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三十一

關燈
起丙午(526)梁高祖普通七年、魏肅宗孝昌二年,盡壬子(532)梁高祖大中通四年、魏武帝永熙元年。

    凡七年。

     丙午(526) 梁普通七年,魏孝昌二年。

     春正月,魏以楊津為北道大都督。

     初,魏都督廣陽王深通于尚書令城陽王徽之妃,徽怨之,言于太後,以深心不可測,乃以津為都督代深。

     魏五原降戶鮮于修禮反。

     二月,魏西部敕勒斛律洛陽反。

    三月,爾朱榮讨平之。

     夏四月,魏以元順為太常卿。

     城陽王徽與黃門侍郎徐纥毀侍中元順,出為太常卿。

    順奉辭,時纥侍側,順指之曰:“此魏之宰嚭,魏國不亡,此終不死。

    ”纥脅肩而出,順叱之曰:“爾刀筆小才,正堪供幾案之用,豈應污辱門下,斁我彜倫?”因振衣而起。

    太後默然。

     魏朔州鮮于阿胡反。

     魏都督李琚讨杜洛周,敗死。

    魏長孫稚讨鮮于修禮,敗績。

     魏以長孫稚為大都督,讨鮮于修禮,行至邺,複以河間王琛代之。

    稚言“與琛有私隙,難受其節度”,不聽。

    至呼沱,修禮邀擊之,琛不救,稚大敗,皆坐除名。

     五月,元略自梁歸于魏,魏以為侍中。

     丙午(526) 梁普通七年,魏孝昌二年。

     春正月,北魏任命楊津為北道大都督。

     起初,北魏都督廣陽王元深同尚書令城陽王元徽的妃子私通,元徽怨恨他,對胡太後說,元深心計太深,難以測知,于是就任命楊津為都督代替元深。

     北魏的五原降戶鮮于修禮造反。

     二月,北魏西部敕勒斛律洛陽造反。

    三月,爾朱榮讨伐并平定了斛律洛陽。

     夏四月,北魏任命元順為太常卿。

     城陽王元徽和黃門侍郎徐纥诋毀侍中元順,使他外出為太常卿。

    元順奉旨辭行,當時徐纥侍立在胡太後身邊,元順指着他說:“此人是魏國的宰嚭,魏國不亡,他不會死心。

    ”徐纥聳着肩膀走出去,元順大聲叱責他說:“你的那點刀筆小才,隻能做點案頭文字工作,怎麼能夠污辱門下省,敗壞我祖宗綱常呢?”于是振衣而起。

    胡太後默不作聲。

     北魏朔州鮮于阿胡造反。

     北魏都督李琚讨伐杜洛周,戰敗陣亡。

     北魏長孫稚征讨鮮于修禮,戰敗。

     北魏任命長孫稚為大都督,讨伐鮮于修禮,行進到邺城時,又任命河間王元琛代替他。

    長孫稚上奏說:“我與元琛私人之間有矛盾,難以接受他的指揮調遣。

    ”朝廷沒有答應。

    到了呼沱,鮮于修禮截擊長孫稚,元琛不去救援,長孫稚的軍隊大敗,長孫稚和元琛都因此獲罪而被除名。

     五月,元略從梁朝返回北魏,北魏任命他為侍中。

     略自至江南,晨夕哭泣,常如居喪。

    及魏元義死,胡太後遣江革、祖暅之南還以求略,梁主禮遣之。

    太後拜略侍中,賜爵東平王,遷尚書令,委任之。

    然徐、鄭用事,略亦不敢違也。

     魏複以廣陽王深為北道大都督。

     魏複以深為大都督,讨鮮于修禮,章武王融、裴衍為左右都督,并受節度。

    城陽王徽複谮其有異志,後敕融、衍潛為之備。

    深懼,事無大小不敢自決。

    後使問其故,對曰:“徽銜臣次骨,朝夕欲陷臣于不測之誅,臣何以自安?陛下若使徽出臨外州,臣無内顧之憂,庶可以畢命賊庭,展其忠力。

    ”太後不聽。

    徽與鄭俨等更相阿黨,外似柔謹,内實忌克,賞罰任情,魏政愈亂。

     秋七月,魏行台常景敗杜洛周于範陽。

     鮮于阿胡陷魏平城。

     八月,賊帥元洪業殺鮮于修禮降魏,其黨葛榮複殺洪業而自立。

     魏安北将軍爾朱榮執肆州刺史,而以爾朱羽生代之。

     魏以榮為安北将軍,都督恒、朔二州軍事。

    榮過肆州,刺史尉慶賓忌之,不出,榮怒,襲執之,署其從叔羽生為刺史,魏朝不能制。

    初,賀拔允及弟勝、嶽在恒州,平城陷,嶽奔榮,勝奔肆州。

    至是,榮得勝,大喜曰:“得卿兄弟,天下不足平也!”以為别将,軍中大事多與之謀。

     葛榮襲殺魏都督章武王融、廣陽王深。

     葛榮既得杜洛周之衆,北趨瀛州,魏廣陽王深引兵蹑 元略自從到了江南以後,早晚哭泣,常常像居喪一樣。

    等到北魏元義死後,胡太後遣送江革、祖暅之返回江南以便換回元略,梁武帝按照禮節遣送元略回北魏。

    胡太後任命元略為侍中,賜爵位為東平王,升任尚書令,深受胡太後信任。

    然而徐纥、鄭俨專權,元略也不敢違抗。

     北魏又任命廣陽王元深為北道大都督。

     北魏又任命元深為北道大都督,征讨鮮于修禮,章武王元融、裴衍為左右都督,兩人都受元深的指揮調遣。

    城陽王元徽又在胡太後面前誣告元深,說他有異心,胡太後便命令元融、裴衍暗中加以防備。

    元深很害怕,因此事情不論大小都不敢自己決定。

    胡太後派人問他緣故,元深說:“元徽恨我入骨,從早到晚都想置我于死地,我怎麼能放心得下呢?陛下如果能讓元徽出朝到外州任職,臣就沒有了内顧之憂,就可以戰死在賊庭之上,為朝廷效忠盡力了!”胡太後不聽。

