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新豐,上了密封奏章說:“我以前六月裡所說《遁卦》未曾應驗,可占蔔之法謂:&lsquo有道法的人方将離去,就會天寒水湧為災。
&rsquo到了七月,大水湧出,我的弟子姚平對我說:&lsquo湧水已經出現,有道法的人當被放逐死掉,還有什麼話可說!你可以稱得上知曉道法,卻不能說遵信道法,可以夠得上小忠,算不上大忠。
從前秦朝趙高掌權,有叫正先的人,因諷刺趙高被殺,趙高的權威從此形成,所以說秦朝的亂亡,正先起了促進作用。
&rsquo現今我外出擔任郡守,責成自己立功,恐怕還未立功就要被誅殺,請求陛下不要叫我應了湧水變異的預言,像正先那樣死掉,讓姚平恥笑。
” 到達陝縣,京房又奏言:“議論者打算把臣下和皇上隔絕開來,而陛下聽從了,這是陰氣蒙蔽不散使太陽無光的原因,希望陛下不要難于征我回京而輕易背離天意!” 京房外出一個多月,竟被征召回京,關入牢房。
起初,淮陽憲王劉欽的舅父張博是個奸詐而品行不好的人,曾跟京房學習《易經》,将女兒嫁給了京房。
京房每次朝見回家,就對張博說同元帝的談話,張博就把京房所說的密談記下來,還叫京房為憲王起草請求入朝的奏章,張博把這些密談和草稿一齊交給憲王,作 信驗。
顯知之,告“房、博非謗天子,诖誤諸侯王”。
皆下獄,棄市,妻子徙邊。
下禦史中丞陳鹹獄,髡為城旦。
陳鹹數毀石顯,久之,坐與槐裡令朱雲善,漏洩省中語,與雲皆下獄,髡為城旦。
顯威權日盛,與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
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 顯恐天子一旦納用左右耳目以間己,乃時歸誠,取一信以為驗。
嘗使至諸官有所征發,先自白:“恐後漏盡,宮門閉,請使诏吏開門。
”上許之。
顯故投夜還,稱诏開門入。
後果有告顯矯诏開宮門。
上笑,以其書示顯。
顯因泣曰:“陛下過私小臣,屬任以事,群下無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類如此非一,願歸樞機職,受後宮掃除之役,死無所恨。
惟陛下哀憐裁幸,以此全活小臣。
”上憐之,數勞勉顯,加厚賞賜。
顯聞衆人匈匈言己殺蕭望之,恐天下學士讪己,以貢禹明經著節,乃使人緻意,深自結納,因薦禹曆位九卿,禮事之甚備。
議者于是或稱顯以為不妒谮望之矣。
顯之設變詐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類也。
秋,閏八月,太皇太後上官氏崩。
冬,齊、楚地震,大雨雪。
為證據。
石顯得知後,便控告說“京房跟張博一起诽謗天子,連累諸侯王”。
于是,京房、張博都被下獄處斬,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放逐到邊境。
禦史中丞陳鹹入獄,判處髡刑,罰做苦工。
陳鹹多次诋毀石顯,過了很久,石顯指控他與槐裡縣令朱雲關系好,洩露朝廷機密,陳鹹和朱雲都被逮捕入獄,被判為髡刑,罰做苦工。
石顯的權威日益強盛,他同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成一夥,那些依附他們的人都得到了高官厚祿。
百姓編了歌謠說:“是姓牢的、姓石的人那,還有五鹿的門客,他們的官印怎麼這樣多,绶帶怎麼這樣長啊!” 石顯唯恐天子一旦任用左右耳目來疏遠自己,就時時表白自己的誠心,用一次的誠信以證實自己的忠心。
他曾經奉命到各官府征發财物,事先對元帝表白說:“恐怕有時回宮太晚,漏壺滴盡,宮門關閉,請求以奉陛下之命的名義叫官吏開門。
”元帝答應了。
一天,石顯故意深夜回來,宣稱元帝之命叫開門。
後來果然有人控告石顯假傳聖旨,私開宮門。
元帝聽後一笑,将奏書叫石顯看。
石顯借機哭泣說:“陛下過于寵愛小臣,委任我衆事,下面群臣無不嫉妒,打算陷害我的,像這樣的事例不止一個,我懇請交回中樞要職,去擔當後宮清掃的差事,死而無恨。
隻求陛下憐憫裁奪,再給我一次榮幸,以此保全我的性命。
”元帝憐憫石顯,多次安慰勉勵,加重賞賜。
石顯聽說大家議論紛紛,說是他殺死的蕭望之,擔心天下的學士诽謗自己,因為貢禹深明儒經,節操高尚,便托人緻意,深為結交,并舉薦貢禹升任九卿,以禮相待,十分周到。
于是,議論的人也有贊揚石顯的,認為他不曾妒忌陷害過蕭望之。
石顯的謀略變詐,善于為自己解脫和取得皇帝信任,都采用了這類手法。
秋季,閏八月,太皇太後上官氏去世。
冬季,齊、楚一帶發生地震,下大雪。
乙酉(前36)三年 夏六月,丞相玄成卒。
秋七月,以匡衡為丞相。
冬,西域副校尉陳湯矯制發兵,與都護甘延壽襲擊匈奴郅支單于于康居,斬之。
始,郅支單于自以大國,又乘勝驕,不為康居王禮。
發民作城,遣使責諸國歲遺。
漢遣使三輩至康居,求谷吉等死,郅支困辱使者不奉诏。
陳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與甘延壽謀曰:“夷狄畏服大種,西域本屬匈奴,今郅支威名遠聞,侵陵烏孫、大宛,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國,數年之間,城郭諸國危矣。
且其人剽悍,好戰伐,數取勝,久畜之,必為西域患。
如發屯田吏士,驅烏孫衆兵,直指其城下,彼亡無所之,守不自保,千歲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延壽欲奏請之。
湯曰:“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
”會延壽病,湯獨矯制發諸國兵及屯田吏士。
延壽驚起,欲止焉。
湯怒,按劍叱曰:“大衆已集會,豎子欲沮衆邪!”延壽從之。
部勒行陳,合四萬餘人,上疏自劾矯制,陳言兵狀。
即日引行,未至城三十裡,止營。
郅支遣使問:“漢兵何以來?”應曰:“單于上書,言居困厄,願入朝見。
天子哀闵單于棄大國,屈意康居,故使都護将軍來迎,恐左右驚動,故未敢至城下。
”使數往來相答報。
延壽、湯因讓之:“我為單于遠來,而至今無名王、大人見将軍受事者,何單于忽大計,失客主之禮也!兵來道遠,人畜 乙酉(前36) 漢元帝建昭三年 夏六月,丞相韋玄成去世。
秋七月,以匡衡為丞相。
冬季,西域副校尉陳湯假傳聖旨發兵,同都護甘延壽一起出擊匈奴,在康居将郅支單于斬殺。
起初,郅支單于自以為是個大國,又乘軍事勝利而驕傲,不為康居王所敬重。
他征派康居百姓為他建築城池,派遣使節責令各國每年進貢。
漢朝派遣三批使臣到康居,要求返還谷吉等人的遺體,郅支便困窘屈辱使者,拒不接受漢朝的诏命。
陳湯為人深沉勇敢,有深遠的考慮,富有計謀,喜歡出奇制勝,他和甘延壽謀劃說:“夷狄們害怕大的民族,西域本來歸屬匈奴,現在郅支威名遠揚,侵略烏孫、大宛,想降服他們,真要是叫他得到這兩個國家,幾年的時間,西域諸國城邦就危險了。
而且郅支這人性情剽悍好戰,多次取勝,長久将他畜養,必然成為西域的禍害。
如果征發屯田官吏兵士,率領烏孫軍隊,突然直搗其城下,他逃沒處逃,守不能自保,千載難逢的功業,就可一朝一夕迅速建成。
”甘延壽打算上奏請示。
陳湯說:“朝廷必然讓大臣們讨論,深謀大策并不是平庸之人所能識别的,此事必然不會被批準。
”正巧甘延壽鬧病,陳湯便自己假傳聖旨,征發各國的軍隊和屯田的官吏士兵。
甘延壽聽到後大驚而起,想要制止。
陳湯大怒,手按寶劍叱責說:“大軍已經集會,小子你想阻止大衆嗎?”甘延壽便依從了。
部署集結了共有四萬多軍兵,兩人給元帝上書自行彈劾假傳聖旨的罪過,陳述軍隊聚集部署狀況。
當天引兵前進,距單于城三十裡,駐軍紮營。
郅支派使者來問:“漢兵為什麼來到這裡?”回答說:“單于曾上書,說居住困厄,希望朝見歸順。
天子憐憫單于丢掉了廣大國土,心裡委屈地住在康居,所以派都護将軍前來迎接您,怕驚動左右人員,才沒敢直接到達城下。
”雙方使節多次往返傳話。
甘延壽、陳湯便指責說:“我們為了單于遠來,可到現在卻沒有一位匈奴名王、顯貴前來進見我們将軍接受供事,單于為什麼對這種大事如此大意,忘掉了主人待客的禮節!我們遠道而來,人馬都 罷極,食度且盡,恐無以自還,願單于與大臣審計策。
” 明日,進薄城下,四面圍城,發薪燒木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聲動地。
康居兵引卻,漢兵四面推鹵楯并入。
單于被創死,斬其首。
得漢使節二,及谷吉等所赍帛書。
諸鹵獲以畀得者。
丙戌(前35) 四年 春正月,傳首至京師,懸槁街十日。
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
昔有唐虞,今有強漢。
匈奴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慘毒行于民,大惡通于天。
臣延壽、臣湯将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
”丞相匡衡等以為“方春掩骼埋胔之時,宜勿縣”。
诏縣十日,乃埋之。
仍告祠郊廟,赦天下。
群臣上壽,置酒。
藍田地震,山崩,壅霸水。
安陵岸崩,壅泾水,逆流。
丁亥(前34) 五年 夏六月晦,日食。
秋七月,複諸寝廟園。
上寝疾,久不平,以為祖宗譴怒,故盡複之,唯郡國廟遂廢。
徙濟陽王康為山陽王。
疲憊到了極點,糧草即将用完,恐怕難以返回,希望單于和大臣們審慎考慮。
” 第二天,漢朝大軍進逼城下,從四面包圍了城池,放火焚燒木城,木城四面火起,官兵興高采烈,趁火勢大喊,钲鼓聲震動天地。
康居軍兵退卻,漢兵便從四面推舉大盾一起攻入城池。
單于受重傷而死,漢軍斬掉他的首級。
漢軍找到了漢使臣所用的兩個符節,以及谷吉等人攜帶的帛書。
凡是掠獲的物品,都歸掠奪者所有。
丙戌(前35) 漢元帝建昭四年 春正月,郅支單于的人頭被傳送到了京師,在長安槁街懸挂了十天。
甘延壽、陳湯上書說:“我們曾經聽說,天下的大道在于統一。
過去有唐堯、虞舜,現在有強大的漢朝。
匈奴郅支單于叛逆,不曾伏罪,殘忍狠毒地對待平民百姓,罪惡巨大可說上通于天。
臣甘延壽、陳湯統領仁義之軍,替天征讨,多虧聖上聖明,陰陽諧調,天氣晴明,才能破毀敵陣,戰勝敵人,斬殺郅支單于和名王以下,應該将他們的人頭懸挂在長安城槁街蠻夷的館舍住地,以顯示漢威于萬裡之遠。
”丞相匡衡等人認為“正值春天掩埋屍骨的時節,不适于懸挂”。
于是,下诏懸挂十天,然後掩埋。
依舊像過去那樣祭告祖廟,大赦天下。
滿朝文武向元帝祝賀,舉行酒宴。
藍田發生地震,山崩,霸水被壅塞。
安陵堤岸崩塌,泾水被壅塞,逆流而上。
丁亥(前34) 漢元帝建昭五年 夏六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秋七月,恢複各陵園祭廟。
元帝卧病在床,長期不能恢複,以為是祖宗發怒譴責,所以全部恢複祭廟、陵園,但各郡、各封國的祭廟則廢棄了。
改封濟陽王劉康為山陽王。
戊子(前33) 竟甯元年 春正月,匈奴單于來朝。
匈奴呼韓邪單于聞郅支既誅,且喜且懼,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
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賜之。
單于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議者皆以為便。
郎中侯應習邊事,以為不可許。
上問狀,應曰:“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裡,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依阻其中,治作弓矢。
