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五

關燈
召,應當日夜哭泣悲哀而已,千萬謹慎不可發号施令!大将軍霍光仁愛、勇智、忠信的品德,天下無人不知。

    希望大王能依靠、尊敬大将軍,朝政大事全聽從大将軍的安排,大王自己隻需垂衣拱手無為而治當皇上而已。

    ” 昌邑王到達霸上,朝廷派大鴻胪到郊外迎候,事奉劉賀換乘皇帝專用的禦車,劉賀命郎中令龔遂陪伴乘車。

    抵達廣明、東都門時,龔遂說:“按照禮儀,奔喪的人看到國都應該痛哭。

    這裡已是長安外郭的東門了。

    ”劉賀說:“我咽喉疼痛,不能哭。

    ”來到城門之前,龔遂再次提醒他,劉賀卻說:“城門與郭門一樣。

    ”将到未央宮東門外了,龔遂又說:“昌邑國吊喪的帳幕就在此處了,大王應該下車,朝着門阙而面向西方,伏地痛哭極盡哀傷之情而後止。

    ”大王答應道:“好吧。

    ”到了靈堂,依照禮儀哭拜。

    六月,劉賀接受皇帝玉玺绶帶,承襲帝位。

     昭帝安葬于平陵。

     昌邑王劉賀有罪,大将軍霍光率領群臣奏明皇太後,廢黜劉賀。

     昌邑王劉賀即位後仍荒淫嬉戲毫無節制。

    原昌邑國官吏都征調到長安,有的破格提拔授給高官。

    龔遂進谏請求驅逐這些人,劉賀拒不聽從勸告。

    太仆丞張敞也上書勸說:“陛下正值盛年而初即皇位,天下人無不拭目以待,側耳傾聽,靜觀朝政風化的動向。

    輔國的大臣尚未獲得褒獎,而昌邑國來的小吏先得升遷,這實在是大過失呀。

    ”劉賀仍不聽谏。

     大将軍霍光憂愁煩懑,就向舊部屬大司農田延年詢問對策。

    田延年說:“大将軍身為國家柱石,既已看出此人不行,何不禀告太後,改選一位賢明聖主擁立他呢?”霍光問:“如今正想這樣辦,不知曆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先例嗎?”田延年說:“當年伊尹為商朝相,曾廢黜了太甲以便安定國家;後世稱贊伊尹忠心為國。

    大将軍若能照此辦理,也就成為漢朝的伊尹了。

    ”于是霍光命田延年兼任給事中,又與車騎将軍張安世秘密策劃。

     王出遊,光祿大夫夏侯勝當乘輿前谏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

    陛下出,欲何之?”王怒,縛勝屬吏。

    光讓安世,以為洩語。

    安世實不言,乃召問勝,勝對言:“在《鴻範傳》。

    ”光、安世大驚,以此益重經術士。

     既定議,召丞相、禦史、将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

    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

    延年離席按劍曰:“先帝屬将軍以幼孤,寄将軍以天下,以将軍忠賢能安劉氏也。

    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傾;且漢之傳谥,常為&lsquo孝&rsquo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

    如漢家絕祀,将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

    ”光謝曰:“九卿責光是也。

    ”于是議者皆叩頭曰:“唯大将軍令。

    ” 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後。

    太後乃幸未央承明殿,诏諸禁門毋内昌邑群臣。

    安世将羽林騎,收縛二百餘人,皆送廷尉诏獄。

    光敕左右:“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

    ” 太後盛服坐武帳中,侍禦數百人皆持兵,期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诏。

    尚書令讀奏曰:“丞相臣敞等昧死言:孝昭皇帝早棄天下,遣使征昌邑王典喪,服斬衰,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 劉賀外出巡遊,光祿大夫夏侯勝擋在他所乘的禦車前面勸谏道:“天氣久陰而不下雨,預示臣下有陰謀反叛皇上者。

    陛下外出,想到哪裡去?”劉賀大怒,下令将夏侯勝捆綁起來交官吏治罪。

    霍光責備張安世,認為是他将計劃洩漏了。

    但張安世确實沒有洩密,于是召請夏侯勝來诘問,夏侯勝回答說:“我是根據《鴻範傳》預測形勢的。

    ”霍光、張安世大吃一驚,從此更加尊重飽讀經書的儒士。

     霍光與張安世計議已定,便召集丞相、禦史、将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等,在未央宮聚會讨論。

    霍光說:“昌邑王劉賀行為昏亂,恐将危及國家,怎麼辦?”群臣聞此言都大驚失色,沒有人敢發表意見。

    田延年離開席位手按劍柄講道:“孝武皇帝把年幼孤兒托付給大将軍,也把國家大事托付給大将軍,那是因為大将軍忠心耿耿又賢明,能保全劉姓江山。

    如今朝廷被奸佞群小搞得烏煙瘴氣,國家面臨危機險境;何況漢朝曆任皇帝谥号,大都特加一&lsquo孝&rsquo字,為的是天下長治久安,讓宗廟永享祭祀。

    如果漢家祭祀斷絕,大将軍即使死去,又有何面目見先帝于九泉之下?今天的讨論,不得有人退縮,群臣中遲疑到最後才響應的,我請求揮劍斬殺他。

    ”霍光緻歉說:“九卿責備我的話是對的。

    ”于是參加會議的官員都叩頭說道:“一切聽從大将軍的命令。

    ” 霍光當即與群臣一起去朝見禀告皇太後。

    皇太後就前往未央宮承明殿,下诏命皇宮各門不許放昌邑國群臣入内。

    車騎将軍張安世率領羽林軍,收捕了昌邑國群臣二百餘人,全部押送到廷尉所屬的诏獄。

    霍光命令左右随從說:“嚴密看守昌邑王!如果他突然死去或自殺,将使我對不起天下人,背上弑君的罪名。

    ” 皇太後盛裝打扮,坐在特設的武帳中,數百名侍衛全部手握兵器,期門武士手執鐵戟排列于殿下,文武群臣按品級次第上殿各就其位,然後召昌邑王上前俯首帖耳聽候宣诏。

    尚書令宣讀奏章說:“丞相楊敞等冒死上奏皇太後陛下:孝昭皇帝過早地抛棄天下,朝廷派遣使者征召昌邑王前來主持喪禮,昌邑王身穿喪服,卻沒有絲毫悲哀之心,廢棄禮義,在途中不肯吃素食, 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内所居傳舍。

    受玺、大行前,就次,發玺不封。

    從官更持節引内昌邑驺宰、官奴,與居禁闼内敖戲。

    發樂府樂器,擊鼓歌吹,作俳倡;召内泰壹、宗廟樂人,悉奏衆樂。

    與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

    ”太後曰:“止!為人臣子,當悖亂如是邪!”王離席伏,尚書令複讀曰:“祖宗廟祠未舉,為玺書,使使者持節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lsquo嗣子皇帝&rsquo。

    受玺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诏諸官署征發,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

    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

    臣敞等數進谏,不變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臣敞等謹與博士議,皆曰:五辟之屬,莫大不孝。

