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六

關燈
道不通暢,那陰陽就隔斷,和氣不能興旺,未必不是根源于此。

    正當刺史奏事之時,應該明确加以告誡,使他們清晰地知曉本朝首要之務。

    ”成帝嘉獎采納了這個建議。

     黃河決口。

     之前,清河都尉馮逡上奏說:“我郡處于黃河下流,土壤松脆,容易倒塌。

    以前沒怎麼造成大害,是由于屯氏河通暢,水大時可以兩河分流。

    如今屯氏河淤塞,靈鳴犢口也越來越不通暢,隻有這一條河承受幾條河的負擔,即使增高堤防,終究不得宣洩。

    一旦連雨十日不停,必然漫溢。

    夏禹九河現今既難以尋找,屯氏河淤塞不久,容易疏浚。

    加上河口位置較高,對于分減水 力,道裡便宜,可複浚以助大河,洩暴水,備非常。

    不豫修治,北決病四五郡,南決病十餘郡,然後憂之晚矣!”事下丞相、禦史,以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至是大雨水十餘日,河果決東郡金堤,凡灌四郡三十二縣,水居地十五萬餘頃,深者三丈,壞敗官亭室廬且四萬所。

     以王尊為京兆尹。

     南山群盜數百人為吏民害。

    诏逐捕,歲餘不能禽。

    或說大将軍鳳,選賢京兆尹。

    于是鳳薦尊為京輔都尉,行尹事。

    旬月間,盜賊清,拜京兆尹。

     大将軍鳳奏以陳湯為從事中郎。

     上即位之初,丞相匡衡複奏:“陳湯奉使颛命,盜所收康居财物。

    ”湯坐免。

     後以言事不實,下獄當死。

    谷永上疏訟湯曰:“戰克之将,國之爪牙,不可不重。

    故君子聞鼓鼙之聲則思将帥之臣。

    湯前斬郅支,威震百蠻,武暢四海。

    今坐言事非是,幽囚久系,執憲之吏欲緻之大辟。

    《周書》曰:&lsquo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

    &rsquo夫犬馬有勞于人,尚加帷蓋之報,況國之功臣者哉!竊恐陛下忽于鼓鼙之聲,不察《周書》之意,而忘帷蓋之施,庸臣遇湯,卒從吏議,非所以厲死難之臣也。

    ”書奏,诏出湯,奪爵為士伍。

     會西域都護段會宗為烏孫所圍,驿騎上書,願發城郭、敦煌兵以自救。

    大将軍鳳言:“湯多籌策,習外國事,可 力,疏導起來也方便,可重新疏通屯氏河,以助黃河宣洩突發大水,防備于非常。

    如果不加修治,黃河北邊一旦決口,将會危害四五個郡;如果南面決口,就會使十幾個郡受害,那時再憂愁可就晚了!”奏事下交丞相、禦史,他們認為:“方今國家财政困難,可暫且不疏通。

    ”到現在,連降十餘日大雨,黃河果然在東郡金堤決口,一共淹了四個郡三十二個縣,大水淹沒了土地十五萬多頃,深處達三丈,沖毀倒塌官亭、民舍四萬多所。

     任命王尊為京兆尹。

     南山有成群盜匪幾百人,為害官吏、百姓。

    成帝下诏追捕,一年多沒能捉到。

    有人建議大将軍王鳳,選任賢能擔任京兆尹。

    于是王鳳舉薦王尊任京輔都尉,代行京兆尹的職務。

    一個月時間,王尊便清除了盜賊,被正式任命為京兆尹。

     大将軍王鳳上奏任命陳湯為從事中郎。

     成帝剛即位時,丞相匡衡多次上奏說:“陳湯奉命出使西域,不奉上命而自由行事,盜取了沒收康居國的财物。

    ”陳湯因而獲罪免官。

     後來又因為他上書講的不符事實,被捕下獄,依罪應判死刑。

    谷永便上書為陳湯辯護說:“克敵善戰的将軍,是國家的爪牙,不能不重視他們。

    所以,君子聽到戰鼓之聲就思念将帥之臣。

    陳湯以前斬殺郅支單于,聲威震動百蠻,威武暢通四海。

    現今陳湯因所奏不實獲罪,久禁監獄,執刑官吏打算将他處斬。

    《周書》說:&lsquo記人之功,忘人之過,這是應該為君主所具備的。

    &rsquo即使犬馬有勞于人,死後還要用車帷傘蓋将它埋葬,回報它們的效勞,更何況國家的功臣呢!我恐怕皇上疏略了戰鼓之聲,不曾明察《周書》之意,忘掉報答功臣的效勞,像對待平庸之臣那樣對待陳湯,最後聽從官吏的建議,這并非是鼓勵臣子為國捐軀的做法。

    ”奏章呈上,诏令放出陳湯,奪去爵位,貶為士伍。

     這時正巧西域都護段會宗被烏孫軍隊圍困,派來驿騎上書,請求同意征發西域各國軍隊和敦煌的漢朝守軍以自救。

    大将軍王鳳說:“陳湯富于謀略,熟悉西域外國之事,可以召他前來 問。

    ”上召湯見宣室。

    湯擊郅支時中寒病,兩臂不屈申,有诏毋拜,示以會宗奏。

    湯對曰:“臣以為此必無可憂也。

    ”上曰:“何以言之?”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

    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又《兵法》曰:&lsquo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

    &rsquo今圍會宗者,人衆不足以勝會宗,唯陛下勿憂。

    且兵,輕行五十裡,重行三十裡,今發城郭、敦煌,曆時乃至,所謂報仇之兵,非救急之用也。

    ”上曰:“度何時解?”湯知烏孫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過數日,因對曰:“已解矣。

