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疑是太子李賢幹的。
太子李賢頗好音樂、女色,與家奴十分親昵。
天後武則天就指使人告發這些事,唐高宗下令審問太子,在東宮的馬坊中搜出黑甲數百件,認為是謀反用的東西。
唐高宗素來喜歡太子李賢,想要寬赦他,而天後武則天不同意,于是就廢太子為庶人,同黨都被誅殺。
左庶子張大安因奉迎依附太子而被降職,其餘的東宮官屬都不加問罪。
左庶子薛元超等人都行舞蹈禮拜謝皇恩,隻有右庶子李義琰承認過失而痛哭,受到當時輿論的贊揚。
冬十一月初一,發生日食。
辛巳(681)唐高宗開耀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在麟德殿宴請朝廷百官及有封号的婦人。
因為新立太子,唐高宗命令在宣政殿宴請朝廷百官及有封号的婦人,帶領九部樂隊和樂舞雜技從宣政門進入。
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認為:“皇帝處理朝政的正殿不是有封号的婦人宴會的地方,内宮的正門也不是歌舞藝人應該進入的地方,請求在别殿宴請有封号的婦人,九部樂隊從東西側門進入,而停罷樂舞雜技。
”唐高宗于是命令改在麟德殿舉行宴會,并賜給袁利貞帛一百匹。
袁利貞的族孫袁誼任蘇州刺史,自認為自從先輩宋太尉袁淑以來,袁家曆朝都盡忠于皇帝,而琅邪王氏雖然累世居于三公之位,但又成為曆朝篡權者的佐命元勳,因此恥與王氏相比。
他曾經說:“世家大族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他們世代堅守忠貞,才能與操行相繼不絕。
那些靠出賣婚姻以求利祿的人,又有什麼值得尊貴的呢!” 三月,郝處俊被罷免宰相職務。
任命劉仁軌為太子少傅。
少府監裴匪舒擅長營利,上奏請求出賣禁苑中的馬糞,每年可獲利錢二十萬缗。
唐高宗就此事征詢劉仁軌的意見,劉仁軌回答說:“獲利倒是不少,隻是恐怕後代的人們說皇家出賣馬糞, 非嘉名也。
”乃止。
匪舒又為上造鏡殿,上與仁軌觀之,仁軌驚趨下殿。
上問其故,對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适視四壁有數天子,不祥孰甚焉!”上遽令剔去。
秋七月,太平公主适薛紹。
紹母,太宗女城陽公主也。
紹兄以公主寵盛,深憂之,以問族祖戶部郎中克構,克構曰:“帝甥尚主,國家故事,苟以恭慎行之,何傷!然諺曰:&lsquo娶婦得公主,無事取官府。
&rsquo亦不得不懼也。
” 以裴炎為侍中,崔知溫、薛元超為中書令。
征處士田遊岩為太子洗馬。
遊岩隐居泰山,上東封,嘗幸其廬,征為洗馬,無所規益。
右衛副率蔣俨以書責之曰:“足下負巢、由之俊節,傲唐、虞之聖主,屈萬乘之重,申三顧之榮,将以輔導儲貳,漸染芝蘭耳。
皇太子春秋鼎盛,聖道未周,足下乃唯唯而無一談,悠悠以卒年歲,何以塞聖主調護之寄乎!”遊岩不能答。
裴行儉讨突厥阿史那伏念,降之。
初,裴行儉軍還,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連兵為寇。
诏複以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讨之。
副總管曹懷舜引兵至長城北橫水,遇伏念,伏念乘便風擊之,大敗。
行儉軍于代州之陉口,多縱反間,由是伏念、溫傅浸相猜貳。
伏念留妻子辎重于金牙山,以輕騎襲曹懷舜。
行儉 名聲不好。
”于是作罷。
裴匪舒又為唐高宗建造了鏡殿,唐高宗與劉仁軌去觀看,劉仁軌吃驚地急忙下殿。
唐高宗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劉仁軌回答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帝王,剛才看見四周牆壁上有幾位天子,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吉祥的呢!”唐高宗立刻命令把那些鏡子拆掉拿走。
秋七月,太平公主下嫁薛紹。
薛紹的母親是唐太宗的女兒城陽公主。
薛紹的哥哥薛因為太平公主恩寵太盛,深為憂慮,就問同族的叔祖父戶部郎中薛克構,薛克構說:“皇帝的外甥娶公主為妻,這是國家的慣例,如果能以恭順謹慎的态度對待此事,又有什麼憂慮的呢!但是諺語說:&lsquo娶妻得公主,無事取官府。
&rsquo也不能不讓人懼怕。
” 唐高宗任命裴炎為侍中,任命崔知溫、薛元超為中書令。
唐高宗征召隐士田遊岩,任命他為太子洗馬。
田遊岩隐居在泰山,唐高宗到泰山封禅時,曾經駕幸他隐居的廬舍,征召他為太子洗馬,但他對太子沒有什麼規勸教導。
右衛副率蔣俨寫書信責備田遊岩說:“足下享有古代高士巢父、許由那樣卓異的節操,傲視唐堯、虞舜那樣聖明的君主。
皇上不惜屈萬乘之尊,給予您三顧茅廬那樣的榮幸,想請您輔導太子,使他能夠逐漸培養自己的美德。
皇太子正值盛年,智慧道德還沒有完全形成,而足下卻唯唯諾諾不進一言規勸,悠閑地打發着歲月,怎麼來答謝皇上讓您教導太子的寄托呢!”田遊岩無法回答。
裴行儉率兵讨伐突厥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投降了唐朝。
當初,裴行儉率軍返回後,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合兵侵犯唐朝。
唐高宗下诏重新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率兵讨伐突厥。
副總管曹懷舜率兵到達長城北面的橫水,與阿史那伏念相遇,阿史那伏念乘順風攻打唐軍,唐軍被打得大敗。
裴行儉率兵駐紮在代州的陉口,多次使用反間計,因此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逐漸互相猜疑。
阿史那伏念把妻兒和辎重留在金牙山,然後率領輕騎兵襲擊曹懷舜。
裴行儉 遣裨将程務挺掩金牙,取之。
伏念還,失其妻子辎重,士卒多疾疫,乃引兵北走。
行儉又使務挺等追蹑之,伏念恃遠不設備,軍到狼狽,遂執溫傅以降。
行儉盡平突厥餘黨,以伏念、溫傅歸京師,斬于都市。
初,行儉許伏念以不死,故降。
裴炎疾行儉之功,奏言:“伏念為回纥所逼,窮窘而降耳。
”遂誅之。
行儉歎曰:“渾、濬争功,古今所恥。
但恐殺降,無複來者。
”因稱疾不出。
冬十月朔,日食。
徙故太子賢于巴州。
壬午(682)永淳元年 春二月,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
上欲令開府置僚屬,問吏部郎中王方慶,對曰:“未聞太子在東宮而更立太孫者也。
”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對曰:“三王不相襲禮,何為不可!”乃奏置師傅等官。
既而上疑其非法,竟不補授。
夏四月朔,日食。
關中饑,上幸東都。
上以關中饑馑,米鬥三百,将幸東都,留太子監國,使劉仁軌、薛元超輔之。
時出幸倉猝,扈從之士有餓死者。
上慮道路多草竊,命監察禦史魏元忠檢校。
元忠閱赤縣獄,得盜一人,神采語言異于衆,命釋桎梏,襲冠帶,乘驿以從, 派遣副将程務挺突然襲擊金牙山,攻占了此山。
阿史那伏念返回金牙山後,妻兒辎重已被唐兵奪取,士卒中又流行瘟疫,于是領兵向北逃走。
裴行儉又命令程務挺等追擊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自恃離唐軍遙遠,不加防備,唐兵趕到後,阿史那伏念十分狼狽,于是抓了阿史德溫傅來向唐軍投降。
裴行儉平定了突厥的全部殘餘部衆,押着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回到京師,二人被斬于鬧市。
當初,裴行儉曾經許諾不殺死阿史那伏念,所以他才投降。
而裴炎妒忌裴行儉的功勞,就上奏說:“阿史那伏念是因為受到回纥的逼迫,走投無路才來投降。
”于是誅殺了他。
裴行儉感歎說:“晉朝的王渾與王濬争功,從古到今受都到人們的恥笑。
隻是恐怕殺了投降的人,以後不會再有人來投降了。
”因此假稱生病,閉門不出。
冬十月初一,發生日食。
唐高宗把原來的太子李賢流放到巴州。
壬午(682)唐高宗永淳元年 春二月,唐高宗立皇孫李重照為皇太孫。
唐高宗想為太孫開設府署,并設置官屬,征詢吏部郎中王方慶的意見,王方慶回答說:“沒有聽說過太子還在東宮而又立皇太孫的。
”唐高宗說:“那就從我開始,可以嗎?”王方慶回答說:“夏、商、周三代之君在禮儀方面都不互相承襲,有什麼不可以呢!”于是王方慶上奏請求為皇太孫設置師傅等官。
不久唐高宗懷疑這樣做不合乎禮法,最終也沒有任命。
夏四月初一,發生日食。
關中地區饑荒,唐高宗駕幸東都。
唐高宗因關中地區發生饑荒,每鬥米價值三百錢,将要駕幸東都,留下太子監國,命令劉仁軌、薛元超輔佐太子。
當時唐高宗因為出行倉促,随從護衛的人有餓死的。
唐高宗擔憂路上多有盜賊,就命令監察禦史魏元忠在車駕前後檢查。
魏元忠察看長安與萬年縣的監獄,得到一名盜賊,神色言談都與其他盜賊不同,魏元忠命令解開他的枷鎖,讓他穿上官服,乘着驿馬跟從, 與共食宿,托以诘盜。
比及東都,士馬萬數,不亡一錢。
聞喜憲公裴行儉卒。
行儉有知人之鑒。
初,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李敬玄尤重之。
行儉曰:“士之緻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
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
”既而勃堕水,炯終于盈川令,照鄰惡疾,赴水死,賓王反誅。
行儉為将帥,所引偏裨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後多為名将。
破阿史那都支,得馬腦盤,廣二尺餘,以示将士,軍吏捧以升階,跌而碎之,惶恐,叩頭流血。
行儉笑曰:“爾非故為,何至于是!”不複有追惜之色。
诏賜都支等資産金器三千,并分給親故偏裨,數日而盡。
安西都護王方翼破西突厥,平之。
阿史那車薄圍弓月,安西都護王方翼引軍救之,破虜衆于伊麗水,三姓咽面與車薄合兵拒方翼,方翼與戰于熱海,分遣裨将襲破之,擒其酋長三百人,西突厥遂平。
方翼征入議事,竟以廢後近屬,不得用而歸。
以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并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
上欲用待舉等,謂中書令崔知溫曰:“待舉等資任尚淺,且令預聞政事,未可與卿等同名。
”自是外司四品以下與他一起吃飯休息,委托他整治盜賊。
等到達東都洛陽,士卒馬匹數以萬計,連一文錢都沒有丢失。
聞喜憲公裴行儉去世。
裴行儉具有識别人才的能力。
當初,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因文才而享有盛名,李敬玄尤其器重他們。
裴行儉說:“讀書人有遠大前途的,應該首先表現在度量見識方面,而後才是才華。
王勃等人雖然有文才,但性格浮躁淺薄,哪裡是享受官爵俸祿的材料!楊炯稍微沉穩一些,應該能做到縣令、縣長,其他幾個人能夠善終就算幸運了。
”不久,王勃落水而死,楊炯死在盈川縣令的任上,盧照鄰因患惡疾,投水而死,駱賓王因謀反被殺。
裴行儉擔任将帥,所選拔的副将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等人,後來多數成為名将。
當打敗阿史那都支後,繳獲的瑪瑙盤直徑二尺有餘,裴行儉讓将士們觀賞,軍吏捧着瑪瑙盤上台階時,不慎跌倒而将盤子摔碎,這位軍吏十分惶恐,叩頭流血。
裴行儉笑着說:“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于這樣害怕!”說完不再有可惜的神色。
唐高宗下诏把繳獲的阿史那都支等人财産中的金器三千件賜給裴行儉,他全都分給了親戚故舊和部下将領,幾天内就分發完了。
安西都護王方翼打敗并平定了西突厥。
阿史那車薄包圍了弓月城,安西都護王方翼領兵去救援,在伊麗水打敗了敵人,三姓咽面與阿史那車薄合兵抵禦王方翼,王方翼與他們在熱海交戰,分别派遣副将襲擊打敗了阿史那車薄與咽面,生擒了他們的酋長三百人,于是西突厥被平定。
