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太子不聰明,擔心他不能很好地繼承王位,時常秘密拜訪皇後商議。
皇後說:“立太子應立長子而不是憑才德,怎麼可以變動呢?”楊皇後病重時,擔心晉武帝改立皇後将會危及太子的地位,流着眼淚對晉武帝說:“叔父楊駿的女兒楊芷,既有德又有貌,希望陛下選她補充六宮。
”武帝答應了。
埋葬了楊皇後之後,晉武帝以及衆大臣除去喪服,博士陳逵提議,認為:“現在所實行的喪禮,是漢代帝王暫時制定的。
太子沒有擔任國家大事,自然應當穿喪服一直到守喪期滿。
”尚書杜預說:“古時候天子、諸侯守喪三年,開始同樣穿齊衰和斬衰,待葬禮結束就除去喪服,守喪而居,在心中悼念,直到服喪期滿。
因此周公不說高宗服喪三年而隻說天子居喪,這就是服心喪的 文也。
叔向不譏景王除喪,而譏其宴樂已早,明既葬應除,而違諒之節也。
君子之于禮,存諸内而已,禮非玉帛之謂,喪豈衰麻之謂乎?太子出則撫軍,守則監國,不為無事,宜卒哭除衰麻,而以諒終三年。
”晉主從之。
晉以山濤為吏部尚書。
濤典選十餘年,每一官缺,辄擇才資可為者啟拟數人,得诏旨所向,然後顯奏之。
晉主所用,或非舉首,衆以濤輕重任意為言。
晉主益親愛之。
濤甄拔人物,各為題目而奏之,時稱“山公啟事”。
晉以嵇紹為秘書丞。
紹,康之子也,以父得罪,屏居私門。
至是,山濤薦征之,紹欲辭不就。
濤謂之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況于人乎?”紹乃應命。
初,東關之敗,文帝問僚屬曰:“近日之事,誰任其咎?”安東司馬王儀對曰:“責在元帥。
”文帝怒曰:“司馬欲委罪于孤耶!”斬之。
儀子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未嘗西向而坐,廬于墓側,旦夕攀柏悲号,涕淚著樹,樹為之枯。
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為之廢《蓼莪》。
家貧,計口而田,度身而蠶。
人或饋之,不受;助之,不聽。
諸生密為刈麥,裒辄棄之,遂不仕而終。
制度。
叔向不譏諷景王除去喪服,而譏刺他飲宴作樂過早,說明葬禮結束就應當除去喪服,而過早地飲宴作樂,違背了還應服心喪的禮儀。
君子對于禮,保存在自己的心裡而已,禮并非就是玉帛,喪禮難道就是衰麻之類的喪服嗎?太子外出則從軍出征,留守國都則在君王外出時代行處理國政,不是沒有事情可做,應當在哭别之後,除去喪服,居喪三年。
”晉武帝采納了他的意見。
晉國任命山濤為吏部尚書。
山濤主管選拔官吏十多年了,每當有一個官位空缺,他總是選擇幾名才能與資曆都合适的人禀告晉武帝,得到晉武帝有傾向性的旨意後,才明确地上奏。
晉武帝任用的人,有的并不是被推舉的人中最好的,衆人就認為是山濤憑自己的意思推薦官吏。
晉武帝對山濤卻更加親近寵愛。
山濤甄别選拔人才,對每個人都進行評論,定出高下然後上奏,當時稱之為“山公啟事”。
晉國任命嵇紹為秘書丞。
嵇紹是嵇康的兒子,由于父親獲罪,隐居在家。
到了這時,山濤推薦任用他,嵇紹想推辭不去就任。
山濤對他說:“我為你謀劃好久了,天地四季,尚且有消有長、互為更替,何況對于人呢?”嵇紹這才接受了任命。
當初,晉在東關戰敗時,晉文帝問僚屬說:“最近這件事,誰來承擔罪責?”安東司馬王儀回答說:“責任在元帥。
”晉文帝大怒說:“司馬想把罪過推卸給我嗎?”便把他殺了。
王儀的兒子王裒為父親死于非命而悲痛,隐居起來教授生徒,朝廷三次征召七次授職,他都不赴任。
從來不曾面向西邊的晉國都城洛陽坐過,在父親的墓旁修建茅廬居住,早晚攀着柏樹悲哀号哭,眼淚落到樹上,樹因此而幹枯。
讀《詩經》讀到“可憐父母心,生我多辛勞”,沒有不再三流淚的,他的弟子們因此不再講習《詩經·蓼莪》篇了。
王裒家境貧寒,他根據人口食用來耕種,度量着身材養蠶制衣。
有人饋贈物品,他不接受;想給予他幫助,他不允許。
學生們偷偷地幫他割麥,王裒總是把麥子扔了,他一直到死都沒有去做官。
吳大司馬、荊州牧陸抗卒。
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上流,受敵二境。
若敵泛舟順流,星奔雷邁,非可恃援他郡以救倒縣,此乃社稷安危之機也。
臣父遜昔上言:&lsquo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複易失。
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荊州非吳有也。
如其有虞,當傾國争之。
&rsquo今臣所統見兵,财有數萬,羸敝日久,難以待變。
臣以為諸王幼沖,無用兵馬,及黃門宦官開立占募之人,乞特诏簡閱,以補疆埸受敵常處,使臣所部足滿八萬,并力備禦,庶幾無虞。
臣死之後,乞以西方為屬。
”及卒,吳主使其子晏、景、玄、機、雲分将其兵。
機、雲皆善屬文,名重于世。
初,周鲂之子處,膂力絕人,不修細行,鄉裡患之。
處嘗問父老曰:“今時和歲豐而人不樂,何耶?”父老歎曰:“三害不除,何樂之有?”處曰:“何謂也?”曰:“南山白額虎,長橋蛟,并子為三矣。
”處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
”乃射虎殺蛟,遂從機、雲受學,笃志讀書,砥節砺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晉作河橋。
杜預以孟津渡險,請建河橋于富平津。
議者以為:“殷、周所都,曆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
”預固請為之。
及橋成,晉主從百僚臨會,舉觞屬預曰:“非君,此橋不立。
” 吳國大司馬、荊州牧陸抗去世。
陸抗病情嚴重,上書說:“西陵、建平,是國家的屏障,地勢既處于上流,二郡邊境又與敵境接壤。
如果敵人泛舟順流而下,那就如同流星飛逝雷電閃耀一般迅猛,到那時就不可能仰仗其他地區的援助來解救危難了,這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關鍵。
我的父親陸遜曾上書說:&lsquo西陵,是國家的西門,雖然說容易防守,但也容易失去。
如果守不住的話,就不隻是失掉一個郡,連荊州也都不再屬于吳國所有了。
如果西陵有憂患,就應當竭盡國家的全力去争奪它。
&rsquo現在我統率着的部隊,才有幾萬人,早已疲憊衰敗,很難應付突發事變。
我認為諸王年幼,不要給他們配備兵馬,另外,對黃門宦官招募的人,我請求特别下诏進行清查,凡清查出來的人,全都補充到邊境地區經常與敵人沖突的地方,以使我所統領的軍隊,可以達到八萬人,集中力量準備防禦,這樣也許可以沒有憂患。
我死之後,請特别留意西部邊境。
”等陸抗死後,吳主讓陸抗的兒子陸晏、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别統領陸抗的軍隊。
陸機、陸雲都擅長寫文章,在當時都極其有名。
起初,周鲂的兒子周處,體力超人,不拘小節,鄉裡百姓認為他是個禍害。
周處曾經問鄉裡的老人說:“如今四季諧調,又是豐收之年,而人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呢?”老人歎息說:“三害不除掉,哪裡會有快樂?”周處說:“是哪三害?”老人說:“南山的白額虎,長橋的蛟龍,加上你就是三害了。
”周處說:“如果所憂慮的隻是這三害,那我能夠将它們除掉。
”于是射死老虎,殺死蛟龍,然後跟随陸機、陸雲學習,專心緻志地讀書,磨砺名節德行,過了一年,州郡的官府争相征召他。
晉國修建黃河橋。
杜預認為孟津渡口險要,請求在富平津建造一座黃河橋。
評議的人認為:“殷、周時期在黃河邊上建都,但是經曆了聖主賢人的時代而沒有造橋,必定有不能建橋的緣故。
”杜預堅持請求建造一座橋。
等到橋建成後,晉武帝帶着文武百官一同光臨集會,他舉起酒杯敬杜預說:“如果不是你,這座橋就建不起來。
” 對曰:“非陛下之明,臣亦無所施其巧。
” 晉邵陵公曹芳卒。
谥曰厲。
初,芳之廢也,太宰中郎陳留範粲素服拜送,哀動左右。
遂稱疾,陽狂不言,寝所乘車,足不履地。
子孫有婚宦大事,辄密谘焉,合者則色無變,不合則眠寝不安。
子喬等侍疾家廷,足不出邑裡。
及晉代魏,诏以二千石祿養病,加賜帛百匹。
喬以父疾笃,辭不敢受。
粲不言凡三十六年,年八十四,終于所寝之車。
吳比三年大疫。
乙未(275) 晉鹹甯元年,吳天冊元年。
春正月,吳殺其中書令賀邵。
邵中風不能言,吳主疑其詐,收掠千數,卒無一語,乃燒鋸斷其頭,徙其家于臨海。
夏六月,索頭遣子入貢于晉。
索頭拓跋力微,複遣其子沙漠汗入貢于晉。
将還,幽州刺史衛瓘表留之,又密賂其諸部大人離間之。
秋七月晦,日食。
冬,晉追尊祖宗廟。
宣帝為高祖,景帝為世宗,文帝為太祖。
晉大疫。
丙申(276) 晉鹹甯二年,吳天玺元年。
春,晉徙河南尹夏侯和為光祿勳。
杜預回答說:“如果不是陛下的聖明,我也沒有機會施展我的技巧。
” 晉邵陵公曹芳去世。
谥号曰曆。
當初,曹芳被廢時,太宰中郎、陳留人範粲,身穿白色的衣服為他送行,哀傷之情感動了身邊的人。
從此以後,範粲就聲稱有病,裝瘋不說話,睡在自己乘坐的車上,腳不踩地。
子孫當中如果有結婚、做官的大事,總是秘密地去詢問他,他如果同意,臉色就沒有變化;如果不同意,睡卧就不安穩。
他的兒子範喬等在家裡侍奉他的疾病,沒有離開過所居住的地區。
等到晉國取代魏國,晉武帝下诏給範粲二千石俸祿讓他養病,又賜給他一百匹帛。
範喬因為父親病重的緣故,推辭不敢接受。
範粲總共三十六年沒說話,終年八十四歲,死在他睡卧的車子上。
吳國接連三年大瘟疫。
乙未(275) 晉鹹甯元年,吳天冊元年。
春正月,吳國殺死中書令賀邵。
賀邵患中風病不能說話,吳主懷疑他裝病,将他逮捕起來,拷打了上千次,賀邵始終沒說一句話,吳主于是燒紅刀鋸割斷了他的頭,把他的家屬放逐到臨海。
夏六月,索頭派遣兒子向晉國進獻貢品。
索頭拓跋力微,又派他的兒子沙漠汗到晉國進獻貢品。
沙漠汗将要返回時,幽州刺史衛瓘上表請求把他留下來,又秘密賄賂索頭各部落的首領,離間他們與沙漠汗之間的關系。
秋七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冬季,晉國追尊祖先的廟号。
宣帝司馬懿廟号為高祖,景帝司馬師廟号為世宗,文帝司馬昭廟号為太祖。
晉國流行大瘟疫。
丙申(276) 晉鹹甯二年,吳天玺元年。
春季,晉國提拔河南尹夏侯和擔任光祿勳。
晉主得疾甚劇,及愈,群臣上壽。
诏曰:“每念疫死者,為之怆然。
豈以一身之休息,而忘百姓耶!”諸上禮者,皆絕之。
初,文帝臨終,為晉主叙淮南王、陳思王事而泣,執齊王攸手以授之。
太後臨終,亦流涕謂晉主曰:“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恐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
”及是疾甚,朝野皆屬意于攸。
攸妃,賈充長女也。
河南尹夏侯和謂充曰:“卿二婿,親疏等耳。
立人當立德。
”充不答。
攸素惡荀勖、馮傾谄,至是勖使說晉主曰:“陛下前日疾若不愈,齊王為公卿百姓所歸,太子雖欲高讓,其得免乎!宜遣還藩。
”晉主陰納之,乃徙和為光祿勳,奪充兵權,而位遇無替。
秋八月,吳臨平湖開,石印封發。
吳人或言于吳主曰:“臨平湖自漢末薉塞,長老言:&lsquo湖塞天下亂,湖開天下平。
&rsquo近者無故忽開,此天下當太平,青蓋入洛之祥也。
”吳主以問都尉陳訓,對曰:“臣止能望氣,不能達湖之開塞。
”退而告其友曰:“青蓋入洛者,銜璧之事也。
” 初吳人掘地得銀尺,上有刻文,吳主因改元天冊。
至是,或獻小石刻“皇帝”字,又改元天玺。
八月,曆陽長又上言:“曆陽山石印封發,俗謂當太平。
”吳主遣使者祠之。
使者作高梯登其上,以朱書石。
還以聞,吳主大喜,封其山神為王, 晉武帝患病非常嚴重,等他痊愈後,大臣們為他祝壽。
晉武帝下诏說:“每當我想起患瘟疫而死的人,就為他們悲傷。
我怎能因為個人的平安,而忘了百姓呢?”于是,前來祝壽的人都遭到了拒絕。
