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事一概托付宰相,皇太後不必臨朝聽政。
”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一同接受遺命,宋武帝就去世了。
宋武帝生前清簡寡欲,嚴整有度,衣着儉樸,居所普通,遊嬉歡宴的次數非常稀少,甚至連後宮的侍妾、宮女也十分有限。
他曾經得到後秦王姚興的侄女,倍加寵愛,因此而荒疏了政事,謝晦稍加規勸,便立即将姚氏遣出宮門。
宋武帝的财物布帛全部放在外庫,絕不私藏宮中。
嶺南人曾進獻一種一隻竹筒可容納長達八丈的細布,宋武帝對如此精美華麗、勞民傷财的“筒中布”十分厭惡,當即交付有關部門彈劾嶺南太守,把原布奉還,并下诏禁止嶺南織作這種細布。
公主出嫁時,陪送的嫁妝不過二十萬,而且沒有錦繡物品。
因此朝廷内外無不奉行禁約,沒有人敢奢侈浪費。
宋武帝生性不迷信稀奇怪異之事,在他卑微時,出現許多祥瑞的征兆,等他顯貴之後,負責撰著的史官向他證實這些傳聞,他卻拒絕回答。
劉義符即皇帝位,時年十七歲,立太子妃司馬氏為皇後,司馬後是晉恭帝的女兒海鹽公主。
七月,葬宋武帝于初甯陵。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立長子拓跋焘為皇太子,代行國政。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服用寒食散,連年藥性發作,天災異禍屢次顯現。
于是,他派遣宮中的使臣秘密詢問崔浩說:“近來,在趙、代地區出現日食。
朕的病情長年不見好轉,隻怕一旦撒手而去,幾個皇子都還年少無知,該怎麼辦呢?”崔浩說:“陛下正當盛年,疾病馬上就會痊愈,如果您一定要我說的話,請允許我直陳不合事理的妄言。
自從魏國興立以來,就不注重儲君的地位,因而永興初年, 社稷幾危。
今宜早建東宮,選賢公卿以為師傅,左右信臣以為賓友,入總萬機,出撫戎政。
如此則陛下可以優遊無為,頤神養壽。
萬歲之後,國有成主,民有所歸,奸宄息望,禍無自生矣。
皇子焘年将周星,明睿溫和,立子以長,禮之大經也。
”魏主複以問長孫嵩,對曰:“立長則順,置賢則人服。
焘長且賢,天所命也。
”從之,立焘為太子,使居正殿臨朝,為國副主。
以嵩及奚斤、安同為左輔,坐東廂,西面;崔浩與穆觀、丘堆為右弼,坐西廂,東面;百官總己以聽。
魏主避居西宮,時隐而窺之,聽其決斷,大悅,謂侍臣曰:“嵩宿德舊臣,曆事四世,功存社稷;斤辯捷智謀,名聞遐迩;同曉解俗情,明練于事;觀達于政要,識吾旨趣;浩博聞強識,精察天人;堆雖無大用,然在公專謹。
以此六人輔相太子,吾與汝曹巡行四境,伐叛柔服,足以得志于天下矣。
” 嵩實姓拔拔,斤姓達奚,觀姓丘穆陵,堆姓丘敦。
時魏臣出代北者姓多重複,及高祖遷洛,始皆改之。
舊史患其煩雜難知,故皆從後姓以就簡易,今從之。
魏主又以劉絜、古弼、盧魯元忠謹恭勤,分典機要,宣納辭令。
太子聰明大度,群臣時奏所疑,帝曰:“此非吾所知,當決之汝曹國主也。
” 六月,宋以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謝晦為中書令,謝方明為丹陽尹。
幾乎傾覆江山社稷。
如今應當早日确立東宮太子,挑選賢明的公卿作為師傅,讓您身邊的親信大臣作為賓朋摯友,太子在朝主持政事,出京撫慰軍旅。
這樣,陛下就可以悠閑自在,清靜無為,頤養天年。
即使陛下萬歲之後,國家有現成的君主,百姓有所歸依,奸佞之徒也不得不絕望,災禍就無處滋生了。
皇子拓跋焘,年将十二歲,聰明睿智,性情溫和,把長子立為太子,符合禮義的常規。
”拓跋嗣又去征求長孫嵩對立太子的意見,長孫嵩回答說:“立長子為儲君則名正言順,選賢任能則令人信服。
拓跋焘既是長子且又賢能,這是上天的旨意。
”拓跋嗣聽從了他們的建議,立拓跋焘為皇太子,讓他親臨正殿處理朝政,成為國家的副主。
同時,任命長孫嵩、奚斤、安同為左輔官,在東廂面西而坐;崔浩、穆觀、丘堆為右弼官,在西廂面東而坐;百官在左右輔弼官之下聽任差遣。
拔跋嗣則避居西宮,時常隐蔽地暗中觀察太子裁決朝政,他非常高興,對侍臣說:“長孫嵩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曆事四代,于國有功;奚斤能言善辯,機智多謀,名聞遐迩;安同通曉人情世故,處事幹練明白;穆觀通達施政要領,了解我的朝綱宗旨;崔浩博聞強記,精于觀察天象和人事;丘堆雖無大才,但他為公專誠謹慎。
任用這六個人來輔佐太子,我和你們隻要巡視四方國境,讨伐叛賊,安撫臣民,就足以在天下稱雄。
” 長孫嵩本姓拔拔,奚斤姓達奚,穆觀姓丘穆陵,丘堆姓丘敦。
當時,凡出身于代郡以北地區的北魏大臣,他們許多人仍保留着多音節的複姓,直至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才開始全部改為單姓。
舊史書嫌惡複姓繁雜難記,所以都采取改後的單姓以求簡便易記,這裡也依從此法。
拓跋嗣又鑒于劉絜、古弼、盧魯元三人忠誠謹慎,謙恭勤奮,讓他們分别掌管機要,負責傳達政令和報告。
皇太子拓跋焘聰明大度,大臣們有時向拓跋嗣奏請疑惑的難題,拓跋嗣就說:“這不是我所了解的,應該讓你們的國主來決斷。
” 六月,劉宋朝廷任命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謝晦為中書令,謝方明為丹陽尹。
方明善治郡,所至有能名。
承代前人,不易其政,必宜改者則以漸移變,使無迹可尋。
冬,魏遣司空奚斤督諸将擊宋,取青、兖諸郡,宋遣南兖州刺史檀道濟救之。
初,魏主聞宋高祖克長安,大懼,遣使請和,自是歲聘不絕。
及高祖殂,沈範等奉使在魏,還及河,魏主遣人追執之,議發兵取洛陽、虎牢、滑台。
崔浩谏曰:“陛下不以劉裕欻起納其使貢,裕亦敬事陛下。
今乘喪伐之,雖得之不足為美。
且國家今日亦未能一舉取江南也,而徒有伐喪之名,竊為陛下不取。
臣謂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兇災,使義聲布于天下,則江南不攻自服矣。
況裕新死,黨與未離,不如緩之,待其強臣争權,變難必起,然後命将出師,可以兵不疲勞,坐收淮北也。
”魏主曰:“劉裕乘姚興之死而滅之,今我乘裕喪而伐之,何為不可?”浩曰:“不然。
姚興死,諸子交争,故裕乘釁伐之。
今江南無釁,不可比也。
”魏主不從,假司空奚斤節,使督将軍周幾、公孫表伐宋。
十月,将發,公卿議以攻城略地何先。
奚斤欲先攻城,崔浩曰:“南人長于守城。
昔苻氏攻襄陽,經年不拔。
今以大兵坐攻小城,若不時克,挫傷軍勢,敵得徐嚴而來,我怠彼銳,此危道也。
不如分軍略地,至淮為限,列置守宰, 謝方明治郡有方,所到之處以賢能著稱。
他繼承前任的工作,不改變其政策,如果有必要改的話,就采取逐漸移易的辦法,使人看不出變更的痕迹。
冬季,北魏派遣司空奚斤督率諸将進攻劉宋,奪取青州、兖州等地,劉宋派遣南兖州刺史檀道濟率兵救援。
當初,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聽說宋武帝攻克長安,十分恐懼,急忙派遣使臣請和,從此,兩國每年都派遣使臣互訪。
宋武帝去世的時候,劉宋使臣沈範等人正奉命出使北魏,返國剛到黃河岸邊,拓跋嗣卻派人追上把他們捉拿回來,于是準備發兵進取劉宋的洛陽、虎牢和滑台。
崔浩向拓跋嗣勸谏說:“陛下沒有因為劉裕的突然得位而接受他的使臣和貢物,劉裕也恭敬地對您。
現在我們卻趁他去世的機會進兵讨伐,即使成功也不足以稱道。
況且以我們今天的實力還不能一舉奪取江南,反而落個伐喪的惡名,我私下認為您這樣做不可取。
依我之見,我們應當派遣使臣前去吊祭亡靈,撫慰遺孤,體恤災禍,從而使我們仁義的美名傳布天下,那麼江南之地就會不攻自服。
再說,劉裕剛剛死去,他的同黨還沒有分離,不如從緩計議,等待他們的權臣争相傾軋,必然發生變亂,然後再派遣将帥出兵南下,兵士不用疲勞,就可以輕松地得到淮北之地。
”拓跋嗣說:“劉裕曾借姚興之死而滅掉秦國,現在我借劉裕之死而攻伐劉宋,為什麼不行?”崔浩說:“這不是一回事。
姚興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相互争鬥,因此劉裕才趁機攻打秦國。
可現在江南的劉宋并沒有嫌隙可乘,所以不能相提并論。
”拓跋嗣不采納崔浩的建議,授予司空奚斤符節,讓他督率将軍周幾、公孫表向劉宋進軍。
十月,魏兵出發之前,公卿大臣讨論應該先攻取城池抑或先搶占土地。
奚斤意欲先奪取城池,崔浩說:“南人擅長守城。
過去苻氏進攻襄陽,一年多沒有攻克。
現在我們用大軍輕易地進攻小城,如果不能及時破城,必然損傷軍隊的士氣,而敵人就會慢慢地整饬軍隊前來援助,我軍疲憊而敵軍強悍,這是危險的舉措。
我們不如分頭出兵攻占土地,到淮河為界限,各自委任地方官, 收斂租谷,則洛陽、滑台、虎牢更在軍北,絕望南救,必沿河東走,不則為囿中之物,何憂其不獲也!”公孫表固請攻城,魏主從之。
斤等帥步、騎二萬濟河,營于滑台之東。
宋司州刺史毛德祖遣翟廣等将步、騎三千救之。
先是,司馬楚之聚衆陳留之境,聞魏兵濟河,遣使迎降。
魏以為荊州刺史,使侵擾宋北境。
德祖遣将戍邵陵、雍丘以備之。
魏尚書滑稽引兵襲倉垣,兵吏悉逾城走,陳留太守嚴稜詣斤降。
斤等攻滑台不拔,求益兵,魏主怒責之,自将諸國兵五萬餘人南出天關為斤等聲援。
十一月,太子焘将兵出屯塞上。
斤等急攻滑台,拔之。
東郡太守王景度出走,司馬陽瓒為魏所執,不降而死。
乘勝進逼虎牢,毛德祖與戰屢破之。
魏主别遣将軍于栗?屯河陽,謀取金墉,德祖遣窦晃等拒之。
十二月,魏主至冀州,遣叔孫建将兵徇青、兖。
宋豫州刺史劉粹遣騎據項城,徐州刺史王仲德将兵屯湖陸。
于栗?濟河,與斤并力攻晃等,破之。
魏主遣領軍娥清、闾大肥将兵會周幾、叔孫建南渡河,軍于碻磝。
宋兖州刺史徐琰南走,于是泰山、高平、金鄉等郡皆沒于魏。
叔孫建等入青州,宋遣南兖州刺史檀道濟監征讨諸軍事,與王仲德共救之。
征收賦稅,出租谷米,那麼洛陽、滑台和虎牢反而在我軍的北面,他們對南方的救援斷絕希望時,一定會沿黃河向東逃離,否則他們将成為園苑中的獵物,還擔憂不能俘獲他們嗎!”公孫表一再請求先行攻城,拓跋嗣就依從了他。
奚斤等人統率步、騎兵兩萬人渡過黃河,在滑台的東面安紮軍營。
劉宋司州刺史毛德祖派遣司馬翟廣等率領步、騎兵三千人救援滑台。
在此之前,司馬楚之在陳留境内招集部衆,聽說魏兵渡過黃河,便派遣使臣出迎投降。
北魏任命司馬楚之為荊州刺史,讓他侵犯騷擾劉宋的北部邊境。
毛德祖派遣将士戍守邵陵、雍丘,用來防備司馬楚之。
