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一

關燈
起戊寅(前40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盡乙巳(前256)周赧王五十九年。

    凡百四十八年。

     戊寅(前403) 周威烈王午二十三年秦簡公十二年,晉烈公止十七年,齊康公貸二年,楚聲王當五年,燕闵公三十一年。

    魏文侯斯二十二年,趙烈侯籍六年,韓景侯虔六年,皆始為侯。

    統舊國五,新國三,凡八大國。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初,智宣子将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

    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須長大則賢,射禦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

    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弗聽。

    智果别族于太史,為輔氏。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将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

    ”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

    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

    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

     簡子使尹铎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 周威烈王 戊寅(前403) 周威烈王午二十三年秦簡公十二年,晉烈公止十七年,齊康公貸二年,楚聲王當五年,燕闵公三十一年。

    魏文侯斯二十二年,趙烈侯籍六年,韓景侯虔六年,都開始做諸侯。

    計有五個舊國,三個新國,共八大國。

     周威烈王姬午最先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起初,智宣子想立智瑤為後嗣,智果說:“不如立智宵。

    智瑤比别人強的地方有五點,不如别人的有一點。

    他須發繁茂,身材高大,比别人強,騎馬射箭矯健有力比别人強,才藝雙全比别人強,能文善辯比别人強,堅毅果敢比别人強。

    雖然如此,他卻很不仁道。

    如果他憑五點優勢淩駕别人之上,又推行不仁不義之道,誰能支持他?如果真的立智瑤為後嗣,智氏宗族必定滅亡。

    ”智宣子不聽。

    智果向太史請求脫離宗族,另立為輔氏。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要安排後嗣,不知道立哪個好,于是便在兩片竹簡上寫上訓導告誡的辭句,分别交給兩個兒子,說道:“一定要認真記牢。

    ”三年後,趙簡子考問他們二人,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追問竹簡的下落,原來已經丢失了。

    接着問無恤,無恤能夠熟練背誦竹簡上的話,詢問竹簡的下落,無恤當時就從袖子中拿出來獻上。

    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是賢明之人,便立他為後嗣。

     趙簡子派尹铎去治理晉陽,尹铎請示說:“您讓我治理晉陽,是讓我把它當作繭絲來抽盡剝光呢?還是當作保障來培植呢?” 簡子曰:“保障哉!”尹铎損其戶數。

    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铎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 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台。

    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

    智國聞之,谏曰:“主不備,難必至矣。

    ”智伯曰:“難将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

    《夏書》有之曰:&lsquo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rsquo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

    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不備,曰&lsquo不敢興難&rsquo無乃不可乎!蜹、蟻、蜂、虿,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

    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将伐我,不如與之。

    彼狃于得地,必請于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變矣。

    ”康子曰:“善。

    ”乃與之。

    智伯悅。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問焉,桓子曰:“無故。

    ”任章曰:“無故請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

    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

    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之,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

    ”亦與之。

     智伯又求蔡、臯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

    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之。

    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

    ”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

    ”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 趙簡子說:“當作保障!”尹铎便減少納稅的戶數。

    趙簡子對無恤說:“一旦晉國有危難,不要嫌尹铎勢力小,不要怕晉陽路途遠,一定要拿它作為歸宿。

    ” 智宣子去世,智襄子執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設宴聚飲。

    席間,智襄子戲弄韓康子,又侮辱段規。

    智國聽說後,勸誡說:“您不提防災禍,災禍必至無疑。

    ”智襄子說:“災難禍端都取決于我,我不發難,誰敢惹事!”智國回答說:“不對。

    《夏書》有言:&lsquo一個人屢次犯錯誤,結下的怨恨豈能在明處,應該在未暴露前解決。

    &rsquo君子能夠謹慎處理小事,所以沒有大禍。

    現在您一次宴會就羞辱了人家的君主和輔相,還不防備,說人家&lsquo不敢惹事&rsquo,這恐怕不妥吧!連蚊子、螞蟻、黃蜂、蠍子都能害人,何況是君主和輔相呢!”智襄子不聽。

     智襄子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不想給。

    段規說:“智襄子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會讨伐我們,不如給他。

    他得到地後會更加驕侈,必然又向别人索取,别人不給,勢必向他們動武,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禍患而等待事情的變化了。

    ”韓康子說:“好吧。

    ”便把土地給了智襄子。

    智襄子很高興。

    又向魏桓子索取土地,魏桓子不想給,任章問為什麼,魏桓子說:“無故要地。

    ”任章說:“智襄子平白無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必然畏懼,我們如果給他土地,他必然驕傲。

    他驕傲而輕敵,大家畏懼而結交,以團結親密之兵對待驕侈輕敵之人,可見智氏的命運不長了。

    不如把土地送給智襄子,讓他驕侈下去,然後再選交盟友,共同圖謀,何必單獨讓我們成為他的靶子呢!”魏桓子說:“好吧。

    ”也交出了土地。

     智襄子又向趙襄子索要蔡、臯狼之地,趙襄子不給。

    智襄子大怒,率領韓、魏兩家甲兵去攻打。

    趙襄子準備出逃,說:“我到哪裡去呢?”随從說:“長子城近,而且城牆堅固。

    ”趙襄子說:“百姓修築城池已筋疲力盡,又讓他們拼死把守,誰能追随我!”随從說:“邯鄲城倉庫充實。

    ”趙襄子說:“搜刮民脂民膏來充實倉庫,又讓他們因打仗而喪生,誰能追随我?還是去晉陽吧,那是先主所 屬也,尹铎之所寬也,民必和矣。

    ”乃走晉陽。

    三家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竈産蛙,民無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禦,韓康子骖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也。

