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十四

關燈
,辛毗曰:“孔子曰&lsquo行夏之時&rsquo,《左氏》曰&lsquo夏數得天&rsquo,何必期于相反?”丕從之。

    魏主丕欲追封太後父母,陳群曰:“創業革制,當為後式。

    案禮典,婦因夫爵,無分土命爵之制。

    秦違古法,漢氏因之,非先王令典也。

    ”丕曰:“尚書議是。

    ”其著定制,藏之台閣。

     魏主丕謂侍中蘇則曰:“西域前獻徑寸大珠,可複求市得不?”對曰:“若化洽中國,德流沙幕,即不求自至。

    求而得之,不足貴也。

    ”丕嘿然。

     魏主丕召蔣濟為散騎常侍。

    時有诏賜征南将軍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當任使,作威作福,殺人活人。

    ”尚以示濟。

    濟至,丕問以所聞見,對曰:“未有他善,但見亡國之語耳。

    ”丕忿然問其故。

    濟具以答,因曰:“&lsquo作威作 都上奏朝廷,予以免官。

    賈逵對外整頓軍隊,對内處理民事,開墾水田,疏通運輸的水道,受到官吏和百姓的稱贊。

    曹丕說:“賈逵,是真正的刺史。

    ”于是,通告天下,賜賈逵為關内侯。

     冬十月,魏王曹丕稱皇帝,廢除漢獻帝,尊奉他為山陽公。

     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許芝說:“魏應當取代漢,見于《河圖》和緯書。

    ”魏的大臣們趁機上表勸說曹丕篡位。

    到了十月,獻帝才在高祖廟祭祀,報告祖先,派使者帶着符節,捧着玺绶和诏書,把皇位讓給魏。

    魏王曹丕三次上書推辭,才在繁陽築起高壇,登壇接受皇帝的玺绶,即皇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改元黃初。

    尊奉漢獻帝為山陽公,享用皇帝的禮儀、音樂。

    追尊武王曹操為武皇帝,廟号為太祖,尊奉王太後為皇太後。

    改相國為司徒,禦史大夫為司空。

    山陽公奉送兩個女兒給魏主曹丕做嫔妃。

     魏主曹丕想改定曆法,辛毗說:“孔子說&lsquo實行夏朝的曆法&rsquo,《左傳》說&lsquo夏朝的曆法最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rsquo,我們為什麼要與它相反呢?”曹丕聽從了他的意見。

    魏主曹丕想追封太後的父母,陳群說:“創立大業,革除舊制,應當成為後代的典範。

    按有關禮儀的典籍記載,婦女依從丈夫的爵位,沒有分土地、封爵位的制度。

    秦朝違背古代的制度,漢朝沿襲下來,不符合古代君王的憲章法令。

    ”曹丕說:“你的意見很正确。

    ”于是把它寫下來,定成制度,保存在尚書的官署中。

     魏主曹丕對侍中蘇則說:“西域從前貢獻直徑一寸的大珍珠,可不可以再買到?”蘇則回答說:“如果陛下的教化遍及全國,恩德傳到沙漠,就是不求,珍珠也會有人送來。

    如果是求取才得到,就不值得珍貴了。

    ”曹丕沉默不語。

     魏主曹丕召蔣濟任散騎常侍。

    當時有诏書賜給征南将軍夏侯尚,诏書中說:“你是我最信賴的重要将領,應當對你特别委以重任,所以我允許你作威作福,殺人或者赦免人都可以。

    ”夏侯尚把诏書拿給了蔣濟看。

    蔣濟到了京城,曹丕問他的所見所聞,蔣濟回答說:“沒有什麼可稱道的,隻是聽到亡國之音而已。

    ”曹丕忿忿然問他其中的原因。

    蔣濟如實回答,進一步說:“&lsquo作威作 福&rsquo,《書》之明誡。

    天子無戲言,惟陛下察之。

    ”丕即遣追取前诏。

     十二月,魏主丕如洛陽營宮室。

     魏徙冀州士卒家實河南。

     魏主丕欲徙冀州士卒家十萬戶實河南。

    時旱蝗,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丕意甚盛。

    侍中辛毗求見,丕作色待之,曰:“卿謂徙民非耶?”毗曰:“誠以為非。

    ”丕曰:“吾不與卿議。

    ”毗曰:“陛下置臣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臣議!臣所言非私,乃社稷之慮也,安得怒臣!”丕不答,起入内。

    毗随引其裾,丕奮衣而去,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耶?”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必将為寇。

    故臣不敢不力争。

    ”丕乃徙其半。

    丕嘗出射雉,顧群臣曰:“樂哉!”毗對曰:“于陛下甚樂,于群下甚苦。

    ”丕默然,後為之稀出。

     辛醜(221) 昭烈皇帝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

     春正月,魏封孔羨為宗聖侯。

     奉孔子祀。

     魏複五铢錢。

     夏四月,漢中王即皇帝位。

     蜀中傳言帝已遇害,于是漢中王發喪制服,谥曰孝愍皇帝。

    群下競勸王稱尊号。

    司馬費詩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篡位,故羁旅萬裡,合衆讨賊。

    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也。

    ”王不悅,左遷之。

    遂即帝位于武擔之南,大赦,改元。

    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福&rsquo,《尚書》中明确地将其作為戒律。

    天子無戲言,請陛下明察。

    ”曹丕立即派人追回給夏侯尚的诏書。

     十二月,魏主曹丕到洛陽營建宮室。

     魏國遷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屬充實河南郡。

     曹丕打算遷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屬十萬戶,充實河南郡。

    當時天旱鬧蝗災,百姓饑馑,朝廷各部門認為不可,而曹丕态度堅決。

    侍中辛毗求見,曹丕闆起面孔等他,說:“你認為遷徙百姓不對嗎?”辛毗說:“确實認為不對。

    ”曹丕說:“我不和你讨論。

    ”辛毗說:“陛下安排我做謀議的官員,怎麼能不和我讨論!我說的話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國家考慮,怎麼能對我生氣!”曹丕沒有回答,起身進入内室。

