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起壬戌(662)唐高宗龍朔二年,盡丙申(696)唐中宗嗣聖十三年。
凡三十五年。
壬戌(662)龍朔二年 春正月,改百官名。
以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
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仆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
其餘并以義訓更其名,而職任如故。
任雅相卒于軍,蘇定方引軍還。
雅相為将,未嘗奏親戚故吏從軍,皆移所司補授,謂人曰:“官無大小,皆國家公器,豈可便私!”由是軍中賞罰皆平,人服其公。
至是卒。
會沃沮道總管龐孝泰敗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引軍還。
三月,鄭仁泰等敗鐵勒于天山。
鐵勒九姓聞鄭仁泰至,合衆十餘萬以拒之,選骁健者數十人挑戰,薛仁貴發三矢,殺三人,餘皆下馬請降。
仁貴悉坑之,度碛北,擊其餘衆,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
軍中歌之曰:“将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思結、多濫葛等部落先保天山,聞之皆降,仁泰等縱兵擊之,掠其家。
虜相帥遠遁,仁泰将輕騎赴之,逾大碛,至仙萼河,不見虜, 壬戌(662)唐高宗龍朔二年 春正月,唐朝改百官名稱。
改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
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仆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
其餘的官職都按照它們的實際意思更改名稱,而職權不變。
任雅相在軍中去世,蘇定方率兵撤回。
任雅相擔任将領,從不上奏讓自己的親戚和舊時屬官在軍中任職,都交由有關部門去補授,并對他人說:“官職不管大小,都是國家的公物,怎麼能夠借機謀取私利呢!”因此軍中賞罰都很公平,人們都佩服他的公正。
這時任雅相去世。
适逢沃沮道總管龐孝泰戰敗而死,蘇定方率兵包圍了平壤,久攻不克,便率軍撤回。
三月,鄭仁泰等率兵在天山打敗了鐵勒。
鐵勒九姓部落聽說鄭仁泰率兵來到,就會合部衆十餘萬人來抵禦,并挑選了數十名勇猛健壯的戰士來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了三人,其餘的人全都下馬投降。
薛仁貴把他們全都活埋,然後越過漠北,攻打鐵勒其餘的部衆,俘虜了葉護兄弟三人後返回。
軍中歌唱道:“将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思結、多濫葛等部落起先保守天山,聽說後都來投降,鄭仁泰等發兵攻打他們,搶掠他們的家财。
敵人們競相逃往遠方,鄭仁泰率領輕裝騎兵追趕,越過大漠,到達仙萼河邊,沒有看到敵人, 糧盡而還。
值大雪,士卒饑凍,人自相食,比入塞,餘兵才八百人。
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仁泰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計資糧,棄甲資寇。
”诏皆釋之。
以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安輯餘衆。
何力簡精騎五百馳入九姓中,謂曰:“國家知汝皆脅從,赦汝之罪,罪在酋長,得之則已。
”其部落大喜,共執其葉護等以授何力,何力斬之,九姓遂定。
夏五月,以許圉師為左相。
秋七月,熊津都督劉仁願等大破百濟于熊津。
初,蘇定方既平百濟,留郎将劉仁願鎮守,以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衆。
文度卒,百濟故将福信聚衆據周留城,迎故王子豐立之,引兵圍仁願。
時劉仁軌坐罪,白衣從軍,诏以為帶方州刺史,将文度之衆,發新羅兵以救仁願。
仁軌請《唐曆》及廟諱而行,曰:“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于海表!”仁軌禦軍嚴整,轉鬥而前,所向皆下。
新羅糧盡引還,福信招集徒衆,其勢益張。
仁軌衆少,與仁願合軍,休息士卒。
會平壤軍還,敕仁願等西歸。
仁軌以為:“如此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寇,何時可滅!”乃守便宜,乘百濟無備,帥衆破之,拔其數城。
奏請益兵,诏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赴之。
福信專權,與百濟王豐浸相猜忌。
豐殺福信,遣使詣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
因糧食吃盡而回。
适逢天下大雪,士卒饑寒交迫,人吃人,等到進入邊塞時,僅剩下八百名士兵。
司憲大夫楊德裔上奏彈劾說:“鄭仁泰誅殺已經投降的敵人,緻使其餘的敵人逃散,又不計算物資糧食,丢棄了铠甲,資助了敵人。
”唐高宗下诏都不予追究。
唐高宗任命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讓他安撫鐵勒餘衆。
契芯何力挑選了五百名精銳騎兵馳馬進入鐵勒九姓部落中,對他們說:“朝廷知道你們都是被脅迫造反的,所以赦免了你們的罪,罪責在于酋長,抓到他們事情就算完結了。
”部落民衆十分高興,于是一起抓住葉護等交給了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将他們斬首,鐵勒九姓因此安定。
夏五月,唐高宗任命許圉師為左相。
秋七月,熊津都督劉仁願等人在熊津把百濟兵打得大敗。
當初,蘇定方平定百濟之後,留下郎将劉仁願鎮守,任命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安撫殘餘的部衆。
王文度去世後,百濟舊将福信聚集部衆占據了周留城,并迎回原來的王子扶餘豐,擁立他為王,然後率兵包圍了劉仁願。
當時劉仁軌因罪被剝奪職務,以平民身份在軍中效力,唐高宗下诏任命他為帶方州刺史,率領王文度的軍隊,調發新羅兵去救援劉仁願。
劉仁軌向州府求得《唐曆》和唐朝已故皇帝的名諱後出發,說:“我要掃平東夷,在海外頒行大唐王朝的曆法!”劉仁軌治軍嚴整,邊戰邊進,所向皆克。
新羅軍隊因糧食吃盡而返回,福信招集兵衆,勢力更加強大。
劉仁軌兵少,于是與劉仁願的軍隊會合,讓士卒休息。
适逢攻打平壤的軍隊撤回,唐高宗下令劉仁願等向西返回。
而劉仁軌認為:“如果我們撤軍,那麼百濟的殘餘勢力不久又會興起,高麗這一流寇,什麼時候才能夠消滅呢!”于是守衛孤城,見機行事,乘百濟軍隊沒有防備之時,率兵打敗了他們,并攻克了數個城池。
劉仁願又上奏請求增加兵力,唐高宗下诏征發淄州、青州、萊州、海州的士兵七千人開赴熊津。
福信專擅大權,與百濟王扶餘豐逐漸互相猜忌。
最後扶餘豐殺死了福信,派遣使者前往高麗、倭國請求援兵來抵禦唐朝軍隊。
八月,以許敬宗同三品。
冬十月,以上官儀同三品。
許圉師免。
海總管蘇海政矯诏殺興昔亡可汗。
海道總管蘇海政受诏讨龜茲,敕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發兵與俱。
繼往絕素與興昔亡有怨,密請海政矯敕收斬之。
其部落亡走,海政追讨平之。
繼往絕尋卒,十姓無主,附于吐蕃。
西突厥寇庭州,刺史來濟死之。
西突厥寇庭州,刺史來濟将兵拒之,謂其衆曰:“吾久當死,幸蒙存全以至今日,當以身報國。
”遂不釋甲胄,赴敵而死。
癸亥(663)三年 春正月,以李義府為右相。
夏四月,除名流嶲州。
義府兼知選事,恃勢賣官,怨讟盈路,上從容戒之,義府勃然變色,曰:“誰告陛下?”緩步而去。
上不悅。
義府又與術者微服出城,候望氣色,或告義府陰有異圖。
鞫之,有實,诏除名,流嶲州。
朝野稱慶。
蓬萊宮成。
初,隋文帝遷長安城,立宮于西北隅。
至是營蓬萊宮于其東北,制度宏壯于舊,門曰丹鳳,殿曰含元,移仗居之,命故宮曰西内,新宮曰東内,亦曰大明宮雲。
五月,诏鄭仁泰等分屯涼、鄯,以備吐蕃。
八月,任命許敬宗為同東西台三品。
冬十月,任命上官儀為同東西台三品。
免去許圉師的左相職務。
海道總管蘇海政假傳诏令殺死了突厥興昔亡可汗。
海道總管蘇海政奉诏率兵讨伐龜茲,唐高宗下令突厥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發兵與蘇海政一起行動。
繼往絕可汗因為素來與興昔亡可汗有仇怨,于是秘密請求蘇海政假傳敕令收捕斬殺了興昔亡可汗。
興昔亡可汗的部落兵衆逃走,蘇海政追擊讨平了他們。
不久繼往絕可汗死去,突厥十姓失去了首領,于是歸附了吐蕃。
西突厥軍隊侵犯庭州,庭州刺史來濟戰死。
西突厥軍隊侵犯庭州,庭州刺史來濟率兵抵禦突厥,對部衆說:“我早就應該死了,有幸保全性命到了今天,應該獻身報效國家。
”于是不解铠甲頭盔,奔赴敵陣而戰死。
癸亥(663)唐高宗龍朔三年 春正月,唐高宗任命李義府為右相。
夏四月,将李義府削除名籍,流放到嶲州。
李義府兼管選拔官吏的事務,依仗着皇後的勢力,賣官鬻爵,弄得怨聲載道,唐高宗曾經溫和地告誡他,李義府聽後臉色驟變,說:“是誰告訴陛下的?”說完緩步離去。
唐高宗很不高興。
李義府又與方術之士穿着平民衣服出城,觀望雲氣,有人告發說李義府暗中圖謀不軌。
于是将李義府逮捕審訊,事實确鑿,唐高宗下诏将他削除名籍,流放到嶲州。
朝廷内外都慶賀這事件。
蓬萊宮建成。
當初,隋文帝遷長安城,在城的西北角建造了宮室。
這時唐朝在城的東北方營建了蓬萊宮,規模比舊宮宏偉壯麗,門叫丹鳳門,殿名含元殿,唐高宗遷到蓬萊宮中居住,把舊宮稱為西内,新宮稱為東内,也叫大明宮。
五月,唐高宗下诏命令鄭仁泰等分别率兵駐守涼州、鄯州,以防備吐蕃。
吐蕃、吐谷渾互相攻,各上表論曲直求援,上不許。
吐蕃擊吐谷渾,大破之,吐谷渾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帥數千帳棄國走涼州。
上以鄭仁泰等分屯涼、鄯,備吐蕃。
又以蘇定方節度諸軍,援吐谷渾。
吐蕃表吐谷渾之罪,且請和親,诏責讓之。
秋九月,熊津總管孫仁師攻百濟,拔之。
初,劉仁願、劉仁軌既克真岘城,诏孫仁師将兵浮海助之,軍勢大振。
諸将以加林城水陸之沖,欲先攻之。
仁軌曰:“周留城,虜之巢穴,若克周留,諸城自下。
”于是水陸并進,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戰皆捷。
百濟王豐奔高麗,子忠勝等帥衆降,百濟盡平,唯任存城不下。
百濟人黑齒常之、沙吒相如各帥衆降。
仁軌使各将其衆,取任存城。
仁師曰:“此屬獸心,何可信也!”仁軌曰:“吾觀二人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是其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
”遂給糧仗,分兵随之,拔任存城。
诏留仁軌鎮百濟,召仁師、仁願還。
仁軌瘗骸骨,籍戶口,理村聚,署官長,通橋道,補堤塘,課耕桑,赈貧老,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百濟大悅。
然後修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麗。
仁願至京師,上問之曰:“卿所奏事,皆合機宜。
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願曰:“皆仁軌所為也。
”上悅,加仁軌六階,遣使勞勉之。
西台侍郎上官儀曰:“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 吐蕃與吐谷渾相互攻打,各自上表辯論是非,并向唐朝求援,唐高宗都不同意援助他們。