    宗廟重于君,王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當廢!臣請有司以一太牢具告祠高廟。

    ”皇太後诏曰:“可。

    ”光令王起,拜受诏;脫其玺組,奉上太後。

    扶王下殿,出金馬門,就乘輿副車。

    光送至邸,謝曰:“王行自絕于天,臣甯負王,不敢負社稷。

    願王自愛。

    ”涕泣而去。

     群臣奏請徙王賀房陵,太後诏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國除,為山陽郡。

     昌邑群臣坐在國時不舉奏王罪過,令漢朝不聞知,又不能輔道,陷王大惡,皆下獄,誅殺二百餘人。

    唯中尉吉、 派随從官員擄掠女子,藏進有簾幕遮蔽的車中運載,在沿途驿站陪宿。

    在先帝靈柩前接受了皇帝玉玺,回到住處打開印玺後竟不再封存。

    侍從官員更手持皇帝符節前去招引昌邑國的車馬官、官奴仆等,與他們同住在禁宮内,肆意遊戲娛樂。

    搬出樂府樂器,擂起鼓來,吹拉彈唱,演戲取樂;又調集泰一祭壇和宗廟的歌舞藝人,遍奏各種樂曲。

    還與孝昭皇帝的名叫蒙的宮女等人淫亂。

    ”太後插話質問:“停下來!昌邑王是做臣子的,怎敢如此狂悖淫亂!”昌邑王離開席位伏地請罪,尚書令繼續宣讀道:“尚未舉行祭祀宗廟的大典,就頒發正式诏書,派使者攜帶皇帝符節,以三牛三羊三豬的規格前往祭祀其父昌邑哀王的陵廟,自稱&lsquo嗣子皇帝&rsquo。

    自登極以來二十七日,向四面八方派出使者并手持皇帝符節,用诏令向各官署征求調發,共計一千一百二十七件。

    荒淫迷惑,全失帝王禮義,敗壞漢朝制度。

    臣楊敞等屢次進谏規勸,卻始終不見改正,反而日益嚴重,恐将危及國家,天下不得安甯。

    臣楊敞等謹與博士官商議,一緻認為:《孝經》所說五刑之類,不孝之罪最大。

    宗廟的重要性超過君王,如今昌邑王不能承受天命,供奉祖先宗廟,不能愛民如子,實應廢黜!臣等請求允許主管部門用一牛一羊一豬的太牢,祭告于高祖皇帝廟。

    ”皇太後下诏說:“可以。

    ”霍光傳令昌邑王起身,拜受皇太後诏書;霍光又解下昌邑王身佩的玉玺绶帶,獻給皇太後。

    然後扶着昌邑王下殿,從金馬門走出皇宮,登上禦駕的副車。

    霍光一直護送昌邑王回到他在長安的官邸,謝罪道:“大王的行為舉止自絕于天下,我甯肯辜負了大王,不敢辜負國家。

    願大王珍重自愛。

    ”說罷揮淚告辭而去。

     群臣上奏請求将昌邑王劉賀遷居到漢中房陵縣,皇太後下诏命劉賀回昌邑居住,賜給他兩千戶人家做湯沐邑;後來昌邑國撤銷,改為山陽郡。

     原昌邑國群臣,在封國任職時不能舉報劉賀的罪過,使朝廷不了解真實情況,又不能對劉賀加以輔助引導,緻使劉賀陷入罪惡,都一律将他們逮捕入獄,誅殺了二百餘人。

    唯獨中尉王吉、 郎中令遂,得減死,髡為城旦。

    師王式系獄當死,使者責曰:“師何以無谏書?”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複誦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

    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無谏書。

    ”亦得減死論。

     光以太後省政,宜知經術,白令夏侯勝用《尚書》授太後,遷勝長信少府。

     秋七月,迎武帝曾孫病已入即位,尊皇太後曰太皇太後。

     初,衛太子納史良娣,生子進,号史皇孫。

    皇孫納王夫人,生子病已,号皇曾孫。

    生數月,遭巫蠱事。

    太子男、女、妻、妾皆受害,獨皇曾孫在,亦坐收系郡邸獄。

    故廷尉監丙吉受诏治獄,心知太子無事實,重哀皇曾孫無辜,擇謹厚女徒胡組、郭徵卿,令乳養,日再省視。

     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

    ”武帝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诏獄系者無輕重,一切皆殺之。

    夜到郡邸獄,吉閉門不納,曰:“他人無辜死者猶不可,況親曾孫乎?”使者不得入,還以聞。

    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吉聞史良娣有母貞君及兄恭,乃載皇曾孫付之。

    後有诏,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

    時掖庭令張賀,嘗事衛太子,思顧舊恩,哀曾孫,奉養甚謹,欲以女孫妻之。

    賀弟安世 郎中令龔遂,因曾勸谏劉賀而得以免除死刑,剃去頭發後罰其白天守城而夜晚做苦工。

    劉賀的師傅王式也被逮捕入獄當判死刑,使者質問他說:“你為人師表,為什麼不上書規勸他?”王式回答說:“我用《詩經》三百零五篇從早到晚地給昌邑王講授,遇到講忠臣孝子的篇章,未嘗不為大王反複朗讀講解;遇到講亡國無道的昏君時,未嘗不流着眼淚為大王深刻評述詳說。

    我用三百零五篇《詩經》勸谏,所以不另上書規勸。

    ”也得以減刑免死。

     霍光鑒于皇太後要省察朝政,理應通曉經書儒術,于是禀明皇太後,讓夏侯勝以《尚書》傳授太後,并提升夏侯勝為長信少府。

     秋七月,朝廷迎接武帝曾孫劉病已入皇宮繼承皇位,尊奉皇太後為太皇太後。

     當初,衛太子劉據娶史良娣,生了兒子叫劉進,号稱史皇孫。

    史皇孫娶涿郡女子王夫人,生的兒子叫劉病已,号稱皇曾孫。

    皇曾孫出生幾個月,正趕上巫蠱之禍。

    衛太子劉據及其三子一女連同他的諸妻妾全部遇害,唯獨皇曾孫保全,也受連坐被關進大鴻胪所屬的郡邸獄中。

    原廷尉監魯國人丙吉受武帝诏命負責審理巫蠱案,丙吉心知衛太子劉據并無犯罪事實,更加哀憐皇曾孫無辜受牽累,便選擇謹慎忠厚的女囚徒胡組、郭徵卿二人,命她們哺養皇曾孫劉病已,丙吉每天前往探視兩次。