王方翼被唐高宗征召入京商議邊防事務,最終因為他是已廢掉的王皇後的近親,沒有得到重用而返回邊鎮。
唐高宗任命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一并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
唐高宗想要重用郭待舉等人,于是對中書令崔知溫說:“郭待舉等人的資曆還比較淺,暫且先讓他們參與處理國家政事,但是不能和你們有同樣的官名。
”從此時起,外司官四品以下 知政事者,始以平章事為名。
先是,玄同為吏部侍郎,上言曰:“人君之體,當委任而責成功,所委者當,則所用者自精矣。
周穆王命伯冏為太仆正,曰:&lsquo慎簡乃僚。
&rsquo是使群司各自求其小者,而天子命其大者也。
漢氏得人皆自州縣補署,五府辟召,然後升于天朝。
魏、晉以來,始專委選部。
夫以天下之大,士人之衆,而委之數人之手,用刀筆以量才,案簿書而察行,借使平如權衡,明如水鏡,猶力有所極,照有所窮,況所委非人而有愚暗阿私之弊乎!願略依周、漢之規,以救魏、晉之失。
”疏奏,不納。
五月,洛水溢。
關中旱、蝗。
東都霖雨,洛水溢,溺民居千餘家。
關中先水後旱、蝗,繼以疾疫,米鬥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秋七月,作奉天宮。
上既封泰山,欲遍封五嶽,作奉天宮于嵩山之南。
監察禦史裡行李善感谏曰:“陛下封泰山,告太平,緻群瑞,與三皇、五帝比隆矣。
數年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災譴。
更廣營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
”上不納。
自褚遂良、韓瑗之死,中外以言為諱,幾二十年。
及善感始谏,天下皆喜,謂之“鳳鳴朝陽”。
上遣宦者緣江徙異竹,所在縱暴,荊州長史蘇良嗣囚之,上疏切谏,以為:“緻遠方異物,煩擾道路,恐非聖人 參與主持政事的,開始用平章事的名号。
先前,魏玄同擔任吏部侍郎,上言說:“君主的根本,應該是把事情委任給臣下而督責他們成就功業,委任的人得當,那麼被使用的人自然精幹。
周穆王任命伯冏為太仆正,說:&lsquo要慎重挑選你的屬官。
&rsquo這是讓各部門各自挑選他們屬下的小官,而天子任命大的官員。
漢朝用人都是先由州縣補授,再由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軍等五府征召,然後才提升進入朝廷。
魏、晉以來,才開始專門委托吏部。
這麼廣大的天下,如此衆多的士人,而把選舉官吏的大權交由幾個人掌管,看一個人寫的文章來衡量他的才能,根據文書案卷來考察他的品行,即使公平如秤,明澈如水如鏡,還是會受到能力的限制,會有看不到的地方,何況所委任的人并不适當,并有愚昧無知和營私舞弊的事發生呢!希望能大體按照周朝和漢朝的規制,來補救魏、晉以來選官的失誤之處。
”疏奏進上,沒有被采納。
五月,洛水漫溢。
關中地區發生旱災、蝗災。
東都洛陽陰雨連綿,洛水漫溢,淹沒了居民一千餘家。
關中地區先發生水災後發生旱災與蝗災,接着又流行瘟疫,每鬥米價值四百錢,兩京之間餓死的人枕藉于道路,以至發生人吃人的情況。
秋七月,修建奉天宮。
唐高宗到泰山封禅之後,想要封遍五嶽,于是在嵩山南面修建奉天宮。
監察禦史裡行李善感進谏說:“陛下到泰山封禅,向上天告說天下太平,得到了衆多的吉兆,可與三皇、五帝比興盛。
但幾年以來糧食歉收,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周邊各族不斷地侵犯,軍隊連年作戰,陛下應當靜默沉思、探索治國之道以消除上天譴責所降的災害。
反而卻大修宮室,勞役不斷,天下之人無不感到失望。
”唐高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自從褚遂良、韓瑗死後,朝廷内外的官員都以多說話為忌諱,這種情況将近二十年了。
等到李善感開始進谏,天下之人都感到高興,稱之為“鳳鳴朝陽”。
唐高宗派遣宦官沿長江運送奇異的竹子,這些宦官所過之處恣行暴虐,荊州長史蘇良嗣囚禁了他們,并上疏懇切進谏,認為:“為獲得遠方的奇異之物,騷擾沿途百姓,恐怕有違聖人 愛人之意。
”上手诏慰谕,令棄竹江中。
零陵王明自殺。
初,曹王明以太子賢黨降封零陵王,黔州安置。
至是都督謝祐希天後意,逼使自殺。
上深惜之,黔府官屬皆坐免官。
祐後寝于平閣,夜,失其首。
及明子俊為天後所殺,有司籍其家,得祐首,漆為穢器,題雲“謝祐”,乃知明子使刺客取之也。
召薛元超赴東都。
太子頗事遊畋,元超上疏規谏,上聞之,遣使者尉勞,召赴東都。
冬十月,以劉景先同平章事。
突厥骨笃祿寇并州,薛仁貴大破之。
突厥餘黨阿史那骨笃祿、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據黑沙城反,寇并州。
代州都督薛仁貴将兵擊之,虜問唐大将為誰,應之曰:“薛仁貴。
”虜曰:“吾聞仁貴流象州,死久矣,何绐我也!”仁貴免胄示之面,虜相顧失色,下馬列拜,稍稍引去。
仁貴因奮擊,大破之。
以婁師德為河源軍經略副使。
吐蕃寇河源,師德将兵擊之于白水澗,八戰八捷。
上以師德為比部員外郎、左骁衛郎将,充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辭也!” 癸未(683)弘道元年 春二月,突厥寇定州,圍單于都護府。
李義琰緻仕。
愛民的本意。
”唐高宗親筆下诏撫慰曉谕蘇良嗣,命令把竹子抛棄于江中。
零陵王李明自殺。
當初,曹王李明因為是太子李賢的同黨,被降封為零陵王,安置在黔州。
這時黔州都督謝祐奉迎天後武則天的旨意,逼迫李明自殺。
唐高宗深為惋惜,黔州都督府的官屬都坐罪被免職。
後來謝祐睡在平閣,夜晚腦袋被人割去。
等到後來李明的兒子李俊被天後武則天殺死,有關部門抄沒他的家産,找到了謝祐的腦袋,已被漆成尿壺,上面題寫着“謝祐”,這才知道是李明的兒子當年派刺客割走了謝祐的腦袋。
唐高宗召薛元超到東都洛陽。
太子李哲十分喜好遊玩打獵,薛元超上疏規勸進谏,唐高宗知道後,派使者去慰勞薛元超,并召他赴東都洛陽。
冬十月,唐高宗任命劉景先為同平章事。
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率兵侵犯并州,薛仁貴把他們打得大敗。
突厥的殘餘勢力阿史那骨笃祿、阿史德元珍等聚集逃散的部衆,占據黑沙城反叛,并侵犯并州。
代州都督薛仁貴率兵攻打他們,敵人詢問唐朝領兵的大将是誰,回答說:“是薛仁貴。
”敵人說:“我們聽說薛仁貴被流放到象州,早就死了,為何要欺騙我們呢!”于是薛仁貴摘下頭盔露出臉面,敵人互相看着,大驚失色,并下馬列隊拜見,然後逐漸退去。
薛仁貴乘機率兵猛攻,大敗突厥。
唐高宗任命婁師德為河源軍經略副使。
吐蕃軍隊侵犯河源,婁師德率兵在白水澗攻打吐蕃,八戰八捷。
唐高宗任命婁師德為比部員外郎、左骁衛郎将,充任河源軍經略副使,說:“你文武兼備,不要推辭!” 癸未(683)唐高宗弘道元年 春二月,突厥軍隊侵犯定州,包圍了單于都護府。
宰相李義琰退休。
義琰改葬父母,使其舅氏遷舊墓。
上聞之,怒曰:“義琰倚勢,陵其舅家,不可複知政事。
”義琰不自安,以疾求去,許之。
崔知溫卒。
夏四月,綏州步落稽作亂,讨平之。
步落稽白鐵餘埋銅佛于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绐鄉人曰:“吾于此數見佛光。
”集衆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見聖佛者,百疾皆愈。
”遠近赴之。
數年,歸信者衆,遂謀作亂,據城平縣,稱皇帝,置百官。
遣右武衛将軍程務挺與王方翼讨之,擒鐵餘,餘黨悉平。
五月,突厥寇蔚州。
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等寇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将兵邀之,為虜所擒。
朝議欲廢豐州,司馬唐休璟上言:“豐州阻河為固,居賊沖要,自秦、漢以來,列為郡縣,土宜耕牧。
貞觀之末,募人實之,西北始安。
今廢之,則河濱之地複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非國家之利也。
”乃止。
秋七月,诏以來年有事于嵩山。
冬十一月,诏罷之。
诏罷封嵩山,上疾甚故也。
上苦頭重,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請刺頭出血,可愈。
天後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斬也,乃欲于天子頭刺血!”上曰:“但刺之,未必不佳。
”乃刺二穴。
上曰:“吾目似明矣。
”後舉手加額曰:“天賜也!”自負彩百匹以賜鳴鶴。
李義琰改葬自己的父母,讓他的舅家遷移墳墓。
唐高宗得知後,大為憤怒,說:“李義琰依仗自己的權勢,欺負他的舅家,不能夠再讓他主持政事。
”李義琰聽到後心中不安,稱病請求退休,唐高宗同意了他的請求。
崔知溫去世。
夏四月,綏州步落稽作亂,被讨伐平定。
綏州步落稽胡人白鐵餘把銅佛埋在地下,時間久了,上面長了草,他就欺騙同鄉人說:“我在這裡多次看見了佛光。
”于是聚集部衆挖地,果然挖得銅佛,于是他說:“看見聖佛的人,患任何病都會痊愈。
”于是遠近的人都趕來觀看。
數年之間,歸附他的信徒衆多,于是圖謀作亂,占據了城平縣,自稱皇帝,設置百官。
唐高宗派遣右武衛将軍程務挺與王方翼讨伐他,生擒了白鐵餘,其餘的同黨都被平定。
五月,突厥軍隊侵犯蔚州。
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等人侵犯蔚州,殺死蔚州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率兵截擊突厥,反被突厥生擒。
朝廷商議想要廢除豐州,豐州司馬唐休璟上言說:“豐州依仗黃河作為屏障,地處敵人的要害之處,從秦、漢以來,就設置郡縣,土地适宜耕種放牧。
貞觀末年,招募民衆充實豐州,西北地區才獲得安定。
現在如果廢除豐州,那麼沿黃河一帶的土地就會重新被敵人占領,靈、夏等州的百姓将不能安居樂業,對國家不利。
”于是作罷。
秋七月,唐高宗下诏說明年到嵩山封禅。
冬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此事。
唐高宗下诏停止明年到嵩山封禅,是因為他病重的緣故。
唐高宗患頭重的病,不能看東西,召來侍醫秦鳴鶴治療,秦鳴鶴請求用針刺頭出血,就可痊愈。
天後武則天不希望唐高宗的病被治好,就發怒說:“可把此人斬首,竟然想要在天子頭上用針刺出血來!”唐高宗說:“隻管用針刺,未必沒有效果。
”于是秦鳴鶴用針刺了兩個穴位。
唐高宗說:“我的眼睛似乎可以看見東西了。
”天後武則天把手放在額頭上說:“這真是上天的恩賜!”然後親自拿着彩絹一百匹賜給秦鳴鶴。
诏太子監國,以裴炎、劉景先、郭正一兼東宮平章事。
十二月,帝崩,太子即位,尊天後為皇太後。
上疾甚,夜召裴炎入,受遺诏而崩。
遺诏太子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
中宗即位,尊天後為皇太後,政事鹹取決焉。
以劉仁軌為左仆射,裴炎為中書令,劉景先為侍中。
故事,宰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及裴炎遷中書令,始遷政事堂于中書省。
郭正一罷。
甲申(684)中宗皇帝嗣聖元年二月,睿宗文明元年。
九月,太後光宅元年。
春正月,立妃韋氏為皇後。
以韋弘敏同三品。
二月,太後廢帝為廬陵王,立豫王旦。
中宗欲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懼,白太後,密謀廢立。
太後集百官于乾元殿,勒兵宣令,廢中宗為廬陵王。
中宗曰:“我何罪?”太後曰:“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乃幽于别所。
立豫王旦為皇帝,妃劉氏為皇後,永平王成器為太子。
廢太孫重照為庶人。
改元文明。
旦居别殿,不得有所預,政事皆決于太後。
