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軍、平州牧、遼東公。
晉元帝下诏允許慕容廆秉承聖旨委任官員,于是慕容廆設置了完備的幕僚屬吏,立兒子慕容皝為世子。
建造學舍,讓慕容皝與學子們一同學習。
慕容廆有空閑時也親臨學舍聽講。
慕容皝雄猛剛毅,富有權謀策略,喜愛經學,國人稱贊他。
慕容廆調慕容翰去鎮守遼東,慕容仁鎮守平郭。
慕容翰安撫百姓,恩威并重。
代國殺死國君拓跋郁律,其子拓跋賀傉即位。
拓跋猗?的妻子惟氏忌憚代王拓跋郁律勢力強大,擔心不利于她的兒子,就殺掉拓跋郁律而立自己的兒子拓跋賀傉為王。
拓跋郁律的兒子拓跋什翼犍因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他的母親王氏把他藏在褲裆中,為他禱告說:“上天如果要你活下去,就不要啼哭。
”很久也沒有啼哭,才得以幸免。
壬午(322) 永昌元年趙光初五年,後趙四年。
春正月,王敦舉兵反,谯王氶、甘卓移檄讨之,敦分兵寇長沙。
初,敦既與朝廷乖離,乃羁錄朝士有時望者置己幕府,以羊曼、謝鲲為長史。
曼、鲲終日酣醉,故不委以事。
敦将作亂,謂曰:“劉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側之惡,何如?”鲲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
”敦怒曰:“君庸才,豈達大體!” 至是舉兵武昌,上疏稱:“劉隗佞邪讒賊,威福自由。
臣辄進軍緻讨,隗首朝懸,諸軍夕退。
昔太甲颠覆厥度,幸納伊尹之忠,殷道複昌。
願陛下深垂三思,則四海乂安,社稷永固矣。
”沈充亦起兵于吳興以應敦。
敦至蕪湖,又上表罪狀刁協。
帝大怒,诏曰:“王敦憑恃寵靈,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見幽囚。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今親帥六軍,以誅大逆,有殺敦者,封五千戶侯。
” 太子中庶子溫峤謂仆射周曰:“大将軍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邪?”曰:“人主自非堯、舜,何能無失,安可舉兵以脅之!舉動如此,豈得雲非亂乎!” 敦初起兵,遣使告梁州刺史甘卓,約與俱下,卓許之。
後更狐疑不赴。
或說卓:“且僞許敦,待至都而讨之。
”卓曰:“昔陳敏之亂,吾先從而後圖之,論者謂吾懼逼而思變,心常愧之。
今若複爾,何以自明!” 壬午(322) 晉元帝永昌元年前趙光初五年,後趙石勒四年。
春正月,王敦起兵反叛,谯王司馬氶、甘卓散發檄文讨伐王敦,王敦分派兵力侵犯長沙。
當初,王敦已經與朝廷離心離德,便籠絡、錄用當時有名望的士人安置在自己幕府内,任命羊曼、謝鲲為長史。
羊曼、謝鲲終日喝得大醉,所以王敦不把事情委派給他們。
王敦準備作亂,對謝鲲說:“劉隗奸佞邪惡,将會危害國家,我打算削除君主身邊的惡人,怎麼樣?”謝鲲說:“劉隗确實是禍源,然而他就如同是城中的狐狸和社廟裡的老鼠,躲在皇上身邊得到庇護。
”王敦發怒說:“你這個庸才,哪裡識得大體!” 到此時,王敦在武昌起兵,上疏說:“劉隗奸佞邪惡,讒言惑衆,殘害忠良,肆意作威作福。
我這就進軍聲讨,劉隗的首級早晨懸挂起來,各路人馬晚上就退走。
過去商朝國君太甲敗壞國家制度,幸好接納了伊尹忠誠無私的處置,商朝才再次昌盛起來。
希望陛下再三深思,那麼四海就會安甯,國家就永遠穩固了。
”沈充也在吳興起兵以響應王敦。
王敦到達蕪湖,又上表列數刁協的罪狀。
晉元帝大怒,下诏說:“王敦倚仗朝廷對他的恩寵,膽敢肆行狂妄叛逆的舉動,把朕比作太甲,想将朕幽禁起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今朕将親率六軍去誅殺這個逆賊,有斬殺王敦的,就封他為五千戶侯。
” 太子中庶子溫峤對仆射周說:“大将軍王敦此舉似乎有一定的原因,應當不算過分吧?”周說:“皇上本來就不是堯、舜,怎能沒有過失,哪能起兵去脅迫皇上!如此做法,難道能夠說不是叛亂嗎!” 王敦剛起兵時,派使者去告訴梁州刺史甘卓,與他相約一同沿江而下,甘卓答應了他。
後來甘卓又狐疑不決,沒有赴約。
有人勸甘卓道:“暫且假裝答應王敦,等到了都城就讨伐他。
”甘卓說:“過去陳敏作亂時,我先跟從而後圖謀他,議論者說我是害怕被逼迫才考慮轉變立場的,内心常常感到慚愧。
如今如果再那樣做,用什麼去表明自己!” 敦遣參軍桓罴說谯王氶,請為己軍司。
氶歎曰:“吾其死矣!地荒民寡,勢孤援絕,将何以濟!然得死忠義,夫複何求!”氶檄長沙虞悝為長史,會悝遭母喪,氶往吊之,曰:“王室方危,金革之事,古人所不辭,将何以教之?”悝曰:“鄙州荒弊,難以進讨,宜且收衆固守,傳檄四方,敦勢必分,分而圖之,庶幾可捷也。
”氶乃囚罴,以悝為長史,弟望為司馬。
移檄遠近,列敦罪惡,州内皆應之。
惟敦姊夫鄭澹為湘東太守,不從命。
氶使望讨斬之,以徇四境。
又遣主簿鄧骞說甘卓曰:“劉大連雖驕蹇失衆心,非有害于天下。
大将軍以私憾稱兵向阙,此忠臣義士竭節之時也。
公受任方伯,奉辭伐罪,乃桓、文之功也。
”卓參軍李梁曰:“昔隗嚣跋扈,窦融保河西以奉光武,卒受其福。
今但當按兵坐待。
敦事若捷,必委将軍以方面;不捷,朝廷必以将軍代之,何憂不富貴?而釋此廟勝,決存亡于一戰邪?”骞曰:“光武當創業之初,故隗、窦可以從容顧望。
今将軍之于本朝,非窦融之比也;襄陽之于太府,非河西之固也。
使敦克劉隗,還武昌,增石城之戍,絕荊、湘之粟,将軍欲安歸乎!勢在人手,而曰我處廟勝,未之聞也。
且為人臣,國家有難,坐視不救,于義安乎!以将軍之威名,杖節鳴鼓,以順讨逆,舉武昌若摧枯拉朽耳。
武昌既定,據其軍實,招懷士卒,使還者如歸,此呂蒙所以克關羽也。
” 王敦派參軍桓罴遊說谯王司馬氶,請他做自己的軍司。
司馬氶歎道:“我是要死了!這裡地荒民少,勢單力孤,後援斷絕,将靠什麼渡過難關!然而能夠為忠義而死,還能再要求什麼呢!”司馬氶用文書征召長沙人虞悝為長史,正趕上虞悝母親去世,司馬氶前去吊唁,說:“王室正處在危難之際,金戈鐵馬的征戰,古人服喪期間也在所不辭,您對我有什麼教誨?”虞悝說:“鄙州荒涼凋敝,難以進軍讨伐,應該暫且收攏士衆固守,向四方發布讨伐檄文,王敦的兵力必定分散,再分别去謀劃攻擊他們,大概可以取勝。
”司馬氶便囚禁桓罴,任命虞悝為長史,他的兄弟虞望為司馬。
向遠近散發讨伐檄文,列數王敦的罪惡,州内郡縣全都響應。
隻有王敦的姐夫湘東太守鄭澹不從命。
司馬氶讓虞望讨伐并斬殺他,以曉示四方。
又派主簿鄧骞去遊說甘卓道:“劉隗雖然驕橫失去人心,卻對天下沒有危害。
大将軍王敦因私仇就對朝廷用兵,這是忠臣義士盡忠的時候。
您受命任一方長官,奉命讨伐罪人,是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績。
”甘卓的參軍李梁說:“過去隗嚣飛揚跋扈,窦融保住河西地區以擁奉光武帝,最終受到福祿。
如今隻應按兵不動,坐等事态變化。
王敦如果大功告成,必定委任将軍您為一方統帥;如果不成功,朝廷必定讓将軍您替代王敦,何愁沒有榮華富貴?何必要放棄這個勝算,去靠一仗來決定生死存亡呢?”鄧骞說:“光武帝當時正是創業之初,所以隗嚣、窦融可以從容觀望。
如今将軍您對于本朝,不是窦融可以類比的;襄陽對于王敦的太府,也不像河西那樣險固。
假使王敦攻克劉隗,返回武昌,增強石城的守衛力量,切斷荊州、湘州的糧道,将軍您将何去何從呢!大勢握在别人手中,卻說自己處在勝算地位,從沒聽說過。
況且身為人臣,國家有難,卻坐視不救,這在道義上說得過去嗎!以将軍的威名,手持符節鳴鼓前進,以順臣讨伐叛逆,攻克武昌不過像摧枯拉朽而已。
武昌平定後,占有其軍用物資,招納安撫士卒,使回來的人如同回到了家,這就是呂蒙之所以戰勝關羽的原因。
” 敦恐卓于後為變,又遣參軍樂道融往邀之。
道融忿其悖逆,乃說卓曰:“王敦背恩肆逆,舉兵向阙。
君受國厚恩,而與之同,生為逆臣,死為愚鬼,不亦惜乎!為君之計,莫若僞許應命,而馳襲武昌,必不戰而自潰矣。
”卓意始決,遂露檄數敦逆狀,帥所統緻讨。
遣參軍至廣州約陶侃,侃遣參軍高寶帥兵北下。
武昌城中傳卓軍至,人皆奔散。
敦遣魏乂帥兵攻長沙。
城池不完,資儲又阙,人情震恐。
或說氶南投陶侃,或退據零、桂。
氶曰:“吾之志欲死忠義,豈可貪生苟免,為奔敗之将乎!事之不濟,令百姓知吾心耳。
”乃嬰城固守。
虞望戰死,甘卓亦遺氶書勸之,且雲當以兵出沔口,斷敦歸路,則湘圍自解矣。
氶複書曰:“足下能卷甲電赴,猶有所及;若其狐疑,則求我于枯魚之肆矣。
”卓不能從。
封子昱為琅邪王。
趙封楊難敵為武都王。
趙主曜自擊楊難敵,難敵逆戰不勝,退保仇池。
遣使稱藩,趙以為武都王。
陳安叛趙。
趙秦州刺史陳安求朝于曜,曜辭以疾。
安怒,大掠而歸。
隴上氐、羌皆附之,有衆十餘萬,自稱涼王。
獲趙将呼延寔及魯憑,将用之,二人不屈,皆殺之。
三月,敦據石頭,殺骠騎将軍戴淵、尚書仆射周。
甘卓還襄陽。
夏四月,敦還武昌。
帝征戴淵、劉隗入衛。
百官迎于道,隗岸帻大言,意氣自若。
與刁協勸帝盡誅王氏,帝不許。
王導帥宗族,每 王敦擔心甘卓在後方有變,又派參軍樂道融前去邀請甘卓一道東進。
樂道融對王敦的悖逆行為憤恨不已,便勸甘卓道:“王敦背棄皇恩肆行叛逆,起兵反叛朝廷。
