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起辛醜(641)唐太宗貞觀十五年,盡辛酉(661)唐高宗龍朔元年。
凡二十一年。
辛醜(641)十五年 春正月,以文成公主嫁吐蕃。
吐蕃複遣其相祿東贊來請昏。
上嘉其善應對,欲以琅邪公主外孫段氏妻之。
辭曰:“臣國中有婦,父母所聘,不可棄也。
且贊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賢之,然欲撫以恩厚,竟不從其志。
命江夏王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于吐蕃。
贊普大喜,慕中國衣服儀衛之美,為公主别築城郭宮室而處之。
其國人皆以赭塗面,公主惡之,贊普禁之,亦漸革其猜暴之性,遣子弟入國學,受《詩》《書》。
如洛陽宮。
夏四月,诏以來年二月有事于泰山。
命太常博士呂才刊定陰陽雜書。
上以近世陰陽雜書訛僞尤多,命太常博士呂才刊定上之。
才皆為之叙,質以經史。
其序《宅經》曰:“近世巫觋,妄分五姓。
如張、王為商,武、庚為羽,似取諧韻。
至于以柳為宮,以趙為角,又複不類。
或同出一姓,分屬宮、商; 辛醜(641)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春正月,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為妻。
吐蕃又一次派遣本國宰相祿東贊出使唐朝請求通婚。
太宗欣賞祿東贊的外交才幹,想把琅邪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嫁給他為妻。
祿東贊推辭道:“臣在本國已有妻室,是父母為我聘娶的,不能夠抛棄。
而且我們的贊普尚未迎娶公主,陪臣我怎麼敢先娶呢?”太宗聽後,越發賞識他,然而想用厚禮隆恩安撫祿東贊的願望,最終不能實現。
太宗令江夏王李道宗持旌節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
吐蕃贊普非常高興,仰慕唐朝服裝的美麗和儀仗的威武,為文成公主另外建造城郭宮室供其居住。
吐蕃人都用赭塗面,公主對此感到厭惡,為此贊普下令禁止塗面,也逐漸改變吐蕃人的猜忌粗暴的本性,并派遣本族子弟入長安國子學,學習《詩經》《尚書》等典籍。
唐太宗到了洛陽宮。
夏四月,太宗下诏宣布明年的二月份将在泰山舉行封禅禮。
太宗令太常博士呂才修改審定陰陽雜書。
太宗認為近代以來的陰陽一類雜書中的訛誤僞劣特别多,命令太常博士呂才整理刊定,并将其中較為可行的上報自己。
在經整理上報給太宗的陰陽類雜書中,呂才為每一本書都寫了序言,用經史加以評定衡量。
他為《宅經》作序,序中寫道:“近代巫師,妄自将人們的姓氏按五音劃分。
例如以張、王姓為商,武、庚姓為羽,似乎是取其諧韻。
至于以柳姓為宮,以趙姓為角,又不倫不類。
有些姓同是一個單字,卻分别歸屬于宮、商二音; 或複姓數字,莫辨徵、羽。
此則事不稽古、義理乖僻者也。
”叙《祿命》曰:“祿命之書,多言或中,人乃信之。
然長平坑卒,未聞共犯三刑;南陽貴士,何必俱當六合。
今亦有同年同祿而貴賤懸殊,共命共胎而夭壽更異,此皆祿命不驗之著明者也。
”其叙《葬》曰:“古者蔔葬,蓋以朝市遷變,泉石交侵,不可前知,故謀之龜筮。
近代或選年月,或相墓田,以為窮達壽夭,皆因蔔葬所緻。
按《禮》,天子、諸侯、大夫葬,皆有月數,是古人不擇年月也。
《春秋》:&lsquo九月丁巳,葬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rsquo是不擇日也。
鄭葬簡公,司墓之室當路,毀之則朝而窆,不毀則日中而窆,子産不毀,是不擇時也。
古之葬者,皆于國都之北,兆域有常處,是不擇地也。
今以妖巫妄言,遂于擗踴之際,擇地選時,以希富貴。
或雲辰日不可哭泣,遂莞爾而對吊客;或雲同屬忌于臨圹,遂吉服不送其親。
傷教敗禮,莫斯為甚。
”識者以為确論。
五月,有星孛于太微。
诏罷封禅。
從褚遂良之請也。
起複于志甯為太子詹事。
有些好幾個字的複姓,卻分辨不出是屬于徵音還是羽音。
這些劃分方法不符合古代禮儀,悖謬于常理。
”在為《祿命》寫的序文中,他認為:“大談人祿食命運的這些書,說多了或許能猜中,于是人們便相信它。
然而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士兵,沒有聽說這些被活埋的士兵都違犯了三刑;随東漢光武帝劉秀一同起家的南陽富貴人士,又怎麼會一定都遇上了六合的吉日。
如今也有同榜登第運數相同而貴賤相差懸殊的,也有命運相同的孿生兄弟而有壽命長短的差異,這些都是祿命得不到驗證的明顯例子。
”在《葬》書的序言中,他寫道:“古人之所以在下葬前占蔔,大概是因為城邑集市的不斷變化,地下的泉水和石塊交相侵蝕,不能預先知道,因此古代人要借助于龜筮占蔔。
近年以來,人們下葬時有的選擇年月,有的選擇墓地,以為窮達壽夭,都是由安葬的時間地點決定的。
根據《周禮》記載,天子、諸侯、大夫的下葬都是根據規定的月數安排的,這說明古人不選擇下葬日期。
《春秋》記載:&lsquo九月丁巳(九日),安葬魯定公,因為天下大雨,沒有能安葬,戊午(十日),太陽西斜時,才将定公安葬。
&rsquo這說明也不選擇日期。
鄭國安葬鄭簡公,守墓的房子擋住了安葬的道路,如果拆除它則早晨即可安葬,如果不拆除它則要到中午才能安葬,子産沒有拆除房子,這說明下葬是不選擇時辰的。
古代人下葬都在京城北面,墓地有規定的地域,這說明下葬是不選擇地點的。
現在的巫師胡說八道,于是在捶胸頓足極度悲哀之際,選擇墓地和下葬時辰,以此希望能給自己及後世子孫帶來大富大貴。
有的巫師說辰日不能哭泣,于是在安葬時強裝歡顔接待前來悼念的人;有的巫師說家人應忌諱去葬地,于是家人便着歡慶時的服裝不去送親人下葬。
傷風敗俗、破壞禮教的事情,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有識之士認為呂才說的是精辟正确的言論。
五月,有異星出現在太微垣。
太宗下诏宣布免去泰山封禅禮。
太宗的這一決定是受褚遂良的請求而做出的。
太宗重新任命于志甯為太子詹事。
詹事于志甯遭母喪,起複舊職。
太子治宮室,妨農功,好鄭、衛之樂,寵昵宦官,役使司馭,不許分番,私引突厥入宮。
志甯上書切谏。
太子大怒,遣刺客張師政、纥幹承基殺之。
二人入其第,見志甯寝處苫塊,竟不忍殺。
西突厥咄陸可汗殺沙缽羅可汗。
遺職方郎中陳大德使高麗。
大德初入其境,欲知山川風俗,所至城邑,以绫绮遺其守者,遂得遊曆。
見中國人隋末從軍沒于高麗者,因問親戚存沒,大德曰:“皆無恙。
”鹹涕泣相告。
數日後,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大德歸,言于上,上曰:“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取之不難。
但山東州縣凋瘵未複,吾不欲勞之耳。
” 冬十一月,以李世為兵部尚書。
并州長史李世,在州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懷服。
上曰:“隋炀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
朕唯置李世于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因有是命。
薛延陀攻突厥,遣李世等将兵讨破之。
薛延陀、真珠可汗聞上将東封,曰:“天子封泰山,邊境必虛,我以此時取思摩,如拉朽耳。
”乃命其子大度設發諸部兵,合二十萬,擊突厥。
思摩不能禦,帥部落入長城,保朔州,遣使告急。
诏遣世等分道擊之。
諸将辭行,上戒 詹事于志甯因母喪丁憂離職,又重新恢複原來的官職。
太子修築宮室,妨礙農事,喜好鄭、衛淫靡之音,寵信親近宦官,役使宮中司馭,不準許他們輪流值班,私下帶領突厥人入宮。
于志甯上書直言切谏。
太子知道後非常生氣,派遣張師政、纥幹承基兩名刺客去殺于志甯。
二人潛入于志甯的宅第,見于志甯躺在苫席上,頭枕着土塊,竟不忍心殺他。
西突厥咄陸可汗殺死了沙缽羅可汗。
太宗派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
陳大德剛進入高麗國境,想了解高麗的風土人情,每到一座城邑,将绫羅綢緞送給當地官員,于是得以廣泛遊曆。
在遊曆中,見到隋末從軍兵敗後淪落于高麗的中原人,向陳大德詢問中原親戚的狀況,陳大德說:“都很好。
”這些人聽後哭泣落淚,紛紛奔走相告。
幾天後,隋時留在高麗的中原人來見陳大德,哭聲遍及郊野。
陳大德歸國後,将這一情況報告太宗,太宗說:“高麗原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四個郡,我大唐如果派數萬兵攻打,奪取高麗是不難的。
但是,現在山東境内的州縣凋敝困頓,尚未恢複,朕不想讓老百姓疲勞罷了。
” 冬十一月,太宗任命李世為兵部尚書。
并州長史李世,在轄境内任職十六年,令行禁止,民衆都歸順服從。
太宗說:“隋炀帝勞苦百姓修築長城,用以防範突厥的進攻,最終也沒有起到作用。
朕隻是在晉陽派去了一個李世,而邊疆安甯,他就是座長城,難道不更壯美嗎!”于是任命李世為兵部尚書。
薛延陀攻擊突厥,太宗派遣李世等人率軍讨伐,擊敗了薛延陀。
薛延陀、真珠可汗聽到太宗将要東行封禅,說:“天子東行泰山封禅,邊境一定空虛,我們借這個機會攻取思摩,如同摧枯拉朽。
”于是令他的兒子大度設征發各部士兵,共二十萬,攻擊突厥。
思摩抵擋不住,率部落進入長城,力守朔州,派使者向唐朝告急。
太宗下诏派遣李世等人率軍分路出擊。
衆将辭行,太宗囑咐 之曰:“薛延陀負其強盛,逾漠而南,行數千裡,馬已疲瘦,見利不能速進,不利不能速退。
吾已敕思摩燒薤秋草,彼糧糗日盡,野無所獲,卿等俟其将退,與思摩一時奮擊,破之必矣。
”十二月,世敗薛延陀于諾真水,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大度設脫身走,值大雪,人畜凍死者什八九。
世還軍定襄。
