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祠作為中受降城,距離東、西兩座受降城各四百餘裡,三座受降城都建在險要之地。
又在位于牛頭的朝那山北面設置了一千八百個烽火台。
從此以後突厥人再也不敢越過朝那山來打獵放牧,唐朝也因此減少了數萬名戍守的士兵。
張仁願在修築三受降城時,都沒有設置懸門和守城器械。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張仁願說:“用兵之道貴在進攻,當敵人來到時應當全力出城應戰,有回頭張望城池者斬首,哪裡還用得着守城器械,使部下士卒産生畏敵退卻的情緒!”後來常元楷擔任朔方道大總管,才在三受降城修築了懸門。
人們因此尊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
夏四月,設置修文館學士。
唐中宗下令設置修文館學士,挑選公卿中擅長寫文章的李峤等二十餘人擔任。
唐中宗讓這些學士陪同自己遊玩宴聚,賦詩應和,并讓上官昭容品評他們所作詩文的高下。
于是天下之人紛紛争相崇尚華麗的辭藻,而那些崇尚儒學的忠誠正直之士卻得不到提拔任用。
秋七月,唐中宗任命張仁願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中宗開始直接親筆下敕書、斜封着交付中書省除授官職。
安樂、長甯公主、上官婕妤皆依勢用事,請谒受赇,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
其員外、同正、試、攝、檢校、判、知官凡數千人。
婕妤立外第,出入無節,朝士往往從之遊處,以求進達。
安樂公主尤驕橫,宰相以下多出其門。
奪民田作定昆池,延袤數裡。
以上好擊毬,灑油以築毬場。
上及皇後、公主多營佛寺。
左拾遺辛替否上疏曰:“臣聞古之建官,員不必備,故士有完行,家有廉節,朝廷有餘俸,百姓有餘食。
今陛下百倍行賞,十倍增官,使府庫空竭,流品混淆。
陛下又以愛女之故,竭人之力,費人之财,奪人之家。
愛數子而取三怨,使戰士不盡力,朝士不盡忠,人既散矣,獨持所愛,何所歸乎!君以人為本,本固則邦甯,邦甯則陛下之夫婦母子長相保矣。
若以造寺必為理體,養人不足經邦,緩其所急,急其所緩,親未來而疏見在,失真實而冀虛無,一旦風塵再擾,霜雹薦臻,沙彌不可操幹戈,寺塔不足攘饑馑,臣竊惜之。
”疏奏,不省。
時斜封官皆不由兩省而授,兩省莫敢執奏。
吏部員外郎李朝隐前後執破一千四百餘人,怨謗紛然,朝隐一無所顧。
安樂公主、長甯公主、上官婕妤都依仗權勢專權用事,收受賄賂請托授官,唐中宗親筆下敕書除授官職,斜封着交付中書省,當時的人們把用這種方法任命的官吏稱為“斜封官”。
所任命的員外官、員外同正官、試官、攝官、檢校官、判某官事、知某官事總共有數千人之多。
上官婕妤在宮外修建了宅第,出入宮禁沒有限制,朝士們常常與她交往,以求得飛黃騰達。
安樂公主尤其驕橫,宰相以下的官員大多出自她的門下。
她還奪取民田修築定昆池,綿延數裡。
因為唐中宗喜歡打馬球,驸馬武崇訓等人就灑油修建球場。
唐中宗和韋後以及幾個公主們大力營建佛寺。
左拾遺辛替否上疏說:“我聽說古代的帝王設置官吏,名額不一定要滿員,所以士人為官具有完美的操行,居家有清廉的氣節,朝廷的俸祿有節餘,百姓的家中有餘糧。
現在陛下卻百倍地進行賞賜,十倍地增加官吏,緻使國庫空虛,官吏的品類等級混亂。
陛下又因為喜愛公主的緣故,不惜耗盡民力,浪費百姓錢财,奪取百姓家産。
陛下為憐愛幾個子女而招緻三種怨恨,将會使戍守邊疆的戰士不願意盡力作戰,在朝廷中的官員不願意盡忠效力,人心既已渙散,陛下隻剩下幾個自己所寵愛的人,将會導緻什麼結果呢!君主是以百姓作為統治的基礎,基礎牢固那麼國家就會安定,國家安定那麼陛下夫婦母子就得以長久保全。
陛下如果認為營造佛寺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休養百姓不足以治理好國家,把可以從緩的事情作為當務之急,把當務之急作為可以從緩的事情,寄希望于未來而不重視現實,不做務實的事情而希圖虛無缥缈之事,一旦戰亂再起,霜雹災害接連發生,那些出家的僧人可不能拿起刀槍保衛國家,營建的佛寺佛塔也無法抵禦饑荒,我私下感到痛惜。
”奏疏進上去後,唐中宗沒有理睬。
當時的斜封官都不是通過中書省和門下省除授的,兩省的官吏都不敢上奏堅持自己的意見。
但吏部員外郎李朝隐前後堅持取消了一千四百餘名斜封官的任命,因此招來了衆多的怨恨和诽謗,而李朝隐對此全然不顧。
清源尉呂元泰亦上疏谏造寺曰:“邊境未甯,轉輸疲弊,而營建佛寺,勞費無極。
昔堯、舜、禹、湯、文、武惟以儉約仁義立德垂名。
晉、宋以降,塔廟競起,而喪亂相繼,由其好尚失所,人不堪命故也。
伏願回營造之資,供疆埸之費,使烽燧永息,群生富庶,則如來慈悲平等之心,孰過于此!” 冬十一月,突騎施犯塞,遣将軍牛師獎将兵讨之。
突騎施烏質勒卒,子娑葛自立為可汗,故将阙啜忠節不服,數相攻擊,總管郭元振奏追忠節入朝宿衛。
忠節行至播仙城,經略使周以悌說之曰:“國家不愛高官顯爵以待君者,以君有部落之衆故也。
今脫身入朝,一老胡耳,豈惟不能保寵祿,死生亦制于人手。
今宰相宗楚客、紀處讷用事,不若厚賂二公,請留不行,發安西兵及引吐蕃以擊娑葛,求阿史那獻為可汗以招十姓,使郭虔瓘發拔汗那兵以自助。
既不失部落,又得報仇,比于入朝,豈可同日語哉!”虔瓘時為西邊将。
忠節然其言,遣間使賂楚客、處讷,如以悌之策。
元振聞其謀,上疏曰:“往歲吐蕃所以犯邊,正為求十姓、四鎮之地不獲故耳。
比以國多内難,故且屈志請和,其心豈能忘十姓、四鎮哉!今如忠節之計,恐四鎮危機, 清源縣尉呂元泰也上疏進谏營建佛寺說:“現在邊疆地區還不安定,糧草辎重的轉運使百姓十分疲困,而陛下卻大肆營建佛寺,耗費的人力物力無計其數。
往昔的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等人,都是依靠勤儉節約和施行仁義而建功立業垂名後世的。
兩晉、劉宋以來,各朝都競相建造佛塔寺廟,但國家滅亡的禍亂相繼不斷,這是因為這些君主的喜好失當,百姓不堪忍受的緣故。
希望陛下能夠把營建佛寺的錢财追回,用作邊疆地區的軍事防務費用,使戰火永息,百姓富足,那麼如來佛祖對待衆生慈悲平等的心腸,怎能與此相比呢!” 冬十一月,突騎施軍隊侵犯邊境,唐朝派遣将軍牛師獎率兵讨伐。
突騎施烏質勒去世後,他的兒子娑葛自立為可汗,但烏質勒時代的舊将阙啜忠節不服,因此多次相互攻打,金山道總管郭元振上奏唐中宗征召阙啜忠節入朝值宿守衛。
阙啜忠節走到播仙城時,經略使周以悌勸告他說:“朝廷之所以不惜用高官顯爵來優待你,是因為你擁有部落兵馬的緣故。
現在你脫離部落隻身入朝,隻不過是一個年邁的胡人罷了,不但無法保住自己的恩寵和爵祿,恐怕連生死也會掌握于他人之手。
現在宰相宗楚客、紀處讷執掌朝政,你不如用重金賄賂這兩個人,請求留下來不要入朝,調發安西都護府的兵力,并引來吐蕃兵一同攻打娑葛,并請求封阿史那獻為可汗以招撫突厥十姓部落,另外派遣郭虔瓘調發拔汗那兵馬相助。
這樣既不會失去你部落的兵馬,又可以報仇,與入朝相比,豈可同日而語!”郭虔瓘當時擔任西部邊境的将領。
阙啜忠節認為周以悌的話正确,于是暗中派遣使者去賄賂宗楚客、紀處讷二人,請求依照周以悌的計策行事。
郭元振得知阙啜忠節的計謀後,上疏說:“往年吐蕃之所以侵犯邊境,正是因為他們要求占據突厥十姓和安西四鎮之地而沒有得到的緣故。
近年來由于吐蕃國内禍難不斷,所以暫且委屈求和,他們心中怎麼會忘記奪取突厥十姓和安西四鎮之地呢!現在如果依照阙啜忠節的計策行事,恐怕安西四鎮的危機, 将從此始。
吐蕃得志,則忠節在其掌握,豈得複事唐也!往年吐蕃無恩于中國,猶欲求地,今若有功,請分于阗、疏勒,不知何以抑之!是以古之智者皆不願受夷狄之惠,蓋豫憂其求請無厭,終為後患故也。
阿史那獻父叔兄弟皆嘗立為可汗,使招十姓,卒不能緻,尋自破滅。
何則?此屬非有過人之才,雖複可汗舊種,衆心終不親附,況獻又疏遠于其父兄乎?虔瓘前此已嘗與忠節擅入拔汗那發兵,不能得其片甲匹馬,徒緻侵擾。
今此行必不能得志,徒與虜結隙,令四鎮不安,實為非計。
” 楚客等不從,遣馮嘉賓持節安撫忠節,侍禦史呂守素處置四鎮,以将軍牛師獎為安西副都護,發甘、涼兵,兼征吐蕃,以讨娑葛。
忠節逆嘉賓于計舒河口,娑葛遣兵襲之,生擒忠節,殺嘉賓、守素。
安樂公主适武延秀。
武崇訓之弟延秀美姿儀,善歌舞,公主悅之。
崇訓死,遂以延秀尚焉。
征武攸緒入朝。
召武攸緒于嵩山,敕禮官于兩儀殿設位,行問道之禮,令攸緒以山服見,不名不拜。
攸緒至,趨立辭見班中,再拜 将要從此開始了。
一旦吐蕃在西域得志,那麼阙啜忠節就會被吐蕃控制,吐蕃哪能再事奉唐朝呢!以前吐蕃無恩惠于我們大唐時,還想要索取突厥十姓和安西四鎮的土地,現在如果幫助大唐攻打娑葛有功,請求朝廷将于阗、疏勒二鎮割讓給他們,到那時不知朝廷将用什麼理由來拒絕這一要求!所以自古以來聰明的中國帝王都不願意接受夷狄的恩惠,這大概是由于擔心日後他們的求告請托沒有止境,最終會成為禍患的緣故。
阿史那獻的父叔兄弟都曾經被冊立為可汗,讓他們招撫突厥十姓,但最終都未能達到目的,不久他們也國破身亡。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人并沒有超人的才能,雖然因為他們是可汗的嫡系子孫,但部落民心始終不肯親近依附于他們,何況阿史那獻與可汗的血緣關系比他的父兄還要疏遠呢?以前郭虔瓘已經與阙啜忠節擅自進入拔汗那征調兵馬,沒有得到一兵一卒,卻隻招緻了拔汗那的侵擾。
現在郭虔瓘等前往拔汗那調兵一定不會有所收獲,隻會與各部落結仇,從而使安西四鎮不得安甯,實在不是一條好的計策。
” 宗楚客等人不聽從郭元振的意見,于是派遣禦史中丞馮嘉賓攜帶符節前去安撫阙啜忠節,派遣侍禦史呂守素處置安西四鎮的軍政事務,任命将軍牛師獎擔任安西副都護,調發甘州和涼州的兵馬,同時征調吐蕃軍隊,共同讨伐娑葛。
阙啜忠節到計舒河口迎接馮嘉賓,娑葛派兵襲擊他們,生擒了阙啜忠節,殺死了馮嘉賓和呂守素。
安樂公主下嫁武延秀。
武崇訓的弟弟武延秀容貌秀美,擅長歌舞,安樂公主很喜歡他。
武崇訓死後,唐中宗便把安樂公主嫁給武延秀為妻。
唐中宗征召武攸緒入朝。
唐中宗派人到嵩山征召隐居在那裡的武攸緒,并下敕命禮官在兩儀殿設置座位,想要依照帝王問道的禮節,讓武攸緒身穿隐士之服參見,既不用稱呼自己的姓名也不用行跪拜之禮。
武攸緒到達後,小步快走到辭别與谒見天子的班列中,行再拜之禮 而退。
屢加寵錫,皆辭不受,親貴谒候,寒溫之外,不交一言。
起居舍人武平一亦表請抑損外戚權寵,不敢斥言韋氏,但請抑損己家。
優制不許。
太平、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加谮毀。
上謂平一曰:“親貴多不輯睦,以何法和之?”平一以為:“宜斥逐奸險,抑慈存嚴,示以知禁,無令積惡。
”上不能用。
牛師獎與突騎施戰,敗沒,遂赦娑葛,立為可汗。
牛師獎與娑葛戰,敗沒,娑葛遂陷安西,斷四鎮路,遣使上表求宗楚客頭。
楚客又奏以周以悌代郭元振,遣阿史那獻讨娑葛。
娑葛遺元振書,稱:“我與唐初無惡,但宗尚書受阙啜金,欲枉破奴部落。
又聞史獻欲來,恐徒擾軍州,未有甯日。
乞大使商量處置。
”元振奏娑葛書。
楚客怒,奏元振有異圖,召将罪之。
元振遣子具奏其狀,乞留定西土。
以悌竟坐流白州,複以元振代之,赦娑葛罪,冊為十四姓可汗。
以婕妤上官氏為昭容。
诏王公近臣入守歲。
诏王公近臣入守歲。
酒酣,上謂禦史大夫窦從一曰:“聞卿久無伉俪,今夕為卿成禮。
”從一拜謝。
俄而内侍 後退去。
唐中宗對武攸緒多次加以賞賜,他都辭讓不接受,宗室權貴前來拜谒問候時,除了與他們問寒問暖之外,不再多說一句話。
起居舍人武平一也上表唐中宗請求抑制削弱外戚的權勢,不敢公開指責韋氏,隻是請求削弱自己武家的權勢。
唐中宗下制書嘉獎,但不同意他的意見。