至孝武世,斥奪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
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隐。
從塞以南,徑深山谷,往來差難。
邊長老言:&lsquo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
&rsquo如罷備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不可一也。
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前已罷外城,省亭隧,安不忘危,不可複罷,二也。
中國有禮義之教,刑罰之誅,愚民猶尚犯禁,又況單于能必其衆不犯約哉!三也。
中國尚建關梁,設塞徼,置屯戍,非獨為匈奴而已,亦為諸屬國降民思舊逃亡,四也。
近西羌保塞,漢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産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
今罷乘塞,則生熳易分争之漸,五也。
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子孫亡出從之,六也。
邊人奴婢愁苦,聞匈奴中樂,欲亡者多,七也。
盜賊桀黠,亡走北出,八也。
戊子(前33) 漢元帝竟甯元年 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朝賀。
匈奴呼韓邪單于聽到郅支單于被殺,又喜又怕,便入朝自稱希望能做漢家的女婿,借以親近漢朝。
元帝把後宮的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賜給了他。
呼韓邪歡喜,上書說:“願意居邊守塞,從上谷西至敦煌,請撤回守衛邊塞的軍兵,使天子之民得以休養生息。
”讨論者都認為有利。
郎中侯應熟知邊事,以為不能應允。
元帝問他原因,侯應說:“我聽說北部邊塞至遼東,外面有陰山,東西長一千多裡,草木茂盛,多栖禽獸,原本是冒頓單于依險屯居這裡,制造弓箭。
到武帝時,奪取了這裡,将匈奴趕至大漠以北,在這裡建起要塞,修築了亭燧,壘起外城,設置屯田衛戍之兵,以後邊境才稍得安甯。
大漠以北地勢平緩,草木稀少,多大沙漠,匈奴如來侵犯,沒有隐蔽之處。
邊塞以南,路遠多山谷,來往十分不便。
邊塞的老人們說:&lsquo匈奴丢失陰山以後,從陰山過往時沒有不痛哭的。
&rsquo如果撤除守備邊塞衛戍之兵,對夷狄大為有利,這是不能允許的道理之一。
夷狄之性情,貧困之時就卑下順從,強盛之時就驕狂叛逆,以前已經撤除了外城,減去了亭燧設施,平安時不能忘掉危險,邊防不能再撤除,這是理由之二。
中國有着禮義的教化,刑罰的懲治,愚昧百姓還會違犯禁令,又何況匈奴單于,他能使他的部衆不違犯規定嗎?這是理由之三。
中國注重建立水陸關卡,設置要塞,派軍隊屯田戍守,并不隻是為對付匈奴,也是為了防止各屬國歸降而來的夷狄之人思舊逃亡,這是理由之四。
靠近西羌邊塞,我朝一些官吏、平民貪圖财利,侵害偷盜他們的牲畜财産,甚至強占他們的妻室子女。
由此,他們産生怨恨,進而激發叛亂。
現在撤除邊塞守衛,就會滋生這些因受欺侮而引起的糾紛,這是理由之五。
過去從軍的戰士有不少人沒有回來,還留在匈奴,他們的子孫可能逃亡出塞依從他們,這是理由之六。
邊境一帶奴婢之人由于處境愁苦,聽說匈奴那裡快樂,打算向那裡逃亡的人不少,這是理由之七。
國内盜賊狡黠殘橫,無法躲藏時就會向北逃亡出塞,這是理由之八。
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
議者不深慮其終始,卒有他變,當更繕治,累世之功,不可卒複,九也。
單于自以保塞守禦,請求無已,小失其意則不可測。
開夷狄之隙,虧中國之固,十也。
”對奏,天子使車騎将軍嘉口谕單于曰:“單于上書,鄉慕禮義,所以為民計者甚厚,朕甚嘉之。
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奸邪放縱,出為寇害,故明法度以專衆心也。
敬谕單于之意,朕無疑焉。
為單于怪其不罷,故使嘉曉單于。
”單于謝曰:“愚不知大計,天子幸使大臣告語,甚厚!”歸,号昭君為甯胡阏氏。
三月,以張譚為禦史大夫。
初,石顯見馮奉世父子為公卿著名,女又為昭儀,心欲附之,薦昭儀兄逡修敕宜侍帷幄。
天子召見逡,因言顯專權。
上怒,罷逡。
及禦史大夫缺,在位多舉逡兄大鴻胪野王。
使尚書選第中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
上以問顯,顯曰:“九卿無出野王者,然親昭儀兄,臣恐後世必以陛下度越衆賢,私後宮親以為三公。
”上曰:“善。
吾不見是!”因诏曰:“剛強堅固,确然亡欲,大鴻胪野王是也。
心辨善辭,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
廉潔節儉,太子少傅張譚是也。
其以少傅為禦史大夫。
” 建立邊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并不完全是建築的土牆,有的利用山岩石木,有的利用溪谷水峽,大都因地勢稍加治理,征發兵役修建整理,用掉的勞役費用,時間久遠,難以計算。
讨論之人沒有深入考慮事情的始末,如突然發生變化,那時再重新修建,那幾世之功,不是很容易恢複的,這是理由之九。
呼韓邪單于自以為保衛邊塞,将會不斷對漢朝有所要求,如稍稍不能滿足他的心意,那後果難以預料。
結果将會造成雙方嫌隙矛盾,不利中國的堅固防衛,這是理由之十。
”書上奏後,元帝派車騎将軍許嘉向單于傳達口谕說:“單于上書,向往羨慕中國禮義,對如何為百姓謀利想得很多,朕非常贊賞。
中國東西南北邊疆都設有水陸關卡和要塞,不是單獨為了防備北部塞外,也是為了防止中國的壞人為非作歹,出外危害,所以借此明确國家法度,使百姓不生邪念。
我尊敬理解單于的心意,不會懷有疑慮。
怕單于對不撤除邊塞防戍發生誤解,特地派許嘉向單于解釋。
”單于道歉:“我愚昧,不了解這些重大的謀劃,幸虧天子派大臣轉告我,待我如此厚愛!”回去後,呼韓邪單于稱王昭君為甯胡阏氏。
三月,任命張譚為禦史大夫。
起初,石顯看到馮奉世父子在朝裡當公卿,聲名顯赫,女兒又在後宮做元帝的昭儀,一心想要攀附,便舉薦昭儀的哥哥馮逡,說他謹慎不逾矩,适于侍奉在皇帝身邊。
元帝召見馮逡,馮逡向元帝說起石顯專權。
元帝大怒,就罷免了馮逡。
等到禦史大夫缺人,許多在位大臣舉薦馮逡的哥哥大鴻胪馮野王。
讓尚書在中二千石官員中挑選,野王的品德才學列為第一。
元帝将此事詢問石顯,石顯說:“九卿以内沒有超越野王的,可是他為昭儀的哥哥,為臣恐怕後世之人必定認為陛下不顧衆多賢能,偏私後宮的親戚來委任三公。
”元帝說:“對。
我沒看到這方面!”于是下诏說:“剛強堅毅,信實無欲,那就是大鴻胪馮野王這種人。
明辨是非,善于辭令,可以為使者出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就是這種人。
廉潔節儉,太子少傅張譚就是這種人。
現任命少傅張譚為禦史大夫。
” 以召信臣為少府。
信臣先為南陽太守,後遷河南,治行常第一。
視民如子,好為民興利,躬勸耕稼,出入阡陌,稀有安居。
開通溝渎,以廣灌溉,歲歲增加。
禁止奢靡,務于儉約,案其不法,以視好惡。
其化大行,戶口增倍,吏民親愛,号曰“召父”。
征為少府。
請諸離宮稀幸者,勿複治,省樂府諸戲,及太官不時非法之物,歲省費數千萬。
夏,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陳湯爵關内侯。
初,石顯嘗欲以姊妻甘延壽,延壽不取。
而陳湯素貪,所鹵獲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隸校尉移書道上,系吏士,按驗之。
湯上疏言:“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于,幸得禽滅,萬裡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
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
”上立出吏士,令縣、道具酒食以過軍。
既至,論功,石顯、匡衡以為延壽、湯擅興師矯制,幸得不誅,如複加爵土,則後奉使者,争欲乘危徼幸,生事于蠻夷,為國招難。
帝内嘉延壽、湯功,而重違衡、顯之議,久之不決。
劉向上疏曰:“郅支單于囚殺使者,暴揚外國,傷威毀重,陛下赫然欲誅之意未嘗有忘。
都護延壽、副校尉湯,承聖指,倚神靈,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三重城,斬郅支之首,掃谷吉之恥,且使呼韓喜懼,稽首來賓,願守北藩, 任命召信臣為少府。
召信臣以前任南陽太守,後來調到河南郡,治理郡縣的政績常常列為第一。
他視民如子,喜愛為百姓做有利之事,親自勸導百姓務農耕稼,經常出入于田間,很少居家休息。
他領導開通溝渠,用來擴大灌溉,年年糧食增收。
他還禁止奢侈浪費,提倡勤儉節約,懲治不法,以明好壞。
于是,禮義教化得到倡行,戶口成倍增加,官吏百姓都對他十分親愛,稱他為“召父”。
這次被征召任命為少府。
召信臣調任少府後,他又請求,凡是皇帝很少去的離宮,不要再修繕,減省樂府裡各種表演和太官那裡不适時又不合法的東西,這樣,每年節省費用數千萬。
夏季,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給陳湯關内侯的爵位。
起初,石顯曾打算把自己的姐姐嫁給甘延壽做妻子,甘延壽拒絕了。
而陳湯平常就貪财,作戰掠獲的财物有不少違犯法令運進了塞内,司隸校尉以公文通知沿途,逮捕陳湯的下屬人員,加以查檢。
陳湯上書說:“臣與下屬官吏士兵一起殲滅郅支單于,幸而将他擒捉消滅,從萬裡之外凱旋,應該有朝廷派出的使者在路上迎接慰勞。
可是今天司隸校尉反倒逮捕審問臣的下屬官兵,這簡直是為郅支報仇。
”元帝叫立即釋放那些被捕官兵,命沿途各縣、道備酒飯款待過軍。
回長安後論功,石顯、匡衡認為甘延壽、陳湯擅自假傳聖旨發兵,不殺他們已是幸運,如果再封給爵位、土地,那以後奉使外出之人就會争先用冒險行動企圖僥幸成功,在蠻夷中制造事端,給國家招來危難。
元帝從内心贊賞甘延壽、陳湯的功勞,而又很難反對匡衡、石顯的建議,長久對此不能決斷。
劉向便上書說:“郅支單于囚禁殺害了大漢使臣,這事飛快傳揚在外國,嚴重地損害了國威,陛下忿怒而想誅殺郅支單于的心情不曾忘懷。
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秉承皇上旨意,倚賴陛下的聖明,出生入死,深入絕遠之地,終于打敗康居,攻克單于城三重防禦,斬下郅支單于的首級,洗刷谷吉被殺的恥辱,而且使呼韓邪單于又喜又怕,前來叩頭歸附,表示願意守衛北疆, 累世稱臣,勳莫大焉。
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
《司馬法》曰:&lsquo軍賞不逾月。
&rsquo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李廣利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僅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其私罪惡甚多,孝武以為萬裡征伐,不錄其過,遂封拜兩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餘人。