    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以人事知之。

    夫從韓、魏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

    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其言告二子,二子曰:“此讒臣欲為趙氏遊說,使主疑二家而懈于攻趙也。

    不然,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此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

    ”二子乃陰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

    智伯軍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其衆,遂殺智伯,滅其族而分其地,唯輔果在。

     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

    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

    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欲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

    ”讓又漆身為癞,吞炭為啞,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

    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 囑托的地方,尹铎所寬民的地方,百姓必定親和我們。

    ”于是投奔晉陽。

    智氏、韓氏、魏氏三家圍城而用水灌,城牆隻剩下三版高的地方沒有被淹沒,泡塌的鍋竈孳生出青蛙,百姓卻無背叛之心。

    智囊子巡察水情,魏桓子駕車,韓康子陪乘。

    智襄子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滅亡一個國家。

    ”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因為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

    疵對智襄子說:“韓、魏必定反叛。

    ”智襄子說:“你怎麼知道的?”疵回答說:“憑人情世故知道的。

    我們指使韓、魏一起攻趙,趙家滅亡,勢必危及韓、魏。

    現在約定戰勝趙家之後三家分地,破城指日可待,可韓、魏兩家并不歡喜,反而有憂色,這不是想反叛又是什麼?”第二天,智襄子把疵的話告訴韓、魏兩人,兩人說:“這是奸臣進讒言想為趙家遊說,讓您懷疑我們韓、魏兩家而松懈對趙家的進攻。

    不然,莫非我們兩家偏要抛開早晚能分到趙家的利益,而去幹危險而不能成的事嗎!”兩人出去,疵進來說:“主公為什麼把我的話告訴他們?”智襄子說:“你是怎麼知道的?”疵回答說:“我見他們看我兩眼就快步走開,知道我摸到了他們的隐情。

    ”智襄子不改。

    趙襄子派張孟談暗中出城外會見韓康子、魏桓子,說:“我聽說唇亡齒寒,如果趙亡,那麼韓、魏就緊跟其後了。

    ”于是兩人與張孟談秘密商議,約定起事日期後送他回城。

    趙襄子在夜裡派人殺掉守堤的官吏,決開堤口反灌智襄子的軍隊。

    智襄子軍隊混亂,韓、魏兩家兩翼出擊,趙襄子率領士卒從正面攻擊,大敗智家民衆,于是殺掉智襄子,并滅了他的家族,分掉了他的土地,隻有輔果幸免。

     趙襄子把智襄子的頭骨塗上漆,作為飲具。

    智襄子的家臣豫讓想為主公報仇,就裝扮成一個刑犯,身藏匕首,進趙襄子宮中清掃廁所。

    左右随從要殺掉他,趙襄子說:“智襄子死了沒有後人,而這個人要替他報仇,不愧是個義士,我小心避開他就是了。

    ”豫讓又用漆塗身使身上生出癞瘡,吞吃木炭自殘變成啞巴,在街道上行乞,連他的妻子也沒有認出來。

    他的朋友認出他後,流着淚對他說:“憑你的才能,隻要為趙家效力,必然受到親近 幸。

    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耶?何乃自苦如此?”讓曰:“委質為臣而求殺之,是二心也。

    吾所以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

    ”後又伏于橋下,欲殺襄子,襄子殺之。

     襄子以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立伯魯之孫浣,是為獻子。

    獻子生籍,是為烈侯。

    魏斯者,桓子之孫,是為文侯。

    韓虔者,康子之孫,是為景侯。

    蓋自三家之滅智伯,至是五十一年矣。

     魏文侯以蔔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将适野。

    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趙,兄弟也,不敢聞命。

    ”趙借師以伐韓,對亦如之。

    二國皆怒。

    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晉。

     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

    他日,問于群臣:“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座趨出。

    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

    ”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君仁則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之。

    ”文侯悅,使璜召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寵愛。

    那時你便可以為所欲為,不是很容易嗎?何必這樣折磨自己?”豫讓說:“委身為臣子而後再想殺死人家,這是心懷二心。

    我所以這樣做,正是讓天下後世做人臣且又心懷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後來,豫讓又埋伏在橋下,想要擊殺趙襄子,趙襄子将他殺死。

     趙襄子因為當年自己的哥哥伯魯沒有被立為繼承人,自己雖然有五個兒子,也不肯立,而是立伯魯的孫子趙浣為繼承人,這就是趙獻子。

    趙獻子生趙籍,就是趙烈侯。

    魏斯,是魏桓子的孫子,就是魏文侯。

    韓虔,是韓康子的孫子,就是韓景侯。

    自從趙、韓、魏三家滅掉智襄子,到現在已有五十一年了。

     魏文侯以蔔子夏、田子方為國師,每次經過段幹木的住宅時,都要手扶車前橫木俯首緻敬,因此各地傑出人才多來歸附。

     魏文侯跟群臣一起喝酒,正在興頭上,天下大雨,他下令準備車馬前往郊野。

    左右随從說:“今天喝酒挺快樂的,天又下雨,您打算去哪裡呢?”魏文侯說:“我與掌管山林的官員約好去打獵,現在雖然喝得很開心,難道可以忽視一個約會嗎?”于是親自前往說明停獵之事。

