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非然也,顧姊老,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常謂人:“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
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惬則殺之。
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人。
二十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卒,谥貞武,孫敬業嗣。
定铨注法。
時承平既久,選人益多,司列少常伯裴行儉始與員外郎張仁祎設長名姓曆榜,引铨注之法。
又定州縣升降,官資高下。
其後遂為永制,無能革之者。
大略唐之選法,取人以身、言、書、判,計資量勞而拟官。
始集而試,觀其書、判;已試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詢其便利;已注而唱,集衆告之。
然後類以為甲,先簡仆射,乃上門下,給事中讀,侍郎省,侍中審之,不當者駁下。
既審,然後上聞,主者受旨奉行,各給以符,謂之“告身”。
兵部武選亦然。
課試之法,以騎射及翹關、負米。
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試文三篇,謂之“宏詞”,試判三條,謂之“拔萃”,入等者得不限而授。
其黔中、嶺南、閩中州縣官,不由吏部,委都督選擇土人補授。
凡居官以年為考,六品以下,四考為滿。
有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他說:“薄命的人,不值得與他們成就功名。
”李家庭和睦,門風謹嚴。
他的姐姐曾經患病,李親手為她熬粥,因風向逆轉,燒着了胡須和頭發。
他的姐姐說:“我有許多仆人和女婢,你何必要這樣吃苦呢!”李說:“不是因為沒有人侍候你我才這樣做,而是看到姐姐已年老,我也老了,就是想要長久為姐姐熬粥,能辦得到嗎!”李經常對人說:“我十二三歲時是個無賴賊,逢人便殺。
十四五歲時是個難以抵擋的賊,心中不滿意就殺人。
十七八歲時成為好賊,臨陣才殺人。
二十歲時做了大将,用兵救人免于死難。
”李去世後,谥号為貞武,孫子李敬業繼承爵位。
唐朝規定官吏選舉和注授的辦法。
這時天下太平已久,參加官吏選舉的人越來越多,司列少常伯裴行儉開始與員外郎張仁祎設置長名姓曆榜,規定了選舉和注授官吏的方法。
又制定了州縣官吏升降的辦法和官資高低的等次。
以後就成為長期固定的制度,沒有人能夠改變它。
唐朝官吏選舉的辦法大略是,根據身、言、書、判四個标準,再按照資曆和勞績而拟定官職。
首先把候選人召集起來進行考試,看他們書法的好壞,文理的優劣;考試合格入選的,再觀察他們的體貌是否豐滿魁梧,聽他們的言辭是否華美雅正;合格的就注授官職,并征求本人的意見;官職注授後,就召集選人公開宣布。
然後分類羅列次序,先報告給仆射,仆射再報給門下省,由給事中宣讀,侍郎核查,侍中審定,對于不合适的予以駁回。
門下省審定後,就上奏給皇帝,吏部按照皇帝的旨意授予官職,分别發給憑證,稱為“告身”。
兵部選舉武官的辦法也與此相同。
考試的辦法有騎馬射箭、舉重、負米行走。
有人如果因為某種規定限制未能參加選舉,而能夠通過三篇文章考試入選的,稱為“宏詞”,能夠通過三條判文考試的,稱為“拔萃”,入選的可以破格除授官職。
其中黔中、嶺南、閩中的州縣官,不通過吏部選舉,而是委托都督挑選本地人充任。
凡是在任官員都按年資考核,六品以下的,經過四次考核為一屆期滿。
有劉曉者,上疏論之曰:“今選曹以檢勘為公道,書、判為得人,殊不知考其德行才能,況書、判借人者衆矣。
又禮部取士,專用文章為甲乙,故天下之士皆舍德行而趨文藝,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者。
雖日誦萬言,何關理體!文成七步,未足化人。
取士以德行為先,文藝為末,則多士雷奔,四方風動矣。
” 庚午(670)鹹亨元年 春正月,劉仁軌緻仕。
三月,許敬宗緻仕。
敕突厥酋長子弟給事東宮。
西台舍人徐齊聃上疏曰:“皇太子當引文學端良之士置左右,豈可使戎狄醜類入侍軒闼!”又奏:“齊獻公即陛下外祖,雖子孫有犯,豈應上延祖祢!今周忠孝公廟甚修,而齊廟毀廢,非所以彰孝理之風也。
”上皆從之。
齊聃,充容之弟也。
夏六月朔,日食。
秋八月,薛仁貴擊吐蕃,敗績。
初,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阗襲龜茲撥換城,陷之。
诏罷龜茲、于阗、焉耆、疏勒四鎮。
以薛仁貴為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副之,以讨吐蕃。
至大非川,将趣烏海,仁貴曰:“烏海險遠,辎重自随,難以趨利, 有個叫劉曉的人,上疏議論官吏的選舉說:“如今主持選拔人才的官員以考核功過為公平,以書法和文理的優劣作為取人标準,而不知道考察人的道德品行和才能,更何況有很多人是借用他人的書法作品與文章。
另外禮部主持的科舉取士,隻看文章來決定甲乙等次,所以天下的士人都舍棄道德品行而追求文章的寫作技巧,于是就出現了早晨考取甲等,晚上就因觸犯法律而被治罪的人。
這樣的人,即使每天能背誦經典一萬句,對治理國家又有什麼益處呢!就是能在行走七步的時間内寫成一篇詩文,也未必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選拔人才如果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把寫作文章的技巧放在末位,那麼衆多的士人就會雷厲風行地去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行,四方的士人就會聞風響應了。
” 庚午(670)唐高宗鹹亨元年 春正月,劉仁軌退休。
三月,許敬宗退休。
唐高宗下敕命令突厥酋長子弟侍奉太子。
西台舍人徐齊聃上疏說:“皇太子應當召集有文學才能、品行端正的士人在身邊,怎麼能夠讓戎狄醜類入東宮侍奉太子呢!”徐齊聃又上奏說:“齊獻公長孫晟是陛下的外祖父,雖然他的子孫有罪,怎麼能夠往上連累祖宗呢!現在周忠孝公武士彟的廟宇修得很好,而齊獻公長孫晟的廟宇卻被毀壞廢棄,這不是向天下彰顯孝道的做法。
”唐高宗全都聽從了他的意見。
徐齊聃是唐太宗徐充容的弟弟。
夏六月初一,發生日食。
秋八月,薛仁貴率兵攻打吐蕃,唐軍戰敗。
當初,吐蕃攻陷了西域地區十八個州,又聯合于阗襲擊了龜茲的撥換城,城被攻陷。
唐高宗下诏撤消了龜茲、于阗、焉耆、疏勒四鎮。
任命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大總管,率兵讨伐吐蕃。
進軍到達大非川,将要趕赴烏海,薛仁貴說:“烏海險要且道路遙遠,帶着辎重行進,難以取得勝利, 宜留辎重,置栅于大非嶺上,吾屬帥輕銳倍道兼行,掩其未備,破之必矣。
”仁貴帥所部前行,擊吐蕃于河口,大破之,進屯烏海。
待封先與仁貴并列,不肯受其節度,将辎重徐進,遇吐蕃,大敗,棄辎重走。
仁貴退屯大非川,吐蕃就擊之,唐兵大敗,死傷略盡,與欽陵約和而還。
仁貴、待封皆免死除名。
欽陵,祿東贊之子也,與弟贊婆、悉多于勃論皆有才略。
欽陵代父秉政,三弟将兵居外,鄰國畏之。
關中旱,饑。
九月,魯國夫人楊氏卒。
後之母也。
敕文武官及内外命婦并詣宅吊哭,谥曰忠烈。
閏月,皇後以旱請避位,不許。
加贈武士彟為太原王,夫人為妃。
趙仁本罷。
冬十月,诏官名複舊。
辛未(671)二年 冬十一月朔,日食。
壬申(672)三年 春二月,徙吐谷渾于靈州。
吐谷渾畏吐蕃,徙靈州,其故地皆入于吐蕃。
姜恪卒。
夏四月,吐蕃遣使入貢。
吐蕃遣其大臣仲琮入貢,上問以吐蕃風俗,對曰:“吐蕃地薄氣寒,風俗樸魯,然法令嚴整,上下一心,議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
” 應該把辎重留下來,在大非嶺上設置栅寨,我們則率領輕裝精銳部隊從小道加速行進,趁敵人不備突然襲擊,一定能打敗他們。
”于是薛仁貴率領本部兵馬前進,在河口攻打吐蕃,把吐蕃打得大敗,然後進軍駐紮烏海。
郭待封先前與薛仁貴的官位平等,所以不願意受薛仁貴節制,帶領辎重部隊緩慢行進,遇到吐蕃軍隊,被打得大敗,丢棄辎重而逃。
薛仁貴退守大非川,吐蕃軍隊來攻打,唐兵大敗,死傷殆盡,與吐蕃宰相論欽陵定下和約而後返回。
薛仁貴與郭待封都被免去死罪,除去名籍。
論欽陵是祿東贊的兒子,與弟弟贊婆、悉多于勃論都具有才能謀略。
論欽陵替代父親任宰相執政,三弟率兵駐守在外,鄰國都畏懼他們。
關中地區發生旱災,造成饑荒。
九月,魯國夫人楊氏去世。
魯國夫人是皇後武則天的母親。
唐高宗下敕命令文武百官以及宮廷内外有封号的婦人都到她的宅第吊唁哭喪,谥号為忠烈。
閏九月,皇後武則天因為發生旱災,請求讓出皇後之位,唐高宗不同意。
加贈武士彟為太原王,夫人為王妃。
趙仁本被免去宰相職務。
冬十月,唐高宗下诏更改的官名都恢複舊稱。
辛未(671)唐高宗鹹亨二年 冬十一月初一,發生日食。
壬申(672)唐高宗鹹亨三年 春二月,把吐谷渾部落遷移到靈州。
吐谷渾因為懼怕吐蕃的攻打,遷移到靈州,原先居住的地方都被吐蕃占領。
姜恪去世。
夏四月,吐蕃派遣使者入朝進貢。
吐蕃派遣大臣仲琮入朝進貢,唐高宗向他詢問吐蕃的民情風俗,仲琮回答說:“吐蕃土地貧瘠,氣候寒冷,民風淳樸魯鈍,但法令嚴整,上下齊心,議論政事常常是自下而上地進行,按照人們的利益而施行,這就是吐蕃能夠長久立國的原因。
秋八月,許敬宗卒。
太常博士袁思古以敬宗嘗奏流其子于嶺南,又以女嫁蠻酋,多納其貨,按《谥法》“名與實爽曰缪”,請以谥之。
敬宗孫彥伯訟請改谥。
博士王福畤曰:“何曾既忠且孝,徒以日食萬錢,得谥為&lsquo缪&rsquo。
敬宗忠孝不逮于曾,而飲食男女之累過之,谥之曰&lsquo缪&rsquo,無負于許氏矣。
”诏五品以上更議,禮部尚書楊思敬曰:“過而能改曰&lsquo恭&rsquo,請谥曰&lsquo恭&rsquo。
”诏從之。
福畤,通之子也。
十一月朔,日食。
以劉仁軌同三品。
以邢文偉為右史,王及善為左千牛衛将軍。
太子弘罕接宮臣,典膳丞邢文偉辄減所供膳,上書谏,太子納之。
上聞之曰:“直士也。
”擢為右史。
太子因宴集,命宮臣擲倒,次至左奉裕率王及善,及善曰:“擲倒自有伶官,臣若奉令,恐非所以羽翼殿下也。
”太子謝之。
上聞之,賜及善缣百匹,尋遷左千牛衛将軍。
癸酉(673)四年 春三月,诏劉仁軌改修國史。
以許敬宗等所記多不實故也。
秋七月,婺州大水。
冬十月,閻立本卒。
十二月,弓月、疏勒來降。
甲戌(674)上元元年 春正月,以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讨新羅。
秋八月,許敬宗去世。
太常博士袁思古因為許敬宗曾經上奏把自己的兒子流放到嶺南,又把女兒嫁給蠻人酋長,收受了許多财物,認為按照《谥法》所說“名與實不符稱為缪”,請求給他“缪”的谥号。
許敬宗的孫子許彥伯上訴請求改變谥号。
太常博士王福畤說:“晉朝的司空何曾忠孝兩全,隻是因為每天飲食耗費萬錢,死後被谥為&lsquo缪&rsquo。
許敬宗在忠孝方面不如何曾,而飲食女色方面的耗費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給予他&lsquo缪&rsquo的谥号,也算對得起許家了。
”唐高宗下诏命五品以上的朝官重新商議,禮部尚書楊思敬說:“有過錯而能夠改正稱為&lsquo恭&rsquo,請求給他&lsquo恭&rsquo的谥号。
”唐高宗下诏同意。
王福畤是王通的兒子。
十一月初一,發生日食。
任命劉仁軌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任命邢文偉為右史,王及善為左千牛衛将軍。
太子李弘很少接見東宮屬臣,典膳丞邢文偉于是減少了供給太子的膳食,并上書進谏,太子接受了他的意見。
唐高宗聽說此事後說:“刑文偉真是一位正直之士。
”于是提拔他為右史。
太子在一次宴會時,命令東宮屬臣表演“擲倒”的雜戲,按次序該左奉裕率王及善表演時,王及善說:“表演&lsquo擲倒&rsquo本是樂官的事,我如果奉行命令,恐怕不是輔佐殿下的正當行為。
