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戰後的學術工作條件及安陽發現物的研究

關燈
想和方法的變化。

    因此就田野記錄方面而言,比在一個人領導下整理的,标準相當一緻的侯家莊田野資料較為駁雜。

    小屯的田野記錄、照片和田野草圖因發掘季節變化和需要增長而不同。

    考古組定居南港後,石璋如負責小屯田野報告,一開始他就發現此任務比侯家莊西北崗王陵的報告艱巨。

     第二,有關小屯(主要是住所)的資料在性質方面相當複雜。

    它由各種材料組成,需從建築、社會、政治、宗教和裝飾等方面闡述。

    一些出土物的用途和意義由資料本身就已表明了,而另一些必須從出土物間相互關系中去推測。

    在地下窖、穴中發現的堆積可能是由彼此間用途不同的東西形成的。

    而墓中出土物,考古學者起碼能确定它的用途。

     然而,石璋如承擔這項任務,具有一定的有利條件,這包括他個人的田野經驗和在戰時各種研究中所作出的成績。

    在昆明開始的這些初步研究最有用的是繪制的一個小屯遺址發掘平面示意圖,即把十二次發掘中測量及繪制的全部詳細的草圖拼到一塊,再繪在一張紙上,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圖。

    圖上标出每條溝、地下坑、居住穴、墓葬和基址的位置,将發掘中每一遺迹都标出了。

    此圖用1∶500的比例繪制,這比例足以畫出最小的遺迹。

    它可以用作一種索引圖和從1928到1937年小屯發掘的曆史地圖。

     由于大家共同的努力,這一頗費精力的設計在一年内完成了,在昆明的所有田野工作人員都提供了資料,而負責這項工作的是石璋如。

    這一反映實際情況的圖是潘悫繪制的,他在田野時除其他任務外,也作了不少測繪工作。

    這幅巨圖完成時用顔色标明各種地下建築,如居住基址、祭壇、坑或墓葬等等。

     在這點上應說明的是,從第四次發掘開始,在田野所進行的測量工作,都以小屯村西南約50米處埋的一塊鋼筋混凝土為永久性坐标。

     這個指示圖在李莊時常被參考。

    考古組到南港後,圖上十多年前的畫線已模糊不清,圖又褪色了。

    所以,我們決定修整後重繪。

     由原在昆明繪制此圖的潘悫修整并以同樣的比例重畫。

    爾後,這指示圖與從前一樣用于許多不同研究項目中。

    它作為所有關于小屯發掘報告的地理指導,尤其适用于石璋如的最後報告。

    此外,如我的關于陶器的最後報告,不經常參考此圖就不能完成。

    因為在我的關于陶器不同類型及其分布和層位的叙述中,必須考慮它們的位置。

     到南港後,石璋如的首要任務是撰寫關于小屯建築遺址的報告,這一報告于1959年出版(8)。

    這是他近二十年艱苦勞動的結晶。

    這本著作澄清了在九年田野工作中積累的關于夯土、建築物的夯築方法資料的混亂。

    說到這本專題性報告的主要内容,我在下面的叙述中将以“夯築”這個專用詞代替石璋如闡明中發現和描述的所有夯土建築遺迹。

     石璋如在報告中把在小屯發現的建築遺址從位置上分三組,用甲、乙、丙表示(我打算用希臘字母中前三個&alpha、&beta、&gamma表示),按分布定為北組、主組和西南組(圖21)。

    &alpha組主要在農田北部發現,位于洹河灣附近,與最初幾次發掘的E區和D區相當。

    在這9000平方公尺範圍内(南北100公尺×東西90公尺),發現15個夯築基址,其中大部分為長方形(圖22)。

    較大的夯築基址為東西向,小的可能朝南。

    很難說這些基址是否以任何方式互相聯系着。

     圖21 小屯發現的夯築基址的平面圖 (&alpha為北組,&beta為主組,&gamma為西南組)(據日譯本) 圖22 &alpha區的十五個夯築基址 我們發掘的&beta組似是殷商建築遺迹的主要部分,位于&alpha組正南,相當于B、C區附近。

    石璋如估計在我們發掘時此區仍殘存的面積為南北近200公尺,東西為100多公尺,但因洹河嚴重浸蝕西岸(圖23),而損壞了這一部分的大片夯築基址,因此,說不準原夯築基址向東伸延多遠。

    石璋如通過大體觀察判斷,認為這一組的夯築遺迹的特點是:(1)所有大的基址都朝南;(2)一些基址表層覆蓋白灰面;(3)在北邊(&beta1)為純黃土平台(近方形),這是個祭台,此台南為三個較大基址的殘迹,表明其有規律的布局。

    這三個大型夯築基址(&beta7-9)可能是幾座有五個門的大廳的基礎。

    這些房間的安排可能近似對稱,但遺憾的是這部分基址正在現在洹河岸邊,所以它的大部分已被河水浸蝕而且早被河水淹沒。

    在這一組發現的21座夯築基址的三分之二仍保存着排列規則的柱礎石,當然這些給石璋如複原遺迹的嘗試以很大幫助。

    這一組最基本的特征是:21個夯築基址殘迹顯然是以不同方式聯系着的,它們似是原來有計劃建造的統一整體。

    因洹河嚴重浸蝕這裡的農田,所以很可能在過去由于種種原因,殷墟這部分地區遭到了自然或人為的災禍,特别是毀壞了主要建築物的基礎,以緻後來洹河水能易于侵蝕它們。

     圖23 &beta地區複原圖(據日譯本) &gamma組範圍較小,位于&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