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起丁未(167)漢桓帝永康元年,盡癸酉(193)漢獻帝初平四年。
凡二十一年。
丁未(167) 永康元年 春正月,東羌複反,段颎擊破之。
夫餘寇玄菟。
夏四月,羌寇三輔。
五月,地裂。
是月晦,日食。
六月,赦黨人歸田裡,禁锢終身。
陳蕃既免,朝臣震栗,莫敢複為黨人言者。
賈彪曰:“吾不西行,大禍不解。
”乃入洛陽,說窦武及尚書霍谞等,使訟之。
武上疏曰:“膺等建忠抗節,志經王室,此誠陛下稷、契、伊、呂之佐,而虛為奸臣賊子所誣枉,天下寒心,海内失望。
惟陛下留神澄省,時見理出,以厭人鬼喁喁之心。
今台閣近臣,尚書朱?、荀绲、劉祐、魏朗、劉矩、尹勳等皆國之貞士,朝之良佐。
尚書郎張陵、妫皓、苑康、楊喬、邊韶、戴恢等,文質彬彬,明達國典,而陛下委任近習,專樹饕餮,外典州郡,内幹心膂,宜以次貶黜,案罪糾罰。
信任忠良,平決臧否,使邪正毀譽,各得其所。
如此,咎征可消,天應可待。
間者有嘉禾、芝草、黃龍之見。
夫瑞生必于嘉士,福至實由善人。
在德為瑞,無德為災。
陛下所行不合天意,不宜稱慶。
” 丁未(167) 漢桓帝永康元年 春正月,東羌再一次反叛,護羌校尉段颎率軍攻擊大破叛羌。
夫餘人侵犯玄菟郡。
夏四月,羌人侵犯三輔地區。
五月,地裂。
五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六月,桓帝下诏,赦黨人回歸各自家鄉,終生不許再出來做官。
陳蕃被罷免以後,滿朝大臣為之震動恐懼,再也沒人敢為黨人申辯求情。
賈彪說:“我不西行入京,大禍不可能解除。
”于是親自到洛陽,去說服窦武和尚書霍谞等人,請他們出面營救黨人。
窦武上書說:“李膺等人秉持忠心,堅守節操,矢志為王室大業操勞,他們确是陛下的後稷、子契、伊尹、呂尚一般的輔佐賢臣,而被奸臣賊子虛構罪名所誣陷冤枉,以緻天下寒心,海内失望。
惟請陛下小心省察,立即釋放他們,以滿足天下喁喁切望之心。
尚書台的近侍大臣,如尚書朱?、荀绲、劉祐、魏朗、劉矩、尹勳等人,都是忠貞國家之士,輔佐朝廷的良才。
尚書張陵、妫皓、苑康、楊喬、邊韶、戴恢等人,文質彬彬,通曉國家的典章制度,而陛下卻偏信親近左右,依靠邪惡之人,讓他們在外掌管州郡,在内作為心腹參與機要,應該把這些奸佞邪惡之徒漸次加以貶黜,調查他們的罪行,加以懲罰。
信任忠良,辨清善惡是非,使邪惡與正直、毀謗和榮譽各得其所。
如果這樣,上天所降的災異征兆即可消除,上天的祥瑞指日可待。
最近,偶有嘉禾、芝草、黃龍出現。
祥瑞發生,一定是因為有賢士,福至是因為有良善之人。
有德行就是祥瑞,無德行就是災難。
陛下的行為不符合天意,所以不應該慶賀。
” 書奏,因以病上還城門校尉、槐裡侯印绶。
霍谞亦為表請。
帝意稍解,使中常侍王甫就獄訊黨人,甫诘曰:“卿等更相拔舉,疊為唇齒,其意如何?”範滂曰:“滂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污,謂王政之所願聞,不悟更以為黨。
身死之日,願埋滂于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
”甫愍然為之改容,乃得并脫桎梏。
膺等又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懼,請帝以天時宜赦,遂赦,改元。
黨人二百餘人皆歸田裡,書名三府,禁锢終身。
滂往候霍谞而不謝。
或讓之,滂曰:“昔叔向不見祁奚,吾何謝焉!”滂歸汝南,南陽士大夫迎之者車數千輛,鄉人殷陶、黃穆侍衛于旁,應對賓客。
滂曰:“是重吾禍也。
”遂遁還。
初,诏書下舉鈎黨,郡國所奏多至百數,唯平原相史弼獨無所上。
诏書迫切州郡,髡笞掾史。
從事坐傳舍責曰:“青州六郡,其五有黨,平原何治而得獨無?”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畫界分境,水土異齊,風俗不同。
他郡自有,平原自無,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誣陷良善,則平原之人戶可為黨,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從事大怒,即舉奏弼。
會黨禁中解,所脫者甚衆。
窦武所薦楊喬,容儀偉麗,數言政事,帝愛其才貌,欲妻以公主,喬固辭,不聽,遂不食而死。
奏書呈上後,窦融借口生病辭去城門校尉、槐裡侯的職爵,并交還印绶。
霍谞也上書營救黨人。
桓帝的怒氣稍稍消解,派中常侍王甫到監獄審訊黨人,王甫诘問說:“你們互相拔舉保薦,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互為依存,到底有什麼企圖?”範滂說:“我想要贊美善良使大家一樣清廉,嫉恨邪惡使大家認清污濁所在,原以為朝廷會支持我們這樣做,從沒想到這是結黨。
我死後,但願将我埋在首陽山之側,上不辜負皇天,下不愧對伯夷、叔齊這樣的高士。
”王甫深為範滂言辭所感,為之動容,于是命令官吏解除他們身上的刑具。
李膺等人的供詞又牽連出許多宦官子弟,宦官們害怕,就請求桓帝,以發生日食為由,大赦天下,赦免了黨人、改年号。
黨人二百餘人,都被遣送回鄉,将他們的姓名書錄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不許再出來做官。
範滂去拜訪霍谞,卻不肯道謝。
有人責備他,範滂說:“過去叔向不見祁奚,我又何必感謝霍谞呢!”範滂回到汝南,南陽的士大夫乘車來迎接他的有數千輛,範滂的同鄉殷陶、黃穆站在他身旁侍衛,為他應答賓客。
範滂說:“你們這樣,是加重我的災禍。
”于是,他悄悄地逃離故鄉。
當初,靈帝下诏搜捕黨人,各郡及各封國奏報檢舉的黨人,多得以百計數,隻有平原國相史弼,一個黨人也沒有上報。
诏書接連下達,嚴切催促州郡官府奏報,有的掾史甚至因此受到髡刑和鞭刑。
青州從事坐在平原國傳舍責問史弼說:“青州所轄六個郡國,其中五個郡國都有黨人,平原國為何治理得一個黨人也沒有?”史弼回答說:“先王治理天下,劃分郡國境界,各地水土不同,風俗各異。
别的郡有的平原國卻沒有,怎麼能夠相比!如果是秉承上司的旨意,誣陷善良無辜的人,那麼平原國的人,戶戶可以稱之為黨人,我這個國相,隻有一死而已,我堅決不能做這種事!”從事大怒,立即舉奏彈劾史弼。
這時,正好桓帝下诏解除黨禁,史弼所救脫的人很多。
窦武所舉薦的楊喬,容貌風儀偉麗,多次上書陳述議論朝廷政事,桓帝喜愛他的才華和容貌,打算把公主嫁給他,楊喬堅決難辭,桓帝不答應,楊喬絕食而死。
秋八月,巴郡言黃龍見。
初,郡人欲就池浴,見池水濁,因戲相恐“此中有黃龍”。
語遂行,太守欲上之。
郡吏傅堅谏曰:“此走卒戲語耳。
”太守不聽。
大水,海溢。
冬十月,羌寇三輔,張奂遣司馬董卓擊破之。
奂論功當封,以不事宦官故不果。
拜董卓為郎中。
卓,隴西人,性粗猛有謀,羌胡畏之。
十二月,帝崩。
尊皇後曰皇太後,太後臨朝。
初,窦後既立,禦見甚稀,唯采女田聖等有寵。
後素忌忍,帝梓宮尚在前殿,遂殺田聖。
遣使迎解渎亭侯宏詣京師。
窦武召侍禦史河間劉,問以國中宗室之賢者,稱孝王曾孫宏。
武白太後,定策禁中,以守光祿大夫,持節奉迎宏,時年十二。
戊申(168) 孝靈皇帝建甯元年 春正月,以窦武為大将軍,陳蕃為太傅,與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
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畏懼,多托病不朝。
陳蕃移書責之曰:“古人立節,事亡如存。
今帝祚未立,諸君 秋八月,巴郡上報說發現黃龍。
最初,一些巴郡當地人想去池塘洗浴,看到池塘水渾濁,就互相開玩笑恐吓說:“裡面有黃龍。
”這句玩笑話随即傳播開來,郡太守認為這是祥瑞,所以想将它上報朝廷。
郡府屬吏傅堅勸阻說:“這隻是小民們開玩笑的話,怎能當真?”郡太守沒有聽他的勸阻。
發生大水災,海水倒灌。
冬十月,羌人侵犯三輔地區,張奂派遣司馬董卓迎擊,大敗羌人。
張奂按照功勞應當晉封爵位,但因他不肯巴結宦官,結果沒有晉封。
任命董卓為郎中。
董卓是隴西郡人,性格粗暴勇猛而有謀略,羌人、胡人都畏懼他。
十二月,桓帝去世。
尊皇後窦妙為皇太後,窦太後臨朝主持朝政。
起初,窦妙被立為皇後,很少有機會見到桓帝,隻有采女田聖等人得到桓帝寵愛。
窦後忌妒而殘忍,桓帝的棺材還停放在前殿,窦後就下令處死田聖。
派遣使者迎接解渎亭侯劉宏至京師晉見。
窦武召見侍禦史河間國人劉,向他詢問劉氏皇族中的賢才,劉推薦河南孝王劉開的曾孫劉宏。
窦武禀報窦太後,在宮禁中定立承繼大策,任命劉為守光祿大夫,持節奉迎劉宏入京,當時,劉宏十二歲。
漢靈帝 戊申(168) 漢靈帝建甯元年 春正月,任命窦武為大将軍,任命陳蕃為太傅,和司徒胡廣統領尚書台事宜。
此時,正逢桓帝大喪,新帝還沒即位,尚書們都心懷畏懼,很多人托病不敢入朝。
陳蕃寫信責備他們說:“古代樹立名節,事奉故去的君主,猶如他生前一樣。
而現在新帝尚未即位,諸位 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
解渎亭侯宏至,入即位。
二月,葬宣陵。
段颎擊東羌于高平,大破之。
以颎為破羌将軍。
初,颎既定西羌,而東羌先零等種猶未服,皇甫規、張奂招之連年,既降又叛。
桓帝诏以問颎,颎上言曰:“東羌降于皇甫規者已二萬落,餘寇無幾。
今張奂躊躇久不進者,當慮外離内合,兵往必驚。
且羌虜人畜疲嬴,有自亡之勢,欲更招降,坐制強敵耳。
臣以為狼子野心難以恩納。
勢窮雖服,兵去複動。
計所餘三萬餘落,近居塞内,路無險折,而久亂并、涼,累侵三輔,西河、上郡已各内徙,安定、北地複至單危,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裡,匈奴諸羌并擅其地,是為癰疽伏疾,留滞脅下,如不加誅,轉就滋大。
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輛,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
如此則可令群羌破盡,匈奴長服,内徙諸縣,得反本土。
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
永和之末,複經七年,用八十餘億。
費耗若此,猶不誅盡,今不暫疲民,則永甯無期。
臣庶竭驽劣,伏待節度。
”帝許之。
颎于是将兵萬餘人,赍十五日糧,從彭陽直指高平,與先零諸種戰。
虜兵盛,衆皆恐,颎乃令軍中長镞利刃,長矛 怎麼在這樣苦峻的處境中,放棄責任,躺在床上休息呢!”尚書們惶恐,紛紛入朝理事。
解渎亭侯劉宏到京師,入宮即皇帝位。
二月,安葬桓帝于宣陵。
段颎在高平進攻羌人,大敗羌人。
擢升段颎為破羌将軍。
當初,段颎既已平定西羌,而東羌先零等部還未歸服,皇甫規、張奂連年招撫,羌人屢次投降,又不斷反叛。
桓帝下诏詢問段颎平羌戰略,段颎上書說:“東羌投降皇甫規的,已有二萬帳落,殘餘叛羌已所剩無幾。
而今張奂所以躊躇不敢進兵的原因,隻是顧慮已歸降的羌人與叛羌相通,裡應外合,大軍一動,羌人必然驚亂。
并且羌人已是戰士和馬匹十分疲憊,有自行滅亡的趨勢,想再一次招降他們,坐着不動便可制服強敵。
我認為,叛羌是狼子野心,很難用恩德感化。
當形勢對他們十分不利時,雖然歸服,但軍隊一撤,又重新反叛。
東羌還剩有三萬餘個帳落,現居住在塞内,道路沒有險阻,而他們長久地擾亂并、涼二州,屢次侵掠三輔地區,迫使西河郡、上郡太守的府治遷徙至内地,安定、北地兩郡已陷于勢單危急之地,自雲中郡、五原郡,西到漢陽郡二千餘裡,全被匈奴、羌人所占有,這就等于瘡疽暗疾,滞留在兩脅之下,如果不把他們誅滅,必然滋長,為害無窮。
倘若用騎兵五千、步兵萬人、戰車三千輛,用三個冬天兩個夏天的時間,足可以擊破平定,約計用費五十四億。
這樣,可以使羌人諸部皆破,匈奴永遠歸服,遷徙到内地的郡縣官府,能夠返回故地。
據我計算,自順帝永初年代中期起,諸部羌人反叛,曆時十四年,用費二百四十億。
順帝永和年代末期,又曆時七年,用費八十餘億。
用費消耗如此龐大,還不能徹底消滅叛羌,而今不暫時使人民忍受疲憊之苦,則永久的安甯便遙遙無期。
我願盡劣笨的能力,期待陛下的節制調度。
”桓帝批準了他的平羌方略。
于是,段颎率領一萬餘人,攜帶十五天的糧食給養,從彭陽向高平挺進,與羌人先零部落開戰。
羌人強盛,段颎部衆都很恐懼,段颎就命令軍中使用長箭頭和鋒利的大刀,前隊為持長矛的 三重,挾以強弩,列輕騎為左右翼,謂将士曰:“今去家數千裡,進則事成,走必盡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衆皆應聲騰赴,馳騎于旁,突而擊之,虜衆大潰,斬首八千餘級。
