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豈能當秦王呢!況且晉朝使臣沒有返回,我的官職爵位不是你們所知道的。
”不久卻秘密地讓梁安暗示賈玄碩等人上尊号,于是即天王、大單于位,國号為大秦。
二月,魏主冉闵将後趙國主石祗包圍在襄國,姚弋仲及前燕王慕容雋派兵救援石祗,魏軍戰敗。
魏主冉闵攻打襄國一百多天。
後趙國主石祗處境危急,便去掉帝号改稱王,派太尉張舉向前燕請求援軍,許諾送去傳國印玺。
将軍張春向姚弋仲請求援軍,姚弋仲派兒子姚襄前去援救,告誡姚襄說:“冉闵抛棄仁愛,違背道義,屠殺滅絕了石氏。
我受人厚遇,當為複仇,老病不能自行。
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必不複見我也!”燕主雋遣悅绾将兵往會之。
闵遣中郎常炜使于燕,雋使封裕诘玺所在,炜曰:“在邺。
”裕曰:“張舉言在襄國,何也?”炜曰:“彼求救者為妄誕之辭耳。
”雋乃積柴其旁,使裕以其私誘之,炜辭不變。
左右請殺之,雋曰:“彼不憚殺身以徇其主,忠臣也。
”使出就館。
夜使其鄉人往勞之,且曰:“君何以不實言?王怒,欲處君于遼、碣之表,奈何?”炜曰:“吾結發以來,尚不欺布衣,況人主乎!曲意苟合,性所不能。
直情盡言,雖沉東海,不敢避也。
”遂卧向壁,不複言。
雋乃囚之于龍城,後知張舉之妄,乃殺舉而釋炜之囚。
三月,魏主闵及趙、燕、姚襄之兵戰,敗績。
姚襄及趙石琨各引兵東救襄國。
魏主闵遣将軍胡睦拒襄于長蘆,孫威拒琨于黃丘,皆敗還。
闵欲自出擊之,衛将軍王泰谏曰:“今襄國未下,外救雲集,若我出戰,必腹背受敵,此危道也。
不若固壘以挫其銳,徐觀其釁而擊之。
”道士法饒進曰:“太白入昴,當殺胡王,百戰百克,不可失也!”闵攘袂大言曰:“吾戰決矣,敢沮衆者斬!”乃悉衆出與襄、琨戰。
悅绾适以燕兵至,去魏兵數裡,疏布騎卒,曳柴揚塵,魏人望之恟懼。
襄、琨、绾三面擊之,趙王祗自後沖之,魏兵大敗。
闵與十餘騎走還邺,将士死者十萬餘人。
姚襄還滠頭,姚弋仲怒其不擒闵,杖之一百。
闵之為趙相也, 我受過石虎的厚待,應為他報仇,但因年老多病不能親自前往。
你的才能比冉闵高十倍,如果不将他擒獲并斬首示衆,一定不要回來見我!”前燕主慕容雋派悅绾領兵前去與姚襄會合。
冉闵派中郎常炜出使前燕,慕容雋讓封裕責問傳國印玺在哪裡,常炜說:“在邺城。
”封裕問:“張舉說在襄國,為什麼?”常炜說:“這不過是那些求救的人的虛妄荒誕之辭罷了。
”于是慕容雋在常炜身邊架起木柴,讓封裕以他的私人利害來勸誘他,常炜言辭不變。
周圍的人請求殺死他,慕容雋說:“他不怕被殺來為其君主盡節,是位忠臣。
”放常炜出去住進館舍。
夜晚派常炜的同鄉前去慰勞他,并說:“您為什麼不實說?大王一旦發怒,要将您流放到遼水、碣石山之外,該怎麼辦?”常炜說:“自從我結發成年以來,連平民百姓都不欺騙,何況是君主呢!違背心意地迎合他人,是我的本性所不能做的。
盡情直言,即使被沉入東海,也不敢逃避。
”于是面向牆壁躺下,不再說話。
慕容雋便将他囚禁在龍城,後來知道張舉講的是謊言,就殺了張舉并解除了對常炜的囚禁。
三月,魏主冉闵與後趙、前燕、姚襄的軍隊交戰,魏軍戰敗。
姚襄與後趙石琨各自領兵向東救援襄國。
魏主冉闵派将軍胡睦在長蘆抵禦姚襄,派孫威在黃丘抵禦石琨,全都戰敗而還。
冉闵想要親自出戰,衛将軍王泰勸谏說:“如今襄國還沒有攻下,外援已經雲集而至,如果我方出去迎戰,必定會腹背受敵,這是危險的做法。
不如加固堡壘以挫傷敵軍銳氣,慢慢地看着他們之間出現裂痕後再攻打。
”道士法饒卻進言說:“太白星入昴宿,理當誅殺胡王,百戰百勝的大好時機,不可喪失啊!”冉闵捋起袖子大聲喊道:“我已經決定迎戰了,膽敢動搖軍心者斬首!”于是率全部人馬出城與姚襄、石琨交戰。
恰巧悅绾正率前燕軍隊趕到,距離魏軍僅有幾裡,便分散地布置騎兵,拖着樹枝揚起漫天塵土,魏軍望見後心中十分恐懼。
姚襄、石琨、悅绾三面夾擊,後趙王石祗從後面沖鋒,魏軍大敗。
冉闵與十幾名騎兵逃回邺城,有十萬多将士陣亡。
姚襄回到滠頭,姚弋仲對他沒有擒獲冉闵很憤怒,打了他一百杖。
冉闵做後趙丞相時, 所徙青、雍、幽、荊之民及氐、羌、胡、蠻數百萬口,以趙法禁不行,各還本土。
道路交錯,互相殺掠,其能達者什有二三。
中原大亂,因以饑疫,人相食,無複耕者。
趙遣其将劉顯伐魏,不克。
趙王祗使其将劉顯攻邺,闵悉衆出戰,大破顯軍,斬首三萬餘級。
顯懼,密使請降,求殺祗以自效,闵乃引歸。
秦遣使問民疾苦。
秦王健分遣使者問民疾苦,搜羅隽異,寬重斂之稅,弛離宮之禁,罷無用之器,去侈靡之服,凡趙之苛政不便于民者,皆除之。
夏四月,司馬勳會杜洪等兵擊秦,敗還。
杜洪遣使召梁州刺史司馬勳,勳帥步騎三萬赴之,秦王健禦之于五丈原。
勳屢戰皆敗,退歸南鄭。
健以賈玄碩始者不上尊号,銜之,使人告玄碩與勳通,殺之。
趙劉顯弑其主祗而自立。
秋八月,魏徐、兖、荊、豫、洛州來降。
燕慕容恪取中山。
恪入中山,遷其将帥、土豪數十家詣薊,餘皆安堵。
軍令嚴明,秋毫不犯。
姚弋仲遣使來降。
诏以弋仲為車騎大将軍、六夷大都督,子襄為平北将軍,督并州。
冬十二月,桓溫移軍武昌,尋複還鎮。
初,桓溫請經略中原,事久不報。
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為人,亦不之憚。
以國無他釁, 所遷徙的青州、雍州、幽州、荊州百姓以及氐、羌、胡、蠻等達數百萬人,由于後趙的法令沒能執行,這些人便各自返回本土。
但是因道路交錯,便互相攻殺搶劫,能夠回到本土的隻有十分之二三。
中原地區大亂,再加上饑荒瘟疫,以至于發生人吃人的現象,沒有人再去耕種田地了。
後趙派将軍劉顯讨伐魏國,沒有成功。
後趙王石祗派将軍劉顯攻打邺城,冉闵率全部兵馬出城迎戰,大敗劉顯的軍隊,斬首三萬多人。
劉顯害怕,秘密派使者請求投降,并請求殺死石祗以表示自己的效忠,于是冉闵便領兵返回。
前秦派使者訪問百姓疾苦。
前秦王苻健分别派遣使者訪問百姓疾苦,搜羅才智卓越的人才,放寬暴征的稅賦,開放離宮劃定的禁區,撤掉毫無用處的器具,去除奢侈浪費的服飾,凡是後趙不利于百姓的苛刻政令,一律廢除。
夏四月,司馬勳會合杜洪等人的軍隊攻打前秦,大敗而回。
杜洪派使者征召梁州刺史司馬勳,司馬勳率三萬步兵、騎兵前往,前秦王苻健在五丈原抵禦。
司馬勳屢戰屢敗,退回南鄭。
苻健由于賈玄碩當初沒有主動進上尊号,很怨恨他,便讓人誣告賈玄碩與司馬勳勾結,殺害了賈玄碩。
後趙劉顯殺死君主石祗而自立。
秋八月,魏國的徐州、兖州、荊州、豫州、洛州向晉室投降。
前燕慕容恪攻取中山。
慕容恪進入中山,将将帥、當地的土豪幾十家遷到薊城,其餘的全都就地安居。
慕容恪部隊軍令嚴明,秋毫無犯。
姚弋仲派使者前來向晉室歸降。
诏命以姚弋仲為車騎大将軍、六夷大都督,他的兒子姚襄為平北将軍,督并州。
冬十二月,桓溫将軍隊遷移到武昌,不久又返回原駐紮地。
當初,桓溫請求謀劃攻取中原地區,但此事很久也沒得到答複。
桓溫知道朝廷憑借殷浩來抗衡自己,非常憤怒,但因為一向了解殷浩的為人,也就沒有懼怕。
由于國家沒有發生其他變故, 遂得相持彌年。
雖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衆資調,殆不為國家用。
屢求北伐,不聽。
至是拜表辄行,帥衆四五萬順流而下,軍于武昌。
朝廷大懼。
浩欲去位以避溫,又欲以驺虞幡駐溫軍。
吏部尚書王彪之言于會稽王昱曰:“若浩去職,人情離駭。
必有任其責者,非殿下而誰乎?”又謂浩曰:“彼若抗表問罪,卿為之首。
欲作匹夫,豈有全地邪!且當靜以待之。
令相王手書,為陳成敗,彼必為旋師;若不從,則遣中诏;又不從,乃當以正義相裁。
奈何無故匆匆,先自猖蹶乎!”浩曰:“決大事正自難,頃日來欲使人悶。
聞卿此謀,意始得了。
” 撫軍司馬高崧為昱草書曰:“寇難宜平,時會宜接。
此實為國遠圖,經略大算,能弘斯會,非足下而誰!然異常之舉,衆之所駭,遊聲噂,想足下亦少聞之。
苟或望風振擾,一時崩散,則望實并喪,社稷之事去矣。
吾與足下雖職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國,其緻一也。
當先思甯國而後圖其外。
區區誠懷,豈可顧嫌而不盡哉!”溫即上疏,惶恐緻謝,回軍還鎮。
朝廷将行郊祀,昱問于彪之曰:“應有赦否?”彪之曰:“自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謂非宜。
兇愚之人必将生心于徼幸矣!”昱從之。
于是得以相持共處了一年。
雖然有君臣之間的往來,也不過是稍有約束而已,所轄八州的士兵及物資稅賦,幾乎不為國家所用。
桓溫屢次請求北伐,都不被采納。
到此時上表後就立即行動,率四五萬人順流而下,在武昌駐紮。
朝廷非常恐懼。
殷浩打算辭官以躲避桓溫,又想用帶有驺虞标志的旗幡來使桓溫的軍隊停止前進。
吏部尚書王彪之向會稽王司馬昱進言說:“如果殷浩辭官,人心就會離散恐懼。
如果一定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不是殿下又是誰呢?”又對殷浩說:“桓溫如果直言上表,興師問罪,首當其沖的就是您。
想做平民百姓,哪裡有萬全之地呢!應當暫且靜止不動以等待桓溫。
讓宰相寫封親筆信,向桓溫陳述成敗利害,他一定會班師返回;如果不聽從,就讓皇上下達诏命;如果還不聽從,就應當以正義來裁決。
怎麼能無緣無故地匆匆行事,先自我傾覆呢!”殷浩說:“我正在為決斷大事而犯難,近日來一直使我很煩悶。
聽到您這個謀略,主意才拿定了。
” 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草拟書信說:“賊寇發難了就應平定,時運到來了就應把握。
這實在是為國家着想的長遠謀劃,治國安邦的宏謀遠略,能夠弘揚光大這一時運的人,不是足下是誰!然而異常的舉動,會使衆人驚駭,虛妄不實之辭便紛至沓來,想必足下也稍稍聽說了一些。
或許有的人聞風驚擾,頃刻間分崩離析,則願望和成果一同喪失,國家的事業也就完了。
我與足下雖然官職上有内外之分,但是安定社稷,保家衛國,其目标是一緻的。
應當先考慮使國家安甯,然後再謀劃向外拓展。
區區一點心意,怎能因顧慮疑忌而不坦誠盡言呢!”桓溫當即上疏,誠惶誠恐地表示謝罪,率軍返回原鎮守地。
