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二十

關燈
,張重華派遣謝艾率軍打敗後趙軍。

     後趙麻秋攻打枹罕。

    晉昌太守郎坦想放棄外城,武成太守張悛說:“放棄外城則動搖人心,大事就無可挽回了。

    ”于是固守城池。

    麻秋率八萬兵衆,以多層壕溝将城包圍,搭雲梯、挖地道,各路齊進。

    城中頑強抵抗,麻秋的兵衆死傷數萬,隻得退守大夏。

    張重華派遣謝艾率三萬步兵、騎兵進軍臨河。

    謝艾乘着輕便的馬車,頭戴白色便帽,擊鼓行進。

    麻秋望見後,憤怒地說:“謝艾不過是年輕書生,如此衣着,是輕視我。

    ”命令三千名裝備黑槊的龍骧兵馳馬攻擊謝艾,謝艾身邊的人大亂。

    謝艾坐在胡床上指揮部署戰鬥,後趙人以為有伏兵,心中害怕而不敢前進。

    别将張瑁從小道領兵截斷後趙軍的後路,後趙軍後退,謝艾乘勢進攻,大敗後趙軍隊。

    後趙王石虎又派遣孫伏都率二萬步兵、騎兵與麻秋的軍隊會合,長驅直渡黃河,謝艾又打敗他們。

    石虎歎道:“我用部分軍隊就平定了九州,如今擁有九州的兵力卻在枹罕受困。

    他們在這裡有人才,是不能對付的。

    ” 後趙修築華林苑。

     趙王虎據十州之地,聚斂财物不可勝紀,猶以為不足,悉發前代陵墓,取其金寶。

    沙門吳進言于虎曰:“胡運将衰,晉當複興,宜苦役晉人以厭其氣。

    ”虎遂發近郡男女十六萬人,車十萬乘,運土築華林苑及長牆于邺北,然燭夜作,暴風大雨,死者數萬人。

    郡國前後送蒼麟十六,白鹿七,虎命司虞調之以駕芝蓋。

    命太子宣祈福于山川,因行遊獵。

    宣乘大辂,羽葆華蓋,建天子旌旗,戎卒十八萬,出自金明門。

    虎升陵霄觀望之,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複何愁!但抱子弄孫,日為樂耳。

    ”宣所舍縱獵,士卒饑凍,死者萬餘人。

    所過三州十五郡,資儲皆無孑遺。

    虎複命秦公韬繼出,自并州至于秦、雍亦如之。

    宣怒其與己均敵,宦者趙生勸宣除之。

     冬十月,以張重華為涼州刺史、西平公。

     遣侍禦史俞歸授重華官爵,重華欲稱涼王,未肯受诏,使所親私謂歸曰:“主公奕世為晉忠臣,今曾不如鮮卑,何也?”歸曰:“吾子失言!昔三代之王也,爵之貴者莫若上公。

    及周之衰,吳、楚始僭号稱王,而諸侯亦不之非,蓋以蠻夷畜之也;借使齊、魯稱王,諸侯豈不四面攻之乎!漢高祖封韓、彭為王,尋皆誅滅,蓋權時之宜,非厚之也。

    聖上以貴公忠賢,故爵以上公,任以方伯,寵榮極矣,豈鮮卑夷狄所可比哉!且吾聞之,功有大小,賞有重輕。

    今貴公始繼世而為王,若帥河右之衆東平胡、羯,修複陵廟,迎天子返洛陽,将何以加之乎?”重華乃止。

     後趙王石虎占據十個州的土地,聚斂的财物不可勝數,仍覺得不滿足,便将以前朝代的陵墓全部發掘,盜取其中的金銀财寶。

    和尚吳進對石虎說:“胡人的命運将要衰落,晉王室當會複興,應當苦苦地役使晉人以壓制其氣勢。

    ”于是石虎征發都城附近各郡的男女十六萬人,車十萬輛,運送土石到邺城以北修築華林苑和長長的圍牆,挑燈夜作,遇上狂風大雨,造成數萬人死亡。

    各郡國先後進獻十六隻蒼麟,七隻白鹿,石虎命司虞調訓它們,用來駕芝蓋車。

    命太子石宣向山川祈禱求福,順便進行遊獵活動。

    石宣乘坐大型馬車,使用華蓋上裝飾鳥羽的儀仗,樹立天子的旌旗,率十八萬士卒,從金明門出發。

    石虎登上陵霄觀觀望,笑着說:“我家父子如此威風,除非天崩地陷,又有什麼發愁的呢!隻管抱抱兒子、逗逗孫子,每天享樂而已。

    ”石宣所到之處縱情狩獵,士卒饑寒交迫,死亡的達一萬多人。

    所經過的三個州、十五個郡,物資儲備都毫無存留。

    石虎又命秦公石韬繼石宣之後出行,從并州直到秦州、雍州,也與石宣所作所為相同。

    石宣對石韬與自己權勢對等非常憤怒,宦官趙生勸石宣除掉石韬。

     冬十月,任命張重華為涼州刺史、西平公。

     晉室派侍禦史俞歸前去授予張重華官爵,張重華想稱涼王,不肯接受诏命,讓親信私下對俞歸說:“我家主公世代做晉室的忠臣,如今竟然不如鮮卑,為什麼?”俞歸說:“您說錯了!從前夏、商、周三代統治天下時期,爵位中最尊貴的沒有比得上上公的。

    等到周室衰微,吳國、楚國開始僭越封号稱王,而諸侯們也不加以非難,是因為把他們作為蠻夷來看待;假使齊國、魯國稱王,諸侯們難道不四面攻擊他們嗎!漢高祖封韓信、彭越為王,不久就将他們全部誅滅,大概隻是權宜之計,并非厚待他們。

    聖上因為貴主公忠誠賢明,所以賜以上公爵位,委以一方長官之任,寵信榮耀到極點了,難道是鮮卑夷狄所能比的嗎!況且我聽說,功勞有大小,賞賜有輕重。

    如今貴主公剛繼位就稱王,如果他率領黃河以西的士衆向東平定胡人、羯人,修複陵廟,迎接天子返回洛陽,将用什麼來加授給他呢?”于是張重華放棄了稱王打算。

     楊初遣使稱藩,诏以初為雍州刺史、仇池公。

     戊申(348) 四年趙建武十四年。

     秋八月,趙太子宣殺其弟韬,伏誅。

     秦公韬有寵于趙王虎,欲立之,以太子宣長,猶豫未決。

    宣謂所幸楊柸、趙生曰:“汝能殺韬,當以韬之國邑分封汝等。

    韬死,主上必臨喪,吾因行大事,蔑不濟矣。

    ”八月,柸等殺韬,虎哀驚氣絕,久之方蘇。

    将出臨其喪,司空李農谏曰:“害秦公者未知何人,銮輿不宜輕出。

    ”虎乃止。

    既而事覺,虎囚宣,殺之邺北。

    窮極慘酷,縱火焚之。

    虎登中台觀之,取灰分置諸門交道中。

    殺其妻子九人。

    宣小子才數歲,虎素愛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大臣不聽,取殺之。

    兒挽虎衣大叫,至于絕帶,虎因此發病。

    東宮衛士十餘萬人皆谪戍涼州。

     加桓溫征西大将軍。

     朝廷論平蜀之功,欲以豫章郡封桓溫。

    左丞荀蕤曰:“溫若複平河、洛,将何以賞之?”乃加溫征西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

    溫既滅蜀,威名大振,朝廷憚之。

    會稽王昱以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為心膂,與參綜朝權,欲以抗溫,由是與溫浸相疑貳。

