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十五

關燈
蘇威任命為太子少保,追封蘇綽為邳公,讓蘇威承襲爵位。

     三月,隋以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韓擒虎為廬州總管。

     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問将于高颎,颎薦弼與擒虎,故以弼鎮廣陵,擒虎守廬江,使潛為經略。

     隋以蘇威為納言。

     初,蘇綽在西魏,以國用不足,為征稅法頗重,既而歎曰:“今所為者,正如張弓,非平世法也。

    後之君子,誰能弛之。

    ”威聞其言,每以為己任。

    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簡,隋主從之。

    隋主常怒一人,将殺之,威入進谏,隋主不納,将自出斬之。

    威當前不去,隋主避之而出,威又遮止,隋主拂衣而入。

    良久,乃召威謝曰:“公能若是,吾無憂矣。

    ”謂朝臣曰:“蘇威不值我,無以措其言;我不得蘇威,何以行其道。

    楊素才辯無雙,至于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威若逢亂世,南山四皓,豈易屈哉?”威嘗言于隋主曰:“臣先人每戒臣雲:&lsquo唯讀《孝經》一卷,足以立身治國,何用多為?&rsquo”隋主深然之。

    威與高颎同心協贊,政刑大小,無不與謀。

    盧贲、劉昉、元諧、李詢、張賓等謀黜颎、威,五人相與輔政。

    謀洩,昉等委罪于賓、贲。

    公卿奏二人當死,隋主以故舊,不忍誅,并除名為民。

     夏四月,隋放散樂,禁雜戲。

     隋築長城。

     長城之役,汾州胡千餘人亡叛。

    隋主召汾州刺史韋沖問之,對曰:“夷狄反覆,由牧宰不稱所緻。

    臣請以理綏靜, 三月,隋朝任命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韓擒虎為廬州總管。

     隋文帝有并吞江南的志向,向高颎詢問可以擔當此任的将領,高颎推薦賀若弼和韓擒虎。

    因此隋文帝派賀若弼鎮守廣陵,韓擒虎鎮守廬江,讓他們暗中進行籌劃。

     隋朝任命蘇威為納言。

     當初,蘇綽在西魏時,因為國家費用不足,制定的征稅法很重,不久他慨歎說:“現在這樣做,正像張弓,并不是政治清明時的做法。

    後世的君子,誰能把弓弦放松呢?”蘇威聽到這話,常常以此為己任。

    這時他上奏減輕賦稅徭役,處理事情從輕從簡,隋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隋文帝曾經惱怒一個人,将要殺死他,蘇威進入殿勸谏,隋文帝不聽,要親自出去斬殺那人。

    蘇威擋在他前面不離去,隋文帝避開他出去,蘇威又攔住,隋文帝甩動衣服進去了。

    過了好一會兒,才召見蘇威道歉說:“你能夠這樣做,我就無憂了。

    ”對朝廷大臣說:“蘇威不和我相遇,沒有地方表達他的見解;我得不到蘇威,怎麼能實行治國之道?楊素才能善辯舉世無雙,至于吸取古今經驗,幫助我傳布德化,不能和蘇威相比。

    蘇威如果遭逢亂世,就像隐居南山的四皓東園公、绮裡季、夏黃公、角裡先生,怎能讓他屈服而到朝廷做官呢?”蘇威曾經向隋文帝說:“我的父親經常告誡我說:&lsquo隻要誦讀《孝經》一書,足夠立身治國,哪裡用讀很多書呢!&rsquo”隋文帝深表同意。

    蘇威和高颎齊心協力幫助朝廷,朝中政令與刑罰無論大小,沒有不同他們商議的。

    盧贲、劉昉、元諧、李詢、張賓等人謀劃廢除高颎、蘇威,由他們五人共同參預輔政。

    密謀敗露,劉昉等人将罪過推卸給張賓、盧贲。

    公卿上奏張賓、盧贲應當判處死刑,隋文帝因為他們是老朋友,不忍心處死,把他們除名成為百姓。

     夏四月,隋朝解散演奏散樂的樂戶,讓他們成為百姓,禁止演出雜戲。

     隋朝修築長城。

     在修建長城的勞役中,汾州胡人有一千多叛逃。

    隋文帝召見汾州刺史韋沖詢問情況,韋沖回答說:“夷狄人變化無常,是因為州縣的長官不稱職所造成的。

    我請求用道理安撫平定他們, 可不勞兵而定。

    ”隋主然之,命沖綏懷叛者,月餘皆至。

     五月,隋主堅殺介公闡。

     谥曰周靜帝。

     秋七月,隋定服色。

     初,隋诏朝服尚赤,戎服尚黃,常服通用雜色。

    至是隋主始服黃,百僚畢賀。

    于是百官常服,同于庶人,皆着黃袍,隋主朝服亦如之,唯以十三環帶為異。

     八月,吐谷渾寇涼州,隋遣兵擊敗之。

     九月,隋以蜀王秀為益州總管。

     隋仆射高颎督諸軍侵陳。

     隋鑄五铢錢。

     初,周、齊所鑄錢凡四等,及民間私錢,名品甚衆,輕重不等。

    隋主患之,更鑄五铢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每一千重四斤二兩。

    悉禁古錢及私錢。

    置樣于關,不如樣者,沒官銷毀。

    自是錢币始壹,民間便之。

     隋上柱國鄭譯有罪,除名。

     譯自以被疏,陰呼道士醮章祈福,婢告,以為巫蠱,譯又與母别居,為憲司所劾,除名。

    隋主下诏曰:“譯若留之于世,在人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為不孝之鬼。

    宜賜以《孝經》,令其熟讀。

    ”仍遣與母共居。

     冬十月,隋初行新律。

     初,周法比于齊律,煩而不要,隋主命高颎、鄭譯及楊素、裴政等更加修定。

    政練習典故,達于從政,乃采魏、晉舊律,下至齊、梁,沿革重輕,取其折衷,去枭、、鞭法, 可以不勞兵力而平定。

    ”隋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命令韋沖安撫關懷叛逃的人,一個多月,他們全都回來了。

