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獵。
魏惠王問齊威王說:“齊國也有寶物嗎?”齊威王說:“沒有。
”魏惠王說:“我的國家雖然小,尚且有十枚直徑一寸的可以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寶珠,難道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反而沒有寶物嗎?”齊威王說:“我所認定的珍寶與大王不同。
我的臣屬中有一位叫檀子的,派他守衛南城,那麼楚人就不敢侵犯;有一位叫盼子的,派他守衛高唐,那麼趙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中捕魚;有一位叫黔夫的,派他守衛徐州,那麼燕人和趙人中因投奔他而遷移到齊國來的就有七千多家;有一位叫種首的,派他防備盜賊,那麼齊國便出現道不拾遺的景象。
這四位臣屬将會光照千裡,豈止是照亮十二輛車子啊!”魏惠王面有慚愧之色。
丁卯(前354) 周顯王十五年 秦國在元裡打敗魏軍,奪取少梁。
魏國攻打趙國,圍攻邯鄲。
戊辰(前353) 周顯王十六年 齊國為營救趙國而攻打魏國。
魏國攻克邯鄲後,在回軍途中被齊國打敗。
起初,孫膑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後來,龐涓到魏國擔任将軍官職,他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孫膑,便把孫膑叫到魏國。
孫膑到了之後,龐涓便砍斷他的雙腳,并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終身被廢棄。
齊國使者到了魏國,孫膑暗中見到來使,使者便偷偷用車把他帶回齊國。
田忌接待了他,并将他推薦給齊威王。
齊威王向孫膑請教兵法,便拜他為師。
到了齊國謀劃救趙的時候,齊威王想讓孫膑為大将,孫膑以自己是個受過刑的殘疾人辭謝。
于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将,孫膑為軍師,讓孫膑坐在車中出謀劃策。
田忌想率軍前往趙國,孫膑說:“要排解複雜的糾紛,不能依靠拳頭;要解救鬥毆的人群,不能參與搏鬥。
應該因勢利導,避實擊虛,使原來的形勢受到阻遏,就會自動化解了。
現在大梁的 輕兵銳卒竭于外而老弱疲于内,若引兵疾走其都,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忌從之。
十月,邯鄲降魏。
魏師還,與齊戰于桂陵,魏師大敗。
韓伐東周,取陵觀、廪丘。
己巳(前352) 十七年 秦伐魏。
諸侯圍魏襄陵。
庚午(前351) 十八年 秦伐魏。
韓以申不害為相。
申不害者,鄭之賤臣也,學黃、老、刑名,以幹韓昭侯。
昭侯用以為相,内修政教,外應諸侯。
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
申子嘗請仕其從兄,昭侯不許,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為學于子者,欲以治國也。
今将聽子之谒而廢子之術乎?已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請乎?子嘗教寡人修功勞,視次第,今有所私請,将奚聽乎?”申子乃辟舍請罪曰:“君真其人也!”昭侯有弊褲,命藏之。
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賜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吾聞明主愛一一笑,有為,笑有為笑。
今褲豈特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辛未(前350) 十九年 秦徙都鹹陽,始廢井田。
精兵銳卒都已開赴國外戰鬥,而留在國内的卻是老弱病殘,如果率軍急赴魏都大梁,魏軍必然放棄趙國而回兵自救,這樣,我們就能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打擊了魏國。
”田忌采納了孫膑的計策。
十月,邯鄲城投降魏國。
魏軍在歸國途中,在桂陵與齊軍交鋒,被齊軍打得一敗塗地。
韓國攻打東周,奪取陵觀、廪丘。
己巳(前352) 周顯王十七年 秦國攻打魏國。
各諸侯國出兵圍攻魏國襄陵。
庚午(前351) 周顯王十八年 秦國攻打魏國。
韓國任命申不害為相。
申不害是鄭國的低級官吏,學習過黃老之術和刑名之學,以此遊說韓昭侯。
韓昭侯任命他為相,對内整饬政治教化,對外交接諸侯。
經過十五年的治理,直到申不害去世,韓國政治修明,兵力強大。
申不害曾經請求韓昭侯讓他的堂兄當個官吏,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有怨色。
韓昭侯說:“我這樣做是跟你學的,是想治理好國家。
現在我是接受你的請求而抛棄你的法度原則呢?還是推行你的法度原則而拒絕你的請求呢?你曾經教導我要重視功勞的大小,講究辦事的程序,現在你以私事求我,我将要聽從哪種意見呢?”申不害于是避舍請罪說:“您真是個英明的君主!”韓昭侯有條舊褲子,讓侍從收藏起來。
侍從說:“您也太不仁厚了,連一條舊褲子也不賞賜給左右随從,還要收藏起來。
”韓昭侯說:“我聽說英明的君主珍重自己的每一次皺眉和每一次微笑,皺眉有皺眉的原因,微笑也有微笑的用意。
現在這條褲子的安排豈止是一次皺眉或一次微笑,我必須等着賞給有功勞的人!” 辛未(前350) 周顯王十九年 秦國遷都鹹陽,開始廢除井田制。
衛鞅築冀阙宮庭于鹹陽,徙都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為禁。
并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廢井田,開阡陌,平鬥、桶、權、衡、丈、尺。
壬申(前349) 二十年趙肅侯元年。
癸酉(前348) 二十一年秦更賦稅法。
甲戌(前347) 二十二年 乙亥(前346) 二十三年 衛貶号曰侯,服屬三晉。
初,子思言苟變于衛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
”公曰:“吾知其可将,然變嘗為吏,賦于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
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幹城之将,此不可使聞于鄰國也。
” 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
”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衆謀不進。
事是而臧之,猶卻衆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
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君暗臣谄, 公孫鞅在鹹陽建築宮廷及樓台,将國都遷到那裡。
下令禁止百姓家庭中不分父子兄弟混居一室。
合并若幹鄉村,集中為一縣,設置縣令、縣丞,一共設置了三十一個縣。
又廢除井田制度,清除了田界,還統一了鬥、桶、權、衡、丈、尺等。
壬申(前349) 周顯王二十年趙肅侯元年。
癸酉(前348) 周顯王二十一年秦國更改賦稅法。
甲戌(前347) 周顯王二十二年 乙亥(前346) 周顯王二十三年 衛成公自降封号為侯,依附于韓、趙、魏三國。
起初,子思對衛成公提到苟變時說:“他的才能可以指揮五百輛兵車。
”衛成公說:“我知道他可以領兵,不過苟變曾經做過屬吏,向百姓征賦時吃過人家的兩個雞蛋,所以我不任用他。
”子思說:“聖賢的君主用人,就像工匠使用木材,他将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所以像連抱粗的杞木、梓木,盡管有幾尺長的朽壞,高明的工匠也不會扔掉它。
如今正處在各國争戰的時代,需要選拔沖鋒陷陣的勇士,而您以兩個雞蛋的小事丢掉了一位捍衛國家的将領,這種事情可不能讓鄰國得知!” 衛成公說的計策不正确,但群臣卻随聲附和,好像是從一張嘴裡說出來的。
子思說:“以我看來,衛國正像人們說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
”公丘懿子說:“為何成為這樣?”子思說:“國君自以為是,那麼衆人的謀略就得不到施展。
做事正确而自以為是,尚且影響衆人謀略的舉薦,更何況臣屬附和錯誤而助長事情越辦越壞呢?不明察事情的是非對錯,卻喜歡人家稱贊自己,沒有比這更昏暗的了。
不考慮是否有道理,隻知道一味讨好,阿谀奉承,沒有比這更谄媚的了。
國君昏暗,臣屬谄媚, 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
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 子思言于衛侯曰:“君之國事将日非矣。
”公曰:“何故?”子思曰:“有由然焉。
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
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
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
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lsquo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rsquo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丙子(前345) 二十四年 丁醜(前344) 二十五年 諸侯會于京師。
戊寅(前343) 二十六年 緻伯于秦,諸侯皆賀。
秦使公子少官帥師會諸侯來朝。
己卯(前342) 二十七年案《史記》是年齊宣王元年,《通鑒》與《史記》不同,而《考異》不載其說,未詳所據。
後闵王元年放此。
庚辰(前341) 二十八年 魏伐韓。
齊伐魏以救韓,殺其将龐涓,虜太子申。
魏使龐涓伐韓,韓請救于齊。
齊威王召大臣而謀之,成侯鄒忌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不救則韓且折而 卻高踞百姓之上,百姓不可能擁戴。
如果像這樣發展下去,國家也就沒救了。
” 子思對衛成公說:“您的國務大政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
”衛成公說:“為什麼?”子思說:“這是有緣由的。
您講話自以為是,那麼卿大夫就不敢糾正您的過失;卿大夫講話也自以為是,那麼士人和百姓也不敢糾正他們的過失。
國君和臣屬都自視賢明,那麼下面的群衆也就會同聲稱贊你們賢明。
稱贊你們賢明,也就順從了你們的心意,也就獲得了好處;糾正你們的過失,也就違背了你們的意志,就會招來災禍。
照此發展,國家還會有什麼好事?《詩經》說:&lsquo都說我聖明,誰能辨烏鴉雌或雄?&rsquo這或許也反映了您的君臣現狀吧!” 丙子(前345) 周顯王二十四年 丁醜(前344) 周顯王二十五年諸侯在京師相會。
戊寅(前343) 周顯王二十六年 周顯王封秦孝公為一方諸侯之長,諸侯都來祝賀。
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與諸侯相會,以朝見周王朝。
己卯(前342) 周顯王二十七年按《史記》記載,這一年是齊宣王元年,《資治通鑒》與《史記》不同,而《資治通鑒考異》中沒有記載這種說法,不清楚其根據。
後面齊闵王元年也仿照這樣。
庚辰(前341) 周顯王二十八年 魏國攻打韓國。
齊國攻打魏國以便營救韓國,殺死魏國将領龐涓,并俘虜了太子申。
魏國派龐涓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大臣商議,成侯鄒忌說:“不如不救。
”田忌說:“不救,韓國就會受重創而 入于魏矣,不如早救之。
”孫膑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
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于齊。
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以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王曰:“善。
”乃陰許韓使而遣之。
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将,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
龐涓聞之,去韓而歸。
魏人亦大發兵,使太子申将,以禦齊師。
孫子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号為怯。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lsquo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
&rsquo”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二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率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孫子度其暮當至,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令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
涓果夜至,見白書,以火燭之。
讀未畢,萬弩俱發,魏師大亂。
涓乃自刭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敗魏師,虜太子申。
