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二十九

關燈
之賊臣亂子者,江夏王與陛下、先臣與鎮軍是也。

    雖成敗異術,而所由同方。

    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天下纖芥之屈,尚望陛下申之。

    況先帝之子,陛下之兄,所行之道,即陛下所由哉!此尚不恤,共餘何冀?豈可幸小民之無識而罔之!若使曉然知其情節,相帥而逃,陛下将何以應之哉!”事寝不報。

     偃又上疏曰:“近冒陳江夏之冤,非敢以父子之親而傷至公之義,誠不曉聖朝所以然之意。

    若以狂主雖狂,而實是天子,江夏雖賢,而實是人臣,先臣奉臣逆君為不可,未審今之嚴兵勁卒方指象魏者,其故何哉?臣謹案,鎮軍将軍臣穎胄、中領軍臣詳,皆社稷之臣也,同知先臣股肱江夏,匡濟王室,天命未遂,主亡與亡,而不為陛下瞥然一言,知而不言不忠,不知而不言不智。

    臣言畢矣,乞就湯镬。

    然先臣之忠有識所知,南、董之筆千載可期,亦何待陛下屈申而為褒貶?顧小臣惓惓之愚,為陛下計耳。

    ”齊主優诏報之,尋收下獄殺之。

     當初,王肅因為父親死于非命,四年不除去喪服。

    北魏孝文帝說:“三年守喪之期,即使是聖賢也不敢超過。

    ”命令王肅用祥禫之禮除去喪服。

    但王肅仍然身着素色衣服,終身不聽音樂,到這時在壽陽去世,谥号稱宣簡。

     南齊殺掉其甯朔将軍崔偃。

     崔慧景被殺的時候,他的小兒子崔偃因潛逃得免于死。

    等到江陵的蕭寶融朝廷建立後,任命他為甯朔将軍。

    崔偃上書說:“臣思量:是明帝的忠臣孝子而又是昏君蕭寶卷的亂臣賊子的人,便是江夏王蕭寶玄與陛下、先父與鎮軍将軍蕭穎胄。

    雖然成敗的結果不同,但所追求的東西是一樣的。

    陛下剛剛登上帝位,符合天意,天下微小的冤屈,還希望陛下能夠昭雪。

    況且江夏王是明帝之子,陛下之兄,他所走過的路,就是陛下現在所正經由的路呢!像這種情況都得不到體恤優撫,其餘的人還能有什麼希望?怎麼可以因為小民沒有見識而欺騙他們!如果他們一下知道了事情的真情,相率逃亡的話,陛下将如何來應付呢!”奏章呈上後,被擱置,沒有答複。

     崔偃又上書說:“最近臣冒昧地陳奏江夏王的冤枉,并不是敢以父子的親情而損害以公至上的道理,實在是因為不明白聖朝這樣做的意思。

    假若是因為昏狂之主雖然昏狂,而畢竟是天子,江夏王雖然賢德,而畢竟是臣子,所以先父擁戴臣子叛逆君主是不可以的,那麼不知道現在的精兵勁卒正在直向朝廷宮阙而進,又是什麼緣故呢?臣謹慎地思考,鎮軍将軍臣子蕭穎胄、中領軍臣子夏侯詳,都是陛下的社稷之臣,他們都知道先父輔佐江夏王,匡扶濟助王室,天命未遂,與主一同赴難而亡,但他們卻不肯在陛下面前為臣父偶爾進上一言,知而不言,那是不忠,不知因而不言,那是不智。