太後賜诏褒美,賜錢二十萬,以家一人為郎中,敕中藏府增助軍費,拜颎破羌将軍。
閏月,追尊皇祖為孝元皇,夫人為孝元後,考為孝仁皇,尊母董氏為慎園貴人。
夏五月朔,日食。
六月,大水。
錄定策功,封窦武為聞喜侯。
涿郡盧植說武曰:“足下建立聖主,四海有系,論者以為吾子之功于斯為重。
夫同宗相後,披圖案牒,以次建之,何勳之有!宜辭大賞以全身名。
”武不能用。
植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性剛毅,有大節。
少事馬融,融性豪侈,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融以是敬之。
封陳蕃為高陽鄉侯。
不受。
太後以蕃舊德,特封之。
蕃固讓不受。
段颎追擊東羌,連戰破之。
段颎将輕兵追羌,出橋門,晨夜兼行,與戰,連破之。
又戰于靈武谷,羌遂大敗。
餘寇四千落,悉散入漢陽山谷間。
張奂上言:“東羌雖破,餘種難盡,宜以恩降,可無後悔。
”诏書下颎,颎複上言:“臣本知東羌雖衆,而軟弱易制,所以比陳愚慮,思為永甯之算。
而張奂說虜強難破,宜用招降。
聖朝明監,信納瞽言,奂遂猜恨,言:&lsquo羌一氣所生, 三排步兵,挾以射遠的弓弩手,以輕裝騎兵為左右翼,對将士們說:“今天,我們離家千裡,前進則大事成功,逃走則大家全死,讓我們共同努力建立功名!”随着高呼,部衆都跟随着呐喊沖鋒,兩翼的輕騎兵也向羌人突擊,羌人崩潰,段颎部從斬殺羌人八千餘。
窦太後下诏褒獎,賜段颎錢二十萬,任命段颎家中一人為郎官,下令中藏府調撥金錢增助軍費,擢升段颎為破羌将軍。
閏月,追尊靈帝祖父劉淑為孝元皇帝,祖母為孝元皇後,父親為孝仁皇帝,尊母親董氏為慎園貴人。
夏五月初一,發生日食。
六月,發生大水災。
論定擁立皇帝的功勞,封窦武為聞喜侯。
涿郡人盧植勸說窦武道:“您擁立聖主,使四海有所維系,議論者認為您的功勞中這是最重大的。
皇帝的繼立,不過是根據血統,依次相繼,您不過是依照圖牒的次序,确立皇帝的人選,這又有什麼功勞呢!您應該辭去朝廷給您的大賞,以保全您的身家名節。
”窦武沒有聽從盧植的意見。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說話的聲音和洪鐘一樣洪亮,性格剛毅,節操高尚。
年輕時跟随馬融學習,馬融性格豪放奢侈,經常讓女伎在堂前歌舞,盧植在座下聽講多年,從來沒有轉過眼看過一次,馬融因此十分敬重他。
晉封陣蕃為高陽鄉侯。
陳蕃辭讓不肯接受封爵。
窦太後感激陳蕃舊日對她的恩德,特封他為高陽鄉侯。
陳蕃堅決辭讓,不接受封爵。
段颎追擊東羌人,接連作戰,擊潰了他們。
段颎率領輕裝軍隊追擊羌人,出橋門谷,日夜兼行,與羌人激戰,接連打敗他們。
又在靈武谷與羌人交戰,大敗羌人。
殘餘的羌人隻剩下四千餘個帳落,全部逃散進入漢陽郡的山谷裡。
張奂上書朝廷說:“東羌人雖被擊潰,但殘衆難以根除,最好以恩德招降,可永遠不會後悔。
”朝廷诏告段颎,段颎再次上書說:“我本來知道東羌雖然人數衆多,但軟弱容易制服,所以才多次陳述我的愚見,想做永久安甯的打算。
而張奂卻說羌人強大,難以擊破,最好招降。
聖明的朝廷猶如明鏡,采納了我不明事理的妄言,于是,張奂心懷猜忌,說什麼:&lsquo羌人與漢人均為上天一氣所生, 不可誅盡,血流污野,傷和緻災。
&rsquo臣伏念先零雜種,累以反複,攻剽發冢,禍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誅。
動兵涉夏,連獲甘澍,歲時豐稔,人無疵疫。
上占天心,不為災傷;下察人事,衆和師克。
昔先零作寇,趙充國徙令居内,煎當亂邊,馬援遷之三輔,始服終叛,至今為鲠。
今傍郡戶口單少,數為羌所創毒,而欲令降徒與之雜居,是尤種枳棘于良田,養虺蛇于室内也。
故臣奉大漢之威,建長久之策,欲絕其本根,不使能殖。
本規三歲之費,用五十四億,今适期年,所耗未半,而餘寇殘盡,将向殄滅。
臣每奉诏書,軍不内禦,願卒斯言,一以任臣,臨時量宜,不失權便。
” 秋九月,太傅陳蕃、大将軍窦武,奏誅宦者曹節等,節等殺之。
遂遷太後于南宮。
初,窦太後之立也,陳蕃有力焉。
及臨朝,政無大小,皆委于蕃。
蕃與窦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征天下名賢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于朝廷,與共參政事。
于是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
而帝乳母趙娆及諸女尚書,旦夕在太後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共相朋結,谄事太後,太後信之,數出诏命,有所封拜。
蕃、武疾之。
嘗共會朝堂,蕃私謂武曰:“曹節、王甫操弄國權,濁亂海内,今不誅之,後必難圖。
”武深然之。
蕃大喜,以手推席而起。
武乃引尚書令尹勳等共定計策。
不可斬盡殺絕,血流成河沾污原野,有傷和氣,招緻災難。
&rsquo我仔細思索,先零部落諸羌,反複無常,攻陷州郡,掠奪百姓,挖墓掘冢,使生者、死者都遭受災禍,上天見此,也很震怒,才假借我漢軍之手,誅殺他們。
大兵出動,經過夏季,接連獲降喜雨,莊稼豐收,人民也沒有一點瘟疫。
可見,我們這樣做,上應天心,不為災禍所傷;下合人意,萬衆一心,師出必勝。
過去,先零羌人擾邊為寇,趙充國将他們遷居塞内,煎當羌人擾亂邊塞,馬援把他們遷入三輔地區,他們開始全都降服,最終起兵反叛,至今仍然為害。
而今沿邊各郡,戶口稀少,多次遭受羌人的毒害,而讓羌人與漢民雜居在一起,這樣就像把荊棘種在良田裡,把毒蛇養在内室裡一樣。
所以,我依仗大漢朝的威名,建立長久安甯的策略,打算徹底鏟除禍根,使其再也不能生存。
本來規劃三年的用費,用費五十四億,至今剛過一年,耗費沒有到一半,而殘餘的叛羌,已像灰燼一樣,即将滅絕。
我每次奉讀诏書,深知朝廷對軍事行動從不幹預,但願能如此到底,平羌事宜一切由我處理,臨時應變,不失軍機。
” 秋九月,太傅陳蕃、大将軍窦武上書奏請殺宦官曹節等,曹節等殺陳蕃、窦武。
将窦太後遷到南宮。
當初,窦太後被冊立為皇後,陳蕃曾出過力。
等到窦太後臨朝主持朝政時,就把大小政事全交由陳蕃處理。
陳蕃和窦武齊心合力,輔佐皇室,将天下聞名的賢才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征召入朝共同參與政事。
于是天下人無不伸長脖子盼望太平盛世的到來。
然而,靈帝的乳母趙娆和女尚書們,整天在窦太後身邊,與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互相勾結,阿谀奉承窦太後,得到太後的寵信,多次頒布诏命,封爵拜官。
對此,陳蕃、窦武十分痛恨。
一次,陳蕃、窦武在朝堂上商議政事,陳蕃私下對窦武說:“曹節、王甫操縱國家大權,擾亂天下,今天不殺了他們,以後更難下手。
”窦武認為陳蕃說得很對。
陳蕃十分高興,用手推席而起。
于是,窦武就和尚書令尹勳等人商議制定消滅宦官的策略。
會有日食之變,蕃謂武曰:“昔蕭望之困一石顯,況今石顯數十輩乎!蕃以八十之年,欲為将軍除害。
今可因此斥罷宦官以塞天變。
”武乃白太後曰:“故事,黃門、常侍但當給事省内門戶,主近署财物耳。
今乃使與政事,任重權,子弟布列,專為貪暴。
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誅廢以清朝廷。
”太後曰:“故事,世有宦官,但當誅其有罪者,豈可盡廢耶!” 時中常侍管霸頗有才略,專制省内,武先白收霸及蘇康等,皆坐死。
武複數白誅節等,太後猶豫未忍。
蕃上疏言:“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飒等與趙夫人、諸尚書并亂天下,今不急誅,必生變亂,願出臣章宣示左右,并令天下諸奸知臣疾之。
”太後不納。
八月,太白犯房之上将,入太微。
劉瑜惡之,上書皇太後曰:“案《占書》:宮門當閉,将相不利,奸人在主傍,願急防之。
”又與武、蕃書,勸以速斷大計。
于是武、蕃以朱?為司隸校尉,劉祐為河南尹,虞祁為洛陽令,奏免黃門令魏彪,以所親小黃門山冰代之。
收長樂尚書鄭飒,送北寺獄。
蕃曰:“此曹子便當收殺,何複考為!”武令冰與尹勳雜考,辭連曹節、王甫。
勳、冰即奏收節等,使劉瑜内奏。
九月,武出宿歸府。
典中書者先以告長樂五官史朱瑀,瑀盜發武奏,罵曰:“放縱者自可誅耳,我曹何罪,而當 此時正好出現日食的災變,陳蕃對窦武說:“過去,蕭望之被一個石顯所困,何況今有數十個石顯!我以八十高齡,願為将軍除害。
現在正可以利用出現日食的機會,斥退罷黜宦官,以消除上天災變。
”于是窦武禀告太後說:“根據過去的典章制度,黃門、常侍隻是在宮省内任職,管理宮廷門戶,負責保管宮内财物罷了。
而現在卻讓他們參與政事,掌握大權,宦官子弟擔任要職的比比皆是,他們貪污殘暴,為非作歹。
天下怨聲四起,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應該将他們都誅殺廢黜,以肅清朝廷。
”太後說:“根據舊制,皇家世世代代有宦官,隻應該誅殺有罪的宦官,怎麼能夠将他們全部廢棄呢!” 當時,中常侍管霸很有才略,在宮省内說一不二,窦武就先逮捕管霸、蘇康等人,都處以死刑。
此後,窦武又多次請求太後誅殺曹節等人,太後猶豫不決,不忍心誅殺他們。
于是陳蕃上書說:“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飒等人與趙娆、諸尚書,一起擾亂天下,今天如果不趕緊殺掉他們,以後一定會發生變亂,請求把我的這份奏章,宣示左右,并讓天下的奸佞之人都知道我十分痛恨他們。
”窦太後不肯采納陳蕃的意見。
八月,金星侵犯房宿上将星,深入太微星座。
劉瑜對這種天象十分厭惡,向窦太後上書說:“上天有此星象,根據《占書》:宮門應當關閉,将對将相不利,奸佞之人就在人主身旁,但願能緊急防備。
”同時,又給窦武、陳蕃寫信,勸告他們要迅速果斷地确定大計。
于是,窦武,陳蕃任命朱?為司隸校尉,劉祐為河南尹,虞祁為洛陽縣令,奏準免去黃門令魏彪的官職,以所親信的小黃門山冰接替魏彪的職位。
收捕長樂尚書鄭飒,送北寺獄監禁。
陳蕃說:“這些家夥抓住就應該當場殺掉,還審問什麼!”窦武沒有聽從,命令山冰與尹勳審問鄭飒,鄭飒的供辭牽連曹節、王甫。
尹勳、山冰即奏請窦太後收捕曹節等人,奏章讓劉瑜呈遞。
九月,窦武休假,出宮回到家中住宿。
主管奏章的宦官得到消息後,先行告訴長樂五官史朱瑀,朱瑀偷偷拆閱窦武的奏章,大罵說:“宦官放縱犯罪的該殺,可我們又有什麼罪過,卻該當 盡見族滅!”因大呼曰:“陳蕃、窦武奏白太後廢帝,為大逆!”乃夜召所親共普等十七人,歃血共盟。
曹節請帝出禦前殿,拔劍踴躍,趙娆等擁衛左右。
閉諸禁門,召尚書官屬,挾以白刃,使作诏闆,拜王甫為黃門令,持節至北寺獄,收勳、冰殺之,出飒。
還兵劫太後,奪玺绶。
使飒等持節收武等。
武馳入步兵營,召會北軍五校士數千人屯都亭,下令軍士曰:“黃門、常侍反,盡力者封侯重賞。
”陳蕃聞難,将官屬諸生八十餘人,并拔劍突入尚書門,攘臂呼曰:“大将軍忠以衛國,黃門反逆,何雲窦氏不道耶!”王甫使劍士收蕃,蕃拔劍叱甫,辭色逾厲。
遂被執送北寺獄,即日殺之。
時張奂征還,節等以奂新至,不知本謀,矯制使奂率五營士讨武。
甫将千餘人出與奂合,使其士大呼武軍曰:“窦武反,汝皆禁兵,當宿衛宮省,何故随反者乎!”營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軍稍稍歸甫,自旦至食時,兵降略盡。
武自殺,枭首都亭。
收捕宗親賓客悉誅之。
及劉瑜、馮述皆夷其族。
遷皇太後于南宮,徙武家屬于日南。
門生故吏皆免官禁锢。
議郎巴肅始同謀,節等不知,但坐禁锢,後乃知而收之。
肅自載詣縣,縣令解印绶,欲與俱去。
肅曰:“為人臣者,有謀不敢隐,有罪不逃刑。
”遂被誅。
曹節遷長樂衛尉,與王甫等六人皆封列侯。
蕃友朱震收葬蕃屍,匿其子逸,事覺,系 滅族!”因而大喊說:“陳蕃、窦武奏請太後廢黜皇帝,大逆不道!”便連夜召集親信共普等十七人,歃血盟誓。
曹節請靈帝來到前殿,讓他拔劍跳躍,做出憤激的樣子,派趙娆等在靈帝左右侍衛。
關閉宮門,召喚尚書官屬,以利刀相威脅,命令他們撰寫诏書,任命王甫為黃門令,持節到北寺監獄,捕殺了尹勳、山冰,放出了鄭飒。
随後率兵回宮,劫持窦太後,奪取皇帝的玺印。
派鄭飒等人持節收捕窦武等人。
窦武奔入步兵營,召集會合北軍五校将士數千人,進屯都亭,對軍士下令說:“黃門、常侍謀反,努力平定謀反者封侯、重賞。
”陳蕃聽到宦官發難,率領部下及學生八十餘人,各拔劍沖入尚書台門前,振臂大呼說:“大将軍忠心衛國,黃門反叛,為什麼反說窦氏大逆不道!”王甫命令武士收捕陳蕃,陳蕃拔劍怒叱王甫,言辭和臉色更加嚴厲。