    元徽與鄭俨等人互相勾結,結黨營私,表面上好像很溫柔謹慎,内心裡卻非常陰毒,随心所欲地賞賜或懲罰,北魏的朝政更加混亂不堪。

     秋七月,北魏行台常景在範陽打敗杜洛周。

     鮮于阿胡攻陷北魏平城。

     八月,賊兵首領元洪業殺死鮮于修禮投降北魏,他們的同夥葛榮又殺死元洪業而自任頭領。

     北魏安北将軍爾朱榮抓走肆州刺史,而讓爾朱羽生代替他。

     北魏任命爾朱榮為安北将軍,都督恒、朔二州軍事。

    爾朱榮路過肆州,刺史尉慶賓忌恨他,不出城迎接,爾朱榮發怒,襲擊并抓住他,讓他的堂叔爾朱羽生代理刺史,北魏朝廷不能制止他。

    起初,賀拔允和弟弟賀拔勝、賀拔嶽在恒州,平城被攻陷,賀拔嶽投奔爾朱榮,賀拔勝投奔到肆州。

    到了現在,爾朱榮得到賀拔勝,十分高興地說:“得到你們兄弟,天下不愁不能平定!”任命賀拔勝為别将,軍中大事常和他一起商議。

     葛榮率領軍隊襲擊并殺死了北魏都督章武王元融、廣陽王元深。

     葛榮得到杜洛周部衆,向北去瀛州,魏廣陽王元深領兵追蹤 之。

    榮輕騎掩擊章武王融,殺之,自稱天子。

    深聞融敗,不進。

    侍中元晏宣言于太後曰:“廣陽王盤桓不進,坐圖非望。

    有于謹者,智略過人,為其謀主,風塵之際恐非陛下之純臣也。

    ”太後诏榜省門,募能獲謹者有重賞。

    謹聞之,謂深曰:“今女主臨朝,信用讒佞,苟不明白殿下素心,恐禍至無日,謹請束身歸罪。

    ”遂詣榜下,有司以聞。

    太後引見大怒,謹備論深忠款,兼陳停軍之狀。

    太後意解,舍之。

    深引軍還趣定州。

    刺史楊津亦疑深有異志,遣都督毛谥讨深。

    深間行至博陵,逢葛榮遊騎,劫以詣榮。

    賊徒見深頗有喜者,榮惡而殺之。

    城陽王徽遂誣深降賊,錄其妻子。

    深府佐宋遊道為之訴理,乃得釋。

     就得興陷魏平州。

     莫折念生降魏,既而複反。

    破六韓拔陵誘胡琛殺之。

     天水民呂伯度,本莫折念生之黨也,亡歸胡琛。

    琛資以士馬,使擊念生,屢破其軍。

    乃複叛琛,東引魏軍,念生窘迫乞降。

    蕭寶寅使左丞崔士和據秦州,大都督元修義停軍不進,念生複反,執士和殺之。

    久之,伯度亦為萬俟醜奴所殺,賊勢益盛,寶寅不能制。

    琛與念生交通,事破六韓拔陵浸慢,拔陵誘琛斬之,醜奴盡并其衆。

     冬十一月,梁侵魏,取壽陽。

     他。

    葛榮率輕騎突襲章武王元融,殺死了他,自稱天子。

    元深得知元融戰敗,按兵不動。

    侍中元晏公開地對胡太後說:“廣陽王元深徘徊不進,坐圖非分之想。

    有一個名叫于謹的人,機智膽略超越常人,為元深出謀劃策,在如今動蕩不安的年代,恐怕元深不是陛下的忠臣。

    ”胡太後下令張榜于尚書省門前,以重賞招募能夠捉獲于謹的人。

    于謹聽說後對元深說:“如今女主臨朝攝政,信任委用讒邪奸佞之徒,假如她不知道殿下您的一片真心,恐怕災禍很快就會降臨,于謹我請求捆綁自己赴朝投案服罪。

