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史前遺物和有關古代中國的傳說
關燈
小
中
大
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甯。
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
&hellip&hellip(6) 上面的引文,約寫于公元前2000年,這是經過閻若璩那樣的注釋者極嚴格的考證後認為是真的《書經》的少數幾篇之一。
現代學者較全面地研究了原文的内容、語法和詞彙,總的來說确證了閻的結論。
即使如此,這些材料也很難視為與盤庚同時代的。
筆者的同事屈萬裡和其他幾個人傾向認為《盤庚》篇的原文寫于殷商後期或晚至西周早期。
《盤庚》分為三篇,僅下篇論及遷都後發生的事。
上、中篇是盤庚對那些不聽他的話及制造障礙和違抗命令的人進行勸說或警告。
盤庚講得很清楚,舊都已不适居住,不遷徙人民就無法生存下去。
然而,為了生存為什麼必須放棄舊都的具體原因,原文中沒有提及,隻簡單說“不能胥匡以生”。
李雅格(Legge)的19世紀的英譯本,盡管多數的英文讀者能理解,但很難看作是對于三千多年前古代中國傳下來的真實材料作出的确切翻譯。
正如大多數十七八世紀的中國的注釋者一樣,為了解釋清楚詞意遂插入自己的話。
例如在上篇第一句“盤庚欲遷于殷”中,“欲”是譯者為使原文易懂又有邏輯性而加的。
中文的原本甚至現代的版本中,無論以任何形式表達都無此字。
但大多數注釋者認為,上篇是叙述盤庚企圖勸說那些對遷都于殷不滿的公衆,增加原文中沒有的“欲”字對李雅格來說是合理的,他是根據中國的注釋這樣作的。
這種增加是可以理解的。
有不少難解的段和詞,包括誤刊,中國學者研究了幾百年沒有任何明确的結論;然而李雅格有勇氣把它譯成易懂的英文,這當然是大膽的嘗試,但這并不是說他解決了從漢朝到現在一直迷惑中國學者的所有的古文字問題。
引用李雅格的一段話可能是有益的,他在翻譯時考慮到這段話是這部重要文獻的主要内容。
他寫道:全書圍繞從河之北遷都到河之南殷這個中心問題。
王知道遷移是必要的,但遭到不願遷的人及大家族的反對。
上篇講他如何為自己的措施申述。
包括兩段講話,分别是對一般人民和那些在高位者講的,希望得到他們真誠的協助。
中篇叙述遷移的情況,他們雖渡過了河,但仍不滿意。
王通過一個長篇誠摯的講話竭力為他的遷都政策辯護。
下篇是遷都的完成,開始新城的設計與建設。
王對民衆和首領們作了第三次動員,要求他們忘掉不滿,與他合作,遵循偉大天命,建設一個王朝的新首都。
(7) 李雅格上面的叙述與同時代的中國經學家一樣,在地理知識方面出現了缺陷。
例如他們無法确定殷的當時位置,他們不清楚殷位于河(黃河)之南還是北。
但是,譯者可以向西方讀者寫清楚某些曆史事實,這是重要的。
因它們不像《書經》一樣僅僅依據傳統記載,而是有極大的近代考古學價值。
八十多年後,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教授出版了他的《書經注釋》(8),這些注釋僅包括直至當時漢語音韻學和古文字學其他分支的研究成果。
作為研究漢語最傑出的學者之一,高氏以自己的觀點全面研究過這些成果。
但與他的先輩一樣,他沒接觸到作為整體的重要古典著作中的某些基本問題。
例如,這些古典文獻可能有多早?有多少後來的僞作與先秦的原著混雜在一起?高本漢不想提出這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它可能引起過去發生過的争論。
但《盤庚》中的主題是盤庚想從舊都遷到稱之為“殷”的新都。
這至少提出三個重要的地理問題: (1)盤庚的舊都和新都在何處? (2)文中說“于今五邦”,研究古籍的學者認真考證了這五個都城的名稱,但能确定其具體位置嗎? (3)一個進一步的地理問題是盤庚“惟涉河以民遷”,原文設有指明方向,一般認為他們渡過的可能是黃河。
若是這樣,則按什麼方向從河的一邊渡到另一邊?因為兩座都城的位置都沒有确定。
過去的注釋者在這類問題上花費了不少時間。
王國維教授是參加探讨這些問題的著名學者之一。
甲骨文發現後,他澄清了殷和商兩個字的古代用法。
如前所述,他又成功地論證了商王朝以前的祖先世系。
但在安陽發現的資料中有一個重要的空白,即最早的甲骨文資料似乎隻到武丁時期。
因為在新都有比武丁早的包括盤庚在内的三個王,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在甲骨上保存記錄是個老方法,為什麼契刻蔔骨要在盤庚到新都後很長時間才開始? 在南港和其他地方,對這老問題的研究另辟了一條新路,即研究蔔骨整治方法的演變,也就是研究占蔔者留下的灼痕,鑽、挖的凹窩的形狀。
衆所周知,骨蔔在龍山文化時期,即華北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已使用,筆者在城子崖就親自發現過這種占蔔用的骨頭。
