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内外恐怖,人不自安。
周主闡仍居東宮,号正陽宮。
周徙《石經》還洛陽。
夏四月,周主赟立妃朱氏為天元帝後。
五月,周諸王皆就國。
随公楊堅私謂大将軍汝南公慶曰:“天元實無積德,視其相貌,壽亦不長。
又,諸藩微弱,各令就國,曾無深根固本之計。
羽翮既剪,何能及遠哉!” 秋七月,陳初用大貨六铢錢。
周主赟立四後。
改天元帝後朱氏為天皇後,立妃元氏為天右皇後,陳氏為天左皇後,與天元皇後楊氏凡四後雲。
冬十月,周主赟複道、佛像。
天元與二像并坐,大陳雜戲,令士民縱觀。
十一月,周行軍元帥韋孝寬侵陳,克壽陽及廣陵。
周鑄永通萬國錢。
一當千。
十二月,周初作“乞寒”胡戲。
天元以災異屢見,舍仗衛,如天興宮。
百官上表請還,乃還,禦正武殿,集百官、宮人、外命婦,大列妓樂,作“乞寒”胡戲。
周取陳江北地。
南、北兖,晉三州,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曆陽、沛、北谯、南梁等九郡民并自拔還江南。
周又取谯、北徐州,自是江北之地盡沒于周。
陳将軍周法尚叛降于周。
節制,早出晚歸。
公卿以下的官員經常被拷打,每次用杖打人,都以一百二十次為準,稱為“天杖”,以後又增加到二百四十次。
後、妃、嫔、禦也有很多人被杖打脊背。
于是朝廷内外的人都極度恐懼,人心惶惶。
北周國主宇文闡依舊住在東宮裡,号稱正陽宮。
北周把《石經》移到洛陽。
夏四月,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立妃朱氏為天元帝後。
五月,北周各位封王都回到各自的封國。
随公楊堅私下對大将軍汝南公宇文慶說:“天元皇帝實在不積德,看他的相貌,壽命也不會長久。
另外,各位藩王的勢力都很微弱,讓他們各自回到封國去,也沒有深根固本之計。
羽翼已經被剪去,怎麼能飛得更遠呢?” 秋七月,陳朝初次使用大錢币六铢錢。
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立了四個皇後。
改稱天元皇後朱氏為天皇後,立妃子元氏為天右皇後,陳氏為天左皇後,與天元皇後楊氏共四個皇後。
冬十月,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恢複道家、佛家的像。
天元與道、佛像并排而坐,大肆陳列雜戲,讓士民縱情觀賞。
十一月,北周行軍元帥韋孝寬侵犯陳朝,攻占了壽陽和廣陵。
北周鑄造永通萬國錢。
新鑄造的萬國錢以一當千。
十二月,北周初次演出西域地方戲“乞寒”。
天元皇帝因為自然界一再出現反常現象并多次發生災害,就舍棄儀仗和護衛,移居天興宮。
朝廷百官上表請求他回來,于是回宮,在正武殿召集百官、宮人及外廷命婦,出演雜技歌舞,并演出西域地方戲“乞寒”。
北周攻取陳朝江北土地。
南兖州、北兖州、晉州以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曆陽、沛、北谯、南梁等九郡百姓,都自動返回江南。
北周又奪取谯、北徐州,從此長江以北的地方全部被北周吞并。
陳朝将軍周法尚叛變投降了北周。
法尚與長沙王叔堅不相能,叔堅谮其欲反。
法尚奔周,陳主遣樊猛擊之。
法尚戰而僞走,伏兵邀之,猛僅以身免。
庚子(580) 陳太建十二年,周大象二年。
春正月,周稅入市者人一錢。
三月,周杞公亮作亂,韋孝寬讨誅之。
周杞公亮與韋孝寬将兵伐陳,其子婦尉遲氏有美色,入朝,天元逼而淫之。
亮聞之,懼,還至豫州,夜襲孝寬營,不克而走。
孝寬追斬之。
天元即召其婦入宮,拜長貴妃。
周主赟立五後。
周天元将立五後,以問小宗伯辛彥之。
對曰:“皇後與天子敵體,不宜有五。
”博士何妥曰:“帝喾四妃,虞舜二妃,先代之數,何常之有!”天元大悅,免彥之官。
以陳氏為天中太皇後,尉遲妃為天左太皇後。
造下帳五,使五後各居之。
陳宗廟祭器,自讀祝版而祭之。
又以五辂載婦人,自帥左右步從。
又令命婦執笏,拜天台者,俯伏如男子。
夏五月,周主赟殂,随公楊堅自為大丞相,假黃钺,居東宮,征諸王還長安。
周楊後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後及嫔、禦等,鹹愛而仰之。
天元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嘗譴後,逼令引訣。
後母獨孤氏詣閣陳謝,叩頭流血,然後得免。
後父大前疑、随公堅,位望隆重。
天元忌之,嘗因忿謂後曰:“必滅爾家。
”因召堅欲殺之,而不果。
鄭譯與堅少 周法尚和長沙王陳叔堅不和,陳叔堅誣陷周法尚想要造反。
周法尚逃奔到北周,陳宣帝派遣樊猛追擊他。
周法尚在交戰後假裝退走,卻埋伏士兵阻截樊猛,樊猛僅逃一死。
庚子(580) 陳太建十二年,北周大象二年。
春正月,北周向出入集市的人征收一文錢稅。
三月,北周杞公宇文亮作亂,韋孝寬讨伐并殺死他。
北周杞公宇文亮和韋孝寬領軍讨伐陳朝,其兒媳尉遲氏有美色,入朝時,天元皇帝強迫而奸污了她。
宇文亮聽說後,很害怕,回到豫州,夜襲韋孝寬軍營,沒能攻克而退走。
韋孝寬追上殺了他。
天元皇帝馬上把他的兒媳召入宮中,封為長貴妃。
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冊封五個皇後。
北周天元皇帝想要冊封五個皇後,以此事詢問小宗伯辛彥之。
辛彥之回答說:“皇後和天子相匹配,同樣尊貴,不應有五位皇後。
”博士何妥說:“帝喾有四個妃子,虞舜有兩個妃子,古代皇後的數目,哪有什麼固定!”天元皇帝聽了何妥這話大為高興,免去辛彥之的官職。
冊封陳氏為天中太皇後,尉遲妃為天左太皇後。
在陵墓中建造五個帷帳,讓五位皇後各居一處。
陳列宗廟的祭具,親自讀祝版上的祝文祭告。
又用玄辂、夏篆、夏缦、墨車、車五種車子載着婦女,自己率領左右人員步行跟随。
又讓有封号的婦女拿着手闆,向天台行拜禮時,像男人那樣俯伏跪拜。
夏五月,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去世,随公楊堅自任大丞相、假黃钺,居住在東宮,征召各藩王回到長安。
北周宣帝楊皇後性情溫順柔和,不會嫉妬别人,四個皇後及嫔、禦等人都愛戴敬重她。
天元皇帝更加昏庸暴虐,喜怒背離了常度,曾經譴責楊皇後,逼迫她自殺。
楊皇後母親獨孤氏到宮裡訴說認錯,叩頭流出血,然後才免楊皇後一死。
楊皇後父親是大前疑、随公楊堅,地位名望貴盛。
天元皇帝妒忌他,曾經因為忿恨就對楊皇後說:“我一定要滅掉你的家族。
”因此召楊堅想殺死他,然而沒有成功。
鄭譯與楊堅是少年 同學,奇堅相表,傾心相結。
堅既不自安,嘗私于譯曰:“久願出藩,願少留意。
”譯曰:“以公德望,天下歸心。
欲求多福,豈敢忘也。
”會天元将遣譯攻陳,譯請元帥,天元曰:“卿意如何?”譯因請令堅行,天元從之。
以堅為揚州總管,使譯發兵會壽陽。
将行,會堅暴有足疾,不果行。
天元不豫。
小禦正劉昉素以狡谄得幸,與禦正中大夫顔之儀并見親信。
天元召入卧内,欲屬以後事,而瘖不能言。
昉見周主闡幼沖,以堅楊後父,有重名,遂與譯及禦飾大夫柳裘、韋暮,禦正下士皇甫績謀引堅輔政,堅不敢當。
昉曰:“公若為,速為之,不為,昉自為也。
”堅乃稱受诏居中侍疾。
天元遂殂,秘不發喪。
昉、譯矯诏以堅總知中外兵馬事。
之儀不從,昉等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曰:“主上升遐,嗣子幼沖,阿衡之任,宜在宗英。
趙王合膺重寄,公等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
”昉等乃代署而行之。
諸衛既受敕,并受堅節度。
堅恐諸王在外生變,征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
就之儀索符玺,之儀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堅大怒,将殺之,以其民望,出為西邊郡守。
周主入居天台,尊楊後為皇太後,朱後為帝太後,陳、元、尉遲三後并為尼。
以楊堅為假黃钺、左大丞相,百官總己以聽。
時的同學,感到楊堅的相貌奇特,便一心一意和他結交。
楊堅心中感到不安,曾私下對鄭譯說:“很久前就想離開朝廷出外鎮守一方,希望你稍微給我留意一下這樣的機會。
”鄭譯說:“因為您德高望重,天下人從心裡歸附您。
我也想求得許多的富貴,哪裡敢忘掉。
”适逢天元皇帝想要派鄭譯攻打陳朝,鄭譯請求任命元帥,天元皇帝說:“你的意見如何?”鄭譯就請求讓楊堅出任,天元皇帝同意了。
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派鄭譯出兵在壽陽會合。
正要出發,碰巧楊堅突然得了腳病,沒能成行。
天元皇帝病了。
小禦正劉昉平時因為狡猾會獻媚受到皇帝的寵愛,和禦正中大夫顔之儀都被信任。
天元皇帝召他們進入卧室,想向他們托付後事,因口啞不能說話。
劉昉看見靜帝宇文闡幼小,而楊堅是楊皇後的父親,有崇高的名望,于是和鄭譯以及禦飾大夫柳裘、韋暮,禦正下士皇甫績商議,推舉楊堅輔政,楊堅不敢承當。
劉昉說:“您如果想承當就快速上任,您不想承當,我就要承當。
”楊堅于是宣稱接受诏令,住進宮中侍奉天元皇帝。
天元皇帝去世後,宮中保密不宣布喪事。
劉昉、鄭譯假稱皇帝诏書,任命楊堅總管朝廷内外軍隊。
顔之儀不服從,劉昉等人逼迫他在诏書上簽名,顔之儀厲聲說:“天元皇帝死了,繼位之子年幼,輔佐的責任,應讓宗族中的傑出人物擔任。
趙王宇文招應當接受這重大的寄托,你們怎能把皇帝大權授予他人!我隻有死而已,不能用不實之詞欺騙先帝在天之靈。