     五月,隋文帝楊堅殺死介公宇文闡。

     隋朝封給宇文闡的谥号叫周靜帝。

     秋七月,隋朝制定服裝的顔色。

     當初,隋朝诏令朝會時穿的衣服專用紅色,打仗時穿的衣服專用黃色,平日穿的衣服可以通用各種顔色。

    這時隋文帝開始穿黃色衣服,百官全來祝賀。

    于是百官的常服和庶民百姓相同,都穿黃袍,隋文帝朝服也一樣,唯一不同是系有十三環金帶。

     八月,吐谷渾侵略涼州,隋朝派遣軍隊将其擊敗。

     九月,隋朝任命蜀王楊秀為益州總管。

     隋朝仆射高颎督諸軍侵犯陳朝。

     隋朝鑄造五铢錢。

     當初,北周、北齊官府所鑄造的錢有四等,還有民間私自鑄造的錢,名稱品種甚多,錢的輕重也不相等。

    隋文帝為此感到憂慮,重新鑄造五铢錢,背面、正面、錢身、錢孔都有輪廓,每一千枚重四斤二兩。

    全部禁止使用古錢和私人鑄造的錢。

    在關口放置五铢錢的樣品,凡與樣品不相同的,官府沒收銷毀。

    從此錢币開始統一,民間使用方便。

     隋朝上柱國鄭譯因為有罪,被除名。

     鄭譯自從被隋文帝疏遠,暗中召來道士設壇祈禱求神明賜福,婢女告發他,說他使用詛咒等邪術加禍他人;鄭譯又和母親分開居住,被禦史台揭發,因此被除名。

    隋文帝下诏說:“鄭譯如果留在人間,是沒有臣道的人,朝廷處死他,到了陰間,是不孝敬父母的鬼。

    應當賜給他《孝經》一書,讓他熟讀。

    ”仍令他和母親住在一起。

     冬十月,隋朝初次實行新的法律。

     當初,北周的法令和北齊法律相比,煩瑣而不得要領,隋文帝命令高颎、鄭譯以及楊素、裴政等人重新修訂。

    裴政熟悉典章制度,通曉執政之道,就彙集魏、晉舊律,下至齊、梁,遵循或廢除原有太重或太輕的刑律,采取折中的辦法,去掉枭刑、刑、鞭刑, 非謀叛無族罪。

    始制死刑二,絞、斬。

    流刑三,自二千裡至三千裡。

    徒刑五,自一年至三年。

    杖刑五,自六十至百。

    笞刑五,自十至五十。

    又制議、請、減、贖、官當之科以優士大夫。

    除訊囚酷法,考掠不得過二百,枷杖大小,鹹有程式。

    民有枉屈,縣不為理者,聽以次經郡州省,若仍不為理,聽詣阙伸訴。

    自是法制遂定,後世多遵用之。

     隋主嘗怒一郎,于殿前笞之。

    谏議大夫劉行本進曰:“此人素清,其過又小,願少寬之。

    ”隋主不顧。

    行本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聽?若非,當緻之于理,豈得輕臣而不顧也。

    ”因置笏于地而退。

    隋主斂容謝之,原所笞者。

     隋以梁彥光為相州刺史,房恭懿為海州刺史。

     初,彥光為岐州刺史,岐俗質厚,彥光以靜鎮之,奏課連為天下最。

    隋主下诏褒美,賜粟帛,徙相州刺史。

    邺自齊亡,衣冠士人多遷入關,唯工商樂戶移實州郭,風俗險诐,好興謠訟,目彥光為“著帽饧”。

    隋主聞之,免彥光官。

    彥光請複為之,發摘奸伏,有若神明,豪猾潛竄,阖境大治。

    于是招緻名儒,每鄉立學,親臨策試,褒勤黜怠,于是風化大變,無複訟者。

     新豐令房恭懿,政為三輔之最,每朝谒,隋主呼至榻前,訪以治民之術,謂諸州朝集使曰:“房恭懿志存體國,愛養我民,卿等宜師之。

    ”因擢為海州刺史。

    由是吏多稱職, 不是犯了謀反叛變罪的,不收捕家族連坐治罪。

    開始制定死刑二種:絞刑、斬刑。

    流刑三種:從二千裡至三千裡。

    徒刑五種:從一年至三年。

    杖刑五種:從六十下至一百下。

    笞刑五種:從十下至五十下。

    又制定八議、申請減罪、官品減罪、納銅贖罪、官職抵罪的條款以優待士大夫。

    革除審問囚犯用的酷法,鞭打不能超過二百下,刑具枷、杖的大小,都有程式。

    百姓有冤屈,縣裡不替他申冤的,允許依次經郡、州察審,如果還不替他申冤,允許他直接向朝廷申訴。

    從此法律确定了,後世各朝都遵用隋律。

     隋文帝曾經惱怒一個郎官,讓人在殿前抽打他。

    谏議大夫劉行本進言:“這個人平時清廉,犯的過錯又小,希望稍稍寬免他。

    ”隋文帝不理睬。

    劉行本走向前說:“陛下不因為我沒有才能,而把我安排在您身邊任職,我說的話如果對,陛下怎能不聽?如果說的不對,應将我送交大理寺治罪,難道能輕視我而不理睬嗎?”因而把朝會時用的笏闆放在地上退了下去。