”于是太子向他緻歉。
唐高宗聽說這件事後,賜給王及善缣一百匹,不久升任他為左千牛衛将軍。
癸酉(673)唐高宗鹹亨四年 春三月,唐高宗下诏命令劉仁軌改修國史。
因為許敬宗等人所記錄的國史多不符合事實。
秋七月,婺州發生水災。
冬十月,閻立本去世。
十二月,弓月、疏勒向唐朝投降。
甲戌(674)唐高宗上元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任命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讨伐新羅。
時新羅王法敏既納高麗叛衆,又據百濟故地,诏削官爵,立其弟仁問在京師者為王,使歸國。
三月朔,日食。
以武承嗣為周國公。
元爽之子也。
秋八月,帝稱天皇,後稱天後。
九月,追複長孫無忌官爵。
以無忌曾孫翼襲爵趙公,聽陪葬昭陵。
大酺。
大酺,上禦翔鸾閣觀之,分音樂為東西朋,使雍王賢主東朋,周王顯主西朋,角勝為樂。
郝處俊谏曰:“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當推梨讓棗,相親如一。
今分二朋,遞相誇競,非所以崇禮義、勸敦睦也。
”上瞿然曰:“卿遠識,非衆人所及也。
”遽止之。
天後表便宜十二條,诏行之。
後以“國家聖緒,出玄元皇帝,請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令明經舉人策試”。
又請“自今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
又,京官八品以上,量加俸祿”。
及他便宜,合十二條。
诏書褒美,皆行之。
乙亥(675)二年 春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
仁軌大破新羅之衆于七重城,引兵還。
诏以總管李謹行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
新羅遣使謝罪,上赦之,複 當時新羅王金法敏收納了高麗叛兵後,又占據了百濟的舊地,唐高宗下诏剝奪他的官爵,另立他在京師的弟弟金仁問為新羅王,并派金仁問回國。
三月初一,發生日食。
命武承嗣承襲周國公的爵位。
武承嗣是武元爽的兒子。
秋八月,唐高宗稱天皇,皇後武則天稱天後。
九月,恢複長孫無忌的官爵。
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承襲趙公爵位,允許将長孫無忌的遺體陪葬唐太宗昭陵。
舉行大規模宴飲活動。
舉行大宴飲,唐高宗駕幸翔鸾閣觀看,把音樂隊伍分為東西兩隊,讓雍王李賢帶領東隊,周王李顯帶領西隊,較量勝負以取樂。
郝處俊進谏說:“二位王子年紀還小,志趣沒有定型,應該教育他們像古人推梨讓棗那樣相互謙讓,親密無間。
現在卻把他們分為二隊,互相誇耀競争,這不是教育他們崇尚禮義、勉勵他們親愛和睦的做法。
”唐高宗吃驚地說:“你的遠見卓識,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
”于是立刻阻止了他們。
天後武則天向唐高宗上表陳說了十二件應該做的事情,唐高宗下诏施行。
天後認為“國家聖業的起始,出自玄元皇帝老子,請求下令王公以下都研習《老子》,明經科的考試策試《老子》”。
又請求“從現在開始,如果父親健在,母親去世,為母親服齊衰喪三年。
另外,八品以上的京官,應适當增加俸祿”。
還有其它應該辦的事情,共十二條。
唐高宗下诏予以表彰,并全部施行她的建議。
乙亥(675)唐高宗上元二年 春二月,劉仁軌大敗新羅軍隊。
劉仁軌在七重城大敗新羅軍隊,然後率兵返回。
唐高宗下诏命令總管李謹行率兵駐守在新羅的買肖城,經略這一地區。
新羅派遣使者前來向唐朝認罪,唐高宗赦免了他們,并恢複了 法敏官爵。
仁問改封臨海郡公。
三月,天後祀先蠶。
天後祀先蠶于邙山之陽,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時上苦風眩,議使天後攝政。
郝處俊谏曰:“天子理外,後理内,天之道也。
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後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
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後乎!”中書侍郎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上乃止。
天後多引文學之士元萬頃、劉祎之等,使之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千餘卷。
時密令參決表奏,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
以韋弘機為司農卿。
弘機嘗受诏葺苑,宦者犯法,弘機杖之,然後奏聞。
上以為能,賜絹數十匹,曰:“更有犯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 夏四月,以趙瓌為括州刺史。
左千牛衛将軍趙瓌尚高祖女常樂公主,女為周王顯妃。
公主頗為上所厚,天後惡之,廢妃,幽殺之,貶瓌刺括州,令公主随之官,絕朝谒。
太子弘卒,谥孝敬皇帝,立雍王賢為太子。
太子弘仁孝謙謹,上甚愛之,中外屬心。
天後方逞其志,太子奏請數迕旨。
義陽、宣城二公主,蕭淑妃之女也, 新羅王金法敏的官爵。
又改封金仁問為臨海郡公。
三月,天後武則天祭祀蠶神。
天後武則天在邙山之南祭祀蠶神,朝廷百官以及各地的朝集使都出席陪祭。
當時唐高宗正受風眩病的折磨,商議讓天後武則天代行處理政事。
郝處俊進谏說:“天子治理外朝,皇後管理後宮,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過去,魏文帝曹丕曾經頒下法令,即使皇帝幼小,也不允許皇後臨朝聽政,這是為了杜絕禍亂的萌芽。
陛下為何要把高祖和太宗建立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托付給天後呢!”中書侍郎李義琰說:“郝處俊的話是出于忠心,陛下應該聽從!”唐高宗于是作罷。
天後廣召有文學才能的士人如元萬頃、劉祎之等,讓他們撰寫了《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等,總共一千多卷。
時常秘密地讓他們參與裁決臣下的表章和奏疏,以此分化宰相的權力,當時的人們把他們稱為北門學士。
任命韋弘機為司農卿。
韋弘機曾經奉诏修繕宮苑,有宦官犯法,韋弘機就先對他處以杖刑,然後再向唐高宗報告。
唐高宗認為韋弘機有辦事能力,于是賜給他絹數十匹,并說:“如果再有犯法的,你就處以杖刑,不必上奏。
” 夏四月,趙瓌被貶為括州刺史。
左千牛衛将軍趙瓌娶唐高祖的女兒常樂公主為妻,他的女兒是周王李顯的妃子。
常樂公主很受唐高宗的厚待,天後武則天憎恨她,于是廢掉了周王李顯的妃子,把她囚禁起來殺掉,并貶趙瓌為括州刺史,命令常樂公主随從趙瓌赴任,禁止他們入朝晉見唐高宗。
太子李弘去世,唐高宗下诏贈他谥号為孝敬皇帝,并立雍王李賢為太子。
太子李弘仁義孝順,謙恭謹嚴,很受唐高宗喜歡,朝廷内外都擁戴他。
當時,天後正想實現她個人的意志,而太子李弘奏事多次違背了她的旨意。
義陽、宣城二位公主是蕭淑妃的女兒, 幽于掖庭,年逾三十。
太子見之驚恻,奏請出降,上許之。
天後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
太子尋卒,時人以為天後鸩之也。
诏追谥為孝敬皇帝。
秋七月,杞王上金澧州安置。
天後惡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故有是命。
八月,以戴至德、劉仁軌為左、右仆射,張文瓘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同三品。
劉仁軌、戴至德更日受牒訴,仁軌常以美言許之,至德必據理難诘,未嘗與奪,實有冤結者,密為奏辯。
由是時譽皆歸仁軌。
或問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盜取!”上聞,深重之。
有老妪欲詣仁軌陳牒,誤詣至德,至德覽之未終,妪曰:“本謂是解事仆射,乃不解事仆射邪!歸我牒!”至德笑而授之。
時人稱其長者。
文瓘時兼大理卿,囚聞改官,皆恸哭。
文瓘性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駁,上甚委之。
丙子(676)儀鳳元年 春三月,以來恒、薛元超同三品。
閏月,吐蕃寇鄯州。
以高智周同三品。
秋八月,始遣使詣桂、廣、交、黔等府注拟。
敕:“桂、廣等都督府,比來注拟,簡擇未精,自今每四年遣五品以上官充使,仍令禦史同往注拟。
”時人謂之南選。
被囚禁在後宮中,年齡已過三十歲。
太子李弘見了,既吃驚又同情,就上奏請求把她們嫁出去,唐高宗同意了。
天後武則天得知後十分憤怒,當天就把兩位公主嫁給了正在值班的衛士。
不久,太子李弘去世,當時的人們都認為是天後武則天毒死了他。
唐高宗下诏追贈他谥号為孝敬皇帝。
秋七月,杞王李上金被安置在澧州。
天後武則天憎恨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關部門就奉迎她的旨意上奏說李上金有罪,所以他被免職,安置在澧州。
八月,唐高宗任命戴至德、劉仁軌為左、右仆射,張文瓘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劉仁軌與戴至德每天輪流受理訴狀,劉仁軌經常用好話答應上訴者的請求,而戴至德一定要據理質問,未曾随便做出決定,其中确實有冤枉的,就秘密上奏皇上為他們辯解。
因此,當時的人們都稱贊劉仁軌。
有人問戴至德這是為什麼,戴至德說:“刑賞是皇帝的權力,作為臣下怎麼能夠盜用呢!”唐高宗聽說後,很器重戴至德。
有一位老婦人想要找劉仁軌陳說訴狀,而錯找到戴至德,戴至德還未把訴狀看完,那位老婦人就說:“我以為你是那位懂事的仆射,原來是不懂事的仆射呀!把訴狀還給我!”戴至德就笑着把訴狀還給她。
當時的人們都稱贊他是一位長者。
張文瓘當時兼任大理卿,囚犯們聽說他改任别的官職,都失聲痛哭。
張文瓘生性嚴厲正直,對于各部門的奏議,他經常加以糾正或辯駁,唐高宗很信任他。
丙子(676)唐高宗儀鳳元年 春三月,任命來恒、薛元超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閏三月,吐蕃侵犯鄯州。
任命高智周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八月,開始派使者到桂州、廣州、交州、黔中等都督府選舉任命官員。
唐高宗下敕說:“桂州、廣州等都督府,近年來選舉任命的官員,挑選不精,從今以後每四年一次派遣五品以上官充任使職,同時令禦史一起前往選舉任命官員。
”當時的人把它稱為南選。
九月,以狄仁傑為侍禦史。
将軍權善才、中郎将範懷義誤斫昭陵柏,當除名,上特命殺之。
大理丞狄仁傑奏:“罪不當死。
”上曰:“我不殺則為不孝。
”仁傑固執不已,上怒,令出,仁傑曰:“犯顔直谏,自古以為難。
臣以為遇桀、纣則難,遇堯、舜則易。
夫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張釋之有言:&lsquo設有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處之?&rsquo今以一柏殺二将軍,後代謂陛下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見釋之于地下也。
”上怒解,遂貸之。
仍擢仁傑為侍禦史。
初,仁傑為并州法曹,同僚鄭崇質當使絕域。
崇質母老且病,仁傑曰:“彼母如此,豈可複使之有萬裡之憂!”詣長史蔺仁基,請代之行。
仁基素與司馬李孝廉不葉,因相謂曰:“吾輩豈可不自愧乎!”遂相與輯睦。
冬十月,祫享太廟。
用太學博士史璨議,禘後三年而祫,祫後二年而禘。
郇王素節袁州安置。
素節,蕭淑妃之子也,警敏好學。
天後惡之,以為申州刺史。
素節以久不得入觐,著《忠孝論》。
後見之,誣以贓賄,降封鄱陽王,袁州安置。
以李敬玄為中書令。
