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築風格:建築遺迹和地上建築物複原之設想
關燈
小
中
大
紹他的最新的觀點作為補充。
人們可能會說,複原的&alpha4基址的形狀幾乎與現代中國的老式農村裡仍可看到的那種房子一樣。
但是,與地下居住穴比較,它無疑是個進步。
據最近的考古發掘證明,這種地上建築的形式,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存在,例如在半坡和廟底溝就有發現。
這兩處發現的圓形和長方形的茅屋已進行了複原,可以為證。
所以,用茅草蓋頂的長方形房子不僅與文獻記載相一緻,而且也被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所證實(圖28)。
圖28 廟底溝301号屋斷面圖 從上面的複原例子裡,人們也許對在擁有廣闊領土的商代的京城裡,沒有發現給人深刻印象的建築遺迹而失望。
下面讓我們看看石璋如複原的在&beta區的一個更加壯麗而複雜的建築物。
如前所述,&beta區位于&alpha區的南部,它的東邊沿恒河邊緣。
前幾章裡已幾次提到,在過去的3000多年裡,恒河沖蝕了大量的夯築台基。
石估計&beta區的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基址已被沖掉。
&beta20基址夯築台殘存部分從其西端到恒河岸邊為31公尺,南北為15公尺。
在殘存的基址邊上發現了幾組礫石共61塊。
其排列大不同于房柱的柱石排列。
石先生認為這是一些欄杆柱的柱礎石。
北邊有7塊,南邊有9塊,西邊有4塊。
南北兩邊欄杆柱按間隔2.5公尺整齊排列。
西邊的排列特殊,4塊柱石分為兩對,其間相距8公尺。
另一組礫石在&beta20的夯築基址南邊緣之外,石稱其為“門礎石”。
石璋如把這些礎石分成幾類,其具體分類如下:西南門2塊,南門(1)8塊,南門(2)9塊,南門(3)22塊。
這些門礎石一般埋進土裡0.7公尺,比&beta20基址南、北邊的欄杆礎石約淺15公分。
石璋如先生複原的&beta20的夯築基址東西長80多公尺,南北寬15公尺多,面積約1200平方公尺,其堅固的基礎深入地下2公尺多。
如從它上部的礫石有規律的排列情況看,這像是一個無頂的大平台,其南北兩邊用欄杆構成的栅欄圍着。
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這個大平台上曾建起了一對樓房,正如石璋如這位老考古家于1970年發表的完整的複原例中所表示的那樣。
在&beta20平台上複原的兩個樓房,其中之一是&beta21,它有一個像岩石一樣堅硬的基礎,建于&beta20基礎的上面,每邊約7米,方位差不多是正北的,正像&beta區最北邊的近方形平台&mdash&mdash黃土台(&beta1)一樣(參看圖23)。
石先生認為,在這個堅固夯土方形台基上,一定曾有個大的建築物,因為&beta21台基上部的礫石明顯成兩排平行地在靠近邊沿處排列,每排有5塊。
據石先生複原,此方形基址每個角上隻有一塊礫石是原有的,有些被後期的墓葬和其他擾亂而挪動了位置。
依據這些柱礎石的排列,石先生試着盡可能地複原其整個建築的原形,為此他進行了多次嘗試,直到第四次他才感到滿意。
1970年,經過長期的複原的探讨,他确定了這是個兩層的樓房建築(其發表的論文見《殷代地上建築複原的第二例》)。
石先生認為曾有兩座對稱地建在&beta20平台上的樓房建築,複原後它非常像漢代以來各地建築的鐘鼓樓(圖29)。
圖29 &beta20的地面上建築物的複原(據日譯本) 石先生假定此二複原建築是當瞭望塔用的,也可能是門衛室,理由如下: (1)這兩座樓是建在&beta區的最南部,坐北朝南,占據正前面的入口處; (2)在&beta20基址南側,殘存的遺迹表明原有七座台階,最長的和主要的一座在中間,其兩側各有三座較小的台階。
台基前呈現的寬廣空地表明這裡不僅像是曆史時期的鐘鼓樓,而且可能是供奉至高無上的天神祭壇的原形。
關于這個問題,在第十四章中還要詳談。
(3)石璋如認為這座樓的第二層的門朝北,理由是所有的主要建築物都在北部,如&beta區複原建築分布圖所示。
