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一

關燈
要去争奪戎狄的地盤,這就離帝王的大業太遠了。

    ”司馬錯說:“不對。

    我聽說,想使國家富足就必須拓展土地,想使軍隊強大就必須使人民富裕,想要成就帝王之業就必須廣施恩德。

    這三個方面都具備了,帝王之業也便随之完成。

    現在大王地小民貧,所以我希望先從容易的事做起。

    蜀國是西南邊偏僻的小國,又是戎狄各部的首領,如今發生了像夏桀、殷纣時那樣的禍亂,以秦軍攻打蜀國,就猶如讓豺狼追逐羊群。

    占據它的土地足以擴大秦國的疆域,獲取它的資财足以富民強兵,用不着損傷衆多的士卒就能使它屈服。

    秦國吞并蜀國而天下并不認為這是 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又未必利也,不如伐蜀。

    ”惠王從之,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燕君哙以國讓其相子之。

     燕相子之與蘇秦之弟代昏,欲得燕權。

    蘇代使齊而歸,燕王問曰:“齊王其霸乎?”對曰:“不能。

    ”王曰:“何故?”對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專任子之。

    鹿毛壽謂燕王曰:“人謂堯賢者,以其能讓天下也。

    今王以國讓子之,是王與堯同名也。

    ”燕王因屬國于子之。

    或曰:“禹薦益而以啟人為吏,及老傳天下于益,而啟與其黨攻益奪之。

    天下謂禹名傳天下于益,而實令啟自取之。

    今王言屬國于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

    ”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以上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聽政,顧為臣。

     丙午(前315) 六年 王崩,子延立。

     是為赧王。

     丁未(前314) 赧王元年 強暴,獲得遠到西海的利益而天下并不認為這是貪婪,此外還會獲得除暴止亂的美名,這使我們一舉兩得,名利雙收。

    如果今天攻打韓國,挾持天子,就會背上惡名。

    再說去攻打天下人不想攻打的國家,又未必能得到什麼好處,不如攻打蜀國。

    ”秦惠王依計而行,發兵攻打蜀國,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全境。

    從此,秦國更加富強,而輕視諸侯各國。

     燕王哙把國家讓給國相子之。

     燕相子之與蘇秦的弟弟蘇代通婚,打算謀取燕國政權。

    蘇代出使齊國回來,燕王哙問道:“齊王能夠稱霸嗎?”蘇代回答說:“不能。

    ”燕王哙問他道:“為什麼?”蘇代回答說:“因為他不相信他的大臣。

    ”于是燕王哙把大權委任子之。

    鹿毛壽對燕王哙說:“人們所以稱贊堯是賢明的君主,是因為他能把天下讓給别人。

    現在大王如果能把國家讓給子之,是大王與堯同樣賢明。

    ”燕王哙因此将國家交給子之。

    有人說:“禹推薦益主持國政,卻使用王子啟的屬下為官吏,到老的時候雖然把天下傳給了益,但是啟與他的黨徒又從益的手中奪回了天下。

    所以天下人認為禹在名義上傳位于益,而實際上造成啟從益的手中再奪回天下。

    如今大王說把國家交給子之,而所用的官吏無不是太子的屬下,名義上是子之在管理國家,而實際上還是太子控制國家。

    ”燕王哙便下令收回印信和绶帶,把三百石俸祿以上的官職都交給子之去任命。

    從此,子之面南稱王,燕王哙因年事已高,不再聽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屬。

     丙午(前315) 周慎靓王六年 周慎靓王去世,其子姬延即位。

     這就是周赧王。

     周赧王 丁未(前314) 周赧王元年 秦侵義渠,得二十五城。

     秦伐魏,取曲沃,又敗韓師于岸門,質其太子倉以和。

     齊伐燕取之,醢子之,殺故燕君哙。

     燕子之為王三年,國内大亂。

    将軍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

    齊王使人誘之,且許為助。

    平使市被攻子之,不克,被反攻平。

    國中連戰數月,死者數萬人。

    齊王使章子伐燕,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

    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王哙。

    于是齊王問于孟子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也。

    ”諸侯将謀救燕,王又問于孟子,孟子對曰:“臣聞七十裡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裡畏人者也。

    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王不能用。

    既而燕人畔。

    王曰:“吾甚慚于孟子。

    ”陳賈曰:“王無患焉。

    ”乃見孟子,問曰:“周公使管叔監商,管叔以商畔,聖人亦有過乎?”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也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又從而為之辭。

    ” 孟轲去齊。

     是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處士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推明孔子之 秦國入侵義渠,占領二十五座城邑。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曲沃,又在岸門打敗韓國,韓國将太子韓倉送到秦國做人質以求和。

     齊國攻打燕國,奪取燕都,将子之剁為肉醬,殺死原國君燕王哙。

     燕國子之當國王才三年,國内大亂。

    将軍市被與太子姬平合謀攻打子之。

    齊王派人誘導他們讨伐子之,并且承諾幫助他們。

    于是燕太子姬平讓市被攻打子之,市被打不過子之,反過來攻打姬平。

    國内混戰幾個月,死了幾萬人。

    齊王派章子攻打燕國,燕國士卒不抵抗,城門不關。

    齊國攻入燕國,抓住子之,把他剁為肉醬,又把燕王哙殺死。

    這時,齊王向孟子問道:“有的人叫我不要攻占燕國,有的人建議我攻占燕國,如何是好?”孟子回答說:“占領燕國而使百姓高興,那麼就去占領;占領燕國而使百姓不高興,那麼就不要去占領。

    ”後來諸侯各國準備謀劃援救燕國,齊王又向孟子請教,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商王湯由于實行仁政,以七十裡的領土而号令天下,卻沒有聽說擁有千裡之廣的國家而畏懼别人的。

    天下各國原本就害怕齊國的強大,如今齊國又擴展了一倍的土地,又不實行仁政,這将招緻天下的讨伐啊。

    大王應該迅速下令,釋放老弱百姓,停止搜刮寶器,與燕國民衆謀議,推立新的國君,然後離開燕國,這樣做還來得及避免一場動亂。

    ”齊王沒有聽從孟子的勸告。

    不久,燕國人反叛齊國。

    齊王說:“我很慚愧沒有聽從孟子的話。

    ”陳賈說:“大王不必擔心。

    ”于是去見孟子,問道:“周公派管叔監理商朝舊地,管叔卻在商地反叛,難道像周公這樣的聖人也有過錯嗎?”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過失,不是自有相宜的原因嗎?況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過錯就加以改正,現在的君子有了過錯就順從下去,更有人為過錯尋找托辭。

