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十八

關燈
起戊寅(618)隋恭帝侗皇泰元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盡甲申(624)唐高祖武德七年。

    凡七年。

     戊寅(618) 隋恭帝侑義甯二年,恭帝侗皇泰元年,唐高祖神堯皇帝李淵武德元年,夏王窦建德五鳳元,涼王李軌安樂元,楚王朱粲昌達元年。

    是年,隋炀帝廣、恭帝侑、秦、魏亡,并楚士弘、魏、定楊、梁師都、梁銑,凡十二國。

     春正月,唐王淵自加殊禮。

     劍履上殿,贊拜不名。

    王既克長安,以書谕降郡縣。

    于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盜賊、氐、羌,争遣子弟入見請降,有司複書,日以百數。

     魏公密敗隋王世充于洛北。

     王世充既得東都兵,進擊李密于洛北,敗之,遂屯鞏北。

    命諸将各造浮橋度洛,橋成者先進,前後不一。

    密帥敢死士乘之,溺死數萬人。

    世充僅免,諸軍皆潰。

    世充複收合亡散,得萬餘人屯含嘉城。

    密乘勝進據金墉城,擁兵三十萬陳于北邙,南逼上春門。

    越王侗使段達、韋津拒之。

    達望見密兵盛,懼而反走,密縱兵乘之,軍潰,津死。

    城中乏食,于是偃師、柏谷、河陽、河内皆降于密。

    窦建德等并 唐高祖 戊寅(618) 隋恭帝楊侑義甯二年,隋恭帝楊侗皇泰元年,唐高祖神堯皇帝李淵武德元年,夏王窦建德五鳳元年,涼王李軌安樂元年,楚王朱粲昌達元年。

    這一年,隋炀帝楊廣、隋恭帝楊侑、秦、魏滅亡,加上楚林士弘、魏、定楊、梁師都、梁銑,共十二國。

     春正月,唐王李淵加給自己特殊的禮遇。

     李淵可以帶劍穿履上朝,向皇上行禮時不用通報姓名。

    唐王既已攻克長安,就用書信招谕各郡縣來投降。

    于是東起商洛,南至巴蜀,各地的郡縣長官、盜賊和氐、羌族的首領,都争着派遣其子弟入見唐王請降,有關官員每天寫這種往來文書的就有近百件。

     魏公李密在洛北打敗隋朝王世充的軍隊。

     王世充得到東都兵增援後,便在洛北進擊李密,擊敗他,并駐屯于鞏北。

    王世充命諸将各自修造浮橋準備渡過洛水,橋先修好的先進發,因而前後不一緻。

    李密率領敢死隊乘機進擊,王世充軍溺死的有數萬人。

    王世充僅免于一死,諸軍都被擊潰散。

    王世充又收集逃兵,得萬餘人,駐屯于含嘉城。

    李密乘勝進據金墉城,擁有兵力三十萬人,列陣于北邙,向南逼近東都上春門。

    越王楊侗命段達、韋津抗拒李密軍。

    段達看見李密士兵衆多,心中害怕想要逃走,李密乘勢驅兵進擊,隋兵被打敗,韋津戰死。

    城中缺糧,于是偃師、柏谷、河陽、河内都投降于李密。

    窦建德等并 遣使奉表勸進,密曰:“東都未平,未可議此。

    ” 唐遣世子建成、秦公世民救東都,以齊公元吉為太原道行軍元帥。

     三月,隋宇文化及弑其君廣于江都,立秦王浩。

     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酒卮不離口。

    然見天下危亂,亦不自安。

    退朝則幅巾短衣,遍曆台館,汲汲顧景,唯恐不足。

    常仰視天文,謂蕭後曰:“外間大有人圖侬,然且共樂飲耳。

    ”因引滿沉醉。

    又引鏡自照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後驚問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疊為之,亦複何傷!”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欲保江東。

    門下錄事李桐客曰:“江東卑濕,土地險狹,内奉萬乘,外給三軍,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亂耳。

    ”禦史劾之。

    于是公卿皆阿意言“江東之民望幸已久,陛下撫而臨之,此大禹之事也”,乃命治丹陽宮,将徙都之。

     時江都糧盡,從駕骁果多關中人,思歸。

    郎将司馬德戡、元禮、直閤裴虔通等,共謀亡去,因轉相招引,日夜結約,于廣坐明論叛計,無複畏避。

    宮人聞之,言于帝。

    帝怒,斬之,自是無敢言者。

    郎将趙行樞以告将作少監宇文智及,智及大喜曰:“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徒取死耳。

    今天實喪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

    ”德戡等然之。

    行樞因請以智及兄許公化及為主。

    化及聞之,變色流汗,既而從之。

    德戡等乃悉召骁果,谕以所為,皆曰:“唯将軍命!”乃夜于東城集兵得 派遣使者上表勸李密稱帝,李密說道:“東都沒有攻下,還不能議論此事。

    ” 唐王派遣世子李建成、秦公李世民救援東都,任命齊公李元吉為太原道行軍元帥。

     三月,隋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掉了皇帝楊廣,另立秦王楊浩為皇帝。

     炀帝到江都,更加荒淫無度,酒杯不離口。

    但看到天下大亂,也感到不安。

    退朝後常戴幅巾穿短衣,走遍了所有的樓台館舍,不停地觀賞景色,唯恐沒有看夠。

    炀帝又常常仰看天文,對蕭後說:“外間有不少人圖謀要害我,我們姑且隻管享樂飲酒吧。

    ”便斟滿酒杯喝個大醉。

    又對鏡子自照說:“好一個頭顱,由誰來斬呢!”蕭後吃驚地問為什麼這麼說,炀帝笑道:“貴賤苦樂,可以循環更替,又有什麼好傷感的呢!”炀帝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隻想保住江東。

