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十二

關燈
起癸醜(533)梁高祖中大通五年、魏孝武永熙二年,盡丁卯(547)梁高祖太清元年、魏文帝大統十三年、東魏孝靜武定五年。

    凡十五年。

     癸醜(533) 梁中大通五年,魏永熙二年。

     春正月,魏大丞相歡襲秀容,殺爾朱兆。

     兆至秀容,分守險隘。

    高歡揚聲讨之,師出複止者數四,兆意怠。

    歡揣其歲首當宴會,遣窦泰以精騎馳之,一日一夜行三百裡,歡以大軍繼之。

    兆軍驚走,泰追破之,兆缢死山中。

    慕容紹宗降,歡厚待之。

    先是,兆左右皆密通啟于歡,唯張亮無之,至是歡以亮為參軍。

     魏罷諸行台。

     魏以賀拔勝為荊州刺史。

     魏侍中斛斯椿與南陽王寶炬、将軍元毗、王思政密勸魏主圖高歡,增置都督、部曲各數百員。

    以關中大行台賀拔嶽擁重兵,密與相結,出其弟勝為荊州刺史,欲以敵歡。

    歡不悅。

     初,侍中司空高乾遭父喪,解侍中。

    魏主既貳于歡,冀乾為己用,嘗與共立盟約,乾不之知,對曰:“臣以身許國,何敢有貳?”及是,乾乃謂所親曰:“上不親勳賢,而招集群小,數遣人往來關中,又令賀拔兄弟相近。

    禍難将作,必及于 癸醜(533) 梁中大通五年,北魏永熙二年。

     春正月,北魏大丞相高歡偷襲秀容,殺爾朱兆。

     爾朱兆率軍隊到秀容,部署各部分别把守險要的地勢。

    高歡揚言讨伐爾朱兆,先後出兵四次都中途停止了,爾朱兆便放松了警惕。

    高歡猜測爾朱兆在正月初會舉行宴會,便派遣窦泰率精銳騎兵急馳秀容。

    窦泰的騎兵一天一夜行軍三百裡,高歡又派大軍為後續。

    爾朱兆的軍隊驚慌逃走,窦泰緊追擊潰他們,爾朱兆吊死在山中。

    慕容紹宗投降高歡,高歡給予慕容紹宗優厚的待遇。

    先前,爾朱兆的左右近臣都暗中向高歡表示投降,唯獨張亮沒有與高歡聯系,到這時高歡很贊許張亮,任命他為參軍。

     北魏罷免各位行台。

     北魏任命賀拔勝為荊州刺史。

     北魏侍中斛斯椿和南陽王元寶炬、将軍元毗、王思政秘密勸魏孝武除掉高歡,增設守衛皇宮的都督、部曲各數百名。

    因為關中大行台賀拔嶽手中掌握重兵,魏孝武帝秘密和他聯系,又派賀拔嶽的弟弟賀拔勝出任荊州刺史,想以此來對抗高歡。

    高歡不高興。

     當初,侍中司空高乾遇上父親去世,辭掉了侍中職務。

    現在魏孝武帝既然對高歡已經不信任,希望高乾能為己所用,曾經想與高乾一起訂立盟約,高乾不知道孝武帝的意圖,回答說:“我把生命都給予國家,哪敢有二心呢!”到這時,高乾才對親近的人說:“皇上不親近有功的良臣,而招集一群小人,幾次派遣他們往來關中,還讓賀拔兄弟結合在一起。

