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起辛醜(前20)漢成帝鴻嘉元年,盡壬戌(2)漢平帝元始二年。
凡二十三年。
辛醜(前20) 鴻嘉元年 春正月,以薛宣為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缺。
谷永言:“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知人則百僚任職,天工不曠。
禦史大夫任重職大,非庸材所能堪。
少府宣達于從政,舉錯時當,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身兼數器,唯陛下留神考察。
”上從之。
二月,更以新豐戲鄉為昌陵縣,奉初陵。
帝始為微行。
上始為微行。
從期門郎或私奴,或乘小車,或皆騎,出入市裡郊野,遠至旁縣,鬥雞走馬,常自稱富平侯家人。
富平侯者,侍中張放也,寵幸無比,故假稱之。
三月,丞相禹罷。
夏四月,以薛宣為丞相。
禹以老病罷,朝朔、望,位特進,賞賜甚厚。
宣為相,官屬譏其煩碎無大體,不稱賢也。
匈奴複株累單于死,弟搜諧若鞮單于立。
壬寅(前19) 二年 春三月,飛雉集未央宮承明殿。
博士行大射禮,有飛雉集于庭,登堂而雊。
又集太常、 辛醜(前20) 漢成帝鴻嘉元年 春正月,任命薛宣為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官位空缺。
谷永上奏說:“帝王之德莫大于識别人才,識别人才則百官勝職,天職圓滿。
禦史大夫任重職大,非庸才所能擔當。
少府薛宣處理政事通達幹練,舉止合時當理,通曉經學及藝文禮樂,具備多種才能,足以為帝王和國家謀劃計議,請陛下對他留意考察。
”成帝同意了。
二月,成帝把新豐的戲鄉改為昌陵縣,以供奉初陵。
成帝開始微服出行。
成帝開始微服出行。
跟随的有期門郎或私奴,或乘小車,或全部騎馬,出入市裡街巷和郊野,遠至長安周圍各縣,鬥雞走馬,成帝還常自稱是富平侯家人。
富平侯即侍中張放,當時受寵無比,因此假稱自己是富平侯家人。
三月,丞相張禹免官。
夏四月,任命薛宣為丞相。
張禹因年老多病免官,在每月一日、十五日朝見皇帝,并加位特進,賞賜甚厚。
薛宣任丞相後,官員們指責他注重煩瑣小節而忽視原則大局,算不上賢才。
本年,匈奴複株累單于去世,他的弟弟搜諧若鞮單于繼位。
壬寅(前19) 漢成帝鴻嘉二年 春三月,野雞飛來群集于未央宮承明殿。
博士行大射禮,有野雞飛集于庭,登堂嗚叫。
又集于太常、 宗正、丞相、禦史、車騎府,又集未央宮承明殿。
王音言曰:“天地之氣,以類相應,譴告人君,甚微而著。
雉者聽察,先聞雷聲,故《經》載高宗雊雉之異,以明轉禍為福之驗。
今以博士行禮之日,大衆聚會,飛集于庭,曆階登堂,曆三公之府,典宗廟骨肉之官,然後入宮,其宿留告曉人,具備深切,雖人道相戒,何以過是!”後帝使诏音曰:“聞捕得雉,毛羽頗摧折,類拘執者,得無人為之?”音複對曰:“陛下安得亡國之語!不知誰主為佞谄之計,誣亂聖德如此。
陛下即位十五年,繼嗣不立,日日駕車而出,失行流聞,海内傳之,甚于京師。
皇天數見災異,欲人變更,尚不能感動陛下,臣子何望!獨有極言待死,命在朝暮而已。
如有不然,老母安得處所,尚何皇太後之有,高祖天下當以誰屬乎!宜謀于賢智,克己複禮,以求天意,則繼嗣尚可立,災變尚可銷也。
” 夏,徙郡國豪桀于昌陵。
初,元帝儉約,渭陵不複徙民起邑。
帝起初陵,數年後,樂霸陵曲亭南,更營之。
将作大匠解萬年,奏請為初陵徙民起邑。
上從其言,起昌陵邑。
徙郡國豪桀五千戶于昌陵。
五月,隕石于杜郵三。
癸卯(前18) 三年 夏,大旱。
王氏五侯有罪,詣阙謝,赦不誅。
宗正、丞相、禦史大夫、車騎将軍官府,接着,又飛集于未央宮承明殿。
車騎将軍王音上奏說:“天地之氣,以類别互相呼應驗證,向君王警告變異,雖然十分微小,但很明顯。
野雞聽覺敏銳,能最先聽到雷聲,因而《書經》記載高宗時曾出現野雞鳴叫的異象,後來終于消災滅禍,這是轉禍為福的明顯驗證。
而今在博士舉行典禮之日,野雞在衆目睽睽之下,飛集于庭院,經過台階登上大堂,飛過三公之府,飛過主持宗廟祭典和皇族事務的官署,然後入宮。
野雞的停留所告誡人們的,是深刻而切要的,雖然人們也常常互相告誡,但哪裡能趕上這個!”而後,成帝派人傳诏詢問王音說:“聽說捕到的野雞,羽毛折斷的很多,好像曾被抓住關閉過,莫非有人故意制造變異?”王音回答說:“陛下怎能說這種亡國的話!不知誰敢策劃這種阿谀讨好的計策,誣亂聖德到如此地步。
陛下即位已十五年,沒有繼承皇位的嗣子,天天駕車出遊,不道之舉廣為流傳,海内各地的傳聞,更甚于京師。
上天屢次降下災異,希望改正過失,尚且不能感動陛下,臣子還能盼望什麼呢!隻有直言極谏,等候處死,命在旦夕間而已。
如有不然,我的老母都沒有安生之地,更何況皇太後,哪裡會有安全處所,到那時,高祖的天下該當托付給誰呢!陛下應當與賢能智慧之人磋商,克制個人的私欲,恢複以禮治國的正道,以求天意保佑,太子降生,災害變異也才會消失。
” 夏季,下令遷移郡國豪族充實昌陵地區。
當初,漢元帝十分節儉,他的陵墓渭陵,不再讓居民遷來建立縣邑。
而成帝建築他的初陵,經過幾年施工,又看上霸陵曲亭以南,就更換地點重新營建。
将作大匠解萬年,奏請為初陵遷移居民,建立縣邑。
成帝聽從他的建議,設立了昌陵邑。
下令遷移郡國豪族五千戶充實昌陵地區。
五月,杜郵墜落三顆隕石。
癸卯(前18) 漢成帝鴻嘉三年 夏,大旱。
王氏五侯有罪,到宮殿謝罪,赦免沒有誅殺。
王氏五侯争以奢侈相尚。
商嘗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
後又穿城引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
上幸商第,見而銜之。
後微行出,過曲陽侯第,又見園中土山、漸台,象白虎殿,于是怒,以讓車騎将軍音。
商、根欲自黥、劓以謝太後。
上大怒,使尚書責問司隸、京兆,知商等奢僭不軌,阿縱不舉奏。
又賜音策書曰:“外家何甘樂禍敗!而欲自黥、劓,相戮辱于太後前,傷慈母之心,以危亂國家。
今将一施之,君其召諸侯,令待府舍。
”是日,诏尚書,奏文帝時誅将軍薄昭故事。
音藉槁請罪,商、立、根皆負斧質謝,良久乃已。
上特欲恐之,實無意誅也。
冬十一月,廢皇後許氏。
初,許皇後與班倢伃皆有寵。
上嘗遊後庭,欲與倢伃同辇,辭曰:“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妾。
今欲同辇,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太後聞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倢伃。
”後,上微行過陽阿主家,悅歌舞者趙飛燕,召入宮,大幸。
有女弟,複召入,姿性尤醲粹,左右見之,皆啧啧嗟賞。
有宣帝時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姊、弟俱為倢伃,貴傾後宮。
于是谮告許皇後、班倢伃祝詛主上,許後 王氏五侯競相崇尚奢華。
成都侯王商曾得病,想找個避暑的地方,向成帝借用明光宮。
後又鑿穿城牆引來河水,注入他家宅第中的大水池,以行船取樂。
成帝去王商府第時見到這種情況,十分不滿。
後來成帝微服出行時,經過曲陽侯府第,又看見園中修築土山、漸台,模仿白虎殿,于是成帝大怒,用五侯僭越的罪行指責車騎将軍王音。
王商、王根兄弟想用在自己臉上刺字割鼻的辦法向太後謝罪。
成帝更加憤怒,就派尚書去責問司隸校尉和京兆尹,明知王商等奢侈、僭越等不軌行為,卻阿谀縱容,不舉奏揭發。
成帝又給王音下策書說:“外戚為什麼甘願惹禍而敗落!竟然打算給自己刺面割鼻,在太後面前故意自受戮辱,傷害太後的慈母之心,從而危害攪亂國家。
今天我要對他們一一處罰,你把王商等人召到你那裡,等待處理。
”這天,成帝還诏令尚書,奏報漢文帝誅殺将軍薄昭的舊事。
王音坐在草墊子上,請罪待刑,王商、王立、王根都背負刀斧和砧闆,表示謝罪待刑。
過了很久,此事才算了結。
成帝不過是要恐吓他們,實際上并沒有誅殺他們的意思。
冬十一月,廢皇後許氏。
最初,許皇後與班倢伃都受成帝寵愛。
成帝曾到後宮庭院去遊玩,想跟班倢伃同乘一輛車,班倢伃推辭說:“我觀看古代的圖畫,聖賢的君王身旁,都跟随着名臣,而三代末世的君王身旁,才有寵妾。
現在陛下想和我同乘一輛車,是不是有些相似呢!”成帝覺得她的話講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勉強。
太後聽說了,高興地說:“古代有樊姬,今天有班倢伃。
”後來,成帝微服出行,到陽阿公主的家,喜歡上公主家的歌舞女趙飛燕,于是就把她召入宮中,大加寵愛。
趙飛燕有個妹妹,後來也被召入宮中,她的姿容特别美豔,俏麗無瑕,成帝左右的人看見她,都啧啧稱羨,贊不絕口。
有位漢宣帝時的披香博士淖方成,當時正站在成帝身後,卻邊唾口水邊說:“這是禍水呀,撲滅漢王朝之德者一定是她!”趙飛燕姐妹倆都被封為倢伃,一時顯貴無比,壓倒後宮。
于是趙飛燕向成帝進讒言,說許皇後、班倢伃用妖術詛咒皇上,許後 廢處昭台宮,考問班倢伃,對曰:“妾聞&lsquo死生有命,富貴在天&rsquo。
修正尚未蒙福,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愬;如其無知,愬之何益!故不為也。
”上善其對,赦之。
倢伃恐久見危,乃求共養太後于長信宮。
上許焉。
廣漢鄭躬等作亂。
甲辰(前17) 四年 秋,河水溢。
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三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餘所。
平陵李尋等奏言:“議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
今因其自決,可且勿塞,以觀水勢。
河欲居之,當稍自成川,跳出沙土。
然後順天心而圖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
”于是遂止不塞。
朝臣數言百姓可哀,上遣使者處業振贍之。
冬,以趙護為廣漢太守,讨鄭躬等,平之。
鄭躬等犯曆四縣,衆且萬人,州郡不能制。
至是,以護為廣漢太守,發郡兵擊之,或相捕斬除罪。
旬月平。
王譚卒。
诏王商位特進,領城門兵。
平阿侯譚薨。
上悔前廢之,乃複诏成都侯商,以特進領城門兵,置幕府,得舉吏如将軍。