有飛騎十餘人飲于坊曲,一人言:“向知别無勳賞, 唐高宗下诏命令太子監國,并任命裴炎、劉景先、郭正一兼任東宮平章事。
十二月,唐高宗駕崩,太子李哲即皇帝位,尊天後武則天為皇太後。
唐高宗病重,夜晚召裴炎入宮,接受遺诏後,唐高宗駕崩。
唐高宗的遺诏讓太子李哲即皇帝位,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的,兼請天後武則天處置。
唐中宗即皇帝位,尊天後武則天為皇太後,政事都要由皇太後裁決。
唐中宗任命劉仁軌為左仆射,裴炎為中書令,劉景先為侍中。
依照舊例,宰相在門下省商議政事,稱為政事堂。
等到裴炎升任中書令後,才開始把政事堂遷到中書省。
郭正一被免職。
唐中宗 武則天 甲申(684)唐中宗嗣聖元年二月,唐睿宗文明元年。
九月,太後武則天光宅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立妃子韋氏為皇後。
任命韋弘敏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二月,太後武則天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為皇帝。
唐中宗想要任命韋皇後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堅決不同意,唐中宗發怒說:“我就是把天下交給韋玄貞,又有什麼不可以呢!難道還吝惜一個侍中的職務嗎!”裴炎懼怕,就報告了太後武則天,于是密謀廢立皇帝。
太後武則天把朝廷百官召集到乾元殿,命令軍隊入宮并宣布命令,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
唐中宗說:“我有什麼罪?”太後武則天說:“你想把天下交給韋玄貞,怎麼還說無罪呢!”于是把唐中宗囚禁在别的地方。
然後立豫王李旦為皇帝,妃子劉氏為皇後,永平王李成器為太子。
廢皇太孫李重照為庶人。
改年号為文明。
唐睿宗李旦居住在偏殿,不許幹預政事,朝政大事都由太後武則天決定。
有飛騎士卒十多人在坊中街巷飲酒,其中一人說:“如果早知道沒有什麼功勞賞賜, 不若奉廬陵。
”一人起告之。
座未散,皆捕系羽林獄。
言者斬,餘皆絞,告者除五品官。
告密之端自此興矣。
太後以劉仁軌為西京留守。
仁軌上疏,辭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陳呂後禍敗之事以申規戒。
太後玺書慰谕之。
太後始禦紫宸殿。
太後禦武成殿,皇帝帥王公以下上尊号。
自是太後常禦紫宸殿,施縿紫帳以視朝。
太後以王德真為侍中,劉祎之同三品。
三月,太後殺故太子賢。
初,太後命将軍丘神詣巴州,檢校故太子賢宅,以備外虞,風使殺之。
至是,神逼賢自殺。
太後乃歸罪于神,貶之,而追封賢為雍王。
尋複以神為金吾将軍。
夏四月,太後遷帝于房州,又遷于均州。
閏五月,太後以武承嗣同三品。
秋七月,溫州大水。
流四千餘家。
八月,葬乾陵。
太後以馮元常為隴州刺史。
初,尚書左丞馮元常為高宗所委,常密言:“中宮威權太重,宜稍抑損。
”高宗不能用。
及太後稱制,四方争言符瑞,嵩陽獻瑞石,元常奏言:“狀涉谄詐,不可誣罔天下。
”太後不悅,出之。
武承嗣罷。
括州大水。
還不如侍奉廬陵王。
”其中有一人起身離座告發了此事。
飲酒的士卒還沒有散去,就全部被逮捕關進羽林軍的監獄。
那名說話的士卒被斬首,其餘的都處以絞刑,告發此事的人授五品官。
告密之風從這時開始興起。
太後武則天任命劉仁軌為西京留守。
劉仁軌上疏,推辭說自己年老體衰,不能夠勝任留守的職務,并陳述了漢朝呂後禍敗的事實,以此來勸戒太後。
太後下玺書安慰勸谕他。
太後武則天開始駕臨紫宸殿。
太後武則天駕臨武成殿,唐睿宗率領王公以下給太後上尊号。
從此太後經常駕臨紫宸殿,張挂淺紫色的帷帳處理朝政。
太後武則天任命王德真為侍中,劉祎之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三月,太後武則天殺死原來的太子李賢。
當初,太後武則天命令左金吾将軍丘神前往巴州,監視原太子李賢的住宅,以防備意外,并暗示丘神殺死李賢。
這時,丘神逼迫李賢自殺。
太後于是歸罪于丘神,把他貶官,而追封李賢為雍王。
不久重新任命丘神為左金吾将軍。
夏四月,太後武則天把唐中宗流放到房州,不久又流放到均州。
閏五月,太後武則天任命武承嗣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溫州發生水災。
沖走了四千餘家居民。
八月,葬唐高宗于乾陵。
太後武則天任命馮元常為隴州刺史。
當初,尚書左丞馮元常深受唐高宗的信任,馮元常曾經秘密上言說:“皇後權力太大,應該适當加以抑制。
”但唐高宗沒有能聽從他的意見。
及太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各地争着報告祥瑞,嵩陽縣令進獻上一塊吉祥的石頭,馮元常上奏說:“進獻吉祥的石頭是一種阿谀奉迎和欺詐的行為,不能夠欺騙天下人。
”太後武則天不高興,于是将馮元常外放。
武承嗣被免去宰相職務。
括州發生水災。
流二千餘家。
九月,太後改元及服色、官名。
太後改元光宅,旗幟皆從金色,八品服碧。
東都為神都,尚書省為文昌台,仆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鸾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内史,禦史台分為左、右肅政台,其餘悉以義類改之。
太後立武氏七廟。
武承嗣請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太後從之。
裴炎谏曰:“太後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于所親。
獨不見呂氏之敗乎!”太後曰:“呂氏以權委生者,故敗。
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對曰:“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太後不從,追尊五代祖為公,妣為夫人,高、曾、祖、考為王,妣皆為妃。
英公李敬業起兵揚州,太後遣将軍李孝逸擊之。
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衆心憤惋。
會柳州司馬英公李敬業及弟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皆失職怨望,乃謀起兵。
遂矯诏殺揚州長史,開府庫,赦囚徒,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複稱嗣聖元年。
敬業自稱匡複上将,複求得貌類濮王賢者,置之軍中,雲賢不死,逃至此,令其舉兵。
移檄州縣,略雲:“僞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
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密隐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後于翚翟, 沖走了兩千多家居民。
九月,太後武則天改年号,并改變官員服裝的顔色和官名。
太後武則天改年号為光宅,旗幟都用金色,八品官員都穿青綠色服裝。
改東都洛陽為神都,改尚書省為文昌台,仆射為左、右相,尚書省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名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門下省為鸾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内史,分禦史台為左、右肅政台,其餘的朝廷官府名稱都按照實際意思加以更改。
太後武則天建立武氏七代祖廟。
武承嗣請求追封武氏祖先為王,并為武氏七代祖先建廟,太後武則天同意。
裴炎進谏說:“太後以皇帝之母的身份臨朝統治天下,應當表明最大的公心,不可偏私于自己的親屬。
難道不知道漢朝呂氏敗滅的事情嗎!”太後說:“呂後把大權交給在世的呂氏親屬,所以敗滅。
現在我是追尊已死去的親屬,有什麼損害呢!”裴炎回答說:“凡事都應該防微杜漸,不可助長這種事情!”太後沒有聽從他的意見,追尊她的五世祖父為公,五世祖母為夫人,追尊高祖、曾祖、祖父、父親為王,他們的夫人為王妃。
英公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太後武則天派遣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率兵攻打李敬業。
當時武氏諸人專權用事,李唐宗室人人自危,衆人心中憤恨惋惜。
适逢柳州司馬英公李敬業以及他的弟弟李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等,都因被降職而心中怨恨,于是謀劃起兵。
他們假托有诏書而殺死了揚州長史,打開府庫,釋放囚犯,十天之内便聚集兵力十多萬,重新恢複嗣聖元年的年号。
李敬業自稱匡複上将,又找到一個相貌與濮王李賢相似的人,安置在軍中,說李賢并沒有死,逃亡到了這裡,命令他們起兵。
李敬業傳檄文給各州縣,大略說:“篡奪政權臨朝稱制的武氏其人,生性并不溫順,出身十分低賤。
往昔是太宗皇帝後宮中的姬妾,曾利用服侍太宗的機會得寵,等年紀稍長,又與太子淫亂。
隐瞞了與先帝的私情,暗中圖謀在後宮中的寵幸地位,竊據了皇後的名位, 陷吾君于聚麀。
殺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包藏禍心,竊窺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别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在!”太後見之,問:“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後曰:“宰相之過也。
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遣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将兵三十萬以讨敬業,追削其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太後殺侍中裴炎,以骞味道為内史,李景谌同平章事。
武承嗣與從父弟三思以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屬尊位重,屢勸太後因事誅之。
太後謀于執政,裴炎固争。
及李敬業舉兵,太後問計于炎,對曰:“皇帝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
若太後返政,則不讨自平矣。
”承嗣因使監察禦史崔詧言炎有異圖。
太後命左肅政大夫骞味道鞫之,鳳閣舍人李景谌證炎必反,劉景先、胡元範明其不反,遂并下獄。
以骞味道檢校内史,李景谌平章事,斬裴炎于都亭。
籍沒其家,無甔石之儲。
景先等流貶有差。
炎弟子太仆寺丞伷先,年十七,上封事求見,曰:“陛下為李氏婦,先帝棄天下,遽覽朝政,變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諸武。
伯父忠于社稷,反誣以罪,戮及子孫。
陛下所為如是,臣實惜之!陛下早宜複子明辟,高枕深居,則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變,不可複救矣!” 使我們的君主陷于形同禽獸的亂倫境地。
殺害姐姐,屠戮哥哥,殺死皇帝,毒害母親,受到人與神的共同憎恨,實在是天與地都不能容忍的行為。
包藏禍心,陰謀篡奪皇位,君主的愛子,被她囚禁在别宮;而對自己的親族,卻委以重任。
先帝墳墓上的一捧黃土還未幹燥,年幼的孤君不知現在何處!”太後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後,問道:“是誰寫的?”有人回答說:“是駱賓王。