    臣的話講完了,請求就湯镬一死。

    然而先父的忠心,有識之士所盡知,南史、董狐那樣的史筆,千載可期,又何須陛下屈伸己意來加以褒貶呢?不過是小臣我拳拳之愚為陛下考慮罷了。

    ”南齊皇帝蕭寶融下诏好言慰撫,但随即将崔偃逮捕入獄殺掉。

     八月,齊蕭衍克尋陽。

     初,齊涪陵王寶卷遣陳伯之鎮江州,以為吳子陽等聲援。

    子陽等既敗,蕭衍曰:“用兵未必須實力,所聽威聲耳。

    今陳虎牙狼狽奔歸,尋陽人情理當恟懼,可傳檄而定也。

    ”乃命搜囚俘,得伯之幢主蘇隆之,厚加賜與,使說伯之,許即用為江州。

    隆之返命,雖許歸附,而雲大軍未須遽下。

    衍曰:“伯之意首鼠,及其猶豫,急往逼之,勢不得不降。

    ”乃引兵下至尋陽,伯之束甲請罪。

    初,巴東之亂,司馬席恭祖不從見殺。

    至是,其子謙為新蔡太守,從伯之鎮尋陽。

    聞衍東下,曰:“我家世忠貞,有隕不二。

    ”伯之殺之。

    衍以伯之為江州刺史,虎牙為徐州刺史。

     齊巴東巴、西軍至上明。

     齊魯休烈、蕭破峽口,進至上明。

    江陵大震。

    蕭穎胄恐,馳告蕭衍,令遣楊公則還援根本。

    衍曰:“公則溯流上江陵,何能及事?休烈等烏合之衆,尋自退散,政須少時持重耳。

    良須兵力,兩弟在雍,指遣往征,不為難至。

    ”穎胄乃遣蔡道恭拒。

     九月,齊蕭衍引兵東下。

     齊主寶融诏蕭衍,若定京邑,得以便宜從事。

    衍留鄭紹叔守尋陽,引兵東下,謂曰:“卿,吾之蕭何、寇恂也。

    ”比克建康,紹叔督江、湘糧運,未嘗乏絕。

     魏築洛陽諸坊。

     八月,南齊蕭衍攻克尋陽。

     當初,南齊涪陵王蕭寶卷派遣陳伯之鎮守江州,以作為吳子陽等人的聲援。

    吳子陽等人失敗後,蕭衍說:“用兵不一定非要憑實力,也要憑借威風聲勢。

    現在陳虎牙狼狽逃歸,尋陽一定會人心惶惶,傳去一紙檄文便可平定。

    ”于是命令搜檢關押的俘虜,得到陳伯之的幢主蘇隆之,對他厚加賞賜,命他去遊說陳伯之,許諾陳伯之,如果歸順,便立即授與他江州刺史的職位。

    蘇隆之回來複命,陳伯之雖然答應歸順,但說蕭衍大軍不必匆忙之間便即東下。

    蕭衍說:“陳伯之現在是遲疑不定,我們應乘他猶豫不決之時,立刻進軍逼迫,他就不得不投降。

    ”于是率軍沿江東下至尋陽,陳伯之束甲歸降。

    當初,巴東發生叛亂之時,鎮西司馬席恭祖因不從叛亂被殺。

    這時,他的兒子席謙任新蔡太守,随陳伯之鎮守尋陽。

    席謙聽說蕭衍東下,說:“我家世代忠貞,甯死不叛。

    ”陳伯之将他殺掉。

    蕭衍任命陳伯之為江州刺史,陳虎牙為徐州刺史。

     南齊巴東、巴西兩郡軍隊進抵上明。

     南齊魯休烈、蕭擊敗峽口守軍,進抵上明。

    江陵方面大震。

    蕭穎胄害怕,命人飛騎告訴蕭衍,讓他派楊公則回軍援救根本之地。

    蕭衍說:“楊公則現在溯江而上,前往江陵,哪裡來得及相救?魯休烈等人不過是烏合之衆,很快便會自己退走散去,現在所需的正是要保持一段時間的穩定沉着。

    如果實在需要軍隊的話,我的兩個弟弟就在雍州,您調遣征召,他們前去增援并不困難。

    ”蕭穎胄于是派遣蔡道恭抵禦蕭。

     九月,南齊蕭衍率軍東下。

     南齊和帝蕭寶融诏令蕭衍,如果平定京師建康,可以不經請示,根據實際情況适宜與否随己意行事。

    蕭衍留下鄭紹叔鎮守尋陽,自己率軍東下,臨行前他對鄭紹叔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寇恂。

    ”等到蕭衍攻克建康後,鄭紹叔督掌江、湘二州糧運,從未短缺。

     北魏修築洛陽街坊。

     魏司州牧、廣陽王嘉請築洛陽三百二十三坊,各方三百步,曰:“雖有暫勞,奸盜永息。

    ”诏發畿内夫五萬人築之,四旬而罷。

     魏立後于氏。

     烈弟勁之女也。

     冬十月,齊蕭衍圍建康。

     衍既克江、郢,涪陵王寶卷遊騁如故。

    聞至近道,乃聚兵為固守之計。

    衍遣曹景宗等進頓江甯,李居士自新亭選精騎薄之,景宗奮擊破之,因乘勝而前。

    新亭城主江道林引兵出戰,被擒。

    衍至新林,遣呂僧珍據白闆橋,李居士帥銳卒萬人直來薄壘。

    僧珍曰:“吾衆少,不可逆戰,可勿遙射,須至塹裡,當并力破之。

    ”俄而皆越塹,拔栅。

    僧珍分人上城,矢石俱發,自帥馬、步三百人出其後,城上人複逾城而下,内外奮擊,居士敗走。

    衍諸弟皆自建康自拔赴軍。

     十月,寶卷遣将軍王珍國、胡虎牙将精兵十萬陳于朱雀航南,王寶孫持白虎幡督戰,開航背水,以絕歸路。

    衍軍小卻,王茂下馬,單刀直前,其甥韋欣慶執鐵纏矟以翼之,沖擊東軍,應時而陷。

    曹景宗縱兵乘之,呂僧珍縱火焚營,将士皆殊死戰,鼓噪震天地。

    珍國等不能抗,寶孫切罵諸将,将軍席豪發憤突陳而死,軍遂大潰。

    衍軍長驅至宣陽門,諸将移營稍前。

     寶卷将軍徐元瑜以東府城降,李居士以新亭降。

    衍鎮石頭,寶卷閉門自守。

    衍命諸軍築長圍守之,遣弟秀鎮京 北魏司州牧、廣陽王元嘉請求在洛陽修築三百二十三個街坊,每個街坊各方圓三百步,他說:“百姓雖然有暫時的勞累,可是奸人盜賊卻可以永遠止息絕迹。