北魏尚書滑稽率兵侵襲倉垣,守衛的官兵全都越牆逃跑,陳留太守嚴稜向奚斤投降。
奚斤等進攻滑台沒有破城,請求增援兵力,拓跋嗣怒加斥責,并親自統率各部落聯軍五萬餘人向南跨越天關,聲援奚斤等人。
十一月,北魏太子拓跋焘率兵出京,在塞上駐紮。
奚斤等猛烈進攻滑台,終于破城。
東郡太守王景度出逃,司馬陽瓒被魏兵活捉,因不降服被殺。
奚斤等乘勝進逼虎牢,毛德祖奮勇反擊,多次挫敗魏兵。
拓跋嗣另外派遣将軍于栗?進駐河陽,計劃謀取金墉城,毛德祖派遣窦晃等予以抵禦。
十二月,拓跋嗣抵達冀州,派遣叔孫建率兵奪取青州、兖州。
劉宋豫州刺史劉粹派遣騎兵據守項城,徐州刺史王仲德率兵駐守湖陸。
魏将于栗?渡過黃河,與奚斤聯兵攻打窦晃等,打敗了他們。
拓跋嗣又命令領軍娥清、闾大肥率兵會同周幾、叔孫建南渡黃河,駐紮在碻磝。
劉宋兖州刺史徐琰向南逃奔,因此泰山、高平、金鄉等郡全部由北魏吞并。
魏将叔孫建等進入青州,劉宋朝廷派遣南兖州刺史檀道濟監征讨諸軍事,與王仲德一起前去救援。
癸亥(423) 宋主義符景平元年,魏泰常八年。
春正月,魏取宋金墉。
魏于栗?攻金墉,河南太守棄城走。
魏主以栗?為豫州刺史,鎮洛陽。
宋以蔡廓為吏部尚書,不受。
宋以廓為吏部尚書,廓謂傅亮曰:“選事若悉以見付不論,不然不能拜也。
”亮以語徐羨之,羨之曰:“黃、散以下悉以委蔡,以上故宜共參同異。
”廓曰:“我不能為徐幹木署紙尾!”遂不拜。
幹木,羨之小字也。
選按黃紙,錄尚書與吏部尚書連名,故廓雲然。
魏以刁雍為青州刺史。
宋檀道濟軍于彭城。
魏叔孫建入臨菑,所向奔潰。
宋青州刺史竺夔聚民保東陽城,不入城者,使各依據山險,芟夷禾稼。
魏軍至,無所得食。
刁雍見魏主于邺,魏主曰:“叔孫建等入青州,民皆藏避,攻城不下。
彼素服卿威信,今遣卿助之。
”乃以為刺史,給騎使行募兵以取青州。
魏兵濟河向青州者凡六萬騎,雍募兵得五千人,撫慰士民,皆送租供軍。
二月,魏築長城。
柔然寇魏邊。
魏築長城,自赤城至五原二千餘裡,置戍以備之。
宋少帝 癸亥(423) 宋少帝劉義符景平元年,北魏泰常八年。
春正月,北魏攻取劉宋的金墉。
魏将于栗?進攻金墉,劉宋河南太守棄城而逃。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任命于栗?為豫州刺史,鎮守洛陽。
劉宋朝廷任命蔡廓為吏部尚書,蔡廓沒有受命。
劉宋朝廷任命蔡廓為吏部尚書,蔡廓對傅亮說:“如果将官吏的任免大權全部交給我執掌,我就不再推辭,否則我不能接受任命。
”傅亮把這番話告訴了徐羨之,徐羨之說:“黃門侍郎和散騎常侍以下的任免全權委付蔡廓,而以上的人選應由我們共同參與議定。
”蔡廓說:“我不能在徐幹木簽署的黃紙尾末寫上自己的名字!”于是沒有受命。
幹木,是徐羨之的乳名。
當時官吏的任免文案采用黃紙,由錄尚書和吏部尚書共同簽署,所以蔡廓如此回答。
北魏任命刁雍為青州刺史。
劉宋檀道濟在彭城安紮軍營。
北魏叔孫建率兵進入臨淄,所向披靡。
劉宋青州刺史竺夔聚集民衆保守東陽城,沒有進城的人也讓他們各自依據山險要地,并且割除田野的莊稼。
魏軍到來時,無處取得糧食。
魏将刁雍在邺城晉見國主拓跋嗣,拓跋嗣說:“叔孫建等進入青州,百姓全都躲藏起來,又攻不克城池。
青州百姓向來敬服你的威信,今天我就派你去援助叔孫建。
”于是任命刁雍為青州刺史,并供給他馬匹,讓他一路招募兵士來進取青州。
渡過黃河開赴青州的魏兵共六萬人,刁雍又招募到五千人,他對士民竭力安撫慰勞,士民們紛紛向軍隊供應糧草。
二月,北魏修築長城。
柔然侵犯北魏邊境。
北魏修築長城,從赤城至五原達兩千餘裡,并配備戍卒,用來防禦柔然人的入侵。
涼、吐谷渾入貢于宋。
魏攻宋虎牢,不克,殺其将公孫表。
魏奚斤、公孫表等共攻虎牢,魏主自邺遣兵助之。
毛德祖于城内穴地入七丈,分為六道出魏圍外,募敢死士四百從穴中出襲其後。
魏兵驚擾,斬首數百,焚其攻具而還。
魏兵退散複合,攻之益急。
斤别攻颍川太守李元德于許昌,敗之。
德祖出兵與表大戰,從朝至晡,殺魏兵數百。
會斤自許昌還,合擊德祖,大破之。
初,德祖在北與表有舊。
表有權略,德祖患之,乃與交通音問。
密遣人說奚斤,雲表與之連謀。
每答表書,辄多所治定。
表以書示斤,斤疑之,以告魏主。
魏主使人夜就帳中缢殺之。
魏攻宋東陽城,宋檀道濟帥師救之。
魏主如東郡、陳留。
叔孫建将三萬騎逼東陽城,城中文武才一千五百人,竺夔及濟南太守垣苗悉力固守,時出奇兵擊魏,破之。
魏步、騎繞城列陳十餘裡,大治攻具。
夔作四重塹,魏人填其三重,為橦車以攻城。
夔遣人從地道中出,以大麻挽之令折。
魏人複作長圍,進攻逾急,曆久城壞,戰士多死。
檀道濟至彭城,以司、青二州并急,而所領兵少,不足分赴。
青州道近,竺夔兵弱,乃與王仲德兼行先救之。
北涼和吐谷渾都派遣使臣向劉宋納貢。
北魏兵因為沒有攻克劉宋的虎牢,将領公孫表被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處死。
魏将奚斤、公孫表等共同進攻虎牢,拓跋嗣從邺城派兵助戰。
劉宋司州刺史毛德祖在虎牢城内挖掘地道,深至七丈,分為六條通道直達魏軍的包圍圈外,招募敢死戰士四百人,從地道中出去襲擊魏軍的後圍。
魏軍頓時驚慌騷亂,敢死勇士斬殺幾百名敵軍,焚毀他們攻城的器具後返回城中。
退卻潰散的魏軍再次集結起來,發起更猛烈的攻勢。
奚斤率兵又在許昌打敗颍川太守李元德。
毛德祖領兵出城與魏将公孫表大戰,從早晨激戰到傍晚,殺死魏兵數百人。
正趕上奚斤從許昌歸來,二人合擊毛德祖,大敗毛德祖。
當初,毛德祖在北方與公孫表有舊情。
公孫表有謀略,毛德祖非常擔心,于是與他暗中往來,互通書信問候。
同時毛德祖秘密派人告訴奚斤,說公孫表與自己合謀。
毛德祖每次給公孫表回信,都有多處點竄改定。
公孫表将他的來信拿給奚斤看,奚斤對公孫表産生懷疑,便向拓跋嗣報告了此事。
拓跋嗣于是派人深夜潛入公孫表的軍帳,将他活活勒死。
北魏進攻劉宋的東陽城,劉宋鎮北将軍檀道濟率兵救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前往東郡、陳留。
魏将叔孫建率領三萬騎兵進逼東陽城,城中文武官兵隻有一千五百人,劉宋青州刺史竺夔和濟南太守垣苗全力固守,而且不時出奇兵襲擊魏軍,打敗了魏軍的進攻。
于是,北魏步、騎兵圍繞東陽城擺開戰陣十餘裡,大規模地制造攻城器具。
竺夔組織挖掘四道壕溝,被魏軍填平三道,并制作檀車準備攻城。
竺夔派人從地道中出擊,用粗麻繩套住檀車将它折斷。
魏軍又興築環城工事,進攻更加猛烈,時間一長,城牆敗壞,許多守城戰士陣亡。
檀道濟抵達彭城,因為司州、青州同時告急,而他所率領的兵員有限,難以分赴兩州救援。
鑒于青州道路較近,竺夔兵力弱小,檀道濟才和王仲德率兵救援青州東陽城。
夏四月,魏主攻虎牢,不克。
魏主遣并州刺史伊樓拔助奚斤攻虎牢,毛德祖随方抗拒,頗殺魏兵,而将士稍零落。
四月,魏主如成臯,絕虎牢汲河之路。
停三日,自督衆攻城,竟不能下。
遂如洛陽觀《石經》,遣使祀嵩高。
魏師還,留刁雍戍尹卯。
叔孫建攻東陽,堕其北城三十許步。
刁雍請速入,建不許,遂不克。
及聞檀道濟等将至,雍又謂建曰:“賊畏官軍突騎,以鎖連車為函陳。
大岘已南,處處狹隘,車不得方軌,雍請将所募兵五千據險以邀之,破之必矣。
”時天暑,魏軍多疫,建曰:“兵人疫病過半,若相持不休,兵自死盡,何須複戰!今全軍而返,計之上也。
”道濟軍于臨朐。
建等燒營及器械而遁,道濟以糧盡不能追。
竺夔以東陽城壞不可守,移鎮不其城。
魏留刁雍鎮尹卯,招集民五千餘家,置二十七營以領之。
諸蠻入貢于魏。
初,諸蠻居江、淮間,其後種落滋蔓,東連壽春,西通巴、蜀,北接汝、颍。
在魏世不甚為患,及晉稍益繁昌,漸為寇暴。
及劉、石亂中原,諸蠻漸複北徙,伊阙以南,滿于山谷矣。
涼攻晉昌,克之。
唐契及甥李寶奔伊吾,招集遺民,歸附者二千餘家,臣于柔然。
寶,恂弟子也。
秦遣使入貢于魏。
夏四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率軍進攻虎牢,沒有攻克。
拓跋嗣派遣并州刺史伊樓拔協助奚斤攻擊虎牢,劉宋守将毛德祖按原方位抵抗,斬殺很多魏兵,然而自己的将士也稍有損失。
四月,拓跋嗣前往成臯,切斷了虎牢到黃河取水的道路。
停息三天,拓跋嗣親自督率軍隊進攻虎牢城,最終也沒有攻克。
于是,他到洛陽觀看《石經》,并派遣使臣祭祀嵩山。
北魏軍隊返回,留下刁雍戍守尹卯。
魏将叔孫建率兵攻打東陽城,搗毀北城牆三十來步。
刁雍請求快速沖入城内,叔孫建不同意,于是沒有攻克東陽城。
等到他們聽說檀道濟等援軍即将趕來,刁雍又對叔孫建說:“竺夔等害怕我們的精銳騎兵,把車輛用鎖鍊結為方陣。
大岘山以南的道路狹窄,車輛不能并行,我請求帶領所募集的五千兵士,據守險要,截擊敵人,一定能破敵制勝。
”時值酷暑天熱,魏軍大都感染瘟疫,叔孫建說:“半數以上的戰士都染上了疫病,如果相持不下,他們自會全部死去,敵人何必再戰!現在保全軍隊撤退才是上策。
”檀道濟的軍隊駐紮在臨朐。
叔孫建等燒毀大營和軍械後退兵,檀道濟因為沒有糧草不能追擊。
竺夔鑒于東陽城毀壞嚴重無法據守,便遷移到不其城鎮守。
北魏留下刁雍鎮守尹卯,招集百姓五千餘家,設置二十七個營寨由刁雍統轄。
各蠻族部落向北魏進貢。
起初,各蠻族部落居住在長江、淮河之間,後來他們的人口滋生蔓延,地域增廣到東連壽春,西通巴郡、蜀郡,北接汝水、颍水。
在曹魏時期,他們造成的危害還不是很大,可是等到進入晉朝,業經更加繁盛,逐漸形成強橫兇暴的勢力。
等到劉曜、石勒禍亂中原時,各蠻族部落漸次向北遷徙,伊阙以南地區,蠻人遍及山野谷地。
北涼攻克唐契占據的晉昌。
唐契及其外甥李寶逃奔伊吾,并招集流亡的遺民,歸附者達兩千多家,于是向柔然汗國稱臣。
李寶是李恂弟弟的兒子。
西秦王派遣使臣向北魏進貢。
秦王熾磐謂群臣曰:“今宋雖奄有江南,夏人雄據關中,皆不足與也。
獨魏主奕世英武,賢能為用,吾将舉國而事之。
”乃遣使入見于魏,貢黃金二百斤,并陳伐夏方略。
閏月,魏拔虎牢,執宋司州刺史毛德祖,遂取司、豫諸郡。
叔孫建就奚斤共攻虎牢。
虎牢被圍二百日,無日不戰,勁兵殆盡,而魏增兵轉多。
毀其外城,德祖于内更築三重城以拒之,魏人又毀其二重。
德祖唯保一城,晝夜相拒,将士眼皆生創,德祖撫之以恩,終無離心。
檀道濟、劉粹等皆畏魏兵強,不敢進。
魏人作地道以洩城中井,城中人馬渴乏,被創者不複出血,重以饑疫。
魏仍急攻之,城遂陷。
将士欲扶德祖出走,德祖曰:“我誓與此城俱斃,義不使城亡而身存也。
”魏主命将士:“得德祖者必生緻之!”将軍豆代田執以獻。
将佐皆為所虜,唯參軍範道基将二百人突圍南還。
魏士卒疫死者亦什二三。