壬寅(642)十六年 春正月,魏王泰上《括地志》。
泰好學。
司馬蘇勖說泰以古之賢王皆招士著書,故泰奏請修《括地志》。
于是大開館舍,門庭如市,至是上之。
泰月給逾于太子,褚遂良上疏曰:“聖人制禮,庶子雖愛,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也。
若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奸乘機而動矣。
今魏王新出閣,宜示以禮。
”上從之。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徵曰:“此殿海陵昔嘗居之。
陛下愛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驕奢,不可處之嫌疑之地。
”上遂遣泰歸第。
徙死罪者實西州。
括浮民附籍。
以岑文本專知機密。
夏六月,诏太子用庫物,有司勿為限制。
诏太子用庫物,有司勿為限制。
于是太子發取無度。
他們道:“薛延陀恃其強盛,穿越沙漠南行,走了數千裡路,馬匹已經疲勞瘦弱,如果得到好處則不會快速前進,如果得不到好處也不可能快速後退。
我已經敕令思摩放火燒掉秋草,敵人的糧草日少一日,在野外又無處獲得供給,衆卿等到敵人将要撤退時,和思摩一齊奮勇出擊,一定會打敗敵人。
”十二月,世在諾真水流域擊敗薛延陀,殺死敵人三千餘人,俘虜五萬多人,大度設脫身逃走,正值天降大雪,人畜凍死有十分之八九。
世回師定襄。
壬寅(642)唐太宗貞觀十六年 春正月,魏王李泰進呈《括地志》一書。
李泰勤勉好學。
司馬蘇勖勸說李泰古代賢能的君王都招納文人學者著書立說,所以李泰向太宗申請修撰《括地志》。
于是大開館舍,廣招才士,門庭若市,到此時将修撰完畢的《括地志》呈報給太宗。
太宗每月給李泰的費用超過了太子,褚遂良上疏奏道:“聖人制定禮制,對庶出的兒子雖然疼愛,但是不能超越嫡長子,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彼此猜疑嫉妒的發生,消除産生禍亂的根源。
如果應當親近的反而疏遠,應當尊貴的反而卑賤,那麼那些佞巧之徒就會乘機而動了。
如今魏王剛剛離開宮當藩王,應當用禮制來教導他。
”太宗接納了這個建議。
太宗又命令魏王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魏徵說:“這是昔日海陵剌王李元吉所居住過的宮殿。
陛下寵愛魏王,常常想使他安全,正應當多加抑制他的驕橫奢侈之氣,不應當讓他處于嫌疑是非之地。
”太宗立即命李泰回到他原來的府第。
将死刑犯人發配到西州居住。
在全國檢括核查無戶籍的遊民,令其歸附戶籍。
唐太宗任命岑文本單獨執掌朝廷機密事務。
夏六月,太宗下诏,皇太子使用府庫的資财和物品,有關部門不得加以限制。
唐太宗下诏,令皇太子使用府庫的資财和物品,有關部門不得加以限制。
于是,皇太子使用府庫财物越發沒有任何節制。
左庶子張玄素上太子書曰:“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過七萬,驕奢之極,孰雲過此。
苦藥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太子惡之,令戶奴陰伺擊之,幾斃。
秋七月,以長孫無忌為司徒,房玄齡為司空。
九月,以魏徵為太子太師。
初,魏徵有疾,上手诏問之,且言:“不見數日,朕過多矣,若有聞見,可封狀進來。
”徵上言:“比者弟子陵師,奴婢忽主,下多輕上,漸不可長。
”又言:“陛下臨朝,嘗以至公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
或畏人知,橫加威怒,欲蓋彌彰,竟有何益?”徵宅無堂,上命辍小殿之材以構之,五日而成,仍賜以素屏褥幾杖等,以遂其所尚。
徵上表謝,上手诏曰:“處卿至此,蓋為黎元與國家,何事過謝?”會上問侍臣以國家急務,褚遂良曰:“太子諸王,宜有定分,此為最急。
”時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寵,群臣日有疑議,故遂良對及之。
上乃曰:“方今群臣忠直,無逾魏徵。
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之疑。
”乃以徵為太子太師。
徵以疾辭,上曰:“知公疾病,可卧護之。
”徵乃受诏。
上嘗謂侍臣曰:“朕雖平定天下,其守之甚難。
”徵對曰:“臣聞戰勝易,守勝難。
陛下之言及此,宗廟社稷之福也。
” 左庶子張玄素給皇太子上書道:“聖旨頒布還沒有超過六十天,但您使用的财物合計已超過了七萬,驕橫奢侈達到了極點,無人能夠企及。
苦藥利于病,苦言利于行,殿下您應當居安思危,一日比一日更要謹慎從事。
”皇太子讨厭張玄素,命令看守宮門的奴仆尋機襲擊張玄素,幾乎将他打死。
秋七月,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司徒,房玄齡為司空。
九月,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
當初,魏徵患病,唐太宗手書诏令慰問,并且說:“幾天不見,朕的過錯又多了起來,假若你聽到或看到什麼,可以密封奏書呈報上來。
”魏徵上書道:“近來學生冒犯老師,奴婢忽視主人,下屬輕視上司,這種風氣不可長。
”又說:“陛下臨朝聽政,經常将公正挂在嘴邊,而退朝後的行為,卻不免有些自私和偏袒。
有時害怕别人知道,橫施淫威暴怒,欲蓋彌彰,這樣做究竟有什麼好處呢?”魏徵的宅院裡沒有正室,太宗下令修建一座小殿,把建小殿的材料拿去為他建造正室,五天即完工,還賜給他素樸的屏風和褥子以及幾案、手杖等,以順應他的儉樸作風。
魏徵上表緻謝,太宗手書诏令道:“朕如此對待你,都是為了黎民百姓和國家,何必這樣客氣呢?”此時,正值太宗向身邊侍臣詢問當今朝廷裡什麼事情最為緊急,褚遂良說:“太子和各位王子,應當确定各自的名分,這是最為緊急的事情。
”當時的太子李承乾缺乏德行,魏王李泰得寵,衆位大臣越來越産生疑議,所以褚遂良在回答太宗的詢問時談到此事。
太宗于是說:“當今的朝臣中,忠誠耿直沒有能比得上魏徵的。
我派他做太子太師,以此杜絕天下人的疑心。
”于是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
魏徵以自己有病為由婉言謝絕,太宗說:“朕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輔佐太子。
”魏徵這才接受了诏令。
太宗曾對身邊的侍臣說:“朕雖然已經平定了天下,但是想要守住天下卻是很難的。
”魏徵回答道:“臣聽說在戰争中取勝容易,守住勝利很難。
陛下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啊。
” 上嘗問徵:“比來朝臣殊不論事,何也?”對曰:“陛下虛心采納,必有言者。
凡臣徇國者寡,愛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
” 房玄齡、高士廉遇少府少監窦德素于路,問:“北門近何營繕?”德素奏之,上怒,讓玄齡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
北門小營繕,何預君事?”玄齡等拜謝。
魏徵進曰:“玄齡等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豈有不應知者?使所營是則當助成之,非則當請罷之,不知何罪而責,亦何罪而謝也。
”上甚愧之。
上嘗問侍臣曰:“或君亂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亂,孰愈?”魏徵對曰:“君治,則善惡明、賞罰當,臣安得而亂之?苟為不治,縱暴愎谏,雖有良臣,将安所施?”上曰:“齊文宣得楊遵彥,非君亂而臣治乎?”對曰:“彼才能救亡耳,烏足為治哉?” 西突厥寇伊州,安西都護郭孝恪擊敗之。
西突厥咄陸可汗既并沙缽羅之衆,自恃強大,遣兵寇伊州,郭孝恪擊敗之。
初,高昌既平,歲發兵千餘人戍守其地。
褚遂良上疏曰:“陛下取高昌,調人屯戍,破産辦裝,死亡者衆。
設使張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豈得高昌一夫鬥粟之用?終當發隴右諸州兵食以赴之耳。
然則河西者,中國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無用 太宗曾經問魏徵:“近來朝臣很少談論國家大事,這是什麼原因呢?”魏徵回答說:“陛下能夠虛懷若谷,誠心實意地聽取和采納臣下的意見,一定會有敢于說話的。
大抵為臣的,能夠不惜自身性命為國分憂的少,珍愛自身性命的多,他們害怕因說話而獲罪,所以都緘默不語。
” 房玄齡、高士廉二人在路上遇到了少府少監窦德素,二人問:“北宮門最近動工修繕是什麼原因啊?”窦德素把這一情況上奏太宗,太宗非常生氣,責備房玄齡說:“你隻要知道南牙的政事就行了。
北宮門剛剛小有修繕,這事與你有什麼相幹?”房玄齡等人道歉謝罪。
魏徵進言道:“玄齡等人是陛下身邊輔佐得力的大臣,對宮内外的事他們難道不應當知道嗎?如果所修繕的是對的,那麼他們應當幫助完成,如果所修繕的是不對的,那麼他們應當向您請求廢止,不知道有什麼罪而責怪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有什麼過錯可道歉的。
”太宗對此感到十分愧疚。
太宗曾問身邊的侍臣說:“有的國君昏亂而臣下清肅有為,有的國君清肅有為而臣下昏亂,這兩種情形哪一種更厲害?”魏徵回答說:“國君清肅有為,便善惡分明、賞罰得當,臣下又怎麼會昏亂呢?如果國君政治昏暗,放縱暴力,剛愎自用,拒絕谏言,即使有好的臣下,那又會有什麼辦法呢?”太宗說:“齊文宣帝得到楊遵彥,不是國君昏亂而臣下清肅有為的例子嗎?”回答道:“隻不過是救國家免于覆滅罷了,怎麼談得上是治世呢?” 西突厥進犯伊州,安西都護郭孝恪将其擊敗。
西突厥咄陸可汗吞并了沙缽羅的人馬,自以為強大,派兵進犯伊州,郭孝恪将其擊敗。