吐蕃軍隊攻打吐谷渾,吐谷渾被打得大敗,吐谷渾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率領部落數千帳離開國家,逃到涼州。
唐高宗命令鄭仁泰等分别率兵駐守涼州、鄯州,以防備吐蕃。
又命令蘇定方節制調度各軍,以援助吐谷渾。
吐蕃上表陳訴吐谷渾的罪行,并且請求與唐朝和親,唐高宗下诏責備吐蕃。
秋九月,熊津總管孫仁師攻打百濟,百濟被攻取。
當初,劉仁願、劉仁軌攻克真岘城後,唐高宗下诏命令孫仁師率兵渡海援助他們,唐朝的軍勢大振。
部下諸将認為加林城地處水陸要沖,想要先行攻打它。
劉仁軌說:“周留城是敵人的老巢,如果能夠攻克周留城,其他的城就會不攻自破。
”于是唐軍水陸并進,在白江口與倭國兵相遇,四次交戰都取得了勝利。
百濟王扶餘豐逃奔高麗,王子扶餘忠勝等率領部衆投降,百濟全部被平定,隻有任存城沒有攻下。
百濟人黑齒常之、沙吒相如各自率領部衆投降了唐朝。
劉仁軌命令他們各自率領自己的部衆,去攻打任存城。
孫仁師說:“這些人都是人面獸心,怎麼能夠信任他們呢!”劉仁軌說:“我看這兩個人都忠勇有謀略,注重信義,現在正是他們感激立功的時候,不用懷疑了。
”于是發給他們糧食武器,分兵跟随他們,攻克了任存城。
唐高宗下诏劉仁軌留下鎮守百濟,召孫仁師、劉仁願回朝。
劉仁軌掩埋遺骸屍骨,登記戶口,治理村落,任命官吏,修路架橋,修補堤塘,督促種田養蠶,赈濟貧困老弱,建立唐朝的土谷神壇,頒布唐朝的曆法和已故皇帝的名諱,百濟的民衆十分高興。
然後開墾屯田,儲備糧食,訓練士卒,準備攻打高麗。
劉仁願到達京師,唐高宗問:“你所上奏的事情,都合時宜。
你本是一位武人,為什麼能夠這樣呢?”劉仁願說:“這些都是劉仁軌做的。
”唐高宗十分高興,給劉仁軌晉升六級官階,并派遣使者去慰勞勉勵他。
西台侍郎上官儀說:“劉仁軌被罷官免職後,還能為朝廷盡力效忠,劉仁願掌管指揮權而能夠推舉賢人,都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了!” 甲子(664)麟德元年 春正月,以殷王旭輪為單于大都護。
初,李靖破突厥,遷三百帳于雲中城,阿史德氏為其長。
至是,部落漸衆,請立可汗以統之。
上曰:“今之可汗,古之單于也。
”故更為單于都護府,而使皇子殷王遙領之。
郇公孝協坐贓賜死。
孝協為魏州刺史,坐贓賜死。
有司奏孝協父叔良死王事,不可絕其嗣。
上曰:“畫一之法,不以親疏異制,苟害百姓,雖太子也不赦也。
”孝協竟自盡于第。
秋七月,诏以三年正月封禅。
八月,以劉祥道、窦德玄為左、右相。
冬十月,遣兵代戍熊津。
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戍兵疲羸者多,衣服貧弊,唯思西歸,無心展效。
臣問以:&lsquo往時百姓應募,或請自辦衣糧,何為今日士卒如此?&rsquo鹹言:&lsquo今日官府與曩時不同。
曩時沒王事者,敕使吊祭,追贈官爵,回授子弟,凡度遼者,皆賜勳一轉。
自顯慶五年以來,度海者官不記錄,死者無人誰何。
州縣發兵,壯而富者,行錢得免,弱而貧者,被發即行。
海東苦戰之時,許以勳賞,及達西岸,唯聞推禁,奪賜破勳,州縣追呼,無以自存。
是以被發之日已有逃亡自殘者。
其有勳級亦不免挽引之勞, 甲子(664)唐高宗麟德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任命殷王李旭輪為單于大都護。
當初,李靖打敗突厥後,遷移部落民衆三百帳到雲中城,任命阿史德氏為長官。
這時,突厥部落人口逐漸增多,阿史德氏請求立可汗以統領部衆。
唐高宗說:“如今的可汗,就是古代的單于。
”所以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都護府,并任命皇子殷王李旭輪遙領都護。
郇公李孝協因貪污被唐高宗賜死。
郇公李孝協擔任魏州刺史,因犯貪污罪被唐高宗賜死。
有關部門上奏說李孝協的父親李叔良過去為朝廷犧牲,不能使他絕後。
唐高宗說:“法律是統一的,不能因為親近或疏遠而有不同對待,如果侵害了百姓,就是皇太子也不能赦免。
”李孝協最終在自己的宅第中自盡。
秋七月,唐高宗下诏定于麟德三年正月到泰山封禅。
八月,任命劉祥道、窦德玄為左、右相。
冬十月,唐高宗派兵去替代戍守熊津的軍隊。
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說:“在這裡戍守的士卒大多疲憊瘦弱,衣服破舊,一心想着西返家鄉,沒有心思為國家效力。
我曾經問他們:&lsquo以前的老百姓踴躍應征從軍,有的人還請求自備衣服口糧,為什麼現在的士卒會這樣呢?&rsquo他們都說:&lsquo現在的官府與以前不同了。
以前如果為朝廷戰死,皇帝會派使者來吊唁祭奠,追贈官爵,或者把官爵回授給死者的子弟,凡是渡遼海東征的士卒,都賜勳一級。
自從顯慶五年以來,對于渡遼海東征的人官府不加記錄,死了也沒有人過問他們的姓名和死因。
州縣征發兵力,強壯而富有的人,用錢賣通官府就可以免去兵役,瘦弱而貧窮的人,卻被征調立即出發。
在海東苦戰的時候,将帥們答應給予立功者獎賞,等到返回西海岸後,隻聽說這些士卒被監禁審訊,被剝奪賞賜,免除勳級,州縣官吏上門來催交賦稅,以至無法生活下去。
因此士卒們在被征發的那一天已有人逃亡或把自己弄成殘廢。
那些獲得勳級的人也免除不了挽舟拉車的勞役, 無異白丁。
又初發時,惟令備一年資裝,今已二年,未有還期。
&rsquo自非有所更張,厚加慰勞,明賞重罰,以起士心,恐師衆疲勞,立效無日。
”上深納其言,遣劉仁願将兵度海以代舊鎮之兵,敕仁軌俱還。
仁軌曰:“舊兵當令收獲,辦具遣還。
軍将宜留鎮撫,未可歸也。
”仁願曰:“吾前還海西,大遭讒謗,雲吾謀據海東,幾不免禍。
今日惟知準敕,豈敢擅有所為邪!”仁軌曰:“苟利于國,豈恤其私!”乃上表陳便宜,自請留鎮,從之。
以扶餘隆為熊津都尉,使招輯其餘衆。
十二月,殺同三品上官儀,劉祥道罷,梁王忠賜死。
初,武後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
及得志,專作威福,上動為所制,不勝其忿。
會宦者王伏勝發其使道士郭行真入禁中,為厭禱事。
上密召上官儀議之。
儀因言:“後專恣,請廢之。
”上即命草诏。
左右奔告于後,後遽詣上自訴。
上羞縮不忍,乃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儀先與伏勝俱事故太子忠,後于是使許敬宗誣奏儀、伏勝與忠謀大逆。
儀下獄,及伏勝皆死,妻子籍沒,賜忠死于流所。
右相劉祥道坐與儀善罷,朝士流貶者甚衆。
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于後,政無大小 同沒有功勞的普通百姓沒有兩樣。
另外當初被征發時,隻讓準備一年所用的軍資服裝,而現在已經戍守了兩年,還沒有回家的日期。
&rsquo現在這種狀況如果不加以改變,對士卒厚加慰勞,嚴明賞罰制度,以鼓勵士氣,恐怕會使軍隊疲勞,永遠無法建立戰功。
”唐高宗深深采納了劉仁軌的意見,派劉仁願率兵渡海以替代原來鎮守的士兵,并下敕命令劉仁軌與士卒們一起返回。
劉仁軌對劉仁願說:“原來的士卒應該讓他們完成秋收,備辦好糧食和物資,然後遣返。
将領們應該留下來鎮守安撫,還不能回去。
”劉仁願說:“我前次回到海西,遭到許多讒言诽謗,說我圖謀割據海東,幾乎不能免除殺身之禍。
現在我隻知道按照皇帝的敕書辦事,怎麼敢擅自做主呢!”劉仁軌說:“隻要有利于國家,怎麼能顧惜個人的利益呢!”于是上表陳說怎麼做對國家有利,并自己請求留下來鎮撫海東,唐高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唐高宗又任命扶餘隆為熊津都尉,讓他招集百濟的殘餘部衆。
十二月,武後殺死了同東西台三品上官儀,罷免了劉祥道的右相職務,梁王李忠被唐高宗賜死。
當初,武後能夠卑躬屈膝,含垢忍辱,順從唐高宗的旨意,所以唐高宗力排衆議立她為皇後。
她志得意滿後,便作威作福,唐高宗動辄受到她的控制,因此異常憤怒。
适逢宦官王伏勝揭發了武後指使道士郭行真出入宮中,以巫術祈禱害人。
唐高宗秘密召來上官儀商議這件事。
上官儀趁機上言說:“皇後專權恣行,請求把她廢黜。
”唐高宗立即命令上官儀草拟诏書。
身邊的人跑去把此事告訴了武後,武後立刻來到唐高宗處為自己辯解。
唐高宗羞慚畏縮不忍心,就說:“我本來沒有這樣的想法,都是上官儀教我這麼幹的。
”上官儀先前與王伏勝一起侍奉原太子李忠,武後于是指使許敬宗上奏誣陷上官儀、王伏勝與李忠圖謀叛逆。
上官儀被捕入獄,與王伏勝都被處死,妻兒都被沒入官府,李忠被賜死于流放之處。
右相劉祥道因與上官儀友善而被罷免職務,朝廷百官中因此事被流放貶官的有很多。
從此以後唐高宗每次臨朝處理政事,武後都在後面垂簾聽政,不管政事大小 皆預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以樂彥玮、孫處約同三品。
乙醜(665)二年 春三月,以姜恪同三品。
夏四月,以陸敦信為右相,樂彥玮、孫處約罷。
夏五月,行《麟德曆》。
李淳風以《戊寅曆》推步浸疏,乃增損劉焯《皇極曆》,更撰《麟德曆》行之。
冬十月,車駕發東都。
十二月,至泰山。
皇後表稱:“封禅祭皇地祇,太後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安,請帥内外命婦奠獻。
”诏:“禅社首以皇後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
廢藁稭、陶匏,用茵褥、罍爵。
文舞用《功成慶善之樂》,武舞用《神功破陳之樂》。
”上發東都,華戎衛從,數百裡不絕。
時比歲豐稔,米鬥至五錢,麥、豆不列于市。
上至濮陽,左相窦德玄騎從。
上問:“濮陽謂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對。
許敬宗自後躍馬而前曰:“昔颛顼居此,故謂之帝丘。
”上稱善。
敬宗退謂人曰:“大臣不可以無學。
”德玄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強對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
”李曰:“敬宗多聞,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 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
上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上善之,賜以缣帛。
她都要參與,天下大權都掌握在武後手中,天子隻是拱手無為而已,朝廷内外稱他們為“二聖”。
唐高宗任命樂彥玮、孫處約為同東西台三品。
乙醜(665)唐高宗麟德二年 春三月,任命姜恪為同東西台三品。
夏四月,任命陸敦信為右相,免去樂彥玮、孫處約的宰相職務。
夏五月,頒行《麟德曆》。
李淳風因為《戊寅曆》推算天象的疏誤越來越大,于是對劉焯的《皇極曆》加以增删,改撰成《麟德曆》,頒行于天下。
冬十月,唐高宗的車駕從東都出發。
十二月,到達泰山。
皇後武則天上表說:“過去到泰山封禅祭皇地祇時,太後在左邊配享,而讓公卿大臣們執行祭祀之事,這在禮儀上有不妥當之處,我請求率領宮廷内外有封号的婦人奠獻祭品。
”唐高宗下诏說:“在社首山祭祀時,皇後為第二個進獻祭品的人,越國太妃燕氏為最後一個進獻祭品的人。
廢除用禾稈、陶匏所設置的上帝、後土神位,改用茵褥、罍爵。
文舞奏《功成慶善之樂》,武舞奏《神功破陣之樂》。
”唐高宗從東都出發,随從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儀衛侍從,數百裡不斷。
時逢連年豐收,一鬥米價值僅五錢,麥子與豆類都不上市交易。
唐高宗到達濮陽,左相窦德玄騎馬随從。
唐高宗問他:“濮陽被稱為帝丘,這是為什麼呢?”窦德玄回答不上。
這時許敬宗從後面躍馬上前說:“當初颛顼居住在這裡,所以被稱為帝丘。
”唐高宗稱贊他。
許敬宗退下去後對别人說:“大臣不能沒有學問。