奚斤等悉定司、兖、豫諸郡縣,置守宰以撫之。
魏主命周幾鎮河南,河南人安之。
徐羨之、傅亮、謝晦以亡失境土上表自劾,诏勿問。
秋七月,柔然攻北涼,殺其世子政德。
冬十月,魏廣西宮。
外垣周二十裡。
十一月,魏取宋許昌、汝陽。
魏主嗣殂,太子焘立。
西秦王乞伏熾磐對群臣說:“現在劉宋朝廷即使擁有江南,夏人雄踞關中,都不值得親附。
唯獨魏主為累世英武奇才,賢能之士為他所用,我将以全國臣民來事奉魏主。
”于是,乞伏熾磐派遣使臣到北魏晉見明元帝拓跋嗣,進貢黃金二百斤,并上陳征伐夏國的計謀策略。
閏四月,北魏攻克虎牢,活捉劉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于是占據司州、豫州等郡縣。
叔孫建增援奚斤一同進攻虎牢城。
虎牢被包圍二百天,沒有一日停戰,守城的精兵幾乎全部戰死,而圍城的魏軍卻不斷增多。
魏軍摧毀虎牢的外城,毛德祖率守城的将士在裡面又構築三層城來抵禦敵人,魏軍又摧毀其中二城。
毛德祖隻保守一城,晝夜抵抗,守城将士的眼睛都生了瘡,毛德祖隻有用恩義相安撫,始終保持團結。
檀道濟、劉粹等人都畏怕魏軍強大,不敢進兵救援。
魏軍開挖地道洩出虎牢城井水,城裡的人馬幹渴乏困,受傷的人再也流不出血,更兼饑餓和瘟疫。
魏軍仍舊加緊攻城,虎牢于是陷落。
守城的将士想扶助毛德祖出逃,毛德祖說:“我堅決與虎牢城同死,讓虎牢陷滅而我生存是不合大義的。
”拓跋嗣命令攻城的将士:“抓到毛德祖的,一定要讓他活着送來!”北魏将軍豆代田活捉毛德祖,把他進獻給拓跋嗣。
劉宋的将領全部被俘,隻有參軍範道基率領二百人突圍回到南方。
因瘟疫緻死的魏兵也有十之二三。
奚斤等完全占有司州、兖州、豫州諸郡縣,設地方官來安撫管制。
拓跋嗣令周幾鎮守河南,河南百姓安于北魏的轄治。
劉宋的徐羨之、傅亮、謝晦以喪失國土罪上表自請處分,少帝劉義符下诏不予追究。
秋七月,柔然汗國進攻北涼,并殺害北涼世子沮渠政德。
冬十月,北魏擴建平城西宮。
擴建西宮外牆周長二十裡。
十一月,北魏攻占劉宋的許昌、汝陽。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太子拓跋焘即位。
魏太宗殂,世祖即位。
自司徒長孫嵩以下普增爵位,以盧魯元為中書監,劉絜為尚書令,尉眷、劉庫仁等八人分典四部。
以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
結時年一百七,精爽不衰,焘以其忠悫親任之,使兼長秋卿,監典後宮,出入卧内,年一百一十乃聽歸老,朝廷每有大事,遣騎訪焉。
又十年乃卒。
魏立天師道場。
魏光祿大夫崔浩研精經術,練習制度,凡朝廷禮儀、軍國書诏,無不關掌。
不好老、莊書,曰:“此矯誣之說,不近人情。
老聃習禮,仲尼所師,豈肯為敗法之書以亂先王之治乎!”尤不信佛法,曰:“何為事此胡神!”左右多毀之。
魏主不得已,命浩以公歸第。
然素知其賢,每有疑議辄召問之。
浩纖妍潔白,如美婦人。
常自謂才比張良而稽古過之。
既歸第,因修服食養性之術。
初,嵩山道士寇謙之修張道陵之術,自言嘗遇老子降,命繼道陵為天師,授以辟谷輕身之術,使之清整道教。
又遇神人李譜文,雲老子之玄孫也,授以《圖篆真經》,使之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
謙之奉其書獻于魏主,朝野多未之信,浩獨師受其術,且上書曰:“聖王受命必有天應,《河圖》《洛書》皆寄言于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比,豈可以世俗常慮而忽上靈之命哉!”帝欣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緻 北魏太宗拓跋嗣去世,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即位。
自司徒長孫嵩以下一并擢升爵位,任命盧魯元為中書監,劉絜為尚書令,尉眷、劉庫仁等八人分掌東、西、南、北四部。
又任命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管三十六曹的事務。
羅結當時已經一百零七歲,精明不衰,太武帝以為他忠厚憨直,對他十分親近和信任,讓他兼任長秋卿,監管後宮,可以出入宮室寝殿,直至一百一十歲時,才準許他告老回家,朝廷每有大事,會派人騎馬去請教他。
十年後,才去世。
北魏設立天師道場。
北魏光祿大夫崔浩緻力經術,熟悉谙習典章制度,凡是朝廷禮儀、軍國诏書,無不掌管。
他不喜好老子、莊子的著述,并說:“這是不近人情的以假托名義進行誣陷的學說。
老聃研習禮儀,為孔子的老師,怎麼肯寫出敗壞禮法的書來擾亂先王之治呢!”崔浩更不信佛法,他說:“為什麼要崇拜這個胡人的神!”因而北魏太武帝左右的近臣常常诽謗崔浩。
太武帝迫不得已,隻好讓崔浩以公爵的身份返回私宅。
可是太武帝向來知道崔浩的賢能,每當遇有疑義不決的問題總是召請崔浩,咨詢他的意見。
崔浩細小妍美,肌膚潔白,如同美麗的婦人。
他常自稱才能可與張良相比,而在稽考古制方面更超過張良。
他返回私宅後,才研修服丹養性的道術。
當初,嵩山道士寇謙之修煉張道陵的方術,自稱曾經遇見老子降臨,命令他繼張道陵之後做天師,并傳授他不食五谷而能夠輕舉升騰的方法,命令他對道教進行清理整頓。
他又遇到神人李譜文,自稱是老子的玄孫,授給他《圖篆真經》,讓他輔佐北方的太平真君,并獻出天宮靜輪之法。
寇謙之把他的書奉獻給太武帝,朝野上下大都不相信,崔浩卻獨自師承他學習法術,并且上書說:“聖明的君主接受天命,上天必然會有祥瑞相應,《河圖》《洛書》都依附于蟲書獸文之中,而不像今天這樣人神相會晤對,手書筆迹明白清晰,辭意深奧奇妙,自古沒有可比的,怎麼能用世俗人的想法而疏忽上天的旨令呢!”太武帝欣然同意,指派谒者帶着瑞玉缣帛和供祭祀用的牲畜前往嵩山祭拜,并迎接 謙之弟子以崇奉天師,顯揚新法。
起天師道場于平城東南,重壇五層,月設廚會數千人。
甲子(424) 宋景平二,太祖文帝義隆元嘉元,魏世祖太武帝焘始光元年。
春正月,宋廢其廬陵王義真為庶人。
宋主義符居喪無禮,好與左右狎昵,遊戲無度。
特進緻仕範泰上書谏之不聽。
泰,甯之子也。
廬陵王義真警悟好文而性輕易,與謝靈運、顔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
嘗雲:“得志之日,以靈運、延之為宰相,慧琳為西豫州都督。
”靈運,玄之孫也,性褊傲,不遵法度,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常懷憤悒。
延之,含之曾孫也,嗜酒放縱。
徐羨之等惡義真與兩人遊,義真故吏範晏從容戒之,義真曰:“靈運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所謂&lsquo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rsquo者也。
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賞耳。
”于是羨之等以為靈運、延之構扇異同,非毀執政,皆出為郡守。
始,義真至曆陽,多所求索,執政每裁量不盡與,義真怨之,表求還都,參軍何尚之屢谏不聽。
時羨之等已密謀廢宋主,而次立者應在義真。
乃因義真與宋主有隙,先奏列其罪惡,廢為庶人,徙新安郡。
前吉陽令張約之上疏曰:“廬陵王少蒙先皇優慈之遇,長受陛下睦愛之恩,故在心必言, 寇謙之的弟子,表示崇尊天師,宣揚新法。
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興築五層高的祭壇,每月設廚會客達數千人。
宋文帝 甲子(424) 宋少帝劉義符景平二年,宋太祖文帝劉義隆元嘉元年,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
春正月,劉宋朝廷将廬陵王劉義真貶為平民。
宋少帝劉義符在為父親宋武帝劉裕服喪期間,不拘禮節,喜好與左右近侍親昵輕佻,遊樂嬉戲毫無限度。
已經退休的特進官範泰上書勸谏,劉義符不予理睬。
範泰是範甯的兒子。
廬陵王劉義真機警聰慧,愛好文學,但是性情輕浮,與謝靈運、顔延之、慧琳道人等情趣相投,過從密切。
他曾經說:“我登基的時候,就任命謝靈運、顔延之為宰相,慧琳道人為西豫州都督。
”謝靈運是謝玄的孫子,性格孤傲,器量狹小,不遵法度,自認為論才能應該參與國家機要人政,因而常常憤恨郁悶。
顔延之是顔含的曾孫,酷愛飲酒,放蕩不羁。
徐羨之等厭惡劉義真與謝、顔二人交遊,劉義真的舊部範晏也曾婉言勸誡劉義真,劉義真卻說:“謝靈運思想空疏,顔延之見識淺薄,正是魏文帝曹丕所說的&lsquo古今文人大都不拘小節&rsquo。
但是我們性情投合,不能忘言于古人所謂的互相理解推許而心領神意的境地。
”于是,徐羨之等認為謝靈運、顔延之挑撥是非,诋毀執政權臣,把他倆全都調離京師擔任郡守。
起初,劉義真來到曆陽,向朝廷索求無厭,執掌朝政的權臣往往裁減,不完全答應他的要求,劉義真怨恨不平,并上書請求回到京都建康,參軍何尚之多次勸阻不聽。
當時,徐羨之等人已經密謀策劃廢黜少帝劉義符,而後即位的應是劉義真。
于是便利用劉義真和少帝劉義符的矛盾,先上奏列舉劉義真的罪惡行徑,将他貶為平民,放逐到新安郡。
前吉陽縣令張約之上奏章說:“廬陵王劉義真自小就得到先皇武帝優厚慈愛的待遇,長大後又蒙受陛下和睦友愛的恩寵,所以心裡的話必定要傾吐出來, 容犯臣子之道。
宜在容養,錄善掩瑕,訓盡義方,進退以漸。
今猥加剝辱,幽徙邊郡,上傷陛下常棣之笃,下令遠近恇然失圖。
臣伏思大宋開基造次,根條未繁,宜廣樹藩戚,敦睦以道。
人誰無過,貴能自新。
以武皇之愛子,陛下之懿弟,豈可以其一眚長緻淪棄哉!”書奏見殺。
夏五月,宋徐羨之、傅亮、謝晦廢其主義符為營陽王,遷于吳。
六月,殺之,迎宜都王義隆于江陵。
弑庶人義真,以謝晦行都督荊、湘等州軍事。
羨之等将廢義符,以檀道濟先朝舊将,威服殿省,乃召道濟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以謀告之。
謝晦聚将士于府内,使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為内應。
夜邀道濟同宿,晦悚動不得眠,道濟就寝便熟。
時義符于華林園為列肆,親自沽賣,與左右即龍舟而寝。
道濟引兵入雲龍門,安泰等先誡宿衛,莫有禦者。
軍士進殺二侍者,扶義符出,收玺绶,群臣拜辭,衛送故太子宮。
