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靈帝聽從了程包的意見,選用曹謙為巴郡太守,派遣他去宣示靈帝赦免闆楯人叛亂行為的诏書,闆楯人立刻投降了。
八月,建起四百尺高的樓觀。
冬季,靈帝在上林苑打獵。
任命桓典為侍禦史。
桓典擔任禦史職務,宦官們都非常怕他。
桓典經常騎一匹青白雜色馬,京城中因此流傳順口溜說:“走走停停,要避開騎雜色馬的禦史。
” 癸亥(183) 漢靈帝光和六年 夏季,發生大旱災。
秋季,金城郡境内黃河泛濫。
五原郡發生山崩。
甲子(184) 漢靈帝中平元年 春季,黃巾軍張角等人率衆起事。
當初,钜鹿人張角信奉黃、老之學,以法術教授門徒,号稱“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
用咒語符水為人治病,讓病人下跪,述說自己的罪過。
派遣弟子雲遊四方,诳騙誘惑人們,十餘年的時間,徒衆發展到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兖、豫等州人,沒有不響應的,投奔張角的人,将道路都塞滿了。
郡縣的官員們反而說張角勸人為善,為百姓所擁護。
楊賜上書說:“應該命令州郡官員清理甄别流民,将他們護送回本郡,以削弱張角黨羽的勢力,然後再誅殺他們的首領,可以不必勞師動衆,就可以平息此事。
”奏章未能實行。
司徒掾劉陶再次上書,重申楊賜的建議,靈帝很不放在心上,卻下诏命令劉陶整理《春秋條例》。
于是張角設置三十六方。
方,猶如将軍,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立首領,傳布謠言說“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并用白土 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為内應,約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至是,角弟子唐周告之,于是收元義,車裂。
诏三公司隸案驗,官省直衛及百姓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
下冀州逐捕,角等知事已露,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識,角自稱天公将軍,弟寶稱地公将軍,梁稱人公将軍,所在燔劫,長吏逃亡。
旬月之間天下響應。
三月,以何進為大将軍,屯都亭。
赦黨人。
遣中郎将盧植讨張角,皇甫嵩、朱雋讨颍川黃巾。
帝召群臣會議。
北地太守皇甫嵩以為宜解黨禁,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
呂彊曰:“黨锢久積,人情怨憤,若不赦宥,與角合謀,為變滋大,請先誅左右貪濁,大赦黨人,料簡牧守能否,則盜無不平矣。
”帝懼而從之,發天下精兵,遣中郎将盧植讨張角,皇甫嵩、朱雋讨颍川黃巾。
嵩,規之子也。
殺中常侍呂彊、侍中向栩、郎中張鈞。
時趙忠、張讓等貴寵,上常言:“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
”由是宦官無所憚,第宅拟宮室,上嘗欲登永安候台,宦官恐望見其居處,乃使人谏曰:“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
”上自是不敢複升台榭。
及谞、奉事發,上诘責諸常侍曰:“汝曹常言黨人欲為不軌,皆令禁锢,今黨人更為國用,汝曹反與角通,為可斬未?”皆叩頭求退,征還宗 在京城各個官署和州郡官府的大門上寫上“甲子”二字。
大方馬元義等先召集荊、揚州數萬人,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為内應,約定在三月五日京城内外同時起事。
此時,張角弟子唐周告密,于是朝廷逮捕了馬元義,處以車裂。
靈帝又下诏命令三公、司隸校尉調查此案,朝廷官員、禁軍、百姓信奉“太平道”的人被誅殺了千餘人。
靈帝又下令冀州的官員追捕張角,張角等人知道計劃已經洩露,就派人急速通知各方首領,一時間,各方一齊起事,都頭戴黃巾為标志,張角自稱天公将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将軍,張梁稱人公将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州郡官員紛紛逃亡。
一月之間,天下紛紛響應。
三月,任命何進為大将軍,屯兵都亭。
赦免天下黨人。
派遣中郎将盧植征讨張角,皇甫嵩、朱雋征讨颍川地區的黃巾軍。
靈帝召集群臣商議消滅黃巾軍的對策。
北地郡太守皇甫嵩認為應該解除黨人禁锢,拿出中藏錢以及西園骥廄中的馬匹,賞賜給将士們。
呂彊說:“對黨人的禁锢已經很長時間了,人們心裡怨恨憤怒,假如不赦免寬宥黨人,如果他們與張角聯合,變亂就會更加擴大,請求陛下先誅除左右貪婪濁污的近臣,大赦黨人,考驗牧守們的能力才幹,盜賊沒有不能平息的。
”靈帝害怕黃巾軍而聽從了呂彊的建議,征調全國精兵,派中郎将盧植征讨張角,皇甫嵩、朱雋征讨颍川地區的黃巾軍。
皇甫嵩是皇甫規的兒子。
處死中常侍呂彊、侍中向栩、郎中張鈞。
當時,趙忠、張讓等人貴寵當世,靈帝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
”于是,宦官們無所忌憚,所修宅第仿照皇宮的式樣,靈帝曾想登上永安宮的瞭望台,宦官們怕靈帝看見他們的住宅,就讓人勸阻說:“天子不應該登高,登高老百姓就會離散。
”靈帝從此不敢再登較高的樓台。
等到封谞、徐奉做黃巾軍内應的事洩露,靈帝斥責諸位常侍說:“你們常說黨人打算有不軌的行動,将他們都禁锢起來,現在黨人為國家所用,你們反倒與張角勾結,可以不可以處斬?”常侍們都叩頭請求黜退他們,将自己 親在州郡者。
已而更共谮呂彊,雲與黨人共議朝廷,數讀《霍光傳》。
帝使中黃門持兵召彊,彊怒曰:“丈夫欲盡忠國家,豈能對獄吏乎!”遂自殺。
侍中向栩譏刺左右,讓誣栩與角為内應,殺之。
郎中張鈞上書曰:“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民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宗親、賓客典據州郡。
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冤無所訴,故聚為盜賊,宜斬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
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
”帝以鈞章示諸常侍,皆免冠徒跣頓首,乞自緻洛陽诏獄,并出家财以助軍費。
有诏,皆冠履視事如故。
帝怒鈞曰:“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當有一人善者不!”禦史遂誣奏鈞學黃巾道,收掠,死獄中。
夏四月,太尉楊賜免。
帝問賜以黃巾事,賜所對切直,帝不悅,坐寇賊免。
汝南太守趙謙讨黃巾,敗績。
謙擊黃巾,軍敗。
門下袁秘、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謙以得免。
五月,皇甫嵩、朱雋與騎都尉曹操合軍讨三郡黃巾,破平之。
朱雋與賊波才戰,敗。
賊遂圍皇甫嵩于長社,依草結營,會大風,嵩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銳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
城上舉燎應之,嵩從城中鼓噪而出,奔擊賊陳,賊驚,亂奔走。
會騎都尉沛國曹操将兵适至,合軍與戰,大破之, 在州郡為官的親屬宗族召回來。
不久,常侍們一起誣告呂彊,說他與黨人共同非議朝廷,多次閱讀《霍光傳》。
靈帝命令中黃門拿着兵器召呂彊入宮,呂彊憤怒地說:“大丈夫為國家盡忠,怎麼能去面對獄卒!”于是就自殺了。
侍中向栩譏諷抨擊靈帝左右的宦官,張讓就誣陷向栩是張角的内應,将他處死。
郎中張鈞上書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百姓萬民所以樂意追随他,就是因為十常侍的宗親、賓客充當州郡長官。
他們獨占财利,掠奪百姓,百姓有冤無處訴,所以聚集在一起為盜賊,應當誅斬十常侍,将他們的頭顱懸挂在南郊示衆,以向百姓謝罪。
派遣使者诏告天下,就可不用調動兵力而賊寇自行消散了。
”靈帝把張鈞的奏章給常侍們看,這些人都吓得摘下帽子,脫了鞋襪,跪下叩頭,乞求自己到洛陽诏獄自首,并将家财捐出作為軍費。
靈帝下诏,讓他們都穿戴起帽子鞋襪,按照過去一樣處理政事。
靈帝對張鈞的奏章很氣惱,說:“此人真是一個狂人,難道十常侍中沒有一個善良之輩嗎!”禦史見靈帝如此,就誣奏張鈞信奉黃巾道,将他逮捕入獄,拷打緻死。
夏四月,太尉楊賜被免職。
靈帝向楊賜詢問剿滅黃巾軍的事情,楊賜的回答十分懇切直率,靈帝聽了不高興,以平定黃巾軍不力為由,将楊賜免職。
汝南太守趙謙征讨黃巾軍,戰敗。
趙謙進攻黃巾軍,兵敗。
屬吏袁秘、功曹封觀等七人,用身體抵擋敵人的刀劍保護趙謙,都戰死了,趙謙因此才逃脫性命。
五月,皇甫嵩、朱雋與騎都尉曹操會師讨伐三郡的黃巾軍,擊敗并平定了黃巾軍。
朱雋與黃巾軍首領波才激戰,被擊敗。
黃巾軍把皇甫嵩圍在長社縣,在茂盛的荒草之地紮營,正遇上大風,皇甫嵩命令軍士們手持葦草編成的火炬登城,又派一批精銳兵士偷偷地越出包圍圈,一邊放火,一邊大聲呼喊。
城上軍士點燃火炬呼應,皇甫嵩率領軍隊從城中呐喊而出,向敵陣進襲,黃巾軍驚亂奔逃。
這時騎都尉沛國人曹操率兵正好趕到,合軍激戰,大敗黃巾軍, 斬首數萬。
遂讨汝南、陳國黃巾,皆破之,三郡悉平。
操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不能審其生出本末,或雲夏侯氏子也。
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時人未之奇也,唯橋玄及南陽何颙異焉。
玄謂操曰:“天下将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颙見操,歎曰:“漢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時汝南許劭與從兄靖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嘗為郡功曹,府中莫不改操飾行。
操往造劭而問之曰:“我何如人?”劭鄙之不答。
操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操喜而去。
後舉孝廉,為郎。
至是平賊,遷濟南相,奏免長史阿附贓污者八人。
朱雋護軍司馬傅燮上疏曰:“臣聞天下之禍不由于外,皆興于内。
是故虞舜先除四兇,然後用十六相,明惡人不去,則善人無由進也。
今張角起趙、魏,黃巾亂六州,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者也。
臣奉辭伐罪,戰無不克,黃巾雖盛,不足為廟堂憂也。
臣之所懼,在于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彌增其廣。
誠使張角枭夷,黃巾變服,臣之所憂,甫益深耳。
何者?夫邪正不宜共國,亦猶冰炭不可同器。
彼知正人之功顯而危亡之兆見,皆将巧辭飾說,共長虛僞。
若不 斬殺數萬人。
于是進一步征讨汝南、陳國的黃巾軍,都擊敗了他們,一舉平定了三郡。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他的出身姓氏已經無法查考,有一種說法說是夏侯氏的兒子。
曹操從小就很機警,善于玩弄權術,講俠義,但放蕩不羁,不治理家業,當時人們認為他沒有什麼出奇之處,隻有橋玄和南陽人何颙認為曹操非同一般。
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即将大亂,不是治世之才是不能拯救的,能夠安定天下的人,可能就是你吧!”何颙見到曹操歎息說:“漢家将要滅亡,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此人。
”當時汝南人許劭和他的堂兄許靖有很高的聲望,喜好在一起評論本地的人物,每月更改對人物的評語及排比次序,汝南人将此稱之為“月旦評”。
許劭曾經當過郡功曹,郡府中的官吏沒有不改變和修飾自己操行的。
曹操前去拜訪許劭,問許劭:“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許劭看不起曹操,不予回答。
曹操就威脅他,不得已,許劭才說:“你在天下太平時是個有能力的臣子,在亂世之中你則是個奸雄。