    門下錄事李桐客道:“江東地勢低窪,氣候潮濕,地域狹小,對内要奉養朝廷,對外要供給三軍,百姓承受不起,恐怕也要逃散作亂的。

    ”禦史彈劾李桐客是诽謗。

    于是大臣們都曲意奉迎炀帝說“江東的百姓渴望陛下臨幸已經很久了,陛下親臨撫慰百姓,這是大禹做的事啊”,炀帝便下令修建丹陽宮,準備遷都丹陽。

     這時江都糧食已吃完,跟随炀帝車駕的骁果大多是關中人,思念故鄉想回去。

    郎将司馬德戡、元禮和直裴虔通等,一齊商量要逃走,因而相互招引想走的人,日夜聯絡引約,公開讨論叛逃計劃,不再畏避。

    宮中人聽到後,向炀帝報告此事。

    炀帝發怒,斬了這官人,從此沒人再敢說話。

    郎将趙行樞将要逃走的消息告訴将作少監宇文智及,智及大喜道:“皇上雖然無道,但威令還在,你們逃走,隻不過是找死。

    現在天意要滅隋,英雄四起,有叛亂之心的已有數萬人,乘此機會舉事,這是帝王的事業。

    ”司馬德戡等同意他的意見。

    趙行樞便請以智及的哥哥許公宇文化及為首領。

    宇文化及聽了,臉色大變,直冒冷汗,随即又聽從了。

    司馬德戡等人便召集全體骁果,告訴他們叛變的計劃,骁果們都說:“全都聽将軍的命令!”于是就在晚上于東城召集兵衆,得 數萬人,舉火與城外相應。

    帝望見火,聞外喧嚣,問曰:“何事?”虔通對曰:“草坊失火,外人共救之耳。

    ”帝以為然。

    明日未明,德戡使虔通将數百騎入宮,屯衛将軍獨孤盛與左右十餘人拒戰而死。

    千牛獨孤開遠帥殿内數百人叩閣,請帝自出臨戰,無應者,軍士稍散。

     先是帝選骁健官奴數百人置玄武門,謂之給使,以備非常。

    至是化及等結帝所信司宮魏氏,使矯诏聽給使出外,德戡遂引兵自玄武門入。

    帝聞亂,易服逃于西閣。

    虔通等入永巷,問:“陛下安在?”有美人出,指之。

    校尉令狐行達拔刀直進,扶帝下閣,勒兵守之。

    至旦,以甲騎迎化及,化及戰栗不能言。

    既至,德戡等迎谒,引入朝堂,号為丞相。

    虔通逼帝出宮,化及見之,曰:“何用持此物出,亟還與手。

    ”于是引帝還至寝殿,虔通等露刃侍立。

    帝歎曰:“我何罪至此?”賊黨馬文舉曰:“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讨,内極奢淫,使丁壯盡于矢刃,女弱填于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谀,飾非拒谏,何謂無罪?”帝曰:“我實負百姓。

    至于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為首邪?”德戡曰:“溥天同怨,何止一人!”化及又使封德彜數帝罪,帝曰:“卿乃士人,何為亦爾?”德彜赧然而退。

    帝愛子趙王杲年十三,在側号恸不已。

    虔通斬之,血濺禦服。

    欲遂弑帝,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鸩酒來!”文舉等不許,使令狐行達缢殺之。

     數萬人,點起火把和城外相呼應。

    炀帝望見火光,又聽到外面的喧嘩吵鬧,問道:“什麼事?”裴虔通回答道:“草坊失火,外面的人一起去救火罷了。

    ”炀帝相信了他的話。

    第二天天還未亮,司馬德戡便讓裴虔通帶領數百名騎兵進入宮中,屯衛将軍獨孤盛和左右十餘人抵禦抗擊被殺。

    千牛獨孤開遠帶領殿内數百人在宮内向殿閣叩頭,請炀帝親自出來指揮戰鬥,竟無人回答,軍士也逐漸散去。

     早先炀帝曾挑選勇健的官奴安置在玄武門,名叫給使,以防突發情況。

    現在宇文化及等勾結炀帝所信賴的司宮魏氏,要魏氏假借炀帝的诏令命給使外出,司馬德戡便帶兵從玄武門入内。

    炀帝聽到外面的變亂,換了衣服逃到西閣。

    裴虔通等進入永巷,問道:“陛下在哪裡?”有位美人出來,指出炀帝所在。

    校尉令狐行達持刀直入,扶炀帝走下西閣,布置兵士守着他。

    到了天明,便派武裝騎兵去迎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渾身顫抖,說不出話。

    到了宮中,司馬德戡出來迎接宇文化及,引他到朝堂,稱他為丞相。

    裴虔通強逼炀帝出宮,宇文化及看見這情況說:“為什麼還帶這家夥出來,趕快結果他算了。

    ”于是把炀帝帶還寝殿,裴虔通等拔刀站在旁邊。

    炀帝哀歎道:“我有什麼罪竟到這地步?”賊黨馬文舉說:“陛下抛棄宗廟不顧,不停地在外巡遊,對外勤于用兵征讨,對内極盡奢侈淫佚,使強壯的男子都死于刀箭之下,幼弱和婦女死于路上溝壑之中,民不聊生,盜賊蜂起,還一味任用壞人,粉飾是非,拒絕谏勸,怎麼說沒罪?”炀帝道:“我實在是對不起老百姓。

    至于你們,榮華富貴都有了,為什麼還這樣?今天這事誰為主謀?”司馬德戡說道:“全天下的人都怨恨你,哪止一個人!”宇文化及又使封德彜宣布炀帝的罪狀,炀帝道:“你是個讀書人,為什麼也做這種事?”封德彜感到羞愧退了下去。

    炀帝的愛子趙王楊杲年紀才十三歲,在旁邊大哭不止。

    裴虔通将他殺了,血濺到皇帝的衣服上。

    正要殺炀帝時,炀帝道:“天子自有死法,為什麼要用刀鋒!去取毒酒來!”馬文舉等不允許,便令狐行達用繩子勒死炀帝。

     初,帝每巡幸,常以蜀王秀自随,化及既弑帝,欲迎立之,衆議不可,乃殺之。

    及齊王暕宗戚,無少長皆死。

    唯秦王浩素與智及往來,且以計全之。

    暕素失愛于帝,恒相猜忌。

    帝聞亂,謂蕭後曰:“得非阿孩耶?”化及使人誅暕,暕謂帝使收之,曰:“诏使且緩兒,兒不負國家!”父子至死不相明。

    又殺虞世基、裴蘊、來護兒等。

    世基弟世南抱世基号泣,請以身代,化及不許。

    化及自稱大丞相,總百揆。

    以皇後令立秦王浩為帝,居别宮,以兵守之,令發诏畫敕而已。

    以智及、裴矩為仆射,士及為内史。

    初,矩知将有亂,雖厮役皆厚遇之,又建策為骁果娶婦,故免于難。

    化及至,又迎拜于馬首,故化及亦以為仆射。

    化及之入朝堂也,百官畢賀,蘇威亦往,給事郎許善心獨不至,化及殺之。

    其母範氏年九十二,撫柩不哭,曰:“吾有子矣!”不食而卒。

     唐王之入關也,張季珣之弟仲琰為上洛令,死之,至是仲琰弟琮為千牛左右,亦為化及所殺。

    兄弟皆死國難,時人愧之。

    唐王聞變,恸哭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追谥曰“炀”。

     唐王淵自為相國,加九錫。

     隋以唐王為相國,總百揆,加九錫。

    王謂僚屬曰:“此谄谀者所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寵錫可乎?必若循魏、晉之迹,彼皆繁文僞飾,欺天罔人,孤竊恥之。

