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忠臣。
”上悅。
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你們身為仆射,應當廣求天下賢才,因才授官。
近來聽說你們受理訴訟案件,時間不夠用,怎麼能幫助朕求得賢才呢!”因此下令:“尚書省瑣細事務歸尚書左右丞掌管,隻有應當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處理。
” 太宗又曾對房玄齡等人說:“處理政務沒有比大公無私更重要的了。
以前諸葛亮流放廖立、李嚴到南夷之地,諸葛亮死的時候,二人哭泣痛不欲生,如果不是大公無私能如此嗎?再如高颎為隋朝丞相,公正無私,頗識治國之本,隋朝的興亡與高颎的生死攸關。
朕仰慕前代的明君,你們也不可不效法前代的賢相啊。
” 房玄齡通曉政務,又有文才,晝夜盡心,唯恐偶有差池。
運用法令寬和平正,聽到别人的長處,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責備,不以己之所長要求别人。
與杜如晦提拔後進,不遺餘力。
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謀劃政事,一定要說:“非杜如晦不能決定。
”等到杜如晦來,最後還是采納房玄齡的建議。
這是因為房玄齡善于謀劃,杜如晦長于決斷。
二人同心為國出力,所以唐朝世稱為賢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房玄齡監修本朝國史,太宗對他說:“《漢書》載有《子虛賦》《上林賦》,均浮華而不切實用。
凡上書議論國事,詞理直切的,朕從與不從,均當載入國史。
” 有人告發魏徵對其親屬徇私情,太宗讓禦史大夫溫彥博按察其事,沒有實據。
太宗認為魏徵不避嫌疑,責備他說:“從今以後,應留下形迹。
”魏徵說:“我聽說君主與臣下一體,應該彼此竭誠相待。
如果上下都追求留下形迹,那麼國家的興亡就難以預料了。
我不敢接受這個诏令。
”太宗說:“我已經後悔了。
”魏徵拜了兩拜道:“我很榮幸能為陛下做事,希望陛下讓臣做良臣,而不要讓臣做忠臣。
”太宗說:“忠良有什麼區别嗎?”回答說:“後稷、契、臯陶,君臣齊心合力,共享尊貴與榮耀,這就是所說的良臣;龍逢、比幹,犯顔直谏,身死國亡,這就是所說的忠臣。
”太宗聽了十分高興。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昔堯清問下民,舜明目達聰,故共鲧驩苗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緻彭城閣之變。
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
” 言事者多請上親覽奏表,以防壅蔽。
上以問魏徵,對曰:“斯人不知大體,必使陛下一一親之。
豈惟朝堂,州縣之事亦當親之矣。
” 上謂魏徵曰:“齊後主、周天元皆重斂百姓,厚自奉養,力竭而亡。
譬如饞人自啖其肉,肉盡而斃,何其愚也!然二主孰為最劣?”對曰:“齊後主懦弱,政出多門;周天元驕暴,威福在己。
雖同為亡國,齊王尤劣也。
” 上謂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朕則不然。
上畏皇天之鑒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業,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魏徵曰:“此誠緻治之要,願陛下慎終如始,則善矣。
” 房玄齡、王珪掌内外官考,侍禦史權萬紀奏其不平,上命推之。
魏徵谏曰:“二人素以忠直被委任,所考既多,其間能無一二不當!然察其情,終非阿私。
且萬紀比在考堂,曾無駁正。
及身不得考,乃始陳論,此非竭誠徇國也。
今推之,未足裨益朝廷,徒失委任大臣之意。
臣所愛者治體,非敢私二臣也。
”上乃釋不問。
太宗問魏徵說:“君主如何做稱為明,如何做稱為暗?”魏徵答道:“能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是明,偏聽偏信,就是暗。
從前堯帝體恤下情,詳細詢問民間疾苦,舜帝目明能遠視四方,耳聰能遠聽四方,所以共工、鲧、兜、有苗不能掩匿罪過。
秦二世偏信趙高,造成望夷宮的災禍;梁武帝偏信朱異,招來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導緻彭城閣的變故。
所以君主善于聽取各方面意見,則親貴大臣就無法阻塞言路,下情也就得以上達。
”太宗說:“很好。
” 議論朝政者大多請求太宗親自閱覽奏表,以防止受蒙蔽。
太宗詢問魏徵的意見,答道:“這些人不識大體,一定要使陛下事必躬親。
如果這樣,豈止是在朝堂上,州縣的政事也應當事必躬親了。
” 太宗對魏徵說:“齊後主、周天元均大肆搜刮百姓,用來奉養自己,直到民力衰竭而亡國。
這如同嘴饞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肉吃光了而斃命,多麼愚蠢呀!然而這二位君主相比優劣如何呢?”魏徵答道:“齊後主性格懦弱,政出多門,權力分散;周天元驕橫暴虐,賞罰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同為亡國之君,齊後主更差一些。
” 太宗對身邊大臣說:“人們都說天子至為尊貴,無所畏懼,朕卻不是這樣。
對上擔心皇天的明察秋毫,對下害怕大臣們的仰視觀望,兢兢業業,還擔心不符合天意,有負人們的期望。
”魏徵說:“這些的确是達到治世的根本,望陛下慎始善終,那就很好了。
” 房玄齡、王珪執掌朝廷内外官員的考核,治書侍禦史權萬紀上奏稱考核有不公平之處,太宗命人推問此事。
魏徵勸谏說:“房、王二人素以忠誠正直為陛下所任用,所考核的官員過多,中間哪能沒有一二個人考核失當?體察其實情,終究不是有偏私。
而且權萬紀近來常在尚書省考堂監察,并沒有任何駁正。
等到自己沒得到好的考核結果,才開始陳述意見,這并不是竭誠為國。
現在加以推問,對朝廷也沒有什麼益處,徒失陛下委任大臣的一片心意。
我所關心的是治國的體要,不敢袒護房、王二位大臣。
”太宗于是不再過問此事。
夏四月,上皇徙居大安宮。
六月,以馬周為監察禦史。
茌平人馬周客遊長安,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會以旱求言,何武人不學,周代之陳便宜二十餘條。
上怪問之,何對曰:“此臣家客馬周為臣具草耳。
”上即召見,與語甚悅,除監察禦史。
以何為知人,賜絹三百匹。
秋八月朔,日食。
冬十一月,以荀悅《漢紀》賜涼州都督李大亮。
上遣使至涼州,都督李大亮有佳鷹,使者諷使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遊,而使者求鷹。
若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乃是使非其人。
”上悅,手诏褒美,賜以荀悅《漢紀》。
以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諸軍讨突厥。
初,薛延陀真珠可汗遣其弟入貢,突厥颉利可汗大懼,始遣使稱臣,請尚公主。
代州都督張公謹上言突厥可取之狀,曰:“颉利縱欲逞暴,誅忠良,昵奸佞,一也;諸部皆叛,二也;突利諸設皆得罪,無所容,三也;塞北霜早,糇糧乏絕,四也;疏其族類,親委諸胡,大軍一臨,必生内變,五也;華人入北,所在嘯聚,大軍出塞,自然響應,六也。
”上以颉利既請和親,複援梁師都,命李靖為行軍總管讨之,以公謹為副。
突厥俟斤九人,及拔野古、仆骨、同羅、奚酋長,并帥衆來降。
于是複以李世、柴紹、薛萬徹為諸道總管,衆合十餘萬,皆受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入朝。
上曰:“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于突厥,朕常痛心焉。
今單于稽颡,庶幾可雪前恥矣。
昔人謂禦戎無上策, 夏四月,太上皇遷居大安宮。
六月,任命馬周為監察禦史。
茌平人馬周,遊曆來到長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裡。
趕上天下大旱,征求言論,常何乃一介武夫,馬周代他呈建議二十多條。
太宗覺得奇怪,便問常何,常何答道:“這是我的賓客馬周代我起草的。
”太宗随即召見他,與他談話十分高興,任命他為監察禦史。
太宗認為常何知人,賜給他絹帛三百匹。
秋八月初一,出現日食。
冬十一月,太宗将荀悅《漢紀》賜給涼州都督李大亮。
太宗派使者到涼州,都督李大亮有一隻很好的鷹,使者暗示他将鷹進獻給皇上,大亮給太宗上密表說:“陛下打獵,而使者卻為您要鷹。
假如這是陛下的意思,則深與過去的主張背離;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張,便是用人不當。
”太宗高興,親手寫诏令加以褒獎,賜給他一部荀悅的《漢紀》。
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領各路兵馬讨伐突厥。
起初,薛延陀真珠可汗派他的弟弟入朝進貢,突厥颉利可汗大為恐懼,開始派使者向唐朝稱臣,并請求迎娶公主。
代州都督張公謹上奏稱突厥可以征服,說:“颉利可汗縱欲逞兇,誅殺忠良,親近奸佞之人,是其一;各部落均已叛離,是其二;突利等人均得罪颉利,無所容身,是其三;塞北地區出現霜凍幹旱,糧食匮乏,是其四;颉利疏遠其族人,親近重用胡人,大唐帝國軍隊一到,内部必生變故,是其五;漢人早年到北方避亂,他們到處聚衆起事,大軍出塞,自然會響應,是其六。
”太宗認為颉利可汗既然想與唐朝和親,又出兵援助大唐的敵人梁師都,便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讨伐突厥,任命張公瑾為副總管。
突厥的九位俟斤,以及拔野古、仆骨、同羅、奚族首領都率衆投降唐朝。
于是又任命李世、柴紹、薛萬徹為諸道行軍總管,合兵力十多萬,均受李靖調度,分道進攻突厥。
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入京朝見。
太宗說:“以前太上皇為了百姓的利益,才忍辱向突厥稱臣,朕常常因為此事而感到痛心。
現在突厥首領向我磕頭,多少可以洗刷以前的恥辱了。
從前一直說抗禦北方戎族沒有上策, 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 杜如晦罷。
以疾遜位故也。
閏十二月,蠻酋謝元深等來朝。
時遠方諸國來朝貢者甚衆,服裝詭異。
中書侍郎顔師古請作《王會圖》以示後,從之。
是歲,戶部奏:中國人自塞外歸,及四夷前後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濮州刺史龐相壽有罪免。
相壽坐贓免,上以其秦府舊人,複其官。
魏徵曰:“秦府左右甚多,若人人皆恃恩私,則為善者懼矣。
”上悅,謂相壽曰:“我昔為一府主,今為天下主,不得獨私故人。
”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庚寅(630)四年 春二月,李靖襲破突厥于陰山,颉利可汗遁走。
李靖帥骁騎三千,自馬邑進,夜襲定襄,破之。
颉利不意靖猝至,大驚,乃徙牙于碛口。
靖複遣諜離其心腹,颉利所親康蘇密以隋蕭後及楊政道來降。
李世出雲中,戰于白道,亦大破之。
颉利既敗,竄于鐵山,衆尚十餘萬。
遣執失思力入見,謝罪求朝。
上遣鴻胪卿唐儉等慰撫之,又诏李靖将兵迎之。
颉利外為卑辭,内實猶豫,謀走碛北。
靖引兵與世會白道,謀曰:“颉利雖敗,其衆猶盛,若走度碛北,則難圖矣。
今诏使至彼,虜必自寬,若選萬騎襲之, 朕現在使中原安定,四方夷族自服,難道不是上策嗎!” 杜如晦罷官。
因為有病的緣故請求免去職務。
閏十二月,東謝部落首領謝元深等前來朝見天子。
當時遠方各國來朝見天子進獻貢品的人很多,服裝怪異。
中書侍郎顔師古請求繪制《王會圖》,以傳示給後人,太宗應允。
這一年,戶部上奏稱:中原人自塞外歸來,以及四方少數族前後歸附唐朝的人共有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濮州刺史龐相壽因獲罪被免職。
龐相壽因貪污被解除職務,太宗認為他曾是秦王府僚屬,想恢複他的官職。
魏徵說:“秦王府的舊僚屬很多,如果每個人都仗恃您的偏袒,足以使那些真正行為端正的人恐懼。
”太宗高興,對龐相壽說:“我從前為一個王府的主人,現在身為天下百姓的君主,不能單單袒護秦王府的舊人。
”賜帛打發他走,龐相壽流着淚離去。
庚寅(630)唐太宗貞觀四年 春二月,李靖在陰山一帶襲擊并打敗突厥,颉利可汗逃走。
李靖率領三千英勇的騎兵從馬邑出發,連夜襲擊定襄城,取得大勝。
颉利可汗沒有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大驚失色,于是将牙帳遷移至碛口。