    浩以王羲之為護軍将軍。

    羲之以為内外協和,然後國家可安,勸浩不宜與溫構隙,浩不從。

     九月,燕王皝卒,世子雋立。

     楊初派遣使者向晉室稱藩臣,诏命楊初為雍州刺史、仇池公。

     戊申(348) 晉穆帝永和四年後趙建武十四年。

     秋八月,後趙太子石宣殺害弟弟石韬,被處死。

     秦公石韬被後趙王石虎寵愛,石虎想立他為太子,由于太子石宣年長,猶豫不決。

    石宣對所親信的楊柸、趙生說:“你們如果能夠殺死石韬,我就把石韬的封國郡邑分封給你們。

    石韬一死,主上必定親臨吊喪,我便趁機将他殺死,沒有不成功的。

    ”八月,楊柸等人殺死石韬,石虎聽說後又悲又驚,昏死過去,很久才蘇醒過來。

    當石虎準備出宮前去參加石韬的喪禮時,司空李農勸谏說:“殺害秦公石韬的不知是何人,銮駕不宜輕率出宮。

    ”石虎便停止了行動。

    不久此事敗露,石虎将石宣囚禁起來,并在邺城北面處死了他。

    行刑手段極其殘酷,然後縱火焚燒其屍體。

    石虎登上中台觀看,取來骨灰分别放置在通向各城門的交叉路口中。

    還殺掉了石宣的妻子兒女共九人。

    石宣的小兒子剛幾歲,石虎平時很喜愛他,抱着他哭泣,打算赦免他,大臣們不同意,抱過來殺掉了。

    當時小孩拉着石虎的衣服大叫,甚至将腰帶都拉斷了,石虎因此而生病。

    石宣宮中的衛士十多萬人全部被貶谪戍守涼州。

     加授桓溫征西大将軍。

     東晉朝廷評論平定蜀地的功勞,想将豫章郡封給桓溫。

    左丞荀蕤說:“如果桓溫再平定黃河、洛水地區,将用什麼賞賜他?”于是加授桓溫征西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臨賀郡公。