    ”或曰:“曆代所 當初,炀帝每次巡幸,都帶着蜀王楊秀随行,宇文化及殺了炀帝後,想立楊秀為皇帝,衆人都不同意,又将他一起殺死。

    又将齊王楊暕及其宗室、親戚等,不分老小都殺死。

    隻有秦王楊浩平時和宇文智及有來往,宇文智及才想辦法保全了他。

    楊暕一向失寵于炀帝,二人經常互相猜忌。

    炀帝聽說外面變亂時,曾對蕭後說:“不會是阿孩幹的吧?”宇文化及派人去殺楊暕時,楊暕以為是炀帝下令派人來收捕他,又說:“诏使暫且動手殺孩兒,孩兒不會對不起國家的!”父子二人至死也沒有明白是誰主使殺害的。

    亂兵又殺了虞世基、裴蘊、來護兒等。

    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抱着世基哭泣,請求代替哥哥去死,宇文化及不同意。

    宇文化及自稱大丞相,總領百官。

    宇文化及以皇後的命令立秦王楊浩為皇帝,讓他居住在别的宮室内,派士兵守護,隻是讓他簽發诏令和敕書而已。

    宇文化及委派宇文智及、裴矩為仆射,宇文士及為内史。

    當初,裴矩知道将要發生變亂,對待奴仆都非常優厚,又建議為骁果們娶媳婦,所以這次事變才能幸免于難。

    宇文化及來到時,裴矩又在馬前迎候他,所以宇文化及任命他為仆射。

    宇文化及登入朝廷宮殿時,百官都來祝賀,蘇威也來了,隻有給事郎許善心沒有來,宇文化及便殺了許善心。

    許善心的母親九十二歲了,撫摸着他的棺木,沒有哭泣,說:“真是我的兒子!”絕食而死。

     唐王入關的時候,張季珣的弟弟張仲琰為上洛縣令,被唐軍殺害,這時張仲琰的弟弟仲琮為千牛左右,也被宇文化及殺害。

    兄弟都死于國難,當時的人都感到痛惜。

    唐王聽說江都事變,恸哭道:“我仍然是隋朝的臣子,隋帝被弑我不能去救,這種悲痛我能忘掉嗎!”便追谥隋帝為“炀”。

     唐王李淵任命自己為相國,加賜九錫。

     隋以唐王為相國,總理朝政,加賜給他“九錫”。

    唐王對僚屬說:“這都是阿谀奉承的人幹的,我已掌握大權,難道還再給自加恩寵賞賜嗎?如果一定照着魏、晉的規矩,那些虛僞的煩瑣禮儀不過是在欺天騙人,我認為很可恥。

    ”也有人說道:“曆代都是 行,亦何可廢?”王曰:“堯、舜、湯、武,各因其時,取與異道,皆推其至誠以應天順人,未聞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

    ”但改丞相為相國府,其九錫殊禮,皆歸之有司。

     宇文化及發江都。

     宇文化及擁衆十餘萬,據有六宮,自奉如炀帝。

    以少主浩付尚書省,令衛士守之,遣吏取其畫敕,百官不複朝參。

    下令欲還長安,奪人舟楫以行。

    至顯福宮,虎贲郎将麥孟才等,與折沖郎将沈光謀曰:“吾侪受先帝厚恩,今俯首事仇,何面目視息世間哉!吾必欲殺之,死無所恨!”光泣曰:“是所望于将軍也。

    ”乃與孟才糾合恩舊,帥所将數千人,将以晨襲化及。

    語洩,化及殺之。

    其麾下皆鬥死,無一降者。

     隋吳興太守沈法興起兵,據江表十餘郡。

     法興聞宇文化及弑逆,舉兵讨之,得精卒六萬,攻餘杭、毗陵、丹陽,皆下之,據十餘郡。

     夏四月,唐世子建成等還長安。

     世子建成、秦公世民引兵至東都,城中多欲為内應者,世民曰:“吾新定關中,根本未固,雖得東都,不能守也。

    ”遂不受。

    将還,世民又曰:“城中見吾還必來追蹑。

    ”乃設三伏以待之。

    段達果來追,遇伏而敗。

    世民遂置新安、宜陽二郡,分兵守之而還。

     宇文化及至彭城,魏公密拒之。

    化及引兵入東郡。

     宇文化及至彭城,奪人車牛,載宮人珍寶,而使軍士自負戈甲。

    道遠疲劇,軍士皆怨。

    司馬德戡謂趙行樞曰:“君大謬誤我!當今撥亂必藉英賢。

    化及庸暗,群小在側, 這麼做的,怎麼能廢除呢?”唐王道:“帝堯、帝舜、成湯、武王各自根據他們當時的情況,雖以不同的方式取得政權,但都能誠心誠意地上應天意,下順民情,沒有聽說過夏、商的末年一定要仿照唐、虞禅位的做法的。

    ”唐王隻把丞相府改為相國府,其他九錫之類的特殊禮儀,都退回給有關官署。

     宇文化及從江都發兵。

     宇文化及擁有部衆十餘萬,據有六宮,自己過得像炀帝一樣。

    将年輕的主上楊浩交付尚書省照管,令衛士守護他,派官吏去取他圈劃過的敕令,百官不再上朝。

    宇文化及下令返回長安,搶奪老百姓的舟船前行。

    到了顯福宮,虎贲郎将麥孟才等人和折沖郎将沈光謀劃道:“我們受到先帝的厚恩,現在卻俯首聽從仇人,有何面目見世人呢!我一定要殺死他,為此而死決不後悔!”沈光哭泣道:“這是我們希望将軍做的事。