”曹操聽後,歡歡喜喜地走了。
後來曹操被推舉為孝廉,任命為郎官。
到此時平定黃巾軍有功,又升遷為濟南國相,在任時,上奏章免除了八個貪污、阿谀的縣長、縣吏。
朱雋的護軍司馬傅燮上書說:“我聽說天下的禍害不是從外部而來,而是源于内部。
正因為這樣,虞舜先除掉四兇,然後才任用了十六位賢能之士,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這說明不消除惡人,善人則無法進用。
而今張角在趙、魏地區起兵叛亂,黃巾軍遍及六州之地,這禍根全是在宮廷之内,而擴延到四海。
我受陛下的诏命,讨伐作亂犯罪之人,戰無不克,黃巾軍雖然勢力盛大,但不足以使陛下擔憂。
我所害怕的是,治理洪水不從源頭開始,下遊必定泛濫得更嚴重。
若真将張角斬首示衆,平定了黃巾軍叛亂,我的憂慮會更加深了。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奸邪小人與正直之人不能同朝共事,就像寒冰和熾炭不能放在同一容器一樣。
他們知道正人君子一旦功績顯著,就預兆着他們的滅亡,所以他們就都花言巧語,共同制造虛僞之事。
假如陛下不能 詳察,忠臣将複有杜郵之戮矣!陛下宜思四罪之舉,速行讒佞之誅,則善人思進,奸兇自息。
”趙忠惡之,燮功當封,忠谮之。
帝猶識燮言,不之罪,然亦竟不封也。
交阯吏民作亂,以賈琮為刺史,平之。
交阯多珍貨,前後刺史多無清行,故吏民怨叛,執刺史及合浦太守。
三府選賈琮為刺史。
琮到部,移書告示,各使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複徭役,誅斬渠帥,簡選良吏,歲間蕩定,百姓以安。
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
” 盧植圍張角于廣宗,檻車征還。
遣中郎将董卓代之。
植連破張角,斬獲萬餘,角走廣宗,植築圍鑿塹,垂當拔之。
帝遣小黃門左豐視軍,求賂不得,還,言于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
”帝怒,檻車征植,減死一等。
遣卓代之。
秋七月,巴郡張修反。
修以妖術為人療病,其法略與張角同,令病家出五鬥米,号“五鬥米師”。
聚衆寇郡縣,時人謂之“米賊”。
八月,遣皇甫嵩讨張角,角死。
冬十月,與角弟梁、寶戰,皆破斬之。
以嵩為車騎将軍,領冀州牧。
詳察真僞,忠臣又将要遭到像秦時名将白起功成卻被殺戮的命運!陛下應該仔細思索虞舜除掉四兇的舉動,從速開始誅殺讒佞小人的行動,這樣善人就願意為國盡力,奸兇之人就會銷聲匿迹。
”趙忠看到傅燮的奏章,非常厭惡,傅燮論功應得到封賞,趙忠就向靈帝講他的壞話。
靈帝還記得傅燮的奏章,就沒有加罪于他,然而到底也沒有給他封爵的賞賜。
交阯郡官吏與百姓作亂,朝廷任命賈琮為交阯太守,平息了叛亂。
交阯盛産珍珠寶貨,先後擔任刺史的人大多沒有清廉的行為,所以下層官員、百姓十分不滿而叛亂,他們抓住了交阯刺史和合浦太守。
三府選派賈琮為交阯刺史。
賈琮到任後,發布張貼文告,讓百姓們安居生産,招撫流民遣回家鄉,免除徭役,誅殺盜賊首領,選派清廉有才幹的人為官吏,一年之間,平定了叛亂,使社會安定,百姓得以安居。
百姓們歌頌賈琮說:“賈父來得晚,使我先造反,如今見到清平,當官的都不敢派飯。
” 盧植把張角包圍在廣宗縣城,靈帝将盧植用囚車押解回京城洛陽。
派遣中郎将董卓代替盧植的職務。
盧植連續擊敗張角,斬殺和俘虜黃巾軍一萬餘人,張角退到廣宗縣城,盧植包圍了廣宗縣城,修築圍牆,挖鑿壕溝,眼看就要攻克廣宗。
靈帝派遣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巡視,向盧植索要賄賂而沒有得到,回到京城後,左豐對靈帝說:“廣宗的賊軍很容易攻破,但是盧中郎固守營壘按兵不動,等待上天去誅殺張角。
”靈帝聽了大怒,用囚車将盧植押解回京城,判處比死罪輕一等的處分。
派遣董卓代替盧植的職務。
秋七月,巴郡人張修反叛。
張修用妖術為人治病,方法與張角大緻相同,讓病人家出五鬥米,号稱“五鬥米師”。
聚衆反叛,攻掠郡縣,時人稱為“米賊”。
八月,派遣皇甫嵩征讨張角,張角去世。
冬十月,皇甫嵩與張角的弟弟張梁、張寶激戰,擊敗并斬殺了張梁、張寶。
靈帝任命皇甫嵩為車騎将軍,兼冀州牧。
董卓以無功,抵罪。
乃诏遣嵩。
時角已病死,嵩與其弟梁戰,梁衆精勇,嵩不能克,乃閉營休士,伺賊小懈,潛夜勒兵,雞鳴,馳赴其陳,戰至晡時,破之,斬梁,獲首三萬,溺死五萬人。
剖角棺,傳首京師。
複攻梁弟寶于下曲陽,斬之,斬獲十餘萬人。
嵩能溫恤士卒,每軍行頓止,須營幔修立,然後就舍,軍士皆食,爾乃嘗飯,故所向有功。
先零羌及涼州群盜北宮伯玉等反。
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為将軍。
金城人邊章、韓遂素著名西州,群盜誘而劫之,使專任軍政,殺太守,燒州郡。
初,武威太守倚恃權貴,恣行貪暴。
涼州從事蘇正和案緻其罪。
刺史梁鹄懼,欲殺正和以自解,訪于漢陽長史蓋勳。
勳素與正和有仇,或勸勳因此報之,勳曰:“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乃谏鹄曰:“夫绁食鷹隼,欲其鸷也。
鸷而亨之,将何用哉?”鹄乃止。
正和詣勳求謝,勳不見,曰:“吾為使君謀,非為正和也。
”怨之如初。
後刺史左昌盜軍谷數萬,勳谏之。
昌怒,使與從事别屯河陽以拒賊,欲以軍事罪之,而勳戰辄有功。
至是群盜圍昌于冀,昌召勳等自救,從事疑不肯赴,勳怒曰:“昔莊賈後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于古之監軍哉!”從事懼而從之。
勳至,诮讓群盜,乃解圍去。
勳遂救校尉夏育于畜官,為羌所敗。
勳餘衆不及百人, 董卓征讨張角,未能取勝,受到處分。
靈帝便下诏派遣皇甫嵩征讨張角。
此時,張角已病死,皇甫嵩與張角的弟弟張梁交戰,張梁的部衆英勇善戰,皇甫嵩未能取勝,就關閉營門,讓士兵休息,看到黃巾軍稍有松懈,就趁夜集結隊伍,待到雞鳴時,就轉向敵陣,激戰至傍晚時,擊潰了黃巾軍,斬殺了張梁,殺死黃巾軍三萬人,黃巾軍潰逃落在河裡淹死五萬人。
剖開張角的棺材,将他的頭顱送到京師。
皇甫嵩又在下曲陽向張寶發起進攻,斬殺了張寶,殺死和俘虜黃巾軍十餘萬人。
皇甫嵩能夠體恤士兵,每次行軍休息時,他總是等全軍營帳修好後才去休息,軍士們全都吃上飯,他才吃,所以能所向披靡,師出必有功。
羌人先零部落及涼州盜賊北宮伯玉等反叛。
北地郡羌人先零部落及枹罕、河關的盜賊反叛,共同擁立湟中義勇胡人北宮伯玉為将軍。
金城人邊章、韓遂在西州素有名聲,反叛者将他們誘騙來,脅迫他們主持軍政事務,殺死太守,燒掠州郡。
當初,武威太守倚仗權貴勢力,恣意橫行,貪婪殘暴。
涼州從事蘇正和調查并揭發了他的罪行。
刺史梁鹄很害怕,打算殺了蘇正和以求解脫,就去征求漢陽郡長史蓋勳的意見。
蓋勳平素就與蘇正和有仇,有人勸蓋勳乘機報複,蓋勳說:“為人謀而殺害忠良,是不忠;乘人之危,是不仁。
”便勸阻梁鹄說:“飼養獵鷹,是用它來捕捉衆鳥。
捕完後卻将它煮死,那養它有什麼用?”于是梁鹄不再打算殺掉蘇正和。
蘇正和去拜訪蓋勳,向他緻謝,蓋勳不見他,說:“我是為梁使君出主意,不是為了蘇正和。
”對蘇正和怨恨如初。
後來,刺史左昌盜竊軍糧數萬石,蓋勳勸阻他。
左昌大怒,讓蓋勳和從事一起率軍另駐河陽,抵禦盜賊,打算以軍事方面事而加罪于蓋勳,但是蓋勳戰則立功。
至此盜賊在冀縣包圍了左昌,左昌召蓋勳等救援,從事遲疑,不肯救援,蓋勳大怒說:“過去莊賈延誤軍期,被司馬穰苴殺死,今天從事比古時的監軍莊賈還要尊貴嗎!”從事害怕了,聽從了蓋勳的意見。
蓋勳到達冀縣,斥責盜賊,盜賊撤軍解圍而去。
接着蓋勳又去朝廷的畜牧場救援校尉夏育,被羌人擊敗。
蓋勳的殘餘部衆不足百人, 身被三創,堅坐不動,羌滇吾以身扞衆曰:“蓋長史賢人,汝曹殺之為負天。
”勳仰罵之,滇吾下馬與勳,勳不肯上,群羌服其義勇,送還漢陽。
朱雋擊南陽黃巾,連破之。
南陽黃巾餘黨更以趙弘為帥,衆十餘萬,據宛城。
朱雋圍之,不拔。
有司奏征雋,司空張溫曰:“臨軍易将,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責其成功。
”帝乃止。
雋擊弘,斬之。
賊帥韓忠複據宛拒雋,雋鳴鼓攻其西南,賊悉衆赴之,雋自将精卒掩其東北,乘城而入。
忠乃退保小城,乞降。
諸将欲聽之,雋曰:“兵固有形同而勢異者,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
今海内一統,唯黃巾造逆,納降無以勸善,而更開逆意。
使賊利則進戰,鈍則乞降,縱敵長寇,非良計也。
”因急攻,不克。
登土山望之,顧謂司馬張超曰:“吾知之矣,賊今外圍周固,内營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
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不如撤圍,并兵入城,忠見圍解,勢必自出,自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既而解圍,忠果出戰,雋因擊,大破,斬之。
餘衆複奉孫夏為帥,還屯宛。
雋急攻之,司馬孫堅率衆先登拔城,夏走,雋追破之。
于是黃巾破散,其餘州郡所誅,一郡數千人。
豫州刺史王允讨黃巾,破之。
征下獄,減死論。
身上三處受傷,但仍然端坐不動,羌人首領滇吾用身體擋着衆人不許殺死蓋勳,說:“蓋長史是賢人,你們殺死他對不起上天。
”蓋勳仰天大罵,滇吾下馬,把馬讓給蓋勳騎,蓋勳不肯上馬,羌人們佩服他的忠義勇敢,将蓋勳送回漢陽。
朱雋進攻南陽一帶的黃巾軍,連續擊敗他們。
南陽郡黃巾軍餘黨又擁立趙弘為統帥,聚衆十餘萬人,攻占了宛城。
朱雋率軍包圍了宛城,沒能攻克。
主管部門要求将朱雋征調回來,司空張溫說:“在戰鬥中更換主将,是兵家所禁忌的事,應該給他一定時間,讓他取得成功。
”靈帝聽從了張溫的建議。
朱雋發動進攻,斬殺了趙弘。
黃巾将領韓忠又占據了宛城抗拒朱雋,朱雋命令士兵擊鼓佯攻宛城西南,黃巾軍全都趕赴城西南防守,朱雋親自率領精銳士兵襲擊宛城東北,登城而入。
韓忠隻好退守小城,乞求投降。
諸将都想接受韓忠的投降,朱雋說:“用兵本來就有看似相同但實質上不同的情況,從前秦末項羽的時代,人民尚沒有确定的君主,所以要獎賞歸附者以鼓勵人們歸順。
而今天下一統,隻有黃巾軍造反叛逆,接受他們投降不能鼓勵向善,而隻會滋長叛逆。
促使他們有利時就進攻,不利時就乞求投降,縱容敵寇,不是好主意。
”于是,就猛烈進攻,不能攻克。
朱雋登上土山瞭望敵情,回頭對司馬張超說:“我知道原因了,現在賊軍知道外面包圍圈十分牢固,但内部已經很危急了,乞求投降,沒有被接受,想突圍出去又不行,所以要死戰。
萬人一心,已是不可阻擋,何況十萬人!不如撤掉包圍圈,集中兵力入城,韓忠看見包圍已解除,一定會各自突圍,各自突圍求生,則人心渙散,這是最容易破敵的辦法。
”于是朱雋下令解除包圍,韓忠果然出戰,朱雋便發起攻擊,大破黃巾軍,斬殺了韓忠。
韓忠殘餘部衆又擁立孫夏為統帥,屯兵宛城。
朱雋向他們猛攻,司馬孫堅率領部衆首先登城,孫夏逃走,朱雋追擊,再一次擊敗他們。
至此黃巾軍潰散,其他州郡誅殺的黃巾殘餘,每郡數千人。
豫州刺史王允征讨并擊敗了黃巾軍。
被征入獄,被判處減死一等的罪。
允破黃巾,得張讓賓客書,與黃巾交通,上之。
帝責怒讓,竟不能罪也。
讓由是以事中允,下獄。
會赦,還故官。
旬日間複以它罪捕。
楊賜不欲使更楚辱,遣客謝之曰:“張讓兇慝難量,幸為深計!”諸從事好氣決者,共流涕奉藥而進之。
允厲聲曰:“吾為人臣獲罪于君,當伏大辟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檻車。
既至,廷尉、大将軍進與楊賜、袁隗共請之,得減死論。
乙醜(185) 二年 春正月,大疫。
二月,南宮雲台災。
張讓、趙忠說帝斂天下田,畝十錢,以修宮室,鑄銅人。
樂安太守陸康上疏曰:“昔魯宣稅畝而蝝災自生,哀公增賦而孔子非之,豈有聚集民物以營無用之銅人,捐舍聖戒,自蹈亡王之法哉!”内倖谮康援引亡國之譬聖明,大不敬,檻車征詣廷尉。
侍禦史劉岱表陳解釋,得免歸田裡。
康,續之孫也。
又诏發州郡材木文石,黃門常侍辄令譴呵不中者,因強折賤買,僅得本賈十一,複貨之,中者亦不即受,材木腐積,宮室連年不成。
刺史、太守複增私調,百姓呼嗟。
又令西園驺分道督趣,恐動州郡,多受赇賂。
牧守、茂才、孝廉 王允擊敗黃巾軍之後,繳獲了張讓的賓客與黃巾軍的往來信件,王允将這些信件上報給了朝廷。
靈帝憤怒地斥責了張讓,但卻不追究他的罪過。
張讓由此便尋機陷害王允,将王允逮捕入獄。
正巧遇上大赦,王允得以官複原職。
可沒到十天,又以其他罪名被抓入監獄。
楊賜不願意讓王允遭受刑訊痛楚和侮辱,就派他的門客對王允說:“張讓兇惡無比,絕不肯就此善罷甘休,請您仔細考慮還要忍受這痛苦和侮辱嗎!”王允那些年少氣盛的部屬,一起流着眼淚将毒藥奉給王允,請他服毒自殺。
