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承乾為皇太子。
李承乾時年僅八歲。
将蕭瑀罷官免職。
起初,蕭瑀向高祖舉薦封德彜,高祖任命封德彜為中書令。
等到太宗即位,蕭瑀為尚書仆射。
蕭、封二人商定将要上奏的事,到了太宗面前封德彜卻屢次變易,由此二人之間産生隔閡。
時房玄齡、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而親德彜。
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論之,由是忤旨。
會與陳叔達忿争于上前,皆坐不敬免官。
诏:民遭突厥暴踐者,計口給絹。
民部尚書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踐者,戶給絹一匹。
”上曰:“朕以誠信禦下,不欲虛有存恤之名,而無其實。
戶有大小,豈得雷同給賜乎!”于是計口為率。
十一月,降宗室郡王為縣公。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自三從昆弟以上,雖童孺皆為王。
上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彜以為:“今封爵太廣,恐非所以示天下至公。
”上曰:“然。
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唯有功者數人不降。
十二月,益州獠反。
益州奏獠反,請發兵讨之。
上曰:“獠依阻山林,時出鼠竊,乃其常俗。
牧守苟能撫以恩信,自然率服。
安可輕動幹戈,漁獵其民,比之禽獸?豈為民父母之意邪?”不許。
遣使點兵。
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徵入卧内,訪以得失。
徵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
上遣使點兵,封德彜奏:“中男雖未十八,其壯大者亦可并點。
”上從之。
敕出,徵固執以為不可。
上怒,召而讓之。
對曰:“夫兵在禦之得其道耳。
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且陛下每雲&lsquo吾以誠信禦天下&rsquo,今即位 當時房玄齡、杜如晦剛剛當權,均疏遠蕭瑀而親近封德彜。
蕭瑀憤憤不平,于是上密封的奏章理論,因此觸犯聖意。
适逢蕭瑀與陳叔達又在太宗面前憤怒争辯,二人皆因對皇上不恭敬的罪名,被罷官免職。
太宗頒诏:對遭受突厥暴虐踐踏的百姓,計算人口賜給絹帛。
民部尚書裴矩上奏道:“對于遭受突厥暴虐踐踏的百姓,請求每戶賜給絹帛一匹。
”太宗說:“朕以誠、信二字對待臣下,不想徒有撫恤百姓的虛名而沒有實在的東西。
每戶中人數多少不等,怎麼能整齊劃一地賞賜呢?”于是以計算人口作為賞賜的标準。
十一月,将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
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安撫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
太宗問大臣們:“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彜認為:“如今封爵的人太多,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
”太宗說:“有道理。
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育百姓,怎麼能勞頓百姓來養自己的宗族呢!”将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隻有功勳卓著的幾位不降。
十二月,益州的獠民造反。
益州上奏獠民造反,請求朝廷派兵讨伐。
太宗說:“獠民依仗山林,時常出來做些小偷小摸的事,這是他們的平常習俗。
地方官如果能以恩信安撫,他們自然會順服。
怎麼可以輕易動幹戈,捕打獠民,把他們當作禽獸一般?這難道是當百姓父母的做法嗎!”最後沒有準許出兵。
派使者征點兵員。
太宗勵精圖治,多次讓魏徵進入内室,詢問政治得失。
魏徵知無不言,太宗均高興地采納。
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彜上奏道:“中男雖不到十八歲,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也可一并征用。
”太宗同意。
敕令傳出,魏徵堅持認為不可行。
太宗大怒,召他進宮大加責備。
魏徵答道:“軍隊在于治理得法。
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虛數呢!而且陛下總說&lsquo朕以誠、信治理天下&rsquo,如今即位 未幾,失信者數矣。
”上愕然曰:“何也?”對曰:“陛下初诏,悉免負逋官物。
有司以為,負秦府國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
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lsquo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給複一年。
&rsquo既而繼有敕雲:&lsquo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
&rsquo散還之後,方複更征,百姓固已不能無怪。
今複點兵,何謂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
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上悅,從之。
以張玄素為侍禦史。
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
對曰:“隋主自專庶務,不任群臣。
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
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禦史。
以張蘊古為大理丞。
前幽州記室張蘊古上《大寶箴》,其略曰:“聖人受命,拯溺亨屯。
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又曰:“壯九重于内,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其台而瓊其室。
羅八珍于前,所食不過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
”又曰:“勿沒沒而闇,勿察察而明。
雖冕旒蔽目而視于未形,雖黈纩塞耳而聽于無聲。
”上嘉之,賜以束帛,除大理丞。
沒多久,卻已經多次失信了。
”太宗驚愕地問道:“朕怎麼失信了?”答道:“陛下即位就下诏:全部免除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
有關部門認為,拖欠秦王府國司的财物,不屬于官家财物,仍舊征求索取。
陛下由秦王升為天子,秦王府國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麼呢!又說:&lsquo關中地區免收二年的租調,關外地區免除徭役一年。
&rsquo不久又有敕令說:&lsquo已納稅和已服徭役的,從下一年開始免除。
&rsquo等到歸還已納稅物之後,又重新開始征調,這樣百姓不能沒有責怪之意。
現在又征派兵員,還談什麼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呢!另外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地方官。
至于征點兵員,卻懷疑他們使詐,這難道是以誠信為治國之道嗎!”太宗高興,聽從他的意見。
任命張玄素為侍禦史。
太宗聽說過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大名,便召他進宮,問他為政之道。
張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好獨攬各種政務,而不委任給群臣。
以一個人的智力決斷天下事務,即使得失參半,乖謬失誤之處已屬不少。
加上臣下谄谀,皇上受蒙蔽,國家不滅亡更待何時!陛下如果能擇群臣而讓他們各司其事,自己拱手安坐,清和靜穆,考察臣下的成敗得失,何必擔憂國家治理不好!”太宗欣賞他的言論,提拔他為侍禦史。
任命張蘊古為大理寺丞。
前幽州記室參軍張蘊古呈給太宗一篇《大寶箴》,大略寫道:“聖人上承天命,拯救黎民于水火,救時世之危難。
所以以一個人來治理天下,而不以天下專奉一人。
”又寫道:“内廷重屋疊室、寬大無比,而帝王所居住的不過一片狹小之地,他們卻昏庸無知,大肆修築瑤台瓊室。
席前堆着山珍海味,而帝王所吃的不過合口味的幾樣,他們卻忽發狂想,堆糟成丘、以酒為池。
”又寫道:“不要無聲無息,糊裡糊塗,也不要苛察小事,自以為精明。
這樣雖有冕前的垂旒遮住雙眼,卻能在事物的未成形時就看清,雖有黈纩擋住耳朵卻能聽到尚未發出的聲音。
”太宗深為嘉許,賞賜他束帛,任命他為大理丞。
丁亥(627)太宗文武皇帝貞觀元年 春正月,宴群臣。
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陳樂》。
上曰:“朕昔受委專征,民間遂有此曲。
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功業所由,不敢忘也。
”封德彜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文德豈足比乎!”上曰:“戡亂以武,守成以文。
文武之用,各随其時。
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 制:谏官随宰相入閣議事。
更定律令。
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與法官更議定律令,寬絞刑五十條為斷右趾。
上曰:“肉刑廢已久,宜有以易之。
”于是,有司請改為:“加役流,流三千裡,居作三年。
”從之。
以戴胄為大理少卿。
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
胄奏:“據法應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
既而知其不可,複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執法,朕複何憂!”胄前後犯顔執法,言如湧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将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
上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以為不可。
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燕郡王李藝反,泾州統軍楊岌讨殺之。
唐太宗 丁亥(627)唐太宗文武皇帝貞觀元年 春正月,太宗大宴群臣。
太宗大宴群臣,席間演奏《秦王破陳樂》。
太宗說:“朕從前曾受命專任征伐,民間于是流傳着這個曲子。
雖然不具備文德之樂的溫文爾雅,但功業卻由此而成就,所以始終不敢忘本。
”封德彜說:“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豈是文德所堪比拟!”太宗說:“平亂建國憑借武力,治理國家依賴文才。
文武的妙用,各随時勢的變化而有不同。
你說文不如武,此言差矣!” 唐朝廷下制文:谏官随同宰相入朝堂議事。
重新議定律令。
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與法官重新議定律令,寬減絞刑五十條,改為斷右趾。
太宗說:“肉刑已經廢除很長時間了,應當用其他刑罰代替。
”于是,有關部門請求改為:“加服勞役的流放,流放到三千裡外,刑期三年。
”太宗依從。
任命戴胄為大理寺少卿。
太宗認為候選官員大多假冒資曆和門蔭,下敕令讓他們自首,否則即處死。
沒過幾天,有假冒被發覺的,太宗要殺掉他。
戴胄上奏道:“根據法律應當流放。
”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失信于天下嗎?”戴胄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時的喜怒,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
陛下氣憤于候選官員的假冒,所以想要殺他們。
現在已經知道這樣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來裁斷,這就是忍住一時的小憤而保全最大的信用啊!”太宗說:“你如此執法,朕還有何憂慮!”戴胄先後多次冒犯皇上執行法律,奏答時滔滔不絕,太宗都聽從他的意見,國内沒有冤獄。
