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起庚申(前61)漢宣帝神爵元年,盡庚子(前21)漢成帝陽朔四年。
凡四十一年。
庚申(前61) 神爵元年 春正月,帝如甘泉,郊泰畤。
三月,如河東,祠後土。
遣谏大夫王褒,求金馬、碧雞之神。
上頗修武帝故事,謹齋祀之禮,以方士言,增置神祠。
聞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遣褒持節求之。
初,上聞褒有俊才,召見,使為《聖主得賢臣頌》。
其辭曰:“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
所任賢,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衆。
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及至巧冶鑄幹将,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台五層、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
庸人之禦驽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及王良執靶,韓哀附輿,周流八極,萬裡一息,人馬相得也。
服绤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郁燠;襲貂狐之暖者,不憂至寒之凄怆。
何則?有其具者易其備。
賢人君子亦聖王所以易海内也。
故君人者勤于求賢,而逸于得人。
人臣亦然。
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陳見悃誠,則上不然其信。
進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
及其遇明君也,運籌合上意,谏诤即見聽。
庚申(前61) 漢宣帝神爵元年 春正月,宣帝到了甘泉,在泰畤進行郊祭。
三月,前往河東祭祀後土。
派谏大夫王褒去尋求金馬神和碧雞神。
宣帝很願按武帝的事例,謹遵齋戒祭祀之禮,采納方士的建議,增建神祠。
聽到益州有金馬和碧雞神後,就派遣谏大夫王褒帶着符節前去尋找。
起初,宣帝聽說王褒很有才能,便召見他,叫他作《聖主得賢臣頌》。
頌文說:“賢才,是國家的用具。
任用了賢才,就會事簡而功倍;用具鋒利,就會用力少而成效多。
所以,工人用了不鋒利的工具,就隻有勞筋苦骨,整天勞累;等到精于冶煉的人鑄造出幹将寶劍,派出眼力好的離婁測量,最巧的公輸班削制木活,就會雖修建五層高台,延伸百丈也不出差錯,因為工作用人配合得當。
平庸的人騎劣馬,即使勒壞馬嚼,抽壞馬鞭,還是不能前進;等到了精通騎術的王良拿起辔繩,巧于制造車輛的韓哀侯駕車,去周遊天下,不過萬裡一息,因為人與馬配合得當。
穿着涼爽麻布衣的人,不發愁盛夏的悶熱;穿着柔暖貂狐皮衣的人,不擔心嚴冬的寒冷。
為什麼?有這種器用的就容易做好相應的防備。
賢人、君子也是聖明之主易于治國的器具。
所以,君主緻力于求得賢者,賢者自會前來。
作為人臣也同樣。
當賢者尚未遇上明君之時,貢獻方略,君主也不會采納;陳述意見,君主也不會聽從。
力圖上進而無效果,遭到斥逐也并非有什麼差錯。
可一旦遇到明君,出謀劃策都會迎合上意,規勸進谏也能立即被接受。
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
故世必有聖知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
故虎嘯而風冽,龍興而緻雲,蟋蟀俟秋吟,蜉蝤出以陰。
明明在朝,穆穆布列,聚精會神,相得益彰。
故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
上下俱欲,歡然交欣,千載壹合,論說無疑。
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化溢四表,橫被無窮,休徵自至,壽考無疆,何必偃仰屈伸若彭祖,呴噓呼吸如僑、松,眇然絕俗離世哉!”上頗好神仙,故褒對及之。
後京兆尹張敞亦勸上斥遠方士,遊心帝王之術。
由是悉罷尚方待诏。
谏大夫王吉謝病歸。
上頗修飾宮室車服,外戚許、史、王氏貴寵。
谏大夫王吉上疏曰:“陛下惟思世務,将興太平,诏書每下,民欣然若更生。
臣伏思之,可謂至恩,未可謂本務也。
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言聽谏從,然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于三代之隆也。
其務在于期會、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
臣聞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備,難以言治,左右不正,難以化遠。
民者,弱而不可勝,愚而不可欺也。
聖主獨行于深宮,得則天下稱頌之,失則天下鹹言之。
故宜謹選左右,審擇所使,左右所以正身,所使所以宣德,此其本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故王者未制禮之時,引先王禮宜于世者而用之。
願陛下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跻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 進退都能顯示他的忠心,負責政事也會施展自己的才幹。
所以,世上必須先有聖明之君,而後才有賢能之臣。
所以,虎嘯而風冽,龍起而生雲,蟋蟀到了秋天就會鳴叫,蜉蝤在陰暗中才會出現。
君主緻力于上,賢臣共勉于下,聚精會神,則上下相得而益彰。
所以,聖主必須等待賢臣來宏大他的功業,而才能之士也必須等待明主賞識來顯示才德。
上下共需,彼此歡欣,千載一合,論說無疑。
如同羽毛碰上順風、大魚縱遊大海那樣迅疾,教化遍布四方,這時祥瑞自然來臨,壽命亦将無疆,又何必像彭祖那樣屈伸俯仰,像王僑、赤松那樣吐納呼吸,去尋覓絕俗離世的缥缈之境呢!”宣帝很喜好神仙之術,所以王褒才特别提到了這些。
後來京兆尹張敞也勸宣帝斥退疏遠方士,緻力于帝王之術。
于是便将擔任待诏的方士盡皆免除。
谏大夫王吉以病為借口,辭職返鄉。
宣帝很喜歡修飾宮室、車馬、服飾,外戚許氏、史氏、王氏受寵尊貴。
谏大夫王吉上疏說:“陛下專一思慮世務,以實現太平,每次頒下诏書,百姓都高興得如獲新生。
臣想這可以說是皇帝最高的恩惠,但還夠不上為政之本。
一心想治好國家的君主并非代代都有,如今公卿們幸遇明主出現,言聽計從,可是卻不曾有個建立萬世的長遠計劃,輔佐明主像三代那樣隆盛。
推求它的原因就在于隻着重在朝會、财政、審理案件上,這不是太平之治的根本。
臣聽說宣揚德治,教化萬民,必須從近處開始,上面禮制不完備,難以談到國家治理,君主左右之人不正,難以教化遠方百姓。
百姓就是這樣,弱不能戰勝他,愚不能欺騙他。
聖主自身處在深宮,如果政令得當,天下就會稱頌;如有偏失,天下就會議論。
所以應該慎重地選擇身邊助手和使用手下,前者為了有益君主自身端正,後者為了宣揚聖德,這才是為政之本。
孔子說過:&lsquo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rsquo因此,帝王在沒有制禮之時,應該采用古代明君所制之禮而又合于當今時代的内容加以實行。
希望陛下能夠引用舊禮,闡明王者之制,使今世的百姓進入仁壽的理想境界,這樣,風俗又怎麼會不像成、康之時,壽命又怎麼會 以不若高宗!竊見世俗聘妻送女無節,貧人不及,故不舉子。
又,漢家列侯尚公主,諸侯則國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屈于婦,逆陰陽之位,故多女亂。
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貪财誅利,不畏死亡。
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舉臯陶、伊尹,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驕骜,不通古今,無益于民。
宜明選求賢,除任子之令。
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不宜居位。
去角抵,減樂府,省尚方,明示天下以儉。
古者工不造雕琢,商不通侈靡,非工商獨賢,政教使之然也。
”上以其言為迂闊,吉遂謝病歸。
先零羌楊玉叛。
夏四月,遣後将軍趙充國将兵擊之。
義渠安國至羌中,召先零諸豪尤桀黠者斬之,縱兵擊,斬千餘級。
于是羌侯楊玉等怨怒,背畔,攻城邑,殺長吏。
安國失亡車重兵器甚衆,引還以聞。
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丙吉問誰可将者。
對曰:“無逾于老臣者矣。
”上問:“度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
”上笑曰:“諾。
”大發兵,遣趙充國将之,以擊西羌。
六月,有星孛于東方。
秋七月,充國引兵擊叛羌,叛羌多降。
诏複遣将軍辛武賢等将兵擊之。
尋诏罷兵,留充國屯田湟中。
六月,趙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度河,恐為虜所 不像殷王武丁那樣?我覺得目前世俗娶嫁費用沒有節制,這樣窮人就沒辦法,以緻不願生孩子。
再有,列侯們迎娶公主稱“尚公主”,諸侯之女嫁給一般人則稱“承翁主”,叫男人侍奉女人,丈夫屈從妻子,這就颠倒陰陽的位置,所以現在才不斷出現女人為亂。
古時候衣服車馬,貴賤有所區分,現在則上下僭越失度,人們随意制作,所以造成貪财逐利,不懼死亡。
舜、湯之時不使用權貴後代,而挑選了臯陶、伊尹,現在官吏則任用他們的子弟,而他們大多驕橫跋扈,不懂古今事理,對百姓沒有好處。
所以,應該公開地選求賢才,廢去任用官員後代的任子之令。
帝王的親戚故舊,可以賞以豐厚财物,卻不宜居要位。
要廢除角抵之戲,減省樂府開支,節約尚方用度,以節儉明示天下。
古時,工匠不進行器用的雕飾,商人不流通奢侈物品,這并非工商們賢明,而是政令教化的結果。
”宣帝認為這些話十分迂腐,于是王吉便借口有病,辭官返鄉。
先零羌人楊玉叛亂。
夏四月,派遣後将軍趙充國率軍攻打楊玉。
義渠安國到羌中後,召集先零的富貴要人,将其中特别狡黠跋扈的殺掉,又進軍攻殺,斬首一千多個。
于是羌侯楊玉等被激怒,背叛朝廷,攻打城鎮,殺死官吏。
安國損失不少辎重兵器,便帶兵退回,報告朝廷。
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覺得他年老,叫丙吉問他有誰可以領兵征讨。
他回答說:“沒有能超過老臣的了。
”宣帝問:“估計要派多少兵?”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用兵很難憑空測度,我願趕往金城,畫圖定略,再奏明陛下。
羌戎不過是小小外族,逆天背叛,将很快滅亡,請陛下将此事交付老臣,不必擔憂。
”宣帝笑着說:“好。
”于是大發兵,派趙充國統率,以擊西羌。
六月,東方出現彗星。
秋七月,趙充國領兵攻擊背叛的羌人,許多羌人投降。
宣帝下诏又派遣将軍辛武賢等人率兵攻擊。
随後又下诏停止進攻,令趙充國留在湟中屯田。
六月,趙充國到達金城,待兵滿一萬,打算渡河,怕遭到敵人 遮,夜遣三校銜枚先度,營陳畢,乃盡度。
虜數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倦,不可馳逐,而此皆精騎,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
”令軍勿擊,遣騎候四望峽中無虜,乃引兵進。
召諸校謂曰:“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峽中,兵豈得入哉!” 充國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
至西部都尉府,日飨軍士,士皆欲為用。
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初,?、幵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
”後數日,果反。
都尉欲留雕庫為質,充國以為無罪,遣歸告種豪:“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滅。
