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加以撫慰,發布命令,嚴肅法紀,百姓相安無事。
九月,東晉太尉劉裕抵達長安,把姚泓押送到建康斬首。
王鎮惡生性貪婪,盜取後秦府庫的财貨不計其數。
劉裕到長安後,知道此事,卻因為王鎮惡功勞大而不過問。
劉裕沒收後秦宗室的祭祀用具彜器、渾天儀、測日土圭、用以計程的記裡鼓和指南車等送往建康,其餘的金銀玉帛、珍奇珠寶等全部賞賜将士。
同時,将姚泓送到建康處死。
劉裕商議要遷都到洛陽的計策,王仲德說:“如今出征在外時間久了,軍士盼望回家,不能再商議遷都的事。
”北涼王沮渠蒙遜得知劉裕攻滅後秦後,十分惱火。
門下校郎劉祥入宮奏事,沮渠蒙遜說:“你知道劉裕入關,還膽敢揚揚自得!”于是殺掉了劉祥。
夏人進攻占據安定。
夏王赫連勃勃聽說劉裕攻伐後秦,說:“劉裕必定能夠奪取關中,但是他不會長久留居關中,必将返回南方,如果隻留下子弟和諸将領守衛關中,那麼我取得關中就像在地上拾芥草一樣輕易。
”于是,他喂養戰馬,休養士卒,進兵占據了安定,後秦嶺北各郡縣都降附了夏國。
劉裕派遣使節送信給赫連勃勃,相約結成兄弟。
赫連勃勃也寫信回報。
冬十月,北魏派遣将軍刁雍駐守固山。
司馬休之、魯軌、韓延之、刁雍等人全都投降了北魏。
不久,司馬休之去世。
刁雍上書請求到南方邊陲效力,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任命他為将軍,讓他在黃河、濟水之間招集軍隊,騷擾東晉所轄的徐州、兖州。
劉裕派兵讨伐刁雍,沒有取勝。
刁雍進駐固山,兵衆達兩萬人。
東晉太尉劉裕自加授為王,增加采邑十個郡,劉裕再次辭讓不受。
十一月,東晉劉穆之去世。
十二月,東晉太尉劉裕東返,留下兒子劉義真都督雍、梁、秦三州諸軍事。
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而諸将佐久役思歸,多不欲留。
會聞劉穆之卒,裕以根本無托決意東還。
欲以王弘代穆之,謝晦曰:“休元輕易,不若羨之。
”乃以徐羨之為丹陽尹,管留任;而以次子義真為安西将軍,守關中。
王脩為長史,王鎮惡為司馬,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皆為參軍從事。
先是,隴上流戶寓關中者,望因兵威得複本土。
至是,知裕無複西略之意,皆歎息失望。
關中人素重王猛,而是役也,鎮惡功為多,故南人忌之。
沈田子與鎮惡争功,尤不平。
裕将還,田子等屢言鎮惡家在關中,不可保信。
裕曰:“鐘會不得遂其亂者,以有衛瓘故也。
語曰&lsquo猛獸不如群狐&rsquo,卿等十餘人,何懼鎮惡耶!” 三秦父老聞裕将還,詣門流涕曰:“殘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
舍此欲何之乎!”裕為之愍然,慰谕遣之。
十二月,裕發長安,自洛入河,開汴渠以歸。
義真生十二年矣。
魏置南雍州。
秦、雍人流入魏境以萬數,魏乃置南雍州,以寇讚為刺史,治洛陽以撫之。
讚善招懷流民,歸之者三倍其初。
夏王勃勃遣兵向長安。
夏王勃勃聞劉裕東還,大喜,召王買德問計,買德曰:“關中形勝之地,而裕以幼子守之,狼狽而歸,正欲急成篡事,不暇複以中原為意。
此天以關中賜我,不可失也。
劉裕想留在長安整治西北,可是各位将領因長期征戰想望回家,大多不願留下。
正趕上聽聞劉穆之去世的消息,劉裕鑒于東晉朝廷沒有可以托付的人,便決心向東返回。
劉裕想用王弘替代劉穆之,謝晦說:“王弘為人輕佻浮躁,不如徐羨之。
”于是,劉裕任命徐羨之為丹陽尹,代管留任;任命他的次子劉義真為安西将軍,據守關中。
任命王脩為長史,王鎮惡為司馬,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等都為參軍從事。
此前,隴上流亡到關中寄居的人,希望借助晉軍的威力收複故土。
到這時,知道劉裕沒有繼續西進的意圖,都歎息失望。
關中地區的人一向尊重王猛,而這次攻占長安的戰争,王鎮惡的功勞最大,因此南方的将領忌恨他。
沈田子和王鎮惡争功,内心非常不平。
劉裕即将東返,沈田子等多次上言,說王鎮惡家在關中,不能确保守信。
劉裕說:“鐘會作亂之所以不能得逞,是因為有衛瓘的緣故。
常言說&lsquo猛獸不如群狐&rsquo,你們十幾個人,王鎮惡有什麼可怕!” 三秦地區年長的人聽說劉裕行将東返,紛紛到劉裕的營門前流着淚說:“我們這些殘餘的漢民沒有沾習朝廷的教化,至今已有一百年,今天才真正看到漢人的衣冠文明,人人相互慶賀。
你離開這裡還想到哪裡呢!”劉裕也為之感傷,隻有好言勸慰,遣送他們回家。
十二月,劉裕從長安出發,經洛水進入黃河,開通汴渠東歸。
劉義真時年十二歲。
北魏設置南雍州。
流亡到北魏國境的秦州、雍州的百姓數以萬計,于是北魏設置南雍州,任命寇讚為刺史,州治設在洛陽,用來安撫流民。
寇讚善于招撫懷柔流民,前來歸附的流民是當初的三倍。
夏王赫連勃勃向長安派遣軍隊。
夏王赫連勃勃聽說劉裕東返,十分高興,招來王買德詢問對策,王買德說:“關中是地勢便利之地,可劉裕卻讓年幼的兒子鎮守,自己倉促東歸,正是想快速成就篡奪帝位的大事,沒有時間再顧及中原的土地。
這是上天把關中賜予我們,不可坐失良機。
青泥、上洛南北之險,宜先遣遊軍斷之。
東塞潼關,絕其水陸之路,然後傳檄三輔,施以恩德,則義真在網罟之中,不足取矣。
”勃勃乃使其子帥騎二萬向長安,别将屯青泥及潼關,而自将大軍為後繼。
戊午(418) 十四年魏泰常三年,夏昌武元年。
春正月,王鎮惡、沈田子帥師拒夏兵,田子矯殺鎮惡。
安西長史王脩讨田子,斬之。
參軍傅弘之擊夏兵,卻之。
夏赫連至渭,關中民降之者屬路。
沈田子将兵拒之,畏其衆盛,不敢進。
王鎮惡聞之曰:“公以十歲兒付吾屬,當共竭力,而擁兵不進,虜何由得平!”遂與田子俱出。
田子與鎮惡素有相圖之志,至是,益忿懼。
軍中又訛言鎮惡欲盡殺南人據關中反;田子遂請鎮惡至傅弘之營計事,因屏人語,使人斬之,矯稱受太尉令。
義真與王脩被甲登門以察其變。
脩執田子,數以專戮而斬之。
弘之破夏兵,夏兵乃退。
太尉裕至彭城,解嚴。
琅邪王德文還建康。
以劉義隆為荊州刺史。
劉裕欲以世子義符鎮荊州,張卲谏曰:“儲貳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居外。
”乃以義隆為荊州刺史,以到彥之、張卲、王昙首、王華等為參佐。
義隆尚幼,府事皆決于卲。
裕謂義隆曰:“昙首,沉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
” 三月,遣使如魏。
夏五月,魏人襲燕,不克。
青泥、上洛是南北兩個險要重鎮,應該先派遣遊動部隊切斷它們的交通。
向東堵塞潼關的水陸道路,然後向三輔地區發布檄文,施加恩德,這樣,劉義真如同在網羅之中,唾手可得。
”于是赫連勃勃讓他的兒子赫連璝率領兩萬騎兵趨向長安,其他将領駐守青泥和潼關,他本人親自統率大軍為後繼部隊。
戊午(418) 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北魏泰常三年,夏昌武元年。
春正月,王鎮惡、沈田子率領晉軍抵禦夏兵,沈田子詐稱旨意殺害王鎮惡。
安西長史王脩捉住沈田子,把他斬首。
參軍傅弘之擊退夏兵。
夏國将軍赫連璝抵達渭陽,降附的關中百姓絡繹不絕。
沈田子率兵拒戰,害怕夏兵人多勢衆,不敢進兵。
王鎮惡聽到消息後,說:“劉公把十歲小兒托付給我們,應當共同盡力而為,可是,沈田子聚兵不前,怎麼才能平定敵虜呢!”于是王鎮惡和沈田子同時出兵迎戰。
他們二人本來就有相互圖謀之心,如今更加憤恨和害怕。
晉軍中又謠傳王鎮惡想全部殺盡南方人,占據關中謀反;沈田子便請王鎮惡到傅弘之的軍營商議戰事,趁機屏退左右侍從,派人殺掉王鎮惡,并詐稱是奉了太尉劉裕的旨意。
劉義真和王脩身披铠甲登上橫門來觀察形勢的變化。
王脩捉拿沈田子,曆數他擅自殺戮之罪,把沈田子斬首。
傅弘之打敗夏兵,夏兵于是撤退。
東晉太尉劉裕抵達彭城,解除戒嚴。
琅邪王司馬德文返回建康。
東晉朝廷任命劉義隆為荊州刺史。
劉裕想派長子劉義符鎮守荊州,張卲勸阻說:“作為維系四海人心的儲君,不能駐守外地。
”于是任命劉義隆為荊州刺史,任命到彥之、張卲、王昙首、王華等人為參佐屬吏。
劉義隆尚年幼,府衙事務都取決于張卲。
劉裕對劉義隆說:“王昙首深沉剛毅有器度,具有宰相的才幹,凡事你應該征詢他的意見。
” 三月,東晉朝廷派遣使臣出訪北魏。
夏五月,北魏人襲擊北燕,沒有取勝。
初,和龍有赤氣,四塞蔽日,自寅至申。
太史令張穆言于燕王跋曰:“此兵氣也。
今魏方強,而執其使者,臣竊懼焉。
”至是,魏遣長孫道生帥兵襲燕,拔乙連城,進至和龍。
跋嬰城自守,魏人攻之不克,掠其民萬餘家而還。
六月,太尉裕始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
裕既受命,崇繼母蕭氏為太妃,以孔靖為尚書令,王弘為仆射,傅亮、蔡廓為侍中,謝晦為右衛将軍,殷景仁為秘書郎。
靖辭不受。
景仁學不為文,敏有思緻,口不談義,深達理體,至于國典朝儀、舊章記注,莫不撰錄,識者知其有當世之志。
冬十月,以西涼公李歆為鎮西大将軍。
歆遣使來告襲位,故有是命,仍封酒泉公。
魏天部大人、白馬公崔宏卒。
谥曰文貞。
劉義真殺其長史王脩,關中大亂。
十一月,夏王勃勃陷長安,義真逃歸。
劉義真賜與無節,王脩每裁抑之。
左右皆怨,谮脩欲反,義真殺之。
于是人情離駭,莫相統一。
義真悉召外兵,閉門拒守,關中郡縣悉降于夏。
夏王勃勃進據鹹陽,長安樵采路絕。
劉裕聞之,使蒯恩召義真東歸,而以朱齡石守關中。
謂曰:“卿至,可敕義真輕裝速發,出關然後徐行。
若關右必不可守,可與義真俱歸。
” 當初,北燕都城和龍到處充滿了赤紅色的雲氣,遮掩了太陽,從寅時持續到申時。
太史令張穆對北燕王馮跋說:“這是兵災之象。
如今魏國正強盛,而我們拘留他們的使臣,我私下感到害怕。
”到這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派遣長孫道生率兵襲擊北燕,攻克乙連城,進兵至和龍城下。
馮跋環城自守,魏兵攻城不破,便掠奪北燕百姓一萬多家而撤退。
六月,東晉太尉劉裕開始接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
劉裕接受朝廷任命後,尊崇繼母蕭氏為太妃,任命孔靖為尚書令,王弘為仆射,傅亮、蔡廓為侍中,謝晦為右衛将軍,殷景仁為秘書郎。
孔靖推辭不就。
殷景仁好學而不作文,敏捷而有才情,不空談義理而深通治政大體,以至于國朝的典章禮儀、舊時的政律史實,無不編寫著錄,有識之士都知道他有随順世俗的意趣。
