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十八

關燈
建德,但作戰勇敢果斷則超過窦建德。

     三月,突厥派遣使者來唐。

     此前,處羅可汗和劉武周侵犯并州,唐派鄭元前往曉以利害關系,處羅不聽。

    沒過多久,處羅病死,突厥人懷疑是鄭元下毒害死的,把他扣留下來,不讓他回國。

    唐又派漢陽公李瓌出使突厥,颉利可汗想讓李瓌叩拜行禮,李瓌不肯,也被扣留。

    唐又派使者賄賂颉利,而且答應與颉利通婚,颉利才派使節送鄭元等人回國。

     唐秦王李世民在洺水打敗劉黑闼。

    劉黑闼逃奔突厥。

     秦王李世民率軍到獲嘉,劉黑闼放棄相州,李世民奪取相州,進軍肥鄉,在洺水紮營進逼劉黑闼。

    李藝率領幾萬人馬前來與李世民會合,劉黑闼親自帶兵抵抗。

    程名振帶着六十面大鼓,在洺州城西面的河堤迅速敲打,城中的地面都開始震動。

    範願飛馬報告劉黑闼,黑闼立即回軍,派兵在鼓城攻打李藝,被打得大敗。

    洺水縣人占領縣城來投降唐朝,李世民派王君廓去守城。

    劉黑闼帶兵返回并猛烈地進攻洺水,李世民三次帶兵來救,都不能前進。

    擔心王君廓不能固守,行軍總管羅士信請求代替王君廓守城。

    李世民登上城西南的高墳,揮旗召喚王君廓,王君廓 帥其徒力戰潰圍而出,士信乘之入城。

    黑闼晝夜急攻,會大雪,救兵不得往。

    凡八日,城陷。

     黑闼素聞其勇,欲生之,士信辭色不屈,乃殺之。

    世民複拔洺水,與藝營于洺水之南。

    黑闼數挑戰,世民堅壁不應。

    李世逼其營,高雅賢出戰敗死。

    黑闼運糧水陸俱進,程名振邀之,沉其舟,焚其車,相持六十餘日。

    世民度黑闼糧盡必來決戰,乃使人堰洺水上流。

    黑闼果帥步騎二萬南度洺水,壓唐營而陳,世民自将精騎擊破之。

    黑闼帥衆殊死戰,自午至昏,戰數合。

    黑闼勢不能支,遂先遁,餘衆不知,猶格戰。

    守吏決堰,水大至,衆遂潰。

    黑闼與範願等奔突厥,山東悉平。

     夏六月,劉黑闼引突厥寇山東,又寇定州。

     秋七月,唐秦王世民擊徐圓朗,杜伏威入朝于唐。

     秦王世民擊徐圓朗,下十餘城,聲震淮、泗。

    杜伏威懼,遂請入朝。

    世民以淮、濟略定,使淮安王神通及任瓌、李世攻圓朗而還。

     李子通叛唐,伏誅。

     子通謂樂伯通曰:“伏威既來,江東未定,往收舊兵,大功可立。

    ”遂相與亡走。

    至藍田,為吏所獲,伏誅。

     隋漢陽太守馮盎降唐。

     盎承李靖檄,以所部降唐。

    以其地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以盎為總管。

    先是,或說盎宜效趙佗稱王,盎曰:“吾家居此為牧伯者五世,富貴極矣,常懼不克負荷為先人羞,敢效佗乎?”遂降唐。

    嶺南悉平。

     率領部下奮力作戰,殺出重圍,羅士信趁機進城。

    劉黑闼晝夜不停地猛攻,适逢天降大雪,唐救兵不能前往。

    八天後,城池陷落。

     劉黑闼一直聽說羅士信勇猛,想讓他活下來,羅士信言語神色不屈不撓,劉黑闼于是殺了他。

    李世民又攻占洺水,與李藝在洺水城南紮營。

    劉黑闼幾次挑戰,李世民堅壁營壘不應戰。

    李世進逼劉黑闼的軍營,高雅賢出戰,戰敗而死。

    劉黑闼水陸并進運輸糧食,程名振攔截并弄沉了運糧船,燒毀了運糧車,雙方相持了六十多天。

    李世民推測劉黑闼糧食吃完肯定要來決戰,于是派人在洺水上遊築壩。

    劉黑闼果然率領兩萬步兵騎兵向南渡過洺水,逼近唐營列陣,李世民親自帶領精銳騎兵打敗劉黑闼。

    劉黑闼率領部隊殊死奮戰,從中午到黃昏,交戰了幾個回合。

    劉黑闼支撐不住,于是先行逃跑,剩下的将士還不知道,仍然繼續戰鬥。

    看守堤壩的官員決開堤壩,大水沖到,劉黑闼的部隊立刻被沖垮。

    劉黑闼與範願等人逃奔突厥,山東一帶全部平定。

     夏六月,劉黑闼帶領突厥侵犯山東,又侵犯定州。

     秋七月,唐秦王李世民攻打徐圓朗,杜伏威請求入唐朝見。

     秦王李世民攻打徐圓朗,占領了十多座城池,聲威震動淮、泗一帶。

    杜伏威害怕,于是請求入唐朝見。

    李世民因為淮、濟地區大緻平定,派淮安王李神通以及任瓌、李世攻打徐圓朗,自己班師回朝。

     李子通反叛唐朝,被殺。

     李子通對樂伯通說:“杜伏威已來長安,江東尚未平定,我們回去收拾舊兵,就可以建立大功。

    ”于是和樂伯通一起逃走。

    到藍田時,被官吏抓住後處死。

     隋的漢陽太守馮盎投降唐朝。

     馮盎接受了李靖的檄文,率領部下投降唐朝。

    唐在馮盎的地盤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總管。

    此前,有人勸說馮盎仿效趙佗自立為王,馮盎說:“我家已經五代在這裡做官,很富貴了,常常擔心不能承擔重負,使先人蒙受羞辱,哪裡敢仿效趙佗呢?”于是降唐。

    嶺南一帶全部平定了。

     八月,突厥寇并州,唐遣鄭元如師,颉利引兵還。

     突厥颉利可汗将十五萬騎入雁門寇并州。

    命太子建成、秦王世民禦之。

    唐主謂群臣曰:“和戰孰利?”鄭元璹曰:“戰則怨深,不如和利。

    ”封德彜曰:“突厥恃犬羊之衆,有輕中國之意,若不戰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将複來。