    ” 孟轲離開齊國。

     當時天下正盛行合縱連橫的政治活動,各國均以攻戰讨伐為能事,另有未入仕途的處士楊朱、墨翟講學授徒,言論風行天下。

    孟子卻祖述唐堯、虞舜及夏、商、周三代聖賢的道德,闡明孔子的 道,以正人心、息邪說為己任。

    是以所如者不合,遂緻為臣于齊而歸。

    喟然歎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及卒,門人公孫醜、萬章之徒,相與記其所言為書七篇。

     戊申(前313) 二年齊闵王地元年。

     秦伐趙。

     楚屈匄伐秦。

     秦欲伐齊,患其與楚從親,乃使張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閉關絕約于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

    ”楚王說而許之。

    群臣皆賀,陳轸獨吊。

    王怒曰:“何吊也?”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以其有齊也。

    今絕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與之商、於之地六百裡哉!儀至秦必負王,是王北絕齊交,而西生患于秦也,兩國之兵必俱至矣。

    ”王曰:“願子閉口毋複言,以待寡人得地!”乃厚賜張儀,而閉關絕約于齊,使一将軍随張儀至秦。

    儀佯堕車,不朝三月。

    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耶?”乃使勇士宋遺借宋之符,北罵齊王。

    齊王大怒,折節而事秦。

    齊、秦之交合,儀乃朝,見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自某至某,廣袤六裡。

    ”使者還報,楚王大怒,欲發兵攻秦。

    陳轸曰:“轸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賂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而取償于齊也。

    今已絕齊,而又責欺于秦, 思想和理論,以糾正人心、除滅邪說作為自己的使命。

    所以孟子所到之處都與執政者不合,以至于最後在齊國成為臣屬後還是辭職離去。

    孟子歎息着說:“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罷了。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時代裡,除了我還有誰呢!”孟子去世後,門徒公孫醜和萬章一夥人,一起記述孟子的言論,撰成七篇。

     戊申(前313) 周赧王二年齊闵王地元年。

     秦國攻打趙國。

     楚國屈匄攻打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齊國,但是顧慮齊國與楚國有合縱的約定,便讓張儀遊說楚懷王說:“大王如果真能做到與齊國斷絕往來,廢除盟約,我可以請秦王向楚國獻出商、於六百裡土地,讓秦國的美女成為侍奉大王左右的婢妾。

    ”楚懷王高興地答應下來。

    群臣都來祝賀,隻有陳轸表示哀悼。

    楚懷王大怒說:“你哀悼什麼?”陳轸回答說:“秦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有齊國這個盟友。

    現在楚國一旦與齊國絕交,就會成為一個孤國,秦國憑什麼要巴結一個孤國而給它六百裡的商、於之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之後肯定會背棄對大王的許諾。

    那時,大王既在北方與齊國斷絕了盟友關系,又在西方從秦國招來禍端,秦、齊兩國的軍隊必然會一起侵入我們的國土。

    ”楚懷王說:“希望你閉嘴,不要再多言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再說吧!”于是重賞張儀,又與齊國絕交毀約,派一名将軍随張儀前往秦國。

    張儀回去後,假裝從車上掉下來,一連三個月不上朝。

    楚懷王聞訊後說:“是不是張儀嫌我與齊國絕交不夠徹底呢?”便派勇士宋遺借了宋國使者的符節,北上大罵齊宣王。

    齊宣王大怒,便與楚國徹底決裂而事奉秦國。

    齊國與秦國交好後,張儀才上朝,接見楚國使者說:“你為什麼還不快去接受土地?從某處到某處,方圓六裡。

    ”使者返回報告,楚懷王聽了大怒,打算發兵攻打秦國。

    陳轸說:“現在我可以張嘴說句話了吧?我認為與其攻打秦國,不如賄賂它一座名城,與它合兵一起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從秦國損失的土地,又從齊國那裡得到了補償。

    如今既然已經與齊國絕交,又要責備秦國的欺詐行為, 是我合齊、秦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

    ”王不聽,使屈匄帥師伐秦。

    秦亦發兵,使庶長章擊之。

     己酉(前312) 三年 秦大敗楚師于丹陽,虜屈匄,遂取漢中。

    楚複襲秦,又大敗于藍田。

    韓、魏襲楚,楚割兩城以和于秦。

     丹陽之戰,斬首八萬。

     燕人立太子平為君。

     昭王即位于破燕之後,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賢者。

    問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與之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

    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

    ”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裡馬者,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而返。

    君怒,涓人曰:&lsquo死馬且買之,況生者乎!馬今至矣。

    &rsquo不期年而千裡馬至者三。

    今王必欲緻士,先從隗始,況賢于隗者,豈遠千裡哉!”于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

    于是士争趣燕。

    樂毅自魏往,王以為亞卿,任以國政。

     韓君卒。

     韓宣惠王嘗欲兩用公仲、公叔為政,缪留曰:“不可。

    晉任六卿而國分,齊簡公用陳恒、阚止而見殺,魏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

    今君兩用之,其多力者内樹黨,其寡力者藉外權,群臣有内樹黨以驕主,有外為交以削地,君之 勢必由我們促使齊國與秦國的交好,而招緻天下的兵力來對付我們,我國勢必受到極大的傷害。