杜邺說音宜承聖意, 終于被廢,遷居昭台宮。
審訊班倢伃時,班倢伃回答說:“我聽說&lsquo死生有命,富貴在天&rsquo。
我正大光明,尚且沒有得到幸福,如果做邪惡之事,還能指望有什麼好結果呢!假使鬼神有知,不會聽取詛咒主上的申訴;假使鬼神無知,向鬼神申訴又有什麼用呢?所以這種事我是不會做的。
”成帝認為她說得有道理,就赦免了她。
班倢伃怕時間長了終有危險,就請求到長信宮侍奉太後。
成帝準許了。
廣漢鄭躬等作亂。
甲辰(前17) 漢成帝鴻嘉四年 秋季,黃河泛濫成災。
黃河在勃海、清河、信都泛濫成災,淹沒了三十一個縣、邑,沖毀官亭、民房四萬餘所。
平陵人李尋等上奏說:“讨論治理黃河的人,總想尋找九河故道,按照故道進行疏通。
而今趁着黃河自己決口,可以暫時不堵塞缺口,以觀察水流的走勢。
黃河水道要是能夠固定,當會自己逐漸形成河川,突出河床。
然後順着上天的意願加以治理,一定能取得成功,而且所使用的财力、人力都很少。
”于是就停下來,不再堵塞黃河缺口。
朝臣屢次提出災區百姓生活困苦,很是可憐,成帝于是遣派使者前往安置救濟他們。
冬季,朝廷任命趙護為廣漢太守,讨伐鄭躬等人,平息了他們的叛亂。
鄭躬等攻擊了四個縣,人衆将近萬人,州郡也鎮壓不住。
至此,朝廷任命趙護為廣漢太守,征發郡兵攻擊鄭躬,有賊人互相捕捉斬殺,官府赦免其罪。
不到一個月,平息了叛亂。
平阿侯王譚去世。
下诏任用成都侯王商,讓他以特進身份主管城門兵。
平阿侯王譚去世。
成帝後悔棄置王譚,于是再次任用成都侯王商,讓他以特進身份主管城門兵,設置幕府,使他如将軍一樣有舉薦官吏的權力。
杜邺勸說王音應該秉承順從聖上的旨意, 加異往時,每事凡議,必與及之。
音由是與商親密。
乙巳(前16) 永始元年 夏四月,封趙臨為成陽侯。
下谏大夫劉輔獄,論為“鬼薪”。
上欲立趙倢伃為皇後,皇太後嫌其所出微甚,難之。
太後姊子淳于長往來通語,歲餘乃許之。
上先封倢伃父臨為成陽侯。
谏大夫劉輔上言:“臣聞天之所興,必先賜以符瑞。
天之所違,必先降以災變,此自然之占驗也。
昔武王、周公,承順天地以飨魚、烏之瑞,然猶君臣祗懼,動色相戒。
況于季世,不蒙繼嗣之福,屢受威怒之異者乎!雖夙夜自責,改過易行,畏天命,念祖業,妙選有德之世,考蔔窈窕之女,以承宗廟,順神祗心,塞天下望,子孫之祥猶恐晚暮。
今乃觸情縱欲,傾于卑賤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
裡語曰:&lsquo腐木不可以為柱,人婢不可以為主。
&rsquo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禍而無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
臣竊傷心,不敢不盡死。
”書奏,诏收縛系掖庭秘獄。
于是将軍辛慶忌、廉褒、光祿勳師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書曰:“臣聞明主垂寬容之聽,不罪狂狷之言,然後百僚竭忠,不懼後患。
竊見劉輔前以縣令求見,擢為谏大夫,旬月之間下秘獄。
臣等愚以為輔幸得托公族之親,在谏臣之列,新從下土來,未知朝廷體,獨觸忌諱,不足深 加倍改變過去的做法,每件政事,凡有建議奏章,都必與王商磋商。
王音因此與王商關系親密。
乙巳(前16) 漢成帝永始元年 夏四月,封趙臨為成陽侯。
谏大夫劉輔獲罪下獄,判處為宗廟砍柴三年的徒刑。
成帝想封趙飛燕為皇後,皇太後嫌她出身太卑賤,從中阻止。
太後姐姐的兒子淳于長往來于東宮,為成帝傳話,經過一年多,太後才允許。
成帝先封趙飛燕的父親趙臨為成陽侯。
谏大夫劉輔上書說:“我聽說上天要振興的事,一定會事先給以祥瑞的征兆。
上天要避諱的事,一定會事先降下災異的征兆,這是大自然的必然應驗。
往昔武王、周公承順天地,因而有白魚入王舟、火焰變烏鴉的祥瑞,然而君臣仍然對天地很敬畏,互相用臉色誡勉。
何況現在正處末世,沒有太子降生的福氣,卻屢次遭受上天發怒降下的災異呢!雖然日夜自我反省,改過易行,敬畏天命,顧念祖宗基業,精選品德高尚的家族,從中考查蔔選窈窕淑女,以繼承宗廟,順從神的意旨,滿足天下人的願望,然而要想有生子生孫的福氣,仍然恐怕太晚。
現在陛下觸情縱欲,傾心迷戀卑賤之女,想立這樣的女子做皇後,既不畏于天,又不愧于人,這是再大不過的迷惑了。
俚語說:&lsquo朽木不可用作梁柱,婢女不可成為主人。
&rsquo上天和百姓都反對的事情,必然有禍而無福,這是平民百姓都懂得的道理,朝廷卻沒有人肯說一句話。
我私下為此痛心,不敢不冒死勸谏。
”奏章呈上去後,成帝下令逮捕了劉輔,囚禁在宮廷秘密監獄裡。
于是将軍辛慶忌、廉褒、光祿勳師丹、太中大夫谷永都上書說:“我們聽說聖明的君主廣開言路,施恩寬容,即使對偏激的意見也不加罪追究,于是百官竭力盡忠,沒有後患之憂。
我們看到劉輔從前以縣令的身份求見陛下,被擢升為谏大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他投入了秘密監獄。
我們愚昧地認為,劉輔有幸得托皇族宗親之福,位列谏臣。
他新近才從地方來到京城,不懂朝廷規矩,獨自觸犯了陛下的忌諱,不足以深究 過。
如有大惡,宜暴治理官,與衆共之。
今天心未豫,災異屢降,水旱疊臻,方當隆寬廣問,褒直盡下之時也,而行慘急之誅于谏争之臣,震驚群下,失忠直心。
假令輔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戶曉。
公卿以下,見陛下進用輔亟而折傷之暴,人有懼心,精銳銷耎,莫敢盡節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聽,廣德美之風。
臣等竊深傷之,唯陛下留神省察。
”上乃徙系輔共工獄,減死一等,論為“鬼薪”。
五月,封太後弟子莽為新都侯。
太後兄弟八人,獨弟曼早死,不侯。
子莽幼孤,不及等比。
其群兄弟皆将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
莽因折節為恭儉,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
又外交英俊,内事諸父,曲有禮意。
大将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鳳且死,以托太後及帝,拜黃門郎。
久之,成都侯商又請分戶邑封莽。
當世名士戴崇、金涉、陳湯亦鹹為莽言,由是封為新都侯,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宿衛謹敕,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振施賓客,家無所餘。
收贍名士,交結将、相,故在位更推薦之,虛譽隆洽,傾其諸父矣。
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慚恧。
嘗私買侍婢,昆弟怪之,莽因曰:“後将軍朱子元無子,莽聞此兒種宜子,為買之。
”即日以婢奉博。
其匿情求名如此。
過錯。
如有大罪,就應讓司法官吏去公開查辦,使大家都知道原委。
現在天心不悅,屢降災異,水旱疊至,正該是施恩寬容,廣泛下問,鼓勵直言,使臣下暢所欲言之時,卻對谏诤之臣施以慘重處罰,使群臣震驚,喪失盡忠直言之心。
假如劉輔不是因直言獲罪,罪名又不公開,則不可家喻戶曉。
公卿及以下官員,見陛下很快地擢升劉輔,又很快給以打擊,人人懷有恐懼之心,精氣消失,銳氣減弱,不敢為國盡忠直言,這就不能顯示出虞舜那樣的傾聽直谏的賢德,也不能推廣美好的道德風範。
我們為此深深憂慮,希望陛下留意考察。
”成帝于是把劉輔轉移到共工獄,減免死罪,判處為給宗廟砍柴三年的徒刑。
五月,封太後弟弟的兒子王莽為新都侯。
太後有兄弟八人,隻有弟弟王曼早死,沒有封侯。
王曼的兒子王莽很小即成為孤兒,不能與其他人相比。
他的那些兄弟都是将軍、王侯之子,可以憑仗當時的地位奢侈靡爛,以車馬聲色、放蕩遊樂比高下。
王莽則屈己下人,謙恭節儉,勤修博學,穿着像儒生,侍奉母親跟寡嫂,撫養亡兄的兒子,十分盡心周到。
同時,在外結交的都是些英俊豪傑,在内對待諸位父輩恭順有禮貌。
大将軍王鳳病重時,王莽侍候他,親口嘗藥,數月不解衣帶入睡,以緻蓬頭垢面。
王鳳将死時,把王莽托付給太後及成帝,王莽被封為黃門郎。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成都侯王商又上書,請求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給王莽。
當時的名士戴崇、金涉、陳湯等也都為王莽說話,成帝因而封王莽為新都侯,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王莽在宮中奉職謹慎,爵位越尊貴,節操越謙恭。
他無私周濟門下賓客,以緻家無餘财。
他收羅贍養名士,結交将、相,因而在位的官員不斷推薦他,虛假的聲譽傳遍全國,超過了他的諸位伯父叔父。
他敢于做矯情造作的事,而又處之泰然,毫無愧色。
王莽曾私下買了一個婢女,兄弟中有人聽說後責怪他,王莽辯解說:“後将軍朱子元沒有兒子,我聽說此女能生兒子,于是就給他買下了。
”并當天把婢女奉送給朱博。
他就是這樣隐匿真情求取名聲。
六月,立倢伃趙氏為皇後。
後既立,寵少衰。
而其女弟絕幸,為昭儀,居昭陽舍,皆以黃金、白玉、明珠、翠羽飾之。
自後宮未嘗有焉。
後居别館,多通侍郎、宮奴多子者,然卒無子。
光祿大夫劉向以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于是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及孽、嬖為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及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奏之。
數上疏言得失,陳法戒。
上雖不能盡用,然内嘉其言,常嗟歎之。
秋七月,诏罷昌陵,反故陵,勿徙吏民。
昌陵制度奢泰,久而不成。
劉向上疏曰:“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
孝文皇帝嘗美石椁之固,張釋之曰:&lsquo使其中有可欲,雖锢南山猶有隙。
&rsquo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