    災禍将要來臨,必然會殃及到 我。

    ”乃密啟歡。

    歡召乾詣并州,乾因勸歡受魏禅。

    歡掩其口曰:“勿妄言!今令司空複為侍中,門下事一以相委。

    ”屢啟請之,魏主不許。

    乾知變将起,求為徐州,從之。

     三月,阿至羅複附于魏。

     魏正光以前,阿至羅常内屬,及中原多事,遂叛。

    高歡招之,阿至羅複降,凡十萬戶。

    歡與之粟帛,議者以為徒費無益,歡不從。

    及經略河西,大收其用。

     魏徐州刺史高乾伏誅。

    大都督高敖曹奔晉陽。

     乾将之徐州,魏主聞其漏洩機事,乃诏歡曰:“乾邕與朕有盟,今乃反覆。

    ”歡聞亦惡之,取乾前後啟論時事者封上。

    魏主召乾責之,遂賜死。

    密敕潘紹業殺其弟敖曹,敖曹奔晉陽。

    敖曹兄仲密亦間行奔晉陽。

     夏四月,魏青州人耿翔殺其刺史降梁,梁以翔為刺史。

     五月,魏下邳叛降于梁。

     秋八月,魏以賀拔嶽為雍州刺史。

     初,賀拔嶽遣行台郎馮景詣晉陽。

    高歡與景歃盟,約與嶽為兄弟。

    景還,言于嶽曰:“歡奸詐有餘,不可信也。

    ”府司馬宇文泰請使晉陽,以觀歡之為人。

    歡奇其狀貌,曰:“此兒視瞻非常。

    ”将留之,泰固求複命。

    歡既遣而悔之,發驿急追,至關,不及而返。

     我。

    ”于是高乾秘密告訴了高歡。

    高歡把高乾召到并州,高乾便勸說高歡脅迫魏孝武帝禅讓。

    高歡掩住高乾的口說:“不要胡說!現在叫司空你重新擔任侍中,門下省的事全都委托你了。

    ”高歡屢次上書請求讓高乾複職,魏孝武帝不允許。

    高乾覺得孝武帝對他不信任了,請高歡為他謀求徐州刺史的職位,孝武帝同意了。

     三月。

    阿至羅國又歸附北魏。

     北魏正光年間以前,阿至羅國曾經歸屬北魏,到中原戰事紛紛時,就反叛了。

    高歡進行招撫,阿至羅又投降了,阿至羅國共十萬戶。

    高歡要給他們糧食和絲織品,參加議事的人認為這是白白浪費财物,不會有益處。

    高歡沒聽從他們的意見。

    到高歡征伐河西時,得到阿至羅人的大力支持。

     北魏徐州刺史高乾被殺。

    大都督高敖曹逃到晉陽。

     高乾将要到徐州赴任,魏孝武帝聽說他洩露了機密的事情,就寫诏書給高歡說:“高乾曾和我有過盟約,現在竟然反複無常。

    ”高歡聽後對高乾也産生了厭惡,取來高乾先後給他的議論時事的文書,密封好,派人送到魏孝武帝那裡。

    魏孝武帝召見高乾,遣責了他,就賜他死。

    之後,魏孝武帝寫密信給潘紹業,命令他殺掉高乾的弟弟高敖曹,但高敖曹已經逃到晉陽。

    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也悄悄跑到晉陽。

     夏四月,北魏青州人耿翔殺死了膠州刺史投降了梁朝,梁朝任命耿翔為刺史。

     五月,北魏下邳的百姓背叛北魏,投降梁朝。

     秋八月,北魏任命賀拔嶽為雍州刺史。

     當初,賀拔嶽派遣行台郎馮景到晉陽去。

    高歡與馮景歃血為盟,約定同賀拔嶽結為兄弟。

    馮景回去後,對賀拔嶽說:“高歡奸詐有餘,不可信任。

    ”府司馬宇文泰請求出使晉陽,以便觀察高歡的為人。

    高歡見了宇文泰,驚奇他的容貌,說:“這個人的相貌看起來不同尋常。

    ”高歡要留下宇文泰,宇文泰堅決要回去複命。

    高歡讓宇文泰走了之後又很後悔,派人乘驿馬急忙追趕,到了關口,沒有追上,隻好返回。

     泰至,謂嶽曰:“歡所以未篡者,正憚公兄弟耳。

    侯莫陳悅之徒非所忌也。

    公但潛為之備,圖歡不難。

    今費也頭控弦之騎不下一萬,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勝兵三千餘,靈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各擁部衆,未有所屬。

    若移軍近隴,扼其要害,震之以威,懷之以惠,收其士馬以資吾軍。

    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之功也!”嶽大悅,複遣詣洛陽請事,密陳其狀。

    魏主喜,以嶽為都督二十州軍事,雍州刺史。

    嶽遂引兵西屯平涼。

    彌俄突、伊利及費也頭、萬俟受洛幹、鐵勒斛律沙門等皆附于嶽,唯曹泥附歡。

    嶽以夏州被邊要重,欲求良刺史,衆舉宇文泰。

    嶽曰:“左丞,吾左右手,何可廢也!”沉吟累日,卒表用之。

     九月,魏大丞相歡分封邑以頒勳義。

     歡表讓王爵,不許。

    請分封邑十萬以頒勳義,許之。

     冬十二月,魏人侵梁雍州。

     魏荊州刺史賀拔勝侵梁雍州,拔下迮戍,扇動諸蠻。

    刺史廬陵王續屢為所敗,漢南震駭,城邑多陷。

    于是沔北蕩為丘墟矣。

     魏大丞相歡使翟嵩如關中。

     歡患賀拔嶽、侯莫陳悅之強,右丞翟嵩曰:“嵩能間之,使其自相屠滅。

    ”歡遣之。

     宇文泰回去後,對賀拔嶽說:“高歡之所以未篡帝位,正是害怕你們兄弟。

    侯莫陳悅那些人他并不畏懼。

    你隻要悄悄地準備,謀取高歡不難。

    現在費也頭部族會射箭的騎兵不少于一萬人,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的優秀兵馬三千多,靈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等各自都擁有不少人馬,未有歸屬。

    若是讓軍隊逼近隴地,扼守要塞之處,以威力震懾,以恩惠安撫,便可把他們的兵馬收服過來以壯大我軍。

    向西同氐、羌人和睦,北邊撫慰沙漠塞外,然後再回師長安,輔助魏國皇室,這是如同齊桓公、晉文公般的功業呀!”賀拔嶽聽了非常高興,又派宇文泰到洛陽向皇帝請示,秘密陳述高歡的情況。