将軍長孫順德接受别人賄賂的絹帛,事情敗露。
太宗在宮殿上賜給他幾十匹絹帛,大理寺少卿認為不可。
太宗說:“如果他有人性的話,得到朕賜給絹帛的羞辱,遠甚于受到刑罰。
如果他不知道羞恥,隻不過是禽獸而已,殺他又有何用呢!” 燕郡王李藝反叛朝廷,泾州統軍楊岌讨伐并殺死他。
藝之初入朝也,恃功驕倨,毆上左右。
至是,将兵戍泾州。
懼誅,詐稱奉敕勒兵入朝,遂引兵據幽州。
統軍楊岌勒兵攻之,藝衆潰,将奔突厥。
左右斬之,傳首長安。
二月,分天下為十道。
隋末豪傑據地,自相雄長。
唐興,相帥來歸。
上皇割置州縣,以寵祿之。
上以民少吏多,悉并省之。
因山川形便,分為十道,曰:關内、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
三月,皇後帥内外命婦親蠶。
閏月朔,日食。
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内省。
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lsquo皆非良材&rsquo,&lsquo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
弓雖勁而發矢不直&rsquo。
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内省。
數延見,問民疾苦、政事得失。
夏五月,苑君璋降。
初,君璋引突厥陷馬邑,殺高滿政,退保恒安,數與突厥入寇。
至是,見颉利政亂,知其不足恃,遂帥衆來降。
六月,封德彜卒。
初,上令封德彜舉賢,久無所舉。
上诘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古之緻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彜慚而退。
禦史大夫杜淹奏:“諸司文案 李藝當初入朝時,居功自傲,毆打太宗身邊的人。
到此時,帶領兵馬駐紮在泾州。
擔心被誅殺,假稱奉皇帝敕令帶兵入朝,于是領兵占據了幽州。
統軍楊岌領兵進攻李藝,李藝兵将潰逃,想要投奔突厥。
身邊的人殺了他,把他的首級送回長安。
二月,将全國分為十道。
隋朝末年豪傑占據地盤,各自稱雄一方。
唐興起後,相繼歸附。
高祖為他們分置州縣,施以榮祿。
太宗認為官多民少,全都加以合并。
依山川地勢條件,将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内、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
三月,長孫皇後帶領宮内外有爵号的婦女舉行蠶桑禮。
閏三月初一,出現日食。
太宗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在中書内省值夜班。
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朕年輕時得到十幾張好弓,自認為沒有能超過它們的,最近拿給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說:&lsquo都不是好材料&rsquo,&lsquo弓子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脈紋也都是斜的。
弓力雖然強勁但箭發出不走直線&rsquo。
朕以弓箭武力平定天下,而對弓箭的性能還不能完全認識清楚,更何況對于天下的事務呢!”于是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在中書内省值夜班。
太宗多次接見他們,詢問民間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
夏五月,苑君璋歸降。
起初,苑君璋引突厥兵攻陷馬邑,殺死高滿政,退兵據守恒安,多次與突厥兵進犯。
到此時,看到颉利可汗政事混亂,知道突厥不足以依靠,于是率領兵馬投降。
六月,封德彜去世。
起初,太宗令封德彜舉薦賢才,但是很長時間封德彜都沒有選薦一人。
太宗質問他原因,答道:“不是我不盡心竭力舉薦,而是現在沒有奇才。
”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
古時候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君主,難道是從别的時代去借人才的嗎!正應當怪自己不能識别人才,怎麼能誣蔑一個時代的人呢!”封德彜羞慚地退下。
禦史大夫杜淹奏道:“各部門的公文案卷 恐有稽失,請令禦史就司檢校。
”上以問德彜,對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
果有愆違,禦史自應糾舉。
如淹所言,太為煩碎。
”淹默然。
上問淹:“何故不複論執?”對曰:“德彜所言,真得大體。
臣誠心服,不敢遂非。
”上悅,曰:“公等各能如是,朕複何憂!” 以蕭瑀為左仆射。
上與侍臣論周秦修短,蕭瑀對曰:“纣為不道,武王征之。
周及六國無罪,始皇滅之。
得天下雖同,人心則異。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周得天下,增修仁義;秦得天下,益尚詐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蓋取之或可以逆,而守之不可以不順故也。
”瑀謝不及。
山東旱,诏所在赈恤,蠲其租賦。
秋七月,以長孫無忌為右仆射。
無忌與上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欲相者數矣。
皇後固請曰:“妾備位椒房,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執國政。
呂、霍、上官可為切骨之戒。
”上不聽,卒用之。
初,突厥性淳厚,政令質略。
颉利可汗得華人趙德言,委用之。
變更舊俗,政令類煩苛,國人始不悅。
加以兵革歲動,連年饑馑,内外離叛,言事者多請擊之。
上問群臣,蕭瑀以為擊之便,無忌曰:“虜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
”上乃止。
高士廉罷。
坐寝王珪密奏也。
恐有稽延錯漏,請求讓禦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對。
”太宗征求封德彜的意見,封德彜答道:“設官定職,各有分工。
如果真有錯失,禦史自當糾察舉報。
像杜淹所說的辦法,實在是太煩瑣。
”杜淹默不作聲。
太宗問杜淹:“你為什麼不加争辯呢?”杜淹回答說:“封德彜講的話很識大體。
我心悅誠服,不敢有所非議。
”太宗高興地說:“你們如果都能做到這樣,朕還有什麼憂慮的呢!” 任命蕭瑀為尚書左仆射。
太宗與大臣議論周朝、秦朝的政治得失,蕭瑀說:“殷纣王無道,周武王讨伐他。
周朝及六國均無罪,秦始皇分别滅掉他們。
取得天下的方式雖然相同,人心所向卻不一樣。
”太宗說:“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義;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詐、暴力,這就是長短得失的不同。
所以說奪取天下也許可以憑借武力,治理天下則不可以不順應民心。
”蕭瑀自愧不及太宗。
山東大旱,诏令各地赈濟撫恤,免除當年的租賦。
秋七月,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
長孫無忌與太宗早年為布衣之交,加上皇後兄長的外戚身份,又有輔佐太宗即位的大功,太宗視為心腹,幾次想重用他為宰相。
文德皇後堅決地請求:“我身為皇後,家族的尊貴榮耀已達到極點,實在不願意我的兄弟再去執掌國政。
漢代的呂、霍、上官三家外戚都是痛徹骨髓的前車之鑒。
”太宗不聽,還是重用長孫無忌。
起初突厥族風淳厚,政令簡質疏略。
颉利可汗得到漢人趙德言,加以重用。
德言改變舊有的風俗習慣,政令也變得煩瑣苛刻,百姓們大為不滿。
加上戰争連年不息,連年饑荒,内外叛離,唐朝大臣們議事時多請求乘機出兵。
太宗問群臣,蕭瑀認為應該出兵,長孫無忌說:“突厥并沒有侵犯邊塞,卻要背信棄義,勞民傷财,這不是正義之師。
”太宗于是沒有出兵。
罷免高士廉官職。
因為擱置王珪密奏沒有及時上報。
九月朔,日食。
宇文士及罷。
禦史大夫杜淹參預朝政。
他官參預政事自此始。
淹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曰:“炀帝幸江都,懷道獨言不可。
”上曰:“卿以懷道為賢,當時何不自谏?”對曰:“臣爾日不居重位,知谏不從,徒死無益。
”上曰:“卿仕世充,位不卑矣。
何亦不谏?”對曰:“臣非不谏,但不從耳。
”上曰:“然則何以立于其朝?”淹不能對。
上曰:“今日尊任矣,可以谏未?”對曰:“願盡死。
”上笑。
冬十月,嶺南酋長馮盎遣子入朝。
初,盎與諸酋長疊相攻擊,諸州皆奏盎反。
上欲發兵讨之,魏徵谏曰:“嶺南瘴疠險遠,不可以宿大兵。
且告者已數年,而盎兵未嘗出境,此不反明矣。
若遣信臣示以至誠,可不煩兵而服。
”上乃遣使谕之,盎遣其子智戴随使者入朝。
上曰:“魏徵一言,勝十萬之師,不可不賞。
”乃賜絹五百匹。
十二月,蕭瑀免。
诏殿中侍禦史崔仁師按獄青州。
青州有謀反者,逮捕滿獄。
诏崔仁師等覆按之。
仁師至,悉去杻械,與飲食湯沐,止坐其魁首十餘人。
孫伏伽謂仁師曰:“足下平反者多,恐人情貪生,見其徒侶得免,未肯甘心耳。
”仁師曰:“凡治獄,當以仁恕為本,豈可自規免罪,知其冤而不為伸耶!萬一誤有所縱,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願也。
”及敕使至,更訊諸囚。
皆曰:“崔公平恕無枉,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
罷免宇文士及。
禦史大夫杜淹開始參預朝政。
宰相以外官員參預由此而始。
杜淹推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并說:“隋炀帝巡幸江都,隻有邸懷道一個人認為不應該去。
”太宗說:“你稱贊邸懷道做得對,你自己為什麼不正言勸谏?”杜淹答道:“我當時地位卑微,不任要職,知道勸谏也不會聽從,徒然喪命毫無益處。
”太宗說:“你供職于王世充,地位不低,為什麼也不進谏?”答道:“我不是不進谏,隻是他絲毫不采納。
”太宗說:“那麼你怎麼能免于災禍而一直做官呢?”杜淹答不上來。
太宗說:“現在你的地位稱得上尊貴了,可以進谏嗎?”杜淹回答:“願意冒死進谏。
”太宗笑了。
冬十月,嶺南部落首領馮盎派他的兒子入朝。
起初,馮盎與幾位部落首領互相争鬥,各州府都奏稱馮盎謀反。
太宗準備發兵讨伐他,魏徵勸谏道:“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以駐紮大部隊。
而且上告他謀反已有幾年,然而馮盎的兵馬并未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迹象。
如果陛下派使者向他示以誠意,可以不必勞動軍隊而使他順從。
”太宗于是派使者前往慰問,馮盎派他的兒子馮智戴随着使臣入朝。
太宗說:“魏徵一句話,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不能不賞賜。
”于是賜給他絹帛五百匹。
十二月,蕭瑀被免職。
诏令殿中侍禦史崔仁師審理青州獄案。
青州有人謀反,官府逮捕其同夥,緻使牢獄人滿為患。
太宗诏令崔仁師等前去審查核實。
崔仁師到了青州,命令卸去囚犯的枷具,給他們飲食,讓他們沐浴,隻将其首犯十餘人定罪。
孫伏伽對崔仁師說:“你平反了很多人,恐怕人情貪生,這些首犯見同夥免罪釋放,不肯甘心。
”崔仁師說:“凡定罪斷案,應當以公正寬恕為根本。
怎麼可以自己為了逃避責任,明知道其冤枉而不為他們申訴呢!萬一判斷不準,放錯了人,以自己一人換取十個囚犯的生命,我也心甘情願。
”等到太宗派的人到了當地,重新審訊犯人。
他們都說:“崔公公正寬仁,斷案沒有冤枉,請速就死。
”無一人異辭者。
以孫伏伽為谏議大夫。
上好騎射,孫伏伽谏,以為:“天子居則九門,行則警跸。
非欲苟自尊嚴,乃為社稷生民之計也。
夫走馬射的,乃少年諸王所為,非今日天子事業也。
既非所以安養聖躬,又非所以儀刑後世。
臣竊為陛下不取。
”上悅,以伏伽為谏議大夫。
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皆失舉措。
上知之,每假以辭色。
嘗謂公卿曰:“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
苟其君愎谏自賢,其臣阿谀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獨全!如隋炀帝、虞世基者,亦足以觀矣。
公輩宜用此為戒,事有得失,無惜盡言也。
” 令吏部四時選集,并省吏員。
隋世選人十一月集,至春而罷,人患其期促。
至是,吏部侍郎劉林甫奏四時聽選,随阙注拟,人以為便。
唐初,士大夫以亂離之後,不樂仕進,官員不充,州府多以赤牒補官。
至是,皆勒赴省選,集者七千餘人。
林甫随才铨叙,各得其所,時人稱之。
上謂房玄齡曰:“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遂并省之,留文武總六百四十三員。
征隋秘書監劉子翼,不至。