能相捕斬,除罪,賜錢有差。
”充國欲以威信招降?、幵及劫略者,解散虜謀,徼其疲劇,乃擊之。
時内郡兵屯邊者合六萬人。
酒泉太守辛武賢奏言:“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糧,分兵出擊?、幵,奪其畜産,虜其妻子,冬複擊之,虜必震壞。
”天子下其書,充國以為:“一馬自負三十日食,為米二斛四鬥,麥八斛,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
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
随而深入,虜即據前險,守後厄,以絕糧道,必有傷危之憂,非至計也。
先零首為畔逆,他種劫略,故臣愚冊,欲捐?、幵暗昧之過,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
” 阻截,便在夜裡派出三名軍校口中含枚悄悄地先渡,将營陣先設置好,才全部過河。
這時有一百多敵人騎兵出現在大軍左右,趙充國便說:“我們的士兵馬匹都已困乏,不可馳逐,而這些都是精銳之騎,又恐怕是敵人的誘兵,我們攻敵應以全殲為目的,不要貪小便宜。
”叫士兵不要攻擊,派偵騎到峽中探視确無敵兵,這才帶兵前進。
趙充國召集各軍校說:“我已知羌人不會用兵了,假若他們派幾千人守堵在四望峽中,我們的兵怎麼能進入呢!” 趙充國常常派人到遠處偵察,在行進中做好應戰準備,休止時一定堅固營壘,尤為謹慎持重,愛護士卒,先有計劃而後戰鬥。
向西到達西部都尉府後,每天都款待軍士,士兵們都願為他賣力。
羌敵多次挑戰,趙充國隻是堅守不出。
起初,?、幵兩部的頭領靡當兒叫他弟弟雕庫前來報告西部都尉說:“先零羌人要造反。
”過幾日,果然反了。
都尉打算将雕庫扣留為人質,趙充國認為他無罪,将他遣送回去,讓他告訴羌人各頭領說:“大軍隻殺有罪之人,你們要自己與有罪的人區别開,不要一同被消滅。
隻要能夠捕殺壞人,有罪的可免除其罪,按功行賞。
”趙充國想用威信招降?、幵和其他被先零部脅迫的羌人,粉碎敵人的陰謀,等到他們十分疲憊時,再進行攻擊。
當時内地軍隊征調來的已達六萬人。
酒泉太守辛武賢便上奏說:“如在七月上旬,帶三十天口糧,分兵出擊?、幵兩部,奪其畜産,擄其妻兒,到冬天再加以攻擊,一定能夠消滅他們。
”宣帝将此奏書下交趙充國,充國以為:“一匹馬自帶三十天的食糧,也就是米二斛四鬥,麥八斛,再加衣裝武器,是難以追逐敵人的。
而羌敵就會按着我軍的行進速度,不慌不忙地退走,追逐水草,退入山林。
若我軍跟随深入,敵人就會據前險,守後厄,來截斷我軍糧道,必有傷亡危險之憂慮,這并非好計。
先零部落是叛逆之首,其他部落乃是被劫迫,所以臣的辦法是,饒恕?、幵兩部渾昧之過,首先征伐先零,以震動其他,叫他們悔過從善,借以赦免其罪過,然後選擇了解當地風俗的優秀官吏,加以安撫引導,和睦相處,這才是全師保勝和安定邊塞的良策。
” 天子下其書。
議者鹹以為先零兵盛,而負?、幵之助,不先破?、幵,則先零未可圖也。
上乃拜許延壽強弩将軍、武賢破羌将軍,嘉納其冊。
以書敕讓充國曰:“今轉輸并起,百姓煩擾,将軍不早共水草之利,争其畜食,至冬,虜藏匿山中,依險阻,将軍士寒,手足皲瘃,甯有利哉!今诏武賢等以七月擊?、幵,将軍其引兵并進。
” 充國上書曰:“陛下前幸賜書,欲不誅?以解其謀,臣故遣幵豪雕庫,宣天子至德,?、幵之屬,皆聞知明诏。
今先零為寇,?羌未有犯,乃釋有罪,誅無辜,起壹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
臣聞兵法:&lsquo攻不足者守有餘。
&rsquo又曰:&lsquo善戰者緻人,不緻于人。
&rsquo今?羌欲為寇,宜饬兵馬,練戰士,以須其至,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
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發之行攻,釋緻虜之術,而從為虜所緻之道,臣愚以為不便。
先零欲畔,故與?、幵解仇,常欲先赴?、幵之急,以堅其約。
今虜馬肥食足,擊之恐不能傷,适使先零得施德于?羌,堅其約,合其黨,迫脅諸小種。
虜兵寖多,誅之用力數倍。
臣恐國家憂累由十年數,不二三歲而已。
先誅先零則?、幵之屬不煩兵而服,不服,涉正月擊之,得計之理,又其時也。
以今進兵,誠不見其利。
”七月,玺書報從充國計。
充國乃引兵至先零所在。
虜久屯聚,懈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度湟水。
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
”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 宣帝将此書下發大臣。
人們都以為先零部兵盛,又得到?、幵的幫助,不先去破?、幵,難以進取先零。
宣帝于是任命許延壽為強弩将軍、辛武賢為破羌将軍,嘉勉辛武賢的計劃。
并寄信責備趙充國說:“如今軍糧轉輸并起,百姓受到煩擾,将軍如不及早趁目前水草繁盛的良機,争奪羌敵的牲畜和糧食,等到嚴冬,敵人躲藏在山中,依賴險阻,那時将軍士兵遭受寒凍,手足傷裂,還有什麼利益可言!現在诏令辛武賢等于七月間進擊?、幵部,将軍你應當率兵配合前進!” 于是趙充國又上書說:“陛下先前賜給我的書信,曾同意不征讨?部,以粉碎先零羌敵的整個計劃,所以臣才派幵部的頭領雕庫,宣示大漢天子的最高美德,這兩個部落的羌人,都已聽到了陛下這個诏告。
現在先零為首反叛,?羌并不曾侵犯邊疆,而這樣一來,就是釋放有罪,誅殺無辜,一部發起叛亂,卻兩部遭受損害,實在違背陛下原本之意。
臣聽兵法說:&lsquo攻擊之力不足的,防守卻可有餘。
&rsquo又說:&lsquo善于用兵的使敵人被動,而不被動于敵人。
&rsquo現在?羌企圖入侵,應該整理兵馬,訓練戰士,等敵前來,以逸擊勞,這才是取勝之道。
今恐兩郡兵少不夠防守,卻發動進攻,放棄勝敵之術,反為敵人所利用,臣認為是不妥的。
先零想要反叛,才同?、幵兩部化解冤仇,他們非常希望我們先攻擊?、幵,來堅固他們的聯盟。
現在敵人是馬肥食飽,進擊他恐難挫傷,反倒使先零部借此幫助?、幵,施加恩惠,進一步鞏固其聯盟,團結其同黨,脅迫其他小的部落。
其兵力更多,征讨則用力幾倍于前。
臣恐怕國家的憂累就不隻目前二三年,而以十年為數了。
先征讨先零,?、幵等部就會不用兵而降服,若不降服,待明年正月再進攻,這樣既得其理,又得其時。
如現在進兵,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
”七月,宣帝诏告聽從充國計劃。
趙充國于是率兵到先零住地。
敵人因屯兵已久,懈怠松弛,見大軍到來,便丢棄車馬辎重,打算渡過湟水。
因道路狹險,趙充國軍便緩緩行進以驅逐。
有人說:“逐利行太慢。
”趙充國說:“窮途之寇不可逼迫,放緩了他們就隻顧前進,追急了就會返身 緻死。
”虜溺死者數百,降斬五百餘人,虜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兩。
兵至?地,令軍毋燔聚落,及刍牧田中。
?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豪靡忘使人來言:“願得還複故地。
”充國以聞,未報。
靡忘來自歸,充國賜飲食,遣還谕種人。
護軍以下皆争之曰:“此反虜不可擅遣。
”充國曰:“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
”語未卒,玺書報以贖論,後?竟不煩兵而下。
上诏武賢等,以十二月與充國合擊先零。
時羌降者萬餘人矣,充國度其必壞,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敝。
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玺書。
其子卬使客谏曰:“誠令兵出,破軍殺将,以傾國家,将軍守之,可也。
即利與病,又何足争!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将軍,将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充國歎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虜得至是邪!往者舉可先行羌者,吾舉辛武賢,丞相禦史複白遣義渠安國,竟沮敗羌。
金城、湟中,谷斛八錢,吾謂耿中丞:&lsquo籴三百餘萬斛谷,羌人不敢動矣!&rsquo耿中丞請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耳,義渠再使,且費其半。
失此二冊,羌人緻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裡,是既然矣。
今兵久不決,四夷卒有動搖,相因而起,雖有知者,不能善其後,羌獨足憂邪!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
”遂上屯田奏曰:“臣所将吏士、馬牛食,所用糧谷茭稿,調度甚廣,難久不解,徭役不息,恐生他變,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
且羌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為擊之不便。
計度臨羌,東 死拼。
”敵人淹死的有數百,被殺的投降的有五百多人,擄獲馬牛羊十萬多頭,車四千多輛。
大軍到了?部之地,命令軍隊不得焚燒村落和在牧田裡放馬。
?羌聽到後高興地說:“漢人果然不向我們進攻!”頭領靡忘便派人來說:“我們情願回到故地安居。
”趙充國上報,未收到回話。
靡忘親自來歸順,趙充國賜給飲食,叫他回去曉谕羌人。
護軍以下将領都争着說:“這個造反的羌人不應随便放走。
”趙充國說:“各位隻求取文墨之便而自保,不是忠心為國家設想。
”話未完,诏書到來,同意靡忘以功贖罪,以後?羌終究未用兵而得到平定。
宣帝诏令辛武賢等,在十二月與趙充國合擊先零。
當時羌人歸降的已有一萬多人,趙充國斷定他必敗,打算撤掉騎兵,以步兵屯田于當地,等待他的疲憊衰亡。
未及上奏,就收到宣帝令其進軍的诏書。
趙充國的兒子趙卬便請他的幕僚去勸說:“如果出兵會損兵折将,造成國家危害,将軍堅持己見防守是可以的。
如果隻是或有利或有弊,将軍又何必力争!萬一違背皇帝意願,派禦史前來責問,将軍您自身都不能保全,又哪裡還談得上國家的安全!”趙充國歎息着說:“這是什麼話,如此不忠!如原采納我的意見,敵人會到了這個地步嗎?以前,我舉薦辛武賢先去西羌巡視,丞相禦史又奏請派義渠安國,最終敗壞大事。
在金城、湟中,谷一斛八錢,我曾對耿中丞說:&lsquo如果收購三百餘萬斛谷,羌人不敢妄動!&rsquo耿中丞請求收購百萬斛,隻購進四十萬斛,義渠再去出任,又用了一半。
失此二策,羌人才敢謀反,這就是&lsquo失之毫厘,差之千裡&rsquo!現在用兵已久,未能結束,如果周邊異族有所動搖,相繼起來鬧事,就是明智之人,也不能妥善地予以處理,又哪裡隻是羌人一處的憂慮!我誓死堅持自己意見,相信可以向明主進奏忠言。
”于是上了屯田的奏言,說:“臣所率領的官吏、士兵和牛馬所用食糧草料,征用調度涉及地域太大,戰事持久不斷,徭役沒完,恐怕發生其他變故,為聖上憂慮,這實在不是朝廷預先确定的制勝方略。
而且對付羌人容易用計謀擊破,卻難以以軍力壓服,所以,臣以為攻擊并非好辦法。
估計從臨羌向東 至浩亹,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其間郵亭,多敗壞者。
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在水次。
臣願罷騎兵,留步兵,分屯要害處。
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峽以西道橋,令可至鮮水左右。
田事出賦,人二十畝,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屬國胡騎各千,就草為田者遊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積畜,省大費。
今大司農所轉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
” 上報曰:“即如将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複奏。