     觀望雲氣的術士說:“長安監獄中有一股天子之氣。

    ”武帝派使者分别通知京中各官府,凡各監獄在押犯人,無論罪行輕重,一律都處死。

    使臣夜晚來到郡邸獄,丙吉緊閉大門不讓他們進去,還說:“其他人尚且不應無辜被殺,何況是皇上的親曾孫呢?”使臣一直不能進去,就返回朝廷将此事奏明武帝。

    武帝也醒悟了,說道:“上天讓丙吉這樣做啊!”于是下诏大赦天下。

     丙吉聽說皇曾孫祖母史良娣的母親貞君和兄長史恭尚在,就用車載着皇曾孫托付給他們照顧。

    後來武帝下诏,命掖庭撫養皇曾孫,并命宗正為他登記皇族屬籍。

    當時擔任掖庭令的張賀,曾事奉過衛太子劉據,感念衛太子的舊恩,又憐惜皇曾孫,因而小心奉養,還想把自己的孫女許配給皇曾孫為妻。

    張賀的弟弟張安世 為右将軍,輔政,怒曰:“曾孫乃衛太子後也,勿複言予女事。

    ”時暴室啬夫許廣漢有女,賀以家财聘之。

    曾孫因依倚廣漢兄弟及史氏,受《詩》于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上下諸陵,周遍三輔。

    以是具知闾裡奸邪,吏治得失。

    及是,吉奏記光曰:“今社稷宗廟,群生之命,在将軍之壹舉。

    竊伏聽于衆庶,其所言諸侯、宗室在列位者,未有所聞也。

    而武帝曾孫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今十八九矣,通經術,有美材,行安而節和。

    願将軍詳大義,參以蓍龜,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後決定大策。

    天下幸甚。

    ” 七月,光會丞相以下,議定所立,遂上奏曰:“孝武皇帝曾孫病已年十八,師授《詩》《論語》《孝經》,躬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後,承祖宗,子萬姓。

    ”皇太後诏曰:“可。

    ”光遣宗正德迎曾孫,就齋宗正府。

    明日,入未央宮,見太後,封為陽武侯。

    群臣奏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廟。

     侍禦史嚴延年劾奏:“大将軍光擅廢立主,無人臣禮,不道。

    ”奏雖寝,然朝廷肅然敬憚之。

     赦。

     丞相敞卒,以蔡義為丞相。

     義以明經,給事大将軍莫府。

    昭帝召見說《詩》,擢光祿大夫。

    數歲為丞相,年八十餘,貌似老妪。

    議者謂光置宰相, 擔任右将軍,參與輔政,聽說此事後憤怒地說:“皇曾孫是罪犯衛太子的後代,不要再提什麼嫁女之事。

    ”當時暴室啬夫許廣漢亦有一女,張賀以自己的家财作為皇曾孫與許廣漢女兒定婚的聘禮。

    皇曾孫從此以許廣漢兄弟和曾祖母史家為依靠,又跟随東海人澓中翁學習《詩經》,皇曾孫天資高又好學;但也喜歡遊俠之事,乃至鬥雞走狗,往來于各皇陵所在地,足迹遍及京畿三輔。

    因此他完全了解鄉裡民間的奸邪醜惡和下層官吏治事的好壞得失。

    等到劉賀被廢黜時,丙吉上書霍光說:“如今國家與皇室祭廟的安危,百姓的命運,全部系于大将軍的一番舉措。

    我暗自聽取百姓的議論,他們對諸侯皇親居高位者,都沒有好印象。

    而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奉遺诏養育在掖庭和外曾祖史家,今年已有十八九歲了,他通曉經書儒術,有良好的素養,舉止安詳而性情平和。

    希望大将軍詳加考察其大節,再參考占蔔的結果,可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後,使天下臣民明白透徹地了解他,然後決定他能否繼承皇位的大計。

    天下人将為此而慶幸。

    ” 七月,霍光召集丞相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同議定皇位繼承人,于是上奏皇太後說:“孝武皇帝的曾孫劉病已,年十八歲,從師學習過《詩經》《論語》《孝經》,自身行為節儉,仁慈愛人,可以作為孝昭皇帝的繼承人,承侍祖先宗廟,治理天下百姓。

    ”皇太後下诏說:“可以。

    ”霍光派遣宗正劉德迎接皇曾孫,将劉病已接到宗正府進行齋戒。

    第二天,再進未央宮,朝見皇太後,被封為陽武侯。

    群臣奏上皇帝玉玺绶帶,劉病已正式即皇帝位,拜谒漢高祖祭廟。

     侍禦史嚴延年上奏彈劾霍光:“大将軍霍光擅自廢立君主,不守人臣之禮,大逆不道。

    ”奏章雖被擱置,但朝廷對嚴延年肅然敬畏。

     大赦天下。

     丞相楊敞逝世。

    任命蔡義為丞相。

     蔡義精通經書,因此在大将軍幕府供職。

    昭帝曾召見蔡義為自己講解《詩經》,并提拔他為光祿大夫。

    幾年之後升為丞相,已是年過八十,外貌很像老太婆。

    群臣議論霍光安置的宰相, 用可專制者,光曰:“以為人主師,當為宰相,何謂雲雲。

    ” 冬十一月,立皇後許氏。

     公卿議立皇後,皆心拟霍将軍女,亦未有言。

    上乃诏求微時故劍。

    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

    霍光以後父廣漢刑人,不宜君國,歲餘乃封為昌成君。

     太皇太後歸長樂宮。

    初置屯衛。

     戊申(前73) 中宗孝宣皇帝本始元年 春,大将軍光請歸政,不受。

     诏有司論定策安宗廟功,大将軍光等皆益封。

    光稽首歸政,上謙讓不受。

    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禦。

    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雲,皆為中郎将;雲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兩女婿為東、西宮衛尉;昆弟、諸婿、外孫皆奉朝請,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

    黨親連體,根據于朝廷。

    及昌邑王廢,光權益重,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

     夏四月,地震。

     鳳皇集膠東。

     赦,勿收田租賦。

    追谥戾太子、戾夫人,悼考、悼後。

    置園邑。

     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歲時祠。

    其議谥,置園 專挑選可由他專制驅使之人,霍光辯解說:“蔡義已做過皇帝的老師,理應成為宰相,何必議論紛紛。

    ” 冬十一月,立許倢伃為皇後。

     公卿讨論立皇後一事,衆人心中都拟定大将軍霍光的小女兒,但沒有明說。

    宣帝便下诏尋找微賤時用過的寶劍。

    大臣們懂得宣帝的心意,便奏請立許倢伃為皇後。

    霍光認為皇後之父許廣漢是受過刑的人,不宜做封國國君,一年多以後才封許廣漢為昌成君。

     太皇太後返回長樂宮居住。

    長樂宮開始駐兵守衛。

     漢宣帝 戊申(前73) 漢宣帝本始元年 春季,大将軍霍光懇請歸政于宣帝,宣帝不接受。

     宣帝诏令有關部門議定對安定宗廟有功人員的褒獎,大将軍霍光等人都增加了封邑。

    霍光在朝堂上跪拜叩頭觸地懇請歸政于宣帝,宣帝謙讓不肯接受。

    朝中各項事務都先向霍光報告,然後上奏皇帝。

    早自昭帝時,霍光的兒子霍禹及霍光兄長之孫霍雲,都被任命為中郎将;霍雲之弟霍山被任命為奉車都尉、侍中,統領由胡人、越人組編的軍隊;霍光的兩個女婿分别擔任東宮、西宮衛尉;霍光的兄弟、女婿和外孫都參加朝會,擔任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等要職。