侍中程道惠勸羨之等立南豫州刺史義恭。
羨之等以宜都王義隆素有令望,乃稱皇太後令,數義符過惡,廢為營陽王,以義隆纂承大統。
遷義符于吳,使邢安泰就弑之。
義符多力,突走出昌門,追者以門關踣而弑之。
傅亮帥行台百官奉法駕迎義隆于江陵。
尚書蔡廓謂曰:“營陽在吳,宜厚加供奉。
一旦不幸,卿諸人有弑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時亮已與羨之議害義符,乃 或許觸犯了君臣之道。
這樣,應當對他寬恕,揚善隐瑕,以各種恰當的方法進行教誨開導,升降進退要舒緩勿躁。
如今朝廷驟然剝奪他的王位,幽禁流放到邊遠的新安郡,在上傷害了陛下的手足親情,在下讓遠近的人倉皇失措。
我心想,我們大宋朝建立不久,宗支尚未繁盛,應該廣泛樹立藩屬屏障,相互敦厚和睦。
誰人能沒有過失,可貴的是能夠悔過自新。
作為武皇的愛子,陛下的仁弟,怎麼能因為他一時的過錯而遭受長期冷落異地呢!”奏疏呈上後,張約之被殺。
夏五月,劉宋的徐羨之、傅亮、謝晦廢黜少帝劉義符為營陽王,遷徙到吳郡。
六月,殺害劉義符,到江陵迎接宜都王劉義隆。
貶為庶人的前廬陵王劉義真被殺,由謝晦行荊、湘等州軍事。
徐羨之等人将要廢黜劉義符,因為檀道濟是武帝朝的老将,威望震懾朝廷内外,于是征召檀道濟和江州刺史王弘入朝,把廢黜少帝的圖謀告訴他們。
謝晦在府内聚集将士,讓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作為内應。
晚上,謝晦邀請檀道濟睡在一起,謝晦恐懼得不能入睡,檀道濟卻躺下去就睡熟了。
當時,少帝劉義符在華林園中建立成列的店鋪,他親自做買賣,晚間就與左右侍從睡在龍舟上。
檀道濟率兵進入雲龍門,邢安泰等事先囑咐了值宿的禁衛軍,因而無人阻攔。
軍士闖入龍舟殺掉兩名侍從,将劉義符扶出,收繳了他的玺印,文武大臣叩拜辭行後,把劉義符護送到他的舊居太子宮。
侍中程道惠勸說徐羨之等擁立南豫州刺史劉義恭。
徐羨之等以為宜都王劉義隆向來受人景仰,于是便假稱奉皇太後之命,列舉劉義符的過失罪狀,廢為營陽王,由劉義隆繼承帝位。
同時,把劉義符送到吳郡,又派邢安泰前去行刺他。
劉義符年輕力壯,突圍沖出昌門,追兵用門闩将他捶死。
傅亮率行台百官和皇帝專用的車駕前往江陵迎接劉義隆。
尚書蔡廓對傅亮說:“營陽王劉義符在吳郡,應該給予豐厚的供奉。
萬一發生不幸,你們幾人有弑君的罪名,那時候縱然想存活世間還有可能嗎?”當時傅亮已和徐羨之商議謀害劉義符,于是 馳信止之,不及。
羨之大怒曰:“與人共計議,如何旋背即賣惡于人邪!”羨之等遣使殺義真。
以荊州地重,恐義隆至,或别用人,乃亟以錄命除謝晦都督、刺史,欲令居外為援,精兵舊将悉以配之。
七月,行台至江陵,立行門于城南,題曰“大司馬門”。
傅亮帥百僚詣門,上表進玺绂。
義隆時年十八,下教曰:“猥以不德,謬降大命,顧己兢悸,何以克堪!當暫歸朝廷,展哀陵寝,并與賢彥申寫所懷。
望體其心,勿為辭費。
”府州佐史并稱臣,請榜諸門,一依宮省。
義隆不許。
教綱紀宥見刑,原逋責。
諸将佐聞二王死,皆疑不可東下。
司馬王華曰:“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雖嗣主不綱,人望未改。
羨之中才寒士,亮布衣諸生,受寄崇重,未容遽敢背德。
畏廬陵嚴斷,将來必不自容。
以殿下寬慈,越次奉迎,冀以見德,悠悠之論,殆必不然。
又此五人同功并位,孰肯相讓?就懷不軌,勢必不行。
廢主若存,慮其将來受禍,緻此殺害,蓋由貪生過深。
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
”義隆曰:“卿複欲為宋昌邪!”長史王昙首、南蠻校尉到彥之皆勸行,乃命華留鎮荊州。
欲使彥之将兵前驅,彥之曰:“了彼不 急忙給徐羨之寫信,阻止他殺害劉義符,可惜太晚了。
徐羨之大怒說:“與人共同商議的事,為什麼轉過身就出賣惡名給别人呢!”徐羨之等又派人殺掉劉義真。
徐羨之認為荊州地處要沖,恐怕劉義隆抵京後,也許委任他人,于是急忙以錄尚書事的名義,任命謝晦代理都督荊、湘等七州諸軍事和荊州刺史,想讓他作為外援,并替他配備精兵強将。
七月,行台抵達江陵,在城南設立行門,題名為“大司馬門”。
傅亮率領文武百官來到大司馬門,向劉義隆呈上奏章,獻出系着絲繩的禦玺。
劉義隆時年十八歲,他發布文告說:“我無德無才,卻蒙上天的錯愛降下大命,實在驚恐不安,怎能擔承如此大任!現在暫且返回建康,哀悼祖先陵墓,并與朝中賢臣申訴我的懷抱。
深望諸位體諒我的用心,其餘不再贅言。
”荊州府州屬吏等都稱臣,請求更改各門名稱,一切都依照皇宮的官署設置。
劉義隆沒有同意。
劉義隆還命令州府佐掾屬吏寬恕已判刑的囚徒,免除拖欠的債務。
劉義隆左右的将領聽說劉義符、劉義真二人已死,都認為可疑,勸他不可東去建康。
司馬王華說:“先帝為天下建立大功,四海敬服,雖然少帝無道,但是朝廷并沒有失去威望。
徐羨之是才具中等的寒士,傅亮也是由布衣起家的書生,他們接受托孤之命,享有崇貴的權位,不會馬上背信棄義。
隻怕廬陵王對他們不寬宥,将來無地自容,才加害他。
因為殿下寬厚仁慈,他們才破格率百官來奉迎,是希望殿下感恩戴德,至于那些庸俗無聊的議論,大概不合實情。
再說,徐羨之等五人的功勞地位不相上下,誰肯拱手謙讓?即使有人心懷不軌,也勢必不能得逞。
如果劉義符存活人世,他們擔心将來遭受禍害,因而導緻謀害營陽王的事端,這是他們過于貪生怕死的緣故。
徐羨之等人隻不過想掌握重權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奉立年輕的君主對他們産生依賴而已。
”劉義隆說:“你還想做宋昌第二嗎!”長史王昙首、南蠻校尉到彥之都勸說劉義隆起身東行,于是劉義隆命令王華留守荊州。
劉義隆想讓到彥之率兵先行開道,到彥之說:“如果料定他們不 反,便應朝服順流。
若使有虞,此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迩之望也。
”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陽。
義隆遂發江陵,引見傅亮,号泣哀動左右。
既而問義真及少帝薨廢本末,悲哭嗚咽,侍側者莫能仰視。
亮流汗不能對,乃布腹心于到彥之、王華等,深自結納。
義隆以府州文武自衛,台官衆力不得近部伍。
參軍朱容子抱刀處舟戶外,不解帶者累旬。
秋,秦攻涼,敗之。
八月,宋主義隆立。
宜都王義隆至建康,群臣迎拜于新亭。
徐羨之問傅亮曰:“王可方誰?”亮曰:“晉文、景以上人。
”羨之曰:“必能明我赤心。
”亮曰:“不然。
” 義隆谒初甯陵,還止中堂。
百官奉玺緩,義隆辭讓數四,乃受之,遂即位。
大赦,谒太廟,複廬陵王先封,迎其柩還建康。
以行荊州刺史謝晦為真。
晦将行,問蔡廓曰:“吾其免乎?”廓曰:“卿受先帝顧命,任以社稷,廢昏立明,義無不可。
但殺人二兄而以之北面,挾震主之威,據上流之重,以古推今,自免為難。
”晦始懼不得去,既發,喜曰:“今得脫矣!” 徐羨之等進位有差。
有司奏車駕依故事臨華林園聽訟。
诏曰:“政刑多所未悉,可如先者二公推訊。
”乃以王昙首、王華為侍中,竟陵王義宣鎮石頭。
反,就應該穿着朝服順流而下。
假若發生不測,這支軍隊難以倚仗,反而又使他們猜疑産生仇怨,不符合遠近民衆寄予我們的期望。
”正好趕上雍州刺史褚叔度去世,劉義隆便派到彥之暫且駐守襄陽。
于是,劉義隆從江陵出發,接見傅亮時,痛哭不已,左右的侍從無不被劉義隆的悲傷情緒所感動。
過後不久,劉義隆向傅亮問及劉義真被殺和少帝劉義符被廢的原委,不勝哀恸,泣不成聲,連旁邊的侍從都不敢擡頭看他。
傅亮汗流浃背,無言應對,于是傅亮向到彥之、王華等人推心置腹,主動結交深厚的關系。
劉義隆任用府州文武官員自行保衛,傅亮率領的朝廷文武百官和軍隊不能接近他的隊伍。
參軍朱容子抱着刀守衛在劉義隆乘坐的船艙外,衣不解帶長達幾十天。
秋季,西秦出兵打敗北涼。
八月,宋文帝劉義隆即位。
宜都王劉義隆抵達建康,朝廷文武群臣前往新亭迎拜。
徐羨之向傅亮問道:“宜都王可比作誰?”傅亮說:“他在晉文帝、晉景帝以上。
”徐羨之說:“他一定能明白我的赤誠之心。
”傅亮說:“不見得。
” 劉義隆拜谒其父宋武帝劉裕的初甯陵,回來停息在中堂。
文武百官奉上玺印,劉義隆推讓數次才接受,于是在中堂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谒告祖廟,恢複廬陵王的封号,并将其靈柩迎回建康。
劉義隆把代理荊州刺史謝晦改為實任。
謝晦赴任前,問蔡廓說:“我能夠幸免嗎?”蔡廓答道:“你接受先帝的遺诏,擔負社稷重任,廢黜昏君,擁立明主,可謂合乎道義。
但是,殺害他的兩個哥哥,而又北面稱臣,挾持震主的威勢,占據上流重鎮,以往古可以推知今天,你恐怕難于幸免。
”謝晦開始害怕不能脫身,等到出發之後,他高興地說:“現在總算脫離險境了!” 徐羨之等人也都得到不同的加官進位。
有關部門奏請宋文帝劉義隆,按慣例親臨華林園聽理訴訟。
宋文帝下诏說:“我對于政刑很多都不熟悉,可以像先前那樣,由徐羨之、王弘二公審斷。
”宋文帝又任命王昙首、王華為侍中,讓竟陵王劉義宣鎮守石頭。
羨之等欲遂以彥之為雍州,不許,征為中領軍,委以戎政。
彥之自襄陽南下,謝晦慮彥之不過己。
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
晦亦厚自結納,由此大安。
柔然寇魏。
柔然纥升蓋可汗聞魏太宗殂,将六萬騎入雲中,攻拔盛樂宮。
魏主自将輕騎讨之,三日三夜至雲中。
纥升蓋引騎圍之五十餘重,騎逼馬首,相次如堵。
将士大懼,魏主顔色自若,衆情乃安。
纥升蓋弟子於陟斤為大将,魏人射殺之。
纥升蓋懼,遁去。
冬十一月,吐谷渾王阿柴卒,弟慕立。
阿柴有子二十人。
疾病,召諸子弟謂之曰:“先公車騎舍其子拾虔而授孤,孤敢私于緯代而忘先君之志乎!我死,汝曹當奉慕為主。
”緯代者阿柴之長子,慕者阿柴之母弟、叔父烏纥提之子也。
阿柴又命諸子各獻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取十九箭使折之,不能折。
阿柴乃谕之曰:“汝曹知之乎?孤則易折,衆則難摧。
汝曹當戮力一心,然後可以保國甯家。
”言終而卒。
慕亦有才略,撫納秦、涼失業之民及氐、羌雜種至五六百落,部衆轉盛。
十二月,魏伐柔然,大獲。
宕昌朝貢于魏。
宕昌,羌之别種也。
羌地東接中國,西通西域,長數千裡。
各有酋帥,部落分地,不相統攝。
而宕昌最強,有民二萬餘落,諸種畏之。
