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十

關燈
等将兵擊之。

     戊申(648)二十二年 春正月,作《帝範》,以賜太子。

     上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谏”“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

    然汝當更求古之哲王為師,如吾不足法也。

    夫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

    吾即位已來,不善多矣,顧弘濟蒼生,肇造區夏,功大益多,故人不怨,業不 曹王李明的母親楊氏,原本是巢剌王李元吉的妃子,得到太宗的寵愛。

    文德皇後死後,想立楊氏為後。

    魏徵勸谏道:“陛下正以德行比之于唐堯、虞舜,為什麼效仿春秋時晉文公娶辰嬴的事以自我拖累呢?”于是停止立後。

    不久以李明為李元吉的繼嗣。

     唐太宗征發江南工匠營造大船。

     太宗想第二次征伐高麗。

     冬十一月,突厥車鼻可汗派遣使者入朝進獻貢品。

     車鼻,原本與突厥同屬一個種族。

    颉利可汗敗亡後,突厥剩餘勢力想立他為大可汗。

    當時,薛延陀正十分強盛,車鼻不敢繼任大可汗之位,率領部衆歸附了薛延陀。

    薛延陀認為車鼻屬于貴族血統,有勇有謀,擔心日後成為心腹大患,于是想除掉他。

    車鼻逃到建牙金山以北的地區,自稱可汗,突厥殘部漸漸歸附于他。

    等薛延陀失敗後,車鼻的勢力更加強大,派他的兒子入朝觐見,還請求入朝進獻貢品。

    唐朝派使者征召他入朝,車鼻竟沒來。

     唐太宗改封順陽王李泰為濮王。

     十二月,太宗命阿史那社爾等人率兵進攻龜茲。

     龜茲王诃黎布失畢逐漸失去臣屬國的禮節,侵略、掠奪周邊地區。

    太宗大怒,下诏命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郭孝恪等人率兵進攻龜茲。

     戊申(648)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 春正月,太宗作《帝範》,賜給太子李治。

     太宗作《帝範》十二篇,賜給太子,篇名是“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谏”“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并且對太子說:“修身治國的道理,都包括在這十二篇文章中,我一旦去世,就沒有别的可說了。

    然而你應當以古代的賢哲聖王為師,進一步學習,像我,則不足以效法啊。

    古人講效法上等的,隻能得到中等的;效法中等的,不免得到下等的。

    我即位以來,做了許多不好的事,但回顧一生,普濟天下,造福華夏,功勞和益處居多,所以天下人并不恨我,我大唐的基業也不至于 堕,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

    汝無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

    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

    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初,群臣或請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辭令有益于民者,史皆書之,足為不朽。

    若其無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炀帝,皆有文集,何救于亡?人主患無德政,文章何為?”遂不許。

     中書令馬周卒。

     上親為調藥,使太子臨問。

     以崔仁師為中書侍郎,參知機務。

     遣薛萬徹伐高麗。

    以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

     結骨俟利發入朝。

     結骨人皆長大,赤發綠睛,自古未通中國。

    至是,其俟利發失缽屈阿棧來朝,請除一官,诏以為堅昆都督。

    是時,四夷君長争入獻見。

    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上曰:“漢武帝窮兵三十餘年,所獲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 如玉華宮。

     上營玉華宮,務為儉約,惟寝殿覆瓦,餘皆茅茨,然所費已巨億計。

    充容徐惠上疏曰:“今東征高麗,西讨龜茲,營繕相繼,服玩華靡。

    夫以有盡之農功,填無窮之巨浪;圖 毀掉,然而與盡善盡美相比較,實在多有慚愧。

    你沒有我這些功勞和勤奮,但卻繼承了我的富貴,如果竭盡全力去做好事,那麼國家也隻是安定而已;如果驕傲懶惰、奢侈放縱自己,那麼就連你的性命也保不住。

    況且世上成功慢、失敗快的事情,就是江山啊;失去容易、得到困難的事情,就是皇位啊。

    能不珍惜嗎?能不謹慎嗎?” 當初,衆臣中有人請求太宗把他寫過的文章搜集起來,結成文集,太宗說:“朕的文章中有益于民衆的部分,史官早已将其記入了史書中,足以流傳千古了。

    假若是那些無益于民衆的,搜集起來又有什麼用處呢?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炀帝,都有文集,對國家滅亡有用嗎?君主擔心的是沒有德行和仁政,文章有什麼用呢?”于是沒有同意這一請求。

