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逃到趙主父那裡,于是公子成和李兌包圍趙主父的行宮。
公子成和李兌殺死公子章及田不禮,消滅他們的黨羽。
公子成、 兌相與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
”乃遂圍之,令:“宮中人後出者夷!”主父欲出不得,探雀食之,三月餘餓死。
秦以魏冉為丞相。
丁卯(前294) 二十一年 秦敗魏師于解。
戊辰(前293) 二十二年 魏、韓伐秦,秦左更白起敗之,拔五城。
韓、魏伐秦,魏冉薦左更白起将兵,敗之于伊阙,殺虜其将,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
以起為國尉。
己巳(前292) 二十三年 楚君迎婦于秦。
秦王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願饬士卒,得一樂戰!”楚王患之,乃複與秦和親。
庚午(前291) 二十四年 秦伐韓,拔宛。
秦君封魏冉為穰侯,公子巿為宛侯,公子悝為鄧侯。
辛未(前290) 二十五年 東周君如秦。
秦魏冉伐魏,魏入河東,韓入武遂于秦。
魏地四百裡,韓地二百裡。
李兌相互謀劃說:“為了追殺公子章的緣故,包圍了趙主父的行宮,即使現在解散圍兵,我們也要滿門抄斬。
”于是繼續包圍行宮,命令:“宮裡的人晚出來的都要殺死!”趙主父想出來卻得不到允許,隻好掏幼鳥來吃,三個月後餓死在沙丘行宮。
秦國改任魏冉為丞相。
丁卯(前294) 周赧王二十一年 秦國在解打敗魏國軍隊。
戊辰(前293) 周赧王二十二年 魏國和韓國攻打秦國,秦國左更白起率軍打敗韓、魏聯軍,奪取五座城邑。
韓、魏兩國聯合攻打秦國,魏冉推薦左更白起統領軍隊,在伊阙打敗韓、魏聯軍,殺死和俘虜許多韓、魏聯軍的将領,斬殺士卒二十四萬,奪取五座城邑。
秦王任命白起為國尉。
己巳(前292) 周赧王二十三年 楚頃襄王從秦國迎娶新娘。
秦昭襄王給楚頃襄王的書信中說:“楚國如果背叛秦國,秦國就将率領諸侯各國攻打楚國,但願雙方整頓士卒,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頃襄王害怕戰争,就重新與秦國通婚和親。
庚午(前291) 周赧王二十四年 秦國攻打韓國,奪取宛。
秦國國君封魏冉為穰侯,公子巿為宛侯,公子悝為鄧侯。
辛未(前290) 周赧王二十五年 東周君主到秦國去。
秦國魏冉攻打魏國,魏國把河東劃給秦國,韓國把武遂劃給秦國。
魏地方圓四百裡,韓地方圓二百裡。
壬申(前289) 二十六年 秦大良造白起伐魏,取六十一城。
癸酉(前288) 二十七年 冬十月,秦君稱西帝,遣使立齊君為東帝,已而皆去之。
齊王問于蘇代:“秦使緻帝何如?”對曰:“願王受之而勿稱,以收天下之望,所謂以卑為尊也。
”齊王從之,稱帝二日而複歸之。
秦亦去帝号。
秦攻趙,拔梗陽。
甲戌(前287) 二十八年 秦攻魏,拔新垣、曲陽。
乙亥(前286) 二十九年 秦擊魏,魏獻安邑以和,秦出其人,募民徙之。
秦敗韓師于夏山。
齊滅宋。
宋有雀生,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
”康王喜,起兵滅滕,敗齊、楚、魏,取地數百裡,乃愈自信其霸。
欲霸之亟成,射天笞地,斬社稷而焚滅之。
為長夜之飲于室中,室中人呼萬歲,則堂上之人應之,堂下之人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至于國中,無敢不呼者,天下謂之“桀宋”。
齊伐之,民散,城不守。
王走,死溫。
壬申(前289) 周赧王二十六年 秦國大良造白起攻打魏國,奪取六十一座城邑。
癸酉(前288) 周赧王二十七年 冬十月,秦王自稱西帝,派使者立齊王為東帝,不久都放棄了這個稱号。
齊湣王問蘇代說:“秦國派使者讓我稱帝如何?”蘇代回答說:“希望大王接受這個尊号,但不稱帝,以便收買天下的人心,也就是以卑為尊。
”齊湣王采納了他的建議,僅稱帝兩天便恢複了王号。
秦王也放棄了帝号。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梗陽。
甲戌(前287) 周赧王二十八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新垣、曲陽。
乙亥(前286) 周赧王二十九年 秦國襲擊魏國,魏國獻出安邑以求講和。
秦國将城内百姓驅逐出去,招募秦國百姓遷到這裡。
秦國在夏山打敗韓國軍隊。
齊國滅掉宋國。
宋國有一隻雀生了一隻類似鹞鷹的飛禽,史官占蔔後說:“吉利,小而生大,一定稱霸天下。
”宋康王大喜,發兵滅掉滕國,先後打敗齊、楚、魏三國,奪取土地方圓有好幾百裡,于是更增加了稱霸諸侯的信心。
宋康王為了盡快地稱霸天下,他射天鞭地,把社稷神壇砍倒燒掉,以顯示自己威懾鬼神的威力。
他在宮室中徹夜飲酒,室中人高呼萬歲,大堂中的人就呼應萬歲,堂下的人接着響應,門外的人又緊跟着呼應,一直傳到全國,沒有人膽敢不呼萬歲,天下的人都罵他是“桀宋”。
齊國讨伐他,人民四散,城池無人把守。
宋康王逃走,死于溫地。
丙子(前285) 三十年 秦會楚于宛,會趙于中陽。
秦蒙武擊齊,拔九城。
齊殺狐咺、陳舉。
燕使亞卿樂毅如趙。
齊湣王滅宋而驕,乃侵楚及三晉,欲并二周為天子。
狐咺正議,斫之檀衢。
陳舉直言,殺之東闾。
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益以富貴,乃謀伐齊。
樂毅曰:“齊,霸國之餘業,地大人衆,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若約趙及楚、魏。
”于是使樂毅約趙秦,連楚及魏。
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許之。
丁醜(前284) 三十一年 燕上将軍樂毅以秦、魏、韓、趙之師伐齊,入臨菑。
齊君地出走,其相淖齒殺之。
毅下齊七十餘城,燕封毅為昌國君。
燕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将軍,并将秦、魏、韓、趙之師以伐齊。
戰于濟西,齊師大敗。
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逐北。
劇辛曰:“齊大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收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
今過而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于齊,無益于我,而結深怨,後必悔之。
”毅曰:“齊王伐攻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
今因其軍破而乘之,則其民必叛,而齊可圖也。
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過而撫其民,則難慮矣。
”遂進軍。
齊果大亂,湣王 丙子(前285) 周赧王三十年 秦國在宛會見楚國,在中陽會見趙國。
秦國蒙武襲擊齊國,攻下九城。
齊國殺死狐咺、陳舉。
燕國派亞卿樂毅到趙國。
齊湣王滅掉宋國後開始驕傲起來,接着又侵犯楚國和韓、趙、魏三國,打算吞并東、西二周,自己當天子。
狐咺據理正谏,被斬首在檀台的大路上;陳舉直言相勸,被殺死在東門。
燕昭王日夜安撫人民,讓手下的人富貴起來,然後開始謀劃攻打齊國。
樂毅說:“齊國具有稱霸國家的餘力,地大人衆,不容易獨自攻打它。
大王一定想要讨伐它,不如聯合趙、楚、魏國。
”于是,燕昭王派樂毅聯系趙國,利誘秦國,連絡楚國和魏國。
諸侯各國苦于齊國的驕橫暴虐,都答應下來。
丁醜(前284) 周赧王三十一年 燕國上将軍樂毅率領秦、魏、韓、趙各國軍隊攻打齊國,攻入臨菑。
齊湣王田地出逃,被齊相淖齒殺死。
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邑,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
燕國調集全部兵馬,任命樂毅為上将軍,并且率領秦、魏、韓、趙各國的軍隊,前往攻打齊國。
雙方在濟水西岸大戰,齊國軍隊大敗。
樂毅退還秦國和韓國的軍隊,分遣魏國軍隊進攻宋國舊地,部署趙國軍隊去收複河間,自己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追逐敗兵。
劇辛說:“齊國強大,燕國弱小,依賴各國的幫助才打敗齊國軍隊,應該及時占據邊境城邑來充實自己的領土,這是長久的利益。
現在大軍經過城邑卻不攻取,以深入為目的,這對齊國沒有什麼損害,對我們燕國也沒有什麼利益,而與齊國結下深怨,日後必定要後悔。
”樂毅說:“齊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不與屬下商議,他還罷退賢良人士,專門聽信谄谀之徒,政令嚴酷暴虐,百姓怨恨憤怒。
現在乘他軍隊潰敗的時機,隻要追擊不舍,他的百姓必定要反叛,而齊國就可以圖取了。
倘若不乘勝追擊,等他悔悟過去的錯誤,主動改正過錯,安撫人民,那時就很難謀算了。
”于是繼續進軍齊國腹地。
齊國果然大亂,齊湣王 出走。
毅入臨菑,取寶物、祭器,輸之于燕。
燕王親至濟上,勞軍行賞,封毅為昌國君,留徇齊城未下者。
齊王之衛,衛君辟宮舍之,稱臣共具。
王不遜,衛人侵之,去奔鄒、魯。
又有驕色,鄒、魯不納,遂走莒。
楚使淖齒将兵救齊,因為齊相。
齒欲與燕分齊地,及執湣王而數之曰:“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裡,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
”“嬴、博之間,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
”“有人當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
王知之乎?”曰:“知之。
”齒曰:“雨血者,天以告也;地坼者,地以告也;當阙而哭者,人以告也。
而王不戒焉,何得無誅!”遂擢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
樂毅聞畫邑人王蠋賢,令軍中環畫三十裡無入。
使人請蠋,蠋不往。
燕人曰:“不來,吾且屠畫!”蠋曰:“吾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齊王不用吾谏,吾退耕于野。
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遂自經死。
毅整軍,禁侵掠,禮逸民,寬賦斂,除暴令,修舊政,齊民喜悅。
乃遣左軍渡膠東、東萊,前軍循太山,東至海,略琅琊;右軍循河、濟,屯阿、鄄,以連魏師;後軍旁北海而撫千乘,以中軍據臨菑而鎮齊都。
祀桓公、管仲于郊,表王蠋之墓。
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
出逃。
樂毅進入齊都臨菑,搜取寶物、祭器,運回燕國。
燕昭王親自到濟上慰勞軍隊,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攻下尚未攻克的城邑。
齊湣王逃到衛國,衛國國君讓出宮室給他住,向他稱臣,并供給一切用度。
齊湣王傲慢不遜,衛國人攻擊他,不得已又跑到鄒、魯。
齊湣王到了鄒、魯,又流露出驕氣,鄒、魯兩地人不收留他,于是又出奔到莒。
楚國派淖齒率領軍隊救援齊國,因此當了齊相。
淖齒打算與燕國瓜分齊國,于是抓住齊湣王,并一條條責備他的罪過說:“千乘、博昌一帶,方圓有幾百裡,那裡天降血雨,沾濕百姓衣裳,大王知道嗎?”齊湣王回答說:“知道。
”又問:“嬴邑和博邑之間,土地斷裂,露出地底的深泉,大王知道嗎?”回答說:“知道。
”又問:“有人在宮門前大哭,尋找哭的人卻找不到,離開那裡又聽到哭聲。
大王知道嗎?”回答說:“知道。
”淖齒說:“天降血雨,是上天對你的警告;大地斷裂,是土地對你的警告;人堵在宮門哭是人民對你的警告。
但大王不知引以為戒,怎麼能夠不被誅殺!”于是抽出齊湣王的筋,把他懸在廟梁上,沒多久就死了。
樂毅聽說畫邑人王蠋賢能,命令軍隊将環畫邑三十裡的地方包圍起來,不準進入。
樂毅派人請王蠋,王蠋不肯前往。
燕人說:“你不來,我就要屠殺畫邑!”王蠋說:“我聽說忠臣不侍二君,烈女不嫁二夫,齊王不采納我的勸告,我隐退到郊野耕田。
國破君亡,我無法拯救,如今又用刀槍洗劫百姓,與其不講大義苟活,不如死去!”于是上吊而死。
樂毅整頓軍隊,禁止搶掠,禮遇民間的賢人,減輕賦稅,廢除嚴酷的法令,改善整頓過去的政務,齊國人民非常喜悅。
于是派遣左軍渡過膠東、東萊,前軍沿着泰山,向東到達海邊,進攻琅琊;右軍沿着黃河、濟水,屯紮在東阿、鄄城,與魏軍相接應;後軍依傍北海、安撫千乘,以中軍占據臨菑來鎮守齊國國都。
樂毅還在城郊祭祀齊桓公和管仲,修整王蠋的墳墓。
六個月之内,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邑,都分别設立郡縣來治理。
秦、魏、韓會于京師。
