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八

關燈
起癸亥(3)漢平帝元始三年,盡丙戌(26)漢光武皇帝建武二年。

    凡二十四年。

     癸亥(3) 元始三年 春,聘安漢公莽女為皇後。

     莽欲以女配帝以固其權,奏言:“長秋宮未建,掖廷媵未充。

    請考論“五經”,定取後禮,正十二女之義,以廣繼嗣。

    博采二王後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適子女。

    ”事下有司,上衆女名,王氏女多在選中。

    莽恐其與己女争,即上言:“子材下,不宜與衆女并采。

    ”太後诏:“王氏,朕外家,其勿采。

    ”庶民、諸生、郎吏守阙上書,公卿大夫伏省戶下,鹹言:“願得公女為天下母!”太後從之。

     夏,安漢公莽奏定制度。

     莽奏吏民車服、田宅、器械、喪祭、嫁娶、奴婢品制,立官稷,郡國、縣、鄉皆置學官。

     安漢公莽殺其子宇,滅中山孝王後家,殺敬武公主及汜鄉侯何武、故司隸鮑宣等數百人。

     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私與衛寶通書,教衛後上書謝恩,因陳丁、傅舊惡,冀得至京師。

    莽白,褒賞中山孝王 癸亥(3) 漢平帝元始三年 春,聘安漢公王莽之女為皇後。

     王莽想把女兒嫁給平帝來鞏固他的權力,就上奏說:“皇後還未确立,後宮嫔妃也空缺。

    請考察讨論儒學“五經”,制定聘娶皇後之禮,給天子娶十二個女子的規定端正名義,以廣求繼嗣。

    廣泛地在殷、周天子的後裔,周公、孔子的後代,以及在長安的列侯家中挑選嫡出之女。

    ”此事交付有關部門辦理,主管官員呈上衆女名冊,王氏家族的女子多在名冊中。

    王莽怕其他王姓女子與自己的女兒争奪皇後之位,就上書說:“我的女兒才質為下等,不宜與衆女子一起參加挑選。

    ”太後下诏說:“王氏女子是我娘家人,就不參加挑選了。

    ”平民、諸生、郎吏守在皇宮大門外上書,公卿大夫俯伏在宮内官署的門下,都說:“我們希望讓安漢公的女兒做天下之母!”太後聽從了他們的要求。

     夏,安漢公王莽奏請制定各種制度。

     王莽奏報關于全國官吏、平民的車馬和衣服穿着、田地房産、各種用具、喪葬祭祀、男婚女嫁、奴婢的等級制度,設置祭祀五谷的神廟,各郡、封國、縣、鄉都要設置學官。

     安漢公王莽殺了自己的兒子王宇,滅了中山孝王後全家,殺死敬武公主以及汜鄉侯何武、前任司隸鮑宣等數百人。

     王莽的長子王宇反對王莽隔離衛氏家族,就暗中與衛寶通信,讓衛後上書謝恩,并借機陳述丁、傅兩大家族的舊罪惡,希望能被召到京都長安。

    王莽将此事報告給太後,褒獎中山孝王的王 後,益湯沐邑七千戶。

    宇複教令上書求至京師。

    莽不聽。

    宇與師吳章及婦兄呂寬議。

    章以為莽好鬼神,可為變怪以驚懼之,因推類說令歸政衛氏。

    宇即使寬夜持血灑莽第,門吏發覺之。

    莽執宇送獄,飲藥死。

    盡滅衛氏支屬,唯衛後在。

    吳章要斬。

     初,章為當世名儒,教授千餘人。

    莽以為惡人黨,皆當禁锢,不得仕宦,門人盡更名他師。

    平陵雲敞時為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屍歸,棺斂葬之。

     莽因是獄窮治黨與,連引素所惡者悉誅之。

    元帝女弟敬武長公主素非議莽,紅陽侯立莽尊屬,平阿侯仁素剛直,皆以太皇太後诏迫令自殺。

    郡國豪傑及漢忠直臣不附莽者,何武、鮑宣及王商、辛慶忌諸子皆坐死,凡數百人。

    海内震焉。

    北海逢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将及人。

    ”即解冠挂東都城門,歸,将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甲子(4) 四年 春正月,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以配上帝。