”太後說:“這是宰相的過錯。
具有如此才華的人,竟然使其埋沒漂泊得不到重用!”于是派遣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率兵三十萬讨伐李敬業,并追奪他祖父和父親的官爵,挖開他們的墳墓,劈開他們的棺材,恢複本姓徐氏。
太後武則天殺死侍中裴炎,任命骞味道為内史,李景谌為同平章事。
武承嗣與他的堂弟武三思因為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是皇帝近親,地位高,多次勸太後借機殺掉他們。
太後與執政大臣商議,裴炎堅持不同意。
等到李敬業起兵,太後向裴炎征詢計策,裴炎回答說:“皇帝已經長大,但不能親自處理朝政,所以那些小子們以此為借口起兵。
如果太後能夠把朝政大權交還給皇帝,那麼不用派兵讨伐就會自然平定。
”武承嗣于是指使監察禦史崔詧上言說裴炎有反叛的圖謀。
太後命令左肅政大夫骞味道審訊裴炎,鳳閣舍人李景谌證實說裴炎必定會謀反,而劉景先和胡元範卻證明裴炎不會謀反,于是把他們都逮捕關進獄中。
任命骞味道為檢校内史,李景谌為同平章事,裴炎被斬殺于洛陽都亭。
然後抄沒裴炎的家産,家中沒有一點積蓄。
劉景先等人或被流放,或被貶官,處罰輕重不等。
裴炎弟弟的兒子太仆寺丞裴伷先,時年十七歲,上密封奏章請求晉見太後,對太後說:“陛下是李家的媳婦,先帝去世後,您就迫不急待地獨攬朝政,改換皇太子,排斥李氏皇族,培植提拔武氏勢力。
我的伯父對國家忠心耿耿,反而誣陷他有罪,殺戮株連子孫。
陛下如此作為,我實在感到惋惜!陛下應該及早讓皇子複位,自己引退安居深宮,這樣武氏宗族就可保全,否則,天下一旦有變,就不可挽救了!” 太後怒,命于朝堂杖而流之。
炎之下獄也,郎将姜嗣宗使至長安,劉仁軌問以東都事,嗣宗曰:“嗣宗覺裴炎有異于常久矣。
”嗣宗還,仁軌附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
”太後殺之。
李敬業取潤州,李孝逸擊殺之。
初,魏思溫說李敬業曰:“明公以匡複為辭,宜帥大衆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氣,且大江天險,足以為固。
不如先取常、潤,為定霸之基,然後北向以圖中原,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此良策也!”思溫曰:“山東豪傑以武氏專制,憤惋不平,聞公舉事,皆自蒸麥飯為糧,伸鋤為兵,以俟南軍之至。
不乘此勢以立大功,乃更蓄縮,欲自謀巢穴,遠近聞之,其誰不解體!”敬業不從,将兵攻潤州。
思溫謂杜求仁曰:“兵勢合則強,分則弱,敬業不并力度淮,收山東之衆以取洛陽,敗在眼中矣!”敬業遂行取潤州。
聞李孝逸将至,回軍拒之,屯下阿溪,使敬猷逼淮陰,韋超屯都梁山。
孝逸軍至臨淮,戰不利。
監軍禦史魏元忠曰:“天下安危,在茲一舉。
今大軍久留不進,萬一朝廷更命他将以代将軍,将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孝逸乃引軍而前。
元忠請先擊敬猷,諸将曰:“不如先攻敬業,敬業敗,則敬猷不戰自擒矣。
若擊敬猷,敬業救之,是腹背受敵也。
”元忠曰:“不然。
賊兵盡在下阿,烏合而來,利在一決。
敬猷不習軍事,其衆單弱,大軍臨之,駐馬可克。
我克敬猷,乘勝而進, 太後聽後大怒,命令在朝堂杖打裴伷先,然後把他流放。
裴炎被逮捕入獄後,郎将姜嗣宗出使來到長安,劉仁軌向他詢問有關東都洛陽的情況,姜嗣宗說:“我很久以前就覺得裴炎有些反常。
”姜嗣宗返回時,劉仁軌讓他攜帶表書,表書中說:“姜嗣宗知道裴炎謀反而不告發。
”太後于是殺死了姜嗣宗。
李敬業攻占潤州,李孝逸率兵攻打并殺死了他。
當初,魏思溫勸李敬業說:“您是以恢複李唐的天下為口号而起兵的,應該率領大軍大張旗鼓地進軍,直向東都洛陽,這樣天下人就會知道您的志向是救援天子,各地将紛紛響應。
”薛仲璋說:“金陵城有帝王之氣,而且有長江天險,完全可以堅守。
不如先攻占常州、潤州,作為成就霸業的基礎,然後揮師北上奪取中原,這樣進能夠取勝,退也有後路,這是最好的計策!”魏思溫說:“山東地區的豪傑之士因為武氏專權,心中憤恨不平,聽說您起兵,都自發蒸麥飯為幹糧,舉起鋤頭作武器,等待您所率領的南方軍隊的到來。
現在不趁這種有利形勢建立大功,反而還要退縮,隻想為自己謀求安身之地,遠近的人聽說後,怎能不人心渙散呢!”李敬業不聽從他的意見,率兵去攻打潤州。
魏思溫對杜求仁說:“兵力合在一起就強大,分開就弱小,李敬業不能率全軍渡過淮河,收羅山東的兵衆以奪取洛陽,失敗就在眼前了!”李敬業于是進軍攻占了潤州。
聽說李孝逸将要來到,就回軍抵禦,駐紮在下阿溪,派李敬猷進逼淮陰,韋超駐守都梁山。
李孝逸率兵到達臨淮,交戰失利。
監軍禦史魏元忠說:“天下安危,在此一舉。
現在大軍長期停留不進,萬一朝廷另外任命其他的将領來替代您,您用什麼理由來逃避停留不進的罪責呢!”李孝逸這才率兵前進。
魏元忠請求先攻打李敬猷,諸将說:“不如先攻打李敬業,如果李敬業戰敗,那麼李敬猷就會不戰而擒。
如果先攻打李敬猷,李敬業率兵來救援,我們就會腹背受敵。
”魏元忠說:“不對。
敵人的兵力都集中在下阿,他們倉促聚集而來,利在決戰。
而李敬猷不熟悉軍事,兵力又弱小,以大軍進擊,馬上就可打敗他。
我們如果打敗了李敬猷,然後乘勝前進, 雖有韓、白不能當其鋒矣!”孝逸從之,引兵擊敬猷,敬猷走。
敬業勒兵阻溪拒守。
元忠言于孝逸曰:“風順荻幹,此火攻之利。
”敬業置陳既久,士卒多疲倦,陳不能整,孝逸進擊之,因風縱火,敬業大敗,輕騎走将入海,孝逸追之,其将王那相斬敬業等首來降,餘黨皆捕得,傳首神都。
李景谌罷,太後以崔詧同平章事。
郭待舉罷,太後以韋方質同平章事。
太後殺單于道安撫大使程務挺。
初,裴炎下獄,務挺密表申理。
至是或谮務挺與炎及敬業通謀,太後遣使即軍中斬之。
突厥宴飲相慶。
太後以王方翼與務挺相善,流崖州而死。
乙酉(685)二年太後垂拱元年。
春正月,帝在均州。
二月,太後以武承嗣、裴居道、韋思謙同三品。
三月,太後遷帝于房州。
沈君諒、崔詧、武承嗣罷。
太後頒《垂拱格》。
太後貶骞道味道為青州刺史。
朝士有左遷詣宰相自訴者,味道曰:“此太後處分。
”祎之曰:“由臣下奏請。
”太後聞之,謂侍臣曰:“君臣同體,豈得歸惡于君,引善自取乎!”故有是命。
夏五月,太後以裴居道為内史,流王德真于象州,以蘇良嗣為納言。
太後制百官及百姓皆得自舉。
六月,太後以韋待價同三品。
秋七月,太後以魏玄同同三品。
太後以阿史那元慶為興昔亡可汗。
太後以僧懷義為白馬寺主。
就是韓信、白起那樣的大将也無法抵擋我們的兵鋒!”李孝逸聽從了魏元忠的建議,率兵攻打李敬猷,李敬猷敗走。
李敬業率兵憑借下阿溪之險來抵抗。
魏元忠對李孝逸說:“現在正值順風,蘆荻幹燥,是進行火攻的有利時機。
”李敬業擺好軍陣已久,士卒們大多疲倦,陣形不整,李孝逸率兵進攻,乘風勢放火,李敬業大敗,輕裝騎馬逃走,将要逃到海上,李孝逸派兵追擊,其部将王那相斬下李敬業等人的首級來投降,其餘的同黨都被捕獲,傳送首級到神都洛陽。
李景谌被免去宰相職務,太後武則天任命崔詧為同平章事。
郭待舉被免去宰相職務,太後任命韋方質為同平章事。
太後殺死單于道安撫大使程務挺。
當初,裴炎被捕入獄,程務挺秘密上表為他伸冤辯解。
這時有人誣陷程務挺與裴炎及李敬業通謀,太後武則天就派使者在軍中将他斬首。
突厥得知後設宴慶賀。
太後因為王方翼與程務挺交好,就把他流放到崖州而死。
乙酉(685)唐中宗嗣聖二年太後武則天垂拱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均州。
二月,太後武則天任命武承嗣、裴居道、韋思謙為同鳳閣鸾台三品。
三月,太後把唐中宗遷往房州。
沈君諒、崔詧、武承嗣被免去宰相職務。
太後頒布《垂拱格》。
太後貶骞味道為青州剌史。
有被降職的朝廷官員去找宰相申訴,骞味道就對他們說:“這是太後決定的。
”劉祎之說:“應由臣下奏請。
”太後武則天聽說後,對随侍的臣下們說:“君臣同為一體,怎麼能夠把過惡歸于君主,而把美善歸于自己呢!”所以将骞味道貶官。
夏五月,太後武則天任命裴居道為内史,把王德真流放到象州,任命蘇良嗣為納言。
太後下制說百官和百姓都可以向朝廷自我薦舉。
六月,太後任命韋待價為同鳳閣鸾台三品。
秋七月,太後任命魏玄同為同鳳閣鸾台三品。
太後任命阿史那元慶為突厥興昔亡可汗。
太後任命僧人懷義為白馬寺主持。
懷義得幸于太後,太後以為白馬寺主。
出入乘禦馬,朝貴皆匍匐禮谒,武承嗣、三思皆執僮仆之禮以事之。
懷義多聚無賴少年,度為僧,縱橫犯法,人莫敢言。
禦史馮思勖屢以法繩之,懷義遇諸塗,令從者毆之,幾死。
太後托言懷義有巧思,使入宮營造。
補阙王求禮表請閹之,庶不亂宮闱,表寝不出。
丙戌(686)三年太後垂拱二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太後歸政于豫王旦,尋複稱制。
太後诏複政事于皇帝,睿宗知太後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後複臨朝稱制。
二月朔,日食。
太後以李孝逸為施州刺史。
孝逸既克李敬業,聲望甚重,武承嗣等惡而谮之,故有是命。
三月,太後置銅匦,受密奏。
太後自徐敬業之反,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乃盛開告密,有告密者,給馬供食,使詣行在。
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或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有魚保家者,請鑄銅為匦,以受天下密奏。
其器一室四隔,上各有竅,可入不可出。
太後善之。
未幾,其怨家投匦告保家嘗為徐敬業作兵器,遂伏誅。
胡人索元禮因告密召見,擢為遊擊将軍,令按制獄。
元禮性殘忍,推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于是周興、來俊臣 懷義得到太後武則天的寵幸,于是太後任命他為白馬寺主持。
出入宮禁乘禦馬,朝廷顯貴見到他後都伏地跪拜,武承嗣、武三思都行奴仆之禮侍奉他。
懷義還招集了許多無賴少年,剃度為僧人,橫行不法,人們都不敢言語。
禦史馮思勖多次依法懲處他們,懷義在路中遇到馮思勖,便命令随從毆打他,差一點被打死。
太後借口懷義有巧思,讓他入宮建造宮室。
補阙王求禮上表請求閹掉懷義,不至于使他淫亂後宮,表書被扣壓不報。
丙戌(686)唐中宗嗣聖三年太後武則天垂拱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太後武則天把朝政交還給豫王李旦,不久太後又臨朝稱制。
太後武則天下诏把朝政交還給皇帝,唐睿宗知道太後并不是出于誠心,就上表堅決辭讓,于是太後又臨朝稱制。
二月初一,發生日食。
太後武則天任命李孝逸為施州刺史。
李孝逸平定李敬業的叛亂後,聲望很高,武承嗣等人因憎恨而誣陷他,所以太後命他出任施州刺史。
三月,太後武則天設置銅匦,接受告密的奏疏。
太後武則天自從徐敬業起兵造反之後,便懷疑天下的人都在謀害自己,又自認為長期專擅國政,品行不端,知道宗室大臣怨恨不服,就想要大肆誅殺以威服他們,于是廣開告密之路,有告密的人,由官府供給驿馬和食物,把他們送到太後那裡。
即使是農夫和砍柴的人,也都得以被召見,有時破格除授官職,告發不實者也不加問罪。
于是各地告密的人蜂擁而起。
有一位名叫魚保家的人,請求鑄造銅匦,以便接受天下人的密奏。
這種銅匦一室分成四小間,每間上各有孔,隻能入不能出。
太後很是欣賞。
不久,魚保家的仇人向銅匦中投入密奏,告發說他曾經為徐敬業制造兵器,于是伏罪被誅。
胡人索元禮因為告密被太後召見,被升任為遊擊将軍,并命令他審訊那些被關押在特設監獄中的犯人。
索元禮生性殘忍,審訊一人一定要讓他牽連出數十到上百人,于是周興、來俊臣 之徒效之。
興累遷至秋官侍郎,俊臣至禦史中丞,皆養無賴數百人,意所欲陷,則使數處俱告之,辭狀俱同。
既下獄,則以威刑脅之,無不誣服。
又造《告密羅織經》一卷,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構造布置,皆有支節。
其訊囚酷法,有“定百脈”“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号,中外畏之,甚于虎狼。