    ”于是徑自來到榜文前,有關部門把情況上報朝廷。

    胡太後召見于謹,勃然大怒,于謹詳盡地論述元深忠心不二,并陳說停軍不進的原因。

    胡太後終于放下心來,釋放了于謹。

    元深率領軍隊返回,前往定州。

    刺史楊津也懷疑元深有叛逆之心,派遣都督毛谥讨伐元深。

    元深從小道跑到博陵地界,碰到葛榮的流動騎兵,抓獲他送到葛榮那裡。

    賊人們見了元深,有的人很喜歡他,葛榮對此很反感,就殺死了元深。

    城陽王元徽誣陷元深投降賊人,逮捕了他的妻子、兒女。

    元深的府佐宋遊道為他們申訴,才被釋放。

     就得興攻陷北魏平州。

     莫折念生投降北魏,不久又造反。

    破六韓拔陵誘殺了胡琛。

     天水的百姓呂伯度原來是莫折念生的同黨,後來逃走歸附了胡琛。

    胡琛資助他以軍士戰馬,讓他去進攻莫折念生,他多次打敗莫折念生的軍隊。

    呂伯度于是又背叛胡琛,從東邊引來了北魏軍隊,莫折念生陷入窘境,見走投無路,于是向北魏軍隊乞求投降。

    北魏蕭寶寅讓右丞崔士和占據秦州,大都督元修義頓兵不前,莫折念生又反叛了,抓住崔士和并把他殺死。

    過了很久,呂伯度也被萬俟醜奴殺了,賊寇的勢力變得更加強大,蕭寶寅無法制伏。

    胡琛與莫折念生相互勾結,對破六韓拔陵漸漸不恭敬,破六韓拔陵誘騙胡琛并把他殺了,萬俟醜奴全部兼并了胡琛的部衆。

     冬十一月,梁朝入侵北魏,攻占了壽陽。

     梁主乘淮堰水盛,遣豫州刺史夏侯亶等侵魏。

    魏揚州刺史李憲以壽陽降,梁陳慶之入據其城。

    凡降城五十二,獲男女七萬五千。

    複以壽陽為豫州,改合肥為南豫州,以夏侯亶為二州刺史。

    壽陽久罹兵革,民多流散,亶輕刑薄賦,務農省役。

    頃之,民戶充複。

     魏幽州民執行台常景,叛降杜洛周。

     魏盜賊日滋,征讨不息,國用耗竭。

    豫征六年租調猶不足,乃罷百官酒肉,稅入市者人一錢,百姓嗟怨。

    吏部郎中辛雄上疏曰:“夷夏之民相聚為亂,豈有餘憾哉?正以守令不得其人,百姓不堪其命故也。

    宜及此時早加慰撫。

    但郡縣選舉,由來共輕,貴遊隽才莫肯居此。

    宜改其弊,妙盡才望,不拘停年,三載黜陟,稱職者補,在京各官,不曆守令不得為内職。

    則人思自勉,枉屈可申,強暴息矣。

    ”不聽。

     丁未(527) 梁大通元年,魏孝昌三年。

     春正月,葛榮陷魏殷州,刺史崔楷死之,榮遂圍冀州。

     魏分定、相四郡置殷州,以崔楷為刺史。

    楷表乞兵糧,不得。

    或勸楷單騎之官,楷曰:“吾聞食人之祿者憂人之憂,吾獨往,将士誰肯固志哉?”遂舉家之官。

    葛榮逼城,或勸減弱小以避之,楷遣幼子及一女夜出。

    既而悔之曰:“人謂吾心不固,虧忠而全愛也。

    ”遂追還。

    賊至,将士争奮,皆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屬何愛一身?”連戰不息,死者相 梁武帝乘着淮河堰水勢很大,派遣豫州刺史夏侯亶等人入侵北魏。

