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的兒子鄭衆因通曉儒家典籍而聞名于世,太子和山陽王劉荊通過梁松用綢緞作禮物請鄭衆做賓客,鄭衆說:“皇太子是儲君,沒有随便結交外界人士的道理;漢朝有舊時禁令,親王不能私自招攬賓客。
”梁松說:“這是上方的意思,不能忤逆。
”鄭衆說:“與其違反禁令觸犯法律,不如堅守正道而死。
”于是沒有前往。
等到梁松獲罪,賓客們多因而獲罪,隻有鄭衆沒有受到牽連。
于阗攻擊莎車王賢,将其殺死。
莎車王賢以兵威逼奪于阗、大宛、妫塞王國,使其将守之。
于阗人殺其将君德,立大人休莫霸為王。
賢率諸國兵擊之,大為休莫霸所敗,脫身走還。
休莫霸進圍莎車,中流矢死。
于阗人複立其兄子廣德為王。
廣德父先拘在莎車,賢乃歸其父,以女妻之,與之和親。
是歲,于阗王廣德将諸國兵攻莎車,誘莎車王賢,殺之,并其國。
匈奴發諸國兵圍于阗,廣德請降。
匈奴立賢質子不居徵為莎車王,廣德又攻殺之,更立弟齊黎為莎車王。
壬戌(62) 五年 春二月,骠騎将軍蒼罷,歸藩。
東平王蒼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前後累上疏稱:“自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乞上骠騎将軍印绶,退就藩國。
”辭甚懇切。
至是,帝乃許蒼還國,而不聽上将軍印绶。
以骠騎長史為東平太傅,掾為中大夫,令史為王家郎。
冬十月,帝如邺。
是月,還宮。
十一月,北匈奴寇五原、雲中,南單于擊卻之。
安豐侯窦融卒。
融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
長子穆尚内黃公主,矯稱陰太後诏,令六安侯劉盱去婦,以女妻之。
盱婦家上書言狀,帝大怒,盡免穆等官,諸窦為郎吏者皆将家屬歸故郡,獨留融京師。
融尋薨。
後數歲,穆等複坐事,與子勳、宣皆下獄死。
久之,诏還融夫人與小孫一人居洛陽。
莎車王賢用武力強行奪占了于阗、大宛、妫塞這三個王國,派他的将領鎮守。
于阗人殺死了莎車的駐守将領君德,擁立本族首領休莫霸為王。
賢率領西域各國的軍隊攻打于阗,被休莫霸打得大敗,賢脫身逃回莎車。
休莫霸進兵圍攻莎車,被流箭射中而亡。
于阗人又擁立他的哥哥的兒子廣德為王。
廣德的父親先前被扣押在莎車,此時賢才送回廣德之父,并将女兒嫁給他,同于阗建立起和親關系。
這一年,于阗王廣德率領西域各國的軍隊攻擊莎車,引誘莎車王賢,将他殺死,兼并了莎車國。
匈奴調集西域各國軍隊包圍了于阗,廣德請求投降。
匈奴立賢在匈奴做人質的兒子不居徵為莎車王,廣德再次進攻莎車,殺死不居徵,改立他的弟弟齊黎為莎車王。
壬戌(62) 漢明帝永平五年 春二月,骠騎将軍劉蒼免官,返回他的封國。
東平王劉蒼因為自己是明帝的至親而輔佐朝政,聲望日益提高,内心深處很不安,先後多次上書道:“自從漢朝興國以來,皇族子弟沒有一人身居公卿大位,請允許我呈上骠騎将軍的印信绶帶,退職并前往封國。
”奏章中言辭十分懇切。
到這時,明帝才準許劉蒼退居封國,但不準他交還骠騎将軍的印信绶帶。
明帝任命骠騎将軍府的長史為東平國太傅,掾史為中大夫,令史為王府郎。
冬十月,明帝前往邺城。
當月,返回洛陽皇宮。
十一月,北匈奴進犯五原、雲中,南匈奴單于将其打退。
安豐侯窦融去世。
窦融年事已高,他的子孫放縱荒唐,做了許多不法的事。
窦融的長子窦穆是内黃公主的夫婿,他假稱陰太後有诏命,令六安侯劉盱休掉妻子,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劉盱。
劉盱前妻的娘家上書控告這件事,明帝大怒,将窦穆兄弟全部免去官職,窦氏家族中做郎官的都帶着家屬返回故鄉,隻留窦融一人在洛陽。
不久窦融就去世了。
幾年後,窦穆等人又獲罪,連同他的兒子窦勳、窦宣等一起被捕入獄,處以死刑。
過了很久,明帝才下诏令窦融的夫人和小孫一人返回洛陽居住。
癸亥(63) 六年 春二月,王洛山出寶鼎,诏禁章奏浮詞。
诏曰:“祥瑞之降,以應有德。
方今政化多僻,何以緻茲?《易》曰:&lsquo鼎象三公。
&rsquo豈公卿奉職得其理邪?其賜三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半之。
先帝诏書,禁人上事言聖,而間者章奏頗多浮詞。
自今若有過稱虛譽,尚書皆宜抑而不省,示不為谄子蚩也。
” 甲子(64) 七年 春正月,皇太後陰氏崩。
二月,葬光烈皇後。
北單于求合市,許之。
北匈奴猶盛,數寇邊,遣使求合市。
上冀其交通,不複為寇,許之。
以宗均為尚書令。
初,均為九江守,五日一聽事,悉省掾、史,閉督郵府内,屬縣無事,百姓安業。
九江舊多虎暴,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
均下記屬縣曰:“夫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
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
其務退奸貪,思進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制。
”其後無複虎患。
帝聞均名,故任以樞機。
均謂人曰:“國家喜文法、廉吏,以為足止奸也。
然文吏習為欺謾,而廉吏清在一己,無益百姓流亡、盜賊為害也。
均欲叩首争之,時未可改也, 癸亥(63) 漢明帝永平六年 春二月,王洛山上發掘出寶鼎,明帝下诏嚴禁奏章中有虛浮溢美之詞。
明帝诏書說:“祥瑞降臨是響應有德的行為。
當今政治多有邪僻,怎能引來祥瑞?《易經》上說:&lsquo鼎是三公的象征。
&rsquo難道是公卿恪盡職守符合了天理嗎?今賞賜三公每人五十匹帛,九卿和二千石官員每人二十五匹帛。
先帝曾頒布诏命,禁止人們上奏章時稱頌聖明,而近來奏章中虛浮之辭頗多。
從今以後,如果再有溢美粉飾的言辭,尚書應當對之一律拒不受理,以示朕不被谄媚者欺騙嘲弄。
” 甲子(64) 漢明帝永平七年 春正月,陰太後去世。
二月,安葬光烈皇後陰氏。
北匈奴單于請求與漢朝互市,明帝應允。
北匈奴依然強盛,屢次侵犯邊境,派使者請求與東漢互市。
明帝希望利用通商手段使匈奴不再入侵,就應許了這一請求。
任命宗均為尚書令。
當初,宗均擔任九江太守,每隔五天處理一次政務,将掾、史全都進行裁撤,将督郵關在府城内,下屬各縣都安定無事,百姓安居樂業。
九江郡向來多有老虎為害,官府經常招募獵人設栅欄陷阱捕捉老虎,但猛虎仍然造成了很多傷害。
宗均向屬縣發布文書說:“長江、淮河一帶有猛虎,如同北方有雞、豬,本為平常事。
如今猛獸為害民間,原因在于官吏殘暴,而讓人辛苦捕捉老虎,不是憐憫體恤百姓的根本做法。
應當緻力于清除貪官污吏,考慮提拔忠誠良善之人,可一舉撤去栅欄陷阱,并減免賦稅。
”此後不再有老虎為害。
明帝聽說宗均的名聲後,任命他擔當要職。
宗均對人說:“陛下喜用精通法令條文和廉潔的官員,以為他們足以禁止奸惡發生。
但是精通法令條文的官員慣于利用文字技巧欺上瞞下,而清官隻能獨善一身,不能阻止百姓流亡、盜賊為害發生。
我要向皇上叩頭力争,但這時還不能改變這種狀況, 久将自苦之,乃可言耳!”未及言,會遷司隸校尉。
後上聞其言,追善之。
乙醜(65) 八年 春正月,司徒遷卒,以虞延為司徒。
以吳棠為度遼将軍。
初,大司農耿國上言:“宜置度遼将軍屯五原,以防南匈奴逃亡。
”朝廷不從。
南匈奴須蔔骨都侯等知漢與北虜交使,内懷嫌怨,欲畔,密使人詣北虜,令遣兵迎之。
鄭衆出塞,疑有異,伺候,果得須蔔使人,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虜交通。
”由是始置度遼營,以中郎将吳棠行度遼将軍事,将黎陽虎牙營士屯五原曼柏。
秋,大水。
郡國十四大水。
冬十月,诏聽有罪亡命者贖。
募死罪系囚詣度遼營。
有罪亡命者令贖,各有差。
楚王英奉黃缣、白纨詣國相曰:“托在藩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贖愆罪。
”國相以聞,诏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慈,潔齊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
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随複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 但長此以往皇上将自受其苦,到那時我就可以說話了!”宗均還沒來得及進谏,恰巧升任司隸校尉。
後來明帝聽說了宗均的上述言論,表示贊許。
乙醜(65) 漢明帝永平八年 春正月,司徒範遷去世,任命虞延為司徒。
任命吳棠為度遼将軍。
當初,大司農耿國上書說:“應當設置度遼将軍屯兵于五原郡,以防備南匈奴逃亡。
”朝廷沒有采納這個建議。
南匈奴須蔔骨都侯等人得知漢朝同北匈奴互通使節的消息後,心生嫌隙怨恨,打算反叛,就秘密派人前往北匈奴,讓北匈奴派軍隊接應。
鄭衆出塞時,疑心情況有異,就伺察等候,果然抓到了須蔔骨都侯的使者,于是上報說:“應當重新設置戍邊大将軍,以防備南北匈奴相互聯絡。
”從此開始設置度遼營,任命中郎将吳棠代理度遼将軍事務,率領黎陽虎牙營的軍隊屯駐在五原郡曼柏縣。
秋,發生水災。
十四個郡和封國發生水災。
冬十月,下诏準許逃亡的罪犯贖罪。
招募犯有死罪的囚徒前往度遼營。
命令逃亡在外的罪犯贖罪,依不同情況劃分等級。
楚王劉英帶着黃色細絹和素色薄綢去見國相說:“我身居藩國,罪過積累得很多,很高興能蒙聖上開恩準我贖罪,我想獻上細絹薄綢,以贖我的罪過。
”國相将此事上報朝廷,明帝下诏答複說:“楚王口誦黃帝、老子的精微之言,崇尚佛家的仁愛慈悲,曾經齋戒三月,對佛立誓,有什麼嫌疑和猜想而應當悔恨?退還他的贖罪物品,以贊助他用美食款待佛門弟子的活動。
”當初,明帝聽說西域有位神靈,名叫佛,就派遣使者到天竺國去尋求佛教道義,使者在西域得到了佛經,帶着沙門返回中原。
佛經大抵把虛無看作根本,崇尚慈悲為懷而不殺生;認為人死之後精神不滅,可以再次輪回,投胎轉世;人生前所做的善惡之事都會有報應,所以重要的是要修煉精神,直至成為 佛。
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門。
于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是月晦,日食,既。
诏群司極言,複以示百官。
诏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
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帝覽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過。
民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而輕用民力,繕修宮宇,出入無節,喜怒過差。
永覽前戒,竦然兢懼,徒恐薄德,久而緻怠耳!” 以鄭衆為軍司馬。
初,鄭衆為越騎司馬,使北匈奴。
單于欲令衆拜,衆不為屈。
單于圍守閉之,不與水火。
衆拔刀自誓,單于恐而止,乃更發使随衆還京師。
然雖遣使入貢,而寇鈔不息,邊城晝閉。
帝議遣使報其使者,鄭衆上疏谏曰:“臣聞北單于所以要緻漢使者,欲以離南單于之衆,堅三十六國之心也。
又當揚漢和親,誇示鄰敵,令西域欲歸化者局足狐疑,懷土之人絕望中國耳。
漢使既到,便偃蹇自信,若複遣之,虜必自謂得謀,其群臣駁議者不敢複言。
如是,南庭動搖,烏桓有離心矣。
南單于久居漢地,具知形勢,萬分離析,旋為邊害。
佛。
佛教擅于用恢宏博大的言辭來勸化誘導愚昧的凡夫俗子,精通佛教道義的人,稱為沙門。
于是佛教開始在中原傳播,圖畫佛門形象,而王公大臣和顯貴的皇族成員中唯獨楚王劉英最先喜好佛教。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全食。
過後,明帝下诏令百官率直批評朝政,又把奏章交給百官看。
明帝下诏令百官勤勉地恪盡職守,率直批評朝政,不要有所忌諱。
于是官員們都呈上密封的奏章,各自議論朝政的得失。
明帝閱讀奏章,深深責備自己,就把這些奏章公之于百官,并下诏說:“群臣指責之事,都是朕的罪過。
百姓冤屈不能審理昭雪,官吏狡猾貪婪不能查禁,卻輕率地使用民力,營造宮室,開支與稅收沒有節制,而且喜怒無常。
長期考察前人的警示,朕十分驚慌恐懼,隻怕朕品德低微,日久生出怠惰之心!” 任命鄭衆為軍司馬。
當初,鄭衆擔任越騎司馬,奉命出使北匈奴。
北匈奴單于想讓鄭衆向他叩拜,鄭衆沒有屈從。
北單于就派兵包圍,将他看守關閉起來,不供應水火。
鄭衆拔出佩刀誓死不從,北單于害怕了,這才停止逼迫,于是重新派遣使者跟随鄭衆返回京都洛陽。
北匈奴雖然派遣使者進京上貢,但是仍然不斷侵略,使邊境城鎮白天也關閉城門。
明帝同群臣商議,想派使者回報匈奴來使,鄭衆上書勸谏說:“我聽說北匈奴單于之所以要求漢朝派使者前往,是想以此離間南匈奴單于的部衆,堅定西域三十六國對北匈奴的效忠之心。
同時他又吹噓已同漢朝建立和親關系,向鄰近敵國誇耀,使西域那些打算歸附漢朝的國家畏縮猜疑,使流亡在外懷念故土的人對漢朝絕望。
漢朝使者到達北匈奴後,北匈奴單于就已十分傲慢自負,如果再派使者前去,他一定會自以為計謀得逞,而使北匈奴群臣中反對與漢朝為敵的人也不敢再說話了。
如果這樣,南匈奴王庭就會動搖不定,烏桓也将有叛離之心。
南匈奴單于在中國内地居住的時間很長了,對漢朝的情況已詳盡了解,萬一同漢朝分裂,立即就會成為邊境地區的禍害。
今幸有度遼之衆揚威北垂,雖勿報答,不敢為患。
”帝不從,複遣衆。
衆因上言:“臣前奉使,不為匈奴拜,單于恚恨,遣兵圍臣。
今複銜命,必見陵折,臣誠不忍持大漢節對氈裘獨拜。
如令匈奴遂能服臣,将有損大漢之強。
”帝不聽。
衆不得已,既行,在路連上書固争之。
诏切責衆,追還,系廷尉。
會赦,歸家。
其後帝見匈奴來者,聞衆與單于争禮之狀,乃複召衆為軍司馬。
丙寅(66) 九年 夏四月,诏司隸、刺史歲考長吏殿最以聞。
诏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绶長吏視事三歲以上、治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及尤不治者亦以聞。
大有年。
匈奴遣子入學。
帝崇尚儒學,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孫,莫不受經。
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立學于南宮,号“四姓小侯”。
置五經師,搜選高能以授其業。
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
匈奴亦遣子入學。
丁卯(67) 十年 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國除。
如今幸而有度遼營的大軍在北部邊疆揚威鎮守,即使我們不派使者回報北匈奴,他們也不敢作亂為害。
”明帝不聽勸告,又派鄭衆出使北匈奴。
鄭衆于是上書涚:“我上次奉命出使北匈奴時,不肯行叩拜禮,因此單于十分憤恨,派兵把我圍困起來。
現在我再次領命前往,必定會遭到淩辱,我實在不願意手扶大漢朝的符節對着毛氈裘衣獨自叩拜。
而假如匈奴最終能讓我屈服,将會有損于漢朝的國威。
”明帝不理睬鄭衆的勸谏。
鄭衆迫不得已,隻好動身,出發後,他在途中接連上奏書堅持自己的主張。
明帝下诏嚴厲責備鄭衆,将他追回,囚禁在廷尉監獄。
恰逢赦免,鄭衆就回到家裡。
後來,明帝召見北匈奴的來訪客人,聽說鄭衆與北匈奴單于因禮儀而鬥争的情況,這才再次征召鄭衆,任命為軍司馬。
丙寅(66) 漢明帝永平九年 夏四月,明帝下诏令司隸校尉和部刺史每年考核縣令以下官員,将成績最好的與最差的向朝廷彙報。
