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是者三。
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耶?”睢曰:“非敢然也。
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也。
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誅于後,然苟可以少有補于秦而死,臣不敢避也。
獨恐臣死之後,天下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
”王跽曰:“是何言也!寡人得見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
事無大小,上及太後,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
”睢見左右多竊聽者,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觀秦王之俯仰。
因進曰:“穰侯越韓、魏而攻齊剛、壽,非計也。
齊湣王攻楚,再辟地千裡,而尺寸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
諸侯見其罷敝而伐之,齊幾于亡。
今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
王若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而威楚、趙,則齊附而韓、魏因可虜矣。
”王曰:“善。
”乃以睢為客卿, 下令鞭打範睢,打斷肋骨,打掉牙齒,扔在廁所裡。
範睢假死得以脫身,魏國人鄭安平帶着範睢逃走,隐姓埋名,改名換姓叫張祿。
秦國谒者王稽出使魏國,把範睢帶回秦國,推薦給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行宮接見他。
範睢假裝不知道而走入宮中永巷中,秦昭襄王來後,宦官怒聲驅趕範睢,說:“大王來了!”範睢故意胡說:“秦國哪裡有什麼大王,隻有太後和穰侯而已!”秦昭襄王略微聽到這些話,便叫左右随從退下,向範睢跪下請求說:“先生有什麼教導我的話嗎?”範睢隻是回答說:“是的是的。
”如此三次。
秦昭襄王又說:“難道先生到底不願教導我嗎?”範睢說:“不敢如此。
我是個旅居他鄉的人,和大王沒有什麼交往,而我打算陳述的又都是匡正您的國家大事,關系到您的骨肉親人,我雖願意一效愚忠,但不知大王的心思。
這就是大王三問而不敢回答的緣故。
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說過話,明天就會随之受到誅殺,然而隻要對秦國有一點的補益,我不敢回避這個結局。
隻不過擔心我死之後,天下賢士都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再投奔秦國了。
”秦昭襄王直挺挺跪着說:“這是什麼話!我能夠見到先生,這是上天因為我比先生糊塗而把先生賜給我,以便保存先王的社稷宗廟。
事無大小,上至太後,下至大臣,希望先王盡情指教我,不要懷疑我的真心。
”範睢發現左右有不少竊聽的人,沒有敢談宮内的事,而是先談宮外的事,以此觀察秦昭襄王的态度變化。
因而範睢進言說:“穰侯越過韓、魏兩國領土去攻打齊國的剛、壽,這不是正确的計策。
當初齊湣王進攻楚國,再一次開辟千裡土地,其結果連一尺一寸的領土也沒有得到,這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是形勢使它無法占有。
諸侯各國看到齊國征戰疲憊不堪,便攻打它,使齊國幾乎滅亡。
現在大王不如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那時得到一寸土就是大王手裡的一寸土,得到一尺土也是大王手裡的一尺土。
如今韓國、魏國處于中原之地,是天下的中樞。
大王如果打算稱霸,必須親近中原國家,把握天下的樞紐,而威懾楚國、趙國,那麼齊國就會歸附,而韓國和魏國也因此可以被征服了。
”秦昭襄王說:“好。
”便任命範睢為客卿, 與謀兵事。
壬辰(前269) 四十六年 秦攻趙阏與,不拔。
癸巳(前268) 四十七年 秦伐魏,拔懷。
始用範睢之謀也。
甲午(前267) 四十八年 秦太子質于魏而卒。
乙未(前266) 四十九年 秦拔魏邢丘。
秦君廢其母不治事,逐魏冉、芈戎、公子巿、公子悝,以範睢為丞相,封應侯。
範睢日益親用事,因說秦王曰:“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孟嘗君,不聞有王;聞秦有太後、穰侯,不聞有王。
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謂王。
今太後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泾陽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未之有也。
為此四貴者下,乃所謂無王也。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制于諸侯,剖符于天下,征敵伐國,莫敢不聽。
戰勝攻取則利歸于陶,戰敗則怨結于百姓,而禍歸于社稷。
臣又聞之,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淖齒管齊而弑湣王,李兌管趙而囚主父,今臣觀四貴之用事,此亦齒、兌 和他謀劃用兵之計。
壬辰(前269) 周赧王四十六年 秦國攻打趙國阏與,未能攻克。
癸巳(前268) 周赧王四十七年 秦國攻打魏國,攻克懷地。
秦昭襄王開始采用範睢的計謀。
甲午(前267) 周赧王四十八年 秦國太子悼在魏國做人質,死在那裡。
乙未(前266) 周赧王四十九年 秦國攻克魏國邢丘。
秦國國君廢黜太後,不再讓她管理國事,趕走魏冉、芈戎、公子巿、公子悝,任命範睢為丞相,封為應侯。
範睢日益當權用事,于是勸說秦昭襄王說:“我在崤山以東時,隻聽說齊國有孟嘗君,沒聽說還有齊王;隻聽說秦國有太後和穰侯,沒有聽說還有大王。
能夠獨攬國家大權的稱作王,能夠決定利害關系的稱作王,能夠掌握生殺大權的稱作王。
當今太後擅自發号施令,穰侯出使外國不報告,華陽君、泾陽君決斷刑獄毫無顧忌,高陵君任免官吏從不請示,這四位權貴在秦國一起出現而使國家不面臨危亡,是從來沒有的事。
在這四位權貴的威勢之下,可以說秦國沒有王。
穰侯派使者控制大王的外交大權,決斷與各國的關系,出使天下,征伐敵國,沒有人敢不聽從。
如果戰勝敵人奪取土地,就把獲得的利益歸于自己的封地陶邑;如果戰敗與百姓結怨,禍端就落在國家社稷的頭上。
我還聽說過,果實繁盛就會壓折樹枝,枝幹折斷就會損傷樹心;同樣封地過大就會威脅國家,大臣過分尊顯就會使君主卑微。
從前淖齒管理齊國因而害死齊湣王,李兌管理趙國因而把趙主父囚在沙丘宮餓死,當今我觀察四位權貴的所作所為,也是淖齒、李兌 之類也。
且三代之所以亡國者,君專授政于臣,縱酒弋獵;其所授者妒賢疾能,禦下蔽上,以成其私,不為主計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
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
臣見王獨立于朝,竊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王以為然,于是廢太後,逐穰侯、華陽君芈戎、高陵君巿、泾陽君悝于關外,以睢為丞相,封應侯。
魏須賈聘于秦,睢因辱之,使歸告魏王曰:“速持魏齊頭來,不然,且屠大梁!”齊走趙,匿平原君家。
趙以公子勝為相。
丙申(前265) 五十年趙孝成王丹元年。
秦君母芈氏以憂卒。
秦伐趙,取三城。
齊救卻之,遂以趙師伐燕,取中陽,伐韓,取注人。
秦攻趙,趙王新立,太後用事,求救于齊。
齊人曰:“必以長安君為質。
”太後不可,齊師不出。
大臣強谏,太後明謂左右曰:“有複言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請見,太後盛氣而胥之入。
左師公徐趨而坐,謝曰:“老臣病足,不得見久矣,而恐太後體之有所苦也,故願望見太後。
”太後曰:“老婦恃辇而行。
”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
”太後不和之色稍解。
左師曰:“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之,願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
”太後曰:“諾。
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
雖少,願及臣未填溝壑而托之。
” 同一類人。
再說夏、商、周三代之所以亡國的原因,都是君主把專權授給大臣,自己縱酒遊獵;而被授予專權的大臣又嫉賢妒能,欺下瞞上,以圖謀私利,他們不為君主考慮,而君主又不覺察醒悟,所以丢掉了國家。
現在秦國自有官秩的人以上到各個大臣,下及大王您的左右随從,沒有一個不是相國的人。
我看見大王在朝廷上孤零零的,私下恐怕萬代之後占有秦國的,不再是大王的子孫。
”秦昭襄王認為他說得對,于是廢黜太後,把穰侯魏冉、華陽君芈戎、高陵君公子巿、泾陽君公子悝驅趕到關外,任命範睢為丞相,封為應侯。
魏國的須賈出使秦國,範睢借此侮辱他,叫他回去轉告魏王說:“速持魏齊的頭交上來,否則,我将派兵屠殺大梁!”魏齊聽說後,逃到趙國,藏在平原君家裡。
趙國任命公子趙勝為相。
丙申(前265) 周赧王五十年趙孝成王丹元年。
秦國國君的母親芈氏因憂傷去世。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三座城池。
齊國派兵營救,擊退秦軍,于是率領趙軍攻打燕國,奪取中陽,又攻打韓國,奪取注人。
秦國攻打趙國時,趙孝成王新即位,太後掌管國家大事,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人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才行。
”太後不同意,齊國的救兵便不出發。
大臣們竭力勸谏,太後公然對左右侍臣們說:“如果有誰再說此事的,老婆子我一定往他臉上吐口水!”左師觸龍求見,太後氣沖沖地等他進來。
左師觸龍慢慢地小步跑來坐下,道歉說:“老臣我腿腳有病,好久沒有來看望太後了,又怕太後身體有什麼病苦,所以希望見到太後。
”太後說:“老婦我靠着車子行動了。
”觸龍說:“吃飯沒有減少吧?”太後說:“隻是喝些粥罷了。
”太後臉上不高興的氣色已經稍稍緩解。
觸龍說:“我的兒子舒祺,年歲最小,又不成材,而我日益衰老,私下憐愛他,想讓他補個黑衣衛士的缺額,去護衛王宮。
”太後說:“可以。
他年齡多大了?”觸龍回答說:“十五歲了。
雖然小了些,但希望趁我這把老骨頭還沒有入土之前,給他找個托付的地方。
” 太後曰:“丈夫亦愛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
”太後笑曰:“婦人異甚。
”對曰:“老臣竊以為媪之愛燕後賢于長安君。
”太後曰:“君過矣!不如長安君之甚。
”左師曰:“父母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
媪之送燕後也,持其踵而哭,念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則祝之曰:&lsquo必勿使反。
&rsquo豈非為之計長久,為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
”左師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王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
”曰:“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今媪尊長安君之位,封以膏腴之地,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趙,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哉?”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
齊師乃出,秦師退。
齊君法章卒,子建立,國事皆決于其母太史氏。
建年少,國事皆決于君王後。
丁酉(前264) 五十一年齊王建元年。
秦白起伐韓,拔九城。
斬首五萬。
戊戌(前263年) 五十二年 秦白起伐韓,取南陽,攻絕太行道。
楚太子完自秦逃歸。
楚君橫卒,完立,以黃歇為相,封春申君。
楚頃襄王疾病。
黃歇侍太子于秦,聞之,言于應侯曰: 太後說:“大丈夫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回答說:“比婦人還厲害呢。
”太後笑着說:“婦人才更加厲害呢。
”觸龍說:“我個人覺得您疼愛燕後勝過疼愛兒子長安君。
”太後說:“你錯了!疼愛燕後遠比不上疼愛長安君。
”觸龍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是為他們考慮得深遠。
就像您送别燕後,抱着她的腳跟直哭,想到她嫁到遠處去,也是夠難過的了。
一旦她已經走了,并非不再思念她,但在祭祀時卻為她禱告說:&lsquo千萬别讓她回來。
&rsquo這難道不是為她做長遠的打算,為她的子孫後代相繼當燕王考慮嗎?”太後說:“是的。
”觸龍說:“從現在上推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仍在侯位的,還有繼續存在的嗎?”太後說:“沒有。
”觸龍說:“這就是從眼前說禍及自身,從長遠說殃及子孫後代,難道君主的子孫被封侯就不好嗎?原因在于地位尊貴卻無功勳,俸祿豐厚卻無勞績,同時卻擁有大量的寶器。
現在您給長安君很高的地位,分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許多寶器,卻想不到讓他現在為趙國建立功勳,一旦您不在世上,長安君靠什麼自立于趙國呢?”太後說:“好吧,随你安排他吧!”于是為長安君準備好一百輛車子,讓他到齊國做人質。
齊軍這才出兵援救,秦軍撤退。