    魏孝武帝很高興,命令賀拔嶽都督二十州軍事,任雍州刺史。

    賀拔嶽便領兵西進,駐紮在平涼。

    斛拔彌俄突、纥豆陵伊利以及費也頭、萬俟受洛幹、鐵勒斛律沙門等都歸附了賀拔嶽,唯有曹泥依附高歡。

    賀拔嶽認為夏州地處邊境,位置重要,想找一位能幹的刺史,大家推舉宇文泰。

    賀拔嶽說:“左丞,是我的左右手,怎麼可以離開我去當刺史呢?”他沉思了幾天,最終還是上書皇帝任用宇文泰為夏州刺史。

     九月,北魏大丞相高歡把自己的封地分給有功勳的人。

     高歡上表要求辭掉爵位,魏孝武帝不同意。

    高歡請求把他封地之内的十萬戶人家分給有功勳的人,孝武帝允許了。

     冬十二月,北魏人入侵梁朝的雍州。

     北魏荊州刺史賀拔勝侵犯梁朝的雍州,攻克下迮的軍事營壘,煽動許多蠻民歸附北魏。

    梁雍州刺史廬陵王蕭續幾次被賀拔勝打敗,漢水以南地區震驚,城鎮大都陷落了,于是沔北一帶被蕩為廢墟。

     北魏大丞相高歡派翟嵩到關中。

     高歡害怕賀拔嶽、侯莫陳悅的勢力強大起來,右丞翟嵩說:“我能夠離間他們,使他們自相殘殺。

    ”于是,高歡就派遣翟嵩到關中去了。

     甲寅(534) 梁中大通六年,魏永熙三年,東魏孝靜帝善見天平元年。

    是歲,魏分二,凡三國。

     春正月,魏大丞相歡攻纥豆陵伊利,執之。

     高歡使侯景招纥豆陵伊利,伊利不從,擊之于河西,擒之,遷其部落于河東。

    魏主讓之曰:“伊利不侵不叛,為國純臣,王忽伐之,讵有一介行人先請之乎!” 魏永甯浮圖災。

     魏泰州刺史侯莫陳悅殺賀拔嶽,魏以宇文泰統其軍。

     魏賀拔嶽将讨曹泥,使都督趙貴至夏州與宇文泰謀之。

    泰曰:“曹泥孤城阻遠,未足憂。

    侯莫陳悅貪而無信,宜先圖之。

    ”不聽,召悅會于高平,與共讨泥。

    悅既得翟嵩之言,乃謀取嶽。

    嶽數與悅宴語,長史雷紹谏不聽。

    悅果誘嶽斬之。

    嶽衆皆不敢動,而悅心猶豫,不即撫納,還屯水洛城。

    嶽衆散還平涼,未有所屬。

    趙貴曰:“宇文夏州英略冠世,遠近歸心。

    賞罰嚴明,士卒用命。

    若迎而奉之,大事濟矣!”都督杜朔周請輕騎告哀,且迎之。

     既至,泰與将佐賓客議去留,前太中大夫韓褒曰:“此天授也,又何疑乎?悅井中蛙耳,使君往必擒之。

    ”衆以為悅已有賀拔之衆,圖之實難,願且留以觀變。

    泰曰:“悅既害元帥,自應乘勢直據平涼,而退屯水洛,吾知其無能為也。

    夫難得易失者,時也。

    若不早赴,衆心将離。

    ”因與諸 甲寅(534) 梁中大通六年,北魏永熙三年,東魏孝靜帝善見天平元年。

    這一年,魏國分為兩個國家,共三個國家。

     春正月,北魏大丞相高歡攻打纥豆陵伊利,抓住了他。

     高歡派侯景招撫纥豆陵伊利,纥豆陵伊利不服從,高歡在河西地區襲擊他,并把他生擒,将他的部落遷到河東。

    魏孝武帝責備高歡道:“纥豆陵伊利既沒侵犯我們,也沒背叛我們,是魏國的忠誠臣子,你忽然讨伐他,難道有一個使者預先來請示過嗎?” 北魏永甯寺佛塔發生火災。

     北魏秦州刺史侯莫陳悅殺死賀拔嶽,北魏讓宇文泰統領賀拔嶽的軍隊。

     北魏賀拔嶽将要讨伐曹泥,派遣都督趙貴到夏州與宇文泰謀劃。

    宇文泰說:“曹泥駐守的是座孤城,離得又遠,不必擔心他。

    侯莫陳悅貪心又不講信義,應該先謀取他。

    ”賀拔嶽不聽,請侯莫陳悅到高平會合,與他共同讨伐曹泥。

    侯莫陳悅已經聽到了翟嵩告訴他的話,便決定謀害賀拔嶽。

    賀拔嶽多次與侯莫陳悅在宴會上聊天,長史雷紹勸賀拔嶽提高警惕,他不聽。

    侯莫陳悅果然把賀拔嶽引誘出去殺了。

    賀拔嶽的部屬都不敢輕舉妄動,可侯莫陳悅心裡還猶豫,沒有立即招撫收納,又回到水洛城駐紮。

    賀拔嶽散亂的部屬回到平涼,沒有歸屬。

    趙貴說:“夏州刺史宇文泰才幹謀略超人,遠近的人都歸服于他。

    他賞罰嚴明,士卒都願意聽從他的命令。

    若是把他迎來尊奉他,大事就成功了!”都督杜朔周請求騎馬馳往宇文泰那裡報告噩耗,并把他迎來。

     杜朔周到了夏州說明來意,宇文泰與他的将領、幕僚、賓客等商量去留問題。

    前太中大夫韓褒說:“這是上天授予您的,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侯莫陳悅是井中之蛙,你去了一定能捉住他。