    霍氏一家的親戚骨肉結成一體,在朝廷盤根錯節。

    到昌邑王被廢黜後,霍光的權勢越發加重,每次朝見,宣帝總是虛心自餒、收起笑容,其謙恭肅敬的禮儀低于皇帝的身份。

     夏四月,發生地震。

     有鳳凰聚集于膠東。

     大赦天下,免收田租賦稅。

     宣帝為故皇太子夫婦追加谥号為戾太子、戾夫人;為親生父母追加谥号為悼考、悼夫人。

    修建陵園祭廟。

     宣帝下诏說:“已故皇太子埋葬在湖縣,沒有谥号,所以不能享受每年四季的祭祀。

    應當為故皇太子議定谥号,建立陵園 邑。

    ”有司奏:“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也。

    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

    陛下為孝昭皇帝後,承祖宗之祀,親谥宜曰悼,母曰悼後;故皇太子谥曰戾,史良娣曰戾夫人。

    ”皆改葬焉。

     召黃霸為廷尉正。

     霍光既誅上官桀,遂以刑罰痛繩群下,由是俗吏皆尚嚴酷;而河南丞黃霸獨用寬和為名。

    上在民間時,知百姓苦吏急也,聞霸持法平,乃召以為廷尉正;數決疑獄,庭中稱平。

     己酉(前72) 二年 春,大司農田延年有罪自殺。

     昭帝之喪,大司農僦民車,延年詐增僦直,盜取錢三千萬,為怨家所告。

    禦史大夫田廣明謂杜延年曰:“《春秋》之義,以功覆過。

    當廢昌邑王時,非田子賓之言,大事不成。

    今縣官出三千萬自乞之,何哉?願以愚言白大将軍。

    ”延年言之,光曰:“誠然,實勇士也。

    當發大議時,震動朝廷。

    ”因自撫心曰:“使我至今病悸。

    謝田大夫曉大司農,通往就獄,得公議之。

    ”廣明使人語延年,延年曰:“幸寬我耳,何面目入牢獄!”遂自刎死。

     尊孝武皇帝廟為世宗,所幸郡國皆立廟。

     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誼,厲威武,功德茂盛,而廟樂未稱,朕甚悼焉。

    其與列侯、二千石、博士議。

    ”于是群臣皆 祭廟。

    ”有關官員奏請道:“按禮儀規定,既做了某人的繼承人,就成為此人的兒子了。

    所以對自己的親生父母,就不再祭祀,這是遵從祖先的大義。

    陛下是作為孝昭皇帝的繼承人,接續祖宗的香火;陛下親生父親的谥号應為&lsquo悼&rsquo,親生母親的應為&lsquo悼後’故皇太子應定谥号為&lsquo戾&rsquo,史良娣應稱為&lsquo戾夫人&rsquo。

    ”全部重新擇地安葬。

     漢宣帝召見黃霸,任命他為廷尉正。

     霍光誅殺上官桀後,便以嚴刑峻法控制管理部下,因此世俗官吏都崇尚嚴酷用法;而河南太守淮陽人黃霸卻能以寬和著稱于世。

    宣帝在民間時,知道百姓受官吏的執法峻急之苦,聽說黃霸執法平和,便召他來長安,任命他為廷尉正;他多次裁決疑案,朝廷群臣都稱贊他公平。

     己酉(前72) 漢宣帝本始二年 春季,大司農田延年因犯罪而自殺。

     為昭帝治喪時,大司農雇用民間車輛,田延年假稱雇車費用增加,貪污了三千萬錢,被與他有仇怨的人告發。

    禦史大夫田廣明對太仆杜延年說:“按照《春秋》大義,可用功勞掩蓋過失。

    當初廢黜昌邑王時,若不是田延年慷慨陳詞,則大事不能成功。

    如今就當成他乞求皇帝賞給三千萬錢,怎麼樣?請把我這番話轉禀大将軍。

    ”杜延年轉達了田廣明的話,霍光說:“确實如此,田延年真是勇士。

    當初議決大事時,田延年挺身而出,震動朝廷。

    ”于是霍光扪心自語道:“當時的情景使我至今心有餘悸。

    感謝田廣明大夫并請明白轉告大司農田延年,前往監獄報到,一切秉公處理。

    ”田廣明派人通告田延年,田延年說:“即使有幸被寬大處理,我又有何面目跨入牢獄去受辱!”于是自刎而死。

     尊奉孝武皇帝廟号為“世宗”,武帝巡遊過的郡國都建立祭廟。

     宣帝頒布诏書說:“孝武皇帝親自推行仁義,遠播武威,功業品德已緻極盛,而祭廟的音樂與此不相稱,朕為此甚覺痛心。

    相關部門應與列侯、二千石、博士共同議定。

    ”于是群臣異口同聲地 曰:“宜如诏書。

    ”夏侯勝獨曰:“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境之功,然多殺士衆,竭民财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至今未複。

    無德澤于民,不宜為立廟樂。

    ”公卿共難勝曰:“此诏書也。

    ”勝曰:“诏書不可用也。

    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

    議已出口,雖死不悔。

    ”于是丞相、禦史劾奏勝非議诏書,毀先帝,不道;及丞相長史黃霸阿縱勝,不舉劾,俱下獄。

    有司遂請尊武帝廟為世宗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

    巡狩所幸郡國皆立廟。

    勝、霸既久系,霸欲從勝受《尚書》。

    勝辭以罪死,霸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勝賢其言,遂授之。

    系再更冬,講論不怠。

     秋,遣将軍田廣明等将兵,及校尉常惠護烏孫兵擊匈奴。

     初,烏孫公主死,漢複以楚王戊之孫解憂為公主,妻岑娶。

    岑娶胡婦子泥靡尚小,岑娶且死,以國與季父大祿子翁歸靡,曰:“泥靡大,以國歸之。

    ”翁歸靡既立,号肥王,複尚楚主,生元貴靡。

    公主及昆彌皆上書,言:“匈奴複連發大兵,侵擊烏孫,欲隔絕漢。

    昆靡願發兵五萬,盡力擊匈奴。

    唯天子出兵救之。

    ”先是,匈奴數侵漢邊,漢亦欲讨之。

    秋。

    大發兵,遣廣明等五将軍十六萬騎,分道并出。

    以常惠為校尉,持節護烏孫兵,共擊匈奴。

     說:“應當按照诏書指示辦理。

    ”唯獨長信少府夏侯勝說:“孝武皇帝雖有征服四夷、開拓疆土的功績,但也造成大批将士死亡,百姓财力枯竭,奢侈無度,天下虛耗,至今未能恢複元氣。

    武帝對人民并無恩澤,不應該為他專設祭廟之樂。

    ”公卿大臣一緻責備夏侯勝說:“這是诏書的意思。

    ”夏侯勝說:“此诏命不可依從。

    臣子的大義是,應當直言不諱宣揚正理,不可苟且阿谀順應皇上的旨意。

    我的話既已講出,雖死而無悔。

    ”于是丞相、禦史等上奏宣帝,彈劾夏侯勝非議诏書,诋毀先帝,大逆不道;以及丞相長史黃霸附和縱容夏侯勝,不肯檢舉彈劾夏侯勝,将二人一并逮捕下獄。

    相關官員便奏請尊奉孝武皇帝祭廟為“世宗廟”,祭廟音樂專奏《盛德舞》《文始五行舞》。

    凡武帝出巡到過的郡國,一律建廟祭祀。

    夏侯勝、黃霸長期關押在獄中,黃霸想跟随夏侯勝學習《尚書》。

    夏侯勝以犯罪當死為由推辭,黃霸說:“早晨聽說真理,晚上死而無憾。

    ”夏侯勝贊賞他的話,就向他傳授《尚書》。

    在獄中關押了兩個冬天,一直不倦地講解評述。

     秋季,派遣祁連将軍田廣明等率領大軍迎敵,命校尉常惠監護烏孫軍隊共同攻打匈奴。

     當初,嫁到烏孫的漢朝公主去世,漢朝又封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嫁給烏孫國王岑娶。