     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

     二月,遣大司徒宮等迎皇後入未央宮。

     遣太仆王恽等八人行天下,觀風俗。

     加安漢公莽号宰衡。

     初,陳崇、張竦奏稱莽功德,以為宜恢國如周公。

    至是,太保舜等及吏民上書者八千餘人,複請如崇言。

    章下有司,有司請益封公以新息、召陵二縣及黃郵聚、新野田, 後,增加湯沐邑七千戶人家。

    王宇又讓衛後上書請求到京都來。

    王莽不聽。

    王宇同老師吳章和内兄呂寬商議此事。

    吳章認為王莽相信鬼神,可以制造怪異來恐吓他,再乘勢推演,勸他把政權交給衛氏家族。

    王宇就讓呂寬在夜晚拿血塗灑王莽的住宅,守門小吏發覺了這件事。

    王莽捉拿王宇送到牢獄裡,令其服毒而死。

    将衛氏家族全部屠殺,隻留下衛後一人。

    吳章遭腰斬。

     原先,吳章是當時著名的儒家學者,教授千餘名學生。

    王莽認為那些學生全是惡人的黨徒,都應當禁锢,不得為官,學生們全都改換身份,改投别的老師。

    平陵人雲敞當時任大司徒掾,上書自我彈劾,聲稱是吳章的學生,将吳章的屍體領回,買棺材收殓埋葬。

     王莽借此案追究呂寬的黨羽,牽連自己平素厭惡的人将他們全部誅殺。

    元帝之妹敬武長公主平素非議王莽,紅陽侯王立是王莽的叔父,平阿侯王仁性情一向剛直,王莽都以太皇太後的名義下诏迫使他們自殺。

    各郡及各封國的豪傑、漢朝的忠臣義士,凡不順附王莽的,何武、鮑宣以及王商、辛慶忌的幾個兒子,全都被處死,共有數百人。

    全國震驚。

    北海郡人逢萌對朋友說:“君臣、父子、夫婦之道都廢絕了,再不離開,大禍臨頭。

    ”當即解下官帽挂在東都城門,回到故鄉,帶着家人渡過大海,到遼東客居。

     甲子(4) 漢平帝元始四年 春正月,平帝在長安郊外以祭天之禮祭祀高祖,以配享上天;在明堂以祭祖之禮祭祀文帝,以配享上帝。

     改封殷紹嘉公為宋公,周承休公為鄭公。

     二月,派遣大司徒馬宮等迎接皇後入主未央宮。

     派太仆王恽等八人巡行全國,考察社會風俗。

     加封安漢公王莽為宰衡。

     起初,陳崇、張竦上奏稱頌王莽的功德,以為應當擴大王莽的封國,讓他像周公一樣。

    此時,太保王舜等以及吏民八千餘人上書朝廷,又請求按陳崇所言辦事。

    奏章交到有關部門,主管官吏奏請将新息、召陵二縣和黃郵聚、新野的土地加封給安漢公, 采伊尹、周公稱号,加公為宰衡,位上公。

    三公言事稱“敢言之”。

    賜公太夫人号功顯君,封子男二人為侯。

    加後聘,合為一萬萬,以明大禮。

    莽稽首辭讓,不聽。

    及起視事,止減召陵、黃郵、新野之田。

     複以所益納征錢千萬遺太後左右奉共養者。

    莽雖專權,然所以诳耀媚事太後,下至旁側長禦,方故萬端,賂遺以千萬數。

    知太後厭居深宮中,乃令太後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賜民錢、帛、牛、酒,歲以為常。

     太保舜奏言:“天下聞公不受千乘之土,辭萬金之币,莫不鄉化。

    蜀郡男子路建等辍訟,慚怍而退。

    雖文王卻虞、芮何以加!宜報告天下。

    ”奏可。

    于是孔光愈恐,固稱疾辭位。

    诏:“太師毋朝,十日一入省中,置幾杖,賜餐物。

    官屬按職如故。

    ” 起明堂、辟雍、靈台,立《樂經》,征天下通經異能之士。

     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制度甚盛。

    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

    征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天文、圖谶、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

    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

     征能治河者。

     時又征能治河者以百數,其大略異者。

    關并言:“河決率常于平原、東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惡。

    聞禹治河時, 采用伊尹、周公的稱号,給安漢公加上宰衡的官号,位居上公。

    三公向安漢公報告事情要自稱“冒昧陳辭”。

    封安漢公的母親為功顯君,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侯。

    增加皇後的聘禮,合為一萬萬錢,以表示禮儀之隆重。

    王莽叩頭推辭,未獲準。

    待王莽起來辦理公務,僅減少了召陵、黃郵聚和新野的封地。

     王莽又從所增加的聘禮中提出一千萬錢送給太皇太後左右的侍從人員。

    王莽雖然獨斷專行,但他迷惑谄媚取悅太皇太後,及至太皇太後的常侍随從,使用多種方法,還用數以千萬之錢賄賂他們。

    王莽知道太皇太後厭惡住在深宮之中,就請太皇太後在春夏秋冬四季駕車在長安四野巡遊,慰問孤兒、寡婦、貞婦,賞賜百姓錢币、絲織品、牛肉和美酒,每年都這樣。

     太保王舜上奏說:“全國百姓聽到安漢公不接受千乘之封地,推辭萬斤黃金的彩禮,沒有人不仰慕。

    蜀郡男子路建等人停止訴訟,慚愧地回去了。

    就是周文王感化虞君、芮君,也不能超過安漢公!應當把這些事告知天下人。

    ”奏報得到許可。

    于是太師孔光愈來愈恐懼,堅持稱自己有病而辭職。

    太皇太後下诏:“太師不必再上朝,每隔十天入宮一次,朝廷為你設置幾案、手杖,賞賜食物。

    太師府的屬官各司其職不變。

    ” 王莽興建明堂、辟雍和靈台,在太學設立《樂經》課程,征求全國通曉經書、有卓越才能的人。

     王莽奏請興建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建宿舍一萬間,規模很大。

    在太學設立《樂經》課程,增加博士名額,每一經各五人。

    征尋天下精通一經并教授十一人以上的經師,以及藏有散失的《禮經》、古文《尚書》、天文、圖谶、音樂、《月令》《兵法》《史籀篇》文字,通曉其意義的人,都前往公車府。

    網羅全國有卓越才能的士人,先後有數千人到達京都。

     王莽征求能治理黃河的人。

     當時朝廷又征求能治理黃河的人,找來了一百多人,他們提出的主張大多互不相同。

    關并說:“黃河經常在平原、東郡左右決口,那一帶地勢低下而且土質疏松。

    我聽說大禹治理黃河時, 本空此地。

    秦、漢以來,河決南北不過百八十裡。

    可空此地,勿以為官亭、民室。

    ”韓牧以為:“可略于《禹貢》九河處,穿為四五,宜有益。

    ” 王橫言:“河入勃海地,高于韓牧所欲穿處。

    往者海溢,西南出,浸數百裡,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

    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東北去。

    《周譜》雲:&lsquo定王五年,河徙。

    &rsquo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

    又秦攻魏決河灌之,決處遂大,不可複補。

    宜更開空,使緣西山足,乘高地而東北入海,乃無水災。

    ”司空掾桓譚典其議,為甄豐言:“凡此數者必有一是,宜詳考驗,皆可豫見。

    計定然後舉事,費不過數億萬,亦可以事諸浮食無産業民,衣食縣官而為之作,乃兩便。

    ”時莽但崇空語,無施行者。

     升宰衡位在諸侯王上。

     尊孝宣廟為中宗,孝元廟為高宗。

     置西海郡。

     莽自以北化匈奴,東緻海外,南懷黃支,唯西方未有加,乃遣使多持金币誘塞外羌。

    使言:“太皇太後聖明,安漢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或禾長丈餘,或一粟三米,或不種自生,或不蠶自繭。