    北魏揚州刺史李憲獻出壽陽城投降,梁朝陳慶之入據該城。

    一共有五十二城投降,俘獲男女七萬五千名。

    又改壽陽為豫州,改合肥為南豫州,任命夏侯亶為二州刺史。

    壽陽久遭戰亂,老百姓大多離散,夏侯亶減輕刑罰,降低賦稅,經營農桑,減免勞役。

    沒過多長時間,民戶又多了起來。

     北魏幽州的百姓抓住行台常景,反叛北魏,投降杜洛周。

     北魏盜賊日益增多,征讨不停,國家财用枯竭。

    提前征收六年租調還不夠,于是罷除百官的酒肉錢,又向進入集市的每個人征收一錢的稅,老百姓歎息怨恨。

    吏部郎中辛雄上奏說:“夷、漢民衆相聚造反,難道還有别的怨恨嗎?完全是由于地方長官任用不當,老百姓不堪其壓迫的緣故。

    應該趁着這個時候,早些加以慰問安撫。

    然而對于郡縣守令的選拔薦舉向來都不重視,王公貴族和才俊之士都不肯擔任這些官職。

    應改掉這個弊端,使擔任守令的職官具備才能和門望兩個方面,不要拘泥于年資的長短,三年升降一次,稱職的可以補任京官,如果沒有擔任守令的經曆,便不能在朝廷内任職。

    這樣就會人人都想振作起來,百姓的冤屈可以申雪,天下強暴自然就會被平息。

    ”沒有被采納。

     丁未(527) 梁大通元年,魏孝昌三年。

     春正月,葛榮攻陷殷州,刺史崔楷被殺,葛榮于是圍攻冀州。

     北魏從定、相兩州中分出四個郡設置殷州,任命崔楷為刺史。

    崔楷上表請求給予兵馬糧草,沒能得到。

    有人勸崔楷單人匹馬赴任,崔楷說:“我聽說食人之祿者為别人的憂慮而憂慮,如果我單身赴任,将士們誰還肯堅定決心呢?”于是帶全家去上任。

    葛榮逼近州城,有人勸崔楷把家中老弱幼小送到别處避難,崔楷便在夜間把幼子和一個女兒送出城。

    過後,後悔說:“人們說我内心不堅固,為了父愛而損害忠義。

    ”于是把他們追了回來。

    賊兵來到,将士奮勇争先,都說:“崔公尚且不惜家中百口人的性命,我們又怎麼能隻愛惜自身呢!”連續奮戰不停,死者屍體互相 枕,終無叛志。

    城陷,楷執節不屈,榮殺之,遂圍冀州。

     魏蕭寶寅讨莫折念生,敗績。

    魏以楊椿為行台。

     寶寅出兵累年,将士疲弊,至是大敗于泾陽,汧城、岐州皆降于賊。

    豳州刺史畢祖晖戰沒,關中大擾。

    雍州刺史楊椿募民拒守,诏以椿為行台,節度關西諸将。

    右民郎路思令上疏曰:“比年将帥多寵貴子孫,軒眉攘腕,以攻戰自許。

    及臨大敵,銳氣頓盡,乃令羸弱居前以當寇,強壯在後以衛身。

    器械不精,進止無節,以當負險之衆,敵數戰之虜,欲不敗可得哉?是以兵知必敗,始集而先逃,将帥畏敵,遷延而不進。

    國家謂官賞尚輕,屢加寵赉,帑藏空竭,民财殚盡,遂使賊徒益甚,生民凋弊,凡以此也。

    夫德可感義夫,恩可勤死士。

    今若明賞罰,練士卒,修器械,先遣辯士曉以禍福,如其不悛,以順讨逆,何異勵蕭斧而伐朝菌,鼓洪爐而燎毛發哉!”弗聽。

     魏主戒嚴北讨,不果行。

     莫折天生寇雍州,敗死,衆潰。

     天生寇雍州,蕭寶寅部将羊侃隐身塹中,射殺之,其衆遂潰。

     梁侵魏,圍東豫州及琅邪,克三關。

     魏以房景伯為東清河太守。

     魏東清河郡山賊群起,诏以房景伯為太守。

    郡民劉簡虎嘗無禮于景伯,舉家亡去。

    景伯擒之,署其子為掾,令谕 枕壓着,但是大家終無叛逃之意。

    城被攻破,崔楷堅持氣節不屈服,葛榮殺了他,便又圍攻冀州。

     北魏蕭寶寅征讨莫折念生,戰敗。

    北魏任命楊椿為行台。

     蕭寶寅出兵征戰多年,将士們疲憊不堪,到了現在在泾陽一敗塗地,汧城、岐州都向賊寇投降。

    豳州刺史畢祖晖戰敗身亡,關中一片混亂。

    雍州刺史楊椿招募百姓守城抗敵,朝廷诏令楊椿為行台,指揮調遣關西諸将。

    右民郎路思令上奏說:“近年來将帥大多是寵貴子孫,他們眉飛色舞,摩拳擦掌,自認為自己在軍事方面很有才幹。

    等到面對強大的敵人,原先的銳氣一下子都消失了,于是就讓羸弱的在前面為自己抵擋賊寇,把強壯者留在後面以保衛自己。

    又加上武器不精良,指揮無章法,用這樣的軍隊去對付據險而守的敵人,抵擋屢經戰陣的賊寇,想不打敗仗能辦得到嗎?所以士兵們知道必然戰敗,一開始集合就紛紛逃散,将帥們畏懼敵寇,徘徊推延而不前進。