您蒙受國家厚恩,卻與王敦同流,生為逆臣,死是愚鬼,不是很可惜嗎!為您考慮,不如假裝答應聽從其命令,卻飛馳襲擊武昌,王敦必定不戰自潰。
”甘卓這才拿定主意,于是張貼檄文曆數王敦的叛逆行為,率領所統帥的軍隊進行讨伐。
派參軍到廣州與陶侃相約,陶侃派參軍高寶率兵北下。
武昌城中傳說甘卓大軍到了,人們都四散奔逃。
王敦派魏乂領兵攻打長沙。
長沙城池修整得不完善,物資儲備又匮乏,人心震驚恐懼。
有人勸說司馬氶向南投奔陶侃,或者退守零陵、桂陽。
司馬氶說:“我的志向是為忠義而死,怎能貪生怕死苟且活命,做個敗逃的将軍呢!即使事情不成功,也要讓百姓知道我的意願。
”于是環城堅守。
虞望戰死,甘卓也給司馬氶寫信勸說他,并且說将要領兵從沔口出擊,切斷王敦的退路,那麼湘州的圍困自然就會解除。
司馬氶回信說:“足下如果能夠輕裝火速趕來,或許還來得及;如果猶豫不決,那麼就隻有到幹魚鋪裡去找我了。
”甘卓沒能聽從。
晉元帝封皇子司馬昱為琅邪王。
前趙封楊難敵為武都王。
前趙主劉曜親自率軍攻打楊難敵,楊難敵迎戰,沒有取勝,退守仇池。
派使者向前趙稱藩,前趙封他為武都王。
陳安背叛前趙。
前趙的秦州刺史陳安請求朝見劉曜,劉曜以有病推辭不見。
陳安大怒,大肆劫掠一番而後返回。
隴上的氐人、羌人都歸附陳安,擁有十多萬人,自稱涼王。
俘獲前趙将領呼延寔和魯憑,準備任用他們,二人不肯屈服,全部被殺。
三月,王敦占據石頭城,殺死骠騎将軍戴淵、尚書仆射周。
甘卓返回襄陽。
夏四月,王敦返回武昌。
元帝征召戴淵、劉隗入京侍衛。
文武百官在大道迎接,劉隗掀起頭巾,露出前額,高談闊論,意氣風發,神态自若。
他與刁協一起勸元帝盡誅王氏,元帝沒答應。
王導率本宗族的人,每天 旦詣台待罪。
周将入,導呼之曰:“伯仁,以百口累卿!”直入不顧。
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
喜,飲酒至醉而出。
導又呼之,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後。
”既出,又上表明導無罪,言甚切。
導不知,恨之。
帝命還導朝服,召見之。
導稽首曰:“逆臣賊子,何代無之,不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執其手曰:“茂弘,方寄卿以百裡之命,是何言邪!”以為前鋒大都督,诏曰:“導以大義滅親,可以吾為安東時節假之。
” 将軍周劄素矜險好利。
帝使隗軍金城,劄守石頭。
敦至石頭,欲攻隗。
杜弘曰:“隗死士多,未易可克。
周劄少恩,兵不為用,攻之必敗,劄敗則隗走矣。
”敦從之,以弘為前鋒。
劄果開門納弘。
敦據石頭,歎曰:“吾不複得為盛德事矣!”謝鲲曰:“何為其然也!但使自今已往,日忘日去耳。
” 帝命協、隗、淵、導、等分道出戰,皆大敗。
太子紹欲自帥将士決戰,溫峤執鞚谏曰:“殿下國之儲副,奈何以身輕天下!”抽劍斬鞅,乃止。
敦擁兵不朝,放士卒劫掠,宮省奔散,惟将軍劉超按兵直衛,及侍中二人侍帝側。
帝遣使謂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
如其不然,朕當歸琅邪,以避賢路。
”協、隗敗還,帝流涕執其手,勸令避禍。
給人馬, 清晨到朝廷等待定罪。
周将要入朝時,王導呼喊他說:“伯仁,我把全家百口的性命都托付給您了!”周徑直入宮頭也不回。
見到元帝後,周說王導為人忠誠,極力為他申辯,元帝采納了他的意見。
周内心喜悅,喝酒直到大醉才出宮。
王導又喊他,周不與他講話,環顧左右說:“今年殺死亂臣賊子們以後,取來鬥一樣大的金印,系在臂肘後邊。
”出宮後,又上表申明王導無罪,言辭非常懇切。
王導不了解這些,所以怨恨周。
晉元帝命令歸還王導朝服,召見王導。
王導叩頭說:“叛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沒想到如今近在眼前地出現在臣下的家族中!”晉元帝光腳拉着他的手說:“茂弘,正要将朝政托付給你,這是說的什麼話呀!”任命王導為前鋒大都督,下诏說:“王導大義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将軍時的符節交給他。
” 将軍周劄為人一向驕縱陰險,貪圖私利。
晉元帝派劉隗駐軍金城,周劄駐守石頭城。
王敦到達石頭城,準備攻打劉隗。
杜弘說:“劉隗部下敢死勇士很多,不容易攻克。
周劄為人缺少恩惠,士兵不被他所用,隻要攻打他肯定會敗走,周劄敗走劉隗就會逃跑了。
”王敦聽從其建議,任命杜弘為前鋒。
周劄果然打開城門接納杜弘。
王敦占據石頭城後,歎道:“我不能夠再做功德盛大的事情了!”謝鲲說:“為什麼是這樣呢!隻要從今以後,使這些事一天天淡忘,也就會一天天從心中消失了。
” 晉元帝命令刁協、劉隗、戴淵、王導、周等人分路出擊,全都大敗。
太子司馬紹想親自率将士與敵決戰,溫峤抓住馬籠頭勸谏說:“殿下是國家的儲君,怎能因一己之快而輕棄天下!”抽出劍将馬的鞅帶斬斷,司馬紹才作罷。
王敦擁兵自重,不朝見皇帝,放縱士卒到處劫掠,皇宮中的人四散奔逃,隻有将軍劉超駐兵值宿護衛,沒有兩名侍中在晉元帝身邊侍奉。
晉元帝派使者對王敦說:“你如果沒有忘記本朝,就此休兵,那麼還可以一起安定天下。
如果不這樣的話,朕将返回琅邪,以便為賢人讓路。
”刁協、劉隗戰敗返回宮中,晉元帝流淚拉着他們的手,勸說他們躲避這場災禍。
撥給二人随行人馬, 使自為計。
協素無恩紀,募從者皆委之,為人所殺。
隗奔後趙,官至太子太傅而卒。
帝令百官詣石頭見敦。
敦謂淵曰:“前日之戰,有餘力乎?”淵曰:“豈敢有餘,但力不足耳!”敦曰:“吾今此舉,天下以為何如?”淵曰:“見形者謂之逆,體誠者謂之忠。
”敦笑曰:“卿可謂能言。
”又謂周曰:“伯仁,卿負我!”曰:“公戎車犯順,下官親帥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以此負公!” 敦以太子有勇略,為朝野所向,欲誣以不孝而廢之,大會百官,問溫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稱?”聲色俱厲。
峤曰:“鈎深緻遠,蓋非淺局所量,以禮觀之,可謂孝矣。
”衆皆以為信然,敦謀遂沮。
帝召周謂曰:“近日大事,二宮無恙,諸人平安,大将軍固副所望邪?”曰:“二宮自如明诏,臣等尚未可知。
”或勸避敦,曰:“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甯可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敦參軍呂猗素以奸谄為淵所惡,說敦曰:“周、戴皆有高名,足以惑衆,近者之言,曾無怍色,公不除之,恐必有再舉之憂。
”敦然之,以問導曰:“周、戴,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疑也。
”導不答。
又曰:“止應令仆邪?”又不答。
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又不答。
敦遂遣部将收之。
被收,路經太廟,大言曰:“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神祇有靈,當速殺之!”收人以戟傷其口,流血至踵,容止自若,觀者皆為流涕。
并淵殺之。
讓他們自謀出路。
刁協平素缺恩少情,招募的随從人員都推诿不去,後來被人殺死。
劉隗逃奔後趙,官至太子太傅時去世。
晉元帝命令文武百官到石頭城見王敦。
王敦對戴淵說:“前些日子的交戰,還有餘力嗎?”戴淵說:“怎敢留有餘力,隻是力量不夠而已!”王敦說:“我如今這個舉動,天下人認為怎樣?”戴淵說:“隻看見形式的認為是叛逆,體會到真心的認為是忠貞。
”王敦笑着說:“您可以說是能言善辯了。
”又對周說:“伯仁,您有負于我!”周說:“您以武力犯上,我親率六軍讨伐不能勝任,使得王師敗逃,因此辜負了您!” 王敦因為太子司馬紹勇猛有謀略,為朝野人士所擁戴,想用不孝的罪名誣陷太子并廢黜他,所以大會文武百官,問溫峤道:“皇太子以什麼德行著稱?”問話時聲色俱厲。
溫峤說:“探讨深奧玄遠的道理,大概不是我淺顯的度量所能衡量的,按禮義觀察他,可以說是孝了。
”衆人都認為确實如此,王敦的陰謀于是被挫敗。
晉元帝召見周,對他說:“近日發生這些大事,兩宮卻沒有受到傷害,大家全都平安,是否說明大将軍王敦原本就符合衆望呢?”周說:“兩宮的情況自然如同陛下所說的,至于我們還不可知。
”有人勸說周避讓王敦,周說:“我位居大臣之列,朝廷衰敗,難道可以在草野間求生存,出外投奔胡、越嗎!”王敦的參軍呂猗一向因奸邪谄媚而被戴淵所厭惡,他勸說王敦道:“周、戴淵都享有盛名,足以迷惑人心,近來的言談竟然毫無愧色,您不除掉他們,恐怕必然會有再次起兵讨伐的憂患。
”王敦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去詢問王導說:“周、戴淵,在南方、北方都有聲望,升任三公應當是毫無疑問的。
”王導不回答。
又說:“隻應該任尚書令或仆射嗎?”王導又不答話。
王敦說:“如果不是那樣,正應當誅殺他們!”王導仍不答話。
于是王敦派部将拘捕二人。