但第一層的門向東,便于守衛者直接監視入口處的一切。
最後必須說
人們可能會說,複原的&alpha4基址的形狀幾乎與現代中國的老式農村裡仍可看到的那種房子一樣。
但是,與地下居住穴比較,它無疑是個進步。
據最近的考古發掘證明,這種地上建築的形式,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存在,例如在半坡和廟底溝就有發現。
這兩處發現的圓形和長方形的茅屋已進行了複原,可以為證。
所以,用茅草蓋頂的長方形房子不僅與文獻記載相一緻,而且也被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所證實(圖28)。
圖28 廟底溝301号屋斷面圖 從上面的複原例子裡,人們也許對在擁有廣闊領土的商代的京城裡,沒有發現給人深刻印象的建築遺迹而失望。
下面讓我們看看石璋如複原的在&beta區的一個更加壯麗而複雜的建築物。
如前所述,&beta區位于&alpha區的南部,它的東邊沿恒河邊緣。
前幾章裡已幾次提到,在過去的3000多年裡,恒河沖蝕了大量的夯築台基。
石估計&beta區的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基址已被沖掉。
&beta20基址夯築台殘存部分從其西端到恒河岸邊為31公尺,南北為15公尺。
在殘存的基址邊上發現了幾組礫石共61塊。
其排列大不同于房柱的柱石排列。
石先生認為這是一些欄杆柱的柱礎石。
北邊有7塊,南邊有9塊,西邊有4塊。
南北兩邊欄杆柱按間隔2.5公尺整齊排列。
西邊的排列特殊,4塊柱石分為兩對,其間相距8公尺。
另一組礫石在&beta20的夯築基址南邊緣之外,石稱其為“門礎石”。
石璋如把這些礎石分成幾類,其具體分類如下:西南門2塊,南門(1)8塊,南門(2)9塊,南門(3)22塊。
這些門礎石一般埋進土裡0.7公尺,比&beta20基址南、北邊的欄杆礎石約淺15公分。
石璋如先生複原的&beta20的夯築基址東西長80多公尺,南北寬15公尺多,面積約1200平方公尺,其堅固的基礎深入地下2公尺多。
如從它上部的礫石有規律的排列情況看,這像是一個無頂的大平台,其南北兩邊用欄杆構成的栅欄圍着。
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這個大平台上曾建起了一對樓房,正如石璋如這位老考古家于1970年發表的完整的複原例中所表示的那樣。
在&beta20平台上複原的兩個樓房,其中之一是&beta21,它有一個像岩石一樣堅硬的基礎,建于&beta20基礎的上面,每邊約7米,方位差不多是正北的,正像&beta區最北邊的近方形平台&mdash&mdash黃土台(&beta1)一樣(參看圖23)。
石先生認為,在這個堅固夯土方形台基上,一定曾有個大的建築物,因為&beta21台基上部的礫石明顯成兩排平行地在靠近邊沿處排列,每排有5塊。
據石先生複原,此方形基址每個角上隻有一塊礫石是原有的,有些被後期的墓葬和其他擾亂而挪動了位置。
依據這些柱礎石的排列,石先生試着盡可能地複原其整個建築的原形,為此他進行了多次嘗試,直到第四次他才感到滿意。
1970年,經過長期的複原的探讨,他确定了這是個兩層的樓房建築(其發表的論文見《殷代地上建築複原的第二例》)。
石先生認為曾有兩座對稱地建在&beta20平台上的樓房建築,複原後它非常像漢代以來各地建築的鐘鼓樓(圖29)。
圖29 &beta20的地面上建築物的複原(據日譯本) 石先生假定此二複原建築是當瞭望塔用的,也可能是門衛室,理由如下: (1)這兩座樓是建在&beta區的最南部,坐北朝南,占據正前面的入口處; (2)在&beta20基址南側,殘存的遺迹表明原有七座台階,最長的和主要的一座在中間,其兩側各有三座較小的台階。
台基前呈現的寬廣空地表明這裡不僅像是曆史時期的鐘鼓樓,而且可能是供奉至高無上的天神祭壇的原形。
關于這個問題,在第十四章中還要詳談。
(3)石璋如認為這座樓的第二層的門朝北,理由是所有的主要建築物都在北部,如&beta區複原建築分布圖所示。
但第一層的門向東,便于守衛者直接監視入口處的一切。
最後必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