     中書令馬周去世。

     太宗親自為馬周調藥,派太子親臨問訊。

     唐太宗任命崔仁師為中書侍郎,參預國家機密事務的決策。

    派薛萬徹征伐高麗。

     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

     結骨人俟利發來到唐朝朝見。

     結骨人身材高大,紅發綠眼,自古以來不曾與中原有過交往。

    這時,結骨人俟利發失缽屈阿棧來到唐朝,請求授給他一個官職,太宗下诏以他為堅昆都督。

    這期間,與唐王朝為鄰的四方大小國的首領都争先恐後地來到唐朝獻貢、請求接見。

    每年正月初一,前來朝賀的竟有成百上千人。

    太宗說:“漢武帝三十多年窮兵黩武,收獲很少,怎麼比得上今天以寬厚仁愛來安撫四方異族,使那些不毛之地上的人們都成為我大唐戶籍上的子民呢!” 唐太宗巡幸玉華宮。

     太宗指示營造玉華宮,務必遵守節儉的原則,隻在寝殿屋頂上蓋瓦,其餘房屋一律用茅草作頂,即便如此也花費了巨億銅錢。

    充容人徐惠上疏勸谏道:“如今東征高麗,西讨龜茲,營造新殿、修繕舊殿一個接着一個,衣着華麗,玩弄珍禽異寶。

    以有限度的農業收成,去填充沒有節度的如巨浪般的欲望;謀求那些 未獲之他衆,喪已成之我軍。

    地廣非常安之術,人勞乃易亂之源也。

    珍玩技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鸩毒。

    作法于儉,猶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後?”上嘉其言,甚禮重之。

     崔仁師以罪除名,流連州。

     坐有伏閤訴冤者,仁師不奏也。

     三月,故隋後蕭氏卒。

     诏複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護葬江都。

     夏四月,遣武侯将軍梁建方擊松外蠻,降之。

     西突厥葉護賀魯來降。

     咄陸既奔吐火羅,部落亡散,其葉護阿史那賀魯帥其餘衆數千帳内屬。

    诏以為瑤池都督。

     五月,遣右衛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因襲擊之,執其王以歸。

     初,中天竺兵最強,四天竺皆臣之。

    王玄策奉使至其國,會其王卒,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胡兵攻玄策。

    玄策脫身宵遁,抵吐蕃西境,征鄰國兵,吐蕃、泥婆國皆遣兵赴之。

    玄策帥之進至中天竺,連戰三日,大破之,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俘阿羅那順以歸。

     宋公蕭瑀卒。

     瑀卒,太常議谥曰“德”,尚書議谥曰“肅”。

    上曰:“谥者,行之迹,當得其實,可谥&lsquo貞褊&rsquo。

    ”子銳嗣。

    初,銳尚上 尚未歸附的他國部衆,損壞已具規模的我朝軍隊。

    追求土地廣大并非長治久安的策略,人民辛勞是容易造成混亂的根源。

    珍禽異寶、奇器淫巧是國家淪喪的利器,珠玉錦繡是迷惑心靈的毒酒。

    制定法令崇尚節儉,還擔心民風奢侈;如果法令本身就崇尚奢侈淫靡,那麼又如何使後人遵循呢?”太宗嘉獎他的這番議論,對他非常禮敬、器重。

     崔仁師獲罪,被除去功名,開除士籍,流放到連州。

     崔仁師的罪名:有人在金銮殿前趴在地上喊冤,仁師沒有向太宗報告此事。

     三月,隋朝蕭皇後去世。

     唐太宗下诏宣布恢複蕭皇後的稱号,定谥号為愍,并命三品官護送靈柩下葬于江都。

     夏四月,唐太宗派武侯将軍梁建方進攻松外蠻,使其降服。

     西突厥葉護賀魯前來歸附唐朝。

     咄陸已經逃向吐火羅,西突厥各部相繼逃散,葉護阿史那賀魯率領其殘餘數千帳歸順大唐。

    太宗下诏任命阿史那賀魯為瑤池都督。

     五月,唐太宗派遣右衛長史王玄策出使天竺,借機襲擊中天竺,俘虜中天竺王到唐朝廷。

     起初,中天竺的兵力最為強盛,東、南、西、北四天竺都向中天竺俯首稱臣。

    王玄策奉太宗之命出使中天竺,趕上中天竺王去世,其手下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發動胡兵攻擊王玄策。

    王玄策脫身連夜逃跑,一直跑到了吐蕃西部邊境,從鄰國征調軍隊,吐蕃、泥婆等都派兵參戰。

    玄策率領聯軍進逼中天竺,連續苦戰三天,将敵軍打得大敗,有五百八十餘所城邑村落請求投降,俘獲了阿羅那順,回到了唐朝。

     宋公蕭瑀去世。

     蕭瑀去世後,太常寺議定谥号為“德”,尚書省議定谥号為“肅”。

    太宗說:“谥号,是表明死者生前功過的标志,應當實事求是,可以定谥号為&lsquo貞褊&rsquo。

    ”其子蕭銳繼承爵位。

    起初,蕭銳娶太宗的 女襄城公主,上欲為之營第,公主固辭曰:“婦事舅姑,當朝夕侍側,若居别第,所阙多矣。

    ”上命即瑀第營之。

     殺華州刺史李君羨。

     太白屢晝見。

    太史占雲:“女主昌。

    ”民間又傳《秘記》雲:“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上惡之,以武衛将軍李君羨小名“五娘”,而官稱、封邑皆有“武”字,出為華州刺史。

    禦史複奏君羨謀不軌,上遂誅之。

    上嘗密問太史令李淳風:“《秘記》所雲,信有之乎?”對曰:“臣仰稽天象,俯察曆數,其人已在宮中。

    自今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

    其兆既成矣。

    ”上曰:“疑似者盡殺之,何如?”對曰:“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

    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

    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幾頗有慈心,為禍或淺。

    今借使得而殺之,天或生壯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孫無遺類矣。

    ”上乃止。

     司空梁公房玄齡卒。

     玄齡留守京師,疾笃。

    上征赴玉華宮,肩輿入殿,相對流涕,因留宮下,候問不絕。

    玄齡謂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無事,惟東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餘責。

    ”乃上表曰:“《老子》曰:&lsquo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rsquo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