武士将陳蕃押送至北寺監獄,當天将陳蕃殺死。
這時,張奂正好被召回京師,曹節等人以張奂剛剛回來,不知道他們的陰謀,假傳皇帝聖旨命令張奂率領五營軍士讨伐窦武。
王甫率領千餘人出宮與張奂會合,讓士兵向窦武軍大喊:“窦武謀反,你們都是皇帝的禁衛部隊,應當保衛皇宮,為什麼追随謀反的人呢!”北軍五營校尉府的官兵,向來就畏懼歸服宦官,于是窦武軍隊開始有人投奔王甫,從清晨到早飯時,窦武的軍隊幾乎都歸降了王甫。
窦武自殺,被砍下頭懸挂在洛陽都亭示衆。
接着,又搜捕窦武的親族、賓客、親戚,全部加以誅殺。
劉瑜、馮述都也被誅滅全族。
将窦太後遷到南宮,把窦武的家屬放逐到日南郡。
陳蕃、窦武的學生、門生和過去的部屬一律被免去官職,終身不能出來做官。
議郎巴肅開始參與了窦武除滅宦官的密謀,曹節等人不知道,所以當時隻是被免職,終身不能再做官,後來被發現,于是下令搜捕巴肅。
巴肅自己乘車到縣廷自首,縣令解下印信,打算和巴肅一起逃走。
巴肅說:“作為臣下,有謀略不敢隐藏,有罪不逃避刑罰。
”于是被處死。
曹節升任長樂衛尉,與王甫等六人都被封為列侯。
陳蕃的朋友朱震收斂埋葬陳蕃的屍體,将陳蕃的兒子陳逸藏匿起來,事情被發覺後,朱震被抓 獄。
震受考掠,誓死不言,逸由是得免。
武掾胡騰殡斂武屍,行喪,亦坐禁锢。
武孫輔,年二歲,騰詐以為己子,與令史張敞共匿之,亦得免。
張奂遷大司農,封侯。
奂深病為節等所賣,固辭不受。
冬十月晦,日食。
十二月,鮮卑、濊貊寇幽、并。
烏桓稱王。
烏桓大人上谷難樓有衆九千餘落,遼西丘力居有衆五千餘落,自稱王。
遼東蘇仆延有衆千餘落,自稱峭王。
右北平烏延有衆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
己酉(169) 二年 春正月,尊慎園貴人董氏為孝仁皇後,以其兄子重為五官中郎将。
夏四月,青蛇見禦座上。
大風雨雷雹,诏公卿言事。
張奂上疏曰:“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
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
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锢,一切蠲除。
又,皇太後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宜思大義顧複之報。
”上深嘉其言,而為宦者所制,不得從也。
奂又與尚書劉猛等共薦王暢、李膺可參三公之選,節等疾其言,遂下诏切責之。
皆自囚廷尉,數日得出,以俸贖罪。
郎中謝弼上封事曰:“皇太後幽隔空宮,如有霧露之疾,陛下當何面目以見天下!孝和皇帝不絕窦氏之 入獄。
朱震遭受嚴刑拷打,但誓死不肯招供,陳逸因此逃脫性命。
窦武府中的掾吏胡騰收斂殡葬窦武的屍體,并為其服喪,也受到不得為官的處分。
窦武的孫子窦輔,年僅二歲,胡騰謊稱是自己的兒子,與大将軍府令史張敞一起将窦輔藏起來,窦輔也因此逃得性命。
張奂升遷為大司農,因功封侯。
張奂懊悔上了曹節等人的當,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封侯。
冬十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十二月,鮮卑和濊貊侵犯幽、并二州。
烏桓首領自稱王。
烏桓首領上谷難樓有部衆九千餘帳落,遼西郡的丘力居有部衆五千餘帳落,自己稱王。
遼東郡的蘇仆延,擁有部衆一千餘個帳落,自稱峭王。
右北平郡的烏延,擁有部衆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
己酉(169) 漢靈帝建甯二年 春正月,尊慎園貴人董氏為孝仁皇後,任命董氏哥哥的兒子董重為五官中郎将。
夏四月,在皇帝禦座上出現一條青蛇。
出現大風雷雨冰雹,靈帝下诏命公、卿大臣各呈奏,讨論災異出現的原因。
張奂上疏說:“過去,安葬周公不符合禮制,上天動怒。
而今窦武、陳蕃忠貞為國,卻沒有得到朝廷明顯的寬恕,怪異災變的出現,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應當趕快重新安葬他們,遷回他們被放逐的家屬,因他們而受到牽連遭到禁锢的,全部撤銷處分。
還有,皇太後雖然在南宮居住,但恩遇禮敬卻經常享受不到,應該思念大義,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靈帝深覺張奂說得有理,但為宦官們所控制,自己做不了主。
張奂又和尚書劉猛共同薦舉王暢、李膺認為他們是三公的合适人選,曹節等人痛恨他們的言論,讓靈帝下诏嚴厲責備張奂等人。
張奂等人都到廷尉獄,請求囚禁,數天之後才被釋放,以俸祿贖罪。
郎中謝弼上呈密封奏章給靈帝,說:“皇太後被幽禁隔離在空宮之中,萬一有什麼急病,陛下還有什麼面目見天下之人呢!孝和皇帝不斷絕窦太後的 恩,前世以為美談。
《禮》&lsquo為人後者為之子&rsquo,今以桓帝為父,豈得不以太後為母哉!台宰重器,國命所系,今之四公,唯劉寵斷斷守善,餘皆素餐緻寇之人,必有折足覆之兇。
可因災異,并加罷黜,征王暢、李膺并居政事,庶災變可消,國祚唯永。
”左右惡之,以他罪收弼,掠死于獄。
光祿勳楊賜曰:“王者心有所想,雖未形顔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陰陽為其變度。
夫皇極不建,則有龍蛇之孽,《詩》雲:&lsquo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rsquo惟陛下思乾剛之道,别内外之宜,抑皇甫之權,割豔妻之愛,則蛇變可消,祯祥立應。
”賜,秉之子也。
六月,以劉嚣為司空。
嚣素附諸常侍,故緻位公輔。
秋七月,段颎大破東羌,平之。
封颎為新豐侯。
诏遣谒者馮禅說降漢陽散羌。
段颎以羌雖暫降,必複為盜,不如乘虛放兵,勢必殄滅。
于是進營,去羌所屯四五十裡,遣田晏、夏育将五千人先進擊,破之。
羌衆東奔射虎谷,分兵守谷上下門,颎規一舉滅之,不欲複令散走。
遣千人于西縣結木為栅,廣二十步,長四十裡遮之。
分遣晏、育等将七千人銜枚夜上西山,結營穿塹,去虜一裡許,又遣張恺将三千人上東山,虜乃覺之。
颎因與恺等挾東、西山,縱兵奮擊,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處處破之,斬其渠帥以下萬九千級。
馮禅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漢陽、隴西三郡。
于是東羌悉平。
養育之恩,前世傳為美談。
《禮記》說:&lsquo為人後者為之子。
&rsquo而今陛下以桓帝為父親,豈能不以太後為母親!尚書令和太尉、司徒、司空都是社稷重臣,國家命脈,可是現在的四公,隻有劉寵專一推行善政,其他皆是無德守位、招賊引寇之人,必然會發生鼎足折斷、傾覆食物的兇事。
可以趁着天降災異,将他們全部罷免,征召王暢、李膺等人參與政事,大概能使災異消除,國運永亨。
”靈帝左右近侍對謝弼的奏章十分痛恨,以其他的罪名收捕謝弼,拷打緻死。
光祿勳楊賜說:“君王心裡有所思想,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金木水火土五星已經為之推移,陰陽也都為其改變。
皇帝的權威沒有建立,就會出現龍蛇災孽,《詩經》說:&lsquo虺蛇、大蛇,女子征兆。
&rsquo隻有請陛下思行陽剛之道,内外有别,抑制皇後家族的權力,割舍嬌豔妻妾的寵愛,那麼災變即可消除,祥瑞立即就會出現。
”楊賜是楊秉的兒子。
六月,任命劉嚣為司空。
劉嚣一向阿附中常侍,因此得以爬上三公高位。
秋七月,段颎大敗東羌人,平定了東羌人的反叛。
朝廷封段颎為新豐縣侯。
靈帝下诏派遣谒者馮禅前往漢陽,說服殘餘的羌人投降。
段颎認為羌人雖暫時歸降,以後必然還會為盜作亂,不如趁他們虛弱的時候,縱兵攻擊,一定會将他們殺絕。
于是就率軍前進,到了離羌人居地四五十裡的地方,派田晏、夏育率五千士兵進攻,擊潰了羌人。
羌人向東奔逃至射虎谷,分兵守住射虎谷的上下門,段颎計劃一舉殲滅他們,不讓他們再四散逃走。
于是派遣千餘人在西縣用木頭結成栅欄,寬二十步,長四十裡,用來攔擋。
又分别派遣田晏、夏育等率七千人,口中銜着木棍不許講話,趁夜爬上西山,安營挖溝,前進到距離羌人一裡左右的地方,又派張恺率三千人上東山,這時羌人才發覺。
段颎和張恺從東、西山夾擊,追擊到射虎谷的上下門和窮山深谷之中,所向披靡,斬殺羌人首領以下共一萬九千餘人。
馮禅招降的四千人,分别被安置在安定、漢陽、隴西三郡。
于是,徹底平息了東羌人的反叛。
颎凡百八十戰,斬三萬八千餘級,獲雜畜四十二萬七千餘頭,費用四十四億,軍士死者四百餘人。
更封新豐縣侯,邑萬戶。
九月,江夏蠻反,州郡讨平之。
丹陽山越反,郡兵擊破之。
冬十月,複治鈎黨,殺前司隸校尉李膺等百餘人。
初,李膺等雖廢锢,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更相标榜,為之稱号。
以窦武、陳蕃、劉淑為三君。
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為八俊。
俊者,言人之英也。
郭泰、範滂、尹勳、巴肅、宗慈、夏馥、蔡衍、羊陟為八顧。
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張儉、翟超、岑晊、苑康、劉表、陳翔、孔昱、檀敷為八及。
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
度尚、張邈、王孝、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
廚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及陳、窦用事,複舉拔膺等。
陳、窦誅,膺等複廢。
宦官疾惡膺等,每下诏書,辄申黨人之禁。
侯覽怨張儉尤甚。
覽鄉人朱并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為部黨,圖危社稷,诏刊章捕儉等。
十月,曹節諷有司奏:“諸鈎黨者虞放、李膺、杜密、朱?、荀昱、翟超、劉儒、範滂等,請下州郡考治。
”是時上年十四,問節等曰:“黨人何用為惡而欲誅之耶?”對曰:“相舉群輩欲為不軌。
”上曰:“不軌欲如何?”對曰:“欲圖社稷。
”上乃可其奏。
或謂李膺曰:“可去矣。
”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
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詣诏獄,考死。
門生故吏并被禁锢。
侍禦史景毅子顧為膺 段颎先後經曆了百八十場戰鬥,斬殺羌人三萬八千多,俘獲各種家畜四十二萬七千頭,用費四十四億,軍吏和士兵死亡四百餘人。
朝廷改封段颎為新豐縣侯,每年征收一萬戶人家的租稅。
九月,江夏郡蠻人反叛,州郡官府出兵平定了反叛。
丹陽山越人反叛,派郡兵将其擊破。
冬十月,再次懲治黨人,處死前司隸校尉李膺等百餘人。
當初,李膺等人雖遭廢黜禁锢,但天下的士人都認為李膺等人德行高尚,朝廷政治黑暗污濁,李膺等人互相頌揚,各人都有美号。
稱窦武、陳蕃、劉淑為三君。
所謂君,就是說他們是一代宗師。
稱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為八俊。
所謂俊,是說他們是一代英傑。
稱郭泰、範滂、尹勳、巴肅、宗慈、夏馥、蔡衍、羊陟為八顧。
所謂顧,是說他們是一代德行表率。
稱張儉、翟超、岑晊、苑康、劉表、陳翔、孔昱、檀敷為八及。
所謂及,是說他們能為人導師。
稱度尚、張邈、王孝、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
所謂廚,是說他們能仗義疏财,舍财救人。
等到後來,陳蕃、窦武主理朝政,重新舉薦提拔了李膺等人。
陳蕃、窦武被誅殺後,李膺等人再次被廢黜。
宦官們十分痛恨李膺等人,所以靈帝每次頒布诏書,都要重申對黨人的禁令。
中常侍侯覽對張儉最為怨恨。
侯覽的同鄉朱并上書檢舉張儉和同鄉二十四人,互相起稱号,結為朋黨,圖謀危害國家,靈帝下诏,公布奏章,收捕張儉等人。
十月,曹節暗示有關官吏奏報:“勾結成黨的有虞放、李膺、杜密、朱?、荀昱、翟超、劉儒、範滂等人,請将這些人交與州郡拷問。
”當時,靈帝十四歲,問曹節等人:“黨人有什麼罪惡,而要殺他們?”曹節回答說:“他們相互推舉,勾結成黨,圖謀不軌。
”靈帝說:“不軌,想幹什麼?”曹節回答說:“想要推翻朝廷。
