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

關燈
上。

    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

    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

    後出,昭儀潛扼殺之。

    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後适來此。

    ”上大怒曰:“後殺吾女。

    ”昭儀因泣數其罪,後無以自明。

    上由是有廢立之志,又恐大臣不從,乃與昭儀幸長孫無忌第,酣飲極歡,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缯錦十車,以賜無忌。

    上因從容言皇後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上及昭儀皆不悅而罷。

    禮部尚書許敬宗亦數勸無忌,無忌厲色折之。

     乙卯(655)六年 春二月,遣營州都督程名振等擊高麗。

     高麗與百濟、靺鞨連兵侵新羅,取三十三城,新羅王遣使求援。

    遣程名振、蘇定方發兵擊高麗。

    既度遼水,高麗逆戰,名振等奮擊,大破之。

     夏五月,遣屯衛大将軍程知節讨沙缽羅。

     以韓瑗為侍中,來濟為中書令。

     唐因隋制,後宮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皆視一品。

    上欲特置宸妃,以昭儀為之。

    韓瑗、來濟谏,以為故事無之,乃止。

     秋七月,貶柳奭為榮州刺史。

     初,武昭儀誣王後與其母為厭勝,禁不得入宮,因并貶奭。

     一舉一動,都全部掌握在武昭儀的手裡,然後報告給高宗。

    王皇後雖然失去了高宗的寵愛,然而高宗還沒有廢後的想法。

    正巧此時武昭儀生下一個女兒,王皇後因喜歡孩子而逗她玩。

    王皇後走出去後,武昭儀偷偷将自己親生女兒掐死。

    高宗來至武昭儀處,武昭儀假裝歡笑,揭開被子讓高宗看孩子,這時女兒早已死去了,武昭儀大聲哭鬧,問身邊人怎麼回事,身邊人都說:“王皇後方才來過這裡。

    ”高宗聽後大怒,說道:“皇後殺了我的女兒。

    ”這時武昭儀一邊哭泣着一邊借機數落起王皇後的罪惡,而王皇後卻無法申辯。

    高宗自此才産生了廢王立武的想法,又擔心大臣們不同意,于是帶着武昭儀一同來到長孫無忌的府第,與無忌盡情飲酒,歡聲笑語,封無忌寵妾所生的三個兒子為朝散大夫,又載十車金銀财寶和綢緞布匹,賜給無忌。

    這時,高宗從容不迫地對無忌講王皇後沒有子嗣,示意無忌表态,而無忌卻顧左右而言他,高宗和武昭儀都在不悅中結束這場酒宴。

    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多次勸無忌順從高宗的意思,但都被無忌嚴詞拒絕了。

     乙卯(655)唐高宗永徽六年 春二月,派營州都督程名振等人率兵進攻高麗。

     高麗和百濟、靺鞨聯盟,一同攻擊新羅,拿下新羅三十三座大小城池,新羅王派使節向唐朝請求救援。

    高宗命程名振、蘇定方等人領兵進攻高麗。

    唐軍已經渡過遼水,高麗軍迎戰,名振等人奮勇進攻,将敵人打得大敗。

     夏五月,派遣屯衛大将軍程知節讨伐沙缽羅。

     高宗任命韓瑗為侍中,來濟為中書令。

     唐朝因襲隋朝的制度,後宮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都是一品。

    高宗想特設宸妃,讓武昭儀擔任。

    韓瑗、來濟兩人勸谏,認為無舊例可循,于是作罷。

     秋七月,高宗貶柳奭為榮州刺史。

     起初,武昭儀誣陷王皇後和她的母親用厭勝之術詛咒她,于是高宗下令禁止皇後母親柳氏進入宮内,因此柳奭也一同被貶。

     以李義府為中書侍郎。

     中書舍人李義府為長孫無忌所惡,左遷壁州司馬。

    義府問計于中書舍人王德儉,德儉曰:“上欲立武昭儀,恐宰臣異議。

    君能建策立之,則轉禍為福矣。

    ”義府然之,叩閤表請。

    上悅,留之,超拜中書侍郎。

    于是,衛尉卿許敬宗、禦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皆潛布腹心于昭儀矣。

     八月,始置員外同正官。

     以裴行儉為西州長史。

     長安令裴行儉聞将立武昭儀,以國家之禍必由此始,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私議其事。

    袁公瑜聞之,以告昭儀母楊氏,行儉坐左遷。

     九月,貶褚遂良為潭州都督。

     上召長孫無忌、李、于志甯、褚遂良入内殿。

    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中宮。

    上意既決,逆之必死。

    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功臣之名。

    遂良起于草茅,無汗馬之勞,緻位至此,且受顧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見先帝?”稱疾。

    無忌等入,上曰:“武昭儀有子,欲立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後名家子,先帝為陛下娶之,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lsquo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

    &rsquo非有大故,不可廢也。

    ”上不悅而罷。

    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後,請擇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衆所共知,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臣今忤陛下意,罪當死。