    且陛下每決 女兒襄城公主為妻,太宗打算為公主另建一所府第,公主再三推辭說:“媳婦侍奉公婆,應該是早晚不離左右,如果另外建一所府第,必然會有較多缺失。

    ”太宗命令就在蕭瑀的府第内為公主建造新居。

     唐太宗處決華州刺史李君羨。

     太白星屢次在白天出現。

    太史推蔔占象,預言道:“女主将興起。

    ”民間又廣傳《秘記》中言:“大唐天下,三代以後,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據有天下。

    ”太宗聽後極為厭惡,因為武衛将軍李君羨的小名叫“五娘”,而且他的官職、封邑都有“武”字,于是命他離京出任華州刺史。

    禦史又一次向太宗報告說君羨陰謀反叛,太宗于是将他殺掉。

    太宗曾秘密地問太史令李淳風:“《秘記》記載的那些話,是真的嗎?”李淳風回答道:“我仰觀天象,俯察曆數,這個人已經在陛下的宮中了。

    從現在起不超過三十年,這個人當成為天下的君主,并将大唐李氏子孫殺得不剩幾個。

    這個征兆已經形成了。

    ”太宗說:“朕把那些有疑的人全部殺掉,怎麼樣?”李淳風答道:“這是天命,人們不能夠違背。

    能當上君主的這個人非但沒有被殺掉,反而白白地殺掉了許多無辜的人。

    況且從現在再過三十年,這個女人已經上了年歲,大概還有幾分慈悲心腸,也許隻是小禍。

    如今即使找到她将她殺掉,蒼天或許再生出一個強壯的來肆意發洩怨恨,那樣一來,恐怕陛下的子孫就沒有幸免的了。

    ”太宗于是不再過問此事。

     司空梁公房玄齡去世。

     房玄齡留守京城,病情嚴重。

    太宗請房玄齡到玉華宮,玄齡乘坐轎子進入殿内,與太宗相對流淚,于是太宗将玄齡留在宮内,不斷探視問候。

    玄齡對他的兒子說:“我受到皇上如此厚恩禮遇,如今天下無事,隻有東征一事未了,衆臣無人敢進言勸谏,而我知道該怎樣處理但卻不講話,即使死了也有餘責。

    ”于是向太宗上表進谏說:“《老子》講:&lsquo知道滿足,不會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不會遇到危險。

    &rsquo陛下的威望如日中天,功德無量,應該知道滿足了;開辟疆土,也應該适可而止了。

    而且,陛下每次判決 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膳素止樂者,重人命也。

    今驅無罪之士卒,委之鋒刃之下,使之肝腦塗地,獨不足憫乎?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他日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

    今無此三條,而坐煩中國,内為前代雪恥,外為新羅報仇,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大乎?願陛下許高麗自新,焚陵波之船,罷應募之衆,自然華夷慶賴,遠肅迩安。

    臣旦夕入地,傥蒙錄此哀鳴,死且不朽。

    ”上自臨視,握手與訣,悲不自勝。

    卒,谥曰文昭。

     秋八月朔,日食。

     九月,以褚遂良為中書令。

     冬十月,帝還宮。

     雅、眉、邛州獠反。

     初,上以高麗困弊,議以明年發三十萬衆,一舉滅之。

    或以劍南隋末無寇,屬者遼東之役,又不預征發,百姓富庶,宜使造舟。

    上從之,遣使發民造船,役及山獠。

    于是三州獠反。

    發隴右、陝中兵二萬餘人以擊之。

    蜀人苦造船之役,州縣督迫嚴急,民至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價踴貴,劍外騷然。

     十一月,奚、契丹内屬。

     回纥吐迷度為其下所殺。

    诏立其子婆閏。

     十二月,阿史那社爾擊龜茲,執其王布失畢。

     阿史那社爾引兵自焉耆之西,趨龜茲北境,分兵為五道,出其不意,焉耆王奔龜茲。

    社爾遣兵擊斬之,進屯碛 一名重罪囚犯,一定要三次複議五次上奏,處決時,吃素食,停止奏樂,這是重視人的性命啊。

    如今,驅使那些無罪的士兵,置于鋒刃之下,使他們肝腦塗地,難道他們這些人就不值得憐憫嗎?假使高麗有違做臣的禮儀,可以誅罰他們;如果高麗侵略、騷擾周邊百姓,可以消滅他們;如果以後成為中原的禍害,可以除掉他們。

    如今沒有這三點原因,而無故煩勞中原百姓,對内而言無非是為前代雪恥,對外不過稱是為新羅報仇,難道不是得到的少、損失的多嗎?深望陛下準許高麗悔過自新,焚掉那些渡海用的大船,解散招募來的壯丁,這樣一來中原和高麗各自相安,慶幸有了依靠,遠方恭敬,中原安定。