    ”衆人都認為侯莫陳悅已擁有了賀拔嶽的兵馬,要算計他實在困難,希望暫且留下來觀察形勢的變化。

    宇文泰說:“侯莫陳悅既然謀害了賀拔嶽元帥,自然應該乘機直接占據平涼,而退兵駐守水洛,我知道他已沒有能力幹什麼了。

    容易失去而又難以得到的,是時機。

    若不早日趕到那裡,人心會散的。

    ”便與衆 将同盟讨悅,輕騎赴平涼。

    時民間惶懼,逃散者多,軍士欲掠之,朔周曰:“宇文公方伐罪吊民,奈何助賊為虐乎!”撫而遣之,遠近悅附。

    泰聞而嘉之。

    歡使侯景招撫嶽衆,泰至安定遇之,謂曰:“賀拔公雖死,宇文泰尚存,卿何為者?”景遂還。

     泰至平涼,哭嶽哀恸,将士悲喜。

    歡複使侯景、張華原、王基勞泰。

    泰不受,欲劫留之,華原不屈,乃遣之。

    基還,言泰雄傑,請及其未定,擊滅之。

    歡曰:“卿不見賀拔、侯莫陳乎?吾當以計拱手取之。

    ” 魏主遣元毗慰勞嶽軍,召還洛陽,并召侯莫陳悅。

    悅附高歡,不肯應召。

    泰因毗上表曰:“臣嶽忽罹非命,都督寇洛等令臣權掌軍事。

    今高歡之衆已至河東,侯莫陳悅猶在水洛,士卒多西人,顧戀鄉邑,乞少停緩,徐就東引。

    ”魏主乃以泰為大都督,即統嶽軍。

     嶽之死也,都督李虎奔荊州,說賀拔勝使收嶽衆,勝不從而還,為歡别将所獲,送洛陽。

    魏主方謀取關中,得虎甚喜,拜衛将軍,使就泰。

    虎,歆之玄孫也。

    泰與悅書責之曰:“君黨附國賊,共危宗廟。

    吾已發兵為賀拔公報仇,指日相見。

    ” 夏四月朔,日食。

     魏宇文泰讨侯莫陳悅,誅之,遂定秦隴。

    魏以泰為關西大都督。

     将領共同盟誓讨伐侯莫陳悅,他們的輕騎兵迅速趕到平涼。

    當時百姓都驚惶恐懼,逃散的人很多,宇文泰的士兵想掠奪老百姓的财物,杜朔周說:“宇文泰大人正在讨伐罪人,撫慰百姓,怎麼能助賊為虐呢?”他們對百姓進行安撫後都送回去了,遠近的人都很高興地歸附他們。