”窦德玄說:“人各有所能有所不能,我不勉強回答我不知道的問題,這正是我所能的方面。
”李說:“許敬宗博學多聞,确實很好,但窦德玄的話也很對。
” 張公藝九代共居,北齊、隋、唐各朝都在他家門口立牌坊、賜匾額予以表彰。
唐高宗駕臨他家,問他之所以能夠九代共居的原因,張公藝書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進獻。
唐高宗認為很好,賜給他缣帛。
丙寅(666)乾封元年 春正月,封泰山,禅社首。
正月朔,祀昊天上帝于泰山南。
明日,登泰山,封玉牒,藏之石?。
又明日,降禅于社首,祭皇地祇。
上初獻畢,執事者皆趨下,宦者執帷,皇後升壇亞獻,帷帟皆以錦繡為之。
赦天下,改元。
文武官賜爵、加階有差。
先是階無泛加,皆以勞考叙進,至五品、三品,仍奏取進止,至是始有泛階,比及末年,服绯者滿朝矣。
車駕還,過曲阜,祠孔子。
贈太師,祭以少牢。
至亳州,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
至亳州,谒老君廟,上尊号。
李義府卒。
時大赦,惟長流人不聽還,李義府憂憤發病而卒。
自義府之貶,朝士日憂其複入,至是衆心乃安。
夏四月,車駕還京師。
陸敦信罷。
五月,鑄乾封泉寶錢。
錢一當十,俟期年盡廢舊錢。
六月,遣金吾衛将軍龐同善将兵伐高麗。
高麗泉蓋蘇文卒,長子男生代為莫離支,出巡諸城,使其弟男建、男産知留後事。
或謂二弟曰:“男生惡二弟,欲除之。
”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欲拒兄不納。
”男生遣人偵伺,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
男生懼,不敢歸,男建自為莫離支,發兵讨之。
男生走保别城, 丙寅(666)唐高宗乾封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在泰山祭祀昊天上帝,在社首山祭祀皇地祇。
正月初一,唐高宗在泰山南面祭祀昊天上帝。
第二天,登上泰山,封存玉簡文書,藏于封禅所用的石匣子中。
第三天,在泰山下面的社首山祭祀皇地祇。
唐高宗第一個敬獻完祭品後,執事者都退下,然後由宦官手執帷帳,武後登上祭壇,第二個敬獻祭品,帷帳都是用錦繡制作。
唐高宗大赦天下,改年号。
文武百官都賜給爵位、加授官階不等。
先前官階不普遍加授,都是按照功勞考核依次晉升,到了五品、三品官,還要奏請皇帝決定,此時開始普遍加授官階,到了唐高宗末年,穿绯衣的官員滿朝都是。
唐高宗的車駕從泰山返回,路過曲阜,祭祀孔子。
唐高宗贈給孔子太師稱号,并用少牢之禮祭祀。
唐高宗到達亳州,給老子上尊号為太上玄元皇帝。
唐高宗到達亳州,拜谒老君廟,并給老子上尊号。
李義府死去。
當時大赦天下,隻有長期流放的罪人不許返回,李義府因此憂愁憤恨,發病而死。
自從李義府被貶官流放後,朝中人士每天都擔心他再回到朝廷,到了這時大家的心才安定下來。
夏四月,唐高宗的車駕回到京師。
免去了陸敦信的右相職務。
五月,鑄造乾封泉寶錢。
乾封泉寶錢一錢當舊錢十錢使用,等到滿一年後全部廢除了舊錢。
六月,唐高宗派遣金吾衛将軍龐同善率兵讨伐高麗。
高麗泉蓋蘇文去世,他的長子泉男生代任莫離支,出外巡視各城,委任他的弟弟泉男建和泉男産留下治理國事。
有人對兩個弟弟說:“泉男生憎恨你們這兩個弟弟,想要除掉你們。
”又有人告訴泉男生說:“你的兩個弟弟想要阻止你,不讓你回去。
”于是泉男生派人去偵察,偵察的人被兩個弟弟抓獲,于是他們就以國王的命令召泉男生回去。
泉男生懼怕,不敢返回,泉男建自任莫離支,并發兵讨伐泉男生。
泉男生逃到别處一座城中堅守, 使其子獻誠詣阙求救。
诏契苾何力、龐同善将兵救之,以獻誠為鄉導。
以劉仁軌為右相。
初,仁軌為給事中,按畢正義事,李義府怨之,出為青州刺史。
會讨百濟,仁軌當浮海運糧,遭風失船,命監察禦史袁異式往鞫之。
義府謂曰:“君能辦事,勿憂無官。
”異式至,謂仁軌曰:“君宜早自為計。
”仁軌曰:“仁軌當官失職,國有常刑,公以法斃之,無所逃命。
若使遽自引決以快仇人,竊所未甘!”乃具獄以聞。
上命除名,以白衣從軍自效。
及為大司憲,異式懼,不自安。
仁軌瀝觞告之曰:“仁軌若念疇昔之事,有如此觞!”既知政事,薦為司元大夫。
監察禦史杜易簡謂人曰:“斯所謂矯枉過正矣!” 窦德玄卒。
皇後殺其從兄武惟良。
初,武士彟娶相裡氏,生男元慶、元爽。
又娶楊氏,生三女,長适賀蘭越石,次皇後,次适郭孝慎。
士彟卒,元慶、元爽及士彟兄子惟良、懷運皆不禮于楊氏,楊氏深銜之。
越石早卒。
後既立,楊氏号榮國夫人,越石妻号韓國夫人,惟良等皆列朝廷。
榮國夫人謂曰:“頗憶疇昔之事乎?”對曰:“惟良等幸以功臣之子弟,早登官籍,揣分量才,不求貴達,豈意以皇後之故,曲荷朝恩,夙夜憂懼,不為榮也。
”榮國不悅。
皇後乃上疏,請出惟良等為遠州刺史,外示謙抑,實惡之也。
派他的兒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救。
唐高宗下诏命令契苾何力、龐同善率兵援救泉男生,讓泉獻誠做向導。
唐高宗任命劉仁軌為右相。
當初,劉仁軌擔任給事中,因審訊畢正義的事,被李義府怨恨,調出朝廷任青州刺史。
适逢讨伐百濟,劉仁軌負責從海上運送糧食,遇到風暴船隻沉沒,朝廷命令監察禦史袁異式前去審訊劉仁軌。
李義府對袁異式說:“你如果會辦事情,不要發愁無官可當。
”袁異式到達青州後,對劉仁軌說:“你應該早一點為自己打算。
”劉仁軌說:“我劉仁軌為官失職,國家有一定的法律,你依法将我處死,我也沒有什麼可以逃避的。
如果想讓我馬上自盡以使仇人高興,我是不甘心的!”袁異式于是帶着案件的全部材料奏報朝廷。
唐高宗命令除去劉仁軌的名籍,讓他以平民身份在軍中效力。
等劉仁軌擔任大司憲,袁異式懼怕,心中不安。
劉仁軌把酒杯中的酒倒光,對袁異式說:“我劉仁軌如果還記恨過去的事,就像這酒杯一樣!”劉仁軌擔任宰相後,推薦袁異式擔任司元大夫。
監察禦史杜易簡對别人說:“這就是所謂的矯枉過正了!” 窦德玄去世。
皇後武則天殺死了她的堂兄武惟良。
當初,武士彟娶了相裡氏為妻,生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
後來又娶了楊氏為妻,生下三個女兒,長女嫁給賀蘭越石,二女兒即皇後武則天,三女兒嫁給郭孝慎。
武士彟去世後,武元慶、武元爽以及武士彟哥哥的兒子武惟良、武懷運都對楊氏不加禮敬,楊氏十分怨恨他們。
賀蘭越石早死。
武則天立為皇後,楊氏被封為榮國夫人,賀蘭越石的妻子被封為韓國夫人,武惟良等人都在朝廷中任職。
榮國夫人對武惟良等人說:“你們還記得過去的事情嗎?”武惟良回答說:“我們有幸因為是功臣的子弟,很早就被任命為朝廷官吏,揣度名分衡量才能,并不求富貴顯達,沒有料到因為皇後的關系,蒙受了朝廷的非分恩寵,所以日夜擔憂畏懼,沒有覺得榮耀。
”榮國夫人聽後很不高興。
皇後武則天于是上疏唐高宗,請求将武惟良等人調出朝廷,擔任邊遠州郡的刺史,表面上是謙虛,抑制自己的親屬,實際上是憎惡他們。
元慶以憂卒,元爽坐事流振州而死。
韓國及其女皆得幸于上,其女賜号魏國夫人。
後惡之。
會惟良、懷運至京師,獻食,密置毒醢中,使魏國食之,暴卒,因歸罪于惟良、懷運,誅之,改其姓為蝮氏。
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
劉祥道卒。
子齊賢嗣。
齊賢為人方正,上甚重之,為晉州司馬。
将軍史興宗從獵苑中,因言晉州産佳鹞,請使齊賢捕之。
上曰:“劉齊賢豈捕鹞者邪!” 冬十二月,以李為遼東大總管,伐高麗。
欲與其婿京兆杜懷恭偕行,懷恭亡匿,謂人曰:“公欲以我立法耳。
”聞之,流涕曰:“杜郎疏放,此或有之。
”乃止。
丁卯(667)二年 春正月,耕籍田。
有司進耒耜,加以雕飾。
上曰:“耒耜,農夫所執,豈宜如此之麗!”命易之。
既而耕之,九推乃止。
罷乾封泉寶錢。
自行乾封錢,谷帛踴貴,商賈不行,罷之。
夏六月,以楊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并同三品。
時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頻征伐四夷,廄馬萬匹,倉庫漸虛。
張文瓘谏曰:“隋鑒不遠,願勿使百姓生怨。
”上納其言,減廄馬數千匹。
武元慶因憂愁而死,武元爽因罪被流放到振州而死。
韓國夫人和她的女兒都受到唐高宗的寵幸,她的女兒被賜号魏國夫人。
皇後武則天因此厭惡她。
适逢武惟良、武懷運來到京師,進獻食品,武後秘密把毒藥放入肉醬中,讓魏國夫人食用,吃後突然死去,因此歸罪于武惟良、武懷運,誅殺了他們,并改姓蝮氏。
九月,龐同善把高麗兵打得大敗。
劉祥道去世。
劉祥道的兒子劉齊賢繼承爵位。
劉齊賢為人正直,唐高宗很器重他,任命他為晉州司馬。
有一次将軍史興宗随從唐高宗在禁苑中打獵,說晉州出産好鹞鷹,請求讓劉齊賢去捕捉鹞鷹。
唐高宗說:“劉齊賢難道是捕捉鹞鷹的人嗎!” 冬十二月,唐高宗任命李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兵讨伐高麗。
李想要與他的女婿京兆人杜懷恭同行,杜懷恭卻逃走躲藏起來,還對别人說:“李公是想用我來樹立法令的威嚴。
”李聽說後,流淚說:“杜郎散漫無拘束,有可能說出這樣的話。
”于是作罷。
丁卯(667)唐高宗乾封二年 春正月,唐高宗舉行親耕籍田之禮。
有關部門送來耒耜,上面加以雕刻裝飾。
唐高宗說:“耒耜是農夫所使用的農具,哪裡會如此華麗呢!”于是命令更換。
不久親自耕田,推了九個來回就停止了。
廢除乾封泉寶錢。
自從使用乾封泉寶錢以來,糧食和布帛的價格飛漲,以緻商人無法做買賣,于是唐高宗下令廢除此錢。
夏六月,唐高宗任命楊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并為同東西台三品。
當時朝廷建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殿,又經常征讨四夷,廄中養馬達一萬匹,因此國庫逐漸空虛。
張文瓘進谏說:“隋朝滅亡的鑒戒不遠,希望不要使百姓産生怨恨。
”唐高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減少廄中馬數千匹。
上屢責侍臣不進賢,李安期對曰:“比來公卿有所薦引,為讒者已指為朋黨,滞淹未獲伸,而在位者先獲罪,是以各務杜口耳!陛下果推至誠以待之,其誰不願舉所知邪!”上深以為然。
秋八月朔,日食。
李安期罷。
九月,李拔高麗十七城。
李拔新城,遂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
副大總管龐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襲其營,武衛将軍薛仁貴擊破之。
行軍管記元萬頃作《檄高麗文》曰:“不知守鴨綠之險。
”男建報曰:“謹聞命矣!”即移兵據之,唐兵不得度。
上聞之,流萬頃于嶺南。
副大總管郝處俊在高麗城下,未及成列,高麗奄至,軍中大駭,處俊據胡床,方食幹糒,潛簡精銳,擊敗之,将士服其膽略。
戊辰(668)總章元年 夏四月,彗星見于五車。
彗星見,上避正殿,減膳徹樂。
許敬宗等奏請複常,曰:“彗星見東北,高麗将滅之兆也。
”上曰:“朕之不德,谪見于天,豈可歸咎小夷!且高麗之百姓,亦朕之百姓也。
”不許。
彗尋滅。
楊弘武卒。
九月,李拔平城,高麗王藏降,高麗悉平。
薛仁貴破高麗于金山,乘勝将攻扶餘城,諸将以其兵少,止之。
仁貴曰:“兵不必多,顧用之何如耳。
”遂 唐高宗多次責備随侍的官員們不推薦賢能之士,李安期回答說:“近來公卿大臣們如果要薦舉人才,喜歡進讒言的人就指責他們結黨,沉抑于下的賢能之士還沒有得到進用,而在位的公卿大臣們已先獲罪,所以人人都閉口不言!陛下如果真能誠心誠意地對待臣下,那麼誰不願意薦舉自己所知道的賢能之士呢!”唐高宗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
秋八月初一,發生日食。
李安期罷免宰相職務。
九月,李攻克了高麗十七座城池。
李攻克了新城,然後又率兵進攻其他十六座城池,都攻占了它們。