當初,唐朝已經平定高昌,每年派一千多名士卒去高昌駐守。
褚遂良向太宗進呈奏疏道:“陛下奪取高昌以後,又調發士卒戍邊,為置辦行裝而賣掉家中的财産,相繼有很多人死掉了。
假若張掖、酒泉有烽火報警告急,陛下難道指望從高昌得到一兵一鬥糧嗎?最終還是要征調隴右各州的軍隊和糧草前往。
然而河西地帶,是我大唐的心腹;高昌,隻不過是他人的手足,為什麼要浪費人力物力使本根凋敝而用于無用 之土乎?願擇高昌子弟,使君其國,永為藩輔,内安外甯,不亦善乎?”上弗聽。
及是,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勸我複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西突厥咄陸可汗為其下所逐,遣使立射匮可汗。
西突厥咄陸可汗擊破米國,不分虜獲與其下,又斬其将泥熟啜。
泥熟啜部将胡祿屋襲擊之。
咄陸走保白水胡城。
所部詣阙,請廢之,更立可汗。
上遣使立莫賀咄之子為乙毗射匮可汗,帥諸部擊咄陸。
咄陸敗之,使人招其故部落,皆曰:“使我千人戰死,一人獨存,亦不汝從。
”咄陸自知不為衆所附,乃奔吐火羅。
冬十月,郢公宇文士及卒。
上嘗止樹下,愛之。
士及從而譽之不已,上正色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知佞人為誰,意疑是汝,今果不謬。
”士及叩頭謝。
至是卒,谥曰縱。
許以新興公主嫁薛延陀。
上謂侍臣曰:“薛延陀屈強漠北,今禦之有二策:苟非發兵殄滅之,則與之婚姻,以撫之耳。
”房玄齡對曰:“兵兇戰危,臣以為和親便。
”先是,契苾何力歸省其母于涼州。
會契苾部落皆欲歸薛延陀,何力不可,部落執之以降。
何力拔佩刀東向,大呼曰:“豈有大唐烈士而受屈虜廷?”因割左耳以自誓。
上聞契苾叛,曰:“何力心如鐵石,必不叛我。
”會有使者自薛延陀來,具言其狀,上即命兵部侍郎崔 的土地呢?希望陛下在高昌王子弟中選擇有能為王者,使他成為高昌國主,永遠成為大唐的臣屬國,内部安定外部和平,這不是很好嗎?”太宗沒有采納這一建議。
到此時,太宗後悔地說:“魏徵、褚遂良勸我再立高昌國,我沒有聽他們的意見,如今正是咎由自取呀!” 西突厥咄陸可汗被他的部下驅逐,唐太宗派遣使者立射匮為可汗。
西突厥咄陸可汗擊敗并占領了米國,不管俘虜還是随意抓捕來的人一律分給自己的部下,又将米國的将領泥熟啜斬首。
泥熟啜的部将胡祿屋率兵襲擊咄陸可汗。
咄陸倉皇出逃,力保白水胡城。
咄陸部下人向唐朝請求廢掉咄陸,重新立一位可汗。
太宗派遣使者立莫賀咄的兒子為乙毗射匮可汗,率領各部落攻打咄陸。
咄陸戰敗,派人招集他原來的部落,都回答說:“即使我們都戰死,隻剩一人,也不歸附你。
”咄陸自知衆人不擁戴自己,于是投奔吐火羅。
冬十月,郢公宇文士及去世。
唐太宗曾經在一棵樹下停留,喜歡這棵樹。
宇文士及在一旁也對這棵樹贊譽不止,太宗厲言正色道:“魏徵曾勸我要遠離佞妄奉承的小人,我當時不知道是指誰,一直懷疑是你,如今果然不錯。
”宇文士及磕頭謝罪。
等到他去世,谥号為縱。
唐太宗将新興公主嫁到薛延陀。
太宗對侍臣說:“薛延陀在漠北稱雄,如今制服他有兩個辦法:如果不發兵消滅他,就與他通婚以安撫他。
”房玄齡答道:“出兵征戰是兇多吉少,我認為和親是上策。
”在這之前,契苾何力到涼州看望自己的母親。
正值契苾部落都想歸順薛延陀,何力不同意,本部落的人抓了他歸降薛延陀。
何力拔出佩劍,面東而站,大聲叫道:“大唐的烈士怎麼能在鞑虜的帳下而屈服呢?”于是割下左耳以此相誓。
太宗聽說契苾部落背叛投敵,說:“何力的心如鐵石般剛硬,他一定不會背叛我。
”恰好有自薛延陀回來的使者,向太宗報告了事情的全部經過,太宗即刻命令兵部侍郎崔 敦禮持節使薛延陀,許以新興公主妻之,以求何力。
何力由是得還。
十一月,高麗泉蓋蘇文弑其王建武。
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兇暴多不法,其王及大臣議誅之。
蓋蘇文知之,勒兵盡殺諸大臣,因馳入宮,手弑其王,立王弟子藏為王,自為莫離支,其官如中國吏兵尚書也。
蓋蘇文狀貌雄偉,意氣豪逸,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
亳州刺史裴思莊奏請伐高麗,上曰:“高麗職貢不絕,為賊臣所弑,朕甚哀之。
但山東凋弊,吾未忍言用兵耳。
” 廣州都督黨仁弘有罪,徙欽州。
高祖之入關也,黨仁弘将兵有功,其後曆官,所至有聲迹,至是為廣州都督,坐贓當死。
上欲宥之,召五品已上謂曰:“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
今朕私黨仁弘而欲赦之,是自亂其法,上負于天。
欲席藁于南郊三日,日一進蔬食以謝罪。
”群臣以為自貶太過,頓首固請。
上乃降手诏曰:“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亂法,二也;善善未賞,惡惡未誅,三也。
”于是黜仁弘為庶人,徙欽州。
十二月,獵于骊山。
上獵于骊山,登山見圍有斷處,顧謂左右曰:“吾見其不整而不刑,則堕軍法;刑之,則是吾登高臨下,以求人之過也。
”乃托以道險,引辔入谷以避之。
诏議反逆緣坐律。
敦禮親執符節出使薛延陀部,答應把新興公主嫁到薛延陀,以此救何力。
何力因此得以回來。
十一月,高麗泉蓋蘇文殺了高麗王建武。
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兇殘暴戾,做了許多不法之事,高麗王和衆大臣商議殺掉他。
蓋蘇文知道這一消息後,領兵将衆大臣全部殺掉,于是馳入宮中,又親手殺掉了高麗王,立高麗王弟弟的兒子藏為新國王,自己為莫離支,這個官職相當于唐朝吏兵尚書。
蓋蘇文長得健壯偉岸,神情豪爽飄逸,身上佩戴着五把刀,左右人不敢擡頭看他。
亳州刺史裴思莊向太宗奏請讨伐高麗,太宗說:“高麗對我大唐朝貢不斷,高麗國王被他的賊臣殺害了,我非常為他感到不幸。
然而山東一帶殘破不堪,我不忍心談及用兵啊。
” 廣州都督黨仁弘犯法獲罪,被流放到欽州。
唐高祖李淵入關時,黨仁弘領兵作戰有功,唐建國後一直為官,每到一地都有較好的口碑和政績,到這時被任命為廣州都督,因犯貪污罪應當處死。
唐太宗想寬宥他,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法令,是君主受命于上天所得,不能因私情而違背法令。
現在朕偏袒黨仁弘而又想寬赦他,這樣做是自己混淆破壞了法令,上對不起蒼天。
朕想在南郊坐卧在草席之上三天,每天隻吃一頓素食,以向上天謝罪。
”衆臣認為太宗這樣自我處罰過于嚴重,都一再磕頭懇請。
于是太宗發布親手起草的诏令:“朕犯有三個罪過:不善于識人,是一罪;以私情破壞法令,是二罪;喜愛好人而未賞賜,讨厭惡人而未懲罰,是三罪。
”于是太宗将黨仁弘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欽州。
十二月,唐太宗在骊山狩獵。
太宗在骊山狩獵,登上山頂看到打獵的圍場有缺口,回頭對左右的人說:“我看見圍場沒有管理好而不懲罰,那麼就是在破壞軍紀;如果加以懲罰,那麼就是我居高臨下,似乎專門挑别人的過錯。
”于是借口山道艱險難行,牽馬進入山谷回避。
唐太宗下诏命令各有關部門讨論謀反叛逆大罪的連坐法。
刑部以反逆緣坐律兄弟沒官為輕,請改從死。
敕八座議之。
議者皆以為秦漢之法,反者族夷,宜如刑部之請。
給事中崔仁師駁曰:“古者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奈何以亡秦酷法變隆周中典?”上從之。
癸卯(643)十七年 春正月,鄭公魏徵卒。
魏徵寝疾。
上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徵卒,命百官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羽儀,非其志也。
”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
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自制碑文,并為書石,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以張亮為洛州都督。
侯君集自以有功而下吏,怨望有異志。
會亮出為洛州,君集謂曰:“我平一國來,逢嗔如屋大。
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與公反。
”亮密以聞,上曰:“卿與君集皆功臣,語時旁無他人,若下吏,君集必不服,卿且勿言,待君集如故。
” 圖功臣于淩煙閣。
刑部認為,凡犯下謀反叛逆這樣大罪的,兄弟沒官為奴的連坐法處罰太輕,請求太宗将連坐改為死刑。
太宗命令尚書省左右仆射和六部尚書共同讨論這一問題。
參加讨論的人都認為,對謀反叛逆大罪,秦漢時的法令是誅滅三族,應當按照刑部的請求予以處罰。
給事中崔仁師反駁道:“依據古代的法令,父子兄弟如有一人犯罪,不互相牽連,怎能用亡秦的酷法嚴刑改變盛周時的中典呢?”太宗接納了他的建議。
癸卯(643)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春正月,鄭公魏徵去世。
魏徵病得卧床不起。
太宗和皇太子一同來到魏徵的宅第,太宗手指衡山公主想把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魏徵去世,太宗命令朝内百官前去吊唁,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鼓樂吹手,讓他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說:“魏徵平生節儉樸素,如今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不是他的願望。
”全部推辭不受,僅用白布罩在車上載着棺柩入葬。