    宇文泰聽說後,嘉獎了杜朔周。

    高歡派侯景去招募安撫賀拔嶽的舊部,宇文泰到安定時遇見了侯景,便對他說:“賀拔公雖然已經去世,但宇文泰還活着,你想幹什麼?”侯景就回去了。

     宇文泰到平涼,十分悲痛地哭吊賀拔嶽,賀拔嶽的将士們既悲又喜。

    高歡又派侯景、張華原、王基去慰勞宇文泰。

    宇文泰不接受,還想把他們扣下來,但張華原不屈服,宇文泰隻好讓他回去了。

    王基回去後,對高歡說宇文泰是英雄豪傑,請趁他未站穩腳,襲擊消滅他。

    高歡說:“你沒看見賀拔嶽和侯莫陳悅的情況嗎?我會用計謀拱手取他。

    ” 北魏孝武帝派遣元毗去慰勞賀拔嶽的舊部,把他們召回洛陽,并且下诏召侯莫陳悅。

    侯莫陳悅卻歸附了高歡,不聽宣召。

    宇文泰通過元毗上書皇帝說:“忠臣賀拔嶽忽然罹難,死于非命,都督寇洛等人令我暫且掌管軍事。

    現在高歡的部隊已經到達河東,侯莫陳悅還在水洛,我的部屬多是西部的人,他們留戀鄉土,請允許我暫時停一停,漸漸地往東邊引導。

    ”魏孝武帝于是任命宇文泰為大都督,統領賀拔嶽的部隊。

     賀拔嶽死後,都督李虎到了荊州,遊說賀拔勝去收編賀拔嶽的部隊,賀拔勝不采納,他又回來了,在途中被高歡的将領抓獲,送到洛陽。

    北魏孝武帝這時正打算奪取關中,得到李虎非常高興,任命他為衛将軍,派他去宇文泰手下任職。

    李虎,是李歆的玄孫。

    宇文泰給侯莫陳悅寫信譴責他道:“你做國賊的同黨和附庸,一起危害宗廟。

    我已經發兵為賀拔公報仇,很快就刀兵相見。

    ” 夏四月初一,日食。

     北魏宇文泰讨伐侯莫陳悅,把他殺了,于是平定秦隴一帶。

    北魏孝武帝任命宇文泰為關西大都督。

     宇文泰引兵上隴,軍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大悅。

    水洛降,悅退保上邽,召南秦刺史李弼與之拒泰。

    弼舉城降,悅軍潰,缢死。

     泰入上邽,散府庫以賞士卒。

    左右竊一銀甕以歸,泰知而罪之,剖賜将士。

     悅黨孫定兒不下,有衆數萬,泰遣劉亮襲之。

    亮先豎纛于近城高嶺,自将二十騎馳入城。

    定兒方置酒,亮麾兵斬之,遙指城外纛,命二騎曰:“出召大軍!”城中皆懾服,莫敢動。

     先是,故氐王楊紹先乘魏亂,逃歸武興,複稱王。

    氐、羌,吐谷渾所在蜂起,自南岐至瓜、鄯,跨州據郡者不可勝數。

    泰令弼鎮原州,拔也惡蚝鎮南秦州,可朱渾道元鎮渭州,趙貴行秦州事,征豳、泾、東秦,岐之粟以給軍。

    楊紹先懼,稱藩送質。

     長史于謹言于泰曰:“明公據關中險固之地,将士骁勇,土地膏腴。

    今天子在洛,追于群兇,若陳公懇誠,請都關右。

    挾天子以令諸侯,奉王命以讨暴亂,此桓、文之業,千載一時也。

    ”泰善之。

    高歡複遣使甘言厚禮以結泰。

    泰不受,封其書以聞。

    魏主命泰引軍而東,泰使雍州刺史梁禦入據長安。

    魏主以泰為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承制封拜。

     六月,魏大丞相歡舉兵反。

    秋七月,魏主修奔長安。

    歡入洛陽,推清河王亶承制決事。

    魏主以宇文泰為大将軍、尚書令。

     宇文泰率部隊來到上隴,軍令嚴肅,秋毫不犯,百姓非常高興。

    水洛的部隊投降後,侯莫陳悅退守上邽,召南秦刺史李弼和他共同抵抗宇文泰。

    李弼卻率部全城投降了宇文泰,侯莫陳悅的軍隊潰敗,他上吊而死。

     宇文泰進入上邽,打開官府的倉庫獎賞士兵。

    他身邊的人偷了一個銀甕回來,宇文泰發現後懲處了那人,剖開銀甕贈給将領和士兵。

     侯莫陳悅的同黨孫定兒攻不下來,他有幾萬兵馬,宇文泰派劉亮襲擊他們。

    劉亮先在離城不遠的山嶺上豎起一杆大旗,親自帶領二十個騎兵飛奔城裡。

    當時孫定兒正在擺酒宴,劉亮指揮士兵殺掉孫定兒,遙指城外的大旗,命令兩個士兵說:“出城把大部隊叫進城裡來!”城中人都被鎮服,不敢妄動。

     先前,過去的氐族王楊紹先趁北魏混亂,逃回武興,重新稱王。

    氐族、羌族、吐谷渾族所在地區叛亂蜂擁而起,從南岐到瓜、鄯,跨州等地區占領地盤的人多得不可勝數。

    宇文泰命令李弼鎮守原州,拔也惡蚝鎮守南秦州,可朱渾道元鎮守渭州,趙貴代管秦州事務,征收豳、泾、東秦、岐等地的糧食以供軍需。

    楊紹先害怕了,自稱藩屬,送去人質。

     長史于謹對宇文泰說:“您占據關中險要易于固守的地方,軍中将士勇猛善戰,土地肥沃。

    現在天子在洛陽,受到一群壞人的脅迫,如果對他陳述您的誠心,請他遷都關右。

    您可挾天子以令諸侯,奉行皇帝的命令來平息叛亂,這是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大業,千載隻有一時的機會啊!”宇文泰同意于謹的意見。

    高歡又派遣使者用甜言蜜語和厚禮來結交宇文泰。

    宇文泰沒接受,把高歡的書信封好轉給孝武帝。

    北魏孝武帝命令宇文泰率領部隊東進,宇文泰讓雍州刺史梁禦進駐長安。

    孝武帝命令宇文泰為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可以秉承皇帝旨意封官。

     六月,北魏大丞相高歡興師叛亂。

    秋七月,魏孝武帝元修奔到長安。

    高歡占領洛陽,推舉清河王元亶決斷朝廷事務。

    魏孝武帝任命宇文泰為大将軍、尚書令。

     侍中封隆之言于高歡曰:“斛斯椿等必構禍亂。

    ”孫騰洩其言,椿白魏主,隆之及騰皆逃就歡。

    華山王鸷在徐州,歡使大都督邸珍奪其管鑰。

    建州刺史韓賢、濟州刺史蔡雋,歡黨也,魏主皆罷之,又增置勳府庶子、騎官各數百人,欲伐晉陽,下诏戒嚴,雲欲伐梁,發河南兵詣洛陽。

    六月,密诏歡曰:“宇文黑獺、賀拔勝有異志,故假南伐,潛為之備,王宜近為形援。

    ”歡表曰:“臣今潛勒兵馬三萬,自河東渡,又遣庫狄幹等自來違津渡,婁昭等讨荊州,尉景等讨江左,皆勒所部伏聽處分。

    ” 魏主知歡覺其變,乃止歡軍。

    歡亦表雲:“臣為嬖佞所間,一旦受疑。

    陛下若垂信赤心,願賜斟量,亟令廢出。

    ” 魏主使源子恭守陽胡,汝陽王暹守石濟,又以賈顯智為濟州刺史。

    蔡雋不受代,魏主愈怒,乃為敕賜歡曰:“聞庫狄幹語王雲:&lsquo本欲取懦弱者為主,無事立長君,使其不可駕禦,今但作十五日行,自可廢之。

    &rsquo此論自是王間勳人,豈出佞臣之口?隆之、孫騰逃去不罪。

    王若盡誠,何不斬送?啟雲西去,而四道俱進,南度洛陽,東臨江左。

    聞者甯能不疑?王若舉旗南指,縱無匹馬隻輪,猶欲奮拳而争死。

    假令還為王殺,幽辱韲粉,了無遺恨。

    ” 王思政言于魏主曰:“高歡之心昭然可知,洛陽非用武之地。

    宇文泰乃心王室,今往就之,還複舊京,何慮不克?”魏主 侍中封隆之對高歡說:“斛斯椿等人必然會造成災禍混亂。

    ”孫騰把此話洩露給斛斯椿,斛斯椿把孫騰的話報告了魏孝武帝。

    封隆之和孫騰都跑到高歡那裡。

    華山王元鸷在徐州,高歡派大都督邸珍奪了他的鑰匙。

    建州刺史韓賢、濟州刺史蔡雋等,是高歡的同黨,北魏孝武帝把他們的官職都免掉了,又增設勳府、庶子、騎兵軍官等各幾百人,想讨伐晉陽,下達诏書戒嚴,說是将要伐梁,派遣河南的兵馬到洛陽。

    六月,又秘密下诏書給高歡說:“宇文黑獺、賀拔勝有意叛變,所以我假借讨伐南方,暗中進行準備,你應該做出好似增援的樣子。

    ”高歡上表說:“我現在暗中率領兵馬三萬,自河東渡河,再派遣庫狄幹等從來違津渡河,婁昭等人進攻荊州,尉景等人讨伐江東地區,他們都率領部屬聽從您的調遣。

    ” 魏孝武帝發現高歡覺察到要發生事變,就制止高歡出兵。

    高歡又上書魏孝武帝說:“我被奸臣陷害,皇上一時産生了懷疑。

    陛下若相信我的赤膽忠心,請斟酌再三,趕快下令除掉奸臣。

    ” 魏孝武帝派源子恭鎮守陽胡,汝陽王元暹鎮守石濟,又任命賈顯智為濟州刺史。

    蔡雋不接受被别人所代替,魏孝武帝更加憤怒,就寫诏書給高歡說:“聽說庫狄幹對你說:&lsquo本來想立軟弱無能的人當皇帝,無端立了年長的君主,弄得不能駕禦,現在隻要出兵十五日,自然可以廢掉他。