今康居之國強于大宛,郅支之号重于宛王,殺使者罪甚于留馬,而延壽、湯不煩漢士,不費鬥糧,比于貳師,功德百之。
且常惠随欲擊之烏孫,鄭吉迎自來之日逐,猶皆裂土受爵,今二人功高于安遠、長羅,而大功未著,小惡數布,臣竊痛之!宜以時解縣,通籍,除過勿治,尊寵爵位,以勸有功。
”于是诏赦延壽、湯,令公卿議封焉。
議者以為宜如軍法捕斬單于令。
衡、顯以為郅支本亡逃失國,竊号絕域,非真單于。
帝取鄭吉故事封千戶,衡、顯複争。
封延壽為義成侯,賜湯爵關内侯,食邑各三百戶。
于是杜欽上疏,追訟馮奉世前破莎車功,上以先帝時事不複錄。
五月,帝崩。
複罷諸寝廟園。
匡衡奏言:“前以上體不平,故複諸所罷祠,卒不蒙福,請悉罷勿奉。
”奏可。
六月,太子骜即位。
太子少好經書,寬博謹慎,其後幸酒,樂燕樂。
而山陽王康有材藝,母又愛幸。
上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自臨軒 世世稱臣,沒有比這更大的功勳了。
評定重大功勞不計較小的過失,推舉傑出的美德不挑剔小的不足。
《司馬法》說:&lsquo軍事獎賞不超過一個月。
&rsquo是為了叫百姓很快得到行善之利益。
李廣利喪失五萬軍兵,耗費億萬的費用,經過四年的勞苦,而隻是獲得好馬三十匹,雖然斬殺了大宛國王,他自己的罪惡也很多,但武帝認為萬裡征戰,不計他的過錯,于是賜封了兩個侯爵、三位卿和一百多二千石的官員。
現今康居國強過大宛,郅支單于的地位重于大宛國王,殺我使者的罪過遠超過不獻血汗馬,而甘延壽、陳湯并沒動用漢地的人馬,沒有動用一鬥糧米,比起貳師将軍李廣利,功德遠超百倍。
而且常惠憑己見從烏孫進攻龜茲,鄭吉随意接受日逐王的投降,還都享有采邑,受封為侯,現在甘延壽、陳湯二人的功勞高出鄭吉、常惠,然而大功沒得到宣揚,微小過錯卻不斷被傳播,我内心深感沉痛!應該撤銷對他們的審查,恢複人身自由,不要計較小的過錯,尊寵爵位,用來獎勵建立功勳的人。
”元帝于是下诏赦免甘延壽、陳湯,下令公卿讨論封爵的事宜。
大家認為應當依據軍法捕斬單于令。
匡衡、石顯認為郅支本來就是丢失國土逃亡在外,在極遠地方盜用單于之号,并不是真單于。
元帝依照鄭吉的舊例封千戶采邑,匡衡、石顯又來争執。
結果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給陳湯關内侯的爵位,食邑都是三百戶。
于是,杜欽也上書,追告馮奉世以前大破莎車的功勞,元帝認為那是宣帝時的事情,不重新受理。
五月,元帝去世。
重新撤除祖廟陵園。
匡衡上奏說:“先前因先帝身體不舒适,所以恢複以前廢除的陵園祭廟,結果還是沒有蒙受祖先的賜福,請求一并撤除不再祭祀。
”依準。
六月,太子劉骜即皇帝位。
太子小時喜愛儒家經書,寬厚、博大、謹慎。
後來,太子愛飲酒,喜歡宴樂。
而山陽王劉康具有藝術才能,他母親傅昭儀又深受元帝寵愛。
元帝喜愛音樂,有時将鼙鼓放在殿下,自己登臨軒 檻上,銅丸以?鼓,中嚴鼓之節,後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山陽王亦能之,上數稱其材。
驸馬都尉史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若乃器人于絲竹鼓鼙之間,則是陳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國也。
”于是上嘿然而笑。
其後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
王,帝少弟,與太子遊學相長大。
上悲不能自止,而太子不哀。
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以責謂丹。
丹免冠謝曰:“臣誠見陛下哀痛感損,切戒太子,毋涕泣感傷陛下。
臣罪當死。
”上意乃解。
及寝疾,數問尚書以景帝時立膠東王故事。
史丹以親密臣得侍疾,候上間獨寝時,直入卧内,頓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適長立,積十餘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歸心臣子。
今者道路流言,為國生意,以為太子有動搖之議。
審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
臣願先賜死,以示群臣!”上意感寤,喟然太息曰:“無有此議,且皇後謹慎,先帝又愛太子,吾豈可違指!驸馬都尉安所受此語?”丹即卻,頓首曰:“臣愚妄聞,罪當死!”上因納,謂丹曰:“吾病寖加,不能自還,善輔道太子,毋違我意。
”丹噓唏而起。
太子由是遂定,至是即位。
後數月,匡衡上疏曰:“陛下秉至孝,哀傷思慕,不絕于心,未有遊虞弋射之宴,誠隆于慎終追遠無窮已也。
竊願陛下雖聖性得之,猶複加聖心焉。
臣又聞之師曰:&lsquo妃匹 上依欄,丢下銅丸來擊鼓,合于迅急的節奏,後宮妃嫔和近侍對音樂有些修養的都做不到,可山陽王劉康也能做到,元帝常常稱贊他的才能。
驸馬都尉史丹進言說:“所謂的才能,就是聰明而好學,溫習舊知識而有新收獲,皇太子骜就是這樣的人。
如果以在音樂演奏上的才能衡量人,那陳惠、李微将高于匡衡,就可以當丞相了。
”于是元帝不語而笑。
後來中山哀王去世,太子骜随往吊唁。
中山哀王是元帝的小弟弟,和太子骜一起遊玩學習長大。
元帝傷心得難以克制,可太子骜卻不悲傷。
元帝非常忿恨地說:“哪有為人沒有仁慈之心,而可以侍奉宗廟,做天下百姓父母的!”元帝拿這事責問史丹。
史丹脫下帽子請罪說:“因為臣下看到陛下實在哀痛過度,一再告誡太子,不得哭泣落淚再使陛下感傷。
臣有罪該死。
”這時元帝的忿意才得以化解。
到了元帝卧病床上,幾次拿漢景帝廢太子而立膠東王劉徹的事例問尚書。
史丹因是元帝親密之臣得以在旁侍候,他等到元帝一人卧床時,便直入卧室,伏在地面青蒲上,流着淚說:“皇太子骜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太子,已經十幾年了,太子尊号百姓都知道,天下之人無不歸心,願做他的臣子。
如今道路上紛紛傳言,為國家考慮,認為太子地位可能發生了動搖。
如果真是這樣,公卿以下官員,必然以死相争,拒不接受這樣的诏令。
我情願皇上先賜我一死,以向群臣表明!”元帝受到感動而有所醒悟,喟然長歎說:“沒有這種考慮,而且皇後小心謹慎,先帝又喜愛太子,我怎麼可以違背他的意志!驸馬都尉從哪裡聽到這種話?”史丹當即後退,叩頭說:“臣愚昧,妄聽傳聞,有罪該死!”元帝于是接受勸谏,對史丹說:“我的病日益加重,不能好轉,你要妥善輔導太子,不要違背我的心意。
”史丹唏噓着起身告退。
太子地位從此穩定下來,到這時即位皇帝。
數月後,匡衡上書說:“陛下秉性至孝,對先帝哀傷思慕不絕于心,沒有遊樂射獵之宴,始終追念先人,無有窮盡。
我私下希望陛下雖有聖人之性,還應加以聖心。
我又聽老師說:&lsquo夫妻婚配 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
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
&rsquo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紀綱之首,王教之端。
自上世已來,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
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以定大基。
臣聞“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及《論語》《孝經》,聖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臣又聞聖王之自為,動靜周旋,物有節文。
蓋欽翼祗栗,事天之容也;溫恭敬遜,承親之禮也;正躬嚴恪,臨衆之儀也;嘉惠和悅,飨下之顔也。
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
今正月初,幸路寝,臨朝置酒,以飨萬方。
《傳》曰:&lsquo君子慎始。
&rsquo願陛下留神動靜之節,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桢,天下幸甚!” 尊皇太後曰太皇太後,皇後曰皇太後。
以元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将軍,領尚書事。
秋七月,葬渭陵。
己醜(前32) 孝成皇帝建始元年 春正月,石顯以罪免歸故郡,道死。
丞相、禦史奏顯舊惡,免官,徙歸故郡,憂懑道死。
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
司隸校尉王尊劾奏:“丞相衡、禦史大夫譚,知顯等颛權擅勢,大作威福,為海内患害,不以時 之際,為人生的開端,各種福氣的源頭。
婚姻之禮嚴肅端正,然後萬物有成,天命齊備。
&rsquo孔子論《詩經》所以從《關雎》開始,這是因為婚配是倫理綱常的開頭,進行王教的起點。
自上古以來,三代的興衰,沒有不是由于這一點的。
希望陛下仔細考慮過去的得失興亡的教訓,采納有德之人,戒掉聲色之好,接近嚴肅敬慎之人,疏遠雖有才能卻無德之人,以奠定偉大的基礎。
我聽說,“六經”是聖人統率天地萬物的中心,顯示善惡的指歸,明确吉兇的區分,通向人道的正途,使人類不違背其本來的天性。
還有《論語》《孝經》,它是聖人言行的紀要,應該探求它的意旨。
我又聽說,聖王的自身作為,一舉一動都合于周旋之禮,一事一物都有節度。
恭敬慎懼,是侍奉上天的容顔;溫良、恭敬、謙遜,這是侍奉祖先的禮節;正直、嚴己、力行,這是面對群臣的儀表;嘉獎、恩惠、平和、喜悅,這是待下的态度。
舉止動作,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儀規,這樣在形态上才合乎仁義,在行為上成為效法的楷模。
今年正月初,陛下要駕臨正殿,接受百官朝賀,設置酒宴,以慰天下。
《易傳》上說:&lsquo君子謹慎于開始。
&rsquo希望陛下注意一舉一動的儀節,使群臣能夠仰望盛德的光輝,以建立牢固基礎,那天下就萬分榮幸!” 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
任命大舅父王鳳擔當大司馬、大将軍之職,主管尚書事務。
秋七月,安葬元帝于渭陵。
漢成帝 己醜(前32) 漢成帝建始元年 春正月,石顯因有罪免官回原籍,中途去世。
丞相、禦史上奏陳述石顯過去的罪惡,石顯被免去官職,遷回原郡,石顯心中憂忿,死在道上。
五鹿充宗降職為玄菟郡太守。
司隸校尉王尊上書彈劾道:“丞相匡衡、禦史大夫張譚,明知石顯等人專權跋扈,肆意作威作福,成了天下的禍害,卻不能及時 白奏行罰,而阿谀曲從,附下罔上,懷邪迷國,無大臣輔政之義,皆不道,在赦令前。
赦後,衡、譚舉奏顯,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妄言&lsquo百官畏之,甚于主上&rsquo。
卑君尊臣,非所宜稱,失大臣體。
”于是衡慚懼,免冠謝罪,上丞相、侯印绶。
天子以新即位,重傷大臣,乃左遷尊為高陵令。
然群下多是尊者,衡由是嘿嘿不自安。
有星孛于營室。
封舅王崇為安成侯,賜譚、商、立、根、逢時爵關内侯。
夏四月,黃霧四塞。
诏博問公卿大夫,無有所諱。
谏大夫楊興等對,皆以為:“陰盛侵陽之氣也。
高祖之約,非功臣不侯。
今太後諸弟,皆以無功為侯,外戚未曾有也。
”大将軍鳳懼,上書辭職,優诏不許。
秋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
