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福數因縣道上變事,辄報罷,至是複上書曰:“昔高祖納善若不及,從谏如轉圜,聽言不求其能,舉功不考其素,故天下之士雲合歸漢,知者竭其策,愚者盡其慮,勇士極其節,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此高祖所以無敵于天下也。
孝文皇帝循高祖之法,加以恭儉,天下治平。
孝武皇帝好忠谏,說至言,出爵不待廉、茂,慶賜不須顯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阙廷,漢家得賢,于此為盛。
使孝武聽用其計,升平可緻。
于是積屍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緣間而起。
所以計慮不成而謀議洩者,以衆賢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勢陵,不敢和從也。
方今,布衣乃窺國家之隙,見間而起者,蜀郡是也。
及山陽亡徒蘇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黨與,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輕量大臣,無所畏忌,國家之權輕,故匹夫欲與上争衡也。
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
《詩》雲:&lsquo濟濟多士,文王以甯。
&rsquo臣數上書求見,辄報罷。
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不逆,欲以緻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今欲緻天下之士,有上書者,辄使詣尚書問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鬥之祿,賜以一束之 聽,聖賢之人閉口不談。
望陛下拒絕這種騙術,不要讓奸人有觊觎朝廷官職的機會。
”成帝認為他的話有道理。
十一月,陳留樊并、山陽鐵官徒蘇令等造反,都被逮捕斬殺。
前南昌尉梅福上書,沒有回複。
梅福幾次通過縣裡上報動亂之事,總被批複言事不準,至此他又上書說:“從前,漢高祖接納善言猶如唯恐不及,從谏就像轉動圓圈那麼容易,聽取谏言也不求本人有才能,獎勵功勞不究本人平素所為,因此天下人才雲集歸漢,智者盡其謀略,愚者盡其所慮,壯士勇于死節,懦夫勉己效命。
合天下人之智,集天下人之威,因此攻秦如取鴻毛,取楚猶如路邊揀物,這正是漢高祖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
孝文帝遵循高祖的規矩法度,加上謙遜節儉,天下久治長安。
孝武帝好聽忠言勸谏,喜歡聽真話直言,封爵不必等待孝廉、茂才,賞賜不必非有顯功,因此天下平民都能勵志竭精來到京城以求貢獻,漢朝得到賢才,以此時為最盛。
假使孝武帝能聽信采用這些人的計策,升平景象馬上可以來到。
當時因戰争積屍暴骨,胡人、越人稱心快意,因而淮南王劉安乘機而起。
他的企圖之所以沒有成功反而使密謀洩露,就是因為衆多賢才彙聚于朝廷,所以他的大臣勢力超過主君,沒人敢依從他們的陰謀。
如今百姓在窺視國家的漏洞,乘機起而謀反者,是蜀郡之人。
等到山陽鐵官徒蘇令一夥,踐踏名都、大郡,尋找黨羽,搜求協從,而無亡逃藏匿之心,這都是因為輕視大臣,無所畏懼和顧忌,國家的權力無足輕重了,因此匹夫也想跟朝廷争衡。
人才,是國家重要工具,得到人才,國家的分量就重;失去人才,國家的分量就輕。
《詩經》說:&lsquo人才濟濟,文王安甯。
&rsquo我屢次上書求見,但都被批複言事不準。
我聽說齊桓公時,有人進獻九九算術,桓公并不拒絕,想因此而引出更重大的建議。
現在我所談的,并非僅僅是九九算術那樣的小事,陛下多次拒絕我,這正是天下人才不能召來的原因。
如今陛下欲求天下人才,有上書求見的,就應讓他們到尚書那裡,問他們有什麼建議,如果有可采納的,給安排升鬥之祿的官職,賞賜一束 帛,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懑,吐忠言,嘉謀日聞于上,天下條貫,國家表裡,爛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廣,士民之數,能言之類至衆多也。
然其隽桀指世陳政,言成文章,質之先聖而不缪,施之當世合時務,若此者亦無幾人。
故爵祿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
今陛下既不納天下之言,又加戮焉。
夫鸢鵲遭害,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則智士深退。
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衆。
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尤甚,君臣皆承順上指,莫有執正。
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厲具臣而矯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折直士之節,結谏臣之舌。
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願陛下除不急之法,下無諱之诏,博覽兼聽,謀及疏賤,則往者雖不可及,而來者猶可追也。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外戚之權,日以益隆。
陛下不見其形,願察其景!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災亡與比數,陰盛陽微,金鐵為飛,此何景也?漢興以來,社稷三危:呂、霍、上官,皆母後之家也。
親親之道,全之為右,當與之賢師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驕逆,至于夷滅,此失親親之大者也。
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故權臣易世則危。
絲帛,若能如此,則天下賢士抒發怨氣,傾吐忠言,陛下可以每天都聽到好的謀略和建議,把天下治理得有條有理,國家内外的局勢,就燦然可觀了。
陛下擁有廣闊的疆土,衆多的人民,能言之輩很多。
但是那種才智出衆,指點世情,陳述政事,出口成章,參照古代聖賢無謬誤,施行于當今則合時務的人,卻沒有幾個。
因此,所謂爵位、俸祿等等,是天下的磨刀石,高祖用來激勵世人,使魯鈍者銳利起來。
而今陛下既不采納天下人的建議,又對這樣的人大肆殺害。
鸢鵲那種惡鳥遭到傷害時,則會使仁鳥紛紛飛走;愚昧者被殺戮時,則智士也會深深避退。
近來,有些愚民上書,因其所言不急而觸犯法令,有的人被廷尉究處,處死者很多。
自陽朔年間以來,天下以進言為忌諱,在朝廷上更為嚴重,群臣都隻會承順君王的旨意,沒有敢堅持正義的。
已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誠正直,敢于在朝廷上與皇帝當面争論,孝元皇帝擢升他,以此來激勵備位充數之臣,矯正被敗壞了的朝廷風氣。
可是到了陛下這裡,不僅将王章處死,甚至處罰他的妻子兒女,摧折忠直之士的氣節,鎖住谏臣的舌頭。
群臣都知道這樣做不對,但不敢争辯,天下以進言為戒,是國家最嚴重的大患!願陛下廢除因言事不重要而有罪的法令,發布進言不必忌諱的诏書,博覽兼聽,甚至聽取疏遠和低賤之人的意見,則過去的事雖然無法補救,未來還可以迎頭趕上。
而今大臣已侵犯了君王的權力,削減了主上的威嚴,外戚的權力,一天比一天強大。
陛下若看不到具體現象,請觀察一下周圍的影響。
自建始年間以來,日食、地震,大緻說來,三倍于春秋時期,而水災之多,更無法相比而數,陰盛陽衰,連鑄錢的銅鐵都如星飛,這是什麼樣的情景呢?自漢朝興起以來,國家曾出現過三次危機:呂氏、霍氏、上官氏,都是皇太後的娘家。
愛護親戚之道,以保全為上,應當派給他們賢良的老師,以忠孝之道教育他們。
現在卻賜與尊貴榮寵的地位,授與重要的權柄,使他們驕橫悖逆,最終導緻判罪處死,這就從根本上失掉了對親屬的愛護。
即使以霍光的賢能,也不能有保全子孫的遠慮,所以權勢太重的大臣,一旦換了朝代就會面臨危險。
勢陵于君,權隆于主,然後防之,亦無及已!”上不納。
戊申(前13) 四年 春正月,帝如甘泉,郊泰畤。
三月,如河東,祠後土。
夏,大旱。
秋七月晦,日食。
有司奏梁王立罪,寝不治。
梁王立驕恣犯法。
相禹奏“立怨望有惡言”。
有司案驗,因發其與姑奸事,請誅。
谷永上疏曰:“臣聞禮,天子外屏,不欲見外,故帝王不聽中冓之言。
《春秋》為親者諱。
今梁王年少,頗有狂病,始以惡言按驗,既無事實,而發閨門之私,非本章所指。
王辭又不服,猥傅緻之,污蔑宗室,以内亂之惡,披布宣揚于天下,非所以為公族隐諱,增朝廷之榮華,昭聖德之風化也。
臣愚以為王少而父同産長,年齒不倫。
梁國之富足以招緻妖麗,父同産亦有恥辱之心,案事者乃驗問惡言,何故猥自發舒。
以三者揆之,殆非人情,疑有所迫切,過誤失言,文吏蹑尋,不得轉移。
萌牙之時,加恩勿治,上也。
既已案驗,宜及王辭不服,诏廷尉更審考清問,著不然之效,為宗室刷污亂之恥,甚得治親之誼。
”天子由是寝而不治。
以何武為京兆尹。
武為吏,守法盡公,進善退惡,其所居無赫赫名,去後常見思。
武為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辄奏,其餘賢不肖, 如果大臣的勢力淩駕于君王之上,權力已超過主上,然後再作防範,就來不及了。
”成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戊申(前13) 漢成帝永始四年 春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畤祭天。
三月,前往河東,祭祀後土神。
夏季,大旱。
秋七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有司奏報梁王劉立罪狀,被擱置,沒有治罪。
梁王劉立驕橫放縱,觸犯了法律。
梁相禹奏報“劉立對外戚抱有怨恨并口出惡言”。
主管機關追查驗證,由此揭露出劉立與姑媽通奸亂倫的醜事,奏請處以死刑。