” 充國上狀曰:“臣聞帝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
&lsquo百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rsquo。
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
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于寄托,遠遁,骨肉心離,人有畔志。
而明主班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
羌虜瓦解,前後降者萬七百餘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
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緻谷,威德并行,一也。
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衆,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
居民得并田作,不失農業,三也。
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
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示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五也。
以閑暇時下先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
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 到浩亹,羌人的舊田和公田,民衆還沒有開墾的約在兩千頃以上,中間的驿站大多敗壞。
臣前部士兵入山砍伐的林木,存留在了水邊。
臣請撤騎兵,留步兵,分别屯田在要害之處。
待河水解凍,木材順流而下,以修整鄉亭,疏浚溝渠,于湟峽以西建造橋梁,使道路暢延到鮮水附近。
待春耕之時,每人二十畝地,到四月草長,征派郡内和屬國騎兵各一千,就草地為屯田者警戒,将收獲之糧草運入金城郡,增加積蓄,大大節省費用。
現在大司農轉運來的糧食,足夠一萬人全年食用。
謹上呈屯田圖和器用表冊。
” 宣帝下诏說:“如果按照将軍的計劃,敵人什麼時候才能征服,用兵什麼時候可以結束?考慮出适當方案,再來上奏。
” 趙充國便再次回奏說:“臣聽說帝王用兵以計劃全面而取勝,所以貴在謀略而不看重實戰。
&lsquo即使百戰百勝,也不能算是最會用兵的,因此,先使自己達到不可戰勝,用來等待敵人的可以戰勝&rsquo。
蠻夷的風俗習慣雖然與我們禮儀之邦不同,但他們願意避開危害而追逐利益,愛護親戚,害怕死亡,則是一樣的。
現在敵人喪失良田茂草,擔心吃住,逃向遠方,骨肉心離,人們都有了背叛的心意。
而皇上如果撤兵,以萬人留下屯田,順應天時,依據地利,來等待可以戰勝的敵人,現在雖說尚未消滅敵人,但戰勝他們已經可以按月計算了。
羌敵現在瓦解,先後投降的有一萬七百多人,以及接受勸谕要離開的有七十批,這就是造成羌敵支離瓦解的工具。
臣謹慎地奏明屯田而不出兵的十二項好處:步兵九部指揮官和上萬的官吏士兵,留守屯田,用作武力準備,借種地得到糧食,威力和恩德同時實行,這是一。
将羌敵趕出肥饒土地以外,使他們貧困,就造成敵人的内部矛盾逐漸加深,這是二。
當地百姓得到田地耕種,不喪失農業,這是三。
軍隊馬匹一個月的食糧,相當于士兵一年的費用,撤掉了騎兵就可節省很大花費,這是四。
到了春天,檢閱士兵,沿着黃河、湟水的河谷到臨羌,顯耀威武于羌敵,為後世禦敵之本,這是五。
利用閑暇時間,運來先前伐取的木材,修理驿站,以充實金城,這是六。
如果出兵就趁敵危機,不出兵就叫反叛的敵人在風寒之地流竄,使自己脫離 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
無經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
内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
又亡驚動河南大幵,使生他變之憂,十也。
治湟峽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伸威千裡,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
大費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
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诏采擇!” 上複賜報曰:“兵決可期月而望者,謂今冬邪?謂何時也?将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攻擾田者,殺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将軍孰計複奏。
” 充國奏曰:“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筭勝少筭。
先零羌精兵,今餘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饑凍,畔還者不絕。
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
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餘裡,乘塞列地,有吏卒數千人,虜數以大衆攻之而不能害。
今騎兵雖罷,虜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
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亦不敢将其累重還歸故地。
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不戰而自破之策也。
至于虜小寇盜,時殺人民,其原未可卒禁。
臣聞:&lsquo戰不必勝,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勞衆。
&rsquo誠令兵出,雖不能滅先零,但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出兵可也。
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内自罷敝,貶重而自損,非所以示蠻夷也。
又大兵一出,還不可複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複更發也。
臣愚以為不便。
臣竊自惟念,奉诏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 霜露瘟疫凍傷之苦,坐得必勝之道,這是七。
無阻截遠追死傷之害,這是八。
内不損害朝廷的雄威,外不給敵人可乘之機,這是九。
不驚動河南大幵,避免發生其他變亂的憂慮,這是十。
修建湟峽中的橋梁,從而可以到達鮮水,借以制約西域,伸威千裡,軍隊運行方便如過枕席,這是十一。
既省下大筆開銷,又事先去掉徭役,就可用來戒備其他難以預料之事的發生,這是十二。
留兵屯田有十二項好處,出兵攻擊會丢掉十二項好處,請明主下诏決定!” 宣帝便又回複說:“你說的結束戰争可以月計算,是說今冬,還是别的什麼時節?将軍你怎麼就沒考慮敵人知道我們撤掉騎兵,他們會聚結兵丁,進攻騷擾屯田軍士,殺掠百姓,對此怎麼防止?将軍考慮好後再上奏。
” 趙充國上奏說:“臣聽說用兵以計謀為根本,所以多算計勝過少算計。
先零羌人的精兵,現在所剩不過七八千人,喪失原來住地,遠居外地,分散饑凍,背離逃還的不斷。
臣以為敵人的失敗可以按日月計算,最遠也就是明春,所以說:結束戰争可以按月計算。
我看到北部邊境,從敦煌到遼東這一萬一千五百多裡,防衛邊塞的有官兵幾千,羌敵即使以大兵進攻也不能為害。
現在騎兵雖然撤除,敵人仍看到屯田的精兵萬人。
從現在到明春三月,敵人馬匹消瘦,必然不敢将他們的妻子兒女丢放在其他部族,遠涉山河,前來侵犯,也不敢将他們的妻兒子女送還原地。
臣所以估計敵人必然就地瓦解,不戰而自敗的道理也就在這裡。
至于敵人小規模侵擾,時而掠殺人民,這原本就難以立刻禁除。
臣聽說:&lsquo為戰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輕易交兵;進攻如果不能攻取,就不随便勞師動衆。
&rsquo如果發兵出擊,雖然不能滅掉先零,但是可使敵人小股侵擾被禁絕,這樣出兵也是可以的。
如和現在一樣難絕侵擾,反倒丢棄坐而取勝的途徑,依從冒險的行動,最終仍不見利益,白白使自己疲憊,降低威嚴而損害自己,這不是對付蠻夷的辦法。
再者大軍一出動,歸還時就不能再留守,而湟中又不能空虛不守,這樣,徭役就要重新征調。
臣以為這沒好處。
臣自己想,奉君主诏令出塞,帶兵遠征,盡發天子的精銳之 兵,散車甲于山野,雖亡尺寸之功,偷得避嫌之便,而亡後咎餘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 充國奏每上,辄下公卿議臣。
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後什八。
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
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後将軍數畫軍策,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
”上于是報充國,嘉納之。
亦以武賢、延壽數言當擊,于是兩從其計,诏兩将軍與中郎将卬出擊,降斬各數千人。
而充國所降複得五千餘人。
诏罷兵,獨充國留屯田。
以張敞為京兆尹。
初,敞為山陽太守,時膠東盜賊起,敞自請治之,拜膠東相。
明設購賞,傳相斬捕,國中遂平。
王太後數出遊獵,敞谏曰:“禮,君母出門則乘辎,下堂則從傅母,今以田獵縱欲為名,于以上聞,亦未宜也。
”太後乃不複出。
京兆自趙廣漢誅後,更黃霸等數人,不稱職。
長安多盜,上以問敞,敞以為可禁,乃以為京兆尹。
敞求得偷盜首長數人,召見責問,令緻諸偷以自贖,一日得數百人,窮治行法,由是市無偷盜。
敞賞罰分明,而時時越法,有所縱舍。
本治《春秋》,以經術自輔,不醇用誅罰,以此能自全。
朝廷有大議,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
會西羌兵起,敞以羌虜雖破,民無餘積,請令有罪者入谷邊郡贖罪。
蕭望之等議以為:“民函陰陽之氣,有仁義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
堯不能去 兵,将裝備丢棄于山野之中,即使沒有尺寸的功勞,也可逃避嫌疑,不會被追責。
但這隻對個人有利而對君不忠,不是明主和國家之福。
” 趙充國每次上奏,宣帝都将奏書下交大臣讨論。
起初,認為充國意見對的十之有三,中間十之有五,最後十之有八。
宣帝下诏質問起初反對者,他們都叩頭承認原來的錯誤。
丞相魏相說:“臣愚笨,不懂軍事利害,後将軍多次謀劃軍事策略,他說的經常是正确的,于是就相信他的計策必然可用。
”宣帝于是回複趙充國,采納和嘉勉他的計劃。
又因辛武賢、許延壽幾次陳述應當進攻,于是兩種計劃都依從了,下诏令兩位将軍同中郎将趙卬領兵出擊,招降斬殺各有幾千人。
而趙充國所招降的又有五千多人。
宣帝便下诏罷兵,隻留趙充國負責屯田事宜。
任命張敞為京兆尹 起初,張敞任山陽太守,當時膠東盜賊興起,張敞自行申請前去治理,因而被委任為膠東相。
他公開懸賞,傳相斬捕,膠東賊盜遂即平息。
王太後幾次出遊行獵,張敞便勸說:“禮制規定,君主之母出門時要乘有帷的車,下堂要有傅母侍從,現在以滿足田獵的欲望為名出遊,要是皇上聽到,恐不合适。
”太後于是不再出遊。
京兆尹自從趙廣漢被處死以後,先後更換過黃霸等幾人,均不稱職。
長安盜賊多,宣帝問張敞,張敞認為可以禁止,于是就任命他為京兆尹。
張敞設法找到幾名偷盜首領,召見後加以斥責,叫他們供出其他偷盜為自己贖罪,一天之内就抓到了幾百名,依法治罪,從此長安再無偷盜。
張敞賞罰分明,但是常常越出法外,有所寬赦。
他的治理之本來自《春秋》,用“五經”之術自行輔助,不單純采用懲治手段,因此他能夠保全自己。
凡朝廷有大的政事讨論,張敞引征古往今來之事适當處置,公卿們都十分信服。