    ”他們便和麥孟才有關的舊部,帶領部衆數千人準備早晨襲擊宇文化及。

    消息洩露,宇文化及将這些人都殺死。

    他們的部下戰鬥到死,沒有一個投降的。

     隋吳興太守沈法興起兵,據有長江以南的十餘郡。

     沈法興聽說宇文化及殺了炀帝,便起兵讨伐他,得精兵六萬人,攻下餘杭、毗陵、丹陽,占據了十幾個郡。

     夏四月,唐世子李建成等回到長安。

     世子李建成、秦公李世民帶兵到東都,城中很多人都想做内應,李世民說:“我新平定關中,根基尚未牢固,雖然得到東都,也不會能守得住。

    ”便不同意攻取東都。

    将要回軍時,李世民又說:“東都城中見我們回軍,一定會來跟蹤襲擊。

    ”便設置三道伏兵等待。

    段達果然來追,遇到伏兵,吃了敗仗。

    李世民便設置新安、宜陽二郡,分别派兵守衛,自己率軍回師。

     宇文化及到彭城,魏公李密抗拒他。

    化及帶兵進入東郡。

     宇文化及到彭城,搶奪百姓的車和牛來裝運宮女和珍寶,而使軍士自己背兵器。

    路途遙遠,軍士都非常疲憊,怨恨不已。

    司馬德戡對趙行樞道:“您讓我犯了個大錯誤!當今平亂撥正,一定要由英賢之人來領導。

    宇文化及乃昏庸之人,旁邊又有小人, 事将必敗,若之何?”行樞曰:“在我等耳,廢之何難!”遂與諸将謀殺化及。

    事洩,化及執德戡等讓之,德戡曰:“本殺昏主,苦其淫虐,推立足下而又甚之。

    逼于物情不得已也。

    ”化及殺之,并其黨十餘人。

     李密據鞏洛以拒化及,化及不得西,引兵入東郡,通守王軌以城降之。

     梁王銑稱皇帝。

     梁公蕭銑即帝位,置百官,徙都江陵,修複園廟。

    引岑文本為中書侍郎,委以機密。

    又使張繡徇嶺南,郡縣多降。

    始安郡丞李襲志散财募士,以保郡城。

    群盜攻之,皆不能下。

    聞炀帝遇弑,帥吏民臨三日。

    或以尉佗之事說之,襲志怒曰:“吾世繼忠貞,江都雖覆,宗社尚存,尉佗狂僭,何足慕也!”欲斬說者,衆乃不敢言。

    堅守二年,外無聲援,至是城陷,為銑所虜。

    于是東自九江,西抵三峽,南盡交趾,北距漢川,銑皆有之,勝兵四十萬。

     五月,唐王淵稱皇帝。

     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

    推五運為土德,色尚黃。

     唐罷郡置州,以太守為刺史。

     隋越王侗稱皇帝。

     東都留守官聞炀帝兇問,奉越王侗即位,段達、王世充為納言,元文都為内史令,共掌朝政。

    侗眉目如畫,溫厚仁愛,風格俨然。

     突厥遣使如唐。

     時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餘萬。

    唐初起兵,資其兵馬,前後饷遺不可 事情将要失敗,怎麼辦?”趙行樞說:“這些事情決定權在我們,要廢掉他也沒什麼困難!”便同諸位将軍設計要殺宇文化及。

    事情被洩露出去,宇文化及拘捕了司馬德戡并責備他,司馬德戡說:“我殺昏君本是受不了他的淫虐暴行,不料擁立足下後,你的暴行卻比昏君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才發生這種逼不得已的事情。

    ”宇文化及殺了司馬德戡及其黨羽十多人。

     李密據守鞏洛抵禦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不能西進,便引兵入東郡,東郡通守王軌以城投降了宇文化及。

     梁王蕭銑稱皇帝。

     梁王蕭銑即皇帝位,置立百官,遷都于江陵,修複了園林宗廟。

    任命岑文本為中書侍郎,将機密大事委托給他。

    又派張繡招撫嶺南地區,嶺南的郡縣大多投降了蕭銑。

    始安郡丞李襲志将自己的财産用來招募士兵,以保衛郡城。

    群盜來攻,都不能攻下。

    李襲志聽說炀帝遇弑,便帶領官員百姓服喪三日。

    有人用尉陀獨立的故事勸他,他發怒道:“我家世代都是忠誠堅貞的人,江都雖然覆亡了,但宗廟尚在,像尉陀這種狂僭的人,有什麼值得羨慕的!”便要殺勸說的人,衆人都不敢說話。

    李襲志堅守了二年,由于外無救援,最後城池被攻陷,李襲志被蕭銑俘虜。

    于是東自九江,西到三峽,南抵交趾,北到漢川,都屬蕭銑所有,精兵共四十萬。

     五月,唐王李淵稱皇帝。

     隋恭帝禅位給唐王李淵,李淵即皇帝位。

    推算唐的五行運行是屬土德,顔色以黃色為最尊貴。

     唐廢除郡改置為州,将太守改為刺史。

     隋越王楊侗稱皇帝。

     東都留守官員聽到炀帝的死訊,便尊越王楊侗為皇帝,段達、王世充為納言,元文都為内史令,共同掌管朝政。

    楊侗容貌端正秀麗,溫和仁愛,風度莊重。

     突厥派遣使者赴唐。

     這時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等國,都向其稱臣,控兵百餘萬。

    唐初起兵時,資助其兵馬,前後所贈無法 勝紀。

    突厥恃功驕倨,遣使者至長安,多暴橫,唐主優容之。

     唐定律令,置學校。

     命裴寂、劉文靜等修律令,行之。

    置國子、太學、四門生三百餘員,郡縣學亦置生員。

     六月,唐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裴寂為右仆射、知政事,劉文靜為納言,窦威、蕭瑀為内史令。

     唐主待裴寂特厚,群臣莫及,日賜禦膳,言無不從,稱為裴監而不名。

    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關掌。

    瑀亦孜孜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而毀之,瑀終不自理。

    嘗有敕不時宣行,唐主責之,瑀對曰:“大業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後相違,有司不知所從。

