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殷商的裝飾藝術
關燈
小
中
大
、盤、盂、觯、壺、簋、甗、卣,還有一鳥形尊和一個角形器皿。
雖然這些器物中的大部分有紋飾,個别的滿身是花紋,但也有例外,如有的觚無紋飾。
有紋飾的觚可分三類:(1)僅中間部分有紋飾;(2)中間與下部有紋飾;(3)滿身有花紋。
爵除素面外也是如此,39件中有12件無紋飾,16件僅有一條橫帶,11件有較複雜的圖案。
觚和爵上的主要裝飾帶由一個中間分開的動物面具組成(圖52、53)。
典型的是這種圖案在觚的中間部位;而爵的裝飾帶有時被把手斷開,因器把的部位正好切斷裝飾帶。
圖52 觚上的動物紋飾 圖53 爵上的動物紋飾 關于在各種青銅器上制作裝飾圖案時所使用的方法,萬家保根據實驗室的實驗進行了認真的研究。
他的結論是,在鑄造技術中陶範有五種不同的制法。
陶範的制法不同,産生的圖案也不一樣。
這五種方法是:(1)刻劃範紋;(2)模範合作紋;(3)堆雕模紋;(4)浮雕模紋;(5)深刻模紋(7)。
關于紋飾的内容,可以用觚中間部分為例予以說明。
侯家莊和小屯出土的35件觚中,34件上有兩個動物面具,以對稱的相反方向排列在器物腰部的一條橫帶上。
橫帶其餘部位的空白處形狀不一,但都填以古物學家稱之為雲雷紋的紋飾。
鼎的紋飾似乎較觚、爵兩組更複雜。
從類型學上看,23件鼎的标本明顯分三類。
我把第一類稱鬲鼎,其重量最輕,隻發現3件。
大多數标本為第二類,有18件,平均重量為3845.2克。
最大的是兩個長方形的鹿鼎和牛鼎,其重量分别為60.4和110.4公斤(參見圖11)。
鹿鼎的紋飾我要作點詳細介紹:鼎形似長方形木箱子,平底,四壁略向外傾斜,兩窄邊的口沿處有兩立耳;四足形似圓柱中空;足頂與器底相接處有洞,恰在器底裡面的四角處。
器外壁、耳和足的外表面上有華麗圖案裝飾,大部分也許象征深刻的社會的和曆史的意義。
器的四個外壁的中心,裝飾一完整的鹿頭和一對高浮雕的突出的鹿角,在鹿頭中間為一分段的扉棱。
鹿角在頭上半部向上分叉,兩耳在其下。
面部很簡潔和寫實,鼻子由一垂直扉棱構成。
兩角之間有一對淺浮雕的相對的龍。
鹿頭上部三分之二處,每側都有一對高浮雕的複合鳥。
紋飾藝術的起源及某些特征 這些紋飾藝術的主要特征一部分是繼承史前時期的,一部分是殷商時期的發展。
螺線形的紋飾後來發展為普遍的雲雷紋飾,它源于彩陶和黑陶時期。
至于幾何形圖案,我在圖54中繪制了比較圖,舉例說明這點。
像魚、人面、某些植物或有角動物等生物圖形,可追溯它們起源于半坡和其他彩陶遺址時期。
我曾進行深入研究的另一成果&mdash&mdash弦紋,最初發展于龍山文化時期,殷商時期青銅器鑄造者似乎廣為摹拟過,尤其是在他們鑄造無裝飾的爵和觚甚至鼎時。
圖54 彩陶文化、黑陶文化與殷商文化的紋飾演變(據日譯本) 左邊:1&mdash3,出土于馬廠;4,出土于辛店;1&mdash4均選自安特生的《中華遠古之文化》(1943年版),238&mdash289頁;5,黑陶文化标本,出土于日照;6,小屯出土的骨刻;7,小屯出土的石刻。
右邊:1、2、4,出土于小屯和城子崖土器陰刻;3,引自安特生的《中華遠古之文化》(1943年版),圖37;5,小屯出土的骨刻。
(按日譯本,數碼2和3的位置對調。
&mdash&mdash編者) 關于商代較華麗的,特别是表現在青銅器上的圖案,其區别于同時期地中海藝術家制造品的一些特征,是特殊的對稱觀念。
例如相對的一對獸或蛇;器皿上的一圈紋飾通常分割成幾圈橫帶,這種橫帶有時從上到下多達七八條堆積在一起。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李濟:《殷代裝飾藝術的諸種背景》(1955年)。
(2)李濟:《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1956年)。
(3)李濟:《殷虛白陶發展之程序》,載《史語所集刊》,第二十八本下冊(1957年)。
(4)李濟:《笄形八類及其紋飾之演變》,載《史語所集刊》,第三十本上冊(1959年)。
(5)安特生:《奉天錦西縣沙鍋屯洞穴層》,載《古生物志》,丁種第一号第一冊(1923年)。
(6)近來,一些對此感興趣的學者又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讨論。
費正清夫人(費慰梅)對反映文身的意見表示極大懷疑,不過由于她沒見到原标本,她也未有定論。
我的同事萬家保則持另一種意見,他認為這既不是文身,也不是衣服,而是刻在雕像上的一種裝飾,就像殷代藝人刻在石虎、石象上的一樣。