東晉朝廷準備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司馬昱問王彪之說:“是否應該有大赦?”王彪之說:“自從皇朝中興以來,祭祀天地時往往有大赦,我認為不适宜。
因為這樣做必将使兇殘愚頑之人産生僥幸心理!”司馬昱采納其意見。
壬子(352) 八年魏永興三,秦皇始二。
燕烈祖慕容雋元玺元年。
是歲,魏亡。
舊大國一,涼、代小國二,新大國一,凡四僭國。
春正月,日食。
秦王健稱皇帝。
健以單于統一百蠻非天子所宜領,以授太子苌。
杜洪司馬張琚殺洪,自稱秦王。
杜洪、張琚屯宜秋。
洪自以右族輕琚,琚遂殺洪而自立。
魏克襄國,殺劉顯,遷其民于邺。
趙汝陰王琨來奔,斬之。
石氏遂絕。
殷浩使督統謝尚、荀羨進屯壽春。
張遇據許昌叛,降于秦。
尚書左丞孔嚴言于殷浩曰:“比來衆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将何以鎮之?愚謂宜明受任之方,韓、彭專征伐,蕭、曹守管籥;深思廉、蔺屈身之義,平、勃交歡之謀,令穆然無間,然後可以保大定功。
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恐難以義感也。
”浩不從。
上疏請北出許、洛,以謝尚、荀羨為督統,進屯壽春。
初,魏豫州牧張遇以州來降,至是尚等不能撫慰之,遇怒,據許昌叛,降于秦。
浩軍不能進,命羨鎮下邳。
三月,姚弋仲卒。
子襄率衆來歸,诏屯谯城。
弋仲有子四十二人。
及病,謂諸子曰:“石氏待吾厚,本欲為之盡力,今已滅矣。
中原無主,我死,汝亟自歸于晉,當執臣節,無為不義也!”及襄與秦兵戰敗,遂帥衆歸晉。
壬子(352) 晉穆帝永和八年冉魏永興三年,前秦皇始二年。
前燕烈祖慕容雋元玺元年。
這一年,冉魏滅亡。
原有一個大國,前涼、代兩個小國,新增一個大國,共有四個僭僞之國。
春正月,發生日食。
前秦王苻健稱皇帝。
苻健因單于統一百蠻之事不是天子所應掌管的,便授權給太子苻苌掌管。
杜洪的司馬張琚殺死杜洪,自稱秦王。
杜洪,張琚駐紮在宜秋。
杜洪自以為是名門望族而輕視張琚,張琚便殺死杜洪而自立為王。
魏國攻克襄國,殺死劉顯,将其百姓遷到邺城。
後趙汝陰王石琨前來投奔晉室,被殺死。
石氏便滅絕了。
殷浩讓督統謝尚、荀羨進駐壽春。
張遇占據許昌反叛,投降前秦。
尚書左丞孔嚴向殷浩進言說:“近來衆人的情緒實在使人寒心,不知您将用什麼辦法使其安定?我認為應該明确官吏的職責,韓信、彭越專事征伐,蕭何、曹參守業理财;應深思廉頗、蔺相如屈己為國的道理,陳平、周勃結交覆滅呂氏的謀略,使人們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然後才可以安居高位,建立功業。
投降歸附之人都是人面獸心,恐怕很難以道義感化他們。
”殷浩沒有聽從。
上疏請求北上許昌、洛陽,任命謝尚、荀羨為督統,進駐壽春。
當初,魏國豫州牧張遇率全州投降晉室,到此時謝尚等不能撫慰他們,張遇大怒,占據許昌反叛,并投降前秦。
殷浩軍隊不能前進,命荀羨鎮守下邳。
三月,姚弋仲去世。
他的兒子姚襄率士衆前來歸附晉室,诏命他駐紮谯城。
姚戈仲有四十二個兒子。
等到他病重時,對兒子們說:“石氏待我甚厚,原本想為他盡力,如今已經滅絕了。
中原地區混亂無主,我死後,你們趕快自行歸附晉室,應履行臣子之節,不要做不義之事!”等到姚襄與前秦軍隊交戰失敗,便率士衆歸附晉室。
诏襄屯谯城。
襄單騎渡淮,見謝尚于壽春。
尚聞其名,命去仗衛,幅巾待之,歡若平生。
襄博學,善談論,江東人士皆重之。
夏四月,燕慕容恪等擊魏,大破之。
執其主闵以歸,殺之。
魏主闵既克襄國,因遊食常山、中山諸郡。
夏,燕王雋遣恪等擊之,闵趣常山。
恪追,及于魏昌之廉台,燕兵十戰皆不勝。
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銳,燕人憚之。
恪巡陳,谕将士曰:“闵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饑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闵所将多步卒,将趣林中。
恪參軍高開曰:“吾騎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複制。
宜亟遣輕騎邀之,既合而陽走,誘緻平地,然後可擊也。
”恪從之。
魏兵還就平地,恪分軍為三部,謂諸将曰:“闵性輕銳,又自以衆少,必緻死于我。
我厚集中軍之陳以待之,俟其合戰,卿等從旁擊之,無不克矣。
”乃擇鮮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陳而前。
闵乘千裡馬,左操雙刃矛,右執鈎戟,以擊燕兵,斬首三百餘級。
望見大幢,知其為中軍,直沖之。
燕兩軍從旁夾擊,大破之。
圍闵數重,闵潰圍東走,其馬忽斃,為燕兵所執。
送于龍城,斬之。
遣慕容評帥精騎攻邺,魏大将軍蔣幹及太子智閉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
五月,秦主健擊張琚,斬之。
魏人遣使請降。
诏命姚襄駐紮谯城。
姚襄單人匹馬渡過淮河,在壽春與謝尚見面。
謝尚久聞其名,命令撤掉儀仗侍衛,頭束便巾接待他,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高興。
姚襄博學,善于言談議論,江東人士全都尊重他。
夏四月,前燕慕容恪等攻打魏國,大敗魏軍。
逮捕魏主冉闵後返回,殺死了他。
魏主冉闵攻克襄國後,便在常山、中山各郡遊玩吃喝。
夏季,前燕王慕容雋派慕容恪等攻打冉闵,冉闵奔往常山。
慕容恪追趕冉闵,在魏昌的廉台追上,前燕軍隊交戰十次都沒有獲勝。
冉闵一向有勇猛之名,所率士兵精良,前燕人都懼怕他。
慕容恪巡視戰陣,對将士們說:“冉闵有勇無謀,一個人就可對付!其士兵饑餓疲憊,铠甲、武器雖然精良,實際上難以發揮作用,是不難打敗的!”冉闵所率領的大多是步兵,準備向樹林中開進。
慕容恪的參軍高開說:“我們的騎兵利于平地作戰,如果冉闵得以進入樹林中,就不能再制服他了。
應趕快派輕騎兵截擊敵軍,交戰後佯裝敗逃,将他們引誘到平地,然後就可以攻打了。
”慕容恪聽從了他的建議。
魏軍回到平地,慕容恪便将部隊分為三部分,對将領們說:“冉闵生性輕敵,銳氣十足,又自認為士兵不多,必然會與我方拼死一戰。
我将主力集中在中軍陣地來等待他,等到交戰後,你們從側翼攻打他,沒有不勝利的。
”于是挑選五千名善于射箭的鮮卑人,用鐵鎖将他們的戰馬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方陣前進。
冉闵乘坐千裡馬,左手持雙刃矛,右手拿鈎戟,去攻打前燕軍隊,斬殺三百多人。
他望見大旗後,知道那裡是中軍陣地,便徑直沖去。
前燕軍的另兩部分從側翼夾擊,大敗冉闵的軍隊。
将冉闵重重包圍,冉闵突圍向東逃跑,但是坐騎忽然倒地而死,被前燕軍抓住。
将他送到龍城殺掉。
前燕派慕容評率精銳騎兵攻打邺城,魏國大将軍蔣幹及太子冉智緊閉城門抵抗守衛,城外的兵衆則全部投降了前燕軍。
五月,前秦國主苻健攻打張琚,将他殺死。
魏國派使者請求投降晉室。
邺中大饑,人相食,故趙時宮人被食略盡。
蔣幹遣侍中缪嵩奉表請降,且求救于謝尚。
六月,謝尚得傳國玺,獻之。
初,謝尚使戴施據枋頭。
施聞蔣幹求救,乃帥壯士百餘人入邺,助守三台。
绐幹得傳國玺,宣言使督護何融迎糧,陰令懷玺送于枋頭。
尚迎至建康,百僚畢賀。
謝尚攻張遇于許昌,秦人救之。
尚等敗績,殷浩退屯壽春。
尚遣姚襄共攻張遇,秦主健遣丞相、東海王雄等救之。
戰于颍水之誡橋,尚等大敗,奔還淮南。
殷浩自許昌退屯壽春。
雄徙遇及陳、颍、許、洛之民五萬餘戶于關中,以楊群為豫州刺史,鎮許昌。
尚降号建威将軍。
秋八月,燕慕容評攻邺,克之,遂留守邺。
九月,殷浩進屯泗口。
浩之北伐也,中軍将軍王羲之以書止之,不聽。
既而無功,複謀再舉。
羲之遺浩書曰:“今以區區江左,天下寒心固已久矣,力争武功,非所當作。
自頃處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而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勢。
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今軍破于外,資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複及,莫若還保長江,督将各複舊鎮,自長江以外羁縻而已。
引咎責躬,更為善治,省其賦役,與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懸之急也!若猶以前事為未工,複求之于分外,宇宙雖廣,自容何所! 邺城地區發生嚴重饑荒,出現人吃人現象,原來後趙時的宮女幾乎被吃光。
蔣幹派侍中缪嵩帶奏表請求投降晉室,并且向謝尚求救。
六月,謝尚得到傳國印玺,獻給東晉朝廷。
當初,謝尚讓戴施據守枋頭。
戴施聽說蔣幹求救,便率一百多名壯士進入邺城,幫助守衛三台。
當他哄騙蔣幹得到傳國印玺後,就宣稱派督護何融去迎接軍糧,暗中讓何融懷揣印玺送到枋頭。
謝尚将印玺迎送到建康,朝中百官共同慶賀。
謝尚在許昌攻打張遇,前秦軍隊救援張遇。
謝尚等戰敗,殷浩退駐壽春。
謝尚派姚襄與自己共同攻打張遇,前秦主苻健派丞相、東海王苻雄等前去救援。
雙方在颍水的誡橋交戰,謝尚等大敗,逃回淮南。
殷浩從許昌退駐壽春。
苻雄将張遇以及陳郡、颍川、許昌、洛陽的五萬多戶百姓遷往關中,任命楊群為豫州刺史,鎮守許昌。
謝尚将名号降為建威将軍。
秋八月,前燕慕容評攻克邺城,于是留守邺城。
九月,殷浩進駐泗口。
殷浩北伐時,中軍将軍王羲之寫信勸阻他,他沒有聽從。
不久便無功而返,又謀劃再次舉兵出征。
王羲之給殷浩寫信說:“如今以區區江左之地,使天下人寒心就已經很久了,力争戰功,不是應當做的事情。
近來在朝廷内外當官的人,都沒有深謀遠慮,卻使國家的根基疲敝枯竭,各自順從自己的意志,最終卻沒有一件戰功可以評說,于是使天下将要出現土崩瓦解的趨勢。
擔任其職務的人,怎能推卸掉天下人的責備呢!如今軍隊在外邊被攻破,資财在國内枯竭耗盡,保守淮南的志向,不再是所能顧及的,不如回來保住長江,讓都督将領們各自恢複原來的鎮守地,對長江以外的地區有所約束就可以了。