    隋文帝面容嚴肅地向劉行本道歉,寬赦被笞打的人。

     隋朝任命梁彥光為相州刺史,房恭懿為海州刺史。

     當初,梁彥光任岐州刺史,岐州民俗質樸純厚,梁彥光以靜鎮守,把計簿、戶籍按規定時間報送朝廷連年第一。

    隋文帝下诏表揚贊美他,賞賜給他糧食和絲織物,遷任相州刺史。

    邺城從北齊滅亡之後,許多官紳士大夫都遷往關中,隻有手工業者、商人、樂戶移居充實邺州的外城,風尚邪谄不正,好興民間流傳的贊訟,視梁彥光為“帶帽饴糖”。

    隋文帝聽聞後,罷免了梁彥光的官職。

    梁彥光請求再任相州刺史,揭發檢舉潛伏未露的壞人壞事,就像神人一樣明察,豪強猾吏潛逃,境内大治。

    又招來著名儒者,每鄉建立學校,親自以策問考試,表揚勤奮開除懶惰的學生,風俗教化大變,沒有再出現這樣的責備。

     新豐縣令房恭懿,政績在三輔地區為最好,每次入朝晉見,隋文帝都将他叫到坐榻前,詢問治理百姓的方略,對各州朝集使說:“房恭懿立志專心治理國家,愛護撫養我的百姓,你們應該向他學習。

    ”因而提升房恭懿任海州刺史。

    從此官吏大多能勝任職務, 百姓富庶。

     十二月,隋聽民出家,賦錢寫書造像。

     隋主诏境内之民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

    于是時俗風靡,民間佛書多于“六經”數十百倍。

     突厥佗缽可汗死,分立四可汗。

     佗缽可汗病且卒,謂其子菴邏曰:“吾兄不立其子,委位于我。

    我死,汝當避大邏便。

    ”及卒,國人以大邏便母賤,菴邏實貴,竟立為嗣。

    大邏便心不服菴邏,每遣人詈辱之。

    菴邏不能制,因以國讓攝圖,國人共迎立之,号沙缽略可汗,居都斤出。

    菴邏降居獨洛水,稱第二可汗。

    沙缽略以大邏便為阿波可汗,還領所部。

    又沙缽略從父玷厥居西面,号達頭可汗。

    諸可汗各統部衆,分居四面。

    沙缽略勇而得衆,北方皆畏附之。

     突厥伐隋,隋遣都尉長孫晟如突厥。

     隋主既立,千金公主傷其宗祀覆沒,日夜請為周複仇。

    沙缽略謂其臣曰:“我,周之親也。

    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複何面見可賀敦乎?”乃與高寶甯合兵伐隋。

    隋主患之,峻長城,命虞慶則鎮并州,屯兵以備之。

     初,奉車都尉長孫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可汗愛其善射,留之竟歲,命諸子弟貴人與之親友。

    突利設處羅侯,沙缽略之弟也,尤得衆心,陰與晟盟。

    晟與之遊獵,因察山川形勢,部衆強弱,靡不知之。

    至是晟上書曰:“今諸夏雖安,戎虜尚梗,宜密運籌策,漸以攘之。

    玷厥之于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内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将自戰。

    又,處羅 百姓衆多富饒。

     十二月,隋朝聽任百姓出家為僧尼,收賦錢寫佛書造佛像。

     隋文帝下诏境内百姓聽任出家為僧尼,仍然讓他們按人口出錢,寫佛書造佛像。

    于是當時出家的習俗盛行,民間寫的佛書比“六經”多出數十百倍。

     突厥佗缽可汗去世,分立四個可汗。

     佗缽可汗病重将死,對兒子菴邏說:“我哥哥沒有立他的兒子大邏便而讓位給我。

    我死後,你應該讓位給大邏便。

    ”佗缽可汗死後,國人認為大邏便母親出身微賤,菴邏母親出身高貴,最終立菴邏為可汗。

    大邏便心裡對菴邏不服,經常派人責備侮辱他。

    菴邏不能制止,因此把可汗位讓給攝圖,國人共迎立攝圖,号為沙缽略可汗,居住在都斤山。

    菴邏降居獨洛水,稱為第二可汗。

    沙缽略封大邏便為阿波可汗,讓他回去統領原來的部落。

    另有沙缽略叔父玷厥居住在西邊,号為達頭可汗。

    各位可汗各自統帥其部衆,分居四個方面。

    沙缽略勇敢而能得人心,北方各族都懼怕而臣服他。

     突厥征讨隋朝,隋朝派都尉長孫晟到突厥。

     隋文帝即位,千金公主悲傷自己國家被滅亡,日夜請求沙缽略為北周複仇。

    沙缽略對他的大臣說:“我是北周的親戚。

    現在隋公自己當皇帝而不能制止,還有什麼臉面見我的妻子呢?”就和高寶甯合兵讨伐隋朝。

    隋文帝很憂慮,重新加高長城,命虞慶則鎮守并州,駐紮軍隊防備突厥。

     當初,奉車都尉長孫晟護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完婚,突厥可汗喜歡他善于射箭,留了他一年,讓各子弟貴族和他親善友好。

    處羅侯突利設,是沙缽略的弟弟,格外得民心,暗中和長孫晟結盟。

    長孫晟和他遊樂打獵,乘機察看了山川形勢,部衆強弱,全都了解清楚了。

    這時長孫晟上書說:“當今内地雖然得以安定,北方突厥還很強硬,應秘密策劃謀略,逐漸平定他。

    玷厥對于攝圖來說,兵強而地位低下,外面名義上歸屬他,内心的怨恨已經很明顯,我們煽動他們的情緒,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