    ”楚懷王不聽,派屈匄率領軍隊攻打秦國。

    秦國也派出軍隊,讓庶長魏章進擊楚國。

     己酉(前312) 周赧王三年 秦國在丹陽大敗楚軍,俘虜屈匄,于是奪取漢中。

    楚國再次襲擊秦國,又在藍田打了大敗仗。

    韓國與魏國襲擊楚國,楚國隻好割讓兩座城邑與秦國講和。

     秦國在丹陽一戰,殺死楚國士兵八萬人。

     燕國人擁立太子平為國君。

     燕昭王是在齊國攻破燕國後即位的,他哀悼死者,撫問孤寡,和百姓同甘共苦,以謙卑的态度和豐厚的待遇來招攬賢能之人。

    燕昭王問郭隗說:“齊國是趁着我國内亂而攻入的,我深知燕國弱小,沒有力量報仇,然而若是真的能夠得到賢士,與他們共同治理國家,以洗掉先王的恥辱,這是我的心願。

    先生認為合适的人,我願意親自請教。

    ”郭隗說:“古時候有個國君給涓人千金,讓他去買千裡馬。

    找到時,馬已經死了,于是用五百金把馬骨買回來了。

    這個國君聽說後大怒,涓人說:&lsquo連死馬都舍得高價買,何況活馬呢!千裡馬不久就來了。

    &rsquo不到一年就送來了三匹千裡馬。

    現在大王一定要招緻人才,就先從我開始,何況比我更賢能的,他們都會不遠千裡而來!”于是燕昭王給郭隗改建住宅,以老師之禮對待他。

    果然各方人才争先恐後地投奔燕國。

    樂毅從魏國過來,燕昭王任命他為亞卿,任用他處理國政。

     韓國國君去世。

     韓宣惠王曾打算同時重用公仲、公叔執掌國政,缪留說:“不可。

    晉國曾經重用六卿而使國家分裂,齊簡公重用陳恒、阚止而被殺,魏國重用犀首、張儀而使西河以外的土地喪失。

    現在您如果同時重用兩人,那麼勢力大的将在朝廷内樹立私黨,而勢力小的将憑借外權擴大實力。

    群臣之中,在内部結黨的可以在君主面前驕橫不服,在外部結交别國的可能要挾君主割讓土地,您的 國危矣。

    ” 庚戌(前311) 四年燕昭王平、韓襄王倉元年。

     蜀相殺蜀侯。

     秦使張儀說楚、韓、齊、趙、燕連衡以事秦。

     秦君卒,諸侯複合從。

     秦惠王使告楚懷王,請以武關之外易黔中地。

    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

    ”儀請行,秦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儀曰:“秦強而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求臣。

    且臣善其嬖臣靳尚,尚得事幸姬鄭袖,袖言王無不聽者。

    ”遂往楚。

    王囚,将殺之。

    尚謂袖曰:“秦王甚愛張儀,将以六縣及美女贖之。

    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

    ”于是袖日夜泣于王曰:“臣各為其主耳。

    今殺張儀,秦必大怒。

    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

    ”王乃赦儀而厚禮之。

    儀因說曰:“夫為從者,無異于驅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

    今王不事秦,秦劫韓驅梁而攻楚,則楚危矣。

    又自巴蜀治船積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三百餘裡,不十日而距扞關,扞關驚則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又舉甲而出武關,則北地絕。

    夫秦之攻楚,危難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臣所為大王患也。

    大王誠聽臣,請令秦、楚長為兄弟之國。

    ”楚王已得儀而重出地,乃許之。

     國家就危險了。

    ” 庚戌(前311) 周赧王四年燕昭王平、韓襄王倉元年。

     蜀相殺死國君。

     秦國派張儀遊說楚、韓、齊、趙、燕五國,實行連橫,事奉秦國。

     秦君去世,諸侯各國又重新實行合縱。

     秦惠王派使者轉告楚懷王,要求用武關以外的地方換取黔中之地。

    楚懷王說:“不願換地,隻想得到張儀,然後獻出黔中。

    ”張儀聽說後,請求前往楚國,秦惠王說:“楚國隻有殺死你才會甘心,你去了怎麼辦?”張儀說:“秦國強大而楚國弱小,隻要大王健在,楚國不敢殺我。

    而且我與楚王的寵臣靳尚友善,靳尚又正好服事楚王的愛姬鄭袖,鄭袖的話楚王句句聽從。

    ”于是前往楚國。

    楚懷王把張儀囚禁起來,準備殺死他。

    靳尚對鄭袖說:“秦王非常寵愛張儀,準備拿出六個縣邑和美女贖回張儀。

    大王看重土地,又重視秦國,秦國美女必然得到寵幸,而夫人您就會被冷落了。

    ”于是鄭袖在楚懷王身邊日夜不停地哭訴說:“張儀的事不過是各為其主罷了。

    現在要是殺了張儀,秦國必然大怒,為了避免遭到秦國的傷害,我請求讓我們母子兩人都遷到江南去住,不被秦國所欺淩。

    ”楚懷王為此赦免張儀,還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他。

    張儀乘機勸說楚懷王:“現在實行的合縱政策,就同趕着羊群去攻擊猛虎沒有什麼兩樣,羊群打不過猛虎是再明顯不過的。

    現在大王不服事秦國,秦國一旦逼迫韓國、驅趕梁國來攻打楚國,那麼楚國就危險了。

    秦國還可以在巴、蜀兩地造船積糧,然後乘船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三百多裡,不到十天就可以兵臨扞關,扞關一旦丢失,那麼黔中、巫郡也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秦國如果舉兵出武關,那麼楚國的北部地區就面臨困境。

    秦國攻打楚國,楚國的生死存亡隻須在三個月之内便可見分曉,但是,楚國想得到諸侯各國的救援,卻需要半年多的時間。

    這就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

    大王如果真能聽從我的勸告,我願意促使秦、楚兩國成為永久的兄弟之邦。

    ”楚懷王已經得到了張儀,但又舍不得出地,于是同意了張儀的建議。

     儀遂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國無二歲之食,見卒不過二十萬,而秦兵百餘萬。

    山東之士被甲蒙胄而會戰,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此無異垂千鈞于鳥卵之上,必無幸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宜陽,塞成臯,則王之國分矣。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而攻楚,以轉禍而悅秦。

    ”韓王許之。

     儀歸報秦,封以六邑,号武信君。

    複使東說齊王曰:“從人說大王者,必曰:&lsquo齊蔽于三晉,地廣民衆,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将無奈齊何。

    &rsquo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

    今秦、楚嫁娶,韓獻宜陽,梁效河外,趙割河間。

    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南地,悉趙兵指博關,臨菑、即墨非王有也。

    ”齊王許之。

     儀西說趙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擯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者十五年,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

    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并漢中,包兩周,守白馬之津。

    秦雖僻遠,然而心含忿怒之日久矣。

    今有敝甲凋兵軍于渑池,願渡河逾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願以甲子合戰,正殷纣之事。

    謹使使臣先聞左右。

    今楚與秦為昆弟,韓、梁稱藩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肩也。

    夫斷右肩而與人鬥,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發三将軍,塞午道,軍成臯、渑池,約 張儀便去遊說韓襄王,說道:“韓國地處險惡的山地,國家所儲備的糧食不夠吃兩年,現有士兵不過二十萬人,而秦國卻有一百多萬大軍。

    山東各國的軍隊隻有在披戴甲胄的情況下才能參加戰鬥,而秦國士兵卻敢于丢掉甲胄、赤足露身去追殺敵人,這與把千鈞的力量加在鳥蛋之上沒有什麼不同,山東各國的軍隊必定沒有好下場。