    ”屈指計其日,曰:“不出五日,當有吉語聞。

    ”居四日,軍書到,言已解。

    大将軍鳳奏以為從事中郎,莫府事壹決于湯。

     癸巳(前28) 河平元年 春,以王延世為河堤使者,塞決河。

     杜欽薦王延世為河堤使者。

    延世以竹落長四丈,大九圍,盛以小石,兩船夾載而下之。

    三十六日堤成。

    賜延世爵關内侯。

     夏四月晦,日食。

    诏百官陳過失。

     時許皇後專寵,後宮希得進見,中外皆憂上無繼嗣,故劉向、杜欽、谷永皆以為言。

    上于是減省椒房、掖廷用度,皆如竟甯以前故事。

    皇後上疏自陳,以為:“時世異制,長短相補,不出漢制而已,纖微之間未必可同也。

    今家吏不曉,壹受诏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

    唯陛下察焉!”上于是采谷 詢問。

    ”成帝便在宣室殿召見陳湯。

    陳湯攻打郅支時因中寒兩臂不能屈伸,成帝诏許不必跪拜,拿會宗的奏書給他看。

    陳湯回答說:“我認為這件事根本不必擔憂。

    ”成帝說:“你為什麼這麼說呢?”陳湯說:“胡兵五人才頂得上漢兵一人,為什麼呢?他們的刀刃不鋒利,弓箭也不便利。

    現在聽說學到漢人的技巧,但也隻能三頂一。

    而且《兵法》也說:&lsquo攻擊的客軍必須是守軍的兩倍,然後才可進攻。

    &rsquo如今圍困段會宗的敵人數目尚不足戰勝他,請陛下不必擔憂。

    況且部隊輕裝日行可達五十裡,重裝日行可達三十裡,現在如派發諸國和敦煌的軍隊,要長時間才能到達,這隻能是報仇之兵,非救急之用。

    ”成帝說:“你估計什麼時候可以解除圍困?”陳湯知道烏孫兵是烏合之衆,不能長期堅持攻戰,所以事情不過幾天,因而回答說:“已經解圍了。

    ”又屈指計算天數,說:“不出五天,當能聽到好消息。

    ”過了四天,軍書到來,說圍困已解除。

    大将軍王鳳上奏,任命陳湯為從事中郎,從此,大将軍幕府的大事均由陳湯一人決定。

     癸巳(前28) 漢成帝河平元年 春季,任命王延世為河堤使者,負責堵塞黃河決口。

     杜欽舉薦王延世任河堤使者。

    王延世用長四丈、大九圍的竹編籠網盛滿小石,再用兩條船夾着載運,沉入決口處。

    經過三十六天就修好了河堤。

    成帝賜給王延世關内侯的爵位。

     夏四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成帝下诏要求百官陳述朝廷的過失。

     當時,許皇後受專寵,後宮其他嫔妃難得親近成帝,朝廷内外都為皇帝無子而擔憂,所以劉向、杜欽、谷永都上書說此事。

    成帝于是削減皇後椒房殿和嫔妃掖廷的用費,一切按竟甯以前的舊例。

    許皇後上書為自己辯解說:“我認為不同時代不同制度,取長補短,不超越漢制就行了,細微的方面不一定要求一樣。

    現在主管後宮的官吏不了解這個道理,如果一旦接受這樣的诏書,恐怕我連搖搖手都辦不到。

    還請陛下明察!”成帝于是将谷 永等言報之,且曰:“吏拘于法,亦安足過,蓋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

    且财币之省,其于皇後所以扶助德美,為華寵也。

    傳不雲乎:&lsquo以約失之者鮮。

    &rsquo孝文皇帝,朕之師也;皇太後,皇後成法也。

    皇後其刻心秉德,謙約為右,垂則列妾,使有法焉。

    ” 秋,複太上皇寝廟園。

     給事中平當言:“太上皇,漢之始祖,廢其寝廟園,非是。

    ”上亦以無繼嗣,遂納當言。

     減死刑,省律令。

     诏曰:“今大辟之刑,千有餘條,律令煩多,百有餘萬言。

    奇請、他比,日以益滋。

    自明習者不知所由,欲以曉谕衆庶,不亦難乎!其議減死刑及可蠲除約省者,令較然易知,條奏。

    ”時有司不能廣宣上意,徒鈎摭微細,毛舉數事,以塞诏而已。

     甲午(前27) 二年 春正月,匈奴遣使朝獻。

     匈奴遣右臯林王伊邪莫演奉獻,罷歸,自言欲降,“即不受我,我自殺,終不敢還”。

    使者以聞,下公卿議。

    議者或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谷永、杜欽以為:“漢興,匈奴數為邊害,故設金爵之賞以待降者。

    今單于稱臣朝賀,無有二心,接之宜異于往時。

    今既享其聘貢之質,而更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擁有罪之臣而絕慕義之君也。

    假令單于初立,欲委身中國,未知利害,使之詐降以蔔吉兇,受之,虧德沮善,令單于自疏,不親邊吏; 永等人奏章所說災變原因出于後宮的意思轉告皇後,并且說:“官吏拘于法令規定,也算不上過錯,矯枉過正,古今如此。

    況且後宮開支的節省,正有助于扶助皇後美德,博得更多贊譽。

    經傳上不是說過:&lsquo因為節約而犯過失的人非常少。

    &rsquo孝文帝在這方面是我的老師,皇太後也是皇後現成的榜樣。

    皇後要盡心養德,以勤儉節約為上,為下面嫔妃示範,使他們有榜樣可遵循。

    ” 秋季,恢複了太上皇的墓園、祭廟。

     給事中平當上奏說:“太上皇乃是漢朝的始祖,廢除他的陵園、祭廟沒有道理。

    ”成帝也因為後繼無人,便采納了他的意見。

     減少死刑,減省律令條文。

     成帝下诏說:“現在關于死刑的規定就有一千餘條,律令繁多有一百多萬言。

    此外,還有奇請、他比等附加規定,日益增多。

    連專門研究運用法律的官吏都搞不清頭緒,要用它曉谕百姓,不更難嗎!應讨論減少死刑和可取銷、簡化的條規,讓它簡單易懂。

    研究後,具體回奏。

    ”當時主管部門不能對成帝的意圖廣為宣傳,隻是摘取細微小事,來敷衍诏書罷了。

     甲午(前27) 漢成帝河平二年 春正月,匈奴派遣使臣來漢朝進貢。

     匈奴派遣右臯林王伊邪莫演來朝進貢,公事辦完,準備回國時,自己說願意歸降漢朝,還說:“如果不接受我,那我就自殺,反正不敢回匈奴。

    ”使者報告朝廷,成帝下交公卿讨論。

    有的說:“可以依據舊例,接受他歸降。

    ”谷永、杜欽卻認為:“漢朝興盛,匈奴多次為害邊疆,所以設置了黃金和爵位的獎賞,用來對待歸降者。

    現在單于稱臣朝賀,沒有二心,接待就應不同于以往。

    如今既然接受他的朝賀進貢,反而收留他的逃亡之臣,這是貪圖收獲一人,而失掉匈奴一國的誠心,擁有一個有罪之臣,反而同仰慕仁義的君主斷絕關系。

    假如單于因為新即位,打算投靠中國,卻不知利害如何,派他假投降,用來觀測這樣做是吉是兇,我們如接受,便損害了善德,叫單于同中國疏遠,不與邊疆官吏友善; 或者設為反間,欲因而生隙,受之,适合其策,使得歸曲而責直。