徐羨之等想随即任命到彥之為雍州刺史,宋文帝不同意,于是征召到彥之擔任中領軍,負責
”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一同接受遺命,宋武帝就去世了。
宋武帝生前清簡寡欲,嚴整有度,衣着儉樸,居所普通,遊嬉歡宴的次數非常稀少,甚至連後宮的侍妾、宮女也十分有限。
他曾經得到後秦王姚興的侄女,倍加寵愛,因此而荒疏了政事,謝晦稍加規勸,便立即将姚氏遣出宮門。
宋武帝的财物布帛全部放在外庫,絕不私藏宮中。
嶺南人曾進獻一種一隻竹筒可容納長達八丈的細布,宋武帝對如此精美華麗、勞民傷财的“筒中布”十分厭惡,當即交付有關部門彈劾嶺南太守,把原布奉還,并下诏禁止嶺南織作這種細布。
公主出嫁時,陪送的嫁妝不過二十萬,而且沒有錦繡物品。
因此朝廷内外無不奉行禁約,沒有人敢奢侈浪費。
宋武帝生性不迷信稀奇怪異之事,在他卑微時,出現許多祥瑞的征兆,等他顯貴之後,負責撰著的史官向他證實這些傳聞,他卻拒絕回答。
劉義符即皇帝位,時年十七歲,立太子妃司馬氏為皇後,司馬後是晉恭帝的女兒海鹽公主。
七月,葬宋武帝于初甯陵。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立長子拓跋焘為皇太子,代行國政。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服用寒食散,連年藥性發作,天災異禍屢次顯現。
于是,他派遣宮中的使臣秘密詢問崔浩說:“近來,在趙、代地區出現日食。
朕的病情長年不見好轉,隻怕一旦撒手而去,幾個皇子都還年少無知,該怎麼辦呢?”崔浩說:“陛下正當盛年,疾病馬上就會痊愈,如果您一定要我說的話,請允許我直陳不合事理的妄言。
自從魏國興立以來,就不注重儲君的地位,因而永興初年, 社稷幾危。
今宜早建東宮,選賢公卿以為師傅,左右信臣以為賓友,入總萬機,出撫戎政。
如此則陛下可以優遊無為,頤神養壽。
萬歲之後,國有成主,民有所歸,奸宄息望,禍無自生矣。
皇子焘年将周星,明睿溫和,立子以長,禮之大經也。
”魏主複以問長孫嵩,對曰:“立長則順,置賢則人服。
焘長且賢,天所命也。
”從之,立焘為太子,使居正殿臨朝,為國副主。
以嵩及奚斤、安同為左輔,坐東廂,西面;崔浩與穆觀、丘堆為右弼,坐西廂,東面;百官總己以聽。
魏主避居西宮,時隐而窺之,聽其決斷,大悅,謂侍臣曰:“嵩宿德舊臣,曆事四世,功存社稷;斤辯捷智謀,名聞遐迩;同曉解俗情,明練于事;觀達于政要,識吾旨趣;浩博聞強識,精察天人;堆雖無大用,然在公專謹。
以此六人輔相太子,吾與汝曹巡行四境,伐叛柔服,足以得志于天下矣。
” 嵩實姓拔拔,斤姓達奚,觀姓丘穆陵,堆姓丘敦。
時魏臣出代北者姓多重複,及高祖遷洛,始皆改之。
舊史患其煩雜難知,故皆從後姓以就簡易,今從之。
魏主又以劉絜、古弼、盧魯元忠謹恭勤,分典機要,宣納辭令。
太子聰明大度,群臣時奏所疑,帝曰:“此非吾所知,當決之汝曹國主也。
” 六月,宋以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謝晦為中書令,謝方明為丹陽尹。
幾乎傾覆江山社稷。
如今應當早日确立東宮太子,挑選賢明的公卿作為師傅,讓您身邊的親信大臣作為賓朋摯友,太子在朝主持政事,出京撫慰軍旅。
這樣,陛下就可以悠閑自在,清靜無為,頤養天年。
即使陛下萬歲之後,國家有現成的君主,百姓有所歸依,奸佞之徒也不得不絕望,災禍就無處滋生了。
皇子拓跋焘,年将十二歲,聰明睿智,性情溫和,把長子立為太子,符合禮義的常規。
”拓跋嗣又去征求長孫嵩對立太子的意見,長孫嵩回答說:“立長子為儲君則名正言順,選賢任能則令人信服。
拓跋焘既是長子且又賢能,這是上天的旨意。
”拓跋嗣聽從了他們的建議,立拓跋焘為皇太子,讓他親臨正殿處理朝政,成為國家的副主。
同時,任命長孫嵩、奚斤、安同為左輔官,在東廂面西而坐;崔浩、穆觀、丘堆為右弼官,在西廂面東而坐;百官在左右輔弼官之下聽任差遣。
拔跋嗣則避居西宮,時常隐蔽地暗中觀察太子裁決朝政,他非常高興,對侍臣說:“長孫嵩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曆事四代,于國有功;奚斤能言善辯,機智多謀,名聞遐迩;安同通曉人情世故,處事幹練明白;穆觀通達施政要領,了解我的朝綱宗旨;崔浩博聞強記,精于觀察天象和人事;丘堆雖無大才,但他為公專誠謹慎。
任用這六個人來輔佐太子,我和你們隻要巡視四方國境,讨伐叛賊,安撫臣民,就足以在天下稱雄。
” 長孫嵩本姓拔拔,奚斤姓達奚,穆觀姓丘穆陵,丘堆姓丘敦。
當時,凡出身于代郡以北地區的北魏大臣,他們許多人仍保留着多音節的複姓,直至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才開始全部改為單姓。
舊史書嫌惡複姓繁雜難記,所以都采取改後的單姓以求簡便易記,這裡也依從此法。
拓跋嗣又鑒于劉絜、古弼、盧魯元三人忠誠謹慎,謙恭勤奮,讓他們分别掌管機要,負責傳達政令和報告。
皇太子拓跋焘聰明大度,大臣們有時向拓跋嗣奏請疑惑的難題,拓跋嗣就說:“這不是我所了解的,應該讓你們的國主來決斷。
” 六月,劉宋朝廷任命傅亮為中書監、尚書令,謝晦為中書令,謝方明為丹陽尹。
方明善治郡,所至有能名。
承代前人,不易其政,必宜改者則以漸移變,使無迹可尋。
冬,魏遣司空奚斤督諸将擊宋,取青、兖諸郡,宋遣南兖州刺史檀道濟救之。
初,魏主聞宋高祖克長安,大懼,遣使請和,自是歲聘不絕。
及高祖殂,沈範等奉使在魏,還及河,魏主遣人追執之,議發兵取洛陽、虎牢、滑台。
崔浩谏曰:“陛下不以劉裕欻起納其使貢,裕亦敬事陛下。
今乘喪伐之,雖得之不足為美。
且國家今日亦未能一舉取江南也,而徒有伐喪之名,竊為陛下不取。
臣謂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兇災,使義聲布于天下,則江南不攻自服矣。
況裕新死,黨與未離,不如緩之,待其強臣争權,變難必起,然後命将出師,可以兵不疲勞,坐收淮北也。
”魏主曰:“劉裕乘姚興之死而滅之,今我乘裕喪而伐之,何為不可?”浩曰:“不然。
姚興死,諸子交争,故裕乘釁伐之。
今江南無釁,不可比也。
”魏主不從,假司空奚斤節,使督将軍周幾、公孫表伐宋。
十月,将發,公卿議以攻城略地何先。
奚斤欲先攻城,崔浩曰:“南人長于守城。
昔苻氏攻襄陽,經年不拔。
今以大兵坐攻小城,若不時克,挫傷軍勢,敵得徐嚴而來,我怠彼銳,此危道也。
不如分軍略地,至淮為限,列置守宰, 謝方明治郡有方,所到之處以賢能著稱。
他繼承前任的工作,不改變其政策,如果有必要改的話,就采取逐漸移易的辦法,使人看不出變更的痕迹。
冬季,北魏派遣司空奚斤督率諸将進攻劉宋,奪取青州、兖州等地,劉宋派遣南兖州刺史檀道濟率兵救援。
當初,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聽說宋武帝攻克長安,十分恐懼,急忙派遣使臣請和,從此,兩國每年都派遣使臣互訪。
宋武帝去世的時候,劉宋使臣沈範等人正奉命出使北魏,返國剛到黃河岸邊,拓跋嗣卻派人追上把他們捉拿回來,于是準備發兵進取劉宋的洛陽、虎牢和滑台。
崔浩向拓跋嗣勸谏說:“陛下沒有因為劉裕的突然得位而接受他的使臣和貢物,劉裕也恭敬地對您。
現在我們卻趁他去世的機會進兵讨伐,即使成功也不足以稱道。
況且以我們今天的實力還不能一舉奪取江南,反而落個伐喪的惡名,我私下認為您這樣做不可取。
依我之見,我們應當派遣使臣前去吊祭亡靈,撫慰遺孤,體恤災禍,從而使我們仁義的美名傳布天下,那麼江南之地就會不攻自服。
再說,劉裕剛剛死去,他的同黨還沒有分離,不如從緩計議,等待他們的權臣争相傾軋,必然發生變亂,然後再派遣将帥出兵南下,兵士不用疲勞,就可以輕松地得到淮北之地。
”拓跋嗣說:“劉裕曾借姚興之死而滅掉秦國,現在我借劉裕之死而攻伐劉宋,為什麼不行?”崔浩說:“這不是一回事。
姚興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相互争鬥,因此劉裕才趁機攻打秦國。
可現在江南的劉宋并沒有嫌隙可乘,所以不能相提并論。
”拓跋嗣不采納崔浩的建議,授予司空奚斤符節,讓他督率将軍周幾、公孫表向劉宋進軍。
十月,魏兵出發之前,公卿大臣讨論應該先攻取城池抑或先搶占土地。
奚斤意欲先奪取城池,崔浩說:“南人擅長守城。
過去苻氏進攻襄陽,一年多沒有攻克。
現在我們用大軍輕易地進攻小城,如果不能及時破城,必然損傷軍隊的士氣,而敵人就會慢慢地整饬軍隊前來援助,我軍疲憊而敵軍強悍,這是危險的舉措。
我們不如分頭出兵攻占土地,到淮河為界限,各自委任地方官, 收斂租谷,則洛陽、滑台、虎牢更在軍北,絕望南救,必沿河東走,不則為囿中之物,何憂其不獲也!”公孫表固請攻城,魏主從之。
斤等帥步、騎二萬濟河,營于滑台之東。
宋司州刺史毛德祖遣翟廣等将步、騎三千救之。
先是,司馬楚之聚衆陳留之境,聞魏兵濟河,遣使迎降。
魏以為荊州刺史,使侵擾宋北境。
德祖遣将戍邵陵、雍丘以備之。
魏尚書滑稽引兵襲倉垣,兵吏悉逾城走,陳留太守嚴稜詣斤降。
斤等攻滑台不拔,求益兵,魏主怒責之,自将諸國兵五萬餘人南出天關為斤等聲援。
十一月,太子焘将兵出屯塞上。
斤等急攻滑台,拔之。
東郡太守王景度出走,司馬陽瓒為魏所執,不降而死。
乘勝進逼虎牢,毛德祖與戰屢破之。
魏主别遣将軍于栗?屯河陽,謀取金墉,德祖遣窦晃等拒之。
十二月,魏主至冀州,遣叔孫建将兵徇青、兖。
宋豫州刺史劉粹遣騎據項城,徐州刺史王仲德将兵屯湖陸。
于栗?濟河,與斤并力攻晃等,破之。
魏主遣領軍娥清、闾大肥将兵會周幾、叔孫建南渡河,軍于碻磝。
宋兖州刺史徐琰南走,于是泰山、高平、金鄉等郡皆沒于魏。
叔孫建等入青州,宋遣南兖州刺史檀道濟監征讨諸軍事,與王仲德共救之。
征收賦稅,出租谷米,那麼洛陽、滑台和虎牢反而在我軍的北面,他們對南方的救援斷絕希望時,一定會沿黃河向東逃離,否則他們将成為園苑中的獵物,還擔憂不能俘獲他們嗎!”公孫表一再請求先行攻城,拓跋嗣就依從了他。
奚斤等人統率步、騎兵兩萬人渡過黃河,在滑台的東面安紮軍營。
劉宋司州刺史毛德祖派遣司馬翟廣等率領步、騎兵三千人救援滑台。
在此之前,司馬楚之在陳留境内招集部衆,聽說魏兵渡過黃河,便派遣使臣出迎投降。
北魏任命司馬楚之為荊州刺史,讓他侵犯騷擾劉宋的北部邊境。
毛德祖派遣将士戍守邵陵、雍丘,用來防備司馬楚之。
北魏尚書滑稽率兵侵襲倉垣,守衛的官兵全都越牆逃跑,陳留太守嚴稜向奚斤投降。
奚斤等進攻滑台沒有破城,請求增援兵力,拓跋嗣怒加斥責,并親自統率各部落聯軍五萬餘人向南跨越天關,聲援奚斤等人。