冬,作南北郊,罷甘泉、汾陰祠。
又罷紫壇僞飾、女樂、鸾路、骍駒、龍馬、石壇之屬。
皆從匡衡之請也。
庚寅(前31) 二年 春正月,罷雍五畤及陳寶祠。
始親祠南郊。
減天下賦錢,筭四十。
以渭城延陵亭部為初陵。
三月,始祠後土于北郊。
立皇後許氏。
後,車騎将軍嘉之女也。
元帝傷母恭哀後居位日淺,而遭霍氏之辜,故選嘉女以配太子。
奏明皇上,給以嚴懲,反而阿谀奉承,依附于下,欺騙于上,心懷不正,迷亂國家,喪盡大臣輔政的準則,這都是在大赦之前發生的大逆不道。
大赦之後,匡衡、張譚檢舉石顯時,不但沒有陳述自己為臣不忠之罪,反而宣揚是先帝任用了傾覆小人,妄言&lsquo百官害怕石顯,超過了皇上&rsquo。
這種視君為卑下、以臣為尊上的話,不是應該說的,喪失了大臣應有的體統。
”于是,匡衡慚愧恐懼,脫帽請罪,交上丞相、侯位的印信绶帶。
成帝因為剛剛即位,不願過于傷害大臣,就下令将王尊降職為高陵令。
可是群臣卻大多數認為王尊言論正确,匡衡因此沉默而心中不安。
有彗星出現在營室星宿旁。
成帝封舅父王崇為安成侯,賜給舅父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關内侯的爵位。
夏四月,黃色大霧四起,遮天蔽日。
成帝下诏廣泛詢問公卿大夫,令不必隐諱。
谏大夫楊興等人回答,都認為:“陰氣太盛,侵蝕陽氣的緣故。
過去高祖有約法,不是功臣不得封侯。
現今太後的各位弟弟,都無功而封侯,施恩外戚,從未有過這種情況。
”大将軍王鳳心中恐懼,便上書請求辭職,成帝下诏不允,并加安慰。
秋八月,清晨時,在東方天空中,有兩個月亮上下相應。
冬季,在長安南北舉辦郊祭,撤除甘泉、汾陰兩地的祭廟。
又撤除甘泉泰畤紫壇的裝飾、女樂、鸾路、骍駒、龍馬、石壇等物。
這都是依從匡衡的請求。
庚寅(前31) 漢成帝建始二年 春正月,撤除雍城的五帝祭壇和陳寶的祭祠。
成帝首次去南郊祭天。
減免天下賦稅,每算減少四十錢。
下令在渭城延陵亭興建成帝陵。
三月,首次在北郊祭祀後土。
立許氏為皇後。
許後是車騎将軍許嘉的女兒。
元帝哀傷母親恭哀後在位的時間很短而遭到霍氏的毒害,所以挑選了許嘉的女兒婚配給太子。
上自為太子時,以好色聞。
及即位,皇太後诏采良家女以備後宮。
杜欽說王鳳曰:“禮,一娶九女,所以廣嗣重祖也。
舉求窈窕,不問華色,所以助德理内也。
娣侄雖缺,不複補,所以養壽塞争也。
故後妃有貞淑之行,則胤嗣有賢聖之君。
制度有威儀之節,則人君有壽考之福。
廢而不由,則女德不厭;女德不厭,則壽命不究于高年。
男子五十,好色未衰;婦人四十,容貌改前;以改前之容,侍于未衰之年,而不以禮為制,則其原不可救,而後徕異态;後徕異态,則正後自疑而支庶有間適之心。
是以晉獻納讒,申生蒙辜。
今聖主富于春秋,未有適嗣,方鄉術入學,未親後妃之議。
将軍宜因始初之隆,建九女之制,詳擇行義之家,求淑女之質,毋必有聲色技能,為萬世大法。
夫少戒之在色,《小卞》之作,可為寒心。
唯将軍常以為憂!”鳳白之太後,太後以為故事無有。
鳳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
夏,大旱。
匈奴呼韓邪單于死,子複株累若鞮單于立。
呼韓邪嬖呼衍王二女,長曰颛渠阏氏,生二子,曰且莫車,曰囊知牙斯。
少曰大阏氏,生四子,曰雕陶莫臯,曰且麋胥,皆長于且莫車。
呼韓邪欲立且莫車,颛渠阏氏曰:“匈奴亂十年,今平定未久,且莫車年少,百姓未附,不如立雕陶莫臯。
”大阏氏曰:“舍貴立賤,後世必亂。
”單于卒,立雕陶莫臯,約令傳國與弟。
成帝從當太子時,就以好色聞名。
等到即位,皇太後诏令挑選良家女子來充填後宮。
杜欽勸王鳳說:“按照傳統之禮,天子一次就娶九個女子,為的是多生兒子,對得住祖先。
舉薦娴靜的淑女,不追求美貌,為的是以仁德治理後宮。
後宮雖有空缺也不補充,為的是君王年壽有所保養和避免互相争寵。
所以後妃如果有着貞淑的德行,子孫後代就會出現賢聖的君主。
制度如果有嚴格的威儀規範,君主就會有很高的壽福。
廢棄而不依從古禮,君王就會沉湎女色;沉湎女色,就不會享有高壽。
男子到了五十歲,好色之心還不曾衰減;女子到了四十,容顔就發生變化;用變衰了的容顔,去侍奉色心未衰的男子,如果不用禮加以約束,就難以解救原本的好色,而後還會出現不正常的表現;出現不正常的表現,那皇後就會多心,而庶妻寵妃就會産生争嫡的野心。
這正是晉獻公被人指責聽信讒言,使申生無罪而蒙受冤死的原因。
現在聖明之君正年輕,沒有嫡子,剛剛開始深入學習,不曾因親近後妃受到議論。
将軍應該借着祖先初期的隆盛,建立九妻制度,精心挑選奉行仁義的家室,物色賢淑的女子,不必要求她們具有聲、色技藝之能,使此制度成為萬世遵從之法。
年輕之人重在戒色,《詩經·小卞》的内容,人們聽了就會覺得寒心。
請将軍時常以此為憂!”王鳳将杜欽的話告訴了太後,太後認為漢代無此先例。
王鳳自己又不能自立法度,隻能遵照舊例。
夏季,大旱。
匈奴呼韓邪單于去世,其子複株累若鞮即位單于。
呼韓邪寵愛呼衍王的兩個女兒,大的叫颛渠阏氏,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且莫車,一個叫囊知牙斯。
小的叫大阏氏,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叫雕陶莫臯,一個叫且麋胥,都比且莫車年長。
呼韓邪打算立且莫車,颛渠阏氏說:“匈奴内亂了十年,現今平定不久,且莫車年輕,老百姓還沒有從心裡歸附,不如立雕陶莫臯。
”大阏氏說:“丢掉了尊貴的嫡子,立低賤的庶子,後世必然發生内亂。
”呼韓邪死,立雕陶莫臯為單于,并約定将來傳位給他弟弟且莫車。
辛卯(前30) 三年 春三月,赦天下徒。
秋,大雨,京師民訛言大水至。
關内大雨四十餘日,京師民相驚言大水至,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長安中大亂。
大将軍鳳以為太後與上及後宮可禦船,令吏民上城避水。
群臣皆從鳳議,左将軍王商獨曰:“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今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
”上乃止。
有頃稍定,問之,果訛言。
上于是美壯商之固守,數稱其議,而鳳大慚恨。
八月,策免大司馬、車騎将軍許嘉。
上欲專委任王鳳,故策免嘉。
冬十二月朔,日食。
夜地震未央宮殿中。
诏舉直言極谏之士。
杜欽、谷永上對,皆以為女寵太盛,嫉妒專上,将害繼嗣之咎。
越巂山崩。
丞相樂安侯匡衡有罪,免為庶人。
坐多取封邑四百頃,監臨盜所主守直十金以上,免為庶人。
壬辰(前29) 四年 春正月,隕石于亳四,于肥累二。
罷中書宦官,初置尚書員五人。
以王商為丞相。
夏四月,雨雪,複召直言極谏之士,詣白虎殿對策。
是時上委政王鳳,議者多歸咎焉。
谷永知鳳方見柄用,陰欲自托,乃曰:“方今四夷賓服,皆為臣妾。
諸侯大者 辛卯(前30) 漢成帝建始三年 春三月,大赦天下囚徒。
秋季,大雨,長安百姓謠傳洪水将到。
關内大雨連降四十多天,京師百姓驚恐相告,傳言洪水就要來到。
人們奔走,互相踐踏,老弱呼号,長安城内頓時大亂。
大将軍王鳳認為太後、皇上和後宮嫔妃可以乘船,便叫官吏、百姓登上城牆躲避。
群臣都附和王鳳的建議,隻有左将軍王商說:“自古以來,即使無道之國,大水都不會淹沒城郭,現在怎麼會有大水一日之間就暴發而到呢?這必定是謠言,不應命令大家登城,增加百姓的驚恐不安。
”成帝這才下令停止。
不久,京城漸漸安定下來,經查問,果然是謠言。
成帝于是贊美王商的固守不動,多次稱贊他的建議,王鳳則深感慚愧,悔恨自己失言。
八月,下書免去大司馬、車騎将軍許嘉的官職。
成帝打算将政事都委任王鳳,所以免去許嘉的職務。
冬十二月初一,出現日食。
夜裡,未央宮中發生地震。
成帝下诏,要求舉薦能夠直言進谏的人士。
杜欽、谷永上書回答策問,都認為後宮受寵之女太多,人人心懷嫉妒,力求使自己獲得皇帝的獨寵,這樣下去,勢必出現對皇帝繼嗣之人的危害。
越巂發生山崩。
丞相樂安侯匡衡獲罪,被免職貶為平民。
因為匡衡多取了四百頃封邑土地,下屬監臨官吏盜走監守财物價值十金以上,所以将他免職,貶為平民。
壬辰(前29) 漢成帝建始四年 春正月,有四顆隕石落在亳縣,有兩顆隕石落在肥累。
撤銷中書宦官,初次設置尚書員五人。
任命王商為丞相。
夏四月,下雪,成帝又召見直言進谏的人士,讓他們在白虎殿回答策問。
當時成帝将朝廷政務交給王鳳處置,很多人都将自然災變歸罪于王鳳。
谷永深知王鳳正手握大權,想暗中投靠他,于是上書說:“現在四方夷狄都已歸服,都成了漢朝的臣屬。
大的諸侯 乃食數縣,漢吏制其權柄。
百官盤互,親疏相錯。
骨肉大臣小心畏忌,有申伯之忠,無重合、安陽、博陸之亂。
三者無毛發之辜,竊恐陛下舍昭昭之白過,聽暗昧之瞽說,歸咎無辜,倚異政事,重失天心,不可之大者也。
陛下誠深察愚言,抗湛溺之意,解偏駁之愛,奮乾剛之威,平天覆之施,使列妾得人人更進,益納宜子婦人,毋擇好醜,毋避嘗字,以慰釋皇太後之憂愠,解謝上帝之譴怒,則繼嗣蕃滋,災異訖息矣!”杜欽亦仿此意。
上皆以其書示後宮,以永為光祿大夫。
秋,桃、李實。
禦史中丞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氣尚凝,陰陽不和,殆吏多苛政,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至開私門。
聽讒佞以求吏民過失,譴呵及細微,責義不量力。
郡縣相迫促,亦内相刻,流至衆庶。
是故鄉黨阙于嘉賓之歡,九族忘其親親之恩,飲食周急之厚彌衰,送往勞來之禮不行。
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隔,和氣不興,未必不由此也。
方刺史奏事時,宜明申饬,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
”上嘉納之。
河決。
先是清河都尉馮逡奏言:“郡承河下流,土壤輕脆易傷,頃所以闊無大害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
今屯氏河塞,靈鳴犢口又益不利,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高增堤防,終不能洩。
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九河今既難明,屯氏河絕未久,其處易浚。
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殺水 食邑幾個縣,有朝廷派官員控制那裡的大權。
各類官員彼此相互制約,與皇上有親屬關系的與無親屬關系的官員互相交錯。
骨肉大臣小心畏忌,有申伯那樣的忠誠,沒有重合侯、安陽侯、博陸侯那樣的陰謀。
以上三種人都沒有絲毫罪過,我恐怕陛下放過明顯的過失,而聽信不明不白的瞎說,歸罪于無辜之人,在政事上信從異說,大失上天之心,這是最大的不應該。
陛下如真正深察我愚昧之言,抗拒沉溺之意,解除偏愛,奮起陽剛之威,平均施行天子的恩愛,使嫔妃個個輪流侍奉,增加能夠生育男孩的女人,不論美醜,不計較是否嫁過人,以此寬慰解除皇太後的憂愁煩惱,平息上帝的怒意譴責,這樣就會子孫繁衍,災異消失了!”杜欽也按這種意思上書。
成帝都把這些奏書讓後宮看,并任命谷永為光祿大夫。
秋季,桃樹、李樹結果。
禦史中丞薛宣上奏說:“陛下至德,心性仁厚,但因美好之氣剛剛凝結,陰陽未能諧和,原因在于官吏施政苛刻,部刺史有的不遵守職責,舉動措施各依自己心意,經常幹涉郡縣的事務,以緻結黨營私。
他們聽信谄媚小人的虛言,來尋求官吏百姓的過失,吹毛求疵,無所不至,責義則不量力。
郡縣間相互強迫催促,在内也彼此刻薄,壞風氣流行于百姓中。