太宗登上禁苑内的西樓,望着魏徵的靈車痛哭不已,親自撰寫碑文,并刻在墓碑上,對左右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以曆史做鏡子,可以用來考察時世的興衰變幻;以人為鏡子,可以用來反思自己的對錯得失。
如今魏徵不在了,朕失去了一面鏡子。
” 唐太宗任命張亮為洛州都督。
侯君集自以為有戰功而被交付刑法部門治罪,内心怨恨而産生反叛的想法。
恰好張亮出任洛州都督,侯君集對張亮說:“我剛剛平定一國後回到朝廷,卻趕上一大堆鋪天蓋地的嗔怪怨怒。
我郁悶得快要活不下去了,你能造反嗎?我和你一齊反。
”張亮向太宗秘密報告了這一情況,太宗說:“你和君集都是功臣,他和你談話時沒有第三人在場,假若逮捕君集交付司法官吏審訊,他必定不服氣,你暫且不要對任何人講,對待君集還要像往常一樣。
” 唐太宗請畫工将功臣像畫在淩煙閣上。
上命圖畫功臣長孫無忌、趙郡王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秦叔寶等于淩煙閣。
齊州都督齊王祐反,伏誅。
祐性輕躁,昵近群小,好畋獵。
長史權萬紀驟谏,不聽。
恐并獲罪,乃條祐過失,迫令表首。
上以敕書戒之。
祐大怒曰:“長史賣我以為功,必殺之。
”萬紀拘持祐益急,不聽出城門,悉解縱鷹犬,劾其左右數十人。
上遣使按之,诏祐入朝。
祐殺萬紀,驅民入城,繕甲兵樓堞。
诏發兵讨之,賜手敕曰:“吾常戒汝勿近小人,正為此耳。
”兵未至,齊府兵曹杜行敏等執祐送京師,賜死。
上檢祐家文疏,得記室孫處約谏書,嗟賞之,累遷中書舍人。
夏四月,太子承乾謀反,廢為庶人。
立晉王治為皇太子。
貶魏王泰為東萊郡王。
太子承乾,少有躄疾,喜聲色畋獵,所為奢靡,畏上知之,對宮臣常論忠孝,或至涕泣,退歸宮中,則與群小相亵狎。
宮臣有欲谏者,太子揣知其意,辄迎拜自責。
募亡奴,盜民間馬牛,親臨烹煮,與所幸厮役共食之。
又好效突厥語及服飾飲食,謂左右曰:“一朝有天下,當帥數萬騎獵于金城西,然後解發委身思摩。
若當一設,不居人後矣。
”漢王元昌所為多不法,上數譴責之,由是怨望。
太子與之親善, 太宗命令将功臣像畫在淩煙閣上,有:長孫無忌、趙郡王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秦叔寶等。
齊州都督齊王李祐謀反,被處死。
李祐性情輕狂浮躁,寵信親近一幫小人,喜歡四處遊獵。
長史權萬紀一再勸說,不被采納,害怕和李祐一同獲罪,于是條列李祐的過失,逼迫他向太宗自首。
太宗下達敕書告誡他。
李祐非常生氣,說道:“長史以出賣我求功,我一定要殺了他。
”權萬紀約束李祐越發嚴格,不允許他出城門,并把狩獵用的鷹犬全部放掉,彈劾他身邊數十個小人。
太宗派特使安撫李祐,下诏命令李祐入朝。
李祐殺掉權萬紀,将城外居民驅趕入城,整頓軍隊,修繕武器和城樓。
太宗下诏征調軍隊讨伐李祐,親手書寫敕令:“我經常警告你不要接近小人,正是為此啊。
”朝廷大軍還沒到,齊王府兵曹杜行敏等人捉住李祐送往京城,太宗下令處死李祐。
太宗翻檢李祐家中的文章疏奏,發現記室孫處約寫給齊王的谏書,太宗嗟歎,十分賞識他,屢次升官至中書舍人。
夏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為平民。
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
太宗貶魏王李泰為東萊郡王。
皇太子李承乾,在小的時候有足疾,喜歡聲色狩獵,他做的奢侈淫靡的事,害怕太宗知道,所以經常對東宮大臣大談忠孝,有時甚至痛哭流涕,而一旦退回到内宮,就和身邊的群小戲耍狎玩。
東宮大臣中有的想勸谏他,皇太子猜測到大臣的心思,就親自拜訪并自我檢讨。
皇太子還招募一些亡命之徒,偷盜老百姓的馬牛,并親自下廚烹炒煎煮,和他所親近的仆人一同分享。
又愛學說突厥語,穿突厥人的服裝,吃突厥人的飲食,對身邊的親信說:“若是有一天我當了皇帝,一定率領數萬騎兵到金城以西地區狩獵,然後解開頭發當突厥人,歸附思摩帳下。
如果當一名典兵,不會落在他人的後面。
”漢王李元昌做了許多違法的事,太宗多次批評他,因此他懷恨在心。
太子承乾和漢王元昌非常要好, 朝夕同遊戲,大呼交戰,擊刺流血,以為娛樂。
嘗曰:“我為天子,極情縱欲,有谏者辄殺之,不過數百,人衆自定矣。
”私幸太常樂童,與同卧起。
上怒殺之。
太子于宮中構室立像,朝夕奠祭,稱疾不朝谒者數月。
魏王泰多能有寵,潛有奪嫡之志,折節下士,以求聲譽。
上命韋挺、杜楚客攝泰府事,二人俱為泰要結朋黨。
太子畏其逼,陰養刺客纥幹承基等謀殺之。
吏部尚書侯君集怨望,以太子暗劣,欲乘釁圖之,因勸之反。
太子大然之,厚賂中郎将李安俨使為中。
洋州刺史趙節、驸馬都尉杜荷,皆預其謀,割臂為誓,荷謂之曰:“天文有變,當速發,但稱暴疾危笃,主上必親臨視,因茲可以得志。
” 會齊王祐反,事連承基,系獄當死,上變告太子謀反,敕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上面責承乾,承乾曰:“臣為太子,複何所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耳。
今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内也。
”上乃謂侍臣曰:“将何以處承乾?”群臣莫敢對。
通事舍人來濟進曰:“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
”上從之,诏廢承乾為庶人,幽之。
元昌賜自盡,君集、安俨、節、荷等皆伏誅。
庶子張玄素等以不谏诤,免為庶人。
獨于志甯以數谏見褒。
從早到晚在一起遊玩,兩人高聲呼喊着交戰,結果弄得受傷流血,以此作為娛樂。
曾說:“如果我做天子,一定要任情縱欲,有勸谏我的人就殺掉他,殺不過數百人,人們自然安定。
”太子承乾暗地裡寵幸太常寺裡的男樂童,與其同吃同住。
太宗盛怒之下将男樂童殺掉。
太子承乾在後宮專門為男樂童修造屋子,挂上他的畫像,日夜悲傷祭悼,謊稱自己有病,一連好幾個月不去上朝。
魏王李泰有才能,因此得到了太宗的寵愛,暗地萌生了奪取嫡長子地位的野心,不惜屈尊,禮賢下士,以期沽名釣譽。
太宗命令韋挺、杜楚客兩人先後管理魏王府的事務,這兩個人都為魏王李泰邀結黨羽,朋比為奸。
太子李承乾害怕魏王李泰奪去自己的位置,私下豢養了纥幹承基等刺客試圖謀殺魏王。
吏部尚書侯君集怨恨太宗,利用太子昏暗無能,企圖借機推翻太宗,于是勸說太子謀反。
太子非常同意這個想法,用重禮賄賂中郎将李安俨,讓他暗中偵察太宗的意向。
洋州刺史趙節、驸馬都尉杜荷,都參與了這起陰謀,他們刺血盟誓,杜荷出主意說:“天上星象有變化,應當迅速起事,殿下假稱得了急病十分危險,皇帝必然要親自前來探視,借這個機會可以成就大事。
” 時逢齊王李祐叛亂,事情牽扯到纥幹承基,他被逮捕入獄定成死罪,纥幹承基向上報告說太子策劃反叛,太宗敕令大理寺、中書省和門下省會審,謀反的情形已經昭著。
太宗當面責問李承乾,承乾說:“兒臣身為皇太子,怎麼會有别的企圖呢?隻是被李泰所攻擊,當時和身邊的大臣商量,想找一條保全自己的辦法,那些不得志的小人于是教唆兒臣圖謀不軌。
如果現在李泰成為皇太子,這就是所說的正中他的下懷了。
”太宗于是問親信的朝臣:“将如何處置承乾呢?”衆臣都不敢回答。
通事舍人來濟進言道:“陛下不失為慈父,讓太子能夠享盡天年就可以了。
”太宗接納了他的建議,下诏宣布将承乾廢黜為平民,幽禁起來。
賜李元昌自殺,将侯君集、李安俨、趙節、杜荷等人一律處死。
身為庶子之職的張玄素等朝臣以不能勸谏太子的罪名,被免為平民。
唯獨于志甯因為屢次勸谏太子而受到褒獎。
君集被收,上謂侍臣曰:“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群臣不可,上乃泣謂之曰:“與公長訣矣。
”遂斬之,而原其妻子。
上嘗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于上曰:“靖将反矣。
”上問其故,對曰:“靖獨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
”上以問靖,對曰:“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而何?”江夏王道宗嘗從容言于上曰:“君集自負微功,恥在房、李之下,以臣觀之,必将為亂。
”上不之信。
至是,上乃謝道宗曰:“果如卿言。
” 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
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
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雲:&lsquo臣今日始得為陛下子,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
&rsquo朕甚憐之。
”谏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失言。
此國家大事,存亡所系,願熟思之。
且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之重,肯殺其愛子以授晉王哉?陛下前者以嫡庶之分不明,緻此紛纭。
今必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上流涕曰:“吾不能也。
”因起入宮。
魏王泰恐上立晉王,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得無憂乎?”治憂形于色。
上怪,屢問其故,治以狀告。
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上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褚遂良, 侯君集被逮捕下獄,太宗問衆朝臣:“君集對大唐有功,朕打算為他讨一條活路,這樣做可以嗎?”衆朝臣不同意,太宗于是流着淚對君集說:“朕與你永别了。
”于是将侯君集斬首示衆,而對他的妻子兒女則不予追究。