     韓國向魏國借兵準備攻打趙國,魏文侯說:“趙國是兄弟之國,我不敢從命。

    ”趙國也想借兵以便攻打韓國,魏文侯的回答與上次一樣。

    韓、趙二國聽後都很生氣。

    後來知道了魏文侯對自己的和睦态度,又都來朝拜魏國。

    魏國從此開始成為三國中的強國。

     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攻克其地,來封給自己的兒子魏擊。

    有一天,魏文侯問群臣:“我是什麼樣的國君?”大家都說:“您是仁德的國君。

    ”任座說:“您得到中山國,不封給您的弟弟,卻封給您的兒子,這算什麼仁德的國君!”魏文侯大怒,任座快步離開。

    魏文侯接着又問翟璜,翟璜答道:“仁德的國君。

    ”魏文侯說:“根據什麼知道的?”翟璜答道:“國君仁德,那麼臣下就正直。

    剛才任座說話剛直不阿,所以才知道的。

    ”魏文侯喜悅,派翟璜叫任座回來,自己親自下堂去迎接,把他奉為上賓。

     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

    ”田子方笑。

    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

    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

    ”文侯曰:“善。

    ” 子擊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車伏谒。

    子方不為禮。

    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

    失其國家者,未聞有以國家待之者也。

    夫士貧賤,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哉!”擊乃謝之。

     文侯謂李克曰:“先生有言:&lsquo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rsquo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臣在阙門之外,不敢當命。

    ”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

    ”克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翟璜曰:“聞君召先生而蔔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

    ”璜忿然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也。

    君内以邺為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鲋。

    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于魏成!”克曰:“子之言克于君者,豈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相于克,克之對如是。

    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成食祿千鐘,什九在外,是以 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魏文侯說:“鐘聲不和諧了吧?左邊的偏高。

    ”田子方笑。

    魏文侯問:“笑什麼?”田子方說:“我聽說,國君應通曉樂官的職責,不必通曉樂音。

    如今您詳察于音律,我恐怕您顧不上聽察官職政務的情況。

    ”魏文侯說:“講得有理。

    ” 公子魏擊出門,在路上遇見田子方,便下車伏地拜見。

    田子方不還禮。

    魏擊大怒,對田子方說:“是富貴之人可以傲視别人呢?還是貧賤之人可以傲視别人呢?”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之人可以傲視别人,富貴之人豈敢傲視别人!當國君的如果傲視别人就會喪失國家,當大夫的如果傲視别人就會喪失封地。

    喪失國家、封地的,沒有聽說人們還會把他們當作國君、大夫對待的。

    然而對于貧賤的士人來說,言論不被采納,行為不合心意,就可以穿上鞋就走,到哪裡不都是貧賤嗎!”魏擊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魏文侯對李克說:“您說過:&lsquo家中貧窮便思念賢惠的妻子,國家動亂便思念賢能的宰相。

    &rsquo現在我所能挑選的不是魏成就是翟璜,這兩人怎麼樣?”李克回答說:“卑下的不謀劃尊貴的事情,疏遠的不謀劃親戚的事情。

    我在朝廷之外,不敢從命。

    ”魏文侯說:“先生處事不必謙讓。

    ”李克說道:“觀察人,平時看他所親近的,富有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貴時看他所舉薦的,窮困時看他所不幹的,貧乏時看他所不取的,這五個方面完全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取舍了。

    ”魏文侯說:“先生回家吧,我的國相已經有數了。

    ”李克出來,翟璜問道:“聽說國君請先生去議論選相之事,最後誰來擔任?”李克說:“魏成。

    ”翟璜忿忿不平地說:“西河守吳起是我推薦的。

    國君擔心内地的邺城,我推薦了西門豹;國君想攻打中山國,我推薦了樂羊;中山國被攻克後沒有人去鎮守,我推薦了您;國君的兒子缺少師傅,我又推薦了屈侯鲋。

    就憑這些大家所耳聞目睹的,我有哪些不如魏成!”李克說:“你把我介紹給國君,難道是為了結夥以謀求高官嗎?國君向我詢問國相人選的事,我說了剛才那一番話。

    所以認為國君必然任用魏成為國相,這是因為魏成享有的千鐘俸祿,十分之九都用在自家之外,所以從 東得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

    此三人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

    子惡得與成比也!”璜再拜謝曰:“鄙人失對,願卒為弟子。

    ” 吳起者,衛人,仕于魯。

    齊人伐魯,魯人欲以為将,起取齊女,魯人疑之。

    起殺妻以求将,大破齊師。

    或谮之曰:“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

    又殺妻以求為将,起殘忍薄行人也。

    ”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

    文侯問諸李克,克曰:“起貪而好色。

    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

    ”于是文侯以為将,擊秦,拔五城。

    起為将,卧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赢糧,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或問之,對曰:“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還踵,遂死于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 趙烈侯好音,謂相國公仲連曰:“寡人有愛,可以貴之乎?”連曰:“富之可,貴之則否。

    ”君曰:“然。

    鄭歌者槍、石二人,吾賜之田,人萬畝。

    ”連諾而不與。

    烈侯屢問,連乃稱疾不朝。

    番吾君謂連曰:“君實好善而未知所持。

    公仲亦有進士乎?”連曰:“未也。

    ”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

    ”連進之。

    畜侍以仁義,烈侯逌然。

    明日,欣侍以舉賢使能。

    明日,越侍以節财儉用,察度功德,所與無不允。

    君說, 東方得到了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

    這三個人都被國君奉為老師,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屬。

    你怎能與魏成相比呢!”翟璜拜了再拜,道歉說:“我這粗人失言了,願意終身做您的弟子。

    ” 吳起,衛國人,在魯國任職。

    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想任用吳起為大将,由于吳起娶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對此有疑慮。