    ”因置笏于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

    ”上大怒,命 唐高宗任命李義府為中書侍郎。

     中書舍人李義府為長孫無忌所厭惡,降職為壁州司馬。

    李義府向中書舍人王德儉問計,德儉說:“皇上想立武昭儀為皇後,擔心宰相們反對。

    你如果能提議立武昭儀為皇後,就會轉禍為福了。

    ”義府同意他的這一判斷,叩門向高宗遞上奏表。

    高宗很高興,留下他官居原職,并破格提拔為中書侍郎。

    于是,衛尉卿許敬宗、禦史大夫崔義玄、禦史中丞袁公瑜,都暗中向武昭儀表示其效忠之心。

     八月,設員外同正官,從這時開始。

     任命裴行儉為西州長史。

     長安令裴行儉聽到高宗将要立武昭儀為皇後的消息,認為大唐的禍亂一定會由此開始,便和長孫無忌、褚遂良私下裡商量這件事。

    袁公瑜聽到後,向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報告了這個消息,于是裴行儉被降職。

     九月,唐高宗貶黜褚遂良為潭州都督。

     高宗召見長孫無忌、李、于志甯、褚遂良進内殿。

    褚遂良說:“今日召見,多半是為皇後的事情。

    皇上的主意已定,如果反對,必死無疑。

    太尉是國舅,司空是功臣,不能讓皇上背負殺國舅和功臣的罵名。

    遂良出身平民,沒有什麼汗馬功勞,卻到了今日這個地位,并且又受先帝的囑托,不以死谏相争,有什麼臉面去見先帝呢?”李推說有病在身,沒去應召。

    長孫無忌等人來到内殿,高宗說:“武昭儀生了兒子,朕想立她為皇後,你們看怎麼樣?”褚遂良回答說:“皇後出身名門,是先帝為陛下娶的,先帝臨去世前拉着陛下的手對臣說:&lsquo朕的好兒子好媳婦,如今就托付給你了。

    &rsquo除非皇後犯有大罪,否則不能輕易廢掉啊。

    ”高宗很不高興,隻得作罷。

    第二天又接着商量這件事,遂良說:“陛下一定要更換皇後,我請求陛下在名門望族中挑選一個,為什麼一定要立武氏呢?武氏曾侍奉過先帝,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千秋萬代以後世人将怎樣評價陛下呢?臣今天忤逆陛下的意旨,罪該萬死。

    ”于是将朝笏放在殿階上,伏地叩頭直至血流滿面,并說:“把朝笏還給陛下,乞求放我回老家去。

    ”高宗極為氣憤,便命人 引出。

    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于志甯不敢言。

     韓瑗因泣涕極谏,上不納。

    瑗又上疏曰:“妲己傾殷,褒姒滅周,每覽前古,常興歎息,不謂今日塵黩聖代!陛下不用臣言,臣恐宗廟不血食矣。

    ”來濟上表曰:“王者立後,上法乾坤,必擇禮教名家幽閑令淑,副四海之望,稱神祇之心。

    漢成以婢為後,卒使社稷傾淪,惟陛下察之。

    ”上皆不納。

    他日,李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上意遂決。

     許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立一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昭儀令左右以聞,貶遂良為潭州都督。

    其後,韓瑗上疏,為褚遂良訟冤曰:“遂良體國忘家,捐身徇物,風霜其操,鐵石其心,社稷之舊臣,陛下之賢佐,無罪斥去,内外鹹嗟。

    願鑒無辜,稍寬非罪。

    ”上不聽,瑗複言曰:“昔微子去而殷國以亡,張華存而綱紀無亂。

    陛下無故棄逐舊臣,恐非國家之福。

    ”上不納。

     冬十月,廢皇後王氏為庶人,立昭儀武氏為皇後。

     诏曰:“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

    朕昔在儲貳,常得侍從,嫔嫱之間,未曾迕目。

    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後。

    ”後上表曰: 将他帶出去。

    武昭儀坐在高宗身後的簾内高聲叫道:“為什麼不殺了這個老東西!”長孫無忌說:“遂良受先帝囑托輔佐陛下,即便有罪,也不能施刑。

    ”于志甯吓得不敢說話。

     韓瑗一邊哭泣着一邊竭盡全力勸谏,高宗不聽。

    韓瑗又上奏疏說:“妲己使殷商滅亡,褒姒使周朝滅亡,每次看到前代的這些事情,臣常常感慨萬千,沒想到今日聖世卻遭此亵渎!陛下如果不接受臣的意見,臣擔心宗廟将會無人祭祀。

    ”來濟上表說:“國君立皇後,應當依據天地之理,一定要選擇有禮教、出身名門、雅靜溫順的大家閨秀,這樣才能符合天下臣民的心願,又能對得起神靈的昭示。

    漢成帝把婢女立為皇後,最終使漢朝覆亡,深望陛下反思。

    ”高宗一概不聽。

    有一天,李來到内殿求見,高宗問他說:“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後,褚遂良固執己見,一再反對,這事應當停止嗎?”李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務事,何必要問外人呢?”高宗聽後,主意更加堅決。

     許敬宗在朝中公開說道:“種田的老頭如果多收獲了十斛麥子,還想換妻子,何況天子立一位皇後,這關别人什麼事而要妄生異議呢?”武昭儀命手下人把這話告知高宗,于是貶褚遂良為潭州都督。

    後來,韓瑗上疏,替褚遂良喊冤說:“遂良一心為國,貢獻自己,不惜性命,堅持真理,品德高尚,忠誠無比,不僅是國家的元老重臣,而且也是陛下賢明的輔臣,如今無罪被貶黜,朝廷内外都十分惋惜。

