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綱目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起丙午(前255)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盡戊戌(前203)漢王四年。
凡五十三年。
丙午(前255)秦昭襄王稷五十二,楚考烈王八,燕孝王三,魏安僖王二十二,趙孝成王十一,韓桓惠王十八,齊王建十年。
凡七國。
秦丞相範睢免。
秦河東守王稽坐與諸侯通,棄市。
王臨朝而歎,應侯請其故,王曰:“武安君死,而鄭安平、王稽等皆畔,内無良将,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應侯懼,不知所出。
燕客蔡澤聞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于應侯曰:“蔡澤見王必奪君位。
”應侯召澤讓之,澤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
商君、吳起、大夫種,何足願與?”應侯謬曰:“何為不可!君子有殺身以成名,死無所恨。
”澤曰:“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
三子之可願,孰與闳夭、周公哉?語曰:&lsquo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rsquo進退嬴縮,與時變化。
今君怨已仇而德已報,意欲至矣而無變計,竊為君危之。
”應侯曰:“善。
”遂薦澤于王,因謝病免。
王悅澤計,以為相。
秦昭襄王 丙午(前255)秦昭襄王稷五十二年,楚考烈王八年,燕孝王三年,魏安僖王二十二年,趙孝成王十一年,韓桓惠王十八年,齊王建十年。
共七國。
秦國丞相範睢免職。
秦國河東郡守王稽因與諸侯串通獲罪,在鬧市行刑,棄屍示衆。
昭襄王臨朝治事時歎息,應侯範睢詢問緣故,昭襄王說:“武安君白起死了,鄭安平、王稽等人又都背叛,如今内無良将,外多敵國,我因此擔憂。
”範睢恐懼,不知如何回答。
燕國人蔡澤聽說後,便西入秦國,先讓人對範睢揚言說:“蔡澤一旦見到秦王,必定奪走你的職位。
”範睢把蔡澤召來,責備他,蔡澤說:“唉,你的見識為何這樣遲鈍呢!春夏秋冬四季接着時序運行,一旦完成各自的任務就得離去。
商君、吳起、文種的成就,哪裡值得你企慕呢?”範睢故意強詞奪理說:“有什麼不好!君子可以殺身以成名,死了也沒有遺憾。
”蔡澤說:“性命與名聲都保全的為上,名聲可為後人效法卻為此丢掉性命的就差一等了。
即使商君、吳起、文種三人值得羨慕,哪裡比得上闳夭和周公呢?俗話說:&lsquo日到中午就要西移,月到盈滿就要損虧。
&rsquo萬事萬物或進或退,或盈或縮,都是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現在你的仇怨已了,恩德已報,心願已經實現,卻還沒有變化的考慮,我為你的處境擔憂。
”範睢說:“講得有理。
”于是把蔡澤推薦給秦昭襄王,乘機借口有病,辭去丞相職務。
秦昭襄王喜歡蔡澤的計策,任命他為丞相。
數月免。
楚以荀況為蘭陵令。
荀卿,趙人,春申君以為蘭陵令。
卿嘗與臨武君論兵于趙孝成王前。
王曰:“請問兵要?”卿對曰:“要在附民。
夫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
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弟之事父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
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齊人隆技擊,得一首者賜贖锱金,無本賞矣。
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是亡國之兵也,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
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嬴三日糧,日中而趨百裡。
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
氣力數年而衰,而複利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
故地雖大,其稅必寡。
是危國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忸之以慶賞,?之以刑罰,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鬥無由也。
使以功賞相長,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衆強長久之道。
然皆于賞蹈利之兵,未有安制矜節之理也。
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
故 幾個月後,即被免職。
楚國任命荀況為蘭陵縣令。
荀況是趙國人,春申君黃歇任命他為蘭陵縣令。
荀況曾經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談論用兵計策。
趙孝成王說:“請問用兵的綱要?”荀況回答說:“綱要在親附人民。
仁人用兵,上下一條心,三軍齊用力。
臣屬對于君主,下級對于上級,好比子弟對于父兄,好比手臂保護頭與眼、胸與腹。
所以說用兵的綱要在于親附人民罷了。
齊國人重視兵家的技巧技擊,凡是能夠斬獲一顆人頭,就由官方賞賜锱金贖回,不管勝敗如何,不是有功勞就獎賞。
這樣的軍隊遇上弱小的敵人,還勉強發揮作用;若是遇上強大的敵人,就會渙然離散。
這是亡國的軍隊,它與在集市上臨時雇傭的人去打仗相差無幾。
魏國的武士,則是根據一定的标準選拔的。
選拔時,讓士兵披上全副铠甲,拉十二石重的弓弩,背五十支利箭,肩扛戈,頭戴盔,腰佩劍,攜帶三天的口糧,每天急行軍一百裡。
符合這個标準的就可成為勇武之士,即可免除全家的徭役,得到優越便利的田地和房屋。
不過,這些武士過了幾年後,氣力自然衰退,而配給他們的利益卻難以收回,即使進行一些調整,也不容易周全。
所以魏國的土地雖然很多,但是征調的稅收必定很少。
這也是危害國家的軍隊了。
秦國的百姓生活在狹隘多險的環境,生計艱難,官府役使百姓也很嚴酷,完全由慶賞、刑罰來左右百姓,迫使百姓如果想從國家那裡得到一點利益,必須從戰鬥中獲得,沒有别的出路。
秦國規定,功績與賞賜同步增長,即斬獲五個甲士的人頭,就可役使五戶人家,這就是秦國在衆多國家中所以最強大、最長久不衰的原因。
然而這些措施,都是調動士兵追逐賞賜、謀求利益來維持軍隊的,并沒有貫徹讓士兵自覺遵守軍隊紀律、用節義約束自己的道理。
所以說,講究技擊之術的齊軍打不過強調勇武的魏軍,強調勇武的魏軍無法抵抗精銳上進的秦軍,精銳上進的秦軍抵擋不住齊桓公、晉文公的有紀律節制的軍隊,有紀律節制的齊桓公、晉文公的軍隊又抵擋不住商湯與周武王的仁義軍隊。
所以 招延募選,隆勢詐,尚功利,是漸之也,禮義教化是齊之也。
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制鄰敵。
若夫招延募選、隆勢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相為雌雄耳。
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
” 王曰:“善。
請問為将。
”卿曰:“号令欲嚴以威;賞罰欲必以信;處舍欲周以固;舉徙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
夫是之謂六術。
無欲将而惡廢;無怠勝而忘敗;無威内而輕外;無見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熟而用财欲泰。
夫是之謂五權。
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夫是之謂三至。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兇。
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
慎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曠,夫是之謂天下之将。
” 臨武君曰:“善。
請問王者之兵制。
”卿曰:“将死鼓,禦死辔,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
聞鼓聲而進,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
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赦,奔命者不獲。
凡誅,非誅百姓也,誅其亂百姓 采用招募兵力,強化權勢和欺詐,崇尚功利,這是浸染軍隊的辦法,隻有通過禮義教化才能統一軍心。
所以軍心高度統一就能制服天下,軍心基本一緻就能制服相鄰的敵國。
如果屬于臨時招募來的、推行威勢和欺詐、崇尚功利的軍隊,那麼或勝或敗變化無常,強弱也不确定。
這樣的軍隊可以稱為強盜的軍隊,而君子是不會這樣用兵的。
” 趙孝成王說:“好。
請問做将領的道理。
”荀況說:“發号施令應該嚴明以樹立威信;賞功罰過應該公正無私以昭著信用;安營紮寨應該周密防守以求堅固;轉移進退應該安穩持重和果斷迅速;窺敵觀變應該隐蔽深入,混入敵方将士之中;遇敵決戰必須按自己明察的計劃行事,不做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
這就是六種戰術原則。
不要隻想着保持将領之職而擔心丢掉;不要因勝利而松懈,忘掉失敗的教訓;不要對内濫施淫威,對外掉以輕心;不要見到有利的一面而不顧有害的一面;謀劃事情應該深思熟慮而動用錢财賞賜應該慷慨大度。
這就是五種權衡标準。
甯可被殺也不能把軍隊安置在沒有安全保障的地方;甯可被殺也不能讓軍隊參加不可能勝利的戰鬥;甯可被殺也不能讓軍隊欺壓百姓。
這就是三項最根本的原則。
任何事情的成功,必然由于有恭敬的态度;任何事情的失敗,必然由于存在怠慢的行為。
所以說,恭敬勝過怠慢就吉利,怠慢勝過恭敬就滅亡;理智勝過欲望就順利,欲望勝過理智就兇險。
攻戰應當如同防守一樣謹慎,行軍應當如同作戰一樣警覺,有了功勞應當看作是僥幸得來的。
謹慎地奉行這六項戰術準則、五項權衡标準和三項根本原則,再以始終不懈的恭敬态度對待一切,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無敵的将領。
” 臨武君說:“好。
請問賢王的兵制該怎樣。
”荀況說:“将領死于戰鼓,禦夫死于馬辔,百官死于職守,士大夫死于戰陣行列。
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钲聲就後退,服從命令為第一,建功還在其次。
不殘殺老弱,不踐踏莊稼,不擒拿歸順的人,不赦免格鬥的人,不追捕逃命的人。
所謂誅殺,并非誅殺百姓,而是禍害百姓 者也。
百姓有捍其賊者,是亦賊也。
故順刃者生,傃刃者死,奔命者貢。
有誅而無戰,不屠城,不潛軍,不留衆,師不越時。
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者欲其至也。
”臨武君曰:“善。
”陳嚣問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然則又何以兵為哉?”卿曰:“仁者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
故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奪也。
” 周民東亡。
秦取其寶器,遷西周公于狐之聚。
楚人遷魯于莒而取其地。
丁未(前254)秦五十三,楚九,燕王喜元,魏二十三,趙十二,韓十九,齊十一年。
秦伐魏,取吳城。
韓王入朝于秦。
魏舉國聽令于秦。
戊申(前253)秦五十四,楚十,燕二,魏二十四,趙十三,韓二十,齊十二年。
秦王郊見上帝于雍。
楚遷于钜陽。
己酉(前252)秦五十五,楚十一,燕三,魏二十五,趙十四,韓二十一,齊十三年。
魏人殺衛君而立其弟。
弟,魏婿也。
庚戌(前251)秦五十六,楚十二,燕四,魏二十六,趙十五,韓二十二,齊十四年。
的人。
百姓中那些捍衛亂賊的人,也同樣當作亂賊看待。