九月,唐高宗任命狄仁傑為侍禦史。
将軍權善才與中郎将範懷義誤砍了昭陵園内的柏樹,按罪應該除去名籍,而唐高宗特地命令把他們處死。
大理丞狄仁傑上奏說:“按罪不應該把他們處死。
”唐高宗說:“我如果不殺死他們就是不孝順。
”狄仁傑堅持争論不止,唐高宗很憤怒,命令他出去,狄仁傑說:“冒犯龍顔直言進谏,自古以來就認為是難事。
我認為如果遇到桀、纣這樣的帝王就是難事,如果遇到堯、舜這樣的帝王就是易事。
現在按照法律不應該處死的人,但陛下卻特地下令要将他們殺死,這是法令失信于人,人們将何所适從!漢朝的張釋之曾經對漢文帝說:&lsquo假如有人盜取高祖長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如何處置他呢?&rsquo現在因為誤伐了一棵柏樹而殺掉二位将軍,後代将會怎樣看待陛下呢!我之所以不敢奉行诏命,是怕使陛下成為無道之君,而且羞于在九泉之下見到張釋之。
”唐高宗聽後怒氣消解,于是饒恕了權善才與範懷義。
同時升任狄仁傑為侍禦史。
當初,狄仁傑擔任并州法曹,同事鄭崇質正要出使到遙遠的地方。
鄭崇質的母親年老有病,狄仁傑說:“鄭崇質的母親年老有病,怎麼能夠再讓她為出使萬裡之遠的兒子擔憂呢!”于是到長史蔺仁基那裡,請求替代鄭崇質出使。
蔺仁基素來與司馬李孝廉不和,因此他們二人相互說:“我們這些人難道不感到慚愧嗎!”此後二人和睦相處。
冬十月,唐朝集中祖先神主祫祭于太廟。
采納了太學博士史璨的建議,禘祭三年以後舉行祫祭,祫祭以後兩年舉行禘祭。
郇王李素節被安置在袁州。
郇王李素節是蕭淑妃的兒子,機敏好學。
天後武則天憎恨他,任命他為申州刺史。
李素節因為長期不能入朝觐見唐高宗,就撰寫了《忠孝論》。
天後武則天看到後,就誣告說李素節貪贓受賄,于是降封他為鄱陽王,安置在袁州。
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中書令。
丁醜(677)二年 春正月,耕籍田。
二月,以高藏為朝鮮王,扶餘隆為帶方王。
以高藏為朝鮮王,遣歸遼東,安輯高麗餘衆,高麗先在諸州者,遣與俱歸。
扶餘隆為帶方王,亦遣歸安輯百濟餘衆,仍移安東都護府于新城以統之。
藏至遼東,謀叛,召還,徙邛州而死。
高麗舊城沒于新羅,餘衆散入靺鞨,隆亦不敢還故地,高氏、扶餘氏遂亡。
郝處俊、高智周罷。
夏四月,河南、北旱。
遣禦史中丞崔谧等分道赈給。
侍禦史劉思立上疏曰:“麥秀蠶老,農事方殷,聚集參迎,妨廢不少。
既緣赈給,須立簿書,本欲安存,更成煩擾。
伏望且委州縣赈給。
”疏奏,谧等遂不行。
張大安同三品。
诏廢顯慶新禮。
诏以顯慶新禮多不師古,其五禮并依《周禮》行事。
自是禮官益無憑守,每大禮,臨時撰定。
秋八月,徙周王顯為英王。
更名哲。
命劉仁軌鎮洮河軍。
戊寅(678)三年 春正月,百官、四夷朝天後于光順門。
以李敬玄為洮河道大總管。
丁醜(677)唐高宗儀鳳二年 春正月,唐高宗舉行親耕籍田禮。
二月,封高藏為朝鮮王,扶餘隆為帶方王。
唐朝封高藏為高麗王,派他回遼東,安撫高麗的殘餘部衆,以前安置在各州的高麗部衆,都讓他們與高藏一起回遼東。
又封扶餘隆為帶方王,也派他回去安撫百濟的殘餘部衆,同時把安東都護府遷移到新城以統轄他們。
高藏回到遼東後,圖謀反叛,又被唐朝召還,流放到邛州後死去。
高麗舊城被新羅占領,其餘的部衆逃散投奔靺鞨,扶餘隆也不敢返回原來的居住地,高氏、扶餘氏于是滅亡。
郝處俊、高智周被罷免宰相職務。
夏四月,河南、河北地區發生旱災。
唐高宗派遣禦史中丞崔谧等分路前去赈濟災民。
侍禦史劉思立上疏說:“現在正是小麥抽穗春蠶吐絲的農忙時節,而百姓要聚集起來參拜歡迎朝廷的使者,很是妨礙農事。
因為是赈濟百姓,就要設立支付的賬簿,本來是想安撫百姓,反而對他們造成煩擾。
希望暫且委托州縣加以救濟。
”疏奏送上後,崔谧等最終沒有出使。
任命張大安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下诏廢除顯慶年間所實行的新禮。
唐高宗下诏說因為顯慶年間所實行的新禮大多沒有仿效古禮,以後五禮都按照《周禮》所規定的執行。
從此禮官們更加沒有依據,每當遇到大的禮儀活動,都是臨時制定禮儀。
秋八月,唐朝改封周王李顯為英王。
改李顯名為李哲。
命令劉仁軌鎮守洮河軍。
戊寅(678)唐高宗儀鳳三年 春正月,朝廷百官和四夷首領在光順門朝見天後武則天。
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洮河道大總管。
劉仁軌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
知敬玄非将帥才,薦之,使守西邊。
敬玄固辭,上曰:“仁軌須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辭!”乃以敬玄代仁軌,大發兵讨吐蕃。
夏五月,幸九成宮。
山中雨寒,從兵有凍死者。
秋九月,還京師。
诏複奏《破陣樂》。
上初即位,不忍觀《破陣樂》,命撤之。
至是,太常奏:“久寝懼廢。
”乃複奏之。
侍中張文瓘卒。
上将讨新羅,文瓘卧疾在家,自輿入谏曰:“今吐蕃為寇,方發兵西讨,新羅未嘗犯邊,若又東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
”上乃止。
李敬玄與吐蕃戰,敗績。
李敬玄将兵十八萬與吐蕃将論欽陵戰于青海之上,副總管劉審禮深入敗沒,敬玄按兵不救,狼狽還走。
員外将軍黑齒常之夜帥死士襲擊虜營,虜乃遁去,敬玄收餘衆還鄯州。
上嘉常之之功,擢拜左武衛将軍。
敬玄之西征也,監察禦史婁師德應猛士诏從軍。
及敗,敕師德收集散亡,軍乃複振。
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将論贊婆迎之。
師德宣導上意,谕以禍福,贊婆甚悅,為之數年不犯邊。
上以吐蕃為憂,悉召侍臣謀之,或欲和親,或欲嚴備, 劉仁軌有什麼奏請,多受到李敬玄的壓制,因此劉仁軌怨恨李敬玄。
劉仁軌知道李敬玄沒有擔任将帥的才能,卻推薦他,讓他防守西方邊境。
李敬玄堅決推辭,唐高宗說:“劉仁軌如果需要朕,朕也會親自前往,你怎麼能推辭呢!”于是任命李敬玄接替劉仁軌的職務,調發大軍讨伐吐蕃。
夏五月,唐高宗駕幸九成宮。
因為山中下雨寒冷,有的随從士兵被凍死。
秋九月,唐高宗回到京師。
下诏恢複演奏《秦王破陣樂》。
唐高宗剛即位時,不忍心觀看《秦王破陣樂》,于是下令撤除了這支樂舞。
這時,太常寺上奏說:“《秦王破陣樂》長期不演奏,恐怕會失傳。
”于是恢複演奏。
侍中張文瓘去世。
唐高宗将要讨伐新羅,張文瓘正卧病在家,于是自己坐肩輿入宮進谏說:“現在吐蕃軍隊侵擾邊境,朝廷正要調發兵力西征吐蕃,而新羅沒有侵犯邊境,如果又發兵東征新羅,我恐怕官府和百姓都無法承受這一負擔。
”唐高宗于是作罷。
李敬玄率兵與吐蕃交戰,被吐蕃打敗。
李敬玄率領士兵十八萬與吐蕃将領論欽陵在青海岸邊交戰,副總管劉審禮深入敵境,戰敗被俘,而李敬玄卻按兵不動,沒有去救援,狼狽逃走。
員外将軍黑齒常之夜晚率領敢死隊襲擊吐蕃軍隊的營壘,吐蕃軍隊這才逃走,李敬玄于是收羅殘餘部衆返回到鄯州。
唐高宗表彰黑齒常之的功勞,并升任他為左武衛将軍。
李敬玄率兵西征吐蕃時,監察禦史婁師德響應唐高宗招募猛士的诏書而從軍。
唐朝軍隊戰敗,唐高宗下敕書命令婁師德收羅逃散的士兵,軍隊才得以重新振作。
于是命令婁師德出使吐蕃,吐蕃将領論贊婆來迎接他。
婁師德向論贊婆傳達了唐高宗的旨意,陳說了利害,論贊婆聽後十分高興,因此數年沒有侵犯唐朝的邊境。
唐高宗因為擔憂吐蕃的侵略,于是把随侍的大臣們全都召來商議對策,有的提出和親,有的提出嚴加防備, 俟公私富貴而讨之,或欲亟發兵擊之,議竟不決。
太學生魏元忠上封事曰:“理國之要,在文與武。
今言文者則以辭華為首而不及經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為先而不知方略。
故陸機著論《辨亡》,無救河梁之敗,養由基射穿七劄,不濟鄢陵之師,此已然之明效也。
古語有之:&lsquo兵無強弱,将有巧拙。
&rsquo故選将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
今朝廷用人,類取将門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豈足當阃外之任!古之名将,皆出貧賤而立殊功,未聞其家代為将也。
夫賞罰者,軍國之切務。
近日征伐,虛有賞格而無事實。
蓋由小才之吏,不知大體,徒惜勳庸,恐虛倉庫。
不知士不用命,所損幾何!自蘇定方征遼東,李破平壤,賞絕不行。
大非川之敗,薛仁貴、郭待封等不即重誅。
臣恐吐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
又,出師之要,全資馬力。
請開畜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馬,若官軍大舉,增價市之,則皆為官有矣。
”上善其言,召見,令直中書省,仗内供奉。
來恒卒。
己卯(679)調露元年 春正月,幸東都。
司農卿韋弘機免。
等待國家和百姓富足時再興兵讨伐,有的提出立刻就派兵攻打,最終也沒有做出決定。
太學生魏元忠給唐高宗上密封奏章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文治與武功。
現在談起文治首先講的是華麗的辭章,而不涉及治理國家的才能,談起武功首先講的是騎馬射箭,而不知道計謀策略。
所以晉朝的陸機撰寫了《辯亡論》,總結孫吳興起和滅亡的原因,但也挽救不了在河橋戰敗的事,楚國大夫養由基能射穿七層铠甲,但避免不了在鄢陵之戰中的失敗,這都已是人們共知的事實。
古語中有這樣的說法:&lsquo軍隊沒有強大與弱小之分,就看将帥是聰明還是笨拙。
&rsquo所以挑選将帥首先考慮的是他的智謀,最後考慮的才是他的勇力。
現在朝廷任用将領,一般都錄用将帥之家的子弟以及為國家戰死者的家屬,他們都是平庸無才的人,怎麼能夠擔當在外率兵打仗的重任呢!那些古代的名将,都是出身于貧賤之家,而能建立特殊的功勳,沒聽說他們家世代都是将帥。
賞功罰過是軍隊和國家最迫切的任務。
近來征戰讨伐,隻是虛有獎賞的标準,而實際上并沒有執行。
這大概是因為才識短小的官吏不懂得大的事理,隻是一味地吝惜功勳,恐怕國家的府庫空虛。
而不知道這樣做會使将士們不服從命令,損失又有多大!自從蘇定方征讨遼東,李攻陷平壤,獎賞戰功的命令就再也沒有執行過。
唐軍在大非川被吐蕃打敗,負有罪責的薛仁貴、郭待封等人沒有立刻被處以極刑。
我恐怕要平定吐蕃,并不是短時間内能夠指望實現的。
還有,出兵打仗重要的一條,是全仰仗馬力。
我請求廢除養馬的禁令,使老百姓都可以養馬,如果官軍有大的軍事行動,就高價買馬,那麼這些馬就都成為國家的了。
”唐高宗很認可他的建議,于是召見了他,命令他在中書省當值,朝會時得随百官朝見皇帝。
來恒去世。
己卯(679)唐高宗調露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駕幸東都。
司農卿韋弘機被免官。
弘機作上陽等宮,制度壯麗。
侍禦史狄仁傑劾奏弘機導上為奢泰,免其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
仁傑奏其奸,上特原之。
仁傑曰:“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之誡!”本立竟得罪。
由是朝廷肅然。
二月,吐蕃贊普死。
贊普卒,子器弩悉弄立,年八歲。
上命裴行儉乘間圖之,行儉曰:“論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也。
”乃止。
夏四月,以郝處俊為侍中。
命太子賢監國。
太子處事明審,時人稱之。
六月,遣吏部侍郎裴行儉立波斯王,行儉襲執阿史那都支以歸。
初,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帥李遮匐與吐蕃連和,侵逼安西,朝議欲發兵讨之。
吏部侍郎裴行儉曰:“今波斯王卒,其子質京師,宜遣使送歸,道過二虜,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
”上從之,乃命行儉冊立波斯王。
行儉奏肅州刺史王方翼為副。
過西州,揚言須稍涼西上。
都支觇知之,遂不設備。