    願陛下鑒于他是無罪之人而寬諒他。

    ”高宗不聽,韓瑗又一次進言道:“過去,微子離開商朝而國家滅亡,張華在而國家有條不紊。

    陛下無故抛棄、趕走舊臣,恐怕不是我大唐的福音。

    ”高宗還是不聽。

     冬十月,高宗廢皇後王氏為平民,立武昭儀為皇後。

     下诏說:“武氏出身于有功勳的家庭,累世為官,先前因為她有才華而被先帝選入後宮。

    朕還是太子時,她就經常侍從先帝,在衆多的嫔妃中,未曾和任何人發生過矛盾。

    先帝了解到她的賢慧,每每垂愛欣賞贊歎,于是把她賜給朕,就如同漢宣帝把宮女王政君賞賜給太子一樣,可以立她為皇後。

    ”武後上表稱謝說: “陛下前以妾為宸妃,韓瑗、來濟面折庭争,乞加褒賞。

    ”上以表示之,瑗等大懼,屢請去,不許。

    百官朝後于肅義門。

    故後王氏、淑妃蕭氏,并囚于别院。

    上嘗念之,間行至其所,呼之,王後泣對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得再見日月幸甚。

    ”上曰:“朕即有處置。

    ”武後聞之,大怒,遣人斷去手足,投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

    ”數日而死,又斬之。

    後數見王、蕭為祟,如死時狀,故多在洛陽,不敢歸長安。

     以中書侍郎李義府參知政事。

     義府容貌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狡險忌克。

    故時人謂“義府笑中有刀”。

    又以其柔而害物,謂之“李貓”。

     丙辰(656)顯慶元年 春正月,以太子忠為梁王,立代王弘為皇太子。

     弘,武後所生也,生四年矣。

    初,許敬宗奏曰:“在東宮者,所出本微。

    今知國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恐非宗廟之福。

    ”于是廢忠而立弘。

    忠既廢,官屬無敢見者,右庶子李安仁獨候見,泣涕拜辭而去。

     二月,贈武士彟司徒,賜爵周國公。

     夏,免山東丁役。

     上謂侍臣曰:“朕思養人之道,未得其要。

    ”來濟對曰:“君之養人,在省征役。

    今山東役丁,歲别數萬,役之則人大 “陛下以往想立妾為宸妃,韓瑗、來濟二人曾在朝堂上當面谏争,肯望陛下獎賞表揚他們二人。

    ”高宗将武後的上表給韓瑗、來濟二人看,韓瑗等人異常恐懼,多次請求退休,高宗不允許。

    朝中百官在肅義門拜見武後。

    原皇後王氏、原淑妃蕭氏,一同被囚禁在後宮别院。

    高宗也曾懷念二人,悄悄來到囚禁她們的地方,呼喚王氏,王氏哭泣着對高宗說:“如果皇上還曾記得往日的夫妻情分,讓我重見天日,這是最幸運的事了。

    ”高宗說:“朕馬上就會安排。

    ”武後聽到此事後,極為氣憤,派人砍去二人的手腳,并将二人塞進裝酒的甕中,說:“讓這兩個老太婆骨頭都醉。

    ”幾天後二人死去,又被斬首。

    以後武後多次看到王氏、蕭氏的鬼魂在宮中作怪,如同二人死時的模樣,因此她大多待在洛陽,而不敢回到長安。

     高宗任命中書侍郎李義府為參知政事。

     李義府外貌溫順謙恭,和别人交談時,必定面帶微笑,而内心卻陰險狡詐、狠毒猜忌。

    所以當時人稱其為“李義府笑裡藏刀”,又認為他陰柔害人,稱他為“李貓”。

     丙辰(656)唐高宗顯慶元年 春正月,任命原皇太子李忠為梁王,立代王李弘為皇太子。

     李弘,是武後所生,已經四歲。

    起初,許敬宗奏道:“現在的東宮太子李忠,他的生母出身微賤。

    如今大唐已經有了嫡長子,李忠内心一定不安,恐怕不是大唐江山的福音。

    ”于是廢黜李忠,改立李弘為皇太子。

    李忠已被廢掉,所有官員都不敢去看望他,唯有右庶子李安仁一個人在等候拜見他,悲傷流淚與他告辭道别而離開。

     二月,追贈武士彟為司徒,賜爵位為周國公。

     夏,免除山東的徭役。

     高宗對身邊的親信大臣說:“朕思考養育百姓的道理,未得要領。

    ”來濟回答說:“君主養育人民之道,在于減省賦稅徭役。

    如今山東征調壯勞力從事徭役,每年都有數萬人,使其服役,百姓太 勞,取庸則人大費。

    願量公家所須外,餘悉免之。

    ”上從之。

     六月,诏以高祖配昊天于圜丘,太宗配五帝于明堂。

    崔敦禮卒。

     秋七月,貶王義方為萊州司戶。

     李義府恃寵用事。

    洛州婦人淳于氏美色,系大理獄,義府屬大理丞畢正義枉法出之。

    将納為妾,事覺,義府逼正義自缢,以滅口。

    上知而不問。

    侍禦史王義方欲奏彈之,先白其母曰:“義方為禦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于親為不孝,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子之名。