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各自拉幫結黨,互相诽謗誣陷。
唐中宗對武平一說:“皇親貴戚之間大多不能和睦相處,用什麼辦法能使他們和解呢?”武平一認為:“陛下應該斥逐那些奸邪陰險的小人,抑制自己的慈愛之心,信守嚴格肅穆之意,讓他們知道應當遵守的禁令,不要使他們之間的仇恨越積越深。
”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牛師獎率兵與突騎施軍隊交戰,戰敗身死,唐中宗于是赦免了娑葛,并冊立他為十四姓可汗。
牛師獎率兵與突騎施娑葛交戰,戰敗身亡,娑葛于是攻陷了安西都護府,切斷了安西四鎮之間的聯系,然後派遣使者上表索要宗楚客的首級。
宗楚客又上奏請求任命周以悌取代郭元振統帥安西兵馬,并派阿史那獻率兵讨伐娑葛。
娑葛寫信給郭元振,信中說:“我與大唐朝廷本來沒有什麼矛盾,但是宗尚書接受了阙啜忠節的金錢賄賂,就昧着良心想發兵攻破我的部落。
又聽說突厥阿史那獻也想前來,恐怕那樣隻會使安西四鎮受到侵擾,永遠不會有安甯的日子。
請郭大使商量處置。
”郭元振把娑葛的信上奏給了唐中宗。
宗楚客得知後十分憤怒,就上奏說郭元振有謀反的企圖,征召他入朝,将要治罪。
郭元振于是派他的兒子入朝向唐中宗詳細奏明情況,并請求留下來安定西域局勢。
周以悌最終獲罪被流放到白州,唐中宗又任命郭元振代替他的職務,并下诏赦免了娑葛的罪,冊立他為十四姓可汗。
唐中宗冊封婕妤上官氏為昭容。
唐中宗下诏命王公近臣入内殿守歲。
唐中宗下诏命令王公近臣們入内殿守歲。
在酒興正濃時,唐中宗對禦史大夫窦從一說:“朕聽說你已經很久沒有妻子了,今天晚上就為你完婚。
”窦從一跪拜道謝。
不一會兒,内侍 引燭籠、步障、金縷羅扇,其後有人衣禮衣、花钗,令與從一對坐。
卻扇易服,乃皇後老乳母王氏,本蠻婢也。
上與侍臣大笑。
诏封莒國夫人,嫁為從一妻。
俗謂乳母之婿曰“阿?”,從一每進表狀,自稱“翊聖皇後阿?”,欣然有自負之色。
己酉(709) 三年 春正月,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
幸玄武門,與近臣觀宮女拔河。
又命宮女為市肆,公卿為商旅,與之交易。
因為忿争,言辭亵慢,上與後臨觀為樂。
上每與近臣宴集,令各效伎藝以為樂。
國子司業郭山恽獨歌《鹿鳴》《蟋蟀》。
明日,賜山恽敕,嘉美之。
又嘗宴侍臣,使各為《回波辭》。
谏議大夫李景伯曰:“回波爾時酒卮,微臣職在箴規。
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儀!”上不悅。
蕭至忠曰:“此真谏官也。
”嘗幸定昆池,命從官賦詩,黃門侍郎李日知詩曰:“所願暫思居者逸,勿使時稱作者勞。
” 三月,以韋巨源、楊再思為左、右仆射、同三品,宗楚客為中書令,蕭至忠為侍中,韋嗣立同三品,崔湜、趙彥昭同平章事。
監察禦史崔琬對仗彈宗楚客、紀處讷潛通戎狄,受其貨賂,緻生邊患。
故事,大臣被彈,俯偻趨出,立于朝堂 領着手持燈籠、步障和金縷羅扇的人進殿,後面有一位身穿禮服、頭戴花钗的婦人,唐中宗讓這位婦人與窦從一面對面而坐。
待羅扇被拿走後,這位婦人換下禮服,原來是韋皇後的老乳母王氏,她本是一個蠻族婢女。
唐中宗與随侍的臣下們哄堂大笑。
唐中宗下诏封她為莒國夫人,嫁給窦從一為妻。
當時民間稱乳母的丈夫為“阿?”,窦從一每次進呈表狀時,都自稱“翊聖皇後阿?”,欣然有自以為了不起的神色。
己酉(709) 唐中宗景龍三年 春正月,唐中宗駕幸玄武門,觀看宮女們的拔河遊戲。
唐中宗駕幸玄武門,與近臣們一同觀看宮女們的拔河遊戲。
唐中宗又讓宮女們扮成鬧市中商店的主人,讓公卿大臣們扮作行商,與她們做買賣。
因為假裝憤怒争執,言辭粗俗輕慢,唐中宗與韋後在一旁觀看取樂。
唐中宗每次與近臣們宴飲聚會時,都讓他們各自表演節目以取樂。
隻有國子司業郭山恽唱了《詩經》中的《鹿鳴》和《蟋蟀》兩首歌。
第二天,唐中宗賜給郭山恽敕書一封,表彰他的好意。
唐中宗又曾經在宴請侍臣時,讓他們各自作《回波辭》。
谏議大夫李景伯說:“大家都作《回波辭》以助酒興,而微臣的職責是規谏君主的過失。
現在臣下為陛下侍宴已超過了三爵酒,再喧嘩宴飲恐怕與禮儀不符!”唐中宗聽後不高興。
蕭至忠說:“李景伯是一位真正的谏官。
”唐中宗曾經駕幸定昆池,命令随從的官員們吟詩,黃門侍郎李日知所作的詩中這樣說道:“但願暫且先考慮百姓的安樂,不要讓人們時常說服役者的辛勞。
” 三月,唐中宗任命韋巨源、楊再思為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宗楚客為中書令,蕭至忠為侍中,韋嗣立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崔湜、趙彥昭為同平章事。
監察禦史崔琬當廷彈劾宗楚客、紀處讷二人暗中與戎狄通謀,接受了他們的财物賄賂,導緻邊疆地區發生戰亂。
依照舊例,大臣遭到彈劾時,應該彎腰低頭快步走出,站立在朝堂上 待罪。
至是,楚客更忿怒作色,自陳忠鲠,為琬所誣。
上竟不窮問,命琬與楚客結為兄弟,以和解之,時人謂之“和事天子”。
崔湜通于上官昭容,故引以為相。
時政出多門,濫官充溢,人以為“三無坐處”,謂宰相、禦史及員外官也。
韋嗣立上疏,以為:“比造寺極多,所費千萬,人力勞弊,怨嗟盈路。
佛教要在降伏身心,豈在窮極侈麗!萬一水旱為災,戎狄構患,雖龍象如雲,将何救哉!又,國初食封之家不過二三十,今乃百有餘家,凡用六十萬丁,為絹百二十萬匹。
今太府庸調絹,歲不過百萬,國家租賦不及私門之半。
封戶之物,諸家自征,僮仆依勢,陵轹州縣。
不若悉計丁輸之太府,使封家于左藏受之。
又,員外置官,數倍正阙,典吏困于祗承,倉庫竭于資奉。
又,京官有犯,方遣刺州,選人衰耄,方補縣令,以此理人,何由率化!望自今應除三省、兩台及五品以上清望官,皆先于刺史、縣令中選用,則天下理矣。
” 監察禦史宋務光亦以“于時食實封者凡一百四十餘家,應出封戶者凡五十四州,皆割上腴之田,而太平、安樂公主又取高赀多丁者,刻剝過苦,應充封戶者甚于征役。
滑州地出绫缣,人多趨射,尤受其弊,人多流亡, 等待治罪。
這時,宗楚客反而勃然大怒,臉色大變,向唐中宗陳述自己的忠誠耿直,并說受到了崔琬的誣陷。
唐中宗對此事竟然不加追究,還讓崔琬與宗楚客結拜為兄弟,以此來和解他們的矛盾,當時的人們都把唐中宗稱為“和事天子”。
崔湜與上官昭容私通,所以上官昭容引薦他做了宰相。
當時政出多門,濫授的官吏數目大增,人們稱“三無坐處”,說的是宰相、禦史和員外官在辦公的地方都無處可坐。
韋嗣立上疏,認為:“近年來營建的寺院太多,耗費錢财以千萬計,緻使百姓勞苦貧困,怨聲載道。
佛教的關鍵在于說服人們從心中去信仰,豈在于窮極華麗地修建寺院!萬一發生水旱災害,或者戎狄挑起戰端,即使高僧如雲,又怎麼能夠救災救難呢!還有,大唐開國初期,食實封的人不過二三十家,而現在竟達到了一百多家,向他們交納租賦的成丁有六十萬名,交納絹共一百二十萬匹。
現在太府寺入庫的庸調絹,每年不超過一百萬匹,國家所征收的租賦不及食實封的私家的一半。
封戶所交納的租賦,是由食實封的人家自己去征收,被派去征收租賦的奴仆依仗主人的權勢,淩辱欺壓州縣官吏。
不如全部按丁口計算交納到太府寺,再讓食實封的人家到左藏庫領取。
還有,陛下所任命的員外官,數量是正員空缺官吏的好幾倍,緻使主管的官吏疲于敬奉侍候,國庫中的積蓄被官吏的俸祿開支耗盡。
還有,京官犯有過失,才派遣他們去擔任州刺史,候選者中年老體衰的人,才補授他們為縣令,任用這樣的人去治理百姓,怎麼能夠讓天下人都遵循教化呢!希望從今以後在除授三省、兩台以及五品以上的清望官時,都先從刺史、縣令中選拔,這樣就會天下大治。
” 監察禦史宋務光也認為:“現在食實封的貴族共一百四十多家,應當出封戶為他們交納租賦的州共五十四個,這些州都割出最肥沃的土地,而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又占取了家境富裕、丁口衆多的封戶,盤剝得太厲害,以至那些作封戶的人家比為朝廷承擔賦稅徭役的人家負擔還重。
滑州地區出産绫缣,人們便紛紛到這裡要封戶,因此此地受害尤為嚴重,人口大量逃亡, 請分封戶配餘州,并附租庸,每年送納”。
上皆弗聽。
以韋溫、鄭愔同三品。
溫,後兄也。
夏五月,流鄭愔于吉州,貶崔湜江州司馬。
崔湜、鄭愔俱掌铨衡,傾附勢要,贓賄狼藉,選法大壞。
禦史靳恒、李尚隐對仗彈之,下獄,流貶之。
楊再思卒。
秋七月,突騎施娑葛遣使請降。
賜名守忠。
八月,以李峤同三品,韋安石為侍中,蕭至忠為中書令。
九月,以蘇瓌為仆射、同三品。
十一月,祀南郊。
上将祀南郊,國子祭酒祝欽明、司業郭山恽建言:“古者大祭祀,後祼獻以瑤爵。
皇後當助祭天地。
”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以為:“《周禮》惟有助祭先王先公,無助祭天地之文。
”侍中韋巨源請依欽明議。
上乃以皇後為亞獻,仍以宰相女為齋娘,助執豆笾。
大赦,齋娘有婿者皆遷官,流人放還。
均州刺史谯王重福獨不得歸,乃上表自陳曰:“陛下焚柴展禮,郊祀上玄,蒼生并得赦除,赤子偏加擯棄。
天下之人為臣流涕,況陛下慈念,豈不愍臣栖遑!”表奏,不報。
豆盧欽望卒。
以唐休璟同三品。
休璟年八十餘,進取彌銳。
關中饑。
請求陛下把封戶分散配給其餘的州郡,并将封戶的租稅并入國家的租稅之中,每年由官府統一征收并發放給他們。
”唐中宗都沒有采納。
唐中宗任命韋溫、鄭愔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韋溫是韋皇後的哥哥。
夏五月,唐中宗把鄭愔流放到吉州,貶崔湜為江州司馬。
崔湜與鄭愔一同掌管官吏铨選,他們攀附有權勢的人,肆無忌憚地貪贓受賄,緻使朝廷選任官吏的法令遭到極大破壞。
禦史靳恒和李尚隐當廷彈劾他們,因此被逮捕入獄,流放貶官。
楊再思去世。
秋七月,突騎施娑葛派遣使者入朝請求歸降。
唐中宗賜給他名字叫守忠。
八月,唐中宗任命李峤為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安石為侍中,蕭至忠為中書令。
九月,唐中宗任命蘇瓌為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冬十一月,唐中宗到南郊祭天。
唐中宗将要到南郊祭天,國子祭酒祝欽明、國子司業郭山恽向唐中宗建議說:“古代的帝王舉行大祭祀時,王後都用瑤爵盛酒祭獻。
所以皇後應當輔助陛下祭祀天地。
”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卻認為:“《周禮》隻提到王後應當輔助帝王祭祀先王先公,而沒有說到王後應當輔助帝王祭祀天地。
”侍中韋巨源請求唐中宗采納祝欽明的意見。
唐中宗于是讓韋皇後做第二個祭獻的人,同時用宰相的女兒作齋娘,幫助端着盛放祭品的豆和笾。
唐中宗大赦天下,齋娘中已出嫁有丈夫的都升遷官職,流放的人都可返回。
唯獨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不許返回,于是他向唐中宗上表自述說:“陛下焚柴施禮,在南郊祭祀上天,天下蒼生都因此得以赦罪免刑,唯獨把自己的孩子擯棄在外。
天下之人都為臣感到痛心流淚,何況陛下慈悲為懷,難道不憐憫您這個落魄憂傷的兒子嗎!”表書奏上後,沒有得到答複。
豆盧欽望去世。
唐中宗任命唐休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休璟年已八十有餘,但進取之心卻更加強烈。
關中地區發生饑荒。
關中米鬥百錢,運山東、江、淮谷輸京師,牛死什八九。
群臣多請幸東都,韋後家本杜陵,不樂東遷,使巫觋以不利東行說上。