    &rsquo這樣的議論自然出于你的功臣之間,難道是出自我身邊的佞臣之口嗎?封隆之、孫騰逃到你那裡你卻不懲處他們。

    你若對我忠誠,為什麼不把他們的頭砍掉送到我這裡來呢?奏表中你雖說西去,而實際上你卻四路進軍,想往南來渡河到洛陽,東邊靠近江東地區。

    聽到這消息的人能不懷疑你嗎?你如果舉起旗幟,揮師南進,我縱然是沒有一匹馬、一輛車,也要用拳頭鬥個你死我活。

    假使我最終被你殺掉,受盡污辱,粉身碎骨,我也決不後悔。

    ” 王思政對魏孝武帝說:“高歡的心思昭然若揭,人人可知,洛陽不是施展才能的地方。

    宇文泰的心忠于皇室,現在到他那裡去,将來還可以再光複舊京城,何必擔心不成功呢?”魏孝武帝 深然之,遣侍郎柳慶見泰于高平。

    泰請奉迎輿駕。

    魏主複私謂慶曰:“朕欲向荊州,何如?”慶曰:“關中形勝,宇文泰才略可依。

    荊州地非要害,南逼梁寇,臣愚,未見其可。

    ”時東郡太守裴俠帥兵詣洛,王思政問以西巡之計,俠曰:“宇文泰已操戈矛,甯肯授人以柄。

    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入火也。

    ”思政曰:“然則如何而可?”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将來之慮,且至關右,徐思其宜耳。

    ”思政然之,乃進俠于魏主,授左中郎将。

     初,歡欲遷都于邺,魏主不可。

    至是複謀遷都,遣騎鎮建興,益河東及濟州兵,擁諸州和籴粟,悉入邺。

    魏主又以敕谕歡,令歸兵罷戍,送相州之粟,使蔡雋受代,邸珍出徐。

    歡不奉诏。

     魏主以廣甯太守任祥兼仆射。

    祥棄官走,渡河據郡待歡。

    魏主乃下制書數歡罪惡,召賀拔勝赴行在所。

    勝以問掾盧柔,柔曰:“高歡悖逆,公席卷赴都,與決勝負,死生以之,上策也。

    北阻魯陽,南并舊楚,東連兖豫,西引關中,中策也。

    舉三荊之地,庇身于梁,功名皆去,下策也。

    ”勝笑而不應。

     魏主以宇文泰為關西大行台,令遣騎奉迎。

    歡遂勒兵南出,以誅斛斯椿為名,以高敖曹為前鋒。

    宇文泰亦移檄州郡,數歡罪惡。

    自将大軍發高平,前軍屯弘農。

     七月,魏主親勒兵十餘萬屯河橋,以斛斯椿為前驅,陳于邙山之北。

    椿請帥精騎二千夜度河,掩其勞弊。

    魏主然之。

     非常同意王思政的意見,便派遣侍郎柳慶于高平會見宇文泰。

    宇文泰請求親自去迎接皇帝的車駕。

    柳慶回來後,魏孝武帝又悄悄對柳慶說:“我想去荊州,你看怎麼樣?”柳慶說:“關中地勢好,宇文泰才幹謀略都可靠。

    荊州不是要害地區,南邊靠近梁國,依我的愚見,沒有可去的理由。

    ”這時東郡太守裴俠領兵到了洛陽,王思政問裴俠西巡的辦法,裴俠說:“宇文泰手中掌握着武器,怎麼同意将把柄授予别人呢?雖然想去投靠他,恐怕和躲開沸騰的熱水又進入火坑沒有兩樣。