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丘垅皆小,葬具甚微,其賢臣孝子亦承命順意而薄葬之,此誠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
孔子葬母于防,墳四赤。
延陵季子葬其子,封墳掩坎,其高可隐。
故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
其葬君、親、骨肉皆微薄,非苟為儉,誠便于體也。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墳,數年之間,項籍燔其宮室營宇,牧兒持火照求亡羊,失火燒其藏椁。
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掘必速。
陛下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
及徙昌 六月,立趙飛燕為皇後。
趙飛燕當上皇後以後,成帝對她的寵愛稍有減退。
而她的妹妹卻格外受寵,被封為昭儀,住昭陽宮。
她的住處全用黃金、白玉、明珠、翠羽來裝飾。
其奢華是後宮從來沒有過的。
趙皇後居住在另外一個宮殿,經常與侍郎和宮奴中兒子多的人私通,然而始終不生孩子。
光祿大夫劉向認為王教應該由内及外,先從皇帝身邊人開始,于是摘錄《詩經》《書經》所記載的賢妃、貞婦興國顯家的事迹,以及受寵者作亂使國家滅亡的故事,按次序編成《列女傳》,并采錄傳、記往事,著《新序》《說苑》,奏請成帝閱覽。
他還數次上書談論得失,陳述楷式和鑒戒。
成帝對他的建議雖然不能全部采用,内心卻很贊賞他的意見,常常感歎不已。
秋七月,成帝命令停止修築昌陵,恢複以前的初陵,不再遷移吏民。
昌陵造得奢侈,很久都未能完成。
劉向上書說:“自古至今,沒有不滅亡的國家。
孝文帝曾經贊美石棺椁的堅固,張釋之說:&lsquo假使其中有人們想得到的東西,就是用熔化的金屬堵塞南山,仍有隙可乘。
&rsquo死亡無終結而國家有興廢,因此張釋之的話是為文帝作長久之計。
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墳冢都小,葬具很簡陋,他們的賢臣孝子也秉承命令順從意旨,實行薄葬,這才是安葬君父至忠至孝的做法。
孔子把母親安葬在防,墳高四尺。
延陵季子埋葬他的兒子,故意遮隐墳丘,使它的高度隐蔽得幾乎看不出來。
所以說,孔子是孝子而季子是慈父,舜、禹是忠臣而周公能盡兄弟之義。
他們安葬君王、父母、骨肉親人都很簡陋,并非隻為節儉而草率,實在是合乎生活常理。
秦始皇葬在骊山旁,地下堵塞了三泉,地上墳丘堆得像山一樣高,但僅僅幾年的時間,項羽便燒了他的宮殿、屋宇,牧童手持火把到墓中尋找丢失的羊,失火燒毀了棺椁。
因而恩德越深厚者,安葬越簡陋;智慧越高深者,安葬越微薄。
無德愚昧之人,安葬越奢華,墳丘也越高大,宮廟十分華麗,必然迅速被人發掘破壞。
陛下最早營建的陵,規模很小,天下沒有不稱陛下賢明的。
而後改遷昌 陵,積土為山,發民墳墓,營起邑居,期日迫卒。
以死者為有知,發人之墓,其害多矣。
若其無知,又安用大!謀之賢知則不說,以示衆庶則苦之,若苟以說愚夫淫侈之人,又何為哉!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夫之議,以息衆庶!”上感其言。
初,解萬年自詭昌陵三年可成,卒不能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議,皆曰:“昌陵因卑為高,度便房猶在平地上,客土之中,淺外不固。
卒徒萬數,然脂夜作,取土東山,與谷同賈。
故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勢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緒,宜還複故陵,勿徙民,便!”诏曰:“朕執德不固,謀不盡下,過聽萬年言&lsquo昌陵三年可成&rsquo,作治五年,天下虛耗,百姓罷勞。
客土疏惡,終不可成,朕惟其難,怛然傷心。
夫&lsquo過而不改,是謂過矣&rsquo。
其罷昌陵,反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
” 封蕭何六世孫喜為酂侯。
八月,太皇太後王氏崩。
九月,黑龍見東萊。
是月晦,日食。
丙午(前15) 二年 春正月,大司馬、車騎将軍音卒。
王氏唯音為修整,數谏正,有忠直節。
二月,星隕如雨。
是月晦,日食。
谷永為涼州刺史,奏事京師,訖,當之部,上使尚書問 陵,堆土成山,挖掘人民的墳墓,建立村鎮民房,期限又是那麼緊迫。
若死者有知,那麼挖掘人家的墳墓,太違背情理。
死者若無知,那又何必把陵墓修得那麼大呢!這事若去與賢明智慧之人商量謀劃,他們不會高興;若說給平民百姓,他們會叫苦埋怨;如果隻是為了取悅愚夫和淫侈之人,又何必去做呢!陵墓的規模,應該聽從公卿大臣們的建議,以平息百姓的怨恨。
”成帝聽了這番話,感觸很深。
當初,解萬年自己詭稱昌陵三年可以建成,最後不能完工,群臣大多指責此事,于是成帝交付有關官署讨論,大家都認為:“昌陵把低地堆土增高,但估計便房仍在平地上,從别處運土建陵,淺表外層也不堅固。
動用士卒、役夫成千上萬,甚至燃點油脂連夜趕工。
從很遠的東山去取土,土價幾乎與谷價相等。
原來的初陵,由于利用天然條件,采用原地之土,所處的地勢高而開闊,旁臨先祖之陵,又有前十年工程的基礎,應該仍恢複從前的初陵,不再移民,最為有利!”成帝下诏說:“朕以德治國不堅決,沒有廣泛同臣下商量,錯誤地聽信解萬年所說&lsquo昌陵三年便可修成&rsquo的話,結果興建了五年,國家财力被白白消耗,使百姓疲勞。
從遠處運來的墳土疏松而不堅固,陵墓最終不能修成,朕想到修陵的艱難,感到不安和傷心。
古人說&lsquo有過失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失&rsquo。
現決定撤銷昌陵,恢複初陵,不再遷移吏民,使天下人不再有動搖之心。
” 封蕭何六世孫蕭喜為酂侯。
八月,太皇太後王氏去世。
九月,東萊發現黑龍。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丙午(前15) 漢成帝永始二年 春正月,大司馬、車騎将軍王音去世。
外戚王氏家族中,唯有王音修身嚴整,屢次勸谏成帝改正錯誤,有忠誠正直的氣節。
二月,隕星墜落如雨。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谷永為涼州刺史,到京師奏完事,要返回時,成帝派尚書問 永,受所欲言。
永對曰:“臣聞王天下、有國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聞。
如使危亡之言辄上聞,則商、周不易姓而疊興矣。
陛下誠垂寬明之聽,無忌諱之誅,使刍荛之臣得盡所聞于前,群臣之上願,社稷之長福也。
去年九月,龍見而日食。
今年二月,星隕而日食。
六月之間,大異四發,三代之末未嘗有也。
臣聞三代所以隕喪者,皆由婦人與群惡沉湎于酒。
秦所以亡者,養生泰奢,奉終泰厚也。
二者,陛下兼而有之。
臣請略陳其效:建始、河平之際、許、班之貴,熏灼四方,女寵至極,不可上矣。
今之後起,什倍于前。
廢先帝法度,聽用其言,官秩不當,縱釋王誅,驕其親屬,假之威權,從橫亂政,刺舉之吏,莫敢奉憲。
又以掖庭獄大為亂阱,榜棰?于炮烙,絕滅人命,主為趙、李報德複怨。
反除白罪,多系無辜,生入死出者,不可勝數。
是以日食再既,以昭其辜。
王者先必自絕,然後天絕之。
陛下棄萬乘之至貴,樂家人之賤事,厭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崇聚傈輕無義小人以為私客,數離深宮之固,挺身相随,烏集吏民之家,亂服共坐,沉湎媟嫚,典門戶、奉宿衛之臣執幹戈而守空宮,公卿百僚不知陛下所在,積數年矣。
王者以民為基,民以财為本,财竭則下畔,下畔則上亡。
是以明王愛養基本,不敢窮極。
今陛下輕奪民财,不 谷永,還有什麼想說的話可以說。
谷永回答說:“我聽說統治天下、主宰國家的人,憂患在于危亡的事情已在上面出現,而下面挽救危亡的建議君王卻聽不到。
如果能使挽救危亡的建議很快上達,那麼商、周就不會改姓而繼續興盛。
陛下若能誠心實意地聽從下面的建議,不再出現觸犯忌諱就加以誅殺的事,使草芥之臣也敢于在陛下面前暢所欲言,那就是群臣最大的願望,也是國家的長久福氣。
去年九月,出現黑龍又發生日食。
今年二月,有隕星墜落并又有日食出現。
六個月之内,大的變異就發生了四次,夏商周三代之末也未曾出現過。
我聽說三代之所以國滅家亡,都是由于婦人和一群惡人沉湎于酒。
秦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皇帝生前太奢侈而死後安葬太豐厚。
以上兩個方面,陛下兼而有之。
請陛下聽我略加陳述其後果:建始、河平年間,許氏、班氏家族顯貴,熏灼四方,對他們家女兒的寵愛,沒有能比得上的。
如今的後來人,更十倍于前。
廢除先帝的法令制度,聽信她們的話,結果官不稱職,并縱容觸犯王法者,使她們的親屬驕橫霸道,借威弄權,擾亂國政,負責監察和舉報的官員,都不敢按法令行事。
她們還利用宮廷秘密監獄,肆意陷人下獄,杖刑之慘痛甚于炮烙,甚至絕滅人命,刑法成了替趙、李兩家報恩複仇的工具。
罪之昭昭者,反而被免除;獄中多是無辜者,而生入死出的不可勝數。
因此日食才接連發生,以昭示趙、李兩家的罪過。
君王必先自絕于上天,然後上天才會使其滅亡。
陛下放棄了擁有萬乘兵車的天子至尊身份,喜好平民所為的卑賤之事,厭惡崇高美好的尊号,喜好匹夫的鄙俗之名,推重和聚集一些輕佻無義的小人為私客,多次離開嚴加護衛的深宮,不顧危險和衆小人混在一起,像烏鴉似的聚集在吏民家裡,穿着不整同坐一起,沉湎于輕狂的嬉鬧,讓掌管門戶、負責宿衛的臣子手執武器而守護空宮,公卿百官不知道陛下在什麼地方,這種情況已有好幾年了。
君王以人民為基礎,人民以财産為根本,财源枯竭,則下面反叛,下面反叛,則君王就要滅亡。
因此聖明的君王愛護培養根基,不敢無窮盡地搜刮。
而今陛下輕率地奪取人民的财物,不 愛民力,去高敞初陵,改作昌陵,靡敝天下,五年不成而後反故。
百姓怨恨,饑馑仍臻,上下俱匮,無以相救。
漢興九世,繼體之主,皆承天順道,遵先祖法度。
至于陛下,獨違道縱欲,輕身妄行。
無繼嗣之福,有危亡之憂,為人後嗣,守人功業如此,豈不負哉!方今社稷、宗廟禍福安危之機在于陛下,陛下誠肯昭然遠寤,專心反道,舊愆畢改,新德既章,則大異庶幾可銷,天命庶幾可複,社稷、宗廟庶幾可保!唯陛下留神反覆,熟省臣言。