    臣很快就要死了,倘若承蒙陛下能夠采納為臣臨死前的哀鳴,死了也将不朽。

    ”太宗親自探望問候,握住玄齡的手與其訣别,悲傷得無法自禁。

    玄齡去世後,定谥号為文昭。

     秋八月初一,出現日食。

     九月,唐太宗任命褚遂良為中書令。

     冬十月,太宗皇帝回到宮中。

     雅、眉、邛州獠人叛亂。

     起初,太宗認為高麗困頓疲憊,與諸位朝臣商議第二年征發三十萬大軍,一舉消滅高麗。

    有的朝臣認為,劍南一帶在隋朝末年沒有遭受到戰亂的禍害,近來遼東戰役,劍南人也沒有被征發,那裡的百姓富庶,可以令其營造渡海用的大船。

    太宗采納了這一建議,派人到劍南征調民夫制造船隻,也征調山獠人服役。

    于是,三州獠人舉行叛亂。

    唐朝緊急征調隴右、峽中的二萬多軍隊前去進攻。

    蜀地人苦于造船的勞役,再加上州縣催逼急迫而又苛刻,老百姓甚至賣掉田地和房産以及自己的子女,還是不能繳納造船所需的費用和物資,而糧食價格又飛漲,于是劍外一帶騷亂不安。

     十一月,奚族、契丹族歸附唐朝。

     回纥吐迷度被他手下人殺害。

    唐朝廷下诏宣布吐迷度之子婆閏繼位。

     十二月,阿史那社爾進攻龜茲,活捉了龜茲王布失畢。

     阿史那社爾領兵自焉耆西部直奔龜茲北部,分兵五路,出其不意,焉耆王逃奔龜茲。

    社爾派兵截獲焉耆王并将其處決,進駐碛 口。

    龜茲王布失畢及相那利戰敗,走保都城。

    社爾進軍逼之,拔其城,使郭孝恪守之。

    布失畢走保撥換城,社爾追擒之。

    那利收合餘燼,潛引西突厥之衆,襲殺孝恪。

    骁衛将軍曹繼叔等擊那利,獲之。

    社爾破其大城五,遣使谕降七百餘城,立王弟葉護為王,西域震駭。

    社爾勒石紀功而還。

     己酉(649)二十三年 春正月,遣骁衛郎将擊突厥車鼻可汗。

     三月,帝有疾,诏太子聽政。

     夏四月,如翠微宮。

     五月,以李世為疊州都督。

     上謂太子曰:“李世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

    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乃左遷世為疊州都督。

    世受诏,不至家而去。

     衛公李靖卒。

     帝崩。

    長孫無忌、褚遂良受遺诏輔太子。

    還宮發喪,罷遼東兵。

     上苦利增劇,太子晝夜不離側,或累日不食,發有變白者。

    上召長孫無忌、褚遂良入卧内,謂之曰:“太子仁孝,善輔導之。

    ”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又謂遂良曰:“無忌盡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

    我死,勿令讒人間之。

    ”仍令遂良草遺诏。

    有頃,上崩,秘不發喪。

    無忌等請太子先還,飛騎勁兵及舊将皆從。

    大行禦馬輿繼至, 口。

    龜茲王布失畢和龜茲相那利與社爾交戰,戰敗後退保都城。

    社爾進軍直逼龜茲都城,并将其攻克,命郭孝恪守住此城。

    布失畢又逃至撥換城力守,社爾随後追擊并擒獲了他。

    那利收集殘兵敗将,又暗中勾結西突厥的人馬,襲擊并殺死了郭孝恪。

    骁衛将軍曹繼叔等人奮力與那利交戰,最終将那利抓獲。

    社爾攻占了龜茲的五座大城,派使宣旨又招降了七百多個城池,立龜茲王的弟弟葉護為龜茲王,整個西域震驚恐慌。

    社爾立石紀功後班師回朝。

     己酉(649)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春正月,派骁衛郎将進攻突厥車鼻可汗。

     三月,太宗皇帝患病,下诏宣布太子聽政。

     夏四月,太宗巡幸翠微宮。

     五月,任命李世為疊州都督。

     太宗對太子說:“李世這個人才智有餘,然而你對他沒有恩德。

    如今,我貶降他的官職,令其離京,如果他立即出發上路赴任,等我死後,你任用他為仆射,一定要親自任命;如果他徘徊觀望,就應當殺掉他。

    ”于是降李世為疊州都督。

    李世接到诏令後連家都沒有回就去赴任了。

     衛景武公李靖去世。

     太宗皇帝駕崩。

    長孫無忌、褚遂良接受遺诏共同輔佐太子。

    太子返回宮中,宣布太宗去世的消息,停止征伐遼東的戰事。

     太宗腹瀉加劇,非常痛苦,太子晝夜不離身旁,有時一連幾天都不吃東西,頭發有的已變白。

    太宗召見長孫無忌、褚遂良來到卧内,對二人說:“太子仁孝,你們二人要好好輔佐教導他。

    ”對太子說:“有無忌、遂良在,你不用為天下擔憂。

    ”又對褚遂良說:“無忌對我赤膽忠心,我能擁有大唐天下,無忌出力最多。

    等我死後,你不要讓進讒言的人離間君臣二人之間的關系。

    ”仍然命令褚遂良起草遺诏。

    過了一會兒,太宗駕崩,秘不發喪。

    無忌等人請太子先回到京城宮中,精銳的騎兵、精悍的步兵以及舊将領都跟随着太子。

    太宗生前乘坐的馬車及儀仗隊也相繼到京, 發喪。

    宣遺诏,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

    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聞喪,皆恸哭,剪發、剺面、割耳,流血灑地。

     以于志甯、張行成為侍中,高季輔為中書令。

     六月,太子即位。

     高宗初即位,召朝集使謂曰:“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

    ”自是日,引刺史十人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嘗問大理卿唐臨系囚之數,對曰:“見囚五十餘人,唯二人應死。