    桓溫滅蜀之後,威名大振,朝廷也忌憚他。

    會稽王司馬昱認為殷浩享有盛名,受到朝野上下的推崇佩服,便召為心腹骨幹,讓他參與總攬朝中大權,想以此抗衡桓溫,因此與桓溫漸漸互相猜疑離心。

    殷浩任命王羲之為護軍将軍。

    王羲之認為朝廷内外齊心和諧,然後國家才能安定,就勸說殷浩不宜與桓溫産生隔閡,殷浩不聽。

     九月,前燕王慕容皝去世,世子慕容雋繼位。

     皝有疾,召雋屬之曰:“今中原未平,方資賢傑以經世務。

    恪智勇兼濟,才堪重任,汝其委之。

    陽士秋士行高潔,忠幹貞固,可托大事,汝善待之!”卒,谥曰文明。

     趙立子世為太子。

     趙王虎議立太子,太尉張舉曰:“燕公斌有武略,彭城公遵有文德,惟陛下所擇。

    ”虎之拔上邽也,将軍張豺獲前趙主曜幼女,有殊色,納于虎。

    虎嬖之,生齊公世。

    豺乃說虎曰:“陛下再立太子,其母皆賤,故禍亂相尋,今宜擇母貴子孝者立之。

    ”虎納其言,令公卿上疏請之。

    大司農曹莫不肯署名,虎問其故,莫頓首曰:“天下重器,不宜立少,故不敢署。

    ”虎稱其忠而不能用。

    遂立世為太子,以劉昭儀為後。

     冬十二月,以蔡谟為司徒。

     谟上疏固讓,謂所親曰:“我若為司徒,将為後代所哂,義不敢拜也。

    ” 己酉(349) 五年趙太甯元年。

     春正月,趙王虎稱皇帝。

     趙谪戍梁犢反,虎遣兵擊斬之。

     趙王虎以即位大赦。

    故東宮高力等萬餘人谪戍涼州,行達雍城,不在赦例,高力督梁犢因衆怨作亂,攻拔下辨。

    掠民斧,施一丈柯,攻戰若神,所向崩潰,長驅而東。

    比至長安,衆已十萬。

    樂平王苞盡銳拒之,一戰而敗,犢遂趣洛陽。

    虎遣李農統步騎十萬讨之,大敗。

    虎大懼,以燕王斌為大都督,統姚弋仲、蒲洪等讨之。

    弋仲 慕容皝病重,召來慕容雋囑咐他說:“如今中原沒有平定,正要依靠俊賢豪傑來管理朝政。

    慕容恪智勇雙全,才能足以承擔重任,你應委任于他。

    陽士秋品行高潔,忠誠幹練,堅貞不屈,可以将重大事委托給他,你應好好對待他!”慕容皝去世,谥号為文明。

     後趙王石虎立兒子石世為太子。

     後趙王石虎與大臣們商議立太子之事,太尉張舉說:“燕公石斌有軍事才幹,彭城公石遵富于文德,隻看陛下選擇。

    ”石虎攻克上邽時,将軍張豺俘獲前趙國主劉曜的小女兒,由于姿色出衆,被石虎納入後宮。

    石虎很寵幸她,生下齊公石世。

    于是張豺勸說石虎道:“陛下立了兩次太子,他們的母親都是出身微賤,所以禍亂相随不斷,如今應選擇母貴子孝的立為太子。

    ”石虎采納其意見,令公卿大臣們上疏請求立石世為太子。

    大司農曹莫不肯署名,石虎詢問其原因,曹莫叩頭說:“國家重位,不宜立年少之人,所以我不敢署名。

    ”石虎稱贊他忠誠,卻沒有采納其建議。

    于是立石世為太子,封劉昭儀為後。

     冬十二月,任命蔡谟為司徒。

     蔡谟上疏堅決推辭,對所親近的人說:“我如果做司徒,将被後代所恥笑,從道義上講我不敢受命。

    ” 己酉(349) 晉穆帝永和五年後趙太甯元年。

     春正月,後趙王石虎稱皇帝。

     後趙被貶谪戍守涼州的梁犢率衆反叛,石虎派兵攻打并殺掉了他。

     後趙王石虎因即帝位而實行大赦。

    原護衛東宮号稱“高力”的一萬多人被貶谪戍守涼州,行進到雍城,因不在大赦範圍内,高力督梁犢利用衆人的怨恨而作亂,攻克了下辨城。

    他們搶來百姓家的斧頭,裝上一丈左右的斧柄,攻戰時如有神助,所向披靡,長驅向東。

    等到抵達長安,已有十萬之衆。

    樂平王石苞出動全部精銳士兵進行阻擋,僅一仗就戰敗,于是梁犢前往洛陽。

    石虎派遣李農統領十萬步、騎兵讨伐,李農大敗。

    石虎非常恐懼,任命燕王石斌為大都督,統領姚弋仲、蒲洪等讨伐梁犢。

    姚弋仲 将其衆八千餘人至邺,求見虎。

    虎病,未之見,引入賜食。

    弋仲怒曰:“主上召我來擊賊,當面授方略,我豈為食來耶!且主上不見我,我何以知其存亡?”虎力疾見之。

    弋仲讓虎曰:“兒死,愁耶,何為而病?兒幼時不擇善人教之,使至于為逆。

    既誅之,又何愁焉!且汝久病,所立兒幼,汝若不愈,天下必亂。

    當先憂此,勿憂賊也。

    犢等窮困思歸,相聚為盜,何所能至!老羌為汝一舉了之!”弋仲性狷直,人無貴賤皆汝之,虎亦不之責,賜以铠馬。

    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賊否?”乃被铠跨馬于庭中,因策馬南馳,不辭而出。

    遂與斌等擊犢于荥陽,大破斬之。

    虎命弋仲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進封平西郡公。

    以蒲洪為雍州刺史,都督秦、雍,封洛陽郡公。

     夏四月,趙主虎卒,太子世立。

    其兄遵弑之及其太後劉氏而自立。

     趙主虎病甚,以彭城王遵鎮關右,燕王斌為丞相,張豺為鎮衛大将軍,并受遺诏輔政。

    劉後恐斌不利于太子,矯诏免歸第。

    遵自幽州至邺,敕朝堂受拜,遣之,涕泣而去。

    虎臨西閣,龍騰中郎二百餘人列拜于前曰:“聖體不安,宜令燕王入宿衛,典兵馬。

    ”虎曰:“燕王不在内耶?召以來!”左右言:“王酒病,不能入。

    ”虎曰:“促持辇迎之,當付玺绶。

    ”亦竟無行者。

    尋惛眩而入,豺遂矯诏弑斌。

     率部下八千多人到邺城,求見石虎。

    石虎正生病,沒有見他,召入宮中賞賜他禦膳。

    姚弋仲怒道:“主上召我來攻打賊人,應當面授機宜,我難道是為吃飯而來的嗎!況且主上不見我,我怎麼知道他的生死存亡?”石虎帶病勉強接見了他。

    姚弋仲責備石虎說:“兒子死了,憂愁吧,否則為什麼會生病呢?兒子小時候不選擇好人去教導他,緻使他幹出了叛逆的事情。

    既然誅殺了他,又有什麼憂愁的呢!況且你久病在身,所立的兒子又年幼,你如果不痊愈,天下必定大亂。

    應當先憂慮此事,不用憂慮叛賊之事。

    梁犢等人窮困潦倒,思念家鄉,所以互相聚集成為強盜,能有什麼作為呢!老羌我為你一舉了結此事!”姚弋仲性情急躁耿直,對人無論貴賤都直呼為“你”,石虎也不責怪他,賜給他铠甲戰馬。