後有言者,上怒曰:“豈有逐糧天子邪!”乃止。
庚戌(710) 四年睿宗皇帝景雲元年。
春正月,上觀燈于市裡。
上與韋後微行,縱宮女數千人出遊,多不歸者。
上禦梨園。
命三品以上抛毬、拔河。
韋巨源、唐休璟衰老,随踣地,不能興。
上及皇後、妃、主臨觀,大笑。
夏四月,幸隆慶池。
初,武後之世,長安城東民家井溢,浸成大池數十頃,号隆慶池。
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氣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氣,比日尤盛。
”上幸池,宴侍臣以厭之。
五月,宴近臣。
國子祭酒祝欽明自請作《八風舞》,搖頭轉目,備諸醜态。
欽明素以儒學著名,盧藏用曰:“祝公《五經》掃地盡矣。
” 六月,皇後韋氏弑帝于神龍殿,以裴談、張錫同三品,張嘉福、岑羲、崔湜同平章事,立溫王重茂。
關中地區每鬥米價值一百錢,朝廷調運山東、江、淮地區的谷物供應京師,運糧的牛有十分之八九死在途中。
群臣大多請求唐中宗駕幸東都,韋後因家在杜陵,不願意遷往東都,就指使巫師對唐中宗說東行不吉利。
後來又有大臣勸唐中宗前往東都,唐中宗大怒說:“難道有到處找糧吃的天子嗎!”于是作罷。
唐睿宗 庚戌(710) 唐中宗景龍四年唐睿宗景雲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到街中鬧市觀看花燈。
唐中宗與韋後身着便服出行,還放數千名宮女出宮遊玩,很多都沒有回宮。
唐中宗駕幸梨園。
唐中宗命三品以上官員玩抛球、拔河的遊戲。
韋巨源和唐休璟因年老體衰,拔河時随着粗繩子摔倒在地,爬不起來。
唐中宗和韋後及妃子、公主們在一旁觀看,大笑不止。
夏四月,唐中宗駕幸隆慶池。
當初,武後在位時,長安城東面有一位居民家中的水井往外溢水,流出的水逐漸形成了一個占地數十頃的大池子,被稱為隆慶池。
相王李旦的五個被封為王的兒子把宅第并排建在隆慶池的北面,有一位能望雲氣預蔔吉兇的人說:“這裡經常有盛大的帝王之氣,近來尤其盛大。
”唐中宗駕幸隆慶池,宴請随侍的臣下,以此來抑制這裡的帝王之氣。
五月,唐中宗宴請近臣。
國子祭酒祝欽明主動請求表演《八風舞》,搖頭晃腦,眼珠亂轉,醜态百出。
祝欽明素來以研究儒學而知名,盧藏用說:“祝公研讀的儒家《五經》盡掃于地了。
” 六月,皇後韋氏在神龍殿殺死唐中宗,任命裴談、張錫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嘉福、岑羲、崔湜為同平章事,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
初,定州人郎岌上言:“韋後、宗楚客将為逆亂。
”後殺之。
許州參軍燕欽融複上言:“皇後淫亂,幹預國政,宗楚客圖危社稷。
”上面诘之,欽融抗言不撓。
楚客矯制撲殺之。
上意怏怏,由是後及其黨始懼。
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皆幸于後,恐事洩,安樂公主亦欲後臨朝,以己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于餅中進毒,中宗崩。
韋氏秘不發喪,召宰相入禁中,征諸府兵屯京城,以裴談、張錫同三品,張嘉福、岑羲、崔湜同平章事。
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太子,皇後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
宗楚客曰:“相王于皇後,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遂帥諸宰相表請罷相王政事。
乃發喪,皇後攝政,改元唐隆。
太子即位,年十六。
宗楚客、葉靜能與諸韋勸後遵武後故事,以韋氏子弟領南北軍。
楚客等上書稱韋氏宜革唐命。
謀害少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與韋溫、安樂公主謀去之。
臨淄王隆基起兵讨韋氏,并其黨皆伏誅,隆基為平王,以鐘紹京、劉幽求參知機務,李日知同三品,蕭至忠等貶官有差。
相王子臨淄王隆基罷潞州别駕,在京師,陰聚才勇之士,密謀匡複。
初,太宗選官戶及蕃口骁勇者,著虎文衣,跨豹文鞯,謂之百騎,武後時增為千騎,隸左右羽林,中宗謂之萬騎,置使以領之。
隆基皆厚結其豪傑。
當初,定州人郎岌進言說:“韋後、宗楚客将要謀反作亂。
”韋後因此殺了他。
許州參軍燕欽融又進言說:“皇後與他人淫亂,幹預國家政事,宗楚客圖謀危害國家。
”唐中宗當面責問他,燕欽融直言不屈。
宗楚客假托唐中宗的制書打死了燕欽融。
唐中宗心中很不高興,因此韋後和她的黨羽們開始感到懼怕。
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都與韋後私通,他們害怕奸情敗露,安樂公主也想讓韋後臨朝稱制,立自己為皇太女,于是他們一起合謀,在唐中宗吃的餅中放了毒藥,唐中宗吃後駕崩。
韋後秘不公布唐中宗駕崩的消息,先召宰相到宮中,又征調各地的府兵駐紮在京城,任命裴談、張錫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嘉福、岑羲、崔湜為同平章事。
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商議起草唐中宗的遺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由韋後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宗楚客說:“相王與皇後是叔嫂關系,按照禮儀不能夠互相問候,在處理朝政時,如何行禮呢!”于是宗楚客率領宰相們上表請求免去相王李旦參謀政事的職務。
然後發布唐中宗駕崩的消息,由韋後臨政攝政,改年号為唐隆。
皇太子李重茂即皇帝位,年僅十六歲。
宗楚客、葉靜能和韋氏諸人都勸說韋後遵循武後的先例登基稱帝,又命韋氏子弟統領南北禁軍。
宗楚客等人上書說韋後應該革除唐命改朝換代。
宗楚客還打算陰謀害死少帝李重茂,但是十分忌憚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于是秘密與韋溫和安樂公主圖謀除掉他們。
臨淄王李隆基起兵讨伐韋皇後,連同她的黨羽全部被誅殺,少帝李重茂封李隆基為平王,命鐘紹京、劉幽求參與主持機要事務,李日知為同中書門下三品,貶蕭至忠等人官職高低不等。
相王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被免去潞州别駕的職務,留在京師,他暗中招集智勇雙全之士,密謀複興大唐天下。
當初,唐太宗挑選官戶和異族人中勇猛的人,讓他們身穿繪有老虎花紋的衣服,騎着繪有豹皮花紋的鞍墊,稱他們為百騎,武後時期增加為千騎,隸屬于左右羽林軍,唐中宗時期稱為萬騎,并設置使職統領他們。
李隆基都深相結交他們當中的豪傑之士。
會兵部侍郎崔日用以楚客謀告隆基,乃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薛崇暕、苑總監鐘紹京、尚衣奉禦王崇晔、前朝邑尉劉幽求、折沖麻嗣宗謀先事誅之。
會韋播數榜捶萬騎,萬騎皆怨。
果毅葛福順、陳玄禮見隆基訴之,隆基諷以誅諸韋,皆踴躍自效。
或謂隆基當啟相王,隆基曰:“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
且萬一不從,将敗大計。
”遂不啟。
微服與幽求等入苑中。
逮夜,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意若此,時不可失!”于是福順直入羽林營,斬諸韋典兵者以徇,曰:“韋後鸩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之,立相王以安天下。
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羽林士皆欣然聽命。
隆基勒兵入玄武門,諸衛兵皆應之,斬韋後及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
幽求曰:“衆約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止之。
比曉,内外皆定。
隆基乃出見相王,叩頭謝不先白之罪。
相王曰:“社稷宗廟不墜于地,汝之力也。
”遂迎相王入輔少帝。
閉城門,收捕諸韋親黨及宗楚客、晉卿、紀處讷、趙履溫、張嘉福、馬秦客、楊均、葉靜能等,皆斬之,屍韋後于市。
諸韋襁褓兒無免者。
封隆基為平王,押左右廂萬騎。
賜崇暕爵立節王。
以紹京守中書侍郎,幽求守中書舍人,并參知 适逢兵部侍郎崔日用把宗楚客的陰謀報告了李隆基,于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暕、苑總監鐘紹京、尚衣奉禦王崇晔、前朝邑縣尉劉幽求、折沖都尉麻嗣宗等人計謀先行舉兵誅殺韋氏等人。
适逢韋播多次鞭打萬騎士兵,因此萬騎士兵都怨恨他。
果毅都尉葛福順和陳玄禮向李隆基訴說此事,李隆基勸他們誅殺韋氏諸人,他們都十分踴躍地表示願意效力。
有人對李隆基說應當把這件事告訴他的父親相王李旦,李隆基說:“我們這些人是為了江山社稷而起兵的,如果事情成功就歸功于相王,萬一失敗就為國家而死,不能因此事而連累相王。
再說萬一他不同意,将會壞了我們的大事。
”因此李隆基沒有把此事告訴相王。
李隆基身着便服與劉幽求等人進入禁苑之中。
等到天黑,夜空中的流星散落如雪,劉幽求說:“天意如此,時不可失!”于是葛福順徑直闖入羽林軍營中,斬殺了掌管兵權的韋氏諸人以示衆,并說:“韋後毒殺了先帝,陰謀危害國家,今天晚上大家要一同起兵誅殺韋氏,擁立相王為帝以安定天下。
膽敢有人心懷二意幫助逆黨,誅滅三族!”羽林軍的士卒全都樂意效力。
李隆基率兵從玄武門進入宮中,宮中守衛的士兵都紛紛響應,于是斬殺了韋後及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
劉幽求說:“大家約好了今天晚上共同擁立相王為皇帝,為何不早一點定下來!”李隆基阻止了他。
到天亮時,宮内外都已平定。
李隆基這才出宮拜見相王李旦,為舉兵起事前沒有先禀告相王而叩頭謝罪。
相王說:“宗廟社稷得以保全,都是你的功勞。
”李隆基于是率兵迎接相王入宮輔佐少帝。
李隆基又下令将城門關閉,派兵收捕了韋氏親黨以及宗楚客、宗晉卿、紀處讷、趙履溫、張嘉福、馬秦客、楊均、葉靜能等人,都将他們斬首,并将韋皇後暴屍街市。
韋氏家族中吃奶的嬰兒也都沒能免于被殺。
少帝李重茂封李隆基為平王,統領左右廂萬騎兵。
賜薛崇暕爵位為立節王。
任命鐘紹京署理中書侍郎職務,劉幽求署理中書舍人職務,二人一并參與主持 機務。
武氏宗屬誅竄殆盡。
以李日知、鐘紹京并同三品。
隆基二奴王毛仲、李守德皆超拜将軍。
諸宰相蕭至忠等貶官有差。
相王旦即位,廢重茂複為溫王。
劉幽求言于隆基,請相王早即位,以鎮天下。
遂以少帝制傳位相王。
時少帝猶在禦座,太平公主進曰:“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遂提下之。
睿宗即位,以少帝為溫王,置于内宅。
以鐘紹京為中書令,尋罷之。
紹京嘗為司農錄事,既典朝政,縱情賞罰,衆皆惡之。
太常少卿薛稷言于上曰:“紹京雖有勞勳,素無才德,出自胥徒,超居元宰,恐失聖朝具瞻之美。
”出為蜀州刺史。
立平王隆基為太子。
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長,平王隆基有功,疑不能決。