辛巳(前340) 二十九年 被魏國吞并,不如早去營救。
”孫膑說:“在韓、魏兩國軍隊還沒有傷損的情況下去營救,這就形成了我們代替韓國去承受魏軍的攻擊,反而是我們聽從韓國的指揮了。
而且魏國已經有消滅韓國的決心,韓國到了危亡之際,必然向東來向齊國告急。
這樣,我們就可以加深與韓國的親密關系,又可以等到魏國疲憊之時出兵,這樣既能獲得重利,又可以得到美名。
”齊威王說:“好。
”于是暗中答應了韓國使者求救的請求,讓他回去了。
韓國仗着齊國的許諾,與魏軍奮戰,結果五戰五敗,隻好把國家命運寄托在東方的齊國身上。
這時齊國才出兵,派田忌為将軍,孫膑為軍師,前往營救韓國,直奔魏國國都。
龐涓聞訊,丢掉韓國不管,急忙回國。
魏惠王也征調了大量兵馬,派太子申統帥,抵禦齊軍。
孫膑說:“韓、趙、魏三國的軍隊向來悍勇善戰,看不起齊國人,認為齊國人是有名的懦夫。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在于能夠因勢利導。
《孫子兵法》說:&lsquo從百裡外的地方奔襲取利的,将會損失上将軍;從五十裡外的地方奔襲取利的,隻能有一半的軍隊到達。
&rsquo”于是就命令齊軍開赴魏國境内,第一天安置可供十萬人吃飯的竈,第二天減至五萬人吃飯的竈,第三天又減至供二萬人吃飯的竈。
龐涓率軍走了三天,見此情況,大喜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進入我國領地才三天,逃跑的士卒就超過一半了。
”便丢掉步兵,率領輕裝的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孫膑估計龐涓當在黃昏時刻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多是險阻,可以埋伏兵馬,于是孫膑下令削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白樹幹上寫上:“龐涓死此樹下!”命令一萬名持弩士兵夾道埋伏,約定傍晚見到起火後,一同發射。
果然不出所料,龐涓在夜裡來到馬陵,看見白樹幹上寫着字,便點火照明。
他還沒有讀完,萬箭齊發,魏軍大亂。
龐涓自知敗局已定,便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到底讓這小子成名了!”齊軍乘勝大敗魏軍,俘虜了太子申。
辛巳(前340) 周顯王二十九年 秦衛鞅伐魏,誘執其将公子卬而敗之。
魏獻河西地于秦,徒都大梁。
秦封鞅為商君。
衛鞅言于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
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
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齊,諸侯叛之,可因此時伐魏。
魏不支秦,必東徙。
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
”公從之,使鞅将兵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禦之。
軍既相距,鞅遺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将,不忍相攻,欲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之民。
”卬以為然,乃與會盟而飲。
鞅伏甲襲卬,虜之,因大破魏師。
魏惠王恐,獻河西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大梁。
乃歎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秦封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齊、趙伐魏。
壬午(前339) 三十年楚威王商元年。
癸未(前338) 三十一年 秦伯卒。
秦人誅衛鞅,滅其家。
孝公薨,太子立,是為惠文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
商君出亡,欲止客舍,舍人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商君歎曰:“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去之 秦國的公孫鞅攻打魏國,誘捕魏國将領公子卬而打敗了魏軍。
魏向秦獻出河西地區,把都城遷到大梁。
秦封公孫鞅為商君。
公孫鞅對秦孝公說:“秦國與魏國,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不是魏國吞并秦國,就是秦國吞并魏國。
為什麼這樣說呢?魏國占據險厄山嶺的西面,建都于安邑,與秦國以黃河為界,獨享崤山以東的地利,有利可圖時便向西侵犯秦國,困頓乏力時便向東收縮固守領地。
如今,國家依賴您的聖明而日益強盛,而去年魏國大敗于齊國,諸侯都背棄了他,我們可以趁此時機攻打魏國。
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進攻,必定向東遷移。
而後,秦國據有黃河、崤山的險要,向東可以控制諸侯,這才能成就帝王的大業。
”秦孝公聽從了公孫鞅的意見,并派他率軍攻打魏國。
魏國派公子卬統兵防禦。
兩軍對壘,公孫鞅給公子卬送去一封書信,信中寫道:“我與公子從前交情很好,現在又都擔任兩國的将領,我不忍心彼此攻打,想與公子當面訂立盟約,痛快地暢飲一番,然後罷兵回國,讓秦、魏兩國的百姓獲得安甯。
”公子卬信以為真,便與公孫鞅會見,訂立盟約,飲酒祝賀。
此時,公孫鞅埋伏下的甲士襲擊公子卬,将他俘虜,于是大敗魏軍。
魏惠王恐懼,向秦國獻出河西地區以求和,因而離開安邑,遷都大梁。
這時他才感歎道:“我真悔恨當初不采用公叔痤的建議!”秦國将商、於等十五座城邑封給公孫鞅,于是公孫鞅号稱商君。
齊國、趙國攻打魏國。
壬午(前339) 周顯王三十年楚威王商元年。
癸未(前338) 周顯王三十一年 秦孝公去世。
秦國殺死公孫鞅,誅滅了他的家族。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秦惠文王。
公子虔一夥人控告商君謀反,派捕吏抓他。
商君逃跑,想在一家客店休息,店主說:“商君的法令規定,店主讓沒有證件的人住宿,一同治罪。
”商君歎道:“我制定的法令的弊端,竟然達到這個地步!”他來到 魏,魏人不受,内之秦,秦人攻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初,商君用法嚴酷,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于道者被刑。
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
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嘗問趙良曰:“我治秦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
仆請終日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諾。
”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巴人緻貢,犬戎來服。
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
及其死也,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今君之見也,因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淩轹公族,傷殘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
《詩》曰:&lsquo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rsquo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
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骈脅者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
《書》曰:&lsquo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rsquo此數者非恃德也。
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而無變計。
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商君不聽,居五月而難作。
甲申(前337) 三十二年秦惠文王元年。
韓申不害卒。
魏國,魏國人不接納,把他交給秦國,秦國人攻殺商君,車裂分屍,并把他全家人統統殺掉。
起初,商君所實行的法令非常嚴酷,規定六尺為一步,在丈量中發現一步超過六尺的就要受罰,把灰土倒在道路上就要受刑。
商君曾經在渭水邊審理囚犯,渭水竟然被鮮血染紅。
商君為相十年,許多人都怨恨他。
有一次,他問趙良說:“我治理秦國,比起五羖大夫來,誰更賢明?”趙良說:“一千個人唯唯諾諾,不如一個人直言相告。
請讓我用一整天時間直言己見,你可以不殺我嗎?”商君說:“可以。
”趙良說:“五羖大夫百裡奚是楚國偏僻地方的人,秦穆公把他從一個喂牛的人,提拔到百姓之上,秦國無人敢埋怨不滿。
他在秦國為相的六七年間,東進讨伐了鄭國,三次扶立了晉國國君,一次挽救了楚國的災禍,緻使巴地人進貢,犬戎人臣服。
他做國相時,再勞累也不坐車,酷暑也不張開傘蓋,國内巡視也從不要車馬随從,不要操持幹戈的衛隊。
等他死的時候,秦國的男女無不痛哭流涕,兒童不再說笑歌唱,舂米的人也放下了手中的杵。
現在你得以進見國君,是由于景監的介紹,等到你從政時,就欺淩公室貴族,殘害百姓,搞得公子虔閉門不出已有八年之久。
《詩經》說:&lsquo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
&rsquo上述幾件事并非得人心之舉。
你的出行,後面簇擁着大批車輛和甲士,有力威武的大漢在身旁侍衛,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車旁奔走。
《尚書》說:&lsquo倚仗仁德者昌盛,憑借武力者滅亡。
&rsquo上述凡事并非是仁德之舉。
你的處境很危險了,猶如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會消失,而你還在貪圖商、於封地的财富貪戀秦國的權柄,積蓄百姓的怨恨,且沒有改變的打算。
一旦秦王離開人世,不再主持朝政,秦國中要捕殺你的人,難道還會少嗎!”商君不聽勸告,過了五個月大難終于來臨。
甲申(前337) 周顯王三十二年秦惠文王元年。
韓國申不害去世。
乙酉(前336) 三十三年 宋太丘社亡。
孟轲至魏。
孟子,鄒人,名轲,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
是歲,魏惠王卑詞厚禮以招賢者,于是孟子至梁,見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惠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不能用也。
丙戌(前335) 三十四年 秦伐韓,拔宜陽。
丁亥(前334) 三十五年魏惠王一年。
齊、魏會于徐州以相王。
楚滅越。
越王無彊伐齊,齊說之使伐楚。
楚人大敗之,盡取吳故地,東至浙江。
越以此散,諸公族争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海上,而朝服于楚。
戊子(前333) 三十六年 楚伐齊。
韓侯卒。
韓昭侯作高門,屈宜臼曰:“君必不出此門。
何也?不時。
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
夫人固有利不利時,往者君嘗利矣,不作高門。
前年秦拔宜陽,今年旱,君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所謂&lsquo時诎舉赢&rsquo者也。
故曰不時。
”至是 乙酉(前336) 周顯王三十三年 宋國太丘縣的土地神壇倒塌。
孟轲來到魏國。
孟子,鄒國人,名轲,曾經跟随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
這一年,魏惠王用謙卑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招緻賢人,于是孟子來到大梁,拜見魏惠王。
魏惠王說:“老先生不遠千裡而來,能夠給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呢?”孟子說:“何必開口講利?有了仁義就足夠了。
當君主的隻講如何利國,當大夫的隻講如何利家,當士人百姓的隻講如何對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相互追逐利益,那麼國家也就危險了。
沒有講仁愛的人會遺棄親人的,沒有講忠義的人會把國君扔到腦後的。
”魏惠王聽了認為孟子說的迂闊遙遠,對事業無益,無法采納。
丙戌(前335) 周顯王三十四年 秦國攻打韓國,攻克宜陽。
丁亥(前334) 周顯王三十五年魏惠王一年。
齊國與魏國在徐州會面,互相尊稱為王。
楚國滅掉越國。
越王無彊攻打齊國,齊國向越王遊說,讓他攻打楚國。
楚國大敗越國,全部占領了吳國的舊地,向東一直到浙江。
越國從此分裂,各家貴族争相自立,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分散在沿海一帶,向楚國臣服。
戊子(前333) 周顯王三十六年 楚國攻打齊國。
韓昭侯去世。