十一月,北魏太子拓跋焘率兵出京,在塞上駐紮。
奚斤等猛烈進攻滑台,終于破城。
東郡太守王景度出逃,司馬陽瓒被魏兵活捉,因不降服被殺。
奚斤等乘勝進逼虎牢,毛德祖奮勇反擊,多次挫敗魏兵。
拓跋嗣另外派遣将軍于栗?進駐河陽,計劃謀取金墉城,毛德祖派遣窦晃等予以抵禦。
十二月,拓跋嗣抵達冀州,派遣叔孫建率兵奪取青州、兖州。
劉宋豫州刺史劉粹派遣騎兵據守項城,徐州刺史王仲德率兵駐守湖陸。
魏将于栗?渡過黃河,與奚斤聯兵攻打窦晃等,打敗了他們。
拓跋嗣又命令領軍娥清、闾大肥率兵會同周幾、叔孫建南渡黃河,駐紮在碻磝。
劉宋兖州刺史徐琰向南逃奔,因此泰山、高平、金鄉等郡全部由北魏吞并。
魏将叔孫建等進入青州,劉宋朝廷派遣南兖州刺史檀道濟監征讨諸軍事,與王仲德一起前去救援。
癸亥(423) 宋主義符景平元年,魏泰常八年。
春正月,魏取宋金墉。
魏于栗?攻金墉,河南太守棄城走。
魏主以栗?為豫州刺史,鎮洛陽。
宋以蔡廓為吏部尚書,不受。
宋以廓為吏部尚書,廓謂傅亮曰:“選事若悉以見付不論,不然不能拜也。
”亮以語徐羨之,羨之曰:“黃、散以下悉以委蔡,以上故宜共參同異。
”廓曰:“我不能為徐幹木署紙尾!”遂不拜。
幹木,羨之小字也。
選按黃紙,錄尚書與吏部尚書連名,故廓雲然。
魏以刁雍為青州刺史。
宋檀道濟軍于彭城。
魏叔孫建入臨菑,所向奔潰。
宋青州刺史竺夔聚民保東陽城,不入城者,使各依據山險,芟夷禾稼。
魏軍至,無所得食。
刁雍見魏主于邺,魏主曰:“叔孫建等入青州,民皆藏避,攻城不下。
彼素服卿威信,今遣卿助之。
”乃以為刺史,給騎使行募兵以取青州。
魏兵濟河向青州者凡六萬騎,雍募兵得五千人,撫慰士民,皆送租供軍。
二月,魏築長城。
柔然寇魏邊。
魏築長城,自赤城至五原二千餘裡,置戍以備之。
宋少帝 癸亥(423) 宋少帝劉義符景平元年,北魏泰常八年。
春正月,北魏攻取劉宋的金墉。
魏将于栗?進攻金墉,劉宋河南太守棄城而逃。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任命于栗?為豫州刺史,鎮守洛陽。
劉宋朝廷任命蔡廓為吏部尚書,蔡廓沒有受命。
劉宋朝廷任命蔡廓為吏部尚書,蔡廓對傅亮說:“如果将官吏的任免大權全部交給我執掌,我就不再推辭,否則我不能接受任命。
”傅亮把這番話告訴了徐羨之,徐羨之說:“黃門侍郎和散騎常侍以下的任免全權委付蔡廓,而以上的人選應由我們共同參與議定。
”蔡廓說:“我不能在徐幹木簽署的黃紙尾末寫上自己的名字!”于是沒有受命。
幹木,是徐羨之的乳名。
當時官吏的任免文案采用黃紙,由錄尚書和吏部尚書共同簽署,所以蔡廓如此回答。
北魏任命刁雍為青州刺史。
劉宋檀道濟在彭城安紮軍營。
北魏叔孫建率兵進入臨淄,所向披靡。
劉宋青州刺史竺夔聚集民衆保守東陽城,沒有進城的人也讓他們各自依據山險要地,并且割除田野的莊稼。
魏軍到來時,無處取得糧食。
魏将刁雍在邺城晉見國主拓跋嗣,拓跋嗣說:“叔孫建等進入青州,百姓全都躲藏起來,又攻不克城池。
青州百姓向來敬服你的威信,今天我就派你去援助叔孫建。
”于是任命刁雍為青州刺史,并供給他馬匹,讓他一路招募兵士來進取青州。
渡過黃河開赴青州的魏兵共六萬人,刁雍又招募到五千人,他對士民竭力安撫慰勞,士民們紛紛向軍隊供應糧草。
二月,北魏修築長城。
柔然侵犯北魏邊境。
北魏修築長城,從赤城至五原達兩千餘裡,并配備戍卒,用來防禦柔然人的入侵。
涼、吐谷渾入貢于宋。
魏攻宋虎牢,不克,殺其将公孫表。
魏奚斤、公孫表等共攻虎牢,魏主自邺遣兵助之。
毛德祖于城内穴地入七丈,分為六道出魏圍外,募敢死士四百從穴中出襲其後。
魏兵驚擾,斬首數百,焚其攻具而還。
魏兵退散複合,攻之益急。
斤别攻颍川太守李元德于許昌,敗之。
德祖出兵與表大戰,從朝至晡,殺魏兵數百。
會斤自許昌還,合擊德祖,大破之。
初,德祖在北與表有舊。
表有權略,德祖患之,乃與交通音問。
密遣人說奚斤,雲表與之連謀。
每答表書,辄多所治定。
表以書示斤,斤疑之,以告魏主。
魏主使人夜就帳中缢殺之。
魏攻宋東陽城,宋檀道濟帥師救之。
魏主如東郡、陳留。
叔孫建将三萬騎逼東陽城,城中文武才一千五百人,竺夔及濟南太守垣苗悉力固守,時出奇兵擊魏,破之。
魏步、騎繞城列陳十餘裡,大治攻具。
夔作四重塹,魏人填其三重,為橦車以攻城。
夔遣人從地道中出,以大麻挽之令折。
魏人複作長圍,進攻逾急,曆久城壞,戰士多死。
檀道濟至彭城,以司、青二州并急,而所領兵少,不足分赴。
青州道近,竺夔兵弱,乃與王仲德兼行先救之。
北涼和吐谷渾都派遣使臣向劉宋納貢。
北魏兵因為沒有攻克劉宋的虎牢,将領公孫表被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處死。
魏将奚斤、公孫表等共同進攻虎牢,拓跋嗣從邺城派兵助戰。
劉宋司州刺史毛德祖在虎牢城内挖掘地道,深至七丈,分為六條通道直達魏軍的包圍圈外,招募敢死戰士四百人,從地道中出去襲擊魏軍的後圍。
魏軍頓時驚慌騷亂,敢死勇士斬殺幾百名敵軍,焚毀他們攻城的器具後返回城中。
退卻潰散的魏軍再次集結起來,發起更猛烈的攻勢。
奚斤率兵又在許昌打敗颍川太守李元德。
毛德祖領兵出城與魏将公孫表大戰,從早晨激戰到傍晚,殺死魏兵數百人。
正趕上奚斤從許昌歸來,二人合擊毛德祖,大敗毛德祖。
當初,毛德祖在北方與公孫表有舊情。
公孫表有謀略,毛德祖非常擔心,于是與他暗中往來,互通書信問候。
同時毛德祖秘密派人告訴奚斤,說公孫表與自己合謀。
毛德祖每次給公孫表回信,都有多處點竄改定。
公孫表将他的來信拿給奚斤看,奚斤對公孫表産生懷疑,便向拓跋嗣報告了此事。
拓跋嗣于是派人深夜潛入公孫表的軍帳,将他活活勒死。
北魏進攻劉宋的東陽城,劉宋鎮北将軍檀道濟率兵救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前往東郡、陳留。
魏将叔孫建率領三萬騎兵進逼東陽城,城中文武官兵隻有一千五百人,劉宋青州刺史竺夔和濟南太守垣苗全力固守,而且不時出奇兵襲擊魏軍,打敗了魏軍的進攻。
于是,北魏步、騎兵圍繞東陽城擺開戰陣十餘裡,大規模地制造攻城器具。
竺夔組織挖掘四道壕溝,被魏軍填平三道,并制作檀車準備攻城。
竺夔派人從地道中出擊,用粗麻繩套住檀車将它折斷。
魏軍又興築環城工事,進攻更加猛烈,時間一長,城牆敗壞,許多守城戰士陣亡。
檀道濟抵達彭城,因為司州、青州同時告急,而他所率領的兵員有限,難以分赴兩州救援。
鑒于青州道路較近,竺夔兵力弱小,檀道濟才和王仲德率兵救援青州東陽城。
夏四月,魏主攻虎牢,不克。
魏主遣并州刺史伊樓拔助奚斤攻虎牢,毛德祖随方抗拒,頗殺魏兵,而将士稍零落。
四月,魏主如成臯,絕虎牢汲河之路。
停三日,自督衆攻城,竟不能下。
遂如洛陽觀《石經》,遣使祀嵩高。
魏師還,留刁雍戍尹卯。
叔孫建攻東陽,堕其北城三十許步。
刁雍請速入,建不許,遂不克。
及聞檀道濟等将至,雍又謂建曰:“賊畏官軍突騎,以鎖連車為函陳。
大岘已南,處處狹隘,車不得方軌,雍請将所募兵五千據險以邀之,破之必矣。
”時天暑,魏軍多疫,建曰:“兵人疫病過半,若相持不休,兵自死盡,何須複戰!今全軍而返,計之上也。
”道濟軍于臨朐。
建等燒營及器械而遁,道濟以糧盡不能追。
竺夔以東陽城壞不可守,移鎮不其城。
魏留刁雍鎮尹卯,招集民五千餘家,置二十七營以領之。
諸蠻入貢于魏。
初,諸蠻居江、淮間,其後種落滋蔓,東連壽春,西通巴、蜀,北接汝、颍。
在魏世不甚為患,及晉稍益繁昌,漸為寇暴。
及劉、石亂中原,諸蠻漸複北徙,伊阙以南,滿于山谷矣。
涼攻晉昌,克之。
唐契及甥李寶奔伊吾,招集遺民,歸附者二千餘家,臣于柔然。
寶,恂弟子也。
秦遣使入貢于魏。
夏四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率軍進攻虎牢,沒有攻克。
拓跋嗣派遣并州刺史伊樓拔協助奚斤攻擊虎牢,劉宋守将毛德祖按原方位抵抗,斬殺很多魏兵,然而自己的将士也稍有損失。
四月,拓跋嗣前往成臯,切斷了虎牢到黃河取水的道路。
停息三天,拓跋嗣親自督率軍隊進攻虎牢城,最終也沒有攻克。
于是,他到洛陽觀看《石經》,并派遣使臣祭祀嵩山。
北魏軍隊返回,留下刁雍戍守尹卯。
魏将叔孫建率兵攻打東陽城,搗毀北城牆三十來步。
刁雍請求快速沖入城内,叔孫建不同意,于是沒有攻克東陽城。
等到他們聽說檀道濟等援軍即将趕來,刁雍又對叔孫建說:“竺夔等害怕我們的精銳騎兵,把車輛用鎖鍊結為方陣。
大岘山以南的道路狹窄,車輛不能并行,我請求帶領所募集的五千兵士,據守險要,截擊敵人,一定能破敵制勝。
”時值酷暑天熱,魏軍大都感染瘟疫,叔孫建說:“半數以上的戰士都染上了疫病,如果相持不下,他們自會全部死去,敵人何必再戰!現在保全軍隊撤退才是上策。
”檀道濟的軍隊駐紮在臨朐。
叔孫建等燒毀大營和軍械後退兵,檀道濟因為沒有糧草不能追擊。
竺夔鑒于東陽城毀壞嚴重無法據守,便遷移到不其城鎮守。
北魏留下刁雍鎮守尹卯,招集百姓五千餘家,設置二十七個營寨由刁雍統轄。
各蠻族部落向北魏進貢。
起初,各蠻族部落居住在長江、淮河之間,後來他們的人口滋生蔓延,地域增廣到東連壽春,西通巴郡、蜀郡,北接汝水、颍水。
在曹魏時期,他們造成的危害還不是很大,可是等到進入晉朝,業經更加繁盛,逐漸形成強橫兇暴的勢力。
等到劉曜、石勒禍亂中原時,各蠻族部落漸次向北遷徙,伊阙以南地區,蠻人遍及山野谷地。
北涼攻克唐契占據的晉昌。
唐契及其外甥李寶逃奔伊吾,并招集流亡的遺民,歸附者達兩千多家,于是向柔然汗國稱臣。
李寶是李恂弟弟的兒子。
西秦王派遣使臣向北魏進貢。
秦王熾磐謂群臣曰:“今宋雖奄有江南,夏人雄據關中,皆不足與也。
獨魏主奕世英武,賢能為用,吾将舉國而事之。
”乃遣使入見于魏,貢黃金二百斤,并陳伐夏方略。
閏月,魏拔虎牢,執宋司州刺史毛德祖,遂取司、豫諸郡。
叔孫建就奚斤共攻虎牢。
虎牢被圍二百日,無日不戰,勁兵殆盡,而魏增兵轉多。
毀其外城,德祖于内更築三重城以拒之,魏人又毀其二重。
德祖唯保一城,晝夜相拒,将士眼皆生創,德祖撫之以恩,終無離心。
檀道濟、劉粹等皆畏魏兵強,不敢進。
魏人作地道以洩城中井,城中人馬渴乏,被創者不複出血,重以饑疫。
魏仍急攻之,城遂陷。
将士欲扶德祖出走,德祖曰:“我誓與此城俱斃,義不使城亡而身存也。
”魏主命将士:“得德祖者必生緻之!”将軍豆代田執以獻。
将佐皆為所虜,唯參軍範道基将二百人突圍南還。
魏士卒疫死者亦什二三。
奚斤等悉定司、兖、豫諸郡縣,置守宰以撫之。
魏主命周幾鎮河南,河南人安之。
徐羨之、傅亮、謝晦以亡失境土上表自劾,诏勿問。
秋七月,柔然攻北涼,殺其世子政德。