    ”朝廷下诏征發京畿地區的民夫五萬人修築街坊,四十天後修築完畢。

     北魏立于氏為皇後。

     于皇後是于烈的弟弟于勁的女兒。

     冬十月,南齊蕭衍包圍建康。

     蕭衍攻克江、郢二州之後,南齊涪陵王蕭寶卷出遊馳騁如故。

    等到聽說蕭衍軍已經臨近,才集聚将士籌劃固守之計。

    蕭衍派遣曹景宗等軍進駐江甯,李居士從新亭挑選精銳騎兵進逼江甯,曹景宗率軍奮勇搏殺擊破李居士軍,随即乘勝前進。

    新亭城主江道林率軍出戰,被蕭衍軍生擒。

    蕭衍來到新林,派遣呂僧珍占據白闆橋,李居士率領精銳士卒一萬人直向呂僧珍軍的營壘撲來。

    呂僧珍說:“我軍人少,不可出壘迎戰,也不要遠射敵人,等他們進至塹壕之内,再全力痛擊他們。

    ”一會兒,李居士軍都越過塹壕,動手拔除營栅木欄。

    呂僧珍分派部分士卒上城,飛箭亂石同時發射,自己率領馬、步士卒三百人迂回到敵軍背後,這時城上士卒也越城而下,内外奮勇夾擊,李居士戰敗逃走。

    蕭衍的幾個弟弟都從建康逃出投奔于蕭衍軍中。

     十月,蕭寶卷派遣将軍王珍國、胡虎牙率領精兵十萬在朱雀浮橋南列陣,王寶孫持白虎幡督戰,打開浮橋背水布陣,以斷絕軍隊歸路。

    兩軍交戰,蕭衍軍稍稍後退,王茂下馬,單刀前進,他的外甥韋欣慶手執鐵纏長矛左右保護,沖擊敵軍,刹那間即攻破敵陣。

    曹景宗揮軍乘勢而進,呂僧珍縱水燒營,蕭衍将士都拼死力戰,戰鼓喊殺聲驚天動地。

    王珍國等不能抵擋,王寶孫痛罵衆将,将軍席豪發憤向前沖擊對方軍陣而戰死,王珍國等軍于是大亂潰散。

    蕭衍軍長驅而進至宣陽門,衆将移營向前推進。

     蕭寶卷的将軍徐元瑜将東府城獻出,投降蕭衍,李居士也獻出新亭投降。

    蕭衍坐鎮石頭,蕭寶卷關閉宮城城門固守。

    蕭衍命令各軍修築長圍困住宮城,派遣自己的弟弟蕭秀鎮守京 口,恢鎮破墩,從弟景鎮廣陵。

     十一月,魏以北海王詳為司徒。

     初,詳欲奪彭城王勰司徒,故谮而黜之。

    又以司空長史于忠鲠直,忿之。

    忠曰:“人生自有定分,若應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爾,王不能殺。

    ”忠以讨鹹陽王禧功,封魏郡公,遷武衛将軍。

    詳因忠表讓,勸魏主诏停其封,優進太府卿。

     齊尚書令、巴東公蕭穎胄卒。

     穎胄以蕭與蔡道恭相持不決,憂憤而卒。

    夏侯詳秘之,征兵雍州,蕭憺将兵赴之。

    等亦聞建康已危,衆懼而潰,及魯休烈皆降。

    詳乃發穎胄喪,贈丞相,谥“獻武”。

    于是衆望盡歸于衍,詳請與憺共參軍國,诏以詳為仆射、荊州刺史,憺行府州事。

     魏以任城王澄都督淮南軍事。

     魏鎮南将軍元英上書曰:“蕭寶卷驕縱日甚,虐害無辜,其雍州刺史蕭衍掃土興兵,順流東下,唯有孤城,更無重衛,乃皇天授我之日,曠載一逢之秋,此而不乘,将欲何待?臣乞躬帥步、騎三萬,直指沔陰,據襄陽之城,斷黑水之路,長驅南出,進拔江陵,則三楚可收,岷、蜀斷絕,又命揚、徐聲言俱舉。

    建業窮蹙,文軌可齊,一爽此期,則并吞無日矣。

    ”不報。

    車騎大将軍源懷亦言:“廣陵、淮陰觀望得失,宜東西齊舉以成席卷之勢。

    若使蕭衍克濟,上下同心,豈惟後圖之難,亦恐揚州危逼。

    何則?壽春之去建康才七 口,蕭恢鎮守破墩,堂弟蕭景鎮守廣陵。

     十一月,北魏任命北海王元詳為司徒。

     當初,元詳想要奪走彭城王元勰的司徒官位,所以陷害元勰使他被黜免。

    他又因司空長史于忠性格鲠直,心中怨恨。

    于忠曾對元詳說:“人的一生自有定分,如果我應死于王爺的手中,逃避也終不能免,如果不是這樣,王爺也殺不了我。

    ”于忠因為讨滅鹹陽王元禧的功勞,封魏郡公,遷升武衛将軍。

    元詳利用于忠辭讓的機會,勸北魏宣武帝取消對于忠的賜封,優進他為太府卿。

     南齊尚書令、巴東公蕭穎胄去世。

     蕭穎胄因為蕭與蔡道恭相持不下不能取勝,憂憤而死。

    夏侯詳封鎖消息,向雍州征兵,蕭憺率軍往赴。

    蕭等人也聽說建康已經很危急,衆人恐懼潰散,蕭與魯休烈等都投降。

    夏侯詳這才發布蕭穎胄去世的消息,追贈丞相官号,賜谥号為獻武。

    于是人心全都歸向蕭衍,夏侯詳請求與蕭憺共同參預軍國大事,南齊和帝诏令任命夏侯詳為尚書仆射、荊州刺史,蕭憺為行府州事。

     北魏任命任城王元澄為都督淮南諸軍事。

     北魏鎮南将軍元英上書說:“蕭寶卷驕橫放縱日甚一日,虐殺殘害無辜,他手下的雍州刺史蕭衍傾巢舉兵,順流東下,隻剩下襄陽孤城,而且沒有重兵守護,這是皇天把它授與我們的日子,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出現這種機會不去利用,還要等待什麼?臣乞請率領步、騎将士三萬人,直進沔水以南地區,據有襄陽之城,阻斷黑水之路,長驅向南,進軍攻克江陵,那樣就可以收取三楚之地,隔斷其岷、蜀通路,再命令揚、徐二州聲言一起進兵。