明帝下诏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每年都各從任職三年以上、政績最優異的縣令以下官員中選出一人上報朝廷,讓此人随同呈送年終考績的官員進京,考績最惡劣者也要上報朝廷。
本年糧食大豐收。
匈奴遣送貴族子弟到漢朝學習。
明帝崇尚儒學,上自皇太子、諸王、侯爵以及百官的子弟、功臣的子孫,無人不學習儒學經典。
明帝還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家族的兒子們在南宮設立學校,這些學生号稱“四姓小侯”。
明帝為他們設置了講解儒家五經的老師,尋找選拔才學高超的賢士傳授他們課業。
即便是期門、羽林等禁衛武官,也都命令他們通曉《孝經》章句的含義。
匈奴也選派貴族子弟前來洛陽學習。
丁卯(67) 漢明帝永平十年 春二月,廣陵王劉荊獲罪自殺而亡,封國被撤除。
先是,廣陵王荊複呼相士謂曰:“我貌類先帝,先帝三十得天下,我今亦三十,可起兵未?”相者詣吏告之,荊惶恐,自系獄。
帝加恩,不考極其事,诏不得臣屬吏民,唯食租如故,使相、中尉謹宿衛之。
荊又使巫祭祀、祝詛。
诏長水校尉樊等雜治其獄,事竟,奏請誅荊。
帝怒曰:“諸卿以我弟,故欲誅之,即我子,卿等敢爾邪?”對曰:“天下者,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
《春秋》之義,君親無将,将而必誅。
臣等以荊屬托母弟,陛下留聖心,加恻隐,故敢請爾。
如令陛下子,臣等專誅而已。
”帝歎息。
是歲二月,自殺,國除。
夏閏四月,帝如南陽。
上幸南陽,召校官弟子作雅樂,奏《鹿鳴》,帝自禦埙篪和之,以娛嘉賓。
冬十二月,還宮。
以丁鴻為侍中。
初,陵陽侯丁卒,子鴻當襲封,上書稱病,讓國于弟盛,不報。
既葬,乃挂衰绖于冢廬而逃去。
友人九江鮑駿遇鴻于東海,讓之曰:“昔伯夷、吳劄亂世權行,故得申其志耳。
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絕不滅之基,可乎?”鴻感悟垂涕,乃還就國。
鮑駿因上書薦鴻經學至行,上征鴻為侍中。
此前,廣陵王劉荊又叫來相面的術士說:“我的容貌和先帝相像,先帝三十歲時即位稱帝,我今年也三十歲了,可以起兵了嗎?”相面的術士到官府報告了此事,劉荊驚慌恐懼,将自己囚禁在牢獄中。
明帝特别施恩,不追究這件事,下诏令劉荊不能再統治封國的官吏和百姓,隻能繼續享用租稅收入,又讓封國的國相和中尉對他嚴加監護。
劉荊卻又讓巫師祭祀、詛咒。
明帝下诏令長水校尉樊等人共同審理這個案件,審判結束後,樊等人上奏請求誅殺劉荊。
明帝生氣地說:“你們因為廣陵王是朕的弟弟,故而要誅殺他,如果他是我的兒子,你們敢這樣做嗎?”樊回答說:“天下是高帝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
根據《春秋》大義,君王的至親不得有弑君叛逆的圖謀,有則必殺。
我們因為劉荊是陛下的同母胞弟,陛下特别施恩,恻隐有加,所以才敢請示。
如果是陛下的兒子,我們隻專斷誅殺而已。
”明帝歎息,以示同意。
這一年二月,劉荊自殺,封國撤除。
夏閏四月,明帝前往南陽。
明帝到達南陽,召喚當地學校的學生們演奏廟堂音樂,奏起《詩經·小雅·鹿鳴》時,明帝親自吹起陶埙和竹篪應和,以娛樂嘉賓。
冬十二月,明帝返回洛陽皇宮。
任命丁鴻為侍中。
當初,陵陽侯丁去世後,他的兒子丁鴻應當繼承爵位,享有封國,丁鴻上書聲稱患病,要将封國讓給弟弟丁盛,明帝不同意。
丁下葬後,丁鴻把喪服挂在守墓草廬中,然後逃走了。
丁鴻的朋友、九江人鮑駿在東海國遇到了丁鴻,就責備他說:“從前伯夷和季劄推讓王位是亂世中的權宜行為,以此來表明他們的志向。
如今您因為顧念手足之情而斷送父親建立的永不毀滅的基業,合适嗎?”丁鴻醒悟過來,流下眼淚,便回去繼承了封國。
鮑駿于是上書朝廷,舉薦丁鴻,稱贊他精通經學,明帝就征召丁鴻進京做侍中。
戊辰(68) 十一年 春正月,東平王蒼來朝。
蒼與諸王俱來朝,月餘還國。
帝臨送歸宮,悽然懷思,乃遣使手诏賜東平國中傅曰:“辭别之後,獨坐不樂,因就車歸。
伏轼而吟,瞻望永懷,實勞我心。
誦及《采菽》,以增歎息。
日者問東平王:&lsquo處家何等最樂?&rsquo王言:&lsquo為善最樂。
&rsquo其言甚大,副是要腹矣。
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諸王子年五歲已上能趨拜者皆令帶之。
” 己巳(69) 十二年 春,哀牢内附。
哀牢王柳貌率其民五萬餘戶内附,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
夏四月,修汴梁堤。
初,平帝時,河、汴決壞,久而不修。
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儀令樂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興役。
”乃止。
其後汴梁東浸,日月彌廣,兖、豫百姓怨歎。
會有薦樂浪王景能治水者。
夏四月,诏發卒數十萬,遣景與将作谒者王吳修汴渠堤。
自荥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裡,十裡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複潰漏之患。
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焉。
秋七月,司空恭罷,以牟融為司空。
戊辰(68) 漢明帝永平十一年 春正月,東平王劉蒼進京朝見。
劉蒼同諸位親王一同進京朝見,一個多月後返回各自封國。
明帝親自送行,回到皇宮後,倍感凄然,懷念劉蒼,就寫下親筆诏書,派使者賜予東平國中傅,诏書寫道:“分别之後,朕獨自一人坐在那裡,悶悶不樂,就乘車回宮。
朕俯身于車前橫木而低吟,遙遠的觀望與長久的懷念真讓我心神勞苦。
朗誦《詩經·小雅·采菽》,則更增加我的歎息與感傷。
日前朕曾問東平王說:&lsquo居家做什麼事最快樂?&rsquo東平王答道:&lsquo行善最快樂。
&rsquo他的話口氣甚大,正與他胸襟肚量相稱。
現在送去列侯印十九枚,東平王的兒子們凡年滿五歲懂得行禮的都讓他們佩帶印信。
” 己巳(69) 漢明帝永平十二年 春,哀牢國歸附漢朝。
哀牢王柳貌率領他的百姓五萬餘戶歸附漢朝,朝廷在其原來居住地設置哀牢、博南二縣。
夏四月,修建汴渠大堤。
當初,西漢平帝時,黃河與汴水曾經決口,過了很長時間仍未修複。
到了東漢建武十年,光武帝劉秀想治理時,浚儀縣令樂俊上書說:“百姓新近經曆了戰争磨難,不宜再征發徭役。
”這件事才作罷。
後來汴水向東泛濫,危害地區日益擴展,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歎息。
恰巧有人舉薦樂浪人王景,說他有治水才能。
夏季四月,明帝下诏征發役夫數十萬人,派王景和将作谒者王吳修築汴水大堤。
堤岸從荥陽向東,直到千乘入海口,共長一千餘裡,每隔十裡修建一個水閘,使水閘之間的水流循環流動,相互調節,不再有決堤和漏水的憂患。
王景雖然節約工程花費,然而仍消耗了數以百億計的錢财。
秋七月,司空伏恭被免職,任命牟融為司空。
庚午(70) 十三年 夏四月,汴渠成。
河、汴分流,複其舊迹。
冬十月晦,日食。
十一月,楚王英有罪,廢,徙丹陽。
楚王英與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為符瑞。
男子燕廣告英與漁陽王平、顔忠等造作圖書,有逆謀。
事下案驗,有司奏:“英大逆不道,請誅之。
”帝以親親不忍。
十一月,廢英,徙丹陽泾縣,賜湯沐邑五百戶;男女為侯、主者,食邑如故;許太後勿上玺绶,留住楚宮。
辛未(71) 十四年 春三月,司徒延有罪自殺。
先是,有私以英謀告司徒虞延者,延以英藩戚至親,不然其言。
及英事覺,诏書切讓延,延自殺。
夏四月,以邢穆為司徒。
故楚王英自殺。
楚王英至丹陽,自殺。
诏以諸侯禮葬于泾。
封燕廣為折奸侯。
是時,窮治楚獄,遂至累年。
其辭語相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傑及考案吏,阿附坐死、徙者以千數,而系獄者尚數千人。
英陰疏天下名士,上得其錄,有吳郡太守尹興名,乃征興及掾史五百餘人詣廷尉就考。
諸吏不勝掠治,死者太半,唯門下掾陸續、主簿梁宏、功曹史驷勳,備受五毒,肌肉消爛, 庚午(70) 漢明帝永平十三年 夏四月,汴水堤岸修築工程完成。
黃河、汴水自此分流,重新回到各自原來的河道。
冬十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十一月,楚王劉英獲罪,被廢除王位,遷徙到丹陽郡。
楚王劉英和方士制作金龜、玉鶴,在上面雕刻文字,用之作為上天賜予的符命。
有個叫燕廣的男子告發劉英和漁陽人王平、顔忠等編造圖谶之書,蓄意謀反。
此案被交給有關部門審查核實,主管官員奏道:“劉英大逆不道,請将他誅殺。
”明帝因手足之情不忍殺他。
十一月,廢掉劉英的王位,把他遷徙到丹陽郡泾縣,賞賜五百戶作為他的收入;他的兒女原來做侯爵、公主的依舊享有他們的食邑;劉英之母許太後不必交回她的印信绶帶,仍留在楚王宮中居住。
辛未(71) 漢明帝永平十四年 春三月,司徒虞延畏罪自殺。
此前,有人偷偷地把劉英的圖謀報告給司徒虞延,虞延因劉英是明帝的手足至親,不相信密報。
等到劉英的逆謀暴露後,明帝下诏嚴厲責備虞延,虞延自殺。
夏四月,任命邢穆為司徒。
原楚王劉英自殺。
楚王劉英到達丹陽郡後自殺。
明帝下诏令用諸侯禮節将劉英埋葬在泾縣。
封燕廣為折奸侯。
當時,朝廷極力追究楚王謀逆之案,連年不止。
案犯供詞互相牽連,上自京城洛陽的皇親國戚、諸侯,下至州郡中的豪俠英傑以及審案官員,因附從逆反而被處死、流放的數以千計,關押在獄中的還有幾千人。
原楚王劉英曾暗中将天下的有名之士記錄在冊,明帝得到了這份名冊,發現那名冊上面有吳郡太守尹興的名字,就征召尹興以及他的下屬官員五百多人前往廷尉那裡接受審查。
那些官員們禁不住嚴刑拷打,大部分人都死掉了,隻有門下掾陸續、主簿梁宏、功曹史驷勳,雖然遭受了全部五種毒刑,緻使肌肉潰爛, 終無異辭。
續母自吳來洛陽,作食以饋。
續雖見考,辭色未嘗變,而對食悲泣不自勝。
治獄者問其故,續曰:“母來不得見,故悲耳。
”問:“何以知之?”續曰:“母截肉未嘗不方,斷蔥以寸為度,故知之。
”使者以狀聞,上乃赦興等,禁锢終身。
顔忠、王平辭引隧鄉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濩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
建等辭未嘗與忠、平相見。
是時,上怒甚,吏皆惶恐,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無敢以情恕者。
侍禦史寒朗心傷其冤,試以建等物色獨問忠、平,而二人錯愕不能對。
朗知其詐,乃上言:“建等無奸,專為忠、平所誣,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
”帝曰:“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對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虛引,冀以自明。
”帝曰:“即如是,何不早奏?”對曰:“臣恐海内别有發其奸者。
”帝怒曰:“吏持兩端!”促提下捶之。
左右方引去,朗曰:“願一言而死。
”帝曰:“誰與共為章?”對曰:“臣獨作之。
”上曰:“何以不與三府議?”對曰:“臣自知當必族滅,不敢多污染人。
”上曰:“何故族滅?”對曰:“臣考事一年,不能窮盡奸狀,反為罪人訟冤,故知當族滅。
然臣所以言者,誠冀陛下一覺寤而已。
臣見考囚在事者,鹹共言:&lsquo妖惡大故,臣子所宜同疾。
今出之不如入之,可無後責。
&rsquo是以考一連十,考十 但始終沒有更改口供。
陸續之母從吳郡來到洛陽,做好飯菜送給陸續。
陸續之前雖然受盡嚴刑拷打,言辭神色卻從未改變,但面對飯菜卻痛哭流涕,不能自制。
辦案官員問他為什麼,陸續說:“母親來了卻見不到,所以悲傷。
”辦案官員問他:“你怎麼知道母親到了?”陸續說:“我母親切肉無不方方正正,切蔥也總是一寸長短,因此我見到食物就知道她來了。
”使者将此事上報後,明帝才赦免了尹興等人,但限制他們終身不得做官。
顔忠、王平的供詞牽連到隧鄉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濩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
耿建等人聲稱從未同顔忠、王平見過面。
當時,明帝非常憤怒,辦案官員全都惶恐不安,凡被牽連者幾乎一律定罪被捕,沒有人敢據實際情況寬恕他們。
侍禦史寒朗心中憐憫他們遭受冤屈,就單獨審問顔忠、王平,讓他們描述耿建等人的形體面貌特征,顔忠、王平二人驚慌失措,不能回答。
寒朗知道他們存心欺騙,就上奏說:“耿建等人沒有罪過,隻是被顔忠、王平誣陷,我懷疑天下的無辜罪人,其遭遇大多與此相似。
”明帝說:“如果這樣,顔忠、王平為什麼要牽連他們?”寒朗回答說:“顔忠、王平自己知道犯下大逆不道之罪,所以虛假招認了許多人,企圖以此來表白自己。
”明帝又說:“如果真是這樣,你為什麼不及早報告?”寒朗說:“我擔心全國另外會有人揭發耿建等人的奸謀。
”明帝生氣地說:“你作為辦案官員,膽敢腳踩兩條船!”催促左右侍衛把寒朗拉下去責打。
侍衛們剛要拖走寒朗,寒朗說:“我希望能說一句話再死。
”明帝問:“誰同你一起寫的奏章?”寒朗回答道:“我一人所寫。
”明帝問:“你為什麼不和三府商議?”回答說:“我自己知道一定會有滅族之災,不敢多連累他人。
”明帝問:“為什麼會有滅族之罪?”回答說:“我審理此案已經一年,卻不能徹底清查奸謀的情況,反而為獲罪之人訴冤,所以知道該獲滅族之罪。
但我所以上奏,實在是盼望陛下能立時覺察醒悟而已。
我看到審問囚犯的官員,衆口一詞地說:&lsquo對叛逆大罪,臣下應當同仇敵忾。
現在判人無罪開釋不如判人有罪而關押,這樣做可免去以後受追查。
&rsquo因此拷問一人牽連十人,拷問十人 連百。
又公卿朝會,陛下問以得失,皆長跪言:&lsquo舊制,大罪禍及九族。
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歎,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言者。
臣今所陳,誠死無悔!”帝意解,诏遣朗出。
後二日,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理出千餘人。
時天旱,即下雨。
馬後亦以楚獄多濫,乘間為帝言之。
帝恻然感悟,夜起彷徨,由是多所降宥。
任城令袁安遷楚郡太守,到郡不入府,先往按楚王英獄事,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頭争,以為“阿附反虜,法與同罪,不可”。
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當坐之,不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報許,得出者四百餘家。
初作壽陵。
初作壽陵,制:“裁令流水而已,無得起墳。
萬年之後,掃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
過百日,唯四時設奠。
置吏卒數人,供給灑掃。
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
” 壬申(72) 十五年 春二月,帝東巡,耕于下邳。
三月,至魯,詣孔子宅。
幸孔子宅,親禦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
夏四月,還宮。
封子六人為王。
封皇子恭為钜鹿王,黨為樂成王,衍為下邳王,暢為 牽連百人。
況且當公卿上朝時,陛下詢問案件處理是否得當,公卿們都直身跪着回答:&lsquo依照舊有制度,謀逆大罪要誅殺九族。