麟台正字陳子昂上疏曰:“執事者疾徐敬業首亂唱禍,将息奸源,遂使陛下大開诏獄,重設嚴刑,有迹涉嫌疑,辭相逮引,莫不窮捕考案。
至
太子李賢頗好音樂、女色,與家奴十分親昵。
天後武則天就指使人告發這些事,唐高宗下令審問太子,在東宮的馬坊中搜出黑甲數百件,認為是謀反用的東西。
唐高宗素來喜歡太子李賢,想要寬赦他,而天後武則天不同意,于是就廢太子為庶人,同黨都被誅殺。
左庶子張大安因奉迎依附太子而被降職,其餘的東宮官屬都不加問罪。
左庶子薛元超等人都行舞蹈禮拜謝皇恩,隻有右庶子李義琰承認過失而痛哭,受到當時輿論的贊揚。
冬十一月初一,發生日食。
辛巳(681)唐高宗開耀元年 春正月,唐高宗在麟德殿宴請朝廷百官及有封号的婦人。
因為新立太子,唐高宗命令在宣政殿宴請朝廷百官及有封号的婦人,帶領九部樂隊和樂舞雜技從宣政門進入。
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認為:“皇帝處理朝政的正殿不是有封号的婦人宴會的地方,内宮的正門也不是歌舞藝人應該進入的地方,請求在别殿宴請有封号的婦人,九部樂隊從東西側門進入,而停罷樂舞雜技。
”唐高宗于是命令改在麟德殿舉行宴會,并賜給袁利貞帛一百匹。
袁利貞的族孫袁誼任蘇州刺史,自認為自從先輩宋太尉袁淑以來,袁家曆朝都盡忠于皇帝,而琅邪王氏雖然累世居于三公之位,但又成為曆朝篡權者的佐命元勳,因此恥與王氏相比。
他曾經說:“世家大族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他們世代堅守忠貞,才能與操行相繼不絕。
那些靠出賣婚姻以求利祿的人,又有什麼值得尊貴的呢!” 三月,郝處俊被罷免宰相職務。
任命劉仁軌為太子少傅。
少府監裴匪舒擅長營利,上奏請求出賣禁苑中的馬糞,每年可獲利錢二十萬缗。
唐高宗就此事征詢劉仁軌的意見,劉仁軌回答說:“獲利倒是不少,隻是恐怕後代的人們說皇家出賣馬糞, 非嘉名也。
”乃止。
匪舒又為上造鏡殿,上與仁軌觀之,仁軌驚趨下殿。
上問其故,對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适視四壁有數天子,不祥孰甚焉!”上遽令剔去。
秋七月,太平公主适薛紹。
紹母,太宗女城陽公主也。
紹兄以公主寵盛,深憂之,以問族祖戶部郎中克構,克構曰:“帝甥尚主,國家故事,苟以恭慎行之,何傷!然諺曰:&lsquo娶婦得公主,無事取官府。
&rsquo亦不得不懼也。
” 以裴炎為侍中,崔知溫、薛元超為中書令。
征處士田遊岩為太子洗馬。
遊岩隐居泰山,上東封,嘗幸其廬,征為洗馬,無所規益。
右衛副率蔣俨以書責之曰:“足下負巢、由之俊節,傲唐、虞之聖主,屈萬乘之重,申三顧之榮,将以輔導儲貳,漸染芝蘭耳。
皇太子春秋鼎盛,聖道未周,足下乃唯唯而無一談,悠悠以卒年歲,何以塞聖主調護之寄乎!”遊岩不能答。
裴行儉讨突厥阿史那伏念,降之。
初,裴行儉軍還,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連兵為寇。
诏複以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讨之。
副總管曹懷舜引兵至長城北橫水,遇伏念,伏念乘便風擊之,大敗。
行儉軍于代州之陉口,多縱反間,由是伏念、溫傅浸相猜貳。
伏念留妻子辎重于金牙山,以輕騎襲曹懷舜。
行儉 名聲不好。
”于是作罷。
裴匪舒又為唐高宗建造了鏡殿,唐高宗與劉仁軌去觀看,劉仁軌吃驚地急忙下殿。
唐高宗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劉仁軌回答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帝王,剛才看見四周牆壁上有幾位天子,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吉祥的呢!”唐高宗立刻命令把那些鏡子拆掉拿走。
秋七月,太平公主下嫁薛紹。
薛紹的母親是唐太宗的女兒城陽公主。
薛紹的哥哥薛因為太平公主恩寵太盛,深為憂慮,就問同族的叔祖父戶部郎中薛克構,薛克構說:“皇帝的外甥娶公主為妻,這是國家的慣例,如果能以恭順謹慎的态度對待此事,又有什麼憂慮的呢!但是諺語說:&lsquo娶妻得公主,無事取官府。
&rsquo也不能不讓人懼怕。
” 唐高宗任命裴炎為侍中,任命崔知溫、薛元超為中書令。
唐高宗征召隐士田遊岩,任命他為太子洗馬。
田遊岩隐居在泰山,唐高宗到泰山封禅時,曾經駕幸他隐居的廬舍,征召他為太子洗馬,但他對太子沒有什麼規勸教導。
右衛副率蔣俨寫書信責備田遊岩說:“足下享有古代高士巢父、許由那樣卓異的節操,傲視唐堯、虞舜那樣聖明的君主。
皇上不惜屈萬乘之尊,給予您三顧茅廬那樣的榮幸,想請您輔導太子,使他能夠逐漸培養自己的美德。
皇太子正值盛年,智慧道德還沒有完全形成,而足下卻唯唯諾諾不進一言規勸,悠閑地打發着歲月,怎麼來答謝皇上讓您教導太子的寄托呢!”田遊岩無法回答。
裴行儉率兵讨伐突厥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投降了唐朝。
當初,裴行儉率軍返回後,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與阿史德溫傅合兵侵犯唐朝。
唐高宗下诏重新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率兵讨伐突厥。
副總管曹懷舜率兵到達長城北面的橫水,與阿史那伏念相遇,阿史那伏念乘順風攻打唐軍,唐軍被打得大敗。
裴行儉率兵駐紮在代州的陉口,多次使用反間計,因此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逐漸互相猜疑。
阿史那伏念把妻兒和辎重留在金牙山,然後率領輕騎兵襲擊曹懷舜。
裴行儉 遣裨将程務挺掩金牙,取之。
伏念還,失其妻子辎重,士卒多疾疫,乃引兵北走。
行儉又使務挺等追蹑之,伏念恃遠不設備,軍到狼狽,遂執溫傅以降。
行儉盡平突厥餘黨,以伏念、溫傅歸京師,斬于都市。
初,行儉許伏念以不死,故降。
裴炎疾行儉之功,奏言:“伏念為回纥所逼,窮窘而降耳。
”遂誅之。
行儉歎曰:“渾、濬争功,古今所恥。
但恐殺降,無複來者。
”因稱疾不出。
冬十月朔,日食。
徙故太子賢于巴州。
壬午(682)永淳元年 春二月,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
上欲令開府置僚屬,問吏部郎中王方慶,對曰:“未聞太子在東宮而更立太孫者也。
”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對曰:“三王不相襲禮,何為不可!”乃奏置師傅等官。
既而上疑其非法,竟不補授。
夏四月朔,日食。
關中饑,上幸東都。
上以關中饑馑,米鬥三百,将幸東都,留太子監國,使劉仁軌、薛元超輔之。
時出幸倉猝,扈從之士有餓死者。
上慮道路多草竊,命監察禦史魏元忠檢校。
元忠閱赤縣獄,得盜一人,神采語言異于衆,命釋桎梏,襲冠帶,乘驿以從, 派遣副将程務挺突然襲擊金牙山,攻占了此山。
阿史那伏念返回金牙山後,妻兒辎重已被唐兵奪取,士卒中又流行瘟疫,于是領兵向北逃走。
裴行儉又命令程務挺等追擊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自恃離唐軍遙遠,不加防備,唐兵趕到後,阿史那伏念十分狼狽,于是抓了阿史德溫傅來向唐軍投降。
裴行儉平定了突厥的全部殘餘部衆,押着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回到京師,二人被斬于鬧市。
當初,裴行儉曾經許諾不殺死阿史那伏念,所以他才投降。
而裴炎妒忌裴行儉的功勞,就上奏說:“阿史那伏念是因為受到回纥的逼迫,走投無路才來投降。
”于是誅殺了他。
裴行儉感歎說:“晉朝的王渾與王濬争功,從古到今受都到人們的恥笑。
隻是恐怕殺了投降的人,以後不會再有人來投降了。
”因此假稱生病,閉門不出。
冬十月初一,發生日食。
唐高宗把原來的太子李賢流放到巴州。
壬午(682)唐高宗永淳元年 春二月,唐高宗立皇孫李重照為皇太孫。
唐高宗想為太孫開設府署,并設置官屬,征詢吏部郎中王方慶的意見,王方慶回答說:“沒有聽說過太子還在東宮而又立皇太孫的。
”唐高宗說:“那就從我開始,可以嗎?”王方慶回答說:“夏、商、周三代之君在禮儀方面都不互相承襲,有什麼不可以呢!”于是王方慶上奏請求為皇太孫設置師傅等官。
不久唐高宗懷疑這樣做不合乎禮法,最終也沒有任命。
夏四月初一,發生日食。
關中地區饑荒,唐高宗駕幸東都。
唐高宗因關中地區發生饑荒,每鬥米價值三百錢,将要駕幸東都,留下太子監國,命令劉仁軌、薛元超輔佐太子。
當時唐高宗因為出行倉促,随從護衛的人有餓死的。
唐高宗擔憂路上多有盜賊,就命令監察禦史魏元忠在車駕前後檢查。
魏元忠察看長安與萬年縣的監獄,得到一名盜賊,神色言談都與其他盜賊不同,魏元忠命令解開他的枷鎖,讓他穿上官服,乘着驿馬跟從, 與共食宿,托以诘盜。
比及東都,士馬萬數,不亡一錢。
聞喜憲公裴行儉卒。
行儉有知人之鑒。
初,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李敬玄尤重之。
行儉曰:“士之緻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
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
”既而勃堕水,炯終于盈川令,照鄰惡疾,赴水死,賓王反誅。
行儉為将帥,所引偏裨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後多為名将。
破阿史那都支,得馬腦盤,廣二尺餘,以示将士,軍吏捧以升階,跌而碎之,惶恐,叩頭流血。
行儉笑曰:“爾非故為,何至于是!”不複有追惜之色。
诏賜都支等資産金器三千,并分給親故偏裨,數日而盡。
安西都護王方翼破西突厥,平之。
阿史那車薄圍弓月,安西都護王方翼引軍救之,破虜衆于伊麗水,三姓咽面與車薄合兵拒方翼,方翼與戰于熱海,分遣裨将襲破之,擒其酋長三百人,西突厥遂平。
方翼征入議事,竟以廢後近屬,不得用而歸。
以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并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
上欲用待舉等,謂中書令崔知溫曰:“待舉等資任尚淺,且令預聞政事,未可與卿等同名。
”自是外司四品以下與他一起吃飯休息,委托他整治盜賊。
等到達東都洛陽,士卒馬匹數以萬計,連一文錢都沒有丢失。
聞喜憲公裴行儉去世。
裴行儉具有識别人才的能力。
當初,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因文才而享有盛名,李敬玄尤其器重他們。
裴行儉說:“讀書人有遠大前途的,應該首先表現在度量見識方面,而後才是才華。
王勃等人雖然有文才,但性格浮躁淺薄,哪裡是享受官爵俸祿的材料!楊炯稍微沉穩一些,應該能做到縣令、縣長,其他幾個人能夠善終就算幸運了。
”不久,王勃落水而死,楊炯死在盈川縣令的任上,盧照鄰因患惡疾,投水而死,駱賓王因謀反被殺。
裴行儉擔任将帥,所選拔的副将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等人,後來多數成為名将。
當打敗阿史那都支後,繳獲的瑪瑙盤直徑二尺有餘,裴行儉讓将士們觀賞,軍吏捧着瑪瑙盤上台階時,不慎跌倒而将盤子摔碎,這位軍吏十分惶恐,叩頭流血。
裴行儉笑着說:“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于這樣害怕!”說完不再有可惜的神色。
唐高宗下诏把繳獲的阿史那都支等人财産中的金器三千件賜給裴行儉,他全都分給了親戚故舊和部下将領,幾天内就分發完了。
安西都護王方翼打敗并平定了西突厥。
阿史那車薄包圍了弓月城,安西都護王方翼領兵去救援,在伊麗水打敗了敵人,三姓咽面與阿史那車薄合兵抵禦王方翼,王方翼與他們在熱海交戰,分别派遣副将襲擊打敗了阿史那車薄與咽面,生擒了他們的酋長三百人,于是西突厥被平定。
王方翼被唐高宗征召入京商議邊防事務,最終因為他是已廢掉的王皇後的近親,沒有得到重用而返回邊鎮。