周被逮捕,路過太廟,高聲說:“賊臣王敦,颠覆國家,枉殺忠臣,神明有靈的話,應當迅速殺死他!”抓他的人用戟刺傷他的嘴,鮮血一直流到腳跟,神色舉止仍泰然自若,看到的人都為他流淚。
周與戴淵一同被殺。
帝使敦弟彬勞敦。
彬素與善,先往哭之,然後見敦。
敦怪其容慘,問之。
彬曰:“向哭伯仁,情不能已。
”敦怒曰:“伯仁自緻刑戮,且凡人遇汝,汝何哀而哭之?”彬勃然數之曰:“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圖為不軌,禍及門戶矣!”辭氣慷慨,聲淚俱下。
敦大怒曰:“爾以吾為不能殺汝邪!”導勸彬起謝。
彬曰:“腳痛不能拜,且此複何謝!”敦曰:“腳痛孰若頸痛?”彬殊無懼容。
導後料檢中書故事,乃見表,執之流涕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初,敦聞甘卓起兵,大懼。
卓兄子卬為敦參軍,敦遣卬歸說卓使旋軍。
卓雖慕忠義,性多疑少決,聞周、戴死,流涕謂卬曰:“吾之所憂,正為今日。
若徑據武昌,敦勢逼,必劫天子以絕四海之望,不如更思後圖。
吾據敦上流,敦亦未敢遽危社稷也。
”即命旋軍。
樂道融曰:“今分兵斷彭澤,使敦上下不得相赴,其衆自然離散,可一戰擒也。
将軍起義兵而中止,竊為将軍不取也。
”卓不從。
道融憂憤而卒。
卓本寬和,忽更強塞,徑還襄陽,意氣騷擾,識者知其将死矣。
敦改易百官及諸軍鎮,惟意所欲。
将還武昌,謝鲲曰:“公若朝天子,使君臣釋然,則物情皆悅服矣。
”敦竟不朝而去。
四月,還武昌。
敦兵陷長沙,湘州刺史谯王氶死之。
魏乂等攻湘州百日,拔之,執谯王氶。
殺虞悝,子弟對之号泣,悝曰:“人生會當有死,今阖門為忠義之鬼, 晉元帝讓王敦的兄弟王彬去慰勞王敦。
王彬平素與周交情很好,他先去哭吊周,然後去見王敦。
王敦對他面色凄慘感到奇怪,問他原因。
王彬說:“剛才去哭吊周伯仁,情不自禁。
”王敦大怒說:“周伯仁自己招緻殺戮,而且把你當作普通人看待,你為什麼悲哀并哭吊他?”王彬勃然發怒,數落王敦道:“兄長你違抗君命犯上作亂,殺害忠良,圖謀不軌,已降禍到自家門戶了!”語氣慷慨,聲淚俱下。
王敦大怒說:“你以為我不能殺你嗎!”王導勸王彬起身謝罪。
王彬說:“我的腳痛不能下拜,況且這又為何要謝罪!”王敦說:“腳痛與頸痛相比怎樣?”王彬毫無懼色。
王導後來整理中書省的舊檔案,才見到周的奏表,拿着它流淚說:“我雖然沒有殺害周伯仁,周伯仁卻因我而死,幽冥之中,有負于這位好友!” 當初,王敦聽說甘卓起兵,非常恐懼。
甘卓哥哥的兒子甘卬是王敦的參軍,王敦派甘卬回去勸說甘卓,讓他撤回軍隊。
甘卓雖然仰慕忠義,性格卻多疑少斷,聽說周、戴淵死去,流着淚對甘卬說:“我所憂慮的,正是今天。
如果我直接占據武昌,王敦被大勢所逼,必然會劫持天子以斷絕天下人的期望,不如回去,再考慮後面的計策。
我占據王敦的上遊地區,王敦也不敢馬上危害國家。
”随即命令回軍。
樂道融說:“如今分兵切斷彭澤的道路,使王敦上下不能相互救援,其士衆自然會離散,可以一戰擒獲王敦。
将軍您發動正義之師卻中途停止,我私下認為将軍此舉不可取。
”甘卓沒有聽從。
樂道融憂憤而死。
甘卓原本性情寬和,忽然變得強硬死闆,徑直返回襄陽,神情躁動不安,有見識的人知道他快要死了。
王敦改換文武百官及各軍鎮守将,随心所欲。
準備返回武昌,謝鲲說:“您如果朝見天子,使君臣間消釋前嫌,那麼衆心都會心悅誠服了。
”王敦最終沒有朝見天子便離去。
四月,返回武昌。
王敦的軍隊攻陷長沙,湘州刺史、谯王司馬氶死去。
魏乂等攻打湘州百天才攻克,俘獲了谯王司馬氶。
殺虞悝時,子弟對他号哭,虞悝說:“人生定有一死,今滿門都是忠義之鬼, 亦複何恨!”乂以檻車載氶送武昌,主簿桓雄、書佐韓階、從事武延毀服為僮從氶,不離左右。
乂見雄姿貌舉止非凡人,憚而殺之。
王廙承敦旨殺氶于道,階、延送氶喪至都,葬之而去。
五月,敦殺甘卓。
卓家人皆勸卓備敦,卓不從,悉散兵佃作。
襄陽太守周慮承敦意襲殺之,傳首于敦,敦以從事周撫代卓鎮沔中。
敦既得志,暴慢滋甚,四方貢獻多入其府,将帥嶽牧皆出其門。
以沈充、錢鳳為謀主,二人所谮無不死者。
秋七月,後趙拔泰山,殺徐龛。
兖州刺史郗鑒退屯合肥。
鑒在鄒山三年,有衆數萬。
戰争不息,百姓饑馑,為後趙所逼,退屯合肥。
仆射紀瞻以鑒雅望清德,宜從容台閣,疏請征之,乃征拜尚書。
徐、兖間諸塢多降于後趙,趙置守宰以撫之。
冬十月,後趙寇谯,祖約退屯壽春。
祖逖既卒,後趙屢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圍谯。
祖約不能禦,退屯壽春。
後趙遂取陳留,梁、鄭之間複騷然矣。
閏十一月,帝崩。
司空導受遺诏輔政。
太子紹即位。
帝恭儉有餘而明斷不足,故大業未複而禍亂内興,竟以憂憤成疾而崩。
太子即位,尊所生母荀氏為建安君。
後趙右長史張賓卒。
還有什麼遺憾!”魏乂用檻車載着司馬氶解送到武昌,主簿桓雄、書佐韓階、從事武延除去官服而充當僮仆跟随司馬氶,不離左右。
魏乂見到桓雄相貌舉止不同凡人,心中忌憚而殺了他。
王廙禀承王敦旨意在半道上殺死了司馬氶,韓階、武延為司馬氶送喪到京都,安葬後離去。
五月,王敦殺死甘卓。
甘卓的家人都勸說甘卓防備王敦,但甘卓沒有聽從,将兵衆全部遣散去做佃農。
襄陽太守周慮禀承王敦的旨意襲擊并殺死了甘卓,将甘卓的首級傳送給王敦,王敦任命從事周撫代替甘卓鎮守沔中。
王敦得志之後,暴虐傲慢更加厲害,四方貢獻的财物大多送進他的府中,将帥以及一方長官全都出自他的門下。
他讓沈充、錢鳳擔任主要謀士,這兩個人所誣陷的人沒有不死的。
秋七月,後趙攻克泰山,殺死徐龛。
兖州刺史郗鑒退駐合肥。
郗鑒在鄒山三年,有士衆數萬人。
因戰争不斷,百姓饑荒,又被後趙逼迫,便退駐合肥。
仆射紀瞻認為郗鑒德高望重,應該在朝廷中施展才能,便上疏請求征召他,于是征召并拜授郗鑒為尚書。
徐州、兖州一帶的各塢堡大多投降後趙,後趙設置官員以安撫他們。
冬十月,後趙侵犯谯,祖約退駐壽春。
祖逖死後,後趙屢次侵犯河南,攻克襄城、城父,包圍谯。
祖約不能抵擋,退駐壽春。
後趙便攻取陳留,梁、鄭一帶又騷動不安了。
閏十一月,晉元帝駕崩。
司空王導接受遺诏輔佐朝政。
太子司馬紹即位。
晉元帝恭儉有餘而決斷不足,所以沒有恢複大業卻在國内發生禍亂,最終因憂憤成疾而駕崩。
太子司馬紹即位,尊生母荀氏為建安君。
後趙右長史張賓去世。
賓卒,後趙王勒哭之恸,曰:“天不欲成吾事邪!何奪吾右侯之早也!”程遐代為右長史。
勒每與遐議,有不合,辄歎曰:“右侯舍我去,豈非酷乎!”因流涕彌日。
張茂取隴西、南安,置秦州。
癸未(323) 肅宗明皇帝太甯元年趙光初六年,後趙五年。
春正月,成寇台登,陷越嶲、漢嘉郡。
二月,葬建平陵。
三月,後趙寇彭城、下邳,徐州刺史卞敦退保盱眙。
夏四月,敦移屯姑孰,自領揚州牧。
以王導為司徒。
敦謀篡位,諷朝廷征己,帝手诏征之。
敦移鎮姑孰,屯于湖,以導為司徒,自領揚州牧。
敦欲為逆,王彬谏之甚苦。
敦變色,目左右,将收之。
彬正色曰:“君昔歲殺兄,今又殺弟邪!”敦乃止。
甯州刺史王遜卒。
成李骧攻甯州,刺史王遜遣将軍姚嶽拒戰,大敗之,追至泸水而還。
遜以嶽不窮追,大怒,鞭之。
怒甚,冠裂而卒。
在州十四年,威行殊俗。
诏除其子堅為刺史。
六月,立皇後庾氏,以庾亮為中書監。
秋七月,趙擊陳安,斬之。
封姚弋仲為平襄公。
趙主曜圍安于隴城,安頻出戰,辄敗。
突圍出奔,曜遣将軍平先追,斬之。
安善撫将士,與同甘苦。
及死,隴上人思之,為作《壯士之歌》。
氐、羌皆送任請降,以赤亭羌酋姚弋仲為平西将軍,封平襄公。
張賓去世,後趙王石勒哭得十分悲哀,說:“上天不想讓我的事業成功嗎!為什麼這麼早就奪去了我的右侯!”程遐代替張賓任右長史。
石勒每次與程遐商議事情,出現意見不合,就歎息說:“右侯舍我而去,難道不太殘酷了嗎!”于是終日流淚。
張茂攻取隴西、南安,設置秦州。
晉明帝 癸未(323) 晉明帝太甯元年前趙光初六年,後趙石勒五年。
春正月,成漢侵犯台登,攻陷越嶲、漢嘉郡。
二月,将晉元帝安葬在建平陵。
三月,後趙侵犯彭城、下邳,徐州刺史卞敦退守盱眙。
夏四月,王敦移駐姑孰,自己兼任揚州牧。
任命王導為司徒。
王敦陰謀篡奪皇位,暗示朝廷征召自己,晉明帝親筆書寫诏書征召他。
王敦遷往姑孰鎮守,駐紮在于湖,任命王導為司徒,自己兼任揚州牧。
王敦準備叛逆篡位,王彬苦苦勸谏他。
王敦變了臉色,示意左右,要拘捕王彬。
王彬神色莊重地說:“您以前殺死兄長,如今又殺害弟弟嗎!”王敦這才停止。
甯州刺史王遜去世。
成漢李骧攻打甯州,刺史王遜派将軍姚嶽迎戰,大敗李骧,追擊到泸水後返回。
王遜因為姚嶽沒有窮追李骧,大怒,鞭打姚嶽。
姚嶽非常憤怒,以至冠帽破裂而死。
王遜在甯州任職十四年,威儀行止不同凡俗。
诏令任命他的兒子王堅為刺史。
六月,立皇後庾氏,任命庾亮為中書監。
秋七月,前趙攻打陳安,将其斬殺。
封姚弋仲為平襄公。
前趙主劉曜在隴城包圍陳安,陳安頻繁出城交戰,都戰敗。
陳安突圍出逃,劉曜派将軍平先追擊,斬殺陳安。
陳安善于安撫将士,與他們同甘共苦。
等到他死了,隴上人思念他,為他作《壯士之歌》。
氐人、羌人全都送去人質請求歸降,劉曜任命赤亭羌酋長姚弋仲為平西将軍,封平襄公。
八月,敦表江西都督郗鑒為尚書令。
帝畏王敦之逼,以鑒為外援,使鎮合肥。
敦忌之,表鑒為尚書令。
