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谳者不為失,欲令治獄者務先寬。
” 三月,赦。
夏,大酺五日,民得酤酒。
地震。
震凡二十二日,壞上庸城垣。
丞相舍免。
秋七月晦,日食。
八月,以衛绾為丞相,直不疑為禦史大夫。
初,绾以中郎将事文帝,醇謹無他。
上為太子時,召文帝左右飲,而绾稱病不行。
文帝且崩,屬上曰:“绾長者,善遇之。
”故上亦寵任焉。
不疑為郎,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同舍郎意不疑,不疑買金償。
後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
以此稱為長者。
人或毀不疑,以為盜嫂,不疑曰:“我乃無兄。
”然終不自明也。
下條侯周亞夫獄。
亞夫不食死。
帝召周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
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
上視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亞夫免冠謝上,上曰:“起。
”亞夫因趨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居無何,亞夫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可葬者,為人所告,事連污亞夫。
召詣廷尉,不食五日,歐血而死。
己亥(前142) 二年 有關部門還不能斷案的,要移交廷尉審理。
如果上級審查有誤,送交疑案的官員不算失職,隻是希望審理案件的官員務必要從寬斷案。
” 三月,大赦天下。
夏季,讓天下相聚飲酒五天,允許百姓賣酒。
發生地震。
地震持續了二十二天,毀壞了上庸的城牆。
丞相劉舍被免職。
秋七月的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八月,景帝任命衛绾為丞相,直不疑為禦史大夫。
當初,衛绾擔任中郎将事奉文帝,純樸謹嚴,沒有二心。
景帝為太子時,召集文帝身邊的人宴飲,衛绾稱病不參加。
文帝臨終前囑咐景帝說:“衛绾是長者,你要好好地對待他。
”所以景帝也很寵信衛绾。
直不疑擔任郎官時,同居一處的某人請假回家,誤拿了另一位郎官的黃金,那位郎官以為是直不疑拿走的,直不疑就買來黃金還給他。
後來,請假回家的人回來,交還了誤拿的黃金,丢失黃金的郎官大為慚愧。
因此直不疑被人稱為長者。
有人诋毀直不疑與嫂私通,直不疑說:“我并沒有兄長。
”卻終究不做自我辯白。
景帝将條侯周亞夫投進監獄受審。
周亞夫不吃東西,絕食身亡。
景帝召見周亞夫,賞賜食物,隻給了一大塊肉,沒有切開,又不準備筷子。
周亞夫心裡不高興,回頭吩咐主管宴席的官員拿筷子來。
景帝看着周亞夫,笑着問:“這難道不能滿足您的心嗎?”周亞夫脫下帽子向景帝請罪,景帝說:“起來。
”周亞夫于是快步退了出去,景帝目送着他出去,說:“這樣憤憤不平的人,可不能做年幼君主的臣子。
”過了不久,周亞夫的兒子為父親從工官那裡買了專供皇室用于殉葬的铠甲盾牌,被人告發,事情牽涉到周亞夫。
景帝下诏讓周亞夫去廷尉那裡接受審問,周亞夫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己亥(前142) 漢景帝後元二年 春正月,地一日三動。
禁内郡食馬粟,沒入之。
以歲不登故也。
夏四月,诏:戒二千石修職事。
诏曰:“雕文刻镂,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
農事傷則饑之本,女工害則寒之原也。
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
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繇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畜積,以備災害。
強毋攘弱,衆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
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僞為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
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
” 诏訾筭四得官。
诏曰:“今訾筭十以上乃得官。
廉士筭不必衆,朕甚愍之。
訾筭四得官,亡令廉士久失職,貪夫長利。
” 秋,大旱。
庚子(前141) 三年 冬十月,日月皆赤。
凡五日。
十二月,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貫天廷中。
春正月,诏勸農桑,禁采黃金、珠玉。
春正月,一天裡發生三次地震。
景帝下诏禁止内地各郡用糧食喂馬,有違禁的,沒收他的馬匹入官府。
這是因為連年歉收的原因。
夏四月,景帝下诏:告誡二千石的官員嚴格遵守職責。
景帝下诏說:“追求器物的精雕細刻,就會損害農業;追求絲織品的華麗多彩,就會損害紡織業。
農業受到損害,是造成天下饑荒的根本原因;紡織業受到損害,是導緻百姓受寒凍的根本原因。
饑寒交迫的情況下,還能夠不違法犯罪的,實在很少。
朕親自參加耕種,皇後親自種桑養蠶,以其收獲作為供奉宗廟的糧食和祭服,開天下之先導;不接受進貢,減少太官的供應,節省徭役和賦稅,希望天下的百姓都來從事農業和紡織業,平時能有積蓄以防備災害。
強的不搶奪弱的,多的不欺負少的,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年幼的孤兒能平安地成長。
但是現在,有的年份農業歉收,百姓的食物很匮乏,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局面的呢?也許是在于奸詐僞劣的人做了官吏,公然行賄受賄,強取豪奪,侵奪百姓。
縣丞是重要的官吏,卻作奸犯法,與賊盜共盜,太不成樣子!命令二千石的官員,各自嚴格遵守職責;不履行職責,為政不佳的,丞相要向我彙報,商定處置的罪名。
” 景帝下诏規定,家中資産達到四萬錢的可以做官。
诏書說:“如今家中資産達到十萬以上的才可以做官,而廉潔之士肯定沒有這麼多資産,我很哀憐他們。
現在規定:家中資産達到四萬以上的就可以做官,這樣就不會使廉潔的人很久得不到官職,使貪婪的人長久占着便利。
” 秋季,發生大旱。
庚子(前141) 漢景帝後元三年 冬十月,太陽和月亮都呈現出紅色。
一共持續了五天。
十二月,打雷,太陽呈現出紫色;五大行星逆行,停在太微星座;月亮從天廷中部穿過。
春正月,景帝下诏勸百姓從事農業,禁止開采黃金、珠玉。
诏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衆,農民寡也。
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吏發民若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贓為盜。
二千石聽者,與同罪。
帝崩,太子徹即位。
年十六。
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
二月,葬陽陵。
辛醜(前140) 世宗孝武皇帝建元元年 冬十月,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
以董仲舒為江都相。
治申、韓、蘇、張之言者,皆罷之。
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上親策問之。
廣川董仲舒對曰:“臣謹按《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
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景帝下诏:“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餓時不能當飯吃,寒冷時不能當衣服穿。
最近有時年成不好,估計是從事末業的人多了,從事農業的人少了。
命令各郡、國的官員要勸百姓從事農桑、多種樹,這樣才可以得到衣服和食物。
官吏如果征發百姓服役,讓他們去開采黃金、珠玉,就判處偷盜罪,将所得作為贓物來定罪。
二千石官員如果聽任他們,放縱不管,也按同樣的罪名論處。
景帝去世,太子劉徹繼承皇位。
年僅十六歲。
尊奉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
二月,将景帝安葬在陽陵。
漢武帝 辛醜(前140) 漢武帝建元元年 冬十月,武帝下诏令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的人,任命董仲舒為江都相。
研究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等學說的賢良,都被遣返。
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的人才,武帝親自出題考核他們。
廣川人董仲舒回答說:“臣謹從《春秋》的研究中,通過比較前代已經發生的事件,來觀察天人相互之間的關系,發現很可怕。
國家将要有喪失道義的敗迹時,天就會顯出災害來譴責、警告國君;如果不知道自我反省,天又會顯出怪異的現象來戒懼國君;如果還不知道改變,那麼國家就會傷亂、破敗,從此可以看出天心對人君的仁愛,而希望能制止傷亂。
隻要不是太沒有道義的時代,天都會盡力加以扶持而保全國家,事情成功與否在于人的努力。
努力研究學問,就會聞見更加廣博,而知識更加精明;努力地去行道,那麼德行就會漸漸興起,而大建功業。
這些都是可以迅速達到而卓有成效的。
“所謂道,是由此實現至治之路,仁、義、禮、樂都是具體方法。
故聖王已沒,子孫長久,安甯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衆。
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
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滞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複興,上天祐之。
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今不絕,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緻也。
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反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
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纣行暴則民鄙夭,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
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
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也。
今廢先王德教之官,獨任執法之吏,而欲德教之被四海,難矣! “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物殖,諸福之物,可緻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
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 所以古代聖明的君主去世以後,而他的子孫後代仍可以長期穩定地治理國家達到幾百年之久,這都是禮樂教化的功勞。
凡是君主,沒有不希望國家安甯永存而害怕危急将亡的,但是政治昏亂、國家危亡的卻很多。
用人不當,治國不由正道,因而國家一天天走向滅亡。
周王朝從幽王、厲王時開始衰敗,并不是道不存在,而是幽王、厲王不行正确的治國之道。
到宣王即位時,他追思昔日先王的德政,興複被久滞的善政,彌補殘缺不足,發揚文王、武王的功業,周朝的王道從此得以煥然複興,上天加以佑護。
湧現出賢良的左膀右臂,後世交口稱贊,至今不絕于耳,這就是日夜不懈地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果。
所以國家的治亂興亡在于君主本身,不是天意要改朝換代,就不會亡國。