所以,不戰而退的人生存,迎刃格鬥的人死亡,逃命歸附的人收留。
聖明的君王都是進行誅殺而避免戰争,攻占其城而不屠殺人民,不偷襲無防備的敵人,不拘留群衆,軍隊駐紮在外不超過規定的時間。
所以動亂國家中的人民喜歡賢明的政治,不安心于自己國内君主的統治,希望這樣的軍隊來到。
”臨武君說:“講得好。
”陳嚣問道:“先生議論用兵,總是把仁義作為根本,然而又怎麼用兵打仗呢?”荀況說:“由于仁者愛人,所以厭惡有害人的人;由于義者遵循道理,所以厭惡反叛、作亂的人。
所以用兵的目的,正是為了禁止殘暴,鏟除禍害,并非為了争奪。
” 周王朝的百姓向東逃亡。
秦國奪取了周王朝的寶物祭器,把西周公遷到狐之聚。
楚國人把魯國遷到莒城,占領了魯國的土地。
丁未(前254)秦昭襄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九年,燕王喜元年,魏安僖王二十三年,趙孝成王十二年,韓桓惠王十九年,齊王建十一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了吳城。
韓桓惠王前往秦國朝見。
魏國舉國上下聽從秦國的号令。
戊申(前253)秦昭襄王五十四年,楚考烈王十年,燕王喜二年,魏安僖王二十四年,趙孝成王十三年,韓桓惠王二十年,齊王建十二年。
秦昭襄王在雍城南郊祭祀上帝。
楚國遷都钜陽。
己酉(前252)秦昭襄王五十五年,楚考烈王十一年,燕王喜三年,魏安僖王二十五年,趙孝成王十四年,韓桓惠王二十一年,齊王建十三年。
魏國人殺死衛懷君,另立其弟為衛國國君。
衛懷君之弟,是魏王的女婿。
庚戌(前251)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楚考烈王十二年,燕王喜四年,魏安僖王二十六年,趙孝成王十五年,韓桓惠王二十二年,齊王建十四年。
秋,秦王稷薨,太子立。
韓王衰绖入吊祠。
燕伐趙,趙敗之,遂圍燕。
燕王使栗腹約歡于趙,反而言曰:“趙壯者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王使腹将而攻鄗。
将渠曰:“與人通關約交,使者報而攻之,不祥,師必無功。
”王不聽,自将偏軍随之。
将渠引王之绶,王以足蹴之。
将渠泣曰:“臣非自為,為王也!”王終不聽,遂行。
趙使廉頗擊之,敗其兩軍,逐北五百裡,遂圍燕。
燕人請和,趙人曰:“必令将渠處和。
”燕王以将渠為相而處和,趙師乃解。
趙公子勝卒。
辛亥(前250)秦孝文王元,楚十三,燕五,魏二十七,趙十六,韓二十三,齊十五年。
冬十月,秦王薨,子楚立。
孝文王即位,三日而薨,子楚立,尊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夏姬為夏太後。
燕伐齊,拔聊城。
齊伐取之。
燕将攻齊聊城,拔之。
或谮之燕王,燕将保聊城不敢歸。
齊田單攻之,歲餘不下。
魯仲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将曰:“為公計者,不歸燕則歸齊。
今獨守孤城,齊兵日益而燕救不至,将何為乎?”燕将見書泣三日,猶豫 秋,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太子嬴柱即位。
韓桓惠王穿着喪服入殡宮吊唁秦昭襄王。
燕國攻打趙國,趙國擊敗燕國軍隊,于是包圍燕國國都。
燕王喜派遣栗腹到趙國去締結友好盟約,栗腹回來後對燕王說:“趙國的壯年人都死在長平之戰了,他們的孤兒現在還沒有長大,可以進攻趙國。
”燕王喜便讓栗腹擔任主将攻打鄗城。
将渠說:“和人家通關約交,使臣剛回來通報就攻打人家,不是好兆頭,燕軍必定得不到好處。
”燕王喜不聽,準備親自率領後援部隊随大軍出發。
将渠拉着燕王喜腰間的绶帶,勸他不要發兵,燕王喜一腳踢開了他。
将渠哭着說:“我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王啊!”燕王喜不聽,于是發兵進軍。
趙國派廉頗回擊燕軍,戰勝燕王與栗腹帶領的兩支軍隊,追殺敗軍五百裡,于是包圍了燕都。
燕人求和,趙人說:“一定派将渠議和才行!”于是燕王喜任命将渠為相,前往趙國議和,趙軍才解除對燕都的包圍。
趙國公子趙勝去世。
秦孝文王 辛亥(前250)秦孝文王元年,楚考烈王十三年,燕王喜五年,魏安僖王二十七年,趙孝成王十六年,韓桓惠王二十三年,齊王建十五年。
冬十月,秦孝文王去世,其子嬴楚即位。
秦孝文王即位,三日就去世了,其子嬴楚即位,尊奉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夏姬為夏太後。
燕國攻打齊國,攻占聊城。
齊國攻打聊城,終于奪回。
燕将攻打齊國聊城,占領了它。
有人在燕王面前誣陷這位燕将,燕将便自保聊城,不敢返回。
齊國的田單進攻聊城,曆時一年多仍然沒有攻克。
魯仲連便寫了一封書信,把它捆在箭上,射入城中。
給燕将的這封書信說:“為你考慮,不是歸屬燕國,就是歸屬齊國。
現在你獨守孤城,齊兵日益增多而燕國援兵卻不來,你将怎麼辦?”燕将見到了這封書信哭了好幾天,但仍然猶豫 不能決,遂自殺。
聊城亂,田單克之。
歸言仲連于齊王,欲爵之。
仲連逃之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诎于人,甯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魏王問天下之高士于子順,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 壬子(前249)秦莊襄王楚元,楚十四,燕六,魏二十八,趙十七,韓二十四,齊十六年。
秦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
秦滅東周,遷其君于陽人聚。
東周君與諸侯謀伐秦,王使相國帥師滅之,遷東周君于陽人聚。
周遂不祀。
周比亡,凡有七邑。
秦伐韓,取荥陽、成臯,置三川郡。
楚滅魯,遷其君于卞,為家人。
是為頃公。
癸醜(前248)秦二,楚十五,燕七,魏二十九,趙十八,韓二十五,齊十七年。
日食。
秦伐趙,定太原,取三十七城。
楚黃歇徙封于吳。
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邊于齊,其事急,請以為郡而封于江東。
”許之。
春申君因城故吳墟而居之,宮室極盛。
甲寅(前247)秦三,楚十六,燕八,魏三十,趙十九,韓二十六,齊十八年。
不決,便自殺了。
聊城混亂,田單趁機攻下聊城。
田單回去在齊王面前說起魯仲連的功勞,齊王打算授給他爵位。
魯仲連逃到海邊,說道:“我與其享受富貴而屈從别人,甯可身居貧賤而随心所欲!”魏王向孔斌詢問誰是天下的高士,孔斌說:“現在沒有這樣的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大概是魯仲連吧!” 秦莊襄王 壬子(前249)秦莊襄王楚元年,楚考烈王十四年,燕王喜六年,魏安僖王二十八年,趙孝成王十七年,韓桓惠王二十四年,齊王建十六年。
秦國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封為文信侯。
秦國滅掉東周,将東周君遷徙到陽人聚。
東周君與諸侯謀劃讨伐秦國,秦莊襄王派相國呂不韋率軍消滅東周,把東周君遷徙到陽人聚。
周王朝的祭祀至此終止。
東周滅亡時,共有七座城邑。
秦國攻打韓國,奪取了荥陽、成臯,設置三川郡。
楚國滅掉魯國,把魯國國君遷移到卞,貶為平民。
魯國國君即是魯頃公。
癸醜(前248)秦莊襄王二年,楚考烈王十五年,燕王喜七年,魏安僖王二十九年,趙孝成王十八年,韓桓惠王二十五年,齊王建十七年。
出現日食。
秦國攻打趙國,平定太原,奪取了三十七座城邑。
楚國黃歇改封于吳地。
春申君黃歇對楚考烈王說:“淮北地區與齊國接壤,事務緊急,請在那裡設郡,并把我封在江東。
”楚考烈王答應了他的要求。
春申君黃歇便在過去的吳都廢墟上築城居住,營造的宮室極為華麗盛大。
甲寅(前247)秦莊襄王三年,楚考烈王十六年,燕王喜八年,魏安僖王三十年,趙孝成王十九年,韓桓惠王二十六年,齊王建十八年。
秦悉拔上黨諸城,置太原郡。
秦伐魏,魏公子無忌率五國之師敗之,追至函谷而還。
蒙骜伐魏,取高都、汲。
魏王患之,使人請信陵君。
信陵君不肯還,其客毛公、薛公見曰:“公子所以重于諸侯者,徒以魏也。
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卒,信陵君色變,趣駕還魏。
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為上将軍,求援于諸侯,諸侯聞之,皆遣兵救魏。
信陵君遂率五國之師,敗蒙骜于河外,追至函谷關而還。
安陵人縮高之子仕于秦,守管。
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召高,将以為五大夫、執節尉而使攻管。
高對曰:“父攻子守,人之笑也。
見臣而下,是倍主也。
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辭。
”信陵君怒,使謂安陵君生束縮高而緻之,不然無忌将率十萬之師以造城下。
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受太府之憲,其上篇曰:&lsquo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
國雖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
&rsquo今縮高辭大位以全父子之義,而君曰&lsquo必生緻之&rsquo,是使我負襄王之诏而廢太府之憲也。
”縮高聞之曰:“信陵君為人,悍猛而自用,此辭反必為國禍。
吾已全己,無違人臣之義矣,豈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舍,刎頸而死。
信陵君聞之,缟素辟舍,而遣使謝安陵君。
五月,秦王楚薨,子政立。
秦國全部攻克了魏國上黨各城,設置了太原郡。
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公子無忌率領五國聯軍打敗秦軍,追擊到函谷關才返回。
蒙骜攻打魏國,奪取高都、汲城。
魏王對此十分憂慮,派人請信陵君。
信陵君不肯回國,他的門客毛公和薛公去見他說:“公子之所以受到諸侯的器重,隻因為有個魏國。
如今魏國危急,公子卻不顧惜,一旦秦國攻克大梁,鏟平魏國先王的宗廟,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話還沒有說完,信陵君臉色大變,趕緊催促車馬返回魏國。
魏王握着信陵君的手,淚流滿面,任命他為上将軍,他到諸侯各國去請求援助。
諸侯各國聽說後,都派兵去救援魏國。
于是,信陵君率領五國的軍隊,在黃河南岸打敗了蒙骜,一直追到函谷關才返回。
安陵人縮高的兒子在秦國擔任管城的守将。
信陵君攻不下管城,便派人把縮高召來,打算封他為五大夫、執節尉,讓他去攻打管城。
縮高回答說:“父親攻城,兒子守城,讓人恥笑。
他見我來到而把城丢下,這是背叛君主。
做父親的讓兒子背叛君主,這也不是您所喜歡的行為,所以我不能聽命。
”信陵君大怒,派人叫安陵君生擒縮高送來,否則将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兵臨城下。
安陵君說:“我父親成侯接受襄王的诏令來守衛這座城邑,襄王親手授給他太府中的法令,法令的上篇講道:&lsquo兒子殺父親,臣子殺君王,依常法不能赦免。
即使國家實行大赦,獻城投降的将領和臨陣逃亡的士兵也不在大赦之列。
&rsquo現在縮高甯可推辭掉高官不做,也要成全父子大義,而您卻說&lsquo一定要把他活着抓來&rsquo,這是讓我違背襄王的诏令,不遵守太府中法令了。
”縮高聽說後說道:“信陵君的為人,一向是态度兇狠,剛愎自用,這些話必定要給國家招緻災禍。
我已經保全了自己的節操,沒有違背作為臣子應盡的道義,又怎能讓我的君主遭受魏國帶來的災害呢?”于是就走到使者的住處,拔劍自殺。
信陵君聽到這個消息後,身穿白色的喪服,住進廂房,表示哀悼,又派出使者向安陵君道歉。
五月,秦莊襄王去世,其子嬴政即位。
政生十三年矣,國事皆委于文信侯,号“仲父”。
乙卯(前246)秦王政元,楚十七,燕九,魏三十一,趙二十,韓二十七,齊十九年。
秦鑿泾水為渠。
韓欲疲秦,使無東伐,乃使水工鄭國為間于秦,鑿泾水自仲山為渠,并北山,東注洛。
中作而覺,欲殺之。
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
”乃使卒為之。
注填阏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
由是秦益富饒。