但幾十年來,老一代考古學家把注意
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
&hellip&hellip(6) 上面的引文,約寫于公元前2000年,這是經過閻若璩那樣的注釋者極嚴格的考證後認為是真的《書經》的少數幾篇之一。
現代學者較全面地研究了原文的内容、語法和詞彙,總的來說确證了閻的結論。
即使如此,這些材料也很難視為與盤庚同時代的。
筆者的同事屈萬裡和其他幾個人傾向認為《盤庚》篇的原文寫于殷商後期或晚至西周早期。
《盤庚》分為三篇,僅下篇論及遷都後發生的事。
上、中篇是盤庚對那些不聽他的話及制造障礙和違抗命令的人進行勸說或警告。
盤庚講得很清楚,舊都已不适居住,不遷徙人民就無法生存下去。
然而,為了生存為什麼必須放棄舊都的具體原因,原文中沒有提及,隻簡單說“不能胥匡以生”。
李雅格(Legge)的19世紀的英譯本,盡管多數的英文讀者能理解,但很難看作是對于三千多年前古代中國傳下來的真實材料作出的确切翻譯。
正如大多數十七八世紀的中國的注釋者一樣,為了解釋清楚詞意遂插入自己的話。
例如在上篇第一句“盤庚欲遷于殷”中,“欲”是譯者為使原文易懂又有邏輯性而加的。
中文的原本甚至現代的版本中,無論以任何形式表達都無此字。
但大多數注釋者認為,上篇是叙述盤庚企圖勸說那些對遷都于殷不滿的公衆,增加原文中沒有的“欲”字對李雅格來說是合理的,他是根據中國的注釋這樣作的。
這種增加是可以理解的。
有不少難解的段和詞,包括誤刊,中國學者研究了幾百年沒有任何明确的結論;然而李雅格有勇氣把它譯成易懂的英文,這當然是大膽的嘗試,但這并不是說他解決了從漢朝到現在一直迷惑中國學者的所有的古文字問題。
引用李雅格的一段話可能是有益的,他在翻譯時考慮到這段話是這部重要文獻的主要内容。
他寫道:全書圍繞從河之北遷都到河之南殷這個中心問題。
王知道遷移是必要的,但遭到不願遷的人及大家族的反對。
上篇講他如何為自己的措施申述。
包括兩段講話,分别是對一般人民和那些在高位者講的,希望得到他們真誠的協助。
中篇叙述遷移的情況,他們雖渡過了河,但仍不滿意。
王通過一個長篇誠摯的講話竭力為他的遷都政策辯護。
下篇是遷都的完成,開始新城的設計與建設。
王對民衆和首領們作了第三次動員,要求他們忘掉不滿,與他合作,遵循偉大天命,建設一個王朝的新首都。
(7) 李雅格上面的叙述與同時代的中國經學家一樣,在地理知識方面出現了缺陷。
例如他們無法确定殷的當時位置,他們不清楚殷位于河(黃河)之南還是北。
但是,譯者可以向西方讀者寫清楚某些曆史事實,這是重要的。
因它們不像《書經》一樣僅僅依據傳統記載,而是有極大的近代考古學價值。
八十多年後,高本漢(BernhardKarlgren)教授出版了他的《書經注釋》(8),這些注釋僅包括直至當時漢語音韻學和古文字學其他分支的研究成果。
作為研究漢語最傑出的學者之一,高氏以自己的觀點全面研究過這些成果。
但與他的先輩一樣,他沒接觸到作為整體的重要古典著作中的某些基本問題。
例如,這些古典文獻可能有多早?有多少後來的僞作與先秦的原著混雜在一起?高本漢不想提出這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它可能引起過去發生過的争論。
但《盤庚》中的主題是盤庚想從舊都遷到稱之為“殷”的新都。
這至少提出三個重要的地理問題: (1)盤庚的舊都和新都在何處? (2)文中說“于今五邦”,研究古籍的學者認真考證了這五個都城的名稱,但能确定其具體位置嗎? (3)一個進一步的地理問題是盤庚“惟涉河以民遷”,原文設有指明方向,一般認為他們渡過的可能是黃河。
若是這樣,則按什麼方向從河的一邊渡到另一邊?因為兩座都城的位置都沒有确定。
過去的注釋者在這類問題上花費了不少時間。
王國維教授是參加探讨這些問題的著名學者之一。
甲骨文發現後,他澄清了殷和商兩個字的古代用法。
如前所述,他又成功地論證了商王朝以前的祖先世系。
但在安陽發現的資料中有一個重要的空白,即最早的甲骨文資料似乎隻到武丁時期。
因為在新都有比武丁早的包括盤庚在内的三個王,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在甲骨上保存記錄是個老方法,為什麼契刻蔔骨要在盤庚到新都後很長時間才開始? 在南港和其他地方,對這老問題的研究另辟了一條新路,即研究蔔骨整治方法的演變,也就是研究占蔔者留下的灼痕,鑽、挖的凹窩的形狀。
衆所周知,骨蔔在龍山文化時期,即華北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已使用,筆者在城子崖就親自發現過這種占蔔用的骨頭。
但幾十年來,老一代考古學家把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