    臣愚以為擊之既勝而後與和,則恩威兼著矣。

    ”唐主從之。

    襄邑王神符、汾州刺史蕭瑀連破突厥,斬首五千餘級。

    乃遣鄭元璹指颉利責以負約,颉利頗慚,元璹因說之曰:“唐與突厥風俗不同,突厥雖得唐地,不能居也。

    今虜掠所得皆入國人,于可汗何有?不如還師修好,坐受金币,孰與棄昆弟積年之歡,結子孫無窮之怨乎?”颉利悅,引兵還。

    元璹自義甯以來五使突厥,幾死者數焉。

     冬十月,唐遣齊王元吉擊劉黑闼,淮陽王道玄與黑闼戰,敗沒。

     時道玄将兵三萬,與副将史萬寶不協。

    道玄帥輕騎先出犯陳,萬寶擁兵不進,由是敗沒,時年十九。

    秦王世民深惜之曰:“道玄嘗從吾征伐,見吾深入賊陣,心慕效之,以至于此!”為之流涕。

    世民自起兵以來前後數十戰,常身先士卒,輕騎深入,雖屢危殆而未嘗為矢刃所傷。

     楚王林士弘卒,其衆遂散。

     初,蕭銑之敗也,散卒多歸士弘,士弘軍勢複振。

    至是攻循州不克,其将王戎以南昌州降唐。

    士弘懼,亦請降,複 八月,突厥侵犯并州,唐派鄭元出使突厥軍隊,颉利可汗帶兵撤回。

     突厥颉利可汗帶領十五萬人馬進入雁門,侵犯并州。

    唐高祖命令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抗擊。

    唐高祖問群臣道:“講和、交戰,哪個對我們更有利?”鄭元回答說:“交戰隻會加深災禍,不如講和有利。

    ”封德彜說:“突厥倚仗兵馬衆多,有輕視我們中原的意思,如果不打仗而直接講和,向他們示弱,明年他們還會來。

    臣的愚見以為可以先打,等勝了以後再講和,就能顯出恩威并重了。

    ”唐高祖接受了封德彜的意見。

    襄邑王李神符、汾州刺史蕭瑀連續打敗突厥,殺敵五千多人。

    唐高祖于是派鄭元去見颉利,責備他背叛盟約,颉利很慚愧,鄭元趁機勸颉利道:“唐和突厥風俗不同,突厥即使得到了唐的土地,也不能居住。

    如今擄掠來的财物都歸突厥的百姓所有,可汗能得到什麼呢?不如退兵,與唐朝重修舊好,坐享金銀,比起抛棄兄弟之間多年的情誼,給子孫後代留下無窮無盡的仇怨,哪一個更好呢?”颉利很高興,帶兵回國。

    鄭元從義甯以來,五次出使突厥,好幾次都差點死掉。

     冬十月,唐派齊王李元吉攻打劉黑闼,淮陽王李道玄與劉黑闼交戰,戰敗而死。

     當時,李道玄帶領三萬人馬,與副将史萬寶不合。

    李道玄率領輕騎先出擊沖入敵陣,史萬寶按兵不動,唐軍因此大敗,李道玄死時才十九歲。

    秦王李世民深感痛惜,說:“道玄曾經跟随我征伐,見我深入敵陣,心裡很羨慕要想模仿,才會這樣!”為他的死痛哭不止。

    李世民自從起兵以來,前後參加過幾十場戰鬥,常常身先士卒,輕騎深入,雖然屢次遭遇危險,卻從來沒有被刀箭傷過。

     楚王林士弘死,他的部隊于是四散而去。

     當初,蕭銑失敗時,散兵大多歸附林士弘,林士弘又重新振作起軍勢。

    至此,林士弘攻打循州,攻不下來,他的大将王戎以南昌州投降唐朝。

    林士弘很害怕,也請求投降,後來又 走保安成山洞,洪州總管若幹則擊破之。

    會士弘死,其衆遂散。

     十一月,唐遣太子建成擊劉黑闼。

     淮陽王道玄之敗也,山東震駭。

    劉黑闼盡複故地,進據洺州。

    齊王元吉不敢進,而太子建成請行,故遣之。

    初,唐主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

    唐主謂世民曰:“事成當以汝為太子。

    ”将佐亦以為請,世民固辭而止。

    太子喜酒色遊畋,齊王多過失,皆無寵。

    世民功名日盛,建成内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

    曲意事諸妃嫔,谄谀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于上。

    世民獨不事之,由是諸妃嫔争譽建成、元吉,而短世民。

    時世民、元吉皆居别殿,與上台東宮晝夜通行,無複禁限,相遇如家人禮。

    太子令、秦齊王教與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從,唯據得之先後為定。

    世民以淮安王神通有功,給田數十頃。

    張婕妤求之,手敕賜之,神通以教給在先,不與。

    婕妤訴于唐王,唐主怒,以責世民,複謂裴寂曰:“此兒久典兵在外,為書生所教,非複昔日子也。

    ” 秦王每侍宴宮中,思太穆皇後早終,不得見唐主有天下,或歔欷流涕,唐主不樂,諸妃嫔曰:“陛下春秋高,宜相娛樂,而秦王如此,正是憎疾妾等,陛下萬歲後,妾子母必無孑遺矣!皇太子仁孝,陛下以妾子母屬之,必能保全。

    ”唐主為之怆然,由是無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親矣。

    太子中允王珪、洗馬魏徵亦說太子曰:“秦王 逃到安成的山洞,洪州總管若幹則打敗林士弘。

    等到林士弘死之後,他的部隊就四散而去。

     十一月,唐派遣太子李建成攻打劉黑闼。

     淮陽王李道玄失敗後,山東地區感到震驚。

    劉黑闼全部收複了他原來的地盤,進軍占據洺州。

    齊王李元吉不敢進軍,太子李建成請求前往,唐高祖于是派他前去。

    唐高祖當初在晉陽起兵,都是秦王李世民出的計謀。

    唐高祖對李世民說:“大事成功的話,應該立你為太子。

    ”将領們也請求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堅決推辭才作罷。

    太子李建成喜好酒色、打獵,齊王李元吉經常有過失,都得不到高祖的寵愛。

    李世民的功名與日俱增,李建成内心不安,于是和李元吉一起謀劃,共同推翻李世民。

    兩人曲意侍奉高祖的妃嫔,谄媚、奉承、賄賂、贈送,無所不能,來求得高祖的寵愛。

    李世民卻不這麼做,因此,諸妃嫔争相稱贊李建成、李元吉,而說李世民的壞話。

    當時,李世民、李元吉都住在皇宮别殿,與皇帝寝宮、太子東宮日夜可以通行,不再有限制,彼此相遇都隻行家人的禮節。

    太子的命令,秦王、齊王二王所下達的教以及高祖的诏敕并行,有關部門不知道執行哪一個,隻好根據收到的先後來定。

    李世民因為淮安王李神通有功,贈給他幾十頃田地。

    張婕妤向高祖請求這些田地,高祖手寫敕令賜給了她,李神通因為秦王的教在前,不給。

    張婕妤向高祖告狀,高祖發怒,責備李世民,又對裴寂說:“這個兒子長久帶兵在外,被書生們教壞了,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兒子了。