李靖又派遣間諜離間其心腹,颉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攜隋蕭後及炀帝孫子楊政道投降唐朝。
李世率兵出雲中城,與突厥兵大戰于白道,突厥大敗。
颉利兵敗後,逃竄到鐵山,殘餘兵力尚有十幾萬。
颉利派執失思力谒見太宗,當面謝罪,請求入朝。
太宗派鴻胪寺卿唐儉等人前去撫慰,又令李靖領兵迎接颉利。
颉利表面上言辭謙卑,實際上内心猶豫,圖謀逃回碛北。
李靖率領兵馬與李世在白道會合,相互謀劃道:“颉利雖然被打敗,但其兵馬還很強大,如果越過沙漠走到碛北,恐怕一時很難追上。
現在朝廷的使節已經到了突厥的營地,突厥人一定會覺得寬慰,如果挑選精銳騎兵一萬人去襲擊他們, 不戰可擒矣。
”張公謹曰:“诏書許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靖曰:“此韓信所以破齊也。
唐儉輩何足惜!”遂勒兵夜發,世繼之。
颉利見儉來大喜。
靖前鋒去牙帳七裡,颉利始知之,乘千裡馬先走,其衆遂潰。
唐儉脫身得歸。
靖殺義成公主,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
世軍碛口。
酋長皆帥衆降,世虜五萬餘口而還。
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露布以聞。
以溫彥博為中書令,戴胄參預朝政,蕭瑀參議朝政。
三月,四夷君長詣阙,請帝為天可汗,許之。
四夷君長詣阙,請上為天可汗。
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
是後,以玺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蔡公杜如晦卒。
如晦疾笃,上遣太子問疾,又自臨視之。
及卒,上語及必流涕。
謂房玄齡曰:“公與如晦同佐朕,今獨見公,不見如晦矣!” 夏四月,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擒突厥颉利可汗以獻。
颉利敗走,往依沙缽羅設蘇尼失部落。
任城王道宗引兵逼之,使蘇尼失執颉利,行軍副總管張寶相取之以獻。
蘇尼失舉衆來降,漠南遂空。
上禦樓受俘,館之太仆。
上皇聞之,歎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付托得人,複何憂哉!”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萬口。
诏群臣議區處之宜。
朝士多言:“北狄自古為中國患,今幸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 可以不戰而生擒颉利。
”張公謹說:“聖上已經頒下诏書接受他們投降,大唐的使者還在對方那裡,怎麼能進攻呢?”李靖說:“這是當年韓信擊破齊國的方法。
唐儉等人不值得可惜!”于是率兵夜間出發,李世随後。
颉利可汗見到大唐使者唐儉後十分高興。
李靖兵馬的前鋒離突厥的牙帳隻有七裡,颉利才發覺,乘千裡馬先逃走,突厥兵紛紛潰敗。
唐儉脫身回到唐朝。
李靖殺死隋義成公主,殺死突厥兵一萬多人,俘虜男女十幾萬人。
李世的軍隊駐守在碛口。
颉利手下各部落首領均率兵衆前來投降,李世俘虜五萬多人而回。
開拓土地從陰山北到大沙漠,捷報迅速傳到了朝廷。
任命溫彥博為中書令,戴胄參預朝政,蕭瑀參議朝政。
三月,四方少數民族首領到宮中,請求太宗做天可汗,太宗應允。
四方少數民族首領到宮中,請求太宗做天可汗。
太宗說:“我當大唐天子,又要做可汗的事嗎?”文武大臣以及四方少數族首領齊呼“萬歲”。
此後,給西北各族首領的玺書中,均稱“天可汗”。
蔡公杜如晦去世。
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詢問病情,又親自前往探視。
等到去世了,太宗一提到杜如晦,就會流下眼淚。
對房玄齡說:“您與如晦一同輔佐朕,現在隻見到你,見不到如晦了!” 夏四月,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突厥颉利可汗,押往京城。
颉利可汗戰敗逃走,投奔沙缽羅設蘇尼失部落。
任城王李道宗領兵逼近,讓蘇尼失交出颉利,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虜颉利,送往長安。
蘇尼失全軍前來投降,漠南地區空曠無人。
太宗登城接受俘虜,讓颉利住在太仆寺。
太上皇李淵聽說抓住了颉利可汗,感歎道:“當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在白登城,不能報仇,現在我的兒子能一舉消滅突厥,證明我托付的人是對的,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突厥滅亡後,其屬下的部落有的向北歸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投降唐朝的還有十萬口。
太宗下诏讓群臣商議如何處置。
朝官多說:“北方狄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的禍患,現在很幸運他們已經敗亡,應把他們全部遷徙到河南兖、豫 之間,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為農民。
”顔師古請置之河北,分立酋長,領其部落。
李百藥以為:“突厥雖雲一國,然種類區分,各有酋帥。
宜因其離散,各署君長,使不相臣屬,則國分勢敵,不能抗衡中國矣。
仍于定襄置都護府,為其節度,此安邊之長策也。
”溫彥博請準漢建武故事,置于塞下,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扞蔽。
魏徵以為:“戎狄人面獸心,弱則請服,強則叛亂。
若留之中國,數年之後,蕃滋倍多,必為腹心之疾。
西晉之禍,前事之明鑒也。
宜縱之使還故土便。
”彥博曰:“王者之于萬物,天覆地載,靡有所遺。
今突厥以窮來歸,奈何棄之?若救其死亡,授以生業,數年之後,悉為吾民。
選其酋長,使入宿衛。
畏威懷德,何後患之有!”上卒用彥博策。
處突厥降衆,東自幽州,西至靈州,分突利故地為四州,又分颉利之地為六州。
左置定襄,右置雲中二都督府以統其衆,以突利為順州都督。
初,颉利族人思摩無寵于颉利。
颉利之亡,親近者皆離散,獨思摩不去,竟與俱擒。
上以颉利為右衛大将軍,蘇尼失、思摩皆封郡王,其餘拜官有差,五品以上百餘人,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
诏:訟不決者,聽于東宮上啟。
诏:訟者經尚書省判,不服,聽于東宮上啟,委太子裁決。
不服,然後聞奏。
加李靖光祿大夫。
之間,分别各個種族部落,讓他們分散居住在各個州縣,教他們耕田織布,可将他們轉化為農民。
”顔師古請求将他們安置在河北一帶,分别設立酋長,統領其部落。
李百藥認為:“突厥雖然稱為一個國家,但它劃分為許多部落,各有其部族首領。
現今應該乘其離散,各就本部族設置君長,使其不互為臣屬,國家分為幾部分,勢均力敵,必不能與大唐相抗衡。
仍然在定襄置都護府,節制指揮該地區,這是安定邊防的長久之計。
”溫彥博請求依照漢光武帝的辦法,将投降的匈奴人安置在塞外,保全其部落,順應其風俗習慣,以充實空曠之地,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
魏徵認為:“戎狄人面獸心,力量削弱則請求歸順,強盛則又叛亂。
如果将他們留在中原,幾年之後,繁衍到幾倍之多,一定會成為心腹大患。
西晉初年的禍亂,正是前車之鑒。
應當使他們返回故地。
”溫彥博說:“君主對于天地萬物,應如天覆地載一般,包容一切,無有遺漏。
現在突厥困窘,前來歸附我大唐,為什麼要抛棄他們呢?如果拯救他們于将亡之際,教他們生産生活,幾年之後,這些人都将成為我大唐民衆。
選擇他們中間的部落首領,使其入朝充任皇宮守衛。
畏懼皇威而深懷皇恩大德,有什麼後患可言呢!”太宗最終采納了溫彥博的建議。
安置突厥投降的民衆,東起幽州,西至靈州,劃分突利可汗原來的統轄之地,設置四州,又将颉利之地劃分為六州。
東面設置定襄都督府,西邊置雲中都督府,來統治其民衆,任命突利為順州都督。
起初,颉利族人阿史那思摩失寵于颉利。
颉利敗亡時,那些親近的人紛紛離散,惟獨思摩不離開颉利,最後與颉利一同被俘。
太宗任命颉利為右衛大将軍,蘇尼失、思摩均被封郡王,其餘均拜官任職各有不同,五品以上的有一百餘人,因而遷居長安的有近一萬戶。
太宗下诏:訴訟有不能裁決的,可上啟東宮,由太子裁定。
太宗下诏:今後凡有訴訟,經尚書省判決不服,可上啟東宮,由太子裁定。
如果仍然不服,則上奏到朕這裡。
加封李靖為光祿大夫。
禦史大夫蕭瑀劾奏李靖禦軍無法,請付法司推之。
诏勿劾。
及靖入見,頓首謝,上讓之曰:“隋史萬寶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見誅。
朕則不然,錄公之功,赦公之罪。
”乃加靖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
既而謂曰:“前者,人或讒公,今朕已寤,公勿以為懷。
”複賜絹二千匹。
林邑遣使入貢。
林邑獻火珠,有司以其表辭不順,請讨之。
上曰:“好戰者亡,如炀帝、颉利,皆所親見也。
小國勝之不武,況未可必乎!” 六月,修洛陽宮。
給事中張玄素上書曰:“洛陽未有巡幸之期,而預修宮室,非今日之急務也。
且陛下初平洛陽,凡隋氏宮室之宏侈者,皆令毀之。
曾未十年,複加營繕,何前日惡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謂玄素曰:“然則何如桀纣?”對曰:“若此役不息,亦同歸于亂耳。
”上歎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顧謂房玄齡曰:“玄素所言有理,可即罷之。
後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
” 秋七月朔,日食。
敕百司:诏敕未便者,皆執奏。
上問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如何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臨朝或至日昃。
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士傳餐而食。
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
事皆自決,不任群臣,一日萬機,豈能一一中理!群 禦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沒有法度,請交付法律部門推勘審理。
太宗特降旨免予彈劾。
等到李靖進見,磕頭謝罪,太宗責怪他說:“隋朝史萬寶打敗達頭可汗,有功勞不加賞賜,因有罪招緻殺戮。
朕則不這樣處理,記錄下你的功勞,赦免你的過錯。
”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一千匹。
不久又說:“以前有人說你的壞話,現今朕已醒悟,你不必挂在心上。
”又賜絹二千匹。
林邑要派使者前來進貢。
林邑人進獻火珠,有關部門認為所呈表章文辭桀骜不馴,請求讨伐林邑。
太宗說:“好戰者自取滅亡,隋炀帝、颉利可汗都是你們親眼所見的。
打敗小國并不能表明勇武,何況不一定取勝!” 六月,修建洛陽宮。
給事中張玄素上書進谏道:“還沒确定巡幸洛陽的時間就預先修築宮室,這不是當今的急務。
而且陛下剛平定洛陽時,凡隋朝宮殿宏麗奢侈的均下令毀掉。
還不到十年光景,又重新加以營造修繕,為什麼以前讨厭的東西現在卻要加以效仿呢!況且按照現在的财力狀況,怎麼能與隋代相比?陛下役使苦難的百姓,承襲已滅亡的隋朝的弊端,恐怕又要超過炀帝呀!”太宗問玄素:“那麼與桀、纣相比又如何?”張玄素答道:“如果此項勞役不停,恐怕也要一樣招緻變亂。
”太宗感歎道:“我考慮不周到,以至于此!”回頭對房玄齡說:“玄素所講的确有道理,應立即停止此項過程。
日後如有事去洛陽,即使居住在露天也無妨。
” 秋七月初一,出現日食。
诏敕各部門:今後诏敕文書下達後有不當之處,均應執意禀奏。
太宗問房玄齡、蕭瑀道:“隋文帝是個什麼樣的君主?”回答說:“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臨朝聽政,有時要到太陽偏西。
五品以上官員,圍坐論事,衛士不能下崗,站着傳遞幹糧而食。
雖然隋文帝的品性算不上仁厚,也可稱得上是勵精圖治的君主。
”太宗說:“你們隻知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賢明而喜歡苛察,不賢明則覽察事理不能都通達,喜歡苛察則對事多疑。