    此誠邊境安危之原,師旅動靜之首,不可不詳也。

    不如勿受,以昭日月之信,抑詐谖之謀,懷附親之心,便!”上從之。

    遣問降狀,伊邪莫演曰:“我病狂妄言耳。

    ”遣去。

    歸到,官位如故,不肯令見漢使。

     沛郡鐵官冶鐵飛。

     夏,楚國雨雹。

     大如釜。

     徙山陽王康為定陶王。

     悉封諸舅為列侯。

     王譚為平阿侯,商為成都侯,立為紅陽侯,根為曲陽侯,逢時為高平侯。

    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免京兆尹王尊官,複以為徐州刺史。

     禦史大夫張忠奏京兆尹王尊罪,尊坐免官,吏民多稱惜之。

    湖三老公乘興等上書訟:“尊治京兆,盡節勞心,夙夜思職,撥劇整亂,誅暴禁邪,皆前所稀有。

    今禦史奏尊&lsquo傷害陰陽,為國家憂;靖言庸違,象恭滔天&rsquo。

    原其所以,出禦史丞楊輔。

    素與尊有私怨,外依公事,傅緻奏文。

    臣等竊痛傷。

    尊修身潔己,砥節首公,刺譏不憚将相,誅惡不避豪強,功著職修,威信不廢。

    昨以京師廢亂,選用為卿,賊亂既除,即以佞巧廢黜。

    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願下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定尊素行!審如禦史章,尊乃當伏觀阙之誅,放于無人之域,不得苟免;及任舉尊者,當獲選舉之辜,不可但已。

    即不如章,飾文深诋以愬無罪,亦宜有誅,以懲讒賊之口,絕詐欺之路。

    ”于是複以 或者是單于故意設下的反間之計,打算借此尋找把柄,這樣,接受了就恰巧中了他的計謀,使他把錯誤推給我們而用正理指責。

    這實在是邊境安危的根源,戰與和的關鍵,不能不仔細對待。

    所以,不如不接受,以顯示我們的信義如日月之明,扼制他詐騙的陰謀,懷柔單于歸順親和之心。

    ”成帝依從了他們的建議。

    派人去查詢歸降者的狀況,伊邪莫演說:“我那是有病說瘋話呢。

    ”便将他遣送回國。

    伊邪莫演回匈奴後,官職照常,但單于卻不肯叫他再見到漢朝的使者。

     沛郡鐵官煉鐵時鐵飛走。

     夏季,楚國下冰雹。

     冰雹大如釜。

     改封山陽王劉康為定陶王。

     将成帝諸舅都封為列侯。

     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

    五個人同日受封,所以世稱五侯。

     撤銷王尊京兆尹官職,重新任命為徐州刺史。

     禦史大夫張忠奏告京兆尹王尊的罪過,王尊因罪免職,京師官吏百姓大多表示惋惜。

    湖縣三老公乘興等人上書為王尊辯護說:“王尊治理京兆盡心盡力,日夜不忘職守,撥亂反正,除暴禁邪,都是以前少有的。

    現在禦史上奏王尊&lsquo傷害陰陽,成了國家的憂患;托言治理,實是違職;表面恭敬,過惡漫天&rsquo。

    追究根源,出自禦史丞楊輔。

    楊輔平時與王尊有私怨,外依公事,羅織罪狀,以成奏文。

    臣等實感痛心。

    王尊修身廉潔,守節為公,揭露弊端不怕将相,除惡去害不避豪強,功績顯著,盡心盡職,不損害朝廷威信。

    過去因為京師混亂,選用為京兆尹,賊亂一旦清除,他卻因奸佞小人的讒言而遭受罷免。

    一個王尊,三年之間,一會兒稱為賢臣,一會兒稱為奸邪,這不是太過分了嗎!請聖上下令公卿、大夫、博士、議郎一起審定王尊日常的言行!真若像禦史奏章那樣,王尊應伏法示衆,或流放到無人的邊疆,不能使他幸免;至于舉薦王尊的人,也應責以舉薦不實之罪,不能原諒。

    如果事實不像奏章那樣,而是巧言誣蔑,陷害無罪之人,也應加以處治,以懲治讒言害人者,杜絕欺詐的途徑。

    ”于是成帝重新 尊為徐州刺史。

     西夷相攻,以陳立為牂柯太守,讨平之。

     夜郎王興、鈎町王禹、漏卧侯俞更舉兵相攻。

    議者以為道遠不可擊,乃遣太中大夫張匡持節和解。

    興等不從命。

    杜欽說大将軍鳳曰:“蠻夷輕易漢使,不憚國威,恐議者選耎,複守和解。

    則複曠一時,使彼得收獵其衆以相殄滅。

    自知罪成,狂犯守尉,遠臧溫暑毒草之地,雖有孫、吳将,贲、育士,若入水火,往必焦沒,智勇亡所施。

    宜因其罪惡未成,未疑漢家加誅,陰敕旁郡守尉練士馬,大司農豫調谷積要害處,選任職太守往,以秋涼時入,誅其王侯尤不軌者。

    即以為不毛之地,無用之民,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絕其王侯,勿複通。

    如以先帝所立累世之功不可堕壞,亦宜因其萌牙,早斷絕之。

    及已成形,然後戰師,則萬姓被害。

    ”鳳于是薦陳立為牂柯太守。

    立至,谕告興,興又不從。

    立乃從吏數十人出行縣,至興國,召興至。

    立數責,因斷頭。

    出曉士衆,以興頭示之,皆釋兵降。

    禹、俞震恐,入粟、牛羊勞吏士。

    西夷遂平。

     乙未(前26) 三年 春正月,楚王嚣來朝。

     楚孝王嚣,宣帝子,上叔父也。

    诏以其素行純茂,特加顯異,封其子勳為廣戚侯。

     任命王尊為徐州刺史。

     西夷互相攻戰,任命陳立為牂柯太守,将其讨平。

     夜郎王興、鈎町王禹、漏卧侯俞,先後起兵互相進攻。

    朝廷讨論時,有人認為路途太遠,不能派兵征讨,于是派太中大夫張匡拿着皇帝的符節前往,進行調和。

    王興等人不依從命令。

    杜欽便向大将軍王鳳獻策說:“蠻夷輕視漢朝使臣,不怕中國的國威,隻怕讨論的人膽怯不前,重又堅持調解。

    這樣一來,又要擱置三個月時間,使他們乘機集結人衆,進行攻殺。

    他們自知罪惡已經造成,便會瘋狂地向郡守尉進犯,遠藏在酷暑毒草之地,就是以孫武、吳起為将,率領孟贲、夏育這樣的猛士,也如同進入水火之中,必被淹沒燒焦,再大的智慧和勇敢都無法施展。