谷永上書說:“我聽說依照禮儀,天子要在門外建屏障之牆,是不想直接看到外面的情景,所以帝王也不會竊聽人家在内室的私話。
《春秋》為親者諱言過失。
而今梁王年少,瘋癫病很厲害,最初追查驗證的是對外戚口出惡言的事,既然無事實證據,卻又轉而揭露閨門隐私,已不屬原本指控的内容了。
梁王的訴辭又不承認,用鄙陋的手段附會羅織罪名,玷污宗室,把内部淫亂的惡行,披露宣揚于天下,這不是為皇族掩飾過失,為朝廷增加光彩,彰明聖德之風化的做法。
我愚昧地認為,梁王年少而姑母年長,兩人年齡不相當。
以梁國的富裕,足可以羅緻妖豔美女,姑母也有恥辱之心,追查者本來是追查惡言的事,她為什麼會自發内亂之事呢?從這三點推測,通奸之事,恐不合人情,我懷疑有所逼迫,不得已講錯了話,文吏借此而窮追,使供詞沒有回轉的餘地。
在事情還處于萌芽之時,陛下開恩不給予處治,這才是上策。
既然已經進行了追查驗證,那就應以梁王對罪狀不服為理由,下诏命令廷尉重新審理,詳加訊問,公布查不屬實的結論,洗刷宗室被誣蔑的恥辱,這才符合處理親屬關系的原則。
”成帝于是把此案擱置,不予處理。
任命何武為京兆尹。
何武做官吏,奉公守法,引進賢才避退惡輩,在位時雖然沒有赫赫名聲,但離開後常常被人們思念。
何武擔任刺史時,二千石官員如果有犯罪行為,就馬上檢舉上奏,其餘的賢者與不賢者 敬之如一,是以郡、國各重其守、相。
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問以得失,然後入傳舍,問墾田美惡,已,乃見二千石。
己酉(前12) 元延元年 春正月朔,日食。
夏四月,無雲而雷,有流星東南行,四面如雨。
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
上以災變,博謀群臣。
谷永對曰:“王者躬行道德,承順天地,則五征時序,百姓壽考,符瑞并降。
失道妄行,逆天暴物,則咎征著郵,妖孽并見,饑馑薦臻。
終不改寤,惡洽變備,不複譴告,更命有德。
此天地之常經,百王之所同也。
建始以來,二十載間,群災大異,交錯鋒起,多于《春秋》所書。
内則為深宮後庭驕臣悍妾,醉酒狂悖卒起之敗。
苑囿街巷臣妾之家,徵舒、崔杼之亂。
外則為諸夏下土,陳勝、項梁奮臂之禍。
安危之分界,宗廟之至憂,臣永所以破膽寒心,豫言之累年。
下有其萌,然後變見于上,可不緻慎!禍起細微,奸生所易。
願陛下正君臣之義,無複與群小媟黩燕飲。
修後宮之政,抑遠驕妒之寵。
朝觐法駕而後出,陳兵清道而後行,無複輕身獨出,飲食臣妾之家。
三者既除,内亂之路塞矣。
諸夏舉兵,萌在民饑馑而吏不恤,興于百姓困而賦斂重,發于下怨離而上不知。
比年郡 都還一樣敬重,所以郡、封國守、相各重其職。
他每次巡行所部時,一定先到學舍看望儒生,問以得失,然後走進旅舍,向人們詢問農事情況,随後才去會見二千石官秩的官吏。
己酉(前12) 漢成帝元延元年 春正月初一,出現日食。
夏四月,天空無雲而響雷聲,有流星向東南飛去,四周就像下雨一般。
秋七月,在東井宿出現彗星。
成帝因為發生災變,廣泛征求群臣意見。
谷永回答:“作為君王,若親身實行道德,承順天地的旨意,那麼雨、晴、暖、寒、風就會按正常規律進行,百姓會長壽,祥瑞征兆會一起降臨。
如果失道妄行,違背上天的旨意,糟蹋财物,那麼罪責的征兆就會尤其顯著,妖孽同時出現,饑馑接連發生。
如果始終不覺悟,惡行普遍,上天就不再譴責警告,而将天命托付于另一有德之君。
這是天地的正常規律,它對所有的君王都是一樣的。
自建始以來,二十年間,曾發生多次大的災異,如群蜂四起,超過《春秋》記載的。
這表示内部深宮後庭之中,将有驕橫的内臣和兇狠的姬妾,醉酒狂亂,猝起敗壞國家。
苑囿街巷之中的侍臣和姬妾家裡,将會發生徵舒、崔杼那樣的變亂。
外部普天之下,将會發生陳勝、項梁那樣的奮臂造反的災禍。
現在正處在平安和危亡的分界線上,是宗廟最令人憂愁的時期,所以我谷永膽破心寒,連年發出預言。
下面如果萌發動亂的念頭,上面就會出現變異,怎能不加謹慎!禍患是從細微之處發展而來的,奸惡是因輕視忽略才産生的。
願陛下明确君臣大義,不要再和小人們在一起親狎宴飲。
加強後宮的管理,壓制疏遠那些驕橫嫉妒的寵妃。
朝見皇太後時要乘坐禦駕後再出宮,要布置好兵衛和清理了道路以後再出行,再不要一個人獨自出宮,到臣妾家吃飯飲酒。
以上三點克服之後,發生内亂的道路就堵塞了。
而今天下到處舉兵謀反,起因萌發于人民饑馑而官吏不予體恤,産生于百姓困苦而賦稅沉重,發端于平民怨恨背離而上面卻毫無所知。
這幾年郡 國傷于水災,禾麥不收,宜損常稅之時,而有司奏請加賦,甚缪經義,逆于民心,市怨趨禍之道也。
願陛下勿許其奏,益減奢泰之費,流恩廣施,振贍困乏,敕勸耕桑,以慰綏元元之心,諸夏之亂庶幾可息!” 劉向上書曰:“臣聞帝舜戒伯禹&lsquo毋若丹朱敖&rsquo,周公戒成王&lsquo毋若殷王纣&rsquo。
聖帝明王常以敗亂自戒,不諱廢興,故臣敢極陳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夫秦、漢之易世,惠、昭之無後,昌邑之不終,孝宣之紹起,皆有變異著于漢紀。
天之去就,豈不昭昭然哉!天文難以相曉,願賜清燕之間,指圖陳狀。
”上辄入之,然終不能用也。
冬十二月,大司馬、衛将軍商卒。
以王根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王商薨。
紅陽侯立次當輔政。
先是立使客于南郡,占墾草田數百頃,以入縣官,而貴取其直一萬萬以上,為吏所發。
上由是廢立,而用其弟根。
故槐裡令朱雲言事得罪,既而釋之。
特進、安昌侯張禹請平陵肥牛亭地。
曲陽侯根争,以為此地當平陵寝廟,衣冠所出遊道,宜更賜禹他地。
上不從,根由是數毀惡之。
上益敬厚禹,每病,辄自臨問之,親拜床下。
禹小子未有官,數視之,上即拜為黃門郎。
禹以天子師,每有大政,必與定議。
國連續受水災之害,禾麥不收,這本是應該減免常稅的時候,而有關官員卻奏請增加賦稅,與儒家經義大相徑庭,不順民心,這是引起百姓的怨恨和招緻禍患的做法。
希望陛下不要答應他們的奏請,進一步減少奢華的費用,廣泛地布施恩澤,赈濟貧困的人們,下敕書勸民勤于耕桑,以此來安撫小民之心,各地的叛亂也許會得到平息!” 劉向上書說:“我聽說帝舜曾告誡伯禹&lsquo不要像丹朱那麼驕傲&rsquo,周公告誡成王&lsquo不要像殷纣王&rsquo。
聖明的帝王常以敗亡變亂的曆史教訓告誡自己,不忌諱談論王朝的興廢,因此我才敢竭力陳述自己的愚見,請陛下仔細考察!秦、漢的改朝換代,漢惠帝、昭帝的沒有後嗣,昌邑王劉賀天子位的被廢奪,孝宣皇帝的崛起繼位,都有變異記載在漢代史書上。
上天的去留取舍,豈不是十分清楚嗎!天象是難以講明白的,請陛下找一清閑時間,讓我指着圖給您細說。
”成帝馬上就召劉向進宮,但是最終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冬十二月,大司馬、衛将軍王商去世。
任命王根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王商去世。
紅陽侯王立按照順序應被任命為輔政大臣。
先前,王立曾派他的門客到南郡,占奪百姓耕地數百頃,把這些田賣給國家,多收取田價約一萬萬以上,被官吏揭發。
成帝因此廢黜王立,而用其弟王根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曾做過槐裡縣令的朱雲因為上書言政而獲罪,不久又釋免了他。
官位特進的安昌侯張禹,請求成帝把平陵肥牛亭那片土地賜給他。
遭到曲陽侯王根的反對,認為此地在平陵墓園寝廟附近,是衣冠出遊的必經之路,應改換賜給他别的地方。
成帝不聽,王根因此多次诋毀張禹。
但是,成帝卻越加敬重張禹,張禹每次患病,都到張禹家問候,親自在床前拜見。
張禹的幼子沒有官職,張禹多次用眼看他,成帝就封他為黃門郎。
張禹是天子的老師,國家每有大事,成帝一定同他商量對策。
時吏民多上書言災異王氏專政所緻,上意頗然之,未有以明見。
乃至禹第,辟左右,親以吏民所言示禹。
禹自見年老,子孫弱,又與根不平,恐為所怨,則謂上曰:“《春秋》日食、地震,或為諸侯相殺,夷狄侵中國。
災變之意,深遠難見,故聖人罕言命,不語怪神。
性與天道,自子貢之屬不得聞,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言。
陛下宜修政事,以善應之,此經義意也。
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無信用。
”上雅信愛禹,因此不疑王氏。
故槐裡令朱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孔子所謂&lsquo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rsquo者也!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頭以厲其餘。
”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
雲呼曰:“臣得下從龍逄、比幹遊于地下,足矣。
未知聖朝何如耳!”禦史遂将雲去。
于是左将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绶,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
臣敢以死争。
”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 匈奴搜諧單于死,弟車牙若鞮單于立。
征張放入侍中,尋複出之。
張放征入侍中。
太後曰:“前所道尚未效,富平侯反複來,其能默虖?”上于是出放為天水屬國都尉,引許商、師 當時吏民多上書說發生災異是王氏專權所緻,成帝也認為頗有道理,但不能洞察正确與否。
他就來到張禹家,讓身邊人回避,親自把吏民所講的情況告訴張禹。
張禹自覺已經年老,子孫又弱,又與王根不和,擔心被王氏怨恨,就對成帝說:“《春秋》記載的日食、地震,或因諸侯互相攻殺,或因夷狄侵犯中國。
災變之意,深遠難見,所以聖人很少談論天命,不談論鬼神。
性命與天道,連子貢那些人都沒有聽孔子說過,更何況那些見識淺薄的儒生呢?陛下應該使政事清明,用善來回報上天,這才是儒家經義的本質。
那些新學小生,亂道誤人,不應該相信和任用他們。
”成帝一向信任和喜愛張禹,從此不再懷疑王氏。
曾做過槐裡縣令的朱雲上書請求召見,在公卿面前,朱雲說:“現在的朝廷大臣,對上不能匡扶君主,對下不能有益于人民,都是些占着官位吃白飯的人,正像孔子所講,&lsquo卑鄙的人不可讓他侍奉君王,他們怕失去官位,會無所不為&rsquo。
