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築風格:建築遺迹和地上建築物複原之設想
關燈
小
中
大
明,我和石先生的看法大部分一緻,特别是關于主要依據支撐柱子的礫石的分布來探讨建築物複原的觀點。
但對石先生的一些費了心血的解釋也持有不同的意見,尤其是關于對夯築後的犧牲埋葬的看法。
他認為,這與地面建築的不同階段如奠基、支柱、安門及落成等有密切關系。
毫無疑問,有些犧牲埋葬和建築工程有關系。
但不應忘記,正如近兩千年前司馬遷所說,殷商人以好信鬼神聞名,而且甲骨文中有很多用犧牲品祭祀祖先和鬼神的記載。
如果複原的那座地上建築是一座廟或一座祭壇,則每隔一定時間在那裡進行祭祀是帝王的宗教職責。
當我們把複原的地上建築物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時,&beta區的夯築基址上呈現出一座莊嚴祖廟的外觀,特别是最北部的純黃土夯打成的方形祭壇。
這是筆者在第四次發掘時親自發現的;這個平台隻要一看到它的外觀,就給人以與其他建築遺迹不同的深刻印象。
因為築成它的土是純黃色的,所以發掘工人及負責此處發掘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在工地上都稱它為“黃土台”。
其南北長11.3公尺,東西長為11.8公尺。
台基的表面未發現礫石。
它的南、東和西邊緣被顔色略有不同的夯土包着。
黃土台的頂部低于現在地表約30公分,黃色土厚約1公尺。
黃土台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其體積為11.3公尺×11.8公尺×1公尺。
這個獨特的平台或祭台不僅被後來的隋唐時期的墓葬破壞,而且在它建造以前,其下即有很多地下穴,其中大部分是貯藏東西的窖穴。
雖然沿&beta區的北邊沒有夯築基址,但著名的“大連坑”就在那裡,在此曾發現許多蔔骨和唯一的一片彩陶。
再轉過來說黃土台本身,在它剛發掘出來時即給發掘現場的考古工作者以深刻印象,不僅是由于它的土色,還因這個近正方形的祭台方向是朝正南向的(10)。
後來發掘&beta區大部分,并揭示出許多的建築遺迹,發現地上建築的南端也是向南,但不是正南方,這說明它們似乎是單純靠太陽來測定方向的。
這種區别顯示了黃土台與衆不同。
發掘出的迹象表明&beta區的所有建築物都是為祭祀目的而設計的。
向天和神靈舉行祭祀,向各個祖先供奉犧牲品,這是君主最神聖的義務。
發掘出來的建築遺迹,複原後看來符合這一至高無上的義務。
遺憾的是,根據我們的野外考古記錄,對這個問題沒有更多可說的了。
這些複原的建築,雖不完全,但可以作為讨論其他問題的起點。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石璋如:《小屯殷代的建築遺迹》,《史語所集刊》,第二十六本(1955年)。
(2)李濟:《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層》,載《學術彙刊》,第一卷第二期(1944年)。
(3)石璋如:《殷代地上建築複原的第二例》,載《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期(1970年),第321&mdash341頁。
(4)石璋如:《殷代地上建築複原的第二例》,載《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期,第333頁。
(5)石璋如:《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bull建築遺存》,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
(6)石璋如:《殷代地上建築複原之一例》,載《“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輯(1954年),第269&mdash280頁。
(7)石璋如:《殷代的夯土、版築與一般建築》,載《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一分(1969年)。
(8)《周禮》中的一節。
(9)石璋如:《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殷虛墓葬之一·北組墓葬》(上下兩冊),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1970年)。
(10)郭寶鈞:《&beta區發掘記》,載《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1933年)。
但對石先生的一些費了心血的解釋也持有不同的意見,尤其是關于對夯築後的犧牲埋葬的看法。
他認為,這與地面建築的不同階段如奠基、支柱、安門及落成等有密切關系。
毫無疑問,有些犧牲埋葬和建築工程有關系。
但不應忘記,正如近兩千年前司馬遷所說,殷商人以好信鬼神聞名,而且甲骨文中有很多用犧牲品祭祀祖先和鬼神的記載。
如果複原的那座地上建築是一座廟或一座祭壇,則每隔一定時間在那裡進行祭祀是帝王的宗教職責。
當我們把複原的地上建築物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時,&beta區的夯築基址上呈現出一座莊嚴祖廟的外觀,特别是最北部的純黃土夯打成的方形祭壇。
這是筆者在第四次發掘時親自發現的;這個平台隻要一看到它的外觀,就給人以與其他建築遺迹不同的深刻印象。
因為築成它的土是純黃色的,所以發掘工人及負責此處發掘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在工地上都稱它為“黃土台”。
其南北長11.3公尺,東西長為11.8公尺。
台基的表面未發現礫石。
它的南、東和西邊緣被顔色略有不同的夯土包着。
黃土台的頂部低于現在地表約30公分,黃色土厚約1公尺。
黃土台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其體積為11.3公尺×11.8公尺×1公尺。
這個獨特的平台或祭台不僅被後來的隋唐時期的墓葬破壞,而且在它建造以前,其下即有很多地下穴,其中大部分是貯藏東西的窖穴。
雖然沿&beta區的北邊沒有夯築基址,但著名的“大連坑”就在那裡,在此曾發現許多蔔骨和唯一的一片彩陶。
再轉過來說黃土台本身,在它剛發掘出來時即給發掘現場的考古工作者以深刻印象,不僅是由于它的土色,還因這個近正方形的祭台方向是朝正南向的(10)。
後來發掘&beta區大部分,并揭示出許多的建築遺迹,發現地上建築的南端也是向南,但不是正南方,這說明它們似乎是單純靠太陽來測定方向的。
這種區别顯示了黃土台與衆不同。
發掘出的迹象表明&beta區的所有建築物都是為祭祀目的而設計的。
向天和神靈舉行祭祀,向各個祖先供奉犧牲品,這是君主最神聖的義務。
發掘出來的建築遺迹,複原後看來符合這一至高無上的義務。
遺憾的是,根據我們的野外考古記錄,對這個問題沒有更多可說的了。
這些複原的建築,雖不完全,但可以作為讨論其他問題的起點。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石璋如:《小屯殷代的建築遺迹》,《史語所集刊》,第二十六本(1955年)。
(2)李濟:《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層》,載《學術彙刊》,第一卷第二期(1944年)。
(3)石璋如:《殷代地上建築複原的第二例》,載《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期(1970年),第321&mdash341頁。
(4)石璋如:《殷代地上建築複原的第二例》,載《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期,第333頁。
(5)石璋如:《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bull建築遺存》,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
(6)石璋如:《殷代地上建築複原之一例》,載《“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輯(1954年),第269&mdash280頁。
(7)石璋如:《殷代的夯土、版築與一般建築》,載《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一分(1969年)。
(8)《周禮》中的一節。
(9)石璋如:《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殷虛墓葬之一·北組墓葬》(上下兩冊),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1970年)。
(10)郭寶鈞:《&beta區發掘記》,載《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