    現在應該趁着他們罪惡還沒造成,不曾懷疑漢朝會對它征讨,暗中命令邊防郡的守尉操練兵馬,大司農預先征調糧草,屯集要害處,然後挑選勝任的太守前去,于秋涼之時進軍,誅殺最為殘暴不軌的蠻夷王侯。

    如果認為那裡都是不毛之地,無用之民,用不着勞師動衆,應該撤掉郡置,放棄該地百姓,與蠻夷王侯斷交,不再往來。

    如果認為那裡是先帝累世所建的功業,不應毀掉,也應該趁着變亂還處于萌芽之時及早平定。

    等到變亂一旦形成,然後興師征讨,那百姓就要蒙受災難。

    ”王鳳于是推薦陳立為牂柯太守。

    陳立到那裡,就傳谕告知王興,王興又不服從。

    陳立于是帶領随從幾十人,外出巡視所屬各縣,到了王興控制的地方,召王興會見。

    陳立譴責王興,曆數罪惡,并趁機将王興砍頭。

    陳立拿着王興頭顱曉谕兵衆,結果都放下兵刃歸降。

    鈎町王禹和漏卧侯俞因而震驚恐懼,于是獻上糧食、牛羊慰勞官吏将士。

    西夷于是平定。

     乙未(前26) 漢成帝河平三年 春正月,楚王劉嚣前來朝見。

     楚孝王劉嚣是漢宣帝的兒子,漢成帝的叔父。

    成帝下诏,因劉嚣一向品行高潔純厚,特地給予特殊的獎勵,封他的兒子劉勳為廣戚侯。

     二月,犍為地震,山崩,壅江水逆流。

     秋八月晦,日食。

     求遺書。

     上以中秘書頗散亡,使谒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诏光祿大夫劉向校之。

    向以王氏權位太盛,而上方向《詩》《書》、古文,乃因《尚書·洪範》,集合上古以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迹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一篇,号曰《洪範五行傳論》,奏之。

    天子心知向忠精,故為鳳兄弟起此論也,然終不能奪王氏權。

     河複決,複命王延世塞之。

     河複決平原,流入濟南、千乘,所壞敗者半建始時。

    複遣王延世作治,六月乃成。

     丙申(前25) 四年 春正月,匈奴單于來朝。

     丞相王商多質有威重,容貌絕人。

    單于來朝,拜谒商,仰視大畏之,遷延卻退。

    上聞而歎曰:“真漢相矣!” 三月朔,日食。

     夏四月,诏收丞相樂昌侯王商印绶。

    商以憂卒。

     琅邪太守楊肜與王鳳連昏,其郡有災害,商按問之。

    鳳以為請,商不聽,竟奏免肜。

    奏寝不下。

    鳳以是怨商,陰求其短,使人告商淫亂事。

    天子以為暗昧之過,不足以傷大臣。

    鳳固争,下其事司隸。

    太中大夫張匡素佞巧,複上書極言诋商,有司奏請,召詣诏獄。

    上素重商,知匡言多 二月,犍為發生地震,山體崩塌,堵塞了長江,使江水逆流。

    秋八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尋求散失的書籍。

     成帝因為宮内藏書散失很多,派谒者陳農到各地尋求散失的書籍,诏令光祿大夫劉向校正。

    劉向因為外戚王氏權位太盛,而成帝正當留意于《詩》《書》、古文,于是就依據《尚書·洪範》,結合上古直到秦漢以來的祥瑞災異的記錄,推斷迹象變化,聯系人間禍福變化,顯著它的占蔔應驗,分門别類,形成條目,共計十一篇,書名為《洪範五行傳論》,獻呈成帝。