等到西羌的兵事開始,張敞認為羌敵雖被擊敗,百姓們沒有積蓄,便請求下令,叫犯罪之人出糧給邊疆郡縣,借以贖罪。
蕭望之等人讨論認為:“百姓含有陰陽兩種氣質,具有仁義和欲利的不同情思,關鍵在于用教化進行幫助。
即使唐堯也不能去 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不勝好義也;桀不能去民好義之心,而能令其不勝好利也。
堯、桀之分,在于義利而已,道民不可不慎也。
今令民以粟贖罪,是貧富異刑,而法不一也。
貧人父兄囚執,為弟子者将不顧死亡以赴财利,以求救之。
一人得生,十人以喪,政教一傾,恐不可複。
古者藏于民,不足則取,有餘則與。
今有邊役,民失作業,雖戶賦口斂以贍其困乏,百姓莫以為非,故《金、布令甲》曰&lsquo邊郡數被兵,離饑寒,夭絕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給其費&rsquo,固為軍旅卒暴之事也。
天漢四年,嘗使死罪入錢減罪一等,豪強請奪,至為盜賊,吏不能禁,故曰不便。
”時亦以轉輸略足相給,遂不施敞議。
辛酉(前60) 二年 春二月,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
夏五月,趙充國振旅而還。
秋,羌斬楊玉以降。
置金城屬國以處之。
趙充國奏言:“羌本可五萬人,除斬降溺饑死,定計遺脫不過四千人。
羌靡忘等自詭必得,請罷屯兵。
”奏可。
充國振旅而還。
所善浩星賜迎說曰:“衆人皆以破羌、強弩出擊,虜以破壞,然有識者以為虜勢窮困,兵雖不出,必自服矣。
将軍即見,宜歸功于二将軍,如此,計未失也。
”充國曰:“吾年老矣,爵位已極,豈嫌伐一時事以欺明主哉!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後法,老臣不以餘命,壹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 掉百姓的欲利之心,但可以叫他們不超過好義之心;即使夏桀也不能去掉百姓的好義之心,而能叫他們勝不過自己的好利之心。
堯、桀的區分,就在于義和利,引導百姓不能不慎重。
現在叫百姓拿出糧食贖罪,這是貧富刑罰不同,法律面前不平等。
窮人的父兄因罪囚禁,作為子弟将不顧死亡追求财利,用來救他們。
這樣,一個人得以生存,十個人因之喪命,政教一傾斜,恐怕就沒法恢複。
古時候财富藏之于百姓,朝廷不足,就從那裡取,有了富餘就給他們。
現在邊防有勞役,百姓喪失耕作,雖然有戶口賦稅來解決他們的困難疲憊,百姓沒有以為不對,所以《金、布令甲》說&lsquo邊疆郡縣多次受到兵災,遭遇饑寒,短命而死,父子離散,叫天下共同供給他們的花費&rsquo,原是因為軍事行動帶來的破壞。
在天漢四年,曾經叫死刑者出錢,使其罪減一等,緻使豪強争取得到,成為盜賊,官吏無法禁止,所以說這樣做是不利的。
”加以當時轉運輸送大抵足夠供應,所以就決定不實施張敞的建議。
辛酉(前60) 漢宣帝神爵二年 春二月,鳳凰和甘露在長安降落,大赦天下。
夏五月,趙充國整頓軍隊返回。
秋季,羌人斬殺了先零首領楊玉後,向漢朝投降。
朝廷設置了金城屬國,安置歸降的羌人。
趙充國上奏說:“羌人原有五萬人,除掉殺死、投降、淹死、餓死的外,計算起來剩下的不過四千人。
羌人首領靡忘等自認為可以收服這些人,所以請求撤除屯田之兵。
”宣帝批準了趙充國所奏。
趙充國就整頓軍隊返還。
趙充國的好友浩星賜迎接勸告他說:“大家都認為是破羌與強弩兩将軍的出擊,才擊潰了羌敵,但是有見識的人卻認為是羌敵窮途沒路,就是不出兵,也必定會降服。
将軍見到皇上,也應該把功勞歸于兩位将軍,這樣,對自己并沒什麼損失。
”趙充國說:“我年紀已老,官位到了頂點,怎能為避免誇耀自己一時功勞的嫌疑而欺騙皇上呢?軍事部署,是國家大事,應當為後代做出榜樣,我如果不利用餘生,專為皇上說明軍事上的利害關系,一旦 死,誰當複言之者!”卒以其意對。
上然其計,罷遣辛武賢歸酒泉,充國複為後将軍。
秋,羌若零等共斬楊玉首,帥四千餘人降。
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秋九月,司隸校尉蓋寬饒自刭北阙下。
初,寬饒為衛司馬。
故事,衛司馬見衛尉拜谒,常為衛官徭使市買,寬饒案舊令,揖官屬,不受私使。
躬行士卒廬舍,視其起居飲食,病者拊循臨問,甚有恩。
及歲代,數千人請複留一年,以報寬饒厚德。
上嘉之,擢司隸校尉。
寬饒剛直公清,刺舉無所避,然深刻好刺譏,數犯上意。
時方用刑法,任中書官。
寬饒奏封事曰:“方今聖道浸微,儒術不行,以刑餘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
”又引《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家以傳子孫,官以傳賢聖。
”書奏,上以為寬饒怨謗,下其書。
執金吾議以為寬饒旨意欲求禅,大逆不道。
谏大夫鄭昌上書訟寬饒曰:“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采;國有忠臣,奸邪為之不起。
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
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托,直道而行,多仇少與。
上書陳事,有司劾以大辟。
臣幸得從大夫之後,官以谏為名,不敢不言。
”上竟下寬饒吏,寬饒引佩刀自刭北阙下,衆庶莫不憐之。
匈奴虛闾權渠單于死,握衍朐鞮單于立。
日逐王先賢撣來降。
以鄭吉為西域都護。
匈奴虛闾權渠單于始立,黜颛渠阏氏,阏氏即與右賢王屠耆堂私通。
單于死,阏氏立右賢王為握衍朐鞮單于。
死掉,還有誰再陳述它!”最終按自己意見應對。
宣帝認可他的意見,免除辛武賢的職務,讓他返回酒泉,趙充國複任後将軍。
秋天,羌人若零等部共同将楊玉斬殺,率領四千多人投降漢朝。
開始設置金城屬國,用來安置歸順的羌人。
秋九月,司隸校尉蓋寬饒在未央宮北門外自殺。
起初,蓋寬饒擔任衛司馬。
按過去事例,衛司馬進見衛尉要禮拜,經常被衛官役使采購,寬饒依據過去法令,向官屬行拱手禮,不接受私下役使。
蓋寬饒親自到士卒的住地,察看他們的起居飲食,對病人加以安撫慰問,非常有恩。
等到年終更換時,有幾千人請求再留任一年,用來報答他深厚的恩德。
宣帝嘉獎他,升任為司隸校尉。
寬饒剛直清正,批評舉薦毫無避諱,可就是好刺譏不留餘地,多次違犯宣帝旨意。
當時正在實行刑法,由宦官任中書官。
寬饒便送上密封奏章說:“當今聖人之道衰微,儒家經術不能通行,把宦官當作周公、召公,把法律看成《詩經》《書經》。
”他又征引《易傳》說:“五帝以天下為公,三王以天下為家。
視為家者傳給自己的子孫,視為公者就傳給聖賢之人。
”奏書呈上,宣帝認為寬饒怨恨诽謗,将其奏書下發臣下。
執金吾認為寬饒的意思是叫皇上讓位,為大逆不道。
谏大夫鄭昌上書為寬饒辯護說:“我聽說山裡有了猛獸,就連野菜也沒人敢采摘;國家有了忠臣,奸邪之人就不敢擡頭。
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
他在上面沒有陛下親屬許廣漢、史高作為靠山,在下面又沒有金日?、張安世的維護,隻是按正道行事,所以仇家多而朋友少。
他上書陳述國事,被有關官員彈劾以死刑。
我有幸跟從于各大夫之後,身為谏官,不敢不說。
”宣帝終将寬饒下交獄吏,寬饒便拔出佩刀,自刎在未央宮北門之外,庶民百姓無不憐惜。
匈奴虛闾權渠單于去世,握衍朐鞮單于即位。
日逐王先賢撣前來歸順。
任命鄭吉擔任西域都護。
匈奴虛闾權渠單于始立,貶廢颛渠阏氏,颛渠阏氏即和右賢王屠耆堂私通。
單于一死,阏氏便立右賢王為握衍朐鞮單于。
虛闾權渠子稽侯?既不得立,亡歸妻父烏禅幕。
日逐王先賢撣素與握衍朐鞮有隙,即率其衆降漢,使人至渠犁與鄭吉相聞,吉發諸國五萬人迎之,将詣京師。
吉威震西域,遂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号都護。
都護之置自吉始。
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餘裡,督察烏孫、康居等三十六國,動靜有變以聞。
漢之号令班西域矣。
烏孫昆彌翁歸靡死,狂王泥靡立。
初,翁歸靡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為嗣,複尚主,诏下其議。
蕭望之以為烏孫絕域,變故難保,不可許。
天子重絕故業,許之,使常惠送公主。
未出塞,翁歸靡死,其兄子泥靡自立。
惠上書願留少主敦煌,自至烏孫,責讓不立元貴靡,還迎少主。
事下公卿,望之複以為:“烏孫持兩端,無堅約,令少主以元貴靡不立而還,信無負于四夷。
少主不止,徭役将興。
”天子從之。
壬戌(前59) 三年 春三月,丞相高平侯魏相卒。
谥曰憲。
夏四月,以丙吉為丞相。
吉上寬大,好禮讓,掾吏有罪辄與長休告,務掩過揚善,終無所案。
曰:“以公府而有案吏之名,吾竊陋焉。
”後人因以為故事。
嘗出逢群鬥死傷,不問;逢牛喘,使問,逐牛行幾裡矣。
或譏吉失問,吉曰:“民鬥,京兆所當禁,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問也。
方春未可熱,恐牛近行,用暑故 虛闾權渠的兒子稽侯?沒有即位,便逃回到嶽父烏禅幕那裡。
日逐王先賢撣同握衍朐鞮本來就不和,遂即率領他的部落歸順漢朝,派人到渠犁和騎都尉鄭吉取得聯系,鄭吉便發動附近各國五萬多人去迎接,将日逐王帶到長安。
鄭吉的聲威震動了西域,遂即兼并保護車師以西的西域北道,所以号稱都護。
都護的設立就從鄭吉開始。
于是中部西域建立了幕府,修建烏壘城,到陽關有二千七百餘裡,負責督察烏孫、康居等三十六國,有了動靜變化即可知道。
漢朝的号令因此頒布全西域了。
烏孫昆彌翁歸靡去世,狂王泥靡即位。
起初,翁歸靡願讓漢朝外孫元貴靡當繼承人,打算再娶漢公主,宣帝便下诏叫大臣讨論。
蕭望之認為,烏孫地處極遠,難保不發生變故,不能答應。
宣帝覺得難以斷絕過去的聯姻,便應允,派常惠去送公主。
還沒出邊塞,翁歸靡就死了,他的侄子泥靡自立為王。
常惠便上書宣帝,願意讓公主暫留敦煌,而常惠自己去到烏孫,責問為何不立元貴靡,迎還公主。
事情下交大臣讨論,蕭望之仍然認為:“烏孫腳踏兩船,沒有牢固的約束,可叫公主以元貴靡未被立為理由回漢,這并沒有什麼對不起夷狄之處。
公主不回來,那徭役可就要興起了。
”宣帝聽從了這個意見。
壬戌(前59) 漢宣帝神爵三年 春三月,丞相高平侯魏相去世。
谥号為憲。
夏四月,任命丙吉為丞相。
丙吉主張寬大,喜好禮讓,下屬官吏犯了罪,就讓他請長假休息,力求掩過揚善,因此始終沒有人被查辦。
他說:“公府裡如果有了官吏犯罪的名聲,就是我的錯誤。
”後人就把它當成榜樣。
他曾外出遇到群鬥有死傷,他不過問;遇到耕牛喘息,便派人跟着牛走幾裡加以盤問。
有人譏笑丙吉失于過問,丙吉說:“百姓相鬥,那是京兆尹應當禁止之事,宰相不親自處理小事,不過問。
現在正當春季未熱之時,恐怕牛走得并不遠,大概是暑 喘,此時氣失節。
三公調陰陽,職當憂。
”時人以為知大體。
秋七月,以蕭望之為禦史大夫。
八月,益小吏俸。
诏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無侵漁百姓難矣。
其益吏百石已下俸十五。
” 以韓延壽為左馮翊。
始,延壽為颍川太守,承趙廣漢之後。
俗多怨仇,延壽教以禮讓。
召故老與議定嫁娶喪祭儀品,略依古禮,不得過法。
百姓遵用其教,賣偶車馬、下裡僞物者,棄之市道。
黃霸代之,因其迹而大治。
延壽所至,必聘其賢士,以禮待用,廣謀議,納谏争。
表孝弟有行,修治學官。
春秋鄉射,陳鐘鼓管弦,盛升降揖讓。
及都試講武,設斧钺、旌旗,習射禦之事。
治城郭,收賦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會為大事,吏民敬畏趨鄉之。
又置正、五長,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裡阡陌有非常,吏辄聞知,奸人莫敢入界。
其始若煩,後吏無追捕之苦,民無棰楚之憂,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約誓明。
或欺負之者,延壽痛自刻責,吏聞者自傷悔,或自刺死。
為東郡太守三歲,令行禁止,斷獄大減,由是入為馮翊。
行縣至高陵,民有昆弟訟田,延壽大傷之,曰:“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訟,使賢長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咎在馮翊,當先退。
”是日, 熱造成的喘息,這是時令節氣失調了。
