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經濟:農業和制造業
關燈
小
中
大
&mdash&mdash殷商王朝的農業和其他自然資源
當盤庚把都城從現鄭州附近發現的可能為較早商都的隞(或嚣)遷到今安陽的殷時,毫無疑問,這個王朝統治下的大多數人已是耕種了數千年的土地上的農民。
因而,農業自然是這個王朝财富的主要來源。
自安陽發掘以來,已發表的主要依據甲骨刻辭寫的關于農業發展的幾篇重要文章,其作者都是著名的專門研究這種中國古代文字的古文字學家。
下面三篇文章可作為例子,用以說明随着古文字研究的進展及農業科學知識的積累,對殷商農業的認識逐次增進的不同階段。
吳其昌在1937年紀念商務印書館著名的總編輯張菊生先生七十壽辰的專集中發表的論文代表第一個階段。
(1)這是一篇充滿了當時固執己見的解釋,而經受不住嚴格檢驗的文章。
第二階段以胡厚宣的一篇重要論文為代表。
胡原為董作賓的助手,1945年中日戰争結束後,他到齊魯大學。
這所學校戰時遷到成都,并邀著名史學家顧颉剛負責國學研究所。
胡告别了中央研究院大多數成員在戰時昆明所過的艱苦生活,辭去了他在研究所的工作。
到成都後,利用他為董作見習生時摹寫及研究發掘所得的甲骨刻辭的第一手資料,寫了一篇關于殷代農業的重要文章(2)。
這篇論文标志着客觀地理解及無偏見地解釋殷墟出土的原片甲骨刻辭的開始。
最近,可稱第三個階段的是從幾個不同角度研究殷商時期農業,特别是當作史前遺物,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比較資料。
張秉權在1970年出版的紀念“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王世傑的專輯上發表了關于殷代農業與氣象的文章,成為這一階段的代表。
(3) 确切說出殷商朝領土的大緻範圍仍很困難。
既然安陽是這個王朝最後的首都,所以就把它作為研究的起點。
殷商王朝在此地是否建都273年仍有争論,但這裡和鄰近地區在大約300年的時間裡是王國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看來是可以肯定的。
若我們看看現代安陽地區,我們遇到的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先看它的農業。
我們這些多年在此進行田野工作的人自然知道小麥和棉花是兩種主要農作物。
但最重要的農作物仍是小米,這是華北的主食,稻米和小麥也是日常食物。
在河南省普遍種植小麥,而稻米并不普遍。
這個地區的農民也種土豆和玉米,但較少。
在上面提到的農作物中,大家知道,棉花、土豆和玉米是近千年内從外國引進的。
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農作物是小麥、稻米和小米。
其中小米被大量發現于新石器時代遺址,經專家鑒定屬兩種不同的品種:Panicummilliaceum和Setariaitalica。
在中國的術語中也有不同的稱呼,但這些涵義不是根據科學下的定義。
如“黍”一般譯為“圓錐花序的黏小米”或簡稱“變種小米”;而“稷”被譯為“圓錐花序小米”。
在華北,直到20世紀中期黍米仍是農民每天的食物。
很清楚,殷商時期一般是種植小麥和稻米,許多資料表明小麥、稻米是常見的作物,但尚不知民衆對其消費程度如何。
一些專家可能要提出關于稻的培育和小麥傳播的技術問題,這不是我們要詳加論述的;但這與當時社會經濟基礎有關,為了進一步探讨這些問題的實質,可稍為說幾句。
人們常關心安陽及其附近地區供水量的問題。
現在,安陽地區不種水稻,是因沒有充足的水量。
那末,三千年前供水量比較充足嗎?許多考古學者回答是比較肯定的,這有兩個理由。
不少資料表明殷商時期安陽的氣候較潮濕溫暖,安陽附近有象、犀牛存在,而楊鐘健對安陽動物的數量分析也表明,在大量馴養的動物中,水牛與豬的數量幾乎相等(4)。
一個更直接的證據,雖帶有推論性質,但卻十分重要,即關于黃河下遊的流向問題。
據曆史地理學者的說法,黃河的下遊曾向北流并在靠近大沽的渤海灣入海。
據經學家胡渭的研究,直到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黃河是從這個方向流入海的(5)。
這位著名學者認為,從大禹到周定王五年的一千多年時間内,黃河下遊一直向北流。
他的《禹貢錐指》被認為是近三百年來清朝學術的楷模。
從公元前602年以來,曆史文獻記載黃河下遊有五次大的改道:(1)王莽篡位的第二年,公元10年;(2)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3)金章宗五年,公元1194年;(4)忽必烈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5)明孝宗三年,公元1502年。
作者引證的黃河下遊的這幾次改道,在曆史記載上是很有名的;它表明,胡渭在精确的現代地理知識以前所作的研究,離實際發生的情況可能并不太遠。
在安陽發掘的動物骨骼中,最使田野考古工作者驚奇的是一大塊鲸魚肩胛骨,它的上緣長1公尺多,而且還有一些來自這同一海中巨物的椎骨。
這些發現物清楚表明,在三千年以前安陽至少已有某種與海濱地區聯系的方便交通工具。
這些也給胡渭複原公元前602年以前黃河下遊河道提供了證據。
這種地理的複原似乎也獲得了大多數曆史地圖集繪制者的支持,例如1935年哈佛&mdash燕京社出版的《赫爾曼地圖集》即是。
在對甲骨記錄中披露的殷代農業進行比較詳細讨論之前,我想先概述一下殷商王國的經濟資源,特别是三千年前華北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