引咎自責,重新推行良好的治政措施,減輕賦稅徭役,與百姓共同重新奮鬥,大概還可以解救異常困苦的危難局勢吧!如果您還認為以前的事情做得不周全,再去追求分外之功,那麼宇宙雖然廣闊,又有何處能容納您自己呢! 此愚智所不解也!” 又與會稽王昱箋曰:“今雖有可喜之會,内求諸己,而所憂乃重于所喜。
功未可期,遺黎殲盡,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歎悼者也!願殿下先為不可勝之基,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
”浩不從,進屯泗口,遣戴施據石門,劉遁戍倉垣。
罷遣太學生徒。
浩以軍興,罷遣太學生徒,學校由此遂廢。
冬十月,謝尚攻許昌,克之。
十一月,燕王雋稱皇帝。
故趙将擁兵據州郡者,各遣使降燕。
群僚共上尊号,雋許之。
始置百官,即皇帝位。
詐言獲傳國玺,改元元玺。
時晉使适至燕,雋謂曰:“汝還白汝天子,我承人乏,為中國所推,已為帝矣!”改司州為中州,建留台于龍都,以乙逸為尚書,專委留務。
癸醜(353) 九年秦皇始三,燕元玺二年。
夏五月,張重華攻秦上邽,拔之。
诏進重華涼州牧。
秋七月,秦殺其司空張遇。
初,張遇降秦,秦主健以為司空,而納其繼母韓氏為昭儀。
數于衆中謂遇曰:“卿,吾假子也。
”遇恥之。
陰結關中豪傑,欲滅苻氏,以其地來降。
事覺,伏誅。
于是關中豪傑數人各擁衆數萬,遣使來請兵。
秦皆攻滅之。
這是我愚鈍的頭腦所不能理解的!” 王羲之又給會稽王司馬昱寫信說:“如今雖然有可喜的機會,但是對内檢讨一下自己,所憂慮的就重于所高興的了。
功績不可預期,遺民損失殆盡,以區區吳、越之地去治理天下十分之九的地區,不滅亡還等待什麼!而且不權衡自己的德行與力量,不徹底失敗就不停止,這是國内的士人們所痛心哀歎的!希望殿下先建立不可戰勝的根基,等到根基建立、勢力強大後,再做謀劃也不晚。
”殷浩沒有聽從,進駐泗口,派戴施據守石門,劉遁戍守倉垣。
遣散太學生。
殷浩因為要舉兵征伐,就遣散了太學生,學校從此便廢止了。
冬十月,謝尚攻克許昌。
十一月,前燕王慕容雋稱皇帝。
原來後趙将領中那些擁兵占據州郡的,各自派使者向前燕投降。
百官共同奉上尊号,慕容雋表示同意。
慕容雋開始設置百官,即皇帝位。
他詐稱獲得了傳國印玺,就改年号為元玺。
當時晉室的使臣恰好來到前燕,慕容雋對他說:“你回去告訴你們天子,我趁天下沒有人才,被中原所推舉,已成為皇帝了!”慕容雋改司州為中州,在龍都建立留台,任命乙逸為尚書,專門委任他負責留台事務。
癸醜(353) 晉穆帝永和九年前秦皇始三年,前燕元玺二年。
夏五月,張重華攻克前秦的上邽。
晉室下诏升任張重華為涼州牧。
秋七月,前秦殺死司空張遇。
當初,張遇投降前秦,前秦主苻健任命他為司空,并将他的繼母韓氏納為昭儀。
苻健多次當衆對張遇說:“你是我的幹兒子。
”張遇以此為恥。
他便暗中結交關中豪傑,打算滅掉苻氏,率其領地投降晉室。
事情敗露後,張遇被殺。
于是幾位關中豪傑各自率領數萬兵衆,派使者前來向晉室請求援兵。
前秦把他們全部攻滅了。
殷浩遣兵襲姚襄,不克。
冬十月,遂率諸軍北伐。
襄邀敗之,浩走谯城。
姚襄屯曆陽,以燕、秦方強,未有北伐之志,乃夾淮廣興屯田,訓厲将士。
浩在壽春,惡其強盛,囚襄諸弟,屢遣刺客刺之,客皆以情告襄。
浩潛遣将軍魏憬帥衆五千襲之,襄斬憬,并其衆。
浩愈惡之,遷襄蠡台,表授梁國内史。
襄益疑懼,遣參軍權翼使于浩,浩曰:“身與姚平北共為王臣,平北每舉動自專,甚失輔車之理。
”翼曰:“平北英姿絕世,擁兵數萬,而遠歸晉室者,以朝廷有道,宰輔明哲故也。
今将軍輕信讒慝,與之有隙,愚謂猜疑之端,在此而不在彼也。
”浩曰:“平北生殺自由,又掠吾馬,王臣之禮,固若是乎?”翼曰:“奸宄之人,亦王法所不容也,殺之何害!”浩曰:“然則掠馬,何也?”翼曰:“将軍謂平北雄武難制,終将讨之,故取以自衛耳。
”浩笑曰:“何至是也!” 初,浩陰遣人誘秦梁安、雷弱兒,使殺秦主健,許以關右之任。
弱兒等僞許之,且請兵應接。
浩聞張遇作亂,以為安等事成,遂自壽春帥衆七萬北伐,欲進據洛陽,修複園陵。
王彪之上會稽王昱箋,以為“容有詐僞,未應輕進”,不從。
浩以襄為前驅。
襄度浩将至,僞遁而陰伏甲以邀之。
浩追至山桑,襄縱兵擊之,浩大敗,棄辎重,走保谯城。
襄俘斬萬餘,悉收其資仗,使兄益守山桑,而複如淮南。
昱謂彪之曰:“君言無不中,張、陳無以過也!” 殷浩派兵襲擊姚襄,沒有成功。
冬十月,殷浩便率各路人馬北伐。
姚襄阻擊獲勝,殷浩逃到谯城。
姚襄駐紮在曆陽,由于前燕、前秦力量正強盛,所以沒有北伐的意向,就沿淮河兩岸廣開屯田,訓練勉勵将士。
殷浩在壽春,厭惡他的強盛,就囚禁他的弟弟們,并多次派刺客刺殺他,但是刺客全都将實情告訴了姚襄。
殷浩暗地裡派将軍魏憬率五千兵士襲擊姚襄,姚襄斬殺魏憬,兼并其士衆。
殷浩更加厭惡姚襄,将他遷到蠡台,上表授予他梁國内史的職務。
姚襄更加懷疑恐懼,派參軍權翼出使到殷浩那裡,殷浩說:“我與姚襄同是君王的臣下,姚襄卻經常獨斷專行,十分違背唇齒相依的道理。
”權翼說:“姚襄英姿蓋世,擁有數萬兵衆,但是卻不辭遙遠歸附晉室,就是由于朝廷有道義,輔臣賢明智慧的緣故。
如今将軍您輕信讒言诽謗,與他有了隔閡,我認為相互猜忌的根源,是在您這裡而不在于他。
”殷浩說:“姚襄任意殺戮,又掠奪我的馬匹,作為君王臣下的禮節,原本就該是這樣嗎?”權翼說:“奸詐邪惡之徒,也是王法所不能容忍的,殺了他們有什麼害處!”殷浩說:“然而為什麼掠奪馬匹呢?”權翼說:“将軍您認為姚襄雄猛威武,難以控制,終究會讨伐他,所以他才奪取馬匹來自衛罷了。
”殷浩笑道:“何至于此呢!” 當初,殷浩暗中派人勸誘前秦的梁安、雷弱兒,使他們殺死前秦主苻健,許諾将關右地區的官職授予他們。
雷弱兒等假裝答應此事,并且請求派兵接應。
殷浩聽說張遇制造叛亂,認為梁安等人的事情已成功,便從壽春率七萬士衆北伐,打算進攻占據洛陽,修複皇室陵墓。
王彪之給會稽王司馬昱寫信,認為“可能會有欺詐,不宜輕易進兵”,司馬昱沒有聽從。
殷浩任命姚襄為前鋒。
姚襄猜測殷浩要來了,就假裝逃跑卻暗中埋伏甲士阻擊殷浩。
殷浩追到山桑,姚襄縱兵攻擊,殷浩大敗,丢棄物資裝備,逃走保守谯城。
姚襄俘虜斬殺萬餘人,收繳全部物資武器,讓哥哥姚益守山桑,自己又前往淮南。
司馬昱對王彪之說:“您說的沒有不言中的,張良、陳平也不如您!” 十一月,西平公張重華卒,子曜靈立。
重華有疾,曜靈才十歲,立為世子。
重華庶兄祚有勇力、吏幹,而傾巧善事内外,與嬖臣趙長等結異姓兄弟。
謝艾以枹罕之功有寵,左右谮之,出為酒泉太守。
艾上言:“權幸用事,公室将危,乞聽臣入侍。
”且言:“祚及長等将為亂,宜盡逐之。
”重華疾甚,手令征艾輔政,祚、長等匿而不宣。
重華卒,曜靈立,稱涼州刺史、西平公。
長等矯遺令,以祚輔政。
十二月,姚襄徙屯盱眙。
襄濟淮,屯盱眙,招掠流民,衆至七萬。
分置守宰,勸課農桑。
遣使詣建康,罪狀殷浩,并自陳謝。
以謝尚都督江西、淮南軍事。
鎮曆陽。
涼州廢其主曜靈,立張祚為涼公。
涼州長史趙長等以“時難未夷,宜立長君”,乃廢曜靈而立祚。
祚既得志,恣為淫虐,殺重華妃裴氏及謝艾。
燕以慕容霸守常山。
慕容恪屢薦霸有命世之才,宜總大任,故燕主用之。
甲寅(354) 十年秦皇始四,燕元玺三年。
涼王張祚和平元年。
春正月,張祚自稱涼王。
祚自稱涼王,改元,置百官,郊祀天地。
尚書馬岌切谏,坐免官。
郎中丁琪複谏曰:“自武公以來,世守臣節, 十一月,西平公張重華去世,兒子張曜靈即位。
張重華患病,将年僅十歲的張曜靈立為世子。
張重華的異母兄長張祚勇猛有力,具備做官的才幹。
但是為人狡詐,善于迎合内外官員,與寵臣趙長等結為異姓兄弟。
謝艾因為枹罕戰役的功勞而受寵,張重華身邊的人誣陷他,便将他外調為酒泉太守。
謝艾上書說:“有權勢而受寵的人當政,朝廷将有危難,請求讓我入宮侍奉。
”又說:“張祚和趙長等人将要作亂,應全部驅逐他們。
”張重華病重,親筆下令征召謝艾輔佐朝政,張祚、趙長等将命令藏起來不公布。
張重華去世,張曜靈即位,稱涼州刺史、西平公。
趙長等假造張重華的遺令,讓張祚輔佐朝政。
十二月,姚襄遷往盱眙駐紮。
姚襄渡過淮河,駐紮盱眙,招募擄掠流民,士衆達到七萬。
分别設置地方官,勉勵督促農業生産。
派使者到建康,曆數殷浩罪狀,并為自己陳述謝罪之意。
任命謝尚都督江西、淮南軍事。
謝尚鎮守曆陽。
涼州廢黜其君主張曜靈,立張祚為涼公。
涼州長史趙長等認為“當前的災難還沒有平定,應當立年長者為君”,于是廢黜張曜靈而立張祚。
張祚達到目的後,毫無顧忌地行淫威虐政,殺死張重華的妃子裴氏及謝艾。
前燕以慕容霸鎮守常山。
慕容恪屢次舉薦慕容霸有顯赫于世的才能,應該總攬大權,所以前燕主慕容雋任用他。
甲寅(354) 晉穆帝永和十年前秦皇始四年,前燕元玺三年。
前涼王張祚和平元年。
春正月,張祚自稱涼王。
張祚自稱涼王,改易年号,設置百官,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
尚書馬岌懇切勸谏,結果獲罪被免除了官職。
郎中丁琪又勸谏張祚說:“自從武公張軌以來,世代恪守作為臣子的禮節, 抱忠履謙,故能以一州之衆,抗舉世之虜,師徒歲起,民不告疲。
今而自尊,則中外離心,安能以一隅之地,拒天下之強敵乎!”祚大怒,斬之。
殷浩以罪免為庶人,徙信安。
以王述為揚州刺史。
浩連年北伐,師徒屢敗,糧械都盡。
桓溫因朝野之怨,上疏請廢之。
朝廷不得已,免浩為庶人,徙之信安。
自此内外大權一歸于溫矣。
浩少與溫齊名,而心競不相下,溫常輕之。
浩既廢黜,雖愁怨不形辭色,常書空作“咄咄怪事”字。
久之,溫謂掾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向為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
”将以浩為尚書令,以書告之。
浩欣然許焉。
将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十數,竟達空函。
溫大怒,由是遂絕,卒于徙所。
二月,桓溫率師伐秦。
溫統步騎四萬發江陵。
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南鄉;步兵自淅川趣武關;命司馬勳出子午道以伐秦。
姚襄叛,降于燕。
夏四月,桓溫大敗秦兵于藍田。
進軍灞上,三輔皆降。
桓溫别将攻上洛,獲秦荊州刺史郭敬,進擊青泥,破之。