    那樣建康就會窮迫無路,而我就可以統一天下,如果錯過這個機會,那吞并南方就沒有日子了。

    ”朝廷沒有答複。

    車騎大将軍源懷也言稱:“廣陵、淮陰二地都在坐觀蕭衍與蕭寶卷雙方的成敗,我們應該東西一同進兵以便形成席卷之勢。

    倘若蕭衍成功的話,其上下一心,不僅僅以後難以圖取,也恐怕我方揚州會受到他的威逼。

    為什麼呢?因為揚州治所壽春距離建康才七 百裡,彼若内外無虞,君臣分定,乘舟藉水,倏忽而至,未易當也。

    ”魏主乃以任城王澄為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使為經略,既而不果。

    懷,賀之子也。

     魏東豫州刺史田益宗侵齊,戰于赤亭,齊人敗績。

     魏東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曰:“蕭氏君臣交争,無暇外維州鎮,請使兩荊之衆西拟随、雍,揚州之卒頓于建安,二豫之軍直據南關,不過十旬,克之必矣。

    ”元英又奏:“義陽孤絕,密迩王土,若失此不取,恐為深患。

    ”魏主從之。

    益宗遂侵齊,齊建甯太守黃天賜與戰,敗績。

     十二月,齊人弑涪陵王寶卷,蕭衍入建康,以太後令追廢寶卷為東昏侯,自為大司馬,承制。

     齊崔慧景之逼建康也,涪陵王寶卷拜蔣子文神為鐘山王,及衍至,又尊為靈帝,迎入後堂,使巫禱祀。

    悉以軍事委王珍國,時城中實甲猶七萬人。

    寶卷常于殿中騎馬出入,以金銀為铠胄,飾以孔翠,晝眠夜起,一如平常。

    及長圍既立,屢戰不勝,尤惜金錢,不肯賞賜。

    雕镂雜物,倍急于常,衆情怨怠,皆思早亡,莫敢先發。

     法珍、蟲兒說寶卷曰:“大臣不留意,使圍不解,宜悉誅之。

    ”珍國及其副張稷懼禍,謀弑寶卷,使後閣舍人錢彊夜開雲龍門,珍國、稷引兵入殿,禦刀豐勇之為内應。

    寶卷方 百裡,對方如果内外沒有憂患,君臣名分确定,乘舟順水,突然而至,是不容易抵擋的。

    ”宣武帝于是任命任城王元澄為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使他籌劃部署南進之事,但随之便擱置,沒有實施。

    源懷是源賀的兒子。

     北魏東豫州刺史田益宗侵犯南齊,兩軍在赤亭交戰,南齊軍隊大敗。

     北魏東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說:“蕭氏君臣相争,顧不上外邊州鎮的防護,請求陛下命令荊州與東荊州二州的軍隊向西進攻随、雍,揚州的軍隊駐屯建安,豫州與東豫州的軍隊直進占據南關,像這樣不過一百來天,一定能夠戰勝他們。