    朝廷認為給他們的賞賜少了,多次給他們加官進爵,因此國庫空虛,老百姓的财物費盡,隻是讓賊衆越來越多,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貧困,原因正在于此。

    道德可以感動禮義之人,恩惠可以勸勵敢死之士。

    現在朝廷如果能夠做到賞善罰惡,訓練士卒,繕修武器,先派善辯之士去對盜賊曉以禍福利害,如果他們不思悔改,以正義之師讨伐叛逆之人,何異于用利斧而伐朝菌,煽洪爐而燒毛發呢!”朝廷沒有采納路思令的建議。

     北魏孝明帝诏令内外戒嚴,将要親自北征,最終沒有成行。

    莫折天生進犯雍州,戰敗而死,他的部衆潰散。

     莫折天生進犯雍州,蕭寶寅部将羊侃隐藏在戰壕中,用箭射死莫折天生,莫折天生的部衆便潰散了。

     梁朝侵犯北魏,圍攻東豫州和琅邪,攻克三關。

     北魏任命房景伯為東清河太守。

     北魏東清河郡山賊群起,朝廷下诏任命房景伯為太守。

    郡中的百姓劉簡虎曾經對房景伯有過無禮舉動,因此帶着全家逃走了。

    房景伯抓住了劉簡虎,任用他的兒子為掾吏,令他去曉谕 山賊。

    賊以景伯不念舊惡,相帥出降。

    景伯母崔氏通經有明識,貝丘婦人列其子不孝,景伯白其母,母曰:“民未知禮義,何足深責?”乃召其母,與之對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觀景伯供食。

    未旬日,悔過求還。

    崔氏曰:“此雖面慚,其心未也,且置之。

    ”凡二十餘日,其子叩頭流血,母涕泣乞還,然後聽之,卒以孝聞。

     二月,莫折念生據潼關。

     梁攻彭城,魏人擊卻之。

    三月,魏主戒嚴西讨,不果行。

     梁主舍身于同泰寺。

    夏四月,魏複以蕭寶寅為西讨大都督。

     寶寅之敗也,免為庶人,至是楊椿有疾求解,複以寶寅代之。

    椿子昱将适洛陽,椿謂之曰:“當今雍州無逾寶寅者,但其上佐,朝廷應遣心膂重人,何得任其牒用!且寶寅不藉刺史為榮,吾觀其得州喜甚,至于賞罰雲為,不依常憲,恐有異心。

    汝當以此意啟二聖,并白宰輔,更遣長史、司馬、防城都督,欲安關中,正須三人耳。

    不然必成深憂。

    ”昱如言啟聞,不聽。

     秋七月,魏陳郡亂,讨平之。

     魏陳郡民劉獲、鄭辯反于西華,與梁谯州刺史湛僧智通謀。

    魏以曹世表為東南道行台以讨之。

    諸将以賊強不敢戰,世表方病,輿出,呼統軍是雲寶,謂曰:“湛僧智敢深入者,以獲、辯州民之望,為之内應也。

    聞獲引兵迎僧智,去此八十裡,今出其不意,一戰可破,獲破,僧智自走矣。

    ” 山賊。

    山賊見房景伯不念舊惡,相繼出山投降。

    房景伯的母親崔氏通曉經術,很有見識,貝丘有一個婦人訴說自己的兒子不孝,房景伯告訴他的母親,母親說:“老百姓不知道禮義,何必深加責難呢?”于是召見這個婦人,同她對坐進食,讓這個婦人的兒子侍立在堂下,以便讓他觀看房景伯怎樣供奉母親進食。

    不過十天,這個不孝的兒子悔過了,請求回家。

    崔氏說:“他在面子上覺得慚愧了,但心裡卻未必如此,還是繼續留一段時間。

    ”又過了二十多天,這個婦人的兒子磕頭流血,他母親流着淚乞求還家,這才允許他們回去,這個不孝的兒子最後以孝而聞名。

     二月,莫折念生占據潼關。

     梁朝進攻彭城,北魏将他們趕走。

     三月,北魏孝明帝宣布戒嚴,親自西征,未成行。

     梁武帝舍身于同泰寺。

     夏四月,北魏又任蕭寶寅為西讨大都督。

     蕭寶寅兵敗以後,被免去官職黜為平民,到了現在楊椿有病請求辭職,朝廷又讓蕭寶寅代替他。

    楊椿的兒子楊昱将要前去洛陽,楊椿告訴他說:“當今雍州刺史的人選沒有超過蕭寶寅的,但是他的高級僚佐,朝廷應該派遣心腹大臣來擔任,怎麼能由他任意選授呢!蕭寶寅本來不會以擔任刺史之職為榮,我看他得到雍州刺史特别喜悅,賞罰言行,多不依據常規,恐怕他有二心。