    辛毗跟着拉住他的衣襟,曹丕猛然拽過衣襟而去,很久才出來,說:“辛佐治,你挾持我怎麼這麼急啊?”辛毗說:“現在遷徙百姓既失民心,又無糧食,必将成為流寇。

    所以我不敢不盡力争取。

    ”曹丕就遷徙了五萬戶。

    曹丕曾外出打野雞,環顧大臣們說:“太高興了!”辛毗說:“對于陛下确實很高興,對于大臣們卻很辛苦。

    ”曹丕默然無語,以後很少出去打獵了。

     漢昭烈帝 辛醜(221) 漢昭烈帝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

     春正月,魏封孔羨為宗聖侯。

     敬奉祭祀孔子。

     魏國恢複五铢錢。

     夏四月,漢中王劉備即皇帝位。

     蜀地傳言獻帝已經遇害,于是,漢中王劉備發訃告,穿喪服,尊谥獻帝為孝愍皇帝。

    大臣們競相勸漢中王即位稱帝。

    司馬費詩上疏說:“殿下因為曹操父子篡奪皇位,所以流亡萬裡,聯合大家讨伐奸賊。

    如今大敵尚未打敗,而你率先自稱皇帝,恐怕人們會懷疑你的行為。

    ”漢中王很不高興,降了司馬費詩的官職。

    終于在武擔山之南即位稱帝,大郝罪犯,改年号。

    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孫權徙治武昌。

     權自公安徙都于鄂,更名鄂曰武昌。

     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夫人吳氏為皇後,子禅為皇太子。

     吳氏,将軍懿之妹,故劉璋兄瑁之妻也。

     六月,魏殺夫人甄氏。

     初,魏主丕從太祖入邺,悅袁熙妻甄氏,太祖為聘焉,生子睿。

    及即位,郭貴嫔有寵,甄氏留邺,失意,出怨言。

    貴嫔谮殺之。

     魏祀太祖于建始殿。

     魏主丕以宗廟在邺,祀太祖于洛陽建始殿,如家人禮。

     是月晦,日食。

     魏有司以日食奏免太尉,诏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

    後有天地之眚,勿劾三公。

    ” 秋七月,帝自将伐孫權。

     帝恥關羽之沒,将擊孫權。

    将軍趙雲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

    若先滅魏,則權自服。

    今操雖斃,子丕篡盜。

    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

    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良策也。

    ”群臣谏者甚衆,帝皆不聽。

    乃留諸葛亮輔太子,守成都,而自率諸軍東下。

     車騎将軍張飛為其下所殺。

     孫權将吳的都城遷移到武昌。

     孫權從公安遷都到鄂,将鄂改名為武昌。

     漢主劉備建立宗廟,集中高皇帝以下各位先帝一同祭祀。

    五月,冊立夫人吳氏為皇後,兒子劉禅為皇太子。

     吳氏是将軍吳懿的妹妹,已故劉璋的哥哥劉瑁的妻子。

     六月,魏主曹丕殺夫人甄氏。

     起初,魏主曹丕跟随太祖曹操進入邺城時,喜歡袁熙的妻子甄氏,太祖為他娶為妻子,生兒子曹睿。

    即位稱帝以後,郭貴嫔深受寵愛,而甄氏被留在邺城,不順心,因而口出怨言。

    郭貴嫔誣陷她,曹丕因此把她殺了。

     魏國在建始殿祭祀太祖曹操。

     魏主曹丕因為宗廟在邺城,所以在洛陽建始殿祭祀太祖,按照祭祀家人的禮儀。

     六月最後一天,日食。

     魏有關部門因為出現日食,而奏請罷免太尉,魏主曹丕下诏說:“災禍和怪異現象的出現,是上天譴責君主,如果把罪過歸到輔佐的大臣身上,難道符合夏禹、商湯歸罪于自己的大義嗎?現在命令百官各自恪守自己的職責。

    以後天地出現災禍,不要彈劾三公。

    ” 秋七月,昭烈帝劉備親自率兵攻打孫權。

     劉備對關羽的死深感恥辱,準備攻打孫權。

    将軍趙雲說:“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

    如果先消滅魏,那麼孫權自然會歸服。

    如今曹操雖然死了,但他的兒子曹丕篡奪了皇位。

    我們應當順應民心,及早攻取關中,占據黃河、渭河上遊以便讨伐兇殘的逆賊,函谷關以東的義士,一定會攜帶軍糧,揚鞭策馬迎接陛下的軍隊。

    我們不應該置曹魏于不顧,先與孫吳交戰。

    兩軍一交鋒,不可能很快結束戰鬥,這不是良策。

    ”大臣中勸谏的人很多,劉備都不聽。

    于是留下諸葛亮輔佐太子,守衛成都,而自己率各路大軍東下。

     車騎将軍張飛被他的部下殺害。

     飛雄猛亞于關羽。

    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飛愛禮君子而不恤軍人。

    帝常戒之,飛不悛。

    至是,當率萬人會江州,臨發為帳下所殺,以其首奔孫權。

    帝聞飛營都督有表,曰:“噫,飛死矣。

    ” 孫權請和,不許,遂遣陸遜督諸将拒守。

     孫權遣使求和,諸葛瑾因緻箋曰:“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内?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于反掌矣。

    ”帝不聽。

    時吳人或言瑾别遣親人與漢相聞者,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陸遜亦表明瑾必無此。

    權報曰:“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曰:&lsquo卿與孔明同産,何不留之?&rsquo子瑜言:&lsquo亮已委質于人,義無二心。