”劉昉等人就代替他簽名頒行。
各禁衛都接到命令,全受楊堅節制調度。
楊堅擔心各藩王在外發動叛亂,就征召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五人入朝。
楊堅向顔之儀索取天元皇帝的印信,顔之儀嚴肅地說:“這是天子的印信,自有人掌管,宰相為何要索取它?”楊堅大怒,想要殺他,因為他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就讓他離開京城去西邊任郡守。
北周靜帝入住天台,尊楊皇後為皇太後,朱皇後為帝太後,讓陳皇後、元皇後、尉遲皇後都出家為尼。
任命楊堅為假黃钺、左大丞相,朝中百官都聽命于他。
堅使邗公楊惠謂李德林曰:“今欲與公共事,必不得辭。
”德林曰:“願以死奉公。
”堅大喜。
始,劉昉、鄭譯議以堅為大冢宰,譯自攝大司馬,昉又求小冢宰。
堅私以問德林,德林曰:“宜作大丞相、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
不爾,無以壓衆心。
”堅從之。
以正陽宮為丞相府。
時衆情未壹,堅引司武上士盧贲置左右,潛令部伍仗衛。
因召公卿,謂曰:“欲求富貴者宜相随。
”往往偶語,欲有去就,贲嚴兵而至,衆莫敢動。
至東宮,門者拒不納,贲叱之,堅乃得入。
贲遂典丞相府宿衛。
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李德林為府屬。
内史下大夫高颎明敏有器局,習兵事,多計略,堅欲引之,遣楊惠谕意。
颎欣然許之,曰:“縱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辭滅族。
”乃以為司錄。
時漢王贊居禁中,劉昉飾美妓進贊,因說之曰:“大王,先帝之弟,時望所歸。
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群情尚擾,宜且歸第,待事甯後,入為天子,此萬全計也。
”贊年少庸下,從之。
堅革宣帝苛酷之政,更為寬大。
删略舊律,作《刑書要制》,奏而行之。
躬履節儉,中外悅之。
堅夜召太史中大夫庾季才,問曰:“天時人事,何如?”季才曰:“天道精微,難可意測,以人事蔔之,符兆定矣。
”獨孤夫人亦謂堅曰:“騎虎之勢,必不得下,勉之。
” 楊堅讓邗國公楊惠對李德林說:“丞相現在想和您一起共事,您一定不要推辭。
”李德林說:“我願意侍奉丞相,雖死不辭。
”楊堅聽了大喜。
當初,劉昉、鄭譯商議讓楊堅任大冢宰,鄭譯自己代理大司馬,劉昉又請求擔任小冢宰。
楊堅私下問李德林的意見,李德林說:“您應當任大丞相、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
不這樣,就不能鎮服人心。
”楊堅聽從了他的意見。
把正陽宮作為丞相府。
當時衆人對楊堅的态度還不一緻,楊堅引進司武上士盧贲,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秘密地讓他布置軍隊禁衛。
楊堅從而召見公卿,對他們說:“想要求得富貴的人,應當跟随我。
”人們相對私語,有的想離去有的想跟随,盧贲帶着武裝的兵士來到,衆人沒有敢離去的。
楊堅到了東宮,守門的禁衛拒絕他不讓進去,盧贲大聲呵斥他們,楊堅才得入内。
盧贲于是掌管了丞相府的宿衛。
任命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李德林為府屬。
内史下大夫高颎聰明靈敏有才識和度量,熟悉軍事,有計策謀略,楊堅想引進他,派楊惠去告訴他這個意思。
高颎欣然同意說:“即使楊公的事業不能成功,我也不怕遭滅族之禍。
”楊堅就任命他為司錄。
當時漢王宇文贊居住在宮中,劉昉把打扮得很漂亮的歌女送給宇文贊,乘機對他說:“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衆望所歸。
小皇帝還是幼童,怎能擔負國家大事!現今人心不定,衆情不一,您應當暫且回到自己府中,等到事情平息以後,入宮為天子,這是萬無一失的計策。
”宇文贊年輕,才識平庸低下,就聽從了他的話。
楊堅革除了北周宣帝制定的苛刻殘酷政令,變得更為寬大。
删改省略舊的法律,制作《刑書要制》,上奏後實行。
他率身節儉,朝廷内外的人都很喜歡他。
楊堅在晚上召見太史中大夫庾季才,向他問道:“天命與人世上的各種事情,怎麼樣?”庾季才說:“天道精細隐微,很難意料猜測,以人事預料,征兆已定。
”獨孤夫人也對楊堅說:“現已處在騎虎之勢,欲罷不能,請盡力去做吧。
” 堅以相州總管尉遲迥位望素重,必不附己,召之會葬,而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邺。
陳王純時鎮齊州,堅使門正崔彭征之。
彭以兩騎往,止傳舍,遣人召純。
純至,彭執而鎖之,因大言曰:“陳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動。
”其從者愕然。
周複佛、道二教。
周相州總管蜀公尉遲迥舉兵相州,讨丞相堅,堅遣韋孝寬将兵讨之。
尉遲迥知丞相堅将不利于周室,謀舉兵讨之。
韋孝寬至朝歌,疑有變,稱疾徐行,使人伺之。
孝寬兄子藝,為魏郡守,迥遣迎孝寬,悉以迥謀語孝寬。
孝寬攜藝西走,每至亭驿,盡驅傳馬而去,謂驿司曰:“蜀公将至,宜速具酒食。
”迥尋遣騎追孝寬,至驿辄逢盛馔,又無馬,遂遲留不進,孝寬得免。
迥集文武士民令之曰:“楊堅藉後父之勢,挾幼主以作威福,不臣之迹,暴于行路。
吾與國舅甥,任兼将相,今欲與卿等糾合義勇,匡國庇民,何如?”衆鹹從命。
迥乃自稱大總管,奉趙王招少子以号令。
堅以鄖公韋孝寬為行軍元帥以讨迥。
初,天元使楊尚希撫慰山東,至相州,聞天元殂,謂左右曰:“蜀公将有他計,吾不去,懼及于難。
”遂夜循,歸長安。
堅遣鎮潼關。
周丞相堅殺畢王賢。
周雍州牧畢剌王賢謀殺堅,事洩,堅殺賢,并其三子。
楊堅認為相州總管尉遲迥平日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一定不會歸附自己,召他來京參加天元皇帝的葬禮,而任命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趕赴邺城。
陳王宇文純當時鎮守齊州,楊堅派門正崔彭去征召他。
崔彭帶着兩名騎兵前往,住在傳舍,派人去召宇文純。
宇文純到來後,崔彭捉住他用枷鎖住,就大聲說:“陳王有罪過,皇帝召他入朝,左右随從不得亂動。
”随從宇文純的人驚慌失措。
北周恢複佛教、道教。
北周相州總管蜀公尉遲迥在相州起兵,讨伐丞相楊堅,楊堅派遣韋孝寬率領軍隊讨伐他。
尉遲迥深知丞相楊堅将要做出對北周皇室不利的事情,謀劃起兵讨伐他。
韋孝寬到了朝歌,懷疑尉遲迥有變故,假稱有病緩慢行進,派人偵察情況。
韋孝寬的侄子韋藝,在尉遲迥手下任魏郡太守,尉遲迥派他去迎接韋孝寬,韋藝把尉遲迥的計謀全部告訴了韋孝寬。
韋孝寬帶着韋藝向西奔走,每到一個驿站,就把驿站馬匹驅趕走,對驿站的官員說:“蜀公尉遲迥就要來了,應該趕快準備酒宴招待。
”尉遲迥随即派騎兵追趕韋孝寬,每到一個驿站,就有盛宴招待,驿站又沒有馬匹,于是就滞留不前,韋孝寬得以逃走。
尉遲迥召集文武官員和士民百姓,對他們說:“楊堅憑着是皇太後的父親,挾制幼主,作威作福,背叛君主的迹象,暴露在士人面前。
我與北周皇室是舅甥關系,身兼二職,現在想和你們聯合義勇之士,匡國救民,怎麼樣?”衆人都聽從他的命令。
尉遲迥就自稱是大總管,尊奉趙王宇文招的小兒子,以他的名義号令天下。
楊堅任命鄖公韋孝寬為行軍元帥,讨伐尉遲迥。
當初,天元皇帝派楊尚希安撫慰問山東各郡,楊尚希到了相州,聽到天元皇帝去世的消息,對左右的人說:“蜀公尉遲迥将會有别的計謀,我如果不離開這個地方,恐怕要遭遇災難。
”于是在夜晚出逃,回到長安。
楊堅派他鎮守潼關。
北周丞相楊堅殺死畢王宇文賢。
北周雍州牧畢剌王宇文賢謀劃殺死楊堅,事情洩露,楊堅殺了宇文賢,以及他三個兒子。
秋七月,突厥執齊高紹義歸之于周。
周送千金公主于突厥,遣賀若誼賂佗缽可汗,以求高紹義。
佗缽僞與紹義獵于南境,使誼執之。
紹義至長安,徙蜀,病死。
周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應相州。
勤,迥之弟子也,舉兵應迥。
迥所統相、衛、黎、洺、貝、趙、冀、瀛、滄,勤所統青、齊、膠、光、莒等州,皆從之,衆數十萬。
荥、申、楚、潼、兖州、蘭陵亦應迥。
迥遣将攻建、潞,圍恒、汴,拔曹、亳。
遣使招并州刺史李穆。
穆子士榮,以穆所居天下精兵處,陰勸穆從迥,穆深拒之。
堅使穆子渾往布腹心,穆使渾奉尉鬥于堅曰:“願執威柄以尉安天下。
”又以十三環金帶遺堅。
十三環金帶者,天子之服也。
堅大悅。
穆兄子崇,為懷州刺史,初欲應迥,後知穆附堅,慨然太息曰:“阖家富貴者數十人,值國有難,竟不能扶傾繼絕,複何面目處天地間乎!”不得已,亦附于堅。
周丞相堅自加都督中外諸軍事。
周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舉兵應相州。
周丞相堅殺趙王招、越王盛。
趙王招謀殺堅,邀堅過其第,引入寝室,伏壯士于室後,堅左右皆不得從,唯腹心元胄坐戶側。
酒酣,招以佩刀刺瓜連啖堅,欲因而刺之。
胄進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招叱之使卻。
胄嗔目憤氣,扣刀入衛,扶堅趨去。
招将追之,胄以身蔽戶,招不得出。
堅乃誣招與越王盛謀反,皆殺之,及其諸子。
賞賜元胄,不可勝計。