冬十月,東晉朝廷任命西涼公李歆為鎮西大将軍。
李歆派遣使臣到建康,向東晉朝廷報告他已經繼位,因此才有這一任命,仍封為酒泉公。
北魏天部大人、白馬公崔宏去世。
谥号文貞。
劉義真殺害他的長史王脩,關中大亂。
十一月,夏王赫連勃勃攻陷長安,劉義真倉皇逃回。
劉義真賞賜不加節制,王脩常常制止他。
于是劉義真身邊的人全都怨恨王脩,便誣陷王脩準備反叛,劉義真輕信诋毀之言,将王脩斬殺。
因此人心驚恐離散,無法統一。
劉義真把在外駐防的軍隊全部召入長安,關閉城門據城堅守,關中各郡縣全部降附于夏國。
夏王赫連勃勃進兵占領了鹹陽,切斷了長安的打柴通道。
劉裕聽說後,讓蒯恩征召劉義真向東返回,命令朱齡石據守關中。
劉裕對朱齡石說:“你到了長安,可以告誡劉義真輕裝快速前進,出潼關後才可以放慢速度。
如果潼關以西實在不能據守,可以同劉義真一道回來。
” 十一月,齡石至長安。
義真将士大掠而東,多載寶貨、子女,方軌徐行,日不過十裡,傅弘之谏不聽。
赫連帥衆追之,弘之、蒯恩斷後,力戰連日。
至青泥大敗,為夏兵所禽。
義真左右盡散,獨逃草中。
參軍段宏追尋得之,束之于背,單馬而歸。
義真曰:“今日之事,誠無筭略,然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 勃勃欲降傅弘之,弘之不屈,叫罵而死。
勃勃積人頭為京觀,号髑髅台。
長安百姓逐朱齡石,齡石焚宮殿,奔潼關,夏兵追殺之。
勃勃入長安,大飨将士,舉觞屬王買德曰:“卿往日之言一期而驗,可謂筭無遺策矣!” 裕聞青泥之敗,未知義真存亡,怒甚,刻日北伐。
謝晦谏以“士卒疲弊,請俟他年”。
鄭鮮之亦言:“今諸州大水,民食寡乏,三吳群盜攻沒諸縣,皆由困于征役故也。
江南士庶引領颙颙,以望返旆,聞更北出,不測還期,臣恐返顧之憂更在腹心也。
”會知義真得免,乃止,但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
以段宏為黃門郎,毛德祖守蒲阪。
夏王勃勃稱皇帝。
彗星見。
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經北鬥,絡紫微,八十餘日而滅。
魏主嗣複召諸儒、術士問之曰:“今四海分裂,咎在何國?朕甚畏之,卿其無隐。
”崔浩曰:“災異之興皆象人事,人事無釁,又何畏焉!昔王莽将篡,星變如此。
今國家主尊臣卑, 十一月,朱齡石抵達長安。
劉義真率領的官兵大肆掠奪之後才向東撤退,許多裝滿金銀财寶和子女的車輛并行緩慢地前進,每天行程不過十裡,傅弘之規勸不聽。
赫連璝率兵追趕,傅弘之、蒯恩在後面掩護,一連數日奮力拼殺。
行至青泥,晉軍大敗,傅、蒯二人被夏兵俘獲。
劉義真的左右随從全部逃散,他獨自一人躲避在草叢中。
參軍段宏追随尋找到劉義真,把他綁伏在背上,跨上一匹馬往回逃。
劉義真說:“今天發生的事情,實在缺乏謀略,可是,大丈夫不經曆如此磨難,怎能知道世事的艱險呢?” 赫連勃勃想讓傅弘之投降,傅弘之決不屈從,在叫罵聲中死去。
赫連勃勃把戰死的晉軍頭顱堆積成高高的墳冢,号稱“髑髅台”。
長安的百姓驅趕朱齡石,朱齡石縱火燒毀了長安的宮殿,跑到潼關,夏兵追上殺掉他。
夏王赫連勃勃進入長安,大舉犒賞将士。
他舉起酒杯對王買德說:“你往日的預言,一年應驗,真可謂是神機妙算!” 劉裕聞知青泥失敗的消息,而不知劉義真的死活,非常憤怒,準備即日北上讨伐。
謝晦以“如今士卒疲敝不堪,請等到來年”相勸。
鄭鮮之也說:“現在各州發生水患,百姓衣食困乏,三吳地區的盜匪攻占各縣,都是因為苦于遠征服役的結果。
江南的士民都伸長脖仰望您班師歸來,聽說再次向北出征,又不能測度還兵日期,我擔心要在腹心之地發生變故而成為後顧之憂了。
”這時,正好知道劉義真幸免于難,才放棄北伐,劉裕隻是登上城樓向北眺望,感慨流淚而已。
于是劉裕任命段宏為黃門郎,毛德祖鎮守蒲阪。
夏王赫連勃勃稱皇帝。
出現彗星。
彗星出現于天津星,進入太微星,經過北鬥星,籠罩紫微星,八十多天後才消失。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再次征召各位儒士、術士,詢問他們說:“如今天下四分五裂,上天所警示的災禍在哪個國家呢?我十分畏懼,你們不要隐諱其辭。
”崔浩說:“災禍變異的出現都象征着人事,沒有人為的怨叛,又有什麼可怕呢!當年王莽即将篡權時,星相變化也是這樣。
現在,我國主尊臣卑, 民無異望;晉室陵夷,危亡不遠,彗之為異,其劉裕将篡之應乎!” 十二月,宋公劉裕弑帝于東堂,奉琅邪王德文即位。
裕以谶雲“昌明之後尚有二帝”,乃使中書侍郎王韶之與帝左右密謀弑帝而立德文。
德文常在帝左右,韶之不得間。
會德文有疾,出居于外,韶之以散衣缢帝于東堂。
裕因稱遺诏,奉德文即位。
以北涼王蒙遜為涼州刺史。
蒙遜稱藩,故有是命。
己未(419) 恭皇帝元熙元年魏泰常四年,夏真興元年。
春正月,立皇後褚氏。
葬休平陵。
夏人陷蒲阪。
夏人攻蒲阪,毛德祖不能禦,全軍歸彭城。
劉裕以德祖為荥陽太守,戍虎牢。
夏主勃勃殺隐士韋祖思。
夏主勃勃征隐士京兆韋祖思。
既至,恭懼過甚,勃勃怒曰:“我以國士待汝,汝乃以非類遇我。
汝昔不拜姚興,今何獨拜我?我在汝猶不以我為帝王,我死汝曹弄筆當置我于何地耶!”遂殺之。
夏主勃勃還統萬。
夏群臣請都長安,夏主勃勃曰:“朕豈不知長安帝都沃饒 百姓沒有謀叛的意圖;而晉王室日趨衰落,臨近危亡,彗星的災異,難道是劉裕将要篡位的預兆嗎?” 十二月,東晉宋公劉裕在東堂殺害晉安帝司馬德宗,擁立琅邪王司馬德文即皇帝位。
劉裕鑒于谶書上有“昌明之後還有兩個皇帝”的說法,便讓中書侍郎王韶之和安帝司馬德宗身邊的親信密謀殺害司馬德宗,另立司馬德文為帝。
司馬德文常随司馬德宗左右,王韶之沒有機會動手。
正好趕上司馬德文生病,出宮在外,王韶之趁機用散衣在東堂勒死司馬德宗。
于是,劉裕聲稱奉司馬德宗遺诏,擁立司馬德文即皇帝位。
東晉朝廷任命北涼王沮渠蒙遜為涼州刺史。
沮渠蒙遜向東晉朝廷請求自稱藩屬,所以有這一任命。
晉恭帝 己未(419) 晉恭帝元熙元年北魏泰常四年,夏真興元年。
春正月,東晉朝廷立琅邪王妃褚氏為皇後。
東晉朝廷把晉安帝司馬德宗安葬于休平陵。
夏兵攻陷蒲阪。
夏兵進攻蒲阪,東晉毛德祖無力抵禦,全軍撤退到彭城。
劉裕任命毛德祖為荥陽太守,戍守虎牢。
夏主赫連勃勃殺害隐士韋祖思。
夏主赫連勃勃征召京兆隐士韋祖思。
韋祖思抵達後,過于謙恭害怕,赫連勃勃發怒說:“我以國士把你征召到長安來,你卻以異族來對待我。
你過去不拜見姚興,如今為什麼唯獨要拜見我呢?我健在時,你就不認為我是帝王,我死後,你們這些玩弄文筆的人不知要把我安置在何等地位!”于是殺掉了他。
夏主赫連勃勃回到統萬城。
夏國的文武大臣請求把都城遷至長安,夏主赫連勃勃說:“我怎麼會不知道曆代帝王定都的長安,土地肥沃,物産豐富, 險固,然統萬距魏境裁百餘裡,朕在長安,統萬必危。
若在統萬,則魏必不敢濟河而西。
諸卿适未見此耳!”乃置南台于長安,以赫連錄尚書事而還。
勃勃性驕虐,視民如草芥,常置弓劍于側,群臣迕視者鑿其目,笑者決其唇,谏者先截其舌然後斬之。
宗室司馬楚之據長社。
劉裕誅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兄皆死,楚之亡匿蠻中。
及從祖休之奔秦,楚之乃亡之汝、颍間,聚衆以謀複仇。
楚之少有英氣,折節下士,有衆萬餘,屯據長社。
裕使沐謙往刺之,楚之待謙甚厚。
謙未得間,乃夜稱疾,欲因楚之問疾而刺之。
楚之果自赍藥往視,情意勤笃,謙不忍發,乃出匕首以狀告曰:“将軍深為劉裕所忌,願勿輕率以自保全。
”遂委身事之,為之防衛。
轉屯柏谷塢。
夏四月,魏主嗣有事于東廟。
助祭者數百國。
西涼地震、星隕。
涼公歆用刑過嚴,又好治宮室,從事中郎張顯上疏曰:“涼土三分,勢不支久。
兼并之本在于務農,懷遠之略莫如寬簡。
今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側身修道。
而更繁刑峻罰,繕築不止,殆非所以緻興隆也。
沮渠蒙遜胡夷之傑,内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先士卒,百姓懷之,樂為之用。
臣謂殿下非但不能平殄蒙遜,亦懼蒙遜 地勢險固,然而統萬城相距魏國邊境才一百餘裡,我在長安,統萬城必定危險。
如果在統萬城,魏軍絕不敢渡過黃河西上。
你們正是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于是,在長安設置南台,任命赫連璝錄南台尚書事後回到統萬城。
赫連勃勃生性驕橫暴虐,視百姓如草芥,常常把弓箭放在身側,群臣中有對面直視他的人被挖去眼睛,對他發笑的人被戳破嘴唇,膽敢直言進谏的人先被割掉舌頭,然後斬首。
東晉皇族司馬楚之駐守長社。
劉裕斬除晉朝皇族中有才能名望的人,司馬楚之的叔父、哥哥都未能幸免,他隻好流亡到蠻人中躲藏起來。
等到他的堂祖父司馬休之投奔後秦時,司馬楚之才逃亡到汝水、颍水流域,招集部衆謀劃複仇。
司馬楚之年輕且有威武氣概,禮賢下士,擁有一萬餘人,駐紮長社。
劉裕派沐謙前去刺殺司馬楚之,司馬楚之對待沐謙非常優厚。
沐謙沒有機會下手,便在夜間聲稱有病,想趁司馬楚之詢問病的當兒行刺。
司馬楚之果然親自帶藥前往探視,情意真摯懇切,沐謙不忍心行動,于是取出匕首,如實相告司馬楚之說:“劉裕非常忌恨将軍,希望你不要輕率以保全自己。
”說完,他便投身于司馬楚之,擔當防衛工作。
随後,司馬楚之由長社轉移到柏谷塢駐守。
夏四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白登山廟祭祀祖先。
前來陪祭的有數百個部落酋長。
西涼發生地震,出現隕星墜落。
西涼公李歆施用刑罰過于苛刻,又喜歡營造宮殿,從事中郎張顯上疏說:“涼州疆土三分,勢必不會維持長久。
軍事兼并的根本在于發展農業,懷柔遠方部族的策略莫過于寬容簡便。
如今陰陽失序,風雨失調,應該減少膳食,撤除樂器,全力以赴修道。
但是現在卻是刑罰更加繁重嚴峻,大興土木,修造不止,這樣大概不會導緻國家興隆。
沮渠蒙遜是胡夷人的豪傑,對内整治政事,對外禮遇英賢,攻城略地之時,身先士卒,百姓愛戴他,樂意為他效勞。
我認為,殿下不隻是不能消滅沮渠蒙遜,而且恐怕沮渠蒙遜 方為社稷之憂也。
” 主簿汜稱亦谏曰:“天之子愛人主,殷勤至矣。
故政之不修,下災異以戒告之,改者雖危必昌,不改者雖安必亡。
屬者謙德堂陷,效穀地裂,昏霧四塞,日赤無光,狐上南門,地頻五震,星隕建康,皆變異之大者也。
昔年西平地裂,狐入殿前,而秦師奄至;姑臧門崩,隕石于堂,而梁熙見殺。
及段業稱制,三年之中,地震五十餘所,而先王龍興,蒙遜篡弑。