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日理萬機,怎麼能每一件事都切中要領!群 臣既知主意,則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則不然。
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後奏聞。
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未便者,皆應執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
” 以李綱為太子少師,蕭瑀為太子少傅。
李綱有足疾,上賜以步輿,使之乘至閣下。
每至東宮,太子親拜之。
先是上命蕭瑀與宰相參議朝政。
瑀氣剛而辭辯,房玄齡等皆不能抗。
玄齡等嘗有微過,瑀劾奏之,上皆不問,瑀由此怏怏。
既為少傅,遂罷禦史大夫,不複預聞朝政。
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
西突厥種落散在伊吾,诏以李大亮為安撫大使,貯糧碛口以赈之。
大亮言:“欲懷遠者必先安近。
中國如本根,四夷如枝葉。
疲中國以奉四夷,猶拔本根以益枝葉也。
今招緻西突厥,但有勞費,未見其益。
況河西州縣蕭條,不堪供億,不如罷之。
其或自立君長求内屬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為中國藩蔽,此乃施虛惠而收實利也。
”上從之。
诏定常服差等。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綠,八品服青,婦人從其夫色。
以李靖為右仆射。
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似不能言。
臣既已知主上的心理,便隻有一切都聽皇上的決斷和主張了,即使主上出現過失,也沒人敢争辯勸谏,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滅亡了。
朕則不是這樣。
選拔天下的賢能之士,分别充任各種職務,讓他們考慮天下的大事,經由宰相仔細研究認為方便合宜,然後上奏到朕這裡。
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誰還敢不盡心竭力做好本職工作,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于是命令各部門:“今後诏敕文書下達後有不當之處,均應執意禀奏,不得阿谀順從,不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 任命李綱為太子少師,蕭瑀為太子少傅。
李綱腿腳不好,太宗賜予步辇,讓他乘步辇去上朝。
每次到東宮,太子都要行拜見禮。
先前太宗命蕭瑀與宰相參議朝政。
蕭瑀性情剛直又能言善辯,房玄齡等人都說不過他。
房玄齡等人曾小有過失,蕭瑀彈劾他們,太宗均不理會,蕭瑀因此怏怏不樂。
既改任太子少傅,于是免去禦史大夫一職,不再讓他參預朝政。
任命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
西突厥部族散居在大漠外的伊吾地區,太宗下诏任命李大亮為安撫大使,在碛口存貯糧食,以赈濟來此地的人。
李大亮上言:“想要懷柔遠方必先安撫近地。
中國如樹根,四夷如枝葉。
使中國疲困以供養四夷,如同拔掉樹根來資助枝葉。
如今招撫西突厥,隻見勞民費财,未見收益。
更何況河西的州縣人口稀少,百姓不堪賦役,不如暫且停止招撫慰問為宜。
當地人有的自己設立君長,請求歸附大唐,不妨接受和加以聯絡,讓他們居住在塞外,為我大唐屏障,這才是施給虛惠而實際坐收漁利的辦法。
”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太宗诏令确定官員日常服裝的等級差别。
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衣服,四、五品穿紅色,六、七品穿綠色,八品穿青色,官員夫人從其丈夫的官服顔色。
任命李靖為尚書右仆射。
李靖性情深沉而忠厚,每次與宰相們議論政事,謙恭拘謹像是說不出話來。
九月,伊吾來降,置西伊州。
以張儉檢校代州都督。
思結部落饑貧,張儉招集之。
其不來者仍居碛北,親屬私相往還,儉亦不禁。
及儉代去,思結将叛,诏儉往察之。
儉單騎說谕,徙之代州,即以儉檢校代州都督。
儉因勸使營田,歲大稔。
儉又恐其蓄積多,有異志,奏請和籴以充邊儲。
部落喜,營田轉力,而邊備實焉。
冬十一月,以侯君集參議朝政。
除鞭背刑。
上讀《明堂針灸書》雲:“人五藏之系,鹹附于背。
”故有是命。
高昌王麹文泰入朝。
文泰入朝,西域諸國皆因文泰請朝,上令文泰使人迎之。
魏徵谏曰:“昔光武不聽西域選侍子,置都護,以為不以蠻夷勞中國。
前者文泰之來,緣道供億甚苦。
若諸國皆來,将不勝其弊。
姑聽其商賈往來,與邊民交市,則可矣。
傥以賓客遇之,非中國之利也。
”時所使人已行,上遽止之。
大有年。
上之初即位也,嘗與群臣語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亂之後,恐斯民未易化也。
”魏徵對曰:“不然。
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
譬猶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也。
”上深然之。
封德彜曰:“三代以還,人漸澆訛。
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豈能之 九月,伊吾歸降唐朝,唐在其地設置西伊州。
任命張儉為檢校代州都督。
思結部落饑馑貧弱,張儉招募他們。
不應召的仍居住在漠北,兩地的親屬私下往來,張儉也不加禁止。
等到張儉改任他職,思結部将要反叛,太宗下诏令張儉前往按察。
張儉單人匹馬到思結部落曉以大義,讓他們遷居到代州,朝廷即任命張儉為檢校代州都督。
張儉于是勸他們從事農作,年底獲得大豐收。
張儉又擔心思結部落存糧多,便會有反叛的意圖,上奏請求由官府出錢購買他們的糧食,以充邊防儲備。
思結部落大為高興,種地更加努力,因而邊防儲備充實。
冬十一月,任命侯君集參議朝政。
廢除鞭打後背的刑罰。
太宗讀《明堂針灸書》,書中寫着:“人的五髒經絡,均附在後背。
”所以有此诏令。
高昌王麹文泰前來朝見天子。
麹文泰入朝拜谒唐太宗,西域各國都想跟着文泰入朝,太宗令文泰派人迎接各國使者。
魏徵勸谏道:“從前漢光武帝不允許西域諸國送王子入京侍奉皇帝和在西域設置都護,認為不應當為了蠻夷而勞頓中國。
前些時候文泰來朝見,勞民費财已經很厲害。
假使各國都來進貢,我們将難以承受其弊端。
姑且允許他們的商人前來,與邊區百姓互市,就可以了。
假如以賓客之禮接待,則對我大唐沒有好處。
”當時派出迎接的人已經出發,太宗急忙令人阻止。
這一年全國大豐收。
太宗剛即位時,曾與群臣們談到教化問題,太宗說:“現在剛經過一場大動亂,我擔心百姓不容易教化。
”魏徵答道:“并非如此。
長期安定的百姓容易驕逸,驕逸則難以教化;曆經動亂的百姓憂愁痛苦,憂愁痛苦則容易教化。
這如同饑餓的人不苛擇飲食,口渴的人不苛擇飲水一樣。
”太宗深表贊同。
封德彜說:“三代以後,人心漸趨澆薄詭詐。
所以秦朝專用法律,漢代雜用王道霸道,正是想推行仁義教化而不能有收效,哪裡是能夠推行教化 而不欲邪!魏徵書生,未識時務,信其虛論,必敗國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湯、武皆承大亂之後,身緻太平。
若謂古人淳樸,漸緻澆訛,則至于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從徵言。
元年,關中饑,米鬥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
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
是歲,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裡,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
東至于海,南及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帝謂長孫無忌曰:“貞觀之初,議者皆雲:&lsquo人主當獨運威權,不可委之臣下。
&rsquo又雲:&lsquo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
&rsquo唯魏徵勸朕:&lsquo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
&rsquo朕用其言。
今颉利成擒,其酋長并帶刀宿衛,皆襲衣冠,徵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彜見之耳。
”徵再拜謝曰:“此皆陛下威德,臣何力之有焉?”帝曰:“朕能任公,公能稱朕所任,則其功豈獨在朕乎!” 上謂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懼:比年豐稔,鬥粟三錢,一喜也;北虜久服,邊鄙無虞,二喜也;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此一懼也。
”房玄齡奏:“閱府庫甲兵,遠勝隋世。
”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阙,然炀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 辛卯(631)五年 春正月,诏僧道緻拜父母。
皇太子冠。
而不想推行呢!魏徵是一介書生,不識時務,如果聽信他的空談,必然敗壞國家!”魏徵說:“五帝、三王不是換掉百姓而施行教化,商湯、武王均承接于大動亂之後,能在自己生前達到太平盛世。
如果說上古人淳樸,後代逐漸變得澆薄詭詐,那麼到了今天,應當全都化為鬼魅了,君主又怎麼能統治他們呢!”太宗最後聽從了魏徵的意見。
貞觀元年,關中地區鬧饑荒,一鬥米值一匹絹;二年,全國出現蝗災;三年,又發大水。
太宗勤勉聽政,安撫百姓,百姓雖然東乞西讨,也未曾抱怨。
這一年,全國大豐收,背井離鄉的人都回歸故裡,一鬥米不過三四錢,一整年判處死刑的隻有二十九個人。
東到大海,南至五嶺,均夜不閉戶,旅行不帶糧食,在路上就能得到供應。
太宗對長孫無忌說:“貞觀初年,大臣們上書都說:&lsquo君王應當獨自運用權威,不能委任給臣下。
&rsquo又說:&lsquo應當耀武揚威,讨伐四夷。
&rsquo隻有魏徵勸朕說:&lsquo放下武力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後,四夷自然順服。
&rsquo朕采納他的意見。
如今颉利成了俘虜,其部族首領都帶刀到皇宮擔任警衛,各部落都受到中華文明禮教的熏染,這都是魏徵的功勞,隻是遺憾封德彜見不到了!”魏徵再次拜謝說:“這都是陛下的威德,我有何功勞呢?”太宗說:“朕能重用你,你能夠十分稱職,功勞怎麼是朕一個人的呢!” 太宗對身邊大臣說:“朕有兩個歡喜一個憂慮:近年大豐收,一鬥米不過三錢,是一喜;北方夷族長久順服,邊境安定,這是二喜;國家治理安定則容易産生驕逸奢侈,則危亡馬上就會到,這是一個憂慮。
”房玄齡奏道:“我看我朝府庫所藏兵甲器械,遠遠超過隋朝。
”太宗說:“兵甲武力裝備,誠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甲難道不足嗎!最後還是丢了天下。
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百姓安定,這就是朕的兵甲。
” 辛卯(631)唐太宗貞觀五年 春正月,诏令和尚、尼姑、道士都要叩拜父母。
皇太子到了行冠禮的年齡。
有司言:“皇太子冠,用二月吉,請追兵備儀仗。
”上曰:“東作方興,宜改用十月。
”少傅蕭瑀奏:“據陰陽書,不若二月。
”上曰:“吉兇在人,若動依陰陽,不顧禮義,吉可得乎!循正而行,自與吉會。
農時急務,不可失也。
” 诏:諸州刬削京觀,加土為墳。
以金帛賜突厥,贖男女八萬口。
隋末,中國人多沒于突厥。
突厥降,上遣使以金帛贖之,凡得男女八萬口。
夏六月,新昌公李綱卒。
谥曰貞。
初,周齊王憲女孀居無子,綱贍恤甚厚。
綱卒,其女以父禮喪之。
秋八月,遣使詣高麗,葬隋戰士。
殺大理丞張蘊古。
河内人李好德有心疾,為妖言,大理丞張蘊古按之,奏:“好德實被疾,不當坐。
”治書侍禦史權萬紀劾奏:“蘊古相州人,而好德兄厚德為其刺史,故蘊古阿意縱之。
”上怒,斬之,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雖令即決,仍三覆奏乃行刑。
”萬紀與侍禦史李仁發,俱以告讦有寵,大臣數被譴怒。