    四年以來,羌人無所疾苦,願獻地内屬。

    ”乃奏以為西海郡。

    增法五十條,犯者徙之以千萬數。

    民始怨矣。

     更定官名及十二州界。

     分京師,置前輝光、後承烈二郡。

    更公卿、大夫、元士官名、位次及十二州名、分界。

    郡國所屬,罷置改易,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矣。

     本是将這一地區騰空的。

    秦、漢以來,黃河決口南北不過百八十裡。

    可以把這一帶騰空,不再興建官亭、民居。

    ”韓牧認為:“可約略在《禹貢》所記九條河流之處,開鑿出四五條,當有裨益。

    ” 王橫進言:“黃河注入勃海的出口比韓牧打算挖掘之處地勢高。

    以往海水倒灌,黃河向西南倒流,淹沒數百裡,九河河道早已被海水吞沒了。

    禹疏通黃河,本來是要順西山流向東北而去。

    《周譜》記載:&lsquo周定王五年黃河改道。

    &rsquo那麼現在的黃河不在禹當年挖掘的河道。

    再有,泰國攻打魏國時,決開黃河,用河水灌入魏國,決口于是擴大,不能再堵塞住。

    如今應該重新開鑿河道,使黃河沿西山腳下,居高臨下向東北入海,就沒有水災了。

    ”司徒掾桓譚主持讨論,對甄豐說:“所有這些建議中肯定有一個正确,應當詳細考察,都可以預先發現。

    計劃确定後再行動,費用不過數億萬錢,而且可以讓無産業的遊民找到工作,國家供應他們衣食,他們為國家勞作,對雙方都有好處。

    ”但當時王莽隻崇尚空談,并未具體實施。

     将宰衡的地位提高到諸侯王以上。

     将孝宣帝祭廟尊為中宗,孝元帝祭廟尊為高宗。

     設置西海郡。

     王莽自以為他的功德,向北感化了匈奴,向東勢力達到了海外,向南懷柔了黃支,隻有西邊沒有施加影響,就派遣使節多多攜帶金銀招引塞外的羌人。

    使節上奏說:“太皇太後聖明,安漢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有的禾苗長達丈餘,有的一粒谷子包含三粒米,有的不用種植自己生長,有的繭不要蠶吐絲就可以自結而成。

    四年來,羌人沒有艱難困苦,所以希望獻出土地歸屬漢朝。

    ”王莽就奏請設置西海郡。

    又增訂法律五十條,違犯者就被流放到西海郡,多達千萬人。

    百姓開始怨恨了。

     更改官名及十二州分界。

     分割京都長安,設置前輝光與後丞烈二郡。

    更改公卿、大夫、元士的官名、等級以及十二州名稱、分界。

    各郡、封國的管轄區域,或取消,或新設,或變更,從此天下事端增加,官吏不能以綱紀管理了。

     乙醜(5) 五年 春正月,祫祭明堂。

     複南北郊。

     三十餘年間,天地之祠凡五徙。

     置宗師。

     诏曰:“宗室子自漢元至今十有餘萬人,其令郡國各置宗師以糾之,緻教訓焉。

    ” 夏四月,太師光卒,以馬宮為太師。

     五月,加安漢公莽九錫。

     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宜亟加賞于安漢公。

    ”乃策命安漢公莽以九錫。

    莽稽首再拜,受綠韨,衮冕,衣裳,玚琫、玚珌,句履,鸾辂、乘馬,龍旂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乘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秬鬯二卣,圭瓒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戶,納陛,署宗官、祝官、蔔官、史官,虎贲三百人。

     封王恽等八人為列侯。

     王恽等還,言天下風俗齊同,詐造歌謠頌功德,凡三萬言。

    诏以恽等宣明德化,萬國齊同,皆封為列侯。

     時廣平相班稚獨不上嘉瑞及歌謠,琅邪太守公孫闳言災害于公府。

    甄豐劾:“闳造不祥,稚絕嘉應,嫉害聖政,皆不道。

    ”稚,班倢伃弟也。

    太後曰:“班稚,後宮賢家,我所哀也。

    ”闳獨下獄,誅。

    稚懼,上書陳謝,願歸相印,入補延陵園郎。

     乙醜(5) 漢平帝元始五年 春正月,平帝在明堂對祖先進行大合祭。

     恢複長安南北郊祭禮。

     三十餘年間,祭祀天地的地方已經改變了五次。

     設置宗師。

     平帝下诏:“自從漢朝建立至今,皇家子弟已有十餘萬人。

    各郡、封國應設置宗師,負責糾正、教導皇家子弟。

    ” 夏四月,太師孔光去世,任命馬宮為太師。

     五月,加賜安漢公王莽九錫。

     官吏、平民因為王莽沒有接受新野等處田地而上書的,前後達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以及諸侯王公、列侯、皇族被接見的都叩頭說:“應當趕快加賞安漢公。

    ”于是頒策書加賜安漢公王莽九錫。

    王莽稽首再拜,接受了綠色的蔽膝和衮衣與冕、禮服,用金玉裝飾的佩刀,祭祀用鞋的飾物,天子王侯所乘之車和四馬,裝飾着九束縧子的大龍旗,皮帽和細褶白布衫,軍車和四馬,紅色弓箭和黑色弓箭,立在左邊的紅色钺斧,立在右邊的有金飾的戚斧,铠甲和頭盔一套,美酒兩卣,玉勺兩隻,九命青玉珪兩枚,規定家裡可以安裝紅漆大門、修建檐内台階,設置宗官、祝官、蔔官和史官,擁有護衛勇士三百人。