而陛下施以隆恩,隻處決當事人,天下百姓萬分幸運!&rsquo而等他們回到家中,嘴裡雖然不說,卻仰視屋頂暗自歎息,并非不知道其中多有冤屈,但沒有敢忤逆陛下進言的人。
我今日能說出這番話,真死了也不後悔!”明帝怒氣消解,下诏令人放走寒朗。
兩天後,明帝親臨洛陽監獄判别囚犯,清理釋放了一千多人。
當時天旱,立刻下了大雨。
馬皇後也認為楚王之案多有濫捕濫殺,就趁機向明帝言明。
明帝醒悟,心裡恻然,夜起徘徊,從此之後對罪犯多有寬恕赦免。
任城縣令袁安升為楚郡太守,到郡城後,不進太守府,卻首先趕去處理楚王之案,清查出缺乏确鑿證據的犯人,登記上報,準備将其釋放。
郡中官員都叩頭力争,認為“附從謀逆的囚徒,依法令與他們同罪,千萬不可”。
袁安說:“如果有違背聖意的事情,本太守獨自承擔罪責,不與你們相幹。
”于是就與其他官員分别奏報。
明帝已經醒悟過來,當即批準了袁安的奏書,四百多家因此得以釋放。
開始修建皇陵。
開始修建皇陵,明帝有令:“陵墓隻要讓水能流淌出去就行了,不準堆高墳丘。
朕去世之後,隻需清掃地面為祭,有一碗水和幹糧即可。
一百天後,隻在每年四季各設祭一次。
安排幾名官兵,負責灑掃事宜。
如果有人膽敢重新修造陵墓,将以擅自更改非議宗廟法論罪。
” 壬申(72) 漢明帝永平十五年 春二月,明帝到東方巡行,在下邳舉行耕種之禮。
三月,到達魯城,去到孔子故居。
明帝來到孔子故居,親自登上講堂,命令皇太子、衆親王闡述儒家經典。
夏四月,明帝回到洛陽皇宮。
封六位皇子為王。
封皇子劉恭為钜鹿王,劉黨為樂成王,劉衍為下邳王,劉暢為 汝南王,昞為常山王,長為濟陰王。
帝親定其封域,裁令半楚、淮陽。
馬後曰:“諸子食數縣,于制不已儉乎?”帝曰:“我子豈宜與先帝子等,歲給二千萬足矣!” 冬,遣都尉耿秉、窦固将兵屯涼州。
谒者仆射耿秉數上言請擊匈奴。
上以顯親侯窦固嘗從其世父融在河西,明習邊事,乃使秉、固與太仆祭肜、虎贲中朗将馬廖、下博侯劉張、好畤侯耿忠等共議之。
耿秉曰:“昔者匈奴并左衽之屬,故不可得而制。
孝武既得河西四郡及居延、朔方,羌、胡分離,唯有西域俄複内屬,故呼韓邪單于請事款塞,其勢易乘也。
今有南單于,形勢相似,然西域尚未内屬,北虜未有釁作。
臣愚以為當先擊白山,得伊吾,破車師,通使烏孫諸國以斷其右臂;伊吾亦有匈奴南呼衍一部,破此,複為折其左角,然後匈奴可擊也。
”上善其言。
議者或以為:“今兵出白山,匈奴必并兵相助,又當分其東以離其衆。
”上從之。
十二月,以秉為驸馬都尉,固為奉車都尉,以騎都尉秦彭為秉副,耿忠為固副,皆置從事、司馬,出屯涼州。
癸酉(73) 十六年 春二月,遣太仆祭肜及窦固等伐北匈奴。
固取伊吾盧地,肜不見虜而還,下獄,免,卒。
遣肜與度遼将軍吳棠将河東、西河羌、胡及南單于兵萬一千騎出高阙塞,窦固、耿忠率酒泉、敦煌、張掖甲卒及盧水 汝南王,劉昞為常山王,劉長為濟陰王。
明帝親自确定各位親王的封國區域,讓各封國的面積僅有楚國、淮陽國的一半。
馬皇後說:“皇子們隻有幾個縣作食邑,同舊制相比不是少了嗎?”明帝說:“我的兒子怎麼可以與先帝的兒子相等呢?每年有兩千萬錢的收入就足夠了!” 冬,派遣都尉耿秉、窦固率領軍隊屯駐在涼州。
谒者仆射耿秉屢次上書請求攻打北匈奴。
明帝因為顯親侯窦固曾随他伯父窦融在河西生活,熟悉邊境事務,就讓耿秉、窦固和太仆祭肜、虎贲中郎将馬廖、下博侯劉張、好畤侯耿忠等人共同商議此事。
耿秉說:“從前匈奴有其他蠻夷相助,所以不能制服它。
西漢孝武皇帝得到河西四郡以及居延、朔方以後,斷絕了羌、胡聯系,匈奴僅有的西域不久也歸附漢朝,故而呼韓邪單于到邊塞來請求歸附,乃是大勢所趨。
如今南匈奴單于同呼韓邪單于所處形勢相似,但目前西域尚未歸附我朝,北匈奴也沒有尋釁作亂。
我認為應當首先攻打白山,奪取伊吾,擊敗車師,派使者聯合烏孫等各國以斬斷匈奴的右臂;伊吾還有一支匈奴南呼衍的軍隊,若打敗它,就又折斷了匈奴的左角,這樣就可以攻打匈奴了。
”明帝贊許他的意見。
商議的大臣中還有人認為:“現在進攻白山,匈奴一定會集中兵力援助,所以我們還應當分散東部的匈奴兵力。
”明帝接受了建議。
十二月,任命耿秉為驸馬都尉,窦固為奉車都尉,任命騎都尉秦彭為耿秉的副手,耿忠為窦固的副手,四人全都設置從事、司馬等屬官,出兵屯駐在涼州。
癸酉(73) 漢明帝永平十六年 春二月,派遣太仆祭肜及窦固等人讨伐北匈奴。
窦固奪取伊吾盧地區,祭肜沒有找到敵軍就班師了,因而被拘捕囚禁在獄中,後被赦免,去世。
明帝派太仆祭肜和度遼将軍吳棠率領河東郡、西河地區的羌人、胡人部隊以及南匈奴單于的部隊共計一萬一千騎兵,出高阙塞;派窦固、耿忠率領酒泉、敦煌、張掖的軍隊以及盧水的 羌、胡萬二千騎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隴西、天水募士及羌、胡萬騎出張掖居延塞,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将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郡兵及烏桓、鮮卑萬一千騎出平城塞,伐北匈奴。
窦固、耿忠至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盧城。
耿秉、秦彭擊匈林王,絕幕六百餘裡,至三木樓山而還。
來苗、文穆至匈河水上,虜皆奔走,無所獲。
祭肜與南匈奴左賢王信不相得,出高阙塞九百餘裡,得小山,信妄以為涿邪山,不見虜而還。
肜與吳棠坐逗留畏懦,下獄,免。
肜自恨無功,出獄數日,歐血死。
帝雅重肜,方更任用,聞之大驚,嗟歎良久。
烏桓、鮮卑每朝賀京師,常過肜冢拜谒,仰天号泣。
遼東吏民為立祠,四時奉祭焉。
窦固獨有功,加位特進。
西域諸國遣子入侍。
窦固使假司馬班超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後忽更疏懈。
超謂其官屬曰:“甯覺廣禮意薄乎?”官屬曰:“胡人不能常久,無他故也。
”超曰:“此必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
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乃召侍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裡。
”超乃閉侍胡,悉會其吏士 羌人、胡人部隊共一萬二千騎兵,出酒泉塞;派耿秉、秦彭率領武威、隴西、天水三郡招募的兵卒以及羌人、胡人部隊共一萬騎兵,出張掖居延塞;派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率領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七郡的軍隊以及烏桓、鮮卑部隊共一萬一千騎兵,出平城塞,四路大軍共同讨伐北匈奴。
窦固、耿忠到達天山,攻打北匈奴呼衍王,斬殺一千多敵人,又追擊到蒲類海,奪取伊吾盧地區,設置了宜禾都尉,在伊吾盧城留下将士屯田。
耿秉、秦彭攻打北匈奴匈林王,跨越六百裡沙漠,到達三木樓山,然後班師。
來苗、文穆到達匈河河畔,北匈奴都聞風四散而逃,漢軍沒有斬殺抓獲敵軍。
祭肜同南匈奴左賢王信關系不好,他們出高阙塞後前行九百多裡,占領一座小山,信謊稱那是涿邪山,結果沒有找到北匈奴部隊就班師了。
祭肜和吳棠被判處率軍逗留、畏縮不前之罪,逮捕入獄,免去官職。
祭肜自恨沒有建立戰功,被釋放出獄幾日以後就吐血而死。
明帝一向敬重祭肜,正要再次任用,聽到他的死訊後大為震驚,感傷嗟歎了許久。
烏桓、鮮卑部落每次派使者到京都洛陽朝賀,總要前去祭肜的墳墓那裡祭拜,仰天大哭。
遼東郡的官民為祭肜修建了祠廟,四季都要祭祀。
隻有窦固一人在這次進擊中立有戰功,加官為特進。
西域各國送王子到洛陽充當人質。
窦固派副司馬班超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人抵達鄯善國時,鄯善王廣用非常尊敬、周到的禮節招待他們,但後來忽然變得粗疏懈怠了。
班超對他的部下說:“你們是否發覺廣的态度變得冷淡了呢?”部下都說:“胡人行事沒有常性,并沒有别的原因。
”班超說:“這一定是因為北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廣猶豫彷徨,不知道該歸屬哪一方的緣故。
明眼人能在事情發生前看出端倪,何況現在事情已經顯露出來了呢!”于是他召來胡人侍者,假裝已獲悉實情,說:“北匈奴使者已來了幾天,如今在什麼地方?”胡人侍者驚恐不安地說:“已經來了三天,距離此地三十裡。
”班超就關押了胡人侍者,會集起他的全部屬員 三十六人,與共飲。
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
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
為之奈何?”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衆曰:“當與從事議之。
”超怒曰:“吉兇決于今日,從事文俗吏,聞此必恐而謀洩,死無所名,非壯士也。
”衆曰:“善。
” 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虜營,會天大風,超令十人持鼓藏虜舍後,約曰:“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
”餘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
超乃順風縱火,前後鼓噪,虜衆驚亂。
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餘衆百許人悉燒死。
明日乃還,告郭恂。
恂大驚,既而色動,超知其意,舉手曰:“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恂乃悅。
超于是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
超告以漢威德,“自今以後勿複與北虜通”。
廣叩頭:“願屬漢,無二志。
”遂納子為質。
還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選使使西域。
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 三十六人,和他們一起喝酒。
喝到酣暢之時,班超趁機激怒衆人說:“你們和我都在遙遠的荒野地區,現在北匈奴使者才來了幾天,鄯善王廣就已放棄對我們的禮遇敬重。
如果北匈奴使者令鄯善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我們的骸骨就要永遠喂豺狼了。
該怎麼辦呢?”部下一緻回答說:“現在我們身處危險死亡的境地,我們願與您同生共死。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可行的辦法,隻有乘着夜色用火攻擊北匈奴使者,敵人不知道我們人數多寡,一定會十分震驚恐懼,可以趁此機會将他們一舉殲滅。
除掉了北匈奴使者,鄯善人就會膽戰心驚,我們就可以成功,任務就可以完成了。
”大家都說:“此事應當同從事商議。
”班超生氣地說:“我們命運吉兇就在今日決定,從事是個庸碌的文官,聽說我們的計劃一定會害怕,計謀就會洩露,我們雖死卻無聲無息,算不上英雄。
”衆人說:“好!” 剛一入夜,班超就率領部下奔往北匈奴使者的宿營地,當時正刮着大風,班超命令十個人拿着鼓藏到匈奴人的營帳後面,與他們約定:“看見起火後,都要擂鼓呐喊。
”其餘的人都帶着刀劍弓弩,埋伏在匈奴使者的帳門兩側。
于是班超順着風向放火,火光一起,敵人營帳前後鼓聲、喊殺聲震耳,北匈奴人都驚慌失措,頓時大亂。
班超親手殺死三人,下屬官員斬殺北匈奴使者及其随從人員三十餘人,其餘約百人全都被活活燒死。
第二天班超等人才返回自己營地,把此事告訴了郭恂。
郭恂大驚,随即臉色一變,班超知道他的心思,舉起手來說:“從事雖然沒有前往行動,班超怎麼有心獨自居功?”郭恂這才大喜。
于是班超召來鄯善王廣,把北匈奴使者的首級拿給他看,鄯善全國震恐。
班超将漢朝的國威和恩德告訴給鄯善王廣,并說:“從今以後不要再與北匈奴來往。
”廣叩頭說:“鄯善願歸屬漢朝,絕無二心。
”于是鄯善王廣送王子到漢朝充當人質。
班超歸來後向窦固做了彙報,窦固大喜,詳細上奏班超的功勞,并請求再選使者出使西域。
明帝說:“像班超這樣的官員,為什麼不派遣,而要再選他人呢?如今任命班超為軍司馬, 令遂前功。
”固複使超使于阗,欲益其兵,超願但将本所從三十六人,曰:“于阗國大而遠,今将數百人,無益于強,如有不虞,多益為累耳。
”是時,于阗王廣德雄張南道,而匈奴遣使監護其國。
超既至于阗,廣德禮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漢?漢使有?馬,急求取以祠我!”廣德乃遣國相私來比就超請馬。
超密知其狀,報許之,而令巫自來取馬。
有頃,巫至,超即斬其首;收私來比,鞭笞數百。
以巫首送廣德,因責讓之。
廣德素聞超在鄯善誅滅虜使,大惶恐,即殺匈奴使者而降。
超重賜其王以下,因鎮撫焉。
于是諸國皆遣子入侍。
西域與漢絕六十五載,至是乃複通焉。
夏五月,司徒穆有罪,下獄,死。
淮陽王延性驕奢,而遇下嚴烈。
有上書告延與姬兄謝弇及姊婿韓光招奸猾,作圖谶,祠祭祝詛。
事下案驗。
弇、光及司徒邢穆皆坐死,所連及死、徙者甚衆。
是月晦,日食。
以王敏為司徒。
秋七月,徙淮陽王延為阜陵王。
有司奏請誅淮陽王延,上以延罪薄于楚王英,徙延為阜陵王,食二縣。
北匈奴寇雲中。
北匈奴大入雲中,雲中太守廉範拒之。
吏以衆少,欲移書傍郡求救,範不許。
會日暮,範令軍士各交縛兩炬, 命他完成先前的功業。
”于是窦固又派班超出使于阗,并打算增加他的随行人員,班超甯願隻帶領原來跟随他的三十六人,他說:“于阗是個大國而且路途遙遠,現在就是率領幾百人前去,也算不上強大,而如果有不測事件發生,人多反而成為累贅。
”當時于阗王廣德稱雄于西域南道,但仍受北匈奴的監護。
班超到達于阗後,廣德對待他們的禮節很是粗疏,而且他們國人有笃信巫師的風俗,巫師說:“神發怒了,問我們為什麼要傾向漢朝?漢朝使者有一匹黑唇黃馬,趕緊找來給我做祭品!”廣德就派國相私來比到班超營地向他要那匹馬。
班超已暗中了解到實際情況,就答應給馬,卻令巫師自己來取馬。
不久,巫師來到,班超當即斬下巫師的首級,拘捕私來比,鞭打他數百下。
班超将巫師的首級送給廣德,并且趁機譴責他。
廣德早已聽說班超在鄯善國曾誅滅北匈奴使者,極為惶恐不安,就殺死北匈奴的使者歸降漢朝。
班超重重賞賜于阗王及其大臣,就此鎮服安撫于阗。
于是西域各國都送王子進洛陽充當人質。
西域同漢朝的關系曾斷絕了六十五年,至此才恢複交往。
夏五月,司徒邢穆獲罪,被捕入獄,處死。
淮陽王劉延性情驕橫而奢侈,對待下屬極為嚴酷無情。
有人上書朝廷指控劉延同他的姬妾的哥哥謝弇和姐夫韓光招攬奸猾之人,制作圖谶符命,進行祭禱、詛咒。
此事交給有關部門查證。
謝弇、韓光及司徒邢穆都因此被處死,被牽連而死亡或被流放的人非常多。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任命王敏為司徒。
秋七月,改封淮陽王劉延為阜陵王。
有關部門奏請處死淮陽王劉延,明帝認為劉延的罪輕于楚王劉英,所以改封劉延為阜陵王,以兩個縣作為他的食邑。
北匈奴入侵雲中郡。
北匈奴大舉入侵雲中郡,雲中太守廉範率軍抵抗。
郡中的官員認為己方兵少,想送信給鄰郡請求援救,廉範不允許。
此時正巧已是黃昏,廉範命令士卒各自将兩支火把交叉捆綁在一起, 三頭爇火,營中星列。
虜謂漢兵救至,大驚,待旦将退。
範令軍中蓐食,晨往赴之,斬首數百級,虜自相辚藉死者千餘人,由此不敢向雲中。
甲戌(74) 十七年 春正月,谒原陵。
上當谒原陵,夜夢先帝、太後如平生歡。
既寤,悲不能寐,即按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上陵。
其日降甘露于陵樹,帝令百官采取以薦。