齊國的國君法章去世,他的兒子田建即位,國事都由田建的母親太史氏決定。
田建年幼,國家大事都由君王後決斷。
丁酉(前264) 周赧王五十一年齊王建元年。
秦國白起攻打韓國,奪取九座城池。
斬殺五萬人。
戊戌(前263) 周赧王五十二年 秦國白起攻打韓國,奪取南陽,攻打太行山道,切斷通路。
楚國太子完從秦國逃回。
楚頃襄王橫去世,太子完即位,任命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
楚頃襄王病重。
黃歇在秦國侍奉太子,聽說後對應侯範睢說: “楚王疾,恐不起,秦若歸其太子,則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不歸,則鹹陽布衣耳。
楚更立君,必不事秦。
”應侯以告王,王曰:“令太子傅先往問疾,反而後圖之。
”歇與太子謀曰:“王疾病,而陽文君之子二人在中。
王若卒大命,陽文君之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
”乃教太子變服為楚使者禦以出關,而自為守舍謝病。
度已遠,乃自言請死。
王怒,欲聽之。
應侯曰:“歇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不如歸之以親楚。
”王從之。
歇至三月而楚王薨,太子即位,以歇為相,封之淮北。
己亥(前262) 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完元年。
楚納州于秦。
秦白起伐韓,拔野王。
上黨降趙。
秦武安君伐韓,拔野王。
上黨路絕,上黨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不如歸趙。
趙受我,秦必攻之。
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乃告于趙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樂為秦。
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獻之大王。
”趙王以問平陽君豹,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人樂吾德,何謂無故?”豹曰:“秦蠶食韓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也。
韓氏所以不入之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秦服其勞而趙受其 “楚王患病,恐怕很難痊愈,秦國如果讓楚太子歸國,這就是結好楚國,為秦國儲存下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友邦。
如果不放他回去,他隻不過是鹹陽城裡的一個老百姓。
如果楚國再立别人為君主,必定不會服事秦國。
”範睢把黃歇的話告訴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說:“叫太子的老師先去探望楚王的疾病,回來後再考慮。
”黃歇與太子商議說:“大王病重,而陽文君的兩個兒子都在宮中。
大王如果去世,陽文君的兒子必定繼承王位,那麼太子您就不能奉守祖業了。
”于是讓太子更換服飾,以楚國使者的車夫身份混出關外,黃歇自己守在館舍中,借口太子有病謝絕來訪。
估計太子走得很遠了,才去說明情況,請求死罪。
秦昭襄王大怒,打算按他的請求處死。
範睢說:“黃歇獻身以救主,太子即位必定重用黃歇,不如把他放回去,以此結交楚國。
”秦昭襄王依計而行。
黃歇回國後三個月,楚頃襄王去世,太子完即位,任命黃歇為相,封給他淮北的領地。
己亥(前262) 周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完元年。
楚國把州地獻給秦國。
秦國白起攻打韓國,奪取野王。
上黨歸附趙國。
秦國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奪取野王。
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斷絕,上黨郡守馮亭和民間人士商議說:“通往都城新鄭的路已經切斷,不如歸附趙國。
趙國接受了我們,秦國必然要攻打趙國。
趙國被秦軍逼迫必然會親近韓國,韓國與趙國聯合一起就可以對抗秦國了。
”于是告訴趙國說:“韓國守不住上黨,想把它獻給秦國,但是官吏和百姓都心向趙國,不願做秦國的吏民。
現有大邑十七座,願意恭敬地獻給大王。
”趙孝成王詢問平陽君趙豹對此事的意見,趙豹回答說:“聖人把無緣無故得到的利益視作最大的禍害。
”趙孝成王說:“人家仰慕我的仁德,怎麼能說沒有緣故呢?”趙豹說:“秦國蠶食韓國的領土,切斷上黨與都城的通路,原本就認為自己垂手可得上黨之地。
韓國人所以不把它獻給秦國,是想把禍端轉移到趙國。
秦國花費勞力,而趙國卻享受 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顧能得之于強大乎?豈得謂之非無故哉!不如勿受。
”平原君請受之。
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封馮亭為華陽君。
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忍賣主之地而食之也。
” 庚子(前261) 五十四年 辛醜(前260) 五十五年 秦王龁攻趙上黨,拔之。
白起代将,大破趙軍,殺其将趙括,坑降卒四十萬。
秦王龁攻上黨,拔之。
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長平,以按據之。
龁遂攻趙,趙軍數敗。
樓昌請發重使為媾。
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将不聽。
不如以重寶附楚、魏,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
”王不聽,使鄭朱媾于秦。
虞卿曰:“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鄭朱貴人也,秦必顯重之以示天下。
天下見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成矣。
”既而果然。
廉頗堅壁不出,又失亡多,趙王怒,數讓之。
應侯又使人行千金為反間,曰:“秦獨畏馬服君之子括為将耳。
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遂以括代頗将。
蔺相如曰:“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王不聽。
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
與奢言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也。
括母問其 利益,即使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那裡得到這個便宜,何況弱小的國家想從強大的國家那裡得到呢?這難道能說不是無緣無故得到的利益嗎?不如不接受。
”平原君建議接受上黨。
趙孝成王便派遣平原君前往接受土地,封馮亭為華陽君。
馮亭流着淚,不肯去見使者,說道:“我不忍心出賣國君的土地來換取自己的俸祿。
” 庚子(前261) 周赧王五十四年 辛醜(前260) 周赧王五十五年 秦國王龁進攻并占領趙國上黨。
白起代替王龁領兵,大破趙軍,殺死趙将趙括,活埋趙國降兵四十萬人。
秦國王龁進攻上黨,将其占領。
上黨的百姓逃往趙國,趙國廉頗率軍駐紮長平,接應安撫上黨的百姓。
王龁于是進攻趙國,趙軍屢次失敗。
樓昌建議派出地位高的使節與秦國媾和。
虞卿說:“如今決定媾和的控制權在秦國,秦國下定決心一定要大破趙軍,即使去求和,秦國也不會同意。
我們不如拿珍寶來拉攏楚國和魏國,這時秦國就會疑心各國重新合縱對付秦國,那時媾和才能成功。
”趙孝成王不同意,派鄭朱前往秦國講和。
虞卿說:“天下祝賀戰争勝利的人都在秦國,鄭朱是趙國的貴人,秦國必然把他放在顯要的地位向各國宣揚。
各國知道大王與秦媾和,必然不會援救大王;秦國知道天下各國都不援救大王,就不會與趙國達成媾和的協議。
”後來事态發展果然如此。
廉頗堅守營壘,拒不出戰,又因為傷亡損失較多,趙孝成王憤怒,多次責備廉頗。
應侯範睢又派人用千金施行反間計,散布說:“秦國隻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大将。
廉頗好對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
”趙孝成王于是便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将。
蔺相如說:“趙括隻會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懂随機應變。
”趙孝成王不聽。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無人能比。
他與趙奢談兵,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終究不說他精通兵法。
趙括的母親詢問什麼 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将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母上書,言括不可使。
王問之,對曰:“括父為将,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得賞賜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将,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
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利便田宅可買者買之。
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
”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随坐。
”王許之。
秦王聞括已将,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将軍而龁為裨将,令軍中:“敢洩者斬!”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擊秦軍。
武安君佯敗走,張二奇兵以劫之。
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
而秦奇兵絕其後,軍分為二,糧道絕。
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之,自如河内發民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
趙請粟于齊,齊王弗許。
周子曰:“夫趙之于齊、楚,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則明日患及齊、楚矣。
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
且救趙高義也,卻秦顯名也,不務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弗聽。
趙軍食絕四十六日,人相食。
急攻秦壘,欲出不得。
括自出搏戰,秦射殺之,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其民 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件出生入死的事情,但他卻輕易談論它,倘若趙軍讓他來統率,破敗趙軍的一定是他。
”等到趙括準備出發時,趙括的母親上書說趙括不适宜擔當重任。
趙孝成王詢問原因,她回答說:“趙括的父親擔任大将時,他親自捧着飯食去招待吃飯的人就有幾十人,結交的朋友有幾百人,得到的賞賜全部拿來分給将士和臣僚,自接受命令之日起不再過問家中的事務。
如今趙括一旦當上了大将,就東向高坐,接受軍官們拜見,沒有人敢擡頭正臉看他。
大王所賞給他的金帛,他都拿回家收藏起來,每天關注有沒有便宜可圖的田宅能夠買下來。
可見父子心路不同,希望大王不要任用他。
”趙孝成王說:“老母别管了,我已經決定了。
”趙括母親便說:“假如他不稱職,我請求不要讓我随他連坐。
”趙孝成王答應下來。
秦昭襄王聽說趙括已經擔任主将,便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為上将軍,任命王龁為副将,在軍中下令:“有洩密者,立即斬首!”趙括來到軍中,全部改變原來布置的号令,調換軍官,然後出擊秦軍。
白起佯裝戰敗逃走,同時布置了兩支奇兵截擊趙軍。
趙括乘勝追趕到秦軍營壘前面,秦軍營壘防守堅固,攻不進去。
此時,秦國的奇兵已經截住趙軍的退路,趙軍被一分為二,運糧道路也被堵住。
白起命令輕裝精兵出擊,趙軍迎戰失利,隻好修築營壘固守,等待援軍到來。
秦昭襄王得知消息,親自到河内征集十五歲以上的百姓,全部調到長平,阻擋趙國的救兵和糧食。
趙國向齊國請求援助糧食,齊王不答應。
周子說:“趙國對于齊國、楚國來說,好比牙齒上面的唇,唇亡則齒寒。
今天趙國滅亡,那麼明天災禍就會降臨齊國和楚國。
援救趙國這件事,應該像是捧着漏水的瓦罐去澆燒焦的鐵鍋那樣刻不容緩。
況且救援趙國是高尚的道義之舉,抵抗秦國可以揚名天下,不緻力于此事而愛惜糧食,從國家大計來看,這是個過失。
”齊王仍然不聽。
趙軍斷糧四十六天,出現人吃人的局面。
趙軍猛攻秦軍營壘,打算突圍,還是不成功。
趙括親自臨陣搏鬥,被秦軍射死,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
白起說:“秦國已經奪取了上黨,上黨的百姓 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複,恐為亂。
”乃挾詐盡坑之,遺其小者二百餘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凡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震。