    ”上悅。

    上嘗錄系囚,前卿所處者多号呼稱冤,臨所處者獨無言。

    上怪問其故,囚曰:“唐卿所處本自無冤。

    ”上歎息良久曰:“治獄者,不當如是邪?”有洛陽人李泰弘,誣告長孫無忌謀反,上立命殺之。

    無忌、遂良同心輔政,上亦尊禮二人,恭己以聽之。

    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改官名犯先帝諱者。

     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連言者,勿避。

    至是,始避之。

     以長孫無忌為太尉,李為開府儀同三司,并同三品。

    秋八月,地震。

     晉州尤甚,壓殺五千餘人。

     葬昭陵。

     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請徇葬。

    上遣人谕以先旨不許。

    蠻、夷君長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為 這時才發喪。

    宣讀遺诏,停止征伐遼東戰事和各項土木工程。

    四方各部族人在京中做官的以及前來朝貢的有數百人,聽到這一消息後,都痛哭失聲,悲恸欲絕,剪掉頭發、用利器劃破自己的臉、割耳朵,流血滿地。

     唐高宗任命子志甯、張行成為侍中,高季輔為中書令。

     六月,太子李治即位。

     高宗即位不久,召見各地的朝集使,說:“朕剛剛即位,有對老百姓不便利的事情,你們應當全部陳奏;沒說完的,還可以再上書啟奏。

    ”從這天開始,高宗每天領十名刺史入閣,詢問民間疾苦,以及當地的治理狀況。

    高宗曾經向大理卿唐臨問關押犯人的數目,唐臨答道:“現有五十多名犯人在押,其中應當判處死罪的有二人。

    ”高宗聽後很高興。

    高宗曾親自審訊犯人,前任大理卿處理的案子多半犯人口喊冤枉,而唐臨所處理的犯人都緘默無言。

    高宗對此感到很奇怪,問這些犯人是什麼原因,犯人回答說:“唐臨大理卿所處理的案子本來就沒有冤枉。

    ”高宗聽後歎息了很久,才說:“審理案件的官員,不應當如此斷案嗎?”有一個叫李泰弘的洛陽人,誣陷長孫無忌有謀反的企圖,高宗立即命人将他處決。

    無忌、遂良同心盡力輔佐高宗,高宗也十分尊重、禮讓二人,虛心納谏。

    所以永徽年間的政治,老百姓安定富裕,大有太宗貞觀年間的遺風。

     高宗下令:凡官名犯先帝諱的,都要改正過來。

     起初,太宗“世民”兩字,如果兩字不連在一起的,不用避諱。

    這時,開始避諱。

     高宗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尉,李(李世改名李)為開府儀同三司,并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八月,發生地震。

     晉州境内的地震尤其嚴重,被壓而死的有五千多人。

     安葬太宗皇帝于昭陵。

     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請求自殺殉葬。

    高宗派人告訴他們說先帝的遺旨不許他們這樣做。

    蠻族、夷族的首領被先帝所俘獲的,颉利可汗等十四個人,都依照他們每個人的長相雕刻成 像,列于北司馬門内。

     九月,以李為左仆射。

     冬十二月,诏濮王泰開府置僚屬。

     庚戌(650)高宗皇帝永徽元年 春正月,立妃王氏為皇後。

     诏衡山公主俟喪畢成昏。

     太宗女衡山公主應适長孫氏,有司以為服既公除,欲以今秋成昏。

    于志甯言:“漢文立制,本為百姓。

    公主服本斬衰,縱使服随例除,豈可情随例改?請俟三年喪畢成昏。

    ”上從之。

     秋九月,高侃擊突厥車鼻可汗,擒之。

     侃至阿息山。

    車鼻發諸部兵,皆不應,遂以數百騎走。

    侃追獲之,送京師,獻于廟社及昭陵而赦之,置狼山都督于郁督軍山,統其餘衆。

    于是突厥諸部盡為内臣,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十都督,二十二州,分統之。

    自是北邊無寇三十餘年。

     冬十月,李解仆射,仍同三品。

     以褚遂良為同州刺史。

     監察禦史韋思謙劾奏遂良抑買人地,左遷同州刺史。

     辛亥(651)二年 石像,擺列在北側的司馬門之内。

     九月,高宗任命李為左仆射。

     冬十二月,下诏準許濮王李泰開建府署,設置僚屬。

     唐高宗 庚戌(650)唐高宗永徽元年 春正月,立妃子王氏為皇後。

     下诏宣布衡山公主等大喪服滿三年後才能成婚。

     太宗的女兒衡山公主應當下嫁長孫氏,有關部門的官員認為天子因公事已經脫去喪服,便想讓公主在今年秋後成婚。

    于志甯進言道:“漢文帝制立不必穿三年喪服的制度,本來是為了普天之下的老百姓着想。

    公主在服喪期間本應穿上粗麻布做成的喪服,即便是援用舊例而脫去喪服,哀情又怎麼能夠随舊例而一下子改變呢?請等待三年服喪期滿後再成婚。

    ”高宗采納了他的建議。

     秋九月,高侃率軍進攻突厥車鼻可汗,并俘獲了車鼻可汗。

     高侃率軍來到了阿息山。

    車鼻征調各部落人作戰,無人響應,隻好帶領幾百名騎兵逃跑。

    高侃率軍追擊,并将車鼻可汗抓獲,派人押解到京城,唐高宗命人将車鼻獻于李氏宗廟和昭陵,然後又将他赦免,在郁督軍山設置狼山都督府,讓他統率突厥餘部。

    于是突厥各部落全部臣服于唐朝,設置單于、瀚海兩個都護府,十個都督,二十二個州,分别統率。

    自此以後,北部邊疆沒有敵人侵略、平安無事三十多年。

     冬十月,李被解除仆射之職,仍任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高宗将褚遂良降職為同州刺史。