冬十月,魏廣西宮。
外垣周二十裡。
十一月,魏取宋許昌、汝陽。
魏主嗣殂,太子焘立。
西秦王乞伏熾磐對群臣說:“現在劉宋朝廷即使擁有江南,夏人雄踞關中,都不值得親附。
唯獨魏主為累世英武奇才,賢能之士為他所用,我将以全國臣民來事奉魏主。
”于是,乞伏熾磐派遣使臣到北魏晉見明元帝拓跋嗣,進貢黃金二百斤,并上陳征伐夏國的計謀策略。
閏四月,北魏攻克虎牢,活捉劉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于是占據司州、豫州等郡縣。
叔孫建增援奚斤一同進攻虎牢城。
虎牢被包圍二百天,沒有一日停戰,守城的精兵幾乎全部戰死,而圍城的魏軍卻不斷增多。
魏軍摧毀虎牢的外城,毛德祖率守城的将士在裡面又構築三層城來抵禦敵人,魏軍又摧毀其中二城。
毛德祖隻保守一城,晝夜抵抗,守城将士的眼睛都生了瘡,毛德祖隻有用恩義相安撫,始終保持團結。
檀道濟、劉粹等人都畏怕魏軍強大,不敢進兵救援。
魏軍開挖地道洩出虎牢城井水,城裡的人馬幹渴乏困,受傷的人再也流不出血,更兼饑餓和瘟疫。
魏軍仍舊加緊攻城,虎牢于是陷落。
守城的将士想扶助毛德祖出逃,毛德祖說:“我堅決與虎牢城同死,讓虎牢陷滅而我生存是不合大義的。
”拓跋嗣命令攻城的将士:“抓到毛德祖的,一定要讓他活着送來!”北魏将軍豆代田活捉毛德祖,把他進獻給拓跋嗣。
劉宋的将領全部被俘,隻有參軍範道基率領二百人突圍回到南方。
因瘟疫緻死的魏兵也有十之二三。
奚斤等完全占有司州、兖州、豫州諸郡縣,設地方官來安撫管制。
拓跋嗣令周幾鎮守河南,河南百姓安于北魏的轄治。
劉宋的徐羨之、傅亮、謝晦以喪失國土罪上表自請處分,少帝劉義符下诏不予追究。
秋七月,柔然汗國進攻北涼,并殺害北涼世子沮渠政德。
冬十月,北魏擴建平城西宮。
擴建西宮外牆周長二十裡。
十一月,北魏攻占劉宋的許昌、汝陽。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太子拓跋焘即位。
魏太宗殂,世祖即位。
自司徒長孫嵩以下普增爵位,以盧魯元為中書監,劉絜為尚書令,尉眷、劉庫仁等八人分典四部。
以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
結時年一百七,精爽不衰,焘以其忠悫親任之,使兼長秋卿,監典後宮,出入卧内,年一百一十乃聽歸老,朝廷每有大事,遣騎訪焉。
又十年乃卒。
魏立天師道場。
魏光祿大夫崔浩研精經術,練習制度,凡朝廷禮儀、軍國書诏,無不關掌。
不好老、莊書,曰:“此矯誣之說,不近人情。
老聃習禮,仲尼所師,豈肯為敗法之書以亂先王之治乎!”尤不信佛法,曰:“何為事此胡神!”左右多毀之。
魏主不得已,命浩以公歸第。
然素知其賢,每有疑議辄召問之。
浩纖妍潔白,如美婦人。
常自謂才比張良而稽古過之。
既歸第,因修服食養性之術。
初,嵩山道士寇謙之修張道陵之術,自言嘗遇老子降,命繼道陵為天師,授以辟谷輕身之術,使之清整道教。
又遇神人李譜文,雲老子之玄孫也,授以《圖篆真經》,使之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
謙之奉其書獻于魏主,朝野多未之信,浩獨師受其術,且上書曰:“聖王受命必有天應,《河圖》《洛書》皆寄言于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比,豈可以世俗常慮而忽上靈之命哉!”帝欣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緻 北魏太宗拓跋嗣去世,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即位。
自司徒長孫嵩以下一并擢升爵位,任命盧魯元為中書監,劉絜為尚書令,尉眷、劉庫仁等八人分掌東、西、南、北四部。
又任命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管三十六曹的事務。
羅結當時已經一百零七歲,精明不衰,太武帝以為他忠厚憨直,對他十分親近和信任,讓他兼任長秋卿,監管後宮,可以出入宮室寝殿,直至一百一十歲時,才準許他告老回家,朝廷每有大事,會派人騎馬去請教他。
十年後,才去世。
北魏設立天師道場。
北魏光祿大夫崔浩緻力經術,熟悉谙習典章制度,凡是朝廷禮儀、軍國诏書,無不掌管。
他不喜好老子、莊子的著述,并說:“這是不近人情的以假托名義進行誣陷的學說。
老聃研習禮儀,為孔子的老師,怎麼肯寫出敗壞禮法的書來擾亂先王之治呢!”崔浩更不信佛法,他說:“為什麼要崇拜這個胡人的神!”因而北魏太武帝左右的近臣常常诽謗崔浩。
太武帝迫不得已,隻好讓崔浩以公爵的身份返回私宅。
可是太武帝向來知道崔浩的賢能,每當遇有疑義不決的問題總是召請崔浩,咨詢他的意見。
崔浩細小妍美,肌膚潔白,如同美麗的婦人。
他常自稱才能可與張良相比,而在稽考古制方面更超過張良。
他返回私宅後,才研修服丹養性的道術。
當初,嵩山道士寇謙之修煉張道陵的方術,自稱曾經遇見老子降臨,命令他繼張道陵之後做天師,并傳授他不食五谷而能夠輕舉升騰的方法,命令他對道教進行清理整頓。
他又遇到神人李譜文,自稱是老子的玄孫,授給他《圖篆真經》,讓他輔佐北方的太平真君,并獻出天宮靜輪之法。
寇謙之把他的書奉獻給太武帝,朝野上下大都不相信,崔浩卻獨自師承他學習法術,并且上書說:“聖明的君主接受天命,上天必然會有祥瑞相應,《河圖》《洛書》都依附于蟲書獸文之中,而不像今天這樣人神相會晤對,手書筆迹明白清晰,辭意深奧奇妙,自古沒有可比的,怎麼能用世俗人的想法而疏忽上天的旨令呢!”太武帝欣然同意,指派谒者帶着瑞玉缣帛和供祭祀用的牲畜前往嵩山祭拜,并迎接 謙之弟子以崇奉天師,顯揚新法。
起天師道場于平城東南,重壇五層,月設廚會數千人。
甲子(424) 宋景平二,太祖文帝義隆元嘉元,魏世祖太武帝焘始光元年。
春正月,宋廢其廬陵王義真為庶人。
宋主義符居喪無禮,好與左右狎昵,遊戲無度。
特進緻仕範泰上書谏之不聽。
泰,甯之子也。
廬陵王義真警悟好文而性輕易,與謝靈運、顔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
嘗雲:“得志之日,以靈運、延之為宰相,慧琳為西豫州都督。
”靈運,玄之孫也,性褊傲,不遵法度,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常懷憤悒。
延之,含之曾孫也,嗜酒放縱。
徐羨之等惡義真與兩人遊,義真故吏範晏從容戒之,義真曰:“靈運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所謂&lsquo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rsquo者也。
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賞耳。
”于是羨之等以為靈運、延之構扇異同,非毀執政,皆出為郡守。
始,義真至曆陽,多所求索,執政每裁量不盡與,義真怨之,表求還都,參軍何尚之屢谏不聽。
時羨之等已密謀廢宋主,而次立者應在義真。
乃因義真與宋主有隙,先奏列其罪惡,廢為庶人,徙新安郡。
前吉陽令張約之上疏曰:“廬陵王少蒙先皇優慈之遇,長受陛下睦愛之恩,故在心必言, 寇謙之的弟子,表示崇尊天師,宣揚新法。
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興築五層高的祭壇,每月設廚會客達數千人。
宋文帝 甲子(424) 宋少帝劉義符景平二年,宋太祖文帝劉義隆元嘉元年,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
春正月,劉宋朝廷将廬陵王劉義真貶為平民。
宋少帝劉義符在為父親宋武帝劉裕服喪期間,不拘禮節,喜好與左右近侍親昵輕佻,遊樂嬉戲毫無限度。
已經退休的特進官範泰上書勸谏,劉義符不予理睬。
範泰是範甯的兒子。
廬陵王劉義真機警聰慧,愛好文學,但是性情輕浮,與謝靈運、顔延之、慧琳道人等情趣相投,過從密切。
他曾經說:“我登基的時候,就任命謝靈運、顔延之為宰相,慧琳道人為西豫州都督。
”謝靈運是謝玄的孫子,性格孤傲,器量狹小,不遵法度,自認為論才能應該參與國家機要人政,因而常常憤恨郁悶。
顔延之是顔含的曾孫,酷愛飲酒,放蕩不羁。
徐羨之等厭惡劉義真與謝、顔二人交遊,劉義真的舊部範晏也曾婉言勸誡劉義真,劉義真卻說:“謝靈運思想空疏,顔延之見識淺薄,正是魏文帝曹丕所說的&lsquo古今文人大都不拘小節&rsquo。
但是我們性情投合,不能忘言于古人所謂的互相理解推許而心領神意的境地。
”于是,徐羨之等認為謝靈運、顔延之挑撥是非,诋毀執政權臣,把他倆全都調離京師擔任郡守。
起初,劉義真來到曆陽,向朝廷索求無厭,執掌朝政的權臣往往裁減,不完全答應他的要求,劉義真怨恨不平,并上書請求回到京都建康,參軍何尚之多次勸阻不聽。
當時,徐羨之等人已經密謀策劃廢黜少帝劉義符,而後即位的應是劉義真。
于是便利用劉義真和少帝劉義符的矛盾,先上奏列舉劉義真的罪惡行徑,将他貶為平民,放逐到新安郡。
前吉陽縣令張約之上奏章說:“廬陵王劉義真自小就得到先皇武帝優厚慈愛的待遇,長大後又蒙受陛下和睦友愛的恩寵,所以心裡的話必定要傾吐出來, 容犯臣子之道。
宜在容養,錄善掩瑕,訓盡義方,進退以漸。
今猥加剝辱,幽徙邊郡,上傷陛下常棣之笃,下令遠近恇然失圖。
臣伏思大宋開基造次,根條未繁,宜廣樹藩戚,敦睦以道。
人誰無過,貴能自新。
以武皇之愛子,陛下之懿弟,豈可以其一眚長緻淪棄哉!”書奏見殺。
夏五月,宋徐羨之、傅亮、謝晦廢其主義符為營陽王,遷于吳。
六月,殺之,迎宜都王義隆于江陵。
弑庶人義真,以謝晦行都督荊、湘等州軍事。
羨之等将廢義符,以檀道濟先朝舊将,威服殿省,乃召道濟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以謀告之。
謝晦聚将士于府内,使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為内應。
夜邀道濟同宿,晦悚動不得眠,道濟就寝便熟。
時義符于華林園為列肆,親自沽賣,與左右即龍舟而寝。
道濟引兵入雲龍門,安泰等先誡宿衛,莫有禦者。
軍士進殺二侍者,扶義符出,收玺绶,群臣拜辭,衛送故太子宮。
侍中程道惠勸羨之等立南豫州刺史義恭。
羨之等以宜都王義隆素有令望,乃稱皇太後令,數義符過惡,廢為營陽王,以義隆纂承大統。
遷義符于吳,使邢安泰就弑之。