起初,晉文帝臨死的時候,給晉武帝講述漢代淮南王、魏陳思王的故事,并流着眼淚,拉着齊王司馬攸的手,放到晉武帝的手上。
太後臨死的時候,也流着眼淚對晉武帝說:“桃符(司馬攸的小名)性情急躁,而你這做哥哥的又不慈愛,我擔心你容不下他,因此囑咐你,不要忘記我的話。
”到這時,晉武帝病得很重,朝野上下都心向司馬攸。
司馬攸的妃子,是賈充的長女。
河南尹夏侯和對賈充說:“您的兩位女婿,與皇帝的親疏是相同的。
立人應當立有德之人。
”賈充不回答。
司馬攸平素就讨厭荀勖、馮逢迎谄媚,到晉武帝病愈後,荀勖讓馮對晉武帝說:“陛下前幾天的病如果不能痊愈,齊王就成了公卿百姓所歸心的人,太子即使想謙讓,難道能免除災禍嗎!應當遣送齊王返回他的封國。
”晉武帝暗中采納了馮的意見,于是提升河南尹夏侯和擔任光祿勳,削奪賈充的兵權,但是地位和待遇沒變。
秋八月,吳國臨平湖開通,石印顯露。
吳國有人對吳主說:“臨平湖自從漢末以來就荒蕪阻塞,老人們說:&lsquo湖塞天下亂,湖開天下平。
&rsquo近來臨平湖無緣無故忽然開通了,這是天下将要太平,青色車蓋進入洛陽的吉祥征兆。
”吳主向都尉陳訓詢問這件事,陳訓回答說:“我隻能望雲氣,不能通曉湖水開通或阻塞的玄妙。
”陳訓退下來告訴他的朋友說:“青色車蓋進入洛陽,說的是國君戰敗表示投降的事。
” 當初吳人挖地挖出一把銀尺,上面刻有文字,吳主因此改年号為天冊。
到了這時,有人獻上小石頭,上面刻有“皇帝”字樣,吳主又改年号為天玺。
八月,曆陽長官又上報說:“曆陽山上的石印顯露,民間流傳說天下應當太平。
”吳主派使者去祭祀石印。
使者造了很高的梯子登上曆陽山,用朱紅色在石頭上書寫。
使者返回來禀告吳主,吳主十分高興,封曆陽山的山神為王, 又改明年元曰天紀。
吳殺其郡守張詠、車浚、尚書熊睦。
詠為湘東太守,不出算缗,吳主斬之,徇首諸郡。
浚為會稽太守,公清有政績,值郡旱饑,表求振貸,吳主以為收私恩,遣使枭首。
睦微有所谏,吳主以刀镮撞殺之,身無完肌。
冬十月,晉加羊祜征南大将軍。
祜上疏請伐吳,曰:“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因人而成。
不一大舉掃滅,則兵役無時得息也。
夫謀之雖多,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全者,謂其勢均力敵耳。
若輕重不齊,強弱異勢,雖有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為國,皆雲一夫荷戟,千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乘勝席卷,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栖而不敢出,誠以力不足以相抗也。
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于劉禅,吳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晉兵力盛于往時,而不于此際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經曆盛衰,不可長久也。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兖并會秣陵。
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一處傾壞,則上下震動,雖有智者不能為吳謀矣。
吳緣江為國,東西數千裡,所敵者大,無有甯息。
孫皓恣虐,将疑士困,平日猶懷去就,兵臨必有應者。
又把第二年的年号改為天紀。
吳國殺死郡守張詠、車浚、尚書熊睦。
張詠任湘東太守,不上繳賦稅,吳主殺了他,把他的首級在各郡示衆。
車浚任會稽太守,公正清廉頗有政績。
适逢會稽郡大旱饑荒,車浚上表請求赈濟,吳主認為他是想收取私人的恩惠,派人殺了他,把頭懸挂在木頭上示衆。
尚書熊睦稍微勸谏吳主,吳主就用刀柄上的鐵環把他砸死,身上的皮肉沒有一處是完好的。
冬十月,晉朝任命羊祜為征南大将軍。
羊祜上書請求讨伐吳國,說:“運數雖然是由上天授予的,而功業卻必須靠人來成就。
如果不一次大規模出兵将敵人消滅幹淨,那麼兵役就沒有停息的時候。
謀略雖然很多,也需要獨自決斷。
凡是依靠險阻得到保全的,是指與敵人勢均力敵的形勢。
如果輕重不等,勢力強弱不同,即使有險阻,也不能保全。
蜀作為一個國家,人們都說是一夫當關,千夫莫開。
到了我軍進軍之時,卻不曾受到任何阻礙,我軍乘勝席卷,直抵成都,漢中各城,都像栖息之鳥不敢出動,這實在是因為他們的力量不足以相抗衡。
如今長江、淮河的險峻不如蜀之劍閣,孫皓的殘暴超過了劉禅,吳人的困苦勝過巴蜀,而大晉的兵力比以往強盛,如果不在此時平定統一四海,卻還要依靠軍隊堅守,使天下人為遠征而疲困,将士們經曆盛年而到老邁,這樣下去國家是不會長久的。
現在如果率領梁州和益州的軍隊沿水路、陸路齊下,荊州、楚郡的大軍進逼江陵,平南、豫州的軍隊直奔夏口,徐州、揚州、青州、兖州各路軍隊在秣陵會合。
這樣的話,吳國憑借一隅之地抵擋天下之衆,勢必會分散兵備防守,所有守備之處都形勢危急。
隻要有一處被摧毀,就會引起上下震動,即使再足智多謀的人也不能為吳國謀劃了。
吳國沿着長江建立了國家,從東到西邊界有幾千裡長,與敵相對的地方過于廣大,所以沒有安甯。
孫皓放縱任性,暴虐殘忍,将官疑慮不安,兵士困頓疲憊,在平常的日子裡都還有離異之心,一旦大軍逼近必有人倒戈響應。
兼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複所保,還趣城池,去長入短,非吾敵也。
”晉主深納之。
議者多有不同,賈充、荀勖、馮尤以為不可。
祜歎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
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後時哉!”唯杜預及中書令張華與晉主意合,贊成其計。
晉立後楊氏,以後父駿為車騎将軍。
晉主初聘後,後叔父珧上表曰:“自古一門二後,未有能全其宗者,乞藏此表于宗廟,異日得以免禍。
”晉主許之。
竟立後,而以駿為将軍,封侯。
尚書褚?、郭奕皆表駿小器,不可任社稷之重。
晉主不從。
駿驕傲自得,鎮軍胡奮謂曰:“卿恃女更益豪耶!曆觀前世,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但早晚事耳。
” 丁酉(277) 晉鹹甯三年,吳天紀元年。
春正月朔,日食。
三月,晉讨樹機能,破之,降諸胡二十萬口。
秋七月,有星孛于紫宮。
晉诏遣諸王就國,封功臣為公侯。
衛将軍楊珧等建議,以為:“古者封建諸侯,所以藩衛王室;今諸王公皆在京師,非扞城之義。
又,異姓諸将居邊,宜參以親戚。
”晉主乃诏諸王各以戶邑多少為三等,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二軍三千人,小國一軍一千一百人。
加上吳人的習性一貫急速而不能持久,他們運用弓弩戟楯作戰不如中原地區的士兵擅長,隻有水戰是他們的優勢。
一旦我軍攻入吳國境内,那麼長江就不再是他們所要保住的,等他們急速退回城池防守,抛棄了長處而拾起短處,就不是我軍的對手了。
”晉武帝深表贊同,采納了羊祜的意見。
參與朝議的人大多不同意羊祜的意見,賈充、荀勖、馮尤其認為不能攻打吳國。
羊祜歎息道:“天下不如意的事情常占十之七八。
上天賜予時機人們卻不獲取,這豈不是要使經曆這些事的人事後懊悔不疊嗎!”隻有杜預和中書令張華與晉武帝意見相合,贊成羊祜的計謀。
晉武帝立楊氏為皇後,任命皇後的父親楊駿為車騎将軍。
晉武帝當初和皇後訂婚的時候,皇後的叔父楊珧上表說:“自古以來,一個門裡出兩位皇後,沒有能夠保全她們的宗族的,我請求把我的這份奏表藏到宗廟裡,如果有一天我的話應驗了,我能因此免去災禍。
”晉武帝答應了他。
最終立楊氏為皇後,并任命皇後的父親楊駿為車騎将軍,封為侯。
尚書褚?、郭奕都上表說楊駿氣量狹小,不可擔任國家重任。
晉武帝不聽。
楊駿十分驕傲,自以為得意,鎮軍胡奮對楊駿說:“你仗着女兒做皇後越來越強橫了!曆觀前代,凡與帝王之家通婚的,沒有不遭滅門之禍的,隻不過早晚的事罷了。
” 丁酉(277) 晉鹹甯三年,吳天紀元年。
春正月初一,出現日食。
三月,晉軍征讨秃發樹機能,将其打敗,胡人各部落共二十萬人歸降晉國。
秋七月,有彗星出現在紫宮星座。
晉武帝下诏書遣返諸王回各自的封國,封功臣為公侯。
衛将軍楊珧等建議,認為:“古時候分封諸侯,是為了護衛王室;如今諸位王公都在京師,不再具有保衛的意義。
另外,異姓将領們住在邊境,應讓皇室親戚加入。
”晉武帝就下诏,将諸王各自根據戶邑多少分三等,大的封國設三軍共五千人,次等封國設二軍共三千人,小的封國設一軍一千一百人。
諸王為都督者,各徙其國使相近。
八月,徙亮為汝南王,督豫州;倫為趙王,督邺城;輔為太原王,監并州;伷在徐州,徙封琅邪;駿在關中,徙封扶風;又徙颙為河間王,柬為南陽王。
其無官者皆遣就國。
諸王公戀京師,皆涕泣而去。
又封皇子玮、允、該、遐皆為王。
其異姓之臣有大功者,皆封郡公、郡侯。
羊祜封南城郡侯,固辭不受。
祜每拜官爵,多避讓,至心素著,故特見申于分列之外。
曆事二世,職典樞要。
凡謀議皆焚其草,世莫得聞。
所進達之人皆不知所由。
常曰:“拜官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也。
” 晉大水。
冬十二月,吳人襲晉江夏、汝南,大略而還。
吳人襲晉江夏、汝南,略千餘家。
晉主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荊州。
祜曰:“江夏去襄陽八百裡,比知賊問,去已經日,步軍安能追之?勞師以免責,非臣志也。
昔魏武帝置都督,類皆與州相近,以兵勢好合惡離故也。
疆埸之間,一彼一此,慎守而已。
若辄徙州,賊出無常,亦未知州之所宜據也。
” 吳司直中郎将張俶伏誅。
吳主以俶多所谮白,甚見寵任。
俶表置彈曲二十人,專糾司不法,于是吏民各以愛憎互相告讦,獄犴盈溢。
至 諸王中任都督的,調換各自的封國使他們靠近任所。
八月,調扶風王司馬亮為汝南王,都督豫州諸軍事;調琅邪王司馬倫為趙王,統領邺城的防守事務;調勃海王司馬輔為太原王,監察并州各項軍事事務;東莞王司馬伷在徐州,被封為琅邪王;汝陰王司馬駿在關中,被封為扶風王;又調太原王司馬颙為河間王,汝南王司馬柬為南陽王。
諸王中不擔任官職的,都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封國。
各位王公留戀京師,都流着眼淚離開了。
晉國又封皇子司馬玮、司馬允、司馬該、司馬遐都為王。
那些異姓大臣中立過大功的人,都被封為郡公或郡侯。
羊祜被封為南城郡侯,堅決推辭不接受。
羊祜每次被授予官職和爵位時,常常回避推讓,他的至誠之心一向顯著,所以他被特别允許不接受分封官爵。
羊祜事奉了兩代帝王,一直掌管重要的部門。
凡是他參與謀劃和商議的事情,他都把草稿燒掉,世人無從知曉。
由羊祜推舉而做了高官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推薦的。
羊祜常常說:“在朝廷被授予官職,卻讓别人私下裡向你謝恩,這樣的事我是不會做的。
” 晉國洪水泛濫。
冬十二月,吳人襲擊晉國江夏、汝南,大肆掠奪而回。
吳人襲擊晉國江夏、汝南,掠奪了一千多家。
晉武帝派身邊的大臣責問羊祜不追擊讨伐的原因,晉武帝還準備遷徙荊州。
羊祜說:“江夏距離襄陽八百裡,等知道了敵人來犯的消息,敵人已經離開幾天了,步兵怎麼能追上呢?勞師動衆來使自己免遭責備,這不是我的主張。
從前魏武帝設置都督,大抵都與州相接近,這是因為喜歡兵力集中而厭惡兵力分散的緣故。
邊境之間,一彼一此,隻不過是謹慎防守罷了。
如果總是遷州,敵人出沒無常,也不知把州設在哪裡才合适。
” 吳國司直中郎将張俶被處死。
吳主因為張俶經常進讒言,很寵愛信任他。
張俶上表請求設置彈曲二十人,專門負責糾察各種不法行為,于是官吏百姓各自憑着自己的愛憎互相告發檢舉,監獄裡頓時人滿為患。