會畢,帝從席前伏禦床,視太後鏡奁中物,感動悲涕。
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北海王睦卒。
睦少好學,光武及上皆愛之。
嘗遣中大夫詣京師朝賀,召而謂之曰:“朝廷設問寡人,大夫将何辭以對?”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賢樂士,臣敢不以實對!”睦曰:“籲,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時進趣之行也。
大夫其對以孤襲爵以來,志意衰惰,聲色是娛,犬馬是好,乃為相愛耳。
”其智慮畏慎如此。
司徒敏卒,以鮑昱為司徒。
白狼等國入貢。
益州刺史朱輔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等百餘國皆舉種稱臣奉貢。
窦固司馬班超執疏勒王兜題,而更立其故王子忠。
初,龜茲王建為匈奴所立,倚恃虜威,據有北道,攻殺疏勒王,立其臣兜題為疏勒王。
班超從間道至疏勒,逆遣吏田慮 點燃三端,在軍營中排列,火光點點,狀如繁星。
北匈奴以為是漢朝的救兵已到,大為驚慌,打算等天亮後退軍。
廉範命令軍營中将士乘夜在寝蓐上吃飯,清晨前去進攻北匈奴,斬殺幾百人,北匈奴軍隊自相踐踏而死的有一千餘人,從此北匈奴不敢再侵犯雲中郡。
甲戌(74)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 春正月,明帝祭拜原陵。
明帝正準備祭拜原陵,夜間夢見先帝和太後如同生前一樣歡聚。
醒來後,心中悲傷不能入睡,就查看曆書,發現第二天就是吉日,于是天亮後率領百官到原陵祭拜。
當天就降下甘露,落在陵園的樹上,明帝命令百官收集甘露作為祭品。
祭拜結束後,明帝從座席上向前俯身在禦床上,觀看太後鏡匣中的梳妝用品,傷悲痛哭。
左右随行人員全都流下眼淚,不能擡頭仰視。
北海王劉睦去世。
劉睦自幼喜愛讀書學習,光武帝和明帝都很寵愛他。
劉睦有一次派中大夫進京朝賀,他召來使者說:“假如朝廷問到我,你将如何回答?”使者答道:“您忠孝仁慈,尊敬賢才并樂于交結士人,我怎敢不據實回答!”劉睦說:“唉,你可要害我了!這隻是我幼年時進取向上的行為。
你就說我自從承襲爵位以來,意志衰退懶惰,以淫聲女色為娛樂,以犬馬為愛好,這樣說才是愛護我。
”劉睦就是這樣聰明多慮,小心謹慎。
司徒王敏去世,任命鮑昱為司徒。
白狼等國進京納貢。
益州刺史朱輔宣揚昭示漢朝的恩德,威震懷柔遠方的蠻夷之邦,自汶山以西,前世漢人足迹不到、朝廷力量所未達到的白狼、槃木等一百餘國,都舉國稱臣,到洛陽來進貢。
窦固司馬班超捕獲疏勒王兜題,而改立疏勒前王的兒子忠。
當初,龜茲王建是匈奴所立的,他倚仗匈奴的威勢,占據控制了西域北道,攻打并且殺死了疏勒王,然後立疏勒國的大臣兜題為疏勒王。
班超從偏僻的小路到達疏勒,派遣屬下官員田慮 先往降之,敕慮曰:“兜題本非疏勒種,國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執之。
”慮既到,兜題見慮輕弱,無降意。
慮因其無備,遂前劫縛兜題,左右出其不意,皆驚懼奔走。
慮馳報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王,國人大悅。
超問忠及官屬:“當殺兜題邪?生遣之邪?”鹹曰:“當殺之!”超曰:“殺之無益于事,當令龜茲知漢威德。
”遂解遣之。
夏五月,百官上壽。
公卿百官以威德懷遠,祥物顯應,并集朝堂,奉觞上壽。
制曰:“天生神物,以應王者;遠人慕化,實由有德。
朕以虛薄,何以享斯?唯高祖、光武聖德所被,不敢有辭,其敬舉觞。
太常擇吉日策告宗廟。
”仍推恩賜民爵及粟有差。
冬十一月,遣窦固等擊車師,降之,複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
遣奉車都尉窦固、附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昆侖塞,擊西域。
秉、張皆去符傳以屬固,合兵萬四千騎,擊破白山虜于蒲類海上,遂進擊車師。
車師前王,即後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餘裡。
固以後王道遠,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為先赴後王,并力根本,則前王自服。
固計未決,秉奮身而起曰:“請行前!”乃上馬引兵北入,衆軍不得已,并進,斬首數千級。
後王安得震怖,走出門迎秉,脫帽, 先去勸降,他向田慮命令道:“兜題原本不是疏勒族人,疏勒國人一定不聽他的命令,如果他不立即投降,你就可将他逮捕。
”田慮到達後,兜題見田慮勢單力薄,就無意投降。
田慮就趁其沒有防備,上前劫持兜題,将其綁起來,兜題的左右随從沒料到會出事,都驚慌恐懼地逃跑了。
田慮疾馳向班超報告,班超立即率隊前往,召來疏勒的全體文武官員,數說龜茲王的無道罪行,并趁機将前疏勒王哥哥的兒子忠立為疏勒王,疏勒國人民十分歡喜。
班超問忠及其官員:“應當殺死兜題呢?還是活着放走他呢?”衆人都說:“應當殺了他!”班超就說:“殺死兜提無益于大事,應當讓龜茲知道漢朝的威武與恩德。
”于是放走兜題。
夏五月,百官向明帝祝壽。
公卿百官認為明帝的威望和恩德已傳遍遠方,天降祥瑞回應,于是一起在朝堂聚集,舉酒向明帝上壽祝賀。
明帝下诏說:“上天降下神物,以應和賢明君主的出現;邊遠民族仰慕歸附,确實因為有賢君的德政。
以朕的空虛淺薄,何以能擔當得起?隻因蒙受高祖皇帝和光武皇帝的聖德,所以不敢推辭,朕謹與大家一起舉酒敬祝。
命令太常選定吉日,頒布策書祭告宗廟。
”于是仍推廣皇恩,賜給百官爵位和糧食,按等級各有分别。
冬十一月,派窦固等人進攻車師,将其降服,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和戊校尉、己校尉。
派遣奉車都尉窦固、附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郡的昆侖塞,進攻西域。
耿秉、劉張都奉命交出調兵符傳給窦固持有,漢軍共集合起一萬四千騎兵,在蒲類海邊擊敗白山的北匈奴部隊,然後進攻車師。
車師前王是車師後王的兒子,兩個王庭之間相距五百餘裡。
窦固認為後王所在的地方路途遙遠,山谷深險,士卒易受寒冷的折磨,就打算進攻車師前王;而耿秉認為應當首先攻打後王,集中力量鏟除根本,那麼前王自然會順服。
窦固還未定下計策,耿秉已奮然起身說:“請讓我在前沖鋒!”于是跨上戰馬,率軍向北進發,其他部隊不得已,就一同進軍,斬殺數千敵人。
車師後王安得震驚害怕,走出城門迎接耿秉,摘下王冠, 抱馬足降,秉将以詣固。
其前王亦歸命,遂定車師而還。
于是固奏複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
以陳睦為都護;司馬耿恭為戊校尉,屯後王部金蒲城;谒者關寵為己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
乙亥(75) 十八年 春二月,窦固軍還。
北匈奴擊車師後王安得,殺之,遂攻戊校尉耿恭,恭擊卻之。
北單于遣左鹿蠡王率二萬騎擊車師,耿恭遣司馬将兵三百人救之,皆為所沒。
匈奴遂破殺車師後王安得,而攻金蒲城。
恭以毒藥傅矢,語匈奴曰:“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
”虜中矢者,視創皆沸,大驚。
會天暴風雨,随雨擊之,殺傷甚衆,匈奴震怖,相謂曰:“漢兵神,真可畏也。
”遂解去。
夏六月,有星孛于太微。
秋八月,帝崩。
帝崩于東宮前殿,年四十八。
遺诏:“無起寝廟,藏主于光烈皇後更衣别室。
”帝遵奉建武制度,無所變更,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
館陶公主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裡,苟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
”公車以反支日不受章奏,帝聞而怪曰:“民廢農桑,遠來詣阙,而複拘以禁忌,豈為政之意乎?”于是遂蠲其制。
尚書閻章二妹為貴人,章精力曉舊典,久次當遷重職,帝為後宮親屬,竟不用。
是以吏得其人,民樂其業,遠近畏服,戶口滋殖焉。
抱住耿秉的馬腿投降,耿秉便帶着他去見窦固。
車師前王也歸附漢朝,于是平定車師國,大軍返回。
此時,窦固奏請重新設置西域都護以及戊校尉、己校尉。
明帝任命陳睦為西域都護;司馬耿恭為戊校尉,屯駐在車師後王的金蒲城;谒者關寵為己校尉,屯駐在車師前王的柳中城。
乙亥(75)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春二月,窦固率軍返回洛陽。
北匈奴攻擊車師後王安得,殺死了他,于是攻打戊校尉耿恭,耿恭打退了他們。
北匈奴單于派左鹿蠡王率領二萬騎兵攻打車師,耿恭派司馬率領三百人前去援救,都被殺死。
北匈奴于是打敗車師後王安得,将他殺死,又進攻金蒲城。
耿恭用毒藥塗浸箭矢,對北匈奴人說:“這是漢朝的神箭,中箭受傷者必有怪異出現。
”北匈奴中箭者見創口全都燙如沸水,都驚恐異常。
正值天降暴雨、狂風怒号,漢軍乘風雨出擊,殺傷衆多敵軍,匈奴人十分驚恐,互相說道:“漢軍有神威,真可怕啊!”于是解圍退去。
夏六月,太微星座附近出現彗星。
秋八月,明帝去世。
明帝在東宮前殿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遺诏說:“不要為朕興建寝殿祭廟,可将靈牌安放在陰太後陵寝的便殿之中。
”明帝遵循奉行光武帝的制度,沒有改動,皇後妃子的親眷都不能封侯參政。
館陶公主曾為兒子請求郎官的職位,明帝沒有答應,隻賞賜一千萬錢,明帝對百官說:“郎官與天上的星宿對應,派到地方去是主宰百裡的縣官,如果用人不當,那麼百姓就會遭殃,因此我不準許這請求。
”掌管皇宮門禁的官署公車逢“反支日”都不接受奏章,明帝聽說後責怪道:“百姓放棄農桑事業,遠道而來,到宮門拜谒投訴,卻又受到這種禁忌的限制,這難道是施德政的本意嗎?”于是此後取消了這項制度。
尚書閻章的兩個妹妹都是貴人,他本人研究精通舊的典章制度,早就應當升遷要職,明帝因為他是後宮妃子的親屬,終不擢用。
由于施政得體,所以官吏稱職,人民安居樂業,遠近蠻夷敬畏臣服,國家戶籍人口繁衍增加。
太子炟即位,尊皇後曰皇太後。
葬顯節陵。
冬十月,以趙憙為太傅,牟融為太尉,并錄尚書事。
十一月,以第五倫為司空。
倫為蜀郡太守,在郡公清,所舉吏多得其人,故帝自遠郡用之。
西域攻沒都護陳睦,北匈奴圍己校尉關寵,車師叛,與匈奴共圍耿恭。
诏酒泉太守段彭将兵救之。
焉耆、龜茲攻沒都護陳睦,北匈奴圍關寵于柳中城。
會中國有大喪,救兵不至。
車師複叛,與匈奴共攻耿恭。
恭率厲士衆禦之,數月,食盡窮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恭與士卒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而稍稍死亡,餘數十人。
單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遣使招恭。
恭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
單于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
關寵上書求救,诏公卿會議,司空倫以為不宜救,司徒鮑昱曰:“今使人于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内則傷死難之臣。
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複犯塞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數十,匈奴圍之,曆旬不下,是其寡弱力盡之效也。
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備将精騎二千以赴其急。
”帝然之。
乃遣征西将軍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酒泉太守段彭與谒者王蒙、皇甫援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餘人以救之。
是月晦,日食。
以馬廖為衛尉,防為中郎将,光為越騎校尉。
皇太子劉炟即帝位,尊稱馬皇後為皇太後。
将明帝安葬在顯節陵。
冬十月,任命趙憙為太傅,牟融為太尉,一同掌管尚書事務。
十一月,任命第五倫為司空。
第五倫做蜀郡太守時,執政公正清廉,他所舉薦的官員大多稱職,所以章帝将他從邊遠之郡調到朝廷任用。
西域攻陷西域都護陳睦大軍,北匈奴包圍己校尉關寵,車師叛亂,同匈奴一起圍攻耿恭。
章帝下诏令酒泉太守段彭領兵援救耿恭。
焉耆、龜茲攻打西域都護陳睦,陳軍覆沒,北匈奴将關寵圍困在柳中城。
正值漢朝忙于處理漢明帝的喪事,沒有派兵救助。
車師再次反叛,同匈奴一起進攻耿恭。
耿恭率領鼓勵将士抵禦,經過幾個月,糧食耗盡,漢軍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與皮革。
耿恭同士卒們以誠相見,同生共死,所以漢軍全無二心,但死亡人數逐漸增加,隻剩下幾十人。
匈奴單于知道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定要收降他,就派使者前去招降。
耿恭引誘匈奴使者登上城樓,親手将他殺死,在城頭上用火炙烤其屍。
單于大怒,更增派部隊圍攻耿恭,但仍然攻不下來。
關寵上書請求援助,章帝诏令公卿集會商議,司空第五倫認為不宜救援,司徒鮑昱說:“現在派人駐紮危險艱難之地,發生緊急情況,卻棄而不救,對外則縱容蠻夷施暴,對内則傷害效死命的忠臣。
果真衡量時機而采取權宜之計,那麼以後邊境太平無事則可;如果匈奴再度侵入邊塞騷擾擄掠,陛下将如何使派将領?況且,關寵、耿恭兩校尉各自僅有幾十人,匈奴圍攻他們,過了好久也未能攻克,正是匈奴兵力衰竭的證明。
可以命令敦煌、酒泉太守各率二千精銳騎兵,去解救危難。
”章帝表示贊同。
于是派遣征西将軍耿秉屯駐酒泉,代理太守職務,派酒泉太守段彭同谒者王蒙、皇甫援征調張掖、酒泉、敦煌三個郡以及鄯善的軍隊,合有七千人前往救援。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任命馬廖為衛尉,馬防為中郎将,馬光為越騎校尉。
太後兄弟終明帝世未嘗改官。
帝以廖為衛尉,防為中郎将,光為越騎校尉。
廖等傾身交結,冠蓋之士争赴趣之。
第五倫上疏曰:“臣聞《書》曰:&lsquo臣無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rsquo近世光烈皇後雖友愛天至,而抑損陰氏,不假以權勢。
其後,梁、窦之家互有非法,明帝即位,竟多誅之。
今之議者複以馬氏為言。
竊聞衛尉廖以布三千匹、城門校尉防以錢三百萬私贍三輔衣冠,知與不知,莫不畢給。
又聞臘日亦遺其在洛中者錢各五千。
越騎校尉光臘用羊三百頭、米四百斛、肉五千斤。
臣愚以為不應經義,惶恐,不敢不以聞。
臣今言此,誠欲上忠陛下,下全後家也。
” 大旱。
馬太後的兄弟在明帝一朝始終未曾更改官職。
章帝任命馬廖為衛尉,馬防為中郎将,馬光為越騎校尉。
馬廖等人竭盡身家來結交賓朋,官吏、士人争着趨附馬家。
第五倫上奏說:“我聽說《尚書》上寫道:&lsquo臣子不能作威作福,否則加禍于家,危害于國。
&rsquo近代陰太後雖然天性友愛,卻壓抑束縛陰氏家族,不為他們謀求官職與權勢。
後來的梁家、窦家都有人犯法,明帝即位後竟多加誅殺。
現在人們的議論又集中在馬氏家族。
我聽說衛尉馬廖用三千匹布、城門校尉馬防用三百萬錢私下供給長安地區的士人,無論他們認識與否,都有饋贈。
我又聽說在臘祭日又送給那些在洛陽的士人每人五千錢。
越騎校尉馬光臘祭時用掉羊三百頭、米四百斛、肉五千斤。