太宗曾經命李靖
凡二十一年。
辛醜(641)十五年 春正月,以文成公主嫁吐蕃。
吐蕃複遣其相祿東贊來請昏。
上嘉其善應對,欲以琅邪公主外孫段氏妻之。
辭曰:“臣國中有婦,父母所聘,不可棄也。
且贊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賢之,然欲撫以恩厚,竟不從其志。
命江夏王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于吐蕃。
贊普大喜,慕中國衣服儀衛之美,為公主别築城郭宮室而處之。
其國人皆以赭塗面,公主惡之,贊普禁之,亦漸革其猜暴之性,遣子弟入國學,受《詩》《書》。
如洛陽宮。
夏四月,诏以來年二月有事于泰山。
命太常博士呂才刊定陰陽雜書。
上以近世陰陽雜書訛僞尤多,命太常博士呂才刊定上之。
才皆為之叙,質以經史。
其序《宅經》曰:“近世巫觋,妄分五姓。
如張、王為商,武、庚為羽,似取諧韻。
至于以柳為宮,以趙為角,又複不類。
或同出一姓,分屬宮、商; 辛醜(641)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春正月,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為妻。
吐蕃又一次派遣本國宰相祿東贊出使唐朝請求通婚。
太宗欣賞祿東贊的外交才幹,想把琅邪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嫁給他為妻。
祿東贊推辭道:“臣在本國已有妻室,是父母為我聘娶的,不能夠抛棄。
而且我們的贊普尚未迎娶公主,陪臣我怎麼敢先娶呢?”太宗聽後,越發賞識他,然而想用厚禮隆恩安撫祿東贊的願望,最終不能實現。
太宗令江夏王李道宗持旌節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
吐蕃贊普非常高興,仰慕唐朝服裝的美麗和儀仗的威武,為文成公主另外建造城郭宮室供其居住。
吐蕃人都用赭塗面,公主對此感到厭惡,為此贊普下令禁止塗面,也逐漸改變吐蕃人的猜忌粗暴的本性,并派遣本族子弟入長安國子學,學習《詩經》《尚書》等典籍。
唐太宗到了洛陽宮。
夏四月,太宗下诏宣布明年的二月份将在泰山舉行封禅禮。
太宗令太常博士呂才修改審定陰陽雜書。
太宗認為近代以來的陰陽一類雜書中的訛誤僞劣特别多,命令太常博士呂才整理刊定,并将其中較為可行的上報自己。
在經整理上報給太宗的陰陽類雜書中,呂才為每一本書都寫了序言,用經史加以評定衡量。
他為《宅經》作序,序中寫道:“近代巫師,妄自将人們的姓氏按五音劃分。
例如以張、王姓為商,武、庚姓為羽,似乎是取其諧韻。
至于以柳姓為宮,以趙姓為角,又不倫不類。
有些姓同是一個單字,卻分别歸屬于宮、商二音; 或複姓數字,莫辨徵、羽。
此則事不稽古、義理乖僻者也。
”叙《祿命》曰:“祿命之書,多言或中,人乃信之。
然長平坑卒,未聞共犯三刑;南陽貴士,何必俱當六合。
今亦有同年同祿而貴賤懸殊,共命共胎而夭壽更異,此皆祿命不驗之著明者也。
”其叙《葬》曰:“古者蔔葬,蓋以朝市遷變,泉石交侵,不可前知,故謀之龜筮。
近代或選年月,或相墓田,以為窮達壽夭,皆因蔔葬所緻。
按《禮》,天子、諸侯、大夫葬,皆有月數,是古人不擇年月也。
《春秋》:&lsquo九月丁巳,葬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rsquo是不擇日也。
鄭葬簡公,司墓之室當路,毀之則朝而窆,不毀則日中而窆,子産不毀,是不擇時也。
古之葬者,皆于國都之北,兆域有常處,是不擇地也。
今以妖巫妄言,遂于擗踴之際,擇地選時,以希富貴。
或雲辰日不可哭泣,遂莞爾而對吊客;或雲同屬忌于臨圹,遂吉服不送其親。
傷教敗禮,莫斯為甚。
”識者以為确論。
五月,有星孛于太微。
诏罷封禅。
從褚遂良之請也。
起複于志甯為太子詹事。
有些好幾個字的複姓,卻分辨不出是屬于徵音還是羽音。
這些劃分方法不符合古代禮儀,悖謬于常理。
”在為《祿命》寫的序文中,他認為:“大談人祿食命運的這些書,說多了或許能猜中,于是人們便相信它。
然而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士兵,沒有聽說這些被活埋的士兵都違犯了三刑;随東漢光武帝劉秀一同起家的南陽富貴人士,又怎麼會一定都遇上了六合的吉日。
如今也有同榜登第運數相同而貴賤相差懸殊的,也有命運相同的孿生兄弟而有壽命長短的差異,這些都是祿命得不到驗證的明顯例子。
”在《葬》書的序言中,他寫道:“古人之所以在下葬前占蔔,大概是因為城邑集市的不斷變化,地下的泉水和石塊交相侵蝕,不能預先知道,因此古代人要借助于龜筮占蔔。
近年以來,人們下葬時有的選擇年月,有的選擇墓地,以為窮達壽夭,都是由安葬的時間地點決定的。
根據《周禮》記載,天子、諸侯、大夫的下葬都是根據規定的月數安排的,這說明古人不選擇下葬日期。
《春秋》記載:&lsquo九月丁巳(九日),安葬魯定公,因為天下大雨,沒有能安葬,戊午(十日),太陽西斜時,才将定公安葬。
&rsquo這說明也不選擇日期。
鄭國安葬鄭簡公,守墓的房子擋住了安葬的道路,如果拆除它則早晨即可安葬,如果不拆除它則要到中午才能安葬,子産沒有拆除房子,這說明下葬是不選擇時辰的。
古代人下葬都在京城北面,墓地有規定的地域,這說明下葬是不選擇地點的。
現在的巫師胡說八道,于是在捶胸頓足極度悲哀之際,選擇墓地和下葬時辰,以此希望能給自己及後世子孫帶來大富大貴。
有的巫師說辰日不能哭泣,于是在安葬時強裝歡顔接待前來悼念的人;有的巫師說家人應忌諱去葬地,于是家人便着歡慶時的服裝不去送親人下葬。
傷風敗俗、破壞禮教的事情,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有識之士認為呂才說的是精辟正确的言論。
五月,有異星出現在太微垣。
太宗下诏宣布免去泰山封禅禮。
太宗的這一決定是受褚遂良的請求而做出的。
太宗重新任命于志甯為太子詹事。
詹事于志甯遭母喪,起複舊職。
太子治宮室,妨農功,好鄭、衛之樂,寵昵宦官,役使司馭,不許分番,私引突厥入宮。
志甯上書切谏。
太子大怒,遣刺客張師政、纥幹承基殺之。
二人入其第,見志甯寝處苫塊,竟不忍殺。
西突厥咄陸可汗殺沙缽羅可汗。
遺職方郎中陳大德使高麗。
大德初入其境,欲知山川風俗,所至城邑,以绫绮遺其守者,遂得遊曆。
見中國人隋末從軍沒于高麗者,因問親戚存沒,大德曰:“皆無恙。
”鹹涕泣相告。
數日後,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大德歸,言于上,上曰:“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取之不難。
但山東州縣凋瘵未複,吾不欲勞之耳。
” 冬十一月,以李世為兵部尚書。
并州長史李世,在州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懷服。
上曰:“隋炀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
朕唯置李世于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因有是命。
薛延陀攻突厥,遣李世等将兵讨破之。
薛延陀、真珠可汗聞上将東封,曰:“天子封泰山,邊境必虛,我以此時取思摩,如拉朽耳。
”乃命其子大度設發諸部兵,合二十萬,擊突厥。
思摩不能禦,帥部落入長城,保朔州,遣使告急。
诏遣世等分道擊之。
諸将辭行,上戒 詹事于志甯因母喪丁憂離職,又重新恢複原來的官職。
太子修築宮室,妨礙農事,喜好鄭、衛淫靡之音,寵信親近宦官,役使宮中司馭,不準許他們輪流值班,私下帶領突厥人入宮。
于志甯上書直言切谏。
太子知道後非常生氣,派遣張師政、纥幹承基兩名刺客去殺于志甯。
二人潛入于志甯的宅第,見于志甯躺在苫席上,頭枕着土塊,竟不忍心殺他。
西突厥咄陸可汗殺死了沙缽羅可汗。
太宗派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
陳大德剛進入高麗國境,想了解高麗的風土人情,每到一座城邑,将绫羅綢緞送給當地官員,于是得以廣泛遊曆。
在遊曆中,見到隋末從軍兵敗後淪落于高麗的中原人,向陳大德詢問中原親戚的狀況,陳大德說:“都很好。
”這些人聽後哭泣落淚,紛紛奔走相告。
幾天後,隋時留在高麗的中原人來見陳大德,哭聲遍及郊野。
陳大德歸國後,将這一情況報告太宗,太宗說:“高麗原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四個郡,我大唐如果派數萬兵攻打,奪取高麗是不難的。
但是,現在山東境内的州縣凋敝困頓,尚未恢複,朕不想讓老百姓疲勞罷了。
” 冬十一月,太宗任命李世為兵部尚書。
并州長史李世,在轄境内任職十六年,令行禁止,民衆都歸順服從。
太宗說:“隋炀帝勞苦百姓修築長城,用以防範突厥的進攻,最終也沒有起到作用。
朕隻是在晉陽派去了一個李世,而邊疆安甯,他就是座長城,難道不更壯美嗎!”于是任命李世為兵部尚書。
薛延陀攻擊突厥,太宗派遣李世等人率軍讨伐,擊敗了薛延陀。
薛延陀、真珠可汗聽到太宗将要東行封禅,說:“天子東行泰山封禅,邊境一定空虛,我們借這個機會攻取思摩,如同摧枯拉朽。
”于是令他的兒子大度設征發各部士兵,共二十萬,攻擊突厥。
思摩抵擋不住,率部落進入長城,力守朔州,派使者向唐朝告急。
太宗下诏派遣李世等人率軍分路出擊。
衆将辭行,太宗囑咐 之曰:“薛延陀負其強盛,逾漠而南,行數千裡,馬已疲瘦,見利不能速進,不利不能速退。
吾已敕思摩燒薤秋草,彼糧糗日盡,野無所獲,卿等俟其将退,與思摩一時奮擊,破之必矣。
”十二月,世敗薛延陀于諾真水,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大度設脫身走,值大雪,人畜凍死者什八九。
世還軍定襄。
壬寅(642)十六年 春正月,魏王泰上《括地志》。
泰好學。
司馬蘇勖說泰以古之賢王皆招士著書,故泰奏請修《括地志》。
于是大開館舍,門庭如市,至是上之。