    姚弋仲說:“你看老羌我能打敗叛賊不能?”于是在庭院中披挂铠甲、跨上戰馬,然後策馬向南馳去,沒有辭别便出了宮。

    于是與石斌等在荥陽攻打梁犢,大敗敵軍,斬殺了梁犢。

    石虎命姚弋仲可以佩劍穿鞋上殿,入朝觐見不必小跑進前,晉封他為平西郡公。

    任命蒲洪為雍州刺史,都督秦州、雍州,封為洛陽郡公。

     夏四月,後趙國主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

    石世的哥哥石遵殺害石世及太後劉氏而自立為帝。

     後趙國主石虎病重,命令彭城王石遵鎮守關右,任命燕王石斌為丞相,張豺為鎮衛大将軍,一同接受遺诏輔佐朝政。

    劉後擔心石斌會對太子不利,于是假傳诏命将他免職歸家。

    石遵從幽州來到邺城,敕令他到朝堂接受任命,然後讓他回去,石遵流着淚離去了。

    石虎駕臨西閣,二百多名龍騰中郎列隊在他面前參拜說:“聖體欠安,應該命令燕王入宮值宿護衛,統領兵馬。

    ”石虎說:“燕王不在宮内嗎?把他召來!”左右的人回答說:“燕王因為飲酒過量而生了病,不能入宮。

    ”石虎說:“趕快用禦辇去迎接他入宮,應當把玺印绶帶交給他。

    ”竟然還是無人行動。

    不久石虎因為頭昏目眩入内休息,張豺便假傳诏令殺死了石斌。

     虎卒,世即位,劉氏臨朝稱制。

    遵至河内,聞喪。

    姚弋仲、蒲洪及征虜将軍石闵等讨梁犢還,遇遵于李城,共說遵曰:“殿下長且賢,先帝亦有意以為嗣,末年惛惑,為張豺所誤。

    今若聲豺之罪,鼓行而讨之,其誰不開門倒戈以迎殿下者!”遵從之。

    遂還趣邺,耆舊、羯士皆出迎之。

    豺惶怖亦出迎,遵命執之。

    擐甲曜兵,入升前殿,擗踴盡哀。

    斬豺于市,夷其三族。

    假劉氏令,以遵嗣位。

    封世為谯王,廢劉氏為太妃,尋皆殺之。

    以石闵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于是邺中暴風拔樹,震電,雨雹大如盂升。

    太武、晖華殿災,及諸門觀閣蕩然無餘,金石皆盡。

    火月餘乃滅。

    時沛王沖鎮薊,起兵讨遵。

    遵使闵等讨之,沖兵大敗,獲沖殺之,坑其士卒三萬。

     蒲洪遣使來降。

     石闵言于趙主遵曰:“蒲洪,人傑也,今鎮關中,恐秦、雍之地非複國家之有,宜改圖之。

    ”遵從之,罷洪都督。

    洪怒,歸枋頭,遣使來降。

     燕以慕容恪為輔國将軍。

     慕容霸上書于燕王雋曰:“石虎窮兇極暴,天之所棄,餘燼僅存,自相魚肉。

    今中國倒懸,企望仁恤,若大軍一振,勢必投戈。

    ”雋以新遭大喪,弗許。

    霸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

    萬一石氏複興,或有英豪據其成資,豈惟失此大利,亦恐更為後患。

    ”雋猶豫未決,将軍封奕、慕輿根曰:“用兵之道,敵強則用智,敵弱則用勢。

    今中國之民困于石氏之亂, 石虎去世,石世即位,劉後臨朝主政。

    石遵到河内,聽聞喪訊。

    姚弋仲、蒲洪及征虜将軍石闵等讨伐梁犢後返回,在李城遇到石遵,共同勸說石遵道:“殿下年長而且賢明,先帝也有意讓您做繼承人,隻是因晚年糊塗迷惑,才被張豺蒙騙。

    如今若聲讨張豺的罪行,擊鼓行進去讨伐他,有誰不打開城門倒戈來迎接殿下呢!”石遵采納其建議。

    于是掉頭前往邺城,城内德高望重的老者和羯族士兵全部出城迎接。

    張豺心中惶恐,也隻得出去迎接,石遵命人将他逮捕。

    石遵身披铠甲,炫耀武力,進城登上前殿,捶胸頓足,以表達悲痛。

    将張豺在鬧市斬首,滅其三族。

    借劉後的命令,由石遵即皇帝位。

    封石世為谯王,将劉後廢為太妃,不久将他們全部殺害。

    任命石闵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這時邺城中狂風将樹連根拔起,雷電交加,冰雹像盂缽和糧升那樣大。