    岑娶的胡人妻子所生兒子泥靡年紀還小,烏孫王岑娶臨死前,将國家交給叔父大祿的兒子翁歸靡,囑咐道:“泥靡長大成人後,可将國家皇位還給他。

    ”翁歸靡即烏孫王位後,号稱肥王,又娶漢公主劉解憂為妻,生下兒子元貴靡。

    漢公主及烏孫王都上書漢天子,說:“匈奴又接連派出大軍,侵襲烏孫國,企圖斷絕烏孫與漢朝的聯系。

    烏孫王願派精兵五萬,竭盡全力抗擊匈奴。

    請求漢天子派兵來救援我們。

    ”在此之前,匈奴屢次侵犯漢朝邊境,朝廷正想出兵讨伐。

    秋季,漢朝大規模調遣軍隊,令田廣明等五位将軍統率十六萬騎兵,分别從不同路線出塞并肩抗敵。

    任命常惠為校尉,持皇帝符節監護烏孫軍隊,共擊匈奴。

     庚戌(前71) 三年 春正月,大将軍光妻顯弑皇後許氏。

     時霍光夫人顯,欲貴其小女成君,道無從。

    會許後當娠,病。

    女醫淳于衍者,霍氏所愛,當入宮侍疾。

    顯謂衍曰:“将軍素愛成君,欲奇貴之。

    今皇後當免身,若投毒藥去之,成君即為皇後矣。

    如蒙力,事成,富貴共之。

    ”衍即搗附子,赍入長定宮。

    皇後免身後,衍取附子并合太醫大丸,以飲皇後。

    有頃,曰:“我頭岑岑也,藥中得無有毒?”對曰:“無有。

    ”遂加煩懑,崩。

    後人有上書,告諸醫侍疾無狀者,皆收系诏獄。

    顯恐急,即具語光曰:“既失計為之,無令吏急衍。

    ”光大驚,欲自發舉,不忍。

    奏上,光署“衍勿論”。

    顯因勸光内其女入宮。

     葬恭哀皇後于杜陵南園。

     夏五月,田廣明有罪,下吏自殺。

    封常惠為長羅侯。

     匈奴聞漢兵大出,奔遠遁。

    五月,軍罷。

    田順不至期,詐增鹵獲;廣明知虜在前,逗留不進。

    皆下吏,自殺。

    烏孫昆彌自将五萬騎,與常惠從西方入,獲名王、騎将以下四萬級,馬、牛、羊、驢七十餘萬頭。

    封惠為長羅侯。

    于是匈奴遂衰耗。

    單于自将數萬騎擊烏孫,會天大雨雪,一日深丈餘,人畜凍死,還者不能什一。

    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烏桓入 庚戌(前71) 漢宣帝本始三年 春正月,大将軍霍光之妻顯謀殺了許皇後。

     當時霍光夫人名顯,一心想讓她的小女兒霍成君貴為皇後,卻沒有機緣。

    恰逢許皇後懷孕,身體不舒服。

    有位女醫淳于衍,一向為霍氏所憐愛,當入宮侍奉許皇後治病。

    霍夫人顯對淳于衍說:“大将軍一向最疼愛小女兒成君,希望她異常尊貴。

    如今許皇後即将分娩,如果趁機下毒藥除去她,成君就可成為皇後了。

    如蒙鼎力相助,事成之後,共享富貴。

    ”于是淳于衍搗碎毒藥附子,帶入長定宮。

    許皇後生産之後,淳于衍取出附子,摻到禦醫為皇後撮合的大藥丸中,讓許皇後服下。

    過了一會兒,許皇後說:“我頭腦漲疼,藥裡莫非有毒?”淳于衍回答道:“沒有。

    ”許皇後越發煩躁郁悶,終于死去。

    後來有人上書朝廷,控告各禦醫對許皇後沒能盡心侍奉治療,結果這些禦醫都被收捕關進诏獄。

    霍夫人顯又急又怕,便将實情全部告訴霍光,并說:“既然失策做下這件事,隻求别讓辦案官吏逼迫淳于衍。

    ”霍光大吃一驚,想自己舉發此事,又于心不忍。

    處理此案的奏章上報後,霍光違心簽署了“對淳于衍不必追究”的意見。

    霍夫人顯便勸大将軍把女兒霍成君送入皇宮。

     在杜陵南園安葬了谥号“恭哀”的許皇後。

     夏五月,田廣明有罪,司法官員審案後田廣明自殺。

    宣帝封常惠為長羅侯。

     匈奴聽說漢朝大規模出兵征讨,便逃奔遠方。

    五月,漢朝軍隊停止軍事進攻。

    虎牙将軍田順未到預定目标就退兵而回,還虛報多說了斬獲匈奴的人數;祁連将軍田廣明獲悉前方有匈奴軍隊,卻遲疑逗留不肯進兵。

    诏令交由司法官員問罪,二人都自殺了。

    烏孫昆彌親自率領五萬騎兵,與校尉常惠一起從西方進襲匈奴,俘虜名王、騎将以下四萬人,繳獲馬、牛、羊、驢等七十餘萬頭。

    宣帝封常惠為長羅侯。

    由此匈奴終于國力虧損衰弱了。

    冬季匈奴單于親自率領數萬騎兵襲擊烏孫,遇上天降大雪,一天之中積雪深達一丈多厚,匈奴軍民、牲畜凍死,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