鑒還過敦,敦與論西朝人士曰:“樂彥輔,短才耳,考其實,豈勝滿武秋邪!”鑒曰:“彥輔道韻平淡,愍懷之廢,柔而能正;武秋失節之士,安能拟之!”敦曰:“當是時,危機交急。
”鑒曰:“丈夫當死生以之。
”敦惡其言,不複見。
敦黨皆勸殺之,不從。
鑒還台,遂與帝謀讨敦。
後趙寇青州,陷之。
石虎帥步騎四萬擊青州,郡縣多降,遂圍廣固。
曹嶷出降,殺之,坑其衆三萬。
虎欲盡殺嶷衆,刺史劉徵曰:“今留徵,使牧民也,無民焉牧,徵将歸爾。
”虎乃留男女七百口配徵,使鎮廣固。
趙擊涼州,張茂降,趙封茂為涼王。
趙主曜自隴上西擊涼州,戎卒二十八萬,涼州大震。
參軍馬岌勸張茂親出拒戰,長史氾祎請斬之。
岌曰:“氾公糟粕書生,不思大計。
明公父子欲為朝廷誅曜有年矣,今曜自至,遠近觀公此舉,當立信勇之驗以副秦、隴之望,力雖不敵,勢不可以不出。
”茂曰:“善!”乃出屯石頭。
問計于參軍陳珍,珍曰:“曜兵雖多,皆氐、羌烏合之衆,恩信未洽,且有山東之虞,安能曠日持久,與我争河西邪!若二旬不退,珍請得弊卒數千,為明公擒之。
”趙諸将争欲濟河,曜曰:“吾軍疲困,其實難用。
今但案甲勿動,以威聲震之, 八月,王敦表奏任命江西都督郗鑒為尚書令。
晉明帝害怕王敦的逼迫,把郗鑒作為外援,讓他鎮守合肥。
王敦忌憚他,上表奏請任命郗鑒為尚書令。
郗鑒返回朝廷時經過王敦處,王敦與他評論西晉人物說:“樂廣才能有限,考察他的實際能力,難道能勝過滿奮嗎!”郗鑒說:“樂廣處事風格平淡,愍懷太子被廢時,他柔和而又剛正;滿奮是失節之人,怎能與樂廣相比!”王敦說:“在當時,危險的局勢十分急迫。
”郗鑒說:“大丈夫應當舍棄生命來對待它。
”王敦厭惡郗鑒的言論,不再見他。
王敦的同黨都勸王敦殺死郗鑒,他沒有聽從。
郗鑒回到朝廷,便與晉明帝謀劃讨伐王敦。
後趙侵犯青州,将其攻陷。
石虎率四萬步兵、騎兵攻打青州,各郡縣大多投降,于是包圍廣固。
曹嶷出城投降,被殺,活埋其士衆三萬人。
石虎想全部殺死曹嶷的士衆,刺史劉徵說:“如今留下我是讓我治理百姓,沒有百姓怎麼治理,我要回去了。
”于是石虎留下百姓七百人配給劉徵,派他鎮守廣固。
前趙攻打涼州,張茂投降,前趙封張茂為涼王。
前趙主劉曜從隴上向西攻打涼州,所率士卒達二十八萬,涼州非常震恐。
參軍馬岌勸張茂親自出城迎戰,長史氾祎請求斬殺馬岌。
馬岌說:“氾祎是個糟粕書生,不考慮國家大計。
您父子想要為朝廷誅殺劉曜已經很多年了,如今劉曜自己到來,遠近的人們都在觀察明公的這個舉動,此時應當建立誠信、勇猛的實績以滿足秦州、隴上百姓的期望,力量雖然不相當,但是在大勢上卻不能不出戰。
”張茂說:“好!”于是出城駐紮在石頭。
張茂向參軍陳珍詢問計策,陳珍說:“劉曜的兵士雖然很多,卻全是氐人、羌人等烏合之衆,恩德信義沒有遍及,而且有對山東石勒的顧慮,怎能曠日持久地與我們争奪黃河以西地區呢!如果劉曜二十天後仍不退走,我請求給我幾千名戰鬥力不強的士兵,為明公擒獲劉曜。
”前趙将領們争相要渡過黃河,劉曜說:“我軍疲憊困乏,實際上難以作戰。
現在隻要按兵不動,用威勢震懾敵人, 若出中旬,茂表不至者,吾為負卿矣。
”茂尋遣使稱藩,曜拜茂太師,封涼王,加九錫。
楊難敵降成,複叛,殺成将李琀、李稚。
難敵聞陳安死,大懼,請降于成,成将軍李稚受其賂,遣還武都,難敵遂據險不服。
稚自悔失計,亟請讨之。
成主雄遣稚兄琀擊之,長驅至下辨。
難敵遣兵斷其歸路,四面攻之。
琀、稚深入無繼,皆為所殺。
趙封故世子胤為永安王。
初,趙主曜世子胤年十歲,長七尺五寸。
既長,多力善射,骁捷如風。
靳準之亂,沒于黑匿郁鞠部。
陳安既敗,自言于郁鞠,郁鞠禮而歸之。
曜悲喜,謂群臣曰:“義孫,故世子也,材器過人,且涉曆艱難。
吾欲法周文王、漢光武,以固社稷而安義光,何如?”左光祿大夫蔔泰進曰:“文王定嗣于未立之前,則可;光武以母失恩而廢其子,豈足為法!向以東海為嗣,未必不如明帝也。
胤文武才略,誠高絕于世,然太子孝友仁慈,亦足為承平賢主。
況東宮民、神所系,豈可輕動!臣等有死而已,不敢奉诏。
”曜默然。
胤進曰:“父之于子,當愛之如一,今黜熙而立臣,臣何敢自安!苟以臣頗堪驅策,豈不能輔熙以承聖業乎!臣請效死于此,不敢聞命。
”曜亦以熙羊後所生,時後已卒,不忍廢也。
泰,即胤之舅也,曜嘉其公忠,以為光祿大夫、領太子太傅;封胤永安王,都督二宮禁衛,錄尚書事。
命熙盡家人之禮。
如果超出十天,張茂的降表還沒有送到的話,就是我辜負你們了。
”張茂不久便派使者向劉曜稱臣,劉曜拜授張茂為太師,封為涼王,加九錫之禮。
楊難敵投降成漢,又反叛,殺害成漢将軍李琀、李稚。
楊難敵聽說陳安已死,非常恐懼,請求向成漢投降,成漢将軍李稚接受楊難敵的賄賂,讓他返回武都,于是楊難敵占據險要地勢不再歸服成漢。
李稚後悔自己的失策,一再請求讨伐楊難敵。
成漢國主李雄派李稚的兄長李琀攻打楊難敵,長驅直入到達下辨。
楊難敵派兵切斷李琀的退路,四面攻打成漢軍隊。
李琀、李稚孤軍深入,沒有後援,全被殺死。
前趙封原世子劉胤為永安王。
當初,前趙主劉曜的世子劉胤年方十歲,身高七尺五寸。
長大後,力大善射,骁勇敏捷如風一般。
靳準作亂時,劉胤隐匿身世,藏身在匈奴黑匿郁鞠部。
陳安戰敗後,劉胤自己向郁鞠講明身世,郁鞠以禮相待并送他回國。
劉曜悲喜交加,對群臣說:“義孫是原來的世子,才能器度出衆,又曆經艱難困苦。
我想效法周文王、漢光武帝,為鞏固社稷另外安置義光,怎麼樣?”左光祿大夫蔔泰進谏說:“周文王在沒有立太子前選定繼位人,則是可以的;光武帝因母親失寵而廢黜其子,哪裡值得去效法!從前将東海王劉熙立為太子,未必就不如光武帝所立的明帝。
劉胤的文才武略确實舉世無雙,但太子的孝悌友愛、仁慈寬厚也足以成為承襲太平的賢明君主。
況且東宮太子與百姓、神靈相關聯,怎能輕易改動!我們隻有一死而已,不敢尊奉诏令。
”劉曜默然無語。
劉胤進言說:“父親對于兒子們,應愛之如一,如今廢劉熙而立我,我怎能自安!如果覺得我還可以使喚,難道不能輔佐劉熙去繼承神聖的事業嗎!我請求立即死在這裡,不敢從命。
”劉曜也因劉熙是羊皇後所生,當時羊皇後已死,所以不忍廢黜劉熙。
蔔泰,就是劉胤的舅舅,劉曜為嘉獎蔔泰的忠誠無私,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兼太子太傅;封劉胤為永安王,都督兩宮的禁衛軍,錄尚書事。
命劉熙全都以自家人的禮儀對待劉胤。
趙涼王張茂城姑臧。
茂大城姑臧,修靈鈞台。
别駕吳紹谏曰:“明公所以修城築台者,蓋懲既往之患耳。
愚以為苟恩未洽于人心,雖處層台,亦無所益,适足以疑群下之志,示怯弱之形爾。
”茂曰:“亡兄一旦失身于物,豈無忠臣義士欲盡節者哉!顧禍生不意,雖有智勇無所施耳。
王公設險,勇夫重閉,古之道也。
”卒為之。
冬十一月,敦以王含督江西軍。
初,敦從子允之方總角,敦愛其聰警,常以自随。
敦嘗夜飲,允之辭醉先卧。
敦與錢鳳謀為逆,允之悉聞其言,即于卧處大吐,衣面并污。
鳳出,敦果照視,見允之卧于吐中,不複疑之。
會其父舒拜廷尉,允之求歸省,悉以其謀白舒。
舒與王導俱啟帝,陰為之備。
敦欲強其宗族,故徙含督江西,以舒、彬為荊、江刺史。
甲申(324) 二年趙光初七年,後趙六年。
春正月,敦殺其從事周嵩、周莚及會稽内史周劄。
劄一門五侯,宗族強盛,王敦忌之。
嵩以兄之死,心常憤憤,敦惡之。
會道士李脫以妖術惑衆,敦誣嵩及劄兄子莚與脫謀不軌,殺之。
遣沈充襲會稽,劄拒戰而死。
後趙陷東莞、東海。
攻趙河南,斬其守将。
自是二趙構隙,日相攻掠,河東、弘農之間,民不聊生。
前趙涼王張茂整修姑臧城。
張茂大規模整修姑臧城,修建靈均台。
别駕吳紹勸谏說:“明公之所以修城築台,大概是為了糾正以往所遭遇的憂患。
我認為如果恩澤沒有遍及人心,即使身居多層高台上,也沒有什麼好處,隻能夠使衆臣對自己的志向産生疑惑,顯示出怯弱的形态。
”張茂說:“亡兄張寔突然死于非命,難道沒有忠臣義士想為他效死盡節的嗎!不過災禍發生在意想不到之時,即使智勇雙全也無法施展罷了。
王公設置險阻,勇士多設關隘,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最終仍繼續修建。
冬十一月,王敦任命王含都督江西軍事。
當初,王敦的侄子王允之正值童年,王敦喜愛他的聰明機警,常常讓他跟随自己。
王敦曾經夜間飲酒,王允之以喝醉為由先睡下。
王敦與錢鳳謀劃叛亂之事,王允之全部聽到了他們的談話,立即在躺着的地方大吐,衣服、臉上全都沾上了污穢。
錢鳳出去後,王敦果然點燈察看,見王允之醉卧在污物中,就不再懷疑他。
恰巧趕上王允之的父親王舒被任命為廷尉,王允之請求回家探視,就把王敦的陰謀全部告訴了王舒。
王舒與王導一同向晉明帝禀報,暗中做好準備。
王敦想加強其宗族的勢力,所以調王含都督江西軍事,任命王舒、王彬為荊州、江州刺史。
甲申(324) 晉明帝太甯二年前趙光初七年,後趙石勒六年。
春正月,王敦殺死從事周嵩、周莚及會稽内史周劄。
周劄一家有五位侯,宗族勢力強盛,王敦對此很忌憚。
周嵩因為兄長周之死,心中常常憤憤不平,王敦很厭惡他。
恰巧有個道士李脫用妖術蠱惑人心,王敦便誣陷周嵩及周劄哥哥的兒子周莚與李脫圖謀不軌,殺死了他們。
王敦派沈充襲擊會稽,周劄抵抗戰死。
後趙攻陷東莞、東海。
攻打前趙河南郡,斬殺其守将。
從此前趙、後趙結怨,天天互相攻戰劫掠,河東、弘農之間,民不聊生。
成主雄立其兄子班為太子。
成主雄,後任氏無子,有妾子十餘人,雄立其兄蕩之子班為太子,使任後母之。
群臣請立諸子,雄曰:“吾兄,先帝