    太武殿、晖華殿發生火災,殃及各門的樓觀亭閣,燒得蕩然無存,金銀玉石全都損失殆盡。

    大火燒了一個多月才熄滅。

    當時沛王石沖鎮守薊城,起兵讨伐石遵。

    石遵派石闵等讨伐石沖,石沖軍大敗,俘獲石沖并殺了他,将其士兵三萬人活埋。

     蒲洪派使者前來向東晉投降。

     石闵對後趙國主石遵說:“蒲洪是人中俊傑,如今鎮守關中,恐怕秦州、雍州之地不再歸國家所有,應改變策略對付他。

    ”石遵聽從其建議,罷免了蒲洪的都督官職。

    蒲洪很憤怒,回到枋頭後,派使者前來向東晉投降。

     前燕任命慕容恪為輔國将軍。

     慕容霸向前燕王慕容雋上書說:“石虎窮兇極惡,殘暴無比,被上天所抛棄,僅僅留下點餘燼,還自相殘食。

    如今中原大地困苦危急,企盼仁愛撫恤,如果我大軍一舉奮起,敵軍勢必倒戈投降。

    ”慕容雋因國家剛剛遭遇大喪,沒有準許。

    慕容霸說:“時機是難以得到卻容易失去的。

    萬一石氏複興,或者有英雄豪傑将其已有積蓄據為己有,豈止是失去這一重大利益,恐怕更會成為後患。

    ”慕容雋猶豫不決,将軍封奕、慕輿根說:“用兵之道,敵強就運用智慧,敵弱就憑借強勢。

    如今中原百姓被石氏的禍亂困擾, 鹹思易主以救湯火之急,此千載一時,不可失也。

    自武宣王以來,招賢養民,務農訓兵,正俟今日。

    若複顧慮,豈天意未欲使海内平定邪!将大王不欲取天下也!”雋從之。

    以慕容恪、慕容評、陽骛為“三輔”将軍,霸為前鋒都督,選精兵二十餘萬,講武戒嚴,為進取之計。

     秋七月,征讨都督褚裒率師伐趙,不克而還。

     桓溫聞趙亂,出屯安陸,遣諸将經營北方。

    趙揚州刺史王浃舉壽春降,西中郎将陳逵進據壽春。

    征北大将軍褚裒上表請伐趙,即日戒嚴,直指泗口。

    朝議以裒事任貴重,不宜深入,宜先遣偏師。

    裒奏言:“前已遣前鋒王頤之等徑造彭城,後遣督護麋嶷進據下邳,今宜速發,以成聲勢。

    ”乃加裒征讨大都督。

    裒帥衆三萬徑赴彭城,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計。

    朝野皆以中原指期可複,蔡谟獨謂所親曰:“胡滅誠為大慶,然恐更贻朝廷之憂。

    ”其人曰:“何謂也?”谟曰:“夫能順天乘時、濟群生于艱難者,非上聖與英雄不能為也,自餘則莫若度德量力。

    觀今日之事,殆非時賢所及,必将經營分表,疲民以逞。

    既而材略疏短,不能副心,财殚力竭,智勇俱困,安得不憂及朝廷乎!”魯郡民五百餘家起兵附晉,求援于裒。

    裒遣部将王龛将銳卒迎之,與趙将李農戰于代陂,敗沒不還。

    裒退屯廣陵,陳逵亦焚壽春積聚,毀城遁還。

    裒還鎮京口,解征讨都督。

    時河北大亂,遺民二十餘萬口渡河欲來歸附,會裒已還,威勢不接,皆不能自拔,死亡略盡。

     都想改換君主以拯救水深火熱的危急,這是千載難逢的時機,不能失去。

    自武宣王以來,招納賢士,養育百姓,緻力農耕,訓練士兵,正是為等待今日。

    如果再顧慮猶豫,難道是天意不想使天下安定嗎!還是大王不想奪取天下呢!”慕容雋聽從其建議。

    任命慕容恪、慕容評、陽骛為“三輔”将軍,慕容霸為前鋒都督,挑選精兵二十多萬,講習武功,進入警戒狀态,為進攻做準備。

     秋七月,東晉征讨都督褚裒率軍讨伐後趙,不勝而返。

     桓溫聽說後趙國内大亂,就出兵屯駐安陸,派将領們謀取北方。

    後趙揚州刺史王浃率壽春城投降東晉,西中郎将陳逵進駐壽春。

    征北大将軍褚裒上表請求讨伐後趙,當天就進入戒備狀态,兵鋒直指泗口。

    朝中議論認為褚裒身負重任,不應率軍深入,應先派次要的部隊出征。

    褚裒上奏說:“先前已派前鋒王頤之等直抵彭城,随後派督護麋嶷進據下邳,如今應迅速出兵,以造成聲勢。

    ”于是加授褚裒征讨大都督。

    褚裒率三萬士衆徑直奔赴彭城,投降歸附的北方士人百姓日以千計。

    東晉朝野上下都認為中原指日便可光複,唯獨蔡谟對所親近的人說:“胡人滅亡誠然值得大大慶賀,但是恐怕更會給朝廷留下憂患。

    ”那人問:“您是指什麼呢?”蔡谟答:“能夠順應天意掌握時機、從艱難困苦中解救衆生的,不是最偉大的聖人和英雄是不能做到的,其餘的人則不如衡量一下自己的品德和力量。

    觀察今天這件事,大概不是當今的賢人所能辦到的,必将是步步為營,分兵攻守,以勞民為代價滿足個人意願。

    不久就會因才能謀略平庸短淺,而不能稱心如意,加上财力耗盡,精疲力竭,智慧與勇氣全部變得困窘,怎能不給朝廷造成憂患呢!”魯郡的五百多家百姓起兵歸附晉室,向褚裒求援。