我認為這些行為不符合儒家經典的大義,心中惶恐不安,不敢不讓陛下知曉。
我今天說出這番話,實在是盼望上能效忠陛下,下能保全太後一家。
” 發生大旱災。
”梁松說:“這是上方的意思,不能忤逆。
”鄭衆說:“與其違反禁令觸犯法律,不如堅守正道而死。
”于是沒有前往。
等到梁松獲罪,賓客們多因而獲罪,隻有鄭衆沒有受到牽連。
于阗攻擊莎車王賢,将其殺死。
莎車王賢以兵威逼奪于阗、大宛、妫塞王國,使其将守之。
于阗人殺其将君德,立大人休莫霸為王。
賢率諸國兵擊之,大為休莫霸所敗,脫身走還。
休莫霸進圍莎車,中流矢死。
于阗人複立其兄子廣德為王。
廣德父先拘在莎車,賢乃歸其父,以女妻之,與之和親。
是歲,于阗王廣德将諸國兵攻莎車,誘莎車王賢,殺之,并其國。
匈奴發諸國兵圍于阗,廣德請降。
匈奴立賢質子不居徵為莎車王,廣德又攻殺之,更立弟齊黎為莎車王。
壬戌(62) 五年 春二月,骠騎将軍蒼罷,歸藩。
東平王蒼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前後累上疏稱:“自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乞上骠騎将軍印绶,退就藩國。
”辭甚懇切。
至是,帝乃許蒼還國,而不聽上将軍印绶。
以骠騎長史為東平太傅,掾為中大夫,令史為王家郎。
冬十月,帝如邺。
是月,還宮。
十一月,北匈奴寇五原、雲中,南單于擊卻之。
安豐侯窦融卒。
融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
長子穆尚内黃公主,矯稱陰太後诏,令六安侯劉盱去婦,以女妻之。
盱婦家上書言狀,帝大怒,盡免穆等官,諸窦為郎吏者皆将家屬歸故郡,獨留融京師。
融尋薨。
後數歲,穆等複坐事,與子勳、宣皆下獄死。
久之,诏還融夫人與小孫一人居洛陽。
莎車王賢用武力強行奪占了于阗、大宛、妫塞這三個王國,派他的将領鎮守。
于阗人殺死了莎車的駐守将領君德,擁立本族首領休莫霸為王。
賢率領西域各國的軍隊攻打于阗,被休莫霸打得大敗,賢脫身逃回莎車。
休莫霸進兵圍攻莎車,被流箭射中而亡。
于阗人又擁立他的哥哥的兒子廣德為王。
廣德的父親先前被扣押在莎車,此時賢才送回廣德之父,并将女兒嫁給他,同于阗建立起和親關系。
這一年,于阗王廣德率領西域各國的軍隊攻擊莎車,引誘莎車王賢,将他殺死,兼并了莎車國。
匈奴調集西域各國軍隊包圍了于阗,廣德請求投降。
匈奴立賢在匈奴做人質的兒子不居徵為莎車王,廣德再次進攻莎車,殺死不居徵,改立他的弟弟齊黎為莎車王。
壬戌(62) 漢明帝永平五年 春二月,骠騎将軍劉蒼免官,返回他的封國。
東平王劉蒼因為自己是明帝的至親而輔佐朝政,聲望日益提高,内心深處很不安,先後多次上書道:“自從漢朝興國以來,皇族子弟沒有一人身居公卿大位,請允許我呈上骠騎将軍的印信绶帶,退職并前往封國。
”奏章中言辭十分懇切。
到這時,明帝才準許劉蒼退居封國,但不準他交還骠騎将軍的印信绶帶。
明帝任命骠騎将軍府的長史為東平國太傅,掾史為中大夫,令史為王府郎。
冬十月,明帝前往邺城。
當月,返回洛陽皇宮。
十一月,北匈奴進犯五原、雲中,南匈奴單于将其打退。
安豐侯窦融去世。
窦融年事已高,他的子孫放縱荒唐,做了許多不法的事。
窦融的長子窦穆是内黃公主的夫婿,他假稱陰太後有诏命,令六安侯劉盱休掉妻子,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劉盱。
劉盱前妻的娘家上書控告這件事,明帝大怒,将窦穆兄弟全部免去官職,窦氏家族中做郎官的都帶着家屬返回故鄉,隻留窦融一人在洛陽。
不久窦融就去世了。
幾年後,窦穆等人又獲罪,連同他的兒子窦勳、窦宣等一起被捕入獄,處以死刑。
過了很久,明帝才下诏令窦融的夫人和小孫一人返回洛陽居住。
癸亥(63) 六年 春二月,王洛山出寶鼎,诏禁章奏浮詞。
诏曰:“祥瑞之降,以應有德。
方今政化多僻,何以緻茲?《易》曰:&lsquo鼎象三公。
&rsquo豈公卿奉職得其理邪?其賜三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半之。
先帝诏書,禁人上事言聖,而間者章奏頗多浮詞。
自今若有過稱虛譽,尚書皆宜抑而不省,示不為谄子蚩也。
” 甲子(64) 七年 春正月,皇太後陰氏崩。
二月,葬光烈皇後。
北單于求合市,許之。
北匈奴猶盛,數寇邊,遣使求合市。
上冀其交通,不複為寇,許之。
以宗均為尚書令。
初,均為九江守,五日一聽事,悉省掾、史,閉督郵府内,屬縣無事,百姓安業。
九江舊多虎暴,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
均下記屬縣曰:“夫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
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
其務退奸貪,思進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制。
”其後無複虎患。
帝聞均名,故任以樞機。
均謂人曰:“國家喜文法、廉吏,以為足止奸也。
然文吏習為欺謾,而廉吏清在一己,無益百姓流亡、盜賊為害也。
均欲叩首争之,時未可改也, 癸亥(63) 漢明帝永平六年 春二月,王洛山上發掘出寶鼎,明帝下诏嚴禁奏章中有虛浮溢美之詞。
明帝诏書說:“祥瑞降臨是響應有德的行為。
當今政治多有邪僻,怎能引來祥瑞?《易經》上說:&lsquo鼎是三公的象征。
&rsquo難道是公卿恪盡職守符合了天理嗎?今賞賜三公每人五十匹帛,九卿和二千石官員每人二十五匹帛。
先帝曾頒布诏命,禁止人們上奏章時稱頌聖明,而近來奏章中虛浮之辭頗多。
從今以後,如果再有溢美粉飾的言辭,尚書應當對之一律拒不受理,以示朕不被谄媚者欺騙嘲弄。
” 甲子(64) 漢明帝永平七年 春正月,陰太後去世。
二月,安葬光烈皇後陰氏。
北匈奴單于請求與漢朝互市,明帝應允。
北匈奴依然強盛,屢次侵犯邊境,派使者請求與東漢互市。
明帝希望利用通商手段使匈奴不再入侵,就應許了這一請求。
任命宗均為尚書令。
當初,宗均擔任九江太守,每隔五天處理一次政務,将掾、史全都進行裁撤,将督郵關在府城内,下屬各縣都安定無事,百姓安居樂業。
九江郡向來多有老虎為害,官府經常招募獵人設栅欄陷阱捕捉老虎,但猛虎仍然造成了很多傷害。
宗均向屬縣發布文書說:“長江、淮河一帶有猛虎,如同北方有雞、豬,本為平常事。
如今猛獸為害民間,原因在于官吏殘暴,而讓人辛苦捕捉老虎,不是憐憫體恤百姓的根本做法。
應當緻力于清除貪官污吏,考慮提拔忠誠良善之人,可一舉撤去栅欄陷阱,并減免賦稅。
”此後不再有老虎為害。
明帝聽說宗均的名聲後,任命他擔當要職。
宗均對人說:“陛下喜用精通法令條文和廉潔的官員,以為他們足以禁止奸惡發生。
但是精通法令條文的官員慣于利用文字技巧欺上瞞下,而清官隻能獨善一身,不能阻止百姓流亡、盜賊為害發生。
我要向皇上叩頭力争,但這時還不能改變這種狀況, 久将自苦之,乃可言耳!”未及言,會遷司隸校尉。
後上聞其言,追善之。
乙醜(65) 八年 春正月,司徒遷卒,以虞延為司徒。
以吳棠為度遼将軍。
初,大司農耿國上言:“宜置度遼将軍屯五原,以防南匈奴逃亡。
”朝廷不從。
南匈奴須蔔骨都侯等知漢與北虜交使,内懷嫌怨,欲畔,密使人詣北虜,令遣兵迎之。
鄭衆出塞,疑有異,伺候,果得須蔔使人,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虜交通。
”由是始置度遼營,以中郎将吳棠行度遼将軍事,将黎陽虎牙營士屯五原曼柏。
秋,大水。
郡國十四大水。
冬十月,诏聽有罪亡命者贖。
募死罪系囚詣度遼營。
有罪亡命者令贖,各有差。
楚王英奉黃缣、白纨詣國相曰:“托在藩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贖愆罪。
”國相以聞,诏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慈,潔齊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
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随複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 但長此以往皇上将自受其苦,到那時我就可以說話了!”宗均還沒來得及進谏,恰巧升任司隸校尉。
後來明帝聽說了宗均的上述言論,表示贊許。
乙醜(65) 漢明帝永平八年 春正月,司徒範遷去世,任命虞延為司徒。
任命吳棠為度遼将軍。
當初,大司農耿國上書說:“應當設置度遼将軍屯兵于五原郡,以防備南匈奴逃亡。
”朝廷沒有采納這個建議。
南匈奴須蔔骨都侯等人得知漢朝同北匈奴互通使節的消息後,心生嫌隙怨恨,打算反叛,就秘密派人前往北匈奴,讓北匈奴派軍隊接應。
鄭衆出塞時,疑心情況有異,就伺察等候,果然抓到了須蔔骨都侯的使者,于是上報說:“應當重新設置戍邊大将軍,以防備南北匈奴相互聯絡。
”從此開始設置度遼營,任命中郎将吳棠代理度遼将軍事務,率領黎陽虎牙營的軍隊屯駐在五原郡曼柏縣。
秋,發生水災。
十四個郡和封國發生水災。
冬十月,下诏準許逃亡的罪犯贖罪。
招募犯有死罪的囚徒前往度遼營。
命令逃亡在外的罪犯贖罪,依不同情況劃分等級。
楚王劉英帶着黃色細絹和素色薄綢去見國相說:“我身居藩國,罪過積累得很多,很高興能蒙聖上開恩準我贖罪,我想獻上細絹薄綢,以贖我的罪過。
”國相将此事上報朝廷,明帝下诏答複說:“楚王口誦黃帝、老子的精微之言,崇尚佛家的仁愛慈悲,曾經齋戒三月,對佛立誓,有什麼嫌疑和猜想而應當悔恨?退還他的贖罪物品,以贊助他用美食款待佛門弟子的活動。
”當初,明帝聽說西域有位神靈,名叫佛,就派遣使者到天竺國去尋求佛教道義,使者在西域得到了佛經,帶着沙門返回中原。
佛經大抵把虛無看作根本,崇尚慈悲為懷而不殺生;認為人死之後精神不滅,可以再次輪回,投胎轉世;人生前所做的善惡之事都會有報應,所以重要的是要修煉精神,直至成為 佛。
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門。
于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是月晦,日食,既。
诏群司極言,複以示百官。
诏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
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帝覽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過。
民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而輕用民力,繕修宮宇,出入無節,喜怒過差。
永覽前戒,竦然兢懼,徒恐薄德,久而緻怠耳!” 以鄭衆為軍司馬。
初,鄭衆為越騎司馬,使北匈奴。
單于欲令衆拜,衆不為屈。
單于圍守閉之,不與水火。
衆拔刀自誓,單于恐而止,乃更發使随衆還京師。
然雖遣使入貢,而寇鈔不息,邊城晝閉。
帝議遣使報其使者,鄭衆上疏谏曰:“臣聞北單于所以要緻漢使者,欲以離南單于之衆,堅三十六國之心也。
又當揚漢和親,誇示鄰敵,令西域欲歸化者局足狐疑,懷土之人絕望中國耳。
漢使既到,便偃蹇自信,若複遣之,虜必自謂得謀,其群臣駁議者不敢複言。
如是,南庭動搖,烏桓有離心矣。
南單于久居漢地,具知形勢,萬分離析,旋為邊害。
佛。
佛教擅于用恢宏博大的言辭來勸化誘導愚昧的凡夫俗子,精通佛教道義的人,稱為沙門。
于是佛教開始在中原傳播,圖畫佛門形象,而王公大臣和顯貴的皇族成員中唯獨楚王劉英最先喜好佛教。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全食。
過後,明帝下诏令百官率直批評朝政,又把奏章交給百官看。
明帝下诏令百官勤勉地恪盡職守,率直批評朝政,不要有所忌諱。
于是官員們都呈上密封的奏章,各自議論朝政的得失。
明帝閱讀奏章,深深責備自己,就把這些奏章公之于百官,并下诏說:“群臣指責之事,都是朕的罪過。
百姓冤屈不能審理昭雪,官吏狡猾貪婪不能查禁,卻輕率地使用民力,營造宮室,開支與稅收沒有節制,而且喜怒無常。
長期考察前人的警示,朕十分驚慌恐懼,隻怕朕品德低微,日久生出怠惰之心!” 任命鄭衆為軍司馬。
當初,鄭衆擔任越騎司馬,奉命出使北匈奴。
北匈奴單于想讓鄭衆向他叩拜,鄭衆沒有屈從。
北單于就派兵包圍,将他看守關閉起來,不供應水火。
鄭衆拔出佩刀誓死不從,北單于害怕了,這才停止逼迫,于是重新派遣使者跟随鄭衆返回京都洛陽。
北匈奴雖然派遣使者進京上貢,但是仍然不斷侵略,使邊境城鎮白天也關閉城門。
明帝同群臣商議,想派使者回報匈奴來使,鄭衆上書勸谏說:“我聽說北匈奴單于之所以要求漢朝派使者前往,是想以此離間南匈奴單于的部衆,堅定西域三十六國對北匈奴的效忠之心。
同時他又吹噓已同漢朝建立和親關系,向鄰近敵國誇耀,使西域那些打算歸附漢朝的國家畏縮猜疑,使流亡在外懷念故土的人對漢朝絕望。
漢朝使者到達北匈奴後,北匈奴單于就已十分傲慢自負,如果再派使者前去,他一定會自以為計謀得逞,而使北匈奴群臣中反對與漢朝為敵的人也不敢再說話了。
如果這樣,南匈奴王庭就會動搖不定,烏桓也将有叛離之心。
南匈奴單于在中國内地居住的時間很長了,對漢朝的情況已詳盡了解,萬一同漢朝分裂,立即就會成為邊境地區的禍害。
今幸有度遼之衆揚威北垂,雖勿報答,不敢為患。
”帝不從,複遣衆。
衆因上言:“臣前奉使,不為匈奴拜,單于恚恨,遣兵圍臣。
今複銜命,必見陵折,臣誠不忍持大漢節對氈裘獨拜。
如令匈奴遂能服臣,将有損大漢之強。
”帝不聽。
衆不得已,既行,在路連上書固争之。
诏切責衆,追還,系廷尉。
會赦,歸家。
其後帝見匈奴來者,聞衆與單于争禮之狀,乃複召衆為軍司馬。
丙寅(66) 九年 夏四月,诏司隸、刺史歲考長吏殿最以聞。
诏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绶長吏視事三歲以上、治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及尤不治者亦以聞。
大有年。
匈奴遣子入學。
帝崇尚儒學,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孫,莫不受經。
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立學于南宮,号“四姓小侯”。
置五經師,搜選高能以授其業。
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
匈奴亦遣子入學。
丁卯(67) 十年 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國除。
如今幸而有度遼營的大軍在北部邊疆揚威鎮守,即使我們不派使者回報北匈奴,他們也不敢作亂為害。
”明帝不聽勸告,又派鄭衆出使北匈奴。
鄭衆于是上書涚:“我上次奉命出使北匈奴時,不肯行叩拜禮,因此單于十分憤恨,派兵把我圍困起來。
現在我再次領命前往,必定會遭到淩辱,我實在不願意手扶大漢朝的符節對着毛氈裘衣獨自叩拜。
而假如匈奴最終能讓我屈服,将會有損于漢朝的國威。
”明帝不理睬鄭衆的勸谏。
鄭衆迫不得已,隻好動身,出發後,他在途中接連上奏書堅持自己的主張。
明帝下诏嚴厲責備鄭衆,将他追回,囚禁在廷尉監獄。
恰逢赦免,鄭衆就回到家裡。
後來,明帝召見北匈奴的來訪客人,聽說鄭衆與北匈奴單于因禮儀而鬥争的情況,這才再次征召鄭衆,任命為軍司馬。
丙寅(66) 漢明帝永平九年 夏四月,明帝下诏令司隸校尉和部刺史每年考核縣令以下官員,将成績最好的與最差的向朝廷彙報。
明帝下诏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每年都各從任職三年以上、政績最優異的縣令以下官員中選出一人上報朝廷,讓此人随同呈送年終考績的官員進京,考績最惡劣者也要上報朝廷。