丙辰(前245)秦二,楚十八,燕十,魏三十二,趙二十一,韓二十八,齊二十年。
趙王薨,廉頗奔魏。
趙使廉頗伐魏,取繁陽。
孝成王薨,悼襄王立,使樂乘代頗。
頗怒攻之,遂出奔魏,魏不能用。
趙師數困,王複思之,使視頗尚可用否。
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
頗見使者,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可用。
使者還報曰:“廉将軍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王遂不召。
楚人迎之,頗一為楚将無功,曰:“我思用趙人!”遂卒于楚。
嬴政當時隻有十三歲,國家大事全部委托給文信侯呂不韋處理,尊稱呂不韋為“仲父”。
秦始皇 乙卯(前246)秦王政元年,楚考烈王十七年,燕王喜九年,魏安僖王三十一年,趙孝成王二十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齊王建十九年。
秦國鑿通泾水,修築灌溉渠道。
韓國打算消耗秦國的實力,讓它無力發兵東征,便派水利家鄭國前往秦國充當間諜,為秦國鑿通泾水作為灌渠,從仲山起,沿着北山,向東注入洛河。
施工中,秦國覺察到鄭國修灌渠的意圖,便準備殺死鄭國。
鄭國說:“我是為了延緩韓國幾年的壽命,不過灌渠修成,這也會給秦國帶來萬世的利益啊。
”秦國于是讓鄭國完成了這條灌渠。
灌渠中的淤泥之水可澆四萬多頃鹽堿地,使得每畝地的收成都可以達到六斛四鬥。
從此,秦國變得更加富饒。
丙辰(前245)秦王政二年,楚考烈王十八年,燕王喜十年,魏安僖王三十二年,趙孝成王二十一年,韓桓惠王二十八年,齊王建二十年。
趙孝成王去世,廉頗逃往魏國。
趙國派廉頗攻打魏國,奪取繁陽。
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即位,讓樂乘替代廉頗。
廉頗大怒,出兵攻擊樂乘,随即出逃到魏國,魏國沒有任用他。
趙軍多次失利,趙悼襄王又想起廉頗,派人去察看廉頗還能否擔任要職。
廉頗的仇人郭開送給使者許多金子,讓使者诋毀廉頗。
廉頗見到使者,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率兵打仗。
使者回去報告說:“廉将軍老了,雖然還很能吃,但是在與我坐着談論時,不長時間就拉了三次屎。
”趙悼襄王便沒有召見廉頗。
楚人把廉頗接去,但是廉頗擔任楚将後,卻沒有立功,他說:“我想率領趙兵打仗啊!”最終死在了楚國。
丁巳(前244)秦三,楚十九,燕十一,魏三十三,趙悼襄王偃元,韓二十九,齊二十一年。
大饑。
秦伐韓,取十二城。
趙李牧伐燕,取武遂、方城。
李牧者,趙北邊之良将也,嘗居代、雁門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莫府,為士卒費。
日擊數牛飨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為約曰:“匈奴入盜則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如是數歲,無所亡失。
匈奴皆以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将怯也。
趙王使人讓之,牧如故。
王怒,使人代之。
屢出戰不利,邊不得田畜。
王複請李牧,牧稱病不出。
王強起之,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
牧至邊如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
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
乃選車騎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以數十人委之。
單于聞之,大率衆入。
牧乃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滅襜褴,破東胡,降林胡。
單于奔走,十餘歲不敢近趙邊。
先是時,天下冠帶之國七,而秦、趙、燕邊于夷狄,諸戎亦各分散,自有君長,莫能相一。
其後義渠築城郭以自守,而秦滅之,始于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趙 丁巳(前244)秦王政三年,楚考烈王十九年,燕王喜十一年,魏安僖王三十三年,趙悼襄王偃元年,韓桓惠王二十九年,齊王建二十一年。
秦國發生大饑荒。
秦國攻打韓國,奪取十二座城邑。
趙将李牧攻打燕國,奪取武遂、方城。
李牧是趙國守衛北方邊疆的一員良将,曾經駐守在代、雁門,以防備匈奴。
他根據當地情況,靈活任用官吏,當地賦稅全部交到幕府,作為士卒的花費。
每天要殺掉好幾頭牛來犒勞士卒,他訓練士卒熟習騎馬射箭,謹慎對待烽火,還派出許多間諜打探敵情,并約束士卒說:“匈奴一旦入侵,就要急速收攏固守,誰要擅自捉拿敵人,一律斬首!”就這樣幾年過去了,沒有什麼傷亡損失。
匈奴都認為李牧膽怯,就是趙國的守邊士兵也認為自己的統帥膽怯。
趙悼襄王派人責備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
趙悼襄王大怒,派别人代替李牧。
新上任的将領屢次出擊匈奴,屢次失利,百姓無法正常地耕地和放牧。
趙悼襄王又請李牧出馬,李牧稱病不出。
趙悼襄王強迫李牧上任,李牧說:“如果一定叫我就職,必須依我從前的做法,這樣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
”趙悼襄王答應了。
李牧回到邊地,一切如同舊約,幾年來匈奴一無所得,終究認為李牧是個怯懦的将領。
将士們天天得到賞賜,卻沒有機會被派出作戰,都盼着打一仗。
李牧于是選擇優良的戰車戰馬,組織部隊演習作戰,然後大力組織放牧,使放牧人都到田野上活動,借以引誘匈奴。
匈奴小股部隊試探侵入,李牧故意敗退,并把幾十個士卒丢棄給匈奴人。
匈奴的單于聽說這個消息後,便統領大軍進犯。
李牧便多設奇陣,部署左右兩翼包抄,大破匈奴人,斬殺匈奴十多萬人馬。
乘勝又滅掉了襜褴,攻破了東胡,征服了林胡。
單于逃跑,有十幾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在此之前,天下的文明國家有七個,其中秦、趙、燕三國與夷狄部族接壤。
諸戎各自分散居住,都有自己的君長,卻沒有統一起來。
後來,義渠修建城池以求自守,而被秦國滅掉,秦國開始在隴西、北地、上郡修築長城,以此防禦西北胡人的侵擾。
趙國 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并陰由下,至高阙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燕破東胡,卻地千裡,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郡。
及戰國之末而匈奴始大。
魏公子無忌卒。
秦既敗于河外,使人行萬金以間信陵君,求得晉鄙客,令說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複為将,諸侯皆屬,天下徒聞信陵君,不聞魏王矣。
”秦王又數使人賀信陵君,得為魏王未也。
魏王信之,使人代将。
于是信陵君謝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娛,四歲而卒。
韓王往吊,其子榮之以告子順,子順曰:“禮,鄰國君吊,君為之主。
今君不命子,則子無所受韓君矣。
”其子辭之。
戊午(前243)秦四,楚二十,燕十二,魏三十四,趙二,韓三十,齊二十二年。
春,秦伐魏,取、有詭。
秋七月,秦蝗、疫,令民納粟拜爵。
己未(前242)秦五,楚二十一,燕十三,魏景闵王增元,趙三,韓三十一,齊二十三年。
秦伐魏,取二十城,置東郡。
庚申(前241)秦六,楚二十二,燕十四,魏二,趙四,韓三十二,齊二十四年。
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至函谷皆敗走。
攻破林胡、樓煩,也自代經陰山到高阙,修築了長城,作為保衛邊地的要塞,并設置了雲中、雁門、代郡等郡。
燕國打敗了東胡,迫使東胡退卻了一千裡,于是也自造陽到襄平築起長城,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各郡。
直到戰國末期,匈奴部族才開始強大起來。
魏國公子無忌去世。
秦國在河外遭受失敗後,便派人拿出一萬黃金來離間信陵君,終于找到了晉鄙的一個門客,讓他對魏王說:“公子無忌流亡在外已經十年了。
現在又擔任将領,諸侯各國都服從他,這就形成了天下隻聽說有信陵君,沒聽說還有魏王了。
”同時,秦王還多次派人去祝賀信陵君,祝賀他不久就要當上魏王了。
魏王聽信謠傳,便派别人代替信陵君統率軍隊。
于是,信陵君告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娛,過了四年就死了。
韓王前往吊唁,信陵君的兒子榮之把這事告訴子順,子順說:“按禮法,鄰國國君來吊唁,君王應該做主。
如今君王不安排你去接待,那麼你沒有接受韓王吊唁的道理。
”于是信陵君的兒子拒絕了韓王的吊唁。
戊午(前243)秦王政四年,楚考烈王二十年,燕王喜十二年,魏安僖王三十四年,趙悼襄王二年,韓桓惠王三十年,齊王建二十二年。
春,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了、有詭。
秋七月,秦國發生蝗災和瘟疫,允許百姓交納糧食來換取爵位。
己未(前242)秦王政五年,楚考烈王二十一年,燕王喜十三年,魏景闵王增元年,趙悼襄王三年,韓桓惠王三十一年,齊王建二十三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二十座城邑,設置東郡。
庚申(前241)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燕王喜十四年,魏景闵王二年,趙悼襄王四年,韓桓惠王三十二年,齊王建二十四年。
楚、趙、魏、韓、衛各國實行合縱,攻打秦國,兵至函谷關時,各國軍隊都大敗而逃。
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故五國合從以伐之。
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
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兵皆敗走。
楚遷于壽春。
朱英謂春申君曰:“先君時,秦善楚二十年不攻者,逾黾厄而攻楚不便,假道兩周,背韓、魏而攻楚不可。
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裡,臣見秦、楚之日鬥也。
”楚于是去陳徙壽春,命曰郢。
春申君就封于吳,行相事。
秦拔魏朝歌及衛濮陽。
衛徙居野王。
辛酉(前240)秦七,楚二十三,燕十五,魏三,趙五,韓三十三,齊二十五年。
秦伐魏,取汲。
壬戌(前239)秦八,楚二十四,燕十六,魏四,趙六,韓三十四,齊二十六年。
魏與趙邺。
癸亥(前238)秦九,楚二十五,燕十七,魏五,趙七,韓王安元,齊二十七年。
秦伐魏,取垣、蒲。
夏四月,秦大寒,民有凍死者。
秦王冠,帶劍。
秦伐魏,取衍氏。
秋九月,秦嫪毐作亂,伏誅,夷三族。
秦王遷其太後于雍。
初,秦王即位年少,太後時時與文信侯私通。
王益壯,文信侯恐事覺及禍,乃以舍人缪毐詐為宦者進之,生二子。
諸侯各國擔憂秦國無休止的出兵侵犯,所以五國實行合縱,聯合攻打秦國。
由楚考烈王擔任縱約長,春申君執掌軍務。
大軍攻占壽陵,逼近函谷關,這時秦軍出動,五國聯軍紛紛敗退逃走。
楚國遷都壽春。
朱英對春申君說:“先王在世時,秦國所以對楚國友善,有二十年不侵犯楚國,這是因為秦國要逾越黾厄要塞進攻楚國很不方便,如果向東、西周借道,背着韓國和魏國去進攻楚國也不可行。
現在情況就不同了,魏國危在旦夕,不能保護自己的屬地許、鄢陵,一旦割讓給秦國,秦國軍隊離楚都陳就隻有一百六十裡了。
我将看到秦、楚兩國日戰不息了。
”楚國于是将都城由陳遷至壽春,命名為郢。
春申君到了自己的封地吳,仍擔任國相職務。
秦國攻陷魏國的朝歌和衛國的濮陽。
衛國國君遷居野王。
辛酉(前240)秦王政七年,楚考烈王二十三年,燕王喜十五年,魏景闵王三年,趙悼襄王五年,韓桓惠王三十三年,齊王建二十五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了汲。
壬戌(前239)秦王政八年,楚考烈王二十四年,燕王喜十六年,魏景闵王四年,趙悼襄王六年,韓桓惠王三十四年,齊王建二十六年。