    于是,吳起殺死妻子,求得了大将的職位,大敗齊國軍隊。

    有人诋毀吳起說:“吳起當初師事曾參時,因母親死了也不回家治喪,被曾參拒絕交往。

    現在又殺妻來謀求将位,吳起是個殘忍缺德的人。

    ”吳起擔心禍端降臨,聽說魏文侯賢明,就前去投奔。

    魏文侯問李克,李克說:“吳起貪婪而好色。

    然而善于用兵打仗,連司馬穰苴也不能超過他。

    ”于是魏文侯任吳起為大将,攻擊秦國,連續攻下五城。

    吳起做大将,睡卧不輔席子,行軍不騎馬,親自背軍糧,與最下層的士卒穿同樣的衣服,吃相同的飯,共同分擔勞苦。

    有個士卒得了毒瘡,吳起為他吸吮膿汁。

    這個士卒的母親聽說後就哭了。

    有人問其中的緣故,她回答說:“從前吳公曾經替孩子的父親吮吸傷口,他的父親作戰時不退卻一步,終于死在敵人之手。

    吳公現在又為我的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将死在什麼地方。

    ” 趙烈侯喜好音樂,對相國公仲連說:“我有寵愛的人,可以讓他們顯貴嗎?”公仲連說:“讓他們富有可以,讓他們顯貴就不應該了。

    ”趙烈侯說:“好吧。

    鄭國歌者槍和石二人,我要賞賜田地,每人一萬畝。

    ”公仲連應承下來,卻不給落實。

    趙烈侯多次過問這事,公仲連便聲稱有病不去上朝。

    番吾君對公仲連說:“你确實願意推行善政,卻不知采用什麼辦法。

    你也推薦過人才嗎?”公仲連說:“沒有。

    ”番吾君說:“牛畜、荀欣、徐越等人都可以推薦。

    ”公仲連便把他們推薦給趙烈侯。

    牛畜以仁義規勸趙烈侯,趙烈侯欣然接受。

    第二天,荀欣以舉賢使能提醒趙烈侯。

    又過一天,徐越以節約财用,儉省用度勸說趙烈侯,并提倡考察衡量臣屬的功勞與德行,使賞賜與功勞和德行相符。

    趙烈侯很高興, 乃謂連曰:“歌者之田且止。

    ”以畜為師,欣為中尉,越為内史,賜連衣二襲。

     己卯(前402) 二十四年燕僖公元年。

     王崩,子驕立。

     是為安王。

     盜殺楚君當。

     庚辰(前401) 安王元年楚悼王類元年。

     秦伐魏。

     辛巳(前400) 二年 魏、韓、趙伐楚。

     鄭圍韓陽翟。

     壬午(前399) 三年秦惠公、趙武侯、韓烈侯取元年。

     虢山崩,壅河。

     癸未(前398) 四年 楚圍鄭。

     甲申(前397) 五年 日食。

     盜殺韓相俠累。

     俠累與濮陽嚴仲子有惡。

    仲子聞轵人聶政之勇,以黃金百溢為政母壽,欲因以報仇。

    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俠累。

    俠累方坐府上,兵衛甚衆,聶政直入刺之。

    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

     對公仲連說:“歌者之田的事就算了。

    ”趙烈侯任命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内史,賞給公仲連衣服兩套。

     己卯(前402)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燕僖公元年。

     周威烈王去世,其子姬驕即位。

     這就是周安王。

     盜匪殺死楚國國君楚聲王當。

     周安王 庚辰(前401) 周安王元年楚悼王類元年。

     秦國攻打魏國。

     辛巳(前400) 周安王二年 魏國、韓國、趙國聯合攻打楚國。

     鄭國圍攻韓國陽翟城。

     壬午(前399) 周安王三年秦惠公、趙武侯、韓烈侯取元年。

     虢山崩塌,壅塞黃河。

     癸未(前398) 周安王四年楚國圍攻鄭國。

     甲申(前397) 周安王五年 出現日食。

     盜匪刺殺韓國國相俠累。

     俠累與濮陽人嚴仲子有仇。

    嚴仲子聽說轵邑聶政勇敢過人,便拿出許多黃金來為聶政的母親祝壽,想要讓聶政為自己報仇。

    聶政沒有接受,說道:“老母親還健在,我的性命不敢随便許給别人。

    ”等到他的母親去世,嚴仲子便派聶政去刺殺俠累。

    當時俠累正坐在府中,周圍的衛兵很多,聶政徑直沖進府中,刺死了俠累。

    然後,聶政自毀臉面,挖掉雙眼,自己動手剖肚出腸。

     韓人暴其屍于市,購問,莫能識。

    其姊聞而往,哭之曰:“是轵深井裡聶政也。

    以妾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

    妾奈何畏沒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遂死政屍之旁。

     乙酉(前396) 六年 鄭弑其君骀。

     丙戌(前395) 七年 丁亥(前394) 八年 齊伐魯。

     戊子(前393) 九年 魏伐鄭。

     己醜(前392) 十年晉孝公傾元年。

     庚寅(前391) 十一年 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齊田和遷其君貸于海上,食一城。