”于是,靈帝批準了奏章。
有人對李膺說:“可以逃跑了。
”李膺回答說:“事奉君王不辭艱難,有罪不逃避刑罰,是臣子的節操。
我已六十歲了,死生有命,逃向哪呢!”便自己前往诏獄,被拷打緻死。
他的學生、過去的部下都被禁锢。
侍禦史景毅的兒子景顧是李膺 門徒,未有錄牒,不及于譴。
毅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脫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歸。
汝南督郵吳導受诏捕範滂,至征羌,抱诏書閉傳舍,伏床而泣,一縣不知所為。
滂聞之曰:“必為我也。
”即自詣獄。
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绶,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滂跪受教,再拜而辭。
凡黨人死者百餘人,妻子皆徙邊,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為黨人。
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濫入黨中。
或有未嘗交關,亦罹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又六七百人。
郭泰聞之,私為之恸曰:“《詩》雲:&lsquo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rsquo漢室滅矣,但未知&lsquo瞻烏爰止,于誰之屋&rsquo耳!”泰雖好臧否,而不為危言核論,故能處濁世而怨禍不及焉。
張儉亡命困迫,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後流轉東萊,止李笃家。
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笃引欽就席曰:“張儉負罪,豈得藏之!若審在此,此人名士,明廷甯宜執之乎?”欽因起撫笃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專取仁義!”笃曰:“今欲分之,明廷載半去矣。
”欽歎息而去。
笃導儉出塞,其所經曆,伏重誅者以十數,連引收考遍 的學生,黨人名籍上沒有他的名字,所以沒有受到處罰。
景毅感慨地說:“我本來認為李膺是賢者,所以才讓兒子拜他為師,怎麼可以因為名籍上脫漏而苟安呢!”自己上書舉報自己,免職回鄉。
汝南郡督郵吳導接到诏書逮捕範滂,到了征羌縣,關上傳舍的門,抱着诏書伏在床上哭泣,全縣的人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範滂聽到後說:“一定是為了我。
”就到縣獄自首。
縣令郭揖見到範滂大吃一驚,解去縣令印信,接出範滂,要與他一起逃亡,說:“天下大得很,您為何要在這個地方?”範滂說:“我死了,災禍才能停止,我怎麼敢因我之罪牽累你,而又讓我的老母親流離失所呢!”範滂的母親來和他訣别,對範滂說:“你今天能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了有什麼遺憾呢!”範滂跪着接受了母親的教誨,再拜而别。
因黨人案緻死的有一百多人,他們的妻子、兒女都被放逐到邊郡,天下的英雄豪傑和有德行、道義的儒家學者,都被宦官指控為黨人。
有私怨的,也乘機互相陷害,微不足道的小怨忿,也濫被誣陷為黨人。
還有的人與黨人從來沒有瓜葛,也遭受禍毒,因此而遭到處死、放逐、廢黜、禁锢的又有六七百人。
郭泰聽說黨人慘死的消息,暗中悲恸,說:“《詩經》說:&lsquo人才奔亡,國家危急。
&rsquo漢王朝将要滅亡,但不知道&lsquo看那烏鴉就要栖息,它能落到誰的屋上&rsquo。
”郭泰雖然也愛好品評人物,但從來沒有危言苛論,所以能身處亂濁之世而沒有遭到怨恨和禍害。
張儉逃亡,困急窘迫,看見人家大門就去投奔,大家無不敬重他的名望品行,冒着家破人亡的風險收留他。
後來,流亡輾轉到了東萊郡,在李笃家住下。
外黃縣令毛欽拿着兵器來到李笃家門前,李笃領着毛欽就座後說:“張儉是負罪之人,我怎麼能窩藏他!若他真的在這裡,此人名士,您難道一定要捉拿他?”毛欽站起來,撫摸着李笃肩膀說:“蘧伯玉以單獨做君子為恥,你怎能一人獨獲仁義!”李笃說:“今天我想和您分享,您已經拿去一半了!”毛欽歎息而去。
李笃引導張儉逃出邊塞,張儉逃亡,因窩藏他而被誅殺的有十多人,受他牽連而遭到逮捕拷問的人遍 天下。
儉與魯國孔褒有舊,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
事洩,儉亡走,國相收褒、融送獄,未知所坐。
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
”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
”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
”一門争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谳之,诏書獨坐褒。
及黨禁解,儉乃還鄉裡。
夏馥聞儉亡命,歎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
一人逃死,禍及萬家,何以生為!”乃自剪須變形,入林慮山中,隐姓名,為冶家傭,親突煙炭,形貌毀瘁,積二三年人無知者。
馥弟靜載缣帛追饷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載禍相饷乎!” 初,中常侍張讓父死,歸葬颍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恥之。
陳寔獨吊焉。
及誅黨人,讓以寔故多所全宥。
初,太尉袁安子敞為司空,孫湯複為太尉。
湯三子:成、逢、隗。
成生紹,逢生術。
至是逢為司空,隗亦顯官。
中常侍袁赦以逢、隗相家與之同姓,推崇以為外援,故袁氏貴寵于世,富奢甚,不與他公族同。
紹壯健有威容,愛士養名,賓客輻湊。
術亦以俠氣聞。
逢從兄子闳,少有操行,以耕學為業,逢、隗數饋之,無所受。
闳見時方險亂,而家門富盛,常對兄弟歎曰:“吾先公福祚,後世不能以德守之,而 及全國。
張儉和魯國人孔褒是老朋友,當他逃到孔褒家時,正好孔褒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年僅十六歲,就把張儉藏匿起來。
後來,事情洩露,張儉隻身逃走,但魯國國相收捕了孔褒、孔融兄弟,但不知道應該判處誰來坐罪。
孔融說:“接納張儉并将他藏匿家中的是我,應當由我坐罪。
”孔褒說:“張儉是來求助于我的,不是我弟弟的罪過。
”官吏詢問孔褒兄弟的母親,母親說:“家裡的事由家長負責,我應該承擔罪過。
”一家人争相赴死,郡縣官吏疑惑不能判決,便上報朝廷,靈帝下诏,由孔褒坐罪。
等到黨禁解除後,張儉便回到了故鄉。
夏馥聽說了張儉逃亡的事情,歎息說:“自己作孽,應由自己承受,何必白白地牽連良善之人。
一人逃命,使萬戶人家遭受禍害,何必活下去!”于是他便剪掉胡須,改變形貌,逃入林慮山中,隐姓埋名,做了冶鑄人家的傭工,親自燒炭,形貌變得粗糙憔悴,在那裡二三年居然沒人知道他是誰。
夏馥的弟弟夏靜帶着缣帛趕來接濟他,夏馥不肯接受,說:“你為什麼帶禍害來給我呢!” 當初,中常侍張讓的父親去世,遺體運回颍川安葬,雖然全郡的頭面人物幾乎都來參加葬禮,但有名望的士人卻一個也沒去,張讓感到很恥辱。
唯有陳寔獨自前往吊喪。
等到誅殺黨人時,張讓因為陳寔的緣故,保全赦免了不少人。
當初,太尉袁安的兒子袁敞做司空,孫子袁湯又當太尉。
袁湯有三個兒子:袁成、袁逢、袁隗。
袁成生袁紹,袁逢生袁術。
到如今,袁逢做了司空,袁隗也擔任了顯要官職。
中常侍袁赦認為袁逢、袁隗是将相之家,又與他同姓,就特别推崇他們,企圖用他們作為自己的外援,所以袁氏以貴寵聞名于當世,非常富有奢華,和其他三公家族比起來大不相同。
袁紹體格壯健而儀表堂堂,喜愛交往天下名士而傳揚名聲,賓客從四面八方來歸附他。
袁術也以俠義聞名于世。
袁逢的堂侄袁闳,少年時就有節操德行,以種田求學為業,袁逢、袁隗多次饋贈資助他,袁闳都沒有接受。
袁闳見國家正當險亂之時,而袁氏家族也正是富貴興盛,常對兄弟們歎息說:“我們先祖的福運,後代不能以德行來保持,而 競為驕奢,與亂世争權,此即晉之三郤矣。
”及黨事起,闳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忍去,乃築土室四周于庭,不為戶,自牖納飲食。
母思闳時,往就視,母去便自掩閉,兄弟妻子莫得見也。
潛身十八年,卒于土室。
初,範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
太學生争慕其風,申屠蟠獨歎曰:“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篲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
”乃絕迹于梁、砀之間,因樹為屋,自同傭人。
居二年,滂等果罹黨锢之禍。
是月晦,日食。
鮮卑寇并州。
庚戌(170) 三年 春三月晦,日食。
征段颎為侍中。
颎在邊十餘年,未嘗一日蓐寝,與将士同甘苦,故皆樂為死戰,所向有功。
辛亥(171) 四年 春正月,帝冠,赦。
唯黨人不赦。
二月,地震,海溢。
三月朔,日食。
大疫。
秋七月,立貴人宋氏為皇後。
冬十月朔,帝朝太後于南宮。
帝以窦太後有援立之功,率群臣朝南宮,親饋上壽。
黃門令董萌因此數為太後訴冤,帝深納之,供養資奉,有加于前。
曹節、王甫疾之,誣萌以謗讪永樂宮,下獄死。
競相驕縱奢華,與亂世争權奪利,這不就是晉之三郤大夫嗎!”等黨人案發生,袁闳想隐入山林,因為母親年邁不忍離去,就在庭院裡修築了一間土室,沒有門,飲食都從窗口遞進。
老母親思念袁闳時,就到窗口去看他,母親走後,他就把窗戶關上,連兄弟、妻子、兒女都見不到他。
就這樣隐居了十八年,在土屋中去世。
起初,範滂等人批評抨擊朝政,自三公九卿以下的文武大臣都降低身份禮敬他們。
太學生們仰慕範滂等人的風度,争着向他們學,申屠蟠獨自歎息說:“過去戰國時代,連普通的士人對國政大事都肆意評論,但各國的國君卻抱着掃帚掃除,為他們開路,結果導緻了焚書坑儒的大禍,而今天正是那時的樣子!”于是就隐居在梁國和砀縣一帶,在大樹下蓋了一間房子,和傭人一樣生活。
過了二年,範滂等人果然遭受了黨锢之禍。
此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鮮卑侵犯并州。
庚戌(170) 漢靈帝建甯三年 春三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征調段颎為侍中。
段颎在邊郡十餘年,從來沒有睡過一天踏實覺,他與将士們同甘共苦,所以部下都拼死作戰,所向披靡,建立功勳。
辛亥(171) 漢靈帝建甯四年 春正月,靈帝舉行加冠禮,大赦天下。
隻有黨人不予赦免。
二月,發生地震,海嘯。
三月初一,發生日食。
瘟疫蔓延。
秋七月,靈帝封貴人宋氏為皇後。
冬十月初一,靈帝前往南宮朝見窦太後。
靈帝認為窦太後扶持他繼承帝位有功,就率領文武百官前往南宮朝見窦太後,并親自給太後送上食品和祝壽。
黃門令董萌趁着這個機會多次為窦太後申訴冤情,靈帝深為采納,對窦太後的供養和待遇,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曹節、王甫見此非常痛恨,就誣告董萌诽謗靈帝生母董太後,将其下獄處死。
鮮卑寇并州。
壬子(172) 熹平元年 春正月,帝谒原陵。
司徒掾蔡邕曰:“吾聞古不墓祭。
朝廷有上陵之禮,始謂可損,今見威儀,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易奪也。
禮有煩而不可省者,此之謂也。
” 三月,太傅胡廣卒。
廣周流四公三十餘年,曆事六帝,禮任極優,所辟多天下名士,練達故事,明解朝章,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然溫柔謹悫,常遜言恭色以取媚于時,無忠直之風,天下以此薄之。
夏,宦者侯覽有罪,自殺。
覽為長樂太仆,坐專權驕奢,策收印绶,自殺。
六月,大水。
皇太後窦氏崩。
秋七月,葬桓思皇後。
窦太後母卒于比景,太後憂思感疾,崩于雲台。
宦者積怨窦氏,以衣車載其屍置城南市舍,數日,曹節、王甫欲用貴人禮殡。