    汝能盡忠以事君,吾死不恨。

    ”義方乃奏曰:“義府擅殺六品寺丞,就雲自殺,亦由畏義府威,殺身以滅口,如此生殺之威不由上出,漸不可長。

    ”對仗叱義府令下,義府顧望不退。

    義方三叱,義府始趨出。

    義方乃讀彈文。

    上以義方毀辱大臣,貶之。

     九月,括州暴風,海溢。

     冬十二月,程知節讨沙缽羅,不克,免官。

     程知節引軍至鷹娑川,遇西突厥,前軍總管蘇定方帥五百騎馳擊,敗之。

    副總管王文度害其功,矯稱别得旨,以知節恃勇輕敵,委文度節制,遂收軍不許深入。

    定方言于知節曰:“上以公為大将,必不更遣軍副專其号令。

    請囚文度,飛表以聞。

    ”知節不從。

    至恒笃城,有群胡歸附,文度欲 勞累,使其納錢雇人服役,又會加重他們的負擔。

    希望根據國家的實際需要,其餘的賦稅徭役一律免除。

    ”高宗接受了這一建議。

     六月,高宗下诏宣布以高祖配祭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宗配祭五帝于明堂。

     崔敦禮去世。

     秋七月,貶黜王義方為萊州司戶。

     李義府憑借高宗的寵信而專權用事。

    洛州有一名姓淳于的婦女長得貌美無比,因事關押在大理寺獄中,李義府囑咐大理丞畢正義違法處理此案,将淳于氏釋放。

    義府将要納淳于氏為妾時,事發,李義府逼迫畢正義自殺,用以滅口。

    高宗知道此事,但不予過問。

    侍禦史王義方想彈劾李義府,事先和母親說:“兒身為禦史,看到奸臣不予以糾劾則對君不忠,如果糾劾則自身難保而且連累了母親,這是不孝,怎麼辦?”王母回答道:“從前王陵的母親殺身來成全兒子的名節。

    你能盡忠侍奉君主,我死了也不遺憾。

    ”王義方立即奏報道:“李義府擅自殺掉身為六品官的大理寺丞,推托說他是自殺,即便是自殺,也是因為懼怕李義府的淫威,自殺來滅口,這樣的生殺大權不掌握在皇上手中,這種風氣不可助長。

    ”在朝堂之上王義方叱責李義府,叫他退下去回避,李義府觀望不退。

    王義方又三次大聲呵斥,李義府這才退出去。

    王義方于是宣讀彈劾李義府的奏章。

    高宗認為王義方侮辱诋毀大臣,故将他貶官。

     九月,括州刮起大暴風,海水外溢。

     冬十二月,程知節讨伐沙缽羅,不勝,被免官。

     程知節率軍來到鷹娑川,遇到西突厥兵,前軍總管蘇定方率領五百騎兵飛速擊敵,将敵軍擊敗。

    前軍副總管王文度害怕蘇定方搶去頭功,謊稱他持有皇帝的另外旨令,說知節一味勇猛,而輕視敵軍,委派王文度來指揮軍隊,于是收軍不準許前進。

    蘇定方對程知節說:“皇上任命你為主帥,一定不會派副官來專斷軍權、發号施令。

    我請求先把王文度抓起來,然後飛報朝廷去驗證。

    ”程知節不聽。

    軍隊來到恒笃城,有一批胡人前來投降,文度想 殺之而取其資,定方曰:“如此乃自為賊耳,何名伐叛?”文度竟殺之,分其财,獨定方不受。

    師旋,文度坐矯诏,減死除名。

    知節亦坐逗遛,免官。

     丁巳(657)二年 春正月,遣蘇定方等複擊沙缽羅。

     三月,以褚遂良為桂州都督,李義府兼中書令。

     夏五月,帝始隔日視事。

     上自即位,每日視事。

    宰相奏天下無虞,請隔日視事,許之。

     遣天竺方士歸國。

     天竺方士娑婆寐,自言有長生之術,太宗頗信之,發使詣婆羅門諸國采藥,藥竟不就,乃放還。

    上即位,複詣長安,上複遣歸,謂宰相曰:“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漢武帝求之,卒無所成。

    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李對曰:“此人再來,容發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長生?”竟未及行而死。