魏國把邺割讓給趙國。
癸亥(前238)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燕王喜十七年,魏景闵王五年,趙悼襄王七年,韓王安元年,齊王建二十七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了垣、蒲兩城。
夏四月,秦國天氣大寒,百姓中有被凍死的。
秦王嬴政行冠禮,佩帶寶劍。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衍氏。
秋九月,秦國嫪毐犯上作亂,被殺,誅滅三族。
秦王将太後遷移到雍城。
起初,秦王嬴政即位時年歲很小,太後趙姬時常與文信侯呂不韋私通。
秦王年歲漸大,文信侯恐怕事情敗露,引出災禍,便把門客嫪毐假稱是宦官,進獻給太後,他們生下兩個兒子。
封毐為長信侯,政事皆決于毐。
至是有告毐實非宦者,王下吏治毐。
毐懼,矯王禦玺,發兵為亂。
王使相國昌平君、昌文君攻之。
毐戰敗走,獲之,夷三族。
遷太後于雍陽宮,殺其二子。
下令敢谏者死,谏而死者二十七人,斷其四支,積之阙下。
齊客茅焦請谏,王大怒,按劍而坐,口正沫出,趣召镬欲烹之。
焦徐行至前,再拜谒起,稱曰:“臣聞有生者不諱死,有國者不諱亡。
諱死者不可以得生,諱亡者不可以得存。
死生存亡,聖主所欲急聞也,陛下欲聞之乎?”王曰:“何謂也?”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車裂假父,囊撲二弟,遷母于雍,殘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
臣竊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乃解衣伏質。
王下殿,手接之,爵以上卿。
自駕,虛左方,迎太後歸,複為母子如初。
楚王完薨,盜殺黃歇。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衆,卒無子。
趙人李園進其妹于春申君,既有娠,園使妹說春申君曰:“楚王無子,即百歲後,将更立兄弟,彼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常保此寵乎?且君貴用事久,多失禮于王之兄弟,兄弟立禍且及身矣。
今妾有娠而人莫知,誠以君之重,進妾于王,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可盡 太後封嫪毐為長信侯,把國事全交給嫪毐處理。
至此,有人告發嫪毐并非是真的宦官,于是秦王命令官吏懲治嫪毐。
嫪毐畏懼,便冒用秦王禦玺,發兵作亂。
秦王派遣相國昌平君、昌文君攻打嫪毐。
嫪毐戰敗逃跑,被捕獲,他家三族被誅殺。
秦王将太後遷移到雍城的陽宮,殺死她的兩個兒子。
秦王下令凡是進谏的人都要處死,相繼處死了谏者二十七人,并把谏者的四肢截下,堆積在宮門外示衆。
齊國人茅焦請求進谏,秦王大怒,手持寶劍坐着,口中唾沫飛出,急呼叫人取大鍋來,想把茅焦煮了。
茅焦緩步向前,向秦王再拜後起身,聲稱說:“我聽說,活着的人不忌諱談死,有國家的君主不忌諱談亡。
忌諱死的人不可能得到生存,忌諱亡的君主不可能保存國家。
生死存亡的道理,這是賢明君主所急于知道的,難道陛下不想聽聽嗎?”秦王說:“這話是什麼意思?”茅焦說:“陛下的行為狂妄悖理,自己難道不知道嗎?車裂假父嫪毐,把兩個弟弟裝入袋中摔死,把母親遷移到雍城,殘殺進谏人士,連夏桀、殷纣的行為也沒有達到這種程度!讓天下人知道這種行為,天下人心都會渙散瓦解,再也不會有人向往秦國了。
我私下為陛下感到危險!我的話都說完了!”于是解開衣服,伏在鍘刀的座上。
秦王走下大殿,親手扶起茅焦,封他上卿的爵位。
又親自駕車,空出車左的位子,迎接太後回宮,恢複了當初的母子關系。
楚考烈王完去世,刺客殺死春申君黃歇。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尋找能生育的女人獻給楚考烈王,進獻的女人很多,但始終沒有生下兒子。
趙國人李園把自己的妹妹進獻給春申君,當她懷孕後,李園指使妹妹勸春申君說:“楚王沒有兒子,到了百歲之後,就會改立兄弟為國君。
那時他們也會各自重用自己的親信,您又怎能永久保往這尊寵的地位呢?況且您身居尊位,當權日久,對楚王的兄弟多有失禮的地方,楚王的兄弟一旦即位,災禍将會降臨到您的身上。
現在我已懷孕而無人知曉,如果憑着您的尊貴身份,把我獻給楚王,依賴上天生下一個男孩,那麼就是您的兒子當楚王了,楚國便能全部 得,孰與身臨不恻之禍哉!”春申君乃出之,謹舍而言諸王。
王召幸之,遂生男,立為太子,園妹為後。
園亦貴用事,恐春申君洩其語,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國人頗有知之者。
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李園,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
王薨必先入據權,殺君以滅口。
君若置臣郎中,王薨園入,臣為君殺之。
”春申君曰:“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何至此?”英知言不用,懼而亡去。
後十七日,王薨,園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門之内,刺殺春申君,滅其家。
太子立,是為幽王。
甲子(前237)秦十,楚幽王悍元,燕十八,魏六,趙八,韓二,齊二十八年。
冬十月,秦相國呂不韋以罪免,出就國。
秦王以不韋奉先王功大,不忍誅,免就國。
秦大索逐客。
客卿李斯上書,召複故官,遂除其令。
秦宗室大臣議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遊間耳,請一切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
行且上書曰:“昔穆公取由餘于戎,得百裡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諸侯親服,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散六國從,使之事秦。
得到,比起将要面臨的不測之禍,不是幸運多了嗎?”春申君便把她送出去,派人小心謹慎保護她的住處,然後告訴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召她進宮同宿,于是生下一子,立為太子,李園的妹妹也就成了王後。
李園也跟着尊貴起來,握有大權。
他擔心春申君洩露他說過的話,便暗中收養敢死的武士,打算殺掉春申君以滅口,國中有不少人知道這件事。
楚考烈王病重,此時朱英對春申君說:“李園是您的仇人,他不管用兵之事,卻長期豢養一批敢死之徒。
一旦楚王去世,他必定搶先入宮,掌握大權,殺掉您以滅口。
您如果把我安置在郎中的職位上,一旦楚王去世,李園搶先入宮,我就替您殺了他。
”春申君說:“李園是個軟弱的人,況且我又對他友善,哪能到這個地步呢?”朱英明白自己的話不被采納,畏懼惹禍便逃離他鄉。
十七天後,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入宮,在棘門裡面埋伏下敢死之徒,刺殺春申君,并殺死了他的家人。
太子悍即位,是為楚幽王。
甲子(前237)秦王政十年,楚幽王悍元年,燕王喜十八年,魏景闵王六年,趙悼襄王八年,韓王安二年,齊王建二十八年。
冬十月,秦相國呂不韋因罪免職,離開都城,居住封國。
秦王因為呂不韋事奉先王功勞巨大,不忍将他殺死,免掉職務,讓他去封國居住。
秦國實行大搜索,驅逐外來官員。
客卿李斯上書陳言,秦王召見李斯,恢複原來的官職,終于撤銷了逐客令。
秦國的宗室大臣們建議說:“各諸侯國的人來秦國做官的,全都是為自己的君主遊說和挑撥離間,請把他們一律驅逐出境。
”于是秦國進行大搜查,驅逐外來的官員,客卿楚國人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
李斯臨行前上書說:“從前,穆公從戎人那裡找來由餘,從宛地得到了百裡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請來丕豹和公孫支,兼并了二十個國家,終于稱霸西戎。
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各諸侯國誠心歸附,至今秦國仍然治理有方,國力強盛。
惠王使用張儀,瓦解了六國合縱戰略,使它們服從秦國。
昭王得範睢,強公室,杜私門。
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今乃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臣聞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惟大王圖之。
”王乃召李斯,複其官,除逐客之令。
卒用斯謀,陰遣辯士赍金玉遊說諸侯。
厚遺結其名士,不可下者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然後使良将将兵随其後。
數年之中,卒兼天下。
齊、趙入秦置酒。
乙醜(前236)秦十一,楚二,燕十九,魏七,趙九,韓三,齊二十九年。
趙伐燕,取貍陽。
秦伐趙,取九城。
趙王偃薨。
子遷立,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王廢嫡子嘉而立之。
遷素以無行聞于國。
丙寅(前235)秦十二,楚三,燕二十,魏八,趙幽穆王遷元,韓四,齊三十年。
秦呂不韋徙蜀,自殺。
不韋就國歲餘,諸侯使者請之,相望于道。
王恐其為變, 昭王得到範睢,加強了王室的權力,遏制了私門權貴的勢力。
由此看來,外來官員有什麼地方辜負了秦國呢!如今卻不問是非,不論曲直,凡不是秦國人就得離去,外籍客人就得被放逐,抛棄百姓來增加敵國的力量,趕走賓客來成就各諸侯國的事業,這就是所謂的借給賊寇兵器而資助強盜糧食的行為。
我聽說,泰山不舍棄粒粒泥土,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高大;河海不丢掉涓涓細流,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深廣;君主不抛棄百姓,所以才能夠彰顯自己的恩德。
這便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夠無敵于天下的根本原因。
請大王深思熟慮。
”秦王于是召回李斯,恢複他的官職,撤銷了逐客令。
秦王終于采用了李斯的計策,暗中派遣能言善辯之士,攜帶黃金珠玉去遊說諸侯。
對于各國名士,采取重金收買,廣泛結交,凡是不肯受賄的人,就用利劍刺殺他們。
還采取離間各國君臣之間的關系的計謀,緊接着派遣良将率兵攻打。
幾年之内,秦國終于兼并了天下。
齊、趙兩國賓客入秦,秦國設置酒宴。
乙醜(前236)秦王政十一年,楚幽王二年,燕王喜十九年,魏景闵王七年,趙悼襄王九年,韓王安三年,齊王建二十九年。
趙國攻打燕國,奪取貍陽。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九座城邑。
趙悼襄王趙偃去世。
趙悼襄王去世,其子趙遷即位。
趙遷的母親原是妓女,受寵于趙悼襄王,因此趙悼襄王廢掉嫡子趙嘉,将趙遷立為太子。
趙遷向來以品行不正聞名全國。
丙寅(前235)秦王政十二年,楚幽王三年,燕王喜二十年,魏景闵王八年,趙幽穆王遷元年,韓王安四年,齊王建三十年。
秦國呂不韋被遷往蜀地,自殺身亡。
呂不韋回到封國一年多來,各國諸侯派出邀請他的使者,車馬絡繹不絕,在道路上前後相望。
秦王恐怕呂不韋發生變故, 賜不韋書曰:“君何功于秦,封河南十萬戶?何親于秦,号稱仲父?其徙處蜀。
”不韋恐誅,飲鸩死。
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
秦助魏伐楚。
丁卯(前234)秦十三,楚四,燕二十一,魏九,趙二,韓五,齊三十一年。
秦伐趙,殺其将扈辄。
趙以李牧為大将軍,複戰宜安,秦師敗績。
戊辰(前233)秦十四,楚五,燕二十二,魏十,趙三,韓六,齊三十二年。
秦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
韓遣使稱藩于秦。
初,韓諸公子非善刑名法術之學,見韓削弱,數以書幹韓王,王不能用。
非疾治國不務求人任賢,反用浮淫之蠹加之功實之上。
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作《孤憤》《五蠹》《說難》等篇十餘萬言。