周室諸王數欲 秋七月,突厥把北齊高紹義送交給北周。
北周把千金公主送到突厥完婚,派賀若誼賄賂佗缽可汗,向他索求高紹義。
佗缽可汗假裝和高紹義到南面邊境打獵,讓賀若誼抓獲了他。
高紹義到了長安,北周流放他到蜀地,在那病死。
北周青州總管尉遲勤起兵響應相州總管尉遲迥。
尉遲勤是尉遲迥的侄子,起兵響應尉遲迥。
尉遲迥所轄相、衛、黎、洺、貝、趙、冀、瀛、滄州,尉遲勤所轄青、齊、膠、光、莒等州,都跟從他們,軍隊有數十萬人。
荥、申、楚、潼、兖州、蘭陵也起兵響應。
尉遲迥派将領攻打建州、潞州,包圍恒州、汴州,占領曹州、亳州。
派使者招降并州刺史李穆。
李穆的兒子李士榮認為李穆統轄的并州是天下精兵會聚的地方,暗中勸說李穆跟從尉遲迥,李穆堅決拒絕。
楊堅派李穆的兒子李渾前往李穆處表達對他以誠相待之意,李穆派李渾把熨鬥獻給楊堅,說:“希望你執掌威權安撫天下。
”又把十三環金帶送給楊堅。
十三環金帶是天子佩帶的。
楊堅大為高興。
李穆哥哥的兒子李崇任懷州刺史,當初想響應尉遲迥,後來知道李穆歸附楊堅,感慨歎息說:“全家有十多人得到富貴,遇到國家有難,竟不能扶傾繼絕,還有什麼顔面處于天地之間呢?”不得已,也就歸附了楊堅。
北周丞相楊堅自己加任都督中外諸軍事。
北周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起兵響應相州。
北周丞相楊堅殺死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
趙王宇文招圖謀殺死楊堅,就邀約楊堅到他的府第,帶領楊堅進入寝室,讓壯士埋伏在寝室後面,楊堅左右侍從都不許跟随,隻有親信元胄坐在寝室門旁。
酒興正濃時,宇文招用佩刀刺瓜不斷讓楊堅吃,想借機刺殺他。
元胄見狀向前說:“丞相府有事情,不可在這兒多停留。
”宇文招大聲呵斥他,讓他退下去。
元胄怒目相視氣憤不平,提着刀進去護衛,攙扶楊堅疾速離去。
宇文招要追趕,元胄用自己身體堵在門口,宇文招出不去。
楊堅便誣陷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圖謀造反,把他們以及他們的兒子都殺了。
賞賜給元胄的财物多得不可計算。
北周皇室諸王多次想 伺隙殺堅,都督李圓通常保護之,由是得免。
八月,周丞相堅遣司錄高颎監相州諸軍。
周韋孝寬軍至永橋城,諸将請先攻之,孝寬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損我兵威。
今破其大軍,此何能為?”于是引軍壁于武陟,與尉遲迥隔沁水相持不進。
孝寬長史李詢密啟丞相堅雲:“總管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并受迥金。
”堅以為憂,與鄭譯謀代之。
李德林曰:“公與諸将,皆國家貴臣,未相服從,今正以挾令之威控禦之耳。
前所遣者,疑其乖異,後所遣者,安知其能盡腹心邪!又,取金之事,虛實難明,今一旦代之,或懼罪逃逸;若加縻絷,則自鄖公以下,莫不驚疑。
且臨敵易将,此燕、趙之所以敗也。
如愚所見,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素為諸将所信服者,速至軍所,使觀其情僞。
縱有異意,必不敢動,動亦能制之矣。
”堅大悟,乃命少内史崔仲方往監諸軍,為之節度。
辭以父在山東。
又命劉昉、鄭譯,昉辭以未嘗為将,譯辭以母老。
堅不悅。
府司錄高颎請行,堅喜,遣之。
颎受命亟發,遣人辭母而已。
自是堅措置軍事,皆與德林謀之。
周司馬消難以鄖州降陳。
消難舉兵,丞相堅遣王誼讨之,消難遂以九州八鎮降陳,遣其子永為質以求援。
陳遣樊毅等應之。
伺機殺掉楊堅,由于都督李圓通經常保護他,因此免于被害。
八月,北周丞相楊堅派遣司錄高颎監相州諸軍。
北周韋孝寬的軍隊到了永橋城,各位将領都請求先行攻打此城,韋孝寬說:“永橋城雖小,然而很堅固,如果攻而不克,就會損害我軍的威嚴。
現在要打敗他的大軍,怎麼能先攻打這個小城?”于是帶領軍隊在武陟紮營,與尉遲迥軍隔着沁水對峙,都不進攻。
韋孝寬的長史李詢秘密地向丞相楊堅報告說:“總管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都接受了尉遲迥贈送的金錢。
”楊堅為此事感到憂慮,和鄭譯謀劃讓人取代他們。
李德林說:“您和這些将領,都是國家重臣,相互都不遵從,現在您正應該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勢來控制駕馭他們。
以前派遣的人,您懷疑他們會背離叛亂,以後派遣的人,怎麼知道他會對您竭盡忠誠呢?另外,他們收取金錢的事情,真假難以辨明,現在忽然讓人替代他們,也許他們會因懼怕獲罪而逃走;如果把他們抓起來,那麼從鄖公韋孝寬以下的将領,沒有不震驚恐懼的。
而且臨戰易将,這正是戰國時期燕國、趙國被打敗的原因。
以我看,隻需派一名忠于您,通曉智巧謀略,平日被諸位将領所信服的人,快速到軍中去,讓他去觀察那些人的真假。
即使那些人有叛變的意圖,一定不敢輕舉妄動,有舉動也能制服他們。
”楊堅恍然大悟,就命令少内史崔仲方前往軍中監視各位将領,節制調度他們。
崔仲方以父親在山東為理由推辭不去。
又命劉昉、鄭譯前往,劉昉以自己沒有任過将帥為理由推辭,鄭譯以母親年邁推辭。
楊堅很不高興。
丞相府司錄高颎請求前往,楊堅大喜,就派他去。
高颎接受命令立即出發,隻派人替他向母親辭别而已。
從此楊堅處理軍務,都要和李德林商議。
北周司馬消難在鄖州投降陳朝。
司馬消難起兵,丞相楊堅派王誼讨伐他,司馬消難就帶着九個州八個鎮投降陳朝,派他的兒子司馬永去當人質請求援兵。
陳朝派樊毅等人接應他。
周益州總管王謙起兵于蜀,丞相堅遣行軍元帥梁睿擊之。
後梁遣使如周。
梁使中書舍人柳莊奉書入周,丞相堅執莊手曰:“孤昔從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
今猥蒙顧托,當相與共保歲寒耳。
”時諸将競勸梁主舉兵,與尉遲迥連謀,以為進可以盡節周氏,退可以席卷山南,梁主疑未決。
會莊至,具道堅語,且曰:“昔袁紹、劉表、王淩、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然功業莫就,禍不旋踵,良由魏、晉挾天子,保京都,仗大順以為名故也。
今尉遲迥昏耄已甚,消難、王謙,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
周朝将相,多為身計,競效節于楊氏。
以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随公必移周祚。
未若保境息民以觀其變。
”梁主然之。
周尉遲迥兵敗自殺。
高颎至,為橋于沁水。
尉遲迥之子魏安公惇軍沁東,于上流縱火筏。
颎預為土狗以禦之。
惇布陣二十餘裡,麾兵小卻,欲待孝寬軍半度擊之。
孝寬因其卻,鳴鼓齊進。
軍既度,颎命焚橋,以絕士卒反顧心。
惇兵大敗,孝寬乘勝進,追至邺。
迥卒十三萬陣于城南,勤帥衆五萬,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騎先至。
迥素習軍旅,老猶被甲臨陣。
其麾下兵皆關中人,為之力戰,孝寬等軍不利而卻。
邺中士民觀戰者數萬人,宇文忻曰:“事急矣,吾當以詭道破之。
”乃先射觀者,觀 北周益州總管王謙在蜀州起兵,丞相楊堅派行軍元帥梁睿攻打他。
後梁派使者到北周。
後梁使者中書舍人柳莊帶着書信來到北周,丞相楊堅握着柳莊的手說:“我從前在江陵服兵役,受到梁主的特殊恩寵和關懷。
今日承蒙下诏讓我輔佐天子,我一定和你們共同保持在逆境中的不苟容。
”當時後梁衆将領競相勸說梁明帝起兵,與尉遲迥聯謀,以為這樣,進可以為北周盡力,退可以占有山南地區,梁明帝猶豫不決。
适逢柳莊從北周回來,詳細轉述了楊堅的話,而且說:“從前袁紹、劉表、王淩、諸葛誕,都是當時的英雄豪傑,占據軍事重地,擁有強大的軍隊,然而功業還沒有建立,災禍接踵而來,這都是因為魏、晉挾制天子,以保衛京城、遵循倫常天道為名而造成的。
現在尉遲迥已經年老昏庸之極,司馬消難、王謙的才能連常人都不如,沒有匡複天下的才能。
北周的将相大臣,許多都是為自身打算,競相向楊堅效忠。
以臣預料,尉遲迥等人最終會被消滅,随公楊堅一定會奪取北周政權。
我們不如保衛國境,安定百姓,觀察事态的變化。
”後梁明帝同意他的意見。
北周尉遲迥兵敗自殺。
高颎到了軍中,在沁水建造橋梁。
尉遲迥的兒子魏安公尉遲惇的軍隊駐紮在沁水東面,在上遊放下帶火的木筏。
高颎事先建造了叫土狗的土墩來阻擋火筏。
尉遲惇布置了二十多裡的戰陣,指揮軍隊稍微後退,想等待韋孝寬的軍隊渡到河中間時進攻他。
韋孝寬趁尉遲惇的軍隊後退之機,擂鼓一齊前進。
軍隊過河後,高颎下令将橋燒掉,斷絕士卒退回去的念頭。
尉遲惇的軍隊大敗,韋孝寬乘勝前進,追擊到邺城。
尉遲迥率領的十三萬士卒在城南布陣,尉遲勤率領五萬軍隊從青州趕來支援他,自己率領三千騎兵先行趕到。
尉遲迥一向通曉軍旅之事,年老了還穿戴着甲胄親臨前線。
他麾下的士兵都是關中人,能為他拼死作戰,韋孝寬的軍隊因形勢不利而退卻。
邺城中士民觀戰的有數萬人,宇文忻說:“形勢已經很危急,我們應該用詭詐的方法打敗他。
”就先用箭射擊觀戰的百姓,觀戰 者皆走,轉相騰藉,聲如雷霆。
忻乃傳呼曰:“賊敗矣!”衆複振,因其擾而乘之。
迥軍敗保城,孝寬縱兵圍之。
迥擲弓于地,罵堅極口而自殺。
迥起兵六十八日而敗,韋孝寬分兵悉平關東。
梁主聞迥敗,謂柳莊曰:“若從衆人之言,社稷已不守矣。
” 周丞相堅以高颎為司馬。
丞相堅之初得政也,待劉昉、鄭譯甚厚,言無不從。
及辭監軍,堅始疏之,以颎代昉為司馬,陰敕官屬不得白事于譯。