因此,鄉黨中缺少嘉賓的歡樂,九族間忘掉宗親的恩愛,飲食周濟的厚道日漸衰微,送往迎來的禮節不再通行。
如果人
&rsquo到了七月,大水湧出,我的弟子姚平對我說:&lsquo湧水已經出現,有道法的人當被放逐死掉,還有什麼話可說!你可以稱得上知曉道法,卻不能說遵信道法,可以夠得上小忠,算不上大忠。
從前秦朝趙高掌權,有叫正先的人,因諷刺趙高被殺,趙高的權威從此形成,所以說秦朝的亂亡,正先起了促進作用。
&rsquo現今我外出擔任郡守,責成自己立功,恐怕還未立功就要被誅殺,請求陛下不要叫我應了湧水變異的預言,像正先那樣死掉,讓姚平恥笑。
” 到達陝縣,京房又奏言:“議論者打算把臣下和皇上隔絕開來,而陛下聽從了,這是陰氣蒙蔽不散使太陽無光的原因,希望陛下不要難于征我回京而輕易背離天意!” 京房外出一個多月,竟被征召回京,關入牢房。
起初,淮陽憲王劉欽的舅父張博是個奸詐而品行不好的人,曾跟京房學習《易經》,将女兒嫁給了京房。
京房每次朝見回家,就對張博說同元帝的談話,張博就把京房所說的密談記下來,還叫京房為憲王起草請求入朝的奏章,張博把這些密談和草稿一齊交給憲王,作 信驗。
顯知之,告“房、博非謗天子,诖誤諸侯王”。
皆下獄,棄市,妻子徙邊。
下禦史中丞陳鹹獄,髡為城旦。
陳鹹數毀石顯,久之,坐與槐裡令朱雲善,漏洩省中語,與雲皆下獄,髡為城旦。
顯威權日盛,與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
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 顯恐天子一旦納用左右耳目以間己,乃時歸誠,取一信以為驗。
嘗使至諸官有所征發,先自白:“恐後漏盡,宮門閉,請使诏吏開門。
”上許之。
顯故投夜還,稱诏開門入。
後果有告顯矯诏開宮門。
上笑,以其書示顯。
顯因泣曰:“陛下過私小臣,屬任以事,群下無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類如此非一,願歸樞機職,受後宮掃除之役,死無所恨。
惟陛下哀憐裁幸,以此全活小臣。
”上憐之,數勞勉顯,加厚賞賜。
顯聞衆人匈匈言己殺蕭望之,恐天下學士讪己,以貢禹明經著節,乃使人緻意,深自結納,因薦禹曆位九卿,禮事之甚備。
議者于是或稱顯以為不妒谮望之矣。
顯之設變詐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類也。
秋,閏八月,太皇太後上官氏崩。
冬,齊、楚地震,大雨雪。
為證據。
石顯得知後,便控告說“京房跟張博一起诽謗天子,連累諸侯王”。
于是,京房、張博都被下獄處斬,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放逐到邊境。
禦史中丞陳鹹入獄,判處髡刑,罰做苦工。
陳鹹多次诋毀石顯,過了很久,石顯指控他與槐裡縣令朱雲關系好,洩露朝廷機密,陳鹹和朱雲都被逮捕入獄,被判為髡刑,罰做苦工。
石顯的權威日益強盛,他同中書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成一夥,那些依附他們的人都得到了高官厚祿。
百姓編了歌謠說:“是姓牢的、姓石的人那,還有五鹿的門客,他們的官印怎麼這樣多,绶帶怎麼這樣長啊!” 石顯唯恐天子一旦任用左右耳目來疏遠自己,就時時表白自己的誠心,用一次的誠信以證實自己的忠心。
他曾經奉命到各官府征發财物,事先對元帝表白說:“恐怕有時回宮太晚,漏壺滴盡,宮門關閉,請求以奉陛下之命的名義叫官吏開門。
”元帝答應了。
一天,石顯故意深夜回來,宣稱元帝之命叫開門。
後來果然有人控告石顯假傳聖旨,私開宮門。
元帝聽後一笑,将奏書叫石顯看。
石顯借機哭泣說:“陛下過于寵愛小臣,委任我衆事,下面群臣無不嫉妒,打算陷害我的,像這樣的事例不止一個,我懇請交回中樞要職,去擔當後宮清掃的差事,死而無恨。
隻求陛下憐憫裁奪,再給我一次榮幸,以此保全我的性命。
”元帝憐憫石顯,多次安慰勉勵,加重賞賜。
石顯聽說大家議論紛紛,說是他殺死的蕭望之,擔心天下的學士诽謗自己,因為貢禹深明儒經,節操高尚,便托人緻意,深為結交,并舉薦貢禹升任九卿,以禮相待,十分周到。
于是,議論的人也有贊揚石顯的,認為他不曾妒忌陷害過蕭望之。
石顯的謀略變詐,善于為自己解脫和取得皇帝信任,都采用了這類手法。
秋季,閏八月,太皇太後上官氏去世。
冬季,齊、楚一帶發生地震,下大雪。
乙酉(前36)三年 夏六月,丞相玄成卒。
秋七月,以匡衡為丞相。
冬,西域副校尉陳湯矯制發兵,與都護甘延壽襲擊匈奴郅支單于于康居,斬之。
始,郅支單于自以大國,又乘勝驕,不為康居王禮。
發民作城,遣使責諸國歲遺。
漢遣使三輩至康居,求谷吉等死,郅支困辱使者不奉诏。
陳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與甘延壽謀曰:“夷狄畏服大種,西域本屬匈奴,今郅支威名遠聞,侵陵烏孫、大宛,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國,數年之間,城郭諸國危矣。
且其人剽悍,好戰伐,數取勝,久畜之,必為西域患。
如發屯田吏士,驅烏孫衆兵,直指其城下,彼亡無所之,守不自保,千歲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延壽欲奏請之。
湯曰:“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
”會延壽病,湯獨矯制發諸國兵及屯田吏士。
延壽驚起,欲止焉。
湯怒,按劍叱曰:“大衆已集會,豎子欲沮衆邪!”延壽從之。
部勒行陳,合四萬餘人,上疏自劾矯制,陳言兵狀。
即日引行,未至城三十裡,止營。
郅支遣使問:“漢兵何以來?”應曰:“單于上書,言居困厄,願入朝見。
天子哀闵單于棄大國,屈意康居,故使都護将軍來迎,恐左右驚動,故未敢至城下。
”使數往來相答報。
延壽、湯因讓之:“我為單于遠來,而至今無名王、大人見将軍受事者,何單于忽大計,失客主之禮也!兵來道遠,人畜 乙酉(前36) 漢元帝建昭三年 夏六月,丞相韋玄成去世。
秋七月,以匡衡為丞相。
冬季,西域副校尉陳湯假傳聖旨發兵,同都護甘延壽一起出擊匈奴,在康居将郅支單于斬殺。
起初,郅支單于自以為是個大國,又乘軍事勝利而驕傲,不為康居王所敬重。
他征派康居百姓為他建築城池,派遣使節責令各國每年進貢。
漢朝派遣三批使臣到康居,要求返還谷吉等人的遺體,郅支便困窘屈辱使者,拒不接受漢朝的诏命。
陳湯為人深沉勇敢,有深遠的考慮,富有計謀,喜歡出奇制勝,他和甘延壽謀劃說:“夷狄們害怕大的民族,西域本來歸屬匈奴,現在郅支威名遠揚,侵略烏孫、大宛,想降服他們,真要是叫他得到這兩個國家,幾年的時間,西域諸國城邦就危險了。
而且郅支這人性情剽悍好戰,多次取勝,長久将他畜養,必然成為西域的禍害。
如果征發屯田官吏兵士,率領烏孫軍隊,突然直搗其城下,他逃沒處逃,守不能自保,千載難逢的功業,就可一朝一夕迅速建成。
”甘延壽打算上奏請示。
陳湯說:“朝廷必然讓大臣們讨論,深謀大策并不是平庸之人所能識别的,此事必然不會被批準。
”正巧甘延壽鬧病,陳湯便自己假傳聖旨,征發各國的軍隊和屯田的官吏士兵。
甘延壽聽到後大驚而起,想要制止。
陳湯大怒,手按寶劍叱責說:“大軍已經集會,小子你想阻止大衆嗎?”甘延壽便依從了。
部署集結了共有四萬多軍兵,兩人給元帝上書自行彈劾假傳聖旨的罪過,陳述軍隊聚集部署狀況。
當天引兵前進,距單于城三十裡,駐軍紮營。
郅支派使者來問:“漢兵為什麼來到這裡?”回答說:“單于曾上書,說居住困厄,希望朝見歸順。
天子憐憫單于丢掉了廣大國土,心裡委屈地住在康居,所以派都護将軍前來迎接您,怕驚動左右人員,才沒敢直接到達城下。
”雙方使節多次往返傳話。
甘延壽、陳湯便指責說:“我們為了單于遠來,可到現在卻沒有一位匈奴名王、顯貴前來進見我們将軍接受供事,單于為什麼對這種大事如此大意,忘掉了主人待客的禮節!我們遠道而來,人馬都 罷極,食度且盡,恐無以自還,願單于與大臣審計策。
” 明日,進薄城下,四面圍城,發薪燒木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聲動地。
康居兵引卻,漢兵四面推鹵楯并入。
單于被創死,斬其首。
得漢使節二,及谷吉等所赍帛書。
諸鹵獲以畀得者。
丙戌(前35) 四年 春正月,傳首至京師,懸槁街十日。
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
昔有唐虞,今有強漢。
匈奴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慘毒行于民,大惡通于天。
臣延壽、臣湯将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
”丞相匡衡等以為“方春掩骼埋胔之時,宜勿縣”。
诏縣十日,乃埋之。
仍告祠郊廟,赦天下。
群臣上壽,置酒。
藍田地震,山崩,壅霸水。
安陵岸崩,壅泾水,逆流。
丁亥(前34) 五年 夏六月晦,日食。
秋七月,複諸寝廟園。
上寝疾,久不平,以為祖宗譴怒,故盡複之,唯郡國廟遂廢。
徙濟陽王康為山陽王。
疲憊到了極點,糧草即将用完,恐怕難以返回,希望單于和大臣們審慎考慮。
” 第二天,漢朝大軍進逼城下,從四面包圍了城池,放火焚燒木城,木城四面火起,官兵興高采烈,趁火勢大喊,钲鼓聲震動天地。
康居軍兵退卻,漢兵便從四面推舉大盾一起攻入城池。
單于受重傷而死,漢軍斬掉他的首級。
漢軍找到了漢使臣所用的兩個符節,以及谷吉等人攜帶的帛書。
凡是掠獲的物品,都歸掠奪者所有。
丙戌(前35) 漢元帝建昭四年 春正月,郅支單于的人頭被傳送到了京師,在長安槁街懸挂了十天。
甘延壽、陳湯上書說:“我們曾經聽說,天下的大道在于統一。
過去有唐堯、虞舜,現在有強大的漢朝。
匈奴郅支單于叛逆,不曾伏罪,殘忍狠毒地對待平民百姓,罪惡巨大可說上通于天。
臣甘延壽、陳湯統領仁義之軍,替天征讨,多虧聖上聖明,陰陽諧調,天氣晴明,才能破毀敵陣,戰勝敵人,斬殺郅支單于和名王以下,應該将他們的人頭懸挂在長安城槁街蠻夷的館舍住地,以顯示漢威于萬裡之遠。
”丞相匡衡等人認為“正值春天掩埋屍骨的時節,不适于懸挂”。
于是,下诏懸挂十天,然後掩埋。
依舊像過去那樣祭告祖廟,大赦天下。
滿朝文武向元帝祝賀,舉行酒宴。
藍田發生地震,山崩,霸水被壅塞。
安陵堤岸崩塌,泾水被壅塞,逆流而上。
丁亥(前34) 漢元帝建昭五年 夏六月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秋七月,恢複各陵園祭廟。
元帝卧病在床,長期不能恢複,以為是祖宗發怒譴責,所以全部恢複祭廟、陵園,但各郡、各封國的祭廟則廢棄了。
改封濟陽王劉康為山陽王。
戊子(前33) 竟甯元年 春正月,匈奴單于來朝。
匈奴呼韓邪單于聞郅支既誅,且喜且懼,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
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賜之。
單于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議者皆以為便。
郎中侯應習邊事,以為不可許。
上問狀,應曰:“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裡,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依阻其中,治作弓矢。
至孝武世,斥奪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
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隐。