泰月給逾于太子,褚遂良上疏曰:“聖人制禮,庶子雖愛,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也。
若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奸乘機而動矣。
今魏王新出閣,宜示以禮。
”上從之。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徵曰:“此殿海陵昔嘗居之。
陛下愛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驕奢,不可處之嫌疑之地。
”上遂遣泰歸第。
徙死罪者實西州。
括浮民附籍。
以岑文本專知機密。
夏六月,诏太子用庫物,有司勿為限制。
诏太子用庫物,有司勿為限制。
于是太子發取無度。
他們道:“薛延陀恃其強盛,穿越沙漠南行,走了數千裡路,馬匹已經疲勞瘦弱,如果得到好處則不會快速前進,如果得不到好處也不可能快速後退。
我已經敕令思摩放火燒掉秋草,敵人的糧草日少一日,在野外又無處獲得供給,衆卿等到敵人将要撤退時,和思摩一齊奮勇出擊,一定會打敗敵人。
”十二月,世在諾真水流域擊敗薛延陀,殺死敵人三千餘人,俘虜五萬多人,大度設脫身逃走,正值天降大雪,人畜凍死有十分之八九。
世回師定襄。
壬寅(642)唐太宗貞觀十六年 春正月,魏王李泰進呈《括地志》一書。
李泰勤勉好學。
司馬蘇勖勸說李泰古代賢能的君王都招納文人學者著書立說,所以李泰向太宗申請修撰《括地志》。
于是大開館舍,廣招才士,門庭若市,到此時将修撰完畢的《括地志》呈報給太宗。
太宗每月給李泰的費用超過了太子,褚遂良上疏奏道:“聖人制定禮制,對庶出的兒子雖然疼愛,但是不能超越嫡長子,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彼此猜疑嫉妒的發生,消除産生禍亂的根源。
如果應當親近的反而疏遠,應當尊貴的反而卑賤,那麼那些佞巧之徒就會乘機而動了。
如今魏王剛剛離開宮當藩王,應當用禮制來教導他。
”太宗接納了這個建議。
太宗又命令魏王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魏徵說:“這是昔日海陵剌王李元吉所居住過的宮殿。
陛下寵愛魏王,常常想使他安全,正應當多加抑制他的驕橫奢侈之氣,不應當讓他處于嫌疑是非之地。
”太宗立即命李泰回到他原來的府第。
将死刑犯人發配到西州居住。
在全國檢括核查無戶籍的遊民,令其歸附戶籍。
唐太宗任命岑文本單獨執掌朝廷機密事務。
夏六月,太宗下诏,皇太子使用府庫的資财和物品,有關部門不得加以限制。
唐太宗下诏,令皇太子使用府庫的資财和物品,有關部門不得加以限制。
于是,皇太子使用府庫财物越發沒有任何節制。
左庶子張玄素上太子書曰:“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過七萬,驕奢之極,孰雲過此。
苦藥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太子惡之,令戶奴陰伺擊之,幾斃。
秋七月,以長孫無忌為司徒,房玄齡為司空。
九月,以魏徵為太子太師。
初,魏徵有疾,上手诏問之,且言:“不見數日,朕過多矣,若有聞見,可封狀進來。
”徵上言:“比者弟子陵師,奴婢忽主,下多輕上,漸不可長。
”又言:“陛下臨朝,嘗以至公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
或畏人知,橫加威怒,欲蓋彌彰,竟有何益?”徵宅無堂,上命辍小殿之材以構之,五日而成,仍賜以素屏褥幾杖等,以遂其所尚。
徵上表謝,上手诏曰:“處卿至此,蓋為黎元與國家,何事過謝?”會上問侍臣以國家急務,褚遂良曰:“太子諸王,宜有定分,此為最急。
”時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寵,群臣日有疑議,故遂良對及之。
上乃曰:“方今群臣忠直,無逾魏徵。
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之疑。
”乃以徵為太子太師。
徵以疾辭,上曰:“知公疾病,可卧護之。
”徵乃受诏。
上嘗謂侍臣曰:“朕雖平定天下,其守之甚難。
”徵對曰:“臣聞戰勝易,守勝難。
陛下之言及此,宗廟社稷之福也。
” 左庶子張玄素給皇太子上書道:“聖旨頒布還沒有超過六十天,但您使用的财物合計已超過了七萬,驕橫奢侈達到了極點,無人能夠企及。
苦藥利于病,苦言利于行,殿下您應當居安思危,一日比一日更要謹慎從事。
”皇太子讨厭張玄素,命令看守宮門的奴仆尋機襲擊張玄素,幾乎将他打死。
秋七月,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司徒,房玄齡為司空。
九月,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
當初,魏徵患病,唐太宗手書诏令慰問,并且說:“幾天不見,朕的過錯又多了起來,假若你聽到或看到什麼,可以密封奏書呈報上來。
”魏徵上書道:“近來學生冒犯老師,奴婢忽視主人,下屬輕視上司,這種風氣不可長。
”又說:“陛下臨朝聽政,經常将公正挂在嘴邊,而退朝後的行為,卻不免有些自私和偏袒。
有時害怕别人知道,橫施淫威暴怒,欲蓋彌彰,這樣做究竟有什麼好處呢?”魏徵的宅院裡沒有正室,太宗下令修建一座小殿,把建小殿的材料拿去為他建造正室,五天即完工,還賜給他素樸的屏風和褥子以及幾案、手杖等,以順應他的儉樸作風。
魏徵上表緻謝,太宗手書诏令道:“朕如此對待你,都是為了黎民百姓和國家,何必這樣客氣呢?”此時,正值太宗向身邊侍臣詢問當今朝廷裡什麼事情最為緊急,褚遂良說:“太子和各位王子,應當确定各自的名分,這是最為緊急的事情。
”當時的太子李承乾缺乏德行,魏王李泰得寵,衆位大臣越來越産生疑議,所以褚遂良在回答太宗的詢問時談到此事。
太宗于是說:“當今的朝臣中,忠誠耿直沒有能比得上魏徵的。
我派他做太子太師,以此杜絕天下人的疑心。
”于是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
魏徵以自己有病為由婉言謝絕,太宗說:“朕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輔佐太子。
”魏徵這才接受了诏令。
太宗曾對身邊的侍臣說:“朕雖然已經平定了天下,但是想要守住天下卻是很難的。
”魏徵回答道:“臣聽說在戰争中取勝容易,守住勝利很難。
陛下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啊。
” 上嘗問徵:“比來朝臣殊不論事,何也?”對曰:“陛下虛心采納,必有言者。
凡臣徇國者寡,愛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
” 房玄齡、高士廉遇少府少監窦德素于路,問:“北門近何營繕?”德素奏之,上怒,讓玄齡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
北門小營繕,何預君事?”玄齡等拜謝。
魏徵進曰:“玄齡等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豈有不應知者?使所營是則當助成之,非則當請罷之,不知何罪而責,亦何罪而謝也。
”上甚愧之。
上嘗問侍臣曰:“或君亂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亂,孰愈?”魏徵對曰:“君治,則善惡明、賞罰當,臣安得而亂之?苟為不治,縱暴愎谏,雖有良臣,将安所施?”上曰:“齊文宣得楊遵彥,非君亂而臣治乎?”對曰:“彼才能救亡耳,烏足為治哉?” 西突厥寇伊州,安西都護郭孝恪擊敗之。
西突厥咄陸可汗既并沙缽羅之衆,自恃強大,遣兵寇伊州,郭孝恪擊敗之。
初,高昌既平,歲發兵千餘人戍守其地。
褚遂良上疏曰:“陛下取高昌,調人屯戍,破産辦裝,死亡者衆。
設使張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豈得高昌一夫鬥粟之用?終當發隴右諸州兵食以赴之耳。
然則河西者,中國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無用 太宗曾經問魏徵:“近來朝臣很少談論國家大事,這是什麼原因呢?”魏徵回答說:“陛下能夠虛懷若谷,誠心實意地聽取和采納臣下的意見,一定會有敢于說話的。
大抵為臣的,能夠不惜自身性命為國分憂的少,珍愛自身性命的多,他們害怕因說話而獲罪,所以都緘默不語。
” 房玄齡、高士廉二人在路上遇到了少府少監窦德素,二人問:“北宮門最近動工修繕是什麼原因啊?”窦德素把這一情況上奏太宗,太宗非常生氣,責備房玄齡說:“你隻要知道南牙的政事就行了。
北宮門剛剛小有修繕,這事與你有什麼相幹?”房玄齡等人道歉謝罪。
魏徵進言道:“玄齡等人是陛下身邊輔佐得力的大臣,對宮内外的事他們難道不應當知道嗎?如果所修繕的是對的,那麼他們應當幫助完成,如果所修繕的是不對的,那麼他們應當向您請求廢止,不知道有什麼罪而責怪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有什麼過錯可道歉的。
”太宗對此感到十分愧疚。
太宗曾問身邊的侍臣說:“有的國君昏亂而臣下清肅有為,有的國君清肅有為而臣下昏亂,這兩種情形哪一種更厲害?”魏徵回答說:“國君清肅有為,便善惡分明、賞罰得當,臣下又怎麼會昏亂呢?如果國君政治昏暗,放縱暴力,剛愎自用,拒絕谏言,即使有好的臣下,那又會有什麼辦法呢?”太宗說:“齊文宣帝得到楊遵彥,不是國君昏亂而臣下清肅有為的例子嗎?”回答道:“隻不過是救國家免于覆滅罷了,怎麼談得上是治世呢?” 西突厥進犯伊州,安西都護郭孝恪将其擊敗。
西突厥咄陸可汗吞并了沙缽羅的人馬,自以為強大,派兵進犯伊州,郭孝恪将其擊敗。
當初,唐朝已經平定高昌,每年派一千多名士卒去高昌駐守。
褚遂良向太宗進呈奏疏道:“陛下奪取高昌以後,又調發士卒戍邊,為置辦行裝而賣掉家中的财産,相繼有很多人死掉了。