戊寅(前283) 三十二年齊襄王法章元年。
秦、趙會于穰。
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還。
齊人讨殺淖齒,而立其君之子法章,保莒城。
淖齒之亂,湣王子法章變名姓為莒太史敫家傭。
敫女奇法章狀貌,憐而竊衣食之,因與私通。
湣王從者王孫賈,失王處而歸。
其母曰:“汝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
汝今事王,王走,汝不知其處,汝尚何歸焉!”賈乃入市呼曰:“淖齒亂齊國,殺湣王,欲與我誅之者袒右!”市人從者四百人,與攻淖齒,殺之。
于是齊亡臣相與求湣王子,欲立之。
法章疑懼,久之乃敢自言,遂立以為齊王。
保莒城以拒燕,布告國中曰:“王已立在莒矣。
” 趙使蔺相如獻璧于秦。
趙得楚和氏璧,秦王請以十五城易之。
趙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
蔺相如曰:“以城求璧而不與,曲在我矣;與之璧而不與我城,則曲在秦。
臣願奉璧而往,城不入則臣請完璧而歸。
”王遣之。
相如至秦,既獻璧,視秦王無意償城,乃绐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賢而歸之,趙王以為上大夫。
衛君卒。
秦國、魏國、韓國在周朝京師相會。
戊寅(前283) 周赧王三十二年齊襄王法章元年。
秦國與趙國在穰地會談。
秦國攻取魏國安城,兵馬打到大梁才退回。
齊國人攻殺淖齒,擁立齊湣王的兒子法章為國君,堅守莒城。
齊國發生淖齒之亂時,齊湣王的兒子法章改名易姓,到莒太史敫家當雇工。
太史敫的女兒覺得法章相貌不凡,愛慕他,并偷拿些衣服和食物給他,因此與他私通。
齊湣王的侍從王孫賈,找不到齊湣王的下落,回到家裡。
王孫賈的母親說:“你早出晚回,我倚靠着家門盼望;你晚出不歸,我倚靠街門等待。
如今你事奉大王,大王走失,你卻不知道他去了什麼地方,你還有什麼臉回來!”王孫賈便走到集市大呼說:“淖齒叛亂齊國,殺死齊湣王,想跟我一起誅殺淖齒的人把右臂袒露出來!”當時集市中跟從的有四百人,他們與王孫賈一起攻打淖齒,終于把淖齒殺死。
于是,齊國舊臣一起尋找齊湣王的兒子,打算立他為王。
法章擔心害怕,過了好久才敢于說出自己的身份,于是被擁立為齊王。
大家堅守莒城以抵抗燕國,并向國内人民宣布:“齊王已經在莒城即位了。
” 趙國派蔺相如到秦國進獻玉璧。
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請求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取。
趙惠文王不想給秦國,但畏懼秦國強大;想給秦國,又怕受到欺騙。
蔺相如說:“秦國拿城來換璧,如果我們不願意,我們理屈;如果我們給他璧而他不給我們城邑,那麼就是秦國理屈。
我願意奉璧前往,如果得不到城邑,那麼我就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便派他前往。
蔺相如到了秦國,把璧獻出後,見秦昭襄王無意給城,便把璧騙回,派随從的人揣在懷中,從小道返回趙國,而他自己留在秦國聽候處治。
秦昭襄王欣賞蔺相如的賢能,便把他放了,趙惠文王任命蔺相如為上大夫。
衛國國君去世。
嗣君好察微隐。
縣令有發褥而席弊者,嗣君聞之,乃賜之席。
令大驚,以為神。
又使人過關市,賂之以金,既而召關市,問有客過與汝金,汝回遣之,關市大恐。
又愛洩姬,重如耳,而恐其因愛重以壅己也,乃貴薄疑以敵如耳,尊魏妃以偶洩姬,曰:“以是相參也。
”衛有胥靡亡之魏,嗣君使以五十金買之,不得,乃以左氏易之。
左右曰:“以一都買一胥靡可乎?”嗣君曰:“治無小,亂無大,法不立,誅不必,雖有十左氏無益也。
法立誅必,雖失十左氏無害也。
” 己卯(前282) 三十三年 秦伐趙,拔兩城。
庚辰(前281) 三十四年 秦伐趙,拔石城。
楚謀入寇,王使東周公喻止之。
楚欲圖周,王使東周武公謂楚令尹昭子曰:“西周之地不過百裡而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衆不足以勁兵,而攻之者名為弑君。
然而猶有欲攻之者,見祭器在焉故也。
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猶攻之,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倍矣。
裂楚之地,足以肥國;诎楚之名,足以尊主。
今子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 衛嗣君喜好考察細微隐情。
有個縣令在掀起褥子時,露出下面的破席。
衛嗣君聽說後,便賜給他一領新席。
縣令大驚,認為衛嗣君辦事如神。
衛嗣君又曾經派人在經過市場關卡時,拿金子賄賂稅收人員,事後召來關卡的稅收人員,詢問過客拿金子賄賂的情況,讓他把金子退回,使得關卡收稅人員非常驚恐。
衛嗣君還寵愛洩姬,器重如耳,但是恐怕他們利用自己的寵愛和器重來蒙蔽自己,就提升薄疑來與如耳匹敵,尊崇魏妃來與洩姬并列,說道:“用這種辦法來相互制約。
”衛國有一個服役的囚徒逃亡到魏國,衛嗣君讓人用五十金買回,沒有成交,便要用左氏城來換取。
左右随從說:“用一座城邑來買一個役徒合适嗎?”衛嗣君說:“治理不在事情大小,亂事不分輕重,法令不能确立,有誅不行,雖然有十座左氏也沒有什麼益處。
如果有法必依,有誅必行,雖然失去十座左氏也沒有什麼大害。
” 己卯(前282) 周赧王三十三年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兩座城邑。
庚辰(前281) 周赧王三十四年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石城。
楚國圖謀入侵周朝,周赧王派遣東周公講明道理,制止了這一計謀。
楚國打算滅掉周王朝,周赧王派遣東周武公對楚國任令尹職的昭子說:“西周的領土不過方圓百裡,但在名分上卻是天下的共主。
瓜分西周的土地不足以使國家富饒,掠奪西周的人民不足以使軍隊強勁,而攻打西周的人在名分上就是弑君。
然而為什麼還有人打算攻打西周呢?這是因為他們看到祭器還在西周的緣故。
虎肉腥臊而又長着鋒利的牙齒和指爪,但仍有人為了得到虎皮,而去獵取,如果是給沼澤中的麋鹿披上老虎的皮,想要獵取的人必然會增加一萬倍了。
分割楚國的土地,足以使國家富饒;斥責楚國犯上的名聲,足以尊崇周王室的聲名。
現在你打算殘害天下共同尊奉的宗主,占有夏、商、周三代傳承的禮器, 器南則兵至矣。
”于是楚計不行。
辛巳(前280) 三十五年 秦白起伐趙,取代光狼城。
司馬錯因蜀伐楚,拔黔中。
楚獻漢北、上庸于秦。
壬午(前279) 三十六年 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
秦、趙會于渑池。
秦王告趙王,願為好會于河外渑池。
廉頗、蔺相如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趙王乃行,相如從。
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不過三十日,過此不還,則請立太子以絕秦望。
”王許之。
乃會飲酒,秦王請趙王鼓瑟,趙王鼓之。
相如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
相如曰:“五步之内,臣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乃一擊缶。
罷酒,秦終不能有加于趙,趙人亦盛為之備,秦不敢動。
趙王歸,以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右。
頗曰:“我為将,有攻城野戰之功。
相如素賤,徒以口舌而位加我上,我見必辱之。
”相如聞之,不肯與會,每朝常稱病,出而望見,辄引車避匿。
其舍人皆以為恥。
相如曰:“子視廉将軍孰與秦王?”曰:“不若。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隻怕禮器剛運到南方,讨伐你的兵馬就來臨了。
”于是楚國放棄了原來的計策。
辛巳(前280) 周赧王三十五年 秦國白起攻打趙國,奪取代地光狼城。
司馬錯從蜀地進攻楚國,攻占黔中。
楚國被迫向秦國獻出漢北和上庸。
壬午(前279) 周赧王三十六年 秦國白起攻打楚國,奪取鄢、鄧、西陵等地。
秦國與趙國在渑池相會。
秦昭襄王告訴趙惠文王說,希望在黃河以南的渑池友好相會。
廉頗、蔺相如說:“大王如果不去,會顯得趙國軟弱和膽怯。
”趙惠文王準備出行,蔺相如随行。
廉頗送到邊境,與趙惠文王辭别說:“大王出行,加上路上所用時間,到會談儀式全部結束,不會超過三十天,倘若過了這個時限大王不能回來,就請立太子為趙王,以此斷絕秦國要挾的念頭。
”趙惠文王答應了。
等到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在渑池相會飲酒,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彈瑟,趙惠文王便彈了一曲。
蔺相如請秦昭襄王敲缶,秦昭襄王不肯。
蔺相如說:“五步之内,我就可以讓脖頸裡的鮮血濺到大王的身上。
”秦昭襄王身邊的侍從打算刺殺蔺相如。
蔺相如瞪眼呵斥,吓得他們不敢亂動。
秦昭襄王隻好敲了一下缶。
直到酒席結束,秦國始終不能對趙國強加非禮要求,趙國人也早有嚴密防備,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趙惠文王回國後,任命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作為趙國大将,有攻城野戰的功勞。
蔺相如原本是普通平民,僅僅靠口舌居于我之上,我見到他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聽說後,不願意跟他見面,每次上朝常稱病不去,外出望見廉頗時,就讓車子遠遠地避開。
蔺相如的門客屬下都為此感到羞恥。
蔺相如說:“你們看廉将軍比得上秦王嗎?”門客們說:“比不上。
”蔺相如說:“盡管秦王那樣威風,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 相如雖驽,獨畏廉将軍哉!顧吾念之,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趙,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頗聞之,肉袒負荊,至門謝罪,遂為刎頸交。
燕君平卒,樂毅奔趙。
齊田單襲破燕軍,盡複齊地。
齊君入臨菑,封單為安平君。
趙封樂毅為望諸君。
初,燕人攻安平,臨菑市掾田單使其宗人以鐵籠傳車。
及城潰,人争門出,皆以軸折被禽,獨單宗人得免,遂奔即墨。
時齊地皆已屬燕,獨莒、即墨未下。
樂毅并軍圍之,即墨大夫戰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戰,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是多智習兵。
”立以為将。
樂毅圍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圍,去城九裡而為壘。
令曰:“城中民出者勿獲,困者赈之,使即舊業。
”三年而猶未下。
或讒之于昭王曰:“樂毅智謀過人,呼吸之間,克七十餘城。
今不下者兩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齊人,遂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會,引言者讓之曰:“先王不貪土地,而舉國以禮賢者,遭所傳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順。
齊為無道,以害先王。
寡人統位,痛之入骨,故延群臣、招賓客,以求報仇。
有成功者,尚欲與共燕國,今樂君親為寡人破齊,夷其宗廟,報塞先仇。
齊固樂君之有,非燕所得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斬之。
遣國相立毅為齊王。
毅皇恐不 相如雖然無能,難道就單單畏懼廉将軍不成!我是考慮到,秦國所以不敢對趙國施加武力,隻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存在。
現在如果我們兩虎相争,勢必都要遭殃。
我之所以這樣一再避讓,是先考慮國家的利害,而把私人的仇怨丢在腦後。
”廉頗聽說後,便裸露着上身,背着荊條親自到蔺相如家中承認錯誤,于是兩人結成生死之交。
燕國國君姬平去世,樂毅逃到趙國。
齊國田單襲擊打敗燕國軍隊,收複了所有的齊國土地。
齊國國君進入臨菑,封田單為安平君。
趙國封樂毅為望諸君。
起初,燕國人攻打安平,臨菑管理市場的低級官員田單讓他的家族都用鐵皮包上車軸頭。
待到城破,人們争相奪門而出,都因車軸互相碰撞折斷而被俘虜,隻有田單一族幸免,于是逃到即墨。
當時齊國土地都被燕國占領,隻有莒城、即墨沒有被攻陷。
樂毅合并軍隊圍攻即墨,即墨大夫陣亡。