秦主健遣太子苌等帥衆五萬拒溫,戰于藍田,秦兵大敗。
溫轉戰而前,進至灞上,苌等退屯城南。
健與老弱六千固守長安小城,悉發精兵三萬,遣大司馬雷弱兒等與苌合以拒溫。
三輔郡縣皆來降,溫撫谕居民,使安堵複業。
民争持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觀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圖今日複睹官軍!” 胸懷忠誠,行事謙恭,所以能夠以一個州的士衆去抗衡全天下的敵人,雖然征戰連年不斷,百姓卻并不訴說疲憊。
如今自尊為帝,則内外離心離德,怎能以一隅之地去抵抗天下的強敵呢!”張祚大怒,殺死丁琪。
殷浩因罪被免為庶人,流放到信安。
任命王述為揚州刺史。
殷浩連年北伐,軍隊屢次被打敗,糧草武器都消耗一空。
桓溫趁朝野的怨憤情緒,上疏請求廢黜殷浩。
朝廷不得已,将殷浩免為庶人,流放到信安。
從此内外大權一并歸到桓溫手中了。
殷浩年輕時與桓溫齊名,但二人内心争強比勝,互不相讓,桓溫經常輕視殷浩。
殷浩被廢黜後,雖然憂愁怨憤之情不顯露于言辭和神色,卻經常對空書寫“咄咄怪事”四字。
過了許久,桓溫對屬吏郗超說:“殷浩有德行,善言辭,以前讓他任尚書令或仆射的話,足以成為百官的楷模,是朝廷任命的官職配不上他的才能。
”桓溫準備任命殷浩為尚書令,寫信告訴了殷浩。
殷浩欣然答應了桓溫。
殷浩準備回信,擔心信中還有不妥之處,就将信封開、封了十幾次進行檢查,以至忙中出錯,最後送去的是一封空函。
桓溫非常憤怒,因此斷絕了啟用殷浩的念頭,殷浩死在了流放地。
二月,桓溫率軍讨伐前秦。
桓溫統領四萬步兵、騎兵從江陵出發。
水軍從襄陽入均口,到達南鄉;步兵從淅川前往武關;命令司馬勳出子午道去讨伐前秦。
姚襄反叛,投降前燕。
夏四月,桓溫在藍田大敗前秦軍隊。
又進軍灞上,三輔地區全都投降。
桓溫的另一個部将攻打上洛,俘獲前秦的荊州刺史郭敬,又進軍攻克青泥。
前秦主苻健派太子苻苌等率五萬人抵抗桓溫,在藍田交戰,前秦軍隊大敗。
桓溫轉戰前進,到達灞上,苻苌等退駐城南。
苻健與六千老弱士兵固守長安小城,将三萬精兵全部派出,派大司馬雷弱兒等與苻苌合兵抵抗桓溫。
三輔地區的郡縣全都前來投降,桓溫安撫告谕當地百姓,讓他們安居複業。
百姓們争相手拿牛肉、美酒迎接慰勞,男男女女夾道觀看,有的老年人流着淚說:“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官軍!” 燕以慕容恪為大司馬。
燕主雋以恪為大司馬、錄尚書事,封太原王;評為司徒,封上庸王;霸為吳王;德為梁公;為中山王;陽骛為司空。
初,燕王皝奇霸之才,故名之曰霸,将以為世子。
群臣谏而止,然寵遇猶逾于世子。
由是雋惡之,以其嘗墜馬折齒,更名曰,尋以其應谶文,更名曰垂。
遷侍中,錄留台事,徙鎮龍城。
垂大得東北之和,雋愈惡之,複召還。
五月,江西流民叛,降姚襄。
诏屯兵中堂,謝尚入衛。
江西流民郭敞等千餘人,執陳留内史劉仕降于姚襄。
建康震駭,以尚書周闵為中軍将軍,屯中堂。
謝尚自曆陽還衛京師,固江備守。
桓溫及秦兵戰,不利。
六月,師還。
北海王猛少好學,倜傥有大志,不屑細務,人皆輕之。
猛悠然自得,隐居華陰。
聞溫入關,披褐詣之,扪虱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
溫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将銳兵十萬,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裡深入敵境,今長安咫尺,而不度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
”溫嘿然無以應,徐曰:“江東無卿比也。
”乃署猛軍謀祭酒。
溫與秦丞相雄等戰于白鹿原,溫兵不利,死者萬餘人。
初,溫指秦麥以為糧,既而秦人悉芟麥,清野以待之。
溫軍乏食,徙關中三千餘戶而歸。
欲與猛俱還,猛辭不就。
秦太子苌等随溫擊之,比至潼關, 前燕任命慕容恪為大司馬。
前燕國主慕容雋任命慕容恪為大司馬、錄尚書事,封為太原王;任命慕容評為司徒,封上庸王;封慕容霸為吳王;封慕容德為梁公;封慕容暐為中山王;任命陽骛為司空。
當初,前燕王慕容皝對慕容霸的才能感到驚奇,所以給他起名為“霸”,準備立他為世子。
由于大臣們勸谏而作罷,然而對他的寵愛仍超過世子。
因此慕容雋很厭惡他,因為他曾經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牙齒,便将他的名字改為“”,不久又因應驗了谶文,改名為“垂”。
慕容垂升任侍中,負責留台事務,遷往龍城鎮守。
慕容垂深得東北地區百姓的擁戴,慕容雋更加讨厭他,于是就召回了他。
五月,江西的流民叛亂,投降了姚襄。
東晉朝廷下诏在宮中駐紮軍隊,謝尚入京城戍衛。
江西流民郭敞等一千多人,抓住陳留内史劉仕并投降了姚襄。
建康的晉室非常震驚,任命尚書周闵為中軍将軍,駐紮在宮中。
謝尚從曆陽返回保衛京師,鞏固江防進行守備。
桓溫與前秦兵交戰,失利。
六月,率軍返回。
北海人王猛從小好學,才能卓越并胸懷大志,不屑于瑣碎事務,人們都輕視他。
王猛悠然自得,隐居在華陰。
他聽說桓溫入關後,穿着粗布衣服來到桓溫處,一面摸着虱子,一面談論當時的大事,旁若無人。
桓溫覺得他奇異,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十萬精兵為百姓消滅兇殘的賊寇,但是為什麼三秦地區的豪傑卻沒有前來歸附的?”王猛說:“您不遠數千裡深入敵境,如今長安近在咫尺,卻不渡過灞水,百姓們不了解您的意圖,所以不來歸附。
”桓溫沉默着無言以對,慢慢地說:“江東無人能與你相比。
”于是讓王猛暫任軍謀祭酒。
桓溫與前秦丞相苻雄等在白鹿原交戰,桓溫軍隊作戰失利,死亡一萬多人。
當初,桓溫指望将前秦的小麥作為軍糧,不久前秦人把小麥全部收割,以清理幹淨的田野等待桓溫。
桓溫的軍隊缺少糧食,隻得遷移關中地區三千多戶百姓後返回。
桓溫打算與王猛一同返回,王猛推辭不去。
前秦太子苻苌等追随桓溫的軍隊不斷攻擊,等到了潼關, 溫軍屢敗,失亡以萬數。
苻雄擊司馬勳,勳亦奔還漢中。
溫之屯灞上也,順陽太守薛珍勸溫徑進逼長安,溫弗從。
珍以偏師獨濟,頗有所獲。
及溫退,乃還,顯言于衆,自矜其勇,而咎溫之持重,溫殺之。
秦東海王苻雄卒。
秦主健弟、東海王雄卒。
健哭之嘔血,曰:“天不欲吾平四海耶!何奪吾元才之速也!”雄以佐命元勳,位兼将相,權侔人主,而謙恭泛愛,遵奉法度,故健重之,常曰:“元才,吾之周公也。
”子堅襲爵。
堅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學多能,交結英豪,呂婆樓、強汪及略陽梁平老皆與之善。
秦大饑。
乙卯(355) 十一年秦主生壽光元,燕元玺四年。
涼去年号。
春二月,秦大蝗。
百草無遺,牛馬相啖毛。
夏,秦立子生為太子。
秦太子苌拒桓溫,中流矢死。
淮南王生幼無一目,性粗暴。
其祖洪嘗戲之曰:“吾聞瞎兒一淚,信乎?”生怒,引佩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淚也!”洪大驚,鞭之。
生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棰!”洪謂健曰:“此兒狂悖,宜早除之,不然必破人家。
”健将殺之,雄曰:“兒長自應改,何可遽爾!”及長,力舉千鈞,手格猛獸,走及奔馬,擊刺騎射,冠絕一時。
強後欲立少子晉王柳,秦主健 桓溫的軍隊已多次戰敗,損失的士兵數以萬計。
苻雄攻打司馬勳,司馬勳也逃回漢中。
桓溫駐紮灞上時,順陽太守薛珍勸說桓溫徑直進逼長安,桓溫沒有聽從。
薛珍率部分軍隊獨自渡過灞水,頗有收獲。
等到桓溫撤退時,他便返回,在衆人面前大肆炫耀,自誇其勇,而責備桓溫的謹小慎微,桓溫殺死了他。
前秦的東海王苻雄去世。
前秦主苻健的弟弟、東海王苻雄去世。
苻健哭得吐了血,說:“上天不想讓我平定天下呀!為什麼這麼快就奪去了我的弟弟元才呢!”苻雄以輔國元勳的身份,位兼将、相之職,權力與君主相當,但是卻謙恭博愛,遵奉法律制度,所以苻健器重他,經常說:“元才是我的周公。
”苻雄的兒子苻堅承襲了爵位。
苻堅生性極其孝順,自幼就有氣度,博學多才,交結英雄豪傑,呂婆樓、強汪及略陽人梁平老都與他交情很好。
前秦發生嚴重饑荒。
乙卯(355)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前秦主苻生壽光元年,前燕元玺四 年。
前涼取消年号。
春二月,前秦發生嚴重的蝗災。
百草無存,牛馬相互吃毛充饑。
夏季,前秦主苻健立兒子苻生為太子。
前秦太子苻苌抵抗桓溫時,中流箭而死。
淮南王苻生自幼少了一隻眼,性情粗暴。
他的祖父苻洪曾經逗他說:“我聽說眼瞎的孩子隻能一隻眼流淚,真是這樣嗎?”苻生大怒,拔出佩刀自己将瞎眼刺出血,說:“這也是一隻眼的眼淚!”苻洪大驚,用鞭子抽他。
苻生說:“我生性能忍受刀和矛,但不能忍受鞭打!”苻洪對苻健說:“這孩子狂暴叛逆,應盡早除掉他,不然必定家破人亡。
”苻健準備殺掉苻生,苻雄說:“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改變,怎能這樣快下結論呢!”等到苻生長大後,力能舉千鈞,徒手與猛獸搏鬥,跑起來能趕上奔馳的快馬,擊劍、刺矛、騎馬、射箭等武藝冠絕一時。
強太後打算立小兒子晉王苻柳為太子,前秦主苻健 以谶文有“三羊五眼”,乃立生為太子。
姚襄據許昌。
襄所部多勸北還,襄乃進據許昌。
六月,秦主健卒,太子生立。
健勤于政事,數延公卿咨講治道。
承趙人苛虐奢侈之後,易以寬簡節儉,崇儒禮士,由是秦人悅之。
至是寝疾,引太師魚遵、丞相雷弱兒、太傅毛貴、司空王堕、尚書令梁楞、仆射梁安、段純等受遺诏輔政。
謂太子生曰:“六夷酋帥及大臣執權者,若不從汝命,宜漸除之。
”健卒,生即位,大赦,改元。
群臣奏曰:“未逾年而改元,非禮也。
”生怒,窮推議主,得段純,殺之。
秋九月,秦殺其後梁氏及太傅毛貴等。
中書監胡文言于秦主生曰:“比有星孛于大角,熒惑入東井。
不出三年,國有大喪,大臣戮死。
願陛下修德以禳之!”生曰:“皇後與朕對臨天下,可以應大喪矣。