本年糧食大豐收。
匈奴遣送貴族子弟到漢朝學習。
明帝崇尚儒學,上自皇太子、諸王、侯爵以及百官的子弟、功臣的子孫,無人不學習儒學經典。
明帝還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家族的兒子們在南宮設立學校,這些學生号稱“四姓小侯”。
明帝為他們設置了講解儒家五經的老師,尋找選拔才學高超的賢士傳授他們課業。
即便是期門、羽林等禁衛武官,也都命令他們通曉《孝經》章句的含義。
匈奴也選派貴族子弟前來洛陽學習。
丁卯(67) 漢明帝永平十年 春二月,廣陵王劉荊獲罪自殺而亡,封國被撤除。
先是,廣陵王荊複呼相士謂曰:“我貌類先帝,先帝三十得天下,我今亦三十,可起兵未?”相者詣吏告之,荊惶恐,自系獄。
帝加恩,不考極其事,诏不得臣屬吏民,唯食租如故,使相、中尉謹宿衛之。
荊又使巫祭祀、祝詛。
诏長水校尉樊等雜治其獄,事竟,奏請誅荊。
帝怒曰:“諸卿以我弟,故欲誅之,即我子,卿等敢爾邪?”對曰:“天下者,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
《春秋》之義,君親無将,将而必誅。
臣等以荊屬托母弟,陛下留聖心,加恻隐,故敢請爾。
如令陛下子,臣等專誅而已。
”帝歎息。
是歲二月,自殺,國除。
夏閏四月,帝如南陽。
上幸南陽,召校官弟子作雅樂,奏《鹿鳴》,帝自禦埙篪和之,以娛嘉賓。
冬十二月,還宮。
以丁鴻為侍中。
初,陵陽侯丁卒,子鴻當襲封,上書稱病,讓國于弟盛,不報。
既葬,乃挂衰绖于冢廬而逃去。
友人九江鮑駿遇鴻于東海,讓之曰:“昔伯夷、吳劄亂世權行,故得申其志耳。
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絕不滅之基,可乎?”鴻感悟垂涕,乃還就國。
鮑駿因上書薦鴻經學至行,上征鴻為侍中。
此前,廣陵王劉荊又叫來相面的術士說:“我的容貌和先帝相像,先帝三十歲時即位稱帝,我今年也三十歲了,可以起兵了嗎?”相面的術士到官府報告了此事,劉荊驚慌恐懼,将自己囚禁在牢獄中。
明帝特别施恩,不追究這件事,下诏令劉荊不能再統治封國的官吏和百姓,隻能繼續享用租稅收入,又讓封國的國相和中尉對他嚴加監護。
劉荊卻又讓巫師祭祀、詛咒。
明帝下诏令長水校尉樊等人共同審理這個案件,審判結束後,樊等人上奏請求誅殺劉荊。
明帝生氣地說:“你們因為廣陵王是朕的弟弟,故而要誅殺他,如果他是我的兒子,你們敢這樣做嗎?”樊回答說:“天下是高帝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
根據《春秋》大義,君王的至親不得有弑君叛逆的圖謀,有則必殺。
我們因為劉荊是陛下的同母胞弟,陛下特别施恩,恻隐有加,所以才敢請示。
如果是陛下的兒子,我們隻專斷誅殺而已。
”明帝歎息,以示同意。
這一年二月,劉荊自殺,封國撤除。
夏閏四月,明帝前往南陽。
明帝到達南陽,召喚當地學校的學生們演奏廟堂音樂,奏起《詩經·小雅·鹿鳴》時,明帝親自吹起陶埙和竹篪應和,以娛樂嘉賓。
冬十二月,明帝返回洛陽皇宮。
任命丁鴻為侍中。
當初,陵陽侯丁去世後,他的兒子丁鴻應當繼承爵位,享有封國,丁鴻上書聲稱患病,要将封國讓給弟弟丁盛,明帝不同意。
丁下葬後,丁鴻把喪服挂在守墓草廬中,然後逃走了。
丁鴻的朋友、九江人鮑駿在東海國遇到了丁鴻,就責備他說:“從前伯夷和季劄推讓王位是亂世中的權宜行為,以此來表明他們的志向。
如今您因為顧念手足之情而斷送父親建立的永不毀滅的基業,合适嗎?”丁鴻醒悟過來,流下眼淚,便回去繼承了封國。
鮑駿于是上書朝廷,舉薦丁鴻,稱贊他精通經學,明帝就征召丁鴻進京做侍中。
戊辰(68) 十一年 春正月,東平王蒼來朝。
蒼與諸王俱來朝,月餘還國。
帝臨送歸宮,悽然懷思,乃遣使手诏賜東平國中傅曰:“辭别之後,獨坐不樂,因就車歸。
伏轼而吟,瞻望永懷,實勞我心。
誦及《采菽》,以增歎息。
日者問東平王:&lsquo處家何等最樂?&rsquo王言:&lsquo為善最樂。
&rsquo其言甚大,副是要腹矣。
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諸王子年五歲已上能趨拜者皆令帶之。
” 己巳(69) 十二年 春,哀牢内附。
哀牢王柳貌率其民五萬餘戶内附,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
夏四月,修汴梁堤。
初,平帝時,河、汴決壞,久而不修。
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儀令樂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興役。
”乃止。
其後汴梁東浸,日月彌廣,兖、豫百姓怨歎。
會有薦樂浪王景能治水者。
夏四月,诏發卒數十萬,遣景與将作谒者王吳修汴渠堤。
自荥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裡,十裡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複潰漏之患。
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焉。
秋七月,司空恭罷,以牟融為司空。
戊辰(68) 漢明帝永平十一年 春正月,東平王劉蒼進京朝見。
劉蒼同諸位親王一同進京朝見,一個多月後返回各自封國。
明帝親自送行,回到皇宮後,倍感凄然,懷念劉蒼,就寫下親筆诏書,派使者賜予東平國中傅,诏書寫道:“分别之後,朕獨自一人坐在那裡,悶悶不樂,就乘車回宮。
朕俯身于車前橫木而低吟,遙遠的觀望與長久的懷念真讓我心神勞苦。
朗誦《詩經·小雅·采菽》,則更增加我的歎息與感傷。
日前朕曾問東平王說:&lsquo居家做什麼事最快樂?&rsquo東平王答道:&lsquo行善最快樂。
&rsquo他的話口氣甚大,正與他胸襟肚量相稱。
現在送去列侯印十九枚,東平王的兒子們凡年滿五歲懂得行禮的都讓他們佩帶印信。
” 己巳(69) 漢明帝永平十二年 春,哀牢國歸附漢朝。
哀牢王柳貌率領他的百姓五萬餘戶歸附漢朝,朝廷在其原來居住地設置哀牢、博南二縣。
夏四月,修建汴渠大堤。
當初,西漢平帝時,黃河與汴水曾經決口,過了很長時間仍未修複。
到了東漢建武十年,光武帝劉秀想治理時,浚儀縣令樂俊上書說:“百姓新近經曆了戰争磨難,不宜再征發徭役。
”這件事才作罷。
後來汴水向東泛濫,危害地區日益擴展,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歎息。
恰巧有人舉薦樂浪人王景,說他有治水才能。
夏季四月,明帝下诏征發役夫數十萬人,派王景和将作谒者王吳修築汴水大堤。
堤岸從荥陽向東,直到千乘入海口,共長一千餘裡,每隔十裡修建一個水閘,使水閘之間的水流循環流動,相互調節,不再有決堤和漏水的憂患。
王景雖然節約工程花費,然而仍消耗了數以百億計的錢财。
秋七月,司空伏恭被免職,任命牟融為司空。
庚午(70) 十三年 夏四月,汴渠成。
河、汴分流,複其舊迹。
冬十月晦,日食。
十一月,楚王英有罪,廢,徙丹陽。
楚王英與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為符瑞。
男子燕廣告英與漁陽王平、顔忠等造作圖書,有逆謀。
事下案驗,有司奏:“英大逆不道,請誅之。
”帝以親親不忍。
十一月,廢英,徙丹陽泾縣,賜湯沐邑五百戶;男女為侯、主者,食邑如故;許太後勿上玺绶,留住楚宮。
辛未(71) 十四年 春三月,司徒延有罪自殺。
先是,有私以英謀告司徒虞延者,延以英藩戚至親,不然其言。
及英事覺,诏書切讓延,延自殺。
夏四月,以邢穆為司徒。
故楚王英自殺。
楚王英至丹陽,自殺。
诏以諸侯禮葬于泾。
封燕廣為折奸侯。
是時,窮治楚獄,遂至累年。
其辭語相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傑及考案吏,阿附坐死、徙者以千數,而系獄者尚數千人。
英陰疏天下名士,上得其錄,有吳郡太守尹興名,乃征興及掾史五百餘人詣廷尉就考。
諸吏不勝掠治,死者太半,唯門下掾陸續、主簿梁宏、功曹史驷勳,備受五毒,肌肉消爛, 庚午(70) 漢明帝永平十三年 夏四月,汴水堤岸修築工程完成。
黃河、汴水自此分流,重新回到各自原來的河道。
冬十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十一月,楚王劉英獲罪,被廢除王位,遷徙到丹陽郡。
楚王劉英和方士制作金龜、玉鶴,在上面雕刻文字,用之作為上天賜予的符命。
有個叫燕廣的男子告發劉英和漁陽人王平、顔忠等編造圖谶之書,蓄意謀反。
此案被交給有關部門審查核實,主管官員奏道:“劉英大逆不道,請将他誅殺。
”明帝因手足之情不忍殺他。
十一月,廢掉劉英的王位,把他遷徙到丹陽郡泾縣,賞賜五百戶作為他的收入;他的兒女原來做侯爵、公主的依舊享有他們的食邑;劉英之母許太後不必交回她的印信绶帶,仍留在楚王宮中居住。
辛未(71) 漢明帝永平十四年 春三月,司徒虞延畏罪自殺。
此前,有人偷偷地把劉英的圖謀報告給司徒虞延,虞延因劉英是明帝的手足至親,不相信密報。
等到劉英的逆謀暴露後,明帝下诏嚴厲責備虞延,虞延自殺。
夏四月,任命邢穆為司徒。
原楚王劉英自殺。
楚王劉英到達丹陽郡後自殺。
明帝下诏令用諸侯禮節将劉英埋葬在泾縣。
封燕廣為折奸侯。
當時,朝廷極力追究楚王謀逆之案,連年不止。
案犯供詞互相牽連,上自京城洛陽的皇親國戚、諸侯,下至州郡中的豪俠英傑以及審案官員,因附從逆反而被處死、流放的數以千計,關押在獄中的還有幾千人。
原楚王劉英曾暗中将天下的有名之士記錄在冊,明帝得到了這份名冊,發現那名冊上面有吳郡太守尹興的名字,就征召尹興以及他的下屬官員五百多人前往廷尉那裡接受審查。
那些官員們禁不住嚴刑拷打,大部分人都死掉了,隻有門下掾陸續、主簿梁宏、功曹史驷勳,雖然遭受了全部五種毒刑,緻使肌肉潰爛, 終無異辭。
續母自吳來洛陽,作食以饋。
續雖見考,辭色未嘗變,而對食悲泣不自勝。
治獄者問其故,續曰:“母來不得見,故悲耳。
”問:“何以知之?”續曰:“母截肉未嘗不方,斷蔥以寸為度,故知之。
”使者以狀聞,上乃赦興等,禁锢終身。
顔忠、王平辭引隧鄉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濩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
建等辭未嘗與忠、平相見。
是時,上怒甚,吏皆惶恐,諸所連及,率一切陷入,無敢以情恕者。
侍禦史寒朗心傷其冤,試以建等物色獨問忠、平,而二人錯愕不能對。
朗知其詐,乃上言:“建等無奸,專為忠、平所誣,疑天下無辜,類多如此。
”帝曰:“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對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虛引,冀以自明。
”帝曰:“即如是,何不早奏?”對曰:“臣恐海内别有發其奸者。
”帝怒曰:“吏持兩端!”促提下捶之。
左右方引去,朗曰:“願一言而死。
”帝曰:“誰與共為章?”對曰:“臣獨作之。
”上曰:“何以不與三府議?”對曰:“臣自知當必族滅,不敢多污染人。
”上曰:“何故族滅?”對曰:“臣考事一年,不能窮盡奸狀,反為罪人訟冤,故知當族滅。
然臣所以言者,誠冀陛下一覺寤而已。
臣見考囚在事者,鹹共言:&lsquo妖惡大故,臣子所宜同疾。
今出之不如入之,可無後責。
&rsquo是以考一連十,考十 但始終沒有更改口供。
陸續之母從吳郡來到洛陽,做好飯菜送給陸續。
陸續之前雖然受盡嚴刑拷打,言辭神色卻從未改變,但面對飯菜卻痛哭流涕,不能自制。
辦案官員問他為什麼,陸續說:“母親來了卻見不到,所以悲傷。
”辦案官員問他:“你怎麼知道母親到了?”陸續說:“我母親切肉無不方方正正,切蔥也總是一寸長短,因此我見到食物就知道她來了。
”使者将此事上報後,明帝才赦免了尹興等人,但限制他們終身不得做官。
顔忠、王平的供詞牽連到隧鄉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濩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
耿建等人聲稱從未同顔忠、王平見過面。
當時,明帝非常憤怒,辦案官員全都惶恐不安,凡被牽連者幾乎一律定罪被捕,沒有人敢據實際情況寬恕他們。
侍禦史寒朗心中憐憫他們遭受冤屈,就單獨審問顔忠、王平,讓他們描述耿建等人的形體面貌特征,顔忠、王平二人驚慌失措,不能回答。
寒朗知道他們存心欺騙,就上奏說:“耿建等人沒有罪過,隻是被顔忠、王平誣陷,我懷疑天下的無辜罪人,其遭遇大多與此相似。
”明帝說:“如果這樣,顔忠、王平為什麼要牽連他們?”寒朗回答說:“顔忠、王平自己知道犯下大逆不道之罪,所以虛假招認了許多人,企圖以此來表白自己。
”明帝又說:“如果真是這樣,你為什麼不及早報告?”寒朗說:“我擔心全國另外會有人揭發耿建等人的奸謀。
”明帝生氣地說:“你作為辦案官員,膽敢腳踩兩條船!”催促左右侍衛把寒朗拉下去責打。
侍衛們剛要拖走寒朗,寒朗說:“我希望能說一句話再死。
”明帝問:“誰同你一起寫的奏章?”寒朗回答道:“我一人所寫。
”明帝問:“你為什麼不和三府商議?”回答說:“我自己知道一定會有滅族之災,不敢多連累他人。
”明帝問:“為什麼會有滅族之罪?”回答說:“我審理此案已經一年,卻不能徹底清查奸謀的情況,反而為獲罪之人訴冤,所以知道該獲滅族之罪。
但我所以上奏,實在是盼望陛下能立時覺察醒悟而已。
我看到審問囚犯的官員,衆口一詞地說:&lsquo對叛逆大罪,臣下應當同仇敵忾。
現在判人無罪開釋不如判人有罪而關押,這樣做可免去以後受追查。
&rsquo因此拷問一人牽連十人,拷問十人 連百。
又公卿朝會,陛下問以得失,皆長跪言:&lsquo舊制,大罪禍及九族。
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歎,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言者。
臣今所陳,誠死無悔!”帝意解,诏遣朗出。
後二日,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理出千餘人。
時天旱,即下雨。
馬後亦以楚獄多濫,乘間為帝言之。
帝恻然感悟,夜起彷徨,由是多所降宥。
任城令袁安遷楚郡太守,到郡不入府,先往按楚王英獄事,理其無明驗者,條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頭争,以為“阿附反虜,法與同罪,不可”。
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當坐之,不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報許,得出者四百餘家。
初作壽陵。
初作壽陵,制:“裁令流水而已,無得起墳。
萬年之後,掃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
過百日,唯四時設奠。
置吏卒數人,供給灑掃。
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
” 壬申(72) 十五年 春二月,帝東巡,耕于下邳。
三月,至魯,詣孔子宅。
幸孔子宅,親禦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
夏四月,還宮。
封子六人為王。
封皇子恭為钜鹿王,黨為樂成王,衍為下邳王,暢為 牽連百人。
況且當公卿上朝時,陛下詢問案件處理是否得當,公卿們都直身跪着回答:&lsquo依照舊有制度,謀逆大罪要誅殺九族。
而陛下施以隆恩,隻處決當事人,天下百姓萬分幸運!&rsquo而等他們回到家中,嘴裡雖然不說,卻仰視屋頂暗自歎息,并非不知道其中多有冤屈,但沒有敢忤逆陛下進言的人。
我今日能說出這番話,真死了也不後悔!”明帝怒氣消解,下诏令人放走寒朗。