至是,王使納地效玺于秦,請為藩臣。
非因說秦王曰:“大王誠聽臣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則斬臣徇國,以戒為
凡五十三年。
丙午(前255)秦昭襄王稷五十二,楚考烈王八,燕孝王三,魏安僖王二十二,趙孝成王十一,韓桓惠王十八,齊王建十年。
凡七國。
秦丞相範睢免。
秦河東守王稽坐與諸侯通,棄市。
王臨朝而歎,應侯請其故,王曰:“武安君死,而鄭安平、王稽等皆畔,内無良将,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應侯懼,不知所出。
燕客蔡澤聞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于應侯曰:“蔡澤見王必奪君位。
”應侯召澤讓之,澤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
商君、吳起、大夫種,何足願與?”應侯謬曰:“何為不可!君子有殺身以成名,死無所恨。
”澤曰:“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
三子之可願,孰與闳夭、周公哉?語曰:&lsquo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rsquo進退嬴縮,與時變化。
今君怨已仇而德已報,意欲至矣而無變計,竊為君危之。
”應侯曰:“善。
”遂薦澤于王,因謝病免。
王悅澤計,以為相。
秦昭襄王 丙午(前255)秦昭襄王稷五十二年,楚考烈王八年,燕孝王三年,魏安僖王二十二年,趙孝成王十一年,韓桓惠王十八年,齊王建十年。
共七國。
秦國丞相範睢免職。
秦國河東郡守王稽因與諸侯串通獲罪,在鬧市行刑,棄屍示衆。
昭襄王臨朝治事時歎息,應侯範睢詢問緣故,昭襄王說:“武安君白起死了,鄭安平、王稽等人又都背叛,如今内無良将,外多敵國,我因此擔憂。
”範睢恐懼,不知如何回答。
燕國人蔡澤聽說後,便西入秦國,先讓人對範睢揚言說:“蔡澤一旦見到秦王,必定奪走你的職位。
”範睢把蔡澤召來,責備他,蔡澤說:“唉,你的見識為何這樣遲鈍呢!春夏秋冬四季接着時序運行,一旦完成各自的任務就得離去。
商君、吳起、文種的成就,哪裡值得你企慕呢?”範睢故意強詞奪理說:“有什麼不好!君子可以殺身以成名,死了也沒有遺憾。
”蔡澤說:“性命與名聲都保全的為上,名聲可為後人效法卻為此丢掉性命的就差一等了。
即使商君、吳起、文種三人值得羨慕,哪裡比得上闳夭和周公呢?俗話說:&lsquo日到中午就要西移,月到盈滿就要損虧。
&rsquo萬事萬物或進或退,或盈或縮,都是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現在你的仇怨已了,恩德已報,心願已經實現,卻還沒有變化的考慮,我為你的處境擔憂。
”範睢說:“講得有理。
”于是把蔡澤推薦給秦昭襄王,乘機借口有病,辭去丞相職務。
秦昭襄王喜歡蔡澤的計策,任命他為丞相。
數月免。
楚以荀況為蘭陵令。
荀卿,趙人,春申君以為蘭陵令。
卿嘗與臨武君論兵于趙孝成王前。
王曰:“請問兵要?”卿對曰:“要在附民。
夫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
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弟之事父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
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齊人隆技擊,得一首者賜贖锱金,無本賞矣。
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是亡國之兵也,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
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嬴三日糧,日中而趨百裡。
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
氣力數年而衰,而複利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
故地雖大,其稅必寡。
是危國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忸之以慶賞,?之以刑罰,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鬥無由也。
使以功賞相長,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衆強長久之道。
然皆于賞蹈利之兵,未有安制矜節之理也。
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
故 幾個月後,即被免職。
楚國任命荀況為蘭陵縣令。
荀況是趙國人,春申君黃歇任命他為蘭陵縣令。
荀況曾經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談論用兵計策。
趙孝成王說:“請問用兵的綱要?”荀況回答說:“綱要在親附人民。
仁人用兵,上下一條心,三軍齊用力。
臣屬對于君主,下級對于上級,好比子弟對于父兄,好比手臂保護頭與眼、胸與腹。
所以說用兵的綱要在于親附人民罷了。
齊國人重視兵家的技巧技擊,凡是能夠斬獲一顆人頭,就由官方賞賜锱金贖回,不管勝敗如何,不是有功勞就獎賞。
這樣的軍隊遇上弱小的敵人,還勉強發揮作用;若是遇上強大的敵人,就會渙然離散。
這是亡國的軍隊,它與在集市上臨時雇傭的人去打仗相差無幾。
魏國的武士,則是根據一定的标準選拔的。
選拔時,讓士兵披上全副铠甲,拉十二石重的弓弩,背五十支利箭,肩扛戈,頭戴盔,腰佩劍,攜帶三天的口糧,每天急行軍一百裡。
符合這個标準的就可成為勇武之士,即可免除全家的徭役,得到優越便利的田地和房屋。
不過,這些武士過了幾年後,氣力自然衰退,而配給他們的利益卻難以收回,即使進行一些調整,也不容易周全。
所以魏國的土地雖然很多,但是征調的稅收必定很少。
這也是危害國家的軍隊了。
秦國的百姓生活在狹隘多險的環境,生計艱難,官府役使百姓也很嚴酷,完全由慶賞、刑罰來左右百姓,迫使百姓如果想從國家那裡得到一點利益,必須從戰鬥中獲得,沒有别的出路。
秦國規定,功績與賞賜同步增長,即斬獲五個甲士的人頭,就可役使五戶人家,這就是秦國在衆多國家中所以最強大、最長久不衰的原因。
然而這些措施,都是調動士兵追逐賞賜、謀求利益來維持軍隊的,并沒有貫徹讓士兵自覺遵守軍隊紀律、用節義約束自己的道理。
所以說,講究技擊之術的齊軍打不過強調勇武的魏軍,強調勇武的魏軍無法抵抗精銳上進的秦軍,精銳上進的秦軍抵擋不住齊桓公、晉文公的有紀律節制的軍隊,有紀律節制的齊桓公、晉文公的軍隊又抵擋不住商湯與周武王的仁義軍隊。
所以 招延募選,隆勢詐,尚功利,是漸之也,禮義教化是齊之也。
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制鄰敵。
若夫招延募選、隆勢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相為雌雄耳。
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
” 王曰:“善。
請問為将。
”卿曰:“号令欲嚴以威;賞罰欲必以信;處舍欲周以固;舉徙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
夫是之謂六術。
無欲将而惡廢;無怠勝而忘敗;無威内而輕外;無見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熟而用财欲泰。
夫是之謂五權。
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夫是之謂三至。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兇。
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
慎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曠,夫是之謂天下之将。
” 臨武君曰:“善。
請問王者之兵制。
”卿曰:“将死鼓,禦死辔,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
聞鼓聲而進,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
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赦,奔命者不獲。
凡誅,非誅百姓也,誅其亂百姓 采用招募兵力,強化權勢和欺詐,崇尚功利,這是浸染軍隊的辦法,隻有通過禮義教化才能統一軍心。
所以軍心高度統一就能制服天下,軍心基本一緻就能制服相鄰的敵國。
如果屬于臨時招募來的、推行威勢和欺詐、崇尚功利的軍隊,那麼或勝或敗變化無常,強弱也不确定。
這樣的軍隊可以稱為強盜的軍隊,而君子是不會這樣用兵的。
” 趙孝成王說:“好。
請問做将領的道理。
”荀況說:“發号施令應該嚴明以樹立威信;賞功罰過應該公正無私以昭著信用;安營紮寨應該周密防守以求堅固;轉移進退應該安穩持重和果斷迅速;窺敵觀變應該隐蔽深入,混入敵方将士之中;遇敵決戰必須按自己明察的計劃行事,不做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
這就是六種戰術原則。
不要隻想着保持将領之職而擔心丢掉;不要因勝利而松懈,忘掉失敗的教訓;不要對内濫施淫威,對外掉以輕心;不要見到有利的一面而不顧有害的一面;謀劃事情應該深思熟慮而動用錢财賞賜應該慷慨大度。
這就是五種權衡标準。
甯可被殺也不能把軍隊安置在沒有安全保障的地方;甯可被殺也不能讓軍隊參加不可能勝利的戰鬥;甯可被殺也不能讓軍隊欺壓百姓。
這就是三項最根本的原則。
任何事情的成功,必然由于有恭敬的态度;任何事情的失敗,必然由于存在怠慢的行為。
所以說,恭敬勝過怠慢就吉利,怠慢勝過恭敬就滅亡;理智勝過欲望就順利,欲望勝過理智就兇險。
攻戰應當如同防守一樣謹慎,行軍應當如同作戰一樣警覺,有了功勞應當看作是僥幸得來的。
謹慎地奉行這六項戰術準則、五項權衡标準和三項根本原則,再以始終不懈的恭敬态度對待一切,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無敵的将領。
” 臨武君說:“好。
請問賢王的兵制該怎樣。
”荀況說:“将領死于戰鼓,禦夫死于馬辔,百官死于職守,士大夫死于戰陣行列。
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钲聲就後退,服從命令為第一,建功還在其次。
不殘殺老弱,不踐踏莊稼,不擒拿歸順的人,不赦免格鬥的人,不追捕逃命的人。
所謂誅殺,并非誅殺百姓,而是禍害百姓 者也。
百姓有捍其賊者,是亦賊也。
故順刃者生,傃刃者死,奔命者貢。
有誅而無戰,不屠城,不潛軍,不留衆,師不越時。
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者欲其至也。
”臨武君曰:“善。
”陳嚣問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然則又何以兵為哉?”卿曰:“仁者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
故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奪也。
” 周民東亡。
秦取其寶器,遷西周公于狐之聚。
楚人遷魯于莒而取其地。
丁未(前254)秦五十三,楚九,燕王喜元,魏二十三,趙十二,韓十九,齊十一年。
秦伐魏,取吳城。
韓王入朝于秦。
魏舉國聽令于秦。
戊申(前253)秦五十四,楚十,燕二,魏二十四,趙十三,韓二十,齊十二年。
秦王郊見上帝于雍。
楚遷于钜陽。
己酉(前252)秦五十五,楚十一,燕三,魏二十五,趙十四,韓二十一,齊十三年。
魏人殺衛君而立其弟。
弟,魏婿也。
庚戌(前251)秦五十六,楚十二,燕四,魏二十六,趙十五,韓二十二,齊十四年。
的人。
百姓中那些捍衛亂賊的人,也同樣當作亂賊看待。
所以,不戰而退的人生存,迎刃格鬥的人死亡,逃命歸附的人收留。
聖明的君王都是進行誅殺而避免戰争,攻占其城而不屠殺人民,不偷襲無防備的敵人,不拘留群衆,軍隊駐紮在外不超過規定的時間。