韓昭侯修建高大的門樓,屈宜臼說:“您一定來不及經過這個門樓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不是時候。
我所說的時候不是指的某日某時。
對于一個人本來就有利與不利的時機,從前時機曾經對您有利,但您沒有修高門。
前年秦國攻下了宜陽,今年大旱,這個時候您不撫恤百姓的危難,反而更加奢侈,這就是人們所說的&lsquo困窘時強作奢侈之事&rsquo了。
所以說不是時候。
”等到 門成而昭侯薨。
秦大敗魏師,獲其将龍賈,取雕陰。
燕、趙、韓、魏、齊、楚合從以擯秦,以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
初,洛陽人蘇秦說秦王以兼天下之術,不用。
乃去說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被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
且秦攻燕戰于千裡之外,趙攻燕戰于百裡之内。
夫不憂百裡之内而重千裡之外,計無過于此者。
願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必無患矣。
” 文公從之,資秦車馬,以說趙肅侯曰:“當今之時,山東之國莫強于趙,秦之所害亦莫如趙,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畏韓、魏之議其後也。
秦攻韓、魏,無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傅國都而止。
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無韓、魏之規,則禍必中于趙矣。
臣以天下之圖,案諸侯之地,五倍于秦,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而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使之割地以事秦。
秦成則其身富榮,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
故臣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為從親以擯秦,令其将相會盟洹水之上,約曰:&lsquo秦攻一國,則五國各出銳師或撓秦,或救之。
有不如約者,五國共伐之。
&rsquo則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東矣。
”肅侯大說,厚賜赉之,以約于諸侯。
秦乃說韓宣惠王曰:“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 這個門樓修成時,韓昭侯已經去世了。
秦國大敗魏軍,活捉魏将龍賈,攻占雕陰。
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抗秦,以蘇秦為縱約長,并且兼任六國的國相。
起初,洛陽人蘇秦用如何兼并天下的戰略戰術來遊說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沒有采納。
後來便去遊說燕文公,勸說道:“燕國之所以沒有遭到戰争的破壞,是因為有趙國作為它南方的屏障。
再說秦國如果想攻打燕國,就要遠涉千裡之外去戰鬥,而趙國如果想進攻燕國,就可以在百裡之内用兵打仗。
不憂慮百裡之内的事變,卻重視千裡之外的危險,沒有比這種計策更失誤的了。
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聯親,結為一體,那麼燕國肯定沒有禍患了。
” 燕文公聽從了蘇秦的意見,資助他車馬,讓他前往趙國,蘇秦對趙肅侯說:“當今之時,崤山以東的國家以趙國為最強,秦國最顧忌的國家也是趙國,而秦國不敢出兵攻打趙國,是因為畏懼韓國和魏國在背後算計。
秦國攻打韓、魏兩國,沒有名山大川的阻遏,隻要逐漸蠶食它們,就可以一直逼到國都。
韓國和魏國抵擋不住秦軍,必然向秦國俯首稱臣。
秦國一旦清除了韓、魏兩國的牽制,就會把戰禍強加在趙國的頭上。
我從天下的地圖考察到,諸侯的國土是秦國的五倍,諸侯的士卒是秦國的十倍,然而主張連橫的人卻日日夜夜都在拿秦國的權勢恐吓諸侯,讓諸侯割讓土地,服從秦國。
秦國的霸業一旦成功,這些人就會獲得榮華富貴,至于國家遭到秦國的禍害,卻扔在腦後,不知替國分憂。
所以,我私自替大王考慮,不如讓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統一起來,實行合縱,親密無間,共同抗秦,讓各國的将相在洹水舉行會議,結為同盟,約定:&lsquo秦國不論攻打哪一國家,其他五國分别派出精銳部隊,共同打擊秦國,或者直接營救被攻打的國家。
如有不遵守約定的,五國聯合讨伐它。
&rsquo這樣一來,秦兵就不敢出函谷關來害崤山以東的國家了。
”趙肅侯聽後大喜,對蘇秦厚加賞賜,讓他約會各國。
蘇秦又去遊說韓宣惠王說:“韓國方圓九百多裡,甲士幾十萬, 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臯,今茲效之,明年又複求割地。
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受後禍。
且韓地有盡,而秦求無已,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
鄙諺曰:&lsquo甯為雞口,無為牛後。
&rsquo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韓王從其言。
秦說魏惠王曰:“大王之地方千裡,地名雖小而人民甚衆。
武士、蒼頭、奮擊各二十萬,厮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乃聽于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
臣願大王熟計之也。
”魏王聽之。
秦說齊威王曰:“齊四塞之國,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即有軍役,不待發于遠縣,而臨菑之卒已二十一萬矣。
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也。
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存亡之機決矣。
幸而勝則兵半折,四境不守;不勝則國已危亡随其後。
此韓、魏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過陽晉,經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秦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不深料此,而欲西面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
願大王少留意計之。
”齊王許之。
天下的強弓、勁弩、利劍都産于韓國。
憑着韓國士卒的勇猛,他們披上堅固的甲胄,腳踏勁弩,手持利劍,以一當百也不在話下。
大王如果屈服秦國,秦國必定要宜陽、成臯兩城,現在服從它,第二年還會要求割讓土地。
給它吧,沒有那麼多的土地給它;不給它吧,那麼前功盡棄,後禍降臨。
再說韓國的土地有數,而秦國的欲求無止,以有數的土地迎合無盡的欲求,這就是購買怨仇、交結禍端的做法,雖然沒有戰争而國土已經損失了。
俗話說得好:&lsquo甯為雞口,無為牛後。
&rsquo就憑着大王的賢能,擁有強悍的韓軍,卻落得個牛後的名聲,我私下真為大王感到羞愧。
”韓宣惠王聽從了蘇秦的勸說。
蘇秦又遊說魏惠王說:“大王的疆土方圓一千裡,地域名義上縮小了些,但人口依舊衆多。
您擁有的武士、蒼頭、奮擊就各有二十萬,仆從十萬,兵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竟然聽從群臣的議論,準備屈從秦國的指揮。
我希望大王好好想一想。
”魏惠王聽從了這一席話。
蘇秦又遊說齊威王說:“齊國是四周地形險要如塞的國家,領地方圓兩千多裡,甲士幾十萬,糧食堆積如山。
一旦需要調集軍隊,不必等待遠地的兵力,就臨菑的士卒來說,已有二十一萬了。
韓、魏兩國所以非常害怕秦國,這是因為它們與秦國接境。
隻要雙方派出相當的兵力,用不了十天就決定了勝負存亡。
倘若韓、魏兩國幸運打勝了,那麼也要損兵折将,四境不甯;倘若打不勝,那麼國家就要瀕臨危亡。
這就是韓、魏兩國所以慎重對待與秦國交戰而容易考慮臣服秦國的原因。
秦國若是攻打齊國就不是這種情況了,它需要繞到韓、魏背後,經過衛國陽晉之路,通過亢父的險阻,車輛不能并排走,騎馬不能并肩行,一百人守險,一千人也不敢通過。
秦軍想深入齊國境内,就必然顧忌後方,恐怕韓、魏兩國在背後暗算,所以隻是空喊恫吓,虛張聲勢,驕傲矜誇,但不敢進犯,可見秦國不能危害齊國是明顯的。
對此不深入地分析,隻想向西服事秦國,這是群臣計策的失誤。
希望大王稍微留意地謀劃一下。
”齊威王答應實行合縱。
乃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故秦之所害莫如楚,楚之與秦其勢不兩立。
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
此兩策者相去遠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許之。
于是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
北報趙,車馬辎重拟于王者。
己醜(前332) 三十七年燕易王、韓宣惠王、齊宣王辟彊元年。
秦以齊、魏之師伐趙。
蘇秦去趙适燕,從約皆解。
秦使公孫衍欺齊、魏以伐趙。
趙肅侯讓蘇秦,秦恐,請使燕,必報齊。
乃去趙,而從約皆解。
魏以陰晉為和于秦。
實華陰。
齊伐燕。
庚寅(前331) 三十八年 辛卯(前330) 三十九年 秦伐魏,魏獻少梁、河西地于秦。
壬辰(前329) 四十年 秦伐魏,取汾陰、皮氏,拔焦。
宋公弟偃逐其君剔成,而自立。
癸巳(前328) 四十一年楚懷王槐元年。
接着,蘇秦遊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國土方圓六千多裡,擁有甲兵百萬,戰車一千輛,戰馬一萬匹,糧食可以維持十年,這都是成就霸業的資本。
所以秦國最害怕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和秦國勢不兩立。
如果選擇合縱政策,那麼諸侯就會割地,聽從楚國的指揮;如果連衡成功,那麼楚國就要割地服事秦國。
這兩種策略所造成的結果相差非常大,大王選擇哪一種呢?”楚威王也答應了合縱一事。
于是蘇秦擔任縱約長,同時兼任六國的國相。
蘇秦北上向趙肅侯複命,車馬和攜帶的物資可以與君王相比拟。
己醜(前332) 周顯王三十七年燕易王、韓宣惠王、齊宣王辟彊元年。
秦國迫使齊國和魏國的軍隊攻打趙國。
蘇秦離開趙國,前往燕國,合縱的約定全部瓦解。
秦國派公孫衍以欺騙的手段迫使齊國和魏國攻打趙國。
趙肅侯責備蘇秦,蘇秦恐懼不安,請求出使燕國,說是一定報複齊國。
于是蘇秦離開趙國,合縱的約定全部瓦解。
魏國拿出陰晉向秦國求和。
陰晉就是華陰。
齊國攻打燕國。
庚寅(前331) 周顯王三十八年 辛卯(前330) 周顯王三十九年 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向秦國獻出少梁、河西之地。
壬辰(前329) 周顯王四十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汾陰、皮氏,攻下焦城。
宋國國君剔成的弟弟偃趕走剔成,自立為國君。
癸巳(前328) 周顯王四十一年楚懷王槐元年。
秦客卿張儀伐魏,取蒲陽,既而歸之,魏盡入上郡以謝。
秦以儀為相。
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
遊諸侯無所遇。
蘇秦召而辱之,儀怒入秦,秦王說之,以為客卿。
至是将兵伐魏,取蒲陽,言于秦王,請複以與魏,而使公子繇質焉。
儀因說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于秦。
”魏因盡入上郡十五縣以謝焉。
儀歸而相秦。
甲午(前327) 四十二年 秦縣義渠。
秦歸焦、曲沃于魏。
乙未(前326) 四十三年 趙侯卒。
肅侯嘗遊大陵,大戊午谏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肅侯下車謝。
是歲,薨,子武靈王立。
置博聞師及左、右司過各三人,先問先君貴臣肥義,加其秩。
丙申(前325) 四十四年趙武靈王元年。
夏四月,秦初稱王。
丁酉(前324) 四十五年 秦張儀伐魏,取陝。
蘇秦自燕奔齊。
蘇秦通于燕文公之夫人,恐得罪,說易王“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齊則燕重”。
王許之。
乃僞得罪于燕而奔齊,齊王以為客卿。
秦說齊王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秦國客卿張儀攻打魏國,奪取蒲陽,随後又把蒲陽還給魏國,魏國把上郡全部土地獻給秦國,表示謝意。
秦國任命張儀為相。
張儀是魏國人,與蘇秦都師事鬼谷先生,學習縱橫捭阖之術。
他周遊諸侯各國,都沒有得到重用。
蘇秦召張儀去後羞辱了一番,張儀一怒之下進入秦國,受到秦惠文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客卿。
這時,張儀帶兵攻打魏國,攻取蒲陽,又向秦惠文王進言,請求把蒲陽再還給魏國,并派公子繇去當人質。
張儀乘機對魏惠王說:“秦國對待魏國太寬厚了,魏國對待秦國可不能失禮。
”魏國于是拿出上郡的十五個縣來酬謝秦國。
張儀回到國内,便擔任了秦國國相。
甲午(前327) 周顯王四十二年 秦國取義渠為縣。
秦國把焦城、曲沃還給魏國。
乙未(前326) 周顯王四十三年 趙肅侯去世。
趙肅侯曾經巡遊大陵,大戊午谏說道:“農耕正在大忙時候,一天不耕種,百天沒有糧食吃。
