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祿大夫龔勝固争,上為言太後,出寶,複官。
張由賜爵關内侯,史立遷中太仆。
丙辰(前5) 二年 春正月,有星孛于牽牛。
策免大司馬喜。
罷三公官。
複以朱博為禦史大夫。
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
于是回到長安。
回京後他編造謊言,誣陷馮太後詛咒哀帝和傅太後。
當初,傅太後和馮太後一起侍奉元帝,都是倢伃,曾經陪同元帝前往虎圈觀賞野獸,突然一隻熊跑了出來,攀着欄杆想上殿堂,傅倢伃等人都被吓跑,馮倢伃卻上前站在熊的前面。
元帝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她回答說:“猛獸抓住一個人後就會停止,我擔心熊走到陛下的座位那裡,所以就用身體擋住它。
”元帝感激贊歎,從此倍加敬重馮倢伃。
傅倢伃感到羞愧,因此和馮倢伃産生了矛盾,常常為此事怨恨她。
所以這時就派遣禦史丁玄去追查詛咒皇帝一事,幾十天過去了,都無結果。
就又派中谒者令史立去查辦。
史立接受了傅太後的旨意,究治馮太後的妹妹、弟媳等,害死數十人,随後誣奏說:“馮太後詛咒并謀殺皇上,圖謀另立中山王。
”在審問馮太後時,她不認罪,沒有供詞。
史立說:“當初熊攀欄上殿時那樣勇敢,而今天怎麼這般膽怯!”馮太後回宮後對她的左右說:“這是宮中之語,是過去的事,這個官吏怎麼會知道呢?這是宮中有人要陷害我的證明!”于是服毒自殺。
她的弟弟宜鄉侯馮參,被召至廷尉那裡,也自殺了。
馮參為人端莊嚴肅,注重義表,因此使人感到畏懼,未能在宮廷供職。
他以王舅的身份被賜封侯爵,定期朝見陛下,五侯都敬畏他。
翟方進曾說馮參應該稍有收斂,馮參始終不改變他的操守,快死時,感歎說:“對于自己倒沒什麼可痛惜的,隻是悲傷無臉見祖先于地下。
”馮氏死了十七人,人們無不對此感到哀憐。
司隸孫寶奏請重新審理馮氏一案,傅太後大怒,哀帝于是把他關進監獄。
尚書仆射唐林勸谏,被降職為敦煌魚澤障候。
大司馬傅喜、光祿大夫龔勝堅持為孫寶争辯,哀帝禀告傅太後,就釋放了孫寶,恢複其官職。
張由賜爵關内侯,史立升為中太仆。
丙辰(前5) 漢哀帝建平二年 春正月,牽牛星旁出現彗星。
哀帝下策書免去大司馬傅喜的官職。
取消三公。
重新任命朱博為禦史大夫。
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
丁、傅驕奢,皆嫉傅喜之恭儉。
又,傅太後欲稱尊号,喜與孔光、師丹共執以為不可。
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内迫傅太後,先免師丹以感動喜。
喜終不順。
朱博與傅晏連結,共謀成尊号事。
數毀短喜,遂策免喜。
禦史大夫官既罷,議者多以為漢自天子之号,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獨改三公,職事難分明,無益于治亂。
于是博奏言:“故事:選郡國守相高第為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為禦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位次有序。
今中二千石未更禦史大夫而為丞相,權輕,非所以重國政也。
臣愚以為大司空官可罷,複置禦史大夫。
”遂更拜博為禦史大夫,又以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如故事。
夏,遣高武侯傅喜就國。
傅太後自诏丞相、禦史曰:“喜附下罔上,與師丹同心背畔,其遣就國。
” 策免丞相、博山侯光為庶人。
以朱博為丞相。
孔光自議繼嗣持異,又重忤傅太後指,策免為庶人,以朱博為丞相。
臨延登受策,有大聲如鐘鳴。
殿中以問黃門侍郎蜀郡揚雄及李尋。
尋對曰:“此《洪範》所謂鼓妖者也。
人君不聰,為衆所惑,空名得進,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
宜退丞相以應天變。
”雄亦以為聽失之象,且曰:“博為人強毅,多權謀,宜将不宜相,恐有兇惡亟疾之怒。
”上不聽。
丁、傅宗族的人驕橫奢侈,都對傅喜的謙恭節儉十分忌恨。
還有,傅太後想得到尊号,傅喜與孔光、師丹共同堅持認為不可以。
哀帝難以違背大臣的正當議論,又内受傅太後的逼迫,就先罷免師丹官職,借以觸動傅喜。
傅喜卻始終不順從。
朱博與傅晏勾結,共謀促成傅太後的尊号。
他們多次诽謗傅喜,哀帝終于下策書免去傅喜的官職。
禦史大夫的官位既已撤銷,很多人認為漢朝上自天子的稱号,下至佐史的名稱,都不同于古代,而單單改三公,職權責任難以分明,對治理國家沒有好處。
于是朱博奏言:“依照舊例:選拔郡國守、相考績優異者,可被定為官秩中二千石,從中二千石的官員中選拔優秀者充任禦史大夫,禦史大夫能勝任的,則晉升為丞相,這樣晉升官位有一定的順序。
現在中二千石的官員,不經禦史大夫這一官階,就直接被任命為丞相,權威輕,不是加強國家統治的方法。
我愚昧地認為,大司空官職可以撤銷,重新設置禦史大夫。
”于是哀帝改變朱博的官職,拜為禦史大夫,又任命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如同舊例。
夏季,遣送高武侯傅喜回封國。
傅太後又親自下诏給丞相、禦史大夫說:“傅喜迎合臣下,欺騙主上,與師丹同心背叛,應遣送他回封國。
” 下策書罷免丞相、博山侯孔光為平民。
任命朱博為丞相。
孔光自先帝讨論皇位繼承人時,就持有異議,後來又嚴重違背傅太後的旨意,于是哀帝下策書罷免了孔光的官職,貶為平民,任命朱博為丞相。
當朱博臨近登殿接受任命時,忽然傳來一種像鐘鳴一樣的宏大的聲音。
哀帝為這件怪事詢問黃門侍郎蜀郡揚雄以及李尋。
李尋回答說:“這是《洪範》裡所說的那種鼓妖。
君主耳目不聰,被人迷惑,使徒有虛名的人得到提拔,就會出現這種有聲無形的現象,不知聲音從哪裡發出。
應該罷退丞相以應對天變。
”揚雄也認為是君王不能廣聽博聞的象征,并且說:“朱博為人剛毅,善于謀略,适宜為将而不适宜為相,恐怕會招緻兇惡與危險。
”哀帝沒有聽從他們的話。
诏共皇去定陶之号,立廟京師。
尊共皇太後傅氏為帝太太後,共皇後丁氏為帝太後。
朱博既相,上遂用其議,下此诏,于是帝太太後稱永信宮,帝太後稱中安宮。
四太後各置少府、太仆。
傅太後既尊後,尤驕,與太皇太後語,至謂之“妪”。
丁、傅為公卿列侯者甚衆。
然帝不甚假以權勢,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免關内侯師丹為庶人。
遣新都侯王莽就國。
丞相、禦史言師丹、王莽抑貶尊号,虧損孝道,當伏顯戮。
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請免為庶人。
诏免丹,遣莽就國。
天下多冤王氏者。
谏大夫楊宣言:“孝成皇帝稱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豈不欲陛下自代,奉承東宮哉!太皇太後春秋七十,數更憂傷,敕令親屬引領以避丁、傅,陛下登高遠望,獨不慚于延陵乎!”帝深感其言,複封商子邑為成都侯。
罷州牧,複置刺史。
朱博又奏言:“部刺史,秩卑賞厚,勸功樂進。
前罷刺史,更置州牧,秩真二千石,九卿缺,以高第補。
其中材則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軌不禁。
臣請罷州牧,置刺史如故。
”上從之。
六月,帝太後丁氏崩。
诏合葬共皇園。
大赦,改元太初。
更号陳聖劉太平皇帝。
下诏定陶共皇去定陶之号,在京師建立祭廟。
尊共皇太後傅氏為帝太太後,共皇後丁氏為帝太後。
朱博既已當上丞相,哀帝就采用他的建議,下此诏書,于是帝太太後稱永信宮,帝太後稱中安宮。
四位太後各自設置少府、太仆官職。
傅太後取得尊号以後,尤為驕橫,與太皇太後說話時,甚至稱她為“老太婆”。
丁、傅兩家一時間被封為公卿列侯的人很多。
但是哀帝給予他們權勢不多,不如成帝在世時的王氏。
罷免關内侯師丹為平民百姓。
遣送新都侯王莽回到他自己的封國。
丞相、禦史大夫奏稱師丹、王莽壓抑貶低尊号,損傷了陛下的孝道,罪當公開誅殺。
幸蒙赦免,但不應該再有封爵采邑,請求陛下将他們貶為平民。
哀帝于是下诏罷免了師丹的官爵,遣送王莽回到他自己的封國。
天下許多人為王氏感到冤枉。
谏大夫楊宣上奏說:“孝成皇帝稱贊陛下有至高的品德,使陛下繼承帝位,豈不是希望陛下代替他侍奉太皇太後嗎!太皇太後現已七十高齡,數次經曆國喪的憂傷,還下令要自己的親屬引退,以避開丁、傅兩家,陛下若登高遠望,望見成帝之陵,難道不感到慚愧嗎!”哀帝深為此言感動,就又封成都侯王商的兒子王邑為成都侯。
撤銷州牧,重新設立刺史。
朱博又奏稱:“設置部刺史,官秩較低,但獎賞豐厚,人人勸勉立功,樂于進取。
前幾年撤銷了刺史,改為設置州牧,品秩為真二千石,九卿有缺,便由州牧中名次靠前者遞補。
州牧中才能一般的人隻求苟且自保,隻怕其職能逐漸減退喪失,奸邪不軌的行為就無法制止。
我請求撤銷州牧,還和從前一樣設置刺史。
”哀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六月,帝太後丁氏去世。
哀帝下诏,合葬于定陶共皇的陵園。
下诏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
改稱陳聖劉太平皇帝。
待诏、黃門夏賀良言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宜急改元易号,可得延年益壽。
上久寝疾,冀其有益,遂從賀良等議。
秋七月,诏以永陵亭部為初陵,勿徙民。
八月,诏罷改元易号事,待诏夏賀良等伏誅。
上改号月餘,寝疾自若。
賀良等複欲妄變政事,進退大臣。
上以其言無驗,诏曰:“賀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可安國家。
朕信道不笃,過聽其言,冀為百姓獲福,卒無嘉應。
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前诏非赦令,皆蠲除之。
”賀良等皆下獄,伏誅。
盡複諸神祠。
上以寝疾,盡複前世所嘗興諸神祠凡七百餘所。
一歲三萬七千祠雲。
丞相博有罪自殺。