    大王不服從秦國,秦國發兵占據宜陽,堵塞通往成臯的道路,那麼大王的國家就被分割了。

    替大王着想,不如親附秦國而攻打楚國,把戰禍轉嫁到楚國身上,從而讨得秦國的歡心。

    ”韓襄王答應下來。

     張儀回國報告情況,秦惠王把六座城邑封給他,号稱武信君。

    秦惠王又派張儀東去遊說齊國,張儀對齊湣王說:“主張合縱的人勸說大王,一定會說:&lsquo齊國有韓、趙、魏三國作為屏障,土地遼闊,人口衆多,軍力強盛,戰士勇猛,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将對齊國無可奈何。

    &rsquo大王往往會贊許這種言論而忽略實際情況。

    如今秦、楚兩國互通婚姻,韓國獻出了宜陽,魏國交出了黃河以南的土地,趙國割讓了河間。

    大王如果不親附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魏兩國攻打齊國南部,命令趙國全部兵馬指向博關,那時臨菑、即墨等重地就不屬于大王了。

    ”齊湣王表示贊成。

     張儀又西去遊說趙武靈王說:“大王聯合各國,帶頭抵制秦國,秦國軍隊不敢出函谷關已有十五年,這是唯恐大王産生興兵問罪之心。

    現在我們秦國憑借着大王的神力,拿下巴、蜀,吞并漢中,包圍兩周,據守白馬津。

    秦國雖然地處偏遠,然而對趙國心含憤怒已經很久了。

    現在秦國有一支盔甲不整的部隊駐紮在渑池,希望渡過黃河,越過漳水,進占番吾,在邯鄲兩軍相會,希望依甲子會戰的古例,重演武王伐纣之事。

    為此,秦國特派使臣我通知您。

    如今楚國與秦國已結為兄弟之邦,韓國和魏國已經成為東方的藩臣,齊國獻出了盛産魚鹽的海濱之地,這些猶如砍斷了趙國的右肩。

    沒有聽說斷了右肩仍與人格鬥,失掉夥伴而獨處,想求得平安無險而能夠如願以償的!現在秦國一旦派遣三路大軍,一路扼守午道,另兩路分别駐紮成臯與渑池,然後約定 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必四分其地。

    臣竊為大王計,莫若與秦約為兄弟之國也。

    ”趙王許之。

     儀北說燕王曰:“趙已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攻燕,則易水、長城非王之有矣。

    ”燕王請獻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儀歸報未至,而惠王薨,子武王立。

    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儀,諸侯聞之,皆畔衡,複合從。

     辛亥(前310) 五年秦武王元年。

     秦張儀複出相魏。

     張儀詭說秦武王而相魏,一歲卒。

    儀與蘇秦皆以從橫之術遊諸侯,緻位富貴,天下争慕效之。

    又有魏人公孫衍者,号犀首,及秦弟代、厲,又周最、樓緩之徒,紛纭遍于天下,務以辯詐相高,不可勝載,而儀、秦、衍最著。

     秦誅蜀相莊。

     秦、魏會于臨晉。

     壬子(前309) 六年 秦初置丞相。

     癸醜(前308) 七年 秦、魏會于應。

     秦甘茂伐韓宜陽。

     秦王使甘茂約魏以伐韓。

    茂至魏,乃使人還,謂王曰:“魏聽臣矣,然願王勿伐。

    ”王迎茂息壤而問其故。

    對曰:“宜陽大縣,其實郡也。

    今倍數險,行千裡,攻之難。

    魯 四國一起攻打趙國,趙國被征服後必然四分五裂。

    我私下為大王着想,不如與秦國結為兄弟之國。

    ”趙武靈王也答應下來。

     張儀又北去遊說燕昭王說:“趙國已經事奉秦國。

    大王如果不事奉秦國,秦國派甲兵進入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那麼易水、長城就不屬于您了。

    ”燕昭王請求獻出常山腳下的五座城邑,以求媾和。

     張儀返回報告,還沒有到,秦惠王便去世了,其子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從當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諸侯各國聽說後,都背棄了連橫,重新實行合縱。

     辛亥(前310) 周赧王五年秦武王元年。

     秦國的張儀再次出任魏相。

     張儀以詭詐之言說服秦武王,自己做了魏國的國相,曆時一年而死。

    張儀與蘇秦都是以縱橫捭阖之術遊說諸侯各國,達到了榮華富貴的地位,使天下的士人争先羨慕和效法。

    還有一個名叫公孫衍的魏國人,号犀首,以及蘇秦的弟弟蘇代、蘇厲,再有周最、樓緩一類,他們衆說紛纭,遍于天下,專門以辯才詐術互争高低,其人物事迹多得記不過來,以張儀、蘇秦和公孫衍最為著名。

     秦武王誅殺蜀相陳莊。

     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相會。

     壬子(前309) 周赧王六年 秦國初次設置丞相。

     癸醜(前308) 周赧王七年 秦國與魏國在應城相會。

     秦國派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

     秦武王派甘茂去聯合魏國,以便共同攻打韓國。

    甘茂到了魏國,便派人回去,告訴秦武王說:“魏國已經聽從了我的話,不過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韓國。

    ”秦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詢問其中的緣故。

    甘茂回答說:“宜陽是個大縣,實際上相當于一個郡。

    現在需要跨過許多險隘,遠行千裡,要攻下來是很困難的。

    魯國 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母織自若也。

    及三人告之,則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

    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魏文侯令樂羊攻中山,三年拔之。

    反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箧。

    樂羊再拜稽首曰:&lsquo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

    &rsquo今臣,羁旅之臣也,樗裡子、公孫奭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故臣願王之勿伐也。

    ”王曰:“寡人弗聽也,請與子盟!”乃盟于息壤。

     甲寅(前307) 八年 秦拔宜陽。

     甘茂攻宜陽,五月而不拔。

    樗裡子、公孫奭果争之。

    秦王欲罷兵,茂曰:“息壤在彼。

    ”王乃悉起兵佐茂,斬首六萬,遂拔宜陽。

     秦君卒,弟稷立。

    母芈氏治國事,以舅魏冉為将軍。

     秦武王好以力戲,力士多至大官,與孟說舉鼎,絕脈而薨。

    無子,諸弟争立。

    異母弟稷質于燕,其母芈八子之異父弟魏冉,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

    與國人迎而立之。

    稷年少,太後治事,以冉為将軍,衛鹹陽。

     趙始胡服,招騎射。

     曾經有一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人們把曾參殺人的消息告訴了他的母親,曾參的母親仍舊織布,神态泰然自若。