到了 是,俶奸利事發,車裂之。
索頭拓跋力微死。
衛瓘遣拓跋沙漠汗歸國,諸部大人共谮而殺之。
力微以憂卒,時年一百四。
子悉祿官立,其國遂衰。
初,幽、并二州皆與鮮卑接,東有務桓,西有力微,多為邊患。
瓘密以計間之,務桓降而力微死。
朝廷嘉瓘功,封其弟為亭侯。
戊戌(278) 晉鹹甯四年,吳天紀二年。
春正月朔,日食。
夏六月,晉羊祜入朝。
祜以病求入朝,既至,晉主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
祜面陳伐吳之計,晉主善之。
以祜病,不宜數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
祜曰:“孫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戰而克。
若皓沒,更立令主,雖有百萬之衆,長江未可窺也。
”華深然之。
祜曰:“成吾志者,子也。
”晉主欲使祜卧護諸将,祜曰:“取吳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後,當勞聖慮耳。
功名之際,臣不敢居。
若事了,當有所付授,願審擇其人也。
” 秋,晉大水,螟。
诏以水災問主者:“何以佐百姓?”杜預上疏以為:“今者水災,東南尤劇,宜敕兖、豫等州留漢氏舊陂以蓄水,餘皆決瀝,令饑者得魚菜螺蜯之饒,此目下日給之益也。
水去之後,填淤之田,畝收數鐘,此又明年之益也。
典牧 這時,張俶因以不法手段謀私利的事敗露,被判車裂酷刑。
索頭拓跋力微憂憤而死。
衛瓘遣返拓跋沙漠汗回國,各部落的首領共同誣陷并殺了他。
拓跋力微由于憂慮而死去,死時一百零四歲。
他的兒子拓跋悉祿繼位,他們的國家從此就衰落了。
當初,幽州、并州都和鮮卑接壤,東邊有拓跋務桓,西邊有拓跋力微,經常騷擾邊境,釀成禍患。
衛瓘秘密地用計謀離間鮮卑各部,使得拓跋務桓投降晉國而拓跋力微死去。
朝廷嘉獎衛瓘的功勞,封衛瓘的弟弟為亭侯。
戊戌(278) 晉鹹甯四年,吳天紀二年。
春正月初一,出現日食。
夏六月,晉國羊祜入朝。
羊祜因病請求入朝,到朝廷以後,晉武帝讓他乘坐車子上殿,不行跪拜的禮節就坐下。
羊祜向晉武帝當面陳述讨伐吳國的計策,晉武帝贊賞他的主張。
因為羊祜病重,不适宜一次次入朝拜見,晉武帝便改派張華向羊祜詢問伐吳的策略,羊祜說:“孫皓的暴虐已經到了極點,如今我們一旦行動可以不戰而勝。
如果孫皓死後,吳國再立一位賢明的君主,那麼我們即使有百萬之衆,長江也不是我們可以窺伺的了。
”張華深感他的話有理。
羊祜說:“實現我的志向的人,就是你。
”晉武帝打算讓羊祜躺在車上統領各路大軍,羊祜說:“奪取吳國不一定要我去,隻是平定吳國之後,應會勞累您聖明的思慮了。
我不敢居于功名之中。
如果戰事結束,應當委派官員去鎮撫時,希望您慎重選擇合适的人。
” 秋季,晉國洪水泛濫,螟蟲成災。
晉武帝下诏就洪水泛濫之事詢問主管官吏:“用什麼來幫助老百姓呢?”杜預上書認為:“當前的水災,以東南地區尤其嚴重,應當下令兖、豫等州,保住漢代修建的舊池塘用來蓄水,其餘的都挖開把水引走,讓饑餓的人能得到豐足的魚菜螺蜯充饑,這是眼下每天能給予的好處。
等大水退後,淤泥的田地,每畝收獲幾鐘糧食,這又是明年能得到的好處。
典牧官掌管着 種牛有四萬五千餘頭,可給民使耕種,責其租稅,此又數年以後之益也。
”晉主從之,民賴其利。
預在尚書七年,損益庶政,不可勝數,時人謂之“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
吳殺其中書令張尚。
吳主忌勝己者,尚為人辯捷,談論每出其表,吳主積以緻恨。
後問:“孤飲酒可以方誰?”尚曰:“陛下有百觚之量。
”吳主曰:“尚知孔丘不王,而以孤方之。
”因發怒,殺之。
冬,晉以衛瓘為尚書令。
是時,朝野鹹知太子昏愚,不堪為嗣,瓘欲啟而不敢。
會侍宴淩雲台,瓘陽醉,跪晉主前,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扶床曰:“此座可惜。
”晉主意悟,因謬曰:“公真大醉耶!”遂悉召東宮官宴,而密封尚書疑事,令太子決之。
賈妃大懼,倩外人代對,多引古義。
給使張泓曰:“太子不學,陛下所知,不如直以意對。
”妃喜,謂泓曰:“便為我好答,富貴與汝共之。
”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寫,晉主省之甚悅。
先以示瓘,瓘大踧踖,衆人乃知瓘嘗有言也。
賈充密遣人語妃雲:“衛瓘老奴,幾破汝家。
” 吳人大佃皖城,晉人攻破之。
吳人大佃皖城,謀寇晉邊。
晉都督揚州軍事王渾,遣兵攻破之,斬首五千級,焚其積谷百八十餘萬斛,踐稻苗四千餘頃,毀船六百餘艘。
四萬五千多頭種牛,可以把這些牛分給百姓耕田種地,再向老百姓索取租稅,這又是幾年以後可以得到的好處。
”晉武帝聽從了杜預的意見,老百姓因此獲得了利益。
杜預擔任尚書七年,經他增删修改的各種政務,數不勝數,當時人稱他為“杜武庫”,意思是說他富有各種各樣的才能。
吳主殺死中書令張尚。
吳主忌妒才能比他強的人,張尚口齒伶俐、能言善辯,談論起來往往出人意料,吳主由此積累下了對他的憎恨。
後來有一次吳主問張尚:“我喝酒可以和誰相比?”張尚說:“陛下有一百觚的酒量。
”吳主說:“張尚明明知道孔丘沒有做君主,卻拿我和孔丘相比。
”因此勃然大怒,殺了張尚。
冬季,晉國任命衛瓘為尚書令。
這時,朝廷上下都知道太子昏庸愚蠢,不能擔負起繼承王位的重任,衛瓘每次想向晉武帝陳說此事卻不敢開口。
後來,适逢在淩雲台陪晉武帝宴飲,衛瓘假裝喝醉了酒,跪在晉武帝的面前,做出欲言又止的樣子,一共三次,趁勢用手扶着床說:“這個座位可惜了。
”晉武帝悟出了他的意思,便将錯就錯道:“你真是大醉了!”于是晉武帝把東宮的官吏全都召集起來宴飲,而把尚書猶疑不決的事情密封起來,讓太子來決斷。
賈妃聽到這個消息非常害怕,就借助外人代替太子回答問題,引用了很多古義。
給使張泓說:“太子不學習,是陛下知道的,不如直接用意思來回答問題。
”賈妃聽後很高興,對張泓說:“你這就給我好好地回答,我和你共享富貴。
”張泓馬上動手起草,讓太子親自抄寫下來,晉武帝看後非常高興。
先拿給衛瓘看,衛瓘很是局促不安,衆人這才知道衛瓘曾經說過有關太子的話。
賈充暗地裡派人告訴賈妃說:“衛瓘這個老奴才,幾乎破壞了你的家。
” 吳人在皖城大規模屯田,晉人攻破皖城。
吳人在皖城大規模屯田,打算進犯晉國邊境。
晉國都督揚州軍事王渾,派兵攻破皖城,斬首五千級,焚燒儲存的糧谷一百八十多萬斛,踐踏稻苗四千多頃,毀壞船隻六百餘艘。
十一月,晉诏毋得獻奇技異服。
晉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晉主焚之于殿前,因有是诏。
晉以杜預為鎮南大将軍,督荊州軍事。
钜平侯羊祜卒。
祜疾笃,舉預自代而卒。
晉主哭之甚哀。
祜遺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
晉主曰:“祜固讓曆年,身沒讓存。
今聽複本封,以彰高美。
”谥曰成。
南州民聞祜卒,罷市巷哭;吳守邊将士亦為之泣。
祜好遊岘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堕淚碑。
預至鎮,簡精銳,襲吳西陵督張政,大破之。
政,吳之名将也,恥敗,不以實告吳主。
預欲間之,乃表還其所獲。
吳主果召政還,遣留憲代之。
晉司空何曾卒。
曾厚自奉養,過于人主。
司隸劉毅數劾之,晉主不問。
及卒,博士秦秀議曰:“曾驕奢過度,名被九域。
若生極其情,死又無貶,王公貴人複何畏哉!謹按《谥法》:&lsquo名與實爽曰缪,怙亂肆行曰醜。
&rsquo宜谥缪醜公。
”晉主策谥曰孝。
晉清泉侯傅玄卒。
玄性峻急,為司隸每有奏劾。
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踴不寐,坐而待旦。
由是貴遊震懾,台閣生風。
卒谥 十一月,晉武帝下诏不準進獻奇特的技藝和怪異的服裝。
晉國太醫司馬程據獻上用雉雞頭上的羽毛制成的裘衣,晉武帝在殿前把它燒了,因此頒布了這個诏書。
晉國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钜平侯羊祜去世。
羊祜病重,推舉杜預接替他,然後去世了。
晉武帝哭得非常哀痛。
羊祜留下遺言,不準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木。
晉武帝說:“羊祜堅持謙讓很多年了,人已去世而謙讓的美德猶存。
現在就聽從他的意見,恢複他原來的封号,以表彰他崇高的美德。
”谥号曰成。
南州的百姓聽到羊祜去世的消息,為之罷市,聚集在裡巷内痛哭;就連吳國守邊的将士也為羊祜的死而流淚。
羊祜喜歡遊覽岘山,襄陽的百姓就在岘山上為他建碑立廟,每年定期祭祀,看到他的碑的人無不痛哭流涕,因此人們稱這座碑為堕淚碑。
杜預到任後,挑選精銳的部隊,襲擊吳國西陵都督張政,大敗張政的部隊。
張政,是吳國的名将,對打了敗仗感到羞恥,因此沒有把實情告訴吳主。
杜預想離間他們,于是把在戰鬥中繳獲的東西全都公開送還吳國。
吳主果然召回了張政,派遣留憲接替了他。
晉國司空何曾去世。
何曾自己生活十分奢侈,超過了君主。
司隸劉毅多次彈劾他,晉武帝都沒有過問。
等到何曾死後,博士秦秀議論說:“何曾驕奢過度,名聲傳遍了九州。
如果活着的時候極盡所欲,死了以後又不受貶抑,那麼王公貴人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根據《谥法》:&lsquo名與實相違背叫缪,乘亂取利、恣意妄為叫醜。
&rsquo應當給何曾定谥号叫缪醜公。
”晉武帝頒布策書賜何曾谥号曰孝。
晉國清泉侯傅玄去世。
傅玄性情嚴厲急躁,任司隸時,常常向皇帝上奏彈劾官吏的罪行。
有時寫完正值日暮時分,傅玄就手捧着白簡,整理好上朝用的簪子、衣帶,心情激動不能入睡,就坐着等待天亮。
因此王公貴族震動畏懼,而台閣長官卻意氣風發。
傅玄去世後賜贈谥号 曰剛。
玄與尚書左丞崔洪善,洪亦清厲骨鲠,好面折人過,而退無後言,人以是重之。
己亥(279) 晉鹹甯五年,吳天紀三年。
春正月,樹機能陷晉涼州,晉遣将軍馬隆讨之。
初,樹機能久為邊患,仆射李憙請發兵讨之。
朝議皆以為出兵重事,虜不足憂。
至是,陷涼州,晉主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讨此虜者?”司馬督馬隆進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
”晉主曰:“必能平賊,何為不任?顧方略何如耳?”隆曰:“臣願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帥之以西,虜不足平也。
”晉主許之,以為讨虜将軍、武威太守。
隆募能引弓四鈞、挽弩九石者取之。
立标簡試,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
隆曰:“足矣。
”又請自至武庫選仗,禦史劾之,晉主命惟隆所取,仍給三年軍資而遣之。
晉以匈奴劉淵為左部帥。
淵,豹之子也,幼而雋異。
師事上黨崔遊,博習經史。
嘗謂同門生曰:“吾常恥随、陸無武,绛、灌無文。
随、陸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業,绛、灌遇文帝而不能興庠序之教,豈不惜哉?”于是兼學武事。
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
為任子在洛陽,王渾及其子濟皆重之,屢薦于晉主。
晉主召與語,悅之。
濟曰:“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孔恂、楊珧曰:“非我族類,其心必 為剛。
傅玄同尚書左丞崔洪友好,崔洪也是清廉嚴厲耿直之人,喜好當面指責别人的過錯,但不在背後議論别人,人們因此尊重他。
己亥(279) 晉鹹甯五年,吳天紀三年。
春正月,樹機能攻陷晉國涼州,晉國派遣将軍馬隆征讨樹機能。