    另外,處羅 侯者,奸多勢弱,曲取衆心,國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

    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

    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

    又引處羅,遣連奚、霫,則攝圖分衆還備左方。

    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乘釁讨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隋主納之。

    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詣達頭,賜以狼頭纛。

    達頭使來,引居沙缽略使上。

    以晟出黃龍道,赍币賜奚、霫、契丹,遣為鄉導,得至處羅侯所,深布心腹,誘之内附。

    反間既行,果相猜貳。

     壬寅(582) 陳太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

     春正月,陳主顼殂,始興王叔陵作亂,伏誅。

    太子叔寶立。

     叔陵,陳主之次子也。

    性苛刻狡險,好發古冢,為揚州刺史,與新安王伯固密圖不軌。

    陳主不豫,太子與叔陵及長沙王叔堅并入侍疾。

    陳主殂,太子哀哭俯伏。

    叔陵抽剉藥刀斫之,中項,悶絕,柳後來救,又斫之。

    叔堅手搤叔陵,奪其刀。

    叔陵走出雲龍門,馳車還東府,召左右斷青溪道,赦東城囚以充戰士,散金帛賞賜;又召諸王将帥,莫有至者,唯伯固單馬赴之。

    叔堅白柳後,以太子命召右衛将軍蕭摩诃入見受敕,帥馬步數百趣東府,屯城西門。

    叔陵惶恐,自知不濟,欲奔隋,台軍邀斬之,伯固亦為亂兵所殺。

    太子即位。

     隋以晉王廣為河北行台尚書令,蜀王秀為西南行台尚 侯奸詐邪惡,但勢力弱小,虛情矯飾取得民心,國人愛戴他,因為被攝圖猜忌,心裡特别不安。

    阿波遲疑不定,處在他們中間,很懼怕攝圖,受其牽制,誰勢力強盛就和誰結盟,依附何人還沒有下定決心。

    目前應當遠交近攻,離間強者聯合弱者,派使者交好玷厥,勸說與阿波聯合,這樣攝圖就會回轉軍隊防守右邊地區。

    又交結處羅侯,派使者聯絡奚、霫部族,這樣攝圖會分散兵力回來防備左邊。

    各部族之間互相猜忌,親信離心,十多年後,趁機征讨,必定會一舉而滅掉突厥。

    ”隋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

    派太仆元晖出伊吾道,會見達頭,賜給他繡有狼頭的大旗。

    達頭派的使者來到隋朝,讓他位居沙缽略使者之上。

    讓長孫晟出黃龍道,攜帶錢币賞給奚、霫、契丹部族,讓他們做向導,得以到達處羅侯的住地,向他陳述關切之情,引導他歸附。

    離間的計謀已實行,各部族之間果然互相疑忌。

     壬寅(582) 陳太建十四年,隋朝開皇二年。

     春正月,陳宣帝陳顼去世,始興王陳叔陵作亂,被殺。

    太子陳叔寶即皇位。

     陳叔陵是陳宣帝的次子。

    他性情苛刻狡猾陰險,嗜好發掘古墓,任揚州刺史,和新安王陳伯固密謀作亂。

    陳宣帝患病,太子和陳叔陵及長沙王陳叔堅一起入宮侍奉。

    陳宣帝去世,太子俯伏痛哭。

    陳叔陵拔出切藥刀砍向太子,砍中了太子脖子,太子暈倒,柳皇後來救,陳叔陵又向皇後砍去。

    陳叔堅用手掐住陳叔陵脖子,奪下他手中的刀。

    陳叔陵逃出雲龍門,疾驅馬車回到東府,召集左右的人阻斷青溪道,赦免東城囚犯以充當戰士,散發金錢财物賞賜他們;又召集諸王和将帥,沒有人響應,隻有陳伯固單槍匹馬趕來。

    陳叔堅奏請柳皇後,用太子的命令召右衛将軍蕭摩诃入宮接受敕令,率領騎、步兵數百人進軍東府,駐紮在城西門。

    陳叔陵很恐懼,知道不能成事,想逃往隋朝,台軍阻截殺了他,陳伯固也被亂兵殺死。

    太子陳叔寶即位。

     隋以晉王楊廣為河北行台尚書令,蜀王楊秀為西南行台尚書令,秦王俊為河南行台尚書令。

     隋主懲周氏孤弱而亡,故使三子分莅方面。

    盛選僚佐,以王韶、李雄、李徹總晉王府軍事,元岩為益州長史。

    韶、雄、岩俱有骨鲠名,徹前朝舊将,故用之。

    雄家世以學業自通,雄獨習騎射。

    其兄子旦讓之,雄曰:“自古聖賢,文武不備而能成其功業者鮮矣。

    雄雖不敏,頗觀前志,但不守章句耳。

    ”至是隋主謂雄曰:“吾兒更事未多,卿才兼文武,吾無北顧之憂矣。

    ”二王欲為不法,韶、岩辄不奉教,或自鎖,或排切谏,二王甚憚之。

     陳遣使請和于隋。

    二月,隋師還。

     陳遣使請和于隋,隋高颎奏,禮不伐喪,隋主乃诏颎等班師。

     夏五月,突厥伐隋,入長城。

     高寶甯引突厥寇隋平州,突厥悉發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萬入長城。

     六月,隋作新都于龍首山。

     隋主嫌長安城制度狹小,蘇威因勸遷都,隋主夜與威及高颎共議。