魏徵谏曰:“此等小人,不識大體,以讦為直,以讒為忠。
陛下非不知其無堪,但取其無所避忌,欲以警策群臣耳。
而彼挾恩依勢,逞其奸謀,凡所彈射,皆非有罪。
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厲俗,奈何昵奸以自損乎!”上默然。
既而萬紀等皆得罪。
有關部門進言:“皇太子當行冠禮,采用二月吉祥,請求追加太子的軍備儀仗。
”太宗說:“二月耕作剛剛開始,應當改用十月。
”太子少傅蕭瑀奏稱:“根據陰陽書記載,不如用二月。
”太宗說:“吉兇禍福在于人,如果動辄依靠陰陽,不顧禮義,能夠得到吉祥嗎!依循正道而行,自然會有吉祥。
農時急務,不能耽誤。
” 太宗下诏:各州一律鏟削掉用敵軍屍體封土築成的京觀,分别加土壘成墳墓。
賜給突厥金銀布帛,贖回被掠去的中原男女八萬口。
隋朝末年,中原漢人多被突厥人掠去。
突厥投降後,太宗派人用金銀财物将他們贖回,共贖回男女八萬人。
夏六月,新昌公李綱去世。
追加谥号為貞。
起初,北周齊王宇文憲的女兒,孀居無子女,李綱對她贍養撫恤甚多。
李綱死後,齊王女按照對待父親的禮節服喪。
秋八月,太宗派人到高麗,收葬隋朝陣亡将士。
處死大理寺丞張蘊古。
河内人李好德患有心病,胡言亂語,語涉妖邪,太宗令大理寺丞張蘊古按察其事,張蘊古奏道:“李好德得病有驗證,依法不應治罪。
”治書侍禦史權萬紀彈劾道:“張蘊古籍貫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為相州刺史,所以張蘊古有意偏袒縱容。
”太宗大怒,下令将張蘊古處斬,過後又後悔,因而下诏說:“今後有死刑犯人,即使下令立即處決,仍須經三次複議才能執行。
”權萬紀與侍禦史李仁發,均靠告發别人而得到太宗寵幸,因此諸位大臣多次受到叱責。
魏徵勸谏道:“這類小人,不識國家大體,把告發别人當作正直,把進讒言當作忠誠。
陛下并非不知道他們使人無法忍受,隻是取其講話無所忌諱,想以此儆戒諸位大臣。
然而權萬紀等人自恃皇恩依仗權勢,大施其奸謀,凡所彈劾,都不是真有罪。
陛下既然不能選用善人以激勵風俗,怎麼能親昵奸人以損害自己的威信呢!”太宗默不作聲。
不久權萬紀等人均獲罪。
九月,修洛陽宮。
上欲修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表谏,以“亂離甫爾,百姓凋弊,營造不已,勞費難堪”。
上甚嘉之。
既而竟命将作大匠窦琎修之。
琎鑿池築山,雕飾華靡,上怒,遽命毀之。
免琎官。
帝獵于後苑。
上逐兔于後苑,将軍執失思力谏曰:“天命陛下為華夷父母,奈何自輕!”上又将逐鹿,思力脫巾解帶,跪而固谏,上為之止。
冬十月,诏議封建。
初,上問公卿以享國久長之策,蕭瑀對曰:“三代封建而長久,秦孤立而速亡。
”上以為然,令群臣議之。
魏徵以為:“京畿稅少,多資畿外,若盡以封建,經費頓阙。
又燕、秦、趙、代俱帶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難以奔赴。
”李百藥以為:“勳戚子孫皆有民社,易世之後,将驕淫自恣,攻戰相殘,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疊居也。
”顔師古以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互相維持,足扶京室。
為置官僚,皆省司選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貢禮儀,具為條式。
一定此制,萬代無虞。
”于是诏:“宗室勳賢,宜令作鎮藩部,贻厥子孫。
所司明為條例,定等級以聞。
” 十一月,林邑、新羅入貢。
林邑獻五色鹦鹉,新羅獻美女,各付使者歸之。
十二月,開黨項之地為十六州。
黨項内屬者前後三十萬口。
九月,修築洛陽宮。
太宗打算修築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上表勸谏,認為“動亂剛結束不久,百姓窮困潦倒,不停地營造,公私耗費,恐怕難以承受”。
太宗十分稱贊。
過了一段時間,還是命将作大匠窦琎修築洛陽宮。
窦琎開鑿池塘構築山林,雕飾華貴奢靡,太宗大怒,立刻下令毀掉,罷免了窦琎的官職。
太宗在後苑打獵。
太宗在皇宮後苑追打兔子,将軍執失思力勸谏說:“上天讓陛下做華、夷族的父母,怎麼能自我輕賤呢!”太宗又要追獵鹿,思力脫下頭巾解下腰帶,跪在地上苦谏,太宗隻好停止。
冬十月,太宗诏令議論分封諸侯的事。
起初,太宗向公卿大臣們詢問國運長久的計策,蕭瑀認為:“三代因為分封諸侯而國運長久,秦朝孤立統一而加速滅亡。
”太宗認為有道理,令群臣議論此事。
魏徵認為:“京城一帶賦稅不多,多依靠京都以外地區,如果都分封給諸侯國,則國家經費會頓時短缺。
再加上燕、秦、趙、代諸國均管轄有夷族人,如出現緊急情況,由内地調兵,難以及時奔赴所在地。
”李百藥認為:“如今讓皇親國戚子子孫孫均有自己的百姓與社稷,幾代之後,将驕奢恣縱,相互攻伐殘殺,對老百姓的危害非常大,不如讓郡守縣令不斷更換、輪流在位。
”顔師古認為:“不如分封諸子為諸侯王,不要讓他們的封國太大,國與國之間有州縣相隔,錯雜而居,互相維持,足以扶持京城皇室。
為他們設置官吏,均由尚書省選拔錄用,除皇朝法令外,不允許他們擅自施行刑罰,朝貢禮儀,都制定程式。
這種制度一旦确定,千秋萬代可保平安。
”于是太宗下诏:“皇室宗親以及勳貴大臣,應讓他們擔任地方區域長官,并傳給其子孫。
有關部門明文規定條例,定下不同等級上報朝廷。
” 十一月,林邑、新羅來朝進獻貢品。
林邑進獻五色的鹦鹉,新羅獻美女,分别交給本國使者帶回。
十二月,開拓黨項土地,共計十六州。
黨項歸附唐朝人口前後共有三十萬。
制:自今決死刑者,皆覆奏,決日撤樂減膳。
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蓋欲思之詳熟也。
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
又斷獄者唯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古者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
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耳。
”于是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舉樂。
皆令門下覆視。
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
”由是全活甚衆。
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徵曰:“炀帝時常有盜發,捕得栲訊,服罪者二千餘人,悉令斬之。
大理丞張元濟尋其狀,唯五人嘗為盜,餘皆平民,竟不敢執奏,盡殺之。
”上曰:“此豈惟炀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上又嘗謂執政曰:“朕常恐因喜怒妄行賞罰,故欲公等極谏。
公等亦宜受人谏,不可以己之所欲,惡人違之。
苟自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康國求内附。
康國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來絕域,以求服遠之名,無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今康國内附,傥有急難,于義不得不救,師行萬裡,豈不疲勞?勞百姓以取虛名,朕不為也。
”遂不受。
上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将護。
傥遽自放縱,病複作,則不可救矣。
今中國幸安,四 太宗下制文規定:今後判決死刑,都要經過複議,行刑的當天,撤除音樂,減免膳食。
太宗對親近大臣說:“朕認為死刑至關重大,所以下令須經三次複議,這是為了深思熟慮。
而有關部門卻在片刻之間完成三次複議。
再者,斷案判刑隻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有可原,也不敢違反法律,這中間怎麼能一點冤枉都沒有呢!古代處決犯人,君主常為此停止音樂減少禦膳。
朕宮廷中沒有常設的音樂,然而常常為此而不沾酒肉,隻是沒有明文規定。
”于是下制文規定:“判決死囚犯人,二天之内須經五次複議,下到各州的也要三次複議;行刑的當天,尚食局不得進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樂。
上述規定均由門下省監督。
如有法律應當處死而其情形可以憐憫的犯人,記下情況上報朝廷。
”由此而免于死罪的甚多。
太宗曾和大臣們讨論刑獄諸事,魏徵說:“隋炀帝時多有盜賊案發,逮捕起來加以拷問,認罪的有二千餘人,炀帝下令全部處斬。
大理寺丞張元濟查閱其訴狀,其中隻有五人曾為盜賊,其餘的都是普通百姓,但他竟不敢執意上奏講明真情,所以全都殺掉。
”太宗說:“這豈止是炀帝無道,大臣們也不能盡忠。
君臣都這樣,國家怎能不滅亡!你們應深以為戒!”太宗又曾對執政的大臣說:“朕常常擔心由于個人的喜怒而妄加賞罰,所以希望你們極力進谏。
你們也應當接受别人的勸谏,不可以自己的喜好要求别人,讨厭别人違背己意。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勸谏,又怎麼能勸谏别人!” 康國請求歸附唐朝。
康國請求歸附唐朝,太宗說:“前代的帝王,喜歡招撫極遠地區的國家,以讨得降服遠方的盛名,這毫無益處,而隻是損耗凋敝百姓。
如今康國歸附唐朝,如果他們遇到危急情況,按照道義來講不能不去救援,士兵們行軍萬裡,豈能不疲勞?讓百姓疲勞以獲取虛名的事,朕不做。
”于是不接受康國的歸附。
太宗對身邊大臣說:“治理國家如同治病,病雖好了,仍需調養。
倘若立即放縱自己,病會複發,那就不可救治了。
如今中原幸得安定,四 夷俱服,誠自古所希。
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谏争也。
”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為喜,惟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高州總管馮盎入朝。
盎有地方二千裡,為治勤明,所部愛之。
壬辰(632)六年 春正月朔,日食。
群臣請封禅,不許。
初,群臣表請,上曰:“卿輩皆以封禅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禅,庸何傷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漢文帝不封禅,後世豈以文帝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數尺之土,然後可以展其誠敬乎!”群臣請不已,上亦欲從之,魏徵獨以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德未厚邪?中國未安,四夷未服邪?年谷未豐,符瑞未至邪?”對曰:“今雖有此六者,然戶口未複,倉廪尚虛。
車駕東巡,供頓勞費。
又伊洛以東,灌莽極目,而遠夷君長皆當扈從,此乃引戎狄入腹中,而示之以虛弱也。
況賞赉不赀,未厭遠人之望;給複連年,不償百姓之勞。
崇虛名而受實害,陛下将焉用之?”會河南北數州大水,事遂寝。
明年,群臣複以為請,上谕以舊有氣疾,恐登高增劇,乃止。
三月,如九成宮。
夷順服,實在是自古以來所少有。
然而朕每日謹慎行事,唯恐不能持久,所以想多聽到你們的谏诤!”魏徵說:“國家内外俱得安定,我并不覺得高興,隻是高興陛下能夠居安思危。
” 高州總管馮盎入京朝見天子。
馮盎占據地方二千裡,治理政事勤勉清明,他率領的部下都非常愛戴他。
壬辰(632)唐太宗貞觀六年 春正月初一,出現日食。
文武百官請求行封禅大禮,太宗不允。
起初,文武百官們上表請行封禅禮,太宗說:“你們都認為行封禅禮是帝國的盛舉,朕不這樣以為。
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麼害處呢!從前秦始皇行封禅禮,而漢文帝不封禅,後代難道認為文帝的賢德不如秦始皇嗎!而且侍奉上天可掃地而祭,為什麼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封築幾尺的泥土,然後才能表達對上天的誠心敬意呢!”群臣還是不停地請求,太宗也想聽從他們的意見,惟獨魏徵認為不可以。
太宗說:“你不想讓朕去泰山封禅,是認為朕的功勞不夠高嗎?德行不深厚嗎?大唐不安定,四方夷族未歸服嗎?一年的谷物沒豐收,符瑞未出現嗎?”魏徵答道:“如今雖然有上述六點理由,然而戶口沒有恢複到原來的水平,國家府庫糧倉還很空虛。
陛下的車駕東行,沿途勞民費财。
而且伊水、洛水以東地區,到處草莽叢生,而遠方夷族首領跟從,這是引戎狄進入