    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

    &rsquo其言足貫神明,今豈當有此乎?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

    知卿意至,辄封來表示之矣。

    ”帝遣吳班、馮習攻破權将李異等于巫,進軍秭歸。

    權以陸遜為大都督,督朱然等五萬人拒守。

     魏築陵雲台。

     八月,孫權遣使降魏,魏封權為吳王。

     權遣使稱臣,送于禁等還魏。

    朝臣皆賀,劉晔獨曰:“權無故求降,必内有急。

    恐中國往承其釁,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衆而疑敵人耳。

    夫吳、蜀各保一州,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

    今自相攻, 張飛雄武勇猛僅次于關羽。

    關羽關心士兵,而對士大夫傲慢;張飛對士大夫彬彬有禮,而不體恤士兵。

    昭烈帝劉備常常告誡張飛,張飛不改。

    劉備征伐孫權,張飛應當率一萬人在江州與劉備會師,臨近發兵時,部下将張飛殺死,帶着他的頭投奔孫權。

    劉備聽說張飛軍營的營都督上表,便說:“哎呀,張飛死了。

    ” 孫權求和,昭烈帝劉備不答應,孫權于是派陸遜統率各路大軍抵禦。

     孫權派使者求和,諸葛瑾趁機寫信給劉備說:“您對關羽的感情,比起對先帝的感情來怎麼樣?荊州的大小,比起全國來哪個大?都應仇恨,誰在先,誰在後?如果弄清楚這幾個方面,做起來就易如反掌了。

    ”劉備不聽。

    當時吳地有人說諸葛瑾另外派親人與漢互通消息,孫權說:“我與諸葛瑾有生死不變的誓言,他不會背叛我,就像我不會背叛他一樣。

    ”陸遜也上表說明諸葛瑾一定不會做那種事。

    孫權回信說:“以前劉備派諸葛亮到吳地,我曾對諸葛瑾說:&lsquo你與諸葛亮是同母所生,為什麼不把他留下來呢?&rsquo諸葛瑾說:&lsquo諸葛亮已經以死委身于他人,按大義講不應再有二心。

    我的弟弟不留在這裡,就像我不投奔劉備一樣。

    &rsquo他的話足以貫通神明,今天難道還會做出這樣的事嗎?我與諸葛瑾可以說是推心置腹之交,絕非外人的讒言所能離間。

    我知道你的想法,立即封好你的奏表,拿給諸葛瑾看。

    ”昭烈帝劉備派遣吳班、馮習在巫縣打敗孫權的将領李異等人,進軍秭歸。

    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領朱然等五萬人抵禦防守。

     魏國修築陵雲台。

     八月,孫權派使者向魏投降,魏封孫權為吳王。

     孫權派遣使者向魏稱臣,将于禁等人送還魏國。

    朝廷大臣都向魏主曹丕表示祝賀,唯獨劉晔說:“孫權無緣無故請求投降,一定是内部有了緊急情況。

    害怕我們趁機發動進攻,所以獻上土地請求投降,第一可以使我們退兵,第二可以借助我們的支援,來加強他自己的力量,迷惑他的敵人。

    說起來吳、蜀各自保有一州的土地,有危急互相援救,這是小國的便利。

    如今自相攻擊, 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

    蜀攻其外,我襲其内,吳之亡不出旬月。

    吳亡則蜀亦不能久有矣。

    ”魏主不聽,遂受吳降,遣太常邢貞奉策,拜權為吳王,加九錫。

     劉晔谏曰:“權雖有雄才,故漢票騎将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與成所謀也。

    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禮秩服禦相亂也。

    今信其僞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為虎傅翼也!權卻蜀兵之後,必外盡禮以事中國,而内為無禮以怒陛下。

    陛下伐之,則彼徐告其民曰:&lsquo我事中國不失臣禮,而無故伐我,此必欲殘我國家,俘我人民以為仆妾耳。

    &rsquo民信其言,則上下同心,而戰加十倍矣。

    ”魏主丕不聽。

     貞至吳,吳人以為宜稱上将軍、九州伯,不當受魏封。

    權曰:“沛公亦受項羽封為漢王,蓋時宜耳,何損耶?”遂出都亭候貞。

    貞入門不下車。

    張昭曰:“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乎?”貞即下車。

    中郎将徐盛忿憤,謂同列曰:“盛等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并許、洛,吞巴、蜀,而令吾君與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橫流。

    貞聞之,謂其徒曰:“江東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 魏諸将以吳内附,意皆從緩,獨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備。

    魏主令于禁詣邺谒高陵。

    豫于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

    禁見,慚恚病死。

     這是上天要使它們滅亡了,我們應該大舉出兵,直接渡過長江襲擊孫權。

    蜀從外面進攻,我們從内部攻擊,不出一個月時間,吳必定滅亡。

    吳滅亡則蜀也不會存在很久了。

    ”魏主曹丕不聽劉晔的建議,終于接受吳投降,派太常邢貞帶上策書,拜孫權為吳王,加賜九錫。

     劉晔勸谏說:“孫權雖有雄才大略,原先不過是漢朝的票騎将軍、南昌侯而已,官品低,權勢弱,他的百姓畏懼我們,很難與他們共同完成謀劃好的事情。

    王位與皇位相比,隻相差一級,禮儀、服飾、車馬的等級也很混亂。

    今天我們相信他的假投降,尊崇他的地位和名号,使他增加土地,聚斂财物,增強實力,這是給老虎添上雙翼!孫權使蜀兵退去之後,必定從表面上完全按照禮節來侍奉朝廷,而實際上對朝廷不恭敬,以激怒陛下。

    陛下如果讨伐他,他就慢慢地告訴他的百姓說:&lsquo我侍奉朝廷沒有違背臣下對皇帝的禮節,而朝廷卻無緣無故地征讨我們,一定是想要吞食我們的國家,俘虜我們的人民去做他們的奴仆和婢妾。

    &rsquo吳國的百姓相信他的話,就會上下一心,戰鬥力增強十倍。

    ”魏主曹丕仍然不聽規勸。

     邢貞到了吳國,吳人認為孫權應該自稱上将軍、九州伯,而不應該接受魏的封号。

    孫權說:“沛公劉邦也接受項羽的封号,封為漢王,這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有什麼損害嗎?”于是孫權來到都亭等候邢貞。

    邢貞進門不下車。

    張昭說:“您敢妄自尊大,難道是認為江南人少力弱,連方寸的兵刃都沒有嗎?”邢貞立即下車。

    中郎将徐盛憤怒地對在場的大臣和将領們說:“我們不能抛舍性命為國家兼并許都、洛陽,吞并巴、蜀,而使我們的君主與邢貞訂立盟約,難道還不感到恥辱嗎?”說着說着淚流滿面。