毛太傅、梁車騎、梁仆射受遺诏輔政,可以應大臣矣。
”乃殺皇後及毛貴、梁楞、梁安。
閏月,涼州弑其君
”不久卻秘密地讓梁安暗示賈玄碩等人上尊号,于是即天王、大單于位,國号為大秦。
二月,魏主冉闵将後趙國主石祗包圍在襄國,姚弋仲及前燕王慕容雋派兵救援石祗,魏軍戰敗。
魏主冉闵攻打襄國一百多天。
後趙國主石祗處境危急,便去掉帝号改稱王,派太尉張舉向前燕請求援軍,許諾送去傳國印玺。
将軍張春向姚弋仲請求援軍,姚弋仲派兒子姚襄前去援救,告誡姚襄說:“冉闵抛棄仁愛,違背道義,屠殺滅絕了石氏。
我受人厚遇,當為複仇,老病不能自行。
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必不複見我也!”燕主雋遣悅绾将兵往會之。
闵遣中郎常炜使于燕,雋使封裕诘玺所在,炜曰:“在邺。
”裕曰:“張舉言在襄國,何也?”炜曰:“彼求救者為妄誕之辭耳。
”雋乃積柴其旁,使裕以其私誘之,炜辭不變。
左右請殺之,雋曰:“彼不憚殺身以徇其主,忠臣也。
”使出就館。
夜使其鄉人往勞之,且曰:“君何以不實言?王怒,欲處君于遼、碣之表,奈何?”炜曰:“吾結發以來,尚不欺布衣,況人主乎!曲意苟合,性所不能。
直情盡言,雖沉東海,不敢避也。
”遂卧向壁,不複言。
雋乃囚之于龍城,後知張舉之妄,乃殺舉而釋炜之囚。
三月,魏主闵及趙、燕、姚襄之兵戰,敗績。
姚襄及趙石琨各引兵東救襄國。
魏主闵遣将軍胡睦拒襄于長蘆,孫威拒琨于黃丘,皆敗還。
闵欲自出擊之,衛将軍王泰谏曰:“今襄國未下,外救雲集,若我出戰,必腹背受敵,此危道也。
不若固壘以挫其銳,徐觀其釁而擊之。
”道士法饒進曰:“太白入昴,當殺胡王,百戰百克,不可失也!”闵攘袂大言曰:“吾戰決矣,敢沮衆者斬!”乃悉衆出與襄、琨戰。
悅绾适以燕兵至,去魏兵數裡,疏布騎卒,曳柴揚塵,魏人望之恟懼。
襄、琨、绾三面擊之,趙王祗自後沖之,魏兵大敗。
闵與十餘騎走還邺,将士死者十萬餘人。
姚襄還滠頭,姚弋仲怒其不擒闵,杖之一百。
闵之為趙相也, 我受過石虎的厚待,應為他報仇,但因年老多病不能親自前往。
你的才能比冉闵高十倍,如果不将他擒獲并斬首示衆,一定不要回來見我!”前燕主慕容雋派悅绾領兵前去與姚襄會合。
冉闵派中郎常炜出使前燕,慕容雋讓封裕責問傳國印玺在哪裡,常炜說:“在邺城。
”封裕問:“張舉說在襄國,為什麼?”常炜說:“這不過是那些求救的人的虛妄荒誕之辭罷了。
”于是慕容雋在常炜身邊架起木柴,讓封裕以他的私人利害來勸誘他,常炜言辭不變。
周圍的人請求殺死他,慕容雋說:“他不怕被殺來為其君主盡節,是位忠臣。
”放常炜出去住進館舍。
夜晚派常炜的同鄉前去慰勞他,并說:“您為什麼不實說?大王一旦發怒,要将您流放到遼水、碣石山之外,該怎麼辦?”常炜說:“自從我結發成年以來,連平民百姓都不欺騙,何況是君主呢!違背心意地迎合他人,是我的本性所不能做的。
盡情直言,即使被沉入東海,也不敢逃避。
”于是面向牆壁躺下,不再說話。
慕容雋便将他囚禁在龍城,後來知道張舉講的是謊言,就殺了張舉并解除了對常炜的囚禁。
三月,魏主冉闵與後趙、前燕、姚襄的軍隊交戰,魏軍戰敗。
姚襄與後趙石琨各自領兵向東救援襄國。
魏主冉闵派将軍胡睦在長蘆抵禦姚襄,派孫威在黃丘抵禦石琨,全都戰敗而還。
冉闵想要親自出戰,衛将軍王泰勸谏說:“如今襄國還沒有攻下,外援已經雲集而至,如果我方出去迎戰,必定會腹背受敵,這是危險的做法。
不如加固堡壘以挫傷敵軍銳氣,慢慢地看着他們之間出現裂痕後再攻打。
”道士法饒卻進言說:“太白星入昴宿,理當誅殺胡王,百戰百勝的大好時機,不可喪失啊!”冉闵捋起袖子大聲喊道:“我已經決定迎戰了,膽敢動搖軍心者斬首!”于是率全部人馬出城與姚襄、石琨交戰。
恰巧悅绾正率前燕軍隊趕到,距離魏軍僅有幾裡,便分散地布置騎兵,拖着樹枝揚起漫天塵土,魏軍望見後心中十分恐懼。
姚襄、石琨、悅绾三面夾擊,後趙王石祗從後面沖鋒,魏軍大敗。
冉闵與十幾名騎兵逃回邺城,有十萬多将士陣亡。
姚襄回到滠頭,姚弋仲對他沒有擒獲冉闵很憤怒,打了他一百杖。
冉闵做後趙丞相時, 所徙青、雍、幽、荊之民及氐、羌、胡、蠻數百萬口,以趙法禁不行,各還本土。
道路交錯,互相殺掠,其能達者什有二三。
中原大亂,因以饑疫,人相食,無複耕者。
趙遣其将劉顯伐魏,不克。
趙王祗使其将劉顯攻邺,闵悉衆出戰,大破顯軍,斬首三萬餘級。
顯懼,密使請降,求殺祗以自效,闵乃引歸。
秦遣使問民疾苦。
秦王健分遣使者問民疾苦,搜羅隽異,寬重斂之稅,弛離宮之禁,罷無用之器,去侈靡之服,凡趙之苛政不便于民者,皆除之。
夏四月,司馬勳會杜洪等兵擊秦,敗還。
杜洪遣使召梁州刺史司馬勳,勳帥步騎三萬赴之,秦王健禦之于五丈原。
勳屢戰皆敗,退歸南鄭。
健以賈玄碩始者不上尊号,銜之,使人告玄碩與勳通,殺之。
趙劉顯弑其主祗而自立。
秋八月,魏徐、兖、荊、豫、洛州來降。
燕慕容恪取中山。
恪入中山,遷其将帥、土豪數十家詣薊,餘皆安堵。
軍令嚴明,秋毫不犯。
姚弋仲遣使來降。
诏以弋仲為車騎大将軍、六夷大都督,子襄為平北将軍,督并州。
冬十二月,桓溫移軍武昌,尋複還鎮。
初,桓溫請經略中原,事久不報。
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為人,亦不之憚。
以國無他釁, 所遷徙的青州、雍州、幽州、荊州百姓以及氐、羌、胡、蠻等達數百萬人,由于後趙的法令沒能執行,這些人便各自返回本土。
但是因道路交錯,便互相攻殺搶劫,能夠回到本土的隻有十分之二三。
中原地區大亂,再加上饑荒瘟疫,以至于發生人吃人的現象,沒有人再去耕種田地了。
後趙派将軍劉顯讨伐魏國,沒有成功。
後趙王石祗派将軍劉顯攻打邺城,冉闵率全部兵馬出城迎戰,大敗劉顯的軍隊,斬首三萬多人。
劉顯害怕,秘密派使者請求投降,并請求殺死石祗以表示自己的效忠,于是冉闵便領兵返回。
前秦派使者訪問百姓疾苦。
前秦王苻健分别派遣使者訪問百姓疾苦,搜羅才智卓越的人才,放寬暴征的稅賦,開放離宮劃定的禁區,撤掉毫無用處的器具,去除奢侈浪費的服飾,凡是後趙不利于百姓的苛刻政令,一律廢除。
夏四月,司馬勳會合杜洪等人的軍隊攻打前秦,大敗而回。
杜洪派使者征召梁州刺史司馬勳,司馬勳率三萬步兵、騎兵前往,前秦王苻健在五丈原抵禦。
司馬勳屢戰屢敗,退回南鄭。
苻健由于賈玄碩當初沒有主動進上尊号,很怨恨他,便讓人誣告賈玄碩與司馬勳勾結,殺害了賈玄碩。
後趙劉顯殺死君主石祗而自立。
秋八月,魏國的徐州、兖州、荊州、豫州、洛州向晉室投降。
前燕慕容恪攻取中山。
慕容恪進入中山,将将帥、當地的土豪幾十家遷到薊城,其餘的全都就地安居。
慕容恪部隊軍令嚴明,秋毫無犯。
姚弋仲派使者前來向晉室歸降。
诏命以姚弋仲為車騎大将軍、六夷大都督,他的兒子姚襄為平北将軍,督并州。
冬十二月,桓溫将軍隊遷移到武昌,不久又返回原駐紮地。
當初,桓溫請求謀劃攻取中原地區,但此事很久也沒得到答複。
桓溫知道朝廷憑借殷浩來抗衡自己,非常憤怒,但因為一向了解殷浩的為人,也就沒有懼怕。
由于國家沒有發生其他變故, 遂得相持彌年。
雖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衆資調,殆不為國家用。
屢求北伐,不聽。
至是拜表辄行,帥衆四五萬順流而下,軍于武昌。
朝廷大懼。
浩欲去位以避溫,又欲以驺虞幡駐溫軍。
吏部尚書王彪之言于會稽王昱曰:“若浩去職,人情離駭。
必有任其責者,非殿下而誰乎?”又謂浩曰:“彼若抗表問罪,卿為之首。
欲作匹夫,豈有全地邪!且當靜以待之。
令相王手書,為陳成敗,彼必為旋師;若不從,則遣中诏;又不從,乃當以正義相裁。
奈何無故匆匆,先自猖蹶乎!”浩曰:“決大事正自難,頃日來欲使人悶。
聞卿此謀,意始得了。
” 撫軍司馬高崧為昱草書曰:“寇難宜平,時會宜接。
此實為國遠圖,經略大算,能弘斯會,非足下而誰!然異常之舉,衆之所駭,遊聲噂,想足下亦少聞之。
苟或望風振擾,一時崩散,則望實并喪,社稷之事去矣。
吾與足下雖職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國,其緻一也。
當先思甯國而後圖其外。
區區誠懷,豈可顧嫌而不盡哉!”溫即上疏,惶恐緻謝,回軍還鎮。
朝廷将行郊祀,昱問于彪之曰:“應有赦否?”彪之曰:“自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謂非宜。
兇愚之人必将生心于徼幸矣!”昱從之。
于是得以相持共處了一年。
雖然有君臣之間的往來,也不過是稍有約束而已,所轄八州的士兵及物資稅賦,幾乎不為國家所用。
桓溫屢次請求北伐,都不被采納。
到此時上表後就立即行動,率四五萬人順流而下,在武昌駐紮。
朝廷非常恐懼。
殷浩打算辭官以躲避桓溫,又想用帶有驺虞标志的旗幡來使桓溫的軍隊停止前進。
吏部尚書王彪之向會稽王司馬昱進言說:“如果殷浩辭官,人心就會離散恐懼。
如果一定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不是殿下又是誰呢?”又對殷浩說:“桓溫如果直言上表,興師問罪,首當其沖的就是您。
想做平民百姓,哪裡有萬全之地呢!應當暫且靜止不動以等待桓溫。
讓宰相寫封親筆信,向桓溫陳述成敗利害,他一定會班師返回;如果不聽從,就讓皇上下達诏命;如果還不聽從,就應當以正義來裁決。
怎麼能無緣無故地匆匆行事,先自我傾覆呢!”殷浩說:“我正在為決斷大事而犯難,近日來一直使我很煩悶。
聽到您這個謀略,主意才拿定了。
” 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草拟書信說:“賊寇發難了就應平定,時運到來了就應把握。
這實在是為國家着想的長遠謀劃,治國安邦的宏謀遠略,能夠弘揚光大這一時運的人,不是足下是誰!然而異常的舉動,會使衆人驚駭,虛妄不實之辭便紛至沓來,想必足下也稍稍聽說了一些。
或許有的人聞風驚擾,頃刻間分崩離析,則願望和成果一同喪失,國家的事業也就完了。
我與足下雖然官職上有内外之分,但是安定社稷,保家衛國,其目标是一緻的。
應當先考慮使國家安甯,然後再謀劃向外拓展。
區區一點心意,怎能因顧慮疑忌而不坦誠盡言呢!”桓溫當即上疏,誠惶誠恐地表示謝罪,率軍返回原鎮守地。
東晉朝廷準備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司馬昱問王彪之說:“是否應該有大赦?”王彪之說:“自從皇朝中興以來,祭祀天地時往往有大赦,我認為不适宜。