壬寅(前259) 五十六年 秦攻趙,拔武安、皮牢,定太原、上黨。
韓、趙又割地以和。
武安君分軍為三:王龁攻趙,拔武安、皮牢;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上黨地。
韓、魏恐,使蘇代說應侯曰:“趙亡則秦王王,而武安君為三公矣。
君能為之下乎?不如因而割之,毋以為武安君功也。
”應侯言秦兵勞,請許韓、趙割地以和。
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而罷兵。
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趙王之約割地也,虞卿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
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
來年秦攻王,王無救矣。
”樓緩曰:“卿得其一,不得其二。
秦、趙構難而天下說,今不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則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趙之弊,而瓜分之矣。
”虞卿曰:“危哉樓子之計,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且臣言勿與者,非固勿與而已。
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賂齊,則是王失之于齊, 不願跟随秦國卻歸附趙國,趙國的士卒反複無常,恐怕早晚要作亂。
”便用欺詐手段将他們全部活埋,隻剩下二百多個年幼的士兵,放他們回到趙國。
秦軍前後共斬殺俘虜四十五萬人。
趙國人大為震驚。
壬寅(前259) 周赧王五十六年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武安、皮牢,平定太原、上黨。
韓國與趙國再次割地求和。
武安君白起把軍隊分為三支:王龁率軍進攻趙國,奪取武安、皮牢;司馬梗向北平定太原,全部占有上黨土地。
韓國、魏國擔心,派蘇代去勸應侯範睢說:“趙國一旦滅亡,秦王便可以統治天下了,而武安君白起将被列入三公的高位。
您能在他的下面嗎?還不如就此分割趙國一些領土後罷手,不要讓白起獨享大功。
”範睢便向秦昭襄王說秦軍已經疲憊不堪,請求允許韓國和趙國割讓土地以求和解。
秦昭襄王聽從了範睢的意見,準備割讓韓國的垣雍、趙國的六座城邑來講和收兵。
白起因此事與範睢産生了矛盾。
趙孝成王準備履約割地,虞卿說:“秦國攻打大王,是因疲憊而返回呢?還是尚有進攻的餘力,因為愛惜大王而停止進攻呢?”趙孝成王說:“秦國已經不遺餘力了,一定是因疲憊而返回吧。
”虞卿說:“秦國不遺餘力去攻取它所不能奪取的趙國,結果因疲憊而退回。
現在大王又把它不能攻取的地盤送上,是幫助秦國進攻自己。
來年秦國再攻打大王,大王就沒救了。
”樓緩說:“虞卿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秦國與趙國互相征戰,天下各國都很高興,今天如果不割地求得和解,以此迷惑天下的視線,使秦國得到安慰,那麼天下各國将會利用秦國對趙國的憤怒,趁着趙國的衰竭,一起瓜分趙國。
”虞卿說:“樓緩的計策太危險了。
這樣隻能使天下更猜疑趙國,又哪能滿足秦國的貪心呢!再說,我說的不割讓土地,并非絕對一律不行。
秦國向大王索取六座城邑,而大王可以用這六座城邑賄賂齊國,這就是在齊國損失的, 取償于秦也。
以此發聲,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于王矣。
”趙王曰:“善。
”使卿如齊,未返而秦使者已在趙矣。
魏以孔斌為相,尋以病免。
初,魏王聞子順賢,聘以為相。
子順謂使者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為治世也,雖蔬食飲水,吾猶為之。
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祿,吾猶一夫耳。
魏王奚少于一夫?”使者固請,子順乃之魏。
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
諸喪職秩者鹹不悅,陳大計又不用,乃以病緻仕。
人謂之曰:“子其行乎?”答曰:“行将安之?山東之國将并于秦,秦為不義,義所不入。
”遂寝于家,喟然歎曰:“死病無良醫,不出二十年,天下其盡為秦乎!” 秦之始伐趙也,魏王問于諸大夫,皆曰:“秦若不勝,則可承敝而擊之;勝則因而服焉,于我何損?”斌曰:“不然。
秦貪暴之國也,勝趙必複他求,吾恐于時魏受其師也。
先人有言:燕雀處屋,子母相哺,呴呴相樂,自以為安矣。
竈突炎上,棟宇将焚,燕雀顔不變,不知禍之将及己也。
今子不悟趙破而患将及己。
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斌,穿之子也。
秦誘執趙公子勝,既而歸之。
秦王欲為應侯必報其仇,乃請平原君至而執之,使謂趙王曰:“不得齊首,吾不出王弟于關。
”齊窮,抵虞卿,卿棄 能夠從秦國得到補償。
大王如此先發制人,我将預見秦國使者帶着豐厚的禮物來到趙國,反而來向您求和。
”趙孝成王說:“對。
”于是派虞卿到齊國,虞卿還沒有回國,而秦國使者已經到了趙國。
魏國任命孔斌為相,不久孔斌因病免職。
起初,魏王聽說孔斌賢能,聘請他為相。
孔斌對使者說:“如果大王能夠信服和運用我的治世之道,我的治世之道原本就可以安邦治國,即使讓我吃蔬菜喝涼水,我也努力不懈。
倘若隻是想讓我穿上官服,給以豐厚的俸祿,我不過是個漢子罷了。
魏王哪裡會缺一個漢子呢?”使者堅決請求他,孔斌才前往魏國。
孔斌上任後,撤銷了一批受寵幸的官員,換上了賢能人士;剝奪了不任職官員的俸祿,拿來賞賜有功之臣。
那些丢官削爵的人都不高興,奏陳治國大計又不被采納,孔斌隻好借口有病辭職。
有人對孔斌說:“你還到别處去嗎?”孔斌回答說:“還能到哪裡去呢?崤山以東的國家都将被秦國兼并,秦國行為不講仁義,仁義之人不會到那裡去。
”于是居家不出,喟然歎道:“死病無良醫,不出二十年,天下恐怕盡為秦國所有了!” 秦國開始攻打趙國時,魏王詢問各位大夫,大家都說:“秦國如果打不赢,我們就可以趁秦軍疲憊不堪時出兵進擊;如果秦國取得了勝利,我們就順勢服從秦國,這對我們有什麼損失呢?”孔斌說:“不是這個道理。
秦國是個貪婪而兇暴的國家,戰勝趙國後必定要再圖謀别的國家,我擔心那個時候魏國就要受到秦軍的攻擊了。
古人說過,燕雀在屋檐下栖息,母子銜食相喂,呴呴鳴叫好快樂,自以為平安無事。
不料竈上煙筒起火,将燒毀整棟房屋,燕雀卻面不改色,還不知道災禍就要降臨到自己身上。
現在你們還不醒悟,一旦趙國失敗,災難将要降到自己身上。
作為人,難道見識和燕雀一樣嗎?”孔斌是孔穿的兒子。
秦國誘騙扣留趙國公子趙勝,不久将他放回。
秦昭襄王打算為應侯範睢報仇,便邀請平原君趙勝來到秦國,把他扣留,并派使者對趙孝成王說:“如果交不出魏齊的人頭,我不放大王的弟弟出關。
”魏齊走投無路,找到虞卿,虞卿舍棄 相印與偕亡。
走魏,信陵君意難見之,齊怒自殺。
趙王取其首與秦,秦乃歸平原君。
睢言王稽,王以為河東守,又任鄭安平,王以為将軍。
睢散家财物,以報所嘗困厄者。
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仇必報雲。
癸卯(前258) 五十七年 秦伐趙,圍邯鄲。
秦武安君病,使王陵伐趙,攻邯鄲,少利。
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
武安君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
秦雖勝于長平,然士卒死者過半。
國内空,遠絕河山而争人國都,趙應其内,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王又使應侯請之,終辭不行,乃以王龁代陵。
趙公子勝如楚乞師,楚黃歇帥師救趙。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約其門下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俱。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
毛遂自薦,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如錐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門下三年于此矣,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臣得早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乃與之俱至楚。
與楚王言合從之利,久而不決,毛遂按劍曆階而上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決,何也?”王怒叱之。
遂按劍而前曰: 相印,與魏齊一起逃走。
逃到了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左右為難,沒有接見他們,魏齊非常悲憤,便自殺了。
趙孝成王取了魏齊的人頭,交給秦國,秦國才放回了平原君趙勝。
範睢在秦王面前說起王稽的好處,秦王便任命他為河東守;又任鄭安平,秦王任命他為将軍。
範睢拿出家中的财物分給别人,以此來報答在困頓時曾經幫助自己的人。
這就是俗話說的,一頓飯的恩德必還,極小的仇恨必報。
癸卯(前258) 周赧王五十七年 秦國攻打趙國,圍攻邯鄲。
秦國武安君白起生病,秦國派王陵攻打趙國,圍攻邯鄲,得利不多。
白起病愈,秦王打算讓他代替王陵。
白起說:“邯鄲确實是不易攻取的,而且諸侯各國的救兵天天往這裡開赴。
秦國雖然在長平打了勝仗,但是士卒戰死的超過一半。
如今國内空虛,又遠離本土,跋山涉水,去争奪人家的國都,隻要趙軍在裡面配合援軍,各國的援軍從外圍進攻秦軍,那麼打敗秦軍是肯定的。
”秦王又派範睢請白起就任,白起始終推辭不去,于是秦王派王龁去代替王陵。
趙國公子趙勝到楚國去求救兵,楚國黃歇率軍援救趙國。
趙孝成王派平原君趙勝到楚國請求援軍,趙勝準備約請門下二十名文武齊備的人跟自己一起去。
挑選了十九人,剩下的都不可取。
毛遂主動向趙勝自薦,趙勝說:“賢士處世,好比錐子放在袋裡,它的錐尖必然立即顯露。
如今先生待在我的門下已經三年了,我卻從來沒有聽說你的事,可見先生沒有什麼才能。
”毛遂說:“那麼我今天就要求進入袋裡!如果讓我早進入袋中,早就脫穎而出,豈止露出錐尖而已。
”于是,趙勝讓毛遂一同去楚國。
趙勝與楚考烈王說明合縱的好處,久久不能達成協議,毛遂便手按長劍,登到台階上,說道:“合縱抗秦的利害關系,三言兩語就能得出結論!如今日出就談,到了中午還談不出結果,這是為什麼?”楚考烈王憤怒地呵斥毛遂。
毛遂按劍走到楚王面前說: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衆也。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國之衆也,王之命懸于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裡而王天下,文王以百裡而臣諸侯。
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衆,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趙之所羞,而王不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王曰:“唯唯。
”乃與楚王歃血定從而歸。
平原君曰:“勝不敢複相天下士矣。
”因以毛遂為上客。
而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趙。
魏晉鄙帥師救趙,次于邺。
公子無忌襲殺鄙,奪其軍以進。
魏王使晉鄙救趙,秦王使謂魏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者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止晉鄙壁邺。
又使新垣衍入邯鄲說趙,欲共事秦為帝,以卻其兵。
魯仲連聞之,往見衍曰:“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彼即肆然而為帝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不願為之民也。
且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耳。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纣醢九侯,鄂侯争之強,故脯鄂侯。
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牖裡之庫,欲令之死。
今秦、梁,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且秦無已而帝,則行其天子之禮以号令于天下,變易諸侯之大臣,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又使子女讒妾 “大王之所以敢呵斥我,是因為楚國人多。
現在我與大王僅隔十步,這十步之内大王不能依仗楚國人多,大王的生命懸在我的手中。
我的主君在這裡,你憑什麼呵斥我?再說,我聽說商湯以方圓七十裡的地方稱王天下,周文王以方圓一百裡的領地君臨諸侯。
現在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裡,持戟戰士一百萬,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
然而白起這小子,率領幾萬士兵,一戰就打下鄢、郢兩城,再戰就火燒夷陵,三戰就淩辱了大王的祖先。
這是百世的怨仇,連趙國都感到羞辱,而大王卻不以為難堪。
合縱是為了楚國,并非為了趙國。
”楚考烈王說:“是的,是的。
”毛遂便與楚考烈王歃血起誓,約定合縱抗秦,然後返回趙國。
趙勝說:“我不敢再說能夠鑒别天下人才了。
”于是把毛遂奉為貴賓。