    褚裒派部将王龛率精兵迎接他們,與後趙大将李農在代陂交戰,全軍覆沒,沒能返回。

    褚裒後退屯駐廣陵,陳逵也焚燒壽春積聚的物資,毀壞城池後逃回。

    褚裒返回鎮守京口,被解除征讨都督職務。

    當時黃河以北地區大亂,二十多萬晉室遺民渡過黃河打算前來歸附,正好褚裒已經退回,威勢不能相接,這些人全部陷入不能自救的境地,幾乎全部死亡。

     九月,張重華自稱涼王。

     重華屢以錢帛賜左右,又喜博弈,頗廢政事。

    索振谏曰:“先王勤儉以實府庫,正以仇恥未雪,志平海内故也。

    今蓄積已虛,而寇仇尚在,豈可輕有耗散,以與無功之人乎!漢光武躬親萬機,章奏詣阙,報不終日,故能隆中興之業。

    今章奏停滞,下情不得上通,沉冤困于囹圄,殆非明主之事也。

    ”重華謝之。

     梁州刺史司馬勳伐趙,拔宛城。

     趙樂平王苞謀帥關右之衆攻邺。

    苞貪而無謀,雍州豪傑知其無成,并遣使告晉,梁州刺史司馬勳帥衆赴之。

    出駱谷,破趙戍,壁于懸鈎,去長安二百裡。

    三輔豪傑多殺守令以應之。

    趙主遵遣王朗帥精騎二萬以拒勳為名,因劫苞送邺。

    勳兵少不敢進,拔宛城,殺趙南陽太守而還。

     冬十一月,趙石鑒弑其主遵而自立。

     初,趙主遵之發李城也,謂闵曰:“努力!事成,以爾為太子。

    ”既而立太子衍。

    闵素骁勇,屢立戰功,既總内外兵權,乃撫循殿中将士。

    中書令孟準勸遵誅之。

    十一月,遵召義陽王鑒等入議于鄭太後前,太後不可。

    鑒出告闵,闵遂劫李農,使将軍蘇彥、周成帥甲士執遵及太子衍,殺之,推鑒即位。

    鑒以闵為大将軍,李農為大司馬,并錄尚書事。

     秦、雍流民立蒲洪為主。

     秦、雍流民相帥西歸,路由枋頭,共推蒲洪為主,衆至十餘萬。

    鑒懼其逼,欲以計遣之,乃以洪為雍州牧。

    洪會官屬,議應受與不,主簿程樸請且與趙連和,分境而治。

     九月,張重華自稱涼王。

     張重華屢次将錢帛賞賜身邊的人,又喜歡玩樗蒲和下棋,非常耽誤政事。

    索振勸谏說:“先王勤勞節儉以充實府庫,正是由于沒有報仇雪恥,立志平定海内的緣故。

    如今積蓄已經空虛,而敵仇仍然存在,怎能輕易耗光散盡,将它們送給無功之人呢!漢光武帝親理萬機,奏章送到朝中,批複不出當天就發下,所以能使中興大業興隆昌盛。

    如今奏章滞留積壓,下情不能上達,沉冤困于監牢,這恐怕不是賢明君主做的事情。

    ”張重華向索振道歉。

     梁州刺史司馬勳讨伐後趙,攻克宛城。

     後趙樂平王石苞謀劃率關右士衆攻打邺城。

    石苞貪婪而無謀略,雍州豪傑知道他不能成事,就一起派使者報告給東晉朝廷,梁州刺史司馬勳率兵前往。

    司馬勳出駱谷,攻克後趙防線,在懸鈎建立營壘,距離長安二百裡。

    三輔地區的豪傑大多殺死郡守縣令以響應司馬勳。

    後趙國主石遵派王朗率兩萬精銳騎兵以抵抗司馬勳為名,趁機劫持石苞送到邺城。

    司馬勳因兵力不夠而不敢前進,便攻克宛城,殺死後趙的南陽太守後返回。

     冬十一月,後趙石鑒殺死其君主石遵而自立為帝。

     當初,後趙國主石遵在李城起兵時,對石闵說:“努力!事成之後,讓你做太子。

    ”不久卻立了太子石衍。

    石闵一向骁勇善戰,屢立戰功,總攬内外兵權後,便安撫殿中将士。

    中書令孟準勸說石遵殺了他。

    十一月,石遵召義陽王石鑒等人入宮在鄭太後面前商議此事,太後不準。

    石鑒出來告訴了石闵,于是石闵便劫持了李農,派将軍蘇彥、周成率甲士逮捕并殺死石遵和太子石衍,擁立石鑒即帝位。

    石鑒任命石闵為大将軍,李農為大司馬,共同掌管尚書職事。

     秦州、雍州的流民擁立蒲洪為主。

     秦州、雍州的流民結伴西歸,路經枋頭時,共同推舉蒲洪為主,部衆達十多萬。

    石鑒害怕蒲洪逼近自己,想用計調他離開,于是任命蒲洪為雍州牧。

    蒲洪召集屬下官吏,商議是否應該接受任命,主簿程樸請求暫且與後趙聯合,各自劃分地域統治。

     洪怒曰:“吾不堪為天子耶!”引樸斬之。

     十二月,徐、兖都督褚裒卒。

    以荀羨監徐、兖軍事。

     裒還至京口,聞哭聲甚多,以問左右,對曰:“皆代陂死者之家也。

    ”裒慚憤發疾卒。

    以羨代之。

    時羨年二十八,中興方伯未有如羨之少者。

     趙石闵幽其主鑒,殺胡、羯二十萬人。

     趙主鑒使樂平王苞夜攻石闵、李農,不克。

    鑒懼,僞若不知者,夜殺苞。

    将軍孫伏都、劉铢等結羯士三千,欲誅闵、農。

    鑒曰:“卿好為官陳力,勿慮無報也。

    ”于是伏都等攻闵、農,又不克。

    闵、農攻斬伏都等,以兵守鑒于禦龍觀,懸食給之。

    下令城中曰:“孫、劉構逆,支黨伏誅,良善無一預也。

    今日已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

    敕城門不禁。

    ”于是趙人百裡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

    闵知胡之不為己用,遂帥趙人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

    其屯戍四方者,皆命趙人為将帥者誅之,或高鼻多須濫死者半。

     燕遣使如涼州。

     約張重華共擊趙。

     庚戌(350) 六年趙主石祗永甯元年,魏主冉闵永興元年。

    舊大國二,涼、代、燕小國三,新大國一,凡五僭國。

     春閏正月,趙石闵殺鑒而自立,改國号魏。

     蒲洪憤怒地說:“我就不能當天子嗎!”将程樸拉出去殺了。

     十二月,徐州、兖州都督褚裒去世。

    任命荀羨監徐州、兖州軍事。

     褚裒返回京口,聽到有很多哭聲,就問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回答說:“他們都是代陂之役中戰死者的家屬。