假若張掖、酒泉有烽火報警告急,陛下難道指望從高昌得到一兵一鬥糧嗎?最終還是要征調隴右各州的軍隊和糧草前往。
然而河西地帶,是我大唐的心腹;高昌,隻不過是他人的手足,為什麼要浪費人力物力使本根凋敝而用于無用 之土乎?願擇高昌子弟,使君其國,永為藩輔,内安外甯,不亦善乎?”上弗聽。
及是,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勸我複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西突厥咄陸可汗為其下所逐,遣使立射匮可汗。
西突厥咄陸可汗擊破米國,不分虜獲與其下,又斬其将泥熟啜。
泥熟啜部将胡祿屋襲擊之。
咄陸走保白水胡城。
所部詣阙,請廢之,更立可汗。
上遣使立莫賀咄之子為乙毗射匮可汗,帥諸部擊咄陸。
咄陸敗之,使人招其故部落,皆曰:“使我千人戰死,一人獨存,亦不汝從。
”咄陸自知不為衆所附,乃奔吐火羅。
冬十月,郢公宇文士及卒。
上嘗止樹下,愛之。
士及從而譽之不已,上正色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知佞人為誰,意疑是汝,今果不謬。
”士及叩頭謝。
至是卒,谥曰縱。
許以新興公主嫁薛延陀。
上謂侍臣曰:“薛延陀屈強漠北,今禦之有二策:苟非發兵殄滅之,則與之婚姻,以撫之耳。
”房玄齡對曰:“兵兇戰危,臣以為和親便。
”先是,契苾何力歸省其母于涼州。
會契苾部落皆欲歸薛延陀,何力不可,部落執之以降。
何力拔佩刀東向,大呼曰:“豈有大唐烈士而受屈虜廷?”因割左耳以自誓。
上聞契苾叛,曰:“何力心如鐵石,必不叛我。
”會有使者自薛延陀來,具言其狀,上即命兵部侍郎崔 的土地呢?希望陛下在高昌王子弟中選擇有能為王者,使他成為高昌國主,永遠成為大唐的臣屬國,内部安定外部和平,這不是很好嗎?”太宗沒有采納這一建議。
到此時,太宗後悔地說:“魏徵、褚遂良勸我再立高昌國,我沒有聽他們的意見,如今正是咎由自取呀!” 西突厥咄陸可汗被他的部下驅逐,唐太宗派遣使者立射匮為可汗。
西突厥咄陸可汗擊敗并占領了米國,不管俘虜還是随意抓捕來的人一律分給自己的部下,又将米國的将領泥熟啜斬首。
泥熟啜的部将胡祿屋率兵襲擊咄陸可汗。
咄陸倉皇出逃,力保白水胡城。
咄陸部下人向唐朝請求廢掉咄陸,重新立一位可汗。
太宗派遣使者立莫賀咄的兒子為乙毗射匮可汗,率領各部落攻打咄陸。
咄陸戰敗,派人招集他原來的部落,都回答說:“即使我們都戰死,隻剩一人,也不歸附你。
”咄陸自知衆人不擁戴自己,于是投奔吐火羅。
冬十月,郢公宇文士及去世。
唐太宗曾經在一棵樹下停留,喜歡這棵樹。
宇文士及在一旁也對這棵樹贊譽不止,太宗厲言正色道:“魏徵曾勸我要遠離佞妄奉承的小人,我當時不知道是指誰,一直懷疑是你,如今果然不錯。
”宇文士及磕頭謝罪。
等到他去世,谥号為縱。
唐太宗将新興公主嫁到薛延陀。
太宗對侍臣說:“薛延陀在漠北稱雄,如今制服他有兩個辦法:如果不發兵消滅他,就與他通婚以安撫他。
”房玄齡答道:“出兵征戰是兇多吉少,我認為和親是上策。
”在這之前,契苾何力到涼州看望自己的母親。
正值契苾部落都想歸順薛延陀,何力不同意,本部落的人抓了他歸降薛延陀。
何力拔出佩劍,面東而站,大聲叫道:“大唐的烈士怎麼能在鞑虜的帳下而屈服呢?”于是割下左耳以此相誓。
太宗聽說契苾部落背叛投敵,說:“何力的心如鐵石般剛硬,他一定不會背叛我。
”恰好有自薛延陀回來的使者,向太宗報告了事情的全部經過,太宗即刻命令兵部侍郎崔 敦禮持節使薛延陀,許以新興公主妻之,以求何力。
何力由是得還。
十一月,高麗泉蓋蘇文弑其王建武。
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兇暴多不法,其王及大臣議誅之。
蓋蘇文知之,勒兵盡殺諸大臣,因馳入宮,手弑其王,立王弟子藏為王,自為莫離支,其官如中國吏兵尚書也。
蓋蘇文狀貌雄偉,意氣豪逸,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
亳州刺史裴思莊奏請伐高麗,上曰:“高麗職貢不絕,為賊臣所弑,朕甚哀之。
但山東凋弊,吾未忍言用兵耳。
” 廣州都督黨仁弘有罪,徙欽州。
高祖之入關也,黨仁弘将兵有功,其後曆官,所至有聲迹,至是為廣州都督,坐贓當死。
上欲宥之,召五品已上謂曰:“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
今朕私黨仁弘而欲赦之,是自亂其法,上負于天。
欲席藁于南郊三日,日一進蔬食以謝罪。
”群臣以為自貶太過,頓首固請。
上乃降手诏曰:“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亂法,二也;善善未賞,惡惡未誅,三也。
”于是黜仁弘為庶人,徙欽州。
十二月,獵于骊山。
上獵于骊山,登山見圍有斷處,顧謂左右曰:“吾見其不整而不刑,則堕軍法;刑之,則是吾登高臨下,以求人之過也。
”乃托以道險,引辔入谷以避之。
诏議反逆緣坐律。
敦禮親執符節出使薛延陀部,答應把新興公主嫁到薛延陀,以此救何力。
何力因此得以回來。
十一月,高麗泉蓋蘇文殺了高麗王建武。
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兇殘暴戾,做了許多不法之事,高麗王和衆大臣商議殺掉他。
蓋蘇文知道這一消息後,領兵将衆大臣全部殺掉,于是馳入宮中,又親手殺掉了高麗王,立高麗王弟弟的兒子藏為新國王,自己為莫離支,這個官職相當于唐朝吏兵尚書。
蓋蘇文長得健壯偉岸,神情豪爽飄逸,身上佩戴着五把刀,左右人不敢擡頭看他。
亳州刺史裴思莊向太宗奏請讨伐高麗,太宗說:“高麗對我大唐朝貢不斷,高麗國王被他的賊臣殺害了,我非常為他感到不幸。
然而山東一帶殘破不堪,我不忍心談及用兵啊。
” 廣州都督黨仁弘犯法獲罪,被流放到欽州。
唐高祖李淵入關時,黨仁弘領兵作戰有功,唐建國後一直為官,每到一地都有較好的口碑和政績,到這時被任命為廣州都督,因犯貪污罪應當處死。
唐太宗想寬宥他,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法令,是君主受命于上天所得,不能因私情而違背法令。
現在朕偏袒黨仁弘而又想寬赦他,這樣做是自己混淆破壞了法令,上對不起蒼天。
朕想在南郊坐卧在草席之上三天,每天隻吃一頓素食,以向上天謝罪。
”衆臣認為太宗這樣自我處罰過于嚴重,都一再磕頭懇請。
于是太宗發布親手起草的诏令:“朕犯有三個罪過:不善于識人,是一罪;以私情破壞法令,是二罪;喜愛好人而未賞賜,讨厭惡人而未懲罰,是三罪。
”于是太宗将黨仁弘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欽州。
十二月,唐太宗在骊山狩獵。
太宗在骊山狩獵,登上山頂看到打獵的圍場有缺口,回頭對左右的人說:“我看見圍場沒有管理好而不懲罰,那麼就是在破壞軍紀;如果加以懲罰,那麼就是我居高臨下,似乎專門挑别人的過錯。
”于是借口山道艱險難行,牽馬進入山谷回避。
唐太宗下诏命令各有關部門讨論謀反叛逆大罪的連坐法。
刑部以反逆緣坐律兄弟沒官為輕,請改從死。
敕八座議之。
議者皆以為秦漢之法,反者族夷,宜如刑部之請。
給事中崔仁師駁曰:“古者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奈何以亡秦酷法變隆周中典?”上從之。
癸卯(643)十七年 春正月,鄭公魏徵卒。
魏徵寝疾。
上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徵卒,命百官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羽儀,非其志也。
”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
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自制碑文,并為書石,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 以張亮為洛州都督。
侯君集自以有功而下吏,怨望有異志。
會亮出為洛州,君集謂曰:“我平一國來,逢嗔如屋大。
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與公反。
”亮密以聞,上曰:“卿與君集皆功臣,語時旁無他人,若下吏,君集必不服,卿且勿言,待君集如故。
” 圖功臣于淩煙閣。
刑部認為,凡犯下謀反叛逆這樣大罪的,兄弟沒官為奴的連坐法處罰太輕,請求太宗将連坐改為死刑。
太宗命令尚書省左右仆射和六部尚書共同讨論這一問題。
參加讨論的人都認為,對謀反叛逆大罪,秦漢時的法令是誅滅三族,應當按照刑部的請求予以處罰。
給事中崔仁師反駁道:“依據古代的法令,父子兄弟如有一人犯罪,不互相牽連,怎能用亡秦的酷法嚴刑改變盛周時的中典呢?”太宗接納了他的建議。
癸卯(643)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春正月,鄭公魏徵去世。
魏徵病得卧床不起。
太宗和皇太子一同來到魏徵的宅第,太宗手指衡山公主想把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魏徵去世,太宗命令朝内百官前去吊唁,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鼓樂吹手,讓他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說:“魏徵平生節儉樸素,如今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不是他的願望。
”全部推辭不受,僅用白布罩在車上載着棺柩入葬。
太宗登上禁苑内的西樓,望着魏徵的靈車痛哭不已,親自撰寫碑文,并刻在墓碑上,對左右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以曆史做鏡子,可以用來考察時世的興衰變幻;以人為鏡子,可以用來反思自己的對錯得失。