唐高宗任命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一并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
唐高宗想要重用郭待舉等人,于是對中書令崔知溫說:“郭待舉等人的資曆還比較淺,暫且先讓他們參與處理國家政事,但是不能和你們有同樣的官名。
”從此時起,外司官四品以下 知政事者,始以平章事為名。
先是,玄同為吏部侍郎,上言曰:“人君之體,當委任而責成功,所委者當,則所用者自精矣。
周穆王命伯冏為太仆正,曰:&lsquo慎簡乃僚。
&rsquo是使群司各自求其小者,而天子命其大者也。
漢氏得人皆自州縣補署,五府辟召,然後升于天朝。
魏、晉以來,始專委選部。
夫以天下之大,士人之衆,而委之數人之手,用刀筆以量才,案簿書而察行,借使平如權衡,明如水鏡,猶力有所極,照有所窮,況所委非人而有愚暗阿私之弊乎!願略依周、漢之規,以救魏、晉之失。
”疏奏,不納。
五月,洛水溢。
關中旱、蝗。
東都霖雨,洛水溢,溺民居千餘家。
關中先水後旱、蝗,繼以疾疫,米鬥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秋七月,作奉天宮。
上既封泰山,欲遍封五嶽,作奉天宮于嵩山之南。
監察禦史裡行李善感谏曰:“陛下封泰山,告太平,緻群瑞,與三皇、五帝比隆矣。
數年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災譴。
更廣營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
”上不納。
自褚遂良、韓瑗之死,中外以言為諱,幾二十年。
及善感始谏,天下皆喜,謂之“鳳鳴朝陽”。
上遣宦者緣江徙異竹,所在縱暴,荊州長史蘇良嗣囚之,上疏切谏,以為:“緻遠方異物,煩擾道路,恐非聖人 參與主持政事的,開始用平章事的名号。
先前,魏玄同擔任吏部侍郎,上言說:“君主的根本,應該是把事情委任給臣下而督責他們成就功業,委任的人得當,那麼被使用的人自然精幹。
周穆王任命伯冏為太仆正,說:&lsquo要慎重挑選你的屬官。
&rsquo這是讓各部門各自挑選他們屬下的小官,而天子任命大的官員。
漢朝用人都是先由州縣補授,再由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軍等五府征召,然後才提升進入朝廷。
魏、晉以來,才開始專門委托吏部。
這麼廣大的天下,如此衆多的士人,而把選舉官吏的大權交由幾個人掌管,看一個人寫的文章來衡量他的才能,根據文書案卷來考察他的品行,即使公平如秤,明澈如水如鏡,還是會受到能力的限制,會有看不到的地方,何況所委任的人并不适當,并有愚昧無知和營私舞弊的事發生呢!希望能大體按照周朝和漢朝的規制,來補救魏、晉以來選官的失誤之處。
”疏奏進上,沒有被采納。
五月,洛水漫溢。
關中地區發生旱災、蝗災。
東都洛陽陰雨連綿,洛水漫溢,淹沒了居民一千餘家。
關中地區先發生水災後發生旱災與蝗災,接着又流行瘟疫,每鬥米價值四百錢,兩京之間餓死的人枕藉于道路,以至發生人吃人的情況。
秋七月,修建奉天宮。
唐高宗到泰山封禅之後,想要封遍五嶽,于是在嵩山南面修建奉天宮。
監察禦史裡行李善感進谏說:“陛下到泰山封禅,向上天告說天下太平,得到了衆多的吉兆,可與三皇、五帝比興盛。
但幾年以來糧食歉收,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周邊各族不斷地侵犯,軍隊連年作戰,陛下應當靜默沉思、探索治國之道以消除上天譴責所降的災害。
反而卻大修宮室,勞役不斷,天下之人無不感到失望。
”唐高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自從褚遂良、韓瑗死後,朝廷内外的官員都以多說話為忌諱,這種情況将近二十年了。
等到李善感開始進谏,天下之人都感到高興,稱之為“鳳鳴朝陽”。
唐高宗派遣宦官沿長江運送奇異的竹子,這些宦官所過之處恣行暴虐,荊州長史蘇良嗣囚禁了他們,并上疏懇切進谏,認為:“為獲得遠方的奇異之物,騷擾沿途百姓,恐怕有違聖人 愛人之意。
”上手诏慰谕,令棄竹江中。
零陵王明自殺。
初,曹王明以太子賢黨降封零陵王,黔州安置。
至是都督謝祐希天後意,逼使自殺。
上深惜之,黔府官屬皆坐免官。
祐後寝于平閣,夜,失其首。
及明子俊為天後所殺,有司籍其家,得祐首,漆為穢器,題雲“謝祐”,乃知明子使刺客取之也。
召薛元超赴東都。
太子頗事遊畋,元超上疏規谏,上聞之,遣使者尉勞,召赴東都。
冬十月,以劉景先同平章事。
突厥骨笃祿寇并州,薛仁貴大破之。
突厥餘黨阿史那骨笃祿、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據黑沙城反,寇并州。
代州都督薛仁貴将兵擊之,虜問唐大将為誰,應之曰:“薛仁貴。
”虜曰:“吾聞仁貴流象州,死久矣,何绐我也!”仁貴免胄示之面,虜相顧失色,下馬列拜,稍稍引去。
仁貴因奮擊,大破之。
以婁師德為河源軍經略副使。
吐蕃寇河源,師德将兵擊之于白水澗,八戰八捷。
上以師德為比部員外郎、左骁衛郎将,充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辭也!” 癸未(683)弘道元年 春二月,突厥寇定州,圍單于都護府。
李義琰緻仕。
愛民的本意。
”唐高宗親筆下诏撫慰曉谕蘇良嗣,命令把竹子抛棄于江中。
零陵王李明自殺。
當初,曹王李明因為是太子李賢的同黨,被降封為零陵王,安置在黔州。
這時黔州都督謝祐奉迎天後武則天的旨意,逼迫李明自殺。
唐高宗深為惋惜,黔州都督府的官屬都坐罪被免職。
後來謝祐睡在平閣,夜晚腦袋被人割去。
等到後來李明的兒子李俊被天後武則天殺死,有關部門抄沒他的家産,找到了謝祐的腦袋,已被漆成尿壺,上面題寫着“謝祐”,這才知道是李明的兒子當年派刺客割走了謝祐的腦袋。
唐高宗召薛元超到東都洛陽。
太子李哲十分喜好遊玩打獵,薛元超上疏規勸進谏,唐高宗知道後,派使者去慰勞薛元超,并召他赴東都洛陽。
冬十月,唐高宗任命劉景先為同平章事。
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率兵侵犯并州,薛仁貴把他們打得大敗。
突厥的殘餘勢力阿史那骨笃祿、阿史德元珍等聚集逃散的部衆,占據黑沙城反叛,并侵犯并州。
代州都督薛仁貴率兵攻打他們,敵人詢問唐朝領兵的大将是誰,回答說:“是薛仁貴。
”敵人說:“我們聽說薛仁貴被流放到象州,早就死了,為何要欺騙我們呢!”于是薛仁貴摘下頭盔露出臉面,敵人互相看着,大驚失色,并下馬列隊拜見,然後逐漸退去。
薛仁貴乘機率兵猛攻,大敗突厥。
唐高宗任命婁師德為河源軍經略副使。
吐蕃軍隊侵犯河源,婁師德率兵在白水澗攻打吐蕃,八戰八捷。
唐高宗任命婁師德為比部員外郎、左骁衛郎将,充任河源軍經略副使,說:“你文武兼備,不要推辭!” 癸未(683)唐高宗弘道元年 春二月,突厥軍隊侵犯定州,包圍了單于都護府。
宰相李義琰退休。
義琰改葬父母,使其舅氏遷舊墓。
上聞之,怒曰:“義琰倚勢,陵其舅家,不可複知政事。
”義琰不自安,以疾求去,許之。
崔知溫卒。
夏四月,綏州步落稽作亂,讨平之。
步落稽白鐵餘埋銅佛于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绐鄉人曰:“吾于此數見佛光。
”集衆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見聖佛者,百疾皆愈。
”遠近赴之。
數年,歸信者衆,遂謀作亂,據城平縣,稱皇帝,置百官。
遣右武衛将軍程務挺與王方翼讨之,擒鐵餘,餘黨悉平。
五月,突厥寇蔚州。
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等寇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将兵邀之,為虜所擒。
朝議欲廢豐州,司馬唐休璟上言:“豐州阻河為固,居賊沖要,自秦、漢以來,列為郡縣,土宜耕牧。
貞觀之末,募人實之,西北始安。
今廢之,則河濱之地複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非國家之利也。
”乃止。
秋七月,诏以來年有事于嵩山。
冬十一月,诏罷之。
诏罷封嵩山,上疾甚故也。
上苦頭重,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請刺頭出血,可愈。
天後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斬也,乃欲于天子頭刺血!”上曰:“但刺之,未必不佳。
”乃刺二穴。
上曰:“吾目似明矣。
”後舉手加額曰:“天賜也!”自負彩百匹以賜鳴鶴。
李義琰改葬自己的父母,讓他的舅家遷移墳墓。
唐高宗得知後,大為憤怒,說:“李義琰依仗自己的權勢,欺負他的舅家,不能夠再讓他主持政事。
”李義琰聽到後心中不安,稱病請求退休,唐高宗同意了他的請求。
崔知溫去世。
夏四月,綏州步落稽作亂,被讨伐平定。
綏州步落稽胡人白鐵餘把銅佛埋在地下,時間久了,上面長了草,他就欺騙同鄉人說:“我在這裡多次看見了佛光。
”于是聚集部衆挖地,果然挖得銅佛,于是他說:“看見聖佛的人,患任何病都會痊愈。
”于是遠近的人都趕來觀看。
數年之間,歸附他的信徒衆多,于是圖謀作亂,占據了城平縣,自稱皇帝,設置百官。
唐高宗派遣右武衛将軍程務挺與王方翼讨伐他,生擒了白鐵餘,其餘的同黨都被平定。
五月,突厥軍隊侵犯蔚州。
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等人侵犯蔚州,殺死蔚州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率兵截擊突厥,反被突厥生擒。
朝廷商議想要廢除豐州,豐州司馬唐休璟上言說:“豐州依仗黃河作為屏障,地處敵人的要害之處,從秦、漢以來,就設置郡縣,土地适宜耕種放牧。
貞觀末年,招募民衆充實豐州,西北地區才獲得安定。
現在如果廢除豐州,那麼沿黃河一帶的土地就會重新被敵人占領,靈、夏等州的百姓将不能安居樂業,對國家不利。
”于是作罷。
秋七月,唐高宗下诏說明年到嵩山封禅。
冬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此事。
唐高宗下诏停止明年到嵩山封禅,是因為他病重的緣故。
唐高宗患頭重的病,不能看東西,召來侍醫秦鳴鶴治療,秦鳴鶴請求用針刺頭出血,就可痊愈。
天後武則天不希望唐高宗的病被治好,就發怒說:“可把此人斬首,竟然想要在天子頭上用針刺出血來!”唐高宗說:“隻管用針刺,未必沒有效果。
”于是秦鳴鶴用針刺了兩個穴位。
唐高宗說:“我的眼睛似乎可以看見東西了。
”天後武則天把手放在額頭上說:“這真是上天的恩賜!”然後親自拿着彩絹一百匹賜給秦鳴鶴。
诏太子監國,以裴炎、劉景先、郭正一兼東宮平章事。
十二月,帝崩,太子即位,尊天後為皇太後。
上疾甚,夜召裴炎入,受遺诏而崩。
遺诏太子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
中宗即位,尊天後為皇太後,政事鹹取決焉。
以劉仁軌為左仆射,裴炎為中書令,劉景先為侍中。
故事,宰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及裴炎遷中書令,始遷政事堂于中書省。
郭正一罷。
甲申(684)中宗皇帝嗣聖元年二月,睿宗文明元年。
九月,太後光宅元年。
春正月,立妃韋氏為皇後。
以韋弘敏同三品。
二月,太後廢帝為廬陵王,立豫王旦。
中宗欲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懼,白太後,密謀廢立。
太後集百官于乾元殿,勒兵宣令,廢中宗為廬陵王。
中宗曰:“我何罪?”太後曰:“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乃幽于别所。
立豫王旦為皇帝,妃劉氏為皇後,永平王成器為太子。
廢太孫重照為庶人。
改元文明。
旦居别殿,不得有所預,政事皆決于太後。
有飛騎十餘人飲于坊曲,一人言:“向知别無勳賞, 唐高宗下诏命令太子監國,并任命裴炎、劉景先、郭正一兼任東宮平章事。