從塞以南,徑深山谷,往來差難。
邊長老言:&lsquo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
&rsquo如罷備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不可一也。
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前已罷外城,省亭隧,安不忘危,不可複罷,二也。
中國有禮義之教,刑罰之誅,愚民猶尚犯禁,又況單于能必其衆不犯約哉!三也。
中國尚建關梁,設塞徼,置屯戍,非獨為匈奴而已,亦為諸屬國降民思舊逃亡,四也。
近西羌保塞,漢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産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
今罷乘塞,則生熳易分争之漸,五也。
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子孫亡出從之,六也。
邊人奴婢愁苦,聞匈奴中樂,欲亡者多,七也。
盜賊桀黠,亡走北出,八也。
戊子(前33) 漢元帝竟甯元年 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朝賀。
匈奴呼韓邪單于聽到郅支單于被殺,又喜又怕,便入朝自稱希望能做漢家的女婿,借以親近漢朝。
元帝把後宮的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賜給了他。
呼韓邪歡喜,上書說:“願意居邊守塞,從上谷西至敦煌,請撤回守衛邊塞的軍兵,使天子之民得以休養生息。
”讨論者都認為有利。
郎中侯應熟知邊事,以為不能應允。
元帝問他原因,侯應說:“我聽說北部邊塞至遼東,外面有陰山,東西長一千多裡,草木茂盛,多栖禽獸,原本是冒頓單于依險屯居這裡,制造弓箭。
到武帝時,奪取了這裡,将匈奴趕至大漠以北,在這裡建起要塞,修築了亭燧,壘起外城,設置屯田衛戍之兵,以後邊境才稍得安甯。
大漠以北地勢平緩,草木稀少,多大沙漠,匈奴如來侵犯,沒有隐蔽之處。
邊塞以南,路遠多山谷,來往十分不便。
邊塞的老人們說:&lsquo匈奴丢失陰山以後,從陰山過往時沒有不痛哭的。
&rsquo如果撤除守備邊塞衛戍之兵,對夷狄大為有利,這是不能允許的道理之一。
夷狄之性情,貧困之時就卑下順從,強盛之時就驕狂叛逆,以前已經撤除了外城,減去了亭燧設施,平安時不能忘掉危險,邊防不能再撤除,這是理由之二。
中國有着禮義的教化,刑罰的懲治,愚昧百姓還會違犯禁令,又何況匈奴單于,他能使他的部衆不違犯規定嗎?這是理由之三。
中國注重建立水陸關卡,設置要塞,派軍隊屯田戍守,并不隻是為對付匈奴,也是為了防止各屬國歸降而來的夷狄之人思舊逃亡,這是理由之四。
靠近西羌邊塞,我朝一些官吏、平民貪圖财利,侵害偷盜他們的牲畜财産,甚至強占他們的妻室子女。
由此,他們産生怨恨,進而激發叛亂。
現在撤除邊塞守衛,就會滋生這些因受欺侮而引起的糾紛,這是理由之五。
過去從軍的戰士有不少人沒有回來,還留在匈奴,他們的子孫可能逃亡出塞依從他們,這是理由之六。
邊境一帶奴婢之人由于處境愁苦,聽說匈奴那裡快樂,打算向那裡逃亡的人不少,這是理由之七。
國内盜賊狡黠殘橫,無法躲藏時就會向北逃亡出塞,這是理由之八。
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
議者不深慮其終始,卒有他變,當更繕治,累世之功,不可卒複,九也。
單于自以保塞守禦,請求無已,小失其意則不可測。
開夷狄之隙,虧中國之固,十也。
”對奏,天子使車騎将軍嘉口谕單于曰:“單于上書,鄉慕禮義,所以為民計者甚厚,朕甚嘉之。
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奸邪放縱,出為寇害,故明法度以專衆心也。
敬谕單于之意,朕無疑焉。
為單于怪其不罷,故使嘉曉單于。
”單于謝曰:“愚不知大計,天子幸使大臣告語,甚厚!”歸,号昭君為甯胡阏氏。
三月,以張譚為禦史大夫。
初,石顯見馮奉世父子為公卿著名,女又為昭儀,心欲附之,薦昭儀兄逡修敕宜侍帷幄。
天子召見逡,因言顯專權。
上怒,罷逡。
及禦史大夫缺,在位多舉逡兄大鴻胪野王。
使尚書選第中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
上以問顯,顯曰:“九卿無出野王者,然親昭儀兄,臣恐後世必以陛下度越衆賢,私後宮親以為三公。
”上曰:“善。
吾不見是!”因诏曰:“剛強堅固,确然亡欲,大鴻胪野王是也。
心辨善辭,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
廉潔節儉,太子少傅張譚是也。
其以少傅為禦史大夫。
” 建立邊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并不完全是建築的土牆,有的利用山岩石木,有的利用溪谷水峽,大都因地勢稍加治理,征發兵役修建整理,用掉的勞役費用,時間久遠,難以計算。
讨論之人沒有深入考慮事情的始末,如突然發生變化,那時再重新修建,那幾世之功,不是很容易恢複的,這是理由之九。
呼韓邪單于自以為保衛邊塞,将會不斷對漢朝有所要求,如稍稍不能滿足他的心意,那後果難以預料。
結果将會造成雙方嫌隙矛盾,不利中國的堅固防衛,這是理由之十。
”書上奏後,元帝派車騎将軍許嘉向單于傳達口谕說:“單于上書,向往羨慕中國禮義,對如何為百姓謀利想得很多,朕非常贊賞。
中國東西南北邊疆都設有水陸關卡和要塞,不是單獨為了防備北部塞外,也是為了防止中國的壞人為非作歹,出外危害,所以借此明确國家法度,使百姓不生邪念。
我尊敬理解單于的心意,不會懷有疑慮。
怕單于對不撤除邊塞防戍發生誤解,特地派許嘉向單于解釋。
”單于道歉:“我愚昧,不了解這些重大的謀劃,幸虧天子派大臣轉告我,待我如此厚愛!”回去後,呼韓邪單于稱王昭君為甯胡阏氏。
三月,任命張譚為禦史大夫。
起初,石顯看到馮奉世父子在朝裡當公卿,聲名顯赫,女兒又在後宮做元帝的昭儀,一心想要攀附,便舉薦昭儀的哥哥馮逡,說他謹慎不逾矩,适于侍奉在皇帝身邊。
元帝召見馮逡,馮逡向元帝說起石顯專權。
元帝大怒,就罷免了馮逡。
等到禦史大夫缺人,許多在位大臣舉薦馮逡的哥哥大鴻胪馮野王。
讓尚書在中二千石官員中挑選,野王的品德才學列為第一。
元帝将此事詢問石顯,石顯說:“九卿以内沒有超越野王的,可是他為昭儀的哥哥,為臣恐怕後世之人必定認為陛下不顧衆多賢能,偏私後宮的親戚來委任三公。
”元帝說:“對。
我沒看到這方面!”于是下诏說:“剛強堅毅,信實無欲,那就是大鴻胪馮野王這種人。
明辨是非,善于辭令,可以為使者出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就是這種人。
廉潔節儉,太子少傅張譚就是這種人。
現任命少傅張譚為禦史大夫。
” 以召信臣為少府。
信臣先為南陽太守,後遷河南,治行常第一。
視民如子,好為民興利,躬勸耕稼,出入阡陌,稀有安居。
開通溝渎,以廣灌溉,歲歲增加。
禁止奢靡,務于儉約,案其不法,以視好惡。
其化大行,戶口增倍,吏民親愛,号曰“召父”。
征為少府。
請諸離宮稀幸者,勿複治,省樂府諸戲,及太官不時非法之物,歲省費數千萬。
夏,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陳湯爵關内侯。
初,石顯嘗欲以姊妻甘延壽,延壽不取。
而陳湯素貪,所鹵獲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隸校尉移書道上,系吏士,按驗之。
湯上疏言:“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于,幸得禽滅,萬裡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
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
”上立出吏士,令縣、道具酒食以過軍。
既至,論功,石顯、匡衡以為延壽、湯擅興師矯制,幸得不誅,如複加爵土,則後奉使者,争欲乘危徼幸,生事于蠻夷,為國招難。
帝内嘉延壽、湯功,而重違衡、顯之議,久之不決。
劉向上疏曰:“郅支單于囚殺使者,暴揚外國,傷威毀重,陛下赫然欲誅之意未嘗有忘。
都護延壽、副校尉湯,承聖指,倚神靈,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三重城,斬郅支之首,掃谷吉之恥,且使呼韓喜懼,稽首來賓,願守北藩, 任命召信臣為少府。
召信臣以前任南陽太守,後來調到河南郡,治理郡縣的政績常常列為第一。
他視民如子,喜愛為百姓做有利之事,親自勸導百姓務農耕稼,經常出入于田間,很少居家休息。
他領導開通溝渠,用來擴大灌溉,年年糧食增收。
他還禁止奢侈浪費,提倡勤儉節約,懲治不法,以明好壞。
于是,禮義教化得到倡行,戶口成倍增加,官吏百姓都對他十分親愛,稱他為“召父”。
這次被征召任命為少府。
召信臣調任少府後,他又請求,凡是皇帝很少去的離宮,不要再修繕,減省樂府裡各種表演和太官那裡不适時又不合法的東西,這樣,每年節省費用數千萬。
夏季,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給陳湯關内侯的爵位。
起初,石顯曾打算把自己的姐姐嫁給甘延壽做妻子,甘延壽拒絕了。
而陳湯平常就貪财,作戰掠獲的财物有不少違犯法令運進了塞内,司隸校尉以公文通知沿途,逮捕陳湯的下屬人員,加以查檢。
陳湯上書說:“臣與下屬官吏士兵一起殲滅郅支單于,幸而将他擒捉消滅,從萬裡之外凱旋,應該有朝廷派出的使者在路上迎接慰勞。
可是今天司隸校尉反倒逮捕審問臣的下屬官兵,這簡直是為郅支報仇。
”元帝叫立即釋放那些被捕官兵,命沿途各縣、道備酒飯款待過軍。
回長安後論功,石顯、匡衡認為甘延壽、陳湯擅自假傳聖旨發兵,不殺他們已是幸運,如果再封給爵位、土地,那以後奉使外出之人就會争先用冒險行動企圖僥幸成功,在蠻夷中制造事端,給國家招來危難。
元帝從内心贊賞甘延壽、陳湯的功勞,而又很難反對匡衡、石顯的建議,長久對此不能決斷。
劉向便上書說:“郅支單于囚禁殺害了大漢使臣,這事飛快傳揚在外國,嚴重地損害了國威,陛下忿怒而想誅殺郅支單于的心情不曾忘懷。
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秉承皇上旨意,倚賴陛下的聖明,出生入死,深入絕遠之地,終于打敗康居,攻克單于城三重防禦,斬下郅支單于的首級,洗刷谷吉被殺的恥辱,而且使呼韓邪單于又喜又怕,前來叩頭歸附,表示願意守衛北疆, 累世稱臣,勳莫大焉。
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
《司馬法》曰:&lsquo軍賞不逾月。
&rsquo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李廣利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僅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其私罪惡甚多,孝武以為萬裡征伐,不錄其過,遂封拜兩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餘人。
今康居之國強于大宛,郅支之号重于宛王,殺使者罪甚于留馬,而延壽、湯不煩漢士,不費鬥糧,比于貳師,功德百之。
且常惠随欲擊之烏孫,鄭吉迎自來之日逐,猶皆裂土受爵,今二人功高于安遠、長羅,而大功未著,小惡數布,臣竊痛之!宜以時解縣,通籍,除過勿治,尊寵爵位,以勸有功。