所以動亂國家中的人民喜歡賢明的政治,不安心于自己國内君主的統治,希望這樣的軍隊來到。
”臨武君說:“講得好。
”陳嚣問道:“先生議論用兵,總是把仁義作為根本,然而又怎麼用兵打仗呢?”荀況說:“由于仁者愛人,所以厭惡有害人的人;由于義者遵循道理,所以厭惡反叛、作亂的人。
所以用兵的目的,正是為了禁止殘暴,鏟除禍害,并非為了争奪。
” 周王朝的百姓向東逃亡。
秦國奪取了周王朝的寶物祭器,把西周公遷到狐之聚。
楚國人把魯國遷到莒城,占領了魯國的土地。
丁未(前254)秦昭襄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九年,燕王喜元年,魏安僖王二十三年,趙孝成王十二年,韓桓惠王十九年,齊王建十一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了吳城。
韓桓惠王前往秦國朝見。
魏國舉國上下聽從秦國的号令。
戊申(前253)秦昭襄王五十四年,楚考烈王十年,燕王喜二年,魏安僖王二十四年,趙孝成王十三年,韓桓惠王二十年,齊王建十二年。
秦昭襄王在雍城南郊祭祀上帝。
楚國遷都钜陽。
己酉(前252)秦昭襄王五十五年,楚考烈王十一年,燕王喜三年,魏安僖王二十五年,趙孝成王十四年,韓桓惠王二十一年,齊王建十三年。
魏國人殺死衛懷君,另立其弟為衛國國君。
衛懷君之弟,是魏王的女婿。
庚戌(前251)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楚考烈王十二年,燕王喜四年,魏安僖王二十六年,趙孝成王十五年,韓桓惠王二十二年,齊王建十四年。
秋,秦王稷薨,太子立。
韓王衰绖入吊祠。
燕伐趙,趙敗之,遂圍燕。
燕王使栗腹約歡于趙,反而言曰:“趙壯者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王使腹将而攻鄗。
将渠曰:“與人通關約交,使者報而攻之,不祥,師必無功。
”王不聽,自将偏軍随之。
将渠引王之绶,王以足蹴之。
将渠泣曰:“臣非自為,為王也!”王終不聽,遂行。
趙使廉頗擊之,敗其兩軍,逐北五百裡,遂圍燕。
燕人請和,趙人曰:“必令将渠處和。
”燕王以将渠為相而處和,趙師乃解。
趙公子勝卒。
辛亥(前250)秦孝文王元,楚十三,燕五,魏二十七,趙十六,韓二十三,齊十五年。
冬十月,秦王薨,子楚立。
孝文王即位,三日而薨,子楚立,尊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夏姬為夏太後。
燕伐齊,拔聊城。
齊伐取之。
燕将攻齊聊城,拔之。
或谮之燕王,燕将保聊城不敢歸。
齊田單攻之,歲餘不下。
魯仲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将曰:“為公計者,不歸燕則歸齊。
今獨守孤城,齊兵日益而燕救不至,将何為乎?”燕将見書泣三日,猶豫 秋,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太子嬴柱即位。
韓桓惠王穿着喪服入殡宮吊唁秦昭襄王。
燕國攻打趙國,趙國擊敗燕國軍隊,于是包圍燕國國都。
燕王喜派遣栗腹到趙國去締結友好盟約,栗腹回來後對燕王說:“趙國的壯年人都死在長平之戰了,他們的孤兒現在還沒有長大,可以進攻趙國。
”燕王喜便讓栗腹擔任主将攻打鄗城。
将渠說:“和人家通關約交,使臣剛回來通報就攻打人家,不是好兆頭,燕軍必定得不到好處。
”燕王喜不聽,準備親自率領後援部隊随大軍出發。
将渠拉着燕王喜腰間的绶帶,勸他不要發兵,燕王喜一腳踢開了他。
将渠哭着說:“我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王啊!”燕王喜不聽,于是發兵進軍。
趙國派廉頗回擊燕軍,戰勝燕王與栗腹帶領的兩支軍隊,追殺敗軍五百裡,于是包圍了燕都。
燕人求和,趙人說:“一定派将渠議和才行!”于是燕王喜任命将渠為相,前往趙國議和,趙軍才解除對燕都的包圍。
趙國公子趙勝去世。
秦孝文王 辛亥(前250)秦孝文王元年,楚考烈王十三年,燕王喜五年,魏安僖王二十七年,趙孝成王十六年,韓桓惠王二十三年,齊王建十五年。
冬十月,秦孝文王去世,其子嬴楚即位。
秦孝文王即位,三日就去世了,其子嬴楚即位,尊奉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夏姬為夏太後。
燕國攻打齊國,攻占聊城。
齊國攻打聊城,終于奪回。
燕将攻打齊國聊城,占領了它。
有人在燕王面前誣陷這位燕将,燕将便自保聊城,不敢返回。
齊國的田單進攻聊城,曆時一年多仍然沒有攻克。
魯仲連便寫了一封書信,把它捆在箭上,射入城中。
給燕将的這封書信說:“為你考慮,不是歸屬燕國,就是歸屬齊國。
現在你獨守孤城,齊兵日益增多而燕國援兵卻不來,你将怎麼辦?”燕将見到了這封書信哭了好幾天,但仍然猶豫 不能決,遂自殺。
聊城亂,田單克之。
歸言仲連于齊王,欲爵之。
仲連逃之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诎于人,甯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魏王問天下之高士于子順,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 壬子(前249)秦莊襄王楚元,楚十四,燕六,魏二十八,趙十七,韓二十四,齊十六年。
秦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
秦滅東周,遷其君于陽人聚。
東周君與諸侯謀伐秦,王使相國帥師滅之,遷東周君于陽人聚。
周遂不祀。
周比亡,凡有七邑。
秦伐韓,取荥陽、成臯,置三川郡。
楚滅魯,遷其君于卞,為家人。
是為頃公。
癸醜(前248)秦二,楚十五,燕七,魏二十九,趙十八,韓二十五,齊十七年。
日食。
秦伐趙,定太原,取三十七城。
楚黃歇徙封于吳。
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邊于齊,其事急,請以為郡而封于江東。
”許之。
春申君因城故吳墟而居之,宮室極盛。
甲寅(前247)秦三,楚十六,燕八,魏三十,趙十九,韓二十六,齊十八年。
不決,便自殺了。
聊城混亂,田單趁機攻下聊城。
田單回去在齊王面前說起魯仲連的功勞,齊王打算授給他爵位。
魯仲連逃到海邊,說道:“我與其享受富貴而屈從别人,甯可身居貧賤而随心所欲!”魏王向孔斌詢問誰是天下的高士,孔斌說:“現在沒有這樣的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大概是魯仲連吧!” 秦莊襄王 壬子(前249)秦莊襄王楚元年,楚考烈王十四年,燕王喜六年,魏安僖王二十八年,趙孝成王十七年,韓桓惠王二十四年,齊王建十六年。
秦國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封為文信侯。
秦國滅掉東周,将東周君遷徙到陽人聚。
東周君與諸侯謀劃讨伐秦國,秦莊襄王派相國呂不韋率軍消滅東周,把東周君遷徙到陽人聚。
周王朝的祭祀至此終止。
東周滅亡時,共有七座城邑。
秦國攻打韓國,奪取了荥陽、成臯,設置三川郡。
楚國滅掉魯國,把魯國國君遷移到卞,貶為平民。
魯國國君即是魯頃公。
癸醜(前248)秦莊襄王二年,楚考烈王十五年,燕王喜七年,魏安僖王二十九年,趙孝成王十八年,韓桓惠王二十五年,齊王建十七年。
出現日食。
秦國攻打趙國,平定太原,奪取了三十七座城邑。
楚國黃歇改封于吳地。
春申君黃歇對楚考烈王說:“淮北地區與齊國接壤,事務緊急,請在那裡設郡,并把我封在江東。
”楚考烈王答應了他的要求。
春申君黃歇便在過去的吳都廢墟上築城居住,營造的宮室極為華麗盛大。
甲寅(前247)秦莊襄王三年,楚考烈王十六年,燕王喜八年,魏安僖王三十年,趙孝成王十九年,韓桓惠王二十六年,齊王建十八年。
秦悉拔上黨諸城,置太原郡。
秦伐魏,魏公子無忌率五國之師敗之,追至函谷而還。
蒙骜伐魏,取高都、汲。
魏王患之,使人請信陵君。
信陵君不肯還,其客毛公、薛公見曰:“公子所以重于諸侯者,徒以魏也。
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卒,信陵君色變,趣駕還魏。
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為上将軍,求援于諸侯,諸侯聞之,皆遣兵救魏。
信陵君遂率五國之師,敗蒙骜于河外,追至函谷關而還。
安陵人縮高之子仕于秦,守管。
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召高,将以為五大夫、執節尉而使攻管。
高對曰:“父攻子守,人之笑也。
見臣而下,是倍主也。
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辭。
”信陵君怒,使謂安陵君生束縮高而緻之,不然無忌将率十萬之師以造城下。
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受太府之憲,其上篇曰:&lsquo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
國雖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
&rsquo今縮高辭大位以全父子之義,而君曰&lsquo必生緻之&rsquo,是使我負襄王之诏而廢太府之憲也。
”縮高聞之曰:“信陵君為人,悍猛而自用,此辭反必為國禍。
吾已全己,無違人臣之義矣,豈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舍,刎頸而死。
信陵君聞之,缟素辟舍,而遣使謝安陵君。
五月,秦王楚薨,子政立。
秦國全部攻克了魏國上黨各城,設置了太原郡。
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公子無忌率領五國聯軍打敗秦軍,追擊到函谷關才返回。
蒙骜攻打魏國,奪取高都、汲城。
魏王對此十分憂慮,派人請信陵君。
信陵君不肯回國,他的門客毛公和薛公去見他說:“公子之所以受到諸侯的器重,隻因為有個魏國。
如今魏國危急,公子卻不顧惜,一旦秦國攻克大梁,鏟平魏國先王的宗廟,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話還沒有說完,信陵君臉色大變,趕緊催促車馬返回魏國。
魏王握着信陵君的手,淚流滿面,任命他為上将軍,他到諸侯各國去請求援助。
諸侯各國聽說後,都派兵去救援魏國。
于是,信陵君率領五國的軍隊,在黃河南岸打敗了蒙骜,一直追到函谷關才返回。
安陵人縮高的兒子在秦國擔任管城的守将。
信陵君攻不下管城,便派人把縮高召來,打算封他為五大夫、執節尉,讓他去攻打管城。
縮高回答說:“父親攻城,兒子守城,讓人恥笑。
他見我來到而把城丢下,這是背叛君主。
做父親的讓兒子背叛君主,這也不是您所喜歡的行為,所以我不能聽命。
”信陵君大怒,派人叫安陵君生擒縮高送來,否則将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兵臨城下。
安陵君說:“我父親成侯接受襄王的诏令來守衛這座城邑,襄王親手授給他太府中的法令,法令的上篇講道:&lsquo兒子殺父親,臣子殺君王,依常法不能赦免。
即使國家實行大赦,獻城投降的将領和臨陣逃亡的士兵也不在大赦之列。
&rsquo現在縮高甯可推辭掉高官不做,也要成全父子大義,而您卻說&lsquo一定要把他活着抓來&rsquo,這是讓我違背襄王的诏令,不遵守太府中法令了。
”縮高聽說後說道:“信陵君的為人,一向是态度兇狠,剛愎自用,這些話必定要給國家招緻災禍。
我已經保全了自己的節操,沒有違背作為臣子應盡的道義,又怎能讓我的君主遭受魏國帶來的災害呢?”于是就走到使者的住處,拔劍自殺。
信陵君聽到這個消息後,身穿白色的喪服,住進廂房,表示哀悼,又派出使者向安陵君道歉。
五月,秦莊襄王去世,其子嬴政即位。
政生十三年矣,國事皆委于文信侯,号“仲父”。
乙卯(前246)秦王政元,楚十七,燕九,魏三十一,趙二十,韓二十七,齊十九年。
秦鑿泾水為渠。
韓欲疲秦,使無東伐,乃使水工鄭國為間于秦,鑿泾水自仲山為渠,并北山,東注洛。
中作而覺,欲殺之。
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
”乃使卒為之。
注填阏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
由是秦益富饒。
丙辰(前245)秦二,楚十八,燕十,魏三十二,趙二十一,韓二十八,齊二十年。
趙王薨,廉頗奔魏。
趙使廉頗伐魏,取繁陽。
孝成王薨,悼襄王立,使樂乘代頗。
頗怒攻之,遂出奔魏,魏不能用。
趙師數困,王複思之,使視頗尚可用否。