    成帝心裡知道劉向精忠愛國,因為王鳳兄弟權勢太盛,才有意著作此書,但是他終究不能剝奪王氏的大權。

     黃河再次決口,重新命令王延世堵塞河堤。

     黃河又在平原郡決口,洪水流入濟南、千乘,所造成的損失,相當于建始年決口的一半。

    朝廷再次派王延世負責治理,六個月後完工。

     丙申(前25) 漢成帝河平四年 春正月,匈奴單于前來朝賀。

     丞相王商素質純樸,有威嚴持重的氣度,容貌過人。

    匈奴單于前來朝賀時,拜谒王商,當他向上仰視王商時,不禁非常敬畏,連續後退了好幾步。

    成帝聽說後,感歎道:“這真正是我大漢的丞相!” 三月初一,出現日食。

     夏四月,成帝下诏收回丞相樂昌侯王商的印信绶帶。

    王商因憂愁去世。

     琅邪太守楊肜與王鳳是姻親,他的郡裡發生災害,由王商查辦。

    王鳳為楊肜說情,王商不聽,反而上奏請求罷免楊肜。

    奏書送上去遲遲沒有批複。

    王鳳因此怨恨王商,暗中找他的短處,派人告發王商淫亂之事。

    成帝認為這是暗昧的小過失,不足以傷害大臣。

    王鳳堅持要追究,于是将此事下交司隸。

    太中大夫張匡平時奸佞乖巧,趁機又上書極力诋毀王商,主管部門上奏要求召王商到诏獄進行審訊。

    成帝一向敬重王商,知道張匡的話多 險,制曰:“勿治!”鳳固争之。

    诏收商丞相印绶。

    商免相三日,發病,歐血薨,谥戾侯。

    子弟親屬皆出補吏,莫得留給事、宿衛者。

    有司奏請除國邑,诏子安嗣侯。

     以張禹為丞相。

     上為太子,受《論語》于禹,及即位,賜爵關内侯,拜光祿大夫、給事中,與王鳳并領尚書。

    禹内不自安,數病,上書欲退避鳳。

    上不許,撫待愈厚,遂以為相。

     罽賓遣使來獻。

     初,武帝通西域,罽賓自以絕遠,漢兵不能至,獨不服,數剽殺漢使。

    遣使來謝,孝元以絕域不錄,絕而不通。

     及帝即位,複遣使獻謝罪。

    漢欲遣使者報送其使,杜欽說王鳳曰:“中國所以為通厚蠻夷,惬快其求者,為壤比而為寇也。

    今縣度之厄,非罽賓所能越也。

    其鄉慕不足以安西域,雖不附不能危城郭。

    前親逆節,惡暴西域,故絕而不通。

    今悔過來,而無親屬、貴人,奉獻者皆行賈賤人,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

    故煩使者送至縣度,恐失實見欺。

    起皮山,南更不屬漢之國四五,時為所侵盜。

    又曆大、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

    又有三池磐、石阪道,狹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裡,臨峥嵘不測之深。

    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二千餘裡,乃到縣度。

     是奸險之詞,于是批示:“不許究治!”後來,王鳳又堅持追究。

    成帝下诏收回王商的丞相印信、绶帶。

    王商被免去丞相三天後,發病吐血而死,谥号為戾侯。

    王商的子弟親屬,凡在宮廷内任職的都被調出,補任其他管職,不許留在給事、宿衛等職位上。

    主管部門奏請撤銷王商的封地,成帝下诏令王商的兒子王安繼承樂昌侯爵位。

     任命張禹為丞相。

     成帝當太子時,由張禹教授《論語》,即位後,賜張禹為關内侯,拜為光祿大夫、給事中,和王鳳一起主管尚書事務。

    張禹内心不安,多次稱病,上書請求退休,想避開王鳳。

    成帝不準,對他安撫更為優厚,于是被任命為丞相。

     罽賓國派遣使者前來獻禮。

     起初,漢武帝打通西域,罽賓國自以為地處絕遠,漢軍不可能到達,因此不順服,多次劫殺漢使。

    後來,罽賓國派使臣赴長安上書請罪,元帝認為其國地處絕遠,不與來往。

     等到成帝即位,罽賓王又派使者獻禮謝罪。

    漢朝打算派使者護送作為禮節回報,杜欽對王鳳說:“中國之所以厚待蠻夷,滿足他們的要求,因為疆土相連,容易侵犯邊境。

    現今縣度的險要,不是罽賓軍隊可以越過的。

    他們即使歸附,也不足以安定西域,雖然不歸附,也不能危害我們的城池。

    從前,罽賓王親自冒犯漢朝使節,罪惡暴露在西域各國面前,所以中國與他斷交。

    現在他們宣稱悔悟過來,但是前來奉獻的都是低賤的買賣人,沒有王者親屬、顯貴,可見他們是以獻禮為名,打算通商做買賣。

    所以,如果勞煩使者将他們護送到縣度險阻之處,就怕受了他們的欺騙。

    從皮山國南去,要經過非漢朝管轄的四五個國家,這裡時常有沿路搶劫的事件發生。

    此外還要經過大、小頭痛山和赤土阪、身熱阪。

    走到這裡,會叫人渾身發燒,面無人色,頭痛嘔吐。

    又有三池磐、石阪道,窄的地方隻有一尺六七寸,而長的可達三十裡,旁邊是陡峭不測的深谷。

    行走的人要跨坐在岩上,用繩索連在一起,一點一點向前移動。

    要走兩千多裡,才能到達縣度。

     險阻危害,不可勝言。

    聖王分九州,制五服,務盛内,不求外。

    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蠻夷之賈,勞吏士,涉危難,罷敝所恃以事無用,非久長計也。

    使者業已受節,可至皮山而還。

    ”于是鳳白,從欽言。

    罽賓實利賞賜賈市,其使數年而壹至雲。

     山陽火生石中。

     诏改明年元日陽朔。

     丁酉(前24) 陽朔元年 春二月晦,日食。

     冬,下京兆尹王章獄,殺之。

     時大将軍鳳用事,上謙讓無所颛。

    左右嘗薦劉向少子歆,召見,說之,欲以為中常侍。

    召取衣冠,臨當拜,左右皆曰:“未曉大将軍!”上曰:“此小事,何須關大将軍!”左右叩頭争之,上于是語鳳,鳳以為不可,乃止。

     王氏子弟分據勢官,滿朝廷。

    杜欽見鳳專政泰重,戒之曰:“願将軍由周公之謙懼,損穰侯之威,放武安之欲,毋使範雎之徒得間其說。

    ”鳳不聽。

     時上無繼嗣,體常不平。

    定陶共王來朝,太後與上承先帝意,遇共王甚厚,不以往事為纖介,留之京師。

    上謂共王:“我未有子,人命不諱,一朝有他,且不複相見,爾長留侍我矣。

    ”後疾有瘳,共王因留國邸,上甚親重之。

    鳳心 這裡的種種險阻危害,難以描述。

    古代聖王将天下分為九州,又制定甸、侯、綏、要、荒五服,是為了追求國内興盛,而不是追求域外之事。

    現在派遣使者,秉承皇上的命令,護送外族的商人,煩勞官兵,遠涉險阻,使我們自己依賴的人疲憊,來為無用之邦效勞,不是長久大計。

    既然使者已經派定,可以護送到皮山國就回來。

    ”于是,王鳳将杜欽的話報告給成帝,被成帝采納。

    罽賓國實際上是貪圖漢朝的賞賜,并想和漢朝做買賣,他們的使節幾年才來一次。

     在山陽的石頭中冒出火花。

     下诏,明年的紀元改稱陽朔。

     丁酉(前24) 漢成帝陽朔元年 春二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冬季,将京兆尹王章逮捕入獄,處死。

     當時大将軍王鳳掌權,成帝一味謙讓,緻使大權旁落。

    成帝身邊的侍臣曾經舉薦劉向的小兒子劉歆,成帝召見,十分喜歡,便打算任命他為中常侍。

    成帝命左右拿來衣冠,正準備拜官,身邊的人都說:“還不曾叫大将軍知道!”成帝說:“這是件小事,何須通知大将軍!”身邊的人都叩頭力争,成帝于是告訴了王鳳,王鳳認為不可以,于是沒有任用。