因為這樣做必将使兇殘愚頑之人産生僥幸心理!”司馬昱采納其意見。
壬子(352) 八年魏永興三,秦皇始二。
燕烈祖慕容雋元玺元年。
是歲,魏亡。
舊大國一,涼、代小國二,新大國一,凡四僭國。
春正月,日食。
秦王健稱皇帝。
健以單于統一百蠻非天子所宜領,以授太子苌。
杜洪司馬張琚殺洪,自稱秦王。
杜洪、張琚屯宜秋。
洪自以右族輕琚,琚遂殺洪而自立。
魏克襄國,殺劉顯,遷其民于邺。
趙汝陰王琨來奔,斬之。
石氏遂絕。
殷浩使督統謝尚、荀羨進屯壽春。
張遇據許昌叛,降于秦。
尚書左丞孔嚴言于殷浩曰:“比來衆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将何以鎮之?愚謂宜明受任之方,韓、彭專征伐,蕭、曹守管籥;深思廉、蔺屈身之義,平、勃交歡之謀,令穆然無間,然後可以保大定功。
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恐難以義感也。
”浩不從。
上疏請北出許、洛,以謝尚、荀羨為督統,進屯壽春。
初,魏豫州牧張遇以州來降,至是尚等不能撫慰之,遇怒,據許昌叛,降于秦。
浩軍不能進,命羨鎮下邳。
三月,姚弋仲卒。
子襄率衆來歸,诏屯谯城。
弋仲有子四十二人。
及病,謂諸子曰:“石氏待吾厚,本欲為之盡力,今已滅矣。
中原無主,我死,汝亟自歸于晉,當執臣節,無為不義也!”及襄與秦兵戰敗,遂帥衆歸晉。
壬子(352) 晉穆帝永和八年冉魏永興三年,前秦皇始二年。
前燕烈祖慕容雋元玺元年。
這一年,冉魏滅亡。
原有一個大國,前涼、代兩個小國,新增一個大國,共有四個僭僞之國。
春正月,發生日食。
前秦王苻健稱皇帝。
苻健因單于統一百蠻之事不是天子所應掌管的,便授權給太子苻苌掌管。
杜洪的司馬張琚殺死杜洪,自稱秦王。
杜洪,張琚駐紮在宜秋。
杜洪自以為是名門望族而輕視張琚,張琚便殺死杜洪而自立為王。
魏國攻克襄國,殺死劉顯,将其百姓遷到邺城。
後趙汝陰王石琨前來投奔晉室,被殺死。
石氏便滅絕了。
殷浩讓督統謝尚、荀羨進駐壽春。
張遇占據許昌反叛,投降前秦。
尚書左丞孔嚴向殷浩進言說:“近來衆人的情緒實在使人寒心,不知您将用什麼辦法使其安定?我認為應該明确官吏的職責,韓信、彭越專事征伐,蕭何、曹參守業理财;應深思廉頗、蔺相如屈己為國的道理,陳平、周勃結交覆滅呂氏的謀略,使人們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然後才可以安居高位,建立功業。
投降歸附之人都是人面獸心,恐怕很難以道義感化他們。
”殷浩沒有聽從。
上疏請求北上許昌、洛陽,任命謝尚、荀羨為督統,進駐壽春。
當初,魏國豫州牧張遇率全州投降晉室,到此時謝尚等不能撫慰他們,張遇大怒,占據許昌反叛,并投降前秦。
殷浩軍隊不能前進,命荀羨鎮守下邳。
三月,姚弋仲去世。
他的兒子姚襄率士衆前來歸附晉室,诏命他駐紮谯城。
姚戈仲有四十二個兒子。
等到他病重時,對兒子們說:“石氏待我甚厚,原本想為他盡力,如今已經滅絕了。
中原地區混亂無主,我死後,你們趕快自行歸附晉室,應履行臣子之節,不要做不義之事!”等到姚襄與前秦軍隊交戰失敗,便率士衆歸附晉室。
诏襄屯谯城。
襄單騎渡淮,見謝尚于壽春。
尚聞其名,命去仗衛,幅巾待之,歡若平生。
襄博學,善談論,江東人士皆重之。
夏四月,燕慕容恪等擊魏,大破之。
執其主闵以歸,殺之。
魏主闵既克襄國,因遊食常山、中山諸郡。
夏,燕王雋遣恪等擊之,闵趣常山。
恪追,及于魏昌之廉台,燕兵十戰皆不勝。
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銳,燕人憚之。
恪巡陳,谕将士曰:“闵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饑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闵所将多步卒,将趣林中。
恪參軍高開曰:“吾騎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複制。
宜亟遣輕騎邀之,既合而陽走,誘緻平地,然後可擊也。
”恪從之。
魏兵還就平地,恪分軍為三部,謂諸将曰:“闵性輕銳,又自以衆少,必緻死于我。
我厚集中軍之陳以待之,俟其合戰,卿等從旁擊之,無不克矣。
”乃擇鮮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陳而前。
闵乘千裡馬,左操雙刃矛,右執鈎戟,以擊燕兵,斬首三百餘級。
望見大幢,知其為中軍,直沖之。
燕兩軍從旁夾擊,大破之。
圍闵數重,闵潰圍東走,其馬忽斃,為燕兵所執。
送于龍城,斬之。
遣慕容評帥精騎攻邺,魏大将軍蔣幹及太子智閉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
五月,秦主健擊張琚,斬之。
魏人遣使請降。
诏命姚襄駐紮谯城。
姚襄單人匹馬渡過淮河,在壽春與謝尚見面。
謝尚久聞其名,命令撤掉儀仗侍衛,頭束便巾接待他,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高興。
姚襄博學,善于言談議論,江東人士全都尊重他。
夏四月,前燕慕容恪等攻打魏國,大敗魏軍。
逮捕魏主冉闵後返回,殺死了他。
魏主冉闵攻克襄國後,便在常山、中山各郡遊玩吃喝。
夏季,前燕王慕容雋派慕容恪等攻打冉闵,冉闵奔往常山。
慕容恪追趕冉闵,在魏昌的廉台追上,前燕軍隊交戰十次都沒有獲勝。
冉闵一向有勇猛之名,所率士兵精良,前燕人都懼怕他。
慕容恪巡視戰陣,對将士們說:“冉闵有勇無謀,一個人就可對付!其士兵饑餓疲憊,铠甲、武器雖然精良,實際上難以發揮作用,是不難打敗的!”冉闵所率領的大多是步兵,準備向樹林中開進。
慕容恪的參軍高開說:“我們的騎兵利于平地作戰,如果冉闵得以進入樹林中,就不能再制服他了。
應趕快派輕騎兵截擊敵軍,交戰後佯裝敗逃,将他們引誘到平地,然後就可以攻打了。
”慕容恪聽從了他的建議。
魏軍回到平地,慕容恪便将部隊分為三部分,對将領們說:“冉闵生性輕敵,銳氣十足,又自認為士兵不多,必然會與我方拼死一戰。
我将主力集中在中軍陣地來等待他,等到交戰後,你們從側翼攻打他,沒有不勝利的。
”于是挑選五千名善于射箭的鮮卑人,用鐵鎖将他們的戰馬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方陣前進。
冉闵乘坐千裡馬,左手持雙刃矛,右手拿鈎戟,去攻打前燕軍隊,斬殺三百多人。
他望見大旗後,知道那裡是中軍陣地,便徑直沖去。
前燕軍的另兩部分從側翼夾擊,大敗冉闵的軍隊。
将冉闵重重包圍,冉闵突圍向東逃跑,但是坐騎忽然倒地而死,被前燕軍抓住。
将他送到龍城殺掉。
前燕派慕容評率精銳騎兵攻打邺城,魏國大将軍蔣幹及太子冉智緊閉城門抵抗守衛,城外的兵衆則全部投降了前燕軍。
五月,前秦國主苻健攻打張琚,将他殺死。
魏國派使者請求投降晉室。
邺中大饑,人相食,故趙時宮人被食略盡。
蔣幹遣侍中缪嵩奉表請降,且求救于謝尚。
六月,謝尚得傳國玺,獻之。
初,謝尚使戴施據枋頭。
施聞蔣幹求救,乃帥壯士百餘人入邺,助守三台。
绐幹得傳國玺,宣言使督護何融迎糧,陰令懷玺送于枋頭。
尚迎至建康,百僚畢賀。
謝尚攻張遇于許昌,秦人救之。
尚等敗績,殷浩退屯壽春。
尚遣姚襄共攻張遇,秦主健遣丞相、東海王雄等救之。
戰于颍水之誡橋,尚等大敗,奔還淮南。
殷浩自許昌退屯壽春。
雄徙遇及陳、颍、許、洛之民五萬餘戶于關中,以楊群為豫州刺史,鎮許昌。
尚降号建威将軍。
秋八月,燕慕容評攻邺,克之,遂留守邺。
九月,殷浩進屯泗口。
浩之北伐也,中軍将軍王羲之以書止之,不聽。
既而無功,複謀再舉。
羲之遺浩書曰:“今以區區江左,天下寒心固已久矣,力争武功,非所當作。
自頃處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而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勢。
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今軍破于外,資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複及,莫若還保長江,督将各複舊鎮,自長江以外羁縻而已。
引咎責躬,更為善治,省其賦役,與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懸之急也!若猶以前事為未工,複求之于分外,宇宙雖廣,自容何所! 邺城地區發生嚴重饑荒,出現人吃人現象,原來後趙時的宮女幾乎被吃光。
蔣幹派侍中缪嵩帶奏表請求投降晉室,并且向謝尚求救。
六月,謝尚得到傳國印玺,獻給東晉朝廷。
當初,謝尚讓戴施據守枋頭。
戴施聽說蔣幹求救,便率一百多名壯士進入邺城,幫助守衛三台。
當他哄騙蔣幹得到傳國印玺後,就宣稱派督護何融去迎接軍糧,暗中讓何融懷揣印玺送到枋頭。
謝尚将印玺迎送到建康,朝中百官共同慶賀。
謝尚在許昌攻打張遇,前秦軍隊救援張遇。
謝尚等戰敗,殷浩退駐壽春。
謝尚派姚襄與自己共同攻打張遇,前秦主苻健派丞相、東海王苻雄等前去救援。
雙方在颍水的誡橋交戰,謝尚等大敗,逃回淮南。
殷浩從許昌退駐壽春。
苻雄将張遇以及陳郡、颍川、許昌、洛陽的五萬多戶百姓遷往關中,任命楊群為豫州刺史,鎮守許昌。
謝尚将名号降為建威将軍。
秋八月,前燕慕容評攻克邺城,于是留守邺城。
九月,殷浩進駐泗口。
殷浩北伐時,中軍将軍王羲之寫信勸阻他,他沒有聽從。
不久便無功而返,又謀劃再次舉兵出征。
王羲之給殷浩寫信說:“如今以區區江左之地,使天下人寒心就已經很久了,力争戰功,不是應當做的事情。
近來在朝廷内外當官的人,都沒有深謀遠慮,卻使國家的根基疲敝枯竭,各自順從自己的意志,最終卻沒有一件戰功可以評說,于是使天下将要出現土崩瓦解的趨勢。
擔任其職務的人,怎能推卸掉天下人的責備呢!如今軍隊在外邊被攻破,資财在國内枯竭耗盡,保守淮南的志向,不再是所能顧及的,不如回來保住長江,讓都督将領們各自恢複原來的鎮守地,對長江以外的地區有所約束就可以了。