成器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危則先有功,苟違其宜,四海失望。
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劉幽求曰:“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
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親之難,論功語德,無可疑者。
”上從之。
以薛稷參知機務。
稷以工書,事上于藩邸,故為相。
追削武三思等爵谥,暴其屍。
以姚元之同三品,韋嗣立、蕭至忠為中書令,趙彥昭、崔湜并同平章事。
加太平公主實封萬戶。
機要事務。
至此武氏家族的人被誅殺或流放殆盡。
又任命李日知、鐘紹京并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李隆基的兩個奴仆王毛仲和李守德都被破格任命為将軍。
宰相蕭至忠等人被貶官高低不等。
相王李旦即皇帝位,重新廢少帝李重茂為溫王。
劉幽求向平王李隆基進言,請求讓相王李旦早一點即皇帝位,以安定天下。
于是以少帝李重茂的名義下制書傳帝位給相王。
當時少帝還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太平公主上前對他說道:“天下之心已歸附相王,這裡不是你這個小孩子應該坐的地方!”然後便把他從寶座上拎了下來。
唐睿宗即皇帝位,恢複了少帝李重茂的溫王爵位,安置在内宅居住。
唐睿宗任命鐘紹京為中書令,不久又罷免了他的職務。
鐘紹京曾經擔任過司農錄事,執掌朝政後,任意施行賞罰,大家都厭惡他。
太常少卿薛稷對唐睿宗說:“鐘紹京雖然有功勞,但素來無才無德,又出身胥吏,現在破格提拔為宰相,恐怕有失聖朝宰輔重臣的美德。
”因此唐睿宗将鐘紹京外放為蜀州刺史。
唐睿宗立平王李隆基為皇太子。
唐睿宗将要立皇太子,但因為宋王李成器是嫡長子,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所以猶豫不決。
這時宋王李成器辭讓道:“國家安定時就先立嫡長子,國家有危難時就先立有功的人,如果違背了時宜,就會令天下人失望。
我甯可去死也不敢位居平王之上。
”劉幽求說:“鏟除天下之禍的人,應當享有統治天下的福分。
平王拯救國家的危難,為君親免除了禍難,不管是評功還是論德,立他為太子都沒有什麼可疑慮的。
”唐睿宗采納了他的建議。
唐睿宗命薛稷參與主持機要事務。
薛稷因為擅長書法,在相王府侍奉過唐睿宗,所以唐睿宗任命他為宰相。
唐睿宗下令追奪武三思等人的爵位和谥号,并劈棺暴屍。
唐睿宗任命姚元之為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嗣立、蕭至忠為中書令,趙彥昭、崔湜一并為同平章事。
唐睿宗加太平公主的實封到一萬戶。
公主沉敏多權略,武後以為類己,獨愛幸。
及誅張易之,公主有力焉。
中宗之世,韋後、安樂皆畏之,又與太子共誅韋氏。
既屢立大功,益尊重,上常與之議政。
宰相進退系其一言,薦士驟曆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其門如市。
贈郎岌、燕欽融、蘇安恒谏議大夫。
秋七月,贈韋月将宣州刺史。
以崔日用參知機務。
追複故太子重俊位号,及敬晖、桓彥範、崔玄、張柬之、袁恕己、李多祚等官爵。
太府少卿韋湊上書曰:“故太子重俊,與李多祚等稱兵入宮,中宗登玄武門,太子據鞍自若。
及其徒倒戈,然後逃竄。
向使宿衛不守,其為禍也胡可忍言!今聖朝禮葬,谥為節愍,臣竊惑之。
若以其誅武三思父子而嘉之,則誅奸臣而尊君父可也,今欲自取之,是與三思競為逆也。
若以其欲廢韋氏而嘉之,則韋氏于時逆狀未彰,苟無中宗之命而廢之,是脅父廢母也,庸可乎!臣恐後之亂臣賊子,得引以為比,開悖逆之原,非所以彰善瘅惡也。
請改其谥。
多祚等從重俊興兵,不為無罪。
今宥之可也,名之為雪,亦所未安。
”上然其言。
而執政以為制命已行,但停多祚贈官而已。
以宋璟同三品。
太平公主沉着機敏,富于權變謀略,武後認為她很像自己,所以對她格外偏愛。
張柬之等人誅殺張易之時,太平公主有功勞。
唐中宗在位時期,韋後和安樂公主都懼怕他,後來她又與皇太子李隆基一同誅殺了韋氏集團。
太平公主因為多次立有大功,所以權勢地位日益顯赫尊貴,唐睿宗經常與她商議朝政。
就是連宰相的任免都取決于她的一句話,經由她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清要顯貴職務的士人數不勝數,她的權力甚至超過了皇帝,求見她的人使她家門庭若市。
唐睿宗追贈郎岌、燕欽融、蘇安恒為谏議大夫。
秋七月,追贈韋月将為宣州刺史。
任命崔日用參與主持機要事務。
追複原太子李重俊的位号,并追複敬晖、桓彥範、崔玄、張柬之、袁恕己、李多祚等人的官爵。
太府少卿韋湊上書說:“原太子李重俊與李多祚等人率兵入宮,中宗皇帝登上玄武門躲避,而太子李重俊還神态自若地騎在馬上。
等他的士卒臨陣倒戈後,他才逃走。
假如當時守衛的士卒抵擋不住,那麼李重俊所造成的禍患哪裡可以想象呢!現在朝廷以禮安葬李重俊,并贈他谥号為節愍,我心中感到迷惑不解。
如果因為他起兵誅殺了武三思父子而嘉獎他,那麼他誅殺了奸臣之後尊崇自己的父親中宗皇帝,嘉獎他是可以的,但他當時是想自己當皇帝,這就與武三思一樣都是逆臣賊子。
如果因為他想要廢除韋後而嘉獎他,那麼當時韋後謀反的意圖還未表現出來,如果沒有中宗皇帝的命令就擅自起兵廢除她,這就是脅迫父皇而廢母後,這樣做怎麼可以呢!我擔心後世的亂臣賊子會援引李重俊的先例,開啟悖亂叛逆之門,這恐怕不是揚善懲惡的辦法。
請陛下給李重俊改谥号。
李多祚等人追随李重俊起兵,不能說沒有罪過。
現在陛下寬恕他們的罪行是可以的,但說是為他們平反昭雪,也不太合适。
”唐睿宗贊同韋湊的意見。
但執政大臣認為皇帝的命令已經頒布,沒有改變谥号,隻是不再給李多祚等人追贈官爵而已。
唐睿宗任命宋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璟與姚元之協心革中宗弊政,進忠良,退不肖,賞罰盡公,請托不行,綱紀修舉,當時翕然以為複有貞觀、永徽之風。
崔湜、蕭至忠、韋嗣立、趙彥昭、崔日用、薛稷罷。
日用與稷争于上前,稷曰:“日用傾側,附武三思,非忠臣;賣友邀功,非義士。
”日用曰:“稷附張易之、宗楚客,非傾側而何!”上兩罷之。
廢崇恩廟,追廢韋後、安樂公主為庶人。
八月,谯王重福反,伏誅。
韋後之臨朝也,鄭愔貶,過均州,與谯王重福謀舉兵誅韋氏,未發而韋氏敗。
洛陽人張靈均說重福曰:“大王地居嫡長,當為天子。
相王雖有功,不當立。
王若潛入洛陽,發屯兵,殺留守,天下指揮可定。
”重福從之。
時愔左遷,過洛陽,與靈均結謀聚徒,以俟重福。
重福與靈均詐乘驿入東都,縣官馳白留守,洛陽長史崔日知帥衆讨之。
重福窘迫,赴漕渠溺死。
愔與靈均皆伏誅。
初,愔附來俊臣得進,俊臣誅,附張易之,易之誅,附韋氏,韋氏敗,又附重福,竟坐族誅。
诏以萬騎補外官,更置飛騎。
萬騎恃功暴橫,長安中苦之,故有是命。
罷斜封官。
宋璟與姚元之同心協力地革除唐中宗時期的各種弊政,提拔任用忠正賢良之士,斥退貶逐奸邪不肖之徒,真正做到賞罰公正,請托說情之風失去了市場,各項法度重新得到整饬,當時朝野上下一緻認為國家又出現了唐太宗貞觀和唐高宗永徽年間的良好風氣。
唐睿宗罷免了崔湜、蕭至忠、韋嗣立、趙彥昭、崔日用、薛稷等人的宰相職務。
崔日用與薛稷在唐睿宗面前發生争執,薛稷說:“崔日用為人邪僻不正,過去曾經依附武三思,不是一位忠臣;又為了邀功而出賣朋友,不是一位仁義之士。
”崔日用說:“薛稷曾依附張易之與宗楚客,這不是邪僻不正又是什麼呢!”唐睿宗因此罷免了他們兩人的宰相職務。
唐睿宗廢除了武氏的家廟崇恩廟,追廢韋後、安樂公主為庶人。
八月,谯王李重福謀反,被誅殺。
韋後臨朝執政時,鄭愔被貶官,路過均州,與谯王李重福密謀起兵誅殺韋氏,尚未發兵而韋氏敗滅。
洛陽人張靈均勸告李重福說:“大王您是先帝的嫡長子,應當做皇帝。
相王雖然有功,但不應當繼承皇位。
大王如果潛入洛陽城,調發左、右屯營兵,殺掉東都留守,天下就可以一發布命令便平定下來。
”李重福聽從了他的話。
當時鄭愔被降職,路過洛陽,與張靈均合謀招集徒衆,等待李重福的到來。
李重福與張靈均假裝乘驿馬進入東都,洛陽縣令急忙報告了東都留守,洛陽長史崔日知率兵讨伐李重福。
李重福走投無路,跳進漕渠淹死。
鄭愔與張靈均都被誅殺。
當初,鄭愔因依附來俊臣而得到任用提拔,來俊臣被誅殺後,又依附張易之,張易之被誅殺後,又依附韋氏,韋氏敗滅後,又依附李重福,最終因謀反罪被滅族。
唐睿宗下诏将萬騎兵補授為地方官,另外設置飛騎兵。
萬騎兵依仗着平定韋氏的功勞,橫行不法,長安城中的百姓深受其苦,所以唐睿宗下了這樣的诏命。
唐睿宗罷免了斜封官的職務。
用姚元之、宋璟及禦史大夫畢構之言也,所罷凡數千人。
冬十月,以薛讷為幽州經略節度大使。
節度之名自此始。
十一月,以姚元之為中書令。
葬定陵。
朝議以韋後有罪,不應祔葬,乃追谥故英王妃趙氏為和思皇後,招魂祔葬。
許公蘇瓌卒。
制起複瓌子颋為工部侍郎,颋固辭。
上使李日知谕旨,日知還奏曰:“臣見其哀毀,不敢發言。
”上乃聽其終制。
十二月,以西城、隆昌二公主為女官。
上以二女為女官,以資天皇、天後之福,欲為造觀。
谏議大夫甯原悌上疏曰:“釋、道二家皆以清淨為本,不當廣營寺觀,勞人費财。
又,先朝所親狎諸僧,宜加屏斥。
”補阙辛替否上疏曰:“自古失道破國亡家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太宗,陛下之祖也,撥亂反正,開基立極,官不虛受,财無枉費,不多造寺觀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無災,天地垂祐,風雨時若,粟帛充溢,蠻夷率服,享國久長,名高萬古。
陛下何不取而法之!中宗,陛下之兄也,棄祖宗之業,徇女子之意,無能而祿者數千人,無功而封者百餘家,造寺不止,度人無窮,奪百姓口中之食以養貪殘,剝萬人體上之衣以塗土木,人怨神怒,衆叛親離,享國不永, 這是采納了姚元之、宋璟以及禦史大夫畢構的建議,總共罷免了數千人。
冬十月,唐睿宗任命薛讷為幽州經略節度大使。
節度使的名号從這時開始出現。
十一月,唐睿宗任命姚元之為中書令。
将唐中宗葬于定陵。
朝臣們議論認為韋後有罪,不應該将她與唐中宗合葬,唐睿宗于是追谥唐中宗為英王時的妃子趙氏為和思皇後,招魂合葬于定陵。
許文貞公蘇瓌去世。
唐睿宗下制書任命為父服喪未滿的蘇瓌之子蘇颋為工部侍郎,蘇颋堅決推辭不接受。
唐睿宗派李日知前去宣布自己的旨意,李日知回來後上奏說:“我見到蘇颋因悲哀身體損傷得很厲害,就沒敢說話。
”唐睿宗于是允許蘇颋為父服喪期滿。
十二月,唐睿宗讓西城公主和隆昌公主出家做女道士。
唐睿宗讓自己的兩個女兒出家做女道士,以依托高宗皇帝、武則天的冥福,并打算為她們建造道觀。
谏議大夫甯原悌上疏說:“佛教和道教兩家都以清淨為本,不應該大量營建佛寺和道觀,耗費人力财力。
還有,先朝中宗皇帝所寵幸的僧人們,應該加以斥逐。
”右補阙辛替否上疏說:“自古以來因無道而導緻國破家亡的皇帝,真是口說不如親身經曆,耳聞不如親眼目睹。
太宗皇帝是陛下的祖父,他撥亂反正,開創了大唐基業所應遵循的中正準則,不把官職除授給無功無能的人,對國家的财物不随便浪費,他沒有大量營造佛寺道觀卻有福分,不大量剃度僧尼卻沒有災禍,得到皇天後土的保佑,風調雨順,糧食布帛充足,蠻夷紛紛歸服,享國長久,名高萬古。
陛下為何不加以效法呢!中宗皇帝是陛下的哥哥,他抛棄了祖宗的基業,聽從婦道人家的旨意,緻使沒有才能而食取俸祿的達數千人,沒有功勞而受封的達一百餘家,無止境地營造寺院,無窮盡地剃度僧尼,奪取百姓口中之食以供養貪婪兇殘之徒,剝掉黎民