”上悅。
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你們身為仆射,應當廣求天下賢才,因才授官。
近來聽說你們受理訴訟案件,時間不夠用,怎麼能幫助朕求得賢才呢!”因此下令:“尚書省瑣細事務歸尚書左右丞掌管,隻有應當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處理。
” 太宗又曾對房玄齡等人說:“處理政務沒有比大公無私更重要的了。
以前諸葛亮流放廖立、李嚴到南夷之地,諸葛亮死的時候,二人哭泣痛不欲生,如果不是大公無私能如此嗎?再如高颎為隋朝丞相,公正無私,頗識治國之本,隋朝的興亡與高颎的生死攸關。
朕仰慕前代的明君,你們也不可不效法前代的賢相啊。
” 房玄齡通曉政務,又有文才,晝夜盡心,唯恐偶有差池。
運用法令寬和平正,聽到别人的長處,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責備,不以己之所長要求别人。
與杜如晦提拔後進,不遺餘力。
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謀劃政事,一定要說:“非杜如晦不能決定。
”等到杜如晦來,最後還是采納房玄齡的建議。
這是因為房玄齡善于謀劃,杜如晦長于決斷。
二人同心為國出力,所以唐朝世稱為賢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房玄齡監修本朝國史,太宗對他說:“《漢書》載有《子虛賦》《上林賦》,均浮華而不切實用。
凡上書議論國事,詞理直切的,朕從與不從,均當載入國史。
” 有人告發魏徵對其親屬徇私情,太宗讓禦史大夫溫彥博按察其事,沒有實據。
太宗認為魏徵不避嫌疑,責備他說:“從今以後,應留下形迹。
”魏徵說:“我聽說君主與臣下一體,應該彼此竭誠相待。
如果上下都追求留下形迹,那麼國家的興亡就難以預料了。
我不敢接受這個诏令。
”太宗說:“我已經後悔了。
”魏徵拜了兩拜道:“我很榮幸能為陛下做事,希望陛下讓臣做良臣,而不要讓臣做忠臣。
”太宗說:“忠良有什麼區别嗎?”回答說:“後稷、契、臯陶,君臣齊心合力,共享尊貴與榮耀,這就是所說的良臣;龍逢、比幹,犯顔直谏,身死國亡,這就是所說的忠臣。
”太宗聽了十分高興。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昔堯清問下民,舜明目達聰,故共鲧驩苗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緻彭城閣之變。
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
” 言事者多請上親覽奏表,以防壅蔽。
上以問魏徵,對曰:“斯人不知大體,必使陛下一一親之。
豈惟朝堂,州縣之事亦當親之矣。
” 上謂魏徵曰:“齊後主、周天元皆重斂百姓,厚自奉養,力竭而亡。
譬如饞人自啖其肉,肉盡而斃,何其愚也!然二主孰為最劣?”對曰:“齊後主懦弱,政出多門;周天元驕暴,威福在己。
雖同為亡國,齊王尤劣也。
” 上謂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朕則不然。
上畏皇天之鑒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業,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魏徵曰:“此誠緻治之要,願陛下慎終如始,則善矣。
” 房玄齡、王珪掌内外官考,侍禦史權萬紀奏其不平,上命推之。
魏徵谏曰:“二人素以忠直被委任,所考既多,其間能無一二不當!然察其情,終非阿私。
且萬紀比在考堂,曾無駁正。
及身不得考,乃始陳論,此非竭誠徇國也。
今推之,未足裨益朝廷,徒失委任大臣之意。
臣所愛者治體,非敢私二臣也。
”上乃釋不問。
太宗問魏徵說:“君主如何做稱為明,如何做稱為暗?”魏徵答道:“能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是明,偏聽偏信,就是暗。
從前堯帝體恤下情,詳細詢問民間疾苦,舜帝目明能遠視四方,耳聰能遠聽四方,所以共工、鲧、兜、有苗不能掩匿罪過。
秦二世偏信趙高,造成望夷宮的災禍;梁武帝偏信朱異,招來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導緻彭城閣的變故。
所以君主善于聽取各方面意見,則親貴大臣就無法阻塞言路,下情也就得以上達。
”太宗說:“很好。
” 議論朝政者大多請求太宗親自閱覽奏表,以防止受蒙蔽。
太宗詢問魏徵的意見,答道:“這些人不識大體,一定要使陛下事必躬親。
如果這樣,豈止是在朝堂上,州縣的政事也應當事必躬親了。
” 太宗對魏徵說:“齊後主、周天元均大肆搜刮百姓,用來奉養自己,直到民力衰竭而亡國。
這如同嘴饞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肉吃光了而斃命,多麼愚蠢呀!然而這二位君主相比優劣如何呢?”魏徵答道:“齊後主性格懦弱,政出多門,權力分散;周天元驕橫暴虐,賞罰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同為亡國之君,齊後主更差一些。
” 太宗對身邊大臣說:“人們都說天子至為尊貴,無所畏懼,朕卻不是這樣。
對上擔心皇天的明察秋毫,對下害怕大臣們的仰視觀望,兢兢業業,還擔心不符合天意,有負人們的期望。
”魏徵說:“這些的确是達到治世的根本,望陛下慎始善終,那就很好了。
” 房玄齡、王珪執掌朝廷内外官員的考核,治書侍禦史權萬紀上奏稱考核有不公平之處,太宗命人推問此事。
魏徵勸谏說:“房、王二人素以忠誠正直為陛下所任用,所考核的官員過多,中間哪能沒有一二個人考核失當?體察其實情,終究不是有偏私。
而且權萬紀近來常在尚書省考堂監察,并沒有任何駁正。
等到自己沒得到好的考核結果,才開始陳述意見,這并不是竭誠為國。
現在加以推問,對朝廷也沒有什麼益處,徒失陛下委任大臣的一片心意。
我所關心的是治國的體要,不敢袒護房、王二位大臣。
”太宗于是不再過問此事。
夏四月,上皇徙居大安宮。
六月,以馬周為監察禦史。
茌平人馬周客遊長安,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會以旱求言,何武人不學,周代之陳便宜二十餘條。
上怪問之,何對曰:“此臣家客馬周為臣具草耳。
”上即召見,與語甚悅,除監察禦史。
以何為知人,賜絹三百匹。
秋八月朔,日食。
冬十一月,以荀悅《漢紀》賜涼州都督李大亮。
上遣使至涼州,都督李大亮有佳鷹,使者諷使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遊,而使者求鷹。
若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乃是使非其人。
”上悅,手诏褒美,賜以荀悅《漢紀》。
以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諸軍讨突厥。
初,薛延陀真珠可汗遣其弟入貢,突厥颉利可汗大懼,始遣使稱臣,請尚公主。
代州都督張公謹上言突厥可取之狀,曰:“颉利縱欲逞暴,誅忠良,昵奸佞,一也;諸部皆叛,二也;突利諸設皆得罪,無所容,三也;塞北霜早,糇糧乏絕,四也;疏其族類,親委諸胡,大軍一臨,必生内變,五也;華人入北,所在嘯聚,大軍出塞,自然響應,六也。
”上以颉利既請和親,複援梁師都,命李靖為行軍總管讨之,以公謹為副。
突厥俟斤九人,及拔野古、仆骨、同羅、奚酋長,并帥衆來降。
于是複以李世、柴紹、薛萬徹為諸道總管,衆合十餘萬,皆受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入朝。
上曰:“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于突厥,朕常痛心焉。
今單于稽颡,庶幾可雪前恥矣。
昔人謂禦戎無上策, 夏四月,太上皇遷居大安宮。
六月,任命馬周為監察禦史。
茌平人馬周,遊曆來到長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裡。
趕上天下大旱,征求言論,常何乃一介武夫,馬周代他呈建議二十多條。
太宗覺得奇怪,便問常何,常何答道:“這是我的賓客馬周代我起草的。
”太宗随即召見他,與他談話十分高興,任命他為監察禦史。
太宗認為常何知人,賜給他絹帛三百匹。
秋八月初一,出現日食。
冬十一月,太宗将荀悅《漢紀》賜給涼州都督李大亮。
太宗派使者到涼州,都督李大亮有一隻很好的鷹,使者暗示他将鷹進獻給皇上,大亮給太宗上密表說:“陛下打獵,而使者卻為您要鷹。
假如這是陛下的意思,則深與過去的主張背離;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張,便是用人不當。
”太宗高興,親手寫诏令加以褒獎,賜給他一部荀悅的《漢紀》。
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領各路兵馬讨伐突厥。
起初,薛延陀真珠可汗派他的弟弟入朝進貢,突厥颉利可汗大為恐懼,開始派使者向唐朝稱臣,并請求迎娶公主。
代州都督張公謹上奏稱突厥可以征服,說:“颉利可汗縱欲逞兇,誅殺忠良,親近奸佞之人,是其一;各部落均已叛離,是其二;突利等人均得罪颉利,無所容身,是其三;塞北地區出現霜凍幹旱,糧食匮乏,是其四;颉利疏遠其族人,親近重用胡人,大唐帝國軍隊一到,内部必生變故,是其五;漢人早年到北方避亂,他們到處聚衆起事,大軍出塞,自然會響應,是其六。
”太宗認為颉利可汗既然想與唐朝和親,又出兵援助大唐的敵人梁師都,便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讨伐突厥,任命張公瑾為副總管。
突厥的九位俟斤,以及拔野古、仆骨、同羅、奚族首領都率衆投降唐朝。
于是又任命李世、柴紹、薛萬徹為諸道行軍總管,合兵力十多萬,均受李靖調度,分道進攻突厥。
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入京朝見。
太宗說:“以前太上皇為了百姓的利益,才忍辱向突厥稱臣,朕常常因為此事而感到痛心。
現在突厥首領向我磕頭,多少可以洗刷以前的恥辱了。
從前一直說抗禦北方戎族沒有上策, 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 杜如晦罷。
以疾遜位故也。
閏十二月,蠻酋謝元深等來朝。
時遠方諸國來朝貢者甚衆,服裝詭異。
中書侍郎顔師古請作《王會圖》以示後,從之。
是歲,戶部奏:中國人自塞外歸,及四夷前後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濮州刺史龐相壽有罪免。
相壽坐贓免,上以其秦府舊人,複其官。
魏徵曰:“秦府左右甚多,若人人皆恃恩私,則為善者懼矣。
”上悅,謂相壽曰:“我昔為一府主,今為天下主,不得獨私故人。
”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庚寅(630)四年 春二月,李靖襲破突厥于陰山,颉利可汗遁走。
李靖帥骁騎三千,自馬邑進,夜襲定襄,破之。
颉利不意靖猝至,大驚,乃徙牙于碛口。
靖複遣諜離其心腹,颉利所親康蘇密以隋蕭後及楊政道來降。
李世出雲中,戰于白道,亦大破之。
颉利既敗,竄于鐵山,衆尚十餘萬。
遣執失思力入見,謝罪求朝。
上遣鴻胪卿唐儉等慰撫之,又诏李靖将兵迎之。
颉利外為卑辭,内實猶豫,謀走碛北。
靖引兵與世會白道,謀曰:“颉利雖敗,其衆猶盛,若走度碛北,則難圖矣。
今诏使至彼,虜必自寬,若選萬騎襲之, 朕現在使中原安定,四方夷族自服,難道不是上策嗎!” 杜如晦罷官。
因為有病的緣故請求免去職務。
閏十二月,東謝部落首領謝元深等前來朝見天子。
當時遠方各國來朝見天子進獻貢品的人很多,服裝怪異。
中書侍郎顔師古請求繪制《王會圖》,以傳示給後人,太宗應允。
這一年,戶部上奏稱:中原人自塞外歸來,以及四方少數族前後歸附唐朝的人共有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濮州刺史龐相壽因獲罪被免職。
龐相壽因貪污被解除職務,太宗認為他曾是秦王府僚屬,想恢複他的官職。
魏徵說:“秦王府的舊僚屬很多,如果每個人都仗恃您的偏袒,足以使那些真正行為端正的人恐懼。
”太宗高興,對龐相壽說:“我從前為一個王府的主人,現在身為天下百姓的君主,不能單單袒護秦王府的舊人。
”賜帛打發他走,龐相壽流着淚離去。
庚寅(630)唐太宗貞觀四年 春二月,李靖在陰山一帶襲擊并打敗突厥,颉利可汗逃走。
李靖率領三千英勇的騎兵從馬邑出發,連夜襲擊定襄城,取得大勝。
颉利可汗沒有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大驚失色,于是将牙帳遷移至碛口。
