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起辛未(前110)漢武帝元封元年,盡己未(前62)漢宣帝元康四年。
凡四十九年。
辛未(前110) 元封元年 冬十月,帝出長城,登單于台,勒兵而還。
上又以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禅。
诏曰:“南越、東瓯,鹹伏其辜;西蠻、北夷、頗未輯睦。
朕将巡邊垂,躬秉武節,親帥師焉。
”乃行。
自雲陽,曆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裡。
遣郭吉告單于曰:“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阙。
今單于能戰,天子自将待邊;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漢。
”單于怒,留吉。
上乃還。
祭黃帝冢而釋兵。
貶蔔式為太子太傅,以兒寬為禦史大夫。
上以式不習文章,故貶秩,而以寬代之。
東越殺王餘善以降。
徙其民江、淮間。
漢兵入東越境,繇王居股殺餘善,以其衆降。
上以閩地險阻,數反複,終為後世患。
乃诏諸将悉徙其民于江、淮之間,遂虛其地。
春正月,帝如缑氏,祭中嶽,遂東巡海上求神仙。
夏四月,封泰山,禅肅然。
複東北至碣石而還。
五月,至甘泉。
辛未(前110) 漢武帝元封元年 冬十月,武帝出長城,登單于台,親自統率軍隊還朝。
武帝又認為古制是先收起兵器、解散軍隊,然後才舉行封禅大典,便下诏:“南越、東瓯,都已服罪受懲;西蠻、北夷,卻未和睦相處。
朕将巡視邊塞,秉承武德,親自統率軍隊前往。
”于是領兵出發。
自雲陽經五原,出長城,北上登單于台,直達朔方,臨近北河,統率騎兵十八萬,軍旗千餘裡。
派遣郭吉為使節通報匈奴單于:“南越王的人頭已然懸挂在漢都長安的北門。
如果單于能戰,天子親自在邊境等候;如不能戰,就該歸順中國向漢稱臣。
”單于大怒,扣留了郭吉。
武帝班師還朝。
祭祀黃帝陵墓後罷兵。
貶蔔式為太子太傅,任命兒寬為禦史大夫。
武帝認為蔔式不熟悉典章禮法,因此貶職降級,而用兒寬取代他。
東越誅殺東越王餘善,舉國投降。
令東越居民遷移到長江、淮河之間。
漢朝軍隊進駐東越境内,繇王駱居股誅殺東越王駱餘善,率領部下投降。
武帝認為閩越地勢險阻,已多次反複,終究是後世的隐患。
于是下诏令各降将率領民衆全部遷移到長江、淮河之間,閩越地區遂成空地。
春正月,武帝出遊缑氏,祭祀中嶽嵩山,于是向東巡幸大海,尋求神仙。
夏四月,再登泰山祭天,到肅然山祭地。
又轉向東北直達碣石才返回。
五月,回到甘泉。
正月,上幸缑氏,禮祭中嶽。
從官在山下,聞有若言“萬歲”者三。
上遂東巡海上,祠八神,益發船求蓬萊,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神仙,皆以千數。
四月,還至奉高,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
封下有玉牒書,書秘。
禮畢,天子獨上泰山,亦有封。
明日下陰道,禅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後土禮。
江、淮間茅三脊為神籍。
祠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天子還,坐明堂,群臣上壽,下诏改元。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幾遇之。
複東至海上,欲自浮海求蓬萊,群臣谏莫能止。
東方朔曰:“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
若其有道,不憂不得;若其無道,雖至蓬萊見仙人,亦無益也。
臣願陛下第還宮靜處以須之,仙人将自至。
”上乃還。
是行凡周行萬八千裡雲。
賜桑弘羊爵左庶長。
先是,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管天下鹽鐵。
乃置大農都丞數十人,分主郡國,令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
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貴即賣之,賤即買之,欲使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而萬物不得騰踴。
至是,巡狩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
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于是賜弘羊爵左庶長。
是時小旱,上令官求雨。
蔔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 正月,武帝巡幸缑氏,依禮祭祀了中嶽嵩山。
随從官員在山下,隐約聽見有呼喚“萬歲”的聲音達三次。
武帝于是東遊到海邊,向八位神靈緻祭,越發派船隊尋求蓬萊真神,并令方士利用驿車與伺隙行事的特使尋訪神仙,人員都已過千。
四月,返回奉高,先到泰山下東方祭祀天神,仿效郊外祭祀泰一的禮儀。
祭壇下埋有玉牒文書,其内容保密。
典禮結束,武帝獨自登上泰山,另行祭天禮。
第二天從泰山北路下山,在泰山山麓東北肅然山祭祀地神,仿效祭祀後土的禮儀。
用江、淮間出産的有三條脊骨的靈茅作為獻禮。
那五色土建起的祭壇夜間似有一道光芒,白天似有一片白雲從壇中隐約升騰。
武帝祭祀天地回來,高坐明堂上,群臣輪流敬酒祝頌,武帝下诏改年号為“元封”。
武帝已然在泰山完成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并沒有遇到風雨,而方士更加傳言蓬萊諸路神仙似乎可以請到,于是武帝欣喜若狂,希望與神仙相遇。
武帝再往東方海濱,想乘船出海親自尋訪蓬萊諸神,群臣勸阻都沒能阻止住。
東方朔說:“進見神仙要出于自然,不能急躁強求。
如果有福分,不必擔憂難相遇;如果沒德政,縱然到蓬萊拜見了神仙,也毫無益處。
臣願陛下隻管回到宮中靜候等待,神仙自會降臨。
”武帝于是還朝。
這次巡幸出遊共走了一萬八千裡。
授予桑弘羊左庶長官階。
當初,桑弘羊擔任治粟都尉,兼任大司農,主管全國鹽鐵專賣。
于是設置大農都丞數十人,分别管理各郡、國的物資供應,命令邊遠地區各自根據異時商人轉賣的貨物抵作賦稅,互相協作灌注運輸。
在都城長安設立平準令,統管天下貨物轉運,物價高時就出售,物價賤時就收購,目的是讓富商大賈無法從中牟取暴利,而各種物價不能夠猛漲。
到如今,武帝巡視各地所有的賞賜,耗費布帛一百多萬匹,金錢數以萬計,都由大農部供應。
桑弘羊又請武帝批準小吏捐獻糧粟後可遞補升官,以及囚犯可捐獻糧粟贖罪。
結果百姓沒增加賦稅而朝廷财用卻富饒寬裕。
于是武帝封賜桑弘羊為左庶長。
當時遇到小規模旱災,武帝命令各級官員祈雨。
蔔式說:“政府官員應該靠田租賦稅而豐衣足食, 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
烹弘羊,天乃雨。
” 秋,有星孛于東井,又孛于三台。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填星出如瓜,食頃,複入。
”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禅,天其報德星雲。
” 壬申(前109) 二年 冬十月,帝祠五畤,還祠泰一,以拜德星。
春,如東萊。
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
”于是幸東萊,宿留數日,無所見。
複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時歲旱,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裡沙。
還,過祠泰山。
夏,還,臨塞決河。
築宣防宮。
初,河決瓠子,二十餘歲不塞,梁、楚尤被其害。
是歲,發卒數萬人塞之。
自泰山還,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令群臣負薪,卒填決河。
築宮其上,名曰宣防。
導河北行二渠,複禹舊迹。
至長安,立越祠。
越人勇之言:“越俗祠皆見鬼有效,東瓯王敬鬼得壽。
”乃令立越祠,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用雞蔔。
作蜚廉、桂觀、通天莖台。
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
”于是上令長安、甘泉作諸台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益廣諸宮室。
現在桑弘羊讓官吏們擺攤坐店,經商牟利。
隻有烹殺了桑弘羊,老天爺才會降雨。
” 秋季,彗星出現在東井星旁,後來彗星又出現于三台星邊。
觀測雲氣的術士王朔說:“不久就将看到填星出現,形狀似瓜;一頓飯的工夫,它又隐退。
”有關部門都異口同聲地說:“陛下開辦漢王朝的封禅大典,上天用德星來回報了。
” 壬申(前109) 漢武帝元封二年 冬十月,武帝前往五畤祭神,還朝時又祭祀泰一天神,以便拜謝德星。
春季,前往東萊。
公孫卿說:“在東萊山遇見神仙,似乎說是想會見天子。
”于是武帝巡遊東萊,留住了幾天,也沒看見什麼。
又派遣方士尋訪神明怪物,采集靈芝妙藥,總數達一千多人。
這時正遇上旱災,武帝遠遊也找不到冠冕堂皇的名義,于是就向萬裡沙神祈禱。
返回長安途中,祭祀了泰山。
夏季,還京,親臨黃河決口處指揮築堤搶險。
建造宣防宮。
當初,黃河在瓠子決口,二十多年都堵不住,梁、楚地區受害尤為慘重。
這一年,征調兵卒數萬人前去築堤。
武帝自泰山還京途中,親臨黃河決口處,将白馬、玉璧沉入洪流以祭河神,命群臣去背柴填土,終于堵塞住黃河決口。
在原決口處建造祭宮,取名“宣防”。
疏導黃河改道往北沿着兩條舊渠道運行,恢複了夏禹治水的故道。
回到長安,建立越祠。
越人勇之說:“越人風俗是祭鬼見鬼都很有效,東瓯王當年敬鬼曾得長壽。
”于是武帝下令建立越式祠堂,同時祭祀天神上帝和百鬼,并且使用“雞蔔”法。
興建長安的蜚廉館、桂觀及甘泉的通天莖台。
公孫卿揚言:“神仙喜歡居住樓房。
”于是武帝下令在長安、甘泉興建各種樓台、宮觀,派遣公孫卿手握符節、備好酒席恭候神仙降臨,越發擴建各處宮殿館舍。
朝鮮襲殺遼東都尉。
初,全燕之世,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塞。
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漢興,為其遠難守,複修遼東故塞,至水為界。
燕人衛滿亡命聚黨,椎髻、夷服,東走出塞,渡水,居秦故空地,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孝惠、高後時,遼東太守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
欲入見者,勿得禁止。
以故滿得侵降其旁小邑,方數千裡。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未嘗入見;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阏不通。
是歲,漢使涉何誘谕,右渠終不肯奉诏。
何去至水,刺殺送者,歸報,拜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襲殺之。
甘泉房中産芝九莖。
赦。
旱。
上以旱為憂,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幹封三年。
”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幹封乎!” 秋,作明堂于汶上。
上欲作明堂,未曉其制度。
濟南公玉帶上“明堂圖”,有殿無壁,茅蓋通水,上有樓。
乃令作明堂奉高汶上,如其圖。
遣将軍楊仆、荀彘将兵伐朝鮮。
遣将軍郭昌發兵擊滇,滇王降,置益州郡。
朝鮮襲擊遼東郡、殺死遼東都尉涉何。
當年燕國全盛時期,曾經侵略征服過真番、朝鮮,為此添置了地方官吏,修築了關防要塞。
秦國吞并燕國後,那裡隸屬遼東郡外界。
漢王朝興起,因為此地遠離中原難于防守,便重修了遼東原有的邊塞,以水為邊界。
燕人衛滿率領亡命之徒集結黨羽,改梳椎形發髻,改穿異族服裝,向東逃出邊塞,渡過水,盤踞着秦朝原有的空虛之地,奴役着真番、朝鮮等異族人民及燕國亡命之徒,徑自稱王,建都王險。
漢惠帝及高後呂雉統治時期,遼東郡太守與衛滿簽約,讓衛滿擔當漢王朝的域外大臣,負責防衛塞外其他部族,不讓他們偷襲中國邊境。
但其他部族首領要求晉見中國皇帝時,不得加以禁止。
因此衛滿得以侵略并降服了鄰近小國,占地數千平方裡。
衛滿傳位給兒子再傳到孫子衛右渠,所招漢人逃亡者更加多了,他卻不曾晉見中國皇帝;辰國君主想上書求見漢天子,也被他阻塞不得通行。
這一年,漢王朝的使者涉何前往譴責警告,衛右渠始終不肯接受漢天子诏令。
涉何告辭返回到水時,刺殺了護送涉何的朝鮮小王首領,回國報功,被授予遼東郡東部都尉的官職。
朝鮮憤而襲擊遼東郡,殺掉都尉涉何。
甘泉宮中培養出九莖連葉的靈芝。
大赦天下。
大旱。