十二月,唐高宗駕崩,太子李哲即皇帝位,尊天後武則天為皇太後。
唐高宗病重,夜晚召裴炎入宮,接受遺诏後,唐高宗駕崩。
唐高宗的遺诏讓太子李哲即皇帝位,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的,兼請天後武則天處置。
唐中宗即皇帝位,尊天後武則天為皇太後,政事都要由皇太後裁決。
唐中宗任命劉仁軌為左仆射,裴炎為中書令,劉景先為侍中。
依照舊例,宰相在門下省商議政事,稱為政事堂。
等到裴炎升任中書令後,才開始把政事堂遷到中書省。
郭正一被免職。
唐中宗 武則天 甲申(684)唐中宗嗣聖元年二月,唐睿宗文明元年。
九月,太後武則天光宅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立妃子韋氏為皇後。
任命韋弘敏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二月,太後武則天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為皇帝。
唐中宗想要任命韋皇後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堅決不同意,唐中宗發怒說:“我就是把天下交給韋玄貞,又有什麼不可以呢!難道還吝惜一個侍中的職務嗎!”裴炎懼怕,就報告了太後武則天,于是密謀廢立皇帝。
太後武則天把朝廷百官召集到乾元殿,命令軍隊入宮并宣布命令,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
唐中宗說:“我有什麼罪?”太後武則天說:“你想把天下交給韋玄貞,怎麼還說無罪呢!”于是把唐中宗囚禁在别的地方。
然後立豫王李旦為皇帝,妃子劉氏為皇後,永平王李成器為太子。
廢皇太孫李重照為庶人。
改年号為文明。
唐睿宗李旦居住在偏殿,不許幹預政事,朝政大事都由太後武則天決定。
有飛騎士卒十多人在坊中街巷飲酒,其中一人說:“如果早知道沒有什麼功勞賞賜, 不若奉廬陵。
”一人起告之。
座未散,皆捕系羽林獄。
言者斬,餘皆絞,告者除五品官。
告密之端自此興矣。
太後以劉仁軌為西京留守。
仁軌上疏,辭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陳呂後禍敗之事以申規戒。
太後玺書慰谕之。
太後始禦紫宸殿。
太後禦武成殿,皇帝帥王公以下上尊号。
自是太後常禦紫宸殿,施縿紫帳以視朝。
太後以王德真為侍中,劉祎之同三品。
三月,太後殺故太子賢。
初,太後命将軍丘神詣巴州,檢校故太子賢宅,以備外虞,風使殺之。
至是,神逼賢自殺。
太後乃歸罪于神,貶之,而追封賢為雍王。
尋複以神為金吾将軍。
夏四月,太後遷帝于房州,又遷于均州。
閏五月,太後以武承嗣同三品。
秋七月,溫州大水。
流四千餘家。
八月,葬乾陵。
太後以馮元常為隴州刺史。
初,尚書左丞馮元常為高宗所委,常密言:“中宮威權太重,宜稍抑損。
”高宗不能用。
及太後稱制,四方争言符瑞,嵩陽獻瑞石,元常奏言:“狀涉谄詐,不可誣罔天下。
”太後不悅,出之。
武承嗣罷。
括州大水。
還不如侍奉廬陵王。
”其中有一人起身離座告發了此事。
飲酒的士卒還沒有散去,就全部被逮捕關進羽林軍的監獄。
那名說話的士卒被斬首,其餘的都處以絞刑,告發此事的人授五品官。
告密之風從這時開始興起。
太後武則天任命劉仁軌為西京留守。
劉仁軌上疏,推辭說自己年老體衰,不能夠勝任留守的職務,并陳述了漢朝呂後禍敗的事實,以此來勸戒太後。
太後下玺書安慰勸谕他。
太後武則天開始駕臨紫宸殿。
太後武則天駕臨武成殿,唐睿宗率領王公以下給太後上尊号。
從此太後經常駕臨紫宸殿,張挂淺紫色的帷帳處理朝政。
太後武則天任命王德真為侍中,劉祎之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三月,太後武則天殺死原來的太子李賢。
當初,太後武則天命令左金吾将軍丘神前往巴州,監視原太子李賢的住宅,以防備意外,并暗示丘神殺死李賢。
這時,丘神逼迫李賢自殺。
太後于是歸罪于丘神,把他貶官,而追封李賢為雍王。
不久重新任命丘神為左金吾将軍。
夏四月,太後武則天把唐中宗流放到房州,不久又流放到均州。
閏五月,太後武則天任命武承嗣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溫州發生水災。
沖走了四千餘家居民。
八月,葬唐高宗于乾陵。
太後武則天任命馮元常為隴州刺史。
當初,尚書左丞馮元常深受唐高宗的信任,馮元常曾經秘密上言說:“皇後權力太大,應該适當加以抑制。
”但唐高宗沒有能聽從他的意見。
及太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各地争着報告祥瑞,嵩陽縣令進獻上一塊吉祥的石頭,馮元常上奏說:“進獻吉祥的石頭是一種阿谀奉迎和欺詐的行為,不能夠欺騙天下人。
”太後武則天不高興,于是将馮元常外放。
武承嗣被免去宰相職務。
括州發生水災。
流二千餘家。
九月,太後改元及服色、官名。
太後改元光宅,旗幟皆從金色,八品服碧。
東都為神都,尚書省為文昌台,仆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鸾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内史,禦史台分為左、右肅政台,其餘悉以義類改之。
太後立武氏七廟。
武承嗣請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太後從之。
裴炎谏曰:“太後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于所親。
獨不見呂氏之敗乎!”太後曰:“呂氏以權委生者,故敗。
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對曰:“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太後不從,追尊五代祖為公,妣為夫人,高、曾、祖、考為王,妣皆為妃。
英公李敬業起兵揚州,太後遣将軍李孝逸擊之。
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衆心憤惋。
會柳州司馬英公李敬業及弟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皆失職怨望,乃謀起兵。
遂矯诏殺揚州長史,開府庫,赦囚徒,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複稱嗣聖元年。
敬業自稱匡複上将,複求得貌類濮王賢者,置之軍中,雲賢不死,逃至此,令其舉兵。
移檄州縣,略雲:“僞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
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密隐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後于翚翟, 沖走了兩千多家居民。
九月,太後武則天改年号,并改變官員服裝的顔色和官名。
太後武則天改年号為光宅,旗幟都用金色,八品官員都穿青綠色服裝。
改東都洛陽為神都,改尚書省為文昌台,仆射為左、右相,尚書省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名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門下省為鸾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内史,分禦史台為左、右肅政台,其餘的朝廷官府名稱都按照實際意思加以更改。
太後武則天建立武氏七代祖廟。
武承嗣請求追封武氏祖先為王,并為武氏七代祖先建廟,太後武則天同意。
裴炎進谏說:“太後以皇帝之母的身份臨朝統治天下,應當表明最大的公心,不可偏私于自己的親屬。
難道不知道漢朝呂氏敗滅的事情嗎!”太後說:“呂後把大權交給在世的呂氏親屬,所以敗滅。
現在我是追尊已死去的親屬,有什麼損害呢!”裴炎回答說:“凡事都應該防微杜漸,不可助長這種事情!”太後沒有聽從他的意見,追尊她的五世祖父為公,五世祖母為夫人,追尊高祖、曾祖、祖父、父親為王,他們的夫人為王妃。
英公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太後武則天派遣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率兵攻打李敬業。
當時武氏諸人專權用事,李唐宗室人人自危,衆人心中憤恨惋惜。
适逢柳州司馬英公李敬業以及他的弟弟李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等,都因被降職而心中怨恨,于是謀劃起兵。
他們假托有诏書而殺死了揚州長史,打開府庫,釋放囚犯,十天之内便聚集兵力十多萬,重新恢複嗣聖元年的年号。
李敬業自稱匡複上将,又找到一個相貌與濮王李賢相似的人,安置在軍中,說李賢并沒有死,逃亡到了這裡,命令他們起兵。
李敬業傳檄文給各州縣,大略說:“篡奪政權臨朝稱制的武氏其人,生性并不溫順,出身十分低賤。
往昔是太宗皇帝後宮中的姬妾,曾利用服侍太宗的機會得寵,等年紀稍長,又與太子淫亂。
隐瞞了與先帝的私情,暗中圖謀在後宮中的寵幸地位,竊據了皇後的名位, 陷吾君于聚麀。
殺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包藏禍心,竊窺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别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在!”太後見之,問:“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後曰:“宰相之過也。
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遣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将兵三十萬以讨敬業,追削其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太後殺侍中裴炎,以骞味道為内史,李景谌同平章事。
武承嗣與從父弟三思以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屬尊位重,屢勸太後因事誅之。
太後謀于執政,裴炎固争。
及李敬業舉兵,太後問計于炎,對曰:“皇帝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
若太後返政,則不讨自平矣。
”承嗣因使監察禦史崔詧言炎有異圖。
太後命左肅政大夫骞味道鞫之,鳳閣舍人李景谌證炎必反,劉景先、胡元範明其不反,遂并下獄。
以骞味道檢校内史,李景谌平章事,斬裴炎于都亭。
籍沒其家,無甔石之儲。
景先等流貶有差。
炎弟子太仆寺丞伷先,年十七,上封事求見,曰:“陛下為李氏婦,先帝棄天下,遽覽朝政,變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諸武。
伯父忠于社稷,反誣以罪,戮及子孫。
陛下所為如是,臣實惜之!陛下早宜複子明辟,高枕深居,則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變,不可複救矣!” 使我們的君主陷于形同禽獸的亂倫境地。
殺害姐姐,屠戮哥哥,殺死皇帝,毒害母親,受到人與神的共同憎恨,實在是天與地都不能容忍的行為。
包藏禍心,陰謀篡奪皇位,君主的愛子,被她囚禁在别宮;而對自己的親族,卻委以重任。
先帝墳墓上的一捧黃土還未幹燥,年幼的孤君不知現在何處!”太後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後,問道:“是誰寫的?”有人回答說:“是駱賓王。
”太後說:“這是宰相的過錯。