” 帝性寬,好文辭,而溺于燕樂,皆皇太後與諸舅所常憂。
至親難數言,故推永等使因天變切谏,而勸上納用之。
永自知有内應,展意無所依違。
每言事辄見答禮。
至上此對,上大怒。
王商密擿永令發去。
上使侍禦史收永,敕過交道廄者勿追。
禦史不及永,還。
上意亦解。
三月,以王商為大司馬、衛将軍。
侍中張放以罪左遷北地都尉。
上嘗與張放等宴飲禁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
時乘輿幄坐屏風,畫纣醉踞妲己,作長夜之樂。
侍中班伯久疾新起,上顧指畫而問曰:“纣為無道,至于是乎?”對曰:“《書》雲&lsquo乃用婦人之言&rsquo,何有踞肆于朝!所謂衆惡歸之,不如是之甚者也。
”上曰:“苟不若此,此圖何戒?”對曰:“&lsquo沉湎于酒&rsquo,微子所以告去也。
&lsquo式号式呼&rsquo,《大雅》所以流連也。
《詩》《書》淫亂之戒,其原皆在于酒。
”上乃喟然 愛惜民力,放棄地勢高而開闊的初陵,改建昌陵,使天下凋敝,五年修不成,而又返回修築原先的初陵。
百姓怨恨,饑馑頻繁到來,上下均匮乏,沒有辦法互相救濟。
漢朝興起,已傳九世,繼承王位的君主都是承天命順正道,遵奉先祖的法度。
至于陛下,唯獨違背正道,縱欲貪歡,看輕自己的身份,胡行妄為。
沒有繼嗣之福,卻有危亡的憂慮,作為劉姓後嗣,這樣守護祖先功業,豈不有負于祖先!現在,關系國家宗廟禍福安危的關鍵掌握在陛下手裡,陛下如能徹底醒悟,專心返回正道,将過去的過錯全部改正,新的恩德昭然于世,則巨大的災異也許可以消除,天命也許可以複回,國家、宗廟也許可以保全。
請陛下留神反複考慮,好好想一下我的話。
” 成帝性情寬厚,喜好文辭,而沉溺于歡宴娛樂之中,這都使皇太後和諸位舅父時常憂慮。
作為至親,不便再三勸說,因此推舉谷永等人,請他們趁天變懇切地勸谏,使成帝采納實行他們的建議。
谷永自知宮内有人支持,闡述道理無所忌諱。
他往常每次奏事,總是得到有禮的回答。
到這次上奏,成帝卻大發怒火。
王商秘密指使谷永趕快離開。
成帝派侍禦史逮捕谷永,并命令追過交道廄就不要再追了。
禦史沒有追上谷永,便返回。
成帝的怒氣也平息下來。
三月,封王商為大司馬、衛将軍。
侍中張放因罪降為北地都尉。
成帝曾與張放等一起在宮中飲宴,都要舉滿杯一飲而盡,大家談笑風生。
當時成帝車子的帳座上擺放着一幅屏風,上面畫着纣王醉酒後,依偎着妲己做長夜之樂。
侍中班伯久病初愈,成帝回頭指着畫問班伯:“纣王無道,竟然到了這種程度嗎?”班伯回答:“《尚書》裡說纣王&lsquo聽從婦人的話&rsquo,哪有在朝廷中這樣放肆的呢!所謂衆惡歸于一身,事實上遠不是這樣。
”成帝說:“若不是這樣,這幅畫勸誡什麼呢?”班伯回答:“纣王&lsquo沉湎于酒&rsquo,微子因此離開了他。
醉後&lsquo大喊大叫&rsquo,《大雅》詩中為之歎息。
《詩經》《尚書》勸誡淫亂,認為淫亂之源全在于酒。
”成帝于是喟然 歎曰:“吾久不見班生,今日複聞谠言。
”放等不怿,稍自引起更衣,因罷出。
後上朝東宮,太後泣曰:“帝間顔色瘦黑,班侍中本大将軍所舉,宜寵異之。
益求其比,以輔聖德。
遣富平侯且就國。
”上曰:“諾。
”上諸舅聞之,以風丞相、禦史奏放罪惡,請免就國。
上不得已,左遷放為北地都尉。
後诏歸侍母疾,複出為河東都尉。
上雖愛放,然上迫太後,下用大臣,故常涕泣而遣之。
冬十一月,策免丞相宣,及禦史大夫翟方進。
複以方進為丞相,孔光為禦史大夫。
邛成太後之崩,喪事倉卒,吏賦斂以趨辦,上以過丞相、禦史。
冊免宣為庶人,禦史大夫翟方進左遷執金吾。
丞相官缺,群臣多舉方進者。
上亦器其能,擢方進為丞相,以孔光為禦史大夫。
方進以經術進,其為吏,用法刻深,任勢立威,峻文深诋,中傷甚多。
有言其挾私诋欺不專平者,上以方進所舉應科,不以為非也。
光領尚書,典樞機十餘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問,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指苟合。
如或不從,不敢強谏争,以是久而安。
時有所言,辄削草稿,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
有所薦舉,唯恐其人之聞知。
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
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嘿不應,更答以他語,其不洩如是。
免關内侯陳湯為庶人,徙敦煌。
歎息說:“我很久不見班生了,今日才又聽到善言。
”張放等人感到不快,逐漸各自離開座位去上廁所,借機退出了宴席。
後來,成帝到東宮朝見太後時,太後哭着說:“皇上近來臉色黑瘦,班侍中本來是大将軍舉薦的,應該特别寵愛他。
還要更多尋找像他那樣的人,以輔助聖德。
應該遣送富平侯回封地去。
”成帝說:“是。
”成帝諸位舅父聽說後,就暗示丞相、禦史上奏張放的罪惡,請求罷免張放官職,遣回封國。
成帝不得已,把張放降為北地都尉。
後來下诏準許張放回家侍候母親的疾病,之後又再次派出擔任河東都尉。
成帝雖然喜歡張放,但是上迫于太後,下逼于大臣,因而經常哭泣着把張放送走。
冬十一月,策免丞相薛宣為平民,貶禦史大夫翟方進為執金吾。
不久又擢升翟方進為丞相,任命孔光為禦史大夫。
邛成太後去世,喪事倉促,治喪官吏斂取賦錢匆忙辦理,成帝因此責備丞相和禦史。
策免丞相薛宣為平民,貶禦史大夫翟方進為執金吾。
丞相官位空缺,群臣中舉薦翟方進的很多。
成帝也很器重他的才能,于是擢升翟方進為丞相,任命孔光為禦史大夫。
翟方進以精通儒學經術而升遷。
他做官,執法嚴厲苛刻,憑借官勢樹立權威,常用嚴厲的條文深加诋毀,被他傷害的人很多。
有人說他以其私心誣陷欺騙,處理事務不公平,成帝認為翟方進所為皆以律條為根據,并無錯處。
孔光主管尚書,負責中樞機要事務十餘年,遵守法度,依照慣例行事,成帝有所問詢,他根據經典法令,用自己心中認為是正确的話來回答,不迎合成帝的意圖。
如果成帝有時不同意他的意見,他不敢強行谏争,因此長期安然無事。
有時想有所奏議,上奏後就馬上毀掉草稿,認為以宣揚君主的過錯來求得忠直的名譽,是做大臣的最大罪過。
有時向上薦舉人才,唯恐被本人知道。
假日回家休息,與兄弟、妻子兒女說話閑談,始終不提及朝廷政事。
有人問孔光:“皇宮内溫室殿中的樹木,都是些什麼樹?”他都默然不應,或答非所問,其不洩露朝中機密達到了如此程度。
策免關内侯陳湯為平民,放逐到敦煌。
衛将軍王商惡陳湯,奏湯妄言“黑龍冬出,微行數出之應”,廷尉奏湯“非所宜言,大不敬”。
诏以湯有功,免為庶人,徙邊。
賜淳于長爵關内侯。
上以趙後之立長有力焉,德之,诏以長嘗白罷昌陵,下公卿,議封之。
光祿勳平當以為:“長雖有善言,不應封爵之科。
”當坐左遷钜鹿太守。
遂下诏賜長爵,後竟封為關内侯。
丁未(前14) 三年 春正月晦,日食。
冬十月,複泰畤、汾陰、五畤、陳寶祠。
初,帝用匡衡議,罷甘泉泰畤,其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畤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餘。
帝異之,以問劉向,對曰:“家人尚不欲絕種祠,況于國之神寶舊畤。
且其始立,皆有神祗感應,誠未易動。
”上意恨之,又以久無繼嗣,白太後,令诏有司複甘泉泰畤、汾陰後土如故,及雍五畤、陳寶祠、長安及郡國祠著明者,皆複之。
是時,上頗好鬼神、方術之屬,上書言祭祀、方術得待诏者甚衆,祠祭費用多。
谷永說上曰:“臣聞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
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
諸背仁義之正道,不遵“五經”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及有仙人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黃冶變化之術者,皆奸人惑衆,挾左道,懷詐僞,以欺罔世主。
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将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
是以明王距而不 衛将軍王商厭惡陳湯,上奏陳湯妄言“黑龍冬出,是皇帝屢次微行出宮之驗”,廷尉也上奏陳湯“說了不應該說的話,犯了大不敬罪”。
成帝下诏說,因陳湯有功,隻免官貶為平民,放逐到邊疆。
賜封淳于長關内侯爵位。
成帝因為趙飛燕立為皇後,淳于長出了大力,很感謝他,下诏說淳于長曾建議撤銷昌陵,讓公卿讨論封他爵位。
光祿勳平當認為:“淳于長雖有好的建議,但仍不合封爵的規定。
”平當因此被貶為钜鹿太守。
于是成帝下诏賜封淳于長爵位,最終封為關内侯。
丁未(前14) 漢成帝永始三年 春正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冬十月,恢複泰畤、汾陰、五畤、陳寶祠。
當初,成帝采用匡衡的建議,撤銷了甘泉的泰畤祭壇,那天,大風刮壞甘泉竹宮,刮折和拔起泰畤中十圍以上的樹木一百多棵。
成帝感到奇怪,向劉向詢問,劉向回答說:“平民之家尚且不願斷絕宗祠香火,更何況國家的神寶舊祠呢。
而且當初開始建立時,都有神靈感應,實在不能輕易改動。
”成帝悔恨不已,又因久無繼嗣,便告訴太後,準備诏令有關官署恢複甘泉泰畤、汾陰後土的祭祀,像往常一樣,至于雍城五畤、陳寶祠、長安及各郡國較顯明的祭祠,也全部恢複。
這時,成帝頗喜好鬼神、方術之類的事,上書談論祭祀、方術而得以奉命待诏的人很多,祭祀的費用也很大。
谷永勸成帝說:“我聽說明了天地之性,就不會被神怪所迷惑。
察知萬物之情,就不會被壞人所蒙騙。
那些人違背了仁義的正道,不遵照“五經”的訓誡,而大講奇怪鬼神,說什麼有仙人服了不死藥,身子可以輕飄升起遠去,或聲稱煉丹術能煉出黃金等等,都是妖言惑衆,挾旁門邪道之術,懷诳騙欺詐之心,來蒙騙君王。
聽他們談論,洋洋灑灑,美言充耳,似乎馬上可遇到仙人鬼神,如果真去尋求,則空空蕩蕩如捕風捉影,終究不可得。
所以賢明的君王拒而不 聽,聖人絕而不語。
唯陛下距絕此類,毋令奸人有以窺朝者。
”上善其言。
十一月,陳留樊并、山陽鐵官徒蘇令等作亂,皆捕斬之。