而楚國派春申君率領軍隊援救趙國。
魏國晉鄙率軍援救趙國,駐紮在邺城。
公子無忌襲擊并殺死晉鄙,奪過晉鄙的軍隊,進兵援救趙國。
魏王派晉鄙援救趙國,秦昭襄王派人對魏王說:“我攻打趙國,早晚即将攻克,諸侯各國敢去救助趙國的,我一定調動軍隊先攻擊它。
”魏王非常恐懼,不讓晉鄙前進,駐軍邺城。
又派新垣衍進入邯鄲,勸說趙孝成王,打算共同尊奉秦王為帝,以使秦國退兵。
魯仲連聽說後,前往會見新垣衍說:“那秦國,是個不顧禮義而崇尚斬首立功的國家。
秦國一旦放肆地在天下稱帝,我隻有投東海而死了,不願成為它的百姓。
說來魏國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所帶來的害處。
從前九侯、鄂侯、文王,是商纣王的三公。
但是纣王卻把九侯剁成肉醬,鄂侯竭力谏诤,于是又被纣王做成肉幹。
文王聽說這種暴行後,喟然長歎,結果又被纣王囚禁在牖裡的倉庫,打算讓他死掉。
如今的秦國和魏國,都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各有稱王的名分,怎麼能剛看到秦國打勝一仗,就想尊秦王為帝,使自己終身陷于被做成肉幹、剁成肉醬的地步呢!一旦秦國貪心不止而終于稱帝,就會實行天子的禮法,向天下發号施令,撤換諸侯各國的大臣,剝奪不喜歡的人的俸祿,而賜予寵愛的人官爵,又将派遣秦國女子及慣進讒言的侍妾 為諸侯妃姬,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軍又何以得故寵乎!”衍起再拜曰:“吾乃今知先生天下士也!吾請出,不敢複言帝秦矣!” 初,魏公子無忌愛人下士,緻食客三千人。
有隐士侯嬴,家貧,為夷門監者。
公子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從車騎虛左自迎侯生。
生直上載不讓,公子執辔愈恭。
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市,生下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
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謝客就車,至公子家。
公子引侯生坐上座,賓客皆驚。
及秦圍趙,趙平原君夫人,無忌姊也,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公子。
公子患之,數請魏王敕晉鄙救趙。
及賓客辯士遊說萬端,王終不聽。
公子乃屬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赴鬥以死于趙。
過見侯生,生曰:“公子無他端而欲赴秦軍,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公子再拜問計。
生曰:“吾聞晉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竊之。
且公子嘗為報其父仇,如姬欲為公子死無所辭。
誠一開口則得虎符,奪鄙兵,北救趙,西卻秦,此五伯之功也。
”公子如其言得兵符。
侯生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有如鄙疑而複請之,則事危矣。
臣客朱亥力士可與俱,鄙不聽使擊之。
”公子 去做各諸侯國的妃姬,這樣魏王還能泰然無事嗎!将軍又有什麼辦法保住舊日恩寵呢?”新垣衍起身拜了兩拜說:“我今天才知道先生真是天下的奇士!我馬上離開趙國,不敢再說尊秦為帝的話了!” 起初,魏公子無忌待人仁愛,禮賢下士,招緻食客三千人。
有一位名叫侯嬴的隐士,家中貧困,是大梁東門的守門人。
公子無忌置辦酒席,大會賓客,待大家坐好後,空着車上的上首座位,親自迎接侯嬴。
侯嬴直上車座并不謙讓,公子無忌執辔駕車,更加恭敬。
侯嬴又對公子無忌說:“我有個朋友在屠市中,希望麻煩車馬過去一趟。
”公子無忌駕車進入集市,侯嬴下車會見自己的朋友朱亥。
侯嬴眼睛斜視公子無忌,故意久久地站着不動,與朱亥談着事情。
他細緻地觀察公子無忌的動靜,隻見公子無忌臉色非常平和,于是才辭别朋友上車,到了公子無忌的家中。
公子無忌指引侯嬴坐上座,場上賓客都很驚訝。
到了秦國圍攻趙國的時候,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夫人,正是公子無忌的姐姐,所以趙勝派出到魏國求救的使者的車馬一個接着一個,并指責公子無忌不急趙國之難。
公子無忌十分焦急,多次勸說魏王下令使晉鄙帶兵救趙。
又讓門下的賓客辯士百般遊說,魏王就是不聽。
公子無忌便吩咐賓客,準備好一百多輛供戰鬥的車馬,打算開赴趙國,與秦軍拼個死活。
公子無忌路過時看望侯嬴,侯嬴說:“公子沒有别的計策,就想與秦軍對壘,好比拿肉投給餓虎,能有什麼收獲呢?”公子無忌拜了又拜,詢問計策。
侯嬴說:“我聽說晉鄙兵符的另一半在魏王的卧室裡,而如姬最受寵幸,她有辦法偷出來。
何況公子曾經替她報過殺父之仇,她甘願為公子去死,絕不會推辭。
誠如我說的,公子隻要一開口就能得到虎符,奪過晉鄙兵權,往北援救趙國,往西擊退秦軍,這便是五霸那樣的功績了。
”公子無忌依照侯嬴的計謀果然拿到兵符。
侯嬴說:“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如果晉鄙産生懷疑而再去請示魏王,那麼事情就危險了。
我的朋友朱亥是個大力士,可以與您一同前往,倘若晉鄙不聽,就讓他擊殺晉鄙。
”公子無忌 至邺,晉鄙合符果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吾擁十萬之衆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鄙。
公子勒兵下令曰:“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子無兄弟者歸養。
”得選兵八萬人,将之而進。
甲辰(前257) 五十八年燕孝王元年。
秦殺白起。
王龁戰不利,武安君曰:“不聽吾計,今何如矣?”王聞之怒,強起之。
武安君稱病笃,乃免為士伍,遷之陰密。
行至杜郵,應侯曰:“起之遷意尚怏怏有餘言。
”王乃使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秦人憐之。
應侯乃任鄭安平,使将擊趙。
魏公子無忌大破秦軍邯鄲下。
信陵軍大破秦軍于邯鄲下,王龁解圍走,鄭安平以二萬人降趙。
信陵君不敢歸魏,使将将其軍以還。
趙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有自功之色。
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
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願公子忘之也。
且矯令奪兵以救趙,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忠臣也。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責,若無所容。
趙王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于魏,無功于趙。
趙王與公子飲至暮,以公子退讓竟不忍言獻五城。
平原君欲封魯仲連,仲連亦不受。
乃以千 到達邺城,晉鄙兩符相合後,果然産生懷疑,舉手看着公子無忌說:“我率領十萬大軍駐紮在邊境上,擔負着國家重任,今天你孤身單車來代替我,這是怎麼回事?”朱亥從袖中擲出四十斤重的鐵椎,當即椎殺了晉鄙。
公子無忌統領軍隊,下達命令:“父子都在軍中的,其父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其兄回去;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去贍養父母。
”公子無忌選出八萬精兵,于是率軍出發。
甲辰(前257) 周赧王五十八年燕孝王元年。
秦國殺死白起。
王龁作戰失利,武安君白起說:“不聽我的建議,現在怎麼樣?”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行命令白起去統兵。
白起聲稱病重,被免職為士卒,遷往陰密。
白起走到杜郵時,應侯範睢說:“白起對被遷仍舊心中不服,耿耿于懷。
”秦昭襄王便派人賜給白起一把寶劍,于是白起自殺,秦國人很憐憫他。
範睢便委任鄭安平為主将,讓他率軍攻打趙國。
魏國公子無忌在邯鄲城下大破秦軍。
公子無忌在邯鄲城下大破秦軍,王龁解圍逃走,鄭安平率領二萬人投降趙國。
信陵君公子無忌不敢返回魏國,讓一位将軍帶領魏軍回國。
趙孝成王打算拿出五座城邑封賞公子無忌,公子無忌聽說後頗有自居有功的神氣。
有個門客勸公子無忌說:“事物有的不能忘記,有的不能不忘記。
人家對公子有恩,公子不能忘記;公子對人家有恩,希望公子忘記。
再說你假傳大王的命令,奪取軍隊去援助趙國,這對于趙國是有功勞的,但對于魏國就不算是忠臣。
公子因此自居有功而驕傲,我個人認為公子不應這樣做。
”當時公子無忌馬上自我批評,顯得無地自容。
趙孝成王親自迎接公子無忌,以主人的禮節對待,帶着他從西階上。
公子無忌側着身子一再辭讓,便從東階上殿,自稱對于魏國負心有罪,對于趙國也沒有功勞。
趙孝成王與公子無忌喝酒喝到晚上,因為公子無忌的謙虛退讓,竟然不好意思說出敬獻五城的話。
平原君趙勝打算封賞魯仲連,魯仲連也不肯接受。
趙勝便拿出千 金為壽,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連不忍為也。
”遂辭去,終身不複見。
秦太子之子異人自趙逃歸。
秦太子妃曰華陽夫人,無子,夏姬生子異人,質于趙。
秦數伐趙,趙不禮之,困不得意。
陽翟大賈呂不韋适邯鄲,見之曰:“此奇貨可居。
”乃說之曰:“秦王老矣,太子愛華陽夫人而無子,子之兄弟二十餘人,子居中不甚見幸,太子即位,子不得争為嗣矣。
”異人曰:“奈何?”不韋曰:“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
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遊,立子為嗣。
”異人曰:“必如君策,秦國與子共之。
”不韋乃以五百金令結賓客。
複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
見夫人姊,而以獻于夫人,因譽異人之賢,賓客遍天下,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曰:“異人也以夫人為天。
”夫人喜。
不韋因使其姊說曰:“夫人愛而無子,不以繁華時蚤自結于諸子中賢孝者,舉以為適,即色衰愛弛,雖欲開一言,尚可得乎?今異人賢而自知中子不得為適,誠以此時拔之,是異人無國而有國,夫人無子而有子也,則終身有寵于秦矣。
”夫人以為然,承間言之。
太子與夫人乃刻玉符,約以為嗣,因請不韋傅之。
不韋娶邯鄲姬絕美者與居,知其有娠。
異人見而請之。
不韋佯怒,既而獻之,期年而生子政,異人遂以為夫人。
金為魯仲連祝壽,魯仲連笑着說:“作為天下名士,最珍貴的品格是為人排難解紛卻不圖名利。
如果有所圖取,那是商人做的事,我不肯做這種事情。
”于是告别平原君,終身不再來見他。
秦國太子的兒子異人從趙國逃回秦國。
秦國太子的妃子叫華陽夫人,沒有生兒子,夏姬生的兒子叫異人,在趙國做人質。
秦國屢次攻打趙國,所以趙國并不禮待異人,使他處境困窘,郁郁不得志。
陽翟的大商人呂不韋到邯鄲去,見到異人說:“這真是個值得囤積的奇貨啊!”便勸異人說:“秦王老了,太子寵愛華陽夫人,但她沒有子嗣,你在二十多個兄弟中排行居中,不受寵,一旦太子即位,你就不能争得繼承人了。
”異人說:“怎麼辦?”呂不韋道:“能夠确立嫡子後嗣的,隻有華陽夫人了。
我雖然窮,請讓我拿出千金替你西去秦國遊說,設法立你為嗣。
”異人說:“如果你的計策實現,我一定與你共享秦國。
”呂不韋便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廣交賓客。
又拿出五百金購買珍奇玩物,親自帶着西去秦國。
呂不韋見到華陽夫人的姐姐,通過她獻給華陽夫人,并趁機贊美異人賢明,賓客遍天下,日夜流淚思念太子和華陽夫人,還說:“異人把夫人當作上天那樣敬奉。
”華陽夫人聽後大喜。
呂不韋又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勸夫人說:“夫人受到寵愛卻無子嗣,如果不趁風華正茂時,及早在衆子中結納賢惠孝敬的,推舉他做嫡子,等到容顔衰老、寵愛減退時,即使想開口提一提,還有可能嗎?如今異人賢明,又自知身為中子不可能成為嫡子,如果在這時候提拔他,就會使異人無法擁有國家而終于有了國家,夫人沒有嫡子而終于有了嫡子,夫人就能在秦國終身受寵了。
”華陽夫人認為此話有道理,便乘機對太子談起此事。
太子與華陽夫人又刻下玉符,約定立異人為嗣,于是請呂不韋輔佐他。
呂不韋娶了一位絕美的邯鄲女子,與她同居,知道她已經懷孕。
一次,異人見到這個女子後,便請求呂不韋把這個女子送給自己。
呂不韋開始假裝生氣,不久便獻給了他。
這個女子懷孕一年後生下兒子,名叫嬴政,異人便将女子立為夫人。
邯鄲之圍,趙人欲殺之,不韋賂守者得脫亡,赴秦軍,遂歸。
異人楚服而見夫人,夫人曰:“吾楚人也,當自子之。
”更名曰楚。
乙巳(前256) 五十九年 秦伐韓、趙,王命諸侯讨之,秦遂入寇。
王入秦,盡獻其地。
歸而卒。
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伐趙,取二十餘縣,斬首九萬。
赧王恐,倍秦與諸侯約從,欲伐秦。
秦使将軍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
秦受其獻,而歸赧王于周,是歲卒。
秦軍圍攻邯鄲時,趙人打算殺死異人,呂不韋賄賂看守,使異人得以脫身,逃到秦軍中,終于回到秦國。
異人穿着楚人的服裝去見華陽夫人,夫人說:“我是楚國人,應當把你當作親生兒子。
”把異人的名字改為楚。
乙巳(前256) 周赧王五十九年 秦國攻打韓國和趙國,周赧王命令諸侯讨伐秦國,秦國于是入侵周朝。
周赧王到了秦國,把所有的三十六座城邑全部獻出。
秦國放周赧王回去後,他就去世了。
秦國攻打韓國,奪取陽城、負黍,斬殺四萬人。
攻打趙國,奪取二十多縣,斬殺九萬人。
周赧王恐懼,背離秦國而與諸侯各國約定合縱,準備讨伐秦國。
秦國派将軍摎進攻西周,周赧王進入秦國,叩頭領罪,将所有的三十六座城邑、三萬人口,獻給秦國。
秦國接受了周赧王的進獻,放他回到西周。