    ” 秦王每次在宮中侍奉高祖宴飲,常常想起母親太穆皇後過早去世,而沒能看見高祖擁有天下,有時就歎息流淚,高祖見秦王這樣很不高興,衆妃嫔便說:“陛下年事已高,應該一起娛樂才是,而秦王總是這樣,其實就是憎恨臣妾們,等陛下升天後,臣妾母子肯定都活不下去了!皇太子仁慈孝順,陛下如果把臣妾母子托付給他,必然能夠保全性命。

    ”高祖聽了很傷感,從此便沒有改立太子的意思,對待李世民也漸漸疏遠,而對李建成、李元吉卻日益親密起來。

    太子中允王珪、洗馬魏徵也勸太子說:“秦王 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内。

    今劉黑闼散亡之餘,衆不滿萬,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納山東豪傑,庶可自安。

    ”于是太子請行。

     唐封宗室道宗為任城王。

     道宗為靈州總管,梁師都引突厥數萬圍之。

    道宗乘間出擊,大破之。

    突厥與師都連結,遣郁射設入居故五原,道宗逐出之,斥地千餘裡。

    唐主以道宗武幹,立為任城郡王。

     十二月,唐魏州總管田留安擊劉黑闼,破之。

     劉黑闼擁兵而南,河北州縣皆附之,唯魏州總管田留安不下。

    黑闼攻之,留安奮擊,破之,獲其将孟柱,降六千人。

    是時,山東豪傑多殺長吏以應黑闼,上下相猜,留安獨坦然無疑,白事者皆令直入卧内,謂吏民曰:“吾與爾曹為國禦賊,固宜同心協力,必欲棄順從逆,但斬吾首去。

    ”吏民相戒曰:“田公推至誠以待人,當共竭死力報之。

    ”卒收其用。

     唐太子建成兵至昌樂,劉黑闼亡走。

     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軍至昌樂,劉黑闼引兵拒之,再陳皆不戰而罷。

    魏徵言于太子曰:“前破黑闼,其将帥皆懸名處死,故齊王之來,雖有诏赦其黨與之罪,皆莫之信。

    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則可坐視其離散矣。

    ”太子從之。

    黑闼食盡,衆多亡降,黑闼遂與數百騎遁去。

     癸未(623) 唐武德六年。

    是歲,漢東亡,并梁,凡二國。

     春正月,漢東将諸葛德威執其君黑闼降唐,唐斬之。

     功蓋天下,内外都歸心于他,殿下隻是因年長被立為太子,沒有大功來鎮服天下。

    如今劉黑闼逃亡之後,餘衆不足萬人,用大軍進逼,勢如拉朽,殿下應該親自去攻打,來取得功名,趁機結交山東的豪傑,也許就能自保。

    ”于是,太子請求去讨伐劉黑闼。

     唐封宗室李道宗為任城王。

     李道宗是靈州總管,梁師都帶領幾萬突厥人馬包圍靈州。

    李道宗趁機出擊,大敗敵軍。

    突厥與梁師都相勾結,派郁射設進入居住在原來的五原,李道宗将他趕走,開拓了一千多裡的土地。

    唐高祖因為李道宗的武功才幹,封他為任城郡王。

     十二月,唐魏州總管田留安攻打劉黑闼,大敗敵軍。

     劉黑闼擁兵向南進發,河北的州縣都歸附了他,隻有魏州總管田留安不降。

    劉黑闼攻打魏州,田留安奮勇抗擊,大敗敵軍,俘獲了劉黑闼的部将孟柱,劉黑闼的六千人馬投降。

    當時,山東的豪傑紛紛殺死當地官員響應劉黑闼,因而上下相互猜忌,唯獨田留安對人坦然無疑,來禀告事情的人都命令他直接進入卧室,田留安對官員、百姓說:“我和你們都是為國家抵抗賊人,當然應該同心協力,如果有誰一定要棄順從逆,盡管砍了我的頭拿走。

    ”官員、百姓都相互提醒說:“田公以至誠之心待人,應當共同盡心竭力報效他。

    ”最終都被田留安收服了。

     唐太子李建成帶兵到昌樂,劉黑闼逃走。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帶兵到昌樂,劉黑闼帶兵抵抗,兩次列陣都不戰而停。