此皆目前之成事,殿下所明知。
願亟罷宮室之役,止遊畋之娛,禮賢愛民,以應天變。
”歆皆不從。
秋七月,宋公裕始受進爵之命,移鎮壽陽。
冬十月,以劉義真為揚州刺史。
劉裕以義真刺揚州,鎮石頭。
蕭太妃謂裕曰:“道憐汝布衣兄弟,宜以為揚州。
”裕曰:“揚州根本,事務至多,非道憐所了。
”太妃曰:“彼年出五十,豈不如汝十歲兒耶!”裕曰:“義真雖為刺史,而事悉由寄奴。
道憐年長,若不親事,則于聽望不足矣。
”道憐愚鄙貪縱,故裕不肯用。
十一月朔,日食。
十二月,宋王裕加殊禮,進太妃為太後,世子曰太子。
庚申(420) 二年宋高祖武帝劉裕永初元,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五年。
西秦文昭王乞伏熾磐建弘元年,夏世祖赫連勃勃真興二年,燕太祖馮跋太平十二年,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九年,西涼公李恂永建元年。
是歲,晉亡宋代,凡七國。
正在成為我們的後顧之憂。
” 主簿汜稱也進谏說:“上天将人主當作自己的兒子來愛護,殷勤周到。
所以政治不修,上天就降下災禍變異來警告他,凡能改正的人主,雖有危機而必将昌盛;不思改正的人主,雖然安定卻終将走向滅亡。
過去,敦煌謙德堂塌陷,效穀出現地裂,大霧彌漫,太陽赤紅無光,狐狸登上南門城樓,連續五次地震,隕星落在建康,所有這些都是大的災異變故。
往年,西平發生地裂,狐狸竄進殿前,而秦國的軍隊突然降臨;姑臧城門崩壞,隕石落到閑豫堂,而梁熙被誅殺。
等到段業稱王時,三年中發生五十多處地震,而先王興起于瓜州,沮渠蒙遜殺主篡位。
這些都是眼前現成的事例,殿下非常清楚。
希望殿下趕快停止興建宮室,停止遊獵娛樂,禮遇賢才,愛護百姓,以回應上天的變異。
”李歆都不聽從。
秋七月,宋公劉裕才接受晉爵為王的诏命,從彭城移駐到壽陽。
冬十月,任命劉義真為揚州刺史。
劉裕任命劉義真為揚州刺史,鎮守石頭。
蕭太妃對劉裕說:“劉道憐是你的平民兄弟,應當起用為揚州刺史。
”劉裕說:“揚州是國家的根本,事務繁多,不是劉道憐所能勝任的。
”蕭太妃說:“他年過五十的人,難道還不如你那十歲的小兒嗎!”劉裕說:“劉義真雖是刺史,但一切事務都由我做主。
劉道憐年歲大,若不親自處事,就有損于聲望。
”劉道憐生性愚魯卑鄙,貪婪驕縱,因而劉裕不肯重用他。
十一月初一,出現日食。
十二月,宋王劉裕被加授特殊的禮遇,進封蕭太妃為太後,稱世子劉義符為太子。
宋武帝 庚申(420) 晉恭帝元熙二年宋高祖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北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五年。
西秦文昭王乞伏熾磐建弘元年,夏世祖赫連勃勃真興二年,燕太祖馮跋太平十二年,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九年,西涼公李恂永建元年。
這一年,晉亡宋代,總共七國。
夏四月,長星出竟天。
六月,宋王裕還建康,稱皇帝,廢帝為零陵王,以兵守之。
宋主裕欲受禅而難于發言,乃集朝臣宴欽,從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
我唱義興複,平定四海,功成業著,遂荷九錫。
今年将衰暮,崇極如此,物忌盛滿,非可久安。
今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
”群臣莫喻其意。
日晚坐散,中書令傅亮乃悟,叩扉請見,曰:“臣暫宜還都。
”裕解其意,無複他言。
亮出,見長星竟天,拊髀歎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驗矣。
”亮至建康。
四月,征裕入輔。
裕留子義康鎮壽陽,以參軍劉湛為長史,決府事。
湛自幼年即有宰物之志,常自比管、葛,博涉書史,不為文章,不喜談議。
裕甚重之。
六月,裕至建康。
亮具诏草,使帝書之。
帝欣然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将二十載。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遂書赤紙為诏,遜于琅邪等。
百官拜辭,秘書監徐廣流涕哀恸。
裕為壇于南郊即位。
廣又悲感流涕,侍中謝晦謂之曰:“徐公得無小過!”廣曰:“君為宋朝佐命,身是晉室遺老,悲歡之事固不可同。
” 宋主臨太極殿,大赦改元。
其犯鄉論清議,一皆蕩滌,與之更始。
奉晉恭帝為零陵王,即宮于故秣陵縣,使将軍劉遵考将兵防衛。
夏四月,滿天出現長星。
六月,宋王劉裕回建康,稱皇帝,廢黜晉恭帝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派兵守衛。
宋武帝劉裕想承受晉恭帝司馬德文讓出的帝位而又難于說出口,于是召集臣下聚會歡飲,他從容不迫地說:“當年桓玄篡位,政權已經旁落。
我首唱大義,複興帝室,平定天下,功業顯著,才蒙受朝廷賞賜的九錫。
如今我已近老年,地位尊崇至極,世間萬物忌諱盛足充溢,否則就不能長久安定。
現在我想奉還爵位,告老還京。
”群臣不明白他的真意。
直至天晚席散,中書令傅亮才恍然大悟,便叩門請見劉裕,說:“我暫且應該回到建康。
”劉裕理會他的用意,沒有再說别的。
傅亮走出門來,看見直至天邊的長星,感歎地拍着大腿說:“我常常不信天象,今天開始應驗了。
”于是,傅亮抵達建康。
四月,東晉朝廷征召劉裕入京輔政。
劉裕留下兒子劉義康鎮守壽陽,任命參軍劉湛為長史,協助劉義康決斷府事。
劉湛自幼年就有執政治民的抱負,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諸葛亮,博覽群書,不做文章,不喜歡空談高論。
劉裕非常器重他。
六月,劉裕到達建康。
傅亮起草一份退位诏書,讓晉恭帝司馬德文抄寫一遍。
晉恭帝欣然提筆,對左右的侍臣說:“桓玄在世的時候,晉王室已經失去天下,後來重新被劉公延續将近二十年。
今天禅位之事,是我甘心情願的。
”于是,晉恭帝在紅紙上書就诏令後,自己退到琅邪舊第。
百官拜别時,秘書監徐廣不勝悲恸流淚。
劉裕在南郊設壇即皇帝位。
徐廣又痛哭流涕,侍中謝晦對他說:“徐公這樣該不會有失過分吧!”徐廣說:“你是宋朝的佐命大臣,我是晉王室的遺世老臣,其中的悲歡自然不會相同。
” 宋武帝劉裕登臨太極殿,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為永初。
凡是行為有悖鄉裡評議、受過輿論譴責的人,一律清除罪名,使他們重新做人。
劉裕尊奉晉恭帝為零陵王,在故秣陵縣為他興建王宮,讓将軍劉遵考率兵防衛。
宋尊王太後為皇太後。
宋主事蕭太後素謹,及即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未嘗失時刻。
宋改晉封爵,封拜功臣、子弟有差。
宋以晉氏封爵當随運改,獨置始興、廬陵、始安、長沙、康樂五公,奉王導、謝安、溫峤、陶侃、謝玄之祀。
以道憐為太尉,封長沙王。
徐羨之等增位進爵各有差。
宋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林邑,大破降之。
慧度為政纖密,一如治家,吏民畏而愛之。
城門夜開,道不拾遺。
北涼王蒙遜誘西涼公歆與戰,殺之,遂滅西涼。
北涼王蒙遜欲伐西涼,先引兵攻秦浩亹。
既至,潛師還屯川岩。
涼公歆欲乘虛襲張掖,宋繇、張體順切谏不聽。
太後尹氏謂曰:“汝新造之國,地狹民希,自守猶懼不足,何暇伐人!先王臨終,殷勤戒汝,深慎用兵。
蒙遜非汝之敵。
汝國雖小,足為善政,修德養民,靜以待之。
彼若昏暴,民将歸汝;若其休明,汝将事之。
豈得輕為舉動,僥冀非望!以吾觀之,非但喪師,殆将亡國!”亦不聽。
繇歎曰:“大事去矣!” 歆将步、騎三萬東出。
蒙遜聞之曰:“歆已入吾術中,然聞吾旋師,必不敢前。
”乃露布西境,雲已克浩亹,将進攻黃谷。
歆聞之喜,進入都渎澗。
蒙遜引兵擊之,戰于懷城, 宋武帝劉裕尊封王太後為皇太後。
宋武帝事奉繼母蕭太後向來恭敬有加,等到他即位,盡管年事已高,但是每天清晨入後宮朝拜太後,卻從來沒有錯失過時間。
宋朝更改晉朝時所封的爵位,對功臣和子弟分别拜官授爵。
宋武帝認為,晉朝時授予的爵位應當随着改朝換代而有所變更,于是隻設置始興、廬陵、始安、長沙、康樂五公,敬奉王導、謝安、溫峤、陶侃、謝玄的祭祀。
同時,任命劉道憐為太尉,封為長沙王。
徐羨之等人也分别得以加官晉爵。
劉宋交州刺史杜慧度進擊林邑,大敗林邑軍,林邑軍向杜慧度投降。
杜慧度執政細密,完全像治理家事,官民對他敬畏有加。
城門晝夜大開,路不拾遺。
北涼王沮渠蒙遜引誘西涼公李歆交戰,結果李歆被殺,西涼滅亡。
北涼王沮渠蒙遜打算攻伐西涼,便先率兵進擊西秦的浩亹。
北涼軍到達浩亹後,又暗中回師駐紮川岩。
西涼公李歆想趁北涼空虛之機襲擊張掖,宋繇、張體順懇切勸阻,李歆執意不聽。
尹太後對李歆說:“你作為新建的國家,地域狹小,百姓稀少,自衛還怕兵力不足,哪有工夫去讨伐他人!先王臨終時,殷勤告誡你,用兵要非常慎重。
你不是沮渠蒙遜的對手。
你的國土雖小,但足以施行善政,應該修德養民,靜待時機。
沮渠蒙遜如果昏庸殘暴,百姓将會歸附你;他如果美善清明,你将要投靠他。
你怎麼可以輕舉妄動,隻存僥幸得到非分期望!依我之見,你出兵張掖不僅喪失軍隊,有可能會導緻亡國!”李歆仍不聽勸告。
宋繇歎息說:“大勢已去!” 于是,李歆率領步、騎兵三萬人向東進發。
沮渠蒙遜得知後說:“李歆已陷入我的計謀之中,但他一旦聽說我軍已從浩亹班師,必定不敢繼續進兵。
”于是沮渠蒙遜在西部邊境發布文告,宣稱已經攻克浩亹,即将進攻黃谷。
李歆聽到消息,非常振奮,便統率大軍進入都渎澗。
沮渠蒙遜率兵進擊李歆,兩軍在懷城開戰, 歆大敗。
或勸歆還保酒泉,歆曰:“吾違老母之言以取敗,不殺此胡,何面目複見我母!”遂勒兵戰于蓼泉,為蒙遜所殺。
歆弟酒泉太守翻、敦煌太守恂奔北山。
蒙遜入酒泉,禁侵掠,士民安堵。
以宋繇為吏部郎中,委之選舉,涼之舊臣有才望者鹹禮而用之。
以其子牧犍為酒泉太守,索元緒行敦煌太守。
蒙遜還姑臧,見尹氏而勞之。
尹氏曰:“吾老婦人,國亡家破,豈複惜生為人臣妾!惟速死為幸耳。
”蒙遜嘉而赦之,娶其女為牧犍婦。
八月,宋立子義符為皇太子。
宋為晉諸陵置守衛。
冬,涼李恂入敦煌稱刺史。
恂在敦煌有惠政。
索元緒粗險好殺,大失人和。
郡人宋承、張弘密信招恂,恂帥數十騎入敦煌,元緒東奔涼興。
承等推恂為刺史。
蒙遜遣世子政德攻之。
辛酉(421) 宋永初二,魏泰常六年。