    等到先後來了三個人告訴她曾參殺人的消息,這時曾參的母親便扔掉梭子,離開織布機,越牆而走。

    我的才德不如曾參,大王對我的信任程度不如曾參的母親對待兒子,而懷疑我的人更不止三個人,我擔心大王也會像曾參的母親那樣扔掉梭子。

    魏文侯曾經命令樂羊攻打中山,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攻下來。

    回國論功行賞時,魏文侯拿出一竹箱的诽謗文書給樂羊看。

    樂羊拜了再拜,伏地叩頭說:&lsquo這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大王的力量啊!&rsquo如今我是寄居在秦國的臣屬,如果樗裡子和公孫奭拿攻打韓國一事來與大王商議,大王肯定會聽從他們的話,這樣就造成大王對魏王失約,我也會受到公孫侈的怨恨,所以我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韓國。

    ”秦武王說:“我不聽他們的,可以和你起誓!”于是兩人在息壤立下了誓約。

     甲寅(前307) 周赧王八年 秦國攻占宜陽。

     甘茂攻打宜陽,用了五個月時間也沒有攻下。

     樗裡子、公孫奭果然指摘甘茂。

    秦武王打算收兵,甘茂說:“息壤的盟誓尚在。

    ”秦武王于是調動全部兵力協助甘茂,斬殺韓軍六萬人,終于攻克宜陽。

     秦武王去世,其弟嬴稷即位。

    嬴稷的母親芈氏處理國家大事,他的舅父魏冉擔任将軍。

     秦武王喜好較力比賽,許多大力士當上了大官,他與孟說舉銅鼎時,因脈管破裂而死。

    秦武王沒有兒子,弟弟們争着要繼位。

    異母弟弟嬴稷正在燕國做人質,他的母親芈八子的異父弟弟叫魏冉,自從秦惠王、秦武王時就擔任重要職務。

    魏冉與國中貴族把嬴稷迎回來即位。

    嬴稷年紀小,由太後治理國家大事,封魏冉為将軍,保衛鹹陽。

     趙國開始穿胡人的服裝,招收善于騎馬射箭的士兵。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

    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

    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

    王使人請之曰:“家聽于親,國聽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

    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

    明德先論于賤,而從政先信于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中國者,聖賢之所教,禮樂之所用,遠方之所觀赴,蠻夷之所則效也。

    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道,逆人心,臣願王熟圖之也。

    ”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侵暴吾地,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

    先君醜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以朝,而始出令焉。

     乙卯(前306) 九年秦昭襄王稷元年。

     趙君略中山及胡地,遣使約秦、韓、楚、魏、齊,并緻胡 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大軍到達房子城,接着進入代地,繼續向北進軍無窮,向西到達黃河,登上了黃華山。

    趙武靈王與肥義謀劃讓百姓改穿胡人服裝,訓練騎馬射箭的本領,他說:“愚昧的人所嘲笑的,傑出的人卻能明察。

    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最終占有胡人的土地和中山國!”于是決定改穿胡人服裝。

     國中士人都不願換裝,公子成借口生病不去上朝。

    趙武靈王派人說服他,說道:“家事聽命于雙親,國事聽命于君王。

    現在我做出讓國人改易服裝的決定而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私下議論我徇私情。

    治理國家有章法,這就是以利民為根本;辦理政事有常規,執行命令最關鍵。

    宣明恩賞應該先從低賤的人開始,貫徹政令應該首先得到權貴們的信服,所以我希望借助叔父的名義來成全改穿胡服的大事。

    ”公子成再拜,叩頭至地說道:“中原國家,是經過聖賢教化的、禮樂普及的國家,應該是偏遠國家前來觀禮、未開化的蠻夷邦國學習效法的國家。

    現在大王卻丢掉這些,偏要穿遠方國家的服裝,改變古代的傳統,違逆人民心願,我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使者把公子成的話報告給趙武靈王,趙武靈王親自去解釋說:“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有樓煩,與秦、韓兩國交界,倘若沒有騎馬射箭的訓練準備,怎麼能夠守衛疆土!從前中山國仗着齊國的強大力量,侵犯糟蹋我國土地,引水圍困鄗邑,倘若沒有社稷神靈的保佑,那麼鄗邑就要失守了。

    先王以此事為趙國的恥辱,所以我要改變服裝,訓練騎射,想以此防備國土四境可能遭受的侵害,去報中山國之仇。

    而叔父您隻顧随順中原的舊俗,讨厭改變服裝的名聲,卻把鄗邑的恥辱抛開不顧,這不是我所希望的事情。

    ”公子成欣然從命,趙武靈王便賜給他胡人服裝,讓他穿着上朝,然後才頒布命令。

     乙卯(前306) 周赧王九年秦昭襄王稷元年。

     趙君入侵中山及胡地,派使者出使秦、韓、楚、魏、齊,并召集胡 兵。

     楚、齊、韓合從。

     丙辰(前305) 十年 彗星見。

     趙伐中山,取數邑。

    中山複獻四邑以和。

    秦魏冉弑其君之嫡母,出其故君之妃歸于魏。

     秦庶長壯及大臣諸公子作亂,魏冉誅之。

    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而悼武後出歸于魏,王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冉遂為政,威震秦國。