    邢貞聽了這席話,對随從說:“江東有這樣的将相,不會長久居于人下。

    ” 魏國的将領們認為東吳已經歸順,思想都放松警惕,隻有夏侯尚進一步做好攻守的準備。

    魏主曹丕命令于禁到邺城拜谒曹操的陵墓高陵。

    預先派人在陵園的房屋中畫上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投降的壁畫。

    于禁看到這些畫,慚愧忿恨,患病而死。

     孫權城武昌。

     冬十月,魏以楊彪為光祿大夫。

     初,魏主丕欲以彪為太尉,彪辭曰:“嘗為漢朝三公,值世衰亂,不能立尺寸之益,若複臣魏,于國之選,亦不為榮也。

    ”及是,公卿朝朔旦,乃并引彪,待以客禮,賜幾杖,使著布單衣、皮弁以見,拜光祿大夫,朝見,位次三公,又令門施行馬以優崇之。

     魏罷五铢錢。

     以谷貴故也。

     孫權遣使如魏。

     吳遣中大夫趙咨入謝于魏。

    魏主丕問曰:“吳王何等主也?”咨對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魏主問其狀,對曰:“納魯肅于凡品,聰也;拔呂蒙于行陳,明也;獲于禁而不害,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智也;據有三州,虎視四方,雄也;屈身于陛下,略也。

    ”丕曰:“頗知學乎?”對曰:“吳王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史,然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也。

    ”曰:“吳可征不?”對曰:“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備禦之固。

    ”曰:“吳難魏乎?”對曰:“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難之有?”曰:“吳如大夫者幾人?”對曰:“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

    如臣之比,車載鬥量,不可勝數。

    ” 魏遣使求珍物于孫權。

     魏主丕遣使求大貝、明珠、象犀、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于吳。

    吳群臣曰:“荊、揚貢有常典,魏所求非禮,宜勿與。

    ”吳主權曰:“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 孫權在武昌築城。

     冬十月,魏國任命楊彪為光祿大夫。

     起初,魏主曹丕想任命楊彪為太尉,楊彪推辭說:“我曾經做過漢朝的三公,正值社會衰亂,不能給漢朝帶來一尺一寸的利益,如果再做魏的臣子,對于國家選拔人才來說,也不光彩。

    ”到了十月,大臣們早晨上朝,魏主曹丕就叫楊彪一同上前,以賓客的禮節對待他,賜給他老年人靠身的幾案和手杖,讓他穿布做的單衣、戴皮弁帽來朝見,拜官光祿大夫,朝見時,列位僅次于三公,又叫他在門前施用攔阻人馬通行的木栅,來優待和尊崇他。

     魏國停止使用五铢錢。

     因為糧食太貴的緣故。

     孫權派使者到魏國。

     孫權派中大夫趙咨到魏表示感謝。

    魏主曹丕問他:“吳王是什麼樣的君主?”趙咨回答說:“是位聰明、仁慈、明智、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魏主問表現在哪些方面,趙咨說:“從平民百姓中任用魯肅,是聰明的表現;從行伍中提拔呂蒙,是明智的表現;俘獲于禁而不把他殺死,是仁慈的表現;奪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有智慧的表現;占據荊、揚、交三州之地,對西部虎視眈眈,是有雄才的表現;屈身于陛下,是有謀略的表現。

    ”曹丕說:“吳王很有學問?”趙咨回答說:“吳王任用賢能,志在經略天下,雖然有閑暇博覽經史典籍,但不仿效書生尋章摘句罷了。

    ”曹丕說:“吳可以征服嗎?”趙咨回答說:“大國有征伐小國的軍隊,小國有堅固的防備。

    ”曹丕說:“吳把魏當作災難嗎?”趙咨答道:“吳有武裝部隊一百萬,長江和漢水為護城河,還有什麼災難?”曹丕說:“吳像你這樣的人有幾個?”趙咨回答說:“特别聰明通達的有八九十人。

    像我這樣的人,車載鬥量,數不勝數。

    ” 魏國派使者向孫權索要珍玩寶物。

     魏主曹丕派使者到吳索要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

    吳的大臣們說:“荊州、揚州按常規向朝廷納貢,魏索要的寶物,不合禮制,不應該給。

    ”吳主孫權說:“曹丕索要的東西,對我們來說不過是瓦片石塊罷了,我有什麼吝惜 焉?且彼在諒暗而所求若此,甯可與言禮哉?”具以與之。

     孫權立子登為太子。

     吳王權為登妙選師友,以諸葛瑾子恪、張昭子休、顧雍子譚、陳武子表為中庶子,入講詩書,出從騎射,待以布衣之禮,謂之四友。

    魏欲封登萬戶侯,權以年幼辭之。

     魏置護鮮卑、烏桓校尉。

     初,魏太祖既克蹋頓,烏桓浸衰,鮮卑大人轲比能、素利、彌加等因求通市,太祖皆表以為王。

    轲比能本小種,以勇健廉平為衆所服,威制餘部。

    時自雲中、五原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分地統禦。

    轲比能近塞,中國叛人多歸之;素利等在塞外,道遠,故不為邊患。

    魏主丕以牽招為護鮮卑校尉,田豫為護烏桓校尉,使撫鎮之。

     壬寅(222) 二年魏黃初三年,吳太帝孫權黃武元年。

    舊國一,新國一,凡僭國二。

     春正月朔,日食。

     魏除貢士限年法。

     二月,魏複置戊己校尉。

     鄯善、龜茲、于阗各遣使奉獻。

    是後西域複通,置戊己校尉。

     帝進軍猇亭。

     帝自秭歸将進擊吳,黃權曰:“水軍沿流,進易退難。

    臣請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

    ”帝不從,以權督江北諸軍,自率諸将自江南緣山截嶺,軍于夷道猇亭。

    吳将皆欲 的?況且曹丕在服喪期間,而索求的東西這麼多,怎麼能跟他談論禮儀呢?”因此,按要求悉數送去。

     孫權立兒子孫登為太子。

     吳王孫權為孫登精心挑選師友,任命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張昭的兒子張休、顧雍的兒子顧譚、陳武的兒子陳表為中庶子,進宮給孫登講授詩書,外出則教孫登騎馬射箭,按平民之間的禮儀對待孫登,被稱作四友。