     監察禦史韋思謙彈劾褚遂良強行壓價購買他人田地,于是高宗将褚遂良降職為同州刺史。

     辛亥(651)唐高宗永徽二年 春正月,以黃門侍郎宇文節、中書侍郎柳奭同三品。

    秋七月,西突厥賀魯殺射匮可汗,自立為沙缽羅可汗。

    诏武候大将軍梁建方等讨之。

     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招集離散,廬帳漸盛。

    聞太宗崩,以其衆叛,擊破射匮可汗,并其衆,自号沙缽羅可汗,西擊射匮,滅之,勝兵數十萬,與乙毗咄陸連兵,處月、處密及西域諸國多附之。

    至是,進寇庭州,攻陷金嶺城。

    诏梁建方、契苾何力發兵三萬及回纥五萬騎,以讨之。

     八月,以于志甯、張行成為仆射,同三品;高季輔為侍中。

     冬十一月,诏獻鷹隼犬馬者,罪之。

     壬子(652)三年 春正月,吐谷渾、新羅、高麗、百濟并遣使入貢。

     梁建方大破處月朱邪于牢山。

     先是,處月朱邪孤注殺招慰使,與突厥賀魯相結。

    建方破之于牢山,生擒孤注,斬首九千級,軍還。

    禦史劾奏建方逗留,高德逸敕令市馬而自取駿者。

    上以其有功,釋不問。

    大理卿李道裕奏請以其馬實中廄,上曰:“道裕法官,進馬非其本職,妄希我意,豈朕行事不為臣下所信邪?朕方自咎,故不複黜道裕耳。

    ” 以褚遂良為吏部尚書、同三品。

     二月,禦安福門樓觀百戲。

     上謂侍臣曰:“朕舊聞胡人善為擊鞠,嘗一觀之。

    昨初升樓,即有群胡擊鞠,意謂朕笃好之也。

    帝王所為,豈宜 春正月,任命黃門侍即宇文節、中書侍郎柳奭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西突厥賀魯殺掉了射匮可汗,自立為沙缽羅可汗。

    高宗下诏命令武候大将軍梁建方等人率兵征讨西突厥。

     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招集離散的西突厥人,周圍的帳篷逐漸變多。

    聽到唐太宗去世的消息後,率領手下的衆人反叛唐朝,進攻并擊敗了射匮可汗,兼并了射匮可汗的人馬,自己号稱沙缽羅可汗,向西進攻射匮,并将其滅掉,有數十萬精兵,又和乙毗咄陸聯盟,緻使處月、處密以及西域各國中的大多數依附于他。

    這時,賀魯進犯庭州,攻克了金嶺城。

    唐高宗下诏命武候大将軍梁建方、契苾何力率三萬人馬及回纥部的五萬騎兵,征讨賀魯。

     八月,唐高宗任命于志甯為尚書左仆射,張行成為右仆射,兩人仍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任命高季輔為侍中。

     冬十一月,高宗下诏宣布,進獻鷹隼犬馬一類的,一律定罪。

     壬子(652)唐太宗永徽三年 春正月,吐谷渾、新羅、高麗、百濟各派使節到唐朝進獻貢品。

     梁建方在牢山将處月朱邪孤注打得大敗。

     在此之前,處月的朱邪孤注殺掉唐朝招慰使,和西突厥賀魯聯合。

    梁建方在牢山将處月軍打得大敗,活捉朱邪孤注,殺死九千多敵軍,撤軍。

    這時,禦史向高宗彈劾建方在追擊敵軍時贻誤戰機,高德逸借聖旨下令買馬之機,自己卻把好馬留下。

    高宗因為他們有戰功,不予追究。

    大理卿李道裕又奏請把高德逸的好馬收繳上來以充實宮中的馬廄,高宗說:“李道裕本是執法官,進馬一事并不是他職權範圍内的事,卻妄自迎合朕的意圖,難道是朕做事不能被臣下們所信任嗎?朕正在自責,所以不再罷黜道裕。

    ” 高宗任命褚遂良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二月,高宗乘車來到安福門的城樓上觀看百戲。

     高宗對身邊侍臣說:“朕過去聽說胡人擅長擊球,曾想親眼看一看。

    昨天剛登上城門樓,立即就有很多胡人擊球,大概以為朕特别喜愛打馬球的遊戲。

    作為帝王,一舉一動,難道能夠那麼 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窺望之情,亦因以自誡。