武帝深為旱情嚴重而擔憂,公孫卿說:“黃帝之時,封禅後天下大旱,缺水三年。
”武帝于是下達诏書說:“天下大旱,料想大約是水源幹枯而無雨吧!” 秋季,在汶水河畔興建明堂。
武帝要興建明堂,卻不知道它的規模體制。
濟南公玉帶呈上“明堂圖”,其中有大殿而四面無牆壁,用茅草搭建又有水道相通,最上面有樓。
于是武帝下令在奉高的汶水河畔興建了宣明政教所用的明堂,是按照“明堂圖”建造的。
派遣樓船将軍楊仆、左将軍荀彘分别率領海陸大軍共同讨伐朝鮮。
派遣将軍郭昌出兵襲擊滇國,滇國國王投降,在滇國設置了益州郡。
遣将軍郭昌發巴蜀兵,擊滅勞深、靡莫。
以兵臨滇,滇王降。
以其地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複長其民。
是時,漢滅兩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
南陽、漢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給初郡。
而初郡時時小反,殺吏,發卒誅之,歲萬餘人。
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故能贍之。
然所過,訾給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賦法矣。
以杜周為廷尉。
周外寬,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張湯。
時诏獄益多,一歲至千餘章,逮至六七萬人。
吏所增加,十萬餘人。
癸酉(前108) 三年 冬十二月,雷、雨雹。
雹大如馬頭。
遣将軍趙破奴擊樓蘭,虜其王。
遂擊車師,破之。
樓蘭王姑師攻劫漢使,為匈奴耳目。
上遣趙破奴擊之,破奴以七百騎虜樓蘭王,遂破車師。
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
封破奴浞野侯。
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
初作角抵戲、魚龍曼延之屬。
荀彘執楊仆并其軍。
朝鮮人殺王右渠以降,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
彘以罪征棄市。
派遣将軍郭昌征調巴蜀兵,攻破勞深、靡莫。
領兵逼近滇國,滇王投降。
在滇國故地設置了益州郡,賜給滇王印信,仍讓他做滇人頭領。
這時,漢朝廷消滅南越、閩越,平定了西南各部族,新設立十七個郡,并且按各地原有風俗去治理,不向它們征收賦稅。
南陽、漢中以南各郡,各自按其次第由近到遠,供給初設郡的财糧裝備。
而新設的郡經常發生小的動亂,殺害官吏,漢廷征兵讨伐鎮壓,每年都得調集一萬多人。
大農部憑借“均輸”所得及鹽鐵專利來補助賦稅之不足,因此還能勝任軍費等開銷。
但軍隊所經之地,财政供給并不匮乏罷了,不敢再誇口說什麼擅增賦稅之法了。
任用杜周為廷尉。
杜周外表寬厚,内心苛刻如入骨髓,他處理案件大體仿效張湯。
當時奉诏令拘押犯人的監獄增多了,每年辦案達一千餘件,逮捕的人數達六七萬人。
官吏額外增加的囚犯又有十餘萬人。
癸酉(前108) 漢武帝元封三年 冬十二月,有雷電,降冰雹。
冰雹大的像馬頭。
派遣将軍趙破奴突襲樓蘭國,俘虜樓蘭國王。
于是又出擊車師國,攻破了它。
樓蘭國王襲擊劫殺漢朝使者,替匈奴刺探軍情。
武帝派遣将軍趙破奴攻打樓蘭國,趙破奴率七百輕騎兵俘獲樓蘭國王,于是攻破車師國,趁勢發兵威脅要圍困烏孫國、大宛國等。
還朝後,武帝封趙破奴為“浞野侯”。
這時從酒泉往西設置的堡壘一直延伸到了玉門關。
武帝開始提倡角抵戲和魚龍曼延等百獸雜戲。
左将軍荀彘拘押樓船将軍楊仆,兼并他率領的部隊。
朝鮮人殺死國王衛右渠後舉國投降,漢王朝在朝鮮故地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荀彘因争功獲罪被征召到長安後,押赴街市斬首。
漢兵入朝鮮境,朝鮮王右渠發兵距險。
楊仆将齊兵先至,戰敗遁走;收散卒,複聚。
荀彘破其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
楊仆亦往會,居城南,數月未下。
彘所将燕、代卒,多勁悍,力戰;仆嘗敗亡,卒皆恐,将心慚,常持和節。
朝鮮大臣乃陰使人約降于仆,往來未決。
彘使人降之,不從;又數與仆期戰,仆欲就其約,不會。
彘意仆前失軍,今與朝鮮私善,疑有反計,未敢發。
上以兩将乖異,兵久不決,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從事。
遂至,彘具以素所意告之,遂亦以為然,乃共執仆而并其軍。
遂還報,上誅遂。
彘擊朝鮮益急,朝鮮相尼谿參等,使人殺之右渠以降。
以其地為四郡。
彘征棄市。
仆贖為庶人。
甲戌(前107) 四年 冬十月,帝祠五畤,遂出蕭關。
春三月,還,祠後土。
夏,大旱。
匈奴寇邊,遣郭昌将兵屯朔方。
匈奴自衛、霍度幕以來,希複為寇,遠徙北方,休養士馬,習射獵,數使使請和親。
漢使王烏窺之,單于佯許,遣太子入漢為質;又曰:“吾欲入漢見天子,面相約為兄弟。
”王烏歸報,漢為單于築邸長安。
會匈奴使至漢病死,漢 漢朝軍隊攻入朝鮮境内,朝鮮國王衛右渠派兵堅守險要。
樓船将軍楊仆率領軍隊從海路先到,交戰失敗逃竄到山區;楊仆收攏潰散的兵士,重新集結。
左将軍荀彘率領軍隊從陸路攻破水沿線的朝鮮守軍,于是向前推進到王險城下,包圍了西北兩面。
楊仆領兵前往會師,紮營城南,僵持數月攻不下城池。
荀彘所統率的原燕國、代國兵士,大多強勁勇猛,盡力作戰;楊仆曾經敗逃,兵士都較畏縮,将領内心愧懼,經常主張和解。
朝鮮大臣暗地派人約定向楊仆投降,往來交涉還未決定。
荀彘派人招降,朝鮮不肯從命;又多次與楊仆約定日期會戰,楊仆卻想完成和約,不肯參加會戰。
荀彘猜想楊仆曾敗給朝鮮緻使軍隊潰散,現在又與朝鮮私相友善,便懷疑他有叛變計劃,隻是未敢發作。
武帝覺得兩位将軍乖戾反常,使戰事長久不能解決,就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糾正,授權他斟酌情勢自行處理而不必請示。
公孫遂到達前線,荀彘把平時的懷疑全面彙報給公孫遂,公孫遂也認為有道理,于是和荀彘共同拘押了楊仆,而且兼并了他率領的部隊。
公孫遂還朝奏報處置結果,武帝下令誅殺公孫遂。
荀彘攻打朝鮮更加急迫,朝鮮尼谿相參等,派人殺死國王衛右渠後投降。
漢王朝在朝鮮故地設置四郡。
荀彘被征召回長安,押赴街市斬首。
楊仆贖身後廢為平民。
甲戌(前107) 漢武帝元封四年 冬十月,武帝去雍城祭祀五帝,于是出蕭關。
春三月,回京祭祀後土神。
夏季,大旱。
匈奴侵擾邊境,漢王朝派遣郭昌領兵駐守朔方。
匈奴自衛青、霍去病北渡沙漠讨伐以來,仍希望再次侵犯漢境,為此先遠遠地遷徙到北方,使士兵戰馬得到休養,加強騎射狩獵訓練,屢次遣使者請求與漢和親。
漢王朝派王烏前去刺探内情,匈奴單于假裝贊許他,派遣太子到漢朝當人質;又宣稱:“我想拜見漢朝天子,當面約定為兄弟之邦。
”王烏回報,漢朝廷特為單于在長安修建了豪華官邸。
恰逢匈奴使者到長安後病故,漢朝廷 使路充國送其喪。
單于以為“漢殺吾使者”,乃留充國,而數使奇兵侵犯漢邊。
乃遣昌等屯朔方以備之。
乙亥(前106) 五年 冬,帝南巡江、漢,望祀虞舜于九疑。
射蛟,獲之。
春三月,至泰山,增封。
祀上帝于明堂,配以高祖;因朝受計。
夏四月,赦。
還郊泰畤。
大司馬、大将軍、長平侯衛青卒。
青凡七出擊匈奴,再益封,并三子凡二萬二百戶;後尚長公主。
蘇建嘗責青以招選賢者,青曰:“招賢绌不肖,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何與招士!”霍去病亦放此意。
初置刺史。
冀、幽、并、兖、徐、青、揚、荊、豫、益、涼州及朔方、交趾,凡十三部。
诏舉茂材、異等可為将、相,使絕國者。
上以名臣文武欲盡,乃下诏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故馬或奔踶而緻千裡,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駕之馬,跰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将、相及使絕國者。
” 派遣路充國護送靈柩回匈奴治喪。
單于誤認為“漢王朝殺害了我們匈奴的使者”,便扣留了路充國,并多次派出騎兵侵犯漢朝邊境。
漢王朝于是派遣拔胡将軍郭昌等率領部隊駐守朔方,以加強警戒。
乙亥(前106) 漢武帝元封五年 冬季,武帝南遊到長江、漢水一帶,遙望九嶷山祭祀虞舜。
浔陽江射蛟龍,斬獲了這水怪。
春三月,巡遊到泰山,增高祭壇。
首次使用明堂祭祀上帝,附帶祭祀了漢高祖劉邦;于是在明堂接受各路王侯的朝見,審核各地郡縣封國的實績。
夏四月,大赦天下。
返回到甘泉宮祭祀泰一天神。
大司馬、大将軍、長平侯衛青病故。
衛青前後共七次出擊匈奴建奇功,第二次增加封地,連同三個兒子共得兩萬兩百戶;後又娶長公主為妻。
遊擊将軍蘇建曾經責求衛青效仿古代名将招選賢才,衛青說:“招納賢才,貶除庸人,那是君主的權力。
做臣子的隻能遵照執行,何必幹預招賢之事!”骠騎将軍霍去病也有類似意見。
開始設置刺史。
冀州、幽州、并州、兖州、徐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以及朔方、交趾,共十三部增設刺史。
武帝下诏讓各地舉薦秀才奇異之人中可勝任将軍、宰相,可出任極遠邦國特使的人才。
武帝意識到知名臣子文武将相都要凋零枯萎,便下求賢诏說:“凡有不尋常的功業,必須等待不尋常的人去完成。
所以良馬中有的不馴服奮蹄奔跑卻能日行千裡,賢士中有的受世俗惡名所累卻能建功立業。
那不服約束的馬,放蕩不羁之人,也在于如何駕馭而已。
我命令各州、郡負責考察官吏、百姓中凡是優秀奇異之人可勝任将軍、宰相的以及可出任極遠邦國特使的,舉薦給朝廷。
” 丙子(前105) 六年 春,作首山宮。
遣郭昌将兵擊昆明。
漢欲通大夏。
遣使,皆閉昆明,為所殺,奪币物。
于是赦京師亡命,遣郭昌将以擊之。
後複遣使,竟不得通。
秋,大旱,蝗。
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烏孫。
烏孫使者見漢廣大,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
匈奴怒,欲擊之。
烏孫恐,使使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
天子許之,以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往妻烏孫,昆莫以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之,以為左夫人。
公主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
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愁思歸,作《黃鹄》之歌。
天子聞而憐之,間歲遣人問遺。
昆莫欲使其孫岑娶尚公主,公主不聽,上書言狀。
天子方欲與烏孫共滅胡,诏報“從其國俗”,岑娶遂妻公主。
昆莫死,代立為昆彌。
是時,漢使西逾蔥嶺,諸小國皆随漢使獻見天子。
每巡狩海上,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大角觝,聚觀者,散财帛,行賞賜,以示富厚。
令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以傾駭之。
然西域以近匈奴,常畏匈奴使,待之過于漢使焉。
匈奴烏維單于死,子“兒單于”烏師廬立。
烏師廬年少,号“兒單于”。
自此之後,單于益西北 丙子(前105) 漢武帝元封六年 春季,修建首山宮。
派遣郭昌領兵攻打昆明。
漢王朝想與大夏國交往。
派遣使者,都在昆明受阻,使節被滇王殺害,攜帶的禮品财物被劫奪。
于是武帝赦免了京師長安的亡命罪犯,派拔胡将軍郭昌率領他們南下征讨滇國。
然後再派使者,竟然還不能通往大夏。
秋季,大旱,有蝗災。
封宗室江都王之女為公主,遠嫁到烏孫國。
烏孫國使者發現中國地大物博,回國禀報了烏孫國王,于是烏孫國王更加敬重漢王朝。
匈奴單于大怒,想要襲擊烏孫國。
烏孫舉國驚恐,派來使者表示願娶漢朝公主,與漢王朝結為兄弟之邦。
武帝應允下來,封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前往嫁給烏孫王為妻,烏孫王昆莫封細君為右夫人。
匈奴單于也送美女嫁給烏孫王,昆莫封她為左夫人。
公主細君自己興建中國式宮殿居住,每年隻有一兩次與昆莫相會。
昆莫年老,語言又不通,公主悲傷愁苦思念故鄉,創作了《黃鹄》之歌。
武帝聽說後也很可憐她,每隔一年總要派遣使者前往慰問贈送禮物。
昆莫想讓他的孫兒岑娶婚配公主,公主不肯從命,向武帝上書說明内情。
武帝正準備聯合烏孫國共同殲滅匈奴,就下诏書答複說“遵從烏孫國的風俗吧”,岑娶于是娶公主為妻。
昆莫不久逝世,岑娶取代他成為烏孫國王,王号昆彌。
這時,漢朝使者向西跨越蔥嶺,西域諸小國都派人随同漢朝使者回長安朝見漢天子。
武帝每次巡遊到海濱,都讓外國使節跟随前去;大都市多人從事角抵表演,招來大批圍觀者,武帝令人散發财寶錦帛,大行賞賜,以便向外國使者誇示中國的富饒和寬厚。
讓外國客人普遍參觀各地倉庫積存的物資,以此讓他們震驚并傾慕。
然而西域各國由于地理上鄰近匈奴,經常畏懼匈奴使者,對匈奴使者的禮遇超過了漢朝使者。