    明旦,庾季才奏曰:“臣仰觀玄象,俯察圖記,必有遷都之事。

    且漢營此城,将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願陛下協天人之心,為遷徙之計。

    ”隋主愕然,謂颎、威曰:“是何神也!”乃诏颎等創新都于龍首山。

     冬十二月,隋遣兵拒突厥,卻之。

     隋太子勇屯兵鹹陽,虞慶則屯弘化,以備突厥。

    行軍總管達奚長儒将兵二千,與突厥可汗十餘萬衆遇于周槃,書令,秦王楊俊為河南行台尚書令。

     隋文帝鑒于北周孤弱而亡的教訓,因此讓三個兒子分别去三個方面任職。

    他大力挑選輔佐官員,任用王韶、李雄、李徹總管晉王府軍事,元岩為益州長史。

    王韶、李雄、元岩都有正直的名聲,李徹是北周的舊将,因此重用他們。

    李雄的家族世代通曉學問之事,隻有李雄學習騎馬、射箭。

    他哥哥李子旦責備他,李雄說:“自古以來聖賢之人,不具有文武全才而能建立功業的很少。

    我雖然不聰敏,也看過不少前代書籍,但不拘泥于章句罷了。

    ”這時隋文帝對李雄說:“我的兒子經曆的事情不多,你兼有文武兩方面的才能,我沒有北顧之憂了。

    ”二王想做違法的事情,王韶、元岩就不執行命令,或将自己鎖在屋裡,或推開門直言極谏,二王很懼怕他們。

     陳朝派使者向隋朝請和。

    二月,隋朝軍隊返回。

     陳朝派使者向隋朝請求講和,隋朝高颎上奏說,按照禮儀,不應讨伐有喪事的敵國,隋文帝于是下诏讓高颎等人帶領軍隊返回。

     夏五月,突厥征讨隋朝,進入長城。

     高寶甯帶領突厥侵略隋朝平州,突厥五位可汗的軍隊四十萬人全部出動,進入長城。

     六月,隋朝在龍首山建造新都。

     隋文帝嫌長安城規模狹小,蘇威因而勸說遷都,隋文帝在夜裡和蘇威及高颎共同商議。

    第二天,庾季才上奏說:“我仰視天象,俯察地理志,一定有遷移都城的事情。

    而且漢朝營建這個都城,至今将近八百年,水質變鹹,不太适合人飲用。

    希望陛下服從天意民心,制定出遷都的計劃。

    ”隋文帝很驚訝,對高颎、蘇威說:“此事為何如此神妙啊!”就下诏讓高颎等人在龍首山創建新的都城。

     冬十二月,隋朝派軍隊抵禦突厥,突厥退走。

     隋朝太子楊勇駐兵鹹陽,虞慶則駐兵弘化,以防備突厥。

    行軍總管達奚長儒率軍二千,與突厥可汗的十萬軍隊在周槃相遇, 軍中大懼。

    長儒神色慷慨,且戰且行,轉鬥三日,晝夜凡十四戰,五兵鹹盡,士卒以拳毆之,手皆骨見,殺傷萬計。

    虜氣稍奪,于是解去。

    诏以長儒為上柱國。

    時馮昱、叱列長叉、李崇皆為突厥所敗,于是突厥縱兵入寇武威等七郡,六畜鹹盡。

    沙缽略更欲南入,達頭引兵而去,長孫晟又說沙缽略之子染幹,詐告沙缽略曰:“鐵勒等反。

    ”沙缽略懼,引兵還。

     隋罷江陵總管。

     隋主既立,待梁主恩禮彌厚,納其女為晉王妃,罷江陵總管,梁主始得專制其國。

     癸卯(583) 陳後主叔寶至德元年,隋開皇三年。

     春正月,陳以長沙王叔堅為江州刺史。

     初,陳主病創,不能視事,政無大小,皆決于叔堅,權傾朝廷。

    叔堅頗驕縱,陳主忌之。

    尚書孔範、舍人施文慶日求其短,構之陳主,乃出叔堅刺江州。

     二月朔,日食。

     陳以毛喜為永嘉内史。

     陳中書通事舍人司馬申既掌機密,頗作威福,陳主欲用侍中毛喜為仆射,申惡喜強直,言于陳主曰:“喜,臣之妻兄,高宗時稱陛下有酒德,請逐去宮臣,陛下甯忘之邪?”陳主乃止。

    尋以創愈,置酒自慶,引江總以下展樂賦詩,既醉而命喜。

    時山陵初畢,喜不怿,欲谏,則陳主已醉。

    升階,陽為心疾,仆于階下,移出省中。

    陳主醒,謂吏部尚書江總 隋朝軍隊十分恐懼。

    達奚長儒神色激昂慷慨,邊戰邊行,轉戰三天,晝夜打了十四仗,所有兵器都用光了,士卒就用拳頭毆打敵人,手都露出骨頭,殺敵以萬計。

    突厥軍隊士氣漸漸喪失,于是解圍離去。

    诏令任命達奚長儒為上柱國。

    這時馮昱、叱列長叉、李崇都被突厥打敗,于是突厥縱兵入侵武威等七個郡,牲畜全部被搶光。

    沙缽略還想向南入侵,達頭帶兵離去,長孫晟又勸說沙缽略的兒子染幹欺騙沙缽略,說:“鐵勒等部族反叛了。

    ”沙缽略驚惶失措,帶兵返回。

     隋朝罷除江陵總管。

     隋文帝已經即位,對待後梁明帝的禮遇更為優厚,聘他的女兒為晉王的妃子,罷除監護後梁的江陵總管,後梁明帝開始獨立統治其國。

     陳後主 癸卯(583) 陳後主叔寶至德元年,隋朝開皇三年。

     春正月,陳朝任命長沙王陳叔堅為江州刺史。

     當初,陳後主受傷,不能上朝理政,政事無論大小,都由陳叔堅裁決,權傾朝廷。

    陳叔堅驕橫放縱,陳後主忌恨他。

    尚書孔範、舍人施文慶朝夕尋找陳叔堅的過失,向陳後主誣陷他,于是陳後主讓陳叔堅離京任江州刺史。

     二月初一,出現日食。

     陳朝任命毛喜為永嘉内史。

     陳朝中書通事舍人司馬申掌管機要以後,很是作威作福,陳後主想要任用毛喜為仆射,司馬申憎惡毛喜的正直剛強,向陳後主說:“毛喜是我妻子的哥哥,在高宗時,說陛下酒後昏亂,請驅逐東宮的大臣,陛下難道忘了?”陳後主聽了就作罷。