起初,樹機能長久以來一直是邊境地區的禍患,仆射李憙請求派兵征讨樹機能。
朝廷議事時,大家都認為出兵是件大事,而樹機能還不足以令人擔憂。
到了這時,樹機能攻陷了涼州,晉武帝在朝廷上歎息道:“誰能為我讨伐此虜?”司馬督馬隆上前說:“陛下如果能任用我,我能平定樹機能。
”晉武帝說:“如果你一定能平定叛賊,我為什麼不任用你呢?隻是你的策略是什麼呢?”馬隆說:“我準備招募三千名勇士,不問他們是從哪裡來的,統率他們西征,一個樹機能簡直不夠我打的。
”晉武帝同意了他的想法,任命他為讨虜将軍、武威太守。
馬隆招募能拉開四鈞弓、牽引相當于九石的弩的人。
他立下标準考試挑選,從早晨到中午,招募了三千五百人。
馬隆說:“足夠了。
”又請求親自到武器庫裡去挑選兵器,禦史揭發馬隆的罪狀,晉武帝下令允許馬隆到武器庫任意挑選兵器,仍然供給他三年的軍用物資,然後就派他出發。
晉國任命匈奴人劉淵為左部帥。
劉淵,是劉豹的兒子,年幼時就很傑出。
他拜上黨人崔遊為師,廣泛地學習經史。
他曾經對同門的學生說:“我常常為随何、陸賈沒有武功,绛侯、灌嬰沒有文才而感到羞恥。
随何、陸賈遇到了漢高帝卻不能建立封侯的功業,绛侯、灌嬰遇到了漢文帝卻不能振興教育事業,這難道不可惜嗎?”于是他在學習經史時也兼學武功。
等長大以後,像猿臂一樣善于射箭,體力超人,身材相貌魁梧壯偉。
作為人質留在了洛陽,王渾與兒子王濟都很器重劉淵,多次向晉武帝推薦。
晉武帝召他與他交談,很喜歡他。
王濟說:“劉淵有文才武略,陛下把東南的事情交付于他,連吳國都不夠他平定。
”孔恂、楊珧說:“劉淵不是我們民族的人,他的心必然 異。
淵才器誠少比,然不可重任也。
”及涼州覆沒,晉主問将于李憙,對曰:“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衆,假淵一将軍之号,使将之而西,樹機能之首可指日而枭也。
”恂曰:“淵果枭樹機能,則涼州之患方更深耳。
”晉主乃止。
東萊王彌家世二千石,彌有學術勇略,善騎射,青州人謂之“飛豹”,然喜任俠。
處士陳留董養見而謂之曰:“君好亂樂禍,若天下有事,不作士大夫矣。
”淵與彌友善,謂彌曰:“王、李以鄉曲見知,每相稱薦,适足為吾患耳。
”因歔欷流涕。
齊王攸聞之,言于晉主曰:“陛下不除劉淵,臣恐并州不得久安。
”王渾曰:“大晉方以信懷殊俗,奈何以無形之疑殺人侍子乎?何德度之不弘也!”晉主然之。
會豹卒,以淵代為左部帥。
冬十一月,晉大舉兵分道伐吳。
吳主每宴群臣,鹹令沉醉。
又置黃門郎十人為司過,宴罷之後,各奏阙失,或剝人面,或鑿人眼。
由是上下離心,莫為盡力。
王濬上疏曰:“孫皓荒淫兇逆,宜速征伐。
若皓死,更立賢王,則強敵也。
臣作船七年,日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日。
三者一乖,則難圖矣。
願陛下無失事機。
”晉主于是 與我們不同。
劉淵的才能器量确實很少有人能比,但是不能委以重任。
”等涼州陷落以後,晉武帝詢問李憙誰能擔當解救涼州的将領,李憙回答說:“陛下如果真能把匈奴五個部落的人都發動起來,給劉淵一個将軍的名号,讓他率領匈奴向西征讨,那麼樹機能的腦袋割下來示衆就可指日而待了。
”孔恂說:“劉淵要是真斬下樹機能的頭示衆,那麼涼州的禍患會更深啊!”武帝這才沒有任用劉淵。
東萊人王彌的家世襲二千石俸祿,王彌有學問,勇敢而有謀略,擅長騎馬射箭,青州人叫他“飛豹”,然而他負氣仗義,喜歡打抱不平。
隐士陳留人董養看到他,對他說:“你喜好動亂和災禍,如果天下大亂,你就不當士大夫了。
”劉淵和王彌友善,對王彌說:“王渾和李憙因為與我是同鄉所以了解我,他們時常向武帝推舉我,這卻正是我的憂慮所在。
”說着便流下眼淚,哽咽不已。
齊王司馬攸聽說這事後,對晉武帝說:“陛下如果不除掉劉淵,我擔心并州不能長久安甯。
”王渾說:“大晉正要以信義來安撫異邦,為什麼要因為無形的懷疑而殺死人家入侍皇帝的兒子呢?為什麼氣度就不能寬宏大量一些呢?”晉武帝認為王渾說得對。
适逢劉豹去世,任命劉淵繼位擔任左部帥。
冬十一月,晉國大規模出兵分道征讨吳國。
吳主每次設宴款待群臣,都要把他們灌醉。
他還設置了十個黃門郎,負責搜集大臣們的過失,每次宴會結束之後,這十個人就各自向吳主上奏大臣們的過失,因此,有的大臣被剝下臉上的皮,有的被挖去眼睛。
由此朝廷上下人心相離,沒有人為吳主盡力。
王濬上書說:“孫皓荒淫殘暴無道,應當迅速征讨他。
如果孫皓死了,吳國重新立一個賢明的君主,那麼吳國就成為我們的強敵了。
我造船已經七年了,每天都有船因腐朽而爛掉;我年已七十,活不了幾天了。
這三點隻要有一點不協調,那麼攻取吳國的大事就難以實現。
希望陛下不要失去機會。
”晉武帝于是 決意伐吳。
會王渾言孫皓欲北上,邊戍皆戒嚴,乃更議明年出師。
杜預上表曰:“賊之窮計,力不兩完,必保夏口以東少延視息,無緣多兵西上。
而陛下過聽,便用委棄大計,縱敵患生,誠可惜也。
向使舉而有敗,勿舉可也。
今有萬安之舉,無傾敗之慮,臣心實了,不敢以暧昧之見自取後累,惟陛下察之。
”旬月未報,預複表言:“羊祜不博謀而與陛下計,故令朝臣多異同之議。
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無功耳。
必使朝臣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以計不出己,功不在身,亦由恃恩不慮後患,而輕相同異耳。
自秋已來,讨賊之形頗露,今若又中止,孫皓怖而生計,徙都武昌,完修江南諸城,遠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亦無及矣。
”晉主方與張華圍棋,預表适至,華推枰斂手曰:“陛下聖武,國富兵強,吳主淫虐,誅殺賢能,今讨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
”晉主乃許之。
以華為度支尚書,量計運漕。
賈充、荀勖、馮固争之,晉主大怒,充免冠謝罪。
山濤退而告人曰:“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今釋吳為外懼,豈非算乎!” 十一月,遣将軍琅邪王伷出塗中,王渾出江西,王戎 下定決心攻打吳國。
恰逢王渾說孫皓打算北上,吳國的邊境地區都已戒備森嚴,晉武帝于是更改主張第二年再出兵。
杜預上表說:“敵人已無計可施,其兵力不能保全兩頭,一定會保住夏口以東地區以圖苟延殘喘,沒有理由派更多的兵士向西而上。
然而陛下卻由于錯誤的聽聞,便輕易放棄了偉大的戰略計劃,放縱敵人生出後患,實在太可惜了。
假如派兵征讨有可能失敗,那麼也可以不出兵。
如今我們的舉動萬分妥帖,絕沒有傾覆失敗的憂慮,我已下定了決心,不敢以暧昧的見解來自讨日後的麻煩,請陛下明察。
”一個月過去了,杜預還沒有得到晉武帝的答複,杜預又上表說:“羊祜沒有廣泛地和大臣們謀劃,就和陛下計議,所以使得朝廷大臣有很多不同的議論。
任何事情都應當權衡比較利益和損害,現在伐吳的舉措,可得十之八九的利益,而弊害隻不過是沒有功勞而已。
如果一定要讓大臣們說出計劃的弊端,也是不可能的,他們之所以對計劃有不同的看法,隻是因為計劃不是他們自己制定的,自己得不到功勞,也是由于仰仗着陛下的恩寵而不考慮後患,因而輕易地表示自己相同或不同的意見。
自入秋以來,征讨敵人的舉措越來越明顯,現在如果中途停止行動,孫皓或許會因為害怕而産生新的計謀,遷都武昌,修繕長江以南各城,把居民遷到很遠的地方去,使城市不可以攻,鄉野之中得不到糧食,那麼明年的計劃也就沒有辦法實現了。
”當時,晉武帝正在和張華下圍棋。
杜預的奏表恰好送到,張華便推開棋盤,垂手說:“陛下聖明英武,國富兵強,吳主荒淫暴虐,誅殺賢能的人,現在就去讨伐他,可以不受勞累而一舉平定,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不定了。
”晉武帝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見。
任命張華為度支尚書,按計劃從水路運糧。
賈充、荀勖、馮等人因為這件事而堅決争辯,晉武帝勃然大怒,賈充即刻脫帽認罪。
山濤退朝後告訴别人說:“假如不是聖人,那麼外部安定了必然會有内部的憂患,如今放着吳國作為外部威脅,難道就不是計策嗎!” 十一月,派遣将軍琅邪王司馬伷出兵塗中,王渾出兵江西,王戎 出武昌,胡奮出夏口,杜預出江陵,王濬、巴東監軍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
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钺、大都督,以冠軍楊濟副之。
充固陳伐吳不利,且言衰老,不堪元帥之任。
诏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
”充乃受命,将中軍屯襄陽,為諸軍節度。
十二月,晉馬隆破樹機能,斬之,涼州平。
馬隆西度溫水,樹機能等以衆數萬據險拒之。
隆以山路隘,乃作扁箱車,為木屋,施于車上,轉戰而前,行千餘裡,殺傷甚衆。
自隆之西,音問斷絕,朝廷憂之,或謂已沒。
及隆使至,晉主撫掌歡笑,召群臣謂曰:“若從諸君言,無涼州矣。
”隆至武威,鮮卑大人帥萬餘落來降。
隆與樹機能大戰,斬之,涼州遂平。
晉诏議省吏員。
诏問朝臣以政之損益,司徒長史傅鹹上書,以為:“公私不足,由設官太多。
當今之急,在并官省役,務農而已。
”遂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中書監荀勖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民以甯一,所謂清心也。
抑浮說,簡文案,略細苛,宥小人,變常以徼利者必誅,所謂省事也。
以九寺并尚書,蘭台付三府,所謂省官也。
若直作大例,天下之吏,悉省其半,恐郡國職業劇易不同,不可以一概施之。
若有曠阙,皆須更複;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也。
” 出兵武昌,胡奮出兵夏口,杜預出兵江陵,王濬和巴東監軍唐彬從巴蜀進軍,東西合計共有二十多萬人。
任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钺、大都督,任命冠軍楊濟輔助賈充。
賈充堅持陳述征讨吳國不利,并且說自己已經衰老,不能擔當元帥的重任。
晉武帝下诏說:“你如果不去,我就親自出征。
”賈充才接受任命,率領中軍駐紮在襄陽,負責各路軍隊的部署與調度。
十二月,晉國馬隆打敗并殺死樹機能,涼州平定。
馬隆向西渡過溫水,樹機能等人帶領數萬士兵憑借險要地勢阻擊馬隆。
馬隆因為山路狹隘,于是制造了扁箱車,還造了木屋,放在車上,邊作戰邊前進,走了一千多裡,打得敵人死傷慘重。
自從馬隆西征之後,一直沒有他的消息,朝廷十分擔憂,有人說馬隆已全軍覆沒。
等到馬隆派使者到朝廷後,晉武帝拍着手掌歡呼大笑,召集大臣們說:“如果聽從了諸位的話,晉國就不再擁有涼州了。
”馬隆到達武威後,鮮卑大人統率一萬多部落前來投降。
馬隆與樹機能大決戰,斬殺樹機能,涼州于是平定了。
晉武帝下诏讨論裁減官吏人數。
晉武帝下诏詢問朝廷大臣關于治理政務的措施,司徒長史傅鹹上書,認為:“國家和百姓都不富足,原因在于設置官員太多。
目前的當務之急,在于合并官職,減輕徭役,加強農業而已。
”于是晉武帝下令大臣們讨論裁減州、郡、縣一半的小吏員,去充實農業生産。
中書監荀勖認為:“裁減小吏員不如裁減官員,裁減官員不如減省事情,減省事情不如清靜心思。
從前蕭何、曹參擔任漢朝丞相時,年年清靜無為,百姓安甯團結,這就是清心的景象。
貶抑浮誇的議論,簡省公文案件,廢除苛刻瑣碎的條例,寬容小人,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暴利的一定要斬殺,這就是所謂的減省事情。
把九寺歸并入尚書,把蘭台交付給三府,這就是所說的裁減官員。
如果直接做出統一的規定,将全國的小吏員都裁減一半,恐怕各郡國的設置情況很不相同,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有的職位還空缺,都必須重新設置;有的職事緊急而導緻機構人員增多,也是不得不多設的。