王允厲聲說:“我為臣子,得罪了君主,應當受到正式的刑罰以昭示天下,怎麼能服毒自殺呢!”于是扔掉藥杯起身登上囚車。
到廷尉獄後,廷尉、大将軍何進與楊賜、袁隗一起為王允求情,王允才免于一死,被判處減死一等的罪。
乙醜(185) 漢靈帝中平二年 春正月,發生大瘟疫。
二月,洛陽南宮的雲台發生火災。
張讓、趙忠勸說靈帝對全國耕地增收田稅,每畝十錢,用來修築宮室,鑄造銅人。
樂安太守陸康上書說:“從前魯宣公按畝征收田稅而蝗蟲幼蟲大量滋生為害,魯哀公增加百姓的賦稅,而孔子反對,怎麼能搜刮強奪百姓的财物去營造無用的銅人,抛棄聖賢的告誡,去走亡國君主的失敗之路呢!”宦官們誣陷陸康援引亡國之君的例子與靈帝相比,犯有“大不敬”的罪過,用囚車将陸康押送到廷尉獄。
侍禦史劉岱上書為陸康解釋,他才免遭處死,被免官放逐回鄉。
陸康是陸續的孫子。
靈帝又下诏令州郡官府征集木材及紋理美觀的石料進貢,黃門、常侍在驗收時,百般刁難,對認為不合格的木材石料,強迫按價收買,價格僅為原價的十分之一,各州郡又重新購買進貢,宦官們仍然刁難,不肯接收,以緻木材堆積腐爛,宮殿連年修不成。
刺史、太守們又乘機私自增加賦稅,百姓們怨聲連天。
靈帝又命令西園皇家騎兵分别到各州郡逼迫,以緻使州郡官府恐懼震動,這些騎士又大量收受賄賂。
刺史、郡守、茂才、孝廉的 遷除,皆責助軍、修宮錢。
當之官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
钜鹿太守司馬直以有清名,減責三百萬。
直怅然曰:“為民父母而反割剝百姓以稱時求,吾不忍也。
”辭疾,不聽。
行至孟津,上書極言,吞藥自殺。
書奏,帝為暫絕修宮錢。
黑山賊褚燕降。
自張角之亂,所在盜賊并起,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及黃龍、左校、于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緣城、雷公、浮雲、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之徒,不可勝數。
張牛角死,令其衆奉飛燕為帥,部衆浸廣,殆至百萬,号黑山賊,河北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
燕乃遣使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将,使領河北諸山谷事。
三月,以崔烈為司徒。
時三公往往因常侍、阿保入錢西園而得之,段颎、張溫等雖有功勤名譽,然亦以輸貨得之。
烈本冀州名士,至是因傅母入錢五百萬,故得為司徒,而聲譽頓衰。
北宮伯玉等寇三輔,遣皇甫嵩讨之。
時涼州兵亂不解,征發天下役賦無已,崔烈以為宜棄涼州。
诏會公卿百官議之,議郎傅燮厲言曰:“斬司徒,天下乃安!”尚書劾之。
帝召問狀,燮對曰:“涼州天下要沖,國家藩衛。
今牧禦失和,使一州叛逆,烈為宰相,不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棄一方萬裡之土,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 升遷任用,都命令他們交納助軍錢、修宮錢。
新任命的官員,都先到西園議定價格,然後方可赴任。
钜鹿太守司馬直一向有清廉的名聲,所以将他應交的數額減少三百萬。
司馬直長歎着說:“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反而要剝削百姓以迎合當前的弊政,我不忍心這樣做。
”就借口有病請求辭職,但未被批準。
赴任途中至孟津,上書極為坦直地陳述了時政的弊端和失誤,然後服毒自殺。
司馬直的奏章呈上後,靈帝暫時停止征收修宮錢。
黑山盜賊褚燕投降。
自張角作亂後,各地盜賊紛紛起事,有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以及黃龍、左校、于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太計、司隸緣城、雷公、浮雲、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不可勝數。
張牛角臨死時,命令他的部衆擁戴褚飛燕為統帥,其部衆漸漸壯大,達到近百萬人,号稱“黑山賊”,黃河以北地區都遭受其害,朝廷卻無力讨伐。
褚飛燕便派遣使者到京城,請求投降,于是朝廷任命褚飛燕為平難中郎将,兼管黃河以北山區的政事。
三月,任命崔烈為司徒。
當時,三公往往是通過宦官、靈帝乳母向西園交納錢财而被任命的,段颎、張溫等人雖然有功勞聲譽,但也要先交納錢财。
崔烈本來是冀州的知名人士,至此通過靈帝乳母交納五百萬錢,才得到司徒的職位,因此崔烈的聲望一下子衰落下來。
北宮伯玉等侵犯三輔地區,朝廷派遣皇甫嵩讨伐。
當時,涼州兵亂一直不斷發生,官府為了籌集軍費以征讨反叛者,不斷加征全國役賦,司徒崔烈認為應該放棄涼州。
靈帝下诏命令公卿百官在朝會時議論這個問題,議郎傅燮嚴厲地說:“将司徒斬首,天下就安定!”尚書彈劾他在朝堂上公開污辱大臣。
靈帝召見傅燮請他陳述理由,傅燮回答說:“涼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是國家邊陲,是保衛國家的屏障。
而今刺史卻治理不當,緻使一州百姓反叛,崔烈身為宰相,不去思索平定反叛的策略,而卻打算舍棄這萬裡的土地,如果讓那些不開化的胡人居住此 地,士勁甲堅,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
”帝從之。
夏四月,大雨雹。
六月,封宦者張讓等十二人為列侯。
以讨張角功也。
秋七月,螟。
八月,罷皇甫嵩,遣車騎将軍張溫代之。
皇甫嵩之讨張角也,過邺,見趙忠舍宅逾制,奏沒入之。
又張讓私求錢,不與。
二人奏嵩無功費多,征還,收印绶。
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将軍,讨北宮伯玉。
拜董卓為破虜将軍,統于溫。
冬十月,司空臨晉侯楊賜卒。
初,賜既免,帝閱故事,得賜與劉陶所上張角奏,乃封賜臨晉侯,陶中陵鄉侯。
至是,複以賜為司空。
薨,谥曰文烈。
殺谏議大夫劉陶、前司徒陳耽。
陶上疏陳八事,大較言天下大亂,皆由宦官。
宦官共讒陶,收下黃門北寺獄,閉氣而死。
耽為人忠正,宦官怨之,亦誣陷死獄中。
張溫擊涼州賊邊章、韓遂,不利。
十一月,将軍董卓破走之。
張溫将兵十餘萬屯美陽,與邊章、韓遂戰,辄不利。
十一月,董卓等攻破之,章、遂走榆中。
溫遣周慎追之。
參軍事孫堅說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糧食,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将軍以大兵繼後,賊必困乏,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則涼州可定也。
”慎不從,章、遂反斷慎運道,慎懼,棄車重 地,兵士強壯,铠甲堅固,憑着這些條件作亂反叛,将是天下最大的憂慮,朝廷最深的禍患。
”靈帝聽從了傅燮的意見。
夏四月,發生大雹災。
六月,封宦官張讓等十二人為列侯。
因為他們讨伐張角有功勞。
秋七月,發生螟災。
八月,罷免皇甫嵩,派遣車騎将軍張溫接替他。
皇甫嵩征讨張角,經過邺域,見趙忠的宅舍超過禮制規定,奏請靈帝将趙忠的宅舍沒收。
另外,張讓還私下裡向皇甫嵩索取賄賂,遭到拒絕。
趙忠、張讓二人就誣告皇甫嵩征讨張角久戰無功,浪費軍費,靈帝将皇甫嵩征還京城,收回車騎将軍印绶。
任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将軍,讨伐北宮伯玉。
又任命董卓為破虜将軍,歸張溫統轄。
冬十月,司空臨晉侯楊賜去世。
當初,楊賜被免職,靈帝翻閱舊奏章,看見楊賜和劉陶所上呈的關于張角事的奏章,便封楊賜為臨晉侯,劉陶為中陵鄉侯。
到今日,又以楊賜為司空。
死後賜谥号文烈。
處死谏議大夫劉陶、前司徒陳耽。
劉陶上書陳述八件大事,指出天下大亂,大都是由于宦官引起。
宦官們一齊向靈帝誣告劉陶,于是将劉陶逮捕,送交黃門北寺監獄,劉陶閉氣而死。
陳耽為人忠正,宦官們都怨恨他,因此也被誣陷,死在獄中。
張溫進攻涼州賊邊章、韓遂,失利。
十一月,将軍董卓大破邊章、韓遂,邊章、韓遂退走。
張溫率領十餘萬兵士駐紮在美陽,與邊章、韓遂交戰,失利。
十一月,董卓等人攻破邊章、韓遂軍,邊章、韓遂撤退到榆中。
張溫派遣周慎追擊他們。
參軍事孫堅向周慎建議說:“叛軍城中沒有了糧食,必然會從外面運入糧食,我願意率領一萬人截斷他們的運糧道,将軍你率領大軍在後面,叛軍困乏,退入羌地,我們一同盡力讨伐他們,這樣涼州就可以安定了。
”周慎沒有聽從,邊章、韓遂反而切斷了周慎的運糧道,周慎害怕了,抛棄車輛辎重 而退。
溫又使董卓讨羌,卓糧絕,乃于所度水中僞立堰以捕魚,而潛從堰下過軍。
比賊追之,決水已深,不得度,遂還屯扶鳳。
溫以诏書召卓,良久乃至,溫責讓之,卓應對不順。
孫堅前耳語謂溫曰:“卓不怖罪,而鸱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
”溫曰:“卓素著威名于河、隴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
”堅曰:“明公親率王師,威震天下,何賴于卓!卓輕上無禮,一罪也;沮軍疑衆,二罪也;受任無功,應召稽留,三罪也。
古之名将仗钺臨衆,未有不斷斬以成功者。
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于是在矣。
”溫不忍發。
造萬金堂。
帝造萬金堂于西園,引司農金錢、缯帛牣積堂中,複藏寄中黃門、常侍家錢各數千萬,又買田起第于河間。
丙寅(186) 三年 春二月,江夏兵趙慈反。
遣使就拜張溫為太尉。
三公在外始于溫。
以宦者趙忠為車騎将軍。
帝使忠論讨黃巾之功,執金吾甄舉謂曰:“傅南容前在東軍,有功不侯,天下失望。
今将軍親當重任,宜進賢理屈,以副衆心。
”忠遣弟延緻殷勤于傅燮曰:“南容少答我常侍,萬戶侯不足得也。
”燮正色拒之曰:“遇不遇,命也。
有 撤退。
張溫又派董卓讨伐羌人,董卓糧食給養斷絕,就在打算渡水之處假裝築堤堰捕魚,而暗地裡從堤堰下退兵。
等到羌人發現追擊時,董卓已将堤堰決開,河水已深,不能渡河,董卓便回軍駐紮在扶風。
張溫用诏書召喚董卓,董卓過了很久才來,張溫責備他,董卓應對僞慢不恭順。
孫堅走上前在張溫耳邊說:“董卓不怕獲罪,反而嚣張至極,出言不遜,應該以受召不及時到的罪名,按照軍法将他殺掉。
”張溫說:“董卓在河、隴之間一向有威名,今天殺死他,西征沒有什麼依靠了。
”孫堅說:“明公親自率領皇家大軍,威震天下,對董卓有什麼可依賴的呢!董卓輕慢無禮,目無官長,這是第一條罪狀;征讨黃巾軍,贻誤戰機,動搖軍心,這是第二條罪狀;接受任命而無功,诏書召喚遲遲不到,這是第三條罪狀。
古代的名将接受任命,統帥軍隊,沒有不果斷誅殺而成功的。
而今明公有意寬容拉攏董卓,而不加以誅殺,損害統帥的威信和軍隊的法規,就在這裡了。
”張溫不忍心逮捕董卓。
靈帝建造萬金堂。
靈帝在西園建造萬金堂,把司農倉庫中的金錢綢帛都搬到堂裡,還把數千萬錢分藏在中黃門、常侍家中,又在河間購買田地,修建住宅。
丙寅(186) 漢靈帝中平三年 春二月,江夏郡兵趙慈反叛。
靈帝派使者持節任命張溫為太尉。
在京城以外任命三公,從張溫開始。
任命宦官趙忠為車騎将軍。
靈帝讓趙忠評論讨伐黃巾軍的功勞,執金吾甄舉對趙忠說:“傅燮先前在東軍,有功勳而未封爵,讓天下人失望。
而今将軍親當重任,應該進用賢才,審理冤情,滿足民心。
”趙忠派他的弟弟趙延向傅燮緻意說:“你隻要肯稍微接受我哥哥的友情,封個萬戶侯不足道。
”傅燮嚴肅拒絕說:“有沒有機遇,這是命運。
有 功不論,時也。
傅燮豈求私賞哉!”忠愈恨,然憚其名,不敢害,出為漢陽太守。
修南宮,鑄銅人。
帝使繕修南宮玉堂,鑄四銅人、四鐘,又鑄天祿、蝦蟆,轉水入宮。
又作翻車、渴烏,灑南北郊路,以為可省百姓灑道之費。
夏五月晦,日食。
六月,荊州刺史讨趙慈,斬之。
冬十月,武陵蠻反,郡兵讨破之。
鮮卑寇幽、并。
征張溫還。
丁卯(187) 四年 春二月,荥陽盜起,河南尹何苗讨破之。
以苗為車騎将軍。
苗,進之弟也。
韓遂圍隴西,涼州殺刺史以應之。
遂圍漢陽,太守傅燮與戰,死之。
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涼州刺史耿鄙率兵讨遂。
鄙任治中程球,球通奸利,士民怨之。
傅燮謂鄙曰:“使君統政日淺,民未知教。
賊聞大軍将至,必萬人一心。
不若息軍養德,明賞必罰,賊謂我怯,群争勢離。
然後率已教之民,讨成離之賊,其功可坐而待也。
”不從。
行至狄道,别駕反應賊,殺球及鄙。
賊遂進圍漢陽。
城中兵少糧盡。
燮子幹,年十三,言于燮曰:“國家昏亂,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兵不足以自守,宜還鄉裡,徐俟 功而不能論功行賞,這是時氣不好。