    不久,陳後主傷勢痊愈,置辦酒席以示慶賀,讓江總以下的人奏樂賦詩,陳後主酒醉令毛喜賦詩。

    當時陳宣帝的喪事剛辦完,毛喜很不高興,想直言勸告,但陳後主已經醉了。

    毛喜上台階時假裝心病發作,倒在台階下,被擡出宮中。

    陳後主酒醒後,對吏部尚書江總 曰:“彼實無疾,但欲非我所為耳。

    ”欲殺之,不果,以為永嘉内史。

     三月,隋遷于新都。

     隋減調役,弛酒鹽禁。

     初令民二十一成丁,減役者歲為二十日,調絹為二丈。

    周末榷酒坊、鹽池、鹽井,至是皆罷之。

     隋诏求遺書。

     秘書監牛弘上表曰:“典籍屢經喪亂,率多散逸。

    周氏聚書僅盈萬卷,平齊所得,裁益五千。

    興集之期,屬膺聖世,為國之本,莫此為先。

    ”隋主從之,诏獻書一卷,赍缣一匹。

     夏四月,吐谷渾寇隋臨洮。

     隋遣元帥衛王爽伐突厥,大破之。

     突厥數入寇,隋主下诏曰:“往者周、齊抗衡,俱通突厥,以虜輕重,為國安危。

    朕以為厚斂兆庶,多惠豺狼,未嘗感恩,資而為賊。

    節之以禮,不為虛費,省徭薄賦,國用有餘。

    因入賊之物,加賜将士;息道路之民,務為耕織;清邊制勝,成策在心。

    諸将今行,義兼含育,有降者納,有違者死。

    ” 于是命衛王爽等為行軍元帥,分八道出塞擊之。

    與沙缽略可汗遇于白道,總管李充言于爽曰:“突厥狃于驟勝,必輕我而無備,以精兵襲之,可破也。

    ”諸将多以為疑,唯長史李徹贊成之,遂與充帥精騎五千掩擊突厥,大破之。

    沙缽潛遁。

    其軍無食,粉骨為糧,加以疾疫,死者甚衆。

     說:“其實他沒有病,隻是想指責我所做的事罷了。

    ”想把毛喜殺掉,沒有殺成,就任命他為永嘉内史。

     三月,隋朝遷到新都。

     隋朝減輕賦稅和服勞役的天數,解除酒、鹽專賣的禁令。

     新的法令規定,百姓二十一歲為成年人,減少服勞役的天數,每年為二十天,征收賦稅絹二丈。

    北周末年官府專營酒坊、鹽池、鹽井,現在全部廢除。

     隋朝下诏尋求散佚的書籍。

     秘書監牛弘上表說:“典冊書籍屢經喪亂,大多散失。

    北周收集的書僅有一萬多卷,平定北齊後所得,才增加了五千卷。

    征集典籍的日期,就應當在這聖明的時代,治理國家的根本,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了。

    ”隋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下诏規定,凡獻出一卷書,賞缣一匹。

     夏四月,吐谷渾侵犯隋朝臨洮郡。

     隋朝派元帥衛王楊爽征伐突厥,突厥大敗。

     突厥多次入侵,隋文帝下诏說:“過去周朝和齊朝相對抗,都和突厥往來交好,認為與突厥關系的親疏厚薄,關系着國家的安危。

    我認為從百姓那兒征收很重的賦稅,很多都贈給突厥,突厥也不會感恩,資助他反被他傷害。

    對突厥用禮法節制,不為他白白浪費錢财,減輕勞役少征收賦稅,國用就會有餘。

    用饋贈給突厥的财物,加賜将士;不讓百姓在道路上奔波,專一耕織;清除邊患,克敵制勝,我心中已有計謀。

    諸位将領現在出征,從道義上講,還要包容化育,有投降的就接納,有違抗的才處死。

    ” 于是任命衛王楊爽為行軍元帥,兵分八路出塞攻打突厥。

    隋朝的軍隊與沙缽略可汗在白道相遇,總管李充向楊爽說:“突厥驕傲于突然的取勝,一定會輕視我軍而不加防備,我們用精兵襲擊他們,一定能将其打敗。

    ”諸位将領多持懷疑态度,隻有長史李徹贊成他的意見,于是李徹和李充率領精騎五千乘其不備而突然襲擊,大敗突厥。

    沙缽略暗中逃走。

    突厥軍隊沒有糧食,隻好粉碎屍骨為糧,加上疾病瘟疫,死了很多人。

     幽州總管陰壽出盧龍塞,擊高寶甯,突厥不能救,寶甯為其下所殺,和龍悉平。

     陳郢州叛降隋,隋主弗納。

     隋命左、右仆射分判六部。

     隋改度支尚書為民部,都官尚書為刑部,命左仆射判吏、禮、兵三部事,右仆射判民、刑、工三部事,廢光祿、衛尉、鴻胪寺及都水台。

     五月,隋總管窦榮定與突厥戰于涼州,突厥請盟而還。

     隋秦州總管窦榮定帥九總管步、騎三萬出涼州,與突厥阿波可汗相拒,阿波屢敗。

    前上大将軍史萬歲坐事配敦煌,詣軍門請自效。

    榮定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而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