    今王業經始,事系安危,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審,使與前敕不違,始敢宣行。

    稽緩之愆,實由于此。

    ”唐主曰:“卿用心如此,吾複何憂!”唐主每視事,自稱名,引貴臣同榻而坐。

    劉文靜谏曰:“貴賤失位,非常久之道。

    ”唐主曰:“諸公皆名德舊齒,平生親友,宿昔之歡,何可忘也!” 唐立四親廟。

     追尊皇高祖熙曰宣簡公,皇曾祖天賜曰懿王,皇祖虎曰景皇帝、廟号太祖,皇考昞曰元皇帝、廟号世祖,妣皆為後,谥妃窦氏曰穆皇後。

    每歲祀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州地祇,以景帝配,感生帝、明堂,以元帝配。

     唐立世子建成為皇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

     宗室封王者八人。

     秦主舉侵唐泾州。

     唐以永安王孝基為陝州總管。

     計算。

    突厥恃功傲慢不恭,每次遣使者到長安,都很蠻橫無理,唐主都優待寬容他們。

     唐審定各種法令,設置學校。

     唐高祖命裴寂、劉文靜等修改各種法令,并予施行。

    又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生三百多個學員,各郡縣學校也都設置學員名額。

     六月,唐任命趙公李世民為尚書令,裴寂為右仆射、知政事,劉文靜為納言,窦威、蕭瑀為内史令。

     唐高祖對待裴寂特别優厚,群臣不能比,每日賜給禦膳,所說的話無不聽從,稱他為裴監而不稱他的姓名。

    委任蕭瑀處理朝政事務,事情不分大小,都由他掌管。

    蕭瑀也盡心盡力,檢舉那些有過錯的人,人們都懼怕他而诋毀他,他也始終不為自己辯解。

    曾有一次唐高祖下敕令而内史沒有及時宣布,唐高祖責備他,他說:“隋大業年間内史宣布敕令,其内容有前後相違背的,負責官員不知怎麼辦才好。

    現在唐朝帝業剛剛開始,事情關系重大,所以我每收到一封敕令一定調查審核,使前後不相違背,然後才敢宣布施行。

    延誤宣布的原因,實際上是由于上述緣故。

    ”高祖說道:“你這樣用心辦事,我還有什麼擔憂呢!”唐高祖每次處理朝政,都自稱名字,招呼貴臣同坐在一條榻上。

    劉文靜勸谏道:“貴賤沒有次序,這不是國家長久之道。

    ”高祖道:“諸位大臣都是德高望重的舊同僚,我平生的親友,過去的交情,怎麼能忘懷呢!” 唐建立四親廟。

     追尊皇高祖李熙為宣簡公,皇曾祖李天賜為懿王,皇祖李虎為景皇帝、廟号太祖,皇父李昞為元皇帝、廟号世祖,母皆稱後,皇妃窦氏谥為穆皇後。

    每年祭祀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州地祇,以景帝配享,祭感生帝、明堂,以元帝配享。

     唐立世子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宗室封王的有八人。

     秦主薛舉侵犯唐泾州。

     唐任命永安王李孝基為陝州總管。

     時邊要州皆置總管府,以統數州之兵。

     唐廢隋帝侑為酅國公,而選用其宗室。

     诏曰:“近世已來,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誅夷。

    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積等子孫,并付所司,量才選用。

    ” 唐以孫伏伽為治書侍禦史。

     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上表曰:“隋以惡聞其過亡天下,故陛下得之。

    然陛下徒知得之之易,而未知隋失之之不難也。

    謂宜易其覆轍,務盡下情,凡人君言動不可不慎。

    陛下今日即位,而明日有獻鹞雛者,此乃少年之事,豈聖主所須哉!又,百戲散樂,亡國淫聲,近太常于民間借婦女裙襦,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門遊戲,此亦非所以為子孫法也。

    夫善惡之習漸染易移,太子、諸王參僚左右宜謹擇其人。

    有門風不睦、素無行義、專好奢靡、以聲色遊獵為事者,皆不可近。

    自古骨肉乖離,以至敗亡,未有不因左右離間而然也。

    ”唐主大悅,下诏褒稱,擢為治書侍禦史,賜帛三百匹,仍頒示遠近。

     唐窦威卒,以窦抗、陳叔達為納言。

     魏公密敗宇文化及于黎陽,奉表降隋。

     東都聞宇文化及西來,上下震懼。

    有蓋琮者,上疏請說李密與之合勢以拒化及。

    元文都、盧楚以為然,使琮赍敕書賜密。

    化及引兵北趣黎陽,李密将徐世先據黎陽,畏其軍鋒,西保倉城。

    化及渡河保黎陽,分兵圍世,密壁于清淇,與世以烽火相應,深溝高壘不與戰。

    密與化及 當時邊區重要的州都設置總管府,以統轄數州的兵馬。

     唐廢除了隋帝楊侑,以恭帝為酅國公,選拔任用隋朝的宗室。

     高祖下诏道:“近世以來,朝代變革,前朝的親族都被誅滅。

    但朝代興亡難道隻是依靠人力嗎!隋朝蔡王楊智積等王族子孫,都交給有關官署選擇,量才選用。

    ” 唐任命孫伏伽為治書侍禦史。

     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上表道:“隋朝由于厭惡聽到自己的錯誤而失掉天下,所以陛下才獲得天下。

    但陛下僅知道得到它容易,而不知道隋朝失去它也是不難的。

    必須吸取它的覆亡教訓,一定要了解民情,作為人君的一言一行是要非常謹慎的。

    陛下今日即位,明日便有人向您獻鹞雛,這本是少年的事,哪裡是聖主所需要的東西呢!還有,百戲散樂,這是亡國的淫聲,最近太常寺的官員在民間借婦女的裙衣充作歌妓的衣服,準備五月五日在玄武門演出,這也不是可以讓子孫後代效法的事。

    好的與不好的習慣,每天接觸一點,很容易改變人的性情,所以太子、諸王的幕僚左右,都要謹慎選擇合适人選。

    有家門不和睦、從不講道德、專好過驕奢淫逸生活、以聲色遊獵為能事的人,都不能讓他們接近太子、諸王。

    自古以來親人骨肉不和、分離,以緻敗國亡家,都是因為身邊有不好的人離間的結果。

    ”高祖非常高興,下诏表揚孫伏伽,提升他為治書侍禦史,賜給帛三百匹,并将這一決定公布各處。

     唐窦威去世,委任窦抗、陳叔達為納言。

     魏公李密在黎陽打敗了宇文化及,上表投降于隋。

     東都聽說宇文化及向西而來,上下震懼。

    有個叫蓋琮的人,上疏奏請派人勸說李密和東都聯合以抵抗宇文化及。

    元文都、盧楚都贊同這一意見,便派蓋琮帶敕書往賜李密。

    宇文化及率兵北趨黎陽,李密派部将徐世先占據黎陽,但害怕宇文化及的軍威勇猛,便向西堅守倉城。

    宇文化及渡過黃河占領了黎陽,分兵包圍徐世。

    李密駐紮在清淇,做了堅壁清野的防守,并和徐世用烽火相互呼應,築起深溝高壘不出戰。

    李密與宇文化及 隔水而語,數之曰:“卿本匈奴皂隸,世受隋恩,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行弑逆,天地所不容,将欲何之!”化及默然良久,大言曰:“與爾論相殺事,何須作書語耶!”乃盛修攻具以逼倉城,世擊敗之。