“我聽說:命是天的旨意,性是人生的本質,情是人的欲望。
堯、舜推行德政,百姓就仁愛長壽;桀、纣推行暴政,百姓就困苦早夭,有治亂興亡的君主存在,所以就會産生不齊。
君主要想有所作為,就應該向天尋求正道。
天道最大的在于陰陽,陽是德,陰是刑;刑主殺,而德主生。
所以陽氣常存在于盛夏,以生養繁殖為己任;陰氣常存在于隆冬,堆積于空曠虛無、沒有用的地方,由此可見,天是任用陽氣而不是任用陰氣的。
君主禀承天的旨意來治理國家,所以應該推行德政而不是濫用刑罰。
如今廢除了先王推行德教的官員,唯獨任用執行刑法的官吏,要想把德教推行到四海之内,可就難了! “做君主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整頓朝廷,整頓了朝廷才能整頓百官,整頓了百官才能整頓百姓,整頓了百姓才能整頓四方的蠻夷戎狄,四方的蠻夷戎狄都整頓完了,遠近就沒有人敢不歸于正道了,也就不會有奸邪之氣彌漫天地之間,因此陰陽調和,風雨适時,衆生祥和共處,萬物繁衍生息,所有象征幸福的東西和可以招緻的祥兆,全都出現,這就是王道的最高境界了。
“如今,陛下貴為天子,擁有四海之地,品德高尚而恩澤深厚,頭腦精明而心地善良,愛護百姓而尊重賢人,可以稱得上是仁義之君了。
但是天地還沒有相應的表示,而祥瑞也沒有出現, 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
夫萬民之從利,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聖主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迹而悉去之,複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
至秦滅先聖之道,而颛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有四年而亡。
然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
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 上複策之,仲舒對曰:“臣聞聖主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其上。
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于成、康,囹圄空虛四十餘年,此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也。
至秦則不然,師申、韓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内有背上之心,造僞飾詐,趨利無恥,是以刑者甚衆,死者相望而奸不息, 這是因為沒有推行教化,百姓沒能走上正道。
百姓追逐财利,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用教化築成大堤來防備,就不能阻止。
古代的明君,沒有不把教化作為重要事情來抓的,興建太學,在國都推行教化;創辦學校,使教化推行到各個城邑,用仁來感化百姓,用義來激勵百姓,用禮來節制百姓,因此盡管當時的刑罰很輕也沒有人違犯法令,這是因為推行了教化,社會風氣很好。
“聖明之君繼承亂世,要将遺留下來的不好的東西全部掃除,還要推行教化,尊崇教化;教化取得顯著成效,好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子孫後世遵循不變,實行五六百年也不會衰敗。
到秦朝時,廢棄了前代聖明君主的治國之道,而實行不顧長遠,隻圖眼前利益的治國方法,所以秦朝隻有十四年就滅亡了。
但秦朝遺留下來的惡劣影響至今還沒能予以消除,使得社會風氣淺薄惡劣,百姓冥頑放肆,即使想好好地治理,也無可奈何!推出法律,就會有奸邪産生;下達命令,就會有狡詐出現。
譬如琴瑟音調不和諧,嚴重的時候必須解下舊弦,換上新弦,才可以彈奏;實行統治碰到障礙,嚴重的時候,必須改變才可以治理好國家。
漢朝得到天下以來,常常想治理好國家,但至今還沒能治理好,究其原因就在于應該實行改革的時候而沒有實行改革。
” 武帝又考問他,董仲舒回答道:“我聽說聖明的君主治理天下,百姓幼年時就參加學習,長大後給以官職培養他的才能,賜給爵位俸祿以修煉他的品德,實施刑罰以震懾他的犯罪想法,所以百姓才能明曉禮義,而以冒犯君主為恥。
周武王奉行大義,推翻殘暴的賊君,周公制作禮樂來修飾政治;到成王、康王時代,監獄空虛四十多年,這是教化的浸潤和仁義的流布的功效。
到秦就不一樣了,秦尊奉申不害、韓非的學說,憎恨帝王的至治之道,提倡貪婪求财的社會風氣,隻看重虛名而不注重實效,做好事的人不一定能幸免于難,而做壞事的人也不一定受到懲罰,所以百官都粉飾虛名而不講求實際,表面上有事奉君主的禮節,而内心卻有背叛君主的念頭,制造虛僞,粉飾奸詐,追逐财利,毫無廉恥,所以遭受刑罰的人很多,死者一個接一個,犯罪行為卻沒能制止, 俗化使然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lsquo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
&rsquo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内而緻行之,則三王何異哉? “陛下夙寤晨興,務以求賢,亦堯、舜之用心也,而未雲獲者,士不素厲也。
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故養士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願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
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
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缪,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也。
“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
且古所謂&lsquo功&rsquo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
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緻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也。
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
所貢賢者, 這是社會風氣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如今陛下統治天下,天下沒有不服從的,但是還沒能給百姓帶來功德,大概您還沒考慮到這裡吧。
曾子說:&lsquo能尊重聽到的道理,就是高明;能實踐學到的知識,就是光大。
高明光大不在别的,就在于留心而已。
&rsquo希望陛下利用所聽到的道理,真誠地相信它,并推廣它,那麼和聖明的三王就沒有什麼不同呢? “陛下夜以繼日,希望求得賢人,這也是堯、舜的用心,但沒有能獲得賢士,是因為平時賢士并不顯明。
平時不招徕士人,而又想求得賢能之臣,就好像不雕琢璞玉卻想得華美的玉器一樣。
所以招徕士人的最好辦法,莫過于興建太學;太學是賢士的來源,是推行教化的發祥地。
希望陛下能興建太學,設置博學的老師,以培養天下的士人,經常考試,使學生能夠表現自己的才能,那麼出類拔萃的賢人就可以得到了。
郡守、縣令是百姓的模範,他們的職責就是上承君主的仁道,向百姓傳播教化。
如果他們沒有賢才,那麼君主的仁德就得不到傳播,恩澤得不到流布。
如今的官吏都不能教化百姓,有的甚至不遵從朝廷的法律,殘暴地虐待百姓,與壞人相勾結,而百姓隻能貧窮孤弱,冤屈苦痛,無法為生,很不稱陛下的心願,因而陰陽失調,怨氣充滿天地之間,士人不順心,百姓不安居。
“官吏大都是來自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員的子弟,選擇郎官又是以家庭的财富為條件,所以選擇的人并不一定是賢能的人。
而且,古代所謂的&lsquo功&rsquo,是以任官稱職與否來區分等級的,并不根據任職的時間多少,所以才能少的人盡管做了很長時間的官,也隻能仍做小官;賢能的人才,盡管當官的時間不長,并不妨礙他做大官,因此官吏們盡心竭力做好本職工作,而建功立業。
現在卻不是這樣,積累時日就可以獲取富貴,任職時間長久就可以升官,因此廉潔與恥辱相互雜亂,賢人與不肖之徒相互混淆,不能判定真僞。
我認為應該讓各位列侯、郡守各自從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選擇賢能的人,每年向朝廷推舉兩位,在宮中供職,而且還能從中來觀察分辨大臣的才能高低。
如果選送的人是賢能的人, 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
夫如是,諸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
” 上三策之,仲舒複對曰:“臣聞天者,群物之祖,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亡私。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
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
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遇相聚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
故孔子曰:&lsquo天地之性,人為貴。
&rsquo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然後知仁誼;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
“臣又聞之:&lsquo衆少成多,積小緻巨。
&rsquo故聖人,莫不以暗緻明,以微緻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 就給予賞賜;如果選送的是不肖之徒,就加以懲罰。
這樣的話,諸侯、二千石官員都會盡心竭力地尋求賢能的人,天下的賢能之士就可以成為官員為國效力了。
不要根據任職時間的長短來評定功勞,而以實際考察出來的賢能之士為上,根據才能的大小授給官職,考查品德的高低而确定地位,就能使廉潔和恥辱、賢與不肖區别清楚了。
” 武帝第三次考問他,董仲舒又回答說:“我聽說,天是自然萬物之祖,所以它廣覆包涵而無所遺漏;聖人取法于天而立道,也是博愛而沒有私心。
春季,是天用來生育的,仁愛君主以此來體現愛心;夏季,是天用來生長的,仁德的君主以此來修養心性;霜雪,是天用來表現殺氣的,執刑的人以此來體現刑罰。
孔子寫作《春秋》,上考察天道,下體恤民情,參酌古代曆史,考查當今世情,所以《春秋》譏諷的,是産生的災害;《春秋》厭惡的,是出現的怪異。
書寫國家的過失,又涉及災異的變化,從此展現人的行為,而美好與醜惡的極點,和天地相通,往來有相應的表示,這也是天的一端。
天的旨意叫做命,命不經過聖人不能執行;質樸叫做性,性不經過教化不能形成;人的欲望叫做情,情沒有制度就不能節制。
所以君主對上謹慎地禀承天意,順從天命;對下一定要推行教化而養成民性;修正法度使它适宜,區别上下的等級,來防止欲望。
能修成這三條,國家的根本就建立起來了。
人受命于天,當然要比自然界其他萬物超拔,在内有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在外有君臣上下的名義,人們相聚在一起,有老年、成人、幼兒之間的恩施;有禮節加以連接,顯出鮮明的色彩;有恩德互相仁愛,顯出歡樂的樣子。
所以孔子說:&lsquo天地之性,以人為貴。
&rsquo明白了天性,就知道自己比萬物要尊貴,然後就會知道仁義;知道仁義,然後就會尊重禮節;尊重禮節,然後就會安居樂業;安居樂業,然後就會樂于遵循道理;遵循道理,就可以稱為君子了。
“我又聽說:&lsquo積少成多,積小成大。
&rsquo所以古代的聖人,沒有不是從默默無聞而變成聲名遠揚,由卑微變成顯赫的,因此堯從諸侯起步,舜從深山之中興起,并不是一天之内就突然能 顯也,蓋有漸以緻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
