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小屯的最後三次田野發掘
關燈
小
中
大
顯地表明甲骨文開始用毛筆寫,然後才刻字。
(3)文字刻劃中塗朱或塗墨的例子特别多。
(4)表示吉或兇的龜甲蔔兆,有再加工整理的痕迹。
(5)為了占蔔,龜背甲常由中間鋸開成兩部分。
這些完整龜甲斷片常在一頭打孔以備貫穿。
(6)龜的來源記錄在龜甲特定的部位。
(7)此坑中的許多特大龜甲,大概是從南方輸入的。
(8)此坑共出土有字甲骨17096片,其中僅有8塊是牛肩胛骨,其餘(17088片)都是龜甲。
(9)胡推斷這些甲骨檔案是有意的貯藏。
(10)胡又論述了第三次發掘時在“大連坑”中出土四版大龜甲,第九次發掘從侯家莊出土九版龜甲。
但這次從H127内就複原了完整的龜甲300多版,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成就(10)。
董作賓在《殷虛文字乙編·序》中這樣說:“這真是應該大書特書的一件事,也是十五次發掘殷墟打破紀錄的一個奇迹。
”(11)董在文中引用石璋如的一段話:“窖的田野号數,叫做H127(位于C113)。
&hellip&hellip上部是一個大而淺的灰土坑(H117),在H117下發現了&hellip&hellipH127。
(H117)曾破壞了H127坑東邊的一部分。
(H127)上口距地面1.70公尺。
H127的口徑約1公尺8寸,深距地面約6公尺。
窖内的堆積上層為灰土,下層綠灰土,中間一層是堆積灰土與龜甲&hellip&hellip所占的空間高約1.6公尺。
還發現一個人骨架伴着這些古代檔案。
&hellip&hellip”(12)石教授的文章是H127發現五年後寫的,當時正值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曆史語言研究所已把所址搬到了雲南省昆明。
石教授寫文章的确切日期是1940年3月,正值日本侵略中國的中期,中華民族正進行生與死的搏鬥。
石教授能把這件難忘的事寫出來,不僅因他是個目睹者,而且也因他是負責此次田野工作的人。
所以,董作賓在他的全面研究中也要依靠這個材料。
用這一報導來結束這一章,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當傅斯年所長選擇安陽為第一個遺址,以此檢驗現代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時,他主要是被在該地區已經發現最早的書寫漢字記錄這一著名事實所鼓舞。
換句話說,傅作出這個決定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有字甲骨是否仍存在。
果然,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經過八年多堅持不懈的工作之後,于1936年夏季發現了H127龜甲檔案庫。
它把這一建立在理性推論和田野經驗積累之上的事業推向了頂峰!H127的發現并不是僥幸的事,而是有系統的科學工作積累的結果。
從單純考古觀點來看,H127檔案庫的發現僅是我已簡要叙述過的多次安陽發掘中獲得的許多令人驚異的成就之一。
實際上,最後三次發掘積累的大量田野記錄,以及用任何科學标準都能給予最高評價的重要發現和田野資料,為至今了解安陽文化的真實性質提供了基本材料。
H127明顯居于整個發掘過程的最高點之一,它好像給我們一種遠遠超過其他的精神滿足。
所以,不僅從單純科學的觀點來看,而且帶着對我們歡欣鼓舞情形的回憶。
我認為這是結束這章關于最後三次田野發掘的最合适的主題。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石璋如:《殷代的夯土、版築與一般建築》,載《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一分(1969年)。
(2)李濟:《十八年秋工作之經過及其重要發現》,載《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1929年),第239頁。
*應作《中國考古學報》。
&mdash&mdash原編者注 (3)張秉權:《祭祀蔔辭中的犧牲》,載《史語所集刊》,第三十八本(1968年),第181&mdash232頁。
(4)德日進、楊鐘健:《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載《古生物志》,丙種第十二号第一冊(1936年),英文本。
(5)李濟:《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三本(1956年)。
(6)石璋如:《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殷虛墓葬之一·北組墓葬》(上下兩冊),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1973年)。
(7)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載《曆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65年),第一四卷,第4113頁。
(8)石璋如:《殷虛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冊(1947年),第7頁。
(9)胡厚宣:《蔔辭同文例》,載《史語所集刊》,第九本(1937年),第135&mdash220頁。
(編者案:疑為1945年《釋雙劍所藏甲骨文字》一文之誤。
) (10)張秉權在台灣負責綴合H127出土的龜甲,印刷出版了複原龜甲349版,見《殷虛文字丙編》,《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
詳見第八章的論述。
(11)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即《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1948年)。