     密畏東都議其後,見蓋琮至,大喜,遂上表乞降,請滅化及以贖罪。

    隋主引見其使,冊拜密太尉尚書令,封魏公,俟平化及入朝輔政。

    元文都等喜于和解,于上東門置酒作樂,王世充作色曰:“朝廷官爵乃以與賊,其志欲何為邪!”文都等亦疑世充欲以城應化及,由是有隙。

    七月,李密悉以精兵東擊化及。

    化及食盡,入汲郡求軍糧,又遣使栲掠東郡吏民以責米粟。

    王軌等不堪其弊,詣密請降。

    化及大懼,引餘衆二萬北趣魏縣。

    密知其無能為,西還鞏洛,留徐世以備之。

    蘇威在東都,亦詣密降,密虛心禮之。

    威初不言帝室艱危,唯再三舞蹈,稱“不圖今日複睹聖明”,時人鄙之。

     秋七月,唐秦王世民與秦主舉戰于高墌,敗績。

     薛舉進逼高墌,秦王深溝高壘不與戰。

    會得瘧疾,委軍政于長史劉文靜,且戒之曰:“薛舉懸軍深入,食少兵疲,若來挑戰,慎勿應也。

    俟吾疾愈,為君等破之。

    ”文靜欲曜武以威之,乃陳于高墌西南,恃衆而不設備,舉潛師掩其後。

    士卒死什五六,大将劉弘基等皆沒。

    世民引還長安,舉遂拔高墌,文靜等皆坐除名。

     隋王世充殺元文都,隋主以世充為仆射。

    魏公密如東都,不至而複。

     隔着河水對話,李密對他說:“你本來是匈奴的奴隸,世代受隋朝恩惠,主上失德時,你不能冒死進谏,反而謀逆弑君,這是天地所不能容的,你還想到哪裡去!”宇文化及沉默了很久,然後大聲說:“我和你隻談打仗的事,用不着說這麼多廢話!”便加緊修造攻城工具,逼近倉城。

    徐世反擊,打敗了宇文化及。

     李密害怕東都方面在後面襲擊他,見到蓋琮來到,非常高興,便上表投降,請準予消滅宇文化及來贖罪。

    隋主接見了李密派來的使者,任命李密為太尉尚書令,封為魏公,待消滅了宇文化及後入朝輔政。

    元文都等對與李密和解非常高興,在上東門擺酒作樂,王世充變了臉色說:“朝廷的官爵竟給了盜賊,這是想幹什麼!”元文都等也懷疑王世充想以東都城響應宇文化及,雙方從此有了嫌隙。

    七月,李密用全部精兵東擊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糧食吃完,進入汲郡求軍糧,又派使者拷打東郡官吏和民衆,督責征取糧食。