晉元帝下诏允許慕容廆秉承聖旨委任官員,于是慕容廆設置了完備的幕僚屬吏,立兒子慕容皝為世子。
建造學舍,讓慕容皝與學子們一同學習。
慕容廆有空閑時也親臨學舍聽講。
慕容皝雄猛剛毅,富有權謀策略,喜愛經學,國人稱贊他。
慕容廆調慕容翰去鎮守遼東,慕容仁鎮守平郭。
慕容翰安撫百姓,恩威并重。
代國殺死國君拓跋郁律,其子拓跋賀傉即位。
拓跋猗?的妻子惟氏忌憚代王拓跋郁律勢力強大,擔心不利于她的兒子,就殺掉拓跋郁律而立自己的兒子拓跋賀傉為王。
拓跋郁律的兒子拓跋什翼犍因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他的母親王氏把他藏在褲裆中,為他禱告說:“上天如果要你活下去,就不要啼哭。
”很久也沒有啼哭,才得以幸免。
壬午(322) 永昌元年趙光初五年,後趙四年。
春正月,王敦舉兵反,谯王氶、甘卓移檄讨之,敦分兵寇長沙。
初,敦既與朝廷乖離,乃羁錄朝士有時望者置己幕府,以羊曼、謝鲲為長史。
曼、鲲終日酣醉,故不委以事。
敦将作亂,謂曰:“劉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側之惡,何如?”鲲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
”敦怒曰:“君庸才,豈達大體!” 至是舉兵武昌,上疏稱:“劉隗佞邪讒賊,威福自由。
臣辄進軍緻讨,隗首朝懸,諸軍夕退。
昔太甲颠覆厥度,幸納伊尹之忠,殷道複昌。
願陛下深垂三思,則四海乂安,社稷永固矣。
”沈充亦起兵于吳興以應敦。
敦至蕪湖,又上表罪狀刁協。
帝大怒,诏曰:“王敦憑恃寵靈,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見幽囚。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今親帥六軍,以誅大逆,有殺敦者,封五千戶侯。
” 太子中庶子溫峤謂仆射周曰:“大将軍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邪?”曰:“人主自非堯、舜,何能無失,安可舉兵以脅之!舉動如此,豈得雲非亂乎!” 敦初起兵,遣使告梁州刺史甘卓,約與俱下,卓許之。
後更狐疑不赴。
或說卓:“且僞許敦,待至都而讨之。
”卓曰:“昔陳敏之亂,吾先從而後圖之,論者謂吾懼逼而思變,心常愧之。
今若複爾,何以自明!” 壬午(322) 晉元帝永昌元年前趙光初五年,後趙石勒四年。
春正月,王敦起兵反叛,谯王司馬氶、甘卓散發檄文讨伐王敦,王敦分派兵力侵犯長沙。
當初,王敦已經與朝廷離心離德,便籠絡、錄用當時有名望的士人安置在自己幕府内,任命羊曼、謝鲲為長史。
羊曼、謝鲲終日喝得大醉,所以王敦不把事情委派給他們。
王敦準備作亂,對謝鲲說:“劉隗奸佞邪惡,将會危害國家,我打算削除君主身邊的惡人,怎麼樣?”謝鲲說:“劉隗确實是禍源,然而他就如同是城中的狐狸和社廟裡的老鼠,躲在皇上身邊得到庇護。
”王敦發怒說:“你這個庸才,哪裡識得大體!” 到此時,王敦在武昌起兵,上疏說:“劉隗奸佞邪惡,讒言惑衆,殘害忠良,肆意作威作福。
我這就進軍聲讨,劉隗的首級早晨懸挂起來,各路人馬晚上就退走。
過去商朝國君太甲敗壞國家制度,幸好接納了伊尹忠誠無私的處置,商朝才再次昌盛起來。
希望陛下再三深思,那麼四海就會安甯,國家就永遠穩固了。
”沈充也在吳興起兵以響應王敦。
王敦到達蕪湖,又上表列數刁協的罪狀。
晉元帝大怒,下诏說:“王敦倚仗朝廷對他的恩寵,膽敢肆行狂妄叛逆的舉動,把朕比作太甲,想将朕幽禁起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今朕将親率六軍去誅殺這個逆賊,有斬殺王敦的,就封他為五千戶侯。
” 太子中庶子溫峤對仆射周說:“大将軍王敦此舉似乎有一定的原因,應當不算過分吧?”周說:“皇上本來就不是堯、舜,怎能沒有過失,哪能起兵去脅迫皇上!如此做法,難道能夠說不是叛亂嗎!” 王敦剛起兵時,派使者去告訴梁州刺史甘卓,與他相約一同沿江而下,甘卓答應了他。
後來甘卓又狐疑不決,沒有赴約。
有人勸甘卓道:“暫且假裝答應王敦,等到了都城就讨伐他。
”甘卓說:“過去陳敏作亂時,我先跟從而後圖謀他,議論者說我是害怕被逼迫才考慮轉變立場的,内心常常感到慚愧。
如今如果再那樣做,用什麼去表明自己!” 敦遣參軍桓罴說谯王氶,請為己軍司。
氶歎曰:“吾其死矣!地荒民寡,勢孤援絕,将何以濟!然得死忠義,夫複何求!”氶檄長沙虞悝為長史,會悝遭母喪,氶往吊之,曰:“王室方危,金革之事,古人所不辭,将何以教之?”悝曰:“鄙州荒弊,難以進讨,宜且收衆固守,傳檄四方,敦勢必分,分而圖之,庶幾可捷也。
”氶乃囚罴,以悝為長史,弟望為司馬。
移檄遠近,列敦罪惡,州内皆應之。
惟敦姊夫鄭澹為湘東太守,不從命。
氶使望讨斬之,以徇四境。
又遣主簿鄧骞說甘卓曰:“劉大連雖驕蹇失衆心,非有害于天下。
大将軍以私憾稱兵向阙,此忠臣義士竭節之時也。
公受任方伯,奉辭伐罪,乃桓、文之功也。
”卓參軍李梁曰:“昔隗嚣跋扈,窦融保河西以奉光武,卒受其福。
今但當按兵坐待。
敦事若捷,必委将軍以方面;不捷,朝廷必以将軍代之,何憂不富貴?而釋此廟勝,決存亡于一戰邪?”骞曰:“光武當創業之初,故隗、窦可以從容顧望。
今将軍之于本朝,非窦融之比也;襄陽之于太府,非河西之固也。
使敦克劉隗,還武昌,增石城之戍,絕荊、湘之粟,将軍欲安歸乎!勢在人手,而曰我處廟勝,未之聞也。
且為人臣,國家有難,坐視不救,于義安乎!以将軍之威名,杖節鳴鼓,以順讨逆,舉武昌若摧枯拉朽耳。
武昌既定,據其軍實,招懷士卒,使還者如歸,此呂蒙所以克關羽也。
” 王敦派參軍桓罴遊說谯王司馬氶,請他做自己的軍司。
司馬氶歎道:“我是要死了!這裡地荒民少,勢單力孤,後援斷絕,将靠什麼渡過難關!然而能夠為忠義而死,還能再要求什麼呢!”司馬氶用文書征召長沙人虞悝為長史,正趕上虞悝母親去世,司馬氶前去吊唁,說:“王室正處在危難之際,金戈鐵馬的征戰,古人服喪期間也在所不辭,您對我有什麼教誨?”虞悝說:“鄙州荒涼凋敝,難以進軍讨伐,應該暫且收攏士衆固守,向四方發布讨伐檄文,王敦的兵力必定分散,再分别去謀劃攻擊他們,大概可以取勝。
”司馬氶便囚禁桓罴,任命虞悝為長史,他的兄弟虞望為司馬。
向遠近散發讨伐檄文,列數王敦的罪惡,州内郡縣全都響應。
隻有王敦的姐夫湘東太守鄭澹不從命。
司馬氶讓虞望讨伐并斬殺他,以曉示四方。
又派主簿鄧骞去遊說甘卓道:“劉隗雖然驕橫失去人心,卻對天下沒有危害。
大将軍王敦因私仇就對朝廷用兵,這是忠臣義士盡忠的時候。
您受命任一方長官,奉命讨伐罪人,是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績。
”甘卓的參軍李梁說:“過去隗嚣飛揚跋扈,窦融保住河西地區以擁奉光武帝,最終受到福祿。
如今隻應按兵不動,坐等事态變化。
王敦如果大功告成,必定委任将軍您為一方統帥;如果不成功,朝廷必定讓将軍您替代王敦,何愁沒有榮華富貴?何必要放棄這個勝算,去靠一仗來決定生死存亡呢?”鄧骞說:“光武帝當時正是創業之初,所以隗嚣、窦融可以從容觀望。
如今将軍您對于本朝,不是窦融可以類比的;襄陽對于王敦的太府,也不像河西那樣險固。
假使王敦攻克劉隗,返回武昌,增強石城的守衛力量,切斷荊州、湘州的糧道,将軍您将何去何從呢!大勢握在别人手中,卻說自己處在勝算地位,從沒聽說過。
況且身為人臣,國家有難,卻坐視不救,這在道義上說得過去嗎!以将軍的威名,手持符節鳴鼓前進,以順臣讨伐叛逆,攻克武昌不過像摧枯拉朽而已。
武昌平定後,占有其軍用物資,招納安撫士卒,使回來的人如同回到了家,這就是呂蒙之所以戰勝關羽的原因。
” 敦恐卓于後為變,又遣參軍樂道融往邀之。
道融忿其悖逆,乃說卓曰:“王敦背恩肆逆,舉兵向阙。
君受國厚恩,而與之同,生為逆臣,死為愚鬼,不亦惜乎!為君之計,莫若僞許應命,而馳襲武昌,必不戰而自潰矣。
”卓意始決,遂露檄數敦逆狀,帥所統緻讨。
遣參軍至廣州約陶侃,侃遣參軍高寶帥兵北下。
武昌城中傳卓軍至,人皆奔散。
敦遣魏乂帥兵攻長沙。
城池不完,資儲又阙,人情震恐。
或說氶南投陶侃,或退據零、桂。
氶曰:“吾之志欲死忠義,豈可貪生苟免,為奔敗之将乎!事之不濟,令百姓知吾心耳。
”乃嬰城固守。
虞望戰死,甘卓亦遺氶書勸之,且雲當以兵出沔口,斷敦歸路,則湘圍自解矣。
氶複書曰:“足下能卷甲電赴,猶有所及;若其狐疑,則求我于枯魚之肆矣。
”卓不能從。
封子昱為琅邪王。
趙封楊難敵為武都王。
趙主曜自擊楊難敵,難敵逆戰不勝,退保仇池。
遣使稱藩,趙以為武都王。
陳安叛趙。
趙秦州刺史陳安求朝于曜,曜辭以疾。
安怒,大掠而歸。
隴上氐、羌皆附之,有衆十餘萬,自稱涼王。
獲趙将呼延寔及魯憑,将用之,二人不屈,皆殺之。
三月,敦據石頭,殺骠騎将軍戴淵、尚書仆射周。
甘卓還襄陽。
夏四月,敦還武昌。
帝征戴淵、劉隗入衛。
百官迎于道,隗岸帻大言,意氣自若。
與刁協勸帝盡誅王氏,帝不許。
王導帥宗族,每 王敦擔心甘卓在後方有變,又派參軍樂道融前去邀請甘卓一道東進。
樂道融對王敦的悖逆行為憤恨不已,便勸甘卓道:“王敦背棄皇恩肆行叛逆,起兵反叛朝廷。
您蒙受國家厚恩,卻與王敦同流,生為逆臣,死是愚鬼,不是很可惜嗎!為您考慮,不如假裝答應聽從其命令,卻飛馳襲擊武昌,王敦必定不戰自潰。