(12)H127出土的有字甲骨的登錄号為13·0628号至13·017756号。
(3)文字刻劃中塗朱或塗墨的例子特别多。
(4)表示吉或兇的龜甲蔔兆,有再加工整理的痕迹。
(5)為了占蔔,龜背甲常由中間鋸開成兩部分。
這些完整龜甲斷片常在一頭打孔以備貫穿。
(6)龜的來源記錄在龜甲特定的部位。
(7)此坑中的許多特大龜甲,大概是從南方輸入的。
(8)此坑共出土有字甲骨17096片,其中僅有8塊是牛肩胛骨,其餘(17088片)都是龜甲。
(9)胡推斷這些甲骨檔案是有意的貯藏。
(10)胡又論述了第三次發掘時在“大連坑”中出土四版大龜甲,第九次發掘從侯家莊出土九版龜甲。
但這次從H127内就複原了完整的龜甲300多版,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成就(10)。
董作賓在《殷虛文字乙編·序》中這樣說:“這真是應該大書特書的一件事,也是十五次發掘殷墟打破紀錄的一個奇迹。
”(11)董在文中引用石璋如的一段話:“窖的田野号數,叫做H127(位于C113)。
&hellip&hellip上部是一個大而淺的灰土坑(H117),在H117下發現了&hellip&hellipH127。
(H117)曾破壞了H127坑東邊的一部分。
(H127)上口距地面1.70公尺。
H127的口徑約1公尺8寸,深距地面約6公尺。
窖内的堆積上層為灰土,下層綠灰土,中間一層是堆積灰土與龜甲&hellip&hellip所占的空間高約1.6公尺。
還發現一個人骨架伴着這些古代檔案。
&hellip&hellip”(12)石教授的文章是H127發現五年後寫的,當時正值日本侵略中國期間,曆史語言研究所已把所址搬到了雲南省昆明。
石教授寫文章的确切日期是1940年3月,正值日本侵略中國的中期,中華民族正進行生與死的搏鬥。
石教授能把這件難忘的事寫出來,不僅因他是個目睹者,而且也因他是負責此次田野工作的人。
所以,董作賓在他的全面研究中也要依靠這個材料。
用這一報導來結束這一章,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當傅斯年所長選擇安陽為第一個遺址,以此檢驗現代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時,他主要是被在該地區已經發現最早的書寫漢字記錄這一著名事實所鼓舞。
換句話說,傅作出這個決定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有字甲骨是否仍存在。
果然,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經過八年多堅持不懈的工作之後,于1936年夏季發現了H127龜甲檔案庫。
它把這一建立在理性推論和田野經驗積累之上的事業推向了頂峰!H127的發現并不是僥幸的事,而是有系統的科學工作積累的結果。
從單純考古觀點來看,H127檔案庫的發現僅是我已簡要叙述過的多次安陽發掘中獲得的許多令人驚異的成就之一。
實際上,最後三次發掘積累的大量田野記錄,以及用任何科學标準都能給予最高評價的重要發現和田野資料,為至今了解安陽文化的真實性質提供了基本材料。
H127明顯居于整個發掘過程的最高點之一,它好像給我們一種遠遠超過其他的精神滿足。
所以,不僅從單純科學的觀點來看,而且帶着對我們歡欣鼓舞情形的回憶。
我認為這是結束這章關于最後三次田野發掘的最合适的主題。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石璋如:《殷代的夯土、版築與一般建築》,載《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一分(1969年)。
(2)李濟:《十八年秋工作之經過及其重要發現》,載《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1929年),第239頁。
*應作《中國考古學報》。
&mdash&mdash原編者注 (3)張秉權:《祭祀蔔辭中的犧牲》,載《史語所集刊》,第三十八本(1968年),第181&mdash232頁。
(4)德日進、楊鐘健:《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載《古生物志》,丙種第十二号第一冊(1936年),英文本。
(5)李濟:《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三本(1956年)。
(6)石璋如:《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殷虛墓葬之一·北組墓葬》(上下兩冊),載《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1973年)。
(7)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載《曆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65年),第一四卷,第4113頁。
(8)石璋如:《殷虛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冊(1947年),第7頁。
(9)胡厚宣:《蔔辭同文例》,載《史語所集刊》,第九本(1937年),第135&mdash220頁。
(編者案:疑為1945年《釋雙劍所藏甲骨文字》一文之誤。
) (10)張秉權在台灣負責綴合H127出土的龜甲,印刷出版了複原龜甲349版,見《殷虛文字丙編》,《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
詳見第八章的論述。
(11)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即《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1948年)。
(12)H127出土的有字甲骨的登錄号為13·0628号至13·017756号。