”
皇後說:“立太子應立長子而不是憑才德,怎麼可以變動呢?”楊皇後病重時,擔心晉武帝改立皇後将會危及太子的地位,流着眼淚對晉武帝說:“叔父楊駿的女兒楊芷,既有德又有貌,希望陛下選她補充六宮。
”武帝答應了。
埋葬了楊皇後之後,晉武帝以及衆大臣除去喪服,博士陳逵提議,認為:“現在所實行的喪禮,是漢代帝王暫時制定的。
太子沒有擔任國家大事,自然應當穿喪服一直到守喪期滿。
”尚書杜預說:“古時候天子、諸侯守喪三年,開始同樣穿齊衰和斬衰,待葬禮結束就除去喪服,守喪而居,在心中悼念,直到服喪期滿。
因此周公不說高宗服喪三年而隻說天子居喪,這就是服心喪的 文也。
叔向不譏景王除喪,而譏其宴樂已早,明既葬應除,而違諒之節也。
君子之于禮,存諸内而已,禮非玉帛之謂,喪豈衰麻之謂乎?太子出則撫軍,守則監國,不為無事,宜卒哭除衰麻,而以諒終三年。
”晉主從之。
晉以山濤為吏部尚書。
濤典選十餘年,每一官缺,辄擇才資可為者啟拟數人,得诏旨所向,然後顯奏之。
晉主所用,或非舉首,衆以濤輕重任意為言。
晉主益親愛之。
濤甄拔人物,各為題目而奏之,時稱“山公啟事”。
晉以嵇紹為秘書丞。
紹,康之子也,以父得罪,屏居私門。
至是,山濤薦征之,紹欲辭不就。
濤謂之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況于人乎?”紹乃應命。
初,東關之敗,文帝問僚屬曰:“近日之事,誰任其咎?”安東司馬王儀對曰:“責在元帥。
”文帝怒曰:“司馬欲委罪于孤耶!”斬之。
儀子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未嘗西向而坐,廬于墓側,旦夕攀柏悲号,涕淚著樹,樹為之枯。
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為之廢《蓼莪》。
家貧,計口而田,度身而蠶。
人或饋之,不受;助之,不聽。
諸生密為刈麥,裒辄棄之,遂不仕而終。
制度。
叔向不譏諷景王除去喪服,而譏刺他飲宴作樂過早,說明葬禮結束就應當除去喪服,而過早地飲宴作樂,違背了還應服心喪的禮儀。
君子對于禮,保存在自己的心裡而已,禮并非就是玉帛,喪禮難道就是衰麻之類的喪服嗎?太子外出則從軍出征,留守國都則在君王外出時代行處理國政,不是沒有事情可做,應當在哭别之後,除去喪服,居喪三年。
”晉武帝采納了他的意見。
晉國任命山濤為吏部尚書。
山濤主管選拔官吏十多年了,每當有一個官位空缺,他總是選擇幾名才能與資曆都合适的人禀告晉武帝,得到晉武帝有傾向性的旨意後,才明确地上奏。
晉武帝任用的人,有的并不是被推舉的人中最好的,衆人就認為是山濤憑自己的意思推薦官吏。
晉武帝對山濤卻更加親近寵愛。
山濤甄别選拔人才,對每個人都進行評論,定出高下然後上奏,當時稱之為“山公啟事”。
晉國任命嵇紹為秘書丞。
嵇紹是嵇康的兒子,由于父親獲罪,隐居在家。
到了這時,山濤推薦任用他,嵇紹想推辭不去就任。
山濤對他說:“我為你謀劃好久了,天地四季,尚且有消有長、互為更替,何況對于人呢?”嵇紹這才接受了任命。
當初,晉在東關戰敗時,晉文帝問僚屬說:“最近這件事,誰來承擔罪責?”安東司馬王儀回答說:“責任在元帥。
”晉文帝大怒說:“司馬想把罪過推卸給我嗎?”便把他殺了。
王儀的兒子王裒為父親死于非命而悲痛,隐居起來教授生徒,朝廷三次征召七次授職,他都不赴任。
從來不曾面向西邊的晉國都城洛陽坐過,在父親的墓旁修建茅廬居住,早晚攀着柏樹悲哀号哭,眼淚落到樹上,樹因此而幹枯。
讀《詩經》讀到“可憐父母心,生我多辛勞”,沒有不再三流淚的,他的弟子們因此不再講習《詩經·蓼莪》篇了。
王裒家境貧寒,他根據人口食用來耕種,度量着身材養蠶制衣。
有人饋贈物品,他不接受;想給予他幫助,他不允許。
學生們偷偷地幫他割麥,王裒總是把麥子扔了,他一直到死都沒有去做官。
吳大司馬、荊州牧陸抗卒。
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上流,受敵二境。
若敵泛舟順流,星奔雷邁,非可恃援他郡以救倒縣,此乃社稷安危之機也。
臣父遜昔上言:&lsquo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複易失。
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荊州非吳有也。
如其有虞,當傾國争之。
&rsquo今臣所統見兵,财有數萬,羸敝日久,難以待變。
臣以為諸王幼沖,無用兵馬,及黃門宦官開立占募之人,乞特诏簡閱,以補疆埸受敵常處,使臣所部足滿八萬,并力備禦,庶幾無虞。
臣死之後,乞以西方為屬。
”及卒,吳主使其子晏、景、玄、機、雲分将其兵。
機、雲皆善屬文,名重于世。
初,周鲂之子處,膂力絕人,不修細行,鄉裡患之。
處嘗問父老曰:“今時和歲豐而人不樂,何耶?”父老歎曰:“三害不除,何樂之有?”處曰:“何謂也?”曰:“南山白額虎,長橋蛟,并子為三矣。
”處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
”乃射虎殺蛟,遂從機、雲受學,笃志讀書,砥節砺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晉作河橋。
杜預以孟津渡險,請建河橋于富平津。
議者以為:“殷、周所都,曆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
”預固請為之。
及橋成,晉主從百僚臨會,舉觞屬預曰:“非君,此橋不立。
” 吳國大司馬、荊州牧陸抗去世。
陸抗病情嚴重,上書說:“西陵、建平,是國家的屏障,地勢既處于上流,二郡邊境又與敵境接壤。
如果敵人泛舟順流而下,那就如同流星飛逝雷電閃耀一般迅猛,到那時就不可能仰仗其他地區的援助來解救危難了,這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關鍵。
我的父親陸遜曾上書說:&lsquo西陵,是國家的西門,雖然說容易防守,但也容易失去。
如果守不住的話,就不隻是失掉一個郡,連荊州也都不再屬于吳國所有了。
如果西陵有憂患,就應當竭盡國家的全力去争奪它。
&rsquo現在我統率着的部隊,才有幾萬人,早已疲憊衰敗,很難應付突發事變。
我認為諸王年幼,不要給他們配備兵馬,另外,對黃門宦官招募的人,我請求特别下诏進行清查,凡清查出來的人,全都補充到邊境地區經常與敵人沖突的地方,以使我所統領的軍隊,可以達到八萬人,集中力量準備防禦,這樣也許可以沒有憂患。
我死之後,請特别留意西部邊境。
”等陸抗死後,吳主讓陸抗的兒子陸晏、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别統領陸抗的軍隊。
陸機、陸雲都擅長寫文章,在當時都極其有名。
起初,周鲂的兒子周處,體力超人,不拘小節,鄉裡百姓認為他是個禍害。
周處曾經問鄉裡的老人說:“如今四季諧調,又是豐收之年,而人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呢?”老人歎息說:“三害不除掉,哪裡會有快樂?”周處說:“是哪三害?”老人說:“南山的白額虎,長橋的蛟龍,加上你就是三害了。
”周處說:“如果所憂慮的隻是這三害,那我能夠将它們除掉。
”于是射死老虎,殺死蛟龍,然後跟随陸機、陸雲學習,專心緻志地讀書,磨砺名節德行,過了一年,州郡的官府争相征召他。
晉國修建黃河橋。
杜預認為孟津渡口險要,請求在富平津建造一座黃河橋。
評議的人認為:“殷、周時期在黃河邊上建都,但是經曆了聖主賢人的時代而沒有造橋,必定有不能建橋的緣故。
”杜預堅持請求建造一座橋。
等到橋建成後,晉武帝帶着文武百官一同光臨集會,他舉起酒杯敬杜預說:“如果不是你,這座橋就建不起來。
” 對曰:“非陛下之明,臣亦無所施其巧。
” 晉邵陵公曹芳卒。
谥曰厲。
初,芳之廢也,太宰中郎陳留範粲素服拜送,哀動左右。
遂稱疾,陽狂不言,寝所乘車,足不履地。
子孫有婚宦大事,辄密谘焉,合者則色無變,不合則眠寝不安。
子喬等侍疾家廷,足不出邑裡。
及晉代魏,诏以二千石祿養病,加賜帛百匹。
喬以父疾笃,辭不敢受。
粲不言凡三十六年,年八十四,終于所寝之車。
吳比三年大疫。
乙未(275) 晉鹹甯元年,吳天冊元年。
春正月,吳殺其中書令賀邵。
邵中風不能言,吳主疑其詐,收掠千數,卒無一語,乃燒鋸斷其頭,徙其家于臨海。
夏六月,索頭遣子入貢于晉。
索頭拓跋力微,複遣其子沙漠汗入貢于晉。
将還,幽州刺史衛瓘表留之,又密賂其諸部大人離間之。
秋七月晦,日食。
冬,晉追尊祖宗廟。
宣帝為高祖,景帝為世宗,文帝為太祖。
晉大疫。
丙申(276) 晉鹹甯二年,吳天玺元年。
春,晉徙河南尹夏侯和為光祿勳。
杜預回答說:“如果不是陛下的聖明,我也沒有機會施展我的技巧。
” 晉邵陵公曹芳去世。
谥号曰曆。
當初,曹芳被廢時,太宰中郎、陳留人範粲,身穿白色的衣服為他送行,哀傷之情感動了身邊的人。
從此以後,範粲就聲稱有病,裝瘋不說話,睡在自己乘坐的車上,腳不踩地。
子孫當中如果有結婚、做官的大事,總是秘密地去詢問他,他如果同意,臉色就沒有變化;如果不同意,睡卧就不安穩。
他的兒子範喬等在家裡侍奉他的疾病,沒有離開過所居住的地區。
等到晉國取代魏國,晉武帝下诏給範粲二千石俸祿讓他養病,又賜給他一百匹帛。
範喬因為父親病重的緣故,推辭不敢接受。
範粲總共三十六年沒說話,終年八十四歲,死在他睡卧的車子上。
吳國接連三年大瘟疫。
乙未(275) 晉鹹甯元年,吳天冊元年。
春正月,吳國殺死中書令賀邵。
賀邵患中風病不能說話,吳主懷疑他裝病,将他逮捕起來,拷打了上千次,賀邵始終沒說一句話,吳主于是燒紅刀鋸割斷了他的頭,把他的家屬放逐到臨海。
夏六月,索頭派遣兒子向晉國進獻貢品。
索頭拓跋力微,又派他的兒子沙漠汗到晉國進獻貢品。
沙漠汗将要返回時,幽州刺史衛瓘上表請求把他留下來,又秘密賄賂索頭各部落的首領,離間他們與沙漠汗之間的關系。
秋七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冬季,晉國追尊祖先的廟号。
宣帝司馬懿廟号為高祖,景帝司馬師廟号為世宗,文帝司馬昭廟号為太祖。
晉國流行大瘟疫。
丙申(276) 晉鹹甯二年,吳天玺元年。
春季,晉國提拔河南尹夏侯和擔任光祿勳。
晉主得疾甚劇,及愈,群臣上壽。
诏曰:“每念疫死者,為之怆然。
豈以一身之休息,而忘百姓耶!”諸上禮者,皆絕之。
初,文帝臨終,為晉主叙淮南王、陳思王事而泣,執齊王攸手以授之。
太後臨終,亦流涕謂晉主曰:“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恐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
”及是疾甚,朝野皆屬意于攸。
攸妃,賈充長女也。
河南尹夏侯和謂充曰:“卿二婿,親疏等耳。
立人當立德。
”充不答。
攸素惡荀勖、馮傾谄,至是勖使說晉主曰:“陛下前日疾若不愈,齊王為公卿百姓所歸,太子雖欲高讓,其得免乎!宜遣還藩。
”晉主陰納之,乃徙和為光祿勳,奪充兵權,而位遇無替。
秋八月,吳臨平湖開,石印封發。
吳人或言于吳主曰:“臨平湖自漢末薉塞,長老言:&lsquo湖塞天下亂,湖開天下平。
&rsquo近者無故忽開,此天下當太平,青蓋入洛之祥也。
”吳主以問都尉陳訓,對曰:“臣止能望氣,不能達湖之開塞。
”退而告其友曰:“青蓋入洛者,銜璧之事也。
” 初吳人掘地得銀尺,上有刻文,吳主因改元天冊。
至是,或獻小石刻“皇帝”字,又改元天玺。
八月,曆陽長又上言:“曆陽山石印封發,俗謂當太平。
”吳主遣使者祠之。
使者作高梯登其上,以朱書石。
還以聞,吳主大喜,封其山神為王, 晉武帝患病非常嚴重,等他痊愈後,大臣們為他祝壽。
晉武帝下诏說:“每當我想起患瘟疫而死的人,就為他們悲傷。
我怎能因為個人的平安,而忘了百姓呢?”于是,前來祝壽的人都遭到了拒絕。
起初,晉文帝臨死的時候,給晉武帝講述漢代淮南王、魏陳思王的故事,并流着眼淚,拉着齊王司馬攸的手,放到晉武帝的手上。