(7)李濟、萬家保:《殷虛出土青銅觚形器之研究》,第125&mdash126頁。
雖然這些器物中的大部分有紋飾,個别的滿身是花紋,但也有例外,如有的觚無紋飾。
有紋飾的觚可分三類:(1)僅中間部分有紋飾;(2)中間與下部有紋飾;(3)滿身有花紋。
爵除素面外也是如此,39件中有12件無紋飾,16件僅有一條橫帶,11件有較複雜的圖案。
觚和爵上的主要裝飾帶由一個中間分開的動物面具組成(圖52、53)。
典型的是這種圖案在觚的中間部位;而爵的裝飾帶有時被把手斷開,因器把的部位正好切斷裝飾帶。
圖52 觚上的動物紋飾 圖53 爵上的動物紋飾 關于在各種青銅器上制作裝飾圖案時所使用的方法,萬家保根據實驗室的實驗進行了認真的研究。
他的結論是,在鑄造技術中陶範有五種不同的制法。
陶範的制法不同,産生的圖案也不一樣。
這五種方法是:(1)刻劃範紋;(2)模範合作紋;(3)堆雕模紋;(4)浮雕模紋;(5)深刻模紋(7)。
關于紋飾的内容,可以用觚中間部分為例予以說明。
侯家莊和小屯出土的35件觚中,34件上有兩個動物面具,以對稱的相反方向排列在器物腰部的一條橫帶上。
橫帶其餘部位的空白處形狀不一,但都填以古物學家稱之為雲雷紋的紋飾。
鼎的紋飾似乎較觚、爵兩組更複雜。
從類型學上看,23件鼎的标本明顯分三類。
我把第一類稱鬲鼎,其重量最輕,隻發現3件。
大多數标本為第二類,有18件,平均重量為3845.2克。
最大的是兩個長方形的鹿鼎和牛鼎,其重量分别為60.4和110.4公斤(參見圖11)。
鹿鼎的紋飾我要作點詳細介紹:鼎形似長方形木箱子,平底,四壁略向外傾斜,兩窄邊的口沿處有兩立耳;四足形似圓柱中空;足頂與器底相接處有洞,恰在器底裡面的四角處。
器外壁、耳和足的外表面上有華麗圖案裝飾,大部分也許象征深刻的社會的和曆史的意義。
器的四個外壁的中心,裝飾一完整的鹿頭和一對高浮雕的突出的鹿角,在鹿頭中間為一分段的扉棱。
鹿角在頭上半部向上分叉,兩耳在其下。
面部很簡潔和寫實,鼻子由一垂直扉棱構成。
兩角之間有一對淺浮雕的相對的龍。
鹿頭上部三分之二處,每側都有一對高浮雕的複合鳥。
紋飾藝術的起源及某些特征 這些紋飾藝術的主要特征一部分是繼承史前時期的,一部分是殷商時期的發展。
螺線形的紋飾後來發展為普遍的雲雷紋飾,它源于彩陶和黑陶時期。
至于幾何形圖案,我在圖54中繪制了比較圖,舉例說明這點。
像魚、人面、某些植物或有角動物等生物圖形,可追溯它們起源于半坡和其他彩陶遺址時期。
我曾進行深入研究的另一成果&mdash&mdash弦紋,最初發展于龍山文化時期,殷商時期青銅器鑄造者似乎廣為摹拟過,尤其是在他們鑄造無裝飾的爵和觚甚至鼎時。
圖54 彩陶文化、黑陶文化與殷商文化的紋飾演變(據日譯本) 左邊:1&mdash3,出土于馬廠;4,出土于辛店;1&mdash4均選自安特生的《中華遠古之文化》(1943年版),238&mdash289頁;5,黑陶文化标本,出土于日照;6,小屯出土的骨刻;7,小屯出土的石刻。
右邊:1、2、4,出土于小屯和城子崖土器陰刻;3,引自安特生的《中華遠古之文化》(1943年版),圖37;5,小屯出土的骨刻。
(按日譯本,數碼2和3的位置對調。
&mdash&mdash編者) 關于商代較華麗的,特别是表現在青銅器上的圖案,其區别于同時期地中海藝術家制造品的一些特征,是特殊的對稱觀念。
例如相對的一對獸或蛇;器皿上的一圈紋飾通常分割成幾圈橫帶,這種橫帶有時從上到下多達七八條堆積在一起。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李濟:《殷代裝飾藝術的諸種背景》(1955年)。
(2)李濟:《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1956年)。
(3)李濟:《殷虛白陶發展之程序》,載《史語所集刊》,第二十八本下冊(1957年)。
(4)李濟:《笄形八類及其紋飾之演變》,載《史語所集刊》,第三十本上冊(1959年)。
(5)安特生:《奉天錦西縣沙鍋屯洞穴層》,載《古生物志》,丁種第一号第一冊(1923年)。
(6)近來,一些對此感興趣的學者又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讨論。
費正清夫人(費慰梅)對反映文身的意見表示極大懷疑,不過由于她沒見到原标本,她也未有定論。
我的同事萬家保則持另一種意見,他認為這既不是文身,也不是衣服,而是刻在雕像上的一種裝飾,就像殷代藝人刻在石虎、石象上的一樣。
(7)李濟、萬家保:《殷虛出土青銅觚形器之研究》,第125&mdash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