”甘卓這才拿定主意,于是張貼檄文曆數王敦的叛逆行為,率領所統帥的軍隊進行讨伐。
派參軍到廣州與陶侃相約,陶侃派參軍高寶率兵北下。
武昌城中傳說甘卓大軍到了,人們都四散奔逃。
王敦派魏乂領兵攻打長沙。
長沙城池修整得不完善,物資儲備又匮乏,人心震驚恐懼。
有人勸說司馬氶向南投奔陶侃,或者退守零陵、桂陽。
司馬氶說:“我的志向是為忠義而死,怎能貪生怕死苟且活命,做個敗逃的将軍呢!即使事情不成功,也要讓百姓知道我的意願。
”于是環城堅守。
虞望戰死,甘卓也給司馬氶寫信勸說他,并且說将要領兵從沔口出擊,切斷王敦的退路,那麼湘州的圍困自然就會解除。
司馬氶回信說:“足下如果能夠輕裝火速趕來,或許還來得及;如果猶豫不決,那麼就隻有到幹魚鋪裡去找我了。
”甘卓沒能聽從。
晉元帝封皇子司馬昱為琅邪王。
前趙封楊難敵為武都王。
前趙主劉曜親自率軍攻打楊難敵,楊難敵迎戰,沒有取勝,退守仇池。
派使者向前趙稱藩,前趙封他為武都王。
陳安背叛前趙。
前趙的秦州刺史陳安請求朝見劉曜,劉曜以有病推辭不見。
陳安大怒,大肆劫掠一番而後返回。
隴上的氐人、羌人都歸附陳安,擁有十多萬人,自稱涼王。
俘獲前趙将領呼延寔和魯憑,準備任用他們,二人不肯屈服,全部被殺。
三月,王敦占據石頭城,殺死骠騎将軍戴淵、尚書仆射周。
甘卓返回襄陽。
夏四月,王敦返回武昌。
元帝征召戴淵、劉隗入京侍衛。
文武百官在大道迎接,劉隗掀起頭巾,露出前額,高談闊論,意氣風發,神态自若。
他與刁協一起勸元帝盡誅王氏,元帝沒答應。
王導率本宗族的人,每天 旦詣台待罪。
周将入,導呼之曰:“伯仁,以百口累卿!”直入不顧。
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
喜,飲酒至醉而出。
導又呼之,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後。
”既出,又上表明導無罪,言甚切。
導不知,恨之。
帝命還導朝服,召見之。
導稽首曰:“逆臣賊子,何代無之,不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執其手曰:“茂弘,方寄卿以百裡之命,是何言邪!”以為前鋒大都督,诏曰:“導以大義滅親,可以吾為安東時節假之。
” 将軍周劄素矜險好利。
帝使隗軍金城,劄守石頭。
敦至石頭,欲攻隗。
杜弘曰:“隗死士多,未易可克。
周劄少恩,兵不為用,攻之必敗,劄敗則隗走矣。
”敦從之,以弘為前鋒。
劄果開門納弘。
敦據石頭,歎曰:“吾不複得為盛德事矣!”謝鲲曰:“何為其然也!但使自今已往,日忘日去耳。
” 帝命協、隗、淵、導、等分道出戰,皆大敗。
太子紹欲自帥将士決戰,溫峤執鞚谏曰:“殿下國之儲副,奈何以身輕天下!”抽劍斬鞅,乃止。
敦擁兵不朝,放士卒劫掠,宮省奔散,惟将軍劉超按兵直衛,及侍中二人侍帝側。
帝遣使謂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
如其不然,朕當歸琅邪,以避賢路。
”協、隗敗還,帝流涕執其手,勸令避禍。
給人馬, 清晨到朝廷等待定罪。
周将要入朝時,王導呼喊他說:“伯仁,我把全家百口的性命都托付給您了!”周徑直入宮頭也不回。
見到元帝後,周說王導為人忠誠,極力為他申辯,元帝采納了他的意見。
周内心喜悅,喝酒直到大醉才出宮。
王導又喊他,周不與他講話,環顧左右說:“今年殺死亂臣賊子們以後,取來鬥一樣大的金印,系在臂肘後邊。
”出宮後,又上表申明王導無罪,言辭非常懇切。
王導不了解這些,所以怨恨周。
晉元帝命令歸還王導朝服,召見王導。
王導叩頭說:“叛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沒想到如今近在眼前地出現在臣下的家族中!”晉元帝光腳拉着他的手說:“茂弘,正要将朝政托付給你,這是說的什麼話呀!”任命王導為前鋒大都督,下诏說:“王導大義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将軍時的符節交給他。
” 将軍周劄為人一向驕縱陰險,貪圖私利。
晉元帝派劉隗駐軍金城,周劄駐守石頭城。
王敦到達石頭城,準備攻打劉隗。
杜弘說:“劉隗部下敢死勇士很多,不容易攻克。
周劄為人缺少恩惠,士兵不被他所用,隻要攻打他肯定會敗走,周劄敗走劉隗就會逃跑了。
”王敦聽從其建議,任命杜弘為前鋒。
周劄果然打開城門接納杜弘。
王敦占據石頭城後,歎道:“我不能夠再做功德盛大的事情了!”謝鲲說:“為什麼是這樣呢!隻要從今以後,使這些事一天天淡忘,也就會一天天從心中消失了。
” 晉元帝命令刁協、劉隗、戴淵、王導、周等人分路出擊,全都大敗。
太子司馬紹想親自率将士與敵決戰,溫峤抓住馬籠頭勸谏說:“殿下是國家的儲君,怎能因一己之快而輕棄天下!”抽出劍将馬的鞅帶斬斷,司馬紹才作罷。
王敦擁兵自重,不朝見皇帝,放縱士卒到處劫掠,皇宮中的人四散奔逃,隻有将軍劉超駐兵值宿護衛,沒有兩名侍中在晉元帝身邊侍奉。
晉元帝派使者對王敦說:“你如果沒有忘記本朝,就此休兵,那麼還可以一起安定天下。
如果不這樣的話,朕将返回琅邪,以便為賢人讓路。
”刁協、劉隗戰敗返回宮中,晉元帝流淚拉着他們的手,勸說他們躲避這場災禍。
撥給二人随行人馬, 使自為計。
協素無恩紀,募從者皆委之,為人所殺。
隗奔後趙,官至太子太傅而卒。
帝令百官詣石頭見敦。
敦謂淵曰:“前日之戰,有餘力乎?”淵曰:“豈敢有餘,但力不足耳!”敦曰:“吾今此舉,天下以為何如?”淵曰:“見形者謂之逆,體誠者謂之忠。
”敦笑曰:“卿可謂能言。
”又謂周曰:“伯仁,卿負我!”曰:“公戎車犯順,下官親帥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以此負公!” 敦以太子有勇略,為朝野所向,欲誣以不孝而廢之,大會百官,問溫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稱?”聲色俱厲。
峤曰:“鈎深緻遠,蓋非淺局所量,以禮觀之,可謂孝矣。
”衆皆以為信然,敦謀遂沮。
帝召周謂曰:“近日大事,二宮無恙,諸人平安,大将軍固副所望邪?”曰:“二宮自如明诏,臣等尚未可知。
”或勸避敦,曰:“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甯可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敦參軍呂猗素以奸谄為淵所惡,說敦曰:“周、戴皆有高名,足以惑衆,近者之言,曾無怍色,公不除之,恐必有再舉之憂。
”敦然之,以問導曰:“周、戴,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疑也。
”導不答。
又曰:“止應令仆邪?”又不答。
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又不答。
敦遂遣部将收之。
被收,路經太廟,大言曰:“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神祇有靈,當速殺之!”收人以戟傷其口,流血至踵,容止自若,觀者皆為流涕。
并淵殺之。
讓他們自謀出路。
刁協平素缺恩少情,招募的随從人員都推诿不去,後來被人殺死。
劉隗逃奔後趙,官至太子太傅時去世。
晉元帝命令文武百官到石頭城見王敦。
王敦對戴淵說:“前些日子的交戰,還有餘力嗎?”戴淵說:“怎敢留有餘力,隻是力量不夠而已!”王敦說:“我如今這個舉動,天下人認為怎樣?”戴淵說:“隻看見形式的認為是叛逆,體會到真心的認為是忠貞。
”王敦笑着說:“您可以說是能言善辯了。
”又對周說:“伯仁,您有負于我!”周說:“您以武力犯上,我親率六軍讨伐不能勝任,使得王師敗逃,因此辜負了您!” 王敦因為太子司馬紹勇猛有謀略,為朝野人士所擁戴,想用不孝的罪名誣陷太子并廢黜他,所以大會文武百官,問溫峤道:“皇太子以什麼德行著稱?”問話時聲色俱厲。
溫峤說:“探讨深奧玄遠的道理,大概不是我淺顯的度量所能衡量的,按禮義觀察他,可以說是孝了。
”衆人都認為确實如此,王敦的陰謀于是被挫敗。
晉元帝召見周,對他說:“近日發生這些大事,兩宮卻沒有受到傷害,大家全都平安,是否說明大将軍王敦原本就符合衆望呢?”周說:“兩宮的情況自然如同陛下所說的,至于我們還不可知。
”有人勸說周避讓王敦,周說:“我位居大臣之列,朝廷衰敗,難道可以在草野間求生存,出外投奔胡、越嗎!”王敦的參軍呂猗一向因奸邪谄媚而被戴淵所厭惡,他勸說王敦道:“周、戴淵都享有盛名,足以迷惑人心,近來的言談竟然毫無愧色,您不除掉他們,恐怕必然會有再次起兵讨伐的憂患。
”王敦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去詢問王導說:“周、戴淵,在南方、北方都有聲望,升任三公應當是毫無疑問的。
”王導不回答。
又說:“隻應該任尚書令或仆射嗎?”王導又不答話。
王敦說:“如果不是那樣,正應當誅殺他們!”王導仍不答話。
于是王敦派部将拘捕二人。
周被逮捕,路過太廟,高聲說:“賊臣王敦,颠覆國家,枉殺忠臣,神明有靈的話,應當迅速殺死他!”抓他的人用戟刺傷他的嘴,鮮血一直流到腳跟,神色舉止仍泰然自若,看到的人都為他流淚。