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
頗見使者,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可用。
使者還報曰:“廉将軍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王遂不召。
楚人迎之,頗一為楚将無功,曰:“我思用趙人!”遂卒于楚。
嬴政當時隻有十三歲,國家大事全部委托給文信侯呂不韋處理,尊稱呂不韋為“仲父”。
秦始皇 乙卯(前246)秦王政元年,楚考烈王十七年,燕王喜九年,魏安僖王三十一年,趙孝成王二十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齊王建十九年。
秦國鑿通泾水,修築灌溉渠道。
韓國打算消耗秦國的實力,讓它無力發兵東征,便派水利家鄭國前往秦國充當間諜,為秦國鑿通泾水作為灌渠,從仲山起,沿着北山,向東注入洛河。
施工中,秦國覺察到鄭國修灌渠的意圖,便準備殺死鄭國。
鄭國說:“我是為了延緩韓國幾年的壽命,不過灌渠修成,這也會給秦國帶來萬世的利益啊。
”秦國于是讓鄭國完成了這條灌渠。
灌渠中的淤泥之水可澆四萬多頃鹽堿地,使得每畝地的收成都可以達到六斛四鬥。
從此,秦國變得更加富饒。
丙辰(前245)秦王政二年,楚考烈王十八年,燕王喜十年,魏安僖王三十二年,趙孝成王二十一年,韓桓惠王二十八年,齊王建二十年。
趙孝成王去世,廉頗逃往魏國。
趙國派廉頗攻打魏國,奪取繁陽。
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即位,讓樂乘替代廉頗。
廉頗大怒,出兵攻擊樂乘,随即出逃到魏國,魏國沒有任用他。
趙軍多次失利,趙悼襄王又想起廉頗,派人去察看廉頗還能否擔任要職。
廉頗的仇人郭開送給使者許多金子,讓使者诋毀廉頗。
廉頗見到使者,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率兵打仗。
使者回去報告說:“廉将軍老了,雖然還很能吃,但是在與我坐着談論時,不長時間就拉了三次屎。
”趙悼襄王便沒有召見廉頗。
楚人把廉頗接去,但是廉頗擔任楚将後,卻沒有立功,他說:“我想率領趙兵打仗啊!”最終死在了楚國。
丁巳(前244)秦三,楚十九,燕十一,魏三十三,趙悼襄王偃元,韓二十九,齊二十一年。
大饑。
秦伐韓,取十二城。
趙李牧伐燕,取武遂、方城。
李牧者,趙北邊之良将也,嘗居代、雁門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莫府,為士卒費。
日擊數牛飨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為約曰:“匈奴入盜則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如是數歲,無所亡失。
匈奴皆以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将怯也。
趙王使人讓之,牧如故。
王怒,使人代之。
屢出戰不利,邊不得田畜。
王複請李牧,牧稱病不出。
王強起之,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
牧至邊如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
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
乃選車騎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以數十人委之。
單于聞之,大率衆入。
牧乃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滅襜褴,破東胡,降林胡。
單于奔走,十餘歲不敢近趙邊。
先是時,天下冠帶之國七,而秦、趙、燕邊于夷狄,諸戎亦各分散,自有君長,莫能相一。
其後義渠築城郭以自守,而秦滅之,始于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趙 丁巳(前244)秦王政三年,楚考烈王十九年,燕王喜十一年,魏安僖王三十三年,趙悼襄王偃元年,韓桓惠王二十九年,齊王建二十一年。
秦國發生大饑荒。
秦國攻打韓國,奪取十二座城邑。
趙将李牧攻打燕國,奪取武遂、方城。
李牧是趙國守衛北方邊疆的一員良将,曾經駐守在代、雁門,以防備匈奴。
他根據當地情況,靈活任用官吏,當地賦稅全部交到幕府,作為士卒的花費。
每天要殺掉好幾頭牛來犒勞士卒,他訓練士卒熟習騎馬射箭,謹慎對待烽火,還派出許多間諜打探敵情,并約束士卒說:“匈奴一旦入侵,就要急速收攏固守,誰要擅自捉拿敵人,一律斬首!”就這樣幾年過去了,沒有什麼傷亡損失。
匈奴都認為李牧膽怯,就是趙國的守邊士兵也認為自己的統帥膽怯。
趙悼襄王派人責備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
趙悼襄王大怒,派别人代替李牧。
新上任的将領屢次出擊匈奴,屢次失利,百姓無法正常地耕地和放牧。
趙悼襄王又請李牧出馬,李牧稱病不出。
趙悼襄王強迫李牧上任,李牧說:“如果一定叫我就職,必須依我從前的做法,這樣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
”趙悼襄王答應了。
李牧回到邊地,一切如同舊約,幾年來匈奴一無所得,終究認為李牧是個怯懦的将領。
将士們天天得到賞賜,卻沒有機會被派出作戰,都盼着打一仗。
李牧于是選擇優良的戰車戰馬,組織部隊演習作戰,然後大力組織放牧,使放牧人都到田野上活動,借以引誘匈奴。
匈奴小股部隊試探侵入,李牧故意敗退,并把幾十個士卒丢棄給匈奴人。
匈奴的單于聽說這個消息後,便統領大軍進犯。
李牧便多設奇陣,部署左右兩翼包抄,大破匈奴人,斬殺匈奴十多萬人馬。
乘勝又滅掉了襜褴,攻破了東胡,征服了林胡。
單于逃跑,有十幾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在此之前,天下的文明國家有七個,其中秦、趙、燕三國與夷狄部族接壤。
諸戎各自分散居住,都有自己的君長,卻沒有統一起來。
後來,義渠修建城池以求自守,而被秦國滅掉,秦國開始在隴西、北地、上郡修築長城,以此防禦西北胡人的侵擾。
趙國 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并陰由下,至高阙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燕破東胡,卻地千裡,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郡。
及戰國之末而匈奴始大。
魏公子無忌卒。
秦既敗于河外,使人行萬金以間信陵君,求得晉鄙客,令說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複為将,諸侯皆屬,天下徒聞信陵君,不聞魏王矣。
”秦王又數使人賀信陵君,得為魏王未也。
魏王信之,使人代将。
于是信陵君謝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娛,四歲而卒。
韓王往吊,其子榮之以告子順,子順曰:“禮,鄰國君吊,君為之主。
今君不命子,則子無所受韓君矣。
”其子辭之。
戊午(前243)秦四,楚二十,燕十二,魏三十四,趙二,韓三十,齊二十二年。
春,秦伐魏,取、有詭。
秋七月,秦蝗、疫,令民納粟拜爵。
己未(前242)秦五,楚二十一,燕十三,魏景闵王增元,趙三,韓三十一,齊二十三年。
秦伐魏,取二十城,置東郡。
庚申(前241)秦六,楚二十二,燕十四,魏二,趙四,韓三十二,齊二十四年。
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至函谷皆敗走。
攻破林胡、樓煩,也自代經陰山到高阙,修築了長城,作為保衛邊地的要塞,并設置了雲中、雁門、代郡等郡。
燕國打敗了東胡,迫使東胡退卻了一千裡,于是也自造陽到襄平築起長城,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各郡。
直到戰國末期,匈奴部族才開始強大起來。
魏國公子無忌去世。
秦國在河外遭受失敗後,便派人拿出一萬黃金來離間信陵君,終于找到了晉鄙的一個門客,讓他對魏王說:“公子無忌流亡在外已經十年了。
現在又擔任将領,諸侯各國都服從他,這就形成了天下隻聽說有信陵君,沒聽說還有魏王了。
”同時,秦王還多次派人去祝賀信陵君,祝賀他不久就要當上魏王了。
魏王聽信謠傳,便派别人代替信陵君統率軍隊。
于是,信陵君告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娛,過了四年就死了。
韓王前往吊唁,信陵君的兒子榮之把這事告訴子順,子順說:“按禮法,鄰國國君來吊唁,君王應該做主。
如今君王不安排你去接待,那麼你沒有接受韓王吊唁的道理。
”于是信陵君的兒子拒絕了韓王的吊唁。
戊午(前243)秦王政四年,楚考烈王二十年,燕王喜十二年,魏安僖王三十四年,趙悼襄王二年,韓桓惠王三十年,齊王建二十二年。
春,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了、有詭。
秋七月,秦國發生蝗災和瘟疫,允許百姓交納糧食來換取爵位。
己未(前242)秦王政五年,楚考烈王二十一年,燕王喜十三年,魏景闵王增元年,趙悼襄王三年,韓桓惠王三十一年,齊王建二十三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二十座城邑,設置東郡。
庚申(前241)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燕王喜十四年,魏景闵王二年,趙悼襄王四年,韓桓惠王三十二年,齊王建二十四年。
楚、趙、魏、韓、衛各國實行合縱,攻打秦國,兵至函谷關時,各國軍隊都大敗而逃。
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故五國合從以伐之。
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
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兵皆敗走。
楚遷于壽春。
朱英謂春申君曰:“先君時,秦善楚二十年不攻者,逾黾厄而攻楚不便,假道兩周,背韓、魏而攻楚不可。
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裡,臣見秦、楚之日鬥也。
”楚于是去陳徙壽春,命曰郢。
春申君就封于吳,行相事。
秦拔魏朝歌及衛濮陽。
衛徙居野王。
辛酉(前240)秦七,楚二十三,燕十五,魏三,趙五,韓三十三,齊二十五年。
秦伐魏,取汲。
壬戌(前239)秦八,楚二十四,燕十六,魏四,趙六,韓三十四,齊二十六年。
魏與趙邺。
癸亥(前238)秦九,楚二十五,燕十七,魏五,趙七,韓王安元,齊二十七年。
秦伐魏,取垣、蒲。
夏四月,秦大寒,民有凍死者。
秦王冠,帶劍。
秦伐魏,取衍氏。
秋九月,秦嫪毐作亂,伏誅,夷三族。
秦王遷其太後于雍。
初,秦王即位年少,太後時時與文信侯私通。
王益壯,文信侯恐事覺及禍,乃以舍人缪毐詐為宦者進之,生二子。
諸侯各國擔憂秦國無休止的出兵侵犯,所以五國實行合縱,聯合攻打秦國。
由楚考烈王擔任縱約長,春申君執掌軍務。
大軍攻占壽陵,逼近函谷關,這時秦軍出動,五國聯軍紛紛敗退逃走。
楚國遷都壽春。
朱英對春申君說:“先王在世時,秦國所以對楚國友善,有二十年不侵犯楚國,這是因為秦國要逾越黾厄要塞進攻楚國很不方便,如果向東、西周借道,背着韓國和魏國去進攻楚國也不可行。
現在情況就不同了,魏國危在旦夕,不能保護自己的屬地許、鄢陵,一旦割讓給秦國,秦國軍隊離楚都陳就隻有一百六十裡了。
我将看到秦、楚兩國日戰不息了。
”楚國于是将都城由陳遷至壽春,命名為郢。
春申君到了自己的封地吳,仍擔任國相職務。
秦國攻陷魏國的朝歌和衛國的濮陽。
衛國國君遷居野王。
辛酉(前240)秦王政七年,楚考烈王二十三年,燕王喜十五年,魏景闵王三年,趙悼襄王五年,韓桓惠王三十三年,齊王建二十五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了汲。
壬戌(前239)秦王政八年,楚考烈王二十四年,燕王喜十六年,魏景闵王四年,趙悼襄王六年,韓桓惠王三十四年,齊王建二十六年。
魏國把邺割讓給趙國。
癸亥(前238)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燕王喜十七年,魏景闵王五年,趙悼襄王七年,韓王安元年,齊王建二十七年。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了垣、蒲兩城。