禦史大夫趙玄減死論。
傅太後怨傅喜不已,使孔鄉侯晏風丞相陽鄉侯博,令奏免喜侯。
博與禦史大夫趙玄議之,玄言:“事已前決,得無不宜?”博曰:“已許孔鄉侯矣。
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況至尊!博唯有死耳!”玄即許可。
博惡獨斥奏喜,以何武前免就國與喜相似,即并奏:“喜、武皆請免為庶人。
”上疑博、玄承指,即召玄問狀,玄辭服。
诏減玄死罪三等,削晏戶四分之一,假谒者節召丞相詣廷尉。
博自殺,國除。
冬十月,以平當為丞相。
待诏、黃門夏賀良等對哀帝說漢朝的曆運中衰,理當重新受命,應該趕快改換年号,才能延年益壽。
哀帝久病在床,希望更改年号對己有利,就聽從了夏賀良等人的建議。
秋七月,哀帝下诏在永陵亭一帶修築自己的陵墓,沒有往陵區遷移百姓。
八月,下诏撤銷改元易号的決定,待诏夏賀良等論罪處死。
哀帝改号一個多月後,病情仍不見好轉。
夏賀良等人還想胡亂變更國家政事,要求進退大臣。
哀帝因為他們的預言沒有應驗,下诏說:“夏賀良等人建議改元易号,認為這樣可以安定國家。
朕信奉天道還不夠真誠,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能為百姓謀求幸福,可是始終沒有好的效驗。
有過失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失!以前發布的诏書,除了大赦令以外,其餘措施全部廢除。
”夏賀良等人全部被捕入獄,論罪處死。
把各種神祠全部恢複。
哀帝因為病情日益嚴重,把過去成帝時曾祭祀過的各種神祠全部恢複了,共有七百餘所。
一年之中,祭祀的次數達到三萬七千次。
丞相朱博犯罪自殺。
哀帝減禦史大夫趙玄死罪三等。
傅太後對傅喜怨恨不已,派孔鄉侯傅晏去暗示丞相陽鄉侯朱博,命他上奏書要求罷免傅喜的侯爵爵位。
朱博與禦史大夫趙玄商議,趙玄說:“事情先前已做了裁決,再提是否不合适?”朱博說:“我已答應孔鄉侯了。
匹夫之間互相約定的事,尚且不惜以死相報,何況至尊的傅太後呢!朱博我隻有效死罷了!”趙玄也就同意了。
朱博不願意單獨彈劾傅喜一個人,以何武先前被遣回封國情況與傅喜相似,就一并上奏:“請求将傅喜、何武都貶為平民。
”哀帝懷疑朱博、趙玄是受傅太後的指使,便召趙玄詢問究竟,趙玄承認了。
哀帝下诏減趙玄死罪三等,削減傅晏采邑封戶四分之一,又讓谒者持符節召丞相朱博到廷尉那裡接受審判。
朱博自殺,封國撤除。
冬十月,任命平當為丞相。
以冬月故,且賜爵關内侯。
丁巳(前4) 三年 春三月,丞相當卒。
上召欲封當,當病笃,不應召。
或謂當:“不可強起受印為子孫邪?”當曰:“吾居大位,已負素餐,受印還死,死有餘罪。
不起,所以為子孫也!”乞骸骨,不許。
至是薨。
有星孛于河鼓。
夏四月,以王嘉為丞相。
嘉上疏曰:“臣聞聖王之功在于得人,故&lsquo繼世立諸侯&rsquo,擇立命卿以輔之。
居是國也,累世尊重,然後士民附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
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以官為氏,倉氏、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然後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其後稍稍變易,公卿以下傳相促急,又數改更政事,舉劾苛細,發揚陰私,送故迎新,交錯道路。
中材苟容求全,下材懷危内顧,壹切營私者多。
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或持其微過,增加成罪,言于刺史、司隸,或上書告之。
衆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則有離畔之心。
前蘇令等縱橫,吏士莫肯伏節死義,以守、相威權素奪也。
成帝悔之,诏二千石不為故縱,遣使賜金,尉厚其意,誠以為國家有急,取辦于二千石。
二千石尊重難危,乃能使下。
宣帝愛其善治民之吏,有章劾事留中, 因為冬月不宜封侯,因此暫時賜爵關内侯。
丁巳(前4) 漢哀帝建平三年 春三月,丞相平當去世。
哀帝召見平當,打算封他爵位。
平當病重,沒有應召。
有人對平當說:“難道不能勉強起來接受印信,為子孫打算嗎?”平當說:“我身居高位,已經辜負了國家在白吃飯,如果接受印信,回家就死去,是死有餘辜。
現在我不起來去接受印信,正是為子孫打算啊!”後來他請求辭職,哀帝不準。
到了這時他就去世了。
河鼓星旁出現彗星。
夏四月,任命王嘉為丞相。
王嘉上書說:“我聽說聖王的成功在于能得到人才,因此&lsquo選立諸侯的繼承人&rsquo,要選擇、任命賢卿來輔佐他。
他住在封國裡,代代受到尊重,然後士民才會歸附,因此推行教化才可以建立功業。
孝文帝時任官的人,他們的長子長孫有的以官名為姓氏,如倉氏、庫氏就是倉庫官吏的後代;那些官秩在二千石的官員,也安于官位,樂于任職,然後上下互相勉勵,沒有苟且之意。
以後情況逐漸有所改變,公卿以下官員更換又快又急,又多次更改政事,檢舉彈劾官吏十分苛刻瑣細,還揭發宣揚别人的陰私,送舊官迎新官的人在路上來來往往。
中等才幹的人,苟且偷生以求保全;下等才幹的人,心懷恐懼憂慮重重,權宜營私的人很多。
二千石官員越來越被人輕視,小官吏和百姓也看不起他們,有的抓住他們的輕微過錯,添油加醋形成罪狀,報告給刺史、司隸,或者上書朝廷告發。
百姓們發現二千石官吏那麼容易扳倒,稍不如意就産生背叛之心。
先前蘇令等縱橫郡國,官吏和士人沒有在關鍵時刻肯以死盡節的,這是因為郡國守、相的威信和權力早就被奪去了。
成帝感到懊悔,下诏書說,對二千石的官員不加以&lsquo故意放縱&rsquo的罪名,派使者去賞賜他們黃金,予以安撫和慰問。
這确實是由于國家有急難,需要二千石的官員出力解決。
隻有二千石官員受到尊重而不受到傷害,才能統管屬下。
宣帝愛護那些善于治民的官吏,有彈劾他們的奏章都扣壓下來, 會赦壹解。
故事:尚書希下章,為煩擾百姓,證驗擊治,或死獄中。
章文必有&lsquo敢告之&rsquo字乃下。
唯陛下留神于擇賢,記善忘過,容忍臣子,勿責以備材。
任職者不能不有過差,宜可闊略,令盡力者有所勸。
此方今急務也。
前蘇令發,欲遣使逐問狀,時見大夫無可使者,召盩厔令尹逢,拜為谏大夫遣之。
今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畜養可成就者,則士赴難不愛其死。
臨事倉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
”因薦儒者公孫光、滿昌,能吏蕭鹹、薛修等,皆故二千石有名稱者,上納用之。
冬十一月,複泰畤、汾陰祠。
罷南北郊。
無鹽危山土起,瓠山石立。
東平王雲坐祠祭祝詛,自殺。
以孫寵為南陽太守,息夫躬為光祿大夫。
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
又,瓠山石轉立。
東平王雲及後谒自之石所祭祀之。
息夫躬、孫寵相與謀曰:“此取封侯之計也!”乃因中常侍宋弘上變事,告焉。
時上被疾,多所惡,逮谒驗治。
雲自殺,谒棄市。
擢寵為南陽太守,弘、躬皆光祿大夫。
戊午(前3) 四年 春正月,大旱。
關東民訛言行籌。
關東民無故驚走,持槁或掫一枚,傳相付與,曰“行西王母籌”,或被發徒跣,或夜折關逾牆,或車騎奔馳,經曆郡 逢到頒發赦令時便一并勾銷。
以前的慣例:尚書很少把彈劾奏章交付有關機構查辦,為的是怕騷擾百姓,取證、審查、逮捕下獄、處治,有些人就死在獄中。
彈劾奏章上必定寫有&lsquo膽敢控告&rsquo的字樣才交付有關機構查辦。
希望陛下留意選擇賢能的人才,記住他們的優點,忘掉他們的過錯,能容忍臣子,不要求全責備。
任職者難免會有過錯,應寬容忽略他們的小過失,使盡心竭力者受到鼓勵。
這是當務之急。
之前蘇令造反,朝廷打算派大夫驅逐盜賊并查問情況,當時大夫中沒有可用的人選,就征召盩厔令尹逢,授為谏大夫被派遣前去。
如今諸大夫中有才能的很少,應該預先培養可造就的人才,這些人在國難時能不惜以死報國。
事到臨頭才倉促尋求,這就不能表明朝廷有人才了。
”王嘉并趁勢舉薦儒家學者公孫光、滿昌,及能吏蕭鹹、薛修等,他們都曾是有聲望的二千石官員。
哀帝采納了王嘉的建議,任用了他們。
冬十一月,恢複泰畤、汾陰祠的祭祀。
撤銷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典禮。
無鹽危山的土自己隆起,瓠山的石頭自行立起。
東平王劉雲犯了祠祭詛咒皇上之罪,自殺。
任命孫寵為南陽太守,息夫躬為光祿大夫。
無鹽危山的土自己隆起壓蓋住青草,就像馳道一樣。
又,瓠山的石頭也突然轉側立起。
東平王劉雲和王後谒親自前往大石跟前祭拜。
息夫躬、孫寵互相商量說:“這是取得封侯的妙計啊!”于是通過中常侍宋弘上書告發事變。
這時哀帝正患病,對很多事都很厭惡,于是就交付主管機構,逮捕了東平王後谒進行審訊懲處。
最後劉雲自殺,王後谒被處死示衆。
擢升孫寵為南陽太守,宋弘、息夫躬都升為光祿大夫。
戊午(前3) 漢哀帝建平四年 春正月,大旱。
關東百姓謠傳行籌。
函谷關以東地區老百姓無故驚慌奔走,拿着一枝禾稈或麻稈,互相傳遞,說:“将西王母的籌策傳遞天下。
”有的披頭散發光着腳,有的在夜裡破關翻牆而過,有的乘車騎馬奔馳,經過郡國 國二十六,至京師,不可禁止。
民又聚會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至秋乃止。
封傅商為汝昌侯。
上欲封傅太後從父弟商,尚書仆射鄭崇谏曰:“成帝封五侯,天赤黃,晝昏,日中有黑氣。
今無故複封商,壞亂制度,逆天人心,非傅氏之福也!臣願以身命當國咎!”因持诏書案起。
傅太後大怒曰:“何有為天子乃反為一臣所颛制邪!”上遂下诏封商。
二月,下尚書仆射鄭崇獄,殺之。
免司隸孫寶為庶人。
侍中董賢為人美麗自喜,性和柔便辟,得幸于上,貴震朝廷。
常與上卧起,妻得通籍殿中。
女弟為昭儀,父恭為少府。
诏将作大匠為賢起大第北阙下,窮極技巧。
賜武庫禁兵、上方珍寶,皆選物上第,而乘輿所服乃其副也。
至東園秘器、珠襦、玉柙,無不備具。
下至僮仆皆受上賜。
又為賢起冢茔義陵旁,周垣數裡。
鄭崇谏上,由是數以職事見責。
尚書令趙昌因奏:“崇與宗族通,疑有奸。