    ”元英又上奏說:“敵城義陽孤絕無援,又緊接我大魏王土,如果失去這次機會不去攻占它,恐怕以後要有大的憂患。

    ”北魏宣武帝采納他的意見。

    田益宗于是侵犯南齊,南齊建甯太守黃天賜與北魏軍交戰,大敗。

     十二月,南齊人殺掉涪陵王蕭寶卷,蕭衍進入建康,以宣德太後诏令的名義追廢蕭寶卷為東昏侯,自己任大司馬,可以秉承皇帝旨意發布命令。

     南齊崔慧景進逼建康的時候,涪陵王蕭寶卷封拜蔣子文神為鐘山王,等到蕭衍軍至,又尊稱它為靈帝,将其神像迎入後宮,命令巫師祭祀祈禱。

    将軍事全部委托與王珍國,當時建康城中的武裝将士還有七萬人。

    蕭寶卷經常騎馬出入殿中,用金銀做成铠甲頭盔,上邊飾以孔雀毛和翡翠,他仍然晝眠夜起,一如平常。

    等到城外對方長圍已經修起,屢戰不能取勝,仍然愛惜金錢,不肯發放賞賜。

    宮中所有金銀雕镂物品,比平常催逼的時間還要快上一倍,衆人心中怨恨懈怠,都盼望他早日滅亡,但沒有誰敢先行動手。

     茹法珍、梅蟲兒勸蕭寶卷說:“大臣不盡心辦事,使台城的圍困不能解除,應該将他們全殺掉。

    ”王珍國和他的副手張稷害怕災禍臨頭,密謀殺掉蕭寶卷,命後閣舍人錢彊夜間打開雲龍門,王珍國、張稷率兵入殿中,禦刀豐勇之做他們的内應。

    蕭寶卷正 在含德殿作笙歌,兵入斬之。

    稷召仆射王亮等,令百僚署箋,以黃油裹寶卷首,遣博士範雲等送詣石頭。

    右衛将軍王志歎曰:“冠雖弊,何可加足?”取庭中樹葉挼服之,僞悶不署名。

    衍覽箋無志名,心嘉之。

    志,僧虔之子也。

     衍與雲有舊,即留參帷幄。

    亮在朝,以依違取容。

    衍至新林,百僚皆間道送款,亮獨不遣。

    城中出者多被劫剝,楊公則獨率麾下親衛送之。

    衍使張弘策先入清官,封府庫、圖籍。

    時城内珍寶委積,弘策禁勒部曲,秋毫無犯,收潘妃及法珍、蟲兒、咺之等四十一人,皆以屬吏。

     以宣德太後令,追廢寶卷為東昏侯,以衍為大司馬、錄尚書事,依晉武陵王遵承制故事,百僚緻敬,以王亮為長史。

    衍入屯閱武堂,下令大赦,凡昏制謬賦、淫刑濫役,悉皆除蕩。

    潘妃有國色,衍欲留之,以問領軍王茂,茂曰:“亡齊者此物,留之恐贻外議。

    ”乃并法珍等誅之,以宮女二千分赉将士。

     齊大司馬衍執豫州刺史馬仙琕、吳興太守袁昂,既而釋之。

     齊蕭衍之東下也,豫州刺史馬仙琕擁兵不附。

    衍使其故人姚仲賓說之,仙琕先為設酒,乃斬于軍門以徇。

    衍圍宮城,州郡皆請降,吳興太守袁昂獨拒之不受命。

    昂,觊之子也。

    衍使江革為書與昂曰:“竭力昏主,未足為忠,家門屠滅,非所謂孝,豈若翻然改圖,自招多福!”昂複書曰: 在含德殿聽笙歌彈唱,兵士入内将他斬首。

    張稷召來尚書仆射王亮等人,命令百官在信箋上簽上名字,用黃油包裹蕭寶卷的首級,派遣國子博士範雲等人送往石頭。

    右衛将軍王志歎息道:“冠帽雖然破敝,怎麼可以用腳踐踏?”取庭院中樹葉揉碎服下,假裝昏迷,沒有簽名。

    蕭衍觀看信箋,見沒有王志的名字,心中嘉許。

    王志是王僧虔的兒子。

     蕭衍與範雲有舊交,便把他留下充任幕僚。

    王亮在朝,對人察言觀色、見風使舵,以博取朝廷的歡心。

    蕭衍來到新林,百官都派人抄近路去向他表示忠心,唯獨王亮沒派人去。

    從台城出來的人大多被劫掠,隻有楊公則親自率領部下護送。

    蕭衍命張弘策先入台城清理皇宮,封存府庫、圖籍。

    當時城内珍寶财物堆積,張弘策約束部下,秋毫無犯,逮捕潘妃及茹法珍、梅蟲兒、王咺之等四十一人,将他們都交與有關官吏。

     蕭衍以宣德太後诏令的名義,追廢蕭寶卷為東昏侯,并任命自己為大司馬、錄尚書事,依照晉代武陵王司馬遵秉承皇帝旨意發布命令的舊例行事,百官向蕭衍緻敬,蕭衍任命王亮為長史。

    蕭衍進駐閱武堂,下令大赦天下,凡是昏亂的制度、荒謬的稅賦、濫用的刑罰、過度的徭役,全部廢除。

    潘妃天姿國色,蕭衍想将她留下,詢問領軍将軍王茂,王茂回答說:“滅亡齊的正是這個人,留下她恐怕會遭外面議論。

    ”于是将潘妃及茹法珍等人一同殺掉,将宮女二千人分别賞賜給将士。

     南齊大司馬蕭衍擒拿豫州刺史馬仙琕、吳興太守袁昂,随即将他們放掉。

     南齊蕭衍率領軍隊東下的時候,豫州刺史馬仙琕擁兵自守,不肯歸附蕭衍。

    蕭衍派馬仙琕的故友姚仲賓去勸他歸順,馬仙琕先為姚仲賓設酒宴,然後把他在軍門斬首示衆。

    蕭衍圍攻宮城,各州郡紛紛請求投降,隻有吳興太守袁昂守禦境内而不肯歸順。

    袁昂是袁的兒子。

    蕭衍命江革給袁昂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為昏庸的君主竭盡全力,不能算是忠,家門被滅族,不能算孝,豈如翻然回首,另謀他圖,為自己多招來福運呢!”袁昂複信說: “一餐微施,尚複投隕,況食人之祿而頓忘一旦,非惟物議不可,亦恐明公鄙之,所以躊躇,未遑薦璧。

    ”武康令傅映謂昂曰:“昔太尉遭元嘉之禍,開辟未有,故殺身以明節。

    司徒當寄托之重,理無苟全,故不願夷險以循名義。

    今嗣主昏虐不悛,荊、雍協舉,天人之意,亦可知矣。

    願明府深慮,無取後悔。

    ”及建康平,衍使豫州刺史李元履巡撫東土,敕曰:“袁昂道素之門,世有忠節,天下須共容之,勿以兵威陵辱。

    ”元履至,宣衍旨,昂亦不請降,開門撤備而已。

     仙琕聞台城不守,号泣謂将士曰:“我受人任寄,義不容降,君等皆有父母,我為忠臣,君為孝子,不亦可乎?”乃悉遣兵出降,餘壯士數十閉門獨守。

    俄而兵入,仙琕令士皆持滿,兵不敢近。

    日暮,仙琕乃投弓曰:“諸軍但來見取,我義不降。

    ”乃檻送石頭。

    衍釋之,使待袁昂至,俱入,曰:“今天下見二義士。

    ”皆厚遇之。

     齊大司馬衍入鎮殿中。

     齊始興内史王僧粲襲湘州,不克。

     僧粲自稱湘州刺史,引兵襲長沙。

    去城百餘裡,長沙人皆欲走,行事劉坦悉聚其舟焚之,遣軍拒僧粲,戰數不利。

    前鎮軍鐘玄紹刻日翻城應僧粲。

    坦聞其謀,陽為不知,因理訟至夜,而城門遂不閉以疑之,玄紹未發。

    明旦詣坦,問其故。

    坦久留與語,密遣親兵收其家書,具得本末, “一餐一飯那樣微小的施舍,尚且還要殺身相報,何況食用人家的俸祿而一旦忘卻,這不僅僅是要招人非議,也恐怕明公您鄙視我,所以才遲疑,沒有來得及獻璧歸順。