     策封王恽等八人為列侯。

     王恽等人考察風俗後回到京師,報告說全國風俗整齊劃一,編造歌謠歌功頌德,共有三萬字。

    平帝下诏稱王恽等人宣揚闡明朝廷的恩德教化,使全國風俗劃一,都封為列侯。

     當時,隻有廣平國相班稚不報告祥瑞和歌謠,琅邪太守公孫闳在郡府談論災害。

    甄豐彈劾他二人說:“公孫闳僞造不祥的消息,班稚拒絕報告祥瑞,二人嫉恨朝廷的聖政,都犯了不道之罪。

    ”班稚是班倢伃的弟弟。

    太皇太後說:“班稚是後宮有賢德的姬妾的家人,也是我所哀憐的人。

    ”所以隻将公孫闳投入牢獄,誅殺了。

    班稚很害怕,上書陳述承受國恩,并謝罪,表示願繳回相印,到長安當延陵園郎。

     莽又奏為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之制。

    犯者象刑。

     發定陶恭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

    秋八月,太師、大司徒宮罷。

     莽奏:“恭王母、丁姬懷帝太後、皇太太後玺绶以葬,請發冢取其玺绶。

    ”太後不許。

    莽固争之,太後诏因故棺改葬之。

    莽奏:“恭王母、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

    請更之。

    ”奏可。

    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之。

    又隳壞恭皇廟,泠褒、段猶等皆徙合浦。

     征師丹,封義陽侯。

    月餘,薨。

     馬宮嘗與議傅太後谥,至是為莽所厚,故追誅前議者而獨不及宮。

    宮内慚懼,上書自言。

    诏以侯就第。

     冬十二月,安漢公莽弑帝。

     帝益壯,以衛後故怨不悅。

    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

    帝有疾。

    莽作策,請命于泰畤,願以身代。

    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諸公勿敢言。

    帝崩,莽令吏皆服喪三年。

    斂,加元服,葬康陵。

     以平晏為大司徒。

     太皇太後诏征宣帝玄孫。

    又诏安漢公莽居攝踐祚。

     太後與群臣議立嗣。

    時元帝世絕,而宣帝曾孫有見王 王莽又奏報說,做買賣沒有兩種價格,官府沒有訴訟案件,城鎮中沒有盜賊,鄉野沒有饑民,路不拾遺,執行男女不一同走路的制度。

    違犯者被處以象征性刑罰。

     發掘定陶恭王母和丁姬的墳墓,拿走了她們的印玺绶帶。

    秋八月,太師、大司徒馬宮被罷官。

     王葬上奏說:“恭王母、丁姬身挾帝太後、皇太太後的印玺绶帶而葬,請求發掘她們的墳墓,取回她們的印玺绶帶。

    ”太皇太後不準許。

    王莽堅持己見,定要發掘,太皇太後才下诏用其原來的棺材改葬。

    王莽又奏:“恭王母、丁姬的棺材都用名貴的梓木制成,她們身上穿着用珠玉制成的金縷玉衣,不是藩臣姬妾應該穿的衣服。

    請求将其棺木、衣服更換。

    ”太皇太後批準。

    公卿及在位官員都迎合王莽的意旨,捐錢和絲織品,派遣子弟,連同儒生、四方夷族共十餘萬人,拿着器具,幫助将作發掘鏟平了那兩座墳墓。

    王莽又毀壞了恭皇祭廟,泠褒、段猶等人都被放逐到合浦。

     征召師丹進京,封為義陽侯。

    一月餘,師丹去世。

     馬宮曾經參與議定恭王母傅太後的谥号,而今正受王莽器重,所以王莽追究、誅殺以前參與議定谥号的其他人,卻唯獨不追究馬宮之過。

    馬宮心内慚愧、恐懼,上書自陳罪過。

    诏命他以侯爵身份離開朝廷,返回家宅。

     冬十二月,安漢公王莽弑帝。

     平帝年齡漸長,因母親衛皇太後的緣故怨恨不快。

    王莽趁臘日向平帝進獻椒酒之機,在椒酒中下了毒。

    平帝中毒生病。

    王莽作策書,為平帝到泰畤祈求平安,願意以自己代平帝去死。

    他把策書藏在金櫃裡,放在前殿,告誡各大臣不準說出去。

    平帝去世,王莽下令官吏全都服喪三年。

    收殓平帝,給他穿戴上成人冠服,葬在康陵。

     任命平晏為大司徒。

     太皇太後下诏征召宣帝玄孫。

    又下诏令安漢公王莽居攝政位,代行皇帝職責。

     太後與群臣商議立嗣。

    這時元帝一支無後,而宣帝曾孫有為王的 五人,列侯四十八人。

    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為後。

    ”乃悉征宣帝玄孫選立之。

     初,泉陵侯劉慶上書言:“皇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漢公攝行天子事,如成王、周公故事。

    ”群公皆以為宜。

    至是,前輝光謝嚣奏:“浚井得白石,有丹書,文曰:&lsquo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rsquo”太後曰:“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謂太後:“事已如此,無可奈何。