    魏徵對太子說:“以前打敗劉黑闼,他的将帥都被寫上名字處以死罪,因此齊王此次前來,雖然有诏書赦免黑闼黨羽的罪過,但他們都不相信。

    如今應該全部釋放囚徒,安慰勸告以後再放他們走,這樣就可以眼看着劉黑闼的勢力分崩離析了。

    ”太子接受了他的意見。

    劉黑闼糧食吃完以後,他的部下大多逃跑、投降,劉黑闼于是帶領幾百人馬逃走。

     癸未(623) 唐武德六年。

    這一年,漢東亡,加上梁,共二國。

     春正月,漢東的将領諸葛德威抓住他的君主劉黑闼投降唐朝,唐殺了劉黑闼。

     時太子遣騎将劉弘基追黑闼,黑闼奔走不得休息,至饒陽,從者才百餘人,餒甚。

    黑闼所署刺史諸葛德威出迎,饋之食。

    未畢,勒兵執之,送詣太子,斬于洺州。

    黑闼臨刑,歎曰:“我幸在家鋤菜,為高雅賢輩所誤至此。

    ” 二月,唐平陽公主薨。

     平陽昭公主卒,诏加鼓吹、班劍、武贲甲卒以葬。

    太常奏:“禮,婦人無鼓吹。

    ”唐主曰:“鼓吹,軍樂也,公主親執金鼓,興義兵以輔成大業,豈與常婦人比乎?” 徐圓朗走死,其地皆入于唐。

     林邑遣使入貢于唐。

     初,隋破林邑,分其地為三郡。

    及中原喪亂,林邑複國,至是始入貢。

     幽州總管李藝入朝于唐。

     藝入朝,唐以為左翊衛大将軍。

     唐廢參旗等十二軍。

     三月,梁将賀遂、索同以十二州降唐。

     唐前洪州總管張善安反。

     夏,唐以裴寂、蕭瑀為仆射,楊恭仁、封德彜為中書令。

     高開道寇唐幽州,敗走。

     六月,苑君璋奔突厥,高滿政以馬邑降唐。

     先是,前并州總管劉世讓除廣州總管,将之官,上問以備邊之策,世讓對曰:“突厥比數為寇,良以馬邑為之中頓故也。

    請以勇将戍崞城,多貯金帛,募有降者厚賞之,數出騎兵蹂其禾稼,敗其生業,不出歲餘,彼無所食,必降矣。

    ”上然其計曰:“非公誰為勇将!”即命世讓戍崞城。

    馬邑病之。

    是時馬邑人多不願屬突厥,上複遣人招谕苑君璋,君璋 當時,太子李建成派遣騎兵将領劉弘基追擊劉黑闼,劉黑闼奔走不停,得不到休息,逃到饒陽,跟随的人才有一百多人,非常饑餓。