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為悼懼者也。
“夫樂而不亂,複而不厭者,謂之道。
道者,萬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敝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
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
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緻用夏之忠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與?有所詭于天之理與?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之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祿者,不食于力,不動于末,與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 顯赫起來的,而是漸漸達到的。
言語由自己說出來,是不能阻塞的;行為由自己做出來,是不能掩飾的;言語和行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依靠它感天動地。
所以能做好小事的人,才能做成大業;能注意細微的人,才能彰明功德。
自身積累善德,就像人的身體每天長高那樣而自己卻不知道;本身積累惡行,就像點燈時燈油減耗一樣而自己也不能發覺。
這就是唐堯、虞舜能成就美名,而夏桀、商纣卻令人悲悼害怕的原因。
“快樂而能不淫亂,反複做善事而能不厭倦,就叫做道。
有道,萬世就不會破敗;而破敗的原因就是喪失了道。
執行先王之道有所偏廢,就會使政治昏亂,政令不行,要補救的話,隻能是運用王道中被偏廢的部分來補救積弊。
三代聖王的治國之道,所遵從的有所不同,并不是相互有矛盾,都是為了整治社會積弊,隻是因為面對的情況才形成了治國之道的不同。
所以古代的聖明君主,雖有改變制度的名義,但沒有改變治道的根本内容。
夏代崇尚忠誠,商代崇尚恭敬,周代崇尚禮儀,這是因為它們所要拯救的積弊不同,必須采用不同的方法。
道的博大精深,是由于它來源于天,天不變,道也不會變,所以夏禹繼承虞舜,虞舜繼承唐堯,三位聖王相互傳授而遵循一樣的治道,是因為三代之間沒有需要補救的積弊。
由此看來,繼承一個至治的朝代,隻需要實行與原來相同的治國之道,繼承一個混亂的朝代,就一定要改變原來的治國之道。
如今,漢朝是在大亂之後建國的,似乎應該稍微減少周代過多的禮儀,而提倡夏代的忠誠之道。
古代的天下,也就是當今的天下,同是一個天下,拿古代與現在相比較,為什麼會相差那麼遠呢?估計是因為沒有遵循古代的治國之道吧?又或者是因為違背了天理吧? “天對天下的萬物也有一定的分配:賜給利齒的動物就不讓它再長出犄角,賜給有翅膀的就隻讓它長出兩隻腳,這是因為已讓它得到大利,就不再給它小利。
古代已經獲得俸祿的官員,就不許再靠力氣謀食,不許經營工商末業,這和天的旨意是一樣的。
而那些已經獲得大利,又争取小利的人,連天都不能滿足他, 而況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
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窮。
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
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無可為者矣。
“《春秋》大一統者,天下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lsquo六藝&rsquo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 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
丞相衛绾因奏:“所舉賢良,或治申、韓、蘇、張之言亂國政者,請皆罷。
”奏可。
仲舒少治《春秋》,為博士,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及為江都相,事易王。
王,帝兄,素驕好勇,仲舒以禮匡正,王敬重焉。
嘗問之,曰:“越王句踐與大夫洩庸、種、蠡伐吳,滅之。
寡人以為越有三仁,何如?”仲舒對曰:“昔魯君問伐齊于柳下惠,惠有憂色,曰:&lsquo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于 更何況人呢?這就是百姓抱怨貧苦不足的原因。
那些大官,身受皇上恩寵又位居高位,家庭溫飽又享受豐厚的俸祿,于是倚仗着富貴的權力和資産,與百姓争利,百姓怎麼能跟他們比呢!百姓一天天地受到剝削,以至于陷入窮困。
富裕的人奢侈揮霍,貧窮的人困頓愁苦,百姓沒有活着的樂趣,哪裡能避免犯罪呢?這就是盡管刑罰繁多卻不能制止犯罪的原因。
朝廷的官員是百姓觀察模仿的對象,也是遠方各族從四面向中央觀察模仿的對象,怎麼能居于賢人的高位卻做着百姓所做的事情呢!急急忙忙地追逐财利,經常擔心匮乏,是百姓的心态;急急忙忙地追求仁義,經常害怕不能教化百姓,才是大夫的心态。
如果身居君子的要位,做出君子的行為,那麼除了采用公儀休到魯國做相的方法以外,就沒有别的方法了。
“《春秋》所尊崇的大一統,是天下的常規,是古今通用的道義。
而現在,經師們傳授的道不同,各人的觀點也不一樣,百家學說主旨不同,因此君主沒有方法能加以統一,法令制度經常改變,下面不知道該如何遵守。
我認為,所有不屬于&lsquo六藝&rsquo的範圍,不符合孔子學說的學派,都予以禁絕,不許它們與儒學齊頭并進,讓邪惡偏頗的學說都滅絕,然後政令就能統一,法度可以明确,百姓就能知道遵循什麼了。
” 武帝很贊賞董仲舒的對策,任命董仲舒為江都國的相。
丞相衛绾于是向武帝上奏道:“舉薦來的賢良,凡是研究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的學說,擾亂國家政治的,請求都予以遣返。
”武帝批準了奏章。
董仲舒從小研究《春秋》,做過博士,進退舉止,不符合禮節的事不做,學者們都把他當作老師來尊敬。
到董仲舒做了江都國的相,事奉江都易王。
易王,是武帝的哥哥,平素驕橫,好逞勇力,董仲舒用禮義來幫他改正,易王很敬重他。
易王曾問他:“越王句踐與大夫洩庸、文種、範蠡攻打吳國,并将它滅亡。
我認為越國有三個仁人,這個觀點怎麼樣?”董仲舒回答:“當初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攻打齊國的事,柳下惠面露憂愁的神色,說:&lsquo我聽說讨伐别國不問仁人,這樣的話怎麼來問 我哉?徒見問耳,猶且羞之,況設詐以行之乎?&rsquo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繇此言之,則越未嘗有一仁也。
”王曰:“善。
” 後公孫弘亦治《春秋》,而希世用事,仲舒以弘為從谀,弘嫉之。
以膠西王亦上兄,尤縱恣,數害吏二千石,言于上,使仲舒相之。
王素聞其賢,善待之。
仲舒兩事驕王,皆正身以率下,所居而治。
及去位,家居不問産業,專以講學、著書為事。
朝廷有大議,使使就問之,其對皆有明法。
春二月,赦。
行三铢錢。
夏六月,丞相绾免,以窦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申公為太中大夫。
上雅向儒術。
嬰、蚡俱好儒,推毂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
绾請立明堂,薦其師申公。
上使使者奉安車、蒲輪、束帛加璧迎之。
既至,問治亂之事。
申公年八十餘,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時上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
然已招緻,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巡狩、改曆、服色事。
壬寅(前139) 二年 冬十月,淮南王安來朝。
上以安屬為諸父而材高,甚尊重之。
趙绾、王臧下吏,自殺。
丞相嬰、太尉蚡免,申公免歸。
以石建為郎中令、石慶為内史。
我呢?隻是被問,尚且覺得羞恥,何況設計詐術來實行呢?&rsquo仁人修正大義而不謀求私利,彰明道德而不計較功勞,因此在孔子門下,三歲的小孩都羞于提起五霸,因為五霸都是先利用欺詐和武力,然後才考慮仁義的。
這樣看來,越國沒有一個仁人。
”易王說:“好。
” 後來公孫弘也研究《春秋》,但通過觀察世務來改變處事方法,董仲舒認為公孫弘是阿谀之徒,公孫弘很嫉恨他。
因為膠西王也是武帝的哥哥,尤其驕縱兇暴,多次迫害二千石官員,于是向武帝進言派董仲舒做膠西王的相。
膠西王一直就聽說董仲舒是賢人,對他很好。
董仲舒兩度事奉驕橫的諸侯王,都能以自身的正直做出表率,随處安居而治理政務。
辭官以後,住在家中,不過問家庭産業,一心放在講學、著書上。
朝廷有重要問題要讨論,都要派人去請教他,他的回答往往都有正确的法則依據。
春二月,大赦天下。
朝廷發行三铢錢。
夏六月,丞相衛绾被免職,武帝任命窦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聘申公為太中大夫。
武帝向來看重儒術,窦嬰、田蚡都愛好儒術,推薦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
趙绾奏請建立明堂,并推薦他的老師申公。
武帝派使者駕着安車,用蒲裹着車輪,帶着表示禮聘的帛和玉璧去迎接申公。
申公到京城後,武帝向他詢問治理亂世的事,申公已經八十多歲了,回答道:“治理國家的人,并不在于說多少,隻看身體力行罷了。
”當時,武帝正喜好文辭,聽到申公的回答,默然不語。
但既然已經把他招來了,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住在魯王在京的官邸裡,商讨關于建立明堂、天子巡狩、改換曆法和服色的事情。
壬寅(前139) 漢武帝建元二年 冬十月,淮南王劉安前來朝見武帝。
武帝因為劉安是自己的叔父輩,而且才能很高,很是尊重他。
趙绾、王臧被審問,自殺身亡。
丞相窦嬰、太尉田蚡被免職,申公也被免職回家。
武帝任命石建為郎中令,石慶為内史。
太皇太後好黃老言,不悅儒術。
趙绾請毋奏事東宮,太後大怒,陰求绾、臧奸利事以讓。
上因廢明堂事,下绾、臧吏,皆自殺。
嬰、蚡免,申公亦以疾免歸。
初,景帝以石奮及四子皆二千石,号奮為“萬石君”。
萬石君無文學,而恭謹無與比。
子孫為小吏,來歸谒,必朝服見之,不名。
有過失,不責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謝罪,改之,乃許。
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
其執喪、哀戚甚悼。
子孫遵教,皆以孝謹聞。
及绾、臧獲罪,太後以為儒者文多質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其子建為郎中令,慶為内史。
建在上側,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
上以是親之。
春二月朔,日食。
三月,以許昌為丞相。
以衛青為太中大夫。
陳皇後驕妒,擅寵而無子,寵浸衰。
上嘗過姊平陽公主,悅讴者衛子夫,主因奉送入宮,恩寵日隆。
皇後恚,幾死者數矣。
子夫同母弟青,冒姓衛氏,為侯家騎奴。
召為建章監、侍中。
既而以子夫為夫人,青為太中大夫。
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
置茂陵邑。
太皇窦太後喜好黃老學說,不喜歡儒術。
趙绾奏請不必再向太後彙報國家事務,窦太後大怒,暗中派人搜集趙绾、王臧謀求私利的證據,并以此責備武帝。
武帝于是廢除了興建明堂之事,将趙绾、王臧交給官吏審問,二人都自殺了,窦嬰、田蚡被免職,申公也以有病為由,被免職回家。
當初,景帝因為石奮和他的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官員,就稱石奮為“萬石君”。
萬石君沒有文才學問,但他的恭敬謹慎卻無人可比。
他的子孫做小官,回家來探望他,石奮必定穿着朝服與他們相見,不叫他們的名字。
子孫們有了過失,他也不加以責備,而是坐在廂房裡,對着桌子不吃飯;然後兒子們互相自責,通過長輩,袒露着上身向石奮請罪,改正了錯誤,石奮才答應進食。
成年的子孫在身邊,石奮即使閑居在家,也一定要戴冠。
由他主持喪事,他的表情都顯得極其悲哀。