    于是丁令趁匈奴力量衰弱之機攻其北部,烏桓則攻 其東,烏孫擊其西,所殺數萬騎;重以餓死人民什三、畜産什五。

    諸國羁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滋欲鄉和親,而邊境少事矣。

     大旱。

     六月,丞相義卒,以韋賢為丞相,魏相為禦史大夫。

     以趙廣漢為京兆尹。

     初,廣漢為颍川太守。

    颍川俗,豪桀相朋黨。

    廣漢為缿筒,受吏民投書,使相告讦。

    于是更相怨咎,奸黨散落,盜賊不得發。

    由是入為京兆尹。

    廣漢遇吏,殷勤甚備,事推功善,歸之于下,吏鹹願為用,僵仆無所避。

    廣漢皆知其能之所宜,盡力與否;其或負者,辄收捕之,無所逃;案之,罪立具。

    尤善為鈎距以得事情,闾裡铢兩之奸皆知之。

    其發奸擿伏如神。

    京兆政清,長老傳以為自漢興,治京兆者莫能及。

     辛亥(前70) 四年 春三月,立大将軍光女為皇後。

    赦。

     初,許後起微賤,登至尊日淺,從官、車服甚節儉。

    及霍後立,駕、侍從益盛,賞賜官屬以千萬計,與許後時懸絕矣。

     夏四月,地震,山崩,二郡壞祖宗廟。

    帝素服,避殿。

    诏問經學,及舉賢良方正之士。

     以夏侯勝為谏大夫,黃霸為揚州刺史。

     其東部,烏孫攻其西部,三國軍隊共斬殺匈奴數萬騎兵;再加上餓死的百姓達十分之三,損失畜産達十分之五。

    原來臣服于匈奴的西域各國也都叛離瓦解,對于外患内盜都無力治理,就更加向往與漢朝和親,而漢朝邊境也減少了戰事。

     大旱。

     六月,丞相蔡義去世,宣帝任命長信少府韋賢為丞相,大司農魏相為禦史大夫。

     任命趙廣漢為京兆尹。

     當初,趙廣漢擔任颍川太守。

    颍川地區風俗,地方豪傑往往結黨成幫。

    趙廣漢專設一個竹筒,接受官吏百姓的舉報告狀,鼓勵人們互相揭發檢舉。

    于是人們彼此結怨互相責備,不法幫派因而瓦解,盜賊不能逞狂。

    趙廣漢因此被調入長安擔任京兆尹。

    趙廣漢對待下級官員,殷勤周到,遇有功勞善舉或獎賞之事,總要歸之于部下,所以下屬官吏都樂于受他差遣,即使赴死也不逃避。

    趙廣漢完全了解手下人的能力所在,辦事盡力與否;如有人蒙騙于他,就會當即被抓獲,誰也别想逃脫;審訊查證,立刻具結定罪。

    趙廣漢特别善于輾轉盤究以了解事情真相,市井細微的不法之事他也全能知曉。

    趙廣漢發現奸邪摘除隐患猶如神靈一般。

    京兆地區政治清明,老輩人相傳認為自漢朝開國以來,沒有一個京兆尹能比得上趙廣漢。

     辛亥(前70) 漢宣帝本始四年 春三月,宣帝立大将軍霍光之女霍成君為皇後。

    大赦天下。

     當初,許皇後出身微賤,登上皇後的寶座時間不長,她的侍從、車馬、服飾等都非常節儉。

    及至霍成君立為皇後,車駕、侍從等日益繁盛,官屬的賞賜也以千萬計,與許皇後時相差極為懸殊。

     夏四月,發生地震、山崩,北海、琅邪兩郡的太祖、太宗廟被震壞。

    宣帝身穿素服,避開皇宮正殿五天。

    下诏書求教于經學之士,并令各部門舉薦賢良、方正之士。

     任命夏侯勝為谏大夫,黃霸為揚州刺史。

     上以地震,釋勝、霸而用之。

    勝為人,質樸守正,簡易無威儀。

    或時謂上為君,誤相字于前,上亦以是親信之。

    嘗見,出道上語,上聞而讓勝,勝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揚之。

    堯言布于天下,至今見誦。

    臣以為可傳,故傳耳。

    ”朝廷每有大議,上謂曰:“先生建正言,無懲前事。

    ”複為長信少府,遷太子太傅。

    年九十卒。

    太後素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

     五月,鳳皇集北海。

     壬子(前69) 地節元年 春,有星孛于西方。

     冬十二月晦,日食。

     以于定國為廷尉。

     定國為廷尉,乃迎師學《春秋》,備弟子禮。

    為人謙恭,雖卑賤皆與鈞禮。

    其決獄平法,務在哀鳏寡,罪疑從輕,加審慎之心。

    朝廷稱之曰:“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

    ” 癸醜(前68) 二年 春三月,以霍禹為右将軍。

    大司馬、大将軍、博陸侯霍光卒。

     大将軍光病,車駕自臨問,為之涕泣。

    光上書謝恩,願分國邑,封兄孫山為列侯。

    即日拜光子禹為右将軍。

    光薨,谥曰宣成,賜葬具如乘輿制度。

    置園邑三百家,長、丞 宣帝鑒于地震的懲罰,便釋放了夏侯勝、黃霸,而且重用二人。

    夏侯勝的為人,質樸正派,平易近人而沒有官僚架勢。

    有時竟稱宣帝為“君”,或在宣帝面前直呼别人表字,宣帝也因此更親信他。

    有一次夏侯勝晉見宣帝,出宮後就傳播宣帝講的話,宣帝聽說後便責怪夏侯勝,夏侯勝說:“陛下的話說得好,我是故意宣揚的。

    古代帝堯的話傳布于天下,至今被人稱述。

    我以為您的話值得傳揚,所以才傳揚出去的。

    ”每當朝廷商議大計,宣帝便說:“先生隻管發表高論,不要為以前的事而有所警戒。

    ”不久又任命夏侯勝為長信少府,升任太子太傅。

    九十歲時夏侯勝去世。

    太後為之身穿素服五日,以報答他為師之恩。

     五月,有鳳凰聚集到北海郡。

     壬子(前69) 漢宣帝地節元年 春季,天空的西方出現彗星。

     冬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任命于定國為廷尉。

     于定國擔任廷尉,便拜師學《春秋》,執弟子之禮。

    他為人謙恭,即使對官卑身賤之人,也與他們同等禮遇。

    于定國判決訴訟案件,執法公平,刻意同情鳏夫、憐憫寡婦,凡罪證不夠确鑿的都從輕判決,更加以周到慎重的考慮。

    朝廷上下稱贊他說:“張釋之當廷尉,天下沒有蒙冤之民;于定國當廷尉,人們自信不會被冤枉。

    ” 癸醜(前68) 漢宣帝地節二年 春三月,宣帝任命霍禹為右将軍。

    大司馬、大将軍、博望侯霍光病逝。

     大将軍霍光病重,宣帝親自前往慰問,為他生病而痛哭流淚。

    霍光上書宣帝以表謝恩,并且表示願意分出采邑三千戶,請求賜封兄長霍去病的孫子奉車都尉霍山為列侯。

    當天,宣帝任命霍光之子霍禹為右将軍。

    霍光去世,谥号為“宣成”,宣帝賞賜給他的葬具如同禦用規格一般。

    撥出三百家民戶事奉陵園,設置長、丞 奉守。

    複其後世,疇其爵邑,世世無有所與。

     夏四月,以張安世為大司馬、車騎将軍,領尚書事。

     魏相上封事曰:“聖王褒有德以懷萬方,顯有功以勸百寮,是以朝廷尊榮。

    今新失大将軍,宜顯明功臣以填藩國,毋空大位以塞争權。

    車騎将軍安世忠信謹厚,國家重臣也,宜尊其位。

    ”上亦欲用之。

    安世深辭,不能得,乃拜大司馬、車騎将軍,領尚書事。

     鳳皇集魯。

     大赦。

     以霍山為奉車都尉,領尚書事;禦史大夫魏相給事中。

     上思報大将軍德,乃封光兄孫山為樂平侯,使以奉車都尉領尚書事。

    魏相因許廣漢奏封事,言:“《春秋》譏世卿,惡宋三世為大夫,及魯季孫之專權,皆危亂國家。

    自後元以來,祿去王室,政由冢宰。

    今光死,子複為右将軍,兄子秉樞機,昆弟、諸婿據權勢,在兵官,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或夜诏門出入。