     和,田恒之曾孫也。

     辛卯(前390) 十二年 秦晉戰于武城。

     齊伐魏。

     魯敗齊師于平陸。

     壬辰(前389) 十三年 秦侵晉。

     齊田和會魏侯、楚人、衛人于濁澤,求為諸侯。

     韓國人把聶政的屍體扔到集市中示衆,懸賞訪查,但始終沒有人能辨識。

    聶政的姐姐聶聞風前往,哭着說“:這是轵邑深井裡的聶政啊!他因為我在,就嚴重地殘害自己,以免連累别人。

    我怎麼能畏懼殺身之禍,最終埋沒我弟弟的名聲呢!”于是死在聶政的屍體旁邊。

     乙酉(前396) 周安王六年 鄭國人殺害自己的國君鄭公骀。

     丙戌(前395) 周安王七年 丁亥(前394) 周安王八年 齊國攻打魯國。

     戊子(前393) 周安王九年 魏國攻打鄭國。

     己醜(前392) 周安王十年晉孝公傾元年。

     庚寅(前391) 周安王十一年 秦國攻打韓國宜陽,奪取六邑。

     齊國田和把國君齊康公貸遷徙到海邊,留給他一城作為食邑。

     田和,是田恒的曾孫。

     辛卯(前390) 周安王十二年 秦國與晉國戰于武城。

     齊國攻打魏國。

     魯國在平陸擊敗齊國軍隊。

     壬辰(前389) 周安王十三年 秦國入侵晉國。

     齊國田和在濁澤與魏文侯及楚國、衛國貴族會見,謀求成為諸侯。

     田和求為諸侯,魏文侯為之請于王及諸侯,王許之。

     癸巳(前388) 十四年 甲午(前387) 十五年 秦伐蜀,取南鄭。

     魏侯斯卒。

     魏吳起奔楚,楚以為相。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商纣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

    ”武侯曰:“善。

    ” 魏相田文,起不悅,謂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文曰:“可。

    ”起曰:“将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 久之,魏相公叔害起,谮之,武侯疑之。

    起懼誅,遂奔楚。

    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

    起明法審令,捐 田和謀求成為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及各國諸侯請求,周安王允許。

     癸巳(前388) 周安王十四年 甲午(前387) 周安王十五年 秦國攻打蜀地,奪取南鄭。

     魏文侯斯去世。

     魏國吳起投奔楚國,楚悼王任命他為相。

     魏武侯乘船順西河而下,他回過頭對吳起說:“壯美啊,險要堅固的山河,這是魏國的至寶!”吳起說:“至寶在于仁德而不在于險固。

    從前三苗氏的領地,東有洞庭湖,西有彭蠡湖,由于不修道德仁義,被大禹滅亡。

    夏桀占據的地方,東有黃河、濟水,西有泰華山,伊阙山在南端,羊腸坂在北端,由于不施行仁政,被成湯流放。

    商纣王的國土,東有孟門,西有太行山,常山在北境,黃河流經南境,由于不施行德政,被周武王殺掉。

    由此可見,在于仁德的施行,而不在于山川的險要堅固。

    如果您不推行德政,恐怕這條船上的人都可能成為仇敵。

    ”魏武侯說:“講得好。

    ” 魏國任命田文為相,吳起不痛快,對田文說:“我想與你比較功勞的大小,可以嗎?”田文說:“可以。

    ”吳起說:“率領三軍,讓士卒樂于戰死,使敵國不敢圖謀我國,你比得上我嗎?”田文說:“不如你。

    ”吳起說:“管理百官,親善萬民,充實倉庫,你比得上我嗎?”田文說:“不如你。

    ”吳起說:“守衛西河,使秦軍不敢東進,韓、趙兩國依附聽命,你比得上我嗎?”田文說:“不如你。

    ”吳起說:“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職位卻在我之上,這是為什麼?”田文說:“當今國君年幼,國中疑慮重重,大臣尚未歸附,百姓還不信服,在這個時機,是應當托付給你呢?還是應當托付給我?”吳起沉默許久,說:“應當托付給你。

    ” 過了很久,魏國國相公叔忌恨吳起,便加以謗毀,魏武侯開始懷疑吳起。

    吳起懼怕降罪,便投奔楚國。

    楚悼王早就聽說吳起有才幹,他一到,就任命他為國相。

    吳起嚴明法紀号令,裁減 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養戰士,要在強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起者。

     乙未(前386) 十六年秦出公、魏武侯擊、趙敬侯章、韓文侯元年。

    齊太公和元年。

    統秦、晉、齊、楚、燕、魏、趙、韓舊國八,田齊新國一,凡九大國。

     初命齊田和為諸侯。

     魏襲趙邯鄲,不克。

     丙申(前385) 十七年 秦庶長改弑其君及其君母。

     庶長改迎靈公之子于河西而立之,是為獻公。

    遂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

     韓伐鄭,遂伐宋。

     丁酉(前384) 十八年秦獻公、齊桓公午元年。

     戊戌(前383) 十九年 魏敗趙師于兔台。

     己亥(前382) 二十年 日食,晝晦。

     庚子(前381) 二十一年 楚君類卒。

    楚人殺吳起。

     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殺之。

    因射刺起,并中王屍。

    太子臧即位,讨為亂者,夷七十餘家。

     多餘的閑官,廢除王族中疏遠親屬的爵祿,拿來供養戰士,強調增強軍力,瓦解合縱連橫的遊說。

    于是,吳起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禦韓、魏、趙三國的進攻,向西進擊秦國,諸侯都畏懼楚國的強盛,而楚國的貴戚大臣們卻有很多人怨恨吳起。