行儉召四鎮酋長謂曰:“昔在此州,縱獵甚樂,今欲尋舊賞,誰能從者?”諸胡子弟争請行,近得萬人。
行儉陽為畋獵,校勒部伍,數日,遂倍道西進。
去都支部落十餘裡,遣使問其安否,召與相見。
都支計無所出,帥子弟迎谒, 韋弘機負責建造上陽宮等宮殿,規模宏大華麗。
侍禦史狄仁傑上奏彈劾說韋弘機誘導皇帝奢侈無度,韋弘機因此被免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着受到皇帝的恩寵而專權用事,朝廷百官都懼怕他的權勢。
狄仁傑上奏揭發他的奸惡,而唐高宗卻特地赦免了他。
狄仁傑說:“陛下為何要憐惜罪人,而損害國家的大法。
陛下如果一定想要特赦王本立,那就請把我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偏遠之地,以此來告誡那些忠貞之臣!”王本立最終被治罪。
從此朝廷嚴肅而有法度。
二月,吐蕃贊普去世。
吐蕃贊普去世,他的兒子器弩悉弄繼位,年僅八歲。
唐高宗命令裴行儉乘機攻打吐蕃,裴行儉說:“現在吐蕃由論欽陵執政,大臣們和睦,不可以圖謀攻打。
”于是作罷。
夏四月,唐高宗任命郝處俊為侍中。
命令太子李賢監國。
太子李賢處理政事明察嚴謹,當時的人們都稱贊他。
六月,唐高宗派遣吏部侍郎裴行儉前去冊立波斯王,裴行儉率兵攻打并生擒了阿史那都支而回。
當初,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及他的别帥李遮匐與吐蕃聯合,侵犯安西,朝廷商議想要發兵讨伐他們。
吏部侍郎裴行儉說:“現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兒子作為人質還留在京師,應該派遣使者送他回國,途中經過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的地方時,見機行事攻取他們,就可以不經過激戰而将他們生擒。
”唐高宗聽從了裴行儉的建議,于是命令他去冊立波斯王。
裴行儉上奏任命肅州刺史王方翼為自己的副職。
裴行儉路過西州,揚言說要等待天氣稍涼後再西上。
阿史那都支偵察得知這一情況後,就不加防備。
裴行儉于是召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四鎮的酋長,對他們說:“過去我在此州時,縱馬打獵十分快樂,現在想要尋求往日的歡樂,誰願意随從我呢?”胡人子弟們争着請求随行,得到了将近一萬人。
裴行儉假裝要去打獵,整編隊伍,幾天之後,便兼程向西進發。
在離阿那史那都支部落十多裡時,派遣使者向他問安,并召他來相見。
阿史那都支無計可施,隻好率領子弟來迎接拜見, 遂擒之。
簡其精騎,進掩遮匐,遮匐亦降。
于是囚都支、遮匐以歸,遣波斯王自還其國,留王方翼于安西,使築碎葉城。
冬十月,單于府突厥反,遂寇定州。
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酋長皆叛應之,衆數十萬,遣長史蕭嗣業等将兵讨之。
嗣業等先戰屢捷,因不設備,會大雪,突厥夜襲其營,嗣業狼狽拔營走,衆遂大亂,為虜所敗。
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命開門偃旗,虜疑有伏,懼而宵遁。
州人李嘉運與虜通謀,事洩,上令元軌窮其黨與。
元軌曰:“強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驅之使叛也。
”乃獨殺嘉運,餘無所問。
上大喜。
自是朝廷有大事,上多密敕問之。
遣将軍曹懷舜屯井陉,崔獻屯龍門,以備突厥。
庚辰(680)永隆元年 春三月,以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讨突厥,平之。
初,上謂裴行儉曰:“卿文武兼資,今授卿二職。
”乃除禮部尚書、右衛大将軍。
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将兵三十餘萬以讨突厥。
至是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奉職,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首來降。
初,行儉至朔川,謂其下曰:“撫士貴誠,制敵尚詐。
”乃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持陌刀、勁弩,以羸兵為之援,且伏精兵于險要以待之。
于是被生擒。
裴行儉又挑選了阿史那都支的精銳騎兵,進軍襲擊李遮匐,李遮匐也向他投降。
于是裴行儉囚禁了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返回長安,派波斯王自己返回他們的國家,把王方翼留在安西,讓他修築碎葉城。
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突厥反叛,然後侵犯定州。
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一同反叛,擁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的酋長都反叛以響應他們,兵衆達到數十萬,唐朝派遣單于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等人率兵讨伐他們。
蕭嗣業等起先交戰都取得了勝利,因此不加防備,适逢天下大雪,突厥軍隊乘夜襲擊他們的軍營,蕭嗣業狼狽拔營逃走,唐朝軍隊因此大亂,被突厥打敗。
突厥軍隊侵犯定州,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軌命令部下打開城門,降下旗幟,突厥懷疑有埋伏,懼怕而乘夜逃走。
定州人李嘉運與敵人通謀,事情敗露,唐高宗命令李元軌徹底追查他的同黨。
李元軌說:“敵人強兵壓境,人心不安,如果牽連逮捕的人過多,是逼使他們叛變。
”于是隻殺了李嘉運一人,其餘的都不加問罪。
唐高宗得知後十分高興。
從此朝廷中遇到大的事情,唐高宗多下密敕征求他的意見。
唐朝又派遣将軍曹懷舜率兵駐守井陉,崔獻駐守龍門,以防備突厥。
庚辰(680)唐高宗永隆元年 春三月,唐高宗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兵讨伐突厥,突厥平定。
當初,唐高宗對裴行儉說:“你文武兼備,現在拜授你兩個職務。
”于是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右衛大将軍。
又任命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兵三十萬讨伐突厥。
這時裴行儉在黑山把突厥軍隊打得大敗,生擒了奉職,阿史那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殺死,并拿着他的首級前來投降。
當初,裴行儉率兵到達朔川,對他的部下說:“安撫士卒貴在誠心誠意,克敵制勝則崇尚詭詐。
”于是僞裝運糧車三百輛,每輛車埋伏勇士五人,每人都手握長刀與強弩,派老弱之兵随車而行,并把精兵埋伏在險要之地等待敵人。
虜果至,羸兵棄車散走,虜驅車就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壯士自車中躍出擊之。
虜驚走,複為伏兵所邀,殺獲殆盡。
自是運糧行者,虜莫敢近。
軍至單于府北,抵暮,下營,掘塹已周,行儉遽命移就高岡,諸将皆言士卒已安,不可動,行儉不從,趣使移。
是夜,風雨暴至,前所營地,水深丈餘。
諸将驚服,問其故,行儉笑曰:“自今但從我命,不必問其所由知也。
” 夏四月,裴炎、崔知溫、王德真同三品。
秋七月,吐蕃寇河源。
吐蕃寇河源,将軍黑齒常之擊卻之。
常之以河源沖要,欲加兵戍之,而轉輸險遠,乃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五百餘萬石,由是戰守有備焉。
先是,劍南募兵,于茂州築安戎城,以斷吐蕃之路。
吐蕃攻陷其城,以兵據之,由是西洱諸蠻皆降于吐蕃。
吐蕃之地,東接涼、松、茂、嶲等州,南鄰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裡,諸胡之盛,莫與為比。
八月,貶李敬玄為衡州刺史。
敬玄軍既敗,屢稱疾請還。
既至,無疾,詣中書視事,上怒,貶之。
廢太子賢為庶人,立英王哲為皇太子。
太子賢聞宮中竊議,以賢為天後姊韓國夫人所生,内自疑懼。
方士明崇俨以厭勝之術為天後所信,官至正谏大夫, 敵人果然來搶糧車,老弱之兵棄車逃走,敵人把糧車趕到有水草的地方,解鞍放馬,想要卸下車中的糧食,這時埋伏在車上的勇士從車中跳出來攻打敵人。
敵人受驚逃走,又受到伏兵的截擊,幾乎全都被殺死或俘虜。
從此凡是運糧的車輛,敵人都不敢靠近。
裴行儉行軍到達單于大都護府的北面,已近傍晚,紮下營壘,周圍的壕溝已經挖好,裴行儉馬上命令把軍營轉移到高崗上,諸将都說士卒已經安頓下來,不能夠再移動,而裴行儉不聽,催促他們轉移。
當天晚上,暴風雨突然來臨,以前所紮營的地方,水深有一丈多。
諸将十分吃驚和歎服,問裴行儉怎麼能預先得知,他笑着說:“從今以後,你們隻管聽從我的命令,不必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 夏四月,唐高宗任命裴炎、崔知溫、王德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吐蕃軍隊侵犯河源。
吐蕃軍隊侵犯河源,将軍黑齒常之擊退了他們。
黑齒常之因為河源是戰略要地,想要增加兵力戍守,但因為道路艱險遙遠運輸困難,于是廣設烽火台七十餘處,開墾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獲糧食五百餘萬石,從此進攻和防守都有了足夠的糧食儲備。
在此之前,劍南道招募士卒,在茂州修築安戎城,以切斷吐蕃的道路。
吐蕃軍隊攻占了安戎城,并派兵守衛,因此西洱諸蠻都投降了吐蕃。
吐蕃所占據的地方,東面與唐朝的涼州、松州、茂州、嶲州等州連接,南面與天竺國相鄰,西面攻占了龜茲、疏勒等四鎮,北面抵達突厥,地方萬餘裡,諸胡中最強盛的,也不能與它相比。
八月,唐高宗貶李敬玄為衡州刺史。
李敬玄被吐蕃打敗後,多次說有病請求返回朝廷。
回來後,卻沒有病,還到中書省去處理公事,唐高宗大怒,于是将他貶官。
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立英王李哲為皇太子。
太子李賢聽到宮中有人私下議論,說李賢是天後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的,因此心中疑惑恐懼。
方術之士明崇俨因為擅長詛咒制勝的法術而受到天後的信任,官做到正谏大夫, 嘗密稱:“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
”會崇俨為人所殺,天後遂疑太子所為。
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狎昵。
天後使人告其事,鞫之,于馬坊得皂甲數百領,以為反具。
上素愛太子,欲宥之,天後不可,遂廢為庶人,黨與皆伏誅。
左庶子張大安坐阿附,左遷,餘皆釋之。
左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拜恩,右庶子李義琰獨引咎涕泣,時論美之。
冬十一月朔,日食。
辛巳(681)開耀元年 春正月,宴百官及命婦于麟德殿。
以立太子,宴百官及命婦于宣政殿,引九部伎及散樂自宣政門入。
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以為:“正寝非命婦宴會之地,路門非倡優進禦之所,請命婦會于别殿,九部伎自東西門入,而停散樂。
”上乃更命置宴于麟德殿,賜利貞帛百匹。
利貞族孫誼為蘇州刺史,自以其先宋太尉淑以來,盡忠帝室,琅邪王氏雖奕世台鼎,而為曆代佐命,恥與為比。
嘗曰:“所貴于名家者,為其世笃忠貞,才行相繼故也。
彼鬻婚姻求祿利者,又烏足貴乎!” 三月,郝處俊罷。
以劉仁軌為太子少傅。
少府監裴匪舒善營利,奏賣苑中馬糞,歲得錢二十萬缗。