李靖又派遣間諜離間其心腹,颉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攜隋蕭後及炀帝孫子楊政道投降唐朝。
李世率兵出雲中城,與突厥兵大戰于白道,突厥大敗。
颉利兵敗後,逃竄到鐵山,殘餘兵力尚有十幾萬。
颉利派執失思力谒見太宗,當面謝罪,請求入朝。
太宗派鴻胪寺卿唐儉等人前去撫慰,又令李靖領兵迎接颉利。
颉利表面上言辭謙卑,實際上内心猶豫,圖謀逃回碛北。
李靖率領兵馬與李世在白道會合,相互謀劃道:“颉利雖然被打敗,但其兵馬還很強大,如果越過沙漠走到碛北,恐怕一時很難追上。
現在朝廷的使節已經到了突厥的營地,突厥人一定會覺得寬慰,如果挑選精銳騎兵一萬人去襲擊他們, 不戰可擒矣。
”張公謹曰:“诏書許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靖曰:“此韓信所以破齊也。
唐儉輩何足惜!”遂勒兵夜發,世繼之。
颉利見儉來大喜。
靖前鋒去牙帳七裡,颉利始知之,乘千裡馬先走,其衆遂潰。
唐儉脫身得歸。
靖殺義成公主,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
世軍碛口。
酋長皆帥衆降,世虜五萬餘口而還。
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露布以聞。
以溫彥博為中書令,戴胄參預朝政,蕭瑀參議朝政。
三月,四夷君長詣阙,請帝為天可汗,許之。
四夷君長詣阙,請上為天可汗。
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
是後,以玺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蔡公杜如晦卒。
如晦疾笃,上遣太子問疾,又自臨視之。
及卒,上語及必流涕。
謂房玄齡曰:“公與如晦同佐朕,今獨見公,不見如晦矣!” 夏四月,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擒突厥颉利可汗以獻。
颉利敗走,往依沙缽羅設蘇尼失部落。
任城王道宗引兵逼之,使蘇尼失執颉利,行軍副總管張寶相取之以獻。
蘇尼失舉衆來降,漠南遂空。
上禦樓受俘,館之太仆。
上皇聞之,歎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付托得人,複何憂哉!”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萬口。
诏群臣議區處之宜。
朝士多言:“北狄自古為中國患,今幸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 可以不戰而生擒颉利。
”張公謹說:“聖上已經頒下诏書接受他們投降,大唐的使者還在對方那裡,怎麼能進攻呢?”李靖說:“這是當年韓信擊破齊國的方法。
唐儉等人不值得可惜!”于是率兵夜間出發,李世随後。
颉利可汗見到大唐使者唐儉後十分高興。
李靖兵馬的前鋒離突厥的牙帳隻有七裡,颉利才發覺,乘千裡馬先逃走,突厥兵紛紛潰敗。
唐儉脫身回到唐朝。
李靖殺死隋義成公主,殺死突厥兵一萬多人,俘虜男女十幾萬人。
李世的軍隊駐守在碛口。
颉利手下各部落首領均率兵衆前來投降,李世俘虜五萬多人而回。
開拓土地從陰山北到大沙漠,捷報迅速傳到了朝廷。
任命溫彥博為中書令,戴胄參預朝政,蕭瑀參議朝政。
三月,四方少數民族首領到宮中,請求太宗做天可汗,太宗應允。
四方少數民族首領到宮中,請求太宗做天可汗。
太宗說:“我當大唐天子,又要做可汗的事嗎?”文武大臣以及四方少數族首領齊呼“萬歲”。
此後,給西北各族首領的玺書中,均稱“天可汗”。
蔡公杜如晦去世。
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詢問病情,又親自前往探視。
等到去世了,太宗一提到杜如晦,就會流下眼淚。
對房玄齡說:“您與如晦一同輔佐朕,現在隻見到你,見不到如晦了!” 夏四月,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突厥颉利可汗,押往京城。
颉利可汗戰敗逃走,投奔沙缽羅設蘇尼失部落。
任城王李道宗領兵逼近,讓蘇尼失交出颉利,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虜颉利,送往長安。
蘇尼失全軍前來投降,漠南地區空曠無人。
太宗登城接受俘虜,讓颉利住在太仆寺。
太上皇李淵聽說抓住了颉利可汗,感歎道:“當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在白登城,不能報仇,現在我的兒子能一舉消滅突厥,證明我托付的人是對的,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突厥滅亡後,其屬下的部落有的向北歸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投降唐朝的還有十萬口。
太宗下诏讓群臣商議如何處置。
朝官多說:“北方狄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的禍患,現在很幸運他們已經敗亡,應把他們全部遷徙到河南兖、豫 之間,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為農民。
”顔師古請置之河北,分立酋長,領其部落。
李百藥以為:“突厥雖雲一國,然種類區分,各有酋帥。
宜因其離散,各署君長,使不相臣屬,則國分勢敵,不能抗衡中國矣。
仍于定襄置都護府,為其節度,此安邊之長策也。
”溫彥博請準漢建武故事,置于塞下,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扞蔽。
魏徵以為:“戎狄人面獸心,弱則請服,強則叛亂。
若留之中國,數年之後,蕃滋倍多,必為腹心之疾。
西晉之禍,前事之明鑒也。
宜縱之使還故土便。
”彥博曰:“王者之于萬物,天覆地載,靡有所遺。
今突厥以窮來歸,奈何棄之?若救其死亡,授以生業,數年之後,悉為吾民。
選其酋長,使入宿衛。
畏威懷德,何後患之有!”上卒用彥博策。
處突厥降衆,東自幽州,西至靈州,分突利故地為四州,又分颉利之地為六州。
左置定襄,右置雲中二都督府以統其衆,以突利為順州都督。
初,颉利族人思摩無寵于颉利。
颉利之亡,親近者皆離散,獨思摩不去,竟與俱擒。
上以颉利為右衛大将軍,蘇尼失、思摩皆封郡王,其餘拜官有差,五品以上百餘人,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
诏:訟不決者,聽于東宮上啟。
诏:訟者經尚書省判,不服,聽于東宮上啟,委太子裁決。
不服,然後聞奏。
加李靖光祿大夫。
之間,分别各個種族部落,讓他們分散居住在各個州縣,教他們耕田織布,可将他們轉化為農民。
”顔師古請求将他們安置在河北一帶,分别設立酋長,統領其部落。
李百藥認為:“突厥雖然稱為一個國家,但它劃分為許多部落,各有其部族首領。
現今應該乘其離散,各就本部族設置君長,使其不互為臣屬,國家分為幾部分,勢均力敵,必不能與大唐相抗衡。
仍然在定襄置都護府,節制指揮該地區,這是安定邊防的長久之計。
”溫彥博請求依照漢光武帝的辦法,将投降的匈奴人安置在塞外,保全其部落,順應其風俗習慣,以充實空曠之地,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
魏徵認為:“戎狄人面獸心,力量削弱則請求歸順,強盛則又叛亂。
如果将他們留在中原,幾年之後,繁衍到幾倍之多,一定會成為心腹大患。
西晉初年的禍亂,正是前車之鑒。
應當使他們返回故地。
”溫彥博說:“君主對于天地萬物,應如天覆地載一般,包容一切,無有遺漏。
現在突厥困窘,前來歸附我大唐,為什麼要抛棄他們呢?如果拯救他們于将亡之際,教他們生産生活,幾年之後,這些人都将成為我大唐民衆。
選擇他們中間的部落首領,使其入朝充任皇宮守衛。
畏懼皇威而深懷皇恩大德,有什麼後患可言呢!”太宗最終采納了溫彥博的建議。
安置突厥投降的民衆,東起幽州,西至靈州,劃分突利可汗原來的統轄之地,設置四州,又将颉利之地劃分為六州。
東面設置定襄都督府,西邊置雲中都督府,來統治其民衆,任命突利為順州都督。
起初,颉利族人阿史那思摩失寵于颉利。
颉利敗亡時,那些親近的人紛紛離散,惟獨思摩不離開颉利,最後與颉利一同被俘。
太宗任命颉利為右衛大将軍,蘇尼失、思摩均被封郡王,其餘均拜官任職各有不同,五品以上的有一百餘人,因而遷居長安的有近一萬戶。
太宗下诏:訴訟有不能裁決的,可上啟東宮,由太子裁定。
太宗下诏:今後凡有訴訟,經尚書省判決不服,可上啟東宮,由太子裁定。
如果仍然不服,則上奏到朕這裡。
加封李靖為光祿大夫。
禦史大夫蕭瑀劾奏李靖禦軍無法,請付法司推之。
诏勿劾。
及靖入見,頓首謝,上讓之曰:“隋史萬寶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見誅。
朕則不然,錄公之功,赦公之罪。
”乃加靖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
既而謂曰:“前者,人或讒公,今朕已寤,公勿以為懷。
”複賜絹二千匹。
林邑遣使入貢。
林邑獻火珠,有司以其表辭不順,請讨之。
上曰:“好戰者亡,如炀帝、颉利,皆所親見也。
小國勝之不武,況未可必乎!” 六月,修洛陽宮。
給事中張玄素上書曰:“洛陽未有巡幸之期,而預修宮室,非今日之急務也。
且陛下初平洛陽,凡隋氏宮室之宏侈者,皆令毀之。
曾未十年,複加營繕,何前日惡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謂玄素曰:“然則何如桀纣?”對曰:“若此役不息,亦同歸于亂耳。
”上歎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顧謂房玄齡曰:“玄素所言有理,可即罷之。
後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
” 秋七月朔,日食。
敕百司:诏敕未便者,皆執奏。
上問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如何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臨朝或至日昃。
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士傳餐而食。
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
事皆自決,不任群臣,一日萬機,豈能一一中理!群 禦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沒有法度,請交付法律部門推勘審理。
太宗特降旨免予彈劾。
等到李靖進見,磕頭謝罪,太宗責怪他說:“隋朝史萬寶打敗達頭可汗,有功勞不加賞賜,因有罪招緻殺戮。
朕則不這樣處理,記錄下你的功勞,赦免你的過錯。
”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一千匹。
不久又說:“以前有人說你的壞話,現今朕已醒悟,你不必挂在心上。
”又賜絹二千匹。
林邑要派使者前來進貢。
林邑人進獻火珠,有關部門認為所呈表章文辭桀骜不馴,請求讨伐林邑。
太宗說:“好戰者自取滅亡,隋炀帝、颉利可汗都是你們親眼所見的。
打敗小國并不能表明勇武,何況不一定取勝!” 六月,修建洛陽宮。
給事中張玄素上書進谏道:“還沒确定巡幸洛陽的時間就預先修築宮室,這不是當今的急務。
而且陛下剛平定洛陽時,凡隋朝宮殿宏麗奢侈的均下令毀掉。
還不到十年光景,又重新加以營造修繕,為什麼以前讨厭的東西現在卻要加以效仿呢!況且按照現在的财力狀況,怎麼能與隋代相比?陛下役使苦難的百姓,承襲已滅亡的隋朝的弊端,恐怕又要超過炀帝呀!”太宗問玄素:“那麼與桀、纣相比又如何?”張玄素答道:“如果此項勞役不停,恐怕也要一樣招緻變亂。
”太宗感歎道:“我考慮不周到,以至于此!”回頭對房玄齡說:“玄素所講的确有道理,應立即停止此項過程。
日後如有事去洛陽,即使居住在露天也無妨。
” 秋七月初一,出現日食。
诏敕各部門:今後诏敕文書下達後有不當之處,均應執意禀奏。
太宗問房玄齡、蕭瑀道:“隋文帝是個什麼樣的君主?”回答說:“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臨朝聽政,有時要到太陽偏西。
五品以上官員,圍坐論事,衛士不能下崗,站着傳遞幹糧而食。
雖然隋文帝的品性算不上仁厚,也可稱得上是勵精圖治的君主。
”太宗說:“你們隻知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賢明而喜歡苛察,不賢明則覽察事理不能都通達,喜歡苛察則對事多疑。
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日理萬機,怎麼能每一件事都切中要領!群 臣既知主意,則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則不然。