故南昌尉梅福上書,不報。
凡二十三年。
辛醜(前20) 鴻嘉元年 春正月,以薛宣為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缺。
谷永言:“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知人則百僚任職,天工不曠。
禦史大夫任重職大,非庸材所能堪。
少府宣達于從政,舉錯時當,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身兼數器,唯陛下留神考察。
”上從之。
二月,更以新豐戲鄉為昌陵縣,奉初陵。
帝始為微行。
上始為微行。
從期門郎或私奴,或乘小車,或皆騎,出入市裡郊野,遠至旁縣,鬥雞走馬,常自稱富平侯家人。
富平侯者,侍中張放也,寵幸無比,故假稱之。
三月,丞相禹罷。
夏四月,以薛宣為丞相。
禹以老病罷,朝朔、望,位特進,賞賜甚厚。
宣為相,官屬譏其煩碎無大體,不稱賢也。
匈奴複株累單于死,弟搜諧若鞮單于立。
壬寅(前19) 二年 春三月,飛雉集未央宮承明殿。
博士行大射禮,有飛雉集于庭,登堂而雊。
又集太常、 辛醜(前20) 漢成帝鴻嘉元年 春正月,任命薛宣為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官位空缺。
谷永上奏說:“帝王之德莫大于識别人才,識别人才則百官勝職,天職圓滿。
禦史大夫任重職大,非庸才所能擔當。
少府薛宣處理政事通達幹練,舉止合時當理,通曉經學及藝文禮樂,具備多種才能,足以為帝王和國家謀劃計議,請陛下對他留意考察。
”成帝同意了。
二月,成帝把新豐的戲鄉改為昌陵縣,以供奉初陵。
成帝開始微服出行。
成帝開始微服出行。
跟随的有期門郎或私奴,或乘小車,或全部騎馬,出入市裡街巷和郊野,遠至長安周圍各縣,鬥雞走馬,成帝還常自稱是富平侯家人。
富平侯即侍中張放,當時受寵無比,因此假稱自己是富平侯家人。
三月,丞相張禹免官。
夏四月,任命薛宣為丞相。
張禹因年老多病免官,在每月一日、十五日朝見皇帝,并加位特進,賞賜甚厚。
薛宣任丞相後,官員們指責他注重煩瑣小節而忽視原則大局,算不上賢才。
本年,匈奴複株累單于去世,他的弟弟搜諧若鞮單于繼位。
壬寅(前19) 漢成帝鴻嘉二年 春三月,野雞飛來群集于未央宮承明殿。
博士行大射禮,有野雞飛集于庭,登堂嗚叫。
又集于太常、 宗正、丞相、禦史、車騎府,又集未央宮承明殿。
王音言曰:“天地之氣,以類相應,譴告人君,甚微而著。
雉者聽察,先聞雷聲,故《經》載高宗雊雉之異,以明轉禍為福之驗。
今以博士行禮之日,大衆聚會,飛集于庭,曆階登堂,曆三公之府,典宗廟骨肉之官,然後入宮,其宿留告曉人,具備深切,雖人道相戒,何以過是!”後帝使诏音曰:“聞捕得雉,毛羽頗摧折,類拘執者,得無人為之?”音複對曰:“陛下安得亡國之語!不知誰主為佞谄之計,誣亂聖德如此。
陛下即位十五年,繼嗣不立,日日駕車而出,失行流聞,海内傳之,甚于京師。
皇天數見災異,欲人變更,尚不能感動陛下,臣子何望!獨有極言待死,命在朝暮而已。
如有不然,老母安得處所,尚何皇太後之有,高祖天下當以誰屬乎!宜謀于賢智,克己複禮,以求天意,則繼嗣尚可立,災變尚可銷也。
” 夏,徙郡國豪桀于昌陵。
初,元帝儉約,渭陵不複徙民起邑。
帝起初陵,數年後,樂霸陵曲亭南,更營之。
将作大匠解萬年,奏請為初陵徙民起邑。
上從其言,起昌陵邑。
徙郡國豪桀五千戶于昌陵。
五月,隕石于杜郵三。
癸卯(前18) 三年 夏,大旱。
王氏五侯有罪,詣阙謝,赦不誅。
宗正、丞相、禦史大夫、車騎将軍官府,接着,又飛集于未央宮承明殿。
車騎将軍王音上奏說:“天地之氣,以類别互相呼應驗證,向君王警告變異,雖然十分微小,但很明顯。
野雞聽覺敏銳,能最先聽到雷聲,因而《書經》記載高宗時曾出現野雞鳴叫的異象,後來終于消災滅禍,這是轉禍為福的明顯驗證。
而今在博士舉行典禮之日,野雞在衆目睽睽之下,飛集于庭院,經過台階登上大堂,飛過三公之府,飛過主持宗廟祭典和皇族事務的官署,然後入宮。
野雞的停留所告誡人們的,是深刻而切要的,雖然人們也常常互相告誡,但哪裡能趕上這個!”而後,成帝派人傳诏詢問王音說:“聽說捕到的野雞,羽毛折斷的很多,好像曾被抓住關閉過,莫非有人故意制造變異?”王音回答說:“陛下怎能說這種亡國的話!不知誰敢策劃這種阿谀讨好的計策,誣亂聖德到如此地步。
陛下即位已十五年,沒有繼承皇位的嗣子,天天駕車出遊,不道之舉廣為流傳,海内各地的傳聞,更甚于京師。
上天屢次降下災異,希望改正過失,尚且不能感動陛下,臣子還能盼望什麼呢!隻有直言極谏,等候處死,命在旦夕間而已。
如有不然,我的老母都沒有安生之地,更何況皇太後,哪裡會有安全處所,到那時,高祖的天下該當托付給誰呢!陛下應當與賢能智慧之人磋商,克制個人的私欲,恢複以禮治國的正道,以求天意保佑,太子降生,災害變異也才會消失。
” 夏季,下令遷移郡國豪族充實昌陵地區。
當初,漢元帝十分節儉,他的陵墓渭陵,不再讓居民遷來建立縣邑。
而成帝建築他的初陵,經過幾年施工,又看上霸陵曲亭以南,就更換地點重新營建。
将作大匠解萬年,奏請為初陵遷移居民,建立縣邑。
成帝聽從他的建議,設立了昌陵邑。
下令遷移郡國豪族五千戶充實昌陵地區。
五月,杜郵墜落三顆隕石。
癸卯(前18) 漢成帝鴻嘉三年 夏,大旱。
王氏五侯有罪,到宮殿謝罪,赦免沒有誅殺。
王氏五侯争以奢侈相尚。
商嘗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
後又穿城引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
上幸商第,見而銜之。
後微行出,過曲陽侯第,又見園中土山、漸台,象白虎殿,于是怒,以讓車騎将軍音。
商、根欲自黥、劓以謝太後。
上大怒,使尚書責問司隸、京兆,知商等奢僭不軌,阿縱不舉奏。
又賜音策書曰:“外家何甘樂禍敗!而欲自黥、劓,相戮辱于太後前,傷慈母之心,以危亂國家。
今将一施之,君其召諸侯,令待府舍。
”是日,诏尚書,奏文帝時誅将軍薄昭故事。
音藉槁請罪,商、立、根皆負斧質謝,良久乃已。
上特欲恐之,實無意誅也。
冬十一月,廢皇後許氏。
初,許皇後與班倢伃皆有寵。
上嘗遊後庭,欲與倢伃同辇,辭曰:“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妾。
今欲同辇,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太後聞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倢伃。
”後,上微行過陽阿主家,悅歌舞者趙飛燕,召入宮,大幸。
有女弟,複召入,姿性尤醲粹,左右見之,皆啧啧嗟賞。
有宣帝時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姊、弟俱為倢伃,貴傾後宮。
于是谮告許皇後、班倢伃祝詛主上,許後 王氏五侯競相崇尚奢華。
成都侯王商曾得病,想找個避暑的地方,向成帝借用明光宮。
後又鑿穿城牆引來河水,注入他家宅第中的大水池,以行船取樂。
成帝去王商府第時見到這種情況,十分不滿。
後來成帝微服出行時,經過曲陽侯府第,又看見園中修築土山、漸台,模仿白虎殿,于是成帝大怒,用五侯僭越的罪行指責車騎将軍王音。
王商、王根兄弟想用在自己臉上刺字割鼻的辦法向太後謝罪。
成帝更加憤怒,就派尚書去責問司隸校尉和京兆尹,明知王商等奢侈、僭越等不軌行為,卻阿谀縱容,不舉奏揭發。
成帝又給王音下策書說:“外戚為什麼甘願惹禍而敗落!竟然打算給自己刺面割鼻,在太後面前故意自受戮辱,傷害太後的慈母之心,從而危害攪亂國家。
今天我要對他們一一處罰,你把王商等人召到你那裡,等待處理。
”這天,成帝還诏令尚書,奏報漢文帝誅殺将軍薄昭的舊事。
王音坐在草墊子上,請罪待刑,王商、王立、王根都背負刀斧和砧闆,表示謝罪待刑。
過了很久,此事才算了結。
成帝不過是要恐吓他們,實際上并沒有誅殺他們的意思。
冬十一月,廢皇後許氏。
最初,許皇後與班倢伃都受成帝寵愛。
成帝曾到後宮庭院去遊玩,想跟班倢伃同乘一輛車,班倢伃推辭說:“我觀看古代的圖畫,聖賢的君王身旁,都跟随着名臣,而三代末世的君王身旁,才有寵妾。
現在陛下想和我同乘一輛車,是不是有些相似呢!”成帝覺得她的話講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勉強。
太後聽說了,高興地說:“古代有樊姬,今天有班倢伃。
”後來,成帝微服出行,到陽阿公主的家,喜歡上公主家的歌舞女趙飛燕,于是就把她召入宮中,大加寵愛。
趙飛燕有個妹妹,後來也被召入宮中,她的姿容特别美豔,俏麗無瑕,成帝左右的人看見她,都啧啧稱羨,贊不絕口。
有位漢宣帝時的披香博士淖方成,當時正站在成帝身後,卻邊唾口水邊說:“這是禍水呀,撲滅漢王朝之德者一定是她!”趙飛燕姐妹倆都被封為倢伃,一時顯貴無比,壓倒後宮。
于是趙飛燕向成帝進讒言,說許皇後、班倢伃用妖術詛咒皇上,許後 廢處昭台宮,考問班倢伃,對曰:“妾聞&lsquo死生有命,富貴在天&rsquo。
修正尚未蒙福,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愬;如其無知,愬之何益!故不為也。
”上善其對,赦之。
倢伃恐久見危,乃求共養太後于長信宮。
上許焉。
廣漢鄭躬等作亂。
甲辰(前17) 四年 秋,河水溢。
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三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餘所。
平陵李尋等奏言:“議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
今因其自決,可且勿塞,以觀水勢。
河欲居之,當稍自成川,跳出沙土。
然後順天心而圖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
”于是遂止不塞。
朝臣數言百姓可哀,上遣使者處業振贍之。
冬,以趙護為廣漢太守,讨鄭躬等,平之。
鄭躬等犯曆四縣,衆且萬人,州郡不能制。
至是,以護為廣漢太守,發郡兵擊之,或相捕斬除罪。
旬月平。
王譚卒。
诏王商位特進,領城門兵。
平阿侯譚薨。
上悔前廢之,乃複诏成都侯商,以特進領城門兵,置幕府,得舉吏如将軍。
杜邺說音宜承聖意, 終于被廢,遷居昭台宮。
審訊班倢伃時,班倢伃回答說:“我聽說&lsquo死生有命,富貴在天&rsquo。