    莽非敢有他,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

    ”太後力不能制,乃下诏曰:“已征孝宣皇帝玄孫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後。

    玄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具禮儀奏。

    ”于是群臣奏言:“請安漢公踐祚,服天子韨冕,背斧依于戶牖之間,南面朝群臣,聽政事。

    車服警跸,臣民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

    祭祀贊曰&lsquo假皇帝&rsquo,臣民謂之&lsquo攝皇帝&rsquo,自稱曰&lsquo予&rsquo。

    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诏稱&lsquo制&rsquo。

    其朝見太皇太後、皇帝、皇後,皆複臣節。

    自施政教于其宮家國采,如諸侯禮儀故事。

    ”诏曰:“可。

    ” 丙寅(6) 孺子嬰居攝元年 春正月,王莽祀南郊。

     三月,立宣帝玄孫嬰為皇太子,号曰“孺子”。

     嬰,廣戚侯勳之孫,顯之子也,年二歲。

    托以為蔔相最吉,立之。

     尊皇後曰皇太後。

     夏四月,安衆侯劉崇起兵讨莽, 五人,為列侯的四十八人。

    王莽厭惡他們已經長大,說:“兄弟之間不能互相作為後代。

    ”就全部征召宣帝玄孫,從中選擇繼位皇帝。

     當初,泉陵侯劉慶上書說:“聖上年齡尚小,應當讓安漢公居攝政位,代行天子職權,仿照成王與周公的舊例。

    ”衆大臣都以為應當這樣。

    到這時,前輝光謝嚣上奏:“疏浚水井時得到一塊白石頭,上有朱紅文字,文字是:&lsquo宣告安漢公王莽為皇帝。

    &rsquo”太皇太後說:“這是欺騙天下,不能施行!”太保王舜對太皇太後說:“事已如此,無可奈何。

    王莽不敢有别的想法,隻想宣告攝政來加重自己的權力,以此鎮服全國罷了。

    ”太皇太後以自己的力量不能制止,就下诏說:“已經征召孝宣皇帝玄孫二十三人,選擇合适的來做孝平皇帝的後嗣。

    玄孫年齡尚小,若不求得有最高德行的君子,誰能夠護衛他?命令安漢公居攝政位,代行天子職權,仿照周公的舊例,開列典禮儀式上報。

    ”于是群臣上奏說:“請求安漢公登皇位,行使天子權力,穿戴天子的冠服,背靠着設置在門窗之間的斧形圖案屏風,面向南方接受群臣朝拜,處理政事。

    他的車駕出入要戒嚴,臣下和平民對他自稱為臣妾,全都按天子的禮儀制度辦事。

    祭祀贊辭稱&lsquo假皇帝&rsquo,臣下和平民稱他為&lsquo攝皇帝&rsquo,自稱為&lsquo予&rsquo。

    讨論決定朝廷大事,通常用皇帝的诏書形式,稱為&lsquo制&rsquo。

    在朝見太皇太後、皇帝、皇後時,都還是用臣下的禮節。

    在他的宮第、家宅、封國、采邑,可以自己施行政治教化,按照諸侯禮儀的成例辦。

    ”太皇太後下诏:“準奏。

    ” 漢孺子嬰 丙寅(6) 漢孺子嬰居攝元年 春正月,王莽到長安南郊祭祀上帝。

     三月,立宣帝玄孫嬰為皇太子,稱“孺子”。

     劉嬰是廣戚侯劉勳的孫子,劉顯的兒子,年僅二歲。

    王莽聲稱,蔔卦結果他最吉利,所以冊立他。

     尊王皇後為皇太後。

     夏四月,安衆侯劉崇起兵讨伐王莽, 不克,死之。

     安衆侯劉崇與相張紹謀曰:“莽必危劉氏,天下非之,莫敢先舉,此乃宗室之恥也。

    吾帥宗族為先,海内必和。

    ”從者百餘人,遂進攻宛,不得入而敗。

     五月,太皇太後诏莽朝見稱“假皇帝”。

     群臣複白:“劉崇等謀逆者以莽權輕也,宜尊重以填海内。

    ”太後乃诏莽朝見稱“假皇帝”。

     冬十月朔,日食。

     西羌反。

     西羌龐恬等怨莽奪其地,反,攻西海太守。

    莽遣兵擊破之。

     丁卯(7) 二年 夏五月,莽更造貨。

     錯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铢錢并行。

    民多盜鑄者。

    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禦府受直。

    然卒不與直。

     秋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讨莽,立劉信為天子。

    三輔豪傑起兵應之。

    莽遣兵拒擊,義戰不克,死之。

    信亡走。

     東郡太守翟義,方進之子也,與姊子陳豐謀曰:“新都侯攝天子位,必代漢家。

    今宗室衰弱,外無強蕃,天下傾首服從,莫能亢扡國難。

    吾父子受漢厚恩,義當為國讨賊。

    欲舉兵西誅不當攝者,選宗室子孫輔而立之。

    設令時命不成,死國埋名,猶可以不慚于先帝。

    汝肯從我乎?”豐年十八,勇壯,許諾。

    義遂與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信弟璜結 沒有成功,因此而死。

     安衆侯劉崇與國相張紹商議道:“王莽一定威脅劉氏天下,天下之人都反對他,但沒有人敢首先舉事,這是皇族的恥辱。

    我率領同族的人先舉事,全國必然響應。

    ”跟随他的有一百多人。

    于是進攻宛城,沒有攻入就失敗了。

     五月,太皇太後下诏,讓王莽朝見她時稱“假皇帝”。

     群臣又上報:“劉崇等人敢謀反,是因為王莽的權勢太輕,應當提高他的權力地位來鎮服全國。

    ”太皇太後才下诏令王莽朝見她時自稱“假皇帝”。

     冬十月初一,出現日食。

     西羌謀反。

     西羌龐恬等人怨恨王莽搶奪了他們的土地,于是謀反,攻打西海郡太守。

    王莽派兵擊破了西羌叛軍。

     丁卯(7) 漢孺子嬰居攝二年 夏五月,王莽改鑄貨币。

     錯刀,一枚值五千錢;契刀,一枚值五百錢;大錢,一枚值五十錢,與五铢錢共同流通使用。

    民間有很多私鑄貨币的人。

    王莽下禁令,自列侯以下不準私藏黃金,送交禦府可獲得相當價值的錢币。

    然而始終沒有付給。

     秋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讨伐王莽,擁立劉信為皇帝。

    京都附近地區的豪俠俊傑起兵響應翟義。

    王莽派兵抵擋反擊,翟義戰敗而死。

    劉信逃走。

     東郡太守翟義是翟方進的兒子,他與姐姐的兒子陳豐商議道:“新都侯王莽居攝天子位,必然會取代漢家。

    現今皇族衰弱,京都之外沒有強大的封國,天下人都低頭順從,沒有人能夠挽救國家危難。

    我們父子受漢朝厚恩,有義務為國家讨伐叛賊。

    我想發兵西進去誅殺不該攝位的人,再挑選皇族子孫輔助他,立他為皇帝。

    假設事情不能成功,為國而死,名姓埋沒,也可以不愧對先帝了。

    你願意跟從我嗎?”陳豐十八歲,英勇強壯,一口答應了。

    翟義于是與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劉信的弟弟劉璜合 謀,勒其車騎、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帥。

    立信為天子,義自号大司馬、柱天大将軍。

    移檄郡國,言:“莽鸩殺孝平皇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

    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罰!”郡國皆震。

    比至山陽,衆十餘萬。

     莽聞之,驚懼不能食。

    太皇太後謂左右曰:“人心不相遠也。

    我雖婦人,亦知莽必以是自危。

    ”莽乃拜孫建等七人為将軍,将甲卒,發奔命以擊義。

     三輔豪傑趙朋、霍鴻等聞義起,自稱将軍,燒官寺,殺都尉,相與謀曰:“諸将精兵悉東,京師空,可攻長安。

    ”衆至十餘萬,火見未央前殿。

    莽複拜王級為将軍,西擊朋等。

     日抱孺子禱郊廟,會群臣而稱曰:“昔周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畔。

    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亂,自古大聖猶懼此,況臣莽之鬥筲!”群臣皆曰:“不遭此變,不章聖德。

    ”莽依《周書》作《大诰》,谕天下以當反位孺子之意。

     諸将東至陳留,與翟義會戰。

    義敗死,竟不得信。

     戊辰(8) 初始元年 春,地震。

     三輔兵皆破滅。

     王級等擊趙朋、霍鴻,皆殄滅,諸縣悉平。

    莽乃置酒白虎殿,治校軍功,依周制爵五等,以封功臣。

    當賜爵關内侯者,更名曰附城。

    莽于是自謂威德日盛,大獲天人之助,遂謀即真之事矣。

     秋九月,莽母功顯君死。

     謀,控制了當地的車騎、材官士,又征募郡中勇士,部署将帥。

    擁立劉信為皇帝,翟義自己号稱大司馬、柱天大将軍。

    在各郡、封國發布檄文,聲言:“王莽用毒酒殺死了孝平皇帝,攝居皇帝位,打算滅絕漢朝皇族。

    現在天子已經即位,我們應當共同代天行罰!”各郡、封國都很震動。

    大軍到達山陽時,已有十餘萬人。

     王莽聽到此事,震驚恐懼得飯也吃不下。

    太皇太後對左右侍從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雖是一個女人,也知道王莽必定因此而自危。