     秋八月,貶韓瑗、來濟、褚遂良皆為遠州刺史。

     許敬宗、李義府誣奏韓瑗、來濟與褚遂良潛謀不軌,以桂州用武之地授遂良,欲為外援,遂皆坐貶。

    瑗振州,濟台州,遂良愛州,柳奭象州。

     劉洎之子訟其父冤,言為遂良所谮而死,李義府助之。

    給事中樂彥玮曰:“劉洎自比伊、霍,不為無罪。

    今雪洎罪,則先帝用刑不當矣。

    ”上然其言,事遂寝。

     殺掉這些人搶劫他們的資财,蘇定方說:“如果這樣做,我們自己就是賊了,還談什麼征讨叛逆呢?”王文度竟真的殺掉了這些人,瓜分了他們的資财,隻有定方沒接受。

    軍隊回來後,王文度以假稱聖旨而獲罪免死,除去官爵。

    程知節也因犯有贻誤軍機罪,被免官。

     丁巳(657)唐高宗顯慶二年 春正月,派蘇定方等人又一次進攻沙缽羅。

     三月,任命褚遂良為桂州都督,李義府兼任中書令。

     夏五月,高宗皇帝開始隔一日處理政務。

     高宗自即位以來,每天都臨朝處理政務。

    宰相們奏稱大唐天下沒有什麼憂患,請求每隔一天處理政務,高宗同意這樣做。

     高宗派天竺方士回國。

     天竺方士娑婆寐,自稱有長生不老之術,太宗非常相信,派使節到婆羅門各國采集仙藥,藥沒有采來,太宗放娑婆寐返回天竺。

    高宗即位後,娑婆寐又一次來到長安,高宗又一次讓他回去,對宰相們說:“自古以來怎麼會有神仙呢?秦始皇、漢武帝尋找神仙,最終一事無成。

    如果真有長生不老之人,如今這些人又在哪兒呢?”李回答道:“這個人這次再來,容顔衰老,頭發已白,和先帝在時已大不一樣,怎麼能長生不老呢?”娑婆寐還未動身就死去了。

     秋八月,貶黜韓瑗、來濟、褚遂良分别到遠離京城的州任刺史。

     許敬宗、李義府向高宗誣奏韓瑗、來濟和褚遂良陰謀造反,因桂州是一塊用武之地,讓遂良做都督,想要用他作為外援,于是每個人都獲罪被貶。

    韓瑗為振州刺史,來濟為台州刺史,遂良為愛州刺史,柳奭為象州刺史。

     劉洎的兒子替父申冤,說其父是被褚遂良陷害而死,李義府支持他。

    給事中樂彥玮進言道:“劉洎以伊尹、霍光自比,不算無罪。

    如果今天為劉洎平反,那就說明先帝用刑失當。

    ”高宗同意他的說法,為劉洎平反一事于是停止。

     诏廢六天之祀,合方丘神州為一祭。

     以許敬宗為侍中,杜正倫為中書令。

     冬十月,蘇定方擊沙缽羅,獲之,分立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

     蘇定方至曳咥河西,沙缽羅帥兵十萬拒戰。

    定方擊敗之,斬獲數萬。

    會大雪,平地二尺,軍中鹹請俟晴而行,定方曰:“虜恃雪深,謂我不能進,必且休息,亟追之可及也。

    ”乃兼行至其牙帳,縱兵擊之,斬獲又數萬,沙缽羅脫走趣石國。

    定方于是息兵,諸部各歸所居,通道路,置郵驿,掩骸骨,問疾苦,劃疆埸,複生業。

    凡為沙缽羅所掠者,悉給還之,十姓安堵如故。

    乃命蕭嗣業将兵追沙缽羅,獲之。

    分西突厥地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以彌射為興昔亡可汗,押五咄陸部落;步真為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

     以洛陽宮為東都。

     诏禁僧尼受父母及尊者拜。

    以劉祥道為黃門侍郎,知選事。

     祥道以“取士傷濫,每年入流之數一千四百有餘,内外文武官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約準三十年則萬三千餘人略盡矣;若年别入流者五百人,足充所須之數,望有厘革。

    ”而大臣憚于改作,事遂寝。

     戊午(658)三年 春正月,诏行新禮。

     高宗下诏廢除緯書祭祀六天的說法,将方丘祭祀皇地祇與祭祀神州地祇合在一起祭祀。

     任命許敬宗為侍中,杜正倫為中書令。

     冬十月,蘇定方進攻沙缽羅,将其活捉,分别立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

     蘇定方率軍來到曳咥河西,沙缽羅率十萬大軍迎戰。

    蘇定方将其擊敗,斬殺和俘獲敵人數萬名。

    恰逢天降大雪,平地有二尺深,全軍上下一緻請求等到雪停了以後再行軍,定方說:“敵人憑借大雪深厚,認為我軍不能前進,一定借機休整。

    應當立即追擊,這樣才能趕上敵人。

    ”于是唐軍晝夜兼行趕到沙缽羅牙帳之處,縱兵攻擊,殺死和俘獲敵人數萬名,沙缽羅在亂軍中脫逃,直奔石國而去。

    這時,定方才讓軍隊原地休息,各個被沙缽羅逼迫的部落回到原來的住處,修通道路,設置驿站,掩埋屍骨,慰問疾苦,劃分疆界,恢複生産。

    凡是被沙缽所搶掠來的東西,全部送還,十個部落安定如初。

    于是,命令蕭嗣業率兵追擊沙缽羅,将其抓獲。

    唐朝在西突厥所控制的地區設置了昆陵、濛池兩個都護府;任命彌射為興昔亡可汗,主管五咄陸部落;又任命步真為繼往絕可汗,主管五弩失畢部落。

     唐朝廷以洛陽宮為東都。

     下诏禁止出家的和尚和尼姑接受父母以及尊者的禮拜。

     任命劉祥道為黃門侍郎,執掌選官取士。

     劉祥道認為“當前科舉取士超過限度,每年進入九品以内的官員人數為一千四百多人,内外文武官員多達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人,按此計算,大約三十年以後,這一萬三千四百六十五人差不多都不能再任職了;如果每年經過铨叙選拔進入九品士流的達到五百人,也足可以彌補所需官員的缺額,希望對此有所整理改革。