子翼有學行,性剛直,朋友有過,常面責之。
李百藥常稱:“劉四雖複罵人,人終不恨。
”是歲,有诏征之,辭以母老,不至。
以李乾祐為侍禦史。
請求立刻處死我們。
”沒有一人有二話的。
任命孫伏伽為谏議大夫。
太宗喜好騎馬射箭,孫伏伽苦谏,認為:“天子居住則要有九重門,出行則要警戒開道。
這不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尊嚴,而是為國家百姓考慮。
陛下喜好騎馬射箭,這是年輕親王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今日貴為天子應做的事。
既不能靠此來安養聖體,又不能用它來為後代做典範。
我認為陛下不應如此。
”太宗高興,任命孫伏伽為谏議大夫。
太宗的神情風采英武剛毅,大臣進見他時,皆手足失措。
太宗知道後,每次對他們都和顔悅色。
曾對公卿說:“人想要看見自己的形體,一定要借助于鏡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過錯,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
如果君主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大臣阿谀逢迎,君主就會失去國家,大臣又豈能獨自保全!像隋炀帝和虞世基,就足以看出來。
望你們以此為戒,事情有得有失,希望不惜暢所欲言。
” 诏令吏部四季都可選官,并減省官員。
隋朝的候選官員每年十一月都聚集到京城,到次年春天結束,人們苦于期限過短。
到此時,吏部侍郎劉林甫上奏請求四季都可選拔官員,根據空缺随時補充,人們頗以為便。
唐朝初年,士大夫經過動亂之後,都不願意做官,政府官員人數不夠,州府常用赤色文牒直接委任官吏。
到此時,勒令他們都到尚書省候選,聚集的有七千餘人。
劉林甫量才錄用,每個人都有合适的官職,當時人十分稱贊。
太宗對房玄齡說:“官吏在于得到合适的人選,而不在于人多。
”于是裁并削減官員,隻留下文武官員總計六百四十三人。
征召隋秘書監劉子翼,辭謝不去。
劉子翼學問人品俱佳,性格剛正直爽,朋友有過失,常常當面指責。
李百藥常說:“劉四雖然總是罵人,人們卻不恨他。
”這一年,有诏令征召他入朝,以母親年邁為由,辭謝不去。
任命李乾祐為侍禦史。
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
殿中侍禦史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
今仁軌坐輕罪而抵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矣。
”上悅,從之,以乾祐為侍禦史。
上嘗語及關中、山東人,意有同異。
殿中侍禦史張行成曰:“天子以四海為家,今有東西之異,示人以隘。
”上善其言,厚賜之。
鴻胪卿鄭元還自突厥。
初,突厥既強,敕勒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幹、多濫葛、同羅、仆固、拔野古、思結、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皆居碛北。
颉利政亂,薛延陀、回纥等叛之,颉利不能制。
會大雪,羊馬多死,民大饑。
鴻胪卿鄭元璹使還,言于上曰:“戎狄興衰,專以羊馬為候。
今突厥民饑畜瘦,将亡之兆也。
”群臣多勸上乘間擊之,上曰:“背盟不信,利災不仁,乘危不武。
縱其種落盡叛,六畜無餘,朕終不擊。
必待有罪,然後讨之。
” 戊子(628)二年 春正月,長孫無忌罷。
時有密表,稱無忌權寵過盛者。
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無疑,故以示卿。
若各懷所聞而不言,則君臣之意有不通。
”無忌自懼滿盈,固求遜位,皇後又力為之請,上乃許之。
置六司侍郎、左右司郎中。
三月朔,日食。
诏:自今大辟,并令兩省四品及尚書議之。
鄃縣縣令裴仁軌,私下役使看門人,太宗大怒,想要處斬他。
殿中侍禦史李乾祐勸谏道:“法律,是陛下與天下百姓共有的。
現在裴仁軌犯罪較輕卻處以極刑,我擔心人們将無所适從。
”太宗高興,聽從其意見,任命李乾祐為侍禦史。
太宗曾談及關中與山東人,認為有所不同。
殿中侍禦史張行成說:“天子以四海為一家,如今卻有東、西的差别,讓人覺得狹隘。
”太宗欣賞他的話,給他豐厚的賞賜。
鴻胪寺卿鄭元從突厥返回唐朝。
起初,突厥族已經強大,敕勒各部落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幹、多濫葛、同羅、仆固、拔野古、思結、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均居住在漠北地區。
颉利政治混亂,薛延陀、回纥等相繼反叛,颉利無法控制。
正趕上天下大雪,羊、馬多凍死,百姓饑寒交迫。
鴻胪寺卿鄭元出使突厥還朝,對太宗說:“戎狄族的興衰隆替,專以羊馬的情狀作為征候。
現在突厥百姓饑餓、牲畜瘦弱,這是将要滅亡的先兆。
”大臣們多勸太宗乘機襲擊突厥,太宗說:“違背盟約不守信用,利用人的災禍不仁義,乘人之危不是勇武的行為。
即使突厥和各部落都叛離,牲畜所剩無幾,朕還是不出擊。
一定要等待他們有罪過,然後讨伐他們。
” 戊子(628)唐太宗貞觀二年 春正月,長孫無忌罷官。
當時有人上密表,稱長孫無忌權力過大,榮寵太盛。
太宗将密表拿給長孫無忌看,并說:“朕對你絲毫不懷疑,所以拿給你看。
假如各有所聞而不說,則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溝通。
”長孫無忌自己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請求讓位,長孫皇後也盡力為他請求,太宗于是允許他辭職。
設置六司侍郎、左右司郎中。
三月初一,出現日食。
太宗诏令:從今往後大辟死罪都讓中書、門下省四品以上官員及尚書省讨論。
大理進每月囚帳。
上命自今大辟,皆令中書、門下四品已上及尚書議之,庶無冤濫。
既而引囚,至岐州刺史鄭善果,上曰:“善果官品不卑,豈可使與諸囚為伍。
自今三品以上犯罪,聽于朝堂俟進止。
” 關内旱,饑,赦天下。
關内旱,饑,民多賣子。
诏出禦府金帛,贖以還之。
上嘗謂侍臣曰:“古語有之,&lsquo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rsquo。
&lsquo一歲再赦,善人喑啞&rsquo。
夫養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賊良民。
故朕即位以來,不欲數赦,恐小人恃之,輕犯憲章故也。
”至是,以連年水旱,赦天下,且曰:“使年豐谷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是所願也。
”所在有雨,民大悅。
夏四月,诏收瘗隋末暴骸。
突厥突利可汗請入朝。
初,突厥颉利可汗以薛延陀、回纥等叛,遣突利讨之,敗還。
拘而撻之,突利由是怨,表請入朝。
上謂侍臣曰:“向者突厥方強,憑陵中夏。
用是驕恣,以失其民。
今困窮如是,朕聞之且喜且懼。
何則?突厥衰,則邊境安,故喜;然朕或失道,亦将如此。
卿曹不惜苦谏,以輔不逮。
” 遣右衛大将軍柴紹等讨梁師都,其下殺之以降,以其地為夏州。
六月,祖孝孫奏《唐雅樂》。
初,上皇命孝孫定雅樂,孝孫以為梁、陳之音多吳、楚,周、齊之音多胡、夷,于是考古聲作《唐雅樂》。
凡八十四 大理寺進呈每月囚禁的罪犯名簿。
太宗下令從今往後大辟死罪都讓中書、門下省四品以上官員及尚書省讨論,以盡量減除冤案。
随即帶囚犯走過,見有岐州刺史鄭善果,太宗說:“鄭善果官銜品級不低,怎能讓他與其他囚犯同列。
從現在起三品以上官員犯法,隻讓他們在朝堂聽候處分。
” 關内地區大旱,饑荒,诏令大赦天下。
關内地區大旱,饑荒,百姓多賣兒賣女。
诏令拿出皇宮府庫中的金銀财物贖回被變賣的子女們,歸還給父母。
太宗曾對身邊大臣說:“古語說道,&lsquo寬赦是小人的幸事,是君子的不幸&rsquo。
&lsquo一年中兩次大赦,使善良的人啞口無言&rsquo。
養惡草則對好谷子有害,寬赦罪犯則使善良的百姓遭殃。
所以自朕即位以來,不想常常發布赦令,惟恐小人有恃無恐,動辄觸犯法令。
”到此時,因為連年遇上大水和旱災,因此大赦天下,而且說:“假如讓五谷豐登、天下安定,即使将災害移到朕身上來保全百姓,也心甘情願。
”不久旱區天降喜雨,百姓大為高興。
夏四月,太宗诏令各地掩埋因隋末大亂及饑荒而死的死者屍骨。
突厥突利可汗請求入朝進見。
起初,突厥颉利可汗因薛延陀、回纥等叛離,派突利讨伐,大敗而返。
颉利将突利拘禁并鞭打他,突利從此怨恨颉利,上表請求歸附唐朝。
太宗對身邊大臣說:“以前突厥強盛,侵淩中原,卻因驕橫放縱而失去百姓的支持。
現在深陷如此困境,朕聽到這個消息是又高興又擔心。
為什麼呢?突厥衰敗則大唐邊境即得安甯,所以高興;然而朕若有過失,日後也會像突厥一樣。
望你們直言苦谏,來幫助朕彌補不足。
” 太宗派遣右衛大将軍柴紹等人讨伐梁師都,梁師都部下将其殺死歸降唐朝,将其所占地區改為夏州。
六月,祖孝孫演奏《唐雅樂》。
起初,高祖命祖孝孫考定雅樂,祖孝孫認為南朝梁、陳的音樂雜入很多吳、楚的音調,而北朝周、齊的音樂雜入很多北方胡、夷的音調,于是考察古代的音樂,修成了《唐雅樂》。
總共八十四 調,三十一曲,十二和。
至是奏之,上曰:“禮樂者,聖人緣物以設教。
治之隆替,豈由于此?”杜淹曰:“齊之将亡,作《伴侶曲》;陳之将亡,作《玉樹後庭花》,其聲哀思,聞者悲泣。
豈可謂治不在樂乎!”上曰:“悲喜在心,非由樂也。
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故聞樂而悲耳。
今二曲俱存,為公奏之,公豈悲乎!”魏徵曰:“樂在人和,不在聲音也。
” 畿内蝗。
上入苑中,見蝗,掇數枚,祝之曰:“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
甯食吾之肺腸!”欲吞之,左右谏曰:“惡物,或成疾。
”上曰:“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遂吞之。
是歲,蝗不為災。
裴虔通除名,流州。
诏以辰州刺史裴虔通,炀帝故人,身為逆亂。
雖更赦令,不可牧民。
除名,流驩州。
虔通常言:“身除隋室,以啟大唐。
”及得罪,怨憤而死。
又诏宇文化及之黨牛方裕等,亦除名徙邊。
秋九月,令緻仕官位在本品之上。
诏:非大瑞不得表聞。
上曰:“比見群臣屢上祥瑞,夫家給人足而無瑞,不害為堯、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為桀、纣。
後魏之世,吏焚連理木,煮白雉而食之,豈足為至治乎!”乃诏:“自今大瑞聽表聞,餘申所司而已。
”嘗有白鵲巢于寝殿槐上,合歡如腰鼓,左右稱賀。
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賢,此何足賀!”命毀其巢。
調,三十一曲,十二和。
到此時,祖孝孫等人演奏新樂,太宗說:“禮樂不過是古代聖人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而設施教化罷了。
國家政治的興衰隆替,難道也由此而生?”杜淹說:“北齊将要滅亡時,産生《伴侶曲》;陳國将亡時,又出現《玉樹後庭花》,其聲調悲哀,聽到的人都悲傷落淚。
怎麼能說政治的興衰隆替不在于音樂呢!”太宗說:“悲痛與喜悅全在于人的内心,不是由音樂引起的。
将要衰亡的政治,百姓必然感到愁苦,所以聽到音樂更加悲切。
現在這兩個曲子都還存在,朕為你彈奏出來,你難道會悲傷嗎!”魏徵說:“樂的意義在于使人心和睦,而不在于音樂本身。
” 長安地區出現蝗災。
太宗到禁苑,看見蝗蟲,拾取幾隻蝗蟲,禱祝說:“百姓視谷子如生命,而你們卻吃它們,甯肯讓你們吃我的肺腸!”想吞掉蝗蟲,身邊的人勸谏道:“吃髒東西容易得病。
”太宗說:“朕為百姓承受災難,為什麼要躲避疾病!”于是吞食蝗蟲。
這一年,蝗蟲沒有成為災害。
将裴虔通除名,流放到州。
太宗頒诏:認為辰州刺史裴虔通是隋炀帝的舊臣,卻殺死了炀帝。
雖經幾次頒布赦令,但不可以讓他再做官。
将其除名,流放到州。
裴虔通常說:“親身除掉隋朝皇室,開啟大唐江山。
”等到開罪于朝廷,怨憤而死。
又下诏将宇文化及的同黨牛方裕等人一并除名流邊。
秋九月,下令讓年老退休的文武官員在上朝時列于本品現任官之上。
诏令:如不是大的祥端不得上表奏聞。
太宗說:“近來看見大臣們多次上表章恭賀祥瑞之事,百姓家中富足而沒有祥瑞,不影響成為堯、舜;百姓愁苦怨怼而多有祥瑞,不影響成為桀、纣。
後魏的時候,官吏焚燒連理樹,煮白雉雞吃,難道這是盛世的表征嗎!”于是下诏:“從今以後大的祥瑞聽任上表奏聞,大瑞之外的諸種瑞兆,申報給有關部門即可。
”曾有白鵲在皇宮寝殿的槐樹上構巢建窩,合歡如腰鼓狀,左右的大臣齊聲稱賀。
太宗說:“我常常笑話隋炀帝喜歡祥瑞,得到賢才就是祥瑞,這有什麼值得慶賀的!”命令毀掉白鵲的巢穴。
出宮人三千餘人。
天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言:“往年雖出宮人,無用者尚多。
陰氣郁積,亦足緻旱。
”上命簡出之,前後三千餘人。
冬十月,杜淹卒。
殺瀛州刺史盧祖尚。
上以盧祖尚廉平公直,欲遣鎮撫交趾。
祖尚既謝,而複悔之,以疾辭。
上遣杜如晦等谕旨,祖尚固辭。
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為政!”命斬于朝堂,尋悔之。