    你應當把我的這個意思啟奏太後和聖上,并且告訴宰相,再派長史、司馬、城防都督到關中,想安定關中,正需要這三個人輔助。

    否則,蕭寶寅必将成為朝廷的大禍患。

    ”楊昱把楊椿的意思啟奏孝明帝和胡太後,但都沒有采納。

     秋七月,北魏陳郡發生叛亂,被讨伐平定。

     北魏陳郡百姓劉獲、鄭辯在西華一帶造反,與梁朝谯州刺史湛僧智合謀。

    北魏任命曹世表為東南道行台以讨伐劉獲等。

    衆将領認為賊寇勢力強大,不敢交戰,曹世表正在生病,坐在車上讓人推出來,叫來統軍是雲寶,對他說:“湛僧智之所以敢深入内地,是因為劉獲和鄭辯是州中百姓的望族,為他做内應。

    聽說劉獲要帶兵迎接湛僧智,離這兒八十裡遠近,如今出其不意發動進攻,一戰即可擊敗他,劉獲一旦被打敗,湛僧智自然就會逃跑。

    ” 乃選士馬付寶擊獲等,大破,殺之。

    僧智聞之,遁還。

     魏樂安王鑒以邺叛降葛榮。

     魏李神軌殺高謙之。

     初,魏侍禦史高道穆奉使相州,按前刺史李世哲奢縱不法。

    至是世哲弟神軌用事,道穆兄謙之家奴訴良,神軌收謙之系廷尉。

    會赦将出,神軌啟太後先賜謙之死,朝士哀之。

     梁将彭群圍魏琅邪,敗死。

     八月,魏大都督源子邕拔邺城,誅元鑒。

     九月,秦州人殺莫折念生以州降魏。

    冬十月,梁将湛僧智、夏侯夔圍魏廣陵,克之。

     湛僧智圍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于廣陵,魏将軍元顯伯救之。

    梁司州刺史夏侯夔引兵助僧智,慶和舉城降。

    夔以讓僧智,僧智曰:“慶和欲降公,僧智今往,必乖其意。

    且僧智所将應募烏合之人,不可禦以法。

    公持軍素嚴,必無侵暴,受降納附,深得其宜。

    ”夔乃登城,拔魏幟建梁幟,慶和束兵而出,吏民安堵。

    顯伯宵遁,梁軍追之,斬獲萬計。

    梁主以僧智鎮廣陵,夔屯安陽,遣别将屠楚城。

    由是義陽北道遂與魏絕。

     梁将陳慶之攻魏渦陽,克之。

     梁領軍曹仲宗、直閣陳慶之攻魏渦陽,尋陽太守韋放将兵會之。

    魏兵奄至,放營未立,麾下才二百人,放免胄下馬,據胡床處分,士皆殊死戰,莫不一當百,魏兵遂退。

    放,睿之子也。

    魏又遣将軍元昭等帥衆五萬救渦陽,前軍未至 于是就挑選人馬交給是雲寶進攻劉獲,大敗劉獲,并殺了他。

    湛僧智聽到這一消息,逃了回去。

     北魏安樂王元鑒獻邺城叛降葛榮。

     北魏李神軌殺死高謙之。

     起初,北魏侍禦史高道穆奉命出使相州,立案查辦前刺史李世哲奢侈放縱不守法制。

    到了現在,李世哲的弟弟李神軌當權執政,高道穆的哥哥高謙之的家奴告發高謙之強迫良民為奴婢,李神軌拘捕高謙之交給廷尉治罪。

    正逢将要頒布赦令,李神軌啟奏胡太後先賜高謙之死,朝中人士無不哀憐他。

     梁朝将領彭群圍攻北魏琅邪,戰敗而死。

     八月,北魏大都督源子邕攻下邺城,殺死元鑒。

     九月,秦州人殺死莫折念生,獻出州城歸降北魏。

     冬十月,梁朝将領湛僧智、夏侯夔圍攻北魏廣陵,攻克該城。

     湛僧智圍攻北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于廣陵,北魏将軍元顯伯前去救援。