即墨人說:“安平之戰,田單家族因用鐵皮包住車軸得以保全,可見田單足智多謀,熟習兵事。
”于是擁立田單為将領。
樂毅圍攻莒城、即墨兩座城邑,一年未能攻克,就下令解圍,在離城九裡的地方紮下營壘。
下令說:“城中的百姓出來的,不要抓捕他們,有饑困的還要赈濟,讓他們各操舊業。
”過了三年,還是沒有攻下。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進讒言說:“樂毅智謀超人,從前能夠一口氣攻下七十多座城邑。
現在沒有攻下兩座城池,不是因為他的兵力不足,之所以過了三年沒有攻下來的原因,是打算依仗兵威鎮服齊國百姓,以便南面稱王。
”燕昭王于是擺下酒宴,大會群臣,叫出說此話的人,責備道:“先王不貪圖土地,所以提倡全國都來尊重賢能人才,是因為遇到繼承人德行不足,不能勝任使命,使國内人民不順。
齊國不講道義,趁機得以殘害先王。
我即位後,對此痛心疾首,所以才廣泛延請各位大臣,招緻衆多賓客,以求報仇雪恨。
有人能夠完成此志的,尚且願意與他共享燕國,何況現在樂君親自為我打敗齊國,夷平齊國宗廟,報了先前的大仇。
齊國原本就應該歸樂君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
你憑什麼敢說這樣的話冒犯樂君!”于是把他殺了。
又派國相立樂毅為齊王。
樂毅惶恐不安,不敢 受,拜書以死自誓。
由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莫敢複有謀者。
頃之,昭王薨。
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于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
齊人所懼,唯恐他将之來,即墨殘矣。
”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将。
毅遂奔趙。
将士由是憤惋不和。
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先祖于庭,飛鳥皆翔舞而下。
燕人怪之,單因宣言曰:“當有神師下教。
”俄有一卒曰:“臣可以為師乎?”單遂師之。
每出約束,必稱神師。
又宣言曰:“吾唯懼燕人劓所得齊卒,置之前行,即墨敗矣。
”燕人如其言。
城中皆怒,堅守,唯恐見得。
單又言:“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為寒心。
”燕軍掘燒之,齊人望見皆涕泣,其欲出戰,怒自十倍。
單知其可用,乃身操版锸,與士卒分功,妻妾編于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饷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
燕軍益懈。
單收城中,得牛千餘,為绛缯衣,畫以五采龍文,束兵刃于其角,灌脂束葦于其尾,鑿城數十穴。
夜縱牛燒葦端,壯士五千人随之。
牛熱怒奔燕軍,所觸盡死傷。
燕軍大驚,而城中鼓噪從之。
燕軍敗走,齊人殺騎劫,追亡逐北至河上,七十餘城皆複為齊。
乃迎王自莒入臨菑。
王以太史敫之女為後,是為君王 接受,并上書表示誓死不肯從命。
從此,齊國人佩服樂毅的大義,諸侯各國敬畏樂毅的信用,沒有人再敢圖謀他。
不久,燕昭王去世。
燕惠王自從當太子時就不喜歡樂毅,于是田單便施展反間計,說:“樂毅和燕國新王有嫌隙,他害怕被殺,打算擁兵在齊國稱王,齊國人還沒有歸順他,所以暫時延緩攻打即墨,等待時機來臨。
齊國人所害怕的,是燕國派别的大将來,那時即墨就殘破不堪了。
”燕惠王聽說後,當即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大将。
樂毅便逃到趙國。
燕軍将士因此憤憤不平,内部不和。
田單命令城裡人吃飯時,一定要在院裡祭祀祖先,使得飛鳥為覓到食物後紛紛盤旋着飛下來。
燕國人很驚訝,田單趁機宣揚說:“将有天神派軍師從天上下來指教我們。
”不多時,有一個士卒說:“我可以當神師嗎?”田單便把他奉為神師。
每當發号施令,總是聲稱出自神師的意旨。
田單又揚言說:“我就怕燕軍把齊國俘虜的鼻子割下,然後把他們安排在隊伍的前列,這樣即墨就會失敗了。
”燕軍聽說後,果然照此辦理。
城中的軍民都非常憤怒,堅決守衛城池,唯恐城破被俘。
田單又揚言說:“我真怕燕軍會挖我們城外的墳墓,讓人寒心。
”燕軍就挖毀墳墓,焚燒死屍,齊軍望見都痛哭流涕,想出戰,怒氣滿腔。
田單知道士卒可以死戰,便親自拿夾闆和鐵鏟修築工事,分擔士卒的勞苦,将自己的妻妾都編入軍隊中,把食物都拿出來犒勞戰士。
然後,田單命令甲士都潛伏起來,讓老弱殘兵和女子登城守衛,派使者到齊軍中約定投降。
這時,燕軍更加松懈。
田單在城中征集了一千頭牛,給它們披上赤色綢布,綢布上畫着五彩的龍紋,還在牛角上捆上兵刃,在牛尾上綁上灌好油脂的葦草,又在城牆根挖好幾十個洞。
等到夜裡,點燃牛尾上的葦草,把牛放出城外,五千名勇士緊随牛後。
牛受熱發怒,直奔燕軍,被牛撞上的燕軍不是死就是傷。
正當燕軍驚慌失措的時候,城中又傳來戰鼓呐喊之聲。
燕軍潰退,齊軍殺死騎劫,追殺敗逃的燕軍兵馬,一直到黃河邊,齊國失去的七十多座城池都得到收複。
于是,田單迎接齊襄王從莒城進入臨菑。
齊襄王立太史敫的女兒為王後,這就是君王 後,生太子建。
以單為相,封安平君。
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污吾世。
”終身不見君王後。
君王後亦不以不見故失人子之禮。
田單嘗出,見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解裘衣之。
襄王惡之,曰:“單将欲以是取吾國乎?”岩下有貫珠者聞之,言于王曰:“王不如因以為己善。
下令曰:&lsquo寡人憂民之饑也,單收而食之。
寡人憂民之寒也,單收而衣之。
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
&rsquo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單之善亦王之善也。
”王曰:“善。
”乃賜單牛酒。
後數日,貫珠者複見王曰:“王朝日宣召田單而揖之于庭,口勞之。
乃布令求百姓之饑寒者,收谷之。
”乃使人聽于闾裡,聞丈夫之相與言曰:“田單之愛人,嗟,乃王之教也!”王有所幸臣九人,語王曰:“安平君與王君臣無異,而内撫百姓,外懷戎翟,禮天下之賢士,其志欲有為也。
”異日,王曰:“召相單來!”單所任貂勃聞之,稽首于王曰:“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獨曰&lsquo單&rsquo,安得此亡國之言乎!夫安平君以惴惴即墨三裡之城、五裡之郭,而反千裡之齊。
當是時而自王,天下莫之能止。
然計之于道,歸之于義,以為不可,故棧道木閣而迎王于城陽。
今國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lsquo單&rsquo,嬰兒之計不為此也。
”王乃殺九人,而益封安平君萬戶。
後,君王後生了太子建。
齊襄王任命田單為相,封為安平君。
太史敫說:“女兒不用媒人就把自己嫁給别人,玷污了我家的門風。
”終身不見君王後。
君王後卻并沒有因為父親不見自己而失去做子女的禮數。
田單曾經外出時,看見一位老人正在渡淄水,因為寒冷走不動了,他便脫下皮袍給老人披上。
齊襄王對這件事很反感,說道:“莫非田單想通過這種行為來奪取我的國家嗎?”殿階下有個穿珠子的人聽見了,對齊襄王說:“大王不如把這件事變成自己的善行。
下令說:&lsquo我擔憂百姓挨餓,田單便收容他們,給他們食物。
我擔憂百姓受凍,田單便收容他們,給他們衣服。
我擔憂百姓過分操勞,田單也同樣擔憂,很合我的心意。
&rsquo田單有這種善行,而大王嘉獎他,那麼田單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
”齊襄王說:“好。
”于是賞賜田單牛和酒。
過了幾天,穿珠子的人又來見齊襄王說:“大王應該在上朝的日子召見田單,在朝廷上對他拱手施禮,并親口慰勞他。
然後發布命令尋找百姓中的饑寒交迫的人,予以收養。
”齊襄王照做後派人到街巷中探聽,聽士大夫們互相說道:“田單的愛撫百姓,啊,這都是大王的教誨呀!”齊襄王所寵幸的九個大臣一起對齊王說:“安平君與大王之間,君臣上下不分,他對内安撫百姓,對外懷柔戎翟,禮遇天下的賢士,恐怕志向不小吧。
”過了幾天,齊襄王說:“召國相田單來!”田單任用的貂勃聽到後,向齊襄王叩頭說:“周文王得到呂尚後拜他為太公,齊桓公得到管仲後尊他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後卻隻稱他&lsquo田單&rsquo,大王怎能說出這種亡國的言論呢!安平君憑着垂危憂恐的内城方圓隻有三裡、外城方圓不過五裡的即墨城,一舉收複了方圓千裡的齊國。
如果在當時田單自立為王,天下無法阻止。
然而田單考慮到君臣之道,歸于大義,認為不能那樣做,所以他修築棧道和木閣,把大王從城陽接回來。
現在國家已經穩定,人民已經安甯,大王卻直呼&lsquo田單&rsquo,就是小孩子稍加考慮,也不會這樣做。
”齊襄王于是殺掉了那九個大臣,加封安平君食邑一萬戶。
田單将攻狄,往見魯仲連。
仲連曰:“将軍攻狄不能下也。
”單曰:“單以即墨餘卒破燕複齊,今攻狄而不下,何也?”弗謝而去。
遂攻狄,三月不克。
單乃懼,問仲連,仲連曰:“将軍在即墨,織蒉仗锸,為士卒倡曰:&lsquo無可往矣!宗廟亡矣!今日尚矣!歸于何黨矣!&rsquo當此之時,将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此所以破燕也。
今将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娛,黃金橫帶,騁乎淄、渑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
”單明日,厲氣循城,立于矢石之所,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趙王欲與樂毅謀伐燕,毅泣曰:“臣疇昔之事昭王,猶今日之事大王也。
若複得罪在他國,終身不敢謀趙之奴隸,況子孫乎!”趙王乃止,而封毅于觀津,号望諸君,尊寵之,以警動于燕、齊。
燕惠王恐趙用之以乘其敝,乃使人讓毅,且謝之曰:“将軍捐燕歸趙,自為計則可矣,而何以報先王所以遇将軍之意乎?”毅報書曰:“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計也。
罹毀辱之謗,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
”燕乃複以毅子間為昌國君,而毅往來複通燕,竟卒于趙。
薛公田文卒。
田單準備攻打狄人,前往會見魯仲連。
魯仲連說:“将軍攻打狄人,恐怕打不下來。
”田單說:“我用即墨的殘餘士卒擊敗了燕國,收複了齊國領土,如今卻說攻不下狄人,有什麼道理?”沒有告辭就走了。
于是田單開始攻打狄人,三個月沒有攻克。
田單有些恐慌,詢問魯仲連,魯仲連說:“将軍在即墨的時候,可以親自編草鞋,持鐵鏟,帶領士卒們呼道:&lsquo沒有出路啊!國家将亡啊!今天是死是活,全看這一仗啊!&rsquo當時,将軍有戰死的決心,士卒沒有偷生的念頭,全軍上下沒有不揮淚振臂要決一死戰的,這就是打敗燕軍的原因。
如今,将軍東面有夜邑豐厚的租稅之奉,西面有淄上的遊觀之樂,腰系黃金帶,馳騁于淄水與渑水之間,有生活的樂趣,卻沒有去死的決心,所以不能取勝。
”第二天,田單振奮精神,親臨城下視察,站在箭雨飛石之中,手持鼓槌,擊鼓進軍,狄人終于被攻下。
趙惠文王打算和樂毅謀劃攻打燕國,樂毅哭泣着說:“我過去侍奉燕昭王,就像今天侍奉大王一樣。
如果我又得罪大王而跑到别的國家,就終身不敢圖謀趙國的奴隸,更别說大王的子孫後代了!”趙惠文王隻好作罷,而把觀津封給樂毅,加号為望諸君,對他更加尊寵,以此警告燕國與齊國不得妄動。
燕惠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衰弱困難時行動,于是派人去責備樂毅,并且表示歉意,說道:“将軍抛棄燕國,歸依趙國,作為替自己考慮是可以的,但是又如何報答先王對待将軍的一片情意呢?”樂毅回信說:“避免殺身大禍,建立功勳,以此顯示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
遭受侮辱诋毀的诽謗,敗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怕看到的。
在燕國蒙受的意外大罪,并不想借在趙國受到的寵幸去謀取燕國的私利,因為這在道義上是不應該的。
古代的君子與人絕交,不會說别人的壞話;忠臣離開故國,不為自己的名聲洗刷。
我雖不才,也從古代君子那裡受到多次教益。
”燕國便重新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也再次與燕國往來通好,最終死于趙國。
薛公田文去世。
初,齊湣王既滅宋,欲去孟嘗君。
孟嘗君奔魏,魏以為相,與諸侯共伐破齊。
襄王複國,而孟嘗君中立為諸侯,無所屬。
襄王畏之,與連和。
至是卒,諸子争立,齊、魏共滅之。
癸未(前278) 三十七年燕惠王元年。