他日與侍臣論齊文宣帝之為人,魏徵對曰:“文宣狂暴,然人與之争事,理屈則從之。
有青州長史魏恺使梁還,除光州長史,不肯行。
文宣怒而責之。
恺曰:&lsquo臣先任大州,有勞無過,更得小州,所以不行。
&rsquo文宣赦之,此其所長也。
”上曰:“然。
向者盧祖尚雖失人臣之義,朕殺之亦為太暴。
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
”命複其官蔭。
徵容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顔苦谏。
或上怒甚,亦為之霁威。
上嘗得佳鹞,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
徵奏事故久,鹞竟死懷中。
嘗谒告上冢還,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嚴裝已畢,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 十二月,以王珪為侍中。
故事: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
至是,上謂珪曰:“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
正以人心所見,互有不同,苟論難往來,務求至當, 遣出宮人三千餘人。
天幹旱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進言說:“往年雖放出過宮人,但沒有用場的還多。
陰氣郁積,也足以造成幹旱。
”太宗命人選擇遣出宮女,前後共計三千餘人。
冬十月,杜淹去世。
殺死瀛州刺史盧祖尚。
太宗認為盧祖尚廉潔正直,想要派他去鎮撫交趾。
盧祖尚拜謝出朝,不久又後悔,以舊病複發相辭。
太宗讓杜如晦等對他傳旨,盧祖尚執意推辭。
太宗勃然大怒,說:“我不能對人發号施令,又如何治理國家呢!”下令将盧祖尚斬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後悔。
過了幾日,與大臣們論及齊文宣帝的為人,魏徵答道:“齊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别人與他争論,遇到理屈詞窮時能夠聽從對方的意見。
當時前青州長史魏恺出使梁朝回來,拜為光州長史,不肯赴任。
文宣帝大怒,對他加以責備。
魏恺說:&lsquo我先前任大州的長史,有功勞沒有過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長史,所以不願意成行。
&rsquo文宣帝寬赦了他,這是文宣帝的長處。
”太宗說:“有道理。
先前盧祖尚雖然缺少做臣子的道義,朕殺了他也過于粗暴。
如此說來,還不如齊文宣帝。
”下令恢複盧祖尚子孫的門蔭。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膽略,善于改變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顔直谏。
有時碰上太宗非常惱怒,他面不改色,太宗的威嚴也為之收斂。
太宗曾得到一隻好鹞鷹,将它置于臂膀上,遠遠望見魏徵走過來,便藏在懷裡。
魏徵進奏朝政大事時間較長,鹞鷹最後竟死在太宗的懷裡。
魏徵有一次請假去祭祀祖墓,回來後對太宗說:“人人都說陛下要臨幸南山,外面都已裝束整齊,而您最後又沒去,為什麼?”太宗笑着說:“起初确實有這個打算,害怕你又來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
” 十二月,任命王珪為侍中。
按舊例:軍國大事則讓中書舍人分别加具意見和簽名,稱為五花判事。
中書侍郎、中書令加以審核,給事中、黃門侍郎予以駁正。
到此時,太宗對王珪說:“朝中本來設置中書、門下省,以相互監督檢查。
正因人的見解不同,如果往來辯論,務求恰當, 舍己從人,亦複何傷!比來或護己短,遂成怨隙。
或避私怨,知非不正。
順一人之顔情,為兆民之深患。
此乃亡國之政,炀帝之世是也。
當時群臣如此,必皆自謂有智,禍不及身。
及天下大亂,家國兩亡,其幸免者亦為時論所貶,終古不磨。
卿曹各當徇公忘私,勿雷同也。
”後又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應論執。
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
若但行文書,則誰不可為,何必擇才也。
”房玄齡等皆頓首謝。
上又嘗謂珪曰:“開皇中旱,隋文帝不許赈給,而令百姓就食山東。
比至末年,天下儲積可供五十年,炀帝恃之,卒亡天下。
但使倉庾之積足以備兇年,其餘何用哉!” 上嘗問珪曰:“近世治不及古,何也?”對曰:“漢世尚經術,宰相多用儒士,故風俗淳厚。
近世重文輕儒,參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也。
”上然之。
上閑居與珪語,有美人侍側,指示珪曰:“此廬江王瑗之姬也,瑗殺其夫而納之。
”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納之為是邪,非邪?”上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何問是非?”對曰:“昔齊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棄其所言之人,管仲以為無異于郭公。
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為聖心是之也。
”上悅,即出之。
上使祖孝孫教宮人樂,不稱旨者,責之。
珪與溫彥博谏曰:“孝孫雅士,今乃使之教宮人,又從而譴之,臣竊以為 放棄個人見解從善如流,又有什麼不好呢!近來有人護己之短,于是産生仇怨隔閡。
有的為了避開私人恩怨,明知其錯誤也不加駁正。
順從顧及某個人的臉面,造成萬民的災患。
這是亡國的政治,隋炀帝在位時就是這樣。
當時那些大臣們如此作為,均自認為聰明,禍患輪不到自身。
等到天下大亂,家庭與國家俱亡,雖然這中間偶有某個人得以幸免,也要被輿論所貶斥,終古不變。
你們每個人都應徇公忘私,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後來又對身邊大臣說:“中書省、門下省都是機要部門,诏敕有不合适之處均應加以論辯。
近來隻是看到順從,沒有聽到不同意見。
如果隻是照規矩傳送文書,那麼誰不能做,又何必要選擇人才。
”房玄齡等人都磕頭謝罪。
太宗又曾對王珪說:“隋開皇年間大旱,隋文帝不許官府赈濟百姓,而讓百姓們前往山東一帶尋找食物。
等到了開皇末年,國内的儲備積蓄可供五十年使用,炀帝有恃無恐,終于導緻滅亡。
隻要使倉庫的積儲足以供災年使用即可,多餘的又有什麼用呢!” 太宗曾問王珪:“近代以來國家政治越來越趕不上古代,為什麼呢?”王珪答道:“漢代崇尚儒術,宰相多用通經的儒士,所以風俗淳厚。
近代以來重文辭而輕儒術,又輔以法律,這便是治世化民之道所以日益衰微的原因。
”太宗頗以為然。
太宗閑居無事,與王珪交談,有一個美人在旁伺候,太宗指給王珪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妾,李瑗殺了她的丈夫而收納她。
”王珪離開座位說道:“陛下認為廬江王納她為妾是對還是不對?”太宗說:“殺了人而娶他妻子為妾,你怎麼還要問對錯呢?”王珪答道:“從前齊桓公知道郭公滅亡的原因,在于喜好良言而不能采納,而桓公本人棄置進良言的人,管仲認為這與郭公沒什麼兩樣。
現在這個美人還在您身邊,我認為陛下是認為廬江王做得對。
”太宗聽了非常高興,即刻将這美人放出宮去。
太宗讓祖孝孫教授宮人音樂,不合心意,就責怪他。
王珪與溫彥博勸谏說:“孝孫是雅士,卻讓他教宮人,又譴責他,我們認為 不可。
”上怒曰:“卿等當竭忠直以事我,乃為孝孫遊說邪!”彥博拜謝,珪不拜,曰:“陛下責臣以忠直,今臣所言豈私曲邪!”上默然而罷。
明日,謂房玄齡曰:“自古帝王納谏誠難,朕昨責二公,至今悔之。
公等勿為此不盡言也。
” 诏舉堪縣令者。
上曰:“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史。
朕嘗疏其名于屏風,坐卧觀之,得其在官善惡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備黜陟。
縣令尤為親民,不可不擇。
”乃命五品已上各舉堪為縣令者,以名聞。
诏:自今奴告主者,斬之。
上曰:“比有奴告主反者。
夫謀反不能獨為,何患不發,何必使奴告之邪!自今奴告主,勿受,仍斬之。
” 遣使立薛延陀夷男為真珠可汗。
突厥北邊多叛颉利,歸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當。
上方圖颉利,乃遣使間道冊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以鼓纛。
夷男建牙于大漠之郁督軍山下,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諸部皆屬焉。
己醜(629)三年 春正月,耕籍東郊。
裴寂卒。
司空裴寂坐與妖人交通,免官。
上數曰:“計公勳庸,安得至此!武德之際,貨賂公行,紀綱紊亂,皆公之由也。
”尋複有罪,流靜州,卒。
二月,以房玄齡、杜如晦為仆射,魏徵守秘書監,參預朝政。
很不應該。
”太宗大怒說:“你們應當竭盡忠心正直來為我服務,現在卻在為孝孫說情嗎!”溫彥博行禮謝罪,王珪不行禮,說:“陛下責求我盡忠效誠,現在我所說的話難道有私情嗎!”太宗默然良久才作罷。
第二天,太宗對房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虛心納谏的确很難,朕昨日責備溫彥博和王珪,到現在還在後悔。
你們不要因為此事而不暢所欲言。
” 太宗诏令舉薦堪任縣令的人。
太宗說:“為朕養護百姓的,唯有都督、刺史。
朕常常将他們的名字書寫在屏風上,坐卧都留心觀看,得知在任時的善惡事迹,均注于他們的名下,以備升遷和降職時參考。
縣令尤其與百姓親近,不可不慎加選擇。
”于是下令朝廷内外五品以上官員,各舉薦能勝任縣令職務的人,呈報他們的姓名。
太宗诏令:今後有奴婢告發主子的,随即處斬。
太宗說:“近有奴婢告其主子謀反的。
謀反不是一個人能幹的事,還擔心事情不會暴露嗎?何必讓其奴婢告發呢!從今以後有奴婢告發主子的,均不受理,随即處斬。
” 太宗派遣使者立薛延陀夷男為真珠可汗。
突厥北面各部族大多叛離颉利可汗,歸附薛延陀,共同推舉薛延陀的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擔當此任。
太宗正欲謀取颉利可汗,便派使者擇小道帶着冊書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并賜給鼓和大旗。
夷男建牙帳于大漠中郁督軍山下,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諸部均為其附屬。
己醜(629)唐太宗貞觀三年 春正月,在東郊行耕藉田禮。
裴寂去世。
司空裴寂因與和尚勾結而獲罪,被罷免官職。
太宗數落他說:“計算你的功勞,怎麼能達到今天這個地步!武德年間,貪污受賄風氣盛行,朝廷政綱混亂,均與你有關。
”不久又獲罪,流放靜州,去世。
二月,任命房玄齡、杜如晦為仆射,魏徵為秘書監,參預朝政。
上謂玄齡、如晦曰:“公為仆射,當廣求賢人,随才授任。
比聞聽訟日不暇給,安能助朕求賢乎!”因敕:“尚書細務屬左右丞,唯大事當奏者,乃關仆射。
” 上又嘗謂玄齡等曰:“為政莫若至公。
昔諸葛亮竄廖立、李嚴于南夷,亮卒,而二人哭泣有死者,非至公能如是乎?又高颎相隋,公平識治體,隋之興亡系颎存沒。
朕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賢相也。
” 玄齡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唯恐一物失所。
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
與如晦引拔士類,常如不及。
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
”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
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也。
二人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
玄齡監修國史,上語之曰:“《漢書》載《子虛》《上林賦》,浮華無用。
其上書論事,詞理切直者,朕從與不從,皆載之。
” 或告魏徵私其親戚,上使禦史大夫溫彥博按之,無狀。
上以徵不避嫌疑,讓之曰:“自今宜存形迹。
”徵曰:“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
若但存形迹,則國之興喪未可知也。
臣不敢奉诏。
”上曰:“吾已悔之。
”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願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