”上責崇曰:“君門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對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願得考覆。
”上怒,下崇獄。
司隸孫寶上書曰:“崇獄覆治,榜掠将死,卒無一辭。
道路稱冤。
疑昌與崇内有纖介,浸潤相陷。
臣請治昌以解衆心。
”诏曰:“司隸寶附下罔上,國之賊也,免為庶人。
”崇死獄中。
二十六個,傳遞到了京師,無法禁止。
人們又聚會設賭具賭博,唱歌跳舞祭祀西王母,到秋天才停止。
封傅商為汝昌侯。
哀帝打算封傅太後的堂弟傅商為侯爵,尚書仆射鄭崇勸谏說:“成帝封五人為侯,天色變成赤黃,白晝昏暗,太陽中有黑氣。
現在又要無緣無故封傅商,破壞了漢家制度,違背天意、人心,這不是傅氏的福氣!我願以身家性命承當國家的懲罰!”說罷,拿着诏書文稿站起來。
傅太後大怒說:“哪有天子反受一個臣子控制的道理!”哀帝于是下诏封傅商為汝昌侯。
二月,将尚書仆射鄭崇逮捕入獄,被害死獄中。
罷免司隸孫寶為平民。
侍中董賢長相出衆又自戀,性情柔和,會阿谀逢迎,很得哀帝的寵愛,在朝廷中特别顯貴。
董賢常與哀帝睡在一起,他的妻子也能夠向門使通報姓名進入皇宮。
董賢的妹妹被封為昭儀,父親董恭為少府。
哀帝下诏讓将作大匠為董賢在北宮門外修建一座大的宅第,十分豪華精巧。
又賜給他武器庫裡宮中專用的兵器和皇宮的珍寶,全都挑選上等品,而哀帝所使用的不過是次一等的了。
甚至連皇家喪葬用的棺木、珍珠連綴制成的壽衣、玉璧制成的壽褲等,都無不齊備。
他家中的奴仆也都受到哀帝的賞賜。
又為董賢在義陵旁建築墓園,周圍有數裡之長。
鄭崇為此勸谏哀帝,因此多次因公事受到責備。
尚書令趙昌趁機上奏說:“鄭崇與劉氏宗族交往密切,我懷疑有陰謀。
”哀帝責問鄭崇說:“你家門庭若市,為什麼要約束主上?”鄭崇回答說:“我家雖門庭若市,但我的心卻像水一樣清潔。
希望陛下考察。
”哀帝大怒,将鄭崇逮捕下獄。
司隸孫寶上書說:“鄭崇一案經過反複調查審訊,鄭崇被拷打将死,始終不說一句話。
道路上的行人都說鄭崇冤枉。
我懷疑趙昌與鄭崇之間有私人宿怨,因此用讒言來陷害他。
我請求處理趙昌來解除衆人的疑心。
”哀帝下诏說:“司隸孫寶欺上附下,是國家的大害,罷免他為平民百姓。
”鄭崇最後死在獄中。
賜董賢爵關内侯。
上欲侯董賢而未有緣,侍中傅嘉勸上定息夫躬告東平本章,去宋弘,更言因賢以聞,欲以其功侯之,皆先賜爵關内侯。
頃之,上欲封賢等而心憚王嘉,乃先使持诏示丞相、禦史。
于是嘉與禦史大夫賈延言:“宜暴賢等本奏語言,延問公卿、大夫、博士、議郎,明正其義,乃加爵土。
暴評其事,必有言當封者,天下雖不悅,咎有所分。
前淳于長初封,其事亦議,大司農谷永以長當封,衆人歸咎于永,先帝不獨蒙其譏。
臣嘉,臣延,材驽不稱,死有餘責,知順指不逆,可得容身須臾。
所以不敢者思報厚恩也。
”上不得已,且為之止。
夏六月,尊帝太太後傅氏為皇太太後。
秋八月,封董賢為高安侯、孫寵為方陽侯、息夫躬為宜陵侯。
上下诏切責公卿曰:“東平王雲圖弑天子,公卿股肱莫能悉心銷厭未萌。
賴宗廟之靈,侍中賢等發覺伏辜。
其封賢、寵、躬皆為列侯。
”躬數進見曆诋公卿大臣,衆畏其口,見之仄目。
左遷執金吾毋将隆為沛郡都尉。
上發武庫兵,送董賢及上乳母王阿舍。
執金吾毋将隆奏言:“武庫兵器,天下公用。
繕治造作,皆度大司農錢。
大司農錢,自乘輿不以給共養。
共養勞賜,一出少府。
蓋不以本藏給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費,别公私,示正路也。
古者方伯颛征,乃賜斧钺,漢家邊吏距寇,賜武庫兵。
《春秋》之 賜董賢爵關内侯。
哀帝想封董賢為侯爵,可又沒有什麼機會。
侍中傅嘉勸哀帝更改息夫躬、孫寵告發東平王的奏章,去掉宋弘的名字,改成是因為董賢的報告才得以知曉,哀帝想用這個功勞封董賢侯爵,就都先賜封為關内侯。
不久,哀帝想封董賢等人,又擔心王嘉反對,便先派人将诏書拿給丞相、禦史看。
于是王嘉與禦史大夫賈延上奏勸谏說:“應該公布董賢等人的奏章原文,詢問公卿、大夫、博士、議郎,應該處置得名正言順,再加封他們爵位采邑。
若公開評論此事,一定會有說應當加封的人,天下人雖然不高興,責任也有人分擔。
從前淳于長初封爵位時,也曾有人議論,大司農谷永認為淳于長應當加封,衆人怪罪谷永,先帝就沒有單獨蒙受譏刺。
臣王嘉,臣賈延,才能低下不稱職,死有餘責,但知順從陛下的旨意,不違逆陛下,可以暫時保全身家性命。
所以不敢這樣做,是想報答陛下的厚恩啊。
”哀帝不得已,才暫且停止了封侯之事。
夏六月,尊帝太太後傅氏為皇太太後。
秋八月,封董賢為高安侯、孫寵為方陽侯、息夫躬為宜陵侯。
哀帝下诏嚴厲斥責公卿說:“東平王劉雲圖謀殺死天子,公卿們不能盡心事前消滅隐患。
幸賴祖宗宗廟之靈,侍中董賢等發覺後使奸人全部伏誅。
現封董賢、孫寵、息夫躬都為列侯。
”息夫躬多次進見哀帝,逐個诋毀公卿大臣,百官畏其口舌,遇見他不正眼相看。
貶執金吾毋将隆為沛郡都尉。
哀帝拿武庫的兵器送到董賢和他的乳母王阿的住所。
執金吾毋将隆上奏說:“武庫兵器是國家公用的東西。
建造制作都是用大司農的錢。
大司農的錢連天子的生活都不供給。
天子的生活費用和犒勞賞賜臣下的錢,一律出自少府。
這就是不把國家用于根本的儲藏用在次要事情上,不以民财人力供應浮華消費,公私分明,以示所行是正路。
古代方伯主持征伐時,天子才賜給他們斧钺,漢朝邊疆官吏也賜給他們武庫兵器。
按照《春秋》之 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損私力也。
今便僻弄臣,私恩微妾,而以天下公用給其私門,契國威器,共其家備,建立非宜,以廣驕僭,非所以示四方也。
臣請收還武庫。
”上不說。
頃之,傅太後賤買執金吾官婢,隆奏請更平直。
诏隆奏請争賈,傷化失俗。
以其前有安國之言,左遷為沛郡都尉。
成帝末,隆嘗奏言:“宜征定陶王居國邸。
”故上思而宥之。
谏大夫鮑宣上書。
曰:“竊見孝成皇帝時,外親持權,濁亂天下,奢泰亡度,窮困百姓,是以日食且十,彗星四起。
危亡之征,陛下所親見也。
今奈何反覆劇于前乎!朝臣亡有大儒骨鲠之士,論議通古今,憂國如饑渴者。
敦外親、小僮、幸臣董賢等,在省戶下,陛下欲與此共承天地,安海内,甚難。
昔堯放四罪而天下服,今除一吏而衆皆惑。
古刑人尚服,今賞人反惑。
今民有七亡:水旱為災一也。
重責賦稅二也。
貪吏受取三也。
豪強蠶食四也。
苛吏徭役五也。
部落鼓鳴六也。
盜賊劫略七也。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也。
治獄深刻二也。
冤陷無辜三也。
盜賊橫發四也。
怨仇相殘五也。
歲惡饑餓六也。
時氣疾疫七也。
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
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
此非公卿、守相貪殘成化之所緻邪!群臣幸得 義,私人之家不可以收藏武器,這是為了抑制大臣的武威,削弱私人的力量。
而今對阿谀逢迎的弄臣,對有私人恩惠的小妾,陛下卻把國家公用的财産送進其私人家門,取走國家的武器,供給他們家用,這樣做是不對的,将使他們更加驕橫僭越,不能給四方的人們做出好的榜樣。
我請陛下把兵器收回還給武庫。
”哀帝很不高興。
不久,傅太後用低價買進執金吾官府的官奴婢,毋将隆上奏請求改用平價。
哀帝下诏說毋将隆奏請争執買價的貴賤,有傷教化,敗壞風俗。
念其以前有安國的建議,貶降為沛郡都尉。
成帝末年,毋将隆曾上奏說:“應該征召定陶王到長安,住在定陶王府邸。
”所以哀帝念及而寬恕了他。
谏大夫鮑宣上書。
鮑宣說:“我看到孝成皇帝時,外戚把持大權,混亂天下,奢侈無度,使百姓窮困,因此就出現了十次日食,四次彗星。
這些危亡的征兆,陛下是親眼見到的。
如今怎麼比以前反而更加厲害了呢!現在的朝臣沒有精通儒家學術的正直之士,讨論國家大事時不能貫通古今,沒有如饑似渴為國家擔憂的人。
反而對外戚、小僮、寵臣董賢等特别厚待,他們都在宮禁中,陛下想和他們共同掌管國家、安定海内,是很難的。
古代堯帝流放四兇氏族,而使天下人信服,現今除治一個惡吏反使許多人感到困惑。
古代懲罰尚且使人歎服,今天賞賜反倒使人迷惑。
現在人民有七失:出現水旱災害是一失。
國家賦稅重,苛責嚴是二失。
貪官勒索是三失。
豪強蠶食百姓是四失。
苛吏徭役是五失。
村落鳴鼓示警是六失。
盜賊搶劫是七失。
七失尚可勉強忍受,然而還有七死:被酷吏毆打緻死為一死。
入獄被虐緻死為二死。
無辜被冤陷而死為三死。
盜賊劫财害命緻死為四死。
怨家仇人殘殺而死為五死。
荒年餓死為六死。
瘟疫流行而死為七死。
人民有七失而沒有一得,想讓國家安定,實在困難。
百姓有七死而沒有一條生路,想要無人犯法,廢棄刑罰,也實在困難。
這難道不是公卿、守相貪婪殘忍成風所造成的後果嗎?群臣有幸得以 居尊官,食重祿,豈有肯加恻隐于細民,助陛下流教化者邪!但在營私家,稱賓客,為奸利而已。
以苟容曲從為賢,以拱默屍祿為智,謂如臣宣等為愚。
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為天牧養元元,視之當如一。
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奈何獨私養外親幸臣,賞賜大萬,使奴從、賓客,漿酒藿肉?非天意也。
官爵非陛下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
陛下官非其人,而望天說民服,豈不難哉!孫寵、息夫躬奸人之雄,惑世尤劇,宜以時罷退。
及外親幼童未通經術者,皆宜令休,就師傅。
急征傅喜,使領外親。
何武、師丹、孔光、彭宣、龔勝可大委任。
陛下尚能容亡功德者甚衆,曾不能忍武等邪!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不得自專快意而已也。
”宣語雖刻切,上以宣名儒,優容之。
匈奴單于上書請朝。
匈奴單于請朝五年。
時帝被疾,或言:“匈奴從上遊來厭人。
自黃龍、竟甯時,單于朝中國,辄有大故。
”上問公卿,亦以為虛費府帑,可且勿許。
單于使辭去,未發,揚雄上書曰:“臣聞&lsquo六經&rsquo之治,貴于未亂;兵家之勝,貴于未戰。
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