    劉黑闼的官員饒陽刺史諸葛德威出城迎接,送給他食物。

    還沒吃完,諸葛德威帶兵抓住了劉黑闼,将他送去見太子李建成,在洺州殺了他。

    臨刑前,黑闼感歎道:“我有幸在家裡種菜,卻被高雅賢等人害到今天這個下場。

    ” 二月,唐平陽公主去世。

     平陽昭公主去世,唐高祖下诏增加鼓吹、班劍的儀仗隊以及武裝勇士來為她送葬。

    太常寺上奏說:“按照禮節,婦人不用鼓吹樂。

    ”唐高祖說:“鼓吹樂是軍樂,公主親自号令軍隊,興起義軍輔佐成就帝王大業,怎麼能與普通婦人相提并論呢?” 徐圓朗逃走時被殺,他的土地都歸入唐朝。

     林邑派遣使節向唐朝進貢。

     當初,隋朝打敗林邑國,把它的地盤分成三個郡。

    到中原大亂時,林邑複國,這時開始向唐朝進貢。

     幽州總管李藝入唐朝拜。

     李藝入朝,唐任命他為左翊衛大将軍。

     唐廢除參旗等十二軍。

     三月,梁師都的将領賀遂、索同以十二州投降唐朝。

     唐洪州的前任總管張善安反叛。

     夏,唐任命裴寂、蕭瑀為仆射,楊恭仁、封德彜為中書令。

     高開道侵犯唐幽州,大敗而逃。

     六月,苑君璋逃往突厥,高滿政以馬邑投降唐朝。

     此前,并州前任總管劉世讓調任廣州總管,即将赴任時,唐高祖向他詢問邊防的策略,劉世讓回答道:“突厥近來屢次入侵,都是因為能在馬邑中途休整。

    希望派猛将戍守崞城,多貯藏金帛,招募到投降的人就重重地獎賞他們,再時常派騎兵去毀壞馬邑的莊稼,破壞他們的謀生之業,不出一年,他們沒有吃的,肯定會投降。

    ”唐高祖贊賞他的計策道:“除了您,誰還稱得上猛将!”于是命令劉世讓戍守崞城。

    馬邑人很害怕劉世讓。

    這時,馬邑人大都不願歸順突厥,唐高祖又派人撫慰招降苑君璋,苑君璋 不從。

    高滿政因衆心所欲夜襲君璋,君璋奔突厥,滿政殺突厥戍兵而降。

    君璋複與突厥寇馬邑,滿政與戰,破之。

    遂以滿政為朔州總管。

     唐岐州刺史柴紹擊吐谷渾,敗之。

     先是,吐谷渾寇洮、岷二州,遣柴紹救之,為其所圍。

    虜乘高射之,矢下如雨。

    紹遣人彈胡琵琶,二女子對舞。

    虜怪之,相與聚觀。

    紹察其無備,潛遣精騎出虜陣後擊之,虜衆大潰。

     秋八月,唐淮南道行台仆射輔公祏反。

     初,杜伏威與公祏友善,兄事之,軍中謂之伯父,畏敬與伏威等。

    伏威浸忌之,潛奪其兵權。

    公祏知之,陽為學道辟谷以自晦。

    及伏威入朝,留公祏守丹陽,令王雄誕典兵為之副。

    祏詐雄誕,奪其兵,谕以反計。

    雄誕曰:“今天下方平定,吳王在京師,奈何無故自求族滅乎?”公祏殺之,詐稱伏威贶書令其起兵,尋稱帝于丹陽,國号宋。

    诏趙郡王孝恭、李靖等讨之。

    孝恭将發,與諸将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曰:“此乃公祏受首之征也。

    ”飲而盡之,衆皆悅服。

     冬十月,唐殺其崞城總管劉世讓。

     突厥惡世讓為己患,遣其臣曹般陁來言:“世讓與可汗通謀,欲為亂。

    ”唐主信之,殺世讓,籍沒其家。

     唐朔州殺其總管高滿政,降突厥。

     初,唐主遣将軍李高遷助高滿政守馬邑。

    颉利大發兵攻之,高遷懼,宵遁。

    滿政出兵禦之,一日戰十餘合。

    會 不答應。

    高滿政利用民心所向夜襲苑君璋,苑君璋逃奔突厥,高滿政殺死突厥守兵投降唐朝。

    苑君璋又與突厥一起侵犯馬邑,高滿政迎戰,打敗敵軍。

    唐朝于是任命高滿政為朔州總管。

     唐岐州刺史柴紹打敗吐谷渾。

     此前,吐谷渾侵犯洮、岷兩州,唐派柴紹前往營救,卻被敵軍包圍。

    敵軍居高臨下射擊柴紹的軍隊,箭如雨下。

    柴紹派人彈奏胡琵琶,兩個女子相對起舞。

    敵軍覺得很奇怪,聚在一起觀看。

    柴紹觀察到敵軍沒有了防備,暗中派精銳騎兵繞到敵軍的背後,發起進攻,敵軍大敗而逃。

     秋八月,唐淮南道行台仆射輔公祏反叛。

     當初,杜伏威與輔公祏交好,待他像兄長一樣,軍中稱輔公祏為伯父,對他的敬畏像對杜伏威一樣。

    杜伏威漸漸地猜忌他,暗中奪去了他的兵權。

    輔公祏知道以後,假裝學道、辟谷來掩飾自己。

    等到杜伏威入朝,留下輔公祏把守丹陽,命王雄誕掌握兵權做輔公祏的副手。

    輔公祏詐騙王雄誕,奪走了兵權,又告訴他反叛的計劃。

    王雄誕說:“如今天下剛剛平定,吳王在京城,怎麼能無緣無故自取滅亡呢?”輔公祏殺了他,詐稱杜伏威送來書信命令他起兵,不久,又在丹陽稱帝,定國号為宋。

    唐高祖下诏命趙郡王李孝恭、李靖等讨伐輔公祏。

    李孝恭在即将出征前,與衆将一道宴飲,命人取水,忽然水變成了血,在座的人都大驚失色,李孝恭卻神色自如,說道:“這是輔公祏滅亡的征兆。

    ”于是一飲而盡,衆人都對他心悅誠服。

     冬十月,唐殺死了崞城總管劉世讓。

     突厥恨劉世讓是他們的心腹之患,派大臣曹般陁來唐,說:“劉世讓與突厥可汗互通陰謀,準備叛亂。

    ”唐高祖相信了他的話,殺死劉世讓,沒收他的家産。

     唐朔州人殺死總管高滿政,投降突厥。

     當初,唐高祖派遣将軍李高遷幫助高滿政一同鎮守馬邑。

    颉利可汗征發大軍攻打馬邑,李高遷膽怯,連夜從馬邑逃跑。

    高滿政派出兵力抵抗突厥軍隊,一天交戰了十幾個回合。

    當時趕上 突厥求婚于唐,唐主曰:“釋馬邑之圍,乃可議也。

    ”颉利欲解兵,義成公主固請攻之。

    馬邑糧盡,救兵未至,右虞候杜士遠懼不免,殺滿政以降。

    突厥複請和親,乃以馬邑歸唐。

     唐置屯田于并州。

     突厥數為邊患,并州長史窦靜表請于太原置屯田以省饋運,議者以為煩擾,靜切論不已。

    征靜入朝,與裴寂等相問難于上前。

    寂等不能屈,乃從靜議,歲收谷數千斛。

    秦王複請增置屯田于并州之境,從之。

     十二月,唐安撫使李大亮讨張善安,執之。

     初,輔公祏之反與張善安連兵,黃州總管周法明将兵擊輔公祏,善安遣刺客殺之。

    至是,李大亮擊善安于洪州,隔水而陳,遙相與語,谕以禍福,善安曰:“善安初無反心,為将士所誤,欲降又恐不免。

    ”大亮曰:“張總管有降心,則與我一家耳。

    ”因單騎入其陳,執手共語,善安大悅,遂許降。

    既而善安詣大亮營,大亮執之。

    善安營中聞之,将攻大亮,大亮遣人谕之曰:“總管自言赤心歸國,還營恐将士或有異同,故留不去耳,卿輩何怒于我?”衆遂潰去。

    送善安于長安,赦其罪。

    及公祏敗,得所與往還書,乃殺之。

     甲申(624)唐武德七年是歲,高開道、輔公祏皆敗死,唯梁師都至貞觀二年乃亡。

     春正月,置大中正。

     突厥向唐朝求婚,唐高祖說:“先解了馬邑的包圍,才可以讨論通婚的事。

    ”颉利可汗想要退兵,義成公主堅決請求攻打。

    馬邑的糧食吃完了,援兵還沒有到,右虞候杜士遠害怕不能突圍,就殺了高滿政投降突厥。

    突厥又一次向唐朝廷請求和親,于是把馬邑歸還給唐朝。

     唐在并州設置屯田。

     突厥屢次在唐朝邊境作亂,唐并州長史窦靜上表請求在太原設置屯田以省去軍糧的運輸,議政的人認為這樣做太麻煩,窦靜争論不止。

    唐高祖征召窦靜入朝,窦靜與裴寂等人在高祖面前辯論。

    裴寂等人不能說服窦靜,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議,每年收獲幾千斛糧食。

    秦王又請求在并州境内增設屯田,唐高祖批準了他的請求。

     十二月,唐安撫使李大亮讨伐張善安,抓住了他。

     當初輔公祏反叛時,與張善安聯合,黃州總管周法明帶兵攻打輔公祏,張善安派刺客殺死了周法明。

    到這時,李大亮在洪州攻打張善安,隔水列陣,遙相對話,李大亮對張善安曉以利害關系,張善安說:“善安起初沒想反叛,為将士們所誤,想投降又怕不能免罪。

    ”李大亮說:“張總管有投降的意思,就跟我是一家人了。

    ”于是單人騎入張善安的陣營中,和張善安手拉手地交談,張善安十分高興,馬上答應投降。

    不久,張善安來到李大亮的營中,李大亮抓住了他。

    張善安營中的将士聽說以後,準備進攻李大亮,李大亮派人告訴他們:“張總管自己說忠心歸順朝廷,怕回到營中将士們有人會有不同意見,所以留在這兒不回去,你們何必對我發怒呢?”張善安的部下于是四散而去。