    王軌等人不堪受他的虐待,向李密投降。

    宇文化及非常畏懼,帶領餘衆二萬人向北前往魏縣。

    李密知道他已無能為力,便向西返回鞏洛,留下徐世以防備他。

    蘇威在東都,也投降了李密,李密謙虛地以禮招待他。

    蘇威開始時不說帝室的困難處境,隻是再三地舞蹈,稱頌說“想不到今日又看到聖明天子”,當時的人都鄙視他。

     秋七月,唐秦王李世民和秦主薛舉作戰于高墌,李世民失敗。

     薛舉進逼高墌,秦王李世民加深壕溝,加高壁壘,不和他作戰。

    适逢李世民染上瘧疾,把軍政大權委托給長史劉文靜,告誡他說:“薛舉孤軍深入,糧食不多,士兵疲憊,假如來挑戰,要謹慎不要應戰。

    等我病好後,再為你們打敗他。

    ”劉文靜想炫耀武力來威懾薛舉,便在高墌西南布開陣勢,仗着兵多而不設防備。

    薛舉暗中襲擊唐軍背後。

    唐軍士卒死去十分之五六,大将劉弘基等都戰死。

    李世民引兵退回長安,薛舉便攻取高墌,劉文靜等都因此被罷官。

     隋王世充殺元文都,隋主以王世充為仆射。

    魏公李密到東都,沒有抵達便退回去。

     李密每戰勝辄使告捷于隋,隋人皆喜,世充獨曰:“文都輩刀筆吏耳,吾觀其勢必為李密所擒。

    且吾軍士屢與密戰,殺其父兄子弟前後已多,一旦為之下,吾屬無類矣!”欲以激怒其衆。

    文都懼,謀因世充朝,伏甲誅之。

    段達以告世充,世充夜勒兵襲含嘉門。

    文都入奉隋主禦殿,閉門拒守。

    世充攻太陽門得入,殺盧楚。

    隋主使人問世充:“稱兵何為?”世充下馬謝曰:“元文都、盧楚橫見規圖,請殺文都,甘從刑典。

    ”段達令人執送文都,隋主恸哭遣之,世充殺之,及其諸子。

    段達開門納世充,世充悉遣人代宿衛者,然後入見,謝曰:“文都等欲召李密以危社稷,疾臣違異,深積猜嫌。

    迫于救死,不暇聞奏。

    ”被發為誓,詞淚俱發。

    隋主以為誠,以世充為左仆射、總督内外諸軍事。

    世充移居尚書省,使兄世恽入居禁中,子弟鹹典兵馬,隋主拱手而已。

     密将入朝,至溫,聞變而還。

    初,密獲東都國子祭酒徐文遠,以故嘗受業,備弟子禮北面拜之。

    文遠曰:“将軍之志欲為伊、霍,以繼絕扶傾,則老夫雖遲暮猶願盡力,若為莽、卓乘危邀利,則無所用老夫矣!”密頓首曰:“願竭庸虛,康濟國難,此密之本志也。

    ”文遠曰:“将軍名臣之子,失塗至此,若不遠而複,猶不失為忠義之臣!”密頓首受教。

    至是密複問計,文遠曰:“世充亦門人也,其人殘忍,必有異圖,将軍前計為不諧矣。

    非破世充不可入朝也!” 唐诏廢隋離宮。

     長樂王建德定都樂壽。

     李密每次打了勝仗都派使者向隋告捷,隋人都高興,隻有王世充道:“元文都這類人隻不過是辦文案的書吏,我看這形勢,一定會被李密擒獲。

    而且我軍屢次和李密作戰,前後殺死他的父兄子弟已經很多,一旦被他攻取東都,我們都會被他殺死!”王世充想用這話來激怒衆人。

    元文都害怕,想在王世充上朝時埋伏武裝士兵将他殺掉。

    段達将這一計謀告訴了王世充,王世充夜裡便指揮部衆占據了含嘉門。

    元文都進入宮中請隋主登殿,關閉宮門據險堅守。

    王世充攻下太陽門進入宮中,殺了盧楚。

    隋主派人問王世充:“為什麼帶兵進來?”王世充下馬謝罪道:“元文都、盧楚無端想要害我,因此我請求誅殺元文都,我甘心受刑罰。

    ”段達令人押送元文都出來,隋主痛哭告别,王世充殺了元文都及他的幾個兒子。

    段達開門迎王世充進來,王世充派人把宿衛禁兵全都更換了,然後進門見隋主,謝罪道:“元文都等人想召見李密來危害隋朝,又怕臣不同意,一向對臣懷疑猜忌。

    臣被迫求生,所以來不及向您啟奏。

    ”王世充被發起誓,聲淚俱下。

    隋主信以為真,任命王世充為左仆射,總督内外諸軍事。

    王世充移居尚書省,派兄長王世恽入居宮中,他的部下都掌握兵馬,隋主隻有拱手聽命。

     李密将要入朝,到了溫縣,聽到變亂的消息後又退回。

    當初李密抓獲東都國子祭酒徐文遠時,由于李密從前曾受業于徐文遠,因此便帶着禮物向徐文遠叩拜。

    徐文遠說:“将軍的志向如果是想像伊尹、霍光那樣扶助朝廷于傾危之中,那我雖年老,也願盡力幫助;如果是像王莽、董卓那樣乘國家危難謀取私利,那老夫是沒有什麼用處了!”李密叩頭道:“我願意竭盡所能幫助朝廷渡過國難,這就是我的本志。

    ”徐文遠說:“将軍是名臣的兒子,誤入歧途才落到這一地步,若迷途知返,仍然不失為忠義之臣!”李密叩頭受教。

    到了這時,李密又向徐文遠請教對策。

    徐文遠說:“王世充也是我的弟子,為人殘忍,一定有别的企圖,将軍原來的計劃行不通了。

    不打敗王世充不能入朝!” 唐下诏廢除隋朝的離宮。

     長樂王窦建德定都樂壽。

     初,隋河間郡丞王琮守郡城,建德攻之,歲餘不下。

    琮聞炀帝兇問,帥吏民發喪。

    建德遣使吊之,琮乃降。

    建德退舍待之,琮言及隋亡,俯伏流涕,建德亦為之泣。

    諸将請烹之,建德曰:“琮,忠臣也,吾方賞之以勸事君,奈何殺之!往在高雞泊為盜,容可妄殺人,今欲安百姓定天下,豈得害忠良乎!”以琮為瀛州刺史。

    于是,河北郡縣聞之,争附于建德。

    先是,建德陷景城,執戶曹張玄素将殺之,縣民千餘号泣請代其死,曰:“戶曹清慎無比,殺之何以勸善!”建德釋之,以為治書侍禦史,固辭。

    及聞江都敗,以為黃門侍郎,玄素乃起。

    饒陽令宋正本,博學有才氣,說建德以定河北之策。

    建德引為謀主,定都樂壽,備置百官。

     八月,秦主舉卒,子仁果立。

     郝瑗言于薛舉曰:“唐兵新破,關中騷動,宜乘勝直取長安。

    ”舉然之。

    會病卒,仁果立,居折墌城。

     唐立李軌為涼王。

     唐主欲與李軌共圖秦、隴,遣使招撫之,謂之從弟。

    軌大喜,遣弟入貢。

    遂冊拜軌為涼王。

     唐遣秦王世民伐秦。

     隋人葬炀帝于江都。

     隋江都太守陳稜求得炀帝之柩,略備儀衛葬之。

     魏公密與隋戰,大敗,遂以其衆降唐。

     李密驕矜,不恤士衆。

    徐世嘗譏其短,密不怿,使出鎮黎陽以疏之。

    洛口倉無防守、文券,取者随意,委棄衢路,米厚數寸。

    群盜來就食者近百萬口,東都降者日以百數。

    淘米洛水,兩岸十裡粲如白沙。

    密喜,謂賈閏甫曰: 當初隋河間郡丞王琮守郡城,窦建德攻打郡城,一年多沒攻下。

    王琮聽聞炀帝死訊,率領官吏民衆發喪。

    窦建德派使者去吊唁,王琮就順勢投降。

    窦建德退軍在家中招待他,王琮談到隋亡的時候,俯身流涕,窦建德也為之哭泣。

    諸将要求烹殺王琮,窦建德說道:“王琮是一個忠臣,我正要獎賞他以勉勵忠君的人,為什麼要殺他!過去在高雞泊做盜賊時,還可容許亂殺人,現在安撫百姓定天下,難道還要殘害忠良嗎!”便委任王琮為瀛州刺史。

    于是河北的郡縣聽說後,都争先歸附窦建德。

    早先,窦建德攻下景城,捉住戶曹張玄素準備殺他,縣裡千餘人号哭請代他去死,說:“張戶曹清廉謹慎無人能比,殺了他又怎麼勸人做好事!”窦建德便釋放了他,任命他做治書侍禦史,張玄素堅決推辭。