義符多力,突走出昌門,追者以門關踣而弑之。
傅亮帥行台百官奉法駕迎義隆于江陵。
尚書蔡廓謂曰:“營陽在吳,宜厚加供奉。
一旦不幸,卿諸人有弑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時亮已與羨之議害義符,乃 或許觸犯了君臣之道。
這樣,應當對他寬恕,揚善隐瑕,以各種恰當的方法進行教誨開導,升降進退要舒緩勿躁。
如今朝廷驟然剝奪他的王位,幽禁流放到邊遠的新安郡,在上傷害了陛下的手足親情,在下讓遠近的人倉皇失措。
我心想,我們大宋朝建立不久,宗支尚未繁盛,應該廣泛樹立藩屬屏障,相互敦厚和睦。
誰人能沒有過失,可貴的是能夠悔過自新。
作為武皇的愛子,陛下的仁弟,怎麼能因為他一時的過錯而遭受長期冷落異地呢!”奏疏呈上後,張約之被殺。
夏五月,劉宋的徐羨之、傅亮、謝晦廢黜少帝劉義符為營陽王,遷徙到吳郡。
六月,殺害劉義符,到江陵迎接宜都王劉義隆。
貶為庶人的前廬陵王劉義真被殺,由謝晦行荊、湘等州軍事。
徐羨之等人将要廢黜劉義符,因為檀道濟是武帝朝的老将,威望震懾朝廷内外,于是征召檀道濟和江州刺史王弘入朝,把廢黜少帝的圖謀告訴他們。
謝晦在府内聚集将士,讓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作為内應。
晚上,謝晦邀請檀道濟睡在一起,謝晦恐懼得不能入睡,檀道濟卻躺下去就睡熟了。
當時,少帝劉義符在華林園中建立成列的店鋪,他親自做買賣,晚間就與左右侍從睡在龍舟上。
檀道濟率兵進入雲龍門,邢安泰等事先囑咐了值宿的禁衛軍,因而無人阻攔。
軍士闖入龍舟殺掉兩名侍從,将劉義符扶出,收繳了他的玺印,文武大臣叩拜辭行後,把劉義符護送到他的舊居太子宮。
侍中程道惠勸說徐羨之等擁立南豫州刺史劉義恭。
徐羨之等以為宜都王劉義隆向來受人景仰,于是便假稱奉皇太後之命,列舉劉義符的過失罪狀,廢為營陽王,由劉義隆繼承帝位。
同時,把劉義符送到吳郡,又派邢安泰前去行刺他。
劉義符年輕力壯,突圍沖出昌門,追兵用門闩将他捶死。
傅亮率行台百官和皇帝專用的車駕前往江陵迎接劉義隆。
尚書蔡廓對傅亮說:“營陽王劉義符在吳郡,應該給予豐厚的供奉。
萬一發生不幸,你們幾人有弑君的罪名,那時候縱然想存活世間還有可能嗎?”當時傅亮已和徐羨之商議謀害劉義符,于是 馳信止之,不及。
羨之大怒曰:“與人共計議,如何旋背即賣惡于人邪!”羨之等遣使殺義真。
以荊州地重,恐義隆至,或别用人,乃亟以錄命除謝晦都督、刺史,欲令居外為援,精兵舊将悉以配之。
七月,行台至江陵,立行門于城南,題曰“大司馬門”。
傅亮帥百僚詣門,上表進玺绂。
義隆時年十八,下教曰:“猥以不德,謬降大命,顧己兢悸,何以克堪!當暫歸朝廷,展哀陵寝,并與賢彥申寫所懷。
望體其心,勿為辭費。
”府州佐史并稱臣,請榜諸門,一依宮省。
義隆不許。
教綱紀宥見刑,原逋責。
諸将佐聞二王死,皆疑不可東下。
司馬王華曰:“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雖嗣主不綱,人望未改。
羨之中才寒士,亮布衣諸生,受寄崇重,未容遽敢背德。
畏廬陵嚴斷,将來必不自容。
以殿下寬慈,越次奉迎,冀以見德,悠悠之論,殆必不然。
又此五人同功并位,孰肯相讓?就懷不軌,勢必不行。
廢主若存,慮其将來受禍,緻此殺害,蓋由貪生過深。
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
”義隆曰:“卿複欲為宋昌邪!”長史王昙首、南蠻校尉到彥之皆勸行,乃命華留鎮荊州。
欲使彥之将兵前驅,彥之曰:“了彼不 急忙給徐羨之寫信,阻止他殺害劉義符,可惜太晚了。
徐羨之大怒說:“與人共同商議的事,為什麼轉過身就出賣惡名給别人呢!”徐羨之等又派人殺掉劉義真。
徐羨之認為荊州地處要沖,恐怕劉義隆抵京後,也許委任他人,于是急忙以錄尚書事的名義,任命謝晦代理都督荊、湘等七州諸軍事和荊州刺史,想讓他作為外援,并替他配備精兵強将。
七月,行台抵達江陵,在城南設立行門,題名為“大司馬門”。
傅亮率領文武百官來到大司馬門,向劉義隆呈上奏章,獻出系着絲繩的禦玺。
劉義隆時年十八歲,他發布文告說:“我無德無才,卻蒙上天的錯愛降下大命,實在驚恐不安,怎能擔承如此大任!現在暫且返回建康,哀悼祖先陵墓,并與朝中賢臣申訴我的懷抱。
深望諸位體諒我的用心,其餘不再贅言。
”荊州府州屬吏等都稱臣,請求更改各門名稱,一切都依照皇宮的官署設置。
劉義隆沒有同意。
劉義隆還命令州府佐掾屬吏寬恕已判刑的囚徒,免除拖欠的債務。
劉義隆左右的将領聽說劉義符、劉義真二人已死,都認為可疑,勸他不可東去建康。
司馬王華說:“先帝為天下建立大功,四海敬服,雖然少帝無道,但是朝廷并沒有失去威望。
徐羨之是才具中等的寒士,傅亮也是由布衣起家的書生,他們接受托孤之命,享有崇貴的權位,不會馬上背信棄義。
隻怕廬陵王對他們不寬宥,将來無地自容,才加害他。
因為殿下寬厚仁慈,他們才破格率百官來奉迎,是希望殿下感恩戴德,至于那些庸俗無聊的議論,大概不合實情。
再說,徐羨之等五人的功勞地位不相上下,誰肯拱手謙讓?即使有人心懷不軌,也勢必不能得逞。
如果劉義符存活人世,他們擔心将來遭受禍害,因而導緻謀害營陽王的事端,這是他們過于貪生怕死的緣故。
徐羨之等人隻不過想掌握重權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奉立年輕的君主對他們産生依賴而已。
”劉義隆說:“你還想做宋昌第二嗎!”長史王昙首、南蠻校尉到彥之都勸說劉義隆起身東行,于是劉義隆命令王華留守荊州。
劉義隆想讓到彥之率兵先行開道,到彥之說:“如果料定他們不 反,便應朝服順流。
若使有虞,此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迩之望也。
”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陽。
義隆遂發江陵,引見傅亮,号泣哀動左右。
既而問義真及少帝薨廢本末,悲哭嗚咽,侍側者莫能仰視。
亮流汗不能對,乃布腹心于到彥之、王華等,深自結納。
義隆以府州文武自衛,台官衆力不得近部伍。
參軍朱容子抱刀處舟戶外,不解帶者累旬。
秋,秦攻涼,敗之。
八月,宋主義隆立。
宜都王義隆至建康,群臣迎拜于新亭。
徐羨之問傅亮曰:“王可方誰?”亮曰:“晉文、景以上人。
”羨之曰:“必能明我赤心。
”亮曰:“不然。
” 義隆谒初甯陵,還止中堂。
百官奉玺緩,義隆辭讓數四,乃受之,遂即位。
大赦,谒太廟,複廬陵王先封,迎其柩還建康。
以行荊州刺史謝晦為真。
晦将行,問蔡廓曰:“吾其免乎?”廓曰:“卿受先帝顧命,任以社稷,廢昏立明,義無不可。
但殺人二兄而以之北面,挾震主之威,據上流之重,以古推今,自免為難。
”晦始懼不得去,既發,喜曰:“今得脫矣!” 徐羨之等進位有差。
有司奏車駕依故事臨華林園聽訟。
诏曰:“政刑多所未悉,可如先者二公推訊。
”乃以王昙首、王華為侍中,竟陵王義宣鎮石頭。
反,就應該穿着朝服順流而下。
假若發生不測,這支軍隊難以倚仗,反而又使他們猜疑産生仇怨,不符合遠近民衆寄予我們的期望。
”正好趕上雍州刺史褚叔度去世,劉義隆便派到彥之暫且駐守襄陽。
于是,劉義隆從江陵出發,接見傅亮時,痛哭不已,左右的侍從無不被劉義隆的悲傷情緒所感動。
過後不久,劉義隆向傅亮問及劉義真被殺和少帝劉義符被廢的原委,不勝哀恸,泣不成聲,連旁邊的侍從都不敢擡頭看他。
傅亮汗流浃背,無言應對,于是傅亮向到彥之、王華等人推心置腹,主動結交深厚的關系。
劉義隆任用府州文武官員自行保衛,傅亮率領的朝廷文武百官和軍隊不能接近他的隊伍。
參軍朱容子抱着刀守衛在劉義隆乘坐的船艙外,衣不解帶長達幾十天。
秋季,西秦出兵打敗北涼。
八月,宋文帝劉義隆即位。
宜都王劉義隆抵達建康,朝廷文武群臣前往新亭迎拜。
徐羨之向傅亮問道:“宜都王可比作誰?”傅亮說:“他在晉文帝、晉景帝以上。
”徐羨之說:“他一定能明白我的赤誠之心。
”傅亮說:“不見得。
” 劉義隆拜谒其父宋武帝劉裕的初甯陵,回來停息在中堂。
文武百官奉上玺印,劉義隆推讓數次才接受,于是在中堂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谒告祖廟,恢複廬陵王的封号,并将其靈柩迎回建康。
劉義隆把代理荊州刺史謝晦改為實任。
謝晦赴任前,問蔡廓說:“我能夠幸免嗎?”蔡廓答道:“你接受先帝的遺诏,擔負社稷重任,廢黜昏君,擁立明主,可謂合乎道義。
但是,殺害他的兩個哥哥,而又北面稱臣,挾持震主的威勢,占據上流重鎮,以往古可以推知今天,你恐怕難于幸免。
”謝晦開始害怕不能脫身,等到出發之後,他高興地說:“現在總算脫離險境了!” 徐羨之等人也都得到不同的加官進位。
有關部門奏請宋文帝劉義隆,按慣例親臨華林園聽理訴訟。
宋文帝下诏說:“我對于政刑很多都不熟悉,可以像先前那樣,由徐羨之、王弘二公審斷。
”宋文帝又任命王昙首、王華為侍中,讓竟陵王劉義宣鎮守石頭。
羨之等欲遂以彥之為雍州,不許,征為中領軍,委以戎政。
彥之自襄陽南下,謝晦慮彥之不過己。
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
晦亦厚自結納,由此大安。
柔然寇魏。
柔然纥升蓋可汗聞魏太宗殂,将六萬騎入雲中,攻拔盛樂宮。
魏主自将輕騎讨之,三日三夜至雲中。
纥升蓋引騎圍之五十餘重,騎逼馬首,相次如堵。
将士大懼,魏主顔色自若,衆情乃安。
纥升蓋弟子於陟斤為大将,魏人射殺之。
纥升蓋懼,遁去。
冬十一月,吐谷渾王阿柴卒,弟慕立。
阿柴有子二十人。
疾病,召諸子弟謂之曰:“先公車騎舍其子拾虔而授孤,孤敢私于緯代而忘先君之志乎!我死,汝曹當奉慕為主。
”緯代者阿柴之長子,慕者阿柴之母弟、叔父烏纥提之子也。
阿柴又命諸子各獻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取十九箭使折之,不能折。
阿柴乃谕之曰:“汝曹知之乎?孤則易折,衆則難摧。
汝曹當戮力一心,然後可以保國甯家。
”言終而卒。
慕亦有才略,撫納秦、涼失業之民及氐、羌雜種至五六百落,部衆轉盛。
十二月,魏伐柔然,大獲。
宕昌朝貢于魏。
宕昌,羌之别種也。
羌地東接中國,西通西域,長數千裡。
各有酋帥,部落分地,不相統攝。
而宕昌最強,有民二萬餘落,諸種畏之。
徐羨之等想随即任命到彥之為雍州刺史,宋文帝不同意,于是征召到彥之擔任中領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