秦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
楚徙都陳。
秦置南郡,封起為武安君。
甲申(前277) 三十八年 秦置黔中郡。
乙酉(前276) 三十九年魏安僖王元年。
秦白起伐魏,拔兩城。
楚複取江南十五邑。
楚王收東地兵,複取秦所拔江南十五邑為郡,以距秦。
魏封公子無忌為信陵君。
丙戌(前275) 四十年 秦魏冉伐魏,韓救之,大敗。
魏納八城于秦。
秦複伐魏,圍大梁,魏又割溫以和。
秦敗韓救兵,斬首四萬。
丁亥(前274) 四十一年 魏複與齊合從。
秦魏冉伐魏,拔四城。
斬首四萬。
戊子(前273) 四十二年 起初,齊湣王在滅掉宋國後,打算除去孟嘗君。
孟嘗君逃往魏國,魏國任命他為相,與各國諸侯一起打敗了齊國。
齊襄王複國後,而孟嘗君獨立于各國之間,無所依屬。
齊襄王害怕孟嘗君,便與他和解。
至此,孟嘗君去世,他的幾個兒子争奪繼承權,齊國和魏國便一起滅掉了薛邑。
癸未(前278) 周赧王三十七年燕惠王元年。
秦國白起攻打楚國,攻占郢都,燒毀夷陵。
楚國遷都陳城。
秦國在占領的楚地上設置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
甲申(前277) 周赧王三十八年 秦國設置黔中郡。
乙酉(前276) 周赧王三十九年魏安僖王元年。
秦國白起伐魏,攻占兩城。
楚國收複江南十五座城邑。
楚頃襄王征集東部士兵,收複了被秦國攻占的江南十五座城池,設立郡,以便抵禦秦國。
魏國封公子魏無忌為信陵君。
丙戌(前275) 周赧王四十年 秦國魏冉攻打魏國,韓國出兵救援魏國,結果大敗。
魏國向秦國獻出八座城池。
秦國再次攻打魏國,圍攻大梁,魏國隻好又割讓溫邑來求和。
秦國打敗韓國救兵,斬殺四萬人。
丁亥(前274) 周赧王四十一年 魏國重新與齊國合縱抗秦。
秦國魏冉攻打魏國,攻克四城。
斬殺四萬人。
戊子(前273) 周赧王四十二年 趙、魏伐韓,秦救之,大破其軍,魏割南陽以和。
秦救韓,敗趙、魏之師,斬首沉卒十五萬。
魏段幹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
蘇代謂魏王曰:“欲玺者,段幹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玺者制地,欲地者制玺,魏地盡矣。
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王曰:“是則然也,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對曰:“夫博之所以貴枭者,便則食,不便則止。
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王不聽,卒以南陽為和。
實脩武。
己醜(前272) 四十三年韓桓惠王元年。
楚太子完質于秦。
秦王将使武安君與韓、魏伐楚,楚使者黃歇至秦聞之,恐其一舉而滅楚也,乃上書曰:“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緻至則危,累棋是也。
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以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王又兼韓服魏,割濮磨之北,注秦、齊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
王若能保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衆,仗兵革之強,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
《易》曰:&lsquo狐涉水,濡其尾。
&rsquo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且楚國援也,鄰國敵也。
今王妒楚之不毀,而忘毀楚之強 趙國、魏國聯合攻打韓國,秦國派兵救援韓國,大敗趙國、魏國的軍隊,魏國割讓南陽以求講和。
秦國援救韓國,打敗趙國和魏國的軍隊,斬殺和淹死聯軍十五萬人。
魏國的段幹子建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以求媾和。
蘇代對魏王說:“想得到官印的是段幹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國。
現在大王讓想得到官印的去控制想得到土地的,讓想得到土地的去控制想得到官印的,魏國的土地就一點不剩了。
用土地來讨好秦國,就好比抱着木柴去救火,柴禾燒不盡,火也不會滅。
”魏王說:“是這麼個道理,不過事情已經開始進行,不可以改變了。
”蘇代回答說:“在博戲中,人們所以看重枭這一粒骰子,是因為它方便時可以吃掉對方,不方便時就放過對方。
現在大王運用智謀難道還不如運用枭嗎?”魏王沒有聽從,最終拿南陽求和。
南陽實際上就是脩武。
己醜(前272) 周赧王四十三年韓桓惠王元年。
楚太子完在秦國充當人質。
秦昭襄王将要派武安君白起聯合韓國和魏國攻打楚國,楚國使者黃歇到達秦國後聽說這件事,恐怕秦國一舉滅掉楚國,便上書秦王說:“我聽說物極必反,冬天與夏天的交替就是這樣;物極則危,壘棋子就是如此。
現在強大的秦國的地域,遍及天下,控制天下的兩端,這是從有人民以來,擁有萬輛車馬的大國從未達到的。
大王又兼并韓國,鎮服魏國,占據濮磨以北,使領土連結于齊國和秦國的要害,切斷楚國和趙國的中樞,天下各國三番五次地聚合,終究不敢去救,可見大王的威武舉世無雙。
大王如果能夠保守功業和威勢,收斂繼續攻取的雄心,廣施仁義,消除後患,那麼,大王的業績能夠與三代聖王、五位霸主相比肩。
大王如果倚仗士卒衆多,憑借軍備精良,想用武力使天下各國君主屈膝稱臣,我擔心将會帶來後患。
《易經》說:&lsquo小狐渡水,沾濕狐尾。
&rsquo這是說開始容易,結束困難。
況且楚國是您的後援,鄰國是您的敵人。
現在大王忌妒楚國不滅,卻忘掉滅楚就會增強 韓、魏也。
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
今王信韓、魏之善王,而欲資之與攻楚,此正吳之信越也。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為一,則韓、魏必為關内之侯;注地于齊,則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
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王從之。
使歇歸,約親于楚。
楚複使歇侍太子完,為質于秦。
秦置南陽郡。
秦、魏、楚伐燕。
庚寅(前271) 四十四年燕武成王元年。
趙伐齊。
辛卯(前270) 四十五年 秦伐趙,圍阏與,趙奢擊卻之。
趙封奢為馬服君。
初,趙奢為田部吏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殺其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殺之。
奢曰:“君于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法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于天下耶!”平原君賢之,言于王,使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韓國、魏國的勢力。
我為大王考慮,這種做法不可取。
再說韓國和魏國的父子兄弟相繼死于秦國的刀箭之下,已快有十代了,所以如果韓國和魏國不滅亡,秦國的社稷就有被破壞的憂患。
如今大王相信韓國、魏國親善大王,因而打算資助他們一起進攻楚國,這正像當年吳國相信越國一樣。
我為大王考慮,不如善待楚國。
秦國與楚國合而為一,那麼韓國和魏國必定成為大王手下的關内之侯;索要齊國的土地,那麼齊國西部領土便舉手可得。
大王的領土橫貫東西兩海,扼制天下,那麼燕國、趙國與齊國、楚國相隔絕,齊國、楚國與燕國、趙國相離異。
然後大王再威逼燕國、趙國,動搖齊國、楚國,這四個國家不等到被痛擊,就會臣服秦國了。
”秦昭襄王聽從了黃歇的建議,派他歸國,與楚國締結親善的條約。
楚國又派黃歇侍奉太子完到秦國做人質。
秦國設置南陽郡。
秦國、魏國、楚國聯合攻打燕國。
庚寅(前271) 周赧王四十四年燕武成王元年。
趙國攻打齊國。
辛卯(前270) 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國攻打趙國,圍攻阏與,趙奢率軍擊退秦軍。
趙國封趙奢為馬服君。
起初,趙奢擔任田部官吏時去征收賦稅,平原君家不肯交納,趙奢就依照法規殺死平原君家的主事人一共九人。
平原君大怒,準備殺死趙奢。
趙奢說:“您在趙國是個貴公子,如今您放縱自己的家人不奉公守法就會削弱法規的威嚴,法規的威嚴受損就會使國家衰弱,國家衰弱就會造成諸侯出兵入侵,這時趙國就會滅亡,您又如何享受這般富貴呢!以您的高貴的地位,如果奉公守法就會上下協調,上下協調就使國家強大,國家強大就使趙氏天下鞏固,而您既然是趙王室的貴戚,豈能輕視趙氏的天下!”平原君認為趙奢很賢能,把這事告訴趙王,讓他管理國家賦稅,結果國家賦稅被管理得非常有條理,百姓富足,國庫充實。
及秦圍阏與,王召群臣問之,廉頗、樂乘皆曰:“道遠險狹難救。
”奢曰:“道遠險狹,如兩鼠鬥于穴中,将勇者勝。
”王乃令奢将兵救之。
去邯鄲三十裡而止,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谏者死。
”秦師軍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有言急救武安者,奢立斬之。
堅壁二十八日不行,複益增壘。
秦間入趙軍,奢善食而遣之。
間還報,秦将大喜。
奢既遣間,卷甲而趨,一日一夜距阏與五十裡而軍。
軍壘成,秦師聞之,悉甲而往。
趙軍士許曆請谏,奢進之。
曆曰:“秦不意趙至此,其來氣盛,将軍必厚集其陳以待之。
不然必敗。
”奢曰:“請受教。
”曆請刑,不許。
曆複請曰:“先據北山者勝。
”奢即發萬人趨之。
秦師後至,争山不得上,奢縱兵擊之,秦師大敗,解阏與而還。
趙封奢為馬服君,以許曆為國尉。
秦伐齊,取剛、壽。
穰侯言于秦王,使客卿竈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
秦滅義渠。
義渠戎王與秦太後亂,有二子。
太後詐殺戎王于甘泉,遂起兵滅義渠。
秦以範睢為客卿。
初,魏人範睢從中大夫須賈使于齊。
齊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賈以為睢以國陰事告齊也,歸告其相魏齊。
齊怒 等到秦國圍攻阏與時,趙惠文王召集群臣詢問計策,廉頗、樂乘都說:“道路遙遠,險惡狹窄,難以營救。
”趙奢說:“道路遙遠,險惡狹窄,就如兩鼠在洞穴中相鬥,将帥勇敢的一方取勝。
”趙惠文王便命令趙奢率兵救援阏與。
軍隊剛離開邯鄲三十裡就停止不前,在軍中下令說:“凡是進谏軍事的一律處死。
”秦國軍隊駐紮在武安西邊,擂鼓喧嘩,布兵列陣,使武安城裡的屋瓦都被震動。
有人進言應該急救武安,被趙奢當即斬首。
趙奢讓士兵修築堅固的工事,二十八天不前進,還不斷地增修營壘。
秦國的間諜潛入趙軍,趙奢招待他好吃好喝,然後放走他。
間諜回到秦軍報告情況,秦軍大将非常高興。
趙奢放走間諜後,立即卷起盔甲快速前進,一天一夜便到了距離阏與五十裡的地方,駐紮下來。
營壘剛修成,秦軍聞訊後,都身披戰甲前來迎敵。
趙軍中有個叫許曆的軍士請求提出自己的建議,趙奢便召見了他。
許曆說:“秦軍沒有意料到趙軍會到這裡,他們的來勢一定很兇猛,将軍一定要用雄厚的陣式來對付他們。
不然的話,必然失敗。
”趙奢說:“願意接受你的指教。
”許曆請求以違軍令受刑,趙奢不同意。
這時許曆才又說道:“先占據北山的一方勝利。
”趙奢即刻發兵一萬人前往北山。
秦軍後到達北山,争奪北山卻無法上去,趙奢指揮士兵出擊秦軍,秦軍大敗,撤去對阏與的包圍,退兵返回。
趙國封趙奢為馬服君,任命許曆為國尉。
秦國攻打齊國,占據剛、壽。
穰侯魏冉向秦王建議,派一位名叫竈的客卿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地,用來擴大自己的陶邑封地。
秦國滅掉義渠。
義渠戎王與秦太後私通,生下兩個兒子。
秦太後在甘泉宮以欺騙手段殺死戎王,因此發兵滅掉了義渠。
秦國任命範睢為客卿。
起初,魏國人範睢跟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範睢能言善辯,就私下賜給他金子,須賈認為範睢将魏國的機密告訴了齊國,回國後便向魏國宰相魏齊告發。
魏齊十分震怒, 笞擊睢,折脅摺齒,置廁中。
睢佯死得出,魏人鄭安平持睢亡匿,更姓名曰張祿。
秦谒者王稽使魏,載與俱歸,薦之王,王見之離宮。
睢佯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睢謬曰:“秦安得王,獨有太後、穰侯耳!”王微聞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對曰:“唯唯。