具有如此才華的人,竟然使其埋沒漂泊得不到重用!”于是派遣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率兵三十萬讨伐李敬業,并追奪他祖父和父親的官爵,挖開他們的墳墓,劈開他們的棺材,恢複本姓徐氏。
太後武則天殺死侍中裴炎,任命骞味道為内史,李景谌為同平章事。
武承嗣與他的堂弟武三思因為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是皇帝近親,地位高,多次勸太後借機殺掉他們。
太後與執政大臣商議,裴炎堅持不同意。
等到李敬業起兵,太後向裴炎征詢計策,裴炎回答說:“皇帝已經長大,但不能親自處理朝政,所以那些小子們以此為借口起兵。
如果太後能夠把朝政大權交還給皇帝,那麼不用派兵讨伐就會自然平定。
”武承嗣于是指使監察禦史崔詧上言說裴炎有反叛的圖謀。
太後命令左肅政大夫骞味道審訊裴炎,鳳閣舍人李景谌證實說裴炎必定會謀反,而劉景先和胡元範卻證明裴炎不會謀反,于是把他們都逮捕關進獄中。
任命骞味道為檢校内史,李景谌為同平章事,裴炎被斬殺于洛陽都亭。
然後抄沒裴炎的家産,家中沒有一點積蓄。
劉景先等人或被流放,或被貶官,處罰輕重不等。
裴炎弟弟的兒子太仆寺丞裴伷先,時年十七歲,上密封奏章請求晉見太後,對太後說:“陛下是李家的媳婦,先帝去世後,您就迫不急待地獨攬朝政,改換皇太子,排斥李氏皇族,培植提拔武氏勢力。
我的伯父對國家忠心耿耿,反而誣陷他有罪,殺戮株連子孫。
陛下如此作為,我實在感到惋惜!陛下應該及早讓皇子複位,自己引退安居深宮,這樣武氏宗族就可保全,否則,天下一旦有變,就不可挽救了!” 太後怒,命于朝堂杖而流之。
炎之下獄也,郎将姜嗣宗使至長安,劉仁軌問以東都事,嗣宗曰:“嗣宗覺裴炎有異于常久矣。
”嗣宗還,仁軌附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
”太後殺之。
李敬業取潤州,李孝逸擊殺之。
初,魏思溫說李敬業曰:“明公以匡複為辭,宜帥大衆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氣,且大江天險,足以為固。
不如先取常、潤,為定霸之基,然後北向以圖中原,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此良策也!”思溫曰:“山東豪傑以武氏專制,憤惋不平,聞公舉事,皆自蒸麥飯為糧,伸鋤為兵,以俟南軍之至。
不乘此勢以立大功,乃更蓄縮,欲自謀巢穴,遠近聞之,其誰不解體!”敬業不從,将兵攻潤州。
思溫謂杜求仁曰:“兵勢合則強,分則弱,敬業不并力度淮,收山東之衆以取洛陽,敗在眼中矣!”敬業遂行取潤州。
聞李孝逸将至,回軍拒之,屯下阿溪,使敬猷逼淮陰,韋超屯都梁山。
孝逸軍至臨淮,戰不利。
監軍禦史魏元忠曰:“天下安危,在茲一舉。
今大軍久留不進,萬一朝廷更命他将以代将軍,将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孝逸乃引軍而前。
元忠請先擊敬猷,諸将曰:“不如先攻敬業,敬業敗,則敬猷不戰自擒矣。
若擊敬猷,敬業救之,是腹背受敵也。
”元忠曰:“不然。
賊兵盡在下阿,烏合而來,利在一決。
敬猷不習軍事,其衆單弱,大軍臨之,駐馬可克。
我克敬猷,乘勝而進, 太後聽後大怒,命令在朝堂杖打裴伷先,然後把他流放。
裴炎被逮捕入獄後,郎将姜嗣宗出使來到長安,劉仁軌向他詢問有關東都洛陽的情況,姜嗣宗說:“我很久以前就覺得裴炎有些反常。
”姜嗣宗返回時,劉仁軌讓他攜帶表書,表書中說:“姜嗣宗知道裴炎謀反而不告發。
”太後于是殺死了姜嗣宗。
李敬業攻占潤州,李孝逸率兵攻打并殺死了他。
當初,魏思溫勸李敬業說:“您是以恢複李唐的天下為口号而起兵的,應該率領大軍大張旗鼓地進軍,直向東都洛陽,這樣天下人就會知道您的志向是救援天子,各地将紛紛響應。
”薛仲璋說:“金陵城有帝王之氣,而且有長江天險,完全可以堅守。
不如先攻占常州、潤州,作為成就霸業的基礎,然後揮師北上奪取中原,這樣進能夠取勝,退也有後路,這是最好的計策!”魏思溫說:“山東地區的豪傑之士因為武氏專權,心中憤恨不平,聽說您起兵,都自發蒸麥飯為幹糧,舉起鋤頭作武器,等待您所率領的南方軍隊的到來。
現在不趁這種有利形勢建立大功,反而還要退縮,隻想為自己謀求安身之地,遠近的人聽說後,怎能不人心渙散呢!”李敬業不聽從他的意見,率兵去攻打潤州。
魏思溫對杜求仁說:“兵力合在一起就強大,分開就弱小,李敬業不能率全軍渡過淮河,收羅山東的兵衆以奪取洛陽,失敗就在眼前了!”李敬業于是進軍攻占了潤州。
聽說李孝逸将要來到,就回軍抵禦,駐紮在下阿溪,派李敬猷進逼淮陰,韋超駐守都梁山。
李孝逸率兵到達臨淮,交戰失利。
監軍禦史魏元忠說:“天下安危,在此一舉。
現在大軍長期停留不進,萬一朝廷另外任命其他的将領來替代您,您用什麼理由來逃避停留不進的罪責呢!”李孝逸這才率兵前進。
魏元忠請求先攻打李敬猷,諸将說:“不如先攻打李敬業,如果李敬業戰敗,那麼李敬猷就會不戰而擒。
如果先攻打李敬猷,李敬業率兵來救援,我們就會腹背受敵。
”魏元忠說:“不對。
敵人的兵力都集中在下阿,他們倉促聚集而來,利在決戰。
而李敬猷不熟悉軍事,兵力又弱小,以大軍進擊,馬上就可打敗他。
我們如果打敗了李敬猷,然後乘勝前進, 雖有韓、白不能當其鋒矣!”孝逸從之,引兵擊敬猷,敬猷走。
敬業勒兵阻溪拒守。
元忠言于孝逸曰:“風順荻幹,此火攻之利。
”敬業置陳既久,士卒多疲倦,陳不能整,孝逸進擊之,因風縱火,敬業大敗,輕騎走将入海,孝逸追之,其将王那相斬敬業等首來降,餘黨皆捕得,傳首神都。
李景谌罷,太後以崔詧同平章事。
郭待舉罷,太後以韋方質同平章事。
太後殺單于道安撫大使程務挺。
初,裴炎下獄,務挺密表申理。
至是或谮務挺與炎及敬業通謀,太後遣使即軍中斬之。
突厥宴飲相慶。
太後以王方翼與務挺相善,流崖州而死。
乙酉(685)二年太後垂拱元年。
春正月,帝在均州。
二月,太後以武承嗣、裴居道、韋思謙同三品。
三月,太後遷帝于房州。
沈君諒、崔詧、武承嗣罷。
太後頒《垂拱格》。
太後貶骞道味道為青州刺史。
朝士有左遷詣宰相自訴者,味道曰:“此太後處分。
”祎之曰:“由臣下奏請。
”太後聞之,謂侍臣曰:“君臣同體,豈得歸惡于君,引善自取乎!”故有是命。
夏五月,太後以裴居道為内史,流王德真于象州,以蘇良嗣為納言。
太後制百官及百姓皆得自舉。
六月,太後以韋待價同三品。
秋七月,太後以魏玄同同三品。
太後以阿史那元慶為興昔亡可汗。
太後以僧懷義為白馬寺主。
就是韓信、白起那樣的大将也無法抵擋我們的兵鋒!”李孝逸聽從了魏元忠的建議,率兵攻打李敬猷,李敬猷敗走。
李敬業率兵憑借下阿溪之險來抵抗。
魏元忠對李孝逸說:“現在正值順風,蘆荻幹燥,是進行火攻的有利時機。
”李敬業擺好軍陣已久,士卒們大多疲倦,陣形不整,李孝逸率兵進攻,乘風勢放火,李敬業大敗,輕裝騎馬逃走,将要逃到海上,李孝逸派兵追擊,其部将王那相斬下李敬業等人的首級來投降,其餘的同黨都被捕獲,傳送首級到神都洛陽。
李景谌被免去宰相職務,太後武則天任命崔詧為同平章事。
郭待舉被免去宰相職務,太後任命韋方質為同平章事。
太後殺死單于道安撫大使程務挺。
當初,裴炎被捕入獄,程務挺秘密上表為他伸冤辯解。
這時有人誣陷程務挺與裴炎及李敬業通謀,太後武則天就派使者在軍中将他斬首。
突厥得知後設宴慶賀。
太後因為王方翼與程務挺交好,就把他流放到崖州而死。
乙酉(685)唐中宗嗣聖二年太後武則天垂拱元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均州。
二月,太後武則天任命武承嗣、裴居道、韋思謙為同鳳閣鸾台三品。
三月,太後把唐中宗遷往房州。
沈君諒、崔詧、武承嗣被免去宰相職務。
太後頒布《垂拱格》。
太後貶骞味道為青州剌史。
有被降職的朝廷官員去找宰相申訴,骞味道就對他們說:“這是太後決定的。
”劉祎之說:“應由臣下奏請。
”太後武則天聽說後,對随侍的臣下們說:“君臣同為一體,怎麼能夠把過惡歸于君主,而把美善歸于自己呢!”所以将骞味道貶官。
夏五月,太後武則天任命裴居道為内史,把王德真流放到象州,任命蘇良嗣為納言。
太後下制說百官和百姓都可以向朝廷自我薦舉。
六月,太後任命韋待價為同鳳閣鸾台三品。
秋七月,太後任命魏玄同為同鳳閣鸾台三品。
太後任命阿史那元慶為突厥興昔亡可汗。
太後任命僧人懷義為白馬寺主持。
懷義得幸于太後,太後以為白馬寺主。
出入乘禦馬,朝貴皆匍匐禮谒,武承嗣、三思皆執僮仆之禮以事之。
懷義多聚無賴少年,度為僧,縱橫犯法,人莫敢言。
禦史馮思勖屢以法繩之,懷義遇諸塗,令從者毆之,幾死。
太後托言懷義有巧思,使入宮營造。
補阙王求禮表請閹之,庶不亂宮闱,表寝不出。
丙戌(686)三年太後垂拱二年。
春正月,帝在房州。
太後歸政于豫王旦,尋複稱制。
太後诏複政事于皇帝,睿宗知太後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後複臨朝稱制。
二月朔,日食。
太後以李孝逸為施州刺史。
孝逸既克李敬業,聲望甚重,武承嗣等惡而谮之,故有是命。
三月,太後置銅匦,受密奏。
太後自徐敬業之反,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乃盛開告密,有告密者,給馬供食,使詣行在。
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或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有魚保家者,請鑄銅為匦,以受天下密奏。
其器一室四隔,上各有竅,可入不可出。
太後善之。
未幾,其怨家投匦告保家嘗為徐敬業作兵器,遂伏誅。
胡人索元禮因告密召見,擢為遊擊将軍,令按制獄。
元禮性殘忍,推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于是周興、來俊臣 懷義得到太後武則天的寵幸,于是太後任命他為白馬寺主持。
出入宮禁乘禦馬,朝廷顯貴見到他後都伏地跪拜,武承嗣、武三思都行奴仆之禮侍奉他。
懷義還招集了許多無賴少年,剃度為僧人,橫行不法,人們都不敢言語。
禦史馮思勖多次依法懲處他們,懷義在路中遇到馮思勖,便命令随從毆打他,差一點被打死。
太後借口懷義有巧思,讓他入宮建造宮室。
補阙王求禮上表請求閹掉懷義,不至于使他淫亂後宮,表書被扣壓不報。
丙戌(686)唐中宗嗣聖三年太後武則天垂拱二年。
春正月,唐中宗在房州。
太後武則天把朝政交還給豫王李旦,不久太後又臨朝稱制。
太後武則天下诏把朝政交還給皇帝,唐睿宗知道太後并不是出于誠心,就上表堅決辭讓,于是太後又臨朝稱制。
二月初一,發生日食。
太後武則天任命李孝逸為施州刺史。
李孝逸平定李敬業的叛亂後,聲望很高,武承嗣等人因憎恨而誣陷他,所以太後命他出任施州刺史。
三月,太後武則天設置銅匦,接受告密的奏疏。
太後武則天自從徐敬業起兵造反之後,便懷疑天下的人都在謀害自己,又自認為長期專擅國政,品行不端,知道宗室大臣怨恨不服,就想要大肆誅殺以威服他們,于是廣開告密之路,有告密的人,由官府供給驿馬和食物,把他們送到太後那裡。
即使是農夫和砍柴的人,也都得以被召見,有時破格除授官職,告發不實者也不加問罪。
于是各地告密的人蜂擁而起。
有一位名叫魚保家的人,請求鑄造銅匦,以便接受天下人的密奏。
這種銅匦一室分成四小間,每間上各有孔,隻能入不能出。
太後很是欣賞。
不久,魚保家的仇人向銅匦中投入密奏,告發說他曾經為徐敬業制造兵器,于是伏罪被誅。
胡人索元禮因為告密被太後召見,被升任為遊擊将軍,并命令他審訊那些被關押在特設監獄中的犯人。
索元禮生性殘忍,審訊一人一定要讓他牽連出數十到上百人,于是周興、來俊臣 之徒效之。
興累遷至秋官侍郎,俊臣至禦史中丞,皆養無賴數百人,意所欲陷,則使數處俱告之,辭狀俱同。
既下獄,則以威刑脅之,無不誣服。
又造《告密羅織經》一卷,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構造布置,皆有支節。
其訊囚酷法,有“定百脈”“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号,中外畏之,甚于虎狼。
麟台正字陳子昂上疏曰:“執事者疾徐敬業首亂唱禍,将息奸源,遂使陛下大開诏獄,重設嚴刑,有迹涉嫌疑,辭相逮引,莫不窮捕考案。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