是歲,西涼亡。
凡六國。
春正月,宋祀南郊,大赦。
宋以廬陵王義真為司徒,徐羨之為尚書令、揚州刺史,傅亮為仆射。
魏築苑。
魏主發代都六千人築苑,東包白登,周三十餘裡。
李歆的西涼軍慘敗。
有人勸說李歆退保酒泉,李歆說:“我沒有聽從母親的教誨才招緻失敗,不殺掉這個胡兒,有什麼臉面再見到老母!”于是,李歆又指揮殘兵在蓼泉交戰,結果被沮渠蒙遜殺害。
李歆的弟弟酒泉太守李翻、敦煌太守李恂逃奔北山。
沮渠蒙遜進入酒泉,下令禁止侵奪搶掠,百姓安居如常。
沮渠蒙遜任命宋繇為吏部郎中,委任他負責選舉事務,其餘的西涼舊臣中有才能與名望的人都得到禮遇并加以任用。
沮渠蒙遜任命自己的兒子沮渠牧犍為酒泉太守,任命索嗣的兒子索元緒代理敦煌太守。
沮渠蒙遜回到姑臧,見到西涼尹太後,給予安慰問候。
尹太後說:“我一個老太婆,家破國亡,難道還愛惜餘生,淪為人家臣妾!隻有快點死去才是幸事。
”沮渠蒙遜贊許地赦免了她,并讓沮渠牧犍娶她的女兒作為妻子。
八月,宋武帝劉裕立兒子劉義符為皇太子。
宋武帝為晉朝各代皇帝的陵墓設置守衛。
冬季,西涼李恂進入敦煌做涼州刺史。
李恂任敦煌太守期間,仁厚愛民。
索元緒粗暴兇險,好殺戮,非常不得人心。
敦煌人宋承、張弘秘密給李恂寫信相招,李恂便率領幾十個騎兵返回敦煌,索元緒向東逃到涼興郡。
宋承等人推舉李恂為涼州刺史。
北涼王沮渠蒙遜派遣世子沮渠政德攻打敦煌。
辛酉(421) 宋永初二年,北魏泰常六年。
這一年,西涼滅亡。
共六國。
春正月,宋武帝劉裕在南郊祭祀天地,大赦天下。
劉裕任命廬陵王劉義真為司徒,徐羨之為尚書令、揚州刺史,傅亮為仆射。
北魏興建園林。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征調代都百姓六千人修築園林,東面包括白登,周圍達三十餘裡。
北涼屠敦煌,殺李恂。
于是西域諸國皆詣蒙遜稱臣朝貢。
夏四月,宋毀淫祠。
宋诏所在淫祠自蔣子文以下皆除之,其先賢以勳德祠者不在此例。
秋九月,宋主劉裕弑零陵王于秣陵。
初,宋主劉裕以毒酒一甖授前琅邪中令張偉,使鸩零陵王。
偉歎曰:“鸩君以求生,不如死!”乃自飲而卒。
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皆王妃兄也,王每生男,裕辄令秀之兄弟殺之。
王深慮禍及,與褚妃共處一室,自煮食于床前,飲食所資皆出褚妃,故宋人莫得伺其隙。
至是,裕令淡之與兄叔度往視妃,妃出别室相見。
兵人逾垣而入,進藥于王。
王不肯飲,曰:“佛教,自殺者不複得人身。
”兵人以被掩殺之。
裕帥百官臨于朝堂三日。
冬十一月,葬晉恭帝于沖平陵。
涼晉昌守唐契叛。
宋豫章太守謝瞻卒。
初,宋台始建,瞻為中書侍郎,其弟晦為右衛将軍。
時晦權遇已重,自彭城還都迎家,賓客輻湊。
瞻驚駭,謂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歸趣乃爾!吾家素以恬退為業,不願幹豫時事,交遊不過親朋。
而汝遂勢傾朝野,此豈門戶之福邪!”乃以籬隔門庭曰:“吾不忍見此!”及還彭城,言于宋公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過二千石。
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榮冠台府。
福過災生,其應無遠,特乞降黜, 北涼屠戮敦煌居民,殺害刺史李恂。
于是,西域各國都向沮渠蒙遜表示臣服,遣使入朝納貢。
夏四月,宋武帝劉裕下令毀除不合禮法的祠廟。
宋武帝下诏,自蔣子文以下不合禮法的祠廟全部拆除;但是,為了祭祀先輩賢人功德而建立的祠廟不在拆除之列。
秋九月,宋武帝劉裕在秣陵殺害零陵王司馬德文。
當初,宋武帝将一瓦罐毒酒交給前琅邪中令張偉,讓他毒害零陵王司馬德文。
張偉歎息說:“毒殺君主來求活命,還不如去死!”于是自己喝下毒酒結束了生命。
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都是零陵王妃的哥哥,司馬德文的妻妾中每當有人生下男孩,宋武帝都令褚秀之兄弟扼殺。
司馬德文很害怕禍及己身,就和褚妃同住一室,在床前自己燒火做飯,凡是飲食所需都出自褚妃之手,因而宋武帝派去的人沒有機會下手。
到這時,宋武帝命褚淡之和他的哥哥褚叔度前去探視褚妃,褚妃出來到另外的房間與兩位兄長相見。
伏兵越牆而入,向司馬德文進呈毒藥。
司馬德文不肯飲服,說:“佛教的教義講,自殺而死的人,來生不會再轉為人身。
”士兵乘其不備,用被子蒙住司馬德文,将他活活悶死。
宋武帝率領文武百官親臨朝堂哀悼三天。
冬十一月,劉宋朝廷把晉恭帝司馬德文安葬在沖平陵。
北涼晉昌太守唐契叛亂。
宋國豫章太守謝瞻去世。
當初,宋武帝劉裕做東晉的宋公,開始在彭城建造宋台,謝瞻任中書侍郎,他的弟弟謝晦為右衛将軍。
當時謝晦已有很高的權勢,他從彭城回建康迎接家眷,賓客雲集而至。
謝瞻驚駭不已,他對謝晦說:“你的名位并不多,而人們卻如此歸從你!咱們家一向以恬淡退讓為本,不願幹預朝政,交遊的人也隻是親戚朋友而已。
可是你卻權傾朝野,這難道是家門的福分嗎!”于是,他用籬笆隔開門庭,說:“我不忍心看到這些排場!”謝瞻等回到彭城,就對劉裕說:“我原本是寒素之士,父祖輩的官祿不過二千石。
舍弟剛三十歲,志向平常,才能一般,而所受的榮寵冠于宋國。
常言福過災生,應驗為時不遠,我特請求您降貶他的官階, 以保衰門。
”晦或以朝廷密事語瞻,瞻故向親舊陳說,用為戲笑,以絕其言。
及宋主即位,晦以佐命功位任益重,瞻愈憂懼。
至是,遇病不療,臨終遺晦書曰:“吾得啟體幸全,亦何所恨!弟思自勉勵,為國為家。
” 壬戌(422) 宋永初三年,魏泰常七年。
春,宋以徐羨之為司空、錄尚書事。
羨之起自布衣,無術學,直以志力局度,一旦居廊廟,朝野推服,鹹謂有宰臣之望。
沉密寡言,不以憂喜見色;頗工弈棋,觀戲常若未解。
傅亮、蔡廓常言:“徐公曉萬事,安異同。
”嘗與傅亮、謝晦宴聚,亮、晦才學辯博,羨之風度詳整,時然後言。
鄭鮮之歎曰:“觀徐、傅言論,不複以學問為長。
” 宋以廬陵王義真都督豫、雍等州軍事。
宋主有疾,長沙王道憐、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并入侍醫藥。
群臣請祈禱神祇,不許,唯使侍中謝方明以疾告宗廟而已。
道濟出鎮廣陵,監淮南諸軍。
太子多狎群小,謝晦言于宋主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萬世,神器至重,不可使負荷非才。
”上曰:“廬陵何如?”晦曰:“臣請觀焉。
”出造義真,義真盛欲與談,晦不甚答。
還曰:“德輕于才,非人主也。
”出義真為都督六州諸軍、南豫州刺史,鎮曆陽。
是後,大州率加都督,多者或至五十州,不可複詳載矣。
以保全我們衰弱的家門。
”謝晦時而将朝廷的秘事告訴謝瞻,謝瞻故意向親戚朋友傳說,用來戲語笑談,以便杜絕謝晦再洩機密。
劉裕即皇帝位後,謝晦因為輔佐有功,擔負的職位更加重大,謝瞻也愈感憂懼不安。
到這時,謝瞻患病不醫治,臨終之前,給謝晦留下的書信中說:“我能夠善終保全,還有什麼恨事!為了國朝和家族的名譽,你應當自強不息。
” 壬戌(422) 宋永初三年,北魏泰常七年。
春季,宋武帝劉裕任命徐羨之為司空、錄尚書事。
徐羨之出身平民,沒有學問,可是他隻是憑着志向高遠,氣度非凡,一日位居朝廷重位,朝野人士無不推許佩服,都稱他有宰相的威望。
他為人深沉寡言,憂喜不形于色;頗精于棋道,但觀看他人對弈,卻好似不理解。
傅亮、蔡廓常說:“徐公通曉萬事,善于調解不同意見。
”他曾經與傅亮、謝晦一起宴飲聚會,傅亮、謝晦才學淵博,能言善辯,徐羨之風度詳雅嚴整,言談适時大方。
鄭鮮之感歎說:“觀察徐羨之、傅亮的談論,已不再以學問見長了。
” 宋武帝劉裕任命廬陵王劉義真都督豫、雍等州軍事。
宋武帝有病,長沙王劉道憐、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等人一并入宮,服侍醫治用藥。
群臣請求向天地之神祈禱,宋武帝不答應,隻讓侍中謝方明到宗廟向祖先報告病情。
檀道濟出京鎮守廣陵,統領淮南諸軍。
皇太子劉義符常常和一些奸佞小人親近厮混,謝晦對宋武帝說:“陛下年事已高,應考慮江山萬世永存,帝位至關重大,不能讓沒有才能的人擔任。
”宋武帝問道:“廬陵王劉義真怎麼樣?”謝晦說:“請允許我觀察一番。
”于是,謝晦出宮造訪劉義真,劉義真興緻勃勃地與他交談,謝晦很少答話。
謝晦回來告訴宋武帝說:“廬陵王的德行低于才能,不是帝王之材。
”宋武帝便令劉義真出任都督六州諸軍、南豫州刺史,鎮守曆陽。
此後,大州州牧官一般加都督職銜,最多的達到五十個州,無法詳細載述。
秦、雍流民入梁州,宋遣使赈之。
夏四月,宋封楊盛為武都王。
五月,宋主裕殂,太子義符立。
宋高祖疾甚,召太子義符誡之曰:“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非難禦之氣也。
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
謝晦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
”又為手诏曰:“後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後不煩臨朝。
”羨之、亮、晦、道濟同被顧命,遂殂。
高祖清簡寡欲,嚴整有法度,被服居處,儉于布素,遊宴甚稀,嫔禦至少。
嘗得後秦高祖從女,有盛寵,頗以廢事,謝晦微谏,即時遣出。
财帛皆在外府,内無私藏。
嶺南嘗獻入筒細布一端八丈,惡其精麗勞人,即付有司彈太守,以布還之,并制嶺南禁作此布。
公主出适,遣送不過二十萬,無錦繡之物。
内外奉禁,莫敢為侈靡。
性不信奇怪,微時多符瑞,及貴,史官審以所聞,拒而不答。
義符即位,年十七,立妃司馬氏為皇後,晉恭帝女海鹽公主也。
七月,葬初甯陵。
魏立子焘為太子,監國。
魏主服寒食散,頻年藥發,災異屢見。
遣中使密問崔浩曰:“屬者日食趙、代之分。
朕疾彌年不愈,恐一旦不諱,諸子并少,将若之何?”浩曰:“陛下春秋富盛,行就平愈,必不得已,請陳瞽言。
聖代龍興,不崇儲貳,是以永興之始, 秦州、雍州流亡的百姓進入梁州,劉宋朝廷派遣使臣予以赈濟。
夏四月,宋武帝劉裕诏封楊盛為武都王。
五月,宋武帝去世,太子劉義符即位。
宋武帝病重,招來太子劉義符告誡說:“檀道濟雖有才智謀略而沒有難以制禦的叛離志向。
徐羨之、傅亮也不會有謀叛的意圖。
謝晦多次跟随我南征北戰,頗善于随機應變,将來如果出現變故,必定是謝晦這個人。
”他又親自書寫遺诏說:“後世若有年幼的君主繼位,朝廷大