今單于求朝,國家辭之,臣愚以為漢與匈奴從此隙矣。
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
以秦始皇之強,然不敢窺西河。
以高祖之威靈,三十萬衆困于平城。
高皇後時匈奴悖慢, 身居高官,享受豐厚的俸祿,難道有肯對小民存有憐憫之心,幫助陛下推行教化的人嗎!他們不過是經營私産,滿足賓客的要求,為圖個人奸利而已。
他們以苟且縱容、曲意順從為賢德,以不稱其職、白吃俸祿為明智,認為像我這樣的人是愚蠢的。
天下是皇天的天下。
陛下為上天撫養百姓,對待他們應一視同仁。
而今貧民連菜蔬都得不到滿足,又衣不遮體,父子、夫婦不能相互保全,為什麼隻供養外戚和弄臣,給他們賞賜以巨萬,使他們的仆從、賓客把酒當水,把肉當豆葉來揮霍呢?這不是皇天的本意啊。
官爵并不是陛下的官爵,乃是天下的官爵。
陛下的官吏用非其人,卻希望上天高興,百姓心服,豈不困難!孫寵、息夫躬是奸人中的首惡,亂世惑衆最為厲害,應在适當的時候罷免他們。
那些外戚和幼童不懂儒學經術的,都應讓他們辭職休息,找老師去學習。
請速征召傅喜,使他總領外戚。
何武、師丹、孔光、彭宣、龔勝等人都可委以重任。
陛下尚且能容忍那麼多沒有功德的人,難道不能容忍何武這些人嗎?治理天下的人,應當把天下人的心意作為自己的心意,不能隻圖自己高興快意而已。
”鮑宣的話雖然尖刻嚴厲,但哀帝因為他是名儒而優待寬容了他。
匈奴單于上書請求朝見。
匈奴單于請求在建平五年來京朝見。
這時哀帝正患病,有人說:“匈奴從黃河上遊來,氣勢壓人。
自黃龍、竟甯年間起,單于每到中國朝見,中國就會發生大變故。
”哀帝詢問公卿,公卿也認為朝見一次要白白花費國庫的錢财,可以暫時不予答應。
單于使節告辭離去,還沒動身,揚雄上書說:“我聽說&lsquo六經&rsquo中所說治理國家的方法,最好是在動亂未形成時就治理穩固;兵家取勝的方法,最好是在戰争之前就把敵人制服。
以上二者都很精妙,然而也都是大事之本,不能不留意。
現在單于請求朝見,國家推辭,我愚昧地認為,漢朝與匈奴之間從此埋下了矛盾不安的種子。
匈奴原本是五帝時不能使其臣服,三王時也不能對其控制的強國。
秦始皇那樣強大,仍然不敢窺伺西河。
高祖那樣威武和英明,三十萬漢軍被圍困在平城。
高皇後時匈奴狂傲不敬, 及孝文時,候騎至雍甘泉。
孝武設馬邑之權,欲誘匈奴,徒費财勞師,一虜不得見,況單于之面乎!其後深惟社稷之計,規恢萬載之策,乃大興師數十萬,前後十餘年,窮極其地,追奔逐北。
自是之後,匈奴震怖,益求和親,然而未肯稱臣也。
夫前世豈樂傾無量之費,役無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以為不壹勞者不久佚,不暫費者不永甯,是以忍百萬之師以摧餓虎之喙,運府庫之财填盧山之壑而不悔也。
逮至元康、神爵之間,大化神明,鴻恩博洽,匈奴内亂争立。
呼韓邪歸死稱臣,然尚羁縻之計,欲朝者不距,不欲不強。
何者?匈奴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負力怙氣,其和難得。
故未服之時,勞師遠攻,傾國殚貨,如彼之難也。
既服之後,慰薦撫循,交接賂遺,如此之備也。
真中國之堅敵,茲甚未易可輕也。
今單于歸義,懷誠欲來陳見,此乃上世之遺策,神靈之所想望。
國家雖費,不得已者也。
奈何距以來厭之辭,疏以無日之期,消往日之恩,開将來之隙乎?夫明者視于無形,聰者聽于無聲,壹有隙之後,雖智者勞心于内,辯者毂擊于外,猶不若未然之時也。
夫百年勞之,一日失之,費十而愛一,臣竊為國不安也。
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亂、未戰,以遏邊萌之禍。
”書奏,天子寤焉,召還匈奴使者,更報其書而許之。
單于未發,會病,複遣使願朝明年,上許之。
到孝文帝時,匈奴的偵察騎兵深入到雍甘泉一帶。
孝武帝時設下馬邑之謀,想引誘匈奴主力深入,結果白白浪贊錢财,勞頓軍隊,一個俘虜也沒有抓獲,更何況見到單于呢!此後,武帝深思國家大計,拟定了萬年太平策略,于是發動數十萬大軍,前後十餘年,打遍了匈奴的國土,追逐向北奔逃的殘兵敗将。
從此以後,匈奴震驚恐懼,更加迫切要求和親,但是仍不肯向漢朝稱臣。
再說,前世之人難道樂于耗費無法計量的錢财,役使無罪的國民,到狼煙以北去求一時痛快嗎?那是由于不付出一次的辛勞就得不到長久的安逸,不暫時花費錢财就不能有永遠的安甯,所以才忍心調動百萬大軍去摧毀餓虎之口,調運國庫的錢财去填平匈奴盧山的溝壑而不後悔。
及至元康、神爵年間,國泰民安,主上清明,皇恩廣施,而匈奴發生内亂,五個單于争奪王位。
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歸順稱臣,然而朝廷仍然對他們采取籠絡政策,願來朝見的朝廷不拒絕,不想來的也不勉強。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匈奴天性兇猛好怒,體魄魁健,力強氣盛,使他們溫和從善很難。
所以他們未順服時,勞師遠攻,耗盡國力和錢财,是那樣的艱難。
已經降服之後,慰藉安撫,結交送禮,是這樣完備周詳。
這是中國強硬的敵手,真應十分重視,不能輕易改變态度而等閑視之。
而今,匈奴單于歸心仁義,懷着真心誠意來朝見陛下,這乃是前代遺留下的和平之策,神靈所盼望的。
國家雖然為此要有所花贊,也是不得已的。
怎麼能用來者不善、氣勢壓人一類的話加以拒絕,無限拖延朝見日期,使雙方疏遠,勾銷往昔的恩德,制造新的矛盾呢?眼明的人能看到無形的東西,耳聰的人能聽到無聲的音響,一旦産生矛盾之後,哪怕智者挖空心思,善辯者内外奔忙,還是不如矛盾沒有發生的時候。
百年辛勞毀于一旦,花費十分所取得的成果卻因愛惜一分而失去,我私下為國家感到不安。
望陛下在尚未發生變亂和尚未爆發戰争時稍加留意,以遏止邊疆禍端的産生。
”奏章呈上,哀帝醒悟,就召回匈奴使者,更換回報單于的國書,答應了單于朝見的請求。
單于還未動身就生了病,于是又派使節來到漢朝請求明年朝見,哀帝同意了。
己未(前2) 元壽元年 春正月朔,以傅晏為大司馬、衛将軍,丁明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是日,日食。
尋罷晏就第。
初,傅晏害董賢之寵,又與息夫躬謀欲求居位輔政。
會單于以病未朝,躬奏以為:“當有他變。
烏孫兩昆彌弱,其叛臣卑爰疐強,東結單于,遣子往侍,恐其合勢以并烏孫,則匈奴盛而西域危矣。
可令降胡詐為卑爰疐使者來上書,欲因天子威告單于歸臣侍子,因下其章,令匈奴客聞焉。
則是所謂&lsquo上兵伐謀,其次伐交&rsquo者也。
”上召公卿、将軍大議。
左将軍公孫祿以為:“中國常以威信懷伏夷狄,躬欲造不信之謀,不可許。
且匈奴賴先帝之德,保塞稱藩。
今單于以疾病自陳,不失臣子之禮。
臣祿自保沒身不見匈奴為邊竟憂也。
”躬曰:“臣為國家萬世慮,而祿欲以其犬馬齒保目所見。
臣與祿未可同日語也!”上罷群臣,獨與躬議。
躬因建言:“災異屢見,恐必有非常之變,可遣大将軍行邊兵,敕武備,斬一郡守以立威應變。
”上然之,以問丞相嘉,對曰:“臣聞動民以行不以言,應天以實不以文。
下民微細,猶不可詐,況于上天神明而可欺哉!天之見異,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覺悟反正,推誠行善,民心說而天意得矣!謀動幹戈,設為權變,非應天之道也。
夫議政者,苦其谄谀、傾險、辯惠、深刻也。
惟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上不聽。
己未(前2) 漢哀帝元壽元年 春季正月初一,朝廷授任傅晏為大司馬、衛将軍,授任丁明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當天,出現了日食。
不久又罷免了傅晏,遣歸府第。
當初,傅晏嫉妒董賢得寵,又與息夫躬謀劃取得輔政大臣的地位。
正巧匈奴單于因病不能來朝見,息夫躬上奏,認為:“可能有其他變化。
烏孫兩位昆彌勢力弱,逃亡在外的卑爰疐則強盛,他如果東去勾結匈奴單于,并派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侍奉單于,恐怕他們會聯合起來吞并烏孫,那麼就會導緻匈奴勢強而西域勢危。
可讓歸降朝廷的西域胡人假扮卑爰疐的使節來長安上書,可以借天子之威讓單于歸還人質,趁把奏書交與主管機關處理時,讓匈奴的使者知道。
這就是所謂&lsquo首先破壞敵人的謀略,其次斷絕敵人的外援&rsquo。
”哀帝召集公卿、将軍讨論并作出重大決策。
左将軍公孫祿認為:“中國經常依靠威信令外族歸附,息夫躬卻謀劃這種不講信義的計策,是不能同意的。
況且匈奴依賴先帝的恩德,自稱藩屬,保衛着漢朝邊塞。
現在單于因患病派使者前來陳告,并不失臣子的禮節。
我敢保證,我到死也看不到匈奴會成為邊境的憂患。
”息夫躬說:“我為國家萬世安危着想,而公孫祿卻隻想以他的有生之年擔保眼下所能見到的事實。
我與公孫祿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哀帝便命群臣退下,單獨與息夫躬磋商。
息夫躬于是建議說:“災異屢次出現,恐怕一定會有非常的事變,可以派遣大将軍督查邊塞守兵,整頓武備,斬一個郡守以樹威應變。
”哀帝認為有道理,就詢問丞相王嘉,王嘉回答說:“我聽說感動人民靠行動不靠言辭,應驗天變靠實質内容而不靠表面文章。
下民卑微,尚不可欺詐,何況對于上天神明,怎麼可以欺騙呢!上天出現變異,是用來告誡君王,想讓他們覺悟改過,提倡誠意推行善政,使民心歡悅,這就符合天意了。
謀劃軍事行動,設為随機應變,并非應天之道。
讨論國家大事,最怕那些谄谀、陰險、詭辯、用心惡毒的言論。
願陛下觀覽古代的戒鑒,反複思考,不要被先提出的建議所左右。
”哀帝不聽他的勸告。
至是诏将軍、中二千石舉習兵法者各一人,因拜傅晏、丁明皆為大司馬。
會有日食之變,诏問得失,舉直言。
嘉奏曰:“孝元皇帝溫恭少欲,賞賜節約。
馮貴人以身當熊,帝深嘉美之,然賜錢五萬而已。
是時外戚赀千萬者少,故少府、水衡見錢多,都内錢至四十萬萬。
雖遭兇年加有羌變,外奉師旅,内振貧民,終無傾危之憂。
成帝時,谏臣多言燕出女寵、耽酒之害,其言甚切,終不怨怒。
寵臣史育數貶退,張放斥就國,淳于長榜死于獄,不以私愛害公義,故雖多内譏,朝廷安平,傳業陛下。