譯懼,求解職。
司馬消難奔陳,周複取鄖州。
周丞相堅以其世子勇為洛州總管。
總統舊齊之地。
冬十月,日食。
周丞相堅殺陳王純。
周王謙敗死。
十一月,周相州總管鄖公韋孝寬卒。
孝寬久在邊境,屢抗強敵,所經略布置,人初莫之解,見其成事,方乃驚服。
笃意文史,敦睦宗族,所得俸祿,不及私室。
十二月,周丞相堅自為相國,進爵隋王,加九錫。
周隋王堅殺代王達、滕王逌。
辛醜(581) 陳太建十三年,周大象三年。
二月以後隋高祖文帝開皇元年。
是歲,周亡,隋代,凡三家。
春二月,隋王堅稱皇帝。
庾季才勸隋王以今月甲子應天受命,李穆、盧贲亦勸之,于是周主遜居别宮,隋王即皇帝位。
時周境内有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隋皆有之。
的百姓紛紛逃跑,接着互相踐踏,喊聲如雷霆。
宇文忻就傳呼:“敵人失敗了!”韋孝寬的軍隊士氣重新振作,乘百姓紛亂之機進攻。
尉遲迥兵敗退守邺城,韋孝寬縱兵包圍邺城。
尉遲迥把弓箭扔在地上,盡情辱罵楊堅,而後自殺。
尉遲迥起兵六十八天而失敗,韋孝寬分兵将關東全部平定。
後梁明帝聽到尉遲迥失敗的消息,對柳莊說:“當初假若聽從衆将領的話,我們的國家已不能保全了。
” 北周丞相楊堅任命高颎為司馬。
丞相楊堅在剛得到政權時,對待劉昉、鄭譯的禮遇甚厚,他們的建議沒有不聽從的。
等到他們推辭出任監軍以後,楊堅開始疏遠他們,讓高颎代替劉昉任司馬,暗中命令屬吏不要向鄭譯報告公事。
鄭譯很害怕,請求解除職務。
司馬消難逃奔到陳朝,北周再次奪取鄖州。
北周丞相楊堅任命他的世子楊勇為洛州總管。
讓楊勇總督從前北齊的地方。
冬十月,出現日食。
北周丞相楊堅殺死陳王宇文純。
北周王謙戰敗而死。
十一月,北周相州總管鄖公韋孝寬去世。
韋孝寬長久鎮守邊境,多次抗擊強敵,他做的籌劃布置,人們一開始不能理解,待到事情已經成功,才驚歎佩服。
韋孝寬專心緻志于文學和史學,與宗族親厚和睦,得到的俸祿,不會拿到家中。
十二月,北周丞相楊堅自任相國,晉爵号為隋王,加九錫。
北周隋王楊堅殺死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
辛醜(581) 陳太建十三年,北周大象三年。
二月以後,隋高祖文帝開皇元年。
這年,北周滅亡,隋代,共三個國家。
春二月,隋王楊堅稱皇帝。
庾季才勸隋王楊堅在本月甲子日順應天命稱帝,李穆、盧贲也勸他登帝位,于是北周靜帝讓位,居住到别宮,隋王即皇帝位。
當時北周境内有二百一十一個州、五百八十個郡,隋朝全部占有。
初,隋主與周載下大夫榮建緒有舊,将受禅,建緒出為息州刺史,隋主謂曰:“且躊躇,當共取富貴。
”建緒正色曰:“明公此旨,非仆所聞。
”及是來朝,隋主曰:“卿亦悔否?”對曰:“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
” 窦毅之女聞周主禅,自投堂下,撫膺太息曰:“恨我不為男子,救舅氏之患。
”毅及襄陽公主掩其口曰:“汝勿妄言,滅吾族。
”由是奇之。
及長,以适唐公李淵。
淵,昞之子也。
隋改官名。
崔仲方勸隋主除周六官,依漢、魏之舊。
于是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内史、秘書、内侍五省,禦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以分司統職。
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以酬勤勞。
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文武官之有德聲者。
改侍中為納言。
以高颎為仆射兼納言,虞慶則為内史監,李德林為内史令。
隋主追尊考為武元帝。
隋立後獨孤氏。
後家世貴盛,而能謙恭,雅好讀書,言事多與隋主意合,甚寵憚之,宮中稱為“二聖”。
隋主每臨朝,後辄與方辇而進,至乃止。
使宦官伺隋主,政有所失,随即匡谏。
退朝同反燕寝。
有司奏稱:“《周禮》百官之妻,命于王後,請依古制。
”後曰:“婦人預政,或從此為漸,不可開其源也。
”崔長仁,後之中外兄弟也,犯法當斬,隋主以後故,欲免之。
後曰:“國家之事,焉可顧私?”長仁竟坐死。
後性儉約,隋 當初隋文帝和北周載下大夫榮建緒有交情,在他即将接受讓給他的帝位時,榮建緒被朝廷派任息州刺史,隋文帝對他說:“暫且從容自得,當會共同取得富貴。
”榮建緒表情嚴肅地說:“明公這些話,不是我想聽的。
”現在榮建緒來朝見隋文帝,隋文帝說:“你也後悔嗎?”榮建緒回答說:“我的地位不像徐廣,但情況類似楊彪。
” 窦毅的女兒聽說北周靜帝把帝位讓給楊堅,自己來到堂下,捶胸慨歎說:“遺憾我不是男人,來拯救舅家的災禍。
”窦毅和夫人襄陽公主捂住她的嘴說:“你不要亂說,那樣會毀滅掉我們的家族。
”因此認為她很奇特。
等到她長大了,嫁給唐公李淵。
李淵是李昞的兒子。
隋朝改換官名。
崔仲方勸說隋文帝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恢複漢、魏時的舊制。
于是隋朝設置三師和三公,以及尚書、門下、内史、秘書、内侍五省,禦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以分别執掌統管各種職務。
又設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授給有功勞政績的人。
設置了特進至朝散大夫七個等級的散官,加賜給文武大臣中有德行聲譽的人。
改稱侍中為納言。
任命高颎為仆射兼納言,虞慶則為内史監,李德林為内史令。
隋文帝追尊他的父親為武元帝。
隋朝冊封獨孤氏為皇後。
獨孤皇後家世代高貴顯赫,但她能謙遜恭順,喜好讀書,談論政事,許多見解與隋文帝相同,隋文帝非常寵幸并畏懼她,宮中稱他們為“二聖”。
隋文帝每次上朝處理國事,獨孤皇後則乘車與他并排前往,到了大殿門才止住。
讓宦官伺察隋文帝,發現政事有所失誤,随時糾正勸說。
退朝後一起返回寝宮。
有關官吏上奏說:“《周禮》規定,百官的妻子,都聽命于王後,請依照古代的制度。
”皇後說:“婦人參與政事,或者是從這件事開始的,不可開這個頭。
”崔長仁是皇後的中表兄弟,犯了法應當斬首,隋文帝因為皇後的緣故,想赦免他。
皇後說:“國家的政事,怎能顧念私情?”崔長仁最終被依法處死。
皇後性情儉樸節約,隋文帝 主嘗合止利藥,須胡粉一兩,求之宮中,不得。
隋主亦懲周氏之失,不以權任假借外戚,後兄弟不過将軍、刺史。
外家呂氏,素微賤,求訪,不知所在。
及即位,始求得舅子永吉,乃追封外祖為齊郡公,以永吉襲爵。
隋立世子勇為太子,諸子皆為王。
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
隋廢周主闡為介公。
改封周太後楊氏為樂平公主。
初,劉、鄭矯诏,以隋主輔政,楊後雖不預謀,然以嗣主幼沖,恐權在他族,聞之,甚喜。
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于言色。
及禅位,憤惋愈甚。
隋主愧之,改封樂平公主,欲奪其志,公主誓不許,乃止。
隋主盡滅宇文氏之族。
虞慶則勸隋主盡滅宇文氏,高颎、楊惠亦依違從之,李德林固争,以為不可。
隋主作色曰:“君書生,不足與議此。
”于是周太祖以下子孫皆死,而德林品位遂不進。
隋征蘇威為太子少保。
威,綽之子也,少有令名,周宇文護強以女妻之。
威見護專權,恐禍及己,屏居山寺,以諷讀為娛。
周高祖聞其賢,除車騎大将軍,辭疾不拜。
隋主為丞相,高颎薦之,隋主召見,與語,大悅。
居月餘,聞将受禅,遁歸田裡。
颎請追之,隋主曰:“此不欲預吾事耳,置之。
”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追封綽為邳公,以威襲爵。
曾經要配制止瀉的藥,須用胡粉一兩,在宮中尋求,沒能找到。
隋文帝也以北周的過失為警戒,不把大權授給外戚,皇後的兄弟任職不超過将軍、刺史。
外祖父呂氏家,一向貧寒微賤,尋求訪問,不知在何處。
他當上皇帝以後,才尋找到舅舅的兒子呂永吉,就追封外祖父為齊郡公,讓呂永吉承襲爵位。
隋文帝立世子楊勇為太子,其他兒子均封為王。
隋文帝封楊廣為晉王,楊俊為秦王,楊秀為越王,楊諒為漢王。
隋朝廢黜北周靜帝宇文闡,封他為介公。
改封周太後楊氏為樂平公主。
當初,劉昉、鄭譯假傳诏令,讓隋文帝輔政,楊皇後雖然沒有參預謀劃,然而因為繼承皇位的靜帝幼小,恐怕政權落在别族手中,聽到楊堅輔政,極為高興。
後來知道父親有反叛的圖謀,憤憤不平,在言語臉色上表現出來。
等到北周靜帝讓位給她父親楊堅,憤怒悲傷得更加厲害。
隋文帝對女兒也感到慚愧,改封她為樂平公主,想讓她改嫁,公主誓死不答應,這才作罷。
隋文帝把宇文氏家族斬盡殺絕。
虞慶則勸說隋文帝把宇文氏家族全部除掉,高颎、楊惠也違心地同意了,李德林堅決争辯,認為不能這樣做。
隋文帝變了臉色說:“你是一個書生,不值得和你商議這件事。
”于是北周太祖以下子孫都被殺死,從此李德林的官爵再沒有升遷過。
隋朝征召蘇威任太子少保。
蘇威是蘇綽的兒子,少年時就有美名,北周宇文護硬把女兒嫁給他。
蘇威看到宇文護獨攬大權,恐怕禍害牽連到自己,就隐居山寺,以誦讀為樂。
北周高祖聽說他賢能,就任他為車騎大将軍,蘇威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不受。
隋文帝任丞相時,高颎向他推薦蘇威,他召見蘇威,與之交談,非常高興。
蘇威住了一個多月,聽說楊堅要取代北周皇帝即皇位,就逃歸故裡。
高颎請求追回他,隋文帝說:“這表示他不想參預我的政事,放他走吧。