我請求陛下賜給我尚方斬馬劍,砍下一個佞臣的頭以警告其他人。
”成帝問:“誰是佞臣?”朱雲回答說:“安昌侯張禹。
”成帝大怒,說:“小小官員在下,竟敢诋毀朝廷大臣,在朝廷侮辱帝師,罪死不赦!”禦史将朱雲逮下,朱雲緊緊抓住宮殿欄杆,欄杆被拉斷。
朱雲高呼說:“我能夠跟随龍逄、比幹遊于地下,也就心滿意足了。
但不知聖朝将會怎樣!”禦史挾持着朱雲要出去。
這時左将軍辛慶忌脫下官帽,解下印信绶帶,伏在殿下即頭說:“這個人平素就以狂妄直率著名,如果他說得對,就不要殺他,如果他說得不對,也應該寬容他。
我冒死來向陛下請求。
”辛慶忌叩頭流血,成帝怒意稍解,事情才算了結。
後來,要修理宮殿欄杆時,成帝說:“不要變動,就按原樣修補一下,我要用它來表彰直率的大臣。
” 匈奴搜諧單于去世,他的弟弟車牙若鞮單于繼位。
征召張放入宮當侍中,不久又命離京。
張放被征召入宮當侍中。
皇太後說:“先前我交待你的事還沒有辦理,怎麼現在富平侯反而又回到京師了,我還能不說話嗎?”成帝于是命令張放離開京城,出任天水屬國都尉,擢升許商、師 丹、班伯為侍中。
每朝東宮,常從,及有大政,俱使谕指于公卿。
上亦稍厭遊宴,複修經書之業,太後甚悅。
左将軍辛慶忌卒。
慶忌為國虎臣,匈奴、西域敬其威信。
庚戌(前11) 二年 夏四月,遣中郎将段會宗誅烏孫太子番丘。
康居遣子貢獻。
初,烏孫小昆彌安日為降民所殺,诏立安日弟末振将為小昆彌。
時大昆彌雌栗靡勇健,末振将恐為所并,使人刺殺之。
立公主孫伊秩靡為大昆彌。
久之,翖侯難栖殺末振将,安日子安犁靡代為小昆彌。
漢遣中郎将段會宗發戊己校尉諸國兵,即誅末振将太子番丘。
會宗留兵墊婁地,選精兵三十弩,徑至昆彌所在,召番丘,責以末振将之罪,即手劍擊殺之。
安犁靡勒兵數千騎圍會宗,會宗為言來誅之意,昆彌以下号泣罷去。
會宗還,賜爵關内侯。
責大祿、大監以雌栗靡見殺狀,奪金印、紫绶,更與銅、墨。
末振将弟卑爰疐,将衆八萬餘口,北附康居,謀欲借兵兼并兩昆彌。
漢複遣會宗與都護孫建并力以備之。
自烏孫分立兩昆彌,漢用憂勞,且無甯歲。
時康居複遣子侍漢,貢獻。
都護郭舜上言:“本匈奴盛時,非以兼有烏孫、康居故也,及其稱臣妾,非以失二國也。
漢雖皆受其質子,然三國内相輸遺,交通如故。
亦相候司,見便則發。
丹、班伯為侍中。
成帝每次朝見太後,常讓他們跟從前去,遇有國家大事,都派他們向公卿傳達皇帝的谕旨。
成帝也逐漸厭倦了遊樂,又重新學習儒家經書,太後十分高興。
左将軍辛慶忌去世。
辛慶忌是國家虎将,匈奴、西域都崇敬他的威信。
庚戌(前11) 漢成帝元延二年 夏四月,派遣中郎将段會宗誅殺烏孫太子番丘。
康居王國派王子到長安,貢獻于漢朝。
最初,烏孫王國小昆彌安日被投降烏孫的人殺死,成帝下诏扶立安日的弟弟末振将為小昆彌。
當時烏孫大昆彌雌栗靡勇猛剛強,末振将擔心被他吞并,就派人刺殺了他。
漢立解憂公主的孫子伊秩靡為大昆彌。
過了很久,翖侯難栖殺死了末振将,讓安日的兒子安犁靡代為小昆彌。
漢朝派遣中郎将段會宗征發戊己校尉統領的諸國兵馬,誅殺末振将的太子番丘。
段會宗把大軍留駐墊婁地,挑選精兵三十名,徑直來到昆彌住地,召見番丘,向他譴責末振将的罪狀,随即親手舉劍刺殺了番丘。
小昆彌安犁靡率領數千騎兵包圍了段會宗,段會宗向他們講了誅殺番丘的來意,昆彌和手下人等号哭撤兵而去。
段會宗回到長安,成帝賜給他關内侯的爵位。
追究大祿、大監因不能救護雌栗靡而使他被殺的責任,收回他們的金印、紫绶,換為銅印、墨绶。
末振将的弟弟卑爰疐率領部下八萬餘人逃亡北方,依附康居王國,圖謀借用康居兵馬兼并兩昆彌。
漢朝再一次派遣段會宗與都護孫建,合力加以防範。
自烏孫分立兩個昆彌,漢朝經常處于憂勞之中,幾乎沒有一年安甯。
這時,康居又派王子入侍,向漢朝進貢。
都護郭舜上書說:“過去匈奴強盛,并非因為兼并了烏孫和康居兩國,現在向漢朝稱臣歸降,也不是因為失去了這兩國。
漢朝雖然都接受了他們送來做人質的王子,但三國之間互相貿易、贈送,來往跟從前一樣。
他們也互相窺探,伺機而動,一有機會便發動攻擊。
合不能相親信,離不能相臣役。
以今言之,結配烏孫,竟未有益,反為中國生事。
然烏孫既結在前,今與匈奴俱稱臣,義不可距。
而康居驕黠,訖不肯拜使者,都護吏至其國,故為無所省以誇旁國。
以此度之,遣子入侍,其欲賈市,為好辭之詐也。
匈奴,百蠻大國,今事漢甚備,聞康居不拜,且使單于有悔自卑之意。
宜歸其侍子,絕勿複使,以章漢家不通無禮之國。
”漢為新通,重緻遠人,終羁靡不絕。
辛亥(前10) 三年 春正月,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
劉向曰:“昔周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
岐山者,周所興也。
漢家本起于蜀、漢,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攝提、大角,從參至辰,殆必亡矣。
” 秋,帝校獵長楊射熊館。
上将大誇胡人以多禽獸,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西自褒、斜,東至弘農,南驅漢中,張羅罔捕禽獸,載以檻車,輸長楊射熊館,令胡人手搏之,親臨觀焉。
壬子(前9) 四年 春正月,中山王興、定陶王欣來朝。
二王來朝,中山王獨從傅,定陶王盡從傅、相、中尉。
上問定陶王,對曰:“令:諸侯王朝,得從其國二千石,故盡 合好時不能互相親近信任,分離時也不能将對方當作臣屬來役使。
從現今的情況來說,與烏孫締結婚姻,最終并未能獲益,反而為中國惹事。
然而既然與烏孫結好在前,現在烏孫和匈奴都臣服于中國,從大義上不可以拒絕他們。
而康居傲慢狡猾,一直不肯對漢使行叩拜禮,都護府官員到他們國家,國王故意做出不注意漢使的樣子,向旁國誇耀。
由此推測,他們派王子入侍,這是想做買賣,而用好話來行詐。
匈奴是衆多外族中的強大國家,現今侍奉漢朝十分周到,如果聽說康居不拜漢使,會使匈奴單于産生後悔自卑之心。
應該送回康居王子,和其斷交不再派遣使者,以表明漢朝不跟無禮的國家交往。
”朝廷認為,康居第一次派遣王子入侍,漢朝應重視尊重遠方之人,終于還是籠絡他們而沒有斷交。
辛亥(前10) 漢成帝元延三年 春正月,岷山發生山崩,堵塞長江三日之久,下遊江水枯竭。
劉向說:“從前在周朝時岐山發生山崩,三條河流被堵塞枯竭,而周幽王被殺。
岐山是周朝興起之地。
漢家起于蜀、漢,現在山崩川竭,彗星又掃過攝提、大角,從參宿一直走到辰宿,漢朝恐怕一定要滅亡了。
” 秋季,成帝校獵于長楊宮射熊館。
成帝準備在胡人面前誇耀自己有很多禽獸,命令右扶風發動百姓進入南山,西自褒、斜二谷,東至弘農,南到漢中,張設羅網捕獵禽獸,用檻車裝運至長楊宮射熊館,命胡人赤手與野獸搏鬥,成帝親臨觀看。
壬子(前9) 漢成帝元延四年 春正月,中山王劉興、定陶王劉欣來朝見成帝。
二王來朝見成帝,中山王隻由傅陪同,而定陶王則把傅、相、中尉都帶來了。
成帝詢問定陶王,他回答說:“漢朝法令規定:諸侯王朝見天子,可以讓王國中官秩在二千石的官員陪同,因此 從之。
”令誦《詩》,通習,能說。
問中山王:“獨從傅在何法令?”不能對。
令誦《尚書》,又廢。
帝由此以為不能,而賢定陶王,數稱其材。
是時諸侯王二人于帝為至親,定陶傅太後随王來朝,私賂遺趙皇後、昭儀及王根;三人見上無子,亦欲豫自結,為長久計,皆勸帝以為嗣。
帝為加元服而遣之,時年十七矣。
隕石于關東二。
大司農谷永免。
王根薦谷永,征為大司農。
永前後所上四十餘事,略相反覆,專攻上身與後宮而已。
黨于王氏,上亦知之,不甚親信也。
歲餘,病,滿三月,上不賜告,即時免。
數月,卒。
癸醜(前8) 綏和元年 春二月,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
上召丞相、禦史、将軍入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為嗣者”。
皆以為:“《禮》曰:&lsquo昆弟之子,猶子也。
為其後者,為之子也。
&rsquo定陶王宜為嗣。
”孔光獨以為:“立嗣以親。
兄終弟及,《尚書·盤庚》殷之及王也。
中山王,帝親弟,宜為嗣。
”上以“中山王不材,又禮,兄弟不得相入廟”不從光議。
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
左遷光廷尉。
封孔吉為殷紹嘉侯。
三月,與周承休侯皆進爵為公。
初,诏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推求其嫡,不能得。
匡衡、梅福皆以為宜封孔子世為湯後,上從之。
他們都來了。
”成帝又命令他背誦《詩經》,他能熟練地背誦,還能解釋。
成帝問中山王劉興說:“你隻有師傅一人陪同前來,根據什麼法令?”劉興回答不上來。
命他背誦《尚書》,又背不下去。
成帝因此認為劉興無能,而贊賞定陶王,屢次稱贊他的才能。
當時諸侯王中他們兩人跟成帝為近親,定陶王傅太後随王一起來朝見,私下送禮賄賂趙皇後、趙昭儀以及王根;三人見成帝無子,也想預先私自結交諸侯王,以為長久之計,因而都勸說成帝立定陶王為繼嗣。
成帝為他主持加冠禮後送他回國,劉欣這年十七歲。
關東一帶,墜落兩顆隕石。
大司農谷永被免職。
王根推薦谷永,朝廷任命他為大司農。
谷永前後共上奏過四十餘件事情,内容有所重複,專門抨擊成帝和後宮。
谷永是王氏黨羽,成帝也清楚,所以不怎麼親信他。
一年多以後,谷永患病,休假滿三個月後,成帝不批準繼續休假在家治病,即時免職。
數月後去世。
癸醜(前8) 漢成帝綏和元年 春二月,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
成帝召丞相、禦史、将軍進宮,讨論“中山王、定陶王誰更合适繼承帝位”。
都認為:“《禮記》說:&lsquo兄弟的兒子,如同自己的兒子。
立他為後嗣,就成為兒子。
&rsquo定陶王适合立為嗣子。
”隻有禦史大夫孔光認為:“立後嗣應以血緣關系親疏為根據。
哥哥去世,弟弟繼位,這是《尚書·盤庚》記載的商朝君王傳位的方式。
中山王是皇上的親弟弟,應立他為後嗣。
”成帝以“中山王沒有才幹以及依禮兄弟的牌位不能一同進入宗廟”為理由,沒有聽從孔光的建議。
最後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
貶調孔光為廷尉。
封孔吉為殷紹嘉侯。
三月,孔吉與周承休侯都晉封為公爵。
當初,成帝下诏訪求殷商的後裔,發現已分散為十多個姓,無法推求出嫡系子孫。
匡衡、梅福都認為應當封孔子的家族為商湯的後裔,成帝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夏,建三公官。