太後臨死的時候,也流着眼淚對晉武帝說:“桃符(司馬攸的小名)性情急躁,而你這做哥哥的又不慈愛,我擔心你容不下他,因此囑咐你,不要忘記我的話。
”到這時,晉武帝病得很重,朝野上下都心向司馬攸。
司馬攸的妃子,是賈充的長女。
河南尹夏侯和對賈充說:“您的兩位女婿,與皇帝的親疏是相同的。
立人應當立有德之人。
”賈充不回答。
司馬攸平素就讨厭荀勖、馮逢迎谄媚,到晉武帝病愈後,荀勖讓馮對晉武帝說:“陛下前幾天的病如果不能痊愈,齊王就成了公卿百姓所歸心的人,太子即使想謙讓,難道能免除災禍嗎!應當遣送齊王返回他的封國。
”晉武帝暗中采納了馮的意見,于是提升河南尹夏侯和擔任光祿勳,削奪賈充的兵權,但是地位和待遇沒變。
秋八月,吳國臨平湖開通,石印顯露。
吳國有人對吳主說:“臨平湖自從漢末以來就荒蕪阻塞,老人們說:&lsquo湖塞天下亂,湖開天下平。
&rsquo近來臨平湖無緣無故忽然開通了,這是天下将要太平,青色車蓋進入洛陽的吉祥征兆。
”吳主向都尉陳訓詢問這件事,陳訓回答說:“我隻能望雲氣,不能通曉湖水開通或阻塞的玄妙。
”陳訓退下來告訴他的朋友說:“青色車蓋進入洛陽,說的是國君戰敗表示投降的事。
” 當初吳人挖地挖出一把銀尺,上面刻有文字,吳主因此改年号為天冊。
到了這時,有人獻上小石頭,上面刻有“皇帝”字樣,吳主又改年号為天玺。
八月,曆陽長官又上報說:“曆陽山上的石印顯露,民間流傳說天下應當太平。
”吳主派使者去祭祀石印。
使者造了很高的梯子登上曆陽山,用朱紅色在石頭上書寫。
使者返回來禀告吳主,吳主十分高興,封曆陽山的山神為王, 又改明年元曰天紀。
吳殺其郡守張詠、車浚、尚書熊睦。
詠為湘東太守,不出算缗,吳主斬之,徇首諸郡。
浚為會稽太守,公清有政績,值郡旱饑,表求振貸,吳主以為收私恩,遣使枭首。
睦微有所谏,吳主以刀镮撞殺之,身無完肌。
冬十月,晉加羊祜征南大将軍。
祜上疏請伐吳,曰:“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因人而成。
不一大舉掃滅,則兵役無時得息也。
夫謀之雖多,決之欲獨。
凡以險阻得全者,謂其勢均力敵耳。
若輕重不齊,強弱異勢,雖有險阻,不可保也。
蜀之為國,皆雲一夫荷戟,千人莫當。
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乘勝席卷,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栖而不敢出,誠以力不足以相抗也。
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于劉禅,吳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晉兵力盛于往時,而不于此際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經曆盛衰,不可長久也。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兖并會秣陵。
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
一處傾壞,則上下震動,雖有智者不能為吳謀矣。
吳緣江為國,東西數千裡,所敵者大,無有甯息。
孫皓恣虐,将疑士困,平日猶懷去就,兵臨必有應者。
又把第二年的年号改為天紀。
吳國殺死郡守張詠、車浚、尚書熊睦。
張詠任湘東太守,不上繳賦稅,吳主殺了他,把他的首級在各郡示衆。
車浚任會稽太守,公正清廉頗有政績。
适逢會稽郡大旱饑荒,車浚上表請求赈濟,吳主認為他是想收取私人的恩惠,派人殺了他,把頭懸挂在木頭上示衆。
尚書熊睦稍微勸谏吳主,吳主就用刀柄上的鐵環把他砸死,身上的皮肉沒有一處是完好的。
冬十月,晉朝任命羊祜為征南大将軍。
羊祜上書請求讨伐吳國,說:“運數雖然是由上天授予的,而功業卻必須靠人來成就。
如果不一次大規模出兵将敵人消滅幹淨,那麼兵役就沒有停息的時候。
謀略雖然很多,也需要獨自決斷。
凡是依靠險阻得到保全的,是指與敵人勢均力敵的形勢。
如果輕重不等,勢力強弱不同,即使有險阻,也不能保全。
蜀作為一個國家,人們都說是一夫當關,千夫莫開。
到了我軍進軍之時,卻不曾受到任何阻礙,我軍乘勝席卷,直抵成都,漢中各城,都像栖息之鳥不敢出動,這實在是因為他們的力量不足以相抗衡。
如今長江、淮河的險峻不如蜀之劍閣,孫皓的殘暴超過了劉禅,吳人的困苦勝過巴蜀,而大晉的兵力比以往強盛,如果不在此時平定統一四海,卻還要依靠軍隊堅守,使天下人為遠征而疲困,将士們經曆盛年而到老邁,這樣下去國家是不會長久的。
現在如果率領梁州和益州的軍隊沿水路、陸路齊下,荊州、楚郡的大軍進逼江陵,平南、豫州的軍隊直奔夏口,徐州、揚州、青州、兖州各路軍隊在秣陵會合。
這樣的話,吳國憑借一隅之地抵擋天下之衆,勢必會分散兵備防守,所有守備之處都形勢危急。
隻要有一處被摧毀,就會引起上下震動,即使再足智多謀的人也不能為吳國謀劃了。
吳國沿着長江建立了國家,從東到西邊界有幾千裡長,與敵相對的地方過于廣大,所以沒有安甯。
孫皓放縱任性,暴虐殘忍,将官疑慮不安,兵士困頓疲憊,在平常的日子裡都還有離異之心,一旦大軍逼近必有人倒戈響應。
兼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則長江非複所保,還趣城池,去長入短,非吾敵也。
”晉主深納之。
議者多有不同,賈充、荀勖、馮尤以為不可。
祜歎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
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後時哉!”唯杜預及中書令張華與晉主意合,贊成其計。
晉立後楊氏,以後父駿為車騎将軍。
晉主初聘後,後叔父珧上表曰:“自古一門二後,未有能全其宗者,乞藏此表于宗廟,異日得以免禍。
”晉主許之。
竟立後,而以駿為将軍,封侯。
尚書褚?、郭奕皆表駿小器,不可任社稷之重。
晉主不從。
駿驕傲自得,鎮軍胡奮謂曰:“卿恃女更益豪耶!曆觀前世,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但早晚事耳。
” 丁酉(277) 晉鹹甯三年,吳天紀元年。
春正月朔,日食。
三月,晉讨樹機能,破之,降諸胡二十萬口。
秋七月,有星孛于紫宮。
晉诏遣諸王就國,封功臣為公侯。
衛将軍楊珧等建議,以為:“古者封建諸侯,所以藩衛王室;今諸王公皆在京師,非扞城之義。
又,異姓諸将居邊,宜參以親戚。
”晉主乃诏諸王各以戶邑多少為三等,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二軍三千人,小國一軍一千一百人。
加上吳人的習性一貫急速而不能持久,他們運用弓弩戟楯作戰不如中原地區的士兵擅長,隻有水戰是他們的優勢。
一旦我軍攻入吳國境内,那麼長江就不再是他們所要保住的,等他們急速退回城池防守,抛棄了長處而拾起短處,就不是我軍的對手了。
”晉武帝深表贊同,采納了羊祜的意見。
參與朝議的人大多不同意羊祜的意見,賈充、荀勖、馮尤其認為不能攻打吳國。
羊祜歎息道:“天下不如意的事情常占十之七八。
上天賜予時機人們卻不獲取,這豈不是要使經曆這些事的人事後懊悔不疊嗎!”隻有杜預和中書令張華與晉武帝意見相合,贊成羊祜的計謀。
晉武帝立楊氏為皇後,任命皇後的父親楊駿為車騎将軍。
晉武帝當初和皇後訂婚的時候,皇後的叔父楊珧上表說:“自古以來,一個門裡出兩位皇後,沒有能夠保全她們的宗族的,我請求把我的這份奏表藏到宗廟裡,如果有一天我的話應驗了,我能因此免去災禍。
”晉武帝答應了他。
最終立楊氏為皇後,并任命皇後的父親楊駿為車騎将軍,封為侯。
尚書褚?、郭奕都上表說楊駿氣量狹小,不可擔任國家重任。
晉武帝不聽。
楊駿十分驕傲,自以為得意,鎮軍胡奮對楊駿說:“你仗着女兒做皇後越來越強橫了!曆觀前代,凡與帝王之家通婚的,沒有不遭滅門之禍的,隻不過早晚的事罷了。
” 丁酉(277) 晉鹹甯三年,吳天紀元年。
春正月初一,出現日食。
三月,晉軍征讨秃發樹機能,将其打敗,胡人各部落共二十萬人歸降晉國。
秋七月,有彗星出現在紫宮星座。
晉武帝下诏書遣返諸王回各自的封國,封功臣為公侯。
衛将軍楊珧等建議,認為:“古時候分封諸侯,是為了護衛王室;如今諸位王公都在京師,不再具有保衛的意義。
另外,異姓将領們住在邊境,應讓皇室親戚加入。
”晉武帝就下诏,将諸王各自根據戶邑多少分三等,大的封國設三軍共五千人,次等封國設二軍共三千人,小的封國設一軍一千一百人。
諸王為都督者,各徙其國使相近。
八月,徙亮為汝南王,督豫州;倫為趙王,督邺城;輔為太原王,監并州;伷在徐州,徙封琅邪;駿在關中,徙封扶風;又徙颙為河間王,柬為南陽王。
其無官者皆遣就國。
諸王公戀京師,皆涕泣而去。
又封皇子玮、允、該、遐皆為王。
其異姓之臣有大功者,皆封郡公、郡侯。
羊祜封南城郡侯,固辭不受。
祜每拜官爵,多避讓,至心素著,故特見申于分列之外。
曆事二世,職典樞要。
凡謀議皆焚其草,世莫得聞。
所進達之人皆不知所由。
常曰:“拜官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也。
” 晉大水。
冬十二月,吳人襲晉江夏、汝南,大略而還。
吳人襲晉江夏、汝南,略千餘家。
晉主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荊州。
祜曰:“江夏去襄陽八百裡,比知賊問,去已經日,步軍安能追之?勞師以免責,非臣志也。
昔魏武帝置都督,類皆與州相近,以兵勢好合惡離故也。
疆埸之間,一彼一此,慎守而已。
若辄徙州,賊出無常,亦未知州之所宜據也。
” 吳司直中郎将張俶伏誅。
吳主以俶多所谮白,甚見寵任。
俶表置彈曲二十人,專糾司不法,于是吏民各以愛憎互相告讦,獄犴盈溢。
至 諸王中任都督的,調換各自的封國使他們靠近任所。
八月,調扶風王司馬亮為汝南王,都督豫州諸軍事;調琅邪王司馬倫為趙王,統領邺城的防守事務;調勃海王司馬輔為太原王,監察并州各項軍事事務;東莞王司馬伷在徐州,被封為琅邪王;汝陰王司馬駿在關中,被封為扶風王;又調太原王司馬颙為河間王,汝南王司馬柬為南陽王。
諸王中不擔任官職的,都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封國。
各位王公留戀京師,都流着眼淚離開了。
晉國又封皇子司馬玮、司馬允、司馬該、司馬遐都為王。
那些異姓大臣中立過大功的人,都被封為郡公或郡侯。
羊祜被封為南城郡侯,堅決推辭不接受。
羊祜每次被授予官職和爵位時,常常回避推讓,他的至誠之心一向顯著,所以他被特别允許不接受分封官爵。
羊祜事奉了兩代帝王,一直掌管重要的部門。
凡是他參與謀劃和商議的事情,他都把草稿燒掉,世人無從知曉。
由羊祜推舉而做了高官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推薦的。
羊祜常常說:“在朝廷被授予官職,卻讓别人私下裡向你謝恩,這樣的事我是不會做的。
” 晉國洪水泛濫。
冬十二月,吳人襲擊晉國江夏、汝南,大肆掠奪而回。
吳人襲擊晉國江夏、汝南,掠奪了一千多家。
晉武帝派身邊的大臣責問羊祜不追擊讨伐的原因,晉武帝還準備遷徙荊州。
羊祜說:“江夏距離襄陽八百裡,等知道了敵人來犯的消息,敵人已經離開幾天了,步兵怎麼能追上呢?勞師動衆來使自己免遭責備,這不是我的主張。
從前魏武帝設置都督,大抵都與州相接近,這是因為喜歡兵力集中而厭惡兵力分散的緣故。
邊境之間,一彼一此,隻不過是謹慎防守罷了。
如果總是遷州,敵人出沒無常,也不知把州設在哪裡才合适。
” 吳國司直中郎将張俶被處死。
吳主因為張俶經常進讒言,很寵愛信任他。
張俶上表請求設置彈曲二十人,專門負責糾察各種不法行為,于是官吏百姓各自憑着自己的愛憎互相告發檢舉,監獄裡頓時人滿為患。
到了 是,俶奸利事發,車裂之。
索頭拓跋力微死。
衛瓘遣拓跋沙漠汗歸國,諸部大人共谮而殺之。
力微以憂卒,時年一百四。
子悉祿官立,其國遂衰。
初,幽、并二州皆與鮮卑接,東有務桓,西有力微,多為邊患。