三公調理陰陽,這是職責本身應當牽挂的。
凡四十一年。
庚申(前61) 神爵元年 春正月,帝如甘泉,郊泰畤。
三月,如河東,祠後土。
遣谏大夫王褒,求金馬、碧雞之神。
上頗修武帝故事,謹齋祀之禮,以方士言,增置神祠。
聞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遣褒持節求之。
初,上聞褒有俊才,召見,使為《聖主得賢臣頌》。
其辭曰:“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
所任賢,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衆。
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及至巧冶鑄幹将,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台五層、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
庸人之禦驽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及王良執靶,韓哀附輿,周流八極,萬裡一息,人馬相得也。
服绤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郁燠;襲貂狐之暖者,不憂至寒之凄怆。
何則?有其具者易其備。
賢人君子亦聖王所以易海内也。
故君人者勤于求賢,而逸于得人。
人臣亦然。
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陳見悃誠,則上不然其信。
進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
及其遇明君也,運籌合上意,谏诤即見聽。
庚申(前61) 漢宣帝神爵元年 春正月,宣帝到了甘泉,在泰畤進行郊祭。
三月,前往河東祭祀後土。
派谏大夫王褒去尋求金馬神和碧雞神。
宣帝很願按武帝的事例,謹遵齋戒祭祀之禮,采納方士的建議,增建神祠。
聽到益州有金馬和碧雞神後,就派遣谏大夫王褒帶着符節前去尋找。
起初,宣帝聽說王褒很有才能,便召見他,叫他作《聖主得賢臣頌》。
頌文說:“賢才,是國家的用具。
任用了賢才,就會事簡而功倍;用具鋒利,就會用力少而成效多。
所以,工人用了不鋒利的工具,就隻有勞筋苦骨,整天勞累;等到精于冶煉的人鑄造出幹将寶劍,派出眼力好的離婁測量,最巧的公輸班削制木活,就會雖修建五層高台,延伸百丈也不出差錯,因為工作用人配合得當。
平庸的人騎劣馬,即使勒壞馬嚼,抽壞馬鞭,還是不能前進;等到了精通騎術的王良拿起辔繩,巧于制造車輛的韓哀侯駕車,去周遊天下,不過萬裡一息,因為人與馬配合得當。
穿着涼爽麻布衣的人,不發愁盛夏的悶熱;穿着柔暖貂狐皮衣的人,不擔心嚴冬的寒冷。
為什麼?有這種器用的就容易做好相應的防備。
賢人、君子也是聖明之主易于治國的器具。
所以,君主緻力于求得賢者,賢者自會前來。
作為人臣也同樣。
當賢者尚未遇上明君之時,貢獻方略,君主也不會采納;陳述意見,君主也不會聽從。
力圖上進而無效果,遭到斥逐也并非有什麼差錯。
可一旦遇到明君,出謀劃策都會迎合上意,規勸進谏也能立即被接受。
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
故世必有聖知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
故虎嘯而風冽,龍興而緻雲,蟋蟀俟秋吟,蜉蝤出以陰。
明明在朝,穆穆布列,聚精會神,相得益彰。
故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
上下俱欲,歡然交欣,千載壹合,論說無疑。
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化溢四表,橫被無窮,休徵自至,壽考無疆,何必偃仰屈伸若彭祖,呴噓呼吸如僑、松,眇然絕俗離世哉!”上頗好神仙,故褒對及之。
後京兆尹張敞亦勸上斥遠方士,遊心帝王之術。
由是悉罷尚方待诏。
谏大夫王吉謝病歸。
上頗修飾宮室車服,外戚許、史、王氏貴寵。
谏大夫王吉上疏曰:“陛下惟思世務,将興太平,诏書每下,民欣然若更生。
臣伏思之,可謂至恩,未可謂本務也。
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言聽谏從,然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于三代之隆也。
其務在于期會、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
臣聞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備,難以言治,左右不正,難以化遠。
民者,弱而不可勝,愚而不可欺也。
聖主獨行于深宮,得則天下稱頌之,失則天下鹹言之。
故宜謹選左右,審擇所使,左右所以正身,所使所以宣德,此其本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故王者未制禮之時,引先王禮宜于世者而用之。
願陛下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跻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 進退都能顯示他的忠心,負責政事也會施展自己的才幹。
所以,世上必須先有聖明之君,而後才有賢能之臣。
所以,虎嘯而風冽,龍起而生雲,蟋蟀到了秋天就會鳴叫,蜉蝤在陰暗中才會出現。
君主緻力于上,賢臣共勉于下,聚精會神,則上下相得而益彰。
所以,聖主必須等待賢臣來宏大他的功業,而才能之士也必須等待明主賞識來顯示才德。
上下共需,彼此歡欣,千載一合,論說無疑。
如同羽毛碰上順風、大魚縱遊大海那樣迅疾,教化遍布四方,這時祥瑞自然來臨,壽命亦将無疆,又何必像彭祖那樣屈伸俯仰,像王僑、赤松那樣吐納呼吸,去尋覓絕俗離世的缥缈之境呢!”宣帝很喜好神仙之術,所以王褒才特别提到了這些。
後來京兆尹張敞也勸宣帝斥退疏遠方士,緻力于帝王之術。
于是便将擔任待诏的方士盡皆免除。
谏大夫王吉以病為借口,辭職返鄉。
宣帝很喜歡修飾宮室、車馬、服飾,外戚許氏、史氏、王氏受寵尊貴。
谏大夫王吉上疏說:“陛下專一思慮世務,以實現太平,每次頒下诏書,百姓都高興得如獲新生。
臣想這可以說是皇帝最高的恩惠,但還夠不上為政之本。
一心想治好國家的君主并非代代都有,如今公卿們幸遇明主出現,言聽計從,可是卻不曾有個建立萬世的長遠計劃,輔佐明主像三代那樣隆盛。
推求它的原因就在于隻着重在朝會、财政、審理案件上,這不是太平之治的根本。
臣聽說宣揚德治,教化萬民,必須從近處開始,上面禮制不完備,難以談到國家治理,君主左右之人不正,難以教化遠方百姓。
百姓就是這樣,弱不能戰勝他,愚不能欺騙他。
聖主自身處在深宮,如果政令得當,天下就會稱頌;如有偏失,天下就會議論。
所以應該慎重地選擇身邊助手和使用手下,前者為了有益君主自身端正,後者為了宣揚聖德,這才是為政之本。
孔子說過:&lsquo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rsquo因此,帝王在沒有制禮之時,應該采用古代明君所制之禮而又合于當今時代的内容加以實行。
希望陛下能夠引用舊禮,闡明王者之制,使今世的百姓進入仁壽的理想境界,這樣,風俗又怎麼會不像成、康之時,壽命又怎麼會 以不若高宗!竊見世俗聘妻送女無節,貧人不及,故不舉子。
又,漢家列侯尚公主,諸侯則國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屈于婦,逆陰陽之位,故多女亂。
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貪财誅利,不畏死亡。
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舉臯陶、伊尹,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驕骜,不通古今,無益于民。
宜明選求賢,除任子之令。
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不宜居位。
去角抵,減樂府,省尚方,明示天下以儉。
古者工不造雕琢,商不通侈靡,非工商獨賢,政教使之然也。
”上以其言為迂闊,吉遂謝病歸。
先零羌楊玉叛。
夏四月,遣後将軍趙充國将兵擊之。
義渠安國至羌中,召先零諸豪尤桀黠者斬之,縱兵擊,斬千餘級。
于是羌侯楊玉等怨怒,背畔,攻城邑,殺長吏。
安國失亡車重兵器甚衆,引還以聞。
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丙吉問誰可将者。
對曰:“無逾于老臣者矣。
”上問:“度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
”上笑曰:“諾。
”大發兵,遣趙充國将之,以擊西羌。
六月,有星孛于東方。
秋七月,充國引兵擊叛羌,叛羌多降。
诏複遣将軍辛武賢等将兵擊之。
尋诏罷兵,留充國屯田湟中。
六月,趙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度河,恐為虜所 不像殷王武丁那樣?我覺得目前世俗娶嫁費用沒有節制,這樣窮人就沒辦法,以緻不願生孩子。
再有,列侯們迎娶公主稱“尚公主”,諸侯之女嫁給一般人則稱“承翁主”,叫男人侍奉女人,丈夫屈從妻子,這就颠倒陰陽的位置,所以現在才不斷出現女人為亂。
古時候衣服車馬,貴賤有所區分,現在則上下僭越失度,人們随意制作,所以造成貪财逐利,不懼死亡。
舜、湯之時不使用權貴後代,而挑選了臯陶、伊尹,現在官吏則任用他們的子弟,而他們大多驕橫跋扈,不懂古今事理,對百姓沒有好處。
所以,應該公開地選求賢才,廢去任用官員後代的任子之令。
帝王的親戚故舊,可以賞以豐厚财物,卻不宜居要位。
要廢除角抵之戲,減省樂府開支,節約尚方用度,以節儉明示天下。
古時,工匠不進行器用的雕飾,商人不流通奢侈物品,這并非工商們賢明,而是政令教化的結果。
”宣帝認為這些話十分迂腐,于是王吉便借口有病,辭官返鄉。
先零羌人楊玉叛亂。
夏四月,派遣後将軍趙充國率軍攻打楊玉。
義渠安國到羌中後,召集先零的富貴要人,将其中特别狡黠跋扈的殺掉,又進軍攻殺,斬首一千多個。
于是羌侯楊玉等被激怒,背叛朝廷,攻打城鎮,殺死官吏。
安國損失不少辎重兵器,便帶兵退回,報告朝廷。
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覺得他年老,叫丙吉問他有誰可以領兵征讨。
他回答說:“沒有能超過老臣的了。
”宣帝問:“估計要派多少兵?”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用兵很難憑空測度,我願趕往金城,畫圖定略,再奏明陛下。
羌戎不過是小小外族,逆天背叛,将很快滅亡,請陛下将此事交付老臣,不必擔憂。
”宣帝笑着說:“好。
”于是大發兵,派趙充國統率,以擊西羌。
六月,東方出現彗星。
秋七月,趙充國領兵攻擊背叛的羌人,許多羌人投降。
宣帝下诏又派遣将軍辛武賢等人率兵攻擊。
随後又下诏停止進攻,令趙充國留在湟中屯田。
六月,趙充國到達金城,待兵滿一萬,打算渡河,怕遭到敵人 遮,夜遣三校銜枚先度,營陳畢,乃盡度。
虜數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倦,不可馳逐,而此皆精騎,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
”令軍勿擊,遣騎候四望峽中無虜,乃引兵進。
召諸校謂曰:“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峽中,兵豈得入哉!” 充國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
至西部都尉府,日飨軍士,士皆欲為用。
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初,?、幵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
”後數日,果反。
都尉欲留雕庫為質,充國以為無罪,遣歸告種豪:“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滅。
能相捕斬,除罪,賜錢有差。
”充國欲以威信招降?、幵及劫略者,解散虜謀,徼其疲劇,乃擊之。