又在位于牛頭的朝那山北面設置了一千八百個烽火台。
從此以後突厥人再也不敢越過朝那山來打獵放牧,唐朝也因此減少了數萬名戍守的士兵。
張仁願在修築三受降城時,都沒有設置懸門和守城器械。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張仁願說:“用兵之道貴在進攻,當敵人來到時應當全力出城應戰,有回頭張望城池者斬首,哪裡還用得着守城器械,使部下士卒産生畏敵退卻的情緒!”後來常元楷擔任朔方道大總管,才在三受降城修築了懸門。
人們因此尊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
夏四月,設置修文館學士。
唐中宗下令設置修文館學士,挑選公卿中擅長寫文章的李峤等二十餘人擔任。
唐中宗讓這些學士陪同自己遊玩宴聚,賦詩應和,并讓上官昭容品評他們所作詩文的高下。
于是天下之人紛紛争相崇尚華麗的辭藻,而那些崇尚儒學的忠誠正直之士卻得不到提拔任用。
秋七月,唐中宗任命張仁願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中宗開始直接親筆下敕書、斜封着交付中書省除授官職。
安樂、長甯公主、上官婕妤皆依勢用事,請谒受赇,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
其員外、同正、試、攝、檢校、判、知官凡數千人。
婕妤立外第,出入無節,朝士往往從之遊處,以求進達。
安樂公主尤驕橫,宰相以下多出其門。
奪民田作定昆池,延袤數裡。
以上好擊毬,灑油以築毬場。
上及皇後、公主多營佛寺。
左拾遺辛替否上疏曰:“臣聞古之建官,員不必備,故士有完行,家有廉節,朝廷有餘俸,百姓有餘食。
今陛下百倍行賞,十倍增官,使府庫空竭,流品混淆。
陛下又以愛女之故,竭人之力,費人之财,奪人之家。
愛數子而取三怨,使戰士不盡力,朝士不盡忠,人既散矣,獨持所愛,何所歸乎!君以人為本,本固則邦甯,邦甯則陛下之夫婦母子長相保矣。
若以造寺必為理體,養人不足經邦,緩其所急,急其所緩,親未來而疏見在,失真實而冀虛無,一旦風塵再擾,霜雹薦臻,沙彌不可操幹戈,寺塔不足攘饑馑,臣竊惜之。
”疏奏,不省。
時斜封官皆不由兩省而授,兩省莫敢執奏。
吏部員外郎李朝隐前後執破一千四百餘人,怨謗紛然,朝隐一無所顧。
安樂公主、長甯公主、上官婕妤都依仗權勢專權用事,收受賄賂請托授官,唐中宗親筆下敕書除授官職,斜封着交付中書省,當時的人們把用這種方法任命的官吏稱為“斜封官”。
所任命的員外官、員外同正官、試官、攝官、檢校官、判某官事、知某官事總共有數千人之多。
上官婕妤在宮外修建了宅第,出入宮禁沒有限制,朝士們常常與她交往,以求得飛黃騰達。
安樂公主尤其驕橫,宰相以下的官員大多出自她的門下。
她還奪取民田修築定昆池,綿延數裡。
因為唐中宗喜歡打馬球,驸馬武崇訓等人就灑油修建球場。
唐中宗和韋後以及幾個公主們大力營建佛寺。
左拾遺辛替否上疏說:“我聽說古代的帝王設置官吏,名額不一定要滿員,所以士人為官具有完美的操行,居家有清廉的氣節,朝廷的俸祿有節餘,百姓的家中有餘糧。
現在陛下卻百倍地進行賞賜,十倍地增加官吏,緻使國庫空虛,官吏的品類等級混亂。
陛下又因為喜愛公主的緣故,不惜耗盡民力,浪費百姓錢财,奪取百姓家産。
陛下為憐愛幾個子女而招緻三種怨恨,将會使戍守邊疆的戰士不願意盡力作戰,在朝廷中的官員不願意盡忠效力,人心既已渙散,陛下隻剩下幾個自己所寵愛的人,将會導緻什麼結果呢!君主是以百姓作為統治的基礎,基礎牢固那麼國家就會安定,國家安定那麼陛下夫婦母子就得以長久保全。
陛下如果認為營造佛寺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休養百姓不足以治理好國家,把可以從緩的事情作為當務之急,把當務之急作為可以從緩的事情,寄希望于未來而不重視現實,不做務實的事情而希圖虛無缥缈之事,一旦戰亂再起,霜雹災害接連發生,那些出家的僧人可不能拿起刀槍保衛國家,營建的佛寺佛塔也無法抵禦饑荒,我私下感到痛惜。
”奏疏進上去後,唐中宗沒有理睬。
當時的斜封官都不是通過中書省和門下省除授的,兩省的官吏都不敢上奏堅持自己的意見。
但吏部員外郎李朝隐前後堅持取消了一千四百餘名斜封官的任命,因此招來了衆多的怨恨和诽謗,而李朝隐對此全然不顧。
清源尉呂元泰亦上疏谏造寺曰:“邊境未甯,轉輸疲弊,而營建佛寺,勞費無極。
昔堯、舜、禹、湯、文、武惟以儉約仁義立德垂名。
晉、宋以降,塔廟競起,而喪亂相繼,由其好尚失所,人不堪命故也。
伏願回營造之資,供疆埸之費,使烽燧永息,群生富庶,則如來慈悲平等之心,孰過于此!” 冬十一月,突騎施犯塞,遣将軍牛師獎将兵讨之。
突騎施烏質勒卒,子娑葛自立為可汗,故将阙啜忠節不服,數相攻擊,總管郭元振奏追忠節入朝宿衛。
忠節行至播仙城,經略使周以悌說之曰:“國家不愛高官顯爵以待君者,以君有部落之衆故也。
今脫身入朝,一老胡耳,豈惟不能保寵祿,死生亦制于人手。
今宰相宗楚客、紀處讷用事,不若厚賂二公,請留不行,發安西兵及引吐蕃以擊娑葛,求阿史那獻為可汗以招十姓,使郭虔瓘發拔汗那兵以自助。
既不失部落,又得報仇,比于入朝,豈可同日語哉!”虔瓘時為西邊将。
忠節然其言,遣間使賂楚客、處讷,如以悌之策。
元振聞其謀,上疏曰:“往歲吐蕃所以犯邊,正為求十姓、四鎮之地不獲故耳。
比以國多内難,故且屈志請和,其心豈能忘十姓、四鎮哉!今如忠節之計,恐四鎮危機, 清源縣尉呂元泰也上疏進谏營建佛寺說:“現在邊疆地區還不安定,糧草辎重的轉運使百姓十分疲困,而陛下卻大肆營建佛寺,耗費的人力物力無計其數。
往昔的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等人,都是依靠勤儉節約和施行仁義而建功立業垂名後世的。
兩晉、劉宋以來,各朝都競相建造佛塔寺廟,但國家滅亡的禍亂相繼不斷,這是因為這些君主的喜好失當,百姓不堪忍受的緣故。
希望陛下能夠把營建佛寺的錢财追回,用作邊疆地區的軍事防務費用,使戰火永息,百姓富足,那麼如來佛祖對待衆生慈悲平等的心腸,怎能與此相比呢!” 冬十一月,突騎施軍隊侵犯邊境,唐朝派遣将軍牛師獎率兵讨伐。
突騎施烏質勒去世後,他的兒子娑葛自立為可汗,但烏質勒時代的舊将阙啜忠節不服,因此多次相互攻打,金山道總管郭元振上奏唐中宗征召阙啜忠節入朝值宿守衛。
阙啜忠節走到播仙城時,經略使周以悌勸告他說:“朝廷之所以不惜用高官顯爵來優待你,是因為你擁有部落兵馬的緣故。
現在你脫離部落隻身入朝,隻不過是一個年邁的胡人罷了,不但無法保住自己的恩寵和爵祿,恐怕連生死也會掌握于他人之手。
現在宰相宗楚客、紀處讷執掌朝政,你不如用重金賄賂這兩個人,請求留下來不要入朝,調發安西都護府的兵力,并引來吐蕃兵一同攻打娑葛,并請求封阿史那獻為可汗以招撫突厥十姓部落,另外派遣郭虔瓘調發拔汗那兵馬相助。
這樣既不會失去你部落的兵馬,又可以報仇,與入朝相比,豈可同日而語!”郭虔瓘當時擔任西部邊境的将領。
阙啜忠節認為周以悌的話正确,于是暗中派遣使者去賄賂宗楚客、紀處讷二人,請求依照周以悌的計策行事。
郭元振得知阙啜忠節的計謀後,上疏說:“往年吐蕃之所以侵犯邊境,正是因為他們要求占據突厥十姓和安西四鎮之地而沒有得到的緣故。
近年來由于吐蕃國内禍難不斷,所以暫且委屈求和,他們心中怎麼會忘記奪取突厥十姓和安西四鎮之地呢!現在如果依照阙啜忠節的計策行事,恐怕安西四鎮的危機, 将從此始。
吐蕃得志,則忠節在其掌握,豈得複事唐也!往年吐蕃無恩于中國,猶欲求地,今若有功,請分于阗、疏勒,不知何以抑之!是以古之智者皆不願受夷狄之惠,蓋豫憂其求請無厭,終為後患故也。
阿史那獻父叔兄弟皆嘗立為可汗,使招十姓,卒不能緻,尋自破滅。
何則?此屬非有過人之才,雖複可汗舊種,衆心終不親附,況獻又疏遠于其父兄乎?虔瓘前此已嘗與忠節擅入拔汗那發兵,不能得其片甲匹馬,徒緻侵擾。
今此行必不能得志,徒與虜結隙,令四鎮不安,實為非計。
” 楚客等不從,遣馮嘉賓持節安撫忠節,侍禦史呂守素處置四鎮,以将軍牛師獎為安西副都護,發甘、涼兵,兼征吐蕃,以讨娑葛。
忠節逆嘉賓于計舒河口,娑葛遣兵襲之,生擒忠節,殺嘉賓、守素。
安樂公主适武延秀。
武崇訓之弟延秀美姿儀,善歌舞,公主悅之。
崇訓死,遂以延秀尚焉。
征武攸緒入朝。
召武攸緒于嵩山,敕禮官于兩儀殿設位,行問道之禮,令攸緒以山服見,不名不拜。
攸緒至,趨立辭見班中,再拜 将要從此開始了。
一旦吐蕃在西域得志,那麼阙啜忠節就會被吐蕃控制,吐蕃哪能再事奉唐朝呢!以前吐蕃無恩惠于我們大唐時,還想要索取突厥十姓和安西四鎮的土地,現在如果幫助大唐攻打娑葛有功,請求朝廷将于阗、疏勒二鎮割讓給他們,到那時不知朝廷将用什麼理由來拒絕這一要求!所以自古以來聰明的中國帝王都不願意接受夷狄的恩惠,這大概是由于擔心日後他們的求告請托沒有止境,最終會成為禍患的緣故。
阿史那獻的父叔兄弟都曾經被冊立為可汗,讓他們招撫突厥十姓,但最終都未能達到目的,不久他們也國破身亡。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人并沒有超人的才能,雖然因為他們是可汗的嫡系子孫,但部落民心始終不肯親近依附于他們,何況阿史那獻與可汗的血緣關系比他的父兄還要疏遠呢?以前郭虔瓘已經與阙啜忠節擅自進入拔汗那征調兵馬,沒有得到一兵一卒,卻隻招緻了拔汗那的侵擾。
現在郭虔瓘等前往拔汗那調兵一定不會有所收獲,隻會與各部落結仇,從而使安西四鎮不得安甯,實在不是一條好的計策。
” 宗楚客等人不聽從郭元振的意見,于是派遣禦史中丞馮嘉賓攜帶符節前去安撫阙啜忠節,派遣侍禦史呂守素處置安西四鎮的軍政事務,任命将軍牛師獎擔任安西副都護,調發甘州和涼州的兵馬,同時征調吐蕃軍隊,共同讨伐娑葛。
阙啜忠節到計舒河口迎接馮嘉賓,娑葛派兵襲擊他們,生擒了阙啜忠節,殺死了馮嘉賓和呂守素。
安樂公主下嫁武延秀。
武崇訓的弟弟武延秀容貌秀美,擅長歌舞,安樂公主很喜歡他。
武崇訓死後,唐中宗便把安樂公主嫁給武延秀為妻。
唐中宗征召武攸緒入朝。
唐中宗派人到嵩山征召隐居在那裡的武攸緒,并下敕命禮官在兩儀殿設置座位,想要依照帝王問道的禮節,讓武攸緒身穿隐士之服參見,既不用稱呼自己的姓名也不用行跪拜之禮。
武攸緒到達後,小步快走到辭别與谒見天子的班列中,行再拜之禮 而退。
屢加寵錫,皆辭不受,親貴谒候,寒溫之外,不交一言。
起居舍人武平一亦表請抑損外戚權寵,不敢斥言韋氏,但請抑損己家。
優制不許。
太平、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加谮毀。
上謂平一曰:“親貴多不輯睦,以何法和之?”平一以為:“宜斥逐奸險,抑慈存嚴,示以知禁,無令積惡。
”上不能用。
牛師獎與突騎施戰,敗沒,遂赦娑葛,立為可汗。
牛師獎與娑葛戰,敗沒,娑葛遂陷安西,斷四鎮路,遣使上表求宗楚客頭。
楚客又奏以周以悌代郭元振,遣阿史那獻讨娑葛。
娑葛遺元振書,稱:“我與唐初無惡,但宗尚書受阙啜金,欲枉破奴部落。
又聞史獻欲來,恐徒擾軍州,未有甯日。
乞大使商量處置。
”元振奏娑葛書。
楚客怒,奏元振有異圖,召将罪之。
元振遣子具奏其狀,乞留定西土。
以悌竟坐流白州,複以元振代之,赦娑葛罪,冊為十四姓可汗。
以婕妤上官氏為昭容。
诏王公近臣入守歲。
诏王公近臣入守歲。
酒酣,上謂禦史大夫窦從一曰:“聞卿久無伉俪,今夕為卿成禮。
”從一拜謝。
俄而内侍 後退去。
唐中宗對武攸緒多次加以賞賜,他都辭讓不接受,宗室權貴前來拜谒問候時,除了與他們問寒問暖之外,不再多說一句話。
起居舍人武平一也上表唐中宗請求抑制削弱外戚的權勢,不敢公開指責韋氏,隻是請求削弱自己武家的權勢。
唐中宗下制書嘉獎,但不同意他的意見。
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各自拉幫結黨,互相诽謗誣陷。