”于是诏赦延壽、湯,令公卿議封焉。
議者以為宜如軍法捕斬單于令。
衡、顯以為郅支本亡逃失國,竊号絕域,非真單于。
帝取鄭吉故事封千戶,衡、顯複争。
封延壽為義成侯,賜湯爵關内侯,食邑各三百戶。
于是杜欽上疏,追訟馮奉世前破莎車功,上以先帝時事不複錄。
五月,帝崩。
複罷諸寝廟園。
匡衡奏言:“前以上體不平,故複諸所罷祠,卒不蒙福,請悉罷勿奉。
”奏可。
六月,太子骜即位。
太子少好經書,寬博謹慎,其後幸酒,樂燕樂。
而山陽王康有材藝,母又愛幸。
上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自臨軒 世世稱臣,沒有比這更大的功勳了。
評定重大功勞不計較小的過失,推舉傑出的美德不挑剔小的不足。
《司馬法》說:&lsquo軍事獎賞不超過一個月。
&rsquo是為了叫百姓很快得到行善之利益。
李廣利喪失五萬軍兵,耗費億萬的費用,經過四年的勞苦,而隻是獲得好馬三十匹,雖然斬殺了大宛國王,他自己的罪惡也很多,但武帝認為萬裡征戰,不計他的過錯,于是賜封了兩個侯爵、三位卿和一百多二千石的官員。
現今康居國強過大宛,郅支單于的地位重于大宛國王,殺我使者的罪過遠超過不獻血汗馬,而甘延壽、陳湯并沒動用漢地的人馬,沒有動用一鬥糧米,比起貳師将軍李廣利,功德遠超百倍。
而且常惠憑己見從烏孫進攻龜茲,鄭吉随意接受日逐王的投降,還都享有采邑,受封為侯,現在甘延壽、陳湯二人的功勞高出鄭吉、常惠,然而大功沒得到宣揚,微小過錯卻不斷被傳播,我内心深感沉痛!應該撤銷對他們的審查,恢複人身自由,不要計較小的過錯,尊寵爵位,用來獎勵建立功勳的人。
”元帝于是下诏赦免甘延壽、陳湯,下令公卿讨論封爵的事宜。
大家認為應當依據軍法捕斬單于令。
匡衡、石顯認為郅支本來就是丢失國土逃亡在外,在極遠地方盜用單于之号,并不是真單于。
元帝依照鄭吉的舊例封千戶采邑,匡衡、石顯又來争執。
結果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給陳湯關内侯的爵位,食邑都是三百戶。
于是,杜欽也上書,追告馮奉世以前大破莎車的功勞,元帝認為那是宣帝時的事情,不重新受理。
五月,元帝去世。
重新撤除祖廟陵園。
匡衡上奏說:“先前因先帝身體不舒适,所以恢複以前廢除的陵園祭廟,結果還是沒有蒙受祖先的賜福,請求一并撤除不再祭祀。
”依準。
六月,太子劉骜即皇帝位。
太子小時喜愛儒家經書,寬厚、博大、謹慎。
後來,太子愛飲酒,喜歡宴樂。
而山陽王劉康具有藝術才能,他母親傅昭儀又深受元帝寵愛。
元帝喜愛音樂,有時将鼙鼓放在殿下,自己登臨軒 檻上,銅丸以?鼓,中嚴鼓之節,後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山陽王亦能之,上數稱其材。
驸馬都尉史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若乃器人于絲竹鼓鼙之間,則是陳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國也。
”于是上嘿然而笑。
其後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
王,帝少弟,與太子遊學相長大。
上悲不能自止,而太子不哀。
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以責謂丹。
丹免冠謝曰:“臣誠見陛下哀痛感損,切戒太子,毋涕泣感傷陛下。
臣罪當死。
”上意乃解。
及寝疾,數問尚書以景帝時立膠東王故事。
史丹以親密臣得侍疾,候上間獨寝時,直入卧内,頓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適長立,積十餘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歸心臣子。
今者道路流言,為國生意,以為太子有動搖之議。
審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
臣願先賜死,以示群臣!”上意感寤,喟然太息曰:“無有此議,且皇後謹慎,先帝又愛太子,吾豈可違指!驸馬都尉安所受此語?”丹即卻,頓首曰:“臣愚妄聞,罪當死!”上因納,謂丹曰:“吾病寖加,不能自還,善輔道太子,毋違我意。
”丹噓唏而起。
太子由是遂定,至是即位。
後數月,匡衡上疏曰:“陛下秉至孝,哀傷思慕,不絕于心,未有遊虞弋射之宴,誠隆于慎終追遠無窮已也。
竊願陛下雖聖性得之,猶複加聖心焉。
臣又聞之師曰:&lsquo妃匹 上依欄,丢下銅丸來擊鼓,合于迅急的節奏,後宮妃嫔和近侍對音樂有些修養的都做不到,可山陽王劉康也能做到,元帝常常稱贊他的才能。
驸馬都尉史丹進言說:“所謂的才能,就是聰明而好學,溫習舊知識而有新收獲,皇太子骜就是這樣的人。
如果以在音樂演奏上的才能衡量人,那陳惠、李微将高于匡衡,就可以當丞相了。
”于是元帝不語而笑。
後來中山哀王去世,太子骜随往吊唁。
中山哀王是元帝的小弟弟,和太子骜一起遊玩學習長大。
元帝傷心得難以克制,可太子骜卻不悲傷。
元帝非常忿恨地說:“哪有為人沒有仁慈之心,而可以侍奉宗廟,做天下百姓父母的!”元帝拿這事責問史丹。
史丹脫下帽子請罪說:“因為臣下看到陛下實在哀痛過度,一再告誡太子,不得哭泣落淚再使陛下感傷。
臣有罪該死。
”這時元帝的忿意才得以化解。
到了元帝卧病床上,幾次拿漢景帝廢太子而立膠東王劉徹的事例問尚書。
史丹因是元帝親密之臣得以在旁侍候,他等到元帝一人卧床時,便直入卧室,伏在地面青蒲上,流着淚說:“皇太子骜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太子,已經十幾年了,太子尊号百姓都知道,天下之人無不歸心,願做他的臣子。
如今道路上紛紛傳言,為國家考慮,認為太子地位可能發生了動搖。
如果真是這樣,公卿以下官員,必然以死相争,拒不接受這樣的诏令。
我情願皇上先賜我一死,以向群臣表明!”元帝受到感動而有所醒悟,喟然長歎說:“沒有這種考慮,而且皇後小心謹慎,先帝又喜愛太子,我怎麼可以違背他的意志!驸馬都尉從哪裡聽到這種話?”史丹當即後退,叩頭說:“臣愚昧,妄聽傳聞,有罪該死!”元帝于是接受勸谏,對史丹說:“我的病日益加重,不能好轉,你要妥善輔導太子,不要違背我的心意。
”史丹唏噓着起身告退。
太子地位從此穩定下來,到這時即位皇帝。
數月後,匡衡上書說:“陛下秉性至孝,對先帝哀傷思慕不絕于心,沒有遊樂射獵之宴,始終追念先人,無有窮盡。
我私下希望陛下雖有聖人之性,還應加以聖心。
我又聽老師說:&lsquo夫妻婚配 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
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
&rsquo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紀綱之首,王教之端。
自上世已來,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
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以定大基。
臣聞“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及《論語》《孝經》,聖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臣又聞聖王之自為,動靜周旋,物有節文。
蓋欽翼祗栗,事天之容也;溫恭敬遜,承親之禮也;正躬嚴恪,臨衆之儀也;嘉惠和悅,飨下之顔也。
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
今正月初,幸路寝,臨朝置酒,以飨萬方。
《傳》曰:&lsquo君子慎始。
&rsquo願陛下留神動靜之節,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桢,天下幸甚!” 尊皇太後曰太皇太後,皇後曰皇太後。
以元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将軍,領尚書事。
秋七月,葬渭陵。
己醜(前32) 孝成皇帝建始元年 春正月,石顯以罪免歸故郡,道死。
丞相、禦史奏顯舊惡,免官,徙歸故郡,憂懑道死。
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
司隸校尉王尊劾奏:“丞相衡、禦史大夫譚,知顯等颛權擅勢,大作威福,為海内患害,不以時 之際,為人生的開端,各種福氣的源頭。
婚姻之禮嚴肅端正,然後萬物有成,天命齊備。
&rsquo孔子論《詩經》所以從《關雎》開始,這是因為婚配是倫理綱常的開頭,進行王教的起點。
自上古以來,三代的興衰,沒有不是由于這一點的。
希望陛下仔細考慮過去的得失興亡的教訓,采納有德之人,戒掉聲色之好,接近嚴肅敬慎之人,疏遠雖有才能卻無德之人,以奠定偉大的基礎。
我聽說,“六經”是聖人統率天地萬物的中心,顯示善惡的指歸,明确吉兇的區分,通向人道的正途,使人類不違背其本來的天性。
還有《論語》《孝經》,它是聖人言行的紀要,應該探求它的意旨。
我又聽說,聖王的自身作為,一舉一動都合于周旋之禮,一事一物都有節度。
恭敬慎懼,是侍奉上天的容顔;溫良、恭敬、謙遜,這是侍奉祖先的禮節;正直、嚴己、力行,這是面對群臣的儀表;嘉獎、恩惠、平和、喜悅,這是待下的态度。
舉止動作,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儀規,這樣在形态上才合乎仁義,在行為上成為效法的楷模。
今年正月初,陛下要駕臨正殿,接受百官朝賀,設置酒宴,以慰天下。
《易傳》上說:&lsquo君子謹慎于開始。
&rsquo希望陛下注意一舉一動的儀節,使群臣能夠仰望盛德的光輝,以建立牢固基礎,那天下就萬分榮幸!” 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
任命大舅父王鳳擔當大司馬、大将軍之職,主管尚書事務。
秋七月,安葬元帝于渭陵。
漢成帝 己醜(前32) 漢成帝建始元年 春正月,石顯因有罪免官回原籍,中途去世。
丞相、禦史上奏陳述石顯過去的罪惡,石顯被免去官職,遷回原郡,石顯心中憂忿,死在道上。
五鹿充宗降職為玄菟郡太守。
司隸校尉王尊上書彈劾道:“丞相匡衡、禦史大夫張譚,明知石顯等人專權跋扈,肆意作威作福,成了天下的禍害,卻不能及時 白奏行罰,而阿谀曲從,附下罔上,懷邪迷國,無大臣輔政之義,皆不道,在赦令前。
赦後,衡、譚舉奏顯,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妄言&lsquo百官畏之,甚于主上&rsquo。
卑君尊臣,非所宜稱,失大臣體。
”于是衡慚懼,免冠謝罪,上丞相、侯印绶。
天子以新即位,重傷大臣,乃左遷尊為高陵令。
然群下多是尊者,衡由是嘿嘿不自安。
有星孛于營室。
封舅王崇為安成侯,賜譚、商、立、根、逢時爵關内侯。
夏四月,黃霧四塞。
诏博問公卿大夫,無有所諱。
谏大夫楊興等對,皆以為:“陰盛侵陽之氣也。
高祖之約,非功臣不侯。
今太後諸弟,皆以無功為侯,外戚未曾有也。
”大将軍鳳懼,上書辭職,優诏不許。
秋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
冬,作南北郊,罷甘泉、汾陰祠。
又罷紫壇僞飾、女樂、鸾路、骍駒、龍馬、石壇之屬。
皆從匡衡之請也。
庚寅(前31) 二年 春正月,罷雍五畤及陳寶祠。
始親祠南郊。