這一年,周赧王去世。
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耶?”睢曰:“非敢然也。
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也。
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誅于後,然苟可以少有補于秦而死,臣不敢避也。
獨恐臣死之後,天下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
”王跽曰:“是何言也!寡人得見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
事無大小,上及太後,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
”睢見左右多竊聽者,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觀秦王之俯仰。
因進曰:“穰侯越韓、魏而攻齊剛、壽,非計也。
齊湣王攻楚,再辟地千裡,而尺寸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
諸侯見其罷敝而伐之,齊幾于亡。
今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
王若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而威楚、趙,則齊附而韓、魏因可虜矣。
”王曰:“善。
”乃以睢為客卿, 下令鞭打範睢,打斷肋骨,打掉牙齒,扔在廁所裡。
範睢假死得以脫身,魏國人鄭安平帶着範睢逃走,隐姓埋名,改名換姓叫張祿。
秦國谒者王稽出使魏國,把範睢帶回秦國,推薦給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行宮接見他。
範睢假裝不知道而走入宮中永巷中,秦昭襄王來後,宦官怒聲驅趕範睢,說:“大王來了!”範睢故意胡說:“秦國哪裡有什麼大王,隻有太後和穰侯而已!”秦昭襄王略微聽到這些話,便叫左右随從退下,向範睢跪下請求說:“先生有什麼教導我的話嗎?”範睢隻是回答說:“是的是的。
”如此三次。
秦昭襄王又說:“難道先生到底不願教導我嗎?”範睢說:“不敢如此。
我是個旅居他鄉的人,和大王沒有什麼交往,而我打算陳述的又都是匡正您的國家大事,關系到您的骨肉親人,我雖願意一效愚忠,但不知大王的心思。
這就是大王三問而不敢回答的緣故。
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說過話,明天就會随之受到誅殺,然而隻要對秦國有一點的補益,我不敢回避這個結局。
隻不過擔心我死之後,天下賢士都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再投奔秦國了。
”秦昭襄王直挺挺跪着說:“這是什麼話!我能夠見到先生,這是上天因為我比先生糊塗而把先生賜給我,以便保存先王的社稷宗廟。
事無大小,上至太後,下至大臣,希望先王盡情指教我,不要懷疑我的真心。
”範睢發現左右有不少竊聽的人,沒有敢談宮内的事,而是先談宮外的事,以此觀察秦昭襄王的态度變化。
因而範睢進言說:“穰侯越過韓、魏兩國領土去攻打齊國的剛、壽,這不是正确的計策。
當初齊湣王進攻楚國,再一次開辟千裡土地,其結果連一尺一寸的領土也沒有得到,這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是形勢使它無法占有。
諸侯各國看到齊國征戰疲憊不堪,便攻打它,使齊國幾乎滅亡。
現在大王不如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那時得到一寸土就是大王手裡的一寸土,得到一尺土也是大王手裡的一尺土。
如今韓國、魏國處于中原之地,是天下的中樞。
大王如果打算稱霸,必須親近中原國家,把握天下的樞紐,而威懾楚國、趙國,那麼齊國就會歸附,而韓國和魏國也因此可以被征服了。
”秦昭襄王說:“好。
”便任命範睢為客卿, 與謀兵事。
壬辰(前269) 四十六年 秦攻趙阏與,不拔。
癸巳(前268) 四十七年 秦伐魏,拔懷。
始用範睢之謀也。
甲午(前267) 四十八年 秦太子質于魏而卒。
乙未(前266) 四十九年 秦拔魏邢丘。
秦君廢其母不治事,逐魏冉、芈戎、公子巿、公子悝,以範睢為丞相,封應侯。
範睢日益親用事,因說秦王曰:“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孟嘗君,不聞有王;聞秦有太後、穰侯,不聞有王。
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謂王。
今太後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泾陽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未之有也。
為此四貴者下,乃所謂無王也。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制于諸侯,剖符于天下,征敵伐國,莫敢不聽。
戰勝攻取則利歸于陶,戰敗則怨結于百姓,而禍歸于社稷。
臣又聞之,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淖齒管齊而弑湣王,李兌管趙而囚主父,今臣觀四貴之用事,此亦齒、兌 和他謀劃用兵之計。
壬辰(前269) 周赧王四十六年 秦國攻打趙國阏與,未能攻克。
癸巳(前268) 周赧王四十七年 秦國攻打魏國,攻克懷地。
秦昭襄王開始采用範睢的計謀。
甲午(前267) 周赧王四十八年 秦國太子悼在魏國做人質,死在那裡。
乙未(前266) 周赧王四十九年 秦國攻克魏國邢丘。
秦國國君廢黜太後,不再讓她管理國事,趕走魏冉、芈戎、公子巿、公子悝,任命範睢為丞相,封為應侯。
範睢日益當權用事,于是勸說秦昭襄王說:“我在崤山以東時,隻聽說齊國有孟嘗君,沒聽說還有齊王;隻聽說秦國有太後和穰侯,沒有聽說還有大王。
能夠獨攬國家大權的稱作王,能夠決定利害關系的稱作王,能夠掌握生殺大權的稱作王。
當今太後擅自發号施令,穰侯出使外國不報告,華陽君、泾陽君決斷刑獄毫無顧忌,高陵君任免官吏從不請示,這四位權貴在秦國一起出現而使國家不面臨危亡,是從來沒有的事。
在這四位權貴的威勢之下,可以說秦國沒有王。
穰侯派使者控制大王的外交大權,決斷與各國的關系,出使天下,征伐敵國,沒有人敢不聽從。
如果戰勝敵人奪取土地,就把獲得的利益歸于自己的封地陶邑;如果戰敗與百姓結怨,禍端就落在國家社稷的頭上。
我還聽說過,果實繁盛就會壓折樹枝,枝幹折斷就會損傷樹心;同樣封地過大就會威脅國家,大臣過分尊顯就會使君主卑微。
從前淖齒管理齊國因而害死齊湣王,李兌管理趙國因而把趙主父囚在沙丘宮餓死,當今我觀察四位權貴的所作所為,也是淖齒、李兌 之類也。
且三代之所以亡國者,君專授政于臣,縱酒弋獵;其所授者妒賢疾能,禦下蔽上,以成其私,不為主計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
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
臣見王獨立于朝,竊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王以為然,于是廢太後,逐穰侯、華陽君芈戎、高陵君巿、泾陽君悝于關外,以睢為丞相,封應侯。
魏須賈聘于秦,睢因辱之,使歸告魏王曰:“速持魏齊頭來,不然,且屠大梁!”齊走趙,匿平原君家。
趙以公子勝為相。
丙申(前265) 五十年趙孝成王丹元年。
秦君母芈氏以憂卒。
秦伐趙,取三城。
齊救卻之,遂以趙師伐燕,取中陽,伐韓,取注人。
秦攻趙,趙王新立,太後用事,求救于齊。
齊人曰:“必以長安君為質。
”太後不可,齊師不出。
大臣強谏,太後明謂左右曰:“有複言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請見,太後盛氣而胥之入。
左師公徐趨而坐,謝曰:“老臣病足,不得見久矣,而恐太後體之有所苦也,故願望見太後。
”太後曰:“老婦恃辇而行。
”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
”太後不和之色稍解。
左師曰:“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之,願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
”太後曰:“諾。
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
雖少,願及臣未填溝壑而托之。
” 同一類人。
再說夏、商、周三代之所以亡國的原因,都是君主把專權授給大臣,自己縱酒遊獵;而被授予專權的大臣又嫉賢妒能,欺下瞞上,以圖謀私利,他們不為君主考慮,而君主又不覺察醒悟,所以丢掉了國家。
現在秦國自有官秩的人以上到各個大臣,下及大王您的左右随從,沒有一個不是相國的人。
我看見大王在朝廷上孤零零的,私下恐怕萬代之後占有秦國的,不再是大王的子孫。
”秦昭襄王認為他說得對,于是廢黜太後,把穰侯魏冉、華陽君芈戎、高陵君公子巿、泾陽君公子悝驅趕到關外,任命範睢為丞相,封為應侯。
魏國的須賈出使秦國,範睢借此侮辱他,叫他回去轉告魏王說:“速持魏齊的頭交上來,否則,我将派兵屠殺大梁!”魏齊聽說後,逃到趙國,藏在平原君家裡。
趙國任命公子趙勝為相。
丙申(前265) 周赧王五十年趙孝成王丹元年。
秦國國君的母親芈氏因憂傷去世。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三座城池。
齊國派兵營救,擊退秦軍,于是率領趙軍攻打燕國,奪取中陽,又攻打韓國,奪取注人。
秦國攻打趙國時,趙孝成王新即位,太後掌管國家大事,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人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才行。
”太後不同意,齊國的救兵便不出發。
大臣們竭力勸谏,太後公然對左右侍臣們說:“如果有誰再說此事的,老婆子我一定往他臉上吐口水!”左師觸龍求見,太後氣沖沖地等他進來。
左師觸龍慢慢地小步跑來坐下,道歉說:“老臣我腿腳有病,好久沒有來看望太後了,又怕太後身體有什麼病苦,所以希望見到太後。
”太後說:“老婦我靠着車子行動了。
”觸龍說:“吃飯沒有減少吧?”太後說:“隻是喝些粥罷了。
”太後臉上不高興的氣色已經稍稍緩解。
觸龍說:“我的兒子舒祺,年歲最小,又不成材,而我日益衰老,私下憐愛他,想讓他補個黑衣衛士的缺額,去護衛王宮。
”太後說:“可以。
他年齡多大了?”觸龍回答說:“十五歲了。
雖然小了些,但希望趁我這把老骨頭還沒有入土之前,給他找個托付的地方。
” 太後曰:“丈夫亦愛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
”太後笑曰:“婦人異甚。
”對曰:“老臣竊以為媪之愛燕後賢于長安君。
”太後曰:“君過矣!不如長安君之甚。
”左師曰:“父母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
媪之送燕後也,持其踵而哭,念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則祝之曰:&lsquo必勿使反。
&rsquo豈非為之計長久,為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
”左師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王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
”曰:“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今媪尊長安君之位,封以膏腴之地,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趙,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哉?”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
齊師乃出,秦師退。
齊君法章卒,子建立,國事皆決于其母太史氏。
建年少,國事皆決于君王後。
丁酉(前264) 五十一年齊王建元年。
秦白起伐韓,拔九城。
斬首五萬。
戊戌(前263年) 五十二年 秦白起伐韓,取南陽,攻絕太行道。
楚太子完自秦逃歸。
楚君橫卒,完立,以黃歇為相,封春申君。
楚頃襄王疾病。
黃歇侍太子于秦,聞之,言于應侯曰: 太後說:“大丈夫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回答說:“比婦人還厲害呢。
”太後笑着說:“婦人才更加厲害呢。
”觸龍說:“我個人覺得您疼愛燕後勝過疼愛兒子長安君。
”太後說:“你錯了!疼愛燕後遠比不上疼愛長安君。
”觸龍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是為他們考慮得深遠。
就像您送别燕後,抱着她的腳跟直哭,想到她嫁到遠處去,也是夠難過的了。
一旦她已經走了,并非不再思念她,但在祭祀時卻為她禱告說:&lsquo千萬别讓她回來。
&rsquo這難道不是為她做長遠的打算,為她的子孫後代相繼當燕王考慮嗎?”太後說:“是的。
”觸龍說:“從現在上推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仍在侯位的,還有繼續存在的嗎?”太後說:“沒有。
”觸龍說:“這就是從眼前說禍及自身,從長遠說殃及子孫後代,難道君主的子孫被封侯就不好嗎?原因在于地位尊貴卻無功勳,俸祿豐厚卻無勞績,同時卻擁有大量的寶器。
現在您給長安君很高的地位,分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許多寶器,卻想不到讓他現在為趙國建立功勳,一旦您不在世上,長安君靠什麼自立于趙國呢?”太後說:“好吧,随你安排他吧!”于是為長安君準備好一百輛車子,讓他到齊國做人質。
齊軍這才出兵援救,秦軍撤退。
齊國的國君法章去世,他的兒子田建即位,國事都由田建的母親太史氏決定。
田建年幼,國家大事都由君王後決斷。