九月,東晉太尉劉裕抵達長安,把姚泓押送到建康斬首。
王鎮惡生性貪婪,盜取後秦府庫的财貨不計其數。
劉裕到長安後,知道此事,卻因為王鎮惡功勞大而不過問。
劉裕沒收後秦宗室的祭祀用具彜器、渾天儀、測日土圭、用以計程的記裡鼓和指南車等送往建康,其餘的金銀玉帛、珍奇珠寶等全部賞賜将士。
同時,将姚泓送到建康處死。
劉裕商議要遷都到洛陽的計策,王仲德說:“如今出征在外時間久了,軍士盼望回家,不能再商議遷都的事。
”北涼王沮渠蒙遜得知劉裕攻滅後秦後,十分惱火。
門下校郎劉祥入宮奏事,沮渠蒙遜說:“你知道劉裕入關,還膽敢揚揚自得!”于是殺掉了劉祥。
夏人進攻占據安定。
夏王赫連勃勃聽說劉裕攻伐後秦,說:“劉裕必定能夠奪取關中,但是他不會長久留居關中,必将返回南方,如果隻留下子弟和諸将領守衛關中,那麼我取得關中就像在地上拾芥草一樣輕易。
”于是,他喂養戰馬,休養士卒,進兵占據了安定,後秦嶺北各郡縣都降附了夏國。
劉裕派遣使節送信給赫連勃勃,相約結成兄弟。
赫連勃勃也寫信回報。
冬十月,北魏派遣将軍刁雍駐守固山。
司馬休之、魯軌、韓延之、刁雍等人全都投降了北魏。
不久,司馬休之去世。
刁雍上書請求到南方邊陲效力,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任命他為将軍,讓他在黃河、濟水之間招集軍隊,騷擾東晉所轄的徐州、兖州。
劉裕派兵讨伐刁雍,沒有取勝。
刁雍進駐固山,兵衆達兩萬人。
東晉太尉劉裕自加授為王,增加采邑十個郡,劉裕再次辭讓不受。
十一月,東晉劉穆之去世。
十二月,東晉太尉劉裕東返,留下兒子劉義真都督雍、梁、秦三州諸軍事。
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而諸将佐久役思歸,多不欲留。
會聞劉穆之卒,裕以根本無托決意東還。
欲以王弘代穆之,謝晦曰:“休元輕易,不若羨之。
”乃以徐羨之為丹陽尹,管留任;而以次子義真為安西将軍,守關中。
王脩為長史,王鎮惡為司馬,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皆為參軍從事。
先是,隴上流戶寓關中者,望因兵威得複本土。
至是,知裕無複西略之意,皆歎息失望。
關中人素重王猛,而是役也,鎮惡功為多,故南人忌之。
沈田子與鎮惡争功,尤不平。
裕将還,田子等屢言鎮惡家在關中,不可保信。
裕曰:“鐘會不得遂其亂者,以有衛瓘故也。
語曰&lsquo猛獸不如群狐&rsquo,卿等十餘人,何懼鎮惡耶!” 三秦父老聞裕将還,詣門流涕曰:“殘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
舍此欲何之乎!”裕為之愍然,慰谕遣之。
十二月,裕發長安,自洛入河,開汴渠以歸。
義真生十二年矣。
魏置南雍州。
秦、雍人流入魏境以萬數,魏乃置南雍州,以寇讚為刺史,治洛陽以撫之。
讚善招懷流民,歸之者三倍其初。
夏王勃勃遣兵向長安。
夏王勃勃聞劉裕東還,大喜,召王買德問計,買德曰:“關中形勝之地,而裕以幼子守之,狼狽而歸,正欲急成篡事,不暇複以中原為意。
此天以關中賜我,不可失也。
劉裕想留在長安整治西北,可是各位将領因長期征戰想望回家,大多不願留下。
正趕上聽聞劉穆之去世的消息,劉裕鑒于東晉朝廷沒有可以托付的人,便決心向東返回。
劉裕想用王弘替代劉穆之,謝晦說:“王弘為人輕佻浮躁,不如徐羨之。
”于是,劉裕任命徐羨之為丹陽尹,代管留任;任命他的次子劉義真為安西将軍,據守關中。
任命王脩為長史,王鎮惡為司馬,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等都為參軍從事。
此前,隴上流亡到關中寄居的人,希望借助晉軍的威力收複故土。
到這時,知道劉裕沒有繼續西進的意圖,都歎息失望。
關中地區的人一向尊重王猛,而這次攻占長安的戰争,王鎮惡的功勞最大,因此南方的将領忌恨他。
沈田子和王鎮惡争功,内心非常不平。
劉裕即将東返,沈田子等多次上言,說王鎮惡家在關中,不能确保守信。
劉裕說:“鐘會作亂之所以不能得逞,是因為有衛瓘的緣故。
常言說&lsquo猛獸不如群狐&rsquo,你們十幾個人,王鎮惡有什麼可怕!” 三秦地區年長的人聽說劉裕行将東返,紛紛到劉裕的營門前流着淚說:“我們這些殘餘的漢民沒有沾習朝廷的教化,至今已有一百年,今天才真正看到漢人的衣冠文明,人人相互慶賀。
你離開這裡還想到哪裡呢!”劉裕也為之感傷,隻有好言勸慰,遣送他們回家。
十二月,劉裕從長安出發,經洛水進入黃河,開通汴渠東歸。
劉義真時年十二歲。
北魏設置南雍州。
流亡到北魏國境的秦州、雍州的百姓數以萬計,于是北魏設置南雍州,任命寇讚為刺史,州治設在洛陽,用來安撫流民。
寇讚善于招撫懷柔流民,前來歸附的流民是當初的三倍。
夏王赫連勃勃向長安派遣軍隊。
夏王赫連勃勃聽說劉裕東返,十分高興,招來王買德詢問對策,王買德說:“關中是地勢便利之地,可劉裕卻讓年幼的兒子鎮守,自己倉促東歸,正是想快速成就篡奪帝位的大事,沒有時間再顧及中原的土地。
這是上天把關中賜予我們,不可坐失良機。
青泥、上洛南北之險,宜先遣遊軍斷之。
東塞潼關,絕其水陸之路,然後傳檄三輔,施以恩德,則義真在網罟之中,不足取矣。
”勃勃乃使其子帥騎二萬向長安,别将屯青泥及潼關,而自将大軍為後繼。
戊午(418) 十四年魏泰常三年,夏昌武元年。
春正月,王鎮惡、沈田子帥師拒夏兵,田子矯殺鎮惡。
安西長史王脩讨田子,斬之。
參軍傅弘之擊夏兵,卻之。
夏赫連至渭,關中民降之者屬路。
沈田子将兵拒之,畏其衆盛,不敢進。
王鎮惡聞之曰:“公以十歲兒付吾屬,當共竭力,而擁兵不進,虜何由得平!”遂與田子俱出。
田子與鎮惡素有相圖之志,至是,益忿懼。
軍中又訛言鎮惡欲盡殺南人據關中反;田子遂請鎮惡至傅弘之營計事,因屏人語,使人斬之,矯稱受太尉令。
義真與王脩被甲登門以察其變。
脩執田子,數以專戮而斬之。
弘之破夏兵,夏兵乃退。
太尉裕至彭城,解嚴。
琅邪王德文還建康。
以劉義隆為荊州刺史。
劉裕欲以世子義符鎮荊州,張卲谏曰:“儲貳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居外。
”乃以義隆為荊州刺史,以到彥之、張卲、王昙首、王華等為參佐。
義隆尚幼,府事皆決于卲。
裕謂義隆曰:“昙首,沉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
” 三月,遣使如魏。
夏五月,魏人襲燕,不克。
青泥、上洛是南北兩個險要重鎮,應該先派遣遊動部隊切斷它們的交通。
向東堵塞潼關的水陸道路,然後向三輔地區發布檄文,施加恩德,這樣,劉義真如同在網羅之中,唾手可得。
”于是赫連勃勃讓他的兒子赫連璝率領兩萬騎兵趨向長安,其他将領駐守青泥和潼關,他本人親自統率大軍為後繼部隊。
戊午(418) 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北魏泰常三年,夏昌武元年。
春正月,王鎮惡、沈田子率領晉軍抵禦夏兵,沈田子詐稱旨意殺害王鎮惡。
安西長史王脩捉住沈田子,把他斬首。
參軍傅弘之擊退夏兵。
夏國将軍赫連璝抵達渭陽,降附的關中百姓絡繹不絕。
沈田子率兵拒戰,害怕夏兵人多勢衆,不敢進兵。
王鎮惡聽到消息後,說:“劉公把十歲小兒托付給我們,應當共同盡力而為,可是,沈田子聚兵不前,怎麼才能平定敵虜呢!”于是王鎮惡和沈田子同時出兵迎戰。
他們二人本來就有相互圖謀之心,如今更加憤恨和害怕。
晉軍中又謠傳王鎮惡想全部殺盡南方人,占據關中謀反;沈田子便請王鎮惡到傅弘之的軍營商議戰事,趁機屏退左右侍從,派人殺掉王鎮惡,并詐稱是奉了太尉劉裕的旨意。
劉義真和王脩身披铠甲登上橫門來觀察形勢的變化。
王脩捉拿沈田子,曆數他擅自殺戮之罪,把沈田子斬首。
傅弘之打敗夏兵,夏兵于是撤退。
東晉太尉劉裕抵達彭城,解除戒嚴。
琅邪王司馬德文返回建康。
東晉朝廷任命劉義隆為荊州刺史。
劉裕想派長子劉義符鎮守荊州,張卲勸阻說:“作為維系四海人心的儲君,不能駐守外地。
”于是任命劉義隆為荊州刺史,任命到彥之、張卲、王昙首、王華等人為參佐屬吏。
劉義隆尚年幼,府衙事務都取決于張卲。
劉裕對劉義隆說:“王昙首深沉剛毅有器度,具有宰相的才幹,凡事你應該征詢他的意見。
” 三月,東晉朝廷派遣使臣出訪北魏。
夏五月,北魏人襲擊北燕,沒有取勝。
初,和龍有赤氣,四塞蔽日,自寅至申。
太史令張穆言于燕王跋曰:“此兵氣也。
今魏方強,而執其使者,臣竊懼焉。
”至是,魏遣長孫道生帥兵襲燕,拔乙連城,進至和龍。
跋嬰城自守,魏人攻之不克,掠其民萬餘家而還。
六月,太尉裕始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
裕既受命,崇繼母蕭氏為太妃,以孔靖為尚書令,王弘為仆射,傅亮、蔡廓為侍中,謝晦為右衛将軍,殷景仁為秘書郎。
靖辭不受。
景仁學不為文,敏有思緻,口不談義,深達理體,至于國典朝儀、舊章記注,莫不撰錄,識者知其有當世之志。
冬十月,以西涼公李歆為鎮西大将軍。
歆遣使來告襲位,故有是命,仍封酒泉公。
魏天部大人、白馬公崔宏卒。
谥曰文貞。
劉義真殺其長史王脩,關中大亂。
十一月,夏王勃勃陷長安,義真逃歸。
劉義真賜與無節,王脩每裁抑之。
左右皆怨,谮脩欲反,義真殺之。
于是人情離駭,莫相統一。
義真悉召外兵,閉門拒守,關中郡縣悉降于夏。
夏王勃勃進據鹹陽,長安樵采路絕。
劉裕聞之,使蒯恩召義真東歸,而以朱齡石守關中。
謂曰:“卿至,可敕義真輕裝速發,出關然後徐行。
若關右必不可守,可與義真俱歸。
” 當初,北燕都城和龍到處充滿了赤紅色的雲氣,遮掩了太陽,從寅時持續到申時。
太史令張穆對北燕王馮跋說:“這是兵災之象。
如今魏國正強盛,而我們拘留他們的使臣,我私下感到害怕。
”到這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派遣長孫道生率兵襲擊北燕,攻克乙連城,進兵至和龍城下。
馮跋環城自守,魏兵攻城不破,便掠奪北燕百姓一萬多家而撤退。
六月,東晉太尉劉裕開始接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
劉裕接受朝廷任命後,尊崇繼母蕭氏為太妃,任命孔靖為尚書令,王弘為仆射,傅亮、蔡廓為侍中,謝晦為右衛将軍,殷景仁為秘書郎。
孔靖推辭不就。
殷景仁好學而不作文,敏捷而有才情,不空談義理而深通治政大體,以至于國朝的典章禮儀、舊時的政律史實,無不編寫著錄,有識之士都知道他有随順世俗的意趣。
冬十月,東晉朝廷任命西涼公李歆為鎮西大将軍。
李歆派遣使臣到建康,向東晉朝廷報告他已經繼位,因此才有這一任命,仍封為酒泉公。