減天下賦錢,筭四十。
以渭城延陵亭部為初陵。
三月,始祠後土于北郊。
立皇後許氏。
後,車騎将軍嘉之女也。
元帝傷母恭哀後居位日淺,而遭霍氏之辜,故選嘉女以配太子。
奏明皇上,給以嚴懲,反而阿谀奉承,依附于下,欺騙于上,心懷不正,迷亂國家,喪盡大臣輔政的準則,這都是在大赦之前發生的大逆不道。
大赦之後,匡衡、張譚檢舉石顯時,不但沒有陳述自己為臣不忠之罪,反而宣揚是先帝任用了傾覆小人,妄言&lsquo百官害怕石顯,超過了皇上&rsquo。
這種視君為卑下、以臣為尊上的話,不是應該說的,喪失了大臣應有的體統。
”于是,匡衡慚愧恐懼,脫帽請罪,交上丞相、侯位的印信绶帶。
成帝因為剛剛即位,不願過于傷害大臣,就下令将王尊降職為高陵令。
可是群臣卻大多數認為王尊言論正确,匡衡因此沉默而心中不安。
有彗星出現在營室星宿旁。
成帝封舅父王崇為安成侯,賜給舅父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關内侯的爵位。
夏四月,黃色大霧四起,遮天蔽日。
成帝下诏廣泛詢問公卿大夫,令不必隐諱。
谏大夫楊興等人回答,都認為:“陰氣太盛,侵蝕陽氣的緣故。
過去高祖有約法,不是功臣不得封侯。
現今太後的各位弟弟,都無功而封侯,施恩外戚,從未有過這種情況。
”大将軍王鳳心中恐懼,便上書請求辭職,成帝下诏不允,并加安慰。
秋八月,清晨時,在東方天空中,有兩個月亮上下相應。
冬季,在長安南北舉辦郊祭,撤除甘泉、汾陰兩地的祭廟。
又撤除甘泉泰畤紫壇的裝飾、女樂、鸾路、骍駒、龍馬、石壇等物。
這都是依從匡衡的請求。
庚寅(前31) 漢成帝建始二年 春正月,撤除雍城的五帝祭壇和陳寶的祭祠。
成帝首次去南郊祭天。
減免天下賦稅,每算減少四十錢。
下令在渭城延陵亭興建成帝陵。
三月,首次在北郊祭祀後土。
立許氏為皇後。
許後是車騎将軍許嘉的女兒。
元帝哀傷母親恭哀後在位的時間很短而遭到霍氏的毒害,所以挑選了許嘉的女兒婚配給太子。
上自為太子時,以好色聞。
及即位,皇太後诏采良家女以備後宮。
杜欽說王鳳曰:“禮,一娶九女,所以廣嗣重祖也。
舉求窈窕,不問華色,所以助德理内也。
娣侄雖缺,不複補,所以養壽塞争也。
故後妃有貞淑之行,則胤嗣有賢聖之君。
制度有威儀之節,則人君有壽考之福。
廢而不由,則女德不厭;女德不厭,則壽命不究于高年。
男子五十,好色未衰;婦人四十,容貌改前;以改前之容,侍于未衰之年,而不以禮為制,則其原不可救,而後徕異态;後徕異态,則正後自疑而支庶有間適之心。
是以晉獻納讒,申生蒙辜。
今聖主富于春秋,未有適嗣,方鄉術入學,未親後妃之議。
将軍宜因始初之隆,建九女之制,詳擇行義之家,求淑女之質,毋必有聲色技能,為萬世大法。
夫少戒之在色,《小卞》之作,可為寒心。
唯将軍常以為憂!”鳳白之太後,太後以為故事無有。
鳳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
夏,大旱。
匈奴呼韓邪單于死,子複株累若鞮單于立。
呼韓邪嬖呼衍王二女,長曰颛渠阏氏,生二子,曰且莫車,曰囊知牙斯。
少曰大阏氏,生四子,曰雕陶莫臯,曰且麋胥,皆長于且莫車。
呼韓邪欲立且莫車,颛渠阏氏曰:“匈奴亂十年,今平定未久,且莫車年少,百姓未附,不如立雕陶莫臯。
”大阏氏曰:“舍貴立賤,後世必亂。
”單于卒,立雕陶莫臯,約令傳國與弟。
成帝從當太子時,就以好色聞名。
等到即位,皇太後诏令挑選良家女子來充填後宮。
杜欽勸王鳳說:“按照傳統之禮,天子一次就娶九個女子,為的是多生兒子,對得住祖先。
舉薦娴靜的淑女,不追求美貌,為的是以仁德治理後宮。
後宮雖有空缺也不補充,為的是君王年壽有所保養和避免互相争寵。
所以後妃如果有着貞淑的德行,子孫後代就會出現賢聖的君主。
制度如果有嚴格的威儀規範,君主就會有很高的壽福。
廢棄而不依從古禮,君王就會沉湎女色;沉湎女色,就不會享有高壽。
男子到了五十歲,好色之心還不曾衰減;女子到了四十,容顔就發生變化;用變衰了的容顔,去侍奉色心未衰的男子,如果不用禮加以約束,就難以解救原本的好色,而後還會出現不正常的表現;出現不正常的表現,那皇後就會多心,而庶妻寵妃就會産生争嫡的野心。
這正是晉獻公被人指責聽信讒言,使申生無罪而蒙受冤死的原因。
現在聖明之君正年輕,沒有嫡子,剛剛開始深入學習,不曾因親近後妃受到議論。
将軍應該借着祖先初期的隆盛,建立九妻制度,精心挑選奉行仁義的家室,物色賢淑的女子,不必要求她們具有聲、色技藝之能,使此制度成為萬世遵從之法。
年輕之人重在戒色,《詩經·小卞》的内容,人們聽了就會覺得寒心。
請将軍時常以此為憂!”王鳳将杜欽的話告訴了太後,太後認為漢代無此先例。
王鳳自己又不能自立法度,隻能遵照舊例。
夏季,大旱。
匈奴呼韓邪單于去世,其子複株累若鞮即位單于。
呼韓邪寵愛呼衍王的兩個女兒,大的叫颛渠阏氏,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且莫車,一個叫囊知牙斯。
小的叫大阏氏,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叫雕陶莫臯,一個叫且麋胥,都比且莫車年長。
呼韓邪打算立且莫車,颛渠阏氏說:“匈奴内亂了十年,現今平定不久,且莫車年輕,老百姓還沒有從心裡歸附,不如立雕陶莫臯。
”大阏氏說:“丢掉了尊貴的嫡子,立低賤的庶子,後世必然發生内亂。
”呼韓邪死,立雕陶莫臯為單于,并約定将來傳位給他弟弟且莫車。
辛卯(前30) 三年 春三月,赦天下徒。
秋,大雨,京師民訛言大水至。
關内大雨四十餘日,京師民相驚言大水至,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長安中大亂。
大将軍鳳以為太後與上及後宮可禦船,令吏民上城避水。
群臣皆從鳳議,左将軍王商獨曰:“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今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
”上乃止。
有頃稍定,問之,果訛言。
上于是美壯商之固守,數稱其議,而鳳大慚恨。
八月,策免大司馬、車騎将軍許嘉。
上欲專委任王鳳,故策免嘉。
冬十二月朔,日食。
夜地震未央宮殿中。
诏舉直言極谏之士。
杜欽、谷永上對,皆以為女寵太盛,嫉妒專上,将害繼嗣之咎。
越巂山崩。
丞相樂安侯匡衡有罪,免為庶人。
坐多取封邑四百頃,監臨盜所主守直十金以上,免為庶人。
壬辰(前29) 四年 春正月,隕石于亳四,于肥累二。
罷中書宦官,初置尚書員五人。
以王商為丞相。
夏四月,雨雪,複召直言極谏之士,詣白虎殿對策。
是時上委政王鳳,議者多歸咎焉。
谷永知鳳方見柄用,陰欲自托,乃曰:“方今四夷賓服,皆為臣妾。
諸侯大者 辛卯(前30) 漢成帝建始三年 春三月,大赦天下囚徒。
秋季,大雨,長安百姓謠傳洪水将到。
關内大雨連降四十多天,京師百姓驚恐相告,傳言洪水就要來到。
人們奔走,互相踐踏,老弱呼号,長安城内頓時大亂。
大将軍王鳳認為太後、皇上和後宮嫔妃可以乘船,便叫官吏、百姓登上城牆躲避。
群臣都附和王鳳的建議,隻有左将軍王商說:“自古以來,即使無道之國,大水都不會淹沒城郭,現在怎麼會有大水一日之間就暴發而到呢?這必定是謠言,不應命令大家登城,增加百姓的驚恐不安。
”成帝這才下令停止。
不久,京城漸漸安定下來,經查問,果然是謠言。
成帝于是贊美王商的固守不動,多次稱贊他的建議,王鳳則深感慚愧,悔恨自己失言。
八月,下書免去大司馬、車騎将軍許嘉的官職。
成帝打算将政事都委任王鳳,所以免去許嘉的職務。
冬十二月初一,出現日食。
夜裡,未央宮中發生地震。
成帝下诏,要求舉薦能夠直言進谏的人士。
杜欽、谷永上書回答策問,都認為後宮受寵之女太多,人人心懷嫉妒,力求使自己獲得皇帝的獨寵,這樣下去,勢必出現對皇帝繼嗣之人的危害。
越巂發生山崩。
丞相樂安侯匡衡獲罪,被免職貶為平民。
因為匡衡多取了四百頃封邑土地,下屬監臨官吏盜走監守财物價值十金以上,所以将他免職,貶為平民。
壬辰(前29) 漢成帝建始四年 春正月,有四顆隕石落在亳縣,有兩顆隕石落在肥累。
撤銷中書宦官,初次設置尚書員五人。
任命王商為丞相。
夏四月,下雪,成帝又召見直言進谏的人士,讓他們在白虎殿回答策問。
當時成帝将朝廷政務交給王鳳處置,很多人都将自然災變歸罪于王鳳。
谷永深知王鳳正手握大權,想暗中投靠他,于是上書說:“現在四方夷狄都已歸服,都成了漢朝的臣屬。
大的諸侯 乃食數縣,漢吏制其權柄。
百官盤互,親疏相錯。
骨肉大臣小心畏忌,有申伯之忠,無重合、安陽、博陸之亂。
三者無毛發之辜,竊恐陛下舍昭昭之白過,聽暗昧之瞽說,歸咎無辜,倚異政事,重失天心,不可之大者也。
陛下誠深察愚言,抗湛溺之意,解偏駁之愛,奮乾剛之威,平天覆之施,使列妾得人人更進,益納宜子婦人,毋擇好醜,毋避嘗字,以慰釋皇太後之憂愠,解謝上帝之譴怒,則繼嗣蕃滋,災異訖息矣!”杜欽亦仿此意。
上皆以其書示後宮,以永為光祿大夫。
秋,桃、李實。
禦史中丞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氣尚凝,陰陽不和,殆吏多苛政,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至開私門。
聽讒佞以求吏民過失,譴呵及細微,責義不量力。
郡縣相迫促,亦内相刻,流至衆庶。
是故鄉黨阙于嘉賓之歡,九族忘其親親之恩,飲食周急之厚彌衰,送往勞來之禮不行。
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隔,和氣不興,未必不由此也。
方刺史奏事時,宜明申饬,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
”上嘉納之。
河決。
先是清河都尉馮逡奏言:“郡承河下流,土壤輕脆易傷,頃所以闊無大害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
今屯氏河塞,靈鳴犢口又益不利,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高增堤防,終不能洩。
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九河今既難明,屯氏河絕未久,其處易浚。
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殺水 食邑幾個縣,有朝廷派官員控制那裡的大權。
各類官員彼此相互制約,與皇上有親屬關系的與無親屬關系的官員互相交錯。
骨肉大臣小心畏忌,有申伯那樣的忠誠,沒有重合侯、安陽侯、博陸侯那樣的陰謀。
以上三種人都沒有絲毫罪過,我恐怕陛下放過明顯的過失,而聽信不明不白的瞎說,歸罪于無辜之人,在政事上信從異說,大失上天之心,這是最大的不應該。
陛下如真正深察我愚昧之言,抗拒沉溺之意,解除偏愛,奮起陽剛之威,平均施行天子的恩愛,使嫔妃個個輪流侍奉,增加能夠生育男孩的女人,不論美醜,不計較是否嫁過人,以此寬慰解除皇太後的憂愁煩惱,平息上帝的怒意譴責,這樣就會子孫繁衍,災異消失了!”杜欽也按這種意思上書。
成帝都把這些奏書讓後宮看,并任命谷永為光祿大夫。
秋季,桃樹、李樹結果。
禦史中丞薛宣上奏說:“陛下至德,心性仁厚,但因美好之氣剛剛凝結,陰陽未能諧和,原因在于官吏施政苛刻,部刺史有的不遵守職責,舉動措施各依自己心意,經常幹涉郡縣的事務,以緻結黨營私。
他們聽信谄媚小人的虛言,來尋求官吏百姓的過失,吹毛求疵,無所不至,責義則不量力。
郡縣間相互強迫催促,在内也彼此刻薄,壞風氣流行于百姓中。
因此,鄉黨中缺少嘉賓的歡樂,九族間忘掉宗親的恩愛,飲食周濟的厚道日漸衰微,送往迎來的禮節不再通行。
如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