引咎自責,重新推行良好的治政措施,減輕賦稅徭役,與百姓共同重新奮鬥,大概還可以解救異常困苦的危難局勢吧!如果您還認為以前的事情做得不周全,再去追求分外之功,那麼宇宙雖然廣闊,又有何處能容納您自己呢! 此愚智所不解也!” 又與會稽王昱箋曰:“今雖有可喜之會,内求諸己,而所憂乃重于所喜。
功未可期,遺黎殲盡,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歎悼者也!願殿下先為不可勝之基,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
”浩不從,進屯泗口,遣戴施據石門,劉遁戍倉垣。
罷遣太學生徒。
浩以軍興,罷遣太學生徒,學校由此遂廢。
冬十月,謝尚攻許昌,克之。
十一月,燕王雋稱皇帝。
故趙将擁兵據州郡者,各遣使降燕。
群僚共上尊号,雋許之。
始置百官,即皇帝位。
詐言獲傳國玺,改元元玺。
時晉使适至燕,雋謂曰:“汝還白汝天子,我承人乏,為中國所推,已為帝矣!”改司州為中州,建留台于龍都,以乙逸為尚書,專委留務。
癸醜(353) 九年秦皇始三,燕元玺二年。
夏五月,張重華攻秦上邽,拔之。
诏進重華涼州牧。
秋七月,秦殺其司空張遇。
初,張遇降秦,秦主健以為司空,而納其繼母韓氏為昭儀。
數于衆中謂遇曰:“卿,吾假子也。
”遇恥之。
陰結關中豪傑,欲滅苻氏,以其地來降。
事覺,伏誅。
于是關中豪傑數人各擁衆數萬,遣使來請兵。
秦皆攻滅之。
這是我愚鈍的頭腦所不能理解的!” 王羲之又給會稽王司馬昱寫信說:“如今雖然有可喜的機會,但是對内檢讨一下自己,所憂慮的就重于所高興的了。
功績不可預期,遺民損失殆盡,以區區吳、越之地去治理天下十分之九的地區,不滅亡還等待什麼!而且不權衡自己的德行與力量,不徹底失敗就不停止,這是國内的士人們所痛心哀歎的!希望殿下先建立不可戰勝的根基,等到根基建立、勢力強大後,再做謀劃也不晚。
”殷浩沒有聽從,進駐泗口,派戴施據守石門,劉遁戍守倉垣。
遣散太學生。
殷浩因為要舉兵征伐,就遣散了太學生,學校從此便廢止了。
冬十月,謝尚攻克許昌。
十一月,前燕王慕容雋稱皇帝。
原來後趙将領中那些擁兵占據州郡的,各自派使者向前燕投降。
百官共同奉上尊号,慕容雋表示同意。
慕容雋開始設置百官,即皇帝位。
他詐稱獲得了傳國印玺,就改年号為元玺。
當時晉室的使臣恰好來到前燕,慕容雋對他說:“你回去告訴你們天子,我趁天下沒有人才,被中原所推舉,已成為皇帝了!”慕容雋改司州為中州,在龍都建立留台,任命乙逸為尚書,專門委任他負責留台事務。
癸醜(353) 晉穆帝永和九年前秦皇始三年,前燕元玺二年。
夏五月,張重華攻克前秦的上邽。
晉室下诏升任張重華為涼州牧。
秋七月,前秦殺死司空張遇。
當初,張遇投降前秦,前秦主苻健任命他為司空,并将他的繼母韓氏納為昭儀。
苻健多次當衆對張遇說:“你是我的幹兒子。
”張遇以此為恥。
他便暗中結交關中豪傑,打算滅掉苻氏,率其領地投降晉室。
事情敗露後,張遇被殺。
于是幾位關中豪傑各自率領數萬兵衆,派使者前來向晉室請求援兵。
前秦把他們全部攻滅了。
殷浩遣兵襲姚襄,不克。
冬十月,遂率諸軍北伐。
襄邀敗之,浩走谯城。
姚襄屯曆陽,以燕、秦方強,未有北伐之志,乃夾淮廣興屯田,訓厲将士。
浩在壽春,惡其強盛,囚襄諸弟,屢遣刺客刺之,客皆以情告襄。
浩潛遣将軍魏憬帥衆五千襲之,襄斬憬,并其衆。
浩愈惡之,遷襄蠡台,表授梁國内史。
襄益疑懼,遣參軍權翼使于浩,浩曰:“身與姚平北共為王臣,平北每舉動自專,甚失輔車之理。
”翼曰:“平北英姿絕世,擁兵數萬,而遠歸晉室者,以朝廷有道,宰輔明哲故也。
今将軍輕信讒慝,與之有隙,愚謂猜疑之端,在此而不在彼也。
”浩曰:“平北生殺自由,又掠吾馬,王臣之禮,固若是乎?”翼曰:“奸宄之人,亦王法所不容也,殺之何害!”浩曰:“然則掠馬,何也?”翼曰:“将軍謂平北雄武難制,終将讨之,故取以自衛耳。
”浩笑曰:“何至是也!” 初,浩陰遣人誘秦梁安、雷弱兒,使殺秦主健,許以關右之任。
弱兒等僞許之,且請兵應接。
浩聞張遇作亂,以為安等事成,遂自壽春帥衆七萬北伐,欲進據洛陽,修複園陵。
王彪之上會稽王昱箋,以為“容有詐僞,未應輕進”,不從。
浩以襄為前驅。
襄度浩将至,僞遁而陰伏甲以邀之。
浩追至山桑,襄縱兵擊之,浩大敗,棄辎重,走保谯城。
襄俘斬萬餘,悉收其資仗,使兄益守山桑,而複如淮南。
昱謂彪之曰:“君言無不中,張、陳無以過也!” 殷浩派兵襲擊姚襄,沒有成功。
冬十月,殷浩便率各路人馬北伐。
姚襄阻擊獲勝,殷浩逃到谯城。
姚襄駐紮在曆陽,由于前燕、前秦力量正強盛,所以沒有北伐的意向,就沿淮河兩岸廣開屯田,訓練勉勵将士。
殷浩在壽春,厭惡他的強盛,就囚禁他的弟弟們,并多次派刺客刺殺他,但是刺客全都将實情告訴了姚襄。
殷浩暗地裡派将軍魏憬率五千兵士襲擊姚襄,姚襄斬殺魏憬,兼并其士衆。
殷浩更加厭惡姚襄,将他遷到蠡台,上表授予他梁國内史的職務。
姚襄更加懷疑恐懼,派參軍權翼出使到殷浩那裡,殷浩說:“我與姚襄同是君王的臣下,姚襄卻經常獨斷專行,十分違背唇齒相依的道理。
”權翼說:“姚襄英姿蓋世,擁有數萬兵衆,但是卻不辭遙遠歸附晉室,就是由于朝廷有道義,輔臣賢明智慧的緣故。
如今将軍您輕信讒言诽謗,與他有了隔閡,我認為相互猜忌的根源,是在您這裡而不在于他。
”殷浩說:“姚襄任意殺戮,又掠奪我的馬匹,作為君王臣下的禮節,原本就該是這樣嗎?”權翼說:“奸詐邪惡之徒,也是王法所不能容忍的,殺了他們有什麼害處!”殷浩說:“然而為什麼掠奪馬匹呢?”權翼說:“将軍您認為姚襄雄猛威武,難以控制,終究會讨伐他,所以他才奪取馬匹來自衛罷了。
”殷浩笑道:“何至于此呢!” 當初,殷浩暗中派人勸誘前秦的梁安、雷弱兒,使他們殺死前秦主苻健,許諾将關右地區的官職授予他們。
雷弱兒等假裝答應此事,并且請求派兵接應。
殷浩聽說張遇制造叛亂,認為梁安等人的事情已成功,便從壽春率七萬士衆北伐,打算進攻占據洛陽,修複皇室陵墓。
王彪之給會稽王司馬昱寫信,認為“可能會有欺詐,不宜輕易進兵”,司馬昱沒有聽從。
殷浩任命姚襄為前鋒。
姚襄猜測殷浩要來了,就假裝逃跑卻暗中埋伏甲士阻擊殷浩。
殷浩追到山桑,姚襄縱兵攻擊,殷浩大敗,丢棄物資裝備,逃走保守谯城。
姚襄俘虜斬殺萬餘人,收繳全部物資武器,讓哥哥姚益守山桑,自己又前往淮南。
司馬昱對王彪之說:“您說的沒有不言中的,張良、陳平也不如您!” 十一月,西平公張重華卒,子曜靈立。
重華有疾,曜靈才十歲,立為世子。
重華庶兄祚有勇力、吏幹,而傾巧善事内外,與嬖臣趙長等結異姓兄弟。
謝艾以枹罕之功有寵,左右谮之,出為酒泉太守。
艾上言:“權幸用事,公室将危,乞聽臣入侍。
”且言:“祚及長等将為亂,宜盡逐之。
”重華疾甚,手令征艾輔政,祚、長等匿而不宣。
重華卒,曜靈立,稱涼州刺史、西平公。
長等矯遺令,以祚輔政。
十二月,姚襄徙屯盱眙。
襄濟淮,屯盱眙,招掠流民,衆至七萬。
分置守宰,勸課農桑。
遣使詣建康,罪狀殷浩,并自陳謝。
以謝尚都督江西、淮南軍事。
鎮曆陽。
涼州廢其主曜靈,立張祚為涼公。
涼州長史趙長等以“時難未夷,宜立長君”,乃廢曜靈而立祚。
祚既得志,恣為淫虐,殺重華妃裴氏及謝艾。
燕以慕容霸守常山。
慕容恪屢薦霸有命世之才,宜總大任,故燕主用之。
甲寅(354) 十年秦皇始四,燕元玺三年。
涼王張祚和平元年。
春正月,張祚自稱涼王。
祚自稱涼王,改元,置百官,郊祀天地。
尚書馬岌切谏,坐免官。
郎中丁琪複谏曰:“自武公以來,世守臣節, 十一月,西平公張重華去世,兒子張曜靈即位。
張重華患病,将年僅十歲的張曜靈立為世子。
張重華的異母兄長張祚勇猛有力,具備做官的才幹。
但是為人狡詐,善于迎合内外官員,與寵臣趙長等結為異姓兄弟。
謝艾因為枹罕戰役的功勞而受寵,張重華身邊的人誣陷他,便将他外調為酒泉太守。
謝艾上書說:“有權勢而受寵的人當政,朝廷将有危難,請求讓我入宮侍奉。
”又說:“張祚和趙長等人将要作亂,應全部驅逐他們。
”張重華病重,親筆下令征召謝艾輔佐朝政,張祚、趙長等将命令藏起來不公布。
張重華去世,張曜靈即位,稱涼州刺史、西平公。
趙長等假造張重華的遺令,讓張祚輔佐朝政。
十二月,姚襄遷往盱眙駐紮。
姚襄渡過淮河,駐紮盱眙,招募擄掠流民,士衆達到七萬。
分别設置地方官,勉勵督促農業生産。
派使者到建康,曆數殷浩罪狀,并為自己陳述謝罪之意。
任命謝尚都督江西、淮南軍事。
謝尚鎮守曆陽。
涼州廢黜其君主張曜靈,立張祚為涼公。
涼州長史趙長等認為“當前的災難還沒有平定,應當立年長者為君”,于是廢黜張曜靈而立張祚。
張祚達到目的後,毫無顧忌地行淫威虐政,殺死張重華的妃子裴氏及謝艾。
前燕以慕容霸鎮守常山。
慕容恪屢次舉薦慕容霸有顯赫于世的才能,應該總攬大權,所以前燕主慕容雋任用他。
甲寅(354) 晉穆帝永和十年前秦皇始四年,前燕元玺三年。
前涼王張祚和平元年。
春正月,張祚自稱涼王。
張祚自稱涼王,改易年号,設置百官,舉行祭祀天地的儀式。
尚書馬岌懇切勸谏,結果獲罪被免除了官職。
郎中丁琪又勸谏張祚說:“自從武公張軌以來,世代恪守作為臣子的禮節, 抱忠履謙,故能以一州之衆,抗舉世之虜,師徒歲起,民不告疲。
今而自尊,則中外離心,安能以一隅之地,拒天下之強敵乎!”祚大怒,斬之。
殷浩以罪免為庶人,徙信安。
以王述為揚州刺史。
浩連年北伐,師徒屢敗,糧械都盡。
桓溫因朝野之怨,上疏請廢之。
朝廷不得已,免浩為庶人,徙之信安。
自此内外大權一歸于溫矣。
浩少與溫齊名,而心競不相下,溫常輕之。
浩既廢黜,雖愁怨不形辭色,常書空作“咄咄怪事”字。
久之,溫謂掾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向為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
”将以浩為尚書令,以書告之。
浩欣然許焉。
将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十數,竟達空函。
溫大怒,由是遂絕,卒于徙所。
二月,桓溫率師伐秦。
溫統步騎四萬發江陵。
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南鄉;步兵自淅川趣武關;命司馬勳出子午道以伐秦。
姚襄叛,降于燕。
夏四月,桓溫大敗秦兵于藍田。
進軍灞上,三輔皆降。
桓溫别将攻上洛,獲秦荊州刺史郭敬,進擊青泥,破之。
秦主健遣太子苌等帥衆五萬拒溫,戰于藍田,秦兵大敗。
溫轉戰而前,進至灞上,苌等退屯城南。
健與老弱六千固守長安小城,悉發精兵三萬,遣大司馬雷弱兒等與苌合以拒溫。