匈奴烏維單于逝世,他的兒子号稱“兒單于”的烏師廬繼位。
烏師廬年少,号稱“兒單于”。
自他繼位後,匈奴單于更向西北 徙,左方兵直雲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郡。
丁醜(前104) 太初元年 冬十月,帝如泰山。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明堂。
益遣方士入海。
上自泰山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
然益遣,冀遇之。
柏梁台災。
十二月,禅蒿裡,望祀蓬萊。
春,還,作建章宮。
以柏梁災故,越人勇之曰:“越俗,有火災,複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
”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東鳳阙;西虎圈;北太液池,中有漸台、蓬萊、方丈、瀛州、壺梁;南玉堂、璧門,立神明台、井幹樓,辇道相屬。
夏五月,造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
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曆紀壞廢,宜改正朔。
”兒寬議以為宜用夏正。
乃诏卿等造《漢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後世。
光祿勳、大鴻胪、大司農、執金吾、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皆是歲所改也。
築受降城。
匈奴“兒單于”好殺伐,國人不安。
左大都尉告漢曰:“我欲殺單于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我即發。
”上乃遣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以應之。
轉移,其東方兵力直達雲中,西方兵力直達酒泉、敦煌兩郡。
丁醜(前104) 漢武帝太初元年 冬十月,武帝出遊到泰山。
十一月一日清晨,冬至,武帝在明堂祭祀上帝。
更加派遣方士到海上尋訪神仙。
武帝從泰山往東到海濱,考查入海的人及方士到海上尋訪神仙的結果,竟沒有應驗的。
然而更加遣送方士入海,希望有機會遇見神仙。
柏梁台失火。
十二月,武帝到蒿裡山祭祀地神,到渤海遙祭蓬萊仙山。
春季,回到長安,下令建造建章宮。
由于柏梁台發生火災,越人勇之便說道:“按照南越風俗,遇有火災,再建房屋,必須比原來的更大,以便超過而降服它。
”于是在長安城西建造建章宮,屋宇廣大有千門萬戶。
東邊有銅鳳凰做裝飾的樓閣;西邊有豢養老虎的獸苑;北邊有人工湖取名太液池,湖中有漸台,又有象征仙山的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南邊有玉堂、璧門,還建立了神明台、井幹樓,皇帝專用的車道互相連接。
夏五月,制定太初曆,以正月為每年第一個月份。
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人紛紛上奏:“曆數綱紀敗壞廢弛,應該修改曆法重訂元旦。
”禦史大夫兒寬議決認為應用夏朝曆法。
于是下诏令公孫卿等制定《漢太初曆》,以正月為每年第一個月,顔色崇尚黃色,數字以“五”為祥,重新改定官名,調和五音六律,制定天子百官祭祀的禮儀,作為典章常規,流傳給後代。
光祿勳、大鴻胪、大司農、執金吾、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都是這一年所改定的。
建築“受降城”。
匈奴“兒單于”好戰喜殺戮,國内百姓不得安甯。
他們的左大都尉密告漢朝說:“我想殺掉單于投降漢王朝,可惜漢王朝離我太遠,請立即派大軍來接應我,有外援我即刻發難。
”武帝便派遣公孫敖在塞外建造“受降城”,以接應左大都尉。
秋,遣将軍李廣利将兵伐宛。
漢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
”上使壯士持千金及金馬以請之。
宛王不肯,漢使怒,椎金馬而去。
宛貴人令其東邊郁成王遮殺之。
于是上大怒,諸嘗使者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可盡虜矣。
”上以為然。
而欲侯寵姬李氏,乃拜其兄廣利為貳師将軍,發屬國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
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以為号。
關東蝗起,飛至敦煌。
中尉王溫舒有罪自殺,夷三族。
溫舒少文,居廷惛惛不辨,為中尉則心開。
素習關中俗,豪惡吏皆為用。
然為人谄,勢家,有奸如山,弗犯;無勢,雖貴戚必侵辱。
舞文巧請,行論無出者。
至是,坐為奸利,當族,自殺。
時兩弟及婚家亦坐他罪族。
光祿勳徐自為曰:“古有三族,而溫舒罪至五族乎!” 戊寅(前103) 二年 春正月,丞相慶卒,以公孫賀為丞相。
時朝廷多事,督責大臣,丞相比坐事死。
賀引拜,不受印绶,頓首涕泣。
上起去,賀不得已,拜。
出曰:“我從是殆矣!” 夏,籍吏民馬補車騎。
秋,蝗。
李廣利攻郁成,不克,還屯敦煌。
秋季,派遣将軍李廣利領兵讨伐大宛國。
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報告:“大宛國有良種馬,就在貳師城,卻隐藏起來不肯交給漢使者。
”武帝派壯士車令等攜帶黃金千兩和純金塑馬像前去請求交換良馬。
大宛國王不答應,漢朝使者大怒,擊碎金馬揚長而去。
大宛國貴族命令他們東邊守将郁成王攔住漢使者并屠殺了他們。
這時武帝大怒,曾經出使過大宛國的人又紛紛進言:“大宛國兵力疲弱,果真派去漢王朝大軍不超過三千人,就能全部俘虜他們。
”武帝以為有道理。
此時武帝正想為寵妃李氏族人封侯拜将,于是任命李夫人的兄長李廣利為貳師将軍,征發附屬國騎兵及各郡國兇惡青少年數萬人,前往讨伐大宛國。
由于期待着到貳師城奪取良種馬,所以用“貳師”為号。
關東地區鬧蝗災,蝗蟲直飛到敦煌。
中尉王溫舒犯罪自殺,被誅滅全族。
王溫舒缺少文化教養,當别的官則昏愦糊塗不辨賢愚,當中尉則思路頓開。
向來熟悉關中風俗,豪強惡吏都能為他所用。
但他為人谄媚,對有權有勢人家,即使奸情如山大,也不敢冒犯;對無權失勢之人,雖是貴戚皇親苗裔,也必然侵害侮辱。
利用法律條文作弊弄法,執行判罪無人能逃脫。
到此時因犯有奸詐謀私罪,被誅滅全族,他畏罪自殺。
當時他兩個弟弟及兒女親家也因别的罪被滅族。
光祿勳徐自為感歎道:“古代有誅滅三族的,而王溫舒罪大惡極以至于誅滅五族啊!” 戊寅(前103) 漢武帝太初二年 春正月,丞相石慶逝世,任命公孫賀為丞相。
當時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皇帝督察責罰大臣,許多丞相接連地因獲罪而死。
公孫賀退避拜辭,不肯接受印信,叩頭緻禮,淚流滿面。
武帝起身退朝,公孫賀不得已,拜官丞相。
出朝後感歎道:“我從此入險境了!” 夏季,沒收下層官吏和百姓的馬補充軍車軍馬。
秋季,蝗災。
李廣利攻打郁成王,沒能取勝,于是退兵屯守敦煌。
貳師過鹽水,當道小國各城守,不給食。
比至郁成,士不過數千,皆饑罷。
攻郁成,郁成大破之。
貳師引兵還。
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
上書乞罷兵,上怒,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者辄斬之。
”貳師恐,因留敦煌。
遣趙破奴擊匈奴,敗沒。
上猶以受降城去匈奴遠,遣浚稽将軍趙破奴将二萬騎,期至浚稽山。
既至,左大都尉欲發而覺,單于誅之。
發兵八萬騎圍破奴,獲之。
因急擊其軍,軍吏畏亡将而誅,遂沒于匈奴。
己卯(前102) 三年 春,帝東巡海上。
匈奴“兒單于”死,季父呴犁湖單于立。
築塞外城障。
秋,匈奴大入,盡破壞之。
上遣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築城、障、列亭,西北至廬朐。
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盡破壞之。
睢陽侯張昌有罪,國除。
初,高祖封功臣,為列侯百四十有三人。
時兵革之餘,民人散亡,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
及高後時,差第位次,藏諸宗廟,副在有司。
逮文、景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逸,多抵法禁, 貳師将軍李廣利領兵渡過鹽水,沿途經過的各小國都閉城守護,不肯供應軍糧。
等到了郁成,士卒不過數千人,而且都饑餓疲憊。
進攻郁成,郁成守軍大破漢朝貳師。
李廣利率領貳師撤退。
到達敦煌,剩下的士卒不到十分之一二了。
李廣利上報朝廷請求班師回京,武帝大怒,派使者在玉門設阻,揚言:“軍士若有敢返回玉門關的,定斬不赦!”李廣利驚慌失措,于是留守在敦煌。
派遣趙破奴再攻匈奴,全軍覆沒。
武帝仍然認為受降城離匈奴太遠,便派浚稽将軍趙破奴率領兩萬騎兵,準備挺進到浚稽山。
如期到達目的地後,匈奴左大都尉正想發動叛亂卻被發覺了,匈奴單于殺了他。
單于調動軍隊以八萬騎兵包圍了趙破奴,俘虜了他。
匈奴乘勢急攻漢朝軍隊,漢軍官兵擔心喪失統帥會被誅殺,于是全軍向匈奴投降。
己卯(前102) 漢武帝太初三年 春季,武帝東遊到海濱。
匈奴“兒單于”逝世,他的小叔父呴犁湖單于繼位。
修築塞外的城堡、屏障。
秋季,匈奴大舉入侵,又全部破壞了這些防禦設施。
武帝派遣光祿勳徐自為北出五原塞,修建城堡、屏障,觀察敵情的亭候,向西北曼延直到廬朐。
秋季,匈奴大舉入侵定襄、雲中等地,全部毀壞了城障亭候。
睢陽侯張昌犯罪,封國被除。
當初,漢高帝封賞功臣,獲列侯爵位的有一百四十三人。
那時正值戰亂之後,百姓流離逃亡,列侯中大的封邑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
高帝封爵的誓言說:“即令黃河淤塞水流如衣帶,泰山腐蝕磨成石頭塊,封國永遠存在,傳至子孫後代。
”頒發诏書申明信義,殺掉白馬歃血盟誓。
到了呂後時期,封爵等級重新排次,文獻藏在祖廟,副本存于官署。
到了文帝、景帝期間,流散的百姓回歸故土,人口戶籍不斷增加,列侯中大的采邑三四萬戶,小的也增加一倍,财富随之增長。
其子孫驕橫放肆,很多犯法被禁, 隕身失國。
至是,昌坐為太常乏祠,國除。
見侯才四人,罔亦少密焉。
大發兵從李廣利圍宛,宛殺其王毋寡以降,得善馬數十匹。
漢既亡浞野之兵,公卿議者皆願罷宛軍。
上以為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赦囚徒,發惡少年及邊騎,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
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佗以萬數,赍糧。
發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贅婿、賈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適為兵;及載糒給貳師;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馬校尉。
于是貳師行,所至迎給,不下者,攻屠之。
至宛城,兵到者三萬,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
宛貴人共殺王,持頭使貳師,曰:“無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軍食。
即不聽我,我盡殺善馬,康居之救又且至。
”貳師許之。
宛乃出其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漢軍。
漢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三千餘匹,立宛貴人昧蔡為宛王,與盟而罷兵。
令搜粟都尉上官桀攻破郁成,郁成王走,追斬之。
庚辰(前101) 四年 春,封李廣利為海西侯。
毀了自身喪失了封國。
到了現在,張昌由于擔任太常主持祭祀工作不力,封國被除。
至今猶存的列侯隻剩四人,法網也稍加嚴密了。
大規模調集部隊跟随李廣利圍攻大宛國,宛人殺死他們的國王毋寡而投降,獲得良馬數十匹。
漢王朝既已喪失浞野侯趙破奴的受降兵團,公卿們發表議論都希望撤回侵宛大軍。
武帝卻認為大宛這樣的小國也不能攻克,那麼大夏之類的國家就會逐漸看輕漢王朝,而大宛國的良馬絕對招不來了。
于是處罰了那些揚言伐宛尤為不利的人,下令赦免了關押的犯人,征調各地流氓惡少會同邊塞騎兵,西出敦煌的大軍達六萬人,志願從軍者不計算在内。
另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數以萬計,攜帶糧草。
又征調全國犯案官吏、亡命之徒、入贅男兒、商人小販、曾有商人戶籍者、父母及祖父母有過商人戶籍者,凡七種人,罰去當兵;還要運載糧草供給貳師;任命熟習騎術的二人分别擔任執馬校尉和驅馬校尉。