”如
公子成和李兌殺死公子章及田不禮,消滅他們的黨羽。
公子成、 兌相與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
”乃遂圍之,令:“宮中人後出者夷!”主父欲出不得,探雀食之,三月餘餓死。
秦以魏冉為丞相。
丁卯(前294) 二十一年 秦敗魏師于解。
戊辰(前293) 二十二年 魏、韓伐秦,秦左更白起敗之,拔五城。
韓、魏伐秦,魏冉薦左更白起将兵,敗之于伊阙,殺虜其将,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
以起為國尉。
己巳(前292) 二十三年 楚君迎婦于秦。
秦王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願饬士卒,得一樂戰!”楚王患之,乃複與秦和親。
庚午(前291) 二十四年 秦伐韓,拔宛。
秦君封魏冉為穰侯,公子巿為宛侯,公子悝為鄧侯。
辛未(前290) 二十五年 東周君如秦。
秦魏冉伐魏,魏入河東,韓入武遂于秦。
魏地四百裡,韓地二百裡。
李兌相互謀劃說:“為了追殺公子章的緣故,包圍了趙主父的行宮,即使現在解散圍兵,我們也要滿門抄斬。
”于是繼續包圍行宮,命令:“宮裡的人晚出來的都要殺死!”趙主父想出來卻得不到允許,隻好掏幼鳥來吃,三個月後餓死在沙丘行宮。
秦國改任魏冉為丞相。
丁卯(前294) 周赧王二十一年 秦國在解打敗魏國軍隊。
戊辰(前293) 周赧王二十二年 魏國和韓國攻打秦國,秦國左更白起率軍打敗韓、魏聯軍,奪取五座城邑。
韓、魏兩國聯合攻打秦國,魏冉推薦左更白起統領軍隊,在伊阙打敗韓、魏聯軍,殺死和俘虜許多韓、魏聯軍的将領,斬殺士卒二十四萬,奪取五座城邑。
秦王任命白起為國尉。
己巳(前292) 周赧王二十三年 楚頃襄王從秦國迎娶新娘。
秦昭襄王給楚頃襄王的書信中說:“楚國如果背叛秦國,秦國就将率領諸侯各國攻打楚國,但願雙方整頓士卒,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頃襄王害怕戰争,就重新與秦國通婚和親。
庚午(前291) 周赧王二十四年 秦國攻打韓國,奪取宛。
秦國國君封魏冉為穰侯,公子巿為宛侯,公子悝為鄧侯。
辛未(前290) 周赧王二十五年 東周君主到秦國去。
秦國魏冉攻打魏國,魏國把河東劃給秦國,韓國把武遂劃給秦國。
魏地方圓四百裡,韓地方圓二百裡。
壬申(前289) 二十六年 秦大良造白起伐魏,取六十一城。
癸酉(前288) 二十七年 冬十月,秦君稱西帝,遣使立齊君為東帝,已而皆去之。
齊王問于蘇代:“秦使緻帝何如?”對曰:“願王受之而勿稱,以收天下之望,所謂以卑為尊也。
”齊王從之,稱帝二日而複歸之。
秦亦去帝号。
秦攻趙,拔梗陽。
甲戌(前287) 二十八年 秦攻魏,拔新垣、曲陽。
乙亥(前286) 二十九年 秦擊魏,魏獻安邑以和,秦出其人,募民徙之。
秦敗韓師于夏山。
齊滅宋。
宋有雀生,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
”康王喜,起兵滅滕,敗齊、楚、魏,取地數百裡,乃愈自信其霸。
欲霸之亟成,射天笞地,斬社稷而焚滅之。
為長夜之飲于室中,室中人呼萬歲,則堂上之人應之,堂下之人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至于國中,無敢不呼者,天下謂之“桀宋”。
齊伐之,民散,城不守。
王走,死溫。
壬申(前289) 周赧王二十六年 秦國大良造白起攻打魏國,奪取六十一座城邑。
癸酉(前288) 周赧王二十七年 冬十月,秦王自稱西帝,派使者立齊王為東帝,不久都放棄了這個稱号。
齊湣王問蘇代說:“秦國派使者讓我稱帝如何?”蘇代回答說:“希望大王接受這個尊号,但不稱帝,以便收買天下的人心,也就是以卑為尊。
”齊湣王采納了他的建議,僅稱帝兩天便恢複了王号。
秦王也放棄了帝号。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梗陽。
甲戌(前287) 周赧王二十八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新垣、曲陽。
乙亥(前286) 周赧王二十九年 秦國襲擊魏國,魏國獻出安邑以求講和。
秦國将城内百姓驅逐出去,招募秦國百姓遷到這裡。
秦國在夏山打敗韓國軍隊。
齊國滅掉宋國。
宋國有一隻雀生了一隻類似鹞鷹的飛禽,史官占蔔後說:“吉利,小而生大,一定稱霸天下。
”宋康王大喜,發兵滅掉滕國,先後打敗齊、楚、魏三國,奪取土地方圓有好幾百裡,于是更增加了稱霸諸侯的信心。
宋康王為了盡快地稱霸天下,他射天鞭地,把社稷神壇砍倒燒掉,以顯示自己威懾鬼神的威力。
他在宮室中徹夜飲酒,室中人高呼萬歲,大堂中的人就呼應萬歲,堂下的人接着響應,門外的人又緊跟着呼應,一直傳到全國,沒有人膽敢不呼萬歲,天下的人都罵他是“桀宋”。
齊國讨伐他,人民四散,城池無人把守。
宋康王逃走,死于溫地。
丙子(前285) 三十年 秦會楚于宛,會趙于中陽。
秦蒙武擊齊,拔九城。
齊殺狐咺、陳舉。
燕使亞卿樂毅如趙。
齊湣王滅宋而驕,乃侵楚及三晉,欲并二周為天子。
狐咺正議,斫之檀衢。
陳舉直言,殺之東闾。
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益以富貴,乃謀伐齊。
樂毅曰:“齊,霸國之餘業,地大人衆,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若約趙及楚、魏。
”于是使樂毅約趙秦,連楚及魏。
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許之。
丁醜(前284) 三十一年 燕上将軍樂毅以秦、魏、韓、趙之師伐齊,入臨菑。
齊君地出走,其相淖齒殺之。
毅下齊七十餘城,燕封毅為昌國君。
燕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将軍,并将秦、魏、韓、趙之師以伐齊。
戰于濟西,齊師大敗。
毅還秦、韓之師,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逐北。
劇辛曰:“齊大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收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
今過而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于齊,無益于我,而結深怨,後必悔之。
”毅曰:“齊王伐攻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
今因其軍破而乘之,則其民必叛,而齊可圖也。
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過而撫其民,則難慮矣。
”遂進軍。
齊果大亂,湣王 丙子(前285) 周赧王三十年 秦國在宛會見楚國,在中陽會見趙國。
秦國蒙武襲擊齊國,攻下九城。
齊國殺死狐咺、陳舉。
燕國派亞卿樂毅到趙國。
齊湣王滅掉宋國後開始驕傲起來,接着又侵犯楚國和韓、趙、魏三國,打算吞并東、西二周,自己當天子。
狐咺據理正谏,被斬首在檀台的大路上;陳舉直言相勸,被殺死在東門。
燕昭王日夜安撫人民,讓手下的人富貴起來,然後開始謀劃攻打齊國。
樂毅說:“齊國具有稱霸國家的餘力,地大人衆,不容易獨自攻打它。
大王一定想要讨伐它,不如聯合趙、楚、魏國。
”于是,燕昭王派樂毅聯系趙國,利誘秦國,連絡楚國和魏國。
諸侯各國苦于齊國的驕橫暴虐,都答應下來。
丁醜(前284) 周赧王三十一年 燕國上将軍樂毅率領秦、魏、韓、趙各國軍隊攻打齊國,攻入臨菑。
齊湣王田地出逃,被齊相淖齒殺死。
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邑,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
燕國調集全部兵馬,任命樂毅為上将軍,并且率領秦、魏、韓、趙各國的軍隊,前往攻打齊國。
雙方在濟水西岸大戰,齊國軍隊大敗。
樂毅退還秦國和韓國的軍隊,分遣魏國軍隊進攻宋國舊地,部署趙國軍隊去收複河間,自己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追逐敗兵。
劇辛說:“齊國強大,燕國弱小,依賴各國的幫助才打敗齊國軍隊,應該及時占據邊境城邑來充實自己的領土,這是長久的利益。
現在大軍經過城邑卻不攻取,以深入為目的,這對齊國沒有什麼損害,對我們燕國也沒有什麼利益,而與齊國結下深怨,日後必定要後悔。
”樂毅說:“齊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不與屬下商議,他還罷退賢良人士,專門聽信谄谀之徒,政令嚴酷暴虐,百姓怨恨憤怒。
現在乘他軍隊潰敗的時機,隻要追擊不舍,他的百姓必定要反叛,而齊國就可以圖取了。
倘若不乘勝追擊,等他悔悟過去的錯誤,主動改正過錯,安撫人民,那時就很難謀算了。
”于是繼續進軍齊國腹地。
齊國果然大亂,齊湣王 出走。
毅入臨菑,取寶物、祭器,輸之于燕。
燕王親至濟上,勞軍行賞,封毅為昌國君,留徇齊城未下者。
齊王之衛,衛君辟宮舍之,稱臣共具。
王不遜,衛人侵之,去奔鄒、魯。
又有驕色,鄒、魯不納,遂走莒。
楚使淖齒将兵救齊,因為齊相。
齒欲與燕分齊地,及執湣王而數之曰:“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裡,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
”“嬴、博之間,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
”“有人當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
王知之乎?”曰:“知之。
”齒曰:“雨血者,天以告也;地坼者,地以告也;當阙而哭者,人以告也。
而王不戒焉,何得無誅!”遂擢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
樂毅聞畫邑人王蠋賢,令軍中環畫三十裡無入。
使人請蠋,蠋不往。
燕人曰:“不來,吾且屠畫!”蠋曰:“吾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齊王不用吾谏,吾退耕于野。
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遂自經死。
毅整軍,禁侵掠,禮逸民,寬賦斂,除暴令,修舊政,齊民喜悅。
乃遣左軍渡膠東、東萊,前軍循太山,東至海,略琅琊;右軍循河、濟,屯阿、鄄,以連魏師;後軍旁北海而撫千乘,以中軍據臨菑而鎮齊都。
祀桓公、管仲于郊,表王蠋之墓。
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
出逃。
樂毅進入齊都臨菑,搜取寶物、祭器,運回燕國。
燕昭王親自到濟上慰勞軍隊,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攻下尚未攻克的城邑。
齊湣王逃到衛國,衛國國君讓出宮室給他住,向他稱臣,并供給一切用度。
齊湣王傲慢不遜,衛國人攻擊他,不得已又跑到鄒、魯。
齊湣王到了鄒、魯,又流露出驕氣,鄒、魯兩地人不收留他,于是又出奔到莒。
楚國派淖齒率領軍隊救援齊國,因此當了齊相。
淖齒打算與燕國瓜分齊國,于是抓住齊湣王,并一條條責備他的罪過說:“千乘、博昌一帶,方圓有幾百裡,那裡天降血雨,沾濕百姓衣裳,大王知道嗎?”齊湣王回答說:“知道。
”又問:“嬴邑和博邑之間,土地斷裂,露出地底的深泉,大王知道嗎?”回答說:“知道。
”又問:“有人在宮門前大哭,尋找哭的人卻找不到,離開那裡又聽到哭聲。
大王知道嗎?”回答說:“知道。
”淖齒說:“天降血雨,是上天對你的警告;大地斷裂,是土地對你的警告;人堵在宮門哭是人民對你的警告。
但大王不知引以為戒,怎麼能夠不被誅殺!”于是抽出齊湣王的筋,把他懸在廟梁上,沒多久就死了。
樂毅聽說畫邑人王蠋賢能,命令軍隊将環畫邑三十裡的地方包圍起來,不準進入。
樂毅派人請王蠋,王蠋不肯前往。
燕人說:“你不來,我就要屠殺畫邑!”王蠋說:“我聽說忠臣不侍二君,烈女不嫁二夫,齊王不采納我的勸告,我隐退到郊野耕田。
國破君亡,我無法拯救,如今又用刀槍洗劫百姓,與其不講大義苟活,不如死去!”于是上吊而死。
樂毅整頓軍隊,禁止搶掠,禮遇民間的賢人,減輕賦稅,廢除嚴酷的法令,改善整頓過去的政務,齊國人民非常喜悅。
于是派遣左軍渡過膠東、東萊,前軍沿着泰山,向東到達海邊,進攻琅琊;右軍沿着黃河、濟水,屯紮在東阿、鄄城,與魏軍相接應;後軍依傍北海、安撫千乘,以中軍占據臨菑來鎮守齊國國都。
樂毅還在城郊祭祀齊桓公和管仲,修整王蠋的墳墓。
六個月之内,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邑,都分别設立郡縣來治理。
秦、魏、韓會于京師。
戊寅(前283) 三十二年齊襄王法章元年。
秦、趙會于穰。
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還。