”趙肅侯聽說後,下車道謝。
這一年,去世,其子趙武靈王即位。
趙武靈王增設博聞師職官和左、右司過職官各三人,遇事先要詢問先君貴臣肥義,增加了他的俸祿。
丙申(前325) 周顯王四十四年趙武靈王元年。
夏四月,秦國開始稱王。
丁酉(前324) 周顯王四十五年 秦國的張儀攻打魏國,奪取陝邑。
蘇秦從燕國逃到齊國。
蘇秦與燕文公的夫人私通,害怕獲罪,對燕易王說“我住在燕國不能使燕國變得重要,我在齊國就能提高燕國的地位”。
易王同意了。
于是蘇秦假裝在燕獲罪逃奔齊國,齊宣王任命他為客卿。
蘇秦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園林,以顯示驕矜得意, 欲以敝齊而為燕。
戊戌(前323) 四十六年案《史記》,是年齊闵王元年。
秦、齊、楚會于桑。
秦相張儀免,出相魏。
韓、燕稱王。
時諸侯皆稱王,趙武靈王獨不肯,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己亥(前322) 四十七年 秦伐魏,取曲沃、平周。
儀相魏,欲令魏事秦而諸侯效之。
魏王不聽。
秦伐魏,取二邑,而陰厚儀益甚。
庚子(前321) 四十八年 王崩,子定立。
是為慎靓王。
齊号薛公田文為孟嘗君。
初,齊王封田嬰于薛,号曰靖郭君。
嬰言于齊王曰:“五官之計,不可不日聽而數覽也。
”王從之。
已而厭之,悉以委嬰,嬰由是得專齊權。
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妾之子曰文,通傥饒智略,說靖郭君以散财養士。
靖郭君使文主家待賓客。
賓客争譽其美,請以文為嗣。
嬰卒,文嗣立,号孟嘗君,招緻諸侯遊士及有罪亡人,食客常數千人,名重天下。
孟嘗君聘于楚,楚王遺之象床。
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謂公孫戌曰:“足下能使仆無行者,有先人之寶劍,願獻 打算借此耗損齊國财力而使燕國得利。
戊戌(前323) 周顯王四十六年按照《史記》,這一年是齊闵王元年。
秦、齊、楚三國在桑會談。
秦國國相張儀被免除職務,離開秦國去擔任魏國國相。
韓國、燕國都自稱為王。
當時諸侯各國都先後稱王,隻有趙武靈王不肯,他說:“沒有真正的實力,怎麼敢擔當這樣的名分!”讓國中人民稱自己為君。
己亥(前322) 周顯王四十七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曲沃、平周。
張儀擔任魏國國相,打算讓魏國臣服秦國,而後讓諸侯各國效法。
魏惠王不聽。
于是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曲沃、平周二邑,私下對張儀賞賜更加豐厚。
庚子(前321) 周顯王四十八年 周顯王去世,其子姬定即位。
這就是周慎靓王。
齊國稱薛公田文為孟嘗君。
起初,齊王把薛邑封給田嬰,号稱靖郭君。
田嬰對齊王說:“五大夫主管的簿冊,應該天天聽取彙報和多次複審。
”齊王依言而行。
不久就厭煩了,把這些工作都委托給田嬰管理,田嬰從此得以獨攬齊國大權。
田嬰有兒子四十多人,其中有一個卑賤的侍妾生的兒子叫田文,他倜傥多有智謀,勸田嬰廣散錢财,攬才養士。
田嬰讓田文主持家務,接待賓客。
這些賓客争相贊譽田文的才能,建議把田文立為後嗣。
後來田嬰去世,田文繼立,号稱孟嘗君,他招攬諸侯各國的遊說之人和有罪之人,門下食客經常有幾千人,一時名聲傳遍天下。
孟嘗君訪問楚國,楚懷王贈給他一張象牙床。
象牙床由登徒直護送回國,登徒直怕象牙床有損,不願意護送,便對公孫戌說:“如果您能夠讓我不必送床,我有一把祖傳的寶劍,願意獻 之。
”戌許諾,入見曰:“小國所以皆緻相印于君者,悅君之義,慕君之廉也。
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則未至之國何以待君哉!”孟嘗君曰:“善。
”遂不受。
戌趨出,未至中閨,孟嘗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揚也?”戌以實對。
孟嘗君乃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谏。
” 辛醜(前320) 慎靓王元年燕王哙元年。
衛更貶号曰君。
壬寅(前319) 二年 魏君?卒。
孟轲去魏适齊。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
孟子入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lsquo天下惡乎定?&rsquo吾對曰:&lsquo定于一。
&rsquo&lsquo孰能一之?&rsquo對曰:&lsquo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rsquo&lsquo孰能與之?&rsquo對曰:&lsquo天下莫不與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rsquo” 至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
無已,則王乎!”王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 給您。
”公孫戌答應下來,去見孟嘗君說:“弱小的國家所以都希望您去執掌相印,這是因為佩服您的仁義,敬仰您的廉潔。
現在您剛到楚國便接受象牙床的饋贈,那麼還沒有去過的國家将如何對待您呢?”孟嘗君說:“講得有理。
”于是謝絕了饋贈。
公孫戌快步離開,還沒有走出小宮門,孟嘗君把他叫了回來,問道:“你為何步子邁得這樣高,神采這樣飛揚呢?”公孫戌便實話回答。
孟嘗君就在門版上寫道:“凡是能夠弘揚我的名聲,糾正我的過失的,即使私下接受了外人的寶物,也都快來進谏。
” 周慎靓王 辛醜(前320) 周慎靓王元年燕王哙元年。
衛國再次自貶封号為君。
壬寅(前319) 周慎靓王二年 魏國國君魏?去世。
孟轲離開魏國,前往齊國。
魏惠王去世,其子魏襄王即位。
孟子拜見魏襄王,出來後,對别人說:“看上去不像個君主,接觸後也感覺不到令人敬畏的地方。
他突然問道:&lsquo天下怎樣才能安定?&rsquo我回答說:&lsquo統一才能安定。
&rsquo又問:&lsquo誰能統一?&rsquo我說:&lsquo不嗜好殺人的人能夠統一。
&rsquo又問:&lsquo誰願意接受他的統一?&rsquo我說:&lsquo天下的人沒有不願意接受統一的。
現在天下的統治者,沒有不嗜好殺人的,倘若出現不嗜好殺人的人,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翹首以盼。
&rsquo” 孟子到了齊國,齊宣王問起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孟子說:“孔子之徒沒有講過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我也沒有聽說過。
如果非要我說,不得已我就說說統一天下的王者之道吧!”齊宣王問道:“要有怎樣的道德才可以統一天下呢?”孟子說:“為維護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這樣去統一天下,誰也不能阻擋。
”齊宣王問道:“像我這樣的人可以保護百姓的利益嗎?”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問道:“從哪裡看出我可以的呢?”孟子說:“我曾經聽 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lsquo牛何之?&rsquo對曰:&lsquo将以釁鐘。
&rsquo王曰:&lsquo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rsquo不識有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詩》雲:&lsquo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rsquo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癸卯(前318) 三年魏襄王元年。
楚、趙、魏、韓、燕伐秦,攻函谷關。
秦出兵逆之,五國皆敗走。
宋稱王。
甲辰(前317) 四年 秦大敗韓師于脩魚,虜其将、申差。
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齊大夫殺蘇秦。
魏請成于秦。
張儀歸,複相秦。
張儀說魏王曰:“梁地方不至千裡,卒不過三十萬,地 胡龁說過這麼一席話,大王坐在殿堂上,有人牽着牛從殿堂下走過,大王看見了,便問道:&lsquo牽着牛去什麼地方?&rsquo那人回答說:&lsquo準備将它宰了祭鐘。
&rsquo大王說:&lsquo放掉它吧!看它因恐懼而發抖的樣子,沒有任何罪過,卻被送進屠場,我實在不忍心。
&rsquo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件事。
”孟子說:“就憑這種仁心就足以統一天下了。
《詩經》說:&lsquo給妻子做出榜樣,再推廣到兄弟,最後落實到管理自己的封邑和國家。
&rsquo這就是說把這種心擴大到其他方面就行了。
所以說把恩惠推廣出去就足以安定天下,不這樣,甚至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保護不了。
古時候所以出現過遠遠超過一般人的聖賢,沒有别的原因,隻是他們善于推行自己的優秀品性罷了。
譬如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可以給每家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周種上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
家家都畜養雞、狗、豬等家畜,使大家有時間有力量去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可以吃到肉了。
給每家一百畝田地,不妨礙他們生産,不誤農時,那麼對于八口的人家也可以保證溫飽了。
認真辦好各級學校,用孝順父母、敬愛兄弟的義理教育百姓,那麼鬓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自己背着重物走路了。
讓老人個個穿帛吃肉,一般人不饑不寒,能夠做到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那是從來沒有的情況。
” 癸卯(前318) 周慎靓王三年魏襄王元年。
楚、趙、魏、韓、燕五國聯會攻打秦國,進攻函谷關。
秦國出兵迎戰,五國軍隊全部敗退。
宋國開始稱王。
甲辰(前317) 周慎靓王四年 秦國在脩魚大敗韓軍,俘虜韓軍大将和申差。
斬殺韓軍八萬人,諸侯各國震驚。
齊國大夫刺殺蘇秦。
魏國向秦國求和。
張儀回到秦國,再次擔任國相。
張儀對魏襄王說:“魏國地方不到千裡,士卒不過三十萬,地勢 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卒戍四境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
夫諸侯之約從,盟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以相堅也。
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錢财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衛,取陽晉,則趙不南,梁不北,而從道絕矣。
大王之國雖欲毋危不可得也。
”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于秦。
儀歸,複相秦。
乙巳(前316) 五年 秦伐蜀,取之。
巴、蜀相攻,俱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伐蜀,韓又來侵。
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臣聞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急焉,顧争于戎翟,去王業遠矣。
”錯曰:“不然。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纣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财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 四面平坦,沒有名山大川的險要,光是守衛邊境的士卒就不下十萬,魏國的地理形勢确實适合作為厮殺的戰場。
諸侯各國約定實行合縱,在洹水上結為同盟,彼此結為兄弟,互相支持和保護。
如今同一父母的親兄弟尚有為了争奪錢财而互相殘殺的,何況想依靠反複無常的蘇秦的計謀結成聯盟,此事不能成功是再明顯不過了。
大王不服從秦國,秦國就會出兵攻打河外,再占據卷、衍、酸棗等地,襲擊衛國,奪取陽晉,這時趙國不能南下,魏國不能北上,聯合抗秦的路子就走不通了。
大王的國家想避免危險也是不可能的了。
”于是,魏王背棄了合縱的約定,派張儀前往秦國求和。
張儀回到秦國,再次被任命為相。
乙巳(前316) 周慎靓王五年 秦國攻打蜀國,并奪取其地。
巴國和蜀國相互攻打,都來向秦國告急。
秦惠王準備攻打蜀國,這時韓國又來進犯。
司馬錯提議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去攻打韓國。
”秦惠王說:“請談談你的看法。
”張儀說:“與魏國、楚國保持親善,出兵三川,攻取新城、宜陽,然後到達東西二周的都城,取得象征王權的九鼎,掌握天下版圖和戶籍,挾持天子以号令諸侯,各諸侯國就不敢不聽,這是帝王的大業。
我聽說,想要博取功名就要控制朝廷,想要獲得利益就要占據市場。