     丁巳(前304) 十一年 秦、楚盟于黃棘。

    秦複與楚上庸。

     戊午(前303) 十二年 彗星見。

     秦取魏蒲阪、晉陽、封陵,取韓武遂。

     齊、韓、魏伐楚。

    楚使太子橫質于秦,秦救之。

     初,楚與齊、韓合從,至是齊、韓、魏以楚負約,合兵伐之。

    楚王使其太子橫為質,以請救于秦,秦人救之,三國引去。

     己未(前302) 十三年 秦、魏、韓會于臨晉。

    秦複與魏蒲阪。

     楚太子橫殺秦大夫亡歸。

     庚申(前301) 十四年 日食,晝晦。

     秦取韓穰。

     蜀守叛秦,秦誅之。

     秦、韓、魏、齊伐楚,殺其将唐昧,取重丘。

     趙伐中山,中山君 兵。

     楚、齊、韓三國實行合縱。

     丙辰(前305) 周赧王十年 彗星出現。

     趙國進攻中山國,奪取數座城邑。

    中山國又獻出四座城邑,以求和。

     秦國魏冉殺死秦昭襄王的嫡母,把故君秦武王的妃子驅逐到魏國。

     秦國一位名叫壯的庶長及一些大臣、諸公子謀劃造反,魏冉把他們一一誅殺。

    惠文後因受牽連也被處死,悼武王後被驅逐流落到魏國,與秦昭襄王不和的兄弟,全部被魏冉殺掉,于是魏冉執掌國家大權,威震全國。

     丁巳(前304) 周赧王十一年 秦國與楚國在黃棘會盟。

    秦國把上庸歸還給楚國。

     戊午(前303) 周赧王十二年 彗星出現。

     秦國攻取魏國的蒲阪、晉陽、封陵,攻取韓國的武遂。

     齊國、韓國、魏國聯合攻打楚國。

    楚國派太子橫去秦國做人質,秦國出兵救援。

     起初,楚國與齊國、韓國實行合縱,這時齊、韓、魏三國因為楚國背棄盟約,聯合出兵讨伐。

    楚懷王派太子橫作為人質,向秦國求救,秦國派兵救援,三國軍隊撤退。

     己未(前302) 周赧王十三年 秦國、魏國、韓國在臨晉舉行會盟。

    秦國把蒲阪歸還給魏國。

     楚國太子橫殺了秦國的一個大夫後,逃亡回國。

     庚申(前301) 周赧王十四年 出現日食,白晝昏暗。

     秦國攻取韓國穰縣。

     蜀地郡守背叛秦國,秦國派人誅殺。

     秦、韓、魏、齊四國聯合攻打楚國,殺死楚國大将唐昧,奪取重丘。

     趙國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 奔齊。

     辛酉(前300) 十五年 秦公子悝質于齊。

     秦芈戎大敗楚師,殺其将景缺,取襄城。

    楚使太子橫質于齊,以請平。

     壬戌(前299) 十六年 趙君廢其太子章,而傳國于少子何,自号“主父”。

     初,武靈王以長子章為太子,後納吳廣之女孟姚,有寵,生子何。

    愛之,欲及其生而立之,乃廢章而傳國焉。

    使肥義為相國傅王,而自号“主父”,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

    将自雲中、九原南襲鹹陽,于是詐為使者入秦,欲以觀秦地形及秦王之為人。

    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脫關矣。

    秦人大驚。

     齊、魏會于韓。

     秦伐楚,取八城,遂誘楚君槐于武關,執之以歸。

    楚人立太子橫。

     秦伐楚,取八城。

    秦王乃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

    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

    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于齊以求平。

    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不歡,則無以令諸侯。

    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

    ”楚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怒。

     逃到齊國。

     辛酉(前300) 周赧王十五年 秦國把公子悝送到齊國充當人質。

     秦國芈戎大敗楚國軍隊,殺死楚将景缺,奪取了襄城。

    楚國把太子橫送到齊國做人質,請求和解。

     壬戌(前299) 周赧王十六年 趙武靈王廢黜太子趙章,而把國家傳給小兒子趙何,自稱“主父”。

     起初,趙武靈王立長子趙章為太子,後來娶了吳廣的女兒孟姚,孟姚得到寵愛,生了兒子趙何。

    趙武靈王很喜歡趙何,打算趁自己還活着的時候就立趙何,于是廢黜趙章,把國家傳給了趙何。

    趙武靈王讓肥義擔任相國,并兼任趙何的老師,而自稱“主父”,準備率領文臣武将向西北胡地擴大領土。

    他還準備從雲中、九原向南襲擊鹹陽,于是自己假扮成使者進入秦國,打算親自觀察秦國的地勢及秦王的為人。

    當時秦王沒有覺察,事後詫異來人相貌雄偉不凡,不像是臣屬的風度,便派人追趕,這時趙主父已經出了關。

    秦國人聽說後大驚失色。

     齊國與魏國在韓國相會。

     秦國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邑,于是誘騙楚懷王槐來到武關,把他劫到秦國國都成陽。

    楚國士大夫立太子橫為楚王。

     秦國攻打楚國,奪取八座城邑。

    秦昭襄王這才給楚懷王寫信說:“當初我和大王結為兄弟,在黃棘盟誓,派太子來我國做人質,彼此關系非常歡洽。

    後來太子辱殺我的重臣,不辭而逃亡,我實在不能抑制憤怒,于是派兵攻入你的邊境。

    現在聽說你又讓太子去齊國充當人質,以便求得和解。

    我國與楚國鄰近接壤,有着婚姻親家關系,如今兩國關系不歡洽,就無法指揮号令其他諸侯。

    所以我希望與你在武關相會,當面約定,結為盟友,然後各自離開,這就是我的願望。

    ”楚懷王怕去了受騙,不去秦國發怒。

     昭睢、屈平曰:“毋行而發兵自守耳。

    秦,虎狼也,有并諸侯之心,不可信也。

    ”王稚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

    秦王令一将軍詐為王,伏兵武關,劫之,與西至鹹陽。

    朝章台如藩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怒不許。

    遂留之。

     時楚太子橫方質于齊,楚大臣相與謀曰:“吾王不得還,而太子在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

    ”欲立王子之在國者。

    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乃詐赴于齊。

    齊人或欲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其相曰:“不可。

    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

    ”其人曰:“郢中立王,吾因與其新王市曰:&lsquo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

    不然,将與三國共立之。

    &rsquo”齊王卒用其相計,歸楚太子。

    楚人立之。

     初,屈平為懷王左徒,志潔行廉,明于治體,王甚任之。

    後以讒見疏,而眷顧不忘,作《離騷》之辭以自怨,尚冀王之一寤,而王終不寤也。

    其後子蘭又谮之于頃襄王,王怒,遷之于江南。

    原遂懷石自投汨羅以死。

     秦以田文為丞相。

     秦王聞文賢,使請于齊以為相。

     癸亥(前298) 十七年楚頃襄王橫、趙惠文王何元年。

     田文自秦逃歸。

     昭睢、屈原說:“不要去,應該調兵遣将,加強自衛。

    秦國是虎狼一類的國家,早有吞并諸侯各國的野心,他的話不能相信。

    ”楚懷王的幼子子蘭卻勸他前往,于是楚懷王去了秦國。

    秦昭襄王讓一個将軍假扮成自己的樣子,并在武關埋伏兵馬,劫持楚懷王後,向西行,被帶到鹹陽。

    秦昭襄王讓楚懷王在章台朝見,行藩臣的禮節,還逼迫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大怒,沒有答應。