    ” 三月,以宇文節為侍中,柳奭為中書令,韓瑗為黃門侍郎、同三品。

     秋七月,立陳王忠為皇太子。

     王皇後無子,其舅柳奭為後謀,以忠母微賤,勸後請立為太子。

    上從之。

     九月,以中書侍郎來濟同三品。

     冬十一月,濮王泰卒。

     癸醜(653)四年 春二月,散騎常侍房遺愛及高陽公主謀反,伏誅,遂殺荊王元景、吳王恪,流宇文節于嶺表。

     初,房遺愛尚太宗女高陽公主。

    公主驕恣甚,與浮屠辯機等數人私通,事覺,怨望,遂使掖廷令陳玄運伺宮、省視祥。

    遺愛亦與驸馬都尉薛萬徹、柴令武謀,奉荊王元景為主以舉事。

    至是,公主謀黜遺愛兄遺直封爵,使人誣告遺直罪。

    上令長孫無忌鞫之,更獲遺愛及主反狀。

    吳王恪有文武才,素為物情所向,太宗欲立之,無忌固争而止,遂與無忌相惡。

    無忌欲因事誅之,遺愛因言與恪同謀,冀得免死。

    于是,遺愛、萬徹、令武皆斬,元景、恪、高陽、巴陵公主并賜自盡。

    恪且死,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宇文節、江夏王道宗、執失思力,并坐與遺愛交通,流嶺表。

    道宗素與無忌及褚遂良不協,故皆得罪。

    罷玄齡配飨。

     随意嗎?朕已經将這個球燒掉了,希望以此杜絕胡人窺探帝王喜惡的念頭,也是以此為戒。

    ” 三月,高宗任命宇文節為侍中,柳奭為中書令,韓瑗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高宗立陳王李忠為皇太子。

     王皇後沒有兒子,她的舅舅柳奭為她出謀劃策,認為李忠的母親出身微賤,勸王皇後向高宗請求立李忠為太子。

    高宗采納了這個建議。

     九月,高宗任命中書侍郎來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冬十一月,濮王李泰去世。

     癸醜(653)唐高宗永徽四年 春二月,散騎常侍房遺愛及高陽公主圖謀反叛,被處決,于是殺掉了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将宇文節流放到嶺南。

     起初,房遺愛娶了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為妻。

    高陽公主十分驕橫、放縱,和辯機等幾名和尚私通,事發後,高陽公主對唐太宗十分怨恨,于是指使掖廷令陳玄運偵察宮中祈神求福的大事。

    房遺愛也和驸馬都尉薛萬徹、柴令武暗自商議,準備奉荊王李元景為皇帝,企圖反叛朝廷。

    高宗即位後,高陽公主暗地策劃廢黜房遺愛的兄長房遺直的封爵,唆使手下人誣告房遺直有罪。

    高宗命長孫無忌審訊房遺直,進一步掌握了房遺愛以及高陽公主謀反的情況。

    吳王李恪文武兼備,一向得人心,太宗生前想立他為皇太子,由于長孫無忌固持己見地加以反對而未果,于是和長孫無忌相互忌恨。

    無忌也想尋找機會除掉李恪,房遺愛因此自稱與李恪是同謀,希望能免于一死。

    于是,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都一律處斬,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都一律賜其自盡。