上以問劉仁軌,對曰:“利則厚矣,恐後代稱唐家賣馬糞, 他曾經私下說:“太子李賢沒有能力繼承帝位,而英王李哲的相貌類似太宗皇帝。
”适逢明崇俨被他人殺死,天後武則天因此懷
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惬則殺之。
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人。
二十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卒,谥貞武,孫敬業嗣。
定铨注法。
時承平既久,選人益多,司列少常伯裴行儉始與員外郎張仁祎設長名姓曆榜,引铨注之法。
又定州縣升降,官資高下。
其後遂為永制,無能革之者。
大略唐之選法,取人以身、言、書、判,計資量勞而拟官。
始集而試,觀其書、判;已試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詢其便利;已注而唱,集衆告之。
然後類以為甲,先簡仆射,乃上門下,給事中讀,侍郎省,侍中審之,不當者駁下。
既審,然後上聞,主者受旨奉行,各給以符,謂之“告身”。
兵部武選亦然。
課試之法,以騎射及翹關、負米。
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試文三篇,謂之“宏詞”,試判三條,謂之“拔萃”,入等者得不限而授。
其黔中、嶺南、閩中州縣官,不由吏部,委都督選擇土人補授。
凡居官以年為考,六品以下,四考為滿。
有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他說:“薄命的人,不值得與他們成就功名。
”李家庭和睦,門風謹嚴。
他的姐姐曾經患病,李親手為她熬粥,因風向逆轉,燒着了胡須和頭發。
他的姐姐說:“我有許多仆人和女婢,你何必要這樣吃苦呢!”李說:“不是因為沒有人侍候你我才這樣做,而是看到姐姐已年老,我也老了,就是想要長久為姐姐熬粥,能辦得到嗎!”李經常對人說:“我十二三歲時是個無賴賊,逢人便殺。
十四五歲時是個難以抵擋的賊,心中不滿意就殺人。
十七八歲時成為好賊,臨陣才殺人。
二十歲時做了大将,用兵救人免于死難。
”李去世後,谥号為貞武,孫子李敬業繼承爵位。
唐朝規定官吏選舉和注授的辦法。
這時天下太平已久,參加官吏選舉的人越來越多,司列少常伯裴行儉開始與員外郎張仁祎設置長名姓曆榜,規定了選舉和注授官吏的方法。
又制定了州縣官吏升降的辦法和官資高低的等次。
以後就成為長期固定的制度,沒有人能夠改變它。
唐朝官吏選舉的辦法大略是,根據身、言、書、判四個标準,再按照資曆和勞績而拟定官職。
首先把候選人召集起來進行考試,看他們書法的好壞,文理的優劣;考試合格入選的,再觀察他們的體貌是否豐滿魁梧,聽他們的言辭是否華美雅正;合格的就注授官職,并征求本人的意見;官職注授後,就召集選人公開宣布。
然後分類羅列次序,先報告給仆射,仆射再報給門下省,由給事中宣讀,侍郎核查,侍中審定,對于不合适的予以駁回。
門下省審定後,就上奏給皇帝,吏部按照皇帝的旨意授予官職,分别發給憑證,稱為“告身”。
兵部選舉武官的辦法也與此相同。
考試的辦法有騎馬射箭、舉重、負米行走。
有人如果因為某種規定限制未能參加選舉,而能夠通過三篇文章考試入選的,稱為“宏詞”,能夠通過三條判文考試的,稱為“拔萃”,入選的可以破格除授官職。
其中黔中、嶺南、閩中的州縣官,不通過吏部選舉,而是委托都督挑選本地人充任。
凡是在任官員都按年資考核,六品以下的,經過四次考核為一屆期滿。
有劉曉者,上疏論之曰:“今選曹以檢勘為公道,書、判為得人,殊不知考其德行才能,況書、判借人者衆矣。
又禮部取士,專用文章為甲乙,故天下之士皆舍德行而趨文藝,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者。
雖日誦萬言,何關理體!文成七步,未足化人。
取士以德行為先,文藝為末,則多士雷奔,四方風動矣。
” 庚午(670)鹹亨元年 春正月,劉仁軌緻仕。
三月,許敬宗緻仕。
敕突厥酋長子弟給事東宮。
西台舍人徐齊聃上疏曰:“皇太子當引文學端良之士置左右,豈可使戎狄醜類入侍軒闼!”又奏:“齊獻公即陛下外祖,雖子孫有犯,豈應上延祖祢!今周忠孝公廟甚修,而齊廟毀廢,非所以彰孝理之風也。
”上皆從之。
齊聃,充容之弟也。
夏六月朔,日食。
秋八月,薛仁貴擊吐蕃,敗績。
初,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阗襲龜茲撥換城,陷之。
诏罷龜茲、于阗、焉耆、疏勒四鎮。
以薛仁貴為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副之,以讨吐蕃。
至大非川,将趣烏海,仁貴曰:“烏海險遠,辎重自随,難以趨利, 有個叫劉曉的人,上疏議論官吏的選舉說:“如今主持選拔人才的官員以考核功過為公平,以書法和文理的優劣作為取人标準,而不知道考察人的道德品行和才能,更何況有很多人是借用他人的書法作品與文章。
另外禮部主持的科舉取士,隻看文章來決定甲乙等次,所以天下的士人都舍棄道德品行而追求文章的寫作技巧,于是就出現了早晨考取甲等,晚上就因觸犯法律而被治罪的人。
這樣的人,即使每天能背誦經典一萬句,對治理國家又有什麼益處呢!就是能在行走七步的時間内寫成一篇詩文,也未必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選拔人才如果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把寫作文章的技巧放在末位,那麼衆多的士人就會雷厲風行地去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行,四方的士人就會聞風響應了。
” 庚午(670)唐高宗鹹亨元年 春正月,劉仁軌退休。
三月,許敬宗退休。
唐高宗下敕命令突厥酋長子弟侍奉太子。
西台舍人徐齊聃上疏說:“皇太子應當召集有文學才能、品行端正的士人在身邊,怎麼能夠讓戎狄醜類入東宮侍奉太子呢!”徐齊聃又上奏說:“齊獻公長孫晟是陛下的外祖父,雖然他的子孫有罪,怎麼能夠往上連累祖宗呢!現在周忠孝公武士彟的廟宇修得很好,而齊獻公長孫晟的廟宇卻被毀壞廢棄,這不是向天下彰顯孝道的做法。
”唐高宗全都聽從了他的意見。
徐齊聃是唐太宗徐充容的弟弟。
夏六月初一,發生日食。
秋八月,薛仁貴率兵攻打吐蕃,唐軍戰敗。
當初,吐蕃攻陷了西域地區十八個州,又聯合于阗襲擊了龜茲的撥換城,城被攻陷。
唐高宗下诏撤消了龜茲、于阗、焉耆、疏勒四鎮。
任命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大總管,率兵讨伐吐蕃。
進軍到達大非川,将要趕赴烏海,薛仁貴說:“烏海險要且道路遙遠,帶着辎重行進,難以取得勝利, 宜留辎重,置栅于大非嶺上,吾屬帥輕銳倍道兼行,掩其未備,破之必矣。
”仁貴帥所部前行,擊吐蕃于河口,大破之,進屯烏海。
待封先與仁貴并列,不肯受其節度,将辎重徐進,遇吐蕃,大敗,棄辎重走。
仁貴退屯大非川,吐蕃就擊之,唐兵大敗,死傷略盡,與欽陵約和而還。
仁貴、待封皆免死除名。
欽陵,祿東贊之子也,與弟贊婆、悉多于勃論皆有才略。
欽陵代父秉政,三弟将兵居外,鄰國畏之。
關中旱,饑。
九月,魯國夫人楊氏卒。
後之母也。
敕文武官及内外命婦并詣宅吊哭,谥曰忠烈。
閏月,皇後以旱請避位,不許。
加贈武士彟為太原王,夫人為妃。
趙仁本罷。
冬十月,诏官名複舊。
辛未(671)二年 冬十一月朔,日食。
壬申(672)三年 春二月,徙吐谷渾于靈州。
吐谷渾畏吐蕃,徙靈州,其故地皆入于吐蕃。
姜恪卒。
夏四月,吐蕃遣使入貢。
吐蕃遣其大臣仲琮入貢,上問以吐蕃風俗,對曰:“吐蕃地薄氣寒,風俗樸魯,然法令嚴整,上下一心,議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
” 應該把辎重留下來,在大非嶺上設置栅寨,我們則率領輕裝精銳部隊從小道加速行進,趁敵人不備突然襲擊,一定能打敗他們。
”于是薛仁貴率領本部兵馬前進,在河口攻打吐蕃,把吐蕃打得大敗,然後進軍駐紮烏海。
郭待封先前與薛仁貴的官位平等,所以不願意受薛仁貴節制,帶領辎重部隊緩慢行進,遇到吐蕃軍隊,被打得大敗,丢棄辎重而逃。
薛仁貴退守大非川,吐蕃軍隊來攻打,唐兵大敗,死傷殆盡,與吐蕃宰相論欽陵定下和約而後返回。
薛仁貴與郭待封都被免去死罪,除去名籍。
論欽陵是祿東贊的兒子,與弟弟贊婆、悉多于勃論都具有才能謀略。
論欽陵替代父親任宰相執政,三弟率兵駐守在外,鄰國都畏懼他們。
關中地區發生旱災,造成饑荒。
九月,魯國夫人楊氏去世。
魯國夫人是皇後武則天的母親。
唐高宗下敕命令文武百官以及宮廷内外有封号的婦人都到她的宅第吊唁哭喪,谥号為忠烈。
閏九月,皇後武則天因為發生旱災,請求讓出皇後之位,唐高宗不同意。
加贈武士彟為太原王,夫人為王妃。
趙仁本被免去宰相職務。
冬十月,唐高宗下诏更改的官名都恢複舊稱。
辛未(671)唐高宗鹹亨二年 冬十一月初一,發生日食。
壬申(672)唐高宗鹹亨三年 春二月,把吐谷渾部落遷移到靈州。
吐谷渾因為懼怕吐蕃的攻打,遷移到靈州,原先居住的地方都被吐蕃占領。
姜恪去世。
夏四月,吐蕃派遣使者入朝進貢。
吐蕃派遣大臣仲琮入朝進貢,唐高宗向他詢問吐蕃的民情風俗,仲琮回答說:“吐蕃土地貧瘠,氣候寒冷,民風淳樸魯鈍,但法令嚴整,上下齊心,議論政事常常是自下而上地進行,按照人們的利益而施行,這就是吐蕃能夠長久立國的原因。
秋八月,許敬宗卒。
太常博士袁思古以敬宗嘗奏流其子于嶺南,又以女嫁蠻酋,多納其貨,按《谥法》“名與實爽曰缪”,請以谥之。
敬宗孫彥伯訟請改谥。
博士王福畤曰:“何曾既忠且孝,徒以日食萬錢,得谥為&lsquo缪&rsquo。
敬宗忠孝不逮于曾,而飲食男女之累過之,谥之曰&lsquo缪&rsquo,無負于許氏矣。
”诏五品以上更議,禮部尚書楊思敬曰:“過而能改曰&lsquo恭&rsquo,請谥曰&lsquo恭&rsquo。
”诏從之。
福畤,通之子也。
十一月朔,日食。
以劉仁軌同三品。
以邢文偉為右史,王及善為左千牛衛将軍。
太子弘罕接宮臣,典膳丞邢文偉辄減所供膳,上書谏,太子納之。
上聞之曰:“直士也。
”擢為右史。
太子因宴集,命宮臣擲倒,次至左奉裕率王及善,及善曰:“擲倒自有伶官,臣若奉令,恐非所以羽翼殿下也。
”太子謝之。
上聞之,賜及善缣百匹,尋遷左千牛衛将軍。
癸酉(673)四年 春三月,诏劉仁軌改修國史。
以許敬宗等所記多不實故也。
秋七月,婺州大水。
冬十月,閻立本卒。
十二月,弓月、疏勒來降。
甲戌(674)上元元年 春正月,以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讨新羅。
秋八月,許敬宗去世。
太常博士袁思古因為許敬宗曾經上奏把自己的兒子流放到嶺南,又把女兒嫁給蠻人酋長,收受了許多财物,認為按照《谥法》所說“名與實不符稱為缪”,請求給他“缪”的谥号。
許敬宗的孫子許彥伯上訴請求改變谥号。
太常博士王福畤說:“晉朝的司空何曾忠孝兩全,隻是因為每天飲食耗費萬錢,死後被谥為&lsquo缪&rsquo。
許敬宗在忠孝方面不如何曾,而飲食女色方面的耗費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給予他&lsquo缪&rsquo的谥号,也算對得起許家了。
”唐高宗下诏命五品以上的朝官重新商議,禮部尚書楊思敬說:“有過錯而能夠改正稱為&lsquo恭&rsquo,請求給他&lsquo恭&rsquo的谥号。
”唐高宗下诏同意。
王福畤是王通的兒子。
十一月初一,發生日食。
任命劉仁軌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任命邢文偉為右史,王及善為左千牛衛将軍。
太子李弘很少接見東宮屬臣,典膳丞邢文偉于是減少了供給太子的膳食,并上書進谏,太子接受了他的意見。
唐高宗聽說此事後說:“刑文偉真是一位正直之士。
”于是提拔他為右史。
太子在一次宴會時,命令東宮屬臣表演“擲倒”的雜戲,按次序該左奉裕率王及善表演時,王及善說:“表演&lsquo擲倒&rsquo本是樂官的事,我如果奉行命令,恐怕不是輔佐殿下的正當行為。
”于是太子向他緻歉。
唐高宗聽說這件事後,賜給王及善缣一百匹,不久升任他為左千牛衛将軍。
癸酉(673)唐高宗鹹亨四年 春三月,唐高宗下诏命令劉仁軌改修國史。
因為許敬宗等人所記錄的國史多不符合事實。