    魏準備封孫登為萬戶侯,孫權以孫登年幼為借口推辭了。

     魏國設立護鮮卑、烏桓校尉。

     起初,魏太祖打敗蹋頓以後,烏桓部落漸漸衰落,鮮卑部落首領轲比能、素利、彌加等人借機向朝廷請求通商,太祖都冊封他們為王。

    轲比能本來屬于小種鮮卑部落,因為勇敢強健、廉潔公正,為大家所信服,靠威勢控制其餘部落。

    當時從雲中、五原以東,直到遼水,都是鮮卑人居住的地區,各部落分地區統治。

    轲比能的部落靠近邊塞,中原有很多叛逃的人歸附他;素利等人的部落在塞外,路途遙遠,所以不會成為邊境的憂患。

    魏主曹丕任命牽招為護鮮卑校尉,田豫為護烏桓校尉,派他們鎮撫鮮卑和烏桓。

     壬寅(222) 漢昭烈帝章武二年魏黃初三年,吳太帝孫權黃武元年。

    一個舊國,一個新國,共兩個僭僞之國。

     春正月初一,日食。

     魏國廢除向朝廷推舉人才限定年齡的法令。

     二月,魏國恢複設立戊己校尉。

     鄯善、龜茲、于阗各自派使者到朝廷貢獻物品。

    從此以後,朝廷恢複與西域的交往,在西域設立戊己校尉。

     昭烈帝劉備進軍猇亭。

     昭烈帝劉備從秭歸率軍進攻吳國,黃權說:“水軍沿江流而下,前進容易,撤退困難。

    臣請求做先鋒,抵擋敵人,陛下應在後方坐鎮。

    ”劉備沒有采納,任命黃權統率江北各軍,自己率将領們從長江南岸翻山越嶺,駐紮到夷道縣的猇亭。

    吳國将領都想 迎擊之,陸遜曰:“彼銳氣始盛,乘高守險,難可卒攻。

    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

    今且獎厲将士以觀其變。

    彼勢不得展,自當罷于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

    ”諸将皆以為怯。

    帝遂自佷山通武陵,使馬良以金錦賜五溪諸蠻夷,授以官爵。

     三月,魏立子弟為王。

     魏主丕立子睿為平原王,弟鄢陵公彰等皆進爵為王。

    時諸侯王皆寄地空名,國有老兵百餘人以為守衛,隔絕千裡之外,不聽朝聘,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

    雖有王侯之号而侪于匹夫,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

    法既峻切,過惡日聞。

    獨北海王衮謹慎好學,未嘗有失。

    文學、防輔共表稱其美,衮聞大驚,責之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諸君乃以上聞,适所以增其累耳,豈所以為益乎?” 夏六月,吳陸遜進攻猇亭。

    諸軍敗績,帝還永安。

     帝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自正月與吳相拒,至六月不決。

    遣吳班将數千人于平地立營,吳将帥欲擊之。

    陸遜曰:“此必有谲,且觀之。

    ”帝知計不得行,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

    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之者,以此故也。

    ”遂上疏吳王權曰:“夷陵,國之關限,失之則荊州可憂。

    臣初嫌彼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矣。

    ” 出兵迎擊,陸遜說:“他們銳氣正盛,而且占據高山,把守險要地勢,很難向他們發動突然進攻。

    如果進攻不利,将損失我軍的大部分兵力,絕非小事。

    眼下,我們暫且獎賞和勉勵将士,以觀察形勢的變化。

    他們的兵力如果不能展開,自己就會在亂石中精疲力竭,到時,我們再慢慢進攻制服他們。

    ”将領們都認為陸遜膽怯。

    昭烈帝劉備于是從佷山與武陵溝通消息,派馬良帶黃金和錦緞賞賜武陵五溪的各蠻夷部落,給部落首領授予官職和爵位。

     三月,魏主曹丕立皇子、皇弟為王。

     魏主曹丕立皇子曹睿為平原王,晉封皇弟鄢陵公曹彰等為王。

    當時,諸侯王都隻是保有封地的空名,而并沒有實力,諸侯王國有一百多名老兵守衛,與朝廷隔絕千裡,不許諸侯王入朝拜見皇帝,朝廷在各諸侯王國設立防輔和監國的官員,以監視諸侯王的行動。

    諸侯王雖有王侯的名号,但跟平民百姓并沒什麼兩樣,都想做平民百姓而又不能夠。

    法令既然嚴厲急切,諸侯王的過錯和惡行便天天都能聽到。

    隻有北海王曹衮小心謹慎,勤奮好學,未曾有什麼過失。

    諸侯王的文學、防輔共同上表朝廷稱贊他的美德,曹衮聽說後,大為驚恐,責備他們說:“修養身心,約束自己,這是常人的行為,而諸君卻将這些報告朝廷,恰好給我增加負擔,怎麼會給我帶來益處呢?” 夏六月,吳将陸遜進攻猇亭。

    蜀各軍敗績,昭烈帝劉備退回永安。

     昭烈帝劉備自巫峽建平紮營,連到夷陵附近,設數十座大營,從正月開始與吳軍對峙,到六月還沒有一決勝負。

    劉備派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紮營,吳軍的将領們想進攻他。

    陸遜說:“這一定有詐,我們暫且觀察一下。

    ”劉備見計謀不能實現,便率領八千伏兵從山谷中出來。

    陸遜說:“我之所以沒有聽從諸君的意見去進攻吳班,原因就在這裡。

    ”陸遜于是上書吳王孫權說:“夷陵是我國的關口,失去它則荊州令人擔憂。

    我當初擔心劉備水陸并進,如今他反而舍船步行,處處紮營,觀察他的部署,一定不會有其他變化了。

    ” 遜将進攻漢軍,諸将曰:“攻當在初,今諸要害皆已固守,擊之必無利。

    ”遜曰:“彼更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

    今住既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複生。

    掎角此軍,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營,不利。

    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

    ”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遂率諸軍同時俱攻,破四十餘營。

    帝升馬鞍山,陳兵自繞。

    遜促兵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帝夜遁,僅得入白帝城,舟械、軍資略盡。

    帝大慚恚曰:“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耶!”将軍傅肜為後殿,兵衆盡死,肜氣益烈,吳人使降,肜罵曰:“吳狗,安有漢将軍而降者。