現在的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場,如果大王不去争取,反而
魏惠王問齊威王說:“齊國也有寶物嗎?”齊威王說:“沒有。
”魏惠王說:“我的國家雖然小,尚且有十枚直徑一寸的可以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寶珠,難道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反而沒有寶物嗎?”齊威王說:“我所認定的珍寶與大王不同。
我的臣屬中有一位叫檀子的,派他守衛南城,那麼楚人就不敢侵犯;有一位叫盼子的,派他守衛高唐,那麼趙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中捕魚;有一位叫黔夫的,派他守衛徐州,那麼燕人和趙人中因投奔他而遷移到齊國來的就有七千多家;有一位叫種首的,派他防備盜賊,那麼齊國便出現道不拾遺的景象。
這四位臣屬将會光照千裡,豈止是照亮十二輛車子啊!”魏惠王面有慚愧之色。
丁卯(前354) 周顯王十五年 秦國在元裡打敗魏軍,奪取少梁。
魏國攻打趙國,圍攻邯鄲。
戊辰(前353) 周顯王十六年 齊國為營救趙國而攻打魏國。
魏國攻克邯鄲後,在回軍途中被齊國打敗。
起初,孫膑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後來,龐涓到魏國擔任将軍官職,他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孫膑,便把孫膑叫到魏國。
孫膑到了之後,龐涓便砍斷他的雙腳,并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終身被廢棄。
齊國使者到了魏國,孫膑暗中見到來使,使者便偷偷用車把他帶回齊國。
田忌接待了他,并将他推薦給齊威王。
齊威王向孫膑請教兵法,便拜他為師。
到了齊國謀劃救趙的時候,齊威王想讓孫膑為大将,孫膑以自己是個受過刑的殘疾人辭謝。
于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将,孫膑為軍師,讓孫膑坐在車中出謀劃策。
田忌想率軍前往趙國,孫膑說:“要排解複雜的糾紛,不能依靠拳頭;要解救鬥毆的人群,不能參與搏鬥。
應該因勢利導,避實擊虛,使原來的形勢受到阻遏,就會自動化解了。
現在大梁的 輕兵銳卒竭于外而老弱疲于内,若引兵疾走其都,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忌從之。
十月,邯鄲降魏。
魏師還,與齊戰于桂陵,魏師大敗。
韓伐東周,取陵觀、廪丘。
己巳(前352) 十七年 秦伐魏。
諸侯圍魏襄陵。
庚午(前351) 十八年 秦伐魏。
韓以申不害為相。
申不害者,鄭之賤臣也,學黃、老、刑名,以幹韓昭侯。
昭侯用以為相,内修政教,外應諸侯。
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
申子嘗請仕其從兄,昭侯不許,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所為學于子者,欲以治國也。
今将聽子之谒而廢子之術乎?已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請乎?子嘗教寡人修功勞,視次第,今有所私請,将奚聽乎?”申子乃辟舍請罪曰:“君真其人也!”昭侯有弊褲,命藏之。
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賜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吾聞明主愛一一笑,有為,笑有為笑。
今褲豈特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辛未(前350) 十九年 秦徙都鹹陽,始廢井田。
精兵銳卒都已開赴國外戰鬥,而留在國内的卻是老弱病殘,如果率軍急赴魏都大梁,魏軍必然放棄趙國而回兵自救,這樣,我們就能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打擊了魏國。
”田忌采納了孫膑的計策。
十月,邯鄲城投降魏國。
魏軍在歸國途中,在桂陵與齊軍交鋒,被齊軍打得一敗塗地。
韓國攻打東周,奪取陵觀、廪丘。
己巳(前352) 周顯王十七年 秦國攻打魏國。
各諸侯國出兵圍攻魏國襄陵。
庚午(前351) 周顯王十八年 秦國攻打魏國。
韓國任命申不害為相。
申不害是鄭國的低級官吏,學習過黃老之術和刑名之學,以此遊說韓昭侯。
韓昭侯任命他為相,對内整饬政治教化,對外交接諸侯。
經過十五年的治理,直到申不害去世,韓國政治修明,兵力強大。
申不害曾經請求韓昭侯讓他的堂兄當個官吏,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有怨色。
韓昭侯說:“我這樣做是跟你學的,是想治理好國家。
現在我是接受你的請求而抛棄你的法度原則呢?還是推行你的法度原則而拒絕你的請求呢?你曾經教導我要重視功勞的大小,講究辦事的程序,現在你以私事求我,我将要聽從哪種意見呢?”申不害于是避舍請罪說:“您真是個英明的君主!”韓昭侯有條舊褲子,讓侍從收藏起來。
侍從說:“您也太不仁厚了,連一條舊褲子也不賞賜給左右随從,還要收藏起來。
”韓昭侯說:“我聽說英明的君主珍重自己的每一次皺眉和每一次微笑,皺眉有皺眉的原因,微笑也有微笑的用意。
現在這條褲子的安排豈止是一次皺眉或一次微笑,我必須等着賞給有功勞的人!” 辛未(前350) 周顯王十九年 秦國遷都鹹陽,開始廢除井田制。
衛鞅築冀阙宮庭于鹹陽,徙都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為禁。
并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廢井田,開阡陌,平鬥、桶、權、衡、丈、尺。
壬申(前349) 二十年趙肅侯元年。
癸酉(前348) 二十一年秦更賦稅法。
甲戌(前347) 二十二年 乙亥(前346) 二十三年 衛貶号曰侯,服屬三晉。
初,子思言苟變于衛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
”公曰:“吾知其可将,然變嘗為吏,賦于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
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幹城之将,此不可使聞于鄰國也。
” 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
”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衆謀不進。
事是而臧之,猶卻衆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
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君暗臣谄, 公孫鞅在鹹陽建築宮廷及樓台,将國都遷到那裡。
下令禁止百姓家庭中不分父子兄弟混居一室。
合并若幹鄉村,集中為一縣,設置縣令、縣丞,一共設置了三十一個縣。
又廢除井田制度,清除了田界,還統一了鬥、桶、權、衡、丈、尺等。
壬申(前349) 周顯王二十年趙肅侯元年。
癸酉(前348) 周顯王二十一年秦國更改賦稅法。
甲戌(前347) 周顯王二十二年 乙亥(前346) 周顯王二十三年 衛成公自降封号為侯,依附于韓、趙、魏三國。
起初,子思對衛成公提到苟變時說:“他的才能可以指揮五百輛兵車。
”衛成公說:“我知道他可以領兵,不過苟變曾經做過屬吏,向百姓征賦時吃過人家的兩個雞蛋,所以我不任用他。
”子思說:“聖賢的君主用人,就像工匠使用木材,他将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所以像連抱粗的杞木、梓木,盡管有幾尺長的朽壞,高明的工匠也不會扔掉它。
如今正處在各國争戰的時代,需要選拔沖鋒陷陣的勇士,而您以兩個雞蛋的小事丢掉了一位捍衛國家的将領,這種事情可不能讓鄰國得知!” 衛成公說的計策不正确,但群臣卻随聲附和,好像是從一張嘴裡說出來的。
子思說:“以我看來,衛國正像人們說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
”公丘懿子說:“為何成為這樣?”子思說:“國君自以為是,那麼衆人的謀略就得不到施展。
做事正确而自以為是,尚且影響衆人謀略的舉薦,更何況臣屬附和錯誤而助長事情越辦越壞呢?不明察事情的是非對錯,卻喜歡人家稱贊自己,沒有比這更昏暗的了。
不考慮是否有道理,隻知道一味讨好,阿谀奉承,沒有比這更谄媚的了。
國君昏暗,臣屬谄媚, 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
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 子思言于衛侯曰:“君之國事将日非矣。
”公曰:“何故?”子思曰:“有由然焉。
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
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
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
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lsquo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rsquo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丙子(前345) 二十四年 丁醜(前344) 二十五年 諸侯會于京師。
戊寅(前343) 二十六年 緻伯于秦,諸侯皆賀。
秦使公子少官帥師會諸侯來朝。
己卯(前342) 二十七年案《史記》是年齊宣王元年,《通鑒》與《史記》不同,而《考異》不載其說,未詳所據。
後闵王元年放此。
庚辰(前341) 二十八年 魏伐韓。
齊伐魏以救韓,殺其将龐涓,虜太子申。
魏使龐涓伐韓,韓請救于齊。
齊威王召大臣而謀之,成侯鄒忌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不救則韓且折而 卻高踞百姓之上,百姓不可能擁戴。
如果像這樣發展下去,國家也就沒救了。
” 子思對衛成公說:“您的國務大政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
”衛成公說:“為什麼?”子思說:“這是有緣由的。
您講話自以為是,那麼卿大夫就不敢糾正您的過失;卿大夫講話也自以為是,那麼士人和百姓也不敢糾正他們的過失。
國君和臣屬都自視賢明,那麼下面的群衆也就會同聲稱贊你們賢明。
稱贊你們賢明,也就順從了你們的心意,也就獲得了好處;糾正你們的過失,也就違背了你們的意志,就會招來災禍。
照此發展,國家還會有什麼好事?《詩經》說:&lsquo都說我聖明,誰能辨烏鴉雌或雄?&rsquo這或許也反映了您的君臣現狀吧!” 丙子(前345) 周顯王二十四年 丁醜(前344) 周顯王二十五年諸侯在京師相會。
戊寅(前343) 周顯王二十六年 周顯王封秦孝公為一方諸侯之長,諸侯都來祝賀。
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與諸侯相會,以朝見周王朝。
己卯(前342) 周顯王二十七年按《史記》記載,這一年是齊宣王元年,《資治通鑒》與《史記》不同,而《資治通鑒考異》中沒有記載這種說法,不清楚其根據。
後面齊闵王元年也仿照這樣。
庚辰(前341) 周顯王二十八年 魏國攻打韓國。
齊國攻打魏國以便營救韓國,殺死魏國将領龐涓,并俘虜了太子申。
魏國派龐涓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大臣商議,成侯鄒忌說:“不如不救。
”田忌說:“不救,韓國就會受重創而 入于魏矣,不如早救之。
”孫膑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
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于齊。
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以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王曰:“善。
”乃陰許韓使而遣之。
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将,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
龐涓聞之,去韓而歸。
魏人亦大發兵,使太子申将,以禦齊師。
孫子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号為怯。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lsquo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
&rsquo”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二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率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孫子度其暮當至,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令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
涓果夜至,見白書,以火燭之。
讀未畢,萬弩俱發,魏師大亂。
涓乃自刭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敗魏師,虜太子申。