    ”武康縣令傅映對袁昂說:“從前令叔父袁太尉遭元嘉之亂,是開天辟地以來沒有過的事情,所以殺身以表明自己的氣節。

    令尊袁司徒身受寄托重任,從道義上不能苟且圖全,所以不顧艱險以殉名節道義。

    現在繼位的皇帝昏庸暴虐不知悔改,荊、雍二州協力舉兵,上天與人們的意向,也可以知道了。

    希望明府您仔細考慮,不要後悔。

    ”等到建康平定,蕭衍命豫州刺史李元履巡視撫慰東部地區,吩咐他說:“袁昂出身道德清正之門,世代有忠節,天下都應當容納,不要用兵勢武力欺淩他。

    ”李元履到吳興,宣告蕭衍的命令,袁昂仍不請降,隻是打開城門撤除守備而已。

     馬仙琕聽說台城失守,失聲痛哭,對将士們說:“我接受朝廷的委任托付,從道義上不能投降,你們各位都有父母,我做忠臣,你們做孝子,不也可以嗎?”于是命士卒全部出降,隻剩下壯士數十人關閉城門自守。

    一會兒對方将士攻入城中,馬仙琕命令士卒都拉滿弓箭瞄準,對方士卒不敢逼近。

    到天色晚了時,馬仙琕才扔下手中的弓箭說:“各位盡管來拿我,我守義不降。

    ”于是軍士抓住他,用檻車送往石頭。

    蕭衍将馬仙琕釋放,命人帶進袁昂,三人一同進來後,蕭衍說:“讓天下人見一見這兩位義士。

    ”對他們都給與優厚的待遇。

     南齊大司馬蕭衍入鎮殿中。

     南齊始興内史王僧粲襲擊湘州,未能攻克。

     王僧粲自稱湘州刺史,率軍襲擊長沙。

    離城百餘裡遠時,長沙人都想逃走,行事劉坦将全部舟船集聚起來燒掉,派遣軍隊抵禦王僧粲,幾次交戰都沒能取勝。

    前鎮軍鐘玄紹定好日期,準備翻越城牆接應王僧粲。

    劉坦聽說他的陰謀,假裝不知道,于是審理案件到深夜,也不關閉城門,以疑惑鐘玄紹,鐘玄紹沒敢動手。

    次日清晨,鐘玄紹拜見劉坦,詢問緣故。

    劉坦留下他與他長時間交談,暗中派遣親兵搜查他家的書信,盡知其謀叛始末, 于坐斬之,焚其文書,餘黨無所問,州郡遂安。

    建康平,楊公則還州,僧粲等散走。

    公則克己廉慎,輕刑薄賦。

    頃之,湘州戶口幾複其舊。

     壬午(502) 齊中興二年,梁高祖武帝蕭衍天監元年,魏景明三年。

     春正月,齊大司馬衍迎宣德太後入官稱制。

    二月,衍自為相國,封梁公,加九錫。

     初,衍與範雲、沈約、任昉同在竟陵王西邸。

    至是,引雲為谘議,約為司馬,昉為記室,參謀議。

    謝朏、何胤先棄官居家,衍奏征為軍谘祭酒,朏、胤皆不至。

     衍内有受禅之志,沈約進曰:“齊祚已終,明公當承其遠,雖欲謙光,不可得已。

    ”衍曰:“吾方思之。

    ”約曰:“公初建于樊、沔,此時應思,今王業已成,何所複思?若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分定,無複異心。

    豈複有人方更同公作賊?”衍然之,召雲等告之,雲對略同約旨。

    衍曰:“卿明早将休文更來。

    ”雲出語約,約曰:“卿必待我。

    ”雲許諾,而約先期入。

    衍命草具其事,約乃出懷中诏書并諸選置。

    雲至殿門,不得入。

    約出,問曰:“何以見處?”約舉手向左,雲笑曰:“不乖所望。

    ”有頃,大司馬召雲入,曰:“我起兵三年 于是在座位上将他斬首,将他的書信全部燒掉,所有餘黨一律不予追究,州郡于是得以安定。

    建康平定以後,楊公則返回湘州,王僧粲等人潰散逃走。

    楊公則能夠克制自己,廉潔謹慎,在湘州減輕刑罰,少征賦稅。

    不久,湘州的戶口人數已将近戰亂之前的數目。

     梁武帝 壬午(502) 齊中興二年,梁高祖武帝蕭衍天監元年,魏景明三年。

     春正月,南齊大司馬蕭衍迎接宣德太後入宮聽政。

    二月,蕭衍自任相國,封梁公,加以九錫的殊禮。

     當初,蕭衍與範雲、沈約、任昉同在竟陵王西邸交好,感情親密。

    這時,蕭衍便任用範雲為大司馬谘議參軍,沈約為骠騎司馬,任昉為記室參軍,使他們參與謀議。

    謝朏、何胤二人先前棄官在家中閑居,蕭衍奏請征召他們出任軍谘祭酒,二人都沒有就任。

     蕭衍暗中有取代南齊稱帝的心思,沈約對他說:“齊的皇祚國運已經結束了,明公您應當承受其大運,即使您想謙遜禮讓,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蕭衍說:“我正在考慮這件事。

    ”沈約說:“明公您當時在樊城、沔水一帶剛剛起兵的時候,那時應該思考,現在王業已經建成,還有什麼可考慮的?如果天子返回京師,公卿百官各自就位,那麼君臣之間的名分便已确定,人們不會再有異心。