我怎麼能乞求私人的恩賞呢!”趙忠知道後,對傅燮更加懷恨,然而對傅燮的聲名終有所顧忌,不敢加害于他,便任命他為漢陽太守,将他排擠出京城。
修建南宮玉堂殿,鑄造銅人。
靈帝命令修繕南宮裡的玉堂殿,鑄造了四個銅人還有四口大鐘,又鑄造了天祿獸、蛤蟆,引水入宮。
又制作翻車、渴烏,用于澆灑京城外的南北大道,以為這樣可以節省百姓們灑水潑道的費用。
夏五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六月,荊州刺史讨伐趙慈,将他斬殺。
冬十月,武陵蠻人反叛,郡兵平息了反叛。
鮮卑人侵犯幽州、并州。
征召張溫返回京城洛陽。
丁卯(187) 漢靈帝中平四年 春二月,荥陽盜賊起事作亂,河南尹何苗擊敗盜賊,平息了叛亂。
朝廷任命何苗為車騎将軍。
何苗是何進的弟弟。
韓遂率軍包圍了隴西郡,涼州人殺刺史響應韓遂。
韓遂包圍了漢陽,漢陽太守傅燮與韓遂交戰,傅燮戰死。
韓遂殺死邊章和北宮伯玉,擁有軍隊十餘萬,進軍包圍了隴西郡。
涼州刺史耿鄙率軍讨伐韓遂。
耿鄙對治中程球十分信任,但程球貪财好利,士民對此十分不滿。
傅燮對耿鄙說:“您任職時間不長,百姓還沒有得到教化。
賊人聽說讨伐他們的大軍即将來到,必然萬衆一心。
不如暫時讓軍隊休息,培養統帥的恩德,要賞罰分明,賊人以為我們膽怯,他們就會互相争利,其勢一定會離散。
然後我們率領已受教化的百姓,讨伐已成離散之勢的賊人,大功可輕松地等待成功。
”耿鄙不聽從傅燮的建議。
軍隊行軍到狄道,涼州别駕反叛響應賊人,殺程球和耿鄙。
于是,賊人進軍包圍了漢陽。
漢陽城中兵少糧盡。
傅燮的兒子傅幹,年紀隻有十三歲,對傅燮說:“國家昏庸糊塗,以緻使您在朝中不能容身,今天兵力不足以堅守漢陽,應該返回鄉裡,慢慢地等待 有道而輔之。
”言未終,燮慨然歎曰:“汝知吾必死邪!聖達節,次守節。
殷纣暴虐,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吾遭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人之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
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楊會,吾之程嬰也。
”狄道人王國使人說燮曰:“天下已非漢有,府君甯有意為吾屬帥乎?”燮按劍叱之,遂麾左右進兵,臨陳戰殁,谥曰壯節侯。
耿鄙司馬馬騰亦擁兵反,與韓遂合,共推王國為主,寇掠三輔。
漁陽張舉、張純反。
故中山相張純與故泰山太守張舉及烏桓大人丘力居等連盟,劫略薊中,殺校尉、太守,衆至十餘萬,屯肥如。
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将軍,移書州郡,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
冬十月,長沙區星反。
以孫堅為太守,讨平之,封堅烏程侯。
前太丘長陳寔卒。
寔在鄉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訟,辄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
至乃歎曰:“甯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
”楊賜、陳耽,每拜公卿,群僚畢賀,辄歎寔未登大位,愧于先之。
及卒,海内赴吊者三萬餘人。
戊辰(188) 五年 春二月,有星孛于紫宮。
黃巾餘賊寇太原、河東。
屠各胡寇并州,殺刺史張懿。
以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
聖明有道德的天子出現,再去輔佐他。
”話還沒有說完,傅燮感慨地歎息說:“你知道我一定會死呀!最高的道德就是能夠通達節義,進退自如,其次能夠堅守節義。
從前殷商纣王暴虐,伯夷仍然堅守節義,不吃周朝的糧食而死去,我遭遇動亂之世,不能隐居養浩然之志,已經接受朝廷的俸祿,又想逃避災難嗎!我還往哪裡走,必然死在這裡。
你有才智,一定要努力再努力!主簿楊會就是我的程嬰,他一定會救護你的。
”狄道人王國派人勸說傅燮說:“國家已經不再是漢家的了,您願意做我的部屬統帥嗎?”傅燮按劍怒叱了來使,于是就指揮士兵進攻,在陣前戰死,朝廷賜傅燮谥号為壯節侯。
耿鄙的司馬馬騰也率兵反叛,與韓遂聯合,共同推舉王國為統帥,侵犯劫掠三輔地區。
漁陽人張舉、張純反叛。
前中山國相張純與前泰山太守張舉和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等結成聯盟,劫掠薊縣,殺死護烏桓校尉、右北平郡太守,有部衆十餘萬人,駐紮在肥如。
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将軍,他們向州郡發布文告,宣稱漢天子已退位,命令公卿大臣迎接奉事張舉。
冬十月,長沙人區星反叛。
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孫堅讨伐平息了反叛,被封為烏程侯。
前太丘縣長陳寔去世。
陳寔在家鄉,公平正直,民間發生争執都要請陳寔裁決,陳寔将事情的是非曲直講得一清二楚,令人心服口服,事後沒有人有怨氣的。
以至大家歎息說:“甯可接受刑罰,也不願意讓陳先生責備。
”楊賜和陳耽,每當被任命為公卿職務,大家全來祝賀時,總是歎息陳寔沒有能身居高位,慚愧自己在陳寔之前而擔任高官。
等到陳寔去世,全國各地來吊唁的有三萬餘人。
戊辰(188) 漢靈帝中平五年 春二月,有彗星出現在紫微星旁。
黃巾軍殘部進攻太原郡、河東郡。
匈奴屠各胡部落進犯并州,殺死并州刺史張懿。
朝廷任命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
太常劉焉見王室多故,建議以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且用非其人所緻。
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侍中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将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會刺史郤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而耿鄙、張懿皆為盜所殺,朝廷遂從焉議,選列卿、尚書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
以焉為益州,虞為幽州,州任之重自此始。
焉,魯恭王之後。
虞,東海恭王五世孫,嘗為幽州刺史,民夷懷其恩信,故用之。
焉入蜀,會賊殺郤儉,從事賈龍等破走之,選吏迎焉,徙治綿竹,務行寬惠,以收人心。
南匈奴右部反,殺其單于羌渠。
诏發南匈奴兵配劉虞讨張純,單于羌渠遣左賢王将騎詣幽州。
國人恐發兵無已,于是右部?落反,與屠各胡合,凡十餘萬人,攻殺羌渠。
大水。
冀州刺史王芬自殺。
陳蕃子逸與襄楷會于冀州刺史王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黃門、常侍真族滅矣。
”逸喜。
芬曰:“若然者,芬願驅除。
”因上書言黑山賊攻劫郡縣,欲以起兵。
會帝欲北巡河間舊宅,芬等謀以兵誅諸常侍,因廢帝而立合肥侯。
以告曹操,操曰:“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
然皆懷至忠之誠,據宰輔之勢,因秉政之重,同衆人之欲,故能計從事立。
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而造作非常,欲望必 太常劉焉看到王室多變故,向靈帝建議:“各地發生叛亂,是由于刺史的權威太輕,而且又用人不當所造成的。
應改為設置州牧,選用清廉賢明的重臣擔任州牧的職務。
”侍中董扶私下對劉焉說:“京城将要發生動亂,從天象看,益州将會出現天子。
”這時,正好益州刺史郤儉橫征暴斂,煩擾百姓,有關他的醜聞流傳很廣,再加上耿鄙、張懿等人被盜賊所殺,于是朝廷就采納了劉焉的建議,選用列卿、尚書為州牧,各自以本來的官秩品位出任。
任命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各州長官握有重權由此開始。
劉焉是魯恭王的後代。
劉虞是東海恭王的五世孫,曾經擔任過幽州刺史,百姓和夷人懷念他在任上的恩德信譽,所以朝廷才任用他為幽州牧。
劉焉入蜀赴任時,正遇上賊人殺死郤儉,益州從事賈龍等人擊敗并趕跑賊人,于是賈龍選派官吏迎接劉焉。
劉焉到任後将州府遷到綿竹,為政務行寬惠,以收攬人心。
南匈奴右部反叛,殺死其單于羌渠。
靈帝下诏征發南匈奴兵協助劉虞讨伐張純,南匈奴單于羌渠派遣左賢王率領騎兵至幽州聽令。
匈奴人害怕以後不斷征兵服役,于是右部?落反叛,與屠各胡會合,共有十餘萬人,聯合進攻并殺死單于羌渠。
發生大水災。
冀州刺史王芬自殺。
陳蕃的兒子陳逸與襄楷在冀州刺史王芬處見面,襄楷說:“根據天象,不利于宦官,黃門、常侍真的要遭滅族大禍了。
”陳逸很高興。
王芬說:“若真是這樣,我願意驅除他們。
”于是就向朝廷上書說黑山賊人攻打劫掠郡縣,打算起兵。
此時,正遇上靈帝想到北方巡視河間舊居,王芬等密謀誅殺中常侍們,借機廢黜靈帝而擁立合肥侯為帝。
王芬等将計劃告訴了曹操,曹操說:“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
古人有權衡成敗、計算輕重而後行動的人,伊尹和霍光就是這樣的人。
然而他們都懷有至誠的忠心,據有宰相的地位勢力,手握重權,所做之事正是大家想做的,所以能夠實現計劃,完成大事。
而今諸位隻看到過去事情的容易,沒有看到今天的困難,而采取不同尋常的行動,想獲得 克,不亦危乎?”會北方夜半有赤氣,東西竟天。
太史言北方有陰謀,不宜北行。
帝乃止。
敕芬罷兵,俄而征之。
芬懼,自殺。
秋八月,置西園八校尉。
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等七校尉,皆統于碩。
帝自黃巾之起,留心戎事,碩壯健有武略,帝親任之,雖大将軍亦領屬焉。
冬十月,青、徐黃巾複起。
講武平樂觀。
望氣者以為京師當有大兵,兩宮流血。
帝欲厭之,乃發四方兵,講武于平樂觀。
起大壇,建華蓋,帝躬擐甲、介馬,稱“無上将軍”,行陳三匝而還。
問讨虜校尉蓋勳曰:“吾講武如是,何如?”對曰:“臣聞先王曜德不觀兵。
今寇在遠而設近陳,不足昭果毅,隻黩武耳!”帝曰:“善。
恨見君晚,群臣初無是言也。
”勳謂袁紹曰:“上甚聰明,但蔽于左右耳。
”與紹謀共誅嬖倖。
蹇碩懼,出勳為京兆尹。
十一月,涼州賊王國圍陳倉。
以皇甫嵩為左将軍讨之。
遣騎都尉公孫瓒讨漁陽賊,走之。
己巳(189) 六年 春二月,皇甫嵩擊王國,大破之。
董卓謂皇甫嵩曰:“陳倉危急,請速救之。
”嵩曰:“不 成功,難道不覺得很危險嗎?”這時,北方的天空在夜裡有一道赤氣,橫貫東西。
于是太史說:“北方有陰謀,陛下不宜去北方。
”靈帝就打消了北行的計劃。
命令王芬停止軍事行動,不久,征召王芬進京,王芬害怕,自殺身死。
秋八月,設置西園八校尉。
任命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令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等七校尉全歸蹇碩統轄。
靈帝自從黃巾軍起事後,就開始留心軍事,蹇碩身體壯健,又懂軍事,靈帝很信任他,即使是大将軍也要受蹇碩統轄。
冬十月,青州、徐州的黃巾軍再次起事。
靈帝在平樂觀舉行閱兵式。
觀察雲氣以預言吉兇的人認為,京師會出現大兵亂,南北二宮會發生流血事件。
靈帝想壓制兇氣,于是就征發全國各地軍隊,在平樂觀舉行閱兵式。
在平樂觀上築起大壇,上面建立華蓋,靈帝身披甲胄,騎上披有铠甲的戰馬,自稱“無上将軍”,圍繞軍陣巡視三圈返回。
問讨虜校尉蓋勳說:“我這樣講習武事,怎麼樣?”蓋勳回答說:“我聽說從前的聖明君王顯示德行,而不誇耀武力。
如今敵寇都在遠方,而陛下卻在京城設兵陣,這樣做不能昭示果敢堅毅的精神,隻是讓人感覺是濫用兵力罷了。
”靈帝聽了說:“好。
可惜太晚見到你了,群臣當初沒有講這樣的話。
”蓋勳對袁紹說:“陛下很聰明,隻是被左右奸佞所蒙蔽。
”于是就與袁紹商量一起誅殺宦官。
蹇碩感到害怕,就将蓋勳調出京城,任命他為京兆尹。
十一月,涼州賊人王國包圍了陳倉。
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左将軍率軍去征讨王國。
派遣騎都尉公孫瓒征讨漁陽賊人,大敗賊人。
己巳(189) 漢靈帝中平六年 春二月,皇甫嵩進攻王國,大敗王國軍隊。