    李大亮将張善安送到長安,唐高祖赦免了張善安的罪過。

    等到輔公祏失敗後,得到輔、張二人來往的信件,于是殺了張善安。

     甲申(624)唐高祖武德七年這一年,高開道、輔公祏都戰敗被殺,隻有梁師都政權到貞觀二年才滅亡。

     春正月,唐設置大中正。

     依周、齊舊制,州置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品量望第。

    以門望高者領之,無品秩。

     二月,封高麗王建武為遼東王。

     上以隋末戰士多沒于高麗,賜高麗王建武書使悉遣還,亦索高麗人在中土者遣歸其國。

    建武奉诏遣還,前後萬數。

    至是又請頒曆。

    乃遣使冊封之。

     置州縣鄉學。

     诏州、縣、鄉皆置學,有明一經以上者,鹹以名聞。

     帝詣國子學,釋奠于先聖先師。

     诏王公子弟各就學。

     改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

     高開道為其下所殺,诏以其地為妫州。

     開道見天下皆定,欲降,自以數反覆不敢,其将卒鹹有離心。

    開道選勇敢數百人,謂之假子,嘗直閣内,使其将張金樹領之。

    金樹遣人入與假子遊戲,因潛斷其弓弦,竊其刀槊以出,乃帥其黨,攻開道。

    假子将禦之,弓弦皆絕,刀槊已失,争出降。

    開道知不免,乃自殺。

    金樹悉收假子斬之,遣使來降。

    以其地置妫州,以金樹為北燕州都督。

     吳王杜伏威卒。

     輔公祏之反也,詐稱伏威之命以令其衆。

    公祏平,诏追除伏威名,沒其妻子。

    太宗即位,知其冤,赦之,複其官爵。

     三月,初定官制。

     唐依據周、齊的舊制度,在每個州設置一名大中正,掌管了解州内的人物,品評衡量族望的等級。

    這個職務由本州家族名望高的人擔任,沒有品級俸祿。

     二月,唐高祖封高麗王建武為遼東王。

     唐高祖因為隋末戰士大多逃到高麗,就賜書信給高麗王建武讓他将這些人全部遣返回唐,同時也在國内尋找高麗人,将他們送回高麗。

    建武奉旨遣返,前前後後數以萬計。

    到這時,建武又請求唐頒賜曆法。

    唐高祖于是派使節冊封他為遼東王。

     唐在州、縣、鄉設置學校。

     唐高祖下诏:州、縣、鄉都設置學校,有通曉一種經書以上的人,都将名字上報朝廷。

     唐高祖到國子監,祭奠先聖先師。

     高祖下诏命令王公子弟分别入學。

     唐改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

     高開道被他的部下殺死,唐高祖下诏在高開道的地盤設置妫州。

     高開道見天下都已平定,打算投降,但自己又認為幾次降後又反叛,不敢來降,他的将士們都有逃跑的意圖。

    高開道挑選了幾百名勇士,稱為義子,經常在閣内值勤,派将軍張金樹帶領。

    張金樹派人進入閣内和義子們遊戲,暗中趁機把他們的弓弦弄斷,偷出他們的刀槍,然後率領他的同黨攻打高開道。

    義子們想要抵抗,但弓弦都斷了,刀槍也沒了,隻好争相投降。

    高開道知道逃不掉了,于是自殺而死。

    張金樹将義子們全都抓起來殺掉,派使者前來投降唐朝。

    唐在此地設置妫州,任命張金樹為北燕州都督。

     吳王杜伏威去世。

     輔公祏反叛時,假稱是奉了杜伏威的命令來欺騙他的部下。

    輔公祏被平定後,唐高祖下诏追免杜伏威的官爵,将他的妻兒沒收為官奴。

    唐太宗即位後,知道杜伏威蒙受冤屈,赦免了他,恢複了他的官爵。

     三月,唐開始制定官制。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次尚書、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内侍為六省,次禦史台,次太常至太府為九寺,次将作監,次國子學,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衛至左右領衛為十四衛;東宮置三師、三少、詹事及兩坊、三寺、十率府;王公置府佐、國官,公主置邑司,并為京職事官。

    州、縣、鎮、戍為外職事官。

    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二十八階為文散官;骠騎大将軍至陪戎副尉三十一階為武散官;上柱國至武騎尉十二等為勳官。

     趙郡王孝恭克丹陽,斬輔公祏。

     先是,公祏遣其将馮慧亮等将舟師,陳正通等将步騎以拒官軍。

    趙郡王孝恭與李靖帥舟師次舒州,李世帥步卒一萬度淮,次硖石。

    慧亮等堅壁不戰。

    皆曰:“慧亮擁強兵,據水陸之險,攻之不可猝拔,不如直指丹陽,掩其巢穴。

    ”靖曰:“今此諸栅尚不能拔,公祏保據石頭,兵亦不少,豈易取哉!進攻丹陽,旬月不下,慧亮等蹑吾後,腹背受敵,此危道也。

    慧亮、正通皆百戰餘賊,其心非不欲戰,正以公祏立計使之持重以老我師耳。

    今攻其城以挑之,一舉可破也。

    ”孝恭然之,使羸兵先攻賊壘,而勒精兵結陳以待之。

    攻壘者不勝而走,賊出兵追之,遇大軍與戰,大敗。

    乘勝逐北,兩戍皆潰。

    公祏棄城走,野人執送丹陽,枭首。

    江南皆平。

     夏四月,頒新律令。

     比開皇舊制,增新格五十三條。

     初定均田租、庸、調法。

     丁、中之民,給田一頃,笃疾減什之六,寡妻妾減七,皆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其次尚書、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内侍為六省,其次是禦史台,其次是太常至太府為九寺,其次是将作監,其次是國子學,其次是天策上将府,其次是左、右衛至左、右領衛為十四衛;東宮設置三師、三少、詹事及兩坊、三寺、十率府;王、公設置府佐、國官,公主設置邑司,上述官員都是京職事官。

    州、縣、鎮、戍的官員都是外職事官。

    從開府儀同三司到将仕郎,分為二十八階,為文散官;從骠騎大将軍到陪戎副尉,分為三十一階,為武散官;從上柱國到武騎尉,分為十二等,為勳官。

     趙郡王李孝恭攻克丹陽,将輔公祏斬首。

     此前,輔公祏派他的手下馮慧亮等率領水軍,陳正通等率領步兵騎兵,來抵抗唐軍。

    唐趙郡王李孝恭和李靖率領水軍停泊在舒州,李世率領步兵一萬人渡過淮河,駐紮在硖石。

    馮慧亮等堅守不戰。

    唐衆将都說:“馮慧亮擁有強大的兵力,憑據水陸兩方面的險要地勢,我們進攻不可能很快取勝,還不如直逼丹陽,殺向輔公祏的老巢。

    ”李靖說:“如今這裡的各個營寨尚且攻不下來,輔公祏據有石頭城以自保,兵力也不少,又哪是輕易就能攻下來的!進攻丹陽,十天半個月攻不下來的話,馮慧亮等跟在我軍背後,腹背受敵,這是很危險的。