    梁朝司州刺史夏侯夔帶領軍隊前去協助湛僧智,元慶和率全城投降。

    夏侯夔把受降權讓給湛僧智,湛僧智說:“元慶和想投降大人您,我現在如果前去受降,必然和他們心意不符。

    況且我所統領的都是應募而來的烏合之衆,無法用法令來約束他們。

    大人您一向治軍嚴整,必然不會侵擾平民,前去接管受降,再合适不過了。

    ”夏侯夔便登上城樓,拔去北魏的旗幟,樹上梁朝的旗幟,元慶和放下兵器出城投降,全城吏民安居不亂。

    元顯伯在夜間逃跑了,梁軍追擊他,斬殺和俘獲數以萬計。

    梁武帝命湛僧智鎮守廣陵,夏侯夔駐屯安陽,派遣其他将領攻破楚城并屠殺守城軍民。

    從此義陽北邊的通道便從北魏分割出來了。

     梁朝将領陳慶之進攻北魏渦陽,攻克該城。

     梁朝領軍曹仲宗、直閣陳慶之攻打北魏渦陽,尋陽太守韋放領兵前去會合。

    北魏兵突然襲來,韋放的營壘還沒建好,手下隻有二百人,韋放脫掉盔甲下馬,坐在胡床上指揮,兵士都拼死奮戰,無不以一當百,北魏兵隻好撤退。

    韋放是韋睿的兒子。

    北魏又派将軍元昭等人統率五萬人馬前去救援渦陽,前軍還沒到, 四十裡,慶之欲逆戰,放曰:“前鋒必輕銳,不如勿擊,待其來至。

    ”慶之曰:“魏兵遠來疲倦,去我尚遠,必不見疑,宜及未集挫之。

    ”乃帥麾下進擊,破之。

    還,與諸将連營而進,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

    自春至冬,數十百戰,将士疲弊。

    聞魏欲築壘于軍後,曹仲宗等恐,議引還,慶之杖節軍門曰:“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後與戰。

    審欲班師,慶之别有密敕,犯者行之。

    ”乃止。

     魏作十三城,欲以控制梁軍,慶之銜枚夜出,陷四城。

    渦陽城主王緯乞降,韋放簡遣降者三十餘人,分報魏諸營,陳慶之陳其俘馘,鼓噪随之,九城皆潰。

    追擊之,俘斬略盡,屍咽渦水。

     魏蕭寶寅殺關右大使郦道元,舉兵反,魏遣行台長孫稚讨之。

     蕭寶寅之敗于泾也,或勸之歸罪洛陽,或曰不若留關中立功自效。

    寶寅自念出師累年,糜費不赀,一旦覆敗,内不自安,魏朝亦疑之。

    中尉郦道元素嚴猛,汝南王悅嬖人弄權,道元殺之,并劾悅。

    時寶寅反狀已露,悅乃奏以道元為關右大使。

    寶寅聞之,謂為取己,甚懼。

    長安輕薄子弟複勸使舉兵,寶寅以問河東柳楷,楷曰:“謠言&lsquo鸾生十子九子毈,一子不毈關中亂&rsquo。

    亂,治也,大王當治關中,何所疑!”寶寅遂遣将攻殺道元。

     距離渦陽隻有四十裡,陳慶之打算前去迎戰,韋放說:“前鋒必然是輕裝而勇銳,不如不要進擊,等待他們來到以後再說。

    ”陳慶之說:“北魏兵遠道趕來,疲憊不堪,離我們還較遠,必然不加戒備,應該趁他們還沒有集結,挫動他們的銳氣。

    ”于是便率領部下進擊,打敗了敵軍先鋒。

    返回後和衆位将領連營而進,背對渦陽城,與北魏軍隊相對峙。

    從春天到冬天,雙方交戰數十上百次,将士們都感到疲憊不堪。

    聽說北魏打算在梁軍背後修築營壘,曹仲宗等人害怕腹背受敵,商議帶兵撤回,陳慶之手持符節站在軍營門口說:“我聽說軍隊置之于死地才可以求生,須讓敵軍全部聚集在一處,然後再和他們決戰。