陛下在國好《詩》《書》,上儉節。
征來,所過稱頌德美。
初即位,易帷帳,去錦繡。
共皇寝廟比當作,以用度不足,
張由賜爵關内侯,史立遷中太仆。
丙辰(前5) 二年 春正月,有星孛于牽牛。
策免大司馬喜。
罷三公官。
複以朱博為禦史大夫。
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
于是回到長安。
回京後他編造謊言,誣陷馮太後詛咒哀帝和傅太後。
當初,傅太後和馮太後一起侍奉元帝,都是倢伃,曾經陪同元帝前往虎圈觀賞野獸,突然一隻熊跑了出來,攀着欄杆想上殿堂,傅倢伃等人都被吓跑,馮倢伃卻上前站在熊的前面。
元帝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她回答說:“猛獸抓住一個人後就會停止,我擔心熊走到陛下的座位那裡,所以就用身體擋住它。
”元帝感激贊歎,從此倍加敬重馮倢伃。
傅倢伃感到羞愧,因此和馮倢伃産生了矛盾,常常為此事怨恨她。
所以這時就派遣禦史丁玄去追查詛咒皇帝一事,幾十天過去了,都無結果。
就又派中谒者令史立去查辦。
史立接受了傅太後的旨意,究治馮太後的妹妹、弟媳等,害死數十人,随後誣奏說:“馮太後詛咒并謀殺皇上,圖謀另立中山王。
”在審問馮太後時,她不認罪,沒有供詞。
史立說:“當初熊攀欄上殿時那樣勇敢,而今天怎麼這般膽怯!”馮太後回宮後對她的左右說:“這是宮中之語,是過去的事,這個官吏怎麼會知道呢?這是宮中有人要陷害我的證明!”于是服毒自殺。
她的弟弟宜鄉侯馮參,被召至廷尉那裡,也自殺了。
馮參為人端莊嚴肅,注重義表,因此使人感到畏懼,未能在宮廷供職。
他以王舅的身份被賜封侯爵,定期朝見陛下,五侯都敬畏他。
翟方進曾說馮參應該稍有收斂,馮參始終不改變他的操守,快死時,感歎說:“對于自己倒沒什麼可痛惜的,隻是悲傷無臉見祖先于地下。
”馮氏死了十七人,人們無不對此感到哀憐。
司隸孫寶奏請重新審理馮氏一案,傅太後大怒,哀帝于是把他關進監獄。
尚書仆射唐林勸谏,被降職為敦煌魚澤障候。
大司馬傅喜、光祿大夫龔勝堅持為孫寶争辯,哀帝禀告傅太後,就釋放了孫寶,恢複其官職。
張由賜爵關内侯,史立升為中太仆。
丙辰(前5) 漢哀帝建平二年 春正月,牽牛星旁出現彗星。
哀帝下策書免去大司馬傅喜的官職。
取消三公。
重新任命朱博為禦史大夫。
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
丁、傅驕奢,皆嫉傅喜之恭儉。
又,傅太後欲稱尊号,喜與孔光、師丹共執以為不可。
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内迫傅太後,先免師丹以感動喜。
喜終不順。
朱博與傅晏連結,共謀成尊号事。
數毀短喜,遂策免喜。
禦史大夫官既罷,議者多以為漢自天子之号,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獨改三公,職事難分明,無益于治亂。
于是博奏言:“故事:選郡國守相高第為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為禦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位次有序。
今中二千石未更禦史大夫而為丞相,權輕,非所以重國政也。
臣愚以為大司空官可罷,複置禦史大夫。
”遂更拜博為禦史大夫,又以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如故事。
夏,遣高武侯傅喜就國。
傅太後自诏丞相、禦史曰:“喜附下罔上,與師丹同心背畔,其遣就國。
” 策免丞相、博山侯光為庶人。
以朱博為丞相。
孔光自議繼嗣持異,又重忤傅太後指,策免為庶人,以朱博為丞相。
臨延登受策,有大聲如鐘鳴。
殿中以問黃門侍郎蜀郡揚雄及李尋。
尋對曰:“此《洪範》所謂鼓妖者也。
人君不聰,為衆所惑,空名得進,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
宜退丞相以應天變。
”雄亦以為聽失之象,且曰:“博為人強毅,多權謀,宜将不宜相,恐有兇惡亟疾之怒。
”上不聽。
丁、傅宗族的人驕橫奢侈,都對傅喜的謙恭節儉十分忌恨。
還有,傅太後想得到尊号,傅喜與孔光、師丹共同堅持認為不可以。
哀帝難以違背大臣的正當議論,又内受傅太後的逼迫,就先罷免師丹官職,借以觸動傅喜。
傅喜卻始終不順從。
朱博與傅晏勾結,共謀促成傅太後的尊号。
他們多次诽謗傅喜,哀帝終于下策書免去傅喜的官職。
禦史大夫的官位既已撤銷,很多人認為漢朝上自天子的稱号,下至佐史的名稱,都不同于古代,而單單改三公,職權責任難以分明,對治理國家沒有好處。
于是朱博奏言:“依照舊例:選拔郡國守、相考績優異者,可被定為官秩中二千石,從中二千石的官員中選拔優秀者充任禦史大夫,禦史大夫能勝任的,則晉升為丞相,這樣晉升官位有一定的順序。
現在中二千石的官員,不經禦史大夫這一官階,就直接被任命為丞相,權威輕,不是加強國家統治的方法。
我愚昧地認為,大司空官職可以撤銷,重新設置禦史大夫。
”于是哀帝改變朱博的官職,拜為禦史大夫,又任命丁明為大司馬、衛将軍,如同舊例。
夏季,遣送高武侯傅喜回封國。
傅太後又親自下诏給丞相、禦史大夫說:“傅喜迎合臣下,欺騙主上,與師丹同心背叛,應遣送他回封國。
” 下策書罷免丞相、博山侯孔光為平民。
任命朱博為丞相。
孔光自先帝讨論皇位繼承人時,就持有異議,後來又嚴重違背傅太後的旨意,于是哀帝下策書罷免了孔光的官職,貶為平民,任命朱博為丞相。
當朱博臨近登殿接受任命時,忽然傳來一種像鐘鳴一樣的宏大的聲音。
哀帝為這件怪事詢問黃門侍郎蜀郡揚雄以及李尋。
李尋回答說:“這是《洪範》裡所說的那種鼓妖。
君主耳目不聰,被人迷惑,使徒有虛名的人得到提拔,就會出現這種有聲無形的現象,不知聲音從哪裡發出。
應該罷退丞相以應對天變。
”揚雄也認為是君王不能廣聽博聞的象征,并且說:“朱博為人剛毅,善于謀略,适宜為将而不适宜為相,恐怕會招緻兇惡與危險。
”哀帝沒有聽從他們的話。
诏共皇去定陶之号,立廟京師。
尊共皇太後傅氏為帝太太後,共皇後丁氏為帝太後。
朱博既相,上遂用其議,下此诏,于是帝太太後稱永信宮,帝太後稱中安宮。
四太後各置少府、太仆。
傅太後既尊後,尤驕,與太皇太後語,至謂之“妪”。
丁、傅為公卿列侯者甚衆。
然帝不甚假以權勢,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免關内侯師丹為庶人。
遣新都侯王莽就國。
丞相、禦史言師丹、王莽抑貶尊号,虧損孝道,當伏顯戮。
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請免為庶人。
诏免丹,遣莽就國。
天下多冤王氏者。
谏大夫楊宣言:“孝成皇帝稱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豈不欲陛下自代,奉承東宮哉!太皇太後春秋七十,數更憂傷,敕令親屬引領以避丁、傅,陛下登高遠望,獨不慚于延陵乎!”帝深感其言,複封商子邑為成都侯。
罷州牧,複置刺史。
朱博又奏言:“部刺史,秩卑賞厚,勸功樂進。
前罷刺史,更置州牧,秩真二千石,九卿缺,以高第補。
其中材則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軌不禁。
臣請罷州牧,置刺史如故。
”上從之。
六月,帝太後丁氏崩。
诏合葬共皇園。
大赦,改元太初。
更号陳聖劉太平皇帝。
下诏定陶共皇去定陶之号,在京師建立祭廟。
尊共皇太後傅氏為帝太太後,共皇後丁氏為帝太後。
朱博既已當上丞相,哀帝就采用他的建議,下此诏書,于是帝太太後稱永信宮,帝太後稱中安宮。
四位太後各自設置少府、太仆官職。
傅太後取得尊号以後,尤為驕橫,與太皇太後說話時,甚至稱她為“老太婆”。
丁、傅兩家一時間被封為公卿列侯的人很多。
但是哀帝給予他們權勢不多,不如成帝在世時的王氏。
罷免關内侯師丹為平民百姓。
遣送新都侯王莽回到他自己的封國。
丞相、禦史大夫奏稱師丹、王莽壓抑貶低尊号,損傷了陛下的孝道,罪當公開誅殺。
幸蒙赦免,但不應該再有封爵采邑,請求陛下将他們貶為平民。
哀帝于是下诏罷免了師丹的官爵,遣送王莽回到他自己的封國。
天下許多人為王氏感到冤枉。
谏大夫楊宣上奏說:“孝成皇帝稱贊陛下有至高的品德,使陛下繼承帝位,豈不是希望陛下代替他侍奉太皇太後嗎!太皇太後現已七十高齡,數次經曆國喪的憂傷,還下令要自己的親屬引退,以避開丁、傅兩家,陛下若登高遠望,望見成帝之陵,難道不感到慚愧嗎!”哀帝深為此言感動,就又封成都侯王商的兒子王邑為成都侯。
撤銷州牧,重新設立刺史。
朱博又奏稱:“設置部刺史,官秩較低,但獎賞豐厚,人人勸勉立功,樂于進取。
前幾年撤銷了刺史,改為設置州牧,品秩為真二千石,九卿有缺,便由州牧中名次靠前者遞補。
州牧中才能一般的人隻求苟且自保,隻怕其職能逐漸減退喪失,奸邪不軌的行為就無法制止。
我請求撤銷州牧,還和從前一樣設置刺史。
”哀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六月,帝太後丁氏去世。
哀帝下诏,合葬于定陶共皇的陵園。
下诏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
改稱陳聖劉太平皇帝。
待诏、黃門夏賀良言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宜急改元易号,可得延年益壽。
上久寝疾,冀其有益,遂從賀良等議。
秋七月,诏以永陵亭部為初陵,勿徙民。
八月,诏罷改元易号事,待诏夏賀良等伏誅。
上改号月餘,寝疾自若。
賀良等複欲妄變政事,進退大臣。
上以其言無驗,诏曰:“賀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可安國家。
朕信道不笃,過聽其言,冀為百姓獲福,卒無嘉應。
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前诏非赦令,皆蠲除之。
”賀良等皆下獄,伏誅。
盡複諸神祠。
上以寝疾,盡複前世所嘗興諸神祠凡七百餘所。
一歲三萬七千祠雲。
丞相博有罪自殺。
禦史大夫趙玄減死論。
傅太後怨傅喜不已,使孔鄉侯晏風丞相陽鄉侯博,令奏免喜侯。