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後奏聞。
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未便者,皆應執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
” 以李綱為太子少師,蕭瑀為太子少傅。
李綱有足疾,上賜以步輿,使之乘至閣下。
每至東宮,太子親拜之。
先是上命蕭瑀與宰相參議朝政。
瑀氣剛而辭辯,房玄齡等皆不能抗。
玄齡等嘗有微過,瑀劾奏之,上皆不問,瑀由此怏怏。
既為少傅,遂罷禦史大夫,不複預聞朝政。
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
西突厥種落散在伊吾,诏以李大亮為安撫大使,貯糧碛口以赈之。
大亮言:“欲懷遠者必先安近。
中國如本根,四夷如枝葉。
疲中國以奉四夷,猶拔本根以益枝葉也。
今招緻西突厥,但有勞費,未見其益。
況河西州縣蕭條,不堪供億,不如罷之。
其或自立君長求内屬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為中國藩蔽,此乃施虛惠而收實利也。
”上從之。
诏定常服差等。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綠,八品服青,婦人從其夫色。
以李靖為右仆射。
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似不能言。
臣既已知主上的心理,便隻有一切都聽皇上的決斷和主張了,即使主上出現過失,也沒人敢争辯勸谏,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滅亡了。
朕則不是這樣。
選拔天下的賢能之士,分别充任各種職務,讓他們考慮天下的大事,經由宰相仔細研究認為方便合宜,然後上奏到朕這裡。
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誰還敢不盡心竭力做好本職工作,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于是命令各部門:“今後诏敕文書下達後有不當之處,均應執意禀奏,不得阿谀順從,不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 任命李綱為太子少師,蕭瑀為太子少傅。
李綱腿腳不好,太宗賜予步辇,讓他乘步辇去上朝。
每次到東宮,太子都要行拜見禮。
先前太宗命蕭瑀與宰相參議朝政。
蕭瑀性情剛直又能言善辯,房玄齡等人都說不過他。
房玄齡等人曾小有過失,蕭瑀彈劾他們,太宗均不理會,蕭瑀因此怏怏不樂。
既改任太子少傅,于是免去禦史大夫一職,不再讓他參預朝政。
任命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
西突厥部族散居在大漠外的伊吾地區,太宗下诏任命李大亮為安撫大使,在碛口存貯糧食,以赈濟來此地的人。
李大亮上言:“想要懷柔遠方必先安撫近地。
中國如樹根,四夷如枝葉。
使中國疲困以供養四夷,如同拔掉樹根來資助枝葉。
如今招撫西突厥,隻見勞民費财,未見收益。
更何況河西的州縣人口稀少,百姓不堪賦役,不如暫且停止招撫慰問為宜。
當地人有的自己設立君長,請求歸附大唐,不妨接受和加以聯絡,讓他們居住在塞外,為我大唐屏障,這才是施給虛惠而實際坐收漁利的辦法。
”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太宗诏令确定官員日常服裝的等級差别。
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衣服,四、五品穿紅色,六、七品穿綠色,八品穿青色,官員夫人從其丈夫的官服顔色。
任命李靖為尚書右仆射。
李靖性情深沉而忠厚,每次與宰相們議論政事,謙恭拘謹像是說不出話來。
九月,伊吾來降,置西伊州。
以張儉檢校代州都督。
思結部落饑貧,張儉招集之。
其不來者仍居碛北,親屬私相往還,儉亦不禁。
及儉代去,思結将叛,诏儉往察之。
儉單騎說谕,徙之代州,即以儉檢校代州都督。
儉因勸使營田,歲大稔。
儉又恐其蓄積多,有異志,奏請和籴以充邊儲。
部落喜,營田轉力,而邊備實焉。
冬十一月,以侯君集參議朝政。
除鞭背刑。
上讀《明堂針灸書》雲:“人五藏之系,鹹附于背。
”故有是命。
高昌王麹文泰入朝。
文泰入朝,西域諸國皆因文泰請朝,上令文泰使人迎之。
魏徵谏曰:“昔光武不聽西域選侍子,置都護,以為不以蠻夷勞中國。
前者文泰之來,緣道供億甚苦。
若諸國皆來,将不勝其弊。
姑聽其商賈往來,與邊民交市,則可矣。
傥以賓客遇之,非中國之利也。
”時所使人已行,上遽止之。
大有年。
上之初即位也,嘗與群臣語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亂之後,恐斯民未易化也。
”魏徵對曰:“不然。
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
譬猶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也。
”上深然之。
封德彜曰:“三代以還,人漸澆訛。
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豈能之 九月,伊吾歸降唐朝,唐在其地設置西伊州。
任命張儉為檢校代州都督。
思結部落饑馑貧弱,張儉招募他們。
不應召的仍居住在漠北,兩地的親屬私下往來,張儉也不加禁止。
等到張儉改任他職,思結部将要反叛,太宗下诏令張儉前往按察。
張儉單人匹馬到思結部落曉以大義,讓他們遷居到代州,朝廷即任命張儉為檢校代州都督。
張儉于是勸他們從事農作,年底獲得大豐收。
張儉又擔心思結部落存糧多,便會有反叛的意圖,上奏請求由官府出錢購買他們的糧食,以充邊防儲備。
思結部落大為高興,種地更加努力,因而邊防儲備充實。
冬十一月,任命侯君集參議朝政。
廢除鞭打後背的刑罰。
太宗讀《明堂針灸書》,書中寫着:“人的五髒經絡,均附在後背。
”所以有此诏令。
高昌王麹文泰前來朝見天子。
麹文泰入朝拜谒唐太宗,西域各國都想跟着文泰入朝,太宗令文泰派人迎接各國使者。
魏徵勸谏道:“從前漢光武帝不允許西域諸國送王子入京侍奉皇帝和在西域設置都護,認為不應當為了蠻夷而勞頓中國。
前些時候文泰來朝見,勞民費财已經很厲害。
假使各國都來進貢,我們将難以承受其弊端。
姑且允許他們的商人前來,與邊區百姓互市,就可以了。
假如以賓客之禮接待,則對我大唐沒有好處。
”當時派出迎接的人已經出發,太宗急忙令人阻止。
這一年全國大豐收。
太宗剛即位時,曾與群臣們談到教化問題,太宗說:“現在剛經過一場大動亂,我擔心百姓不容易教化。
”魏徵答道:“并非如此。
長期安定的百姓容易驕逸,驕逸則難以教化;曆經動亂的百姓憂愁痛苦,憂愁痛苦則容易教化。
這如同饑餓的人不苛擇飲食,口渴的人不苛擇飲水一樣。
”太宗深表贊同。
封德彜說:“三代以後,人心漸趨澆薄詭詐。
所以秦朝專用法律,漢代雜用王道霸道,正是想推行仁義教化而不能有收效,哪裡是能夠推行教化 而不欲邪!魏徵書生,未識時務,信其虛論,必敗國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湯、武皆承大亂之後,身緻太平。
若謂古人淳樸,漸緻澆訛,則至于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從徵言。
元年,關中饑,米鬥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
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
是歲,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裡,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
東至于海,南及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帝謂長孫無忌曰:“貞觀之初,議者皆雲:&lsquo人主當獨運威權,不可委之臣下。
&rsquo又雲:&lsquo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
&rsquo唯魏徵勸朕:&lsquo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
&rsquo朕用其言。
今颉利成擒,其酋長并帶刀宿衛,皆襲衣冠,徵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彜見之耳。
”徵再拜謝曰:“此皆陛下威德,臣何力之有焉?”帝曰:“朕能任公,公能稱朕所任,則其功豈獨在朕乎!” 上謂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懼:比年豐稔,鬥粟三錢,一喜也;北虜久服,邊鄙無虞,二喜也;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此一懼也。
”房玄齡奏:“閱府庫甲兵,遠勝隋世。
”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阙,然炀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 辛卯(631)五年 春正月,诏僧道緻拜父母。
皇太子冠。
而不想推行呢!魏徵是一介書生,不識時務,如果聽信他的空談,必然敗壞國家!”魏徵說:“五帝、三王不是換掉百姓而施行教化,商湯、武王均承接于大動亂之後,能在自己生前達到太平盛世。
如果說上古人淳樸,後代逐漸變得澆薄詭詐,那麼到了今天,應當全都化為鬼魅了,君主又怎麼能統治他們呢!”太宗最後聽從了魏徵的意見。
貞觀元年,關中地區鬧饑荒,一鬥米值一匹絹;二年,全國出現蝗災;三年,又發大水。
太宗勤勉聽政,安撫百姓,百姓雖然東乞西讨,也未曾抱怨。
這一年,全國大豐收,背井離鄉的人都回歸故裡,一鬥米不過三四錢,一整年判處死刑的隻有二十九個人。
東到大海,南至五嶺,均夜不閉戶,旅行不帶糧食,在路上就能得到供應。
太宗對長孫無忌說:“貞觀初年,大臣們上書都說:&lsquo君王應當獨自運用權威,不能委任給臣下。
&rsquo又說:&lsquo應當耀武揚威,讨伐四夷。
&rsquo隻有魏徵勸朕說:&lsquo放下武力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後,四夷自然順服。
&rsquo朕采納他的意見。
如今颉利成了俘虜,其部族首領都帶刀到皇宮擔任警衛,各部落都受到中華文明禮教的熏染,這都是魏徵的功勞,隻是遺憾封德彜見不到了!”魏徵再次拜謝說:“這都是陛下的威德,我有何功勞呢?”太宗說:“朕能重用你,你能夠十分稱職,功勞怎麼是朕一個人的呢!” 太宗對身邊大臣說:“朕有兩個歡喜一個憂慮:近年大豐收,一鬥米不過三錢,是一喜;北方夷族長久順服,邊境安定,這是二喜;國家治理安定則容易産生驕逸奢侈,則危亡馬上就會到,這是一個憂慮。
”房玄齡奏道:“我看我朝府庫所藏兵甲器械,遠遠超過隋朝。
”太宗說:“兵甲武力裝備,誠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甲難道不足嗎!最後還是丢了天下。
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百姓安定,這就是朕的兵甲。
” 辛卯(631)唐太宗貞觀五年 春正月,诏令和尚、尼姑、道士都要叩拜父母。
皇太子到了行冠禮的年齡。
有司言:“皇太子冠,用二月吉,請追兵備儀仗。
”上曰:“東作方興,宜改用十月。
”少傅蕭瑀奏:“據陰陽書,不若二月。
”上曰:“吉兇在人,若動依陰陽,不顧禮義,吉可得乎!循正而行,自與吉會。
農時急務,不可失也。
” 诏:諸州刬削京觀,加土為墳。
以金帛賜突厥,贖男女八萬口。
隋末,中國人多沒于突厥。
突厥降,上遣使以金帛贖之,凡得男女八萬口。
夏六月,新昌公李綱卒。
谥曰貞。
初,周齊王憲女孀居無子,綱贍恤甚厚。
綱卒,其女以父禮喪之。
秋八月,遣使詣高麗,葬隋戰士。
殺大理丞張蘊古。
河内人李好德有心疾,為妖言,大理丞張蘊古按之,奏:“好德實被疾,不當坐。
”治書侍禦史權萬紀劾奏:“蘊古相州人,而好德兄厚德為其刺史,故蘊古阿意縱之。
”上怒,斬之,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雖令即決,仍三覆奏乃行刑。
”萬紀與侍禦史李仁發,俱以告讦有寵,大臣數被譴怒。
魏徵谏曰:“此等小人,不識大體,以讦為直,以讒為忠。
陛下非不知其無堪,但取其無所避忌,欲以警策群臣耳。