    如果你們确實想班師回去,我陳慶之另有皇上的密诏,誰敢觸犯,我便依照聖旨處置他。

    ”于是撤兵之事隻好作罷。

     北魏修築十三座城堡,打算以此來控制梁軍,陳慶之帶領人馬口含小木棍防止出聲,在夜間出襲,攻陷四座城堡。

    渦陽城主王緯乞求投降,韋放于投降的士兵中挑選三十餘人,分别報告北魏的各個軍營,陳慶之把俘獲的敵兵列成陣,鼓噪着跟在他們後邊,于是北魏的其他城堡全都崩潰。

    梁朝軍隊乘勝追擊魏軍,把他們差不多都斬殺和俘虜了,屍體把渦河水都堵住了。

     北魏蕭寶寅殺死關右大使郦道元,率領軍隊造反,北魏派遣行台長孫稚讨伐他。

     蕭寶寅在泾州戰敗後,有人勸他回洛陽認罪,有人說不如留在關中立功贖罪。

    蕭寶寅自認為出師多年,浪費的資财無法計算,一旦傾覆戰敗,内心難以安定,北魏朝廷也懷疑他。

    中尉郦道元性格威嚴勇猛,汝南王元悅的寵幸之人專權縱恣,郦道元把他殺了,并且彈劾元悅。

    當時蕭寶寅謀反的苗頭已經顯露,元悅便上奏請以郦道元為關右大使。

    蕭寶寅聽說這一消息,認為是來收拾自己,很害怕。

    長安的輕薄子弟又勸蕭寶寅起兵反叛,蕭寶寅就此事詢問河東人柳楷,柳楷說:“民謠說:&lsquo鸾生十卵九卵破,一卵不破關中亂&rsquo。

    亂就是治的意思,大王您該治關中,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蕭寶寅于是派遣将領攻殺了郦道元。

     行台郎中蘇湛以病卧家,寶寅令其姨弟姜儉說之曰:“道元之來,事不可測,吾不能坐受死亡。

    不複作魏臣矣,生死榮辱與卿共之。

    ”湛大哭曰:“王本以窮鳥投人,朝廷假王羽翼以至于此。

    屬國步多虞,不能竭忠報德,乃欲乘人間隙,守關問鼎。

    魏德雖衰,天命未改,湛不能以百口為王族滅。

    願賜骸骨歸鄉裡,庶得病死,下見先人。

    ”寶寅素重湛,且知其不為己用,聽還武功。

     遂自稱齊帝,改元,置百官。

    長史毛遐與弟鴻賓帥氐、羌起兵拒之,魏以長孫稚為行台,讨寶寅。

    正平民薛鳳賢、薛修義亦聚河東,據鹽池,圍蒲坂,東西連結以應寶寅。

    诏都督宗正珍孫讨之。

     十一月,梁以蕭淵藻為北讨都督,鎮渦陽。

     葛榮陷魏冀州,殺都督源子邕、裴衍,遂寇相州,不克。

     葛榮圍信都,自春及冬,冀州刺史元孚帥勵将士,晝夜拒守,糧儲既竭,外無救援,城陷,與兄祐俱執。

    榮大集将士,議其生死,孚兄弟争相為死,都督潘紹等數百人,皆叩頭請死以活使君。

    榮曰:“此皆魏之忠臣義士也。

    ”皆免之。

    魏遣源子邕讨榮,裴衍表請同行,許之。

    子邕言:“衍行,臣請留;臣行,請留衍。

    若必同行,敗在旦夕。

    ”不許。

    行至漳水,榮擊之,果敗,俱死。

    相州聞冀州陷,人不自保,刺史李神志氣自若,撫勉将士,大小緻力,榮盡銳攻之,卒不能克。

     行台郎中蘇湛因為生病躺在家中,蕭寶寅命令他的姨表弟姜儉遊說他說:“郦道元的前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我不能坐着等死。

    我不能再做北魏的臣子了,生死榮辱和您一起分擔。

    ”蘇湛大哭,回答說:“大王您本來是窮途之鳥來依附于人,朝廷給了大王羽翼,才有了今日的榮寵。

    現在正值國家多事之秋,大王不能竭盡忠誠報答朝廷的恩德,反而想乘人之危,把守潼關,窺伺皇位。

    北魏的氣運雖然已經衰敗,但是天命還沒有改變,我蘇湛不能為了大王您而使百口之家被滅族。

    希望您放我這把老骨頭回歸鄉裡,或許得以病死在家,下見祖先于九泉。

    ”蕭寶寅一向看重蘇湛,并且知道他不會為自己所用,便允許他回武功老家去了。

     于是蕭寶寅自稱齊帝,改變年号,設置百官。

    長史毛遐和弟弟毛鴻賓率領氐人、羌人起兵抗拒,北魏任命長孫稚為行台,讨伐蕭寶寅。

    正平的百姓薛鳳賢、薛修義在河東聚衆造反,占據鹽池,圍攻蒲坂,東西連通來響應蕭寶寅。

    北魏朝廷诏令都督宗正珍孫讨伐薛鳳賢等人。

     十一月,梁朝任命蕭淵藻為北讨都督,鎮守渦陽。

     葛榮攻陷北魏冀州,殺死都督源子邕、裴衍,于是進犯相州,沒能攻克。

     葛榮圍攻信都,從春天圍攻到冬天,冀州刺史元孚激勵将士,晝夜守禦,儲藏的糧食已經吃光,外面又沒有援軍,州城終于失陷,元孚和哥哥元祐都被抓住。

    葛榮把全體将士集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