    ”王思政說:“那麼怎樣辦才可以呢?”裴俠說:“想征服高歡有眼前的憂慮,向西去有将來的麻煩,暫且到關西地區,慢慢再想合适的辦法。

    ”王思政同意了,就把裴俠引薦給魏孝武帝,孝武帝授予裴俠左中郎将。

     當初,高歡想遷都到邺城,魏孝武帝不同意。

    到這時高歡又想遷都,派遣部隊鎮守建興,又增派河東及濟州的兵馬,把從幾個州購置的糧食運進邺城。

    魏孝武帝又下诏給高歡,命令他撤回兵馬,停止軍事行動,送走相州的糧食,讓蔡雋接受别人取代他的職務,讓邸珍離開徐州。

    高歡不奉行皇帝的诏令。

     魏孝武帝以廣甯太守任祥兼任仆射。

    任祥棄官逃跑,渡過黃河,占據一塊地盤等待高歡。

    魏孝武帝又下诏書曆數高歡的罪惡,讓賀拔勝趕赴自己身邊。

    賀拔勝問掾盧柔,盧柔說:“高歡犯上作亂,你率領大軍奔赴京城,與他決一勝負,不論生死堅持到底,是上策。

    你在北面阻隔魯陽,南邊吞并過去的楚地,東面連合兖州、豫州,西面争取關中,這是中策。

    以三荊地區為資本投降梁國,求得庇護,功名都丢掉了,這是下策。

    ”賀拔勝笑而不答。

     魏孝武帝任命宇文泰為關西大行台,并叫他派騎兵迎接。

    高歡于是率領部隊向南進發,以讨伐斛斯椿為名,令高敖曹為前鋒。

    宇文泰這時也下檄文到各州郡,揭露高歡的罪惡。

    他又親自率大軍到高平,先頭部隊駐紮在弘農。

     七月,魏孝武帝禦駕親征,率十餘萬兵馬屯駐河橋,以斛斯椿為先鋒,陳兵于邙山的北面。

    斛斯椿請求率領精銳騎兵二千在夜間渡過黃河,乘高歡部隊疲憊時襲擊。

    魏孝武帝允許了。

     侍郎楊寬曰:“假兵于人恐生他變,椿若有功,是滅一高歡,生一高歡矣。

    ”魏主敕椿停行。

    椿歎曰:“頃熒惑入南鬥,今上信左右間構,不用吾計,豈天道乎?”宇文泰聞之,謂左右曰:“高歡數日行八九百裡,此兵家所忌,當乘便擊之。

    而主上以萬乘之重,不能度河決戰,方緣津據守,且長河萬裡,扞禦為難。

    若一處得度,大事去矣。

    ”即以趙貴自蒲坂濟,趣并州。

    遣李賢将精騎一千赴洛陽。

     魏主使斛斯椿與颍川王斌之鎮虎牢,賈顯智鎮滑台。

    顯智陰約降于歡,軍司元玄覺之,馳還請益師。

    遣大都督侯幾紹赴之,戰于滑台東。

    顯智以軍降,紹戰死。

    歡引軍度河。

     斌之與椿争權,還绐魏主雲:“歡兵已至。

    ”魏主即召椿還,與南陽王寶炬,清河王亶,廣陽王湛,以五千騎宿于瀍西,衆知魏主将西,亡者過半,亶、湛亦逃歸。

    将軍獨孤信單騎追魏主,魏主歎曰:“将軍辭父母,捐妻子而來,世亂識忠臣,豈虛言也。

    ”明日,西奔長安。

    歡遂入洛陽,遣婁昭、高敖曹帥勁騎追魏主,不及。

    魏主糗漿乏絕,唯飲澗水。

    至稠桑,都督毛鴻賓迎獻酒食,始解饑渴。

    歡集百官,責以處不谏诤、出不陪從之罪,殺仆射辛雄以下數人,推清河王亶為大司馬,承制決事。

     宇文泰使趙貴、梁禦帥甲騎奉迎。

    魏主循河西上,謂禦等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

    若得複見洛陽,親谒陵廟, 侍郎楊寬說:“把兵馬借給别人恐怕會産生變故,斛斯椿如果立了功,是消滅一個高歡,又産生一個高歡!”魏孝武帝又下诏書令斛斯椿停止行動。

    斛斯椿歎息說:“近來火星進入南鬥,現在皇上聽左右親信的挑撥離間,不采納我的計策,難道這是天意嗎?”宇文泰聽說後,對他身邊的人說:“高歡的部隊幾天内行軍八九百裡,這是兵家忌諱的事情,我們應當乘機襲擊他。

    今皇上以萬乘之重,不能渡河決戰,卻沿各渡口駐紮防守,況且黃河長萬裡,防禦困難。

    如果有一個地方讓高歡的軍隊渡過去,全局就完了。

    ”他立即命令趙貴自蒲坂渡河,向并州進軍。

    又派遣李賢率精銳騎兵一千人奔赴洛陽。

     魏孝武帝派斛斯椿和颍川王元斌之鎮守虎牢地區,賈顯智鎮守滑台。

    賈顯智暗中與高歡約定投降,軍司元玄覺察到了,飛馬奔到魏孝武帝那裡,要求增派軍隊。

    魏孝武帝派大都督侯幾紹前往,在滑台東與高歡軍交戰。

    賈顯智帶領軍隊投降,侯幾紹陣亡。

    高歡領兵渡河。

     這時元斌之與斛斯椿争奪權力,元斌之回來欺騙魏孝武帝說:“高歡的軍隊已經來了。

    ”魏孝武帝立即召斛斯椿回來,斛斯椿和南陽王元寶炬、清河王元亶、廣陽王元湛,帶五千騎兵宿營瀍水西邊,大家知道魏孝武帝将要西遷,逃亡的人超過一半,元亶、元湛也逃回了。

    将軍獨孤信單人匹馬追趕上魏孝武帝,魏孝武帝感歎說:“将軍辭别父母,舍棄妻子而來,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别出忠臣!這不是句假話啊!”第二天,魏孝武帝奔赴長安。