     乙未(前386) 周安王十六年秦出公、魏武侯擊、趙敬侯章、韓文侯元年。

    田齊太公和元年。

    總計有秦、晉、齊、楚、燕、魏、趙、韓八個舊國,田齊一個新國,共九大國。

     周王朝始命齊國大夫田和為諸侯。

     魏國襲擊趙國邯鄲,未能攻下。

     丙申(前385) 周安王十七年 秦國一位名叫改的庶長殺死國君秦出公和他的母親。

     秦國一位名叫改的庶長在河西迎接秦靈公的兒子,立為國君,這就是秦獻公。

    殺死秦出公和他的母親,沉在水裡。

     韓國攻打鄭國,接着又攻打宋國。

     丁酉(前384) 周安王十八年秦獻公、齊桓公午元年。

     戊戌(前383) 周安王十九年 魏國在兔台打敗趙國軍隊。

     己亥(前382) 周安王二十年 出現日食,白晝晦暗。

     庚子(前381) 周安王二十一年 楚國國君楚悼王類去世。

    楚人殺死吳起。

     楚悼王去世,貴戚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并殺了他。

    用箭射殺吳起時,并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

    太子臧即位,讨伐作亂之人,誅滅了七十多家。

     辛醜(前380) 二十二年楚肅王臧元年。

     齊伐燕。

     魏、韓、趙伐齊。

     壬寅(前379) 二十三年是歲齊亡。

    統秦、晉、楚、燕、魏、趙、韓、田齊凡八大國。

     趙襲衛,不克。

     齊侯貸卒,無子,田氏遂并齊。

     癸卯(前378) 二十四年齊威王因齊元年。

     狄敗魏師于浍。

     魏、韓、趙伐齊。

     甲辰(前377) 二十五年晉靖公俱酒元年。

     蜀伐楚。

     乙巳(前376) 二十六年韓哀侯元年。

    是歲晉亡。

    統秦、楚、燕、魏、趙、韓、齊凡七大國。

     王崩,子喜立。

     是為烈王。

     三晉共廢其君俱酒為家人而分其地。

     丙午(前375) 烈王元年 日食。

     韓滅鄭,自陽翟徙都之。

     丁未(前374) 二年趙成侯種元年。

     戊申(前373) 三年 燕敗齊師于林狐。

     魯、魏伐齊。

     辛醜(前380) 周安王二十二年楚肅王臧元年。

     齊國攻打燕國。

     魏、韓、趙三家攻打齊國。

     壬寅(前379) 周安王二十三年這年姜姓齊國滅亡。

    總計秦、晉、楚、燕、魏、趙、韓、田齊共八個大國。

     趙國襲擊衛國,未能攻克。

     齊康公貸去世,沒有子嗣,田氏便兼并了齊王室。

     癸卯(前378) 周安王二十四年齊威王因齊元年。

     狄人在浍山擊敗魏軍。

     魏、韓、趙三家攻打齊國。

     甲辰(前377) 周安王二十五年晉靖公俱酒元年。

     蜀人攻打楚國。

     乙巳(前376) 周安王二十六年韓哀侯元年。

    這一年晉國滅亡。

    總計有秦、楚、燕、魏、趙、韓、齊共七大國。

     周安王去世,其子姬喜即位。

     這就是周烈王。

     魏、韓、趙三家共同将晉靖公姬俱酒廢黜為平民,瓜分了晉王室的領地。

     周烈王 丙午(前375) 周烈王元年 出現日食。

     韓國滅掉鄭國,從陽翟遷都新鄭。

     丁未(前374) 周烈王二年趙成侯種元年。

     戊申(前373) 周烈王三年 燕國在林狐打敗齊軍。

     魯國和魏國攻打齊國。

     己酉(前372) 四年燕桓公元年。

     趙伐衛,取都鄙七十三。

     魏敗趙師于北蔺。

     庚戌(前371) 五年 魏伐楚。

     韓嚴遂弑其君。

     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相害。

    遂刺廆于朝,而并中哀侯。

     魏侯擊卒。

     武侯不立太子,至是子?與公中緩争立,國内亂。

     辛亥(前370) 六年魏惠王?、韓懿侯元年。

     齊侯來朝。

     時周室微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天下以此賢威王。

     趙伐齊。

     魏敗趙師于懷。

     齊侯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

    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甯。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

    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

    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譽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

    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于天下。

     己酉(前372) 周烈王四年燕桓公元年。

     趙國攻打衛國,奪取七十三個城邑。

     魏國在北蔺打敗趙軍。

     庚戌(前371) 周烈王五年 魏國攻打楚國。

     韓國嚴遂殺死國君。

     韓哀侯任命韓廆為相而寵愛嚴遂,兩人互相仇恨。

    于是嚴遂派人在朝廷上刺殺韓廆,連帶殺死了韓哀侯。

     魏武侯擊去世。

     魏武侯沒有立太子,于是他的兒子魏?與公中緩争立,國内大亂。

     辛亥(前370) 周烈王六年魏惠王?、韓懿侯元年。

     齊威王朝拜周烈王。

     當時周王室勢力微弱,諸侯都不朝拜,唯獨齊威王前去朝拜,天下人因此認為齊威王賢明。

     趙國攻打齊國。

     魏國在懷地打敗趙軍。

     齊威王封賞即墨大夫而烹死阿大夫。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任職即墨以來,每天都有诋毀你的話傳來。