博與禦史大夫趙玄議之,玄言:“事已前決,得無不宜?”博曰:“已許孔鄉侯矣。
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況至尊!博唯有死耳!”玄即許可。
博惡獨斥奏喜,以何武前免就國與喜相似,即并奏:“喜、武皆請免為庶人。
”上疑博、玄承指,即召玄問狀,玄辭服。
诏減玄死罪三等,削晏戶四分之一,假谒者節召丞相詣廷尉。
博自殺,國除。
冬十月,以平當為丞相。
待诏、黃門夏賀良等對哀帝說漢朝的曆運中衰,理當重新受命,應該趕快改換年号,才能延年益壽。
哀帝久病在床,希望更改年号對己有利,就聽從了夏賀良等人的建議。
秋七月,哀帝下诏在永陵亭一帶修築自己的陵墓,沒有往陵區遷移百姓。
八月,下诏撤銷改元易号的決定,待诏夏賀良等論罪處死。
哀帝改号一個多月後,病情仍不見好轉。
夏賀良等人還想胡亂變更國家政事,要求進退大臣。
哀帝因為他們的預言沒有應驗,下诏說:“夏賀良等人建議改元易号,認為這樣可以安定國家。
朕信奉天道還不夠真誠,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能為百姓謀求幸福,可是始終沒有好的效驗。
有過失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失!以前發布的诏書,除了大赦令以外,其餘措施全部廢除。
”夏賀良等人全部被捕入獄,論罪處死。
把各種神祠全部恢複。
哀帝因為病情日益嚴重,把過去成帝時曾祭祀過的各種神祠全部恢複了,共有七百餘所。
一年之中,祭祀的次數達到三萬七千次。
丞相朱博犯罪自殺。
哀帝減禦史大夫趙玄死罪三等。
傅太後對傅喜怨恨不已,派孔鄉侯傅晏去暗示丞相陽鄉侯朱博,命他上奏書要求罷免傅喜的侯爵爵位。
朱博與禦史大夫趙玄商議,趙玄說:“事情先前已做了裁決,再提是否不合适?”朱博說:“我已答應孔鄉侯了。
匹夫之間互相約定的事,尚且不惜以死相報,何況至尊的傅太後呢!朱博我隻有效死罷了!”趙玄也就同意了。
朱博不願意單獨彈劾傅喜一個人,以何武先前被遣回封國情況與傅喜相似,就一并上奏:“請求将傅喜、何武都貶為平民。
”哀帝懷疑朱博、趙玄是受傅太後的指使,便召趙玄詢問究竟,趙玄承認了。
哀帝下诏減趙玄死罪三等,削減傅晏采邑封戶四分之一,又讓谒者持符節召丞相朱博到廷尉那裡接受審判。
朱博自殺,封國撤除。
冬十月,任命平當為丞相。
以冬月故,且賜爵關内侯。
丁巳(前4) 三年 春三月,丞相當卒。
上召欲封當,當病笃,不應召。
或謂當:“不可強起受印為子孫邪?”當曰:“吾居大位,已負素餐,受印還死,死有餘罪。
不起,所以為子孫也!”乞骸骨,不許。
至是薨。
有星孛于河鼓。
夏四月,以王嘉為丞相。
嘉上疏曰:“臣聞聖王之功在于得人,故&lsquo繼世立諸侯&rsquo,擇立命卿以輔之。
居是國也,累世尊重,然後士民附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
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以官為氏,倉氏、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然後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其後稍稍變易,公卿以下傳相促急,又數改更政事,舉劾苛細,發揚陰私,送故迎新,交錯道路。
中材苟容求全,下材懷危内顧,壹切營私者多。
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或持其微過,增加成罪,言于刺史、司隸,或上書告之。
衆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則有離畔之心。
前蘇令等縱橫,吏士莫肯伏節死義,以守、相威權素奪也。
成帝悔之,诏二千石不為故縱,遣使賜金,尉厚其意,誠以為國家有急,取辦于二千石。
二千石尊重難危,乃能使下。
宣帝愛其善治民之吏,有章劾事留中, 因為冬月不宜封侯,因此暫時賜爵關内侯。
丁巳(前4) 漢哀帝建平三年 春三月,丞相平當去世。
哀帝召見平當,打算封他爵位。
平當病重,沒有應召。
有人對平當說:“難道不能勉強起來接受印信,為子孫打算嗎?”平當說:“我身居高位,已經辜負了國家在白吃飯,如果接受印信,回家就死去,是死有餘辜。
現在我不起來去接受印信,正是為子孫打算啊!”後來他請求辭職,哀帝不準。
到了這時他就去世了。
河鼓星旁出現彗星。
夏四月,任命王嘉為丞相。
王嘉上書說:“我聽說聖王的成功在于能得到人才,因此&lsquo選立諸侯的繼承人&rsquo,要選擇、任命賢卿來輔佐他。
他住在封國裡,代代受到尊重,然後士民才會歸附,因此推行教化才可以建立功業。
孝文帝時任官的人,他們的長子長孫有的以官名為姓氏,如倉氏、庫氏就是倉庫官吏的後代;那些官秩在二千石的官員,也安于官位,樂于任職,然後上下互相勉勵,沒有苟且之意。
以後情況逐漸有所改變,公卿以下官員更換又快又急,又多次更改政事,檢舉彈劾官吏十分苛刻瑣細,還揭發宣揚别人的陰私,送舊官迎新官的人在路上來來往往。
中等才幹的人,苟且偷生以求保全;下等才幹的人,心懷恐懼憂慮重重,權宜營私的人很多。
二千石官員越來越被人輕視,小官吏和百姓也看不起他們,有的抓住他們的輕微過錯,添油加醋形成罪狀,報告給刺史、司隸,或者上書朝廷告發。
百姓們發現二千石官吏那麼容易扳倒,稍不如意就産生背叛之心。
先前蘇令等縱橫郡國,官吏和士人沒有在關鍵時刻肯以死盡節的,這是因為郡國守、相的威信和權力早就被奪去了。
成帝感到懊悔,下诏書說,對二千石的官員不加以&lsquo故意放縱&rsquo的罪名,派使者去賞賜他們黃金,予以安撫和慰問。
這确實是由于國家有急難,需要二千石的官員出力解決。
隻有二千石官員受到尊重而不受到傷害,才能統管屬下。
宣帝愛護那些善于治民的官吏,有彈劾他們的奏章都扣壓下來, 會赦壹解。
故事:尚書希下章,為煩擾百姓,證驗擊治,或死獄中。
章文必有&lsquo敢告之&rsquo字乃下。
唯陛下留神于擇賢,記善忘過,容忍臣子,勿責以備材。
任職者不能不有過差,宜可闊略,令盡力者有所勸。
此方今急務也。
前蘇令發,欲遣使逐問狀,時見大夫無可使者,召盩厔令尹逢,拜為谏大夫遣之。
今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畜養可成就者,則士赴難不愛其死。
臨事倉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
”因薦儒者公孫光、滿昌,能吏蕭鹹、薛修等,皆故二千石有名稱者,上納用之。
冬十一月,複泰畤、汾陰祠。
罷南北郊。
無鹽危山土起,瓠山石立。
東平王雲坐祠祭祝詛,自殺。
以孫寵為南陽太守,息夫躬為光祿大夫。
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
又,瓠山石轉立。
東平王雲及後谒自之石所祭祀之。
息夫躬、孫寵相與謀曰:“此取封侯之計也!”乃因中常侍宋弘上變事,告焉。
時上被疾,多所惡,逮谒驗治。
雲自殺,谒棄市。
擢寵為南陽太守,弘、躬皆光祿大夫。
戊午(前3) 四年 春正月,大旱。
關東民訛言行籌。
關東民無故驚走,持槁或掫一枚,傳相付與,曰“行西王母籌”,或被發徒跣,或夜折關逾牆,或車騎奔馳,經曆郡 逢到頒發赦令時便一并勾銷。
以前的慣例:尚書很少把彈劾奏章交付有關機構查辦,為的是怕騷擾百姓,取證、審查、逮捕下獄、處治,有些人就死在獄中。
彈劾奏章上必定寫有&lsquo膽敢控告&rsquo的字樣才交付有關機構查辦。
希望陛下留意選擇賢能的人才,記住他們的優點,忘掉他們的過錯,能容忍臣子,不要求全責備。
任職者難免會有過錯,應寬容忽略他們的小過失,使盡心竭力者受到鼓勵。
這是當務之急。
之前蘇令造反,朝廷打算派大夫驅逐盜賊并查問情況,當時大夫中沒有可用的人選,就征召盩厔令尹逢,授為谏大夫被派遣前去。
如今諸大夫中有才能的很少,應該預先培養可造就的人才,這些人在國難時能不惜以死報國。
事到臨頭才倉促尋求,這就不能表明朝廷有人才了。
”王嘉并趁勢舉薦儒家學者公孫光、滿昌,及能吏蕭鹹、薛修等,他們都曾是有聲望的二千石官員。
哀帝采納了王嘉的建議,任用了他們。
冬十一月,恢複泰畤、汾陰祠的祭祀。
撤銷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典禮。
無鹽危山的土自己隆起,瓠山的石頭自行立起。
東平王劉雲犯了祠祭詛咒皇上之罪,自殺。
任命孫寵為南陽太守,息夫躬為光祿大夫。
無鹽危山的土自己隆起壓蓋住青草,就像馳道一樣。
又,瓠山的石頭也突然轉側立起。
東平王劉雲和王後谒親自前往大石跟前祭拜。
息夫躬、孫寵互相商量說:“這是取得封侯的妙計啊!”于是通過中常侍宋弘上書告發事變。
這時哀帝正患病,對很多事都很厭惡,于是就交付主管機構,逮捕了東平王後谒進行審訊懲處。
最後劉雲自殺,王後谒被處死示衆。
擢升孫寵為南陽太守,宋弘、息夫躬都升為光祿大夫。
戊午(前3) 漢哀帝建平四年 春正月,大旱。
關東百姓謠傳行籌。
函谷關以東地區老百姓無故驚慌奔走,拿着一枝禾稈或麻稈,互相傳遞,說:“将西王母的籌策傳遞天下。
”有的披頭散發光着腳,有的在夜裡破關翻牆而過,有的乘車騎馬奔馳,經過郡國 國二十六,至京師,不可禁止。
民又聚會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至秋乃止。
封傅商為汝昌侯。
上欲封傅太後從父弟商,尚書仆射鄭崇谏曰:“成帝封五侯,天赤黃,晝昏,日中有黑氣。
今無故複封商,壞亂制度,逆天人心,非傅氏之福也!臣願以身命當國咎!”因持诏書案起。
傅太後大怒曰:“何有為天子乃反為一臣所颛制邪!”上遂下诏封商。
二月,下尚書仆射鄭崇獄,殺之。
免司隸孫寶為庶人。
侍中董賢為人美麗自喜,性和柔便辟,得幸于上,貴震朝廷。
常與上卧起,妻得通籍殿中。
女弟為昭儀,父恭為少府。
诏将作大匠為賢起大第北阙下,窮極技巧。
賜武庫禁兵、上方珍寶,皆選物上第,而乘輿所服乃其副也。
至東園秘器、珠襦、玉柙,無不備具。
下至僮仆皆受上賜。
又為賢起冢茔義陵旁,周垣數裡。
鄭崇谏上,由是數以職事見責。
尚書令趙昌因奏:“崇與宗族通,疑有奸。
”上責崇曰:“君門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對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願得考覆。