瓘密以計間之,務桓降而力微死。
朝廷嘉瓘功,封其弟為亭侯。
戊戌(278) 晉鹹甯四年,吳天紀二年。
春正月朔,日食。
夏六月,晉羊祜入朝。
祜以病求入朝,既至,晉主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
祜面陳伐吳之計,晉主善之。
以祜病,不宜數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
祜曰:“孫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戰而克。
若皓沒,更立令主,雖有百萬之衆,長江未可窺也。
”華深然之。
祜曰:“成吾志者,子也。
”晉主欲使祜卧護諸将,祜曰:“取吳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後,當勞聖慮耳。
功名之際,臣不敢居。
若事了,當有所付授,願審擇其人也。
” 秋,晉大水,螟。
诏以水災問主者:“何以佐百姓?”杜預上疏以為:“今者水災,東南尤劇,宜敕兖、豫等州留漢氏舊陂以蓄水,餘皆決瀝,令饑者得魚菜螺蜯之饒,此目下日給之益也。
水去之後,填淤之田,畝收數鐘,此又明年之益也。
典牧 這時,張俶因以不法手段謀私利的事敗露,被判車裂酷刑。
索頭拓跋力微憂憤而死。
衛瓘遣返拓跋沙漠汗回國,各部落的首領共同誣陷并殺了他。
拓跋力微由于憂慮而死去,死時一百零四歲。
他的兒子拓跋悉祿繼位,他們的國家從此就衰落了。
當初,幽州、并州都和鮮卑接壤,東邊有拓跋務桓,西邊有拓跋力微,經常騷擾邊境,釀成禍患。
衛瓘秘密地用計謀離間鮮卑各部,使得拓跋務桓投降晉國而拓跋力微死去。
朝廷嘉獎衛瓘的功勞,封衛瓘的弟弟為亭侯。
戊戌(278) 晉鹹甯四年,吳天紀二年。
春正月初一,出現日食。
夏六月,晉國羊祜入朝。
羊祜因病請求入朝,到朝廷以後,晉武帝讓他乘坐車子上殿,不行跪拜的禮節就坐下。
羊祜向晉武帝當面陳述讨伐吳國的計策,晉武帝贊賞他的主張。
因為羊祜病重,不适宜一次次入朝拜見,晉武帝便改派張華向羊祜詢問伐吳的策略,羊祜說:“孫皓的暴虐已經到了極點,如今我們一旦行動可以不戰而勝。
如果孫皓死後,吳國再立一位賢明的君主,那麼我們即使有百萬之衆,長江也不是我們可以窺伺的了。
”張華深感他的話有理。
羊祜說:“實現我的志向的人,就是你。
”晉武帝打算讓羊祜躺在車上統領各路大軍,羊祜說:“奪取吳國不一定要我去,隻是平定吳國之後,應會勞累您聖明的思慮了。
我不敢居于功名之中。
如果戰事結束,應當委派官員去鎮撫時,希望您慎重選擇合适的人。
” 秋季,晉國洪水泛濫,螟蟲成災。
晉武帝下诏就洪水泛濫之事詢問主管官吏:“用什麼來幫助老百姓呢?”杜預上書認為:“當前的水災,以東南地區尤其嚴重,應當下令兖、豫等州,保住漢代修建的舊池塘用來蓄水,其餘的都挖開把水引走,讓饑餓的人能得到豐足的魚菜螺蜯充饑,這是眼下每天能給予的好處。
等大水退後,淤泥的田地,每畝收獲幾鐘糧食,這又是明年能得到的好處。
典牧官掌管着 種牛有四萬五千餘頭,可給民使耕種,責其租稅,此又數年以後之益也。
”晉主從之,民賴其利。
預在尚書七年,損益庶政,不可勝數,時人謂之“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
吳殺其中書令張尚。
吳主忌勝己者,尚為人辯捷,談論每出其表,吳主積以緻恨。
後問:“孤飲酒可以方誰?”尚曰:“陛下有百觚之量。
”吳主曰:“尚知孔丘不王,而以孤方之。
”因發怒,殺之。
冬,晉以衛瓘為尚書令。
是時,朝野鹹知太子昏愚,不堪為嗣,瓘欲啟而不敢。
會侍宴淩雲台,瓘陽醉,跪晉主前,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扶床曰:“此座可惜。
”晉主意悟,因謬曰:“公真大醉耶!”遂悉召東宮官宴,而密封尚書疑事,令太子決之。
賈妃大懼,倩外人代對,多引古義。
給使張泓曰:“太子不學,陛下所知,不如直以意對。
”妃喜,謂泓曰:“便為我好答,富貴與汝共之。
”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寫,晉主省之甚悅。
先以示瓘,瓘大踧踖,衆人乃知瓘嘗有言也。
賈充密遣人語妃雲:“衛瓘老奴,幾破汝家。
” 吳人大佃皖城,晉人攻破之。
吳人大佃皖城,謀寇晉邊。
晉都督揚州軍事王渾,遣兵攻破之,斬首五千級,焚其積谷百八十餘萬斛,踐稻苗四千餘頃,毀船六百餘艘。
四萬五千多頭種牛,可以把這些牛分給百姓耕田種地,再向老百姓索取租稅,這又是幾年以後可以得到的好處。
”晉武帝聽從了杜預的意見,老百姓因此獲得了利益。
杜預擔任尚書七年,經他增删修改的各種政務,數不勝數,當時人稱他為“杜武庫”,意思是說他富有各種各樣的才能。
吳主殺死中書令張尚。
吳主忌妒才能比他強的人,張尚口齒伶俐、能言善辯,談論起來往往出人意料,吳主由此積累下了對他的憎恨。
後來有一次吳主問張尚:“我喝酒可以和誰相比?”張尚說:“陛下有一百觚的酒量。
”吳主說:“張尚明明知道孔丘沒有做君主,卻拿我和孔丘相比。
”因此勃然大怒,殺了張尚。
冬季,晉國任命衛瓘為尚書令。
這時,朝廷上下都知道太子昏庸愚蠢,不能擔負起繼承王位的重任,衛瓘每次想向晉武帝陳說此事卻不敢開口。
後來,适逢在淩雲台陪晉武帝宴飲,衛瓘假裝喝醉了酒,跪在晉武帝的面前,做出欲言又止的樣子,一共三次,趁勢用手扶着床說:“這個座位可惜了。
”晉武帝悟出了他的意思,便将錯就錯道:“你真是大醉了!”于是晉武帝把東宮的官吏全都召集起來宴飲,而把尚書猶疑不決的事情密封起來,讓太子來決斷。
賈妃聽到這個消息非常害怕,就借助外人代替太子回答問題,引用了很多古義。
給使張泓說:“太子不學習,是陛下知道的,不如直接用意思來回答問題。
”賈妃聽後很高興,對張泓說:“你這就給我好好地回答,我和你共享富貴。
”張泓馬上動手起草,讓太子親自抄寫下來,晉武帝看後非常高興。
先拿給衛瓘看,衛瓘很是局促不安,衆人這才知道衛瓘曾經說過有關太子的話。
賈充暗地裡派人告訴賈妃說:“衛瓘這個老奴才,幾乎破壞了你的家。
” 吳人在皖城大規模屯田,晉人攻破皖城。
吳人在皖城大規模屯田,打算進犯晉國邊境。
晉國都督揚州軍事王渾,派兵攻破皖城,斬首五千級,焚燒儲存的糧谷一百八十多萬斛,踐踏稻苗四千多頃,毀壞船隻六百餘艘。
十一月,晉诏毋得獻奇技異服。
晉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晉主焚之于殿前,因有是诏。
晉以杜預為鎮南大将軍,督荊州軍事。
钜平侯羊祜卒。
祜疾笃,舉預自代而卒。
晉主哭之甚哀。
祜遺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
晉主曰:“祜固讓曆年,身沒讓存。
今聽複本封,以彰高美。
”谥曰成。
南州民聞祜卒,罷市巷哭;吳守邊将士亦為之泣。
祜好遊岘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堕淚碑。
預至鎮,簡精銳,襲吳西陵督張政,大破之。
政,吳之名将也,恥敗,不以實告吳主。
預欲間之,乃表還其所獲。
吳主果召政還,遣留憲代之。
晉司空何曾卒。
曾厚自奉養,過于人主。
司隸劉毅數劾之,晉主不問。
及卒,博士秦秀議曰:“曾驕奢過度,名被九域。
若生極其情,死又無貶,王公貴人複何畏哉!謹按《谥法》:&lsquo名與實爽曰缪,怙亂肆行曰醜。
&rsquo宜谥缪醜公。
”晉主策谥曰孝。
晉清泉侯傅玄卒。
玄性峻急,為司隸每有奏劾。
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踴不寐,坐而待旦。
由是貴遊震懾,台閣生風。
卒谥 十一月,晉武帝下诏不準進獻奇特的技藝和怪異的服裝。
晉國太醫司馬程據獻上用雉雞頭上的羽毛制成的裘衣,晉武帝在殿前把它燒了,因此頒布了這個诏書。
晉國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钜平侯羊祜去世。
羊祜病重,推舉杜預接替他,然後去世了。
晉武帝哭得非常哀痛。
羊祜留下遺言,不準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木。
晉武帝說:“羊祜堅持謙讓很多年了,人已去世而謙讓的美德猶存。
現在就聽從他的意見,恢複他原來的封号,以表彰他崇高的美德。
”谥号曰成。
南州的百姓聽到羊祜去世的消息,為之罷市,聚集在裡巷内痛哭;就連吳國守邊的将士也為羊祜的死而流淚。
羊祜喜歡遊覽岘山,襄陽的百姓就在岘山上為他建碑立廟,每年定期祭祀,看到他的碑的人無不痛哭流涕,因此人們稱這座碑為堕淚碑。
杜預到任後,挑選精銳的部隊,襲擊吳國西陵都督張政,大敗張政的部隊。
張政,是吳國的名将,對打了敗仗感到羞恥,因此沒有把實情告訴吳主。
杜預想離間他們,于是把在戰鬥中繳獲的東西全都公開送還吳國。
吳主果然召回了張政,派遣留憲接替了他。
晉國司空何曾去世。
何曾自己生活十分奢侈,超過了君主。
司隸劉毅多次彈劾他,晉武帝都沒有過問。
等到何曾死後,博士秦秀議論說:“何曾驕奢過度,名聲傳遍了九州。
如果活着的時候極盡所欲,死了以後又不受貶抑,那麼王公貴人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根據《谥法》:&lsquo名與實相違背叫缪,乘亂取利、恣意妄為叫醜。
&rsquo應當給何曾定谥号叫缪醜公。
”晉武帝頒布策書賜何曾谥号曰孝。
晉國清泉侯傅玄去世。
傅玄性情嚴厲急躁,任司隸時,常常向皇帝上奏彈劾官吏的罪行。
有時寫完正值日暮時分,傅玄就手捧着白簡,整理好上朝用的簪子、衣帶,心情激動不能入睡,就坐着等待天亮。
因此王公貴族震動畏懼,而台閣長官卻意氣風發。
傅玄去世後賜贈谥号 曰剛。
玄與尚書左丞崔洪善,洪亦清厲骨鲠,好面折人過,而退無後言,人以是重之。
己亥(279) 晉鹹甯五年,吳天紀三年。
春正月,樹機能陷晉涼州,晉遣将軍馬隆讨之。
初,樹機能久為邊患,仆射李憙請發兵讨之。
朝議皆以為出兵重事,虜不足憂。
至是,陷涼州,晉主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讨此虜者?”司馬督馬隆進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
”晉主曰:“必能平賊,何為不任?顧方略何如耳?”隆曰:“臣願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帥之以西,虜不足平也。
”晉主許之,以為讨虜将軍、武威太守。
隆募能引弓四鈞、挽弩九石者取之。
立标簡試,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
隆曰:“足矣。
”又請自至武庫選仗,禦史劾之,晉主命惟隆所取,仍給三年軍資而遣之。
晉以匈奴劉淵為左部帥。
淵,豹之子也,幼而雋異。
師事上黨崔遊,博習經史。
嘗謂同門生曰:“吾常恥随、陸無武,绛、灌無文。
随、陸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業,绛、灌遇文帝而不能興庠序之教,豈不惜哉?”于是兼學武事。
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
為任子在洛陽,王渾及其子濟皆重之,屢薦于晉主。
晉主召與語,悅之。
濟曰:“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孔恂、楊珧曰:“非我族類,其心必 為剛。
傅玄同尚書左丞崔洪友好,崔洪也是清廉嚴厲耿直之人,喜好當面指責别人的過錯,但不在背後議論别人,人們因此尊重他。
己亥(279) 晉鹹甯五年,吳天紀三年。
春正月,樹機能攻陷晉國涼州,晉國派遣将軍馬隆征讨樹機能。
起初,樹機能長久以來一直是邊境地區的禍患,仆射李憙請求派兵征讨樹機能。
朝廷議事時,大家都認為出兵是件大事,而樹機能還不足以令人擔憂。
到了這時,樹機能攻陷了涼州,晉武帝在朝廷上歎息道:“誰能為我讨伐此虜?”司馬督馬隆上前說:“陛下如果能任用我,我能平定樹機能。