董卓對皇甫嵩說:“陳倉
八月,建起四百尺高的樓觀。
冬季,靈帝在上林苑打獵。
任命桓典為侍禦史。
桓典擔任禦史職務,宦官們都非常怕他。
桓典經常騎一匹青白雜色馬,京城中因此流傳順口溜說:“走走停停,要避開騎雜色馬的禦史。
” 癸亥(183) 漢靈帝光和六年 夏季,發生大旱災。
秋季,金城郡境内黃河泛濫。
五原郡發生山崩。
甲子(184) 漢靈帝中平元年 春季,黃巾軍張角等人率衆起事。
當初,钜鹿人張角信奉黃、老之學,以法術教授門徒,号稱“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
用咒語符水為人治病,讓病人下跪,述說自己的罪過。
派遣弟子雲遊四方,诳騙誘惑人們,十餘年的時間,徒衆發展到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兖、豫等州人,沒有不響應的,投奔張角的人,将道路都塞滿了。
郡縣的官員們反而說張角勸人為善,為百姓所擁護。
楊賜上書說:“應該命令州郡官員清理甄别流民,将他們護送回本郡,以削弱張角黨羽的勢力,然後再誅殺他們的首領,可以不必勞師動衆,就可以平息此事。
”奏章未能實行。
司徒掾劉陶再次上書,重申楊賜的建議,靈帝很不放在心上,卻下诏命令劉陶整理《春秋條例》。
于是張角設置三十六方。
方,猶如将軍,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立首領,傳布謠言說“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并用白土 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為内應,約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至是,角弟子唐周告之,于是收元義,車裂。
诏三公司隸案驗,官省直衛及百姓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
下冀州逐捕,角等知事已露,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識,角自稱天公将軍,弟寶稱地公将軍,梁稱人公将軍,所在燔劫,長吏逃亡。
旬月之間天下響應。
三月,以何進為大将軍,屯都亭。
赦黨人。
遣中郎将盧植讨張角,皇甫嵩、朱雋讨颍川黃巾。
帝召群臣會議。
北地太守皇甫嵩以為宜解黨禁,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
呂彊曰:“黨锢久積,人情怨憤,若不赦宥,與角合謀,為變滋大,請先誅左右貪濁,大赦黨人,料簡牧守能否,則盜無不平矣。
”帝懼而從之,發天下精兵,遣中郎将盧植讨張角,皇甫嵩、朱雋讨颍川黃巾。
嵩,規之子也。
殺中常侍呂彊、侍中向栩、郎中張鈞。
時趙忠、張讓等貴寵,上常言:“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
”由是宦官無所憚,第宅拟宮室,上嘗欲登永安候台,宦官恐望見其居處,乃使人谏曰:“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
”上自是不敢複升台榭。
及谞、奉事發,上诘責諸常侍曰:“汝曹常言黨人欲為不軌,皆令禁锢,今黨人更為國用,汝曹反與角通,為可斬未?”皆叩頭求退,征還宗 在京城各個官署和州郡官府的大門上寫上“甲子”二字。
大方馬元義等先召集荊、揚州數萬人,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為内應,約定在三月五日京城内外同時起事。
此時,張角弟子唐周告密,于是朝廷逮捕了馬元義,處以車裂。
靈帝又下诏命令三公、司隸校尉調查此案,朝廷官員、禁軍、百姓信奉“太平道”的人被誅殺了千餘人。
靈帝又下令冀州的官員追捕張角,張角等人知道計劃已經洩露,就派人急速通知各方首領,一時間,各方一齊起事,都頭戴黃巾為标志,張角自稱天公将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将軍,張梁稱人公将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州郡官員紛紛逃亡。
一月之間,天下紛紛響應。
三月,任命何進為大将軍,屯兵都亭。
赦免天下黨人。
派遣中郎将盧植征讨張角,皇甫嵩、朱雋征讨颍川地區的黃巾軍。
靈帝召集群臣商議消滅黃巾軍的對策。
北地郡太守皇甫嵩認為應該解除黨人禁锢,拿出中藏錢以及西園骥廄中的馬匹,賞賜給将士們。
呂彊說:“對黨人的禁锢已經很長時間了,人們心裡怨恨憤怒,假如不赦免寬宥黨人,如果他們與張角聯合,變亂就會更加擴大,請求陛下先誅除左右貪婪濁污的近臣,大赦黨人,考驗牧守們的能力才幹,盜賊沒有不能平息的。
”靈帝害怕黃巾軍而聽從了呂彊的建議,征調全國精兵,派中郎将盧植征讨張角,皇甫嵩、朱雋征讨颍川地區的黃巾軍。
皇甫嵩是皇甫規的兒子。
處死中常侍呂彊、侍中向栩、郎中張鈞。
當時,趙忠、張讓等人貴寵當世,靈帝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
”于是,宦官們無所忌憚,所修宅第仿照皇宮的式樣,靈帝曾想登上永安宮的瞭望台,宦官們怕靈帝看見他們的住宅,就讓人勸阻說:“天子不應該登高,登高老百姓就會離散。
”靈帝從此不敢再登較高的樓台。
等到封谞、徐奉做黃巾軍内應的事洩露,靈帝斥責諸位常侍說:“你們常說黨人打算有不軌的行動,将他們都禁锢起來,現在黨人為國家所用,你們反倒與張角勾結,可以不可以處斬?”常侍們都叩頭請求黜退他們,将自己 親在州郡者。
已而更共谮呂彊,雲與黨人共議朝廷,數讀《霍光傳》。
帝使中黃門持兵召彊,彊怒曰:“丈夫欲盡忠國家,豈能對獄吏乎!”遂自殺。
侍中向栩譏刺左右,讓誣栩與角為内應,殺之。
郎中張鈞上書曰:“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民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宗親、賓客典據州郡。
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冤無所訴,故聚為盜賊,宜斬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
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
”帝以鈞章示諸常侍,皆免冠徒跣頓首,乞自緻洛陽诏獄,并出家财以助軍費。
有诏,皆冠履視事如故。
帝怒鈞曰:“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當有一人善者不!”禦史遂誣奏鈞學黃巾道,收掠,死獄中。
夏四月,太尉楊賜免。
帝問賜以黃巾事,賜所對切直,帝不悅,坐寇賊免。
汝南太守趙謙讨黃巾,敗績。
謙擊黃巾,軍敗。
門下袁秘、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謙以得免。
五月,皇甫嵩、朱雋與騎都尉曹操合軍讨三郡黃巾,破平之。
朱雋與賊波才戰,敗。
賊遂圍皇甫嵩于長社,依草結營,會大風,嵩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銳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
城上舉燎應之,嵩從城中鼓噪而出,奔擊賊陳,賊驚,亂奔走。
會騎都尉沛國曹操将兵适至,合軍與戰,大破之, 在州郡為官的親屬宗族召回來。
不久,常侍們一起誣告呂彊,說他與黨人共同非議朝廷,多次閱讀《霍光傳》。
靈帝命令中黃門拿着兵器召呂彊入宮,呂彊憤怒地說:“大丈夫為國家盡忠,怎麼能去面對獄卒!”于是就自殺了。
侍中向栩譏諷抨擊靈帝左右的宦官,張讓就誣陷向栩是張角的内應,将他處死。
郎中張鈞上書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百姓萬民所以樂意追随他,就是因為十常侍的宗親、賓客充當州郡長官。
他們獨占财利,掠奪百姓,百姓有冤無處訴,所以聚集在一起為盜賊,應當誅斬十常侍,将他們的頭顱懸挂在南郊示衆,以向百姓謝罪。
派遣使者诏告天下,就可不用調動兵力而賊寇自行消散了。
”靈帝把張鈞的奏章給常侍們看,這些人都吓得摘下帽子,脫了鞋襪,跪下叩頭,乞求自己到洛陽诏獄自首,并将家财捐出作為軍費。
靈帝下诏,讓他們都穿戴起帽子鞋襪,按照過去一樣處理政事。
靈帝對張鈞的奏章很氣惱,說:“此人真是一個狂人,難道十常侍中沒有一個善良之輩嗎!”禦史見靈帝如此,就誣奏張鈞信奉黃巾道,将他逮捕入獄,拷打緻死。
夏四月,太尉楊賜被免職。
靈帝向楊賜詢問剿滅黃巾軍的事情,楊賜的回答十分懇切直率,靈帝聽了不高興,以平定黃巾軍不力為由,将楊賜免職。
汝南太守趙謙征讨黃巾軍,戰敗。
趙謙進攻黃巾軍,兵敗。
屬吏袁秘、功曹封觀等七人,用身體抵擋敵人的刀劍保護趙謙,都戰死了,趙謙因此才逃脫性命。
五月,皇甫嵩、朱雋與騎都尉曹操會師讨伐三郡的黃巾軍,擊敗并平定了黃巾軍。
朱雋與黃巾軍首領波才激戰,被擊敗。
黃巾軍把皇甫嵩圍在長社縣,在茂盛的荒草之地紮營,正遇上大風,皇甫嵩命令軍士們手持葦草編成的火炬登城,又派一批精銳兵士偷偷地越出包圍圈,一邊放火,一邊大聲呼喊。
城上軍士點燃火炬呼應,皇甫嵩率領軍隊從城中呐喊而出,向敵陣進襲,黃巾軍驚亂奔逃。
這時騎都尉沛國人曹操率兵正好趕到,合軍激戰,大敗黃巾軍, 斬首數萬。
遂讨汝南、陳國黃巾,皆破之,三郡悉平。
操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不能審其生出本末,或雲夏侯氏子也。
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時人未之奇也,唯橋玄及南陽何颙異焉。
玄謂操曰:“天下将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颙見操,歎曰:“漢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時汝南許劭與從兄靖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嘗為郡功曹,府中莫不改操飾行。
操往造劭而問之曰:“我何如人?”劭鄙之不答。
操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操喜而去。
後舉孝廉,為郎。
至是平賊,遷濟南相,奏免長史阿附贓污者八人。
朱雋護軍司馬傅燮上疏曰:“臣聞天下之禍不由于外,皆興于内。
是故虞舜先除四兇,然後用十六相,明惡人不去,則善人無由進也。
今張角起趙、魏,黃巾亂六州,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者也。
臣奉辭伐罪,戰無不克,黃巾雖盛,不足為廟堂憂也。
臣之所懼,在于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彌增其廣。
誠使張角枭夷,黃巾變服,臣之所憂,甫益深耳。
何者?夫邪正不宜共國,亦猶冰炭不可同器。
彼知正人之功顯而危亡之兆見,皆将巧辭飾說,共長虛僞。
若不 斬殺數萬人。
于是進一步征讨汝南、陳國的黃巾軍,都擊敗了他們,一舉平定了三郡。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他的出身姓氏已經無法查考,有一種說法說是夏侯氏的兒子。
曹操從小就很機警,善于玩弄權術,講俠義,但放蕩不羁,不治理家業,當時人們認為他沒有什麼出奇之處,隻有橋玄和南陽人何颙認為曹操非同一般。
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即将大亂,不是治世之才是不能拯救的,能夠安定天下的人,可能就是你吧!”何颙見到曹操歎息說:“漢家将要滅亡,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此人。
”當時汝南人許劭和他的堂兄許靖有很高的聲望,喜好在一起評論本地的人物,每月更改對人物的評語及排比次序,汝南人将此稱之為“月旦評”。
許劭曾經當過郡功曹,郡府中的官吏沒有不改變和修飾自己操行的。
曹操前去拜訪許劭,問許劭:“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許劭看不起曹操,不予回答。
曹操就威脅他,不得已,許劭才說:“你在天下太平時是個有能力的臣子,在亂世之中你則是個奸雄。
”曹操聽後,歡歡喜喜地走了。
後來曹操被推舉為孝廉,任命為郎官。
到此時平定黃巾軍有功,又升遷為濟南國相,在任時,上奏章免除了八個貪污、阿谀的縣長、縣吏。