時内郡兵屯邊者合六萬人。
酒泉太守辛武賢奏言:“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糧,分兵出擊?、幵,奪其畜産,虜其妻子,冬複擊之,虜必震壞。
”天子下其書,充國以為:“一馬自負三十日食,為米二斛四鬥,麥八斛,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
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
随而深入,虜即據前險,守後厄,以絕糧道,必有傷危之憂,非至計也。
先零首為畔逆,他種劫略,故臣愚冊,欲捐?、幵暗昧之過,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
” 阻截,便在夜裡派出三名軍校口中含枚悄悄地先渡,将營陣先設置好,才全部過河。
這時有一百多敵人騎兵出現在大軍左右,趙充國便說:“我們的士兵馬匹都已困乏,不可馳逐,而這些都是精銳之騎,又恐怕是敵人的誘兵,我們攻敵應以全殲為目的,不要貪小便宜。
”叫士兵不要攻擊,派偵騎到峽中探視确無敵兵,這才帶兵前進。
趙充國召集各軍校說:“我已知羌人不會用兵了,假若他們派幾千人守堵在四望峽中,我們的兵怎麼能進入呢!” 趙充國常常派人到遠處偵察,在行進中做好應戰準備,休止時一定堅固營壘,尤為謹慎持重,愛護士卒,先有計劃而後戰鬥。
向西到達西部都尉府後,每天都款待軍士,士兵們都願為他賣力。
羌敵多次挑戰,趙充國隻是堅守不出。
起初,?、幵兩部的頭領靡當兒叫他弟弟雕庫前來報告西部都尉說:“先零羌人要造反。
”過幾日,果然反了。
都尉打算将雕庫扣留為人質,趙充國認為他無罪,将他遣送回去,讓他告訴羌人各頭領說:“大軍隻殺有罪之人,你們要自己與有罪的人區别開,不要一同被消滅。
隻要能夠捕殺壞人,有罪的可免除其罪,按功行賞。
”趙充國想用威信招降?、幵和其他被先零部脅迫的羌人,粉碎敵人的陰謀,等到他們十分疲憊時,再進行攻擊。
當時内地軍隊征調來的已達六萬人。
酒泉太守辛武賢便上奏說:“如在七月上旬,帶三十天口糧,分兵出擊?、幵兩部,奪其畜産,擄其妻兒,到冬天再加以攻擊,一定能夠消滅他們。
”宣帝将此奏書下交趙充國,充國以為:“一匹馬自帶三十天的食糧,也就是米二斛四鬥,麥八斛,再加衣裝武器,是難以追逐敵人的。
而羌敵就會按着我軍的行進速度,不慌不忙地退走,追逐水草,退入山林。
若我軍跟随深入,敵人就會據前險,守後厄,來截斷我軍糧道,必有傷亡危險之憂慮,這并非好計。
先零部落是叛逆之首,其他部落乃是被劫迫,所以臣的辦法是,饒恕?、幵兩部渾昧之過,首先征伐先零,以震動其他,叫他們悔過從善,借以赦免其罪過,然後選擇了解當地風俗的優秀官吏,加以安撫引導,和睦相處,這才是全師保勝和安定邊塞的良策。
” 天子下其書。
議者鹹以為先零兵盛,而負?、幵之助,不先破?、幵,則先零未可圖也。
上乃拜許延壽強弩将軍、武賢破羌将軍,嘉納其冊。
以書敕讓充國曰:“今轉輸并起,百姓煩擾,将軍不早共水草之利,争其畜食,至冬,虜藏匿山中,依險阻,将軍士寒,手足皲瘃,甯有利哉!今诏武賢等以七月擊?、幵,将軍其引兵并進。
” 充國上書曰:“陛下前幸賜書,欲不誅?以解其謀,臣故遣幵豪雕庫,宣天子至德,?、幵之屬,皆聞知明诏。
今先零為寇,?羌未有犯,乃釋有罪,誅無辜,起壹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
臣聞兵法:&lsquo攻不足者守有餘。
&rsquo又曰:&lsquo善戰者緻人,不緻于人。
&rsquo今?羌欲為寇,宜饬兵馬,練戰士,以須其至,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
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發之行攻,釋緻虜之術,而從為虜所緻之道,臣愚以為不便。
先零欲畔,故與?、幵解仇,常欲先赴?、幵之急,以堅其約。
今虜馬肥食足,擊之恐不能傷,适使先零得施德于?羌,堅其約,合其黨,迫脅諸小種。
虜兵寖多,誅之用力數倍。
臣恐國家憂累由十年數,不二三歲而已。
先誅先零則?、幵之屬不煩兵而服,不服,涉正月擊之,得計之理,又其時也。
以今進兵,誠不見其利。
”七月,玺書報從充國計。
充國乃引兵至先零所在。
虜久屯聚,懈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度湟水。
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
”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 宣帝将此書下發大臣。
人們都以為先零部兵盛,又得到?、幵的幫助,不先去破?、幵,難以進取先零。
宣帝于是任命許延壽為強弩将軍、辛武賢為破羌将軍,嘉勉辛武賢的計劃。
并寄信責備趙充國說:“如今軍糧轉輸并起,百姓受到煩擾,将軍如不及早趁目前水草繁盛的良機,争奪羌敵的牲畜和糧食,等到嚴冬,敵人躲藏在山中,依賴險阻,那時将軍士兵遭受寒凍,手足傷裂,還有什麼利益可言!現在诏令辛武賢等于七月間進擊?、幵部,将軍你應當率兵配合前進!” 于是趙充國又上書說:“陛下先前賜給我的書信,曾同意不征讨?部,以粉碎先零羌敵的整個計劃,所以臣才派幵部的頭領雕庫,宣示大漢天子的最高美德,這兩個部落的羌人,都已聽到了陛下這個诏告。
現在先零為首反叛,?羌并不曾侵犯邊疆,而這樣一來,就是釋放有罪,誅殺無辜,一部發起叛亂,卻兩部遭受損害,實在違背陛下原本之意。
臣聽兵法說:&lsquo攻擊之力不足的,防守卻可有餘。
&rsquo又說:&lsquo善于用兵的使敵人被動,而不被動于敵人。
&rsquo現在?羌企圖入侵,應該整理兵馬,訓練戰士,等敵前來,以逸擊勞,這才是取勝之道。
今恐兩郡兵少不夠防守,卻發動進攻,放棄勝敵之術,反為敵人所利用,臣認為是不妥的。
先零想要反叛,才同?、幵兩部化解冤仇,他們非常希望我們先攻擊?、幵,來堅固他們的聯盟。
現在敵人是馬肥食飽,進擊他恐難挫傷,反倒使先零部借此幫助?、幵,施加恩惠,進一步鞏固其聯盟,團結其同黨,脅迫其他小的部落。
其兵力更多,征讨則用力幾倍于前。
臣恐怕國家的憂累就不隻目前二三年,而以十年為數了。
先征讨先零,?、幵等部就會不用兵而降服,若不降服,待明年正月再進攻,這樣既得其理,又得其時。
如現在進兵,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
”七月,宣帝诏告聽從充國計劃。
趙充國于是率兵到先零住地。
敵人因屯兵已久,懈怠松弛,見大軍到來,便丢棄車馬辎重,打算渡過湟水。
因道路狹險,趙充國軍便緩緩行進以驅逐。
有人說:“逐利行太慢。
”趙充國說:“窮途之寇不可逼迫,放緩了他們就隻顧前進,追急了就會返身 緻死。
”虜溺死者數百,降斬五百餘人,虜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兩。
兵至?地,令軍毋燔聚落,及刍牧田中。
?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豪靡忘使人來言:“願得還複故地。
”充國以聞,未報。
靡忘來自歸,充國賜飲食,遣還谕種人。
護軍以下皆争之曰:“此反虜不可擅遣。
”充國曰:“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
”語未卒,玺書報以贖論,後?竟不煩兵而下。
上诏武賢等,以十二月與充國合擊先零。
時羌降者萬餘人矣,充國度其必壞,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敝。
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玺書。
其子卬使客谏曰:“誠令兵出,破軍殺将,以傾國家,将軍守之,可也。
即利與病,又何足争!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将軍,将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充國歎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虜得至是邪!往者舉可先行羌者,吾舉辛武賢,丞相禦史複白遣義渠安國,竟沮敗羌。
金城、湟中,谷斛八錢,吾謂耿中丞:&lsquo籴三百餘萬斛谷,羌人不敢動矣!&rsquo耿中丞請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耳,義渠再使,且費其半。
失此二冊,羌人緻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裡,是既然矣。
今兵久不決,四夷卒有動搖,相因而起,雖有知者,不能善其後,羌獨足憂邪!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
”遂上屯田奏曰:“臣所将吏士、馬牛食,所用糧谷茭稿,調度甚廣,難久不解,徭役不息,恐生他變,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
且羌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為擊之不便。
計度臨羌,東 死拼。
”敵人淹死的有數百,被殺的投降的有五百多人,擄獲馬牛羊十萬多頭,車四千多輛。
大軍到了?部之地,命令軍隊不得焚燒村落和在牧田裡放馬。
?羌聽到後高興地說:“漢人果然不向我們進攻!”頭領靡忘便派人來說:“我們情願回到故地安居。
”趙充國上報,未收到回話。
靡忘親自來歸順,趙充國賜給飲食,叫他回去曉谕羌人。
護軍以下将領都争着說:“這個造反的羌人不應随便放走。
”趙充國說:“各位隻求取文墨之便而自保,不是忠心為國家設想。
”話未完,诏書到來,同意靡忘以功贖罪,以後?羌終究未用兵而得到平定。
宣帝诏令辛武賢等,在十二月與趙充國合擊先零。
當時羌人歸降的已有一萬多人,趙充國斷定他必敗,打算撤掉騎兵,以步兵屯田于當地,等待他的疲憊衰亡。
未及上奏,就收到宣帝令其進軍的诏書。
趙充國的兒子趙卬便請他的幕僚去勸說:“如果出兵會損兵折将,造成國家危害,将軍堅持己見防守是可以的。
如果隻是或有利或有弊,将軍又何必力争!萬一違背皇帝意願,派禦史前來責問,将軍您自身都不能保全,又哪裡還談得上國家的安全!”趙充國歎息着說:“這是什麼話,如此不忠!如原采納我的意見,敵人會到了這個地步嗎?以前,我舉薦辛武賢先去西羌巡視,丞相禦史又奏請派義渠安國,最終敗壞大事。
在金城、湟中,谷一斛八錢,我曾對耿中丞說:&lsquo如果收購三百餘萬斛谷,羌人不敢妄動!&rsquo耿中丞請求收購百萬斛,隻購進四十萬斛,義渠再去出任,又用了一半。
失此二策,羌人才敢謀反,這就是&lsquo失之毫厘,差之千裡&rsquo!現在用兵已久,未能結束,如果周邊異族有所動搖,相繼起來鬧事,就是明智之人,也不能妥善地予以處理,又哪裡隻是羌人一處的憂慮!我誓死堅持自己意見,相信可以向明主進奏忠言。
”于是上了屯田的奏言,說:“臣所率領的官吏、士兵和牛馬所用食糧草料,征用調度涉及地域太大,戰事持久不斷,徭役沒完,恐怕發生其他變故,為聖上憂慮,這實在不是朝廷預先确定的制勝方略。
而且對付羌人容易用計謀擊破,卻難以以軍力壓服,所以,臣以為攻擊并非好辦法。
估計從臨羌向東 至浩亹,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其間郵亭,多敗壞者。
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在水次。
臣願罷騎兵,留步兵,分屯要害處。
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峽以西道橋,令可至鮮水左右。
田事出賦,人二十畝,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屬國胡騎各千,就草為田者遊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積畜,省大費。
今大司農所轉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
” 上報曰:“即如将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複奏。
” 充國上狀曰:“臣聞帝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