    不過我派人視察即墨,即墨田地得到墾殖,人民豐足,官府無事,東疆因此獲得安甯。

    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親信,以求得他們美言相助的緣故。

    ”便封賞他一萬戶的封邑。

    又召見阿大夫,對他說:“自從你治理阿邑以來,我天天聽到贊美你的話。

    我派人視察阿邑,那裡卻田地荒蕪,人民貧苦饑餓。

    趙國攻打鄄城,你不去援救;衛國奪取薛陵,你卻不知。

    可見你是用重金巴結我的左右親信,以此求得他們的美言吹捧。

    ”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大夫以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

    于是群臣恐懼,不敢巧飾僞詐,切實反映情況,齊國因此得到大治,成為天下強國。

     壬子(前369) 七年楚宣王良夫元年。

     日食。

     王崩,弟扁立。

     是為顯王。

     韓、趙伐魏,圍安邑。

     韓公孫颀謂懿侯曰:“魏亂,可取也。

    ”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大破其兵,遂圍安邑。

    成侯曰:“殺?,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兩國之利也。

    ”懿侯曰:“殺魏君,暴也;割地,貪也。

    不如兩分之。

    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

    ”趙人不聽,乃解而去。

     癸醜(前368) 顯王元年 齊伐魂。

     趙侵齊。

     甲寅(前367) 二年 乙卯(前366) 三年 秦敗魏、韓之師于洛陽。

     丙辰(前365) 四年 魏伐宋。

     丁巳(前364) 五年 秦敗三晉之師于石門。

    賜以黼黻之服。

     斬首六萬。

     壬子(前369) 周烈王七年楚宣王良夫元年。

     出現日食。

     周烈王去世,其弟姬扁即位。

     他就是周顯王。

     韓國和趙國攻打魏國,圍攻安邑。

     韓國公孫颀對韓懿侯說:“魏國動亂,可以乘機奪取。

    ”韓懿侯便與趙成侯聯合出兵攻打魏國,大敗魏軍,包圍了安邑。

    趙成侯說:“殺掉魏?,立公中緩為魏國國君,分割土地然後退兵,這對兩國都有利。

    ”韓懿侯說:“殺掉魏國國君,這是強暴;分割魏國土地,這是貪婪。

    不如将魏國一分為二。

    魏國分為兩半,比宋國、衛國還弱,那麼我們永遠不必擔心魏國的威脅。

    ”趙國人不聽,于是兩國解圍而去。

     周顯王 癸醜(前368) 周顯王元年 齊國攻打魏國。

     趙國侵犯齊國。

     甲寅(前367) 周顯王二年 乙卯(前366) 周顯王三年 秦國在洛陽打敗魏國和韓國的軍隊。

     丙辰(前365) 周顯王四年 魏國攻打宋國。

     丁巳(前364) 周顯王五年 秦國在石門打敗韓、趙、魏三國軍隊。

    周顯王賜給秦獻公繡有花紋的禮服。

     斬首六萬人。

     戊午(前363) 六年 己未(前362) 七年 魏敗韓、趙之師于浍。

     秦敗魏師于少梁。

     秦伯卒。

     秦獻公薨,子孝公立,生二十有一年矣。

    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

    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

    于是孝公發憤修政,欲以強秦。

     庚申(前361) 八年秦孝公、燕文公元年。

     彗星見西方。

     衛公孫鞅入秦。

     秦孝公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

    天子緻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甯,國家内憂,未遑外事。

    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醜莫大焉。

    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栎陽,且欲東伐複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于是衛公孫鞅聞之,乃西入秦。

     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

    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

    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

    ”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 戊午(前363) 周顯王六年 己未(前362) 周顯王七年 魏國在浍地打敗韓國和趙國的軍隊。

     秦國在少梁打敗魏軍。

     秦獻公去世。

     秦獻公去世,其子秦孝公即位,當時二十一歲。

    這時黃河與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河與泗水流域有十多個小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

    魏國修築長城,從鄭沿着洛水,向北占有上郡。

    楚國從漢中發展,向南占有巴郡、黔中。

    各國都把秦國視為夷狄之邦,加以排斥,不準其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

    于是,秦孝公發憤治國,企圖使秦國強盛起來。

     庚申(前361) 周顯王八年秦孝公、燕文公元年。

     西方天空出現彗星。

     衛國公孫鞅來到秦國。

     秦孝公在國内發布号令說:“當年我國國君秦穆公,在岐山、雍地之間,修明德政,倡行武功,向東平定晉國動亂,以黃河為國界,向西稱霸于戎翟,占地千裡之廣。

    周天子賜予方伯之任,諸侯都來祝賀,為後代開辟了非常光美的基業。

    後來趕上厲公、躁公、簡公及出子不安甯,國内憂患,顧不上外事。

    魏、趙、韓三國攻占了先王開創的河西,受到了莫大的恥辱。

    獻公即位,鎮守和安撫邊境,遷都栎陽,準備東征,力圖收複先君穆公的故土,貫徹穆公的政策法令。

    我懷念先君的遺志,常常痛心疾首。

    現在不論賓客群臣,凡是能夠出奇計使秦國強大的,我就給他高官,分封土地。

    ”衛國的公孫鞅聽說後,便西行來到秦國。

     公孫鞅,是衛君的旁系族孫,喜好刑名之學。

    他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了解他的才幹,還沒有來得及向魏君推薦。

    當時趕上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往探問,說道:“您的病一旦出現不幸,江山社稷将要如何安置呢?”公叔痤說:“我手下任職中庶子的公孫鞅,年紀雖輕,但是卻有奇才,希望您把整個國家交給他治理。