齊人讨殺淖齒,而立其君之子法章,保莒城。
淖齒之亂,湣王子法章變名姓為莒太史敫家傭。
敫女奇法章狀貌,憐而竊衣食之,因與私通。
湣王從者王孫賈,失王處而歸。
其母曰:“汝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
汝今事王,王走,汝不知其處,汝尚何歸焉!”賈乃入市呼曰:“淖齒亂齊國,殺湣王,欲與我誅之者袒右!”市人從者四百人,與攻淖齒,殺之。
于是齊亡臣相與求湣王子,欲立之。
法章疑懼,久之乃敢自言,遂立以為齊王。
保莒城以拒燕,布告國中曰:“王已立在莒矣。
” 趙使蔺相如獻璧于秦。
趙得楚和氏璧,秦王請以十五城易之。
趙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
蔺相如曰:“以城求璧而不與,曲在我矣;與之璧而不與我城,則曲在秦。
臣願奉璧而往,城不入則臣請完璧而歸。
”王遣之。
相如至秦,既獻璧,視秦王無意償城,乃绐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賢而歸之,趙王以為上大夫。
衛君卒。
秦國、魏國、韓國在周朝京師相會。
戊寅(前283) 周赧王三十二年齊襄王法章元年。
秦國與趙國在穰地會談。
秦國攻取魏國安城,兵馬打到大梁才退回。
齊國人攻殺淖齒,擁立齊湣王的兒子法章為國君,堅守莒城。
齊國發生淖齒之亂時,齊湣王的兒子法章改名易姓,到莒太史敫家當雇工。
太史敫的女兒覺得法章相貌不凡,愛慕他,并偷拿些衣服和食物給他,因此與他私通。
齊湣王的侍從王孫賈,找不到齊湣王的下落,回到家裡。
王孫賈的母親說:“你早出晚回,我倚靠着家門盼望;你晚出不歸,我倚靠街門等待。
如今你事奉大王,大王走失,你卻不知道他去了什麼地方,你還有什麼臉回來!”王孫賈便走到集市大呼說:“淖齒叛亂齊國,殺死齊湣王,想跟我一起誅殺淖齒的人把右臂袒露出來!”當時集市中跟從的有四百人,他們與王孫賈一起攻打淖齒,終于把淖齒殺死。
于是,齊國舊臣一起尋找齊湣王的兒子,打算立他為王。
法章擔心害怕,過了好久才敢于說出自己的身份,于是被擁立為齊王。
大家堅守莒城以抵抗燕國,并向國内人民宣布:“齊王已經在莒城即位了。
” 趙國派蔺相如到秦國進獻玉璧。
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請求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取。
趙惠文王不想給秦國,但畏懼秦國強大;想給秦國,又怕受到欺騙。
蔺相如說:“秦國拿城來換璧,如果我們不願意,我們理屈;如果我們給他璧而他不給我們城邑,那麼就是秦國理屈。
我願意奉璧前往,如果得不到城邑,那麼我就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便派他前往。
蔺相如到了秦國,把璧獻出後,見秦昭襄王無意給城,便把璧騙回,派随從的人揣在懷中,從小道返回趙國,而他自己留在秦國聽候處治。
秦昭襄王欣賞蔺相如的賢能,便把他放了,趙惠文王任命蔺相如為上大夫。
衛國國君去世。
嗣君好察微隐。
縣令有發褥而席弊者,嗣君聞之,乃賜之席。
令大驚,以為神。
又使人過關市,賂之以金,既而召關市,問有客過與汝金,汝回遣之,關市大恐。
又愛洩姬,重如耳,而恐其因愛重以壅己也,乃貴薄疑以敵如耳,尊魏妃以偶洩姬,曰:“以是相參也。
”衛有胥靡亡之魏,嗣君使以五十金買之,不得,乃以左氏易之。
左右曰:“以一都買一胥靡可乎?”嗣君曰:“治無小,亂無大,法不立,誅不必,雖有十左氏無益也。
法立誅必,雖失十左氏無害也。
” 己卯(前282) 三十三年 秦伐趙,拔兩城。
庚辰(前281) 三十四年 秦伐趙,拔石城。
楚謀入寇,王使東周公喻止之。
楚欲圖周,王使東周武公謂楚令尹昭子曰:“西周之地不過百裡而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衆不足以勁兵,而攻之者名為弑君。
然而猶有欲攻之者,見祭器在焉故也。
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猶攻之,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倍矣。
裂楚之地,足以肥國;诎楚之名,足以尊主。
今子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 衛嗣君喜好考察細微隐情。
有個縣令在掀起褥子時,露出下面的破席。
衛嗣君聽說後,便賜給他一領新席。
縣令大驚,認為衛嗣君辦事如神。
衛嗣君又曾經派人在經過市場關卡時,拿金子賄賂稅收人員,事後召來關卡的稅收人員,詢問過客拿金子賄賂的情況,讓他把金子退回,使得關卡收稅人員非常驚恐。
衛嗣君還寵愛洩姬,器重如耳,但是恐怕他們利用自己的寵愛和器重來蒙蔽自己,就提升薄疑來與如耳匹敵,尊崇魏妃來與洩姬并列,說道:“用這種辦法來相互制約。
”衛國有一個服役的囚徒逃亡到魏國,衛嗣君讓人用五十金買回,沒有成交,便要用左氏城來換取。
左右随從說:“用一座城邑來買一個役徒合适嗎?”衛嗣君說:“治理不在事情大小,亂事不分輕重,法令不能确立,有誅不行,雖然有十座左氏也沒有什麼益處。
如果有法必依,有誅必行,雖然失去十座左氏也沒有什麼大害。
” 己卯(前282) 周赧王三十三年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兩座城邑。
庚辰(前281) 周赧王三十四年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石城。
楚國圖謀入侵周朝,周赧王派遣東周公講明道理,制止了這一計謀。
楚國打算滅掉周王朝,周赧王派遣東周武公對楚國任令尹職的昭子說:“西周的領土不過方圓百裡,但在名分上卻是天下的共主。
瓜分西周的土地不足以使國家富饒,掠奪西周的人民不足以使軍隊強勁,而攻打西周的人在名分上就是弑君。
然而為什麼還有人打算攻打西周呢?這是因為他們看到祭器還在西周的緣故。
虎肉腥臊而又長着鋒利的牙齒和指爪,但仍有人為了得到虎皮,而去獵取,如果是給沼澤中的麋鹿披上老虎的皮,想要獵取的人必然會增加一萬倍了。
分割楚國的土地,足以使國家富饒;斥責楚國犯上的名聲,足以尊崇周王室的聲名。
現在你打算殘害天下共同尊奉的宗主,占有夏、商、周三代傳承的禮器, 器南則兵至矣。
”于是楚計不行。
辛巳(前280) 三十五年 秦白起伐趙,取代光狼城。
司馬錯因蜀伐楚,拔黔中。
楚獻漢北、上庸于秦。
壬午(前279) 三十六年 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
秦、趙會于渑池。
秦王告趙王,願為好會于河外渑池。
廉頗、蔺相如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趙王乃行,相如從。
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不過三十日,過此不還,則請立太子以絕秦望。
”王許之。
乃會飲酒,秦王請趙王鼓瑟,趙王鼓之。
相如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
相如曰:“五步之内,臣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乃一擊缶。
罷酒,秦終不能有加于趙,趙人亦盛為之備,秦不敢動。
趙王歸,以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右。
頗曰:“我為将,有攻城野戰之功。
相如素賤,徒以口舌而位加我上,我見必辱之。
”相如聞之,不肯與會,每朝常稱病,出而望見,辄引車避匿。
其舍人皆以為恥。
相如曰:“子視廉将軍孰與秦王?”曰:“不若。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隻怕禮器剛運到南方,讨伐你的兵馬就來臨了。
”于是楚國放棄了原來的計策。
辛巳(前280) 周赧王三十五年 秦國白起攻打趙國,奪取代地光狼城。
司馬錯從蜀地進攻楚國,攻占黔中。
楚國被迫向秦國獻出漢北和上庸。
壬午(前279) 周赧王三十六年 秦國白起攻打楚國,奪取鄢、鄧、西陵等地。
秦國與趙國在渑池相會。
秦昭襄王告訴趙惠文王說,希望在黃河以南的渑池友好相會。
廉頗、蔺相如說:“大王如果不去,會顯得趙國軟弱和膽怯。
”趙惠文王準備出行,蔺相如随行。
廉頗送到邊境,與趙惠文王辭别說:“大王出行,加上路上所用時間,到會談儀式全部結束,不會超過三十天,倘若過了這個時限大王不能回來,就請立太子為趙王,以此斷絕秦國要挾的念頭。
”趙惠文王答應了。
等到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在渑池相會飲酒,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彈瑟,趙惠文王便彈了一曲。
蔺相如請秦昭襄王敲缶,秦昭襄王不肯。
蔺相如說:“五步之内,我就可以讓脖頸裡的鮮血濺到大王的身上。
”秦昭襄王身邊的侍從打算刺殺蔺相如。
蔺相如瞪眼呵斥,吓得他們不敢亂動。
秦昭襄王隻好敲了一下缶。
直到酒席結束,秦國始終不能對趙國強加非禮要求,趙國人也早有嚴密防備,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趙惠文王回國後,任命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作為趙國大将,有攻城野戰的功勞。
蔺相如原本是普通平民,僅僅靠口舌居于我之上,我見到他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聽說後,不願意跟他見面,每次上朝常稱病不去,外出望見廉頗時,就讓車子遠遠地避開。
蔺相如的門客屬下都為此感到羞恥。
蔺相如說:“你們看廉将軍比得上秦王嗎?”門客們說:“比不上。
”蔺相如說:“盡管秦王那樣威風,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 相如雖驽,獨畏廉将軍哉!顧吾念之,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趙,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頗聞之,肉袒負荊,至門謝罪,遂為刎頸交。
燕君平卒,樂毅奔趙。
齊田單襲破燕軍,盡複齊地。
齊君入臨菑,封單為安平君。
趙封樂毅為望諸君。
初,燕人攻安平,臨菑市掾田單使其宗人以鐵籠傳車。
及城潰,人争門出,皆以軸折被禽,獨單宗人得免,遂奔即墨。
時齊地皆已屬燕,獨莒、即墨未下。
樂毅并軍圍之,即墨大夫戰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戰,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是多智習兵。
”立以為将。
樂毅圍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圍,去城九裡而為壘。
令曰:“城中民出者勿獲,困者赈之,使即舊業。
”三年而猶未下。
或讒之于昭王曰:“樂毅智謀過人,呼吸之間,克七十餘城。
今不下者兩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齊人,遂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會,引言者讓之曰:“先王不貪土地,而舉國以禮賢者,遭所傳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順。
齊為無道,以害先王。
寡人統位,痛之入骨,故延群臣、招賓客,以求報仇。
有成功者,尚欲與共燕國,今樂君親為寡人破齊,夷其宗廟,報塞先仇。
齊固樂君之有,非燕所得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斬之。
遣國相立毅為齊王。
毅皇恐不 相如雖然無能,難道就單單畏懼廉将軍不成!我是考慮到,秦國所以不敢對趙國施加武力,隻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存在。
現在如果我們兩虎相争,勢必都要遭殃。
我之所以這樣一再避讓,是先考慮國家的利害,而把私人的仇怨丢在腦後。
”廉頗聽說後,便裸露着上身,背着荊條親自到蔺相如家中承認錯誤,于是兩人結成生死之交。
燕國國君姬平去世,樂毅逃到趙國。
齊國田單襲擊打敗燕國軍隊,收複了所有的齊國土地。
齊國國君進入臨菑,封田單為安平君。
趙國封樂毅為望諸君。
起初,燕國人攻打安平,臨菑管理市場的低級官員田單讓他的家族都用鐵皮包上車軸頭。
待到城破,人們争相奪門而出,都因車軸互相碰撞折斷而被俘虜,隻有田單一族幸免,于是逃到即墨。
當時齊國土地都被燕國占領,隻有莒城、即墨沒有被攻陷。
樂毅合并軍隊圍攻即墨,即墨大夫陣亡。
即墨人說:“安平之戰,田單家族因用鐵皮包住車軸得以保全,可見田單足智多謀,熟習兵事。
”于是擁立田單為将領。
樂毅圍攻莒城、即墨兩座城邑,一年未能攻克,就下令解圍,在離城九裡的地方紮下營壘。