朱雋的護軍司馬傅燮上書說:“我聽說天下的禍害不是從外部而來,而是源于内部。
正因為這樣,虞舜先除掉四兇,然後才任用了十六位賢能之士,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這說明不消除惡人,善人則無法進用。
而今張角在趙、魏地區起兵叛亂,黃巾軍遍及六州之地,這禍根全是在宮廷之内,而擴延到四海。
我受陛下的诏命,讨伐作亂犯罪之人,戰無不克,黃巾軍雖然勢力盛大,但不足以使陛下擔憂。
我所害怕的是,治理洪水不從源頭開始,下遊必定泛濫得更嚴重。
若真将張角斬首示衆,平定了黃巾軍叛亂,我的憂慮會更加深了。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奸邪小人與正直之人不能同朝共事,就像寒冰和熾炭不能放在同一容器一樣。
他們知道正人君子一旦功績顯著,就預兆着他們的滅亡,所以他們就都花言巧語,共同制造虛僞之事。
假如陛下不能 詳察,忠臣将複有杜郵之戮矣!陛下宜思四罪之舉,速行讒佞之誅,則善人思進,奸兇自息。
”趙忠惡之,燮功當封,忠谮之。
帝猶識燮言,不之罪,然亦竟不封也。
交阯吏民作亂,以賈琮為刺史,平之。
交阯多珍貨,前後刺史多無清行,故吏民怨叛,執刺史及合浦太守。
三府選賈琮為刺史。
琮到部,移書告示,各使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複徭役,誅斬渠帥,簡選良吏,歲間蕩定,百姓以安。
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
” 盧植圍張角于廣宗,檻車征還。
遣中郎将董卓代之。
植連破張角,斬獲萬餘,角走廣宗,植築圍鑿塹,垂當拔之。
帝遣小黃門左豐視軍,求賂不得,還,言于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
”帝怒,檻車征植,減死一等。
遣卓代之。
秋七月,巴郡張修反。
修以妖術為人療病,其法略與張角同,令病家出五鬥米,号“五鬥米師”。
聚衆寇郡縣,時人謂之“米賊”。
八月,遣皇甫嵩讨張角,角死。
冬十月,與角弟梁、寶戰,皆破斬之。
以嵩為車騎将軍,領冀州牧。
詳察真僞,忠臣又将要遭到像秦時名将白起功成卻被殺戮的命運!陛下應該仔細思索虞舜除掉四兇的舉動,從速開始誅殺讒佞小人的行動,這樣善人就願意為國盡力,奸兇之人就會銷聲匿迹。
”趙忠看到傅燮的奏章,非常厭惡,傅燮論功應得到封賞,趙忠就向靈帝講他的壞話。
靈帝還記得傅燮的奏章,就沒有加罪于他,然而到底也沒有給他封爵的賞賜。
交阯郡官吏與百姓作亂,朝廷任命賈琮為交阯太守,平息了叛亂。
交阯盛産珍珠寶貨,先後擔任刺史的人大多沒有清廉的行為,所以下層官員、百姓十分不滿而叛亂,他們抓住了交阯刺史和合浦太守。
三府選派賈琮為交阯刺史。
賈琮到任後,發布張貼文告,讓百姓們安居生産,招撫流民遣回家鄉,免除徭役,誅殺盜賊首領,選派清廉有才幹的人為官吏,一年之間,平定了叛亂,使社會安定,百姓得以安居。
百姓們歌頌賈琮說:“賈父來得晚,使我先造反,如今見到清平,當官的都不敢派飯。
” 盧植把張角包圍在廣宗縣城,靈帝将盧植用囚車押解回京城洛陽。
派遣中郎将董卓代替盧植的職務。
盧植連續擊敗張角,斬殺和俘虜黃巾軍一萬餘人,張角退到廣宗縣城,盧植包圍了廣宗縣城,修築圍牆,挖鑿壕溝,眼看就要攻克廣宗。
靈帝派遣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巡視,向盧植索要賄賂而沒有得到,回到京城後,左豐對靈帝說:“廣宗的賊軍很容易攻破,但是盧中郎固守營壘按兵不動,等待上天去誅殺張角。
”靈帝聽了大怒,用囚車将盧植押解回京城,判處比死罪輕一等的處分。
派遣董卓代替盧植的職務。
秋七月,巴郡人張修反叛。
張修用妖術為人治病,方法與張角大緻相同,讓病人家出五鬥米,号稱“五鬥米師”。
聚衆反叛,攻掠郡縣,時人稱為“米賊”。
八月,派遣皇甫嵩征讨張角,張角去世。
冬十月,皇甫嵩與張角的弟弟張梁、張寶激戰,擊敗并斬殺了張梁、張寶。
靈帝任命皇甫嵩為車騎将軍,兼冀州牧。
董卓以無功,抵罪。
乃诏遣嵩。
時角已病死,嵩與其弟梁戰,梁衆精勇,嵩不能克,乃閉營休士,伺賊小懈,潛夜勒兵,雞鳴,馳赴其陳,戰至晡時,破之,斬梁,獲首三萬,溺死五萬人。
剖角棺,傳首京師。
複攻梁弟寶于下曲陽,斬之,斬獲十餘萬人。
嵩能溫恤士卒,每軍行頓止,須營幔修立,然後就舍,軍士皆食,爾乃嘗飯,故所向有功。
先零羌及涼州群盜北宮伯玉等反。
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為将軍。
金城人邊章、韓遂素著名西州,群盜誘而劫之,使專任軍政,殺太守,燒州郡。
初,武威太守倚恃權貴,恣行貪暴。
涼州從事蘇正和案緻其罪。
刺史梁鹄懼,欲殺正和以自解,訪于漢陽長史蓋勳。
勳素與正和有仇,或勸勳因此報之,勳曰:“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乃谏鹄曰:“夫绁食鷹隼,欲其鸷也。
鸷而亨之,将何用哉?”鹄乃止。
正和詣勳求謝,勳不見,曰:“吾為使君謀,非為正和也。
”怨之如初。
後刺史左昌盜軍谷數萬,勳谏之。
昌怒,使與從事别屯河陽以拒賊,欲以軍事罪之,而勳戰辄有功。
至是群盜圍昌于冀,昌召勳等自救,從事疑不肯赴,勳怒曰:“昔莊賈後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于古之監軍哉!”從事懼而從之。
勳至,诮讓群盜,乃解圍去。
勳遂救校尉夏育于畜官,為羌所敗。
勳餘衆不及百人, 董卓征讨張角,未能取勝,受到處分。
靈帝便下诏派遣皇甫嵩征讨張角。
此時,張角已病死,皇甫嵩與張角的弟弟張梁交戰,張梁的部衆英勇善戰,皇甫嵩未能取勝,就關閉營門,讓士兵休息,看到黃巾軍稍有松懈,就趁夜集結隊伍,待到雞鳴時,就轉向敵陣,激戰至傍晚時,擊潰了黃巾軍,斬殺了張梁,殺死黃巾軍三萬人,黃巾軍潰逃落在河裡淹死五萬人。
剖開張角的棺材,将他的頭顱送到京師。
皇甫嵩又在下曲陽向張寶發起進攻,斬殺了張寶,殺死和俘虜黃巾軍十餘萬人。
皇甫嵩能夠體恤士兵,每次行軍休息時,他總是等全軍營帳修好後才去休息,軍士們全都吃上飯,他才吃,所以能所向披靡,師出必有功。
羌人先零部落及涼州盜賊北宮伯玉等反叛。
北地郡羌人先零部落及枹罕、河關的盜賊反叛,共同擁立湟中義勇胡人北宮伯玉為将軍。
金城人邊章、韓遂在西州素有名聲,反叛者将他們誘騙來,脅迫他們主持軍政事務,殺死太守,燒掠州郡。
當初,武威太守倚仗權貴勢力,恣意橫行,貪婪殘暴。
涼州從事蘇正和調查并揭發了他的罪行。
刺史梁鹄很害怕,打算殺了蘇正和以求解脫,就去征求漢陽郡長史蓋勳的意見。
蓋勳平素就與蘇正和有仇,有人勸蓋勳乘機報複,蓋勳說:“為人謀而殺害忠良,是不忠;乘人之危,是不仁。
”便勸阻梁鹄說:“飼養獵鷹,是用它來捕捉衆鳥。
捕完後卻将它煮死,那養它有什麼用?”于是梁鹄不再打算殺掉蘇正和。
蘇正和去拜訪蓋勳,向他緻謝,蓋勳不見他,說:“我是為梁使君出主意,不是為了蘇正和。
”對蘇正和怨恨如初。
後來,刺史左昌盜竊軍糧數萬石,蓋勳勸阻他。
左昌大怒,讓蓋勳和從事一起率軍另駐河陽,抵禦盜賊,打算以軍事方面事而加罪于蓋勳,但是蓋勳戰則立功。
至此盜賊在冀縣包圍了左昌,左昌召蓋勳等救援,從事遲疑,不肯救援,蓋勳大怒說:“過去莊賈延誤軍期,被司馬穰苴殺死,今天從事比古時的監軍莊賈還要尊貴嗎!”從事害怕了,聽從了蓋勳的意見。
蓋勳到達冀縣,斥責盜賊,盜賊撤軍解圍而去。
接着蓋勳又去朝廷的畜牧場救援校尉夏育,被羌人擊敗。
蓋勳的殘餘部衆不足百人, 身被三創,堅坐不動,羌滇吾以身扞衆曰:“蓋長史賢人,汝曹殺之為負天。
”勳仰罵之,滇吾下馬與勳,勳不肯上,群羌服其義勇,送還漢陽。
朱雋擊南陽黃巾,連破之。
南陽黃巾餘黨更以趙弘為帥,衆十餘萬,據宛城。
朱雋圍之,不拔。
有司奏征雋,司空張溫曰:“臨軍易将,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責其成功。
”帝乃止。
雋擊弘,斬之。
賊帥韓忠複據宛拒雋,雋鳴鼓攻其西南,賊悉衆赴之,雋自将精卒掩其東北,乘城而入。
忠乃退保小城,乞降。
諸将欲聽之,雋曰:“兵固有形同而勢異者,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
今海内一統,唯黃巾造逆,納降無以勸善,而更開逆意。
使賊利則進戰,鈍則乞降,縱敵長寇,非良計也。
”因急攻,不克。
登土山望之,顧謂司馬張超曰:“吾知之矣,賊今外圍周固,内營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
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不如撤圍,并兵入城,忠見圍解,勢必自出,自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既而解圍,忠果出戰,雋因擊,大破,斬之。
餘衆複奉孫夏為帥,還屯宛。
雋急攻之,司馬孫堅率衆先登拔城,夏走,雋追破之。
于是黃巾破散,其餘州郡所誅,一郡數千人。
豫州刺史王允讨黃巾,破之。
征下獄,減死論。
身上三處受傷,但仍然端坐不動,羌人首領滇吾用身體擋着衆人不許殺死蓋勳,說:“蓋長史是賢人,你們殺死他對不起上天。
”蓋勳仰天大罵,滇吾下馬,把馬讓給蓋勳騎,蓋勳不肯上馬,羌人們佩服他的忠義勇敢,将蓋勳送回漢陽。
朱雋進攻南陽一帶的黃巾軍,連續擊敗他們。
南陽郡黃巾軍餘黨又擁立趙弘為統帥,聚衆十餘萬人,攻占了宛城。
朱雋率軍包圍了宛城,沒能攻克。
主管部門要求将朱雋征調回來,司空張溫說:“在戰鬥中更換主将,是兵家所禁忌的事,應該給他一定時間,讓他取得成功。
”靈帝聽從了張溫的建議。
朱雋發動進攻,斬殺了趙弘。
黃巾将領韓忠又占據了宛城抗拒朱雋,朱雋命令士兵擊鼓佯攻宛城西南,黃巾軍全都趕赴城西南防守,朱雋親自率領精銳士兵襲擊宛城東北,登城而入。
韓忠隻好退守小城,乞求投降。
諸将都想接受韓忠的投降,朱雋說:“用兵本來就有看似相同但實質上不同的情況,從前秦末項羽的時代,人民尚沒有确定的君主,所以要獎賞歸附者以鼓勵人們歸順。
而今天下一統,隻有黃巾軍造反叛逆,接受他們投降不能鼓勵向善,而隻會滋長叛逆。
促使他們有利時就進攻,不利時就乞求投降,縱容敵寇,不是好主意。
”于是,就猛烈進攻,不能攻克。
朱雋登上土山瞭望敵情,回頭對司馬張超說:“我知道原因了,現在賊軍知道外面包圍圈十分牢固,但内部已經很危急了,乞求投降,沒有被接受,想突圍出去又不行,所以要死戰。
萬人一心,已是不可阻擋,何況十萬人!不如撤掉包圍圈,集中兵力入城,韓忠看見包圍已解除,一定會各自突圍,各自突圍求生,則人心渙散,這是最容易破敵的辦法。
”于是朱雋下令解除包圍,韓忠果然出戰,朱雋便發起攻擊,大破黃巾軍,斬殺了韓忠。
韓忠殘餘部衆又擁立孫夏為統帥,屯兵宛城。
朱雋向他們猛攻,司馬孫堅率領部衆首先登城,孫夏逃走,朱雋追擊,再一次擊敗他們。
至此黃巾軍潰散,其他州郡誅殺的黃巾殘餘,每郡數千人。
豫州刺史王允征讨并擊敗了黃巾軍。
被征入獄,被判處減死一等的罪。
允破黃巾,得張讓賓客書,與黃巾交通,上之。
帝責怒讓,竟不能罪也。
讓由是以事中允,下獄。
會赦,還故官。
旬日間複以它罪捕。
楊賜不欲使更楚辱,遣客謝之曰:“張讓兇慝難量,幸為深計!”諸從事好氣決者,共流涕奉藥而進之。
允厲聲曰:“吾為人臣獲罪于君,當伏大辟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檻車。
既至,廷尉、大将軍進與楊賜、袁隗共請之,得減死論。
乙醜(185) 二年 春正月,大疫。
二月,南宮雲台災。
張讓、趙忠說帝斂天下田,畝十錢,以修宮室,鑄銅人。
樂安太守陸康上疏曰:“昔魯宣稅畝而蝝災自生,哀公增賦而孔子非之,豈有聚集民物以營無用之銅人,捐舍聖戒,自蹈亡王之法哉!”内倖谮康援引亡國之譬聖明,大不敬,檻車征詣廷尉。
侍禦史劉岱表陳解釋,得免歸田裡。
康,續之孫也。
又诏發州郡材木文石,黃門常侍辄令譴呵不中者,因強折賤買,僅得本賈十一,複貨之,中者亦不即受,材木腐積,宮室連年不成。
刺史、太守複增私調,百姓呼嗟。
又令西園驺分道督趣,恐動州郡,多受赇賂。
牧守、茂才、孝廉 王允擊敗黃巾軍之後,繳獲了張讓的賓客與黃巾軍的往來信件,王允将這些信件上報給了朝廷。
靈帝憤怒地斥責了張讓,但卻不追究他的罪過。
張讓由此便尋機陷害王允,将王允逮捕入獄。
正巧遇上大赦,王允得以官複原職。
可沒到十天,又以其他罪名被抓入監獄。
楊賜不願意讓王允遭受刑訊痛楚和侮辱,就派他的門客對王允說:“張讓兇惡無比,絕不肯就此善罷甘休,請您仔細考慮還要忍受這痛苦和侮辱嗎!”王允那些年少氣盛的部屬,一起流着眼淚将毒藥奉給王允,請他服毒自殺。
王允厲聲說:“我為臣子,得罪了君主,應當受到正式的刑罰以昭示天下,怎麼能服毒自殺呢!”于是扔掉藥杯起身登上囚車。
到廷尉獄後,廷尉、大将軍何進與楊賜、袁隗一起為王允求情,王允才免于一死,被判處減死一等的罪。