副大總管龐同善與高侃還留在新城,泉男建派兵去襲擊他們的軍營,武衛将軍薛仁貴率兵打敗他們。
李的行軍管記元萬頃作《檄高麗文》說:“不知道守衛鴨綠江的天險。
”泉男建答複說:“謹遵命令!”于是立刻調兵占據了鴨綠江天險,以緻唐朝軍隊無法渡過。
唐高宗得知此事後,把元萬頃流放到嶺南。
副大總管郝處俊在高麗城下,部隊還沒有列好戰陣,高麗軍隊突然來到,唐軍大為驚恐,而郝處俊坐在胡床上,正在吃幹糧,暗中挑選精銳,打敗了高麗軍隊,将士們都佩服他的膽識和謀略。
戊辰(668)唐高宗總章元年 夏四月,彗星出現于五車星處。
因為彗星出現,唐高宗離開正殿,減少膳食,撤去音樂歌舞。
許敬宗等人奏請恢複平常的狀況,并說:“彗星出現在東北方向,這是高麗将要滅亡的征兆。
”唐高宗說:“朕沒有德行,所以上天用異常的天象譴責朕,怎麼能夠把過失推給東夷小國呢!再說高麗國的百姓,也是朕的百姓。
”不答應許敬宗等人的奏請。
不久彗星消失。
楊弘武去世。
九月,李攻克平城,高麗王高藏投降,高麗全部被平定。
薛仁貴在金山打敗高麗後,乘勝将要攻打扶餘城,諸将認為兵少,阻止他。
薛仁貴說:“兵不在多,看如何使用罷了。
”于是 為前鋒以進,與高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
侍禦史賈言忠奉使自遼東還,上問以軍事,言忠對曰:“隋炀帝東征而不克者,人心離怨也;先帝東征而不克者,高麗未有釁也。
今高藏微弱,男建兄弟相攻,饑馑連年,妖異屢降,其亡可翹足待也。
”上又問:“諸将孰賢?”對曰:“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持軍嚴整,高侃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沉毅能斷。
然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皆莫及李也。
”等進攻大行城,拔之。
諸軍皆會,進至鴨綠栅,破之。
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遣泉男産詣降。
男建猶閉門拒守,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開門,縱兵登城,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
高麗悉平。
冬十月,以盧迦逸多為懷化大将軍。
烏荼國婆羅門盧迦逸多自言能合不死藥,上将餌之。
東台侍郎郝處俊谏曰:“修短有命,非藥可延。
貞觀之末,先帝服那羅迩娑婆寐藥,大漸之際,名醫不知所為,将加顯戮,恐取笑戎狄而止。
前鑒不遠,願陛下深察。
”上乃止。
十二月,置安東都護府。
李将至,上命先以高藏等獻于昭陵,具軍容,奏凱歌,入京師,獻于太廟。
上受俘于含元殿。
分高麗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以統之,擢其酋帥有功者為都督、刺史、縣令,與華人參理。
以薛仁貴檢校安東都護,總兵二萬人以鎮撫之。
上祀南郊,告平高麗,以李 把部隊作為前鋒前進,與高麗交戰,大敗高麗軍隊,殺死、俘虜一萬餘人,然後攻占了扶餘城。
扶餘川中四十餘座城池都望風請降。
侍禦史賈言忠奉命出使遼東返回,唐高宗向他詢問戰況,賈言忠回答說:“隋炀帝東征高麗而沒有成功,是因為國内人心渙散怨恨的緣故;先帝東征高麗而沒有成功,是因為高麗國沒有出現矛盾。
而現在高麗國王高藏權勢弱小,泉男建兄弟相互攻打,再加上連年饑荒,妖異之事多次出現,高麗國的滅亡可翹足而待了。
”唐高宗又問道:“攻打高麗的諸将中誰最賢明?”賈言忠回答說:“薛仁貴勇冠三年,龐同善治軍嚴整,高侃忠誠果斷而有謀略,契苾何力沉穩堅毅敢于決斷。
然而日夜警惕小心,能夠忘身憂國,誰都不如李。
”李等攻打大行城,攻克了它。
各路軍隊都來會合,進軍到鴨綠栅,打敗了高麗軍隊。
包圍平壤城一個多月後,高麗王高藏派遣泉男産來向李投降。
泉男建仍然關門抗拒,把軍權交給僧人信誠,信誠打開城門,李發兵登上城頭,泉男建自殺不死,于是被生擒。
高麗全部平定。
冬十月,唐高宗任命盧迦逸多為懷化大将軍。
烏荼國婆羅門盧迦逸多自稱會配制長生不老之藥,唐高宗将要服用。
東台侍郎郝處俊進谏說:“人的壽命長短是命中注定,不是丹藥可以延長的。
貞觀末年,先帝因為服用那羅迩娑婆寐配制的藥物,病危之際,名醫也束手無策,要把那羅迩娑婆寐公開處死,因為害怕戎狄恥笑而作罷。
以前的教訓不遠,希望陛下深加省察。
”唐高宗這才作罷。
十二月,唐朝設置安東都護府。
李将回到京師,唐高宗命令他先把高麗王高藏等祭獻于昭陵,再整理好軍容,演奏凱歌,進入京師,獻于太廟。
唐高宗在含元殿接受獻俘。
朝廷把高麗分為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設置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一百個縣,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他們,提拔有功的高麗酋長擔任都督、刺史、縣令,與漢人共同治理。
任命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兩萬人以鎮撫高麗。
唐高宗到南郊祭祀,祭告已經平定高麗,讓李 為亞獻。
時有敕,征遼軍士逃亡,限内不首者,身斬,妻子籍沒。
太子上表曰:“軍士或遇疾病不及隊伍,或因樵采為賊所掠,或渡海漂沒,或深入賊庭,為所傷殺。
軍中不暇勘當,皆以為逃。
若即配沒,情實可哀。
”乃诏免之。
以姜恪、閻立本為左、右相。
京師、山東、江、淮旱,饑。
己巳(669)二年 春二月,以李敬玄同三品。
先是同三品不入銜,至是始入銜。
以盧承慶為司刑太常伯。
承慶嘗考内外官,有一官督運,遭風失米,承慶考之曰:“監運損糧,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無言而退。
承慶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
”既無喜容,亦無愧詞。
又改曰:“寵辱不驚,考中上。
”時渭南尉劉延祐弱冠,政事為畿縣最。
李謂曰:“足下春秋甫爾,遽擅大名,宜稍自貶抑,無為獨出人右也。
” 以郝處俊同三品。
诏定明堂制度。
定明堂制度:其基八觚,其宇上圓,覆以清陽玉葉,其門牆階級、窗棂楣柱、枊楶枅栱,皆法天地陰陽律曆之數。
以衆議未決,又會饑馑,竟不果立。
作為第二個祭獻的人。
當時唐高宗曾經下敕書說,征讨遼東逃亡的士卒,如果在規定的期限内不自首的,本人處死,妻子和兒女沒入官府。
太子上表說:“有的士卒因為患病而沒有趕上隊伍,有的去砍柴被敵人俘虜,有的在渡海時落水淹死,有的因為深入敵陣,被敵人打傷或殺死。
軍隊因沒有時間核實情況,都把他們當作逃跑處理。
如果就這樣把他們的妻子和兒女沒入官府,情狀實在令人哀痛。
”唐高宗于是下诏赦免他們。
唐高宗任命姜恪、閻立本為左、右相。
京師、山東、江、淮地區發生旱災,出現饑荒。
己巳(669)唐高宗總章二年 春二月,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同東西台三品。
以前同東西台三品不列入官階,從這時開始列入官階。
唐高宗任命盧承慶為司刑太常伯。
盧承慶曾經考核朝廷内外官吏的政績,有一名官員督辦漕運,因遭遇大風損失了糧米,盧承慶給他的考核評語說:“督辦漕運而損失了糧米,考評為中下等。
”這位官員聽後神色自若,沒有說話而退去。
盧承慶很欣賞他的大度,就改評說:“漕運損失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考評為中中等。
”這位官員聽後既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也沒有說感到慚愧的話。
于是盧承慶又把評語改為:“此人能夠寵辱不驚,考評為中上等。
”當時的渭南縣尉劉廷祐年方弱冠,政績考核在京畿各縣中為第一名。
李對他說:“足下如此年輕,就獲得了這麼大的名聲,自己應該稍加抑制,不要獨出衆人之上。
” 唐高宗任命郝處俊為同東西台三品。
唐高宗下诏規定明堂的建造制度。
規定明堂的建造制度為:基部為八角形,屋檐上面為圓形,覆蓋與天同色的瓦,門牆台階、窗棂橫梁柱子、柱上方木、梁柱間鬥拱的數目,都仿照天地陰陽律曆的數目。
因為朝中大臣的意見不一緻,又适逢饑荒,最後沒有實施。
夏四月,徙高麗戶于江、淮、山南、京西諸州。
高麗之民多離叛者,敕徙三萬八千二百戶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
六月朔,日食。
秋八月,诏幸涼州,不果行。
诏以十月幸涼州。
時隴右虛耗,議者多以為未宜遊幸。
上聞之,召五品以上謂曰:“自古帝王,莫不巡守,故朕欲巡視遠俗。
若其不可,何不面陳,而退有後言邪?”宰相以下皆莫敢言。
詳刑大夫來公敏曰:“巡守雖帝王常事,然今高麗餘寇尚多,西邊兵亦未息。
隴右戶口凋弊,銮輿所至,供億百端,外間實有竊議,但明制已行,故群臣不敢陳論耳。
”上善其言,為之罷行。
九月,大風,海溢。
漂六千餘家。
十一月,李卒。
上嘗謂侍臣曰:“朕虛心求谏,而竟無谏者,何也?”李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谏。
”寝疾,謂弟弼曰:“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立門戶,遭不肖子,蕩覆無餘。
吾此諸子,今以付汝,謹察視之。
其有志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以聞。
”為将,有謀善斷,從善如流。
戰勝則歸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緻死,所向克捷。
臨事選将,必訾相其狀貌豐厚者遣之。
夏四月,把高麗民戶遷移到江、淮、山南、京西各州。
因為高麗民衆背叛唐朝的衆多,唐高宗下敕令把他們中的三萬八千二百戶遷移到江、淮以南,以及山南、京西各州的空曠地區,留下其中的貧弱戶,讓他們守在安東。
六月初一,發生日食。
秋八月,唐高宗下诏要駕幸涼州,最終沒有成行。
唐高宗下诏在十月份駕幸涼州。
當時隴右地區府庫空虛,議事者大多數認為皇帝不應該到那裡巡幸。
唐高宗聽說後,召來五品以上官員對他們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不巡行各地的,所以朕想要巡視邊遠地區的民情風俗。
如果你們認為不可行,為什麼不當面陳述你們的意見,而要退下去後私下談論呢?”宰相以下的朝臣都不敢說話。
詳刑大夫來公敏說:“巡行各地雖然是帝王的平常事情,但現在高麗餘寇還有許多,西方邊境的戰事也沒有停息。
隴右地區戶口凋零,天子車駕所到之處,需要供給的物品衆多,所以外面确實有些人在私下議論,但因為聖上的制書已經頒布,所以群臣都不敢陳述意見。
”唐高宗很認可他的話,因此取消了這次巡行。
九月,因大風暴,海水上溢。
淹沒了六千餘家百姓。
十一月,李去世。
唐高宗曾對随侍的臣下說:“朕虛心求谏,但是卻沒有進谏的人,這是為什麼呢?”李回答說:“陛下所做的一切都盡善盡美,所以群臣沒有什麼事情要進谏。
”李病重卧床,對他的弟弟李弼說:“我看到先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生平勤苦,僅能維持家中生活,因為兒子不争氣,家業被敗光。
我的幾個兒子,現在全都托付給你,希望你嚴格監督他們。
如果他們中有誰心志不端,或交結行為不正的人,都先打死,然後再上報。
”李為将,多謀善斷,從善如流。
如果打了勝仗就把功勞歸于部下,所獲得的金帛财物,全部都分給将士,所以士卒們都為他拼命,戰無不勝。
臨戰時選派将領,李一定要挑選相貌豐滿的人,派他們出戰。
或問其故,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
”閨門雍睦而嚴。
其姊嘗病,親為之作粥,風回,爇其須鬓。