    後來聽說江都已敗,又任命他做黃門侍郎,玄素才答應了。

    饒陽縣令宋正本,博學有才華,向窦建德建議平定河北的策略。

    窦建德任用他為謀主,定都在樂壽,設置百官。

     八月,秦主薛舉去世,他的兒子薛仁果繼位。

     郝瑗對薛舉說:“唐兵剛剛戰敗,關中騷動不安,應該乘勝直取長安。

    ”薛舉同意。

    後來薛舉生病去世,薛仁果繼位,住在折墌城。

     唐封李軌為涼王。

     唐高祖打算和李軌聯合謀取秦、隴,派使者招撫李軌,稱他為堂弟。

    李軌非常高興,派他的弟弟向唐進貢。

    高祖于是冊封李軌為涼王。

     唐派遣秦王李世民攻打秦國。

     隋朝人将隋炀帝安葬在江都。

     隋江都太守陳稜找到炀帝的靈柩,大緻備好了儀仗,将他安葬。

     魏公李密和隋朝交戰,大敗,于是率領他的部隊投降了唐朝。

     李密驕傲矜持,不體恤部下。

    徐世曾經嘲笑他的短處,李密很不高興,就派徐世去鎮守黎陽來疏遠他。

    洛口倉既沒有防守的士兵,又沒有領糧的憑證,來領米的人随意領取,丢得街道上到處都是米,竟然有幾寸厚。

    遠近來吃糧的強盜有将近百萬人口,東都每天都有幾百人前來投降。

    人們在洛水裡淘米,兩岸十裡範圍内就像蒙上了一層白沙。

    李密很高興,對賈閏甫說: “此可謂足食矣!”閏甫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今民襁負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

    而有司不吝,屑越如此,一旦米盡民散,孰與成大業哉?”時隋軍乏食,密軍少衣。

    王世充請交易,密許之,東都降者遂少。

    世充簡兵擊密,密留王伯當守金墉,邴元真守洛口,自引精兵出偃師,北阻邙山以待之。

     召諸将會議,裴仁基曰:“世充悉衆而至,洛下必虛,可簡精兵三萬,傍河西出以逼東都。

    世充還,我且按甲,如此,則我有餘力,彼勞奔命,破之必矣。

    ”密曰:“公言大善。

    ”既而諸将欲戰者十七八,密又惑而從之。

    仁基苦争不得。

    魏徵亦言于長史鄭颋曰:“公雖驟勝,而骁将銳卒多死,戰士心怠,難以應敵。

    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戰。

    未若深溝高壘以拒之,不過旬月,世充必退,追而擊之,蔑不勝矣。

    ”颋曰:“此老生之常談耳。

    ”密輕世充,不設壁壘。

    世充夜遣騎潛入北山,伏溪谷中,命軍士皆秣馬蓐食。

    遲明薄密,密兵未及成列,世充縱擊之。

    世充士卒皆江淮剽勇,出入如飛。

    戰方酣,伏兵乘高馳下,密衆大潰,馳向洛口。

    元真已遣人潛引世充矣,單雄信亦降于世充。

    密自度不能支,帥輕騎奔虎牢,王伯當亦棄金墉保河陽。

     “這可以稱得上足食了吧!”賈閏甫回答道:“國家以老百姓為根本,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是糧食。

    如今老百姓肩挑背扛而來,是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東西在這裡的緣故。

    但是官員們卻如此不愛惜,抛撒得到處都是,一旦沒有米了老百姓走散了,您能和誰一起來完成大業呢?”當時,隋朝的部隊糧食匮乏,而李密的軍隊缺少衣服。

    王世充提議互相交換,李密答應了,東都投降的人于是就少了。

    王世充率領精兵攻打李密,李密留下王伯當鎮守金墉,派邴元真把守洛口,自己率領精兵去偃師,在北面以邙山為屏障等待王世充的進攻。

     李密召集衆将領開會商議軍情,裴仁基說:“王世充率領他的大部隊前來,洛陽肯定空虛,我們可以挑選三萬精兵,沿着黃河向西出擊,直逼東都。

    如果王世充回軍,我方暫且按兵不動,這樣的話,我方就有富餘的力量,而敵方隻能疲于奔命,我們肯定能打敗他們。

    ”李密說:“你說得很對。

    ”于是,衆将領中想要開戰的占了十分之七八,李密受衆将的影響,準備開戰。

    裴仁基苦苦争辯也不能說服他。

    魏徵也對長史鄭颋說:“魏公雖然屢戰屢勝,但精銳部隊傷亡很大,士兵的心裡也很倦怠,很難迎戰敵人。

    而王世充缺少糧食,志在決一死戰。

    我們不如挖深壕溝、加高壁壘來抵禦敵人,要不了十天半個月,王世充必然會撤退,到時候再追擊,沒有不勝的。

    ”鄭颋說:“這是老生常談了。

    ”李密輕視王世充,沒有設壁壘防禦。

    王世充連夜派騎兵悄悄地進入北邙山,埋伏在山谷裡,命令戰士們都喂好馬吃飽飯。

    天亮以後,王世充的部隊便逼近了李密,李密的隊伍還沒來得及排陣,王世充就指揮士兵進攻。

    王世充的士兵都是江、淮一帶的骠騎勇将,在陣中殺進殺出快捷如飛。

    戰鬥正激烈的時候,王世充的伏兵從高處奔馳下來,李密的部隊四下潰散,逃向洛口。

    邴元真已經派人悄悄地引來王世充,單雄信也已經投降了王世充。

    李密自己揣度不能堅持下去,便率領輕騎部隊奔向虎牢,王伯當也放棄了金墉而保守河陽。

     密欲南阻河,北守太行,東連黎陽,以圖進取。

    諸将曰:“兵新失利,衆心危懼,難以成功。

    ”密曰:“孤所恃者衆也,衆既不願,孤道窮矣。

    諸君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

    ”衆鹹曰:“然。

    ”從密入關者二萬人。

    于是密之将帥、州縣多降于隋。

    元真本縣吏,坐贓亡命,從翟讓,讓以為書記。

    及密開幕府,薦以為長史,密不得已用之,未嘗使預謀畫。

    元真貪鄙,宇文溫勸密殺之。

    元真知之,故叛。

    雄信骁捷,善馬槊,軍中号“飛将”。

    房彥藻以雄信輕于去就,勸密除之,密愛其材不忍也。

    至是果叛。

     秦圍泾州,唐兵敗績,守将劉感死之。

     唐将軍劉感鎮泾州,薛仁果圍之。

    唐長平王叔良将兵至,仁果僞遁,又遣高墌人僞以城降。

    叔良命感帥衆赴之,大敗。

    仁果擒感,複圍泾州,令感語城中雲:“援兵已敗,不如早降。

    ”感許之,至城下大呼曰:“逆賊饑餒,亡在朝夕,秦王帥數十萬衆四面俱集,城中勉之。

    ”仁果怒,埋感至膝,馳騎射之。

    至死聲色逾厲。

     唐遣使如突厥,突厥遣使報之。

     唐遣鄭元璹以女妓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