&lsquo百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rsquo。
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
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于寄托,遠遁,骨肉心離,人有畔志。
而明主班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
羌虜瓦解,前後降者萬七百餘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
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緻谷,威德并行,一也。
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衆,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
居民得并田作,不失農業,三也。
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
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示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五也。
以閑暇時下先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
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 到浩亹,羌人的舊田和公田,民衆還沒有開墾的約在兩千頃以上,中間的驿站大多敗壞。
臣前部士兵入山砍伐的林木,存留在了水邊。
臣請撤騎兵,留步兵,分别屯田在要害之處。
待河水解凍,木材順流而下,以修整鄉亭,疏浚溝渠,于湟峽以西建造橋梁,使道路暢延到鮮水附近。
待春耕之時,每人二十畝地,到四月草長,征派郡内和屬國騎兵各一千,就草地為屯田者警戒,将收獲之糧草運入金城郡,增加積蓄,大大節省費用。
現在大司農轉運來的糧食,足夠一萬人全年食用。
謹上呈屯田圖和器用表冊。
” 宣帝下诏說:“如果按照将軍的計劃,敵人什麼時候才能征服,用兵什麼時候可以結束?考慮出适當方案,再來上奏。
” 趙充國便再次回奏說:“臣聽說帝王用兵以計劃全面而取勝,所以貴在謀略而不看重實戰。
&lsquo即使百戰百勝,也不能算是最會用兵的,因此,先使自己達到不可戰勝,用來等待敵人的可以戰勝&rsquo。
蠻夷的風俗習慣雖然與我們禮儀之邦不同,但他們願意避開危害而追逐利益,愛護親戚,害怕死亡,則是一樣的。
現在敵人喪失良田茂草,擔心吃住,逃向遠方,骨肉心離,人們都有了背叛的心意。
而皇上如果撤兵,以萬人留下屯田,順應天時,依據地利,來等待可以戰勝的敵人,現在雖說尚未消滅敵人,但戰勝他們已經可以按月計算了。
羌敵現在瓦解,先後投降的有一萬七百多人,以及接受勸谕要離開的有七十批,這就是造成羌敵支離瓦解的工具。
臣謹慎地奏明屯田而不出兵的十二項好處:步兵九部指揮官和上萬的官吏士兵,留守屯田,用作武力準備,借種地得到糧食,威力和恩德同時實行,這是一。
将羌敵趕出肥饒土地以外,使他們貧困,就造成敵人的内部矛盾逐漸加深,這是二。
當地百姓得到田地耕種,不喪失農業,這是三。
軍隊馬匹一個月的食糧,相當于士兵一年的費用,撤掉了騎兵就可節省很大花費,這是四。
到了春天,檢閱士兵,沿着黃河、湟水的河谷到臨羌,顯耀威武于羌敵,為後世禦敵之本,這是五。
利用閑暇時間,運來先前伐取的木材,修理驿站,以充實金城,這是六。
如果出兵就趁敵危機,不出兵就叫反叛的敵人在風寒之地流竄,使自己脫離 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
無經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
内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
又亡驚動河南大幵,使生他變之憂,十也。
治湟峽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伸威千裡,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
大費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
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诏采擇!” 上複賜報曰:“兵決可期月而望者,謂今冬邪?謂何時也?将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攻擾田者,殺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将軍孰計複奏。
” 充國奏曰:“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筭勝少筭。
先零羌精兵,今餘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饑凍,畔還者不絕。
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
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餘裡,乘塞列地,有吏卒數千人,虜數以大衆攻之而不能害。
今騎兵雖罷,虜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
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亦不敢将其累重還歸故地。
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不戰而自破之策也。
至于虜小寇盜,時殺人民,其原未可卒禁。
臣聞:&lsquo戰不必勝,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勞衆。
&rsquo誠令兵出,雖不能滅先零,但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出兵可也。
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内自罷敝,貶重而自損,非所以示蠻夷也。
又大兵一出,還不可複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複更發也。
臣愚以為不便。
臣竊自惟念,奉诏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 霜露瘟疫凍傷之苦,坐得必勝之道,這是七。
無阻截遠追死傷之害,這是八。
内不損害朝廷的雄威,外不給敵人可乘之機,這是九。
不驚動河南大幵,避免發生其他變亂的憂慮,這是十。
修建湟峽中的橋梁,從而可以到達鮮水,借以制約西域,伸威千裡,軍隊運行方便如過枕席,這是十一。
既省下大筆開銷,又事先去掉徭役,就可用來戒備其他難以預料之事的發生,這是十二。
留兵屯田有十二項好處,出兵攻擊會丢掉十二項好處,請明主下诏決定!” 宣帝便又回複說:“你說的結束戰争可以月計算,是說今冬,還是别的什麼時節?将軍你怎麼就沒考慮敵人知道我們撤掉騎兵,他們會聚結兵丁,進攻騷擾屯田軍士,殺掠百姓,對此怎麼防止?将軍考慮好後再上奏。
” 趙充國上奏說:“臣聽說用兵以計謀為根本,所以多算計勝過少算計。
先零羌人的精兵,現在所剩不過七八千人,喪失原來住地,遠居外地,分散饑凍,背離逃還的不斷。
臣以為敵人的失敗可以按日月計算,最遠也就是明春,所以說:結束戰争可以按月計算。
我看到北部邊境,從敦煌到遼東這一萬一千五百多裡,防衛邊塞的有官兵幾千,羌敵即使以大兵進攻也不能為害。
現在騎兵雖然撤除,敵人仍看到屯田的精兵萬人。
從現在到明春三月,敵人馬匹消瘦,必然不敢将他們的妻子兒女丢放在其他部族,遠涉山河,前來侵犯,也不敢将他們的妻兒子女送還原地。
臣所以估計敵人必然就地瓦解,不戰而自敗的道理也就在這裡。
至于敵人小規模侵擾,時而掠殺人民,這原本就難以立刻禁除。
臣聽說:&lsquo為戰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輕易交兵;進攻如果不能攻取,就不随便勞師動衆。
&rsquo如果發兵出擊,雖然不能滅掉先零,但是可使敵人小股侵擾被禁絕,這樣出兵也是可以的。
如和現在一樣難絕侵擾,反倒丢棄坐而取勝的途徑,依從冒險的行動,最終仍不見利益,白白使自己疲憊,降低威嚴而損害自己,這不是對付蠻夷的辦法。
再者大軍一出動,歸還時就不能再留守,而湟中又不能空虛不守,這樣,徭役就要重新征調。
臣以為這沒好處。
臣自己想,奉君主诏令出塞,帶兵遠征,盡發天子的精銳之 兵,散車甲于山野,雖亡尺寸之功,偷得避嫌之便,而亡後咎餘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 充國奏每上,辄下公卿議臣。
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後什八。
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
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後将軍數畫軍策,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
”上于是報充國,嘉納之。
亦以武賢、延壽數言當擊,于是兩從其計,诏兩将軍與中郎将卬出擊,降斬各數千人。
而充國所降複得五千餘人。
诏罷兵,獨充國留屯田。
以張敞為京兆尹。
初,敞為山陽太守,時膠東盜賊起,敞自請治之,拜膠東相。
明設購賞,傳相斬捕,國中遂平。
王太後數出遊獵,敞谏曰:“禮,君母出門則乘辎,下堂則從傅母,今以田獵縱欲為名,于以上聞,亦未宜也。
”太後乃不複出。
京兆自趙廣漢誅後,更黃霸等數人,不稱職。
長安多盜,上以問敞,敞以為可禁,乃以為京兆尹。
敞求得偷盜首長數人,召見責問,令緻諸偷以自贖,一日得數百人,窮治行法,由是市無偷盜。
敞賞罰分明,而時時越法,有所縱舍。
本治《春秋》,以經術自輔,不醇用誅罰,以此能自全。
朝廷有大議,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
會西羌兵起,敞以羌虜雖破,民無餘積,請令有罪者入谷邊郡贖罪。
蕭望之等議以為:“民函陰陽之氣,有仁義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
堯不能去 兵,将裝備丢棄于山野之中,即使沒有尺寸的功勞,也可逃避嫌疑,不會被追責。
但這隻對個人有利而對君不忠,不是明主和國家之福。
” 趙充國每次上奏,宣帝都将奏書下交大臣讨論。
起初,認為充國意見對的十之有三,中間十之有五,最後十之有八。
宣帝下诏質問起初反對者,他們都叩頭承認原來的錯誤。
丞相魏相說:“臣愚笨,不懂軍事利害,後将軍多次謀劃軍事策略,他說的經常是正确的,于是就相信他的計策必然可用。
”宣帝于是回複趙充國,采納和嘉勉他的計劃。
又因辛武賢、許延壽幾次陳述應當進攻,于是兩種計劃都依從了,下诏令兩位将軍同中郎将趙卬領兵出擊,招降斬殺各有幾千人。
而趙充國所招降的又有五千多人。
宣帝便下诏罷兵,隻留趙充國負責屯田事宜。
任命張敞為京兆尹 起初,張敞任山陽太守,當時膠東盜賊興起,張敞自行申請前去治理,因而被委任為膠東相。
他公開懸賞,傳相斬捕,膠東賊盜遂即平息。
王太後幾次出遊行獵,張敞便勸說:“禮制規定,君主之母出門時要乘有帷的車,下堂要有傅母侍從,現在以滿足田獵的欲望為名出遊,要是皇上聽到,恐不合适。
”太後于是不再出遊。
京兆尹自從趙廣漢被處死以後,先後更換過黃霸等幾人,均不稱職。
長安盜賊多,宣帝問張敞,張敞認為可以禁止,于是就任命他為京兆尹。
張敞設法找到幾名偷盜首領,召見後加以斥責,叫他們供出其他偷盜為自己贖罪,一天之内就抓到了幾百名,依法治罪,從此長安再無偷盜。
張敞賞罰分明,但是常常越出法外,有所寬赦。
他的治理之本來自《春秋》,用“五經”之術自行輔助,不單純采用懲治手段,因此他能夠保全自己。
凡朝廷有大的政事讨論,張敞引征古往今來之事适當處置,公卿們都十分信服。
等到西羌的兵事開始,張敞認為羌敵雖被擊敗,百姓們沒有積蓄,便請求下令,叫犯罪之人出糧給邊疆郡縣,借以贖罪。