唐中宗對武平一說:“皇親貴戚之間大多不能和睦相處,用什麼辦法能使他們和解呢?”武平一認為:“陛下應該斥逐那些奸邪陰險的小人,抑制自己的慈愛之心,信守嚴格肅穆之意,讓他們知道應當遵守的禁令,不要使他們之間的仇恨越積越深。
”唐中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牛師獎率兵與突騎施軍隊交戰,戰敗身死,唐中宗于是赦免了娑葛,并冊立他為十四姓可汗。
牛師獎率兵與突騎施娑葛交戰,戰敗身亡,娑葛于是攻陷了安西都護府,切斷了安西四鎮之間的聯系,然後派遣使者上表索要宗楚客的首級。
宗楚客又上奏請求任命周以悌取代郭元振統帥安西兵馬,并派阿史那獻率兵讨伐娑葛。
娑葛寫信給郭元振,信中說:“我與大唐朝廷本來沒有什麼矛盾,但是宗尚書接受了阙啜忠節的金錢賄賂,就昧着良心想發兵攻破我的部落。
又聽說突厥阿史那獻也想前來,恐怕那樣隻會使安西四鎮受到侵擾,永遠不會有安甯的日子。
請郭大使商量處置。
”郭元振把娑葛的信上奏給了唐中宗。
宗楚客得知後十分憤怒,就上奏說郭元振有謀反的企圖,征召他入朝,将要治罪。
郭元振于是派他的兒子入朝向唐中宗詳細奏明情況,并請求留下來安定西域局勢。
周以悌最終獲罪被流放到白州,唐中宗又任命郭元振代替他的職務,并下诏赦免了娑葛的罪,冊立他為十四姓可汗。
唐中宗冊封婕妤上官氏為昭容。
唐中宗下诏命王公近臣入内殿守歲。
唐中宗下诏命令王公近臣們入内殿守歲。
在酒興正濃時,唐中宗對禦史大夫窦從一說:“朕聽說你已經很久沒有妻子了,今天晚上就為你完婚。
”窦從一跪拜道謝。
不一會兒,内侍 引燭籠、步障、金縷羅扇,其後有人衣禮衣、花钗,令與從一對坐。
卻扇易服,乃皇後老乳母王氏,本蠻婢也。
上與侍臣大笑。
诏封莒國夫人,嫁為從一妻。
俗謂乳母之婿曰“阿?”,從一每進表狀,自稱“翊聖皇後阿?”,欣然有自負之色。
己酉(709) 三年 春正月,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
幸玄武門,與近臣觀宮女拔河。
又命宮女為市肆,公卿為商旅,與之交易。
因為忿争,言辭亵慢,上與後臨觀為樂。
上每與近臣宴集,令各效伎藝以為樂。
國子司業郭山恽獨歌《鹿鳴》《蟋蟀》。
明日,賜山恽敕,嘉美之。
又嘗宴侍臣,使各為《回波辭》。
谏議大夫李景伯曰:“回波爾時酒卮,微臣職在箴規。
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儀!”上不悅。
蕭至忠曰:“此真谏官也。
”嘗幸定昆池,命從官賦詩,黃門侍郎李日知詩曰:“所願暫思居者逸,勿使時稱作者勞。
” 三月,以韋巨源、楊再思為左、右仆射、同三品,宗楚客為中書令,蕭至忠為侍中,韋嗣立同三品,崔湜、趙彥昭同平章事。
監察禦史崔琬對仗彈宗楚客、紀處讷潛通戎狄,受其貨賂,緻生邊患。
故事,大臣被彈,俯偻趨出,立于朝堂 領着手持燈籠、步障和金縷羅扇的人進殿,後面有一位身穿禮服、頭戴花钗的婦人,唐中宗讓這位婦人與窦從一面對面而坐。
待羅扇被拿走後,這位婦人換下禮服,原來是韋皇後的老乳母王氏,她本是一個蠻族婢女。
唐中宗與随侍的臣下們哄堂大笑。
唐中宗下诏封她為莒國夫人,嫁給窦從一為妻。
當時民間稱乳母的丈夫為“阿?”,窦從一每次進呈表狀時,都自稱“翊聖皇後阿?”,欣然有自以為了不起的神色。
己酉(709) 唐中宗景龍三年 春正月,唐中宗駕幸玄武門,觀看宮女們的拔河遊戲。
唐中宗駕幸玄武門,與近臣們一同觀看宮女們的拔河遊戲。
唐中宗又讓宮女們扮成鬧市中商店的主人,讓公卿大臣們扮作行商,與她們做買賣。
因為假裝憤怒争執,言辭粗俗輕慢,唐中宗與韋後在一旁觀看取樂。
唐中宗每次與近臣們宴飲聚會時,都讓他們各自表演節目以取樂。
隻有國子司業郭山恽唱了《詩經》中的《鹿鳴》和《蟋蟀》兩首歌。
第二天,唐中宗賜給郭山恽敕書一封,表彰他的好意。
唐中宗又曾經在宴請侍臣時,讓他們各自作《回波辭》。
谏議大夫李景伯說:“大家都作《回波辭》以助酒興,而微臣的職責是規谏君主的過失。
現在臣下為陛下侍宴已超過了三爵酒,再喧嘩宴飲恐怕與禮儀不符!”唐中宗聽後不高興。
蕭至忠說:“李景伯是一位真正的谏官。
”唐中宗曾經駕幸定昆池,命令随從的官員們吟詩,黃門侍郎李日知所作的詩中這樣說道:“但願暫且先考慮百姓的安樂,不要讓人們時常說服役者的辛勞。
” 三月,唐中宗任命韋巨源、楊再思為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宗楚客為中書令,蕭至忠為侍中,韋嗣立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崔湜、趙彥昭為同平章事。
監察禦史崔琬當廷彈劾宗楚客、紀處讷二人暗中與戎狄通謀,接受了他們的财物賄賂,導緻邊疆地區發生戰亂。
依照舊例,大臣遭到彈劾時,應該彎腰低頭快步走出,站立在朝堂上 待罪。
至是,楚客更忿怒作色,自陳忠鲠,為琬所誣。
上竟不窮問,命琬與楚客結為兄弟,以和解之,時人謂之“和事天子”。
崔湜通于上官昭容,故引以為相。
時政出多門,濫官充溢,人以為“三無坐處”,謂宰相、禦史及員外官也。
韋嗣立上疏,以為:“比造寺極多,所費千萬,人力勞弊,怨嗟盈路。
佛教要在降伏身心,豈在窮極侈麗!萬一水旱為災,戎狄構患,雖龍象如雲,将何救哉!又,國初食封之家不過二三十,今乃百有餘家,凡用六十萬丁,為絹百二十萬匹。
今太府庸調絹,歲不過百萬,國家租賦不及私門之半。
封戶之物,諸家自征,僮仆依勢,陵轹州縣。
不若悉計丁輸之太府,使封家于左藏受之。
又,員外置官,數倍正阙,典吏困于祗承,倉庫竭于資奉。
又,京官有犯,方遣刺州,選人衰耄,方補縣令,以此理人,何由率化!望自今應除三省、兩台及五品以上清望官,皆先于刺史、縣令中選用,則天下理矣。
” 監察禦史宋務光亦以“于時食實封者凡一百四十餘家,應出封戶者凡五十四州,皆割上腴之田,而太平、安樂公主又取高赀多丁者,刻剝過苦,應充封戶者甚于征役。
滑州地出绫缣,人多趨射,尤受其弊,人多流亡, 等待治罪。
這時,宗楚客反而勃然大怒,臉色大變,向唐中宗陳述自己的忠誠耿直,并說受到了崔琬的誣陷。
唐中宗對此事竟然不加追究,還讓崔琬與宗楚客結拜為兄弟,以此來和解他們的矛盾,當時的人們都把唐中宗稱為“和事天子”。
崔湜與上官昭容私通,所以上官昭容引薦他做了宰相。
當時政出多門,濫授的官吏數目大增,人們稱“三無坐處”,說的是宰相、禦史和員外官在辦公的地方都無處可坐。
韋嗣立上疏,認為:“近年來營建的寺院太多,耗費錢财以千萬計,緻使百姓勞苦貧困,怨聲載道。
佛教的關鍵在于說服人們從心中去信仰,豈在于窮極華麗地修建寺院!萬一發生水旱災害,或者戎狄挑起戰端,即使高僧如雲,又怎麼能夠救災救難呢!還有,大唐開國初期,食實封的人不過二三十家,而現在竟達到了一百多家,向他們交納租賦的成丁有六十萬名,交納絹共一百二十萬匹。
現在太府寺入庫的庸調絹,每年不超過一百萬匹,國家所征收的租賦不及食實封的私家的一半。
封戶所交納的租賦,是由食實封的人家自己去征收,被派去征收租賦的奴仆依仗主人的權勢,淩辱欺壓州縣官吏。
不如全部按丁口計算交納到太府寺,再讓食實封的人家到左藏庫領取。
還有,陛下所任命的員外官,數量是正員空缺官吏的好幾倍,緻使主管的官吏疲于敬奉侍候,國庫中的積蓄被官吏的俸祿開支耗盡。
還有,京官犯有過失,才派遣他們去擔任州刺史,候選者中年老體衰的人,才補授他們為縣令,任用這樣的人去治理百姓,怎麼能夠讓天下人都遵循教化呢!希望從今以後在除授三省、兩台以及五品以上的清望官時,都先從刺史、縣令中選拔,這樣就會天下大治。
” 監察禦史宋務光也認為:“現在食實封的貴族共一百四十多家,應當出封戶為他們交納租賦的州共五十四個,這些州都割出最肥沃的土地,而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又占取了家境富裕、丁口衆多的封戶,盤剝得太厲害,以至那些作封戶的人家比為朝廷承擔賦稅徭役的人家負擔還重。
滑州地區出産绫缣,人們便紛紛到這裡要封戶,因此此地受害尤為嚴重,人口大量逃亡, 請分封戶配餘州,并附租庸,每年送納”。
上皆弗聽。
以韋溫、鄭愔同三品。
溫,後兄也。
夏五月,流鄭愔于吉州,貶崔湜江州司馬。
崔湜、鄭愔俱掌铨衡,傾附勢要,贓賄狼藉,選法大壞。
禦史靳恒、李尚隐對仗彈之,下獄,流貶之。
楊再思卒。
秋七月,突騎施娑葛遣使請降。
賜名守忠。
八月,以李峤同三品,韋安石為侍中,蕭至忠為中書令。
九月,以蘇瓌為仆射、同三品。
十一月,祀南郊。
上将祀南郊,國子祭酒祝欽明、司業郭山恽建言:“古者大祭祀,後祼獻以瑤爵。
皇後當助祭天地。
”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以為:“《周禮》惟有助祭先王先公,無助祭天地之文。
”侍中韋巨源請依欽明議。
上乃以皇後為亞獻,仍以宰相女為齋娘,助執豆笾。
大赦,齋娘有婿者皆遷官,流人放還。
均州刺史谯王重福獨不得歸,乃上表自陳曰:“陛下焚柴展禮,郊祀上玄,蒼生并得赦除,赤子偏加擯棄。
天下之人為臣流涕,況陛下慈念,豈不愍臣栖遑!”表奏,不報。
豆盧欽望卒。
以唐休璟同三品。
休璟年八十餘,進取彌銳。
關中饑。
請求陛下把封戶分散配給其餘的州郡,并将封戶的租稅并入國家的租稅之中,每年由官府統一征收并發放給他們。
”唐中宗都沒有采納。
唐中宗任命韋溫、鄭愔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韋溫是韋皇後的哥哥。
夏五月,唐中宗把鄭愔流放到吉州,貶崔湜為江州司馬。
崔湜與鄭愔一同掌管官吏铨選,他們攀附有權勢的人,肆無忌憚地貪贓受賄,緻使朝廷選任官吏的法令遭到極大破壞。
禦史靳恒和李尚隐當廷彈劾他們,因此被逮捕入獄,流放貶官。
楊再思去世。
秋七月,突騎施娑葛派遣使者入朝請求歸降。
唐中宗賜給他名字叫守忠。
八月,唐中宗任命李峤為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安石為侍中,蕭至忠為中書令。
九月,唐中宗任命蘇瓌為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冬十一月,唐中宗到南郊祭天。
唐中宗将要到南郊祭天,國子祭酒祝欽明、國子司業郭山恽向唐中宗建議說:“古代的帝王舉行大祭祀時,王後都用瑤爵盛酒祭獻。
所以皇後應當輔助陛下祭祀天地。
”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卻認為:“《周禮》隻提到王後應當輔助帝王祭祀先王先公,而沒有說到王後應當輔助帝王祭祀天地。
”侍中韋巨源請求唐中宗采納祝欽明的意見。
唐中宗于是讓韋皇後做第二個祭獻的人,同時用宰相的女兒作齋娘,幫助端着盛放祭品的豆和笾。
唐中宗大赦天下,齋娘中已出嫁有丈夫的都升遷官職,流放的人都可返回。
唯獨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不許返回,于是他向唐中宗上表自述說:“陛下焚柴施禮,在南郊祭祀上天,天下蒼生都因此得以赦罪免刑,唯獨把自己的孩子擯棄在外。
天下之人都為臣感到痛心流淚,何況陛下慈悲為懷,難道不憐憫您這個落魄憂傷的兒子嗎!”表書奏上後,沒有得到答複。
豆盧欽望去世。
唐中宗任命唐休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休璟年已八十有餘,但進取之心卻更加強烈。
關中地區發生饑荒。
關中米鬥百錢,運山東、江、淮谷輸京師,牛死什八九。
群臣多請幸東都,韋後家本杜陵,不樂東遷,使巫觋以不利東行說上。
後有言者,上怒曰:“豈有逐糧天子邪!”乃止。
庚戌(710) 四年睿宗皇帝景雲元年。
春正月,上觀燈于市裡。
上與韋後微行,縱宮女數千人出遊,多不歸者。
上禦梨園。