秋七月,婺州發生水災。
冬十月,閻立本去世。
十二月,弓月、疏勒向唐朝投降。
甲戌(674)唐高宗上元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任命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讨伐新羅。
時新羅王法敏既納高麗叛衆,又據百濟故地,诏削官爵,立其弟仁問在京師者為王,使歸國。
三月朔,日食。
以武承嗣為周國公。
元爽之子也。
秋八月,帝稱天皇,後稱天後。
九月,追複長孫無忌官爵。
以無忌曾孫翼襲爵趙公,聽陪葬昭陵。
大酺。
大酺,上禦翔鸾閣觀之,分音樂為東西朋,使雍王賢主東朋,周王顯主西朋,角勝為樂。
郝處俊谏曰:“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當推梨讓棗,相親如一。
今分二朋,遞相誇競,非所以崇禮義、勸敦睦也。
”上瞿然曰:“卿遠識,非衆人所及也。
”遽止之。
天後表便宜十二條,诏行之。
後以“國家聖緒,出玄元皇帝,請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令明經舉人策試”。
又請“自今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
又,京官八品以上,量加俸祿”。
及他便宜,合十二條。
诏書褒美,皆行之。
乙亥(675)二年 春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
仁軌大破新羅之衆于七重城,引兵還。
诏以總管李謹行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
新羅遣使謝罪,上赦之,複 當時新羅王金法敏收納了高麗叛兵後,又占據了百濟的舊地,唐高宗下诏剝奪他的官爵,另立他在京師的弟弟金仁問為新羅王,并派金仁問回國。
三月初一,發生日食。
命武承嗣承襲周國公的爵位。
武承嗣是武元爽的兒子。
秋八月,唐高宗稱天皇,皇後武則天稱天後。
九月,恢複長孫無忌的官爵。
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承襲趙公爵位,允許将長孫無忌的遺體陪葬唐太宗昭陵。
舉行大規模宴飲活動。
舉行大宴飲,唐高宗駕幸翔鸾閣觀看,把音樂隊伍分為東西兩隊,讓雍王李賢帶領東隊,周王李顯帶領西隊,較量勝負以取樂。
郝處俊進谏說:“二位王子年紀還小,志趣沒有定型,應該教育他們像古人推梨讓棗那樣相互謙讓,親密無間。
現在卻把他們分為二隊,互相誇耀競争,這不是教育他們崇尚禮義、勉勵他們親愛和睦的做法。
”唐高宗吃驚地說:“你的遠見卓識,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
”于是立刻阻止了他們。
天後武則天向唐高宗上表陳說了十二件應該做的事情,唐高宗下诏施行。
天後認為“國家聖業的起始,出自玄元皇帝老子,請求下令王公以下都研習《老子》,明經科的考試策試《老子》”。
又請求“從現在開始,如果父親健在,母親去世,為母親服齊衰喪三年。
另外,八品以上的京官,應适當增加俸祿”。
還有其它應該辦的事情,共十二條。
唐高宗下诏予以表彰,并全部施行她的建議。
乙亥(675)唐高宗上元二年 春二月,劉仁軌大敗新羅軍隊。
劉仁軌在七重城大敗新羅軍隊,然後率兵返回。
唐高宗下诏命令總管李謹行率兵駐守在新羅的買肖城,經略這一地區。
新羅派遣使者前來向唐朝認罪,唐高宗赦免了他們,并恢複了 法敏官爵。
仁問改封臨海郡公。
三月,天後祀先蠶。
天後祀先蠶于邙山之陽,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時上苦風眩,議使天後攝政。
郝處俊谏曰:“天子理外,後理内,天之道也。
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後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
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後乎!”中書侍郎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上乃止。
天後多引文學之士元萬頃、劉祎之等,使之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千餘卷。
時密令參決表奏,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
以韋弘機為司農卿。
弘機嘗受诏葺苑,宦者犯法,弘機杖之,然後奏聞。
上以為能,賜絹數十匹,曰:“更有犯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 夏四月,以趙瓌為括州刺史。
左千牛衛将軍趙瓌尚高祖女常樂公主,女為周王顯妃。
公主頗為上所厚,天後惡之,廢妃,幽殺之,貶瓌刺括州,令公主随之官,絕朝谒。
太子弘卒,谥孝敬皇帝,立雍王賢為太子。
太子弘仁孝謙謹,上甚愛之,中外屬心。
天後方逞其志,太子奏請數迕旨。
義陽、宣城二公主,蕭淑妃之女也, 新羅王金法敏的官爵。
又改封金仁問為臨海郡公。
三月,天後武則天祭祀蠶神。
天後武則天在邙山之南祭祀蠶神,朝廷百官以及各地的朝集使都出席陪祭。
當時唐高宗正受風眩病的折磨,商議讓天後武則天代行處理政事。
郝處俊進谏說:“天子治理外朝,皇後管理後宮,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過去,魏文帝曹丕曾經頒下法令,即使皇帝幼小,也不允許皇後臨朝聽政,這是為了杜絕禍亂的萌芽。
陛下為何要把高祖和太宗建立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托付給天後呢!”中書侍郎李義琰說:“郝處俊的話是出于忠心,陛下應該聽從!”唐高宗于是作罷。
天後廣召有文學才能的士人如元萬頃、劉祎之等,讓他們撰寫了《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等,總共一千多卷。
時常秘密地讓他們參與裁決臣下的表章和奏疏,以此分化宰相的權力,當時的人們把他們稱為北門學士。
任命韋弘機為司農卿。
韋弘機曾經奉诏修繕宮苑,有宦官犯法,韋弘機就先對他處以杖刑,然後再向唐高宗報告。
唐高宗認為韋弘機有辦事能力,于是賜給他絹數十匹,并說:“如果再有犯法的,你就處以杖刑,不必上奏。
” 夏四月,趙瓌被貶為括州刺史。
左千牛衛将軍趙瓌娶唐高祖的女兒常樂公主為妻,他的女兒是周王李顯的妃子。
常樂公主很受唐高宗的厚待,天後武則天憎恨她,于是廢掉了周王李顯的妃子,把她囚禁起來殺掉,并貶趙瓌為括州刺史,命令常樂公主随從趙瓌赴任,禁止他們入朝晉見唐高宗。
太子李弘去世,唐高宗下诏贈他谥号為孝敬皇帝,并立雍王李賢為太子。
太子李弘仁義孝順,謙恭謹嚴,很受唐高宗喜歡,朝廷内外都擁戴他。
當時,天後正想實現她個人的意志,而太子李弘奏事多次違背了她的旨意。
義陽、宣城二位公主是蕭淑妃的女兒, 幽于掖庭,年逾三十。
太子見之驚恻,奏請出降,上許之。
天後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
太子尋卒,時人以為天後鸩之也。
诏追谥為孝敬皇帝。
秋七月,杞王上金澧州安置。
天後惡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故有是命。
八月,以戴至德、劉仁軌為左、右仆射,張文瓘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同三品。
劉仁軌、戴至德更日受牒訴,仁軌常以美言許之,至德必據理難诘,未嘗與奪,實有冤結者,密為奏辯。
由是時譽皆歸仁軌。
或問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盜取!”上聞,深重之。
有老妪欲詣仁軌陳牒,誤詣至德,至德覽之未終,妪曰:“本謂是解事仆射,乃不解事仆射邪!歸我牒!”至德笑而授之。
時人稱其長者。
文瓘時兼大理卿,囚聞改官,皆恸哭。
文瓘性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駁,上甚委之。
丙子(676)儀鳳元年 春三月,以來恒、薛元超同三品。
閏月,吐蕃寇鄯州。
以高智周同三品。
秋八月,始遣使詣桂、廣、交、黔等府注拟。
敕:“桂、廣等都督府,比來注拟,簡擇未精,自今每四年遣五品以上官充使,仍令禦史同往注拟。
”時人謂之南選。
被囚禁在後宮中,年齡已過三十歲。
太子李弘見了,既吃驚又同情,就上奏請求把她們嫁出去,唐高宗同意了。
天後武則天得知後十分憤怒,當天就把兩位公主嫁給了正在值班的衛士。
不久,太子李弘去世,當時的人們都認為是天後武則天毒死了他。
唐高宗下诏追贈他谥号為孝敬皇帝。
秋七月,杞王李上金被安置在澧州。
天後武則天憎恨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關部門就奉迎她的旨意上奏說李上金有罪,所以他被免職,安置在澧州。
八月,唐高宗任命戴至德、劉仁軌為左、右仆射,張文瓘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劉仁軌與戴至德每天輪流受理訴狀,劉仁軌經常用好話答應上訴者的請求,而戴至德一定要據理質問,未曾随便做出決定,其中确實有冤枉的,就秘密上奏皇上為他們辯解。
因此,當時的人們都稱贊劉仁軌。
有人問戴至德這是為什麼,戴至德說:“刑賞是皇帝的權力,作為臣下怎麼能夠盜用呢!”唐高宗聽說後,很器重戴至德。
有一位老婦人想要找劉仁軌陳說訴狀,而錯找到戴至德,戴至德還未把訴狀看完,那位老婦人就說:“我以為你是那位懂事的仆射,原來是不懂事的仆射呀!把訴狀還給我!”戴至德就笑着把訴狀還給她。
當時的人們都稱贊他是一位長者。
張文瓘當時兼任大理卿,囚犯們聽說他改任别的官職,都失聲痛哭。
張文瓘生性嚴厲正直,對于各部門的奏議,他經常加以糾正或辯駁,唐高宗很信任他。
丙子(676)唐高宗儀鳳元年 春三月,任命來恒、薛元超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閏三月,吐蕃侵犯鄯州。
任命高智周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八月,開始派使者到桂州、廣州、交州、黔中等都督府選舉任命官員。
唐高宗下敕說:“桂州、廣州等都督府,近年來選舉任命的官員,挑選不精,從今以後每四年一次派遣五品以上官充任使職,同時令禦史一起前往選舉任命官員。
”當時的人把它稱為南選。
九月,以狄仁傑為侍禦史。
将軍權善才、中郎将範懷義誤斫昭陵柏,當除名,上特命殺之。
大理丞狄仁傑奏:“罪不當死。
”上曰:“我不殺則為不孝。
”仁傑固執不已,上怒,令出,仁傑曰:“犯顔直谏,自古以為難。
臣以為遇桀、纣則難,遇堯、舜則易。
夫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張釋之有言:&lsquo設有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處之?&rsquo今以一柏殺二将軍,後代謂陛下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見釋之于地下也。
”上怒解,遂貸之。
仍擢仁傑為侍禦史。
初,仁傑為并州法曹,同僚鄭崇質當使絕域。
崇質母老且病,仁傑曰:“彼母如此,豈可複使之有萬裡之憂!”詣長史蔺仁基,請代之行。
仁基素與司馬李孝廉不葉,因相謂曰:“吾輩豈可不自愧乎!”遂相與輯睦。
冬十月,祫享太廟。
用太學博士史璨議,禘後三年而祫,祫後二年而禘。
郇王素節袁州安置。
素節,蕭淑妃之子也,警敏好學。
天後惡之,以為申州刺史。
素節以久不得入觐,著《忠孝論》。
後見之,誣以贓賄,降封鄱陽王,袁州安置。
以李敬玄為中書令。
九月,唐高宗任命狄仁傑為侍禦史。
将軍權善才與中郎将範懷義誤砍了昭陵園内的柏樹,按罪應該除去名籍,而唐高宗特地命令把他們處死。
大理丞狄仁傑上奏說:“按罪不應該把他們處死。
”唐高宗說:“我如果不殺死他們就是不孝順。