子孫們都遵循他的教誨,都以孝順謹慎聞名于世。
等到趙绾、王臧犯了罪,窦太後認為儒生文采多卻缺乏質樸,而現在萬石君一家不善文辭卻能身體力行,于是任命他的大兒子石建為郎中令,任命他的小兒子石慶為内史。
石建在武帝身邊事奉,有什麼需要進谏的,讓人回避後,對武帝暢所欲言,極為懇切;而到了朝廷上朝見武帝時,石建卻像是不善談的人。
武帝因此更加親近他。
春二月初一,出現日食。
三月,武帝任命許昌為丞相。
任命衛青為太中大夫。
陳皇後驕橫嫉妒,獨受君寵,卻沒能生孩子,因而武帝對她的寵愛漸漸衰退。
武帝曾經去看望他的姐姐平陽公主,喜歡上平陽公主的歌女衛子夫,平陽公主就把衛子夫送到了宮中,武帝對她寵幸日益加重。
陳皇後生氣,好幾次差點給氣死。
衛子夫同母異父的弟弟衛青,冒充姓衛,到平陽侯家做騎奴。
武帝召見衛青,任命他為建章監、侍中。
不久,武帝封衛子夫為夫人,任命衛青為太中大夫。
夏四月,有一顆像太陽一樣閃耀的異星在夜間出現。
設立茂陵邑。
癸卯(前138) 三年 冬十月,中山王勝來朝。
議者多冤晁錯之策,務摧抑諸侯王,數奏,暴其過惡,吹毛求疵,諸侯王莫不悲怨。
至是置酒,勝聞樂聲而泣。
上問其故,勝具以吏所侵聞。
上乃厚諸侯之禮,省有司所奏諸侯事,加親親之恩焉。
河水溢于平原。
大饑,人相食。
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
閩越擊東瓯,遣使發兵救之,遂徙其衆于江、淮間。
初,閩越發兵圍東瓯,東瓯使人告急。
天子問田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
自秦時棄不屬,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
”莊助曰:“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不救,又何以子萬國乎?且秦舉鹹陽而棄之,何但越也!”上曰:“太尉不足與計。
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乃遣助以節發兵會稽。
會稽守欲距法不為發,助乃斬一司馬喻意,乃發兵浮海,救東瓯。
未至,閩越引兵罷。
東瓯請舉國内徙,乃悉舉其衆來,處于江、淮之間。
九月晦,日食。
帝始為微行,遂起上林苑。
上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簡拔其俊異者寵用之。
莊助、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東方朔、枚臯、終軍等,并在左右。
每令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 癸卯(前138) 漢武帝建元三年 冬十月,中山王劉勝前來朝見武帝。
議臣們多為晁錯的削藩之策叫屈,認為一定要打擊和壓制諸侯王,多次上奏,抨擊諸侯王的過錯和惡績,吹毛求疵,諸侯王沒有不悲傷抱怨的。
到武帝為劉勝設酒宴時,劉勝聽到音樂聲不由得哭泣起來。
武帝問他為什麼哭,劉勝把官員們侵淩諸侯王的事全部奏報給了武帝。
武帝于是增加對諸侯的禮遇,取消了有關部門抨擊諸侯王的文書,對諸侯王施以優待親屬的恩惠。
黃河在平原郡泛濫。
發生大饑荒,出現人吃人的現象。
秋七月,在西北天空出現彗星。
閩越國攻打東瓯國,武帝派使臣征發兵力援救東瓯,于是将東瓯國遷徙到江、淮之間。
當初,閩越發兵包圍東瓯,東瓯派人向朝廷告急。
武帝問田蚡怎麼處理,田蚡回答說:“越人相互攻擊,本來就是常有的事,又多次叛亂,反複無常。
秦朝時就被放棄,不值得麻煩朝廷前往救援。
”莊助說:“小國陷入窘困的境地前來告急,如果陛下不去救援,又怎麼能使天下萬國臣服呢?況且,秦朝連都城鹹陽都抛棄了,何止是越國呢!”武帝說:“太尉不值得和他讨論國家大事。
我剛即位,不想用虎符征發郡國的兵馬去打仗。
”于是派莊助拿着皇帝的符節去征發會稽的軍隊。
會稽郡太守想依據不見虎符不發兵的法令不發兵,莊助于是殺了一位司馬官,傳達了武帝的意思,郡守于是發兵渡海,救援東瓯。
救兵還沒到,閩越王就帶兵撤走了。
東瓯王請求全國内遷,朝廷同意後,東瓯王就率領全國民衆遷到江、淮之間居住。
九月的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武帝開始微服出行,于是興建上林苑。
武帝招徕選拔天下博學而有才智的人,破格提拔其中的突出人物加以寵信重用。
莊助、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東方朔、枚臯、終軍等人,都被寵信重用在自己左右。
武帝經常令他們與朝中大臣辯論,中朝官和外朝官互相用義理來辯駁,外朝大臣 數屈焉。
然相如特以辭賦得幸,朔、臯不根持論,好诙諧,上以俳優畜之。
朔時直谏,有所補益。
是歲,上始為微行,與左右能騎射者,期諸殿門,常入南山下射獵,馳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罵詈。
鄠、杜令欲執之,示以乘輿物,乃得免。
又嘗夜至柏谷,逆旅主人疑為奸盜,聚少年欲攻之。
主人妪睹上狀貌而異之,止其翁。
不聽,飲翁以酒,醉而縛之,少年皆散走。
後乃私置更衣十二所,又使吾丘壽王除上林苑,屬之南山。
東方朔進谏曰:“夫南山,天下之阻,陸海之地也。
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良材,百工所取給,萬民所卬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給足,無饑寒之憂,故酆、鎬之間,号為土膏,其賈畝一金。
今規以為苑,絕陂池水澤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用,下奪農業,其不可一也。
盛荊棘之林,大虎狼之虛,壞人冢墓,發人室廬,其不可二也。
垣而囿之,騎馳車骛,有深溝大渠,夫一日之樂不足,以危無堤之輿,其不可三也。
且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畔,靈王起章華之台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
糞土愚臣,逆盛意,罪當萬死!”上乃拜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
然遂起上林苑。
往往被駁倒。
但是司馬相如隻是憑長于辭賦就得到武帝的寵幸,東方朔、枚臯的觀點沒有論據,喜好諷刺幽默,武帝把他們看做插科打诨的藝人來收養。
東方朔不時直言進谏,對朝政起到了一定的補益作用。
這一年,武帝開始微服出行,與能騎馬射箭的左右侍從約定在殿門前會合,經常到終南山腳下打獵,騎馬奔馳在農田裡,百姓都大聲怒罵。
鄠縣、杜縣的縣令想逮捕他們,他們出示天子的車駕等物品,才得以脫身。
武帝又曾經在夜間到達柏谷,旅店的主人懷疑武帝等人是強盜,聚集了一幫青年人想攻打他們。
店主的妻子看武帝的體态相貌不同尋常,就勸阻她的丈夫。
店主不聽勸告,她就把丈夫灌醉,然後把他捆了起來,那幫青年人都散走了。
武帝以後就秘密設立了十二處更衣休息的地方,又命令吾丘壽王興建上林苑,一直連接到終南山。
東方朔進谏說:“終南山是國家的屏障,是像大海一樣富饒的陸地。
山中出産玉、石、金、銀、銅、鐵、優質木材,各種手工業都用來做原料,百姓賴以維持生計;又盛産粳、稻、梨、栗、桑、麻、竹箭等,土壤适宜種植姜和芋頭,水中有許多青蛙和魚類,貧窮的人得以豐衣足食,不必擔憂饑寒之苦,所以酆水與鎬水之間,号稱豐饒之地,每畝土地價值一斤黃金。
如今要把這塊土地劃為上林苑,斷絕了池沼湖澤的财利,奪取了百姓的豐饒土地,上會減少國家的經費,下會破壞農業生産,這是不該建的第一個理由。
蔓延了荊棘之林,擴大了虎狼的活動區域,毀壞了百姓的墳墓,拆掉了百姓的房屋,這是不該建的第二個理由。
在周圍築牆圈成苑囿,騎馬奔馳,驅車追逐,苑中又挖有深溝大渠,就為了一天的娛樂,不值得天子涉險犯難,這是不該建的第三個理由。
商纣興建内有九市的宮殿,導緻了諸侯的叛亂;楚靈王築起章華台,百姓四散奔逃;秦始皇興建阿房宮,引起天下大亂。
我是個卑賤的臣仆,違背了您的旨意,罪該萬死!”武帝于是任命東方朔為太中大夫,授以給事中的官職,賜給他一百斤黃金。
但還是建起了上林苑。
上又好自擊熊豕野獸。
司馬相如谏曰:“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難矣。
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虛,前有利獸之樂,而内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途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
禍固多藏于隐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
故鄙諺曰:&lsquo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rsquo此言雖小,可以谕大。
”上善之。
甲辰(前137) 四年 夏,有風赤如血。
旱。
秋九月,有星孛于東北。
乙巳(前136) 五年 春,罷三铢錢,行半兩錢。
置五經博士。
夏五月,大蝗。
丙午(前135) 六年 春二月,遼東高廟災。
夏四月,高園便殿火,帝素服五日。
五月,太皇太後崩。
六月,丞相昌免,以田蚡為丞相。
武帝又喜歡親自擊殺熊、野豬等野獸。
司馬相如進谏道:“陛下喜歡涉獵險要的地方,射殺猛獸,要是突然碰到勢大力猛的野獸,它受驚擔心無路可走,就會冒犯陛下的随從車輛,陛下的車輛來不及調頭,人來不及施展技藝,即使有像烏獲、逢蒙那樣的高超武藝,也來不及使用,枯木朽樹也會成為禍害。
即使陛下能夠萬全,安然無恙,但這也不該是天子所應該接近的境地。
況且陛下出入都要在清道以後才能出發,車輛要行進在道路中間,即使這樣謹慎,還會經常碰到馬匹上的鐵勒折斷等變故,更何況穿過茂密的荒草,馳過丘陵廢墟,前面有野獸的誘惑,而心裡卻沒預防萬一的準備,野獸要想加害陛下并不困難。
陛下看輕萬乘重位,不注意自己的安全,而是樂于在充滿危險的道路尋求娛樂,我私下裡認為陛下這種做法不可取。
聰明的人能提前發現處于萌芽狀态中的問題,智慧的人能預先避開尚未形成的危難。
災禍原本大多隐蔽在人們不易察覺的細微的地方,而出現在人們往往容易忽視的地方。
所以俗話說:&lsquo家中藏有萬貫家财,就不能坐在堂屋的邊緣。
&rsquo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用來比喻大事。
”武帝很贊賞他的意見。
甲辰(前137) 漢武帝建元四年 夏季,刮起一場紅色如血的大風。
發生旱災。
秋九月,東北天空出現彗星。
乙巳(前136) 漢武帝建元五年 春季,罷用三铢錢,發行半兩錢。
設立五經博士。
夏五月,發生嚴重的蝗災。
丙午(前135) 漢武帝建元六年 春二月,遼東郡的高祖廟發生火災。
夏四月,高祖陵寝的偏殿發生火災,武帝穿了五天的素服,以示請罪。
五月,太皇太後去世。
六月,丞相許昌被免職,武帝任命田蚡為丞相。
蚡驕侈,治宅甲諸第,田園極膏腴,多受四方賂遺。
每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
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稍退。
秋八月,有星孛于東方,長竟天。
閩越擊南越,遣大行王恢等将兵擊之。
閩越王弟餘善殺王郢以降,立餘善為東越王。
南越遣太子嬰齊入宿衛。
閩越王郢擊南越,南越王胡不敢擅興兵,使人上書告天子。
天子多其義,大為發兵,遣王恢出豫章,韓安國出會稽,擊閩越。
淮南王安上書谏曰:“越,方外之地,剪發文身之民,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
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非強弗能服、威弗能制,以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也。
今自相攻擊,而陛下發兵救之,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也。
且越人輕薄反覆,不用法度,非一日之積。
壹不奉诏,舉兵誅之,臣恐後兵革無時得息也。
“間者,歲比不登,民生未複。
今發兵資糧,行數千裡,夾以深林叢竹,多蝮蛇、猛獸,夏月暑時,歐洩霍亂之病相随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衆矣。
臣聞:&lsquo軍旅之後,必有兇年。
&rsquo言以其愁苦之氣,薄陰陽之和,感天地之精,而 田蚡驕橫奢侈,興建的住宅是官員中最豪華的,田園極其肥沃,大量接受各地的賄賂。
田蚡每次進宮奏報