帝不可,于是發喪成禮。
節等欲别葬太後而以馮貴人配祔。
诏公卿大會朝堂,
凡二十一年。
丁未(167) 永康元年 春正月,東羌複反,段颎擊破之。
夫餘寇玄菟。
夏四月,羌寇三輔。
五月,地裂。
是月晦,日食。
六月,赦黨人歸田裡,禁锢終身。
陳蕃既免,朝臣震栗,莫敢複為黨人言者。
賈彪曰:“吾不西行,大禍不解。
”乃入洛陽,說窦武及尚書霍谞等,使訟之。
武上疏曰:“膺等建忠抗節,志經王室,此誠陛下稷、契、伊、呂之佐,而虛為奸臣賊子所誣枉,天下寒心,海内失望。
惟陛下留神澄省,時見理出,以厭人鬼喁喁之心。
今台閣近臣,尚書朱?、荀绲、劉祐、魏朗、劉矩、尹勳等皆國之貞士,朝之良佐。
尚書郎張陵、妫皓、苑康、楊喬、邊韶、戴恢等,文質彬彬,明達國典,而陛下委任近習,專樹饕餮,外典州郡,内幹心膂,宜以次貶黜,案罪糾罰。
信任忠良,平決臧否,使邪正毀譽,各得其所。
如此,咎征可消,天應可待。
間者有嘉禾、芝草、黃龍之見。
夫瑞生必于嘉士,福至實由善人。
在德為瑞,無德為災。
陛下所行不合天意,不宜稱慶。
” 丁未(167) 漢桓帝永康元年 春正月,東羌再一次反叛,護羌校尉段颎率軍攻擊大破叛羌。
夫餘人侵犯玄菟郡。
夏四月,羌人侵犯三輔地區。
五月,地裂。
五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六月,桓帝下诏,赦黨人回歸各自家鄉,終生不許再出來做官。
陳蕃被罷免以後,滿朝大臣為之震動恐懼,再也沒人敢為黨人申辯求情。
賈彪說:“我不西行入京,大禍不可能解除。
”于是親自到洛陽,去說服窦武和尚書霍谞等人,請他們出面營救黨人。
窦武上書說:“李膺等人秉持忠心,堅守節操,矢志為王室大業操勞,他們确是陛下的後稷、子契、伊尹、呂尚一般的輔佐賢臣,而被奸臣賊子虛構罪名所誣陷冤枉,以緻天下寒心,海内失望。
惟請陛下小心省察,立即釋放他們,以滿足天下喁喁切望之心。
尚書台的近侍大臣,如尚書朱?、荀绲、劉祐、魏朗、劉矩、尹勳等人,都是忠貞國家之士,輔佐朝廷的良才。
尚書張陵、妫皓、苑康、楊喬、邊韶、戴恢等人,文質彬彬,通曉國家的典章制度,而陛下卻偏信親近左右,依靠邪惡之人,讓他們在外掌管州郡,在内作為心腹參與機要,應該把這些奸佞邪惡之徒漸次加以貶黜,調查他們的罪行,加以懲罰。
信任忠良,辨清善惡是非,使邪惡與正直、毀謗和榮譽各得其所。
如果這樣,上天所降的災異征兆即可消除,上天的祥瑞指日可待。
最近,偶有嘉禾、芝草、黃龍出現。
祥瑞發生,一定是因為有賢士,福至是因為有良善之人。
有德行就是祥瑞,無德行就是災難。
陛下的行為不符合天意,所以不應該慶賀。
” 書奏,因以病上還城門校尉、槐裡侯印绶。
霍谞亦為表請。
帝意稍解,使中常侍王甫就獄訊黨人,甫诘曰:“卿等更相拔舉,疊為唇齒,其意如何?”範滂曰:“滂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污,謂王政之所願聞,不悟更以為黨。
身死之日,願埋滂于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
”甫愍然為之改容,乃得并脫桎梏。
膺等又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懼,請帝以天時宜赦,遂赦,改元。
黨人二百餘人皆歸田裡,書名三府,禁锢終身。
滂往候霍谞而不謝。
或讓之,滂曰:“昔叔向不見祁奚,吾何謝焉!”滂歸汝南,南陽士大夫迎之者車數千輛,鄉人殷陶、黃穆侍衛于旁,應對賓客。
滂曰:“是重吾禍也。
”遂遁還。
初,诏書下舉鈎黨,郡國所奏多至百數,唯平原相史弼獨無所上。
诏書迫切州郡,髡笞掾史。
從事坐傳舍責曰:“青州六郡,其五有黨,平原何治而得獨無?”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畫界分境,水土異齊,風俗不同。
他郡自有,平原自無,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誣陷良善,則平原之人戶可為黨,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從事大怒,即舉奏弼。
會黨禁中解,所脫者甚衆。
窦武所薦楊喬,容儀偉麗,數言政事,帝愛其才貌,欲妻以公主,喬固辭,不聽,遂不食而死。
奏書呈上後,窦融借口生病辭去城門校尉、槐裡侯的職爵,并交還印绶。
霍谞也上書營救黨人。
桓帝的怒氣稍稍消解,派中常侍王甫到監獄審訊黨人,王甫诘問說:“你們互相拔舉保薦,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互為依存,到底有什麼企圖?”範滂說:“我想要贊美善良使大家一樣清廉,嫉恨邪惡使大家認清污濁所在,原以為朝廷會支持我們這樣做,從沒想到這是結黨。
我死後,但願将我埋在首陽山之側,上不辜負皇天,下不愧對伯夷、叔齊這樣的高士。
”王甫深為範滂言辭所感,為之動容,于是命令官吏解除他們身上的刑具。
李膺等人的供詞又牽連出許多宦官子弟,宦官們害怕,就請求桓帝,以發生日食為由,大赦天下,赦免了黨人、改年号。
黨人二百餘人,都被遣送回鄉,将他們的姓名書錄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不許再出來做官。
範滂去拜訪霍谞,卻不肯道謝。
有人責備他,範滂說:“過去叔向不見祁奚,我又何必感謝霍谞呢!”範滂回到汝南,南陽的士大夫乘車來迎接他的有數千輛,範滂的同鄉殷陶、黃穆站在他身旁侍衛,為他應答賓客。
範滂說:“你們這樣,是加重我的災禍。
”于是,他悄悄地逃離故鄉。
當初,靈帝下诏搜捕黨人,各郡及各封國奏報檢舉的黨人,多得以百計數,隻有平原國相史弼,一個黨人也沒有上報。
诏書接連下達,嚴切催促州郡官府奏報,有的掾史甚至因此受到髡刑和鞭刑。
青州從事坐在平原國傳舍責問史弼說:“青州所轄六個郡國,其中五個郡國都有黨人,平原國為何治理得一個黨人也沒有?”史弼回答說:“先王治理天下,劃分郡國境界,各地水土不同,風俗各異。
别的郡有的平原國卻沒有,怎麼能夠相比!如果是秉承上司的旨意,誣陷善良無辜的人,那麼平原國的人,戶戶可以稱之為黨人,我這個國相,隻有一死而已,我堅決不能做這種事!”從事大怒,立即舉奏彈劾史弼。
這時,正好桓帝下诏解除黨禁,史弼所救脫的人很多。
窦武所舉薦的楊喬,容貌風儀偉麗,多次上書陳述議論朝廷政事,桓帝喜愛他的才華和容貌,打算把公主嫁給他,楊喬堅決難辭,桓帝不答應,楊喬絕食而死。
秋八月,巴郡言黃龍見。
初,郡人欲就池浴,見池水濁,因戲相恐“此中有黃龍”。
語遂行,太守欲上之。
郡吏傅堅谏曰:“此走卒戲語耳。
”太守不聽。
大水,海溢。
冬十月,羌寇三輔,張奂遣司馬董卓擊破之。
奂論功當封,以不事宦官故不果。
拜董卓為郎中。
卓,隴西人,性粗猛有謀,羌胡畏之。
十二月,帝崩。
尊皇後曰皇太後,太後臨朝。
初,窦後既立,禦見甚稀,唯采女田聖等有寵。
後素忌忍,帝梓宮尚在前殿,遂殺田聖。
遣使迎解渎亭侯宏詣京師。
窦武召侍禦史河間劉,問以國中宗室之賢者,稱孝王曾孫宏。
武白太後,定策禁中,以守光祿大夫,持節奉迎宏,時年十二。
戊申(168) 孝靈皇帝建甯元年 春正月,以窦武為大将軍,陳蕃為太傅,與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
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畏懼,多托病不朝。
陳蕃移書責之曰:“古人立節,事亡如存。
今帝祚未立,諸君 秋八月,巴郡上報說發現黃龍。
最初,一些巴郡當地人想去池塘洗浴,看到池塘水渾濁,就互相開玩笑恐吓說:“裡面有黃龍。
”這句玩笑話随即傳播開來,郡太守認為這是祥瑞,所以想将它上報朝廷。
郡府屬吏傅堅勸阻說:“這隻是小民們開玩笑的話,怎能當真?”郡太守沒有聽他的勸阻。
發生大水災,海水倒灌。
冬十月,羌人侵犯三輔地區,張奂派遣司馬董卓迎擊,大敗羌人。
張奂按照功勞應當晉封爵位,但因他不肯巴結宦官,結果沒有晉封。
任命董卓為郎中。
董卓是隴西郡人,性格粗暴勇猛而有謀略,羌人、胡人都畏懼他。
十二月,桓帝去世。
尊皇後窦妙為皇太後,窦太後臨朝主持朝政。
起初,窦妙被立為皇後,很少有機會見到桓帝,隻有采女田聖等人得到桓帝寵愛。
窦後忌妒而殘忍,桓帝的棺材還停放在前殿,窦後就下令處死田聖。
派遣使者迎接解渎亭侯劉宏至京師晉見。
窦武召見侍禦史河間國人劉,向他詢問劉氏皇族中的賢才,劉推薦河南孝王劉開的曾孫劉宏。
窦武禀報窦太後,在宮禁中定立承繼大策,任命劉為守光祿大夫,持節奉迎劉宏入京,當時,劉宏十二歲。
漢靈帝 戊申(168) 漢靈帝建甯元年 春正月,任命窦武為大将軍,任命陳蕃為太傅,和司徒胡廣統領尚書台事宜。
此時,正逢桓帝大喪,新帝還沒即位,尚書們都心懷畏懼,很多人托病不敢入朝。
陳蕃寫信責備他們說:“古代樹立名節,事奉故去的君主,猶如他生前一樣。
而現在新帝尚未即位,諸位 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
解渎亭侯宏至,入即位。
二月,葬宣陵。
段颎擊東羌于高平,大破之。
以颎為破羌将軍。
初,颎既定西羌,而東羌先零等種猶未服,皇甫規、張奂招之連年,既降又叛。
桓帝诏以問颎,颎上言曰:“東羌降于皇甫規者已二萬落,餘寇無幾。
今張奂躊躇久不進者,當慮外離内合,兵往必驚。
且羌虜人畜疲嬴,有自亡之勢,欲更招降,坐制強敵耳。
臣以為狼子野心難以恩納。
勢窮雖服,兵去複動。
計所餘三萬餘落,近居塞内,路無險折,而久亂并、涼,累侵三輔,西河、上郡已各内徙,安定、北地複至單危,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裡,匈奴諸羌并擅其地,是為癰疽伏疾,留滞脅下,如不加誅,轉就滋大。
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輛,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
如此則可令群羌破盡,匈奴長服,内徙諸縣,得反本土。
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
永和之末,複經七年,用八十餘億。
費耗若此,猶不誅盡,今不暫疲民,則永甯無期。
臣庶竭驽劣,伏待節度。
”帝許之。
颎于是将兵萬餘人,赍十五日糧,從彭陽直指高平,與先零諸種戰。
虜兵盛,衆皆恐,颎乃令軍中長镞利刃,長矛 怎麼在這樣苦峻的處境中,放棄責任,躺在床上休息呢!”尚書們惶恐,紛紛入朝理事。
解渎亭侯劉宏到京師,入宮即皇帝位。
二月,安葬桓帝于宣陵。
段颎在高平進攻羌人,大敗羌人。
擢升段颎為破羌将軍。
當初,段颎既已平定西羌,而東羌先零等部還未歸服,皇甫規、張奂連年招撫,羌人屢次投降,又不斷反叛。
桓帝下诏詢問段颎平羌戰略,段颎上書說:“東羌投降皇甫規的,已有二萬帳落,殘餘叛羌已所剩無幾。
而今張奂所以躊躇不敢進兵的原因,隻是顧慮已歸降的羌人與叛羌相通,裡應外合,大軍一動,羌人必然驚亂。
并且羌人已是戰士和馬匹十分疲憊,有自行滅亡的趨勢,想再一次招降他們,坐着不動便可制服強敵。
我認為,叛羌是狼子野心,很難用恩德感化。
當形勢對他們十分不利時,雖然歸服,但軍隊一撤,又重新反叛。
東羌還剩有三萬餘個帳落,現居住在塞内,道路沒有險阻,而他們長久地擾亂并、涼二州,屢次侵掠三輔地區,迫使西河郡、上郡太守的府治遷徙至内地,安定、北地兩郡已陷于勢單危急之地,自雲中郡、五原郡,西到漢陽郡二千餘裡,全被匈奴、羌人所占有,這就等于瘡疽暗疾,滞留在兩脅之下,如果不把他們誅滅,必然滋長,為害無窮。
倘若用騎兵五千、步兵萬人、戰車三千輛,用三個冬天兩個夏天的時間,足可以擊破平定,約計用費五十四億。
這樣,可以使羌人諸部皆破,匈奴永遠歸服,遷徙到内地的郡縣官府,能夠返回故地。
據我計算,自順帝永初年代中期起,諸部羌人反叛,曆時十四年,用費二百四十億。
順帝永和年代末期,又曆時七年,用費八十餘億。
用費消耗如此龐大,還不能徹底消滅叛羌,而今不暫時使人民忍受疲憊之苦,則永久的安甯便遙遙無期。
我願盡劣笨的能力,期待陛下的節制調度。
”桓帝批準了他的平羌方略。
于是,段颎率領一萬餘人,攜帶十五天的糧食給養,從彭陽向高平挺進,與羌人先零部落開戰。
羌人強盛,段颎部衆都很恐懼,段颎就命令軍中使用長箭頭和鋒利的大刀,前隊為持長矛的 三重,挾以強弩,列輕騎為左右翼,謂将士曰:“今去家數千裡,進則事成,走必盡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衆皆應聲騰赴,馳騎于旁,突而擊之,虜衆大潰,斬首八千餘級。
太後賜诏褒美,賜錢二十萬,以家一人為郎中,敕中藏府增助軍費,拜颎破羌将軍。