    ”王莽于是拜孫建等七人為将軍,率領軍隊,又征調應急出戰的人馬,向翟義軍進攻。

     京城附近的豪俠俊傑趙朋、霍鴻等人聽說翟義起兵,就自稱将軍,燒毀官府,擊殺都尉,共同商議道:“衆将和精兵全部東征,京城空虛,可以攻打長安。

    ”軍隊增至十餘萬人,未央宮前殿可以見到火光。

    王莽又拜王級為将軍,向西攻擊趙朋等人。

     王莽每天抱着孺子到郊祀祭壇和宗廟禱告,集合群臣宣稱:“從前周公代理朝政,而管叔、蔡叔挾持祿父叛變。

    現在翟義也挾持劉信叛亂,連古代的大聖人還懼怕這種事,何況我王莽這樣渺小的人!”群臣都說:“不遭受這次災難,不能展示您的聖德。

    ”王莽仿效《周書》撰寫《大诰》,将自己會歸政于孺子的意圖曉谕全國。

     諸将東征至陳留,與翟義的軍隊會戰。

    翟義兵敗,被誅殺,但始終沒有抓到劉信。

     戊辰(8) 漢孺子嬰初始元年 春,發生地震。

     京城附近的叛軍都被攻破殲滅。

     王級等将軍攻擊趙朋、霍鴻,将他們全部殲滅,各縣都已平定。

    王莽于是在白虎殿擺設酒宴,審核軍功,依照周代制度,把爵位分為五等,封賜功臣。

    應當賜爵關内侯的改名為附城。

    王莽于是自以為聲威德行日漸興盛,大獲天人之助,就謀劃正式登皇帝位。

     秋九月,王莽之母功顯君去世。

     莽母死,意不在哀,自以居攝踐祚,奉漢大宗之後,為功顯君缌缞弁而加麻環绖,如天子吊諸侯服。

    凡壹吊再會,而令孫新都侯宗為主,服喪三年。

     司威陳崇奏莽兄子光殺人,莽怒,切責光,光遂母子自殺。

    初,莽以事母、養嫂、撫兄子為名,及後悖虐,複以示公義焉。

     十一月,太皇太後诏:“莽号令、奏事毋言&lsquo攝&rsquo。

    ” 劉京言齊郡新井,扈雲言巴郡石牛,臧鴻言扶風雍石,莽皆迎受。

    十一月,莽奏:“壬子冬至,巴石牛、雍石文皆到未央前殿。

    臣與太保舜等視,天風起,塵冥。

    風止,得銅符帛圖于石前,文曰&lsquo天告帝符&rsquo。

    臣莽敢不承用?臣請号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lsquo攝&rsquo。

    以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用應天命。

    臣莽夙夜養育隆就孺子,令與周之成王比德,俟加元服,複子明辟,如周公故事。

    ”奏可。

     十二月,哀章作銅櫃以獻莽。

    莽自稱新皇帝,更号。

    太皇太後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

     梓潼人哀章學問長安,素無行,作銅櫃,為兩檢,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櫃圖”,其一署曰“赤帝玺邦傳予皇帝金策書”。

    日昏時,衣黃衣,持櫃至高廟以付仆射。

    仆射以聞。

    莽至高廟,拜受金櫃神禅。

    禦王冠,谒太後。

    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皇天上帝隆顯大佑,屬予以天下兆民。

    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

    予甚祗畏, 王莽的母親去世了,王莽心思不在哀悼上,他自以為位居攝政,代理朝政,尊奉漢室大宗的後嗣,為功顯君守五服中最輕的缌麻服,在細麻布帽上面加以用麻環繞而成的孝帶,如同天子吊唁諸侯穿的喪服。

    總共吊唁一次,會祭兩次,而讓孫子新都侯王宗為喪主,服喪三年。

     司威陳崇奏報:王莽哥哥的兒子王光殺了人,王莽大怒,嚴厲斥責王光,王光母子便自殺了。

    起初,王莽因服侍母親、供養嫂子、撫育兄長的兒子得到了名譽,到後來狂妄兇暴,又以此來顯示公正無私了。

     十一月,太皇太後下诏:“王莽發号施令、臣民向他奏報國事都不要稱&lsquo代理&rsquo了。

    ” 劉京稱齊郡冒出新井,扈雲說巴郡發現石牛,臧鴻說扶風雍縣發現仙石,王莽都接受了。

    十一月,王莽奏報:“壬子冬至,巴郡石牛和雍縣仙石都到未央宮的前殿了。

    我和太保王舜等人去看時,天空刮起大風,天昏地暗。

    大風停止,在石頭前得到了銅符帛圖,其上文字是&lsquo上天告示皇帝的符信&rsquo。

    我王莽哪敢不遵照執行?我請求向全國臣民發号施令、臣民向我奏報都不說&lsquo代理&rsquo。

    把居攝三年改為初始元年,以順應天意。

    我王莽一定日夜養育孺子長大,讓他能與周成王的品德相媲美,等到他舉行冠禮後,再把明君的權力歸還給他,如同周公舊例。

    ”奏章被批準。

     十二月,哀章做了一隻銅櫃,獻給王莽。

    王莽自稱新皇帝,更改國号。

    太皇太後稱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

     梓潼人哀章在長安學習,向來品行不正,他制造了一隻銅櫃,做了兩道印窠封題,一道寫作“天帝行玺金櫃圖”,另一道寫作“赤帝玺邦傳予皇帝金策書”。

    當天黃昏時分,哀章身穿黃衣,拿着銅櫃來到高帝祭廟,把它交給了仆射。

    仆射将此事上奏報告。

    王莽到高帝祭廟拜受金櫃和神谕。

    他頭戴王冠,進見太皇太後。

    回來後,就坐在未央宮前殿,發布文告說:“皇天上帝給我隆重的庇護,把天下千百萬人民托付給我。

    赤帝是漢朝高皇帝的靈魂,承上天的命令傳給我轉讓政權的金策書。

    我很是敬畏, 敢不欽受!已禦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lsquo新&rsquo,以十二月朔為始建國元年正月之朔。

    ” 時以孺子未立,玺藏長樂宮。

    莽請之,太後不欲授。

    莽使安陽侯舜谕指。

    太後怒,罵之曰:“爾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複顧恩義。

    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櫃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玺,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玺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玺俱葬,終不可得。

    ”太後因涕泣而言,旁側長禦以下皆垂涕。

    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後:“臣等已無可言,莽必欲得傳國玺,太後甯能終不與邪?”太後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玺投之地,曰:“我老已死,知而兄弟今族滅也!”莽又欲改太後漢家舊号,易其玺绶。