殷代的氣候和自然環境 據現代地質學和甲骨文的研究,關于三千年前安陽的氣候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
因而,農業自然是這個王朝财富的主要來源。
自安陽發掘以來,已發表的主要依據甲骨刻辭寫的關于農業發展的幾篇重要文章,其作者都是著名的專門研究這種中國古代文字的古文字學家。
下面三篇文章可作為例子,用以說明随着古文字研究的進展及農業科學知識的積累,對殷商農業的認識逐次增進的不同階段。
吳其昌在1937年紀念商務印書館著名的總編輯張菊生先生七十壽辰的專集中發表的論文代表第一個階段。
(1)這是一篇充滿了當時固執己見的解釋,而經受不住嚴格檢驗的文章。
第二階段以胡厚宣的一篇重要論文為代表。
胡原為董作賓的助手,1945年中日戰争結束後,他到齊魯大學。
這所學校戰時遷到成都,并邀著名史學家顧颉剛負責國學研究所。
胡告别了中央研究院大多數成員在戰時昆明所過的艱苦生活,辭去了他在研究所的工作。
到成都後,利用他為董作見習生時摹寫及研究發掘所得的甲骨刻辭的第一手資料,寫了一篇關于殷代農業的重要文章(2)。
這篇論文标志着客觀地理解及無偏見地解釋殷墟出土的原片甲骨刻辭的開始。
最近,可稱第三個階段的是從幾個不同角度研究殷商時期農業,特别是當作史前遺物,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比較資料。
張秉權在1970年出版的紀念“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王世傑的專輯上發表了關于殷代農業與氣象的文章,成為這一階段的代表。
(3) 确切說出殷商朝領土的大緻範圍仍很困難。
既然安陽是這個王朝最後的首都,所以就把它作為研究的起點。
殷商王朝在此地是否建都273年仍有争論,但這裡和鄰近地區在大約300年的時間裡是王國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看來是可以肯定的。
若我們看看現代安陽地區,我們遇到的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先看它的農業。
我們這些多年在此進行田野工作的人自然知道小麥和棉花是兩種主要農作物。
但最重要的農作物仍是小米,這是華北的主食,稻米和小麥也是日常食物。
在河南省普遍種植小麥,而稻米并不普遍。
這個地區的農民也種土豆和玉米,但較少。
在上面提到的農作物中,大家知道,棉花、土豆和玉米是近千年内從外國引進的。
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農作物是小麥、稻米和小米。
其中小米被大量發現于新石器時代遺址,經專家鑒定屬兩種不同的品種:Panicummilliaceum和Setariaitalica。
在中國的術語中也有不同的稱呼,但這些涵義不是根據科學下的定義。
如“黍”一般譯為“圓錐花序的黏小米”或簡稱“變種小米”;而“稷”被譯為“圓錐花序小米”。
在華北,直到20世紀中期黍米仍是農民每天的食物。
很清楚,殷商時期一般是種植小麥和稻米,許多資料表明小麥、稻米是常見的作物,但尚不知民衆對其消費程度如何。
一些專家可能要提出關于稻的培育和小麥傳播的技術問題,這不是我們要詳加論述的;但這與當時社會經濟基礎有關,為了進一步探讨這些問題的實質,可稍為說幾句。
人們常關心安陽及其附近地區供水量的問題。
現在,安陽地區不種水稻,是因沒有充足的水量。
那末,三千年前供水量比較充足嗎?許多考古學者回答是比較肯定的,這有兩個理由。
不少資料表明殷商時期安陽的氣候較潮濕溫暖,安陽附近有象、犀牛存在,而楊鐘健對安陽動物的數量分析也表明,在大量馴養的動物中,水牛與豬的數量幾乎相等(4)。
一個更直接的證據,雖帶有推論性質,但卻十分重要,即關于黃河下遊的流向問題。
據曆史地理學者的說法,黃河的下遊曾向北流并在靠近大沽的渤海灣入海。
據經學家胡渭的研究,直到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黃河是從這個方向流入海的(5)。
這位著名學者認為,從大禹到周定王五年的一千多年時間内,黃河下遊一直向北流。
他的《禹貢錐指》被認為是近三百年來清朝學術的楷模。
從公元前602年以來,曆史文獻記載黃河下遊有五次大的改道:(1)王莽篡位的第二年,公元10年;(2)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3)金章宗五年,公元1194年;(4)忽必烈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5)明孝宗三年,公元1502年。
作者引證的黃河下遊的這幾次改道,在曆史記載上是很有名的;它表明,胡渭在精确的現代地理知識以前所作的研究,離實際發生的情況可能并不太遠。
在安陽發掘的動物骨骼中,最使田野考古工作者驚奇的是一大塊鲸魚肩胛骨,它的上緣長1公尺多,而且還有一些來自這同一海中巨物的椎骨。
這些發現物清楚表明,在三千年以前安陽至少已有某種與海濱地區聯系的方便交通工具。
這些也給胡渭複原公元前602年以前黃河下遊河道提供了證據。
這種地理的複原似乎也獲得了大多數曆史地圖集繪制者的支持,例如1935年哈佛&mdash燕京社出版的《赫爾曼地圖集》即是。
在對甲骨記錄中披露的殷代農業進行比較詳細讨論之前,我想先概述一下殷商王國的經濟資源,特别是三千年前華北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
殷代的氣候和自然環境 據現代地質學和甲骨文的研究,關于三千年前安陽的氣候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