周與戴淵一同被殺。
帝使敦弟彬勞敦。
彬素與善,先往哭之,然後見敦。
敦怪其容慘,問之。
彬曰:“向哭伯仁,情不能已。
”敦怒曰:“伯仁自緻刑戮,且凡人遇汝,汝何哀而哭之?”彬勃然數之曰:“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圖為不軌,禍及門戶矣!”辭氣慷慨,聲淚俱下。
敦大怒曰:“爾以吾為不能殺汝邪!”導勸彬起謝。
彬曰:“腳痛不能拜,且此複何謝!”敦曰:“腳痛孰若頸痛?”彬殊無懼容。
導後料檢中書故事,乃見表,執之流涕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初,敦聞甘卓起兵,大懼。
卓兄子卬為敦參軍,敦遣卬歸說卓使旋軍。
卓雖慕忠義,性多疑少決,聞周、戴死,流涕謂卬曰:“吾之所憂,正為今日。
若徑據武昌,敦勢逼,必劫天子以絕四海之望,不如更思後圖。
吾據敦上流,敦亦未敢遽危社稷也。
”即命旋軍。
樂道融曰:“今分兵斷彭澤,使敦上下不得相赴,其衆自然離散,可一戰擒也。
将軍起義兵而中止,竊為将軍不取也。
”卓不從。
道融憂憤而卒。
卓本寬和,忽更強塞,徑還襄陽,意氣騷擾,識者知其将死矣。
敦改易百官及諸軍鎮,惟意所欲。
将還武昌,謝鲲曰:“公若朝天子,使君臣釋然,則物情皆悅服矣。
”敦竟不朝而去。
四月,還武昌。
敦兵陷長沙,湘州刺史谯王氶死之。
魏乂等攻湘州百日,拔之,執谯王氶。
殺虞悝,子弟對之号泣,悝曰:“人生會當有死,今阖門為忠義之鬼, 晉元帝讓王敦的兄弟王彬去慰勞王敦。
王彬平素與周交情很好,他先去哭吊周,然後去見王敦。
王敦對他面色凄慘感到奇怪,問他原因。
王彬說:“剛才去哭吊周伯仁,情不自禁。
”王敦大怒說:“周伯仁自己招緻殺戮,而且把你當作普通人看待,你為什麼悲哀并哭吊他?”王彬勃然發怒,數落王敦道:“兄長你違抗君命犯上作亂,殺害忠良,圖謀不軌,已降禍到自家門戶了!”語氣慷慨,聲淚俱下。
王敦大怒說:“你以為我不能殺你嗎!”王導勸王彬起身謝罪。
王彬說:“我的腳痛不能下拜,況且這又為何要謝罪!”王敦說:“腳痛與頸痛相比怎樣?”王彬毫無懼色。
王導後來整理中書省的舊檔案,才見到周的奏表,拿着它流淚說:“我雖然沒有殺害周伯仁,周伯仁卻因我而死,幽冥之中,有負于這位好友!” 當初,王敦聽說甘卓起兵,非常恐懼。
甘卓哥哥的兒子甘卬是王敦的參軍,王敦派甘卬回去勸說甘卓,讓他撤回軍隊。
甘卓雖然仰慕忠義,性格卻多疑少斷,聽說周、戴淵死去,流着淚對甘卬說:“我所憂慮的,正是今天。
如果我直接占據武昌,王敦被大勢所逼,必然會劫持天子以斷絕天下人的期望,不如回去,再考慮後面的計策。
我占據王敦的上遊地區,王敦也不敢馬上危害國家。
”随即命令回軍。
樂道融說:“如今分兵切斷彭澤的道路,使王敦上下不能相互救援,其士衆自然會離散,可以一戰擒獲王敦。
将軍您發動正義之師卻中途停止,我私下認為将軍此舉不可取。
”甘卓沒有聽從。
樂道融憂憤而死。
甘卓原本性情寬和,忽然變得強硬死闆,徑直返回襄陽,神情躁動不安,有見識的人知道他快要死了。
王敦改換文武百官及各軍鎮守将,随心所欲。
準備返回武昌,謝鲲說:“您如果朝見天子,使君臣間消釋前嫌,那麼衆心都會心悅誠服了。
”王敦最終沒有朝見天子便離去。
四月,返回武昌。
王敦的軍隊攻陷長沙,湘州刺史、谯王司馬氶死去。
魏乂等攻打湘州百天才攻克,俘獲了谯王司馬氶。
殺虞悝時,子弟對他号哭,虞悝說:“人生定有一死,今滿門都是忠義之鬼, 亦複何恨!”乂以檻車載氶送武昌,主簿桓雄、書佐韓階、從事武延毀服為僮從氶,不離左右。
乂見雄姿貌舉止非凡人,憚而殺之。
王廙承敦旨殺氶于道,階、延送氶喪至都,葬之而去。
五月,敦殺甘卓。
卓家人皆勸卓備敦,卓不從,悉散兵佃作。
襄陽太守周慮承敦意襲殺之,傳首于敦,敦以從事周撫代卓鎮沔中。
敦既得志,暴慢滋甚,四方貢獻多入其府,将帥嶽牧皆出其門。
以沈充、錢鳳為謀主,二人所谮無不死者。
秋七月,後趙拔泰山,殺徐龛。
兖州刺史郗鑒退屯合肥。
鑒在鄒山三年,有衆數萬。
戰争不息,百姓饑馑,為後趙所逼,退屯合肥。
仆射紀瞻以鑒雅望清德,宜從容台閣,疏請征之,乃征拜尚書。
徐、兖間諸塢多降于後趙,趙置守宰以撫之。
冬十月,後趙寇谯,祖約退屯壽春。
祖逖既卒,後趙屢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圍谯。
祖約不能禦,退屯壽春。
後趙遂取陳留,梁、鄭之間複騷然矣。
閏十一月,帝崩。
司空導受遺诏輔政。
太子紹即位。
帝恭儉有餘而明斷不足,故大業未複而禍亂内興,竟以憂憤成疾而崩。
太子即位,尊所生母荀氏為建安君。
後趙右長史張賓卒。
還有什麼遺憾!”魏乂用檻車載着司馬氶解送到武昌,主簿桓雄、書佐韓階、從事武延除去官服而充當僮仆跟随司馬氶,不離左右。
魏乂見到桓雄相貌舉止不同凡人,心中忌憚而殺了他。
王廙禀承王敦旨意在半道上殺死了司馬氶,韓階、武延為司馬氶送喪到京都,安葬後離去。
五月,王敦殺死甘卓。
甘卓的家人都勸說甘卓防備王敦,但甘卓沒有聽從,将兵衆全部遣散去做佃農。
襄陽太守周慮禀承王敦的旨意襲擊并殺死了甘卓,将甘卓的首級傳送給王敦,王敦任命從事周撫代替甘卓鎮守沔中。
王敦得志之後,暴虐傲慢更加厲害,四方貢獻的财物大多送進他的府中,将帥以及一方長官全都出自他的門下。
他讓沈充、錢鳳擔任主要謀士,這兩個人所誣陷的人沒有不死的。
秋七月,後趙攻克泰山,殺死徐龛。
兖州刺史郗鑒退駐合肥。
郗鑒在鄒山三年,有士衆數萬人。
因戰争不斷,百姓饑荒,又被後趙逼迫,便退駐合肥。
仆射紀瞻認為郗鑒德高望重,應該在朝廷中施展才能,便上疏請求征召他,于是征召并拜授郗鑒為尚書。
徐州、兖州一帶的各塢堡大多投降後趙,後趙設置官員以安撫他們。
冬十月,後趙侵犯谯,祖約退駐壽春。
祖逖死後,後趙屢次侵犯河南,攻克襄城、城父,包圍谯。
祖約不能抵擋,退駐壽春。
後趙便攻取陳留,梁、鄭一帶又騷動不安了。
閏十一月,晉元帝駕崩。
司空王導接受遺诏輔佐朝政。
太子司馬紹即位。
晉元帝恭儉有餘而決斷不足,所以沒有恢複大業卻在國内發生禍亂,最終因憂憤成疾而駕崩。
太子司馬紹即位,尊生母荀氏為建安君。
後趙右長史張賓去世。
賓卒,後趙王勒哭之恸,曰:“天不欲成吾事邪!何奪吾右侯之早也!”程遐代為右長史。
勒每與遐議,有不合,辄歎曰:“右侯舍我去,豈非酷乎!”因流涕彌日。
張茂取隴西、南安,置秦州。
癸未(323) 肅宗明皇帝太甯元年趙光初六年,後趙五年。
春正月,成寇台登,陷越嶲、漢嘉郡。
二月,葬建平陵。
三月,後趙寇彭城、下邳,徐州刺史卞敦退保盱眙。
夏四月,敦移屯姑孰,自領揚州牧。
以王導為司徒。
敦謀篡位,諷朝廷征己,帝手诏征之。
敦移鎮姑孰,屯于湖,以導為司徒,自領揚州牧。
敦欲為逆,王彬谏之甚苦。
敦變色,目左右,将收之。
彬正色曰:“君昔歲殺兄,今又殺弟邪!”敦乃止。
甯州刺史王遜卒。
成李骧攻甯州,刺史王遜遣将軍姚嶽拒戰,大敗之,追至泸水而還。
遜以嶽不窮追,大怒,鞭之。
怒甚,冠裂而卒。
在州十四年,威行殊俗。
诏除其子堅為刺史。
六月,立皇後庾氏,以庾亮為中書監。
秋七月,趙擊陳安,斬之。
封姚弋仲為平襄公。
趙主曜圍安于隴城,安頻出戰,辄敗。
突圍出奔,曜遣将軍平先追,斬之。
安善撫将士,與同甘苦。
及死,隴上人思之,為作《壯士之歌》。
氐、羌皆送任請降,以赤亭羌酋姚弋仲為平西将軍,封平襄公。
張賓去世,後趙王石勒哭得十分悲哀,說:“上天不想讓我的事業成功嗎!為什麼這麼早就奪去了我的右侯!”程遐代替張賓任右長史。
石勒每次與程遐商議事情,出現意見不合,就歎息說:“右侯舍我而去,難道不太殘酷了嗎!”于是終日流淚。
張茂攻取隴西、南安,設置秦州。
晉明帝 癸未(323) 晉明帝太甯元年前趙光初六年,後趙石勒五年。
春正月,成漢侵犯台登,攻陷越嶲、漢嘉郡。
二月,将晉元帝安葬在建平陵。
三月,後趙侵犯彭城、下邳,徐州刺史卞敦退守盱眙。
夏四月,王敦移駐姑孰,自己兼任揚州牧。
任命王導為司徒。
王敦陰謀篡奪皇位,暗示朝廷征召自己,晉明帝親筆書寫诏書征召他。
王敦遷往姑孰鎮守,駐紮在于湖,任命王導為司徒,自己兼任揚州牧。
王敦準備叛逆篡位,王彬苦苦勸谏他。
王敦變了臉色,示意左右,要拘捕王彬。
王彬神色莊重地說:“您以前殺死兄長,如今又殺害弟弟嗎!”王敦這才停止。
甯州刺史王遜去世。
成漢李骧攻打甯州,刺史王遜派将軍姚嶽迎戰,大敗李骧,追擊到泸水後返回。
王遜因為姚嶽沒有窮追李骧,大怒,鞭打姚嶽。
姚嶽非常憤怒,以至冠帽破裂而死。
王遜在甯州任職十四年,威儀行止不同凡俗。
诏令任命他的兒子王堅為刺史。
六月,立皇後庾氏,任命庾亮為中書監。
秋七月,前趙攻打陳安,将其斬殺。
封姚弋仲為平襄公。
前趙主劉曜在隴城包圍陳安,陳安頻繁出城交戰,都戰敗。
陳安突圍出逃,劉曜派将軍平先追擊,斬殺陳安。
陳安善于安撫将士,與他們同甘共苦。
等到他死了,隴上人思念他,為他作《壯士之歌》。
氐人、羌人全都送去人質請求歸降,劉曜任命赤亭羌酋長姚弋仲為平西将軍,封平襄公。
八月,敦表江西都督郗鑒為尚書令。
帝畏王敦之逼,以鑒為外援,使鎮合肥。
敦忌之,表鑒為尚書令。
鑒還過敦,敦與論西朝人士曰:“樂彥輔,短才耳,考其實,豈勝滿武秋邪!”鑒曰:“彥輔道韻平淡,愍懷之廢,柔而能正;武秋失節之士,安能拟之!”敦曰:“當是時,危機交急。