北魏天部大人、白馬公崔宏去世。
谥号文貞。
劉義真殺害他的長史王脩,關中大亂。
十一月,夏王赫連勃勃攻陷長安,劉義真倉皇逃回。
劉義真賞賜不加節制,王脩常常制止他。
于是劉義真身邊的人全都怨恨王脩,便誣陷王脩準備反叛,劉義真輕信诋毀之言,将王脩斬殺。
因此人心驚恐離散,無法統一。
劉義真把在外駐防的軍隊全部召入長安,關閉城門據城堅守,關中各郡縣全部降附于夏國。
夏王赫連勃勃進兵占領了鹹陽,切斷了長安的打柴通道。
劉裕聽說後,讓蒯恩征召劉義真向東返回,命令朱齡石據守關中。
劉裕對朱齡石說:“你到了長安,可以告誡劉義真輕裝快速前進,出潼關後才可以放慢速度。
如果潼關以西實在不能據守,可以同劉義真一道回來。
” 十一月,齡石至長安。
義真将士大掠而東,多載寶貨、子女,方軌徐行,日不過十裡,傅弘之谏不聽。
赫連帥衆追之,弘之、蒯恩斷後,力戰連日。
至青泥大敗,為夏兵所禽。
義真左右盡散,獨逃草中。
參軍段宏追尋得之,束之于背,單馬而歸。
義真曰:“今日之事,誠無筭略,然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 勃勃欲降傅弘之,弘之不屈,叫罵而死。
勃勃積人頭為京觀,号髑髅台。
長安百姓逐朱齡石,齡石焚宮殿,奔潼關,夏兵追殺之。
勃勃入長安,大飨将士,舉觞屬王買德曰:“卿往日之言一期而驗,可謂筭無遺策矣!” 裕聞青泥之敗,未知義真存亡,怒甚,刻日北伐。
謝晦谏以“士卒疲弊,請俟他年”。
鄭鮮之亦言:“今諸州大水,民食寡乏,三吳群盜攻沒諸縣,皆由困于征役故也。
江南士庶引領颙颙,以望返旆,聞更北出,不測還期,臣恐返顧之憂更在腹心也。
”會知義真得免,乃止,但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
以段宏為黃門郎,毛德祖守蒲阪。
夏王勃勃稱皇帝。
彗星見。
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經北鬥,絡紫微,八十餘日而滅。
魏主嗣複召諸儒、術士問之曰:“今四海分裂,咎在何國?朕甚畏之,卿其無隐。
”崔浩曰:“災異之興皆象人事,人事無釁,又何畏焉!昔王莽将篡,星變如此。
今國家主尊臣卑, 十一月,朱齡石抵達長安。
劉義真率領的官兵大肆掠奪之後才向東撤退,許多裝滿金銀财寶和子女的車輛并行緩慢地前進,每天行程不過十裡,傅弘之規勸不聽。
赫連璝率兵追趕,傅弘之、蒯恩在後面掩護,一連數日奮力拼殺。
行至青泥,晉軍大敗,傅、蒯二人被夏兵俘獲。
劉義真的左右随從全部逃散,他獨自一人躲避在草叢中。
參軍段宏追随尋找到劉義真,把他綁伏在背上,跨上一匹馬往回逃。
劉義真說:“今天發生的事情,實在缺乏謀略,可是,大丈夫不經曆如此磨難,怎能知道世事的艱險呢?” 赫連勃勃想讓傅弘之投降,傅弘之決不屈從,在叫罵聲中死去。
赫連勃勃把戰死的晉軍頭顱堆積成高高的墳冢,号稱“髑髅台”。
長安的百姓驅趕朱齡石,朱齡石縱火燒毀了長安的宮殿,跑到潼關,夏兵追上殺掉他。
夏王赫連勃勃進入長安,大舉犒賞将士。
他舉起酒杯對王買德說:“你往日的預言,一年應驗,真可謂是神機妙算!” 劉裕聞知青泥失敗的消息,而不知劉義真的死活,非常憤怒,準備即日北上讨伐。
謝晦以“如今士卒疲敝不堪,請等到來年”相勸。
鄭鮮之也說:“現在各州發生水患,百姓衣食困乏,三吳地區的盜匪攻占各縣,都是因為苦于遠征服役的結果。
江南的士民都伸長脖仰望您班師歸來,聽說再次向北出征,又不能測度還兵日期,我擔心要在腹心之地發生變故而成為後顧之憂了。
”這時,正好知道劉義真幸免于難,才放棄北伐,劉裕隻是登上城樓向北眺望,感慨流淚而已。
于是劉裕任命段宏為黃門郎,毛德祖鎮守蒲阪。
夏王赫連勃勃稱皇帝。
出現彗星。
彗星出現于天津星,進入太微星,經過北鬥星,籠罩紫微星,八十多天後才消失。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再次征召各位儒士、術士,詢問他們說:“如今天下四分五裂,上天所警示的災禍在哪個國家呢?我十分畏懼,你們不要隐諱其辭。
”崔浩說:“災禍變異的出現都象征着人事,沒有人為的怨叛,又有什麼可怕呢!當年王莽即将篡權時,星相變化也是這樣。
現在,我國主尊臣卑, 民無異望;晉室陵夷,危亡不遠,彗之為異,其劉裕将篡之應乎!” 十二月,宋公劉裕弑帝于東堂,奉琅邪王德文即位。
裕以谶雲“昌明之後尚有二帝”,乃使中書侍郎王韶之與帝左右密謀弑帝而立德文。
德文常在帝左右,韶之不得間。
會德文有疾,出居于外,韶之以散衣缢帝于東堂。
裕因稱遺诏,奉德文即位。
以北涼王蒙遜為涼州刺史。
蒙遜稱藩,故有是命。
己未(419) 恭皇帝元熙元年魏泰常四年,夏真興元年。
春正月,立皇後褚氏。
葬休平陵。
夏人陷蒲阪。
夏人攻蒲阪,毛德祖不能禦,全軍歸彭城。
劉裕以德祖為荥陽太守,戍虎牢。
夏主勃勃殺隐士韋祖思。
夏主勃勃征隐士京兆韋祖思。
既至,恭懼過甚,勃勃怒曰:“我以國士待汝,汝乃以非類遇我。
汝昔不拜姚興,今何獨拜我?我在汝猶不以我為帝王,我死汝曹弄筆當置我于何地耶!”遂殺之。
夏主勃勃還統萬。
夏群臣請都長安,夏主勃勃曰:“朕豈不知長安帝都沃饒 百姓沒有謀叛的意圖;而晉王室日趨衰落,臨近危亡,彗星的災異,難道是劉裕将要篡位的預兆嗎?” 十二月,東晉宋公劉裕在東堂殺害晉安帝司馬德宗,擁立琅邪王司馬德文即皇帝位。
劉裕鑒于谶書上有“昌明之後還有兩個皇帝”的說法,便讓中書侍郎王韶之和安帝司馬德宗身邊的親信密謀殺害司馬德宗,另立司馬德文為帝。
司馬德文常随司馬德宗左右,王韶之沒有機會動手。
正好趕上司馬德文生病,出宮在外,王韶之趁機用散衣在東堂勒死司馬德宗。
于是,劉裕聲稱奉司馬德宗遺诏,擁立司馬德文即皇帝位。
東晉朝廷任命北涼王沮渠蒙遜為涼州刺史。
沮渠蒙遜向東晉朝廷請求自稱藩屬,所以有這一任命。
晉恭帝 己未(419) 晉恭帝元熙元年北魏泰常四年,夏真興元年。
春正月,東晉朝廷立琅邪王妃褚氏為皇後。
東晉朝廷把晉安帝司馬德宗安葬于休平陵。
夏兵攻陷蒲阪。
夏兵進攻蒲阪,東晉毛德祖無力抵禦,全軍撤退到彭城。
劉裕任命毛德祖為荥陽太守,戍守虎牢。
夏主赫連勃勃殺害隐士韋祖思。
夏主赫連勃勃征召京兆隐士韋祖思。
韋祖思抵達後,過于謙恭害怕,赫連勃勃發怒說:“我以國士把你征召到長安來,你卻以異族來對待我。
你過去不拜見姚興,如今為什麼唯獨要拜見我呢?我健在時,你就不認為我是帝王,我死後,你們這些玩弄文筆的人不知要把我安置在何等地位!”于是殺掉了他。
夏主赫連勃勃回到統萬城。
夏國的文武大臣請求把都城遷至長安,夏主赫連勃勃說:“我怎麼會不知道曆代帝王定都的長安,土地肥沃,物産豐富, 險固,然統萬距魏境裁百餘裡,朕在長安,統萬必危。
若在統萬,則魏必不敢濟河而西。
諸卿适未見此耳!”乃置南台于長安,以赫連錄尚書事而還。
勃勃性驕虐,視民如草芥,常置弓劍于側,群臣迕視者鑿其目,笑者決其唇,谏者先截其舌然後斬之。
宗室司馬楚之據長社。
劉裕誅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兄皆死,楚之亡匿蠻中。
及從祖休之奔秦,楚之乃亡之汝、颍間,聚衆以謀複仇。
楚之少有英氣,折節下士,有衆萬餘,屯據長社。
裕使沐謙往刺之,楚之待謙甚厚。
謙未得間,乃夜稱疾,欲因楚之問疾而刺之。
楚之果自赍藥往視,情意勤笃,謙不忍發,乃出匕首以狀告曰:“将軍深為劉裕所忌,願勿輕率以自保全。
”遂委身事之,為之防衛。
轉屯柏谷塢。
夏四月,魏主嗣有事于東廟。
助祭者數百國。
西涼地震、星隕。
涼公歆用刑過嚴,又好治宮室,從事中郎張顯上疏曰:“涼土三分,勢不支久。
兼并之本在于務農,懷遠之略莫如寬簡。
今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側身修道。
而更繁刑峻罰,繕築不止,殆非所以緻興隆也。
沮渠蒙遜胡夷之傑,内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先士卒,百姓懷之,樂為之用。
臣謂殿下非但不能平殄蒙遜,亦懼蒙遜 地勢險固,然而統萬城相距魏國邊境才一百餘裡,我在長安,統萬城必定危險。
如果在統萬城,魏軍絕不敢渡過黃河西上。
你們正是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于是,在長安設置南台,任命赫連璝錄南台尚書事後回到統萬城。
赫連勃勃生性驕橫暴虐,視百姓如草芥,常常把弓箭放在身側,群臣中有對面直視他的人被挖去眼睛,對他發笑的人被戳破嘴唇,膽敢直言進谏的人先被割掉舌頭,然後斬首。
東晉皇族司馬楚之駐守長社。
劉裕斬除晉朝皇族中有才能名望的人,司馬楚之的叔父、哥哥都未能幸免,他隻好流亡到蠻人中躲藏起來。
等到他的堂祖父司馬休之投奔後秦時,司馬楚之才逃亡到汝水、颍水流域,招集部衆謀劃複仇。
司馬楚之年輕且有威武氣概,禮賢下士,擁有一萬餘人,駐紮長社。
劉裕派沐謙前去刺殺司馬楚之,司馬楚之對待沐謙非常優厚。
沐謙沒有機會下手,便在夜間聲稱有病,想趁司馬楚之詢問病的當兒行刺。
司馬楚之果然親自帶藥前往探視,情意真摯懇切,沐謙不忍心行動,于是取出匕首,如實相告司馬楚之說:“劉裕非常忌恨将軍,希望你不要輕率以保全自己。
”說完,他便投身于司馬楚之,擔當防衛工作。
随後,司馬楚之由長社轉移到柏谷塢駐守。
夏四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白登山廟祭祀祖先。
前來陪祭的有數百個部落酋長。
西涼發生地震,出現隕星墜落。
西涼公李歆施用刑罰過于苛刻,又喜歡營造宮殿,從事中郎張顯上疏說:“涼州疆土三分,勢必不會維持長久。
軍事兼并的根本在于發展農業,懷柔遠方部族的策略莫過于寬容簡便。
如今陰陽失序,風雨失調,應該減少膳食,撤除樂器,全力以赴修道。
但是現在卻是刑罰更加繁重嚴峻,大興土木,修造不止,這樣大概不會導緻國家興隆。
沮渠蒙遜是胡夷人的豪傑,對内整治政事,對外禮遇英賢,攻城略地之時,身先士卒,百姓愛戴他,樂意為他效勞。
我認為,殿下不隻是不能消滅沮渠蒙遜,而且恐怕沮渠蒙遜 方為社稷之憂也。
” 主簿汜稱亦谏曰:“天之子愛人主,殷勤至矣。
故政之不修,下災異以戒告之,改者雖危必昌,不改者雖安必亡。
屬者謙德堂陷,效穀地裂,昏霧四塞,日赤無光,狐上南門,地頻五震,星隕建康,皆變異之大者也。
昔年西平地裂,狐入殿前,而秦師奄至;姑臧門崩,隕石于堂,而梁熙見殺。
及段業稱制,三年之中,地震五十餘所,而先王龍興,蒙遜篡弑。
此皆目前之成事,殿下所明知。
願亟罷宮室之役,止遊畋之娛,禮賢愛民,以應天變。
”歆皆不從。
秋七月,宋公裕始受進爵之命,移鎮壽陽。