”上怒,下崇獄。
司隸孫寶上書曰:“崇獄覆治,榜掠将死,卒無一辭。
道路稱冤。
疑昌與崇内有纖介,浸潤相陷。
臣請治昌以解衆心。
”诏曰:“司隸寶附下罔上,國之賊也,免為庶人。
”崇死獄中。
二十六個,傳遞到了京師,無法禁止。
人們又聚會設賭具賭博,唱歌跳舞祭祀西王母,到秋天才停止。
封傅商為汝昌侯。
哀帝打算封傅太後的堂弟傅商為侯爵,尚書仆射鄭崇勸谏說:“成帝封五人為侯,天色變成赤黃,白晝昏暗,太陽中有黑氣。
現在又要無緣無故封傅商,破壞了漢家制度,違背天意、人心,這不是傅氏的福氣!我願以身家性命承當國家的懲罰!”說罷,拿着诏書文稿站起來。
傅太後大怒說:“哪有天子反受一個臣子控制的道理!”哀帝于是下诏封傅商為汝昌侯。
二月,将尚書仆射鄭崇逮捕入獄,被害死獄中。
罷免司隸孫寶為平民。
侍中董賢長相出衆又自戀,性情柔和,會阿谀逢迎,很得哀帝的寵愛,在朝廷中特别顯貴。
董賢常與哀帝睡在一起,他的妻子也能夠向門使通報姓名進入皇宮。
董賢的妹妹被封為昭儀,父親董恭為少府。
哀帝下诏讓将作大匠為董賢在北宮門外修建一座大的宅第,十分豪華精巧。
又賜給他武器庫裡宮中專用的兵器和皇宮的珍寶,全都挑選上等品,而哀帝所使用的不過是次一等的了。
甚至連皇家喪葬用的棺木、珍珠連綴制成的壽衣、玉璧制成的壽褲等,都無不齊備。
他家中的奴仆也都受到哀帝的賞賜。
又為董賢在義陵旁建築墓園,周圍有數裡之長。
鄭崇為此勸谏哀帝,因此多次因公事受到責備。
尚書令趙昌趁機上奏說:“鄭崇與劉氏宗族交往密切,我懷疑有陰謀。
”哀帝責問鄭崇說:“你家門庭若市,為什麼要約束主上?”鄭崇回答說:“我家雖門庭若市,但我的心卻像水一樣清潔。
希望陛下考察。
”哀帝大怒,将鄭崇逮捕下獄。
司隸孫寶上書說:“鄭崇一案經過反複調查審訊,鄭崇被拷打将死,始終不說一句話。
道路上的行人都說鄭崇冤枉。
我懷疑趙昌與鄭崇之間有私人宿怨,因此用讒言來陷害他。
我請求處理趙昌來解除衆人的疑心。
”哀帝下诏說:“司隸孫寶欺上附下,是國家的大害,罷免他為平民百姓。
”鄭崇最後死在獄中。
賜董賢爵關内侯。
上欲侯董賢而未有緣,侍中傅嘉勸上定息夫躬告東平本章,去宋弘,更言因賢以聞,欲以其功侯之,皆先賜爵關内侯。
頃之,上欲封賢等而心憚王嘉,乃先使持诏示丞相、禦史。
于是嘉與禦史大夫賈延言:“宜暴賢等本奏語言,延問公卿、大夫、博士、議郎,明正其義,乃加爵土。
暴評其事,必有言當封者,天下雖不悅,咎有所分。
前淳于長初封,其事亦議,大司農谷永以長當封,衆人歸咎于永,先帝不獨蒙其譏。
臣嘉,臣延,材驽不稱,死有餘責,知順指不逆,可得容身須臾。
所以不敢者思報厚恩也。
”上不得已,且為之止。
夏六月,尊帝太太後傅氏為皇太太後。
秋八月,封董賢為高安侯、孫寵為方陽侯、息夫躬為宜陵侯。
上下诏切責公卿曰:“東平王雲圖弑天子,公卿股肱莫能悉心銷厭未萌。
賴宗廟之靈,侍中賢等發覺伏辜。
其封賢、寵、躬皆為列侯。
”躬數進見曆诋公卿大臣,衆畏其口,見之仄目。
左遷執金吾毋将隆為沛郡都尉。
上發武庫兵,送董賢及上乳母王阿舍。
執金吾毋将隆奏言:“武庫兵器,天下公用。
繕治造作,皆度大司農錢。
大司農錢,自乘輿不以給共養。
共養勞賜,一出少府。
蓋不以本藏給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費,别公私,示正路也。
古者方伯颛征,乃賜斧钺,漢家邊吏距寇,賜武庫兵。
《春秋》之 賜董賢爵關内侯。
哀帝想封董賢為侯爵,可又沒有什麼機會。
侍中傅嘉勸哀帝更改息夫躬、孫寵告發東平王的奏章,去掉宋弘的名字,改成是因為董賢的報告才得以知曉,哀帝想用這個功勞封董賢侯爵,就都先賜封為關内侯。
不久,哀帝想封董賢等人,又擔心王嘉反對,便先派人将诏書拿給丞相、禦史看。
于是王嘉與禦史大夫賈延上奏勸谏說:“應該公布董賢等人的奏章原文,詢問公卿、大夫、博士、議郎,應該處置得名正言順,再加封他們爵位采邑。
若公開評論此事,一定會有說應當加封的人,天下人雖然不高興,責任也有人分擔。
從前淳于長初封爵位時,也曾有人議論,大司農谷永認為淳于長應當加封,衆人怪罪谷永,先帝就沒有單獨蒙受譏刺。
臣王嘉,臣賈延,才能低下不稱職,死有餘責,但知順從陛下的旨意,不違逆陛下,可以暫時保全身家性命。
所以不敢這樣做,是想報答陛下的厚恩啊。
”哀帝不得已,才暫且停止了封侯之事。
夏六月,尊帝太太後傅氏為皇太太後。
秋八月,封董賢為高安侯、孫寵為方陽侯、息夫躬為宜陵侯。
哀帝下诏嚴厲斥責公卿說:“東平王劉雲圖謀殺死天子,公卿們不能盡心事前消滅隐患。
幸賴祖宗宗廟之靈,侍中董賢等發覺後使奸人全部伏誅。
現封董賢、孫寵、息夫躬都為列侯。
”息夫躬多次進見哀帝,逐個诋毀公卿大臣,百官畏其口舌,遇見他不正眼相看。
貶執金吾毋将隆為沛郡都尉。
哀帝拿武庫的兵器送到董賢和他的乳母王阿的住所。
執金吾毋将隆上奏說:“武庫兵器是國家公用的東西。
建造制作都是用大司農的錢。
大司農的錢連天子的生活都不供給。
天子的生活費用和犒勞賞賜臣下的錢,一律出自少府。
這就是不把國家用于根本的儲藏用在次要事情上,不以民财人力供應浮華消費,公私分明,以示所行是正路。
古代方伯主持征伐時,天子才賜給他們斧钺,漢朝邊疆官吏也賜給他們武庫兵器。
按照《春秋》之 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損私力也。
今便僻弄臣,私恩微妾,而以天下公用給其私門,契國威器,共其家備,建立非宜,以廣驕僭,非所以示四方也。
臣請收還武庫。
”上不說。
頃之,傅太後賤買執金吾官婢,隆奏請更平直。
诏隆奏請争賈,傷化失俗。
以其前有安國之言,左遷為沛郡都尉。
成帝末,隆嘗奏言:“宜征定陶王居國邸。
”故上思而宥之。
谏大夫鮑宣上書。
曰:“竊見孝成皇帝時,外親持權,濁亂天下,奢泰亡度,窮困百姓,是以日食且十,彗星四起。
危亡之征,陛下所親見也。
今奈何反覆劇于前乎!朝臣亡有大儒骨鲠之士,論議通古今,憂國如饑渴者。
敦外親、小僮、幸臣董賢等,在省戶下,陛下欲與此共承天地,安海内,甚難。
昔堯放四罪而天下服,今除一吏而衆皆惑。
古刑人尚服,今賞人反惑。
今民有七亡:水旱為災一也。
重責賦稅二也。
貪吏受取三也。
豪強蠶食四也。
苛吏徭役五也。
部落鼓鳴六也。
盜賊劫略七也。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也。
治獄深刻二也。
冤陷無辜三也。
盜賊橫發四也。
怨仇相殘五也。
歲惡饑餓六也。
時氣疾疫七也。
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
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
此非公卿、守相貪殘成化之所緻邪!群臣幸得 義,私人之家不可以收藏武器,這是為了抑制大臣的武威,削弱私人的力量。
而今對阿谀逢迎的弄臣,對有私人恩惠的小妾,陛下卻把國家公用的财産送進其私人家門,取走國家的武器,供給他們家用,這樣做是不對的,将使他們更加驕橫僭越,不能給四方的人們做出好的榜樣。
我請陛下把兵器收回還給武庫。
”哀帝很不高興。
不久,傅太後用低價買進執金吾官府的官奴婢,毋将隆上奏請求改用平價。
哀帝下诏說毋将隆奏請争執買價的貴賤,有傷教化,敗壞風俗。
念其以前有安國的建議,貶降為沛郡都尉。
成帝末年,毋将隆曾上奏說:“應該征召定陶王到長安,住在定陶王府邸。
”所以哀帝念及而寬恕了他。
谏大夫鮑宣上書。
鮑宣說:“我看到孝成皇帝時,外戚把持大權,混亂天下,奢侈無度,使百姓窮困,因此就出現了十次日食,四次彗星。
這些危亡的征兆,陛下是親眼見到的。
如今怎麼比以前反而更加厲害了呢!現在的朝臣沒有精通儒家學術的正直之士,讨論國家大事時不能貫通古今,沒有如饑似渴為國家擔憂的人。
反而對外戚、小僮、寵臣董賢等特别厚待,他們都在宮禁中,陛下想和他們共同掌管國家、安定海内,是很難的。
古代堯帝流放四兇氏族,而使天下人信服,現今除治一個惡吏反使許多人感到困惑。
古代懲罰尚且使人歎服,今天賞賜反倒使人迷惑。
現在人民有七失:出現水旱災害是一失。
國家賦稅重,苛責嚴是二失。
貪官勒索是三失。
豪強蠶食百姓是四失。
苛吏徭役是五失。
村落鳴鼓示警是六失。
盜賊搶劫是七失。
七失尚可勉強忍受,然而還有七死:被酷吏毆打緻死為一死。
入獄被虐緻死為二死。
無辜被冤陷而死為三死。
盜賊劫财害命緻死為四死。
怨家仇人殘殺而死為五死。
荒年餓死為六死。
瘟疫流行而死為七死。
人民有七失而沒有一得,想讓國家安定,實在困難。
百姓有七死而沒有一條生路,想要無人犯法,廢棄刑罰,也實在困難。
這難道不是公卿、守相貪婪殘忍成風所造成的後果嗎?群臣有幸得以 居尊官,食重祿,豈有肯加恻隐于細民,助陛下流教化者邪!但在營私家,稱賓客,為奸利而已。
以苟容曲從為賢,以拱默屍祿為智,謂如臣宣等為愚。
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為天牧養元元,視之當如一。
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奈何獨私養外親幸臣,賞賜大萬,使奴從、賓客,漿酒藿肉?非天意也。
官爵非陛下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
陛下官非其人,而望天說民服,豈不難哉!孫寵、息夫躬奸人之雄,惑世尤劇,宜以時罷退。
及外親幼童未通經術者,皆宜令休,就師傅。
急征傅喜,使領外親。
何武、師丹、孔光、彭宣、龔勝可大委任。
陛下尚能容亡功德者甚衆,曾不能忍武等邪!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不得自專快意而已也。
”宣語雖刻切,上以宣名儒,優容之。
匈奴單于上書請朝。
匈奴單于請朝五年。
時帝被疾,或言:“匈奴從上遊來厭人。
自黃龍、竟甯時,單于朝中國,辄有大故。
”上問公卿,亦以為虛費府帑,可且勿許。
單于使辭去,未發,揚雄上書曰:“臣聞&lsquo六經&rsquo之治,貴于未亂;兵家之勝,貴于未戰。
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
今單于求朝,國家辭之,臣愚以為漢與匈奴從此隙矣。