大司馬根去将軍号,改禦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
初,禦史大夫何武建言:“末俗事煩,宰相材不及古,而獨兼三公之事,所以不治,宜建三公官。
”上從之。
以王根為大司馬,罷骠騎将軍官。
以武為大司空,與丞相為三公。
秋八月,中山王興卒。
谥曰孝。
匈奴車牙單于死,弟囊烏珠留若鞮單于立。
漢遣夏侯藩使匈奴。
或說王根曰:“匈奴有鬥入漢地,直張掖郡,生奇材木箭竿、鹫羽,如得之,于邊甚饒。
”根為上言,上直欲從單于求之,為有不得,傷命損威。
根即但以上指曉藩,令從藩所說而求之。
藩至,語次說單于:“宜上書獻此地,省兩都尉士卒數百人。
其報必大!”單于曰:“此天子诏語邪,将從使者所求也?”藩曰:“诏指也,然藩亦為單于畫善計耳。
”單于曰:“已問溫偶王,匈奴西邊作穹廬及車,皆仰此山材木,且先父地,不敢失也。
”藩還,遷為太原太守。
單于以狀聞。
诏報曰:“藩擅稱诏,法當死。
更大赦二,今徙藩為濟南太守,不令當匈奴。
” 冬十月,大司馬根病免。
十一月,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
上以太子既奉大宗後,不得顧私親,立景為定陶王。
太子議欲謝,少傅閻崇以為“不當謝”,太傅趙玄以為“當謝”,太子從之。
诏問以謝狀,玄左遷少府,以師丹為太傅。
夏季,建立三公官職。
大司馬王根被取消将軍稱号,改封禦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
當初,禦史大夫何武建言:“末世習俗政事繁多,宰相的才能又趕不上古代,而一人獨兼三公之事,所以國家治理不好,應該重新建立三公官職。
”成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後封王根為大司馬,罷去骠騎将軍官職。
任命何武為大司空,與丞相合為三公。
秋八月,中山王劉興去世。
谥曰孝。
匈奴車牙單于死,他的弟弟囊烏珠留若鞮單于繼位。
漢朝派遣夏侯藩出使匈奴。
有人勸王根說:“匈奴有塊楔入漢邊的土地,直達張掖郡,出産奇異的木材、箭竿和鹫鷹羽毛,如果得到它,可使邊疆大為富饒。
”王根把這種情況向成帝彙報,成帝想直接向單于要地,又擔心單于不答應,有傷诏命尊嚴,損害君王威信。
王根就将成帝的意圖告訴夏侯藩,指示他以個人的意思向單于要地。
夏侯藩到匈奴後,在與單于交談時說:“應該上書獻出這塊邊境之地,這樣可以省去漢朝兩名都尉數百士卒。
天子必然大大回報!”單于說:“這是天子诏命中的意思,還是你作為使者提出的要求呢?”夏侯藩說:“天子诏命中有這個意思,不過,也是我為單于謀劃的好計策。
”單于說:“我已問過溫偶王,匈奴西部制作帳幕及車子,都是用這裡山地的木材,況且這是先父留下的土地,不敢輕易放棄。
”夏侯藩回國後,被調任太原太守。
單于把夏侯藩求地一事向長安上書說明。
成帝下诏回複說:“夏侯藩擅自假稱诏旨,依法應當處死。
因為經過兩次大赦,現在把他調往濟南任太守,不使他再掌管和匈奴交往的事務。
” 冬十月,大司馬王根患病,被免去官職。
十一月,封楚孝王的孫子劉景為定陶王。
成帝因太子既已繼承大宗,不能再顧念自己的親人,于是封劉景為定陶王。
太子商議準備上書謝恩,少傅閻崇認為“不當謝”,太傅趙玄卻認為“當謝”,太子聽從了趙玄的建議。
成帝诏問太子因何謝恩的情況後,趙玄被貶降為少府,任命師丹為太傅。
初,太子之幼,祖母傅太後躬自養視,及為太子,诏傅太後與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國邸,不得相見。
頃之,皇太後欲令傅太後、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帝曰:“太子承正統,不得複顧私親。
”皇太後曰:“太子小而傅太後抱養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
”于是令傅太後得至太子家。
衛尉淳于長有罪下獄,死。
廢後許氏自殺。
以王莽為大司馬。
衛尉、侍中淳于長有寵,貴傾公卿。
許後姊孊寡居,長與私通,因取為小妻。
許後時居長定宮,因孊以金錢乘輿、服禦物賂遺長,欲求複為婕妤。
長受詐許為白上,立以為左皇後。
孊每入長定宮,辄與孊書,戲侮許後,嫚易無不言。
王莽心害長寵,白之,上以太後故,不治罪,遣就國。
紅陽侯立故與長有怨,至是使嗣子融從長請車騎,長以珍寶重遺立,立因上疏為長求留。
上疑之,下吏按驗。
立令融自殺以滅口,上愈疑,逮長系诏獄,窮治。
長具服罪至大逆,死獄中。
使廷尉孔光持節賜廢後藥,自殺。
丞相方進劾奏紅陽侯立狡猾不道,上不忍緻法,遣就國。
方進複奏立黨友朱博等,皆歸故郡。
方進亦素與長交,上以其大臣為之隐諱,方進内慚,上疏謝罪,乞骸骨。
上報曰:“&lsquo朝過夕改,君子與之&rsquo,君何疑焉!”方進起視事,複條奏長所厚善,免二十餘人。
最初,太子幼年時,是由祖母傅太後親自撫養看管,等到成為太子,成帝诏令傅太後和太子親母丁姬留居定陶國邸,不許相見。
不久,皇太後想讓傅太後、丁姬十天一次去太子宮探望,成帝說:“太子已承繼正統,不能再顧念近親。
”皇太後說:“太子小時候是傅太後抱養大的,現在允許她到太子宮探望,是作為乳娘恩情對待的,沒有什麼妨礙。
”于是下令傅太後可以到太子宮探望。
衛尉淳于長犯罪下獄,死在獄中。
廢後許氏自殺。
任命王莽為大司馬。
衛尉、侍中淳于長很受成帝的寵幸,權貴壓倒公卿。
許皇後的姐姐許孊寡居在家,淳于長與她私通,因而娶她為妾。
許皇後這時居住在長定宮,通過許孊用金錢和禦用的車馬、衣物等賄賂淳于長,想請求複位為婕妤。
淳于長接受了賄賂,假裝答應為她向成帝請求,立為左皇後。
許孊每次到長定宮,淳于長就讓許孊捎書信給許後,戲弄侮辱她,輕薄不恭,無所不言。
王莽内心嫉妒淳于長受寵,把淳于長的罪過向成帝報告,成帝因為太後的緣故,不治其罪,把他遣送回封國。
紅陽侯王立本來與淳于長有怨恨,到淳于長将回封國時,讓他的嫡長子王融,去請求淳于長把車輛馬匹送給他,淳于長就把珍寶重禮送給王立,王立因此上書請求把淳于長留在京師。
這引起了成帝的懷疑,讓有關官署去追查驗證。
王立令王融自殺以滅口,成帝更加懷疑,逮捕了淳于長,關押在诏獄,并嚴加追究。
淳于長完全招供,罪至大逆,死在獄中。
成帝派廷尉孔光持節,賜給廢後許氏毒藥,許氏自殺。
丞相翟方進彈劾紅陽侯王立狡猾不行正道,成帝不忍對他法辦,遣送他回到封國。
翟方進又上奏王立的黨羽和密友朱博等人,結果都被免官回歸原郡。
翟方進平時與淳于長交厚,成帝因為他是重臣為他隐瞞掩飾,翟方進内心慚愧,上疏謝罪,請求辭官回故裡。
成帝回報說:“&lsquo早上的過失,晚上改正了,不失為君子&rsquo,你還疑慮什麼呢!”于是翟方進繼續辦公,又分條上奏與淳于長親近友善的人,罷免了二十多人的官職。
上以王莽首發大奸,稱其忠直,王根因薦莽自代。
遂以莽為大司馬,時年三十八。
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
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為儉約。
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
皆驚其飾名如此。
罷刺史,置州牧。
丞相、大司空奏言:“《春秋》之義,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
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
臣請罷刺史,更置州牧以應古制。
”從之,置州牧,秩二千石。
诏立辟雍,未作而罷。
犍為郡于水濱得古磬十六枚,議者以為善祥。
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讓之容,以風化天下。
或曰:&lsquo不能具禮。
&rsquo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人也。
刑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臯陶之法也,而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
至于禮樂,則曰不敢,是敢于殺人、不敢于養人也。
為其俎豆、管弦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惑莫甚焉。
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輕,是舍所重而急所輕也。
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緻太平也。
”帝以向言下公卿議,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按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而罷。
成帝因為王莽首先揭發重大奸惡,稱贊他忠直,王根因而推薦王莽代替自己。
于是就任命主莽為大司馬,時年三十八歲。
王莽既已超出同輩受到提拔,繼四位伯父叔父之後輔政,就想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前人,于是不斷克制自己,加強修養。
他聘請各類賢良人士出任掾、史,将皇帝的賞賜和自己封邑所入錢财全部分享給他的下屬官吏,同時也更加節儉。
他母親生了病,公卿列侯都派夫人前去探問,王莽妻子出去迎接,衣服的長度還拖不到地上,穿着布蔽膝,看到她的人還以為是奴婢,詢問之後才知是王莽夫人。
大家都驚訝王莽巧飾名聲到如此程度。
撤銷刺史,設置州牧。
丞相、大司空奏稱:“《春秋》之義,是以尊貴者治理卑賤者,不是讓卑賤者監視尊貴者。
刺史的朝位列于下大夫,卻督察二千石官,輕重标準不相宜。
我們請求撤銷刺史,改設州牧以合古制。
”成帝同意,設置州牧,官秩二千石。
下诏設立學堂,還未開始修建就停止了。
犍為郡在水邊得到十六個古磬,議論此事的人認為是吉祥好事。
劉向因而勸谏成帝說:“應該設立學堂學府,陳列禮器樂器,大力推廣廟堂之樂,提倡禮貌謙讓的舉止,以此來教育天下。
或許有人說:“不能全靠禮教。
&rsquo禮教以培養人為主要目的,如果發生什麼差錯,也是為了培養人而出現差錯。
刑罰出現差錯,有時會緻人死傷,今天的刑罰已不是臯陶時代的刑罰,而有關機構請求制定刑法,删的删,改的改,用以救治時弊。