乙醜(185) 漢靈帝中平二年 春正月,發生大瘟疫。
二月,洛陽南宮的雲台發生火災。
張讓、趙忠勸說靈帝對全國耕地增收田稅,每畝十錢,用來修築宮室,鑄造銅人。
樂安太守陸康上書說:“從前魯宣公按畝征收田稅而蝗蟲幼蟲大量滋生為害,魯哀公增加百姓的賦稅,而孔子反對,怎麼能搜刮強奪百姓的财物去營造無用的銅人,抛棄聖賢的告誡,去走亡國君主的失敗之路呢!”宦官們誣陷陸康援引亡國之君的例子與靈帝相比,犯有“大不敬”的罪過,用囚車将陸康押送到廷尉獄。
侍禦史劉岱上書為陸康解釋,他才免遭處死,被免官放逐回鄉。
陸康是陸續的孫子。
靈帝又下诏令州郡官府征集木材及紋理美觀的石料進貢,黃門、常侍在驗收時,百般刁難,對認為不合格的木材石料,強迫按價收買,價格僅為原價的十分之一,各州郡又重新購買進貢,宦官們仍然刁難,不肯接收,以緻木材堆積腐爛,宮殿連年修不成。
刺史、太守們又乘機私自增加賦稅,百姓們怨聲連天。
靈帝又命令西園皇家騎兵分别到各州郡逼迫,以緻使州郡官府恐懼震動,這些騎士又大量收受賄賂。
刺史、郡守、茂才、孝廉的 遷除,皆責助軍、修宮錢。
當之官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後得去。
钜鹿太守司馬直以有清名,減責三百萬。
直怅然曰:“為民父母而反割剝百姓以稱時求,吾不忍也。
”辭疾,不聽。
行至孟津,上書極言,吞藥自殺。
書奏,帝為暫絕修宮錢。
黑山賊褚燕降。
自張角之亂,所在盜賊并起,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及黃龍、左校、于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緣城、雷公、浮雲、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之徒,不可勝數。
張牛角死,令其衆奉飛燕為帥,部衆浸廣,殆至百萬,号黑山賊,河北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
燕乃遣使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将,使領河北諸山谷事。
三月,以崔烈為司徒。
時三公往往因常侍、阿保入錢西園而得之,段颎、張溫等雖有功勤名譽,然亦以輸貨得之。
烈本冀州名士,至是因傅母入錢五百萬,故得為司徒,而聲譽頓衰。
北宮伯玉等寇三輔,遣皇甫嵩讨之。
時涼州兵亂不解,征發天下役賦無已,崔烈以為宜棄涼州。
诏會公卿百官議之,議郎傅燮厲言曰:“斬司徒,天下乃安!”尚書劾之。
帝召問狀,燮對曰:“涼州天下要沖,國家藩衛。
今牧禦失和,使一州叛逆,烈為宰相,不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棄一方萬裡之土,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 升遷任用,都命令他們交納助軍錢、修宮錢。
新任命的官員,都先到西園議定價格,然後方可赴任。
钜鹿太守司馬直一向有清廉的名聲,所以将他應交的數額減少三百萬。
司馬直長歎着說:“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反而要剝削百姓以迎合當前的弊政,我不忍心這樣做。
”就借口有病請求辭職,但未被批準。
赴任途中至孟津,上書極為坦直地陳述了時政的弊端和失誤,然後服毒自殺。
司馬直的奏章呈上後,靈帝暫時停止征收修宮錢。
黑山盜賊褚燕投降。
自張角作亂後,各地盜賊紛紛起事,有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以及黃龍、左校、于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太計、司隸緣城、雷公、浮雲、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不可勝數。
張牛角臨死時,命令他的部衆擁戴褚飛燕為統帥,其部衆漸漸壯大,達到近百萬人,号稱“黑山賊”,黃河以北地區都遭受其害,朝廷卻無力讨伐。
褚飛燕便派遣使者到京城,請求投降,于是朝廷任命褚飛燕為平難中郎将,兼管黃河以北山區的政事。
三月,任命崔烈為司徒。
當時,三公往往是通過宦官、靈帝乳母向西園交納錢财而被任命的,段颎、張溫等人雖然有功勞聲譽,但也要先交納錢财。
崔烈本來是冀州的知名人士,至此通過靈帝乳母交納五百萬錢,才得到司徒的職位,因此崔烈的聲望一下子衰落下來。
北宮伯玉等侵犯三輔地區,朝廷派遣皇甫嵩讨伐。
當時,涼州兵亂一直不斷發生,官府為了籌集軍費以征讨反叛者,不斷加征全國役賦,司徒崔烈認為應該放棄涼州。
靈帝下诏命令公卿百官在朝會時議論這個問題,議郎傅燮嚴厲地說:“将司徒斬首,天下就安定!”尚書彈劾他在朝堂上公開污辱大臣。
靈帝召見傅燮請他陳述理由,傅燮回答說:“涼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是國家邊陲,是保衛國家的屏障。
而今刺史卻治理不當,緻使一州百姓反叛,崔烈身為宰相,不去思索平定反叛的策略,而卻打算舍棄這萬裡的土地,如果讓那些不開化的胡人居住此 地,士勁甲堅,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
”帝從之。
夏四月,大雨雹。
六月,封宦者張讓等十二人為列侯。
以讨張角功也。
秋七月,螟。
八月,罷皇甫嵩,遣車騎将軍張溫代之。
皇甫嵩之讨張角也,過邺,見趙忠舍宅逾制,奏沒入之。
又張讓私求錢,不與。
二人奏嵩無功費多,征還,收印绶。
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将軍,讨北宮伯玉。
拜董卓為破虜将軍,統于溫。
冬十月,司空臨晉侯楊賜卒。
初,賜既免,帝閱故事,得賜與劉陶所上張角奏,乃封賜臨晉侯,陶中陵鄉侯。
至是,複以賜為司空。
薨,谥曰文烈。
殺谏議大夫劉陶、前司徒陳耽。
陶上疏陳八事,大較言天下大亂,皆由宦官。
宦官共讒陶,收下黃門北寺獄,閉氣而死。
耽為人忠正,宦官怨之,亦誣陷死獄中。
張溫擊涼州賊邊章、韓遂,不利。
十一月,将軍董卓破走之。
張溫将兵十餘萬屯美陽,與邊章、韓遂戰,辄不利。
十一月,董卓等攻破之,章、遂走榆中。
溫遣周慎追之。
參軍事孫堅說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糧食,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将軍以大兵繼後,賊必困乏,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則涼州可定也。
”慎不從,章、遂反斷慎運道,慎懼,棄車重 地,兵士強壯,铠甲堅固,憑着這些條件作亂反叛,将是天下最大的憂慮,朝廷最深的禍患。
”靈帝聽從了傅燮的意見。
夏四月,發生大雹災。
六月,封宦官張讓等十二人為列侯。
因為他們讨伐張角有功勞。
秋七月,發生螟災。
八月,罷免皇甫嵩,派遣車騎将軍張溫接替他。
皇甫嵩征讨張角,經過邺域,見趙忠的宅舍超過禮制規定,奏請靈帝将趙忠的宅舍沒收。
另外,張讓還私下裡向皇甫嵩索取賄賂,遭到拒絕。
趙忠、張讓二人就誣告皇甫嵩征讨張角久戰無功,浪費軍費,靈帝将皇甫嵩征還京城,收回車騎将軍印绶。
任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将軍,讨伐北宮伯玉。
又任命董卓為破虜将軍,歸張溫統轄。
冬十月,司空臨晉侯楊賜去世。
當初,楊賜被免職,靈帝翻閱舊奏章,看見楊賜和劉陶所上呈的關于張角事的奏章,便封楊賜為臨晉侯,劉陶為中陵鄉侯。
到今日,又以楊賜為司空。
死後賜谥号文烈。
處死谏議大夫劉陶、前司徒陳耽。
劉陶上書陳述八件大事,指出天下大亂,大都是由于宦官引起。
宦官們一齊向靈帝誣告劉陶,于是将劉陶逮捕,送交黃門北寺監獄,劉陶閉氣而死。
陳耽為人忠正,宦官們都怨恨他,因此也被誣陷,死在獄中。
張溫進攻涼州賊邊章、韓遂,失利。
十一月,将軍董卓大破邊章、韓遂,邊章、韓遂退走。
張溫率領十餘萬兵士駐紮在美陽,與邊章、韓遂交戰,失利。
十一月,董卓等人攻破邊章、韓遂軍,邊章、韓遂撤退到榆中。
張溫派遣周慎追擊他們。
參軍事孫堅向周慎建議說:“叛軍城中沒有了糧食,必然會從外面運入糧食,我願意率領一萬人截斷他們的運糧道,将軍你率領大軍在後面,叛軍困乏,退入羌地,我們一同盡力讨伐他們,這樣涼州就可以安定了。
”周慎沒有聽從,邊章、韓遂反而切斷了周慎的運糧道,周慎害怕了,抛棄車輛辎重 而退。
溫又使董卓讨羌,卓糧絕,乃于所度水中僞立堰以捕魚,而潛從堰下過軍。
比賊追之,決水已深,不得度,遂還屯扶鳳。
溫以诏書召卓,良久乃至,溫責讓之,卓應對不順。
孫堅前耳語謂溫曰:“卓不怖罪,而鸱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
”溫曰:“卓素著威名于河、隴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
”堅曰:“明公親率王師,威震天下,何賴于卓!卓輕上無禮,一罪也;沮軍疑衆,二罪也;受任無功,應召稽留,三罪也。
古之名将仗钺臨衆,未有不斷斬以成功者。
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于是在矣。
”溫不忍發。
造萬金堂。
帝造萬金堂于西園,引司農金錢、缯帛牣積堂中,複藏寄中黃門、常侍家錢各數千萬,又買田起第于河間。
丙寅(186) 三年 春二月,江夏兵趙慈反。
遣使就拜張溫為太尉。
三公在外始于溫。
以宦者趙忠為車騎将軍。
帝使忠論讨黃巾之功,執金吾甄舉謂曰:“傅南容前在東軍,有功不侯,天下失望。
今将軍親當重任,宜進賢理屈,以副衆心。
”忠遣弟延緻殷勤于傅燮曰:“南容少答我常侍,萬戶侯不足得也。
”燮正色拒之曰:“遇不遇,命也。
有 撤退。
張溫又派董卓讨伐羌人,董卓糧食給養斷絕,就在打算渡水之處假裝築堤堰捕魚,而暗地裡從堤堰下退兵。
等到羌人發現追擊時,董卓已将堤堰決開,河水已深,不能渡河,董卓便回軍駐紮在扶風。
張溫用诏書召喚董卓,董卓過了很久才來,張溫責備他,董卓應對僞慢不恭順。
孫堅走上前在張溫耳邊說:“董卓不怕獲罪,反而嚣張至極,出言不遜,應該以受召不及時到的罪名,按照軍法将他殺掉。
”張溫說:“董卓在河、隴之間一向有威名,今天殺死他,西征沒有什麼依靠了。
”孫堅說:“明公親自率領皇家大軍,威震天下,對董卓有什麼可依賴的呢!董卓輕慢無禮,目無官長,這是第一條罪狀;征讨黃巾軍,贻誤戰機,動搖軍心,這是第二條罪狀;接受任命而無功,诏書召喚遲遲不到,這是第三條罪狀。
古代的名将接受任命,統帥軍隊,沒有不果斷誅殺而成功的。
而今明公有意寬容拉攏董卓,而不加以誅殺,損害統帥的威信和軍隊的法規,就在這裡了。
”張溫不忍心逮捕董卓。
靈帝建造萬金堂。
靈帝在西園建造萬金堂,把司農倉庫中的金錢綢帛都搬到堂裡,還把數千萬錢分藏在中黃門、常侍家中,又在河間購買田地,修建住宅。
丙寅(186) 漢靈帝中平三年 春二月,江夏郡兵趙慈反叛。
靈帝派使者持節任命張溫為太尉。
在京城以外任命三公,從張溫開始。
任命宦官趙忠為車騎将軍。
靈帝讓趙忠評論讨伐黃巾軍的功勞,執金吾甄舉對趙忠說:“傅燮先前在東軍,有功勳而未封爵,讓天下人失望。
而今将軍親當重任,應該進用賢才,審理冤情,滿足民心。
”趙忠派他的弟弟趙延向傅燮緻意說:“你隻要肯稍微接受我哥哥的友情,封個萬戶侯不足道。
”傅燮嚴肅拒絕說:“有沒有機遇,這是命運。
有 功不論,時也。
傅燮豈求私賞哉!”忠愈恨,然憚其名,不敢害,出為漢陽太守。
修南宮,鑄銅人。
帝使繕修南宮玉堂,鑄四銅人、四鐘,又鑄天祿、蝦蟆,轉水入宮。
又作翻車、渴烏,灑南北郊路,以為可省百姓灑道之費。
夏五月晦,日食。
六月,荊州刺史讨趙慈,斬之。
冬十月,武陵蠻反,郡兵讨破之。
鮮卑寇幽、并。
征張溫還。
丁卯(187) 四年 春二月,荥陽盜起,河南尹何苗讨破之。
以苗為車騎将軍。
苗,進之弟也。
韓遂圍隴西,涼州殺刺史以應之。
遂圍漢陽,太守傅燮與戰,死之。
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涼州刺史耿鄙率兵讨遂。
鄙任治中程球,球通奸利,士民怨之。
傅燮謂鄙曰:“使君統政日淺,民未知教。
賊聞大軍将至,必萬人一心。
不若息軍養德,明賞必罰,賊謂我怯,群争勢離。
然後率已教之民,讨成離之賊,其功可坐而待也。
”不從。
行至狄道,别駕反應賊,殺球及鄙。
賊遂進圍漢陽。
城中兵少糧盡。
燮子幹,年十三,言于燮曰:“國家昏亂,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兵不足以自守,宜還鄉裡,徐俟 功而不能論功行賞,這是時氣不好。
我怎麼能乞求私人的恩賞呢!”趙忠知道後,對傅燮更加懷恨,然而對傅燮的聲名終有所顧忌,不敢加害于他,便任命他為漢陽太守,将他排擠出京城。