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曰:
凡三十五年。
壬戌(662)龍朔二年 春正月,改百官名。
以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
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仆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
其餘并以義訓更其名,而職任如故。
任雅相卒于軍,蘇定方引軍還。
雅相為将,未嘗奏親戚故吏從軍,皆移所司補授,謂人曰:“官無大小,皆國家公器,豈可便私!”由是軍中賞罰皆平,人服其公。
至是卒。
會沃沮道總管龐孝泰敗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引軍還。
三月,鄭仁泰等敗鐵勒于天山。
鐵勒九姓聞鄭仁泰至,合衆十餘萬以拒之,選骁健者數十人挑戰,薛仁貴發三矢,殺三人,餘皆下馬請降。
仁貴悉坑之,度碛北,擊其餘衆,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
軍中歌之曰:“将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思結、多濫葛等部落先保天山,聞之皆降,仁泰等縱兵擊之,掠其家。
虜相帥遠遁,仁泰将輕騎赴之,逾大碛,至仙萼河,不見虜, 壬戌(662)唐高宗龍朔二年 春正月,唐朝改百官名稱。
改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
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仆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
其餘的官職都按照它們的實際意思更改名稱,而職權不變。
任雅相在軍中去世,蘇定方率兵撤回。
任雅相擔任将領,從不上奏讓自己的親戚和舊時屬官在軍中任職,都交由有關部門去補授,并對他人說:“官職不管大小,都是國家的公物,怎麼能夠借機謀取私利呢!”因此軍中賞罰都很公平,人們都佩服他的公正。
這時任雅相去世。
适逢沃沮道總管龐孝泰戰敗而死,蘇定方率兵包圍了平壤,久攻不克,便率軍撤回。
三月,鄭仁泰等率兵在天山打敗了鐵勒。
鐵勒九姓部落聽說鄭仁泰率兵來到,就會合部衆十餘萬人來抵禦,并挑選了數十名勇猛健壯的戰士來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了三人,其餘的人全都下馬投降。
薛仁貴把他們全都活埋,然後越過漠北,攻打鐵勒其餘的部衆,俘虜了葉護兄弟三人後返回。
軍中歌唱道:“将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思結、多濫葛等部落起先保守天山,聽說後都來投降,鄭仁泰等發兵攻打他們,搶掠他們的家财。
敵人們競相逃往遠方,鄭仁泰率領輕裝騎兵追趕,越過大漠,到達仙萼河邊,沒有看到敵人, 糧盡而還。
值大雪,士卒饑凍,人自相食,比入塞,餘兵才八百人。
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仁泰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計資糧,棄甲資寇。
”诏皆釋之。
以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安輯餘衆。
何力簡精騎五百馳入九姓中,謂曰:“國家知汝皆脅從,赦汝之罪,罪在酋長,得之則已。
”其部落大喜,共執其葉護等以授何力,何力斬之,九姓遂定。
夏五月,以許圉師為左相。
秋七月,熊津都督劉仁願等大破百濟于熊津。
初,蘇定方既平百濟,留郎将劉仁願鎮守,以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衆。
文度卒,百濟故将福信聚衆據周留城,迎故王子豐立之,引兵圍仁願。
時劉仁軌坐罪,白衣從軍,诏以為帶方州刺史,将文度之衆,發新羅兵以救仁願。
仁軌請《唐曆》及廟諱而行,曰:“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于海表!”仁軌禦軍嚴整,轉鬥而前,所向皆下。
新羅糧盡引還,福信招集徒衆,其勢益張。
仁軌衆少,與仁願合軍,休息士卒。
會平壤軍還,敕仁願等西歸。
仁軌以為:“如此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寇,何時可滅!”乃守便宜,乘百濟無備,帥衆破之,拔其數城。
奏請益兵,诏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赴之。
福信專權,與百濟王豐浸相猜忌。
豐殺福信,遣使詣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
因糧食吃盡而回。
适逢天下大雪,士卒饑寒交迫,人吃人,等到進入邊塞時,僅剩下八百名士兵。
司憲大夫楊德裔上奏彈劾說:“鄭仁泰誅殺已經投降的敵人,緻使其餘的敵人逃散,又不計算物資糧食,丢棄了铠甲,資助了敵人。
”唐高宗下诏都不予追究。
唐高宗任命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讓他安撫鐵勒餘衆。
契芯何力挑選了五百名精銳騎兵馳馬進入鐵勒九姓部落中,對他們說:“朝廷知道你們都是被脅迫造反的,所以赦免了你們的罪,罪責在于酋長,抓到他們事情就算完結了。
”部落民衆十分高興,于是一起抓住葉護等交給了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将他們斬首,鐵勒九姓因此安定。
夏五月,唐高宗任命許圉師為左相。
秋七月,熊津都督劉仁願等人在熊津把百濟兵打得大敗。
當初,蘇定方平定百濟之後,留下郎将劉仁願鎮守,任命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安撫殘餘的部衆。
王文度去世後,百濟舊将福信聚集部衆占據了周留城,并迎回原來的王子扶餘豐,擁立他為王,然後率兵包圍了劉仁願。
當時劉仁軌因罪被剝奪職務,以平民身份在軍中效力,唐高宗下诏任命他為帶方州刺史,率領王文度的軍隊,調發新羅兵去救援劉仁願。
劉仁軌向州府求得《唐曆》和唐朝已故皇帝的名諱後出發,說:“我要掃平東夷,在海外頒行大唐王朝的曆法!”劉仁軌治軍嚴整,邊戰邊進,所向皆克。
新羅軍隊因糧食吃盡而返回,福信招集兵衆,勢力更加強大。
劉仁軌兵少,于是與劉仁願的軍隊會合,讓士卒休息。
适逢攻打平壤的軍隊撤回,唐高宗下令劉仁願等向西返回。
而劉仁軌認為:“如果我們撤軍,那麼百濟的殘餘勢力不久又會興起,高麗這一流寇,什麼時候才能夠消滅呢!”于是守衛孤城,見機行事,乘百濟軍隊沒有防備之時,率兵打敗了他們,并攻克了數個城池。
劉仁願又上奏請求增加兵力,唐高宗下诏征發淄州、青州、萊州、海州的士兵七千人開赴熊津。
福信專擅大權,與百濟王扶餘豐逐漸互相猜忌。
最後扶餘豐殺死了福信,派遣使者前往高麗、倭國請求援兵來抵禦唐朝軍隊。
八月,以許敬宗同三品。
冬十月,以上官儀同三品。
許圉師免。
海總管蘇海政矯诏殺興昔亡可汗。
海道總管蘇海政受诏讨龜茲,敕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發兵與俱。
繼往絕素與興昔亡有怨,密請海政矯敕收斬之。
其部落亡走,海政追讨平之。
繼往絕尋卒,十姓無主,附于吐蕃。
西突厥寇庭州,刺史來濟死之。
西突厥寇庭州,刺史來濟将兵拒之,謂其衆曰:“吾久當死,幸蒙存全以至今日,當以身報國。
”遂不釋甲胄,赴敵而死。
癸亥(663)三年 春正月,以李義府為右相。
夏四月,除名流嶲州。
義府兼知選事,恃勢賣官,怨讟盈路,上從容戒之,義府勃然變色,曰:“誰告陛下?”緩步而去。
上不悅。
義府又與術者微服出城,候望氣色,或告義府陰有異圖。
鞫之,有實,诏除名,流嶲州。
朝野稱慶。
蓬萊宮成。
初,隋文帝遷長安城,立宮于西北隅。
至是營蓬萊宮于其東北,制度宏壯于舊,門曰丹鳳,殿曰含元,移仗居之,命故宮曰西内,新宮曰東内,亦曰大明宮雲。
五月,诏鄭仁泰等分屯涼、鄯,以備吐蕃。
八月,任命許敬宗為同東西台三品。
冬十月,任命上官儀為同東西台三品。
免去許圉師的左相職務。
海道總管蘇海政假傳诏令殺死了突厥興昔亡可汗。
海道總管蘇海政奉诏率兵讨伐龜茲,唐高宗下令突厥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發兵與蘇海政一起行動。
繼往絕可汗因為素來與興昔亡可汗有仇怨,于是秘密請求蘇海政假傳敕令收捕斬殺了興昔亡可汗。
興昔亡可汗的部落兵衆逃走,蘇海政追擊讨平了他們。
不久繼往絕可汗死去,突厥十姓失去了首領,于是歸附了吐蕃。
西突厥軍隊侵犯庭州,庭州刺史來濟戰死。
西突厥軍隊侵犯庭州,庭州刺史來濟率兵抵禦突厥,對部衆說:“我早就應該死了,有幸保全性命到了今天,應該獻身報效國家。
”于是不解铠甲頭盔,奔赴敵陣而戰死。
癸亥(663)唐高宗龍朔三年 春正月,唐高宗任命李義府為右相。
夏四月,将李義府削除名籍,流放到嶲州。
李義府兼管選拔官吏的事務,依仗着皇後的勢力,賣官鬻爵,弄得怨聲載道,唐高宗曾經溫和地告誡他,李義府聽後臉色驟變,說:“是誰告訴陛下的?”說完緩步離去。
唐高宗很不高興。
李義府又與方術之士穿着平民衣服出城,觀望雲氣,有人告發說李義府暗中圖謀不軌。
于是将李義府逮捕審訊,事實确鑿,唐高宗下诏将他削除名籍,流放到嶲州。
朝廷内外都慶賀這事件。
蓬萊宮建成。
當初,隋文帝遷長安城,在城的西北角建造了宮室。
這時唐朝在城的東北方營建了蓬萊宮,規模比舊宮宏偉壯麗,門叫丹鳳門,殿名含元殿,唐高宗遷到蓬萊宮中居住,把舊宮稱為西内,新宮稱為東内,也叫大明宮。
五月,唐高宗下诏命令鄭仁泰等分别率兵駐守涼州、鄯州,以防備吐蕃。
吐蕃、吐谷渾互相攻,各上表論曲直求援,上不許。
吐蕃擊吐谷渾,大破之,吐谷渾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帥數千帳棄國走涼州。
上以鄭仁泰等分屯涼、鄯,備吐蕃。
又以蘇定方節度諸軍,援吐谷渾。
吐蕃表吐谷渾之罪,且請和親,诏責讓之。
秋九月,熊津總管孫仁師攻百濟,拔之。
初,劉仁願、劉仁軌既克真岘城,诏孫仁師将兵浮海助之,軍勢大振。
諸将以加林城水陸之沖,欲先攻之。
仁軌曰:“周留城,虜之巢穴,若克周留,諸城自下。
”于是水陸并進,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戰皆捷。
百濟王豐奔高麗,子忠勝等帥衆降,百濟盡平,唯任存城不下。
百濟人黑齒常之、沙吒相如各帥衆降。
仁軌使各将其衆,取任存城。
仁師曰:“此屬獸心,何可信也!”仁軌曰:“吾觀二人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是其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
”遂給糧仗,分兵随之,拔任存城。
诏留仁軌鎮百濟,召仁師、仁願還。
仁軌瘗骸骨,籍戶口,理村聚,署官長,通橋道,補堤塘,課耕桑,赈貧老,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百濟大悅。
然後修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麗。
仁願至京師,上問之曰:“卿所奏事,皆合機宜。
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願曰:“皆仁軌所為也。
”上悅,加仁軌六階,遣使勞勉之。
西台侍郎上官儀曰:“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 吐蕃與吐谷渾相互攻打,各自上表辯論是非,并向唐朝求援,唐高宗都不同意援助他們。