    ”遂死之。

    從事祭酒程畿溯江而退,衆勸其走,畿曰:“吾在軍,未習為敵之走也。

    ”亦死之。

     遜初為大都督,諸将或讨逆舊将,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

    遜按劍曰:“彼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乃強對也。

    仆雖書生,然國家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耳。

    各任其事,豈複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也!”至是,諸将乃服。

    權聞之,謂曰:“公何以初不啟諸将違節度者邪?”對曰:“此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皆國家所當與共定大事者,臣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耳。

    ”權乃加遜輔國将軍,領荊州牧。

     初,諸葛亮與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

    及是,正已卒,亮歎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 陸遜準備進攻蜀軍,将領們說:“攻打劉備,應當在開始的時候,如今各處要害地勢他們都已固守,發動進攻一定不會取勝。

    ”陸遜說:“劉備經曆的事情多,蜀軍剛集結時,他考慮周到,不可冒犯。

    現在駐紮時間已久,沒有找到我軍的空子,将士疲憊,心情沮喪,再也無計可施。

    我們前後夾擊蜀軍,就在今天。

    ”于是,先攻蜀軍的一座軍營,失利。

    陸遜說:“我已經知道破敵的辦法。

    ”便命令士兵各人帶一把茅草,用火攻,獲勝。

    于是率領各路軍隊同時進攻,攻破蜀軍四十多座營壘。

    昭烈帝劉備登上馬鞍山,把軍隊布置在自己周圍。

    陸遜督促各路軍隊從四面逼近,蜀軍土崩瓦解,戰死一萬多人。

    劉備夜裡逃走,才得進入白帝城,而船隻、器械、軍用物資差不多耗盡。

    劉備非常慚愧地說:“我竟然被陸遜羞辱,難道不是天意嗎!”将軍傅肜為斷後的殿軍,部下全部戰死,傅肜氣概更加壯烈,吳軍勸他投降,他罵道:“吳國的狗東西,哪有漢将軍投降的事!”終于血戰而死。

    從事祭酒程畿由長江逆流而退,大家勸他逃走,程畿說:“我在軍中,不懂為了躲避敵人而逃走。

    ”也戰死了。

     陸遜剛擔任大都督時,部下将領們有的是讨逆将軍的老部下,有的是王室的親族,都驕傲自負,不聽從調度。

    陸遜手按寶劍說:“劉備是天下的知名人物,曹操都懼怕他,現在前來進犯,是我們的強勁對手。

    我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是國家之所以委屈諸君接受我的指揮,是因為我還有一點點可以稱道,能忍辱負重罷了。

    大家各任其職,怎麼能推辭!軍有常法,不可違犯!”打敗劉備後,将領們才佩服陸遜。

    孫權聽到這個消息,對陸遜說:“您當初為什麼不向我報告将領中不聽從命令的人呢?”陸遜回答說:“這些将領,有的是您的心腹愛将,有的是得力助手,都是國家所應當共成大事的人,我很仰慕蔺相如、寇恂委曲求全以成國家大事的精神。

    ”孫權于是給陸遜加輔國将軍的稱号,兼任荊州牧。

     起初,諸葛亮與法正愛好、崇尚不同,但在共同的道義上取向一緻,諸葛亮往往贊賞法正的智謀。

    劉備伐吳慘敗時,法正已經去世,諸葛亮歎息說:“法正如果還活着,一定能阻止主公東 行,就行必不危矣。

    ”帝在白帝,吳徐盛等表請再攻之。

    吳王以問陸遜,遜曰:“曹丕大合士衆,外托助國,内實有奸心,謹決計辄還。

    ” 初,魏主丕聞漢兵樹栅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彼不曉兵,豈有七百裡營可拒敵乎?&lsquo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rsquo,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

    ”七日,吳破漢書到。

     秋七月,魏冀州大蝗,饑。

     八月,将軍黃權叛降魏。

     帝既敗退,黃權在江北,道絕不得還,率其衆降魏。

    有司請收權妻子,帝曰:“孤負權,權不負孤也。

    ”待之如初。

    魏主丕謂權曰:“君欲追蹤陳、韓耶?”對曰:“臣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

    且敗軍之将,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

    ”丕善之,拜為鎮南将軍。

    或雲漢已誅權妻子,魏主令權發喪。

    權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

    竊疑未實。

    ”後得審問,果如所言。

    馬良亦死于五溪。

     九月,魏立法:自今後家不得輔政。

     诏曰:“婦人與政,亂之本也。

    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後。

    後族之家不得輔政,及橫受茅土。

    後世有背違者,天下共誅之。

    ”時卞太後每見外親,不假以顔色,常言:“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儉日久,不能自變為奢。

    有犯禁 伐,即使東伐,也絕不會失敗。

    ”劉備逃到白帝城,吳将徐盛等向孫權上表請求繼續進攻。

    吳王征求陸遜的意見,陸遜說:“曹丕集結大軍,表面上聲稱協助我國,内心裡卻包藏禍心,請下令立即撤軍。

    ” 起初,魏主曹丕聽說蜀軍豎起木栅紮營,相連七百多裡,便對大臣們說:“劉備不懂兵法,哪有連營七百裡能夠與敵對抗的?&lsquo在雜草叢生、寬闊平坦、低窪潮濕、艱險阻塞的地方駐軍,容易被敵所擒&rsquo,這是兵家大忌。