辛巳(前340) 二十九年 被魏國吞并,不如早去營救。
”孫膑說:“在韓、魏兩國軍隊還沒有傷損的情況下去營救,這就形成了我們代替韓國去承受魏軍的攻擊,反而是我們聽從韓國的指揮了。
而且魏國已經有消滅韓國的決心,韓國到了危亡之際,必然向東來向齊國告急。
這樣,我們就可以加深與韓國的親密關系,又可以等到魏國疲憊之時出兵,這樣既能獲得重利,又可以得到美名。
”齊威王說:“好。
”于是暗中答應了韓國使者求救的請求,讓他回去了。
韓國仗着齊國的許諾,與魏軍奮戰,結果五戰五敗,隻好把國家命運寄托在東方的齊國身上。
這時齊國才出兵,派田忌為将軍,孫膑為軍師,前往營救韓國,直奔魏國國都。
龐涓聞訊,丢掉韓國不管,急忙回國。
魏惠王也征調了大量兵馬,派太子申統帥,抵禦齊軍。
孫膑說:“韓、趙、魏三國的軍隊向來悍勇善戰,看不起齊國人,認為齊國人是有名的懦夫。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在于能夠因勢利導。
《孫子兵法》說:&lsquo從百裡外的地方奔襲取利的,将會損失上将軍;從五十裡外的地方奔襲取利的,隻能有一半的軍隊到達。
&rsquo”于是就命令齊軍開赴魏國境内,第一天安置可供十萬人吃飯的竈,第二天減至五萬人吃飯的竈,第三天又減至供二萬人吃飯的竈。
龐涓率軍走了三天,見此情況,大喜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進入我國領地才三天,逃跑的士卒就超過一半了。
”便丢掉步兵,率領輕裝的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孫膑估計龐涓當在黃昏時刻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多是險阻,可以埋伏兵馬,于是孫膑下令削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白樹幹上寫上:“龐涓死此樹下!”命令一萬名持弩士兵夾道埋伏,約定傍晚見到起火後,一同發射。
果然不出所料,龐涓在夜裡來到馬陵,看見白樹幹上寫着字,便點火照明。
他還沒有讀完,萬箭齊發,魏軍大亂。
龐涓自知敗局已定,便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到底讓這小子成名了!”齊軍乘勝大敗魏軍,俘虜了太子申。
辛巳(前340) 周顯王二十九年 秦衛鞅伐魏,誘執其将公子卬而敗之。
魏獻河西地于秦,徒都大梁。
秦封鞅為商君。
衛鞅言于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
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
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齊,諸侯叛之,可因此時伐魏。
魏不支秦,必東徙。
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
”公從之,使鞅将兵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禦之。
軍既相距,鞅遺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将,不忍相攻,欲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之民。
”卬以為然,乃與會盟而飲。
鞅伏甲襲卬,虜之,因大破魏師。
魏惠王恐,獻河西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大梁。
乃歎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秦封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齊、趙伐魏。
壬午(前339) 三十年楚威王商元年。
癸未(前338) 三十一年 秦伯卒。
秦人誅衛鞅,滅其家。
孝公薨,太子立,是為惠文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
商君出亡,欲止客舍,舍人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商君歎曰:“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去之 秦國的公孫鞅攻打魏國,誘捕魏國将領公子卬而打敗了魏軍。
魏向秦獻出河西地區,把都城遷到大梁。
秦封公孫鞅為商君。
公孫鞅對秦孝公說:“秦國與魏國,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不是魏國吞并秦國,就是秦國吞并魏國。
為什麼這樣說呢?魏國占據險厄山嶺的西面,建都于安邑,與秦國以黃河為界,獨享崤山以東的地利,有利可圖時便向西侵犯秦國,困頓乏力時便向東收縮固守領地。
如今,國家依賴您的聖明而日益強盛,而去年魏國大敗于齊國,諸侯都背棄了他,我們可以趁此時機攻打魏國。
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進攻,必定向東遷移。
而後,秦國據有黃河、崤山的險要,向東可以控制諸侯,這才能成就帝王的大業。
”秦孝公聽從了公孫鞅的意見,并派他率軍攻打魏國。
魏國派公子卬統兵防禦。
兩軍對壘,公孫鞅給公子卬送去一封書信,信中寫道:“我與公子從前交情很好,現在又都擔任兩國的将領,我不忍心彼此攻打,想與公子當面訂立盟約,痛快地暢飲一番,然後罷兵回國,讓秦、魏兩國的百姓獲得安甯。
”公子卬信以為真,便與公孫鞅會見,訂立盟約,飲酒祝賀。
此時,公孫鞅埋伏下的甲士襲擊公子卬,将他俘虜,于是大敗魏軍。
魏惠王恐懼,向秦國獻出河西地區以求和,因而離開安邑,遷都大梁。
這時他才感歎道:“我真悔恨當初不采用公叔痤的建議!”秦國将商、於等十五座城邑封給公孫鞅,于是公孫鞅号稱商君。
齊國、趙國攻打魏國。
壬午(前339) 周顯王三十年楚威王商元年。
癸未(前338) 周顯王三十一年 秦孝公去世。
秦國殺死公孫鞅,誅滅了他的家族。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秦惠文王。
公子虔一夥人控告商君謀反,派捕吏抓他。
商君逃跑,想在一家客店休息,店主說:“商君的法令規定,店主讓沒有證件的人住宿,一同治罪。
”商君歎道:“我制定的法令的弊端,竟然達到這個地步!”他來到 魏,魏人不受,内之秦,秦人攻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初,商君用法嚴酷,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于道者被刑。
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
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嘗問趙良曰:“我治秦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
仆請終日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諾。
”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巴人緻貢,犬戎來服。
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
及其死也,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今君之見也,因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淩轹公族,傷殘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
《詩》曰:&lsquo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rsquo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
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骈脅者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
《書》曰:&lsquo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rsquo此數者非恃德也。
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而無變計。
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商君不聽,居五月而難作。
甲申(前337) 三十二年秦惠文王元年。
韓申不害卒。
魏國,魏國人不接納,把他交給秦國,秦國人攻殺商君,車裂分屍,并把他全家人統統殺掉。
起初,商君所實行的法令非常嚴酷,規定六尺為一步,在丈量中發現一步超過六尺的就要受罰,把灰土倒在道路上就要受刑。
商君曾經在渭水邊審理囚犯,渭水竟然被鮮血染紅。
商君為相十年,許多人都怨恨他。
有一次,他問趙良說:“我治理秦國,比起五羖大夫來,誰更賢明?”趙良說:“一千個人唯唯諾諾,不如一個人直言相告。
請讓我用一整天時間直言己見,你可以不殺我嗎?”商君說:“可以。
”趙良說:“五羖大夫百裡奚是楚國偏僻地方的人,秦穆公把他從一個喂牛的人,提拔到百姓之上,秦國無人敢埋怨不滿。
他在秦國為相的六七年間,東進讨伐了鄭國,三次扶立了晉國國君,一次挽救了楚國的災禍,緻使巴地人進貢,犬戎人臣服。
他做國相時,再勞累也不坐車,酷暑也不張開傘蓋,國内巡視也從不要車馬随從,不要操持幹戈的衛隊。
等他死的時候,秦國的男女無不痛哭流涕,兒童不再說笑歌唱,舂米的人也放下了手中的杵。
現在你得以進見國君,是由于景監的介紹,等到你從政時,就欺淩公室貴族,殘害百姓,搞得公子虔閉門不出已有八年之久。
《詩經》說:&lsquo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
&rsquo上述幾件事并非得人心之舉。
你的出行,後面簇擁着大批車輛和甲士,有力威武的大漢在身旁侍衛,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車旁奔走。
《尚書》說:&lsquo倚仗仁德者昌盛,憑借武力者滅亡。
&rsquo上述凡事并非是仁德之舉。
你的處境很危險了,猶如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會消失,而你還在貪圖商、於封地的财富貪戀秦國的權柄,積蓄百姓的怨恨,且沒有改變的打算。
一旦秦王離開人世,不再主持朝政,秦國中要捕殺你的人,難道還會少嗎!”商君不聽勸告,過了五個月大難終于來臨。
甲申(前337) 周顯王三十二年秦惠文王元年。
韓國申不害去世。
乙酉(前336) 三十三年 宋太丘社亡。
孟轲至魏。
孟子,鄒人,名轲,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
是歲,魏惠王卑詞厚禮以招賢者,于是孟子至梁,見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惠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不能用也。
丙戌(前335) 三十四年 秦伐韓,拔宜陽。
丁亥(前334) 三十五年魏惠王一年。
齊、魏會于徐州以相王。
楚滅越。
越王無彊伐齊,齊說之使伐楚。
楚人大敗之,盡取吳故地,東至浙江。
越以此散,諸公族争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海上,而朝服于楚。
戊子(前333) 三十六年 楚伐齊。
韓侯卒。
韓昭侯作高門,屈宜臼曰:“君必不出此門。
何也?不時。
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
夫人固有利不利時,往者君嘗利矣,不作高門。
前年秦拔宜陽,今年旱,君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所謂&lsquo時诎舉赢&rsquo者也。
故曰不時。
”至是 乙酉(前336) 周顯王三十三年 宋國太丘縣的土地神壇倒塌。
孟轲來到魏國。
孟子,鄒國人,名轲,曾經跟随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
這一年,魏惠王用謙卑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招緻賢人,于是孟子來到大梁,拜見魏惠王。
魏惠王說:“老先生不遠千裡而來,能夠給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呢?”孟子說:“何必開口講利?有了仁義就足夠了。
當君主的隻講如何利國,當大夫的隻講如何利家,當士人百姓的隻講如何對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相互追逐利益,那麼國家也就危險了。
沒有講仁愛的人會遺棄親人的,沒有講忠義的人會把國君扔到腦後的。
”魏惠王聽了認為孟子說的迂闊遙遠,對事業無益,無法采納。
丙戌(前335) 周顯王三十四年 秦國攻打韓國,攻克宜陽。
丁亥(前334) 周顯王三十五年魏惠王一年。
齊國與魏國在徐州會面,互相尊稱為王。
楚國滅掉越國。
越王無彊攻打齊國,齊國向越王遊說,讓他攻打楚國。
楚國大敗越國,全部占領了吳國的舊地,向東一直到浙江。
越國從此分裂,各家貴族争相自立,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分散在沿海一帶,向楚國臣服。
戊子(前333) 周顯王三十六年 楚國攻打齊國。
韓昭侯去世。