     王家的子弟分别占據要職,達官顯貴充滿朝廷。

    杜欽看到王鳳過于專權,就告誡他說:“希望将軍依照周公謙遜謹慎的态度,減少穰侯魏冉那種威風,去掉武安侯田蚡的貪欲,不要叫範雎這類人從中得以挑撥離間!”王鳳不聽。

     當時成帝沒有繼嗣,又常患病。

    定陶共王前來朝拜,太後與成帝秉承元帝的意願,對待他十分優厚,不因過去争嫡的事心存絲毫芥蒂,讓他留在京師。

    成帝對定陶共王說:“我沒有兒子,人命長短也用不着避諱,一旦有個變化,我們就不能再相見,你就長期留下,随侍在我身邊吧。

    ”後來,成帝病情減輕,定陶共王就留在封國在京師的府邸,成帝十分看重和親近他。

    王鳳心裡 不便,會日食,因言:“日食,陰盛之象。

    定陶王當奉藩在國。

    今留侍京師,詭正非常,故天見戒,宜遣之國。

    ”上不得已于鳳而許之。

    王辭去,上與涕泣而決。

     王章素剛直敢言,雖為鳳所舉,非鳳專權,不親附鳳,乃奏封事,言:“日食之咎,皆鳳專權蔽主之過!”召見延問,對曰:“天道聰明,佑善而災惡,以瑞異為符效。

    陛下以未有繼嗣,引近定陶王,所以承宗廟,重社稷,上順天心,下安百姓,此正議善事,當有祥瑞,何故緻異災?異災之發,為大臣颛政者也。

    今聞大将軍猥歸日食之咎于定陶王,建遣之國,苟欲使天子孤立于上,颛擅朝事,以便其私,非忠臣也。

    且日食陰侵陽,臣颛君之咎。

    今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壹舉手,鳳不内省責,反歸咎善人,推遠定陶王。

    且鳳誣罔不忠,非一事也。

    前丞相商,内行笃有威重,位曆将相,國家柱石臣也。

    守正不随,為鳳所罷,身以憂死,衆庶愍之。

    又鳳知其小婦弟張美人已嘗适人,于禮不宜配禦至尊,托以為宜子,内之後宮,苟以私其妻弟。

    且羌、胡尚殺首子以蕩腸正世,況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此三者皆大事,陛下所自見,足以知其餘及他所不見者。

    鳳不可令久典事,宜退使就第,選忠賢以代之。

    ” 自鳳之白罷商,後遣定陶王也,上不能平,及聞章言,感寤納之,謂章曰:“微京兆尹直言,吾不聞社稷計。

    且唯 對此很感不便,正巧發生日食,便說:“日食是陰氣太盛的象征。

    定陶王應該留在自己封國當藩王。

    現在讓他留在京師,是不正常的,所以上天顯示告誡,應該遣送回國。

    ”成帝對王鳳沒辦法,隻好同意。

    定陶王辭别,成帝與他流淚而别。

     王章一貫剛正,敢于直言,他雖然是王鳳舉薦的,但反對王鳳專權,不親近依附王鳳,于是上密奏說:“發生日食的原因,都是王鳳專權蒙蔽皇上的罪過!”成帝召見王章,進一步詢問,他回答說:“上天是心明眼亮的,他總是保佑良善,降災給邪惡,用祥瑞與災變顯示效驗。

    陛下因為沒有親生兒子,因而接來定陶王,這是為了承繼宗廟,保重國家,對上順從天意,對下安定百姓,這是正當的決定和大好的事情,應該有祥瑞出現,怎麼會招來災異呢?災異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有大臣專權。

    現在聽說大将軍錯将日食之因歸到定陶王身上,建議遣送回國,這是大将軍打算将天子孤立在上面,自己專權,以滿足私心,這不是忠臣。

    而且日食表現的陰氣侵犯陽氣,正是臣下專權壓抑君上的表現。

    現在政事不論大小都由王鳳決斷,天子連手都沒舉過一次,王鳳自己不深責反省,反而歸罪于好人,将定陶王從皇上身邊趕走。

    況且王鳳誣陷不忠,并非一件事。

    前丞相王商品行敦厚,威望很高,曆任将相,乃是國家柱石之臣。

    隻因為他堅持正義而不依附,被王鳳撤免,憂憤而死,百姓對他十分憐惜。

    還有,王鳳明知道他小妾的妹妹張美人已嫁過人,按禮不應該上配至尊的皇上,但卻借口張美人能生男孩,送到後宮,以不光明的手段為他小妾的妹妹謀求私利。

    而且,就是羌、胡夷人還要殺死頭胎嬰兒,以此洗潔腸腑,保證血統的純正,更何況是天子,怎能親近已經嫁人的女子!這三件都是大事,是陛下親自看到的,這就足以知道其他那些看不見的事了。

    不能讓王鳳長期掌握朝政,應該讓他退職回家,選舉忠良之臣來代替他!” 自從因為王鳳的奏請罷免王商,後來又送走定陶王,成帝始終不能平靜,等聽到王章的話,心中感悟,打算采納,對王章說:“多虧京兆尹直言相告,不然我就聽不到國家大計。