丁酉(前264) 周赧王五十一年齊王建元年。
秦國白起攻打韓國,奪取九座城池。
斬殺五萬人。
戊戌(前263) 周赧王五十二年 秦國白起攻打韓國,奪取南陽,攻打太行山道,切斷通路。
楚國太子完從秦國逃回。
楚頃襄王橫去世,太子完即位,任命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
楚頃襄王病重。
黃歇在秦國侍奉太子,聽說後對應侯範睢說: “楚王疾,恐不起,秦若歸其太子,則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不歸,則鹹陽布衣耳。
楚更立君,必不事秦。
”應侯以告王,王曰:“令太子傅先往問疾,反而後圖之。
”歇與太子謀曰:“王疾病,而陽文君之子二人在中。
王若卒大命,陽文君之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
”乃教太子變服為楚使者禦以出關,而自為守舍謝病。
度已遠,乃自言請死。
王怒,欲聽之。
應侯曰:“歇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不如歸之以親楚。
”王從之。
歇至三月而楚王薨,太子即位,以歇為相,封之淮北。
己亥(前262) 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完元年。
楚納州于秦。
秦白起伐韓,拔野王。
上黨降趙。
秦武安君伐韓,拔野王。
上黨路絕,上黨守馮亭與其民謀曰:“鄭道已絕,不如歸趙。
趙受我,秦必攻之。
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乃告于趙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樂為秦。
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獻之大王。
”趙王以問平陽君豹,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人樂吾德,何謂無故?”豹曰:“秦蠶食韓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也。
韓氏所以不入之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秦服其勞而趙受其 “楚王患病,恐怕很難痊愈,秦國如果讓楚太子歸國,這就是結好楚國,為秦國儲存下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友邦。
如果不放他回去,他隻不過是鹹陽城裡的一個老百姓。
如果楚國再立别人為君主,必定不會服事秦國。
”範睢把黃歇的話告訴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說:“叫太子的老師先去探望楚王的疾病,回來後再考慮。
”黃歇與太子商議說:“大王病重,而陽文君的兩個兒子都在宮中。
大王如果去世,陽文君的兒子必定繼承王位,那麼太子您就不能奉守祖業了。
”于是讓太子更換服飾,以楚國使者的車夫身份混出關外,黃歇自己守在館舍中,借口太子有病謝絕來訪。
估計太子走得很遠了,才去說明情況,請求死罪。
秦昭襄王大怒,打算按他的請求處死。
範睢說:“黃歇獻身以救主,太子即位必定重用黃歇,不如把他放回去,以此結交楚國。
”秦昭襄王依計而行。
黃歇回國後三個月,楚頃襄王去世,太子完即位,任命黃歇為相,封給他淮北的領地。
己亥(前262) 周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完元年。
楚國把州地獻給秦國。
秦國白起攻打韓國,奪取野王。
上黨歸附趙國。
秦國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奪取野王。
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斷絕,上黨郡守馮亭和民間人士商議說:“通往都城新鄭的路已經切斷,不如歸附趙國。
趙國接受了我們,秦國必然要攻打趙國。
趙國被秦軍逼迫必然會親近韓國,韓國與趙國聯合一起就可以對抗秦國了。
”于是告訴趙國說:“韓國守不住上黨,想把它獻給秦國,但是官吏和百姓都心向趙國,不願做秦國的吏民。
現有大邑十七座,願意恭敬地獻給大王。
”趙孝成王詢問平陽君趙豹對此事的意見,趙豹回答說:“聖人把無緣無故得到的利益視作最大的禍害。
”趙孝成王說:“人家仰慕我的仁德,怎麼能說沒有緣故呢?”趙豹說:“秦國蠶食韓國的領土,切斷上黨與都城的通路,原本就認為自己垂手可得上黨之地。
韓國人所以不把它獻給秦國,是想把禍端轉移到趙國。
秦國花費勞力,而趙國卻享受 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顧能得之于強大乎?豈得謂之非無故哉!不如勿受。
”平原君請受之。
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封馮亭為華陽君。
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忍賣主之地而食之也。
” 庚子(前261) 五十四年 辛醜(前260) 五十五年 秦王龁攻趙上黨,拔之。
白起代将,大破趙軍,殺其将趙括,坑降卒四十萬。
秦王龁攻上黨,拔之。
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長平,以按據之。
龁遂攻趙,趙軍數敗。
樓昌請發重使為媾。
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軍矣,雖往請将不聽。
不如以重寶附楚、魏,則秦疑天下之合從,媾乃可成也。
”王不聽,使鄭朱媾于秦。
虞卿曰:“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鄭朱貴人也,秦必顯重之以示天下。
天下見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成矣。
”既而果然。
廉頗堅壁不出,又失亡多,趙王怒,數讓之。
應侯又使人行千金為反間,曰:“秦獨畏馬服君之子括為将耳。
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遂以括代頗将。
蔺相如曰:“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王不聽。
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
與奢言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也。
括母問其 利益,即使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那裡得到這個便宜,何況弱小的國家想從強大的國家那裡得到呢?這難道能說不是無緣無故得到的利益嗎?不如不接受。
”平原君建議接受上黨。
趙孝成王便派遣平原君前往接受土地,封馮亭為華陽君。
馮亭流着淚,不肯去見使者,說道:“我不忍心出賣國君的土地來換取自己的俸祿。
” 庚子(前261) 周赧王五十四年 辛醜(前260) 周赧王五十五年 秦國王龁進攻并占領趙國上黨。
白起代替王龁領兵,大破趙軍,殺死趙将趙括,活埋趙國降兵四十萬人。
秦國王龁進攻上黨,将其占領。
上黨的百姓逃往趙國,趙國廉頗率軍駐紮長平,接應安撫上黨的百姓。
王龁于是進攻趙國,趙軍屢次失敗。
樓昌建議派出地位高的使節與秦國媾和。
虞卿說:“如今決定媾和的控制權在秦國,秦國下定決心一定要大破趙軍,即使去求和,秦國也不會同意。
我們不如拿珍寶來拉攏楚國和魏國,這時秦國就會疑心各國重新合縱對付秦國,那時媾和才能成功。
”趙孝成王不同意,派鄭朱前往秦國講和。
虞卿說:“天下祝賀戰争勝利的人都在秦國,鄭朱是趙國的貴人,秦國必然把他放在顯要的地位向各國宣揚。
各國知道大王與秦媾和,必然不會援救大王;秦國知道天下各國都不援救大王,就不會與趙國達成媾和的協議。
”後來事态發展果然如此。
廉頗堅守營壘,拒不出戰,又因為傷亡損失較多,趙孝成王憤怒,多次責備廉頗。
應侯範睢又派人用千金施行反間計,散布說:“秦國隻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大将。
廉頗好對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
”趙孝成王于是便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将。
蔺相如說:“趙括隻會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懂随機應變。
”趙孝成王不聽。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無人能比。
他與趙奢談兵,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終究不說他精通兵法。
趙括的母親詢問什麼 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将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母上書,言括不可使。
王問之,對曰:“括父為将,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得賞賜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将,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
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利便田宅可買者買之。
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
”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随坐。
”王許之。
秦王聞括已将,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将軍而龁為裨将,令軍中:“敢洩者斬!”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擊秦軍。
武安君佯敗走,張二奇兵以劫之。
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
而秦奇兵絕其後,軍分為二,糧道絕。
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之,自如河内發民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
趙請粟于齊,齊王弗許。
周子曰:“夫趙之于齊、楚,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則明日患及齊、楚矣。
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
且救趙高義也,卻秦顯名也,不務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弗聽。
趙軍食絕四十六日,人相食。
急攻秦壘,欲出不得。
括自出搏戰,秦射殺之,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其民 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件出生入死的事情,但他卻輕易談論它,倘若趙軍讓他來統率,破敗趙軍的一定是他。
”等到趙括準備出發時,趙括的母親上書說趙括不适宜擔當重任。
趙孝成王詢問原因,她回答說:“趙括的父親擔任大将時,他親自捧着飯食去招待吃飯的人就有幾十人,結交的朋友有幾百人,得到的賞賜全部拿來分給将士和臣僚,自接受命令之日起不再過問家中的事務。
如今趙括一旦當上了大将,就東向高坐,接受軍官們拜見,沒有人敢擡頭正臉看他。
大王所賞給他的金帛,他都拿回家收藏起來,每天關注有沒有便宜可圖的田宅能夠買下來。
可見父子心路不同,希望大王不要任用他。
”趙孝成王說:“老母别管了,我已經決定了。
”趙括母親便說:“假如他不稱職,我請求不要讓我随他連坐。
”趙孝成王答應下來。
秦昭襄王聽說趙括已經擔任主将,便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為上将軍,任命王龁為副将,在軍中下令:“有洩密者,立即斬首!”趙括來到軍中,全部改變原來布置的号令,調換軍官,然後出擊秦軍。
白起佯裝戰敗逃走,同時布置了兩支奇兵截擊趙軍。
趙括乘勝追趕到秦軍營壘前面,秦軍營壘防守堅固,攻不進去。
此時,秦國的奇兵已經截住趙軍的退路,趙軍被一分為二,運糧道路也被堵住。
白起命令輕裝精兵出擊,趙軍迎戰失利,隻好修築營壘固守,等待援軍到來。
秦昭襄王得知消息,親自到河内征集十五歲以上的百姓,全部調到長平,阻擋趙國的救兵和糧食。
趙國向齊國請求援助糧食,齊王不答應。
周子說:“趙國對于齊國、楚國來說,好比牙齒上面的唇,唇亡則齒寒。
今天趙國滅亡,那麼明天災禍就會降臨齊國和楚國。
援救趙國這件事,應該像是捧着漏水的瓦罐去澆燒焦的鐵鍋那樣刻不容緩。
況且救援趙國是高尚的道義之舉,抵抗秦國可以揚名天下,不緻力于此事而愛惜糧食,從國家大計來看,這是個過失。
”齊王仍然不聽。
趙軍斷糧四十六天,出現人吃人的局面。
趙軍猛攻秦軍營壘,打算突圍,還是不成功。
趙括親自臨陣搏鬥,被秦軍射死,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
白起說:“秦國已經奪取了上黨,上黨的百姓 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複,恐為亂。
”乃挾詐盡坑之,遺其小者二百餘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凡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震。
壬寅(前259) 五十六年 秦攻趙,拔武安、皮牢,定太原、上黨。
韓、趙又割地以和。