三輔郡縣皆來降,溫撫谕居民,使安堵複業。
民争持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觀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圖今日複睹官軍!” 胸懷忠誠,行事謙恭,所以能夠以一個州的士衆去抗衡全天下的敵人,雖然征戰連年不斷,百姓卻并不訴說疲憊。
如今自尊為帝,則内外離心離德,怎能以一隅之地去抵抗天下的強敵呢!”張祚大怒,殺死丁琪。
殷浩因罪被免為庶人,流放到信安。
任命王述為揚州刺史。
殷浩連年北伐,軍隊屢次被打敗,糧草武器都消耗一空。
桓溫趁朝野的怨憤情緒,上疏請求廢黜殷浩。
朝廷不得已,将殷浩免為庶人,流放到信安。
從此内外大權一并歸到桓溫手中了。
殷浩年輕時與桓溫齊名,但二人内心争強比勝,互不相讓,桓溫經常輕視殷浩。
殷浩被廢黜後,雖然憂愁怨憤之情不顯露于言辭和神色,卻經常對空書寫“咄咄怪事”四字。
過了許久,桓溫對屬吏郗超說:“殷浩有德行,善言辭,以前讓他任尚書令或仆射的話,足以成為百官的楷模,是朝廷任命的官職配不上他的才能。
”桓溫準備任命殷浩為尚書令,寫信告訴了殷浩。
殷浩欣然答應了桓溫。
殷浩準備回信,擔心信中還有不妥之處,就将信封開、封了十幾次進行檢查,以至忙中出錯,最後送去的是一封空函。
桓溫非常憤怒,因此斷絕了啟用殷浩的念頭,殷浩死在了流放地。
二月,桓溫率軍讨伐前秦。
桓溫統領四萬步兵、騎兵從江陵出發。
水軍從襄陽入均口,到達南鄉;步兵從淅川前往武關;命令司馬勳出子午道去讨伐前秦。
姚襄反叛,投降前燕。
夏四月,桓溫在藍田大敗前秦軍隊。
又進軍灞上,三輔地區全都投降。
桓溫的另一個部将攻打上洛,俘獲前秦的荊州刺史郭敬,又進軍攻克青泥。
前秦主苻健派太子苻苌等率五萬人抵抗桓溫,在藍田交戰,前秦軍隊大敗。
桓溫轉戰前進,到達灞上,苻苌等退駐城南。
苻健與六千老弱士兵固守長安小城,将三萬精兵全部派出,派大司馬雷弱兒等與苻苌合兵抵抗桓溫。
三輔地區的郡縣全都前來投降,桓溫安撫告谕當地百姓,讓他們安居複業。
百姓們争相手拿牛肉、美酒迎接慰勞,男男女女夾道觀看,有的老年人流着淚說:“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官軍!” 燕以慕容恪為大司馬。
燕主雋以恪為大司馬、錄尚書事,封太原王;評為司徒,封上庸王;霸為吳王;德為梁公;為中山王;陽骛為司空。
初,燕王皝奇霸之才,故名之曰霸,将以為世子。
群臣谏而止,然寵遇猶逾于世子。
由是雋惡之,以其嘗墜馬折齒,更名曰,尋以其應谶文,更名曰垂。
遷侍中,錄留台事,徙鎮龍城。
垂大得東北之和,雋愈惡之,複召還。
五月,江西流民叛,降姚襄。
诏屯兵中堂,謝尚入衛。
江西流民郭敞等千餘人,執陳留内史劉仕降于姚襄。
建康震駭,以尚書周闵為中軍将軍,屯中堂。
謝尚自曆陽還衛京師,固江備守。
桓溫及秦兵戰,不利。
六月,師還。
北海王猛少好學,倜傥有大志,不屑細務,人皆輕之。
猛悠然自得,隐居華陰。
聞溫入關,披褐詣之,扪虱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
溫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将銳兵十萬,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裡深入敵境,今長安咫尺,而不度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
”溫嘿然無以應,徐曰:“江東無卿比也。
”乃署猛軍謀祭酒。
溫與秦丞相雄等戰于白鹿原,溫兵不利,死者萬餘人。
初,溫指秦麥以為糧,既而秦人悉芟麥,清野以待之。
溫軍乏食,徙關中三千餘戶而歸。
欲與猛俱還,猛辭不就。
秦太子苌等随溫擊之,比至潼關, 前燕任命慕容恪為大司馬。
前燕國主慕容雋任命慕容恪為大司馬、錄尚書事,封為太原王;任命慕容評為司徒,封上庸王;封慕容霸為吳王;封慕容德為梁公;封慕容暐為中山王;任命陽骛為司空。
當初,前燕王慕容皝對慕容霸的才能感到驚奇,所以給他起名為“霸”,準備立他為世子。
由于大臣們勸谏而作罷,然而對他的寵愛仍超過世子。
因此慕容雋很厭惡他,因為他曾經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牙齒,便将他的名字改為“”,不久又因應驗了谶文,改名為“垂”。
慕容垂升任侍中,負責留台事務,遷往龍城鎮守。
慕容垂深得東北地區百姓的擁戴,慕容雋更加讨厭他,于是就召回了他。
五月,江西的流民叛亂,投降了姚襄。
東晉朝廷下诏在宮中駐紮軍隊,謝尚入京城戍衛。
江西流民郭敞等一千多人,抓住陳留内史劉仕并投降了姚襄。
建康的晉室非常震驚,任命尚書周闵為中軍将軍,駐紮在宮中。
謝尚從曆陽返回保衛京師,鞏固江防進行守備。
桓溫與前秦兵交戰,失利。
六月,率軍返回。
北海人王猛從小好學,才能卓越并胸懷大志,不屑于瑣碎事務,人們都輕視他。
王猛悠然自得,隐居在華陰。
他聽說桓溫入關後,穿着粗布衣服來到桓溫處,一面摸着虱子,一面談論當時的大事,旁若無人。
桓溫覺得他奇異,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十萬精兵為百姓消滅兇殘的賊寇,但是為什麼三秦地區的豪傑卻沒有前來歸附的?”王猛說:“您不遠數千裡深入敵境,如今長安近在咫尺,卻不渡過灞水,百姓們不了解您的意圖,所以不來歸附。
”桓溫沉默着無言以對,慢慢地說:“江東無人能與你相比。
”于是讓王猛暫任軍謀祭酒。
桓溫與前秦丞相苻雄等在白鹿原交戰,桓溫軍隊作戰失利,死亡一萬多人。
當初,桓溫指望将前秦的小麥作為軍糧,不久前秦人把小麥全部收割,以清理幹淨的田野等待桓溫。
桓溫的軍隊缺少糧食,隻得遷移關中地區三千多戶百姓後返回。
桓溫打算與王猛一同返回,王猛推辭不去。
前秦太子苻苌等追随桓溫的軍隊不斷攻擊,等到了潼關, 溫軍屢敗,失亡以萬數。
苻雄擊司馬勳,勳亦奔還漢中。
溫之屯灞上也,順陽太守薛珍勸溫徑進逼長安,溫弗從。
珍以偏師獨濟,頗有所獲。
及溫退,乃還,顯言于衆,自矜其勇,而咎溫之持重,溫殺之。
秦東海王苻雄卒。
秦主健弟、東海王雄卒。
健哭之嘔血,曰:“天不欲吾平四海耶!何奪吾元才之速也!”雄以佐命元勳,位兼将相,權侔人主,而謙恭泛愛,遵奉法度,故健重之,常曰:“元才,吾之周公也。
”子堅襲爵。
堅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學多能,交結英豪,呂婆樓、強汪及略陽梁平老皆與之善。
秦大饑。
乙卯(355) 十一年秦主生壽光元,燕元玺四年。
涼去年号。
春二月,秦大蝗。
百草無遺,牛馬相啖毛。
夏,秦立子生為太子。
秦太子苌拒桓溫,中流矢死。
淮南王生幼無一目,性粗暴。
其祖洪嘗戲之曰:“吾聞瞎兒一淚,信乎?”生怒,引佩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淚也!”洪大驚,鞭之。
生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棰!”洪謂健曰:“此兒狂悖,宜早除之,不然必破人家。
”健将殺之,雄曰:“兒長自應改,何可遽爾!”及長,力舉千鈞,手格猛獸,走及奔馬,擊刺騎射,冠絕一時。
強後欲立少子晉王柳,秦主健 桓溫的軍隊已多次戰敗,損失的士兵數以萬計。
苻雄攻打司馬勳,司馬勳也逃回漢中。
桓溫駐紮灞上時,順陽太守薛珍勸說桓溫徑直進逼長安,桓溫沒有聽從。
薛珍率部分軍隊獨自渡過灞水,頗有收獲。
等到桓溫撤退時,他便返回,在衆人面前大肆炫耀,自誇其勇,而責備桓溫的謹小慎微,桓溫殺死了他。
前秦的東海王苻雄去世。
前秦主苻健的弟弟、東海王苻雄去世。
苻健哭得吐了血,說:“上天不想讓我平定天下呀!為什麼這麼快就奪去了我的弟弟元才呢!”苻雄以輔國元勳的身份,位兼将、相之職,權力與君主相當,但是卻謙恭博愛,遵奉法律制度,所以苻健器重他,經常說:“元才是我的周公。
”苻雄的兒子苻堅承襲了爵位。
苻堅生性極其孝順,自幼就有氣度,博學多才,交結英雄豪傑,呂婆樓、強汪及略陽人梁平老都與他交情很好。
前秦發生嚴重饑荒。
乙卯(355)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前秦主苻生壽光元年,前燕元玺四 年。
前涼取消年号。
春二月,前秦發生嚴重的蝗災。
百草無存,牛馬相互吃毛充饑。
夏季,前秦主苻健立兒子苻生為太子。
前秦太子苻苌抵抗桓溫時,中流箭而死。
淮南王苻生自幼少了一隻眼,性情粗暴。
他的祖父苻洪曾經逗他說:“我聽說眼瞎的孩子隻能一隻眼流淚,真是這樣嗎?”苻生大怒,拔出佩刀自己将瞎眼刺出血,說:“這也是一隻眼的眼淚!”苻洪大驚,用鞭子抽他。
苻生說:“我生性能忍受刀和矛,但不能忍受鞭打!”苻洪對苻健說:“這孩子狂暴叛逆,應盡早除掉他,不然必定家破人亡。
”苻健準備殺掉苻生,苻雄說:“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改變,怎能這樣快下結論呢!”等到苻生長大後,力能舉千鈞,徒手與猛獸搏鬥,跑起來能趕上奔馳的快馬,擊劍、刺矛、騎馬、射箭等武藝冠絕一時。
強太後打算立小兒子晉王苻柳為太子,前秦主苻健 以谶文有“三羊五眼”,乃立生為太子。
姚襄據許昌。
襄所部多勸北還,襄乃進據許昌。
六月,秦主健卒,太子生立。
健勤于政事,數延公卿咨講治道。
承趙人苛虐奢侈之後,易以寬簡節儉,崇儒禮士,由是秦人悅之。
至是寝疾,引太師魚遵、丞相雷弱兒、太傅毛貴、司空王堕、尚書令梁楞、仆射梁安、段純等受遺诏輔政。
謂太子生曰:“六夷酋帥及大臣執權者,若不從汝命,宜漸除之。
”健卒,生即位,大赦,改元。
群臣奏曰:“未逾年而改元,非禮也。
”生怒,窮推議主,得段純,殺之。
秋九月,秦殺其後梁氏及太傅毛貴等。
中書監胡文言于秦主生曰:“比有星孛于大角,熒惑入東井。
不出三年,國有大喪,大臣戮死。
願陛下修德以禳之!”生曰:“皇後與朕對臨天下,可以應大喪矣。
毛太傅、梁車騎、梁仆射受遺诏輔政,可以應大臣矣。
”乃殺皇後及毛貴、梁楞、梁安。
閏月,涼州弑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