”鑒曰:“丈夫當死生以之。
”敦惡其言,不複見。
敦黨皆勸殺之,不從。
鑒還台,遂與帝謀讨敦。
後趙寇青州,陷之。
石虎帥步騎四萬擊青州,郡縣多降,遂圍廣固。
曹嶷出降,殺之,坑其衆三萬。
虎欲盡殺嶷衆,刺史劉徵曰:“今留徵,使牧民也,無民焉牧,徵将歸爾。
”虎乃留男女七百口配徵,使鎮廣固。
趙擊涼州,張茂降,趙封茂為涼王。
趙主曜自隴上西擊涼州,戎卒二十八萬,涼州大震。
參軍馬岌勸張茂親出拒戰,長史氾祎請斬之。
岌曰:“氾公糟粕書生,不思大計。
明公父子欲為朝廷誅曜有年矣,今曜自至,遠近觀公此舉,當立信勇之驗以副秦、隴之望,力雖不敵,勢不可以不出。
”茂曰:“善!”乃出屯石頭。
問計于參軍陳珍,珍曰:“曜兵雖多,皆氐、羌烏合之衆,恩信未洽,且有山東之虞,安能曠日持久,與我争河西邪!若二旬不退,珍請得弊卒數千,為明公擒之。
”趙諸将争欲濟河,曜曰:“吾軍疲困,其實難用。
今但案甲勿動,以威聲震之, 八月,王敦表奏任命江西都督郗鑒為尚書令。
晉明帝害怕王敦的逼迫,把郗鑒作為外援,讓他鎮守合肥。
王敦忌憚他,上表奏請任命郗鑒為尚書令。
郗鑒返回朝廷時經過王敦處,王敦與他評論西晉人物說:“樂廣才能有限,考察他的實際能力,難道能勝過滿奮嗎!”郗鑒說:“樂廣處事風格平淡,愍懷太子被廢時,他柔和而又剛正;滿奮是失節之人,怎能與樂廣相比!”王敦說:“在當時,危險的局勢十分急迫。
”郗鑒說:“大丈夫應當舍棄生命來對待它。
”王敦厭惡郗鑒的言論,不再見他。
王敦的同黨都勸王敦殺死郗鑒,他沒有聽從。
郗鑒回到朝廷,便與晉明帝謀劃讨伐王敦。
後趙侵犯青州,将其攻陷。
石虎率四萬步兵、騎兵攻打青州,各郡縣大多投降,于是包圍廣固。
曹嶷出城投降,被殺,活埋其士衆三萬人。
石虎想全部殺死曹嶷的士衆,刺史劉徵說:“如今留下我是讓我治理百姓,沒有百姓怎麼治理,我要回去了。
”于是石虎留下百姓七百人配給劉徵,派他鎮守廣固。
前趙攻打涼州,張茂投降,前趙封張茂為涼王。
前趙主劉曜從隴上向西攻打涼州,所率士卒達二十八萬,涼州非常震恐。
參軍馬岌勸張茂親自出城迎戰,長史氾祎請求斬殺馬岌。
馬岌說:“氾祎是個糟粕書生,不考慮國家大計。
您父子想要為朝廷誅殺劉曜已經很多年了,如今劉曜自己到來,遠近的人們都在觀察明公的這個舉動,此時應當建立誠信、勇猛的實績以滿足秦州、隴上百姓的期望,力量雖然不相當,但是在大勢上卻不能不出戰。
”張茂說:“好!”于是出城駐紮在石頭。
張茂向參軍陳珍詢問計策,陳珍說:“劉曜的兵士雖然很多,卻全是氐人、羌人等烏合之衆,恩德信義沒有遍及,而且有對山東石勒的顧慮,怎能曠日持久地與我們争奪黃河以西地區呢!如果劉曜二十天後仍不退走,我請求給我幾千名戰鬥力不強的士兵,為明公擒獲劉曜。
”前趙将領們争相要渡過黃河,劉曜說:“我軍疲憊困乏,實際上難以作戰。
現在隻要按兵不動,用威勢震懾敵人, 若出中旬,茂表不至者,吾為負卿矣。
”茂尋遣使稱藩,曜拜茂太師,封涼王,加九錫。
楊難敵降成,複叛,殺成将李琀、李稚。
難敵聞陳安死,大懼,請降于成,成将軍李稚受其賂,遣還武都,難敵遂據險不服。
稚自悔失計,亟請讨之。
成主雄遣稚兄琀擊之,長驅至下辨。
難敵遣兵斷其歸路,四面攻之。
琀、稚深入無繼,皆為所殺。
趙封故世子胤為永安王。
初,趙主曜世子胤年十歲,長七尺五寸。
既長,多力善射,骁捷如風。
靳準之亂,沒于黑匿郁鞠部。
陳安既敗,自言于郁鞠,郁鞠禮而歸之。
曜悲喜,謂群臣曰:“義孫,故世子也,材器過人,且涉曆艱難。
吾欲法周文王、漢光武,以固社稷而安義光,何如?”左光祿大夫蔔泰進曰:“文王定嗣于未立之前,則可;光武以母失恩而廢其子,豈足為法!向以東海為嗣,未必不如明帝也。
胤文武才略,誠高絕于世,然太子孝友仁慈,亦足為承平賢主。
況東宮民、神所系,豈可輕動!臣等有死而已,不敢奉诏。
”曜默然。
胤進曰:“父之于子,當愛之如一,今黜熙而立臣,臣何敢自安!苟以臣頗堪驅策,豈不能輔熙以承聖業乎!臣請效死于此,不敢聞命。
”曜亦以熙羊後所生,時後已卒,不忍廢也。
泰,即胤之舅也,曜嘉其公忠,以為光祿大夫、領太子太傅;封胤永安王,都督二宮禁衛,錄尚書事。
命熙盡家人之禮。
如果超出十天,張茂的降表還沒有送到的話,就是我辜負你們了。
”張茂不久便派使者向劉曜稱臣,劉曜拜授張茂為太師,封為涼王,加九錫之禮。
楊難敵投降成漢,又反叛,殺害成漢将軍李琀、李稚。
楊難敵聽說陳安已死,非常恐懼,請求向成漢投降,成漢将軍李稚接受楊難敵的賄賂,讓他返回武都,于是楊難敵占據險要地勢不再歸服成漢。
李稚後悔自己的失策,一再請求讨伐楊難敵。
成漢國主李雄派李稚的兄長李琀攻打楊難敵,長驅直入到達下辨。
楊難敵派兵切斷李琀的退路,四面攻打成漢軍隊。
李琀、李稚孤軍深入,沒有後援,全被殺死。
前趙封原世子劉胤為永安王。
當初,前趙主劉曜的世子劉胤年方十歲,身高七尺五寸。
長大後,力大善射,骁勇敏捷如風一般。
靳準作亂時,劉胤隐匿身世,藏身在匈奴黑匿郁鞠部。
陳安戰敗後,劉胤自己向郁鞠講明身世,郁鞠以禮相待并送他回國。
劉曜悲喜交加,對群臣說:“義孫是原來的世子,才能器度出衆,又曆經艱難困苦。
我想效法周文王、漢光武帝,為鞏固社稷另外安置義光,怎麼樣?”左光祿大夫蔔泰進谏說:“周文王在沒有立太子前選定繼位人,則是可以的;光武帝因母親失寵而廢黜其子,哪裡值得去效法!從前将東海王劉熙立為太子,未必就不如光武帝所立的明帝。
劉胤的文才武略确實舉世無雙,但太子的孝悌友愛、仁慈寬厚也足以成為承襲太平的賢明君主。
況且東宮太子與百姓、神靈相關聯,怎能輕易改動!我們隻有一死而已,不敢尊奉诏令。
”劉曜默然無語。
劉胤進言說:“父親對于兒子們,應愛之如一,如今廢劉熙而立我,我怎能自安!如果覺得我還可以使喚,難道不能輔佐劉熙去繼承神聖的事業嗎!我請求立即死在這裡,不敢從命。
”劉曜也因劉熙是羊皇後所生,當時羊皇後已死,所以不忍廢黜劉熙。
蔔泰,就是劉胤的舅舅,劉曜為嘉獎蔔泰的忠誠無私,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兼太子太傅;封劉胤為永安王,都督兩宮的禁衛軍,錄尚書事。
命劉熙全都以自家人的禮儀對待劉胤。
趙涼王張茂城姑臧。
茂大城姑臧,修靈鈞台。
别駕吳紹谏曰:“明公所以修城築台者,蓋懲既往之患耳。
愚以為苟恩未洽于人心,雖處層台,亦無所益,适足以疑群下之志,示怯弱之形爾。
”茂曰:“亡兄一旦失身于物,豈無忠臣義士欲盡節者哉!顧禍生不意,雖有智勇無所施耳。
王公設險,勇夫重閉,古之道也。
”卒為之。
冬十一月,敦以王含督江西軍。
初,敦從子允之方總角,敦愛其聰警,常以自随。
敦嘗夜飲,允之辭醉先卧。
敦與錢鳳謀為逆,允之悉聞其言,即于卧處大吐,衣面并污。
鳳出,敦果照視,見允之卧于吐中,不複疑之。
會其父舒拜廷尉,允之求歸省,悉以其謀白舒。
舒與王導俱啟帝,陰為之備。
敦欲強其宗族,故徙含督江西,以舒、彬為荊、江刺史。
甲申(324) 二年趙光初七年,後趙六年。
春正月,敦殺其從事周嵩、周莚及會稽内史周劄。
劄一門五侯,宗族強盛,王敦忌之。
嵩以兄之死,心常憤憤,敦惡之。
會道士李脫以妖術惑衆,敦誣嵩及劄兄子莚與脫謀不軌,殺之。
遣沈充襲會稽,劄拒戰而死。
後趙陷東莞、東海。
攻趙河南,斬其守将。
自是二趙構隙,日相攻掠,河東、弘農之間,民不聊生。
前趙涼王張茂整修姑臧城。
張茂大規模整修姑臧城,修建靈均台。
别駕吳紹勸谏說:“明公之所以修城築台,大概是為了糾正以往所遭遇的憂患。
我認為如果恩澤沒有遍及人心,即使身居多層高台上,也沒有什麼好處,隻能夠使衆臣對自己的志向産生疑惑,顯示出怯弱的形态。
”張茂說:“亡兄張寔突然死于非命,難道沒有忠臣義士想為他效死盡節的嗎!不過災禍發生在意想不到之時,即使智勇雙全也無法施展罷了。
王公設置險阻,勇士多設關隘,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最終仍繼續修建。
冬十一月,王敦任命王含都督江西軍事。
當初,王敦的侄子王允之正值童年,王敦喜愛他的聰明機警,常常讓他跟随自己。
王敦曾經夜間飲酒,王允之以喝醉為由先睡下。
王敦與錢鳳謀劃叛亂之事,王允之全部聽到了他們的談話,立即在躺着的地方大吐,衣服、臉上全都沾上了污穢。
錢鳳出去後,王敦果然點燈察看,見王允之醉卧在污物中,就不再懷疑他。
恰巧趕上王允之的父親王舒被任命為廷尉,王允之請求回家探視,就把王敦的陰謀全部告訴了王舒。
王舒與王導一同向晉明帝禀報,暗中做好準備。
王敦想加強其宗族的勢力,所以調王含都督江西軍事,任命王舒、王彬為荊州、江州刺史。
甲申(324) 晉明帝太甯二年前趙光初七年,後趙石勒六年。
春正月,王敦殺死從事周嵩、周莚及會稽内史周劄。
周劄一家有五位侯,宗族勢力強盛,王敦對此很忌憚。
周嵩因為兄長周之死,心中常常憤憤不平,王敦很厭惡他。
恰巧有個道士李脫用妖術蠱惑人心,王敦便誣陷周嵩及周劄哥哥的兒子周莚與李脫圖謀不軌,殺死了他們。
王敦派沈充襲擊會稽,周劄抵抗戰死。
後趙攻陷東莞、東海。
攻打前趙河南郡,斬殺其守将。
從此前趙、後趙結怨,天天互相攻戰劫掠,河東、弘農之間,民不聊生。
成主雄立其兄子班為太子。
成主雄,後任氏無子,有妾子十餘人,雄立其兄蕩之子班為太子,使任後母之。
群臣請立諸子,雄曰:“吾兄,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