    但隻有 賢知賢,君試為朕求可以自輔者。

    ”于是章薦琅邪太守馮野王,忠信質直,智謀有餘。

    上自為太子時,數聞野王名,方倚欲以代鳳。

    章每召見,上辄辟左右。

    時鳳從弟子音侍中,獨側聽,聞章言,以語鳳,鳳甚憂懼。

    杜欽令鳳稱病去就第,上疏乞骸骨,辭指甚哀。

    太後聞之,垂涕不食。

    上少時親倚鳳,弗忍廢,乃優诏報鳳,強起之。

    于是鳳起視事。

     上使尚書劾章:“知野王前以王舅出補吏,而私薦之,阿附諸侯。

    又知張美人體禦至尊,而妄稱引羌、胡殺子蕩腸,非所宜言。

    ”下章吏。

    廷尉緻其大逆罪,章竟死獄中,妻子徙合浦。

    自是公卿見鳳,側目而視。

     野王懼不自安,遂病。

    滿三月,賜告,歸杜陵就醫藥。

    鳳風禦史劾奏:“野王賜告養病而私自便,持虎符出界歸家,奉诏不敬。

    ”杜欽曰:“二千石病,賜告得歸,有故事;不得去郡,亡著令。

    傳曰:&lsquo賞疑從予。

    &rsquo所以廣恩勸功也。

    &lsquo罰疑從去。

    &rsquo所以慎刑,阙難知也。

    今釋令與故事而假不敬之法,甚違&lsquo阙疑從去&rsquo之意。

    即以二千石守千裡之地,任兵馬之重,不宜去郡,将以制刑為後法者,則野王之罪在未制令前。

    刑賞大信,不可不慎。

    ”鳳不聽,竟免野王官。

     時衆庶多冤王章譏朝廷者,欽欲救其過,複說鳳:“舉直言極谏,并見郎從官,展盡其意,加于往前,以明示四方, 賢者能識别賢者,你試着為我找一位能夠輔政的人。

    ”于是王章舉薦琅邪太守馮野王,說他忠誠正直而又富于智謀。

    成帝做太子的時候,多次聽到野王的名聲,于是準備倚靠他來代替王鳳。

    王章每次被成帝召見,成帝都命左右之人退出。

    當時有王鳳的侄子王音為侍中,獨自偷聽,聽到王章的話就告訴王鳳,王鳳十分憂愁恐慌。

    杜欽就出主意叫王鳳稱自己有病回家,上書請求退休,言語很是哀痛。

    太後聽到後,流淚不吃飯。

    成帝小時就親近依賴王鳳,不忍将他廢黜,于是下诏安撫,勉強王鳳繼續任職。

    于是王鳳重新治事。

     成帝叫尚書彈劾王章,說:“王章明知馮野王是諸侯王的舅父而外放補官,而卻私心舉薦,以此阿谀依附諸侯。

    又明知張美人侍奉至尊的皇帝,而狂妄地引用羌、胡殺子正血統的風俗,不是應說的話。

    ”于是将王章下交司法官吏。

    廷尉判為大逆不道之罪,王章最終死在牢獄中,妻子兒女流放到合浦。

    從此,公卿們看見王鳳,都側目而視。

     馮野王恐懼不安,于是得了病。

    三個月病假期滿,成帝批準他回杜陵養病。

    王鳳暗示禦史彈劾說:“馮野王賜告養病,卻私自拿着虎符越界回家,這是奉诏不敬。

    ”杜欽說:“二千石的官員有病,賜準歸養有前例可循;不能離郡的條文律令上沒有。

    經傳上說:&lsquo該不該賞賜有疑慮,姑且給予賞賜。

    &rsquo用意在于廣施恩澤,勸勵建功。

    還說:&lsquo該不該處罰有疑慮,姑且不予處罰。

    &rsquo目的就在于謹慎刑罰,避免差錯。

    現在不顧法令與前例,而以奉诏不敬的條文治罪,是違背了經傳所說&lsquo有疑問則暫時擱置,不去處罰&rsquo的意旨。

    即使認為二千石官員守衛千裡之地,軍事上身負重責,不宜離開本郡,準備制定律條作為以後的法令,那馮野王的罪過也是在未曾制定刑律之前。

    刑罰與獎賞都關系國家的信譽,不能不慎重從事!”王鳳不聽,最終撤銷了馮野王的官職。

     當時衆人大多認為王章冤枉而譏諷朝廷,杜欽打算補救這個過錯,又勸王鳳說:“舉薦敢于直言規勸之士,加上現在的郎、從官,讓他們盡量發表意見,超過以往的言路,以此向四方顯示, 使天下鹹知主上聖明,不以言罪下也。

    ”鳳行其策。

     以薛宣為左馮翊。

     宣為郡,所至有聲迹。

    宣子惠為彭城令,宣嘗過其縣,心知惠不能,不問以吏事。

    或問宣:“何不教戒惠以吏職?”宣笑曰:“吏道以法令為師,可問而知。

    及能與不能,自有資材,何可學也?”宣為馮翊,屬令有楊湛、謝遊,皆貪猾不遜。

    宣察湛有改過之效,乃密書曉之。

    遊自以大儒輕宣,乃獨移書顯責之。

    二人得檄,皆解印绶去。

    又頻陽多盜,令薛恭本孝者,職不辦;粟邑僻小易治,令尹賞久用事吏,宣即奏二人換縣。

    數月,兩縣皆治。

    宣得吏民罪名,即告其縣長吏,使自行罰。

    曰:“不欲代縣治,奪賢令長名也。

    ”宣賞罰明,用法平而必行,所居皆有條教可紀。

    性密靜有思,下至财用筆研,皆為設方略,利用而省費。

     戊戌(前23) 二年 夏四月,以王音為禦史大夫。

     于是王氏愈盛,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

    五侯群弟争為奢侈,賂遺珍寶,四面而至,皆通敏人事,好士養賢,傾财施予,以相高尚,賓客競為之聲譽。

    劉向謂陳湯曰:“今災異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漸必危劉氏。

    吾幸得以同姓末屬,累世蒙漢厚恩,身為宗室遺老,曆事三主。

    上以我先帝 使天下都知皇上聖明,不會因為敢于說真話而處罰臣下。

    ”王鳳施行了這個計策。

     任命薛宣為左馮翊。

     薛宣任郡守時,所到之處都留下好的政績和名聲。

    他的兒子薛惠當彭城令,薛宣曾經到過那裡,心裡知道薛惠缺乏行政能力,就不問他當官的事。

    有人問薛宣:“為什麼不告誡薛惠如何盡到縣令的職責呢?”薛宣笑着說:“為吏之道,以法令為師,一問就知道了。

    至于能幹不能幹,那自有天資,怎麼能學呢?”薛宣出任馮翊後,下屬縣令中有楊湛、謝遊兩個人,都是貪圖錢财、狡猾不遜的人。

    薛宣觀察楊湛還有改正過錯的表現,就給他寫密信,曉以道理。

    謝遊自以為是大儒看不起薛宣,就單獨去信公開責備他。

    兩人得到書信,都交出符印、绶帶,辭職而去。

    另外,頻陽多有盜賊,縣令薛恭本是個孝順之人,但不能任其職;粟邑偏僻而地小,容易治理,縣令尹賞是個幹了很多年的官吏,薛宣當即奏請調換兩人的治縣。

    幾個月後,兩個縣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薛宣如果得知官吏平民的罪過,就告訴該縣的長吏,叫他自行處罰。

    他說:“不想代替縣令治理,否則就會奪了賢明縣令的名聲。

    ”薛宣賞罰分明,對法令的運用公平而且必定實行,所居處都有條文可紀。

    他秉性周密靜穆而愛思考,下至筆硯财用具體之事,都為之設計規劃,使之便于使用而節省費用。

     戊戌(前23) 漢成帝陽朔二年 夏四月,任命王音為禦史大夫。

     王氏家族的勢利越來越盛,郡、封國的太守、國相及各州刺史,都出自王氏的門下。

    王氏五侯的弟弟們,競争奢侈,賄賂他們的珍寶,從四面而來。

    五侯各門都通達人事,好士養賢,傾财施予,以争高尚之名,賓客們競相為其主制造好名聲。

    劉向對陳湯說:“現在災異嚴重到如此地步,外戚家勢日益盛大,發展下去必定危害劉氏天下。

    我有幸能以同姓支屬,世世蒙受漢朝厚恩,自身作為漢室遺老,先後侍奉過三位皇帝。

    皇上把我看作先帝 舊臣,每進見常加優禮,吾而不言,孰當言者!”遂上封事極谏曰:“臣聞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禦臣之術也。

    夫大臣操權柄,持國政,未有不為害者也。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毂者二十三人。

    大将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并作威福,擊斷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