” 三月,赦。
夏,大酺五日,民得酤酒。
地震。
震凡二十二日,壞上庸城垣。
丞相舍免。
秋七月晦,日食。
八月,以衛绾為丞相,直不疑為禦史大夫。
初,绾以中郎将事文帝,醇謹無他。
上為太子時,召文帝左右飲,而绾稱病不行。
文帝且崩,屬上曰:“绾長者,善遇之。
”故上亦寵任焉。
不疑為郎,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同舍郎意不疑,不疑買金償。
後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
以此稱為長者。
人或毀不疑,以為盜嫂,不疑曰:“我乃無兄。
”然終不自明也。
下條侯周亞夫獄。
亞夫不食死。
帝召周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
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
上視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亞夫免冠謝上,上曰:“起。
”亞夫因趨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居無何,亞夫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可葬者,為人所告,事連污亞夫。
召詣廷尉,不食五日,歐血而死。
己亥(前142) 二年 有關部門還不能斷案的,要移交廷尉審理。
如果上級審查有誤,送交疑案的官員不算失職,隻是希望審理案件的官員務必要從寬斷案。
” 三月,大赦天下。
夏季,讓天下相聚飲酒五天,允許百姓賣酒。
發生地震。
地震持續了二十二天,毀壞了上庸的城牆。
丞相劉舍被免職。
秋七月的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八月,景帝任命衛绾為丞相,直不疑為禦史大夫。
當初,衛绾擔任中郎将事奉文帝,純樸謹嚴,沒有二心。
景帝為太子時,召集文帝身邊的人宴飲,衛绾稱病不參加。
文帝臨終前囑咐景帝說:“衛绾是長者,你要好好地對待他。
”所以景帝也很寵信衛绾。
直不疑擔任郎官時,同居一處的某人請假回家,誤拿了另一位郎官的黃金,那位郎官以為是直不疑拿走的,直不疑就買來黃金還給他。
後來,請假回家的人回來,交還了誤拿的黃金,丢失黃金的郎官大為慚愧。
因此直不疑被人稱為長者。
有人诋毀直不疑與嫂私通,直不疑說:“我并沒有兄長。
”卻終究不做自我辯白。
景帝将條侯周亞夫投進監獄受審。
周亞夫不吃東西,絕食身亡。
景帝召見周亞夫,賞賜食物,隻給了一大塊肉,沒有切開,又不準備筷子。
周亞夫心裡不高興,回頭吩咐主管宴席的官員拿筷子來。
景帝看着周亞夫,笑着問:“這難道不能滿足您的心嗎?”周亞夫脫下帽子向景帝請罪,景帝說:“起來。
”周亞夫于是快步退了出去,景帝目送着他出去,說:“這樣憤憤不平的人,可不能做年幼君主的臣子。
”過了不久,周亞夫的兒子為父親從工官那裡買了專供皇室用于殉葬的铠甲盾牌,被人告發,事情牽涉到周亞夫。
景帝下诏讓周亞夫去廷尉那裡接受審問,周亞夫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己亥(前142) 漢景帝後元二年 春正月,地一日三動。
禁内郡食馬粟,沒入之。
以歲不登故也。
夏四月,诏:戒二千石修職事。
诏曰:“雕文刻镂,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
農事傷則饑之本,女工害則寒之原也。
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
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繇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畜積,以備災害。
強毋攘弱,衆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
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僞為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
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
” 诏訾筭四得官。
诏曰:“今訾筭十以上乃得官。
廉士筭不必衆,朕甚愍之。
訾筭四得官,亡令廉士久失職,貪夫長利。
” 秋,大旱。
庚子(前141) 三年 冬十月,日月皆赤。
凡五日。
十二月,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貫天廷中。
春正月,诏勸農桑,禁采黃金、珠玉。
春正月,一天裡發生三次地震。
景帝下诏禁止内地各郡用糧食喂馬,有違禁的,沒收他的馬匹入官府。
這是因為連年歉收的原因。
夏四月,景帝下诏:告誡二千石的官員嚴格遵守職責。
景帝下诏說:“追求器物的精雕細刻,就會損害農業;追求絲織品的華麗多彩,就會損害紡織業。
農業受到損害,是造成天下饑荒的根本原因;紡織業受到損害,是導緻百姓受寒凍的根本原因。
饑寒交迫的情況下,還能夠不違法犯罪的,實在很少。
朕親自參加耕種,皇後親自種桑養蠶,以其收獲作為供奉宗廟的糧食和祭服,開天下之先導;不接受進貢,減少太官的供應,節省徭役和賦稅,希望天下的百姓都來從事農業和紡織業,平時能有積蓄以防備災害。
強的不搶奪弱的,多的不欺負少的,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年幼的孤兒能平安地成長。
但是現在,有的年份農業歉收,百姓的食物很匮乏,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局面的呢?也許是在于奸詐僞劣的人做了官吏,公然行賄受賄,強取豪奪,侵奪百姓。
縣丞是重要的官吏,卻作奸犯法,與賊盜共盜,太不成樣子!命令二千石的官員,各自嚴格遵守職責;不履行職責,為政不佳的,丞相要向我彙報,商定處置的罪名。
” 景帝下诏規定,家中資産達到四萬錢的可以做官。
诏書說:“如今家中資産達到十萬以上的才可以做官,而廉潔之士肯定沒有這麼多資産,我很哀憐他們。
現在規定:家中資産達到四萬以上的就可以做官,這樣就不會使廉潔的人很久得不到官職,使貪婪的人長久占着便利。
” 秋季,發生大旱。
庚子(前141) 漢景帝後元三年 冬十月,太陽和月亮都呈現出紅色。
一共持續了五天。
十二月,打雷,太陽呈現出紫色;五大行星逆行,停在太微星座;月亮從天廷中部穿過。
春正月,景帝下诏勸百姓從事農業,禁止開采黃金、珠玉。
诏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衆,農民寡也。
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吏發民若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贓為盜。
二千石聽者,與同罪。
帝崩,太子徹即位。
年十六。
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
二月,葬陽陵。
辛醜(前140) 世宗孝武皇帝建元元年 冬十月,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
以董仲舒為江都相。
治申、韓、蘇、張之言者,皆罷之。
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上親策問之。
廣川董仲舒對曰:“臣謹按《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
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景帝下诏:“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餓時不能當飯吃,寒冷時不能當衣服穿。
最近有時年成不好,估計是從事末業的人多了,從事農業的人少了。
命令各郡、國的官員要勸百姓從事農桑、多種樹,這樣才可以得到衣服和食物。
官吏如果征發百姓服役,讓他們去開采黃金、珠玉,就判處偷盜罪,将所得作為贓物來定罪。
二千石官員如果聽任他們,放縱不管,也按同樣的罪名論處。
景帝去世,太子劉徹繼承皇位。
年僅十六歲。
尊奉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
二月,将景帝安葬在陽陵。
漢武帝 辛醜(前140) 漢武帝建元元年 冬十月,武帝下诏令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的人,任命董仲舒為江都相。
研究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等學說的賢良,都被遣返。
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的人才,武帝親自出題考核他們。
廣川人董仲舒回答說:“臣謹從《春秋》的研究中,通過比較前代已經發生的事件,來觀察天人相互之間的關系,發現很可怕。
國家将要有喪失道義的敗迹時,天就會顯出災害來譴責、警告國君;如果不知道自我反省,天又會顯出怪異的現象來戒懼國君;如果還不知道改變,那麼國家就會傷亂、破敗,從此可以看出天心對人君的仁愛,而希望能制止傷亂。
隻要不是太沒有道義的時代,天都會盡力加以扶持而保全國家,事情成功與否在于人的努力。
努力研究學問,就會聞見更加廣博,而知識更加精明;努力地去行道,那麼德行就會漸漸興起,而大建功業。
這些都是可以迅速達到而卓有成效的。
“所謂道,是由此實現至治之路,仁、義、禮、樂都是具體方法。
故聖王已沒,子孫長久,安甯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衆。
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
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滞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複興,上天祐之。
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今不絕,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緻也。
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反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
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纣行暴則民鄙夭,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
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
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也。
今廢先王德教之官,獨任執法之吏,而欲德教之被四海,難矣! “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物殖,諸福之物,可緻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
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 所以古代聖明的君主去世以後,而他的子孫後代仍可以長期穩定地治理國家達到幾百年之久,這都是禮樂教化的功勞。
凡是君主,沒有不希望國家安甯永存而害怕危急将亡的,但是政治昏亂、國家危亡的卻很多。
用人不當,治國不由正道,因而國家一天天走向滅亡。
周王朝從幽王、厲王時開始衰敗,并不是道不存在,而是幽王、厲王不行正确的治國之道。
到宣王即位時,他追思昔日先王的德政,興複被久滞的善政,彌補殘缺不足,發揚文王、武王的功業,周朝的王道從此得以煥然複興,上天加以佑護。
湧現出賢良的左膀右臂,後世交口稱贊,至今不絕于耳,這就是日夜不懈地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果。
所以國家的治亂興亡在于君主本身,不是天意要改朝換代,就不會亡國。
“我聽說:命是天的旨意,性是人生的本質,情是人的欲望。
堯、舜推行德政,百姓就仁愛長壽;桀、纣推行暴政,百姓就困苦早夭,有治亂興亡的君主存在,所以就會産生不齊。