    于是張永獻符命,言太皇太後當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

    莽從之。

     己巳(9) 新莽始建國元年。

     春正月,莽廢孺子為定安公,孝平皇後為定安太後。

     莽策命孺子為定安公,封以萬戶地,方百裡,立漢祖宗之廟于其國,與周後并行其正朔服色。

    以孝平皇後為定安太後。

    讀策畢,莽親執孺子手,流涕噓欷曰:“昔周公攝位, 怎敢不恭敬地從命!我已經戴上王冠,即真天子之位,定有天下之号為&lsquo新&rsquo,以今年十二月初一作為始建國元年正月的初一。

    ” 當時,因為孺子未即皇帝位,禦玺藏在長樂宮中。

    王莽請太皇太後交出禦玺,太皇太後不想給。

    王莽就派安陽侯王舜前去規勸。

    太皇太後大怒,罵王舜道:“你們父子宗族,依靠漢家的力量幾代富貴,你們不但沒有回報,反而利用别人托孤寄子的機會奪取政權,不再顧念恩義。

    這樣的人,連豬狗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天下難道會有你們這樣的人嗎?而且如果你自己以金櫃符命為新皇帝,改變曆法、衣服器用的制定和樣式,也應當自己另制禦玺,使它傳到萬世,為何用這個亡國不祥的玺,而想得到它?我是漢朝的老寡婦,早晚就要死,打算同這塊玺一起埋葬,你們終究得不到它。

    ”太皇太後邊說邊哭,身邊的侍從以下之人都跟着哭泣。

    王舜也悲傷不能自已,過了很久才擡頭對太皇太後說:“我等已無話可說,但王莽一定要得到傳國禦玺,太後難道能始終不交給他嗎?”太後聽王舜的話語懇切,害怕王莽要以暴力威脅她,就拿出漢代傳國禦玺扔到地上,說:“待我老死後,你們兄弟将被滅族!”王莽又打算改換太後在漢朝的舊封号,更換她的印玺绶帶。

    于是張永獻出符命,聲稱太皇太後應當稱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

    王莽聽從了他的建議。

     新王莽 己巳(9)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

     春正月,王莽廢黜孺子,改為定安公,孝平皇後改封為定安太後。

     王莽頒策書命孺子為定安公,封給他居民一萬戶,土地方圓百裡,在他的封國中設立漢朝祖宗的祀廟,與周朝後代一樣,都使用自己的曆法、服飾顔色。

    以孝平皇後為定安太後。

    讀完策書,王莽親自握着孺子的手,流淚抽泣道:“從前周公代理王位, 終得複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哀歎良久。

    中傅将孺子下殿,北面稱臣。

    百僚陪位,莫不感動。

    定安第置門衛使者監領,敕阿乳母不得與語,常在四壁中,至長大不能名六畜。

     按金櫃封拜其黨與。

     莽按金櫃封拜王舜、平晏、劉秀、哀章為四輔,甄邯、王尋、王邑為三公,甄豐、王興、孫建、王盛為四将,凡十一公。

    王興,故城門令史;王盛,賣餅兒。

    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餘人,兩人容貌應蔔相,徑從布衣登用,以示神焉。

     改諸官名,降漢諸侯王皆為公,王子侯皆為子。

     王二十二人,侯百八十一人。

     立九廟,以漢高廟為文祖廟。

     莽因漢承平之業,一朝有之,其意未滿,狹小漢家制度,欲更為疏闊。

    乃自謂黃帝、虞舜之後,至齊王建孫濟北王安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故以黃帝為初祖,虞帝為始祖,追尊陳胡公為陳胡王,田敬仲為齊敬王,谥濟北王安為愍王。

    立祖廟五,親廟四,天下姚、妫、陳、田、王五姓皆為宗室。

    以漢高廟為文祖廟。

    漢氏園廟祠薦如故。

     禁剛卯、金刀。

     莽以劉(劉)之為字“卯、金、刀”也,诏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

    乃罷錯刀、契刀及五铢錢,更作小錢,徑六分,重一铢,與前大錢五十者為二品。

    欲防民盜鑄,乃禁不得挾銅、炭。

     夏四月,徐鄉侯劉快起兵讨莽,不克,死之。

     莽禁不得買賣田及奴婢。

     最後能把明君的權力歸還周成王,今天我偏偏迫于上天威命,不能如自己的意願。

    ”悲傷歎息了很久。

    中傅帶孺子下殿,向着北面自稱臣下。

    百官陪在旁邊,無不感動。

    在定安公的家宅設置門衛使者監領,命令孺子的乳母不準與他講話,孺子經常被關在房中,到長大後還不能叫出六畜的名稱。

     王莽按金櫃上的文字封拜他的黨與。

     王莽按金櫃所書封拜王舜、平晏、劉秀、哀章為四輔,甄邯、王尋、王邑為三公,甄豐、王興、孫建、王盛為四将,總共十一公。

    王興原是城門令史,王盛是賣餅的。

    王莽按照符命找到十餘個叫這樣名字的人,此二人容貌符合占蔔和面相的要求,就直接從平民起用,以此顯示神奇。

     更改各官位名稱,将漢朝諸侯王都降為公,諸侯王的兒子為侯的都降為子。

     共有王二十二人,侯一百八十一人被降級。

     設立九廟,将漢高廟改為文祖廟。

     王莽承接漢朝盛世的龐大基業,一時攫為己有,但心意仍不滿足,認為漢朝制度狹小,想要更為宏大。

    他就自稱是黃帝、虞舜的後裔,一直到齊王田建的孫子濟北王田安才失去政權,齊國人稱齊國王族為“王家”,就以王為姓氏。

    所以,王莽以黃帝為初祖,以虞舜為始祖,追尊陳胡公為陳胡王,田敬仲為齊敬王,濟北王田安谥号為愍王。

    建造五座祖宗祭廟、四座皇族祭廟,全國姚、妫、陳、田、王五姓都是皇族。

    将漢高廟改為文祖廟。

    劉姓皇帝陵園中的宗廟祭祀如同原來一樣。

     嚴禁剛卯佩飾和金刀錢。

     王莽認為劉字的組成部分是“卯、金、刀”,就下诏從正月起剛卯佩飾和金刀錢都不準再使用。

    于是廢除錯刀币、契刀币和五铢錢,改作小錢,直徑六分,重量為一铢,與以前的大錢五十貨币為兩類。

    為防止民間偷偷鑄造,就下禁令不能挾帶銅和炭。

     夏四月,徐鄉侯劉快起兵讨伐王莽,兵敗而死。

     王莽下禁令,不準買賣田地和奴婢。

     莽曰:“古者一夫百畝,什一而稅。

    秦壞聖制,廢井田。

    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

    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欄,制于民臣,颛斷其命,缪于&lsquo天地之性人為貴&rsquo之義。