    ”但是由于當權的大臣們害怕有所改變,所以這件事就被擱置了。

     戊午(658)唐高宗顯慶三年 春正月,下诏宣布實行新制定的禮儀。

     先是,議者謂貞觀禮節文未備,故命長孫無忌等修之。

    時許敬宗、李義府用事,所損益多希旨,學者非之。

    博士蕭楚材等以為兇事非臣子所宜言,敬宗、義府深然之。

    焚《國恤》篇,兇禮遂阙。

     夏五月,徙安西都護府于龜茲。

     初,龜茲王布失畢妻與其相那利私通,由是君臣猜阻,互來告難。

    上兩召之,囚那利,遣左領軍郎将雷文成送布失畢歸國,龜茲大将羯獵颠發衆拒之。

    诏屯衛大将軍楊胄發兵讨之,擒羯獵颠,誅之。

    乃徙安西都護府于龜茲,高昌但為西州都督府。

     冬十一月,貶杜正倫為橫州刺史,李義府為普州刺史。

     李義府有寵于上,諸子孩抱者并列清貫,而義府貪冒無厭,賣官鬻獄,其門如市。

    中書令杜正倫每以先進自處,由是有隙,訟于上前。

    上兩責之。

     以許敬宗為中書令,辛茂将為侍中。

     鄂公尉遲敬德卒。

     敬德晚年閑居,學延年術,不交通賓客,凡十六年。

    卒,谥忠武。

     愛州刺史褚遂良卒。

     己未(659)四年 夏四月,以于志甯同三品,許圉師參知政事。

     削太尉趙公長孫無忌官封,黔州安置。

     武後以長孫無忌受重賜而不助己,深怨之;以于志甯中立不言,亦不悅,令許敬宗伺其隙而陷之。

    會人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罪,敕敬宗、辛茂将鞫之。

    季方自刺不死,敬 這之前,議論的人認為貞觀年間制定的禮儀不完備,所以命令長孫無忌等人修訂。

    當時許敬宗、李義府掌權,減删增補多秉承皇上的旨意行事,有學問的人都加以指責。

    博士蕭楚材等人認為準備喪事不是臣下應該說的,許敬宗、李義府十分同意。

    于是燒掉了其中的《國恤》一篇,因此缺少喪事的禮節儀式。

     夏五月,唐朝遷安西都護府治所于龜茲。

     當初,龜茲王布失畢的妻子和龜茲相那利私通,因此君臣之間相互猜忌、分裂,雙方都到唐朝來責備告發對方。

    高宗同時召見雙方,囚禁那利,派左領軍郎将雷文成護送布失畢回龜茲,龜茲大将羯獵颠鼓動衆人拒絕布失畢回國。

    高宗下诏命令屯衛大将軍楊胄帶兵讨伐,擒獲羯獵颠,并斬首示衆。

    于是,唐朝将安西都護府的治所遷到龜茲都城,高昌隻是西州都督府的治所。

     冬十一月,貶黜杜正倫為橫州刺史,李義府為普州刺史。

     李義府因受皇帝寵愛,他的兒子還在懷抱中就列名清高尊貴的官銜,但李義府貪得無厭,賣官鬻爵,往來求托者絡繹不絕,門庭如市。

    中書令杜正倫每每以前輩自居,自此二人産生仇怨,相互争論于高宗面前。

    高宗對二人都加以責備。

     高宗任命許敬宗為中書令,辛茂将為侍中。

     鄂公尉遲敬德去世。

     敬德晚年閑居家中,學習長生不老之術,閉門謝客,一共十六年。

    去世後,谥号為忠武。

     愛州刺史褚遂良去世。

     己未(659)唐高宗顯慶四年 四月,任命于志甯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任命許圉師為參知政事。

     剝奪太尉趙公長孫無忌的官爵封号,将其安置在黔州。

     武後認為長孫無忌受太宗的重用而不幫自己,很怨恨他;認為于志甯在立後問題上中立不肯說話,也對他不滿,命令許敬宗暗中等待時機而誣陷他們。

    恰值有人報告太子洗馬韋季方有罪,高宗命令敬宗、辛茂将兩人審訊這個案子。

    季方自殺但沒有死,敬 宗因誣奏季方欲與無忌謀反。

    上驚曰:“舅為小人所間,小生疑阻則有之,何至于反?”敬宗曰:“反狀已具,願陛下勿疑。

    ”上泣曰:“我家不幸,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今元舅複然,将若之何?”對曰:“遺愛,乳臭兒,與一女子謀反,勢何所成?無忌與先帝謀取天下,天下服其智,為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若一旦竊發,内外響應,陛下遣誰當之乎?”上曰:“朕決不忍加刑于無忌。

    ”敬宗對曰:“漢文帝,漢之賢主也,其舅薄昭,止坐殺人,帝使公卿哭而殺之,後世不以為非。

    今無忌謀移社稷,其罪與昭不可同年而語。

    陛下少更遷延,臣恐變生肘腋,悔無及矣。

    ”上以為然,竟不引問,诏削無忌官封,黔州安置。

    敬宗又奏無忌謀逆,由褚遂良、柳奭、韓瑗構扇而成,于志甯亦其黨也。

    于是,诏追削遂良官爵,除奭、瑗名,免志甯官。

    涼州刺史趙持滿多力善射,其舅長孫铨,無忌之族弟也,铨坐無忌流雋州。

    敬宗恐持滿作難,誣以同反,召至,下獄,訊掠備至,終無異辭,曰:“身可殺也,辭不可更!”吏乃代為獄辭,結奏,誅之。

    屍于城西,親戚莫敢視,友人王方翼收而葬之。

    上聞之,不罪也。

    铨至流所,縣令希旨杖殺之。

     六月,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宗于是借機向高宗誣告韋季方想和長孫無忌圖謀叛亂。

    高宗聽後吃驚地問道:“國舅被小人離間,從而産生小的猜忌隔閡是有的,怎麼會達到謀反的程度呢?”許敬宗回答道:“謀反的情況已經有案可查,望陛下不要懷疑。

    ”高宗哽咽問道:“我李氏家門不幸,以往高陽公主和房遺愛圖謀叛亂,如今國舅元老又重蹈覆轍,将怎麼處置呢?”回答道:“遺愛,隻不過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子,和一個女子圖謀叛亂,又怎麼會成功呢?無忌和先帝共同策劃打下江山,全天下人都服膺他的聰明智慧,又做了長達三十年的宰相,老百姓害怕他的淫威,如果一旦發生叛亂,朝廷内外響應,陛下派誰去抵擋呢?”高宗說:“朕絕不忍心用刑罰處置無忌。