修建南宮玉堂殿,鑄造銅人。
靈帝命令修繕南宮裡的玉堂殿,鑄造了四個銅人還有四口大鐘,又鑄造了天祿獸、蛤蟆,引水入宮。
又制作翻車、渴烏,用于澆灑京城外的南北大道,以為這樣可以節省百姓們灑水潑道的費用。
夏五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六月,荊州刺史讨伐趙慈,将他斬殺。
冬十月,武陵蠻人反叛,郡兵平息了反叛。
鮮卑人侵犯幽州、并州。
征召張溫返回京城洛陽。
丁卯(187) 漢靈帝中平四年 春二月,荥陽盜賊起事作亂,河南尹何苗擊敗盜賊,平息了叛亂。
朝廷任命何苗為車騎将軍。
何苗是何進的弟弟。
韓遂率軍包圍了隴西郡,涼州人殺刺史響應韓遂。
韓遂包圍了漢陽,漢陽太守傅燮與韓遂交戰,傅燮戰死。
韓遂殺死邊章和北宮伯玉,擁有軍隊十餘萬,進軍包圍了隴西郡。
涼州刺史耿鄙率軍讨伐韓遂。
耿鄙對治中程球十分信任,但程球貪财好利,士民對此十分不滿。
傅燮對耿鄙說:“您任職時間不長,百姓還沒有得到教化。
賊人聽說讨伐他們的大軍即将來到,必然萬衆一心。
不如暫時讓軍隊休息,培養統帥的恩德,要賞罰分明,賊人以為我們膽怯,他們就會互相争利,其勢一定會離散。
然後我們率領已受教化的百姓,讨伐已成離散之勢的賊人,大功可輕松地等待成功。
”耿鄙不聽從傅燮的建議。
軍隊行軍到狄道,涼州别駕反叛響應賊人,殺程球和耿鄙。
于是,賊人進軍包圍了漢陽。
漢陽城中兵少糧盡。
傅燮的兒子傅幹,年紀隻有十三歲,對傅燮說:“國家昏庸糊塗,以緻使您在朝中不能容身,今天兵力不足以堅守漢陽,應該返回鄉裡,慢慢地等待 有道而輔之。
”言未終,燮慨然歎曰:“汝知吾必死邪!聖達節,次守節。
殷纣暴虐,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吾遭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人之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
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楊會,吾之程嬰也。
”狄道人王國使人說燮曰:“天下已非漢有,府君甯有意為吾屬帥乎?”燮按劍叱之,遂麾左右進兵,臨陳戰殁,谥曰壯節侯。
耿鄙司馬馬騰亦擁兵反,與韓遂合,共推王國為主,寇掠三輔。
漁陽張舉、張純反。
故中山相張純與故泰山太守張舉及烏桓大人丘力居等連盟,劫略薊中,殺校尉、太守,衆至十餘萬,屯肥如。
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将軍,移書州郡,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
冬十月,長沙區星反。
以孫堅為太守,讨平之,封堅烏程侯。
前太丘長陳寔卒。
寔在鄉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訟,辄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
至乃歎曰:“甯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
”楊賜、陳耽,每拜公卿,群僚畢賀,辄歎寔未登大位,愧于先之。
及卒,海内赴吊者三萬餘人。
戊辰(188) 五年 春二月,有星孛于紫宮。
黃巾餘賊寇太原、河東。
屠各胡寇并州,殺刺史張懿。
以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
聖明有道德的天子出現,再去輔佐他。
”話還沒有說完,傅燮感慨地歎息說:“你知道我一定會死呀!最高的道德就是能夠通達節義,進退自如,其次能夠堅守節義。
從前殷商纣王暴虐,伯夷仍然堅守節義,不吃周朝的糧食而死去,我遭遇動亂之世,不能隐居養浩然之志,已經接受朝廷的俸祿,又想逃避災難嗎!我還往哪裡走,必然死在這裡。
你有才智,一定要努力再努力!主簿楊會就是我的程嬰,他一定會救護你的。
”狄道人王國派人勸說傅燮說:“國家已經不再是漢家的了,您願意做我的部屬統帥嗎?”傅燮按劍怒叱了來使,于是就指揮士兵進攻,在陣前戰死,朝廷賜傅燮谥号為壯節侯。
耿鄙的司馬馬騰也率兵反叛,與韓遂聯合,共同推舉王國為統帥,侵犯劫掠三輔地區。
漁陽人張舉、張純反叛。
前中山國相張純與前泰山太守張舉和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等結成聯盟,劫掠薊縣,殺死護烏桓校尉、右北平郡太守,有部衆十餘萬人,駐紮在肥如。
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将軍,他們向州郡發布文告,宣稱漢天子已退位,命令公卿大臣迎接奉事張舉。
冬十月,長沙人區星反叛。
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孫堅讨伐平息了反叛,被封為烏程侯。
前太丘縣長陳寔去世。
陳寔在家鄉,公平正直,民間發生争執都要請陳寔裁決,陳寔将事情的是非曲直講得一清二楚,令人心服口服,事後沒有人有怨氣的。
以至大家歎息說:“甯可接受刑罰,也不願意讓陳先生責備。
”楊賜和陳耽,每當被任命為公卿職務,大家全來祝賀時,總是歎息陳寔沒有能身居高位,慚愧自己在陳寔之前而擔任高官。
等到陳寔去世,全國各地來吊唁的有三萬餘人。
戊辰(188) 漢靈帝中平五年 春二月,有彗星出現在紫微星旁。
黃巾軍殘部進攻太原郡、河東郡。
匈奴屠各胡部落進犯并州,殺死并州刺史張懿。
朝廷任命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
太常劉焉見王室多故,建議以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且用非其人所緻。
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侍中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将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會刺史郤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而耿鄙、張懿皆為盜所殺,朝廷遂從焉議,選列卿、尚書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
以焉為益州,虞為幽州,州任之重自此始。
焉,魯恭王之後。
虞,東海恭王五世孫,嘗為幽州刺史,民夷懷其恩信,故用之。
焉入蜀,會賊殺郤儉,從事賈龍等破走之,選吏迎焉,徙治綿竹,務行寬惠,以收人心。
南匈奴右部反,殺其單于羌渠。
诏發南匈奴兵配劉虞讨張純,單于羌渠遣左賢王将騎詣幽州。
國人恐發兵無已,于是右部?落反,與屠各胡合,凡十餘萬人,攻殺羌渠。
大水。
冀州刺史王芬自殺。
陳蕃子逸與襄楷會于冀州刺史王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黃門、常侍真族滅矣。
”逸喜。
芬曰:“若然者,芬願驅除。
”因上書言黑山賊攻劫郡縣,欲以起兵。
會帝欲北巡河間舊宅,芬等謀以兵誅諸常侍,因廢帝而立合肥侯。
以告曹操,操曰:“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
然皆懷至忠之誠,據宰輔之勢,因秉政之重,同衆人之欲,故能計從事立。
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而造作非常,欲望必 太常劉焉看到王室多變故,向靈帝建議:“各地發生叛亂,是由于刺史的權威太輕,而且又用人不當所造成的。
應改為設置州牧,選用清廉賢明的重臣擔任州牧的職務。
”侍中董扶私下對劉焉說:“京城将要發生動亂,從天象看,益州将會出現天子。
”這時,正好益州刺史郤儉橫征暴斂,煩擾百姓,有關他的醜聞流傳很廣,再加上耿鄙、張懿等人被盜賊所殺,于是朝廷就采納了劉焉的建議,選用列卿、尚書為州牧,各自以本來的官秩品位出任。
任命劉焉為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各州長官握有重權由此開始。
劉焉是魯恭王的後代。
劉虞是東海恭王的五世孫,曾經擔任過幽州刺史,百姓和夷人懷念他在任上的恩德信譽,所以朝廷才任用他為幽州牧。
劉焉入蜀赴任時,正遇上賊人殺死郤儉,益州從事賈龍等人擊敗并趕跑賊人,于是賈龍選派官吏迎接劉焉。
劉焉到任後将州府遷到綿竹,為政務行寬惠,以收攬人心。
南匈奴右部反叛,殺死其單于羌渠。
靈帝下诏征發南匈奴兵協助劉虞讨伐張純,南匈奴單于羌渠派遣左賢王率領騎兵至幽州聽令。
匈奴人害怕以後不斷征兵服役,于是右部?落反叛,與屠各胡會合,共有十餘萬人,聯合進攻并殺死單于羌渠。
發生大水災。
冀州刺史王芬自殺。
陳蕃的兒子陳逸與襄楷在冀州刺史王芬處見面,襄楷說:“根據天象,不利于宦官,黃門、常侍真的要遭滅族大禍了。
”陳逸很高興。
王芬說:“若真是這樣,我願意驅除他們。
”于是就向朝廷上書說黑山賊人攻打劫掠郡縣,打算起兵。
此時,正遇上靈帝想到北方巡視河間舊居,王芬等密謀誅殺中常侍們,借機廢黜靈帝而擁立合肥侯為帝。
王芬等将計劃告訴了曹操,曹操說:“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
古人有權衡成敗、計算輕重而後行動的人,伊尹和霍光就是這樣的人。
然而他們都懷有至誠的忠心,據有宰相的地位勢力,手握重權,所做之事正是大家想做的,所以能夠實現計劃,完成大事。
而今諸位隻看到過去事情的容易,沒有看到今天的困難,而采取不同尋常的行動,想獲得 克,不亦危乎?”會北方夜半有赤氣,東西竟天。
太史言北方有陰謀,不宜北行。
帝乃止。
敕芬罷兵,俄而征之。
芬懼,自殺。
秋八月,置西園八校尉。
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等七校尉,皆統于碩。
帝自黃巾之起,留心戎事,碩壯健有武略,帝親任之,雖大将軍亦領屬焉。
冬十月,青、徐黃巾複起。
講武平樂觀。
望氣者以為京師當有大兵,兩宮流血。
帝欲厭之,乃發四方兵,講武于平樂觀。
起大壇,建華蓋,帝躬擐甲、介馬,稱“無上将軍”,行陳三匝而還。
問讨虜校尉蓋勳曰:“吾講武如是,何如?”對曰:“臣聞先王曜德不觀兵。
今寇在遠而設近陳,不足昭果毅,隻黩武耳!”帝曰:“善。
恨見君晚,群臣初無是言也。
”勳謂袁紹曰:“上甚聰明,但蔽于左右耳。
”與紹謀共誅嬖倖。
蹇碩懼,出勳為京兆尹。
十一月,涼州賊王國圍陳倉。
以皇甫嵩為左将軍讨之。
遣騎都尉公孫瓒讨漁陽賊,走之。
己巳(189) 六年 春二月,皇甫嵩擊王國,大破之。
董卓謂皇甫嵩曰:“陳倉危急,請速救之。
”嵩曰:“不 成功,難道不覺得很危險嗎?”這時,北方的天空在夜裡有一道赤氣,橫貫東西。
于是太史說:“北方有陰謀,陛下不宜去北方。
”靈帝就打消了北行的計劃。
命令王芬停止軍事行動,不久,征召王芬進京,王芬害怕,自殺身死。
秋八月,設置西園八校尉。
任命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令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等七校尉全歸蹇碩統轄。
靈帝自從黃巾軍起事後,就開始留心軍事,蹇碩身體壯健,又懂軍事,靈帝很信任他,即使是大将軍也要受蹇碩統轄。
冬十月,青州、徐州的黃巾軍再次起事。
靈帝在平樂觀舉行閱兵式。
觀察雲氣以預言吉兇的人認為,京師會出現大兵亂,南北二宮會發生流血事件。
靈帝想壓制兇氣,于是就征發全國各地軍隊,在平樂觀舉行閱兵式。
在平樂觀上築起大壇,上面建立華蓋,靈帝身披甲胄,騎上披有铠甲的戰馬,自稱“無上将軍”,圍繞軍陣巡視三圈返回。
問讨虜校尉蓋勳說:“我這樣講習武事,怎麼樣?”蓋勳回答說:“我聽說從前的聖明君王顯示德行,而不誇耀武力。
如今敵寇都在遠方,而陛下卻在京城設兵陣,這樣做不能昭示果敢堅毅的精神,隻是讓人感覺是濫用兵力罷了。
”靈帝聽了說:“好。
可惜太晚見到你了,群臣當初沒有講這樣的話。
”蓋勳對袁紹說:“陛下很聰明,隻是被左右奸佞所蒙蔽。
”于是就與袁紹商量一起誅殺宦官。
蹇碩感到害怕,就将蓋勳調出京城,任命他為京兆尹。
十一月,涼州賊人王國包圍了陳倉。
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左将軍率軍去征讨王國。
派遣騎都尉公孫瓒征讨漁陽賊人,大敗賊人。
己巳(189) 漢靈帝中平六年 春二月,皇甫嵩進攻王國,大敗王國軍隊。
董卓對皇甫嵩說:“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