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築風格:建築遺迹和地上建築物複原之設想

關燈
下用的台階。

    南部的台階從南向北而下,北邊的台階則從北向南而下,兩條台階在西牆中部坑底會合。

    南部的台階有9級,北部有10級(圖25d)。

     圖25d 地下建築(H156) 石舉的第三個例子是H21。

    其長徑為7.3公尺,短徑2.3公尺。

    它在&beta5基址下,位于B133探方内。

    H21部分在&beta5基址下,坑口深1.3公尺,坑本身的深為2.3公尺,此坑被一南北向的寬約60公分的台階從中間分開,最下的一個台階在坑口下1.8公尺處。

    穴中發現許多青銅器碎片和銅範,所以,這裡很可能是一處青銅鑄造作坊(圖25e)。

     圖25e 地下建築(H21) Ⅲ式,長方形 這一類型的例子隻有一個,它位于&gamma區&gamma1基址的北部。

    &gamma1是個較大的夯土基址。

    據石先生叙述,居住穴的一部分已被一殷墓(M334)和一現代水井打破。

    居住穴的上口在現在地面下37公分深處,穴長4.05公尺,寬3.05公尺,深3.55公尺,居住面平而光滑。

    坑内的台階由南牆東頭開始,沿南牆向西,下到此牆的西頭再向北,沿西牆而下直到此牆中部而止。

    此台階通長3.6公尺,有11級,其中沿南牆的6級,沿西牆的5級。

    盡管一些台階部分地被墓和水井打破,但經我們發掘到的尚未被破壞的殘留部分,足以說明原來的結構(圖25f)。

     圖25f 地下建築(H304) 以上六個寬敞的地下窖穴,每個都提供了這樣或那樣的證據,說明它們是殷商時期使用過的。

    但其中一部分,在建造有夯築基址的地上建築時被棄而不用了。

    重要的問題在這種變更開始于何時?即它是發生在盤庚遷都于此地之時呢?還是更晚一些時候?十分清楚,殷商時期,也就是說,在盤庚遷都于此地後,地下窖穴仍被廣泛使用&mdash&mdash至少是用于貯藏。

    如H127,H251,E16中曾貯藏了成千上萬塊有字龜甲。

    但這能否表明還有一部分地下住所在殷商時期仍舊有人居住呢?這個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下面談談專為貯藏用的窖穴,據發掘記錄,這類窖穴有600多個。

    其中一些可能是龍山文化時期黑陶文化的人們在小屯居住時留下來的遺迹。

    在抗日戰争時期,筆者在一篇探讨這種遺物的文章中,曾以H131,H93和H340為例論及小屯出土的黑陶文化遺物。

    (2)這三個地下坑穴每個都為後來的包含殷商堆積物的坑穴所覆蓋。

    這裡我們更關注的是商的和殷商時期的文化,所以必須從那些表明商朝連續發展的遺迹和遺物中選取實例加以分析。

    為此,我們舉了那些直接壓在夯築基址下的坑作為首選的例子,它們當中有許多坑正是在準備大規模建造地面建築物時被填的。

     石璋如在1970年的一篇論文中進一步提供了複原的實例。

    (3)在複原時,他觀察到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建築物越大,基礎越厚。

    這充分說明了小屯的夯土厚度的變化是很大的(依地點的不同),即從20公分到600公分。

    而且,夯築基址的形狀是不統一的,因而在夯土的厚度上也呈現了極大的變化。

     石先生介紹了一個特别有意思的夯築基址&mdash&mdash建築在&beta20基址右方的&beta21基址。

    較大的&beta20基址在現代地面下約1公尺處。

    石先生推算它的東邊在很早時候被浸蝕掉了。

    &beta20基址表面的最初尺寸估計東西長約80公尺,根據西部殘存的部分來推測南北寬可能超過15公尺。

    (圖26)在這個長條形的台基上,似曾建有兩個方形的建築物,其中之一的&beta21基址在發掘時仍存在。

    石璋如推論,建在這一基址上的高大建築物可能是作倉庫用的。

    &beta21基址的厚度有3公尺,深夯在土内。

    據石的叙述,它非常堅固,體力最強的發掘工人也難以打破它。

    石先生指出,僅從這一特征就可推知地面上的建築高大而結構複雜。

    在我們研究這一建築物的具體特征之前,了解這一夯築基址下仍然保留着的一些建築遺迹的情況是很有意義的。

     圖26 &beta20和&beta21原位置的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