    難道還有人在那時候與您一起去做反賊嗎?”蕭衍認為他說得很對,召來範雲等人告訴他們,範雲等人的答對大體與沈約相同。

    蕭衍說:“你明早與沈休文一起再來這裡。

    ”範雲出去告訴沈約,沈約說:“明早你一定要等我。

    ”範雲許諾,但第二天沈約自己先提前進去見蕭衍。

    蕭衍命他草拟關于代齊稱帝的诏書,沈約于是從懷中掏出早已準備好的诏書及各部門的人選安排。

    範雲來至殿門,被衛兵阻擋不能進去。

    等到沈約出來後,範雲問他說:“對我如何安排?”沈約舉手向左,範雲笑着說:“沒有讓我失望。

    ”一會兒,大司馬蕭衍召範雲入内,對他說:“我起兵已經三年 矣,諸将不為無功。

    然成帝業者,卿二人也。

    ” 乃诏進衍位相國、揚州牧,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置百司。

     梁公衍殺齊湘東王寶晊。

     寶晊頗好文學。

    衍忌之,稱其謀反,并其弟寶覽、寶宏皆殺之。

     梁以沈約為仆射,範雲為侍中。

     梁公衍納東昏餘妃,頗妨政事,範雲以為言,未從。

    雲與将軍王茂同入見,雲曰:“昔沛公入關,婦女無所幸,此範增所以畏其志大也。

    今明公始定建康,海内想望風聲,奈何襲亂亡之迹,以女德為累乎?”茂起拜曰:“雲言是也,公必以天下為念,不宜留此。

    ”梁公默然。

    雲即請以餘氏赉茂,梁公許之,賜雲、茂錢各百萬。

     梁公衍進爵為王。

     三月,梁王衍殺齊邵陵王寶攸等三人,鄱陽王寶寅出奔魏。

     衍殺齊邵陵王寶攸、晉熙王寶嵩、桂陽王寶貞,鄱陽王寶寅穿牆夜出,遁匿山澗,晝伏宵行,抵壽陽之東城。

    魏戍主杜元倫馳告任城王澄,澄以車馬侍衛迎之,待以客禮。

    寶寅請喪君斬衰之服,澄以喪兄齊衰之服給之,仍帥官僚赴吊,寶寅居處有禮,澄深器重之。

     齊主發江陵,以蕭憺都督荊、湘六州軍事。

     齊主東歸,以蕭憺為荊州刺史。

    荊州軍旅之後,公私空乏,憺厲精為治,廣屯田,省力役,存問兵死之家,供其乏困。

    自以少年居重任,謂佐吏曰:“政之不臧,士君子所 了,衆将不能說是沒有功勞,然而成就帝業的,是你們二人。

    ” 于是宣德太後诏令晉升蕭衍為相國、揚州牧,賜十郡土地封為梁公,備置九錫的殊禮,設置百官。

     梁公蕭衍殺南齊湘東王蕭寶晊。

     蕭寶晊頗愛好文學。

    蕭衍猜忌蕭寶晊,聲稱他謀反,将他與他的弟弟蕭寶覽、蕭寶宏一齊殺掉。

     梁任命沈約為尚書仆射,範雲為侍中。

     梁公蕭衍收納東昏侯的餘妃,頗妨礙政事,範雲以此勸谏,蕭衍沒有聽從。

    于是範雲與将軍王茂一同入見,範雲說:“從前沛公劉邦入關,對于婦女無所臨幸,這是範增所以畏懼他有遠大志向的原因。

    現在明公您剛剛平定建康,海内百姓想望敬仰您的名聲,怎麼可以承襲亂國亡身的行迹,被一個女人連累呢?”王茂起身下拜說:“範雲講的話很對,您一定要以天下大事為念,不應該留這個女人在身邊。

    ”梁公蕭衍默然不語。

    範雲這時請求蕭衍将餘妃賜與王茂,蕭衍答應,并賜範雲、王茂錢各一百萬。

     梁公蕭衍進爵位為王。

     三月,梁王蕭衍殺掉南齊邵陵王蕭寶攸等三人,鄱陽王蕭寶寅出逃,投奔北魏。

     蕭衍殺掉南齊邵陵王蕭寶攸、晉熙王蕭寶嵩、桂陽王蕭寶貞,鄱陽王蕭寶寅破牆乘夜逃出,逃匿在山澗之中,白天隐藏,夜間趕路,抵達北魏壽陽的東城。

    北魏戍主杜元倫飛馬馳告任城王元澄,元澄派出車馬侍衛去迎接,用招待賓客的禮節對待他。

    蕭寶寅請求穿君主去世所應穿的斬衰之服,元澄給他兄長去世時所應穿的齊衰之服,并率手下官屬僚佐去吊唁,蕭寶寅居喪期間,行止合乎禮法,元澄對他極為器重。

     南齊和帝蕭寶融自江陵出發,東歸建康,任命蕭憺為都督荊、湘六州諸軍事。

     南齊和帝東歸,任命蕭憺為荊州刺史。

    荊州經過戰亂之後,官家和百姓兩方面财用都非常缺乏,蕭憺勵精為治,廣開屯田,減省力役,慰撫戰死戰士的家屬,供應救濟他們的貧困。

    他自認為年紀輕而居于重位,對手下的官佐說:“現在政治不良,大家都 宜共惜。

    吾今開懷,卿其無隐。

    ”于是人人得盡意。

    民有訟者,皆立前待符教,決于俄頃,曹無留事,荊人大悅。

     夏四月,梁王衍稱皇帝,廢齊主為巴陵王,遷太後于别宮,封拜其功臣有差。

     齊主至姑孰,下诏禅位于梁。

    四月,宣德太後遣尚書令亮等奉玺绶詣梁宮。

    梁王即位于南郊,贈兄懿為丞相,封長沙王,谥曰“宣武”,奉和帝為巴陵王,宮于姑孰,奉宣德太後為齊文帝妃,封文武功臣,車騎将軍夏侯詳等十五人為公、侯,以王亮為尚書令,王瑩為中書監,沈約為仆射,範雲為吏部尚書。