于是伐宛大軍向貳師挺進,沿途所經之處都熱情迎送供應軍需,凡阻撓進軍的,一旦攻克就屠城。
抵達大宛城下,先鋒部隊三萬人,包圍大宛都城,攻打四十餘日。
大宛貴族共同謀殺了國王毋寡,派使者捧着毋寡人頭獻給貳師将軍李廣利,請求道:“别再圍攻大宛,我們獻出全部良馬,任憑挑選,而且供應貴軍糧草。
如果拒絕我們的請求,我們将殺掉所有良馬,反正康居的救援部隊也快到了。
”貳師将軍李廣利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于是大宛貢獻了他們的良馬,讓漢朝軍隊自行挑選,而且獻出豐富的糧草供漢朝軍隊食用。
漢軍挑選走良馬數十匹,中等好馬三千餘匹,另立大宛貴族昧蔡為大宛國國王,與其訂立盟約後撤兵而回。
李廣利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攻破郁成,郁成王敗走逃到康居國,上官桀追擊并斬殺了郁成王。
庚辰(前101) 漢武帝太初四年 春季,漢武帝封李廣利為海西侯。
貳師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因為質焉。
軍還,入馬千餘匹。
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甚多,而将吏貪,不愛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衆。
上以為萬裡而伐,不錄其過。
乃封廣利等:侯者二人,為九卿者三人,二千石百餘人。
奮行者官過其望,以谪過行者黜其勞,士卒賜直四萬錢。
匈奴因樓蘭候漢使後過者,欲絕勿通。
軍正任文捕得生口,知狀以聞。
上诏文引兵捕樓蘭王,将詣阙簿責。
王對曰:“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
願徙國入居漢地。
”上直其言,遣歸國,亦因使候司匈奴。
匈奴自是不甚親信樓蘭。
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
秋,起明光宮。
冬,匈奴呴犁湖單于死。
弟且鞮侯單于立,使使來獻。
上欲因伐宛之威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
昔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且鞮侯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因盡歸漢使之不降者路充國等,使使來獻。
辛巳(前100) 天漢元年 貳師将軍李廣利班師回朝所經過的各小國,聽說大宛被攻破,紛紛派遣王室子弟随軍進貢,谒見漢天子後便留做人質。
伐宛大軍還朝進入玉門關的戰馬隻剩千餘匹。
原本是回軍敦煌再出師的,軍隊又并非缺乏糧草,戰死的人數也并不太多,但将帥官吏貪婪,不知愛護士兵,侵吞牟取士兵利益,因此亡故者甚多。
武帝念其萬裡征讨之功,不計較他們的過失。
于是封賞李廣利等軍官:侯爵的二人,擔任九卿高官的三人,俸祿為二千石的一百餘人。
志願從軍的所授官銜超出其奢望,因犯罪被征調當兵的赦免其原罪,士兵所獲賞賜價值四萬錢。
匈奴于是派騎兵借路樓蘭國攔擊漢朝使者及殿後部隊,準備截斷漢軍封鎖通道。
漢朝軍正任文捕到敵方俘虜,獲取情報立即報告朝廷。
武帝命令任文率兵逮捕樓蘭國王,将他押往長安當朝審案。
樓蘭王對答道:“我們小國處在大國夾擊中,不兩邊聽令将無法自得安甯。
請允許我們舉國遷居漢朝轄地。
”武帝覺得他是直言禀報實情,就遣送他歸國,也順勢請他協助偵察匈奴動靜。
匈奴從此不再親近信任樓蘭國。
于是漢朝自敦煌西至鹽澤,處處設立驿站,而北方的輪台、渠犁都設有屯田部隊數百人,安置使者、校尉領護等官員管理屯田,并供應對外使臣食宿。
秋季,興建了與長樂宮相連的明光宮。
冬季,匈奴呴犁湖單于去世。
其弟且鞮侯繼位為單于,派遣使者到漢朝獻禮。
武帝想利用戰勝大宛國的餘威圍困匈奴,于是下诏說:“高皇帝把他在平城白登之圍時的憂患遺留給我,高太後時匈奴單于的書信極其狂妄荒謬。
從前齊襄公報複九世祖先的仇怨,《春秋》大書特書。
”且鞮侯單于剛繼承皇位,害怕漢朝襲擊匈奴,便回報說:“我是兒子輩,怎敢冒犯漢天子;漢朝天子,是我家的長輩。
”于是全部遣返了漢朝使臣中不肯投降匈奴的如路充國等,派遣使者來漢朝獻禮。
辛巳(前100) 漢武帝天漢元年 春三月,遣中郎将蘇武使匈奴。
上嘉單于之義,遣蘇武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既至,置币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會長水虞常等謀殺漢降人衛律,而劫單于母阏氏歸漢。
人告單于。
時律為丁靈王,貴寵用事,單于使律治之。
常引武副張勝知其謀,單于怒,欲殺漢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複加?宜皆降之。
”召武受辭。
武謂假吏常惠等曰:“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引佩刀自刺。
衛律驚,自抱持之,武氣絕,半日複息。
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勝。
武益愈。
會論虞常,劍斬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降者赦罪。
”舉劍欲擊之,勝請降。
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
”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
”複舉劍拟之,武不動。
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号稱王,擁衆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
蘇君今日降,明日複然。
空以身膏草野,誰複知之!”武不應。
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今不聽吾計,後雖欲複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且單于信汝,使決人生死,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阙;朝鮮殺漢使者,即時 春三月,派遣中郎将蘇武出使匈奴。
武帝嘉獎匈奴單于的情義,派遣蘇武護送拘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回國,于是備厚禮贈單于,答謝他的善意。
到匈奴後,把錢财送給單于,單于反更傲慢了,全然不符合漢廷的期望。
恰逢長水虞常等人密謀刺殺變節降敵的漢朝使臣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太後阏氏歸順中國。
不料有人向單于告發了。
這時衛律已被單于封為丁靈王,富貴受寵正當權,單于令他審理此事。
虞常引誘蘇武的副手張勝參與其陰謀,單于大怒,想殺害漢朝使者。
左伊秩訾說:“如果他們謀殺單于,用什麼辦法再加重處罰?應該勸他們全都投降。
”于是召見蘇武轉達了訓辭。
蘇武對假吏常惠等随員說:“屈節投降有辱君命,雖能苟生,有何面目返回漢朝?”拔出佩刀自殺。
衛律大驚,親自抱住蘇武阻止他,蘇武昏厥氣絕,過了半天又蘇醒過來。
單于欽佩蘇武的氣節,早晚派人前往問候,同時逮捕關押了張勝。
蘇武逐漸痊愈。
恰逢對虞常論罪,劍斬虞常之後,衛律威脅道:“漢朝使者張勝謀殺單于近臣,應當處死,隻有投降才能赦免死罪。
”舉劍就要刺殺張勝,吓得張勝請求投降。
衛律又對蘇武說:“副使有罪,你該連坐受懲。
”蘇武說:“本來沒參與密謀,又不是張勝的親屬,為什麼連坐受罰?”虞常再拔劍裝作刺殺蘇武,蘇武毫無懼色。
衛律勸道:“蘇先生,我衛律從前背棄漢朝而歸順匈奴,幸蒙單于垂恩,賜我爵号封我為王,我現在擁有數萬人口,馬匹牲畜滿山遍野,如此大富大貴。
蘇先生今日投降,明日也會如此。
徒自橫屍草野,誰又知道你呢!”蘇武不回答。
衛律又說:“先生因我而投降,我與先生如兄弟。
今天若不聽從我的建議,以後雖想再見我,還可能嗎!”蘇武大罵衛律:“你既為人臣子,不顧念恩義,背棄君主和父母,投降蠻夷甘為奴,我何必再來拜見你!況且單于寵信你,讓你裁決人的生死,你不肯平心而論主持公正,反而想挑撥兩國君主争鬥,坐觀禍福成敗。
須知南越殺害了漢朝使節,結果被屠滅為中國的九郡;大宛殺害了漢朝使節,結果宛王頭懸于長安北門;朝鮮殺害了漢朝使節,立即 誅滅。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白單于,愈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齧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曰:“羝乳乃得歸。
”别其官屬,各置他所。
雨白氂。
夏,大旱。
赦。
發谪戍屯五原。
壬午(前99) 二年 夏,遣李廣利将兵擊匈奴。
别将李陵戰敗,降虜。
貳師出酒泉,擊匈奴,斬萬餘級。
師還,匈奴大圍之,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
假司馬趙充國與壯士百餘人,潰圍陷陳,貳師引兵随之,遂得解。
漢兵物故什六七,充國身被二十餘創。
诏征詣行在所,帝親視其創,嗟歎之,拜為中郎。
初,李廣有孫陵,善騎射,愛人下士。
帝以為有廣之風,拜騎都尉,使将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
至是,上欲使為貳師将辎重。
陵曰:“臣所将,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扼虎,射命中。
願得自當一隊,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
”上曰:“将惡相屬邪!吾發軍多,無騎予女。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
”上壯而許之,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軍。
博德亦羞為陵 被誅滅而亡國。
你明知我不會降敵,就想讓兩國間互相攻伐,恐怕匈奴的禍端将由我肇始了。
”衛律禀告單于後,單于越發想招降蘇武。
于是幽禁了蘇武,安置于地窖中,斷絕其飲食。
恰逢天降大雪,蘇武飲雪水咬氈毛一并吞咽,熬過多日而未死。
匈奴以為有神靈佐助,便把蘇武遷移到北海荒無人煙處,讓他放牧公羊,說:“公羊産奶才放你歸國。
”區别對待蘇武的随從官員,将他們各自安置到不同的地方。
天降白毛。
夏季,大旱。
大赦天下。
調罪犯屯戍五原。
壬午(前99) 漢武帝天漢二年 夏季,派遣李廣利領兵抗擊匈奴。
别将李陵被匈奴打敗,投降了敵人。
貳師将軍李廣利率軍自酒泉出塞,抗擊匈奴,斬獲敵人首級一萬有餘。
班師回朝,匈奴援軍中途大規模圍攻,使漢軍一連數日缺乏糧草,死傷的不少。
代理司馬趙充國率壯士百餘人,突破重圍,沖鋒陷陣,貳師将軍李廣利領兵跟随他突圍,這才得到解脫。
漢朝軍隊傷亡十之六七,趙充國身上受傷二十餘處。
武帝下诏在行宮召見他們,親自察看趙充國的創傷,為之嗟歎,任命趙充國為中郎将。
當時,李廣有個孫子叫李陵,擅長騎馬射箭,愛護部下士卒。
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範,拜授他為騎都尉,讓他統管丹陽郡楚人五千名,在酒泉、張掖一帶教他們射箭以防備匈奴。
到了此時,武帝想讓李陵為貳師将軍李廣利籌辦軍需。
李陵說:“我所指揮的是來自荊楚的勇士,武藝高超精于劍術,猛力能扼殺老虎,射箭可百發百中。
希望能夠獨當一面領軍參戰,分散匈奴單于的注意力,不讓匈奴專門對付貳師的部隊。
”武帝說:“你是不是厭惡為人屬官呀!可我動用的軍隊太多,再無軍馬配給你。
”李陵回答道:“用不着騎兵,我願率步兵五千人踏平單于朝廷。
”武帝贊許他的雄心壯志便答應了李陵,于是下诏給路博德,命他率領軍隊在半路上接應李陵的軍隊。
路博德也羞于做李陵的 後距,奏言:“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願留陵至春俱出。
”上疑陵悔而教博德上書,乃诏博德擊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發。
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
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
陵搏戰,追擊殺數千人。
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
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斬首三千餘級。
單于曰:“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無有伏兵乎?”欲去。
會軍候管敢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救,矢且盡。