閏月,追尊皇祖為孝元皇,夫人為孝元後,考為孝仁皇,尊母董氏為慎園貴人。
夏五月朔,日食。
六月,大水。
錄定策功,封窦武為聞喜侯。
涿郡盧植說武曰:“足下建立聖主,四海有系,論者以為吾子之功于斯為重。
夫同宗相後,披圖案牒,以次建之,何勳之有!宜辭大賞以全身名。
”武不能用。
植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性剛毅,有大節。
少事馬融,融性豪侈,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融以是敬之。
封陳蕃為高陽鄉侯。
不受。
太後以蕃舊德,特封之。
蕃固讓不受。
段颎追擊東羌,連戰破之。
段颎将輕兵追羌,出橋門,晨夜兼行,與戰,連破之。
又戰于靈武谷,羌遂大敗。
餘寇四千落,悉散入漢陽山谷間。
張奂上言:“東羌雖破,餘種難盡,宜以恩降,可無後悔。
”诏書下颎,颎複上言:“臣本知東羌雖衆,而軟弱易制,所以比陳愚慮,思為永甯之算。
而張奂說虜強難破,宜用招降。
聖朝明監,信納瞽言,奂遂猜恨,言:&lsquo羌一氣所生, 三排步兵,挾以射遠的弓弩手,以輕裝騎兵為左右翼,對将士們說:“今天,我們離家千裡,前進則大事成功,逃走則大家全死,讓我們共同努力建立功名!”随着高呼,部衆都跟随着呐喊沖鋒,兩翼的輕騎兵也向羌人突擊,羌人崩潰,段颎部從斬殺羌人八千餘。
窦太後下诏褒獎,賜段颎錢二十萬,任命段颎家中一人為郎官,下令中藏府調撥金錢增助軍費,擢升段颎為破羌将軍。
閏月,追尊靈帝祖父劉淑為孝元皇帝,祖母為孝元皇後,父親為孝仁皇帝,尊母親董氏為慎園貴人。
夏五月初一,發生日食。
六月,發生大水災。
論定擁立皇帝的功勞,封窦武為聞喜侯。
涿郡人盧植勸說窦武道:“您擁立聖主,使四海有所維系,議論者認為您的功勞中這是最重大的。
皇帝的繼立,不過是根據血統,依次相繼,您不過是依照圖牒的次序,确立皇帝的人選,這又有什麼功勞呢!您應該辭去朝廷給您的大賞,以保全您的身家名節。
”窦武沒有聽從盧植的意見。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說話的聲音和洪鐘一樣洪亮,性格剛毅,節操高尚。
年輕時跟随馬融學習,馬融性格豪放奢侈,經常讓女伎在堂前歌舞,盧植在座下聽講多年,從來沒有轉過眼看過一次,馬融因此十分敬重他。
晉封陣蕃為高陽鄉侯。
陳蕃辭讓不肯接受封爵。
窦太後感激陳蕃舊日對她的恩德,特封他為高陽鄉侯。
陳蕃堅決辭讓,不接受封爵。
段颎追擊東羌人,接連作戰,擊潰了他們。
段颎率領輕裝軍隊追擊羌人,出橋門谷,日夜兼行,與羌人激戰,接連打敗他們。
又在靈武谷與羌人交戰,大敗羌人。
殘餘的羌人隻剩下四千餘個帳落,全部逃散進入漢陽郡的山谷裡。
張奂上書朝廷說:“東羌人雖被擊潰,但殘衆難以根除,最好以恩德招降,可永遠不會後悔。
”朝廷诏告段颎,段颎再次上書說:“我本來知道東羌雖然人數衆多,但軟弱容易制服,所以才多次陳述我的愚見,想做永久安甯的打算。
而張奂卻說羌人強大,難以擊破,最好招降。
聖明的朝廷猶如明鏡,采納了我不明事理的妄言,于是,張奂心懷猜忌,說什麼:&lsquo羌人與漢人均為上天一氣所生, 不可誅盡,血流污野,傷和緻災。
&rsquo臣伏念先零雜種,累以反複,攻剽發冢,禍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誅。
動兵涉夏,連獲甘澍,歲時豐稔,人無疵疫。
上占天心,不為災傷;下察人事,衆和師克。
昔先零作寇,趙充國徙令居内,煎當亂邊,馬援遷之三輔,始服終叛,至今為鲠。
今傍郡戶口單少,數為羌所創毒,而欲令降徒與之雜居,是尤種枳棘于良田,養虺蛇于室内也。
故臣奉大漢之威,建長久之策,欲絕其本根,不使能殖。
本規三歲之費,用五十四億,今适期年,所耗未半,而餘寇殘盡,将向殄滅。
臣每奉诏書,軍不内禦,願卒斯言,一以任臣,臨時量宜,不失權便。
” 秋九月,太傅陳蕃、大将軍窦武,奏誅宦者曹節等,節等殺之。
遂遷太後于南宮。
初,窦太後之立也,陳蕃有力焉。
及臨朝,政無大小,皆委于蕃。
蕃與窦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征天下名賢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于朝廷,與共參政事。
于是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
而帝乳母趙娆及諸女尚書,旦夕在太後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共相朋結,谄事太後,太後信之,數出诏命,有所封拜。
蕃、武疾之。
嘗共會朝堂,蕃私謂武曰:“曹節、王甫操弄國權,濁亂海内,今不誅之,後必難圖。
”武深然之。
蕃大喜,以手推席而起。
武乃引尚書令尹勳等共定計策。
不可斬盡殺絕,血流成河沾污原野,有傷和氣,招緻災難。
&rsquo我仔細思索,先零部落諸羌,反複無常,攻陷州郡,掠奪百姓,挖墓掘冢,使生者、死者都遭受災禍,上天見此,也很震怒,才假借我漢軍之手,誅殺他們。
大兵出動,經過夏季,接連獲降喜雨,莊稼豐收,人民也沒有一點瘟疫。
可見,我們這樣做,上應天心,不為災禍所傷;下合人意,萬衆一心,師出必勝。
過去,先零羌人擾邊為寇,趙充國将他們遷居塞内,煎當羌人擾亂邊塞,馬援把他們遷入三輔地區,他們開始全都降服,最終起兵反叛,至今仍然為害。
而今沿邊各郡,戶口稀少,多次遭受羌人的毒害,而讓羌人與漢民雜居在一起,這樣就像把荊棘種在良田裡,把毒蛇養在内室裡一樣。
所以,我依仗大漢朝的威名,建立長久安甯的策略,打算徹底鏟除禍根,使其再也不能生存。
本來規劃三年的用費,用費五十四億,至今剛過一年,耗費沒有到一半,而殘餘的叛羌,已像灰燼一樣,即将滅絕。
我每次奉讀诏書,深知朝廷對軍事行動從不幹預,但願能如此到底,平羌事宜一切由我處理,臨時應變,不失軍機。
” 秋九月,太傅陳蕃、大将軍窦武上書奏請殺宦官曹節等,曹節等殺陳蕃、窦武。
将窦太後遷到南宮。
當初,窦太後被冊立為皇後,陳蕃曾出過力。
等到窦太後臨朝主持朝政時,就把大小政事全交由陳蕃處理。
陳蕃和窦武齊心合力,輔佐皇室,将天下聞名的賢才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征召入朝共同參與政事。
于是天下人無不伸長脖子盼望太平盛世的到來。
然而,靈帝的乳母趙娆和女尚書們,整天在窦太後身邊,與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互相勾結,阿谀奉承窦太後,得到太後的寵信,多次頒布诏命,封爵拜官。
對此,陳蕃、窦武十分痛恨。
一次,陳蕃、窦武在朝堂上商議政事,陳蕃私下對窦武說:“曹節、王甫操縱國家大權,擾亂天下,今天不殺了他們,以後更難下手。
”窦武認為陳蕃說得很對。
陳蕃十分高興,用手推席而起。
于是,窦武就和尚書令尹勳等人商議制定消滅宦官的策略。
會有日食之變,蕃謂武曰:“昔蕭望之困一石顯,況今石顯數十輩乎!蕃以八十之年,欲為将軍除害。
今可因此斥罷宦官以塞天變。
”武乃白太後曰:“故事,黃門、常侍但當給事省内門戶,主近署财物耳。
今乃使與政事,任重權,子弟布列,專為貪暴。
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誅廢以清朝廷。
”太後曰:“故事,世有宦官,但當誅其有罪者,豈可盡廢耶!” 時中常侍管霸頗有才略,專制省内,武先白收霸及蘇康等,皆坐死。
武複數白誅節等,太後猶豫未忍。
蕃上疏言:“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飒等與趙夫人、諸尚書并亂天下,今不急誅,必生變亂,願出臣章宣示左右,并令天下諸奸知臣疾之。
”太後不納。
八月,太白犯房之上将,入太微。
劉瑜惡之,上書皇太後曰:“案《占書》:宮門當閉,将相不利,奸人在主傍,願急防之。
”又與武、蕃書,勸以速斷大計。
于是武、蕃以朱?為司隸校尉,劉祐為河南尹,虞祁為洛陽令,奏免黃門令魏彪,以所親小黃門山冰代之。
收長樂尚書鄭飒,送北寺獄。
蕃曰:“此曹子便當收殺,何複考為!”武令冰與尹勳雜考,辭連曹節、王甫。
勳、冰即奏收節等,使劉瑜内奏。
九月,武出宿歸府。
典中書者先以告長樂五官史朱瑀,瑀盜發武奏,罵曰:“放縱者自可誅耳,我曹何罪,而當 此時正好出現日食的災變,陳蕃對窦武說:“過去,蕭望之被一個石顯所困,何況今有數十個石顯!我以八十高齡,願為将軍除害。
現在正可以利用出現日食的機會,斥退罷黜宦官,以消除上天災變。
”于是窦武禀告太後說:“根據過去的典章制度,黃門、常侍隻是在宮省内任職,管理宮廷門戶,負責保管宮内财物罷了。
而現在卻讓他們參與政事,掌握大權,宦官子弟擔任要職的比比皆是,他們貪污殘暴,為非作歹。
天下怨聲四起,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應該将他們都誅殺廢黜,以肅清朝廷。
”太後說:“根據舊制,皇家世世代代有宦官,隻應該誅殺有罪的宦官,怎麼能夠将他們全部廢棄呢!” 當時,中常侍管霸很有才略,在宮省内說一不二,窦武就先逮捕管霸、蘇康等人,都處以死刑。
此後,窦武又多次請求太後誅殺曹節等人,太後猶豫不決,不忍心誅殺他們。
于是陳蕃上書說:“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飒等人與趙娆、諸尚書,一起擾亂天下,今天如果不趕緊殺掉他們,以後一定會發生變亂,請求把我的這份奏章,宣示左右,并讓天下的奸佞之人都知道我十分痛恨他們。
”窦太後不肯采納陳蕃的意見。
八月,金星侵犯房宿上将星,深入太微星座。
劉瑜對這種天象十分厭惡,向窦太後上書說:“上天有此星象,根據《占書》:宮門應當關閉,将對将相不利,奸佞之人就在人主身旁,但願能緊急防備。
”同時,又給窦武、陳蕃寫信,勸告他們要迅速果斷地确定大計。
于是,窦武,陳蕃任命朱?為司隸校尉,劉祐為河南尹,虞祁為洛陽縣令,奏準免去黃門令魏彪的官職,以所親信的小黃門山冰接替魏彪的職位。
收捕長樂尚書鄭飒,送北寺獄監禁。
陳蕃說:“這些家夥抓住就應該當場殺掉,還審問什麼!”窦武沒有聽從,命令山冰與尹勳審問鄭飒,鄭飒的供辭牽連曹節、王甫。
尹勳、山冰即奏請窦太後收捕曹節等人,奏章讓劉瑜呈遞。
九月,窦武休假,出宮回到家中住宿。
主管奏章的宦官得到消息後,先行告訴長樂五官史朱瑀,朱瑀偷偷拆閱窦武的奏章,大罵說:“宦官放縱犯罪的該殺,可我們又有什麼罪過,卻該當 盡見族滅!”因大呼曰:“陳蕃、窦武奏白太後廢帝,為大逆!”乃夜召所親共普等十七人,歃血共盟。
曹節請帝出禦前殿,拔劍踴躍,趙娆等擁衛左右。
閉諸禁門,召尚書官屬,挾以白刃,使作诏闆,拜王甫為黃門令,持節至北寺獄,收勳、冰殺之,出飒。
還兵劫太後,奪玺绶。
使飒等持節收武等。
武馳入步兵營,召會北軍五校士數千人屯都亭,下令軍士曰:“黃門、常侍反,盡力者封侯重賞。
”陳蕃聞難,将官屬諸生八十餘人,并拔劍突入尚書門,攘臂呼曰:“大将軍忠以衛國,黃門反逆,何雲窦氏不道耶!”王甫使劍士收蕃,蕃拔劍叱甫,辭色逾厲。
遂被執送北寺獄,即日殺之。
時張奂征還,節等以奂新至,不知本謀,矯制使奂率五營士讨武。
甫将千餘人出與奂合,使其士大呼武軍曰:“窦武反,汝皆禁兵,當宿衛宮省,何故随反者乎!”營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軍稍稍歸甫,自旦至食時,兵降略盡。
武自殺,枭首都亭。
收捕宗親賓客悉誅之。
及劉瑜、馮述皆夷其族。
遷皇太後于南宮,徙武家屬于日南。
門生故吏皆免官禁锢。
議郎巴肅始同謀,節等不知,但坐禁锢,後乃知而收之。
肅自載詣縣,縣令解印绶,欲與俱去。
肅曰:“為人臣者,有謀不敢隐,有罪不逃刑。
”遂被誅。
曹節遷長樂衛尉,與王甫等六人皆封列侯。
蕃友朱震收葬蕃屍,匿其子逸,事覺,系 滅族!”因而大喊說:“陳蕃、窦武奏請太後廢黜皇帝,大逆不道!”便連夜召集親信共普等十七人,歃血盟誓。
曹節請靈帝來到前殿,讓他拔劍跳躍,做出憤激的樣子,派趙娆等在靈帝左右侍衛。
關閉宮門,召喚尚書官屬,以利刀相威脅,命令他們撰寫诏書,任命王甫為黃門令,持節到北寺監獄,捕殺了尹勳、山冰,放出了鄭飒。
随後率兵回宮,劫持窦太後,奪取皇帝的玺印。
派鄭飒等人持節收捕窦武等人。
窦武奔入步兵營,召集會合北軍五校将士數千人,進屯都亭,對軍士下令說:“黃門、常侍謀反,努力平定謀反者封侯、重賞。
”陳蕃聽到宦官發難,率領部下及學生八十餘人,各拔劍沖入尚書台門前,振臂大呼說:“大将軍忠心衛國,黃門反叛,為什麼反說窦氏大逆不道!”王甫命令武士收捕陳蕃,陳蕃拔劍怒叱王甫,言辭和臉色更加嚴厲。
武士将陳蕃押送至北寺監獄,當天将陳蕃殺死。