兩天後,明帝親臨洛陽監獄判别囚犯,清理釋放了一千多人。
當時天旱,立刻下了大雨。
馬皇後也認為楚王之案多有濫捕濫殺,就趁機向明帝言明。
明帝醒悟,心裡恻然,夜起徘徊,從此之後對罪犯多有寬恕赦免。
任城縣令袁安升為楚郡太守,到郡城後,不進太守府,卻首先趕去處理楚王之案,清查出缺乏确鑿證據的犯人,登記上報,準備将其釋放。
郡中官員都叩頭力争,認為“附從謀逆的囚徒,依法令與他們同罪,千萬不可”。
袁安說:“如果有違背聖意的事情,本太守獨自承擔罪責,不與你們相幹。
”于是就與其他官員分别奏報。
明帝已經醒悟過來,當即批準了袁安的奏書,四百多家因此得以釋放。
開始修建皇陵。
開始修建皇陵,明帝有令:“陵墓隻要讓水能流淌出去就行了,不準堆高墳丘。
朕去世之後,隻需清掃地面為祭,有一碗水和幹糧即可。
一百天後,隻在每年四季各設祭一次。
安排幾名官兵,負責灑掃事宜。
如果有人膽敢重新修造陵墓,将以擅自更改非議宗廟法論罪。
” 壬申(72) 漢明帝永平十五年 春二月,明帝到東方巡行,在下邳舉行耕種之禮。
三月,到達魯城,去到孔子故居。
明帝來到孔子故居,親自登上講堂,命令皇太子、衆親王闡述儒家經典。
夏四月,明帝回到洛陽皇宮。
封六位皇子為王。
封皇子劉恭為钜鹿王,劉黨為樂成王,劉衍為下邳王,劉暢為 汝南王,昞為常山王,長為濟陰王。
帝親定其封域,裁令半楚、淮陽。
馬後曰:“諸子食數縣,于制不已儉乎?”帝曰:“我子豈宜與先帝子等,歲給二千萬足矣!” 冬,遣都尉耿秉、窦固将兵屯涼州。
谒者仆射耿秉數上言請擊匈奴。
上以顯親侯窦固嘗從其世父融在河西,明習邊事,乃使秉、固與太仆祭肜、虎贲中朗将馬廖、下博侯劉張、好畤侯耿忠等共議之。
耿秉曰:“昔者匈奴并左衽之屬,故不可得而制。
孝武既得河西四郡及居延、朔方,羌、胡分離,唯有西域俄複内屬,故呼韓邪單于請事款塞,其勢易乘也。
今有南單于,形勢相似,然西域尚未内屬,北虜未有釁作。
臣愚以為當先擊白山,得伊吾,破車師,通使烏孫諸國以斷其右臂;伊吾亦有匈奴南呼衍一部,破此,複為折其左角,然後匈奴可擊也。
”上善其言。
議者或以為:“今兵出白山,匈奴必并兵相助,又當分其東以離其衆。
”上從之。
十二月,以秉為驸馬都尉,固為奉車都尉,以騎都尉秦彭為秉副,耿忠為固副,皆置從事、司馬,出屯涼州。
癸酉(73) 十六年 春二月,遣太仆祭肜及窦固等伐北匈奴。
固取伊吾盧地,肜不見虜而還,下獄,免,卒。
遣肜與度遼将軍吳棠将河東、西河羌、胡及南單于兵萬一千騎出高阙塞,窦固、耿忠率酒泉、敦煌、張掖甲卒及盧水 汝南王,劉昞為常山王,劉長為濟陰王。
明帝親自确定各位親王的封國區域,讓各封國的面積僅有楚國、淮陽國的一半。
馬皇後說:“皇子們隻有幾個縣作食邑,同舊制相比不是少了嗎?”明帝說:“我的兒子怎麼可以與先帝的兒子相等呢?每年有兩千萬錢的收入就足夠了!” 冬,派遣都尉耿秉、窦固率領軍隊屯駐在涼州。
谒者仆射耿秉屢次上書請求攻打北匈奴。
明帝因為顯親侯窦固曾随他伯父窦融在河西生活,熟悉邊境事務,就讓耿秉、窦固和太仆祭肜、虎贲中郎将馬廖、下博侯劉張、好畤侯耿忠等人共同商議此事。
耿秉說:“從前匈奴有其他蠻夷相助,所以不能制服它。
西漢孝武皇帝得到河西四郡以及居延、朔方以後,斷絕了羌、胡聯系,匈奴僅有的西域不久也歸附漢朝,故而呼韓邪單于到邊塞來請求歸附,乃是大勢所趨。
如今南匈奴單于同呼韓邪單于所處形勢相似,但目前西域尚未歸附我朝,北匈奴也沒有尋釁作亂。
我認為應當首先攻打白山,奪取伊吾,擊敗車師,派使者聯合烏孫等各國以斬斷匈奴的右臂;伊吾還有一支匈奴南呼衍的軍隊,若打敗它,就又折斷了匈奴的左角,這樣就可以攻打匈奴了。
”明帝贊許他的意見。
商議的大臣中還有人認為:“現在進攻白山,匈奴一定會集中兵力援助,所以我們還應當分散東部的匈奴兵力。
”明帝接受了建議。
十二月,任命耿秉為驸馬都尉,窦固為奉車都尉,任命騎都尉秦彭為耿秉的副手,耿忠為窦固的副手,四人全都設置從事、司馬等屬官,出兵屯駐在涼州。
癸酉(73) 漢明帝永平十六年 春二月,派遣太仆祭肜及窦固等人讨伐北匈奴。
窦固奪取伊吾盧地區,祭肜沒有找到敵軍就班師了,因而被拘捕囚禁在獄中,後被赦免,去世。
明帝派太仆祭肜和度遼将軍吳棠率領河東郡、西河地區的羌人、胡人部隊以及南匈奴單于的部隊共計一萬一千騎兵,出高阙塞;派窦固、耿忠率領酒泉、敦煌、張掖的軍隊以及盧水的 羌、胡萬二千騎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隴西、天水募士及羌、胡萬騎出張掖居延塞,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将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郡兵及烏桓、鮮卑萬一千騎出平城塞,伐北匈奴。
窦固、耿忠至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盧城。
耿秉、秦彭擊匈林王,絕幕六百餘裡,至三木樓山而還。
來苗、文穆至匈河水上,虜皆奔走,無所獲。
祭肜與南匈奴左賢王信不相得,出高阙塞九百餘裡,得小山,信妄以為涿邪山,不見虜而還。
肜與吳棠坐逗留畏懦,下獄,免。
肜自恨無功,出獄數日,歐血死。
帝雅重肜,方更任用,聞之大驚,嗟歎良久。
烏桓、鮮卑每朝賀京師,常過肜冢拜谒,仰天号泣。
遼東吏民為立祠,四時奉祭焉。
窦固獨有功,加位特進。
西域諸國遣子入侍。
窦固使假司馬班超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後忽更疏懈。
超謂其官屬曰:“甯覺廣禮意薄乎?”官屬曰:“胡人不能常久,無他故也。
”超曰:“此必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
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乃召侍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裡。
”超乃閉侍胡,悉會其吏士 羌人、胡人部隊共一萬二千騎兵,出酒泉塞;派耿秉、秦彭率領武威、隴西、天水三郡招募的兵卒以及羌人、胡人部隊共一萬騎兵,出張掖居延塞;派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率領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七郡的軍隊以及烏桓、鮮卑部隊共一萬一千騎兵,出平城塞,四路大軍共同讨伐北匈奴。
窦固、耿忠到達天山,攻打北匈奴呼衍王,斬殺一千多敵人,又追擊到蒲類海,奪取伊吾盧地區,設置了宜禾都尉,在伊吾盧城留下将士屯田。
耿秉、秦彭攻打北匈奴匈林王,跨越六百裡沙漠,到達三木樓山,然後班師。
來苗、文穆到達匈河河畔,北匈奴都聞風四散而逃,漢軍沒有斬殺抓獲敵軍。
祭肜同南匈奴左賢王信關系不好,他們出高阙塞後前行九百多裡,占領一座小山,信謊稱那是涿邪山,結果沒有找到北匈奴部隊就班師了。
祭肜和吳棠被判處率軍逗留、畏縮不前之罪,逮捕入獄,免去官職。
祭肜自恨沒有建立戰功,被釋放出獄幾日以後就吐血而死。
明帝一向敬重祭肜,正要再次任用,聽到他的死訊後大為震驚,感傷嗟歎了許久。
烏桓、鮮卑部落每次派使者到京都洛陽朝賀,總要前去祭肜的墳墓那裡祭拜,仰天大哭。
遼東郡的官民為祭肜修建了祠廟,四季都要祭祀。
隻有窦固一人在這次進擊中立有戰功,加官為特進。
西域各國送王子到洛陽充當人質。
窦固派副司馬班超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人抵達鄯善國時,鄯善王廣用非常尊敬、周到的禮節招待他們,但後來忽然變得粗疏懈怠了。
班超對他的部下說:“你們是否發覺廣的态度變得冷淡了呢?”部下都說:“胡人行事沒有常性,并沒有别的原因。
”班超說:“這一定是因為北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廣猶豫彷徨,不知道該歸屬哪一方的緣故。
明眼人能在事情發生前看出端倪,何況現在事情已經顯露出來了呢!”于是他召來胡人侍者,假裝已獲悉實情,說:“北匈奴使者已來了幾天,如今在什麼地方?”胡人侍者驚恐不安地說:“已經來了三天,距離此地三十裡。
”班超就關押了胡人侍者,會集起他的全部屬員 三十六人,與共飲。
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
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
為之奈何?”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衆曰:“當與從事議之。
”超怒曰:“吉兇決于今日,從事文俗吏,聞此必恐而謀洩,死無所名,非壯士也。
”衆曰:“善。
” 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虜營,會天大風,超令十人持鼓藏虜舍後,約曰:“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
”餘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
超乃順風縱火,前後鼓噪,虜衆驚亂。
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餘衆百許人悉燒死。
明日乃還,告郭恂。
恂大驚,既而色動,超知其意,舉手曰:“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恂乃悅。
超于是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
超告以漢威德,“自今以後勿複與北虜通”。
廣叩頭:“願屬漢,無二志。
”遂納子為質。
還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選使使西域。
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 三十六人,和他們一起喝酒。
喝到酣暢之時,班超趁機激怒衆人說:“你們和我都在遙遠的荒野地區,現在北匈奴使者才來了幾天,鄯善王廣就已放棄對我們的禮遇敬重。
如果北匈奴使者令鄯善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我們的骸骨就要永遠喂豺狼了。
該怎麼辦呢?”部下一緻回答說:“現在我們身處危險死亡的境地,我們願與您同生共死。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可行的辦法,隻有乘着夜色用火攻擊北匈奴使者,敵人不知道我們人數多寡,一定會十分震驚恐懼,可以趁此機會将他們一舉殲滅。
除掉了北匈奴使者,鄯善人就會膽戰心驚,我們就可以成功,任務就可以完成了。
”大家都說:“此事應當同從事商議。
”班超生氣地說:“我們命運吉兇就在今日決定,從事是個庸碌的文官,聽說我們的計劃一定會害怕,計謀就會洩露,我們雖死卻無聲無息,算不上英雄。
”衆人說:“好!” 剛一入夜,班超就率領部下奔往北匈奴使者的宿營地,當時正刮着大風,班超命令十個人拿着鼓藏到匈奴人的營帳後面,與他們約定:“看見起火後,都要擂鼓呐喊。
”其餘的人都帶着刀劍弓弩,埋伏在匈奴使者的帳門兩側。
于是班超順着風向放火,火光一起,敵人營帳前後鼓聲、喊殺聲震耳,北匈奴人都驚慌失措,頓時大亂。
班超親手殺死三人,下屬官員斬殺北匈奴使者及其随從人員三十餘人,其餘約百人全都被活活燒死。
第二天班超等人才返回自己營地,把此事告訴了郭恂。
郭恂大驚,随即臉色一變,班超知道他的心思,舉起手來說:“從事雖然沒有前往行動,班超怎麼有心獨自居功?”郭恂這才大喜。
于是班超召來鄯善王廣,把北匈奴使者的首級拿給他看,鄯善全國震恐。
班超将漢朝的國威和恩德告訴給鄯善王廣,并說:“從今以後不要再與北匈奴來往。
”廣叩頭說:“鄯善願歸屬漢朝,絕無二心。
”于是鄯善王廣送王子到漢朝充當人質。
班超歸來後向窦固做了彙報,窦固大喜,詳細上奏班超的功勞,并請求再選使者出使西域。
明帝說:“像班超這樣的官員,為什麼不派遣,而要再選他人呢?如今任命班超為軍司馬, 令遂前功。
”固複使超使于阗,欲益其兵,超願但将本所從三十六人,曰:“于阗國大而遠,今将數百人,無益于強,如有不虞,多益為累耳。
”是時,于阗王廣德雄張南道,而匈奴遣使監護其國。
超既至于阗,廣德禮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漢?漢使有?馬,急求取以祠我!”廣德乃遣國相私來比就超請馬。
超密知其狀,報許之,而令巫自來取馬。
有頃,巫至,超即斬其首;收私來比,鞭笞數百。
以巫首送廣德,因責讓之。
廣德素聞超在鄯善誅滅虜使,大惶恐,即殺匈奴使者而降。
超重賜其王以下,因鎮撫焉。
于是諸國皆遣子入侍。
西域與漢絕六十五載,至是乃複通焉。
夏五月,司徒穆有罪,下獄,死。
淮陽王延性驕奢,而遇下嚴烈。
有上書告延與姬兄謝弇及姊婿韓光招奸猾,作圖谶,祠祭祝詛。
事下案驗。
弇、光及司徒邢穆皆坐死,所連及死、徙者甚衆。
是月晦,日食。
以王敏為司徒。
秋七月,徙淮陽王延為阜陵王。
有司奏請誅淮陽王延,上以延罪薄于楚王英,徙延為阜陵王,食二縣。
北匈奴寇雲中。
北匈奴大入雲中,雲中太守廉範拒之。
吏以衆少,欲移書傍郡求救,範不許。
會日暮,範令軍士各交縛兩炬, 命他完成先前的功業。
”于是窦固又派班超出使于阗,并打算增加他的随行人員,班超甯願隻帶領原來跟随他的三十六人,他說:“于阗是個大國而且路途遙遠,現在就是率領幾百人前去,也算不上強大,而如果有不測事件發生,人多反而成為累贅。
”當時于阗王廣德稱雄于西域南道,但仍受北匈奴的監護。
班超到達于阗後,廣德對待他們的禮節很是粗疏,而且他們國人有笃信巫師的風俗,巫師說:“神發怒了,問我們為什麼要傾向漢朝?漢朝使者有一匹黑唇黃馬,趕緊找來給我做祭品!”廣德就派國相私來比到班超營地向他要那匹馬。
班超已暗中了解到實際情況,就答應給馬,卻令巫師自己來取馬。
不久,巫師來到,班超當即斬下巫師的首級,拘捕私來比,鞭打他數百下。
班超将巫師的首級送給廣德,并且趁機譴責他。
廣德早已聽說班超在鄯善國曾誅滅北匈奴使者,極為惶恐不安,就殺死北匈奴的使者歸降漢朝。
班超重重賞賜于阗王及其大臣,就此鎮服安撫于阗。
于是西域各國都送王子進洛陽充當人質。
西域同漢朝的關系曾斷絕了六十五年,至此才恢複交往。
夏五月,司徒邢穆獲罪,被捕入獄,處死。
淮陽王劉延性情驕橫而奢侈,對待下屬極為嚴酷無情。
有人上書朝廷指控劉延同他的姬妾的哥哥謝弇和姐夫韓光招攬奸猾之人,制作圖谶符命,進行祭禱、詛咒。
此事交給有關部門查證。
謝弇、韓光及司徒邢穆都因此被處死,被牽連而死亡或被流放的人非常多。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任命王敏為司徒。
秋七月,改封淮陽王劉延為阜陵王。
有關部門奏請處死淮陽王劉延,明帝認為劉延的罪輕于楚王劉英,所以改封劉延為阜陵王,以兩個縣作為他的食邑。
北匈奴入侵雲中郡。
北匈奴大舉入侵雲中郡,雲中太守廉範率軍抵抗。
郡中的官員認為己方兵少,想送信給鄰郡請求援救,廉範不允許。
此時正巧已是黃昏,廉範命令士卒各自将兩支火把交叉捆綁在一起, 三頭爇火,營中星列。
虜謂漢兵救至,大驚,待旦将退。
範令軍中蓐食,晨往赴之,斬首數百級,虜自相辚藉死者千餘人,由此不敢向雲中。
甲戌(74) 十七年 春正月,谒原陵。
上當谒原陵,夜夢先帝、太後如平生歡。
既寤,悲不能寐,即按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上陵。
其日降甘露于陵樹,帝令百官采取以薦。
會畢,帝從席前伏禦床,視太後鏡奁中物,感動悲涕。
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北海王睦卒。
睦少好學,光武及上皆愛之。