君主要想有所作為,就應該向天尋求正道。
天道最大的在于陰陽,陽是德,陰是刑;刑主殺,而德主生。
所以陽氣常存在于盛夏,以生養繁殖為己任;陰氣常存在于隆冬,堆積于空曠虛無、沒有用的地方,由此可見,天是任用陽氣而不是任用陰氣的。
君主禀承天的旨意來治理國家,所以應該推行德政而不是濫用刑罰。
如今廢除了先王推行德教的官員,唯獨任用執行刑法的官吏,要想把德教推行到四海之内,可就難了! “做君主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整頓朝廷,整頓了朝廷才能整頓百官,整頓了百官才能整頓百姓,整頓了百姓才能整頓四方的蠻夷戎狄,四方的蠻夷戎狄都整頓完了,遠近就沒有人敢不歸于正道了,也就不會有奸邪之氣彌漫天地之間,因此陰陽調和,風雨适時,衆生祥和共處,萬物繁衍生息,所有象征幸福的東西和可以招緻的祥兆,全都出現,這就是王道的最高境界了。
“如今,陛下貴為天子,擁有四海之地,品德高尚而恩澤深厚,頭腦精明而心地善良,愛護百姓而尊重賢人,可以稱得上是仁義之君了。
但是天地還沒有相應的表示,而祥瑞也沒有出現, 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
夫萬民之從利,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聖主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迹而悉去之,複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
至秦滅先聖之道,而颛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有四年而亡。
然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
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 上複策之,仲舒對曰:“臣聞聖主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其上。
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于成、康,囹圄空虛四十餘年,此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也。
至秦則不然,師申、韓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内有背上之心,造僞飾詐,趨利無恥,是以刑者甚衆,死者相望而奸不息, 這是因為沒有推行教化,百姓沒能走上正道。
百姓追逐财利,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用教化築成大堤來防備,就不能阻止。
古代的明君,沒有不把教化作為重要事情來抓的,興建太學,在國都推行教化;創辦學校,使教化推行到各個城邑,用仁來感化百姓,用義來激勵百姓,用禮來節制百姓,因此盡管當時的刑罰很輕也沒有人違犯法令,這是因為推行了教化,社會風氣很好。
“聖明之君繼承亂世,要将遺留下來的不好的東西全部掃除,還要推行教化,尊崇教化;教化取得顯著成效,好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子孫後世遵循不變,實行五六百年也不會衰敗。
到秦朝時,廢棄了前代聖明君主的治國之道,而實行不顧長遠,隻圖眼前利益的治國方法,所以秦朝隻有十四年就滅亡了。
但秦朝遺留下來的惡劣影響至今還沒能予以消除,使得社會風氣淺薄惡劣,百姓冥頑放肆,即使想好好地治理,也無可奈何!推出法律,就會有奸邪産生;下達命令,就會有狡詐出現。
譬如琴瑟音調不和諧,嚴重的時候必須解下舊弦,換上新弦,才可以彈奏;實行統治碰到障礙,嚴重的時候,必須改變才可以治理好國家。
漢朝得到天下以來,常常想治理好國家,但至今還沒能治理好,究其原因就在于應該實行改革的時候而沒有實行改革。
” 武帝又考問他,董仲舒回答道:“我聽說聖明的君主治理天下,百姓幼年時就參加學習,長大後給以官職培養他的才能,賜給爵位俸祿以修煉他的品德,實施刑罰以震懾他的犯罪想法,所以百姓才能明曉禮義,而以冒犯君主為恥。
周武王奉行大義,推翻殘暴的賊君,周公制作禮樂來修飾政治;到成王、康王時代,監獄空虛四十多年,這是教化的浸潤和仁義的流布的功效。
到秦就不一樣了,秦尊奉申不害、韓非的學說,憎恨帝王的至治之道,提倡貪婪求财的社會風氣,隻看重虛名而不注重實效,做好事的人不一定能幸免于難,而做壞事的人也不一定受到懲罰,所以百官都粉飾虛名而不講求實際,表面上有事奉君主的禮節,而内心卻有背叛君主的念頭,制造虛僞,粉飾奸詐,追逐财利,毫無廉恥,所以遭受刑罰的人很多,死者一個接一個,犯罪行為卻沒能制止, 俗化使然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lsquo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
&rsquo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内而緻行之,則三王何異哉? “陛下夙寤晨興,務以求賢,亦堯、舜之用心也,而未雲獲者,士不素厲也。
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故養士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願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
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
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缪,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也。
“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
且古所謂&lsquo功&rsquo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
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緻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也。
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
所貢賢者, 這是社會風氣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如今陛下統治天下,天下沒有不服從的,但是還沒能給百姓帶來功德,大概您還沒考慮到這裡吧。
曾子說:&lsquo能尊重聽到的道理,就是高明;能實踐學到的知識,就是光大。
高明光大不在别的,就在于留心而已。
&rsquo希望陛下利用所聽到的道理,真誠地相信它,并推廣它,那麼和聖明的三王就沒有什麼不同呢? “陛下夜以繼日,希望求得賢人,這也是堯、舜的用心,但沒有能獲得賢士,是因為平時賢士并不顯明。
平時不招徕士人,而又想求得賢能之臣,就好像不雕琢璞玉卻想得華美的玉器一樣。
所以招徕士人的最好辦法,莫過于興建太學;太學是賢士的來源,是推行教化的發祥地。
希望陛下能興建太學,設置博學的老師,以培養天下的士人,經常考試,使學生能夠表現自己的才能,那麼出類拔萃的賢人就可以得到了。
郡守、縣令是百姓的模範,他們的職責就是上承君主的仁道,向百姓傳播教化。
如果他們沒有賢才,那麼君主的仁德就得不到傳播,恩澤得不到流布。
如今的官吏都不能教化百姓,有的甚至不遵從朝廷的法律,殘暴地虐待百姓,與壞人相勾結,而百姓隻能貧窮孤弱,冤屈苦痛,無法為生,很不稱陛下的心願,因而陰陽失調,怨氣充滿天地之間,士人不順心,百姓不安居。
“官吏大都是來自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員的子弟,選擇郎官又是以家庭的财富為條件,所以選擇的人并不一定是賢能的人。
而且,古代所謂的&lsquo功&rsquo,是以任官稱職與否來區分等級的,并不根據任職的時間多少,所以才能少的人盡管做了很長時間的官,也隻能仍做小官;賢能的人才,盡管當官的時間不長,并不妨礙他做大官,因此官吏們盡心竭力做好本職工作,而建功立業。
現在卻不是這樣,積累時日就可以獲取富貴,任職時間長久就可以升官,因此廉潔與恥辱相互雜亂,賢人與不肖之徒相互混淆,不能判定真僞。
我認為應該讓各位列侯、郡守各自從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選擇賢能的人,每年向朝廷推舉兩位,在宮中供職,而且還能從中來觀察分辨大臣的才能高低。
如果選送的人是賢能的人, 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
夫如是,諸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
” 上三策之,仲舒複對曰:“臣聞天者,群物之祖,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亡私。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
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
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遇相聚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
故孔子曰:&lsquo天地之性,人為貴。
&rsquo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然後知仁誼;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
“臣又聞之:&lsquo衆少成多,積小緻巨。
&rsquo故聖人,莫不以暗緻明,以微緻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 就給予賞賜;如果選送的是不肖之徒,就加以懲罰。
這樣的話,諸侯、二千石官員都會盡心竭力地尋求賢能的人,天下的賢能之士就可以成為官員為國效力了。
不要根據任職時間的長短來評定功勞,而以實際考察出來的賢能之士為上,根據才能的大小授給官職,考查品德的高低而确定地位,就能使廉潔和恥辱、賢與不肖區别清楚了。
” 武帝第三次考問他,董仲舒又回答說:“我聽說,天是自然萬物之祖,所以它廣覆包涵而無所遺漏;聖人取法于天而立道,也是博愛而沒有私心。
春季,是天用來生育的,仁愛君主以此來體現愛心;夏季,是天用來生長的,仁德的君主以此來修養心性;霜雪,是天用來表現殺氣的,執刑的人以此來體現刑罰。
孔子寫作《春秋》,上考察天道,下體恤民情,參酌古代曆史,考查當今世情,所以《春秋》譏諷的,是産生的災害;《春秋》厭惡的,是出現的怪異。
書寫國家的過失,又涉及災異的變化,從此展現人的行為,而美好與醜惡的極點,和天地相通,往來有相應的表示,這也是天的一端。
天的旨意叫做命,命不經過聖人不能執行;質樸叫做性,性不經過教化不能形成;人的欲望叫做情,情沒有制度就不能節制。
所以君主對上謹慎地禀承天意,順從天命;對下一定要推行教化而養成民性;修正法度使它适宜,區别上下的等級,來防止欲望。
能修成這三條,國家的根本就建立起來了。
人受命于天,當然要比自然界其他萬物超拔,在内有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在外有君臣上下的名義,人們相聚在一起,有老年、成人、幼兒之間的恩施;有禮節加以連接,顯出鮮明的色彩;有恩德互相仁愛,顯出歡樂的樣子。
所以孔子說:&lsquo天地之性,以人為貴。
&rsquo明白了天性,就知道自己比萬物要尊貴,然後就會知道仁義;知道仁義,然後就會尊重禮節;尊重禮節,然後就會安居樂業;安居樂業,然後就會樂于遵循道理;遵循道理,就可以稱為君子了。
“我又聽說:&lsquo積少成多,積小成大。
&rsquo所以古代的聖人,沒有不是從默默無聞而變成聲名遠揚,由卑微變成顯赫的,因此堯從諸侯起步,舜從深山之中興起,并不是一天之内就突然能 顯也,蓋有漸以緻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
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為悼懼者也。