這時,張奂正好被召回京師,曹節等人以張奂剛剛回來,不知道他們的陰謀,假傳皇帝聖旨命令張奂率領五營軍士讨伐窦武。
王甫率領千餘人出宮與張奂會合,讓士兵向窦武軍大喊:“窦武謀反,你們都是皇帝的禁衛部隊,應當保衛皇宮,為什麼追随謀反的人呢!”北軍五營校尉府的官兵,向來就畏懼歸服宦官,于是窦武軍隊開始有人投奔王甫,從清晨到早飯時,窦武的軍隊幾乎都歸降了王甫。
窦武自殺,被砍下頭懸挂在洛陽都亭示衆。
接着,又搜捕窦武的親族、賓客、親戚,全部加以誅殺。
劉瑜、馮述都也被誅滅全族。
将窦太後遷到南宮,把窦武的家屬放逐到日南郡。
陳蕃、窦武的學生、門生和過去的部屬一律被免去官職,終身不能出來做官。
議郎巴肅開始參與了窦武除滅宦官的密謀,曹節等人不知道,所以當時隻是被免職,終身不能再做官,後來被發現,于是下令搜捕巴肅。
巴肅自己乘車到縣廷自首,縣令解下印信,打算和巴肅一起逃走。
巴肅說:“作為臣下,有謀略不敢隐藏,有罪不逃避刑罰。
”于是被處死。
曹節升任長樂衛尉,與王甫等六人都被封為列侯。
陳蕃的朋友朱震收斂埋葬陳蕃的屍體,将陳蕃的兒子陳逸藏匿起來,事情被發覺後,朱震被抓 獄。
震受考掠,誓死不言,逸由是得免。
武掾胡騰殡斂武屍,行喪,亦坐禁锢。
武孫輔,年二歲,騰詐以為己子,與令史張敞共匿之,亦得免。
張奂遷大司農,封侯。
奂深病為節等所賣,固辭不受。
冬十月晦,日食。
十二月,鮮卑、濊貊寇幽、并。
烏桓稱王。
烏桓大人上谷難樓有衆九千餘落,遼西丘力居有衆五千餘落,自稱王。
遼東蘇仆延有衆千餘落,自稱峭王。
右北平烏延有衆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
己酉(169) 二年 春正月,尊慎園貴人董氏為孝仁皇後,以其兄子重為五官中郎将。
夏四月,青蛇見禦座上。
大風雨雷雹,诏公卿言事。
張奂上疏曰:“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
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
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锢,一切蠲除。
又,皇太後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宜思大義顧複之報。
”上深嘉其言,而為宦者所制,不得從也。
奂又與尚書劉猛等共薦王暢、李膺可參三公之選,節等疾其言,遂下诏切責之。
皆自囚廷尉,數日得出,以俸贖罪。
郎中謝弼上封事曰:“皇太後幽隔空宮,如有霧露之疾,陛下當何面目以見天下!孝和皇帝不絕窦氏之 入獄。
朱震遭受嚴刑拷打,但誓死不肯招供,陳逸因此逃脫性命。
窦武府中的掾吏胡騰收斂殡葬窦武的屍體,并為其服喪,也受到不得為官的處分。
窦武的孫子窦輔,年僅二歲,胡騰謊稱是自己的兒子,與大将軍府令史張敞一起将窦輔藏起來,窦輔也因此逃得性命。
張奂升遷為大司農,因功封侯。
張奂懊悔上了曹節等人的當,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封侯。
冬十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十二月,鮮卑和濊貊侵犯幽、并二州。
烏桓首領自稱王。
烏桓首領上谷難樓有部衆九千餘帳落,遼西郡的丘力居有部衆五千餘帳落,自己稱王。
遼東郡的蘇仆延,擁有部衆一千餘個帳落,自稱峭王。
右北平郡的烏延,擁有部衆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
己酉(169) 漢靈帝建甯二年 春正月,尊慎園貴人董氏為孝仁皇後,任命董氏哥哥的兒子董重為五官中郎将。
夏四月,在皇帝禦座上出現一條青蛇。
出現大風雷雨冰雹,靈帝下诏命公、卿大臣各呈奏,讨論災異出現的原因。
張奂上疏說:“過去,安葬周公不符合禮制,上天動怒。
而今窦武、陳蕃忠貞為國,卻沒有得到朝廷明顯的寬恕,怪異災變的出現,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應當趕快重新安葬他們,遷回他們被放逐的家屬,因他們而受到牽連遭到禁锢的,全部撤銷處分。
還有,皇太後雖然在南宮居住,但恩遇禮敬卻經常享受不到,應該思念大義,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靈帝深覺張奂說得有理,但為宦官們所控制,自己做不了主。
張奂又和尚書劉猛共同薦舉王暢、李膺認為他們是三公的合适人選,曹節等人痛恨他們的言論,讓靈帝下诏嚴厲責備張奂等人。
張奂等人都到廷尉獄,請求囚禁,數天之後才被釋放,以俸祿贖罪。
郎中謝弼上呈密封奏章給靈帝,說:“皇太後被幽禁隔離在空宮之中,萬一有什麼急病,陛下還有什麼面目見天下之人呢!孝和皇帝不斷絕窦太後的 恩,前世以為美談。
《禮》&lsquo為人後者為之子&rsquo,今以桓帝為父,豈得不以太後為母哉!台宰重器,國命所系,今之四公,唯劉寵斷斷守善,餘皆素餐緻寇之人,必有折足覆之兇。
可因災異,并加罷黜,征王暢、李膺并居政事,庶災變可消,國祚唯永。
”左右惡之,以他罪收弼,掠死于獄。
光祿勳楊賜曰:“王者心有所想,雖未形顔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陰陽為其變度。
夫皇極不建,則有龍蛇之孽,《詩》雲:&lsquo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rsquo惟陛下思乾剛之道,别内外之宜,抑皇甫之權,割豔妻之愛,則蛇變可消,祯祥立應。
”賜,秉之子也。
六月,以劉嚣為司空。
嚣素附諸常侍,故緻位公輔。
秋七月,段颎大破東羌,平之。
封颎為新豐侯。
诏遣谒者馮禅說降漢陽散羌。
段颎以羌雖暫降,必複為盜,不如乘虛放兵,勢必殄滅。
于是進營,去羌所屯四五十裡,遣田晏、夏育将五千人先進擊,破之。
羌衆東奔射虎谷,分兵守谷上下門,颎規一舉滅之,不欲複令散走。
遣千人于西縣結木為栅,廣二十步,長四十裡遮之。
分遣晏、育等将七千人銜枚夜上西山,結營穿塹,去虜一裡許,又遣張恺将三千人上東山,虜乃覺之。
颎因與恺等挾東、西山,縱兵奮擊,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處處破之,斬其渠帥以下萬九千級。
馮禅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漢陽、隴西三郡。
于是東羌悉平。
養育之恩,前世傳為美談。
《禮記》說:&lsquo為人後者為之子。
&rsquo而今陛下以桓帝為父親,豈能不以太後為母親!尚書令和太尉、司徒、司空都是社稷重臣,國家命脈,可是現在的四公,隻有劉寵專一推行善政,其他皆是無德守位、招賊引寇之人,必然會發生鼎足折斷、傾覆食物的兇事。
可以趁着天降災異,将他們全部罷免,征召王暢、李膺等人參與政事,大概能使災異消除,國運永亨。
”靈帝左右近侍對謝弼的奏章十分痛恨,以其他的罪名收捕謝弼,拷打緻死。
光祿勳楊賜說:“君王心裡有所思想,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金木水火土五星已經為之推移,陰陽也都為其改變。
皇帝的權威沒有建立,就會出現龍蛇災孽,《詩經》說:&lsquo虺蛇、大蛇,女子征兆。
&rsquo隻有請陛下思行陽剛之道,内外有别,抑制皇後家族的權力,割舍嬌豔妻妾的寵愛,那麼災變即可消除,祥瑞立即就會出現。
”楊賜是楊秉的兒子。
六月,任命劉嚣為司空。
劉嚣一向阿附中常侍,因此得以爬上三公高位。
秋七月,段颎大敗東羌人,平定了東羌人的反叛。
朝廷封段颎為新豐縣侯。
靈帝下诏派遣谒者馮禅前往漢陽,說服殘餘的羌人投降。
段颎認為羌人雖暫時歸降,以後必然還會為盜作亂,不如趁他們虛弱的時候,縱兵攻擊,一定會将他們殺絕。
于是就率軍前進,到了離羌人居地四五十裡的地方,派田晏、夏育率五千士兵進攻,擊潰了羌人。
羌人向東奔逃至射虎谷,分兵守住射虎谷的上下門,段颎計劃一舉殲滅他們,不讓他們再四散逃走。
于是派遣千餘人在西縣用木頭結成栅欄,寬二十步,長四十裡,用來攔擋。
又分别派遣田晏、夏育等率七千人,口中銜着木棍不許講話,趁夜爬上西山,安營挖溝,前進到距離羌人一裡左右的地方,又派張恺率三千人上東山,這時羌人才發覺。
段颎和張恺從東、西山夾擊,追擊到射虎谷的上下門和窮山深谷之中,所向披靡,斬殺羌人首領以下共一萬九千餘人。
馮禅招降的四千人,分别被安置在安定、漢陽、隴西三郡。
于是,徹底平息了東羌人的反叛。
颎凡百八十戰,斬三萬八千餘級,獲雜畜四十二萬七千餘頭,費用四十四億,軍士死者四百餘人。
更封新豐縣侯,邑萬戶。
九月,江夏蠻反,州郡讨平之。
丹陽山越反,郡兵擊破之。
冬十月,複治鈎黨,殺前司隸校尉李膺等百餘人。
初,李膺等雖廢锢,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更相标榜,為之稱号。
以窦武、陳蕃、劉淑為三君。
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為八俊。
俊者,言人之英也。
郭泰、範滂、尹勳、巴肅、宗慈、夏馥、蔡衍、羊陟為八顧。
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張儉、翟超、岑晊、苑康、劉表、陳翔、孔昱、檀敷為八及。
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
度尚、張邈、王孝、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
廚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及陳、窦用事,複舉拔膺等。
陳、窦誅,膺等複廢。
宦官疾惡膺等,每下诏書,辄申黨人之禁。
侯覽怨張儉尤甚。
覽鄉人朱并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為部黨,圖危社稷,诏刊章捕儉等。
十月,曹節諷有司奏:“諸鈎黨者虞放、李膺、杜密、朱?、荀昱、翟超、劉儒、範滂等,請下州郡考治。
”是時上年十四,問節等曰:“黨人何用為惡而欲誅之耶?”對曰:“相舉群輩欲為不軌。
”上曰:“不軌欲如何?”對曰:“欲圖社稷。
”上乃可其奏。
或謂李膺曰:“可去矣。
”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
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詣诏獄,考死。
門生故吏并被禁锢。
侍禦史景毅子顧為膺 段颎先後經曆了百八十場戰鬥,斬殺羌人三萬八千多,俘獲各種家畜四十二萬七千頭,用費四十四億,軍吏和士兵死亡四百餘人。
朝廷改封段颎為新豐縣侯,每年征收一萬戶人家的租稅。
九月,江夏郡蠻人反叛,州郡官府出兵平定了反叛。
丹陽山越人反叛,派郡兵将其擊破。
冬十月,再次懲治黨人,處死前司隸校尉李膺等百餘人。
當初,李膺等人雖遭廢黜禁锢,但天下的士人都認為李膺等人德行高尚,朝廷政治黑暗污濁,李膺等人互相頌揚,各人都有美号。
稱窦武、陳蕃、劉淑為三君。
所謂君,就是說他們是一代宗師。
稱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為八俊。
所謂俊,是說他們是一代英傑。
稱郭泰、範滂、尹勳、巴肅、宗慈、夏馥、蔡衍、羊陟為八顧。
所謂顧,是說他們是一代德行表率。
稱張儉、翟超、岑晊、苑康、劉表、陳翔、孔昱、檀敷為八及。
所謂及,是說他們能為人導師。
稱度尚、張邈、王孝、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
所謂廚,是說他們能仗義疏财,舍财救人。
等到後來,陳蕃、窦武主理朝政,重新舉薦提拔了李膺等人。
陳蕃、窦武被誅殺後,李膺等人再次被廢黜。
宦官們十分痛恨李膺等人,所以靈帝每次頒布诏書,都要重申對黨人的禁令。
中常侍侯覽對張儉最為怨恨。
侯覽的同鄉朱并上書檢舉張儉和同鄉二十四人,互相起稱号,結為朋黨,圖謀危害國家,靈帝下诏,公布奏章,收捕張儉等人。
十月,曹節暗示有關官吏奏報:“勾結成黨的有虞放、李膺、杜密、朱?、荀昱、翟超、劉儒、範滂等人,請将這些人交與州郡拷問。
”當時,靈帝十四歲,問曹節等人:“黨人有什麼罪惡,而要殺他們?”曹節回答說:“他們相互推舉,勾結成黨,圖謀不軌。
”靈帝說:“不軌,想幹什麼?”曹節回答說:“想要推翻朝廷。
”于是,靈帝批準了奏章。
有人對李膺說:“可以逃跑了。