嘗遣中大夫詣京師朝賀,召而謂之曰:“朝廷設問寡人,大夫将何辭以對?”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賢樂士,臣敢不以實對!”睦曰:“籲,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時進趣之行也。
大夫其對以孤襲爵以來,志意衰惰,聲色是娛,犬馬是好,乃為相愛耳。
”其智慮畏慎如此。
司徒敏卒,以鮑昱為司徒。
白狼等國入貢。
益州刺史朱輔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等百餘國皆舉種稱臣奉貢。
窦固司馬班超執疏勒王兜題,而更立其故王子忠。
初,龜茲王建為匈奴所立,倚恃虜威,據有北道,攻殺疏勒王,立其臣兜題為疏勒王。
班超從間道至疏勒,逆遣吏田慮 點燃三端,在軍營中排列,火光點點,狀如繁星。
北匈奴以為是漢朝的救兵已到,大為驚慌,打算等天亮後退軍。
廉範命令軍營中将士乘夜在寝蓐上吃飯,清晨前去進攻北匈奴,斬殺幾百人,北匈奴軍隊自相踐踏而死的有一千餘人,從此北匈奴不敢再侵犯雲中郡。
甲戌(74)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 春正月,明帝祭拜原陵。
明帝正準備祭拜原陵,夜間夢見先帝和太後如同生前一樣歡聚。
醒來後,心中悲傷不能入睡,就查看曆書,發現第二天就是吉日,于是天亮後率領百官到原陵祭拜。
當天就降下甘露,落在陵園的樹上,明帝命令百官收集甘露作為祭品。
祭拜結束後,明帝從座席上向前俯身在禦床上,觀看太後鏡匣中的梳妝用品,傷悲痛哭。
左右随行人員全都流下眼淚,不能擡頭仰視。
北海王劉睦去世。
劉睦自幼喜愛讀書學習,光武帝和明帝都很寵愛他。
劉睦有一次派中大夫進京朝賀,他召來使者說:“假如朝廷問到我,你将如何回答?”使者答道:“您忠孝仁慈,尊敬賢才并樂于交結士人,我怎敢不據實回答!”劉睦說:“唉,你可要害我了!這隻是我幼年時進取向上的行為。
你就說我自從承襲爵位以來,意志衰退懶惰,以淫聲女色為娛樂,以犬馬為愛好,這樣說才是愛護我。
”劉睦就是這樣聰明多慮,小心謹慎。
司徒王敏去世,任命鮑昱為司徒。
白狼等國進京納貢。
益州刺史朱輔宣揚昭示漢朝的恩德,威震懷柔遠方的蠻夷之邦,自汶山以西,前世漢人足迹不到、朝廷力量所未達到的白狼、槃木等一百餘國,都舉國稱臣,到洛陽來進貢。
窦固司馬班超捕獲疏勒王兜題,而改立疏勒前王的兒子忠。
當初,龜茲王建是匈奴所立的,他倚仗匈奴的威勢,占據控制了西域北道,攻打并且殺死了疏勒王,然後立疏勒國的大臣兜題為疏勒王。
班超從偏僻的小路到達疏勒,派遣屬下官員田慮 先往降之,敕慮曰:“兜題本非疏勒種,國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執之。
”慮既到,兜題見慮輕弱,無降意。
慮因其無備,遂前劫縛兜題,左右出其不意,皆驚懼奔走。
慮馳報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王,國人大悅。
超問忠及官屬:“當殺兜題邪?生遣之邪?”鹹曰:“當殺之!”超曰:“殺之無益于事,當令龜茲知漢威德。
”遂解遣之。
夏五月,百官上壽。
公卿百官以威德懷遠,祥物顯應,并集朝堂,奉觞上壽。
制曰:“天生神物,以應王者;遠人慕化,實由有德。
朕以虛薄,何以享斯?唯高祖、光武聖德所被,不敢有辭,其敬舉觞。
太常擇吉日策告宗廟。
”仍推恩賜民爵及粟有差。
冬十一月,遣窦固等擊車師,降之,複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
遣奉車都尉窦固、附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昆侖塞,擊西域。
秉、張皆去符傳以屬固,合兵萬四千騎,擊破白山虜于蒲類海上,遂進擊車師。
車師前王,即後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餘裡。
固以後王道遠,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為先赴後王,并力根本,則前王自服。
固計未決,秉奮身而起曰:“請行前!”乃上馬引兵北入,衆軍不得已,并進,斬首數千級。
後王安得震怖,走出門迎秉,脫帽, 先去勸降,他向田慮命令道:“兜題原本不是疏勒族人,疏勒國人一定不聽他的命令,如果他不立即投降,你就可将他逮捕。
”田慮到達後,兜題見田慮勢單力薄,就無意投降。
田慮就趁其沒有防備,上前劫持兜題,将其綁起來,兜題的左右随從沒料到會出事,都驚慌恐懼地逃跑了。
田慮疾馳向班超報告,班超立即率隊前往,召來疏勒的全體文武官員,數說龜茲王的無道罪行,并趁機将前疏勒王哥哥的兒子忠立為疏勒王,疏勒國人民十分歡喜。
班超問忠及其官員:“應當殺死兜題呢?還是活着放走他呢?”衆人都說:“應當殺了他!”班超就說:“殺死兜提無益于大事,應當讓龜茲知道漢朝的威武與恩德。
”于是放走兜題。
夏五月,百官向明帝祝壽。
公卿百官認為明帝的威望和恩德已傳遍遠方,天降祥瑞回應,于是一起在朝堂聚集,舉酒向明帝上壽祝賀。
明帝下诏說:“上天降下神物,以應和賢明君主的出現;邊遠民族仰慕歸附,确實因為有賢君的德政。
以朕的空虛淺薄,何以能擔當得起?隻因蒙受高祖皇帝和光武皇帝的聖德,所以不敢推辭,朕謹與大家一起舉酒敬祝。
命令太常選定吉日,頒布策書祭告宗廟。
”于是仍推廣皇恩,賜給百官爵位和糧食,按等級各有分别。
冬十一月,派窦固等人進攻車師,将其降服,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和戊校尉、己校尉。
派遣奉車都尉窦固、附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郡的昆侖塞,進攻西域。
耿秉、劉張都奉命交出調兵符傳給窦固持有,漢軍共集合起一萬四千騎兵,在蒲類海邊擊敗白山的北匈奴部隊,然後進攻車師。
車師前王是車師後王的兒子,兩個王庭之間相距五百餘裡。
窦固認為後王所在的地方路途遙遠,山谷深險,士卒易受寒冷的折磨,就打算進攻車師前王;而耿秉認為應當首先攻打後王,集中力量鏟除根本,那麼前王自然會順服。
窦固還未定下計策,耿秉已奮然起身說:“請讓我在前沖鋒!”于是跨上戰馬,率軍向北進發,其他部隊不得已,就一同進軍,斬殺數千敵人。
車師後王安得震驚害怕,走出城門迎接耿秉,摘下王冠, 抱馬足降,秉将以詣固。
其前王亦歸命,遂定車師而還。
于是固奏複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
以陳睦為都護;司馬耿恭為戊校尉,屯後王部金蒲城;谒者關寵為己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
乙亥(75) 十八年 春二月,窦固軍還。
北匈奴擊車師後王安得,殺之,遂攻戊校尉耿恭,恭擊卻之。
北單于遣左鹿蠡王率二萬騎擊車師,耿恭遣司馬将兵三百人救之,皆為所沒。
匈奴遂破殺車師後王安得,而攻金蒲城。
恭以毒藥傅矢,語匈奴曰:“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
”虜中矢者,視創皆沸,大驚。
會天暴風雨,随雨擊之,殺傷甚衆,匈奴震怖,相謂曰:“漢兵神,真可畏也。
”遂解去。
夏六月,有星孛于太微。
秋八月,帝崩。
帝崩于東宮前殿,年四十八。
遺诏:“無起寝廟,藏主于光烈皇後更衣别室。
”帝遵奉建武制度,無所變更,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
館陶公主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裡,苟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
”公車以反支日不受章奏,帝聞而怪曰:“民廢農桑,遠來詣阙,而複拘以禁忌,豈為政之意乎?”于是遂蠲其制。
尚書閻章二妹為貴人,章精力曉舊典,久次當遷重職,帝為後宮親屬,竟不用。
是以吏得其人,民樂其業,遠近畏服,戶口滋殖焉。
抱住耿秉的馬腿投降,耿秉便帶着他去見窦固。
車師前王也歸附漢朝,于是平定車師國,大軍返回。
此時,窦固奏請重新設置西域都護以及戊校尉、己校尉。
明帝任命陳睦為西域都護;司馬耿恭為戊校尉,屯駐在車師後王的金蒲城;谒者關寵為己校尉,屯駐在車師前王的柳中城。
乙亥(75)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春二月,窦固率軍返回洛陽。
北匈奴攻擊車師後王安得,殺死了他,于是攻打戊校尉耿恭,耿恭打退了他們。
北匈奴單于派左鹿蠡王率領二萬騎兵攻打車師,耿恭派司馬率領三百人前去援救,都被殺死。
北匈奴于是打敗車師後王安得,将他殺死,又進攻金蒲城。
耿恭用毒藥塗浸箭矢,對北匈奴人說:“這是漢朝的神箭,中箭受傷者必有怪異出現。
”北匈奴中箭者見創口全都燙如沸水,都驚恐異常。
正值天降暴雨、狂風怒号,漢軍乘風雨出擊,殺傷衆多敵軍,匈奴人十分驚恐,互相說道:“漢軍有神威,真可怕啊!”于是解圍退去。
夏六月,太微星座附近出現彗星。
秋八月,明帝去世。
明帝在東宮前殿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遺诏說:“不要為朕興建寝殿祭廟,可将靈牌安放在陰太後陵寝的便殿之中。
”明帝遵循奉行光武帝的制度,沒有改動,皇後妃子的親眷都不能封侯參政。
館陶公主曾為兒子請求郎官的職位,明帝沒有答應,隻賞賜一千萬錢,明帝對百官說:“郎官與天上的星宿對應,派到地方去是主宰百裡的縣官,如果用人不當,那麼百姓就會遭殃,因此我不準許這請求。
”掌管皇宮門禁的官署公車逢“反支日”都不接受奏章,明帝聽說後責怪道:“百姓放棄農桑事業,遠道而來,到宮門拜谒投訴,卻又受到這種禁忌的限制,這難道是施德政的本意嗎?”于是此後取消了這項制度。
尚書閻章的兩個妹妹都是貴人,他本人研究精通舊的典章制度,早就應當升遷要職,明帝因為他是後宮妃子的親屬,終不擢用。
由于施政得體,所以官吏稱職,人民安居樂業,遠近蠻夷敬畏臣服,國家戶籍人口繁衍增加。
太子炟即位,尊皇後曰皇太後。
葬顯節陵。
冬十月,以趙憙為太傅,牟融為太尉,并錄尚書事。
十一月,以第五倫為司空。
倫為蜀郡太守,在郡公清,所舉吏多得其人,故帝自遠郡用之。
西域攻沒都護陳睦,北匈奴圍己校尉關寵,車師叛,與匈奴共圍耿恭。
诏酒泉太守段彭将兵救之。
焉耆、龜茲攻沒都護陳睦,北匈奴圍關寵于柳中城。
會中國有大喪,救兵不至。
車師複叛,與匈奴共攻耿恭。
恭率厲士衆禦之,數月,食盡窮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恭與士卒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而稍稍死亡,餘數十人。
單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遣使招恭。
恭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
單于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
關寵上書求救,诏公卿會議,司空倫以為不宜救,司徒鮑昱曰:“今使人于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内則傷死難之臣。
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複犯塞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數十,匈奴圍之,曆旬不下,是其寡弱力盡之效也。
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備将精騎二千以赴其急。
”帝然之。
乃遣征西将軍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酒泉太守段彭與谒者王蒙、皇甫援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餘人以救之。
是月晦,日食。
以馬廖為衛尉,防為中郎将,光為越騎校尉。
皇太子劉炟即帝位,尊稱馬皇後為皇太後。
将明帝安葬在顯節陵。
冬十月,任命趙憙為太傅,牟融為太尉,一同掌管尚書事務。
十一月,任命第五倫為司空。
第五倫做蜀郡太守時,執政公正清廉,他所舉薦的官員大多稱職,所以章帝将他從邊遠之郡調到朝廷任用。
西域攻陷西域都護陳睦大軍,北匈奴包圍己校尉關寵,車師叛亂,同匈奴一起圍攻耿恭。
章帝下诏令酒泉太守段彭領兵援救耿恭。
焉耆、龜茲攻打西域都護陳睦,陳軍覆沒,北匈奴将關寵圍困在柳中城。
正值漢朝忙于處理漢明帝的喪事,沒有派兵救助。
車師再次反叛,同匈奴一起進攻耿恭。
耿恭率領鼓勵将士抵禦,經過幾個月,糧食耗盡,漢軍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與皮革。
耿恭同士卒們以誠相見,同生共死,所以漢軍全無二心,但死亡人數逐漸增加,隻剩下幾十人。
匈奴單于知道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定要收降他,就派使者前去招降。
耿恭引誘匈奴使者登上城樓,親手将他殺死,在城頭上用火炙烤其屍。
單于大怒,更增派部隊圍攻耿恭,但仍然攻不下來。
關寵上書請求援助,章帝诏令公卿集會商議,司空第五倫認為不宜救援,司徒鮑昱說:“現在派人駐紮危險艱難之地,發生緊急情況,卻棄而不救,對外則縱容蠻夷施暴,對内則傷害效死命的忠臣。
果真衡量時機而采取權宜之計,那麼以後邊境太平無事則可;如果匈奴再度侵入邊塞騷擾擄掠,陛下将如何使派将領?況且,關寵、耿恭兩校尉各自僅有幾十人,匈奴圍攻他們,過了好久也未能攻克,正是匈奴兵力衰竭的證明。
可以命令敦煌、酒泉太守各率二千精銳騎兵,去解救危難。
”章帝表示贊同。
于是派遣征西将軍耿秉屯駐酒泉,代理太守職務,派酒泉太守段彭同谒者王蒙、皇甫援征調張掖、酒泉、敦煌三個郡以及鄯善的軍隊,合有七千人前往救援。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任命馬廖為衛尉,馬防為中郎将,馬光為越騎校尉。
太後兄弟終明帝世未嘗改官。
帝以廖為衛尉,防為中郎将,光為越騎校尉。
廖等傾身交結,冠蓋之士争赴趣之。
第五倫上疏曰:“臣聞《書》曰:&lsquo臣無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rsquo近世光烈皇後雖友愛天至,而抑損陰氏,不假以權勢。
其後,梁、窦之家互有非法,明帝即位,竟多誅之。
今之議者複以馬氏為言。
竊聞衛尉廖以布三千匹、城門校尉防以錢三百萬私贍三輔衣冠,知與不知,莫不畢給。
又聞臘日亦遺其在洛中者錢各五千。
越騎校尉光臘用羊三百頭、米四百斛、肉五千斤。
臣愚以為不應經義,惶恐,不敢不以聞。
臣今言此,誠欲上忠陛下,下全後家也。
” 大旱。
馬太後的兄弟在明帝一朝始終未曾更改官職。
章帝任命馬廖為衛尉,馬防為中郎将,馬光為越騎校尉。
馬廖等人竭盡身家來結交賓朋,官吏、士人争着趨附馬家。
第五倫上奏說:“我聽說《尚書》上寫道:&lsquo臣子不能作威作福,否則加禍于家,危害于國。
&rsquo近代陰太後雖然天性友愛,卻壓抑束縛陰氏家族,不為他們謀求官職與權勢。
後來的梁家、窦家都有人犯法,明帝即位後竟多加誅殺。
現在人們的議論又集中在馬氏家族。
我聽說衛尉馬廖用三千匹布、城門校尉馬防用三百萬錢私下供給長安地區的士人,無論他們認識與否,都有饋贈。
我又聽說在臘祭日又送給那些在洛陽的士人每人五千錢。
越騎校尉馬光臘祭時用掉羊三百頭、米四百斛、肉五千斤。
我認為這些行為不符合儒家經典的大義,心中惶恐不安,不敢不讓陛下知曉。
我今天說出這番話,實在是盼望上能效忠陛下,下能保全太後一家。
” 發生大旱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