我正大光明,尚且沒有得到幸福,如果做邪惡之事,還能指望有什麼好結果呢!假使鬼神有知,不會聽取詛咒主上的申訴;假使鬼神無知,向鬼神申訴又有什麼用呢?所以這種事我是不會做的。
”成帝認為她說得有道理,就赦免了她。
班倢伃怕時間長了終有危險,就請求到長信宮侍奉太後。
成帝準許了。
廣漢鄭躬等作亂。
甲辰(前17) 漢成帝鴻嘉四年 秋季,黃河泛濫成災。
黃河在勃海、清河、信都泛濫成災,淹沒了三十一個縣、邑,沖毀官亭、民房四萬餘所。
平陵人李尋等上奏說:“讨論治理黃河的人,總想尋找九河故道,按照故道進行疏通。
而今趁着黃河自己決口,可以暫時不堵塞缺口,以觀察水流的走勢。
黃河水道要是能夠固定,當會自己逐漸形成河川,突出河床。
然後順着上天的意願加以治理,一定能取得成功,而且所使用的财力、人力都很少。
”于是就停下來,不再堵塞黃河缺口。
朝臣屢次提出災區百姓生活困苦,很是可憐,成帝于是遣派使者前往安置救濟他們。
冬季,朝廷任命趙護為廣漢太守,讨伐鄭躬等人,平息了他們的叛亂。
鄭躬等攻擊了四個縣,人衆将近萬人,州郡也鎮壓不住。
至此,朝廷任命趙護為廣漢太守,征發郡兵攻擊鄭躬,有賊人互相捕捉斬殺,官府赦免其罪。
不到一個月,平息了叛亂。
平阿侯王譚去世。
下诏任用成都侯王商,讓他以特進身份主管城門兵。
平阿侯王譚去世。
成帝後悔棄置王譚,于是再次任用成都侯王商,讓他以特進身份主管城門兵,設置幕府,使他如将軍一樣有舉薦官吏的權力。
杜邺勸說王音應該秉承順從聖上的旨意, 加異往時,每事凡議,必與及之。
音由是與商親密。
乙巳(前16) 永始元年 夏四月,封趙臨為成陽侯。
下谏大夫劉輔獄,論為“鬼薪”。
上欲立趙倢伃為皇後,皇太後嫌其所出微甚,難之。
太後姊子淳于長往來通語,歲餘乃許之。
上先封倢伃父臨為成陽侯。
谏大夫劉輔上言:“臣聞天之所興,必先賜以符瑞。
天之所違,必先降以災變,此自然之占驗也。
昔武王、周公,承順天地以飨魚、烏之瑞,然猶君臣祗懼,動色相戒。
況于季世,不蒙繼嗣之福,屢受威怒之異者乎!雖夙夜自責,改過易行,畏天命,念祖業,妙選有德之世,考蔔窈窕之女,以承宗廟,順神祗心,塞天下望,子孫之祥猶恐晚暮。
今乃觸情縱欲,傾于卑賤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
裡語曰:&lsquo腐木不可以為柱,人婢不可以為主。
&rsquo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禍而無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
臣竊傷心,不敢不盡死。
”書奏,诏收縛系掖庭秘獄。
于是将軍辛慶忌、廉褒、光祿勳師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書曰:“臣聞明主垂寬容之聽,不罪狂狷之言,然後百僚竭忠,不懼後患。
竊見劉輔前以縣令求見,擢為谏大夫,旬月之間下秘獄。
臣等愚以為輔幸得托公族之親,在谏臣之列,新從下土來,未知朝廷體,獨觸忌諱,不足深 加倍改變過去的做法,每件政事,凡有建議奏章,都必與王商磋商。
王音因此與王商關系親密。
乙巳(前16) 漢成帝永始元年 夏四月,封趙臨為成陽侯。
谏大夫劉輔獲罪下獄,判處為宗廟砍柴三年的徒刑。
成帝想封趙飛燕為皇後,皇太後嫌她出身太卑賤,從中阻止。
太後姐姐的兒子淳于長往來于東宮,為成帝傳話,經過一年多,太後才允許。
成帝先封趙飛燕的父親趙臨為成陽侯。
谏大夫劉輔上書說:“我聽說上天要振興的事,一定會事先給以祥瑞的征兆。
上天要避諱的事,一定會事先降下災異的征兆,這是大自然的必然應驗。
往昔武王、周公承順天地,因而有白魚入王舟、火焰變烏鴉的祥瑞,然而君臣仍然對天地很敬畏,互相用臉色誡勉。
何況現在正處末世,沒有太子降生的福氣,卻屢次遭受上天發怒降下的災異呢!雖然日夜自我反省,改過易行,敬畏天命,顧念祖宗基業,精選品德高尚的家族,從中考查蔔選窈窕淑女,以繼承宗廟,順從神的意旨,滿足天下人的願望,然而要想有生子生孫的福氣,仍然恐怕太晚。
現在陛下觸情縱欲,傾心迷戀卑賤之女,想立這樣的女子做皇後,既不畏于天,又不愧于人,這是再大不過的迷惑了。
俚語說:&lsquo朽木不可用作梁柱,婢女不可成為主人。
&rsquo上天和百姓都反對的事情,必然有禍而無福,這是平民百姓都懂得的道理,朝廷卻沒有人肯說一句話。
我私下為此痛心,不敢不冒死勸谏。
”奏章呈上去後,成帝下令逮捕了劉輔,囚禁在宮廷秘密監獄裡。
于是将軍辛慶忌、廉褒、光祿勳師丹、太中大夫谷永都上書說:“我們聽說聖明的君主廣開言路,施恩寬容,即使對偏激的意見也不加罪追究,于是百官竭力盡忠,沒有後患之憂。
我們看到劉輔從前以縣令的身份求見陛下,被擢升為谏大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他投入了秘密監獄。
我們愚昧地認為,劉輔有幸得托皇族宗親之福,位列谏臣。
他新近才從地方來到京城,不懂朝廷規矩,獨自觸犯了陛下的忌諱,不足以深究 過。
如有大惡,宜暴治理官,與衆共之。
今天心未豫,災異屢降,水旱疊臻,方當隆寬廣問,褒直盡下之時也,而行慘急之誅于谏争之臣,震驚群下,失忠直心。
假令輔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戶曉。
公卿以下,見陛下進用輔亟而折傷之暴,人有懼心,精銳銷耎,莫敢盡節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聽,廣德美之風。
臣等竊深傷之,唯陛下留神省察。
”上乃徙系輔共工獄,減死一等,論為“鬼薪”。
五月,封太後弟子莽為新都侯。
太後兄弟八人,獨弟曼早死,不侯。
子莽幼孤,不及等比。
其群兄弟皆将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
莽因折節為恭儉,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
又外交英俊,内事諸父,曲有禮意。
大将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鳳且死,以托太後及帝,拜黃門郎。
久之,成都侯商又請分戶邑封莽。
當世名士戴崇、金涉、陳湯亦鹹為莽言,由是封為新都侯,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宿衛謹敕,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振施賓客,家無所餘。
收贍名士,交結将、相,故在位更推薦之,虛譽隆洽,傾其諸父矣。
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慚恧。
嘗私買侍婢,昆弟怪之,莽因曰:“後将軍朱子元無子,莽聞此兒種宜子,為買之。
”即日以婢奉博。
其匿情求名如此。
過錯。
如有大罪,就應讓司法官吏去公開查辦,使大家都知道原委。
現在天心不悅,屢降災異,水旱疊至,正該是施恩寬容,廣泛下問,鼓勵直言,使臣下暢所欲言之時,卻對谏诤之臣施以慘重處罰,使群臣震驚,喪失盡忠直言之心。
假如劉輔不是因直言獲罪,罪名又不公開,則不可家喻戶曉。
公卿及以下官員,見陛下很快地擢升劉輔,又很快給以打擊,人人懷有恐懼之心,精氣消失,銳氣減弱,不敢為國盡忠直言,這就不能顯示出虞舜那樣的傾聽直谏的賢德,也不能推廣美好的道德風範。
我們為此深深憂慮,希望陛下留意考察。
”成帝于是把劉輔轉移到共工獄,減免死罪,判處為給宗廟砍柴三年的徒刑。
五月,封太後弟弟的兒子王莽為新都侯。
太後有兄弟八人,隻有弟弟王曼早死,沒有封侯。
王曼的兒子王莽很小即成為孤兒,不能與其他人相比。
他的那些兄弟都是将軍、王侯之子,可以憑仗當時的地位奢侈靡爛,以車馬聲色、放蕩遊樂比高下。
王莽則屈己下人,謙恭節儉,勤修博學,穿着像儒生,侍奉母親跟寡嫂,撫養亡兄的兒子,十分盡心周到。
同時,在外結交的都是些英俊豪傑,在内對待諸位父輩恭順有禮貌。
大将軍王鳳病重時,王莽侍候他,親口嘗藥,數月不解衣帶入睡,以緻蓬頭垢面。
王鳳将死時,把王莽托付給太後及成帝,王莽被封為黃門郎。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成都侯王商又上書,請求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給王莽。
當時的名士戴崇、金涉、陳湯等也都為王莽說話,成帝因而封王莽為新都侯,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王莽在宮中奉職謹慎,爵位越尊貴,節操越謙恭。
他無私周濟門下賓客,以緻家無餘财。
他收羅贍養名士,結交将、相,因而在位的官員不斷推薦他,虛假的聲譽傳遍全國,超過了他的諸位伯父叔父。
他敢于做矯情造作的事,而又處之泰然,毫無愧色。
王莽曾私下買了一個婢女,兄弟中有人聽說後責怪他,王莽辯解說:“後将軍朱子元沒有兒子,我聽說此女能生兒子,于是就給他買下了。
”并當天把婢女奉送給朱博。
他就是這樣隐匿真情求取名聲。
六月,立倢伃趙氏為皇後。
後既立,寵少衰。
而其女弟絕幸,為昭儀,居昭陽舍,皆以黃金、白玉、明珠、翠羽飾之。
自後宮未嘗有焉。
後居别館,多通侍郎、宮奴多子者,然卒無子。
光祿大夫劉向以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于是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及孽、嬖為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及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奏之。
數上疏言得失,陳法戒。
上雖不能盡用,然内嘉其言,常嗟歎之。
秋七月,诏罷昌陵,反故陵,勿徙吏民。
昌陵制度奢泰,久而不成。
劉向上疏曰:“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
孝文皇帝嘗美石椁之固,張釋之曰:&lsquo使其中有可欲,雖锢南山猶有隙。
&rsquo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
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丘垅皆小,葬具甚微,其賢臣孝子亦承命順意而薄葬之,此誠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