武安君分軍為三:王龁攻趙,拔武安、皮牢;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上黨地。
韓、魏恐,使蘇代說應侯曰:“趙亡則秦王王,而武安君為三公矣。
君能為之下乎?不如因而割之,毋以為武安君功也。
”應侯言秦兵勞,請許韓、趙割地以和。
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而罷兵。
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趙王之約割地也,虞卿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
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
來年秦攻王,王無救矣。
”樓緩曰:“卿得其一,不得其二。
秦、趙構難而天下說,今不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則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趙之弊,而瓜分之矣。
”虞卿曰:“危哉樓子之計,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且臣言勿與者,非固勿與而已。
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賂齊,則是王失之于齊, 不願跟随秦國卻歸附趙國,趙國的士卒反複無常,恐怕早晚要作亂。
”便用欺詐手段将他們全部活埋,隻剩下二百多個年幼的士兵,放他們回到趙國。
秦軍前後共斬殺俘虜四十五萬人。
趙國人大為震驚。
壬寅(前259) 周赧王五十六年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武安、皮牢,平定太原、上黨。
韓國與趙國再次割地求和。
武安君白起把軍隊分為三支:王龁率軍進攻趙國,奪取武安、皮牢;司馬梗向北平定太原,全部占有上黨土地。
韓國、魏國擔心,派蘇代去勸應侯範睢說:“趙國一旦滅亡,秦王便可以統治天下了,而武安君白起将被列入三公的高位。
您能在他的下面嗎?還不如就此分割趙國一些領土後罷手,不要讓白起獨享大功。
”範睢便向秦昭襄王說秦軍已經疲憊不堪,請求允許韓國和趙國割讓土地以求和解。
秦昭襄王聽從了範睢的意見,準備割讓韓國的垣雍、趙國的六座城邑來講和收兵。
白起因此事與範睢産生了矛盾。
趙孝成王準備履約割地,虞卿說:“秦國攻打大王,是因疲憊而返回呢?還是尚有進攻的餘力,因為愛惜大王而停止進攻呢?”趙孝成王說:“秦國已經不遺餘力了,一定是因疲憊而返回吧。
”虞卿說:“秦國不遺餘力去攻取它所不能奪取的趙國,結果因疲憊而退回。
現在大王又把它不能攻取的地盤送上,是幫助秦國進攻自己。
來年秦國再攻打大王,大王就沒救了。
”樓緩說:“虞卿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秦國與趙國互相征戰,天下各國都很高興,今天如果不割地求得和解,以此迷惑天下的視線,使秦國得到安慰,那麼天下各國将會利用秦國對趙國的憤怒,趁着趙國的衰竭,一起瓜分趙國。
”虞卿說:“樓緩的計策太危險了。
這樣隻能使天下更猜疑趙國,又哪能滿足秦國的貪心呢!再說,我說的不割讓土地,并非絕對一律不行。
秦國向大王索取六座城邑,而大王可以用這六座城邑賄賂齊國,這就是在齊國損失的, 取償于秦也。
以此發聲,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于王矣。
”趙王曰:“善。
”使卿如齊,未返而秦使者已在趙矣。
魏以孔斌為相,尋以病免。
初,魏王聞子順賢,聘以為相。
子順謂使者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為治世也,雖蔬食飲水,吾猶為之。
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祿,吾猶一夫耳。
魏王奚少于一夫?”使者固請,子順乃之魏。
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
諸喪職秩者鹹不悅,陳大計又不用,乃以病緻仕。
人謂之曰:“子其行乎?”答曰:“行将安之?山東之國将并于秦,秦為不義,義所不入。
”遂寝于家,喟然歎曰:“死病無良醫,不出二十年,天下其盡為秦乎!” 秦之始伐趙也,魏王問于諸大夫,皆曰:“秦若不勝,則可承敝而擊之;勝則因而服焉,于我何損?”斌曰:“不然。
秦貪暴之國也,勝趙必複他求,吾恐于時魏受其師也。
先人有言:燕雀處屋,子母相哺,呴呴相樂,自以為安矣。
竈突炎上,棟宇将焚,燕雀顔不變,不知禍之将及己也。
今子不悟趙破而患将及己。
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斌,穿之子也。
秦誘執趙公子勝,既而歸之。
秦王欲為應侯必報其仇,乃請平原君至而執之,使謂趙王曰:“不得齊首,吾不出王弟于關。
”齊窮,抵虞卿,卿棄 能夠從秦國得到補償。
大王如此先發制人,我将預見秦國使者帶着豐厚的禮物來到趙國,反而來向您求和。
”趙孝成王說:“對。
”于是派虞卿到齊國,虞卿還沒有回國,而秦國使者已經到了趙國。
魏國任命孔斌為相,不久孔斌因病免職。
起初,魏王聽說孔斌賢能,聘請他為相。
孔斌對使者說:“如果大王能夠信服和運用我的治世之道,我的治世之道原本就可以安邦治國,即使讓我吃蔬菜喝涼水,我也努力不懈。
倘若隻是想讓我穿上官服,給以豐厚的俸祿,我不過是個漢子罷了。
魏王哪裡會缺一個漢子呢?”使者堅決請求他,孔斌才前往魏國。
孔斌上任後,撤銷了一批受寵幸的官員,換上了賢能人士;剝奪了不任職官員的俸祿,拿來賞賜有功之臣。
那些丢官削爵的人都不高興,奏陳治國大計又不被采納,孔斌隻好借口有病辭職。
有人對孔斌說:“你還到别處去嗎?”孔斌回答說:“還能到哪裡去呢?崤山以東的國家都将被秦國兼并,秦國行為不講仁義,仁義之人不會到那裡去。
”于是居家不出,喟然歎道:“死病無良醫,不出二十年,天下恐怕盡為秦國所有了!” 秦國開始攻打趙國時,魏王詢問各位大夫,大家都說:“秦國如果打不赢,我們就可以趁秦軍疲憊不堪時出兵進擊;如果秦國取得了勝利,我們就順勢服從秦國,這對我們有什麼損失呢?”孔斌說:“不是這個道理。
秦國是個貪婪而兇暴的國家,戰勝趙國後必定要再圖謀别的國家,我擔心那個時候魏國就要受到秦軍的攻擊了。
古人說過,燕雀在屋檐下栖息,母子銜食相喂,呴呴鳴叫好快樂,自以為平安無事。
不料竈上煙筒起火,将燒毀整棟房屋,燕雀卻面不改色,還不知道災禍就要降臨到自己身上。
現在你們還不醒悟,一旦趙國失敗,災難将要降到自己身上。
作為人,難道見識和燕雀一樣嗎?”孔斌是孔穿的兒子。
秦國誘騙扣留趙國公子趙勝,不久将他放回。
秦昭襄王打算為應侯範睢報仇,便邀請平原君趙勝來到秦國,把他扣留,并派使者對趙孝成王說:“如果交不出魏齊的人頭,我不放大王的弟弟出關。
”魏齊走投無路,找到虞卿,虞卿舍棄 相印與偕亡。
走魏,信陵君意難見之,齊怒自殺。
趙王取其首與秦,秦乃歸平原君。
睢言王稽,王以為河東守,又任鄭安平,王以為将軍。
睢散家财物,以報所嘗困厄者。
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仇必報雲。
癸卯(前258) 五十七年 秦伐趙,圍邯鄲。
秦武安君病,使王陵伐趙,攻邯鄲,少利。
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
武安君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
秦雖勝于長平,然士卒死者過半。
國内空,遠絕河山而争人國都,趙應其内,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王又使應侯請之,終辭不行,乃以王龁代陵。
趙公子勝如楚乞師,楚黃歇帥師救趙。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約其門下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俱。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
毛遂自薦,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如錐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門下三年于此矣,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臣得早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乃與之俱至楚。
與楚王言合從之利,久而不決,毛遂按劍曆階而上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決,何也?”王怒叱之。
遂按劍而前曰: 相印,與魏齊一起逃走。
逃到了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左右為難,沒有接見他們,魏齊非常悲憤,便自殺了。
趙孝成王取了魏齊的人頭,交給秦國,秦國才放回了平原君趙勝。
範睢在秦王面前說起王稽的好處,秦王便任命他為河東守;又任鄭安平,秦王任命他為将軍。
範睢拿出家中的财物分給别人,以此來報答在困頓時曾經幫助自己的人。
這就是俗話說的,一頓飯的恩德必還,極小的仇恨必報。
癸卯(前258) 周赧王五十七年 秦國攻打趙國,圍攻邯鄲。
秦國武安君白起生病,秦國派王陵攻打趙國,圍攻邯鄲,得利不多。
白起病愈,秦王打算讓他代替王陵。
白起說:“邯鄲确實是不易攻取的,而且諸侯各國的救兵天天往這裡開赴。
秦國雖然在長平打了勝仗,但是士卒戰死的超過一半。
如今國内空虛,又遠離本土,跋山涉水,去争奪人家的國都,隻要趙軍在裡面配合援軍,各國的援軍從外圍進攻秦軍,那麼打敗秦軍是肯定的。
”秦王又派範睢請白起就任,白起始終推辭不去,于是秦王派王龁去代替王陵。
趙國公子趙勝到楚國去求救兵,楚國黃歇率軍援救趙國。
趙孝成王派平原君趙勝到楚國請求援軍,趙勝準備約請門下二十名文武齊備的人跟自己一起去。
挑選了十九人,剩下的都不可取。
毛遂主動向趙勝自薦,趙勝說:“賢士處世,好比錐子放在袋裡,它的錐尖必然立即顯露。
如今先生待在我的門下已經三年了,我卻從來沒有聽說你的事,可見先生沒有什麼才能。
”毛遂說:“那麼我今天就要求進入袋裡!如果讓我早進入袋中,早就脫穎而出,豈止露出錐尖而已。
”于是,趙勝讓毛遂一同去楚國。
趙勝與楚考烈王說明合縱的好處,久久不能達成協議,毛遂便手按長劍,登到台階上,說道:“合縱抗秦的利害關系,三言兩語就能得出結論!如今日出就談,到了中午還談不出結果,這是為什麼?”楚考烈王憤怒地呵斥毛遂。
毛遂按劍走到楚王面前說: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衆也。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國之衆也,王之命懸于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裡而王天下,文王以百裡而臣諸侯。
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衆,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趙之所羞,而王不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王曰:“唯唯。
”乃與楚王歃血定從而歸。
平原君曰:“勝不敢複相天下士矣。
”因以毛遂為上客。
而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趙。
魏晉鄙帥師救趙,次于邺。
公子無忌襲殺鄙,奪其軍以進。
魏王使晉鄙救趙,秦王使謂魏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者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止晉鄙壁邺。
又使新垣衍入邯鄲說趙,欲共事秦為帝,以卻其兵。
魯仲連聞之,往見衍曰:“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彼即肆然而為帝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不願為之民也。
且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耳。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纣醢九侯,鄂侯争之強,故脯鄂侯。
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牖裡之庫,欲令之死。
今秦、梁,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奈何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卒就脯醢之地乎!且秦無已而帝,則行其天子之禮以号令于天下,變易諸侯之大臣,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又使子女讒妾 “大王之所以敢呵斥我,是因為楚國人多。
現在我與大王僅隔十步,這十步之内大王不能依仗楚國人多,大王的生命懸在我的手中。
我的主君在這裡,你憑什麼呵斥我?再說,我聽說商湯以方圓七十裡的地方稱王天下,周文王以方圓一百裡的領地君臨諸侯。
現在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裡,持戟戰士一百萬,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
然而白起這小子,率領幾萬士兵,一戰就打下鄢、郢兩城,再戰就火燒夷陵,三戰就淩辱了大王的祖先。
這是百世的怨仇,連趙國都感到羞辱,而大王卻不以為難堪。
合縱是為了楚國,并非為了趙國。
”楚考烈王說:“是的,是的。
”毛遂便與楚考烈王歃血起誓,約定合縱抗秦,然後返回趙國。
趙勝說:“我不敢再說能夠鑒别天下人才了。
”于是把毛遂奉為貴賓。
而楚國派春申君率領軍隊援救趙國。
魏國晉鄙率軍援救趙國,駐紮在邺城。
公子無忌襲擊并殺死晉鄙,奪過晉鄙的軍隊,進兵援救趙國。