    馮慧亮、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将,他們并不是不想出戰,而正是因為輔公祏定下計策讓他們按兵不動,想用這個方法拖垮我軍。

    如今可以攻城來挑起他們的戰鬥欲望,就能一舉殲滅他們。

    ”李孝恭認為很對,派老弱殘兵先攻打敵人的營壘,而率領精兵列好陣勢等待敵軍出擊。

    攻打營壘的部隊不能取勝而逃,敵兵出來追擊,與李孝恭的大軍相遇交戰,被打得大敗。

    唐軍乘勝追擊,敵水陸兩軍都潰散而逃。

    輔公祏放棄城池逃走,被農民抓住送往丹陽,枭首示衆。

    江南地區全部平定。

     夏四月,唐頒布新的律令。

     新律比隋朝開皇的舊制增加五十三條新條款。

     唐初次制定均田制和租、庸、調法。

     規定:每個成年男子和中民,給一頃田地,患有嚴重疾病的人減去十分之六,沒有丈夫的妻妾減去十分之七,所有的授田都 以什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

    每丁歲入租粟二石。

    調随土地所宜,绫、絹、、布。

    歲役二旬,不役則收其傭,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租、調俱免。

    水、旱、蟲、霜為災,什損四以上免租,損六以上免調,損七以上課役俱免。

    凡民赀業分九等。

    百戶為裡,五裡為鄉,四家為鄰,四鄰為保。

    在城邑者為坊,田野者為村。

    食祿之家無得與民争利,工商雜類無預士伍。

    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為丁,六十為老。

    歲造計帳,三年造戶籍。

     六月,慶州都督楊文幹反,遣秦王世民讨平之。

     初,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當為兄手刃之。

    ”世民從上幸元吉第,元吉伏甲欲刺之,建成止之,元吉愠曰:“為兄計耳,于我何有?”建成擅募骁勇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發幽州突騎三百置諸坊,又私使慶州都督楊文幹募壯士。

    至是,上幸仁智宮,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從。

    建成使元吉就圖世民,又使人以甲遺文幹,使之舉兵,表裡相應。

    上聞之,怒,召建成,建成懼不敢赴。

    詹事主簿趙弘智勸其貶損車服,屏從者,詣上謝罪。

    建成乃詣仁智宮見上,叩頭謝罪,奮身自擲。

    上怒不解,置之幕下,以兵守之。

    文幹遂發兵反。

    上召秦王世民,告之曰:“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衆,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

    吾不能效隋 以十分之二為永業田,十分之八為口分田。

    每個成年男子交納二石粟的租。

    調根據當地物産的特點,分别交納绫、絹、、布。

    每年服役二十天,不服役的就收取傭,每天三尺;有事增加勞役的,加十五天勞役,就免除他應交的調;加三十天勞役,租、調都免除。

    遇到水、旱、蟲、霜等自然災害,收入損失十分之四以上的就免交租,損失十分之六以上的就免交調,損失十分之七以上的,所有的租調和應服的勞役都免除。

    百姓的财産分為九等。

    每百戶為一裡,每五裡為一鄉,每四家為鄰,每四鄰為一保。

    在城鎮居住的地方叫作坊,在鄉村田野的地方叫作村。

    享有官俸的人家不準與百姓争奪利益,工商雜色人等不得進入士人階層。

    男女剛生下來為黃,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歲為丁,六十歲為老。

    每年編制計帳策,每三年編造一次戶籍。

     六月,慶州都督楊文幹反叛,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讨伐,平定叛亂。

     當初,齊王李元吉勸說太子李建成除掉秦王李世民,說:“我一定替兄長親手殺了他。

    ”李世民跟随高祖到李元吉的府第,李元吉埋伏下武士準備行刺李世民,李建成阻止了他,李元吉生氣地說:“我是為兄長你着想,對我有什麼好處?”李建成擅自招募了兩千多名骁勇之士,擔任東宮衛士,又從幽州征發了三百名精銳騎兵安置在各個坊市中,又暗地裡指使慶州都督楊文幹招募壯士。

    到這時,高祖臨幸仁智宮,命令李建成留守京城,李世民與李元吉随同前往。

    李建成讓李元吉找機會謀害李世民,又派人将盔甲贈送給楊文幹,命令他起兵,裡應外合。

    唐高祖聽說後,非常生氣,召見李建成,李建成害怕,不敢前往。

    詹事主簿趙弘智勸他減去車駕章服,屏退随從人員,到高祖那裡去請罪。

    李建成于是前往仁智宮進見高祖,叩頭請罪,猛然起身把自己摔了出去。

    但高祖的怒氣仍然沒有消解,把李建成關在帳幕之下,讓士兵看守着他。

    楊文幹于是起兵反叛。

    唐高祖召見秦王李世民,告訴他說:“楊文幹起事跟建成有關,恐怕響應他的人有很多,你最好親自前往,回來以後,我就立你為太子。

    我不能仿效隋 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

    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宜全之,不能事汝,取之易耳。

    ”世民既行,元吉與妃嫔更疊為建成請,封德彜複為營解于外。

    上意遂變,遣建成還守京師,惟責以兄弟不睦,歸罪于王珪、韋挺、杜淹,并流嶲州。

    文幹陷甯州,世民軍至。

    其黨殺之,傳首京師。

     秋閏七月,突厥入寇,遣秦王世民将兵禦之。

     或說上曰:“突厥所以屢寇關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故也。

    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

    ”上欲從之,秦王世民谏曰:“戎狄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聖武龍興,所征無敵,奈何為此以贻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願假數年之期,臣請系颉利之頸緻之阙下。

    若其不效,遷都未晚。

    ”上曰:“善。

    ”建成與妃嫔因共谮世民,曰:“突阙犯邊,得賂則退,秦王外托禦寇之名,内欲總兵權成其篡奪之謀。

    ”上大怒,召世民責之。

    會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勞勉,诏世民、元吉将兵出豳州以禦之。

    上每有寇盜,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命韋仁壽檢校南甯州都督。

     仁壽性寬厚,有識度,初為蜀郡司法書佐,所論囚至市猶西向為仁壽禮佛然後死。

    時西南夷内附,朝廷遣使撫之,類皆貪縱,遠民患之。

    上聞仁壽名,命檢校南甯州都督。

    仁壽既受命,将兵五百人至西洱河,周曆數千裡,蠻夷 文帝殺自己的兒子,到時候就封建成為蜀王。

    蜀中兵力薄弱,日後如果他能夠侍奉你,應該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侍奉你的話,要捉拿他也容易。