”狄仁傑堅持争論不止,唐高宗很憤怒,命令他出去,狄仁傑說:“冒犯龍顔直言進谏,自古以來就認為是難事。
我認為如果遇到桀、纣這樣的帝王就是難事,如果遇到堯、舜這樣的帝王就是易事。
現在按照法律不應該處死的人,但陛下卻特地下令要将他們殺死,這是法令失信于人,人們将何所适從!漢朝的張釋之曾經對漢文帝說:&lsquo假如有人盜取高祖長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如何處置他呢?&rsquo現在因為誤伐了一棵柏樹而殺掉二位将軍,後代将會怎樣看待陛下呢!我之所以不敢奉行诏命,是怕使陛下成為無道之君,而且羞于在九泉之下見到張釋之。
”唐高宗聽後怒氣消解,于是饒恕了權善才與範懷義。
同時升任狄仁傑為侍禦史。
當初,狄仁傑擔任并州法曹,同事鄭崇質正要出使到遙遠的地方。
鄭崇質的母親年老有病,狄仁傑說:“鄭崇質的母親年老有病,怎麼能夠再讓她為出使萬裡之遠的兒子擔憂呢!”于是到長史蔺仁基那裡,請求替代鄭崇質出使。
蔺仁基素來與司馬李孝廉不和,因此他們二人相互說:“我們這些人難道不感到慚愧嗎!”此後二人和睦相處。
冬十月,唐朝集中祖先神主祫祭于太廟。
采納了太學博士史璨的建議,禘祭三年以後舉行祫祭,祫祭以後兩年舉行禘祭。
郇王李素節被安置在袁州。
郇王李素節是蕭淑妃的兒子,機敏好學。
天後武則天憎恨他,任命他為申州刺史。
李素節因為長期不能入朝觐見唐高宗,就撰寫了《忠孝論》。
天後武則天看到後,就誣告說李素節貪贓受賄,于是降封他為鄱陽王,安置在袁州。
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中書令。
丁醜(677)二年 春正月,耕籍田。
二月,以高藏為朝鮮王,扶餘隆為帶方王。
以高藏為朝鮮王,遣歸遼東,安輯高麗餘衆,高麗先在諸州者,遣與俱歸。
扶餘隆為帶方王,亦遣歸安輯百濟餘衆,仍移安東都護府于新城以統之。
藏至遼東,謀叛,召還,徙邛州而死。
高麗舊城沒于新羅,餘衆散入靺鞨,隆亦不敢還故地,高氏、扶餘氏遂亡。
郝處俊、高智周罷。
夏四月,河南、北旱。
遣禦史中丞崔谧等分道赈給。
侍禦史劉思立上疏曰:“麥秀蠶老,農事方殷,聚集參迎,妨廢不少。
既緣赈給,須立簿書,本欲安存,更成煩擾。
伏望且委州縣赈給。
”疏奏,谧等遂不行。
張大安同三品。
诏廢顯慶新禮。
诏以顯慶新禮多不師古,其五禮并依《周禮》行事。
自是禮官益無憑守,每大禮,臨時撰定。
秋八月,徙周王顯為英王。
更名哲。
命劉仁軌鎮洮河軍。
戊寅(678)三年 春正月,百官、四夷朝天後于光順門。
以李敬玄為洮河道大總管。
丁醜(677)唐高宗儀鳳二年 春正月,唐高宗舉行親耕籍田禮。
二月,封高藏為朝鮮王,扶餘隆為帶方王。
唐朝封高藏為高麗王,派他回遼東,安撫高麗的殘餘部衆,以前安置在各州的高麗部衆,都讓他們與高藏一起回遼東。
又封扶餘隆為帶方王,也派他回去安撫百濟的殘餘部衆,同時把安東都護府遷移到新城以統轄他們。
高藏回到遼東後,圖謀反叛,又被唐朝召還,流放到邛州後死去。
高麗舊城被新羅占領,其餘的部衆逃散投奔靺鞨,扶餘隆也不敢返回原來的居住地,高氏、扶餘氏于是滅亡。
郝處俊、高智周被罷免宰相職務。
夏四月,河南、河北地區發生旱災。
唐高宗派遣禦史中丞崔谧等分路前去赈濟災民。
侍禦史劉思立上疏說:“現在正是小麥抽穗春蠶吐絲的農忙時節,而百姓要聚集起來參拜歡迎朝廷的使者,很是妨礙農事。
因為是赈濟百姓,就要設立支付的賬簿,本來是想安撫百姓,反而對他們造成煩擾。
希望暫且委托州縣加以救濟。
”疏奏送上後,崔谧等最終沒有出使。
任命張大安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下诏廢除顯慶年間所實行的新禮。
唐高宗下诏說因為顯慶年間所實行的新禮大多沒有仿效古禮,以後五禮都按照《周禮》所規定的執行。
從此禮官們更加沒有依據,每當遇到大的禮儀活動,都是臨時制定禮儀。
秋八月,唐朝改封周王李顯為英王。
改李顯名為李哲。
命令劉仁軌鎮守洮河軍。
戊寅(678)唐高宗儀鳳三年 春正月,朝廷百官和四夷首領在光順門朝見天後武則天。
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洮河道大總管。
劉仁軌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
知敬玄非将帥才,薦之,使守西邊。
敬玄固辭,上曰:“仁軌須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辭!”乃以敬玄代仁軌,大發兵讨吐蕃。
夏五月,幸九成宮。
山中雨寒,從兵有凍死者。
秋九月,還京師。
诏複奏《破陣樂》。
上初即位,不忍觀《破陣樂》,命撤之。
至是,太常奏:“久寝懼廢。
”乃複奏之。
侍中張文瓘卒。
上将讨新羅,文瓘卧疾在家,自輿入谏曰:“今吐蕃為寇,方發兵西讨,新羅未嘗犯邊,若又東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
”上乃止。
李敬玄與吐蕃戰,敗績。
李敬玄将兵十八萬與吐蕃将論欽陵戰于青海之上,副總管劉審禮深入敗沒,敬玄按兵不救,狼狽還走。
員外将軍黑齒常之夜帥死士襲擊虜營,虜乃遁去,敬玄收餘衆還鄯州。
上嘉常之之功,擢拜左武衛将軍。
敬玄之西征也,監察禦史婁師德應猛士诏從軍。
及敗,敕師德收集散亡,軍乃複振。
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将論贊婆迎之。
師德宣導上意,谕以禍福,贊婆甚悅,為之數年不犯邊。
上以吐蕃為憂,悉召侍臣謀之,或欲和親,或欲嚴備, 劉仁軌有什麼奏請,多受到李敬玄的壓制,因此劉仁軌怨恨李敬玄。
劉仁軌知道李敬玄沒有擔任将帥的才能,卻推薦他,讓他防守西方邊境。
李敬玄堅決推辭,唐高宗說:“劉仁軌如果需要朕,朕也會親自前往,你怎麼能推辭呢!”于是任命李敬玄接替劉仁軌的職務,調發大軍讨伐吐蕃。
夏五月,唐高宗駕幸九成宮。
因為山中下雨寒冷,有的随從士兵被凍死。
秋九月,唐高宗回到京師。
下诏恢複演奏《秦王破陣樂》。
唐高宗剛即位時,不忍心觀看《秦王破陣樂》,于是下令撤除了這支樂舞。
這時,太常寺上奏說:“《秦王破陣樂》長期不演奏,恐怕會失傳。
”于是恢複演奏。
侍中張文瓘去世。
唐高宗将要讨伐新羅,張文瓘正卧病在家,于是自己坐肩輿入宮進谏說:“現在吐蕃軍隊侵擾邊境,朝廷正要調發兵力西征吐蕃,而新羅沒有侵犯邊境,如果又發兵東征新羅,我恐怕官府和百姓都無法承受這一負擔。
”唐高宗于是作罷。
李敬玄率兵與吐蕃交戰,被吐蕃打敗。
李敬玄率領士兵十八萬與吐蕃将領論欽陵在青海岸邊交戰,副總管劉審禮深入敵境,戰敗被俘,而李敬玄卻按兵不動,沒有去救援,狼狽逃走。
員外将軍黑齒常之夜晚率領敢死隊襲擊吐蕃軍隊的營壘,吐蕃軍隊這才逃走,李敬玄于是收羅殘餘部衆返回到鄯州。
唐高宗表彰黑齒常之的功勞,并升任他為左武衛将軍。
李敬玄率兵西征吐蕃時,監察禦史婁師德響應唐高宗招募猛士的诏書而從軍。
唐朝軍隊戰敗,唐高宗下敕書命令婁師德收羅逃散的士兵,軍隊才得以重新振作。
于是命令婁師德出使吐蕃,吐蕃将領論贊婆來迎接他。
婁師德向論贊婆傳達了唐高宗的旨意,陳說了利害,論贊婆聽後十分高興,因此數年沒有侵犯唐朝的邊境。
唐高宗因為擔憂吐蕃的侵略,于是把随侍的大臣們全都召來商議對策,有的提出和親,有的提出嚴加防備, 俟公私富貴而讨之,或欲亟發兵擊之,議竟不決。
太學生魏元忠上封事曰:“理國之要,在文與武。
今言文者則以辭華為首而不及經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為先而不知方略。
故陸機著論《辨亡》,無救河梁之敗,養由基射穿七劄,不濟鄢陵之師,此已然之明效也。
古語有之:&lsquo兵無強弱,将有巧拙。
&rsquo故選将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
今朝廷用人,類取将門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豈足當阃外之任!古之名将,皆出貧賤而立殊功,未聞其家代為将也。
夫賞罰者,軍國之切務。
近日征伐,虛有賞格而無事實。
蓋由小才之吏,不知大體,徒惜勳庸,恐虛倉庫。
不知士不用命,所損幾何!自蘇定方征遼東,李破平壤,賞絕不行。
大非川之敗,薛仁貴、郭待封等不即重誅。
臣恐吐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
又,出師之要,全資馬力。
請開畜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馬,若官軍大舉,增價市之,則皆為官有矣。
”上善其言,召見,令直中書省,仗内供奉。
來恒卒。
己卯(679)調露元年 春正月,幸東都。
司農卿韋弘機免。
等待國家和百姓富足時再興兵讨伐,有的提出立刻就派兵攻打,最終也沒有做出決定。
太學生魏元忠給唐高宗上密封奏章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文治與武功。
現在談起文治首先講的是華麗的辭章,而不涉及治理國家的才能,談起武功首先講的是騎馬射箭,而不知道計謀策略。
所以晉朝的陸機撰寫了《辯亡論》,總結孫吳興起和滅亡的原因,但也挽救不了在河橋戰敗的事,楚國大夫養由基能射穿七層铠甲,但避免不了在鄢陵之戰中的失敗,這都已是人們共知的事實。
古語中有這樣的說法:&lsquo軍隊沒有強大與弱小之分,就看将帥是聰明還是笨拙。
&rsquo所以挑選将帥首先考慮的是他的智謀,最後考慮的才是他的勇力。
現在朝廷任用将領,一般都錄用将帥之家的子弟以及為國家戰死者的家屬,他們都是平庸無才的人,怎麼能夠擔當在外率兵打仗的重任呢!那些古代的名将,都是出身于貧賤之家,而能建立特殊的功勳,沒聽說他們家世代都是将帥。
賞功罰過是軍隊和國家最迫切的任務。
近來征戰讨伐,隻是虛有獎賞的标準,而實際上并沒有執行。
這大概是因為才識短小的官吏不懂得大的事理,隻是一味地吝惜功勳,恐怕國家的府庫空虛。
而不知道這樣做會使将士們不服從命令,損失又有多大!自從蘇定方征讨遼東,李攻陷平壤,獎賞戰功的命令就再也沒有執行過。
唐軍在大非川被吐蕃打敗,負有罪責的薛仁貴、郭待封等人沒有立刻被處以極刑。
我恐怕要平定吐蕃,并不是短時間内能夠指望實現的。
還有,出兵打仗重要的一條,是全仰仗馬力。
我請求廢除養馬的禁令,使老百姓都可以養馬,如果官軍有大的軍事行動,就高價買馬,那麼這些馬就都成為國家的了。
”唐高宗很認可他的建議,于是召見了他,命令他在中書省當值,朝會時得随百官朝見皇帝。
來恒去世。
己卯(679)唐高宗調露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駕幸東都。
司農卿韋弘機被免官。
弘機作上陽等宮,制度壯麗。
侍禦史狄仁傑劾奏弘機導上為奢泰,免其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
仁傑奏其奸,上特原之。
仁傑曰:“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之誡!”本立竟得罪。
由是朝廷肅然。
二月,吐蕃贊普死。
贊普卒,子器弩悉弄立,年八歲。
上命裴行儉乘間圖之,行儉曰:“論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也。
”乃止。
夏四月,以郝處俊為侍中。
命太子賢監國。
太子處事明審,時人稱之。
六月,遣吏部侍郎裴行儉立波斯王,行儉襲執阿史那都支以歸。
初,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帥李遮匐與吐蕃連和,侵逼安西,朝議欲發兵讨之。
吏部侍郎裴行儉曰:“今波斯王卒,其子質京師,宜遣使送歸,道過二虜,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
”上從之,乃命行儉冊立波斯王。
行儉奏肅州刺史王方翼為副。
過西州,揚言須稍涼西上。
都支觇知之,遂不設備。
行儉召四鎮酋長謂曰:“昔在此州,縱獵甚樂,今欲尋舊賞,誰能從者?”諸胡子弟争請行,近得萬人。
行儉陽為畋獵,校勒部伍,數日,遂倍道西進。
去都支部落十餘裡,遣使問其安否,召與相見。
都支計無所出,帥子弟迎谒, 韋弘機負責建造上陽宮等宮殿,規模宏大華麗。