    ”褚裒既慚愧又怨憤,生病而死。

    東晉朝廷任命荀羨代替褚裒的職務。

    當時荀羨年僅二十八歲,晉室中興後的一方長官中沒有像荀羨這樣年輕的。

     後趙石闵幽禁其主石鑒,殺死胡人、羯人共二十萬人。

     後趙國主石鑒派樂平王石苞夜裡攻打石闵、李農,沒有成功。

    石鑒心中害怕,裝作不知情的樣子,連夜殺了石苞。

    将軍孫伏都、劉铢等結交三千名羯族壯士,準備誅殺石闵、李農。

    石鑒說:“你好好地為我效力,不要擔心沒有報答。

    ”于是孫伏都等攻打石闵、李農,又沒有成功。

    石闵、李農攻殺孫伏都等,派兵在禦龍觀看守石鑒,用繩子吊食物給他吃。

    石闵在城中下令說:“孫伏都、劉铢制造叛亂,餘黨全被誅殺,良善之人無一人參與。

    今天以後,與陛下同心的人留下,不同心的人要去哪裡各自聽便。

    命令城門不再禁止出入。

    ”于是方圓百裡之内的後趙國漢人全部湧入城中,而離去的胡人、羯人堵塞了城門。

    石闵知道胡人不為自己所用,于是便率後趙漢人誅殺胡人、羯人,無論貴賤、男女、老幼一律殺死,有二十多萬人被殺。

    對于那些駐守在各地的胡人、羯人,全都命令後趙軍中漢人做将帥的将他們殺死,以緻鼻子高、胡須多的漢人大半都被濫殺而死。

     前燕派使者到涼州。

     與張重華相約共同攻打後趙。

     庚戌(350) 晉穆帝永和六年後趙國主石祗永甯元年,魏主冉闵永興元年。

    原有兩個大國,前涼、代、前燕三個小國,新增一個大國,共有五個僭僞之國。

     春閏正月,後趙石闵殺死石鑒而自立為帝,改國号為魏。

     闵欲滅去石氏之迹,托以谶文有“繼趙李”,更國号曰衛,易姓李氏。

    時新興王祗鎮襄國,公侯、卿、校出奔從之者萬餘人。

    諸将張沈、張賀度等擁衆各數萬,亦皆不附于闵。

    汝陰王琨帥衆伐邺,闵與戰于城北,敗之,遂與農擊張賀度于石渎。

    鑒密召張沈,使乘虛襲邺。

    宦者以告闵、農,廢鑒,殺之,并殺趙主虎三十八孫,盡滅石氏。

    司徒申鐘等上尊号于闵,闵以讓農,農固辭。

    闵曰:“吾屬故晉人也,請與諸君分割州、郡,各稱牧、守、公、侯,奉迎天子還都洛陽,何如?”尚書胡睦曰:“陛下聖德應天,宜登大位。

    晉氏衰微,遠竄江表,豈能總馭英雄,混一四海乎!”闵曰:“尚書可謂識機知命矣。

    ”乃即皇帝位,國号大魏。

     以殷浩督揚、豫等州軍事。

     朝廷聞中原大亂,複謀進取,故以浩為中軍将軍,督揚、豫、徐、兖、青州;蒲洪為征北大将軍,督河北諸軍事。

     蒲洪自稱三秦王,改姓苻。

     姚弋仲、蒲洪各有據關右之志,弋仲遣其子襄擊洪。

    洪迎擊,破之,自稱大都督、大将軍、大單于、三秦王,改姓苻氏。

    以雷弱兒、梁楞、魚遵、段陵為将、相。

     二月,燕王雋擊趙,拔薊城,徙都之。

     燕王雋與慕容霸、慕輿于将兵三道出塞以伐趙,趙守将皆走,雋遂拔薊。

    欲悉坑其士卒,霸谏曰:“趙為暴虐,王興師伐之,将以拯民于塗炭而撫有中州也。

    今始得薊而坑其士卒,恐不可以為王師之先聲。

    ”乃釋之。

    雋入都于薊,中州士女降者相繼。

    燕兵至範陽,太守李産欲為石氏拒燕, 石闵打算消除石氏的痕迹,以谶文中有“繼趙李”的字樣為托辭,更改國号為衛,改姓李氏。

    當時新興王石祗鎮守襄國,出逃投奔他的公侯、卿、校有一萬多人。

    張沈、張賀度等将領各自擁兵數萬,也全都不歸附石闵。

    汝陰王石琨率士衆讨伐邺城,石闵在城北與之交戰,打敗石琨,于是又與李農在石渎攻打張賀度。

    石鑒秘密召見張沈,讓他乘虛襲擊邺城。

    宦官将此事報告石闵、李農,于是石闵廢黜并殺害石鑒,并殺死石虎的三十八個孫子,全部滅掉了石氏。

    司徒申鐘等向石闵奉上皇帝尊号,石闵将其讓給李農,李農堅決推辭。

    石闵說:“我輩過去是晉朝人,請與諸位分割州、郡,各自稱牧、守、公、侯,迎接天子還都洛陽,怎麼樣?”尚書胡睦說:“陛下聖明的德行順應天意,應當登帝位。

    晉室衰微,遠逃江南,怎能統馭各路英雄,統一天下呢!”石闵說:“尚書可說是知時機知天命啊。

    ”于是即皇帝位,國号為大魏。

     任命殷浩都督揚、豫等州軍事。

     晉廷聽說中原地區大亂,又圖謀進攻收複,便任命殷浩為中軍将軍,都督揚、豫、徐、兖、青州;蒲洪為征北大将軍,都督河北諸軍事。

     蒲洪自稱三秦王,改姓苻。

     姚弋仲、蒲洪各自都有占據關右的意圖,姚弋仲派兒子姚襄攻打蒲洪。

    蒲洪迎戰,打敗了姚襄,自稱大都督、大将軍、大單于、三秦王,改姓苻氏。

    任命雷弱兒、梁楞、魚遵、段陵為将、相。

     二月,前燕王慕容雋攻打後趙,攻克薊城,将都城遷到此地。

     前燕王慕容雋與慕容霸、慕輿于率兵分三路出塞讨伐後趙,後趙的守将全都逃走,于是慕容雋便攻克薊城。

    慕容雋想要全部活埋後趙的士卒,慕容霸勸谏說:“趙國統治暴虐,大王興兵讨伐它,将要把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進而安撫并占據中原地區。