”單于大喜,遮道急攻陵。
陵
凡四十九年。
辛未(前110) 元封元年 冬十月,帝出長城,登單于台,勒兵而還。
上又以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禅。
诏曰:“南越、東瓯,鹹伏其辜;西蠻、北夷、頗未輯睦。
朕将巡邊垂,躬秉武節,親帥師焉。
”乃行。
自雲陽,曆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裡。
遣郭吉告單于曰:“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阙。
今單于能戰,天子自将待邊;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漢。
”單于怒,留吉。
上乃還。
祭黃帝冢而釋兵。
貶蔔式為太子太傅,以兒寬為禦史大夫。
上以式不習文章,故貶秩,而以寬代之。
東越殺王餘善以降。
徙其民江、淮間。
漢兵入東越境,繇王居股殺餘善,以其衆降。
上以閩地險阻,數反複,終為後世患。
乃诏諸将悉徙其民于江、淮之間,遂虛其地。
春正月,帝如缑氏,祭中嶽,遂東巡海上求神仙。
夏四月,封泰山,禅肅然。
複東北至碣石而還。
五月,至甘泉。
辛未(前110) 漢武帝元封元年 冬十月,武帝出長城,登單于台,親自統率軍隊還朝。
武帝又認為古制是先收起兵器、解散軍隊,然後才舉行封禅大典,便下诏:“南越、東瓯,都已服罪受懲;西蠻、北夷,卻未和睦相處。
朕将巡視邊塞,秉承武德,親自統率軍隊前往。
”于是領兵出發。
自雲陽經五原,出長城,北上登單于台,直達朔方,臨近北河,統率騎兵十八萬,軍旗千餘裡。
派遣郭吉為使節通報匈奴單于:“南越王的人頭已然懸挂在漢都長安的北門。
如果單于能戰,天子親自在邊境等候;如不能戰,就該歸順中國向漢稱臣。
”單于大怒,扣留了郭吉。
武帝班師還朝。
祭祀黃帝陵墓後罷兵。
貶蔔式為太子太傅,任命兒寬為禦史大夫。
武帝認為蔔式不熟悉典章禮法,因此貶職降級,而用兒寬取代他。
東越誅殺東越王餘善,舉國投降。
令東越居民遷移到長江、淮河之間。
漢朝軍隊進駐東越境内,繇王駱居股誅殺東越王駱餘善,率領部下投降。
武帝認為閩越地勢險阻,已多次反複,終究是後世的隐患。
于是下诏令各降将率領民衆全部遷移到長江、淮河之間,閩越地區遂成空地。
春正月,武帝出遊缑氏,祭祀中嶽嵩山,于是向東巡幸大海,尋求神仙。
夏四月,再登泰山祭天,到肅然山祭地。
又轉向東北直達碣石才返回。
五月,回到甘泉。
正月,上幸缑氏,禮祭中嶽。
從官在山下,聞有若言“萬歲”者三。
上遂東巡海上,祠八神,益發船求蓬萊,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神仙,皆以千數。
四月,還至奉高,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
封下有玉牒書,書秘。
禮畢,天子獨上泰山,亦有封。
明日下陰道,禅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後土禮。
江、淮間茅三脊為神籍。
祠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
天子還,坐明堂,群臣上壽,下诏改元。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幾遇之。
複東至海上,欲自浮海求蓬萊,群臣谏莫能止。
東方朔曰:“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
若其有道,不憂不得;若其無道,雖至蓬萊見仙人,亦無益也。
臣願陛下第還宮靜處以須之,仙人将自至。
”上乃還。
是行凡周行萬八千裡雲。
賜桑弘羊爵左庶長。
先是,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管天下鹽鐵。
乃置大農都丞數十人,分主郡國,令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
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貴即賣之,賤即買之,欲使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而萬物不得騰踴。
至是,巡狩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
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于是賜弘羊爵左庶長。
是時小旱,上令官求雨。
蔔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 正月,武帝巡幸缑氏,依禮祭祀了中嶽嵩山。
随從官員在山下,隐約聽見有呼喚“萬歲”的聲音達三次。
武帝于是東遊到海邊,向八位神靈緻祭,越發派船隊尋求蓬萊真神,并令方士利用驿車與伺隙行事的特使尋訪神仙,人員都已過千。
四月,返回奉高,先到泰山下東方祭祀天神,仿效郊外祭祀泰一的禮儀。
祭壇下埋有玉牒文書,其内容保密。
典禮結束,武帝獨自登上泰山,另行祭天禮。
第二天從泰山北路下山,在泰山山麓東北肅然山祭祀地神,仿效祭祀後土的禮儀。
用江、淮間出産的有三條脊骨的靈茅作為獻禮。
那五色土建起的祭壇夜間似有一道光芒,白天似有一片白雲從壇中隐約升騰。
武帝祭祀天地回來,高坐明堂上,群臣輪流敬酒祝頌,武帝下诏改年号為“元封”。
武帝已然在泰山完成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并沒有遇到風雨,而方士更加傳言蓬萊諸路神仙似乎可以請到,于是武帝欣喜若狂,希望與神仙相遇。
武帝再往東方海濱,想乘船出海親自尋訪蓬萊諸神,群臣勸阻都沒能阻止住。
東方朔說:“進見神仙要出于自然,不能急躁強求。
如果有福分,不必擔憂難相遇;如果沒德政,縱然到蓬萊拜見了神仙,也毫無益處。
臣願陛下隻管回到宮中靜候等待,神仙自會降臨。
”武帝于是還朝。
這次巡幸出遊共走了一萬八千裡。
授予桑弘羊左庶長官階。
當初,桑弘羊擔任治粟都尉,兼任大司農,主管全國鹽鐵專賣。
于是設置大農都丞數十人,分别管理各郡、國的物資供應,命令邊遠地區各自根據異時商人轉賣的貨物抵作賦稅,互相協作灌注運輸。
在都城長安設立平準令,統管天下貨物轉運,物價高時就出售,物價賤時就收購,目的是讓富商大賈無法從中牟取暴利,而各種物價不能夠猛漲。
到如今,武帝巡視各地所有的賞賜,耗費布帛一百多萬匹,金錢數以萬計,都由大農部供應。
桑弘羊又請武帝批準小吏捐獻糧粟後可遞補升官,以及囚犯可捐獻糧粟贖罪。
結果百姓沒增加賦稅而朝廷财用卻富饒寬裕。
于是武帝封賜桑弘羊為左庶長。
當時遇到小規模旱災,武帝命令各級官員祈雨。
蔔式說:“政府官員應該靠田租賦稅而豐衣足食, 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
烹弘羊,天乃雨。
” 秋,有星孛于東井,又孛于三台。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填星出如瓜,食頃,複入。
”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禅,天其報德星雲。
” 壬申(前109) 二年 冬十月,帝祠五畤,還祠泰一,以拜德星。
春,如東萊。
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
”于是幸東萊,宿留數日,無所見。
複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時歲旱,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裡沙。
還,過祠泰山。
夏,還,臨塞決河。
築宣防宮。
初,河決瓠子,二十餘歲不塞,梁、楚尤被其害。
是歲,發卒數萬人塞之。
自泰山還,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令群臣負薪,卒填決河。
築宮其上,名曰宣防。
導河北行二渠,複禹舊迹。
至長安,立越祠。
越人勇之言:“越俗祠皆見鬼有效,東瓯王敬鬼得壽。
”乃令立越祠,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用雞蔔。
作蜚廉、桂觀、通天莖台。
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
”于是上令長安、甘泉作諸台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益廣諸宮室。
現在桑弘羊讓官吏們擺攤坐店,經商牟利。
隻有烹殺了桑弘羊,老天爺才會降雨。
” 秋季,彗星出現在東井星旁,後來彗星又出現于三台星邊。
觀測雲氣的術士王朔說:“不久就将看到填星出現,形狀似瓜;一頓飯的工夫,它又隐退。
”有關部門都異口同聲地說:“陛下開辦漢王朝的封禅大典,上天用德星來回報了。
” 壬申(前109) 漢武帝元封二年 冬十月,武帝前往五畤祭神,還朝時又祭祀泰一天神,以便拜謝德星。
春季,前往東萊。
公孫卿說:“在東萊山遇見神仙,似乎說是想會見天子。
”于是武帝巡遊東萊,留住了幾天,也沒看見什麼。
又派遣方士尋訪神明怪物,采集靈芝妙藥,總數達一千多人。
這時正遇上旱災,武帝遠遊也找不到冠冕堂皇的名義,于是就向萬裡沙神祈禱。
返回長安途中,祭祀了泰山。
夏季,還京,親臨黃河決口處指揮築堤搶險。
建造宣防宮。
當初,黃河在瓠子決口,二十多年都堵不住,梁、楚地區受害尤為慘重。
這一年,征調兵卒數萬人前去築堤。
武帝自泰山還京途中,親臨黃河決口處,将白馬、玉璧沉入洪流以祭河神,命群臣去背柴填土,終于堵塞住黃河決口。
在原決口處建造祭宮,取名“宣防”。
疏導黃河改道往北沿着兩條舊渠道運行,恢複了夏禹治水的故道。
回到長安,建立越祠。
越人勇之說:“越人風俗是祭鬼見鬼都很有效,東瓯王當年敬鬼曾得長壽。
”于是武帝下令建立越式祠堂,同時祭祀天神上帝和百鬼,并且使用“雞蔔”法。
興建長安的蜚廉館、桂觀及甘泉的通天莖台。
公孫卿揚言:“神仙喜歡居住樓房。
”于是武帝下令在長安、甘泉興建各種樓台、宮觀,派遣公孫卿手握符節、備好酒席恭候神仙降臨,越發擴建各處宮殿館舍。
朝鮮襲殺遼東都尉。
初,全燕之世,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塞。
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漢興,為其遠難守,複修遼東故塞,至水為界。
燕人衛滿亡命聚黨,椎髻、夷服,東走出塞,渡水,居秦故空地,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孝惠、高後時,遼東太守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
欲入見者,勿得禁止。
以故滿得侵降其旁小邑,方數千裡。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未嘗入見;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阏不通。
是歲,漢使涉何誘谕,右渠終不肯奉诏。
何去至水,刺殺送者,歸報,拜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襲殺之。
甘泉房中産芝九莖。
赦。
旱。
上以旱為憂,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幹封三年。
”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幹封乎!” 秋,作明堂于汶上。
上欲作明堂,未曉其制度。
濟南公玉帶上“明堂圖”,有殿無壁,茅蓋通水,上有樓。
乃令作明堂奉高汶上,如其圖。
遣将軍楊仆、荀彘将兵伐朝鮮。
遣将軍郭昌發兵擊滇,滇王降,置益州郡。
朝鮮襲擊遼東郡、殺死遼東都尉涉何。
當年燕國全盛時期,曾經侵略征服過真番、朝鮮,為此添置了地方官吏,修築了關防要塞。
秦國吞并燕國後,那裡隸屬遼東郡外界。
漢王朝興起,因為此地遠離中原難于防守,便重修了遼東原有的邊塞,以水為邊界。
燕人衛滿率領亡命之徒集結黨羽,改梳椎形發髻,改穿異族服裝,向東逃出邊塞,渡過水,盤踞着秦朝原有的空虛之地,奴役着真番、朝鮮等異族人民及燕國亡命之徒,徑自稱王,建都王險。
漢惠帝及高後呂雉統治時期,遼東郡太守與衛滿簽約,讓衛滿擔當漢王朝的域外大臣,負責防衛塞外其他部族,不讓他們偷襲中國邊境。
但其他部族首領要求晉見中國皇帝時,不得加以禁止。
因此衛滿得以侵略并降服了鄰近小國,占地數千平方裡。
衛滿傳位給兒子再傳到孫子衛右渠,所招漢人逃亡者更加多了,他卻不曾晉見中國皇帝;辰國君主想上書求見漢天子,也被他阻塞不得通行。
這一年,漢王朝的使者涉何前往譴責警告,衛右渠始終不肯接受漢天子诏令。
涉何告辭返回到水時,刺殺了護送涉何的朝鮮小王首領,回國報功,被授予遼東郡東部都尉的官職。
朝鮮憤而襲擊遼東郡,殺掉都尉涉何。
甘泉宮中培養出九莖連葉的靈芝。
大赦天下。
大旱。
武帝深為旱情嚴重而擔憂,公孫卿說:“黃帝之時,封禅後天下大旱,缺水三年。
”武帝于是下達诏書說:“天下大旱,料想大約是水源幹枯而無雨吧!” 秋季,在汶水河畔興建明堂。