侍禦史狄仁傑上奏彈劾說韋弘機誘導皇帝奢侈無度,韋弘機因此被免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着受到皇帝的恩寵而專權用事,朝廷百官都懼怕他的權勢。
狄仁傑上奏揭發他的奸惡,而唐高宗卻特地赦免了他。
狄仁傑說:“陛下為何要憐惜罪人,而損害國家的大法。
陛下如果一定想要特赦王本立,那就請把我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偏遠之地,以此來告誡那些忠貞之臣!”王本立最終被治罪。
從此朝廷嚴肅而有法度。
二月,吐蕃贊普去世。
吐蕃贊普去世,他的兒子器弩悉弄繼位,年僅八歲。
唐高宗命令裴行儉乘機攻打吐蕃,裴行儉說:“現在吐蕃由論欽陵執政,大臣們和睦,不可以圖謀攻打。
”于是作罷。
夏四月,唐高宗任命郝處俊為侍中。
命令太子李賢監國。
太子李賢處理政事明察嚴謹,當時的人們都稱贊他。
六月,唐高宗派遣吏部侍郎裴行儉前去冊立波斯王,裴行儉率兵攻打并生擒了阿史那都支而回。
當初,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及他的别帥李遮匐與吐蕃聯合,侵犯安西,朝廷商議想要發兵讨伐他們。
吏部侍郎裴行儉說:“現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兒子作為人質還留在京師,應該派遣使者送他回國,途中經過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的地方時,見機行事攻取他們,就可以不經過激戰而将他們生擒。
”唐高宗聽從了裴行儉的建議,于是命令他去冊立波斯王。
裴行儉上奏任命肅州刺史王方翼為自己的副職。
裴行儉路過西州,揚言說要等待天氣稍涼後再西上。
阿史那都支偵察得知這一情況後,就不加防備。
裴行儉于是召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四鎮的酋長,對他們說:“過去我在此州時,縱馬打獵十分快樂,現在想要尋求往日的歡樂,誰願意随從我呢?”胡人子弟們争着請求随行,得到了将近一萬人。
裴行儉假裝要去打獵,整編隊伍,幾天之後,便兼程向西進發。
在離阿那史那都支部落十多裡時,派遣使者向他問安,并召他來相見。
阿史那都支無計可施,隻好率領子弟來迎接拜見, 遂擒之。
簡其精騎,進掩遮匐,遮匐亦降。
于是囚都支、遮匐以歸,遣波斯王自還其國,留王方翼于安西,使築碎葉城。
冬十月,單于府突厥反,遂寇定州。
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酋長皆叛應之,衆數十萬,遣長史蕭嗣業等将兵讨之。
嗣業等先戰屢捷,因不設備,會大雪,突厥夜襲其營,嗣業狼狽拔營走,衆遂大亂,為虜所敗。
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命開門偃旗,虜疑有伏,懼而宵遁。
州人李嘉運與虜通謀,事洩,上令元軌窮其黨與。
元軌曰:“強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驅之使叛也。
”乃獨殺嘉運,餘無所問。
上大喜。
自是朝廷有大事,上多密敕問之。
遣将軍曹懷舜屯井陉,崔獻屯龍門,以備突厥。
庚辰(680)永隆元年 春三月,以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讨突厥,平之。
初,上謂裴行儉曰:“卿文武兼資,今授卿二職。
”乃除禮部尚書、右衛大将軍。
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将兵三十餘萬以讨突厥。
至是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奉職,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首來降。
初,行儉至朔川,謂其下曰:“撫士貴誠,制敵尚詐。
”乃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持陌刀、勁弩,以羸兵為之援,且伏精兵于險要以待之。
于是被生擒。
裴行儉又挑選了阿史那都支的精銳騎兵,進軍襲擊李遮匐,李遮匐也向他投降。
于是裴行儉囚禁了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返回長安,派波斯王自己返回他們的國家,把王方翼留在安西,讓他修築碎葉城。
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突厥反叛,然後侵犯定州。
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一同反叛,擁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的酋長都反叛以響應他們,兵衆達到數十萬,唐朝派遣單于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等人率兵讨伐他們。
蕭嗣業等起先交戰都取得了勝利,因此不加防備,适逢天下大雪,突厥軍隊乘夜襲擊他們的軍營,蕭嗣業狼狽拔營逃走,唐朝軍隊因此大亂,被突厥打敗。
突厥軍隊侵犯定州,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軌命令部下打開城門,降下旗幟,突厥懷疑有埋伏,懼怕而乘夜逃走。
定州人李嘉運與敵人通謀,事情敗露,唐高宗命令李元軌徹底追查他的同黨。
李元軌說:“敵人強兵壓境,人心不安,如果牽連逮捕的人過多,是逼使他們叛變。
”于是隻殺了李嘉運一人,其餘的都不加問罪。
唐高宗得知後十分高興。
從此朝廷中遇到大的事情,唐高宗多下密敕征求他的意見。
唐朝又派遣将軍曹懷舜率兵駐守井陉,崔獻駐守龍門,以防備突厥。
庚辰(680)唐高宗永隆元年 春三月,唐高宗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兵讨伐突厥,突厥平定。
當初,唐高宗對裴行儉說:“你文武兼備,現在拜授你兩個職務。
”于是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右衛大将軍。
又任命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兵三十萬讨伐突厥。
這時裴行儉在黑山把突厥軍隊打得大敗,生擒了奉職,阿史那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殺死,并拿着他的首級前來投降。
當初,裴行儉率兵到達朔川,對他的部下說:“安撫士卒貴在誠心誠意,克敵制勝則崇尚詭詐。
”于是僞裝運糧車三百輛,每輛車埋伏勇士五人,每人都手握長刀與強弩,派老弱之兵随車而行,并把精兵埋伏在險要之地等待敵人。
虜果至,羸兵棄車散走,虜驅車就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壯士自車中躍出擊之。
虜驚走,複為伏兵所邀,殺獲殆盡。
自是運糧行者,虜莫敢近。
軍至單于府北,抵暮,下營,掘塹已周,行儉遽命移就高岡,諸将皆言士卒已安,不可動,行儉不從,趣使移。
是夜,風雨暴至,前所營地,水深丈餘。
諸将驚服,問其故,行儉笑曰:“自今但從我命,不必問其所由知也。
” 夏四月,裴炎、崔知溫、王德真同三品。
秋七月,吐蕃寇河源。
吐蕃寇河源,将軍黑齒常之擊卻之。
常之以河源沖要,欲加兵戍之,而轉輸險遠,乃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五百餘萬石,由是戰守有備焉。
先是,劍南募兵,于茂州築安戎城,以斷吐蕃之路。
吐蕃攻陷其城,以兵據之,由是西洱諸蠻皆降于吐蕃。
吐蕃之地,東接涼、松、茂、嶲等州,南鄰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裡,諸胡之盛,莫與為比。
八月,貶李敬玄為衡州刺史。
敬玄軍既敗,屢稱疾請還。
既至,無疾,詣中書視事,上怒,貶之。
廢太子賢為庶人,立英王哲為皇太子。
太子賢聞宮中竊議,以賢為天後姊韓國夫人所生,内自疑懼。
方士明崇俨以厭勝之術為天後所信,官至正谏大夫, 敵人果然來搶糧車,老弱之兵棄車逃走,敵人把糧車趕到有水草的地方,解鞍放馬,想要卸下車中的糧食,這時埋伏在車上的勇士從車中跳出來攻打敵人。
敵人受驚逃走,又受到伏兵的截擊,幾乎全都被殺死或俘虜。
從此凡是運糧的車輛,敵人都不敢靠近。
裴行儉行軍到達單于大都護府的北面,已近傍晚,紮下營壘,周圍的壕溝已經挖好,裴行儉馬上命令把軍營轉移到高崗上,諸将都說士卒已經安頓下來,不能夠再移動,而裴行儉不聽,催促他們轉移。
當天晚上,暴風雨突然來臨,以前所紮營的地方,水深有一丈多。
諸将十分吃驚和歎服,問裴行儉怎麼能預先得知,他笑着說:“從今以後,你們隻管聽從我的命令,不必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 夏四月,唐高宗任命裴炎、崔知溫、王德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吐蕃軍隊侵犯河源。
吐蕃軍隊侵犯河源,将軍黑齒常之擊退了他們。
黑齒常之因為河源是戰略要地,想要增加兵力戍守,但因為道路艱險遙遠運輸困難,于是廣設烽火台七十餘處,開墾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獲糧食五百餘萬石,從此進攻和防守都有了足夠的糧食儲備。
在此之前,劍南道招募士卒,在茂州修築安戎城,以切斷吐蕃的道路。
吐蕃軍隊攻占了安戎城,并派兵守衛,因此西洱諸蠻都投降了吐蕃。
吐蕃所占據的地方,東面與唐朝的涼州、松州、茂州、嶲州等州連接,南面與天竺國相鄰,西面攻占了龜茲、疏勒等四鎮,北面抵達突厥,地方萬餘裡,諸胡中最強盛的,也不能與它相比。
八月,唐高宗貶李敬玄為衡州刺史。
李敬玄被吐蕃打敗後,多次說有病請求返回朝廷。
回來後,卻沒有病,還到中書省去處理公事,唐高宗大怒,于是将他貶官。
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立英王李哲為皇太子。
太子李賢聽到宮中有人私下議論,說李賢是天後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的,因此心中疑惑恐懼。
方術之士明崇俨因為擅長詛咒制勝的法術而受到天後的信任,官做到正谏大夫, 嘗密稱:“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
”會崇俨為人所殺,天後遂疑太子所為。
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狎昵。
天後使人告其事,鞫之,于馬坊得皂甲數百領,以為反具。
上素愛太子,欲宥之,天後不可,遂廢為庶人,黨與皆伏誅。
左庶子張大安坐阿附,左遷,餘皆釋之。
左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拜恩,右庶子李義琰獨引咎涕泣,時論美之。
冬十一月朔,日食。
辛巳(681)開耀元年 春正月,宴百官及命婦于麟德殿。
以立太子,宴百官及命婦于宣政殿,引九部伎及散樂自宣政門入。
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以為:“正寝非命婦宴會之地,路門非倡優進禦之所,請命婦會于别殿,九部伎自東西門入,而停散樂。
”上乃更命置宴于麟德殿,賜利貞帛百匹。
利貞族孫誼為蘇州刺史,自以其先宋太尉淑以來,盡忠帝室,琅邪王氏雖奕世台鼎,而為曆代佐命,恥與為比。
嘗曰:“所貴于名家者,為其世笃忠貞,才行相繼故也。
彼鬻婚姻求祿利者,又烏足貴乎!” 三月,郝處俊罷。
以劉仁軌為太子少傅。
少府監裴匪舒善營利,奏賣苑中馬糞,歲得錢二十萬缗。
上以問劉仁軌,對曰:“利則厚矣,恐後代稱唐家賣馬糞, 他曾經私下說:“太子李賢沒有能力繼承帝位,而英王李哲的相貌類似太宗皇帝。
”适逢明崇俨被他人殺死,天後武則天因此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