”晉武帝說:“如果你一定能平定叛賊,我為什麼不任用你呢?隻是你的策略是什麼呢?”馬隆說:“我準備招募三千名勇士,不問他們是從哪裡來的,統率他們西征,一個樹機能簡直不夠我打的。
”晉武帝同意了他的想法,任命他為讨虜将軍、武威太守。
馬隆招募能拉開四鈞弓、牽引相當于九石的弩的人。
他立下标準考試挑選,從早晨到中午,招募了三千五百人。
馬隆說:“足夠了。
”又請求親自到武器庫裡去挑選兵器,禦史揭發馬隆的罪狀,晉武帝下令允許馬隆到武器庫任意挑選兵器,仍然供給他三年的軍用物資,然後就派他出發。
晉國任命匈奴人劉淵為左部帥。
劉淵,是劉豹的兒子,年幼時就很傑出。
他拜上黨人崔遊為師,廣泛地學習經史。
他曾經對同門的學生說:“我常常為随何、陸賈沒有武功,绛侯、灌嬰沒有文才而感到羞恥。
随何、陸賈遇到了漢高帝卻不能建立封侯的功業,绛侯、灌嬰遇到了漢文帝卻不能振興教育事業,這難道不可惜嗎?”于是他在學習經史時也兼學武功。
等長大以後,像猿臂一樣善于射箭,體力超人,身材相貌魁梧壯偉。
作為人質留在了洛陽,王渾與兒子王濟都很器重劉淵,多次向晉武帝推薦。
晉武帝召他與他交談,很喜歡他。
王濟說:“劉淵有文才武略,陛下把東南的事情交付于他,連吳國都不夠他平定。
”孔恂、楊珧說:“劉淵不是我們民族的人,他的心必然 異。
淵才器誠少比,然不可重任也。
”及涼州覆沒,晉主問将于李憙,對曰:“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衆,假淵一将軍之号,使将之而西,樹機能之首可指日而枭也。
”恂曰:“淵果枭樹機能,則涼州之患方更深耳。
”晉主乃止。
東萊王彌家世二千石,彌有學術勇略,善騎射,青州人謂之“飛豹”,然喜任俠。
處士陳留董養見而謂之曰:“君好亂樂禍,若天下有事,不作士大夫矣。
”淵與彌友善,謂彌曰:“王、李以鄉曲見知,每相稱薦,适足為吾患耳。
”因歔欷流涕。
齊王攸聞之,言于晉主曰:“陛下不除劉淵,臣恐并州不得久安。
”王渾曰:“大晉方以信懷殊俗,奈何以無形之疑殺人侍子乎?何德度之不弘也!”晉主然之。
會豹卒,以淵代為左部帥。
冬十一月,晉大舉兵分道伐吳。
吳主每宴群臣,鹹令沉醉。
又置黃門郎十人為司過,宴罷之後,各奏阙失,或剝人面,或鑿人眼。
由是上下離心,莫為盡力。
王濬上疏曰:“孫皓荒淫兇逆,宜速征伐。
若皓死,更立賢王,則強敵也。
臣作船七年,日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日。
三者一乖,則難圖矣。
願陛下無失事機。
”晉主于是 與我們不同。
劉淵的才能器量确實很少有人能比,但是不能委以重任。
”等涼州陷落以後,晉武帝詢問李憙誰能擔當解救涼州的将領,李憙回答說:“陛下如果真能把匈奴五個部落的人都發動起來,給劉淵一個将軍的名号,讓他率領匈奴向西征讨,那麼樹機能的腦袋割下來示衆就可指日而待了。
”孔恂說:“劉淵要是真斬下樹機能的頭示衆,那麼涼州的禍患會更深啊!”武帝這才沒有任用劉淵。
東萊人王彌的家世襲二千石俸祿,王彌有學問,勇敢而有謀略,擅長騎馬射箭,青州人叫他“飛豹”,然而他負氣仗義,喜歡打抱不平。
隐士陳留人董養看到他,對他說:“你喜好動亂和災禍,如果天下大亂,你就不當士大夫了。
”劉淵和王彌友善,對王彌說:“王渾和李憙因為與我是同鄉所以了解我,他們時常向武帝推舉我,這卻正是我的憂慮所在。
”說着便流下眼淚,哽咽不已。
齊王司馬攸聽說這事後,對晉武帝說:“陛下如果不除掉劉淵,我擔心并州不能長久安甯。
”王渾說:“大晉正要以信義來安撫異邦,為什麼要因為無形的懷疑而殺死人家入侍皇帝的兒子呢?為什麼氣度就不能寬宏大量一些呢?”晉武帝認為王渾說得對。
适逢劉豹去世,任命劉淵繼位擔任左部帥。
冬十一月,晉國大規模出兵分道征讨吳國。
吳主每次設宴款待群臣,都要把他們灌醉。
他還設置了十個黃門郎,負責搜集大臣們的過失,每次宴會結束之後,這十個人就各自向吳主上奏大臣們的過失,因此,有的大臣被剝下臉上的皮,有的被挖去眼睛。
由此朝廷上下人心相離,沒有人為吳主盡力。
王濬上書說:“孫皓荒淫殘暴無道,應當迅速征讨他。
如果孫皓死了,吳國重新立一個賢明的君主,那麼吳國就成為我們的強敵了。
我造船已經七年了,每天都有船因腐朽而爛掉;我年已七十,活不了幾天了。
這三點隻要有一點不協調,那麼攻取吳國的大事就難以實現。
希望陛下不要失去機會。
”晉武帝于是 決意伐吳。
會王渾言孫皓欲北上,邊戍皆戒嚴,乃更議明年出師。
杜預上表曰:“賊之窮計,力不兩完,必保夏口以東少延視息,無緣多兵西上。
而陛下過聽,便用委棄大計,縱敵患生,誠可惜也。
向使舉而有敗,勿舉可也。
今有萬安之舉,無傾敗之慮,臣心實了,不敢以暧昧之見自取後累,惟陛下察之。
”旬月未報,預複表言:“羊祜不博謀而與陛下計,故令朝臣多異同之議。
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無功耳。
必使朝臣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以計不出己,功不在身,亦由恃恩不慮後患,而輕相同異耳。
自秋已來,讨賊之形頗露,今若又中止,孫皓怖而生計,徙都武昌,完修江南諸城,遠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亦無及矣。
”晉主方與張華圍棋,預表适至,華推枰斂手曰:“陛下聖武,國富兵強,吳主淫虐,誅殺賢能,今讨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
”晉主乃許之。
以華為度支尚書,量計運漕。
賈充、荀勖、馮固争之,晉主大怒,充免冠謝罪。
山濤退而告人曰:“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今釋吳為外懼,豈非算乎!” 十一月,遣将軍琅邪王伷出塗中,王渾出江西,王戎 下定決心攻打吳國。
恰逢王渾說孫皓打算北上,吳國的邊境地區都已戒備森嚴,晉武帝于是更改主張第二年再出兵。
杜預上表說:“敵人已無計可施,其兵力不能保全兩頭,一定會保住夏口以東地區以圖苟延殘喘,沒有理由派更多的兵士向西而上。
然而陛下卻由于錯誤的聽聞,便輕易放棄了偉大的戰略計劃,放縱敵人生出後患,實在太可惜了。
假如派兵征讨有可能失敗,那麼也可以不出兵。
如今我們的舉動萬分妥帖,絕沒有傾覆失敗的憂慮,我已下定了決心,不敢以暧昧的見解來自讨日後的麻煩,請陛下明察。
”一個月過去了,杜預還沒有得到晉武帝的答複,杜預又上表說:“羊祜沒有廣泛地和大臣們謀劃,就和陛下計議,所以使得朝廷大臣有很多不同的議論。
任何事情都應當權衡比較利益和損害,現在伐吳的舉措,可得十之八九的利益,而弊害隻不過是沒有功勞而已。
如果一定要讓大臣們說出計劃的弊端,也是不可能的,他們之所以對計劃有不同的看法,隻是因為計劃不是他們自己制定的,自己得不到功勞,也是由于仰仗着陛下的恩寵而不考慮後患,因而輕易地表示自己相同或不同的意見。
自入秋以來,征讨敵人的舉措越來越明顯,現在如果中途停止行動,孫皓或許會因為害怕而産生新的計謀,遷都武昌,修繕長江以南各城,把居民遷到很遠的地方去,使城市不可以攻,鄉野之中得不到糧食,那麼明年的計劃也就沒有辦法實現了。
”當時,晉武帝正在和張華下圍棋。
杜預的奏表恰好送到,張華便推開棋盤,垂手說:“陛下聖明英武,國富兵強,吳主荒淫暴虐,誅殺賢能的人,現在就去讨伐他,可以不受勞累而一舉平定,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不定了。
”晉武帝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見。
任命張華為度支尚書,按計劃從水路運糧。
賈充、荀勖、馮等人因為這件事而堅決争辯,晉武帝勃然大怒,賈充即刻脫帽認罪。
山濤退朝後告訴别人說:“假如不是聖人,那麼外部安定了必然會有内部的憂患,如今放着吳國作為外部威脅,難道就不是計策嗎!” 十一月,派遣将軍琅邪王司馬伷出兵塗中,王渾出兵江西,王戎 出武昌,胡奮出夏口,杜預出江陵,王濬、巴東監軍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
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钺、大都督,以冠軍楊濟副之。
充固陳伐吳不利,且言衰老,不堪元帥之任。
诏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
”充乃受命,将中軍屯襄陽,為諸軍節度。
十二月,晉馬隆破樹機能,斬之,涼州平。
馬隆西度溫水,樹機能等以衆數萬據險拒之。
隆以山路隘,乃作扁箱車,為木屋,施于車上,轉戰而前,行千餘裡,殺傷甚衆。
自隆之西,音問斷絕,朝廷憂之,或謂已沒。
及隆使至,晉主撫掌歡笑,召群臣謂曰:“若從諸君言,無涼州矣。
”隆至武威,鮮卑大人帥萬餘落來降。
隆與樹機能大戰,斬之,涼州遂平。
晉诏議省吏員。
诏問朝臣以政之損益,司徒長史傅鹹上書,以為:“公私不足,由設官太多。
當今之急,在并官省役,務農而已。
”遂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中書監荀勖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民以甯一,所謂清心也。
抑浮說,簡文案,略細苛,宥小人,變常以徼利者必誅,所謂省事也。
以九寺并尚書,蘭台付三府,所謂省官也。
若直作大例,天下之吏,悉省其半,恐郡國職業劇易不同,不可以一概施之。
若有曠阙,皆須更複;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也。
” 出兵武昌,胡奮出兵夏口,杜預出兵江陵,王濬和巴東監軍唐彬從巴蜀進軍,東西合計共有二十多萬人。
任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钺、大都督,任命冠軍楊濟輔助賈充。
賈充堅持陳述征讨吳國不利,并且說自己已經衰老,不能擔當元帥的重任。
晉武帝下诏說:“你如果不去,我就親自出征。
”賈充才接受任命,率領中軍駐紮在襄陽,負責各路軍隊的部署與調度。
十二月,晉國馬隆打敗并殺死樹機能,涼州平定。
馬隆向西渡過溫水,樹機能等人帶領數萬士兵憑借險要地勢阻擊馬隆。
馬隆因為山路狹隘,于是制造了扁箱車,還造了木屋,放在車上,邊作戰邊前進,走了一千多裡,打得敵人死傷慘重。
自從馬隆西征之後,一直沒有他的消息,朝廷十分擔憂,有人說馬隆已全軍覆沒。
等到馬隆派使者到朝廷後,晉武帝拍着手掌歡呼大笑,召集大臣們說:“如果聽從了諸位的話,晉國就不再擁有涼州了。
”馬隆到達武威後,鮮卑大人統率一萬多部落前來投降。
馬隆與樹機能大決戰,斬殺樹機能,涼州于是平定了。
晉武帝下诏讨論裁減官吏人數。
晉武帝下诏詢問朝廷大臣關于治理政務的措施,司徒長史傅鹹上書,認為:“國家和百姓都不富足,原因在于設置官員太多。
目前的當務之急,在于合并官職,減輕徭役,加強農業而已。
”于是晉武帝下令大臣們讨論裁減州、郡、縣一半的小吏員,去充實農業生産。
中書監荀勖認為:“裁減小吏員不如裁減官員,裁減官員不如減省事情,減省事情不如清靜心思。
從前蕭何、曹參擔任漢朝丞相時,年年清靜無為,百姓安甯團結,這就是清心的景象。
貶抑浮誇的議論,簡省公文案件,廢除苛刻瑣碎的條例,寬容小人,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暴利的一定要斬殺,這就是所謂的減省事情。
把九寺歸并入尚書,把蘭台交付給三府,這就是所說的裁減官員。
如果直接做出統一的規定,将全國的小吏員都裁減一半,恐怕各郡國的設置情況很不相同,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有的職位還空缺,都必須重新設置;有的職事緊急而導緻機構人員增多,也是不得不多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