命三品以上抛毬、拔河。
韋巨源、唐休璟衰老,随踣地,不能興。
上及皇後、妃、主臨觀,大笑。
夏四月,幸隆慶池。
初,武後之世,長安城東民家井溢,浸成大池數十頃,号隆慶池。
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氣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氣,比日尤盛。
”上幸池,宴侍臣以厭之。
五月,宴近臣。
國子祭酒祝欽明自請作《八風舞》,搖頭轉目,備諸醜态。
欽明素以儒學著名,盧藏用曰:“祝公《五經》掃地盡矣。
” 六月,皇後韋氏弑帝于神龍殿,以裴談、張錫同三品,張嘉福、岑羲、崔湜同平章事,立溫王重茂。
關中地區每鬥米價值一百錢,朝廷調運山東、江、淮地區的谷物供應京師,運糧的牛有十分之八九死在途中。
群臣大多請求唐中宗駕幸東都,韋後因家在杜陵,不願意遷往東都,就指使巫師對唐中宗說東行不吉利。
後來又有大臣勸唐中宗前往東都,唐中宗大怒說:“難道有到處找糧吃的天子嗎!”于是作罷。
唐睿宗 庚戌(710) 唐中宗景龍四年唐睿宗景雲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到街中鬧市觀看花燈。
唐中宗與韋後身着便服出行,還放數千名宮女出宮遊玩,很多都沒有回宮。
唐中宗駕幸梨園。
唐中宗命三品以上官員玩抛球、拔河的遊戲。
韋巨源和唐休璟因年老體衰,拔河時随着粗繩子摔倒在地,爬不起來。
唐中宗和韋後及妃子、公主們在一旁觀看,大笑不止。
夏四月,唐中宗駕幸隆慶池。
當初,武後在位時,長安城東面有一位居民家中的水井往外溢水,流出的水逐漸形成了一個占地數十頃的大池子,被稱為隆慶池。
相王李旦的五個被封為王的兒子把宅第并排建在隆慶池的北面,有一位能望雲氣預蔔吉兇的人說:“這裡經常有盛大的帝王之氣,近來尤其盛大。
”唐中宗駕幸隆慶池,宴請随侍的臣下,以此來抑制這裡的帝王之氣。
五月,唐中宗宴請近臣。
國子祭酒祝欽明主動請求表演《八風舞》,搖頭晃腦,眼珠亂轉,醜态百出。
祝欽明素來以研究儒學而知名,盧藏用說:“祝公研讀的儒家《五經》盡掃于地了。
” 六月,皇後韋氏在神龍殿殺死唐中宗,任命裴談、張錫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嘉福、岑羲、崔湜為同平章事,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
初,定州人郎岌上言:“韋後、宗楚客将為逆亂。
”後殺之。
許州參軍燕欽融複上言:“皇後淫亂,幹預國政,宗楚客圖危社稷。
”上面诘之,欽融抗言不撓。
楚客矯制撲殺之。
上意怏怏,由是後及其黨始懼。
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皆幸于後,恐事洩,安樂公主亦欲後臨朝,以己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于餅中進毒,中宗崩。
韋氏秘不發喪,召宰相入禁中,征諸府兵屯京城,以裴談、張錫同三品,張嘉福、岑羲、崔湜同平章事。
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太子,皇後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
宗楚客曰:“相王于皇後,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遂帥諸宰相表請罷相王政事。
乃發喪,皇後攝政,改元唐隆。
太子即位,年十六。
宗楚客、葉靜能與諸韋勸後遵武後故事,以韋氏子弟領南北軍。
楚客等上書稱韋氏宜革唐命。
謀害少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與韋溫、安樂公主謀去之。
臨淄王隆基起兵讨韋氏,并其黨皆伏誅,隆基為平王,以鐘紹京、劉幽求參知機務,李日知同三品,蕭至忠等貶官有差。
相王子臨淄王隆基罷潞州别駕,在京師,陰聚才勇之士,密謀匡複。
初,太宗選官戶及蕃口骁勇者,著虎文衣,跨豹文鞯,謂之百騎,武後時增為千騎,隸左右羽林,中宗謂之萬騎,置使以領之。
隆基皆厚結其豪傑。
當初,定州人郎岌進言說:“韋後、宗楚客将要謀反作亂。
”韋後因此殺了他。
許州參軍燕欽融又進言說:“皇後與他人淫亂,幹預國家政事,宗楚客圖謀危害國家。
”唐中宗當面責問他,燕欽融直言不屈。
宗楚客假托唐中宗的制書打死了燕欽融。
唐中宗心中很不高興,因此韋後和她的黨羽們開始感到懼怕。
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都與韋後私通,他們害怕奸情敗露,安樂公主也想讓韋後臨朝稱制,立自己為皇太女,于是他們一起合謀,在唐中宗吃的餅中放了毒藥,唐中宗吃後駕崩。
韋後秘不公布唐中宗駕崩的消息,先召宰相到宮中,又征調各地的府兵駐紮在京城,任命裴談、張錫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嘉福、岑羲、崔湜為同平章事。
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商議起草唐中宗的遺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由韋後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宗楚客說:“相王與皇後是叔嫂關系,按照禮儀不能夠互相問候,在處理朝政時,如何行禮呢!”于是宗楚客率領宰相們上表請求免去相王李旦參謀政事的職務。
然後發布唐中宗駕崩的消息,由韋後臨政攝政,改年号為唐隆。
皇太子李重茂即皇帝位,年僅十六歲。
宗楚客、葉靜能和韋氏諸人都勸說韋後遵循武後的先例登基稱帝,又命韋氏子弟統領南北禁軍。
宗楚客等人上書說韋後應該革除唐命改朝換代。
宗楚客還打算陰謀害死少帝李重茂,但是十分忌憚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于是秘密與韋溫和安樂公主圖謀除掉他們。
臨淄王李隆基起兵讨伐韋皇後,連同她的黨羽全部被誅殺,少帝李重茂封李隆基為平王,命鐘紹京、劉幽求參與主持機要事務,李日知為同中書門下三品,貶蕭至忠等人官職高低不等。
相王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被免去潞州别駕的職務,留在京師,他暗中招集智勇雙全之士,密謀複興大唐天下。
當初,唐太宗挑選官戶和異族人中勇猛的人,讓他們身穿繪有老虎花紋的衣服,騎着繪有豹皮花紋的鞍墊,稱他們為百騎,武後時期增加為千騎,隸屬于左右羽林軍,唐中宗時期稱為萬騎,并設置使職統領他們。
李隆基都深相結交他們當中的豪傑之士。
會兵部侍郎崔日用以楚客謀告隆基,乃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薛崇暕、苑總監鐘紹京、尚衣奉禦王崇晔、前朝邑尉劉幽求、折沖麻嗣宗謀先事誅之。
會韋播數榜捶萬騎,萬騎皆怨。
果毅葛福順、陳玄禮見隆基訴之,隆基諷以誅諸韋,皆踴躍自效。
或謂隆基當啟相王,隆基曰:“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
且萬一不從,将敗大計。
”遂不啟。
微服與幽求等入苑中。
逮夜,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意若此,時不可失!”于是福順直入羽林營,斬諸韋典兵者以徇,曰:“韋後鸩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之,立相王以安天下。
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羽林士皆欣然聽命。
隆基勒兵入玄武門,諸衛兵皆應之,斬韋後及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
幽求曰:“衆約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止之。
比曉,内外皆定。
隆基乃出見相王,叩頭謝不先白之罪。
相王曰:“社稷宗廟不墜于地,汝之力也。
”遂迎相王入輔少帝。
閉城門,收捕諸韋親黨及宗楚客、晉卿、紀處讷、趙履溫、張嘉福、馬秦客、楊均、葉靜能等,皆斬之,屍韋後于市。
諸韋襁褓兒無免者。
封隆基為平王,押左右廂萬騎。
賜崇暕爵立節王。
以紹京守中書侍郎,幽求守中書舍人,并參知 适逢兵部侍郎崔日用把宗楚客的陰謀報告了李隆基,于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暕、苑總監鐘紹京、尚衣奉禦王崇晔、前朝邑縣尉劉幽求、折沖都尉麻嗣宗等人計謀先行舉兵誅殺韋氏等人。
适逢韋播多次鞭打萬騎士兵,因此萬騎士兵都怨恨他。
果毅都尉葛福順和陳玄禮向李隆基訴說此事,李隆基勸他們誅殺韋氏諸人,他們都十分踴躍地表示願意效力。
有人對李隆基說應當把這件事告訴他的父親相王李旦,李隆基說:“我們這些人是為了江山社稷而起兵的,如果事情成功就歸功于相王,萬一失敗就為國家而死,不能因此事而連累相王。
再說萬一他不同意,将會壞了我們的大事。
”因此李隆基沒有把此事告訴相王。
李隆基身着便服與劉幽求等人進入禁苑之中。
等到天黑,夜空中的流星散落如雪,劉幽求說:“天意如此,時不可失!”于是葛福順徑直闖入羽林軍營中,斬殺了掌管兵權的韋氏諸人以示衆,并說:“韋後毒殺了先帝,陰謀危害國家,今天晚上大家要一同起兵誅殺韋氏,擁立相王為帝以安定天下。
膽敢有人心懷二意幫助逆黨,誅滅三族!”羽林軍的士卒全都樂意效力。
李隆基率兵從玄武門進入宮中,宮中守衛的士兵都紛紛響應,于是斬殺了韋後及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
劉幽求說:“大家約好了今天晚上共同擁立相王為皇帝,為何不早一點定下來!”李隆基阻止了他。
到天亮時,宮内外都已平定。
李隆基這才出宮拜見相王李旦,為舉兵起事前沒有先禀告相王而叩頭謝罪。
相王說:“宗廟社稷得以保全,都是你的功勞。
”李隆基于是率兵迎接相王入宮輔佐少帝。
李隆基又下令将城門關閉,派兵收捕了韋氏親黨以及宗楚客、宗晉卿、紀處讷、趙履溫、張嘉福、馬秦客、楊均、葉靜能等人,都将他們斬首,并将韋皇後暴屍街市。
韋氏家族中吃奶的嬰兒也都沒能免于被殺。
少帝李重茂封李隆基為平王,統領左右廂萬騎兵。
賜薛崇暕爵位為立節王。
任命鐘紹京署理中書侍郎職務,劉幽求署理中書舍人職務,二人一并參與主持 機務。
武氏宗屬誅竄殆盡。
以李日知、鐘紹京并同三品。
隆基二奴王毛仲、李守德皆超拜将軍。
諸宰相蕭至忠等貶官有差。
相王旦即位,廢重茂複為溫王。
劉幽求言于隆基,請相王早即位,以鎮天下。
遂以少帝制傳位相王。
時少帝猶在禦座,太平公主進曰:“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遂提下之。
睿宗即位,以少帝為溫王,置于内宅。
以鐘紹京為中書令,尋罷之。
紹京嘗為司農錄事,既典朝政,縱情賞罰,衆皆惡之。
太常少卿薛稷言于上曰:“紹京雖有勞勳,素無才德,出自胥徒,超居元宰,恐失聖朝具瞻之美。
”出為蜀州刺史。
立平王隆基為太子。
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長,平王隆基有功,疑不能決。
成器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危則先有功,苟違其宜,四海失望。