“夫樂而不亂,複而不厭者,謂之道。
道者,萬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敝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
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
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緻用夏之忠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與?有所詭于天之理與?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之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祿者,不食于力,不動于末,與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 顯赫起來的,而是漸漸達到的。
言語由自己說出來,是不能阻塞的;行為由自己做出來,是不能掩飾的;言語和行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依靠它感天動地。
所以能做好小事的人,才能做成大業;能注意細微的人,才能彰明功德。
自身積累善德,就像人的身體每天長高那樣而自己卻不知道;本身積累惡行,就像點燈時燈油減耗一樣而自己也不能發覺。
這就是唐堯、虞舜能成就美名,而夏桀、商纣卻令人悲悼害怕的原因。
“快樂而能不淫亂,反複做善事而能不厭倦,就叫做道。
有道,萬世就不會破敗;而破敗的原因就是喪失了道。
執行先王之道有所偏廢,就會使政治昏亂,政令不行,要補救的話,隻能是運用王道中被偏廢的部分來補救積弊。
三代聖王的治國之道,所遵從的有所不同,并不是相互有矛盾,都是為了整治社會積弊,隻是因為面對的情況才形成了治國之道的不同。
所以古代的聖明君主,雖有改變制度的名義,但沒有改變治道的根本内容。
夏代崇尚忠誠,商代崇尚恭敬,周代崇尚禮儀,這是因為它們所要拯救的積弊不同,必須采用不同的方法。
道的博大精深,是由于它來源于天,天不變,道也不會變,所以夏禹繼承虞舜,虞舜繼承唐堯,三位聖王相互傳授而遵循一樣的治道,是因為三代之間沒有需要補救的積弊。
由此看來,繼承一個至治的朝代,隻需要實行與原來相同的治國之道,繼承一個混亂的朝代,就一定要改變原來的治國之道。
如今,漢朝是在大亂之後建國的,似乎應該稍微減少周代過多的禮儀,而提倡夏代的忠誠之道。
古代的天下,也就是當今的天下,同是一個天下,拿古代與現在相比較,為什麼會相差那麼遠呢?估計是因為沒有遵循古代的治國之道吧?又或者是因為違背了天理吧? “天對天下的萬物也有一定的分配:賜給利齒的動物就不讓它再長出犄角,賜給有翅膀的就隻讓它長出兩隻腳,這是因為已讓它得到大利,就不再給它小利。
古代已經獲得俸祿的官員,就不許再靠力氣謀食,不許經營工商末業,這和天的旨意是一樣的。
而那些已經獲得大利,又争取小利的人,連天都不能滿足他, 而況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
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窮。
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
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無可為者矣。
“《春秋》大一統者,天下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lsquo六藝&rsquo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 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
丞相衛绾因奏:“所舉賢良,或治申、韓、蘇、張之言亂國政者,請皆罷。
”奏可。
仲舒少治《春秋》,為博士,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及為江都相,事易王。
王,帝兄,素驕好勇,仲舒以禮匡正,王敬重焉。
嘗問之,曰:“越王句踐與大夫洩庸、種、蠡伐吳,滅之。
寡人以為越有三仁,何如?”仲舒對曰:“昔魯君問伐齊于柳下惠,惠有憂色,曰:&lsquo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于 更何況人呢?這就是百姓抱怨貧苦不足的原因。
那些大官,身受皇上恩寵又位居高位,家庭溫飽又享受豐厚的俸祿,于是倚仗着富貴的權力和資産,與百姓争利,百姓怎麼能跟他們比呢!百姓一天天地受到剝削,以至于陷入窮困。
富裕的人奢侈揮霍,貧窮的人困頓愁苦,百姓沒有活着的樂趣,哪裡能避免犯罪呢?這就是盡管刑罰繁多卻不能制止犯罪的原因。
朝廷的官員是百姓觀察模仿的對象,也是遠方各族從四面向中央觀察模仿的對象,怎麼能居于賢人的高位卻做着百姓所做的事情呢!急急忙忙地追逐财利,經常擔心匮乏,是百姓的心态;急急忙忙地追求仁義,經常害怕不能教化百姓,才是大夫的心态。
如果身居君子的要位,做出君子的行為,那麼除了采用公儀休到魯國做相的方法以外,就沒有别的方法了。
“《春秋》所尊崇的大一統,是天下的常規,是古今通用的道義。
而現在,經師們傳授的道不同,各人的觀點也不一樣,百家學說主旨不同,因此君主沒有方法能加以統一,法令制度經常改變,下面不知道該如何遵守。
我認為,所有不屬于&lsquo六藝&rsquo的範圍,不符合孔子學說的學派,都予以禁絕,不許它們與儒學齊頭并進,讓邪惡偏頗的學說都滅絕,然後政令就能統一,法度可以明确,百姓就能知道遵循什麼了。
” 武帝很贊賞董仲舒的對策,任命董仲舒為江都國的相。
丞相衛绾于是向武帝上奏道:“舉薦來的賢良,凡是研究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的學說,擾亂國家政治的,請求都予以遣返。
”武帝批準了奏章。
董仲舒從小研究《春秋》,做過博士,進退舉止,不符合禮節的事不做,學者們都把他當作老師來尊敬。
到董仲舒做了江都國的相,事奉江都易王。
易王,是武帝的哥哥,平素驕橫,好逞勇力,董仲舒用禮義來幫他改正,易王很敬重他。
易王曾問他:“越王句踐與大夫洩庸、文種、範蠡攻打吳國,并将它滅亡。
我認為越國有三個仁人,這個觀點怎麼樣?”董仲舒回答:“當初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攻打齊國的事,柳下惠面露憂愁的神色,說:&lsquo我聽說讨伐别國不問仁人,這樣的話怎麼來問 我哉?徒見問耳,猶且羞之,況設詐以行之乎?&rsquo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繇此言之,則越未嘗有一仁也。
”王曰:“善。
” 後公孫弘亦治《春秋》,而希世用事,仲舒以弘為從谀,弘嫉之。
以膠西王亦上兄,尤縱恣,數害吏二千石,言于上,使仲舒相之。
王素聞其賢,善待之。
仲舒兩事驕王,皆正身以率下,所居而治。
及去位,家居不問産業,專以講學、著書為事。
朝廷有大議,使使就問之,其對皆有明法。
春二月,赦。
行三铢錢。
夏六月,丞相绾免,以窦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申公為太中大夫。
上雅向儒術。
嬰、蚡俱好儒,推毂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
绾請立明堂,薦其師申公。
上使使者奉安車、蒲輪、束帛加璧迎之。
既至,問治亂之事。
申公年八十餘,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時上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
然已招緻,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巡狩、改曆、服色事。
壬寅(前139) 二年 冬十月,淮南王安來朝。
上以安屬為諸父而材高,甚尊重之。
趙绾、王臧下吏,自殺。
丞相嬰、太尉蚡免,申公免歸。
以石建為郎中令、石慶為内史。
我呢?隻是被問,尚且覺得羞恥,何況設計詐術來實行呢?&rsquo仁人修正大義而不謀求私利,彰明道德而不計較功勞,因此在孔子門下,三歲的小孩都羞于提起五霸,因為五霸都是先利用欺詐和武力,然後才考慮仁義的。
這樣看來,越國沒有一個仁人。
”易王說:“好。
” 後來公孫弘也研究《春秋》,但通過觀察世務來改變處事方法,董仲舒認為公孫弘是阿谀之徒,公孫弘很嫉恨他。
因為膠西王也是武帝的哥哥,尤其驕縱兇暴,多次迫害二千石官員,于是向武帝進言派董仲舒做膠西王的相。
膠西王一直就聽說董仲舒是賢人,對他很好。
董仲舒兩度事奉驕橫的諸侯王,都能以自身的正直做出表率,随處安居而治理政務。
辭官以後,住在家中,不過問家庭産業,一心放在講學、著書上。
朝廷有重要問題要讨論,都要派人去請教他,他的回答往往都有正确的法則依據。
春二月,大赦天下。
朝廷發行三铢錢。
夏六月,丞相衛绾被免職,武帝任命窦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聘申公為太中大夫。
武帝向來看重儒術,窦嬰、田蚡都愛好儒術,推薦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
趙绾奏請建立明堂,并推薦他的老師申公。
武帝派使者駕着安車,用蒲裹着車輪,帶着表示禮聘的帛和玉璧去迎接申公。
申公到京城後,武帝向他詢問治理亂世的事,申公已經八十多歲了,回答道:“治理國家的人,并不在于說多少,隻看身體力行罷了。
”當時,武帝正喜好文辭,聽到申公的回答,默然不語。
但既然已經把他招來了,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住在魯王在京的官邸裡,商讨關于建立明堂、天子巡狩、改換曆法和服色的事情。
壬寅(前139) 漢武帝建元二年 冬十月,淮南王劉安前來朝見武帝。
武帝因為劉安是自己的叔父輩,而且才能很高,很是尊重他。
趙绾、王臧被審問,自殺身亡。
丞相窦嬰、太尉田蚡被免職,申公也被免職回家。
武帝任命石建為郎中令,石慶為内史。
太皇太後好黃老言,不悅儒術。
趙绾請毋奏事東宮,太後大怒,陰求绾、臧奸利事以讓。
上因廢明堂事,下绾、臧吏,皆自殺。
嬰、蚡免,申公亦以疾免歸。
初,景帝以石奮及四子皆二千石,号奮為“萬石君”。
萬石君無文學,而恭謹無與比。
子孫為小吏,來歸谒,必朝服見之,不名。
有過失,不責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謝罪,改之,乃許。
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
其執喪、哀戚甚悼。
子孫遵教,皆以孝謹聞。
及绾、臧獲罪,太後以為儒者文多質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其子建為郎中令,慶為内史。
建在上側,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
上以是親之。
春二月朔,日食。
三月,以許昌為丞相。
以衛青為太中大夫。
陳皇後驕妒,擅寵而無子,寵浸衰。
上嘗過姊平陽公主,悅讴者衛子夫,主因奉送入宮,恩寵日隆。
皇後恚,幾死者數矣。
子夫同母弟青,冒姓衛氏,為侯家騎奴。
召為建章監、侍中。
既而以子夫為夫人,青為太中大夫。
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
置茂陵邑。
太皇窦太後喜好黃老學說,不喜歡儒術。
趙绾奏請不必再向太後彙報國家事務,窦太後大怒,暗中派人搜集趙绾、王臧謀求私利的證據,并以此責備武帝。
武帝于是廢除了興建明堂之事,将趙绾、王臧交給官吏審問,二人都自殺了,窦嬰、田蚡被免職,申公也以有病為由,被免職回家。
當初,景帝因為石奮和他的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官員,就稱石奮為“萬石君”。
萬石君沒有文才學問,但他的恭敬謹慎卻無人可比。
他的子孫做小官,回家來探望他,石奮必定穿着朝服與他們相見,不叫他們的名字。
子孫們有了過失,他也不加以責備,而是坐在廂房裡,對着桌子不吃飯;然後兒子們互相自責,通過長輩,袒露着上身向石奮請罪,改正了錯誤,石奮才答應進食。
成年的子孫在身邊,石奮即使閑居在家,也一定要戴冠。
由他主持喪事,他的表情都顯得極其悲哀。
子孫們都遵循他的教誨,都以孝順謹慎聞名于世。
等到趙绾、王臧犯了罪,窦太後認為儒生文采多卻缺乏質樸,而現在萬石君一家不善文辭卻能身體力行,于是任命他的大兒子石建為郎中令,任命他的小兒子石慶為内史。