”等到隋文帝即位後,征召
周主闡仍居東宮,号正陽宮。
周徙《石經》還洛陽。
夏四月,周主赟立妃朱氏為天元帝後。
五月,周諸王皆就國。
随公楊堅私謂大将軍汝南公慶曰:“天元實無積德,視其相貌,壽亦不長。
又,諸藩微弱,各令就國,曾無深根固本之計。
羽翮既剪,何能及遠哉!” 秋七月,陳初用大貨六铢錢。
周主赟立四後。
改天元帝後朱氏為天皇後,立妃元氏為天右皇後,陳氏為天左皇後,與天元皇後楊氏凡四後雲。
冬十月,周主赟複道、佛像。
天元與二像并坐,大陳雜戲,令士民縱觀。
十一月,周行軍元帥韋孝寬侵陳,克壽陽及廣陵。
周鑄永通萬國錢。
一當千。
十二月,周初作“乞寒”胡戲。
天元以災異屢見,舍仗衛,如天興宮。
百官上表請還,乃還,禦正武殿,集百官、宮人、外命婦,大列妓樂,作“乞寒”胡戲。
周取陳江北地。
南、北兖,晉三州,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曆陽、沛、北谯、南梁等九郡民并自拔還江南。
周又取谯、北徐州,自是江北之地盡沒于周。
陳将軍周法尚叛降于周。
節制,早出晚歸。
公卿以下的官員經常被拷打,每次用杖打人,都以一百二十次為準,稱為“天杖”,以後又增加到二百四十次。
後、妃、嫔、禦也有很多人被杖打脊背。
于是朝廷内外的人都極度恐懼,人心惶惶。
北周國主宇文闡依舊住在東宮裡,号稱正陽宮。
北周把《石經》移到洛陽。
夏四月,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立妃朱氏為天元帝後。
五月,北周各位封王都回到各自的封國。
随公楊堅私下對大将軍汝南公宇文慶說:“天元皇帝實在不積德,看他的相貌,壽命也不會長久。
另外,各位藩王的勢力都很微弱,讓他們各自回到封國去,也沒有深根固本之計。
羽翼已經被剪去,怎麼能飛得更遠呢?” 秋七月,陳朝初次使用大錢币六铢錢。
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立了四個皇後。
改稱天元皇後朱氏為天皇後,立妃子元氏為天右皇後,陳氏為天左皇後,與天元皇後楊氏共四個皇後。
冬十月,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恢複道家、佛家的像。
天元與道、佛像并排而坐,大肆陳列雜戲,讓士民縱情觀賞。
十一月,北周行軍元帥韋孝寬侵犯陳朝,攻占了壽陽和廣陵。
北周鑄造永通萬國錢。
新鑄造的萬國錢以一當千。
十二月,北周初次演出西域地方戲“乞寒”。
天元皇帝因為自然界一再出現反常現象并多次發生災害,就舍棄儀仗和護衛,移居天興宮。
朝廷百官上表請求他回來,于是回宮,在正武殿召集百官、宮人及外廷命婦,出演雜技歌舞,并演出西域地方戲“乞寒”。
北周攻取陳朝江北土地。
南兖州、北兖州、晉州以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曆陽、沛、北谯、南梁等九郡百姓,都自動返回江南。
北周又奪取谯、北徐州,從此長江以北的地方全部被北周吞并。
陳朝将軍周法尚叛變投降了北周。
法尚與長沙王叔堅不相能,叔堅谮其欲反。
法尚奔周,陳主遣樊猛擊之。
法尚戰而僞走,伏兵邀之,猛僅以身免。
庚子(580) 陳太建十二年,周大象二年。
春正月,周稅入市者人一錢。
三月,周杞公亮作亂,韋孝寬讨誅之。
周杞公亮與韋孝寬将兵伐陳,其子婦尉遲氏有美色,入朝,天元逼而淫之。
亮聞之,懼,還至豫州,夜襲孝寬營,不克而走。
孝寬追斬之。
天元即召其婦入宮,拜長貴妃。
周主赟立五後。
周天元将立五後,以問小宗伯辛彥之。
對曰:“皇後與天子敵體,不宜有五。
”博士何妥曰:“帝喾四妃,虞舜二妃,先代之數,何常之有!”天元大悅,免彥之官。
以陳氏為天中太皇後,尉遲妃為天左太皇後。
造下帳五,使五後各居之。
陳宗廟祭器,自讀祝版而祭之。
又以五辂載婦人,自帥左右步從。
又令命婦執笏,拜天台者,俯伏如男子。
夏五月,周主赟殂,随公楊堅自為大丞相,假黃钺,居東宮,征諸王還長安。
周楊後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後及嫔、禦等,鹹愛而仰之。
天元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嘗譴後,逼令引訣。
後母獨孤氏詣閣陳謝,叩頭流血,然後得免。
後父大前疑、随公堅,位望隆重。
天元忌之,嘗因忿謂後曰:“必滅爾家。
”因召堅欲殺之,而不果。
鄭譯與堅少 周法尚和長沙王陳叔堅不和,陳叔堅誣陷周法尚想要造反。
周法尚逃奔到北周,陳宣帝派遣樊猛追擊他。
周法尚在交戰後假裝退走,卻埋伏士兵阻截樊猛,樊猛僅逃一死。
庚子(580) 陳太建十二年,北周大象二年。
春正月,北周向出入集市的人征收一文錢稅。
三月,北周杞公宇文亮作亂,韋孝寬讨伐并殺死他。
北周杞公宇文亮和韋孝寬領軍讨伐陳朝,其兒媳尉遲氏有美色,入朝時,天元皇帝強迫而奸污了她。
宇文亮聽說後,很害怕,回到豫州,夜襲韋孝寬軍營,沒能攻克而退走。
韋孝寬追上殺了他。
天元皇帝馬上把他的兒媳召入宮中,封為長貴妃。
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冊封五個皇後。
北周天元皇帝想要冊封五個皇後,以此事詢問小宗伯辛彥之。
辛彥之回答說:“皇後和天子相匹配,同樣尊貴,不應有五位皇後。
”博士何妥說:“帝喾有四個妃子,虞舜有兩個妃子,古代皇後的數目,哪有什麼固定!”天元皇帝聽了何妥這話大為高興,免去辛彥之的官職。
冊封陳氏為天中太皇後,尉遲妃為天左太皇後。
在陵墓中建造五個帷帳,讓五位皇後各居一處。
陳列宗廟的祭具,親自讀祝版上的祝文祭告。
又用玄辂、夏篆、夏缦、墨車、車五種車子載着婦女,自己率領左右人員步行跟随。
又讓有封号的婦女拿着手闆,向天台行拜禮時,像男人那樣俯伏跪拜。
夏五月,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去世,随公楊堅自任大丞相、假黃钺,居住在東宮,征召各藩王回到長安。
北周宣帝楊皇後性情溫順柔和,不會嫉妬别人,四個皇後及嫔、禦等人都愛戴敬重她。
天元皇帝更加昏庸暴虐,喜怒背離了常度,曾經譴責楊皇後,逼迫她自殺。
楊皇後母親獨孤氏到宮裡訴說認錯,叩頭流出血,然後才免楊皇後一死。
楊皇後父親是大前疑、随公楊堅,地位名望貴盛。
天元皇帝妒忌他,曾經因為忿恨就對楊皇後說:“我一定要滅掉你的家族。
”因此召楊堅想殺死他,然而沒有成功。
鄭譯與楊堅是少年 同學,奇堅相表,傾心相結。
堅既不自安,嘗私于譯曰:“久願出藩,願少留意。
”譯曰:“以公德望,天下歸心。
欲求多福,豈敢忘也。
”會天元将遣譯攻陳,譯請元帥,天元曰:“卿意如何?”譯因請令堅行,天元從之。
以堅為揚州總管,使譯發兵會壽陽。
将行,會堅暴有足疾,不果行。
天元不豫。
小禦正劉昉素以狡谄得幸,與禦正中大夫顔之儀并見親信。
天元召入卧内,欲屬以後事,而瘖不能言。
昉見周主闡幼沖,以堅楊後父,有重名,遂與譯及禦飾大夫柳裘、韋暮,禦正下士皇甫績謀引堅輔政,堅不敢當。
昉曰:“公若為,速為之,不為,昉自為也。
”堅乃稱受诏居中侍疾。
天元遂殂,秘不發喪。
昉、譯矯诏以堅總知中外兵馬事。
之儀不從,昉等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曰:“主上升遐,嗣子幼沖,阿衡之任,宜在宗英。
趙王合膺重寄,公等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
”昉等乃代署而行之。
諸衛既受敕,并受堅節度。
堅恐諸王在外生變,征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
就之儀索符玺,之儀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堅大怒,将殺之,以其民望,出為西邊郡守。
周主入居天台,尊楊後為皇太後,朱後為帝太後,陳、元、尉遲三後并為尼。
以楊堅為假黃钺、左大丞相,百官總己以聽。
時的同學,感到楊堅的相貌奇特,便一心一意和他結交。
楊堅心中感到不安,曾私下對鄭譯說:“很久前就想離開朝廷出外鎮守一方,希望你稍微給我留意一下這樣的機會。
”鄭譯說:“因為您德高望重,天下人從心裡歸附您。
我也想求得許多的富貴,哪裡敢忘掉。
”适逢天元皇帝想要派鄭譯攻打陳朝,鄭譯請求任命元帥,天元皇帝說:“你的意見如何?”鄭譯就請求讓楊堅出任,天元皇帝同意了。
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派鄭譯出兵在壽陽會合。
正要出發,碰巧楊堅突然得了腳病,沒能成行。
天元皇帝病了。
小禦正劉昉平時因為狡猾會獻媚受到皇帝的寵愛,和禦正中大夫顔之儀都被信任。
天元皇帝召他們進入卧室,想向他們托付後事,因口啞不能說話。
劉昉看見靜帝宇文闡幼小,而楊堅是楊皇後的父親,有崇高的名望,于是和鄭譯以及禦飾大夫柳裘、韋暮,禦正下士皇甫績商議,推舉楊堅輔政,楊堅不敢承當。
劉昉說:“您如果想承當就快速上任,您不想承當,我就要承當。
”楊堅于是宣稱接受诏令,住進宮中侍奉天元皇帝。
天元皇帝去世後,宮中保密不宣布喪事。
劉昉、鄭譯假稱皇帝诏書,任命楊堅總管朝廷内外軍隊。
顔之儀不服從,劉昉等人逼迫他在诏書上簽名,顔之儀厲聲說:“天元皇帝死了,繼位之子年幼,輔佐的責任,應讓宗族中的傑出人物擔任。
趙王宇文招應當接受這重大的寄托,你們怎能把皇帝大權授予他人!我隻有死而已,不能用不實之詞欺騙先帝在天之靈。
”劉昉等人就代替他簽名頒行。