    ”敬宗回答道:“漢文帝,是有漢一朝的賢良君主,他的舅舅薄昭,僅犯有殺人罪,漢文帝就讓公卿流着眼淚将他殺掉了,後世不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

    如今,無忌圖謀改朝換代,他所犯下的罪過與當年的薄昭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陛下稍稍遲疑而有所拖延,臣恐怕會在陛下身邊發生政變,到那時後悔都來不及了。

    ”高宗認為敬宗說得對,居然不加調查,就下诏削去無忌的官爵封号,将他安置在黔州聽候處理。

    許敬宗又奏報無忌謀反,是由褚遂良、柳奭、韓瑗在一旁煽風點火而造成的,于志甯也是他們的同黨。

    于是,高宗下诏追奪褚遂良的官職和封爵,除去柳奭、韓瑗的名籍,免去于志甯的官職。

    涼州刺史趙持滿力氣大,擅長射箭,他的舅舅長孫铨,是無忌的同族弟弟,長孫铨被牽連進無忌的冤案中而被流放到雋州。

    許敬宗擔心趙持滿率兵發難,向高宗報告說他也是無忌的同謀,被召至京城,逮捕下獄,受到百般拷打,最終也沒有承認謀反,隻是說道:“身可殺,但我說的話不能更改!”于是獄吏替他寫了口供,經審核、上奏後,被處死。

    屍體被扔在長安城西,他的親人都不敢靠近探看,他生前的好友王方翼收殓他的屍骨,将他埋葬。

    高宗聽到這件事後,沒有給王方翼加罪。

    長孫铨來到流放地,當地的縣令迎合上面的意旨用杖刑打死他。

     六月,唐高宗下令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初,太宗修《氏族志》,升降去取,時稱允當。

    至是,許敬宗等以其書不叙武氏本望,奏請改之,以後族為第一等,其餘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準。

    于是,士卒以軍功緻位五品者豫士流,時下謂之“勳格”。

     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既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而魏徵、房玄齡、李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

    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

    诏山東六族不得自為昏姻。

    然終不能禁,其衰宗落譜往往反自稱禁昏家,益增厚價。

     以許圉師為侍中。

    辛茂将卒。

     诏許敬宗議封禅儀。

     敬宗請“以高祖、太宗俱配上帝,太穆、文德二後并配地祇”。

    從之。

     秋七月,殺長孫無忌、柳奭、韓瑗。

     七月,诏禦史追柳奭、韓瑗,枷鎖詣京。

    敬宗又遣袁公瑜詣黔州,再鞫長孫無忌,逼令自缢。

    诏斬瑗、奭。

    瑗已死,發驗而還。

    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

     貶高履行為永州刺史,于志甯為榮州刺史。

     長孫氏、柳氏,緣無忌、奭坐貶者十三人;于氏貶者九人。

    自是政歸中宮矣。

     冬十月,思結反。

    遣蘇定方讨降之。

     起初,太宗命人修撰《氏族志》,姓氏地位的升或降、姓氏的收錄或删除,當時人認為處理得公允适當。

    到這時候,許敬宗等人因為《氏族志》沒有叙述武氏望族的地位,向高宗奏請予以修改,把皇後武氏一族上升為天下第一等氏族,剩下的姓氏一律以官品高低為标準。

    于是,士卒因軍功而被提升到五品官位的人而進士流,當時稱之為“勳格”。

     起初,太宗痛恨崤山以東的士族子弟以自家門第自誇,修訂後的《氏族志》,照例将其降一等;王妃、驸馬都一律選取功臣之家,然而魏徵、房玄齡、李等家都以與崤山以東的士家子弟通婚為時尚,常常幫扶他們,因此聲望并不衰減。