武帝要興建明堂,卻不知道它的規模體制。
濟南公玉帶呈上“明堂圖”,其中有大殿而四面無牆壁,用茅草搭建又有水道相通,最上面有樓。
于是武帝下令在奉高的汶水河畔興建了宣明政教所用的明堂,是按照“明堂圖”建造的。
派遣樓船将軍楊仆、左将軍荀彘分别率領海陸大軍共同讨伐朝鮮。
派遣将軍郭昌出兵襲擊滇國,滇國國王投降,在滇國設置了益州郡。
遣将軍郭昌發巴蜀兵,擊滅勞深、靡莫。
以兵臨滇,滇王降。
以其地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複長其民。
是時,漢滅兩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
南陽、漢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給初郡。
而初郡時時小反,殺吏,發卒誅之,歲萬餘人。
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故能贍之。
然所過,訾給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賦法矣。
以杜周為廷尉。
周外寬,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張湯。
時诏獄益多,一歲至千餘章,逮至六七萬人。
吏所增加,十萬餘人。
癸酉(前108) 三年 冬十二月,雷、雨雹。
雹大如馬頭。
遣将軍趙破奴擊樓蘭,虜其王。
遂擊車師,破之。
樓蘭王姑師攻劫漢使,為匈奴耳目。
上遣趙破奴擊之,破奴以七百騎虜樓蘭王,遂破車師。
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
封破奴浞野侯。
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
初作角抵戲、魚龍曼延之屬。
荀彘執楊仆并其軍。
朝鮮人殺王右渠以降,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
彘以罪征棄市。
派遣将軍郭昌征調巴蜀兵,攻破勞深、靡莫。
領兵逼近滇國,滇王投降。
在滇國故地設置了益州郡,賜給滇王印信,仍讓他做滇人頭領。
這時,漢朝廷消滅南越、閩越,平定了西南各部族,新設立十七個郡,并且按各地原有風俗去治理,不向它們征收賦稅。
南陽、漢中以南各郡,各自按其次第由近到遠,供給初設郡的财糧裝備。
而新設的郡經常發生小的動亂,殺害官吏,漢廷征兵讨伐鎮壓,每年都得調集一萬多人。
大農部憑借“均輸”所得及鹽鐵專利來補助賦稅之不足,因此還能勝任軍費等開銷。
但軍隊所經之地,财政供給并不匮乏罷了,不敢再誇口說什麼擅增賦稅之法了。
任用杜周為廷尉。
杜周外表寬厚,内心苛刻如入骨髓,他處理案件大體仿效張湯。
當時奉诏令拘押犯人的監獄增多了,每年辦案達一千餘件,逮捕的人數達六七萬人。
官吏額外增加的囚犯又有十餘萬人。
癸酉(前108) 漢武帝元封三年 冬十二月,有雷電,降冰雹。
冰雹大的像馬頭。
派遣将軍趙破奴突襲樓蘭國,俘虜樓蘭國王。
于是又出擊車師國,攻破了它。
樓蘭國王襲擊劫殺漢朝使者,替匈奴刺探軍情。
武帝派遣将軍趙破奴攻打樓蘭國,趙破奴率七百輕騎兵俘獲樓蘭國王,于是攻破車師國,趁勢發兵威脅要圍困烏孫國、大宛國等。
還朝後,武帝封趙破奴為“浞野侯”。
這時從酒泉往西設置的堡壘一直延伸到了玉門關。
武帝開始提倡角抵戲和魚龍曼延等百獸雜戲。
左将軍荀彘拘押樓船将軍楊仆,兼并他率領的部隊。
朝鮮人殺死國王衛右渠後舉國投降,漢王朝在朝鮮故地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荀彘因争功獲罪被征召到長安後,押赴街市斬首。
漢兵入朝鮮境,朝鮮王右渠發兵距險。
楊仆将齊兵先至,戰敗遁走;收散卒,複聚。
荀彘破其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
楊仆亦往會,居城南,數月未下。
彘所将燕、代卒,多勁悍,力戰;仆嘗敗亡,卒皆恐,将心慚,常持和節。
朝鮮大臣乃陰使人約降于仆,往來未決。
彘使人降之,不從;又數與仆期戰,仆欲就其約,不會。
彘意仆前失軍,今與朝鮮私善,疑有反計,未敢發。
上以兩将乖異,兵久不決,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從事。
遂至,彘具以素所意告之,遂亦以為然,乃共執仆而并其軍。
遂還報,上誅遂。
彘擊朝鮮益急,朝鮮相尼谿參等,使人殺之右渠以降。
以其地為四郡。
彘征棄市。
仆贖為庶人。
甲戌(前107) 四年 冬十月,帝祠五畤,遂出蕭關。
春三月,還,祠後土。
夏,大旱。
匈奴寇邊,遣郭昌将兵屯朔方。
匈奴自衛、霍度幕以來,希複為寇,遠徙北方,休養士馬,習射獵,數使使請和親。
漢使王烏窺之,單于佯許,遣太子入漢為質;又曰:“吾欲入漢見天子,面相約為兄弟。
”王烏歸報,漢為單于築邸長安。
會匈奴使至漢病死,漢 漢朝軍隊攻入朝鮮境内,朝鮮國王衛右渠派兵堅守險要。
樓船将軍楊仆率領軍隊從海路先到,交戰失敗逃竄到山區;楊仆收攏潰散的兵士,重新集結。
左将軍荀彘率領軍隊從陸路攻破水沿線的朝鮮守軍,于是向前推進到王險城下,包圍了西北兩面。
楊仆領兵前往會師,紮營城南,僵持數月攻不下城池。
荀彘所統率的原燕國、代國兵士,大多強勁勇猛,盡力作戰;楊仆曾經敗逃,兵士都較畏縮,将領内心愧懼,經常主張和解。
朝鮮大臣暗地派人約定向楊仆投降,往來交涉還未決定。
荀彘派人招降,朝鮮不肯從命;又多次與楊仆約定日期會戰,楊仆卻想完成和約,不肯參加會戰。
荀彘猜想楊仆曾敗給朝鮮緻使軍隊潰散,現在又與朝鮮私相友善,便懷疑他有叛變計劃,隻是未敢發作。
武帝覺得兩位将軍乖戾反常,使戰事長久不能解決,就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糾正,授權他斟酌情勢自行處理而不必請示。
公孫遂到達前線,荀彘把平時的懷疑全面彙報給公孫遂,公孫遂也認為有道理,于是和荀彘共同拘押了楊仆,而且兼并了他率領的部隊。
公孫遂還朝奏報處置結果,武帝下令誅殺公孫遂。
荀彘攻打朝鮮更加急迫,朝鮮尼谿相參等,派人殺死國王衛右渠後投降。
漢王朝在朝鮮故地設置四郡。
荀彘被征召回長安,押赴街市斬首。
楊仆贖身後廢為平民。
甲戌(前107) 漢武帝元封四年 冬十月,武帝去雍城祭祀五帝,于是出蕭關。
春三月,回京祭祀後土神。
夏季,大旱。
匈奴侵擾邊境,漢王朝派遣郭昌領兵駐守朔方。
匈奴自衛青、霍去病北渡沙漠讨伐以來,仍希望再次侵犯漢境,為此先遠遠地遷徙到北方,使士兵戰馬得到休養,加強騎射狩獵訓練,屢次遣使者請求與漢和親。
漢王朝派王烏前去刺探内情,匈奴單于假裝贊許他,派遣太子到漢朝當人質;又宣稱:“我想拜見漢朝天子,當面約定為兄弟之邦。
”王烏回報,漢朝廷特為單于在長安修建了豪華官邸。
恰逢匈奴使者到長安後病故,漢朝廷 使路充國送其喪。
單于以為“漢殺吾使者”,乃留充國,而數使奇兵侵犯漢邊。
乃遣昌等屯朔方以備之。
乙亥(前106) 五年 冬,帝南巡江、漢,望祀虞舜于九疑。
射蛟,獲之。
春三月,至泰山,增封。
祀上帝于明堂,配以高祖;因朝受計。
夏四月,赦。
還郊泰畤。
大司馬、大将軍、長平侯衛青卒。
青凡七出擊匈奴,再益封,并三子凡二萬二百戶;後尚長公主。
蘇建嘗責青以招選賢者,青曰:“招賢绌不肖,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何與招士!”霍去病亦放此意。
初置刺史。
冀、幽、并、兖、徐、青、揚、荊、豫、益、涼州及朔方、交趾,凡十三部。
诏舉茂材、異等可為将、相,使絕國者。
上以名臣文武欲盡,乃下诏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故馬或奔踶而緻千裡,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駕之馬,跰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将、相及使絕國者。
” 派遣路充國護送靈柩回匈奴治喪。
單于誤認為“漢王朝殺害了我們匈奴的使者”,便扣留了路充國,并多次派出騎兵侵犯漢朝邊境。
漢王朝于是派遣拔胡将軍郭昌等率領部隊駐守朔方,以加強警戒。
乙亥(前106) 漢武帝元封五年 冬季,武帝南遊到長江、漢水一帶,遙望九嶷山祭祀虞舜。
浔陽江射蛟龍,斬獲了這水怪。
春三月,巡遊到泰山,增高祭壇。
首次使用明堂祭祀上帝,附帶祭祀了漢高祖劉邦;于是在明堂接受各路王侯的朝見,審核各地郡縣封國的實績。
夏四月,大赦天下。
返回到甘泉宮祭祀泰一天神。
大司馬、大将軍、長平侯衛青病故。
衛青前後共七次出擊匈奴建奇功,第二次增加封地,連同三個兒子共得兩萬兩百戶;後又娶長公主為妻。
遊擊将軍蘇建曾經責求衛青效仿古代名将招選賢才,衛青說:“招納賢才,貶除庸人,那是君主的權力。
做臣子的隻能遵照執行,何必幹預招賢之事!”骠騎将軍霍去病也有類似意見。
開始設置刺史。
冀州、幽州、并州、兖州、徐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以及朔方、交趾,共十三部增設刺史。
武帝下诏讓各地舉薦秀才奇異之人中可勝任将軍、宰相,可出任極遠邦國特使的人才。
武帝意識到知名臣子文武将相都要凋零枯萎,便下求賢诏說:“凡有不尋常的功業,必須等待不尋常的人去完成。
所以良馬中有的不馴服奮蹄奔跑卻能日行千裡,賢士中有的受世俗惡名所累卻能建功立業。
那不服約束的馬,放蕩不羁之人,也在于如何駕馭而已。
我命令各州、郡負責考察官吏、百姓中凡是優秀奇異之人可勝任将軍、宰相的以及可出任極遠邦國特使的,舉薦給朝廷。
” 丙子(前105) 六年 春,作首山宮。
遣郭昌将兵擊昆明。
漢欲通大夏。
遣使,皆閉昆明,為所殺,奪币物。
于是赦京師亡命,遣郭昌将以擊之。
後複遣使,竟不得通。
秋,大旱,蝗。
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烏孫。
烏孫使者見漢廣大,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
匈奴怒,欲擊之。
烏孫恐,使使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
天子許之,以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往妻烏孫,昆莫以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之,以為左夫人。
公主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
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愁思歸,作《黃鹄》之歌。
天子聞而憐之,間歲遣人問遺。
昆莫欲使其孫岑娶尚公主,公主不聽,上書言狀。
天子方欲與烏孫共滅胡,诏報“從其國俗”,岑娶遂妻公主。
昆莫死,代立為昆彌。
是時,漢使西逾蔥嶺,諸小國皆随漢使獻見天子。
每巡狩海上,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大角觝,聚觀者,散财帛,行賞賜,以示富厚。
令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以傾駭之。
然西域以近匈奴,常畏匈奴使,待之過于漢使焉。
匈奴烏維單于死,子“兒單于”烏師廬立。
烏師廬年少,号“兒單于”。
自此之後,單于益西北 丙子(前105) 漢武帝元封六年 春季,修建首山宮。
派遣郭昌領兵攻打昆明。
漢王朝想與大夏國交往。
派遣使者,都在昆明受阻,使節被滇王殺害,攜帶的禮品财物被劫奪。
于是武帝赦免了京師長安的亡命罪犯,派拔胡将軍郭昌率領他們南下征讨滇國。
然後再派使者,竟然還不能通往大夏。
秋季,大旱,有蝗災。
封宗室江都王之女為公主,遠嫁到烏孫國。
烏孫國使者發現中國地大物博,回國禀報了烏孫國王,于是烏孫國王更加敬重漢王朝。
匈奴單于大怒,想要襲擊烏孫國。
烏孫舉國驚恐,派來使者表示願娶漢朝公主,與漢王朝結為兄弟之邦。
武帝應允下來,封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前往嫁給烏孫王為妻,烏孫王昆莫封細君為右夫人。
匈奴單于也送美女嫁給烏孫王,昆莫封她為左夫人。
公主細君自己興建中國式宮殿居住,每年隻有一兩次與昆莫相會。
昆莫年老,語言又不通,公主悲傷愁苦思念故鄉,創作了《黃鹄》之歌。
武帝聽說後也很可憐她,每隔一年總要派遣使者前往慰問贈送禮物。
昆莫想讓他的孫兒岑娶婚配公主,公主不肯從命,向武帝上書說明内情。
武帝正準備聯合烏孫國共同殲滅匈奴,就下诏書答複說“遵從烏孫國的風俗吧”,岑娶于是娶公主為妻。
昆莫不久逝世,岑娶取代他成為烏孫國王,王号昆彌。
這時,漢朝使者向西跨越蔥嶺,西域諸小國都派人随同漢朝使者回長安朝見漢天子。
武帝每次巡遊到海濱,都讓外國使節跟随前去;大都市多人從事角抵表演,招來大批圍觀者,武帝令人散發财寶錦帛,大行賞賜,以便向外國使者誇示中國的富饒和寬厚。
讓外國客人普遍參觀各地倉庫積存的物資,以此讓他們震驚并傾慕。
然而西域各國由于地理上鄰近匈奴,經常畏懼匈奴使者,對匈奴使者的禮遇超過了漢朝使者。
匈奴烏維單于逝世,他的兒子号稱“兒單于”的烏師廬繼位。
烏師廬年少,号稱“兒單于”。