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
以秦始皇之強,然不敢窺西河。
以高祖之威靈,三十萬衆困于平城。
高皇後時匈奴悖慢, 身居高官,享受豐厚的俸祿,難道有肯對小民存有憐憫之心,幫助陛下推行教化的人嗎!他們不過是經營私産,滿足賓客的要求,為圖個人奸利而已。
他們以苟且縱容、曲意順從為賢德,以不稱其職、白吃俸祿為明智,認為像我這樣的人是愚蠢的。
天下是皇天的天下。
陛下為上天撫養百姓,對待他們應一視同仁。
而今貧民連菜蔬都得不到滿足,又衣不遮體,父子、夫婦不能相互保全,為什麼隻供養外戚和弄臣,給他們賞賜以巨萬,使他們的仆從、賓客把酒當水,把肉當豆葉來揮霍呢?這不是皇天的本意啊。
官爵并不是陛下的官爵,乃是天下的官爵。
陛下的官吏用非其人,卻希望上天高興,百姓心服,豈不困難!孫寵、息夫躬是奸人中的首惡,亂世惑衆最為厲害,應在适當的時候罷免他們。
那些外戚和幼童不懂儒學經術的,都應讓他們辭職休息,找老師去學習。
請速征召傅喜,使他總領外戚。
何武、師丹、孔光、彭宣、龔勝等人都可委以重任。
陛下尚且能容忍那麼多沒有功德的人,難道不能容忍何武這些人嗎?治理天下的人,應當把天下人的心意作為自己的心意,不能隻圖自己高興快意而已。
”鮑宣的話雖然尖刻嚴厲,但哀帝因為他是名儒而優待寬容了他。
匈奴單于上書請求朝見。
匈奴單于請求在建平五年來京朝見。
這時哀帝正患病,有人說:“匈奴從黃河上遊來,氣勢壓人。
自黃龍、竟甯年間起,單于每到中國朝見,中國就會發生大變故。
”哀帝詢問公卿,公卿也認為朝見一次要白白花費國庫的錢财,可以暫時不予答應。
單于使節告辭離去,還沒動身,揚雄上書說:“我聽說&lsquo六經&rsquo中所說治理國家的方法,最好是在動亂未形成時就治理穩固;兵家取勝的方法,最好是在戰争之前就把敵人制服。
以上二者都很精妙,然而也都是大事之本,不能不留意。
現在單于請求朝見,國家推辭,我愚昧地認為,漢朝與匈奴之間從此埋下了矛盾不安的種子。
匈奴原本是五帝時不能使其臣服,三王時也不能對其控制的強國。
秦始皇那樣強大,仍然不敢窺伺西河。
高祖那樣威武和英明,三十萬漢軍被圍困在平城。
高皇後時匈奴狂傲不敬, 及孝文時,候騎至雍甘泉。
孝武設馬邑之權,欲誘匈奴,徒費财勞師,一虜不得見,況單于之面乎!其後深惟社稷之計,規恢萬載之策,乃大興師數十萬,前後十餘年,窮極其地,追奔逐北。
自是之後,匈奴震怖,益求和親,然而未肯稱臣也。
夫前世豈樂傾無量之費,役無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以為不壹勞者不久佚,不暫費者不永甯,是以忍百萬之師以摧餓虎之喙,運府庫之财填盧山之壑而不悔也。
逮至元康、神爵之間,大化神明,鴻恩博洽,匈奴内亂争立。
呼韓邪歸死稱臣,然尚羁縻之計,欲朝者不距,不欲不強。
何者?匈奴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負力怙氣,其和難得。
故未服之時,勞師遠攻,傾國殚貨,如彼之難也。
既服之後,慰薦撫循,交接賂遺,如此之備也。
真中國之堅敵,茲甚未易可輕也。
今單于歸義,懷誠欲來陳見,此乃上世之遺策,神靈之所想望。
國家雖費,不得已者也。
奈何距以來厭之辭,疏以無日之期,消往日之恩,開将來之隙乎?夫明者視于無形,聰者聽于無聲,壹有隙之後,雖智者勞心于内,辯者毂擊于外,猶不若未然之時也。
夫百年勞之,一日失之,費十而愛一,臣竊為國不安也。
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亂、未戰,以遏邊萌之禍。
”書奏,天子寤焉,召還匈奴使者,更報其書而許之。
單于未發,會病,複遣使願朝明年,上許之。
到孝文帝時,匈奴的偵察騎兵深入到雍甘泉一帶。
孝武帝時設下馬邑之謀,想引誘匈奴主力深入,結果白白浪贊錢财,勞頓軍隊,一個俘虜也沒有抓獲,更何況見到單于呢!此後,武帝深思國家大計,拟定了萬年太平策略,于是發動數十萬大軍,前後十餘年,打遍了匈奴的國土,追逐向北奔逃的殘兵敗将。
從此以後,匈奴震驚恐懼,更加迫切要求和親,但是仍不肯向漢朝稱臣。
再說,前世之人難道樂于耗費無法計量的錢财,役使無罪的國民,到狼煙以北去求一時痛快嗎?那是由于不付出一次的辛勞就得不到長久的安逸,不暫時花費錢财就不能有永遠的安甯,所以才忍心調動百萬大軍去摧毀餓虎之口,調運國庫的錢财去填平匈奴盧山的溝壑而不後悔。
及至元康、神爵年間,國泰民安,主上清明,皇恩廣施,而匈奴發生内亂,五個單于争奪王位。
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歸順稱臣,然而朝廷仍然對他們采取籠絡政策,願來朝見的朝廷不拒絕,不想來的也不勉強。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匈奴天性兇猛好怒,體魄魁健,力強氣盛,使他們溫和從善很難。
所以他們未順服時,勞師遠攻,耗盡國力和錢财,是那樣的艱難。
已經降服之後,慰藉安撫,結交送禮,是這樣完備周詳。
這是中國強硬的敵手,真應十分重視,不能輕易改變态度而等閑視之。
而今,匈奴單于歸心仁義,懷着真心誠意來朝見陛下,這乃是前代遺留下的和平之策,神靈所盼望的。
國家雖然為此要有所花贊,也是不得已的。
怎麼能用來者不善、氣勢壓人一類的話加以拒絕,無限拖延朝見日期,使雙方疏遠,勾銷往昔的恩德,制造新的矛盾呢?眼明的人能看到無形的東西,耳聰的人能聽到無聲的音響,一旦産生矛盾之後,哪怕智者挖空心思,善辯者内外奔忙,還是不如矛盾沒有發生的時候。
百年辛勞毀于一旦,花費十分所取得的成果卻因愛惜一分而失去,我私下為國家感到不安。
望陛下在尚未發生變亂和尚未爆發戰争時稍加留意,以遏止邊疆禍端的産生。
”奏章呈上,哀帝醒悟,就召回匈奴使者,更換回報單于的國書,答應了單于朝見的請求。
單于還未動身就生了病,于是又派使節來到漢朝請求明年朝見,哀帝同意了。
己未(前2) 元壽元年 春正月朔,以傅晏為大司馬、衛将軍,丁明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是日,日食。
尋罷晏就第。
初,傅晏害董賢之寵,又與息夫躬謀欲求居位輔政。
會單于以病未朝,躬奏以為:“當有他變。
烏孫兩昆彌弱,其叛臣卑爰疐強,東結單于,遣子往侍,恐其合勢以并烏孫,則匈奴盛而西域危矣。
可令降胡詐為卑爰疐使者來上書,欲因天子威告單于歸臣侍子,因下其章,令匈奴客聞焉。
則是所謂&lsquo上兵伐謀,其次伐交&rsquo者也。
”上召公卿、将軍大議。
左将軍公孫祿以為:“中國常以威信懷伏夷狄,躬欲造不信之謀,不可許。
且匈奴賴先帝之德,保塞稱藩。
今單于以疾病自陳,不失臣子之禮。
臣祿自保沒身不見匈奴為邊竟憂也。
”躬曰:“臣為國家萬世慮,而祿欲以其犬馬齒保目所見。
臣與祿未可同日語也!”上罷群臣,獨與躬議。
躬因建言:“災異屢見,恐必有非常之變,可遣大将軍行邊兵,敕武備,斬一郡守以立威應變。
”上然之,以問丞相嘉,對曰:“臣聞動民以行不以言,應天以實不以文。
下民微細,猶不可詐,況于上天神明而可欺哉!天之見異,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覺悟反正,推誠行善,民心說而天意得矣!謀動幹戈,設為權變,非應天之道也。
夫議政者,苦其谄谀、傾險、辯惠、深刻也。
惟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上不聽。
己未(前2) 漢哀帝元壽元年 春季正月初一,朝廷授任傅晏為大司馬、衛将軍,授任丁明為大司馬、骠騎将軍。
當天,出現了日食。
不久又罷免了傅晏,遣歸府第。
當初,傅晏嫉妒董賢得寵,又與息夫躬謀劃取得輔政大臣的地位。
正巧匈奴單于因病不能來朝見,息夫躬上奏,認為:“可能有其他變化。
烏孫兩位昆彌勢力弱,逃亡在外的卑爰疐則強盛,他如果東去勾結匈奴單于,并派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侍奉單于,恐怕他們會聯合起來吞并烏孫,那麼就會導緻匈奴勢強而西域勢危。
可讓歸降朝廷的西域胡人假扮卑爰疐的使節來長安上書,可以借天子之威讓單于歸還人質,趁把奏書交與主管機關處理時,讓匈奴的使者知道。
這就是所謂&lsquo首先破壞敵人的謀略,其次斷絕敵人的外援&rsquo。
”哀帝召集公卿、将軍讨論并作出重大決策。
左将軍公孫祿認為:“中國經常依靠威信令外族歸附,息夫躬卻謀劃這種不講信義的計策,是不能同意的。
況且匈奴依賴先帝的恩德,自稱藩屬,保衛着漢朝邊塞。
現在單于因患病派使者前來陳告,并不失臣子的禮節。
我敢保證,我到死也看不到匈奴會成為邊境的憂患。
”息夫躬說:“我為國家萬世安危着想,而公孫祿卻隻想以他的有生之年擔保眼下所能見到的事實。
我與公孫祿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哀帝便命群臣退下,單獨與息夫躬磋商。
息夫躬于是建議說:“災異屢次出現,恐怕一定會有非常的事變,可以派遣大将軍督查邊塞守兵,整頓武備,斬一個郡守以樹威應變。
”哀帝認為有道理,就詢問丞相王嘉,王嘉回答說:“我聽說感動人民靠行動不靠言辭,應驗天變靠實質内容而不靠表面文章。
下民卑微,尚不可欺詐,何況對于上天神明,怎麼可以欺騙呢!上天出現變異,是用來告誡君王,想讓他們覺悟改過,提倡誠意推行善政,使民心歡悅,這就符合天意了。
謀劃軍事行動,設為随機應變,并非應天之道。
讨論國家大事,最怕那些谄谀、陰險、詭辯、用心惡毒的言論。
願陛下觀覽古代的戒鑒,反複思考,不要被先提出的建議所左右。
”哀帝不聽他的勸告。
至是诏将軍、中二千石舉習兵法者各一人,因拜傅晏、丁明皆為大司馬。
會有日食之變,诏問得失,舉直言。
嘉奏曰:“孝元皇帝溫恭少欲,賞賜節約。
馮貴人以身當熊,帝深嘉美之,然賜錢五萬而已。
是時外戚赀千萬者少,故少府、水衡見錢多,都内錢至四十萬萬。
雖遭兇年加有羌變,外奉師旅,内振貧民,終無傾危之憂。
成帝時,谏臣多言燕出女寵、耽酒之害,其言甚切,終不怨怒。
寵臣史育數貶退,張放斥就國,淳于長榜死于獄,不以私愛害公義,故雖多内譏,朝廷安平,傳業陛下。
陛下在國好《詩》《書》,上儉節。
征來,所過稱頌德美。
初即位,易帷帳,去錦繡。
共皇寝廟比當作,以用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