    ”魏惠王沉默不語。

    公叔痤又說:“您如果不馬上起用他, 必殺之,無令出境。

    ”王許諾而去。

    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

    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

    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孝公大悅,與議國事。

     辛酉(前360) 九年 壬戌(前359) 十年 秦以衛鞅為左庶長,定變法之令。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

    鞅言于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衆。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甘龍曰:“不然。

    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公曰:“善。

    ”乃以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要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爵。

    為私鬥者,各以輕 必須殺掉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

    ”魏惠王答應後離去。

    公叔痤又召來公孫鞅,道歉說:“我隻能先為國君着想而後為臣屬着想,所以先為國君謀劃,而後才告訴你。

    你要趕快離開這裡!”公孫鞅說:“國君不能聽你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你的話來殺我呢?”結果沒有逃離。

    魏惠王從公叔痤家中出來後,對左右近臣說:“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憐了。

    他想叫我把整個國家交給公孫鞅治理,後來又勸我殺掉他,這樣不是前後矛盾嗎?”公孫鞅到了秦國後,通過寵臣景監求見秦孝公,陳述富國強兵的辦法,秦孝公非常高興,與他商議國家大事。

     辛酉(前360) 周顯王九年 壬戌(前359) 周顯王十年 秦國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制定變法的命令。

     公孫鞅打算變法,秦國人不高興。

    公孫鞅對秦孝公說:“與普通人不可以商讨事業的創始,隻能一起分享成功後的快樂。

    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俗人的意見,成就偉大功業的人不去與衆人謀劃。

    所以對于聖人而言,隻要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死守故舊。

    ”甘龍說:“不對。

    因循民俗而施行教化,不費力而能取得成功;依照成法而去治理國家,才能使官吏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

    ”公孫鞅說:“一般人安于舊的習俗,學者沉溺于所見所聞,讓這兩種人做官守法還可以,但不足與他們讨論成法以外的事情。

    有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昧的人隻能受法律的制約;賢能的人變革禮法,無能的人隻能受禮法的拘束。

    ”秦孝公說:“講得好。

    ”于是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最終制定了變法的條令。

    下令百姓按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組織起來,互相監督揭發,一家犯法,什伍要跟着連坐,不告發奸謀的人處以斬刑,告發奸謀的人與斬敵首的人同賞,隐藏奸謀的人與投降敵人的人同罰。

    民家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卻不分家的,要加倍征收賦稅。

    立有軍功的人,分别按标準授予爵位。

    私下鬥毆的人,分别按情節輕 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業,耕織緻粟帛多者,複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南門,募民能徙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乃下令。

     令行期年,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

    行之十年,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

    鞅曰:“此亂法之民也。

    ”盡遷之于邊。

    其後民莫敢議令。

     癸亥(前358) 十一年韓昭侯元年。

     秦敗韓師于西山。

     甲子(前357) 十二年 乙醜(前356) 十三年 重處以大小不等的刑罰。

    努力從事正業,在耕田紡織上獲得糧食和布帛豐收的,免除本人徭役。

    從事工商以及因懶惰而貧困的,一經舉報,便全家收為奴隸。

    宗室中沒有經過軍功論定的人,不能列入宗室譜牒。

    申明尊卑地位和爵祿等級、分别按等級高低分配田地、住宅、仆妾、衣飾器物。

    使有功勞的獲得顯要和榮譽,沒有功勞的人雖然富有也不能顯耀光彩。

     法令制定後沒有馬上公布,公孫鞅擔心百姓不能完全信服,于是便在國都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杆,招募說能夠把木杆移到北門的人,就會獎賞十金。

    百姓驚怪不信,沒有人敢去移木杆。

    公孫鞅又說:“能夠移杆的給五十金。

    ”于是有個一人将木杆從南門移到北門,公孫鞅當時便賞給他五十金。

    接着就公布了制定的法令。

     法令施行了一年,百姓前往國都申訴新法不便的數以千計。

    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令,公孫鞅說:“法令不能推行,就在于上層人犯法。

    ”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可以施加刑罰,便處罰太子傅公子虔,在太子師公孫賈臉上刺字。

    第二天,秦國人都遵從法令了。

    新法推行十年,秦國出現道不拾遺、山無盜賊的景象,百姓勇于為國作戰,不敢私下格鬥,城鄉秩序井然。

    當初訴說新法不便的秦國百姓,有的人又來稱贊新法的便利。

    公孫鞅說:“這些都是擾亂新法的人。

    ”把他們全部遷移到邊疆。

    此後,百姓不敢再議論新法了。

     癸亥(前358) 周顯王十一年韓昭侯元年。

     秦國在西山打敗韓軍。

     甲子(前357) 周顯王十二年 乙醜(前356) 周顯王十三年 丙寅(前355) 十四年 齊、魏會田于郊。

     魏惠王問齊威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

    ”惠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

    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

    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趙之人徙而從者七千餘家;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

    此四臣者,将照千裡,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丁卯(前354) 十五年 秦敗魏師于元裡,取少梁。

     魏伐趙,圍邯鄲。

     戊辰(前353) 十六年 齊伐魏以救趙。

    魏克邯鄲,還戰敗績。

     初,孫膑與龐涓俱學兵法。

    涓仕魏為将軍,自以能不及膑,乃召之。

    至,則斷其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

    齊使者至魏,膑陰見之,使者竊載以歸。

    田忌客之,進之威王。

    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至是,謀救趙,以膑為将,辭以刑餘之人不可。

    乃使田忌為将,而孫子為師,居辎車中,坐為計謀。

    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撠。

    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今梁之 丙寅(前355) 周顯王十四年 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在郊野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