    ”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

    榮定遣萬歲出應之,斬其首而還。

    突厥大驚,請盟而去。

     長孫晟時為偏将,使謂阿波曰:“攝圖、阿波,兵勢本敵。

    今攝圖日勝,為衆所崇,阿波不利,為國生辱。

    攝圖必以罪歸阿波,滅北牙矣。

    阿波自度能禦之乎?”又謂其使曰:“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

    此萬全計也。

    ”阿波然之,遣使随晟入朝。

     沙缽略聞之,遂襲北牙,大破之。

    阿波還,無所歸,西奔達頭。

    達頭大怒,遣阿波帥兵而東,其部落歸之者将十萬騎。

    遂與沙缽略相攻,屢破之,複得故地,兵勢益強。

    貪汗可汗素睦于阿波,沙缽略奪其衆而廢之,貪汗亡奔達頭,沙缽略從弟地勤察别統部落,亦以衆叛歸阿波。

    連兵不已,各遣使詣長安請和求援,隋主皆不許。

     幽州總管陰壽出盧龍塞攻打高寶甯,突厥不能援救他,高寶甯被他部下殺死,和龍縣全部平定。

     陳朝郢州叛變降隋,隋文帝沒有接納。

     隋朝命令左、右仆射分别掌管六部。

     隋朝改度支尚書為民部,都官尚書為刑部,命令左仆射掌管吏、禮、兵三部政務,右仆射掌管民、刑、工三部政務,廢除光祿、衛尉、鴻胪三寺和都水台。

     五月,隋朝總管窦榮定和突厥在涼州交戰,突厥請求結盟而返回。

     隋朝秦州總管窦榮定率九總管步、騎兵三萬人從涼州出發,與突厥阿波可汗對陣,阿波多次失敗。

    前任上大将軍史萬歲因事獲罪被發配到敦煌,來到窦榮定軍門前請求效勞。

    窦榮定派人對突厥說:“士卒有什麼罪過而讓他喪命沙場,應當各派一名壯士決勝負。

    ”突厥同意,就派一名騎兵出來挑戰。

    窦榮定派史萬歲應戰,斬下那騎兵的頭回陣。

    突厥大驚,請求結盟而返。

     長孫晟當時任偏将,派人對阿波說:“攝圖、阿波本來勢均力敵。

    現在攝圖經常獲勝,被衆人推崇,阿波失敗,為國家帶來恥辱。

    攝圖一定會把罪責歸于阿波,滅掉你北面官署。

    阿波你考慮一下,能抵禦住攝圖嗎?”又對阿波的使者說:“現在達頭可汗和隋朝聯合,而攝圖無法控制,阿波可汗為什麼不依附隋朝皇帝,連結達頭可汗,相互配合,成為強大的勢力。

    這是萬無一失的計策。

    ”阿波同意了他的說法,派使者跟随長孫晟來到隋朝。

     沙缽略聽到這個消息,就襲擊阿波北面的官署,大獲全勝。

    阿波還軍,沒有地方安身,就向西投奔達頭。

    達頭大怒,派阿波率領軍隊東來,阿波部落歸附他的将近十萬騎。

    阿波就和沙缽略交戰,多次打敗沙缽略,又得到他原有的土地,兵勢更加強盛。

    貪汗可汗一向與阿波和睦,沙缽略奪去他的部落将他廢免,貪汗逃跑投奔達頭,沙缽略堂弟地勤察另外統有部落,也以他的部落背叛沙缽略歸附阿波。

    雙方連續不停地打仗,各派使者到長安請和求援,隋文帝都沒有答應。

     六月,突厥寇幽州,隋總管李崇戰死。

     突厥寇幽州,隋總管李崇帥步、騎三千拒之,轉戰十餘日,師人多死,遂保砂城。

    突厥圍之,城荒頹不可守,軍士苦饑,死亡略盡。

    突厥谕之使降,崇知不免,令其士卒曰:“崇喪師徒,罪當萬死。

    今日效命,以謝國家。

    ”乃挺刃突陣而死。

     秋八月朔,日食。

     陳以長沙王叔堅為司空。

     叔堅未之江州,複留為司空,實奪之權。

     冬十一月,隋罷郡為州。

     兵部尚書楊尚希曰:“今或地無百裡,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而二郡分領。

    僚衆費多,租調歲減。

    宜存要去閑,并小為大,則國家不虧粟帛,選舉易得賢良矣。

    ”蘇威亦以為請,隋主從之,罷郡為州。

     十二月,陳司空長沙王叔堅免。

     叔堅既失恩,心不自安,為厭媚,醮祠以求福。

    陳主召,将殺之。

    叔堅對曰:“臣犯天憲,罪當萬死。

    臣死之日,必見叔陵,願宣明诏,責之于九泉之下。

    ”乃赦,免官。

     隋更定律,置博士。

     隋既頒律令,蘇威屢欲有所更易,李德林曰:“修律令時,公何不言?令既頒行,且宜專守,自非大為民害,不可數更。

    ”至是隋主覽刑部奏,斷獄數猶至萬,以律尚嚴密,乃敕威及牛弘等更定之,除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千餘條,定留五百條,凡十二卷。