冬十月,以劉義真為揚州刺史。
劉裕以義真刺揚州,鎮石頭。
蕭太妃謂裕曰:“道憐汝布衣兄弟,宜以為揚州。
”裕曰:“揚州根本,事務至多,非道憐所了。
”太妃曰:“彼年出五十,豈不如汝十歲兒耶!”裕曰:“義真雖為刺史,而事悉由寄奴。
道憐年長,若不親事,則于聽望不足矣。
”道憐愚鄙貪縱,故裕不肯用。
十一月朔,日食。
十二月,宋王裕加殊禮,進太妃為太後,世子曰太子。
庚申(420) 二年宋高祖武帝劉裕永初元,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五年。
西秦文昭王乞伏熾磐建弘元年,夏世祖赫連勃勃真興二年,燕太祖馮跋太平十二年,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九年,西涼公李恂永建元年。
是歲,晉亡宋代,凡七國。
正在成為我們的後顧之憂。
” 主簿汜稱也進谏說:“上天将人主當作自己的兒子來愛護,殷勤周到。
所以政治不修,上天就降下災禍變異來警告他,凡能改正的人主,雖有危機而必将昌盛;不思改正的人主,雖然安定卻終将走向滅亡。
過去,敦煌謙德堂塌陷,效穀出現地裂,大霧彌漫,太陽赤紅無光,狐狸登上南門城樓,連續五次地震,隕星落在建康,所有這些都是大的災異變故。
往年,西平發生地裂,狐狸竄進殿前,而秦國的軍隊突然降臨;姑臧城門崩壞,隕石落到閑豫堂,而梁熙被誅殺。
等到段業稱王時,三年中發生五十多處地震,而先王興起于瓜州,沮渠蒙遜殺主篡位。
這些都是眼前現成的事例,殿下非常清楚。
希望殿下趕快停止興建宮室,停止遊獵娛樂,禮遇賢才,愛護百姓,以回應上天的變異。
”李歆都不聽從。
秋七月,宋公劉裕才接受晉爵為王的诏命,從彭城移駐到壽陽。
冬十月,任命劉義真為揚州刺史。
劉裕任命劉義真為揚州刺史,鎮守石頭。
蕭太妃對劉裕說:“劉道憐是你的平民兄弟,應當起用為揚州刺史。
”劉裕說:“揚州是國家的根本,事務繁多,不是劉道憐所能勝任的。
”蕭太妃說:“他年過五十的人,難道還不如你那十歲的小兒嗎!”劉裕說:“劉義真雖是刺史,但一切事務都由我做主。
劉道憐年歲大,若不親自處事,就有損于聲望。
”劉道憐生性愚魯卑鄙,貪婪驕縱,因而劉裕不肯重用他。
十一月初一,出現日食。
十二月,宋王劉裕被加授特殊的禮遇,進封蕭太妃為太後,稱世子劉義符為太子。
宋武帝 庚申(420) 晉恭帝元熙二年宋高祖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北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五年。
西秦文昭王乞伏熾磐建弘元年,夏世祖赫連勃勃真興二年,燕太祖馮跋太平十二年,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九年,西涼公李恂永建元年。
這一年,晉亡宋代,總共七國。
夏四月,長星出竟天。
六月,宋王裕還建康,稱皇帝,廢帝為零陵王,以兵守之。
宋主裕欲受禅而難于發言,乃集朝臣宴欽,從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
我唱義興複,平定四海,功成業著,遂荷九錫。
今年将衰暮,崇極如此,物忌盛滿,非可久安。
今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
”群臣莫喻其意。
日晚坐散,中書令傅亮乃悟,叩扉請見,曰:“臣暫宜還都。
”裕解其意,無複他言。
亮出,見長星竟天,拊髀歎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驗矣。
”亮至建康。
四月,征裕入輔。
裕留子義康鎮壽陽,以參軍劉湛為長史,決府事。
湛自幼年即有宰物之志,常自比管、葛,博涉書史,不為文章,不喜談議。
裕甚重之。
六月,裕至建康。
亮具诏草,使帝書之。
帝欣然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将二十載。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遂書赤紙為诏,遜于琅邪等。
百官拜辭,秘書監徐廣流涕哀恸。
裕為壇于南郊即位。
廣又悲感流涕,侍中謝晦謂之曰:“徐公得無小過!”廣曰:“君為宋朝佐命,身是晉室遺老,悲歡之事固不可同。
” 宋主臨太極殿,大赦改元。
其犯鄉論清議,一皆蕩滌,與之更始。
奉晉恭帝為零陵王,即宮于故秣陵縣,使将軍劉遵考将兵防衛。
夏四月,滿天出現長星。
六月,宋王劉裕回建康,稱皇帝,廢黜晉恭帝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派兵守衛。
宋武帝劉裕想承受晉恭帝司馬德文讓出的帝位而又難于說出口,于是召集臣下聚會歡飲,他從容不迫地說:“當年桓玄篡位,政權已經旁落。
我首唱大義,複興帝室,平定天下,功業顯著,才蒙受朝廷賞賜的九錫。
如今我已近老年,地位尊崇至極,世間萬物忌諱盛足充溢,否則就不能長久安定。
現在我想奉還爵位,告老還京。
”群臣不明白他的真意。
直至天晚席散,中書令傅亮才恍然大悟,便叩門請見劉裕,說:“我暫且應該回到建康。
”劉裕理會他的用意,沒有再說别的。
傅亮走出門來,看見直至天邊的長星,感歎地拍着大腿說:“我常常不信天象,今天開始應驗了。
”于是,傅亮抵達建康。
四月,東晉朝廷征召劉裕入京輔政。
劉裕留下兒子劉義康鎮守壽陽,任命參軍劉湛為長史,協助劉義康決斷府事。
劉湛自幼年就有執政治民的抱負,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諸葛亮,博覽群書,不做文章,不喜歡空談高論。
劉裕非常器重他。
六月,劉裕到達建康。
傅亮起草一份退位诏書,讓晉恭帝司馬德文抄寫一遍。
晉恭帝欣然提筆,對左右的侍臣說:“桓玄在世的時候,晉王室已經失去天下,後來重新被劉公延續将近二十年。
今天禅位之事,是我甘心情願的。
”于是,晉恭帝在紅紙上書就诏令後,自己退到琅邪舊第。
百官拜别時,秘書監徐廣不勝悲恸流淚。
劉裕在南郊設壇即皇帝位。
徐廣又痛哭流涕,侍中謝晦對他說:“徐公這樣該不會有失過分吧!”徐廣說:“你是宋朝的佐命大臣,我是晉王室的遺世老臣,其中的悲歡自然不會相同。
” 宋武帝劉裕登臨太極殿,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為永初。
凡是行為有悖鄉裡評議、受過輿論譴責的人,一律清除罪名,使他們重新做人。
劉裕尊奉晉恭帝為零陵王,在故秣陵縣為他興建王宮,讓将軍劉遵考率兵防衛。
宋尊王太後為皇太後。
宋主事蕭太後素謹,及即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未嘗失時刻。
宋改晉封爵,封拜功臣、子弟有差。
宋以晉氏封爵當随運改,獨置始興、廬陵、始安、長沙、康樂五公,奉王導、謝安、溫峤、陶侃、謝玄之祀。
以道憐為太尉,封長沙王。
徐羨之等增位進爵各有差。
宋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林邑,大破降之。
慧度為政纖密,一如治家,吏民畏而愛之。
城門夜開,道不拾遺。
北涼王蒙遜誘西涼公歆與戰,殺之,遂滅西涼。
北涼王蒙遜欲伐西涼,先引兵攻秦浩亹。
既至,潛師還屯川岩。
涼公歆欲乘虛襲張掖,宋繇、張體順切谏不聽。
太後尹氏謂曰:“汝新造之國,地狹民希,自守猶懼不足,何暇伐人!先王臨終,殷勤戒汝,深慎用兵。
蒙遜非汝之敵。
汝國雖小,足為善政,修德養民,靜以待之。
彼若昏暴,民将歸汝;若其休明,汝将事之。
豈得輕為舉動,僥冀非望!以吾觀之,非但喪師,殆将亡國!”亦不聽。
繇歎曰:“大事去矣!” 歆将步、騎三萬東出。
蒙遜聞之曰:“歆已入吾術中,然聞吾旋師,必不敢前。
”乃露布西境,雲已克浩亹,将進攻黃谷。
歆聞之喜,進入都渎澗。
蒙遜引兵擊之,戰于懷城, 宋武帝劉裕尊封王太後為皇太後。
宋武帝事奉繼母蕭太後向來恭敬有加,等到他即位,盡管年事已高,但是每天清晨入後宮朝拜太後,卻從來沒有錯失過時間。
宋朝更改晉朝時所封的爵位,對功臣和子弟分别拜官授爵。
宋武帝認為,晉朝時授予的爵位應當随着改朝換代而有所變更,于是隻設置始興、廬陵、始安、長沙、康樂五公,敬奉王導、謝安、溫峤、陶侃、謝玄的祭祀。
同時,任命劉道憐為太尉,封為長沙王。
徐羨之等人也分别得以加官晉爵。
劉宋交州刺史杜慧度進擊林邑,大敗林邑軍,林邑軍向杜慧度投降。
杜慧度執政細密,完全像治理家事,官民對他敬畏有加。
城門晝夜大開,路不拾遺。
北涼王沮渠蒙遜引誘西涼公李歆交戰,結果李歆被殺,西涼滅亡。
北涼王沮渠蒙遜打算攻伐西涼,便先率兵進擊西秦的浩亹。
北涼軍到達浩亹後,又暗中回師駐紮川岩。
西涼公李歆想趁北涼空虛之機襲擊張掖,宋繇、張體順懇切勸阻,李歆執意不聽。
尹太後對李歆說:“你作為新建的國家,地域狹小,百姓稀少,自衛還怕兵力不足,哪有工夫去讨伐他人!先王臨終時,殷勤告誡你,用兵要非常慎重。
你不是沮渠蒙遜的對手。
你的國土雖小,但足以施行善政,應該修德養民,靜待時機。
沮渠蒙遜如果昏庸殘暴,百姓将會歸附你;他如果美善清明,你将要投靠他。
你怎麼可以輕舉妄動,隻存僥幸得到非分期望!依我之見,你出兵張掖不僅喪失軍隊,有可能會導緻亡國!”李歆仍不聽勸告。
宋繇歎息說:“大勢已去!” 于是,李歆率領步、騎兵三萬人向東進發。
沮渠蒙遜得知後說:“李歆已陷入我的計謀之中,但他一旦聽說我軍已從浩亹班師,必定不敢繼續進兵。
”于是沮渠蒙遜在西部邊境發布文告,宣稱已經攻克浩亹,即将進攻黃谷。
李歆聽到消息,非常振奮,便統率大軍進入都渎澗。
沮渠蒙遜率兵進擊李歆,兩軍在懷城開戰, 歆大敗。
或勸歆還保酒泉,歆曰:“吾違老母之言以取敗,不殺此胡,何面目複見我母!”遂勒兵戰于蓼泉,為蒙遜所殺。
歆弟酒泉太守翻、敦煌太守恂奔北山。
蒙遜入酒泉,禁侵掠,士民安堵。
以宋繇為吏部郎中,委之選舉,涼之舊臣有才望者鹹禮而用之。
以其子牧犍為酒泉太守,索元緒行敦煌太守。
蒙遜還姑臧,見尹氏而勞之。
尹氏曰:“吾老婦人,國亡家破,豈複惜生為人臣妾!惟速死為幸耳。
”蒙遜嘉而赦之,娶其女為牧犍婦。
八月,宋立子義符為皇太子。
宋為晉諸陵置守衛。
冬,涼李恂入敦煌稱刺史。
恂在敦煌有惠政。
索元緒粗險好殺,大失人和。
郡人宋承、張弘密信招恂,恂帥數十騎入敦煌,元緒東奔涼興。
承等推恂為刺史。
蒙遜遣世子政德攻之。
辛酉(421) 宋永初二,魏泰常六年。
是歲,西涼亡。
凡六國。
春正月,宋祀南郊,大赦。
宋以廬陵王義真為司徒,徐羨之為尚書令、揚州刺史,傅亮為仆射。