    孫權報告戰事的奏章很快就到。

    ”過了七天,吳軍打敗蜀軍的捷報果然送到。

     秋七月,魏國所屬的冀州發生嚴重蝗災,出現饑荒。

     八月,漢将軍黃權反叛投降魏國。

     昭烈帝劉備敗退以後,黃權在長江北岸,道路阻絕,不能退回,率領部下向魏投降。

    蜀漢的有關官吏請求逮捕黃權的妻子、兒女,劉備說:“我對不起黃權,不是黃權對不起我。

    ”對待黃權的家人和往常一樣。

    魏主曹丕對黃權說:“您想效法陳平、韓信嗎?”黃權回答說:“我受蜀主劉備優厚的待遇,既不能降吳,回蜀又無路可走,因此歸順了陛下。

    況且敗軍之将,免死就很幸運,還談什麼仰慕古人。

    ”曹丕善待他,拜為鎮南将軍。

    有人說蜀漢已經殺了黃權的妻子、兒女,魏主曹丕叫黃權為親人發喪。

    黃權說:“我與劉備、諸葛亮以誠相待,他們了解我的人品和志向。

    我懷疑不是實情。

    ”後來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如黃權所說。

    馬良也死在五溪。

     九月,魏國立法:從今以後,皇太後和皇後家族的人不得輔佐朝政。

     魏主曹丕下诏:“婦人參與到朝政,是國家動亂的根源。

    從今以後,大臣們不得再向皇太後奏報與朝政相關的事情。

    皇太後和皇後家族的人不得輔佐朝政,以及不得受封為王侯。

    後代有誰違背,天下的人将一同懲罰他。

    ”當時,卞太後每次見到自己的親屬,都不給好臉色,她常對親屬們說:“我侍奉武皇帝四五十年,一直過着節儉的生活,不能變得奢侈豪華。

    如果有誰違反禁 者,吾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錢米恩貸也。

    ” 魏立貴嫔郭氏為後。

     魏主丕将立郭貴嫔為後,中郎棧潛上疏曰:“後妃之德,盛衰治亂所由生也。

    是以聖哲立元妃,必取世家令淑,以統六宮奉宗廟。

    《易》曰:&lsquo家道正而天下定。

    &rsquo《春秋》書宗人釁夏雲:&lsquo無以妾為夫人之禮。

    &rsquo若因愛登後,使賤人暴貴,臣恐後世下陵上替,開張非度,亂自上起也。

    ”魏主不從。

     魏遣将軍曹休等擊孫權。

     魏主丕遣使責吳任子,不至。

    怒,欲伐之,劉晔曰:“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不可倉卒制也。

    ”不從。

    命将軍曹休等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等圍南郡。

    吳遣将軍呂範以舟車拒休,諸葛瑾等救南郡,朱桓拒仁。

     冬十月,魏作壽陵。

     魏主丕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務從儉薄,不藏金玉,一用瓦器。

     吳王權改元,拒魏。

    十一月,魏主丕自将擊之。

     吳王權以揚、越蠻夷未平,卑辭上書魏主丕,求自改厲,若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終餘年。

    丕報曰:“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若登朝到,夕召兵還耳。

    ”于是權改元黃武,臨江拒守。

    丕自許昌南伐之。

     是月晦,日食。

     吳人來聘,遣太中大夫宗玮報之。

     令的話,我還能給他罪加一等,不要指望我給你們錢财、糧食、恩惠和寬免。

    ” 魏主曹丕立貴嫔郭氏為皇後。

     魏主曹丕将立郭貴嫔為皇後,中郎棧潛上書說:“後妃的品德,關系到國家的盛衰治亂。

    因此聖明的君主立正妻,一定要選擇顯貴家族中賢良的淑女,以統禦六宮嫔妃,祭奉宗廟。

    《易經》說:&lsquo管理家庭的辦法正确了,天下就安定。

    &rsquo《春秋》記載宗人釁夏的話:&lsquo沒有以妾做夫人之禮。

    &rsquo如果因為寵愛就把她立為皇後,使卑賤的人突然高貴起來,臣擔心日後卑賤者被冊立,高貴者被遺棄的事日趨增多,沒有限度,禍亂就從上面開始了。

    ”曹丕不聽規勸。

     魏國派将軍曹休等攻打孫權。

     魏主曹丕派使者督促吳送出人質,吳沒有送來。

    曹丕發怒,想攻打孫權,劉晔說:“吳國剛剛取得勝利,上下齊心協力,而且有江湖的阻隔,我們不能迅速将其制伏。

    ”曹丕不聽。

    下令曹休等攻打洞口,曹仁攻打濡須,曹真等包圍南郡。

    吳派将軍呂範率水軍抵禦曹休,諸葛瑾等救援南郡,朱桓抵禦曹仁。

     冬十月,魏主曹丕建造自己的陵墓。

     魏主曹丕決定在首陽山東部建造自己的陵墓,發布有關喪葬的文告,喪事務必從儉,墓中不随葬金器、玉器,一律用陶器。

     吳王孫權改年号,抵禦魏軍。

    十一月,魏主曹丕親自率大軍攻打吳國。

     吳王孫權因為揚、越一帶的蠻夷還沒有平定,便言辭謙卑地上書魏主曹丕,請求自己改正錯誤,倘若不被原諒的話,他一定奉還朝廷所封的土地和人民,寄居交州,度過餘生。

    曹丕回信說:“朕與你的君臣關系已經确定,如果孫登早晨送到,傍晚我就召回大軍。

    ”于是,孫權改年号為黃武,沿着長江抵禦防守,曹丕從許昌出發,南下讨伐。

     十一月最後一天,日食。

     吳人到蜀漢訪問,昭烈帝劉備派太中大夫宗玮回訪。

     癸卯(223) 後主禅建興元年魏黃初四年,吳黃武二年。

     春,魏師攻濡須,别将圍江陵,皆不克,引還。

     曹仁以步騎數萬向濡須。

    朱桓兵才五千人,諸将皆懼。

    桓曰:“勝負在将,不在衆寡。

    兵法稱&lsquo客倍而主人半&rsquo者,謂俱在平原,而士卒勇怯等耳。

    今仁非智勇,士卒甚怯,千裡步涉,人馬罷困。

    桓與諸君共據高城,臨江背山,以逸待勞,以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乃偃旗鼓,示弱以誘之。