    因此被扣留下來。

     當時楚國太子橫正在齊國充當人質,楚國衆大臣相互商議說:“我們的君王回不來,而太子又在齊國,倘若齊國和秦國合謀算計我們,那麼楚國就完了。

    ”打算立一位在國内的王子。

    昭睢說:“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國家,現在又違背君王的旨意而立庶子,不妥。

    ”于是詐稱楚王去世前往齊國報喪。

    齊國有人建議扣留太子來要求楚國割讓淮河以北,齊相說:“不可以。

    如果楚國另立新王,那麼我們空有人質而又在天下做了不仁不義的事情。

    ”那人又說:“楚國如果立新王,我們就跟新王做交易說:&lsquo給我下東國,我替你殺掉太子。

    如若不然,我們将聯合三個國家共同立太子為楚王。

    &rsquo”齊昭襄王最後采納了國相的意見,歸還了楚太子。

    楚國便立太子為楚王。

     起初,屈原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志向高潔,行為清廉,深明治國的綱領,楚懷王非常信任他。

    後來,屈原因為被讒毀而遭到疏遠,但他對楚懷王眷念不忘,寫了《離騷》之辭,以此自怨自艾,希望楚懷王會有明白的一天,但是楚懷王始終沒有醒悟。

    後來子蘭又在楚頃襄王面前诽謗屈原,楚頃襄王大怒,将屈原流放到江南。

    最後,屈原懷抱石塊投入汨羅江中自殺。

     秦國任命田文為丞相。

     秦昭襄王聽說田文有德有才,便派人到齊國,請求田文到秦國擔任丞相。

     癸亥(前298) 周赧王十七年楚頃襄王橫、趙惠文王何元年。

     田文從秦國逃回。

     或謂秦王曰:“文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哉!”王囚文,欲殺之。

    使人求解于王之幸姬,姬欲得其狐白裘,而文先已獻于秦王矣。

    文客有善為狗盜者,盜裘以獻。

    姬言于王而遣之。

    王後悔,使追之。

    文至關,關法雞鳴乃出客,時尚早,追者将至,客有善為雞鳴者,野雞皆應之,文乃得脫歸。

     秦伐楚,取十六城。

     楚人告于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

    ”秦王怒,伐之,取十六城。

     齊、韓、魏伐秦,敗其軍于函谷關。

    河、渭絕一日。

    秦割河東三城以和,三國乃退。

     孟嘗君怨秦,與韓、魏攻之,入函谷關。

    秦昭王謂丞相樓緩、公子池曰:“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

    ”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

    ”王曰:“何也?”對曰:“王割河東而講,三國雖去,王必曰:&lsquo惜矣!三國且去,吾特以三城從之。

    &rsquo此講之悔也。

    王不講,三國入函谷,鹹陽必危,王又曰:&lsquo惜矣!吾愛三城而不講。

    &rsquo此不講之悔也。

    ”王曰:“鈞吾悔也,甯亡三城而悔,無危鹹陽而悔也。

    ”乃使公子池以三城講于三國。

     初,孟嘗君欲借兵食于西周,蘇代為西周謂孟嘗君曰:“君攻楚九年,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

    今複攻秦以益 有人對秦昭襄王說:“田文擔任秦國丞相,必然會先顧齊國利益而後替秦國考慮,秦國難免要有危險了!”秦昭襄王便囚禁田文,打算殺死他。

    田文派人向秦昭襄王寵愛的姬妾讨教解救的方法,姬妾說想得到田文的白狐裘衣,不過這張白狐裘衣早已獻給秦昭襄王了。

    田文的門客中有一位善于偷東西的人,他把裘衣偷來,獻給了那個姬妾。

    姬妾在秦昭襄王跟前說情,便把田文釋放了。

    事後,秦昭襄王又後悔了,派人追趕田文。

    田文到達邊關,按照邊關的規定,雞叫以後才能放行過客,可當時天色尚早,追趕的人馬上就到,這時有位善于學雞叫的門客便學雞叫了幾聲,一時野雞也應和着叫起來,田文終于過了關,脫逃回國。

     秦國攻打楚國,奪取十六座城邑。

     楚國告訴秦國說:“托社稷神靈的福佑,我國又有君王了。

    ”秦昭襄王惱羞成怒,派兵攻打楚國,奪取了十六座城邑。

     齊、韓、魏三國攻打秦國,在函谷關打敗秦軍。

    三國軍隊渡過黃河、渭水,整整用了一整天時間。

    秦國割讓河東的三座城邑來請求媾和,這時三國才退兵。

     孟嘗君怨恨秦國,聯合韓、魏兩國攻打秦國,一直打到函谷關。

    秦昭襄王對丞相樓緩和公子池說:“三國軍隊已經深入腹地了,我打算割讓河東來講和。

    ”樓緩、公子池回答說:“講和您會後悔,不講和您也會後悔。

    ”秦昭襄王問:“為什麼?”二人回答說:“大王割讓河東來講和,三國雖然會退兵,大王必然要說:&lsquo可惜啊!三國就要退兵了,我卻拿出三座城邑送給他們。

    &rsquo這是講和的後悔。

    倘若大王不講和,三國軍隊開進函谷關,必然危及鹹陽,大王又會說:&lsquo可惜啊!我因吝惜三座城邑沒有講和。

    &rsquo這是不講和的後悔。

    ”秦昭襄王說:“這些都會使我後悔,不過,我甯可為失掉三座城邑而後悔,不要為危及鹹陽而後悔。

    ”于是派公子池以割讓三座城邑為條件,與三國講和。

     起初,孟嘗君打算向西周借軍糧,蘇代為了西周勸孟嘗君說:“您攻打楚國已有九年了,奪取了宛、葉以北的土地,客觀上卻加強了韓國和魏國的實力。

    現在您又攻打秦國,更是有益于 之。

    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齊危矣。

    君不如令敝邑深合于秦,而君無攻,又無借兵食。

    君臨函谷而無攻,令敝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lsquo薛公必不破秦以強韓、魏,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東國以與齊,而秦出楚王以為和。

    &rsquo秦得無破而以東國自免也,秦必欲之。

    楚王得出,必德齊。

    齊得東國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矣。

    ”孟嘗君從其計。

    會公子池來講解,遂罷兵,而秦卒不出楚懷王。

     趙君封弟勝為平原君。

     平原君好士,食客常數千人。

    有公孫龍者,善為堅白異同之辯,平原君客之。

    孔子之玄孫穿自魯适趙,與龍論臧三耳,龍甚辯析,穿弗應。

    平原君問之,穿曰:“幾能令臧三耳矣。

    然謂三耳甚難而實非也,謂兩耳甚易而實是也,不知君将從易而是者乎,其亦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謂龍曰:“公無複與孔子高辯事也。