    李恪臨死前大罵道:“長孫無忌擅弄威權,殘害忠良,如果我李氏宗廟有神靈護佑的話,不久你的全族将被殺盡。

    ”宇文節、江夏王李道宗、執失思力,都以與房遺愛同謀的罪名被流放到嶺南。

    李道宗一直和長孫無忌、褚遂良兩人不和,所以都一律獲罪。

    罷除了房玄齡在太宗廟陪祭的殊榮。

     以李為司空。

     秋九月,北平公張行成卒,以褚遂良為右仆射。

     冬十一月,以崔敦禮為侍中。

     十二月,高季輔卒。

     西突厥咄陸可汗死。

     乙毗咄陸死,其子颉苾達度設号真珠葉護,與沙缽羅有隙,擊破之,尋複為沙缽羅所并。

     甲寅(654)五年 春三月,以太宗才人武氏為昭儀。

     初,蕭淑妃有寵,王後疾之。

    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

    太宗崩,武氏出為尼。

    忌日,上詣寺行香,見之泣。

    後聞之,陰令長發,納之後宮,欲以間淑妃之寵。

    武氏巧慧,多權數。

    初入宮,屈體事後,後數稱其美,未幾,大幸,拜為昭儀。

    後及淑妃寵皆衰,更相與谮之,上皆不納。

    昭儀欲追贈其父而無名,故托以褒賞功臣,遍贈屈突通等,而武士彟預焉。

     夏閏四月,帝在萬年宮,夜大水。

     上在萬年宮。

    夜大雨,山水沖玄武門,衛士皆走。

    郎将薛仁貴曰:“天子有急,敢畏死乎?”登門桄大呼以警宮内。

    上遽出乘高。

    俄而,水入寝殿,漂溺三千餘人。

     六月,恒州大水。

     漂溺五十餘家。

     柳奭罷。

     唐高宗任命李為司空。

     秋九月,北平公張行成去世,任命褚遂良為右仆射。

     冬十一月,任命崔敦禮為侍中。

     十二月,高季輔去世。

     西突厥咄陸可汗去世。

     乙毗咄陸去世,他的兒子颉苾達度設号稱真珠葉護,與沙缽羅之間有矛盾,于是便進攻沙缽羅,并擊敗了他,但不久後又被沙缽羅所吞并。

     甲寅(654)唐高宗永徽五年 春三月,任命曾侍奉過太宗的才人武氏為昭儀。

     起初,蕭淑妃受到唐高宗的寵愛,王皇後對她十分嫉妒。

    高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入後宮侍奉太宗,見到當時身為才人的武氏而十分喜歡。

    太宗去世時,武氏出宮到感業寺當了尼姑。

    到太宗忌日這一天,高宗來到感業寺敬香拜佛,見到了武氏,流下淚來。

    王皇後聽說此事後,暗中命令武氏蓄留長發,并把她接到後宮,打算利用武氏離間高宗對蕭淑妃的寵愛。

    武氏機敏聰慧,擅長權術。

    剛剛入宮時,委曲求全,盡力侍奉王皇後,多次得到王皇後的誇獎,不久,得到高宗的喜愛,大受寵幸,被封為昭儀。

    王皇後和蕭淑妃二人失寵,二人又共同在高宗面前說武氏的壞話,高宗一律不聽。

    武昭儀想為自己的父親武士彟追贈官爵,但苦于沒有名目,因此以褒獎有功的大臣為名,普遍贈賜屈突通等人,而武士彟也進入贈賜之列。

     夏閏四月,高宗皇帝住在萬年宮,夜間山洪暴發。

     高宗住在萬年宮。

    夜間下起了暴雨,山洪暴發,直沖玄武門,守護的衛士都吓跑了。

    右領軍郎将薛仁貴說:“天子處于危難之際,宿衛士兵怎麼敢怕死呢!”于是登上門框高聲呼喊,給宮内報警。

    高宗急忙跑出來,登上高處。

    不一會兒,大水沖入寝殿,被淹死和沖走的有三千多人。

     六月,恒州發大水。

     被水沖走和淹死的有五十多家。

     柳奭罷官。

     奭以王後寵衰,求罷。

    許之。

     冬十月,築長安外郭。

     雍州參軍薛景宣上言:“漢惠帝城長安,尋晏駕。

    今複城之,必有大咎。

    ”于志甯等以景宣言涉不順,請誅之。

    上曰:“景宣雖狂妄,若得罪,恐絕言路。

    ”遂赦之。

     上嘗謂宰相曰:“聞所在官司行事,互觀顔面,多不盡公。

    ”長孫無忌對曰:“此豈能無?然亦不至肆情曲法。

    至于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亦不能免。

    ”上嘉納之。

     上嘗出畋,遇雨,問谏議大夫谷那律曰:“油衣若為則不漏。

    ”對曰:“以瓦為之,必不漏。

    ”上悅,為之罷獵。

     引駕盧文操盜左藏物。

    上命誅之。

    谏議大夫蕭鈞谏曰:“文操情實難原,然法不至死。

    ”上乃免之,顧侍臣曰:“此真谏議也。

    ” 上嘗謂五品以上曰:“頃在先帝左右,見五品以上論事,或仗下面陳,或退上封事,終日不絕,豈今日獨無事耶?”何公等皆不言也。

     大稔。

     洛州粟米鬥兩錢半,粳米鬥十一錢。

    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今三百八十萬。

     以長孫無忌子三人為朝散大夫。

     王皇後、蕭淑妃與武昭儀更相谮訴。

    後不能曲事上左右。

    昭儀伺後所不敬者,必傾心與相結。

    由是,後及淑妃 因為王皇後失寵,柳奭請求辭職。

    高宗準許他辭職。

     冬十月,唐高宗下令修建長安外城。

     雍州參軍薛景宣上書進言道:“漢惠帝修築長安城,不久便駕崩了。

    如今又要修築新城,一定會有大的災禍。

    ”于志甯等人認為景宣的言辭妖妄不敬,請求殺掉他。

    高宗說:“景宣雖然口吐狂言,如果問罪于他,恐怕會因此堵塞了向朝廷進言的途徑。

    ”于是赦免了景宣。

     高宗曾經對宰相說:“聽說各有關部門在處理事情時,相互之間察言觀色,往往有失公允。

    ”長孫無忌回答道:“這種情形怎麼能完全消除呢?然而也不至于因私情違法。

    至于為人辦事稍稍收取點人情費,恐怕陛下也不能完全避免吧。

    ”高宗十分欣賞他的話。

     高宗曾出外狩獵,正好趕上下雨,問谏議大夫谷那律道:“如果事先做好雨衣,那麼就不至于被淋了。

    ”谷那律回答道:“如果在屋瓦的下面,一定不會淋雨了。

    ”高宗聽後很高興,因此停止了這次狩獵。

     引駕盧文操偷盜庫藏物資。

    高宗命令将他處死。

    谏議大夫蕭鈞勸谏說:“文操犯了偷盜國家财物罪,的确是不可原諒的,然而依法而論也罪不至死。

    ”高宗于是不再追究,環顧身邊的親信大臣說:“蕭鈞可真正是谏議大夫啊。

    ” 高宗曾對朝上五品以上的官員們說:“先前朕在先帝左右時,看到五品以上官員議論政事,有的在朝堂上當面陳述,有的退朝後封書奏事,終日不斷,難道如今天下就沒有事了嗎?”何公等朝臣都緘口不言。

     大豐收。

     洛州粟米一鬥值兩錢半,粳米一鬥隻用十一錢。

    隋朝開皇年間有八百七十萬戶,如今是三百八十萬戶。

     高宗任命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為朝散大夫。

     王皇後、蕭淑妃和武昭儀三人輪番在高宗面前互相毀謗。

    王皇後不能曲意侍奉高宗身邊的人。

    武昭儀觀察到不被王皇後敬重的人,必定和他傾心結交。

    自此以後,王皇後及蕭淑妃的 動靜,昭儀必知之,皆以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