韓昭侯修建高大的門樓,屈宜臼說:“您一定來不及經過這個門樓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不是時候。
我所說的時候不是指的某日某時。
對于一個人本來就有利與不利的時機,從前時機曾經對您有利,但您沒有修高門。
前年秦國攻下了宜陽,今年大旱,這個時候您不撫恤百姓的危難,反而更加奢侈,這就是人們所說的&lsquo困窘時強作奢侈之事&rsquo了。
所以說不是時候。
”等到 門成而昭侯薨。
秦大敗魏師,獲其将龍賈,取雕陰。
燕、趙、韓、魏、齊、楚合從以擯秦,以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
初,洛陽人蘇秦說秦王以兼天下之術,不用。
乃去說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被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
且秦攻燕戰于千裡之外,趙攻燕戰于百裡之内。
夫不憂百裡之内而重千裡之外,計無過于此者。
願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必無患矣。
” 文公從之,資秦車馬,以說趙肅侯曰:“當今之時,山東之國莫強于趙,秦之所害亦莫如趙,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畏韓、魏之議其後也。
秦攻韓、魏,無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傅國都而止。
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無韓、魏之規,則禍必中于趙矣。
臣以天下之圖,案諸侯之地,五倍于秦,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而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使之割地以事秦。
秦成則其身富榮,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
故臣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為從親以擯秦,令其将相會盟洹水之上,約曰:&lsquo秦攻一國,則五國各出銳師或撓秦,或救之。
有不如約者,五國共伐之。
&rsquo則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東矣。
”肅侯大說,厚賜赉之,以約于諸侯。
秦乃說韓宣惠王曰:“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 這個門樓修成時,韓昭侯已經去世了。
秦國大敗魏軍,活捉魏将龍賈,攻占雕陰。
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抗秦,以蘇秦為縱約長,并且兼任六國的國相。
起初,洛陽人蘇秦用如何兼并天下的戰略戰術來遊說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沒有采納。
後來便去遊說燕文公,勸說道:“燕國之所以沒有遭到戰争的破壞,是因為有趙國作為它南方的屏障。
再說秦國如果想攻打燕國,就要遠涉千裡之外去戰鬥,而趙國如果想進攻燕國,就可以在百裡之内用兵打仗。
不憂慮百裡之内的事變,卻重視千裡之外的危險,沒有比這種計策更失誤的了。
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聯親,結為一體,那麼燕國肯定沒有禍患了。
” 燕文公聽從了蘇秦的意見,資助他車馬,讓他前往趙國,蘇秦對趙肅侯說:“當今之時,崤山以東的國家以趙國為最強,秦國最顧忌的國家也是趙國,而秦國不敢出兵攻打趙國,是因為畏懼韓國和魏國在背後算計。
秦國攻打韓、魏兩國,沒有名山大川的阻遏,隻要逐漸蠶食它們,就可以一直逼到國都。
韓國和魏國抵擋不住秦軍,必然向秦國俯首稱臣。
秦國一旦清除了韓、魏兩國的牽制,就會把戰禍強加在趙國的頭上。
我從天下的地圖考察到,諸侯的國土是秦國的五倍,諸侯的士卒是秦國的十倍,然而主張連橫的人卻日日夜夜都在拿秦國的權勢恐吓諸侯,讓諸侯割讓土地,服從秦國。
秦國的霸業一旦成功,這些人就會獲得榮華富貴,至于國家遭到秦國的禍害,卻扔在腦後,不知替國分憂。
所以,我私自替大王考慮,不如讓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統一起來,實行合縱,親密無間,共同抗秦,讓各國的将相在洹水舉行會議,結為同盟,約定:&lsquo秦國不論攻打哪一國家,其他五國分别派出精銳部隊,共同打擊秦國,或者直接營救被攻打的國家。
如有不遵守約定的,五國聯合讨伐它。
&rsquo這樣一來,秦兵就不敢出函谷關來害崤山以東的國家了。
”趙肅侯聽後大喜,對蘇秦厚加賞賜,讓他約會各國。
蘇秦又去遊說韓宣惠王說:“韓國方圓九百多裡,甲士幾十萬, 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臯,今茲效之,明年又複求割地。
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受後禍。
且韓地有盡,而秦求無已,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
鄙諺曰:&lsquo甯為雞口,無為牛後。
&rsquo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韓王從其言。
秦說魏惠王曰:“大王之地方千裡,地名雖小而人民甚衆。
武士、蒼頭、奮擊各二十萬,厮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乃聽于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
臣願大王熟計之也。
”魏王聽之。
秦說齊威王曰:“齊四塞之國,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即有軍役,不待發于遠縣,而臨菑之卒已二十一萬矣。
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也。
兵出而相當,不十日而存亡之機決矣。
幸而勝則兵半折,四境不守;不勝則國已危亡随其後。
此韓、魏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過陽晉,經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秦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不深料此,而欲西面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
願大王少留意計之。
”齊王許之。
天下的強弓、勁弩、利劍都産于韓國。
憑着韓國士卒的勇猛,他們披上堅固的甲胄,腳踏勁弩,手持利劍,以一當百也不在話下。
大王如果屈服秦國,秦國必定要宜陽、成臯兩城,現在服從它,第二年還會要求割讓土地。
給它吧,沒有那麼多的土地給它;不給它吧,那麼前功盡棄,後禍降臨。
再說韓國的土地有數,而秦國的欲求無止,以有數的土地迎合無盡的欲求,這就是購買怨仇、交結禍端的做法,雖然沒有戰争而國土已經損失了。
俗話說得好:&lsquo甯為雞口,無為牛後。
&rsquo就憑着大王的賢能,擁有強悍的韓軍,卻落得個牛後的名聲,我私下真為大王感到羞愧。
”韓宣惠王聽從了蘇秦的勸說。
蘇秦又遊說魏惠王說:“大王的疆土方圓一千裡,地域名義上縮小了些,但人口依舊衆多。
您擁有的武士、蒼頭、奮擊就各有二十萬,仆從十萬,兵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竟然聽從群臣的議論,準備屈從秦國的指揮。
我希望大王好好想一想。
”魏惠王聽從了這一席話。
蘇秦又遊說齊威王說:“齊國是四周地形險要如塞的國家,領地方圓兩千多裡,甲士幾十萬,糧食堆積如山。
一旦需要調集軍隊,不必等待遠地的兵力,就臨菑的士卒來說,已有二十一萬了。
韓、魏兩國所以非常害怕秦國,這是因為它們與秦國接境。
隻要雙方派出相當的兵力,用不了十天就決定了勝負存亡。
倘若韓、魏兩國幸運打勝了,那麼也要損兵折将,四境不甯;倘若打不勝,那麼國家就要瀕臨危亡。
這就是韓、魏兩國所以慎重對待與秦國交戰而容易考慮臣服秦國的原因。
秦國若是攻打齊國就不是這種情況了,它需要繞到韓、魏背後,經過衛國陽晉之路,通過亢父的險阻,車輛不能并排走,騎馬不能并肩行,一百人守險,一千人也不敢通過。
秦軍想深入齊國境内,就必然顧忌後方,恐怕韓、魏兩國在背後暗算,所以隻是空喊恫吓,虛張聲勢,驕傲矜誇,但不敢進犯,可見秦國不能危害齊國是明顯的。
對此不深入地分析,隻想向西服事秦國,這是群臣計策的失誤。
希望大王稍微留意地謀劃一下。
”齊威王答應實行合縱。
乃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故秦之所害莫如楚,楚之與秦其勢不兩立。
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
此兩策者相去遠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許之。
于是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
北報趙,車馬辎重拟于王者。
己醜(前332) 三十七年燕易王、韓宣惠王、齊宣王辟彊元年。
秦以齊、魏之師伐趙。
蘇秦去趙适燕,從約皆解。
秦使公孫衍欺齊、魏以伐趙。
趙肅侯讓蘇秦,秦恐,請使燕,必報齊。
乃去趙,而從約皆解。
魏以陰晉為和于秦。
實華陰。
齊伐燕。
庚寅(前331) 三十八年 辛卯(前330) 三十九年 秦伐魏,魏獻少梁、河西地于秦。
壬辰(前329) 四十年 秦伐魏,取汾陰、皮氏,拔焦。
宋公弟偃逐其君剔成,而自立。
癸巳(前328) 四十一年楚懷王槐元年。
接着,蘇秦遊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國土方圓六千多裡,擁有甲兵百萬,戰車一千輛,戰馬一萬匹,糧食可以維持十年,這都是成就霸業的資本。
所以秦國最害怕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和秦國勢不兩立。
如果選擇合縱政策,那麼諸侯就會割地,聽從楚國的指揮;如果連衡成功,那麼楚國就要割地服事秦國。
這兩種策略所造成的結果相差非常大,大王選擇哪一種呢?”楚威王也答應了合縱一事。
于是蘇秦擔任縱約長,同時兼任六國的國相。
蘇秦北上向趙肅侯複命,車馬和攜帶的物資可以與君王相比拟。
己醜(前332) 周顯王三十七年燕易王、韓宣惠王、齊宣王辟彊元年。
秦國迫使齊國和魏國的軍隊攻打趙國。
蘇秦離開趙國,前往燕國,合縱的約定全部瓦解。
秦國派公孫衍以欺騙的手段迫使齊國和魏國攻打趙國。
趙肅侯責備蘇秦,蘇秦恐懼不安,請求出使燕國,說是一定報複齊國。
于是蘇秦離開趙國,合縱的約定全部瓦解。
魏國拿出陰晉向秦國求和。
陰晉就是華陰。
齊國攻打燕國。
庚寅(前331) 周顯王三十八年 辛卯(前330) 周顯王三十九年 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向秦國獻出少梁、河西之地。
壬辰(前329) 周顯王四十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汾陰、皮氏,攻下焦城。
宋國國君剔成的弟弟偃趕走剔成,自立為國君。
癸巳(前328) 周顯王四十一年楚懷王槐元年。
秦客卿張儀伐魏,取蒲陽,既而歸之,魏盡入上郡以謝。
秦以儀為相。
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縱橫之術。
遊諸侯無所遇。
蘇秦召而辱之,儀怒入秦,秦王說之,以為客卿。
至是将兵伐魏,取蒲陽,言于秦王,請複以與魏,而使公子繇質焉。
儀因說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于秦。
”魏因盡入上郡十五縣以謝焉。
儀歸而相秦。
甲午(前327) 四十二年 秦縣義渠。
秦歸焦、曲沃于魏。
乙未(前326) 四十三年 趙侯卒。
肅侯嘗遊大陵,大戊午谏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肅侯下車謝。
是歲,薨,子武靈王立。
置博聞師及左、右司過各三人,先問先君貴臣肥義,加其秩。
丙申(前325) 四十四年趙武靈王元年。
夏四月,秦初稱王。
丁酉(前324) 四十五年 秦張儀伐魏,取陝。
蘇秦自燕奔齊。
蘇秦通于燕文公之夫人,恐得罪,說易王“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齊則燕重”。
王許之。
乃僞得罪于燕而奔齊,齊王以為客卿。
秦說齊王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秦國客卿張儀攻打魏國,奪取蒲陽,随後又把蒲陽還給魏國,魏國把上郡全部土地獻給秦國,表示謝意。
秦國任命張儀為相。
張儀是魏國人,與蘇秦都師事鬼谷先生,學習縱橫捭阖之術。
他周遊諸侯各國,都沒有得到重用。
蘇秦召張儀去後羞辱了一番,張儀一怒之下進入秦國,受到秦惠文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客卿。
這時,張儀帶兵攻打魏國,攻取蒲陽,又向秦惠文王進言,請求把蒲陽再還給魏國,并派公子繇去當人質。
張儀乘機對魏惠王說:“秦國對待魏國太寬厚了,魏國對待秦國可不能失禮。
”魏國于是拿出上郡的十五個縣來酬謝秦國。
張儀回到國内,便擔任了秦國國相。
甲午(前327) 周顯王四十二年 秦國取義渠為縣。
秦國把焦城、曲沃還給魏國。
乙未(前326) 周顯王四十三年 趙肅侯去世。
趙肅侯曾經巡遊大陵,大戊午谏說道:“農耕正在大忙時候,一天不耕種,百天沒有糧食吃。
”趙肅侯聽說後,下車道謝。
這一年,去世,其子趙武靈王即位。