下令說:“城中的百姓出來的,不要抓捕他們,有饑困的還要赈濟,讓他們各操舊業。
”過了三年,還是沒有攻下。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進讒言說:“樂毅智謀超人,從前能夠一口氣攻下七十多座城邑。
現在沒有攻下兩座城池,不是因為他的兵力不足,之所以過了三年沒有攻下來的原因,是打算依仗兵威鎮服齊國百姓,以便南面稱王。
”燕昭王于是擺下酒宴,大會群臣,叫出說此話的人,責備道:“先王不貪圖土地,所以提倡全國都來尊重賢能人才,是因為遇到繼承人德行不足,不能勝任使命,使國内人民不順。
齊國不講道義,趁機得以殘害先王。
我即位後,對此痛心疾首,所以才廣泛延請各位大臣,招緻衆多賓客,以求報仇雪恨。
有人能夠完成此志的,尚且願意與他共享燕國,何況現在樂君親自為我打敗齊國,夷平齊國宗廟,報了先前的大仇。
齊國原本就應該歸樂君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
你憑什麼敢說這樣的話冒犯樂君!”于是把他殺了。
又派國相立樂毅為齊王。
樂毅惶恐不安,不敢 受,拜書以死自誓。
由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莫敢複有謀者。
頃之,昭王薨。
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于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
齊人所懼,唯恐他将之來,即墨殘矣。
”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将。
毅遂奔趙。
将士由是憤惋不和。
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先祖于庭,飛鳥皆翔舞而下。
燕人怪之,單因宣言曰:“當有神師下教。
”俄有一卒曰:“臣可以為師乎?”單遂師之。
每出約束,必稱神師。
又宣言曰:“吾唯懼燕人劓所得齊卒,置之前行,即墨敗矣。
”燕人如其言。
城中皆怒,堅守,唯恐見得。
單又言:“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為寒心。
”燕軍掘燒之,齊人望見皆涕泣,其欲出戰,怒自十倍。
單知其可用,乃身操版锸,與士卒分功,妻妾編于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饷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
燕軍益懈。
單收城中,得牛千餘,為绛缯衣,畫以五采龍文,束兵刃于其角,灌脂束葦于其尾,鑿城數十穴。
夜縱牛燒葦端,壯士五千人随之。
牛熱怒奔燕軍,所觸盡死傷。
燕軍大驚,而城中鼓噪從之。
燕軍敗走,齊人殺騎劫,追亡逐北至河上,七十餘城皆複為齊。
乃迎王自莒入臨菑。
王以太史敫之女為後,是為君王 接受,并上書表示誓死不肯從命。
從此,齊國人佩服樂毅的大義,諸侯各國敬畏樂毅的信用,沒有人再敢圖謀他。
不久,燕昭王去世。
燕惠王自從當太子時就不喜歡樂毅,于是田單便施展反間計,說:“樂毅和燕國新王有嫌隙,他害怕被殺,打算擁兵在齊國稱王,齊國人還沒有歸順他,所以暫時延緩攻打即墨,等待時機來臨。
齊國人所害怕的,是燕國派别的大将來,那時即墨就殘破不堪了。
”燕惠王聽說後,當即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大将。
樂毅便逃到趙國。
燕軍将士因此憤憤不平,内部不和。
田單命令城裡人吃飯時,一定要在院裡祭祀祖先,使得飛鳥為覓到食物後紛紛盤旋着飛下來。
燕國人很驚訝,田單趁機宣揚說:“将有天神派軍師從天上下來指教我們。
”不多時,有一個士卒說:“我可以當神師嗎?”田單便把他奉為神師。
每當發号施令,總是聲稱出自神師的意旨。
田單又揚言說:“我就怕燕軍把齊國俘虜的鼻子割下,然後把他們安排在隊伍的前列,這樣即墨就會失敗了。
”燕軍聽說後,果然照此辦理。
城中的軍民都非常憤怒,堅決守衛城池,唯恐城破被俘。
田單又揚言說:“我真怕燕軍會挖我們城外的墳墓,讓人寒心。
”燕軍就挖毀墳墓,焚燒死屍,齊軍望見都痛哭流涕,想出戰,怒氣滿腔。
田單知道士卒可以死戰,便親自拿夾闆和鐵鏟修築工事,分擔士卒的勞苦,将自己的妻妾都編入軍隊中,把食物都拿出來犒勞戰士。
然後,田單命令甲士都潛伏起來,讓老弱殘兵和女子登城守衛,派使者到齊軍中約定投降。
這時,燕軍更加松懈。
田單在城中征集了一千頭牛,給它們披上赤色綢布,綢布上畫着五彩的龍紋,還在牛角上捆上兵刃,在牛尾上綁上灌好油脂的葦草,又在城牆根挖好幾十個洞。
等到夜裡,點燃牛尾上的葦草,把牛放出城外,五千名勇士緊随牛後。
牛受熱發怒,直奔燕軍,被牛撞上的燕軍不是死就是傷。
正當燕軍驚慌失措的時候,城中又傳來戰鼓呐喊之聲。
燕軍潰退,齊軍殺死騎劫,追殺敗逃的燕軍兵馬,一直到黃河邊,齊國失去的七十多座城池都得到收複。
于是,田單迎接齊襄王從莒城進入臨菑。
齊襄王立太史敫的女兒為王後,這就是君王 後,生太子建。
以單為相,封安平君。
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污吾世。
”終身不見君王後。
君王後亦不以不見故失人子之禮。
田單嘗出,見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解裘衣之。
襄王惡之,曰:“單将欲以是取吾國乎?”岩下有貫珠者聞之,言于王曰:“王不如因以為己善。
下令曰:&lsquo寡人憂民之饑也,單收而食之。
寡人憂民之寒也,單收而衣之。
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
&rsquo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單之善亦王之善也。
”王曰:“善。
”乃賜單牛酒。
後數日,貫珠者複見王曰:“王朝日宣召田單而揖之于庭,口勞之。
乃布令求百姓之饑寒者,收谷之。
”乃使人聽于闾裡,聞丈夫之相與言曰:“田單之愛人,嗟,乃王之教也!”王有所幸臣九人,語王曰:“安平君與王君臣無異,而内撫百姓,外懷戎翟,禮天下之賢士,其志欲有為也。
”異日,王曰:“召相單來!”單所任貂勃聞之,稽首于王曰:“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獨曰&lsquo單&rsquo,安得此亡國之言乎!夫安平君以惴惴即墨三裡之城、五裡之郭,而反千裡之齊。
當是時而自王,天下莫之能止。
然計之于道,歸之于義,以為不可,故棧道木閣而迎王于城陽。
今國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lsquo單&rsquo,嬰兒之計不為此也。
”王乃殺九人,而益封安平君萬戶。
後,君王後生了太子建。
齊襄王任命田單為相,封為安平君。
太史敫說:“女兒不用媒人就把自己嫁給别人,玷污了我家的門風。
”終身不見君王後。
君王後卻并沒有因為父親不見自己而失去做子女的禮數。
田單曾經外出時,看見一位老人正在渡淄水,因為寒冷走不動了,他便脫下皮袍給老人披上。
齊襄王對這件事很反感,說道:“莫非田單想通過這種行為來奪取我的國家嗎?”殿階下有個穿珠子的人聽見了,對齊襄王說:“大王不如把這件事變成自己的善行。
下令說:&lsquo我擔憂百姓挨餓,田單便收容他們,給他們食物。
我擔憂百姓受凍,田單便收容他們,給他們衣服。
我擔憂百姓過分操勞,田單也同樣擔憂,很合我的心意。
&rsquo田單有這種善行,而大王嘉獎他,那麼田單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
”齊襄王說:“好。
”于是賞賜田單牛和酒。
過了幾天,穿珠子的人又來見齊襄王說:“大王應該在上朝的日子召見田單,在朝廷上對他拱手施禮,并親口慰勞他。
然後發布命令尋找百姓中的饑寒交迫的人,予以收養。
”齊襄王照做後派人到街巷中探聽,聽士大夫們互相說道:“田單的愛撫百姓,啊,這都是大王的教誨呀!”齊襄王所寵幸的九個大臣一起對齊王說:“安平君與大王之間,君臣上下不分,他對内安撫百姓,對外懷柔戎翟,禮遇天下的賢士,恐怕志向不小吧。
”過了幾天,齊襄王說:“召國相田單來!”田單任用的貂勃聽到後,向齊襄王叩頭說:“周文王得到呂尚後拜他為太公,齊桓公得到管仲後尊他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後卻隻稱他&lsquo田單&rsquo,大王怎能說出這種亡國的言論呢!安平君憑着垂危憂恐的内城方圓隻有三裡、外城方圓不過五裡的即墨城,一舉收複了方圓千裡的齊國。
如果在當時田單自立為王,天下無法阻止。
然而田單考慮到君臣之道,歸于大義,認為不能那樣做,所以他修築棧道和木閣,把大王從城陽接回來。
現在國家已經穩定,人民已經安甯,大王卻直呼&lsquo田單&rsquo,就是小孩子稍加考慮,也不會這樣做。
”齊襄王于是殺掉了那九個大臣,加封安平君食邑一萬戶。
田單将攻狄,往見魯仲連。
仲連曰:“将軍攻狄不能下也。
”單曰:“單以即墨餘卒破燕複齊,今攻狄而不下,何也?”弗謝而去。
遂攻狄,三月不克。
單乃懼,問仲連,仲連曰:“将軍在即墨,織蒉仗锸,為士卒倡曰:&lsquo無可往矣!宗廟亡矣!今日尚矣!歸于何黨矣!&rsquo當此之時,将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此所以破燕也。
今将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娛,黃金橫帶,騁乎淄、渑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
”單明日,厲氣循城,立于矢石之所,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趙王欲與樂毅謀伐燕,毅泣曰:“臣疇昔之事昭王,猶今日之事大王也。
若複得罪在他國,終身不敢謀趙之奴隸,況子孫乎!”趙王乃止,而封毅于觀津,号望諸君,尊寵之,以警動于燕、齊。
燕惠王恐趙用之以乘其敝,乃使人讓毅,且謝之曰:“将軍捐燕歸趙,自為計則可矣,而何以報先王所以遇将軍之意乎?”毅報書曰:“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計也。
罹毀辱之謗,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
”燕乃複以毅子間為昌國君,而毅往來複通燕,竟卒于趙。
薛公田文卒。
田單準備攻打狄人,前往會見魯仲連。
魯仲連說:“将軍攻打狄人,恐怕打不下來。
”田單說:“我用即墨的殘餘士卒擊敗了燕國,收複了齊國領土,如今卻說攻不下狄人,有什麼道理?”沒有告辭就走了。
于是田單開始攻打狄人,三個月沒有攻克。
田單有些恐慌,詢問魯仲連,魯仲連說:“将軍在即墨的時候,可以親自編草鞋,持鐵鏟,帶領士卒們呼道:&lsquo沒有出路啊!國家将亡啊!今天是死是活,全看這一仗啊!&rsquo當時,将軍有戰死的決心,士卒沒有偷生的念頭,全軍上下沒有不揮淚振臂要決一死戰的,這就是打敗燕軍的原因。
如今,将軍東面有夜邑豐厚的租稅之奉,西面有淄上的遊觀之樂,腰系黃金帶,馳騁于淄水與渑水之間,有生活的樂趣,卻沒有去死的決心,所以不能取勝。
”第二天,田單振奮精神,親臨城下視察,站在箭雨飛石之中,手持鼓槌,擊鼓進軍,狄人終于被攻下。
趙惠文王打算和樂毅謀劃攻打燕國,樂毅哭泣着說:“我過去侍奉燕昭王,就像今天侍奉大王一樣。
如果我又得罪大王而跑到别的國家,就終身不敢圖謀趙國的奴隸,更别說大王的子孫後代了!”趙惠文王隻好作罷,而把觀津封給樂毅,加号為望諸君,對他更加尊寵,以此警告燕國與齊國不得妄動。
燕惠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衰弱困難時行動,于是派人去責備樂毅,并且表示歉意,說道:“将軍抛棄燕國,歸依趙國,作為替自己考慮是可以的,但是又如何報答先王對待将軍的一片情意呢?”樂毅回信說:“避免殺身大禍,建立功勳,以此顯示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
遭受侮辱诋毀的诽謗,敗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怕看到的。
在燕國蒙受的意外大罪,并不想借在趙國受到的寵幸去謀取燕國的私利,因為這在道義上是不應該的。
古代的君子與人絕交,不會說别人的壞話;忠臣離開故國,不為自己的名聲洗刷。
我雖不才,也從古代君子那裡受到多次教益。
”燕國便重新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也再次與燕國往來通好,最終死于趙國。
薛公田文去世。
初,齊湣王既滅宋,欲去孟嘗君。
孟嘗君奔魏,魏以為相,與諸侯共伐破齊。
襄王複國,而孟嘗君中立為諸侯,無所屬。
襄王畏之,與連和。
至是卒,諸子争立,齊、魏共滅之。
癸未(前278) 三十七年燕惠王元年。
秦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