至于說到禮樂,則說不敢動,這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此高祖所以無敵于天下也。
孝文皇帝循高祖之法,加以恭儉,天下治平。
孝武皇帝好忠谏,說至言,出爵不待廉、茂,慶賜不須顯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阙廷,漢家得賢,于此為盛。
使孝武聽用其計,升平可緻。
于是積屍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緣間而起。
所以計慮不成而謀議洩者,以衆賢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勢陵,不敢和從也。
方今,布衣乃窺國家之隙,見間而起者,蜀郡是也。
及山陽亡徒蘇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黨與,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輕量大臣,無所畏忌,國家之權輕,故匹夫欲與上争衡也。
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
《詩》雲:&lsquo濟濟多士,文王以甯。
&rsquo臣數上書求見,辄報罷。
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不逆,欲以緻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今欲緻天下之士,有上書者,辄使詣尚書問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鬥之祿,賜以一束之 聽,聖賢之人閉口不談。
望陛下拒絕這種騙術,不要讓奸人有觊觎朝廷官職的機會。
”成帝認為他的話有道理。
十一月,陳留樊并、山陽鐵官徒蘇令等造反,都被逮捕斬殺。
前南昌尉梅福上書,沒有回複。
梅福幾次通過縣裡上報動亂之事,總被批複言事不準,至此他又上書說:“從前,漢高祖接納善言猶如唯恐不及,從谏就像轉動圓圈那麼容易,聽取谏言也不求本人有才能,獎勵功勞不究本人平素所為,因此天下人才雲集歸漢,智者盡其謀略,愚者盡其所慮,壯士勇于死節,懦夫勉己效命。
合天下人之智,集天下人之威,因此攻秦如取鴻毛,取楚猶如路邊揀物,這正是漢高祖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
孝文帝遵循高祖的規矩法度,加上謙遜節儉,天下久治長安。
孝武帝好聽忠言勸谏,喜歡聽真話直言,封爵不必等待孝廉、茂才,賞賜不必非有顯功,因此天下平民都能勵志竭精來到京城以求貢獻,漢朝得到賢才,以此時為最盛。
假使孝武帝能聽信采用這些人的計策,升平景象馬上可以來到。
當時因戰争積屍暴骨,胡人、越人稱心快意,因而淮南王劉安乘機而起。
他的企圖之所以沒有成功反而使密謀洩露,就是因為衆多賢才彙聚于朝廷,所以他的大臣勢力超過主君,沒人敢依從他們的陰謀。
如今百姓在窺視國家的漏洞,乘機起而謀反者,是蜀郡之人。
等到山陽鐵官徒蘇令一夥,踐踏名都、大郡,尋找黨羽,搜求協從,而無亡逃藏匿之心,這都是因為輕視大臣,無所畏懼和顧忌,國家的權力無足輕重了,因此匹夫也想跟朝廷争衡。
人才,是國家重要工具,得到人才,國家的分量就重;失去人才,國家的分量就輕。
《詩經》說:&lsquo人才濟濟,文王安甯。
&rsquo我屢次上書求見,但都被批複言事不準。
我聽說齊桓公時,有人進獻九九算術,桓公并不拒絕,想因此而引出更重大的建議。
現在我所談的,并非僅僅是九九算術那樣的小事,陛下多次拒絕我,這正是天下人才不能召來的原因。
如今陛下欲求天下人才,有上書求見的,就應讓他們到尚書那裡,問他們有什麼建議,如果有可采納的,給安排升鬥之祿的官職,賞賜一束 帛,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懑,吐忠言,嘉謀日聞于上,天下條貫,國家表裡,爛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廣,士民之數,能言之類至衆多也。
然其隽桀指世陳政,言成文章,質之先聖而不缪,施之當世合時務,若此者亦無幾人。
故爵祿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
今陛下既不納天下之言,又加戮焉。
夫鸢鵲遭害,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則智士深退。
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衆。
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尤甚,君臣皆承順上指,莫有執正。
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厲具臣而矯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折直士之節,結谏臣之舌。
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願陛下除不急之法,下無諱之诏,博覽兼聽,謀及疏賤,則往者雖不可及,而來者猶可追也。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外戚之權,日以益隆。
陛下不見其形,願察其景!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災亡與比數,陰盛陽微,金鐵為飛,此何景也?漢興以來,社稷三危:呂、霍、上官,皆母後之家也。
親親之道,全之為右,當與之賢師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驕逆,至于夷滅,此失親親之大者也。
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故權臣易世則危。
絲帛,若能如此,則天下賢士抒發怨氣,傾吐忠言,陛下可以每天都聽到好的謀略和建議,把天下治理得有條有理,國家内外的局勢,就燦然可觀了。
陛下擁有廣闊的疆土,衆多的人民,能言之輩很多。
但是那種才智出衆,指點世情,陳述政事,出口成章,參照古代聖賢無謬誤,施行于當今則合時務的人,卻沒有幾個。
因此,所謂爵位、俸祿等等,是天下的磨刀石,高祖用來激勵世人,使魯鈍者銳利起來。
而今陛下既不采納天下人的建議,又對這樣的人大肆殺害。
鸢鵲那種惡鳥遭到傷害時,則會使仁鳥紛紛飛走;愚昧者被殺戮時,則智士也會深深避退。
近來,有些愚民上書,因其所言不急而觸犯法令,有的人被廷尉究處,處死者很多。
自陽朔年間以來,天下以進言為忌諱,在朝廷上更為嚴重,群臣都隻會承順君王的旨意,沒有敢堅持正義的。
已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誠正直,敢于在朝廷上與皇帝當面争論,孝元皇帝擢升他,以此來激勵備位充數之臣,矯正被敗壞了的朝廷風氣。
可是到了陛下這裡,不僅将王章處死,甚至處罰他的妻子兒女,摧折忠直之士的氣節,鎖住谏臣的舌頭。
群臣都知道這樣做不對,但不敢争辯,天下以進言為戒,是國家最嚴重的大患!願陛下廢除因言事不重要而有罪的法令,發布進言不必忌諱的诏書,博覽兼聽,甚至聽取疏遠和低賤之人的意見,則過去的事雖然無法補救,未來還可以迎頭趕上。
而今大臣已侵犯了君王的權力,削減了主上的威嚴,外戚的權力,一天比一天強大。
陛下若看不到具體現象,請觀察一下周圍的影響。
自建始年間以來,日食、地震,大緻說來,三倍于春秋時期,而水災之多,更無法相比而數,陰盛陽衰,連鑄錢的銅鐵都如星飛,這是什麼樣的情景呢?自漢朝興起以來,國家曾出現過三次危機:呂氏、霍氏、上官氏,都是皇太後的娘家。
愛護親戚之道,以保全為上,應當派給他們賢良的老師,以忠孝之道教育他們。
現在卻賜與尊貴榮寵的地位,授與重要的權柄,使他們驕橫悖逆,最終導緻判罪處死,這就從根本上失掉了對親屬的愛護。
即使以霍光的賢能,也不能有保全子孫的遠慮,所以權勢太重的大臣,一旦換了朝代就會面臨危險。
勢陵于君,權隆于主,然後防之,亦無及已!”上不納。
戊申(前13) 四年 春正月,帝如甘泉,郊泰畤。
三月,如河東,祠後土。
夏,大旱。
秋七月晦,日食。
有司奏梁王立罪,寝不治。
梁王立驕恣犯法。
相禹奏“立怨望有惡言”。
有司案驗,因發其與姑奸事,請誅。
谷永上疏曰:“臣聞禮,天子外屏,不欲見外,故帝王不聽中冓之言。
《春秋》為親者諱。
今梁王年少,頗有狂病,始以惡言按驗,既無事實,而發閨門之私,非本章所指。
王辭又不服,猥傅緻之,污蔑宗室,以内亂之惡,披布宣揚于天下,非所以為公族隐諱,增朝廷之榮華,昭聖德之風化也。
臣愚以為王少而父同産長,年齒不倫。
梁國之富足以招緻妖麗,父同産亦有恥辱之心,案事者乃驗問惡言,何故猥自發舒。
以三者揆之,殆非人情,疑有所迫切,過誤失言,文吏蹑尋,不得轉移。
萌牙之時,加恩勿治,上也。
既已案驗,宜及王辭不服,诏廷尉更審考清問,著不然之效,為宗室刷污亂之恥,甚得治親之誼。
”天子由是寝而不治。
以何武為京兆尹。
武為吏,守法盡公,進善退惡,其所居無赫赫名,去後常見思。
武為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辄奏,其餘賢不肖, 如果大臣的勢力淩駕于君王之上,權力已超過主上,然後再作防範,就來不及了。
”成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戊申(前13) 漢成帝永始四年 春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畤祭天。
三月,前往河東,祭祀後土神。
夏季,大旱。
秋七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有司奏報梁王劉立罪狀,被擱置,沒有治罪。
梁王劉立驕橫放縱,觸犯了法律。
梁相禹奏報“劉立對外戚抱有怨恨并口出惡言”。
主管機關追查驗證,由此揭露出劉立與姑媽通奸亂倫的醜事,奏請處以死刑。
谷永上書說:“我聽說依照禮儀,天子要在門外建屏障之牆,是不想直接看到外面的情景,所以帝王也不會竊聽人家在内室的私話。
《春秋》為親者諱言過失。