”上曰:“忠良有異乎?”對曰:“稷、契、臯陶,君臣協心,俱享尊榮,所謂良臣;龍逢、比幹,面折廷争,身誅國亡,所謂
李承乾時年僅八歲。
将蕭瑀罷官免職。
起初,蕭瑀向高祖舉薦封德彜,高祖任命封德彜為中書令。
等到太宗即位,蕭瑀為尚書仆射。
蕭、封二人商定将要上奏的事,到了太宗面前封德彜卻屢次變易,由此二人之間産生隔閡。
時房玄齡、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而親德彜。
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論之,由是忤旨。
會與陳叔達忿争于上前,皆坐不敬免官。
诏:民遭突厥暴踐者,計口給絹。
民部尚書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踐者,戶給絹一匹。
”上曰:“朕以誠信禦下,不欲虛有存恤之名,而無其實。
戶有大小,豈得雷同給賜乎!”于是計口為率。
十一月,降宗室郡王為縣公。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自三從昆弟以上,雖童孺皆為王。
上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彜以為:“今封爵太廣,恐非所以示天下至公。
”上曰:“然。
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唯有功者數人不降。
十二月,益州獠反。
益州奏獠反,請發兵讨之。
上曰:“獠依阻山林,時出鼠竊,乃其常俗。
牧守苟能撫以恩信,自然率服。
安可輕動幹戈,漁獵其民,比之禽獸?豈為民父母之意邪?”不許。
遣使點兵。
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徵入卧内,訪以得失。
徵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
上遣使點兵,封德彜奏:“中男雖未十八,其壯大者亦可并點。
”上從之。
敕出,徵固執以為不可。
上怒,召而讓之。
對曰:“夫兵在禦之得其道耳。
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且陛下每雲&lsquo吾以誠信禦天下&rsquo,今即位 當時房玄齡、杜如晦剛剛當權,均疏遠蕭瑀而親近封德彜。
蕭瑀憤憤不平,于是上密封的奏章理論,因此觸犯聖意。
适逢蕭瑀與陳叔達又在太宗面前憤怒争辯,二人皆因對皇上不恭敬的罪名,被罷官免職。
太宗頒诏:對遭受突厥暴虐踐踏的百姓,計算人口賜給絹帛。
民部尚書裴矩上奏道:“對于遭受突厥暴虐踐踏的百姓,請求每戶賜給絹帛一匹。
”太宗說:“朕以誠、信二字對待臣下,不想徒有撫恤百姓的虛名而沒有實在的東西。
每戶中人數多少不等,怎麼能整齊劃一地賞賜呢?”于是以計算人口作為賞賜的标準。
十一月,将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
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安撫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
太宗問大臣們:“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彜認為:“如今封爵的人太多,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
”太宗說:“有道理。
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育百姓,怎麼能勞頓百姓來養自己的宗族呢!”将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隻有功勳卓著的幾位不降。
十二月,益州的獠民造反。
益州上奏獠民造反,請求朝廷派兵讨伐。
太宗說:“獠民依仗山林,時常出來做些小偷小摸的事,這是他們的平常習俗。
地方官如果能以恩信安撫,他們自然會順服。
怎麼可以輕易動幹戈,捕打獠民,把他們當作禽獸一般?這難道是當百姓父母的做法嗎!”最後沒有準許出兵。
派使者征點兵員。
太宗勵精圖治,多次讓魏徵進入内室,詢問政治得失。
魏徵知無不言,太宗均高興地采納。
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彜上奏道:“中男雖不到十八歲,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也可一并征用。
”太宗同意。
敕令傳出,魏徵堅持認為不可行。
太宗大怒,召他進宮大加責備。
魏徵答道:“軍隊在于治理得法。
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虛數呢!而且陛下總說&lsquo朕以誠、信治理天下&rsquo,如今即位 未幾,失信者數矣。
”上愕然曰:“何也?”對曰:“陛下初诏,悉免負逋官物。
有司以為,負秦府國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
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lsquo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給複一年。
&rsquo既而繼有敕雲:&lsquo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
&rsquo散還之後,方複更征,百姓固已不能無怪。
今複點兵,何謂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
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上悅,從之。
以張玄素為侍禦史。
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
對曰:“隋主自專庶務,不任群臣。
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
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禦史。
以張蘊古為大理丞。
前幽州記室張蘊古上《大寶箴》,其略曰:“聖人受命,拯溺亨屯。
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又曰:“壯九重于内,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其台而瓊其室。
羅八珍于前,所食不過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
”又曰:“勿沒沒而闇,勿察察而明。
雖冕旒蔽目而視于未形,雖黈纩塞耳而聽于無聲。
”上嘉之,賜以束帛,除大理丞。
沒多久,卻已經多次失信了。
”太宗驚愕地問道:“朕怎麼失信了?”答道:“陛下即位就下诏:全部免除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
有關部門認為,拖欠秦王府國司的财物,不屬于官家财物,仍舊征求索取。
陛下由秦王升為天子,秦王府國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麼呢!又說:&lsquo關中地區免收二年的租調,關外地區免除徭役一年。
&rsquo不久又有敕令說:&lsquo已納稅和已服徭役的,從下一年開始免除。
&rsquo等到歸還已納稅物之後,又重新開始征調,這樣百姓不能沒有責怪之意。
現在又征派兵員,還談什麼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呢!另外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地方官。
至于征點兵員,卻懷疑他們使詐,這難道是以誠信為治國之道嗎!”太宗高興,聽從他的意見。
任命張玄素為侍禦史。
太宗聽說過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大名,便召他進宮,問他為政之道。
張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好獨攬各種政務,而不委任給群臣。
以一個人的智力決斷天下事務,即使得失參半,乖謬失誤之處已屬不少。
加上臣下谄谀,皇上受蒙蔽,國家不滅亡更待何時!陛下如果能擇群臣而讓他們各司其事,自己拱手安坐,清和靜穆,考察臣下的成敗得失,何必擔憂國家治理不好!”太宗欣賞他的言論,提拔他為侍禦史。
任命張蘊古為大理寺丞。
前幽州記室參軍張蘊古呈給太宗一篇《大寶箴》,大略寫道:“聖人上承天命,拯救黎民于水火,救時世之危難。
所以以一個人來治理天下,而不以天下專奉一人。
”又寫道:“内廷重屋疊室、寬大無比,而帝王所居住的不過一片狹小之地,他們卻昏庸無知,大肆修築瑤台瓊室。
席前堆着山珍海味,而帝王所吃的不過合口味的幾樣,他們卻忽發狂想,堆糟成丘、以酒為池。
”又寫道:“不要無聲無息,糊裡糊塗,也不要苛察小事,自以為精明。
這樣雖有冕前的垂旒遮住雙眼,卻能在事物的未成形時就看清,雖有黈纩擋住耳朵卻能聽到尚未發出的聲音。
”太宗深為嘉許,賞賜他束帛,任命他為大理丞。
丁亥(627)太宗文武皇帝貞觀元年 春正月,宴群臣。
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陳樂》。
上曰:“朕昔受委專征,民間遂有此曲。
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功業所由,不敢忘也。
”封德彜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文德豈足比乎!”上曰:“戡亂以武,守成以文。
文武之用,各随其時。
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 制:谏官随宰相入閣議事。
更定律令。
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與法官更議定律令,寬絞刑五十條為斷右趾。
上曰:“肉刑廢已久,宜有以易之。
”于是,有司請改為:“加役流,流三千裡,居作三年。
”從之。
以戴胄為大理少卿。
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
胄奏:“據法應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
既而知其不可,複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執法,朕複何憂!”胄前後犯顔執法,言如湧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将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
上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以為不可。
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燕郡王李藝反,泾州統軍楊岌讨殺之。
唐太宗 丁亥(627)唐太宗文武皇帝貞觀元年 春正月,太宗大宴群臣。
太宗大宴群臣,席間演奏《秦王破陳樂》。
太宗說:“朕從前曾受命專任征伐,民間于是流傳着這個曲子。
雖然不具備文德之樂的溫文爾雅,但功業卻由此而成就,所以始終不敢忘本。
”封德彜說:“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豈是文德所堪比拟!”太宗說:“平亂建國憑借武力,治理國家依賴文才。
文武的妙用,各随時勢的變化而有不同。
你說文不如武,此言差矣!” 唐朝廷下制文:谏官随同宰相入朝堂議事。
重新議定律令。
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與法官重新議定律令,寬減絞刑五十條,改為斷右趾。
太宗說:“肉刑已經廢除很長時間了,應當用其他刑罰代替。
”于是,有關部門請求改為:“加服勞役的流放,流放到三千裡外,刑期三年。
”太宗依從。
任命戴胄為大理寺少卿。
太宗認為候選官員大多假冒資曆和門蔭,下敕令讓他們自首,否則即處死。
沒過幾天,有假冒被發覺的,太宗要殺掉他。
戴胄上奏道:“根據法律應當流放。
”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失信于天下嗎?”戴胄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時的喜怒,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
陛下氣憤于候選官員的假冒,所以想要殺他們。
現在已經知道這樣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來裁斷,這就是忍住一時的小憤而保全最大的信用啊!”太宗說:“你如此執法,朕還有何憂慮!”戴胄先後多次冒犯皇上執行法律,奏答時滔滔不絕,太宗都聽從他的意見,國内沒有冤獄。