    高歡就進入洛陽,派婁昭、高敖曹率勁旅追趕孝武帝,沒有追上。

    魏孝武帝糧食和飲水都斷絕了,隻能喝山澗小溪的水。

    到稠桑,都督毛鴻賓迎接魏孝武帝獻上酒飯,才解除饑渴。

    高歡召集百官,責備他們在朝中不谏诤、皇帝出門不陪同跟随的罪過,殺掉仆射辛雄以下數人,推舉清河王元亶為大司馬,決斷朝廷事務。

     宇文泰派遣趙貴、梁禦率戴盔披甲的士兵迎接皇帝。

    魏孝武帝沿黃河向西行進,對梁禦等人說:“這黃河水往東流,我卻往西走。

    日後如果能再回到洛陽,我親自到皇陵、宗廟拜谒, 卿等功也。

    ”魏主及左右皆流涕。

    泰備儀衛迎魏主,谒見于東陽驿。

    免冠流涕曰:“臣不能式遏寇虐,使乘輿播遷,臣之罪也。

    ”魏主曰:“朕不德緻寇。

    方以社稷委公,公其勉之。

    ”遂入長安,以泰為大将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軍國之政鹹取決焉。

    别置二尚書,分掌機事,以毛遐、周惠達為之。

    時軍國草創,二人積糧儲,治器械,簡士馬,魏朝賴之。

     先是,熒惑入南鬥,去而複還,留止六旬。

    梁主以諺雲“熒惑入南鬥,天子下殿走”,乃跣而下殿以禳之。

    及聞魏主西奔,慚曰:“虜亦應天象耶!” 魏大丞相歡屯華陰,使侯景取荊州。

    賀拔勝奔梁。

     高歡自追迎魏主至弘農,遂攻潼關。

    克之,進屯華陰。

    賀拔勝帥所部西赴關中,至淅陽,聞歡已屯華陰,欲還。

    行台左丞崔謙曰:“今帝室颠覆,主上蒙塵,公宜倍道兼行,朝于行在,然後與宇文行台同心戮力,唱舉大義,天下孰不望風響應?今舍此而退,恐人人解體,一失事機,後悔何及。

    ”不聽,遂還。

    歡自發晉陽,至是凡四十啟,魏主皆不報,乃還。

    遣侯景等向荊州。

    勝至,景逆擊之,勝敗奔梁。

     魏閣内都督趙剛以東荊州兵赴長安,遇盜,敗沒。

     這都是你們的功勞啊!”說完,魏孝武帝和身邊的人都流下淚來。

    宇文泰預備了儀仗隊和衛隊迎接魏孝武帝,在東陽驿站拜谒接見。

    宇文泰脫掉帽子流着淚說:“我沒能遏制住賊寇的作亂,使禦駕颠簸遷徙,這都是我的罪過。

    ”魏孝武帝說:“我缺乏才德,緻使賊寇作亂。

    現在把國家的大事托付給你了,你要竭盡全力啊!”于是他們進入長安,魏孝武帝任命宇文泰為大将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國家的軍政大事都由他處理。

    魏孝武帝另外還設置兩名尚書,分别掌管軍機要事,由毛遐、周惠達擔任。

    這個時候軍政權力機構剛剛組建起來,毛遐、周惠達二人征集儲備糧食,制辦武器,選擇兵士戰馬,魏朝都依靠他們。

     先前,火星進入南鬥星群,離開了又回去,共停留六十天。

    梁武帝因為諺語說“熒惑入南鬥,天子下殿走”,就赤腳下殿祈禱消災。

    等到聽說魏孝武帝往西奔去了,梁武帝羞愧地說:“敵虜也上應天象嗎!” 北魏大丞相高歡屯兵華陰,派侯景攻打荊州。

    賀拔勝投奔梁朝。

     高歡親自到弘農追趕魏孝武帝要把他迎接回來,緊接着就攻潼關。

    攻克潼關後,部隊駐紮在華陰。

    賀拔勝率領他的部隊往西趕赴關中,到達淅陽,聽說高歡已經屯兵華陰,想返回去。

    行台左丞崔謙說:“現在王室被颠覆,皇上蒙受風塵,你應日夜兼行,到皇帝那裡朝拜,然後與宇文行台同心協力,弘揚大義,天下的人哪個不望風響應呢?今天你舍棄這正義的行動而退卻,恐怕人人都會離開你,一旦失去良機,後悔就來不及了。

    ”賀拔勝不聽,又返回去了。

    高歡自晉陽出發,到這時共寫給魏孝武帝四十道奏折,魏孝武帝都不回複,高歡于是就返回去了。

    他又派遣侯景等率兵開往荊州。

    賀拔勝到荊州,侯景迎頭襲擊,賀拔勝被打敗,投奔了梁朝。

     北魏閣内都督趙剛調遣東荊州兵馬奔赴長安,途中遇到叛亂者,吃了敗仗,趙剛逃亡。

     魏主之在洛陽也,密遣閣内都督趙剛召東荊州刺史馮景昭入援。

    兵未及發,魏主入關,景昭集文武議所從,馮道和請待北方處分,剛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

    ”久之更無言者,剛抽刀投地曰:“公若欲為忠臣,請斬道和。

    如欲從賊,可速見殺。

    ”景昭感悟,即率衆赴關中。

    侯景引兵逼穰城,東荊州民楊祖歡起兵應之,以其衆邀景昭于路。

    景昭戰敗,剛沒蠻中。

     冬十月,魏大丞相歡立清河世子善見于洛陽。

     歡至洛陽,又遣僧道榮奉表于魏主曰:“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臣當帥勒文武式清宮禁。

    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甯負陛下,不負社稷。

    ”魏主亦不答。

    歡乃集百官耆老議所立。

    時清河王亶出入已稱警跸。

    歡醜之,遂立其世子善見為帝,謂亶曰:“欲立王,不如立王之子。

    ”亶不自安,南走,歡追還之。

    善見即位,時年十一。

     魏以宇文泰為大丞相。

     泰攻潼關,斬高歡守将薛瑜,還長安,進位大丞相。

     梁伐東魏。

     十一月,東魏遷于邺。

     高歡以洛陽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議遷邺。

    書下三日即行,四十萬戶狼狽就道。

    歡留後部分,事畢,還晉陽。

    改司州為洛州,以元弼為刺史,鎮洛陽。

    仆射司馬子如、高隆之,侍中高嶽、孫騰留邺,共知朝政。

    出粟一百三十萬石以赈 魏孝武帝在洛陽,秘密派遣閣内都督趙剛召喚東荊州刺史馮景昭援救洛陽。

    兵馬還沒來得及出發,魏孝武帝已入了關中,馮景昭集合文武官員商量跟随哪一邊,馮道和請求馮景昭等待北方高歡做出決定,趙剛說:“您應率領兵馬趕赴皇上所在的地方。

    ”過了好久再無人說話,趙剛抽出刀來扔在地上說:“您如果想做忠臣,請殺掉馮道和。

    假如想追随高歡那賊,請馬上殺掉我!”馮景昭被趙剛感動,覺悟過來,立即率兵馬奔赴關中。

    侯景領兵逼近穰城,東荊州平民楊祖歡組織武裝響應侯景,半路阻截馮景昭的隊伍。

    馮景昭失敗,趙剛逃入蠻人地區。

     冬十月,北魏大丞相高歡擁立清河王嫡長子元善見為皇帝,在洛陽登基。

     高歡到了洛陽,又派遣僧人道榮将一份奏表送給魏孝武帝,說:“陛下如果遠在長安賜給我一份诏令,同意回京都洛陽,我一定率文武百官打掃幹淨宮殿。

    如果您回京無一定時間,那麼國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