    其人理勝于辭,公辭勝于理,辭勝于理,終必受诎。

    ” 甲子(前297) 十八年 楚君槐自秦走趙,不納。

    秦追及之以歸。

     乙醜(前296) 十九年 楚君槐卒于秦。

     韓國和魏國。

    韓國和魏國南面不用擔憂楚國,西面又不用畏懼秦國,這就給齊國帶來了危險。

    您不如叫敝國暗中與秦國交好,您不需要攻打秦國,也就用不着借軍糧。

    您兵臨函谷關卻不攻打,可讓敝國以您的心意對秦昭襄王說:&lsquo薛公肯定不會破壞秦國來加強韓國和魏國,他所以要攻打秦國,是想讓大王叫楚王割讓東地給齊國,而秦國交出楚懷王,兩國和好。

    &rsquo秦國用楚國的東地換取自己免于被齊國攻破,秦國肯定願意。

    楚懷王能夠被釋回國,必定感激齊國,把東地割讓給齊國。

    齊國得到楚國的東地後,更加強盛,而您的封地薛邑也就世世代代沒有憂患了。

    ”孟嘗君聽從了蘇代的計策。

    當時正值秦國公子池請求媾和,便停止進軍,而秦國終究沒有放回楚懷王。

     趙惠文王封弟弟趙勝為平原君。

     平原君喜好結交士人,門下食客常有幾千人。

    有一位名叫公孫龍的人,善于就“堅白同異”這一命題進行辯論,平原君以賓客之禮對待他。

    孔子的玄孫孔穿從魯國來到趙國,與公孫龍談論“臧三耳”這一命題,公孫龍辨别分析非常圓通,孔穿不能對答。

    平原君問起辯論情況,孔穿說:“他簡直把仆人的耳朵說成了三隻。

    然而說人有三隻耳朵是很難的,實際上也是不對的,說人有兩隻耳朵非常容易,也是正确的。

    不知道您打算認同論證容易而結論正确的呢,還是認同論證困難而結論錯誤的呢?”平原君對公孫龍說:“請你不要再與孔穿辯論事情了。

    他是道理勝過言辭,而你是言辭勝過道理,言辭勝過道理,終究是一定會受挫的。

    ” 甲子(前297) 周赧王十八年 楚懷王槐從秦國逃到了趙國,趙國不敢收留。

    秦國派人追趕楚懷王,抓回秦國。

     乙醜(前296) 周赧王十九年 楚懷王槐死于秦國。

     懷王發病,薨于秦,秦人歸其喪。

    楚人憐之,如悲親戚。

    諸侯由是不直秦。

     丙寅(前295) 二十年魏昭王、韓僖王咎元年。

     趙主父以燕、齊之師滅中山。

    歸,大赦,酺五日。

     趙故太子章作亂,公子成、李兌誅之,遂弑主父于沙丘。

     趙主父封長子章于代,使田不禮相之。

    李兌謂肥義曰:“章黨衆而欲大,不禮忍殺而驕,二人相得,必有陰謀。

    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而禍之所集也。

    子何不稱疾不出,毋為禍梯,不亦可乎?”義曰:“昔主父以王屬義也,曰:&lsquo毋變而度,毋易而慮,堅守一心,以殁而世。

    &rsquo義再拜受而籍之。

    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

    諺曰:&lsquo死者複生,生者不愧。

    &rsquo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李兌涕泣而出。

    肥義謂信期曰:“公子章、田不禮内得主而外為暴,矯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為也。

    自今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将以身先之,無故而後王可入也。

    ” 時吳娃死,王愛弛,嘗群群臣,主父從旁窺之。

    見故太子傫然也,反北面诎于其弟,心憐之,欲分趙而王章于代。

    計未決,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

    肥義先入,殺之。

    公子成、李兌起兵距難,章敗走主父,成、兌因圍主父宮。

    殺章及不禮而滅其黨。

    成、 楚懷王發病,死于秦國,秦國人送回他的靈柩。

    楚國人哀憐楚懷王,像哀悼自己的親人一樣。

    由此,諸侯各國也對秦國不滿。

     丙寅(前295) 周赧王二十年魏昭王、韓僖王咎元年。

     趙主父聯合燕國、齊國的軍隊滅掉了中山國。

    趙主父回來以後,大赦罪人,設宴五天。

     趙國前太子趙章發動變亂,公子成和李兌将他殺死,接着在沙丘又殺死了趙主父。

     趙主父把代郡封給長子趙章,讓田不禮輔佐他。

    李兌對肥義說:“趙章黨羽衆多而貪欲很大,田不禮殘忍好殺而又驕妄,兩人互相投合,必定有陰謀。

    你職責重大,權勢又大,這正是禍亂的由頭,災難也将集中在你的身上。

    你為什麼不稱病不出,免得成為災禍的階梯,這樣不是更好嗎?”肥義說:“從前趙主父把趙王囑托給我,說:&lsquo不要改變你的宗旨,不要改變你的心思,堅持一心一意,至死效忠。

    &rsquo我拜了再拜接受囑托并記錄在案。

    現在如果害怕田不禮對我不利而忘掉當年的諾言,便是莫大的背棄。

    俗話說:&lsquo面對複生的死者,活着的人也問心無愧。

    &rsquo我要成全我的諾言,哪能顧得保全生命呢!”李兌流淚離開。

    肥義對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都是在内讨得主子的歡心而在外施行兇暴,他們一旦假借主父的命令行事,這是不難辦到的。

    從今天起,凡是召見趙王,必須先與我見面,我将先親自前往,如果沒有變故,才能讓趙王進去。

    ” 當時吳娃死去,趙主父對趙何的愛減弱,開始憐愛原先的太子趙章。

    有一次,趙主父讓趙王朝見群臣,自己從旁邊窺視。

    他看見原先的太子趙章垂頭喪氣,反而屈從自己的弟弟,北面稱臣,心中有些不忍,打算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在代郡稱王。

    心計還沒有最後決定,這時趙主父和趙王出遊沙丘,住在兩個行宮裡。

    公子章和田不禮趁機作亂,詐稱趙主父的旨令召見趙王。

    肥義先進去,被殺死。

    公子成和李兌調動軍隊抵制叛亂,公子章失敗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