    尚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管執樞機,朋黨比周,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遊談者助之說,執政者為之言。

    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毀而不進,不令得給事朝省,恐其與己分權。

    數稱燕王、蓋主以疑上心,避諱呂、霍而弗肯稱。

    内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論。

    兄弟據重,宗族磐互,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

    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臿地中。

    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則上有累卵之危。

    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令國祚移于外親,降為皂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婦人内夫家而外父母家,此亦非皇太後之福也。

    宜發明诏,援近宗室,黜遠外戚。

    王氏永存,保其爵祿;劉氏長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孫孫無疆之計也。

    如不行此策,田氏複見于今,六卿必起于漢,為後嗣憂, 的老臣,每次進見都給以優厚禮遇,我要不說,誰該說呢!”便上密封奏書,極力規勸成帝說:“我聽說,當皇帝的沒有不願平安的,然而卻常有危機;沒有不願意長存的,然而卻常常滅亡;這是因為丢掉了駕馭臣屬的手段。

    如果大臣把持大權,掌握國家政事,就沒有不為害國家的。

    如今王氏一姓,乘坐紅輪彩毂華貴之車的就有二十三人。

    大将軍王鳳專權主事,王氏五侯驕傲奢侈,超出制度上的規定。

    他們一起作威作福,專斷而放縱自己。

    他們行為污濁,卻聲稱為了治國;身懷私心,卻借口一切為公。

    他們依賴東宮太後的尊位,憑借皇帝甥舅的親寵,以樹立權威。

    尚書、九卿,州牧、郡守,都出自王氏之門,把持中樞機要,結黨營私。

    吹捧他們的升官晉爵,抵制他們的誅殺殘害。

    遊說的幫助他們宣傳,掌權的為他們說話。

    他們排斥劉家宗室,使皇族孤立削弱,對皇族中有智慧才幹的人,尤其非要诋毀不可,使他們不能晉升,不能在朝廷内任職,害怕他們同自己分享權力。

    他們多次提到過去燕王、蓋主之亂,用來疑惑皇上對宗室的信任,然而卻避諱不提呂氏、霍光的專權。

    他們内心已有管叔、蔡叔謀叛的萌芽,外表卻借用周公忠誠的言論。

    王家兄弟占據重位,家族間盤根錯節,外戚尊貴超越規定,從來沒有像王氏這樣的。

    物極必反,物盛必然有非同一般的變異先行顯現,成為其人衰敗的幽微征兆。

    王氏在濟南的先祖墳墓,其梓木柱子生出了枝葉,枝葉茂盛穿透屋頂,根紮地中。

    事物發展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也不能并立,如果王氏在下有泰山那樣的安穩,那麼劉氏在上就會出現累卵那樣的危險。

    陛下為劉姓子孫,有守持宗廟的重任,反而把國統轉移給外戚,自己降為奴仆,就是不為自身着想,可拿宗廟怎麼辦!婦人本應以夫家為内,以父母家為外,像現在這樣也并非皇太後的幸福。

    應該公開下诏,援用親近宗室,廢黜外戚。

    讓王氏家族永存,保留他們的爵位俸祿;讓劉氏天下長安,永保社稷不失,這是褒美和睦劉、王内外兩姓,使劉氏子孫永坐江山的大計。

    如果不實行這個計策,田氏篡齊之事就會重新在今天出現,過去六卿之興必在漢代重新崛起,為後代帶來憂患, 昭昭甚明。

    唯陛下深留聖思。

    ”書奏,天子召見向,歎息悲傷其意,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

    ”然終不能用其言。

     秋,關東大水。

     定陶王康卒。

     谥曰恭。

     徙信都王興為中山王。

     己亥(前22) 三年 春三月,隕石東郡八。

     夏六月,颍川鐵官徒作亂,讨平之。

     颍川鐵官徒申屠聖等百八十人,殺長吏,盜庫兵,自稱将軍,經曆九郡。

    遣丞相長史、禦史中丞逐捕,以軍興從事,皆伏辜。

     秋八月,大司馬、大将軍鳳卒。

    九月,以王音為大司馬、車騎将軍。

    诏王譚位特進,領城門兵。

     鳳疾病,上臨問之,執手涕泣曰:“将軍病,如有不可言,平阿侯譚次将軍矣。

    ”鳳頓首泣曰:“譚等雖至親,行皆奢僭,不如禦史大夫音謹敕,臣敢以死保之。

    ”初,譚倨不肯事鳳,而音敬鳳,卑恭如子,故鳳薦之。

    鳳薨,上以音代鳳,而诏譚領城門兵。

    由是譚、音相與不平。

     庚子(前21) 四年 夏四月,雨雪。

     以王駿為京兆尹。

     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 可說非常昭顯。

    請陛下深思熟慮。

    ”書奏上,成帝召見劉向,為劉向之意歎息悲傷,對劉向說:“你暫且不必說了,我會考慮的。

    ”然而終究不能采用劉向的意見。

     秋季,關東郡大水災。

     定陶王劉康去世。

     谥号為恭。

     改封信都王劉興為中山王。

     己亥(前22) 漢成帝陽朔三年 春三月,在東郡墜落下八塊隕石。

     夏六月,颍川郡鐵官徒造反,官府讨伐平定。

     颍川郡鐵官徒申屠聖等一百八十人造反,殺死長吏,盜走倉庫兵器,自稱為将軍,曆經九個郡。

    成帝派丞相長史、禦史中丞追捕,依照戰争規定從事。

    申屠聖等人全部伏法。

     秋八月,大司馬、大将軍王鳳去世。

    九月,任命王音為大司馬、車騎将軍。

    下诏賜王譚為特進,主管京城衛戍。

     王鳳患病,成帝親臨慰問,握着王鳳的手,哭着說:“将軍患病,如有不可言的意外,就叫平阿侯王譚接替将軍的位置吧。

    ”王鳳叩頭哭着說:“王譚等人雖與我是至親,但行為都奢侈過分,不如禦史大夫王音謹慎小心,為臣情願以生命保舉他。

    ”當初,王譚傲慢不遜,不肯依附王鳳,而王音則對王鳳敬重,卑恭得像兒子一樣,所以王鳳舉薦他。

    王鳳去世,成帝讓王音代替王鳳,而下诏讓王譚率領城門兵。

    從此,王譚與王音相互不滿。

     庚子(前21) 漢成帝陽朔四年 夏四月,下大雪。

     任命王駿任京兆尹。

     以前,擔任過京兆尹的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到王駿,全都以才幹出名,因此京師人稱贊說:“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