    驕奢放縱,恐浸不制。

    宜有以損奪其權,破散陰謀,以固萬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相複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

    帝善之,诏相給事中,皆從其議。

     負責守墓祭祀。

    又下诏免除霍光後世子孫的徭役賦稅,讓他們享有與霍光相等的封爵和食邑,世世代代永遠不變。

     夏四月,宣帝任命張安世為大司馬、車騎将軍,掌尚書事務。

     禦史大夫魏相向宣帝呈送的一道密封奏章中說:“聖明的皇帝總要褒獎德高望重之人,以便安撫天下,表彰功勳赫赫之人,以便勉勵百官,因此朝廷尊崇而榮耀。

    如今國家剛剛失去了大将軍霍光,應明确表彰功臣,以便鎮撫各諸侯封國,不要出現權力真空,以免朝臣争位。

    我以為車騎将軍張安世忠誠信義,謹慎厚道,是國家的重臣,應該尊崇他的職位。

    ”宣帝也正想重用他。

    張安世推辭了很久,未能成功,于是被隆重授予大司馬、車騎将軍,主管尚書事務。

     鳳凰在魯國聚集。

     大赦天下。

     宣帝任命霍山為奉車都尉,掌尚書事務;任命禦史大夫魏相擔任給事中。

     宣帝想報答大将軍霍光擁立自己繼承皇位的恩德,便封霍光之兄霍去病的孫子霍山為樂平侯,命他以奉車都尉的身份主管尚書事務。

    魏相通過昌成君許廣漢向宣帝上秘密奏章,說道:“《春秋》譏諷由貴族世代為卿的制度,厭惡宋國襄公、成公、昭公三代皆娶本國大夫之女為妻,以及魯國季孫氏專擅國政,都曾使國家陷于危亡動亂中。

    我朝自孝武皇帝後元以來,皇室不能支配俸祿,朝政由尚書重臣掌握。

    今霍光雖死,他的兒子仍為右将軍,他兄長的兒子掌管中樞機要事務,他的兄弟、女婿們也都身居權要之職,擔任軍隊将領,霍光的夫人顯及其幾個女兒都在長信宮錄名于門籍,甚至半夜叫開宮門出入。

    霍氏一門驕奢放縱,恐将逐漸難于控制。

    應有良策削奪他們的權勢,破除他們醞釀中的陰謀,以便鞏固漢家萬世的基業,保全功臣的後代子孫。

    ”又,依照慣例:凡上書朝廷都是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注明為“副本”,主管尚書事務的大臣先打開副本審閱,如果所奏不妥,就擱置起來不予上奏。

    魏相又通過許廣漢禀報宣帝取消奏章副本,以防阻塞言路而蒙蔽宣帝。

    宣帝認為很好,下诏命魏相兼任給事中,完全采納了魏相的意見。

     帝興于闾閻,知民事之艱難。

    霍光既薨,始親政事,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

    自丞相已下,各奉職奏事,敷奏其言,考試功能。

    侍中、尚書功勞當遷及有異善,厚加賞賜,至于子孫,終不改易。

    樞機周密,品式備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

    及拜刺史、守、相,辄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

    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裡,而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

    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為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

    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内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

    是故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

     匈奴壺衍鞮單于死,弟虛闾權渠單于立。

     時漢以匈奴不能為寇,罷塞外諸城,以休百姓。

    單于喜,謀欲和親。

     甲寅(前67) 三年 春三月,賜膠東相王成爵關内侯。

     诏曰:“膠東相王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治有異等之效。

    其賜成爵關内侯,秩中二千石。

    ”後诏問郡國上計長史、守丞以政令得失。

    或對言:“前膠東相成僞自 宣帝出身于民間,了解民事的艱難。

    霍光死後,宣帝開始親自主持朝政,勵精圖治,每隔五天集中處理一次政事。

    自丞相以下,群臣各自就其負責的事務奏報請示,再根據他們陳述的意見,令相關部門考核其功效。

    凡任侍中、尚書的官員有功績應當升遷及有特殊貢獻的,一律厚加賞賜,惠及子孫,永久不改變。

    中樞機構嚴密,法令制度完備,上下相安無事,沒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辦事。

    至于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國丞相等高級地方官員,宣帝總是親自召見詢問,觀察他們的由來,退朝後還要考察他們的行為,用來對證他們的言論,如有名實不相符的,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何在。

    宣帝常說:“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鄉裡,而無唉聲歎氣憂愁怨恨的心緒,在于朝政清明司法公平。

    能與我共同做到這一點的,難道不是優秀的俸祿二千石的地方高官嗎!”宣帝認為郡太守是治理官吏百姓的關鍵,頻繁變動則令治下不安定;百姓若知道郡太守将長久留任,不可能欺騙蒙蔽他,就會服從郡太守的教化。

    所以凡地方二千石官員治理有成效的,宣帝就頒布诏書鄭重勉勵,增加官階俸祿,賞賜黃金,有的賜爵至關内侯;遇有公卿職位空缺,就從諸多受過表彰的官員中遴選,依照等次順序擢升任用。

    因此漢朝的清官良吏以這一時期最為興盛,号稱“中興”。

     匈奴壺衍鞮單于去世,其弟虛闾權渠單于即位。

     當時漢朝認為匈奴已無力侵犯邊境,便将塞外各處城防撤除,以便于百姓休養生息。

    匈奴單于聞訊大喜,圖謀再與漢朝和親。

     甲寅(前67) 漢宣帝地節三年 春三月,宣帝賜予膠東國丞相王成關内侯爵位。

     宣帝頒布诏書說:“膠東國丞相王成,勤勉不懈怠地招撫百姓,流民自動申報還鄉的達八萬餘人,其治理有特等功效。

    賜予王成關内侯的爵位,官階俸祿升至中二千石。

    ”後來宣帝诏令向郡國派往朝廷呈報地方财政、戶籍、治安情況的長史、守丞們詢問朝廷政令的得失。

    有人回答說:“已故膠東國丞相王成擅自 增加,以蒙顯賞。

    ”是後俗吏多為虛名雲。

     夏四月,立子奭為皇太子。

     霍顯聞立太子,怒不食,曰:“此乃民間時子,安得立?即後有子,反為王邪?”複教後毒太子。

    數召賜食,保、阿辄先嘗之;後挾毒不得行。

     五月,丞相賢緻仕。

     賢以老病乞骸骨。

    賜黃金、安車、驷馬,罷就第。

    丞相緻仕,自賢始。

     六月,以魏相為丞相,丙吉為禦史大夫。

     以疏廣為太子太傅,兄子受為少傅。

     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許伯以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舜監護太子家。