魏王派晉鄙援救趙國,秦昭襄王派人對魏王說:“我攻打趙國,早晚即将攻克,諸侯各國敢去救助趙國的,我一定調動軍隊先攻擊它。
”魏王非常恐懼,不讓晉鄙前進,駐軍邺城。
又派新垣衍進入邯鄲,勸說趙孝成王,打算共同尊奉秦王為帝,以使秦國退兵。
魯仲連聽說後,前往會見新垣衍說:“那秦國,是個不顧禮義而崇尚斬首立功的國家。
秦國一旦放肆地在天下稱帝,我隻有投東海而死了,不願成為它的百姓。
說來魏國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所帶來的害處。
從前九侯、鄂侯、文王,是商纣王的三公。
但是纣王卻把九侯剁成肉醬,鄂侯竭力谏诤,于是又被纣王做成肉幹。
文王聽說這種暴行後,喟然長歎,結果又被纣王囚禁在牖裡的倉庫,打算讓他死掉。
如今的秦國和魏國,都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各有稱王的名分,怎麼能剛看到秦國打勝一仗,就想尊秦王為帝,使自己終身陷于被做成肉幹、剁成肉醬的地步呢!一旦秦國貪心不止而終于稱帝,就會實行天子的禮法,向天下發号施令,撤換諸侯各國的大臣,剝奪不喜歡的人的俸祿,而賜予寵愛的人官爵,又将派遣秦國女子及慣進讒言的侍妾 為諸侯妃姬,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軍又何以得故寵乎!”衍起再拜曰:“吾乃今知先生天下士也!吾請出,不敢複言帝秦矣!” 初,魏公子無忌愛人下士,緻食客三千人。
有隐士侯嬴,家貧,為夷門監者。
公子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從車騎虛左自迎侯生。
生直上載不讓,公子執辔愈恭。
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市,生下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
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謝客就車,至公子家。
公子引侯生坐上座,賓客皆驚。
及秦圍趙,趙平原君夫人,無忌姊也,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公子。
公子患之,數請魏王敕晉鄙救趙。
及賓客辯士遊說萬端,王終不聽。
公子乃屬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赴鬥以死于趙。
過見侯生,生曰:“公子無他端而欲赴秦軍,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公子再拜問計。
生曰:“吾聞晉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竊之。
且公子嘗為報其父仇,如姬欲為公子死無所辭。
誠一開口則得虎符,奪鄙兵,北救趙,西卻秦,此五伯之功也。
”公子如其言得兵符。
侯生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有如鄙疑而複請之,則事危矣。
臣客朱亥力士可與俱,鄙不聽使擊之。
”公子 去做各諸侯國的妃姬,這樣魏王還能泰然無事嗎!将軍又有什麼辦法保住舊日恩寵呢?”新垣衍起身拜了兩拜說:“我今天才知道先生真是天下的奇士!我馬上離開趙國,不敢再說尊秦為帝的話了!” 起初,魏公子無忌待人仁愛,禮賢下士,招緻食客三千人。
有一位名叫侯嬴的隐士,家中貧困,是大梁東門的守門人。
公子無忌置辦酒席,大會賓客,待大家坐好後,空着車上的上首座位,親自迎接侯嬴。
侯嬴直上車座并不謙讓,公子無忌執辔駕車,更加恭敬。
侯嬴又對公子無忌說:“我有個朋友在屠市中,希望麻煩車馬過去一趟。
”公子無忌駕車進入集市,侯嬴下車會見自己的朋友朱亥。
侯嬴眼睛斜視公子無忌,故意久久地站着不動,與朱亥談着事情。
他細緻地觀察公子無忌的動靜,隻見公子無忌臉色非常平和,于是才辭别朋友上車,到了公子無忌的家中。
公子無忌指引侯嬴坐上座,場上賓客都很驚訝。
到了秦國圍攻趙國的時候,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夫人,正是公子無忌的姐姐,所以趙勝派出到魏國求救的使者的車馬一個接着一個,并指責公子無忌不急趙國之難。
公子無忌十分焦急,多次勸說魏王下令使晉鄙帶兵救趙。
又讓門下的賓客辯士百般遊說,魏王就是不聽。
公子無忌便吩咐賓客,準備好一百多輛供戰鬥的車馬,打算開赴趙國,與秦軍拼個死活。
公子無忌路過時看望侯嬴,侯嬴說:“公子沒有别的計策,就想與秦軍對壘,好比拿肉投給餓虎,能有什麼收獲呢?”公子無忌拜了又拜,詢問計策。
侯嬴說:“我聽說晉鄙兵符的另一半在魏王的卧室裡,而如姬最受寵幸,她有辦法偷出來。
何況公子曾經替她報過殺父之仇,她甘願為公子去死,絕不會推辭。
誠如我說的,公子隻要一開口就能得到虎符,奪過晉鄙兵權,往北援救趙國,往西擊退秦軍,這便是五霸那樣的功績了。
”公子無忌依照侯嬴的計謀果然拿到兵符。
侯嬴說:“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如果晉鄙産生懷疑而再去請示魏王,那麼事情就危險了。
我的朋友朱亥是個大力士,可以與您一同前往,倘若晉鄙不聽,就讓他擊殺晉鄙。
”公子無忌 至邺,晉鄙合符果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吾擁十萬之衆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鄙。
公子勒兵下令曰:“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子無兄弟者歸養。
”得選兵八萬人,将之而進。
甲辰(前257) 五十八年燕孝王元年。
秦殺白起。
王龁戰不利,武安君曰:“不聽吾計,今何如矣?”王聞之怒,強起之。
武安君稱病笃,乃免為士伍,遷之陰密。
行至杜郵,應侯曰:“起之遷意尚怏怏有餘言。
”王乃使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秦人憐之。
應侯乃任鄭安平,使将擊趙。
魏公子無忌大破秦軍邯鄲下。
信陵軍大破秦軍于邯鄲下,王龁解圍走,鄭安平以二萬人降趙。
信陵君不敢歸魏,使将将其軍以還。
趙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有自功之色。
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
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願公子忘之也。
且矯令奪兵以救趙,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忠臣也。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責,若無所容。
趙王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于魏,無功于趙。
趙王與公子飲至暮,以公子退讓竟不忍言獻五城。
平原君欲封魯仲連,仲連亦不受。
乃以千 到達邺城,晉鄙兩符相合後,果然産生懷疑,舉手看着公子無忌說:“我率領十萬大軍駐紮在邊境上,擔負着國家重任,今天你孤身單車來代替我,這是怎麼回事?”朱亥從袖中擲出四十斤重的鐵椎,當即椎殺了晉鄙。
公子無忌統領軍隊,下達命令:“父子都在軍中的,其父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其兄回去;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去贍養父母。
”公子無忌選出八萬精兵,于是率軍出發。
甲辰(前257) 周赧王五十八年燕孝王元年。
秦國殺死白起。
王龁作戰失利,武安君白起說:“不聽我的建議,現在怎麼樣?”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行命令白起去統兵。
白起聲稱病重,被免職為士卒,遷往陰密。
白起走到杜郵時,應侯範睢說:“白起對被遷仍舊心中不服,耿耿于懷。
”秦昭襄王便派人賜給白起一把寶劍,于是白起自殺,秦國人很憐憫他。
範睢便委任鄭安平為主将,讓他率軍攻打趙國。
魏國公子無忌在邯鄲城下大破秦軍。
公子無忌在邯鄲城下大破秦軍,王龁解圍逃走,鄭安平率領二萬人投降趙國。
信陵君公子無忌不敢返回魏國,讓一位将軍帶領魏軍回國。
趙孝成王打算拿出五座城邑封賞公子無忌,公子無忌聽說後頗有自居有功的神氣。
有個門客勸公子無忌說:“事物有的不能忘記,有的不能不忘記。
人家對公子有恩,公子不能忘記;公子對人家有恩,希望公子忘記。
再說你假傳大王的命令,奪取軍隊去援助趙國,這對于趙國是有功勞的,但對于魏國就不算是忠臣。
公子因此自居有功而驕傲,我個人認為公子不應這樣做。
”當時公子無忌馬上自我批評,顯得無地自容。
趙孝成王親自迎接公子無忌,以主人的禮節對待,帶着他從西階上。
公子無忌側着身子一再辭讓,便從東階上殿,自稱對于魏國負心有罪,對于趙國也沒有功勞。
趙孝成王與公子無忌喝酒喝到晚上,因為公子無忌的謙虛退讓,竟然不好意思說出敬獻五城的話。
平原君趙勝打算封賞魯仲連,魯仲連也不肯接受。
趙勝便拿出千 金為壽,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連不忍為也。
”遂辭去,終身不複見。
秦太子之子異人自趙逃歸。
秦太子妃曰華陽夫人,無子,夏姬生子異人,質于趙。
秦數伐趙,趙不禮之,困不得意。
陽翟大賈呂不韋适邯鄲,見之曰:“此奇貨可居。
”乃說之曰:“秦王老矣,太子愛華陽夫人而無子,子之兄弟二十餘人,子居中不甚見幸,太子即位,子不得争為嗣矣。
”異人曰:“奈何?”不韋曰:“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
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遊,立子為嗣。
”異人曰:“必如君策,秦國與子共之。
”不韋乃以五百金令結賓客。
複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
見夫人姊,而以獻于夫人,因譽異人之賢,賓客遍天下,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曰:“異人也以夫人為天。
”夫人喜。
不韋因使其姊說曰:“夫人愛而無子,不以繁華時蚤自結于諸子中賢孝者,舉以為適,即色衰愛弛,雖欲開一言,尚可得乎?今異人賢而自知中子不得為適,誠以此時拔之,是異人無國而有國,夫人無子而有子也,則終身有寵于秦矣。
”夫人以為然,承間言之。
太子與夫人乃刻玉符,約以為嗣,因請不韋傅之。
不韋娶邯鄲姬絕美者與居,知其有娠。
異人見而請之。
不韋佯怒,既而獻之,期年而生子政,異人遂以為夫人。
金為魯仲連祝壽,魯仲連笑着說:“作為天下名士,最珍貴的品格是為人排難解紛卻不圖名利。
如果有所圖取,那是商人做的事,我不肯做這種事情。
”于是告别平原君,終身不再來見他。
秦國太子的兒子異人從趙國逃回秦國。
秦國太子的妃子叫華陽夫人,沒有生兒子,夏姬生的兒子叫異人,在趙國做人質。
秦國屢次攻打趙國,所以趙國并不禮待異人,使他處境困窘,郁郁不得志。
陽翟的大商人呂不韋到邯鄲去,見到異人說:“這真是個值得囤積的奇貨啊!”便勸異人說:“秦王老了,太子寵愛華陽夫人,但她沒有子嗣,你在二十多個兄弟中排行居中,不受寵,一旦太子即位,你就不能争得繼承人了。
”異人說:“怎麼辦?”呂不韋道:“能夠确立嫡子後嗣的,隻有華陽夫人了。
我雖然窮,請讓我拿出千金替你西去秦國遊說,設法立你為嗣。
”異人說:“如果你的計策實現,我一定與你共享秦國。
”呂不韋便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廣交賓客。
又拿出五百金購買珍奇玩物,親自帶着西去秦國。
呂不韋見到華陽夫人的姐姐,通過她獻給華陽夫人,并趁機贊美異人賢明,賓客遍天下,日夜流淚思念太子和華陽夫人,還說:“異人把夫人當作上天那樣敬奉。
”華陽夫人聽後大喜。
呂不韋又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勸夫人說:“夫人受到寵愛卻無子嗣,如果不趁風華正茂時,及早在衆子中結納賢惠孝敬的,推舉他做嫡子,等到容顔衰老、寵愛減退時,即使想開口提一提,還有可能嗎?如今異人賢明,又自知身為中子不可能成為嫡子,如果在這時候提拔他,就會使異人無法擁有國家而終于有了國家,夫人沒有嫡子而終于有了嫡子,夫人就能在秦國終身受寵了。
”華陽夫人認為此話有道理,便乘機對太子談起此事。
太子與華陽夫人又刻下玉符,約定立異人為嗣,于是請呂不韋輔佐他。
呂不韋娶了一位絕美的邯鄲女子,與她同居,知道她已經懷孕。
一次,異人見到這個女子後,便請求呂不韋把這個女子送給自己。
呂不韋開始假裝生氣,不久便獻給了他。
這個女子懷孕一年後生下兒子,名叫嬴政,異人便将女子立為夫人。
邯鄲之圍,趙人欲殺之,不韋賂守者得脫亡,赴秦軍,遂歸。
異人楚服而見夫人,夫人曰:“吾楚人也,當自子之。
”更名曰楚。
乙巳(前256) 五十九年 秦伐韓、趙,王命諸侯讨之,秦遂入寇。
王入秦,盡獻其地。
歸而卒。
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伐趙,取二十餘縣,斬首九萬。
赧王恐,倍秦與諸侯約從,欲伐秦。
秦使将軍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
秦受其獻,而歸赧王于周,是歲卒。
秦軍圍攻邯鄲時,趙人打算殺死異人,呂不韋賄賂看守,使異人得以脫身,逃到秦軍中,終于回到秦國。
異人穿着楚人的服裝去見華陽夫人,夫人說:“我是楚國人,應當把你當作親生兒子。
”把異人的名字改為楚。
乙巳(前256) 周赧王五十九年 秦國攻打韓國和趙國,周赧王命令諸侯讨伐秦國,秦國于是入侵周朝。
周赧王到了秦國,把所有的三十六座城邑全部獻出。
秦國放周赧王回去後,他就去世了。
秦國攻打韓國,奪取陽城、負黍,斬殺四萬人。
攻打趙國,奪取二十多縣,斬殺九萬人。
周赧王恐懼,背離秦國而與諸侯各國約定合縱,準備讨伐秦國。
秦國派将軍摎進攻西周,周赧王進入秦國,叩頭領罪,将所有的三十六座城邑、三萬人口,獻給秦國。
秦國接受了周赧王的進獻,放他回到西周。
這一年,周赧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