而今梁王年少,瘋癫病很厲害,最初追查驗證的是對外戚口出惡言的事,既然無事實證據,卻又轉而揭露閨門隐私,已不屬原本指控的内容了。
梁王的訴辭又不承認,用鄙陋的手段附會羅織罪名,玷污宗室,把内部淫亂的惡行,披露宣揚于天下,這不是為皇族掩飾過失,為朝廷增加光彩,彰明聖德之風化的做法。
我愚昧地認為,梁王年少而姑母年長,兩人年齡不相當。
以梁國的富裕,足可以羅緻妖豔美女,姑母也有恥辱之心,追查者本來是追查惡言的事,她為什麼會自發内亂之事呢?從這三點推測,通奸之事,恐不合人情,我懷疑有所逼迫,不得已講錯了話,文吏借此而窮追,使供詞沒有回轉的餘地。
在事情還處于萌芽之時,陛下開恩不給予處治,這才是上策。
既然已經進行了追查驗證,那就應以梁王對罪狀不服為理由,下诏命令廷尉重新審理,詳加訊問,公布查不屬實的結論,洗刷宗室被誣蔑的恥辱,這才符合處理親屬關系的原則。
”成帝于是把此案擱置,不予處理。
任命何武為京兆尹。
何武做官吏,奉公守法,引進賢才避退惡輩,在位時雖然沒有赫赫名聲,但離開後常常被人們思念。
何武擔任刺史時,二千石官員如果有犯罪行為,就馬上檢舉上奏,其餘的賢者與不賢者 敬之如一,是以郡、國各重其守、相。
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問以得失,然後入傳舍,問墾田美惡,已,乃見二千石。
己酉(前12) 元延元年 春正月朔,日食。
夏四月,無雲而雷,有流星東南行,四面如雨。
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
上以災變,博謀群臣。
谷永對曰:“王者躬行道德,承順天地,則五征時序,百姓壽考,符瑞并降。
失道妄行,逆天暴物,則咎征著郵,妖孽并見,饑馑薦臻。
終不改寤,惡洽變備,不複譴告,更命有德。
此天地之常經,百王之所同也。
建始以來,二十載間,群災大異,交錯鋒起,多于《春秋》所書。
内則為深宮後庭驕臣悍妾,醉酒狂悖卒起之敗。
苑囿街巷臣妾之家,徵舒、崔杼之亂。
外則為諸夏下土,陳勝、項梁奮臂之禍。
安危之分界,宗廟之至憂,臣永所以破膽寒心,豫言之累年。
下有其萌,然後變見于上,可不緻慎!禍起細微,奸生所易。
願陛下正君臣之義,無複與群小媟黩燕飲。
修後宮之政,抑遠驕妒之寵。
朝觐法駕而後出,陳兵清道而後行,無複輕身獨出,飲食臣妾之家。
三者既除,内亂之路塞矣。
諸夏舉兵,萌在民饑馑而吏不恤,興于百姓困而賦斂重,發于下怨離而上不知。
比年郡 都還一樣敬重,所以郡、封國守、相各重其職。
他每次巡行所部時,一定先到學舍看望儒生,問以得失,然後走進旅舍,向人們詢問農事情況,随後才去會見二千石官秩的官吏。
己酉(前12) 漢成帝元延元年 春正月初一,出現日食。
夏四月,天空無雲而響雷聲,有流星向東南飛去,四周就像下雨一般。
秋七月,在東井宿出現彗星。
成帝因為發生災變,廣泛征求群臣意見。
谷永回答:“作為君王,若親身實行道德,承順天地的旨意,那麼雨、晴、暖、寒、風就會按正常規律進行,百姓會長壽,祥瑞征兆會一起降臨。
如果失道妄行,違背上天的旨意,糟蹋财物,那麼罪責的征兆就會尤其顯著,妖孽同時出現,饑馑接連發生。
如果始終不覺悟,惡行普遍,上天就不再譴責警告,而将天命托付于另一有德之君。
這是天地的正常規律,它對所有的君王都是一樣的。
自建始以來,二十年間,曾發生多次大的災異,如群蜂四起,超過《春秋》記載的。
這表示内部深宮後庭之中,将有驕橫的内臣和兇狠的姬妾,醉酒狂亂,猝起敗壞國家。
苑囿街巷之中的侍臣和姬妾家裡,将會發生徵舒、崔杼那樣的變亂。
外部普天之下,将會發生陳勝、項梁那樣的奮臂造反的災禍。
現在正處在平安和危亡的分界線上,是宗廟最令人憂愁的時期,所以我谷永膽破心寒,連年發出預言。
下面如果萌發動亂的念頭,上面就會出現變異,怎能不加謹慎!禍患是從細微之處發展而來的,奸惡是因輕視忽略才産生的。
願陛下明确君臣大義,不要再和小人們在一起親狎宴飲。
加強後宮的管理,壓制疏遠那些驕橫嫉妒的寵妃。
朝見皇太後時要乘坐禦駕後再出宮,要布置好兵衛和清理了道路以後再出行,再不要一個人獨自出宮,到臣妾家吃飯飲酒。
以上三點克服之後,發生内亂的道路就堵塞了。
而今天下到處舉兵謀反,起因萌發于人民饑馑而官吏不予體恤,産生于百姓困苦而賦稅沉重,發端于平民怨恨背離而上面卻毫無所知。
這幾年郡 國傷于水災,禾麥不收,宜損常稅之時,而有司奏請加賦,甚缪經義,逆于民心,市怨趨禍之道也。
願陛下勿許其奏,益減奢泰之費,流恩廣施,振贍困乏,敕勸耕桑,以慰綏元元之心,諸夏之亂庶幾可息!” 劉向上書曰:“臣聞帝舜戒伯禹&lsquo毋若丹朱敖&rsquo,周公戒成王&lsquo毋若殷王纣&rsquo。
聖帝明王常以敗亂自戒,不諱廢興,故臣敢極陳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夫秦、漢之易世,惠、昭之無後,昌邑之不終,孝宣之紹起,皆有變異著于漢紀。
天之去就,豈不昭昭然哉!天文難以相曉,願賜清燕之間,指圖陳狀。
”上辄入之,然終不能用也。
冬十二月,大司馬、衛将軍商卒。
以王根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王商薨。
紅陽侯立次當輔政。
先是立使客于南郡,占墾草田數百頃,以入縣官,而貴取其直一萬萬以上,為吏所發。
上由是廢立,而用其弟根。
故槐裡令朱雲言事得罪,既而釋之。
特進、安昌侯張禹請平陵肥牛亭地。
曲陽侯根争,以為此地當平陵寝廟,衣冠所出遊道,宜更賜禹他地。
上不從,根由是數毀惡之。
上益敬厚禹,每病,辄自臨問之,親拜床下。
禹小子未有官,數視之,上即拜為黃門郎。
禹以天子師,每有大政,必與定議。
國連續受水災之害,禾麥不收,這本是應該減免常稅的時候,而有關官員卻奏請增加賦稅,與儒家經義大相徑庭,不順民心,這是引起百姓的怨恨和招緻禍患的做法。
希望陛下不要答應他們的奏請,進一步減少奢華的費用,廣泛地布施恩澤,赈濟貧困的人們,下敕書勸民勤于耕桑,以此來安撫小民之心,各地的叛亂也許會得到平息!” 劉向上書說:“我聽說帝舜曾告誡伯禹&lsquo不要像丹朱那麼驕傲&rsquo,周公告誡成王&lsquo不要像殷纣王&rsquo。
聖明的帝王常以敗亡變亂的曆史教訓告誡自己,不忌諱談論王朝的興廢,因此我才敢竭力陳述自己的愚見,請陛下仔細考察!秦、漢的改朝換代,漢惠帝、昭帝的沒有後嗣,昌邑王劉賀天子位的被廢奪,孝宣皇帝的崛起繼位,都有變異記載在漢代史書上。
上天的去留取舍,豈不是十分清楚嗎!天象是難以講明白的,請陛下找一清閑時間,讓我指着圖給您細說。
”成帝馬上就召劉向進宮,但是最終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冬十二月,大司馬、衛将軍王商去世。
任命王根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王商去世。
紅陽侯王立按照順序應被任命為輔政大臣。
先前,王立曾派他的門客到南郡,占奪百姓耕地數百頃,把這些田賣給國家,多收取田價約一萬萬以上,被官吏揭發。
成帝因此廢黜王立,而用其弟王根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曾做過槐裡縣令的朱雲因為上書言政而獲罪,不久又釋免了他。
官位特進的安昌侯張禹,請求成帝把平陵肥牛亭那片土地賜給他。
遭到曲陽侯王根的反對,認為此地在平陵墓園寝廟附近,是衣冠出遊的必經之路,應改換賜給他别的地方。
成帝不聽,王根因此多次诋毀張禹。
但是,成帝卻越加敬重張禹,張禹每次患病,都到張禹家問候,親自在床前拜見。
張禹的幼子沒有官職,張禹多次用眼看他,成帝就封他為黃門郎。
張禹是天子的老師,國家每有大事,成帝一定同他商量對策。
時吏民多上書言災異王氏專政所緻,上意頗然之,未有以明見。
乃至禹第,辟左右,親以吏民所言示禹。
禹自見年老,子孫弱,又與根不平,恐為所怨,則謂上曰:“《春秋》日食、地震,或為諸侯相殺,夷狄侵中國。
災變之意,深遠難見,故聖人罕言命,不語怪神。
性與天道,自子貢之屬不得聞,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言。
陛下宜修政事,以善應之,此經義意也。
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無信用。
”上雅信愛禹,因此不疑王氏。
故槐裡令朱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孔子所謂&lsquo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rsquo者也!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頭以厲其餘。
”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
雲呼曰:“臣得下從龍逄、比幹遊于地下,足矣。
未知聖朝何如耳!”禦史遂将雲去。
于是左将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绶,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
臣敢以死争。
”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 匈奴搜諧單于死,弟車牙若鞮單于立。
征張放入侍中,尋複出之。
張放征入侍中。
太後曰:“前所道尚未效,富平侯反複來,其能默虖?”上于是出放為天水屬國都尉,引許商、師 當時吏民多上書說發生災異是王氏專權所緻,成帝也認為頗有道理,但不能洞察正确與否。
他就來到張禹家,讓身邊人回避,親自把吏民所講的情況告訴張禹。
張禹自覺已經年老,子孫又弱,又與王根不和,擔心被王氏怨恨,就對成帝說:“《春秋》記載的日食、地震,或因諸侯互相攻殺,或因夷狄侵犯中國。
災變之意,深遠難見,所以聖人很少談論天命,不談論鬼神。
性命與天道,連子貢那些人都沒有聽孔子說過,更何況那些見識淺薄的儒生呢?陛下應該使政事清明,用善來回報上天,這才是儒家經義的本質。
那些新學小生,亂道誤人,不應該相信和任用他們。
”成帝一向信任和喜愛張禹,從此不再懷疑王氏。
曾做過槐裡縣令的朱雲上書請求召見,在公卿面前,朱雲說:“現在的朝廷大臣,對上不能匡扶君主,對下不能有益于人民,都是些占着官位吃白飯的人,正像孔子所講,&lsquo卑鄙的人不可讓他侍奉君王,他們怕失去官位,會無所不為&rsquo。
我請求陛下賜給我尚方斬馬劍,砍下一個佞臣的頭以警告其他人。
”成帝問:“誰是佞臣?”朱雲回答說:“安昌侯張禹。