将軍長孫順德接受别人賄賂的絹帛,事情敗露。
太宗在宮殿上賜給他幾十匹絹帛,大理寺少卿認為不可。
太宗說:“如果他有人性的話,得到朕賜給絹帛的羞辱,遠甚于受到刑罰。
如果他不知道羞恥,隻不過是禽獸而已,殺他又有何用呢!” 燕郡王李藝反叛朝廷,泾州統軍楊岌讨伐并殺死他。
藝之初入朝也,恃功驕倨,毆上左右。
至是,将兵戍泾州。
懼誅,詐稱奉敕勒兵入朝,遂引兵據幽州。
統軍楊岌勒兵攻之,藝衆潰,将奔突厥。
左右斬之,傳首長安。
二月,分天下為十道。
隋末豪傑據地,自相雄長。
唐興,相帥來歸。
上皇割置州縣,以寵祿之。
上以民少吏多,悉并省之。
因山川形便,分為十道,曰:關内、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
三月,皇後帥内外命婦親蠶。
閏月朔,日食。
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内省。
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lsquo皆非良材&rsquo,&lsquo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
弓雖勁而發矢不直&rsquo。
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内省。
數延見,問民疾苦、政事得失。
夏五月,苑君璋降。
初,君璋引突厥陷馬邑,殺高滿政,退保恒安,數與突厥入寇。
至是,見颉利政亂,知其不足恃,遂帥衆來降。
六月,封德彜卒。
初,上令封德彜舉賢,久無所舉。
上诘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古之緻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彜慚而退。
禦史大夫杜淹奏:“諸司文案 李藝當初入朝時,居功自傲,毆打太宗身邊的人。
到此時,帶領兵馬駐紮在泾州。
擔心被誅殺,假稱奉皇帝敕令帶兵入朝,于是領兵占據了幽州。
統軍楊岌領兵進攻李藝,李藝兵将潰逃,想要投奔突厥。
身邊的人殺了他,把他的首級送回長安。
二月,将全國分為十道。
隋朝末年豪傑占據地盤,各自稱雄一方。
唐興起後,相繼歸附。
高祖為他們分置州縣,施以榮祿。
太宗認為官多民少,全都加以合并。
依山川地勢條件,将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内、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
三月,長孫皇後帶領宮内外有爵号的婦女舉行蠶桑禮。
閏三月初一,出現日食。
太宗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在中書内省值夜班。
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朕年輕時得到十幾張好弓,自認為沒有能超過它們的,最近拿給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說:&lsquo都不是好材料&rsquo,&lsquo弓子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脈紋也都是斜的。
弓力雖然強勁但箭發出不走直線&rsquo。
朕以弓箭武力平定天下,而對弓箭的性能還不能完全認識清楚,更何況對于天下的事務呢!”于是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在中書内省值夜班。
太宗多次接見他們,詢問民間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
夏五月,苑君璋歸降。
起初,苑君璋引突厥兵攻陷馬邑,殺死高滿政,退兵據守恒安,多次與突厥兵進犯。
到此時,看到颉利可汗政事混亂,知道突厥不足以依靠,于是率領兵馬投降。
六月,封德彜去世。
起初,太宗令封德彜舉薦賢才,但是很長時間封德彜都沒有選薦一人。
太宗質問他原因,答道:“不是我不盡心竭力舉薦,而是現在沒有奇才。
”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
古時候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君主,難道是從别的時代去借人才的嗎!正應當怪自己不能識别人才,怎麼能誣蔑一個時代的人呢!”封德彜羞慚地退下。
禦史大夫杜淹奏道:“各部門的公文案卷 恐有稽失,請令禦史就司檢校。
”上以問德彜,對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
果有愆違,禦史自應糾舉。
如淹所言,太為煩碎。
”淹默然。
上問淹:“何故不複論執?”對曰:“德彜所言,真得大體。
臣誠心服,不敢遂非。
”上悅,曰:“公等各能如是,朕複何憂!” 以蕭瑀為左仆射。
上與侍臣論周秦修短,蕭瑀對曰:“纣為不道,武王征之。
周及六國無罪,始皇滅之。
得天下雖同,人心則異。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周得天下,增修仁義;秦得天下,益尚詐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蓋取之或可以逆,而守之不可以不順故也。
”瑀謝不及。
山東旱,诏所在赈恤,蠲其租賦。
秋七月,以長孫無忌為右仆射。
無忌與上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欲相者數矣。
皇後固請曰:“妾備位椒房,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執國政。
呂、霍、上官可為切骨之戒。
”上不聽,卒用之。
初,突厥性淳厚,政令質略。
颉利可汗得華人趙德言,委用之。
變更舊俗,政令類煩苛,國人始不悅。
加以兵革歲動,連年饑馑,内外離叛,言事者多請擊之。
上問群臣,蕭瑀以為擊之便,無忌曰:“虜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
”上乃止。
高士廉罷。
坐寝王珪密奏也。
恐有稽延錯漏,請求讓禦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對。
”太宗征求封德彜的意見,封德彜答道:“設官定職,各有分工。
如果真有錯失,禦史自當糾察舉報。
像杜淹所說的辦法,實在是太煩瑣。
”杜淹默不作聲。
太宗問杜淹:“你為什麼不加争辯呢?”杜淹回答說:“封德彜講的話很識大體。
我心悅誠服,不敢有所非議。
”太宗高興地說:“你們如果都能做到這樣,朕還有什麼憂慮的呢!” 任命蕭瑀為尚書左仆射。
太宗與大臣議論周朝、秦朝的政治得失,蕭瑀說:“殷纣王無道,周武王讨伐他。
周朝及六國均無罪,秦始皇分别滅掉他們。
取得天下的方式雖然相同,人心所向卻不一樣。
”太宗說:“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義;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詐、暴力,這就是長短得失的不同。
所以說奪取天下也許可以憑借武力,治理天下則不可以不順應民心。
”蕭瑀自愧不及太宗。
山東大旱,诏令各地赈濟撫恤,免除當年的租賦。
秋七月,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
長孫無忌與太宗早年為布衣之交,加上皇後兄長的外戚身份,又有輔佐太宗即位的大功,太宗視為心腹,幾次想重用他為宰相。
文德皇後堅決地請求:“我身為皇後,家族的尊貴榮耀已達到極點,實在不願意我的兄弟再去執掌國政。
漢代的呂、霍、上官三家外戚都是痛徹骨髓的前車之鑒。
”太宗不聽,還是重用長孫無忌。
起初突厥族風淳厚,政令簡質疏略。
颉利可汗得到漢人趙德言,加以重用。
德言改變舊有的風俗習慣,政令也變得煩瑣苛刻,百姓們大為不滿。
加上戰争連年不息,連年饑荒,内外叛離,唐朝大臣們議事時多請求乘機出兵。
太宗問群臣,蕭瑀認為應該出兵,長孫無忌說:“突厥并沒有侵犯邊塞,卻要背信棄義,勞民傷财,這不是正義之師。
”太宗于是沒有出兵。
罷免高士廉官職。
因為擱置王珪密奏沒有及時上報。
九月朔,日食。
宇文士及罷。
禦史大夫杜淹參預朝政。
他官參預政事自此始。
淹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曰:“炀帝幸江都,懷道獨言不可。
”上曰:“卿以懷道為賢,當時何不自谏?”對曰:“臣爾日不居重位,知谏不從,徒死無益。
”上曰:“卿仕世充,位不卑矣。
何亦不谏?”對曰:“臣非不谏,但不從耳。
”上曰:“然則何以立于其朝?”淹不能對。
上曰:“今日尊任矣,可以谏未?”對曰:“願盡死。
”上笑。
冬十月,嶺南酋長馮盎遣子入朝。
初,盎與諸酋長疊相攻擊,諸州皆奏盎反。
上欲發兵讨之,魏徵谏曰:“嶺南瘴疠險遠,不可以宿大兵。
且告者已數年,而盎兵未嘗出境,此不反明矣。
若遣信臣示以至誠,可不煩兵而服。
”上乃遣使谕之,盎遣其子智戴随使者入朝。
上曰:“魏徵一言,勝十萬之師,不可不賞。
”乃賜絹五百匹。
十二月,蕭瑀免。
诏殿中侍禦史崔仁師按獄青州。
青州有謀反者,逮捕滿獄。
诏崔仁師等覆按之。
仁師至,悉去杻械,與飲食湯沐,止坐其魁首十餘人。
孫伏伽謂仁師曰:“足下平反者多,恐人情貪生,見其徒侶得免,未肯甘心耳。
”仁師曰:“凡治獄,當以仁恕為本,豈可自規免罪,知其冤而不為伸耶!萬一誤有所縱,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願也。
”及敕使至,更訊諸囚。
皆曰:“崔公平恕無枉,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
罷免宇文士及。
禦史大夫杜淹開始參預朝政。
宰相以外官員參預由此而始。
杜淹推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并說:“隋炀帝巡幸江都,隻有邸懷道一個人認為不應該去。
”太宗說:“你稱贊邸懷道做得對,你自己為什麼不正言勸谏?”杜淹答道:“我當時地位卑微,不任要職,知道勸谏也不會聽從,徒然喪命毫無益處。
”太宗說:“你供職于王世充,地位不低,為什麼也不進谏?”答道:“我不是不進谏,隻是他絲毫不采納。
”太宗說:“那麼你怎麼能免于災禍而一直做官呢?”杜淹答不上來。
太宗說:“現在你的地位稱得上尊貴了,可以進谏嗎?”杜淹回答:“願意冒死進谏。
”太宗笑了。
冬十月,嶺南部落首領馮盎派他的兒子入朝。
起初,馮盎與幾位部落首領互相争鬥,各州府都奏稱馮盎謀反。
太宗準備發兵讨伐他,魏徵勸谏道:“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以駐紮大部隊。
而且上告他謀反已有幾年,然而馮盎的兵馬并未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迹象。
如果陛下派使者向他示以誠意,可以不必勞動軍隊而使他順從。
”太宗于是派使者前往慰問,馮盎派他的兒子馮智戴随着使臣入朝。
太宗說:“魏徵一句話,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不能不賞賜。
”于是賜給他絹帛五百匹。
十二月,蕭瑀被免職。
诏令殿中侍禦史崔仁師審理青州獄案。
青州有人謀反,官府逮捕其同夥,緻使牢獄人滿為患。
太宗诏令崔仁師等前去審查核實。
崔仁師到了青州,命令卸去囚犯的枷具,給他們飲食,讓他們沐浴,隻将其首犯十餘人定罪。
孫伏伽對崔仁師說:“你平反了很多人,恐怕人情貪生,這些首犯見同夥免罪釋放,不肯甘心。
”崔仁師說:“凡定罪斷案,應當以公正寬恕為根本。
怎麼可以自己為了逃避責任,明知道其冤枉而不為他們申訴呢!萬一判斷不準,放錯了人,以自己一人換取十個囚犯的生命,我也心甘情願。
”等到太宗派的人到了當地,重新審訊犯人。
他們都說:“崔公公正寬仁,斷案沒有冤枉,請速就死。
”無一人異辭者。
以孫伏伽為谏議大夫。
上好騎射,孫伏伽谏,以為:“天子居則九門,行則警跸。
非欲苟自尊嚴,乃為社稷生民之計也。
夫走馬射的,乃少年諸王所為,非今日天子事業也。
既非所以安養聖躬,又非所以儀刑後世。
臣竊為陛下不取。
”上悅,以伏伽為谏議大夫。
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皆失舉措。
上知之,每假以辭色。
嘗謂公卿曰:“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
苟其君愎谏自賢,其臣阿谀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獨全!如隋炀帝、虞世基者,亦足以觀矣。
公輩宜用此為戒,事有得失,無惜盡言也。
” 令吏部四時選集,并省吏員。
隋世選人十一月集,至春而罷,人患其期促。
至是,吏部侍郎劉林甫奏四時聽選,随阙注拟,人以為便。
唐初,士大夫以亂離之後,不樂仕進,官員不充,州府多以赤牒補官。
至是,皆勒赴省選,集者七千餘人。
林甫随才铨叙,各得其所,時人稱之。
上謂房玄齡曰:“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遂并省之,留文武總六百四十三員。
征隋秘書監劉子翼,不至。
子翼有學行,性剛直,朋友有過,常面責之。