趙武靈王增設博聞師職官和左、右司過職官各三人,遇事先要詢問先君貴臣肥義,增加了他的俸祿。
丙申(前325) 周顯王四十四年趙武靈王元年。
夏四月,秦國開始稱王。
丁酉(前324) 周顯王四十五年 秦國的張儀攻打魏國,奪取陝邑。
蘇秦從燕國逃到齊國。
蘇秦與燕文公的夫人私通,害怕獲罪,對燕易王說“我住在燕國不能使燕國變得重要,我在齊國就能提高燕國的地位”。
易王同意了。
于是蘇秦假裝在燕獲罪逃奔齊國,齊宣王任命他為客卿。
蘇秦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園林,以顯示驕矜得意, 欲以敝齊而為燕。
戊戌(前323) 四十六年案《史記》,是年齊闵王元年。
秦、齊、楚會于桑。
秦相張儀免,出相魏。
韓、燕稱王。
時諸侯皆稱王,趙武靈王獨不肯,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己亥(前322) 四十七年 秦伐魏,取曲沃、平周。
儀相魏,欲令魏事秦而諸侯效之。
魏王不聽。
秦伐魏,取二邑,而陰厚儀益甚。
庚子(前321) 四十八年 王崩,子定立。
是為慎靓王。
齊号薛公田文為孟嘗君。
初,齊王封田嬰于薛,号曰靖郭君。
嬰言于齊王曰:“五官之計,不可不日聽而數覽也。
”王從之。
已而厭之,悉以委嬰,嬰由是得專齊權。
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妾之子曰文,通傥饒智略,說靖郭君以散财養士。
靖郭君使文主家待賓客。
賓客争譽其美,請以文為嗣。
嬰卒,文嗣立,号孟嘗君,招緻諸侯遊士及有罪亡人,食客常數千人,名重天下。
孟嘗君聘于楚,楚王遺之象床。
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謂公孫戌曰:“足下能使仆無行者,有先人之寶劍,願獻 打算借此耗損齊國财力而使燕國得利。
戊戌(前323) 周顯王四十六年按照《史記》,這一年是齊闵王元年。
秦、齊、楚三國在桑會談。
秦國國相張儀被免除職務,離開秦國去擔任魏國國相。
韓國、燕國都自稱為王。
當時諸侯各國都先後稱王,隻有趙武靈王不肯,他說:“沒有真正的實力,怎麼敢擔當這樣的名分!”讓國中人民稱自己為君。
己亥(前322) 周顯王四十七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曲沃、平周。
張儀擔任魏國國相,打算讓魏國臣服秦國,而後讓諸侯各國效法。
魏惠王不聽。
于是秦國攻打魏國,奪取曲沃、平周二邑,私下對張儀賞賜更加豐厚。
庚子(前321) 周顯王四十八年 周顯王去世,其子姬定即位。
這就是周慎靓王。
齊國稱薛公田文為孟嘗君。
起初,齊王把薛邑封給田嬰,号稱靖郭君。
田嬰對齊王說:“五大夫主管的簿冊,應該天天聽取彙報和多次複審。
”齊王依言而行。
不久就厭煩了,把這些工作都委托給田嬰管理,田嬰從此得以獨攬齊國大權。
田嬰有兒子四十多人,其中有一個卑賤的侍妾生的兒子叫田文,他倜傥多有智謀,勸田嬰廣散錢财,攬才養士。
田嬰讓田文主持家務,接待賓客。
這些賓客争相贊譽田文的才能,建議把田文立為後嗣。
後來田嬰去世,田文繼立,号稱孟嘗君,他招攬諸侯各國的遊說之人和有罪之人,門下食客經常有幾千人,一時名聲傳遍天下。
孟嘗君訪問楚國,楚懷王贈給他一張象牙床。
象牙床由登徒直護送回國,登徒直怕象牙床有損,不願意護送,便對公孫戌說:“如果您能夠讓我不必送床,我有一把祖傳的寶劍,願意獻 之。
”戌許諾,入見曰:“小國所以皆緻相印于君者,悅君之義,慕君之廉也。
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則未至之國何以待君哉!”孟嘗君曰:“善。
”遂不受。
戌趨出,未至中閨,孟嘗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揚也?”戌以實對。
孟嘗君乃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谏。
” 辛醜(前320) 慎靓王元年燕王哙元年。
衛更貶号曰君。
壬寅(前319) 二年 魏君?卒。
孟轲去魏适齊。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
孟子入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lsquo天下惡乎定?&rsquo吾對曰:&lsquo定于一。
&rsquo&lsquo孰能一之?&rsquo對曰:&lsquo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rsquo&lsquo孰能與之?&rsquo對曰:&lsquo天下莫不與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rsquo” 至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
無已,則王乎!”王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 給您。
”公孫戌答應下來,去見孟嘗君說:“弱小的國家所以都希望您去執掌相印,這是因為佩服您的仁義,敬仰您的廉潔。
現在您剛到楚國便接受象牙床的饋贈,那麼還沒有去過的國家将如何對待您呢?”孟嘗君說:“講得有理。
”于是謝絕了饋贈。
公孫戌快步離開,還沒有走出小宮門,孟嘗君把他叫了回來,問道:“你為何步子邁得這樣高,神采這樣飛揚呢?”公孫戌便實話回答。
孟嘗君就在門版上寫道:“凡是能夠弘揚我的名聲,糾正我的過失的,即使私下接受了外人的寶物,也都快來進谏。
” 周慎靓王 辛醜(前320) 周慎靓王元年燕王哙元年。
衛國再次自貶封号為君。
壬寅(前319) 周慎靓王二年 魏國國君魏?去世。
孟轲離開魏國,前往齊國。
魏惠王去世,其子魏襄王即位。
孟子拜見魏襄王,出來後,對别人說:“看上去不像個君主,接觸後也感覺不到令人敬畏的地方。
他突然問道:&lsquo天下怎樣才能安定?&rsquo我回答說:&lsquo統一才能安定。
&rsquo又問:&lsquo誰能統一?&rsquo我說:&lsquo不嗜好殺人的人能夠統一。
&rsquo又問:&lsquo誰願意接受他的統一?&rsquo我說:&lsquo天下的人沒有不願意接受統一的。
現在天下的統治者,沒有不嗜好殺人的,倘若出現不嗜好殺人的人,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翹首以盼。
&rsquo” 孟子到了齊國,齊宣王問起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孟子說:“孔子之徒沒有講過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我也沒有聽說過。
如果非要我說,不得已我就說說統一天下的王者之道吧!”齊宣王問道:“要有怎樣的道德才可以統一天下呢?”孟子說:“為維護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這樣去統一天下,誰也不能阻擋。
”齊宣王問道:“像我這樣的人可以保護百姓的利益嗎?”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問道:“從哪裡看出我可以的呢?”孟子說:“我曾經聽 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lsquo牛何之?&rsquo對曰:&lsquo将以釁鐘。
&rsquo王曰:&lsquo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rsquo不識有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詩》雲:&lsquo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rsquo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癸卯(前318) 三年魏襄王元年。
楚、趙、魏、韓、燕伐秦,攻函谷關。
秦出兵逆之,五國皆敗走。
宋稱王。
甲辰(前317) 四年 秦大敗韓師于脩魚,虜其将、申差。
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齊大夫殺蘇秦。
魏請成于秦。
張儀歸,複相秦。
張儀說魏王曰:“梁地方不至千裡,卒不過三十萬,地 胡龁說過這麼一席話,大王坐在殿堂上,有人牽着牛從殿堂下走過,大王看見了,便問道:&lsquo牽着牛去什麼地方?&rsquo那人回答說:&lsquo準備将它宰了祭鐘。
&rsquo大王說:&lsquo放掉它吧!看它因恐懼而發抖的樣子,沒有任何罪過,卻被送進屠場,我實在不忍心。
&rsquo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件事。
”孟子說:“就憑這種仁心就足以統一天下了。
《詩經》說:&lsquo給妻子做出榜樣,再推廣到兄弟,最後落實到管理自己的封邑和國家。
&rsquo這就是說把這種心擴大到其他方面就行了。
所以說把恩惠推廣出去就足以安定天下,不這樣,甚至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保護不了。
古時候所以出現過遠遠超過一般人的聖賢,沒有别的原因,隻是他們善于推行自己的優秀品性罷了。
譬如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可以給每家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周種上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
家家都畜養雞、狗、豬等家畜,使大家有時間有力量去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可以吃到肉了。
給每家一百畝田地,不妨礙他們生産,不誤農時,那麼對于八口的人家也可以保證溫飽了。
認真辦好各級學校,用孝順父母、敬愛兄弟的義理教育百姓,那麼鬓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自己背着重物走路了。
讓老人個個穿帛吃肉,一般人不饑不寒,能夠做到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那是從來沒有的情況。
” 癸卯(前318) 周慎靓王三年魏襄王元年。
楚、趙、魏、韓、燕五國聯會攻打秦國,進攻函谷關。
秦國出兵迎戰,五國軍隊全部敗退。
宋國開始稱王。
甲辰(前317) 周慎靓王四年 秦國在脩魚大敗韓軍,俘虜韓軍大将和申差。
斬殺韓軍八萬人,諸侯各國震驚。
齊國大夫刺殺蘇秦。
魏國向秦國求和。
張儀回到秦國,再次擔任國相。
張儀對魏襄王說:“魏國地方不到千裡,士卒不過三十萬,地勢 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卒戍四境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
夫諸侯之約從,盟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以相堅也。
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錢财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衛,取陽晉,則趙不南,梁不北,而從道絕矣。
大王之國雖欲毋危不可得也。
”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于秦。
儀歸,複相秦。
乙巳(前316) 五年 秦伐蜀,取之。
巴、蜀相攻,俱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伐蜀,韓又來侵。
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臣聞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急焉,顧争于戎翟,去王業遠矣。
”錯曰:“不然。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纣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财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 四面平坦,沒有名山大川的險要,光是守衛邊境的士卒就不下十萬,魏國的地理形勢确實适合作為厮殺的戰場。
諸侯各國約定實行合縱,在洹水上結為同盟,彼此結為兄弟,互相支持和保護。
如今同一父母的親兄弟尚有為了争奪錢财而互相殘殺的,何況想依靠反複無常的蘇秦的計謀結成聯盟,此事不能成功是再明顯不過了。
大王不服從秦國,秦國就會出兵攻打河外,再占據卷、衍、酸棗等地,襲擊衛國,奪取陽晉,這時趙國不能南下,魏國不能北上,聯合抗秦的路子就走不通了。
大王的國家想避免危險也是不可能的了。
”于是,魏王背棄了合縱的約定,派張儀前往秦國求和。
張儀回到秦國,再次被任命為相。
乙巳(前316) 周慎靓王五年 秦國攻打蜀國,并奪取其地。
巴國和蜀國相互攻打,都來向秦國告急。
秦惠王準備攻打蜀國,這時韓國又來進犯。
司馬錯提議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去攻打韓國。
”秦惠王說:“請談談你的看法。
”張儀說:“與魏國、楚國保持親善,出兵三川,攻取新城、宜陽,然後到達東西二周的都城,取得象征王權的九鼎,掌握天下版圖和戶籍,挾持天子以号令諸侯,各諸侯國就不敢不聽,這是帝王的大業。
我聽說,想要博取功名就要控制朝廷,想要獲得利益就要占據市場。
現在的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場,如果大王不去争取,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