吐蕃軍隊攻打吐谷渾,吐谷渾被打得大敗,吐谷渾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率領部落數千帳離開國家,逃到涼州。
唐高宗命令鄭仁泰等分别率兵駐守涼州、鄯州,以防備吐蕃。
又命令蘇定方節制調度各軍,以援助吐谷渾。
吐蕃上表陳訴吐谷渾的罪行,并且請求與唐朝和親,唐高宗下诏責備吐蕃。
秋九月,熊津總管孫仁師攻打百濟,百濟被攻取。
當初,劉仁願、劉仁軌攻克真岘城後,唐高宗下诏命令孫仁師率兵渡海援助他們,唐朝的軍勢大振。
部下諸将認為加林城地處水陸要沖,想要先行攻打它。
劉仁軌說:“周留城是敵人的老巢,如果能夠攻克周留城,其他的城就會不攻自破。
”于是唐軍水陸并進,在白江口與倭國兵相遇,四次交戰都取得了勝利。
百濟王扶餘豐逃奔高麗,王子扶餘忠勝等率領部衆投降,百濟全部被平定,隻有任存城沒有攻下。
百濟人黑齒常之、沙吒相如各自率領部衆投降了唐朝。
劉仁軌命令他們各自率領自己的部衆,去攻打任存城。
孫仁師說:“這些人都是人面獸心,怎麼能夠信任他們呢!”劉仁軌說:“我看這兩個人都忠勇有謀略,注重信義,現在正是他們感激立功的時候,不用懷疑了。
”于是發給他們糧食武器,分兵跟随他們,攻克了任存城。
唐高宗下诏劉仁軌留下鎮守百濟,召孫仁師、劉仁願回朝。
劉仁軌掩埋遺骸屍骨,登記戶口,治理村落,任命官吏,修路架橋,修補堤塘,督促種田養蠶,赈濟貧困老弱,建立唐朝的土谷神壇,頒布唐朝的曆法和已故皇帝的名諱,百濟的民衆十分高興。
然後開墾屯田,儲備糧食,訓練士卒,準備攻打高麗。
劉仁願到達京師,唐高宗問:“你所上奏的事情,都合時宜。
你本是一位武人,為什麼能夠這樣呢?”劉仁願說:“這些都是劉仁軌做的。
”唐高宗十分高興,給劉仁軌晉升六級官階,并派遣使者去慰勞勉勵他。
西台侍郎上官儀說:“劉仁軌被罷官免職後,還能為朝廷盡力效忠,劉仁願掌管指揮權而能夠推舉賢人,都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了!” 甲子(664)麟德元年 春正月,以殷王旭輪為單于大都護。
初,李靖破突厥,遷三百帳于雲中城,阿史德氏為其長。
至是,部落漸衆,請立可汗以統之。
上曰:“今之可汗,古之單于也。
”故更為單于都護府,而使皇子殷王遙領之。
郇公孝協坐贓賜死。
孝協為魏州刺史,坐贓賜死。
有司奏孝協父叔良死王事,不可絕其嗣。
上曰:“畫一之法,不以親疏異制,苟害百姓,雖太子也不赦也。
”孝協竟自盡于第。
秋七月,诏以三年正月封禅。
八月,以劉祥道、窦德玄為左、右相。
冬十月,遣兵代戍熊津。
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戍兵疲羸者多,衣服貧弊,唯思西歸,無心展效。
臣問以:&lsquo往時百姓應募,或請自辦衣糧,何為今日士卒如此?&rsquo鹹言:&lsquo今日官府與曩時不同。
曩時沒王事者,敕使吊祭,追贈官爵,回授子弟,凡度遼者,皆賜勳一轉。
自顯慶五年以來,度海者官不記錄,死者無人誰何。
州縣發兵,壯而富者,行錢得免,弱而貧者,被發即行。
海東苦戰之時,許以勳賞,及達西岸,唯聞推禁,奪賜破勳,州縣追呼,無以自存。
是以被發之日已有逃亡自殘者。
其有勳級亦不免挽引之勞, 甲子(664)唐高宗麟德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任命殷王李旭輪為單于大都護。
當初,李靖打敗突厥後,遷移部落民衆三百帳到雲中城,任命阿史德氏為長官。
這時,突厥部落人口逐漸增多,阿史德氏請求立可汗以統領部衆。
唐高宗說:“如今的可汗,就是古代的單于。
”所以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都護府,并任命皇子殷王李旭輪遙領都護。
郇公李孝協因貪污被唐高宗賜死。
郇公李孝協擔任魏州刺史,因犯貪污罪被唐高宗賜死。
有關部門上奏說李孝協的父親李叔良過去為朝廷犧牲,不能使他絕後。
唐高宗說:“法律是統一的,不能因為親近或疏遠而有不同對待,如果侵害了百姓,就是皇太子也不能赦免。
”李孝協最終在自己的宅第中自盡。
秋七月,唐高宗下诏定于麟德三年正月到泰山封禅。
八月,任命劉祥道、窦德玄為左、右相。
冬十月,唐高宗派兵去替代戍守熊津的軍隊。
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說:“在這裡戍守的士卒大多疲憊瘦弱,衣服破舊,一心想着西返家鄉,沒有心思為國家效力。
我曾經問他們:&lsquo以前的老百姓踴躍應征從軍,有的人還請求自備衣服口糧,為什麼現在的士卒會這樣呢?&rsquo他們都說:&lsquo現在的官府與以前不同了。
以前如果為朝廷戰死,皇帝會派使者來吊唁祭奠,追贈官爵,或者把官爵回授給死者的子弟,凡是渡遼海東征的士卒,都賜勳一級。
自從顯慶五年以來,對于渡遼海東征的人官府不加記錄,死了也沒有人過問他們的姓名和死因。
州縣征發兵力,強壯而富有的人,用錢賣通官府就可以免去兵役,瘦弱而貧窮的人,卻被征調立即出發。
在海東苦戰的時候,将帥們答應給予立功者獎賞,等到返回西海岸後,隻聽說這些士卒被監禁審訊,被剝奪賞賜,免除勳級,州縣官吏上門來催交賦稅,以至無法生活下去。
因此士卒們在被征發的那一天已有人逃亡或把自己弄成殘廢。
那些獲得勳級的人也免除不了挽舟拉車的勞役, 無異白丁。
又初發時,惟令備一年資裝,今已二年,未有還期。
&rsquo自非有所更張,厚加慰勞,明賞重罰,以起士心,恐師衆疲勞,立效無日。
”上深納其言,遣劉仁願将兵度海以代舊鎮之兵,敕仁軌俱還。
仁軌曰:“舊兵當令收獲,辦具遣還。
軍将宜留鎮撫,未可歸也。
”仁願曰:“吾前還海西,大遭讒謗,雲吾謀據海東,幾不免禍。
今日惟知準敕,豈敢擅有所為邪!”仁軌曰:“苟利于國,豈恤其私!”乃上表陳便宜,自請留鎮,從之。
以扶餘隆為熊津都尉,使招輯其餘衆。
十二月,殺同三品上官儀,劉祥道罷,梁王忠賜死。
初,武後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
及得志,專作威福,上動為所制,不勝其忿。
會宦者王伏勝發其使道士郭行真入禁中,為厭禱事。
上密召上官儀議之。
儀因言:“後專恣,請廢之。
”上即命草诏。
左右奔告于後,後遽詣上自訴。
上羞縮不忍,乃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儀先與伏勝俱事故太子忠,後于是使許敬宗誣奏儀、伏勝與忠謀大逆。
儀下獄,及伏勝皆死,妻子籍沒,賜忠死于流所。
右相劉祥道坐與儀善罷,朝士流貶者甚衆。
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于後,政無大小 同沒有功勞的普通百姓沒有兩樣。
另外當初被征發時,隻讓準備一年所用的軍資服裝,而現在已經戍守了兩年,還沒有回家的日期。
&rsquo現在這種狀況如果不加以改變,對士卒厚加慰勞,嚴明賞罰制度,以鼓勵士氣,恐怕會使軍隊疲勞,永遠無法建立戰功。
”唐高宗深深采納了劉仁軌的意見,派劉仁願率兵渡海以替代原來鎮守的士兵,并下敕命令劉仁軌與士卒們一起返回。
劉仁軌對劉仁願說:“原來的士卒應該讓他們完成秋收,備辦好糧食和物資,然後遣返。
将領們應該留下來鎮守安撫,還不能回去。
”劉仁願說:“我前次回到海西,遭到許多讒言诽謗,說我圖謀割據海東,幾乎不能免除殺身之禍。
現在我隻知道按照皇帝的敕書辦事,怎麼敢擅自做主呢!”劉仁軌說:“隻要有利于國家,怎麼能顧惜個人的利益呢!”于是上表陳說怎麼做對國家有利,并自己請求留下來鎮撫海東,唐高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唐高宗又任命扶餘隆為熊津都尉,讓他招集百濟的殘餘部衆。
十二月,武後殺死了同東西台三品上官儀,罷免了劉祥道的右相職務,梁王李忠被唐高宗賜死。
當初,武後能夠卑躬屈膝,含垢忍辱,順從唐高宗的旨意,所以唐高宗力排衆議立她為皇後。
她志得意滿後,便作威作福,唐高宗動辄受到她的控制,因此異常憤怒。
适逢宦官王伏勝揭發了武後指使道士郭行真出入宮中,以巫術祈禱害人。
唐高宗秘密召來上官儀商議這件事。
上官儀趁機上言說:“皇後專權恣行,請求把她廢黜。
”唐高宗立即命令上官儀草拟诏書。
身邊的人跑去把此事告訴了武後,武後立刻來到唐高宗處為自己辯解。
唐高宗羞慚畏縮不忍心,就說:“我本來沒有這樣的想法,都是上官儀教我這麼幹的。
”上官儀先前與王伏勝一起侍奉原太子李忠,武後于是指使許敬宗上奏誣陷上官儀、王伏勝與李忠圖謀叛逆。
上官儀被捕入獄,與王伏勝都被處死,妻兒都被沒入官府,李忠被賜死于流放之處。
右相劉祥道因與上官儀友善而被罷免職務,朝廷百官中因此事被流放貶官的有很多。
從此以後唐高宗每次臨朝處理政事,武後都在後面垂簾聽政,不管政事大小 皆預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以樂彥玮、孫處約同三品。
乙醜(665)二年 春三月,以姜恪同三品。
夏四月,以陸敦信為右相,樂彥玮、孫處約罷。
夏五月,行《麟德曆》。
李淳風以《戊寅曆》推步浸疏,乃增損劉焯《皇極曆》,更撰《麟德曆》行之。
冬十月,車駕發東都。
十二月,至泰山。
皇後表稱:“封禅祭皇地祇,太後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安,請帥内外命婦奠獻。
”诏:“禅社首以皇後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
廢藁稭、陶匏,用茵褥、罍爵。
文舞用《功成慶善之樂》,武舞用《神功破陳之樂》。
”上發東都,華戎衛從,數百裡不絕。
時比歲豐稔,米鬥至五錢,麥、豆不列于市。
上至濮陽,左相窦德玄騎從。
上問:“濮陽謂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對。
許敬宗自後躍馬而前曰:“昔颛顼居此,故謂之帝丘。
”上稱善。
敬宗退謂人曰:“大臣不可以無學。
”德玄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強對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
”李曰:“敬宗多聞,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 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
上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上善之,賜以缣帛。
她都要參與,天下大權都掌握在武後手中,天子隻是拱手無為而已,朝廷内外稱他們為“二聖”。
唐高宗任命樂彥玮、孫處約為同東西台三品。
乙醜(665)唐高宗麟德二年 春三月,任命姜恪為同東西台三品。
夏四月,任命陸敦信為右相,免去樂彥玮、孫處約的宰相職務。
夏五月,頒行《麟德曆》。
李淳風因為《戊寅曆》推算天象的疏誤越來越大,于是對劉焯的《皇極曆》加以增删,改撰成《麟德曆》,頒行于天下。
冬十月,唐高宗的車駕從東都出發。
十二月,到達泰山。
皇後武則天上表說:“過去到泰山封禅祭皇地祇時,太後在左邊配享,而讓公卿大臣們執行祭祀之事,這在禮儀上有不妥當之處,我請求率領宮廷内外有封号的婦人奠獻祭品。
”唐高宗下诏說:“在社首山祭祀時,皇後為第二個進獻祭品的人,越國太妃燕氏為最後一個進獻祭品的人。
廢除用禾稈、陶匏所設置的上帝、後土神位,改用茵褥、罍爵。
文舞奏《功成慶善之樂》,武舞奏《神功破陣之樂》。
”唐高宗從東都出發,随從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儀衛侍從,數百裡不斷。
時逢連年豐收,一鬥米價值僅五錢,麥子與豆類都不上市交易。
唐高宗到達濮陽,左相窦德玄騎馬随從。
唐高宗問他:“濮陽被稱為帝丘,這是為什麼呢?”窦德玄回答不上。
這時許敬宗從後面躍馬上前說:“當初颛顼居住在這裡,所以被稱為帝丘。
”唐高宗稱贊他。
許敬宗退下去後對别人說:“大臣不能沒有學問。
”窦德玄說:“人各有所能有所不能,我不勉強回答我不知道的問題,這正是我所能的方面。