孔子葬母于防,墳四赤。
延陵季子葬其子,封墳掩坎,其高可隐。
故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
其葬君、親、骨肉皆微薄,非苟為儉,誠便于體也。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墳,數年之間,項籍燔其宮室營宇,牧兒持火照求亡羊,失火燒其藏椁。
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掘必速。
陛下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
及徙昌 六月,立趙飛燕為皇後。
趙飛燕當上皇後以後,成帝對她的寵愛稍有減退。
而她的妹妹卻格外受寵,被封為昭儀,住昭陽宮。
她的住處全用黃金、白玉、明珠、翠羽來裝飾。
其奢華是後宮從來沒有過的。
趙皇後居住在另外一個宮殿,經常與侍郎和宮奴中兒子多的人私通,然而始終不生孩子。
光祿大夫劉向認為王教應該由内及外,先從皇帝身邊人開始,于是摘錄《詩經》《書經》所記載的賢妃、貞婦興國顯家的事迹,以及受寵者作亂使國家滅亡的故事,按次序編成《列女傳》,并采錄傳、記往事,著《新序》《說苑》,奏請成帝閱覽。
他還數次上書談論得失,陳述楷式和鑒戒。
成帝對他的建議雖然不能全部采用,内心卻很贊賞他的意見,常常感歎不已。
秋七月,成帝命令停止修築昌陵,恢複以前的初陵,不再遷移吏民。
昌陵造得奢侈,很久都未能完成。
劉向上書說:“自古至今,沒有不滅亡的國家。
孝文帝曾經贊美石棺椁的堅固,張釋之說:&lsquo假使其中有人們想得到的東西,就是用熔化的金屬堵塞南山,仍有隙可乘。
&rsquo死亡無終結而國家有興廢,因此張釋之的話是為文帝作長久之計。
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墳冢都小,葬具很簡陋,他們的賢臣孝子也秉承命令順從意旨,實行薄葬,這才是安葬君父至忠至孝的做法。
孔子把母親安葬在防,墳高四尺。
延陵季子埋葬他的兒子,故意遮隐墳丘,使它的高度隐蔽得幾乎看不出來。
所以說,孔子是孝子而季子是慈父,舜、禹是忠臣而周公能盡兄弟之義。
他們安葬君王、父母、骨肉親人都很簡陋,并非隻為節儉而草率,實在是合乎生活常理。
秦始皇葬在骊山旁,地下堵塞了三泉,地上墳丘堆得像山一樣高,但僅僅幾年的時間,項羽便燒了他的宮殿、屋宇,牧童手持火把到墓中尋找丢失的羊,失火燒毀了棺椁。
因而恩德越深厚者,安葬越簡陋;智慧越高深者,安葬越微薄。
無德愚昧之人,安葬越奢華,墳丘也越高大,宮廟十分華麗,必然迅速被人發掘破壞。
陛下最早營建的陵,規模很小,天下沒有不稱陛下賢明的。
而後改遷昌 陵,積土為山,發民墳墓,營起邑居,期日迫卒。
以死者為有知,發人之墓,其害多矣。
若其無知,又安用大!謀之賢知則不說,以示衆庶則苦之,若苟以說愚夫淫侈之人,又何為哉!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夫之議,以息衆庶!”上感其言。
初,解萬年自詭昌陵三年可成,卒不能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議,皆曰:“昌陵因卑為高,度便房猶在平地上,客土之中,淺外不固。
卒徒萬數,然脂夜作,取土東山,與谷同賈。
故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勢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緒,宜還複故陵,勿徙民,便!”诏曰:“朕執德不固,謀不盡下,過聽萬年言&lsquo昌陵三年可成&rsquo,作治五年,天下虛耗,百姓罷勞。
客土疏惡,終不可成,朕惟其難,怛然傷心。
夫&lsquo過而不改,是謂過矣&rsquo。
其罷昌陵,反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
” 封蕭何六世孫喜為酂侯。
八月,太皇太後王氏崩。
九月,黑龍見東萊。
是月晦,日食。
丙午(前15) 二年 春正月,大司馬、車騎将軍音卒。
王氏唯音為修整,數谏正,有忠直節。
二月,星隕如雨。
是月晦,日食。
谷永為涼州刺史,奏事京師,訖,當之部,上使尚書問 陵,堆土成山,挖掘人民的墳墓,建立村鎮民房,期限又是那麼緊迫。
若死者有知,那麼挖掘人家的墳墓,太違背情理。
死者若無知,那又何必把陵墓修得那麼大呢!這事若去與賢明智慧之人商量謀劃,他們不會高興;若說給平民百姓,他們會叫苦埋怨;如果隻是為了取悅愚夫和淫侈之人,又何必去做呢!陵墓的規模,應該聽從公卿大臣們的建議,以平息百姓的怨恨。
”成帝聽了這番話,感觸很深。
當初,解萬年自己詭稱昌陵三年可以建成,最後不能完工,群臣大多指責此事,于是成帝交付有關官署讨論,大家都認為:“昌陵把低地堆土增高,但估計便房仍在平地上,從别處運土建陵,淺表外層也不堅固。
動用士卒、役夫成千上萬,甚至燃點油脂連夜趕工。
從很遠的東山去取土,土價幾乎與谷價相等。
原來的初陵,由于利用天然條件,采用原地之土,所處的地勢高而開闊,旁臨先祖之陵,又有前十年工程的基礎,應該仍恢複從前的初陵,不再移民,最為有利!”成帝下诏說:“朕以德治國不堅決,沒有廣泛同臣下商量,錯誤地聽信解萬年所說&lsquo昌陵三年便可修成&rsquo的話,結果興建了五年,國家财力被白白消耗,使百姓疲勞。
從遠處運來的墳土疏松而不堅固,陵墓最終不能修成,朕想到修陵的艱難,感到不安和傷心。
古人說&lsquo有過失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失&rsquo。
現決定撤銷昌陵,恢複初陵,不再遷移吏民,使天下人不再有動搖之心。
” 封蕭何六世孫蕭喜為酂侯。
八月,太皇太後王氏去世。
九月,東萊發現黑龍。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丙午(前15) 漢成帝永始二年 春正月,大司馬、車騎将軍王音去世。
外戚王氏家族中,唯有王音修身嚴整,屢次勸谏成帝改正錯誤,有忠誠正直的氣節。
二月,隕星墜落如雨。
這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谷永為涼州刺史,到京師奏完事,要返回時,成帝派尚書問 永,受所欲言。
永對曰:“臣聞王天下、有國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聞。
如使危亡之言辄上聞,則商、周不易姓而疊興矣。
陛下誠垂寬明之聽,無忌諱之誅,使刍荛之臣得盡所聞于前,群臣之上願,社稷之長福也。
去年九月,龍見而日食。
今年二月,星隕而日食。
六月之間,大異四發,三代之末未嘗有也。
臣聞三代所以隕喪者,皆由婦人與群惡沉湎于酒。
秦所以亡者,養生泰奢,奉終泰厚也。
二者,陛下兼而有之。
臣請略陳其效:建始、河平之際、許、班之貴,熏灼四方,女寵至極,不可上矣。
今之後起,什倍于前。
廢先帝法度,聽用其言,官秩不當,縱釋王誅,驕其親屬,假之威權,從橫亂政,刺舉之吏,莫敢奉憲。
又以掖庭獄大為亂阱,榜棰?于炮烙,絕滅人命,主為趙、李報德複怨。
反除白罪,多系無辜,生入死出者,不可勝數。
是以日食再既,以昭其辜。
王者先必自絕,然後天絕之。
陛下棄萬乘之至貴,樂家人之賤事,厭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崇聚傈輕無義小人以為私客,數離深宮之固,挺身相随,烏集吏民之家,亂服共坐,沉湎媟嫚,典門戶、奉宿衛之臣執幹戈而守空宮,公卿百僚不知陛下所在,積數年矣。
王者以民為基,民以财為本,财竭則下畔,下畔則上亡。
是以明王愛養基本,不敢窮極。
今陛下輕奪民财,不 谷永,還有什麼想說的話可以說。
谷永回答說:“我聽說統治天下、主宰國家的人,憂患在于危亡的事情已在上面出現,而下面挽救危亡的建議君王卻聽不到。
如果能使挽救危亡的建議很快上達,那麼商、周就不會改姓而繼續興盛。
陛下若能誠心實意地聽從下面的建議,不再出現觸犯忌諱就加以誅殺的事,使草芥之臣也敢于在陛下面前暢所欲言,那就是群臣最大的願望,也是國家的長久福氣。
去年九月,出現黑龍又發生日食。
今年二月,有隕星墜落并又有日食出現。
六個月之内,大的變異就發生了四次,夏商周三代之末也未曾出現過。
我聽說三代之所以國滅家亡,都是由于婦人和一群惡人沉湎于酒。
秦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皇帝生前太奢侈而死後安葬太豐厚。
以上兩個方面,陛下兼而有之。
請陛下聽我略加陳述其後果:建始、河平年間,許氏、班氏家族顯貴,熏灼四方,對他們家女兒的寵愛,沒有能比得上的。
如今的後來人,更十倍于前。
廢除先帝的法令制度,聽信她們的話,結果官不稱職,并縱容觸犯王法者,使她們的親屬驕橫霸道,借威弄權,擾亂國政,負責監察和舉報的官員,都不敢按法令行事。
她們還利用宮廷秘密監獄,肆意陷人下獄,杖刑之慘痛甚于炮烙,甚至絕滅人命,刑法成了替趙、李兩家報恩複仇的工具。
罪之昭昭者,反而被免除;獄中多是無辜者,而生入死出的不可勝數。
因此日食才接連發生,以昭示趙、李兩家的罪過。
君王必先自絕于上天,然後上天才會使其滅亡。
陛下放棄了擁有萬乘兵車的天子至尊身份,喜好平民所為的卑賤之事,厭惡崇高美好的尊号,喜好匹夫的鄙俗之名,推重和聚集一些輕佻無義的小人為私客,多次離開嚴加護衛的深宮,不顧危險和衆小人混在一起,像烏鴉似的聚集在吏民家裡,穿着不整同坐一起,沉湎于輕狂的嬉鬧,讓掌管門戶、負責宿衛的臣子手執武器而守護空宮,公卿百官不知道陛下在什麼地方,這種情況已有好幾年了。
君王以人民為基礎,人民以财産為根本,财源枯竭,則下面反叛,下面反叛,則君王就要滅亡。
因此聖明的君王愛護培養根基,不敢無窮盡地搜刮。
而今陛下輕率地奪取人民的财物,不 愛民力,去高敞初陵,改作昌陵,靡敝天下,五年不成而後反故。
百姓怨恨,饑馑仍臻,上下俱匮,無以相救。
漢興九世,繼體之主,皆承天順道,遵先祖法度。
至于陛下,獨違道縱欲,輕身妄行。
無繼嗣之福,有危亡之憂,為人後嗣,守人功業如此,豈不負哉!方今社稷、宗廟禍福安危之機在于陛下,陛下誠肯昭然遠寤,專心反道,舊愆畢改,新德既章,則大異庶幾可銷,天命庶幾可複,社稷、宗廟庶幾可保!唯陛下留神反覆,熟省臣言。
” 帝性寬,好文辭,而溺于燕樂,皆皇太後與諸舅所常憂。