自他繼位後,匈奴單于更向西北 徙,左方兵直雲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郡。
丁醜(前104) 太初元年 冬十月,帝如泰山。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明堂。
益遣方士入海。
上自泰山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
然益遣,冀遇之。
柏梁台災。
十二月,禅蒿裡,望祀蓬萊。
春,還,作建章宮。
以柏梁災故,越人勇之曰:“越俗,有火災,複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
”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東鳳阙;西虎圈;北太液池,中有漸台、蓬萊、方丈、瀛州、壺梁;南玉堂、璧門,立神明台、井幹樓,辇道相屬。
夏五月,造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
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曆紀壞廢,宜改正朔。
”兒寬議以為宜用夏正。
乃诏卿等造《漢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後世。
光祿勳、大鴻胪、大司農、執金吾、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皆是歲所改也。
築受降城。
匈奴“兒單于”好殺伐,國人不安。
左大都尉告漢曰:“我欲殺單于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我即發。
”上乃遣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以應之。
轉移,其東方兵力直達雲中,西方兵力直達酒泉、敦煌兩郡。
丁醜(前104) 漢武帝太初元年 冬十月,武帝出遊到泰山。
十一月一日清晨,冬至,武帝在明堂祭祀上帝。
更加派遣方士到海上尋訪神仙。
武帝從泰山往東到海濱,考查入海的人及方士到海上尋訪神仙的結果,竟沒有應驗的。
然而更加遣送方士入海,希望有機會遇見神仙。
柏梁台失火。
十二月,武帝到蒿裡山祭祀地神,到渤海遙祭蓬萊仙山。
春季,回到長安,下令建造建章宮。
由于柏梁台發生火災,越人勇之便說道:“按照南越風俗,遇有火災,再建房屋,必須比原來的更大,以便超過而降服它。
”于是在長安城西建造建章宮,屋宇廣大有千門萬戶。
東邊有銅鳳凰做裝飾的樓閣;西邊有豢養老虎的獸苑;北邊有人工湖取名太液池,湖中有漸台,又有象征仙山的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南邊有玉堂、璧門,還建立了神明台、井幹樓,皇帝專用的車道互相連接。
夏五月,制定太初曆,以正月為每年第一個月份。
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人紛紛上奏:“曆數綱紀敗壞廢弛,應該修改曆法重訂元旦。
”禦史大夫兒寬議決認為應用夏朝曆法。
于是下诏令公孫卿等制定《漢太初曆》,以正月為每年第一個月,顔色崇尚黃色,數字以“五”為祥,重新改定官名,調和五音六律,制定天子百官祭祀的禮儀,作為典章常規,流傳給後代。
光祿勳、大鴻胪、大司農、執金吾、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都是這一年所改定的。
建築“受降城”。
匈奴“兒單于”好戰喜殺戮,國内百姓不得安甯。
他們的左大都尉密告漢朝說:“我想殺掉單于投降漢王朝,可惜漢王朝離我太遠,請立即派大軍來接應我,有外援我即刻發難。
”武帝便派遣公孫敖在塞外建造“受降城”,以接應左大都尉。
秋,遣将軍李廣利将兵伐宛。
漢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
”上使壯士持千金及金馬以請之。
宛王不肯,漢使怒,椎金馬而去。
宛貴人令其東邊郁成王遮殺之。
于是上大怒,諸嘗使者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可盡虜矣。
”上以為然。
而欲侯寵姬李氏,乃拜其兄廣利為貳師将軍,發屬國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
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以為号。
關東蝗起,飛至敦煌。
中尉王溫舒有罪自殺,夷三族。
溫舒少文,居廷惛惛不辨,為中尉則心開。
素習關中俗,豪惡吏皆為用。
然為人谄,勢家,有奸如山,弗犯;無勢,雖貴戚必侵辱。
舞文巧請,行論無出者。
至是,坐為奸利,當族,自殺。
時兩弟及婚家亦坐他罪族。
光祿勳徐自為曰:“古有三族,而溫舒罪至五族乎!” 戊寅(前103) 二年 春正月,丞相慶卒,以公孫賀為丞相。
時朝廷多事,督責大臣,丞相比坐事死。
賀引拜,不受印绶,頓首涕泣。
上起去,賀不得已,拜。
出曰:“我從是殆矣!” 夏,籍吏民馬補車騎。
秋,蝗。
李廣利攻郁成,不克,還屯敦煌。
秋季,派遣将軍李廣利領兵讨伐大宛國。
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報告:“大宛國有良種馬,就在貳師城,卻隐藏起來不肯交給漢使者。
”武帝派壯士車令等攜帶黃金千兩和純金塑馬像前去請求交換良馬。
大宛國王不答應,漢朝使者大怒,擊碎金馬揚長而去。
大宛國貴族命令他們東邊守将郁成王攔住漢使者并屠殺了他們。
這時武帝大怒,曾經出使過大宛國的人又紛紛進言:“大宛國兵力疲弱,果真派去漢王朝大軍不超過三千人,就能全部俘虜他們。
”武帝以為有道理。
此時武帝正想為寵妃李氏族人封侯拜将,于是任命李夫人的兄長李廣利為貳師将軍,征發附屬國騎兵及各郡國兇惡青少年數萬人,前往讨伐大宛國。
由于期待着到貳師城奪取良種馬,所以用“貳師”為号。
關東地區鬧蝗災,蝗蟲直飛到敦煌。
中尉王溫舒犯罪自殺,被誅滅全族。
王溫舒缺少文化教養,當别的官則昏愦糊塗不辨賢愚,當中尉則思路頓開。
向來熟悉關中風俗,豪強惡吏都能為他所用。
但他為人谄媚,對有權有勢人家,即使奸情如山大,也不敢冒犯;對無權失勢之人,雖是貴戚皇親苗裔,也必然侵害侮辱。
利用法律條文作弊弄法,執行判罪無人能逃脫。
到此時因犯有奸詐謀私罪,被誅滅全族,他畏罪自殺。
當時他兩個弟弟及兒女親家也因别的罪被滅族。
光祿勳徐自為感歎道:“古代有誅滅三族的,而王溫舒罪大惡極以至于誅滅五族啊!” 戊寅(前103) 漢武帝太初二年 春正月,丞相石慶逝世,任命公孫賀為丞相。
當時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皇帝督察責罰大臣,許多丞相接連地因獲罪而死。
公孫賀退避拜辭,不肯接受印信,叩頭緻禮,淚流滿面。
武帝起身退朝,公孫賀不得已,拜官丞相。
出朝後感歎道:“我從此入險境了!” 夏季,沒收下層官吏和百姓的馬補充軍車軍馬。
秋季,蝗災。
李廣利攻打郁成王,沒能取勝,于是退兵屯守敦煌。
貳師過鹽水,當道小國各城守,不給食。
比至郁成,士不過數千,皆饑罷。
攻郁成,郁成大破之。
貳師引兵還。
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
上書乞罷兵,上怒,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者辄斬之。
”貳師恐,因留敦煌。
遣趙破奴擊匈奴,敗沒。
上猶以受降城去匈奴遠,遣浚稽将軍趙破奴将二萬騎,期至浚稽山。
既至,左大都尉欲發而覺,單于誅之。
發兵八萬騎圍破奴,獲之。
因急擊其軍,軍吏畏亡将而誅,遂沒于匈奴。
己卯(前102) 三年 春,帝東巡海上。
匈奴“兒單于”死,季父呴犁湖單于立。
築塞外城障。
秋,匈奴大入,盡破壞之。
上遣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築城、障、列亭,西北至廬朐。
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盡破壞之。
睢陽侯張昌有罪,國除。
初,高祖封功臣,為列侯百四十有三人。
時兵革之餘,民人散亡,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
及高後時,差第位次,藏諸宗廟,副在有司。
逮文、景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逸,多抵法禁, 貳師将軍李廣利領兵渡過鹽水,沿途經過的各小國都閉城守護,不肯供應軍糧。
等到了郁成,士卒不過數千人,而且都饑餓疲憊。
進攻郁成,郁成守軍大破漢朝貳師。
李廣利率領貳師撤退。
到達敦煌,剩下的士卒不到十分之一二了。
李廣利上報朝廷請求班師回京,武帝大怒,派使者在玉門設阻,揚言:“軍士若有敢返回玉門關的,定斬不赦!”李廣利驚慌失措,于是留守在敦煌。
派遣趙破奴再攻匈奴,全軍覆沒。
武帝仍然認為受降城離匈奴太遠,便派浚稽将軍趙破奴率領兩萬騎兵,準備挺進到浚稽山。
如期到達目的地後,匈奴左大都尉正想發動叛亂卻被發覺了,匈奴單于殺了他。
單于調動軍隊以八萬騎兵包圍了趙破奴,俘虜了他。
匈奴乘勢急攻漢朝軍隊,漢軍官兵擔心喪失統帥會被誅殺,于是全軍向匈奴投降。
己卯(前102) 漢武帝太初三年 春季,武帝東遊到海濱。
匈奴“兒單于”逝世,他的小叔父呴犁湖單于繼位。
修築塞外的城堡、屏障。
秋季,匈奴大舉入侵,又全部破壞了這些防禦設施。
武帝派遣光祿勳徐自為北出五原塞,修建城堡、屏障,觀察敵情的亭候,向西北曼延直到廬朐。
秋季,匈奴大舉入侵定襄、雲中等地,全部毀壞了城障亭候。
睢陽侯張昌犯罪,封國被除。
當初,漢高帝封賞功臣,獲列侯爵位的有一百四十三人。
那時正值戰亂之後,百姓流離逃亡,列侯中大的封邑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
高帝封爵的誓言說:“即令黃河淤塞水流如衣帶,泰山腐蝕磨成石頭塊,封國永遠存在,傳至子孫後代。
”頒發诏書申明信義,殺掉白馬歃血盟誓。
到了呂後時期,封爵等級重新排次,文獻藏在祖廟,副本存于官署。
到了文帝、景帝期間,流散的百姓回歸故土,人口戶籍不斷增加,列侯中大的采邑三四萬戶,小的也增加一倍,财富随之增長。
其子孫驕橫放肆,很多犯法被禁, 隕身失國。
至是,昌坐為太常乏祠,國除。
見侯才四人,罔亦少密焉。
大發兵從李廣利圍宛,宛殺其王毋寡以降,得善馬數十匹。
漢既亡浞野之兵,公卿議者皆願罷宛軍。
上以為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赦囚徒,發惡少年及邊騎,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
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佗以萬數,赍糧。
發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贅婿、賈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適為兵;及載糒給貳師;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馬校尉。
于是貳師行,所至迎給,不下者,攻屠之。
至宛城,兵到者三萬,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
宛貴人共殺王,持頭使貳師,曰:“無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軍食。
即不聽我,我盡殺善馬,康居之救又且至。
”貳師許之。
宛乃出其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漢軍。
漢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三千餘匹,立宛貴人昧蔡為宛王,與盟而罷兵。
令搜粟都尉上官桀攻破郁成,郁成王走,追斬之。
庚辰(前101) 四年 春,封李廣利為海西侯。
毀了自身喪失了封國。
到了現在,張昌由于擔任太常主持祭祀工作不力,封國被除。
至今猶存的列侯隻剩四人,法網也稍加嚴密了。
大規模調集部隊跟随李廣利圍攻大宛國,宛人殺死他們的國王毋寡而投降,獲得良馬數十匹。
漢王朝既已喪失浞野侯趙破奴的受降兵團,公卿們發表議論都希望撤回侵宛大軍。
武帝卻認為大宛這樣的小國也不能攻克,那麼大夏之類的國家就會逐漸看輕漢王朝,而大宛國的良馬絕對招不來了。
于是處罰了那些揚言伐宛尤為不利的人,下令赦免了關押的犯人,征調各地流氓惡少會同邊塞騎兵,西出敦煌的大軍達六萬人,志願從軍者不計算在内。
另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數以萬計,攜帶糧草。
又征調全國犯案官吏、亡命之徒、入贅男兒、商人小販、曾有商人戶籍者、父母及祖父母有過商人戶籍者,凡七種人,罰去當兵;還要運載糧草供給貳師;任命熟習騎術的二人分别擔任執馬校尉和驅馬校尉。
于是伐宛大軍向貳師挺進,沿途所經之處都熱情迎送供應軍需,凡阻撓進軍的,一旦攻克就屠城。
抵達大宛城下,先鋒部隊三萬人,包圍大宛都城,攻打四十餘日。