”李說:“許敬宗博學多聞,确實很好,但窦德玄的話也很對。
” 張公藝九代共居,北齊、隋、唐各朝都在他家門口立牌坊、賜匾額予以表彰。
唐高宗駕臨他家,問他之所以能夠九代共居的原因,張公藝書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進獻。
唐高宗認為很好,賜給他缣帛。
丙寅(666)乾封元年 春正月,封泰山,禅社首。
正月朔,祀昊天上帝于泰山南。
明日,登泰山,封玉牒,藏之石?。
又明日,降禅于社首,祭皇地祇。
上初獻畢,執事者皆趨下,宦者執帷,皇後升壇亞獻,帷帟皆以錦繡為之。
赦天下,改元。
文武官賜爵、加階有差。
先是階無泛加,皆以勞考叙進,至五品、三品,仍奏取進止,至是始有泛階,比及末年,服绯者滿朝矣。
車駕還,過曲阜,祠孔子。
贈太師,祭以少牢。
至亳州,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
至亳州,谒老君廟,上尊号。
李義府卒。
時大赦,惟長流人不聽還,李義府憂憤發病而卒。
自義府之貶,朝士日憂其複入,至是衆心乃安。
夏四月,車駕還京師。
陸敦信罷。
五月,鑄乾封泉寶錢。
錢一當十,俟期年盡廢舊錢。
六月,遣金吾衛将軍龐同善将兵伐高麗。
高麗泉蓋蘇文卒,長子男生代為莫離支,出巡諸城,使其弟男建、男産知留後事。
或謂二弟曰:“男生惡二弟,欲除之。
”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欲拒兄不納。
”男生遣人偵伺,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
男生懼,不敢歸,男建自為莫離支,發兵讨之。
男生走保别城, 丙寅(666)唐高宗乾封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在泰山祭祀昊天上帝,在社首山祭祀皇地祇。
正月初一,唐高宗在泰山南面祭祀昊天上帝。
第二天,登上泰山,封存玉簡文書,藏于封禅所用的石匣子中。
第三天,在泰山下面的社首山祭祀皇地祇。
唐高宗第一個敬獻完祭品後,執事者都退下,然後由宦官手執帷帳,武後登上祭壇,第二個敬獻祭品,帷帳都是用錦繡制作。
唐高宗大赦天下,改年号。
文武百官都賜給爵位、加授官階不等。
先前官階不普遍加授,都是按照功勞考核依次晉升,到了五品、三品官,還要奏請皇帝決定,此時開始普遍加授官階,到了唐高宗末年,穿绯衣的官員滿朝都是。
唐高宗的車駕從泰山返回,路過曲阜,祭祀孔子。
唐高宗贈給孔子太師稱号,并用少牢之禮祭祀。
唐高宗到達亳州,給老子上尊号為太上玄元皇帝。
唐高宗到達亳州,拜谒老君廟,并給老子上尊号。
李義府死去。
當時大赦天下,隻有長期流放的罪人不許返回,李義府因此憂愁憤恨,發病而死。
自從李義府被貶官流放後,朝中人士每天都擔心他再回到朝廷,到了這時大家的心才安定下來。
夏四月,唐高宗的車駕回到京師。
免去了陸敦信的右相職務。
五月,鑄造乾封泉寶錢。
乾封泉寶錢一錢當舊錢十錢使用,等到滿一年後全部廢除了舊錢。
六月,唐高宗派遣金吾衛将軍龐同善率兵讨伐高麗。
高麗泉蓋蘇文去世,他的長子泉男生代任莫離支,出外巡視各城,委任他的弟弟泉男建和泉男産留下治理國事。
有人對兩個弟弟說:“泉男生憎恨你們這兩個弟弟,想要除掉你們。
”又有人告訴泉男生說:“你的兩個弟弟想要阻止你,不讓你回去。
”于是泉男生派人去偵察,偵察的人被兩個弟弟抓獲,于是他們就以國王的命令召泉男生回去。
泉男生懼怕,不敢返回,泉男建自任莫離支,并發兵讨伐泉男生。
泉男生逃到别處一座城中堅守, 使其子獻誠詣阙求救。
诏契苾何力、龐同善将兵救之,以獻誠為鄉導。
以劉仁軌為右相。
初,仁軌為給事中,按畢正義事,李義府怨之,出為青州刺史。
會讨百濟,仁軌當浮海運糧,遭風失船,命監察禦史袁異式往鞫之。
義府謂曰:“君能辦事,勿憂無官。
”異式至,謂仁軌曰:“君宜早自為計。
”仁軌曰:“仁軌當官失職,國有常刑,公以法斃之,無所逃命。
若使遽自引決以快仇人,竊所未甘!”乃具獄以聞。
上命除名,以白衣從軍自效。
及為大司憲,異式懼,不自安。
仁軌瀝觞告之曰:“仁軌若念疇昔之事,有如此觞!”既知政事,薦為司元大夫。
監察禦史杜易簡謂人曰:“斯所謂矯枉過正矣!” 窦德玄卒。
皇後殺其從兄武惟良。
初,武士彟娶相裡氏,生男元慶、元爽。
又娶楊氏,生三女,長适賀蘭越石,次皇後,次适郭孝慎。
士彟卒,元慶、元爽及士彟兄子惟良、懷運皆不禮于楊氏,楊氏深銜之。
越石早卒。
後既立,楊氏号榮國夫人,越石妻号韓國夫人,惟良等皆列朝廷。
榮國夫人謂曰:“頗憶疇昔之事乎?”對曰:“惟良等幸以功臣之子弟,早登官籍,揣分量才,不求貴達,豈意以皇後之故,曲荷朝恩,夙夜憂懼,不為榮也。
”榮國不悅。
皇後乃上疏,請出惟良等為遠州刺史,外示謙抑,實惡之也。
派他的兒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救。
唐高宗下诏命令契苾何力、龐同善率兵援救泉男生,讓泉獻誠做向導。
唐高宗任命劉仁軌為右相。
當初,劉仁軌擔任給事中,因審訊畢正義的事,被李義府怨恨,調出朝廷任青州刺史。
适逢讨伐百濟,劉仁軌負責從海上運送糧食,遇到風暴船隻沉沒,朝廷命令監察禦史袁異式前去審訊劉仁軌。
李義府對袁異式說:“你如果會辦事情,不要發愁無官可當。
”袁異式到達青州後,對劉仁軌說:“你應該早一點為自己打算。
”劉仁軌說:“我劉仁軌為官失職,國家有一定的法律,你依法将我處死,我也沒有什麼可以逃避的。
如果想讓我馬上自盡以使仇人高興,我是不甘心的!”袁異式于是帶着案件的全部材料奏報朝廷。
唐高宗命令除去劉仁軌的名籍,讓他以平民身份在軍中效力。
等劉仁軌擔任大司憲,袁異式懼怕,心中不安。
劉仁軌把酒杯中的酒倒光,對袁異式說:“我劉仁軌如果還記恨過去的事,就像這酒杯一樣!”劉仁軌擔任宰相後,推薦袁異式擔任司元大夫。
監察禦史杜易簡對别人說:“這就是所謂的矯枉過正了!” 窦德玄去世。
皇後武則天殺死了她的堂兄武惟良。
當初,武士彟娶了相裡氏為妻,生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
後來又娶了楊氏為妻,生下三個女兒,長女嫁給賀蘭越石,二女兒即皇後武則天,三女兒嫁給郭孝慎。
武士彟去世後,武元慶、武元爽以及武士彟哥哥的兒子武惟良、武懷運都對楊氏不加禮敬,楊氏十分怨恨他們。
賀蘭越石早死。
武則天立為皇後,楊氏被封為榮國夫人,賀蘭越石的妻子被封為韓國夫人,武惟良等人都在朝廷中任職。
榮國夫人對武惟良等人說:“你們還記得過去的事情嗎?”武惟良回答說:“我們有幸因為是功臣的子弟,很早就被任命為朝廷官吏,揣度名分衡量才能,并不求富貴顯達,沒有料到因為皇後的關系,蒙受了朝廷的非分恩寵,所以日夜擔憂畏懼,沒有覺得榮耀。
”榮國夫人聽後很不高興。
皇後武則天于是上疏唐高宗,請求将武惟良等人調出朝廷,擔任邊遠州郡的刺史,表面上是謙虛,抑制自己的親屬,實際上是憎惡他們。
元慶以憂卒,元爽坐事流振州而死。
韓國及其女皆得幸于上,其女賜号魏國夫人。
後惡之。
會惟良、懷運至京師,獻食,密置毒醢中,使魏國食之,暴卒,因歸罪于惟良、懷運,誅之,改其姓為蝮氏。
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
劉祥道卒。
子齊賢嗣。
齊賢為人方正,上甚重之,為晉州司馬。
将軍史興宗從獵苑中,因言晉州産佳鹞,請使齊賢捕之。
上曰:“劉齊賢豈捕鹞者邪!” 冬十二月,以李為遼東大總管,伐高麗。
欲與其婿京兆杜懷恭偕行,懷恭亡匿,謂人曰:“公欲以我立法耳。
”聞之,流涕曰:“杜郎疏放,此或有之。
”乃止。
丁卯(667)二年 春正月,耕籍田。
有司進耒耜,加以雕飾。
上曰:“耒耜,農夫所執,豈宜如此之麗!”命易之。
既而耕之,九推乃止。
罷乾封泉寶錢。
自行乾封錢,谷帛踴貴,商賈不行,罷之。
夏六月,以楊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并同三品。
時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頻征伐四夷,廄馬萬匹,倉庫漸虛。
張文瓘谏曰:“隋鑒不遠,願勿使百姓生怨。
”上納其言,減廄馬數千匹。
武元慶因憂愁而死,武元爽因罪被流放到振州而死。
韓國夫人和她的女兒都受到唐高宗的寵幸,她的女兒被賜号魏國夫人。
皇後武則天因此厭惡她。
适逢武惟良、武懷運來到京師,進獻食品,武後秘密把毒藥放入肉醬中,讓魏國夫人食用,吃後突然死去,因此歸罪于武惟良、武懷運,誅殺了他們,并改姓蝮氏。
九月,龐同善把高麗兵打得大敗。
劉祥道去世。
劉祥道的兒子劉齊賢繼承爵位。
劉齊賢為人正直,唐高宗很器重他,任命他為晉州司馬。
有一次将軍史興宗随從唐高宗在禁苑中打獵,說晉州出産好鹞鷹,請求讓劉齊賢去捕捉鹞鷹。
唐高宗說:“劉齊賢難道是捕捉鹞鷹的人嗎!” 冬十二月,唐高宗任命李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兵讨伐高麗。
李想要與他的女婿京兆人杜懷恭同行,杜懷恭卻逃走躲藏起來,還對别人說:“李公是想用我來樹立法令的威嚴。
”李聽說後,流淚說:“杜郎散漫無拘束,有可能說出這樣的話。
”于是作罷。
丁卯(667)唐高宗乾封二年 春正月,唐高宗舉行親耕籍田之禮。
有關部門送來耒耜,上面加以雕刻裝飾。
唐高宗說:“耒耜是農夫所使用的農具,哪裡會如此華麗呢!”于是命令更換。
不久親自耕田,推了九個來回就停止了。
廢除乾封泉寶錢。
自從使用乾封泉寶錢以來,糧食和布帛的價格飛漲,以緻商人無法做買賣,于是唐高宗下令廢除此錢。
夏六月,唐高宗任命楊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并為同東西台三品。
當時朝廷建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殿,又經常征讨四夷,廄中養馬達一萬匹,因此國庫逐漸空虛。
張文瓘進谏說:“隋朝滅亡的鑒戒不遠,希望不要使百姓産生怨恨。
”唐高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減少廄中馬數千匹。
上屢責侍臣不進賢,李安期對曰:“比來公卿有所薦引,為讒者已指為朋黨,滞淹未獲伸,而在位者先獲罪,是以各務杜口耳!陛下果推至誠以待之,其誰不願舉所知邪!”上深以為然。
秋八月朔,日食。
李安期罷。
九月,李拔高麗十七城。
李拔新城,遂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
副大總管龐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襲其營,武衛将軍薛仁貴擊破之。
行軍管記元萬頃作《檄高麗文》曰:“不知守鴨綠之險。
”男建報曰:“謹聞命矣!”即移兵據之,唐兵不得度。
上聞之,流萬頃于嶺南。
副大總管郝處俊在高麗城下,未及成列,高麗奄至,軍中大駭,處俊據胡床,方食幹糒,潛簡精銳,擊敗之,将士服其膽略。
戊辰(668)總章元年 夏四月,彗星見于五車。
彗星見,上避正殿,減膳徹樂。
許敬宗等奏請複常,曰:“彗星見東北,高麗将滅之兆也。
”上曰:“朕之不德,谪見于天,豈可歸咎小夷!且高麗之百姓,亦朕之百姓也。
”不許。
彗尋滅。
楊弘武卒。
九月,李拔平城,高麗王藏降,高麗悉平。
薛仁貴破高麗于金山,乘勝将攻扶餘城,諸将以其兵少,止之。
仁貴曰:“兵不必多,顧用之何如耳。
”遂 唐高宗多次責備随侍的官員們不推薦賢能之士,李安期回答說:“近來公卿大臣們如果要薦舉人才,喜歡進讒言的人就指責他們結黨,沉抑于下的賢能之士還沒有得到進用,而在位的公卿大臣們已先獲罪,所以人人都閉口不言!陛下如果真能誠心誠意地對待臣下,那麼誰不願意薦舉自己所知道的賢能之士呢!”唐高宗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
秋八月初一,發生日食。
李安期罷免宰相職務。
九月,李攻克了高麗十七座城池。
李攻克了新城,然後又率兵進攻其他十六座城池,都攻占了它們。
副大總管龐同善與高侃還留在新城,泉男建派兵去襲擊他們的軍營,武衛将軍薛仁貴率兵打敗他們。