蕭望之等人讨論認為:“百姓含有陰陽兩種氣質,具有仁義和欲利的不同情思,關鍵在于用教化進行幫助。
即使唐堯也不能去 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不勝好義也;桀不能去民好義之心,而能令其不勝好利也。
堯、桀之分,在于義利而已,道民不可不慎也。
今令民以粟贖罪,是貧富異刑,而法不一也。
貧人父兄囚執,為弟子者将不顧死亡以赴财利,以求救之。
一人得生,十人以喪,政教一傾,恐不可複。
古者藏于民,不足則取,有餘則與。
今有邊役,民失作業,雖戶賦口斂以贍其困乏,百姓莫以為非,故《金、布令甲》曰&lsquo邊郡數被兵,離饑寒,夭絕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給其費&rsquo,固為軍旅卒暴之事也。
天漢四年,嘗使死罪入錢減罪一等,豪強請奪,至為盜賊,吏不能禁,故曰不便。
”時亦以轉輸略足相給,遂不施敞議。
辛酉(前60) 二年 春二月,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
夏五月,趙充國振旅而還。
秋,羌斬楊玉以降。
置金城屬國以處之。
趙充國奏言:“羌本可五萬人,除斬降溺饑死,定計遺脫不過四千人。
羌靡忘等自詭必得,請罷屯兵。
”奏可。
充國振旅而還。
所善浩星賜迎說曰:“衆人皆以破羌、強弩出擊,虜以破壞,然有識者以為虜勢窮困,兵雖不出,必自服矣。
将軍即見,宜歸功于二将軍,如此,計未失也。
”充國曰:“吾年老矣,爵位已極,豈嫌伐一時事以欺明主哉!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後法,老臣不以餘命,壹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 掉百姓的欲利之心,但可以叫他們不超過好義之心;即使夏桀也不能去掉百姓的好義之心,而能叫他們勝不過自己的好利之心。
堯、桀的區分,就在于義和利,引導百姓不能不慎重。
現在叫百姓拿出糧食贖罪,這是貧富刑罰不同,法律面前不平等。
窮人的父兄因罪囚禁,作為子弟将不顧死亡追求财利,用來救他們。
這樣,一個人得以生存,十個人因之喪命,政教一傾斜,恐怕就沒法恢複。
古時候财富藏之于百姓,朝廷不足,就從那裡取,有了富餘就給他們。
現在邊防有勞役,百姓喪失耕作,雖然有戶口賦稅來解決他們的困難疲憊,百姓沒有以為不對,所以《金、布令甲》說&lsquo邊疆郡縣多次受到兵災,遭遇饑寒,短命而死,父子離散,叫天下共同供給他們的花費&rsquo,原是因為軍事行動帶來的破壞。
在天漢四年,曾經叫死刑者出錢,使其罪減一等,緻使豪強争取得到,成為盜賊,官吏無法禁止,所以說這樣做是不利的。
”加以當時轉運輸送大抵足夠供應,所以就決定不實施張敞的建議。
辛酉(前60) 漢宣帝神爵二年 春二月,鳳凰和甘露在長安降落,大赦天下。
夏五月,趙充國整頓軍隊返回。
秋季,羌人斬殺了先零首領楊玉後,向漢朝投降。
朝廷設置了金城屬國,安置歸降的羌人。
趙充國上奏說:“羌人原有五萬人,除掉殺死、投降、淹死、餓死的外,計算起來剩下的不過四千人。
羌人首領靡忘等自認為可以收服這些人,所以請求撤除屯田之兵。
”宣帝批準了趙充國所奏。
趙充國就整頓軍隊返還。
趙充國的好友浩星賜迎接勸告他說:“大家都認為是破羌與強弩兩将軍的出擊,才擊潰了羌敵,但是有見識的人卻認為是羌敵窮途沒路,就是不出兵,也必定會降服。
将軍見到皇上,也應該把功勞歸于兩位将軍,這樣,對自己并沒什麼損失。
”趙充國說:“我年紀已老,官位到了頂點,怎能為避免誇耀自己一時功勞的嫌疑而欺騙皇上呢?軍事部署,是國家大事,應當為後代做出榜樣,我如果不利用餘生,專為皇上說明軍事上的利害關系,一旦 死,誰當複言之者!”卒以其意對。
上然其計,罷遣辛武賢歸酒泉,充國複為後将軍。
秋,羌若零等共斬楊玉首,帥四千餘人降。
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秋九月,司隸校尉蓋寬饒自刭北阙下。
初,寬饒為衛司馬。
故事,衛司馬見衛尉拜谒,常為衛官徭使市買,寬饒案舊令,揖官屬,不受私使。
躬行士卒廬舍,視其起居飲食,病者拊循臨問,甚有恩。
及歲代,數千人請複留一年,以報寬饒厚德。
上嘉之,擢司隸校尉。
寬饒剛直公清,刺舉無所避,然深刻好刺譏,數犯上意。
時方用刑法,任中書官。
寬饒奏封事曰:“方今聖道浸微,儒術不行,以刑餘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
”又引《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家以傳子孫,官以傳賢聖。
”書奏,上以為寬饒怨謗,下其書。
執金吾議以為寬饒旨意欲求禅,大逆不道。
谏大夫鄭昌上書訟寬饒曰:“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采;國有忠臣,奸邪為之不起。
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
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托,直道而行,多仇少與。
上書陳事,有司劾以大辟。
臣幸得從大夫之後,官以谏為名,不敢不言。
”上竟下寬饒吏,寬饒引佩刀自刭北阙下,衆庶莫不憐之。
匈奴虛闾權渠單于死,握衍朐鞮單于立。
日逐王先賢撣來降。
以鄭吉為西域都護。
匈奴虛闾權渠單于始立,黜颛渠阏氏,阏氏即與右賢王屠耆堂私通。
單于死,阏氏立右賢王為握衍朐鞮單于。
死掉,還有誰再陳述它!”最終按自己意見應對。
宣帝認可他的意見,免除辛武賢的職務,讓他返回酒泉,趙充國複任後将軍。
秋天,羌人若零等部共同将楊玉斬殺,率領四千多人投降漢朝。
開始設置金城屬國,用來安置歸順的羌人。
秋九月,司隸校尉蓋寬饒在未央宮北門外自殺。
起初,蓋寬饒擔任衛司馬。
按過去事例,衛司馬進見衛尉要禮拜,經常被衛官役使采購,寬饒依據過去法令,向官屬行拱手禮,不接受私下役使。
蓋寬饒親自到士卒的住地,察看他們的起居飲食,對病人加以安撫慰問,非常有恩。
等到年終更換時,有幾千人請求再留任一年,用來報答他深厚的恩德。
宣帝嘉獎他,升任為司隸校尉。
寬饒剛直清正,批評舉薦毫無避諱,可就是好刺譏不留餘地,多次違犯宣帝旨意。
當時正在實行刑法,由宦官任中書官。
寬饒便送上密封奏章說:“當今聖人之道衰微,儒家經術不能通行,把宦官當作周公、召公,把法律看成《詩經》《書經》。
”他又征引《易傳》說:“五帝以天下為公,三王以天下為家。
視為家者傳給自己的子孫,視為公者就傳給聖賢之人。
”奏書呈上,宣帝認為寬饒怨恨诽謗,将其奏書下發臣下。
執金吾認為寬饒的意思是叫皇上讓位,為大逆不道。
谏大夫鄭昌上書為寬饒辯護說:“我聽說山裡有了猛獸,就連野菜也沒人敢采摘;國家有了忠臣,奸邪之人就不敢擡頭。
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
他在上面沒有陛下親屬許廣漢、史高作為靠山,在下面又沒有金日?、張安世的維護,隻是按正道行事,所以仇家多而朋友少。
他上書陳述國事,被有關官員彈劾以死刑。
我有幸跟從于各大夫之後,身為谏官,不敢不說。
”宣帝終将寬饒下交獄吏,寬饒便拔出佩刀,自刎在未央宮北門之外,庶民百姓無不憐惜。
匈奴虛闾權渠單于去世,握衍朐鞮單于即位。
日逐王先賢撣前來歸順。
任命鄭吉擔任西域都護。
匈奴虛闾權渠單于始立,貶廢颛渠阏氏,颛渠阏氏即和右賢王屠耆堂私通。
單于一死,阏氏便立右賢王為握衍朐鞮單于。
虛闾權渠子稽侯?既不得立,亡歸妻父烏禅幕。
日逐王先賢撣素與握衍朐鞮有隙,即率其衆降漢,使人至渠犁與鄭吉相聞,吉發諸國五萬人迎之,将詣京師。
吉威震西域,遂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号都護。
都護之置自吉始。
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餘裡,督察烏孫、康居等三十六國,動靜有變以聞。
漢之号令班西域矣。
烏孫昆彌翁歸靡死,狂王泥靡立。
初,翁歸靡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為嗣,複尚主,诏下其議。
蕭望之以為烏孫絕域,變故難保,不可許。
天子重絕故業,許之,使常惠送公主。
未出塞,翁歸靡死,其兄子泥靡自立。
惠上書願留少主敦煌,自至烏孫,責讓不立元貴靡,還迎少主。
事下公卿,望之複以為:“烏孫持兩端,無堅約,令少主以元貴靡不立而還,信無負于四夷。
少主不止,徭役将興。
”天子從之。
壬戌(前59) 三年 春三月,丞相高平侯魏相卒。
谥曰憲。
夏四月,以丙吉為丞相。
吉上寬大,好禮讓,掾吏有罪辄與長休告,務掩過揚善,終無所案。
曰:“以公府而有案吏之名,吾竊陋焉。
”後人因以為故事。
嘗出逢群鬥死傷,不問;逢牛喘,使問,逐牛行幾裡矣。
或譏吉失問,吉曰:“民鬥,京兆所當禁,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問也。
方春未可熱,恐牛近行,用暑故 虛闾權渠的兒子稽侯?沒有即位,便逃回到嶽父烏禅幕那裡。
日逐王先賢撣同握衍朐鞮本來就不和,遂即率領他的部落歸順漢朝,派人到渠犁和騎都尉鄭吉取得聯系,鄭吉便發動附近各國五萬多人去迎接,将日逐王帶到長安。
鄭吉的聲威震動了西域,遂即兼并保護車師以西的西域北道,所以号稱都護。
都護的設立就從鄭吉開始。
于是中部西域建立了幕府,修建烏壘城,到陽關有二千七百餘裡,負責督察烏孫、康居等三十六國,有了動靜變化即可知道。
漢朝的号令因此頒布全西域了。
烏孫昆彌翁歸靡去世,狂王泥靡即位。
起初,翁歸靡願讓漢朝外孫元貴靡當繼承人,打算再娶漢公主,宣帝便下诏叫大臣讨論。
蕭望之認為,烏孫地處極遠,難保不發生變故,不能答應。
宣帝覺得難以斷絕過去的聯姻,便應允,派常惠去送公主。
還沒出邊塞,翁歸靡就死了,他的侄子泥靡自立為王。
常惠便上書宣帝,願意讓公主暫留敦煌,而常惠自己去到烏孫,責問為何不立元貴靡,迎還公主。
事情下交大臣讨論,蕭望之仍然認為:“烏孫腳踏兩船,沒有牢固的約束,可叫公主以元貴靡未被立為理由回漢,這并沒有什麼對不起夷狄之處。
公主不回來,那徭役可就要興起了。
”宣帝聽從了這個意見。
壬戌(前59) 漢宣帝神爵三年 春三月,丞相高平侯魏相去世。
谥号為憲。
夏四月,任命丙吉為丞相。
丙吉主張寬大,喜好禮讓,下屬官吏犯了罪,就讓他請長假休息,力求掩過揚善,因此始終沒有人被查辦。
他說:“公府裡如果有了官吏犯罪的名聲,就是我的錯誤。
”後人就把它當成榜樣。
他曾外出遇到群鬥有死傷,他不過問;遇到耕牛喘息,便派人跟着牛走幾裡加以盤問。
有人譏笑丙吉失于過問,丙吉說:“百姓相鬥,那是京兆尹應當禁止之事,宰相不親自處理小事,不過問。
現在正當春季未熱之時,恐怕牛走得并不遠,大概是暑 喘,此時氣失節。
三公調陰陽,職當憂。
”時人以為知大體。
秋七月,以蕭望之為禦史大夫。
八月,益小吏俸。
诏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無侵漁百姓難矣。
其益吏百石已下俸十五。
” 以韓延壽為左馮翊。
始,延壽為颍川太守,承趙廣漢之後。
俗多怨仇,延壽教以禮讓。
召故老與議定嫁娶喪祭儀品,略依古禮,不得過法。
百姓遵用其教,賣偶車馬、下裡僞物者,棄之市道。
黃霸代之,因其迹而大治。
延壽所至,必聘其賢士,以禮待用,廣謀議,納谏争。
表孝弟有行,修治學官。
春秋鄉射,陳鐘鼓管弦,盛升降揖讓。
及都試講武,設斧钺、旌旗,習射禦之事。
治城郭,收賦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會為大事,吏民敬畏趨鄉之。
又置正、五長,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裡阡陌有非常,吏辄聞知,奸人莫敢入界。
其始若煩,後吏無追捕之苦,民無棰楚之憂,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約誓明。
或欺負之者,延壽痛自刻責,吏聞者自傷悔,或自刺死。
為東郡太守三歲,令行禁止,斷獄大減,由是入為馮翊。
行縣至高陵,民有昆弟訟田,延壽大傷之,曰:“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訟,使賢長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咎在馮翊,當先退。
”是日, 熱造成的喘息,這是時令節氣失調了。
三公調理陰陽,這是職責本身應當牽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