而彼挾恩依勢,逞其奸謀,凡所彈射,皆非有罪。
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厲俗,奈何昵奸以自損乎!”上默然。
既而萬紀等皆得罪。
有關部門進言:“皇太子當行冠禮,采用二月吉祥,請求追加太子的軍備儀仗。
”太宗說:“二月耕作剛剛開始,應當改用十月。
”太子少傅蕭瑀奏稱:“根據陰陽書記載,不如用二月。
”太宗說:“吉兇禍福在于人,如果動辄依靠陰陽,不顧禮義,能夠得到吉祥嗎!依循正道而行,自然會有吉祥。
農時急務,不能耽誤。
” 太宗下诏:各州一律鏟削掉用敵軍屍體封土築成的京觀,分别加土壘成墳墓。
賜給突厥金銀布帛,贖回被掠去的中原男女八萬口。
隋朝末年,中原漢人多被突厥人掠去。
突厥投降後,太宗派人用金銀财物将他們贖回,共贖回男女八萬人。
夏六月,新昌公李綱去世。
追加谥号為貞。
起初,北周齊王宇文憲的女兒,孀居無子女,李綱對她贍養撫恤甚多。
李綱死後,齊王女按照對待父親的禮節服喪。
秋八月,太宗派人到高麗,收葬隋朝陣亡将士。
處死大理寺丞張蘊古。
河内人李好德患有心病,胡言亂語,語涉妖邪,太宗令大理寺丞張蘊古按察其事,張蘊古奏道:“李好德得病有驗證,依法不應治罪。
”治書侍禦史權萬紀彈劾道:“張蘊古籍貫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為相州刺史,所以張蘊古有意偏袒縱容。
”太宗大怒,下令将張蘊古處斬,過後又後悔,因而下诏說:“今後有死刑犯人,即使下令立即處決,仍須經三次複議才能執行。
”權萬紀與侍禦史李仁發,均靠告發别人而得到太宗寵幸,因此諸位大臣多次受到叱責。
魏徵勸谏道:“這類小人,不識國家大體,把告發别人當作正直,把進讒言當作忠誠。
陛下并非不知道他們使人無法忍受,隻是取其講話無所忌諱,想以此儆戒諸位大臣。
然而權萬紀等人自恃皇恩依仗權勢,大施其奸謀,凡所彈劾,都不是真有罪。
陛下既然不能選用善人以激勵風俗,怎麼能親昵奸人以損害自己的威信呢!”太宗默不作聲。
不久權萬紀等人均獲罪。
九月,修洛陽宮。
上欲修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表谏,以“亂離甫爾,百姓凋弊,營造不已,勞費難堪”。
上甚嘉之。
既而竟命将作大匠窦琎修之。
琎鑿池築山,雕飾華靡,上怒,遽命毀之。
免琎官。
帝獵于後苑。
上逐兔于後苑,将軍執失思力谏曰:“天命陛下為華夷父母,奈何自輕!”上又将逐鹿,思力脫巾解帶,跪而固谏,上為之止。
冬十月,诏議封建。
初,上問公卿以享國久長之策,蕭瑀對曰:“三代封建而長久,秦孤立而速亡。
”上以為然,令群臣議之。
魏徵以為:“京畿稅少,多資畿外,若盡以封建,經費頓阙。
又燕、秦、趙、代俱帶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難以奔赴。
”李百藥以為:“勳戚子孫皆有民社,易世之後,将驕淫自恣,攻戰相殘,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疊居也。
”顔師古以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互相維持,足扶京室。
為置官僚,皆省司選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貢禮儀,具為條式。
一定此制,萬代無虞。
”于是诏:“宗室勳賢,宜令作鎮藩部,贻厥子孫。
所司明為條例,定等級以聞。
” 十一月,林邑、新羅入貢。
林邑獻五色鹦鹉,新羅獻美女,各付使者歸之。
十二月,開黨項之地為十六州。
黨項内屬者前後三十萬口。
九月,修築洛陽宮。
太宗打算修築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上表勸谏,認為“動亂剛結束不久,百姓窮困潦倒,不停地營造,公私耗費,恐怕難以承受”。
太宗十分稱贊。
過了一段時間,還是命将作大匠窦琎修築洛陽宮。
窦琎開鑿池塘構築山林,雕飾華貴奢靡,太宗大怒,立刻下令毀掉,罷免了窦琎的官職。
太宗在後苑打獵。
太宗在皇宮後苑追打兔子,将軍執失思力勸谏說:“上天讓陛下做華、夷族的父母,怎麼能自我輕賤呢!”太宗又要追獵鹿,思力脫下頭巾解下腰帶,跪在地上苦谏,太宗隻好停止。
冬十月,太宗诏令議論分封諸侯的事。
起初,太宗向公卿大臣們詢問國運長久的計策,蕭瑀認為:“三代因為分封諸侯而國運長久,秦朝孤立統一而加速滅亡。
”太宗認為有道理,令群臣議論此事。
魏徵認為:“京城一帶賦稅不多,多依靠京都以外地區,如果都分封給諸侯國,則國家經費會頓時短缺。
再加上燕、秦、趙、代諸國均管轄有夷族人,如出現緊急情況,由内地調兵,難以及時奔赴所在地。
”李百藥認為:“如今讓皇親國戚子子孫孫均有自己的百姓與社稷,幾代之後,将驕奢恣縱,相互攻伐殘殺,對老百姓的危害非常大,不如讓郡守縣令不斷更換、輪流在位。
”顔師古認為:“不如分封諸子為諸侯王,不要讓他們的封國太大,國與國之間有州縣相隔,錯雜而居,互相維持,足以扶持京城皇室。
為他們設置官吏,均由尚書省選拔錄用,除皇朝法令外,不允許他們擅自施行刑罰,朝貢禮儀,都制定程式。
這種制度一旦确定,千秋萬代可保平安。
”于是太宗下诏:“皇室宗親以及勳貴大臣,應讓他們擔任地方區域長官,并傳給其子孫。
有關部門明文規定條例,定下不同等級上報朝廷。
” 十一月,林邑、新羅來朝進獻貢品。
林邑進獻五色的鹦鹉,新羅獻美女,分别交給本國使者帶回。
十二月,開拓黨項土地,共計十六州。
黨項歸附唐朝人口前後共有三十萬。
制:自今決死刑者,皆覆奏,決日撤樂減膳。
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蓋欲思之詳熟也。
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
又斷獄者唯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古者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
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耳。
”于是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舉樂。
皆令門下覆視。
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
”由是全活甚衆。
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徵曰:“炀帝時常有盜發,捕得栲訊,服罪者二千餘人,悉令斬之。
大理丞張元濟尋其狀,唯五人嘗為盜,餘皆平民,竟不敢執奏,盡殺之。
”上曰:“此豈惟炀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上又嘗謂執政曰:“朕常恐因喜怒妄行賞罰,故欲公等極谏。
公等亦宜受人谏,不可以己之所欲,惡人違之。
苟自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康國求内附。
康國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來絕域,以求服遠之名,無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今康國内附,傥有急難,于義不得不救,師行萬裡,豈不疲勞?勞百姓以取虛名,朕不為也。
”遂不受。
上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将護。
傥遽自放縱,病複作,則不可救矣。
今中國幸安,四 太宗下制文規定:今後判決死刑,都要經過複議,行刑的當天,撤除音樂,減免膳食。
太宗對親近大臣說:“朕認為死刑至關重大,所以下令須經三次複議,這是為了深思熟慮。
而有關部門卻在片刻之間完成三次複議。
再者,斷案判刑隻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有可原,也不敢違反法律,這中間怎麼能一點冤枉都沒有呢!古代處決犯人,君主常為此停止音樂減少禦膳。
朕宮廷中沒有常設的音樂,然而常常為此而不沾酒肉,隻是沒有明文規定。
”于是下制文規定:“判決死囚犯人,二天之内須經五次複議,下到各州的也要三次複議;行刑的當天,尚食局不得進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樂。
上述規定均由門下省監督。
如有法律應當處死而其情形可以憐憫的犯人,記下情況上報朝廷。
”由此而免于死罪的甚多。
太宗曾和大臣們讨論刑獄諸事,魏徵說:“隋炀帝時多有盜賊案發,逮捕起來加以拷問,認罪的有二千餘人,炀帝下令全部處斬。
大理寺丞張元濟查閱其訴狀,其中隻有五人曾為盜賊,其餘的都是普通百姓,但他竟不敢執意上奏講明真情,所以全都殺掉。
”太宗說:“這豈止是炀帝無道,大臣們也不能盡忠。
君臣都這樣,國家怎能不滅亡!你們應深以為戒!”太宗又曾對執政的大臣說:“朕常常擔心由于個人的喜怒而妄加賞罰,所以希望你們極力進谏。
你們也應當接受别人的勸谏,不可以自己的喜好要求别人,讨厭别人違背己意。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勸谏,又怎麼能勸谏别人!” 康國請求歸附唐朝。
康國請求歸附唐朝,太宗說:“前代的帝王,喜歡招撫極遠地區的國家,以讨得降服遠方的盛名,這毫無益處,而隻是損耗凋敝百姓。
如今康國歸附唐朝,如果他們遇到危急情況,按照道義來講不能不去救援,士兵們行軍萬裡,豈能不疲勞?讓百姓疲勞以獲取虛名的事,朕不做。
”于是不接受康國的歸附。
太宗對身邊大臣說:“治理國家如同治病,病雖好了,仍需調養。
倘若立即放縱自己,病會複發,那就不可救治了。
如今中原幸得安定,四 夷俱服,誠自古所希。
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谏争也。
”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為喜,惟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高州總管馮盎入朝。
盎有地方二千裡,為治勤明,所部愛之。
壬辰(632)六年 春正月朔,日食。
群臣請封禅,不許。
初,群臣表請,上曰:“卿輩皆以封禅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禅,庸何傷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漢文帝不封禅,後世豈以文帝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數尺之土,然後可以展其誠敬乎!”群臣請不已,上亦欲從之,魏徵獨以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德未厚邪?中國未安,四夷未服邪?年谷未豐,符瑞未至邪?”對曰:“今雖有此六者,然戶口未複,倉廪尚虛。
車駕東巡,供頓勞費。
又伊洛以東,灌莽極目,而遠夷君長皆當扈從,此乃引戎狄入腹中,而示之以虛弱也。
況賞赉不赀,未厭遠人之望;給複連年,不償百姓之勞。
崇虛名而受實害,陛下将焉用之?”會河南北數州大水,事遂寝。
明年,群臣複以為請,上谕以舊有氣疾,恐登高增劇,乃止。
三月,如九成宮。
夷順服,實在是自古以來所少有。
然而朕每日謹慎行事,唯恐不能持久,所以想多聽到你們的谏诤!”魏徵說:“國家内外俱得安定,我并不覺得高興,隻是高興陛下能夠居安思危。
” 高州總管馮盎入京朝見天子。
馮盎占據地方二千裡,治理政事勤勉清明,他率領的部下都非常愛戴他。
壬辰(632)唐太宗貞觀六年 春正月初一,出現日食。
文武百官請求行封禅大禮,太宗不允。
起初,文武百官們上表請行封禅禮,太宗說:“你們都認為行封禅禮是帝國的盛舉,朕不這樣以為。
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麼害處呢!從前秦始皇行封禅禮,而漢文帝不封禅,後代難道認為文帝的賢德不如秦始皇嗎!而且侍奉上天可掃地而祭,為什麼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封築幾尺的泥土,然後才能表達對上天的誠心敬意呢!”群臣還是不停地請求,太宗也想聽從他們的意見,惟獨魏徵認為不可以。
太宗說:“你不想讓朕去泰山封禅,是認為朕的功勞不夠高嗎?德行不深厚嗎?大唐不安定,四方夷族未歸服嗎?一年的谷物沒豐收,符瑞未出現嗎?”魏徵答道:“如今雖然有上述六點理由,然而戶口沒有恢複到原來的水平,國家府庫糧倉還很空虛。
陛下的車駕東行,沿途勞民費财。
而且伊水、洛水以東地區,到處草莽叢生,而遠方夷族首領跟從,這是引戎狄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