”成帝大怒,說:“小小官員在下,竟敢诋毀朝廷大臣,在朝廷侮辱帝師,罪死不赦!”禦史将朱雲逮下,朱雲緊緊抓住宮殿欄杆,欄杆被拉斷。
朱雲高呼說:“我能夠跟随龍逄、比幹遊于地下,也就心滿意足了。
但不知聖朝将會怎樣!”禦史挾持着朱雲要出去。
這時左将軍辛慶忌脫下官帽,解下印信绶帶,伏在殿下即頭說:“這個人平素就以狂妄直率著名,如果他說得對,就不要殺他,如果他說得不對,也應該寬容他。
我冒死來向陛下請求。
”辛慶忌叩頭流血,成帝怒意稍解,事情才算了結。
後來,要修理宮殿欄杆時,成帝說:“不要變動,就按原樣修補一下,我要用它來表彰直率的大臣。
” 匈奴搜諧單于去世,他的弟弟車牙若鞮單于繼位。
征召張放入宮當侍中,不久又命離京。
張放被征召入宮當侍中。
皇太後說:“先前我交待你的事還沒有辦理,怎麼現在富平侯反而又回到京師了,我還能不說話嗎?”成帝于是命令張放離開京城,出任天水屬國都尉,擢升許商、師 丹、班伯為侍中。
每朝東宮,常從,及有大政,俱使谕指于公卿。
上亦稍厭遊宴,複修經書之業,太後甚悅。
左将軍辛慶忌卒。
慶忌為國虎臣,匈奴、西域敬其威信。
庚戌(前11) 二年 夏四月,遣中郎将段會宗誅烏孫太子番丘。
康居遣子貢獻。
初,烏孫小昆彌安日為降民所殺,诏立安日弟末振将為小昆彌。
時大昆彌雌栗靡勇健,末振将恐為所并,使人刺殺之。
立公主孫伊秩靡為大昆彌。
久之,翖侯難栖殺末振将,安日子安犁靡代為小昆彌。
漢遣中郎将段會宗發戊己校尉諸國兵,即誅末振将太子番丘。
會宗留兵墊婁地,選精兵三十弩,徑至昆彌所在,召番丘,責以末振将之罪,即手劍擊殺之。
安犁靡勒兵數千騎圍會宗,會宗為言來誅之意,昆彌以下号泣罷去。
會宗還,賜爵關内侯。
責大祿、大監以雌栗靡見殺狀,奪金印、紫绶,更與銅、墨。
末振将弟卑爰疐,将衆八萬餘口,北附康居,謀欲借兵兼并兩昆彌。
漢複遣會宗與都護孫建并力以備之。
自烏孫分立兩昆彌,漢用憂勞,且無甯歲。
時康居複遣子侍漢,貢獻。
都護郭舜上言:“本匈奴盛時,非以兼有烏孫、康居故也,及其稱臣妾,非以失二國也。
漢雖皆受其質子,然三國内相輸遺,交通如故。
亦相候司,見便則發。
丹、班伯為侍中。
成帝每次朝見太後,常讓他們跟從前去,遇有國家大事,都派他們向公卿傳達皇帝的谕旨。
成帝也逐漸厭倦了遊樂,又重新學習儒家經書,太後十分高興。
左将軍辛慶忌去世。
辛慶忌是國家虎将,匈奴、西域都崇敬他的威信。
庚戌(前11) 漢成帝元延二年 夏四月,派遣中郎将段會宗誅殺烏孫太子番丘。
康居王國派王子到長安,貢獻于漢朝。
最初,烏孫王國小昆彌安日被投降烏孫的人殺死,成帝下诏扶立安日的弟弟末振将為小昆彌。
當時烏孫大昆彌雌栗靡勇猛剛強,末振将擔心被他吞并,就派人刺殺了他。
漢立解憂公主的孫子伊秩靡為大昆彌。
過了很久,翖侯難栖殺死了末振将,讓安日的兒子安犁靡代為小昆彌。
漢朝派遣中郎将段會宗征發戊己校尉統領的諸國兵馬,誅殺末振将的太子番丘。
段會宗把大軍留駐墊婁地,挑選精兵三十名,徑直來到昆彌住地,召見番丘,向他譴責末振将的罪狀,随即親手舉劍刺殺了番丘。
小昆彌安犁靡率領數千騎兵包圍了段會宗,段會宗向他們講了誅殺番丘的來意,昆彌和手下人等号哭撤兵而去。
段會宗回到長安,成帝賜給他關内侯的爵位。
追究大祿、大監因不能救護雌栗靡而使他被殺的責任,收回他們的金印、紫绶,換為銅印、墨绶。
末振将的弟弟卑爰疐率領部下八萬餘人逃亡北方,依附康居王國,圖謀借用康居兵馬兼并兩昆彌。
漢朝再一次派遣段會宗與都護孫建,合力加以防範。
自烏孫分立兩個昆彌,漢朝經常處于憂勞之中,幾乎沒有一年安甯。
這時,康居又派王子入侍,向漢朝進貢。
都護郭舜上書說:“過去匈奴強盛,并非因為兼并了烏孫和康居兩國,現在向漢朝稱臣歸降,也不是因為失去了這兩國。
漢朝雖然都接受了他們送來做人質的王子,但三國之間互相貿易、贈送,來往跟從前一樣。
他們也互相窺探,伺機而動,一有機會便發動攻擊。
合不能相親信,離不能相臣役。
以今言之,結配烏孫,竟未有益,反為中國生事。
然烏孫既結在前,今與匈奴俱稱臣,義不可距。
而康居驕黠,訖不肯拜使者,都護吏至其國,故為無所省以誇旁國。
以此度之,遣子入侍,其欲賈市,為好辭之詐也。
匈奴,百蠻大國,今事漢甚備,聞康居不拜,且使單于有悔自卑之意。
宜歸其侍子,絕勿複使,以章漢家不通無禮之國。
”漢為新通,重緻遠人,終羁靡不絕。
辛亥(前10) 三年 春正月,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
劉向曰:“昔周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
岐山者,周所興也。
漢家本起于蜀、漢,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攝提、大角,從參至辰,殆必亡矣。
” 秋,帝校獵長楊射熊館。
上将大誇胡人以多禽獸,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西自褒、斜,東至弘農,南驅漢中,張羅罔捕禽獸,載以檻車,輸長楊射熊館,令胡人手搏之,親臨觀焉。
壬子(前9) 四年 春正月,中山王興、定陶王欣來朝。
二王來朝,中山王獨從傅,定陶王盡從傅、相、中尉。
上問定陶王,對曰:“令:諸侯王朝,得從其國二千石,故盡 合好時不能互相親近信任,分離時也不能将對方當作臣屬來役使。
從現今的情況來說,與烏孫締結婚姻,最終并未能獲益,反而為中國惹事。
然而既然與烏孫結好在前,現在烏孫和匈奴都臣服于中國,從大義上不可以拒絕他們。
而康居傲慢狡猾,一直不肯對漢使行叩拜禮,都護府官員到他們國家,國王故意做出不注意漢使的樣子,向旁國誇耀。
由此推測,他們派王子入侍,這是想做買賣,而用好話來行詐。
匈奴是衆多外族中的強大國家,現今侍奉漢朝十分周到,如果聽說康居不拜漢使,會使匈奴單于産生後悔自卑之心。
應該送回康居王子,和其斷交不再派遣使者,以表明漢朝不跟無禮的國家交往。
”朝廷認為,康居第一次派遣王子入侍,漢朝應重視尊重遠方之人,終于還是籠絡他們而沒有斷交。
辛亥(前10) 漢成帝元延三年 春正月,岷山發生山崩,堵塞長江三日之久,下遊江水枯竭。
劉向說:“從前在周朝時岐山發生山崩,三條河流被堵塞枯竭,而周幽王被殺。
岐山是周朝興起之地。
漢家起于蜀、漢,現在山崩川竭,彗星又掃過攝提、大角,從參宿一直走到辰宿,漢朝恐怕一定要滅亡了。
” 秋季,成帝校獵于長楊宮射熊館。
成帝準備在胡人面前誇耀自己有很多禽獸,命令右扶風發動百姓進入南山,西自褒、斜二谷,東至弘農,南到漢中,張設羅網捕獵禽獸,用檻車裝運至長楊宮射熊館,命胡人赤手與野獸搏鬥,成帝親臨觀看。
壬子(前9) 漢成帝元延四年 春正月,中山王劉興、定陶王劉欣來朝見成帝。
二王來朝見成帝,中山王隻由傅陪同,而定陶王則把傅、相、中尉都帶來了。
成帝詢問定陶王,他回答說:“漢朝法令規定:諸侯王朝見天子,可以讓王國中官秩在二千石的官員陪同,因此 從之。
”令誦《詩》,通習,能說。
問中山王:“獨從傅在何法令?”不能對。
令誦《尚書》,又廢。
帝由此以為不能,而賢定陶王,數稱其材。
是時諸侯王二人于帝為至親,定陶傅太後随王來朝,私賂遺趙皇後、昭儀及王根;三人見上無子,亦欲豫自結,為長久計,皆勸帝以為嗣。
帝為加元服而遣之,時年十七矣。
隕石于關東二。
大司農谷永免。
王根薦谷永,征為大司農。
永前後所上四十餘事,略相反覆,專攻上身與後宮而已。
黨于王氏,上亦知之,不甚親信也。
歲餘,病,滿三月,上不賜告,即時免。
數月,卒。
癸醜(前8) 綏和元年 春二月,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
上召丞相、禦史、将軍入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為嗣者”。
皆以為:“《禮》曰:&lsquo昆弟之子,猶子也。
為其後者,為之子也。
&rsquo定陶王宜為嗣。
”孔光獨以為:“立嗣以親。
兄終弟及,《尚書·盤庚》殷之及王也。
中山王,帝親弟,宜為嗣。
”上以“中山王不材,又禮,兄弟不得相入廟”不從光議。
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
左遷光廷尉。
封孔吉為殷紹嘉侯。
三月,與周承休侯皆進爵為公。
初,诏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推求其嫡,不能得。
匡衡、梅福皆以為宜封孔子世為湯後,上從之。
他們都來了。
”成帝又命令他背誦《詩經》,他能熟練地背誦,還能解釋。
成帝問中山王劉興說:“你隻有師傅一人陪同前來,根據什麼法令?”劉興回答不上來。
命他背誦《尚書》,又背不下去。
成帝因此認為劉興無能,而贊賞定陶王,屢次稱贊他的才能。
當時諸侯王中他們兩人跟成帝為近親,定陶王傅太後随王一起來朝見,私下送禮賄賂趙皇後、趙昭儀以及王根;三人見成帝無子,也想預先私自結交諸侯王,以為長久之計,因而都勸說成帝立定陶王為繼嗣。
成帝為他主持加冠禮後送他回國,劉欣這年十七歲。
關東一帶,墜落兩顆隕石。
大司農谷永被免職。
王根推薦谷永,朝廷任命他為大司農。
谷永前後共上奏過四十餘件事情,内容有所重複,專門抨擊成帝和後宮。
谷永是王氏黨羽,成帝也清楚,所以不怎麼親信他。
一年多以後,谷永患病,休假滿三個月後,成帝不批準繼續休假在家治病,即時免職。
數月後去世。
癸醜(前8) 漢成帝綏和元年 春二月,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
成帝召丞相、禦史、将軍進宮,讨論“中山王、定陶王誰更合适繼承帝位”。
都認為:“《禮記》說:&lsquo兄弟的兒子,如同自己的兒子。
立他為後嗣,就成為兒子。
&rsquo定陶王适合立為嗣子。
”隻有禦史大夫孔光認為:“立後嗣應以血緣關系親疏為根據。
哥哥去世,弟弟繼位,這是《尚書·盤庚》記載的商朝君王傳位的方式。
中山王是皇上的親弟弟,應立他為後嗣。
”成帝以“中山王沒有才幹以及依禮兄弟的牌位不能一同進入宗廟”為理由,沒有聽從孔光的建議。
最後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
貶調孔光為廷尉。
封孔吉為殷紹嘉侯。
三月,孔吉與周承休侯都晉封為公爵。
當初,成帝下诏訪求殷商的後裔,發現已分散為十多個姓,無法推求出嫡系子孫。
匡衡、梅福都認為應當封孔子的家族為商湯的後裔,成帝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夏,建三公官。
大司馬根去将軍号,改禦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