    自是刑網簡要,疏而不失。

    仍置律博士弟子員。

     六月,突厥侵略幽州,隋朝總管李崇戰死。

     突厥侵略幽州,隋朝總管李崇率領步、騎兵三千人抵禦,轉戰十多天,兵士死亡很多,就退保砂城。

    突厥包圍砂城,砂城荒涼頹壞不能防守,士卒又苦于饑餓,死亡将盡。

    突厥勸說讓李崇投降,李崇知道難免一死,就對士卒說:“李崇喪失軍隊,罪該萬死。

    今日隻有舍命報效國家。

    ”于是拔出刀沖入敵陣戰死。

     秋八月初一,出現日食。

     陳朝任命長沙王陳叔堅為司空。

     陳叔堅還沒有去江州赴任,陳後主又留他在京城任司空,其實是奪掉了他的實權。

     冬十一月,隋朝廢郡設州。

     兵部尚書楊尚希上奏:“當今,有的地方不到百裡而設置好幾個縣,有的戶口不滿一千卻設兩個郡管轄。

    屬官僚佐費用增多,征收到的田賦和戶稅逐年減少。

    應該保留重要的官職去掉閑散的官職,把小郡縣合并成大的郡縣,這樣國家不虧缺粟帛,選拔官吏也容易得到德才兼備的人。

    ”蘇威也請求這樣做,隋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廢郡而設州。

     十二月,陳朝司空長沙王陳叔堅被罷免。

     陳叔堅失去了陳後主的恩寵,内心不安,就祈禱鬼神,在廟堂祭祀以求福。

    陳後主召見陳叔堅,将要殺死他。

    陳叔堅回答說:“我觸犯了朝廷的法律,罪該萬死。

    我死的那天,一定會見到陳叔陵,希望你宣布明诏,讓我在九泉之下去責備他。

    ”于是陳後主赦免了陳叔堅死罪,隻罷去官職。

     隋朝重新制定律令,設置博士。

     隋朝已頒布律令,蘇威多次想變更修改,李德林說:“制定律令時,你為什麼不說話?已經頒布實行,就應專一遵守,假如不是對百姓有較大的損害,不可多次更改。

    ”這時,隋文帝省閱刑部奏章,審理的案件數目仍有上萬,也認為律令過于嚴密,就讓蘇威和牛弘等人重新改定,删除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一千多條,确定保留五百個條文,共十二卷。

    從此刑法簡明扼要,寬松而沒有遺漏。

    仍舊設置律博士弟子員。

     隋沿河置倉,運粟以給長安。

     隋主以長安倉廪尚虛,诏西自蒲、陝,東至衛、汴,水次十三州,募丁運米。

    又于衛州置黎陽倉,陝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輸。

    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長安。

     隋杞州刺史和千子免。

     時刺史多任武将,類不稱職,治書侍禦史柳彧上表曰:“昔漢光武與二十八将,披荊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後,無所在職。

    伏見诏書,以和千子為杞州刺史。

    千子,弓馬武用,是其所長,治民莅職,非其所解。

    如謂優老,可加厚賜,若令刺舉,所損殊大。

    ”隋主善之,千子竟免。

     彧見隋主勤于聽受,百僚奏請多有煩碎,上疏谏曰:“自古聖帝,莫過唐、虞,然皆勞于求賢,而逸于任使。

    陛下留心治道,無憚疲勞,乃至營造細小之事,出給輕微之物,一日之内,酬答百司。

    日旰忘食,夜分未寝,動以文簿憂勞聖躬。

    願察臣言,少減煩務。

    唯經國大事,非臣下所能裁斷者,奏請詳決,自餘細務,責成所司。

    ”隋主嘉之曰:“柳彧直士,國之寶也。

    ” 彧又奏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然燈遊戲,竭赀破産,競此一時。

    盡室并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缁素不分。

    穢行因此而生,盜賊由斯而起,無益有損,請行禁斷。

    ”诏從之。

     隋朝沿着黃河設置糧倉,運輸糧食供應長安。

     隋文帝因為長安糧倉還空虛,下诏西自蒲州、陝州,東到衛州、汴州,沿着黃河的十三州,募集服力役的人運米。

    又在衛州設置黎陽倉,陝州設置常平倉,華州設置廣通倉,依次裝倉輸送。

    漕運潼關以東及汾州、晉州的糧食,供給長安。

     隋朝杞州刺史和千子被罷免。

     當時隋朝刺史多任用武将,大都不能勝任,治書侍禦史柳彧上表說:“從前漢光武帝和二十八位大将披荊斬棘平定天下,等到功業成就之後,沒有一個将軍擔任職務。

    我見到诏書,任命和千子為杞州刺史。

    騎馬、射箭打仗,和千子都很擅長,治理百姓到官履行職務,不是他能勝任的。

    如果說優禮老人,可以多給他賞賜,如果讓他出任刺史,帶來的損失就大了。

    ”隋文帝贊成他的意見,和千子最終被免官。

     柳彧看到隋文帝能誠懇地聽取接受建議,百官大臣奏請的事情有許多過于煩碎,就上書勸谏說:“從古以來聖明的帝王,沒有超過唐堯、虞舜的,然而他們都是費心在尋求賢才上,而對官吏本人如何治理政事則不過多地費心。

    陛下留心治國安民之道,不畏懼疲勞,以至于像營造這樣細小的事情,支出少量财物,一天之内,還要回答百官。

    天晚忘食,夜深未寝,常常為公文簿書憂慮勞苦。

    希望陛下能體察我的言論,稍微減少瑣碎的事務。

    唯獨治理國家的大事,是大臣不能裁決論斷的,奏請由陛下審察判決,其餘細小事務,督促有關部門去處理。

    ”隋文帝稱贊他說:“柳彧是正直的人,是國家的一寶啊!” 柳彧又上奏說:“我私下看到京城以及外州,每到正月十五夜裡,點燈遊戲,用盡财錢,傾家蕩産,隻是為了争榮這一時。

    全家妻子兒女,不問貴賤,男女混雜在一起,僧徒和俗衆不分。

    污穢的行為因此産生,盜賊因此而興起,沒有好處隻有壞處,請實行禁令斷除。

    ”诏令聽從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