    仁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常雕、王雙等襲中洲。

    中洲者,桓部曲妻子所在也。

    桓遣别将擊雕等,而身自拒泰。

    泰燒營退,桓遂斬雕虜雙。

     初,呂蒙病笃,吳王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曰:“朱然膽守有餘,可任也。

    ”蒙卒,權使然鎮江陵。

    及曹真等圍之,中外斷絕,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裁五千人。

    真等起土山,鑿地道,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

    然無恐意,方厲兵伺間,攻破魏兩屯。

     時江水淺狹,夏侯尚欲乘船将步騎入渚中安屯,作浮橋南北往來,議者多以為城必可拔。

    董昭上疏曰:“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橋而濟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狹也。

    三者,兵家 漢後主 癸卯(223) 漢後主建興元年魏黃初四年,吳黃武二年。

     春季,魏軍攻打濡須,其他将領包圍江陵,都沒有取勝,撤軍返回。

     曹仁率數萬步兵、騎兵向濡須進軍。

    朱桓的軍隊隻有五千人,部下的将領們都感到恐懼。

    朱桓說:“勝負的關鍵在于将領,而不在人數的多少。

    兵法所謂&lsquo前來進攻的軍隊的人數應該是守軍的一倍&rsquo,是就雙方都在平原交戰,而且士兵的戰鬥力相同而言。

    如今曹仁并非智慧勇武之人,士兵又非常膽怯,千裡跋涉,人疲馬困。

    我與諸君一同據守高城,面對長江,背靠群山,以逸待勞,以守軍制服前來進攻的敵人,這是百戰百勝的形勢,即使曹丕親自前來,尚且不足憂慮,何況曹仁等無智無勇的小人呢?”于是朱桓偃旗息鼓,表示軟弱以引誘曹仁。

    曹仁派他的兒子曹泰攻打濡須城,分派常雕、王雙等人襲擊中洲。

    中洲,是朱桓的親兵和妻子、兒女的所在地。

    朱桓派别的将領進攻常雕等人,而自己親自抵禦曹泰。

    曹泰燒毀營壘退走,朱桓終于斬殺常雕,俘虜王雙。

     當初,呂蒙病重,吳王孫權問他:“你的病情如果不能好轉,誰可以接替你?”呂蒙說:“朱然很有膽識,注重節操,可以任用。

    ”呂蒙去世,孫權派朱然鎮守江陵。

    等到曹真等人包圍江陵以後,城内城外聯系斷絕,城中有很多士兵患浮腫病,能夠戰鬥的才五千人。

    曹真等堆起土山,開挖地道,向城中放箭,箭如雨下,守城的将士都大驚失色。

    朱然毫不畏懼,不斷勉勵将士,尋找敵人的可乘之機,攻破了魏軍的兩座營壘。

     當時,長江水淺,水面狹窄,夏侯尚準備乘船率兵進入江陵的中洲安營紮寨,造浮橋以便南北往來,評議的人大多認為江陵城一定可以攻下。

    董昭上書說:“如今在中洲駐軍,太深入了;架浮橋往來,太危險了;一條道通行,太狹窄了。

    這三者,是兵家 所忌,而今行之,恐渚中精銳将轉而為吳矣。

    加江水向長,一旦暴增,何以防禦!”魏主丕即诏尚等促出。

    吳人兩頭并前,魏兵一道引去,僅而獲濟。

    吳已作荻筏,欲燒橋,尚退而止。

    後旬日,江水大漲,丕謂昭曰:“君論此事,何其審也!”會大疫,丕悉召諸軍還洛陽。

     初,丕問賈诩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

    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将,故舉無遺策。

    今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丕不納,軍竟無功。

     夏四月,帝崩于永安,丞相亮受遺诏輔政。

    五月,太子禅即位,改元,尊皇後曰皇太後,封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至永安,帝病笃,命亮輔太子禅,以尚書令李嚴為副。

    帝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帝又诏敕禅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汝父德薄,不足效也。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亮奉喪還成都,以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

     禅即位,時年十七,大赦,改元,封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鹹取決焉。

    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 大忌,而我們現在卻正在做,我擔心中洲的精銳部隊将變成吳國所有了。

    加之長江的水位正在上漲,一旦暴增,我軍将如何防禦!”魏主曹丕立即下诏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中洲。

    吳軍從兩頭同時進軍,魏國從一條路撤退,差不多都撤回了北岸。

    吳軍已經做好蘆葦筏子,想燒毀浮橋,夏侯尚率軍撤退,吳軍才停了下來。

    過了十天,江水暴漲,曹丕對董昭說:“你判斷這件事,怎麼這麼準确!”當時正鬧瘟疫,曹丕把各路軍隊召回洛陽。

     起初,曹丕問賈诩說:“我打算讨伐不服從命令的人,以統一天下,吳、蜀哪一個先讨伐?”賈诩回答說:“劉備有雄才大略,諸葛亮善于治理國家;孫權善于識别虛實,陸遜精通軍事。

    蜀漢據守險要,吳國泛舟江湖,都很難迅速圖謀。

    用兵的原則是,先制定取勝的策略,然後再作戰,估量敵人的力量,然後任命将領,這樣,進攻或防守都不會失算。

    如今大臣們沒有一個是劉備、孫權的對手,即使陛下親自對付他們,也未見得萬無一失。

    ”曹丕沒有采納,派出大軍,最終無功而返。

     夏四月,昭烈帝劉備在永安去世,丞相諸葛亮接受遺诏輔助朝政。

    五月,太子劉禅即位,改元,尊奉皇後為皇太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

     諸葛亮抵達永安,劉備病重,命令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禅,任命尚書令李嚴做副手。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幹超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夠使國家安定,最終完成大業。

    劉禅如果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不可輔佐,你可取代他。

    ”諸葛亮流着眼淚說:“臣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忠貞不二,舍命報效,至死不渝!”劉備又下诏劉禅說:“不要因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不要因為好事很小就不做。

    賢明和德行,可以讓人折服。

    你的父親德行淺薄,不值得你仿效。

    你與丞相處理事務,對待他要像對待父親一樣。

    ”諸葛亮護送靈柩回到成都,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留下鎮守永安。

     劉禅即位,當時他十七歲,大赦天下的罪犯,修改年号,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國家政事全都取決于諸葛亮。

    于是諸葛亮精簡官職,整頓法制,向手下的官員們發布文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