楚徙都陳。
秦置南郡,封起為武安君。
甲申(前277) 三十八年 秦置黔中郡。
乙酉(前276) 三十九年魏安僖王元年。
秦白起伐魏,拔兩城。
楚複取江南十五邑。
楚王收東地兵,複取秦所拔江南十五邑為郡,以距秦。
魏封公子無忌為信陵君。
丙戌(前275) 四十年 秦魏冉伐魏,韓救之,大敗。
魏納八城于秦。
秦複伐魏,圍大梁,魏又割溫以和。
秦敗韓救兵,斬首四萬。
丁亥(前274) 四十一年 魏複與齊合從。
秦魏冉伐魏,拔四城。
斬首四萬。
戊子(前273) 四十二年 起初,齊湣王在滅掉宋國後,打算除去孟嘗君。
孟嘗君逃往魏國,魏國任命他為相,與各國諸侯一起打敗了齊國。
齊襄王複國後,而孟嘗君獨立于各國之間,無所依屬。
齊襄王害怕孟嘗君,便與他和解。
至此,孟嘗君去世,他的幾個兒子争奪繼承權,齊國和魏國便一起滅掉了薛邑。
癸未(前278) 周赧王三十七年燕惠王元年。
秦國白起攻打楚國,攻占郢都,燒毀夷陵。
楚國遷都陳城。
秦國在占領的楚地上設置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
甲申(前277) 周赧王三十八年 秦國設置黔中郡。
乙酉(前276) 周赧王三十九年魏安僖王元年。
秦國白起伐魏,攻占兩城。
楚國收複江南十五座城邑。
楚頃襄王征集東部士兵,收複了被秦國攻占的江南十五座城池,設立郡,以便抵禦秦國。
魏國封公子魏無忌為信陵君。
丙戌(前275) 周赧王四十年 秦國魏冉攻打魏國,韓國出兵救援魏國,結果大敗。
魏國向秦國獻出八座城池。
秦國再次攻打魏國,圍攻大梁,魏國隻好又割讓溫邑來求和。
秦國打敗韓國救兵,斬殺四萬人。
丁亥(前274) 周赧王四十一年 魏國重新與齊國合縱抗秦。
秦國魏冉攻打魏國,攻克四城。
斬殺四萬人。
戊子(前273) 周赧王四十二年 趙、魏伐韓,秦救之,大破其軍,魏割南陽以和。
秦救韓,敗趙、魏之師,斬首沉卒十五萬。
魏段幹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
蘇代謂魏王曰:“欲玺者,段幹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玺者制地,欲地者制玺,魏地盡矣。
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王曰:“是則然也,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對曰:“夫博之所以貴枭者,便則食,不便則止。
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王不聽,卒以南陽為和。
實脩武。
己醜(前272) 四十三年韓桓惠王元年。
楚太子完質于秦。
秦王将使武安君與韓、魏伐楚,楚使者黃歇至秦聞之,恐其一舉而滅楚也,乃上書曰:“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緻至則危,累棋是也。
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以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王又兼韓服魏,割濮磨之北,注秦、齊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
王若能保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衆,仗兵革之強,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
《易》曰:&lsquo狐涉水,濡其尾。
&rsquo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且楚國援也,鄰國敵也。
今王妒楚之不毀,而忘毀楚之強 趙國、魏國聯合攻打韓國,秦國派兵救援韓國,大敗趙國、魏國的軍隊,魏國割讓南陽以求講和。
秦國援救韓國,打敗趙國和魏國的軍隊,斬殺和淹死聯軍十五萬人。
魏國的段幹子建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以求媾和。
蘇代對魏王說:“想得到官印的是段幹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國。
現在大王讓想得到官印的去控制想得到土地的,讓想得到土地的去控制想得到官印的,魏國的土地就一點不剩了。
用土地來讨好秦國,就好比抱着木柴去救火,柴禾燒不盡,火也不會滅。
”魏王說:“是這麼個道理,不過事情已經開始進行,不可以改變了。
”蘇代回答說:“在博戲中,人們所以看重枭這一粒骰子,是因為它方便時可以吃掉對方,不方便時就放過對方。
現在大王運用智謀難道還不如運用枭嗎?”魏王沒有聽從,最終拿南陽求和。
南陽實際上就是脩武。
己醜(前272) 周赧王四十三年韓桓惠王元年。
楚太子完在秦國充當人質。
秦昭襄王将要派武安君白起聯合韓國和魏國攻打楚國,楚國使者黃歇到達秦國後聽說這件事,恐怕秦國一舉滅掉楚國,便上書秦王說:“我聽說物極必反,冬天與夏天的交替就是這樣;物極則危,壘棋子就是如此。
現在強大的秦國的地域,遍及天下,控制天下的兩端,這是從有人民以來,擁有萬輛車馬的大國從未達到的。
大王又兼并韓國,鎮服魏國,占據濮磨以北,使領土連結于齊國和秦國的要害,切斷楚國和趙國的中樞,天下各國三番五次地聚合,終究不敢去救,可見大王的威武舉世無雙。
大王如果能夠保守功業和威勢,收斂繼續攻取的雄心,廣施仁義,消除後患,那麼,大王的業績能夠與三代聖王、五位霸主相比肩。
大王如果倚仗士卒衆多,憑借軍備精良,想用武力使天下各國君主屈膝稱臣,我擔心将會帶來後患。
《易經》說:&lsquo小狐渡水,沾濕狐尾。
&rsquo這是說開始容易,結束困難。
況且楚國是您的後援,鄰國是您的敵人。
現在大王忌妒楚國不滅,卻忘掉滅楚就會增強 韓、魏也。
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
今王信韓、魏之善王,而欲資之與攻楚,此正吳之信越也。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為一,則韓、魏必為關内之侯;注地于齊,則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
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王從之。
使歇歸,約親于楚。
楚複使歇侍太子完,為質于秦。
秦置南陽郡。
秦、魏、楚伐燕。
庚寅(前271) 四十四年燕武成王元年。
趙伐齊。
辛卯(前270) 四十五年 秦伐趙,圍阏與,趙奢擊卻之。
趙封奢為馬服君。
初,趙奢為田部吏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殺其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殺之。
奢曰:“君于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法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于天下耶!”平原君賢之,言于王,使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韓國、魏國的勢力。
我為大王考慮,這種做法不可取。
再說韓國和魏國的父子兄弟相繼死于秦國的刀箭之下,已快有十代了,所以如果韓國和魏國不滅亡,秦國的社稷就有被破壞的憂患。
如今大王相信韓國、魏國親善大王,因而打算資助他們一起進攻楚國,這正像當年吳國相信越國一樣。
我為大王考慮,不如善待楚國。
秦國與楚國合而為一,那麼韓國和魏國必定成為大王手下的關内之侯;索要齊國的土地,那麼齊國西部領土便舉手可得。
大王的領土橫貫東西兩海,扼制天下,那麼燕國、趙國與齊國、楚國相隔絕,齊國、楚國與燕國、趙國相離異。
然後大王再威逼燕國、趙國,動搖齊國、楚國,這四個國家不等到被痛擊,就會臣服秦國了。
”秦昭襄王聽從了黃歇的建議,派他歸國,與楚國締結親善的條約。
楚國又派黃歇侍奉太子完到秦國做人質。
秦國設置南陽郡。
秦國、魏國、楚國聯合攻打燕國。
庚寅(前271) 周赧王四十四年燕武成王元年。
趙國攻打齊國。
辛卯(前270) 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國攻打趙國,圍攻阏與,趙奢率軍擊退秦軍。
趙國封趙奢為馬服君。
起初,趙奢擔任田部官吏時去征收賦稅,平原君家不肯交納,趙奢就依照法規殺死平原君家的主事人一共九人。
平原君大怒,準備殺死趙奢。
趙奢說:“您在趙國是個貴公子,如今您放縱自己的家人不奉公守法就會削弱法規的威嚴,法規的威嚴受損就會使國家衰弱,國家衰弱就會造成諸侯出兵入侵,這時趙國就會滅亡,您又如何享受這般富貴呢!以您的高貴的地位,如果奉公守法就會上下協調,上下協調就使國家強大,國家強大就使趙氏天下鞏固,而您既然是趙王室的貴戚,豈能輕視趙氏的天下!”平原君認為趙奢很賢能,把這事告訴趙王,讓他管理國家賦稅,結果國家賦稅被管理得非常有條理,百姓富足,國庫充實。
及秦圍阏與,王召群臣問之,廉頗、樂乘皆曰:“道遠險狹難救。
”奢曰:“道遠險狹,如兩鼠鬥于穴中,将勇者勝。
”王乃令奢将兵救之。
去邯鄲三十裡而止,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谏者死。
”秦師軍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有言急救武安者,奢立斬之。
堅壁二十八日不行,複益增壘。
秦間入趙軍,奢善食而遣之。
間還報,秦将大喜。
奢既遣間,卷甲而趨,一日一夜距阏與五十裡而軍。
軍壘成,秦師聞之,悉甲而往。
趙軍士許曆請谏,奢進之。
曆曰:“秦不意趙至此,其來氣盛,将軍必厚集其陳以待之。
不然必敗。
”奢曰:“請受教。
”曆請刑,不許。
曆複請曰:“先據北山者勝。
”奢即發萬人趨之。
秦師後至,争山不得上,奢縱兵擊之,秦師大敗,解阏與而還。
趙封奢為馬服君,以許曆為國尉。
秦伐齊,取剛、壽。
穰侯言于秦王,使客卿竈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
秦滅義渠。
義渠戎王與秦太後亂,有二子。
太後詐殺戎王于甘泉,遂起兵滅義渠。
秦以範睢為客卿。
初,魏人範睢從中大夫須賈使于齊。
齊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賈以為睢以國陰事告齊也,歸告其相魏齊。
齊怒 等到秦國圍攻阏與時,趙惠文王召集群臣詢問計策,廉頗、樂乘都說:“道路遙遠,險惡狹窄,難以營救。
”趙奢說:“道路遙遠,險惡狹窄,就如兩鼠在洞穴中相鬥,将帥勇敢的一方取勝。
”趙惠文王便命令趙奢率兵救援阏與。
軍隊剛離開邯鄲三十裡就停止不前,在軍中下令說:“凡是進谏軍事的一律處死。
”秦國軍隊駐紮在武安西邊,擂鼓喧嘩,布兵列陣,使武安城裡的屋瓦都被震動。
有人進言應該急救武安,被趙奢當即斬首。
趙奢讓士兵修築堅固的工事,二十八天不前進,還不斷地增修營壘。
秦國的間諜潛入趙軍,趙奢招待他好吃好喝,然後放走他。
間諜回到秦軍報告情況,秦軍大将非常高興。
趙奢放走間諜後,立即卷起盔甲快速前進,一天一夜便到了距離阏與五十裡的地方,駐紮下來。
營壘剛修成,秦軍聞訊後,都身披戰甲前來迎敵。
趙軍中有個叫許曆的軍士請求提出自己的建議,趙奢便召見了他。
許曆說:“秦軍沒有意料到趙軍會到這裡,他們的來勢一定很兇猛,将軍一定要用雄厚的陣式來對付他們。
不然的話,必然失敗。
”趙奢說:“願意接受你的指教。
”許曆請求以違軍令受刑,趙奢不同意。
這時許曆才又說道:“先占據北山的一方勝利。
”趙奢即刻發兵一萬人前往北山。
秦軍後到達北山,争奪北山卻無法上去,趙奢指揮士兵出擊秦軍,秦軍大敗,撤去對阏與的包圍,退兵返回。
趙國封趙奢為馬服君,任命許曆為國尉。
秦國攻打齊國,占據剛、壽。
穰侯魏冉向秦王建議,派一位名叫竈的客卿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地,用來擴大自己的陶邑封地。
秦國滅掉義渠。
義渠戎王與秦太後私通,生下兩個兒子。
秦太後在甘泉宮以欺騙手段殺死戎王,因此發兵滅掉了義渠。
秦國任命範睢為客卿。
起初,魏國人範睢跟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範睢能言善辯,就私下賜給他金子,須賈認為範睢将魏國的機密告訴了齊國,回國後便向魏國宰相魏齊告發。
魏齊十分震怒, 笞擊睢,折脅摺齒,置廁中。
睢佯死得出,魏人鄭安平持睢亡匿,更姓名曰張祿。
秦谒者王稽使魏,載與俱歸,薦之王,王見之離宮。
睢佯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睢謬曰:“秦安得王,獨有太後、穰侯耳!”王微聞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對曰:“唯唯。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