     梁主衍弑巴陵王于姑孰,齊禦史中丞顔見遠死之。

     梁主欲以南海郡為巴陵國,徙王居之。

    沈約曰:“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

    ”梁主颔之,乃遣所親鄭伯禽詣姑孰,以生金進王。

    王曰:“我死不須金,醇酒足矣。

    ”乃飲沉醉,伯禽就摺殺之。

    王之鎮荊州也,琅邪顔見遠為錄事參軍,及即位,為禦史中丞。

    既禅位,見遠不食數日而卒。

    梁主聞之曰:“我自應天從人,何預天下士大夫事?而顔見遠乃至于此。

    ” 梁立贖刑條格。

     梁以蕭寶義為巴陵王。

     寶義幼有廢疾,不能言,故獨得全,使奉齊祀。

    齊南康侯子恪及弟祁陽侯子範嘗因事入見,梁主從容謂曰:“天下公器,非可力取,苟無期運,終必敗亡。

    宋孝武性猜忌,兄弟粗有令名者皆鸩之,朝臣以疑似枉死者相繼。

    然或疑而 應該感到痛惜。

    我現在開誠布公,你們暢所欲言不要隐瞞。

    ”于是人人得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百姓有訴訟官司時,蕭憺使他們立于前邊等待判決,都在頃刻之間便予裁決,各部門沒有積壓之事,荊州人大為悅服。

     夏四月,梁王蕭衍稱皇帝,廢齊和帝為巴陵王,遷宣德太後到别宮,封拜功臣各有不同。

     齊和帝至姑孰,下诏禅讓帝位于梁王。

    四月,宣德太後派遣尚書令王亮等人持奉皇帝玺绶送往梁王宮。

    梁王蕭衍在建康南郊即皇帝位,追贈兄長蕭懿為丞相,封長沙王,賜與谥号稱“宣武”,封齊和帝為巴陵王,在姑孰設立王宮,封宣德太後為南齊文帝妃,封文武功臣,車騎将軍夏侯詳等十五人被封為公、侯,任命王亮為尚書令,王瑩為中書監,沈約為尚書仆射,範雲為吏部尚書。

     梁武帝蕭衍在姑孰殺掉巴陵王蕭寶融,南齊禦史丞顔見遠以死殉巴陵王。

     梁武帝想以南海郡為巴陵國,遷徙巴陵王居住在那裡。

    沈約說:“不可因貪慕虛名而遭受實禍。

    ”梁武帝點頭稱許,于是命親信鄭伯禽去往姑孰,拿生金給巴陵王讓他吞服。

    巴陵王說:“我死用不着生金,有醇酒就可以了。

    ”于是飲酒直至酩酊大醉,鄭伯禽上前将他殺死。

    巴陵王鎮守荊州的時候,琅邪人顔見遠出任他的錄事參軍,等到他即位後,顔見遠任禦史中丞。

    巴陵王禅位于梁後,顔見遠絕食數日而死。

    梁武帝聽說這件事後,說:“我接受禅讓是應天意順人心,于天下士大夫有什麼妨礙?而顔見遠竟然會做出這樣的事。

    ” 蕭梁制訂贖刑條文。

     蕭梁封賜蕭寶義為巴陵王。

     蕭寶義自幼殘疾,不能講話,因此唯獨他得以保全性命,使他奉祀南齊祖先。

    南齊南康侯蕭子恪及他的弟弟祁陽侯蕭子範曾經因事入見梁武帝,梁武帝随便地對他們說:“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不是單靠力量就可謀求的,如果沒有運數,最終必定失敗。

    宋孝武帝性情猜忌,兄弟中稍有點好名聲的都被他毒殺,朝臣因為被懷疑冤枉而死的前後相繼。

    然而有的雖然被懷疑,卻 不能去,或不疑而卒為患。

    我初平建康,人皆勸我除卿輩以壹物心,于時行之,誰謂不可!正以江左以來,代謝之際,必相屠滅,感傷和氣,所以國祚不長。

    又我與卿宗屬未遠,情同一家,豈可遽如路人?且建武塗炭卿門,我起義兵,非惟自雪門恥,亦為卿兄弟報仇,自取天下于明帝家,非取之于卿家也。

    曹志,魏武之孫,為晉忠臣。

    況卿今日猶是宗室,我方坦然相期,卿無複懷自外之意。

    ”子恪兄弟凡十六人,皆仕梁清顯,竟以壽終。

     梁征謝朏、何胤、何點,不至。

     梁征謝朏、何胤為光祿大夫,何點為侍中,胤、點終不就。

     梁置謗木、肺石函。

     梁主诏:“公車府謗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言,欲有橫議投謗木函,若有功勞才器、冤沉莫達者,投肺石函。

    ”梁主身服浣濯之衣,常膳唯以菜蔬,每簡長吏,務選廉平,皆召見于前,勖以政道。

    小縣令有能遷大縣,大縣有能遷二千石。

    由是廉能莫不知勸。

     魏滅魯陽蠻。

     魯陽蠻圍魏湖陽,将軍李崇擊破之,徙萬餘戶于幽、并、六鎮。

    尋叛,南走,所在追讨,比及河,殺之皆盡。

     五月,盜入梁宮,捕得,伏誅。

     齊東昏侯嬖臣孫文明等夜帥其徒作亂,燒神虎門、總章觀,殺衛尉張弘策,軍司馬呂僧珍以宿衛兵拒之,不能 沒有辦法把他除去,有的沒被懷疑,卻最終成為後患。

    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