李百藥常稱:“劉四雖複罵人,人終不恨。
”是歲,有诏征之,辭以母老,不至。
以李乾祐為侍禦史。
請求立刻處死我們。
”沒有一人有二話的。
任命孫伏伽為谏議大夫。
太宗喜好騎馬射箭,孫伏伽苦谏,認為:“天子居住則要有九重門,出行則要警戒開道。
這不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尊嚴,而是為國家百姓考慮。
陛下喜好騎馬射箭,這是年輕親王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今日貴為天子應做的事。
既不能靠此來安養聖體,又不能用它來為後代做典範。
我認為陛下不應如此。
”太宗高興,任命孫伏伽為谏議大夫。
太宗的神情風采英武剛毅,大臣進見他時,皆手足失措。
太宗知道後,每次對他們都和顔悅色。
曾對公卿說:“人想要看見自己的形體,一定要借助于鏡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過錯,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
如果君主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大臣阿谀逢迎,君主就會失去國家,大臣又豈能獨自保全!像隋炀帝和虞世基,就足以看出來。
望你們以此為戒,事情有得有失,希望不惜暢所欲言。
” 诏令吏部四季都可選官,并減省官員。
隋朝的候選官員每年十一月都聚集到京城,到次年春天結束,人們苦于期限過短。
到此時,吏部侍郎劉林甫上奏請求四季都可選拔官員,根據空缺随時補充,人們頗以為便。
唐朝初年,士大夫經過動亂之後,都不願意做官,政府官員人數不夠,州府常用赤色文牒直接委任官吏。
到此時,勒令他們都到尚書省候選,聚集的有七千餘人。
劉林甫量才錄用,每個人都有合适的官職,當時人十分稱贊。
太宗對房玄齡說:“官吏在于得到合适的人選,而不在于人多。
”于是裁并削減官員,隻留下文武官員總計六百四十三人。
征召隋秘書監劉子翼,辭謝不去。
劉子翼學問人品俱佳,性格剛正直爽,朋友有過失,常常當面指責。
李百藥常說:“劉四雖然總是罵人,人們卻不恨他。
”這一年,有诏令征召他入朝,以母親年邁為由,辭謝不去。
任命李乾祐為侍禦史。
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
殿中侍禦史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
今仁軌坐輕罪而抵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矣。
”上悅,從之,以乾祐為侍禦史。
上嘗語及關中、山東人,意有同異。
殿中侍禦史張行成曰:“天子以四海為家,今有東西之異,示人以隘。
”上善其言,厚賜之。
鴻胪卿鄭元還自突厥。
初,突厥既強,敕勒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幹、多濫葛、同羅、仆固、拔野古、思結、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皆居碛北。
颉利政亂,薛延陀、回纥等叛之,颉利不能制。
會大雪,羊馬多死,民大饑。
鴻胪卿鄭元璹使還,言于上曰:“戎狄興衰,專以羊馬為候。
今突厥民饑畜瘦,将亡之兆也。
”群臣多勸上乘間擊之,上曰:“背盟不信,利災不仁,乘危不武。
縱其種落盡叛,六畜無餘,朕終不擊。
必待有罪,然後讨之。
” 戊子(628)二年 春正月,長孫無忌罷。
時有密表,稱無忌權寵過盛者。
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無疑,故以示卿。
若各懷所聞而不言,則君臣之意有不通。
”無忌自懼滿盈,固求遜位,皇後又力為之請,上乃許之。
置六司侍郎、左右司郎中。
三月朔,日食。
诏:自今大辟,并令兩省四品及尚書議之。
鄃縣縣令裴仁軌,私下役使看門人,太宗大怒,想要處斬他。
殿中侍禦史李乾祐勸谏道:“法律,是陛下與天下百姓共有的。
現在裴仁軌犯罪較輕卻處以極刑,我擔心人們将無所适從。
”太宗高興,聽從其意見,任命李乾祐為侍禦史。
太宗曾談及關中與山東人,認為有所不同。
殿中侍禦史張行成說:“天子以四海為一家,如今卻有東、西的差别,讓人覺得狹隘。
”太宗欣賞他的話,給他豐厚的賞賜。
鴻胪寺卿鄭元從突厥返回唐朝。
起初,突厥族已經強大,敕勒各部落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幹、多濫葛、同羅、仆固、拔野古、思結、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均居住在漠北地區。
颉利政治混亂,薛延陀、回纥等相繼反叛,颉利無法控制。
正趕上天下大雪,羊、馬多凍死,百姓饑寒交迫。
鴻胪寺卿鄭元出使突厥還朝,對太宗說:“戎狄族的興衰隆替,專以羊馬的情狀作為征候。
現在突厥百姓饑餓、牲畜瘦弱,這是将要滅亡的先兆。
”大臣們多勸太宗乘機襲擊突厥,太宗說:“違背盟約不守信用,利用人的災禍不仁義,乘人之危不是勇武的行為。
即使突厥和各部落都叛離,牲畜所剩無幾,朕還是不出擊。
一定要等待他們有罪過,然後讨伐他們。
” 戊子(628)唐太宗貞觀二年 春正月,長孫無忌罷官。
當時有人上密表,稱長孫無忌權力過大,榮寵太盛。
太宗将密表拿給長孫無忌看,并說:“朕對你絲毫不懷疑,所以拿給你看。
假如各有所聞而不說,則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溝通。
”長孫無忌自己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請求讓位,長孫皇後也盡力為他請求,太宗于是允許他辭職。
設置六司侍郎、左右司郎中。
三月初一,出現日食。
太宗诏令:從今往後大辟死罪都讓中書、門下省四品以上官員及尚書省讨論。
大理進每月囚帳。
上命自今大辟,皆令中書、門下四品已上及尚書議之,庶無冤濫。
既而引囚,至岐州刺史鄭善果,上曰:“善果官品不卑,豈可使與諸囚為伍。
自今三品以上犯罪,聽于朝堂俟進止。
” 關内旱,饑,赦天下。
關内旱,饑,民多賣子。
诏出禦府金帛,贖以還之。
上嘗謂侍臣曰:“古語有之,&lsquo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rsquo。
&lsquo一歲再赦,善人喑啞&rsquo。
夫養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賊良民。
故朕即位以來,不欲數赦,恐小人恃之,輕犯憲章故也。
”至是,以連年水旱,赦天下,且曰:“使年豐谷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是所願也。
”所在有雨,民大悅。
夏四月,诏收瘗隋末暴骸。
突厥突利可汗請入朝。
初,突厥颉利可汗以薛延陀、回纥等叛,遣突利讨之,敗還。
拘而撻之,突利由是怨,表請入朝。
上謂侍臣曰:“向者突厥方強,憑陵中夏。
用是驕恣,以失其民。
今困窮如是,朕聞之且喜且懼。
何則?突厥衰,則邊境安,故喜;然朕或失道,亦将如此。
卿曹不惜苦谏,以輔不逮。
” 遣右衛大将軍柴紹等讨梁師都,其下殺之以降,以其地為夏州。
六月,祖孝孫奏《唐雅樂》。
初,上皇命孝孫定雅樂,孝孫以為梁、陳之音多吳、楚,周、齊之音多胡、夷,于是考古聲作《唐雅樂》。
凡八十四 大理寺進呈每月囚禁的罪犯名簿。
太宗下令從今往後大辟死罪都讓中書、門下省四品以上官員及尚書省讨論,以盡量減除冤案。
随即帶囚犯走過,見有岐州刺史鄭善果,太宗說:“鄭善果官銜品級不低,怎能讓他與其他囚犯同列。
從現在起三品以上官員犯法,隻讓他們在朝堂聽候處分。
” 關内地區大旱,饑荒,诏令大赦天下。
關内地區大旱,饑荒,百姓多賣兒賣女。
诏令拿出皇宮府庫中的金銀财物贖回被變賣的子女們,歸還給父母。
太宗曾對身邊大臣說:“古語說道,&lsquo寬赦是小人的幸事,是君子的不幸&rsquo。
&lsquo一年中兩次大赦,使善良的人啞口無言&rsquo。
養惡草則對好谷子有害,寬赦罪犯則使善良的百姓遭殃。
所以自朕即位以來,不想常常發布赦令,惟恐小人有恃無恐,動辄觸犯法令。
”到此時,因為連年遇上大水和旱災,因此大赦天下,而且說:“假如讓五谷豐登、天下安定,即使将災害移到朕身上來保全百姓,也心甘情願。
”不久旱區天降喜雨,百姓大為高興。
夏四月,太宗诏令各地掩埋因隋末大亂及饑荒而死的死者屍骨。
突厥突利可汗請求入朝進見。
起初,突厥颉利可汗因薛延陀、回纥等叛離,派突利讨伐,大敗而返。
颉利将突利拘禁并鞭打他,突利從此怨恨颉利,上表請求歸附唐朝。
太宗對身邊大臣說:“以前突厥強盛,侵淩中原,卻因驕橫放縱而失去百姓的支持。
現在深陷如此困境,朕聽到這個消息是又高興又擔心。
為什麼呢?突厥衰敗則大唐邊境即得安甯,所以高興;然而朕若有過失,日後也會像突厥一樣。
望你們直言苦谏,來幫助朕彌補不足。
” 太宗派遣右衛大将軍柴紹等人讨伐梁師都,梁師都部下将其殺死歸降唐朝,将其所占地區改為夏州。
六月,祖孝孫演奏《唐雅樂》。
起初,高祖命祖孝孫考定雅樂,祖孝孫認為南朝梁、陳的音樂雜入很多吳、楚的音調,而北朝周、齊的音樂雜入很多北方胡、夷的音調,于是考察古代的音樂,修成了《唐雅樂》。
總共八十四 調,三十一曲,十二和。
至是奏之,上曰:“禮樂者,聖人緣物以設教。
治之隆替,豈由于此?”杜淹曰:“齊之将亡,作《伴侶曲》;陳之将亡,作《玉樹後庭花》,其聲哀思,聞者悲泣。
豈可謂治不在樂乎!”上曰:“悲喜在心,非由樂也。
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故聞樂而悲耳。
今二曲俱存,為公奏之,公豈悲乎!”魏徵曰:“樂在人和,不在聲音也。
” 畿内蝗。
上入苑中,見蝗,掇數枚,祝之曰:“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
甯食吾之肺腸!”欲吞之,左右谏曰:“惡物,或成疾。
”上曰:“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遂吞之。
是歲,蝗不為災。
裴虔通除名,流州。
诏以辰州刺史裴虔通,炀帝故人,身為逆亂。
雖更赦令,不可牧民。
除名,流驩州。
虔通常言:“身除隋室,以啟大唐。
”及得罪,怨憤而死。
又诏宇文化及之黨牛方裕等,亦除名徙邊。
秋九月,令緻仕官位在本品之上。
诏:非大瑞不得表聞。
上曰:“比見群臣屢上祥瑞,夫家給人足而無瑞,不害為堯、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為桀、纣。
後魏之世,吏焚連理木,煮白雉而食之,豈足為至治乎!”乃诏:“自今大瑞聽表聞,餘申所司而已。
”嘗有白鵲巢于寝殿槐上,合歡如腰鼓,左右稱賀。
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賢,此何足賀!”命毀其巢。
調,三十一曲,十二和。
到此時,祖孝孫等人演奏新樂,太宗說:“禮樂不過是古代聖人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而設施教化罷了。
國家政治的興衰隆替,難道也由此而生?”杜淹說:“北齊将要滅亡時,産生《伴侶曲》;陳國将亡時,又出現《玉樹後庭花》,其聲調悲哀,聽到的人都悲傷落淚。
怎麼能說政治的興衰隆替不在于音樂呢!”太宗說:“悲痛與喜悅全在于人的内心,不是由音樂引起的。
将要衰亡的政治,百姓必然感到愁苦,所以聽到音樂更加悲切。
現在這兩個曲子都還存在,朕為你彈奏出來,你難道會悲傷嗎!”魏徵說:“樂的意義在于使人心和睦,而不在于音樂本身。
” 長安地區出現蝗災。
太宗到禁苑,看見蝗蟲,拾取幾隻蝗蟲,禱祝說:“百姓視谷子如生命,而你們卻吃它們,甯肯讓你們吃我的肺腸!”想吞掉蝗蟲,身邊的人勸谏道:“吃髒東西容易得病。
”太宗說:“朕為百姓承受災難,為什麼要躲避疾病!”于是吞食蝗蟲。
這一年,蝗蟲沒有成為災害。
将裴虔通除名,流放到州。
太宗頒诏:認為辰州刺史裴虔通是隋炀帝的舊臣,卻殺死了炀帝。
雖經幾次頒布赦令,但不可以讓他再做官。
将其除名,流放到州。
裴虔通常說:“親身除掉隋朝皇室,開啟大唐江山。
”等到開罪于朝廷,怨憤而死。
又下诏将宇文化及的同黨牛方裕等人一并除名流邊。
秋九月,下令讓年老退休的文武官員在上朝時列于本品現任官之上。
诏令:如不是大的祥端不得上表奏聞。
太宗說:“近來看見大臣們多次上表章恭賀祥瑞之事,百姓家中富足而沒有祥瑞,不影響成為堯、舜;百姓愁苦怨怼而多有祥瑞,不影響成為桀、纣。
後魏的時候,官吏焚燒連理樹,煮白雉雞吃,難道這是盛世的表征嗎!”于是下诏:“從今以後大的祥瑞聽任上表奏聞,大瑞之外的諸種瑞兆,申報給有關部門即可。
”曾有白鵲在皇宮寝殿的槐樹上構巢建窩,合歡如腰鼓狀,左右的大臣齊聲稱賀。
太宗說:“我常常笑話隋炀帝喜歡祥瑞,得到賢才就是祥瑞,這有什麼值得慶賀的!”命令毀掉白鵲的巢穴。
出宮人三千餘人。
天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言:“往年雖出宮人,無用者尚多。
陰氣郁積,亦足緻旱。
”上命簡出之,前後三千餘人。
冬十月,杜淹卒。
殺瀛州刺史盧祖尚。
上以盧祖尚廉平公直,欲遣鎮撫交趾。
祖尚既謝,而複悔之,以疾辭。
上遣杜如晦等谕旨,祖尚固辭。
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為政!”命斬于朝堂,尋悔之。