各禁衛都接到命令,全受楊堅節制調度。
楊堅擔心各藩王在外發動叛亂,就征召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五人入朝。
楊堅向顔之儀索取天元皇帝的印信,顔之儀嚴肅地說:“這是天子的印信,自有人掌管,宰相為何要索取它?”楊堅大怒,想要殺他,因為他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就讓他離開京城去西邊任郡守。
北周靜帝入住天台,尊楊皇後為皇太後,朱皇後為帝太後,讓陳皇後、元皇後、尉遲皇後都出家為尼。
任命楊堅為假黃钺、左大丞相,朝中百官都聽命于他。
堅使邗公楊惠謂李德林曰:“今欲與公共事,必不得辭。
”德林曰:“願以死奉公。
”堅大喜。
始,劉昉、鄭譯議以堅為大冢宰,譯自攝大司馬,昉又求小冢宰。
堅私以問德林,德林曰:“宜作大丞相、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
不爾,無以壓衆心。
”堅從之。
以正陽宮為丞相府。
時衆情未壹,堅引司武上士盧贲置左右,潛令部伍仗衛。
因召公卿,謂曰:“欲求富貴者宜相随。
”往往偶語,欲有去就,贲嚴兵而至,衆莫敢動。
至東宮,門者拒不納,贲叱之,堅乃得入。
贲遂典丞相府宿衛。
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李德林為府屬。
内史下大夫高颎明敏有器局,習兵事,多計略,堅欲引之,遣楊惠谕意。
颎欣然許之,曰:“縱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辭滅族。
”乃以為司錄。
時漢王贊居禁中,劉昉飾美妓進贊,因說之曰:“大王,先帝之弟,時望所歸。
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群情尚擾,宜且歸第,待事甯後,入為天子,此萬全計也。
”贊年少庸下,從之。
堅革宣帝苛酷之政,更為寬大。
删略舊律,作《刑書要制》,奏而行之。
躬履節儉,中外悅之。
堅夜召太史中大夫庾季才,問曰:“天時人事,何如?”季才曰:“天道精微,難可意測,以人事蔔之,符兆定矣。
”獨孤夫人亦謂堅曰:“騎虎之勢,必不得下,勉之。
” 楊堅讓邗國公楊惠對李德林說:“丞相現在想和您一起共事,您一定不要推辭。
”李德林說:“我願意侍奉丞相,雖死不辭。
”楊堅聽了大喜。
當初,劉昉、鄭譯商議讓楊堅任大冢宰,鄭譯自己代理大司馬,劉昉又請求擔任小冢宰。
楊堅私下問李德林的意見,李德林說:“您應當任大丞相、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
不這樣,就不能鎮服人心。
”楊堅聽從了他的意見。
把正陽宮作為丞相府。
當時衆人對楊堅的态度還不一緻,楊堅引進司武上士盧贲,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秘密地讓他布置軍隊禁衛。
楊堅從而召見公卿,對他們說:“想要求得富貴的人,應當跟随我。
”人們相對私語,有的想離去有的想跟随,盧贲帶着武裝的兵士來到,衆人沒有敢離去的。
楊堅到了東宮,守門的禁衛拒絕他不讓進去,盧贲大聲呵斥他們,楊堅才得入内。
盧贲于是掌管了丞相府的宿衛。
任命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李德林為府屬。
内史下大夫高颎聰明靈敏有才識和度量,熟悉軍事,有計策謀略,楊堅想引進他,派楊惠去告訴他這個意思。
高颎欣然同意說:“即使楊公的事業不能成功,我也不怕遭滅族之禍。
”楊堅就任命他為司錄。
當時漢王宇文贊居住在宮中,劉昉把打扮得很漂亮的歌女送給宇文贊,乘機對他說:“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衆望所歸。
小皇帝還是幼童,怎能擔負國家大事!現今人心不定,衆情不一,您應當暫且回到自己府中,等到事情平息以後,入宮為天子,這是萬無一失的計策。
”宇文贊年輕,才識平庸低下,就聽從了他的話。
楊堅革除了北周宣帝制定的苛刻殘酷政令,變得更為寬大。
删改省略舊的法律,制作《刑書要制》,上奏後實行。
他率身節儉,朝廷内外的人都很喜歡他。
楊堅在晚上召見太史中大夫庾季才,向他問道:“天命與人世上的各種事情,怎麼樣?”庾季才說:“天道精細隐微,很難意料猜測,以人事預料,征兆已定。
”獨孤夫人也對楊堅說:“現已處在騎虎之勢,欲罷不能,請盡力去做吧。
” 堅以相州總管尉遲迥位望素重,必不附己,召之會葬,而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邺。
陳王純時鎮齊州,堅使門正崔彭征之。
彭以兩騎往,止傳舍,遣人召純。
純至,彭執而鎖之,因大言曰:“陳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動。
”其從者愕然。
周複佛、道二教。
周相州總管蜀公尉遲迥舉兵相州,讨丞相堅,堅遣韋孝寬将兵讨之。
尉遲迥知丞相堅将不利于周室,謀舉兵讨之。
韋孝寬至朝歌,疑有變,稱疾徐行,使人伺之。
孝寬兄子藝,為魏郡守,迥遣迎孝寬,悉以迥謀語孝寬。
孝寬攜藝西走,每至亭驿,盡驅傳馬而去,謂驿司曰:“蜀公将至,宜速具酒食。
”迥尋遣騎追孝寬,至驿辄逢盛馔,又無馬,遂遲留不進,孝寬得免。
迥集文武士民令之曰:“楊堅藉後父之勢,挾幼主以作威福,不臣之迹,暴于行路。
吾與國舅甥,任兼将相,今欲與卿等糾合義勇,匡國庇民,何如?”衆鹹從命。
迥乃自稱大總管,奉趙王招少子以号令。
堅以鄖公韋孝寬為行軍元帥以讨迥。
初,天元使楊尚希撫慰山東,至相州,聞天元殂,謂左右曰:“蜀公将有他計,吾不去,懼及于難。
”遂夜循,歸長安。
堅遣鎮潼關。
周丞相堅殺畢王賢。
周雍州牧畢剌王賢謀殺堅,事洩,堅殺賢,并其三子。
楊堅認為相州總管尉遲迥平日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一定不會歸附自己,召他來京參加天元皇帝的葬禮,而任命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趕赴邺城。
陳王宇文純當時鎮守齊州,楊堅派門正崔彭去征召他。
崔彭帶着兩名騎兵前往,住在傳舍,派人去召宇文純。
宇文純到來後,崔彭捉住他用枷鎖住,就大聲說:“陳王有罪過,皇帝召他入朝,左右随從不得亂動。
”随從宇文純的人驚慌失措。
北周恢複佛教、道教。
北周相州總管蜀公尉遲迥在相州起兵,讨伐丞相楊堅,楊堅派遣韋孝寬率領軍隊讨伐他。
尉遲迥深知丞相楊堅将要做出對北周皇室不利的事情,謀劃起兵讨伐他。
韋孝寬到了朝歌,懷疑尉遲迥有變故,假稱有病緩慢行進,派人偵察情況。
韋孝寬的侄子韋藝,在尉遲迥手下任魏郡太守,尉遲迥派他去迎接韋孝寬,韋藝把尉遲迥的計謀全部告訴了韋孝寬。
韋孝寬帶着韋藝向西奔走,每到一個驿站,就把驿站馬匹驅趕走,對驿站的官員說:“蜀公尉遲迥就要來了,應該趕快準備酒宴招待。
”尉遲迥随即派騎兵追趕韋孝寬,每到一個驿站,就有盛宴招待,驿站又沒有馬匹,于是就滞留不前,韋孝寬得以逃走。
尉遲迥召集文武官員和士民百姓,對他們說:“楊堅憑着是皇太後的父親,挾制幼主,作威作福,背叛君主的迹象,暴露在士人面前。
我與北周皇室是舅甥關系,身兼二職,現在想和你們聯合義勇之士,匡國救民,怎麼樣?”衆人都聽從他的命令。
尉遲迥就自稱是大總管,尊奉趙王宇文招的小兒子,以他的名義号令天下。
楊堅任命鄖公韋孝寬為行軍元帥,讨伐尉遲迥。
當初,天元皇帝派楊尚希安撫慰問山東各郡,楊尚希到了相州,聽到天元皇帝去世的消息,對左右的人說:“蜀公尉遲迥将會有别的計謀,我如果不離開這個地方,恐怕要遭遇災難。
”于是在夜晚出逃,回到長安。
楊堅派他鎮守潼關。
北周丞相楊堅殺死畢王宇文賢。
北周雍州牧畢剌王宇文賢謀劃殺死楊堅,事情洩露,楊堅殺了宇文賢,以及他三個兒子。
秋七月,突厥執齊高紹義歸之于周。
周送千金公主于突厥,遣賀若誼賂佗缽可汗,以求高紹義。
佗缽僞與紹義獵于南境,使誼執之。
紹義至長安,徙蜀,病死。
周青州總管尉遲勤舉兵應相州。
勤,迥之弟子也,舉兵應迥。
迥所統相、衛、黎、洺、貝、趙、冀、瀛、滄,勤所統青、齊、膠、光、莒等州,皆從之,衆數十萬。
荥、申、楚、潼、兖州、蘭陵亦應迥。
迥遣将攻建、潞,圍恒、汴,拔曹、亳。
遣使招并州刺史李穆。
穆子士榮,以穆所居天下精兵處,陰勸穆從迥,穆深拒之。
堅使穆子渾往布腹心,穆使渾奉尉鬥于堅曰:“願執威柄以尉安天下。
”又以十三環金帶遺堅。
十三環金帶者,天子之服也。
堅大悅。
穆兄子崇,為懷州刺史,初欲應迥,後知穆附堅,慨然太息曰:“阖家富貴者數十人,值國有難,竟不能扶傾繼絕,複何面目處天地間乎!”不得已,亦附于堅。
周丞相堅自加都督中外諸軍事。
周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舉兵應相州。
周丞相堅殺趙王招、越王盛。
趙王招謀殺堅,邀堅過其第,引入寝室,伏壯士于室後,堅左右皆不得從,唯腹心元胄坐戶側。
酒酣,招以佩刀刺瓜連啖堅,欲因而刺之。
胄進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招叱之使卻。
胄嗔目憤氣,扣刀入衛,扶堅趨去。
招将追之,胄以身蔽戶,招不得出。
堅乃誣招與越王盛謀反,皆殺之,及其諸子。
賞賜元胄,不可勝計。
周室諸王數欲 秋七月,突厥把北齊高紹義送交給北周。
北周把千金公主送到突厥完婚,派賀若誼賄賂佗缽可汗,向他索求高紹義。
佗缽可汗假裝和高紹義到南面邊境打獵,讓賀若誼抓獲了他。