至親難數言,故推永等使因天變切谏,而勸上納用之。
永自知有内應,展意無所依違。
每言事辄見答禮。
至上此對,上大怒。
王商密擿永令發去。
上使侍禦史收永,敕過交道廄者勿追。
禦史不及永,還。
上意亦解。
三月,以王商為大司馬、衛将軍。
侍中張放以罪左遷北地都尉。
上嘗與張放等宴飲禁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
時乘輿幄坐屏風,畫纣醉踞妲己,作長夜之樂。
侍中班伯久疾新起,上顧指畫而問曰:“纣為無道,至于是乎?”對曰:“《書》雲&lsquo乃用婦人之言&rsquo,何有踞肆于朝!所謂衆惡歸之,不如是之甚者也。
”上曰:“苟不若此,此圖何戒?”對曰:“&lsquo沉湎于酒&rsquo,微子所以告去也。
&lsquo式号式呼&rsquo,《大雅》所以流連也。
《詩》《書》淫亂之戒,其原皆在于酒。
”上乃喟然 愛惜民力,放棄地勢高而開闊的初陵,改建昌陵,使天下凋敝,五年修不成,而又返回修築原先的初陵。
百姓怨恨,饑馑頻繁到來,上下均匮乏,沒有辦法互相救濟。
漢朝興起,已傳九世,繼承王位的君主都是承天命順正道,遵奉先祖的法度。
至于陛下,唯獨違背正道,縱欲貪歡,看輕自己的身份,胡行妄為。
沒有繼嗣之福,卻有危亡的憂慮,作為劉姓後嗣,這樣守護祖先功業,豈不有負于祖先!現在,關系國家宗廟禍福安危的關鍵掌握在陛下手裡,陛下如能徹底醒悟,專心返回正道,将過去的過錯全部改正,新的恩德昭然于世,則巨大的災異也許可以消除,天命也許可以複回,國家、宗廟也許可以保全。
請陛下留神反複考慮,好好想一下我的話。
” 成帝性情寬厚,喜好文辭,而沉溺于歡宴娛樂之中,這都使皇太後和諸位舅父時常憂慮。
作為至親,不便再三勸說,因此推舉谷永等人,請他們趁天變懇切地勸谏,使成帝采納實行他們的建議。
谷永自知宮内有人支持,闡述道理無所忌諱。
他往常每次奏事,總是得到有禮的回答。
到這次上奏,成帝卻大發怒火。
王商秘密指使谷永趕快離開。
成帝派侍禦史逮捕谷永,并命令追過交道廄就不要再追了。
禦史沒有追上谷永,便返回。
成帝的怒氣也平息下來。
三月,封王商為大司馬、衛将軍。
侍中張放因罪降為北地都尉。
成帝曾與張放等一起在宮中飲宴,都要舉滿杯一飲而盡,大家談笑風生。
當時成帝車子的帳座上擺放着一幅屏風,上面畫着纣王醉酒後,依偎着妲己做長夜之樂。
侍中班伯久病初愈,成帝回頭指着畫問班伯:“纣王無道,竟然到了這種程度嗎?”班伯回答:“《尚書》裡說纣王&lsquo聽從婦人的話&rsquo,哪有在朝廷中這樣放肆的呢!所謂衆惡歸于一身,事實上遠不是這樣。
”成帝說:“若不是這樣,這幅畫勸誡什麼呢?”班伯回答:“纣王&lsquo沉湎于酒&rsquo,微子因此離開了他。
醉後&lsquo大喊大叫&rsquo,《大雅》詩中為之歎息。
《詩經》《尚書》勸誡淫亂,認為淫亂之源全在于酒。
”成帝于是喟然 歎曰:“吾久不見班生,今日複聞谠言。
”放等不怿,稍自引起更衣,因罷出。
後上朝東宮,太後泣曰:“帝間顔色瘦黑,班侍中本大将軍所舉,宜寵異之。
益求其比,以輔聖德。
遣富平侯且就國。
”上曰:“諾。
”上諸舅聞之,以風丞相、禦史奏放罪惡,請免就國。
上不得已,左遷放為北地都尉。
後诏歸侍母疾,複出為河東都尉。
上雖愛放,然上迫太後,下用大臣,故常涕泣而遣之。
冬十一月,策免丞相宣,及禦史大夫翟方進。
複以方進為丞相,孔光為禦史大夫。
邛成太後之崩,喪事倉卒,吏賦斂以趨辦,上以過丞相、禦史。
冊免宣為庶人,禦史大夫翟方進左遷執金吾。
丞相官缺,群臣多舉方進者。
上亦器其能,擢方進為丞相,以孔光為禦史大夫。
方進以經術進,其為吏,用法刻深,任勢立威,峻文深诋,中傷甚多。
有言其挾私诋欺不專平者,上以方進所舉應科,不以為非也。
光領尚書,典樞機十餘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問,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指苟合。
如或不從,不敢強谏争,以是久而安。
時有所言,辄削草稿,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
有所薦舉,唯恐其人之聞知。
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
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嘿不應,更答以他語,其不洩如是。
免關内侯陳湯為庶人,徙敦煌。
歎息說:“我很久不見班生了,今日才又聽到善言。
”張放等人感到不快,逐漸各自離開座位去上廁所,借機退出了宴席。
後來,成帝到東宮朝見太後時,太後哭着說:“皇上近來臉色黑瘦,班侍中本來是大将軍舉薦的,應該特别寵愛他。
還要更多尋找像他那樣的人,以輔助聖德。
應該遣送富平侯回封地去。
”成帝說:“是。
”成帝諸位舅父聽說後,就暗示丞相、禦史上奏張放的罪惡,請求罷免張放官職,遣回封國。
成帝不得已,把張放降為北地都尉。
後來下诏準許張放回家侍候母親的疾病,之後又再次派出擔任河東都尉。
成帝雖然喜歡張放,但是上迫于太後,下逼于大臣,因而經常哭泣着把張放送走。
冬十一月,策免丞相薛宣為平民,貶禦史大夫翟方進為執金吾。
不久又擢升翟方進為丞相,任命孔光為禦史大夫。
邛成太後去世,喪事倉促,治喪官吏斂取賦錢匆忙辦理,成帝因此責備丞相和禦史。
策免丞相薛宣為平民,貶禦史大夫翟方進為執金吾。
丞相官位空缺,群臣中舉薦翟方進的很多。
成帝也很器重他的才能,于是擢升翟方進為丞相,任命孔光為禦史大夫。
翟方進以精通儒學經術而升遷。
他做官,執法嚴厲苛刻,憑借官勢樹立權威,常用嚴厲的條文深加诋毀,被他傷害的人很多。
有人說他以其私心誣陷欺騙,處理事務不公平,成帝認為翟方進所為皆以律條為根據,并無錯處。
孔光主管尚書,負責中樞機要事務十餘年,遵守法度,依照慣例行事,成帝有所問詢,他根據經典法令,用自己心中認為是正确的話來回答,不迎合成帝的意圖。
如果成帝有時不同意他的意見,他不敢強行谏争,因此長期安然無事。
有時想有所奏議,上奏後就馬上毀掉草稿,認為以宣揚君主的過錯來求得忠直的名譽,是做大臣的最大罪過。
有時向上薦舉人才,唯恐被本人知道。
假日回家休息,與兄弟、妻子兒女說話閑談,始終不提及朝廷政事。
有人問孔光:“皇宮内溫室殿中的樹木,都是些什麼樹?”他都默然不應,或答非所問,其不洩露朝中機密達到了如此程度。
策免關内侯陳湯為平民,放逐到敦煌。
衛将軍王商惡陳湯,奏湯妄言“黑龍冬出,微行數出之應”,廷尉奏湯“非所宜言,大不敬”。
诏以湯有功,免為庶人,徙邊。
賜淳于長爵關内侯。
上以趙後之立長有力焉,德之,诏以長嘗白罷昌陵,下公卿,議封之。
光祿勳平當以為:“長雖有善言,不應封爵之科。
”當坐左遷钜鹿太守。
遂下诏賜長爵,後竟封為關内侯。
丁未(前14) 三年 春正月晦,日食。
冬十月,複泰畤、汾陰、五畤、陳寶祠。
初,帝用匡衡議,罷甘泉泰畤,其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畤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餘。
帝異之,以問劉向,對曰:“家人尚不欲絕種祠,況于國之神寶舊畤。
且其始立,皆有神祗感應,誠未易動。
”上意恨之,又以久無繼嗣,白太後,令诏有司複甘泉泰畤、汾陰後土如故,及雍五畤、陳寶祠、長安及郡國祠著明者,皆複之。
是時,上頗好鬼神、方術之屬,上書言祭祀、方術得待诏者甚衆,祠祭費用多。
谷永說上曰:“臣聞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
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
諸背仁義之正道,不遵“五經”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及有仙人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黃冶變化之術者,皆奸人惑衆,挾左道,懷詐僞,以欺罔世主。
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将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
是以明王距而不 衛将軍王商厭惡陳湯,上奏陳湯妄言“黑龍冬出,是皇帝屢次微行出宮之驗”,廷尉也上奏陳湯“說了不應該說的話,犯了大不敬罪”。
成帝下诏說,因陳湯有功,隻免官貶為平民,放逐到邊疆。
賜封淳于長關内侯爵位。
成帝因為趙飛燕立為皇後,淳于長出了大力,很感謝他,下诏說淳于長曾建議撤銷昌陵,讓公卿讨論封他爵位。
光祿勳平當認為:“淳于長雖有好的建議,但仍不合封爵的規定。
”平當因此被貶為钜鹿太守。
于是成帝下诏賜封淳于長爵位,最終封為關内侯。
丁未(前14) 漢成帝永始三年 春正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冬十月,恢複泰畤、汾陰、五畤、陳寶祠。
當初,成帝采用匡衡的建議,撤銷了甘泉的泰畤祭壇,那天,大風刮壞甘泉竹宮,刮折和拔起泰畤中十圍以上的樹木一百多棵。
成帝感到奇怪,向劉向詢問,劉向回答說:“平民之家尚且不願斷絕宗祠香火,更何況國家的神寶舊祠呢。
而且當初開始建立時,都有神靈感應,實在不能輕易改動。
”成帝悔恨不已,又因久無繼嗣,便告訴太後,準備诏令有關官署恢複甘泉泰畤、汾陰後土的祭祀,像往常一樣,至于雍城五畤、陳寶祠、長安及各郡國較顯明的祭祠,也全部恢複。
這時,成帝頗喜好鬼神、方術之類的事,上書談論祭祀、方術而得以奉命待诏的人很多,祭祀的費用也很大。
谷永勸成帝說:“我聽說明了天地之性,就不會被神怪所迷惑。
察知萬物之情,就不會被壞人所蒙騙。
那些人違背了仁義的正道,不遵照“五經”的訓誡,而大講奇怪鬼神,說什麼有仙人服了不死藥,身子可以輕飄升起遠去,或聲稱煉丹術能煉出黃金等等,都是妖言惑衆,挾旁門邪道之術,懷诳騙欺詐之心,來蒙騙君王。
聽他們談論,洋洋灑灑,美言充耳,似乎馬上可遇到仙人鬼神,如果真去尋求,則空空蕩蕩如捕風捉影,終究不可得。
所以賢明的君王拒而不 聽,聖人絕而不語。
唯陛下距絕此類,毋令奸人有以窺朝者。
”上善其言。
十一月,陳留樊并、山陽鐵官徒蘇令等作亂,皆捕斬之。
故南昌尉梅福上書,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