    李義府為自己兒子求婚,但未能如願,于是懷恨在心,所以用太宗的上述意圖勸高宗糾正其弊端。

    高宗下诏宣布崤山以東六族人家的子女不得相互通婚。

    然而最終還是不能禁止,那些衰落式微、不見宗譜的士族人家反而常常自稱是被禁止通婚的人家,索要的财禮數目更多。

     高宗任命許圉師為侍中。

    辛茂将去世。

     下诏命令許敬宗議論封禅大禮。

     許敬宗向高宗奏請“将高祖、太宗都配祭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後都配祭地祇。

    ”高宗采納了這一建議。

     秋七月,下诏處死長孫無忌、柳奭、韓瑗三人。

     七月,唐高宗下诏,命令追捕柳奭、韓瑗二人,将其帶上枷鎖送到京城。

    許敬宗又派遣袁公瑜到黔州,再次提審長孫無忌,逼迫他上吊自殺。

    下诏命令将柳奭、韓瑗二人就地斬首。

    韓瑗已被處死,使者開棺驗屍後返回。

    長孫、韓、柳三家被籍沒财産,他們的近親都被流入到嶺南為奴婢。

     高宗下诏貶黜高履行為永州刺史,于志甯為榮州刺史。

     長孫氏、柳氏兩族,因無忌、柳奭而被牽連貶黜的有十三人;于氏一族被貶黜的有九人。

    自此開始,朝中大權歸于中宮武後。

     冬十月,思結俟斤都曼反叛唐朝。

    唐朝派蘇定方率軍前去讨伐,思結俟斤都曼投降。

     庚申(660)五年 春二月,帝如并州。

     皇後宴親戚、故舊、鄰裡于朝堂,婦人于内殿,頒賜有差。

    诏并州婦人年八十已上,皆版授“郡君”。

     夏四月,作合璧宮。

     六月朔,日食。

     秋七月,廢梁王忠為庶人。

     梁王忠年浸長,頗不自安,或衣婦人服以備刺客,又數自占吉兇。

    或告其事,廢為庶人,徙黔州。

     盧承慶免。

     遣蘇定方等伐百濟,降之。

     初,百濟恃高麗之援,數侵新羅,新羅王上表求救,诏蘇定方等率水陸十萬以伐之。

    定方引軍自成山濟海,直趣其都。

    百濟傾國來戰,大破之,百濟王義慈降。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

    诏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郎将劉仁願鎮百濟府城。

    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

     冬十月,初令皇後決百司奏事。

     上初苦風眩,不能視百司奏事,或使皇後決之。

    後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

    由是始委以政事,權與人主侔矣。

     辛酉(661)龍朔元年 夏四月,遣兵部尚書任雅相等征高麗。

     任雅相等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并進。

    上欲自将大軍繼之,皇後表谏,乃诏班師。

    蘇定方破高麗于江,屢 庚申(660)唐高宗顯慶五年 春二月,高宗皇帝到達并州。

     皇後在朝堂宴請親戚、故舊和鄰居,婦女在内殿,朝廷給這些人等次不同的賞賜。

    高宗下诏并州婦女年齡在八十歲以上的,一律授予“郡君”的封号。

     夏四月,唐朝開始建合璧宮。

     六月初一,出現日食。

     秋七月,廢黜梁王李忠為平民。

     梁王李忠年歲漸漸大些,内心很不安,有時穿上女人服裝以防備刺客,又多次自己占蔔吉兇。

    有人向皇上告發他的這些事,被廢黜為平民,遷居黔州。

     盧承慶被免官。

     唐朝派蘇定方等人率軍讨伐百濟,百濟投降。

     起初,百濟憑借高麗的援助,多次侵犯新羅,新羅王向唐朝上表請求救援,唐朝下诏命蘇定方率領水陸十萬大軍讨伐百濟。

    蘇定方率軍從成山渡海,直逼百濟的都城。

    百濟傾其全國兵力迎戰,被唐軍打得大敗,百濟王義慈投降。

    百濟原有五部,分别統轄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

    高宗命令在百濟原來的轄境内設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郎将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

    蘇定方前後消滅了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國王。

     冬十月,唐高宗開始命武皇後處理各部門上奏的事務。

     高宗開始因風邪而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各部門上奏的事務,有時讓皇後決斷。

    武後生性聰明機敏,廣泛閱讀文史典籍,每次處理政事都符合高宗的意圖。

    從此高宗開始把國家政事委托她來處理,她的權勢和皇帝已經等同了。

     辛酉(661)唐高宗龍朔元年 夏四月,唐朝廷派兵部尚書任雅相等人領兵征伐高麗。

     任雅相等人率領唐軍和由胡人組成的軍隊共三十五路大軍,分水、陸兩路一同進擊。

    高宗想自己統率大軍跟随其後,武後上表勸谏,這才下诏命令撤軍。

    蘇定方在江給高麗軍以重創,屢 戰皆捷,遂圍平壤城。

    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水。

    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引衆乘冰,鼓噪而進,高麗大潰,斬首三萬級,餘衆悉降。

    會有诏,班師乃還。

     六月,以西域諸國為州、府。

     凡府八,州七十六。

     徙潞王賢為沛王。

     沛王賢聞王勃善屬文,召為修撰。

    時諸王鬥雞,勃戲為《檄周王雞》文。

    上見之,怒曰:“此乃交構之漸。

    ”斥勃出沛府。

     鐵勒犯邊,诏武衛将軍鄭仁泰等将兵讨之。

     回纥同羅仆固犯邊,诏以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讨之。

     戰屢勝,于是包圍了平壤城。

    高麗蓋蘇文派自己兒子男生,率領精兵幾萬人堅守鴨綠水。

    契苾何力領軍來到水邊,恰逢此時鴨綠水完全封凍,于是率軍通過冰河,一路呐喊着向高麗軍進攻,将敵人打得大敗,殺死敵軍三萬餘名,其餘部衆全部投降。

    這時,诏令已到,于是班師還朝。

     六月,唐朝在西域各國境内設置州、府。

     一共設置八個府,七十六個州。

     高宗降潞王李賢為沛王。

     沛王李賢聽說王勃擅寫詩文,于是将其召至府上,任命為修撰。

    當時,諸王喜愛鬥雞遊戲,王勃戲作《檄周王雞》一文。

    高宗看到這篇文章後,非常生氣地說:“這篇文章是互相陷害的根由。

    ”于是将王勃逐出沛王府。

     鐵勒部侵犯邊疆,唐朝下诏命令武衛将軍鄭仁泰等人率兵讨伐。

     回纥同羅仆固侵犯邊疆,唐朝下诏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率兵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