初,禦史大夫何武建言:“末俗事煩,宰相材不及古,而獨兼三公之事,所以不治,宜建三公官。
”上從之。
以王根為大司馬,罷骠騎将軍官。
以武為大司空,與丞相為三公。
秋八月,中山王興卒。
谥曰孝。
匈奴車牙單于死,弟囊烏珠留若鞮單于立。
漢遣夏侯藩使匈奴。
或說王根曰:“匈奴有鬥入漢地,直張掖郡,生奇材木箭竿、鹫羽,如得之,于邊甚饒。
”根為上言,上直欲從單于求之,為有不得,傷命損威。
根即但以上指曉藩,令從藩所說而求之。
藩至,語次說單于:“宜上書獻此地,省兩都尉士卒數百人。
其報必大!”單于曰:“此天子诏語邪,将從使者所求也?”藩曰:“诏指也,然藩亦為單于畫善計耳。
”單于曰:“已問溫偶王,匈奴西邊作穹廬及車,皆仰此山材木,且先父地,不敢失也。
”藩還,遷為太原太守。
單于以狀聞。
诏報曰:“藩擅稱诏,法當死。
更大赦二,今徙藩為濟南太守,不令當匈奴。
” 冬十月,大司馬根病免。
十一月,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
上以太子既奉大宗後,不得顧私親,立景為定陶王。
太子議欲謝,少傅閻崇以為“不當謝”,太傅趙玄以為“當謝”,太子從之。
诏問以謝狀,玄左遷少府,以師丹為太傅。
夏季,建立三公官職。
大司馬王根被取消将軍稱号,改封禦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
當初,禦史大夫何武建言:“末世習俗政事繁多,宰相的才能又趕不上古代,而一人獨兼三公之事,所以國家治理不好,應該重新建立三公官職。
”成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後封王根為大司馬,罷去骠騎将軍官職。
任命何武為大司空,與丞相合為三公。
秋八月,中山王劉興去世。
谥曰孝。
匈奴車牙單于死,他的弟弟囊烏珠留若鞮單于繼位。
漢朝派遣夏侯藩出使匈奴。
有人勸王根說:“匈奴有塊楔入漢邊的土地,直達張掖郡,出産奇異的木材、箭竿和鹫鷹羽毛,如果得到它,可使邊疆大為富饒。
”王根把這種情況向成帝彙報,成帝想直接向單于要地,又擔心單于不答應,有傷诏命尊嚴,損害君王威信。
王根就将成帝的意圖告訴夏侯藩,指示他以個人的意思向單于要地。
夏侯藩到匈奴後,在與單于交談時說:“應該上書獻出這塊邊境之地,這樣可以省去漢朝兩名都尉數百士卒。
天子必然大大回報!”單于說:“這是天子诏命中的意思,還是你作為使者提出的要求呢?”夏侯藩說:“天子诏命中有這個意思,不過,也是我為單于謀劃的好計策。
”單于說:“我已問過溫偶王,匈奴西部制作帳幕及車子,都是用這裡山地的木材,況且這是先父留下的土地,不敢輕易放棄。
”夏侯藩回國後,被調任太原太守。
單于把夏侯藩求地一事向長安上書說明。
成帝下诏回複說:“夏侯藩擅自假稱诏旨,依法應當處死。
因為經過兩次大赦,現在把他調往濟南任太守,不使他再掌管和匈奴交往的事務。
” 冬十月,大司馬王根患病,被免去官職。
十一月,封楚孝王的孫子劉景為定陶王。
成帝因太子既已繼承大宗,不能再顧念自己的親人,于是封劉景為定陶王。
太子商議準備上書謝恩,少傅閻崇認為“不當謝”,太傅趙玄卻認為“當謝”,太子聽從了趙玄的建議。
成帝诏問太子因何謝恩的情況後,趙玄被貶降為少府,任命師丹為太傅。
初,太子之幼,祖母傅太後躬自養視,及為太子,诏傅太後與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國邸,不得相見。
頃之,皇太後欲令傅太後、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帝曰:“太子承正統,不得複顧私親。
”皇太後曰:“太子小而傅太後抱養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
”于是令傅太後得至太子家。
衛尉淳于長有罪下獄,死。
廢後許氏自殺。
以王莽為大司馬。
衛尉、侍中淳于長有寵,貴傾公卿。
許後姊孊寡居,長與私通,因取為小妻。
許後時居長定宮,因孊以金錢乘輿、服禦物賂遺長,欲求複為婕妤。
長受詐許為白上,立以為左皇後。
孊每入長定宮,辄與孊書,戲侮許後,嫚易無不言。
王莽心害長寵,白之,上以太後故,不治罪,遣就國。
紅陽侯立故與長有怨,至是使嗣子融從長請車騎,長以珍寶重遺立,立因上疏為長求留。
上疑之,下吏按驗。
立令融自殺以滅口,上愈疑,逮長系诏獄,窮治。
長具服罪至大逆,死獄中。
使廷尉孔光持節賜廢後藥,自殺。
丞相方進劾奏紅陽侯立狡猾不道,上不忍緻法,遣就國。
方進複奏立黨友朱博等,皆歸故郡。
方進亦素與長交,上以其大臣為之隐諱,方進内慚,上疏謝罪,乞骸骨。
上報曰:“&lsquo朝過夕改,君子與之&rsquo,君何疑焉!”方進起視事,複條奏長所厚善,免二十餘人。
最初,太子幼年時,是由祖母傅太後親自撫養看管,等到成為太子,成帝诏令傅太後和太子親母丁姬留居定陶國邸,不許相見。
不久,皇太後想讓傅太後、丁姬十天一次去太子宮探望,成帝說:“太子已承繼正統,不能再顧念近親。
”皇太後說:“太子小時候是傅太後抱養大的,現在允許她到太子宮探望,是作為乳娘恩情對待的,沒有什麼妨礙。
”于是下令傅太後可以到太子宮探望。
衛尉淳于長犯罪下獄,死在獄中。
廢後許氏自殺。
任命王莽為大司馬。
衛尉、侍中淳于長很受成帝的寵幸,權貴壓倒公卿。
許皇後的姐姐許孊寡居在家,淳于長與她私通,因而娶她為妾。
許皇後這時居住在長定宮,通過許孊用金錢和禦用的車馬、衣物等賄賂淳于長,想請求複位為婕妤。
淳于長接受了賄賂,假裝答應為她向成帝請求,立為左皇後。
許孊每次到長定宮,淳于長就讓許孊捎書信給許後,戲弄侮辱她,輕薄不恭,無所不言。
王莽内心嫉妒淳于長受寵,把淳于長的罪過向成帝報告,成帝因為太後的緣故,不治其罪,把他遣送回封國。
紅陽侯王立本來與淳于長有怨恨,到淳于長将回封國時,讓他的嫡長子王融,去請求淳于長把車輛馬匹送給他,淳于長就把珍寶重禮送給王立,王立因此上書請求把淳于長留在京師。
這引起了成帝的懷疑,讓有關官署去追查驗證。
王立令王融自殺以滅口,成帝更加懷疑,逮捕了淳于長,關押在诏獄,并嚴加追究。
淳于長完全招供,罪至大逆,死在獄中。
成帝派廷尉孔光持節,賜給廢後許氏毒藥,許氏自殺。
丞相翟方進彈劾紅陽侯王立狡猾不行正道,成帝不忍對他法辦,遣送他回到封國。
翟方進又上奏王立的黨羽和密友朱博等人,結果都被免官回歸原郡。
翟方進平時與淳于長交厚,成帝因為他是重臣為他隐瞞掩飾,翟方進内心慚愧,上疏謝罪,請求辭官回故裡。
成帝回報說:“&lsquo早上的過失,晚上改正了,不失為君子&rsquo,你還疑慮什麼呢!”于是翟方進繼續辦公,又分條上奏與淳于長親近友善的人,罷免了二十多人的官職。
上以王莽首發大奸,稱其忠直,王根因薦莽自代。
遂以莽為大司馬,時年三十八。
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
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為儉約。
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
皆驚其飾名如此。
罷刺史,置州牧。
丞相、大司空奏言:“《春秋》之義,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
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
臣請罷刺史,更置州牧以應古制。
”從之,置州牧,秩二千石。
诏立辟雍,未作而罷。
犍為郡于水濱得古磬十六枚,議者以為善祥。
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讓之容,以風化天下。
或曰:&lsquo不能具禮。
&rsquo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人也。
刑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臯陶之法也,而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
至于禮樂,則曰不敢,是敢于殺人、不敢于養人也。
為其俎豆、管弦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惑莫甚焉。
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輕,是舍所重而急所輕也。
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緻太平也。
”帝以向言下公卿議,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按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而罷。
成帝因為王莽首先揭發重大奸惡,稱贊他忠直,王根因而推薦王莽代替自己。
于是就任命主莽為大司馬,時年三十八歲。
王莽既已超出同輩受到提拔,繼四位伯父叔父之後輔政,就想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前人,于是不斷克制自己,加強修養。
他聘請各類賢良人士出任掾、史,将皇帝的賞賜和自己封邑所入錢财全部分享給他的下屬官吏,同時也更加節儉。
他母親生了病,公卿列侯都派夫人前去探問,王莽妻子出去迎接,衣服的長度還拖不到地上,穿着布蔽膝,看到她的人還以為是奴婢,詢問之後才知是王莽夫人。
大家都驚訝王莽巧飾名聲到如此程度。
撤銷刺史,設置州牧。
丞相、大司空奏稱:“《春秋》之義,是以尊貴者治理卑賤者,不是讓卑賤者監視尊貴者。
刺史的朝位列于下大夫,卻督察二千石官,輕重标準不相宜。
我們請求撤銷刺史,改設州牧以合古制。
”成帝同意,設置州牧,官秩二千石。
下诏設立學堂,還未開始修建就停止了。
犍為郡在水邊得到十六個古磬,議論此事的人認為是吉祥好事。
劉向因而勸谏成帝說:“應該設立學堂學府,陳列禮器樂器,大力推廣廟堂之樂,提倡禮貌謙讓的舉止,以此來教育天下。
或許有人說:“不能全靠禮教。
&rsquo禮教以培養人為主要目的,如果發生什麼差錯,也是為了培養人而出現差錯。
刑罰出現差錯,有時會緻人死傷,今天的刑罰已不是臯陶時代的刑罰,而有關機構請求制定刑法,删的删,改的改,用以救治時弊。
至于說到禮樂,則說不敢動,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