”李膺回答說:“事奉君王不辭艱難,有罪不逃避刑罰,是臣子的節操。
我已六十歲了,死生有命,逃向哪呢!”便自己前往诏獄,被拷打緻死。
他的學生、過去的部下都被禁锢。
侍禦史景毅的兒子景顧是李膺 門徒,未有錄牒,不及于譴。
毅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脫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歸。
汝南督郵吳導受诏捕範滂,至征羌,抱诏書閉傳舍,伏床而泣,一縣不知所為。
滂聞之曰:“必為我也。
”即自詣獄。
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绶,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滂跪受教,再拜而辭。
凡黨人死者百餘人,妻子皆徙邊,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為黨人。
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濫入黨中。
或有未嘗交關,亦罹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又六七百人。
郭泰聞之,私為之恸曰:“《詩》雲:&lsquo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rsquo漢室滅矣,但未知&lsquo瞻烏爰止,于誰之屋&rsquo耳!”泰雖好臧否,而不為危言核論,故能處濁世而怨禍不及焉。
張儉亡命困迫,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後流轉東萊,止李笃家。
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笃引欽就席曰:“張儉負罪,豈得藏之!若審在此,此人名士,明廷甯宜執之乎?”欽因起撫笃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專取仁義!”笃曰:“今欲分之,明廷載半去矣。
”欽歎息而去。
笃導儉出塞,其所經曆,伏重誅者以十數,連引收考遍 的學生,黨人名籍上沒有他的名字,所以沒有受到處罰。
景毅感慨地說:“我本來認為李膺是賢者,所以才讓兒子拜他為師,怎麼可以因為名籍上脫漏而苟安呢!”自己上書舉報自己,免職回鄉。
汝南郡督郵吳導接到诏書逮捕範滂,到了征羌縣,關上傳舍的門,抱着诏書伏在床上哭泣,全縣的人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範滂聽到後說:“一定是為了我。
”就到縣獄自首。
縣令郭揖見到範滂大吃一驚,解去縣令印信,接出範滂,要與他一起逃亡,說:“天下大得很,您為何要在這個地方?”範滂說:“我死了,災禍才能停止,我怎麼敢因我之罪牽累你,而又讓我的老母親流離失所呢!”範滂的母親來和他訣别,對範滂說:“你今天能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了有什麼遺憾呢!”範滂跪着接受了母親的教誨,再拜而别。
因黨人案緻死的有一百多人,他們的妻子、兒女都被放逐到邊郡,天下的英雄豪傑和有德行、道義的儒家學者,都被宦官指控為黨人。
有私怨的,也乘機互相陷害,微不足道的小怨忿,也濫被誣陷為黨人。
還有的人與黨人從來沒有瓜葛,也遭受禍毒,因此而遭到處死、放逐、廢黜、禁锢的又有六七百人。
郭泰聽說黨人慘死的消息,暗中悲恸,說:“《詩經》說:&lsquo人才奔亡,國家危急。
&rsquo漢王朝将要滅亡,但不知道&lsquo看那烏鴉就要栖息,它能落到誰的屋上&rsquo。
”郭泰雖然也愛好品評人物,但從來沒有危言苛論,所以能身處亂濁之世而沒有遭到怨恨和禍害。
張儉逃亡,困急窘迫,看見人家大門就去投奔,大家無不敬重他的名望品行,冒着家破人亡的風險收留他。
後來,流亡輾轉到了東萊郡,在李笃家住下。
外黃縣令毛欽拿着兵器來到李笃家門前,李笃領着毛欽就座後說:“張儉是負罪之人,我怎麼能窩藏他!若他真的在這裡,此人名士,您難道一定要捉拿他?”毛欽站起來,撫摸着李笃肩膀說:“蘧伯玉以單獨做君子為恥,你怎能一人獨獲仁義!”李笃說:“今天我想和您分享,您已經拿去一半了!”毛欽歎息而去。
李笃引導張儉逃出邊塞,張儉逃亡,因窩藏他而被誅殺的有十多人,受他牽連而遭到逮捕拷問的人遍 天下。
儉與魯國孔褒有舊,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
事洩,儉亡走,國相收褒、融送獄,未知所坐。
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
”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
”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
”一門争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谳之,诏書獨坐褒。
及黨禁解,儉乃還鄉裡。
夏馥聞儉亡命,歎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
一人逃死,禍及萬家,何以生為!”乃自剪須變形,入林慮山中,隐姓名,為冶家傭,親突煙炭,形貌毀瘁,積二三年人無知者。
馥弟靜載缣帛追饷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載禍相饷乎!” 初,中常侍張讓父死,歸葬颍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恥之。
陳寔獨吊焉。
及誅黨人,讓以寔故多所全宥。
初,太尉袁安子敞為司空,孫湯複為太尉。
湯三子:成、逢、隗。
成生紹,逢生術。
至是逢為司空,隗亦顯官。
中常侍袁赦以逢、隗相家與之同姓,推崇以為外援,故袁氏貴寵于世,富奢甚,不與他公族同。
紹壯健有威容,愛士養名,賓客輻湊。
術亦以俠氣聞。
逢從兄子闳,少有操行,以耕學為業,逢、隗數饋之,無所受。
闳見時方險亂,而家門富盛,常對兄弟歎曰:“吾先公福祚,後世不能以德守之,而 及全國。
張儉和魯國人孔褒是老朋友,當他逃到孔褒家時,正好孔褒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年僅十六歲,就把張儉藏匿起來。
後來,事情洩露,張儉隻身逃走,但魯國國相收捕了孔褒、孔融兄弟,但不知道應該判處誰來坐罪。
孔融說:“接納張儉并将他藏匿家中的是我,應當由我坐罪。
”孔褒說:“張儉是來求助于我的,不是我弟弟的罪過。
”官吏詢問孔褒兄弟的母親,母親說:“家裡的事由家長負責,我應該承擔罪過。
”一家人争相赴死,郡縣官吏疑惑不能判決,便上報朝廷,靈帝下诏,由孔褒坐罪。
等到黨禁解除後,張儉便回到了故鄉。
夏馥聽說了張儉逃亡的事情,歎息說:“自己作孽,應由自己承受,何必白白地牽連良善之人。
一人逃命,使萬戶人家遭受禍害,何必活下去!”于是他便剪掉胡須,改變形貌,逃入林慮山中,隐姓埋名,做了冶鑄人家的傭工,親自燒炭,形貌變得粗糙憔悴,在那裡二三年居然沒人知道他是誰。
夏馥的弟弟夏靜帶着缣帛趕來接濟他,夏馥不肯接受,說:“你為什麼帶禍害來給我呢!” 當初,中常侍張讓的父親去世,遺體運回颍川安葬,雖然全郡的頭面人物幾乎都來參加葬禮,但有名望的士人卻一個也沒去,張讓感到很恥辱。
唯有陳寔獨自前往吊喪。
等到誅殺黨人時,張讓因為陳寔的緣故,保全赦免了不少人。
當初,太尉袁安的兒子袁敞做司空,孫子袁湯又當太尉。
袁湯有三個兒子:袁成、袁逢、袁隗。
袁成生袁紹,袁逢生袁術。
到如今,袁逢做了司空,袁隗也擔任了顯要官職。
中常侍袁赦認為袁逢、袁隗是将相之家,又與他同姓,就特别推崇他們,企圖用他們作為自己的外援,所以袁氏以貴寵聞名于當世,非常富有奢華,和其他三公家族比起來大不相同。
袁紹體格壯健而儀表堂堂,喜愛交往天下名士而傳揚名聲,賓客從四面八方來歸附他。
袁術也以俠義聞名于世。
袁逢的堂侄袁闳,少年時就有節操德行,以種田求學為業,袁逢、袁隗多次饋贈資助他,袁闳都沒有接受。
袁闳見國家正當險亂之時,而袁氏家族也正是富貴興盛,常對兄弟們歎息說:“我們先祖的福運,後代不能以德行來保持,而 競為驕奢,與亂世争權,此即晉之三郤矣。
”及黨事起,闳欲投迹深林,以母老不忍去,乃築土室四周于庭,不為戶,自牖納飲食。
母思闳時,往就視,母去便自掩閉,兄弟妻子莫得見也。
潛身十八年,卒于土室。
初,範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
太學生争慕其風,申屠蟠獨歎曰:“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篲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
”乃絕迹于梁、砀之間,因樹為屋,自同傭人。
居二年,滂等果罹黨锢之禍。
是月晦,日食。
鮮卑寇并州。
庚戌(170) 三年 春三月晦,日食。
征段颎為侍中。
颎在邊十餘年,未嘗一日蓐寝,與将士同甘苦,故皆樂為死戰,所向有功。
辛亥(171) 四年 春正月,帝冠,赦。
唯黨人不赦。
二月,地震,海溢。
三月朔,日食。
大疫。
秋七月,立貴人宋氏為皇後。
冬十月朔,帝朝太後于南宮。
帝以窦太後有援立之功,率群臣朝南宮,親饋上壽。
黃門令董萌因此數為太後訴冤,帝深納之,供養資奉,有加于前。
曹節、王甫疾之,誣萌以謗讪永樂宮,下獄死。
競相驕縱奢華,與亂世争權奪利,這不就是晉之三郤大夫嗎!”等黨人案發生,袁闳想隐入山林,因為母親年邁不忍離去,就在庭院裡修築了一間土室,沒有門,飲食都從窗口遞進。
老母親思念袁闳時,就到窗口去看他,母親走後,他就把窗戶關上,連兄弟、妻子、兒女都見不到他。
就這樣隐居了十八年,在土屋中去世。
起初,範滂等人批評抨擊朝政,自三公九卿以下的文武大臣都降低身份禮敬他們。
太學生們仰慕範滂等人的風度,争着向他們學,申屠蟠獨自歎息說:“過去戰國時代,連普通的士人對國政大事都肆意評論,但各國的國君卻抱着掃帚掃除,為他們開路,結果導緻了焚書坑儒的大禍,而今天正是那時的樣子!”于是就隐居在梁國和砀縣一帶,在大樹下蓋了一間房子,和傭人一樣生活。
過了二年,範滂等人果然遭受了黨锢之禍。
此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鮮卑侵犯并州。
庚戌(170) 漢靈帝建甯三年 春三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
征調段颎為侍中。
段颎在邊郡十餘年,從來沒有睡過一天踏實覺,他與将士們同甘共苦,所以部下都拼死作戰,所向披靡,建立功勳。
辛亥(171) 漢靈帝建甯四年 春正月,靈帝舉行加冠禮,大赦天下。
隻有黨人不予赦免。
二月,發生地震,海嘯。
三月初一,發生日食。
瘟疫蔓延。
秋七月,靈帝封貴人宋氏為皇後。
冬十月初一,靈帝前往南宮朝見窦太後。
靈帝認為窦太後扶持他繼承帝位有功,就率領文武百官前往南宮朝見窦太後,并親自給太後送上食品和祝壽。
黃門令董萌趁着這個機會多次為窦太後申訴冤情,靈帝深為采納,對窦太後的供養和待遇,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曹節、王甫見此非常痛恨,就誣告董萌诽謗靈帝生母董太後,将其下獄處死。
鮮卑寇并州。
壬子(172) 熹平元年 春正月,帝谒原陵。
司徒掾蔡邕曰:“吾聞古不墓祭。
朝廷有上陵之禮,始謂可損,今見威儀,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易奪也。
禮有煩而不可省者,此之謂也。
” 三月,太傅胡廣卒。
廣周流四公三十餘年,曆事六帝,禮任極優,所辟多天下名士,練達故事,明解朝章,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然溫柔謹悫,常遜言恭色以取媚于時,無忠直之風,天下以此薄之。
夏,宦者侯覽有罪,自殺。
覽為長樂太仆,坐專權驕奢,策收印绶,自殺。
六月,大水。
皇太後窦氏崩。
秋七月,葬桓思皇後。
窦太後母卒于比景,太後憂思感疾,崩于雲台。
宦者積怨窦氏,以衣車載其屍置城南市舍,數日,曹節、王甫欲用貴人禮殡。
帝不可,于是發喪成禮。
節等欲别葬太後而以馮貴人配祔。
诏公卿大會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