高紹義到了長安,北周流放他到蜀地,在那病死。
北周青州總管尉遲勤起兵響應相州總管尉遲迥。
尉遲勤是尉遲迥的侄子,起兵響應尉遲迥。
尉遲迥所轄相、衛、黎、洺、貝、趙、冀、瀛、滄州,尉遲勤所轄青、齊、膠、光、莒等州,都跟從他們,軍隊有數十萬人。
荥、申、楚、潼、兖州、蘭陵也起兵響應。
尉遲迥派将領攻打建州、潞州,包圍恒州、汴州,占領曹州、亳州。
派使者招降并州刺史李穆。
李穆的兒子李士榮認為李穆統轄的并州是天下精兵會聚的地方,暗中勸說李穆跟從尉遲迥,李穆堅決拒絕。
楊堅派李穆的兒子李渾前往李穆處表達對他以誠相待之意,李穆派李渾把熨鬥獻給楊堅,說:“希望你執掌威權安撫天下。
”又把十三環金帶送給楊堅。
十三環金帶是天子佩帶的。
楊堅大為高興。
李穆哥哥的兒子李崇任懷州刺史,當初想響應尉遲迥,後來知道李穆歸附楊堅,感慨歎息說:“全家有十多人得到富貴,遇到國家有難,竟不能扶傾繼絕,還有什麼顔面處于天地之間呢?”不得已,也就歸附了楊堅。
北周丞相楊堅自己加任都督中外諸軍事。
北周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起兵響應相州。
北周丞相楊堅殺死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
趙王宇文招圖謀殺死楊堅,就邀約楊堅到他的府第,帶領楊堅進入寝室,讓壯士埋伏在寝室後面,楊堅左右侍從都不許跟随,隻有親信元胄坐在寝室門旁。
酒興正濃時,宇文招用佩刀刺瓜不斷讓楊堅吃,想借機刺殺他。
元胄見狀向前說:“丞相府有事情,不可在這兒多停留。
”宇文招大聲呵斥他,讓他退下去。
元胄怒目相視氣憤不平,提着刀進去護衛,攙扶楊堅疾速離去。
宇文招要追趕,元胄用自己身體堵在門口,宇文招出不去。
楊堅便誣陷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圖謀造反,把他們以及他們的兒子都殺了。
賞賜給元胄的财物多得不可計算。
北周皇室諸王多次想 伺隙殺堅,都督李圓通常保護之,由是得免。
八月,周丞相堅遣司錄高颎監相州諸軍。
周韋孝寬軍至永橋城,諸将請先攻之,孝寬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損我兵威。
今破其大軍,此何能為?”于是引軍壁于武陟,與尉遲迥隔沁水相持不進。
孝寬長史李詢密啟丞相堅雲:“總管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并受迥金。
”堅以為憂,與鄭譯謀代之。
李德林曰:“公與諸将,皆國家貴臣,未相服從,今正以挾令之威控禦之耳。
前所遣者,疑其乖異,後所遣者,安知其能盡腹心邪!又,取金之事,虛實難明,今一旦代之,或懼罪逃逸;若加縻絷,則自鄖公以下,莫不驚疑。
且臨敵易将,此燕、趙之所以敗也。
如愚所見,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素為諸将所信服者,速至軍所,使觀其情僞。
縱有異意,必不敢動,動亦能制之矣。
”堅大悟,乃命少内史崔仲方往監諸軍,為之節度。
辭以父在山東。
又命劉昉、鄭譯,昉辭以未嘗為将,譯辭以母老。
堅不悅。
府司錄高颎請行,堅喜,遣之。
颎受命亟發,遣人辭母而已。
自是堅措置軍事,皆與德林謀之。
周司馬消難以鄖州降陳。
消難舉兵,丞相堅遣王誼讨之,消難遂以九州八鎮降陳,遣其子永為質以求援。
陳遣樊毅等應之。
伺機殺掉楊堅,由于都督李圓通經常保護他,因此免于被害。
八月,北周丞相楊堅派遣司錄高颎監相州諸軍。
北周韋孝寬的軍隊到了永橋城,各位将領都請求先行攻打此城,韋孝寬說:“永橋城雖小,然而很堅固,如果攻而不克,就會損害我軍的威嚴。
現在要打敗他的大軍,怎麼能先攻打這個小城?”于是帶領軍隊在武陟紮營,與尉遲迥軍隔着沁水對峙,都不進攻。
韋孝寬的長史李詢秘密地向丞相楊堅報告說:“總管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都接受了尉遲迥贈送的金錢。
”楊堅為此事感到憂慮,和鄭譯謀劃讓人取代他們。
李德林說:“您和這些将領,都是國家重臣,相互都不遵從,現在您正應該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勢來控制駕馭他們。
以前派遣的人,您懷疑他們會背離叛亂,以後派遣的人,怎麼知道他會對您竭盡忠誠呢?另外,他們收取金錢的事情,真假難以辨明,現在忽然讓人替代他們,也許他們會因懼怕獲罪而逃走;如果把他們抓起來,那麼從鄖公韋孝寬以下的将領,沒有不震驚恐懼的。
而且臨戰易将,這正是戰國時期燕國、趙國被打敗的原因。
以我看,隻需派一名忠于您,通曉智巧謀略,平日被諸位将領所信服的人,快速到軍中去,讓他去觀察那些人的真假。
即使那些人有叛變的意圖,一定不敢輕舉妄動,有舉動也能制服他們。
”楊堅恍然大悟,就命令少内史崔仲方前往軍中監視各位将領,節制調度他們。
崔仲方以父親在山東為理由推辭不去。
又命劉昉、鄭譯前往,劉昉以自己沒有任過将帥為理由推辭,鄭譯以母親年邁推辭。
楊堅很不高興。
丞相府司錄高颎請求前往,楊堅大喜,就派他去。
高颎接受命令立即出發,隻派人替他向母親辭别而已。
從此楊堅處理軍務,都要和李德林商議。
北周司馬消難在鄖州投降陳朝。
司馬消難起兵,丞相楊堅派王誼讨伐他,司馬消難就帶着九個州八個鎮投降陳朝,派他的兒子司馬永去當人質請求援兵。
陳朝派樊毅等人接應他。
周益州總管王謙起兵于蜀,丞相堅遣行軍元帥梁睿擊之。
後梁遣使如周。
梁使中書舍人柳莊奉書入周,丞相堅執莊手曰:“孤昔從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
今猥蒙顧托,當相與共保歲寒耳。
”時諸将競勸梁主舉兵,與尉遲迥連謀,以為進可以盡節周氏,退可以席卷山南,梁主疑未決。
會莊至,具道堅語,且曰:“昔袁紹、劉表、王淩、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然功業莫就,禍不旋踵,良由魏、晉挾天子,保京都,仗大順以為名故也。
今尉遲迥昏耄已甚,消難、王謙,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
周朝将相,多為身計,競效節于楊氏。
以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随公必移周祚。
未若保境息民以觀其變。
”梁主然之。
周尉遲迥兵敗自殺。
高颎至,為橋于沁水。
尉遲迥之子魏安公惇軍沁東,于上流縱火筏。
颎預為土狗以禦之。
惇布陣二十餘裡,麾兵小卻,欲待孝寬軍半度擊之。
孝寬因其卻,鳴鼓齊進。
軍既度,颎命焚橋,以絕士卒反顧心。
惇兵大敗,孝寬乘勝進,追至邺。
迥卒十三萬陣于城南,勤帥衆五萬,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騎先至。
迥素習軍旅,老猶被甲臨陣。
其麾下兵皆關中人,為之力戰,孝寬等軍不利而卻。
邺中士民觀戰者數萬人,宇文忻曰:“事急矣,吾當以詭道破之。
”乃先射觀者,觀 北周益州總管王謙在蜀州起兵,丞相楊堅派行軍元帥梁睿攻打他。
後梁派使者到北周。
後梁使者中書舍人柳莊帶着書信來到北周,丞相楊堅握着柳莊的手說:“我從前在江陵服兵役,受到梁主的特殊恩寵和關懷。
今日承蒙下诏讓我輔佐天子,我一定和你們共同保持在逆境中的不苟容。
”當時後梁衆将領競相勸說梁明帝起兵,與尉遲迥聯謀,以為這樣,進可以為北周盡力,退可以占有山南地區,梁明帝猶豫不決。
适逢柳莊從北周回來,詳細轉述了楊堅的話,而且說:“從前袁紹、劉表、王淩、諸葛誕,都是當時的英雄豪傑,占據軍事重地,擁有強大的軍隊,然而功業還沒有建立,災禍接踵而來,這都是因為魏、晉挾制天子,以保衛京城、遵循倫常天道為名而造成的。
現在尉遲迥已經年老昏庸之極,司馬消難、王謙的才能連常人都不如,沒有匡複天下的才能。
北周的将相大臣,許多都是為自身打算,競相向楊堅效忠。
以臣預料,尉遲迥等人最終會被消滅,随公楊堅一定會奪取北周政權。
我們不如保衛國境,安定百姓,觀察事态的變化。
”後梁明帝同意他的意見。
北周尉遲迥兵敗自殺。
高颎到了軍中,在沁水建造橋梁。
尉遲迥的兒子魏安公尉遲惇的軍隊駐紮在沁水東面,在上遊放下帶火的木筏。
高颎事先建造了叫土狗的土墩來阻擋火筏。
尉遲惇布置了二十多裡的戰陣,指揮軍隊稍微後退,想等待韋孝寬的軍隊渡到河中間時進攻他。
韋孝寬趁尉遲惇的軍隊後退之機,擂鼓一齊前進。
軍隊過河後,高颎下令将橋燒掉,斷絕士卒退回去的念頭。
尉遲惇的軍隊大敗,韋孝寬乘勝前進,追擊到邺城。
尉遲迥率領的十三萬士卒在城南布陣,尉遲勤率領五萬軍隊從青州趕來支援他,自己率領三千騎兵先行趕到。
尉遲迥一向通曉軍旅之事,年老了還穿戴着甲胄親臨前線。
他麾下的士兵都是關中人,能為他拼死作戰,韋孝寬的軍隊因形勢不利而退卻。
邺城中士民觀戰的有數萬人,宇文忻說:“形勢已經很危急,我們應該用詭詐的方法打敗他。
”就先用箭射擊觀戰的百姓,觀戰 者皆走,轉相騰藉,聲如雷霆。
忻乃傳呼曰:“賊敗矣!”衆複振,因其擾而乘之。
迥軍敗保城,孝寬縱兵圍之。
迥擲弓于地,罵堅極口而自殺。
迥起兵六十八日而敗,韋孝寬分兵悉平關東。
梁主聞迥敗,謂柳莊曰:“若從衆人之言,社稷已不守矣。
” 周丞相堅以高颎為司馬。
丞相堅之初得政也,待劉昉、鄭譯甚厚,言無不從。
及辭監軍,堅始疏之,以颎代昉為司馬,陰敕官屬不得白事于譯。
譯懼,求解職。
司馬消難奔陳,周複取鄖州。
周丞相堅以其世子勇為洛州總管。
總統舊齊之地。
冬十月,日食。
周丞相堅殺陳王純。
周王謙敗死。