他日與侍臣論齊文宣帝之為人,魏徵對曰:“文宣狂暴,然人與之争事,理屈則從之。
有青州長史魏恺使梁還,除光州長史,不肯行。
文宣怒而責之。
恺曰:&lsquo臣先任大州,有勞無過,更得小州,所以不行。
&rsquo文宣赦之,此其所長也。
”上曰:“然。
向者盧祖尚雖失人臣之義,朕殺之亦為太暴。
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
”命複其官蔭。
徵容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顔苦谏。
或上怒甚,亦為之霁威。
上嘗得佳鹞,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
徵奏事故久,鹞竟死懷中。
嘗谒告上冢還,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嚴裝已畢,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 十二月,以王珪為侍中。
故事: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
至是,上謂珪曰:“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
正以人心所見,互有不同,苟論難往來,務求至當, 遣出宮人三千餘人。
天幹旱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進言說:“往年雖放出過宮人,但沒有用場的還多。
陰氣郁積,也足以造成幹旱。
”太宗命人選擇遣出宮女,前後共計三千餘人。
冬十月,杜淹去世。
殺死瀛州刺史盧祖尚。
太宗認為盧祖尚廉潔正直,想要派他去鎮撫交趾。
盧祖尚拜謝出朝,不久又後悔,以舊病複發相辭。
太宗讓杜如晦等對他傳旨,盧祖尚執意推辭。
太宗勃然大怒,說:“我不能對人發号施令,又如何治理國家呢!”下令将盧祖尚斬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後悔。
過了幾日,與大臣們論及齊文宣帝的為人,魏徵答道:“齊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别人與他争論,遇到理屈詞窮時能夠聽從對方的意見。
當時前青州長史魏恺出使梁朝回來,拜為光州長史,不肯赴任。
文宣帝大怒,對他加以責備。
魏恺說:&lsquo我先前任大州的長史,有功勞沒有過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長史,所以不願意成行。
&rsquo文宣帝寬赦了他,這是文宣帝的長處。
”太宗說:“有道理。
先前盧祖尚雖然缺少做臣子的道義,朕殺了他也過于粗暴。
如此說來,還不如齊文宣帝。
”下令恢複盧祖尚子孫的門蔭。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膽略,善于改變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顔直谏。
有時碰上太宗非常惱怒,他面不改色,太宗的威嚴也為之收斂。
太宗曾得到一隻好鹞鷹,将它置于臂膀上,遠遠望見魏徵走過來,便藏在懷裡。
魏徵進奏朝政大事時間較長,鹞鷹最後竟死在太宗的懷裡。
魏徵有一次請假去祭祀祖墓,回來後對太宗說:“人人都說陛下要臨幸南山,外面都已裝束整齊,而您最後又沒去,為什麼?”太宗笑着說:“起初确實有這個打算,害怕你又來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
” 十二月,任命王珪為侍中。
按舊例:軍國大事則讓中書舍人分别加具意見和簽名,稱為五花判事。
中書侍郎、中書令加以審核,給事中、黃門侍郎予以駁正。
到此時,太宗對王珪說:“朝中本來設置中書、門下省,以相互監督檢查。
正因人的見解不同,如果往來辯論,務求恰當, 舍己從人,亦複何傷!比來或護己短,遂成怨隙。
或避私怨,知非不正。
順一人之顔情,為兆民之深患。
此乃亡國之政,炀帝之世是也。
當時群臣如此,必皆自謂有智,禍不及身。
及天下大亂,家國兩亡,其幸免者亦為時論所貶,終古不磨。
卿曹各當徇公忘私,勿雷同也。
”後又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應論執。
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
若但行文書,則誰不可為,何必擇才也。
”房玄齡等皆頓首謝。
上又嘗謂珪曰:“開皇中旱,隋文帝不許赈給,而令百姓就食山東。
比至末年,天下儲積可供五十年,炀帝恃之,卒亡天下。
但使倉庾之積足以備兇年,其餘何用哉!” 上嘗問珪曰:“近世治不及古,何也?”對曰:“漢世尚經術,宰相多用儒士,故風俗淳厚。
近世重文輕儒,參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衰也。
”上然之。
上閑居與珪語,有美人侍側,指示珪曰:“此廬江王瑗之姬也,瑗殺其夫而納之。
”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納之為是邪,非邪?”上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何問是非?”對曰:“昔齊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棄其所言之人,管仲以為無異于郭公。
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為聖心是之也。
”上悅,即出之。
上使祖孝孫教宮人樂,不稱旨者,責之。
珪與溫彥博谏曰:“孝孫雅士,今乃使之教宮人,又從而譴之,臣竊以為 放棄個人見解從善如流,又有什麼不好呢!近來有人護己之短,于是産生仇怨隔閡。
有的為了避開私人恩怨,明知其錯誤也不加駁正。
順從顧及某個人的臉面,造成萬民的災患。
這是亡國的政治,隋炀帝在位時就是這樣。
當時那些大臣們如此作為,均自認為聰明,禍患輪不到自身。
等到天下大亂,家庭與國家俱亡,雖然這中間偶有某個人得以幸免,也要被輿論所貶斥,終古不變。
你們每個人都應徇公忘私,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後來又對身邊大臣說:“中書省、門下省都是機要部門,诏敕有不合适之處均應加以論辯。
近來隻是看到順從,沒有聽到不同意見。
如果隻是照規矩傳送文書,那麼誰不能做,又何必要選擇人才。
”房玄齡等人都磕頭謝罪。
太宗又曾對王珪說:“隋開皇年間大旱,隋文帝不許官府赈濟百姓,而讓百姓們前往山東一帶尋找食物。
等到了開皇末年,國内的儲備積蓄可供五十年使用,炀帝有恃無恐,終于導緻滅亡。
隻要使倉庫的積儲足以供災年使用即可,多餘的又有什麼用呢!” 太宗曾問王珪:“近代以來國家政治越來越趕不上古代,為什麼呢?”王珪答道:“漢代崇尚儒術,宰相多用通經的儒士,所以風俗淳厚。
近代以來重文辭而輕儒術,又輔以法律,這便是治世化民之道所以日益衰微的原因。
”太宗頗以為然。
太宗閑居無事,與王珪交談,有一個美人在旁伺候,太宗指給王珪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妾,李瑗殺了她的丈夫而收納她。
”王珪離開座位說道:“陛下認為廬江王納她為妾是對還是不對?”太宗說:“殺了人而娶他妻子為妾,你怎麼還要問對錯呢?”王珪答道:“從前齊桓公知道郭公滅亡的原因,在于喜好良言而不能采納,而桓公本人棄置進良言的人,管仲認為這與郭公沒什麼兩樣。
現在這個美人還在您身邊,我認為陛下是認為廬江王做得對。
”太宗聽了非常高興,即刻将這美人放出宮去。
太宗讓祖孝孫教授宮人音樂,不合心意,就責怪他。
王珪與溫彥博勸谏說:“孝孫是雅士,卻讓他教宮人,又譴責他,我們認為 不可。
”上怒曰:“卿等當竭忠直以事我,乃為孝孫遊說邪!”彥博拜謝,珪不拜,曰:“陛下責臣以忠直,今臣所言豈私曲邪!”上默然而罷。
明日,謂房玄齡曰:“自古帝王納谏誠難,朕昨責二公,至今悔之。
公等勿為此不盡言也。
” 诏舉堪縣令者。
上曰:“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史。
朕嘗疏其名于屏風,坐卧觀之,得其在官善惡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備黜陟。
縣令尤為親民,不可不擇。
”乃命五品已上各舉堪為縣令者,以名聞。
诏:自今奴告主者,斬之。
上曰:“比有奴告主反者。
夫謀反不能獨為,何患不發,何必使奴告之邪!自今奴告主,勿受,仍斬之。
” 遣使立薛延陀夷男為真珠可汗。
突厥北邊多叛颉利,歸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當。
上方圖颉利,乃遣使間道冊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以鼓纛。
夷男建牙于大漠之郁督軍山下,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諸部皆屬焉。
己醜(629)三年 春正月,耕籍東郊。
裴寂卒。
司空裴寂坐與妖人交通,免官。
上數曰:“計公勳庸,安得至此!武德之際,貨賂公行,紀綱紊亂,皆公之由也。
”尋複有罪,流靜州,卒。
二月,以房玄齡、杜如晦為仆射,魏徵守秘書監,參預朝政。
很不應該。
”太宗大怒說:“你們應當竭盡忠心正直來為我服務,現在卻在為孝孫說情嗎!”溫彥博行禮謝罪,王珪不行禮,說:“陛下責求我盡忠效誠,現在我所說的話難道有私情嗎!”太宗默然良久才作罷。
第二天,太宗對房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虛心納谏的确很難,朕昨日責備溫彥博和王珪,到現在還在後悔。
你們不要因為此事而不暢所欲言。
” 太宗诏令舉薦堪任縣令的人。
太宗說:“為朕養護百姓的,唯有都督、刺史。
朕常常将他們的名字書寫在屏風上,坐卧都留心觀看,得知在任時的善惡事迹,均注于他們的名下,以備升遷和降職時參考。
縣令尤其與百姓親近,不可不慎加選擇。
”于是下令朝廷内外五品以上官員,各舉薦能勝任縣令職務的人,呈報他們的姓名。
太宗诏令:今後有奴婢告發主子的,随即處斬。
太宗說:“近有奴婢告其主子謀反的。
謀反不是一個人能幹的事,還擔心事情不會暴露嗎?何必讓其奴婢告發呢!從今以後有奴婢告發主子的,均不受理,随即處斬。
” 太宗派遣使者立薛延陀夷男為真珠可汗。
突厥北面各部族大多叛離颉利可汗,歸附薛延陀,共同推舉薛延陀的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擔當此任。
太宗正欲謀取颉利可汗,便派使者擇小道帶着冊書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并賜給鼓和大旗。
夷男建牙帳于大漠中郁督軍山下,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諸部均為其附屬。
己醜(629)唐太宗貞觀三年 春正月,在東郊行耕藉田禮。
裴寂去世。
司空裴寂因與和尚勾結而獲罪,被罷免官職。
太宗數落他說:“計算你的功勞,怎麼能達到今天這個地步!武德年間,貪污受賄風氣盛行,朝廷政綱混亂,均與你有關。
”不久又獲罪,流放靜州,去世。
二月,任命房玄齡、杜如晦為仆射,魏徵為秘書監,參預朝政。
上謂玄齡、如晦曰:“公為仆射,當廣求賢人,随才授任。
比聞聽訟日不暇給,安能助朕求賢乎!”因敕:“尚書細務屬左右丞,唯大事當奏者,乃關仆射。
” 上又嘗謂玄齡等曰:“為政莫若至公。
昔諸葛亮竄廖立、李嚴于南夷,亮卒,而二人哭泣有死者,非至公能如是乎?又高颎相隋,公平識治體,隋之興亡系颎存沒。
朕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賢相也。
” 玄齡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唯恐一物失所。
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
與如晦引拔士類,常如不及。
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
”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
蓋玄齡善謀,如晦能斷也。
二人同心徇國,故唐世稱賢相,推房、杜焉。
玄齡監修國史,上語之曰:“《漢書》載《子虛》《上林賦》,浮華無用。
其上書論事,詞理切直者,朕從與不從,皆載之。
” 或告魏徵私其親戚,上使禦史大夫溫彥博按之,無狀。
上以徵不避嫌疑,讓之曰:“自今宜存形迹。
”徵曰:“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
若但存形迹,則國之興喪未可知也。
臣不敢奉诏。
”上曰:“吾已悔之。
”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願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
”上曰:“忠良有異乎?”對曰:“稷、契、臯陶,君臣協心,俱享尊榮,所謂良臣;龍逢、比幹,面折廷争,身誅國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