    上以問廣,廣對曰:“太子,國儲副君,師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獨親外家。

    且太子官屬已備,複使舜護太子家,示陋,非所以廣太子德于天下也。

    ”上善其言,以語魏相,相免冠謝曰:“此非臣等所能及。

    ”廣由是見器重。

     大雨雹。

    以蕭望之為谒者。

     京師大雨雹。

    大行丞蕭望之上疏言:“陛下思政求賢,堯、舜之用心也。

    然而善祥未臻,陰陽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專權之所緻也。

    附枝大者賊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惟陛下躬萬機,選同姓,舉賢材,以為腹心,與參政謀,明陳其職, 虛報流民回鄉申報戶籍的人數,以便騙取朝廷的表彰獎賞。

    ”此後庸碌無能的官吏多靠謊報功績來騙取虛名。

     夏四月,宣帝立兒子劉奭為皇太子。

     霍光的妻子顯聽說立劉奭為太子,氣得吃不下飯,說道:“此人乃皇上生活在民間時所生的兒子,怎麼能立為當皇太子?如果皇後将來生了兒子,反倒隻能做諸侯王嗎?”于是又教唆霍皇後成君毒殺皇太子。

    霍皇後多次召太子來賜給飲食,但太子的保姆、奶娘總先品嘗;霍皇後雖帶着毒藥卻無從下手。

     五月,丞相韋賢請求退休。

     韋賢因年老多病請求退休。

    宣帝賞賜給他黃金百斤、安穩的小車、四匹馬駕轅,批準他辭職回家。

    丞相退休,自韋賢開始。

     六月,宣帝任命魏相為丞相,丙吉為禦史大夫。

     任命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兄長的兒子疏受為少傅。

     太子劉奭的外祖父平恩侯許廣漢,認為太子年紀還少,就向宣帝建議,讓自己的弟弟中郎将許舜監護太子家。

    宣帝就這件事詢問疏廣的意見,疏廣回答說:“太子,是國家的儲君,他的老師和朋友必須是天下英俊人才,不應隻親近外祖父許家。

    況且太子的各級官屬已然齊備,而今再讓許舜監護太子家,足以顯示出淺陋狹隘,這不是向天下廣泛傳揚太子美德的好辦法。

    ”宣帝認為疏廣言之有理,便将他的建議轉告給丞相魏相,魏相脫帽緻歉說:“這種見識不是我等所能趕得上的。

    ”疏廣由此受到宣帝的器重。

     天降大冰雹。

    宣帝任命蕭望之為谒者。

     京師長安下了一場大冰雹。

    大行丞蕭望之漢宣帝呈上奏章說:“陛下圖求政治清明求賢若渴,這正是古代聖王堯、舜用心之所在。

    然而善祥吉兆未到,天地陰陽不合,這是大臣把持朝政,一姓人專制弄權所招緻的天罰。

    攀附的枝蔓太壯了将傷害大樹的根株,私家的勢力太盛了将危及國家的政權。

    唯願陛下親自處理紛繁的政務,選拔同姓輔臣,舉用賢良人才,将他們作為心腹,讓他們參與朝政謀劃,令公卿大臣明确講出各自的貢獻, 以考功能,則庶事理矣。

    ”上素聞望之名,拜為谒者。

    時上博延賢俊,民多上書言便宜,辄下望之問狀。

    高者請丞相、禦史;次者中二千石試事,滿歲以狀聞;下者報聞,罷。

    所白處奏皆可。

     秋九月,地震。

    诏求直言,省京師屯兵;罷郡國宮館,假貸貧民。

     诏曰:“乃者地震,朕甚懼焉。

    有能箴朕過失,以匡不逮,毋諱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

    今複饬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

    其罷車騎、右将軍屯兵,池籞未禦幸者,假與貧民。

    郡國宮館勿複修治。

    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筭事。

    ” 以張安世為衛将軍,諸軍皆屬。

    以霍禹為大司馬,罷其屯兵。

     霍氏驕侈縱橫,太夫人顯僭拟淫放。

    帝自在民間,聞知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

    既親政,魏相給事中,數燕見言事;平恩侯與侍中金安上等徑出入省中。

    吏民奏封事,不關尚書,群臣進見獨往來。

    于是霍氏甚惡之。

     上頗聞霍氏毒殺許後,而未察,乃徙光女婿未央衛尉範明友、中郎将羽林監任勝、長樂衛尉鄧廣漢為他官。

    更以張安世為衛将軍,兩宮衛尉、城門、北軍兵屬焉。

     以考核其功績和能力。

    這樣一來諸事都能妥善處理了。

    ”宣帝早已聽說過蕭望之的大名,便任命他為谒者。

    這時宣帝正在廣泛延攬賢良俊傑,經常有上書朝廷提出建議的,宣帝就下達給蕭望之去問明實情。

    才能确實高的轉交丞相、禦史試用;才能次一等的交由中二千石官員試用,滿一年後将試用結果奏聞朝廷;才能低下的禀報宣帝後,遣送回鄉。

    凡蕭望之所提出的建議,都被宣帝認可。

     秋九月,發生地震。

    宣帝下诏書尋求直言敢谏者,縮減了京師屯戍部隊;罷修郡國的宮殿别館,借貸田地糧種給貧民。

     宣帝下诏書說:“先前發生的大地震,使朕異常驚恐。

    有能之士請規谏朕的過失,匡正朕的不足,也不必回避相關官員的失誤。

    朕既然不能施恩德,也就不能令邊遠的蠻夷族歸附,因此邊塞的屯戍無休無止。

    如今又要整治軍隊加強邊防,長期以來使百姓勞辛,這不是用來安定天下的良策。

    現決定撤銷車騎将軍張安世、右将軍霍禹統領的兩支屯戍部隊,皇家池塘禁苑中未被天子巡幸的,也借給平民百姓。

    各郡國宮殿别館不再修繕。

    流民回歸家園的,官府可借給他們公田,貸給種子糧食,并且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

    ” 宣帝任命張安世為衛将軍,各路禁衛軍等都歸屬于張安世統領。

    任命霍禹為大司馬,撤銷原由他統領的屯戍部隊。

     霍氏一家驕橫奢侈,肆無忌憚,太夫人霍氏顯超越本分制作辇車、又與管家馮子都淫亂。

    宣帝早在民間時,就聽說霍氏一家長期尊寵,不能自我約束。

    親掌朝政後,命禦史大夫魏相任給事中,屢次在閑暇時召見魏相,聽他彙報國事;平恩侯許廣漢和侍中金安上等也可徑自出入禁宮。

    官吏百姓呈遞秘密奏章,不必再經過尚書省,群臣晉見皇帝更可獨來獨往。

    于是霍氏一家非常惱火。

     宣帝聽說過不少有關霍氏毒殺許皇後的傳聞,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