魏築苑。
魏主發代都六千人築苑,東包白登,周三十餘裡。
李歆的西涼軍慘敗。
有人勸說李歆退保酒泉,李歆說:“我沒有聽從母親的教誨才招緻失敗,不殺掉這個胡兒,有什麼臉面再見到老母!”于是,李歆又指揮殘兵在蓼泉交戰,結果被沮渠蒙遜殺害。
李歆的弟弟酒泉太守李翻、敦煌太守李恂逃奔北山。
沮渠蒙遜進入酒泉,下令禁止侵奪搶掠,百姓安居如常。
沮渠蒙遜任命宋繇為吏部郎中,委任他負責選舉事務,其餘的西涼舊臣中有才能與名望的人都得到禮遇并加以任用。
沮渠蒙遜任命自己的兒子沮渠牧犍為酒泉太守,任命索嗣的兒子索元緒代理敦煌太守。
沮渠蒙遜回到姑臧,見到西涼尹太後,給予安慰問候。
尹太後說:“我一個老太婆,家破國亡,難道還愛惜餘生,淪為人家臣妾!隻有快點死去才是幸事。
”沮渠蒙遜贊許地赦免了她,并讓沮渠牧犍娶她的女兒作為妻子。
八月,宋武帝劉裕立兒子劉義符為皇太子。
宋武帝為晉朝各代皇帝的陵墓設置守衛。
冬季,西涼李恂進入敦煌做涼州刺史。
李恂任敦煌太守期間,仁厚愛民。
索元緒粗暴兇險,好殺戮,非常不得人心。
敦煌人宋承、張弘秘密給李恂寫信相招,李恂便率領幾十個騎兵返回敦煌,索元緒向東逃到涼興郡。
宋承等人推舉李恂為涼州刺史。
北涼王沮渠蒙遜派遣世子沮渠政德攻打敦煌。
辛酉(421) 宋永初二年,北魏泰常六年。
這一年,西涼滅亡。
共六國。
春正月,宋武帝劉裕在南郊祭祀天地,大赦天下。
劉裕任命廬陵王劉義真為司徒,徐羨之為尚書令、揚州刺史,傅亮為仆射。
北魏興建園林。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征調代都百姓六千人修築園林,東面包括白登,周圍達三十餘裡。
北涼屠敦煌,殺李恂。
于是西域諸國皆詣蒙遜稱臣朝貢。
夏四月,宋毀淫祠。
宋诏所在淫祠自蔣子文以下皆除之,其先賢以勳德祠者不在此例。
秋九月,宋主劉裕弑零陵王于秣陵。
初,宋主劉裕以毒酒一甖授前琅邪中令張偉,使鸩零陵王。
偉歎曰:“鸩君以求生,不如死!”乃自飲而卒。
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皆王妃兄也,王每生男,裕辄令秀之兄弟殺之。
王深慮禍及,與褚妃共處一室,自煮食于床前,飲食所資皆出褚妃,故宋人莫得伺其隙。
至是,裕令淡之與兄叔度往視妃,妃出别室相見。
兵人逾垣而入,進藥于王。
王不肯飲,曰:“佛教,自殺者不複得人身。
”兵人以被掩殺之。
裕帥百官臨于朝堂三日。
冬十一月,葬晉恭帝于沖平陵。
涼晉昌守唐契叛。
宋豫章太守謝瞻卒。
初,宋台始建,瞻為中書侍郎,其弟晦為右衛将軍。
時晦權遇已重,自彭城還都迎家,賓客輻湊。
瞻驚駭,謂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歸趣乃爾!吾家素以恬退為業,不願幹豫時事,交遊不過親朋。
而汝遂勢傾朝野,此豈門戶之福邪!”乃以籬隔門庭曰:“吾不忍見此!”及還彭城,言于宋公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過二千石。
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榮冠台府。
福過災生,其應無遠,特乞降黜, 北涼屠戮敦煌居民,殺害刺史李恂。
于是,西域各國都向沮渠蒙遜表示臣服,遣使入朝納貢。
夏四月,宋武帝劉裕下令毀除不合禮法的祠廟。
宋武帝下诏,自蔣子文以下不合禮法的祠廟全部拆除;但是,為了祭祀先輩賢人功德而建立的祠廟不在拆除之列。
秋九月,宋武帝劉裕在秣陵殺害零陵王司馬德文。
當初,宋武帝将一瓦罐毒酒交給前琅邪中令張偉,讓他毒害零陵王司馬德文。
張偉歎息說:“毒殺君主來求活命,還不如去死!”于是自己喝下毒酒結束了生命。
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都是零陵王妃的哥哥,司馬德文的妻妾中每當有人生下男孩,宋武帝都令褚秀之兄弟扼殺。
司馬德文很害怕禍及己身,就和褚妃同住一室,在床前自己燒火做飯,凡是飲食所需都出自褚妃之手,因而宋武帝派去的人沒有機會下手。
到這時,宋武帝命褚淡之和他的哥哥褚叔度前去探視褚妃,褚妃出來到另外的房間與兩位兄長相見。
伏兵越牆而入,向司馬德文進呈毒藥。
司馬德文不肯飲服,說:“佛教的教義講,自殺而死的人,來生不會再轉為人身。
”士兵乘其不備,用被子蒙住司馬德文,将他活活悶死。
宋武帝率領文武百官親臨朝堂哀悼三天。
冬十一月,劉宋朝廷把晉恭帝司馬德文安葬在沖平陵。
北涼晉昌太守唐契叛亂。
宋國豫章太守謝瞻去世。
當初,宋武帝劉裕做東晉的宋公,開始在彭城建造宋台,謝瞻任中書侍郎,他的弟弟謝晦為右衛将軍。
當時謝晦已有很高的權勢,他從彭城回建康迎接家眷,賓客雲集而至。
謝瞻驚駭不已,他對謝晦說:“你的名位并不多,而人們卻如此歸從你!咱們家一向以恬淡退讓為本,不願幹預朝政,交遊的人也隻是親戚朋友而已。
可是你卻權傾朝野,這難道是家門的福分嗎!”于是,他用籬笆隔開門庭,說:“我不忍心看到這些排場!”謝瞻等回到彭城,就對劉裕說:“我原本是寒素之士,父祖輩的官祿不過二千石。
舍弟剛三十歲,志向平常,才能一般,而所受的榮寵冠于宋國。
常言福過災生,應驗為時不遠,我特請求您降貶他的官階, 以保衰門。
”晦或以朝廷密事語瞻,瞻故向親舊陳說,用為戲笑,以絕其言。
及宋主即位,晦以佐命功位任益重,瞻愈憂懼。
至是,遇病不療,臨終遺晦書曰:“吾得啟體幸全,亦何所恨!弟思自勉勵,為國為家。
” 壬戌(422) 宋永初三年,魏泰常七年。
春,宋以徐羨之為司空、錄尚書事。
羨之起自布衣,無術學,直以志力局度,一旦居廊廟,朝野推服,鹹謂有宰臣之望。
沉密寡言,不以憂喜見色;頗工弈棋,觀戲常若未解。
傅亮、蔡廓常言:“徐公曉萬事,安異同。
”嘗與傅亮、謝晦宴聚,亮、晦才學辯博,羨之風度詳整,時然後言。
鄭鮮之歎曰:“觀徐、傅言論,不複以學問為長。
” 宋以廬陵王義真都督豫、雍等州軍事。
宋主有疾,長沙王道憐、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并入侍醫藥。
群臣請祈禱神祇,不許,唯使侍中謝方明以疾告宗廟而已。
道濟出鎮廣陵,監淮南諸軍。
太子多狎群小,謝晦言于宋主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萬世,神器至重,不可使負荷非才。
”上曰:“廬陵何如?”晦曰:“臣請觀焉。
”出造義真,義真盛欲與談,晦不甚答。
還曰:“德輕于才,非人主也。
”出義真為都督六州諸軍、南豫州刺史,鎮曆陽。
是後,大州率加都督,多者或至五十州,不可複詳載矣。
以保全我們衰弱的家門。
”謝晦時而将朝廷的秘事告訴謝瞻,謝瞻故意向親戚朋友傳說,用來戲語笑談,以便杜絕謝晦再洩機密。
劉裕即皇帝位後,謝晦因為輔佐有功,擔負的職位更加重大,謝瞻也愈感憂懼不安。
到這時,謝瞻患病不醫治,臨終之前,給謝晦留下的書信中說:“我能夠善終保全,還有什麼恨事!為了國朝和家族的名譽,你應當自強不息。
” 壬戌(422) 宋永初三年,北魏泰常七年。
春季,宋武帝劉裕任命徐羨之為司空、錄尚書事。
徐羨之出身平民,沒有學問,可是他隻是憑着志向高遠,氣度非凡,一日位居朝廷重位,朝野人士無不推許佩服,都稱他有宰相的威望。
他為人深沉寡言,憂喜不形于色;頗精于棋道,但觀看他人對弈,卻好似不理解。
傅亮、蔡廓常說:“徐公通曉萬事,善于調解不同意見。
”他曾經與傅亮、謝晦一起宴飲聚會,傅亮、謝晦才學淵博,能言善辯,徐羨之風度詳雅嚴整,言談适時大方。
鄭鮮之感歎說:“觀察徐羨之、傅亮的談論,已不再以學問見長了。
” 宋武帝劉裕任命廬陵王劉義真都督豫、雍等州軍事。
宋武帝有病,長沙王劉道憐、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等人一并入宮,服侍醫治用藥。
群臣請求向天地之神祈禱,宋武帝不答應,隻讓侍中謝方明到宗廟向祖先報告病情。
檀道濟出京鎮守廣陵,統領淮南諸軍。
皇太子劉義符常常和一些奸佞小人親近厮混,謝晦對宋武帝說:“陛下年事已高,應考慮江山萬世永存,帝位至關重大,不能讓沒有才能的人擔任。
”宋武帝問道:“廬陵王劉義真怎麼樣?”謝晦說:“請允許我觀察一番。
”于是,謝晦出宮造訪劉義真,劉義真興緻勃勃地與他交談,謝晦很少答話。
謝晦回來告訴宋武帝說:“廬陵王的德行低于才能,不是帝王之材。
”宋武帝便令劉義真出任都督六州諸軍、南豫州刺史,鎮守曆陽。
此後,大州州牧官一般加都督職銜,最多的達到五十個州,無法詳細載述。
秦、雍流民入梁州,宋遣使赈之。
夏四月,宋封楊盛為武都王。
五月,宋主裕殂,太子義符立。
宋高祖疾甚,召太子義符誡之曰:“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非難禦之氣也。
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
謝晦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
”又為手诏曰:“後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後不煩臨朝。
”羨之、亮、晦、道濟同被顧命,遂殂。
高祖清簡寡欲,嚴整有法度,被服居處,儉于布素,遊宴甚稀,嫔禦至少。
嘗得後秦高祖從女,有盛寵,頗以廢事,謝晦微谏,即時遣出。
财帛皆在外府,内無私藏。
嶺南嘗獻入筒細布一端八丈,惡其精麗勞人,即付有司彈太守,以布還之,并制嶺南禁作此布。
公主出适,遣送不過二十萬,無錦繡之物。
内外奉禁,莫敢為侈靡。
性不信奇怪,微時多符瑞,及貴,史官審以所聞,拒而不答。
義符即位,年十七,立妃司馬氏為皇後,晉恭帝女海鹽公主也。
七月,葬初甯陵。
魏立子焘為太子,監國。
魏主服寒食散,頻年藥發,災異屢見。
遣中使密問崔浩曰:“屬者日食趙、代之分。
朕疾彌年不愈,恐一旦不諱,諸子并少,将若之何?”浩曰:“陛下春秋富盛,行就平愈,必不得已,請陳瞽言。
聖代龍興,不崇儲貳,是以永興之始, 秦州、雍州流亡的百姓進入梁州,劉宋朝廷派遣使臣予以赈濟。
夏四月,宋武帝劉裕诏封楊盛為武都王。
五月,宋武帝去世,太子劉義符即位。
宋武帝病重,招來太子劉義符告誡說:“檀道濟雖有才智謀略而沒有難以制禦的叛離志向。
徐羨之、傅亮也不會有謀叛的意圖。
謝晦多次跟随我南征北戰,頗善于随機應變,将來如果出現變故,必定是謝晦這個人。
”他又親自書寫遺诏說:“後世若有年幼的君主繼位,朝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