    漢氏減輕田租,三十稅一,常有更賦,疲癃鹹出,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實什稅五也。

    故富者驕而為邪,貧者窮而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錯。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裡、鄉黨。

    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衆者,投諸四裔以禦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 秋,遣五威将帥班符命,更印绶。

     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

    王侯官吏,外及蠻夷,皆即授新印绶,因收故漢印绶。

    五威将乘乾文車,駕坤六馬,背負鼈鳥之毛,服飾甚偉。

    每一将各置五帥,将持節,帥持幢,東至夫餘,南曆益州,西至西域,北至匈奴庭。

     冬,雷,桐華。

    大雨雹。

     庚午(10) 二年。

     春二月,莽廢漢諸侯王為民。

     五威将帥還奏事,漢諸侯王為公者悉上玺绶為民,以獻符命封侯者三人。

     立五均司市、錢府官,令民各以所業為貢。

    榷酒酤。

     王莽說:“古代一夫分田一百畝,按十分之一交租稅。

    秦朝破壞了聖人制度,廢除井田。

    強者占田數千畝,弱者竟沒有立錐之地。

    又設置買賣奴婢的市場,奴婢與牛馬一同關在栅欄中,受制于百姓和官吏,專橫裁決其命運,與&lsquo天地之間人最為寶貴&rsquo的原則相背。

    漢朝減輕了田租,按三十分之一征稅,但經常有代役稅,病殘而喪失勞力的都要交納,又有土豪劣紳侵犯欺淩,瓜分田地,掠奪财物,實際上是按十分之五交稅。

    所以富人驕奢而做惡事,窮人因貧困而做惡事,都陷于犯罪,刑罰因此不能不用。

    現在,全國的田都改名為王田,奴婢叫私屬,都不準買賣。

    家裡男性不滿八人而占有超過一井之田的,把多餘的田地分給親屬、鄰居和同鄉親友。

    本來沒有田地、現在應當分得田地的,按規定辦理。

    敢有反對井田聖制、無視法律惑亂民衆的,将其流放到四方極遠的地方,以抵禦妖怪鬼神,如同我的始祖虞舜帝懲戒四兇的舊例。

    ” 秋,派五威将帥頒布符命,更換官吏的印玺绶帶。

     王莽派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到全國各地頒布符命四十二篇。

    王侯及官吏,中原以外到蠻夷之地,都被就地授與新的印章绶帶,并收回原來漢朝的印章绶帶。

    五威将們乘坐繪有天文圖像的車子,套着六匹母馬,背上插着錦雞的羽毛,服裝佩飾很是威武。

    每位五威将下面各設置五個元帥,五威将手拿符節,五帥舉着旗幡,向東走到夫餘,向南到達益州,西至西域,北到匈奴王庭。

     冬,打雷,桐樹開花。

    天降大冰雹。

     庚午(10) 新王莽始建國二年。

     春二月,王莽廢黜漢朝諸侯王,降為平民。

     五威将帥回來奏報,漢朝的諸侯王改稱為公的都繳上印章绶帶,成為平民,因為呈獻符命而被封為侯爵的有三人。

     設立五均司市和錢府官,命令百姓都要以所從事的工作繳納貢稅。

    設定酒類由國家專賣。

     國師公劉秀言:“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與欲得。

    ”莽遂于長安及洛陽、邯鄲、臨菑、宛、成都立五均司市、錢府官。

    司市常以四時仲月定物上、中、下之賈,各為其市平。

    民賣物不售者,均官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

    物貴過平一錢,則以平賈賣與民;賤減平者,聽民自相與市。

    又民有乏絕欲賒貸者,錢府予之,每月百錢收息三錢。

     諸取金、銀、連、錫、鳥獸、魚鼈、畜牧、桑蠶、織纴、紡績、補縫、工匠、醫、巫、蔔、祝、方技、商賈,皆各自占所為于其所之,縣官除其本,計其利,十分之,而以其一為貢。

    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實者,盡沒入所采取而作縣官一歲。

     羲和魯匡複奏請榷酒酤,從之。

     匈奴擊車師,戊己校尉官屬殺尉應之。

     莽既班四條,護烏桓使者告烏桓,毋得複與匈奴皮布稅。

    匈奴責稅,收酋豪,縛,倒懸之。

    酋豪昆弟共殺匈奴使。

    單于聞之,發兵攻擊,驅婦女弱小且千人去,置左地,曰:“持馬畜、皮布來贖之!”烏桓持财畜往贖,匈奴受,留不遣。

     及五威将帥至匈奴,易單于故印。

    故印文曰“匈奴單于玺”,莽更曰“新匈奴單于章”。

    單于再拜,解故印绂奉上将帥,受著新绂,不解視印。

    至夜,右帥陳饒曰:“單于視印見其變改,必求故印,此非辭說所能距也。

    不如椎破故印以絕禍根。

    ”将帥猶與,莫有應者。

    饒,燕士,果悍,即 國師公劉秀奏道:“周代有泉府之官,收購民間賣不出去的産品,供應民間缺乏的貨物。

    ”王莽就在長安和洛陽、邯鄲、臨菑、宛城、成都設立五均司市和錢府官。

    司市通常在每季的第二個月設定貨物的上、中、下等的價格,保持物價穩定。

    民間賣不出去的貨物,均官調查、确定之後,依照成本價收購。

    物價上漲,超過平價一錢,就以平價将藏貨賣給百姓;貨價下降,比平價低的,則由百姓自由交易。

    另外,百姓如果沒有錢要賒貸,錢府就借給他,每月一百錢收取利息三錢。

     凡在山林水澤開采金礦、銀礦、鉛礦、錫礦的工人,捕鳥獸的獵人,捕捉魚鼈的漁夫,以畜牧為業的牧民,種桑養蠶、織布紡線、縫紉的女人,工匠,醫生,巫師,算卦的人,祭司,有其他本領的人,商販,全都要在所前往之地申報各自經營所得,官府除去其成本,計算純利,分成十份,以其中的一份交納貢稅。

    敢不申報所得或申報而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