如今魏徵不在了,朕失去了一面鏡子。
” 唐太宗任命張亮為洛州都督。
侯君集自以為有戰功而被交付刑法部門治罪,内心怨恨而産生反叛的想法。
恰好張亮出任洛州都督,侯君集對張亮說:“我剛剛平定一國後回到朝廷,卻趕上一大堆鋪天蓋地的嗔怪怨怒。
我郁悶得快要活不下去了,你能造反嗎?我和你一齊反。
”張亮向太宗秘密報告了這一情況,太宗說:“你和君集都是功臣,他和你談話時沒有第三人在場,假若逮捕君集交付司法官吏審訊,他必定不服氣,你暫且不要對任何人講,對待君集還要像往常一樣。
” 唐太宗請畫工将功臣像畫在淩煙閣上。
上命圖畫功臣長孫無忌、趙郡王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秦叔寶等于淩煙閣。
齊州都督齊王祐反,伏誅。
祐性輕躁,昵近群小,好畋獵。
長史權萬紀驟谏,不聽。
恐并獲罪,乃條祐過失,迫令表首。
上以敕書戒之。
祐大怒曰:“長史賣我以為功,必殺之。
”萬紀拘持祐益急,不聽出城門,悉解縱鷹犬,劾其左右數十人。
上遣使按之,诏祐入朝。
祐殺萬紀,驅民入城,繕甲兵樓堞。
诏發兵讨之,賜手敕曰:“吾常戒汝勿近小人,正為此耳。
”兵未至,齊府兵曹杜行敏等執祐送京師,賜死。
上檢祐家文疏,得記室孫處約谏書,嗟賞之,累遷中書舍人。
夏四月,太子承乾謀反,廢為庶人。
立晉王治為皇太子。
貶魏王泰為東萊郡王。
太子承乾,少有躄疾,喜聲色畋獵,所為奢靡,畏上知之,對宮臣常論忠孝,或至涕泣,退歸宮中,則與群小相亵狎。
宮臣有欲谏者,太子揣知其意,辄迎拜自責。
募亡奴,盜民間馬牛,親臨烹煮,與所幸厮役共食之。
又好效突厥語及服飾飲食,謂左右曰:“一朝有天下,當帥數萬騎獵于金城西,然後解發委身思摩。
若當一設,不居人後矣。
”漢王元昌所為多不法,上數譴責之,由是怨望。
太子與之親善, 太宗命令将功臣像畫在淩煙閣上,有:長孫無忌、趙郡王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秦叔寶等。
齊州都督齊王李祐謀反,被處死。
李祐性情輕狂浮躁,寵信親近一幫小人,喜歡四處遊獵。
長史權萬紀一再勸說,不被采納,害怕和李祐一同獲罪,于是條列李祐的過失,逼迫他向太宗自首。
太宗下達敕書告誡他。
李祐非常生氣,說道:“長史以出賣我求功,我一定要殺了他。
”權萬紀約束李祐越發嚴格,不允許他出城門,并把狩獵用的鷹犬全部放掉,彈劾他身邊數十個小人。
太宗派特使安撫李祐,下诏命令李祐入朝。
李祐殺掉權萬紀,将城外居民驅趕入城,整頓軍隊,修繕武器和城樓。
太宗下诏征調軍隊讨伐李祐,親手書寫敕令:“我經常警告你不要接近小人,正是為此啊。
”朝廷大軍還沒到,齊王府兵曹杜行敏等人捉住李祐送往京城,太宗下令處死李祐。
太宗翻檢李祐家中的文章疏奏,發現記室孫處約寫給齊王的谏書,太宗嗟歎,十分賞識他,屢次升官至中書舍人。
夏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為平民。
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
太宗貶魏王李泰為東萊郡王。
皇太子李承乾,在小的時候有足疾,喜歡聲色狩獵,他做的奢侈淫靡的事,害怕太宗知道,所以經常對東宮大臣大談忠孝,有時甚至痛哭流涕,而一旦退回到内宮,就和身邊的群小戲耍狎玩。
東宮大臣中有的想勸谏他,皇太子猜測到大臣的心思,就親自拜訪并自我檢讨。
皇太子還招募一些亡命之徒,偷盜老百姓的馬牛,并親自下廚烹炒煎煮,和他所親近的仆人一同分享。
又愛學說突厥語,穿突厥人的服裝,吃突厥人的飲食,對身邊的親信說:“若是有一天我當了皇帝,一定率領數萬騎兵到金城以西地區狩獵,然後解開頭發當突厥人,歸附思摩帳下。
如果當一名典兵,不會落在他人的後面。
”漢王李元昌做了許多違法的事,太宗多次批評他,因此他懷恨在心。
太子承乾和漢王元昌非常要好, 朝夕同遊戲,大呼交戰,擊刺流血,以為娛樂。
嘗曰:“我為天子,極情縱欲,有谏者辄殺之,不過數百,人衆自定矣。
”私幸太常樂童,與同卧起。
上怒殺之。
太子于宮中構室立像,朝夕奠祭,稱疾不朝谒者數月。
魏王泰多能有寵,潛有奪嫡之志,折節下士,以求聲譽。
上命韋挺、杜楚客攝泰府事,二人俱為泰要結朋黨。
太子畏其逼,陰養刺客纥幹承基等謀殺之。
吏部尚書侯君集怨望,以太子暗劣,欲乘釁圖之,因勸之反。
太子大然之,厚賂中郎将李安俨使為中。
洋州刺史趙節、驸馬都尉杜荷,皆預其謀,割臂為誓,荷謂之曰:“天文有變,當速發,但稱暴疾危笃,主上必親臨視,因茲可以得志。
” 會齊王祐反,事連承基,系獄當死,上變告太子謀反,敕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上面責承乾,承乾曰:“臣為太子,複何所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耳。
今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内也。
”上乃謂侍臣曰:“将何以處承乾?”群臣莫敢對。
通事舍人來濟進曰:“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
”上從之,诏廢承乾為庶人,幽之。
元昌賜自盡,君集、安俨、節、荷等皆伏誅。
庶子張玄素等以不谏诤,免為庶人。
獨于志甯以數谏見褒。
從早到晚在一起遊玩,兩人高聲呼喊着交戰,結果弄得受傷流血,以此作為娛樂。
曾說:“如果我做天子,一定要任情縱欲,有勸谏我的人就殺掉他,殺不過數百人,人們自然安定。
”太子承乾暗地裡寵幸太常寺裡的男樂童,與其同吃同住。
太宗盛怒之下将男樂童殺掉。
太子承乾在後宮專門為男樂童修造屋子,挂上他的畫像,日夜悲傷祭悼,謊稱自己有病,一連好幾個月不去上朝。
魏王李泰有才能,因此得到了太宗的寵愛,暗地萌生了奪取嫡長子地位的野心,不惜屈尊,禮賢下士,以期沽名釣譽。
太宗命令韋挺、杜楚客兩人先後管理魏王府的事務,這兩個人都為魏王李泰邀結黨羽,朋比為奸。
太子李承乾害怕魏王李泰奪去自己的位置,私下豢養了纥幹承基等刺客試圖謀殺魏王。
吏部尚書侯君集怨恨太宗,利用太子昏暗無能,企圖借機推翻太宗,于是勸說太子謀反。
太子非常同意這個想法,用重禮賄賂中郎将李安俨,讓他暗中偵察太宗的意向。
洋州刺史趙節、驸馬都尉杜荷,都參與了這起陰謀,他們刺血盟誓,杜荷出主意說:“天上星象有變化,應當迅速起事,殿下假稱得了急病十分危險,皇帝必然要親自前來探視,借這個機會可以成就大事。
” 時逢齊王李祐叛亂,事情牽扯到纥幹承基,他被逮捕入獄定成死罪,纥幹承基向上報告說太子策劃反叛,太宗敕令大理寺、中書省和門下省會審,謀反的情形已經昭著。
太宗當面責問李承乾,承乾說:“兒臣身為皇太子,怎麼會有别的企圖呢?隻是被李泰所攻擊,當時和身邊的大臣商量,想找一條保全自己的辦法,那些不得志的小人于是教唆兒臣圖謀不軌。
如果現在李泰成為皇太子,這就是所說的正中他的下懷了。
”太宗于是問親信的朝臣:“将如何處置承乾呢?”衆臣都不敢回答。
通事舍人來濟進言道:“陛下不失為慈父,讓太子能夠享盡天年就可以了。
”太宗接納了他的建議,下诏宣布将承乾廢黜為平民,幽禁起來。
賜李元昌自殺,将侯君集、李安俨、趙節、杜荷等人一律處死。
身為庶子之職的張玄素等朝臣以不能勸谏太子的罪名,被免為平民。
唯獨于志甯因為屢次勸谏太子而受到褒獎。
君集被收,上謂侍臣曰:“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群臣不可,上乃泣謂之曰:“與公長訣矣。
”遂斬之,而原其妻子。
上嘗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于上曰:“靖将反矣。
”上問其故,對曰:“靖獨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
”上以問靖,對曰:“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而何?”江夏王道宗嘗從容言于上曰:“君集自負微功,恥在房、李之下,以臣觀之,必将為亂。
”上不之信。
至是,上乃謝道宗曰:“果如卿言。
” 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
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
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雲:&lsquo臣今日始得為陛下子,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
&rsquo朕甚憐之。
”谏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失言。
此國家大事,存亡所系,願熟思之。
且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之重,肯殺其愛子以授晉王哉?陛下前者以嫡庶之分不明,緻此紛纭。
今必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上流涕曰:“吾不能也。
”因起入宮。
魏王泰恐上立晉王,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得無憂乎?”治憂形于色。
上怪,屢問其故,治以狀告。
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上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褚遂良, 侯君集被逮捕下獄,太宗問衆朝臣:“君集對大唐有功,朕打算為他讨一條活路,這樣做可以嗎?”衆朝臣不同意,太宗于是流着淚對君集說:“朕與你永别了。
”于是将侯君集斬首示衆,而對他的妻子兒女則不予追究。
太宗曾經命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