大宛貴族共同謀殺了國王毋寡,派使者捧着毋寡人頭獻給貳師将軍李廣利,請求道:“别再圍攻大宛,我們獻出全部良馬,任憑挑選,而且供應貴軍糧草。
如果拒絕我們的請求,我們将殺掉所有良馬,反正康居的救援部隊也快到了。
”貳師将軍李廣利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于是大宛貢獻了他們的良馬,讓漢朝軍隊自行挑選,而且獻出豐富的糧草供漢朝軍隊食用。
漢軍挑選走良馬數十匹,中等好馬三千餘匹,另立大宛貴族昧蔡為大宛國國王,與其訂立盟約後撤兵而回。
李廣利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攻破郁成,郁成王敗走逃到康居國,上官桀追擊并斬殺了郁成王。
庚辰(前101) 漢武帝太初四年 春季,漢武帝封李廣利為海西侯。
貳師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因為質焉。
軍還,入馬千餘匹。
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甚多,而将吏貪,不愛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衆。
上以為萬裡而伐,不錄其過。
乃封廣利等:侯者二人,為九卿者三人,二千石百餘人。
奮行者官過其望,以谪過行者黜其勞,士卒賜直四萬錢。
匈奴因樓蘭候漢使後過者,欲絕勿通。
軍正任文捕得生口,知狀以聞。
上诏文引兵捕樓蘭王,将詣阙簿責。
王對曰:“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
願徙國入居漢地。
”上直其言,遣歸國,亦因使候司匈奴。
匈奴自是不甚親信樓蘭。
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
秋,起明光宮。
冬,匈奴呴犁湖單于死。
弟且鞮侯單于立,使使來獻。
上欲因伐宛之威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
昔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且鞮侯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因盡歸漢使之不降者路充國等,使使來獻。
辛巳(前100) 天漢元年 貳師将軍李廣利班師回朝所經過的各小國,聽說大宛被攻破,紛紛派遣王室子弟随軍進貢,谒見漢天子後便留做人質。
伐宛大軍還朝進入玉門關的戰馬隻剩千餘匹。
原本是回軍敦煌再出師的,軍隊又并非缺乏糧草,戰死的人數也并不太多,但将帥官吏貪婪,不知愛護士兵,侵吞牟取士兵利益,因此亡故者甚多。
武帝念其萬裡征讨之功,不計較他們的過失。
于是封賞李廣利等軍官:侯爵的二人,擔任九卿高官的三人,俸祿為二千石的一百餘人。
志願從軍的所授官銜超出其奢望,因犯罪被征調當兵的赦免其原罪,士兵所獲賞賜價值四萬錢。
匈奴于是派騎兵借路樓蘭國攔擊漢朝使者及殿後部隊,準備截斷漢軍封鎖通道。
漢朝軍正任文捕到敵方俘虜,獲取情報立即報告朝廷。
武帝命令任文率兵逮捕樓蘭國王,将他押往長安當朝審案。
樓蘭王對答道:“我們小國處在大國夾擊中,不兩邊聽令将無法自得安甯。
請允許我們舉國遷居漢朝轄地。
”武帝覺得他是直言禀報實情,就遣送他歸國,也順勢請他協助偵察匈奴動靜。
匈奴從此不再親近信任樓蘭國。
于是漢朝自敦煌西至鹽澤,處處設立驿站,而北方的輪台、渠犁都設有屯田部隊數百人,安置使者、校尉領護等官員管理屯田,并供應對外使臣食宿。
秋季,興建了與長樂宮相連的明光宮。
冬季,匈奴呴犁湖單于去世。
其弟且鞮侯繼位為單于,派遣使者到漢朝獻禮。
武帝想利用戰勝大宛國的餘威圍困匈奴,于是下诏說:“高皇帝把他在平城白登之圍時的憂患遺留給我,高太後時匈奴單于的書信極其狂妄荒謬。
從前齊襄公報複九世祖先的仇怨,《春秋》大書特書。
”且鞮侯單于剛繼承皇位,害怕漢朝襲擊匈奴,便回報說:“我是兒子輩,怎敢冒犯漢天子;漢朝天子,是我家的長輩。
”于是全部遣返了漢朝使臣中不肯投降匈奴的如路充國等,派遣使者來漢朝獻禮。
辛巳(前100) 漢武帝天漢元年 春三月,遣中郎将蘇武使匈奴。
上嘉單于之義,遣蘇武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既至,置币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會長水虞常等謀殺漢降人衛律,而劫單于母阏氏歸漢。
人告單于。
時律為丁靈王,貴寵用事,單于使律治之。
常引武副張勝知其謀,單于怒,欲殺漢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複加?宜皆降之。
”召武受辭。
武謂假吏常惠等曰:“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引佩刀自刺。
衛律驚,自抱持之,武氣絕,半日複息。
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勝。
武益愈。
會論虞常,劍斬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降者赦罪。
”舉劍欲擊之,勝請降。
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
”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
”複舉劍拟之,武不動。
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号稱王,擁衆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
蘇君今日降,明日複然。
空以身膏草野,誰複知之!”武不應。
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今不聽吾計,後雖欲複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且單于信汝,使決人生死,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阙;朝鮮殺漢使者,即時 春三月,派遣中郎将蘇武出使匈奴。
武帝嘉獎匈奴單于的情義,派遣蘇武護送拘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回國,于是備厚禮贈單于,答謝他的善意。
到匈奴後,把錢财送給單于,單于反更傲慢了,全然不符合漢廷的期望。
恰逢長水虞常等人密謀刺殺變節降敵的漢朝使臣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太後阏氏歸順中國。
不料有人向單于告發了。
這時衛律已被單于封為丁靈王,富貴受寵正當權,單于令他審理此事。
虞常引誘蘇武的副手張勝參與其陰謀,單于大怒,想殺害漢朝使者。
左伊秩訾說:“如果他們謀殺單于,用什麼辦法再加重處罰?應該勸他們全都投降。
”于是召見蘇武轉達了訓辭。
蘇武對假吏常惠等随員說:“屈節投降有辱君命,雖能苟生,有何面目返回漢朝?”拔出佩刀自殺。
衛律大驚,親自抱住蘇武阻止他,蘇武昏厥氣絕,過了半天又蘇醒過來。
單于欽佩蘇武的氣節,早晚派人前往問候,同時逮捕關押了張勝。
蘇武逐漸痊愈。
恰逢對虞常論罪,劍斬虞常之後,衛律威脅道:“漢朝使者張勝謀殺單于近臣,應當處死,隻有投降才能赦免死罪。
”舉劍就要刺殺張勝,吓得張勝請求投降。
衛律又對蘇武說:“副使有罪,你該連坐受懲。
”蘇武說:“本來沒參與密謀,又不是張勝的親屬,為什麼連坐受罰?”虞常再拔劍裝作刺殺蘇武,蘇武毫無懼色。
衛律勸道:“蘇先生,我衛律從前背棄漢朝而歸順匈奴,幸蒙單于垂恩,賜我爵号封我為王,我現在擁有數萬人口,馬匹牲畜滿山遍野,如此大富大貴。
蘇先生今日投降,明日也會如此。
徒自橫屍草野,誰又知道你呢!”蘇武不回答。
衛律又說:“先生因我而投降,我與先生如兄弟。
今天若不聽從我的建議,以後雖想再見我,還可能嗎!”蘇武大罵衛律:“你既為人臣子,不顧念恩義,背棄君主和父母,投降蠻夷甘為奴,我何必再來拜見你!況且單于寵信你,讓你裁決人的生死,你不肯平心而論主持公正,反而想挑撥兩國君主争鬥,坐觀禍福成敗。
須知南越殺害了漢朝使節,結果被屠滅為中國的九郡;大宛殺害了漢朝使節,結果宛王頭懸于長安北門;朝鮮殺害了漢朝使節,立即 誅滅。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白單于,愈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齧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曰:“羝乳乃得歸。
”别其官屬,各置他所。
雨白氂。
夏,大旱。
赦。
發谪戍屯五原。
壬午(前99) 二年 夏,遣李廣利将兵擊匈奴。
别将李陵戰敗,降虜。
貳師出酒泉,擊匈奴,斬萬餘級。
師還,匈奴大圍之,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
假司馬趙充國與壯士百餘人,潰圍陷陳,貳師引兵随之,遂得解。
漢兵物故什六七,充國身被二十餘創。
诏征詣行在所,帝親視其創,嗟歎之,拜為中郎。
初,李廣有孫陵,善騎射,愛人下士。
帝以為有廣之風,拜騎都尉,使将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
至是,上欲使為貳師将辎重。
陵曰:“臣所将,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扼虎,射命中。
願得自當一隊,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
”上曰:“将惡相屬邪!吾發軍多,無騎予女。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
”上壯而許之,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軍。
博德亦羞為陵 被誅滅而亡國。
你明知我不會降敵,就想讓兩國間互相攻伐,恐怕匈奴的禍端将由我肇始了。
”衛律禀告單于後,單于越發想招降蘇武。
于是幽禁了蘇武,安置于地窖中,斷絕其飲食。
恰逢天降大雪,蘇武飲雪水咬氈毛一并吞咽,熬過多日而未死。
匈奴以為有神靈佐助,便把蘇武遷移到北海荒無人煙處,讓他放牧公羊,說:“公羊産奶才放你歸國。
”區别對待蘇武的随從官員,将他們各自安置到不同的地方。
天降白毛。
夏季,大旱。
大赦天下。
調罪犯屯戍五原。
壬午(前99) 漢武帝天漢二年 夏季,派遣李廣利領兵抗擊匈奴。
别将李陵被匈奴打敗,投降了敵人。
貳師将軍李廣利率軍自酒泉出塞,抗擊匈奴,斬獲敵人首級一萬有餘。
班師回朝,匈奴援軍中途大規模圍攻,使漢軍一連數日缺乏糧草,死傷的不少。
代理司馬趙充國率壯士百餘人,突破重圍,沖鋒陷陣,貳師将軍李廣利領兵跟随他突圍,這才得到解脫。
漢朝軍隊傷亡十之六七,趙充國身上受傷二十餘處。
武帝下诏在行宮召見他們,親自察看趙充國的創傷,為之嗟歎,任命趙充國為中郎将。
當時,李廣有個孫子叫李陵,擅長騎馬射箭,愛護部下士卒。
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範,拜授他為騎都尉,讓他統管丹陽郡楚人五千名,在酒泉、張掖一帶教他們射箭以防備匈奴。
到了此時,武帝想讓李陵為貳師将軍李廣利籌辦軍需。
李陵說:“我所指揮的是來自荊楚的勇士,武藝高超精于劍術,猛力能扼殺老虎,射箭可百發百中。
希望能夠獨當一面領軍參戰,分散匈奴單于的注意力,不讓匈奴專門對付貳師的部隊。
”武帝說:“你是不是厭惡為人屬官呀!可我動用的軍隊太多,再無軍馬配給你。
”李陵回答道:“用不着騎兵,我願率步兵五千人踏平單于朝廷。
”武帝贊許他的雄心壯志便答應了李陵,于是下诏給路博德,命他率領軍隊在半路上接應李陵的軍隊。
路博德也羞于做李陵的 後距,奏言:“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願留陵至春俱出。
”上疑陵悔而教博德上書,乃诏博德擊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發。
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
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
陵搏戰,追擊殺數千人。
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
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斬首三千餘級。
單于曰:“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無有伏兵乎?”欲去。
會軍候管敢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救,矢且盡。
”單于大喜,遮道急攻陵。
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