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劉幽求曰:“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
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親之難,論功語德,無可疑者。
”上從之。
以薛稷參知機務。
稷以工書,事上于藩邸,故為相。
追削武三思等爵谥,暴其屍。
以姚元之同三品,韋嗣立、蕭至忠為中書令,趙彥昭、崔湜并同平章事。
加太平公主實封萬戶。
機要事務。
至此武氏家族的人被誅殺或流放殆盡。
又任命李日知、鐘紹京并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李隆基的兩個奴仆王毛仲和李守德都被破格任命為将軍。
宰相蕭至忠等人被貶官高低不等。
相王李旦即皇帝位,重新廢少帝李重茂為溫王。
劉幽求向平王李隆基進言,請求讓相王李旦早一點即皇帝位,以安定天下。
于是以少帝李重茂的名義下制書傳帝位給相王。
當時少帝還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太平公主上前對他說道:“天下之心已歸附相王,這裡不是你這個小孩子應該坐的地方!”然後便把他從寶座上拎了下來。
唐睿宗即皇帝位,恢複了少帝李重茂的溫王爵位,安置在内宅居住。
唐睿宗任命鐘紹京為中書令,不久又罷免了他的職務。
鐘紹京曾經擔任過司農錄事,執掌朝政後,任意施行賞罰,大家都厭惡他。
太常少卿薛稷對唐睿宗說:“鐘紹京雖然有功勞,但素來無才無德,又出身胥吏,現在破格提拔為宰相,恐怕有失聖朝宰輔重臣的美德。
”因此唐睿宗将鐘紹京外放為蜀州刺史。
唐睿宗立平王李隆基為皇太子。
唐睿宗将要立皇太子,但因為宋王李成器是嫡長子,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所以猶豫不決。
這時宋王李成器辭讓道:“國家安定時就先立嫡長子,國家有危難時就先立有功的人,如果違背了時宜,就會令天下人失望。
我甯可去死也不敢位居平王之上。
”劉幽求說:“鏟除天下之禍的人,應當享有統治天下的福分。
平王拯救國家的危難,為君親免除了禍難,不管是評功還是論德,立他為太子都沒有什麼可疑慮的。
”唐睿宗采納了他的建議。
唐睿宗命薛稷參與主持機要事務。
薛稷因為擅長書法,在相王府侍奉過唐睿宗,所以唐睿宗任命他為宰相。
唐睿宗下令追奪武三思等人的爵位和谥号,并劈棺暴屍。
唐睿宗任命姚元之為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嗣立、蕭至忠為中書令,趙彥昭、崔湜一并為同平章事。
唐睿宗加太平公主的實封到一萬戶。
公主沉敏多權略,武後以為類己,獨愛幸。
及誅張易之,公主有力焉。
中宗之世,韋後、安樂皆畏之,又與太子共誅韋氏。
既屢立大功,益尊重,上常與之議政。
宰相進退系其一言,薦士驟曆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其門如市。
贈郎岌、燕欽融、蘇安恒谏議大夫。
秋七月,贈韋月将宣州刺史。
以崔日用參知機務。
追複故太子重俊位号,及敬晖、桓彥範、崔玄、張柬之、袁恕己、李多祚等官爵。
太府少卿韋湊上書曰:“故太子重俊,與李多祚等稱兵入宮,中宗登玄武門,太子據鞍自若。
及其徒倒戈,然後逃竄。
向使宿衛不守,其為禍也胡可忍言!今聖朝禮葬,谥為節愍,臣竊惑之。
若以其誅武三思父子而嘉之,則誅奸臣而尊君父可也,今欲自取之,是與三思競為逆也。
若以其欲廢韋氏而嘉之,則韋氏于時逆狀未彰,苟無中宗之命而廢之,是脅父廢母也,庸可乎!臣恐後之亂臣賊子,得引以為比,開悖逆之原,非所以彰善瘅惡也。
請改其谥。
多祚等從重俊興兵,不為無罪。
今宥之可也,名之為雪,亦所未安。
”上然其言。
而執政以為制命已行,但停多祚贈官而已。
以宋璟同三品。
太平公主沉着機敏,富于權變謀略,武後認為她很像自己,所以對她格外偏愛。
張柬之等人誅殺張易之時,太平公主有功勞。
唐中宗在位時期,韋後和安樂公主都懼怕他,後來她又與皇太子李隆基一同誅殺了韋氏集團。
太平公主因為多次立有大功,所以權勢地位日益顯赫尊貴,唐睿宗經常與她商議朝政。
就是連宰相的任免都取決于她的一句話,經由她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清要顯貴職務的士人數不勝數,她的權力甚至超過了皇帝,求見她的人使她家門庭若市。
唐睿宗追贈郎岌、燕欽融、蘇安恒為谏議大夫。
秋七月,追贈韋月将為宣州刺史。
任命崔日用參與主持機要事務。
追複原太子李重俊的位号,并追複敬晖、桓彥範、崔玄、張柬之、袁恕己、李多祚等人的官爵。
太府少卿韋湊上書說:“原太子李重俊與李多祚等人率兵入宮,中宗皇帝登上玄武門躲避,而太子李重俊還神态自若地騎在馬上。
等他的士卒臨陣倒戈後,他才逃走。
假如當時守衛的士卒抵擋不住,那麼李重俊所造成的禍患哪裡可以想象呢!現在朝廷以禮安葬李重俊,并贈他谥号為節愍,我心中感到迷惑不解。
如果因為他起兵誅殺了武三思父子而嘉獎他,那麼他誅殺了奸臣之後尊崇自己的父親中宗皇帝,嘉獎他是可以的,但他當時是想自己當皇帝,這就與武三思一樣都是逆臣賊子。
如果因為他想要廢除韋後而嘉獎他,那麼當時韋後謀反的意圖還未表現出來,如果沒有中宗皇帝的命令就擅自起兵廢除她,這就是脅迫父皇而廢母後,這樣做怎麼可以呢!我擔心後世的亂臣賊子會援引李重俊的先例,開啟悖亂叛逆之門,這恐怕不是揚善懲惡的辦法。
請陛下給李重俊改谥号。
李多祚等人追随李重俊起兵,不能說沒有罪過。
現在陛下寬恕他們的罪行是可以的,但說是為他們平反昭雪,也不太合适。
”唐睿宗贊同韋湊的意見。
但執政大臣認為皇帝的命令已經頒布,沒有改變谥号,隻是不再給李多祚等人追贈官爵而已。
唐睿宗任命宋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璟與姚元之協心革中宗弊政,進忠良,退不肖,賞罰盡公,請托不行,綱紀修舉,當時翕然以為複有貞觀、永徽之風。
崔湜、蕭至忠、韋嗣立、趙彥昭、崔日用、薛稷罷。
日用與稷争于上前,稷曰:“日用傾側,附武三思,非忠臣;賣友邀功,非義士。
”日用曰:“稷附張易之、宗楚客,非傾側而何!”上兩罷之。
廢崇恩廟,追廢韋後、安樂公主為庶人。
八月,谯王重福反,伏誅。
韋後之臨朝也,鄭愔貶,過均州,與谯王重福謀舉兵誅韋氏,未發而韋氏敗。
洛陽人張靈均說重福曰:“大王地居嫡長,當為天子。
相王雖有功,不當立。
王若潛入洛陽,發屯兵,殺留守,天下指揮可定。
”重福從之。
時愔左遷,過洛陽,與靈均結謀聚徒,以俟重福。
重福與靈均詐乘驿入東都,縣官馳白留守,洛陽長史崔日知帥衆讨之。
重福窘迫,赴漕渠溺死。
愔與靈均皆伏誅。
初,愔附來俊臣得進,俊臣誅,附張易之,易之誅,附韋氏,韋氏敗,又附重福,竟坐族誅。
诏以萬騎補外官,更置飛騎。
萬騎恃功暴橫,長安中苦之,故有是命。
罷斜封官。
宋璟與姚元之同心協力地革除唐中宗時期的各種弊政,提拔任用忠正賢良之士,斥退貶逐奸邪不肖之徒,真正做到賞罰公正,請托說情之風失去了市場,各項法度重新得到整饬,當時朝野上下一緻認為國家又出現了唐太宗貞觀和唐高宗永徽年間的良好風氣。
唐睿宗罷免了崔湜、蕭至忠、韋嗣立、趙彥昭、崔日用、薛稷等人的宰相職務。
崔日用與薛稷在唐睿宗面前發生争執,薛稷說:“崔日用為人邪僻不正,過去曾經依附武三思,不是一位忠臣;又為了邀功而出賣朋友,不是一位仁義之士。
”崔日用說:“薛稷曾依附張易之與宗楚客,這不是邪僻不正又是什麼呢!”唐睿宗因此罷免了他們兩人的宰相職務。
唐睿宗廢除了武氏的家廟崇恩廟,追廢韋後、安樂公主為庶人。
八月,谯王李重福謀反,被誅殺。
韋後臨朝執政時,鄭愔被貶官,路過均州,與谯王李重福密謀起兵誅殺韋氏,尚未發兵而韋氏敗滅。
洛陽人張靈均勸告李重福說:“大王您是先帝的嫡長子,應當做皇帝。
相王雖然有功,但不應當繼承皇位。
大王如果潛入洛陽城,調發左、右屯營兵,殺掉東都留守,天下就可以一發布命令便平定下來。
”李重福聽從了他的話。
當時鄭愔被降職,路過洛陽,與張靈均合謀招集徒衆,等待李重福的到來。
李重福與張靈均假裝乘驿馬進入東都,洛陽縣令急忙報告了東都留守,洛陽長史崔日知率兵讨伐李重福。
李重福走投無路,跳進漕渠淹死。
鄭愔與張靈均都被誅殺。
當初,鄭愔因依附來俊臣而得到任用提拔,來俊臣被誅殺後,又依附張易之,張易之被誅殺後,又依附韋氏,韋氏敗滅後,又依附李重福,最終因謀反罪被滅族。
唐睿宗下诏将萬騎兵補授為地方官,另外設置飛騎兵。
萬騎兵依仗着平定韋氏的功勞,橫行不法,長安城中的百姓深受其苦,所以唐睿宗下了這樣的诏命。
唐睿宗罷免了斜封官的職務。
用姚元之、宋璟及禦史大夫畢構之言也,所罷凡數千人。
冬十月,以薛讷為幽州經略節度大使。
節度之名自此始。
十一月,以姚元之為中書令。
葬定陵。
朝議以韋後有罪,不應祔葬,乃追谥故英王妃趙氏為和思皇後,招魂祔葬。
許公蘇瓌卒。
制起複瓌子颋為工部侍郎,颋固辭。
上使李日知谕旨,日知還奏曰:“臣見其哀毀,不敢發言。
”上乃聽其終制。
十二月,以西城、隆昌二公主為女官。
上以二女為女官,以資天皇、天後之福,欲為造觀。
谏議大夫甯原悌上疏曰:“釋、道二家皆以清淨為本,不當廣營寺觀,勞人費财。
又,先朝所親狎諸僧,宜加屏斥。
”補阙辛替否上疏曰:“自古失道破國亡家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太宗,陛下之祖也,撥亂反正,開基立極,官不虛受,财無枉費,不多造寺觀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無災,天地垂祐,風雨時若,粟帛充溢,蠻夷率服,享國久長,名高萬古。
陛下何不取而法之!中宗,陛下之兄也,棄祖宗之業,徇女子之意,無能而祿者數千人,無功而封者百餘家,造寺不止,度人無窮,奪百姓口中之食以養貪殘,剝萬人體上之衣以塗土木,人怨神怒,衆叛親離,享國不永, 這是采納了姚元之、宋璟以及禦史大夫畢構的建議,總共罷免了數千人。
冬十月,唐睿宗任命薛讷為幽州經略節度大使。
節度使的名号從這時開始出現。
十一月,唐睿宗任命姚元之為中書令。
将唐中宗葬于定陵。
朝臣們議論認為韋後有罪,不應該将她與唐中宗合葬,唐睿宗于是追谥唐中宗為英王時的妃子趙氏為和思皇後,招魂合葬于定陵。
許文貞公蘇瓌去世。
唐睿宗下制書任命為父服喪未滿的蘇瓌之子蘇颋為工部侍郎,蘇颋堅決推辭不接受。
唐睿宗派李日知前去宣布自己的旨意,李日知回來後上奏說:“我見到蘇颋因悲哀身體損傷得很厲害,就沒敢說話。
”唐睿宗于是允許蘇颋為父服喪期滿。
十二月,唐睿宗讓西城公主和隆昌公主出家做女道士。
唐睿宗讓自己的兩個女兒出家做女道士,以依托高宗皇帝、武則天的冥福,并打算為她們建造道觀。
谏議大夫甯原悌上疏說:“佛教和道教兩家都以清淨為本,不應該大量營建佛寺和道觀,耗費人力财力。
還有,先朝中宗皇帝所寵幸的僧人們,應該加以斥逐。
”右補阙辛替否上疏說:“自古以來因無道而導緻國破家亡的皇帝,真是口說不如親身經曆,耳聞不如親眼目睹。
太宗皇帝是陛下的祖父,他撥亂反正,開創了大唐基業所應遵循的中正準則,不把官職除授給無功無能的人,對國家的财物不随便浪費,他沒有大量營造佛寺道觀卻有福分,不大量剃度僧尼卻沒有災禍,得到皇天後土的保佑,風調雨順,糧食布帛充足,蠻夷紛紛歸服,享國長久,名高萬古。
陛下為何不加以效法呢!中宗皇帝是陛下的哥哥,他抛棄了祖宗的基業,聽從婦道人家的旨意,緻使沒有才能而食取俸祿的達數千人,沒有功勞而受封的達一百餘家,無止境地營造寺院,無窮盡地剃度僧尼,奪取百姓口中之食以供養貪婪兇殘之徒,剝掉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