    ”李世民出發以後,李元吉和衆妃嫔輪流替李建成說情,封德彜又在外面設法營救他。

    唐高祖于是改變主意,派李建成回去駐守京城,隻是責怪他引起兄弟不和睦,并把罪過推到王珪、韋挺、杜淹身上,将他們一起流放到嶲州。

    楊文幹攻陷甯州,李世民率大軍殺到。

    楊文幹的部下将楊文幹殺死,将他的首級傳送到京城。

     秋閏七月,突厥入侵,唐派秦王李世民率兵抵禦。

     有人勸高祖說:“突厥之所以屢次侵犯關中地區,是因為我們的人口、财物都聚集在長安。

    如果燒毀長安,不在這裡定都,那麼胡人的侵犯自然就會停止。

    ”唐高祖準備采納這個意見,秦王李世民勸谏道:“戎狄為患,從古時候就有了,陛下依仗您的聖明勇武開創天下,所向無敵,怎麼能夠因為這件事給全國上下帶來羞辱,讓後世人恥笑呢?希望能給我幾年的時間,請讓臣用繩索套在颉利的脖子上,把他送到宮阙之下。

    如果不能成功,到時候再遷都也不晚。

    ”高祖說:“好。

    ”李建成與衆妃嫔于是一起誣害李世民,說:“突厥侵犯邊境,得到賄賂就會退兵,秦王表面上聲稱要抵禦賊寇,實際上是想總攬兵權,實現他篡奪皇位的陰謀。

    ”唐高祖大怒,召見李世民,責備他。

    适逢有關部門上奏說突厥入侵,高祖才轉變了臉色,對李世民加以慰勞勸勉,下诏命令李世民、李元吉帶兵從豳州出發,抵禦突厥。

    唐高祖每逢有戰亂,都命令李世民前往讨伐,但事情平定以後,就更加猜疑李世民。

     唐任命韋仁壽為檢校南甯州都督。

     韋仁壽性情寬厚,有見識和氣度,當初擔任蜀郡司法書佐時,由他定罪處死的囚犯押到鬧市行刑前,還要向西替韋仁壽拜佛求壽,然後才肯受刑。

    當時西南夷歸附唐朝,朝廷派使節安撫,這些使節都貪婪無度,邊地的居民把他們視為禍患。

    唐高祖聽說韋仁壽的聲名,任命他為檢校南甯州都督。

    韋仁壽接受任命以後,帶領五百名士兵到西洱河,走遍了幾千裡地,當地的蠻夷 望風歸附。

    仁壽承制置七州十五縣,各以其豪帥為刺史、縣令。

    法令清肅,蠻夷說服,各遣子弟入貢。

     八月,突厥受盟而還。

     颉利、突利二可汗舉國入寇,連營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

    會關中久雨,糧運阻絕,士卒饑疲,器械頓弊,朝廷以為憂。

    世民與虜遇于豳州,二可汗帥萬餘騎奄至城西,元吉懼不敢出。

    世民乃帥騎馳詣虜陳告之曰:“國家與可汗和親,何為負約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鬥,獨出與我鬥,若以衆來,我直以此百騎相當耳。

    ”颉利不之測,笑而不應。

    世民又前遣騎告突利曰:“爾往與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應。

    世民又前将度溝水,颉利見世民輕出,又聞香火之言,疑突利與世民有謀,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須度,我但欲與王申固盟約耳。

    ”乃引兵稍卻。

    是後雨益甚,世民謂諸将曰:“虜所恃者弓矢耳,今積雨彌時,筋膠俱解,弓不可用。

    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勞,此而不乘,将何複待!”乃潛師夜出,冒雨而進。

    突厥大驚,世民又遣人說突利。

    颉利欲戰,突利不可。

    乃請和親,世民許之。

    突利因自托于世民,請為兄弟,世民亦以恩意撫之,與盟而去。

     冬十一月,以裴矩權侍中。

     紛紛望風歸附。

    韋仁壽受命設置七個州十五個縣,各地都以當地的豪強為刺史、縣令。

    韋仁壽的法令清明整肅,蠻夷都心悅誠服,各自派遣子弟向唐朝進貢。

     八月,突厥簽訂盟約而退兵。

     突厥颉利、突利兩可汗率領全國兵馬入侵唐朝,兵營相接,向南進發,秦王李世民帶兵抵禦。

    适逢關中地區一直下雨,糧食運輸受阻,士兵們又饑餓又疲勞,器械也多損壞,朝廷很擔憂。

    李世民在豳州與突厥兵馬相遇,兩可汗率領一萬多騎兵殺到城西,李元吉害怕,不敢出戰。

    李世民于是率領騎兵飛馳到突厥陣前,告訴他們說:“我們唐朝與可汗和親,為什麼違背盟約,深入到我國的領土中來?我是秦王,如果可汗敢比武,就一個人出來跟我比武,如果你們一起來,我就隻用這一百騎兵來抵擋。

    ”颉利測不出李世民的深淺,笑而不答。

    李世民又向前進,派騎兵告訴突利說:“你以前與我們訂有盟約,有急事要互相援救,如今卻帶兵來攻打,怎麼沒有一點盟友的情誼!”突利也不答話。

    李世民又向前進,準備渡過一條河溝,颉利見李世民輕兵出戰,又聽到訂立盟約的話,懷疑突利跟李世民早有計謀,于是派人阻止李世民,說:“秦王不用渡河,我隻是想跟秦王重申加固盟約罷了。

    ”于是帶領部隊稍稍後退。

    此後,雨下得更大了,李世民對衆将說:“突厥所依仗的是弓箭,現在雨已經下了多時,筋弦松弛,膠也粘不住了,弓箭不能使用。

    我們住在房屋裡,又可以生火做飯,刀槍鋒利,以逸制勞,有這麼好的機會不用,還想等什麼呢!”于是秘密出兵,趁夜色冒雨前進。

    突厥兵大為驚恐,李世民又派人勸說突利。

    颉利想出戰,突利不同意。

    于是突厥請求和親,李世民答應了他們。

    突利趁機把自己托付給李世民,請求結為兄弟,李世民也用恩惠之意來安撫他,與他簽訂盟約以後離去。

     冬十一月,唐任命裴矩為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