石建在武帝身邊事奉,有什麼需要進谏的,讓人回避後,對武帝暢所欲言,極為懇切;而到了朝廷上朝見武帝時,石建卻像是不善談的人。
武帝因此更加親近他。
春二月初一,出現日食。
三月,武帝任命許昌為丞相。
任命衛青為太中大夫。
陳皇後驕橫嫉妒,獨受君寵,卻沒能生孩子,因而武帝對她的寵愛漸漸衰退。
武帝曾經去看望他的姐姐平陽公主,喜歡上平陽公主的歌女衛子夫,平陽公主就把衛子夫送到了宮中,武帝對她寵幸日益加重。
陳皇後生氣,好幾次差點給氣死。
衛子夫同母異父的弟弟衛青,冒充姓衛,到平陽侯家做騎奴。
武帝召見衛青,任命他為建章監、侍中。
不久,武帝封衛子夫為夫人,任命衛青為太中大夫。
夏四月,有一顆像太陽一樣閃耀的異星在夜間出現。
設立茂陵邑。
癸卯(前138) 三年 冬十月,中山王勝來朝。
議者多冤晁錯之策,務摧抑諸侯王,數奏,暴其過惡,吹毛求疵,諸侯王莫不悲怨。
至是置酒,勝聞樂聲而泣。
上問其故,勝具以吏所侵聞。
上乃厚諸侯之禮,省有司所奏諸侯事,加親親之恩焉。
河水溢于平原。
大饑,人相食。
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
閩越擊東瓯,遣使發兵救之,遂徙其衆于江、淮間。
初,閩越發兵圍東瓯,東瓯使人告急。
天子問田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
自秦時棄不屬,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
”莊助曰:“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不救,又何以子萬國乎?且秦舉鹹陽而棄之,何但越也!”上曰:“太尉不足與計。
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乃遣助以節發兵會稽。
會稽守欲距法不為發,助乃斬一司馬喻意,乃發兵浮海,救東瓯。
未至,閩越引兵罷。
東瓯請舉國内徙,乃悉舉其衆來,處于江、淮之間。
九月晦,日食。
帝始為微行,遂起上林苑。
上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簡拔其俊異者寵用之。
莊助、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東方朔、枚臯、終軍等,并在左右。
每令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 癸卯(前138) 漢武帝建元三年 冬十月,中山王劉勝前來朝見武帝。
議臣們多為晁錯的削藩之策叫屈,認為一定要打擊和壓制諸侯王,多次上奏,抨擊諸侯王的過錯和惡績,吹毛求疵,諸侯王沒有不悲傷抱怨的。
到武帝為劉勝設酒宴時,劉勝聽到音樂聲不由得哭泣起來。
武帝問他為什麼哭,劉勝把官員們侵淩諸侯王的事全部奏報給了武帝。
武帝于是增加對諸侯的禮遇,取消了有關部門抨擊諸侯王的文書,對諸侯王施以優待親屬的恩惠。
黃河在平原郡泛濫。
發生大饑荒,出現人吃人的現象。
秋七月,在西北天空出現彗星。
閩越國攻打東瓯國,武帝派使臣征發兵力援救東瓯,于是将東瓯國遷徙到江、淮之間。
當初,閩越發兵包圍東瓯,東瓯派人向朝廷告急。
武帝問田蚡怎麼處理,田蚡回答說:“越人相互攻擊,本來就是常有的事,又多次叛亂,反複無常。
秦朝時就被放棄,不值得麻煩朝廷前往救援。
”莊助說:“小國陷入窘困的境地前來告急,如果陛下不去救援,又怎麼能使天下萬國臣服呢?況且,秦朝連都城鹹陽都抛棄了,何止是越國呢!”武帝說:“太尉不值得和他讨論國家大事。
我剛即位,不想用虎符征發郡國的兵馬去打仗。
”于是派莊助拿着皇帝的符節去征發會稽的軍隊。
會稽郡太守想依據不見虎符不發兵的法令不發兵,莊助于是殺了一位司馬官,傳達了武帝的意思,郡守于是發兵渡海,救援東瓯。
救兵還沒到,閩越王就帶兵撤走了。
東瓯王請求全國内遷,朝廷同意後,東瓯王就率領全國民衆遷到江、淮之間居住。
九月的最後一天,出現日食。
武帝開始微服出行,于是興建上林苑。
武帝招徕選拔天下博學而有才智的人,破格提拔其中的突出人物加以寵信重用。
莊助、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東方朔、枚臯、終軍等人,都被寵信重用在自己左右。
武帝經常令他們與朝中大臣辯論,中朝官和外朝官互相用義理來辯駁,外朝大臣 數屈焉。
然相如特以辭賦得幸,朔、臯不根持論,好诙諧,上以俳優畜之。
朔時直谏,有所補益。
是歲,上始為微行,與左右能騎射者,期諸殿門,常入南山下射獵,馳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罵詈。
鄠、杜令欲執之,示以乘輿物,乃得免。
又嘗夜至柏谷,逆旅主人疑為奸盜,聚少年欲攻之。
主人妪睹上狀貌而異之,止其翁。
不聽,飲翁以酒,醉而縛之,少年皆散走。
後乃私置更衣十二所,又使吾丘壽王除上林苑,屬之南山。
東方朔進谏曰:“夫南山,天下之阻,陸海之地也。
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良材,百工所取給,萬民所卬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給足,無饑寒之憂,故酆、鎬之間,号為土膏,其賈畝一金。
今規以為苑,絕陂池水澤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用,下奪農業,其不可一也。
盛荊棘之林,大虎狼之虛,壞人冢墓,發人室廬,其不可二也。
垣而囿之,騎馳車骛,有深溝大渠,夫一日之樂不足,以危無堤之輿,其不可三也。
且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畔,靈王起章華之台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
糞土愚臣,逆盛意,罪當萬死!”上乃拜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
然遂起上林苑。
往往被駁倒。
但是司馬相如隻是憑長于辭賦就得到武帝的寵幸,東方朔、枚臯的觀點沒有論據,喜好諷刺幽默,武帝把他們看做插科打诨的藝人來收養。
東方朔不時直言進谏,對朝政起到了一定的補益作用。
這一年,武帝開始微服出行,與能騎馬射箭的左右侍從約定在殿門前會合,經常到終南山腳下打獵,騎馬奔馳在農田裡,百姓都大聲怒罵。
鄠縣、杜縣的縣令想逮捕他們,他們出示天子的車駕等物品,才得以脫身。
武帝又曾經在夜間到達柏谷,旅店的主人懷疑武帝等人是強盜,聚集了一幫青年人想攻打他們。
店主的妻子看武帝的體态相貌不同尋常,就勸阻她的丈夫。
店主不聽勸告,她就把丈夫灌醉,然後把他捆了起來,那幫青年人都散走了。
武帝以後就秘密設立了十二處更衣休息的地方,又命令吾丘壽王興建上林苑,一直連接到終南山。
東方朔進谏說:“終南山是國家的屏障,是像大海一樣富饒的陸地。
山中出産玉、石、金、銀、銅、鐵、優質木材,各種手工業都用來做原料,百姓賴以維持生計;又盛産粳、稻、梨、栗、桑、麻、竹箭等,土壤适宜種植姜和芋頭,水中有許多青蛙和魚類,貧窮的人得以豐衣足食,不必擔憂饑寒之苦,所以酆水與鎬水之間,号稱豐饒之地,每畝土地價值一斤黃金。
如今要把這塊土地劃為上林苑,斷絕了池沼湖澤的财利,奪取了百姓的豐饒土地,上會減少國家的經費,下會破壞農業生産,這是不該建的第一個理由。
蔓延了荊棘之林,擴大了虎狼的活動區域,毀壞了百姓的墳墓,拆掉了百姓的房屋,這是不該建的第二個理由。
在周圍築牆圈成苑囿,騎馬奔馳,驅車追逐,苑中又挖有深溝大渠,就為了一天的娛樂,不值得天子涉險犯難,這是不該建的第三個理由。
商纣興建内有九市的宮殿,導緻了諸侯的叛亂;楚靈王築起章華台,百姓四散奔逃;秦始皇興建阿房宮,引起天下大亂。
我是個卑賤的臣仆,違背了您的旨意,罪該萬死!”武帝于是任命東方朔為太中大夫,授以給事中的官職,賜給他一百斤黃金。
但還是建起了上林苑。
上又好自擊熊豕野獸。
司馬相如谏曰:“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難矣。
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虛,前有利獸之樂,而内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
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途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
禍固多藏于隐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
故鄙諺曰:&lsquo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rsquo此言雖小,可以谕大。
”上善之。
甲辰(前137) 四年 夏,有風赤如血。
旱。
秋九月,有星孛于東北。
乙巳(前136) 五年 春,罷三铢錢,行半兩錢。
置五經博士。
夏五月,大蝗。
丙午(前135) 六年 春二月,遼東高廟災。
夏四月,高園便殿火,帝素服五日。
五月,太皇太後崩。
六月,丞相昌免,以田蚡為丞相。
武帝又喜歡親自擊殺熊、野豬等野獸。
司馬相如進谏道:“陛下喜歡涉獵險要的地方,射殺猛獸,要是突然碰到勢大力猛的野獸,它受驚擔心無路可走,就會冒犯陛下的随從車輛,陛下的車輛來不及調頭,人來不及施展技藝,即使有像烏獲、逢蒙那樣的高超武藝,也來不及使用,枯木朽樹也會成為禍害。
即使陛下能夠萬全,安然無恙,但這也不該是天子所應該接近的境地。
況且陛下出入都要在清道以後才能出發,車輛要行進在道路中間,即使這樣謹慎,還會經常碰到馬匹上的鐵勒折斷等變故,更何況穿過茂密的荒草,馳過丘陵廢墟,前面有野獸的誘惑,而心裡卻沒預防萬一的準備,野獸要想加害陛下并不困難。
陛下看輕萬乘重位,不注意自己的安全,而是樂于在充滿危險的道路尋求娛樂,我私下裡認為陛下這種做法不可取。
聰明的人能提前發現處于萌芽狀态中的問題,智慧的人能預先避開尚未形成的危難。
災禍原本大多隐蔽在人們不易察覺的細微的地方,而出現在人們往往容易忽視的地方。
所以俗話說:&lsquo家中藏有萬貫家财,就不能坐在堂屋的邊緣。
&rsquo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用來比喻大事。
”武帝很贊賞他的意見。
甲辰(前137) 漢武帝建元四年 夏季,刮起一場紅色如血的大風。
發生旱災。
秋九月,東北天空出現彗星。
乙巳(前136) 漢武帝建元五年 春季,罷用三铢錢,發行半兩錢。
設立五經博士。
夏五月,發生嚴重的蝗災。
丙午(前135) 漢武帝建元六年 春二月,遼東郡的高祖廟發生火災。
夏四月,高祖陵寝的偏殿發生火災,武帝穿了五天的素服,以示請罪。
五月,太皇太後去世。
六月,丞相許昌被免職,武帝任命田蚡為丞相。
蚡驕侈,治宅甲諸第,田園極膏腴,多受四方賂遺。
每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
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稍退。
秋八月,有星孛于東方,長竟天。
閩越擊南越,遣大行王恢等将兵擊之。
閩越王弟餘善殺王郢以降,立餘善為東越王。
南越遣太子嬰齊入宿衛。
閩越王郢擊南越,南越王胡不敢擅興兵,使人上書告天子。
天子多其義,大為發兵,遣王恢出豫章,韓安國出會稽,擊閩越。
淮南王安上書谏曰:“越,方外之地,剪發文身之民,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
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非強弗能服、威弗能制,以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也。
今自相攻擊,而陛下發兵救之,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也。
且越人輕薄反覆,不用法度,非一日之積。
壹不奉诏,舉兵誅之,臣恐後兵革無時得息也。
“間者,歲比不登,民生未複。
今發兵資糧,行數千裡,夾以深林叢竹,多蝮蛇、猛獸,夏月暑時,歐洩霍亂之病相随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衆矣。
臣聞:&lsquo軍旅之後,必有兇年。
&rsquo言以其愁苦之氣,薄陰陽之和,感天地之精,而 田蚡驕橫奢侈,興建的住宅是官員中最豪華的,田園極其肥沃,大量接受各地的賄賂。
田蚡每次進宮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