李的行軍管記元萬頃作《檄高麗文》說:“不知道守衛鴨綠江的天險。
”泉男建答複說:“謹遵命令!”于是立刻調兵占據了鴨綠江天險,以緻唐朝軍隊無法渡過。
唐高宗得知此事後,把元萬頃流放到嶺南。
副大總管郝處俊在高麗城下,部隊還沒有列好戰陣,高麗軍隊突然來到,唐軍大為驚恐,而郝處俊坐在胡床上,正在吃幹糧,暗中挑選精銳,打敗了高麗軍隊,将士們都佩服他的膽識和謀略。
戊辰(668)唐高宗總章元年 夏四月,彗星出現于五車星處。
因為彗星出現,唐高宗離開正殿,減少膳食,撤去音樂歌舞。
許敬宗等人奏請恢複平常的狀況,并說:“彗星出現在東北方向,這是高麗将要滅亡的征兆。
”唐高宗說:“朕沒有德行,所以上天用異常的天象譴責朕,怎麼能夠把過失推給東夷小國呢!再說高麗國的百姓,也是朕的百姓。
”不答應許敬宗等人的奏請。
不久彗星消失。
楊弘武去世。
九月,李攻克平城,高麗王高藏投降,高麗全部被平定。
薛仁貴在金山打敗高麗後,乘勝将要攻打扶餘城,諸将認為兵少,阻止他。
薛仁貴說:“兵不在多,看如何使用罷了。
”于是 為前鋒以進,與高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
侍禦史賈言忠奉使自遼東還,上問以軍事,言忠對曰:“隋炀帝東征而不克者,人心離怨也;先帝東征而不克者,高麗未有釁也。
今高藏微弱,男建兄弟相攻,饑馑連年,妖異屢降,其亡可翹足待也。
”上又問:“諸将孰賢?”對曰:“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持軍嚴整,高侃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沉毅能斷。
然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皆莫及李也。
”等進攻大行城,拔之。
諸軍皆會,進至鴨綠栅,破之。
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遣泉男産詣降。
男建猶閉門拒守,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開門,縱兵登城,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
高麗悉平。
冬十月,以盧迦逸多為懷化大将軍。
烏荼國婆羅門盧迦逸多自言能合不死藥,上将餌之。
東台侍郎郝處俊谏曰:“修短有命,非藥可延。
貞觀之末,先帝服那羅迩娑婆寐藥,大漸之際,名醫不知所為,将加顯戮,恐取笑戎狄而止。
前鑒不遠,願陛下深察。
”上乃止。
十二月,置安東都護府。
李将至,上命先以高藏等獻于昭陵,具軍容,奏凱歌,入京師,獻于太廟。
上受俘于含元殿。
分高麗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以統之,擢其酋帥有功者為都督、刺史、縣令,與華人參理。
以薛仁貴檢校安東都護,總兵二萬人以鎮撫之。
上祀南郊,告平高麗,以李 把部隊作為前鋒前進,與高麗交戰,大敗高麗軍隊,殺死、俘虜一萬餘人,然後攻占了扶餘城。
扶餘川中四十餘座城池都望風請降。
侍禦史賈言忠奉命出使遼東返回,唐高宗向他詢問戰況,賈言忠回答說:“隋炀帝東征高麗而沒有成功,是因為國内人心渙散怨恨的緣故;先帝東征高麗而沒有成功,是因為高麗國沒有出現矛盾。
而現在高麗國王高藏權勢弱小,泉男建兄弟相互攻打,再加上連年饑荒,妖異之事多次出現,高麗國的滅亡可翹足而待了。
”唐高宗又問道:“攻打高麗的諸将中誰最賢明?”賈言忠回答說:“薛仁貴勇冠三年,龐同善治軍嚴整,高侃忠誠果斷而有謀略,契苾何力沉穩堅毅敢于決斷。
然而日夜警惕小心,能夠忘身憂國,誰都不如李。
”李等攻打大行城,攻克了它。
各路軍隊都來會合,進軍到鴨綠栅,打敗了高麗軍隊。
包圍平壤城一個多月後,高麗王高藏派遣泉男産來向李投降。
泉男建仍然關門抗拒,把軍權交給僧人信誠,信誠打開城門,李發兵登上城頭,泉男建自殺不死,于是被生擒。
高麗全部平定。
冬十月,唐高宗任命盧迦逸多為懷化大将軍。
烏荼國婆羅門盧迦逸多自稱會配制長生不老之藥,唐高宗将要服用。
東台侍郎郝處俊進谏說:“人的壽命長短是命中注定,不是丹藥可以延長的。
貞觀末年,先帝因為服用那羅迩娑婆寐配制的藥物,病危之際,名醫也束手無策,要把那羅迩娑婆寐公開處死,因為害怕戎狄恥笑而作罷。
以前的教訓不遠,希望陛下深加省察。
”唐高宗這才作罷。
十二月,唐朝設置安東都護府。
李将回到京師,唐高宗命令他先把高麗王高藏等祭獻于昭陵,再整理好軍容,演奏凱歌,進入京師,獻于太廟。
唐高宗在含元殿接受獻俘。
朝廷把高麗分為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設置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一百個縣,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他們,提拔有功的高麗酋長擔任都督、刺史、縣令,與漢人共同治理。
任命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兩萬人以鎮撫高麗。
唐高宗到南郊祭祀,祭告已經平定高麗,讓李 為亞獻。
時有敕,征遼軍士逃亡,限内不首者,身斬,妻子籍沒。
太子上表曰:“軍士或遇疾病不及隊伍,或因樵采為賊所掠,或渡海漂沒,或深入賊庭,為所傷殺。
軍中不暇勘當,皆以為逃。
若即配沒,情實可哀。
”乃诏免之。
以姜恪、閻立本為左、右相。
京師、山東、江、淮旱,饑。
己巳(669)二年 春二月,以李敬玄同三品。
先是同三品不入銜,至是始入銜。
以盧承慶為司刑太常伯。
承慶嘗考内外官,有一官督運,遭風失米,承慶考之曰:“監運損糧,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無言而退。
承慶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
”既無喜容,亦無愧詞。
又改曰:“寵辱不驚,考中上。
”時渭南尉劉延祐弱冠,政事為畿縣最。
李謂曰:“足下春秋甫爾,遽擅大名,宜稍自貶抑,無為獨出人右也。
” 以郝處俊同三品。
诏定明堂制度。
定明堂制度:其基八觚,其宇上圓,覆以清陽玉葉,其門牆階級、窗棂楣柱、枊楶枅栱,皆法天地陰陽律曆之數。
以衆議未決,又會饑馑,竟不果立。
作為第二個祭獻的人。
當時唐高宗曾經下敕書說,征讨遼東逃亡的士卒,如果在規定的期限内不自首的,本人處死,妻子和兒女沒入官府。
太子上表說:“有的士卒因為患病而沒有趕上隊伍,有的去砍柴被敵人俘虜,有的在渡海時落水淹死,有的因為深入敵陣,被敵人打傷或殺死。
軍隊因沒有時間核實情況,都把他們當作逃跑處理。
如果就這樣把他們的妻子和兒女沒入官府,情狀實在令人哀痛。
”唐高宗于是下诏赦免他們。
唐高宗任命姜恪、閻立本為左、右相。
京師、山東、江、淮地區發生旱災,出現饑荒。
己巳(669)唐高宗總章二年 春二月,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同東西台三品。
以前同東西台三品不列入官階,從這時開始列入官階。
唐高宗任命盧承慶為司刑太常伯。
盧承慶曾經考核朝廷内外官吏的政績,有一名官員督辦漕運,因遭遇大風損失了糧米,盧承慶給他的考核評語說:“督辦漕運而損失了糧米,考評為中下等。
”這位官員聽後神色自若,沒有說話而退去。
盧承慶很欣賞他的大度,就改評說:“漕運損失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考評為中中等。
”這位官員聽後既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也沒有說感到慚愧的話。
于是盧承慶又把評語改為:“此人能夠寵辱不驚,考評為中上等。
”當時的渭南縣尉劉廷祐年方弱冠,政績考核在京畿各縣中為第一名。
李對他說:“足下如此年輕,就獲得了這麼大的名聲,自己應該稍加抑制,不要獨出衆人之上。
” 唐高宗任命郝處俊為同東西台三品。
唐高宗下诏規定明堂的建造制度。
規定明堂的建造制度為:基部為八角形,屋檐上面為圓形,覆蓋與天同色的瓦,門牆台階、窗棂橫梁柱子、柱上方木、梁柱間鬥拱的數目,都仿照天地陰陽律曆的數目。
因為朝中大臣的意見不一緻,又适逢饑荒,最後沒有實施。
夏四月,徙高麗戶于江、淮、山南、京西諸州。
高麗之民多離叛者,敕徙三萬八千二百戶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
六月朔,日食。
秋八月,诏幸涼州,不果行。
诏以十月幸涼州。
時隴右虛耗,議者多以為未宜遊幸。
上聞之,召五品以上謂曰:“自古帝王,莫不巡守,故朕欲巡視遠俗。
若其不可,何不面陳,而退有後言邪?”宰相以下皆莫敢言。
詳刑大夫來公敏曰:“巡守雖帝王常事,然今高麗餘寇尚多,西邊兵亦未息。
隴右戶口凋弊,銮輿所至,供億百端,外間實有竊議,但明制已行,故群臣不敢陳論耳。
”上善其言,為之罷行。
九月,大風,海溢。
漂六千餘家。
十一月,李卒。
上嘗謂侍臣曰:“朕虛心求谏,而竟無谏者,何也?”李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谏。
”寝疾,謂弟弼曰:“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立門戶,遭不肖子,蕩覆無餘。
吾此諸子,今以付汝,謹察視之。
其有志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以聞。
”為将,有謀善斷,從善如流。
戰勝則歸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緻死,所向克捷。
臨事選将,必訾相其狀貌豐厚者遣之。
夏四月,把高麗民戶遷移到江、淮、山南、京西各州。
因為高麗民衆背叛唐朝的衆多,唐高宗下敕令把他們中的三萬八千二百戶遷移到江、淮以南,以及山南、京西各州的空曠地區,留下其中的貧弱戶,讓他們守在安東。
六月初一,發生日食。
秋八月,唐高宗下诏要駕幸涼州,最終沒有成行。
唐高宗下诏在十月份駕幸涼州。
當時隴右地區府庫空虛,議事者大多數認為皇帝不應該到那裡巡幸。
唐高宗聽說後,召來五品以上官員對他們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不巡行各地的,所以朕想要巡視邊遠地區的民情風俗。
如果你們認為不可行,為什麼不當面陳述你們的意見,而要退下去後私下談論呢?”宰相以下的朝臣都不敢說話。
詳刑大夫來公敏說:“巡行各地雖然是帝王的平常事情,但現在高麗餘寇還有許多,西方邊境的戰事也沒有停息。
隴右地區戶口凋零,天子車駕所到之處,需要供給的物品衆多,所以外面确實有些人在私下議論,但因為聖上的制書已經頒布,所以群臣都不敢陳述意見。
”唐高宗很認可他的話,因此取消了這次巡行。
九月,因大風暴,海水上溢。
淹沒了六千餘家百姓。
十一月,李去世。
唐高宗曾對随侍的臣下說:“朕虛心求谏,但是卻沒有進谏的人,這是為什麼呢?”李回答說:“陛下所做的一切都盡善盡美,所以群臣沒有什麼事情要進谏。
”李病重卧床,對他的弟弟李弼說:“我看到先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生平勤苦,僅能維持家中生活,因為兒子不争氣,家業被敗光。
我的幾個兒子,現在全都托付給你,希望你嚴格監督他們。
如果他們中有誰心志不端,或交結行為不正的人,都先打死,然後再上報。
”李為将,多謀善斷,從善如流。
如果打了勝仗就把功勞歸于部下,所獲得的金帛财物,全部都分給将士,所以士卒們都為他拼命,戰無不勝。
臨戰時選派将領,李一定要挑選相貌豐滿的人,派他們出戰。
或問其故,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
”閨門雍睦而嚴。
其姊嘗病,親為之作粥,風回,爇其須鬓。
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