十一月,周相州總管鄖公韋孝寬卒。
孝寬久在邊境,屢抗強敵,所經略布置,人初莫之解,見其成事,方乃驚服。
笃意文史,敦睦宗族,所得俸祿,不及私室。
十二月,周丞相堅自為相國,進爵隋王,加九錫。
周隋王堅殺代王達、滕王逌。
辛醜(581) 陳太建十三年,周大象三年。
二月以後隋高祖文帝開皇元年。
是歲,周亡,隋代,凡三家。
春二月,隋王堅稱皇帝。
庾季才勸隋王以今月甲子應天受命,李穆、盧贲亦勸之,于是周主遜居别宮,隋王即皇帝位。
時周境内有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隋皆有之。
的百姓紛紛逃跑,接着互相踐踏,喊聲如雷霆。
宇文忻就傳呼:“敵人失敗了!”韋孝寬的軍隊士氣重新振作,乘百姓紛亂之機進攻。
尉遲迥兵敗退守邺城,韋孝寬縱兵包圍邺城。
尉遲迥把弓箭扔在地上,盡情辱罵楊堅,而後自殺。
尉遲迥起兵六十八天而失敗,韋孝寬分兵将關東全部平定。
後梁明帝聽到尉遲迥失敗的消息,對柳莊說:“當初假若聽從衆将領的話,我們的國家已不能保全了。
” 北周丞相楊堅任命高颎為司馬。
丞相楊堅在剛得到政權時,對待劉昉、鄭譯的禮遇甚厚,他們的建議沒有不聽從的。
等到他們推辭出任監軍以後,楊堅開始疏遠他們,讓高颎代替劉昉任司馬,暗中命令屬吏不要向鄭譯報告公事。
鄭譯很害怕,請求解除職務。
司馬消難逃奔到陳朝,北周再次奪取鄖州。
北周丞相楊堅任命他的世子楊勇為洛州總管。
讓楊勇總督從前北齊的地方。
冬十月,出現日食。
北周丞相楊堅殺死陳王宇文純。
北周王謙戰敗而死。
十一月,北周相州總管鄖公韋孝寬去世。
韋孝寬長久鎮守邊境,多次抗擊強敵,他做的籌劃布置,人們一開始不能理解,待到事情已經成功,才驚歎佩服。
韋孝寬專心緻志于文學和史學,與宗族親厚和睦,得到的俸祿,不會拿到家中。
十二月,北周丞相楊堅自任相國,晉爵号為隋王,加九錫。
北周隋王楊堅殺死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
辛醜(581) 陳太建十三年,北周大象三年。
二月以後,隋高祖文帝開皇元年。
這年,北周滅亡,隋代,共三個國家。
春二月,隋王楊堅稱皇帝。
庾季才勸隋王楊堅在本月甲子日順應天命稱帝,李穆、盧贲也勸他登帝位,于是北周靜帝讓位,居住到别宮,隋王即皇帝位。
當時北周境内有二百一十一個州、五百八十個郡,隋朝全部占有。
初,隋主與周載下大夫榮建緒有舊,将受禅,建緒出為息州刺史,隋主謂曰:“且躊躇,當共取富貴。
”建緒正色曰:“明公此旨,非仆所聞。
”及是來朝,隋主曰:“卿亦悔否?”對曰:“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
” 窦毅之女聞周主禅,自投堂下,撫膺太息曰:“恨我不為男子,救舅氏之患。
”毅及襄陽公主掩其口曰:“汝勿妄言,滅吾族。
”由是奇之。
及長,以适唐公李淵。
淵,昞之子也。
隋改官名。
崔仲方勸隋主除周六官,依漢、魏之舊。
于是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内史、秘書、内侍五省,禦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以分司統職。
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以酬勤勞。
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文武官之有德聲者。
改侍中為納言。
以高颎為仆射兼納言,虞慶則為内史監,李德林為内史令。
隋主追尊考為武元帝。
隋立後獨孤氏。
後家世貴盛,而能謙恭,雅好讀書,言事多與隋主意合,甚寵憚之,宮中稱為“二聖”。
隋主每臨朝,後辄與方辇而進,至乃止。
使宦官伺隋主,政有所失,随即匡谏。
退朝同反燕寝。
有司奏稱:“《周禮》百官之妻,命于王後,請依古制。
”後曰:“婦人預政,或從此為漸,不可開其源也。
”崔長仁,後之中外兄弟也,犯法當斬,隋主以後故,欲免之。
後曰:“國家之事,焉可顧私?”長仁竟坐死。
後性儉約,隋 當初隋文帝和北周載下大夫榮建緒有交情,在他即将接受讓給他的帝位時,榮建緒被朝廷派任息州刺史,隋文帝對他說:“暫且從容自得,當會共同取得富貴。
”榮建緒表情嚴肅地說:“明公這些話,不是我想聽的。
”現在榮建緒來朝見隋文帝,隋文帝說:“你也後悔嗎?”榮建緒回答說:“我的地位不像徐廣,但情況類似楊彪。
” 窦毅的女兒聽說北周靜帝把帝位讓給楊堅,自己來到堂下,捶胸慨歎說:“遺憾我不是男人,來拯救舅家的災禍。
”窦毅和夫人襄陽公主捂住她的嘴說:“你不要亂說,那樣會毀滅掉我們的家族。
”因此認為她很奇特。
等到她長大了,嫁給唐公李淵。
李淵是李昞的兒子。
隋朝改換官名。
崔仲方勸說隋文帝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恢複漢、魏時的舊制。
于是隋朝設置三師和三公,以及尚書、門下、内史、秘書、内侍五省,禦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以分别執掌統管各種職務。
又設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授給有功勞政績的人。
設置了特進至朝散大夫七個等級的散官,加賜給文武大臣中有德行聲譽的人。
改稱侍中為納言。
任命高颎為仆射兼納言,虞慶則為内史監,李德林為内史令。
隋文帝追尊他的父親為武元帝。
隋朝冊封獨孤氏為皇後。
獨孤皇後家世代高貴顯赫,但她能謙遜恭順,喜好讀書,談論政事,許多見解與隋文帝相同,隋文帝非常寵幸并畏懼她,宮中稱他們為“二聖”。
隋文帝每次上朝處理國事,獨孤皇後則乘車與他并排前往,到了大殿門才止住。
讓宦官伺察隋文帝,發現政事有所失誤,随時糾正勸說。
退朝後一起返回寝宮。
有關官吏上奏說:“《周禮》規定,百官的妻子,都聽命于王後,請依照古代的制度。
”皇後說:“婦人參與政事,或者是從這件事開始的,不可開這個頭。
”崔長仁是皇後的中表兄弟,犯了法應當斬首,隋文帝因為皇後的緣故,想赦免他。
皇後說:“國家的政事,怎能顧念私情?”崔長仁最終被依法處死。
皇後性情儉樸節約,隋文帝 主嘗合止利藥,須胡粉一兩,求之宮中,不得。
隋主亦懲周氏之失,不以權任假借外戚,後兄弟不過将軍、刺史。
外家呂氏,素微賤,求訪,不知所在。
及即位,始求得舅子永吉,乃追封外祖為齊郡公,以永吉襲爵。
隋立世子勇為太子,諸子皆為王。
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
隋廢周主闡為介公。
改封周太後楊氏為樂平公主。
初,劉、鄭矯诏,以隋主輔政,楊後雖不預謀,然以嗣主幼沖,恐權在他族,聞之,甚喜。
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于言色。
及禅位,憤惋愈甚。
隋主愧之,改封樂平公主,欲奪其志,公主誓不許,乃止。
隋主盡滅宇文氏之族。
虞慶則勸隋主盡滅宇文氏,高颎、楊惠亦依違從之,李德林固争,以為不可。
隋主作色曰:“君書生,不足與議此。
”于是周太祖以下子孫皆死,而德林品位遂不進。
隋征蘇威為太子少保。
威,綽之子也,少有令名,周宇文護強以女妻之。
威見護專權,恐禍及己,屏居山寺,以諷讀為娛。
周高祖聞其賢,除車騎大将軍,辭疾不拜。
隋主為丞相,高颎薦之,隋主召見,與語,大悅。
居月餘,聞将受禅,遁歸田裡。
颎請追之,隋主曰:“此不欲預吾事耳,置之。
”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追封綽為邳公,以威襲爵。
曾經要配制止瀉的藥,須用胡粉一兩,在宮中尋求,沒能找到。
隋文帝也以北周的過失為警戒,不把大權授給外戚,皇後的兄弟任職不超過将軍、刺史。
外祖父呂氏家,一向貧寒微賤,尋求訪問,不知在何處。
他當上皇帝以後,才尋找到舅舅的兒子呂永吉,就追封外祖父為齊郡公,讓呂永吉承襲爵位。
隋文帝立世子楊勇為太子,其他兒子均封為王。
隋文帝封楊廣為晉王,楊俊為秦王,楊秀為越王,楊諒為漢王。
隋朝廢黜北周靜帝宇文闡,封他為介公。
改封周太後楊氏為樂平公主。
當初,劉昉、鄭譯假傳诏令,讓隋文帝輔政,楊皇後雖然沒有參預謀劃,然而因為繼承皇位的靜帝幼小,恐怕政權落在别族手中,聽到楊堅輔政,極為高興。
後來知道父親有反叛的圖謀,憤憤不平,在言語臉色上表現出來。
等到北周靜帝讓位給她父親楊堅,憤怒悲傷得更加厲害。
隋文帝對女兒也感到慚愧,改封她為樂平公主,想讓她改嫁,公主誓死不答應,這才作罷。
隋文帝把宇文氏家族斬盡殺絕。
虞慶則勸說隋文帝把宇文氏家族全部除掉,高颎、楊惠也違心地同意了,李德林堅決争辯,認為不能這樣做。
隋文帝變了臉色說:“你是一個書生,不值得和你商議這件事。
”于是北周太祖以下子孫都被殺死,從此李德林的官爵再沒有升遷過。
隋朝征召蘇威任太子少保。
蘇威是蘇綽的兒子,少年時就有美名,北周宇文護硬把女兒嫁給他。
蘇威看到宇文護獨攬大權,恐怕禍害牽連到自己,就隐居山寺,以誦讀為樂。
北周高祖聽說他賢能,就任他為車騎大将軍,蘇威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不受。
隋文帝任丞相時,高颎向他推薦蘇威,他召見蘇威,與之交談,非常高興。
蘇威住了一個多月,聽說楊堅要取代北周皇帝即皇位,就逃歸故裡。
高颎請求追回他,隋文帝說:“這表示他不想參預我的政事,放他走吧。
”等到隋文帝即位後,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