    如今剛剛得到薊城就活埋其士卒,恐怕不能将此作為朝廷軍隊的先聲。

    ”于是便釋放了後趙的士卒。

    慕容雋進入薊城并定都在這裡,中原地區的百姓歸降者接連不斷。

    前燕軍隊到達範陽,範陽太守李産想要為石氏抵禦前燕軍隊, 衆莫為用,乃帥八城令長出降。

    雋悉置幽州郡縣守宰,引兵還薊。

     魏主闵複姓冉氏。

     闵以李農為太宰、錄尚書事。

    遣使者持節赦諸軍屯,皆不從。

     故趙将麻秋殺苻洪。

    洪子健斬秋,遣使來請命。

     初,趙将麻秋為苻洪所獲,以為軍師将軍。

    說洪曰:“冉闵、石祗方相持,中原未可平也。

    不如先取關中,基業已固,然後東争天下。

    ”洪深然之。

    既而秋因宴鸩洪,欲并其衆。

    世子健收秋,斬之。

    洪謂健曰:“吾所以未入關者,以為中州可定,今不幸為豎子所困。

    中州非汝兄弟所能辦,我死,汝急入關!”言終而卒。

    健代統其衆,乃去王号,稱晉官爵,告喪請命。

     趙石祗稱帝于襄國。

     祗既稱帝,六夷據州郡擁兵者皆應之。

    祗以姚弋仲為右丞相,待以殊禮。

    弋仲子襄雄勇多才,祗以為骠騎将軍,又以苻健為鎮南大将軍。

     魏殺其太宰李農。

     魏主闵既殺農,遣使臨江告晉曰:“逆胡亂中原,今已誅之。

    能共讨者,可遣軍來也。

    ”朝廷不應。

     夏五月,廬江太守袁真攻魏合肥,克之。

     杜洪據長安,苻健擊敗之。

     王朗聞趙亂,自長安赴洛。

    其司馬杜洪據長安,自稱晉征北将軍,關西夷、夏皆應之。

    苻健欲取之,乃治宮室于枋頭,課民種麥,示無西意。

    既而自稱晉征西大将軍、都督 但兵衆卻不為所用,于是便率所轄八縣的縣令出來投降。

    慕容雋一一設置了幽州的地方官員,領兵返回薊城。

     魏主石闵恢複姓冉。

     冉闵任命李農為太宰、錄尚書事。

    派使者手持符節赦免各地駐軍,全都不服從。

     原後趙将領麻秋殺死苻洪。

    苻洪的兒子苻健斬殺麻秋,派使者前來晉室請求诏命。

     當初,後趙将領麻秋被苻洪俘獲,任命他為軍師将軍。

    麻秋勸說苻洪:“冉闵、石祗正相持不下,中原地區不能平定。

    不如先攻取關中地區,等基業已經穩固,然後再向東争奪天下。

    ”苻洪非常同意其觀點。

    不久麻秋趁宴請時使苻洪喝下毒酒,想吞并苻洪的士衆。

    世子苻健逮捕了麻秋,将他殺死。

    苻洪對苻健說:“我之所以沒有入關,是認為中原地區可以平定,如今不幸被麻秋這小子所困。

    中原地區不是你們兄弟所能平定的,我死後,你們趕緊入關!”說完就死了。

    苻健代替苻洪統領其士衆,便去掉王号,稱晉室的官職爵位,向朝廷報告喪訊并請求诏命。

     後趙石祗在襄國稱帝。

     石祗稱帝後,占據州郡、掌握軍隊的夷族将領全都響應他。

    石祗任命姚弋仲為右丞相,以特殊禮遇相待。

    姚弋仲的兒子姚襄勇猛多才,石祗任命他為骠騎将軍,又任命苻健為鎮南大将軍。

     魏國殺死太宰李農。

     魏主冉闵殺死李農後,派使者到江邊報告晉室說:“逆胡攪亂中原,如今已經将其誅殺。

    能夠共同讨伐中原的話,可以派遣軍隊來。

    ”東晉朝廷沒有反應。

     夏五月,廬江太守袁真攻克魏國合肥。

     杜洪占據長安,苻健打敗了他。

     王朗聽說後趙大亂,就從長安奔赴洛陽。

    王朗的司馬杜洪占據了長安,自稱晉征北将軍,關西的夷人、漢人全都響應他。

    苻健打算奪取長安,便在枋頭建造宮室,督促百姓種植麥子,顯示出沒有西進的意圖。

    不久苻建自稱晉征西大将軍、都督 關中、雍州刺史,悉衆而西。

    以魚遵為前鋒,為浮梁以濟孟津。

    遣弟輔國将軍雄帥衆五千自潼關入,兄子揚武将軍菁帥衆七千自轵關入。

    臨别謂菁曰:“若事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複相見。

    ”既濟,焚橋,自帥大衆随雄而進。

    洪使張先逆戰于潼關之北,大敗,走還。

    洪懼,固守長安。

     故趙将張賀度等會兵讨魏,不克。

     趙故将張賀度等會于昌城,将攻邺。

    魏主闵自将擊之,戰于蒼亭,賀度等大敗,盡俘其衆而歸。

    闵戎卒三十餘萬,旌旗、钲鼓百餘裡,雖石氏之盛無以過也。

     魏主闵征故散騎常侍辛谧為太常,谧不食而卒。

     故晉散騎常侍、隴西辛谧有高名,曆劉、石之世,征辟皆不就。

    魏主闵備禮征為太常,谧遺闵書,以為“物極則反,緻至則危。

    君王功已成矣,宜因茲大捷歸身晉朝,必有由、夷之廉,享喬、松之壽矣”。

    因不食而卒。

     秋九月,燕徇冀州,取章武、河間。

     初,勃海賈堅少尚氣節,仕趙,為殿中督。

    及趙亡,堅還鄉裡,擁部曲數千家。

    燕慕容評徇勃海,招之不降,與戰擒之,以為樂陵太守。

     冬十一月,苻健入長安,遣使來獻捷。

     健長驅至長安,杜洪奔司竹。

    健以民心思晉,乃遣參軍杜山伯詣建康獻捷,并修好于桓溫,于是秦、雍夷夏皆附之。

     十二月,免蔡谟為庶人。

     關中、雍州刺史,率全部兵衆西進。

    任命魚遵為前鋒,架浮橋從孟津渡黃河。

    派兄弟輔國将軍苻雄率五千兵衆從潼關進入,兄長的兒子揚武将軍苻菁率七千兵衆從轵關進入。

    臨别時對苻菁說:“如果事情不成功,你死在黃河以北,我死在黃河以南,不再相見。

    ”渡過黃河後便燒毀浮橋,自己率大軍随苻雄前進。

    杜洪派張先在潼關北面迎戰,大敗,逃回長安。

    杜洪内心懼怕,便固守長安。

     原後趙将領張賀度等合兵讨伐魏國,沒有成功。

     原後趙将領張賀度等在昌城會師,準備攻打邺城。

    魏主冉闵親自率軍迎戰敵軍,雙方在蒼亭交戰,張賀度等大敗,魏軍全部俘虜了敵軍,然後返回。

    冉闵的士卒有三十多萬人,旌旗、钲鼓綿延一百多裡,即使石氏在最強盛的時候也沒能夠超過冉闵。

     魏主冉闵征召原散騎常侍辛谧為太常,辛谧絕食而死。

     原晉朝散騎常侍、隴西人辛谧享有崇高聲譽,曆經劉氏、石氏時代,征召一律不受。

    魏主冉闵以周全的禮節征召他做太常,辛谧給冉闵寫了封信,認為“物極則反,到了極點就危險了。

    君王大功已成,應該趁這個大捷的時機歸附晉朝,必定會有許由、伯夷那樣的廉直名聲,享受王子喬、赤松子那樣的天年高壽”。

    于是絕食而死。

     秋九月,前燕王巡行冀州,攻取章武、河間。

     當初,勃海人賈堅在少年時就崇尚氣節,在後趙做官,任殿中督。

    等到後趙滅亡,賈堅返回家鄉,擁有家兵數千家。

    前燕慕容評巡行勃海,招納他他卻不投降,與他交戰時擒獲了他,被任命為樂陵太守。

     冬十一月,苻健進入長安,派使者前來晉室獻俘報功。

     苻健長驅直達長安,杜洪逃奔到司竹。

    苻健以為百姓心中思念晉室,于是派遣參軍杜山伯到建康獻俘報捷,并與桓溫言歸于好,于是秦州、雍州的夷人、漢人全都歸附他。

     十二月,将蔡谟免官并貶為庶人。

     谟除司徒,三年不就職。

    诏書屢下,終不受。

    于是帝臨軒,遣侍中、黃門征之。

    谟陳疾笃,自旦至申,使者十餘返。

    時帝方八歲,甚倦,問左右曰:“所召人何以至今不來?臨軒何時當竟?”太後乃诏罷朝。

    會稽王昱令曹曰:“蔡公傲違上命,無人臣之禮。

    若人主卑屈于上,大義不行于下,亦不複知所以為政矣。

    ”公卿乃奏請送廷尉。

    谟懼,帥子弟素服詣阙稽颡,自到廷尉待罪。

    殷浩欲加谟大辟,會荀羨入朝,語浩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舉。

    ”浩乃止,诏免谟為庶人。

     辛亥(351) 七年趙永甯二年,魏永興二年,秦高祖苻健皇始元年。

    是歲,趙亡。

    舊大國一,涼、代、燕小國三,新大國一,凡五僭國。

     春正月,日食。

     鮮卑段龛以青州來降。

     初,段蘭死于令支,龛領其衆,因石氏之亂,南徙廣固。

    至是來降,以為鎮北将軍,封齊公。

     苻健自稱秦天王。

     健左長史賈玄碩等請依劉備稱漢中王故事,表健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單于、秦王。

    健怒曰:“吾豈堪為秦王邪!且晉使未返,我之官爵非汝曹所知也。

    ”既而密使梁安諷玄碩等上尊号,遂即天王、大單于位,國号大秦。

     二月,魏主闵圍趙主祗于襄國,姚弋仲及燕王雋遣兵救之,魏兵敗績。

     魏主闵攻襄國百餘日。

    趙主祗危急,乃去帝号稱王,遣太尉張舉乞師于燕,許送傳國玺。

    将軍張春乞師于姚弋仲,弋仲遣其子襄救之,誡襄曰:“冉闵棄仁背義,屠滅石氏。

     蔡谟被任命為司徒,三年不去就職。

    诏書屢次下達,卻始終不接受。

    于是穆帝親自臨朝,派侍中、黃門去征召他。

    蔡谟說自己身患重病,從清晨到傍晚,使者往返了十多次。

    當時穆帝年僅八歲,非常疲倦,問身邊的人:“征召的人為何至今不來?臨朝何時才能結束?”太後便下令退朝。

    會稽王司馬昱命令尚書曹說:“蔡公傲慢地違抗皇上命令,無人臣之禮。

    若皇上在上卑躬受屈,臣子在下不奉行大義,也就不再知道怎樣治政了。

    ”公卿們便奏請将蔡谟送交廷尉治罪。

    蔡谟害怕,率領子弟穿素服到朝廷叩頭謝罪,并且自己到廷尉那裡等待治罪。

    殷浩想對蔡谟處以死刑,正巧荀羨入朝,對殷浩說:“蔡公今天被處死,明天定會有齊桓公、晉文公那樣興兵問罪的舉動。

    ”殷浩這才作罷,有诏貶蔡谟為庶人。

     辛亥(351) 晉穆帝永和七年後趙永甯二年,冉魏永興二年,前秦高祖苻健皇始元年。

    這一年,後趙滅亡。

    原有一個大國,前涼、代、前燕三個小國,新增一個大國,共有五個僭僞之國。

     春正月,發生日食。

     鮮卑人段龛以青州歸降晉室。

     當初,段蘭死在令支,段龛統領其士衆,趁石氏之亂,向南遷到廣固。

    到此時前來歸降,任命他為鎮北将軍,封齊公。

     苻健自稱秦天王。

     苻健的左長史賈玄碩等人請求依照當年劉備稱漢中王的舊例,表奏苻健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單于、秦王。

    苻健憤怒地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