夏四月,秦國天氣大寒,百姓中有被凍死的。
秦王嬴政行冠禮,佩帶寶劍。
秦國攻打魏國,奪取衍氏。
秋九月,秦國嫪毐犯上作亂,被殺,誅滅三族。
秦王将太後遷移到雍城。
起初,秦王嬴政即位時年歲很小,太後趙姬時常與文信侯呂不韋私通。
秦王年歲漸大,文信侯恐怕事情敗露,引出災禍,便把門客嫪毐假稱是宦官,進獻給太後,他們生下兩個兒子。
封毐為長信侯,政事皆決于毐。
至是有告毐實非宦者,王下吏治毐。
毐懼,矯王禦玺,發兵為亂。
王使相國昌平君、昌文君攻之。
毐戰敗走,獲之,夷三族。
遷太後于雍陽宮,殺其二子。
下令敢谏者死,谏而死者二十七人,斷其四支,積之阙下。
齊客茅焦請谏,王大怒,按劍而坐,口正沫出,趣召镬欲烹之。
焦徐行至前,再拜谒起,稱曰:“臣聞有生者不諱死,有國者不諱亡。
諱死者不可以得生,諱亡者不可以得存。
死生存亡,聖主所欲急聞也,陛下欲聞之乎?”王曰:“何謂也?”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車裂假父,囊撲二弟,遷母于雍,殘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
臣竊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乃解衣伏質。
王下殿,手接之,爵以上卿。
自駕,虛左方,迎太後歸,複為母子如初。
楚王完薨,盜殺黃歇。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衆,卒無子。
趙人李園進其妹于春申君,既有娠,園使妹說春申君曰:“楚王無子,即百歲後,将更立兄弟,彼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常保此寵乎?且君貴用事久,多失禮于王之兄弟,兄弟立禍且及身矣。
今妾有娠而人莫知,誠以君之重,進妾于王,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可盡 太後封嫪毐為長信侯,把國事全交給嫪毐處理。
至此,有人告發嫪毐并非是真的宦官,于是秦王命令官吏懲治嫪毐。
嫪毐畏懼,便冒用秦王禦玺,發兵作亂。
秦王派遣相國昌平君、昌文君攻打嫪毐。
嫪毐戰敗逃跑,被捕獲,他家三族被誅殺。
秦王将太後遷移到雍城的陽宮,殺死她的兩個兒子。
秦王下令凡是進谏的人都要處死,相繼處死了谏者二十七人,并把谏者的四肢截下,堆積在宮門外示衆。
齊國人茅焦請求進谏,秦王大怒,手持寶劍坐着,口中唾沫飛出,急呼叫人取大鍋來,想把茅焦煮了。
茅焦緩步向前,向秦王再拜後起身,聲稱說:“我聽說,活着的人不忌諱談死,有國家的君主不忌諱談亡。
忌諱死的人不可能得到生存,忌諱亡的君主不可能保存國家。
生死存亡的道理,這是賢明君主所急于知道的,難道陛下不想聽聽嗎?”秦王說:“這話是什麼意思?”茅焦說:“陛下的行為狂妄悖理,自己難道不知道嗎?車裂假父嫪毐,把兩個弟弟裝入袋中摔死,把母親遷移到雍城,殘殺進谏人士,連夏桀、殷纣的行為也沒有達到這種程度!讓天下人知道這種行為,天下人心都會渙散瓦解,再也不會有人向往秦國了。
我私下為陛下感到危險!我的話都說完了!”于是解開衣服,伏在鍘刀的座上。
秦王走下大殿,親手扶起茅焦,封他上卿的爵位。
又親自駕車,空出車左的位子,迎接太後回宮,恢複了當初的母子關系。
楚考烈王完去世,刺客殺死春申君黃歇。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尋找能生育的女人獻給楚考烈王,進獻的女人很多,但始終沒有生下兒子。
趙國人李園把自己的妹妹進獻給春申君,當她懷孕後,李園指使妹妹勸春申君說:“楚王沒有兒子,到了百歲之後,就會改立兄弟為國君。
那時他們也會各自重用自己的親信,您又怎能永久保往這尊寵的地位呢?況且您身居尊位,當權日久,對楚王的兄弟多有失禮的地方,楚王的兄弟一旦即位,災禍将會降臨到您的身上。
現在我已懷孕而無人知曉,如果憑着您的尊貴身份,把我獻給楚王,依賴上天生下一個男孩,那麼就是您的兒子當楚王了,楚國便能全部 得,孰與身臨不恻之禍哉!”春申君乃出之,謹舍而言諸王。
王召幸之,遂生男,立為太子,園妹為後。
園亦貴用事,恐春申君洩其語,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國人頗有知之者。
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李園,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
王薨必先入據權,殺君以滅口。
君若置臣郎中,王薨園入,臣為君殺之。
”春申君曰:“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何至此?”英知言不用,懼而亡去。
後十七日,王薨,園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門之内,刺殺春申君,滅其家。
太子立,是為幽王。
甲子(前237)秦十,楚幽王悍元,燕十八,魏六,趙八,韓二,齊二十八年。
冬十月,秦相國呂不韋以罪免,出就國。
秦王以不韋奉先王功大,不忍誅,免就國。
秦大索逐客。
客卿李斯上書,召複故官,遂除其令。
秦宗室大臣議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遊間耳,請一切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
行且上書曰:“昔穆公取由餘于戎,得百裡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諸侯親服,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散六國從,使之事秦。
得到,比起将要面臨的不測之禍,不是幸運多了嗎?”春申君便把她送出去,派人小心謹慎保護她的住處,然後告訴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召她進宮同宿,于是生下一子,立為太子,李園的妹妹也就成了王後。
李園也跟着尊貴起來,握有大權。
他擔心春申君洩露他說過的話,便暗中收養敢死的武士,打算殺掉春申君以滅口,國中有不少人知道這件事。
楚考烈王病重,此時朱英對春申君說:“李園是您的仇人,他不管用兵之事,卻長期豢養一批敢死之徒。
一旦楚王去世,他必定搶先入宮,掌握大權,殺掉您以滅口。
您如果把我安置在郎中的職位上,一旦楚王去世,李園搶先入宮,我就替您殺了他。
”春申君說:“李園是個軟弱的人,況且我又對他友善,哪能到這個地步呢?”朱英明白自己的話不被采納,畏懼惹禍便逃離他鄉。
十七天後,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入宮,在棘門裡面埋伏下敢死之徒,刺殺春申君,并殺死了他的家人。
太子悍即位,是為楚幽王。
甲子(前237)秦王政十年,楚幽王悍元年,燕王喜十八年,魏景闵王六年,趙悼襄王八年,韓王安二年,齊王建二十八年。
冬十月,秦相國呂不韋因罪免職,離開都城,居住封國。
秦王因為呂不韋事奉先王功勞巨大,不忍将他殺死,免掉職務,讓他去封國居住。
秦國實行大搜索,驅逐外來官員。
客卿李斯上書陳言,秦王召見李斯,恢複原來的官職,終于撤銷了逐客令。
秦國的宗室大臣們建議說:“各諸侯國的人來秦國做官的,全都是為自己的君主遊說和挑撥離間,請把他們一律驅逐出境。
”于是秦國進行大搜查,驅逐外來的官員,客卿楚國人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
李斯臨行前上書說:“從前,穆公從戎人那裡找來由餘,從宛地得到了百裡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請來丕豹和公孫支,兼并了二十個國家,終于稱霸西戎。
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各諸侯國誠心歸附,至今秦國仍然治理有方,國力強盛。
惠王使用張儀,瓦解了六國合縱戰略,使它們服從秦國。
昭王得範睢,強公室,杜私門。
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今乃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臣聞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惟大王圖之。
”王乃召李斯,複其官,除逐客之令。
卒用斯謀,陰遣辯士赍金玉遊說諸侯。
厚遺結其名士,不可下者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然後使良将将兵随其後。
數年之中,卒兼天下。
齊、趙入秦置酒。
乙醜(前236)秦十一,楚二,燕十九,魏七,趙九,韓三,齊二十九年。
趙伐燕,取貍陽。
秦伐趙,取九城。
趙王偃薨。
子遷立,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王廢嫡子嘉而立之。
遷素以無行聞于國。
丙寅(前235)秦十二,楚三,燕二十,魏八,趙幽穆王遷元,韓四,齊三十年。
秦呂不韋徙蜀,自殺。
不韋就國歲餘,諸侯使者請之,相望于道。
王恐其為變, 昭王得到範睢,加強了王室的權力,遏制了私門權貴的勢力。
由此看來,外來官員有什麼地方辜負了秦國呢!如今卻不問是非,不論曲直,凡不是秦國人就得離去,外籍客人就得被放逐,抛棄百姓來增加敵國的力量,趕走賓客來成就各諸侯國的事業,這就是所謂的借給賊寇兵器而資助強盜糧食的行為。
我聽說,泰山不舍棄粒粒泥土,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高大;河海不丢掉涓涓細流,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深廣;君主不抛棄百姓,所以才能夠彰顯自己的恩德。
這便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夠無敵于天下的根本原因。
請大王深思熟慮。
”秦王于是召回李斯,恢複他的官職,撤銷了逐客令。
秦王終于采用了李斯的計策,暗中派遣能言善辯之士,攜帶黃金珠玉去遊說諸侯。
對于各國名士,采取重金收買,廣泛結交,凡是不肯受賄的人,就用利劍刺殺他們。
還采取離間各國君臣之間的關系的計謀,緊接着派遣良将率兵攻打。
幾年之内,秦國終于兼并了天下。
齊、趙兩國賓客入秦,秦國設置酒宴。
乙醜(前236)秦王政十一年,楚幽王二年,燕王喜十九年,魏景闵王七年,趙悼襄王九年,韓王安三年,齊王建二十九年。
趙國攻打燕國,奪取貍陽。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九座城邑。
趙悼襄王趙偃去世。
趙悼襄王去世,其子趙遷即位。
趙遷的母親原是妓女,受寵于趙悼襄王,因此趙悼襄王廢掉嫡子趙嘉,将趙遷立為太子。
趙遷向來以品行不正聞名全國。
丙寅(前235)秦王政十二年,楚幽王三年,燕王喜二十年,魏景闵王八年,趙幽穆王遷元年,韓王安四年,齊王建三十年。
秦國呂不韋被遷往蜀地,自殺身亡。
呂不韋回到封國一年多來,各國諸侯派出邀請他的使者,車馬絡繹不絕,在道路上前後相望。
秦王恐怕呂不韋發生變故, 賜不韋書曰:“君何功于秦,封河南十萬戶?何親于秦,号稱仲父?其徙處蜀。
”不韋恐誅,飲鸩死。
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
秦助魏伐楚。
丁卯(前234)秦十三,楚四,燕二十一,魏九,趙二,韓五,齊三十一年。
秦伐趙,殺其将扈辄。
趙以李牧為大将軍,複戰宜安,秦師敗績。
戊辰(前233)秦十四,楚五,燕二十二,魏十,趙三,韓六,齊三十二年。
秦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
韓遣使稱藩于秦。
初,韓諸公子非善刑名法術之學,見韓削弱,數以書幹韓王,王不能用。
非疾治國不務求人任賢,反用浮淫之蠹加之功實之上。
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作《孤憤》《五蠹》《說難》等篇十餘萬言。
至是,王使納地效玺于秦,請為藩臣。
非因說秦王曰:“大王誠聽臣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則斬臣徇國,以戒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